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信貸配給論文

信貸配給論文

時間:2022-04-25 05:04: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信貸配給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信貸配給論文

第1篇

首先對項目選擇風險進行分析。假定一個企業決策者有優、劣兩個項目可供選擇,優項目可以按概率PG獲得每單位投資產出G;劣項目可以按概率PB獲得每單位投資產出B,那么優項目的預期收益就是PGG,劣項目的預期收益就是PBB。項目的好壞取決于預期收益水平,而并非取決于項目的單位投資產出。一個預期收益高的項目即使其單位投資產出低也是一個優項目,而一個預期收益低的項目即使其在低概率成功條件下能獲得高產出也只能是一個劣項目。由于銀行是從項目投資者處獲得固定收益,因此,從銀行的角度考慮,它當然希望所有的投資者都選擇優項目。

但是,從企業管理者角度而言,它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并不完全遵從銀行的意愿。在銀行不監管企業使用貸款R的前提下,企業只有在滿足下列條件的情況下,才會自覺地選擇優項目,即PG(G-R)>PB(B-R)(1)

對式(1)進行變換可得:R<RC=(PGG-PBB)/(PG-PB),其中RC是企業選擇優項目和劣項目的貸款臨界債務量,它意味著銀行為了避免企業選擇劣項目而把貸款的數量控制在RC以內。但是,在紛繁復雜的現實社會中,計算RC談何容易,銀行不可能了解所有企業的所有可選項目的預期收益水平,也不可能了解所有項目成功的概率,所以銀行往往預先設定一個合理的預期收益E=P′N′。

當貸款數量R<RC時,企業會選擇優項目,故在開始階段,銀行預期收益E隨R的增加而增加;當貸款數量R>RC時,企業會選擇劣項目,而劣項目成功的概率PB極小,所以銀行會選擇一個適當的信貸量RS,它是一個與預先設定的預期收益E相對應的信貸量RY很接近的數量,用公式表示為:RS=RY+ε,ε是一個很小的正數,以保證RS不能大于RC。這實際上就是通過控制對借款者的滿足度(即信貸配給)來控制借款者的道德風險。

二、從企業貸款償還選擇角度看信貸配給

假設企業從銀行得到利率為r、數量為R的貸款,企業的投資收入為貸款數量R的函數f(R)。那么,企業在單位時間的靜態利潤可用下式表示:л=f(R)-(1+r)R≥0(2)

如果企業的投資收入f(R)<(1+r)R,企業將無力償還貸款,此種情況并非貸款還款的道德風險,引發這種風險的原因可能是企業選擇了劣項目。如果企業的投資收入、支付本金和利息與不償還成本有如下關系:f(R)>(1+r)R>Cno,即R>Cno/(1+r)(3),其中,Cno是不償還成本,則企業會選擇不償還策略。

上述方程反映了企業是否償還貸款的經濟決策過程。方程(2)表明企業償還貸款的條件是企業要有正的現金收入,投資收入要大于本息之和。因此,對銀行而言,選擇貸款項目的首要條件是利潤為正。方程(3)表明銀行要消除企業選擇不償還策略的風險,應使信貸總量少于Cno/(1+r),也就是使信貸總量少于企業不償還成本的貼現值。因此,分析和觀察企業的不償還成本就成為銀行決定信貸配給額度的重要因素,它決定了企業可從銀行獲得貸款的最大數量。

對于銀行而言,面臨不償還風險的情形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處置抵押品的市場機制,抵押品的專用性強(多數企業以廠房、設備作抵押),最嚴重的是有的銀行在信貸時沒有索取抵押品,導致在企業不償還信貸時無法對企業進行懲罰。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借款實際上有些類似于債務。如果銀行決定將貸款不能收回的信息私有化,企業所面臨的機會成本將更小,企業的損失也會低于債務賴賬所帶來的損失。債務賴賬將使債務人失去繼續融資的機會,但是,如果債權人與其他債權人不存在有效的信息共享,企業實際上還存在其他融資機會。因此,為了避免出現上述不利情況,銀行通常要求申請信貸的企業提供抵押品。抵押品的作用在于它提高了企業選擇不償還策略的機會成本。

企業選擇不償還策略的成本(Cno)一般包括以下三個部分:一是失去抵押品價值;二是失去再融資機會的可能性;三是受債權人的懲罰。用數學公式表示為:Cno=aA+PL+F。

其中:A—抵押品的折舊價值;

a—抵押品拍賣時的折舊系數;

P—無法再次融資貸款的可能性;

L—企業預期的未來信貸融資額;

F—銀行對企業采取懲罰行為時發生的成本支出,這部分支出通常包括進行法律訴訟時的支出以及敗訴后被迫償付的數額。

在不償還成本中,A是商業銀行進行貸款前可以選擇或談判的內容。如果這部分資產的價值大于銀行信貸本身(1+r)R,而且進行拍賣使得折舊系數較大,則銀行面臨不償還的風險較小。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況下,PL項的數值越大則企業的不償還成本越高。PL項中的因素P和L對銀行和企業而言,如果金融機構存在信息共享,則P值將會很高,這樣,對于一個較高的L值,企業的不償還成本將較高。但是,如果銀行間不存在信息共享,如果面臨貸款損失的銀行試圖將損失轉嫁給其他的銀行,則P值將會很低。在這種情況下,P對整個銀行業是一個外生變量,對單個銀行則可能是內生變量。L對企業來講似乎是一個外生變量,但實際上L并不是一個獨立的變量,在正常情況下,獲得再次的信貸額仍然需要新的抵押品,因此,這一變量對企業而言并非外生變量。不償還成本中的第三項因素F對企業和銀行均是內生變量,它取決于法律體系的效率和司法制度等方面的因素。

在分析企業不償還成本后,得出的基本結論是,銀行在面臨企業選擇不償還策略時可以采取的策略有兩種:第一種是進行信貸配給,即按照Cno既定的數額控制信貸總量,即控制方程(3)中的數額;第二種是銀行試圖影響Cno的成本。所以,由于企業與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銀行面臨的道德風險較大,從而導致信貸配給的產生。三、建議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由于企業的項目選擇與貸款償還選擇等道德風險導致了信貸配給現象的產生。如果能夠消除道德風險,那么信貸市場就能夠達到瓦爾拉斯均衡(即市場體系中的所有市場通過價格運動而使供求達到均衡,在均衡狀態下,經濟行為人都唯一地根據價格信號做出自己的行為決策,它撇開從非均衡到均衡的時間調整過程并假定這種過程是瞬間完成的),從而達到帕累托最優境界(即生產資源的配置和財富的分配如果已經達到這樣一種狀態,任何重新改變資源配置或財富分配的方法,已經不可能不使任何人的處境變壞的情況下,使任何一個人的處境更好)。防范信貸市場上道德風險的措施有:

1.加強企業資信評級和貸款的評估,盡量減少銀行與企業的信息不對稱。企業要強化信用觀念,不僅要把個人信用看成一筆無形資產,而且要盡力維護整個社會的信用環境。對逃避債務的企業,企業之間要聯合制裁,停止對其提供商業信用。政府要加強企業對會計報表的約束力,整治信用環境,重視發揮行政手段,把信用評估列入企業的業績考核。

第2篇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71073126;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項目,項目編號:IRT1176;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課題,項目編號:20100204110030;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09E044;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才專項資金資助項目資助。

摘要:本文利用山東泰安農村地區抽樣調查數據,從實證角度考察了我國農村正式金融機構向農戶提供信貸供給時的信貸完全滿足、信貸完全配給和信貸部分配給行為。結果表明:與金融機構信貸完全滿足行為相比,申貸農戶家庭自有土地數量越多、面積越大,越有助于其降低遭受金融機構完全信貸配給行為;戶主具有非農勞動專業技能和家庭資產價值越高反而促使金融機構對其申貸金額滿足度下降。

關鍵詞:MNL模型;金融機構;信貸供給

中圖分類號:F83243文獻標識碼:A

農村金融市場為滿足農戶資金需求提供了場所。雖然部分農戶能夠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足夠的金融資源額度,但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問題導致的嚴重信貸配給(Credit Rationing)現象則更為普遍,具體表現為:(1)在所有的貸款申請人當中,一部分人的貸款申請被接受,而另一部分人即使愿意支付高利率也得不到貸款;(2)貸款人的貸款申請只能部分被滿足。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信貸配給現象也是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一個不爭的事實,正規金融機構仍然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戶的信貸需求,對農戶的生產投資、生活消費等方面有著負面影響。不容否認的是,為改善農村金融市場的運行,我國政府自1996年起就啟動了一系列的農村金融改革,最近又從國家層面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扶持和引導。當前正規金融機構信貸供給行為究竟如何?什么樣的農戶容易遭受正規金融機構的信貸配給?或者說容易遭受金融機構信貸配給的農戶家庭的特征是什么?了解這些問題對于找準農村金融改革的著力點,明晰改革的途徑和突破點等具有重要意義。

一、相關文獻回顧

對于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的信貸供給行為,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市場常見的信貸配給現象。國際上,經濟學家 Jaffee & Russlle (1976)、Stiglitz & Weiss(1981)等人將不完全信息和合約理論運用到信貸市場中,建立逆向選擇模型與道德風險模型,提出信貸配給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和成本的存在。Williamson(1988)從事后信息不對稱的角度進一步拓展了基于信息經濟學基礎的信貸配給理論,認為即使不存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只要存在信息不對稱和監督成本,就會產生信貸配給。近年來其他學者,例如Meza & Webb(2006)、Arnold & Riley(2009)等從其他角度解釋、分析和論證了信貸配給的存在和影響。

國內學者近年來主要從理論分析和數據調查論證對農村金融的信貸配給進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兩個層面:第一,關于信貸配給影響農村經濟的研究。例如,林毅夫(2000)研究了金融改革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意義;徐忠和程恩江(2004)研究了利率政策引發農村信貸市場扭曲及其對農村金融機構行為、效率及農村信貸資金的配置造成的影響。第二,關于信貸配給下農村信貸市場的狀況。例如,朱喜和李子奈(2006)利用2003年約3 000戶農村家庭的抽樣調查數據, 考察了我國農村正規金融機構向農戶提供信貸服務時的配給行為;褚保金等人(2009)利用江蘇省欠發達的北部地區372個農戶數據研究了信貸配給下農戶借貸的福利效果;朱喜等人(2009)實證分析了我國欠發達地區不同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供給行為;李慶海等人(2012)采用2003-2009年我國1 000個樣本農戶的調查數據,估計農戶遭受信貸配給的程度及其對農戶家庭凈收入和消費支出的影響等。

這些研究無疑非常重要,它們有助于我們了解農村金融市場,特別是正規信貸市場的現狀, 并為破解當前農村金融困境和尋求合適的改革方案提供了思路。但是這些研究僅僅局限于金融機構信貸配給理論的一般性探討和分析,既沒有很好區分金融機構供給行為中的完全信貸配給行為和部分信貸配給行為,也沒有探討申貸農戶的家庭特征與金融機構的信貸供給行為的關聯性。基于此,本文將嘗試彌補這方面的空白。

二、理論框架

為了消除金融市場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通常要收集以貸款申請者家庭特征為主的多方面信息,這些信息經過量化處理后就構成了金融機構的信貸評價指標。依據這些指標,金融機構對每一位貸款申請者做出判斷,確定最佳信貸供給行為,以達到自身期望收益最大。

假定農戶為申請貸款向金融機構提供其家庭特征信息為HI,金融機構信貸評價優等指標為EI,差等評價指標為BI,如果HI≥EI,即金融機構認定農戶的家庭特征(信貸評價指標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達到或超過其設定發放貸款的優等水平,則金融機構就會滿足農戶的全部貸款申請,這時,金融機構的信貸供給等于申貸農戶的資金需求。如果BI≥HI,即金融機構認定農戶的家庭特征只能達到或低于金融機構設定發放貸款的差等水平,則金融機構就會拒絕農戶的貸款申請(信貸供給為零),也即金融機構對農戶的信貸配給程度為100%。如果EI>HI>BI,則農戶的家庭特征水平是介于金融機構信貸評價的優等水平和差等水平之間,因此農戶的貸款申請只能被金融機構部分滿足,即金融機構對農戶的信貸配給介于0%和100%之間,或者金融機構認為滿足農戶的部分貸款申請所帶來的期望收益是大于全部拒絕或全部接受貸款申請所帶來的期望收益。總之,金融機構對每位申請信貸的農戶所做的最終信貸供給行為或是(1)接受農戶的貸款申請,或是(2)部分接受農戶的貸款申請,或是(3)拒絕農戶的貸款申請。其中,金融機構的信貸供給行為(2)和(3)就是金融機構對貸款申請者的信貸配給。

如上所述,金融機構的信貸供給行為都是按照效用最大化(utility-maximizing)的原則進行的,這符合MNL(Multinomial Logit)模型的隨機效用理論(random utility theory)基礎。假定上述的供給行為(1),(2)和(3)構成金融機構信貸供給行為的選擇集C。在選擇集中的每一個信貸供給行為對金融機構而言都存在一定的效用。金融機構信貸供給行為只會采取選擇集中效用對他最大的那一個。我們假設用n來表示申貸農戶,n=1,…,N;用J表示選擇集中的全部的三種金融機構的信貸供給行為。我們把金融機構對申貸農戶n的信貸供給行為j所獲得的效用表示為Unj,j∈J,且j為上述金融機構信貸供給行為(1),(2)和(3)之一。因此,信貸供給行為i(i也為上述金融機構信貸供給行為之一)被選中所必須滿足的條件是:Uni>Unj,其中j是指不包括信貸行為i在內的選擇集中的全部其他信貸行為。

金融機構的每一個信貸行為的效用由兩部分構成:決定部分(deterministic component)和隨機部分(random component)。效用的決定部分是由可觀察到的申貸農戶的家庭特征所決定的。家庭特征包括戶主的性別,年齡,教育水平等。對于金融機構給予申貸農戶n的信貸供給行為j的效用的系統部分通常用Vnj表示。還有一部分效用是研究人員觀察不到的,也就是說Unj≠Vnj。決定部分效用與全部效用之間的差便是效用的隨機部分。對于金融機構給予申貸農戶i的信貸行為j,把隨機部分效用表示為εnj。這樣,我們把全部效用分解成了兩部分,如下方程所示:

在選擇集C中,金融機構對申貸農戶i的信貸供給行為j的概率可以表示為:

對效用的隨機部分εni,i∈C,假設:(1)εni是獨立分布的隨機變量;(2)該概率變量服從雙重冪函數概率分布(double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如下所示:

綜合公式(1)至(3),金融機構對申貸農戶i的信貸供給行為j的概率表示為如下公式(推導及證明過程,參考McFadden, 1974):

上式中,分子是金融機構信貸供給行為i決定部分效用的冪函數,分母是選擇集中所有金融機構信貸供給行為決定部分效用冪函數的和。此時,式(4)中效用的隨機部分已不復存在,因此簡化了選擇概率計算過程。

三、計量模型

如上所述,效用的決定部分是由可觀察到的申貸農戶的家庭特征的有關變量決定的。假設有K個可觀察變量共同決定效用的決定部分,因此這些變量與效用有如下線性關系:

上式中,aj是每一個信貸供給行為的固有效用(intrinsic utility)。每一個信貸供給行為都有其獨特的aj值,所以共有J個這樣的參數。通常這些參數被解釋為控制了其他變量以后的信貸供給行為的收益值。由于模型估計的需要,將J個參數中的一個限定為0,因此只需要估計J-1個這樣的參數。xnjk是可觀察到的每一個申貸農戶都有的共同家庭特征變量。在這里,“共同”是指每一個申貸農戶都有這個變量,但并不表示它們的值相等。bk是第k個共同變量所對應的參數或權數。每一個變量都有一個參數與之對應,但是對于同一個變量不同的申貸農戶分享相同的參數,所以,申貸農戶標志n就在參數的下標中省去了。可以看到,雖然申貸農戶在同一變量上分享相等的參數,但是由于變量觀察值的不同,金融機構同一信貸供給行為的決定效用在不同申貸農戶之間不等。

進一步,將公式(5)代入公式(4),可得公式:

在上面的公式中,xnjk是已知的觀察值,aj和bk是未知的參數,需要估計。雖然不知道選擇概率pni,但是知道金融機構對申貸農戶的具體的信貸供給行為,因此可用ynj來表示金融機構對申貸農戶n信貸供給行為選擇的結果。如果金融機構給予申貸農戶n的信貸供給行為是j,則ynj=1;否則,ynj=0。推廣開來,金融機構對申貸農戶n從J個信貸供給行為選擇集中采用一種信貸供給行為,統計似然(likelihood)的計算公式則為:

對于全部N個申貸農戶而言,似然的計算公式則為:

對公式(8)兩邊去對數后,采用最大似然估計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可求得模型參數aj和bk的解。應用最大似然法所估計的參數具有一致性(consistent)、漸進效率性(asymptotically efficient)和趨于正態分布(normally distributed)的特點。因此,對數似然值的計算公式為:

將公式(6)代入到公式(9),并通過對LL進行最大化,便可以求得參數aj和bk的解。在本研究中,是通過程序STATA 110來實現上面的模型估計過程的。

四、數據與結果

(一)數據來源

由于農村正規金融機構(信用社、農業銀行等)不愿向研究者提供分筆貸款的相關數據,因此,筆者的數據收集都是建立在農戶訪談調查基礎上的。本文的數據來源于2011年初筆者在山東泰安農村地區收集的數據,采用了三階段分層抽樣策略。第一階段,按照不同經濟發展水平采取分類抽樣的方法,隨機選擇了山東泰安的兩個鄉鎮,分別是滿莊鎮和伏山鎮;第二階段,在每個所選的鄉鎮中再隨機抽取兩個村,共計四個村,分別是滿莊鎮的曹家寨村和新莊村,伏山鎮的馬家廟村和朱家莊村;第三階段,在每個被抽取村莊中隨機選擇50-70戶農戶發放問卷或入戶調查,共收集有效問卷220戶。數據庫中,收集了這些農戶2006-2010年間的金融信貸活動、家庭基本情況等方面的經濟社會數據。這為估計金融機構對農戶的信貸配給程度提供了數據資源和經驗證據。然而,這些農戶中,未參與金融信貸調查、未在2006-2010年間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的農戶有30戶,在此期間向金融機構申請信貸的190戶農戶中有19戶提供的信息不全,因此本文分析中將這些農戶剔除掉,最終本文采用的樣本農戶為171戶。

