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9 13:59: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文藝評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英文名稱: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主管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1-6368
國內刊號:11-1068/I
郵發代號:82-325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87
期刊收錄: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一、“飽含著東方人的智慧卓見”
學者王元化也被推重為“時代的思者”①。雖然作為學者或思想者,王元化都難以完全納入“比較文學”論域,后者卻可能是感觸前者獨特風貌的一個有效視角,而前者也可能為后者提示“中國氣派”的啟示。就王元化學術方面而言,一位前輩文藝學者將之梳理概括為八個方面后寫道:“20世紀上半葉,中國出了不少學術大師,如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魯迅、、郭沫若等”。而及至21世紀,“王元化作為一代學術大師的意義和價值,似乎還不曾被更多的人所認識和揭示”②。在改革開放以后形成的“比較文學”學科領域中,著名法國文學研究者錢林森《緬懷遠去的智者———王元化先生與〈跨文化對話〉二三事》中寫道:“國際雙語論叢《跨文化對話》自1998年創刊至今,已邁過10年歷程了?!痪们半x世的王元化先生,他為《跨文化對話》留下的思考和文字,更值得我們珍惜、懷念”③。王元化被推重為“比較文學”研究領域開拓者的代表作是1979年出版的《文心雕龍創作論》。該書在全國首屆(1979~1989)比較文學圖書評獎活動中獲“榮譽獎”④。學者趙毅衡當年評論:“一九七九年或許是我國比較文學研究進入‘自覺期’的一年:錢鐘書《舊文四篇》、《管錐篇》前四卷、楊絳《春泥集》、范存忠《英國文學語言論文集》、王元化《文心雕龍創作論》,這些解放后出版物中中西比較文學內容最集中的書籍,都出現于一九七九年。”①季羨林先生在更早的1981年寫道:“應該把中國文藝理論同歐洲的文藝理論比較一下,進行深入的探討,一定能把中國文藝理論的許多術語用明確的科學語言表達出來。做到這一點真是功德無量。
你在這方面著了先鞭?!雹谕踉硪徊看碜鳌端急骐S筆》于1995年獲第二屆中國國家圖書獎。著名翻譯家蕭乾先生在《〈思辨隨筆〉不可不讀》中寫道:“這里論述的真是從中至外,從古至今:從孔子、劉勰到魯迅、,從莎士比亞到普希金,沒有冗長引句,更不見老生常談,全是作者的思緒和心得。他對莎劇有些評論如譯出來傳到國外,估計必會贏得西方莎學家們的贊賞,因為其中飽含著東方人的智慧卓見?!雹廴绻f蕭乾評語中對“東方人智慧”的強調在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界是先著一鞭,那么其所思所見與王元化本人同時期關于中西文化比較的主導思想之強調是不謀而合:研究中國文化,不可避免地需要以西學作為比較的參照系,但又不可以西學為主體,用中國文化去比附。恕我再一次借用正在受人指摘的余英時的直率說法:“今天的文化危機特別表現在知識分子的浮躁心理上,仰慕西方而不知西方文化的底蘊,憎恨傳統文化又不知傳統文化為何物。”④并非偶然的是,十年后日本學者將《思辨隨筆》作為《王元化著作集》之一而完整譯介⑤?!端急骐S筆》于2004年增補修訂為《思辨錄》⑥。有的高校教師開始將之作為“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入學時必讀的教科書”⑦。最近一位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年輕學者在《王元化〈思辨錄〉的方法論意義》專題論文中提出:“《思辨錄》體大思精慮全、圓融中外古今,對其展開全面研究是一門大學問。”⑧筆者初步考察統計,《思辨錄》全書出現的外國作家與文學人物姓名不下三百之數。如果以外國文學作為“比較文學”參照系,則該書內涵之豐富也可見一斑。
王元化學術中的“比較文學”因素還可追溯到其歷年乃至早期著述中。例如文藝評論集《向著真實》初版于1952年,其中所及的外國文學家不僅有契訶夫、車爾尼雪夫斯基、別林斯基、羅曼?羅蘭、果戈理、卓別林,還包括法國作家左拉、美國作家考德威爾、捷克作家伏契克,以及委內瑞拉詩人等。該書再版后記回顧道:“我寫下了對自己所喜愛的某些作家的一些感受。其中有些看法現在雖然已有所變化,但對于這些引導我認識生活和怎樣對待文學事業的先驅,我始終懷著青年時代的崇敬心情。今天重讀這些文字,我的心中仍激起當年的感情波瀾。”⑨一位年長學者回憶八十年代末讀到《向著真實》與《文心雕龍創作論》二書時的心情:“那時,我在一些前輩鼓勵下,正起步于比較文學教學與研究,并開始招收比較文學方向的研究生。相遇王先生這兩部著作,對我而言,真是不期而遇的‘機緣’。《向著真實》這部處處充滿真知灼見的評論文集中,最引起我注意和興趣、且對我產生影響的,是他評論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兩篇文章,先生對羅蘭作品認識獨到,見解高遠,我不僅在自己的論作中加以征引,也在對研究生授課中多次介紹過。”①王元化青年時代最初論文是1939年發表的《魯迅與尼采》。他晚年自述該文“受到了由日文轉譯過來的蘇聯文藝理論影響”,其中有“機械論的痕跡”②。然而在中國現代文學思想史敘事中,迄今它依然不失為“三十年代關于魯迅的最有分量的論文之一”③。《魯迅與尼采》的標題與今天“比較文學”研究的通常模式相契。該文作為王元化最初發表而產生影響的論文,意味著其學術生涯中的某種潛在基質。如果說這種基質與后來引進的“比較文學”研究視閾和方法不謀而合,那么王元化自1939年迄至去世的2008年,在近七十年中先后出版的四十余種著述中,都可能包含“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獨特因素和資源。
二、“比較文學方法”與“綜合研究法”
原初意義上的“比較文學”基于兩個要素:一為文學對象,二為外文研譯。前者是比較文學的特定對象,后者是賴以成立的前提。就此而言,王元化學術至少包含若干原初意義的“比較文學”因素。例如他的莎士比亞研究包括對西方莎劇論文的譯介。他的《文心雕龍》研究,前期成果之一是對西方“文學風格”代表性論文的譯介,后者成書為《文學風格論》④。此外,王元化還與父親王維周教授合譯過《革命親歷記》⑤。然而在中國語境中,比較文學研究通常也以中譯本為對象。即便在這一場合,研究者是否自覺意識到外文原文與中文譯文之間可能存在意味差異乃至歧義,這無疑會影響到他所作判斷和所下結論是否中肯合理。這種差異乃至歧義尤其表現在一些專門術語上。因此,至少就中外文藝理論的比較研究而言,對中外術語意味之差異的清醒認識,以及基于這種認識的追溯考辨斟酌等,理應是研究者的必要條件和基本素質。王元化學術中的“比較文學”因素也蘊含于他對漢譯西方著作的研讀和闡釋中。這方面他所提供的啟示之一是,對于西方著作中的一些關鍵性理論術語,必須結合外文語源和語境而盡可能充分辨析、追溯和考量。例如他的《讀黑格爾》中多處研討了黑格爾術語的中譯問題。諸如:“情志”、“情致”、“”三者相對于黑格爾原著中古希臘詞“”何者更為恰當;“知性”較之于舊譯“悟性”或“理解力”為什么更能妥切傳達德文原著“Verstand”之旨;“總念”、“概念”之于德文“Begriff”的孰所優劣;中國古典美學“氣韻生動”、“生氣灌注”與黑格爾美學“beseelt”的漢譯關系;被英譯為“sense”(感覺)的德文“sinn”是否可以譯為“藝術敏感”;為什么應該用“寧靜”來替代中文舊譯的“靜穆”,等等⑥。這里我們以《讀黑格爾》用“情志”翻譯“”的一例觀之。
后者在黑格爾德文原著中就是一個源于古希臘的外來詞,并且黑格爾本人認為它在德文中很難找到確切譯詞。而據《讀黑格爾》對“”詞的考察:它在英文中譯作“Pathos”(意為悲哀,哀愁,動情力,悲愴性等),在拉丁語中譯作“Qual”(意指本原的痛苦),在恩格斯著作中被解釋為“苦悶”,在中文舊譯中轉成“情致綿綿”。這些譯詞相互歧異,究竟如何漢譯為恰?王元化考辨的結論是:“”這個詞不僅涉及情感方面,也潛在“志”的意蘊,它指謂的是一種“合理的情緒方面的力量”;中文舊譯“情致綿綿”未能傳達該詞的“志”意,英譯“Pathos”(悲愴情感)也遺漏了該詞的倫理意味①。這個例子至少表明,王元化對黑格爾術語的把握是經過多方考究和反復斟酌的。一方面,其結合黑格爾理論體系背景而辨析的方法是超出了一般語言翻譯家的關注所及;另一方面,其對該詞語源的盡可能追根溯源,亦足為重思想而輕學術的年輕后輩有所借鑒。就外來的“比較文學”方法而言,通常認為主要有“平行研究”與“影響研究”兩種。而這兩種方法在王元化著述中多處可見。這里僅就平行研究方面管窺一斑:在我讀過的劇作中,我把具有這種特點的劇本稱作是“散文性戲劇”,將它與“傳奇性戲劇”相區別?!覍ι⑽男詰騽『蛡髌嫘詰騽∷鞯谋容^說明,在我過去所寫的文字中曾留下了痕跡。②王元化以“散文性戲劇”與“傳奇性戲劇”來概括契訶夫與莎士比亞作品的不同特點,這顯然可納入“平行比較”。據考察,我國建國初戲劇界關于戲劇結構的分類,有開放式、閉鎖式、人物展覽式的三類型說;至上世紀80年代有純戲劇式、史詩式、散文式、詩式、電影式的五類型說,其中將莎士比亞戲劇作為史詩式結構的典型,契訶夫戲劇作為散文式結構的典型;同期又有論者以“非戲劇化傾向”來指謂契訶夫戲劇的特征。由此回瞻,王元化五十年代對契訶夫戲劇與莎士比亞戲劇之異同的概括至少可謂先著一鞭③。比較文學界通常所謂“平行研究”主要限于將A與B兩個不同國別的文學對象加以比較(例如阿Q與唐?吉訶德之比較)。
這一方法無疑來自國外。相對于此,王元化的方法另有其獨特之處:即比較的對象常常不限于A與B,而是A、B、C乃至更多。例如在被評贊為中國比較文學“開拓”之著的《文心雕龍創作論》中,比較所及的外國文論包括馬克思、黑格爾、歌德、威克納格、契訶夫、別林斯基等;其所涉國別則包括德國、英國、法國與俄羅斯等。這種比較顯然超出了通常以兩個國別文學為對象的“平行比較”模式。這種不拘常套的“平行研究”在王元化著述中多處可見,下面是另一例:《雷雨》充滿濃重的傳奇色彩,《北京人》只是生活的散文:平凡、樸素,好比一幅水墨畫,……我不想判斷傳奇的悲劇好,還是散文的悲劇好。莎士比亞式的悲劇我喜歡,契訶夫式的悲劇我也喜歡。不過,傳奇的悲劇容易渲染過分,以致往往有失真之弊。雨果的《鐘樓怪人》是偉大的作品,可是我個人的口味更喜歡史坦培克在《人鼠之間》中所寫的萊尼。這是一個力大、粗魯、丑陋的壯漢,在粗糙的靈魂中同樣充滿了人性和柔情。他更平凡,也更使我覺得親切。以上這些就是我當時的看法,其中許多觀點,我至今未變。但是任何一種正確觀點,如果固執地推到極端,作為審美標準的極致,就會產生片面化,從而使自己的眼界狹窄起來?!叭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話,確實是有道理的。④其中比較所及對象除了莎士比亞與契訶夫外,還包括的《雷雨》、《北京人》,雨果的《鐘樓怪人》、史坦培克的《人鼠之間》。英文中,兩個對象之間的比較與三個以上對象之間的比較,在語言表述上需要分別使用不同的介詞,即“between”與“among”。其差異表述如下:(1)totelldeferencebetweenAandB.(比較A與B兩個對象的差異)toshowsimilaritybetweenAandB.(比較A與B兩個對象的相通)(2)totelldeferenceamongA,B,C.(比較A、B、C三個對象的差異)toshowsimilarityamongA,B,C.(比較A、B、C三個的對象相通)如果將上述兩種比較分別稱為“between型”與“am
