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6 22:50: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現代化工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我國早在1979年就頒發了《中國人民營房建筑面積標準》,這可以說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規范軍隊各類營房建筑面積、規模等相關內容的綜合標準,這一標準的頒發,對我軍營房工程建設和管理的確發揮過重要作用。但隨著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部隊編成和戰斗力生成模式發生很大變化,例如武器裝備加速了更新換代、官兵物質文化需求日益提高、營房保障內容和范圍不斷拓展、保障功能和要求不斷提升。同時在老標準頒布施行的這30年里,我國改革開放、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最快的時期,為軍隊現代化和正規化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據國家統計局2008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和1978年相比較增長了四倍。在這一時期,雖然軍隊后勤其他保障標準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保障官兵戰備、訓練、生活的基礎性營房面積標準沒有太大變化。尤其是武警院校,大部分建立的時間還不長,基礎設施建設更是相對比較薄弱,一些教學保障性基礎戰備必需的營房項目,如信息化作戰指揮教學設施用房、綜合模擬訓練教學設施用房等,缺乏基礎性建設依據。同時由于經濟條件的制約,很大一部分營房已經與武警院校教學工作開展的實際需要產生了較大差距,不能適應現形勢下的基本教學需求。這一實際現象也嚴重制約了軍隊復合型人才的挖掘和培養,成為影響武警部隊整體作戰能力的主要因素。這方面我們與外國一些發達國家的軍隊營房建設有很多大差距,比如美軍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制定了一系列營房建設標準,來改善軍方服役人員的生活條件和住宿條件,進而不斷提高了軍隊整體戰斗力。所以改變武警院校營房管理和建設條件已經成為武警部隊加強力量儲備、實現科技強軍的迫切要求。
二、制約武警院校營房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原因
分析武警院校營房建設問題的主要成因,主要存在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因素。從客觀條件上分析,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令我國在信息化、科技化學習借鑒上缺乏交流平臺,在我國建國后,國家從長期的戰爭中走出,全民致力于經濟建設。由于建國初期經濟落后、經濟實力不強,加上等因素,導致了國家在軍事建設上缺乏資金投入,軍隊基礎設施建設相對于發達國家明顯滯后。武警院校是隨著武警部隊建制后成立的武警部隊人才培訓機構,成立之初正值我國改革開放的初期,由于經濟條件所限在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上有些力不從心。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院校營房建設等教學基礎設施建設與高速發展的武警部隊信息化科技化建設越來越不適應。從主觀條件上分析,由于經濟條件的制約,在武警院?;A設施建設上缺乏長遠規劃,將武警院校營房建設單獨分割成獨立的建設體系,沒有將武警院校營房建設規劃納入到地方整體建設規劃中來,這就直接導致了武警院校營房建設的發展不平衡和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平衡。有些武警院校建設標準高于地方規劃建設標準,而大部分武警院校營房建設標準遠遠低于地方規劃建設標準。
三、關于新形勢下武警院校營房現代化建設的思考和建議
要切實解決新形勢下武警院校營房建設的實際問題,使之完全能夠適應新形勢下武警部隊的人才培訓需求,真正成為武警部隊人才培訓與輸送的保障,就必須積極探索新經濟形勢下武警院校營房現代化建設的新模式?!笆濉币巹澗V要中明確提出要“加快全面建設現代后勤步伐,加緊培養新型高素質軍事人才,提高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的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焙汀敖ㄔO現代化武裝警察力量,增強執勤處突和反恐維穩能力。加強后備力量建設,鞏固軍政軍民團結?!钡哪繕?,提出了加快全面建設現代后勤、培養高素質軍事人才和建設現代化武裝警察力量的總體要求,對于武警院校來說,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而如何實現后勤現代化建設、培養出高素質的武警軍事人才,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切實推進武警院校營房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進程,為培養人才創設優質環境,搭建科學有效的平臺。
(一)統籌規劃,科學調度
切實解決武警院校營房建設發展不平衡、結構不合理、功能不配套等問題,按照集中部署、集成建設、集約保障的要求,推動武警院校營房建設發展的戰略轉型,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和技術手段實現武警院校營房建設資源的優化整合,統籌規劃主導資源配置,科學確定經費投向投量、嚴格規范房地產管理、提高現有資源整合效益,把握國家政策扶持的有利契機,積極探索軍民融合、軍地配合共同發展的新路子。
(二)堅持原則,把握重點
武警院校營房現代化建設必須要始終堅持軍事優先、以人為本、注重創新、積極穩妥和講求效益的原則,按照《關于加快推進建設現代營房的意見》要求,把握機遇用好政策。要將建設現代營房和建設軍事一體化相結合,打破建制區域的控制瓶頸,以建設大型綜合保障基地、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有效整合資源優化配置;要將建設現代營房和運用社會化保障模式相結合,充分依托社會提供人財物等項支持,充分借鑒先進的地方企業管理經驗,做到優勢互補共同推進;要將建設現代營房和信息化保障相結合,將“功能完備、安全防護、信息智能”的建設目標作為武警院校營房現代化建設的理念,把握科技化、信息化建設的重點方向。
傳統研究生實驗教學的學術化和程式化培養方案,嚴重制約學生的實踐能力。該文從現代化學分析技術課程教學及研究生培養的現狀出發,以學生研究前沿的文獻資料作為新的教學內容,利用實驗室的先進儀器,組織學生自帶樣品進行測試,采集并解析圖譜,建立教學案例(卡片庫)。該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增進其操作技能,為后續科研論文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
現代化學分析技術;研究生培養;實驗教學改革;能力
研究生實驗教學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傳統的研究生實驗教學培養方案,通常采用已有的學術研究成果,進行驗證式實驗教學,并按照實驗教材的順序程式化進行。這種實驗教學模式,內容乏味,很難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實踐能力。研究生實驗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激情,進而培養其獨立自主的創新能力[1-2]。因此,需對其現有實驗教學模式進行大膽改革。華南理工大學十分重視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研究生動手能力,自2010年起,獨立設置了化學類研究生2個學分的選修課———“現代化學分析技術”課程。該課程作為現代物質結構分析的一個重要手段,在各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已成為鑒定各種化合物以及測定其結構的最常用方法。通過該實驗課程的學習,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對學科前沿知識的認知,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同時為其后期的科研論文的順利實施打下了良好的科研基礎。本文闡述了在該課程教學改革方面的探索與認識。
1化學研究生創新實踐現狀
1.1現代化學分析技術課程現狀
在國內外,“現代化學分析技術”通常作為化學、化工、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醫藥食品等諸多領域的碩士研究生專業基礎課。一般側重介紹光、電、色、磁等物理化學方法基礎理論知識;通過授課培訓、實際操作等方式,向學生講解每一臺儀器設備的基本內容,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了解儀器設備構成,培養學生獨立操作如核磁共振儀、X-射線衍射儀等貴重儀器設備的能力,為其從事科研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華南理工大學,現代化學分析技術課程作為化學與化工學院碩士研究生的學位選修課,是圓滿完成碩士學位論文的基礎。目前,開設該課程的專業主要有:有機化學,應用化學,分析化學,無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學工程等。自2010年開設以來,該課程深受各相關專業碩士生的歡迎與好評(每學期約有60位研究生選修),同時吸引了本院和外院的博士生來旁聽。甚至有許多學生是帶著科研任務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來聽課和參與討論的。該課程的開設,不僅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科研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而且能大大提升學生利用現代化學分析方法和技術解析化合物結構的能力。
1.2化學研究生實驗平臺現狀
當前,隨著全國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等學校發展層次不平衡。如“985”“211”學校,教育部及地方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構建了一流實驗平臺,并從國內外引進大量的高素質、高水平科研人才,為研究生創新平臺的建設、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而普通高等院校,由于財力的原因,實驗設施簡陋、老化,很難適應現代實驗分析的需求;研究生導師自身因為科研資金有限,導致研究生從事一些低水平、重復性的科研工作,這不僅浪費人才資源,同時使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當前研究生教育只重視傳授基本理論和方法,較少關注現代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根據研究生導師的研究方向、結合研究前沿進行創新實驗教學。學生常常只是依照老的實驗教材,進行驗證式的實驗操作,不僅適應不了現代化學實踐的需要,而且對學生創新興趣、創新能力的培養產生消極影響?;诨瘜W分析與實驗技術在現代相關領域研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并從化學化工、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醫藥食品等相關專業的發展趨勢來看,迫切需要加強研究生現代化學分析技術課程的改革,建立其大型儀器測試創新實踐基地。
2化學研究生創新實踐教育舉措
2.1推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創新
