時間:2022-03-25 21:07: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工廠安全生產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關鍵詞安全生產 安全教育 生產實習
論文摘要職業中學培養的學生,是社會主義的初、中級勞動者,是現代化生產中的操作者,為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本文就如何在學習時就著重進行安全教育以及如何在課堂教學和工廠實習中融入安全教育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在各種實際生產中,安全事故極易發生,威脅著廣大的勞動者。特別是機電專業的職高生剛畢業,到工廠覺得什么都新鮮,初生牛犢不怕虎,什么設備都敢去動,無知者無畏,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我們職業學校在教育中的作用更加重要。
1讓學生明白安全生產的重要意義
一個32歲的工人,從事工件的精加工磨削,具有多年的經驗,正當年富力強時,卻在工作中由于砂輪爆裂不幸身亡,他年邁的父母,幼小的子女,因失去家庭的支柱而痛不欲生。一個加工工人,因為不慎被機器絞斷手臂,風華正茂的年輕人,不得不殘疾終生,面對以后漫長的歲月,他內心將要受到怎樣的煎熬,同時聘任他們的企業也遭到巨大的經濟損失二有多少人因為安全事故而頹廢,失去健康的身體,失去圓滿的家庭,甚至失去寶貴的生命,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損失。面對這些慘痛教訓,我們要利用一切機會給學生灌輸安全文明生產的重要意義,讓學生們明白安全是以后順利工作的前提和保證,是事關終身幸福的大事。
2讓學生對事故進行分析和總結
邀請事故人員現身說法,或者采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播放事故發生情況,讓學生直觀的了解事故發生的原因,并學會對原因進行分析。只有會分析事故原因,才能進行有效的防范。工廠里事故的發生基本分為三種情況:①麻痹大意。許多工作時間較長的操作者,往往認為自己已經很熟悉操作了,思想不集中,很容易發生事故。一個切割工人,長期從事用電鋸進行鋼板的切割工作,憑借以往的經驗,他可以熟練的下料,但最后一次,因為材料的材質軟硬不均,工人操作時,仍然按照原有的老辦法,結果電鋸反彈劃傷面部,后經醫院搶救,雖然沒有生命危險,但是卻毀容了。后來據該工人回憶,如果當時不是麻痹大意,這起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由此可見,麻痹大意的危害,要讓學生樹立起“小心駛得萬年船”的觀念。②不遵守安全操作規則。比如在操作旋轉工件或設備時,害怕燙手,帶上手套操作,造成手被設備絞斷。長發工人不按安全要求戴好安全帽,頭發被絞住,如果不能及時脫離就有生命危險。有個工人戴著耳機,邊聽音樂邊操作,結果頭上的行車發出“嚓嚓”的斷裂聲都不知道,如果不是旁邊的同事及時發現,把他拖開,這條生命就報廢了。在工作場所嬉戲打鬧,在易嫩易爆場所吸煙,酒后操作設備、登高等等這些不符合安全文明生產的活動都是極易出事故的。③疲勞操作。有的工人晚上不好好休息,第二天,昏頭昏腦的就去上班,邊操作邊睡覺,這也是極易造成安全事故的。現在有許多企業要根據訂單來安排生產,有時候就要長時間加班,如果不能很好安排休息時間,在疲勞的狀況下很容易發生事故。通過對這些現象的了解和認識,讓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自覺的養成遵守安全操作的習慣,有意識的規避風險。在腦海里牢牢的樹立起“安全第一,以人為本”的思想,為以后上班做好準備。 3讓學生在實習中加強安全意識
人們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生產實習是整個職高理論學習的實踐,是整個職高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進行安全教育的最好場所。在實習的各個環節都融入安全文明生產的教育,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安全文明生產,為實現由學校到工作崗位的無縫連接做好準備。筆者帶學生實習時,首先在工廠的大門點名,了解學生出勤情況,觀察學生的穿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穿戴習慣。女生進工廠必須戴頭套,把頭發網住,以防頭發被機床絞住,同時結合女工被絞住頭發的慘劇進行講解,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同學們要上機床操作,必須把項鏈取下,防止近距離觀察工件加工情況時,機床纏住項鏈;衣服必須是能夠扣住的,不能敞開衣服上機床,袖口最好用袖套或者袖口能夠扎緊,不能張開袖口在工件上掃開掃去;褲子要防止出現學生們追求時髦而故意把膝蓋撕開的情況;不能穿拖鞋、涼鞋進入車間,車間放有許多設備工件,帶棱、帶角、帶刺的特多,不做好防護,必定腳要出問題。該戴眼鏡的操作環境,必須戴眼鏡,哪怕眼睛視力正常也要戴平光眼鏡,比如在車床前工作環境中,鐵屑飛濺,不戴眼鏡,眼鏡極易受傷。特別是要實行每節課課前都集中進行檢查,不合格的人不準進實作室,讓學生養成正確的穿戴習慣。其次,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的同學相互提醒,相互監督,以便及時發現不符合安全文明生產的操作。第三,提前介紹每天的操作項目,以及最容易出現的安全問題,讓學生們能夠提前注意,早做準備。第四,老師在操作車間不斷巡視,以便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一旦發現學生有不正確的動作時,比如學生用嘴吹鐵屑,直接用手去扯嵌入鞋底的鐵屑等等。馬上要求他停下來,組織學生們共同來討論,找出違反操作規程的地方,帶領學生共同來糾正。這樣,邊操作邊糾正,直觀教學現場討論,讓學生迅速的掌握一般的安全操作知識。同時,在巡視的過程中,觀察學生的精神狀態,對于萎靡不振的同學,了解他們的情況,如果是身體不適,就讓他們及時治療;如果是晚上沒有休息好,就要對他們提出批評,要求他們馬上改正。第五,在每天實習結束后,安排講評,表揚正確的,批評錯誤的,特別強調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穿戴、操作和精神狀態,要求學生改進。第六,在實習的過程中,盡快提醒學生盡快的熟悉以后的工作場所,了解設備的運行,工廠里的管理制度,與工人師傅的人際關系。為以后順利的上崗打下扎實的基礎,使學生招之即來,來之能用,實現學校和單位的無縫接軌。
綜上所述,安全教育是事關學生終生的人生安全和幸福的大事,不論是理論教學還是生產實習都必須大力加強安全文明生產的教育。
關鍵詞:自動控制系統 發展方向 節能 網絡化
中圖分類號:TP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4(b)-0231-01
在工廠建設規模不斷快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不斷加快的情況下,生產工藝對工廠控制系統的開放性、綜合性、操作及監控水平、規模性、擴展能力、可靠性、運算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工廠自動控制系統未來發展方向將向顯示電子屏幕化、網絡化、集成自動化、節能降耗等方向發展。
1 工廠自動控制系統未來發展方向
1.1 向顯示電子屏幕化發展
在機算機多屏技術及大屏幕體現器應用技能共同更新與發展的背景之下,在工廠自動控制體系支持下一個獨立運行的操作站通常可以直接與多個體現屏相互毗連。體現屏所提供的每幅畫面可以將整個工廠自動控制體系運行狀態下與歷程變量相對應的實時數據及關連設置裝備部署的運行狀態加以全面的體現,且數據信息均可以借助于一整套外聯操作設置裝備部署實現次序操作。更為重要在于:整個工廠自動控制體系中全部測點(輸出與輸入、計算值等數據信息)均可以在整個畫面當中及時體現。在傳統模擬屏幕體現方法漸漸被電子屏幕體現方法所取代背景作用之下,整個工廠自動控制體系操作臺站可以借助多層體現結構實現對整個生產作業流程及運行要求簡單確定。在當前技能條件支持下,操作臺站所實現多層體現包括總貌體現、成組體現以及回路體現這三個方面。在這種多層體現方法應用于工廠自動控制體系的背景作用之下,控制體系操作人員可以依托于電子屏幕有效完成行動,從而獲取整個工業生產操作所需的細節數據信息,并且可以針對工廠自動控制體系運行狀態下的特定工況加以綜合控制。
1.2 向網絡化發展
在當代互聯網絡技能和通信技能共同發展的情況下,企業為了滿足市場競爭需求,勢必要依托于整個工廠自動控制與以太網結構構建相適應的企業局域網絡。借助于企業局域網絡應用與構建,企業通常謀劃管理歷程當中包括交易、管理及財務在內的各項業務活動均可以借助于終端機實現高效互聯,因而到達關連數據信息的高效分享,這對于企業生產謀劃管理水平綜合的提高而言有著非凡意義。在當前技術支持下,企業管理層級網絡毗連可以借助于當前以太網結構的標準得以實現,通信級數的外網絡毗連可以借助于包括星型、環型以及總線型在內的網絡拓撲結構予以實現。在未來工廠自動控制體系的網絡化生長轉型歷程當中,關連事情人員應當注意對星型網絡拓撲結構的連接方法。此種網絡連接方法所體現出優勢極為突出。同時,工廠自動化控制體系須要針對車間級終端機互聯網網絡接納獨立運行的工業以太網結構舉行毗連。
1.3 向防雷接地與過壓保護發展
當前的技術的條件支持下電子設置裝備部署在集成化程度上得到了極為顯著的提升,但與之相對應的過壓的防護措施并沒有出現出同等的提升趨勢。電子設置裝備所面臨的這種不均衡性對整個工廠自動控制體系的歷程當中所發生的最為不利后果在于控制體系出現障礙的增多以及造成嚴重的損失。過壓問題通常是電子設置裝備部署的開關行動切換以及靜電或是雷電發生放電過程的情況下所發生。過壓問題產生可以借助于電波或放射方法,以數據傳導導線作為載體并直接接入電子設置裝備。雷擊作用于電子設置裝備的歷程當中很有可能會在一瞬間釋放大量的電流,進而引起沖擊電壓并造成電子設置裝備不同程度損毀。在工廠自動控制系統施工計劃階段就需要針對整個控制體系防雷接地及過壓安全防衛問題予以關注,經過加裝雷擊電流放電器、過壓放電器及終端設置裝備部署安全保護器等多種方法確保工廠自動控制體系在運行狀態下的可靠性、安全性。
1.4 向節能降耗發展
市場經濟發展使得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各方參與主體――企業所處的競爭環境有顯著加劇趨勢。在這一背景下,企業對產品成本控制非常重要。具體到工廠自動控制體系的發展角度上來說,節能減耗與工廠自動控制體系的融合可謂是重中之重。針對此問題的研究應當將重點放在變頻調速裝置應用角度中。有數據表明,變頻調速可以借助于對既有電源頻率的轉變而實現對交換電機轉動速度的轉變,進而達到實現同步轉速與頻率呈正比例關系的應用,將其應用于工廠自動化體系中最為顯著的優勢在于可以在確保很高自動控制效率之上達到對電能的合理使用。尤其是將變頻調速裝置應用于風機、水泵實現的電能節省效率達50%左右。因此隨著變頻調速器價格的下調,變頻調速技術節能將得到更普遍的應用。
1.5 向全集成自動化發展
自動化技能持續發展還有計算機引入的配置作用之下也發生著全新發展。對于傳統意義上工廠自動控制體系自動化管理方案來說,自動化控制通常是由多個相互分散且運行獨立的產品結合而成。這一歷程當中所涉及到包括歷程控制體系、計算機監控體系、現場控制儀表以及可編軟程序控制器在內的設置裝備,部署裝置對配合控制的實現通常需多種范例的接口硬軟件裝備部署,其巨大工程量可想而知。然而在全集成自動化控制的理念下,傳統意義上需要借助于多種體系組合才可以實現的綜合性功效可以借助一類體系或是一類自動化平臺實現。經過這種全集成自動化管理方案可有效簡化整個工廠自動控制體系結構設置裝備部署,從而合理縮減不需要的接口部件。更為重要一點在于:將全集成自動化控制方法引入并應用于工廠自動控制體系當中或許可以最大限度上的制止上位機與工業控制器之間、會合控制模式與疏散控制模式之間以及一連控制模式與邏輯控制模式之間的界限問題。同時,關連實踐研究效果評釋:借助于全集成自動化管理方案應用,整個工廠自動控制體系可以得到包括數據管理、通信、組態以及編程軟件在內統一化情況。這種統一化技能情況可以使種種差別范例的技能本領融合在同一個用戶接口當中,從而使其會合在一個有全局數據庫總體工廠自動控制體系當中。
2 結語
自動控制體系主要的是指無需人為因素干擾運行的控制系統,主要有主控體系以及被控體系這兩個方面構成。自動控制體系與工廠運行的融合使得工廠生產設置裝備對勞動力的需求得到了有效降低,同時也減弱了人為因素在參加生產設置裝備歷程中的微小差別影響,其應用優勢是極為顯著的。本文簡要探究了未來現代化工廠自動控制系統的發展方向,望可以引起各方技術工作人員的重視。
參考文獻
關鍵詞:學生辦廠;教師指導;企業化運行
中途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隨著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經濟社會的巨大進步,未來社會需要大量的創新創業人才。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大力支持并多次在各高校開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工作。根據大學生創新創業初期條件,結合小型企業資本有機構成低、社會勞動力容納量大的特點,選擇以培養創辦小型企業為目標的創新創業訓練項目。
本項目以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學生團隊為主體,建立一個“廣科機械加工廠”。為保證學生在項目訓練中能獲得預定的能力,制定工廠管理制度,模擬企業運作方式,將學生團隊成員按企業的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等崗位進行分工,通過學生自己對本工廠產品設計制造以及生產經營的實施過程,使團隊每個成員得到訓練。
一、團隊特色
學生團隊方面:參與本項目的學生是通過自愿報名、任課老師和輔導員共同考查,指導組全體教師共同研究確定的。學生成員成績優秀,基礎知識扎實,求知欲強,對模具設計及制造或者機械零件加工有濃厚興趣,對學習高新技術有著執著的追求。
教師團隊方面:指導教師均具有豐富的教學和實踐經驗,有的直接來自機械企業生產一線,設計制造經驗豐富,是一支“雙師”型隊伍;其中指導教師團隊負責人兼具高級工程師和副教授職稱,是一位曾經多年從事機械工業企業生產的中型國有企業廠長。
二、現有基本條件
(一)學院及系部領導高度關注并全力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從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到學生團隊成員挑選、指導教師隊伍組成、實訓基地的保證、訓練耗材的供應等方面給予全方位的支持。
(二)機械系現有一座1550平方米機械加工實訓車間,內有數控車床、數控銑床、加工中心、線切割、電火花及通用機械加工設備70多臺,價值700百多萬元,有由10人組成的實訓教學團隊及完整的組織機構。
(三)有一個經驗豐富的“雙師結構”教師團隊。團隊成員專業知識及技能結構合理,有富于創新,樂于奉獻、甘為人梯的精神。
三、項目特色及創新點
(一)立足現有條件,以本系機械加工實訓車間為平臺,挑選一批優秀學生,組織一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指導教師團隊,以模具設計制造、通用機械零件加工全過程為載體,組建一個 “機械加工廠”。
(二)本訓練項目是借助一個虛擬的工廠組織機構,搭載機械系“機械加工實訓車間”真實實體進行實際運行。在項目訓練中,每個同學根據預定的角色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在老師的“全指導、半指導、零指導”進程中,分別獲得模具設計、零件制造、生產經營、質量管理等技術技能,為走上社會創新創業打下堅實基礎。
(三)本項目具有“三實一虛”特點。即訓練平臺(機械系實訓車間)真實;團隊(學生和老師)真實;訓練內容(外來生產業務加工)真實;組織機構(廣科機械加工廠)虛擬。
四、項目運行方式
(一)運行目標
以機械系“機械加工實訓車間”為真實平臺,在虛擬的“廣科機械加工廠”組織機構中,對學生團隊每個成員加以訓練,使他們分別獲得模具設計、零件制造、生產經營、質量管理等多種技術技能及素養,為未來獨立創新創業打下基礎。
(二)團隊成員分工
1.工作崗位設置。按照機械加工廠生產經營特點,將訓練崗位設置為:沖壓模具設計,塑料模具設計、通用機械零件加工(含制造工藝設計和加工實操)、生產經營策劃、質量管理、物資供應、財務管理7個崗位。
2.學生團隊分工
將學生團隊5個成員按前述設置的7個崗位進行分工:其中3人分別擔任沖壓模具設計,塑料模具設計、通用機械零件加工(含制造工藝設計和加工實操);另外2人分別擔任生產經營策劃和財務管理、物資供應和質量管理。
3.實訓指導教師分工
將5位指導教師按前述7個崗位的指導要求進行分工并落實到人,形成文字文件后再在兩個團隊全體成員會議上宣布,在項目運行中執行。
五、項目實施計劃
(一)前期準備工作
前期以對學生進行培訓為主,學習安全生產基本規程和加工廠的管理制度,熟悉生產環境和實訓車間,了解客戶下單簽訂合同與組織生產的流程。因加工廠條件所限,客戶可由教師扮演,預定生產加工兩套難度適中的塑料件模具產品,模擬與學生簽訂加工合同,此部分工作主要由市場部人員負責。其中對生產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專業知識,如:客戶提品特性,所需材料的性能,產品大致設計方案,加工工藝,產品價格估算等,進行系統的學習和培訓,為下一階段的訓練做準備。
(二)項目訓練階段
借助機械系機械設計與加工既有平臺,按照學生擔任的崗位角色,進行崗位技術技能強化訓練。
1.產品設計階段
主要由工程部人員負責,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工藝設計和模具設計,出具模具圖紙,確定后續加工工藝方案,估算價格等。
2.備料,進行模具制造,加工模具零件,裝配試模等。
3.產品設計匯總,總結解決設計問題。
六、訓練方法
按照“全指導、半指導、零指導的”漸進式訓練方式開展工作。初期,學生在教師的全面指導下進行工作;中期,學生自己工作,遇到問題時,老師給予指導;后期,學生自己獨立開展工作并進行總結,老師給予評價。
七、訓練內容
(一)技術類
1.根據用戶提供的產品圖紙技術要求,進行模具設計;編制外購件、外協件、標準件清單;
2.按照模具零件圖的設計要求,編制生產工藝文件;編制生產準備清單,包括工具、量具、刀具及其它外購物資清單;
3.根據用戶提供的零件圖紙技術要求,編制生產工藝文件;編制生產準備清單,包括工具、量具、刀具及其它外購物資清單;
(二)生產類
1.根據技術部門提供的生產工藝文件,按照用戶提出的時間要求,編制生產計劃安排表;
2.根據生產部門的計劃安排,按照機械加工工藝文件內容,組織實施生產。
(三)管理類
1.根據技術部門的物資清單,清點廠內現有物資,缺額所需立即購買,保證按時按量供應生產性物資。
2.按照財務管理相關規定,準確及時收付工廠資金。
3.對生產過程及出廠產品進行嚴格質量檢查;
4.對外經營業務策劃和實施。
八、項目進度安排
(一)儲建階段
按照《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管理辦法》組建學生團隊和指導教師團隊,撰寫項目申報材料并按規定程序申報;項目獲批后,與機械系機械加工實訓車間共同商定車間及機床設備使用事項;宣告“廣科機械加工廠”成立。
(二)訓練準備階段
對學生團隊成員進行培訓,學習安全生產基本規程,熟悉場地和生產環境。購置訓練材料,做好訓練準備。
(三)項目訓練階段
1.全指導式訓練。借助機械系機械加工實訓車間既有平臺,按照學生擔任的崗位角色,進行崗位技術技能強化訓練。
2.半指導式訓練。通過學生自己及其它方式對外承接簡單模具設計制造和機械零件加工業務。以學生為主體,在老師指導下完成對外業務制造工作。
3.零指導式訓練。由指導老師設定項目,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最后由指導老師對學生的工作質量進行測評,學生自己作出總結。
(四)項目總結驗收階段
1.項目組成員將前期訓練及實踐進行總結,撰寫總結報告;
2.將在項目訓練中設計的圖紙、機械加工工藝文件等技術資料整理成冊;
3.撰寫發表項目成果論文;
4.向學校相關部門辦理“廣科機械加工廠”物資及財務交接手續;
5.組織項目驗收。
九、結語
開展本項目的研究,就是要積極探索和實踐,將我校以“廣科機械加工廠”的活動形式的創新設計教育教學活動推廣到全專業,擴大受益面,穩定并擴大創新設計教導教師隊伍,同時借助實踐基地的建設,為開展這種具有特色的教學模式提供物質基礎和保障,大力加強機械類專業的實踐教學,以創新作品的設計、制作及其競賽活動,切實加強對我校工科專業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并將教改教研的成果進一步上升到新的理論高度,以期形成地方院校中富有特色的機械類應用型人才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本文結合當前中職教育的新形勢,通過分析校企合作的涵義及現實意義,淺談中職學校如何推行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
近年,國家提出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并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文件政策,推動職業教育院進一步實行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教育部2009‘((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沖強調中等職業學校要在改革人才培養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以學校為主體的企業與與學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訓練學生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落實專業理論教學和技能實訓教學,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就業和創業能力,使中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相適應。
一、校企合作的涵義及現實意義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學校以市場和社會就業需求為導向,學校和企業雙方合作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的一種辦學模式。校企合作是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學校在為企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過程中獲得企業支持發展更快,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是企業發展和參與競爭的必然要求,也是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實現職業教育又好又快的發展目標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作用。
i、校企合作辦學體現了“以就業為導向”的指導思想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指導思想,要求中等職業教育更新人才培養觀念,把就業放在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切實從專業學科本位向職業崗位和就業本位轉變,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就業的有效對接,而校企合作辦學的模式就是貫徹這一辦學指導思想的客觀反映。