筆者的調查采用直接法進行,即通過發放問卷或實地調查以誘導農戶透露出有關信貸申請金額和實際獲取金額的真實信息。本文關于金融機構信貸配給的度量如下:“過去5年內(2006-2010年),您家是否向金融機構申請過貸款?如果申請過,最近一次申請的意愿貸款額是多少?金融機構最后給予的實際貸款額又是多少?”只要信貸申請農戶沒有從金融機構獲取任何信貸額或獲取的實際貸款額小于其意愿貸款額,則金融機構對農戶的信貸供給行為就是信貸配給。其中,申請貸款但未獲信貸的農戶為完全信貸配給,申請貸款僅獲部分貸款的農戶為部分信貸配給。171戶樣本中,102戶遭受金融機構的信貸配給,占總樣本的596%,這也證實了農戶的信貸配給程度是很高的,也同我國大部分學者的研究所表明中國農戶受到信貸配給的程度至少在50%以上的情況相吻合(田俊麗, 2006)。在遭受信貸配給的農戶中,84戶遭受完全信貸配給,占總樣本的491%;18戶遭受部分信貸配給,占總樣本的105%。這表明農戶遭受的信貸配給主要是完全信貸配給,這一點也同國內許多學者(例如李慶海等人, 2012)的調查相類似。其余69戶的信貸申請均獲得金融機構的信貸滿足。

(二)變量選取及統計特征

基于前述的理論模型及計量方法,本文所用的被解釋變量為:金融機構對農戶的信貸供給行為。為了便于描述和區分金融機構三種不同的信貸供給行為,筆者賦值0,1,2分別表示信貸供給的完全滿足、信貸供給的完全配給、信貸供給的部分配給行為。在這里,被解釋變量是離散選擇變量。

估計MNL模型時,需要將一類信貸供給行為作為參照組。解釋變量的估計系數為正,意味著相對于參照組的信貸供給行為來說,解釋變量對處于此類信貸供給行為的相對概率為正的影響;解釋變量的估計系數為負,意味著相反的情形。本文中解釋變量反映農戶的家庭特征,主要有:(1)農戶自有的土地規模(land)。作為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承包的土地規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衡量信貸農戶的期望收益,因此我們預測該變量對金融機構信貸滿足行為的影響為正,對信貸配給行為的影響為負。(2)農戶信貸前的家庭全部資產的市場價值(asset,包括土地,房屋,銀行存款,農產品等)。家庭資產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戶潛在的生產能力和財富創造能力。其越大,可被用作抵押、擔保的資產就越多,金融機構對農戶的信貸滿足的可能性就越大,或者信貸配給的可能性就越小。(3)戶主的受教育水平(education)。戶主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信貸申請農戶家庭的綜合能力。其越高,越容易及時把握農產品的市場信息,快速了解農業新技術的動態,從而能夠靈活地安排農業生產,降低各種生產經營風險,有利于獲取最佳收益。因此,預測該變量對金融機構的信貸滿足行為影響為正,信貸配給行為的影響為負。(4)戶主的性別(gender)。國外學者的調查研究發現,女性借款者信用往往好于男性借款者(Fletschner & Kenney,2011)。既然我國農戶借款都是戶主代表家庭出面申請,因此預測金融機構對戶主為男性的家庭較戶主為女性的家庭更容易給予信貸配給。(5)戶主的年齡(age)。戶主的年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農戶家庭的家庭結構,即青年家庭(18-35歲)、中年家庭(36-45歲)、中老年家庭(46-55歲),老年家庭(56歲以上)。在我國當前大部分農業生產方式仍舊屬于勞動密集型,因此農戶的家庭結構越年輕,其農業生產能力和效率相對要好些,從而金融機構對其的信貸需求能予以滿足。(6)農戶家庭農業勞動力總數(labor1)。我國目前以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方式決定了一個家庭勞動力越充裕,農業生產的期望收益才會越高,因此金融機構對這樣的家庭信貸需求的滿足性較高。(7)農戶家庭外出務工勞動力總數(labor2)。外出務工勞動力越多意味著農戶家庭收入來源越多,抗擊風險能力就越強,有助于信貸的償還,因此金融機構也會較多地滿足這樣的家庭信貸需求。(8)農戶家庭無勞動能力成員總數(nonlabor)。相對于勞動能力,無勞動能力通常意味著無法創造財富。因此,家庭成員中無勞動能力成員人數越多,就意味著家庭消費支出越大,這樣的家庭遭受金融機構的信貸配給的可能性也越大。(9)戶主是否具有非農專業勞動技能(skill)。在我國農村地區,戶主通常意味家庭經濟的頂梁柱,戶主具有非農的專業勞動技能意味著這樣的家庭獲取財富途徑和手段多元化。因此,同家庭有較多的外出務工的勞動力一樣,這樣的家庭也可能較少遭受金融機構的信貸配給。表1給出了所有變量的定義、說明及統計特征。

(三) 實證結果分析

本文將金融機構信貸完全滿足行為作為參照組,即金融機構信貸完全滿足行為的參數被限值為0,因此金融機構的完全信貸配給行為和部分信貸配給行為的參數是它們與金融機構信貸滿足行為參數的對數機會比(log odds),是一個相對值。從估計結果可以看出(見表2),申貸農戶的家庭自有土地面積的大小、戶主是否具有非農勞動專業技能以及申貸農戶家庭資產市場價值的大小對金融機構的信貸供給行為有顯著影響。

與金融機構信貸完全滿足行為相比,申貸農戶家庭自有土地數量越多、面積越大,越有助于其降低遭受金融機構完全信貸配給的行為,這同我們前述的理論預期一致,也與褚保金等人(2009)和李慶海等人(2012)的研究結論一致。同時,這一發現也說明金融機構對信貸資金的供給更傾向于種植大戶。

然而,與金融機構信貸完全滿足行為相比,申貸農戶的戶主具有非農勞動專業技能和家庭資產價值越高反而促使金融機構對其申貸金額的滿足度下降,這些發現同我們前述的理論預期截然相反。造成這一現象的可能原因是本文調查的農戶所涉及的貸款均為涉農貸款,同其他的消費貸款、非農生產貸款不同,涉農貸款主要服務于農業生產,因而戶主具有非農技能容易加深金融機構對其可能挪用貸款從事非農生產,從而引發可能的債務風險的懷疑,進而采用部分信貸配給的信貸供給行為。另外,本文受訪農戶家庭資產的市場價值最主要的貢獻值是自有農田的市場價值和建于宅基地上的住房的市場價值,然而按照我國現行法律,農戶的自有土地和宅基地是無法在市場上進行產權買賣的,因而農戶家庭資產的市場價值主要部分反映的是市場的理論價值。這一理論的市場價值所占比重越大,農戶其他的可流動資產就越少,從而減少了申貸農戶尋求資產擔保或抵押的可能性,加大了債務風險。從這點考慮,金融機構會更傾向于給予申貸農戶部分信貸配給。

研究結果表明農戶的其他家庭特征變量如戶主的性別、教育水平、年齡,農戶家庭農業勞動力人數、非農勞動力人數和無勞動能力人數等對金融機構的信貸供給行為的影響不顯著,這反映出被調查地區的金融機構對上述變量不敏感,可能的原因是金融機構并沒有把向農戶提供貸款真正作為自己的經營方向,而且其在信息收集成本方面也較高,因此沒有積極去了解或評估樣本農戶的信用狀況。

五、結論與啟示

本文以山東泰安地區抽樣調查的農戶數據為例,采用MNL(Multinomial Logit)模型,以受訪農戶的家庭特征為自變量,實證分析了農村正規金融機構信貸供給行為。研究發現,金融機構對69戶樣本農戶(占總樣本的404%)給予了信貸滿足,對84戶樣本農戶(占總樣本的491%)給予了完全信貸配給,對18戶樣本農戶(占總樣本的105%)給予部分信貸配給。同以往文獻調查類似,本文調查也顯示了信貸配給仍然是當前金融機構對農戶的信貸供給的主要行為。本文將金融機構信貸完全滿足行為作為參照組,實證研究發現,與金融機構信貸完全滿足行為相比,申貸農戶家庭自有土地數量越多、面積越大,越有助于其降低遭受金融機構完全信貸配給的行為。然而,與金融機構信貸完全滿足行為相比,戶主具有非農勞動專業技能和家庭資產價值越高反而促使金融機構對其申貸金額的滿足度下降,這些發現同我們前述的理論預期截然相反。造成這種現象的可能原因是調查地區的樣本農戶的信貸類型屬于涉農貸款以及家庭資產主要構成部分是沒有實際市場價值且無抵押功能的自有耕地和宅基地,從而影響了金融機構對其的信貸供給。

本文的結論也為我國農村金融改革提供了重要啟示。未來我國農村金融改革深化離不開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我國當前法律明確禁止農業用地和宅基地進行抵押或者轉讓,這導致農戶在信貸申請中能夠提供給金融機構的抵押物相當有限,以至于相當部分涉農貸款只能開展小額信貸業務,雖然此類金融產品符合我國農村基層的信貸生態環境,但從建立現代金融業的理念看其成本收益比不佳,而且無法滿足種養大戶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對資金的有效需求。因此,如果允許農戶將土地作為抵押品進行融資,那么金融機構會更主動地開展涉農貸款業務,因為相對于其他抵押品而言,土地無論是在價值穩定性還是市場接受程度上都較高,能極大地降低銀行的信貸管理風險,進而可以發展出具備可持續性的農村金融商業模式。總之,鑒于目前農村金融市場上信貸配給現象依然嚴重,除了繼續加大農村金融體制自身改革以外,農村金融體制的進一步改革也需要同農村土地產權改革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Williamson, O.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e,1988, 43(3): 567-591.

[2]Meza, D.D. and D. C. Webb. Credit Rationing: Something’s Gotta Give[J].Economica,2006, 73(292): 563-578.

[3]Arnold, L.G. and J. G. Riley.On the Possibility of Credit Rationing in the Stiglitz-Weiss Model[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99(5): 2012-2021.

[4]林毅夫.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5]鐘笑寒, 湯荔. 農村金融機構收縮的經濟影響:對中國的實證研究[J].經濟評論, 2005(1): 109-115.

[6]朱喜,李子奈. 我國農村正式金融機構對農戶的信貸配給——一個聯立離散選擇模型的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3):37-49.

[7]褚保金,盧亞娟,張龍耀.信貸配給下農戶借貸的福利效果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09(6): 51-61.

[8]McFadden, D. Conditional logit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choice behavior[M].In Frontiers in Econometrics. P. Zarembka,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4:105-142.

[8]田俊麗. 中國農村信貸配給及農村金融體系重構[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第3篇

一、中小企業誠信指標模型

(一)構建理論依據——信貸配給理論 廣義的信貸配給指的是由于報出貸款利率低于瓦爾拉市場出清利率,存在一種對貸款的超額需求。當報出貸款利率低于瓦爾拉市場出清利率是由于政府管制因素造成的,這種信貸配給被稱作非均衡信貸配給。而現實中存在著很多類型的信貸配給。1981 年斯蒂格利茨和韋茲合著的經典論文被認為是奠定了信貸配給理論的微觀基礎。斯蒂格利茨和韋茲提出貸款人和借款人之間的不對稱信息會產生有兩種效應:逆向選擇效應和道德危機效應。這就使得銀行業無法完成對自身信貸資產的全部有效控制,從而產生信貸風險。利率的道德風險效應和逆向選擇效應促使了信貸配給的出現。在信息不完全發生時期,事前的信息在于信貸交易發生前銀行無法充分了解顧客的風險狀況,這時,如果銀行在基礎利率上增添“風險補償費”使利率上浮,風險較大的借款人愿意接受貸款而不可能拖欠,比較安全的借款人往往放棄借款申請,這就是“逆向效應”;事后的信息在于監督成本的增加使得銀行難以獲得貸款資金的實際使用情況,接受了高利率的貸款者在獲得貸款后,必然投資于高風險項目,這就是“刺激效應”(即道德風險效應)。由于利率雙重效應的存在,貸款利率的上升將促使信貸資產風險的增加和配置效率惡化。因此銀行會采用非價格手段來配給資金,即當信貸市場上出現信貸需求大于信貸供給時,銀行會把利率定在市場均衡利率水平之下,鼓勵那些資信度高、只愿意以低利率借款的顧客借款,限制那些資信度低、愿意以高利率借款的借款者,以實現銀行利潤最大化,改善信貸資金配置效率。

而對于轉型期的中國來說,利率和信貸規模是由中國人民銀行根據經濟發展情況和國家宏觀政策確定的,即在存在著市場機制作用和政府主導下的“雙重信貸配給”。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2009年12月的報告顯示,我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健康指數為6.57分(按照指標設計,滿分10分,8分以上為健康,5分以下為不健康),處于亞健康狀態,而中小企業的內部管理水平也處在中下游水平。事實上,中小企業自身存在的現代企業制度缺乏、產權結構混亂、企業管理制度不健全、市場競爭力不足、抗風險能力差、誠信文化缺失等問題,使得銀行出于謹慎經營原則,不愿承擔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所帶來的風險。

(二)模型構建 (1)構建思路。中小企業誠信指標構建的目的在于通過該指標將低信譽水平的企業與高信譽水平的企業分離開來,以改變中小企業融資群在融資中普遍遇到的“門檻過高,信任打折”的現象,為優秀的中小企業提供良好的融資環境,并逐步改變由于逆向選擇帶來的融資成本提高和道德風險造成的信任指數下降的現象。(2)基本假設。一是對象分組。研究表明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中不存在混合均衡,因此不同的投資者對投資方案會有不同的選擇。令投資方案為R{I,S},I為投資概率,S為誠信指標。二是選擇規則。投資者會根據誠信指標決定投資的可能性有多大,做出是否投資的選擇和投資多少的決策。三是要素的選擇。選擇財務指標。依據財務指標對企業的償債能力、獲利能力、營運能力進行分析,是對企業整體價值的初步評價。這里借鑒了美國愛德華·奧特曼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提出來的Z分預警模型,其建立的核心思想是,選取一組最能反映融資方財務狀況的指標,根據不同的行業賦予不同的系數,并以最后計算出的Z值來衡量投資的風險程度。表達式如下: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X1=(營運資本÷資產總額)×100,X2=(未分配利潤÷資產總額)×100,X3=(息稅前利潤÷資產總額)×100, X4=(股票市場價值總額÷負債賬面價值總額)×100,X5=銷售收入÷資產總額。在構建的模型中,X1, X2,X3,X4,X5 五個變量的取值不變,但由于需根據不同融資行業和企業的特點分別賦予新權數a0,a1,a2,a3,a4,即上式變為:Z= a0X1+ a1X2+ a2,X3+ a3X4+ a4X5;公司內部風險管理體系評價結果。完善的內部風險管理體系是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由監事會、審計委員會、內部審計部門構成。這一體系的建立不僅能維持董事會與管理層、管理層與其他職能部門的制衡關系,更能通過評價和監督確保所提供的財務信息真實可靠。內部審計部門所出具的內部審計報告能夠對上式所獲得的風險程度進行相應的調整;外部監管評價結果。風險程度是以財務指標作為評價基礎的,因而財務指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因此獨立性較高的外部審計部門所發表的審計意見對于降低財務評價風險有著很大的貢獻;銀行征信體可監督。建立銀行征信體系,實現不同銀行之間征信信息聯網運行,為投資方更好的了解融資方的經營和信譽狀況提供便利;信用評級指數。信用評級通過獨立、客觀、公正的信用分析,依據科學的信用衡量標準,對評級對象的信用狀況做出適當的評價。四是模型構建。S=(biB+ciC)Z+d1Mi+d2Mj+eN,將修正的Z值代入上式中,得到最終模型:S=(biB+ciC)(a0X1+ a1X2+ a2X3+ a3X4+ a4X5)+d1Mi+eN。

假設:a.依據內部風險管理體系的健全度和內部審計出具的意見對B選取不同的取值,B∈[0,1](當內部風險管理體系健全和內部審計出具無保留意見時,B=1;內部風險管理體系不健全或內部審計出具否定意見,B=0.);b.依據外部審計意見對C選取不同的取值,C∈[0,1](當外部審計出具無保留意見時,C=1;外部審計出具否定意見時,C=0.);c.MAX(bi+ci,1)=1, bi、ci為權重;d.依據銀行征信體系的評分確定Mi 的取值;d1表示在誠信指標中所占的權重;e.依據信用評級機構給企業評定的等級決定N的取值,N∈[0,1](N(AAA)=1,N(D)=0);e表示信用評級在誠信指標中的權重。

三、舉例說明

(一)案例分析 假設有兩個企業Y1,Y2同時向某商業銀行提出貸款申請。融資者Y1其誠信指標確定過程為:以Y1 披露的信息為基礎,依據Z值模型計算出Z1 值大于臨界值,這表明依據融資方披露的信息,其財務狀況、經營業績良好;Y1 的內部風險管理體系健全且內部審計部門出具了無保留意見,即B=1。同時外部審計師對該企業也出具了無保留意見,則C=1,證實了融資者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實的。銀行征信體系和信用評級機構都表示Y1 企業的信譽水平很高,即N(AAA)=1。從上述結果可知Y1的誠信指標是該模型確定的可取范圍的最大值。

而融資者Y2,其誠信指標確定過程為:以Y2披露的信息為基礎,依據Z值模型計算出Z2 值小于臨界值,這表明依據融資方披露的信息,其財務狀況、經營業績欠佳;Y2 的內部風險管理體系不健全且內部審計部門出具了保留意見,即B=0。這表明企業存在較為嚴重的信息失真和監督不力的問題。同時外部審計師對該企業也出具了保留意見,即C=0;銀行征信體系和信用評級機構都表示Y2企業的信譽水平很低,即N(D)=0。從上述結果可知Y2的誠信指標是該模型確定的可取范圍的最小值。銀行由此判斷Y1,Y2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就能對其貸款申請做出正確的選擇。

