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鄉村調查報告

鄉村調查報告

時間:2022-02-03 14:05: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鄉村調查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鄉村調查報告

第1篇

1、主導產業發展規模差異較大。目前,在農村已普遍形成了以村為單位的區域性較強的主導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客觀或主觀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產業發展的不均衡性和差異性日益突出。以這四個村為例:龔劉村以紙業發展為重點,現有5戶股份制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年工業總產值達到2.63億元;杜家村以種植大棚西瓜為主,種植面積已又年的12畝發展到2300為畝,每畝年純收入達到3000元以上;城北村和賈家村分別以發展服務業和建筑業為主,由于所形成的產業自身缺乏技術含量和行業特色,再加之各地進城務工人員逐年增多,產業漸成萎縮之勢,難以形成較大規模。

2、農村現有勞力開發利用程度差異較大。調查表明,農村勞動力分布狀況主要呈現三種趨勢:一是主導產業發展好的村勞動力的開發利用明顯好于主導產業發展滯后的村;二是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較為普遍,特別是30歲以下人員憑借自身較高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幾乎全部外出就業;三是中老年勞力和女勞力大多在村務農、教育子女。龔劉村在村的中老年勞力因文化程度、身體狀況等因素無法從事企業生產和經營,因而企業用工緊張,外聘人員就有500人之多。杜家村在種植大棚西瓜的大忙季節,雇用短工的現象也較為普遍。同時,村與村之間又存在著較大的不平衡性。如城北村村民由于大多以租賃房屋作為家庭經濟主要來源,在城務工時斷時續,閑散勞力和賦閑時間較多。賈家村男勞力外工以從事建筑業為主,女勞力除秋夏大忙季節外,多賦閑在家。

3、生產生活狀況差異較大。在農業生產方面,龔劉村、杜家村目前村級生產道路硬化或沙石化程度已達到95%以上,耕地灌溉面積已達到90%以上。城北村雖然依托地處城區的優勢,硬件環境較好,但因缺乏優勢主導產業,農民收入呈現減緩趨勢。而賈家村一直以來比較看重外出搞建筑,把發展農業種植放在了次要位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村級道路硬化或沙石化程度不足10%,農民出行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農田水利設施更是年久失修,農民種地變成了靠天吃飯的現狀。在人均年純收入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

另外,由于賈家村現有部分建筑大戶年收入在數十萬元以上,因而大多農民實際人均年純收入遠遠低于2400元的水平,貧困人口較多,現已被縣上列為年扶貧開發重點村。

4、思想觀念與教育狀況差異較大。在這四個村調研時,觀念問題仍是值得重視和注意的方面。龔劉村、杜家村干部群眾發展動力十足,對農村發展前景比較看好,有緊跟形勢的新觀念、新思路。如杜家村黨支部書記在談及該村發展計劃時提出,該村明年在發展經濟上要實現“三個70%”的目標,人均年純收入繼續遞增200元。而賈家村干部談到發展問題時,等待觀望的思想比較嚴重,不講主觀愿望與努力程度、只講客觀因素與問題困難。如村級負債嚴重,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滯后,群眾也對村上工作不理解、不支持等。同時,在農民教育方面也有明顯差別。龔劉村和杜家村分別以選派企業優秀職工外出學習和組織種植戶參加市縣舉辦的高級果菜農培訓等形式,不斷提高職工、種植戶生產技能。通過統計,目前各村擁有的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統計如下(不含企業用工人員):

從上表可以看出,由于各村對農民教育的重視和組織開展程度存在較大差異,因而“鄉土人才”的開發利用在廣度和深度上還是遠遠不夠。

同時,目前農村在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共性問題:如對農民的教育培訓普遍是“網散、人散、線短”;在勞務輸出方面缺乏有計劃、有組織的輸出。農民一般都是以家族、親戚或熟人朋友之間引導、幫帶為基本形式而外出務工,具有隨眾心理和盲目性等問題。

幾點啟示:

1、培育壯大主導產業是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的前提。因而,在農村因村制宜,積極培育發展主導產業,形成“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是引導群眾致富增收、合理開發利用農村人力資源的基礎和前提。

第2篇

一、基本情況

村地處自治縣鎮域腹地,平均海拔950米。全村國土面積11.62平方公里,6個村民小組,484戶,總人口1607人,勞動力743個,耕地面積2299畝,人均耕地面積1.43畝。主導產業為茶葉、蔬菜、旅游和養殖業。我走訪了二組120戶、一組12戶和六組8戶。

二、科技入戶情況及效果

年6月,縣農業局聘請2名農技人員擔任村玉米產業技術指導員,在全村種植能手中優選20個農戶作為科技示范戶。每名技術指導員分別與10個科技示范戶簽定技術指導合同,進行面對面的技術指導,每個科技示范戶負責帶動周邊20個農戶,傳授科技致富經驗。建立起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長效機制,從而達到提升示范戶自身和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的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和科技素質的目的。

技術指導員根據村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技術指導方案,然后通過科技培訓,技術指導與服務,發放技術資料、物化補貼,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實用新技術普及率進一步提高。農民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科學種田、科學養殖的觀念已深入人心。農民能夠熟練運用地膜覆蓋、營養缽育苗移栽技術進行糧食、蔬菜等生產,提高復種指數,增加單位面積收益。生態養殖技術、清潔能源使用都有一定的推廣面,全村已建設沼氣池211個。有條件的農戶能夠使用塑料大棚生產煙葉苗和蔬菜種苗。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也得到農民的認可。

農民真正從科技入戶中嘗到了甜頭年,由于技術指導員的指導,科技示范戶的玉米畝平均產量達到627.0公斤,比非科技示范戶的畝產479.6公斤增產147.4公斤。20戶科技示范戶共收獲58311公斤玉米,增收13700公斤,示范效應明顯。廣大農民真正認識到了科技對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巨大作用,學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意識濃了,勁頭足了。

技術指導員也認為通過進村入戶搞技術指導,改變了以前在面上跑一跑,工作不扎實不深入的局面。彌合了科技推廣斷層,提高了服務質量。

三、主要體會與幾點建議

1、科技入戶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

通過科技入戶,科技人員深入鄉村、農戶和田間地頭,搞培訓、講技術,手把手傳授技術,不僅讓農民學到了許多新知識,也得到了許多實惠。

2、農村是一個產業復合的社會,要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合理確定科技入戶的具體內容。農村是林業、種植、養殖、能源等多方面并存的,每一個農戶都涉及到多個產業,各戶的情況又千差萬別,需要多方面的科技知。