化學分析方法發展迅速,教學應該引入最新知識。當今社會,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科研成果不斷涌現。與此相對應,現代分析儀器日新月異,分析手段不斷創新,因此,二者有機結合,就能快速、有效地推動研究生的認知能力、并提升其研究水平。為適應新發展,“現代化學分析技術”課程教學應該以導師的研究方向為指導,以最新相關文獻、資料等為教學內容,建立新的分析方法,使學生初步掌握現代儀器的基本原理、操作規程及步驟,以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和判斷,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從事后期科研論文的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教師結合本校相關領域的課題,整理和收編科研實踐中的譜圖以及采集和解析譜圖的經驗,建立相關教學案例(卡片庫),使學生有更多機會進行有效的實例演習,以提升學生解決實際科研中所遇到問題的能力。“現代化學分析技術”課程不能囿于現有教學模式,但又不能完全脫離。在理論教學上需重視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先進性,在實踐教學上需結合現代儀器的新特點、新方法,是一種全新新型教學模式。該課程共開設32學時,其中,教師課堂理論講授16學時;設計性、創新性實驗16學時。課堂講授包括:大型儀器實驗室安全及現代化學分析技術現狀與發展趨勢(2學時);紫外、紅外光譜儀(2學時);氣相、氣-質聯用儀(2學時);離子色譜、高效液相色譜儀(2學時);原子吸收、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儀(2學時),熱重差熱聯用熱分析儀(2學時);粒度儀、X-射線衍射儀(2學時),以及核磁共振儀(2學時)。在16學時的設計性、創新性實驗中,著重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綜合技能的培養。由于X-射線衍射儀和核磁共振儀的價格比較昂貴,在國內多數開設的儀器分析課程中,甚至學生在實際科研中,學生沒有機會動手操作這些貴重儀器。而在國外,這些儀器對研究生,甚至本科生都是開放的。為了提高本校研究生的綜合技能和素質,該課程利用化學與化工學院的資源,組織學生帶上自己科研中的樣品進行操作培訓,采集樣品圖譜。在教師的現場指導下,學生能快速掌握從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準備樣品,采集圖譜,處理數據到最后解析圖譜的一般程序。研究生實驗教學實施5年來,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核磁共振儀,學生學會了利用Mestrenova譜圖處理軟件處理核磁原始數據的能力,運用ChemDraw進行譜圖模擬、進而進行譜圖解析的能力,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二維譜圖在結構鑒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學生譜圖分析和解釋問題的能力。
2.2推動大型儀器測試創新實踐基地建設
近年來,為適應新形勢發展,國內各高校紛紛投入巨資建設新型實驗教學實踐基地,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為研究生實驗教學新模式提供創新平臺[3-5]。實驗室經過學校多年的財經投入,擁有了一批先進的大型儀器設備,為廣大教師、研究生科學研究和實驗教學建立了較好的測試創新實踐基地。該基地的大型儀器設備主要包括:用于樣品結構和組成表征的紅外、紫外、核磁共振儀、X-射線衍射儀、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儀、離子色譜儀等;用于樣品高效分離的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高效液相色譜儀等;以及樣品熱物性、粒度、電性分析的熱重-差熱聯用分析儀、粒度儀、電化學工作站等。多年來,這些大型儀器設備一直向廣大師生開放,實現科學、規范地為教學科研服務,取得了豐富的科研成果[6-7]。依托該實驗平臺,教師不斷地豐富實驗教學內容,提高實驗教學工作水平;學生依據其研究方向、結合學術前沿,進行相關內容、產品的測試,不僅為其后期研究課題的選題打下良好的科研基礎,而且通過課程實踐,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對相關儀器設備的自主學習能力、動手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力、開拓創新意識,提高創新水平。借助該實驗平臺,教學與科研有機融合,完善了人才培養方式與創新教育模式。創新型化學研究生的培養,不僅能為研究生解決實際科研問題、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而且隨著大型儀器創新平臺合理利用,將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創新性科研專門人才,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以信息工程學院核磁共振儀為例,隨著核磁共振儀的開放共享,為學院化學、化工學科、特別是化學的發展帶來了質的飛躍。如核磁共振儀自2010年開放使用至今,幾乎滿負荷運轉,使用機時數達4.6萬,測試樣品數約15萬個,發表SCI一區TOP科研論文達80余篇,外部專用索引(ESI)進入國際前1,為我院化學學科首次進入世界大學前200強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2.3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和擇業水平
目前,化學研究生擇業的主要方向為化學、化工相關企業、科研機構及高等院校等。這些行業考察并接納學生的主要依據就是學生的綜合素質及科研能力。如結合導師研究方向和科學前沿,學生能獨立開展文獻檢索,并能初步提出科學問題;學生在教學實踐中養成良好的實驗觀察、數據記錄習慣;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實事求是的科研作風等;科研素質提升的外在表現就是學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如查閱文獻、提高科技英語閱讀、寫作的能力;學生在測試過程中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特別是動手能力的培養;撰寫實驗報告的能力等?,F代社會是知識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有機融合?;瘜W研究生為適應這個開放、現代、繁榮的社會,順應這個發展潮流,需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和技能,使自己在將來的擇業上立于不敗之地。華南理工大學為化學研究生開設的新型化學實驗課程教學,就是為學生后期順利開展研究課題提供預演。學生借助新型實驗教學實踐平臺,進行獨立上機操作,不僅能驗證實驗測試原理、測試方法及測試步驟,更能培養掌握和操作大型儀器設備的技能,掌握現代先進儀器的檢測手段,為將來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8-10]。
3結束語
研究生是我國發展生產力、進行科技攻關的主力軍?;瘜W研究生是化學、化工、材料、環保等領域的中堅。傳統實驗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這變化多端、日新月異的科學社會。因此,對現有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瘜W實驗教學改革立足學術前緣、結合導師的研究方向,以高?,F代先進儀器設備作為教學平臺,通過獨立上機的操作方式、結合課堂理論,培養學生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提升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綜合素養,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教學模式[11-12]。為學生更好地融入創新型社會打下牢固的基礎。
作者:梁向暉 鐘偉強 毛秋平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
參考文獻
[1]崔明子,任桂英.淺談數字化語言實驗室的發展與管理[J].中國輕工教育,2009(3):72-73.
[2]滿秀華.數字網絡語音室的管理維護與應用[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11):150-151.
[3]左鐵鏞.高等學校實驗室建設的作用與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4):1-5.
[4]范冬梅.從創新能力的培養談研究生實驗教育的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8):7-9.
[5]蔣德瓏,王克文,尹淑萍.研究生創新實驗實踐基地建設的探索與研究[J].實驗室科學,2011,14(3):164-166.
[6]熊慶,陳華,李夢龍,等.構建實驗室大型儀器網絡預約平臺[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0,8(3):187-189.
[7]周玉巖,秦兆勇,戚國強.大型儀器設備資源共享平臺的構筑與應用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9):202-204.
[8]劉麗葵,賀麗蘋.提升高校大型科研儀器在研究生培養中效能的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2):203-205.
[9]湯云暉,王波.大型儀器設備實驗教學與本科生、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17:129-131.
關鍵詞:乳山市 農業標準化 機遇 挑戰 空間
一、引言
在目前中國發展的條件下,農村、農民、農業三農問題的解決和農村的經濟發展離不開農業標準化建設。農業產品能實現規范化、商品化、集約化以及批量化等,而實現農業現代化可以使得農產品產出率和產品質量提高,從而使得經濟效益得到了提高,也就相應地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勢必將更加日益凸顯現代農業標準化和農業監測的重要性。因此,農業標準化成為建設現代化的一項首要任務。
農業標準化的實現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乳山市通過對農業標準化工作進行深刻總結,對工作中的經驗進行了深入分析,得出對農業標準化建設質量產生影響的直接原因,利用有利因素,降低或消除不利因素的影響,對推廣、普及農業標準化工作向前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乳山市在發展農業標準化的道路上建立了“五大體系”,即:
二、建立農業標準化體系
農業標準體系:是通過制定或修訂與農業有關的國家級、地方級以及行業/企業級標準來實現的,它包含了農業生產所有環節的技術標準體系。農業標準體系的建設,需要與時俱進,要跟隨市場需求的變化、農業科技發展以及實施地點的具體情況來實現對某類農產品標準體系的補充和修訂。
三、建立農業標準化推廣體系
推廣實施體系:農業標準推廣體系是人員和組織的綜合體,就是借助不同的渠道,采取不同的形式,使農業標準體系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實現,起到指導農業生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的作用。
四、建立農業標準化農業服務體系
農業服務體系:它的主要構成部分包括政府農業部門所屬的農技推廣機構、地方合作經濟組織、農民技術協會以及地方專業技術合作組織等。
五、建立農業標準化農業質量檢測體系
農業質量監測體系:是一個綜合性體系,包括法規、政策、管理、機構、技術、人員、設施等多種要素,能夠實現農產品質量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的監督檢驗工作。
六、建立農行質量認證體系
農業質量認證體系:指的是對農業生產過程、服務和農業產品中符合相應規定標準的,由具有資格的(國內外不同級別的)第三方認證機構給予書面證明(合格證書)和認證標志。
要想實現農業內銷、出口與進口的健康發展,一方面靠投入,另一方面就要靠標準化這一科學管理手段。要想實現預期效果,僅靠投入一定的勞動力、資金以及技術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借助科學的管理手段,而標準化就成為了唯一的手段。
其次,國家對農業標準化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并連續頒布了相關法律法規。在新的形勢下,國務院下定決心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推進,并且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被授權在全國的標準化工作中行駛相關的行政管理職能。
目前,中國加快農業標準化建設的大環境己經基本形成。面對各種挑戰我們更要學會抓住機遇迅速行動起來,積極利用市場經濟運行機制推進中國農業標準化的進行和改革,必須理清思路,選擇適合本市農業化發展的路徑。
尤其是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者的經營戰略是把握市場規律,以市場發展為導向,以客戶需求為目標,不斷開發市場需求的產品,適應市場多層次、多樣化、高質量需求的變化。從區域來看要滿足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從需求來看掌握現實市場和潛在市場的分配。因此,農業生產不能只看到當前市場的需要,而只生產目前看好的產品,而是要以戰略的眼光進行超前預測和決策,制定適度超前標準化目標,甚至用自己掌握的新技術、新產品、新觀念來引導市場,發展自己已具備的品牌并創造名牌,達到促進農業經濟效益提高,優化結構,激勵各種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推動生產與消費目標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張吉國.農產品質量管理與農業標準化[D].山東農業大學博士論文, 2004.
