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語文第一單元總結

語文第一單元總結

時間:2023-01-08 02:11: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語文第一單元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語文第一單元總結

第1篇

一、 單元主題

學期之初,我深入學習課標,研究教材,通觀全局,實行單元重組整合,構建合適的單元體系。雖然語文課本是按單元編排,但有的單元不利于我們采用現行的教學模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嘗試打破原來的單元編排,根據單元目標,單元內容,單元文體,歸類合并,實現單元重組。

二、 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分兩步:第一步根據教學需要導入新課,然后我板書課題;第二步出示學習目標,制定的目標要具體明確,條理清晰,有一定的梯度。然后我指導學生進行自學,主要是指導學生自學的方法。例如:先通讀本單元所有課文,同時自覺標出自然段,在讀的過程中畫出不認識的生字,不理解詞語,然后查字典標注在課本上,參考課下注釋,了解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再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弄清文章體裁,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本單元的內容。

三、 研析理解

在本環節里,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他的探究合作學習能力。首先我指導學生精讀課文,圍繞自學提綱,深入到文本之中,自主思考解決問題,也可以自己發現新問題。之后我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合作探究學習,主要是解決學生自學解決不了的問題,形式可以是小組討論,也可以是同桌討論。

對于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匯總后進行精講,點出問題實質,使學生豁然開朗,最后我講解本單元重點、難點,從而讓學生由淺到深,由表及里的去系統掌握本單元知識點。

四、 歸納深化

在實驗之初,學生在這一環節中無從下手,我先引導學生把本單元的知識點歸納成大的知識框架,然后告訴學生具體從哪幾個方面總結。例如:在總結現代文字詞時,告訴學生把字詞歸納為三類(易讀錯的字,易寫錯的字,常用詞語)來進行總結。可以用列表,畫知識樹,分類敘述等方法總結。通過歸納總結,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準確的知識結構。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可以根據不同文體,不同內容進行自行整理歸納,這樣就不斷提高了學生概括總結能力,從而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

五、 達標訓練

學生學會了還需要用練習來鞏固,而本環節主要是通過訓練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學生先記憶、背誦、默寫自己歸納的本單元知識點,然后組長檢查,老師抽查掌握情況,而后再反復記憶,爭取人人達標過關。另外,根據單元內容我還在本環節中安排片段寫作訓練,力爭當堂完成,當堂反饋。

六、 單元過關

經過前幾個階級的學習和訓練,需要檢驗一下學生對本單元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便查漏補缺給本單元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這一環節可以采取老師出題,學生出題,精選練習題等方式來進行,學生出題時,老師先對出題的質量、數量、題型、分值、時間做一個基本的要求。

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做完試題后,同桌互改或自己對改。最后對錯的多的試題進行講解,統計過關情況。對于未達標的同學讓其重新過關。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我對這種教學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雖然這種教學模式吸取了不少教學法的優點,是在不斷嘗試探索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一種極具生命力的教學方法,但是在語文教學應用中“幾多歡喜幾多憂”。首先我簡要說說它的一些優點:

1.提高了老師對教材、大綱的把握能力,駕馭教材的能力,提高了自身學科知識體系化,考點明晰點。2.學生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讀書方法、背書方法、劃分層次的方法、歸納中心的方法、分析寫作特色等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3.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探究的主體,極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4.真正實現了少講多練,把課堂還給了學生。

第2篇

教改設想:

在教學生習作時,鼓勵學生有創意地表達,說真話、實話、心理話、表達真情實感。

教研專題:

農村小學語言積累訓練的探索。

六、教學進度

第1~3周:①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十二)

②第一單元(第1課至練習1)

第4~5周:第二單元(第4課至練習2)

第6~7周:第三單元(第8課至練習3)

第8~9周:第四單元(第12課至練習4)

第10~11周:①期中復習②期中測試③期中分析、總結

第3篇

一、抽象概括

事物的本質特征往往被紛繁復雜的外表所掩蓋。文藝是用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揭示生活實質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內涵就需要通過對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質。

所以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運用各種方法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比如《風景談》一文,主題是“自然是偉大的,而人類更偉大”,這一主題通過六幅風景表現出來。如何通過閱讀抓住其主旨呢?為培養學生的能力,這樣的文章我們可以采取圖畫教學,即選其中兩三處風景制成圖畫,只是減去原文中人物活動部分,上課時先讓學生看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然后翻看原文,兩相對照,找出自己描繪的風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韻味的原因,除語言不夠準確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學生很容易發現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類的活動”,因而缺少了那份鮮活的神韻。這時文章的主題已揭去朦朧的面紗,顯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偉大,風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為有了人類的活動”這一主題。

二、歸納概括

中學語文課本中的許多知識是相互聯系具有共性的,運用各種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識加以歸納概括,則對某種事物有了完整、準確的認識,形成規范的知識結構。這種概括能力應當引導學生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首先,以單元為單位進行歸納總結。新編中學語文教材,以文體組織單元,按難易排列順序,劃分系統而科學,每單元所選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結合單元知識進行概括,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來。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長江三峽》、《難老泉》、《我的空中樓閣》,雖然這四篇文章在時間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達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們都緊扣題眼寫景狀物,《雨中登泰山》圍繞一個“雨”字大作文章,《長江三峽》寫出了“三峽”各自不同的特點,《難老泉》突出“難老”二字,《我的空中樓閣》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們歸納出這一單元散文的一個特點: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學生會歸納出議論文“觀點與材料相統一”的規律,會明確復雜記敘文“線索聯綴全篇”的要求,會概括出說明文“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的特點。

然后,對所學文章定期做整體的歸納概括,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知識網絡。

三、總結概括

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勤于觀察、善于總結的好習慣。這個能力的提高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觀察。讓學生注意日常生活的人和事,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句話、一首歌,時時加以總結。第二步是體會。觀察生活并親身體會才能豐富自己的經驗。例如,春天里的一個綠芽,會使自己的心怦然一跳;秋日里的一片黃葉,竟讓自己的情緒悵惘失落。這些景物給人帶來的不同感受,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作品中景物描寫的作用。把豐富的人生體會積累起來,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別人的作品。第三步是挖掘。挖掘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刨根問底,這是一種極為值得提倡的精神。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不僅可以帶來偉大的發明,同樣也能探究出深刻的哲理,給人生以重要的啟示。