首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可使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獲得實際的工作體驗,幫助他們順利就業。在人才市場上,諸多用人單位總希望招聘具有一定實際工作能力的人員,對畢業生就業提出了更高要求。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使學生在學期間能有機會到企業實習,按照企業生產的實際和服務要求參加勞動實踐,掌握一定的生產實踐能力。
其次,校企合作辦學使學生直接參與工作實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勞動態度和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精神,增強崗位職業感情,較早接受企業文化熏陶。同時把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融為一體,真正提高專業教育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動手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獨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以及應變能力等這些職業崗位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和鍛煉,彌補了學校課堂教學在這方面的不足。能夠有效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提高學生職業能力,使畢業生能快速實現由學生向勞動者的角色轉變。
再次,目前中職應屆畢業生在謀求就業遇到的障礙之一往往是信息不對稱,沒能獲得及時準確的就業信息,客觀上導致學生要付出很大的求職時間和成本,且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中等職業學校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增加了學生接觸企業用人單位的機會,使他們在實際生產和服務過程中,熟悉企業對人才模式的要求,了解企業聘用新員工的意向,直接或間接獲得有用的就業信息。校企合作辦學能及時幫助學生掌握就業信息,實現學生就業和企業用工的順利對接,同時也能使學校更好把握行業發展趨勢,掌握企業用人需求,實現“訂單式”培養,從而有效促進畢業生的就業。
2、校企合作辦學,拓寬職業教育發展道路
職業教育多年來的以課堂為中心教學模式,注重知識傳授,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過分注重理論知識而忽視了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就業后一般需要一段較長的適應期和再學習期。這種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主線、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養方法,導致了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學不能致用”的現象十分突出,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已明顯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的要求。教育界和產業界聯合培養人才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可使中等職業教育突破校園圍墻約束,徹底改變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從單純的學校教育向學校教育與企業實踐相結合轉變,實現學生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目標。學校的專業設置基于市場需求,培養目標按照相應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確立,注重行業、企業對人才的技能要求,課程的制定和教學的評價吸收企業專家參與指導,并根據勞動力市場變化不斷調整。從職業崗位需要出發,專業設置上以職業分析為導向,培養目標上以職業能力為本位,課程設計上以職業活動為核心,在教學內容上淡化理論課與實訓課的界限,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和現場教學。
校企合作辦學實現從偏重知識傳授向注重就業能力轉變,有效落實專業理論與專業實踐的教學,為學生提供獲得真實工作體驗的機會,使學生畢業后能立刻走上工作崗位。切實提高了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為中職學校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
二、中職學校如何推行校企合作辦學模式
1、建立專業指導委員會
專業指導委員會由企業領導、行業協會、學校領導、招生就業部門和教學骨干等人員組成。專業指導委員會主要工作內容存一是學校企業雙方及時溝通技能人才供求信,}a二是協助學校設置和調整專業、制訂教學計劃、確定教學內容,保障所教、所學、所用三者不僅緊密對接,而且必須體現技能三是學校協助企業攻克技術難題,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開展在崗員工技能培訓等四是在企業建立學生校外實習基地、教師能力提升基地、企業員工技能培訓與鑒定基地五是合作實施學生的教學實習和畢業前的上崗實只六是共同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2、校企合作企業應是能有效實施學生實習教學的優秀企業
學校根據設置專業的實際,要選擇管理規范、經濟效益好的對口企業作為學校實習教學的合作伙伴,并成立實習小組,組長負責上班和業余時間的學生管理,確保實習正常進行。邀請合作企業領導或專家聽課,對教師所教、學生所學、企業所用三者是否對接進行評述,及時發現和糾正問題,確保所教、所學、所用的有效對接。學生實習之前,學校、企業、學生二方要簽訂相關協議,約定學生實習期間的生活費、生產安全等事項,對實習期間可能發生的事故,學校企業雙方可依協議執行,免除不必要的糾紛。
3、學校要強化前校后廠、校企合一,產學研一體化的培養模式
學校要努力爭取上級部門支持,通過新建、改造、購買等方式建立校內實習工廠,建設”前校后廠、校企合一”、’‘產學研一體”的教學管理機制。
(1)建設實習工廠,明確職能地位。學校負責對實習工廠的領導組織管理,擔負教學實習和生產經營的責任。
(2)成立”產學研一體”的組織領導機構。學校選派得力干部為主要負責人,負責產學研一體化具體事務。
(3)理順關系、建章立制。理順實習工廠與各專業部、各教研組的關系,建立健全生產經營、實習實訓、技術協作、產品開發、安全生產等規章制度,保證前校后廠的教學管理機制順暢運行。
(4)工學結合、現場教學、真學真做。學校要整合專業教師和實習工廠的技師、工程師等人員的力量,專兼結合、優勢互補,建設真正意義上的中職“雙師型”師資隊伍。利用實習工廠的設施設備和技術條件,將工學結合融合在生產現場的環境之中,把生產現場作為教學課堂,在生產現場講解實際操作和解決疑難問題。企業要提供工藝標準、技術人員、工作量具和原材料,學生以班組的形式進人實習工廠學習,直接生產操作,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班組意識、成本意識、團隊意識,達到真正意義的工學結合。這樣既完成了實習工廠生產經營的任務,增加經濟收人,又提高了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增長了職業才干。
4、深化校企合作,提升辦學層次
我校在辦學實踐中,深刻地體會到,必須配置與專業相對應的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才能掌握專業實習教學安排自主權。學校在與燁威集團、奧飛動漫、銀潤、銳科電子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了穩固的實習實訓基地的基礎上,要將企業引進校園加強合作關系,學校先后與金天數控、西華汽修、蓮花山溫泉度假村建立合作辦學關系。進一步使企業和學校、工程技術人員和專業教師溝通聯系,有效發揮學校企業雙方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學校發展和促進企業生產經營,初步實現了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受益的良好發展態勢。
(1)共同打造師資隊伍。學校應將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學能手等人員,有計劃安排送至企業培訓學習,聘請企業專家組成專業課程開發指導委員會,安排骨干教師到企業參加生產實踐,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或技術骨干為學校兼職教師,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的專業教學水平。
論文關鍵詞:生產,信息化,問題,人才培養
生產與運作系統是通過有效的資源配置實現“投入變換產出”功能的綜合體;它是企業大系統中的子系統。生產運作管理,是指為了實現企業經營目標,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對生產運作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總稱。生產運作管理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生產運作管理不僅包括生產運作系統的運行管理,而且包括生產運作系統的定位與設計管理,可以認為是選擇、設計、運行、控制和更新生產運作系統的管理活動的總和,狹義的生產運作管理僅局限于生產運作系統的運行管理,實際上是以生產運作系統中的生產運作過程為中心對象。本文的生產管理體制信息化是以狹義的生產動作管理系統為研究對象的。
整個社會正在興起一場信息化的浪潮,信息技術對企業的影響越來越大,它的影響已深入到企業的全過程。不僅影響企業的技術,也影響企業的管理,作為企業運行的核心—生產管理系統受到社會信息化的影響越來越大。
一、企業生產管理信息化的的推動作用
1、生產過程趨向全面自動化
工業時代的動力機械工具不會自動調節和控制,缺乏靈活性,不能處理偶然性事件,因此需要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發揮“神經系統”的作用,彌補動力機器的缺點。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推進,電子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自動控制技得到迅速發展,當前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工具體系(見圖1)新增加了操縱與控制系統,成為智能化的生產工具。它們能夠在生產者的控制下通過感測系統獲取勞動對象的信息,通過通信網絡傳遞信息,通過智能系統處理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再生”與勞動對象打交道的策略信息,再通過通信網絡把策略信息傳遞給控制系統,后者按照策略信息的指引調節和改變勞動對象的運動狀態,達到改變勞動對象的目的,完成生產勞動的過程。在這種生產過程中,自動化的操縱與控制系統克服了機械化的缺點,能進行自動控制和調節,并能處理各種隨機事件,使勞動者開始從直接的生產過程中退出來人力資源管理論文,從處于生產第一線的車間轉移到對控制系統發出指令的控制室和操縱臺,從直接的生產過程轉入間接的控制和操作,使生產真正達到了自動化。
2、生產過程趨向柔性化
生產中使用的靈活的制造系統,在電腦的指揮下,可以通過自動控制和調節隨時改變機器的行為模式。從而改變產品的款式,根據不同的需要生產不同型號的產品。人們把這種生產稱為柔性生產。當前,隨著社會信息化的推進,電子工業、汽車工業、飛機工業領域已經開始廣泛應用這種靈活制造系統,工業時代盛行的標準化的剛性生產方式正在被靈活的柔性生產方式所取代。其優點是既能節約成本,又可以靈活及時地滿足市場上多樣化的需求。
3、生產活動趨向“分散化”
在機械化、工業化的大生產中,生產同一種產品的各種功能的機器必須集中在一起,這樣可以縮短生產過程的空間距離,節約中間產品的傳遞成本和時間,機器的集中決定了勞動力的集中,機器對勞動力的吸收和需要程度決定了勞動力的集中規模。大工廠、大企業、大城市都是這種集中型生產方式的產物。集中可以有效的利用各種生產要素,收到規模效益,但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會造成各種弊端,比如廢氣、廢水、廢物的過度集中,地區間勞動力需求的不平衡等。
企業信息化的推進和智能化的生產機器的應用,為抑制不斷集中的發展趨勢提供了可能,主要原因就在于信息科技的大發展使機器的體積不斷縮小,使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勞動力的數量不斷減少。這樣,當代企業在勞動力的數量上、廠房機器所占據的空間規模上都比傳統的制造業要小。生產管理信息化的不斷發展,使企業間的生產協作變的更加順暢,受空間的影響將越來越小,減少企業“扎堆”現象。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個人擁有計算機和計算機進入家庭,使得人們可以在家里從事和完成本來必須到企業或工廠的車間、辦公室才能從事的和完成的工作。
總之,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制造業出現了一系列新的技術和新的生產方式。在管理信息系統(MIS)的基礎上,采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CAD/CAM),建立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在開發決策支持系統(DSS)的基礎上,通過人機對話實施計劃與控制,從物料資源規劃(MRP)發展到制造資源規劃(MRPⅡ)和企業資源規劃(ERP);在生產和營銷上,有集開發、生產和實物分銷于一體的適時生產(JIT),有不斷消除浪費的精良生產,也有供應鏈管理中的快速響應和敏捷制造,以及通過網絡協調設計與生產的并行工程、虛擬企業和電子商務等。
二、生產管理信息化過程中的問題
1、信息意識方面
在制造業生產信息化的過程中,生產基層由于有自動化的基礎,所以對生產一線KPI和信息標示認識深刻,反而車間管理層面的信息意識由于信息應用的斷層而顯得信息驅動能力不足、數據決策能力薄弱。
信息意識的一致性是影響生產信息化順利進行的重要人文因素。企業全員對“生產數據如何沉淀為信息,信息如何精煉為情報”認識越為統一,圖2中三個區域的重疊面積越大。
(l)個人關心的信息:個性化的報告,分析結果,指標等。
(2)驅動生產日常運行的信息:生產信息、設備信息、產品信息、供應鏈信息等。
(3)驅動企業領先的情報:競爭KPI、成本領先優勢情報、技術領先優勢情報、行業最佳實踐等。教育員工等待信息的輸入已經無法滿足解決現代制造中數據多、信息有、知識少、商業情報生成慢的矛盾。
2、信息能力方面
現代的信息能力不只體現在獲取信息的能力,而運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創新信息的能力、表達信息的能力、發揮信息作用的能力、信息協作意識與能力、信息免疫能力同樣都非常重要。對生產運作管理人員而言,獲得信息已經沒有任何問題。挑戰是如何關聯商業要素,并利用信息加速決策,提升各項管理水平。
3、信息責任方面
舉個例子,操作員修改原始生產數據從而掩蓋操作錯誤。生產管理人員修改原始生產數據從而得到更好生產性能評價;質量管理人員拷貝歷史質量數據從而減少工作量;管理層修
改原始數據使得企業生產看起來更加符合環保安全生產的要求;或者通過修改統計模型博得更多投資者的青睞。我們既然認識信息對企業責任的重要性,就應該實行與信息和信息技術相關的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為,在追求和形成信息的過程中參與有誠信的團隊合作。
4、信息化目標方面
生產信息化,尤其是制造業生產信息化的核心目標是建立解決生產能力與客戶要求的主要矛盾的手段。在IndustryWeek制造業調查后發現“在給生產運行帶來有的所有挑戰中,客戶的要求和成本的增加名列前茅。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工作的連續改善和效率提升已經不再是可選方案,而是參與競爭的必備能力。”
通過建立以下為核心的生產信息化目標,才能建立參與競爭必備能力。生產建模:建立產品模型,建立工廠模型,建立生產事件模型人力資源管理論文,建立工序模型。通過這些模型建立設備變量,連接控制系統激活數字化工廠。生產執行:詳細計劃、排程及變更、批次執行、批次分析、批次跟蹤等。性能分析:根據控制系統數據自動更新產品在生產線上的變化和移動;手自動從控制系統的數據捕獲生產信息、消耗信息、質量信息、質量失控報警、OEE、生產灰色區域判別、停機跟蹤等、連續計算等。其他信息系統整合:與其他系統如ERP的數據和信息的整合。
三、面向生產管理信息化的人才培養創新
1、現代生產運作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現階段我國制造業生產運作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高等教育培養方式。這種方式由高校開設工商管理專業,以培養生產運作管理人才。培養的人才理論功底扎實,學習能力強,但缺乏實踐經驗,并且理論容易脫離實際,畢業后無法馬上從事制造業生產運作管理崗位的工作。
②各類培訓咨詢機構開設培訓班的培養方式。這類模式是由專門的從事人力資源咨詢培訓的公司開設培訓班來培養生產運作管理人才。這種方式專門針對制造業某個領域的生產運作管理人才組織培訓,培訓的內容注重實用性和針對性,且培訓方式靈活、程序簡單,故可以迅速培養大批生產運作管理人才。
但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人才往往由于培訓周期短而使得理論功底不夠扎實,更關鍵的是各地培訓機構魚龍混雜,水平不一,無法對其培訓質量進行控制,培訓的內容也各不相同,培養出的人才良莠不齊,也嚴重阻礙了各地生產運作管理人才的交流。
③企業內部培養方式。一些有實力和眼光的企業通過定期對其生產運作管理人員進行培訓,使得生產運作管理人員能夠掌握最新的生產運作管理知識和技巧,從而提升企業的運營實力。像海爾公司的海爾大學、摩托羅拉公司的摩托羅拉大學等一些著名公司的培訓機構,都定期對其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另外也有一些企業與高校合作對其管理人員進行委托培養。這種培養方式對于企業生產運作管理人員素質的提高很有益處。
鑒于以上三種模式的不足,我們認為,加強學校、產業、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整合各方資源,優化辦學體制與機制,建立國家教育培養體系、企業培訓、中介機構培訓、地方政府培訓相結合的生產運作管理人才綜合培養體系,是培養制造業發展所急需的復合型生產運作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徑。
2、現代生產運作管理人才培養知識體系的創新
現代制造業人才培養必須依據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使得從關鍵技能工到工廠廠長都有一套不同生產崗位應該掌握的知識理念和方法工具。制造業通用生產管理能力國際培訓課程暨國際生產管理師培訓課程體系(IMMP)就是一套系統的制造業人才發展的培養體系,它將生產管理人員知識結構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為生產經營活動的總體管理:包括生產活動的基礎知識;生產活動的計劃與控制;生產活動的評價進程方法;生產活動的問題解決;第二層為中間環節制造與采購管理,包括制造活動的基礎知識;制造活動的計劃與控制;制造活動的進程方法;制造活動的問題解決;第三層為工作崗位的管理,包括工作崗位的基礎知識;工作崗位的計劃與控制;工作崗位的進程方法;工作崗位的問題解決;第四層為基本作業指導與自我管理,包括生產活動的一般常識;正確作業的進程方法;作業評價的基礎知識;作業問題的改進方法。
IMMP課程體系涉及到制造業的各個環節,包括:一個理念(價值最大化),兩個流程(生產對象的流程、生產主體的流程),三個步驟(計劃、控制、評價),三個環節(設計、規劃、制造),四項作業(加工、檢驗、搬運、倉庫),四種職能(生產、銷售、財務、人事),五個要素(人、機、料、法、環)和五個目標(質量、數量、交貨期、成本、安全)。我們相信,隨著IMMP課程體系在我國的推廣,以及對具有中國特色的生產管理理論的研究和相關培訓標準的運用,將會有效地解決生產管理信息化條件下生產運作管理人才的培養問題。
參考文獻
[1]隋志華.一汽模具生產管理信息化實踐[J].航空制造技術,2010(7)
[2]馬曉輝.社會信息化條件下生產方式的變革[J].聊城大學學報,2008(2)
在制造業中,由于設備、交貨期限和制造過程等復雜的條件限制,企業的設施布局更改比較困難。不良的設施規劃將會增加物料搬運成本,無效的生產以及重新布局時所需要的大量成本。因此, 企業的設施規劃已經成為企業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本文依據設施規劃理論對工廠設施優化作了系統分析和研究。
神鷹灶具是一家集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專業化燃氣具制造企業。與眾多民營企業一樣,在激勵的市場競爭中,公司的管理和生產暴露出了許多問題。根據神鷹灶具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加上前期的觀察與初步的物流活動分析,應用物流系統分析和設施規劃中的主流方法——SLP方法,決定在保持原廠面積不變的前提下,通過重新布置工廠車間的設施來改善工廠生產物流,降低物料搬運量,縮短搬運時間,提高企業生產效率。
關鍵詞:設施規劃、物流分析、SLP
ABSTRACT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ue to the restrictions of complex condition, such as equipment, delivery time and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so on, it is much more difficult to have change on enterprise restriction. some ill Facility Layout will increase the material transit cost, invalid production and mass cost in restriction .Thus ,enterprise facility layou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and researched on optimization of company facility according to facilities planning theory.