[2]陳傳新.泰安市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調查與分析[D].中國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4.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建筑物中玻璃幕墻發展也得到了質的飛躍,各種節能環保型的新玻璃材料、新工藝技術也應運而生,現代化的玻璃幕墻領域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市場前景,如何在發展玻璃幕墻新材料和新工藝應用中融入節能減排的環境保護環保型理念,已經成為了當今建筑行業領域中熱烈議論的新話題。
1 玻璃幕墻應具有的節能環保特點
綠色節能環保概念的提出,為玻璃幕墻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玻璃幕墻要有較好的采光透過率,并且能夠提高隔熱功能,從而可以減少因太陽光輻射造成的建筑物室內溫度的升高。其次,節能環保型的玻璃幕墻還要具有保溫性的功能特點,加強對溫度的控制,這樣在冬季的時候能夠較好地保證室內的溫度在可接受范圍內,減少因玻璃幕墻散熱而帶來的熱能源損失。再次,為了提高玻璃幕墻的環保性,還要對其氣密性以及遮陽性等參數進行規定,綜合性地開展玻璃幕墻調節工藝技術,使得玻璃幕墻在保證自身功能的基礎上還能具有一定的環保特性。
2 玻璃幕墻中節能環保型新材料的應用
2.1 隔熱玻璃
隔熱玻璃材料是一種在原有玻璃建筑材料中通過添加一定比例有著吸熱功能特性的著色劑而制作形成的新型玻璃材料。在原有玻璃紙上進行噴涂一層或是幾層的金屬氧化物,從而形成一種薄膜材質的玻璃。這種隔熱型的玻璃幕墻可以充分吸收自然界太陽光所發出的紅外線能量,因而它有著很高的透光率性能,并且在建筑應用當中有著隔熱的作用,增加了建筑的保溫性,大大節約了建筑物對能源的消耗量。
2.2 低輻射玻璃
低輻射玻璃材料也被稱之為LOW—E型玻璃材料,在這種玻璃材質上面也會鍍上幾層的金屬物質以及其他物質的薄膜,通過鍍上一層低輻射薄膜后,這種玻璃幕墻就可以具有對遠紅外線高反射率的優點,加強了對于可見光的透光率,因而低輻射玻璃有著抗輻射的功能特性,同時它也具有隔熱保溫的功能,而且對于建筑物的采光性能也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2.3 真空玻璃
真空玻璃材料主要指的是由兩層玻璃組成的一種玻璃幕墻材料,在這兩層玻璃中間增添了一種厚度非常非常小的支撐塊,從而使得兩層玻璃中間具有密閉性的特點,通過真空氣體抽取技術,再將真空玻璃內部兩層玻璃當中的所有空氣全部地抽取出去,最終形成真空玻璃。正是因為真空玻璃材料的內部是真空的,所以它可以大大減小玻璃的導熱性以及傳熱性,這也是真空玻璃獨有的節能環保性功能,不再有空氣傳導熱量,真空玻璃的材料目前可以大幅度地增加玻璃幕墻的節能環保性能,同時也可以保證真空玻璃幕墻的隔熱性以及溫度保持性。
2.4 光致變色玻璃
光致變色材料玻璃,顧名思義,這種材質的玻璃在經過自然界太陽光的照射以后,就可以產生變色的效果。在這種材料的玻璃幕墻制作時,添加了一定量的鹵化銀元素,并且在玻璃幕墻的中間層中加入了一些鉬、鎢感光物,使得玻璃幕墻具有了光變性能。從理論上來講,這種玻璃此材質能夠根據太陽光照射強度的不同自身的顏色也發生不斷變化,當天黑的時候或者是沒有太陽的時候,這種材料的玻璃就可以變回透明的顏色,從而實現了對建筑物室內光線亮度的調整,與此同時還能夠降低外界的太陽光輻射,這種變色玻璃的應用,不僅具有漂亮的外觀,而且還具有隔熱防輻射的功能,是新型綠色玻璃材料中的重要發展應用,有效地提高了玻璃幕墻的節能環保特性。
3 玻璃幕墻的節能環保型新工藝的應用
3.1 智能化技術
隨著現代化玻璃幕墻的新工藝技術不斷發展,人們創造性地發展了智能化玻璃幕墻工藝技術,使得整個建筑物的玻璃幕墻系統同建筑物內的通風系統以及室內的中央空調系統化可以智能化地統一進行管理,在系統的處理中心進行統一地調控,智能化地根據室內外溫度,太陽光的照射輻射程度,進行玻璃幕墻的動態分析調節,從而通過智能化工藝技術來實現對建筑物玻璃幕墻的保溫性能、隔熱性能等的動態調整,根據實際環境的變化情況來保證資源的節約利用,采取了智能化工藝技術以后,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物的節能性和環保性,進了節約了資源,降低了各種能源的消耗水平。
3.2 遮陽工藝系統
關于玻璃幕墻的遮陽工藝系統是建立在加強玻璃氣密性的基礎之上的,遮陽工藝可以通過不同的玻璃幕墻形式來進行相應的遮陽系統調整,制定出符合建筑物采光、保溫節能性能的遮陽體系,提高建筑物的遮陽性。
3.3 外層維護保溫工藝
通過雙層玻璃幕墻工藝技術的開展,可以有效地減少建筑物的能耗量,因而外層維護保溫工藝也被稱之為雙層幕墻波保護技術,雙層幕墻的特點就是在兩層玻璃結構的基礎上又設計了中間層,在中間層內有氣體進行流通,從而實現了保溫功能,假如要保持室內的溫度,只需要關閉雙層玻璃幕墻當中的出氣口就可以了,這個時候的中間氣體通道就像是一個保溫室,能夠有效地運用太陽能進行空氣保溫,而在夏天的時候,人們要是想對室內溫度進行隔熱,就需要打開外層維護系統當中的出氣口,通過空氣之間流動的熱壓性原理,使得雙層玻璃幕墻當中的高溫度氣體排放到室外,除此之外,這種雙層幕墻的外層維護工藝還可以有效地減弱噪聲影響,因此在許多大型建筑物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4 結語
綜上所述,玻璃幕墻作為建筑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其生產材料以及制作工藝流程中的節能環保性質討論已經成為了不可避免的研究課題,文章根據不同種類玻璃幕墻新材料的應用中了解到了其所具有的隔熱性和保溫性能,大大節約了建筑資源,實現了能源合理利用,同時還開發了智能化工藝技術系統,完善了遮陽、外層保溫等工藝流程,從而實現了玻璃幕墻節能環保性的合理化利用和發展。
作者:曹文超 來源:建材發展導向 2016年3期
英文名稱:北京理工大學學報(英文版)
主管單位:兵器工業總公司期刊辦
主辦單位:北京理工大學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英語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4-0579
國內刊號:11-2916/T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2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SA 科學文摘(英)(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由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主管,北京理工大學主辦的科技類學術期刊,創辦于1992年, 國內外公開發行,季刊,面向國內外征稿。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以基礎理論、應用科學和工程技術為主的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反映國內外重要科研成果,促進學術交流,發展科學技術,推動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開展,為加速現代化建設服務。本刊的服務對象主要是高等院校教師、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博士研究生。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依托北京理工大學強大的科研實力和高水平的作者群,每年刊登論文100多篇。所發論文中具有各類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七三”項目、“八六三”項目、國家部委預研等項目)占全部發文量的70%以上。
關鍵詞:創新發展,信息化建設,數字化礦井
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基本要求是走高質量、高效益發展之路,是使煤礦企業實現又快又好發展的基本指導方針,它反映了信息化建設的本質規律。
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契機,加快推進煤礦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步伐,完全符合塔山煤礦的創新品牌、塑造典范的發展目標,也符合集團公司高起點上再跨越、創造同煤新歷史的要求。
一、塔山煤礦信息化建設現狀
信息化是實現煤礦安全生產、管理現代化的手段,是現代化煤礦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信息化就是運用先進的現代企業管理理論、計算機技術及網絡通信技術,改造和提升企業生產力和管理水平的過程。加快煤礦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體制創新,提高生產力水平和經濟效益,確保安全生產,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
塔山煤礦公司自建礦以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始終堅持以科技帶動生產,不斷提升企業的軟實力,努力推進企業的數字化、信息化建設。目前,企業擁有MIS信息管理系統、內部網站、郵箱系統、FTP服務、井上下工業電視系統、井下人員區域定位系統、高性能的冗余容錯以太網、綜合自動化設備監測系統等一大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信息化系統。
1、高性能的冗余容錯以太網(FTE):作為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基礎部分,以太網擔負著整個礦井的數據傳輸任務。FTE極大地減少了我們的運行和維護成本,為提高系統的使用率和可靠性提供了理想的效果。它不僅提供容錯能力,還提供了工業控制應用所需的快速響應、決策和安全性。
下圖為網絡拓撲示意圖:
(圖一)
2、企業信息門戶:面向互聯網的新聞、信息網站,是企業展現宣傳的窗口。主頁上新聞、專題、欄目可以定制,所有的內容都通過后臺(管理信息系統)和管理。通過IP綁定和HTTP BASIC認證機制與管理信息系統進行通訊。
網站中包含有企業內部郵箱用于傳遞各種文檔;FTP服務器中存儲了各種辦公、殺毒等應用軟件;內嵌一個產量窗口,用于礦井日產、月產情況。
3、企業信息管理系統:信息管理系統包括11個對口業務子系統、1個協同辦公子系統(OA)并集成了地測、井下環境監控、設備監控、視頻監控4個子系統。
各對口的業務子系統均具有獨立的錄入、輸出(打印、導出excle表格)、查詢報表功能;各子系統除具有報表類功能外,還具有上傳、下載各類文件的功能。
各子系統主要包括:
1. 生產子系統。
2.調度子系統。
3.選煤子系統。
4.運銷子系統。
5.財務子系統。
6.機電(設備和配件)子系統。
7.人力資源子系統。
8.材料子系統。
9.考核子系統。
10.統計子系統。
11.協同辦公(OA) 子系統。
12.考試子系統
13.地測系統、工業監控系統等的數據集成。
管理信息系統從根本上改變了固有的工作模式,使工作方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信息系統及時提供的信息內容,對管理工作的及時性、高效性、可靠性提供了保證,對提高公司的生產、經營管理水平和效率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使企業管理上升到了一個新的臺階。
該管理信息系統平臺的搭建和應用,無論從軟、硬件環境,均為塔山煤礦公司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隨著數據信息量的不斷豐富,員工工作方式的逐步改變,對信息化認識程度的提高,將為今后擴展開發、應用高層次的管理軟件,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競爭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4、工業電視系統:工業電視系統充分利用光纖通訊技術,將井下各運輸皮帶、洗煤廠及地面的畫面清晰的傳輸至調度指揮中心視頻服務器,實現煤礦生產調度指揮的可視化。另外,所有畫面還將通過視頻分配器傳輸至高性能的冗余容錯以太網上,使公司各級領導及生產安全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局域網進行井上下的視頻監視。
5、綜合自動化設備監測系統:以前,公司內各套系統獨立運行互不兼容,在井上下形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信息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不利于煤礦企業進行綜合管理和決策。
作為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設備監測系統利用現代信息通訊技術,集成包含綜采采煤機組、泵站等監測;井下電力監測;順槽及主井皮帶CST、貝克皮帶保護監測;主扇風機監測;排瓦斯泵站監測;制氮機監測;水泵房監測;束管防火監測;人員定位監測;洗煤廠監測;皮帶電子秤監測;礦壓監測等十二個子系統,涵蓋與礦井生產及安全相關的所有系統,將這些系統集成于一個平臺之上,在調度指揮中心或者局域網所覆蓋的每個角落都可以實時了解各套系統的運行狀況。
礦井綜合自動化系統依據“以信息化帶動自動化、自動化促進信息化建設”的建設原則,通過搭建綜合自動化監控網絡平臺、企業信息化管理網絡平臺,為數據傳輸、信息共享提供可靠的物理通道;通過建設管控一體化平臺,將底層自動化子系統相關安全、生產實時數據與管理信息有機結合。科技論文,創新發展。在實現所有子系統在礦調度指揮中心的集中監測與控制的同時實現塔山煤礦生產自動化、生產管理自動化與管理決策自動化的無縫融合。
6、井下無線通訊系統:
安全生產, 以人為本;生產調度,效率為本;
實施救援, 快捷為本;實時監控,通訊為本;