目前,科技入戶的主要內容以糧食作物為主,但各地農民普遍對結構調整和增加收入的技術需求非常迫切。根據農民技術需求多樣化的實際,在確保糧食科技入戶的基礎上,適當增加畜牧業、設施農業和優質水果等方面技術入戶內容。

3、必需高度重視技術指導員隊伍建設,加強對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力度,在科技入戶中,技術員感到專業知識不足,知識面單一。這就需要技術指導員有綜合業務能力,許多技術指導員感到力不從心。為此,有必要加強對技術指導員的培訓,提高技術指導員在新形勢下應對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指導工作的能力。

第3篇

關鍵詞:近代鄉村 財產繼承 宗族

近代鄉村財產繼承習俗并未發生重要變化[1] ,這就為研究鄉村社會財產習俗與社會結構之間關系提供了很好的視角,海內外學者對近代鄉村財產繼承習俗作了許多區域性研究。[2] 本文試圖從一個比較角度對近代南北方鄉村財產繼承習俗與宗祧繼嗣及宗族社會之間關系作一探討,以期加深對鄉村財產制度與宗族社會的理解。

一、 南北方各地鄉村財產繼承形式

近代鄉村社會的財產繼承是以諸子均分為主要形式,諸子平等地繼承家庭財產。絕大多數地區財產繼 中并無嫡庶差別,如黑龍江的11個縣家庭財產分析均無嫡庶區別,僅見湖北漢陽、麻城兩縣及福建連城縣家庭析產中嫡庶有別,而且連城縣的此種現象發生在戚族主分條件下。[3] 諸子均分還可以通過下一代或妻子來實現,所謂“子承父業”、“婦承夫財”。[4] 而各地私生子參與諸子均分則以生父認領與社會承認為條件。[5]

諸子均分前,南北方各地有先抽提養膳田地、長子長孫田地等習俗。父母享有養膳田地的財產權,諸子不得主張變賣或均分。[6] 長子長孫田地亦稱長房田地,北方長子長孫田地繼承資格僅限于長子及長子所生長子,如山西臨縣“長子長孫地”限為“酌分給兄之子地若干畝”,主要是因為長子長孫有主持家族祭祀的責任,如萬全縣“長子因祀祖先之義務,較次子有稍能多得者”[7] ,有的地方稱長子長孫田地為祀田,如陜西華陰縣“兄弟分產須為長房酌提田產以為奉祀之用,名曰祀田”。在南方大多數地區,其長子長孫田地主要表現對血脈相續的重視,湖北鄉村社會的初生子即承重的長子,而不論其妻生妾出,均可享有長房田。長孫也并不限于長子所生之長子,而是諸子中最先所生之長孫,江西萍鄉家庭長孫田就是“給予諸子中最先所生之長孫”。而且南方大多數地區的長房田并不具有祀田名目,長子長孫并沒有主持家族祭祀責任,安徽貴池的長孫田就是長孫婚娶教養等費。[8]

當然,大多數地方的長子長孫田地所占比例極小,如福建順昌等縣長房田地約占家庭財產的百分之一左右[9] , 普通農家的長子長孫田地大多僅具有象征意義。而且近代鄉村社會的貧困化使許多地方的長子長孫繼承特權趨于消亡,在河北昌黎縣侯家營和山東歷城縣冷水溝莊的一些家庭財產分析繼承中,諸子均分極為徹底,已經不再作其它財產分析安排。[10]

30年代的風俗調查顯示,鄉村婦女普遍未能享有財產繼承權。[11] 滿鐵華北調查也顯示,“女子除結婚費之外,原則上不參與家產分析”。[12] 在珠江三角洲鄉村出現了極個別的自梳女繼承家產案例,但這也是非常罕見的現象,并不能構成一種普遍的習俗制度。[13] 雖然黑龍江一些地方親女有絕戶(沒有男性繼承人的家庭)財產繼承權,大多數地方親女并不能完全繼承絕戶財產,如黑龍江泰來縣、甘肅東樂縣、熱河承德、湖北竹山等縣親女均不能繼承全部絕戶財產,黑龍江通北縣、河北清苑縣甚至拒絕親女的絕產繼承權。[14]

婦女可以終身享有奩產管理權和收益權,夫家不能占有奩產,改嫁婦女甚至可以隨身帶走奩田,沅陵縣將奩產稱之為女戶田。[15] 浙江宣平縣奩產為婦女死后祭產,但大多數地方奩產在婦女死后仍歸娘家所有,陜西西鄉縣、安徽貴池縣 “如女死亡,其產業仍歸娘室”。婦女并沒有奩產的最終處理權,也并非奩產的繼承者,僅有外孫享有奩產繼承權,江蘇松江縣、福建建陽縣均有外孫享有奩產繼承權習俗。[16]

無親子的財產繼承,大多數地方習俗上是在父系宗族(即宗親)中確立昭穆相當之人為繼承人,繼承宗祧及財產。一些地方,可以在同姓不宗范圍內確立繼承人,但一些地方則禁止在同姓不同宗范圍內確立繼承人。[17] 在同族或同姓范圍內立繼,有依親等順序在親支范圍內決定繼承人的應繼與以賢以愛選擇繼承人的擇繼區別,滿鐵華北調查顯示,親侄有繼承優勢,立繼多由“由家長兄弟的兒子(作為過繼子)繼承全部家產”。[18] 但在南方的許多地方,更強調依親等順序繼承,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習俗應繼享有完全財產繼承權,而擇繼必須分潤親支族人。[19]

一個嗣子子繼承兩個以上家庭宗祧的兼祧習俗在南北方均較為流行,直隸、陜西、山西等北方省份及南方湖北、湖南、江西等南方省份均有兼祧習俗,許多地方的兼祧習俗以生母推定繼承宗祧財產的人,所謂“各繼宗祧,各繼財產”,其兼祧制度在財產繼承方面類似于孫繼,實際上是由兼祧子所生之子繼承財產。并繼、關繼與并祧則是則是親族兩個以上繼子共同繼承絕嗣家庭宗祧和財產,此習俗在山西、河北、陜西、安徽等地方均有發現。[20]