Shenying kitchen factory is a manufacturing which concluds professional designing, production, sales of kitchen tools. As with many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the company's management and production reveales many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onditions and demand of the enterprise, together with the pre-observation and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logistics activities,using the SLP method which is the mainstream method in Logistics System Analysis and Facility Plan to analyse its production process of logistics. I decided to keep the original area,through the re-layout of the facilities of the factory floor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logistics of the factory.
KEYWORDS:Facilities Planning, Logistics Analysis,SLP (Systematic Layout Planning)
目 錄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節 選題背景 1
第二節 選題意義 2
第二章 物流設施規劃與設計的相關研究 3
第一節 物流設施規劃與設計概述 3
一、物流設施規劃與設計的概念 3
二、物流設施規劃與設計的目標、原則 3
第二節 國內外物流設施規劃設計的方法概述 4
第三節SLP在物流設施規劃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5
一、SLP的原理 5
二、SLP具體運作流程 6
第三章 浙江永康神鷹灶具現狀簡介 10
第一節 神鷹灶具簡介 10
第二節 灶具的工藝流程介紹 10
一、公司主要工藝流程流程設置 10
二、燃氣具加工工藝過程 12
三、SLP具體運作流程公司物流設施布置現存問題的概述 13
四、公司物流線路存在的主要問題 13
第四章 神鷹灶具物流設施規劃的分析與優化建議 15
第一節 設施布置分析與優化建議 15
一、物流分析 15
二、非物流分析 17
三、綜合相互關系分析 19
四、方案評價與選擇 25
第二節 物流設施改進后物流線路分析 27
第五章 總結與展望 30
第一節 總結 30
第二節 展望 30
【參考文獻】 31
致 謝 32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節 選題背景
由于歷史遺留問題, 我國很多制造企業的物流設施布局不太合理。主要是因為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 物流量日益加大, 迫于生產的需要, 制造企業需要加大設施建設, 倉庫等生產輔助設施的選點多是就近選擇或在閑置點選擇, 沒有從物流運作及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進行考慮。這樣的設施布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企業一時的需要, 但隨著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 企業的物流量和物流的復雜程度大幅增加, 使得現有設施布局不能滿足企業的發展需要, 制約著企業物流效率的提高及其未來的長遠發展。
現代的制造業工廠一般都有數道,十數道,乃至數十道工序,需要在多種設備上進行加工。工廠布局、設備布局、工作地布置是否合理化、科學化、最優化,工人的搬運動作是否合理,工序間搬運路線是否暢通等,對搬運工效的影響很大,甚至還會影響到產品的質量和成本、企業的生產率,以及今后的發展和管理工作的便利。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工序流程的管理基礎工作落后;工作現場管理混亂、不規范;工序流程的設計缺乏連續性、流暢性、均衡性、靈活性、適應性和競爭性;浪費嚴重,為追求一時的速度,倉促地、不周密地進行規劃設計,造成了選址不當、布置不佳、物流不暢、面積利用不好以及管理不善等,造成嚴重的生產浪費現象,其結果是邊生產、邊改造,浪費了大量的資金、人力和物力。
物流設施規劃在物流系統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物流產生和流通的實物通道,也是企業策略制定的前提條件。近年來,隨著物流在國人中的普及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各類物流設施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國大地興起。物流設施項目的大力興起為我國物流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然而一些盲目的建設,重復建設以及建成后的物流設施效率低下,造成了大量資金,人力等生產資料的浪費,進而不利于我國的物流設施項目的建設。
目前我國物流設施的空置率高達60%,倉庫利用率不到60%,發展物流的當務之急就是盤活現有資源,而企業之間開展合作聯手是盤活現存資源的可行途徑。據統計,迄今為止,中國已有73萬家物流公司,未來10年全國還計劃興建100個物流中心,以及7個主要交易中心。但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投資并沒有減弱。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的GDP保持了高速增長,未來幾年在物流領域的商機不斷,這也是中外運敦豪,UPS ,聯邦快遞等外資巨頭在中國擴資的最大原因。中國加入WTO對物流業的影響在3—5年后,等到規則放松,國內出現全外資物流企業后,面臨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物流設施規劃與設計是為新建,擴建或改建物流系統。綜合考慮相關因素進行分析,構思,規劃,設計,做出全面安排,是資源得到合理配置,使系統能夠有效運行以 達到預期目標。物流設施規劃與設計是對一個物流系統進行全面的系統的規劃和安排設施規劃與設計的對象是整個系統而不是其中的個別的環節。一項設施規劃設計,所需要的費用占總投資的2%到10%左右,往往比不可預見費用還少,但對投產后的企業卻帶來重要效益。在一個制造企業的總體成本用于搬運的占20% 之 50% 而用小的設施規劃至少可以減少10%到 30%。因此設施規劃被認為是提高企業生產率和物流效率的最有希望的方面之一。
第二節 選題意義
傳統的觀點認為,降低生產成本主要著眼點在于產品的設計和加工工藝方面的改進。但是,據資料統計分析表明,產品制造費用的20%~50% 是用作物料搬運的,而物料搬運直接與物流設施布置規劃情況有關,有效的布置設計大約能減少搬運費用的30% 。物流設施布置設計的優劣不僅直接影響著整個生產系統的運轉通暢情況,而且也成為了決定產品成本高低的關鍵因素之一。
一個良好的設施布置設計可以使物料搬運的成本最低。使人員走動的距離最短,從而使工作效率最高。通常物料搬運和運輸的成本約占制造業總成本的20%-50%同時許多事故來源于物料搬運,而物流中心的設施布置設計,關系到物流中心的建設,能夠減少不必要的投資,減少物料搬運,減少運營成本,能夠提高生產效率,能夠有效地利用空間、設備、人員和能源,為職工提供方便、舒適、安全的生產條件,使其較好地發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若設施布置設計不當,將會對日后的經營運作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
合理有效的設施布局與優化不僅可以大大降低企業經營成本,而且對于優化生產流程具有重要的意義。可見,研究生產企業現存物流設施的二次規劃既能夠利于企業的近期發展,還能夠促進企業管理模式的轉變。而剖析研究一個具體的企業物流設施布局,提出生產企業進行物流設施規劃的后評價分析,則可以用來引導企業物流的合理走向。
第二章 物流設施規劃與設計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物流設施規劃與設計概述
一、物流設施規劃與設計的概念
設施規劃與設計,起源于早期制造業的工廠設計,是工業工程的重要分支。18世紀80年代產業革命后,工廠逐步取代了小手工作坊,管理工程師開始關心制造廠的設計工作。在早期,工廠設計的活動主要是三項,即:操作法工程(Methods Engineering),研究的重點是工作測定、動作研究等工人的活動:工廠布置(Plant Layout),就是機器設備、運輸通道和場地的合理配置;物料搬運(Material Handling),就是對從原料到制成產品的物流的控制。操作者工程涉及的是人,而工廠布置、物料搬運涉及的是人、機、物的結合。 19 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工廠的規模和復雜程度的增大,工廠設計從傳統的只涉及較小的系統發展到大而復雜的系統,而且涉及市場、環境、資金、法律、政策等諸多因素。因此,工廠設計除了注重人、機、物的結合外,發展到了與資源、能源、環境、信息、資本等要素相結合。
物流設施布置設計是通過對系統物流、人流、信息流進行分析,對建筑物、機器、設備、運輸通道和場地等做出有機的組合與合理配置,達到系統內部布置最優化。
二、物流設施規劃與設計的目標、原則
㈠目標
設施規劃是有目標的活動,不論是新設施的規劃還是舊設施的再規劃必需有本身的目標作為整個規劃活動的中心總的目標是使人力、財力、物力和人流、物流、信息流得到合理、經濟、有效的配置和安排典型的具體目標是:
1. 簡化加工過程;
2. 有效地利用人員、設備、空間和能源;
3. 最大限度地減少物料搬運:
4. 縮短生產周期;
5. 力求投資最低;
6. 為職工提供方便、舒適、安全和職業衛生的條件 。
㈡原則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現代設施規劃重視下一些原則:
1. 減少或消除不必要的作業,在時間上縮短生產周期,空間上減少占用量,物料上減少停留、搬運和庫存,保證投入資金最少、生產成本最低 。
2. 以流動的觀點作為出發點,并貫穿在規劃設計的始終。因為企業的有效運行依賴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化。
3. 運用系統的概念、系統分析的方法求得系統的整體優化。同時也要注意把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個人經驗結合起來。
4. 重視人的因素。工作地的設計,實際上是人機一環境的設計,要考慮環境因素對人的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的影響。
5. 規劃設計要從宏觀(總體方案)到微觀(每個子系統),又從微觀到宏觀,反復評價、修正。
第二節 國內外物流設施規劃設計的方法概述
在早期,工廠設計的活動主要是三項:操作法工程,包括工作測定、動作研究等,它涉及的是人;工廠布置,就是機器設備、運輸通道和場地的合理配置;物料搬運,就是對從原材料到制成產品的物流進行控制。后兩者涉及的是人、機、物的結合。50年代以后,工廠設計無論在范疇上還是方法上都發生了重要變化。工廠設計從傳統的只涉及較小的系統發展到大而復雜的系統設計。設計的方法從依靠經驗、定性的方法,到逐漸運用定量的系統分析的方法。工廠設計除了注重人、機、物的結合外,還發展到了與資源、能源、環境、信息、資本等要素相結合。而工廠設計的原則和方法也擴大到了非工業設施,包括各類服務設施。因此,逐漸從工廠設計演變成了設施規劃。
國外對物流設施選址規劃問題的研究已有60年的歷史了,國內在這方面起步的比較晚,但也有許多學校和企業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理論及應用上都有了較大的成果,許多早起的選址規劃問題是由土地經濟學家和區域地理學家提出的,例如,杜能的地租出價理論、韋伯的工業分類理論、胡佛的遞減運費率理論等等。運輸成本是在設施規劃決策中的重要作用是貫穿所有這些早起研究的共同問題。
擺樣法:它是最早的布局方法。利用二維平面比例模擬方法,按一定比例制成的樣片在同一比例的平面圖上表示設施系統的組成、設施、機器或活動,通過相關系的分析,調整樣片位置可得較好的布置方案。這種方法適用于較簡單的布局設計,對復雜的系統該法就不能十分精確,而且花費時間較多。
數學模型法:運用運籌學、系統工程中的模型優化技術(如:線性規劃、隨即規劃、多目標規劃、運輸問題、排隊論等)研究最優布局方案,為工業工程師提供數學模型,以提高系統布置的精確性和效率。但是用數學模型解決布局問題存在兩大困難。首先,當問題的條件過于復雜時,簡單化的數學模型很難得出符合實際要求的準確結果;其 次,布局設計最終希望得到布局圖,但用數學模型得不到。利用數學模型和CAD相結合起來的系統布局軟件是解決布局問題的一種好方法。
圖解法:它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有螺線規劃法、簡單布置規劃法及運輸行程圖等。其優點在于將擺樣法與數學模型結合起來,單在實踐上,現在較少應用他們。
系統布置設計SLP(Systematic Layout Planning)法:Muther除了提出SPIF外,還對于工廠布局等五個子系統提出了一套統一系統規劃的規劃設計方法,即系統布局SLP法。這是當前工廠布局設計的主流方法。
第三節SLP在物流設施規劃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一、SLP的原理
SLP的基本出發點是用量化的作業單位相互關系密級來評定各部門之間的相關程度,因此采用系統布置設計法來進行平面布置的首要工作是對各作業單位之間的相互關系做出分析,包括定量的物流相互關系及定性的非物流相互關系。把定性的相互關系密切程度由高至低分別用A,E,I,O,U,X及相應的4,3,2,1,0,-1 分值表示。將物流與非物流相互關系進行綜合,得到作業單位i與其它各作業位j( j =1,2,3…n,j≠i)的綜合關系密切程度CRij,并分別求出各作業單位的總的關系密切程度一一綜合接近程度TCRi=∑CRij,其中n為作業單位總數.綜合所有作業單位的綜合接近程度TCRi,得到綜合作業單位關系表。然后,根據相互關系表中作業單位之間相互關系密切程度,決定各作業單位之間距離的遠近。再根據作業單元綜合關系表中各作業單元的綜合接近程度安排各作業單位的位置,得分最高的作業單位布置在中心位置,然后布置與該部門相互關系為 A級的部門、再后是 E級部門……依次布置所有部門,最終得到作業單位位置相關圖。最后,將各作業單位實際占地面積與作業單位位置相關圖結合起來,形成作業單位面積相關圖,通過作業單位面積相關圖的修正和調整,得到數個可行的布置方案。最后,采用專業的評價方法對各備選方案進行評價擇優,并對每個評價因素進行量化,得分最多的布置方案就是最佳布置方案. 其設施規劃流程圖見圖2-1:
圖2-1 設施規劃流程圖
二、SLP具體運作流程
㈠物流分析
物流分析由確定物流對象移動的順序和移動構成。把一定時間周期內的物流對象移動量作為物流強度。SLP將物流強度分成五個等級:分別用 A(absolutly important)、E(exermly important)、I(important)、O(ordinary important) 、U(unimportant) 來表示。作業單元間即物流線路上的物流強度可按照物流線路比例或承擔的物流量的比例來確定。對于不存在固定物流的作業單元對,其物流強度為 U級。物流強度等級劃分如表2-1所示。
表 2-1 物流強度等級劃分
物流強度等級 符號 物理線路比例% 承擔的物流量比例%
超高物流強度 A 10 40
特高物流強度 E 20 30
較大物流強度 I 30 20
一般物流強度 O 40 10
可忽略物流強度 U
㈡非物流分析
當物流對企業的生產有重大影響時,物流分析就是工廠布置的主要依據。但是,也不能忽視非物流因素影響,尤其是當物流對生產影響不大或沒有固定的物流時,工廠布置就不能依賴于物流分析,而應當考慮其他因素對各作業單位間相互關系的影響。
作業單位間相互關系的影響因素與企業的性質有很大的關系,根據本廠蝸輪蝸桿減速器制造過程,物流強度比較大。一般可以考慮:(1)物流(2)工作聯系頻繁程度(3)作業單位性質(4)使用相同的公用設施(5)監督和管理(6)使用相同設備(7)服務的頻繁和緊急程度等方面(8)噪聲震動的影響等。
㈢綜合相互關系分析
各作業單位之間既有物流的聯系,也有非物流的聯系,各作業單位之間的相互關系,應包括物流關系和非物流關系,在SPL中,要將作業單位之間的物流相互關系和非物流相互關系進行合并求出綜合相互關系,然后從各作業單位間的綜合關系出發,實現各作業單位間的合理布置。
1.加權值的選取。確定物流與非物流相互關系的比重一般,物流與非物流之間的比重介于1:3到3:1之間。當比值小于1:3時,說明物流因素對布局的影響非常小,布置時只考慮非物流的相互關系;當比值大于3:1時,說明物流關系占主導地位,布置時只需考慮物流相互關系的影響。在實際布置中,物流與非物流的相對重要性比值般取m:n=3:1,2:1.1:1.1:2,1:3。
2.綜合關系相互計算。根據各作業單位之間物流與非物流關系等級的高低進行量化計算加權求和,求出綜合相互關系表。
㈣作業單元位置確定
物流中心總平面布置是從各作業單元間綜合相互關系密切程度出發,安排
各作業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密級高的作業單元之間距離近,關系密級低的作業單元之間距離遠。在布置時,根據綜合相互關系級別高低按順序先后來確定不同級別作業單元的位置,而同一級別的作業單元按綜合接近程度的分值高低順序來進行布置。在繪制作業單元位置相關圖,采用號碼來表示作業單元,圖形表示作業單位的功能和性質。采用表2-2所示的連線類型來表示作業單元之間的相互關系。在表中,連線多的可表示作業單位位置相對親近,用虛線或波浪線表,作業單位工作性質符號見表2-3。
表 2-2綜合作業單位關系等級表示方式
符號 系數值 線條數 密切程度
A 4
絕對必要
E 3
特別重要
I 2
重要
O 1
一般
U 0 不重要
X -1 ………. 不希望
表2-3作業單位工作性質符號
工藝過程圖表符號及作用 說明作業單位區域的擴充符號
操作 成形或處理加工區
裝配、部件裝配拆卸
運輸
與運輸有關的作業單位/區域
儲存
儲存作業單位/區域
停滯
停放或暫存或區域
檢驗
檢驗、測試、檢查區域
服務及輔助作業單位/區域
辦公室或規劃面積、建筑特區
㈤作業單位面積確定。
在確定作業單元占地面積和空間幾何形狀的過程中,需要將占地面積與建筑空間幾何形狀結合到作業單元位置相關圖上,形成作業單元面積相關圖。由于外部運輸條件限制,物流模式通常需要按照給定的出人口位置來規劃,此外還會受到作業流程、建筑物外部形狀、物流對象搬運方式及存儲要求的等方面的影響。
㈥作業單位面積調整。
作業單元面積相關圖是直接從位置相關圖演化而來的,只能代表一個理論的、理想情況下的布置方案,必須通過調整修正才能得到可行的布置方案。在實際規劃中,修正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物流對象搬運
2. 建筑特點
3. 路線
4. 公共管線設置
5. 綠化布置
6. 場地 條件與環境
7. 靈活性
8. 時間限制條件
㈦總平面布置方案形成。
根據上述各步驟的操作,可以得到各區域的概略布置圖,根據倉庫結構、 水電、消防、采光以及設備等需要調整部分區域的形狀甚至面積,最終獲得總平面布置圖。
第三章 浙江永康神鷹灶具現狀簡介
第一節 神鷹灶具簡介
浙江永康神鷹灶具公司成立于2000年。注冊資金200萬元,總資產1000余萬元。公司坐落于浙江省永康市白云工業園區,占地面積2000畝。公司自成立以來,充分利用世界先進的燃氣、電器技術,迅速發展成為一家集開發、生產,銷售及售后服務一條龍的專業經濟實體,全力打造核心多元化的廚衛家電精品,專業生產燃氣熱水器、豪華燃氣灶、吸油煙機、電熱水器、消毒柜、電磁爐等小家電產品。公司旗下分設燃氣熱水器事業部、灶具事業部、電器事業部、銷售部,庫管五個職能管理中心。2003年,公司投入巨資向整體廚衛行業進軍,力爭兩三年內,成為浙江廚衛知名企業。同時,聘請行業內一流的設計管理人才和深圳、管理咨詢公司,研究企業發展戰略,同時對企業職員進行全方位的培訓,以此帶動整個品牌的縱深發展;在質量管理上,公司始終堅持“以品質鑄造名牌”的經營理念,憑借其明顯的技術優勢與先進的品質管理,與眾多世界國際家電品牌廠商進行技術交流與合作,產品設計直接定位于世界領先水平,開發出科技含量高,設計新穎、性價比高的多元化廚衛燃具精品,支持整個行業的發展。
神鷹灶具公司現有職工138人,其中高級工程師2人,科技人員4人。在當地屬于中型企業,所以該企業的組織結構也比較簡單,由決策層,管理層和執行層三部分組成。下屬生產銷售,人事,財務等部門。其中,領導層有5人。生產部門有部長1名,副部長2名,有3個車間主任,每個車間大約有20名生產工人,銷售部6名,人事科5人,財務科3人。
第二節 灶具的工藝流程介紹