由此可見,現代通訊技術已經成為礦井信息化建設的重中之重??萍颊撐模瑒撔掳l展??萍颊撐?,創新發展。基于Wifi技術的MDS信息通訊系統已經通過公司有關部門的方案審核,并將在下半年進行安裝,系統設計覆蓋井下所有區域及部分地面辦公區域??萍颊撐?,創新發展。
與國內傳統的礦井無線小靈通系統相比,該系統具有如下優點:
1、所有線路采用光纜傳輸,信號抗干擾能力強。科技論文,創新發展。
2、采用802.11b/g網絡傳輸標準,增加了信息通訊物理帶寬,使數字、視頻等信息的傳輸成為可能。
3、Wifi手機的無線通信質量非常好,就是在嘈雜的環境下,也有很好的過濾功能。
4、增加了網絡攝像頭、防爆攝像機、移動基站、防爆PDA、智能車輛監測等輔助設備,充分利用通信帶寬滿足不同的數字業務需求。
作為未來替代礦井有線電話的通訊技術,Wifi無線通訊系統不但實現了井上下實時的語音調度指揮和信息反饋,也為特殊情況下的應急救援、安全監控等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礦井信息化發展思路
針對目前公司內部信息化建設的現狀,我們認真總結經驗,努力做到與時俱進和科學發展,使企業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1、健全完善信息化管理基礎工作
1)一套科學的信息化管理流程猶如一條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流程就是要保證企業內外部信息的暢通無阻。建立一套規范的信息資料收集、整理、共享、傳遞和報送等管理流程,會在企業信息化建設和完善進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2)加強信息化管理隊伍建設,提高公司信息化相關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營造認真學習、刻苦鉆研的工作氛圍,提高人員主動學習的自覺性。
3)建立健全企業信息化建設管理制度,使得各項信息化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2、注重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同企業信息化建設同步發展
以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為依托,不斷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是現代化煤礦安全高效高產的發展方向。以人、機、環境和諧統一、科學發展為目標,把創新理論應用到煤炭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實踐當中,使理論在實踐中得到應用和升華,使實踐得到理論的支撐和指引,最終實現企業的良性循環發展。
3、加大信息化建設的投入
1)一方面我們要加大革新力度,改造現有設備使其滿足現代煤礦生產的需求,另一方面不斷引進國際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努力使我們的硬件設施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2)重視培養和引進符合煤礦信息化建設的復合型人才。信息化建設,人是根本。企業必須從長遠出發,制定實施人才強企戰略。與國內知名院校合作,一方面為院校提供實踐基地合作研究課題,另一方面利用院校優秀師資力量為我們培養復合型人才,實現互利雙贏。
信息化建設要統籌規劃,循序漸進。在推進信息化的過程中,要有相應的部門來研究和制定信息化的長期、中期和短期發展戰略和目標,提出相應的實施計劃和項目建議;要根據信息化的發展,提出并推動信息化的標準化工作,制定相應的數據標準,技術標準和安全標準;此外,還要監督、評估和管理重大信息化工程項目的實施。
三、總結
煤炭工業是我國的基礎能源產業,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必須努力發展煤炭工業信息化??萍颊撐模瑒撔掳l展。煤炭企業要從企業發展戰略的高度來認識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把信息化建設納入企業發展戰略規劃,分階段實施,通過推進信息化建設,改進企業管理,提升企業競爭力,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信息化管理是長期的、艱巨的、規范的系統工程,只有堅持不懈地發展下去,才能為企業降本提效、提升管理水平,更好地為安全高效礦井服務。
參考文獻:
[1]馬延文.兗州煤業信息化管理實證研究[J].煤礦現代化2010(1):84-85
[2]王鵬.淺議煤礦信息化建設[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16):127-128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L034 石油化工高等學校學報
L021 石油化工設備技術
L019 石油機械
L031 石油勘探與開發
L030 石油煉制與化工
E126 石油實驗地質
L005 石油物探
L028 石油學報
L012 石油學報石油加工
L006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L008 石油鉆采工藝
L025 石油鉆探技術
G387 實驗動物與比較醫學
A113 實驗技術與管理
C009 實驗力學
Y018 實驗流體力學
A115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G512 實用癌癥雜志
G875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G534 實用放射學雜志
G586 實用婦產科雜志
G746 實用肝臟病雜志
G457 實用骨科雜志
G224 實用口腔醫學雜志
G700 實用老年醫學
Q919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G652 實用皮膚病學雜志
G834 實用藥物與臨床
G324 實用醫學雜志
G760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G768 實用預防醫學
G856 實用腫瘤學雜志
G890 實用腫瘤雜志
* U049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
U005 食品工業科技
U006 食品科學
U035 食品與發酵工業
U641 食品與發酵科技
U547 食品與機械
U029 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
* H838 食用菌學報
E363 世界地震工程
E548 世界地質
A201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
G906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G485 世界臨床藥物
G484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
G483 世界中醫藥
A023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073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
F033 獸類學報
R005 數據采集與處理
W009 數理統計與管理
B015 數學的實踐與認識
B007 數學進展
B004 數學年刊A
C036 數學物理學報
B006 數學學報
B012 數學雜志
S032 數值計算與計算機應用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選 CODE 期刊名稱
W022 數字圖書館論壇
H008 水產學報
H232 水產學雜志
Z016 水處理技術
X533 水道港口
P007 水電能源科學
W004 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A
W013 水科學進展
R050 水力發電
R049 水力發電學報
R587 水利經濟
W011 水利水電技術
W502 水利水電科技進展
W006 水利水運工程學報
W003 水利學報
F010 水生生物學報
H850 水生態學雜志
H015 水土保持通報
H287 水土保持學報
H056 水土保持研究
E540 水文
E154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X528 水運工程
R566 水資源保護
W570 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
U056 絲綢
T094 四川兵工學報
J051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
G045 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
A006 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 F027 四川動物
Z007 四川環境
V007 四川建筑科學研究
A033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G575 四川醫學
G745 四川中醫
H862 飼料工業
H864 飼料研究
G074 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
T106 塑料
T014 塑料工業
T536 塑料科技
T079 塑料助劑
T580 塑性工程學報
X634 隧道建設
E123 臺灣海峽
L009 太陽能學報
J011 太原理工大學學報
M544 鈦工業進展
T527 炭素
T015 炭素技術
N043 探測與控制學報
V531 陶瓷學報
H041 特產研究
V027 特種結構
T999 特種橡膠制品
L505 特種油氣藏
N065 特種鑄造及有色合金
A041 天津大學學報
[論文摘要】根據就業市場需求修訂人才培養計劃,構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通過“平臺+模塊”的實踐,取得了人才培養的顯著成效,對新建地方高?;ゎ悓I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參考價值。
新建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不僅事關學生個人前途,也是關系現代化建設、社會穩定、學校生存和群眾根本利益的重大問題為了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多年來我們始終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首位。通過與省內外化工企業合作、頂崗實訓基地建設、仿真實訓項目開發、專兼職教師隊伍培養等多種途徑.形成校企互動的良好機制.構建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化工企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一、化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立足安徽化工行業.面向北部,輻射周邊。充分發揮學校的區位優勢.為安徽省的化工產業培養既掌握化工生產一線操作規程、操作技能.工藝過程控制、生產管理、設備及系統的運行操作和維護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又具有化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較強的實驗技能.能適應現代經濟建設需要,能在科研機構、學校及企事業單位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工作、技術開發及相關管理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二、根據就業市場需求修定人才培養計劃
定期組織老師對宿州、蕪湖、昆山、杭州等地化工企業進行就業市場調研、分析和論證,根據現代化工、醫藥等行業的需要和發展趨勢,修定符合產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開設什么樣的專業、講授什么樣的課程、參與什么樣的實踐、培養學生什么樣的技能等等.都根據就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設定。在課程設置上,強調知識與能力并重,專業核心課程緊密結合企業生產實際.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在實踐環節上,根據近年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著重加強對學生的分析測試能力、化工設備操作能力、實驗結果規范表達能力等的培養,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職業素質;在畢業設計環節上,盡量在實習企業中尋找課題.實行學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共同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論文的雙導師制.以提高學生解決化工企業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構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圍繞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結合化工行業人才需求特點.采取學校適當投入資金.為企業定向輸送畢業生及培養崗位操作工等措施.吸引企業高工參與學校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頂崗實訓基地建設、仿真實訓項目開發、“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培養等多方面工作。化工企業在學生頂崗實習,職業技能鑒定考核工作中為學校提供場所和條件.并通過企業兼職教師隊伍和實踐指導教師對學生灌輸企業文化.吸引學生到企業就業.從而形成校企互動的良好合作機制。把產學結合、工學結合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建設.引導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改革課程體系.將理論知識學習、實踐能力培養、綜合素質塑造緊密結合:建立能滿足職業能力要求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基本技能訓練、專業技能訓練、專業綜合能力訓練等實訓環節.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較為系統的培養: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室和實訓基地為一體.推進案例教學、實景教學、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教學模式的實施,實現“校內、校外、工學結合”、“教師、師傅、學生結合”、“仿真、實操、頂崗結合”、“畢業證、職業資格證、頂崗實習證結合”,切實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1、項崗實習
