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文學地理

文學地理

時間:2022-03-26 13:31: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文學地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文學地理

第1篇

地理水文學(GeographicalHydrology)與水文地理學(Hydro-geography)均屬水文研究的地理學方向,與直接服務于水利工程的工程水文學有所不同。但研究的對象是一致的。50年代受原蘇聯學術界的影響,促進了我國區域水文的研究,并且形成了水文地理學的主題。俄語中的水文地理(гидротафия)與英語中的Hydrography涵義相同。后者于16世紀在歐洲用于水道(河、海)測量制圖的描述[1,2],在中譯書刊中有人譯為“水象學”。水利工程專業人員把水文地理作為水利的自然條件來看待,例如,地質、地貌、氣候、植被、土壤等等背景,實際上是自然地理因素的特征描述。這里看不出對于水文與水資源本身規律的研究,不能有效地利用地理學原理深入研究水文現象。為此,我們強調水文學的地理方向或地理方向的水文研究。近年來的實踐表明,水的問題直接關系到工農業生產與人民的生活,廣泛涉及生態與環境等的方方面面[3]。水文地理學已突破了單純的水背景研究。實際上,從1978年以后,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的歷屆全國水文學術大會上都強調人與水關系的研究[4-6]。

適應水問題研究發展的需要,并與工程水文學相配合,深化水文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地理水文學更可拓寬水文地理學的研究方向,發展內涵,有利于學科研究發揮自己的特色;促進水文研究與地理科學其它分支科學的橫向結合,如氣候學、地貌學、土壤地理學等,尤其是與人文經濟地理學的結合,形成新的邊緣學科領域和產生新的學科生長點;通過水與資源、社會、經濟、生態與環境的廣泛聯系,有利于綜合性研究優勢的發揮,改變水文地理研究的傳統方法與手段,增加計算技術、遙感遙測與信息系統方法的應用,提高研究工作的水平。

地理水文學的提出是一種發展,而不是對水文地理學的否定。兩者既屬于地理科學也屬于水文科學。為了簡化敘述,它們的關系可以用圖1來表示:

圖1地理水文學與水文地理學示意

Fig.Relationshipbetweengeographicalhydrologyandhydrogeography

顯然,地理水文學與水文地理學均是地理科學(G)與水文科學(H)的公共部分,即集合G與H的交,有共同的元素為X,則:

G∩B={X/X∈G,X∈H}

只是水文地理學靠近地理學,而地理水文學靠近水文學。從我國地理部門的水文研究來看,針對區域和流域的單純水文地理研究已相對減少,而水文水資源本身的研究相對發展。地理水文學在研究領域、深度層次、實際應用等方面均領先于水文地理學。

2回顧與研究現狀

從3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的研究回顧,見參考文獻[1-3。結合當前,簡要概括如下:我國地理學中現代水文學研究始于30年代末,從吳尚時先生的譯著“江河之水文”為起始。50年代初,謝家澤、郭敬輝、施成熙、羅開富等為推動我國水文研究作出巨大貢獻,50年代中期以后,以河流水文為主的水文研究迅速發展,包括邊遠地區河流水文調查與全國水文區劃的研究。60年以后,從河流水文(包括河口水文)逐漸擴大到其它陸地水體,包括冰川、湖泊與沼澤水文及水文過程(如泥石流、洪水與森林水文影響等)的研究。同時,水文實驗,包括定位半定位試驗相繼發展。70年代,特別是80年代以來,水資源問題與環境水文研究得以迅速發展。80年代中期以后,“人與水”和涉及全球變化的水文研究開始興起,方興未艾。

至于研究現狀的歸納,擇其主要方面分述如下:

2.1水循環與水平衡

作為水文基本理論的水循環與水平衡研究,正在宏觀與微觀尺度上不斷擴展與深化。在宏觀上面向全球。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強調的界面過程研究,正力圖把描述全球物理氣候系統的總循環模型(GCMS)與全球水循環模型相耦合。這一研究將提供量化與描述全球水文過程與未來變化的可能,其中包含自然變化與人類活動的影響。IGBP計劃特別注重植被變化的作用,以便把人與生物圈(MAB)計劃的研究緊密聯系起來,這是目前國際上正在開展的一項巨系統研究。在我國結合IHP-IV計劃(大氣、陸地和水系統間的界面過程,氣候變化和水文系統的關系,濕潤熱帶、干旱半干旱區水文研究與水資源管理戰略等)已有初步研究,目前正加強我國地理水文學與地學及生物學各分支學科的跨學科研究。

水循環研究除在國內已發展的各類流域水文模型外,正深入到單元尺度的細微觀測與計算模擬,尤其是田間水分運動與交換過程的實驗與計算研究。相對于宏觀尺度的研究,我國在這方面已有一定的工作基礎,如土壤-植物-大氣連續系統的研究,發展了多種水體之間多種形式耦合系統的探討;結合中國科學院生態臺站網絡的建立,開展不同地理帶的水循環過程的實驗,致力于揭示界面過程中水分、熱量交換規律,例如,地下/土壤水、植物根系吸收、植物冠層輻射平衡、溫度、總氣孔阻力、邊界層阻力、土面蒸發、土壤熱通量等等。水循環或水量平衡研究,既是發展水資源確切評價方法的基礎,也是農田節水調控、農業合理用水的依據,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廣闊的應用前景[7]。水循環的微觀與宏觀的結合表征水文科學理論的逐步完善化和系統化。

2.2區域水文與水資源

2.2.1區域水文近年來的主要進展表現在:

①定量分析技術手段有所加強,如應用模糊數學進行區域水文類型的研究,已有黃河流域的水文區劃工作;應用有序量最優分割法,進行河川徑流變化的研究;利用遙感技術進行地區水文條件的判讀,包括對多時相衛星遙感圖像分析區域水文動態等。

②區域水平衡研究進一步深入,如: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進行的全國水量平衡與華北水量平衡的研究;長江流域辦公室與黃河水利委員會提出的長江流域水平衡三要素分布和黃河流域水文要素時空分布及水平衡分析;各省區的水平衡研究,全國已有一半的省市提出研究報告[5]。在這些研究水平衡的工作中,多采用六要素的平衡計算方法。

③全國水文區劃已完成初稿,這項工作開始于1984年,成果即將發表。

④特殊區域的水文研究也取得許多成果。如喀斯特地區、干旱區與半干旱地區、山區、平原地區、高寒地區與小島的水文研究均有相當的研究成果發表。

2.2.2水資源從70年代后期開始,我國的水資源問題一直對水文研究起著導向的作用,而且經久不衰。有人甚至認為一門新的學科——水資源水文學正在興起。這說明水文與水資源不可分割的關系。作者認為水資源的研究可以作為水文學延伸與拓廣。但水資源學并不與水文學等同。水資源學與社會、經濟有更直接的密切關系。1986年在南寧召開的第4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以來,水資源的研討非常熱烈:

①針對水資源的涵義,楊戊與劉昌明等分別提出了水資源的定義[8,9]。

②在區域水資源的研究方面,提出了對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土壤水的資源評價與利用[10-12]及農業節水的途徑。這方面的研究與原蘇聯學者李沃維奇曾經展望的“水文學的土壤趨勢”相呼應。

③在區域水資源研究方面發表了大量的論著,特別是對邊遠地區(如新疆、等地區)的水資源提出了比較系統的研究成果[13]。

④結合城市水文研究的開展,南京大學與華東師范大學對城市水資源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水資源規劃與管理的研究比較突出。

⑤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水資源重大戰略性工程,對緩解我國地方水危機有重大作用。由于引水線橫跨江、淮、河、海4大流域,水資源的配置與聯合利用是亟待研究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應用水文地理的系統分析取得了進展[14]。

2.3冰川、湖沼水文

全國第一次水資源評價中的冰川與湖泊水量均由地理部門完成[15]。中科院冰川凍土研究所計算分析得出全國冰川間積為58651km2,冰川儲量為51322×108m3,冰川融水年徑流量為563×108m3。這部分水量構成了我國西部地區水源的重要成分;中科院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估算了全國湖泊總面積為71787km2,年貯水量為7088×108m3。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估算出我國沼澤的面積約為10×104km2。

冰川與湖沼水文的研究,在我國主要集中在地理研究單位。在學術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施雅風先生的倡導下,我國冰川的研究,取得迅速的發展。除水文調查外,冰川水的研究已深入到冰川的水量平衡與融水徑流形成過程的機制方面,并提出了我國冰川水文學的研究專著[16]。

我國湖泊水文研究,在西北與東南地區都取得了重大進展。中國科學院新疆地理研究所,提出了亞洲中部湖泊的近期變化[17]的研究成果,為中亞湖泊水資源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毛銳,在太湖蒸發的長期研究基礎上,針對1991年太湖水災時期湖水位日變化分析得出排淺阻礙論據,對于世界銀行為治災投入資金的決策起了很大作用,顯示了研究論文的價值。此外,1992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在南四湖蒸發的系統研究成果也通過了科學鑒定,發展了水面蒸發的計算模型[18]。

沼澤水的研究以東北三江平原的沼澤水文研究為代表,已獲得了多年的科學積累[19]。

2.4水文過程與環境水文

水文過程在自然地理過程與環境變化的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與應用價值。在水文過程的驅動下,導致地貌演化,流水造成侵蝕、搬運與沉積,起著地形的塑造作用;攜帶地表層化學元素的遷移、沉淀,對化學地理景觀起著重要作用;對于地球表面的主要熱量(太陽能)進行調節與傳輸,影響到氣候的形成與變化;蒸發過程包含著生物界的一個基本生理過程——蒸騰作用,涉及到植物生長發育。在這個過程中,水與二氧化碳一起是構成植物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物質;另一方面,水文地理或環境條件又對水文過程發生影響,成為環境變化研究的命題。水文過程的研究近年來非常活躍。

2.4.1水文過程模型結合各地水文計算的需要,對產流與匯流發展了不同的模型。中山大學、南京大學、貴陽師大與成都科技大學等單位分別研制了巖溶地區水文模型[20,21]。結合流域地貌水系結構,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等單位發展了地貌單位線方法,用于徑流過程的計算。考慮土地利用對水文過程的影響,劉昌明、于靜潔提出了森林攔蓄降雨極限量模型①,用于森林攔蓄降雨的計算問題。

①北京林業大學,國際森林水文模型班講義,81-87,1990。

2.4.2水量轉化近期,在我國平原地區,開展了“三水”(降雨、地表水與地下水)轉化的研究,考慮到土壤水,稱為“四水轉化”,再進一步聯系到植物水分,稱為“五水轉化”,這是研究工作的一種循回漸進,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這方面的研究由于采用了系統的觀點和演繹方法[22],使水量轉化過程的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些進展表現出對水文過程研究的全面概括和預見性,揭示出界面水文研究的前景,同時,也豐富了自然地理過程的理論。

2.4.3環境水文主要探討環境變化(包括自然與人為變化)造成水量與水質過程的變化,這一研究是以水文過程的理論為基礎,計算分析各種水文要素對環境條件改變的響應。在研究方法上,目前主要采用鑒定評價法、模擬法以及外推法等[23]。近幾年,國內環境水文的研究大多結合各地的環境保護規劃與實施進行,如華北地區的水環境與上海市的水環境[24]。在一些薄弱的領域,如:地下水的污染,也開展了研究[25]。1990年國際地理聯合會(IGU)在北京舉行區域大會后,IGU執委會批準在中國建立了區域水文對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響應的二級學術研究組織并推選劉昌明為主席,使環境水文的研究由較小尺度的研究轉向更加宏觀的大尺度環境水文研究。1992與1993年分別在美國華盛頓與中國拉薩舉行了國際會議,研討了全球變暖對水文與水資源的影響和高寒地區水文水資源對氣候與全球變暖的響應[26]。這些學術活動推動了我國大環境水文的研究。

2.5實驗水文

水文學理論的深入發展必須借助于實驗研究。目前,水文的定位觀測遍及我國的主要陸地水體,包括冰川、湖泊、沼澤與小河流的降雨徑流、土壤水與地下水。比較著名的臺站可以山東禹城水循環與水平衡試驗站、太湖試驗站、東北三江平原沼澤試驗站與西北天山冰川試驗站為代表,這些實驗站納入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網絡,覆蓋了我國主要的生態類型區,為我國地理水文的理論與應用研究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撐。實驗的內容不僅包含了所有的水文要素的試驗觀測,而且結合了能量與溶質等不同地理地帶的生態與環境條件的研究。在實驗技術與手段方面,除了引進國外的先進儀器(如普遍配置土壤水分中子儀,太陽輻射儀等)外,根據實驗與模擬的需要還自行研制了室內與野外實驗裝置[27]。配合對土壤-植物-大氣系統(SPAC)的觀測,設計了多種儀器的綜合裝置,發展了新的研究課題。