浙江工商大學文藝學學科組建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現有教學與研究人員12名。其中教授5人,具有博士學位者9人。經過10多年的發展,該學科已成為一個富有學術生氣且在某些研究方向上頗具特色的學科。2002年以來,學科成員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學術月刊》《文藝理論研究》《文藝爭鳴》等報刊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教材)16部,主持省部級以上研究項目22項。目前,已形成文藝美學、西方文學理論與批評、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三個主要研究方向。
文藝美學研究方向以本校“中國文化理論創新研究中心”為平臺,以哲學建設為基礎,打通美學、文藝學和文藝批評,最為突出的是提出了“本體性否定”學說,已逐步建立起具有原創性意義的“否定主義”理論體系,并在文化批評與文學批評實踐上產生了“理論與實踐統一”的廣泛而重要的影響。該學科學術帶頭人、理論家和批評家吳炫教授,從上世紀80年代末就致力于“否定主義”研究,迄今已近20年。其代表作《否定主義美學》《新時期文學熱點作品講演錄》《中國當代思想批判》《中國當代文學批判》《中國當代文化批判》《否定本體論》《穿越中國當代思想》《穿越中國當代文學》《否定與徘徊》等10余部著作和200余篇論文,在探討區別于西方、也區別于傳統的當代中國文史哲原創性理論方面,以其思維方法的開拓性、諸種理論觀念的獨創性以及介入中國當代文學創作問題的有效性,引起學術界的較大反響和關注。其主編的《原創》《中國視角:穿越西方現代美學》叢書也獲得學界廣泛好評。吳炫教授的科研成果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逾百篇。中國期刊網統計的針對該理論的社會評價、引用和運用文章已近400篇。“本體性否定”不僅打通了文、史、哲,而且以其原創品格和鮮明的“中國問題”意識,不僅獲得學界越來越多的認同,而且也影響了越來越多的學者進行相關實踐。在其影響下,湯擁華博士以現象學美學為中心,對西方近現代美學的先驗邏輯進行批判性研究。其博士后研究課題《中西比較與“中國生命美學”的生成――對宗白華美學思想的批判性考察》,學術專著《西方現象學美學局限研究》等問題性研究成果,通過中西文論的視閾交融和哲學與批評的兩極拉動來激發美學理論和文學理論的活力,從而有效地介入當代文化語境,受到學界的肯定性評價。
西方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方向側重于將西方生命哲學和生命美學的研究方法運用于西方文學的研究,即在形形的西方文學理論中,尋找生命美學和生命哲學理論方法的不同側重面并加以綜合運用,并從西方文學活動的各個方面來考察人的多層面的生命現象,從而尋求文學活動中人類尋求完美的不懈的探索動向。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該學科研究人員就對西方文學理論中的關于文學活動中的人的生命現象的研究投入了相當的時間和精力,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雷體沛教授出版有專著《藝術――生命之光》《存在與起:生命美學的導論》《西方文學初步》《藝術與生命的審美關系》,發表有《尋找與追求――西方近代哲學美學中的生命本體論》《發現與尋找:西方現代哲學文化中的生命本體論》《荒誕派戲劇對時間秩序的超越》《從生命的現實境遇看西方藝術的發展》等50多篇論文;朱鵬飛博士亦有《在綿延中尋找美:柏格森美論述評》《藝術是時間的造物:淺析柏格森的“藝術時間”觀》《淺談對康德“美在形式”說的誤讀》《從“美的理想”“技巧中的自然”到“美的規律”》《主旋律藝術與開放道德》等重要論文10余篇。這些專著和論文皆從西方文學及藝術活動的各個側面,乃至中西方文學藝術現象中人的審美活動作了生命哲學和生命美學的研究,其視角獨特并有創見。本方向上的研究實力得到學界的認同,研究成果多被權威學術刊物轉摘或轉載,顯示出良好的發展態勢。較之西方的生命哲學和生命美學理論,其研究更注重于對西方文學及藝術活動中的人的狀態、心理、情緒、意愿和生命理想等多層面的把握。對西方文學給予了各個方位生命現象的解釋與揭示,致力于人的存在與發展意義的探索,即從生命與文學關系的探索中來揭示生命的全部意義,使西方文學理論的研究具有了新的視角和嶄新的方法。這種包括把現代人文學科在內的生命哲學與生命美學延伸到西方文學理論并運用于西方文學的研究領域,使西方文論在學術空間上更為廣闊和深入,也為我國文學理論的建設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新的思考方式。
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方向有兩個研究向度:一是在廣泛研究中國作家、作品與文學思潮的基礎上,從文化學的角度考察文學的文化內涵,形成了鮮明的研究特色,即是在中國文學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層面上研究中國文學的文化承繼性及其價值,從文學發生學層面上拓展了文藝學的研究領域。二是在深入研究中國歷史文化、藝術發展史以及文化現象的基礎上,探討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目前已有較為豐碩的成果。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化研究在文藝研究領域受到高度重視。本學科研究人員將中國文學研究同傳統文化研究結合起來,在中國文學與傳統文化、區域文化研究領域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近年來,除在《文藝研究》《江漢論壇》《文藝爭鳴》等多種權威刊物和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外,還有學術專著和一系列有特色的研究項目,成果豐碩。諸如,羅昌智教授的專著《20世紀中國作家與荊楚文化》;學術論文《沈從文的文化選擇》《掙不脫的臍帶:廢名小說與中國傳統文化》《生命意識:聞一多詩歌與荊楚文化內在精神的契合與同構》《論荊楚文化對郭沫若創作個性與心理的影響》《京派作家與荊楚文化》《論余光中詩歌的文化品格》《文化內力與精神阻隔》;研究項目《浙江新詩人與中國新詩的現代化》《中國當代文藝思潮與當代政治關系研究之子項目〈中國現代作家的當代政治轉型〉》《20世紀中國文學與荊楚文化研究》等都有一定影響。在中國文化理論研究方面,徐斌教授的專著《論衡之人:王充傳》《永遠的書圣――王羲之傳》;學術論文《建安名士的人格關懷》《竹林名士對放達的把握》;研究項目《在浙江》《王充與浙江文化精神》等在學界產生重大影響。博玫教授的近現代期刊與文學思潮及文化傳播研究,王麗梅博士的專著《曲中巨擘――洪N傳》,研究項目《昆曲生態及新時期保存與發展對策研究》等,體現出本研究方向的學術活力。通過中國文學與文化理論的研究,探析中國文學的文化內涵,一方面求證文學的民族文化傳承意義,另一方面也詮釋著文化傳統的現代性價值和意義。
歌曲《不知該怎么稱呼你》在湖南衛視小年夜春晚由全球成員最多的流行演唱組合“五十六朵花”和湘籍青年女歌手李思宇共同演唱后,因其歌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曲調激昂有力,旋律優美動聽,藝術地反映了“精準扶貧”戰略思想,唱出了老百姓心靈深處的聲音,迅速走紅,引發了媒體重點關注和社會各界熱議。
湖南廣播電視臺作為歌曲推出媒體,在歌曲走紅后趁熱打鐵,迅速把歌曲的晚會版改編為MV版,2月7日至14日,在衛視頻道每天播出4次,其他7個電視頻道和8個廣播頻率每天播出10次,在芒果TV和臺屬各媒體官方微信、微博同步推送歌曲。歌曲迅速走紅引起了國內主要門戶網站、新聞網站和音樂、視頻網站的重點關注,人民網、光明網、央視網、澎湃新聞網、鳳凰網、紅網、華聲在線、時刻新聞、新湖南和QQ音樂、酷狗、視頻中國等近200個新媒體平臺都在顯著位置推送了這首歌曲。目前,網上相關報道和視頻總點擊量已超過10億次。
歌曲走紅后,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張文雄作為歌曲總監制,發表了《讓文藝的芳華永遠為人民綻放》,介紹了歌曲的創作背景和創作過程。該文被眾多網站和個人微信、微博轉載,廣為傳播,引發了人們對歌曲持續熱議。人民網2月10日登載了《歌曲〈不知該怎么稱呼你〉引爆湖南春晚:詞美、曲美、情感美》的長篇報道,并轉載了《讓文藝的芳華永遠為人民綻放》。人民日報客戶端、解放網等登載了《〈不知該怎么稱呼你〉走紅》的報道。湖南日報、湖南衛視、長沙晚報等對歌曲走紅進行了連續報道,重點報道了歌曲走紅后的社會反響情況,并配發了《〈不知該怎么稱呼你〉 為人民綻放的作品芬芳四溢》等時評。歌曲走紅也引發了網民的持續關注,網民在論壇、貼吧、新聞跟帖、QQ空間、微信朋友圈發表和轉發了大量的歌曲評論文章,短的幾句話,長的多達數千字。不少網友點贊說:這是一首接地氣、抒民情的歌,話語樸實,溫暖人心!搜狐、新浪、網易、鳳凰網等主要門戶網站登載了《歌曲〈不知該怎么稱呼你〉引發人們共鳴》《〈不知該怎么稱呼你〉究竟火在哪里?》《〈不知該怎么稱呼你〉走紅背后的民意期待》《〈不知該怎么稱呼你〉讓猴年新春暖暖噠》《〈不知該怎么稱呼你〉:激活創作源頭的時代藍本》等網民熱議文章。紅網、華聲在線、時刻新聞、新湖南精心挑選相關報道、視頻和網民熱議文章,推出了《綻放――歌曲〈不知該怎么稱呼你〉持續走紅》《從〈不知該怎么稱呼你〉看的百姓情緣》等專題,圖文并茂,多角度解讀歌曲《不知該怎么稱呼你》。其中紅網和華聲在線論壇置頂推薦貼文《〈不知該怎么稱呼你〉流淌的民心旋律:總書記與苗族大媽的故事》,閱讀量超過300萬余次,跟評數千條。
歌曲走紅也引發了人們對花垣縣十八洞村的關注和對“精準扶貧”戰略思想的深入解讀。春節、五一期間,十八洞村旅游十分火爆,許多游客都是聽了歌曲《不知該怎么稱呼你》后慕名而去的,《不知該怎么稱呼你》已成為了十八洞村最紅的“寨歌”。網民們聽了歌曲后,對“精準扶貧”戰略思想有了更深刻更直觀的理解,發表了《〈不知該怎么稱呼你〉唱出總書記的扶貧情懷》《〈不知該怎么稱呼你〉走紅,唱給》《〈不知該怎么稱呼你〉唱響精準扶貧的時代之歌》《〈不知該怎么稱呼你〉流淌的民心旋律:總書記與苗族大媽的故事》等網評,解讀“精準扶貧”,點贊的民本情懷。
歌曲走紅后還受到了文藝評論家和專業音樂工作者的關注,著名文藝評論家胡光凡、夏義生,著名作曲家王佑貴、鄧東源,著名詞作家石順義,著名音樂研究專家李敬民、尹曉星、龔旭東等都給予了歌曲高度評價。他們認為,歌曲歌詞切入點很獨特,以小細節反映大主題,寫得非常樸實動人,如同拉家常,講故事,娓娓道來,讓人倍感親切;曲調激昂有力,欣喜歡快,旋律凸顯湘西民歌風,抒情性強,為廣大民眾傳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演唱者聲音甜美、清亮,為歌曲增色不少。
(作者單位:湖南省委宣傳部文藝處)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堅持"立德樹人"的育人宗旨,堅持以學校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形成"校校有活動、人人都參加"的局面,堅持以普及促提高、以提高帶普及,培養青少年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藝術修養,展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展示學校藝術教育的成果,推動學校藝術教育教學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活動主題
本屆展演活動的主題是"陽光下成長".
