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3 07:05: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語文課,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星期四的語文課上,王老師讓我們拿出自己準備的材料做小制作。
有的同學拿出了彩紙,有的同學拿出了橡皮泥。當王老師說:“開始”的時候,我們就動手做自己的小制作了!教室里頓時變得很鴉雀無聲,只見有的同學在折紙,有的同學在用自己那雙靈巧的小手揉搓著五顏六色的橡皮泥……每位同學都非常認真地完成自己的作品。
不一會兒,同學們就制作好了!有的同學用橡皮泥捏了一只可愛的“小兔”、有的捏了一個又圓又大的“紅蘋果”,還有的用彩紙折了一只眼睛大大的“青蛙”……而我用橡皮泥做了一只“蝸牛”,首先,我把紅色的橡皮泥搓成細細的長條,把它卷在一起,做成了蝸牛的殼,然后,用黃色的橡皮泥搓成橢圓形當蝸牛的身體,然后,用藍色的橡皮泥捏出了蝸牛的觸角,在它的觸角上粘上兩個小黑點當它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這樣,我的小蝸牛就完成了??粗约旱淖髌罚业男睦锖芨吲d。
最后,王老師把好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哇!歐陽嘉琪的小鳥是多么得美麗呀!金黃的羽毛,可愛的小眼睛和小嘴巴,你看!小鳥的嘴巴里還叼著一只小蟲子呢!欣賞完了小鳥,佘希陶的蝸牛也“上場”了!你瞧!蝸牛背著重重的“房子”,在草地上“行走”著,它們好像在竊竊私語,可有趣了!
這堂“動手”語文課既讓我們動了手、動了腦,又讓我們得到了快樂!我愛這堂有趣的語文課!
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小學三年級:溫雪莉
新課程遵循生命關注理念,更多的是構筑學生的學習活動,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本文從實踐出發,倡議給足學生獨立閱讀、民主思索、得當展示、多彩創新的空間,培養學生自主思考、感悟、表達、創造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讓語文課堂更具有語文味。
我常常聽教師們的常態課,現在教師們都能充分利用多媒體上課,課上得著實精彩紛呈,令人賞心悅目,學生也學得樂此不疲。當然也有的課卻令人深思,特別是對一些問題的研究,從師生合作提出問題到學生質疑、討論、交流以及教師點撥、引導,步步為營,學生參與性高,課堂氣氛熱烈。課后伏案細想,語文課好像有點變味了。列舉一則案例:
有位教師上《蟋蟀的住宅》一課。課伊始,教師就緊緊抓住課題展開探討,引導學生質疑,學生對蟋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提出了許多有趣的問題:
蟋蟀的藥用價值是什么?
蟋蟀的類型有哪些?
蟋蟀是怎樣生長繁殖的?
蟋蟀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
蟋蟀的分布范圍有哪些?
蟋蟀的生活史是怎樣的?
蟋蟀的物種名稱是什么?
怎樣分辨蟋蟀的雌雄?
蟋蟀是靠什么發出鳴叫聲的?
針對學生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大家在課堂上砸開了鍋,但最終只能解決一二。綜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這位老師提煉了一個研讀專題:蟋蟀是怎樣生長繁殖的?學生興趣盎然,在課堂上查找資料,合作研究,尋找問題的答案,交流圍繞“生長繁殖”展開,課堂熱鬧非凡:
生1:常見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蘆)每年發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
生2:蟋蟀的卵單產,產在雜草多而向陽的田埂、墳地、草堆邊緣的土中。
生3:蟋蟀的蟲口過于密集時,常自相殘殺。
生4:我知道蟋蟀的雄蟲筑土穴與雌蟲同居。喜棲息于陰涼、土質疏松、較濕的環境中。
生5:我查閱有關資料:蟋蟀是中國東北地區、華北地區、長江下游和華南地區的重要農業害蟲,它們破壞各種作物的根、莖、葉、果實和種子,對幼苗的損害特別嚴重。在南方,花生被蟋蟀破壞的幼苗達10%~30%,它們也危害玉米、黃麻、煙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響收成。
這個教學片段,圍繞“蟋蟀是怎樣生長繁殖的?”組織教學活動。不否認學生在認真地交流、探討,交流的過程中懂得了許多有關蟋蟀的知識。但我畢竟要問:這是語文課還是常識課?如果是語文課,那么語文的本位又是什么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回到語文的本位上來”“學語文就是學習語言,能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組織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辫b于此,我以為該教師的教學正邁入了這一誤區,蟋蟀的生長繁殖,是依附于語言文字中的一些科普知識,值得了解、探究,但屬于常識范疇,不是語文課所要重點研究解決的,當然我并不排除學科整合,適當的科學常識融入語文,不但不會影響語文教學效果,反而能充實、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豐富知識積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加深學生對語文的理解和領悟。但若本末倒置,在語文課堂上花大力氣研究“蟋蟀的生長繁殖”,這難道還是語文嗎?