異姓繼承以贅婿與外甥繼承為多。招贅婚多發生在無子有女家庭,南北方鄉村均存在,但贅婿繼承在北方尤為突出,如陜西就有11個縣報告有贅婿繼承習俗,陜西等地還盛行孀婦招贅繼承,相當多的縣報告有孀婦贅夫繼承財產習俗。贅婿繼承可分為三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贅婿并無宗祧繼嗣權,但可承受全部或部分財產,由其所生之子繼承宗祧,甘肅東樂縣、陜西保安縣、湖北通山縣等地贅婿承受所有財產,但不得承嗣,生子須從女姓以承祀。此種習俗實際上是以外孫為繼承主體,贅婿只是繼承了財產管理權,因而贅婿不得當賣財產,如甘肅平涼縣 “女家所有產業許贅婿管理,不許當賣,若有當賣情事,女族可以爭阻”。第二種情況是贅婿承受部分財產,另立一嗣子與贅婿均分財產,此種贅婿未取得宗祧繼嗣地位,不負責死后奉祀,僅負責妻家父母的生養死葬。第三種情況是以贅婿為繼承主體,亦即以贅婿為子,贅婿為子的前提多為女家乏嗣及其同宗無應繼之人,此種贅婿多須從妻家之姓、與妻家共同生活、負責妻家父母的生養死葬。此種贅婿等于異姓繼子,甘肅全省、陜西南鄭縣、略陽縣、福建政和縣、江蘇昆山縣享有完全財產繼承權的贅婿均屬贅婿為嗣,兼有異姓繼子身份。在一些地方,贅書實際上等同于繼書,甘肅全省、江蘇句容縣等地招贅婿為子時“寫立贅書為據,名為贅書,實與繼書無異”。[21]

外甥繼承是一種南北方均較為流行的外親繼承形式,陜西渭南縣外甥的繼承順序甚至高于同族侄輩,甘肅天水縣“可以外甥兼祧”。在南方,外甥繼承也相當普遍,安徽當涂等縣的外甥繼承順序僅次于同父周親,江西“無子孫可以承繼者,例得招外甥來舅家承祀宗祧,并得襲受其遺產”。 大多數南方地區僅認同外甥繼承權,而妻侄姨侄等并不具有繼承權。而在北方的許多地方,外甥繼承與內侄等姻親繼承聯系在一起,如山西臨縣、高平縣內侄外甥均可繼承,甘肅全省“得立兩姨及中表之子為子”。北方的姻親繼承還有隨娘子繼承形式,如山西、陜西等地死帶子(改姓繼嗣的隨娘子)即可繼承繼父財產。[22]

非親屬的異姓繼承流行于北方,南方閩南等地亦較盛行,非親屬的異姓繼承分為兩種情況,一種系以異姓為嗣的繼承關系,異姓構成繼嗣關系一般以自幼抱養的異姓子為條件,如山西山陰有“血布養子”習俗即抱養異姓他人初生之子為嗣,偏關、屯留等縣的抱子為嗣也與此相似。繼子關系一旦成立,其財產繼承權利不可剝奪。另一種為不構成繼嗣關系的異姓義子繼承關系,雖然義子與養父母并不構成宗祧繼承關系,但義子可以繼承部分家產財產,不過其對養父母家庭財產并不具有不可剝奪的繼承權利,而是由養父母酌給財產。[23]

可以看出,南北方鄉村社會均以諸子均分及同姓同族繼承為主要繼承形式,南北方鄉村財產繼承形式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姻親及異姓繼承方面,北方鄉村社會習俗對姻親及異姓繼承有較多的認同,雖然閩南等地對異姓繼承及贅婿繼承也有著較多的認同,但南方大多數地區僅僅認同外甥及外孫等外親繼承形式。不過,北方大多數地方姻親及異姓繼承的繼承順序也低于親族繼承,在很大程度上屬于某種特殊情況下的補充或權變繼承形式,如河南嵩縣等地只有在同宗無應繼者情況下才能招婿為子,河北清苑縣、高邑縣的異姓繼承也是以親族或同姓無相當繼承人為條件。[24] 而且即使在北方許多地方,異姓繼承大多須經親族許可,如陜西華陰等縣異姓嗣子須憑親族才能有財產繼承權。[25] 南北方鄉村社會財產繼承形式反映了以宗祧繼嗣為基礎的宗族社會財產繼承制度基本特點。

二、 南北方財產繼承習俗與宗祧繼嗣觀念

宗祧繼嗣觀念對鄉村財產繼承行為有著巨大影響,成為影響鄉村繼承習俗的核心文化觀念,在贛南,如果財產繼承違背了宗祧繼嗣觀念,“不但近房必出而相爭,雖無關系之族人亦皆不以為然”;在浙江麗水縣,違背宗祧繼嗣原則的立繼普遍受到強大的宗族社會壓力,“同族人等亦皆從而非議之,而無子者始雖不愿,終則因受輿論之影響,仍從公議”。[26]

陳其南十分重視宗祧繼嗣觀念對鄉村繼承習俗的影響,進而其分房理論認為漢人財產繼承關系就是每個兒子獨立繼承父親宗祧的繼嗣觀念展開。[27] 在國家政權及儒家正統文化影響下,南北方的宗祧繼嗣觀念及財產繼承習俗固然有其一致性一面,但國家法律及儒家正統文化并沒有規定一套某一簡單宗祧繼嗣觀念展開的財產繼承制度,鄉村社會財產繼承習俗也不能完全與國家法律或某一簡單宗祧繼嗣觀念保持一致,如許多地方有“禁止贅婿”并禁止贅婿繼承財產的習俗,有的地方又有贅婿為嗣繼承宗祧與財產習俗,而法律規定贅婿沒有宗祧繼承權,但允許招婿養老、并可以繼承部分財產;親女繼承絕戶財產也為清代法律所規定,一些地方親女有繼承部分財產的權利,而大多數地區并不認同親女的繼承主體地位。[28] 鄉村社會的財產繼承習俗是在與社會生活需要及宗祧繼嗣觀念互動中形成,并且受各地社會經濟與社會文化條件及宗族關系影響,其本身就具有多樣性特點。