面向就業市場辦學是新建地方高校教育的特點.要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為企業的實用人才.就必須為學生創造與企業接觸的機會,學生頂崗實習則是實現“零距離”上崗和工學結合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們已經與中國石化集團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安徽省皖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雪楓制藥廠、上海永慶藥業集團宿州制藥有限公司、宿州市環保局、宿州市污水處理廠、安徽中元化工集團、安慶石化總廠、馬鞍山鋼鐵公司、臨泉化工廠等多家單位建立了頂崗教育實習關系。頂崗實習時.學生在實習基地以職業人的身份從事與企業員工一樣的生產實踐活動.承擔工作崗位規定的責任和義務,可以充分地了解生產過程,包括生產原理、工藝流程、生產設備、規章制度等,還能操作儀器設備,參與工藝設計、技術改造及產品分析等,使學生的課堂知識真正轉化成實際能力。實踐表明,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能熟悉和適應企業工作環境.企業對實習表現突出的學生可提前“預訂”.可以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推行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可實現學生、家庭、學校和企業四方受益。
2、訂單培養
“校企合作、訂單培養”是新建地方高校滿足企業對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舉措之一。開展訂單培養.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在校學習的職業針對性、技術應用性以及就業崗前培訓的問題。目前我們已經與豐原宿州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安徽皖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安特生物化學有限公司、宿州市環境監測中心、蕪湖融匯化工有限公司等企業達成了定向委培意向.根據企業的招聘人數和用人要求來確定招生人數,設置教學內容,制定培養目標,使學生的所學真正是企業所需.學生畢業就直接送到企業里特定的工作崗位上.實現“育人”與“用人”的零距離。另一方面.根據大多數企業需求確定培養目標。制定教學計劃、安排教學內容,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改善辦學條件,企業急需什么樣的人才,就開設什么樣的課程.不僅能有效發揮學校和企業各自的優勢.密切學校和企業的合作關系.還能提升雙方的合作層次.實現“產銷連接”.使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使用的“無縫”連接成為可能
四、改革人才培養教學模式
以就業市場的需求為出發點.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注重各課程間的聯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和脫節現象。通過課程的整合.適當壓縮理論課時數;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增加實驗課比例,在保證各專業實驗課充分開出的基礎上.盡可能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重視課程見習、專業實習,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通過增加反映當代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和多學科交叉為主要教學內容的選修課,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通過開設面對市場的《化學工藝學》、《化工原理》、《化工制圖》、《精細化工》等化工方面“實踐、應用型”的課程,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就業競爭力。這些“實踐、應用型”的課程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等相關的就業課程相互補充在培養模式上.盡可能地打破以往就業意向不同的學生群體接受統一的教育模式.對學生群體按就業意向的異同進行重新整合,做到因材施教,即低年級進行文理交叉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學習和職業生涯規劃.中期進行專業主干課程的教學,高年級進行專業水平的提升、職業方向的培養和就業指導。按照知識、技能、素質和人格的育人結構,完善培養學生職業技術能力和職業道德素質的專業教學模式構建“平臺+模塊”的課程結構.即由通識課程平臺、學科基礎課程平臺、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和專業方向課程模塊組成的課程體系具體如下:
通識課程平臺。由大學英語、體育、兩課、公選課、人文社科選修課、藝術類選修課構成,主要體現學生思想素質、人文素質、科學素質、身體素質的培養。
學科基礎課程平臺由本學科和相關學科的基礎課程構成。使學生理論知識較扎實、專業知識面較寬。包括高等數學、普通物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化工制圖。通識課程平臺和學科基礎課程平臺原則上前兩年完成。
專業核心課程模塊主要體現專業核心能力培養。包括6—8門課程,原則上安排在第三學年完成。
專業方向課程模塊根據學生的不同就業需求(考研、從教、職業崗位),設立4個專業方向模塊,每個模塊設置3門左右課程.原則上安排在第五、六、七學期完成。根據化工崗位就業需求:以化工生產過程、化學檢驗為導向分為《煤化工》、《化學工程與工藝》、《化工分析與分離》、《環境治理與監測》四個單元.每一個單元由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訓練構成.專業技能訓練包括仿真實習.生產實習等環節,安排在第五、六、七學期完成。
幾千年來,中醫藥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作出了巨大貢獻。近百年來,西學東漸,隨著西方醫學在我國的普及和發展,中醫藥學發展經過了跌宕起伏、生死存亡的艱難歷程。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疾病譜發生了巨大變化,醫學目的和模式也產生了巨大變革。中醫藥學追求人和自然和諧共生,從整體上把握人體健康,提倡治未病的積極預防思想,強調辨證論治的個體化診療,講究配伍的復方藥物制劑等等,都彰顯了傳統醫學的科學性、先進性。
中醫藥已有5000年歷史,但她的理念卻不落后,完全符合當代生命科學發展的方向。中醫藥學和西方現代醫學可以相互補充、協同發展。正如原衛生部部長陳竺所講,“東西方兩種認知力量的匯聚,是現代醫學向更高境界提升和發展的一種必然性趨勢,這種匯聚使中西醫的內涵不斷豐富和進步?!?/p>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由國家科技部牽頭,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部門參加,成立了國家新藥領導小組,組織全國百余名專家制定了我國中藥現代化發展規劃,啟動了中藥現代化工作。
本世紀初,還制定了《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2006年又實施了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大新藥創制”研究工作。經過20年的努力,中醫藥現代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一批現代中藥企業拔地而起,一批先進儀器和技術推廣應用,一批現代中藥大品種應運而生,一批中藥法規標準頒布執行,一批高層次論文在國內外發表。中醫藥研發體系不斷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特別是隨著高效提取分離、超臨界萃取、膜分離、沸騰造粒等生產技術和制劑工藝的進步,大大提升了中藥制劑水平,中藥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效益不斷提升。
“天江藥業”便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現代中藥企業。以周嘉琳女士為代表的“天江人”,歷經20年的探索,堅持不懈地以“中藥配方顆粒”為載體,克服了一系列技術難點,制定了規范的質量標準,更在推廣應用上下功夫,為我國中藥現代化和國際化作出了突出貢獻?!爸兴幣浞筋w?!笔菍挝讹嬈浛茖W提取制劑而成的顆粒劑,它能夠更好地適應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和需求,能保持方劑多成分整合調節的作用特性,且方便攜帶和服用,適合醫生和患者調劑配方的需求。這也正是“天江”以及“中藥配方顆粒”最具發展前景的產業優勢。
20年來,我一直從事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工作,對“天江藥業”的“中藥配方顆粒”研發、生產有一些了解。當讀完厚厚的《國藥天江》書稿時,我被書中記述的周嘉琳女士等“天江人”的創業經歷,以及她們為中藥現代化事業所付出的諸多努力所感動。
作者劉志學采取了全視角解讀中藥產業和中藥文化的記述方法,以“天江”企業為樣本,以大量背景資料和行業數據為參照,通過紀實式的敘述和分析,生動解析了我國中醫藥在邁向現代化、國際化進程中,如何破解難題、沖出重圍、謀求發展的路徑。因此,本書不僅僅是一部記述“企業”發展歷程的讀本,同時也是關于中醫藥現代化發展的思辨性作品,具有啟迪和示范意義。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中醫藥也將成為我國最具有原創潛力和優勢學科領域。新藥創制重大科技專項強有力地支撐了中藥現代化發展,剛剛召開的科技創新大會更為我國中醫藥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
對于像“天江藥業”這些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中醫藥企業,正迎來更加美好的發展機遇。盡管“中藥配方顆粒”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但前景光明,充滿希望。希望“天江藥業”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再接再厲,乘勝前進,取得更輝煌的成績,為我國中醫藥現代化事業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以上感言愿為《國藥天江》序。
論文關鍵詞:十二五,國企,上市,重組
一、國企上市重組的現狀
(一)國企上市重組的歷史進程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先后走過了放權讓利、承包經營責任制、股份制試點等階段;9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朝著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的方向邁進,公司治理結構開始融入到改革的進程中;21世紀,國有企業改革進入攻堅克難階段,如何完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實現國有企業產權結構多元化,增強國有企業的競爭力、影響力和控制力,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而以中國神華為代表的眾多大型國有企業通過自己的上市實踐,成功探索出一條依法治企、規范運作的國有企業改革之路。