(二)結論 建立該模型的目的在于通過該指標將低信譽水平的企業與高信譽水平的企業相分離。一是對于具有高誠信指標的企業來說,一方面可以減少企業的融資時間,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避免企業因為融資而錯失良好的投資項目;另一方面這也是對企業現狀的客觀反映,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人們對中小企業的一貫看法。二是對于具有低誠信指標的企業來說,這是一個讓其能充分認識自身狀況的方式,若要獲得融資,必須不斷地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信譽水平,降低違約風險。三是對于銀行來說,不僅降低了銀行的交易成本和監督成本,還在選擇貸款人方面更加透明化,大大降低了其風險。總的來說,該誠信指標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信息的不對稱現象,從而降低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發生的概率,這必將提升中小企業在融資方面的整體信譽水平,進一步改善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

第4篇

關鍵詞:商業信用;銀行信貸;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3年3月7日

一、引言

商業信用是指工商企業之間在買賣商品時,以商品形態提供的信用,是企業之間的一種直接信用關系。商業信用是信用發展史上最早的信用交易方式,銀行信用、消費信用等其他信用交易方式都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商業信用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歐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在原始的簡單交易場所集貿市場上,商人允許顧客先行得到商品,然后在規定的期限內支付價款。在中國,賒銷作為一種商業信用始于先秦時期,并在宋代得到廣泛發展。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如今商業信用已成為一種被廣泛應用的短期融資形式,是非金融類企業總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縱觀國內外文獻,研究主要集中在商業信用的存在動機、商業信用與銀行信貸的關系、影響商業信用的因素等方面。

二、商業信用的存在動機理論

(一)經營性動機。經營性動機是指企業依據市場條件變化,為了降低經營成本、擴大銷售份額或者抑制市場價格波動,最終實現企業近期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以及長遠的經營目標實施的反映策略。商業信用的經營性動機的內容主要包括交易成本動機、質量保證動機、價格歧視動機和促銷動機等等。

Schwartz(1974)首次提出商業信用的降低交易成本動機理論。Ferris(1981)對該理論進行了系統的闡述,該理論假定交易為時間的隨機函數,存在著不確定性,研究認為,商業信用使得交易中的商品交換和貨幣交換在時間上相分離,買方企業在使用商業信用過程中能夠獲得準確的付款時間,從而減少了預防性資金,節省了交易費用,能夠更加有效地管理資產。同時,賣方企業因為獲得了貨款收回的準確時間,其對自身資金的管理更加合理,從而減少了經營費用。

Lee和Stowe(1993)指出,不對稱信息會導致企業的逆向選擇行為,當企業對產品質量沒有保證時可能會通過折扣率誘導顧客現期支付來轉移質量風險。DeLoof和Jegers(1996)也認為商業信用能夠有效地解決企業的逆向選擇問題。商業信用為客戶提供了一種擔保機制,如果在交易之后的一段時間內發生產品質量問題,或者廠商沒有及時履行服務承諾,客戶可以拒絕支付貨款。因而,這種交易方式能夠解決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問題。這種情況下廠商向客戶提供的商業信用可以認為是對產品質量保證的表現,向客戶傳遞了對產品質量的信心。

Mian和Smith(1992)認為,商業信用的應用能夠繞過相關法令的約束,對客戶實行間接的價格歧視,從而獲得超額利潤。企業通過額外或較長期限的商業信用給邊際客戶提供一種補貼,從而刺激邊際顧客的購買量,增加企業銷售利潤。Schwartz和Whitcomb(1978)的研究指出企業可以通過制定不同的商業信用政策來穩定市場需求,企業可以使用差異化的商業信用來維持優質客戶。

(二)融資性動機。商業信用的融資性動機是指商業信用作為企業重要外源融資方式存在的原因。Summers和Wilson(1999)以英國655家企業為樣本,研究發現大多數企業都把商業信用作為一種重要的融資渠道。關于商業信用融資性動機的研究,理論界的成果主要包括融資比較優勢理論、信貸配給理論和資產轉移理論。

Petersen和Rajan(1997)系統總結了融資比較優勢理論,該理論認為,賣方企業向買方企業提供商業信用具有三個優勢:信息獲取優勢、控制買方優勢以及財產挽回優勢。

Meltzer(1960)最早提出了信用配給與商業信用之間的關系。Biais和Gollier(1997)從賣方掌握受信企業信用信息的角度出發,分析了信貸配給的原因,研究認為商業信用有利于賣方和銀行整合各自掌握的信息,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信貸配給。Fabbri和Menichini(2006)指出在賣方利用資產的優先清算權給買方提供商業信用時,商業信用的使用成本比銀行貸款低,因此不存在信貸配給的企業也會使用商業信用。

Burkart和Ellingsen(2004)的研究模型顯示,由于原材料較難轉移,賣方能夠比銀行更有效地解決買方轉移資產而引起的道德風險問題。Fabbri和Menichini(2006)的研究解釋了不受信貸配給約束的企業使用商業信用的原因。為了利用賣方的資產挽回優勢,買方使用商業信用并為賣方提供優先清算權利。這樣情況下使用商業信用,買方獲得了比銀行貸款成本更低的融資方式,因此不存在信貸配給約束的企業也會優先選擇使用商業信用。而存在信貸配給約束的企業選擇使用商業信用主要考慮到賣方提供的產品特征。

三、商業信用與銀行信貸的關系

目前,理論界對商業信用與銀行信貸在企業融資中的關系存在著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受到銀行信貸約束的企業可以通過其他企業提供的商業信用獲得資金,因此在企業融資中商業信用與銀行信貸之間存在著相互替代的關系;另一種觀點認為,由于生產要素的提供者對需求者在獲取信息和執行合同力方面比銀行更有優勢,生產要素的提供者可以依靠自身的資源先從金融機構獲得充分的資金,再根據日常交易往來中所掌握的生產要素需求者的信息,通過提供商業信用的方式把資金借貸給生產要素的需求方,因此商業信用與銀行信貸在企業融資中存在一種互補關系。

Petersen和Rajan(1997)以美國中小企業為研究對象,發現與金融中介保持長期關系的企業較少使用商業信用,而在金融中介不發達的地區企業較多地使用商業信用。Ng和Smith(1999)指出在轉型經濟背景下,由于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的難度普遍很高,因此企業之間進行的商業信用成為企業外部融資的重要來源,這種現象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明顯。Yang和Blenman(2008)研究了商業信用的使用與銀行借款之間的關系,發現商業信用和銀行借款存在替代關系,商業信用對緩解融資約束有重要的作用。

Schwartz(1974)認為當企業獲得的銀行借款越多,其投放的商業信用也越多,商業信用的提供與銀行借款之間是互補的關系。Gregory和John(1993)利用全美小企業融資調查報告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商業信用與銀行信貸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該統計僅從數量角度驗證了商業信用與銀行信貸之間的互補關系。Demirguc-Kunt和Maksimovic(2001)的研究表明商業信用的供給隨著銀行信貸的增加而增加,支持了商業信用與銀行信貸之間的互補關系。

國內對于這方面也有一些研究,比如Ge和Qiu(2007)研究了1994~1999年期間,商業信用在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中的使用狀況,發現相比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更難獲得銀行借款。出于融資目的,非國有企業更多地使用商業信用,間接說明非國有企業將商業信用作為銀行借款的融資替代方式。Cull,Xu和Zhu(2009)的研究認為,在我國受到信貸歧視的企業中,商業信用對銀行借款替代作用更顯著。石曉軍(2009)的研究發現商業信用與銀行貸款之間總體平均替代率高達17%,替代系數與同步宏觀經濟指針GDP之間存在反周期關系。謝詩蕾(2011)通過對我國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發現在控制了規模、成立時間、行業競爭性等因素后,銀行短期借款越多的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商業信用,支持了商業信用的“再分配”觀。

四、商業信用影響因素研究

Petersen和Rajan(1997)對企業商業信用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全面的研究,發現相對于大企業來說,中小企業獲得和提供的商業信用都較少,此外他們的研究還發現企業規模、年齡、投資機會、所屬行業、現金流以及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關系是影響商業信用的顯著因素。Demirguc-Kunt和Maksimovic(2001)研究發現,擁有大規模銀行系統的國家或地區,企業提供和獲得的商業信用都較多,說明在經濟發展越快的地區,市場交易相對活躍,企業往往更加普遍使用商業信用這種非正式的企業融資渠道。同時研究表明,在司法系統有效的國家或地區,企業商業信用使用較少,這說明在有效的法制保障下,企業能夠更加有效地從銀行取得貸款,從而減少了對商業信用的使用。Fisman(2003)利用44個國家37個行業的面板數據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在金融體系較差的國家,主要是發展中國家,使用較多商業信用的行業中的企業具有較高的增長率。John Wiley&Sons(2003)研究表明價格、競爭、融資等因素對商業信用的運用都存在一定關系。

楊松令和趙西卜(2003)以中小企業為樣本,對影響企業提供商業信用的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余明桂和鄒振松(2005)進一步以非上市的制造業企業構成的大樣本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發現非國有企業的商業信用使用顯著高于國有企業,而且在經濟和金融發展相對落后地區,企業的商業信用使用顯著高于經濟和金融發展相對較發達地區。譚偉強(2006)利用我國上市公司2000~2004年的數據實證研究了影響商業信用的因素。研究發現,企業所獲得的商業信用與公司規模、銷售增長率、財務杠桿比率和國有股比例都顯著正相關,而與短期銀行借款比例和銷售毛利潤率顯著負相關。肖莉(2008)著重考慮制度對企業商業信用行為的影響。劉鳳委(2009)的研究表明地區信任水平通過影響交易成本進而對商業信用模式產生影響,信任越高的地區,更少采用成本較高的應付票據和預付賬款。余明桂、潘紅波(2010)證明了商業信用的競爭假說,發現私有企業比國有企業更多地以商業信用作為產品市場競爭手段,還發現這種效應發生在金融發展較好的地區。李朝暉(2012)考察企業商業信用融資和現金持有量的關系發現:企業商業信用融資比重的提高會引起現金持有水平的提高,商業信用和現金持有量的這一正相關關系受產權制度的影響,在國有企業表現更為明顯,國有產權會強化這一正相關關系。張新民、王玨、祝繼高(2012)檢驗企業市場地位對其商業信用及經營性融資的影響。應千偉、蔣天驕(2012)驗證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國有股權對企業獲取商業信用融資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且兩種影響力之間存在替代關系。

五、小結

縱觀國內外文獻,研究主要集中在商業信用的存在動機、商業信用與銀行信貸的關系、影響商業信用的因素等方面。其中,商業信用的存在動機主要分為經營性動機和融資性動機兩大類。目前理論界對于商業信用與銀行信貸之間的關系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替代關系,一種是互補關系。對商業信用的影響因素研究主要從企業規模、年齡、投資機會、所屬行業、現金流、產權性質以及制度背景等方面進行。

從國內的上述研究文獻來看,國內學者對商業信用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現有的研究十分零散,相關方面的問題還未達成一致的結論。此外,在我國由于歷史和制度方面的原因,國有商業銀行在信貸分配中更易于侵害中小企業的利益,使其貸款愈加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商業信用作為企業融資的另一大來源,對中國的中小企業具有更加特殊的意義。鑒于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中的作用日趨重要,研究商業信用與中小企業的增長之間的關系亦將具有很強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1]譚偉強.商業信用:基于企業融資動機的實證研究[J].南方經濟,2006.12.

[2]石曉軍,李杰.商業信用與銀行借款的替代關系及其反周期性:1998-2006年[J].財經研究,2009.3.

[3]劉鳳委,李琳,薛云奎.信任、交易成本與商業信用模式[J].經濟研究,2009.8.

[4]余明桂,潘紅波.所有權性質、商業信用與信貸資源配置效率[J].經濟管理,2010.8.

[5]陸正飛,楊德明.商業信用:替代性融資還是買方市場[A].北京大學工作論文,2010.

[6]李朝暉.商業信用、產權性質與企業現金持有量[J].經濟與管理,2012.9.

[7]應千偉,蔣天驕.市場競爭力、國有股權與商業信用融資[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9.

[8]Schwartz R.An Economic Model of Trade Credit,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74.

[9]Rajan,R.G.Insiders and Outsiders:The Choice between Informed and Arm’s Length Debt.Journal of Finance,1993.

第5篇

[論文摘要]本文從內源融資、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三個方面描述 了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并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分析了產生困境的原因。 

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國民經濟 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特別是在解決就業和拉動經濟增長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根據新的中小企業標準 .我國中小型企業 占全部企業總數的99.6%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占 gdp的55.6%  中小企業提供的出13額 占62.3% .上繳的稅收占42.3%。此外.中小企業還提供了大約 75% 的城鎮就業崗位。然而與我國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極不相稱的是,融資難一直是 困擾中小企業發展 的一個大問題 。 

一、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 內源融資。在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方式中  內源性融資占主導地位 ,但其總體狀況卻不盡人意。首先.我國中小企業依賴于內部人融資的程度很高。企業內部股東的親朋好友和企業內部股東提供的初始資本以及隨后追加的資本起了主導作用。其次  中小企業利潤分配過程中留利不足自我積 累意識差。中小企業內部利潤分配中多存在短期化傾向,缺乏長期經營思想  自身積累意識淡薄,在利潤分配上幾乎近于 ”分光”。 

2 間接融資。中小企業由于經營規模的限制以及我國資本市場的不完善和不成熟,其間接融資過分集中于銀行貸款。在國有商業銀行加強金融風險防范的形勢下中小企業間接融資困難重重。首先,銀行貸款數量少。由于中小企業 自身的不足國有商業銀行更傾向于將貸款發放國有大型企業致使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得的貸款比例遠低于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比例 。其次 .信用擔保制度不健全 使中小企業融資難。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經營規模小固定資產少等特點  因而銀行貸款需要第三方提供擔保。最后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制不健全沒有專門的金融服務機構 。 

3 直接融資——股票融資和債券融資。近幾年隨著中小板的發展為中小企業開辟更為廣闊的融資渠道  然而我國的股票融資機制還存在這許多的不足之處。首先 ipo審核時間長、不可預測。雖然我國證券發行上市采用了核準制  但仍以實質審核為主基本無法確定能否通過發審委的審核。其次  發行上市門檻高、層次較單一。 雖然深交所設立了中小企業板塊但與主板市場的區別不大 只向多層次市場邁出了很小的一步。此外,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遠落后于股市和銀行信貸市場的發展其不發達程度在交易市場上表現突出  1 995年~1 999年股票交易額占交易額的83 56% ,債券占1 6 44% 其中企業債券僅占2 33%。由于我國實行 “規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級審批”的規模管理方式,中小企業很難通過發行企業債券來獲取資金。 

二、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成因分析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因素主要分為內部原 因和外部原因兩種情況。

1 內部原因 

(1)中小企業有較大的財務風險。凈收益理論認為企業債務融資的成本比股權融資的成本低  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會隨著企業債務融資和股權融資的選擇不同而發生變化企業更多地利用債務融資 增加債務資本比例,會提高財務杠桿比例 降低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企業的市場價值相應提高。由此中小企業為了求得較低資本成本會盡量保持較高比例的負債。然而較高的負債水平 ,必然會使企業還本付息壓力增大從而導致較高的財務風險。

(2)中小企業信用道德風險高。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信息透明度低 而且大多缺乏抵押品  金融部 門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依賴于中小企業的“軟信息”,因此發生道德風險的可能性更高。而且中小企業通常自有資本較少,面臨更為激勵的市場競爭虧損和破產的可能性更大。由于破產成本低  自身沒有更多的商譽價值  因此 中小企業比大企業發生道德風險的可能性更大.破產逃債的動機更強,這在中小企業的融資的實踐中也得到了充分證明。 

(3)權益資本成本過高。以權益資本的形式在資本市場上融資要求融資規模大這樣與籌集到的大規模資金相比.發行費用微乎其微。而中小企業所需資金的規模一般偏小.發行費用相對來說很大 ,導致其在資本市場上等資難。 

2 外部原因 

(1)中小企業融資的所有制歧視。長期以來.我國在資金配置方面存在著所有制歧視因素,融資渠道被國有銀行壟斷,銀行貸款完全為國有經濟服務。改革開放后 ,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 .長期計劃經濟思維模式不可能一下子隨著經濟體制變革而發生實質性變化,這個轉變需要更長的過程。國有銀行壟斷了資金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  資本市場處于政府控制之下,這些金融機構主要為國有大中型企業提供資金  中小企業只能從銀行得到很小一部分貸款。 

(2)過度的金融管制。在市場不完全條件下金融機構不可能滿足所有人借款人的請求而會進行信貸配給。在金融過度管制下金融監管當局對金融機構風險控制的更為嚴格并且金融機構對風險也會更加敏感由于中小企業的信息不對稱與信息不透明更加嚴重從而它的風險也就會最高,從而中小企業將成為金融機構進行信貸配給的首要對象,甚至會拒絕給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服務。

(3)中小金融機構發展滯后.制約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從中小企業資金需求結構上看中小企業對長期資金需求最為迫切金融機構即使給予貸款多為短期一般在1年以下這種短期資金只能作為企業流動資金運用而對于企業長期資金周轉和長期發展投資資金則無法滿足。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國中小金融機構數量過少實力和規模也不大使得中小企業的間接融資受到制約。 

參考文獻 : 

[1]趙尚梅: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m] 北京:知識產權 出版社2007 2 

第6篇

當前我國產能過剩問題尤為突出,而這些行業占據了很大一部分銀行信貸資源。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部分行業(特別是鋼鐵行業)產能過剩風險不斷暴露,嚴重阻礙地區經濟增長。銀行信貸資源錯配成為產能過剩背后“推手”,加劇了產能過剩現狀,而產能過剩風險又會導致銀行信貸資產質量日漸惡化,不良貸款率持續攀升,影響區域金融穩定。本文從金融抑制和“合成謬誤”視角,結合川威集團案例,分析了銀行信貸資源錯配產生的原因和對產能過剩的影響,以及二者對區域經濟金融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