《蟋蟀的住宅》一文,側重在于介紹蟋蟀住宅結構的說明文,但作者在平實的記敘中融入了豐富的想象,充分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因此讀來極富情趣。為了幫助學生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學會由外到里有條理地介紹一種物品的方法時,先用多媒體展現蟋蟀住宅的內外構造,自然而然地突破教學上的難點。接著,再利用多媒體逐一出示住宅特點“清潔、干燥、蔽陰”等,讓學生對著畫面練著說一說,這樣不僅能使學生說的能力得到培養,也能鍛煉學生聽的能力,學生可以隨時補充發言,增強課堂氣氛。最后可以布置家庭作業,在充分理解“住宅特點”的基礎上,動手畫一畫蟋蟀住宅,深刻體會其語意及寫作特點。
總之,我覺得要想讓學生真正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要想讓課堂真正充滿語文味兒,就一定得需要教師把訓練抓牢、抓真、抓實。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是真正的語文教學?;谶@樣的理解,許多類似于《蟋蟀的住宅》的教學,如,《貓》,講成了一堂小貓常識課;《草船借箭》,講成了一節氣象知識課;《爬山虎的腳》講成生物課;《鯨》講成動物常識課等等,一下子都找到了問題的癥
結――語文課應講究語文味。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語文 教學 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也著重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苯處熢陂喿x教學中,要以這一理念為指導,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主動性,高度重視學生閱讀心里的獨特性,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語文課書聲瑯瑯,讓孩子們讀出語文味、讓語文課充滿語文味。
1讓每個學生“動”起來
真正有價值的的課堂教學應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每個學生動起來,使每個學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才華得到充分展現,每個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得到充分調動。
(1)讓設疑、質疑、合作、探究貫穿課堂
日常教學中,我們往往習慣于用自己設計的教學模式去束縛學生的思維,千人一面,千教一法。豈不知,這只會培養更多的“病梅夭梅”。正確的方法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學生一個自由、自我發展的空間。閱讀教學的實踐也證明,設疑,質疑,合作,探究不僅能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更能學生養成認真思考問題的習慣,激發孩子們無限的學習熱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還可以提高交流的針對性,加速閱讀教學的進程,摒棄無效勞動,提高效率。
(2)教師放手,學生動手
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是新興的一種教學手段,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教師可放手,讓學生充分利用網上資源,鼓勵學生去查閱相關的資料。例如在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要求學生上網查找杜甫有關憂國憂民的詩句,學生興趣很濃,同時又領悟了杜甫的思想。當然,表演課本劇、自辦手抄報也不失為好的辦法。
(3)鼓勵學生大膽想像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永遠比知識重要”、插上想象的翅膀,將會有一方更廣闊的天空任你翱翔,它是知識的鞏固和深化,是閱讀的拓寬。
2讓課堂“活”起來
在新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平等、、教學民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有應是師生對話、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溝通,都是在對話、交流的過程中完成的。如何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呢?