2.6應用性研究

結合國家與地方的任務,適應市場經濟與生產需要,在國土整治、區域發展、城鄉規劃、工礦交通建設、大型水利工程生態與環境保護等許多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缺水的華北與西北地區的工作如節水農業[29]等。有些研究突出地理學的特色,如在華北平原進行的古河道調查[30],為區域的水量調蓄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3、21世紀地理水文研究若干問題

展望未來,地理水文的研究,將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密切結合社會各方面對水日益增長的需求,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考慮國際學術的發展趨勢,面臨著嚴竣的挑戰和眾多的機遇,研究工作任重而道遠。下面提出的若干方面僅供商榷。

3.1水資源仍為研究主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今后應以地理水文與工程水文相結合,為水資源評價、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提供水資源水文的科學依據,深入水文規律的研究,創造新的水文分析方法。由于供水量的不斷增長引起廢棄水的增加,水質的研究和地下水及一些新水源利用,將會更加迅速地發展,不斷擴大規模或尺度的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的影響,包括三峽大壩與南水北調等超大型水資源工程的影響,將為地理水文研究提出新課題。

3.2全球變化與地理水文

埃里克·巴倫提出的通用循環模式(GENESIS)進一步發展了全球增暖的認識。對全球變暖引起的水文水資源變化的研究,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任務。中國是世界大國,幅員遼闊,大約跨4°-53°N之間,水資源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是非常復雜的。主要特點是:

①因緯度帶而異;

②水文水資源量的響應屬非線性(見圖2);

③水文的變異,包括極值,有隨溫度升高而俱增的特點。這些特點會影響到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規劃與管理。因此,必須開展全國不同地理區或緯度帶的水文水資源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的研究,并為水資源未來情景作出預測。

圖2年徑流(R)對氣溫(T)與降水(P)的響應

Fig2AnnualRunoffResponsetoAnnualTemperatureandPrecipitation

3.3全球能量與水循環實驗(GEWEX)

GEWEX是一個跨世紀的國際研究計劃,它屬于世界氣象計劃(WCP)的內容,橫向與水文學的研究相結合。研究計劃在1990年制定,1995年以前屬準備階段。我國早在50-60年代已由黃秉維先生提出了與其基本相同的課題,即“熱水平衡”的研究。因此,在我國開展這一工作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特別是目前正在建立的中國科學院生態臺站網絡,將為開展GEWEX的研究和國際間的合作提供良好的條件。由于GEWEX的研究需要解決大小尺度空間系統的耦合問題,今后的研究從我國的實驗觀測臺站來看,存在著小尺度能量與水分運動的計算,如何在尺度上延伸或升級(Upscale),當然,全球大尺度的模型,也需要考慮尺度的降級(Downscale)。隨著GEWEX研究向21世紀的邁進,水文與氣候學在大尺度上的結合,將會產生出嶄新的成果,發展新的前沿。

3.4水文循環的生物圈方面(BAHC)

在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中,BAHC是核心計劃之一。這與1966年澳大利亞著名土壤-水文學家菲利浦提出了土壤-植物-大氣連續系統的研究一脈相承。1992年已在法國召開了國際學術討論會,歐洲與北美及澳洲均在開展研究,加拿大國家氣候中心立項作為專題項目。

BAHC作為IGBP的核心研究項目,將密切配合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的研究,旨在通過植被對水循環實現調控。在我國地球與生命科學的一些研究單位也正從實驗的途徑開始工作。由于水循環控制關系到水資源調蓄利用,這項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而且結合IGBP計劃將促進一門新的水文學科——宏觀生態水文學的發展。

3.5過度或交錯帶(Ecotones)的水文問題

Ecotones原意為群落交錯帶。隨著環境變化的深入研究,提出了生物多樣性的問題,Ecotones是環境水文問題研究的延伸。根據人與生物圈(MAB)的活動計劃,1993年7月,在法國里昂召開國際地下水與地表水交錯帶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議題:

①地下水與地表水界面的作用。

②地下水與地表水界面的障礙:原因與評價方法。

③地下水與地表水界面的管理與恢復。在我國Ecotones尚屬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目前國內水文地理與化學地理工作者正在著手開展Ecotones的研究,除了地表水與地下水交錯帶外,河湖與陸地過渡帶Ecotones也開始研究,預計未來其它交錯帶的研究也會逐漸發展,這一研究作為水文學與環境學的交叉研究課題需于重視。

3.6雨水資源化

雨水資源化顧名思義是雨水利用的問題,80年代以來熱衷于這一研究的各國學者已舉行了六屆大會和多次區域性會議,1992年10月在日本東京都召開了國際雨水資源化區域會議。1993年8月初在肯尼亞內羅畢召開了第六屆會議,說明雨水利用問題深受各國學術界的重視。

1989年8月初在菲律賓召開的第四屆國際大會上,醞釀成立了“國際雨水收集系統協會”(IRCSA)并推選了美國夏威夷大學水文學家,美籍華人霍雨時為該協會的第一任主席,該協會的成立進一步推動著雨水利用的研究。

雨水利用的研究應用前景廣闊,其內容也甚為廣泛,特別是對我國廣大農村農戶的供水、對缺乏河川的漁島、遠離地表水源的山村等有很重要的意義,拓寬的雨水利用還包括雨云的研究(和人工增雨),屋頂雨水的收集技術以及水質保存的方法、雨洪的調蓄等等。對于我國缺水的北方與南方石灰巖山區。地表水缺乏的地區,雨水利用的研究可望緩解局部地區的缺水問題。在我國降雨分配不均的情況下,這一研究的意義不言而喻。1985年6月將由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與組織在我國召開第七屆IRCSA大會,可望推動我國的雨水資源化研究。

參考文獻

1郭敬輝,劉昌明.水文學的地理研究方向與發展趨勢.地理學報,1984,39(2):296-212.

2劉昌明.水文地理學與水文學的地理研究.人民黃河.1984(2).

3謝家澤,劉昌明,楊戍等.筆談:2000年的地理水文學.地理學報,1985,40(1):70-76.

4劉昌明,楊戍,沈燦燊主編.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第三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5楊戍,劉昌明,沈燦燊主編.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第四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測繪出版社,1989.

6沈燦燊主編.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第五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7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筆談:90年代水文研究的若干方面,水科學進展,1990,1(1).

8楊戍,丁巖等.論水資源涵義.見:楊戍,劉昌明,沈燦燊主編.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第四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文集.北京:測繪出版社.1989.1-4.

9劉昌明,劉蘇峽.關于水資源涵義的商榷.見:沈燦燊主編.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第五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1-7.

10由懋正,袁小良.土壤水資源評述.見:沈燦燊主編.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第五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19-23.

11李寶慶.土壤水資源及其評價方法的探討.見:楊戍,劉昌明,沈燦燊主編.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第四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文集.北京:測繪出版社,1989.167-170

12劉昌明.土壤水資源評價.見:水量轉換實驗與計算分析,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13湯奇成,周成虎.中國干旱地區水資源主要特點及其開發利用.見:楊戍,劉昌明,沈燦燊主編.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第四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文集.北京:測繪出版社,1989.124-127.

14劉昌明,杜偉.系統分析在東線引江水量平衡中的應用.地理研究,1985,4(4).

15水利部.中國水資源評價.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7.

16楊針良.中國冰川水文,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17楊川德,邵新媛編著.亞洲中部湖泊近期變化.北京:氣象出版社,1993.

18洪嘉璉.水面蒸發的計算.見:沈燦燊主編.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第五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199-202.

19陳剛起,劉興士.我國三江平原沼澤的水文氣候效應.見:沈燦燊主編.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第五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106-111.

20鄭億華,沈桑燦.巖溶水文模型.見:楊戍,劉昌明,沈燦燊主編.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第四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文集.北京:測繪出版社,1989.151-157.

21林三益,黃慶巖.黔南安順地區巖溶水運動與徑流形成規律的初探.見:沈燦燊主編.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第五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83-89.

22劉昌明.自然地理界面過程與水文界面分析.見: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編.自然地理綜合研究——黃秉維學術思想探討.北京:氣象出版社,1993.

23張春巖.環境水文問題.見:楊戍,劉昌明,沈燦燊主編.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第四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文集.北京:測繪出版社,1989.181-185.

24楊凱,黃錫荃.上海嘉定縣水資源水環境及對策的初步研究.見:沈燦燊主編.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第五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230-244.

25劉慶書等.大邊地下水污染小區段差異分析.見:沈燦燊主編.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第五次全國水文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269-273.

26牟海省.“氣候變化與全球變暖對山地、寒地和其它地區水文水資源的影響”1993年拉薩國際學術討論會圓滿結束.地理學報,1994,49(1).

27WuRai,LiuChangming.ThreeInstrumentsinRainfall-runoffSimulationlaboratory.HydrologicalProcesses,1988(2).

28李寶慶,劉昌明等.零通量面方法的應用研究.見:謝賢群等主編.農田蒸發——測定計算.北京:氣象出版社,1981.

第2篇

一、高中地理教學中傳統文學滲透的意義

1.引起注意,激發學生求知欲

傳統地理教學往往采用平鋪直敘表達方式,沉悶、枯燥的氛圍始終圍繞在學生周圍。教師如果在教學中滲透與地理知識有密切聯系的傳統文學,如“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給予學生一定的視覺、聽覺刺激,將極大地引起學生注意并激發學習興趣及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

2.加深理解,有效領悟新知識

傳統文學蘊含有豐富地理知識,富有諸多描述地理景觀和地理現象、揭示地理規律的內容,在抽象地理知識教學中適當的加以引用,使其以生動、形象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使知識教學得以情景化,幫助學生深化知識理解,牢固記憶并鞏固所學地理知識。

3.提高素養,實現全面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華夏兒女的智慧結晶。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傳統文學蘊含著大量地理信息。地理教學與傳統文學的有機結合,能夠增加師生的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實現全面發展。“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高處不勝寒”……豐富的傳統文學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也不斷積累著大量文學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傳統文學的滲透

1.作為教學導入材料,引起學生注意和興趣

“教學一開始就給學生留下最鮮明、最有感染力的印象,將影響著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交流。”新課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其根本目的在于抓住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強烈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從而順利完成地理教學任務。

例如,學習四川盆地時,針對當地獨特的“夜雨”現象,教師可以利用“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首詩作為新課的導入語,引起學生對四川盆地“夜雨”現象的關注和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深究其中緣由。

又如,學習農業區位因素時,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不妨在上課伊始向大家展示“晏子使楚”中這樣一段話:“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同樣是橘子這種植物,為何生長在淮河以南與淮河以北完全不同?以此設疑導入新課,緊抓學生的好奇心以順利進入新課的學習。

2.作為教學輔助材料,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

地理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的地理知識往往是抽象、不易理解的,如何讓學生快而有效地理解新知識?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地理知識的教學與傳統文學相關內容進行有效結合,將所學知識形象化、淺顯化,以便學生快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

旅游景觀欣賞角度的選取十分講究:對山峰的欣賞角度應選擇遠眺,對瀑布的欣賞則應適當距離仰視……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利用文學知識正面或側面地加以形象感知。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詩,由“身在此山中”的錯誤欣賞角度而得到“不識廬山真面目”的結果,烘托出景觀欣賞角度正確選擇的重要性,從而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例如,對流雨主要發生在低緯地區,然而這并不代表全球其它緯度地區不會有對流雨的出現。《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谷底)火勢沖天……忽然狂風大作,黑氣漫空,一聲霹靂響處,驟雨傾盆。”教師可有效利用這一段內容,向學生講解這一典型對流雨的形成過程:因谷地地形較為狹窄,而谷口較為閉塞,谷底空氣流通不暢,谷地在大火燃燒下熱量急劇上升,使得對流旺盛,最終導致對流雨的產生。由此可以看出,只要條件允許,并非只有低緯度地區才有對流雨。

再者,地面是近地面大氣的直接熱源,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遞減,且平均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為了讓學生可以更為直觀地理解這一知識點,利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一詩進行解析:依據常理,桃花盛開一般是在二月,可此時已是四月,山上桃花才盛開,這正是因為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這一原理形成的。

3.作為教學練習材料,利于學生鞏固和使用知識

為了較快獲得課堂教學的反饋信息,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知識,教師應在課堂結束前進行相關知識練習。基于此,教師便可充分利用傳統文學進行針對性練習。

例如,講解完季風環流后,教師不妨向學生呈現下列情境:諸葛亮去周瑜處探病時寫下一個治病良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諸葛亮何以認為“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聯系“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說說原因。如此一來,學生可在文學知識的帶領下,樂此不彼地去解決問題,從而獲得問題答案。