三、組織領導
為了保證本屆藝術節有關活動的順利進行,擬成立"仙桃市第十屆學生藝術節組委會",統一領導部署藝術節的各項工作。在組委會統一領導下,組織成立"仙桃市第十屆學生藝術節評審委員會",負責"四優一先進"的評審。
四、參加對象
藝術表演類、美術作品類、"陽光下成長"征文的參加對象為小學(幼兒園)、初中、普通高中的在籍學生。中小學藝術教育科研論文的參加對象為中小學藝術教師、校長、研究人員。
五、活動內容
本屆藝術節以評選"四優一先進"為主要內容,即評選優秀文藝節目、優秀美術作品、優秀"陽光下成長"征文、優秀藝術教育
論文及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個人)。
六、活動時間安排
本屆藝術節自本通知印發之日起即為開幕。在組委會統一領導下,擬舉辦以下活動:
(一)第一階段活動(3-5月)
以鎮、辦中心學校,市直各中小學校(幼兒園),各民辦學校為單位,在本地本校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藝術活動,發動全體學生參與,為了形成"校校有活動、人人都參加"的局面,運用網絡平臺發動全校師生、家長、社會各界觀看點贊,對本校文藝節目、美術作品進行宣傳、評比。
鎮辦、中心學校要組織轄區內所有學校(幼兒園)開展校級藝術活動,在校級活動基礎上以鎮辦為單位組織一次文藝匯演、美術作品展以及征文與論文評選活動;市直、民辦學校以校為單位組織文藝匯演、美術作品展以及征文與論文評選活動。(美術作品展不得少于30幅)
(二)第二階段活動(5月中下旬)
在各地各校開展活動的基礎上,推選優秀作品參加全市集中評選活動。
(三)第三階段活動(5月下旬)
組織全市優秀文藝節目匯演及美術作品展、開展"四優一先進"獲獎單位(個人)表彰活動。
七、參評要求
(一)藝術表演節目要求
各類表演形式要求
1、聲樂節目
合唱:合唱隊人數不超過40人,鋼琴伴奏1人,指揮1人(應為本校教師),每支合唱隊演唱兩首歌曲(其中一首應為中國作品),演出時間不超過8分鐘。
小合唱或表演唱:人數不超過15人(含伴奏),不設指揮,不得伴舞,演出時間不超過5分鐘。
重唱:人數不超過5人(含伴奏),不得伴舞,演出時間不超過5分鐘。
2、器樂節目
合奏:樂隊人數不超過65人,指揮1人(原則上應為本校教師),演出時間不超過9分鐘。
小合奏或重奏:人數不超過10人,不設指揮,演出時間不超過6分鐘。
3、舞蹈節目
群舞:人數不超過36人,演出時間不超過7分鐘。
雙人舞或三人舞:演出時間不超過6分鐘。
4、戲劇節目
含校園短劇、小品、課本劇、歌舞劇、音樂劇等,人數不超過8人,演出時間不超過12分鐘。
5、朗誦節目
作品文體不限,須使用普通話,人數不少于2人,不超過8人(含伴奏),不得伴舞,演出時間不超過5分鐘。
以上五類藝術表演節目總體要求
1、參評文藝節目要體現活動的主題"陽光下成長",反映新時期、新校園、新生活。內容要健康向上,反映中小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具有時代性、校園特色和學生特點,體現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表演形式多樣化、鼓勵創新性節目。
2、每個節目必須是同一學校的學生。
(二)藝術作品要求
三類作品要求
1、繪畫作品
國畫、水彩/水粉畫(丙烯畫)、版畫,或其他畫種。尺寸:國畫不超過四尺宣紙(69cm×138cm)對開,其他畫種均不超過四開(40 cm×60 cm)。
2、書法、篆刻作品
書法、篆刻作品尺寸不超過四尺宣紙(69cm×138cm)。
3、攝影作品
單張照和組照(每組不超過4幅,需標明順序號)尺寸均為14英寸(30.48cm×35.56cm);除影調處理外,不得利用電腦和暗房技術改變影像原貌。
以上三類作品總體要求
1、作品內容體現活動的主題"陽光下成長",健康向上,熱情歌頌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謳歌祖國發展的巨大變化,以描繪校園文化生活及校園發展變化為主線,注重時代性,體現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
2.藝術作品需裝裱,在作品背面注明學校名稱、指導教師姓名、學生(姓名、班級、聯系電話)等信息。
(三)"陽光下成長"征文要求
征文內容為反映廣大中小學生參與藝術實踐活動的經歷、體會和收獲,文體不限,報送電子文檔。文稿用word文檔,單倍行距,標題用宋體2號粗體字,作者姓名、學校、年級和正文用仿宋小3號字。
(四)論文評選要求
1、論文主題"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
2、研究重點:
①現狀調研。包括中小學藝術課程開設、學生課外藝術活動開展、藝術教師隊伍建設、藝術教育保障和設施設備配置等方面。
②改革成果案例。包括中小學藝術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縣、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等方面。
③評價制度研究。包括中小學生藝術素質評價、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自評公示制度、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制度的實踐與研究。
3、論文要求
①圍繞本屆論文的主題和重點,關注基礎性研究,突出應用性研究,注重發揮行政、教研和教師的各自優勢,形成團隊研究的合力,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新思路和新舉措。
②現狀調研要針對學校藝術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現實性、緊迫性問題,準確把握、真實反映中小學藝術教育的實際情況,有數據、有分析,為學校藝術教育決策提供有效信息。
③ 改革成果案例要主題鮮明、內容翔實,有確鑿的數據和生動的材料,為推進藝術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和做法。
④評價制度研究要以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為建立科學合理的學校藝術教育評價制度提出創造性的意見和建議。
⑤每篇論文正文不超過5000字,論文摘要不超過500字。每篇論文署名作者不超過2人,調研報告署名作者不超過5人。引文注釋一律采用篇末注的形式。論文文本的標題、摘要和正文中不要出現作者姓名及所在單位名稱。要自覺遵守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保證數據和資料的可靠性。
⑥論文需報送電子文檔。文本格式:用word編輯,A4紙型,標題用小2號宋體字,正文用小3號仿宋體字。為便于論文的密封評選,論文文本的標題、摘要和正文中均不要出現作者姓名及所在單位名稱,需另附一頁。
⑦參評論文需為2012年12月及以后撰寫并且沒有公開發表過的。
(五)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個人)評選
1、先進單位主要評選自上屆藝術節(2011年)后,在藝術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績的各級各類中小學校。
2、先進個人主要評選自上屆藝術節(2011年)后,在藝術教育方面做出貢獻的教師、校長及教研人員等。
3、先進單位評選條件:
⑴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執行學校藝術教育有關政策、法規,并把藝術教育列入工作日程,組織機構健全,工作成績顯著。
⑵指導思想端正,按規定開齊、開足、開好音樂、美術課程,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深化藝術教育改革,學校藝術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⑶藝術節組織工作扎實,按教育局文件要求落實,有活動實施方案,學校和學生參與面廣,體現"校校有活動、人人都參加",活動形式豐富多樣,效果顯著,學校藝術團(隊)常年開展活動,并有開展活動的相關視頻、文字等材料,在本屆藝術節"四優"評比中獲得的獎項占有一定比例。
⑷重視藝術師資隊伍建設,按國家和省有關要求,規劃和建設藝術教育設施,藝術教育教學條件明顯改善。
4、先進個人評選條件:
⑴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和學校藝術教育有關法規,熱愛藝術教育事業和本職工作。
⑵事業心強,職業道德高尚,為人師表,教書育人。
⑶在藝術教育教學、文藝活動和比賽、科學研究等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或貢獻。
⑷從事學校藝術教育教學、管理、教(科)研等工作1年以上。
八、獎項設定
1、優秀文藝節目、優秀美術作品、優秀征文和優秀藝術教育論文分別設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若干名。
2、獲得一等獎的文藝節目、美術作品、征文的指導教師頒發指導教師獎。
3、專門為本屆藝術節創作的文藝節目(含少兒歌曲創作)頒發優秀創作獎。
4、根據各地各校藝術節開展和參與情況評選優秀組織獎若干名。
九、評選辦法
1、為了加大本次活動的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藝術教育活動氛圍,本屆藝術節中文藝節目與美術作品的評選將結合網站平臺開展網絡評選,評選活動中評委現場評分分值占80%,網絡點贊人氣排名分值占20%.各鎮辦中心學校,市直(民辦)學校要將本地本校文藝匯演、美術作品展比賽的視頻(圖片)上傳網絡評選平臺;市級集中展演視頻(圖片)屆時也將上傳網站進行網絡評選(具體操作方式另行通知)。
2、優秀"陽光下成長"征文、優秀藝術教育論文及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個人)的評選,由市藝術節評審委員會集中評審,報組委會審定。
十、報送辦法及時間
1、本屆藝術節"四優一先進"報送工作以各鎮、辦中心學校,市直各中小學(幼兒園),各民辦學校為單位進行。請各地各校在選拔的基礎上,嚴格按照"四優一先進"推薦指標(見附件二)參加市級評選活動。