第4篇

一、教師要深刻領會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涵

語文《教師教學用書》對“綜合性學習”有著中肯的指導,說“綜合性”一是聽、說、讀、寫融為一體,尤其把寫作、口語交際滲透于綜合性學習之中,中心內容是在綜合性語文活動中,提高寫作與口語交際能力.;二是突出學習過程中的探索性,重點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篩選信息和研究問題的能力。這兩個觀點,為我們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提供了很好的指導意見。

眾所周至,語文的實質就是培養學生有交好的語文素養,與語文教育中的知識教育相比,語文綜合性學習,更多地注重了能力培養和素質提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把這一課題,列入重要課程,精心籌備,扎實開展,長期探索,堅持不懈。具體的說,就是要求學生具有較多的語文知識儲備,有較高的語文運用能力,有較好的學習和思維習慣,有較強的口頭和書面表達技巧。

二、教師要精心組織語文綜合性實踐過程

以九年級語文為例,教材在六個單元的末尾,安排了六次綜合性學習。其中有兩次大型活動,四次小型活動。兩次大型活動強調研究能力的培養,四次小型活動突出寫作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我在施教過程中,把教材學習的順序作了適當調整。每次活動安排在單元學習的末尾,盡可能保持與單元內容的有機結合。

學習第一單元,我組織了一次《雨的訴說》實踐活動。在一段簡單的開場白中,我引出了活動的主旨。然后我啟發學生用親切的語調朗讀鄭愁予的《雨說》,讓大家閉眼想象:大地干涸的情景,春雨降落的聲音,滋潤萬物的情懷,花蕾綻放的景象。之后進一步想象:春雨、夏雨、秋雨各有什么不同?雨又有什么功用?雨還會讓人感悟什么?問題提出后,我把學生分為四組,讓第一組繪雨,第二組頌雨,第三組說雨,第四組悟魚。準備之后,活動開始。

第一組繪“雨”,他們說春雨:細細的、密密的、亮亮的、涼涼的;山川靜穆,花草潤澤亮綠,路上行人匆匆;夏雨:烏云滿天,雷電交加,大雨傾盆,水花四濺,響聲嘩嘩,江河橫流,行人奔跑;秋雨:云霧迷蒙,細雨連綿,滴滴答答,道路泥濘,人們愁悶困乏,渴望云開日出。

第二組“頌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天街笑語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第三組“說雨”:和風細雨,滋潤萬物,煥發生機;滋潤農田,迎來豐收;“久旱逢甘霖,萬物氣象新”;“澆灌花木,催開桃花”;“潤澤江河,解救魚蝦”;“沐浴草原,牛羊肥壯”;“人類應當珍惜雨,還要防范雨。”

第四組“悟雨”:“雨是愛的天使,又是釀造災難的魔鬼?!薄霸娙丝梢越栌晔銓憪垡猓骷铱梢杂糜昙耐袘n傷。”“人類應當認識雨,尊重雨,維護生態平衡,建設和諧家園?!?/p>

在熱烈的掌聲中,我又順勢啟發學生:這次活動是老師主持組織的,如果讓大家舉行這次綜合性活動,請大家想一想,應該設計怎樣的方案,才能把活動開展的更圓滿?經過小組討論發言,我整理出活動方案:

(一)確定活動主題

(二)選定主持人

(三)分頭準備,收集材料,寫成交流文稿

(四)開展活動

1、場景布置;2、主持人開場白(包括串詞、總結);3、同學活動、交流(發言、演講);4、公布活動結果;5、主持人總結。

(五)老師點評

這次綜合性學習,豐富了知識,培養了興趣,拓展了思維,鍛煉了能力。師生雙邊活躍,學生受益匪淺。

第5篇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方法是尤為重要的。教學方法,即教師引導學生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所采取的各種措施和方法,在知識傳授、學生智力的開發及能力的培養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通過教學實踐不斷探索出有效的教學方法。對此,筆者總結了幾種常見的初中語文教學方法,以激發與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更好地實現教學預期目標。

一、利用點撥教學法,啟發學生思維,提升學生能力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點撥教學法是常見的教學方法之一。點撥即針對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知識障礙和產生的心理障礙,用畫龍點睛及消除障礙的方法,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學會思考與探究,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掌握所學知識,提高實踐能力。在運用點撥法教學時,教師應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學習規律,因勢利導,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點撥教學法的基本方式為:激學導思、引議解疑、點撥提高及精練強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從如下方面進行點拔:第一、激發學生的思維,喚醒學生的情感,將其帶入課本意境中,使其學會思考。第二、對學習難點加以點撥,激發學生思索,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例如,教《七子之歌》時,引導學生思考:①作者是為誰打開一扇門;②作者要打開的是什么樣的門;③作者認為如何才能打開一扇門;④聯系課文,說說題目具有怎樣的含義;⑤分析本文的寫作思路,思考本文的結構。這樣,讓學生在對問題的思考中和教師的點撥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六因素單元教學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

六因素單元教學法也是一種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通過六因素單元教學法,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及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創造能力。六因素即啟發、自學、作業、復習、改錯與小結。在教學的過程中,其具體環節如下:學習準備、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復習與作業、錯誤改正、課后小結及課外學習。

例如:在教《人的高貴在于靈魂》時,教師可設計自學卡,讓學生借助自學卡自學文章。自學卡類似于自學提綱,自學卡上的內容主要為:①初讀文本,寫出大意;②細讀文本,提出問題;③精讀文本,為文章分段與寫段意,并回答課后問題;④熟讀課文、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主要內容、寫作方法;⑤課文欣賞,摘抄佳句,寫出心得體會。此后,師生可共同對文章進行總結或談談自己的看法。最后拓展延伸,讓學生課后思考:①布魯諾由于堅持自己的學說,而被宗教裁判所判為“異端”燒死于羅馬廣場。這一例子也可以用來證明課文的論點,是否可將第三段中英國作家王爾德的例子換為布魯諾的例子?請說明原因。 ②請課后收集兩到四句可以論證“人的高貴在于靈魂”觀點的名人名言。這樣,通過六因素單元教學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形成自主學習與探究的良好習慣。