眾所周知,冷鋒是指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方向移動的鋒,且冷鋒移動速度較快,過境時常伴有大風,甚至可能會有雨雪天氣的出現。《水滸傳》中有一段描述天氣的內容:“其時正是仲冬天氣,時候正冷,連日彤云密布,朔風亂吼……當晚彤云四合,紛紛雪下……是夜雪急風嚴,平明看時,約有二尺深雪。”認真閱讀這段內容后向學生提出相關問題:上述內容所反映的是冷鋒過境還是暖鋒過境?指出哪些內容是描寫此鋒過境前、過境時和過境后的天氣。通過及時的、有針對性的練習,促使學生牢固掌握新知識。

當然,可以用來檢測知識掌握情況的文學知識數不勝數,其形式也各有不同,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中的“春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表明了什么時段:A.夏半年 B.冬半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其原因是受什么因素的影響:A.地形 B.海陸 C.緯度。

三、高中地理教學中傳統文學滲透應注意的問題

1.選用內容要合適

在地理教學中所引用的傳統文學,最好是學生熟悉的,不要使學生感到陌生,這樣便于引起師生之間的情感共鳴。與此同時,所引用的內容要體現地理知識或能反映地理現象與規律,必須與教學內容有著一定的聯系,不能牽強附會、生搬硬套,否則會南轅北轍,起到相反的作用。

2.使用數量和時機應適當

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學的滲透,旨在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理解、記憶知識。因此,中國傳統文學在地理教學中始終是一種輔材料,在適當時機加以引用能使教學有著出其不意的效果;同時,對傳統文學的使用力求少而精,地理課畢竟不是文學課,若教師不加考慮隨意引用,就會喧賓奪主,擾亂地理課堂的正常秩序,將無法促使教學目標的實現。

3.教學過程須有趣味性

第3篇

關鍵詞:五代十國;交通地理;巴蜀文壇;文學創作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268(2017)02012906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巴蜀古國的交通條件十分惡劣。這里懸崖峭壁、棧道百折、奔流險灘、與世隔絕,是一個“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的瑰麗奇幻的新天地,同時也是一個令人心驚膽戰“側身西望長咨嗟”的艱險畏途所在。筆者以交通地理的獨特視角,全面審視五代文人在巴蜀地區交通行役的流轉態勢及同期文學創作中的地域文化色彩。一、巴蜀地區的陸路交通與五代文人的遷徙流轉態勢五代時期,漢中興元府是連接蜀地與關中地區的重要陸路中轉站。中原文人為躲避戰火摧殘跋涉入蜀時,首先要翻越秦嶺來到漢中興元府,以此作為進一步中轉南下的立足點。從關中到興元的陸路交通,以褒斜路和駱谷路最為重要。唐朝二帝入蜀避亂或沿褒斜或沿駱谷,“安史之亂”爆發后,唐玄宗沿褒斜路歷扶風、陳倉、河池郡(鳳州)抵達興元府。唐僖宗入蜀時,沿駱谷道經T、洋州抵達興元府。

唐末五代之際,中原文人為躲避戰火摧殘,追隨唐室帝王的逃亡路線紛紛入蜀。如詩人鄭谷“廣明之亂”后,沿著褒斜古道入蜀避難,歷興、劍、梓、漢抵達成都府。鄭谷入蜀途中在興州略作停留賦詩流連,其《興州東池》詩云:“南連乳郡流,闊碧浸晴樓。徹底千峰影,無風一片秋。垂楊拂蓮葉,返照媚漁舟。鑒貌還惆悵,難遮兩鬢羞。”[1]90,按,興州以北經水路可達鳳州、成州,興州以南更通舟楫;詩中所謂“南連乳郡流,闊碧浸晴樓”誠不虛言。又,鄭谷滯留興州之際所作的《興州江館》亦云:“向蜀還秦計未成,寒蛩一夜繞床鳴。愁眠不穩孤燈盡,坐聽嘉陵江水聲。”[1]223按,興州下轄順政、長舉、鳴水三縣。嘉陵江流經順政縣,離縣城百步,詩人鄭谷滯留興州進退維谷,詩句“愁眠不穩孤燈盡,坐聽嘉陵江水聲”令人讀后倍感凄涼。興州長舉縣又有著名的險要之地曰“青泥嶺”,此地懸崖峭壁、溪流湍急、山多云雨、道路泥濘,詩人李白曾為之浩嘆曰“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青泥嶺正當官道要沖,朝廷在此設有“青泥驛”,該驛站直到北宋至和年間才廢棄不用另擇他途。據宋人雷簡夫《大宋興州新開白水路記》文云:“至和二年(1055年)冬,利州轉運使王容、郎中李虞卿,以蜀道青泥嶺舊路高峻,請開白水路,自鳳州河池驛至興州長舉驛,五十里有半,以便公私之行……減舊路三十三里,廢青泥一驛。大抵蜀道之難,自昔青泥嶺稱首。”[2]又,唐末五代之際,詩人韋莊由關中入蜀亦經由興元府中轉。唐昭宗乾寧四年(897年),詩人韋莊奉命入蜀宣諭兩川罷戰休兵。韋莊與諫議大夫李洵沿駱谷道經T、洋州抵達興元后,輾轉到達東、西兩川征戰對壘之地梓州張杷砦。韋莊此行沿駱谷道進入洋州,寫有詩歌作品《焦崖閣》云:“李白曾歌蜀道難,長聞白日上青天。今朝夜過焦崖閣,始信星河在馬前。”[3]313按,詩中的“焦崖閣”位于洋州東北的焦崖山,據《陜西通志》記載:“焦崖山,在(洋)縣北五十里。”[4]詩人韋莊回朝復命后,身感大唐王朝江河日下大廈將傾,于是選擇投奔王建再次入蜀。此時的韋莊身上沒有了王命羈絆的束縛,能夠從容地邊行邊賞路邊景。詩人沿著褒斜古道一路前行,當他經由興元府褒城縣時飽覽了“雞公山”,韋莊《雞公幘》詩云:“石狀雖如雞,山形可類雞。向風疑欲斗,帶雨似聞啼。蔓織青籠合,松長翠羽低。不鳴非有意,為怕客奔齊。”[3]314詩人在題目下注曰:“(雞公幘)去褒城縣二十里。”[3]314由韋注可知,“雞公幘”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離興元府的治所稱得上是近在咫尺。

五代時期的文人士子,在漢中興元府稍作停留之后,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往往會選擇繼續南下趕路,由興元府折向西南方向沿金牛道、劍閣道,經利、劍、綿、漢四州抵達成都府。這條由關中褒斜路、駱谷路交匯于興元府而后折向西南金牛道、劍閣道所構成的交通路線圖,是唐五代時期中原文人出蜀入蜀的陸路交通大動脈。金牛驛正當入蜀的咽喉總孔道,唐末詩人胡曾《金牛驛》詩云:“山嶺千重擁蜀門,成都別是一乾坤。五丁不鑿金牛路,秦惠何由得并吞。”[5]2545李商隱入蜀時經金牛驛亦賦詩云:“樓上春云水底天,五云章色破巴箋。諸生個個王恭柳,從事人人庾杲蓮。六曲屏風江雨急,九枝燈檠夜珠圓。深慚走馬金牛路,驟和陳王白玉篇。”[5]2091

利州轄區內的入蜀險惡路段有“九井”“五盤”(七盤)、“漫天嶺”“深渡嶺”,沿途亦有著名的驛站籌筆驛和嘉陵驛。入蜀古道的“九井”之險,陳鵬在《九井灘記》一文中有描述:“九井灘有大石三,其名魚梁、龜堆、芒鞋嘴,參差相望于波間,操舟之人力不勝舟,而輒為石所觸,故抵于敗。”[6]利州境內的“五盤嶺”或“七盤嶺”之險,詩人杜甫也曾賦詩云:“五盤雖云險,山色佳有余。仰凌棧道細,俯映江木疏。”[5]782關于“五盤”的得名緣由,杜甫在《五盤》詩題下注云:“七盤嶺在廣元縣北,一名五盤,棧道盤曲有五重。”[5]782由“五盤嶺”沿嘉陵江西南行,便來到著名的“籌筆驛”,此驛的位置所在據《輿地紀勝》記載:“籌筆驛,在綿谷縣,去州北九十里,舊傳諸葛武侯出嘗駐此,唐人詩最多。”[7]4736利州境內的“大漫天嶺”“小漫天嶺”“深渡嶺”亦是入蜀古道中必經的險惡路段,唐末詩人羅隱入蜀時留題《漫天嶺》詩云:“西去休言蜀道難,此中危峻已多端。到頭未會蒼蒼色,爭得禁他兩度漫。”[5]2626又,五代前蜀時,后主王衍不顧群臣勸阻執意北巡耀武,他的隨從隊伍浩浩蕩蕩“從駕兵至綿、漢至深渡,千里相屬”[8]667。利州“嘉陵驛”在州治綿谷縣境內,五代文人張《題嘉陵驛》詩云:“嘉陵路惡石和泥,行到長亭日已西。 獨倚闌干正惆悵,海棠花里鷓鴣啼。”[5]2783詩人張深感嘉陵江畔的蜀道艱險,一路行來崎嶇泥濘疲憊不堪,故而在嘉陵驛站獨倚欄桿悲傷日暮,情緒低落。

由利州益昌縣西南行,漸漸進入了艱難險峻的劍閣古道。五代時期,利(州)、劍(州)之間的“白衛嶺”地勢險峻、野獸出沒、虎豹橫行。宋人黃休復《茅亭客話》云:“圣朝未克蜀前,劍、利之間,虎暴尤甚。白衛嶺石洞m,虎名披鬃子,地號稅人場。”[9]又,五代文人王仁裕跟隨王衍北巡途中經過“稅人場”時遭遇了惡虎的襲擊,據詩人《王氏聞見錄》記載:“蜀后主王衍……至劍州西二十里以來,夜過一m山。忽聞前后數十里,軍人行旅,振革鳴金,連山叫噪,聲動溪谷……(王衍)其乘馬忽咆哮恐懼,之不肯前……遲明有軍人尋之,草上委余骸矣。”[10]5839事情過后,蜀主王衍不僅不采取防范措施汲取教訓,反而命令臣僚賦詩取樂同題唱和。王仁裕《奉詔賦劍州途中鷙獸》詩云:“劍牙釘舌血毛腥,窺算勞心豈暫停。不與大朝除患難,惟余當路食生靈。從將戶口資量冢未委三丁稅幾丁。今日帝王親出狩,白云巖下好藏形。”[11]284文人李浩弼《從幸秦川賦鷙獸詩》亦云:“巖下年年自寢訛,生靈餐盡意如何?爪牙眾后民隨減,溪壑深來骨已多。天子紀綱猶被弄,庸人窮獨固難過。長途莫怪無人跡,盡被山王秣殺他。”[11]839

劍州轄區內的劍門關,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峻雄關之美譽。王衍君臣巡幸于此迭相唱和,王衍《題劍門》詩云:“緩轡逾雙劍,行行躡石棱。作千尋壁壘,為萬祀依憑。道德雖無取,江山粗可矜。回看城闕路,云疊樹層層。”[11]883佞臣韓昭《和題劍門》詩云:“閉關防老寇,孰敢振威秣。險固疑天設,山河自古憑。三川奚所賴,雙劍最堪矜。鳥道微通處,煙霞鎖百層。”[11]839文人王仁裕《題劍門》亦云:“孟陽曾有語,刊在白云棱。李杜常挨托,孫劉亦恃憑。庸才安可守,上德始堪矜。暗指長天路,濃巒蔽幾層。”[11]280

五代時期,綿州轄區內羅江縣有蜀道屏障白馬關。白馬關是遮蔽西川和成都平原的一個重要的雄關隘口。按,距白馬關四十里的地方有羅江驛,唐彥謙入蜀時賦詩《羅江驛》云:“數枝高柳帶鳴鴉,一樹山榴自落花。已是向來多淚眼,短亭回首在天涯。”[5]2653綿州白馬關與漢州德陽縣的鹿頭關相對而立,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認為:“又西南十里至白馬關,與德陽縣之鹿頭關相對。核之里數,蓋一關之東西口,分屬兩州縣耳。”[12]