其實,鄉村社會宗祧繼嗣觀念本身就具有民間性,其宗祧繼嗣觀念往往并不完全等同于儒家正統的宗祧繼嗣觀念。陳奕麟曾經對儒家正統的宗祧繼嗣觀念作過探討,他引用(宋)陳淳《北溪字義》對族人繼嗣“取其一氣脈相為感通可以嗣續無間”的解釋,認為宗祧繼嗣的根據是氣脈說。[29] 氣脈說以父子及族人之間的男系聯系為繼嗣依據,屬于正統的父系宗祧繼嗣觀念。但各地民間的宗祧繼嗣觀念往往并不完全以此為根據,許多地方的民間繼嗣觀念以血脈說為根據,認同外甥及外孫的宗祧繼嗣權,如陜西藍田扶風等縣以甥舅有血統關系,以甥為嗣“竟視與親生子無異,甚且有合戶歡迎,酌酒相賀者”;甘肅皋蘭縣“有以外甥承舅而同宗之人亦不爭者,蓋謂姊妹之子與昆弟之子相似,其血脈同出一本,較同宗之人或尤親也”。安徽當涂貴池等縣外甥 繼承順序僅次于同父周親,“蓋以外甥為其同胞姊妹所生,血統較為親密之故”。[30] 因而南北方各地普遍流行外甥及外孫繼承。

各地的宗祧繼嗣及財產繼承習俗形成也受各自的歷史文化及社會生活環境因素影響,民間繼嗣觀念存在著南北方的某些差異。北方社會表現以“宗”為其繼嗣特點,“宗”的繼嗣除了反映父子之間的世代連續性,還反映了兄弟分化的大宗與小宗區別。[31] 在繼承中區別長子與眾子是中國血緣宗法文化中的大宗小宗原則應有之義,在南北方宗祧繼嗣及財產繼承中均有其表現,如絕次不絕長、長子不出繼等習俗,黑龍江、奉天、熱河、河南、山東、山西、江西、湖南等地鄉村均能發現。[32] 但是,北方社會更強調長子的“大宗”地位。在華北的良鄉縣吳店村、昌黎縣侯家營、順義縣沙井村、山東省歷城縣冷水溝,象征著宗祧繼承的牌位、祖匣、家譜多歸長子繼承。[33] 長子繼承祖屋也是北方社會長子繼承特權,如陜西華陰縣“原有祖房恒為長子分得,故俗有長子不離祖之說”,山西興縣“惟長子務須居其原宅,故曰長子不離舊院”,《同官縣志》記載“長子不離老莊,次子不離馬房”。[34] 北方社會長子繼承牌位、祖匣、家譜及祖屋,被視為家族世系的“大宗”,有主持家族祭祀的責任。而南方社會則以“房”為其繼嗣特點,房不僅代表了父子間的世系連續,而且反映兄弟平等分化,獨立與父親構成世系聯系,強調每個兒子在繼承中的平等地位。[35]

南北方繼嗣觀念的差異還表現在嗣子義務方面。北方強調嗣子的送死責任,摔盆執幡即是獲得嗣子資格的一種憑證,可以得到財產繼承權。河北清苑縣、山西神池縣、山西臨晉縣、陜西渭南縣、甘肅全省等到地均有以頂盆者、摔盆者及執幡者為嗣子的習俗[36] ,在死者沒有親子或未立嗣子的情況下,喪禮中“有繼承資格者往往爭摔牢盆,以為取得繼承之根據”。[37] 即使摔盆或持幡者未能立為嗣子,因為他們履行了送死義務,也享有部分的財產繼承權,如山東東阿縣、臨朐縣摔盆或頂盆者不能繼承宗祧,也可繼承部分財產;黑龍江各縣承辦喪事及頂靈駕喪者均有遺產繼承權。[38] 北方各地習俗將人子送死義務與財產繼承緊密相聯,以致鄉村喪禮多有“爭繼奪幡,輒致相哄”[39] ,實際上就是以此爭奪財產繼承權。

北方鄉村社會雖然有長子以抽提祀田為名的長子田,但此種祀田常常徒具虛名,供奉血食并未成為嗣子的重要責任,在財產繼承方面出現了不立嗣子而由送葬者逕行繼承的情況,如華北地區,繼嗣奉祀觀念淡薄,河北省昌黎縣侯家營莊的農民甚至認為自己的死去親人并不需要祭祀,家庭中無子者死后無須立嗣子解決血食供奉問題,其財產由兄弟分析繼承,河北省昌黎縣侯家營和河北省欒城縣寺北柴村均有不為自己兄弟立嗣而逕行分析財產的案例。[40] 南方鄉村社會繼嗣觀念則以供奉血食為立嗣的重要原因,以奉祀宗祧為嗣子的重要責任,也是嗣子獲得財產繼承權的依據,強調財產繼承與供奉血食的聯系。南方許多地方流行死后立嗣,江蘇高淳縣死者無遺產,由親族為之積資并立繼供奉血食;湖北漢陽、浙江東陽、福建連城等縣為未婚夭亡者立繼, 繼子有供奉血食責任和繼承財產的權利。[41]

在鄉村社會財產繼承關系中,社會生活需要-宗祧繼嗣觀念-財產繼承習俗三者處在一種互動之中,而社會生活需要往往處于關鍵地位。中國親屬文化本身具有極大的包容性與擴展性[42] ,親不僅有血親、姻親關系,而且可以擴展到共同生活的非血親或非姻親關系,社會生活需要可以使此種共同生活的非宗親關系及非親屬關系虛擬為某種宗祧繼嗣關系,從而豐富了宗祧繼嗣觀念與財產繼承習俗的多樣性。在南北方鄉村財產繼承習俗中,異姓為嗣多以自幼抱養為條件,也是因為自幼抱養的異姓子有長期共同生活而具有親情紐帶。如陜西漢陰縣、浙江諸暨、山西偏關的異姓為嗣習俗強調“抱養異姓三歲以下之幼子者”,此種異姓子有完全財產繼承權。[43] 華琛在香港新界調查發現,乏嗣族人如果不能收養自己兄弟或堂兄弟的兒子,往往就從陌生人那里買下男孩繼承。華琛認為,人們這樣做是因為兄弟或同堂兄弟之子與自己具有較強的親情紐帶,抱養異姓子也可以通過長期共同生活建立親情紐帶,能夠保證繼子的忠誠及家庭財產的安全。[44] 斯圖柯德在華南地區田野調查時發現冥婚名義上為死去的兒子立繼,實際為自己立嗣孫作為繼承人,人們解釋立嗣孫是“害怕宗族的人欺騙并奪走自己的財產”,而嗣孫可以通過長期的共同生活建立親情紐帶。[45] 兼祧繼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具有親情紐帶的嗣孫作為繼承人。

一些以共同生活為基礎的非親屬關系并不虛擬為宗祧繼嗣關系,其財產繼承關系也可以成立。如許多地方的異姓子并沒有宗祧繼嗣權,但這并不妨礙長期共同生活的異姓子享有全部或部分財產繼承權。對于義子所生之子(即義孫),因為生長于家庭之中,各地習俗普遍認同為“自家人”,承認其與親孫一樣的地位與繼承權,河北各縣“若義孫則產于己家,雖義子所出,而情均天倫,固與親孫無殊也”。[46]