一、公司主要工藝流程設置
公司根據不同的職能,主要包括原材料庫,組裝車間,半成品庫,成品庫
檢驗車間,設備維修車間,變電所,車庫。如圖3-1所示。工廠總體布局如圖
3-1,表3-1所示。
圖3-1 工廠總體布局平面圖
表 3-1作業單位建筑物匯總表
序號 作業單位名稱 用途 建筑面積(m2) 結構形式 備注
1 原材料庫 分揀,初加工 24×30 磚混
2 加工車間 鑄造,車削,銑削,鉆削 20×24 框架
3 組裝車間 組裝 18×15 框架
4 半成品庫 半成品儲存 24×30 框架
5 成品庫 成品儲存 24×24 磚混
6 檢驗車間 產品檢驗 15×15 磚混
7 維修車間 維修 13×15 磚混
8 變電所 供電 12×10 磚混
9 車庫 車庫,停車場 12×9 磚混
二、燃氣具加工工藝過程
神鷹灶具主要生產各類高中檔類家用燃氣具,家用燃氣具所需零部件主要有閥體總成,燃氣管道,燃燒器(引射器,爐頭,火蓋),自動點火器,外殼(不銹鋼,全鋼),灶腳,鍋支架等近15個零件組成,其中外殼(不銹鋼,全鋼),燃氣管道由本廠自制生產,其余的零件外購,在本廠自制零件經過不同的機加工作業單位,原材料在加工車間經過下料,鍛造,鑄造,機加,熱處理等不同的加工內容,不同材料加工不同的零件,各種原材料的利用律也是不同的。本廠具體加工工藝過程情況分析如下圖3-2所示
圖3-2灶具加工工藝流程
三、SLP具體運作流程公司物流設施布置現存問題的概述
公司機加工車間主要負責各種鋼板、管體的機加工。該車間的現有設施布置是建廠初期規劃設計的,隨著生產量的不斷提高,加工設備逐步增加,原有布置已經不能滿足新的產量要求。由于市場的變化較快,定單的更改,產品的品種較多,原有設施一直沒有進行合理的規劃與設計,在生產過程中缺乏統一的管理與控制,導致在生產過程中物料的頻繁搬運,極易造成產品表面的碰傷,且受制于現有設備的擺放,生產過程中物料屬于批量轉移,使得上下工序間的銜接非常不緊湊,在制品大量積壓,生產周期無法控制,嚴重影響了生產計劃與交貨周期。雖然設備加工能力增加,而生產能力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同時還增加了產品質量控制的難度。
總結起來該企業物流設施布局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大院內庫區眾多, 位置分散, 布局不符合作業流程的要求;
2.庫房的定位不是十分明確, 物料存儲區域混亂, 倉庫與物料的存儲關系幾乎是多對多的形式,即一個庫房存放多種物品, 一種物品存放在多個庫房中,給管理和作業造成不便;
3.線路不合理, 物料出入庫路線、搬運路徑比較混亂, 耗費了人力物力,浪費了成本;
4.在分揀配送過程中, 人工進行產品的編號和儲位的分配, 效率較低, 準確性差;配送比較分散, 沒有規律性, 浪費人力和時間。
四、公司物流線路存在的主要問題
下圖3-3是灶具生產物流分布圖,更清楚的看出物流線路存在的問題。
圖3-3灶具物流線路分布圖
紅色:灶具外殼,燃氣管道的物流過程
藍色:閥體總成,自動點火器,燃燒器的物流過程
綠色:支撐架,灶腳的物流過程
褐色:外包裝的物流過程
由圖3-3可以清晰的看出整個物流路線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各工件的加工順序往返不定,物流路線混亂且有交叉現象;(2)組裝檢驗維修過程路線迂回,物流線路較長,不合理;(3)物料出入庫線路混亂,在庫儲存不合理,耗費人力物力,等等。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出物料流動不順暢,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企業的設施布置不合理。因此本文通過運用SLP的相關原理對該車間物流系統及設施規劃進行優化。
第四章 神鷹灶具物流設施規劃的分析與優化建議
第一節 設施布置分析與優化建議
一、物流分析
為了能夠簡單明了的表示所有作業單位之間的相互關系,為接下來的物流分析做準備,現把各個作業單位進行編號,如表4-1所示。
表 4-1 作業單位編號
序號 作業單位名稱 序號 作業單位
1 原材料庫 7 維修車間
2 加工車間 8 變電所
3 組裝車間 9 車庫
4 檢驗車間
10
5 半成品車間 11
6 成品車間 12
為了統計出各個作業單位之間的物流相關表,則需要知道各個作業單位的物流強度。由于該廠物料以中薄板鋼材為主,運輸工具主要是叉車,為統計分析方便我們規定以“ 噸/月”為物流的計量單位。同時對于技術改造項目是立 足于現有工廠布局上進行物流分析,各作業單位之間已存在著實際距離,因而 我們用“噸•米/月” 來計量物流量,其具體意義即指在兩 個工作單位之間每月有多少噸的物流量。在對各作業單位物流情況調查、核實后,我們制作了物流量表4-2
表 4-2 物流量表
零件 工藝路線 日產量 單位自重kg 物流量t/月
外殼 1-2-5-3-4-7-6 450 1 13.5
燃氣管道 1-2-5-3-4-7-6 800 0.6 0.48
閥體總成 1-3-4-7-6 200外購 0.25 0.05
燃燒器 1-3-4-7-6 200外購 0.95 0.19
自動點火器 1-3-4-7-6 200外購 0.15 0.03
灶腳 1-3-6 200外購 0.1 0.02
鍋支架 1-3-6 200外購 0.75 0.15
因為部分零件是外購,一般批量較大,且每次訂單不固定,現把這些零件日產量設為平均每日出貨量200個。根據各個零件的物流量及工藝路線,繪制出加工工藝從至表4-3。
表 4-3 加工工藝從至表
作業單位 1 2 3 4 5 6 7 8
1
13.98 0.44
2 13.98
3 14.25 0.17
4 2.85
5 13.98
6
7 2.85
8
統計出作業單位間的物流量后,接著根據各個作業單位之間的距離,算出作業單位之間的物流強度,繪制出物流強度匯總表4-4。
物流強度=物流量*實際距離
表 4-4 物流強度匯總表
序號 作業單位 實際距離m 物流強度t•m/月 物流強度等級
0 200 400 600 800 1000
U O I E A
1 1-2 62 866.76 A
2 1-3 90 39.6 0
3 2-5 65 908.7 A
4 3-4 35 498.75 I
5 3-6 70 11.9 0
6 4-7 80 228 O
7 5-3 42 587.16 E
8 7-6 130 370.5 O
為了能夠簡單明了的表示所有作業單位之間的相互關系,仿照從至表結構構造一種作業單位之間的流相互關系表,稱之為原始物流相關表,如表所示,在表中各物流移動的起始與終止作業單位,在行與列的相應方格內填入行作業與列作業單位件的物流強度等級,如表4-5所示:
表 4-5 原始物流相關表
作業單位序號 1 2 3 4 5 6 7 8 9
作業單位序號
作業單位名稱 原材料庫 加工車間 組裝車間 檢驗車間 半成品庫 成品庫 維修車間 變電房 車庫
1 原材料庫
A U U U U U U U
2 加工車間 A U U A U U U U
3 組裝車間 O U I E O U U U
4 檢驗車間 O U I U U O U U
5 半成品庫 U A E U U U U U
6 成品庫 U U O U U O U U
7 維修車間 U U U O E O U U
8 變電房 U U U U U U U U
9 車庫 U U U U U U U U
二、非物流分析
對各個作業單位相互關系分析時,首先,根據原始物流相關表4-6制定出基準相互關系表4-7和作業單位間其他相互關系影響因素及等級表4-8如下:
表 4-6 原始物流相關表
字母 一對作業單位 密切程度的理由
A 原材料庫和加工車間
加工車間到半成品庫 物料搬運的數量和方便
物料搬運的數量和方便
E 半成品庫和組裝車間 物料搬運的數量和工序的連續性
I 組裝車間和檢驗車間 物料搬運的方便
O 原材料庫和組裝車間
組裝車間和成品庫
檢驗車間和維修車間
維修車間和成品庫 物料搬運的方便
物料搬運的方便
物料搬運的方便
物料搬運的方便
U 變電所和車庫
原材料庫和變電所 沒什么聯系
不需要聯系
表 4-7 作業單位間其他相互關系影響因素
1.物流 2.作業相似性質 3.工藝流程
4.監督和管理方便 5.工作聯系頻繁程度 6.使用相同的公共措施
7.服務的頻繁和緊急程度 8.噪聲,震動,易燃危險品的影響
表 4-8 作業單位間其他相互關系等級表
符號 含義 說明 比例%
A 絕對重要 2-5
E 特別重要 3-10
I 重要 5-15
O 一般重要 10-25
U 不重要 45-80
X 負的密切程度 不希望接近 酌情而定
在對各作業單位進行分析后,根據作業單位間相互關系理由表4-9 ,利用與物流相關表相同的表格形式,建立非物流作業單位相互關系圖4-10,框中填入相應的量各作業率間的相互關系密切程度理由,上半部分用密切程度等級符號標志密切程度,下半部分用數字表示確定密切程度等級的理由。
表 4-9 作業單位間相互關系密切理由表
編碼 理由
1
2
3
4
5
6
物料搬運
管理方便
工作流程的連續性
安全及污染
人員聯系
生產服務
表 4-10 非物流作業單位相互關系表
作業單位序號 1 2 3 4 5 6 7 8 9
作業單位序號 作業單位名稱 原材料庫 加工車間 組裝車間 檢驗車間 半成品庫 成品庫 維修車間 變電房 車庫
1 原材料庫 A/3 U U I/2 U U U U
2 加工車間 A/3 U U E/3 U O/5 U U
3 組裝車間 U U E/3 O/1 U O/5 U U
4 檢驗車間 U U E/3 U A/3 I/3 U U
5 半成品庫 I/2 E/3 O/1 U U U U U
6 成品庫 U U U A/3 U I/6 U U
7 維修車間 U O/5 O/5 I/3 U I/6 U U
8 變電房 U U U U U U U U
9 車庫 U U U U U U U U
三、綜合相互關系分析
各作業單位之間既有物流的聯系,也有非物流的聯系,各作業單位之間的相互關系,應包括物流關系和非物流關系,在SPL中,要將作業單位之間的物流相互關系和非物流相互關系進行合并求出綜合相互關系,然后從各作業單位間的綜合關系出發,實現各作業單位間的合理布置
㈠加權值的選取。由于鋼板,燃氣管道等零件都是自制的,而且是大批量生產在組織和管理生產變化很小,物流關系和非物流關系,重要性相差比較大,所以物流關系與非物流關系的加權值1:1。
㈡綜合關系相互計算。根據各作業單位之間物流與非物流關系等級的高低進行量化計算加權求和,求出綜合相互關系表4-11
當作業單位對數目為N時,總的作業單位對數可用下式計算。即P=N(N-1)/2 該廠有9個作業單位,則總的作業單位對數為36,即有36個相互關系。
表 4-11 綜合相互關系表
作業單位對 關系密度 綜合關系
物流關系 加權值:1 非物流關系:加權值1
等級 分數 等級 分數 分數 等級
1—2 A 4 A 4 8 A
1—3 O 1 U 0 1 O
1—4 U 0 U 0 0 U
1—5 U 0 I 2 2 0
1—6 U 0 U 0 0 U
1—7 U 0 U 0 0 U
1—8 U 0 U 0 0 U
1—9 U 0 U 0 0 U
2—3 U 0 U 0 0 U
2—4 U 0 U 0 0 U
2—5 A 4 E 3 7 A
2—6 U 0 U 0 0 U
2—7 U 0 O 1 1 O
2—8 U 0 U 0 0 U
2—9 U 0 U 0 0 U
3—4 I 2 E 3 5 E
3—5 E 3 0 1 4 I
3—6 0 1 U 0 1 0
3—7 U 0 O 1 1 O
3—8 U 0 U 0 0 U
3—9 U 0 U 0 0 U
4—5 U 0 U 0 0 U
4—6 U 0 A 4 4 I
4—7 0 1 I 2 3 I
4—8 U 0 U 0 0 U
4—9 U 0 U 0 0 U
5—6 U 0 U 0 0 U
5—7 U 0 U 0 0 U
5—8 U 0 U 0 0 U
5—9 U 0 U 0 0 U
6—7 0 1 I 2 3 I
6—8 U 0 U 0 0 U
6—9 U 0 U 0 0 U
7—8 U 0 U 0 0 U
7—9 U 0 U 0 0 U
8—9 U 0 U 0 0 U
㈢劃分關系密級 統計出各段分數段作業單位對的比例,求出各密級所占的百分比。
總分 關系密級 作業單位對數 百分比(%)
7—8
5—6
3—4
1—2
-1 A
E
I
O
U
X 2
1
4
5
24
0 5.6
2.8
11.1
13.9
66.7
總計 36 100
㈣繪制位置相關圖
在SLP中,工廠總平面布置并不直接去考慮各作業單位的占地面積和幾何形狀,而且從各作業單位間相互關系密切程度出發,安排各作業單 位之間的相對為止關系密級高的作業單位之間距離近,關系密級遠的作業單位之間距離遠,因此形成作業單位相關圖。
本次工廠平面布置設計中由于作業單位較多即使只考慮A和E級關系也可能同時有多個,這就給如何繪制作業單位位置相關圖,造成了困難為了解決這各問題,引入了綜合接近程度這一概念,即該作業單位與其他所有作業單位之間量化后的關系密級的總和,這個值的高低反映了該作業單位在布置圖上應該是處于中心位置還是應該處于邊緣位置,為了計算作業單位間的綜合接近程度繪制了綜合接近程度排序表4-12,并在表中計算了作業單位之間的綜合接近程度表,最后畫出作業單位相互關系表4-13。
表 4-12 綜合接近程度排序表
作業單位 1 2 3 4 5 6 7 8 9
1
A/4 O/1 U O/1 U U U U
2 A/4 U U A/4 U O/1 U U
3 O/1 U E/3 I/2 O/1 O/1 U U
4 U U E/3 U I/2 I/2 U U
5 O/1 A/4 I/2 U U U U U
6 U U O/1 I/2 U I/2 U U
7 U O/1 O/1 I/2 U I/2 U U
8 U U U U U U U U
9 U U U U U U U U
綜合接近程度 6 9 8 7 7 5 6 0 0
排序 5 1 2 3 3 7 5 8 8
表4-13 作業單位綜合相互關系
㈤繪制位置相關圖
根據第二章中的表2-1,2-2和表4-12來繪制作業單位位置相關圖,步驟如下:
第一步,首先處理綜合相互關系密級為A的作業單位對。
(1)從作業單位綜合相互關系表中取出A級作業單位對,有1-2和2-5,涉及3個作業單位,按綜合接近程度分值排序為5,1,3,
(2)將綜合接近程度分值最高的作業單位2布置在位置相關圖中心位置。
(3)處理作業單位對2-1,2-5,如圖4-1(a)所示。
圖4-1(a)位置相關圖
第二步,處理相互關系為E的作業單位對。
從綜合相互關系表中取出具有E級關系的作業單位對,有3-4涉及到的作業單位按綜合接近程度分值排序為2,3。如圖4-1(b)所示。
圖4-1(b)位置相關圖
第三步,從綜合關系表中找出I級關系的作業單位,畫法同上,最終的位置關系圖如4-1(c)所示。
圖4-1(c)位置相關圖
㈥繪制作業單位面積相關圖
將各作業單位的占地面積與空間幾何圖形結合到作業單位位置相關圖上,就得到作業單位面積相關圖,在此過程中,首選要確定各作業單位建筑物的實際占地面積與外形。
作業單位占地面積由設備占地面和人員活動場地等因素決定,除此之外,還應該著生考慮物流模式,而對于生產,儲存,運輸部門,物流一般沿通道流動,因此,首選設計好工廠的主要通道,根據原工廠的車間布置的特點考慮即提高生產率又降低成本的目的,大致按原工廠的位置布置車間,現整理出三個方案供參考如圖4-2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1原材料庫 2加工車間 3組裝車間 4檢驗車間 5半成品庫 6成品庫
7維修車間 8 變電所 9車庫
圖4-2 工廠車間位置布置圖
四、方案評價與選擇
通過對作業單位面積相關圖的調整,已經取得了三個可行方案,現用加權因素法,對每個方案進行評價,選出最佳方案,做出最終的工廠總平面布置方案。
工廠布置過程是一個目標優化設計過程,某個可行的布置方案可能在某一目標因素方面是非常優秀的,而在另一目標因素方面可能并不突出,其它布置方案可能正好相反,也就是說,各種布置方案各有優缺點,需要進行綜合評價,從中選出最優方案。
加權因素法就是把布置設計的目標分解或若干個因素,并對每個因素的相對重要性評定一個優先集(加權值)然后,分別就每個因素評價各個方案的相對優劣性,最后加權求和,求出各個得分,得分最高的方案就是最優方案。
本次設計從7個方面來考慮,當然還有別的因素,對工廠生產影響相對較少,故而不考慮。以上幾個因素是對工廠設計和建設能體現最終效益的最直接因素,對不同方面因素的相對重要程序采取不同的加權值,如表4-14所示。
表 4-14 評價方案表
范圍 評價因素 簡述 權重(1-10)
內
部
條
件 物料搬運效率及方便性 物料搬運的方便性直接影響到搬運效率,搬運效率高低也決定物料搬運方便性,二者相互影響,綜合考慮 10
安全生產與設備可靠性 設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生產的進行,對工人的安全生產也有一定影響,是生產力提高的一重要因素 9
防止污染工作環境的舒適性 只有保護好環境,使環境優美舒適,空氣新鮮,職工的積極性才能被調動,生產才能順利進行,生產效率才能提高 8
生產管理的方便性 生產有序進行與生產效率的提高,離不開管理者的領導與監督 7
輔助服務方便性 你的生產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8
運輸條件 交通便利與良好的運輸條件是生產順利進行和擴大生產的基礎 7
需要儲存的物料外購數量 原材料與外購件數量的多少影響到工廠資金的流動,數量太多造成資金積壓,所以數量最好控制在保證供應 6
布置方案優劣等級劃分,由于布置方案優劣得分難以正確給出,且沒有必要給出準確得分,因此,通過優劣等級評定,給出某個方案在某項因素方面的優劣分數,等級可以非常優秀,很優秀,優秀,一般和基本可行五個方面,并規定等級符號分別取 A/4 E/3 I/2 O/1 U/0括號中的數字為等級相對分數。
評價每個方案在各項因素方面的分數,分析結果如表4-15所示。
表 4-15 分數表
序號 評價因素 加權值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1 物料搬運效率
與方便性 10 A/4 E/3 A/4
2 安全生產與設備可靠性 9 A/ 4 A/4 A/ 4
3 防止污染 和工作環境的舒適性 8 E/3 E/3 E/3
4 生產管理的方便性 7 E/3 E/3 A/4
5 輔助服務方便性 8 A/4 A/4 A/4
6 運輸條件
7 E/3 E/3 A/4
7 需要儲存的物料外購數量 6 E/3 E/3 E/ 3
合計 192 182 206
由表4-15可知,方案三分數最高,因此,方案三位最佳方案。改進后工廠總體布局平面圖如圖4-3所示。
圖4-3 改進后工廠布局平面圖
第二節 物流設施改進后物流線路分析
由表4-13知道,方案三較為合理,所以最終確定方案三為改進后的方案,下圖4-4是對方案三的物流線路分析,表4-16是改進前后物流強度的對比:
表 4-16 改進前后物流強度對比
序號 作業單位對(物流路線)
改進前實際距離
改進后實際距離 改進前的物流強度
現在的物流強度
1 1-2 50 38 699 508.44
2 1-3 90 42 39.6 18.48
3 2-5 65 50 908.7 699
4 3-4 35 35 498.75 498.75
5 3-6 70 70 11.9 11.9
6 4-7 80 53 228 151.05
7 5-3 42 19 587.16 265.62
8 7-6 130 37 370.5 105.45
圖4-4 改進后物流線路分析
紅色:灶具外殼,燃氣管道的生產過程
藍色:閥體總成,自動點火器,燃燒器的物流過程
綠色:支撐架,灶腳的物流過程
褐色:外包裝的物流過程
改進前后物流線路更為合理 ,結構更為緊湊,物流線路明顯縮短,線路迂回交叉現象大大改善,物料搬運效率大大提高。
灶具,燃氣管道等自制零件的工藝過程,半成品與組裝車間,維修車間與成品庫之間距離大大縮短,節省了人力運力,加快了工藝生產速度,縮短了產品的生產周期。
由于組裝,維修,檢驗三個車間聯系的比較緊湊,方便了閥體總成,自動點火器等灶具重要部件的維修檢驗與入庫,加快了零部件在車間的流動速度,減少了在制品的儲存,降低了生產成本。
對于支撐架,灶腳等外購零部件,一般不需要檢驗維修,只需要組裝,改進后,原材料庫,組裝車間,成品庫,三個車間之間的距離明顯縮短,組裝效率也隨之提高,從而也緩解了原材料庫的儲存壓力。
對于外包裝的物流過程,改進后原材料庫與成品庫之間變為直線距離,方便了外包裝紙箱的運輸,提高了包裝效率。
第五章 總結與展望
第一節 總結
企業物流設施的合理布置是企業生產管理的重要內容 它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根據工藝流程,合理的設施布置不但能提高車間的生產效率而且對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率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從物料特點、存儲狀況、作業流程、物流強度等方面對該企業的物流設施布局狀況進行了詳細分析, 并針對其存在的問題, 結合SLP的思想方法,最終形成了燃氣具加工過程的一個設備布局。受制于產品的工藝和工裝設備以及技術水平能力的限制,此方案并不是最優的,但作為改善的第1步,為工廠的進一步合理優化提供了基本思路。由于運用SLP法還不夠成熟,考慮物流因素和非物流因素方面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可能會影響最終的布置。因此本文所闡述的觀點方法結論難免有不足之處,數據的處理上有點雜亂,不夠嚴謹,也許這份方案給采納的可能性較小。不過我相信,隨著對該企業的不斷深入了解,加上日益積累的工作經驗,今后,對該方案還會有更為合理的改進。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會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希望更好、更快的適應社會,為社會做一份自己的貢獻。