漢州的鹿頭關非常出名,鄭谷《蜀中》詩云:“馬頭春向鹿頭,遠樹平蕪一望閑。”[1]310漢州的治所雒縣近郊又有金雁驛,韋莊《漢州》詩云:“北儂初到漢州城,郭邑樓臺觸目驚。松桂影中旌旆色,芰荷風里管弦聲。人心不似經離亂,時運還應卻太平。十日醉眠金雁驛,臨岐無限臉波橫。”[3]373韋莊詩中的“金雁驛”之得名源自流經漢州城郊的雁江,據《方輿勝覽》記載:“雁江,在雒縣南,曾有金雁,故名。”[13]經過漢州之后再也沒有險惡的關口隘路,抬眼遠眺是一望無際的川西成都平原。唐五代時期,成都府轄區的新都縣有“天回驛”,該驛站頗為出名。五代前蜀時,徐氏太后太妃二姊妹曾隨王衍巡游于此,順圣徐太后《題天回驛》詩云:“周游靈境散幽情,千里江山暫得行。所恨煙光看未足,卻驅金翠入龜城。”[14]翊圣徐太妃繼而同題唱和詩云:“翠驛紅亭近玉京,夢魂猶自在青城。比來出看江山境,盡被江山看出行。”[14]

唐末五代時期,山南西道境內的大巴山橫亙東西,將整個山南西道分割為南、北兩部分。五代入蜀文人在漢中興元府稍事休憩之后,其中一部分人經興元府沿大竹道(米倉道)一路崎嶇南下,最后抵達山高水惡、叢林密布、人煙罕至的巴中或巴東地區。

五代時期,不僅文人士子、許多行人商旅亦經常往返于大竹(米倉)古道,他們翻越大巴嶺、小巴嶺、孤云山、兩角山、米倉山,往來于興元府與巴子古國之間。文人王仁裕多次行經此道,其筆記小說《玉堂閑話》描寫路途特征為“深溪峭巖,捫蘿摸石,一上三日而達于山頂,行人止宿,則以綆蔓系腰,縈樹而寢。不然,則墮于深澗,若沉黃泉也。復登措大嶺,蓋有稍似平處”[10]1899。大竹道上的孤云山、兩角山為行人商旅所必經的險惡路段。孤云、兩角二山人煙罕至、山勢險峻,王仁裕曾將豢養的寵物“野賓”放生于此,據《王氏聞見錄》記載:“王仁裕嘗從事于漢中,家于公署。巴山有采捕者,獻猿兒焉。憐其小而慧黠,使人養之,名曰野賓……使人送入孤云兩角山,且使系在山家,旬日后方解而縱之,不復來矣。”[10]5851王仁裕為此賦詩二首,其《放猿》詩云:“放爾丁寧復故林,舊來行處好追尋。月明巫峽堪憐靜,路隔巴山莫厭深。棲宿免勞青嶂夢,躋攀應愜白云心。三秋果熟松梢健,任抱高枝徹曉吟。”[11]284詩人飛馳想象,設想猿猴“野賓”回到大自然后的種種逍遙情狀。又,王仁裕《遇放猿再作》詩云:“筅l羥昂核濱,飲猿連臂下嶙峋。漸來子細窺行客,認得依稀是野賓。月宿縱勞羈紲夢,松餐非復稻粱身。數聲腸斷和云叫,識是前時舊主人。”[11]284根據詩意,足見詩人與寵物“野賓”之間的感情深厚,“野賓”放生數年之后,依然能夠辨認出它曾經的主人。二、巴蜀地區的水路交通與五代文人的遷徙流轉態勢長江水路是連接巴蜀與荊湘、吳越地區的交通大動脈。五代時期的長江水路,自成都出發歷眉、嘉、戎、瀘、渝、涪、忠、萬、夔等州府奔騰出峽,地志書《太平寰宇記》引韋莊《峽程記》稱:“瀘、合、遂、蜀四郡,皆峽之郡。” [15]又,《輿地紀勝》云:“涪(州)于三峽,最為要郡。”[7]4526五代時期,夔、忠、渝峽路,地當巴中與荊楚地區的交通之要沖,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夔州城南的瞿塘峽亦名廣溪峽,為三峽之首。《資治通鑒》記載前蜀立國之后:“峽上有堰,或勸蜀主乘夏秋江漲,決之以溉江陵。毛文錫諫曰,高季昌不服,其民何罪!陛下方以德懷天下,忍以鄰國之民為魚鱉乎!蜀主乃止。”[8]606巴東夔州峽口,不僅是前蜀王朝與荊南政權長期殊死爭奪的戰略要地,而且也是文人士子東向入楚、漫游吳越以及西向入蜀、錦江步月的交通總樞紐。如天復二年(902年),詩僧貫休溯江入蜀,其詩歌作品《三峽聞猿》即寫于入峽的途中。貫休沿三峽水路溯流西上,秋天抵達渝州,寫有詩歌作品《秋過相思寺》。按,相思寺即縉云寺,在渝州縉云山上,據《蜀中廣記》云:“縉云寺,即古相思寺也。以此山有相思崖生相思竹……而得名。”[16]五代r,荊楚文人歐陽彬早年“落魄街市,歌伎酒徒,無所不狎”,后來適逢“西川圖綱將發,(歐陽彬)得歌伎所分資,求為綱吏仆夫,綱吏許之,遂入成都,獻《萬里朝天賦》”[17]779。又,五代文人張格逃難入蜀時,從長安出發南奔渡過漢水“由荊江上峽,入成都”[17]603。后蜀元老重臣李昊在亡國后,隨后主孟昶入宋歸順,《十國春秋》記載他:“國亡,隨后主降宋……親屬乘舟,自峽江,下至夷陵。”[17]774又,詩人鄭谷于五代戰亂之際寓居夔州,《峽中》一詩就形象地描寫了作者當時羈旅漂泊的孤獨況味:“萬重煙靄里,隱隱見夔州。夜靜明月峽,春寒堆雪樓。獨吟誰會解,多病自淹留。往事如今日,聊同子美愁。”[1]193

五代時期,山南、劍南的巴中地區水路交通十分便利,涪江、渠江、沱江、嘉陵江等在此匯聚,故該地常可以看到文人士子泛舟出沒的身影。如詩人韋莊曾沿嘉陵江一路南下,《兩宋名賢小集》引韋莊《蜀程記》記載詩人“入嘉陵道上,如行青蘿帳中”[18];又,詩人鄭谷《舟次通泉精舍》描寫其舟船勞D的水路行程,詩云:“江清如洛I,寺好似香山。勞倦孤舟里,登臨半日間。 樹涼巢鶴健,巖響語僧閑。更共幽云約,秋隨絳帳還。”[1]108按,梓州東南六十里至射洪縣,東臨涪江水,有梓潼水自東來會。又東南六十五里至通泉驛。又,詩人鄭谷舟行過渠州時,創作了《渠江旅思》一詩,云:“流落復蹉跎,交親半逝波。謀身非不切,言命欲如何。 故楚春田廢,窮巴瘴雨多。引人鄉淚盡,夜夜竹枝歌。”[1]92按,渠江為嘉陵江的支流,其源頭出自萬頃池,渠江縣因此得名,唐五代時屬渠州。此外,前蜀乾德二年(920年),王衍北巡行幸時,由利州沿嘉陵江南下閬州“龍舟畫舸照耀江水”,蜀主王衍于龍舟之上“自制《水調?銀漢曲》,命樂工歌之”[19]。嘉陵江流經利、閬二州,再南下經果州、合州、渝州等匯入奔騰東流的長江,足見嘉陵江是連接山南和劍南地區的重要水路交通主干線。三、地理交通視角下巴蜀文人作品中的地域文化色彩唐末五代堪稱亂世之秋,中原文人紛紛避亂于蜀。流寓在巴蜀三川大地上的文人士子自成群落,他們深受政局動蕩變化的影響,大多在家國危亡之際入蜀避難又在時局好轉后離蜀而去。他們好似貿然闖入蠻荒的巴蜀地區的不速之客,以其根深蒂固的異樣眼光打量著巴蜀三川中的一切。巴蜀地區的自然風光、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在他們眼中是神秘的、陌生的甚或是可怕的。這些寓蜀文人深受發達的中原文化的浸潤,他們對川蜀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的認知比較膚淺,通常帶有某些自覺或不自覺的抵觸心理。

唐末季世,雖然大量文人滯留在異質多元的巴蜀地域文化環境之中,可他們根深蒂固的家國思想、思維定勢和情感理念,使他們對巴蜀文化的認同在心理上有一種自覺或不自覺的隔膜之感。寓蜀文人的心頭總籠罩著揮之不去的淪落天涯的傷悲陰影,他們魂牽夢繞的永恒話題是朝思暮想的家鄉,他們眼中的巴山蜀水總是帶有凄迷神傷的色彩基調和哀怨無端的情感意緒。

唐末五代之際,流寓巴蜀的文人士子對他們僑居異鄉的身份處境念念不忘。他們的詩歌作品常籠罩著熾熱濃烈的故國鄉愁,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他們莫把他鄉作故鄉。如詩人鄭谷旅蜀半紀有余最終選擇離蜀遠去,其詩作《興州江館》云:“向蜀還秦計未成,寒蛩一夜繞床鳴”[1]223,《通川客舍》亦云:“奔走失前計,淹留非本心”[1]96。鄭谷此類作品真實細膩地反映了詩人在唐末亂世中進退維谷的苦悶心態和走投無路的彷徨處境。他流寓西南巴蜀時,“啼痕”“淚眼”“愁容”等意象頻繁出現在其作品中。如“所向明知是暗投,兩行清淚語先流”(《游蜀》)[1]302;“海棠風外獨沾巾,襟袖無端惹蜀塵”(《蜀中春日》)[1]301;“流落夜凄凄……離腸賴酒迷”(《錦浦》)[1]405;“哀榮悲往事,漂泊念多年”(《巴z旅寓寄朝中從叔》)[1]37;“獨吟誰會解,多病自淹留”(《峽中》)[1]193等。詩人崔涂漂泊川蜀羈危萬里時內心充滿對故土鄉園的無比思念:“天涯憔悴身,一望一沾巾。在處有芳草,滿城無故人。懷才皆得路,失計自傷春。清鏡不能照,鬢毛愁更新。”(《蜀城春》)[5]2682更讓崔涂悲愴哀怨情何以堪的,是在巴山蜀水的凄涼之地迎來了除夕之夜,其《巴山道中除夜書懷》云:“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春。漸與骨肉遠,轉于僮仆親。哪堪正漂泊,明日歲華新。”[5]2686文人黃滔于唐僖宗中和年間入蜀,其描寫羈旅巴蜀的詩歌作品令人讀后倍感凄涼,如《退居》云:“老歸江上村,孤寂欲何言。世亂時人物,家貧后子孫。青山寒帶雨,古木夜啼猿。惆悵西川舉,戎裝度劍門。”[5]2787又,詩人吳融于唐昭宗大順年間進入西川韋昭度幕府中任職。吳融寓蜀三年戎馬倥傯,其詩歌作品籠罩在凄楚愴懷的故國鄉愁中,所謂“平門橋下水東馳,萬里從軍一望時。鄉思旋生芳草見,客愁何限夕陽知”(《赴職西川過便橋書懷寄同年》);“二年征戰劍山秋,家在松江白浪頭。關月幾時干客淚,戎煙終日起鄉愁”(《坤維軍前寄江南弟兄》)[5]2722等。

唐末流寓巴蜀的文人士子感念故國自傷飄零,川蜀大地獨特的自然風光在他們眼中是艱險、異樣或可怕的;巴蜀地區新奇壯麗的自然地理環境,在他們的眼中或筆下亦是蠻荒樸陋、于世隔膜的。如鄭谷作品中的“巴山”“瘴雨”“窮巴”“蠻煙”等景物意象,構成了誘發詩人異域鄉愁的不二媒介,如“故楚春田廢,窮巴瘴雨多”(《渠江旅思》)[1]92;“巴山偶會遇,江浦共悲涼”(《顏惠詹事即孤侄舅氏謫官黔巫舟中相遇愴然有寄》)[1]59;“黃鳥晚啼愁瘴雨,青梅早落中蠻煙”(《將之瀘郡旅次遂州遇裴晤員外謫居于此話舊凄涼因寄》)[1]298等。唐末詩人李洞流寓巴蜀時,寫有許多描寫川北山區交通條件險惡艱危的作品,如“風卷壞亭羸仆病,雪糊危棧蹇驢行”(《乙酉歲自蜀隨計趁試不及》)[5]2847;“度關云作雪,掛棧水成澌”(《送龍州田使君舊詩家》)[5]2844;“云明天嶺高,刺郡輟仙曹。危棧窺猿頂,公庭掃鶴毛”(《送盧郎中赴金州》)[5]2840等。又,唐末寓蜀詩人張《送人歸南中》云:“有家誰不別,經亂獨難尋。遠路波濤惡,窮荒雨路深。燒驚山象出,雷觸海鰲沉。為問南遷客,何人在瘴林。”[5]2779蜀中成都花木眾多海棠鮮妍,詩人崔涂中和年間入蜀,他對映入眼簾的海棠花卻視而不見:“海棠花底三年客,不見海棠花盛開。卻向江南看圖畫,始慚虛到蜀城來。”[5]2686“海棠花底三年客”可知崔涂在蜀中流寓時間達三年之久,身在眾芳喧艷的煙花錦城,內心卻依然固守對鄉園故國的深情眷戀,詩人只不過在回眸往昔時感慨良多,“始慚虛到蜀城來”留下了一個不完美的缺憾。

四、結語

綜上,以交通文化地理的獨特視角對五代巴蜀文壇進行審美觀照,可以看出巴蜀地區巖閣棧道、高山灘川、溪流縱橫條件下的陸路和水路交通地理,對蜀地文人的遷徙流轉生態和文學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巴蜀三川大地的生新蠻荒的自然地理環境,域外文人遷徙流寓的輸血再造,以及不同文化版塊之間的交流碰撞,最終形成了風神秀逸、絢麗多彩、別有洞天的五代巴蜀文學。本文以交通文化地理的獨特視角考察五代巴蜀文人的遷徙情狀及文學創作生態,試圖為當今學人進一步認知、解讀、重構和再現異質多元、波浪壯闊的中國古代文學創作版圖,提供一個獨特的研究視角甚或是一種研究方法上的啟迪。

參考文獻:

[1]鄭谷.鄭谷詩集箋注[M].趙昌平,黃明,嚴壽澄,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曾棗莊,劉琳.全宋文:第31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111.