首先,要給每個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書、思考。這是落實自主的、獨立的、創造性的閱讀的基本條件,也是對話、交流的基礎。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中,在豐富的情感活動中,進行對話、交流、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發現并提出問題。這些體驗和感受,可以是對閱讀材料某些部分(詞、句、段)或主要的問題發表的見解;也可以是對課文內容、寫法的評價或對課文的補充、修正等等。
其次,開展有效的對話和討論。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是對話、交流的主要形式。可以就課文的重點詞、句、段,也可以圍繞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多數學生共同感興趣的問題以及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開對話和討論。合作學習貴在通過探究,產生思維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認識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把學習內容引深或拓寬,在對話、交流的基礎上,實現積極的、有效的學習。
3讓每個學生的情感“煽”起來
閱讀教學不只是感知過程,同時也是情感過程,語文教材的主體是文章,有道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可見文章不是無情物,師生更是有情人,在閱讀教學中,只有將文章情,教師情,師生情和諧統一在聽說讀寫中,才能彈奏起課堂教學的美妙樂章,一課伊始,教師善于創設教學情境,主要表現為教師用激情或者激勵的藝術,調動學生好奇、求知、喜怒等閱讀的因素,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進入角色,用課文之情去激發學生之情,喚起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乃至師生達到情感共鳴,從而產生愉悅,輕松,理想的閱讀教學效果。
4讓每個學生的人格“亮”起來
課,誰沒有上過,不過那一節節課都是千奇百怪的。語文有語文的稀奇,數學有數學的奧秘,真是各有各的秘密呀!
我最喜歡的是一節別班老師代替的語文課,那天我們表現好了,那個老師就告訴我們第二節課要成語接龍,我們高興地快瘋了,上課鈴一響,全班沒有一個在外面玩耍的。全部都坐好在座位上,開始了成語接龍……我最喜歡那節課了,老師讓我們做成語接龍就是為了我們平時積累的好詞佳句多不多,可以臨常發揮,并且這樣也可以試試你的口才能力,能在說話中運用到,這樣既豐富了課上的積極性也鍛煉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好不好。
平常同學們都大不喜歡查字典寫成語,現在就有所不同,大家喜歡上成語,在有成語接龍時,大家都興致勃勃爭先恐后地舉手發言,這樣讓更多的人喜歡上語文,更喜歡上成語。
那一節語文課,我平常是不喜歡說成語的,現在呀一出口就是成語,大家都說我著了成語的“魔”了,呵呵,我學了成語以后作文就不用愁了。平時不好好燒香,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我學了成語就在也不怕了。
語文課啊語文課你真讓我喜歡,你教給我無窮無盡的知識;你教給我琳瑯滿目的成語。是你讓我的生活變的語文味了,我喜歡你—語文課!
指導老師:林麗娟
關鍵詞:教材;語文課;德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努力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重視正確的導向,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態度、愛國主義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語文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不斷提升素養。
一、利用語文課進行愛國愛家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核心內容,也是國民教育的永恒主題。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蘊涵愛國主義的詩文名篇,語文教師要利用這些資源和愛國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加強德育。例如在教學《土地的誓言》時,我首先引導學生找到作者發出的誓言――我必定為她而戰斗到底。接著我啟發學生深思:作者對家鄉的土地為什么會發出誓言?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理解作者寫家鄉物產的目的是想念家鄉,抓住“埋葬歡笑”理解家鄉美好的生活不再,土地被日寇踐踏,使學生理解作者誓死保衛家鄉的愛國情感,從而萌發了對侵略者的恨,對祖國的愛。最后再次齊讀作者的誓言,學生不但讀出了激情,讀出了,而且還發出努力學習,建設家鄉,保衛祖國的錚錚誓言。