三、利用整合分教學法與三環教學法,幫助學生總結與概括,提高知識水平

在語文教學中,整合分教學法是保證教學質量的一種重要的方法和途徑。其模式為:整體―部分―整體。其核心是以“整體”為出發點,系統分析“部分”,然后在此基礎上使學生“綜合掌握”,即在更高層次上對“整體”進行把握。通常而言,這一教學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整體了解”課文的章節或單元,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水平,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第二、“系統分析”,通過自學、探究、發現、提問、講解、討論等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有針對性、有層次地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第三、“綜合掌握”,總結、概括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

三環教學法則是一種以局部探索法來學習新教材的方法。局部探索法,指部分內容由教師講解,而另一部分內容則由學生自主、獨立地探索。三環教學法的基本模式為:自學發現、選講充實及練習轉化。在自學發現中,首先是提供條件,然后是自學探究;在選講充實中,首先是展開選講,然后是整理檢查;而練習轉化,首先是布置作業,然后進行練習與檢驗。這一方法主要適用于教材篇幅短及教學難度小的課堂教學。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實際,靈活把握,要考慮學科性質、教學任務、教材特征、教學設備、班級水準、課堂情況及學生特點,以便于學生探究。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學方法是各式各樣的,每種教學法都獨具特色,是語文教師教學實踐的智慧與心血的結晶,在語文教學中能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語文課程在內容與形式上具有靈活多變的特征,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取上不能生搬硬套,而應結合教學實際以及學生特點靈活運用。

第6篇

新學期開始,意味著畢業班同學將進入一個最緊張、最繁忙的學習時期,如何搞好九年級語文教學和復習工作,使學生在初中階段的最后幾個月學有所獲,在中考考場上交一份令學生、家長滿意的答卷,這是擺在每一位九年級教師面前的重要任務和課題。為此,我們在新學期的開始階段,結合當前疫情學生網上學習情況,認真地回顧和思索一下自己以往的語文教學情況,對照新課標分析一下語文教學的得與失,籌劃一下新學期的語文教學及后階段的語文復習計劃,是十分必要的。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社會主義的思想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味,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以《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的目標要求,立足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研究復習方法,面向全體學生,特制定本計劃。

二、學情分析:

從九年級上學期期終檢測來看,普遍女生好于男生。女生基礎好,對語文學習感興趣;而男生偏科現象較嚴重,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良好的語文習慣(課外閱讀、利用工具書、主動積累素材、寫日記等)尚未養成,有幾個學生作文文理不通,錯別字到處俯拾即是,病句隨處可見,學習態度不端正。所以,本學期,以端正學生態度和激發學習興趣為主。

三、教學內容

七、八、九年級語文(上下)各兩冊,共六本,36個單元。其中,現代文26個單元,文言文10個單元。

四、教學要求: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

3.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

4.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5.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

6.解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樣式。

7.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8.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

9.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10.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10篇。

五、教學重難點:

1.練掌握語文基本知識(字詞、文學常識等)。

2.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能夠掌握各種文體的閱讀方法技巧。

3.理解哲理散文的主題含義和寫作手法以及豐富的思想感情。

  4.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積累習慣,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記敘文或散文等。

六、中考復習措施:

1.定出從現在開始直至中考的詳細復習計劃(日歷表式),周密科學,目標明確。     

2.率要高。深入研究中考命題思路。研究泰安市近五年的中考題,在復習中做到有的放矢。每堂課都有目標,每個環節都要有針對性。

3.試題進行題型整理,歸類,明確考點經常呈現的形勢。

4.習必須做到溫故而知新。

5.做好知識的前后聯系,加深記憶,培養能力。如文言文基礎知識,實詞意義,句式的用法,寫作手法的理解,文學文化常識。

6.訓練題要精選,切忌濫用。

7.復習方法要多樣化。要學為主體,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復習過程中來,優化復習的各個環節。但不能搞成放羊式,教師的引導、組織、點撥要到位。

8.復習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發現并整理學生復習中存在的問題,靈活、及時又針對性地進行查漏補缺。

9.好習慣必須堅持,閱讀積累,練習書法等。不可以時間緊為借口而松懈。

10.在復習中,不要形成太多過于抽象的東西,要多通過具體鮮活的例子,通過一定的語境去感受,這樣認識才深刻。

11.加強后期學習管理。每一階段、每一天的學習任務,都得給學生明確,要有督促,有落實,力度要大,以確保復習效果

12.復習課課堂結構要合理,處理好講、學、練、評、補之間的關系。

附:線上學習及課堂教學進度安排

日程

     內容

注意

 

2.10—14

九上五六單元

1.按照單元進行分類復習。

2.精選習題,及時進行階段性測試,重視評價

及考后輔導。

3.加強作文訓練量。

4. 八九年級教材是考試的重點,復習時抓實

抓嚴。

2.17—21

七上1—6單元

24—28

七下1--6單元

第一輪

系統

復習

3.2—6

八上1—5單元部分

線上學習

3.9—13

八上6單元

八下1-4單元

3.16—20

八下5--6單元

九上1-4單元

3.23—27

九上5--6單元

九下1-4單元

日程

     內容

注意

 

3.30-4.3

復習九下56單元,鞏固一輪習

4.6-4.10

語音、漢字

詞語、病句

第二輪

專題

復習

 

 

課堂教學

 

4.10 -17

標點、修辭

名著、詩歌

1.一是利用好《學業水平手冊》,二是學生做對應的題目,

再整理總結

2.記敘文閱讀、說明文閱讀、議論文閱讀的復習。

老師梳理文體知識,明確考點,教給給學生規范答題,

針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評價。

3.作文指導

重點放在記敘文的寫作指導上面,要求學生能夠準確地審

題,正確選材、立意、結構文章,板書正確,能寫出有真

情實感的文章。

 

4.20 -24

綜合性學習記敘文閱讀小專題

 

4.27 -30

說明文閱讀 議論文

閱讀

 

5.6-15

作文及二輪鞏固訓練

日程

    內容

注意

第三輪

模擬沖刺

5.18-22

模擬訓練

   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多發試卷讓學生大量練習,增加

見識,提高心理素質,沉著應考。教師必須把握題目的量

和度,認真批閱,準確評講,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訓練。通過

模擬適應性的復習訓練,

查漏補缺,把握有效信息,及時反饋,總結提升。

 

作文訓練:

第一  指導學習名篇,摹擬其謀篇布局,刻意選材新穎,內

容新奇,力爭讓每位學生寫好記敘文,能把人或事件完整地

交代清楚。老師找一些典型的寫人、敘事范文,引導學生分

析,從審題立意、選材等入手進行詳細評講 。

第二  學會選材,表達真情實感。要善于從大處著眼,小處

入手,大題化小,以小見大,讓文章體現出你真摯的感情,

豐厚的文學積淀,做到文質兼美,富有生活氣息

第三   注意書寫規范整潔。不亂涂鴉,只有這樣,優秀作

文才可能被閱卷老師發現

5.25 -29

模擬訓練

日程

     內容

注意

第四輪

自主

復習

 

6月1日-5

回扣課本

1.學生自主學習,查漏補缺,整理消化知識點,梳理

知識結構。

2.做好考前學生心理輔導,緩解緊張情緒,引導學生

正確認識自我,找到自信,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進入考場,

考出最佳成績。

第7篇

關鍵詞:習作;訓練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08-0089-01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進入三年級后,寫好一個片段是本學期訓練的重點和難點,我在教學中注意了將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融入片段訓練的教學之中,落實了這個訓練重點。

一般來說,作文訓練主要側重于培養學生“寫”的能力,而我認為,作文訓練的歸結點是讓學生“寫”,但在訓練過程中,還是要重視聽、說、讀三方面能力的培訓,以提高“寫”的效率和質量。所以我在教學作文片段的寫作時,一般按照如下五個步驟進行:一是結合該單元課文和作文要求,讓學生廣泛涉獵相關文章(多讀);二是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此次作文的要求,明確習作目的,并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打好作文底稿;三是教師在學生習作中選讀一些優秀作文,并加以點評,讓學生在“聽”中長知識;四是組織學生學生自讀習作,進行互評(多說);五是讓學生自已再次修改作文并謄寫。

我認為,這樣做的好處有:

一 能結合該單元課文和一些相關作文,開闊學生視野,對學生進行深入的“讀”的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積累優美詞語、精彩句段,獲得的語言材料,中年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 教師對一個單元的課文進行講讀,著重于教給學生“讀”的方法,學生課后讀一些相關作文,著重于讀法的應用。這樣,不但能夠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該單元課文內容,還能夠讓學生在寫作之前,掌握一些寫作方法,積累一些素材和好詞佳句,為正式寫作打好基礎。

二 在多讀的基礎上歸納作文要求,可避免學生對作文產生畏懼心理

語文書上對每次的作文要求總是言簡意賅,比較抽象,僅僅依靠該單元的兩三篇課文讓學生歸納,比較困難。但在學生廣泛涉獵同類作文的基礎上歸納總結這些作文的相同點(要求),正是學生的思維從直觀到抽象的一個過渡過程,這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學生通過課文掌握了讀文章的方法,通過課外閱讀應用了讀法,很容易就能總結出優秀文章的相同點(正是此次作文的要求),再將之用于指導自已的寫作,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 掌握點評作文方法

教師選讀一些優秀作文,并加以點評,不僅可以樹立學生的自信心,還可以使普通學生知道自己作文與優秀作文之間的差距,借此機會訓練學生的聽力和短時記憶能力,并使學生初步掌握點評作文方法。

四 通過學生自讀作文,自評作文,使學生的學生聽、說的能力得到發展

讓學生讀自已的作文底稿,可以鍛煉他的膽量和朗讀能力;讓其他同學評議這篇作文,可以培養學生認真聽的習慣。學生在認真聽同學作文的基礎上,點出優點,指名不足,各抒己見,不但對小作者本人有幫助,還可以鍛煉自已的口頭表達能力,對自已的寫作也有很大幫助。

五 通過學生再次修改和謄寫作文,可以培養學生認真寫作的習慣

四年級的學生作文水平還不高。一氣呵成的作文肯定是比較粗糙的,若作文不打底稿,一氣呵成,就達不到訓練的目的。只有通過打底稿-修改-評議-再修改-再謄寫這樣幾個步驟,寫出來的作文才較成熟,達到訓練的目的。另外,通過謄寫,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使其寫的正確、端正、整潔、行款符合要求。

第8篇

一、關于語文教材的整合

(一)語文教材整合。教材的整合是對整體教學的二次開發。整合是需要經過對教材的研讀、宏觀理解教材、整體把握教材,再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教師自身的擅長,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化。“整合”不僅僅是對教學自身的嚴格要求,也是教育之本優化多樣的進步表現,是新課改教育理念的第一步。

(二)整合的原則。第一要一切以學生出發,學生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每個班級都有不同的學情,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整體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教學目標。第二要強化整體意識,課程目標、年級目標和單元目標的統一。課程目標是教學的大綱領,而每個階段的進展情況就是年級目標。相對于單元目標,就需要更具體地實施操作并加以指導,這三者屬于層層遞進的關系,只有一步一步的夯實基礎,才會有上層建筑的鞏固。第三整合以育人為本。整合教材要著實以發展性的眼光,教師不能僅在關注學生的成績上,更要注重學生未來終生的發展。對于課本上所沒有的或言簡意賅的,只要是有益的,具有發展性的都應該寓之于學生,讓其思考并有所感悟。

二、關于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因為追求課堂形式,忽視學生的主觀需求。在針對初中生閱讀教學而展開的一項問卷調查中,將近一多半的學生認為語文教師授課沒有吸引力。究其根本,學生認為老師上課授課點太多,不能夠完全消化。還有34%的學生認為需要老師指引如何選擇能夠充實自己的書籍,避免在閱讀的道路上誤入歧途,同時也需要加強閱讀理解上的指導和技巧。當代課堂上多媒體的使用已廣泛普及,導致嚴重忽視了教材是根本的意義,而將授業解惑流于表象,大大地降低了語文課堂的學習效率。

二是追求題海效應,忽視學生的能動性。八年級作為九年義務教育中的中承站,學習壓力偏大。教師會將授課與練習分離開來,反而疊加更多的課外閱讀訓練,并常常將答案標準化,這很大程度上會禁錮學生自身的理解和想法。

三、整合初中語文教材和提升閱讀教學效率的策略

首先,適度運用多媒體教學。課本仍舊是任何課堂的本源,適當地將現代科技運用到傳統課堂,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也可以更直觀地向學生傳遞信息,圖文音頻并茂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加大了課堂的利用率,提高學習效果。