第二節 展望
物流設施規劃的發展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規劃與設計的方法也越來越合理,國內外對物流設施規劃與設計的相關研究也日漸成熟。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方法已不能滿足于現有的物流設施規劃,因此,未來物流行業必然在對制造系統的設施布置技術進行一定的理論研究基礎上,開發一個完善的、高效的、便捷的、通用的計算機輔助生產系統設施布置軟件。這是設施規劃與設計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專家、技術人員未來的工作重點。
【參考文獻】
[1] 黃歐龍,郭東軍,陳志龍.運用SLP方法布置地下物流系統配送中心[J]. 地下空問與 工程學報,2006, (2) : 2-4.
[2] 周大為,張曉陽.基于生產物流的SSLP在機械加工車間設施布置中的應用研究[J]. 物流技術,2006,(6):68-70.
[3] 向號,李明,嚴興全.基于SLP的生產車問物流優化設計[J].煤礦機械,2007,(28):28-30.
[4] 李毅,徐克林.SSLP技術在車問設旋布置中的應用研究[J]. 精密制造與自動化,2008,(1):20-22.
[5] 胡正華,等.設施規劃與設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3.45-54 .
[6] 賈仁安.現代制造業生產物流模型研究[J].物流技術,2004,(9): 20-22.
[7] 林立千.設施規劃與物流中心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8] 李娟.SLP在物流中心總體布局規劃中的應用[J].2009, (8): 20-23.
[9] 劉啟芳,周剛.設施布置理論的應用[J].工程機械,2006,(2):36-38.
[10] 王家善.談工業工程與設施規劃[J].生產組織與管理,1996,(4):24-26.
[11] 張偉,曹文彬.生產物流系統設施布置方案的評價[J].網絡財富,2009,(1):38-39.
[12] 馬彤兵,馬可.基于精益生產的車問設施規劃改善設計[J].管理技術,2005,(1):22-23.
[13] 劉聯輝.物流系統規劃及其分析設計[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6:33-60.
[14] 彭揚,吳承建,彭建良.現代物流學概論[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9:150-154.
[15] 朱耀祥,朱立強.設施規劃與物流[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16] 曹菲.基于生產物流系統分析的啤酒灌裝生產線優化設計[J].包裝工程,2007, (9):12-14.
[17] 楊曉英,姚冠新.現代企業物流系統分析技術的研究[J].物流技術,2003,(7):10—13.
[18] Les R. Foulds,Fariborz Y. Partovi. Integrat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graph theory to model facilities layout[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1998,82:435-451.
. Int J Adv Manuf Technol,2004,23:301-310.
.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11:693-700.
[21]Tompkins, James A et al. Facilities Planning[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2003,16-20.
[22] Yuliang Yao, Philip T.Evers, Martin E.Dresner.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in vendor-managed inventory[J].Decision Support System,2005.
致 謝
本論文是在指導老師陳金來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在課題研究的這段時間里,陳老師對論文的進展自始至終都給予關心并仔細探討試驗。陳老師廣博的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獨特的見解使我受益匪淺,寫作中途我也遇到困難,是他的鼓勵與支持才使我的論文得以順利完成,在此向他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同時我還要感謝我的同學,他們不僅在四年的大學中給了我很多幫助,而且在畢業設計制作過程中,我遇到的一些問題,是他們幫我一起想辦法克服的,感謝他們對我的幫助與支持!
[論文摘要]自從我國加入WTO后,電子行業一直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帶動電子人才需求的增長。本文從電子企業用工調查,就中職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引發中職教學的思考。
自從我國加入WTO后,許多國際電子領頭企業看準國內勞動力相對廉價的機遇,競相搶登中土,紛紛將勞動密集型的電子生產基地移遷我國,建立了許多的電子_I=業園區,帶動了一大批國內電子產業蜂起,其行業一直保持優勢發展的強勁勢頭。
一、電子行業現狀
(一)電子行業狀況
九十年代末以來,我國電子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的增長率越過了30%。如電視機、收錄機、VCI)視盤機、電話機、電子鐘表、計算器、電冰箱、空調機已成為世界第一產量的產品;軟、硬盤驅動器、顯示器、計算機版、鼠標器等的生產,也成為世界主要生產地之一;除外,為f述產晶配套生產的元器件數量也有近2000億只之多。二卜一世紀,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類電子產品的生產國和裝配國,電子信息產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二)專業人才需求
產業的發展必然帶來對人才需求的增長,據勞動人力資源信息統計,電子產品生產企業的人才需求量,約占整個勞動力市場的20%,為勞動力市場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特別是近幾年,隨著我國的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積極發展中的奉土電子企業,與跨國電子企業競爭的態勢越來越明顯,競爭的首要焦點,突顯在對人才的需求方面。因此,形成了一個電子技術人才就業的巨大市場,尖端的研發人員和電子生產一線熟手頗為。
企業除_r少數高學歷的研發創造性人才外,在龐大的生產線上,活躍著一大批掌握著熟練操作技能的生產人員,完成對產品的裝配、調試、維修及一系列生產管的具體工作。他們基本E是來自于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組成r電亍二行業金字塔的人才基礎。
二、電子企業用工狀況調查
本人教學]作的需要,近幾年先后到過福建省桶清冠捷科技電有限公d、福州福順做電子有限公司、福州巾美捷恩西有限公司、漳州萬利達有限公司、廈華電—F有限公司等企、I參觀學習。其問,對各企、I的生產流程與狀況、技術平臺、用_『需求信息等進行了充分的調研,觀將企、勞動力狀況的共性分析如下:
(一)業用丁需求狀況
電子企業大多為勞動密集型企、,人員夫都實行兩班倒一作制,流水線上二作,勞動特flF為強度小密度大,i班倒和四班二三倒工作制的極少。學校畢業牛企業實習期為三至六個月小等,之后,叮以正式頂崗獨立操作即視為“轉正”。閾杏爪:由于員工流動和介業生產擴大等原因,企業塒電子類々的畢業生需求旺盛,每年都需要大量技能操作型的f人來充實生產第一線
(二)業對員1:的碡本要求
在凋奄中,我廣解j企業對員l_r的素質要求大致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1關于人文素質:業認為,員I:的人文素質遠遠比其他任何素質更加重要。他們應具有較強的勞動觀念和敬業精神,能吃耐勞,具有善于與他人相處的協作能力等,這些是員工膻該具備的基本要求;
2.關于專業技能技術素質:企業認為,中職電子類畢業生基本能勝任電子生產崗位的工作,要求員_T具備靈活的頭腦和手腳,并要善于學習,善于實踐,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3.關于實踐驗:對新員工的原始繹驗要求高,新:I=人在師傅的幫帶下23個月能獨立1二作即可。
(三)企業就業的待遇
新員工在文習期月薪大約600~800兀,轉正后為月計件薪資,約為1200~1800元不等。員工r齡工資按照丁=作服務年限,每半年3O元遞增。逢技術等級提升、職務崗位晉升,其待遇可隨之提高。企業規定員工住企業享受國家規定的醫保、養老保險、失業、:[傷、生育、商業意外等保險,有的企業員工連續I齡到u-一定年限還可以享受住房公積金等待遇。除此之外,員工還享受福利性食堂伙食補貼(工作每日補貼4元/天);夜班津貼(晚班員工伙食補貼6元/天)。
表1對照表明,電子類企業工資福利待遇不低于其它企業。
(四)企業崗前培訓新招員工上崗前要參加企業崗前培訓,培訓內容基本上以企業規章制度、企業的文化、企業的生產理念和安全生產知識為主。員:[在新崗位上,師徒一對一幫帶,車間技術部門逐項考核。各項考核合格者即能獨立上崗。實習期滿未通過考核者,企業不再錄用
(五)中職業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
1.很難適應業的各項制度。
大部分畢業生沒有吃苦耐勞精神,不適廊生產管制度的約束,不適應流水線T:作的節奏,不適應倒班制度,不適應作承復操作的單調,適應生產中的獎罰制度的扣罰。
2.莊’I:作前=:個月磨合期內思想波動較人,情緒很不穩定。
畢業生常將老員工、師傅同學、老師、父I=:士比塒;廠JX宿舍與校舍、家比對;EF‘生活與學校生活比對,產生留戀學校生活,留戀同學、留戀帥生友渲而難以融入社會化的生活。
3.跟高于『氐,自己做不好,兒又看不廠墾的T竹。
工作巾,表現“;自我意識太強,缺乏T件熱情,小茸于學習鉆研,抗挫能力低,遇到問題,動輒打退章鼓跳槽.待延換到其他地方I作后,才發現拋棄的_r作更好,但已無法回頭,從而迷失就業方向。
正是以上原因,引發了許多中職生難以在企業中生存與發展
三、由問題而引發的思考
如何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企、j牛產部門fj的l、靠的住的棟梁之才,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幫助學生培養和建立職業興趣
著名物理學家丁肇巾說:“閃為我有必趣,我JJ‘以:i天傻呆在實驗室哩,守在儀器旁,我急切地希望發現我所要探索的東西,沒有仟何人強迫我這么做,正相反,我覺得很快活,為我有興趣。”尢_數事實證明,興趣是成才的起點,是發揮一個人智慧、奪取成功的動力,是成才的階悌。閑此,我們為跨人職業學校的學生培養和塑造良好的職業興趣有著重要的意義。
1.利用學校宣傳手段,在教室、實訓室、校等室內外場所,統籌布置圖文并茂的職業名人名青,營造職、教育氛刖,幫助學生樹贏成為“職業人”的觀念;
2.在課程設置巾,增加專業技能吏訓教學的比重,建起專業興趣盡快幫助學生完成由普通中學生向職、學生的轉換;
3.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鞏同和保持學生々、I學習趣的穩定性;
4.強化學生技能水準,激助學生爭當技術能于二,增強職業信心。只有當學生真正對其專業產生興趣時,學校枯燥的學習1:=j一會變得豐富多彩;當他們深知技能的累積能提升今后人生的價值時,便會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學習、對待工作,使單一的生產勞動成為生湃的重要經歷。(二)改進和完善專業教學體系
目前,大多數中職學校課程設置傳統滯后.主要由兩個方面原因產生:第一,教育觀念陳舊。在教學過程葉l沿用“舊中專”培養“石Jf究型精英”和“理論家”的模式組織教學,忽視技能實訓的重要性。有的教師自身技能水平不具備專業教學要求,沒能力指導學生實訓,從而惡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矛盾突出;第二,教學手段簡單。由于學校辦學經費來源有限,造成專業場所建設投資嚴重不足,缺乏必需的實訓設備,無法設置技能實訓項目。滯后的教學條件使學生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基礎操作,達不到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難以吸引學生保持專業興趣。
為此,改革“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培養模式,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讀”辦學機制,建立“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活動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完善“學校教學與企業生產緊密結合、具有鮮明職業教育特色”的教學體系,營造“校園與工廠零距離”的教學環境,才能適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
1.構建理論教學與實訓一體化教室。
合理分配辦學經費,加大場所建設投資,從專業建設的角度出發,改變現有教室和實訓室單一功能的格局,整合教學資源,在普通教室里增加實訓教學的功能,把單一的理論教學的環境改造成具有多媒體等綜合教育功能的平臺,完善教室與實訓室的一體化功能,提高專業教學的實效性。
構建理論教學與實訓一體化教室,可以按照專業實踐過程設計教學手段,在教室展開工作場景,把模擬的工作崗位搬進專業教育的課堂,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感受生產實作的氛圍,提升專業教學的效果。
2.建設教師與工程師為一體的“雙師”培訓體系具備設計與指導專業技能形成過程教學手段能力的教師,其自身應有向學生“授之與漁”的技能。
建立教師到企業培訓制度,是培養“雙師”型教師的重要途徑之一。
學校在假期或教學任務空隙時,組織專業教師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參加實踐勞動。通過實踐活動,吸收新技術,增強實踐操作能力,結合生產實際進行科研活動,打造出“含金量”較高的“技師”和“高級技師”級教師。
同時,聘請企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指導實訓,參加專業教研活動,通過學術交流,能迅速提高學校教師的專業技能。新晨
3.融合企業文化的特性,開展工學角色為一體的養成教育
為使學生適應今后的工作崗位,校內實訓場所應模擬企業生產車間標準進行建設,設立(插件、焊接、調試、檢驗、鎖付)諸多實訓崗位,編制生產工藝文件。學生在校內參加實訓,模擬生產管理機制,要求身著工裝,在生產1=藝文件指導下進行操作。這些手段能增強學生對企業文化、企業管理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們通過教室和實訓窀的活動體驗到現場工人的工作,學會如何做好一名工人,養成“樸實、踏實、務實;能干、肯干、會十”的職業素質。真實的崗位實訓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技能操作水平,強化職,ll,5)fl導,為學生融入職業生涯搭建“匹配性接口”和發展平臺。
4.建立產教結合的一體化教學模式
“依托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中職學校要延伸職業教育的內涵,就應面向企業,抓好三件事情:
第一,學校與企業共同成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導實訓場建設和專業i果程設置;
第二,緊密聯系地方經濟,實行校企聯合辦學,推行“訂單”培養。電子類專業依托電子行業產業群,與企業實行聯合辦學,根據企業提出的崗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和培訓項目,推行“訂單”培養,組織教學活動。學校邀請企業參與專業教學過程,聘請技術能手承擔部分實訓項目教學活動,提升學校專業教學水準,不斷推進教學教研工作發展。在我校與冠捷科技電子有限公司、福州福順微電子有限公司、福州巾美捷恩西有限公司的訂單教育中充分證明,校企合作能有力地增強學校的辦學活力,有利于培養出符合企業、行業要求的高素質勞動者;
第三,教育與產業有機結合,建設校辦工廠,為職業教育注入強勁的活力。校辦工廠的教學任務之一:是以良好的企業文化、優秀的企業傳統和行為規范、科學的企業管理,來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訓導。任務之二:學生通過校辦工廠的實習活動,直接參與生產勞動,承接適量的生產定額和工作任務,通過生產實踐熟練操作技術,鞏固發展技能水平。任務之三:學校通過校辦工廠不同的生產崗位,對學生進行輪訓,培養學生一專多長的崗位適應能力,鍛煉生產過程的組織管理能力。
(三)提高職業素質教育的實效性成果
思想道德修養是影響人的一切丁作的根本品質,是職業素質的核心。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應包括:忠于職守,熱愛本職;熱忱服務,勇于競爭;銳意改革,開拓創新;團結協作,互助友愛;艱苦奮斗,厲行節約。
青年學生正處在生理和12,理的成熟時期,學校要創造條件,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社會實踐,引導他們通過學習、勞動、生活,一步一步地努力磨練自己的意志品質。要針對性地組織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形式可以不拘一格,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寓教于樂。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修養不成才”,在對學生實施職業素質教育的過程,也是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的形成過程。
(四)強化就業指導教育的作用,推崇勞動光榮的理念。
1.加強就業與創業指導
學校要堅持開設《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以就業與創業理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設計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明白“365行,行行出狀元”的道理。2.結合就業指導課,組織學生參加企業旅游
組織學生參觀不同業,參加簡單的生產實踐活動,了解各崗位的工作意義,結合自己興趣與特長正確選擇今后的職業方向。
3.做好第三年的頂崗實習管理工作
學校應該選擇管理規范的企業作為學生頂崗實習的定點單位,選調專職帶隊實習指導教師,負責三年級校外實習生帶隊管理T作。其問,特別要做好學生在磨合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導,幫助他l"r3JJ~N完成從學校到社會,從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換。
4.建立畢業生跟蹤服務機制
土木建筑施工領域是我國各行業中事故多發,因工致病、致殘、致死較多的高危行業。國家安監總局統計數據分析顯示,2009年,建筑施工坍塌墜落較大以上事故多發,因施救不當造成的重大、較大事故時有發生,包括非金屬礦、尾礦庫、隧道施工、鐵路交通等行業較大涉險事故時有發生,安全生產形勢不容樂觀。可見,土木建筑施工安全技術與工程是目前需要重點研究和建設的重要方向。2002年,石家莊鐵道大學(以下簡稱“我校”)在國內率先開設并確立了以土木施工安全技術為特色的土木安全工程專業發展方向,依托我校具有豐富的辦學經驗、雄厚的師資力量和良好的教學條件的國家特色專業——土木工程專業,為安全工程專業的建設和發展構筑了堅實的辦學平臺。
安全學科是理、工、文、法、管、醫等學科的新興、綜合、交叉學科,土木工程也涵蓋了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地下工程等近十個專業。因而,土木安全技術與工程要求學生應掌握的專業基礎知識非常廣泛,不但要求學生具備傳統安全工程專業教學培養模式中最基本的“懂技術、會管理”,而且要求具備土木安全工程的實踐技能,即綜合性強、專業性強、實踐性強的安全技術人才。由此可見,土木安全工程專業培養過程中實踐的重要性,必須貫徹以實踐教學為核心的辦學理念。