2、各地各校(幼兒園)美術作品(含報表)4月20日前報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美術學校辦公室312(聯系人:許澤軍15971995587);藝術節參評文藝節目報表、論文、征文、先進單位(個人)事跡材料等電子版于4月20日前發送至郵箱:***,(聯系人:郭瓊姣13593918***)。
3、各鎮、辦中心學校和市直、民辦學校組織的文藝匯演視頻和美術作品展圖片于6月2日之前上傳到指定網絡平臺;
4、本屆藝術節不組織幼兒園開展市級集中現場評選。各地選送的幼兒園參評文藝節目視頻和美術作品圖片于6月2日前上傳到指定網絡平臺進行評選。
十一、有關要求
1、各地各校要根據本方案要求制定本地本校活動方案, 以
"五。四"、"六。一"節日為契機開展各項評選活動。
2、各地各校在舉辦本地、本校藝術節活動時,要加強食品衛生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采取措施,確保參賽及觀摩師生的健康和安全。
關鍵詞:文學批評;突破;創新
中圖分類號:I0-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32-0030-01
一、批評方法除舊求新的背景
20 世紀 80 年代,改革的時代浪潮要求學者們必須重新思考文學研究原有的思維模式,拓展審視世界的觀察點,使文學評論從封閉走向開放,賦予其新的生機與活力。錢中文指出:“解放后的文學研究方法,不同于解放前的,原因在于解放后,文藝觀在我國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文學的觀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加上五十年代蘇聯文藝思想的影響,就形成了我們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边@套方法曾取得過重大的研究成果,但略顯單一,難以對復雜的文學現象做出科學的概括。因此,文藝研究的方法更新具有迫切性。
1985 年,在《文藝理論研究》第 3 期和第 4 期上,用了大量篇幅刊登了《探討新方法,改革舊觀念――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第四屆年會討論會綜述》和文藝理論研究新方法筆談,眾多學者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丁寧《系統研究:文藝理論躍遷的契機》、陳渤?!杜c理論創新》、徐輯熙《方法要探索,觀念要更新》等。學者們在認識到新的方法論的介紹與運用的迫切性與必要性的同時,也充分肯定了方法論在文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文學批評方法多元化
1985 年被認為是中國文藝學的方法論年,多種多樣的研究方法被借鑒到文學研究中來。從整體上看來,新方法論大的范圍有兩個方面,即現代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和現代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大量的現代自然科學研究方法被移植到人文學科領域,其中對文學批評影響最大的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是“三論”,即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一些與“三論”有關的新鮮術語,例如:元素、結構、功能、調節、反饋等,被吸收到文藝理論與文學批評中。林興宅也認為,在文藝研究中引進“三論”的嘗試是現代社會對文藝科學提出的新要求。
在文學觀念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一種反映論文學觀,而精神分析學說則是表現論文學觀。新時期的文學理論在精神分析文論引入后對傳統反映論文學觀進行了批判與改造,提出了主體論和審美意識形態論等新的文學觀念,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文學觀念發展的多元化。在批評觀念方面,提出了心理批評方法,摒棄了以往單一的社會學批評模式,并將對創作心理的闡發研究推上了新的高度。80年代中后期以來,精神分析學說對創作心理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心理學理論體系在創作心理研究中起到了支撐的作用。學者們立足于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高度,揚棄了精神分析學說中關于文學是體現性本能、無意識等帶有唯心主義色彩的內容,而充分重視了作家的主觀能動性及心理表現等因素,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創作心理學理論。
三、方法熱的深度思考
這些新觀念的引入在開闊了文學研究視野的同時,強烈地沖擊了傳統的文學研究思維方式,促使人們的思維模式發生現代轉型,文學批評方法告別了狹隘的反映論,開始自覺地尋求新方法來構建自己的理論體系,現代文藝研究方法論取代了傳統文藝研究方法論,文學研究進入了一個方法大變革的時代。
“文藝學方法的探討,最大的功績就是徹底打破了歷來在文學研究和批評上方法單一的局面,在堅持了基本原則、基本方法的前提下,敢于沖破以往理論中某些已經過時或被實踐證明不夠完備的個別原理、個別論斷,為文藝學說在新時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保幼⑨專╇S著新觀念、新方法的爆炸式輸入,這場“新方法論”熱在宏觀層面上促成了我國文藝學范式在本世紀的第二次重大轉折。新方法論對我國文藝學發展的轉軌換型起到了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我們同時也應注意到,由于受到我國歷史背景和自身條件的種種限制,在新方法的探索和運用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總體看來,“方法論熱不僅僅是文學研究方法上的變革,而且是中國學術界走出‘’陰影、沖破理論和束縛后的第一次自由跳躍,是中西文藝學界溝通理解、平等對話和交流的第一步,也是中國文藝學激活創新思維的必經之路。這就是方法論熱不可抹煞的歷史作用?!钡斚挛覀冊诳隙ㄟ@場方法論熱的同時,也應注意到如何才能更好地把這些外來的新方法消化吸收,把西方文論本土化,化被動接受為能動吸收,這在當下同樣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我們的文藝理論家們在迫切吸收各種方法論的同時,不僅僅要吸收別人的理論成果,而且還應注意對其生成過程的考察研究,以學術批判的眼光,把多種研究方法吸收融合,以開闊的文化視野對文學實踐進行深入的研究,就像蛤、蚌把異質化為珍珠一樣,消化融合的過程會很辛苦,但最終呈現出來的卻是光彩奪目的珍珠。
12月1日,人民大學中文系與《文學評論》雜志社聯合主辦的“人的全面與文藝學建設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與會者分別來自文藝學、美學、、學等相關領域,基于與后現代等多種學術平臺就“人的全面發展與文藝學建設”這一主題進行了對話與交流。
“人的發展”、“人”、“人學”,是本次研討會的關鍵詞。談論人與人學,絕非的先驗預設或者舊話重提,它是基于新的背景所提出的具有特殊旨趣的一個命題。在中國當下,前現代、現代乃至后現代,人文知識分子盡管學術立場與平臺互有差異,但學術旨趣卻不約而同地輻湊于“人”并認同馬克思“人是最終的目的”之命題,只不過其分野在于對“人”的不同理解或者說對“人”的不同角度的切入。正如西方革命直接導致了對話主義的性出場,中國理論界在經歷了“眾聲紛紜”的表述危機以后,尋求話語間的“通約”與“間性”已成為一種理論自覺。“人的全面發展”問題的提出,同樣是一種歷史性的出場。作為一次多平臺、多話語的對話與交流的嘗試,這次研討會表現的非常成功。其中既有現代性平臺上對“人”的精英主義的價值關注;又有后現代平臺對人的“本真狀態”的探詢;更有期許通由某種和諧的理論中介達至“持兩用中”的對話語“間性”的一種追尋。
錢中文在開幕式上重提人文知識分子的使命感與歷史擔當,點出了本次研討會的旨趣所在。認為計劃體制下樹立起的近乎“全面發展”的人的典范已隨經濟社會轉型而黯然失色,新的時代在釋放人的潛力的同時又面臨著信仰缺失的詰問。人文知識分子必須高揚人文精神的旗幟。新的人文精神應融合我國原有人文精神的優秀傳統與西方人文精神中的合理因素。黃克劍則由價值形而上學的角度切入,從作為對象化活動之人生眾多價值之維中析出審美之維,并把人生放在審美視界中去把握,認為一旦審美這一維萎縮,就一定要把它找回來。讓審美重新自覺的話題說起來,在當下仍有必要。成復旺則提出應把中國傳統文化、前現代文化、跟現代文化綜合起來加以考慮,以生命為導向來思考一種更健全的文明(后現代文明)。認為一個健全健康的社會,應該是一種跨時代的現象,人的健全發展所需要的也是一種跨現代文化。
具體到文藝學學科建設,從“人學”、“人論”的基點謀求文藝學的創新與發展,一直是許多學者嘗試的課題。陳傳才認為當代中國文論的變革發展,凸顯了“文學是人學”的視角。這也是文學本體論的命題。從本體論出發看文學,它不僅具有滿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價值,而且具有解放自我、實現人的自由自覺生命本性的意義。當代文學觀念的變革、重建,不能停留于文學主體性和文學價值論的探索,應推進到文學本體論的構建上。李衍柱認為人論是中西文藝學共同的理論基石,因此對人本身、人性、人的解放與歷史的未來的和認識是開啟文藝之門、探索文藝活動的特點和,建設有民族特色的文藝的入口。馮憲光認為當前文藝學建設要把重點放在人類學模式上,應當明確提出建設中國人類學的當代文藝學學科發展思路。此外,周忠厚就人的發展論和當代文藝思潮,楊恒達就多元主體性、交互主體性與當代西方文學關系分別作了發言。
就其而言,研討會體現了很強的實踐性品格。與會者圍繞許明“走出書齋的文藝學”,陶東風“自律論文藝學的局限”,余虹“文學研究的自主性”等命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同時,許多學者對金元浦主持學生做的有關大眾文化文本與研究的課堂試驗表現出濃厚興趣,認為這種大膽嘗試代表了一種很好的研究方向。