二、利用語文課加強互助合作教育
現在很多學生被家長慣得越來越嬌氣任性,有的甚至“唯我獨尊”。在學習《斑羚飛渡》時,我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斑羚羊的動作、心理和老羚羊用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所架起的生命橋的場面描寫朗讀、揣摩,體會斑羚羊在危難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勇氣和互助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思想受到震撼。然后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談談共同生活在一個班級,是否需要互助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學生明白了互助團結、協作共進的重要作用,決心團結拼搏,為班級爭光。
三、利用語文課進行人道主義教育
人生而平等,然而各人境遇不同,會有很大差異,有的幸運,有的不幸。作家楊絳在這方面有獨特的認識,關愛弱小,同情不幸者,這是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所以在教學《老王》時,我就讓學生從文末“這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這句話入手,來體會老王和作者互助互愛、互相尊重的人道主義精神。讓學生先了解老王在那個社會是個苦人,但是個善人,抓住老王臨死還送香油和雞蛋的情節,體會老王的善良、知恩圖報、關愛他人。而作者正是感到了老王的善良,不管老王的地位如何低微,都平等地對待他,同情關心他。讓學生抓住作者如何關愛老王的細節,來體會作者的愛心,這樣的教學滲透就會讓學生的心靈受到感染,培養學生富有同情心和愛心。
四、利用語文課強化學生責任感
強烈的責任感是成功的重要心理要素。但是當今社會的一些不正?,F象漸漸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致使學生變得自私漠然。作為教師,就要注重學生這方面的教育,并適時融入自己的教學中。我在教學莫懷戚的《散步》時,就注重引導學生朗讀“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深刻體會這句話的含義,即作者所肩負的承上啟下的使命和責任,然后順其自然拓展思考:同學們是否有這份責任感呢?現實中又如何擔當這份責任呢?同學們自然聯系自己的家庭暢所欲言。而我又進一步引導:這種責任僅僅限于自己的家嗎?學生便聯系生活,結合自身實際,把責任上升到班級、學校和社會,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感,決心拿出實際行動,為家、為校、為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
五、利用語文課增強學生環保意識
記得那是我上四年級的一節語文課,課間活動時,我在校園超市里買來了“哆啦A夢”的卡通粘貼,急匆匆的趕回班級教室。
“鈴鈴鈴、鈴鈴鈴”上課了,咦,老師每天都講新課,今天怎么復習昨天課堂上講的內容啊,我心中犯起了嘀咕。由于這節是復習課,所以我左耳朵聽、右耳朵冒的大約聽了十分鐘后,我想:反正這些知識我都會,不如欣賞欣賞我新買回來的“哆啦A夢”的卡通粘貼吧!
說干就干,我無視課堂紀律,立刻從兜里拿出嶄新的粘貼,同桌發現我要溜號,他便阻止我,并小聲對我說:“喂!你要是被老師發現你在桌子里玩,沒聽課,那你可就慘了!”可我不聽勸告,還是在桌子里玩了起來。“哎——”我的同桌嘆了一口氣,繼續聽課了。
哇,這張粘貼上面的“哆啦A夢”正帶領著大雄他們在天上飛呢!這張更酷,“哆啦A夢”正戴著墨鏡參加生日“party”呢!……正當我看得入迷的時候,突然感到左胳膊一陣疼痛,抬頭一看,嚇得魂不附體——原來老師在講課時發現我沒聽課,走過來狠狠的打了我一下。
“你干什么呢?”老師用嚴厲的目光盯著我問。
“沒,沒干什么。”我結結巴巴的回答著。
“沒干什么?”,老師立刻把我手里的粘貼搶了過去,又問:“那這是什么?”
我快速的掃視一下四周,一共有幾十雙眼睛在盯著我。頓時,我的臉上通紅、火辣辣的。老師沒再問什么,而是把一張粘貼緊緊地貼在了我的臉上,引來了一陣哄堂大笑。我的臉更熱了,眼睛也模糊了,一滴滴眼淚排著隊似的“走”了下來。
那節語文課,我沒有認真聽課;那節語文課,我引來了班級同學的哄堂大笑;那節語文課,老師嚴厲的批評了我……
那節語文課,令我終生難忘!
吉林長春榆樹市培英小學六年級:孟佩暄
我愛上語文課
我很愛上語文課,因為上語文課不僅能學會許多字、詞、句,還能認識許多好朋友,真是一舉兩得呀!