伴隨著現代化實踐教學方法在高等院校專業教學領域中日漸廣泛的運用,安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模式也開始萌生、發育與發展,并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在土木安全工程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實踐教學的特色辦學理念
實踐教學是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參加一定的實踐活動,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的教學環節。通常,實踐教學是為配合理論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專業訓練和鍛煉學生實踐能力而設置的教學環節。
在高等教育強調重基礎、淡專業、寬口徑的培養模式下,安全工程的教學培養體系中,學生四年中大部分時間在學習公共基礎課、人文社科類課程。同時,安全專業要求必須開設的安全類基礎課和平臺課也需要大量理論學時,由于受到本科教育年限和總學時的限制,特色專業技術類課程學時安排非常緊張,很多對于學生畢業后在實際工作中非常實用和現場特別緊缺的技術課程無法開設,課程設置困難,顧此失彼,課時捉襟見肘。
安全科學的交叉性造成了學生需要幾乎所有科學的相關知識基礎。在教學課時極為有限的條件下,專業課程設置受到限制,而且相應的專業基礎、技術基礎、實踐環節、課程設計等內容無法跟上,違反了教學規律,學生學習后達不到希望的效果。[3]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土木安全工程培養模式中,確立了以實踐教學為特色的辦學理念。將實踐教學模式貫穿課堂、專業課程實驗、專業課程設計、實習環節、畢業論文以及課外活動之中。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加大實踐教學比重,抓基礎、重實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實踐促進對理論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通過實踐教學,在學習中對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進行實戰性演習。
二、實踐教學模式的建設與應用
如何在利用好學校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加大對土木安全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實踐,建立更為“接近土木施工現場安全”的實踐教學培養模式,是擺在我校安全工程系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客觀問題。而且只有改革實踐教學環節,才能更好地適應國家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才能辦出特色,專業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與發展。經過不斷探索,總結出以實踐為特色的土木安全工程教學模式的建立,需要重點抓好課堂教學實踐、課程設計實踐、實習環節實踐和畢業設計實踐四個關鍵模塊。
1.課堂教學以實踐為導向
貫徹實踐教學特色理念,首先是把以實踐教學為核心的辦學思想融入課堂教學。安全工程通過生產活動中各種事故分析為途徑,應用自然科學技術和管理科學知識,識別和預測生產生活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事故發生的原因和機理,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事故發生,這一科學技術知識體系是一門實踐性、經驗性非常強的工程學科。
在教學中,結合安全工程專業“安全管理學”、“安全學原理”等部分較為抽象的課程,教師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運用多媒體電子課件、圖文影像紀錄片、事故案例分析教學、事故情境模擬等方式進行授課,引導學生通過對事故分析、企業安全管理方法學習和考察等實踐性活動,加強對事故理論和現代安全管理思想理念的掌握,建立和運用實踐教學思想,吸引學生將精力集中到課堂教學內容之中,有效克服安全工程專業理論教學枯燥脫離實際、泛泛空談、學而無用的被動局面。此外,鼓勵學生自導自演DV小品,加強安全意識和安全文化的宣傳教育。
在“土木安全工程”、“安全事故分析與處理”、“爆炸安全技術”、“災害防治理論與技術”等課程中,教師采取動畫演示、網絡互動視頻教學、事故案例分析教學,增加學生對理論學習的感官刺激,培養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通過對事故分析的實踐性活動,加強對土木施工和工程災害發生的原因、規律和基本原理的消化理解,運用啟發式教學,使學生主動式、自主式學習,強調教學的引導與互動,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理論知識去觀察、分析、解決安全生產問題,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2.課程設計以實踐為檢驗
課程設計是工科學生完成某一課程理論學習之后進行的一次知識綜合應用,是課堂學習的一種實踐性延伸。在以實踐教學為特色的土木安全工程專業培養模式中是一個最基本的集中實踐環節。開設安全類及直接相關課程設計的課程包括“安全人機工程”、“安全系統工程”、“土木安全工程”、“應急結構工程”、“消防安全工程”等。
為了使課程設計形成體系,規范實踐教學內容和過程,提高教學質量,課程設計大綱中擬定了指導性設計題目和設計方向。在課程設計過程中,學生可以依照自身的興趣特長,運用所學的知識,自己動手,結合真實或虛擬、簡化的生產現場實際,獨立地展開設計工作。
“安全人機工程”課程設計讓學生就土木工程現場簡單施工機械工具和設備的安全可靠性進行分析,按照人機工程學要求對工具結構、尺寸、形狀、不同工作環境下使用的安全性、便捷性、作業效率等進行改進和優化,設計、加裝、改裝安全保護設施、防止事故的報警裝置等,培養了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開拓創新精神,動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土木安全工程”課程設計結合路基、橋梁、隧道、軌道結構及施工技術進行,如進行高填深挖路基、深大基坑、巖質高邊坡、橋梁加固、隧道支護結構等進行安全穩定分析、對施工提出安全專項方案,還可結合特殊不良地質、病害工程結構物、既有結構改擴建等進行設計。
“應急結構工程”課程設計以我校原鐵道兵時期形成并保留下來的國防交通應急工程學科前沿為導向,結合戰時鐵路和橋梁搶修、搶建及軍事交通保障設施、搶險救災、重載運輸、大件吊裝、橋梁架設等急難險重工程中的部分簡單構件和結構進行簡單化、虛擬化、驗證性課程設計。
“消防安全工程”課程設計主要對高層民用建筑、地鐵、長達隧道等重要結構進行消防設計,包括消火栓、自動噴水滅火、高壓給水、消防安全門、緊急電話等設施,提出設計方案及防火安全措施,使學生從設計實踐中加深消防安全基礎理論知識掌握,提升應用技能。
為了體現土木安全工程實踐教學體系中“加強基礎,拓寬專業,注重實際,提高素質”的總體思路,加大安全專業學生接觸土木工程基礎理論知識的深度,除了開設安全工程專業課程外,將土木工程與安全工程部分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實行交叉,土木工程專業方向的專業基礎課程開設給安全工程專業,一方面體現淡化專業方向,使學生的專業適應能力更強,專業口徑更寬;另一方面也利用土木工程實踐性、綜合性、專業性的特點和辦學優勢條件鍛煉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更快掌握和了解土木施工現場最新技術,更好的結合安全專業特點真刀真槍實干,開闊視野、活躍思維,挖掘創造力。
3.實習環節以實踐為主線
土木安全工程的實習環節由專業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構成,尤其是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對于安全工程專業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實踐訓練環節,是學生面向土木施工現場的集中訓練和全方位鍛煉。目前不少高校由于學生擴招等多方面原因,聯系實習單位較為困難,使實習流于形式,嚴重影響到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然而土木安全工程專業學生由于采取小班招生培養,加上我校與中鐵建、中交、中航、等大型企業緊密聯系的優勢,管理制度上建立了嚴格的實習環節質量監控措施,學生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質量能夠得到扎實開展,取得顯著的實習效果。
專業認識實習借助石家莊周邊條件和工、礦企業建立長期合作的實習基地,內容包括危化、礦山、土木、鐵路、電力、消防等方面,使學生對本專業性質、內容及其重要地位有所認識。如深入河北衛星化工廠雷管生產車間,學習參觀危險化學品、爆炸器材生產、重大危險源監控、危險有害因素,炸藥雷管等火工品庫的主要防雷和防靜電措施等;參觀井陘、元氏等周邊礦山企業,了解礦山開采、危險有害因素,通風系統、排水系統、供電系統、提升運輸系統的危險有害因素的辨識,以及各種安全管理措施、各種安全規章制度。結合石太、京石、石武等周邊項目參觀土木施工現場,初步使學生了解土木施工安全技術、文化、管理制度、職業衛生等土木安全的有關知識,了解土木施工工地存在的主要危險有害因素、防護措施等。
土木安全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是在修完專業技術基礎課與大部分主干專業課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安全技術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鞏固、加深所學知識,提高生產安全技術應用技能和管理能力的重要環節,實習過程中學生吃住在施工現場,跟班生產實踐。為了挖掘學生用腦思維、用眼觀察、動手操作的潛力,我們提出目標-調研-發現-討論-論證“1+4”實踐教學模式。
由于施工現場安全是復雜的系統,人員、機械、設備、作業場所等均處于不斷流動變化中,交叉作業多,臨時工程多,安全隱患多,包括生產和施工技術安全、加工機具安全、供配電及臨時用電安全,施工現場布置和材料加工堆放安全、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組織結構和管理制度、企業安全文化宣傳和職工安全教育培訓、環境與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及工傷保險等,為了提高實習針對性和深入程度,參加實習的學生自愿報名,按照特點和興趣劃分實習小組,劃定生產實習中主要考察、學習、研究的主要方向,幫助施工單位發現問題、分析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安全生產解決方案建議。
“1+4”實踐教學模式的“1”即是指實習指導教師在生產實習開始提出實習目標,“4”即結合選定方向深入項目部和施工現場展開調研,針對發現的安全隱患和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實習結束前,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小組答辯,實習學生對問題和解決方案的可行性展開論證。這種實習模式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學生和單位的一致認可,能夠以具體的實戰演練代替抽象的理論說教,學生普遍感到安全專業知識實用性強,改變了以往那種對安全專業內容空洞乏味、泛泛空談的偏見和錯誤看法,同時也受到了施工企業的普遍歡迎,收到了良好的實踐效果和社會效益。
畢業實習在畢業設計(論文)的階段,收集、調研與畢業設計有關的現場數據資料,為畢業設計順利進行做好基礎性準備工作。主要是結合具體指導教師的畢業設計(論文)方向安排,多數結合教師科研項目。如隧道施工安全監測、施工安全評價,土石方工程爆破振動控制測試與監控等進行安排。
4.畢業設計以實踐為核心
畢業設計是高等教育培養計劃方案中最后一個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在實踐教學體系中,我們將畢業設計的選題貼近土木施工安全生產工作實際,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思辨、實踐,在走向工作崗位之前進行一次安全工程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與業務能力的全面凝練提升。
畢業設計題目設置要求每位指導教師盡可能結合科研課題、合作項目以及技術服務項目進行題目申報,教學虛擬題目必須由具有原型依托的企事業單位安排畢業實習,由系主任和學院對題目進行審批和把關,側重以實踐為核心。畢業設計環節已經連續完成4屆,每年更新畢業設計題目,基本方向涵蓋了土石方工程爆破安全設計、高速鐵路路基施工危險源辨識與監測、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施工安全設計與風險管理、隧道施工安全監控、深基坑工程施工風險分析、施工現場安全管理、職業安全衛生體系、人工神經網絡與模糊綜合安全評價、特殊地質隧道施工安全技術、地鐵盾構隧道施工安全與質量控制、病害隧道安全狀態評估與整治、高層建筑消防安全設計、施工現場應急響應與救援等方面。
在每屆畢業生開始畢業設計的前一學期,通過講座方式,組織每一位指導教師向學生介紹所指導的畢業設計題目、選題要求和特色,讓學生做好正式選題前的準備工作。所有題目網上申報,網上選題系統可以實現學生和指導教師的雙向選擇,有利于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興趣愛好,同時也鼓勵土木工程專業學生跨專業選報,以實現學生知識結構體系的優勢互補。
畢業設計過程中,學生在指導教師安排下,協調實習企業單位展開畢業設計工作。如將隧道施工安全分析小組的學生派駐天衡山隧道工程現場,對在建隧道進行施工過程跟蹤和安全監測,現場調研施工危險源并提出解決措施和對策。機電設備安全管理分析小組的學生走進英科特(寧波)機電設備有限公司進行駐廠考察,對企業生產工藝、危險化學品和安全管理進行現狀評價等。
以實踐為核心,校企聯合的新型指導模式是土木安全工程實踐教學的大膽改革與創新。新舉措推行的過程中,我們意識到培養土木安全工程領域高級應用型人才,必須強調與工程一線和生產一線的實際相結合,促使指導教師真正在指導學生畢業設計上下工夫,煉內功。無形中給每位指導教師施加了壓力,增強了責任,提升了畢業設計質量,鍛煉了學生扎實的實踐技能。
三、實踐教學軟環境
實踐教學的軟環境,包括實踐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手段、實踐教學管理制度改革、教材建設、課程建設、教學與科研等,是保障實踐教學模式順利推進實施的基本切入點。
安全工程系將實驗課程教學作為人才培養過程中十分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以“工程教育回歸工程”的教育理念,構建了突出安全工程技術技能培養的完善實踐教學體系。高度重視實驗教學的地位,將狠抓實踐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列入專業發展規劃。
在實踐教學中加大投入,通過引進現代化的實驗手段和實驗技術,實現實驗手段的現代化。建立網絡教學平臺,實現實驗教學的網絡化。全面開放實驗室,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和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為主的學習模式。對開設的實驗課程進行整合,對整合后的實驗教學修訂教學計劃,制定新的教學大綱,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統籌協調,建立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規劃合理、適用性強,效果良好的實驗教學新體系。改革實驗考試考核的方法,充分發揮實驗考試考核對教學質量的雙向調控作用,提高學生自主實驗的能力。
加快土木安全工程系列教材建設,從安全工程專業特色出發,開發適合我校特色的專業課程教材或講義,制定了五年發展規劃,編寫了《土木施工安全技術》、《爆炸安全技術》、《隧道施工安全技術與評價》、《安全檢測控制原理及應用》、《工程結構安全檢測實驗指導》等教材,滿足了理論和實驗教學的需要,下一步重點抓好修訂和出版工作。
在課程建設中,借助申報《土木安全工程》省精品課的契機,以評促建,鞏固加強實踐特色模式在課堂教學的導向作用,同時抓好“兩個結合”,即實踐教學與工程實際應用緊密結合,實驗教學與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緊密結合:部分實驗教學項目選題來源于科研工程實踐活動,指導教師也利用實驗教學平臺,提升教學科研能力。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從事創業研究、其中1人研究成果已獲得專利,實踐效果顯著,成績突出。
四、實踐教學設施和基地建設
自專業籌建之初,針對如何強化學生的能力培養,如何構建一個完整、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就成為重點考慮的問題。通過多方面調研,確立了“建設層次系統化、工程化、開放化實踐教學體系”的指導思想。我校安全工程專業的建設目標是培養滿足社會需求,能解決土木工程現場實際安全技術問題的人才。因此,實驗室建設也圍繞如何通過實驗教學,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了解實際工程中可能存在的具體問題,并學會如何將所學的理論靈活應用于工程實踐,逐漸培養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
近幾年,我校為了夯實實踐特色教學的基礎,重點進行了實驗室、校內、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在隧道與巖土工程研究所、橋隧施工地質技術研究所、巖土與環境工程研究所、巖土與結構實驗中心(省重點實驗室)基礎上,于2001年~2005年專門籌建爆破實驗室、安全工程實驗室,實驗面積達到200平方米,設備經費為250萬元,直接服務安全工程系本科實踐教學。此外,學校還建立了仿真實驗室,滿足了開展安全事故模擬與仿真等課程實踐教學的需要。目前,分院正繼續努力發展和完善安全實驗室的設備投入,加強實驗室管理力度,力爭使60%以上的專業課程開出相關實驗,開出率達到90%以上。
為了拓寬學生接觸學科前沿,開闊視野,參與工程技術實踐,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我校擁有的道路與鐵道工程安全保障實驗室、交通環境與安全工程研究所、大型結構健康診斷與控制研究所、振動與噪聲控制實驗室等的資源優勢,為安全工程專業本科和研究生實踐教學服務,形成了遞階層次系統化的實驗教學平臺。
在實習基地建設上,我們就學校周邊條件建立認識實習點,包括石家莊市內高架橋、地道橋等市政建設工地、元氏煤礦、邢臺煤礦、井陘礦區、市橋東污水處理廠、河北衛星化工廠、朔黃鐵路、京廣鐵路、石家莊編組站、上安電廠等,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緊跟國家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在北京地鐵、天津地鐵、京石客專、石武客專、石太客專等項目工地與北京城市軌道交通有限公司、中鐵隧道局、中鐵十二局、中鐵十四局、中鐵二十局等多家單位建立了實習場所,與房山橋梁廠、河北金安、河北英博等企業公司建立了良好的長期合作關系。保證了我校安全工程專業學生具有充足、優質的校外生產實習與畢業實習場所,為土木安全工程實踐特色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結論
【關鍵詞】高層建筑,鋼結構,施工技術,分析探討
中圖分類號:[TU20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在很長的一段時期,我國的建筑行業多采取的是鋼筋混泥土的建筑結構,但隨著土木工程和新的力學體系,新的設計方法出現,經過時間見證,鋼筋混凝土的結構在超高層建筑中,有著明顯的缺陷,那就是自重很大,于是,更多的設計師和建造師便開始尋找新的建筑結構來更好的實施對建筑的設計施工,終于,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和實踐的檢驗,最終選用了強度很大的鋼材來實施結構設計,甚至演變成為鋼結構建筑結構,直到目前為止,鋼結構的建筑已經成為一種建筑風潮。不僅大大推進了我國建筑設計施工的發展,更大大提升了建筑的整體質量。