信貸資源錯配;產能過剩;金融抑制;金融風險;金融穩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引言

現代經濟學理論表明,在市場充分競爭、沒有市場進入和退出壁壘的條件下,生產企業能夠根據市場信息調整其產量以達到市場均衡,不會出現產能過剩問題。實踐證明,這也是發達國家較少出現大面積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而當前我國卻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該問題已成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已經嚴重影響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經濟決定金融,但金融發展狀況也會反作用于經濟。當銀行信貸資源在行業配置中出現不均衡,就會導致銀行信貸資源錯配發生,大大降低信貸資金的配置效率,最終影響經濟發展。事實表明,銀行信貸資源配置和產能過剩之間有密切聯系,信貸資源錯配是導致產能過剩的重要金融誘因。目前我國產能過剩行業主要集中在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高能耗、高排放行業,這些行業占據了很大一部分銀行信貸資源,換個角度講,銀行信貸資源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這些行業產能過剩的重要“推手”,而產能過剩風險暴露后銀行信貸資源退出困難,又進一步成為化解產能過剩的阻礙。本文將主要對我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與信貸資源錯配問題進行研究。2003年開始,我國鋼鐵行業就出現了產能過剩勢頭,在2008年國家“四萬億”強刺激政策的推動下,鋼鐵行業產能更是呈現爆發式增長,最終導致鋼材產品嚴重供大于求,價格持續下跌,大部分鋼企利潤下降甚至虧損。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2009~2011年大中型鋼鐵企業處于微利,2012年全行業虧損,2013年鋼鐵主業仍處于盈虧平衡邊緣。據世界鋼鐵協會分析認為,全球鋼鐵產能過剩達到5億噸,其中亞洲占3億噸,我國占2億噸。鋼鐵巨量產能背后是大規模的銀行信貸資源投入,而面對大量鋼鐵企業經營困難出現虧損,銀行信貸資產質量急劇惡化,對國民經濟和金融發展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因此,研究銀行信貸資源錯配與產能過剩的關系,對于合理配置銀行信貸資源和化解產能過剩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研究進展看,國內已有很多文獻涉及過產能過剩問題,但縱觀國內的研究,大部分學者側重于分析產能過剩的成因或對銀行信貸風險的影響,而對銀行信貸資源錯配與產能過剩之間的關系研究較少。本文將通過案例,在回顧相關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結合金融抑制、“合成謬誤”等理論成果,對四川省第二大鋼鐵企業川威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川威集團”)進行深入剖析,試圖全面梳理銀行信貸資源錯配與產能過剩之間的關系機制,以及二者對區域經濟金融的影響,最終為制定相關政策奠定基礎。

二、文獻回顧

(一)有關產能過剩的研究

產能過剩是由于企業的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導致產品生產能力大大超過市場容納能力從而引發產品過剩的現象,其具體表現有產品的市場價格大幅下跌,企業的庫存量大幅上升,從而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同時也會加大金融體系的整體風險,加劇本已突出的產能過剩問題。Fair(1969)最早提出要素窖藏理論。他認為企業之所以要窖藏生產要素,根本原因是企業為防御經濟周期波動的風險而調整生產要素規模所產生的調整成本要高于要素窖藏的成本,理性的企業會選擇窖藏而非調整生產要素規模。Abel(1983)、Fay和Medoff(1983)等學者通過理論、實證分析證明了要素窖藏行為的存在。企業威懾進入策略是指企業將產能過剩作為一種可置信威脅策略而將要素處于閑置狀態,以達到阻止潛在進入者進入該行業的目的。Bain(1976)在研究中發現企業將產能過剩視為一種策略,目的是為潛在進入者設置進入壁壘以此保持高額利潤,Spence(1979)用數理模型證實了Bain的觀點;Sperice(1977)在以上觀點的基礎上提出,當潛在進入者選擇放棄進入時,該行業內保持多余生產能力的在位企業,會面臨生產成本增加,產出減少,價格上漲,市場需求下降從而加劇行業產能過剩現狀。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宏觀組(2004)認為土地等產權模糊以及金融資源的濫用是引發產能過剩問題的根本原因。這種體制的缺陷使市場機制無法發揮調節作用,并導致在經濟過熱時企業通過獲取土地使用權并利用其獲得銀行貸款,最終形成大量的過度投資和重復建設,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考評機制也會驅使其運用自身對資源的控制權,提供地價劃轉土地等各種各樣的優惠條件保證這些投資的進行,這就使得企業投資成本遠低于社會成本,助長企業的過度投資行為,并最終導致產能過剩問題的產生。在這一問題上,李軍杰、鐘君(2004)、劉西順(2005)、謝國忠(2005)、陳明森(2006)、王立國、張旭(2010)以及江飛濤(2012)等學者也有過相應的研究。上證研究院在對產能過剩問題形成機理的研究中指出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干預以及對產能的主導是產能過剩的體制原因,地方政府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很大程度取代了市場作用,產量超過了市場需求,最終導致產能過剩。

(二)有關信貸資源配置的研究

斯密和李嘉圖是最早研究資源配置問題的經濟學家,他們提出在經濟自由的條件下,市場存在可以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的機制,這種機制可以自發實現對國民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Bagehot(1873)在其研究中就指出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中介具有優化資本配置的功能。LanceD.(1986)在Bagehot(1873)的研究基礎之上指出,銀行可以甄別項目,將資金投向回報較高的項目中去,從而提高信貸資金的配置效率。王振山(2000)將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應用于衡量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并結合帕累托最優標準,提出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概念。白欽先(2001)從理論層面上討論得出合理配置資金是提高金融效率的有效手段,而資金配置是否有效將決定社會經濟的增長水平。吳競擇、韓芳(2007)通過比較研究1994年和2005年中國信貸資金配置數據,發現銀行信貸資金配置存在明顯的行業集中、城市集中以及區域集中的問題,且銀行信貸資金區域分布的不均衡越來越明顯。鐘磊(2010)研究發現,在對新疆經濟增長的貢獻方面,銀行信貸資金的總量投入拉動作用要遠大于資金綜合要素的拉動作用,且地區資金配置效率整體偏低。朱天星、高麗峰及王赫(2011)通過實證分析研究發現,我國信貸資金的分布情況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

(三)有關信貸資源錯配與產能過剩關系的研究

根據Chacholiades對錯配的定義,信貸資源錯配可以理解為由于市場不完善而無法形成信貸資源最優化配置的一種客觀現象。韓國高和王國立(2013)對1999~2010年中國產能過剩行業的數據分析發現,產能過剩行業的整體投資和自籌資金并沒有得到抑制,資金仍被轉移到了產能過剩行業。譚勁松(2012)等通過研究認為之所以產生錯配是由于政府干預,導致銀行大量貸款被投向產能過剩行業。魏開華(2013)也通過無錫尚德的案例發現商業銀行在產能過剩行業的信貸退出機制不完善,并認為銀行信貸資源配置行為受到了產能過剩環境的影響(譚勁松,2012;魏開華,2013)。劉鐵彬(2013)認為“兩高”行業、傳統加工制造業和新興產業等三類產能過剩行業的銀行信貸投放沖動加劇了相關行業的產能過剩,而信貸投放背后的原因又各有不同。趙婉妤、江珊(2014)在分析我國銀行業信貸資源錯配原因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了信貸資源錯配對產能過剩的影響。康守松(2014)在“解決產能過剩問題與商業銀行信貸結構調整及風險防范”研討會上指出,產能過剩行業在經濟上行階段由于資本利潤率一般高于其他行業,從而其獲得資金包括銀行信貸的能力也較強。產能過剩隨著經濟周期變化是不可避免的,這也導致銀行信貸風險無法避免。產能過剩與銀行信貸風險交織存在互為因果,企業負債水平在產能過剩出現下行拐點之后的較長時期都難以下降,從而導致銀行信貸風險不斷上升,最終成為產能過剩企業高債務風險的承擔者。

三、理論基礎

(一)金融抑制理論

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和肖針對發展中國家首次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論,該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政府部門通過采取行政手段等措施過多干預金融市場從而抑制了金融體系的發展,而金融發展的滯后又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并最終導致金融與經濟發展“退化”的惡性循環。政府所采用的干預手段更多的是通過各種金融政策或金融工具實現“利率管制”,將信貸資源投向自身偏好的項目或領域。正是由于這種“管制”,如果將通貨膨脹率納入考慮,往往實際利率為負值,這就會大大降低儲蓄規模,進而出現銀行信貸資源供不應求的現象。但是在這種金融環境下,市場無法發揮其調節導向作用,加之政府部門的不斷“干預”,就會導致市場出現信貸配給,影響信貸資源配置效率并出現錯配現象。金融抑制在現實中的主要體現是金融市場的價格不斷扭曲并出現信貸配給。如過低的利率無法反映出資金的稀缺程度以及供求情況,加之政府干預往往導致銀行信貸配給,信貸資源不斷的向低效率投資集中,更多的支持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最終導致銀行信貸資源出現錯配,配置效率低下。我們可以看出金融抑制對于實際經濟的影響:r為市場均衡利率,r1為受政府干預情況下的利率,S、D(D1)分別為供給和收益曲線,在只考慮政府對利率管控的前提下,資金供應量會隨著利率的下降不斷減少,如圖中利率為r時,資金供應量為Q,而利率下降到r1時供應量減少到Q1,在現實中,投資需要資金支持,隨著資金供應量的減少,投資也會減少并影響經濟增長。資金配置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受貸款市場利率的影響,而金融抑制的存在會使利率受到干擾并影響資金配置效率,這里主要考慮兩種情況:一是銀行競爭不充分的條件下,銀行機構將貸款利率定為r2,此時銀行將獲取r1r2的利差(租金),供求各方的總收入為afQ10,低于市場完全競爭時總收入為aeQ0,資金配置效率未達到最優;二是受政府干預,貸款利率r1低于均衡水平r,由于利率水平較低,市場需求便會高于均衡水平Q達到Q2。銀行機構為規避風險將根據企業的收益率進行配給,但受制于現實環境銀行無法完全掌握企業真實信息,此時實際得到資金的企業的收益曲線將向左移,低于真實水平,而供求雙方及銀行的總收入僅為acQ10,比前一種情況的收入更少,說明資金配置效率更為低下。從理論上看,金融抑制使資金配置效率低下。從實際操作來看,由于政府的干預(不僅是利率),更多是導致信貸資源按照政府意愿進行配給,產生錯配,特別是地方經濟中的支柱產業,而不會考慮其是否存在或是否會導致產能過剩的現象。我國金融抑制政策主要是信貸市場的抑制(欒天虹,唐勇,2001),低利率和廉價資本的行政配給是其典型特征,持續性金融抑制已導致了我國產業和金融結構的失衡,產業升級受阻,產能過剩問題嚴峻(潘英麗,2013)。

(二)“合成謬誤”問題

薩繆爾森在1955年便提出了“合成謬誤”(FallacyOfComposition)問題,在其著作《經濟學》中對“合成謬誤”問題做出以下解釋:在某種情況下對于個體來說是成立的,從而認為對于整體也是成立的,這便犯了“合成謬誤”。主要是由于在個體成立的某種前提條件對于整體情況來說就不一定存在,也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在對總體進行分析時不能將個體得出的結論進行簡單套用。合成謬誤的典型特點就是自我強化和互相促進,人們在努力避免某種結果的發生會促使其進一步強化自身的行為,并引起一個惡性循環,這與人們的初衷可能恰恰相反。之所以會導致出現合成謬誤問題,主要是由于現實中信息不完全,不存在“完全信息”。經濟波動是不可避免的,當經濟波動時,任何利益主體都有可能成為合成謬誤的推動者,他們會按照自己的預期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并盡快采取行動。經研究表明,合成謬誤問題會導致經濟波動加劇、損害市場效率,并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合成謬誤更多被運用來研究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但在金融體系內,越來越多的學者運用合成謬誤問題來解釋一些金融現象,金融體系內存在的合成謬誤問題主要表現為金融機構間基于對經濟形勢的一致性判斷的趨同行為。如美國“次貸危機”形成過程中,整個房價呈不斷上行態勢,所有人包括眾多金融機構都堅信房價不可能下跌,金融機構大量投資于美國的住房抵押貸款,從而致使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流動性過剩,加劇房地產泡沫積累,最終引發危機。我國產能過剩行業也存在類似的問題。行業產能擴張需要銀行信貸支持,而這個過程中也可能存在合成謬誤問題。由于我國經濟目前還處于發展階段,市場對某個行業的發展前景很容易產生共識,企業投資就會產生“潮涌現象”,大量資金涌入這個行業,在市場預期向好的情況下,銀行機構會有放松貸款標準的沖動,加大對這個行業的貸款投放力度。然而,由于信息不完全,加之企業對市場判斷失誤,單家銀行的理性放貸行為可能導致整體貸款投放過于集中,使信貸資源配置效率大大降低,并產生錯配,成為行業產能盲目擴張的“推手”,產能遠超出市場需求而出現產能過剩問題。當產能過剩問題嚴重以至于出現風險時,銀行貸款又將面臨風險并再次出現合成謬誤問題,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四、實證分析:以川威集團為例

(一)川威集團相關概況

川威集團目前為四川第二大鋼鐵集團公司,該公司依托鋼鐵產業發展為一家集資源開發、回收利用為一體的民營多元化產業集團,是四川省委、省政府重點培育的5個千億元級產值的大企業大集團之一。過去10年,四川鋼鐵行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西部大開發、災后重建與“四萬億”投資,極大拉動了川內鋼鐵市場和項目投資。為了進一步提升企業競爭力,提高市場占有份額,2009年川威集團預算投資60億元建設“釩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實施戰略轉型,省、市、縣三級政府都大力支持其轉型升級擴充產能。2013年“釩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投產后,即遭遇鋼材市場下滑,企業主要以新生產線生產,產能利用率僅64%(根據發達國家經驗表明,當產能利用率低于81%就是嚴重的產能過剩),當年鋼鐵生產板塊虧損1.88億元。受鋼材市場價格持續下降的影響,川威集團經營困難加劇,產量同比大幅下降,虧損急劇擴大。部分銀行機構出于控制信貸風險,開始收回川威集團到期貸款并拒絕續貸,同時要求增加存量貸款的擔保抵押物。到2014年7月,川威集團資金鏈徹底斷裂,宣布對外停止支付一切債務本息,并向內江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破產重整”,川威集團債務危機爆發。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末,川威集團的金融債務余額高達230余億元,涉及金融機構46家,其債務率高達92.57%。

(二)金融抑制視角下的銀行信貸資源錯配與產能過剩

從前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主要是因受政府的各種干預而導致金融抑制,其對銀行信貸資源的影響是無法按照市場需求配置,最終致使銀行信貸資源在產能過剩行業產生錯配。在經濟發展初期,金融抑制的積極作用毋庸置疑,正是由于政府的干預,使我國的經濟在近10年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經濟發展到工業化中后期,政府干預的“后遺癥”逐漸暴露。隨著我國行政分權和財政分權體制的確立,以GDP為導向的政績考核機制導致地方政府行為扭曲,過度追求經濟發展速度和規模。隨著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地方政府直接干預經濟的體制性因素被逐漸消除,但地方政府間接干預經濟的能力,尤其是對要素市場的干預能力,卻在某種程度上被強化。地方政府采取各種優惠手段,使企業內部成本外部化和風險外部化,無形中促使大量的銀行信貸資源集中,錯配到政府看中的項目或企業。政府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包括低價出讓土地、財政補貼、稅收豁免期、為貸款提供政府擔保以及對企業進行注資或對虧損企業進行補貼等,會誘導銀行信貸資源產生錯配,并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企業正常的投資活動。地方政府干預最常用的手段即是低價出讓土地,為推動項目的發展,政府還會通過各種方式給予補貼或行政支持。廉價的土地不僅降低了企業的投資成本,對企業形成了補貼,還為其提供了“隱性”信貸支持。企業將土地價值在資產負債表中以市場價值體現,從表面上看產權比例較高,但實際企業自有資金很少,無法反映自身經營的真實情況。此時,企業以廉價獲取的土地按照市場評估價向銀行機構申請貸款作為項目投資資金,而銀行機構因企業過度投資風險被掩蓋,加之地方政府對重點項目的信貸擔保和協調,在稅收等方面提供優惠或補貼,使得銀行機構高估企業真實盈利水平,最終致使銀行信貸資源產生錯配,促進企業過度投資行為,產能過剩風險不斷積聚。就川威集團而言,政府的干預行為導致銀行信貸資源錯配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遠低于市場價出讓土地。為確保川威集團“釩資源綜合利用項目”落地,當地政府按照招商引資政策以遠低于市場價格為其提供工業用地5000畝,而川威集團又將該土地全部抵押給銀行獲取項目貸款數億元;二是稅收優惠或減免。地方政府對“釩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的稅收按照“兩免三減半”的招商引資政策進行優惠,即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前兩年100%返還,后三年返還50%。此外,新建項目固定資產投資需抵扣的增值稅還可以在項目產生的稅收中抵扣。三是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川威集團投資及招商引資新辦企業自投產之日起3年內免除環保排污費及超標排污費、污水處理費以及代省市收取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外的其他行政事業性等費用,減半收取經營性費用,按最低標準收取服務性費用。四是提供各類名目的補貼。據統計,2012~2014年期間,川威集團下屬成渝釩鈦就獲得政府各項補助高達8.07億元。由于地方政府的干預,提供各種優惠政策支持,銀行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企業實際盈利能力,貸款條件有所放寬(甚至主動介入),間接鼓勵企業在產能過剩基礎上的投資,并通過集團公司內部的股權質押、擔保等從銀行獲取項目貸款,最終導致投資嚴重超預算,并且集團在多條戰線上呈現出非理性的擴張,致使企業自身債務率過高,產能過剩風險陸續暴露。

(三)合成謬誤視角下的銀行信貸資源錯配與產能過剩信息不完全是導致合成謬誤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銀行貸款中存在的合成謬誤問題也是受信息不完全限制。