許多中青年學者更為關注文化研究如何在“人”這一原點上展開。許明認為二十年文藝學的發展經歷了從闡釋型到實踐型的三階段的轉變。即從走出教條主義的陰影到走出西方中心主義再到當下的走出書齋。認為文藝學是中介性學科,而不是一個基礎學科,其生命力、前沿性、科學和魅力在于其實踐性、開放性及對現實的介入。提出走出書齋的文藝學面臨著現實問題。陶東風則對文藝學進行了學科反思?;诋敶鐣幕袑徝赖姆夯c日常社會生活的審美化的突出變化,他指出文藝學要積極有效地介入當下社會文化與審美/活動,必須改變本質主義的文藝學思維方式,突破封閉的自律論的文藝學的藩籬,擴大研究對象,大力調整研究與學術范型。余虹雖同意文學研究必須聯系到社會現實的主要方面,但對許明的“文學理論是一種幻覺”的認識持異議。通過對西方二十世紀文論關注文學性歷程的考察,他認為解構主義、結構主義之后對文學的工具性研究所導致的取消文學性雖是不爭的事實,但卻不是文學理論存在合法性消失的充分的理由。文學有自己的問題域,應當捍衛文學研究的自主性。
關鍵詞:艾米莉?勃朗特 《呼嘯山莊》 詩歌 研究
艾米莉?勃朗特生于1818年,卒于1848年,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創作出193首詩歌作品,她只創作出一部長篇小說《呼嘯山莊》,其成為英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的佳作。艾米莉被認為是勃朗特三姐妹中最偉大的天才型女作家,曾被贊譽為19世紀英國22位最杰出的詩人之一,代表作有《老禁欲主義》、《囚徒》、《紀念品》等。在西方,艾米莉文學研究已經成為著名顯學,當代文學研究家對艾米莉作品有著不同聲音的探討,多種角度的研究均得到學界的關注,其中包括結構主義、女權主義、新批評主義、新歷史主義、神話原型主義以及后殖民主義等層面。在國內也同樣掀起艾米莉文學研究的熱潮,本文以近三十年國內學者研究艾米莉文學狀況為視角,深入概括和分析國內艾米莉文學研究的內容和特色,找出存在的問題,提出后續研究需要注重的事宜。
一、近三十年艾米莉在中國的研究狀況
上世紀80年代起國內開始系統化研究艾米莉文學,根據本人的資料搜集和統計,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的論文中,最早出現與艾米莉文學有關的研究是在1980年1月份,截止2008年10月份,一共收錄359篇艾米莉文學研究論文。
在近三十年的時間內,艾米莉文學論文呈現出不均衡的狀態,從總體角度分析,艾米莉文學論文研究的數量表現為上升的趨勢。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年均艾米莉文學論文研究的數量在兩位數以內,80年代的總研究數量為40篇左右,這表明相關領域的研究處于萌芽狀態。進入上世紀90年代,除了1997年研究數量明顯增多以外,其他年份的平均研究數量仍保持在兩位數以內,90年代的總研究數量為60篇左右,這說明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入前期發展狀態。進入21世紀,艾米莉文學論文研究的數量出現快速增長的態勢,其中2000年有20篇,并保持穩步增長的狀態,在2007年研究的數量為50篇,創造歷史新高。到2008年10月份時,艾米莉文學研究的總數量為259篇,這意味著相關領域的研究已經進入快速發展狀態。
通過上面的介紹,能得到國內艾米莉文學研究具有逐步增長、總體增加的特點,經過對比統計分析說明艾米莉文學研究有著階段性發展的規律。進入新世紀后西方評論界領域掀起新一輪的艾米莉文學研究熱潮,在客觀層面上也影響著我國相關領域的發展。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我國文學研究者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融合西方多元化的批評理論,在新世紀快速推動著我國艾米莉文學研究的發展進程。
以階段性發展為分析視角探討國內近三十年對艾米莉文學研究的概況。
(一)1980年到1989年:起步階段
在上世紀80年代國內評論界主要研究艾米莉代表作《呼嘯山莊》中的內容理解、創作技法、男主人公藝術形象以及綜合論述等層面。隨著國內出現大量《呼嘯山莊》的譯本,其會更好地推進艾米莉文學在我國的廣泛傳播。最初艾米莉文學研究者還具備翻譯家的身份,也可以將其看做是學術評論家,在譯本作品中著寫的譯序已經成為艾米莉文學的初始研究內容。譬如楊飲借助于社會學階級屬性探討凱瑟琳的婚姻悲劇和希思克利夫的復仇歷程,在某種程度上會引導本譯作讀者的閱讀思路。早期楊靜遠對艾米莉文學進行全面而細致的介紹,方平的研究觀點構成艾米莉文學研究的核心理論,他身兼翻譯家和文學評論家兩種身份,擁有淵博的學識。他在《呼嘯山莊》的譯序用“希望在人間”來闡述自己的觀念,分析和介紹原著的主題思想和藝術架構,涵蓋著小說中的兩種愛情模式。
綜上所述,在上世紀80年代,國內研究艾米莉文學進程中受到時代環境的限制,既表現在論文研究的數量有限,也體現在研究的內容不夠深刻,大多數研究觀念局限在艾米莉作品中藝術特色的介紹。但正是經歷過起步階段,這才會為后續研究提供必要的前提。
(二)1990年到1999年:推進階段
韓敏中于1992年在《無窮盡的符號游戲――20世紀的
(三)2000年到2008年10月:快速發展階段
進入新世紀,《呼嘯山莊》翻譯水平和能力的顯著提升,又促使評論界關注艾米莉文學的熱度上升,相關論文的數量呈現出大幅度上升的趨勢。評論者的研究方法、研究視角和研究思路也在不斷拓展,這也體現出由觀念認同到爭議的發展歷程,充分表明學術界對艾米莉文學研究不斷深化。
這一時期艾米莉研究的特點具體分析如下。
其一,繼續探討作品中的創作主題和創作思想,這也是傳統的研究范疇。譬如有的學者分析愛的主題,有的學者分析故事主人公原型,有的學者將故事中的情節和希臘神話相聯系,展現出神話母題的內涵。很多學者關注小說中的人性主題,并進一步探討小說中的人性關系、人際關系以及雙重人性等,并概括出人性復歸的內涵。
其二,繼續探討艾米莉的創作意圖和創作風格,以作者為視角探討作品的內容。譬如有的學者從作者的生活時代背景角度思考,分析艾米莉的成長經歷和性格,找尋作者和作品之間的共性聯系,探討作者的父母、身世、處境和英國社會的現實狀態,分析作品中的精髓和作者坎坷生活經歷之間的聯系,有的學者以人物形象塑造、創作風格體系以及主題思想發掘等角度探究作品所反映出的作者性格。譬如董春萍借助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研究自戀心理狀態,發現作者在童年時期遭受的心理創傷造成其具有自戀性格。
其三,以人物形象塑造分析作品,已經成為熱點研究方式。目前主要探討的是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的多重人格、性格突變以及現實的悲劇等。在上世紀90年代,分析希思克利夫的復仇成為研究重點,其中汪嵐通過系統論方式詳細研究了希思克利夫的多重人格;胡鴻在2006年《安徽文學》第9期上發表的《本我?自我?超我――中凱瑟琳悲劇命運的解析》分析凱瑟琳的形象,從弗洛伊德精神理論探討造成凱瑟琳悲劇命運的根源。
其四,更多的學者熱衷于探討《呼嘯山莊》的審美理念和藝術特征,主要集中在作品中哥特式的文藝風格。學者探討文學主題、意境營造、人物塑造以及情節構思等內容。譬如蒲若茜在2002年第2期的《外國文學評論》發表《與哥特傳統》,他認為小說中充滿著哥特式激情風格。鄧穎玲在2005年第4期的《外語教學》中發表《論艾米莉?勃朗特對哥特傳統的發展》,她認為小說中的哥特式風格可以凸顯出小說所具有的時代現實感。
二、研究中的不足及應重視的問題
歸納總結我國近三十年研究艾米莉文學的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其一,三十年的研究取得多種學術成果,也成為世界文學研究的寶貴經驗。研究學者在各類學術期刊中發表大量論文,其中包括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既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入了解作品,也為相關研究提出新的觀念。其二,研究學者從更多層面、更多角度探討作者和作品,遵循世界文學批判方法,用開拓的視野和創新的理念分析,其涵蓋著、結構主義、原型批判主義、女性主義以及社會學等理論。其三,在359篇論文中有350篇論文專門研究《呼嘯山莊》,占研究總數的97.5%。這也表明《呼嘯山莊》具有藝術和思想等多重研究價值和欣賞魅力,這也被稱為是英國文學中“斯芬克斯”之謎。在不斷的研究中,也讓《呼嘯山莊》這部小說持續綻放出新的光彩。
但不可否認的是,國內研究艾米莉的文學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其一,國內艾米莉文學研究不夠全面,出現偏離重心的問題。在359篇論文中,針對艾米莉詩歌的研究只有9篇,占論文總數的2.5%,其余的研究內容均是以小說為主,這也體現出艾米莉詩歌研究的盲點。其二,國內研究艾米莉文學時深度還有待發掘,研究的內容也容易出現重復的問題。一些論文還局限于傳統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思路,在選題和視角上出現趨同的現象,鮮有創新性觀點。其三,國內艾米莉文學研究難以“中國化”,研究方式主要依賴西方現有的模式,尤其是體現在分析中的批判意識,客觀上影響著研究的效果。其四,國內艾米莉文學研究資料有限,也存在著不透明溝通的現象?,F在非常缺乏珍貴的第一手材料,包括作者的傳記、書信和其他資料。國內的很多研究成果還沒有得到西方學術界的認可,這使得研究的效果出現邊際效應。其五,目前國內研究艾米莉文學的學者很少,專業化從事研究的學者更少,出現嚴重的人才斷層和人才流失的現象。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提出如下的解決建議:首先要重視本土化研究艾米莉文學的意識,在批判研究中要凸顯兩個主體存在的思路,有效處理研究的意圖和研究的模式,融入創新性的研究理念。其次,在研究艾米莉文學時要完善作品的編譯力度,拓展學者的研究視野,找尋更加豐富的材料,關注艾米莉詩歌藝術的研究,以此達到多元化促進的研究效果。
三、總結
我國學界研究艾米莉文學已經有三十年的歷程,經歷三個歷史發展時期,進入新世紀,國內艾米莉文學研究達到新的,同時也為現階段的后續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在探討的過程中,發現諸多問題值得考量。本文先介紹艾米莉文學研究的三個階段,闡述國內學者研究艾米莉文學的四個內容,在此基礎上分析存在的五個方面的問題,再根據研究的內容提出兩個解決思路。相信在未來的研究中,國內學者能夠以更加開拓的視野、更具創新意識的思路,進行更有針對性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何申英.淺析《呼嘯山莊》中的哈里頓?恩蕭[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4(11).