二. 高層建筑鋼結構特點分析
高層建筑鋼結構工程在設計施工中有著很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要求,作為一種新型的建筑設計體系,有著自己的嚴格的設計施工要求,從地質地形的勘察測量,到對各種鋼材料的選擇運用,整體的框架的搭建,各部分大小構件的設計剪裁,到實地的施工安裝,一直到后期的質量管理,質量的全面監控,及其對整體工程的保養維護,都是一個緊密結合的過程,對施工方的設計水平,技術能力,專業水平,管理能力等一系列綜合能力提出了挑戰。
1.工序繁多,高層施工,立體施工,相互交叉施工,這是高層建筑鋼結構施工的第一特點,也是施工的難點之一,必須做好全面細致的科學設計,統籌安排,從設計施工到施工人員的安全保護,都要有著極其高的標準和要求。
2.高層建筑鋼結構施工多半位于高空,空間狹小,但由于工序繁多,需要準備的各種部件和施工器械品種繁多,操作人員的空間移動位置小,安全保障難度高,對眾多的零部件和施工的構件無處安放,對升降傳輸速度安全性有著高端要求。
3.工程進度控制難度大,高空作業,超高的施工標準,嚴格的施工規范,高端的材料處理,科學的安裝,合理安全的拆遷等一系列鞏固都受到了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材料的質量,各種構件的傳送,自然氣候因素,焊接技術等各個方面。
三.高層建筑鋼結構施工技術操作
在高層建筑鋼結構施工過程中,鋼結構的安裝施工工序繁多,施工復雜,筆者將結合多年的施工經驗,從一些具體的施工環節做出探討,對相關環節的施工步驟和施工質量控制措施作出分析。
1.要做好施工前的各種準備。
(一)要經過實地勘察測量得到準確的各種數據,結合雙方的建設協議,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做出科學合理的工程設計,制定施工標準和施工規范,嚴格實行權責制度,做到目標明確,權責分明。
(二)在施工前要做好各種物料,裝吊設備的準備和檢測,保證施工要用到的各種機械設備夠足夠齊全,且都能夠保持正常運行狀態,同時,要做好對施工人員的培訓,加強對相關技術的掌握,提高對各種機械的操控熟練程度,加強心理素質的測驗和鍛煉。
(三)要對即將施工的場地做出清理,對周邊的人員和物品進行分離,同時,將各種即將用到的機械設備運輸到現場布置合理。
2.鋼柱安裝施工步驟及質量控制
( 一) 鋼柱的安裝
根據構件的設計參數、現場條件、施工工期,選配相應的吊運機具和人力;并做好吊裝前的檢驗。之后要確定柱子吊裝時合適吊點。無論構件大小都要試吊一次,使構件離地200 mm 左右,檢查各部位有無問題,在確保安全可靠的情況下正式吊裝; 柱子就位時回鉤要緩慢,穿引螺栓要準確,柱子地腳螺栓緊固牢固。柱子頂端用4 根纜繩封固; 橫梁就位后兩端各用2根纜繩封固,纜繩方向與橫梁垂直。主構件完全穩定,找正精平后,臨時纜繩拆除。
(二)鋼柱校正質量控制
工程中鋼柱安裝校正采用單構件安裝校正法,以每節柱的柱頂中心線相重合為原則進行安裝校正。校正方法用2 臺經緯儀從兩個不同方向進行測控,如兩條基線不在同一條直線上,這說明柱子不垂直,需要進行調整,最終將柱頂偏差控制在2 mm 范圍內。對標高測量控制,保證同一節高度柱頂標高偏差在5 mm 范圍之內。
3.高強度螺栓安裝
高強度螺栓的連接和固定的質量控制: 扭剪型高強度螺栓在供貨、裝運、保管過程中應輕裝輕放,防止螺栓損傷與沾污。安裝時要確保穿孔的自由通過,嚴禁錘擊穿孔,穿孔方向要保持一致,墊圈位于螺母一側,確保高強度螺栓連接板接觸面的平整。
4.鋼結構的焊接
(一)鋼結構主要焊接內容和形式
柱和柱接頭焊接、柱與梁連接板焊接和栓釘焊接。焊接形式為全熔透焊接。焊工需取得平焊、立焊、橫焊的技術資格,并且熟悉工程的焊接要求。施工時制定的焊接順序為: 對整體來說,由平面中心向四周擴展,采用結構對稱、節點對稱焊,先焊鋼梁、后焊鋼柱。
(二)焊接質量控制要求
雨天不安排焊工作業; 焊接過程中每一條焊縫的焊渣都要清理干凈,并認真檢查焊縫質量; 焊接完畢后用角向打磨機將焊縫兩側各100 mm 范圍內打磨干凈,以便探傷。
5.鋼結構的除銹與涂裝
(一)防繡漆質量控制
鋼結構在工廠涂裝二底防繡漆,現場只需對高強螺栓接頭、焊接接縫、運輸吊裝碰撞損傷部位進行補涂。
(二)防火涂料質量控制
現場涂裝防火涂料。涂裝前對涂裝部位表面進行清理,按二級防火標準設計要求的涂層厚度和遍數涂裝施工。
四,高層建筑鋼結構工程在現場安裝過程中的安全控制
1.要建立健全安全控制管理體系。施工單位要設立專門的安全管理部門,實施安全生產責任制,在提升施工人員安全意識的基礎上,加強對施工材料設備的檢查,減少因為施工材料設備而帶來的安全隱患。規范操作,嚴格執行安全措施。實施全過程的安全控制。
2.根據各種構件的高度來安裝好爬梯,如此,以方便施工人員的上下,同時,要做好爬梯的綁扎固定。同時,要張掛水平安全網進行防護,在進行水平安全防護網的安裝中,防護網一般在高空施工人員的十米以內。
3.施工人員要掛好安全帶。安全帶是整個鋼結構安裝施工過程中重要的安全防護措施之一。比如,在鋼梁安裝完畢之后,要設置好安全繩,如此可以方便讓施工人員將安全帶佩戴好。
五.結束語
高層建筑鋼結構的施工具有極大的技術性和挑戰性,施工單位必須做好科學合理的設計,設定嚴格科學的施工規范,并精心準備施工所用各種器械設備,加強對施工人員的培訓,提高整個施工隊伍的技術能力和綜合素質。在施工時候既要保證施工進度,控制施工質量,又要結合施工的實際情況,從全局出發,統籌全局,兼顧細節,保證施工的科學合理性,保證整個高層建筑鋼結構施工的安全穩定,優質高效。為推動我國建筑業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于炎鑫 王英杰 榮帆 試論高層建筑的鋼結構施工技術 [期刊論文] 《企業技術開發(學術版)》 -2009年8期
[2]丁衛東 洪曉蘭 試論高層建筑鋼結構的施工技術與測量技術 [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2年8期
[3]胡偉龍 試論高層建筑鋼結構的施工技術與構造 [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與商業網點》 -2009年14期
[4]王志偉 試論鋼結構施工技術 [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1年22期何文
[5]曹漢飛 試論鋼結構建筑施工技術及管理 [期刊論文] 《科技致富向導》 -2011年14期
關鍵詞:石油企業;環境責任;實證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631(2010)01-0183-02
陜北是中國石油工業的發祥地。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石油大規模開發以來石油工業不但已成為陜北的支柱產業,而且帶動了榆林市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使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陜北已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榆林市近十多年來石油工業發展迅速,為我國能源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榆林市石油工業發展不僅為全國所矚目,同時受到世界極大關注。這種關注不僅僅是由于榆林市為全國作出了貢獻,同時也包含了對環境問題的擔憂。隨著陜北地區油氣大規模的開采,資源勘探開發對區域環境帶來的污染日趨嚴重。因此,解決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環境問題,尤其是水資源污染問題迫在眉睫。近年來,石油工業已成為陜西省發展最快的支柱產業和陜北地區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一方面,石油的開采使得革命老區脫貧致富,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帶了一系列環境問題,使得老區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雪上加霜,本已緊張的水資源矛盾不斷加劇。
一、石油企業承擔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是不爭的事實
作為一個有遠見的油氣資源采掘業企業應當承擔起其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已是不爭的事實。2005年集團公司重組以來,延長石油集團在陜西省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環保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始終堅持資源開發、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協調、相互統一的原則,認真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環保方針,堅持走“科技興企”之路,確定了“還清舊帳、不欠新帳”的環境保護工作思路。圍繞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企業的目標,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力度,堅決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積極實施清潔文明井場、污水處理廠建設,推廣污水回注、原油管輸等先進工藝技術,加大廢氣脫硫及硫磺回收和污泥減量處理項目投入,大力開展伴生氣回收利用、干氣余熱綜合利用等節能項目研究。集團公司所屬的油田公司、煉化公司、興化集團等單位先后多次榮獲省級衛生先進單位、無泄漏工廠、清潔文明工廠、清潔生產審計示范企業、全國綠化400佳單位、綠色示范企業、環保貢獻獎杰出貢獻單位等稱號,通過了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延長石油逐步走上了人與自然、發展與環境和諧并存的共贏之路。
延長石油環保治理工作經過了一個從少到多,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特別是十一五以來,發展步子邁的較快,收到的效果十分明顯。幾年來,延長石油集團對各生產單位的環境現狀進行了較為徹底的調研,并對國內外污染治理情況進行了認真考察,廣泛借鑒國內外環保治理方面的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和成熟經驗,在與陜西省環境保護斤共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集團公司實際,制定了《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環境保護及污染治理方案》,計劃用3年時間投資42億元建成51個污水處理廠,使延長石油的環境面貌得到徹底改觀。2006年全集團共投資8,8548億元用于污染減排項目建設,2007年集團公司在污染減排方面的投資達26 5億元,2008年安排了23,35億元用于環境污染治理,至2008年底環保項目累計完成投資58,7億元。
二、延長石油集團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現狀
目前,在污水處理方面,油田公司每天產生污水量47972m3,共有太小各類污水處理設施142個。污水處理能力49261m3/d。注水井2932口,注水能力為43417m3/d,污水回注率達到90%以上。煉化公司產生污水600m3/h,現有污水處理廠6個,合計處理能力最大可達1350m3/h。污水處理裝置采用了浮動環流收油器、渦凹式自動氣浮、自動射流溶氣氣浮(美國技術)、罐中罐強化除油、BAF生物曝氣濾池等國內外先進技術,這些新技術的成功應用,大大提升了污水處理的技術含量,使污水處理質量顯著改善,污水處理廠均可達到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二類一級排放標準。
在油泥處理方面,油田公司油泥主要來源于聯合站、選油站、污水處理廠以及井場的罐底,均按當地環保部門要求送往指定廠家進行合理處置。在鉆井泥漿處理方面,各單位的鉆井泥漿除循環利用一部分外,均在井場內按照《榆林市清潔文明并場建設標準》要求進行防滲掩埋;煉化公司每年約產生7萬噸油泥,目前已有五套油泥處理裝置,處理能力達29.6萬噸/年。廢渣與煤、生石灰混合后在燃煤鏈條鍋爐摻燒處理。目前正在引進三相分離技術和油泥干化處理技術,旨在從根本上解決油泥的無害化處理。
在廢氣治理方面,煉化公司主要是鍋爐煙囪排放的廢氣和工藝廢氣。近年來,重點實施廢氣中二氧化硫的治理工作。一是將零散布置的小鍋爐拆除,集中建設大型高效循環硫化床鍋爐,除塵用先進的電除塵技術代替原來的麻石噴淋除塵技術,實現了鍋爐廢水的零排放。二是在三個煉油廠分別建設相配套的硫磺回收裝置(延煉引進5000噸/年美國梅里公司Lo-cat硫磺回收裝置為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裝置投用后效果非常理想,榆煉和永煉的裝置正在建設之中),不僅減少了污染,還回收了單質硫,實現了經濟、社會和環保效益的統一。三是利用干氣發電、鍋爐摻燒等途徑使干氣得以回收再利用。
在清潔文明井場建設方面,目前全油田公司共有井場33445個。現有清潔文明井場31768個,待建1677個,清潔文明井場達標率95%。累積植樹3982萬株,綠化油區道路11571公里,綠化面積48288畝。
目前,管輸公司擁有永坪一姚店(同溝敷設4條)、川口一姚店、甘谷驛一姚店、定邊一靖邊、靖邊一榆林、雙河一順寧、七里村一姚店、子北一永煉、吳起一延煉、安塞一永煉、延煉一西安、小河、天賜灣一榆煉等14條原油、成品油管線。
“十一五”期間,管輸公司計劃投資294075 5萬元,在省內建成總長約1340余公里的5個原油、成品油管輸項目,形成北抵榆林、南至西安、西到定邊的管道網絡建設戰略格局。屆時,將使原油管輸能力達到1 500萬噸,年,成品油管輸能力達到850萬噸/年,油品管輸率達到90%以上,基本實現干線管道輸油目標,淘汰公路運輸的方式,每年節約油品運輸費用5,98億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興化板塊每年也投入了大量資金,重點建設了中水回用、污水管網改造、熱電聯產項目,實現了爐內脫硫和低氮氧化合物排放,總脫硫效率和煙氣除塵效率分別達到了90%和99%以上。
三、延長石油集團落實環境責任的具體路徑
1.強化環保工作責任體系建設
按照“一崗一責”、“一職一責”和“行政首長負責制”的原則,建立健全環保責任體系。各單位行政正職對本單位的環保工作負全面領導責任,是環保第一責任人;分管環保工作領導負主管領導責任,其他領導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對其分管業務的環保工作負分管領導責任。各職能管理部門在各自的業務范圍內,對環保工作負管理責任;員工對本崗位的環保工作負直接責任,環保工作責任制范圍覆蓋了集團公司各單位所有組織、管理部門和崗位。
各單位簽訂安全環保目標責任書,并將目標責任與各單位領導班子年薪掛鉤考核。各單位又將目標進行層層分解,逐級簽訂下達,年來進行考核驗收,獎懲兌現。通過逐級簽訂《安全環保目標責任書》的形式,橫向到邊,豎向到底,將環保責任目標納入各級生產經營責任考核之中,實現責權利的統一,為環保工作思想到位、責任到位、制度到位、措施到位、考核到位奠定基礎。
2.加大污染防治的技術和資金投入力度
始終貫徹依靠高新技術促進環境治理和污染減排的理念,廣泛應用國際、國內“四新”技術,加快污染治理步伐。在石油開發方面:一是選用新型環保設備,加快鍋爐更新換代步伐,礦區一律禁止使用煙煤,全部改用無煙煤,有效地減少了大氣污染。二是建成并已投入使用的污水處理廠采用多項國內外新技術,有效的解決采油污水處理問題。三是嚴格按照規定和要求,加強對鉆井過程的管理,積極和科研機構進行聯合攻關,研究含油污泥的無害化處理和利用技術。四是按照“高標準、重實際、嚴管理”的工作思路,加大舊井場改造、油區道路井場綠化和清潔文明油井的日常管理工作力度,選擇易活樹種,加強養護管理,恢復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做到清潔文明井場建成一口,完好一口,堅決杜絕出現反彈現象。五是加強生產、運輸環節“跑、冒、滴、漏”現象的治理,利用管道輸送原油、成品油,油氣輸送成本大幅下降,節能降耗效果非常明顯,同時減少了車輛運輸易產生的跑、冒、滴、漏等環境風險。六是大力推行叢式井注水開發模式,把過去的單井開發轉變為叢式井注水開發。少修井場公路、少占土地,為減少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做積極的工作。
在石油加工方面:一是加大對煉油廢水的治理力度,積極對污水處理廠進行擴能技術改造,煉化公司的三個煉油廠的污水處理裝置運行良好,均可達到Gb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準》標準要求。為了進一步提高煉油廢水的處理能力和水平,2007年煉化公司共投資9949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污水汽提裝置擴能改造、硫磺回收系統、污水場的新建、改建、擴建項目。二是廢氣治理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取得了成功。煉化公司延煉成功引進一套5000噸,年國際上最先進的美國梅里公司Lo-cat硫磺回收技術裝置,投用后效果非常理想,為二氧化硫減排做出了積極貢獻。三是十分重視對煉油廢渣的處理,積極探索對煉油廢渣的處理技術。多年來和多家科研機構堅持進行技術交流和合作,對“三泥“脫水和干化技術進行研究、試驗,2006年和中環公司共同制定了經濟可行的處理工藝方案,簽訂了總計868~-元的“三泥”處理水系統改造工程總承包合同,2007年完成了“三泥”脫水減量化項目。在多次調研的基礎上,目前擬引進三相分離機和油泥干化處理裝置進行配套試用,以便積累經驗,為我公司從根本上解決油泥無害化處理問題創出一條新路子。
在合成氨、硝酸銨等化工產品生產方面:積極發展循環經濟生產模式,綜合利用“廢物資源”,實現環境和經濟效益雙贏,累計投資1.5億元,完成了熱電聯產項目,實現了爐內脫硫和低氯氧化合物排放。興化集團投資1300~-元與日本三菱株式會社合作開發的氧化氮CDM項目,于2009年4月30日接到聯合國CDM項目執行理事會在聯合國正式注冊成功的通知。預計興化股份可向日本三菱株式會社轉讓二氧化碳減排量為57.5萬噸,年。
3.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保“三同時”制度
集團公司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嚴格按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法和建設項目環保“三同時”制度的要求,加強了項目設計、施工、竣工驗收和后期管理等全過程環境管理,每個環節都有明確的責任主體單位和責任人,重大項目實施環境監理,確保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保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的“三同時”制度,把預防為主方針真正落到了實處,切實防止了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和建成投產使用后產生新的環境問題。