在語文書里,有許多奇妙的課文。比如:四個太陽講的是一位小男孩的美好愿望,他的夢想是這樣的:他希望夏天有一個綠色的太陽,讓每一個地方都充滿了涼爽;秋天,他希望有一個金色的太陽,讓果園里的果子就得金燦燦在在樹葉間閃閃發光;冬天,他希望有一個紅彤彤的太陽,讓四處都充滿了溫暖;春天,他希望有一個彩色的太陽,到處都成了五彩繽紛的樂園。他的愿望是多么美好??!而且他不光想著自己,還有一顆為他人著想的童心,真是一個懂事的小男孩呀!值得我們學習!
關鍵詞 中學語文 素質教育 教師素質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0059-01
什么是“活”呢?有人把它理解為熱鬧,有人將其理解為活躍。我們認為,這些理解不但沒抓住本質,而且搞不好會導致教學的無序雜亂。活躍熱鬧的課堂,不一定就是上得“活”,應當表現為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和漢語的民族特色,能充分體現教與學的有機統一,發揮出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利用好教材而又不囿于教材;能充分體現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開發智力的統一;能充分體現素質教育功能,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長期以來,語文課堂教學“活”不起來,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不但涉及教育思想、教材體系、考試制度、學識水平、教學方法等,還涉及社會的許多非教育因素,就語文教學自身而言,以下幾方面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活”不起來的主要原因。
1.教師的“匠氣重”。我們必須承認,當前語文老師的業務水平是極不平衡的,不但有相當比例的老師學歷不達標,即使在學歷達標的教師中也還有不少學識達不到語文教師的要求。更有甚者,由于受到社會因素、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部分教師喪失或本身就沒有具備敬業精神,不思上進,上課照搬教參,或一個教案終身用。
2.脫離時展要求。當今世界文化科技飛速發展,競爭日益激烈,新的社會生活內容必須要求新的教育與之適應;先進的教育不但能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而且還應有超前性。作為母語教學的中學語文更應具有這樣的特色。遺憾的是,當前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卻沒有跟上這一時代潮流,還處在較封閉的狀態,這主要反映在對語文學科的性質尚認識模糊,語文教材與現實生活的結合有一段距離等。諸多因素摻合在一起,使得語文課不具備現代教育特色,以此來面對現代生活,必然格格不入,毫無生氣,激不起教學主體――學生的興趣。
3.窮于應試。當前應試教學高居不下,語文教學不但逃脫不了,而且首當其沖。語文課的軸心是應試,應該教學的聽、說已名存實亡,剩下的讀寫也狹隘化為應試內容。課堂上老師講的是應試,學生練的還是應試,題海無邊。更為有害的是,在不斷的應試中,各種應試“訣竅”“套路”泛濫,壟斷課堂,使得語文課堂教學背離生活,失去其豐富性和科學性。老師和學生只能在這應試的死胡同里越鉆越深。課堂越變越窄,哪還有“活”可言?
那么,怎樣才能使語文“活”起來呢?
一、抓住師資這個根本
要想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根本問題是語文師資問題。但絕不僅僅指教師的知識多少,而是指教師在其綜合素質作用下表現出來的教學水平,其中包含教師的人生理想、道德情操、審美修養、教學觀念、知識技能等。
那么,怎樣才能提高教師自己的綜合素質或語文水平呢?還是古人所說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币小霸搭^活水”的訣竅是不斷學習,努力鉆研問題。不要把注意力局限在許多具體問題上,稍微拿出點時間來,站遠些,站高些,對所鉆研的事物的整體作鳥瞰,就一定能夠獲得對那個事物的更通達的理解。
二、自覺端正教育思想,著眼于素質教育
堅持素質教育,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就會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智,使課堂教學具有準確性和獨創性。堅持素質教育,語文課堂就會自覺地克服單純傳授知識的狹隘病,使課堂教學上顯示出豐富性和完整性。如果不著眼于素質教育,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就會因窮于應試教育而無法展示教學的豐富性,甚至連學生的靈氣也被扼殺。如果不堅持素質教育,語文教師在課堂就跳不出一味分析的誤區,就會眼里沒有學生,學生也就無法成為教學的主體。這樣的課堂必定毫無生氣可言。