準確地講,國企上市這個概念應該既包括子公司上市,又包括國企集團整體上市。但由于在過去,最流行的國企上市模式是子公司上市,以至于國企上市這個概念本身大都指的是子公司上市。我之所以特別強調國企集團整體上市,是因為子公司上市和集團整體上市的差別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在現實中的意義十分重大。子公司上市通常是將不良債務、富余人員等歷史包袱剝離給國企集團,這種做法對證券市場微觀基礎改造確有積極作用,但此時的國企集團卻往往不堪重負、難以為繼,形成了國企上市最典型的“小船逃生、大船擱淺”現象。實際上,小船也不能輕易逃生,許多集團無法生存時,就通過關聯交易等各種方式掏空上市公司,最后小船大船一起沉沒,這樣的歷史教訓已非常深刻。因此,只有整體上市,才能避免過去大量存在的不正當關聯交易,促進國企的整體搞活和長遠發展,維護投資者的利益和資本市場的良好秩序。
(二)上市國企的現狀
1.行業覆蓋面寬
目前,共有92家國有集團公司的157只股票進行上市交易,在數量上占A股總數的8.1%。上市國企主要集中在航天軍工、信息技術、石油化工、電力煤炭、汽車、重型機械、有色鋼鐵、航運、地產、農業、旅游、紡織、建材、醫藥等14大行業,覆蓋面較寬,其中航天軍工、信息技術、石油化工、電力煤炭、有色鋼鐵是上市國企較多的5大行業。
表1 上市國企行業分布情況表
行業
航天軍工
信息技術
石油化工
電力煤炭
汽車
重型機械
有色鋼鐵
其它
股票數量
36
19
14
17
9
13
16
行業
航運
地產
農業
旅游
紡織
建材
醫藥
2
股票數量
9
7
2
2
1
6
5
2.發行規模不大
國企上市公司的發行規模普遍不高,總發行股本5572億股,占A股總發行股本32017億股的17.4%,總流通股本2542億股,占A股總發行股本22471億股的11.3%;總股票市值56799億元,占A股總市值238740億元的23.8%,總股票流通市值26502億元,占總股票流通市值152413億元的17.4%。其中,航天軍工、信息技術、汽車、建材、醫療等行業以中小盤股居多,大盤股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電力煤炭、有色鋼鐵、航運、地產等行業。由表2可見,國企上市公司流通市值主要集中在200億元以下,其中100億元以下的為109只,100億元—200億元之間的為28只,200億元—1500億元之間的為20只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表2 上市國企流通市值分布情況表
3.盈利能力較低
截至2011年3月(一季度)現代企業管理論文,上市國企中虧損企業家數為24家,占總數的15.3%,平均靜態市盈率為124倍,遠遠超于A股30倍的水平。由表3可見,有67%的上市國企每股收益在0.3元以下,低于市場平均水平。
表3 上市國企每股收益分布情況表
二、國有上市公司兼并重組的目標
(一)數量精簡
國資委計劃在2010年將現有的129家國企減少至100家,這為國有上市公司兼并重組定下了減量的基調,但這并不是唯一指標和最終目標,減量是為了整合那些規模較小、微利、效益差、應退出市場和主營業務不符合國家十二五規劃對產業布局調整和升級換代要求的國企,從而促進國有資產的優化合理配置。
(二)質量提高
有針對性地剝離不良資產,合理注入優質資產,使重組后的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特色突出、優勢明顯;在國內甚至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財務狀況和盈利水平得到較大改善,資產負債率達到50%以下,資產收益率達到10%以上。
(三)模式轉變
十二五后,國企“集團公司+上市公司”的經營模式將被顛覆,國資委未來的目標是要消滅集團公司,逐步消化包袱,只保留中間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完全按照資本市場的要求進行運作。
三、國有上市公司兼并重組的路徑
(一)上市國企之間進行整合
國家直接監管的100多家企業中,少數壟斷行業外,多數企業是處于同一競爭行業,國企之間橫向聯合、 縱向重組的空間很大。 國企之間合并的模式有三種:
1.主營業務整體上市。
第一,主營業務在全球具有領先地位的公司,著力整合旗下子業,發揮主業拉動作用,如中化集團,在能源領域,已發展為具有國際化經營特色、營銷能力突出的國家石油公司,承擔著我國戰略石油儲備的重要任務,并走出國門在海外開發油氣資源。
第二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殼資源重組。尋找殼資源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在集團中定位不清晰,國資委所持股權比例低的公司。(2)集團內部整合難以提升價值的公司。(3)當前涉足主營業務與政府產業政策相違背的公司。(4)負債比例低、訴訟少、沒有B股的公司。如上海國企重組中可關注的殼資源就有上海金陵、飛樂音響、飛樂股份、金豐投資、錦江投資、中西醫藥、上工申貝和*ST二紡等。2010年11月,友誼股份以每股15.57 元向百聯集團發行3.024 億股,收購集團持有的八佰伴36%股權和投資公司100%股權;并以1 股百聯股份換0.861 股友誼股份之比例吸收合并百聯股份,合并組建新百聯。
第三,全行業合并重組。
“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設定了節能減排的一系列量化指標,其中鋼鐵、電力行業等是實現全社會、各行各業減排的重要橋梁,為此鋼鐵、電力行業實現全行業重組迫在眉睫。
以電力行業為例,其重組的趨勢有三:一是基于國資委已經明確提出未來央企的整合要求從150家減至100家左右的政策導向以及目前電力行業結構過于分散的事實,未來第一、二、三梯隊各發電集團有可能在政府部門的主導下進行整合,以提高行業集中度。二是各大發電集團公司為降低經營風險、加快業務擴張而對外的收購兼并活動。具體包括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比如煤炭企業以及對中小電力企業(電源點)的收購。三是各大發電集團內部,以整體上市為目的、以資產注入為手段的集團內部資產的整合和有效配置,如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正在醞釀將旗下電力、煤炭板塊的兩家上市公司國投華靖電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投電力”)和國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投新集”)合二為一,其合并后的新公司將成為國投整體上市的資本平臺。
(二)地方國有企業合并重組
國務院國資委于2011年4月18日公布了《地方國有資產監管工作指導監督辦法》,與同時廢止的2006年《地方國有資產監管工作指導監督暫行辦法》(國務院國資委令第15號)相比,此次公布監督辦法細化了指導和監督的具體事項,并進一步完善指導監督的方式和途徑。新辦法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由于地方國有資產的總量大于中央企業,因而可供注入上市公司的地方國資潛在數量更加驚人。新辦法的出臺有利于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改制上市步伐、推動不同地區和層級國資監管機構監管企業按市場化原則進行合并與重組,隨著新辦法的施行,地方國資將再掀重組熱潮。
(三)民營、外資企業收購國企。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專門用一個章節闡述如何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第四十五章第三節提出,“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消除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制度性障礙,全面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論文開題報告范例。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文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市場準入標準和優惠扶持政策要公開透明,不得對民間資本單獨設置附加條件。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并購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完善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制度,優化外部環境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加強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服務、指導和規范管理。改善對民間投資的金融服務。切實保護民間投資的合法權益”。明確鼓勵民企參與國企改制重組。目前,民企對國企進行整體并購主要有兩類方式。一類是“協議轉讓法”,就是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雙方“一對一”談判訂協議實現產權交易。另一類是“市場拍賣法”,即讓民營企業在自由競標的狀況下收購國企。
此外,中國在“十二五”時期將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和利用外資的水平。在2011年3月16日公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有關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的內容包括,要引導外資更多投向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先進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鼓勵外資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借鑒國際先進管理理念、制度、經驗,積極融入全球創新體系;優化投資軟環境,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做好外資并購安全審查等等。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要以平常心態,以全球視野看待外資并購。既不要把它妖魔化,也不要輕視它。首先要加強對并購的研究,完善并購的法律法規,健全產業安全和反壟斷預警機制。其次,要促進公平競爭、營造有利于并購方式發展的投資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占濤,利用外資并購提升我國國有企業綜合競爭力,企業技術開發,2009.11
2.李棟,跨國并購對我國的影響及相關對策研究,技術與創新管理,2010.1
3.張晗,試析國企重組改制中資產流失的原因和對策,法制與經濟,2010.5
關鍵詞:體育科技;科技人員;科技保障;科技成果
中圖分類號:G812.6(21)文獻標識碼:A文章 編號:1007-3612(2009)04-0004-04
A Study on Modernization of Capital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 y
DONG Yuhua, LIU Xi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Sports values greatly in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lso repres ents an important index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In constr 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Beijing, the national capital, makes the modernizat ion of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e of its indispensible goals, and the Oly mpics provide a timely precious opportunity to propel this modernizing process.Hence,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index system that includes the modernization ofcapital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Delphiapplication and interviews. Apart from the index system, the study also describe s the situation of the capital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ith ac curate database and proposes relative develop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dernization; technician pe rsonne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ecurity;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chieveme nt