社會生活需要促使新的宗祧繼嗣觀念及財產繼承習俗產生,如同父同祖親關系歷來是鄉村社會互助的基本群體,在鄉村社會生活中有著重要作用,兼祧制度就是為了保證同父同祖親財產繼承權而產生的繼嗣及財產繼承習俗,“始于乾隆年間,前代無有”。[47] 人們甚至也會因為社會生活的迫切需要而不顧宗祧繼承原則,如許多地方留媳招夫并繼承財產,就是因為養親無人,寡媳承擔家計勞動,“實因本縣農村經濟使之然也”。[48] 在浙江吳興、安徽廣德等縣,因為革命后“戶丁稀少”,為了解決家庭勞動力和繼承人,于是民間興起“異姓承嗣辦法”。在閩南,異姓繼承普遍,就是因為當地房族爭奪激烈,人們普遍多立異姓繼子(即螟蛉子),以增強家庭及房族勢力。[49] 而且螟蛉子等承擔在海上貿易中冒險犯難的勾當,在以海外貿易為主要生存資源的閩南社會,螟蛉子往往掌握了家族盛衰命運。[50]

三、 南北方財產繼承習俗與宗族關系

以宗祧繼嗣為基礎的財產繼承習俗對家庭-宗族結構的再生與維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弗里德曼認為諸子均分制度下的兒子潛在財產權對于大家庭分裂有著決定性作用,“往往會使基本家庭從聯合家庭中分離出來”。[51] 近代習俗調查資料表明存在著此種兒子潛在財產權,如甘肅平涼縣、浙江義烏縣均有未分家析產的兒子“將家中財產書立約據,出賣與人”,其父母死亡后才投稅過糧管業。[52] 潛在財產權往往引起兄弟間沖突,滿鐵華北調查發現大家庭內兄弟之間常常會因為子女多寡、子女教育費支出、浪費金錢、懶惰等發生矛盾,“收入和支出常常敏銳地支配著他們的大腦,往往是妻子算賬而丈夫發言”。[53]

婦女奩產權也對家庭分裂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河北省順義縣沙井村,“妻子娘家帶來的財產屬于特有財產,與家產區別開來,自帶財產是與家產區別的私產,所謂‘貼己’,稱之為夫婦‘兩人的東西’”。[54] 由于奩產的存在,大家庭內部的一對新夫婦往往“構成了共同體”,“他們被賦予某種經濟獨立性和追求更大的獨立性”,于是“一個新家庭開始在家庭內部生長”,最終導致大家庭的分裂。[55]

諸子均分制度又造成了小農家庭之間的共業聯系,或是由于財產本身存在著物理上不能分割的情況,或是為了便于生產和生活,分析后的家庭之間往往存在著共同所有、共同使用的共同財產關系。在河北省寶坻縣,家產分析后,井、碾磨、車、采土場、家屋宅地、進出道路等為共有公產。在欒城縣寺北柴村,兄弟分家之后共有一部水車和大車、騾等現象較為普遍。[56] 家庭之間存在著共業關系使原來的大家庭關系并沒有完全斷裂,而再生出新的家族關系。當然,此種共業關系會隨著家庭經濟條件等因素變化而改變,具有暫時性特點,此種家族關系也并不是一種強大持久的宗族分支關系。

以宗祧繼嗣為合法依據的財產繼承習俗也規定了一個父系繼承的系統,宗族成員之間有著繼嗣及財產繼承方面的權力和義務,從而促進宗族關系的凝聚與宗族村落的成長。在促進宗族成長方面,南方養膳田作為祭產共業繼承習俗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在養膳田地繼承上,南北方習俗有所差別。在北方鄉村社會,養膳田的繼承仍然與養生送死有關,陜西藍田縣養膳地就是“父母生養死葬之業”,負責養生送死的兒子享有養膳田的繼承權。陜西扶風縣的養膳地是個例外,名為香火地,歸主持家族祭祀的長子繼承,實際上也大多用于生養死葬的開支。[57]

南方社會重視奉祀祖先,“蒸嘗視為孝子仁人最要之務”[58] ,抽提祭產為一項重要社會習俗。富有家庭的父母亡故后,養膳田往往成為共同繼承的祭產。雖然由于近代鄉村財富向城鎮的轉移、鄉村貧困化及新文化對祖先崇拜的沖擊,養膳田抽提祭產甚少發生,但近代習俗調查資料及方志均有此習俗記載,如福建浦城“父母養膳約占諸子分產之半數,父母亡故,即以為祭產”;江西橫峰縣養膳田,“如父母均故,則撥作父母祀產居多”。[59] 宜北縣家庭析產,“抽存一部分父母猶存作為養老田,歿后作為祭田”。[60] 與此同時,在四川等南方地區,與北方長子繼承祖宅習俗不同,有“分爨時除留祖宅”作為共同財產的繼承習俗。[61]

此種祭產、祖屋的繼承為家族共同繼承,成為宗族凝聚的物質基礎,也是宗族關系成長的基點,中江縣的風俗調查說: “兄弟析產分居各為一家,遺產多者則留一份為蒸嘗,共占蒸嘗者則分別為宗族,其無產或遺產少者則各隨生活而人他適,有家制而無族制者多矣”。[62] 南方鄉村土地關系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有共同繼承的祖先祭產較多,“諸族各有祭田,其祖宗遺下以備祭祀者為血食”[63] ,其中許多祖先祭產就是由養膳田轉化為祭產。共同繼承祖先祭產的子孫 “不論族服疏遠”均可參加集體祖先祭祀活動,“皆設有祭銀、祭田以贍其祀”;[64] 同時共同祭產可用于宗族的贍濟助學及公共事務開支,“子孫貧者因得分惠,而資以振之”[65] ,從而構成了宗族生長的物質基礎。

在弗里德曼的中國宗族分支理論中,公產是宗族分支與凝聚的關鍵,擁有公產的“小族支會不斷成長,成為一個大而繁榮的合作單位”。[66] 近代鄉村財產習俗調查資料可以對弗里德曼理論作一個補充:這種帶來宗族分支與凝聚的最早公產主要就是養膳田轉化而來的祭產和祖屋,由于其共同繼承特性而促進宗族關系的凝聚,密切聯系的宗族群體因此而成長。