如,在進行第三單元的《故宮博物院》一文課程講授,可以利用多媒體道具,添加故宮博物院的相關圖片與文字信息,給予學生更為直觀的體驗。

其次,發動小組化學習。中文是我們的母語文化,講求聽、說、寫、讀的綜合應用,所以要增大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和多元化的理解,培養同學間學習默契?;ブ降男〗M學習可以將同學間以好帶差,互幫互助,既鞏固了基礎又緊密了學生間的聯系。同樣也有利于師生間的溝通分享,利于創造和諧活潑的課堂氛圍。

再次,要提高學生預習意識。八年級正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段,為將來直升高中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前預習是后續學習的基礎,在課前學會審視自我,勾畫出自己的弱點和重難點,培養自身良好的語法感觸。與課后所獲得的知識相融合,有利于綜合能力的提升。

還有,要及時評價總結。評價總結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其不僅能促進學生課程教學的吸收情況,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課程學習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及時評價總結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評價總結,另一個是學生自我的評價總結。教師要通過教學情況進行相應的評價總結,并根據具體情況制定階段性目標,審時度勢,讓師生共同成長與進步;而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過程后要學會自我總結與歸納,提高學習效果。

第9篇

關于“單元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具體的定義,雷秋山老師在《新教材的單元教學》一文中作了比較具體的介紹。

“單元教學,簡言之,就是以單元為教學單位的一種整體教學。具體而言,單元教學就是按照不同的文體形式,以文章的內容、或以文章的結構、或以文章的表現手法等特點為基礎,根據人們一般的認識規律,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地劃分出不同的層次,然后按照每個層次的要求組合文章,這就是一個個的單元;再以每個單元為一個教學單位,以文章的共同特點為出發點,分別提出每個單元的教學要求,協調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培養關系,利用三類課文,采用訓練途徑,完成既定任務的一種整體教學模式。”

從這段雷老師對“單元教學”的概述中可以看出這種教學方式的基本特點?!皢卧虒W”是一種整體教學,它依據某一種分類標準而劃出層次來組合文章,形成單元。根據“單元教學”的特點,可以看出在新課標“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這一理念指導下,對語文教學中已經形成固有的文本分析模式套路,“單元教學法”給出了一種新的文本研習模式。即需要學會根據文本的個性,巧選教學素材,巧組教學單元,甚至打散原文前后的順序,抓住專題的核心,突出重點;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被激活,主動去辨別和分析不僅是文本內部,而且跨越文本,建構起文本與文本的視野融合,真正帶出語文的氣韻和旋律,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熏陶,提高閱讀、分析和鑒賞能力。

二、“單元教學法”的具體運用――以“此情可待成追憶”專題為例

語文教材的單元編排采用了類聚的單元組合原則,同一單元內或單元之間文章歸類就依循這個原則,而“單元教學”理想狀態的發揮是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而定出主題,然后進行自由組合,達到一種縱橫捭闔而又圓融無礙的境地。然而,基于教材編排文章體例的有限性、收入文章的數目以及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時間等等現實的限制,這種完全理想化的狀態一時還不能實現;但是,從具體的可操作性上,“單元教學法”有著很大的發展活力和彈性空間。本文以“此情可待成追憶”專題中的課文為例進行“單元教學法”的嘗試。

“單元教學”既是一種教學方法,又可以說是一種教學思想。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我們就可以在以單元為一個系統的域內,進行文本的比較對參性閱讀和學習研究。一旦面臨著以單元為基礎的學習范圍,不同文本之間的異同便需要進行一些辨別。這就使得閱讀進入文本與文本之間,以及跨文本間的閱讀比較視野。而比較本身就可以跨越到方方面面,比如涉及題材、體裁、立意、人物、結構、風格、語言、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等等,我們都可以逐一進行比較。

因此,從不同的方式入手,便有不同的比較分類和視角。例如:從內容著眼,可分為單項比較和綜合比較;從所選的材料著眼,可分為同體比較和異體比較;從所選的材料的寫作時間著眼,可分為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

如果從比較的范圍來看,有單元與單元之間的比較,單元內的比較,練習的比較,題材的比較,文體的比較等等。這就使得一種無限可能的多樣性和課程在固定時間內的統一性產生一種對立,因此,這里就存在一種教學的中心和尺度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認真備課中,去體會教學大綱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從而提出一個討論和比較的中心線索。

在語文單元教學中,首先,需要確認對問題的比較是一種求同比較還是求異比較。其次,根據不同的教學和題材的具體情況,可以突出某些方面的比較點。結合“此情可待成追憶”專題,在進行單元教學中,可以總結出以下幾個比較方向。

1.語文基礎知識點的串通比較分析??梢允蔷唧w語言環境中的字、詞的歸納總結,可以是通過句子的異同比較分析其句法現象等等。找出該單元的共同的語文現象,進行比較分析,總結歸納。

2.文章寫作特色的比較分析??梢允悄骋粚懽魈攸c的比較分析,也可以是對寫作特點的整體比較分析。比如《陳情表》《項脊軒志》都是文言文,都表達了感人的親情。但是《陳情表》是對上陳情,有一個特定的交際環境,文中作者著力描畫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苦情,被征召后的左右為難、忠孝難以兼顧的兩難,打消對方猜疑心理。其中情感表達的層次性、曲折性以及分寸感的把握十分到位。《項脊軒志》平靜地描述了記憶中和三位親人的細節,不經意間流露感情。巨大的情感波瀾藏在文中今昔對比中。

3.教材單元內部篇與篇之間的整體比較。教材編寫者將同一主題的課文編在同一個單元,它們在內容、形式、寫作特色等方面都有可比性,通過求同比異,進行整體的比較分析,這樣既省時,又加深理解,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具體到“此情可待成追憶”專題中,這一專題重點在“情”字上,揭示本專題的基本內涵就是感受、認識、理解人類所具有的豐富多樣的情感世界。這里有令人難忘的親情,有刻骨銘心的愛情,還有溫馨動人的友情,展示了人的情感領域的豐富。這個專題分三個板塊:“如泣如訴”“執子之手”“舊日時光”,分別對應著親情、愛情、友情。第一板塊選了《陳情表》《項脊軒志》,第二板塊選了《長亭送別》《羅密歐與朱麗葉(節選)》,第三板塊選了《舊日時光》《箭與歌》《別離》。