《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10年率先在全國基本實 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而科學技術現代化是整個社會現代化的關鍵。體育既是國民經濟與社 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又是反映現代社會文明和城市發展的重要指標。北京作為中國首都和構 建和諧社會的首善之區,在其率先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中也必然包括體育科技現代化的內容。
2008年北京奧運會第一次提出“科技奧運”的理念,這不僅使奧運會綻放出科技的光彩,而 且也必將極大地推動北京體育科技的發展,深化科技在體育產業、大眾體育、競技體育和學 校體育中的普及與影響。為此,在《北京體育奧運行動規劃》中設有《體育科技專項規劃》 ,為北京市體育科技發展設定了總體目標。值此寶貴的歷史契機,研究首都體育科技發展的 現狀水平將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獻資料法、特爾非法、個別訪談法等研究方法。
為獲取本研究相關的數據信息,本研究訪問了國家相關機構的官方網站;為獲得研究的理論 支持,本研究還查閱了各類專著、學術論文等。文獻內容涵蓋了科技指標體系研究、現代化 研究、體育學研究等多學科、多領域,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在制定體育科技現代化指標體系的研究中,采用了特爾非法。在總課題組的指導和組織下, 本子課題共進行了3輪座談,每輪座談共計14位學者。座談主要圍繞著各項指標的操作性指 標的確定和內涵,進行了廣泛的論證。
根據研究需要,部分數據無法從官方網站上獲取,因此本研究采用了個別訪談的方法,對相 關單位的負責人進行了當面訪談和電話訪談。訪談對象主要為具有體育專業研究生培養資格 的部分高校以及在京部分體育科研機構。
2 結果與討論
2.1 首都體育科技的發展現狀
2.1.1 體育科技人員
2.1.1.1 專職體育科技人員調查顯示,2004-2006年間,北京市專職體育科技人員數分別為1 011人、1 148人、1 262人 。其中,專門科研機構科技人員數分別為213人、238人、256人,占北京市科技人員總數的 比 重分別為0.53%、0.38%、0.40%,占北京市文化、體育、娛樂領域科技人員總數的比重分別為51.33%、52.89%、53.67%;體育院校(系)專任教師數分別為798人、910人、1 0 06人,占北京市高校專任教師總數的比重分別為1.8%、1.9%、2.0%。
統計分析顯示,每10萬從業人員中體育科技人員的單位數分別為20.11、22.71、24.56人, 逐年同比增長分別為11.45%、7.5%,3年來平均每年每10萬從業人員中專職體育科技人員 的總數為22.46人(表1、表2)。
2.1.1.2 體育專業在讀研究生數量表3、表4顯示,2004-2006年間,體育專業在校研究生總數(含碩、博)分別為1 646、2 19 6、2 407,占北京市在校研究生總數的比重分別為1.14%、1.33%、1.35%。每10萬人口在 校研究生數分別為10.94、1430、14.04,逐年同比增長分別為30.71%、-1.82%,3年 來平均每年每10萬人口中體育專業在校研究生數為13.09人。
在被調查學校中,北京大學是從2005年才開始招收第一屆體育專業研究生,此外,北京航空 航天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也相繼從2007年開始具備了體育專業研究生的招生資格??梢?,在 京高校體育專業研究生的在校學生規模將會進一步擴大,這也表征了首都體育科技潛在人力 資源較為充足。
2.1.2 體育科技保障
2.1.2.1 SR&D占體育總投入的比例2004-2006年間,北京市SR%D經費支出情況分別為400萬元、300萬元、1 000萬元,占當年北 京市體育總投入的比重分別為0.59%、0.36%、0.97%。年均值為0.64%。投入比重很低, 是制約首都體育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表5)。
資料來源:國家體育總局;北京市體科所。體育總投入根據《北京統計年鑒2005-2007》 “文體廣播事業支出”的數據估算而出。
2.1.2.2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數量調查顯示,目前北京市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數量僅為1所,即國家運動醫學研究所所擁有 的國家“興奮劑及運動營養測試研究中心”,獲國家科技部批準。
2.1.2.3 體育科研機構數量截至2006年,在京體育科研機構數為17個,其中隸屬于高校的研究中心(或基地)為13所, 獨立的省級以上機構數為4所。后者中,隸屬于中央單位的為3所,隸屬于北京市的為1所。 獨立的省級以上機構數占全國同等級別體育科研機構(35所[4])總數的比重為11.43%??梢姡趽碛惺〖壱陨峡蒲袡C構的數量上,北京與同類地區相比,居于前列。
2.1.3 體育科技成果
2.1.3.1 每年國家級科研獎項統計顯示,2004-2006年間,體育科研獲得國家級獎項的情況不容樂觀。除2005年獲得1項 國家科技進步獎(占當年獲獎比例為0.57%)、3項國家教學成果獎(占當年獲獎比例為0.5 0%)之外,其它均為空白。三年累計獲得國家級獎項為4項,年均值為1.33項(表6)。
注:以上數據來自國家科技部官方網站以及國家教育部官方網站,此外,國家教學成果獎因 每兩年評獎一次,本課題統計年內僅逢一次評獎,因此調查結果中只有2005年的數據。
2.1.3.2 每年被國際期刊收錄論文數量根據調查統計,2004-2006年間,北京市體育科研論文被國際期刊收錄的情況為累計2 8篇(含摘要),其中被SCI收錄24篇,被EI收錄4篇,年均值為9.33篇。據《中國科技統計 數據(2006)》顯示,我國2004和2005年全國科技論文被SCI和EI收錄的論文總數為213,46 5篇(國家科技統計數據默認的三大國家檢索系統為SCI、EI、ISTP,后者與體育科學無接軌 ,故忽略不計),體育科技論文僅占其0.01%,產出量較為微弱。
2.1.3.3 國家級體育科研項目立項數調查顯示,2004-2006年間,北京市體育科研立項的情況分別是69項、145項、208項,逐年 同比增長分別為52.41%、30.29%,年均值為14067項。體育科研立項中,國家體育總局 的 立項課題占全部立項數的比例分別為79.71%、87.59%、95.67%??梢?,大部分體育科研 項目來自于國家體育總局。
在全部科研立項中,獲得國家級體育科研項目的立項數分別為7項、12項、8項,占全部立項 數的比例分別為1014%、8.28%、3.85%。這一結果顯示,首都體育科研缺乏高端項目, 缺少與其它學科的科研競爭力(表7)。
以上數據來自:國家科技部、國家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北京市自然科學基 金委員會、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辦公室、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北京市科委、國家體 育總局等機構的官方網站。
2.1.3.4 體育專利授權數量2004-2006年間,北京市體育專利授權共計48項,年均值為16項。按年度計,則分別為22項 、17項、9項,占當年北京市專利授權總體情況的比重分別為0.24%,0.16%,0.08%,其 所占比重微弱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表8,表9)。
以上數據來自中國專利信息網。以下各表同。
2.2 首都體育科學發展現狀綜述 通過數據統計與分析,可見,借助于2008年奧運會的歷史契機,北京市已經加大了對體育 科技的投入力度,北京市體育科研隊伍也呈現了逐步擴充的良好態勢,科技成果逐年上升。 與國內同類地區比較,北京市的體育科技發展處于較領先的地位。但總體來說,在北京市區 域現代化進程中,首都體育科技發展仍呈現較為滯后的狀態(表10)。
2.2.1 體育科技隊伍的規模有所擴大,但整體能力尚需提高雖然北京市相對于同類地區,已經擁有較為充足的體育科研人員,在校研究生的數量規模也 逐年增長,但科技成果產出能力的薄弱,卻反映了體育科研隊伍整體能力的問題。如高水平 的體育科技成果數量較少,低水平的重復研究現象嚴重;每年能在國際體育學術刊物上發表 的論文不多,而能被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的論文或具有國際影響的科研成果,幾乎鳳毛麟 角;在國家級的科研獎項和科研立項上,表現出了較為弱勢的研究力量;所授權的體育專利 在眾多授權專利項目中比重微弱,等等。這些充分顯示了目前北京市體育科技隊伍的創新能 力與自主產生體育科技知識的能力不強。
2.2.2 體育科技投入逐年增長,但仍相對滯后體育科技作為我國科技的一部分,資金投入不足始終是一個突出的問題。從縱向比較看,北 京市體育科技經費投入的增長速度較快,但從橫向比較看,經費投入的總量與發達國家的發 達城市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在科技資源國際流動市場化的今天,充足的資金是吸引體育科 技知識和人力的重要條件,是開展國際體育科技合作的重要基礎。長期科技經費投入的相對 不足,造成北京市科技發展相對滯后的重要原因。
2.2.3 體育科技管理體制嚴重滯后體育科技管理體制的問題是我國體育領域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特別是目前科技體制中條塊 割據的現象造成科技單位各自為政,限制了體育科技系統內部的交流與合作,使得體育資源 無法實現共享。因此,系統內部的科技資源整合能力較弱,難以形成整體的合力?,F有體制 還限制了體育科技系統與外界發生的聯系,社會的科技資源難以介入體育科技活動,影響到 體育科技整體水平的提高。
2.2.4 體育科技服務體系尚待完善調查發現,北京市目前的體育科技研發經費仍以政府財政劃撥為主,科技成果的產出途徑也 多限于科研機構與高校,而科技研發與企業的合作相對薄弱。由于受限于當前的科技管理體 制,科技立項的途徑多以政府為主,有償性科技服務體系尚未完全建立,這種狀況不僅阻礙 了體育科技與體育實踐的緊密結合,阻礙了體育科技系統與外部環境的交流合作,也使得體 育科技自身的造血功能低下,體育科技與體育產業之間難以實現順利接軌,也必然影響到體 育科技成果的順利轉化。
2.3 首都體育科技發展的對策
2.3.1 全面深化體育科技體制改革由于管理體制的局限,部門分割的狀況已影響了我國體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在一定程度 上制約了體育科技的發展。因此,我國體育科技體制改革的另一個任務是整合體育科技資源 ,解決科技力量分散的問題。在目前我國體育科技資源有限,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情況下, 只有根據我國體育發展戰略的需求,合理整合資源,才能使我們在全球體育科技的競爭中立 于不敗之地。此外,還應將體育科技的發展置于社會發展的大框架中予以理解和把握,使體 育科技的發展面向世界、面向社會、面向多學科、面向體育運動實踐,以取得多方面的支持 。
2.3.2 積極進行國際間體育科技的交流與合作體育科技的國際化交流與合作,首先應從加強國際體育學術交流活動做起,采取派出去 和請進來相結合的辦法,加強國際體育學術交流活動,保持體育科技交流渠道暢通。其次, 可以充分利用國際互聯網、光盤檢索、圖書報刊等等資源,廣泛地收集體育科技信息,并盡 快吸收轉化為自己的科技資源,迅速在國內推廣應用。此外,還應加強與國外科技研發項目 的合作,以此引進國外先進的體育科技成果,同時又開拓了我們的視野,提高了體育科技人 員的研發能力,對促進體育科技管理體制的變革也有較大的推動作用。
2.3.3 培養、挖掘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創新型體育科技人才21世紀的體育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而科學技術競爭的關鍵是人才的競爭。研究生教 育是人才培養的最高層次,也是培養體育科技人才的主要陣地。近年來北京市體育類研究生 的培養規模急劇擴大,但培養規模與質量之間的矛盾也比較突出。因此,目前要特別重視提 高體育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立足于培養高起點、高標準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外向型 人才。為此,體育研究生的招生制度、培養方式、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等 方面都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從而為我國體育科技順應現代化發展需求輸送具有國際競爭能力 的優秀科技人才。
2.3.4 加強科技服務,促進成果轉化盡快建立完善的體育科技服務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進一步加強體育信息化工作 ,加大體育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的建設力度,加強先進的電子科技成果在體育賽事中的應用 ;加強體育科技服務,加強科技服務的針對性、系統性和規范性;發揮體育科研機構與重點 實驗室的作用,加強科技出版工作,加大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科技成果的力度等等。
2.3.5 搶占世界體育科技發展制高點,提高首都體育科技國際競爭力 加強體育科學技術的前瞻性研究,積極引進現代高科技研究成果,在世界體育科學 前沿領域 占據發言權,在國際體育科技研究與開發上占有“一席之地”。特別是要制定有效措施,鼓 勵北京市體育科技工作者和科研機構在積極申請國內專利特別是發明專利的同時,努力擴大 在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量,提高在SCI等國際檢索機構的文獻收錄比例, 形成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自主知識產權。
參考文獻:
[1] 周威,熊國慶.現代科技對中國體育的影響[J].體育學刊,2002(2):16-18 .