[3]韋莊.韋莊集箋注[M].聶安福,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沈清崖.陜西通志:第11卷[M]//文淵閣四庫全書.清乾隆刊本.

[5]林德保,李俊,倪文杰.詳注全唐詩:下冊[M].大連:大連出版社,1997.

[6]朝天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廣元市朝天區文史資料?朝天記勝[G].朝天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2001:297.

[7]王象之.輿地紀勝:第5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2.

[8]司馬光.資治通鑒:第4冊[M].長沙:岳麓書社,1990.

[9]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1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00.

[10]傅璇琮,徐海榮.五代史書匯編:第10冊[G].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11]李調元.全五代詩:下冊[M].何光清,點校.成都:巴蜀書社,1992.

[12]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M].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85:897.

[13]祝穆.方輿勝覽[M].祝洙,增訂;施和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3:967.

[14]何光遠.鑒誡錄校注[M].鄧星亮,鄔守玲,楊梅,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11:112.

[15]樂史.太平寰宇記:第4冊[M].王文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1742.

[16]曹學.蜀中廣記:第17卷[M]//文淵閣四庫全書.清乾隆刊本.

[17]吳任臣.十國春秋:第2冊[M].徐敏霞,周瑩,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18]陳思.兩宋名賢小集:第116卷[M]// 文淵閣四庫全書.清乾隆刊本.

[19]王文才,王炎.蜀杌校箋[M].成都:巴蜀書社,1999:165.

The Literary Ecology in the Area of Bashu in the Five Dynasti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ical Traffic

SUN Zhentao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d Literature, Jining Normal University, Wulanchabu 012000, 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 Bashu literature had quite different genres and throve. The different literary genres mixed with each other and formed new ones. From the end of Tang Dynasty to the Five Dynasties, many literati moved to Shu to avoid the disturbing and lasting wars in the central China. On the way to Bashu there were lots of passes, plank roads, bending rivers and steep mountains, which inspired literati to do their creative works during their travelling and affected their migration. Educated by the culture of the central China, the literati who migrated to Shu were not willing to accept the strange, old and uncivilized culture in Bashu deliberately or unconciously. The uncertain life of the literati who migrated to Shu and their sorrowful opinions on the culture in Shu deeply infulenced aesthetic values and literary creation styles of the Bashu literary cicles in this period.

第4篇

一、比較文學研究領域的開拓

1.跨學科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通對文學現象中的道德、倫理、思想、宗教、地理、經濟等多種社會價值標準進行評判,并通過比較研究區分審美與藝術形式,使得文學的發生與發展與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更緊密聯系在一起。武漢大學張榮翼教授在發言中提到了西方正盛興的“生態批評”,即把文學與環境保護相結合。在強調該領域研究具有跨學科和全球性視角的同時,認為我國學者研究生態批評應具有自己的視野和更客觀的角度。正如文學反應的任何一個社會側面一樣,環保絕不是一個單純孤立的概念,它牽涉到諸多的政治和社會因素,蘊含集團與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和博弈。武漢大學張箭飛教授則以“比較文學之外———略談風景學的范圍和重點”為題闡述了兼容或跨越地方研究(placestudies)、空間研究(spacestudies)、環境研究或生態批評(ecocriticism)———三支貌似獨立的學科的風景學(landscapestudies)。比較文學的風景學研究屬于跨學科研究,其研究對象鎖定在其與文學、藝術和美學交疊的范圍之內。近年以來西方學界圍繞風景的定義、風景引發的諸如文化民族主義、地方感、身份認同、自我意識、人與環境等重大議題曾展開爭論。中國學者的研究有必要在厘清諸家學說的承繼或揚棄關系的基礎上,對許多問題進行重新界定從而確立學術走向。鄒建軍教授在題為“文學地理學批評的反思與構建”的發言中,反思了國內學者的文學地理學研究。他認為中國現有研究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對西方空間批評的翻譯和介紹、文學的歷史地圖描繪、文學中心的地理變遷、作家作品的地理分布;可以從三個方面對比較文學地理學批評進行建構:對重要概念術語(如地理基因、地理建構、地理影像、地理敘事)進行定義,使其具有方法論意義,在文學地理學的框架下來重新梳理文學史,探討文學地理學研究的方法論意義,并可援引其指導其他一些研究。武漢大學張晶通過《山楂樹之戀》及《唐山大地震》所引起的反響談到文學通過影視藝術的嫁接、傳播及文化的透視所引起的思考,由此比較文學研究應可涉及文學與藝術、文學與傳播學、文學與文化等多個方面。中南民族大學尹銳則以“人文地理學與英語后殖民文學的關系”為題提出了將人文主義地理學與后殖民文學進行結合研究的倡議,他認為后殖民文學在當今是熱點,人文主義地理學至少可以從風景與創傷、風景與權力、地理與逃避等三個方面切入研究。

2.比較文學研究實例。除了對比較文學研究的方法進行理論探討,與會學者也對自己在本領域所進行的一些實例研究進行了交流。惠州學院外語系湯富華教授首先以“論翻譯之顛覆力與重塑力量———重思中國新詩的發生”發言,利用大量文學史料論證了翻譯在中國新詩的產生過程中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武漢紡織大學譚燕保教授則以“他者鏡像中的他者———看《女勇士》和《最藍的眼睛》中的女性書寫”為題,從比較文學形象學角度分析了湯亭亭和托尼•莫瑞森在女性書寫方式角度上的表層相似,但深層書寫方式的巨大不同。通過對比二者去追溯主體的身份訴求便可明顯看出其差異,進而推知同為美國少數族裔的華裔和黑人在美國的生存狀況。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蔣金運則以“北美華人詩歌中的生態倫理中國想象”為題,通過生態倫理想象模式、策略及內容的研究透視了北美華人作為主流文化邊緣體的心理圖式。安徽大學劉云以“《莊子•齊物論》與《盜夢空間》的互文性解讀”為題,從互文性視角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兩部作品中的“夢”的異同,從而昭示了東方文化的務虛和西方文化的務實。武漢紡織大學劉慧則以“生態倫理視域下楊克的悲劇”為題,對奧尼爾戲劇“毛猿”中的珠寶店、皮貨店場景、人與猩猩的握手細節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細節的精心設置顯示劇作家強烈的生態倫理意識和人文關懷。湖北警官學院張友文教授談了自己對公安文學的研究。武漢大學博士生韋照周和華中師范大學博士生杜雪琴分別關注了“羊皮紙效應”和易卜生創作中的地理詩學問題。

二、比較文學研究原則的堅守

比較文學自誕生百余年來,可以說一直是危機重重,質疑不斷。中南民族大學葉緒民教授通過對比較文學學科肌理的再思考,在承認比較文學不斷吸納新方法、新角度的創新意識的同時,道出了比較文學的核心何在之疑惑。他認為比較文學研究應謹防過寬,應注重比較本體及本體的文化角色,在文學流通中去進行比較研究。如果說比較文學研究以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來分,本學科應以內部研究為主,且在外部研究中注重文學性這個關鍵所在。武漢大學趙小琪教授則認為比較文學就是在質疑聲中顯示其生命力,其研究吸納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并化用,應謂之順理成章。同時,比較文學的學科特征在于主體間性,主要表現在研究主體與研究主體間性、研究主體與研究對象主體間性、研究對象主體與研究對象主體間性等方面。這種學科特征決定了比較文學主要研究不同國別文學的間性關系、不同詩學的間性關系、文學與文化理論的間性關系、文學與其他學科的間性關系。胡亞敏教授對比較文學提出了三點思考:其一,比較文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拓展應讓我們更加清醒認識本學科所受到的理論沖擊、文化沖擊及與政治的結合。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等理論與文化沖擊,使得比較文學研究的范圍越來越大;而與政治的密切關系,使得本學科擔負著對強勢文化反叛的使命。其二,比較文學的學科定位應清楚,比較文學應有自己的堅守。應當把比較文學定位為跨文化的文學關系研究。比較文學既要開放又要保守,要有自己的陣地,要有助于文學的發展。其三,中國當代比較文學研究的民族性堅守。當今的中國需要研究民族文學,民族文學與他國文學之間的影響關系;而湖北省比較文學的特點,在于中文與外語兩支學術隊伍的融合和互借,及身處中國腹地的包容胸襟。綜上所述,此次研討會不僅關注學科理論構建,也重視具體案例研究。這昭示著,比較文學的發展不僅要吸納各種新思潮和新觀點,更要有自己的學科堅守和發展原則。

第5篇

易卜生在中國的研究起始較早,似乎這一研究對象沒有更多言說空間了。事實并非如此。考察國內易卜生研究現狀,我們會發現學界對易卜生最重要的戲劇及其所蘊含的現代性與審美性的關注遠遠不夠,易卜生在中國其實成了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導致這一現狀的原因復雜而有趣。

一、傳播錯位與研究補齊

文學的傳播和流傳從來不是直線和等量的,無論是外國文學在本國的流傳還是本國文學在外國的流傳,完全符合原作精神是不可能的,總會出現一些變異,接受者必然會對放送者的作品有所選擇、吸收和排斥。這是比較文學理論中的常識。

易卜生的作品在中國的流傳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國內,提到易卜生的作品,首先出現在人們腦海中的肯定是他的社會問題劇,《玩偶之家》、《社會支柱》可謂人盡皆知。但其早期和晚期劇作并不像中期劇作影響那么大。

易卜生在中國的傳播始于五四時期,他的社會問題劇與當時中國社會思想啟蒙與反封建斗爭的需要相契合,很快在思想界產生了巨大反響。易卜生在中國的譯介最早始于1922年,1918年《新青年》推出易卜生專號,介紹了《娜拉》、《國民之敵》、《小艾友夫》三部作品,前兩者均為社會問題劇,《小艾友夫》屬于象征劇。與此同時,《野鴨》、《海上夫人》等后期劇作雖也被翻譯到中國,但受關注程度不高。直到1980年代,易卜生早期最核心的戲劇《布朗德》和《培爾金特》才公開上演,但影響遠不及他的社會問題劇。

隨著時間的推移,易卜生的歷史劇、思想劇、心理與象征劇的重要性日益彰顯。20世紀2030年代那個充滿內憂外患、思想劇變的時代已然遠去,人們逐漸把眼光投向探索人性弱點,表現生命過程內在矛盾的劇作,從而使過去單一的接受視角得以改 變。然而,時至今日,相較于社會問題劇而言,易卜生其他類型的戲劇在中國的傳播仍顯不足,更不用說學術研究了。

因此,鄒建軍先生主編的《易卜生詩劇研究》意義非凡。鄒建軍先生認為對易卜生整個文學創作來說,無論是早期的詩劇還是后期的象征劇,都比中期的社會問題劇重要得多。(《序二》5)這一評論是具有前瞻性的。國外文學在某一國的流傳,有各取所需,為我所用的特征。也就是說,人們在接受異國文學時,往往根據不同時代、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姿態,吸收不同的成分。這種選擇性的拿來,很容易導致傳播上的錯位。前文已經提及中國社會變遷對易卜生接受的影響,此處不再贅述。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文學研究傾向的變化與文學接受的關系。