當人們對于投資項目的預期收益看好時,會促進投資的增長,而銀行機構在對市場的預期樂觀的基礎上,其放貸意愿逐步增強,貸款規模會不斷擴張,這對經濟的增長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并使得市場預期更加向好。如此“正反饋”,投資者的投資熱情不斷上升,資金需求越來越大,而銀行機構此時為其提供大量的信貸支持。在一定程度范圍內,這種“正反饋”會產生良性循環。由于信息的不完全,無法掌握行業整體情況以及其他銀行的相關信息,單家銀行主體基于當時經濟發展水平、行業現狀等分析的放貸行為,從當時來看可能是理性的選擇,但從總體上來說可能就會出現貸款過度甚至是錯配的現象。在產能過剩行業有著明顯的合成謬誤問題存在。在經濟發展初期,行業產能利用率處于較低水平,出于提高產能利用率的目的,此時通過獲取銀行貸款加大投資擴張產能,能夠有效發揮規模效應作用。當產能利用率達到一個峰值后,隨著投資的增加產能利用率會逐漸下降,即導致產能過剩。而在這個過程當中,由于信息不完全的影響,銀行機構和企業都會出現合成謬誤問題。一是銀行貸款合成謬誤問題。對于銀行機構而言,在信貸資源配置時,銀行機構會根據其掌握的信息進行分析并做出放貸決策。但銀行所掌握的信息并不是完全的,單家銀行機構無法充分了解行業的具體情況,如行業整體發展情況、供求狀況以及產能擴張的程度對市場的影響等。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機構所做出的放貸決策可能是不合理的,特別是在對某一行業的發展前景達成共識并有良好預期的情況下,銀行機構放貸會有明顯的“羊群行為”,加之銀行機構“壘大戶”的偏好,單家銀行會參照其他銀行的做法做出信貸決策,出現過度放貸或貸款集中的現象,導致信貸資源產生錯配。而這樣的錯配卻滿足和支持了企業產能擴張的融資需求,致使產能加速擴張,進一步加劇產能過剩的局面(見圖3)。2012年我國鋼鐵行業效益大幅下滑,出現多年未見的全行業虧損。為治理產能過剩問題,政策要求嚴控相關行業的信貸投入,但在這種背景下川威集團仍然受到銀行機構的青睞,銀行機構競相放貸。據統計,川威集團風險暴露時其金融債務高達230多億元,其中銀行貸款179.6億元,涉及銀行機構41家。正是由于合成謬誤問題導致銀行信貸資源扎堆、錯配,助長了川威集團釩資源綜合利用項目超預算投資以及集團整體的非理性擴張。二是企業擴張合成謬誤問題。對于企業而言,無法準確把握整個行業的總體情況,包括企業數量、產出總量等,在行業不斷擴張發展時,企業對產品從供不應求到供過于求的反應會有一個滯后期,這時企業很容易對行業未來的前景產生共識,大量資金在短時間內涌入該行業,即出現投資上的“潮涌現象”,直接導致出現產能過剩的后果。在我國鋼鐵產能已出現明顯過剩的情況下,川威集團為實現戰略轉型,擴充產能,“上馬”釩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企業在不完全信息的基礎上對市場做出判斷,并不斷加大投資,最終該項目投資遠超預算,實際總投資達到上百億元,這也使企業債務不斷加重。正是由于企業自身盲目擴張,川威集團資產負債率由2012年的68.46%上升至2014年的92.55%,資產負債率的飆升導致企業經營財務成本大幅提高,而面對產能過剩的現狀,企業生產經營狀況日益惡化,成為危機爆發的誘因。

五、影響效應

(一)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1.經濟增長受阻。內江市作為老工業城市,近年來工業發展迅速,保持了較快的經濟增長水平。川威集團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為內江市支柱型產業,其對內江市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較大,這也使得政府在產能過剩背景下推動其擴張發展。川威集團風險暴露后,內江市經濟增長受到嚴重影響,2015年以來規模工業增加值連續4個月呈負增長。據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1季度內江市GDP增長僅為0.3%,比2014年末增速下降了8.6個百分點,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1個百分點,排全省倒數第二,僅高于涼山地區;2015年上半年GDP增速雖然有所上升,但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個百分點,而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僅增長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1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更是下降7.1個百分點。

2.就業問題凸顯。當產能過剩風險暴露后,企業生產經營受到嚴重影響,在市場需求未有明顯改善的情況下產能無法釋放,生產所需員工急劇下降。川威集團危機發生曾一度處于“停擺”狀態,所有一線生產員工回家待崗,對社會穩定也造成嚴重影響。依托該企業的上下游鏈條主體生產經營也持續下滑,出于成本控制,必然會裁減員工。如果產能過剩風險得不到有效解決,企業一旦破產,上下游企業也會受到嚴重影響,這在短期內必然會導致區域就業壓力上升。據了解,在此次危機爆發后,僅川威集團釩鈦鋼鐵板塊就裁減員工4000人左右;2013年集團公司員工人均收入3.38萬元,2014年減少到3.04萬元,隨著生產經營的持續惡化,員工面臨“下崗”的形勢更加嚴峻,員工收入急劇下降。

3.對行業企業的影響。川威集團作為一家民營多元化集團公司,其業務涉及三大板塊七大產業,包括現代制造業(礦產業、釩資源綜合利用、水泥業)、現代服務業(貿易業、物流業)、新型城鎮化(鋼結構業、房地產業)等,其直接控股或關聯公司多達60余家。該集團公司在已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下還盲目擴張發展,在風險暴露后造成集團公司及其控股或關聯公司生產經營困難,半數以上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生產經營狀況持續惡化,而集團公司整體虧損日益嚴重,曾一度處于停產狀態,并向內江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破產重整”。在省、市政府相關部門和金融監管部門以及金融機構的共同努力下,川威集團恢復了生產。但由于銀行信貸資源錯配的局面未有改善,企業債務率、財務成本高企,市場需求未得到明顯改善,川威集團僅維持簡單再生產,并未產生任何效益,虧損還在持續。得益于川威集團前期的發展,當地乃至轄內很多企業成為其上下游供應鏈條主體,并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受川威集團風險的波及,這些主體也受到了嚴重影響。一方面生產經營大幅下滑,另一方面銀行機構出于控制風險的目的,企業新增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阻礙了這些企業的發展轉型。

(二)對區域金融的影響

1.銀行信貸退出難。一是產能過剩風險暴露前銀行信貸退出“主觀難”。銀行機構基于對市場的良好預期,導致銀行信貸資源在產能過剩行業錯配,大量的存量貸款集中。從理性角度出發,對于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銀行機構應逐步加大壓縮退出力度,但銀行受考核的棘輪效應影響,銀行機構要完成貸款增長考核任務,在未找到新的貸款投放項目時銀行機構在產能過剩行業存量貸款退出主動性不強,有的甚至新增大量貸款。如2013年,某國有銀行內江分行在川威集團釩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投產后,對川威集團上下游供應鏈條主體發放貸款高達15億元。二是產能過剩風險暴露后銀行信貸退出“客觀難”。由于產能過剩行業中單個企業規模一般較大,貸款較多,涉及的金融機構多,情況復雜。如果銀行機構只考慮自身利益,單方面采取收貸、抽貸等措施,其結果是導致本已資金鏈緊張的企業快速陷入債務危機,快速倒閉或破產,最終銀行機構成為企業風險的承擔著。2014年上半年,川威集團經營困難加劇,虧損面擴大,而部分銀行開始收回川威集團到期貸款并拒絕續貸,同時要求增加存量貸款的擔保抵押,直接導致川威集團危機爆發,而后各家銀行機構被“套牢”,在保持存量的基礎上為其到期貸款轉貸、續貸。

2.銀行信貸資產質量急劇惡化。銀行信貸資源錯配導致產能過剩行業貸款集中,而這些行業內的企業規模都較大,一旦風險被刺破,銀行信貸資產質量惡化的可能性很大。川威集團擁有眾多的子公司或關聯公司,在獲取銀行貸款時往往是通過集團內部的這些公司進行擔保或抵押,危機發生后,由于連鎖反應,相應都出現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導致轄內銀行機構不良貸款及不良貸款率急劇上升。截至2015年6月末,內江市不良貸款余額61.9億元,比年初增加26.8億元,已連續11個月反彈;不良貸款率9.1%,比年初上升3.4個百分點,在全省各市州中最高。而川威集團對全市銀行業資產質量惡化影響顯著,僅川威集團及其關聯公司就已形成不良貸款47.2億元,并有繼續上升的可能,某國有銀行主要受川威集團影響,其不良貸款率已高達50.62%。在受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銀行機構發放貸款就趨于謹慎,加之銀行機構資產質量不斷惡化,在發放貸款方面會更加趨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各銀行機構都反應有效信貸需求不足,從而影響信貸投放力度,最終影響地區經濟增長。

六、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結論本文針對產能過剩問題,結合川威集團風險案例實際,從金融抑制、合成謬誤視角分析了銀行信貸資源錯配產生的根本原因和信貸資源錯配對產能過剩的作用,以及二者對區域經濟金融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

1.目前我國產能過剩行業占據的銀行貸款規模較大,并且存在較為嚴重的銀行信貸資源錯配問題。企業擴張投資需要資金,而銀行信貸資源的錯配正好為其提供廉價的資金,這也成為了企業過度投資的直接“推手”,在市場需求未有明顯改善的情況下,導致產能過剩問題更加嚴峻。

2.政府干預行為、信息不完全等問題會促使銀行信貸資源產生錯配,加劇產能過剩現狀。地方政府出于提升政績的目的,采取各種行政手段,提供各種優惠政策干預企業投資,會誘導銀行信貸資源集中并產生錯配;同時,由于信息不完全,銀行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會對行業發展前景判斷錯誤,企業對市場預期值過高,導致銀行放貸的“羊群行為”和企業投資“潮涌現象”,最終使銀行信貸資源產生錯配,企業盲目過度投資,使本已產能過剩的行業出現更多過剩產能。

3.銀行信貸資源錯配和產能過剩會嚴重影響地區經濟金融發展。目前,產能過剩企業大多是當地經濟支柱,產能過剩風險暴露后,企業生產經營惡化,大多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使區域經濟增長嚴重受阻,就業壓力急劇上升,甚至影響社會穩定。由于銀行貸款在風險暴露前退出不主動,導致退出困難,銀行信貸資產質量急劇惡化,削弱了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力度。

(二)政策建議

1.完善政績考核體系,重新定位地方政府職能。中央政府針對目前對地方政府的激勵和考核機制存在的弊端,要進行重新調整、重新定位。地方政府應把握好經濟發展的整體格局,順應市場經濟規律,引導地方財政更多地投向民生公共領域,從管理型政府轉化為服務型政府。同時可參考借鑒國外政績考核的成功經驗,加強公眾對地方政府行為的監督和評價。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產能過剩行業的調節作用而非干預,對風險暴露的企業要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嚴格依照法律框架和市場規則進行救助,既要避免中小企業被融資成本拖垮,也要防止大型企業倒逼銀行等情況,防范處置不當造成集聚更多風險或影響市場正常秩序。

2.完善信貸資源配置機制,加強和改善金融服務。一是針對目前銀行信貸資源錯配的現狀,監管部門可探索在產能過剩行業建立融資限額動態管理機制,根據經濟發展狀況調整信貸規模,從而提高銀行信貸資源配置效率,并促進企業實現優勝劣汰。二是強化對銀行經營行為的事中監管,對銀行機構的表外業務進行有效監管,促進信貸資源的合理配置,遏制產能過剩和低效的投資項目的融資空間。單一企業貸款介入的銀行機構主體不宜過多,避免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銀行機構協調、行動不一致的情況發生。三是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具有發展潛力、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足夠競爭實力和創新能力企業的信貸支持,優化貸款的審批流程、抵押方式、期限設計等,創新金融產品以適應實體經濟發展實際需要。四是對于產能過剩行業,金融機構要逐步壓縮存量貸款,避免出現各自為政或退出過快導致企業資金鏈突然斷裂引發風險,危及整體貸款安全。

3.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鼓勵直接融資。引導民營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票據、信托產品以及利用融資租賃、并購重組、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進行融資,有效增強企業自身籌資能力,降低對銀行貸款的依賴性。加強中小民營企業上市培育,對各個環節給予輔導和幫助,推進區域產權交易市場建設,鼓勵企業通過股權融資。

4.完善企業退出機制。由于退出成本較高,產能過剩行業企業難以退出,使得產能過剩化解困難,所以必須降低企業退出壁壘。一方面制定激勵政策,鼓勵產業過剩行業企業主動退出。地方政府要在土地、資金、稅收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推動企業兼并重組,解決企業退出存在的擔憂。另一方面要加大淘汰落后的力度,嚴格執行《新環保法》標準,對未達標的企業執行嚴格的淘汰制度,同時政府制定相應配套制度,解決好淘汰企業勞動力轉移問題,以保持社會穩定。

5.進一步完善風險監測和處置機制。從宏觀審慎管理視角建立對區域經濟有重大影響的集團企業或龍頭企業總體債務和關聯擔保風險情況的監測分析機制,對于企業過渡負債、關聯擔保的情況進行提前預警。對于風險企業存在多頭授信問題,涉及金融機構數量較多的情況,應積極促進各家債權機構達成共識,依法制定最優處置方案,統一采取行動,形成最優處置結果。

參考文獻:

[1]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現象”與產能過剩的形成機制[J].經濟研究,2010(10).

[2]趙倩男.宏觀經濟波動對我國水泥行業產能過剩程度的影響分析[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3]尹瑜.農村金融抑制及其解決思路[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4]劉奎.我國金融抑制與深化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

[5]劉西順.產能過剩、企業共生與信貸配給[J].金融研究,2006(3).

[6]劉鐵彬.產能過剩行業信貸風險分析及化解[J].財政金融,2013(12).

[7]周雨.基于產能過剩的商業銀行貸款合成謬誤問題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8]魯曉東.金融資源錯配阻礙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嗎[J].金融研究,2008(4).

[9]趙婉妤,姜珊.銀行信貸資源錯配與產能過剩[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4(5).

[10]張日旭.我國產能過剩中的地方政府行為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11]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課題組.產能過剩治理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4(14).

[12]姜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上升的原因及策略建議[J].經濟師,2014(9).

[13]“解決產能過剩問題與商業銀行信貸結構調整及風險防范”研討會綜述[J].金融論壇,2014(7).

[14]吳成頌,周煒,黃送欽.產能過剩下銀行信貸資源配置行為研究——基于控股股東的持股結構視角[J].科學決策,2015(5).

[15]魏國雄,正確認識和積極化解產能過剩行業的風險[J].行長視點,2015.

[16]劉海明,曹廷求.宏觀經濟不確定性、政府干預與信貸資源配置[J].經濟管理,2015(6).

第7篇

    論文摘要:本文總結了關于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垂直連接的研究。國外方面,該創新始于20世紀80年代。國內的研究較少,才剛剛起步,但近年來,也有很多學者進行了關注。  

一、國外研究 

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兩部門的垂直合作屬于典型的金融創新,該創新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金融市場的專家和政策制定者對非正規金融帶有偏見,認為非正規金融服務太窄、零碎和無效率。 

bouman(1977;1979)的非正規金融市場研究和俄亥俄州立大學農村金融小組,就發展中國家對私人和機構性的非正規金融中介的許多誹謗給予了糾正(adam,1977;adam和ladman,1979)。adam和fitchett(1992)、bhatt(1988)提出,適宜的非正規金融市場,作為金融服務項目創新的一種來源,能夠服務于窮人金融的金融需求。20世紀80年代起,有意義的努力是將非正規金融機構結合到正規金融項目中去。例如,馬拉維的lilonwe土地發展項目、津巴布韋的儲蓄發展基金會、孟加拉國的鄉村銀行、印度尼西亞的phbk(連接銀行和自助小組的項目)等。fuentes(1996)的研究為通過直接的補償計劃把貨幣放貸人和銀行聯系在一起,貨幣放貸人的工資隨著貸款的償還而變化。研究還表明,治理鄉村生活的規范和準則有助于約束人可能的策略行為,從而幫助金融機構。varghese(2004)建立了一個簡單的模型考察了信息不對稱導致的篩選、監督和狀態核查問題以及執行問題,通過對銀行自己發展發放貸和銀行與非正規貸款人聯結起來發放貸款所得的收益的比較,得出了非正規金融與正規金融聯結的激勵相容條件。條件表明銀行應當根據貨幣放貸人的機會成本和信息貢獻補償貨幣放貸人。 

二、國內研究 

左臣明,馬九杰(2006)提出在農村金融抑制背景下,要正視農村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之間的關系,前者有成本優勢,而后者有信息優勢。正式提出將二者連接起來為農村金融服務的設想。 

武翔宇(2007)在綜述中總結道,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金融機構有三種聯結模式。第一、正規金融雇傭非正規人,如私人放貸者、合作社、資金互助社或小額信貸機構等,由其代為篩選、監督借款人以及回收貸款。非正規人貸款的條件、傭金水平等由正規金融決定。第二、轉貸。即正規金融向非正規機構貸款,非正規機構再將從銀行所得到的貸款轉貸給農村借款人。非正規機構向農戶貸款利率、貸款條款等不受正規金融干涉。第三、正規機構隱含的利用非正規金融的信息。如正規金融通過“信貸配給”來利用非正規金融的信息,非正規貸款人通過提供貸款給非意愿違約的好借款人,使其能繼續獲得銀行貸款,并與其共享未來的盈余。并說明了金融聯結的兩個主要研究方向:聯結條款的設計和聯結的效果。并通過構建模型,研究了銀行雇傭鄉村中介篩選和監督借款人以及回收貸款時補償方案的設計。提出我國農村可能作為聯結中介的主體有以下幾種一是金融類鄉村中介,如農村資金互助社、社區發展基金、信貸協會、互助會等;二是村莊資源如村莊的供銷社、衛生所、村干部等;三是生產性的組織,如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四是非政府組織。 

邵興忠(2008)以浙江省為例進行了正規金融和民間金融的對接研究。提出了水平連接和垂直連接的幾種模式。他認為,垂直連接主要有三種方式:正規金融與專職放貸者的連接:正規金融與捆綁信貸(商品信用)的連接;正規金融與小組金融(合會、小額信貸)的連接。 

楊福明、黃筱偉(2008)以溫州為例,通過實證研究,證明了非正規金融與正規金融具有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相互協作的關系,并將其定義為協同性。從金融生態的角度出發,認為這種協同性是金融生態體系自我調節機制發揮作用的結果。主張把民間金融看作是金融生態系統中一個重要的生態主體,在對民間金融的改革和規范過程中,要考慮金融生態環境因素的影響。 