4.完善環境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我公司主營業務為石油天然氣,屬于高危行業,而環保事件和安全事件就像孿生兄弟,常常密不可分。因此,環境應急救援工作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結合公司實際,制定了《應對突發重大事件(事故)管理辦法》、《應急與救援預案》、《安全環保工作月報表制度》等環保工作管理規章制度。按照集團公司的要求,各單位編制了各類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和處置方案,不斷加強應急救援工作。僅2008年,集團公司就組織專家對各單位26個綜合應急預案和涉及安全生產、環境污染、反恐等265個廠級專項預案、若干個現場處置方案進行了審查,并根據專家審查意見逐一進行了修改完善。在不斷完善救援預案的同時,進一步強化了應急救援演練工作,開展了不同層次、規模、形式的演練,全集團共進行各類應急演練17次,其中廠級以上規模的應急演練4次。2006年集團公司在榆林煉油廠成功主辦了“陜西省重大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演練”,獲得了安監、消防、環保等部門的認可和好評。2008年,按照省應急辦公室要求,集團公司和西安石油大學共同調研探討,完成了陜西省鉆井重大事故應急示范項目可研審查及設計工作。同年7月21日,管輸公司按照省維穩辦和集團公司的安排部署,在靖邊成功組織了防恐應急救援演練,受到榆林、榆林兩地相關單位好評。通過建立、實施、完善和提升”四步走”思路開展的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為集團公司應對和處置突發環境事故積累了寶貴經驗,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結語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也是石油化工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繼續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償還舊帳、不欠新帳“的工作思路,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規范企業環境行為,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嚴格執行各項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在各級環保部門的監督指導下,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機結合,牢固樹立“污染治理、科學減排、和諧發展”的全新理念,科學開發,有效保護,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在落實石油企業環境責任上要真抓實干,為老區的山川秀美工程的建設和陜西經濟的騰飛作出石油企業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關鍵詞】海上石油平臺 壓力容器 壓力管線 風險評估 RBI
1 前言
壓力容器、壓力管線等承壓設備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一旦發生泄漏或斷裂將有可能導致火災、爆炸及中毒事故,是生產和經濟遭受嚴重破壞,生命和財產蒙受重大損失。
當前,中海油海上平臺建設發展迅速,海上壓力容器和壓力管線數量逐年增多,壓力容器和壓力管線的檢測或檢驗市場份額巨大,研究海上壓力容器和壓力管線的風險評估是提高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途徑,實現壓力容器和壓力管線的信息化管理,對促進設備管理水平進步、保證海上設備運行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且可減少對低風險設備和裝置的維護和檢驗周期,從而降低檢驗風險,減低成本。因此,海上壓力容器和壓力管線的風險評估技術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2 RBI技術
2.1 RBI的概述
R B I是英文“R I S K B A S E D INSPECTION”的縮寫,我國翻譯過來 稱謂“風險評估”,目前國際上商業化的RBI軟件都是基于API580標準。在API580中,RBI定義為:一種風險評估和管理的過程,重點放在壓力容器和工業管道由于材料破壞導致的介質泄露。
RBI采用系統論的原理和方法對系統中固有的或潛在的危險及其程度進行定量分析和評估,它旨在找出薄弱環節,避免盲目檢驗;幫助企業篩選出較高危險的區域,確認高風險的設備,制定有效的檢查計劃,用來降低設備運行風險、提高設備運轉可靠性、降低設備運行成本;同時RBI又是一個決策工具,在保證設備運轉可靠、安全的前提下有效避免“檢驗不足”或“檢驗過剩”,從而優化檢驗的效率和頻率,降低停機次數,減少日常檢驗及維修的成本。
2.2 RBI技術的原理
RBI技術獎設備在使用期間可能發生的風險與設備在用檢驗相聯系。運用風險分析,將流程中所有的設備按照風險進行排序,從而得到風險分布,然后優化檢驗策略,對高風險設備按照其損傷的特點,采取有效的檢驗方法,顯著降低其風險。
風險的級別可以用風險矩陣圖表示,見圖1及表1。無論失效后果或失效概率(失效頻度)都可以用數字表示,把兩組數字按照嚴重程度的次序分別劃分為5個等級。失效概率(失效頻度)劃分為極高(very high)、高級(high)、中級(medium)、低級(low)和極低級(very low)概率(失效頻度),簡稱特、高、中、低、微5級;失效后果同樣也是五級。五個等級分別用A、B、C、D、E和1、2、3、4、5表示。這樣,就可以在一個5×5的風險矩陣圖上來確定分析對象的風險等級,并根據相應的風險等級采取相應的措施。
圖1 RBI風險矩陣圖
3 RBI技術在國內外的應用情況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歐美二十余家石化企業集團為了在安全的前提下降低運行成本,共同發起資助美國石油學會(API)開展RBI 在石化企業(主要是煉油廠)的應用研究工作。1996 年API 公布了RBI 基本資源文件API BRD 581 的草案,2000 年5 月又公布API 581 正式文件。2002 年5 月正式頒布了RBI 標準API RP 580 。十多年來,西方發達國家甚至亞洲的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石化煉油廠廣泛應用了RBI 方法進行成套裝置中的承壓設備的檢驗與維修,使得風險和檢驗維修費用都大幅度下降。國際上,海上石油平臺很早便已應用風險評估理念。到目前,挪威、英國等已擁有比較完善的RBI風險評估體系。
但我國的海上石油工業起步較晚,開始對平臺的安全評估認識不足,已經發生了很多的海灘事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近年來,科研工作者和生產企業逐漸認識到,成熟的RBI技術對我國的海上石油工業安全保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DNV和中石化青島安全工程研究院致力于該方面的研究和應用,對勝利埕島油田海上設施進行定量風險評估。
我國海上壓力容器壓力管線檢驗應用RBI剛剛開始,國內還未有應用和基礎性研究。海上壓力容器、壓力管道在自然大氣環境、空間布局及操作要求等方面與陸上設施存在較大差異。海上壓力容器壓力管線應用RBI時既要考慮海上設施在石化工藝、設施布局、配管布置及設備防腐等方面的特點,也要考慮海洋工程和海洋自然環境等方面的獨特要求,還要考慮海上操作及安全管理的特點:高流量狀態下流程含砂的磨蝕風險;海上鹽霧導致設備外腐蝕風險;壓力管線的振動疲勞風險;CO2大氣腐蝕風險等。
其主要管理手段為它能有效提高檢驗的效率,優化檢驗計劃和檢驗策略,減少設備不必要的例行檢驗內容,實施針對性的檢驗內容;避免“檢驗不足”帶來的安全隱患或“檢驗過剩”造成的設備維修費用的浪費和設備在役運行時間的降低;對于保證海上壓力容器、壓力管線的運行安全、促進管理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5 海上壓力容器、壓力管線風險評估產生的效益
5.1 經濟效益
以中海石油技術檢測有限公司為例:油公司(天津、上海、湛江)共計海上中心平臺(含終端)約35個,每個中心平臺的維修策略評估與制定項目平均費用為50萬元,項目推廣后每年可實施6-8個RBI項目,預計年收入可達到300-400萬元。此外還有下游煉油廠(常減壓、連續重整、加氫精制、加氫裂化、催化裂化、制氫、焦化等)、化工廠(乙烯裂解、醋酸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芳烴、橡膠、乙二醇、合成氨、尿素、PTA等)裝置的關鍵設備,實現關鍵在役設備的在線檢測具有廣闊的市場。
5.2 社會效益
基于風險的檢驗技術(Risk Based Inspection,以下簡稱RBI檢驗技術)是在追求特種設備安全性與經濟性統一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優化檢驗方案的方法。引入RBI檢驗技術,對于推進企業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方式的改革創新,有效預防和整治特種設備事故隱患,降低政府和企業安全管理成本,促進中海油企業安全發展和科技進步具有重要的意義。
6 結論
綜上所述,海上壓力容器和壓力管線的風險評估技術符合安全性和經濟性相統一的發展趨勢,必將在我國海洋石油行業得到迅速發展和普遍應用,為促進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及降低設備風險和生產成本具有重要作用。隨著RBI技術在海洋石油行業的技術研究和應用力度的加大,相信RBI技術一定能夠在海洋石油行業發展的更加完善并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鋼,左尚志,陶雪榮,等. 承壓設備的風險評估技術機器在我國的應用和發展趨勢[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05,2(1):31-35
關鍵詞:高職;專業內涵建設;策略維度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02-0078-03
策略維度一:專業設置與開發原則
專業設置與開發原則,是指學校在專業設置與開發中所依據的在一定理論指導下制訂的或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的標準。我們在設置與開發專業時,堅持科學性、適應性、效益性、發展性、技術性和復合性原則,充分考慮國家政策文件要求、區域經濟需求、學校辦學層次高低、學校基礎設施和師資力量狀況,堅持“專業開發瞄準產業、專業建設緊貼產業、專業拓展跟蹤產業、專業服務適應產業”,以學生就業和市場需求為導向,高起點規劃專業建設。
策略維度二:專業調研與崗位分析
從專業調研入手,畫好兩張圖表。即圍繞“重點地區、重點行業(產業)、重點企業”進行專業調研,形成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吻合度圖表;積極開展專業崗位職業分析與學校教學分析的對比研究,形成課程與崗位貼合度圖表。然后,基于“核心教學、項目訓練式課程、模塊化課程體系”頂層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并進行“基礎類課程綜合化、技術類課程理實一體化、技能訓練類課程項目化”課程開發。
對于技術類和技能訓練類課程,需要首先打破傳統的學科體系,以工作任務為載體,基于工作過程重構工學結合、產學合作、理實一體的教學內容體系;其次圍繞工作情景、崗位要素,開發相應的學習領域、學習情境,強化“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和評價”型導向的行動特質,按照完整工作程序的視野,思考、解決“怎么做”(經驗)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問題;最后通過在變化的、具體的工作過程中獲取不變的、思維過程完整性的訓練,實現實體性技術、規范性技術通過過程性技術的物化。
策略維度三:課程體系設計與教學資源庫建設
高技能人才成長遵循“學徒工普通技工高技能人才”發展三步曲。我們應該根據高技能人才成長的規律來組織合適的課程,完成課程體系結構的設計。如在入門學習階段,安排專門知識和基礎技能訓練;專項學習階段安排專業基礎理論、專項技能訓練;綜合學習階段進行綜合技術及技能訓練。把學生在學校學習的階段和技能型人才成長的過程相關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實行雙證融通,培養社會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進而,圍繞課程體系,選擇理實一體、項目載體、工學結合型課程,進行精品化建設,即在集觀念、師資、內容、技術、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體性設計上,遵循“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教學內容、一流的教學方法、一流的實驗條件、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管理制度”原則進行課程建設。按照“以點帶面,連成一片”思路推動精品課程群建設,逐步形成豐富的立體化教學資源庫,為學生基于e-learning、Blog、BBS、QQ群等在線互動學習打下扎實的資源基礎。教學資源庫主要是為教學提供豐富的、多元化的教學素材,并以各種媒體形式,以多種展示方式組織、存儲、管理,便于使用者查詢、下載、應用等,包括文本類、圖形類、音頻類、視頻類、動畫類等五大類,具體涉及課程標準、教材、實驗實訓指導書、項目講義、教案、習題集、試卷庫、多媒體課件、演示動畫、操作剪輯視頻、網站(網頁)、考工工件(圖紙、工量具清單、評分表、工藝卡片、加工程序)、加工產品、創新制作等。
策略維度四:基于教學團隊的師資隊伍建設
第一,對教師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專業化成長引導,使骨干師資隊伍沿校、市、省級教學新秀、教學能手、專業帶頭人、學科帶頭人、名教師系列,市、省、國家級技術能手、數控教練系列,以及課程教學團隊、數控加工技能教學團隊和創新設計教學團隊系列路線發展。
第二,依托校內生產性教學工廠,實行教師和工廠師傅“雙向兼職”、“雙崗雙責”管理。專任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定期互換崗位,在課堂和車間的“兩棲”狀態中,打造專任教師的實踐技能,進而取得職業技能資格證書,形成自己的“雙師”素質結構。
第三,引進企業技術和管理骨干做兼職教師,聘請國內的行業專家做特聘專家。兼職教師重在實踐教學,特聘專家重在全面指導。專職教師、兼職教師、校外特聘專家的不同作用使師資結構得到質的優化。
第四,通過開展境外培訓、承辦學術會議、舉辦學術講座,從行業動態、發展趨勢、專業理論等方面為教師的“軟件儲存”升級換代。
第五,與重點大學知名學者、教授成立聯合科研團隊,實現“與著名高校聯合,借梯攀升;以課題研究為載體,導師負責”。通過這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形成一個以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帶頭人領銜,以“雙師”素質教師為骨干的力量雄厚的師資隊伍。
策略維度五:教學實踐基地建設
從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入手,“引企入校、領校進企”,實現校內基地生產化、校外基地教學化。以數控技術專業為例,為使專業特色發展、品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以及根據學校實際情況,筆者覺得目前狀況下的主要制約因素是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如何打破這個困局呢?具體思路為:以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為中心,進行硬件和軟件建設。校內基地生產化,實現“引企入校”;校外基地教學化,實現“領校進企”。專業教學團隊“兩棲”化,實現專兼職教師一體化管理。核心課程精品化,實現工學結合型課程,達成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校內基地生產化,是指參照工廠、車間實際模型進行結構布局和設備選型,通過引進企業資金或設備,基于校企合作開發生產性實訓項目,并積極承擔生產任務或參與對外技術服務,不斷提高設備利用率,增強實訓效果,以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虛擬車間、虛擬工藝、仿真軟件,融合“學、產、研、培、訓(技能競賽訓練)”功能,使基地與車間、車間與課堂真正實現一體化。[1]
校外基地教學化,是指根據專業規模和學生實習實訓需要,不斷擴大校外實訓基地規模,重點建設具有教學場所、討論場所、產品模型、生產流程、實訓設備、能批量安排學生實訓,并承擔部分教學任務的“示范性校外實訓基地”。在教學組織上將學生分成項目團隊參與生產,同時將部分課程帶到基地,由兼職教師組織實施,開展教學,充分體現學中干、干中學,實現教學與訓練、訓練與生產的有機結合。
策略維度六:制度與文化環境建設
從制度與文化環境入手,精細化管理,孕育專業建設的溫床。其一,基于校、系二級教學管理制度,高水平建設教學管理信息化、數字化校園工程。其二,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是學生順利步入職業生涯的基礎,而深厚的文化底蘊、過硬的心理素質和職業素養是學生在職業發展過程中突破瓶頸上升的動力基礎。學校在深挖內涵,推進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等工作的同時,通過學生社團、科技節社會實踐(服務)活動等平臺突顯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并將其納入到教學質量工程總體建設中,使之成為第一課堂育人的有益補充,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運用知識和技能,提高溝通、協調和團隊合作能力。其三,注重對數控技術專業技術發展歷史、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專業環境布置。將企業文化引入校園,營造企業生產氣氛,如設立“企業文化長廊”。在校內實驗實訓場所增加企業文化、職業素養相關標語,使師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實習場所滲透5S管理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行為規范、質量意識。其四,邀請知名校友、成功企業經理人來校傳經送寶,與學生們分享個人職業生涯的成功經驗,向學生們介紹最前沿的行業科技信息和發展態勢,開闊視野,強化與企業文化有密切關聯的教育內容,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互動與對接,逐步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為其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策略維度七: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設
從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入手,過程控制、閉環調節,嚴格把關人才培養質量。構建、運行和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使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和環節在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始終處于受控狀態,從而嚴把人才培養質量關,以及強化教師的責任意識和質量意識,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永恒主題。具體思路如下。
其一,在“以人為本,全員參與,科學管理,過程控制”指導思想下,建立以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為主線、以系為基礎、以教師為主體、以管理為紐帶的校、系、教研室三級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形成自我約束、自我評價和自我發展的長效機制,使教學質量監控和評估成為學校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其二,本著“實事求是、科學準確、統籌協調、分工負責”的原則,建立學校教學質量狀況數據采集和制度,教學質量監控著重把握教學工作狀態、控制過程、反饋結果、整改提高。在教學質量監控系統中,遵循決策、執行、監督互動性原則,建立決策、執行、監督三位一體的閉環控制體系,為學校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提供重要保證。
其三,認真落實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大綱(教學大綱)、教材質量、課堂教學、實驗實訓、實習和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教學基層組織工作、課程建設、專業建設、實驗室工作、教學改革、教學效果等對教學質量影響較大教學環節的各項工作,監控整個教學過程,切實保障教學質量。
其四,建立與完善一系列工作制度。如執行“四巡”制度(即巡園、巡班、巡課、巡崗),建立中層以上干部聽課制度和教師相互聽課制度,實施教考分離和考情分析制度。開展每學期一次的教學“五認真”(即認真備課、認真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和認真檢測)綜合質量檢查、學生對任課教師的無記名測評和教學質量獎的評比工作,加強學風、教風與考風建設,形成教師愛教、學生樂學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