[2] 王會寨.盧石.SCI與中國體育科學研究評價[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4):4 74-475.
[3] 張忠秋,劉文,等.對我國體育科技創新發展現狀與發展對策的研究[J].山東體育 學院學報,2002(2):3-10.
[4] 陳俊欽,黃漢升,等.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體育科技發展面臨的挑戰、機遇及對策 [J],中國體育科技,2005(1):7-10.
[5] 關朝陽,馬紅棒.科技全球化與我國體育科技發展的思路[J].遼寧體育科技,2005(6 ):3-4.
[6] 吳鳳起,孫新榮.科學技術與體育發展[J].安徽體育科技,2001(4):17-20,30.
[7] 彭杰.論我國體育科技進步的評價尺度[J].安徽體育科技,2003(2):1-3.
[8] 張繼忠.體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01(3):66-68.
[9] 何培森,叢湖平.我國體育科技發展問題研究綜述[J].中國體育科技,2005(4):21- 24,43.
論文摘要:就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建設與特色,如培養目標定位、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計劃修訂、課程體系優化、教學方法改革、專業教材建設、實踐性教學環節安排等問題進行了探索,提出了必要的措施。
1.引言
上世紀九十年代,社會對化機專業人才的要求發生了改變。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的發展,過程裝備越來越趨向大型化、精細化和自動化,流程參數(如壓力、溫度、流量等)與過程進行要求必須實施精確的自動控制,這是過程裝備高效、安全、可靠運行的根本保證。將“過程”、“裝備”與“控制”三個相關學科緊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現“過-裝-控一體化”,已是化機專業改革的必然。
根據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化工設備與機械”本科專業正式更名為“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新專業是“以過程裝備設計為主體,以過程原理與裝備控制技術應用為其兩翼(簡稱‘一體兩翼’)”的大類學科交叉型專業。這并不是專業名稱的簡單改變,而是要求賦予專業以新的內涵,因此應結合內蒙古發展的實際情況,對我校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建設和特色進行深入細致的探究,慎重確定專業的培養方案,做出合理的專業發展規劃,以適應培養21世紀人才之需要,并充分體現我們自己的專業特色。
2.專業建設思路
內蒙古科技大學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本科專業于2004年獲得批準,于當年招收第一屆學生,現已累計招生四屆八個班共計300余人。依據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學科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制訂的專業總體框架,結合內蒙古科技大學的實際情況,建立專業的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充分體現“過裝控一體兩翼”的總體架構,把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建設成為涵蓋學科領域寬、柔性大、適應性強的專業,能夠培養21世紀內蒙古及全國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3.專業建設規劃
校院領導非常重視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建設工作,動員和協調各方面的力量給予大力支持,學校已安排購置了75萬多元專業必需的實驗設備,學院已購買數量可觀的教學科研圖書資料。過控系全體教師均參與專業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探究,集體討論專業結構調整、課程體系優化、培養方案及教學大綱修訂、教學方法改進等方面的問題,形成共識并付諸實施。
3. 1.專業師資隊伍建設規劃
建立一支高素質、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是專業建設的關鍵。原專業師資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知識結構不合理。一方面大部分教師均畢業于原化機專業或機械專業,過程控制或過程工程等方面的理論基礎比較欠缺;另一方面青年教師所占的比例較大(約占總數90%以上),部分青年教師教學經驗不足而且缺乏工程實踐知識。因此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是當務之急。學院采用的辦法是:
(1)引進碩士以上專業對口的高學歷人才。
(2)提高青年教師的水平。積極鼓勵中青年教師進修或攻讀高一級學位。定期進行教學質量檢查、評比和研討,對教學質量差的青年教師,安排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給他們幫助和指導。支持專業課教師參加全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學術交流活動,以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提高其教學和科研能力。由此逐步形成一支學歷層次高(研究生以上占100% )、年齡結構和職稱結構比較合理(45歲以下占80%,高級職稱占50% )、專業素質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
3. 2.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和教學計劃的修訂
參照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制訂的總體框架,我校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面向二十一世紀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領域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通過本專業的學習力求使學生具備扎實的基礎、較寬的知識面,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較強的工程實施能力和良好的業務素質。學生畢業后可從事化工、石油、能源、輕工、環保、制藥、食品、生化、煤化工、機電及勞動安全部門等領域中的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的設計、制造、運行、管理、研究及開發等工作。
按此培養目標,結合內蒙古和我校的實際情況,確定我校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知識結構框架,如表1所示,其由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方向知識兩大部分組成?;A理論知識包含人文基礎、科學技術理論和實踐基礎三方面,以科學技術理論為重點,人文基礎和實踐基礎輔之??茖W技術理論包括公共理論基礎、專業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術基礎。這些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為專業知識的獲得打下堅實的基礎。專業方向知識以壓力容器及過程設備設計和過程流體機械為主體,過程工程原理與過程裝備控制技術為其兩翼,并增設煤化工技術及裝備等專業課程,以突出我們自己的專業特色。
3. 3.課程體系改革及優化
根據“一體兩翼”的專業定位,優化課程設置,建立新的教學課程體系,以適應培養知識面寬、基礎扎實、彈性大、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具體做法如下: (1)增設控制類有關課程,滿足專業拓寬的需要。如開出機械工程控制基礎、液壓與氣壓傳動、PLC技術及應用課程,使學生掌握過程裝備控制學科的有關知識,以適應過程裝備大型化、自動化的需求。(2)加強理論基礎、淡化專業。將專業課學時數控制在總學時的20%左右。如對過程流體機械以解決選型和應用為主,將課時由72減少至48左右;增加流體力學及粉體力學、工程熱力學理論基礎課程;同時開出適當的專業選修課,如有限元原理及應用、過程裝備CAD、藥物制劑工程與設備、壓力容器安全技術、過程裝備密封技術,以增加專業的柔性。(3)加強外語、計算機基礎教學。壓力容器及過程設備課程采用雙語教學,增開過程裝備高級程序設計課程,使得外語和計算機教學四年不斷線,讓學生較好地掌握一門外語和較深的計算機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需要。(4)加強實踐性環節,積極創造條件。如增設工程教育實踐,以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 4.專業教材使用與更新情況
為了規范專業的知識結構和保證教學質量,專業核心課程按新專業的要求全部采用全國高等學校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組織編寫的面向21世紀的新教材。煤化工技術及裝備課程沒有現成的教材,必須組織相關人員進行編寫。同時要求任課教師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補充和整合,使之更適應我校的實際情況。
3. 5.教學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在教學方法上,要求教師采用比較式、啟發式教學,講課中要求突出重點、詳略得當,以提綱式教學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學與教師課堂講授、指導、答疑相結合。
在教學手段上,也積極進行探索。壓力容器及過程設備與過程流體機械等課程采用多媒體教學與圖片資料講解,加深學生對過程設備結構的認識,節省在黑板上畫圖及板書的時間,以提高授課速度并充實授課內容;過程裝備與機械制造基礎課程需要增加典型容器的制造工藝,可用觀看錄像來代替課堂的抽象講解;壓力容器及過程設備被作為學院重點課程予以建設,通過進一步完善CAI課件和研制典型過程設備的設計計算軟件以提高專業教學的效果與質量。
3. 6.實踐性教學環節規劃情況
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培養工科學生動手能力、處理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因此,我們非常重視對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規劃與安排。
專業實驗室建設規劃如表2所示,鑒于實驗經費投入數量有限,大規模地進行實驗設備的購置不切合實際,在利用相關院系實驗資源的基礎上,我們主要計劃先期建設能夠滿足學生基本專業實驗要求的壓力容器綜合實驗、空壓機性能測試及超聲探傷實驗、過程裝備結構拆裝實驗和過程裝備控制技術實驗四個實驗室。第一期專業實驗室建設中用于購買實驗設備的經費約為75萬元,其中壓力容器綜合實驗裝置我們使用南京化工學院李健教授研制的專利產品——壓力容器三合一驗證性實驗裝置,其特點是結構設計巧妙,試件易得,實驗效果良好,實驗數據誤差較小,價格僅為通用壓力容器實驗裝置的二十分之一,許多高校如東南大學在使用該實驗裝置。通過第一期的建設,實驗室的教學環境將得到較大的改善。實驗室第二期建設正在擬申報之中(含過程裝備與控制仿真實驗、過程裝備密封實驗裝置、煤化工技術及裝備實驗裝置等),相信經過兩期建設,實驗教學條件將得到很大的改觀,能夠進一步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實習是理論聯系實際、學校教育與社會相結合的重要教學環節。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我們選擇了區內外一些優秀企業作為實習基地,如南京紫光精細化工廠實訓基地、南化集團、天津堿廠、神華集團煤化工基地等,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得到了廠里各方面的支持與配合。
畢業設計(論文)是學生在校期間的最后一個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工程技術問題、完成工程師素質基本訓練的一個關鍵性教學實踐活動。我們一方面制訂畢業設計(論文)大綱和畢業設計指導書,另一方面注重指導教師自身工程實際知識的加強,再者依據培養目標選好畢業設計(論文)題目,并安排一定比例的學生參與教師縱向科研課題的研究,讓學生從中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提高處理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