北方社會的養膳田主要用于生養死葬,剩余也多由家庭繼承,缺乏共同繼承的祭祀公產;而長子長孫田及香火地等屬家庭私產,且早已失去了祭田的意義,臨縣長子長孫田“初不知為主廟祭而設”,興縣“析產者亦撥長子、長孫田,然不知其為祭設也”。[67] 于是造成了祖先祭祀的缺乏,一般人民的祭祀活動,“祭品不必備物,視農家所恒有者,儀文簡略”。[68] 缺乏祖先崇拜缺乏宗族公產物質基礎,祖先崇拜淡薄,“村民自祖以上名字皆不能知,安望其潔蠲奉奉祀處”[69] ,鄉村社會祠堂稀少,北方宗族關系就會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南方社會恰好與此相反,養膳田轉化為祭產,祭祖活動又強化了人們的祖先崇拜文化心理,宗族祭產不斷積累、合并與擴大,鄉村社會普遍出現大規模的祠堂公產,進一步強化了宗族關系。

財產繼承習俗與宗族關系也是處在相互作用之中。在鄉村財產繼承過程中,宗族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在一些地方,析產分家的中人是親族與外親、鄉鄰的結合,如高邑縣家長分產時,需要“約同家族長輩或鄉鄰中洞達事理者”均分財產。[70] 在許多地方,中人就是宗族勢力,如黑龍江各縣分析財產“由主持家務者召請親族公同議定”。而且族長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如清苑縣“凡同族遇有繼承分居事項,須有族長議定繼承,書立繼單”。[71] 特別是在非親子繼承的財產繼承或爭議較大的親子財產繼承中,習俗上往往由族長代立分書,族長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家庭父權與宗族構成了一種相互制約關系,宗族主要依據宗祧繼嗣原則制約家庭父權的財產繼承安排,在欒城縣寺北柴村,“假如父親的遺囑不公,本門親長或族長可以改變”。[72] 在山東聊城、山西新絳縣、浙江富陽縣,贅婿繼嗣并繼承女家財產均須經宗族同意。[73] 尤其是在南方宗族關系強大的地方,家庭父權作出違背宗祧繼嗣原則的特殊財產繼承安排,須經親族或宗族認可方能生效;[74] 非親子的立繼繼承在相當程度上受到宗族勢力的操縱與影響,各地宗族均有不得異姓亂宗規定, 1934年的武昌張氏宗譜“凡例”規定:“倘溺愛異姓而不擇立本宗者,須由同族將其產業捐入祖祠,以作祭業,而除其名,永不入譜”。[75] 異姓財產繼承人往往面對著宗族勢力的強大壓力,難于在村落宗族立足,如湖南長沙、湘潭、衡山、湘鄉等縣,養父母去世后,“義子非遭嫡庶子之苛待,即遭親屬之干涉,其或奪其財產而逐之”。[76] 四川蓬溪縣的抱子多為“各族屬輕視欺凌”。[77]

一般說來,宗族關系強大的地方,其財產繼承中的宗祧繼嗣原則就更為嚴格,而且更多地照顧親族及宗族的利益,如湖南、湖北各地擇繼有分潤親族的習俗,“未立各人亦各分給若干財產”。當然,鄉村宗族社會畢竟是以家庭為基本單位,家庭父權仍然是影響財產繼承的基本權力,宗族有時也會與家庭父權達成某種妥協,如江蘇句容縣贅婿繼承的家庭“須納資于祠,其婿即可登譜頂門,享有被繼承人一切之權利”。[78] 但更多的南方宗族并不會因金錢出賣宗祧繼嗣權,而是承認異姓子的家庭財產繼承權,并不承認他們具有宗族的正式譜系地位,而是將異姓子列入非正式的譜系或是有區別地列入譜系之中,湖南長沙、瀏陽等縣宗族將異姓子列入副譜或零譜,江蘇武進、浙江諸暨、福建建陽等縣宗族是在譜系中標明義子繼子撫子螟子等字樣,或者是在譜系中“親生子則朱線,買養子則用藍線”,或者是在譜系中分內外行以容納異姓子。[79] 以此方法將他們區別于宗族,同時又將他們納于宗族生活共同體之中。

而在一些宗族關系薄弱的地區,宗族關系還不能構成強大約束力,家庭父權在立繼方面就存在著更大的自主性,財產繼承習俗中的擇繼、贅婿繼承、異姓繼承等就會較多,北方鄉村許多較多的擇繼、贅婿繼承、異姓繼承與宗族關系較弱有關,如陜西藍田縣當地“人民大半不立宗祠,不修家乘”,異姓繼承較多,“并無戶族以異姓亂宗名義出而理論”。[80] 可以認為,南北方宗族關系強弱差異是造成南北方財產繼承習俗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

注釋

[1] 仁井田陞 :《中國 農村家族》,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年,第126頁。

[2] 仁井田升《中國 農村家族》主要以華北滿鐵調查為基礎研究中國鄉村家族社會,其中涉及到近代華北鄉村財產繼承習俗問題;沃爾夫、黃介山的著作(Arthur P.Wolf and Chieh-shan Huang,Marriage and Adoption in China,1845-1945,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Stanford,California,1980)以田野調查材料及戶口登記材料為基礎研究臺灣三峽地區婚姻與收養制度,其中涉及到過繼子與財產繼承等問題;斯圖柯德的著作(Janice

E.Stockard,Daughters of the Canton Delt,Marriage Patterns and Economic Strategies in South China,1860-1930,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Stanford,California,1989)以田野調查資料為基礎研究近代珠江三角洲的自梳女問題,其中涉及到女子的宗祧地位和財產繼承權問題。華琛的論文(James L. Watson,Agnates and

Outsiders:Adoption in a Chinese Lineage,Man,Vol.10,No.2(June 1975) ,293-306.)則對香港新界的過繼習俗作了研究。拙作《近代長江中游家族財產習俗制度述論》(《中國社會經濟研究》2001年第1期)也對長江中游鄉村社會財產繼承習俗作了一些探討。