三、準確把握語文學科的性質
時下,無論是專家講座還是教師評課,經常聽到“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的呼吁。那么,什么是“語文味”?如何讓語文課堂教學充滿“語文味”,這是我們語文教師需要重視和深思的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闭Z文是交際工具,所以我們要讓學生品味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妙處;語文是文化載體,所以我們要讓學生浸潤于語文所描述的美好情景中,去感悟、領會語文的魅力。這就是語文的學科特性,也就是“語文味”。
特級教師王崧舟曾說過:“‘語文味’就是守住語文本體的一畝三分地?!闭Z文的本體是什么?顯然不是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容,即“寫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樣的語言形式來承載這些內容,即“怎么寫的”?!罢Z文味”表現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也就是說,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用藝術的語言引導學生在瑯瑯讀書聲中感悟文本;在靜心默讀中品詞析句,咬文嚼字,讀懂作者的寫作意圖;在圈點批注,摘抄書作中領悟、學習、運用作者的表達方法。
不同年級段語文學習的內容有所側重,其“語文味”的內涵隨著年級的升高而變化。一、二年級的“語文味”,側重于識字、寫字和正確朗讀;三、四年級的“語文味”,在繼續鞏固字詞的基礎上,側重于表達能力的培養;五、六年級的“語文味”,側重于文本如何遣詞造句和布局謀篇及表達自己的情感方面的引領。
然而,我們教師要深知有情方有味。劉勰認為文章無情即無味。我們的小學語文課程中所選編的文章,多是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那么只有教師教得神采飛揚,學生才能學得興致高昂。這樣才可讓學生品到“語文味”,否則就會“繁采寡情,味之必厭”。
其次,教師要明白有美才有味。語文教學本身蘊藏著豐富多彩的美學因素,語言教學與美育之間是密不可分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關注美,感受美,審視美,創造美,表達美,這是語文課的一項重要目的和內容。教學中師生對文本的誦讀、品味就是為了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感受美,領悟美,繼而再進行美的創造。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想讓學生感受美,欣賞美,教師的審美修養和對美的傳達能力也不容忽視。語文教師既是課文的品讀者,又是學生欣賞美的引領者,必須要結合學生實際和生活實際,創造出使學生易于接受、能引起美感的情景,使得學生能夠入情入境地感受文章之美。倘若我們的語文教學都有一種美感效應,那么學生就會得到審美的愉悅和享受,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喜歡上語文課,從而使語文課充滿“語文味”。
最后,我們要清楚地明白語言有溫度,字字都關情?!罢Z文味”不只是要求學生有感情地大聲朗讀,不只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品味語文,從文章的字里行間獲得言語智慧,更好地運用語言。在于永正老師的課堂上,品味文章語句,常常是課堂的一個特別重要的環節,因為學生只有親自體驗并感受到語句的美,文章的情,才會真正地愛上語文。這是“語文味”教學的需要,也是提高學生智慧的必要條件。
當然,要使我們的語文課真正具有“語文味”,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語文素養?!案褂性姇鴼庾匀A?!敝挥小案褂性姇?,才能為上出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奠定基礎。
“為師不識語文味,教盡經典也枉然?!睘閹熣?,只有識得“語文味”,才能上出有“語文味”的語文課。把握文本特征,立足語文學科特點來組織課堂,是語文學科特有的味道。愿我們的語文課堂能始終散發出濃郁芳香的“語文味”。因為“語文味”會讓我們的語文課更快樂輕松!