>> 中國的戴維?洛奇研究:1983―2016 1983,“典型”的神話 照片中的1983 1983年中國電影學研究報告 1983~2011年全球電影產業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 1983年以來我國教師能力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 1983年的青春期 論作家戴維?洛奇小說中的喜劇特征研究 戴維?洛奇《換位》的敘事策略 戴維?洛奇的《亨利?詹姆斯與電影》述評 1983―2013年我國學科服務和學科館員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 《雷雨》(1983)的缺憾:從話劇到電影 回望:重慶電視臺的初創歷程(1981―1983) 非洲1983 對戴維洛奇的小說《換位》的經典敘事學解讀 戴維.洛奇校園三部曲中的戲仿 《小世界》――戴維?洛奇對傳奇文學的完美戲仿 1983年中國運動員“政治避難”引發的外交地震 戴維的化學研究之路 中國樓市的2016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4]慈繼偉:《戴維?洛奇為什么不仿效現代派》,外國文學評論,1989年,第3期,第76-79頁。
[5]Lodge,David:Language of Fiction:Essays in Criticism and Verbal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Novel,London,1966,p47.
[6]馬凌:《后現代主義中的學院派小說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161頁。
[7]陳漏希:《多元因素的系統融合――論戴維?洛奇的小說創作》,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第6頁。
[8][13]侯維瑞譯,戴維?洛奇著:《現代主義、反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見王潮選編:《后現代主義的突破》,敦煌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頁。
[9]慈繼偉:《戴維?洛奇為什么不仿效現代派》,外國文學導論,1989年,第3期,第76頁。
[10][11][14]Lodge D:The Novelist at the Crossroads The Novel today,Malcolm Bradury,ed.Glasgow:William Collins Sons&C0.Ltd,1977:p100.見陳漏希:《多元因素的系統融合――論戴維?洛奇的小說創作》,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第5頁。
[12]Lodge,David:The Modes of Modern Writing:Metaphor,Metonymy,and Typology of Modern Literature,London:Edward Arnold,1977,p220.
[15]歐榮:《戴維?洛奇的“后現代主義小說觀”》,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第539頁。
[16]本文相關統計數據是基于筆者對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的考察結果。
[17]徐艷:《論戴維?洛奇的小說中的崇生主義摘要》,武漢:湖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所謂崇生主義是指對人類生存的肯定,對人類生命的維護和對生存和生命的景仰。
參考文獻:
[1]劉象愚等譯,勒內?韋勒克.文學理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2]呂同六主編.20世紀世界小說理論經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3]馬凌.后現代主義中的學院派小說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4]瞿世鏡.當代英國小說[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5]劉象愚等譯,賽爾登.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6]王佐良,周飪良主編.英國二十世紀文學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關鍵詞:理論性 理論文著 價值特性
一、引言 理論、理論性的經驗把握與“精神垃圾”泛濫
對“理論”的通常理解為“概括地反映現實世界的概念和原理的體系。它是系統化了的理性認識的結果”[1],“理論是對事物本質及其的認識,是由一系列有內在聯系的概念、原理組成的觀點體系”[2]。對“理論”含義的理解似乎沒有太大的分歧,不過是措辭上帶來的理解角度的差異。然而,從“理論”到“理論性”則不象望文生義的理解那樣簡單?!袄碚撔浴币辉~借用一種源于文學的表達形式,可以稱得上“熟悉”的“陌生詞”,初看起來感覺似乎是再熟悉不過的“理論”具有的特性罷了。但稍一細究,就會覺得要具體、準確地說明其含義倒也頗費周折。
一般辭典或資料無法找到“理論性”的具體解釋。事實上,由于從模糊把握的理論相關性狀印象來看,應當與文章有著密切關聯。畢竟在較為規范的文字出現以前,即便存在以口頭形式呈現的某種理論性的思維,對較為準確意義下的理論性含義沒有實質性,從而可以忽略。這樣,直覺地看待理論性的文本含義,應當是針對以文字為依托的文章而言的,尤其是文章中以涉及各種理論探討為核心內容的理論文章、著作(以下簡稱理論文著),換言之,要獲得對理論性含義的深入理解、探究,需先行對文章進而對理論文著進行解析,是符合邏輯的。
一般辭典對文章的解釋為“統稱獨立成篇的有組織的文字”,顯然這是廣義的文章涵義。按照《文章學史》的編撰觀點,“所謂文章,大體上包括古文、駢文、辭賦,不包括詩歌小說、戲劇”[3]。這里的文章已經是狹義的文章了。本文的理論文著,泛指文章中涉及各類學科偏重理論闡述,而非實用說明、指導或者評說事理的漫談、隨筆,以及直接針對具體世界進行虛構、描摹的各種文藝性文本。
迄今為止,人類思想精華的展示、傳播,最主要的渠道仍然是理論文著形式。然而,令人困惑的是,盡管幾乎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理論文著在刊登、出版,但除了就學科領域進行分類外,無論就廣義或狹義而言,理論文著有具體哪些類別,尤其是如何認識其理論價值——亦或關于理論性,并沒有公認的規范定論。換言之,刊登、出版理論文著的選擇、錄用過程——及其理論性判別,很大程度上不過是經驗化的模糊把握。這樣,在風氣存在欠缺、出版發行體制存在漏洞的境況下,各種人情關系、權錢交易等等不正之風,難免乘虛而入。
于是,低級重復、粗制濫造、毫無理論價值甚至漏洞百出的所謂“理論文著”,充斥、泛濫于書架、報刊?;蚺鸟R屁,以愉悅上司、師長、親朋;或塞職責,以應對上級布置、科研項目要求;或裝門面,以撈取職稱、學位;如此等等,或騙名或撈利,林林總總比比皆是。正所謂“在論義的評價中,各種各樣的丑惡思想和精神垃圾也是存在的。例如有的利用論文評價搞‘關系學’,弄虛作假;有的出于門戶之見及妒忌之心,倚勢壓人;有的在與獎勵中摘‘平衡’,送入情……”。[4]
當然,對于理論文著及其價值判斷缺乏應有的評判標準而缺乏充分認識,應當是主要原因??陀^地說,充斥、泛濫毫無理論價值甚至誤導、貽害的“理論文著”,既嚴重浪費社會資財,也嚴重耗費甚至毒害讀者腦力,“精神垃圾”也確乎是其最恰當的稱謂。
不難想見,精神垃圾的產生與一定社會風氣下的學術品德缺失有巨大干系,但根本原因似應歸于對理論文著本身缺乏相應的甄別規范。本文試圖對理論文著內涵、一般類型及其價值特性做出初步探析,并在此基礎上對理論性的含義進行新的探索。
二、關于理論文著的認識缺憾
在中國古代關于文章寫作的宏觀認識方面,有一定代表性的專門論述,當推墨子“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5],意即立言、著文要本于上古圣王,察于百姓耳目,用于國家民眾。其“察之”、“用之”的境界,至今仍然難以逾越,但過于迂腐的“本之”即便行文形式上在引用各種“語錄”、“指示”、“講話”作為指導方針,但思想上將其遵從為“凡是”的已經成為。
清人來裕恂《漢文典》中關于文章寫作的觀點,已經顯得更為現代、更為寬泛、更為深刻: “蓋文也者,有陶情淑性之功用,有移風易俗之功用,有愛國新民之功用者也”[6]。如果再補充思想創新方面的內容,則已經基本涵蓋了古今文章的精微要旨。
至于對純理論文著進行系統分析基本上源于現代。在“文章”理論有一定代表性的現代著述有趙建中編著的《文章體裁學》(南京大學出版社),張會恩、曾祥芹主編的《文章學教程》(上海出版社),夏紹臣著的《文章原理》(人民日報出版社)等書。在上述主要是就廣義的文章理論進行論述的書中,難得以“理論文著”為專門論題的,只有趙建中編著的《文章體裁學》。
按照《文章體裁學》的觀點,論著文體涉及“文學評論、報告文章、畢業論文、實驗性論文”[7],并歸結了若干主要特征“論文專著要求對各自領域中的某些問題進行科學的和探討,其共有的主要特征是科學性、獨創性、系統性、專門性和客觀性”[8]。細究之下,上述觀點在邏輯劃分嚴謹性方面,明顯存在值得商榷的問題。如“畢業論文”完全可能是“文學評論”或者“實驗性論文”,“文學評論”也很難一概而論地標稱“科學性”[9]或者“客觀性”。
類似值得商榷的代表性觀點還有:
論文的共同特性有:探索性、論理性、鮮明性、科學性、實用性;[10]
論文類型“按任務和持點分:專題論文、綜述式論文、駁論式論文、工作研究式論文、雜文式論文、體會式論文、書信式論文、資料式論文、科普式論文、學年論文、學位論文、小品式論文、要論式論文、述評式論文、論證報告式論、散文式論文、故事式論文、對話式論文、日記式論文、“六性”式論文、科幻式論文、畢業論文、寓言式論文”;[11]
“論文‘六性’的內涵是什么呢?就是:創新性、理論性、可讀性、實用性、精粹性、科學性”。[12]
“學術論文有著自己特殊的寫作要求,這些要求表現在科學性、創見性和平易性這三個方面。”[13]
上述引文及同類論著,對理論文著的認識,除了在劃分、定性的邏輯性上存在明顯值得商榷之處,最根本的缺憾則是,這些認識基本上都屬于從外延層面對理論文著分類及其特點進行的論述。探求理論文著外延性正確認識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僅偏重于外在形式的區別仍實現對其本質的深層認識。
三、理論文著內涵性辨析
考察各種理論文著的構成內容方面的屬性,可以將其概括為創新、補益兩大類。創新類,是指通過文本形式,在理論、方面提出全新或重要補充性觀點,包括新論創立、方略建言及實驗論析三種;補益類,是指通過文本形式,對既有理論、方法的觀點給出證明、駁斥、考證、評述、釋疑等,包括猜想證考、綜說辨疑及事理評鑒。[14]
1、新論創立
新論創立,是指在某一領域提出以一系列新的概念、原理為依托的理論、推測。根據提出新理論原創程度,新論創立存在三種情形:或者全新創立新的理論、推測;或者對已經存在的理論、推測,提出實質性變更加以補充、完善,但仍然屬于原有理論框架;或者對業已存在的理論、推測,重新組合、歸納而獲得實質性差異的理論價值。