[3] 司法行政部編:《民商事習慣調查報告錄》(以下簡稱《調查報告錄》)(二),1930年,第1317-1360、1368、1572-1573頁。

[4] 河北欒城縣寺北柴村的調查,見仁井田陞 :《中國 農村家族》,第124頁。

[5] 《調查報告錄》(二),第1374、1580-1583頁。

[6] 《調查報告錄》(二),第1296、1676、1517頁。

[7] 《萬全縣志》(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書目文獻出版社,第222頁。

[8] 《調查報告錄》(二),第1446、1754、1638、1654、1669、1514、1488頁。

[9] 《調查報告錄》(二),第1572-1573、1579-1580頁。

[10] 仁井田陞 :《中國 農村家族》,第107-108頁。

[11] 《射洪縣風俗調查綱要表》,《蓬溪縣風俗調查綱要》,《四川省各縣呈報風俗調查綱要》,第一冊,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六月,第二歷史檔案館(以下簡稱二檔):十二(6)全宗18268卷;《新寧縣風俗調查報告》(1948年),湖南省檔案館33-1-270卷;《博野縣風俗調查綱要》,《河北省各縣呈報風俗調查綱要》,民國二十三年九月,二檔:十二(6)全宗18266卷;《利津縣風俗調查綱要》,《山東省各縣呈報風俗調查綱要》,民國二十一年六月,二檔:十二全宗18257卷。

[12] 仁井田陞 :《中國 農村家族》,第125頁。

[13] Janice E.Stockard,Daughters of the Conton Delt,Marriage Patterns and Economic Strategies in South China,1860-1930,p78,p84。

[14] 《調查報告錄》(二),第1363、1789、1807、1658、1361、1298頁。

[15] 《 沅陵縣志》(清光緒二十八年刻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上),第609頁。

[16] 《調查報告錄》(二),第1535-1536、1741、953、343、1078-1079頁。

[17] 在湖北,漢陽等7縣準立同姓不宗之人為繼,在麻城等2縣則不得立同姓不宗之人為繼,見《調查報告錄》(二),第1626、1655頁。

[18] 仁井田 :《中國 農村家族》,第126頁。

[19] 《調查報告錄》(二),第1639、1659、1685、1693-1694頁。

[20] 《調查報告錄》(二),第1705、1750-1751、1812、1481、1492、1522、1421、1297、1764、1497、1486頁。

[21] 《調查報告錄》(二),第1703-1747、1789、1713、1644、1785、1376、1659、1807、1770、1727、1704-1705、1569-1570、1462、1770、1466頁。

[22] 《調查報告錄》(二),第1743、1797、1476、1500、1447、1453、1771、1436-1454、1724-1730頁。

[23] 《調查報告錄》(二),第1458、1749-1750、1763、1589、1753、1765、1374-1375、1794、1473、1597-1598頁。

[24] 《調查報告錄》(二),第1375、1298頁;《高邑縣志》(民國三十年鉛印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第110-111頁。

[25] 《調查報告錄》(二),第1721頁。

[26] 《調查報告錄》(二),第1500、1549頁。

[27]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 -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第151-158頁。

[28] 《調查報告錄》(二),第1488、1380、1375-1376頁。

[29] 陳奕麟:《由‘土著觀點’探討漢人親屬關系和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1期,民國85年春季。

[30] 《調查報告錄》(二),第1706、1784、1476頁。

[31] 石磊以華北地區為例說明“宗”的繼嗣特點,石磊:《房與宗:兩種不同結構類型的漢人繼嗣體系》,陳奇祿院士七秩榮慶委員會:《陳奇祿院士七秩榮慶論文集》,1992年。

[32] 《調查報告錄》(二),第1316-1363、1310、1808、1387、1400、1427、1441、1454、1513、1514、1693頁。

[33] 仁井田陞 :《中國 農村家族》,第136-137 頁。

[34] 《調查報告錄》(二),第1754頁;《民商事習慣調查報告錄》(簡稱《調查報告錄》)(一),司法行政部編,1930年印本, 300頁;《同官縣志》(民國三十三年鉛印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北卷),第69頁。四川綿陽有“多有宗子分老宅習慣”(《四川省綿陽縣風俗調查綱要》,二檔:十二(6)全宗,18269卷),綿陽地區與陜西、甘肅交界相鄰,疑為陜西移民習俗。

[35] 陳其南以華南地區為例總結了房的繼嗣特點,陳其南:《家族與社會 -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第131-136頁。

[36] 《調查報告錄》(二),第1297、1422、1444、1722、1770頁。

[37] 河南開封“率牢盆”等見《調查報告錄》(二),第1381-1382頁;山東東阿縣“摔漏盆” 見《調查報告錄》(二),第1394頁。

[38] 《調查報告錄》(二),第1394、1402、1318-1372頁。

[39] 《玉田縣志》(清光緒十五年刻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第242頁。

[40] 仁井田陞 :《中國 農村家族》,第177-178、114頁。

[41] 《調查報告錄》(二),第1463-1464、1634、1556-1558、1575頁。

[42] 陳奕麟:《由“土著觀點”探討漢人親屬關系和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1期,1996年春。

[43] 《調查報告錄》(二),第1743、1748、1567、1452頁。

[44] James L. Watson,Agnates and Outsiders:Adoption in a Chinese Lineage,Man,pp298-302.

[45] Janice E.Stockard,Daughters of the Canton Delt,Marriage Patterns and Economic Strategies in South China,1860-1930, p96.

[46] 《調查報告錄》(二),第1378頁。

[47] 黃安《灄水吳氏宗譜》,卷首,凡例,1936年印本。

[48] 《洪雅縣風俗調查表》:《四川省各縣呈報風俗調查綱要》,第一冊,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六月,二檔:十二(6)全宗18268卷。

[49] 《調查報告錄》(二),第1554-1555、1479、1594頁。

[50] 陳支平:《近500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1年,第154頁。

[51] 弗里德曼:《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劉曉春譯,王銘銘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9頁。

[52] 《調查報告錄》(二),第1260、1037頁。

[53] 仁井田陞 :《中國 農村家族》,第224、104頁。

[54] 仁井田陞 :《中國 農村家族》,第126-127頁。

[55] Maurice Freedman:Ritual Aspects of Chinese Kinship and Marriage, Family and Kinship in Chinese Society,edited by Maurice Freedma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p182.

[56] 仁井田陞 :《中國 農村家族》,第 137-139頁。

[57] 《調查報告錄》(二),第1730、1737頁。

[58] 《桂平縣志》(民國九年鉛印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下),第1051頁。

[59] 《調查報告錄》(二),第 1597-1598、1517頁。

[60] 《宜北縣志》(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下),第934頁。

[61] 《中江縣新志》(道光十九年刻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南卷上),第120頁。

[62] 《中江縣風俗調查綱要》,《四川省各縣呈報風俗調查綱要》,第一冊,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六月,二檔:十二(6)全宗18268卷。

[63] 《會昌縣志》(同治十一年刻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東卷中),第1169-1170頁。

[64] 《新化縣志》(清同治十一年刻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上),第601頁。

[65] 《藍山縣志》(民國二十一年刻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上),第590頁。

[66] Maurice Freedman,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Fukien and Kwangtung,University of London:The Athlone Press.p53.