【作者單位:新疆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教育局】
一、教學目標簡明
語文教育的本色就是“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我們不必把問題復雜化,作為語文教師,心中應裝著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并把階段目標熟記于心。在解讀教材時,深入挖掘教材資源,思考教材與目標之間的結合點;在潛心備課時,通盤考慮教學思路,在教學方法和目標確定之間找到最佳的切入點;在課堂教學時,心中裝著目標,時刻關注目標的達成情況,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節奏與策略。有了心中的目標,就可以剪去不必要的枝枝蔓蔓,少枝才能多果。反之,教學目標越多,教學任務就難以完成;教學頭緒越繁雜,教學效率也就越低。因此,我們的語文課堂應確立最簡明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環節簡化
特級教師于永正說:“我們要把語文課上得簡單,就是識字、讀書,就是朗讀、背誦有用的文字,真正給學生留下點東西。誦,就是教他們寫作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設計幾個有思考價值的大問題,還語文課堂一片清醒的天空,真正給學生留下點東西。
可再回頭看看我們的語文課堂,還是經常遭遇“滿堂問”。學生在“問?!敝羞h離文本,架空思考,哪來的真情實感?哪來的讀書感言?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大大降低。所以,我們要把握教材,抓住課文的關鍵處,留意課文的言外之意,深入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以確保提問的準確性和可行性。如教學《黃河的主人》一課,課后已為我們設計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核心問題:黃河的主人是誰?為什么說他是黃河的主人?針對這些大問題,讓學生們盡情地暢游書海,邊讀邊寫下感受,之后再在交流中碰撞思維的火花,這種整合的教學環節,讓老師們更清醒,知道如何引導學生的閱讀方向;更讓學生們清醒,他們有更多充分思考的時間,思維也會向縱深方向發展。
三、教學形式簡約
學習本來應該是一件簡單而快樂的事情,由于教師的設計使許多原本簡單的課堂變得紛繁復雜。隨著網絡與教學的關系越來越密切,許多視頻被我們應用到課堂之中,這種“影視效應”,給學生帶來了感觀、視覺的享受,但同時也擠占了學生想象的空間。其實頭腦在沒有先入為主的形象影響下,它是可以有更多豐富多彩的想象。但有很多老師總是在學生沒深入走進文本之前,就迫不及待地把準備好的各種影像資料放給學生看,這是多么大的資源浪費呀!學生的頭腦資源就這樣被蒼白地掩蓋了,多可惜呀!教學形式的復雜化還體現在多種花哨的討論、說唱、畫畫、表演……這些表面熱鬧、制造氣氛的形式,往往讓學生遠離課本,不能真正靜下心去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我不反對制作精美的課件,營造課堂氣氛的一些外在形式,但一切都要為內容服務,以免喧賓奪主。別讓復雜化的形式搞得學生目不暇接。語文課堂應巧用最簡潔的教學媒體,最簡潔的教學手段。畢竟,教學形式只是為教學內容服務。
四、教師語言簡潔
“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毕胱非蠛啙崳仨殢摹胺饪凇毙袆娱_始。要提高課堂效率,首先必須從我們自身做起,從這張停不下來的“嘴”開始。
1.要優化評價語言,使其更加簡潔,更具鼓勵性。以前學生回答完一個問題,我總愛重復一遍,好像是在傳話。其實學生已聽到了,我又何必多此一舉呢?我完全可以用概括性的語言來贊美或鼓勵他,如“你的理解很深刻!”“你很會思考。”“你總是獨具慧眼”……若真是太精彩了,也完全不用老師重復,可以直接對這位學生說:“你的見解很獨特,我們很想聽你再說一次!”這樣又把說的
機會讓給了學生,而且也培養了他的自信。我想學生也更愛聽伙伴的見解,而不是老師“咀嚼”過的知識。
2.教師還要學會機智地引導,盡量把問題快速拋給學生,不要和學生在某個細節問題上糾纏不清。如果老師不停地說一些低效的話,就會讓問題變得復雜。美國鮑里奇等人將“促成有效教學的五種關鍵行為”的第一條列為“清晰講授”。有了簡潔明了的指導,教學方向更明確,指導也更有力度。所以,語文課堂要使用最簡潔的教學語言,簡潔是一種向導,它可以調控課堂生成,可以輕松點撥學生思維。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練就的,這種教學智慧,需要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實踐。
今天,是星期三。
今天的第二節課是語文課,課代表將今天任務寫在了黑板上,黑板上樹立著十個大字“找出練習冊,讀著語文書”,那十個大字同學們都看到了,并且齊刷刷地讀起來語文書。
我們要講的第十一課,“竊讀記”主要講的是主人公林海音酷愛讀書的故事,并且讓我們記住了“我們是吃飯長大,讀書長大,也是在愛里長大的!”