第一種情形的例子,在“地心”說理論一統天下的年代,哥白尼系統地提出“日心”理論,全面改觀了人類對宇宙世界的認識;在牛頓的“絕對時空”力學理論一統天下的年代,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理論,全面改觀了人類對物理世界的認識。
第二種情形的例子,“克羅齊(B.Croce 1866-1952)不僅時意大利新黑格爾主義的首要代表,也是本世紀以來西方影響最大的家之一”[15],他的“主觀唯心主義的歷史觀不僅與唯物史觀根本對立,也和黑格爾的歷史觀有很大差異”,但他“并不是否定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而是指責黑格爾的容忍歷史規律的存在”[16]。
第三種情形的例子,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辯證法中的“合理內核”,拋棄了其唯心主義的外殼;批判地吸取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中的“基本內核”,拋棄了它的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的宗教倫理雜質,創立了和過去一切哲學在性質上有根本區別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鑒于創立理論過程的歷史繼承性,有時三種情形難以明確劃分。盡管提出純粹原創的理論固然富含獨創精神,但補充、完善乃至重新組合而獲得新的內涵頁同樣功不可沒。
2、方略建言
方略建言,是指針對理論、實踐活動存在的欠缺、謬誤提出新的運作模式、途徑、理念等理論策略指導性方式、方法。這里的方略建言是狹義地作為理論文著性的,以著重于理論闡述,而非技術指導為要義的。純技術指導性文章、著作,相當于說明書的功能,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理論文著,如《電影演員表演入門》、《街舞基本技巧》一類書籍。而理論闡述性文著,更側重于在思想意識層面進行引導、分析,如《論電影演員的修養》、《論街舞文化》等等。
一如哲學意義上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存在相互融合難分涇渭的現象,一般理論、技術方法以及理論文著、純技術文章、書籍有時也難以完全區別。
3、實驗論析
實驗論析,是指在較為規范的實驗、調查統計等相關手段獲得資料的基礎上,提出分析結論、猜想或經驗公式,以形成歸納性理論。最通常的實驗論析形式是物、化學、生物學等學科的實驗報告,以及社會學、心理學、醫學等學科的調研、統計報告。按照實驗報告、調研報告、統計報告的一般要求,應當對所涉及內容在實驗、調研、統計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并進行成因分析,這些內容是其自身價值的根本體現,也是實驗論析性文章、著作之所以成為理論文著的根本原因。
1997年,訪問俄勒岡太平洋大學,把中國當代文學介紹到了美國;2007年,出任德國特里爾大學客座教授,為嚴謹的德意志民族展現中國當代文學的變幻多姿;2008年,所著《世紀末文化思潮史》一書由韓國白石大學教授柳泳夏翻譯在韓出版;2009年,應邀出席韓國“中國文化研究學會”召開的國際學術大會,鼎力推介“漢味小說”…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樊星的經歷,與同時代學人相比,一樣充滿了戲劇――人生道路的選擇,往往在起初的幾十年里,不是那么俱隨人意??少F的是,對于自己最初的夢想,心中永遠懷有堅定的渴望。
真正與他面對時,沉穩、從容的學者風度中散發出的自信與灑脫又會使你如沐春風。簡單而不失魅力,就是樊星給人的第一印象。
國家級重點學科――中國現當代文學是武漢大學文學院的名牌學科之一,樊星則是該學科云集的諸多知名學者中的一員。幽默風趣、善于發現、游刃有余、和藹可親、平易近人――這是同學們眼中的好老師;博學多才、治學嚴謹、成果豐碩、心胸開闊――這是老師們眼中的好同事。
興趣是堅持的動力
對文學執著的興趣,是促使樊星走上文學研究的道路并且一直堅持下來的最重要動力?!拔覐男【蛯ξ膶W有興趣,很喜歡?!痹涀鲞^下鄉知青和中學英語教師的的樊星,正是憑著這種執著的興趣,才最終從外語的王國中回到了母語的花園默默耕耘,在現當代文學研究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前進,收獲了屬于自己的精彩。
少年時代關于文學之初的體驗,時至今日還那么鮮活地珍藏在樊星的記憶里。那是在“”時期,學校被迫停課,樊星到處找書看。
“每當我從鄰居和同學那里借到《三國演義》、《鐵道游擊隊》那樣的連環畫;《破曉記》、《烈火金剛》、《林海雪原》那樣的長篇小說和《大別山上紅旗飄》、《偉大的戰略決戰》那樣的革命回憶錄時,都會一路滿懷喜悅的心情,飛跑回家。在路上常常有些同學或小伙伴會拉我去玩,我還會毫不猶豫地甩掉他們的手?;丶抑螅瑢⒆约宏P在房里,靜靜地享受一個人讀書的樂趣。就是在那樣的日子里,我與文學結緣……”
愛書、讀書的興趣開始在少年樊星的心里生根發芽。他欣喜地發現,“一書一世界”。他熱切地期盼著自己能夠打開一扇又一扇書籍的大門,去探尋未知的精彩。于是,每當遇到欲求而不能得的好書時,抄書也成了他的家常便飯。
“那個年代,好書真是不多。有一次借到一本《唐詩一百首》,我愛不釋手,很想掏錢買下來,即使多出點錢也在所不辭??蓵闹魅艘采岵坏?。沒辦法,就下了決心抄。不記得過了多少天,我終于一字不漏地抄完了那本書。一直到今天,在我的書房里,那本我手抄的《唐詩一百首》還天天伴隨著我……”
抄書的經歷也培養了樊星堅持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在后來與文學打交道的日子里,他先是記卡片,后來發現卡片積多了不便查閱,于是在活頁紙上記筆記,積多了就分門別類,裝訂成冊。這些珍貴的資料,成為他后來做文學研究時最有力的后盾。
讀得多了,自然就想寫些什么。還在小學時,有一次老師要求大家寫歌頌的詩。樊星只寫了四句,就高高興興交給了老師。沒想到老師卻說:“你怎么只寫了四句?好好想想,再多寫一點!”老師的話一下子使他激動不已,因為別的同學也交的是四句詩,老師就這么收下了。他想原來自己在老師的心目中這么有分量!那么就一定好好干吧!于是當天,他重起爐灶,洋洋灑灑寫了一首二十行的詩。那首詩后來發表在學校的專刊上,令他激動不已。課間休息時,他裝著無意地在??白吡藥讉€來回,偷眼看看自己的作品和名字,心中狂喜無比。那實在不能算是“詩”的文字,竟是樊星“公開”發表“作品”的開端。
青年時代的樊星也曾是個“文學青年”。在那個“文學高于一切”的年代里,他進行過不少文學創作,可是稿子投出去后發表的卻很少。但他并不氣餒,因為《上海文學》、《青春》、《長江文藝》的一些編輯,在給他的退稿信中對他寄予了熱情洋溢的鼓勵與指導。也是從那時期,他偶爾寫作的一些讀書筆記贏得了編輯的肯定,并相繼發表。他發現自己在文學研究上的亮點,覺得自己也許有做學問的潛力,于是就把對文學的興趣從創作轉向了研究,并一直堅持了下來。
懷著對文學與文化研究的強烈興趣,樊星1997年赴美國俄勒岡州太平洋大學訪學,訪學經歷給樊星展現了另一番學術天地。在美國,他第一次接觸到互聯網,第一次在外文圖書的海洋里遨游,第一次用英語給外國選修中國文化課程的學生講中國文化,也從他們那里了解美國的“新生代”文化……樊星在美的研究課題是“中國當代文學與美國文學的比較研究”。何謂“美國文化精神”是他在美思考最多的問題。
路遙說過,“三日無詩卻自憂”,樊星對此極為認同。對于文學的濃厚興趣就是在這樣的堅持下細水長流,學術研究的雄厚實力也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中集腋成裘,成就了今日的樊星。
文學就是生活
生活體驗,在文學研究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樊星認為,當代文學是與生活同步的文學,所以從事當代文學研究需要保持對于當代生活的關注。這樣就會有持久的興趣和熱情徜徉于文學的世界,保持對當代文學乃至當代文化的生動感覺。樊星努力在自己的研究中貫注這種現實感、生動感。他給大家作過的那些講座也常常是與當前大家關注的文化話題密切相關的。
在走上文學研究道路之初,樊星的選擇其實不止現當代文學一種。論理,英語專業出身的他,似乎更適合研究外國文學,或者是研究在那個年代源源不斷涌進國內學界的西方文藝理論。可是他堅決地選擇了現當代文學。
“能實現與現實生活的無限接近,是現當代文學最吸引我的地方。”
樊星坦言,選擇現當代文學研究,一方面可以說是對社會生活與時代潮流的追隨,因為他的青年求學時期正是“文學熱”空前高漲的1970年代末到整個1980年代;另一方面也是對于個人興趣的一種學習提高?,F當代文學還擁有最廣泛的的受眾面,在現代文明熏陶下,無論是老師、學生,還是企業家、農民工,無論是做研究、搞學習,還是休閑放松、娛樂解乏,讀讀名著、翻翻雜志,文學都在與人類生活發生聯系。文學的發展幾乎貫穿著整個人類文明的進程,它的影響力如此巨大。
“我熱愛生活,所以就當然選擇了現當代文學。”
“簡單,有規律”,這是樊星對自己日常生活的評價。文學鼓舞人更好地認識自我,對人的一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保持對文學的興趣,有助于更好地感受生活、認識生活。
“我的生活中似乎從未遠離文學。”對這一點,樊星感到欣慰。哪怕是在響應“上山下鄉、戰天斗地”口號的知青歲月里,在勞動間隙,他也會從隨身的口袋里掏出文學書籍,一個人靜靜地品讀。就著鄉間的油燈,他讀完了《虹》、《青春之歌》、《三家巷》,還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的那些名篇,如《德意志意識形態》、《法蘭西內戰》等等……在讀書和寫作中度過了枯燥的年月。知青生活使樊星對中國最基層的民間有了真切的體認,對于他以后的文學、文化研究有著深遠影響。在走上學術研究的道路以后,他已經發表了好幾篇研究“知青文學與知青文化”的論文。在高中教書那漫長的5年時間里,樊星的生活也從未與文學隔離。那時他一心想成為一個小說家,寫了幾十個中、短篇小說,都沒有發表。倒是幾篇讀書筆記在投給《書林》和《文藝評論》雜志后不久相繼問世了。于是他認識到自己的長處是文學評論。這樣,他決定考研究生。經過1年的準備,樊星終于在 1986年春節過后走進了研究生考場??荚囘^后的一周時間里,他發現握筆的右手都不能再像平時那樣自如地握筆了――因為在考試的幾個小時里的奮筆疾書,讓右手手指“操勞過度”,在考完試后突然松下來,才感到酸疼,一直疼了一個星期。在那個考完試的元宵節晚上,親人們都上街看燈去了。樊星對看燈沒什么興趣,就舒舒服服洗了個澡,然后躺在床上開始讀因為備考而來不及讀的中篇小說《老井》。不久,樊星從導師王鳳先生那里了解到,自己的總分、專業兩項考了第一。這樣,他的人生角色再次發生戲劇性的變化,將作別高中老師的生活,成為中文系一名研究生,從而在更廣的生活空間與文學親密接觸――他終于能夠甩開膀子,干自己喜歡的事業了。
理解是立足社會的第一要義
在自己求學、治學的幾十年里,他對“理解”二字,有著深刻的體認。
1977年恢復高考時,知青樊星的理想是考取名牌大學。他借來了一些復習資料認真準備,就連出工務農時口袋里也裝上一本高中數學教材,休息時就掏出來看上幾頁。他以為憑借自己的實力,考上名牌大學不成問題,卻萬萬沒有想到由于填報志愿失誤,最后收到的是一家師專的錄取通知書。在好長一段時間里,他都覺得這不真實,親友、同學和老師也都不相信這一事實。這次失誤可能是樊星目前為止遇到的最大挫折。可是他很快從難過的情緒中走出,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學習生活中。