在教學實踐中,首先,從文章的選輯來看,可以說照顧到了古今中外的文章,既有中國古代的作品也有西方的文章;其次,從體裁上也盡可能的多樣,從文言到白話,從散文到戲劇、詩歌等等。那么,通過選出的這些文章,我們可以先從整體上來做一個比較,同時從這些比較得出的答案中去總結某種規律或提出某些看法,這樣可以形成一種學習的互動。

我們先用求同的思維找出一些相似點。

1.都是表達一種感人至深的、豐富高尚的感情。

2.都是被歷代記憶與傳誦的出自名家的成熟作品。

3.都是通過內容和體裁的恰切,來使表達的情感得到回旋和深化。

再用求異思維比較不同點,見下表。

以上只是為了比較而列的一個表格,其目的是通過這種異同的比較,從對比中讓學生們認識到生命中“情”的多樣性與動人性;也可以讓學生們體悟到情的表達有很多方式,那種詠唱式的詩歌式的感天動地的愛情、離別之情固然讓人感慨無限,而看似平淡的語言卻也可以蘊含洋溢出無窮的深情感言。在經過這一輪的異同比較之后,我們可以借此對學生進行深一步的啟發,提出相應的思考問題。

(1)這種情在每篇文章中是如何發生與展開的。這其實涉及讓學生去思考和不同的人事相聯系而產生的情以及產生情的歷史時空環境。

(2)如何恰當地表達這幾種情。這涉及讓學生去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去體驗、珍惜、升華回應這一情感,這是語文教學中潛移默化的一種情感教育。

(3)是否可以自己回去找出一些抒發感情的文章,在題材上、流派上或表達風格上與這些有區別并具有代表性的。

(4)人類的情感還有哪些,在這些情感中,為什么單單這樣的情感在文學作品中被吟詠得最多,甚而有人認為情是文學永恒的話題,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經過這種細致的閱讀和對比,學生理解了單元內課文的某種共性,就可以集中落實教學目標,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在一個知識系統下對文章及知識點進行鑒別、分類,使之系統化、條理化。從而,導向對文章的差異化的對比理解和接受,使得理解的廣度和深度得到拓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運用知識,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隨之得到相應的訓練。

第10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4B-

0044-01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的教學技能尤其是處理教材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材內容的安排應避免繁瑣化,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由此可見,教材處理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簡化教學頭緒,優化教學內容。要讓語文課以獨特風貌吸引初中學生,激發學生參與語文學習活動的熱情,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教材處理技能。

一、全局把握,分析各冊教材,實現統攬式教學

新課程改革理念指出語文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聽說讀寫能力為終極目標,使學生領悟、學會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和能力。語文教師應由此出發,思考該如何讓學生在三年初中學習時間里更好地提高語文能力。因此,在處理教材時,教師要有“全局觀”,應對初中各冊教材的內容進行整合,從總體上把握教材關于聽說讀寫的知識和能力的構建體系。以閱讀教學為例,七年級要求學生掌握朗讀的方法,對閱讀方面沒有做詳細具體的要求,而級則要求學生逐步按“理解方法閱讀的不同方法不同體裁的閱讀方法”的步驟來掌握閱讀的相關知識。因此,在教授七年級語文教材時,教師應盡量避免對課文作條分縷析的講解,或者是把課文剖析得支離破碎,讓學生絲毫體會不到閱讀的美感和興趣,而應主要從朗讀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否則,到了級,教師真正向學生傳授相關的閱讀理解技能時,學生將會出現排斥心理,導致教學目標無法達成。

教師應根據整個教材體系安排對各冊教材進行巧妙整合。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的教學中,通過整合《春》《濟南的冬天》《秋天》《土地的誓言》《木蘭詩》等課文,選取其中一些優美的片段,讓學生反復朗讀,品味其中的語言美,由此產生對文章的欣賞之情。到了級時,教師再通過整合《三峽》《短文兩篇》(八年級下)《雷電頌》等課文,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分析,并主動學習閱讀理解的方法和技巧,為今后更深層次的閱讀打下基礎。當然,在對各冊課文進行教學整合時,哪些應“長文短教”,哪些應“短文細教”,哪些應“難文淺教”,哪些又應“淺文趣教”等,教師都要心中有數,只有這樣,才能有計劃、有目的地按年級階段授以學生相關的閱讀知識。

二、利用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系,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

對單元之間的整合相對簡單,但是要想把握教材編排的意圖和規律,使教材真正成為教會學生學習的材料,還需教師具備一定的單元整合能力。以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為例,第一、第二單元的所有課文都與“熱愛生命”有關,根據課文特點,在教學中可將其歸為“生命意識”“生命理想”“生命智慧”三個主題,這樣學生就能通過教師有目的的主題整合,加強了對生命教育的認識。又如,九年級下冊的第五、第六單元都是反映古代文化底蘊、古人文化思想的古詩文題材,反映了不同時代對字和詞的運用演化。教師可通過對教材的共性整合,使學生對古代各個時期的文化底蘊、文化思想及不同時代對文言字詞的運用有明晰的比較,加深了解和認識,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教學目的。如在第五單元先秦時期的《公輸》中,助詞“焉”與“為”通常合用為疑問助詞(如“夫子何命焉為?”),而到了第六單元戰國時期的《曹劌論戰》中,就演變為只用“焉”表示疑問助詞(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更容易了解文言字詞在不同時代的使用演變情況,從而加深對文言字詞的精確理解。

三、了解單元內課文編排目的,實現課文之間的整合

對于同一單元的所有課文,教師不能逐篇孤立地進行教學,而要審視分析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再根據每一課的教學目標,給學生規律性、科學性的語言文字藝術熏陶。比如,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由5篇寫人物的課文組成,教師應從這些名人傳記式的課文中發現規律,總結出人在成長過程中常伴隨著艱辛與困苦,需歷經磨難,要有奮斗不息與堅忍不拔的高尚情操等,從而把本單元的課文中心整合為“如何做人才能取得成功?名人成功的共同點是什么?”的主題,通過串聯整個單元的課文,讓學生找出各篇課文的主人公在精神上有哪些異同點以及應學習名人怎樣的精神品質等。只有了解掌握課文的編排目的,教師才能把握課文與課文之間人物傳記的不同寫法,有意識地在教學時分析能表現人物不同側面的橫式結構或以人物成長發展為線索的課文片段,從而指導學生寫出個性化的寫人作文。