吳成頌(2009)提出了我國非正規金融與正規金融進行水平連接和垂直連接的幾種模式構想,在相關的制度安排上建議讓非正規金融合法化、加強金融監管、完善服務體系。在制度安排上提出,以利率是否符合民法所要求的不超過商業銀行貸款利率4倍為標準。只要合法的放貸者和金融小組就近簡單備案,就可以進行放貸活動,以實現垂直連接。 

劉杰(2008)對垂直連接的前提條件、效率、可行性進行了完整的理論分析。并得出結論。認為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之間的“互補”關系是實現“垂直連接”的前提。并找到了影響“互補”關系形成的相關因素。另外,“垂直連接”的效率與農村信貸市場的非正規金融市場結構有關。非正規金融市場結構既有可能形成競爭也會造成合謀。競爭的局面是“垂直連接”所愿看到的。進一步放寬假設的情況是,我國大多數地區非正規金融表現為壟斷市場結構特征。“垂直連接”的剩余可能會被壟斷者完全占有,但同時加大了農村資金的供給,其代價是加劇了農村的不平等。而我國的農村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是非常重要的非正規金融壟斷組織形式,而這些組織并不會完全占有剩余,所以應當被視為“垂直連接”的重要參與主體。總之,“垂直連接”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是可行的,但是這種可行是有條件的。因而在實施過程中應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確立各自的政策預期,不能搞一個模式。農民組織化程度越高,商業化程度越高,“垂直連接”越有效。 

萬川川(2010)以遼寧農戶家庭為例,通過實證分析得出: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存在著協同效應,兩者通過‘垂直連接’是能夠增加農村金融供給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構想我國農村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垂直連接’采取的模式,認為我國正規金融可以考慮跟商品交易互聯以及和自有資金放貸者和金融小組的合作。 

參考文獻: 

[1] 武翔宇.我國農村金融聯結制度的設計.金融研究.2007 

第8篇

【關鍵詞】 科技型; 中小企業; 融資環境; 融資策略; 互動關系

一、引言

2011年我國出現了中小企業因為資金鏈斷裂而引發生存危機甚至“老板跑路”的現象,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再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普遍的看法是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差,其實這里面既有企業外部的融資環境問題,也有企業自身的融資策略問題。“十二五”期間,我國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科技型中小企業對于促進經濟增長、推動技術創新、創造就業等方面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討的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環境改善與融資策略選擇的互動關系的研究展望,或許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本文中的融資環境是指影響或制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的一切外部條件的總稱,融資策略是指作為資金需求方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各種融資方式及其組合。科技型中小企業是高新技術與中小企業的緊密結合,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企業,其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充足有力的資金支持。有關中小企業融資的文獻同樣適用于科技型中小企業,同時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也有自身的特征。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一)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

關于“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國內外學者分別從金融業市場結構、商業銀行內部管理、外部支持條件等角度進行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1.大力發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機構。Jayaratne & Wollken(1999),林毅夫、李永軍(2001),王宵、張捷(2003),魯丹、榮(2008)等從銀行業高度壟斷、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高、抵押難等方面進行論證;2.改革商業銀行內部管理。Berger & Udell(1995),何德旭等(2008),劉敏、丁德科(2010),徐忠、鄒傳偉(2010)等從銀行內部貸款審批權、激勵約束機制、信貸融資技術、金融新產品等方面進行分析;3.改善外部支持條件,William et al,(2004)、應展宇(2004)、楊勝剛、胡海波(2006)、董裕平(2009)等從信用擔保、征信體系、利率市場化、法律稅收等方面進行論述。Hernández-Cá-

novas & Koёter-Kant(2011)等還發現不同國家的中小企業融資活動與其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經濟環境、法律環境密切相關。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學者們還強調了政府支持、風險投資、產權交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Allen & Gale(1999)提出了新興產業融資模型,強調了政府支持初創期企業發展的作用;楊軍敏、徐波(2007)認為發展產權交易市場、提高企業內源融資與直接融資的比例是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一條可行路徑,它可以降低企業熱衷間接融資給銀行帶來的經營風險;湯繼強(2008)從轉型時期政府職能的角度出發,提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梯形融資模式,分析了政府在梯形融資模式中的作用。

(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策略

關于“中小企業融資策略”,Berger & Udell(1998),田曉霞(2004),羅正英、段佳國(2007),周中勝、王愫(2010)等分別從中小企業資本結構、融資次序、生命周期、治理結構、成長環境、所有者特征等方面進行分析,他們指出由于中小企業融資的一些特殊性,決定了中小企業融資需求與傳統理論存在著相當的差距,迄今仍有不少問題和爭論有待于進一步的解釋。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學術界還強調了企業自身選擇的重要作用:陳玉榮(2010)指出科技型中小企業從種子期、創業期、成長期、成熟期到走向衰退期,每一步都需要不同的融資戰略;高松等(2011)分析了科技型企業在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資結構、遇到的融資問題和解決途徑,提出了企業應根據生命周期特點選擇合適的融資方式;Li Xiao(2011)指出由于中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缺少中長期資金的需求與供給,導致其面臨技術創新和開發新產品的嚴重障礙。

(三)評述

研究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文章、著作相當多,取得了許多深刻的見解、提出了不少重要的建議。但融資是供給和需求兩方在一定約束條件下的自愿交易行為,從融資環境改善與融資策略選擇的互動關系視角研究中小企業融資問題還較少見到,特別是以科技型中小企業為對象的全面研究。張浚脯、蔣辰柳(2011)雖然在文章題目中有“融資環境與融資行為互動關系”字眼,但只是論述了融資環境及成長周期對中小企業融資行為的影響,并沒有涉及中小企業融資動機與選擇能力對融資環境改善的影響。陳龍興(2010)的碩士學位論文與此類似。本文強調的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與融資策略之間有一定的互動關系,它們之間的“相容性”會影響融資效率,這是以往研究所欠缺的,也正是本文的立意之處。

三、研究展望

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效率的提升既取決于企業外部融資環境的改善,也取決于企業自身融資策略的選擇動機及能力。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環境改善與融資策略選擇的互動關系的主要研究內容,是考察融資環境改善與融資策略選擇的“相容性”,具體包括:

(一)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環境改善與融資策略選擇互動關系的理論分析

融資環境的改善影響融資策略的選擇,而融資策略的選擇動機及能力也應是改善融資環境的考慮因素。因此,要借助制度變遷、信息不對稱、中小企業融資、博弈論等理論,結合中國制度背景,對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環境改善與融資策略選擇的互動關系進行理論分析,奠定實證分析的基礎。

(二)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環境改善與融資策略選擇互動關系的實證分析

自1998年6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頒布《關于進一步改善對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以來,國家和各級政府以及金融監管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旨在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與政策,如1999年6月出臺了《關于建立中小企業信貸擔保體系試點的指導意見》、2002年通過的《中小企業促進法》、2006年8月通過的《破產法》、2007年10月1日正式生效的《物權法》、2008年5月銀監會《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2008年8月銀監會《關于認真落實“有保有壓”政策進一步改進小企業金融服務的通知》、2009年9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對于科技型中小企業,還有一些特別的措施,如1999年6月25日正式啟動了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2007年中央財政設立了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效果如何需要通過實證分析來獲取經驗證據。因此,實證分析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融資環境改善導致科技型中小企業選擇融資策略,從而提升融資效率的多元回歸分析。

從資金需求方——科技型中小企業來看,自身狀況、發展戰略、知識缺口等影響其對融資環境改善的適應情況,從而影響其融資策略的選擇乃至融資效率。建議通過典型案例或大樣本數據來分析科技型中小企業適應融資環境改善情況對其融資策略選擇的影響,獲得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環境改善與融資策略選擇的“相容程度”的證據,從而間接推斷融資環境改善是否考慮或多大程度考慮了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策略選擇的能力。

(三)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環境改善與融資策略選擇的政策建議

最后是以價值判斷為導向的規范分析,即根據學術研究的發現,參考國外先進經驗,結合現實情況與未來發展趨勢,為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改善與融資策略選擇提出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1] 富蘭克林·艾倫,等.比較金融系統[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 Berger,A.N.& Udell,G.F..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 The Role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22).

[3] Berger,A.N.and Udell,G.F..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J].Journal of Business,1995,68(3).

[4] Hernández-Cánovas,Ginés & Ko?ter-Kant,Johanna.SME Financing in Europe: Cross-country Determinants of Bank Loan Maturity[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2011(5).

[5] Jayaratne,J.,Wollen,J..How Important Are Small Banks to Small Business Lending?[J].Journal of Bankingand Fiance,1999(23).

[6] Li Xiao.Financing High-tech SMEs in China: A Three-stage Model of Business Development[J].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2011(4).

[7] William D,Bradford,Chao chen.Creating Government Finaneing Programs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hina[J].China & World Eeonomy,2004(3-4).

[8] 陳龍興.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和融資行為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9] 陳玉榮.科技型中小企業各生命周期階段的特點及融資策略[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7).

[10] 高松,莊暉,陳子健.上海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及對策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1(3).

[11] 課題組(何德旭,等).政策環境、金融結構與信貸技術[J].財貿經濟,2008(9).

[12] 林毅夫,李永軍.中小金融機構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01(1).

[13] 劉敏,丁德科.創新我國中小企業貸款模式的對策研究[J].管理世界,2010(8).

[14] 魯丹,榮.銀行市場競爭結構、信息生產與中小企業融資[J].金融研究,2008(5).

[15] 羅正英,段佳國.中小企業融資結構選擇的內生性約束模型研究[J].會計研究,2006(8).

[16] 湯繼強.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政策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17] 田曉霞.小企業融資理論及實證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2004(5).

[18] 王宵,張捷.銀行信貸配給與中小企業貸款[J].經濟研究,2003(7).

[19] 楊軍敏,徐波.產權市場建設與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行為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2).

第9篇

據國家統計局2012年的統計數據,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近4000多萬戶,中小企業占中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對GDP的貢獻超過60%.然而,當前中小企業發展中,由于其生產經營中,對資金的運籌安排具有較大的不可預測性和波動性,企業資金需求會經常發生變化,融資難問題成為中小企業的發展瓶頸。而這一企業界恒久的話題,在當前“錢荒”環境下更為嚴重,融資之渴亟待解決。

一、錢荒“背景下的中小企業融資困境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狹窄,其目前發展主要依靠自身內部積累,即內源融資比重過高,外源融資比重過低。融資途徑上看,銀行貸款是中小企業最重要的外部融資渠道,調查數據表明,以銀行信貸資金作為首要融資渠道的中小企業占比達到21.9%,其次為自有資金,占比為6.4%,而在外源融資中,我國中小企業融資供應的98.7%來自銀行貸款,即直接融資僅占1.3%.由于信用體系沒有形成,大量中小企業很難直接得到信貸支持,大量民間資金也沒有直接投資渠道。中小企業普遍缺乏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不僅權益資金的來源極為有限,而且很難獲得長期債務的支持。目前,隨著銀行業“錢荒”危機的到來,就中資商業銀行來說,現實讓其更加青睞向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放貸,中小企業不得不轉向小額貸款公司、私募股權投資公司等其他渠道尋求資金。因此,通過發展創新型融資工具,從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多樣化融資途徑,擴大融資規模。其中,加快推進資產證券化融資是中小企業面對“錢荒”的正確選擇。

二、小企業融資的新思路——資產證券化

銀行業“錢荒”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較大,一是利率方面,同業市場利率走高影響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導致實體經濟更為脆弱;二是流動性方面,利率維持高位較長時間,會導致實體經濟的流動性出現紊亂,可能會使實體經濟流動性收縮力度較大,以至于資金鏈斷裂。面對這個情況,中小企業應借此轉化融資思路,發展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從而在整體上發展創新型融資工具,改善我國金融市場結構。

資產證券化為緩解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困境提供了很好的解決途徑。它的實質是原始權益人將能夠產生可預期穩定現金流的基礎資產轉讓給投資者進行債務融資。通過把企業中的一部分資產以一定的結構安排進行重組,這些資產往往缺乏相應的流動性卻能產生穩定的、可預見的現金流,在對這些資產進行收益要素和風險成分的分離后,用其中的一些優質要素進行擔保,通過特殊目的載體(specialpurposevehicle,SPV)發行證券,出售變現后以獲得融資。

(一)中小企業資產證券化的動因資產證券化是一個新型的融資工具,是一個較低風險、較高回報的,多元化的投資組合。對于融資者而言,資產證券化業務是一種債務融資;對于投資者而言,資產證券化產品是一種固定收益品種。在這種融資方式下,企業憑借其缺乏流動性但具有可預期收入資產的未來收益能力進行融資,其信用水平則被置于相對次要的地位。所以,這種融資方式非常適合擁有優質資產但受限于自身的信用級別和融資渠道的中小企業。

對于融資者而言,資產證券化融資雖然是以原始權益人的部分資產的未來現金流收益進行融資,但是它是以資產的預期回報為導向,資金流直接依賴于對證券化資產的盈利能力的預測。同時,SPV并不是簡單地以某個中小企業的資產的收益權作為證券發行融資,而是結合資產未來資金流的可靠性、穩定性和長久性,交易結構的有效性、嚴謹性和創新性的優勢,與其他眾多企業的資產進行充分的組合和風險的對沖后發行證券融資。所以,原始權益人的資信能力并不重要。由此可見,即使資信度不高的中小企業,只要有優質的資產及其帶來的穩定現金流,就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產品進行融資。中小企業通過資產證券化融資,可以改善企業資產結構,增強資產的流動性,提高企業運用和管理資本的能力,有效地降低融資的風險。

對于投資者而言,這類創新產品能夠滿足要求穩定收益的投資者的投資需求。資產抵押證券根據不同的投資風險、投資回報以及投資期限、投資成熟度的要求和偏好的不同,結合標的資產的本金和利息現金流支付機制的變化,在穩定可靠的同時,它能夠滿足投資者的各種需求,相對于其他投資渠道選擇性更強,風險更低,資金流動更自由。

(二)中小企業資產證券化的優勢和作用1.增加企業財富。通過資產證券化平臺及其工具,中小企業首先獲得了許多固定收益投資組合的銷售機會,相較于傳統融資方式,在增長企業財富的同時降低了融資的風險和成本。其次,可以促使金融機構將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引導到直接融資市場上,結合間接融資模式下金融中介對企業的熟悉以及直接融資模式下投融資行為的高效運作等方面優勢,在兩種融資模式之間構筑起一座橋梁相連,在當前條件下盡量滿足中小企業較為迫切的融資需求。

2.降低成本。如果企業通過資產證券化融資,資產出售給SPV的現金不分配給股東,企業可以用它來實現這部分的現金流的凈現值為正的投資機會。因此,可以加強企業的資產證券化的價值和經理的表現之間的關系,增加企業利潤,改進管理激勵經理的投入,降低成本。

3.減損凈資產限制。對比來看,發行企業債券的總面額不得大于該企業的自有資產凈值,發行短期融資券的待償還余額不得超過企業凈資產的40%,銀行貸款要受銀行授信額度的約束,發行可轉換債券和股票也要受到有關額度和市場條件的限制。而資產證券化的融資方式則突破了這些限制,企業的融資額度是直接根據證券化資產池的可預見的現金流來確定。

4.確立公允市場價值。傳統的融資方式中的中小企業一直處于劣勢地位,扭曲了中小企業的市場價值的發現機制,而資產證券化正有利于引導建立起一個對中小企業的市場價值合理的發現機制。“錢荒”背景下,中小企業有著較低的信用評級基礎,又缺乏有效的抵押或擔保條件,傳統融資方式會額外增加中小企業的風險補償成本,如此讓缺乏資金的中小企業的財務負擔加重,造成其未來的盈利能力透支。因此,通過將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引入到投融資行為更為成熟的全國性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債券市場等,通過資產證券化產品,提高信用評級。

綜上所述,企業資產證券化是中小企業進行長期、大額籌資活動中,融資效益較高、綜合成本較低、投資風險較小的籌資方式,對于其財富總量增加、信用評級提高具有較大的意義。

三、中小企業資產證券化實施難點和重點

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是中小企業資產證券化的主要方式。《關于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有關事項的通知》中要求,信貸資產證券化入池基礎資產的選擇要兼顧收益性和導向性,既要有穩定可預期的未來現金流,又要注重加強與國家產業政策的密切配合。鼓勵金融機構選擇符合條件的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貸款、涉農貸款、中小企業貸款、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汽車貸款等多元化信貸資產作為基礎資產開展信貸資產證券化。

由于中小企業規模的限制和融資需求的特殊性,試點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當中,中小企業貸款的數量和比例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中小企業貸款較多為短期貸款,而資產證券化產品期限較長,所以資產證券化難度相對較大。同時,多數中小企業在制度建設和企業治理上不夠完善,在材料準備和審核階段存在較多問題。針對現實存在的難點,中小企業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努力:

(一)努力提升中小企業管理水平中小企業的企業規模普遍不大,組織結構相對簡單,管理方式較為單一,人員素質相對不高,產品或服務品種單一或較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容易處于劣勢。所以,中小企業的管理水平提高是第一步。

規范財務組織和制度。首先,中小企業的管理層要積極吸收先進的企業文化理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其次,企業應重視財務管理的戰略作用,金融管理部門要給予更大的權力和責任。再次,規范財務會計,重視會計人員服務能力和道德標準,為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提供便利條件,提高財務信息的透明度,以滿足多數投資者在企業財務信息的需求。

注重樹立企業良好形象。在企業資產證券化的過程中,應該有一個良好的企業形象,以吸引企業SPV購買證券化資產。事實上,一些中小企業已經意識到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的戰略意義,同時也十分重視形象宣傳。在短期內,我們必須承認,這是一個不成比例的投資和收益。但是,企業形象戰略是一個長期的投資回報,不能急功近利、操之過急。建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樹立企業品牌意識,需要經過廣泛而長期的努力,中國的中小企業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設立適合中小企業資產證券化的SPV組建有政府背景的SPV.我國企業資產證券化還處于起步階段,由政府參與組建的SPV充當資產支持證券融資的中介機構,有以下幾方面的好處:首先,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出臺,宏觀調控手段和自身影響力來實現SPV條件的滿足;其次,建立政府支持的SPV有利于其改善或提高信譽的水平,有助于改善資產證券化的信用評級,從而增強投資者的信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進入資產證券化市場。