“因為我很快認識到一個事實,優秀對于一個人而言,不總是常有的。與其說在一邊自怨自艾,不如調整狀態,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新的挑戰中去。我們那時候提倡‘與時間賽跑’,我是沒有時間來嘆息的。呵呵,不也是師范生出身嗎,不也一樣做出了了不起的成就嗎?想到這些,我便更好地理解了社會,理解了自己,心情也平靜了?!?/p>
的確如此,在求學師范和高中教書那近10年的時間里,樊星對自己的要求沒有一點松懈。他保持著大量地閱讀,博覽群書,筆耕不輟。1980年,還在本科期間的他,學術觀點就已經被全國大型文學雜志《詩刊》引用過;1983年,他的讀書筆記《這樣探索人生》,在中國文化界頗有分量的《讀書》雜志全文發表。這些都得歸功于與他對現實社會的深刻理解,從而對自己做出了準確的定位。
“這是個提倡個性的年代,但又是個性很容易在喧嘩中流失的年代。簡單的生活有助于我們保持比較獨立的生活方式和個性意識。當然,另一方面,在與那些時尚的生活方式保持距離的同時,還應該去理解它們。因為生活方式已經多元化了。如果不理解與自己不同的生活,恐怕也很難理解現在的文學吧。應該保持個性,發展個性,但也應該理解別人,理解世界,唯此才能體味生活的豐富和文學的復雜?!?/p>
當前文化領域商業化、娛樂化氣息彌漫,尤其是在上個世紀末網絡文學興起之后,傳統意義上的“嚴肅文學”已經日益面臨邊緣化的窘態。對于這樣的現狀,樊星也有自己的理解。
“可不可以換個角度看問題呢?一方面,商業化的確帶來許多消極作用,使許多作家變得浮躁,‘媚俗’;但另一方面,商業化也促使一些優秀作家,像史鐵生、韓少功的作品更快地走向大眾。也就是說,商業化也有積極的一面,值得研究:為什么那樣高品位的優秀作品也能走向市場?還有,在生存競爭壓力極大的現代社會,文學的適度娛樂性也有利于大眾生活壓力的放松。而網絡文學悄然興起,事實上也推動著大量的文學青年涌入文壇,草根階層的寫作者們,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展示自我才華的機會?!狈欠治稣f,這種現象既是商業化推動的結果,也彰顯了文學的多重價值。像池莉的《生活秀》甚至推動了武漢小吃鴨脖子揚名全國,許多外地人到了武漢就要去吃吉慶街的鴨脖子,這也是文學推動商業發展的一個成功范例吧。文學的商業化進程既能使不少文學青年迅速成名,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更多的文學青年進入文學的園地。所以,我們不能單純對“文學與商業化”之間的復雜關系作簡單的否定,而應該深入去思考文學的復雜性――不是簡單的“罵”或“捧”,而是去發現、去理解文學以及世界的豐富與玄妙。
心存理解,方能撇開紛擾,釋然靜觀。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的高等美術教育和美術研究機構中原有的“美術史及美術理論”專業被陸續改稱美術學,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有關部門又將美術學定為藝術學 一級學科 下屬的與音樂學、戲劇學等并列的一個二級學科。從那時起,美術學正式作為一個二級學科在中國誕生,并得到迅速的發展。美術學作為藝術學科的一個分支,涵蓋了視覺造型創作與美術史論研究的廣泛領域,是藝術學領域的支柱學科之一,在我國文化事業的建設和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遺憾的是,這個重要作用尚未引起普遍的認識,與發達國家比,美術學的社會地位和普及程度相差甚遠。
美術學是人文科學的組成部分,是一門研究美術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美術歷史的演變過程、美術理論及美術批評均是它的主要內容。美術學要研究美術家、美術創作、美術鑒賞、美術活動等美術現象,同時也要研究美術思潮、造型美學、美術史學等。此外,美術學還要研究本身的歷史 即美術學史,就像哲學要研究哲學史一樣 。美術學既可以運用自己特有的方法進行研究,也可以借鑒哲學、美學、心理學、社會學、文藝學的方法進行研究,因此對美術學的研究還可以同其他學科的研究結合起來,形成美術學研究的邊緣地帶或者形成新的交叉學科,例如美術社會學、美術心理學、美術市場學、美術信息學、美術管理學等等。這里,“美術”二字的涵義有時會擴大到書法及攝影等造型藝術領域。通過這一界定,美術學的基本研究對象包括美術史、美術批評與美術理論,構成了對“美術”這一現象的研究,這在我國已經形成美術學的基本框架。
然而遍覽歐美各地大學的學科設置,卻并不存在一個所謂的“美術學”的概念。至今還沒有與“美術學”對應的英文詞匯。歐美的美術史研究,且以德國為例分析,強調美術史本身的社會文化意義的派別影響最大。特別是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的研究方法成為美術史研究的主流,美術史巨子貢布里希更將圖像學的觀點進一步推延到人文學科的其他領域等等。在此意義上,美術史實際上是借美術的外殼,承載社會文化的歷史內容與含義。設在綜合性大學里面的美術史學科,大都擁有獨立的系別。如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這些知名大學均有美術史研究的專業。另外也有將考古與美術史并置的,如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就有名為“考古與中國藝術史”。美術理論,美術批評學科,常設在綜合性大學的哲學系美學專業。當然,也有一批藝術院校有美術理論專業。
總之,國外還沒有一個可以能夠包含史、論、評含義的美術學概念。同時,也似乎不存在一個學科管理意義上的美術學。在中國古代美術文獻中,常常把畫評、畫史、畫論結合在一起進行探討。例如南齊謝赫的著名批評著作《古畫品錄》便是這種體例。謝赫在這部著作開頭,就對畫品即繪畫評論做出概括,“夫畫品者,蓋眾畫之優劣也”,接著對繪畫的功能和作用發表見解:“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覽。”這段話便是他的美術觀念和繪畫理論的表述。謝赫提出的繪畫六法,即品評繪畫的六條標準: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這六條標準成為此后繪畫批評中的根本原則,也成為我國古代美學理論的重要內容。由此可以看出批評理論和美術作品研究也可以進入史的范疇,中國古代畫論常將史和批評融匯其中。
美術批評與美術史、美術理論是三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學科,它們卻構成美術學的基本內容。美術批評學可以作為美術學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加以研究,當然在批評學領域,美術批評學也可以作為批評學的一個分支,與文學批評學、音樂批評學等并列。美術批評運用一定的批評方法與原則,對美術作品的形式、語言、題材、內容、思想和風格進行品析、評判,揭示其價值,分析其優劣,或者對美術現象,美術思潮、美術流派、美術活動進行分析評價,揭示其內在規律和發展趨勢,這種活動就是美術批評或者叫美術評論。美術評論和當前的創作實踐活動聯系比較緊密,批評家要參與美術活動,及時了解創作動向,推動創作活動的發展,美術批評家有時還可參與策劃美術展覽,組織創作研討等活動,因此美術批評也是一項操作性、現實性比較強的活動。而美術批評學則是從理論上總結批評規律,提出批評觀念、批評標準和方法,或者總結歷史上的批評成果,建立起理論形態的批評學科。
美術史是由美術史家和歷史學家或考古學家對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美術作品、美術文獻、美術遺跡進行發掘、研究、探討,客觀地揭示美術發展的歷史過程和基本規律的科學。中國第一部比較系統的美術史著作是唐代美術史家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它開創了撰述中國美術史先河。西方美術史學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6世紀意大利畫家瓦薩里寫作的《大藝術家傳》。這部書記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杰出畫家和雕家的生平、活動和創作,為后人研究文藝復興美術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該書首次出版于1550年。西方藝術史學科的真正建立應以18世紀德國藝術史家溫克爾曼出版《古代藝術史》作為標志。這樣,中國的《歷代名畫記》早于瓦薩里約700年,早于溫克爾曼約900年。所以,中國美術史的學科建立實際上始于盛唐。
美術理論是對美術問題的理論探討,通過對繪畫、雕塑、建筑、工藝美術及設計藝術作品也可以包括書法及攝影的功能與作用、基本特征、形式、結構、語言、風格及其中的審美規律和思想活動,揭示美術的普遍特點與規律。美術理論在狹義上主要是指美術基本原理,在廣義上則可以包括美術美學、美術哲學、美術心理學、美術社會學等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講美術批評理論也是美術理論的組成部分,但鑒于美術批評理論和美術評論活動相對的獨立性,因此美術批評和美術理論常常分成兩個相對獨立的學科進行探討。
在對美術史的研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客觀地揭示作品的創作年代、材料、作品的題材內容等,但當美術史家對其內容和形式進行探索時,也必然要與用一定的批評方法和藝術觀念及價值標準對作品做出評判,而在這一過程中,批評或明或暗地在起作用。固此美術史不可能完全離開美術批評。美術批評還是聯系美學、美術理論與美術史、美術作品的橋梁。由此看來,美術批評與美術史、美術理論是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三者成為美術學的基本內容。
在經過以上的論述后,我們便可以知道《美術學博士生畢業論文文叢》這套選題的意義。這套書實際上是在檢閱著我國美術學研究的新水平,雖是博士生的成果,博士生的背后是導師。所以,這套書匯集的成果將包含著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的學術智慧。與美術學研究的以往成果比,這批論文在學科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上均有新的發展,相信對我國的美術學建設乃至整個美術事業的發展均有重要意義。
美術不僅僅是賞心悅目的生活課題,還是博大精深的學術課題,它反映著民族的歷史積淀,也預示著民族文化的發展,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狀況的標志,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狀況的標志。榮寶齋出版社正是站在這個高度上去對待這一選題,希圖讓更多的讀者通過這一套書不僅了解美術 包括東方和西方、古典和現代 ,也由此了解到中國文化的精神和人類的生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