很長一段時期,在我國的文學研究中,對西方文學思潮的接受更多地是在工具論的層面而不是在本體論的層面。學者更關注異國文學中所反映的社會狀況、階級沖突等內容,而常常忽略掉了具有作家個人特色的思想和情感,這其實是一種文化過濾。例如:西方學者更關注托爾斯泰作品中的宗教感情、道德的自我完善,而中國學者則更關注作品中所反映的俄國的司法腐敗、階級壓迫。反映在易卜生這里,則是學者更多地關注他的社會問題劇,而忽視了對他其他時期劇作的研究。新時期以來,隨著大量西方文學理論的傳入,中國學者觀照文學的視角出現了多元化特點。人們不再僅僅著眼于文學中的社會歷史因素,而更注重文學本體的研究。顯然,易卜生詩劇和象征劇蘊含了更多文學本體的因素,因此,今天它更受到文學批評家的青睞。

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易卜生詩劇研究》一書不因襲舊路,有意回避流俗,展現出了銳意創新的學術精神。該書收錄的論文研究目標集中于易卜生早期劇作,這與過去的易卜生研究截然不同。整部論文集為我們展現出一個完整、動態、現代的易卜生:①該書有利于修正易卜生在中國的傳播錯位,讓更多人關注易卜生的前后期戲劇創作,從而為我們還原一個完整的易卜生。比起簡單地把易卜生視作現實主義作家,這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突破意義。②無論內容還是形式,易卜生中期的社會問題劇都不是突然產生、戛然而止的,它有其思想淵源并產生后續影響。因此,研究易卜生早、晚期戲劇,把早、中、晚期的易卜生劇作銜接起來,有利于了解其思想的動態變化,也能夠加深對其中期戲劇的理解。③作為社會問題劇作家的易卜生只能被視為現實主義作家,而其作為現代戲劇之父的身份則得不到體現。易卜生詩劇的現代性更多地體現在他的思想劇、象征劇中。著重研究這些戲劇類型,發掘其劇作的現代性,從而給現代戲劇之父以應有之義。正如鄒建軍所言,易卜生早期的10部詩劇現在看來真是經過時間檢驗而具有經典性的作品,與后期象征劇和中期社會問題劇中的優秀作品相比,也毫不遜色,其優勢與特點還更加鮮明。更為重要的是,易卜生中期社會問題劇與后期象征劇里面的一些作品,往往都來自于早期詩劇,或者說與早期詩劇存在密切關系;如果不讀其早期詩劇,就不可能準確地理解其中期社會問題劇與后期象征劇因此,我認為易卜生早期的詩劇,在其整個文學創作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應該特別引起關注與重點開掘。(《序二》5)這段話宏觀且動態地把握了易卜生戲劇體系的全貌。這種思想貫串于整部論文集中。如王芳實在《論弗瑞亞與凱蒂琳的三層關系》中引用盧卡契之言《凱蒂琳》已包括劇作家最后一部作品的所有問題,把該作放置于整個戲劇體系中來研究;《〈諾爾瑪,或政治家的愛情〉的三重隱喻》(杜雪琴)一文認為在其早期詩劇中,往往也存在著強大包容性和多義的闡釋空間,易卜生從此劇始逐漸走向一條未來的象征藝術之路。

二、前沿理論與多元視角

英國學者朱利安沃爾弗雷澤(以下簡稱朱利安)在《21世紀批評述介》中將空間與場所作為21世紀文學批評的一種趨勢。最近25年中,興起了多學科的關于空間、地點、文化地理學的研究。這是一個涉及廣泛、形式多樣的研究領域。它認為我們對自己居住場所的性質進行批評干預的同時,居住場所反過來也決定了我們對自身的看法。批評家們以各自迥然不同的方式揭示出:空間自身是如何既作為一種產品(經過不同的社會過程和人類干預所產生的),又作為一種作用力(它反過來影響、指引、限定人類在世界上的活動和路線的潛能)而存在的。

文學地理學為文學系統多層結構分析提供了研究方法與路徑。朱利安指出空間和地理批評是諸多批評導向之一,但并沒有明確描述方法論、步驟和思想譜系。鄒建軍先生在文學地理學批評實踐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觀點,并在方法論上做出了指引。他曾在《文學地理研究的主要領域》一文中指出文學地理批評的領域(《文學地理研究的主要領域》),其中,一國自然山水對作家文學構成和演變的影響,文學作品對地理空間的建構,文學作品中自然山水的描寫及其意義等方面在易卜生早期戲劇的研究中可以得到靈活運用。在《易卜生詩劇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學者們對這一批評方法的創造性實踐。論文集中有6篇文章是從地理與空間批評的視閾研究易卜生詩劇的。

王曉燕和胡紅梅的論文雖同認為《凱蒂琳》展示了自然、地獄、天堂三重地理空間,但王曉燕指出它們在凱蒂琳犯錯、受罰與贖罪的生命歷程中,起到了暗示命運發展脈絡的作用;而胡紅梅則認為三重地理空間展示的是一幅人類從原罪到煉獄到救贖的宗教儀式畫面,各有旨歸。高丹的論文《論培爾金特中的三重地理空間建構》將劇中空間分為真實地理空間戀戀故園、虛擬意象空間山妖王國與索爾維格森林、現實與虛幻的空間中年旅行足跡,真實的地理空間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凸顯了培爾金特的性格;虛擬空間是易卜生內在精神的外化和分離,而現實與虛幻交織的空間則代表了培爾金特夢游式的旅途,不同地理環境對培爾金特不同人生階段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試析〈海爾格倫的海盜〉男女主人公性格中的地理因素》通過分析北歐及挪威峽灣的地理環境,指出人物性格和精神氣質與其生長和生存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

文學倫理學批評也是21世紀文學批評的導向之一。倫理問題對當代文學批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倫理批評意在分析藝術作品的倫理本質,希望能因此在敘事的生活和讀者的生活之間建立起有意義的聯系。(沃爾弗雷斯 143)北美倫理批評的代表人物西伯斯在《批評的倫理》中指出承認倫理在批評理論中的地位,使這一學科中的實踐者們具備了自主能力,能提出與文學文本及其可觀的社會和意識形態涵義相關的結論(沃爾弗雷斯 145)。倫理批評者的作用就在于指明特定文本向讀者傳達知識和普世的善的概念。倫理批評的實踐者已取得多方面的成績,《易卜生詩劇研究》中收錄了這樣的范例約6篇。

鄒建軍的《無愛的悲劇:布朗德形象本質新探》在對布朗德與家庭、社會、宗教三重倫理關系進行考察后,認為布朗德的悲劇是一個極端個人主義者的悲劇,這種極端個人主義是排斥他者的,導致他對家庭、社會、宗教缺乏真正的愛,無愛的倫理關系導致個體的悲劇。在傳統批評中,學者更傾向于從哲學角度同情和理解布朗德的自我主義,并肯定它所蘊含的反封建、反傳統的社會意義。鄒建軍對這一闡釋方式產生了懷疑,他站在倫理批評的角度得出的頗具新意的結論與先前的認識迥然不同,這也充分顯示了新的批評方法的創造力和生命力。在《英格夫人的倫理主題》一文中,譚認為易卜生在劇中描繪了圍繞在英格夫人這一女性形象周圍的復雜倫理關系,展現了當時的社會家庭倫理準則;并通過對以英格夫人為中心的多方倫理關系的分析,探討其悲劇中的倫理內涵。張武進、周美蘭在《從〈蘇爾豪格的宴會〉看易卜生的倫理困惑》一文中認為,易卜生的戲劇創作始終貫串著人性自由與道德禁忌之間近乎二律背反的矛盾和沖突。個體有尋求獨立與自由意志的內在需求,同時又處于道德原則與倫理秩序之中,人需要依靠理性在二者之中尋找平衡點。《蘇爾豪格的宴會》正好體現了自由意志與道德禁忌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又正好是易卜生本人的倫理困惑,從而把作家的倫理觀念與文本中所體現的矛盾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在《論〈海爾格倫的海盜〉中的倫理因素》中,劉遙引用了易卜生的話在各種男女之間的關系、女人和女人之間的關系和人際關系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個人生活的豐富和鮮活資料。就是在和所有這些男男女女的相處中,產生了《海爾格倫的海盜》的原始和模糊的初稿,并指出該劇立足于人和人之間的倫理關系,這種人際關系在該劇中被設定為家庭成員關系,倫理困境是主要人物走向悲劇命運的深層原因。

文學地理批評和倫理批評兩種新的批評方法在文集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除此之外,我們還能看到其他一些新的批評方法的運用。《〈海爾格倫的海盜〉的生態女性主義解讀》即是一例,安安通過分析女主人公伊厄棣斯與三個主要人物的矛盾關系和象征意義的分析,揭示出這部悲劇所蘊含的生態意識、女權意識及其社會批判意義。趙義華將信息管理學理論運用到文學批評實踐中的做法則頗具創造性。他在《〈海爾格倫的海盜〉中的交流阻滯型悲劇 》中表明悲劇原因無關命運,而是人物在交流過程中發生的信息交流阻滯。

第6篇

關鍵詞:當代空間觀;文學空間;動態生成;空間認識論

中圖分類號:IO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841(2012)03-0124-06

20世紀后期,學術界經歷了引人注目的“空間轉向”,對“空間”問題的探討,日益成為人文知識領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文學也積極介入其間,成為“空間轉向”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文學自身將目光聚焦于“文學空間”時,一些迄今仍未意識到但至關重要的問題便浮出水面:“文學空間”是什么?它如何存在?如何構成?

當代空間認識論在社會理論和人文地理學的推動下,已發生結構性的轉換,但迄今為止,文學空間的認識仍基于舊空間觀念,它是靜態、被動、同質的,自身并無意義。同時,文學空間被精神一物理二元對立的傳統空間認識論嚴格限定于精神向度,二元對立的觀念不可能對豐富復雜的文學空間形成真正的認識,也難以獲得關于文學空間的真正話語。為此,雖然文學空間的話語似乎層出不窮,卻獨獨沒有關于“文學空間”的概念和認識。這種狀況,正如列斐伏爾所說:“我們總是聽到這種那種空間……在所謂最基本的認識論研究層面上,所缺席的不僅僅是人的概念,而且還有空間的概念。”同時,當代文學理論在吸收跨學科空間研究的思想資源基礎上,積極建構出文學空間理論和批評話語。對它們而言,文學空間便是文本表述層中的地理場所,被稱之為“文學地理景觀”,“文學地理學應該被認為是文學和地理的融合,而不是一面單獨折射或反映外部世界的鏡頭或鏡子。同樣,文學作品不只是簡單地對客觀地理進行深情的描寫,也提供了認識世界的不同方法,廣泛展示了各類地理景觀:情趣景觀,閱歷景觀,知識景觀。”文學景觀強調文本再現空間背后的社會文化指涉意義,突顯新空間認識論的社會生成能力、異質性、能動性等內涵。但把文學空間縮減為文學再現空間的一個層面,既有悖于新空間認識論關于空間無限生成的開放性,也忽視了文學文本自身的復雜性,難以對文學空間的豐富性做出真正有效的闡釋。

有鑒于此,本文意欲在當代新空間觀念下重審文學文本空間,從文學本體角度追問“文學空間”概念,洞悉文學空間豐富復雜的多重含義和動態生成、無限開放的特征,厘清長久以來未能言明的文學空間概念,如此,才能在空間轉向語境下促進和深化對文學空間問題的思索。

一、新空間認識論對文學空間研究的啟示

海德格爾說:“只消我們沒有經驗到空間的固有特性,則關于某個藝術空間的談論就也還是晦暗不明的。”文學空間概念必須基于空間認識觀念,因為空間認識論為文學空間提供了最基本的認識框架。當代空間認識論發生結構性轉換最早得益于法國哲學家列斐伏爾,其前瞻性著作《空間的生產》建構了一座系統而完整的當代空間理論大廈,將馬克思的社會歷史辯證法轉換為一種空間本體論,真正首次實現了哲學基礎上的空間化本體論轉換。列斐伏爾以“社會空間”為基石,以社會—歷史—空間三維辯證本體論和空間實踐一空間表征一表征空間三元組合方法論為架構,他所開啟的通往空間性三元辯證法,為空間認識論注入了新的思考方式。

此前人們對空間的認識基本上是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向度進行思考的,物質空間被理解為具體的物理形態,可被標示、分析;精神空間被解釋為“構想的空間”,是對物理空間和社會生活意義予以表征的心理思維圖式。列斐伏爾批評了二元對立的空間認識,認為在物質空間和精神空間二元對立的準邏輯預設下,造成了人類精神領域和實踐領域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為了防止任何形式的簡化論限制對空間復雜性的思考,列斐伏爾通過融入社會空間概念的策略,在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的鴻溝之間,建構出彌合二元對立的他者化——第三化空間辯證法,他堅持認為空間的真正知識應該是將物質空間、精神空間、社會空間相互聯結起來的“三元辯證法”,他說:“我們關心的是邏輯認識論的空間,社會實踐的空間,感覺現象所占據的空間,包括想象的產物,如規劃與設計、象征、烏托邦等。”空間同時具有精神、物理、社會等多重維度和豐富復雜性。這樣的空間完全根源于社會實踐,在創造和存在的行為中,空間得以現身并蘊含其中,生命過程與不同種類的空間生產密不可分。“(社會)空間是(社會)生產”,它既為社會所生產又生產社會,不同于物理和精神空間卻包含并部分地依賴它們。同時,這樣的空間由于社會實踐的無限多樣性,蘊含著無限變化的可能性,具有多面性和多重符碼化,是一個無限開放并充滿矛盾的過程,是一個各種對抗性力量聚集的張力場。