第11篇

綜觀中國語文教材與美國語文教材,我們可以發現,兩者有相同之處,又有諸多不同之處。

一、兩者相同的地方

1.都較重視“義理”教育?!傲x理”教育,即“道”的教育?!拔囊暂d道”是我國語文教材一個鮮明的特色。不過,近年來,我國語文教材已由“義理”本位逐漸過渡到“語言”本位,但滲透“義理”的選文在語文教材中仍占較大的比例。美國語文教材同樣重視“義理”教育。例如,六年級文學教材第二單元主題為“英雄”,教材的選文有,生活中的英雄:小說《勇敢點,戴納》、《兒童英雄:救人者、幸存者和有才能者的真實故事》、詩歌《搶救》;勇敢和善良:小說《卡羅琳的第一百件事》、小說《數星星》;杰出人物《狂人瑪吉》、小說《澤利》、詩歌《婦女》。教材通過這些英雄人物的介紹,旨在教育學生要像他們那樣沉著冷靜、不畏困難、勇敢地挑戰困難。

2.兩者都很重視學生的閱讀與寫作。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高低是美國衡量語文教學質量的一把重要標尺。因為,若閱讀能力低就不能理解諸如歷史資料、科學報告和經濟技術文件之類的重要資料,就無從下手進行研究性學習。同樣,在美國人看來,寫作水平差,也勢必影響學術研究、經商和專業工作等。所以,美國語文很重視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我們從六年級教材《文學寶庫》中就可以窺見一斑。教材除了課堂閱讀外,每個單元還開列了“書架”,用于推薦書目,簡要介紹書目的內容。如第一單元的“書架”推薦了五本書:(1)《整天》(大衛.麥考德),(2)《代王子受罰的男孩》(悉德.弗萊喜曼),(3)《弗瑞斯比夫人和涅姆鼠》(羅伯特.C奧布賴恩),(4)《六年級借宿生》(伊芙.邦庭)(5)《聰明人范西利莎》(約瑟夫.謝爾曼整理)。這些文章指在通過大量的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樣,我國的語文教材也很注重培養學生這兩方面的能力,對國內的語文教材,大家都比較熟悉,在此就不進行分析了。

二、兩者相異之處

1.兩者編排體系不一樣。美國的語文教材包括語言和文學兩大類。語言類的內容主要指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語言技能的訓練,包括語言技能、實用寫作、有效交流等;而文學類的內容主要有美國和英國各主要歷史時期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歐洲和非西方著名作家的翻譯作品,包括當代文學、英國文學、美國文學、歐洲文學等等。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以語言和文學并重,高中階段的語文教材以文學為主。而我國的語文教材將語言知識、文學的學習都融于“選文”中,沒有截然分開的語言和文學兩大類教材。在編排體系上,兩者也各有特色。美國的文學類語言教材主要有三種類型的編排體系。(1)按文學作品主題編排。如六年級文學教材《文學寶庫》第三單元按“遠方的文化”主題編排,“遠方的文化”這一單元又細分為非洲探險、跨越時間、跨越國界三個小主題,分別對應的選文是,非洲探險:科學小品文《緊閉的門后》,小說《模仿樹和葉子》;跨越時間:童話《鴿子王子》、科學小品文《城堡》;跨越國界:小說《橫渡太平洋》、詩歌《東方地平線》、人物紀實《名字:諾姆貝瑞斯》。(2)按作品體裁編排。如八年級文學教材《文學》(銀級)按短篇小說?戲劇、紀實 、散文、詩歌、美國民間文學、長篇小說分單元進行編排。(3)按歷史時期編排。而我國的語文教材大多按作品體裁進行編排,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言、詩歌、文言文、文學評論等單元。

2.美國語文教材重研究能力的培養,我國語文教材在這方面有所欠缺。美國是一個崇尚創新的國家,其語文教材也很重視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以凸現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的語文教材,都對此有要求。試以六年級《語言》教材為例,六年級《語言》教材第十二部分第一單元共有七篇課文,其中第一課介紹調查報告的定義及其結構,第二課講解如何尋找調查報告要回答的問題,第四課介紹如何利用資料獲取信息,第五課讓學生評估獲得的信息、留下與調查報告內容相關的材料,第六課教學生總結概括所獲信息,做成筆記,第七課則要求學生運用分類、縮寫、排序等技能組織筆記上的內容,寫出提綱,完成調查報告(或論文)。教材注重“初選課題一重選課題—制定計劃—資料分析—調查研究—實驗研究—論文撰寫”等研究歷程,讓學生獲得實踐研究和學習語言的切身感受。而我國語文教材在這方面有所欠缺,同樣是調查報告,最多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調查報告、怎樣寫調查報告,給兩篇范文讓學生“依葫蘆畫瓢”,很少像美國語文教材不厭其煩地要學生親自調查研究。不過,國人已逐漸意識到了這一點。近年來,上海就較強調研究能力的培養。如上海楊浦高級中學的《漢語新外來詞的現狀與發展研究》就搞得比較成功,深受學生的喜歡。

3.美國語文教材注重跨學科知識的綜合,而我國語文教材卻未體現。

美國語文教材較重視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合,如六年級文學教材每一個單元之后都有一個“connection”,即“和其他學科課程的聯系”。這部分內容豐富多樣,異彩紛呈,旨在使學生體會各學科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關系。學科之間的融合有利于學生將各科知識融會貫通,有利于綜合思維和多種技能的培養。如,《上尉和他的馬》一文的練習設計,就要求從百科或其他參考資料中查找非洲野生動物的資料;《火星上的罪惡》一文的練習,就要求學生找出美國的四個時區及其之間的時間差,還要求學生畫一幅美國地圖,表明不同時區的位置。我國的語文教材像這種跨學科知識的融合還未曾體現。近年來,上海比較重視這一點,如今年高考上海綜合能力考試卷(理科)首次出現了跨學科知識的題。題目大意如下:上海市中學生正在展開研究性學習,這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起到了積極作用。下面是學生提出的三個課題──上海入骨髓庫的心態剖析:上海地區太陽能利用可行性研究;上海地區降雨酸度情況調查研究。要求:寫出所選的課題名稱,并簡單陳述理由;簡要列出你的研究計劃和研究方法;該課題最后成果的形式。雖然是理科的綜合考試卷,似乎與本文的行文有些“風馬牛不相及”,但其體現的一種教育理念卻與本文所述的美國語文教材注重跨學科知識有一致之處,故在此將其提出。盡管學生的答題情況不甚理想,有的甚至連什么叫“陳述理由”都不清楚,特別是對“研究計劃”、“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之類更是回答得千差萬別,但它畢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能為我們的教學及教材編寫提供一些新的觀念、新的思路。所以,筆者真心地期待著我們的語文教材多一點“跨學科知識的融合”。