這篇課文,在小學里學的,所以現在讀起來更是朗朗上口,學了一會兒,老師讓我們翻開練習冊做剛剛學過的第十一課,剛學完就做練習冊,肯定會做好。因為,剛學過來,大部分的內容還是留在腦子里。
下午,最后一節課上的也是語文,和上午基本一樣,就是讀的內容不一樣,這一次是背一下學過去的論語,并且和同學比賽。
讀完,背完,比賽完,就要做題了,行知天下67頁,快做,上黑板的上黑板,下面做的下面做,轉眼,放學的鈴聲打響了。
老師,兩節課,您教給了我們豐富的知識,做題的能力。
老師,謝謝您,我們將會在以后的學習中加油努力,勤奮!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如果說一節課是一座大廈,那么導語則是大廈的地基,地基的牢固與否,直接影響到大廈的安全,導語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整節課的教學效果,讓導語直接滲透學生的身心,使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在導語的引誘下迅速集中注意力,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來。
一、溫故知新導入
孔子曾經說過:“溫故而知新”鞏固舊課是導入新課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學《綠》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大自然美不勝收,五彩斑斕、景色秀麗,每天都帶給我們諸多視覺盛宴。上一節課我們領略了《黃果樹瀑布》的萬馬奔騰、一瀉千里,其聲如千人擊鼓,使人驚心動魄?,F在讓我們再來欣賞一下朱自清筆下《綠》的勃勃生機、綠意盎然吧!
二、故事導入
在教學新課時,故事往往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的注意力也高度集中,使學生在故事的引導下逐步導入新課,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又創設了良好的氛圍。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若能利用學生這一特點,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人民科學家的精神風采》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今天我們先聽一個故事,名稱是“膽大的錢學森”六十年代,在一次導彈試驗中,因操作有誤,彈體癟進去一塊。在場的人看了都十分緊張,認為這是一個大故障,導彈不能發射。錢學森聽完匯報后,親自爬到發射架上,查看故障后,認為不影響發射,所以他主張發射照常進行。錢學森的科學分析雖然很有道理,但他的決策仍有很大風險,許多人表示擔心,拒絕在報告上簽字,后來錢學森一人將報告送到北京得到批準。結果如錢學森所料,這次發射取得了圓滿成功。這個故事突出了錢學森的膽識和學識。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人民科學家的精神風采》。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生被引入到新的情境之中。
三、多媒體導入
使用集形、聲、光為一體的多媒體手段,是學生樂于接受的。直觀性強、感性鮮明、場面突出、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在教學《項鏈》時,我用電視機給學生播放項鏈的表演短片,讓學生在欣賞電視節目的同時,理解了課文內容,并對文章的主人公有了感性認識,將主要情節第一時間滲透學生的身心,也使文章的主題進一步明朗。課堂氣氛異?;钴S,接下來的教學環節得心應手,教學效果非常明顯。
四、巧設問題導入
語文課堂的教學要在學生自學過程中產生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的基礎上展開,即以教學“問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點撥和啟發。促使學生自主解決原有問題,并不斷產生新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導入新課。通過問題的設計,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這樣在教學新課時,學生就會主動去解決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在教《留學巴黎》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①留學意味著什么?②留學都需要那些條件?③留學的真正目的是什么?④冼星海何許人也?學生思考后,對每個問題做了認真的回答。前三個答案都是從當今社會的角度回答的。留學意味著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技術;留學需要大筆的金錢、學校的推薦:留學的真正目的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得到更多的報酬凡此種種。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留學巴黎》看看冼星海是如何留學的。教學氣氛一度,也把這節課的教學推到了一個新的情境中。
五、利用時事導入
語文課的教學是多元化的,它需要注入新鮮的血液,與時俱進。特別是新課改的形勢下,更需要時代信息,使語文課堂與社會接軌與生活接軌,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也了解社會懂得生活,既豐富了人生也開拓了視野。特別是要事大事更需要給學生介紹,哪怕與本課聯系不甚緊密的內容,比如北京奧運會期間,每天課前第一時間向學生通報奧運戰況,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的偉大、奧運的激情、運動健將的拼搏精神,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團結拼搏精神。
六、創設情景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