設立信托型SPV.在國際金融業混業經營大趨勢下,信托機制是在我國現有法律環境下推進資產證券化業務最有保障的方式。設立信托型SPV,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天然優勢,從事企業資產證券化業務,而不是僅僅局限在信貸資產證券化領域。不過,從長遠看,信托公司除了扮演受托人的同時,將來可以將資產證券化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到信托公司的信托貸款,讓其作為資產證券化發起人,將信托貸款證券化,改善自身資產結構和流動性。

(三)設立專項投資基金由于目前中國的金融市場不健全,資產證券化的關注度集中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資產證券化的實現缺少專項資金的支持,二級市場交易的活躍也因此受限。中小企業專項投資基金的建立和完善,是資產證券化的現實需要,是支持和促進中小企業融資的創新的有效途徑。該類基金多以政府部門出資為主,以金融機構、大型企業的資金為輔,吸收自然人的資金,配以制定更為優惠的稅收政策,從而擴大基金規模,壯大基金實力。

第10篇

關鍵詞:政策性金融;社會責任;金融法律;金融立法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094-02

一、中國政策性金融社會責任界定

(一)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

按照目前理論界一般描述,商業銀行社會責任是指對其股東、員工、消費者、商業伙伴、政府和社區等利益相關者以及促進社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所應承擔的經濟、法律、道德與慈善責任。筆者認為,經濟責任只是銀行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前提,不應作為銀行業金融機構社會責任的構成部分。理由是:經濟責任即謀求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責任,經濟責任對社會的貢獻,是非主動的行為,社會責任是商業銀行在追求盈利的基礎上產生的正效應。相比較而言,經濟責任之于社會責任是非正相關的,不論企業的盈利能力多強,都有可能不履行或者不愿很好地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商業銀行法律層面的社會責任是法律和行政法規規定的銀行應當對社會承擔的責任,比如經營過程中的誠信行為、安全保障、銀行產品的實用價值、反洗錢等,具有強制性;而道德層面的社會責任是由銀行自愿履行的社會責任,比如優質文明而人性化的服務、慈善事業、綠色信貸等,主要通過激勵、輿論等來協助實施。

中國商業銀行社會責任的實踐起步較晚,2006年浦發銀行國內第一份社會責任報告;2007年4月,銀監會了《關于加強大型商業銀行社會責任的意見》;2008年9月,13家股份制銀行簽署了《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社會責任宣言》,標志著在商業銀行自身努力和監管推動下,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意識已經增強。接受美國次貸危機直接帶來的教訓,在后危機時代,重建銀行社會責任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命題。

(二)政策性銀行的社會責任

政策性銀行的社會責任有別于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這是二者的經營目標決定的。商業銀行以經濟有效性為目標,即按照市場法則和比較收益原則,著眼于每一項經營活動、每一筆業務都要盈利,即追求利潤最大化。政策性銀行則是以社會效益為目標。政策性銀行為了實現其社會效益目標,就必須專門為貫徹、配合政府特定的社會經濟政策和意圖,充當政府發展經濟、促進社會發展穩定、調節管理宏觀經濟的工具。可見,與商業銀行不同,政策性銀行擔負的就是社會責任,開展業務的目的就是履行社會責任,除主營業務外,政策性銀行還要履行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即對其內部員工、金融消費者以及經濟、社會與環境額可持續發展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政策性銀行的社會責任邊界遠大于商業銀行社會責任的邊界。

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討論:第一,既然政策性銀行的存在就是為了履行社會責任,那么政策性銀行有無向社會公布其社會責任的必要?第二,從理論和外國的實踐看,政策性銀行允許涉足少量的非政策性業務,在這種情況下政策性銀行的社會責任又如何界定?

第一個問題,實際上有個前提,即:政策性銀行本身是按照法律法規開展業務且能夠恰當地履行政策性銀行的職能和社會責任,這時,政策性銀行是沒有必要對社會公開其社會責任報告的,其政策性銀行的職能和社會責任履行程度,屬于政府部門對其績效評價的范疇,而不需要接受公眾評判。反過來,如果政策性銀行本身沒有很好地履行政策性銀行的職能和社會責任,而是大量地從事商業性業務,即使公布社會責任報告,也不能說明對社會責任盡責了,反倒說明了它商業化取向的實質。第二個問題,政策性銀行涉足少量的非政策性業務,目的是為了加強盈利能力,彌補因開展政策性業務而帶來的損失,增強政策性銀行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政策性銀行盈利也是為了履行政策性銀行的職能,是間接地履行社會盡責。

二、中國政策性金融社會責任盡責評價

(一)社會責任盡責現狀及評價

1.國開行。自2004年以來,國開行充分利用了良好的國內外經濟、金融甚至政治環境,配合商業化進程的加快,機構和人員驟然增加的同時,業務范圍逐步擴大,外匯貸款和外匯投資急劇增加,貸款規模也急劇膨脹,從2004年末的1.4萬億元猛增到2009年末的3.7萬億元;凈利潤相應增加,由2004年末的174億元增至2009年末的319億元。國開行由于其業務范圍的突破和盈利能力的提高,已于2008年末完成商業化改造,退出政策性銀行舞臺。這一時期,國開行政策性業務基本停滯,重點發展商業性業務,追逐高額利潤,社會責任盡責程度弱化。國開行的轉型,實際上是由開發性政策性銀行轉型為開發性商業銀行,帶來的后果可謂立竿見影,近年來地方融資平臺的爆炸式發展,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開發性政策性銀行缺位給社會帶來的無奈與尷尬。。

2.農發行。農發行自2004年以來開始了改革,業務范圍也逐步擴大,貸款規模也開始膨脹,從2004年末的7 190億元增加到2009年末的14 513億元,經營利潤相應增加,由2004年末的24億元增至2009年末的144億元。社會責任盡責方面,一方面,由于業務范圍的擴大,貸款增加,支農力度有所增強;另一方面,隨著糧食市場的放開,在支持糧食收購和保護農民利益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再加上農發行業務局限在糧食流通領域,貸款涉足商業性貸款領域,距離三農仍然較遠,社會責任發生了一定偏離。另外,農發行上述盈利數字是稅前的經營利潤,而不是稅后利潤。農發行在年底提取呆賬準備金,作為經營利潤的抵減項,而后再繳納企業所得稅。農發行年末貸款損失準備余額為147億元,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僅為28.12%,大大低于同期國開行27.7%的水平。農發行2004―2009年在經營利潤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凈利潤卻一直微乎其微。可見,農發行的盈利是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但盈利的渠道也存在一定問題,比如因考核存款與保險手續費收入,基層行為完成指標,往往利用信貸杠桿或采取企業不自愿的方式,虛增了農發行的賬面利潤,一定程度上是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二)社會責任盡責偏離原因

第一,無法律約束是根本原因。中國三家政策性銀行成立的依據是1993年《國務院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關于組建三件政策性銀行的通知及經國務院批準的三家政策性銀行的《章程》,層次低,缺乏系統性和權威性。第二,無適當監管是次要原因。三家政策性銀行成立之時,到底歸屬財政部還是人民銀行監管沒有明確。銀監會的成立加強了對政策性銀行的監管,但從監管歷程看缺乏專門的監管依據,往往是比照或參照商業銀行的標準加以監管,針對性不強,效率不高。第三,無正確導向是直接原因。中國政策性銀行成立僅是權宜之計,沒有彌補市場失靈、協調信貸配給、促進特殊行業或領域發展的宏觀考慮;在經濟金融形勢變化時,沒有與時俱進地調整職能;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發生矛盾的時候,偏重經濟效益,放棄了政策性銀行理應堅持的經驗原則,并不顧政策性銀行各自業務的特性進行“一刀切”,千方百計醞釀政策性銀行轉型;在對政策性銀行進行績效評價時,沒有針對政策性銀行的特殊性設計相應指標,而是采取與商業銀行趨同的指標。

三、中國政策性金融盡責立法保障

(一)國外政策性銀行立法經驗借鑒

從國外經驗來看,政策性銀行的成立大都有正式的法律作為依據,且呈現如下特點:把商業性金融立法與政策性金融立法放在金融法制建設同等重要的地位;先制定政策性銀行法,而后成立相應的政策性銀行;對政策性金融機構進行單獨立法,專項規范;從內容上看,對機構組織與業務運作兩方面的有機結合與統一,明確機構地位和運行原則;確立政策性金融機構特殊的融資原則;與時俱進地修訂、補充和完善,動態調整。

(二)中國政策性金融立法建議

1.從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是相互對稱、具有不同質的規定性的兩大金融族類的戰略高度,確立政策性金融機構特殊的法律地位。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無論我們承認與否,金融事實上是一直存在著和劃分為商業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兩大族類;與此相對應,各國立法當局也是嚴格地將金融類法規分為針對商業性金融的一般法律同針對政策性金融的分門別類的特殊法律兩大類,而且后者也不受普通銀行法的制約。政策性金融機構在從事金融活動和參與金融法律關系時,與商業性金融機構一樣具有獨立的法律主體資格和平等的法律地位。

2.各種政策性金融機構要分別單獨立法,盡快制定《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法》和《中國進出口銀行法》,同時避免“商業化”思維,確保政策銀行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根據時展和國情需要,確需增加新的政策性銀行,如中小企業政策性銀行、住房信貸政策性銀行、綜合開發政策性銀行等,要先立法,后成立和運作。

3.要保持政策性銀行的可持續發展。立法時明確政策性銀行的資金來源和經營原則,避免政策性銀行在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兩個方面自行或人為調整,偏離政策性銀行方向。要與時俱進地對有關法律法規進行修訂、補充和完善,保持動態調整,與經濟金融發展宏觀環境相適應,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應著重實現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經濟金融環境的協調均衡。

4.要結合上述幾點制定有強針對性的《政策性銀行監管法》,避免監管失當,提高監管效率和監管效果。

參考文獻:

[1]白欽先,曲昭光.各國政策性金融機構比較[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3.

[2]白欽先,譚慶華.政策性金融立法的國際比較與借鑒[J].法制,2006,(6).

[3]譚慶華.政策性金融功能研究――兼論中國政策性金融發展[D].廣州: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5.

[4]周小川.積極推進中國政策性銀行的改革與發展[J].中國金融,2006,(10).

[5]張令騫.中國政策性金融體制異化與回歸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5.

第11篇

論文摘要:在浙江省,各中小企業雖然發展狀況良好,但是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各家商業銀行大多不愿意提供貸款,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普遍存在,因此中小企業對資產證券化的需求很迫切、很強烈。與此同時,很多市縣級地方政府在大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遇到了國家的嚴厲控制,且不能發行市政債,而在一定時期內,各市縣級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基本穩定,這樣一來,各市縣級地方政府對資產證券化的需求也很迫切、很強烈。筆者認為,浙江省資產證券化的突破口應該選在中小企業和市縣級地方政府這兩個領域。

一、國內外資產證券化的現狀

資產證券化是將一組缺乏流動性但其未來現金流可以預測的資產組成資產池,以資產池所產生的現金流作為償付基礎,通過風險隔離、現金流重組和信用增級等手段,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資產支持證券,從而將組合資產預期現金流的收益權轉換成可以出售和流通的、信用等級較高的債券或受益憑證的結構性融資技術和過程。

資產證券化起源于美國,1968年美國政府國民抵押協會發行了世界上第一只資產支持證券——抵押貸款債券,開創了資產證券化的先河。資產證券化因為其自身的獨特優勢,自產生以來獲得了迅猛地發展。目前在美國,資產支持證券的規模已經超過了國債和企業債,成為美國債券市場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品種。資產證券化在美國的債券市場乃至資本市場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國內的資產證券化開始于2005年,并且一開始就遵循著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徑分別發展。一條路徑是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監會主導的信貸資產證券化,其主要依據為《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運作模式采用了信托結構,證券化資產主要來源于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的存量貸款,我國目前已經完成的信貸資產證券化項目有4個(具體情況參見表1);另一條路徑是中國證監會主導的企業資產證券化,其主要依據為《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運作模式采用了證券公司專項資產管理計劃,證券化資產主要來源于各類企業的收益權或債權,我國目前已經完成的企業資產證券化項目有9個(具體情況參見表2)。近來,在中國人民銀行的主導下,正在探索資產證券化的第三條路徑——非信貸資產證券化,運作模式也采用了信托結構,證券化資產主要來源于各類企業利益、應收賬款、道路收費和公共設施的使用費等等,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非信貸資產證券化項目有1個,即重慶市政資產支持證券。該項目的發起人是重慶市軌道交通總公司和重慶市城市建設投資公司,計劃募集資金50億元。

二、浙江省資產證券化的現實條件

浙江省資產證券化的現實條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浙江省直接融資的比例偏低,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潛力巨大

截至2007年底,浙江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規模高達2.90萬億元,貸款規模高達2.49萬億元。雖然浙江省的企業上市工作卓有成效,但是相對于如此巨大的間接融資規模,浙江省的直接融資規模仍然顯得十分弱小,僅占各種融資總規模的5%左右。此外,浙江省游離在監管范圍之外的民間資金規模估計在1萬億元左右。而資產證券化可以為浙江省的各類企業提供一種新的直接融資工具,同時為浙江省的城鄉居民提供一種新的投資渠道。因此,可以預見資產證券化在浙江省的發展潛力巨大。

(二)國外已經有相當成熟的資產證券化經驗可以借鑒

在國際資本市場中,固定收益產品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美國的固定收益產品余額已經超過了股票市場余額。而在固定收益產品中,資產證券化產品已經成為存量最大的產品類別,如美國截至2005年末資產證券化產品余額已經超過國債余額,也超過了企業債余額。德國自2000年推出證券化貸款計劃以來,已經給超過5萬個中小企業提供了170多億歐元的貸款。國外在資產證券化領域已經積累了相當成熟的經驗,可以為浙江省的資產證券化提供借鑒。

(三)國內資產證券化的實踐和探索正在穩步推進

2005年以來,我國的資產證券化在實踐上獲得了突破,信貸資產證券化和企業資產證券化兩種模式齊頭并進、并駕齊驅,先后完成了2個信貸資產證券化項目和9個企業資產證券化項目,積累了很好的經驗,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有利于浙江省資產證券化的大力推進。

(四)現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框架為資產證券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目前我國涉及資產證券化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主要有: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監會的《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中國銀監會的《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監督管理辦法》、中國證監會的《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關于證券公司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和《關于證券投資基金投資資產支持證券有關事項的通知》、國家財政部的《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會計處理規定》、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的《關于信貸資產證券化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等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陸續出臺,為浙江省開展資產證券化提供了很好的制度保障。

三、浙江省資產證券化的突破口選擇

目前,我國已經試點的資產證券化的模式有兩種:一種是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監會主導的信貸資產證券化,具體采用的是信托模式。另一種是中國證監會主導的企業資產證券化,具體采用的是證券公司專項資產管理計劃模式。在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框架下,浙江省可以選擇的資產證券化模式有且只有以上這兩種。

在浙江省,各家商業銀行的資產狀況和盈利狀況都很好,其資產證券化的需求不是很迫切;各大型企業的資產狀況和經營狀況良好,貸款需求可以得到較好地滿足,其資產證券化的需求不是很強烈。而各中小企業雖然發展狀況良好,但是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各家商業銀行大多不愿意提供貸款,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普遍存在,因此中小企業對資產證券化的需求很迫切、很強烈。與此同時,很多市縣級地方政府在大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遇到了國家的嚴厲控制,且不能發行市政債,而在一定時期內,各市縣級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基本穩定,這樣一來,各市縣級地方政府對資產證券化的需求也很迫切、很強烈。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浙江省資產證券化的突破口應該選在中小企業和市縣級地方政府這兩個領域。就具體模式而言,中小企業可以采用中小企業信貸資產證券化(信托模式),也可以采用中小企業集合資產證券化(證券公司專項資產管理計劃模式),但短期內采用中小企業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可行性更強一些。市縣級地方政府可以采用市縣級地方政府資產證券化(證券公司專項資產管理計劃模式)。

具體來說,中小企業信貸資產證券化的試點可以借鑒國外已經相當成熟的中小企業信貸資產證券化項目和我國已經進行過的2個信貸資產證券化項目,因此其可行性很高。但在我國仍然很有推廣的意義,其特色在于其他已經進行過的信貸資產證券化項目都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某些特定信貸資產的證券化,而其他商業銀行尚未在中小企業信貸資產領域進行過證券化,因此中小企業信貸資產證券化的試點很有希望獲得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監會的認可和支持。而中小企業集合資產證券化的試點雖然可以發揮浙江省產業集聚的特色和優勢,但是國內外沒有相關的資產證券化項目可以借鑒,同時因為中小企業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難以較好地滿足中國證監會提出的“基礎資產應當能夠產生相對穩定的現金流”的要求,因此中小企業集合資產證券化的試點很難在短期內獲得中國證監會的認可和支持,但可以在我國的資產證券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繼續探索和推進。至于市縣級地方政府資產證券化的試點可以借鑒國內外比較成熟的市政資產證券化項目,因此市縣級地方政府資產證券化的試點很有希望獲得中國證監會的認可和支持。

簡而言之,筆者認為,浙江省的資產證券化應該堅持“兩個突破口”(中小企業和市縣級地方政府)和“兩種模式”(中小企業信貸資產證券化和市縣級地方政府資產證券化)同時推進。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筆者提出的中小企業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如圖1:

筆者提出的市縣級地方政府資產證券化試點如圖2:

如圖1所示,在該試點中,浙江省內商業銀行作為發起機構,將中小企業信貸資產信托給受托機構,由受托機構以資產支持證券的形式向投資機構發行受益證券,以該財產所產生的現金支付資產支持證券的收益。其中,資產支持證券采用劃分優先級資產支持證券和次級資產支持證券的內部信用增級與商業銀行或擔保公司等擔保機構擔保方式的外部信用增級,并且由浙江省中小企業風險補償基金認購次級資產支持證券。評級機構聘請具有評級資質的權威資信評級機構,承銷機構負責資產支持證券的承銷任務。中小企業信貸資產證券化由中國銀監會審批和監管,中小企業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在全國銀行間債權市場發行和交易,由中國人民銀行審批和監管。

第12篇

關鍵詞:可置信博弈;不可置信博弈;道德風險激勵

文章編號:1003-4625(2007)05-0046-04中圖分類號:F830.5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Since 2002, both the net non-FDI capital inflow and the “error and omission” account have turned positive, reversing the pattern of the last decade. The “positive error and omission” account usually can explain the most part of the capital inflow volume out of the state supervision. The “double positives of both” should be partly contributed to the hidden inflow of speculative capital driven by the expectation of RMB appreciation.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inflow upon China’s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and provides corresponding policy-related suggestions.