第7篇

說這話的人叫宋獻方,與“水”打了幾十年交道的他,是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長特別助理、研究員。

他向記者講述了他與水的故事。

從找水到防水

“既然選擇了這個專業就要時刻牢記,左手是水資源,右手是缺水地區。我畢生所學就是為了尋找水源。”宋獻方說。

15歲考上大學,19歲大學畢業。當他還是個青蔥少年時,他就已經開始與水結緣。

大學畢業后,宋獻方服從分配到了煤礦院校。煤礦生產最怕水和火,“當時我所在的煤炭部礦業學院水研究的核心就是在礦井工作時如何防范突然的來水。”于是,他從“找水”轉向了“防水”,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宋獻方說自己是幸運的。他真正接觸到地理水文學理論是在日本筑波大學。在這里,他遇到了影響他科研生涯的導師、國際著名水文學家榧根勇教授,還有幸結識了中國的地理水文學大家劉昌明院士。

“這兩位先生是推動兩國水文學交流的先行者。”宋獻方說。日本是個島國,地質比較簡單,所以理科學者主要從地理的角度來研究水問題。在這里,也奠定了他現在的研究基礎。

說起為什么回國,宋獻方很坦誠:“縱觀當時的學術界,只有中科院地理所幾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水文學,還有劉昌明院士領導,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地理所。”

他所言不虛,中國現代水文地理學是1950年以后逐漸發展和成長起來的。1958年,中科院地理所便成立了水文研究室,它在劉昌明等的帶領下,一直發展至今,欣欣向榮。

摹疤煳省鋇較執水文學

采訪中,只要談到他的本行,宋獻方就開始滔滔不絕,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水文學是地球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我國對于水文的研究可追溯到先秦時期。

“我國最早提出水循環說的是屈原。他提出水神共工勃然大怒,東南大地為何側傾?九州大地如何安置?河流山谷怎樣疏浚?東流之水總不滿溢,誰知這是什么原因?這被稱為‘天問’。”說起他們的“祖師爺”,宋獻方總是激情澎湃。

“而現代水文學是指水的分布、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及應用。”宋獻方說。1987年,《中國大百科全書》提出水文科學是“關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環運動等變化規律和運用這些規律為人類服務的知識體系”,而宋獻方就是研究這些規律的人。

水污染才是頭號殺手

“多年以來,我國乃至世界對于水的研究不曾停歇,研究的方法也一直在變,唯一不變的是,水是容不得半點污染的。而且地下水的污染要比地表水的污染更加可怕。”宋獻方說。

水循環的直徑包括地上300公里到地下600公里,涵蓋了氣態水、藍水、綠水等。在這么大的空間內,一絲的污染都會影響整個水的循環。

據了解,綠水是進入大氣的不可見水汽。生產性的綠水被定義為植物的蒸騰量,它直接影響植物的生物量。非生產性的綠水為土壤蒸發(地表積水坑的直接蒸發和來自土壤水的蒸發)和截留蒸發(截留是樹木和農作物攔截的降水)。因此綠水相當于常用的術語―蒸散發。而藍水是在地表和地下運動的可見液態水流,即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藍水可以是小溪、溪谷和河流的地表徑流,亦可以是補給地下水含水層的地下徑流。

“華北的地下水超采,目前有很多不恰當渲染,深部地下水不像淺層地下水那樣容易疏干,也不易受到污染,它像一個壓縮包一樣儲存在里面,雖然壓力變化,但依舊處于飽和狀態,深部地下水補給機制仍然不明,當然污染物不易滲透。”宋獻方說。地下水超采就會使地下水失去天然平衡,地面的污染水與地下水交換,形成污染,這種污染是不可逆的。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目前已形成地下水超采區164個,漏斗總面積達18萬平方公里,其中嚴重超采區面積8.9萬平方公里,占超采區總面積的42.3%。多年平均超采地下水67.8億立方米。

“地下水超采固然是問題,但更大的問題是地下水的污染,目前的數據還不足以定量刻畫地下水污染情況。”宋獻方強調,截至2014年,全國工業、城市廢污水等排放總量約700億噸,經過集中處理達標的只有382億噸,有許多未經處理或處理尚未達標就排入江河或用于農業灌溉。

水資源供需失衡問題亟須解決,然而更為嚴重的是水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水體污染,北方河流斷流情況加劇,局部地區地下水大量超采,對生態環境關注不夠,經濟發展擠占生態用水,使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第8篇

張衡是東漢時期著名天文學家。

張衡,別名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人,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文學家、學者,在漢朝官至尚書,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于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并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張衡在公元132年發明了全國第一架地動儀,張衡共著有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第9篇

關鍵詞:六朝地記;人物傳,小說性

中圖分類號:G2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9-0000-01

六朝地記作品形式多樣,其中既有山水地記,又有人物傳、異物志等。以人物傳為例,其寫作手法、內容、藝術特點等均與同時代的志怪、志人小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并體現出鮮明的小說性特征。除了從故事內容、體例等看出地記的小說性特征外,早期的目錄學著作將地記中一些作品與某些志怪小說分到一類,此種現象也頗能證明其體例與志怪小說的類似。

以六朝揚州地記中保留下來的作品為例,以某地人物傳,某地人物記為題目的作品如《豫章烈士傳》等被《隋書 經籍志》(以下簡稱《隋志》)列入“雜傳”類,目前學術界認為是地記而被《隋志》列入雜傳類的揚州地區作品有《會稽先賢傳》、《會稽后賢傳記》、《會稽典錄》、《會稽先賢像贊》、《吳先賢傳》等。此類作品根據現存輯佚情況看大部分以寫人為主。[1]值得注意的一點現象是,與這些作品同時列入“雜傳”類的作品還有劉義慶的《幽明錄》以及干寶的《搜神記》。《幽明錄》和《搜神記》作為“志怪小說之祖”當今學術界已沒有爭議,這兩部書被公認為志怪小說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其內容的不真實和虛構性,而與這兩部書并列入“雜傳”類的上述人物傳記應具有與其相近似的內容和寫作特色。而且根據存世作品內容來看,此種現象亦得以證實。

另外,《隋志》的“雜傳”類小序里也已經非常明確的點明了此類書的共同特征,由于此類作品當時非常多,所以序里這樣提及:“因其事類,相繼而作者甚眾,名目轉廣,而又雜以虛誕怪妄之說”。這就非常明確的點明了這類書的共同特征,即“虛誕怪妄”。作為“史官之末事”[2],這類作品在寫作時體例不像正史嚴格,它們的出現只是彌補史官只記人君正史的缺憾,“補正史之不足”,即“廣其所記,非獨人君之舉”[3]。《隋志》在溯源時提及此種現象早在周代就已出現:“《周官》…….故自公卿諸侯,至于群士,善惡之跡,畢集史職。而又閭胥之政,凡聚眾庶,書其敬敏任恤者,旅師每月書其孝悌睦有學者,黨正歲書其德行道藝者,而獻其書…….”這就說明,從周代開始,這類作品的內容大都是“稱美而不顯惡”,到了漢代,則又是“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善惡之事,靡不畢集”[4]。到了東漢光武帝時,則“始詔南陽,撰作風俗,故沛,三輔有耆舊節士之序,魯,廬江有名德先賢之贊,郡國之書,由是而作”[5]。

以上數條,給我們提供了一下信息:郡國之書是東漢之時光武帝劉秀詔令作《南陽風俗傳》時開始的;郡國之書的內容則有的寫地理風俗,有的寫人物,寫對某一地區耆舊先賢的傳贊;此類郡國之書的寫法便是上文提到的“虛誕怪妄”。以上幾點內容,就說明地記里面此類作品的寫作特色當是與《搜神記》等有著相類似的內容。《隋書》之后,《舊唐書 經籍志》沿襲《隋書》分類方法,將上述各類仍列入“雜傳”,而《新唐書 藝文志》把上述“耆舊傳”、“先賢傳”等仍列入雜傳類,但是卻將曾與之共列入雜傳類的《搜神記》等另立一類入“小說”。這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古人對文體的劃分更加細致,分類更加詳細、精確,地記中的這些作品仍被列入雜傳而沒有隨《搜神記》等被同列入“小說”類,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其內容之“雜”。這些作品,除了寫人物外,還要寫地理,不像《搜神記》《幽明錄》等一樣通篇以一種題材模式成書。而且此類書宥于地域限制,多寫一個地區的故事,而不能如《搜神記》一樣,“廣羅四方異聞”。因其摻雜的此類內容,所以,即使其中有小說性的描寫,但因其內容不像《搜神記》一樣純以志怪為主,所以終未能如《搜神記》等一樣,被納入“小說”類。

一直到清代,地記中的此類作品劃分仍然有著不同的標準,有的入“雜傳”,有的入“地理”。如前人所說:“案漢魏六朝地理之書,大體略如《華陽國志》之體,有建置,有人物,有傳有贊,而注意于人物者為多。自來著錄之家,務欲各充其類,以人物為重者入之傳記,以土地為重者入之地理,亦或一書而兩類互見,不避重復,或裁篇而分類錄存,不嫌割裂。各隨其意,各存其是,初無一定之例也。”這就說明,由于地理書涵蓋的內容較駁雜,直到清代,學者們對于地理書的分類還是標準不一,于是各取所好,“各充其類”,只要其某一方面內容符合自己的分類標準,便將其歸入自己的劃分范圍。又由于雜傳中的有些作品如《會稽先賢傳》等是分地區進行寫作的,而且其中除了人物描寫外,還有“土地”,所以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在分類時便將其逐漸納入地方志。地記產生初期的此類地方性著作,其中的人物傳記等部分雖然沒有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被單獨列出來,但從歷代目錄學家的分類中仍然是把它們當成是與志怪小說相同或相似的文體。此類人物傳與《搜神記》同被《隋志》歸入“雜傳”一類而被《新唐書》各劃分成“雜傳”和“小說”兩類,原因就如上文所論述的“雜”,和其小說內容的未完全獨立。

從上述目錄學的劃分中也可看出,小說與地記中的人物傳記是本同而末異,二者到后期又被劃入不同類別是后代文體觀念進一步發展導致的的體裁劃分進一步細化的結果。王恒展在《中國小說發展史概論》一書中介紹此類作品的小說性時,曾這樣說過:“這些作品大都不受歷史的局限……失去了歷史散文的紀實性,步入了文學的殿堂。從作品方面講大都具有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和藝術情調,從而具有了小說的性質。”此書側重于從小說各個歷史發展階段及其每一階段的關系及性質入手,所以將此類作品的作用稱為是“歷史散文與小說之間的過渡與橋梁”,這是從其宏觀的整體作用的角度來講的,但如果僅從微觀角度出發,不將其放入宏觀的歷史發展角度考慮,僅從其作品中的寫作手法、寫作特色、思想內容等方面講,則它們已無疑具有了小說的性質。就如郭丹在《史傳文學與中國古代小說》一文中所說:“史傳文學中的一些志怪描寫,把他們獨立出來,就是小說”[6]。

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新著》一書在論述魏晉文學時也提到此時期諸如地記等“雜傳”等對現代小說的影響時說:“現代概念的小說另一個源頭,是史部類的書籍,尤其是其中的‘雜史’、‘雜傳’,古代史部類的書籍,有些含有神怪成分……由于它們本屬于史部,除了內容不屬于史實以外,在寫法上是與其他史部書一樣的,尤其是那些雜傳類的小說,在文字組織與史部的正式傳記頗有近之處。”此段話,頗能說明《隋志》把地記中的人物傳劃分到‘雜傳’類的合理性。地記人物傳屬于雜傳類,而雜傳徒有正史人物傳記形式之名,而失史傳人物描寫“征實”之性,而這恰恰就成為后世小說的源頭。從六朝的志人志怪到唐宋的傳奇、再到明清時筆記、長篇小說的定型,六朝地記中小說化的人物描寫無疑對歷代小說的演變產生了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 參見劉瑋毅《漢唐方志輯佚》[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版