各國都有不同的國情,各國的教材各有千秋自是理所當然之事。本文嘗試著將這兩者進行比較,并非“妄自菲薄”,也并非“崇洋媚外”,只是期待我們的語文教材繼續發自己的長處,同時也借鑒一點別人的優點,以使自己更趨完善。

(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呂春麗 《湖南教育》2002年第5期)

第12篇

一、抽象概括

事物的本質特征往往被紛繁復雜的外表所掩蓋。文藝是用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揭示生活實質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內涵就需要通過對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質。

所以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運用各種方法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風景談》一文,主題是“自然是偉大的,而人類更偉大”,這一主題通過六幅風景表現出來。如何通過閱讀抓住其主旨呢?如果僅憑借語言文字逐一講解分析,最后點明主旨,學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鍛煉。為培養學生的能力,這樣的文章我們可以采取圖畫教學,即選其中兩三處風景制成圖畫,只是減去原文中人物活動部分,上課時先讓學生看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然后翻看原文,兩相對照,找出自己描繪的風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韻味的原因,除語言不夠準確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學生很容易發現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類的活動”,因而缺少了那份鮮活的神韻。這時文章的主題已揭去朦朧的面紗,顯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偉大,風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為有了人類的活動”這一主題。

中學語文課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說,通過對人物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等描寫的具體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變化;雜文,通過表層語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層含義,等等。

再如教材中的文言文,句法詞法中有很多規律性的東西我們可從具體實例中概括出來。就拿名詞活用做動詞這一詞類活用現象來說,我們可以從課文中找出很多例子:“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口技》)、“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察今》)、“客將至,不冠不襪”(《大鐵椎傳》)、“公將鼓之”(《曹劌論戰》)等等。我們仔細研究這些加點的名詞所處的位置,會從具體句子的分析中找出它們活用的條件和規律,進而上升到理論的高度:①名詞放在“所”字后面,活用為動詞,如前二例;②名詞放在能愿動詞后面,活用為動詞,如中間兩句;③名詞放在副詞后面活用為動詞,最后兩句就是這種情況……

透過現象看本質,并進行抽象概括,為知識遷移能力的提高做好準備。

二、歸納概括

中學語文課本中的許多知識是相互聯系具有共性的,運用各種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識加以歸納概括,則對某種事物有了完整、準確的認識,形成規范的知識結構。這種概括能力應當引導學生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首先,以單元為單位進行歸納總結。新編中學語文教材,以文體組織單元,按難易排列順序,劃分系統而科學,每單元所選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結合單元知識進行概括,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來。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長江三峽》、《難老泉》、《我的空中樓閣》,雖然這四篇文章在時間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達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們都緊扣題眼寫景狀物,《雨中登泰山》圍繞一個“雨”字大作文章,《長江三峽》寫出了“三峽”各自不同的特點,《難老泉》突出“難老”二字,《我的空中樓閣》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們歸納出這一單元散文的一個特點: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其他單元依此類推,學生會歸納出議論文“觀點與材料相統一”的規律,會明確復雜記敘文“線索聯綴全篇”的要求,會概括出說明文“抓住特征說明事物”的特點。

然后,對所學文章定期做整體的歸納概括,從單元括展到一冊書再到全部課文,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知識網絡。

比如,課本中的散文,縱貫古今、各具情態,分布在各冊書之中,把它們集中起來仔細分析比較,則能找出很多共有的特征。僅就文章的結構技巧而言,無論作者如何與眾不同、匠心獨運,都要歸于“形散而神聚”的原理,像《荷塘月色》以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交織的不寧靜的心緒為神,為我們展現了“荷塘上月色”與“月色下荷塘”的朦朧諧和的風韻;《土地》由對土地的熱愛、保衛和建設這一思想為綱,縱橫馳騁,展開豐富的聯想,古今中外,無所不及。這兩篇文章其一舒緩恬淡、意境幽遠,其一縱橫捭闔、氣勢宏偉,但都是緊緊抓住“轡頭”而任“野馬”縱橫飛奔的。這就概括了散文結構的一個重要特色――形散而神不散。再進一步進行同類歸納:記游的散文,一般以作者行蹤為線索組織材料,如《雨中登泰山》、《長江三峽》;詠物的散文,一般以詠贊并賦予象征意義的具體事物為線索,如《燈》、《荔枝蜜》;敘事的散文,往往以某一中心事件為線索,如《獵戶》、《娘子關前》;寫景抒情的散文,常常以某種情感為線索,如《荷塘月色》、《綠》。

通過歸納概括,使知識系統化、類型化、整體化、為遷移的進行做好了準備工作。

三、總結概括

在對課本所學知識進行概括的同時,對生活經驗的總結也不容忽視。絢爛多姿、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而現實生活中閃動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們開啟作品內涵的最好的鑰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勤于觀察、善于總結的好習慣。這個能力的提高可分步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棋牌| 颍上县| 微博| 茂名市| 洛扎县| 保康县| 津市市| 合水县| 土默特左旗| 宜良县| 岳普湖县| 横峰县| 锡林郭勒盟| 彭山县| 长乐市| 遂宁市| 疏勒县| 大同市| 霸州市| 青浦区| 南通市| 清流县| 延津县| 会同县| 扶绥县| 改则县| 日土县| 蒙山县| 鄯善县| 新余市| 家居| 岐山县| 浏阳市| 扎赉特旗| 柳林县| 岫岩| 乌审旗| 布尔津县| 云梦县| 浪卡子县| 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