Key words: Non-FDI; financial stability; international capital

一、序言

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國家主導整個經濟變革,改革具有明顯的強制性制度變遷特征,尤其是金融體制變革。從中國經濟改革的初始稟賦出發,改革必須要保證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這是政府目標函數中最為關注的兩個變量,為此國家就必須壟斷金融收益,以保證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

如果說中國市場取向改革一個重要特征是產權多元化和國有產權收縮,這個特征只在非金融國有工業企業表現明顯,而對國有銀行來說,盡管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機構,但是由于國家壟斷金融收益,增量改革即非國有的金融產權則始終沒有達到像非國有工業產權那樣的規模及在經濟中的地位。與非金融企業的產權結構調整方向正好相反,在其他國有產權開始調整、重組乃至相對收縮時,而國有金融產權的形式卻經歷了迅速的擴展過程(張杰,1998)。正是因為相同產權性質卻經歷兩種不同的產權結構調整方式,導致金融體制改革,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改革一直滯后中國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

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滯后于非金融國有經濟的過程也是制度性金融風險積累的過程。人民銀行在2001~2002年對不良貸款成因做的抽樣調查統計顯示,在不良資產的形成中,由于計劃和行政干預而造成的約占30%,政策上要求國有銀行支持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違約的占30%,國家安排的關停并轉等結構性調整約占10%,地方干預,包括司法、執法方面對債權人保護不利的約占10%,而由于國有企業銀行內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貸款占全部貸款的20%,此外,社會信用環境,企業逃廢債務嚴重(周小川,2004)。從上面的數字比例可以看出在國家主導金融制度變遷過程中制度性風險的積累占了近80%的比例。這80%的不良貸款是政策、政府行為施加在商業銀行身上造成的,這一方面和政府不當干預有關、一方面和轉軌經濟政策要求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司法、法律和執法對債權人保護不足有關。盡管隨著經濟改革的推進,原有產生不良貸款的原因如:政企不分、政策性貸款、不當行政干預等因素逐步得到解決,而且新的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完善過程中,但是完善的法律法規如果執行不力也形同虛設,有效的法律執行力和完備的法律對保護債權人權益是同樣重要的。

本文比較了貸款人和借款人在不同法律及法律執行力約束下截然不同的博弈結果,分析在法律不完備環境下國有企業向國有銀行借貸過程中存在故意逃債的道德風險激勵行為,并認為新《破產法》中也存在一些模糊權利界定,對債權人權益保護不利。

二、在相關法律缺乏和法律執行不力背景下借款人道德風險行為分析

信貸市場交易是一種跨期交易,涉及跨期交易的契約并不總是可以自我實施的。在信貸市場上有兩種不同性質的違約,一種是由于經營不善或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所形成的“非自愿違約”,另一種是主動違約或策略性違約――債務人有能力也不償還債務。不管是哪種性質的違約,對于債務融資,違約狀態就意味著所有權和控制權發生轉移(哈特,1999)。因為在企業正常經營狀態下,債權人獲得固定的合同收入;在企業陷入困境無法償還債務時,債權人可以通過沒收擔保品、債務重組或破產等獲得企業的控制權。

破產制度是市場經濟制度的基本支柱之一,該制度是對信貸交易中違約方的法律約束,也是對債權人權益的法律保障。通過《破產法》相關條文和相關程序,可以保證當借貸方違約時,資產控制權由債務人轉為債權人,債權人成為資產新的所有者,債權人有權決定對資產的處理方式。有效的破產法規、破產程序等相關制度可以抑制締約方的機會主義行為,對產權提供保護,增強經濟活動的可預測性和確定性,降低債務融資的風險和交易成本,及時對閑置資源進行再配置,從而促進投資、經濟增長和就業。

外部投資者保護程度一方面取決于界定外部投資者的法律和條款;另一方面取決于這些法律條款的執行力,任何法律如果沒有負責執行機構的支持,無論條文中對權利的保護多好,都是無用的。法律完善,但由于執行機制的無效,對外部投資者的保護實際很差(La Porta ,Lopez-Silanes,Shleifer Vishny ,1999)。Pristor等人(2000)也指出許多轉型經濟國家書面上的法律已經達到了西方的標準,但這些標準由于制度原因實際上沒有實現。缺乏透明性、法庭行為不端、腐敗等都是影響法律效率,從而影響對投資者的有效保護程度的重要原因。

一個有效和正式第三方機制存在有助于產生對合同可實施性和產權安全性穩定預期,從而擴大交易域范圍(青木,2001年)。在信貸交易中,如果沒有明確的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法律、缺乏規范的破產程序、沒有公正的裁決機構和有效的執法機關,外部投資者利益不能受到明確和有力的保護,導致即使有支付能力的借款人也不愿償付債務。一個有支付能力的借款人不愿償付債務的原因在于:違約收益大于他所預期受到制裁時的成本支付。

這個預期成本高低除取決于債權人是否積極主動實施制裁外,更取決于管理信貸市場整個制度安排,否則任何事前達成的合約在事后都可能作廢,正因為如此,不同法律背景下的信貸博弈出現不同經濟均衡。原因在于債務人面對跨期交易博弈,可以根據法律完備程度差異、法律執行力區別做出不同的對策。以可置信博弈和不可置信博弈分析受到不同程度法律保護的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博弈均衡。我們把缺乏完備法律、法律執行不力或者二者蒹具統稱為缺乏法律保障。

可置信博弈就是博弈一方對不遵守契約者宣稱如果對方不遵守交易契約將進行懲處的威脅是可信的,因為懾于懲處,交易將按契約進行。所謂不可置信博弈就是博弈一方對另一方宣稱如果對方不遵守諾言將進行懲處威脅是不可信的博弈。我們以銀行和借款者為例分析懲處的威脅由于法律執行力不同而出現不同的均衡結果。具體如圖一圖二分析。

在此博弈過程中,企業向銀行借貸。借貸前,銀行企業收益為(1,0);現在企業有一項目進行生產,如果能融資成功,且經營成功贏利則雙方的收益都會增加,銀行、企業的收益分別為(2,2)。面對借貸者,銀行有兩種選擇:貸或者不貸。如果不貸則博弈在第一階段就結束,銀行企業收益不變為(1,0),如果銀行選擇貸,則企業就會有兩個選擇:還款還是不還。如果還款則銀行企業收益分別為(2,2)出現帕累托改善。如果企業選擇不還,銀行的選擇也是兩個,訴諸法律維護自己的債權權益或者聽之任之。如果法律嚴格保護債權人利益且執行嚴格,則銀行會選擇打官司。當銀行選擇訴諸法律且法律嚴格時則雙方的收益變為(2,-2)。在法律執行嚴格的社會里,違約者要受到法律嚴懲收益為-2。所以從其理性選擇角度,他會在博弈的第二階段就選擇還款,出現可置信博弈均衡(2,2),此博弈是帕累托改善均衡。反之,如果是在法律執行力度小,法律保障不足且法律執行成本較高的社會里,對企業不還款的行為,銀行將訴諸法律威脅就是不可置信的。具體分析如圖二。

圖中如果企業不還款,銀行訴諸法律,但是沒有對債權人保護的相關法律或者有明確的法律條文而沒有有效執行的機構支持,法律執行力度有限,執行成本很高,高到足以使銀行的收益由于打官司而最終變為負值的結果,企業對銀行訴諸法律的威脅就是不可置信。因為債務人清楚知道法律對債權人保障不足,法律執行成本很高,而且知道如果銀行對企業不還款行為訴諸法律,銀行不但收益不會增加,而且還會因為高額法律執行成本收益減少,所以企業的對策選擇就是不還款,因為對銀行打官司是不劃算的事情。同時,銀行也預期到企業不還款的選擇,為了避免損失就選擇不貸,從而在第一階段就結束博弈,出現不可置信博弈均衡,即社會福利沒有改善的非帕累托改善均衡(1,0)。由于法律保護不足及法律執行高成本導致原本可以增加整個社會福利的信貸交易卻沒有實現,從而導致信貸交易效率低下。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對債權融資關系,債權人權益能否得到保證一方面要依靠法律制度和破產制度的有效性(Levine,2003),另一方面還要依靠有效的低成本的法律執行機構。如果存在嚴格法律制度和有效的破產制度, 但是沒有執行有力法律執行機構,那么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博弈,就是不可置信博弈。

設想假定是重復博弈,只要不存在有效且行之有效的法律和執行有力的執法機關,足以對違約者進行可信的強有力威脅,則債權人的保護就是不足的,債務人就有道德風險激勵,存在故意逃廢債的行為,則信貸雙方的博弈就是不發生交易。

在上文分析中沒有考慮抵押貸款,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抵押貸款發揮甄別和激勵作用,可以減少信貸風險,是銀行應對道德風險的重要手段。它在借款人違約時直接減少貸款人損失,既使抵押品的清算價值比預期要小,也可以有效降低銀行貸款損失。但是,如果法律條文對有擔保的債權人的保護置在無擔保的債權人、普通債權人之前,清算不是按照規范的方式來處理債務人資產的,則有擔保債權人也不能獲得償付。如果裁決執行不力,抵押品清算成本太高的話,銀行寧可放棄清算,所以債權人在缺乏相關法律保護下,抵押貸款對借款人機會主義行為懲戒作用也是有限的。有效法律和相關執行機構的支持是債權人權益保證的關鍵,也是決定借貸交易效率的關鍵。

三、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之間的博弈分析

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是基于信貸市場的契約交易關系。但是我國的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之間的借貸關系既不同于規范的可置信博弈,也不同于不可置信的銀企博弈,而是銀行企業之間的不可置信博弈同可置信博弈一樣在經濟中運行,該種信貸交易持續運行的結果導致了大量金融風險。盡管我國書面上的法律標準已經很完備,由于同質為國有經濟,這些標準對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的信貸契約執行過程中,由于政府的干預而形同虛設,國有企業和國有商業銀行之間的借貸關系明顯具有不可置信均衡的特征。

國有企業違背交易契約一方面可以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另一方面又會受到相關法律和一些受制于政府的司法、執法機構的偏袒,因為以上兩個原因,國有企業即使盈利也存在逃債的道德風險激勵。由于歷史的原因,國有企業承擔了許多原本應該由政府承擔的社會責任,當國有企業在不能履約時就會冠冕堂皇以承擔社會責任而不能專注與經濟目標為理由。另一方面,借款者違背契約時,法律條文、裁決機構、執行機構首先都不同程度地偏袒企業,企業不可能破產、重組。出于考慮企業破產的外部效應,即企業破產下崗職工的生存問題、社會穩定等問題,地方政府干預案件的處理,導致法律執行成本極高。地方法院迫于地方政府壓力,在司法過程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和不公正,偏袒企業而損害債權人利益,導致法院判決執行上軟弱無力,案件執結率低,執行過程漫長,即出現所謂的“不處理,受理不開庭,開庭不宣判,宣判不執行” ,造成債權人贏了官司輸了錢,極大挫傷債權人利用法律維護權益的積極性。

當國有銀行對國有企業的債權權益不能得到保證時,那么為了減免損失,面對預期道德風險違約的貸款申請者國有企業,國有銀行為了保證自己的權益就應該不理會。按照不可置信的博弈,很多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之間的交易不可能發生。可事實上,二者之間的交易關系卻如同可置信博弈在經濟中一直運行。國有銀行預期到國有企業的違約行為,仍然給予其貸款,而貸款的結果就是國有企業虧損違約,貸款變成銀行的呆賬、壞賬。不可置信博弈均衡等同于可置信博弈發生作用。交易的結果卻既不同于可置信博弈均衡,也不同于不可置信博弈均衡。既不是不可置信博弈維持交易前不交易的均衡結果;也不是可置信博弈均衡雙方都獲得利益帕累托改善的均衡結果,而是企業和國有銀行之間博弈的均衡發生了變異,出現國有銀行因為實施借貸交易關系發生受損,而獲得信貸的國有企業也虧損的結果,具體如圖三。法律制度是否完善以及法庭執行是否有效率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信貸資源的配置效率。

如此博弈結果在經濟運行中持續導致嚴重后果,企業獲得貸款,并沒有贏利,反而是虧損,銀行貸款給企業,作為債權人,債權權益因為法律、執行不力而受損,收益沒有增加,而是出現違約的呆賬壞賬,債務人、債權人都虧損。違約企業因為政治目的、因為法院的不公正、因為司法機關的偏袒和執行的高成本不能做到破產清算,金融債權權益不能受到保護。這種現象滲透到跨期交易過程中,具有很強示范效應和傳染效應。導致整個信用環境惡劣,欺詐現象充斥市場,社會信用關系扭曲,嚴重影響正常信貸交易,影響經濟正常運行。

在我國經濟改革進行到一定階段時,由于國家、銀行和企業之間相互博弈,信貸市場中的道德風險已不是純粹信息經濟學意義上的道德風險,很多是公然的欺詐。作為國有企業的債務人知道司法部門對債權人權益要求的執行反映很慢且成本很高,那么他就可以不償還債務,因為不償還也不會受到懲罰。顯然,法律的約束力不足、法律的執法效率低下,都某種程度對借款人違約激勵,社會信用敗壞、金融風險的積累起了助推的作用。

四、對新《破產法》關于金融機構債權保護的思考

在轉軌經濟中,作為債權人的國有銀行的債權權益能否得到保護及受保護的程度,取決于《破產法》法律條文的規范性、破產重組階段政府管理人的態度、司法機關的公正性及執行機構執行力度的有效性。這些因素決定了對信貸違約人懲罰的可信度。

從新近出臺的《破產法》條文中可以看出,該法律對金融債權保護體現在把有擔保償付放在了清償順序的第一位,《破產法》關于多個債權人清償的順序確定問題直接決定了金融機構的清償率。按照規范的破產程序應當保留要求權的絕對優先權,即最有優先權的債權人應當得到在有次優先權的任何償付之前首先得到償還,以此類推,即有擔保債權人、職工債權人、稅收債權人、普通債權人,而普通股東位居最末。對我國的國有企業來說,債權人主要考慮職工債權和到金融機構債權償付的先后問題。1986年的《破產法》考慮到政策性破產首先要安置職工,所以把職工債權人置于有擔保債權人之前,導致了地方政府高估職工債權權益(職工安置費)擠壓金融機構債權人的清償率的道德風險激勵。新《破產法》承認了擔保權的權利人優先受償的地位,而把職工債權放在了有擔保債權人之后、無擔保債權人之前,但也規定了歷史遺留問題,在新《破產法》正式實施之前(2007年6月1日)形成的職工債權仍然在有擔保債權人之前優先清償,在新《破產法》之后形成的職工債權的清償放在有擔保的金融債權清償之后,這就消除了地方政府的機會主義行為。

但是新《破產法》相關條文上仍然存在對法律權利及權利行使的模糊之處。破產過程中,破產管理人有很大的權利,破產管理人的任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管理人制度是我國新《破產法》引入的新制度。1986年《破產法》中相關的職能是由清算組來行使的,而清算組成員是由法院“從企業的上級的主管部門、政府財政部門等有關部門和專業人員中指定”的;而新的《破產法》設置的管理人是由法院指定的,管理人可以由有關部門、機構的人員組成的清算小組或者依法設立的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破產清算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機構擔任。但是法院按管理人的規定仍然可以像以前一樣指定政府官員組成清算組擔任管理人,而由債務人主管部門和政府官員組成清算組操作破產重組是債權人權益得不到有效法律保護的一個重要原因(張春霖,2006)。在許多情況下,大的優先債權人最有能力做出管理人的任命。在英國優先債權人通常是銀行經常把任命破產案管理人的權利作為債務合同的一部分來談。當不存在這種自然的大債權人的時候,可以由法院來進行這種任命。

對于金融機構債權權益的保護,仍然存在法院在接到債權人破產申請時是否受理、是否重整及是否公正、公平地對待出資人權益等問題,而這些直接決定債務人懲罰機制是否對債務人構成可信的威脅。

從上面不正式分析中可以看出新《破產法》中仍然存在相關權利界定不清、裁決機構、執行機構公正與否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正是銀行和企業博弈過程中債權權益不能得到保護的原因所在,也是企業可以鉆法律空子逃脫法律約束的原因,因為違約受懲罰的威脅是不可信的,而只要違約受懲罰的威脅是不可信的,信貸交易中的策略性惡意違約就會發生。

五、結論

從上文的分析中看出債權債務關系作為一種跨期交易,必須要求有第三方公正法律的有效支持以保證整個交易和約的自我實施。因此要求國家要進一步完善保護外部投資者的相關法律法規,并且要求法律要得到負責執行機構的公正支持。讓不尊重債權人權益的借款人受到法律的嚴懲,要在全國形成良好信用文化和健全的征信機制,讓敢于逃債者永遠進不了信貸市場的大門。

參考文獻: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進金融生態[J].比較,16期,中信出版社.

[2]張春霖.對新《企業破產法》的解讀和評論[J].比較27期,中信出版社.

[3]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金俐.信貸配給:微觀基礎與貨幣政策含義研究[D].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5]謝幟予.經濟博弈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积石山| 稷山县| 六枝特区| 潢川县| 科技| 桓台县| 大城县| 漳平市| 洞头县| 浮梁县| 广汉市| 阳城县| 忻州市| 博野县| 吉安县| 固始县| 保靖县| 成都市| 博爱县| 兴山县| 儋州市| 隆昌县| 札达县| 峡江县| 龙川县| 巫溪县| 余庆县| 常宁市| 长丰县| 娄烦县| 保德县| 滦平县| 盈江县| 宜州市| 玉山县| 辽源市| 南和县| 拉孜县| 宜黄县| 视频| 六盘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