第10篇

關鍵詞:英語語言文學 抽象與具體 課堂教學

文學是一種集藝術與文化一體的高雅課堂,也是一門集抽象與具體為一體的高深學問。它既像一縷看得見卻又摸不著的青煙,又像一朵擺在你面前嬌艷欲滴的玫瑰;既像悠悠茶韻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又像是手中握著的稀世珠寶,熠熠生輝。在經過調查分析之后,人們普遍發現了一個規律,大部分學習英語語言文學的學生都更加注重觀察作品的地理位置、作者的出生信息以及小說中的人物特點等等,而這些信息就是文學“具體化”的表現。在英語語言文學課堂上,作為大學生,已經具備了分析和思考的能力,然而這些“具體化”的文學信息并不利于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反而阻礙了學生對于文學創造的構思,還會導致學生對英語語言文學作品一系列的理解局限問題。既然是文學,就要學會感悟,而不是接觸太過具體的信息,感悟文學作品的魅力是每個大學生應該具備的鑒賞能力。但是,文學畢竟與現實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在品味和賞析英語語言文學作品時,學生很容易獲取“具體”的文學信息,而對較為“抽象”的文學信息會產生一定的距離感。因此,筆者認為在對學生進行英語語言文學教學時,應當以“藝術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作為教學的原則,只有將“抽象”與“具體”兩者進行互相比對、互相平衡、互相結合,才能確保英語語言的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一、體現文學作品“具體化”

在英語語言文學作品中,信息的“具體化”在整個英語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且缺一不可,任何抽象的信息都無法代替。這些“具體”的文學信息更貼近我們的生活,能夠快速消除學生內心的“距離感”,這些信息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機會體會生活,理解作品,并且設身處地地感受作者在創作這部文學作品時的真摯的情感,這是閱讀文學作品更深層次的領悟,使學生能夠通過閱讀文學作品與作者進行一場心靈交流。部分英語語言文學注重樂器的示范,比如:美國著名劇作家尤金?奧尼爾的《瓊斯皇帝》,通過中文翻譯過來的語言雖然簡單明了,但是讀到最后才發現其中的情節非常有意思,就像一粒小小的種子,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刻迸發出了巨大的力量。教T在給學生講授這篇文學作品時,一定要讓學生意識到“音樂在戲劇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想要讓學生進入到這一層次,首先要通過介紹這部作品講述自身的真實經歷,帶領學生進入正確的方向。在欣賞音樂作品的同時,也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作品的特色,最好是能夠現場親身示范,能夠給學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其次,教員要善于利用身邊的媒體技術。現在大量外國名著都被翻拍成了電影,教員可以通過給學生播放相關視頻的形式,提高學生對英語語言文學的學習興趣。因為通過閱讀,學生可能無法堅持讀完最后一頁就放棄了,但是如果先觀看一兩個小時的電影,學生就會在對這部文學作品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下去閱讀,更容易理解作品的情節和結構,也更加有信心完成閱讀。最后,就是讓學生聯系生活,通過閱讀的英語語言文學作品與實際的生活的聯系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音樂潛質。通過閱讀《瓊斯皇帝》,學生會更加深刻地理解音樂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保留文學作品“抽象化”

現如今,我們不難發現很多作品都會采用一些獨特的文學手法,提高整部作品的檔次和價值。但是,這樣一來,文學作品是變得“抽象”了,可是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遇到的困難也更多了。馮導曾經提到過:“看不懂的即是高雅藝術”,雖然飽含哲理,但也不難看出些許諷刺意味。人們在一味追求“高雅”的同時,也忽略了藝術本身簡單自然的本質。文學亦是如此,在英語語言文學課堂上,老師既不能夠抹殺文學的“抽象性”,同時也不能忽略文學的“具體化”,要學會在兩者之間游刃有余。在大學課堂上更是如此,大學生原本已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如果老師事無巨細,將這部文學作品的“抽象”與“具體”的信息通通灌輸給學生,反而會阻礙學生自己的思維發展,因此要給予學生想象的權利,因為更多的文學作品的精髓是語言無法表達出來的,只能靠學生獨自細細品味和感悟、升華。

其實,在針對英語語言文學教學的一些問題上,老師與學生都不必太過在意,因為文學本身就沒有一個具體的定論。不管是英語還是中文,表達文學的方式多種多樣,孰對孰錯,根本無法判斷,又何必執著于一個明確的答案,有時,“抽象”也是一種美。對于那些生澀難以回答的問題,往往是能夠調動學生思維的最佳武器,學生都會有一種“好勝”心理,這種心理不僅可以充分鍛煉他們的頭腦,并且也可以調動課堂氛圍,有利于課堂的順利進行,但是,老師需要把握好課堂進度。

三、結語

第11篇

在新時期以來的詩歌界,雷霆是最被看好的詩人之一。從創作噴發期到轉型期再到成熟期,一路速跑,在詩歌寫作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突破。特別是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無論寫什么或怎樣寫他都得心應手,迎來創作的黃金期,隨后卻漸次淡出人們的視野。再次讀到其組詩《官道梁詩篇》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該組詩思想內容豐富,語言自然質樸,形式自由開闊,讀詩的時刻,也如詩中所描寫的坐在梁上,是舒適的“閑淡時光”。

這組詩最重要的特點是蘊含著豐富的地理意象,建構出五光十色的地理圖景――官道梁。在詩人的筆下,當我們端坐在官道梁上,能“聽一場刮過心底的春風”,有“路邊的蒲公英”漫過腳跟,不大的樹葉“露出青澀的臉龐”,“金黃的谷子目光恍惚”。這些紛繁復雜的意象體現出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入微,如果沒有對故鄉的地理景物的深刻體察是建構不出這如同畫卷般的地理圖景的。作為詩人審美心理的地理故鄉,官道梁在地理意象的疊加中獲得了生命。而這生命又融入了詩人藝術構思的地理想象:這里“溪水流淌,牛羊歸欄,遠山依舊”,仿若世外桃源,這里有山、有水,而又不僅僅只是山與水這般簡單。在雷霆的詩中,地理意象的頻繁出現遠非它原本承載的意義那般簡單,而是詩人內心圖景的外化。

其次是卓絕的想象力中蘊含著對生活的熱忱。官道梁地理意象的生動與地理圖景的構建,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詩人卓絕的想象力。在詩人的筆下彩虹是像“嫁妝一樣懸在天空”,捆扎的谷子是在一起激動地“相擁”,而黑板上的粉筆字則是“像極了一行想要飛回南方的大雁”。組詩的表達方式充盈著無窮的想象,如同風鼓起翅膀,翱翔在無盡的天空。形象而意想不到的喻體讓原本司空見慣的地理意象產生了陌生感,這種適度的疏離使得讀者在閱讀中重獲了認知的。而這些想象的背后更體現的是詩人對于生活的熱忱。那“有大有小的谷垛”,在詩人的眼中成為了“高高低低的幸福”,也許幸福原本就是如此簡單,數著高高低低的幸福,“數著數著就是一生”。平淡無奇的生活也許就是詩人的追求,詩人所表達的就是對土地的熱愛、對鄉土的深情,以及自我的閑適情境。

再次是意深言淺,生活在于夢想的堅持。數著幸福,便能把一生過完,詩人對于生命的哲思蘊含在詩歌之中,而生命的意義在于對夢想的執著。詩人愛著他的夢想,在他的“官道梁”上,“山不要多高,能望見遠方的夢想就行”,他需要夢想,他更能感知到夢想的沉重,“我們的夢想總是沉甸甸的,像谷穗”。而夢想也和谷穗一般“低首的謙卑”,“把飽滿/靠近大地”。在詩人的心中,用鐮刀收割谷穗絕不意味著放棄那沉重的夢想,而是出于不舍,是因為“我們不想把它們丟下”,為了和夢想“一起回家”。那些童年的“想去遠方的念頭”,就是曾經懷揣著的夢想,“遠方的生活是甜蜜的”,夢想亦是。即使為了實現它們,“我們得學會飛翔”,即使像紙飛機一樣,“哪怕飛得不高,也飛得不遠”,不放棄與嘗試便是實現夢想的起源。

《官道梁詩篇》通過豐富的地理意象與卓絕的想象相結合,為我們構建出五光十色的地理圖景――官道梁,在那里有詩人對生活的眷戀與熱忱,在那里更有詩人對夢想的執著。詩人將自己的人生感慨與生命體驗融匯于特定的地理情景中,因此讓詩擁有了主體性,首先是擁有了詩人的氣質與個性,不再是客觀的自然景象描繪;同時,詩人將時光的演變與詩情的抒寫結合起來,讓春天與秋天產生不同的氣象,從而表現出了不同生命體驗。因此,在此組詩里時間與空間都有所變化,并形成不同的結構方式。一切的詩情畫意都存在于時間與空間的演變中。

鄒建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詩歌》與《外國文學研究》副主編、《世界文學評論》主編。

第12篇

關鍵詞:人文;人情;生活;新聞

傳統的教學觀念以教師的知識傳授為中心,突出教師的“教”,結果教師成了“演員”,在唱“獨角戲”,學生則是教師灌輸的“知識容器”,處于被動接受地位。死記硬背、題海戰術使學生不堪負重,失去學習興趣,普遍厭學。新課程改革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主導理念出發,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自主學習方式,旨在讓學生有更多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使其能輕松愉快地學習,健康自由地發展。新課程理念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就要求以“學”為切入點,讓學生“動”起來。因為教學過程的本質是活動,只有學生“動”起來,生動活潑地投入到探索新知識的活動中,才能經歷知識“生產”的過程,感悟學習,體驗創新,分享快樂,從而樂學、愛學、會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何才能讓地理課堂充滿激情,綻放出生命的光彩,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使課堂成為學生向往的樂園呢?教學應添點“油”,加點“醋”,這樣地理課堂才會獨具魅力,充滿生命活力。

一、融入人文味,讓教學鑄魂

用故事導入新授內容是我們平時常運用的方法。例如在教學“辨別方向”這一課時,筆者一上課講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美國有個探險家在我國珠穆朗瑪峰探險時,由于條件惡劣,他的隨身物品全丟了,他不能及時返回了。由于他有很豐富的探險經歷,及時準確地辨別方向,回到老鄉家里取得糧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成功得走出雪山。”同學們,你們想掌握這種本領嗎?通過用故事導入,能立刻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注入人情味,讓教學育情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地理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基于這一理念,課堂上的“師道尊嚴”就必須摒棄不可了。只有教師把學生當作具有同樣價值的人,用自己的激情去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在課堂中充滿自信,充滿熱情地學習,這樣的教學,師生是平等的,教學是民主的,課堂氛圍是和諧的;這樣的教學,充滿“人情味”,學生才會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處于疲倦下的頭腦,是很難有效地汲取知識的。”這也告訴我們激發學生情感的重要性。只有教師和學生的情感達到高度的和諧,教學才會實現最優化。總之,“情感”是課堂教學的催化劑。“親其師,信其道”,只有教師把愛傾注到學生身上,全身心地投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才會成為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真正充滿“人情味”,學生的思維才會更活躍,感情才會更飽滿。

三、植入文學味,讓教學融合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將本學科和其他學科聯系起來,比如地理學科和語文學科聯系起來,讓地理課堂有文學的味道,讓我們的教學詩化。例如在教學“旅游業與地理環境”一節做鞏固練習時,筆者設計了學習競賽活動:(內容)胡娟同學要在暑假從哈爾濱去北京故宮、南京中山陵、杭州西湖、上海、春城昆明、成都青城山、西安兵馬俑、泉城濟南乘火車旅游,請幫她設計最便捷的鐵路旅行路線,并說出各個城市的旅游資源。(形式)全班分成八個小組討論旅行路線。這些地點在語文教材中涉及到的,他們會在地圖上找到地點,再討論各地的旅游資源。這樣我們地理課有了文學味,學生就不會覺得枯燥,而且覺得很有趣。

四、引入生活味,讓教學生活化

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產生親切感,因貼近生活受到關注而要學。例如:教學“時區”,筆者出示實物鐘問:“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件東西,你們看,是什么?根據鐘表上的時間來推測幻燈片的問題。”出示幻燈片問:“這位小朋友叫文文,你們能從這三幅圖中,看出文文一天的作息時間嗎?”這樣的新課導入既近學生生活實際,又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總之,通過實踐,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強了,思維活躍了,樂學興趣濃了,由原來的“要我學”轉為“我要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州市| 翁牛特旗| 乌兰浩特市| 周口市| 江北区| 常山县| 清镇市| 高陵县| 鄂伦春自治旗| 会同县| 永昌县| 如皋市| 乡宁县| 阿拉善盟| 孝感市| 长沙县| 社旗县| 南靖县| 宁海县| 锦州市| 宁城县| 车险| 罗江县| 池州市| 肃南| 措勤县| 泗阳县| 都兰县| 建水县| 汝南县| 临潭县| 兰考县| 和平区| 长乐市| 龙陵县| 阳新县| 杂多县| 敖汉旗| 信丰县| 富平县| 泽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