[67] 《臨縣志》(民國六年鉛印本),《興縣志》(光緒六年重刻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第609、597頁。

[68] 《密縣志》(民國十二年鉛印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上),第42頁。

[69] 《無極縣志》(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第117頁。

[70] 《高邑縣志》(民國三十年鉛印本),《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第110頁。

[71] 《調查報告錄》(二),第1317-1360、1295頁。

[72] 仁井田陞 :《中國 農村家族》,第117頁。

[73] 《調查報告錄》(二),第1395、1418、1566頁。

[74] 《江西省萍鄉縣風俗調查綱要匯編》(1932年),第二歷史檔案館:十二(6)全宗18271卷;《常寧縣風俗調查匯編》(1948年),湖南省檔案館33-1-270卷。

[75] 張佩華等修:《武昌張氏宗譜》,民國二十三年凡例,民國二十八年印本。

[76] 《調查報告錄》(二),第1680頁。

[77] 《蓬溪縣風俗調查綱要》,《四川省各縣呈報風俗調查綱要》,第一冊,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六月,二檔:十二(6)全宗18268卷。

[78] 《調查報告錄》(二), 第1685、1693-1694、1639、1659、1466頁。

第4篇

科技調查報告是針對科技領域的某一事物、某些現象或某些問題,經過深入細致的調查、分析、研究,得出規律性認識之后所寫的一種報告性文書??萍颊{查報告要陳述事實、列出數據、分析特征、把握規律,是一種將敘述、說明、議論多種方式融為一體的實用文體。

科技調查報告的作用是為科技領域的決策、管理、研究等提供參考資料。

(二)科技調查報告的特點

1.針對性

科技調查報告是一種針對性很強的文體,它或者針對科技領域中的某一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力爭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者針對科技領域里的某些情況或現象進行調查研究,力求對其有清楚的認識和把握。科技調查報告所提供的材料、數據、意見、建議,往往會對科技工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數據性

科技調查報告對情況、現象和問題的揭示并不是主觀印象式的陳述,而是要在調查、統計的基礎上提供大量確鑿的數據,把認識建立在大量事實材料和科學分析歸納的基礎之上。大量來源可靠的數據使調查報告顯得內容充實、真實可信。

3.及時性

科技調查報告是針對當前科技領域里的新情況、新現象、新問題而進行調查、寫作的,它在時效性上有較高的要求。當前的社會是瞬息萬變的,科技領域也日新月異。如果調查和反映內容已屬時過境遷,其意義和價值必然大打折扣。

(三)科技調查報告的寫作

1.標題

科技調查報告的標題有三種寫法。

一是直接由調查課題和文體名稱組成標題,如《光電技術產業動態調查報告》。

二是用提問的方法擬制標題,如《cad能夠幫助我們干什么?》

三是正副標題寫法,正標題用來陳述事實或提出疑問,副標題寫明調查課題和文體名稱,如《無證造纜車,六成不合格——對×市七家游樂場游覽車質量的調查》。

2.導言

導言是科技調查報告的開頭部分,用來簡明扼要地介紹調查展開的背景,交代調查的對象、時間、地點、范圍、方法等,闡明調查的目的和意義。

3.主體

主體是調查報告中是篇幅最長、內容最重要的部分。對基本事實的敘述,對各種現象的統計和分析,對特點和規律的概括和總結,都是在這一部分中進行的。

科技調查報告的主體要分出不同層次進行撰寫,每一層次可以有一個小標題,也可以用標序碼、層間空行、段首關鍵句提示等方式顯示層次。

4.結語

科技調查報告的結語,也就是全文的結尾部分,它可以用來概括全文的中心觀點,可以用來預測未來、提出希望,可以用來作些補充說明。

【 例 文 】

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創新與實踐

——關于南平市“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調研報告

科技部赴福建南平調研組

20__年5月25日

【摘 要】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福建南平市地方黨委和政府為探索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在干部交流制度上的一項創新與實踐。南平市通過大批機關和事業單位有特長的科技人員直接下派到農村一線工作,按照市場需求和農民實際需求為農民提供服務,把科技直接導入農村基層,繁榮了農村經濟,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翱萍继嘏蓡T制度”不同于“科技下鄉”和“科技進村”活動,把短期行為轉為長期行為;不同于科技副職,把對基層的行政領導轉為直接的參與農村生產實踐;不同于傳統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把生產咨詢行為轉為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和面向市場需求的經濟行為;不同于“定點扶貧”,把農村的脫困解難轉為示范帶動;不同于機關的“分流下派”,把干部的“被動”鍛煉轉為主動發展,使廣大科技干部的人生價值得到最直接的具體體現;也不同于簡單的技術服務,把個別項目的個別行為轉為依托農村科技大戶和農村行業協會,注重農產品品質、品牌、專利和標準,興辦農村龍頭企業,實現了產供銷的集成運作和系統運轉。通過綜合調研我們認為,在閩北貧困山區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通過制度創新和人才資源的重新配置,帶動了當地特色資源的開發和市場資源的進一步作大,實現了科技與農村經濟的緊密結合?!翱萍继嘏蓡T”,使當地農民嘗到了用科技增收快、增效快、致富快的甜頭,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鞏固了黨的基層政權,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農村的具體實踐,是在地方農村經濟建設中涌現出來的鮮活的新生事物,是一種適合于相對落后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農村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成功經驗。

一、破解“三農問題”的一項創舉

1.積極探尋破解“三農問題”的突破口

南平地處閩北山區。建國以來,南平一直是福建的經濟重地。南平山地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素有福建糧倉、南方林海、中國竹鄉之稱。近年來,隨著體制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的變化,長期統購統銷環境下形成的閩北傳統農業面臨著重大挑戰。原有的單一以糧林為主的經濟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農村經濟發展減緩,農民收入增幅下滑,局部地區甚至出現負增長,農村各種矛盾進一步加劇。農業成本提高,賣難問題加劇。隨著城鄉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農業和非農業的收入落差增大,一部分農民拋荒土地,外流發達地區,農村出現了嚴重的“人才”空缺。

南平“三農”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概括起來有五個方面:一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中農民科學

文化素質低與先進生產力要求的矛盾;二是農業發展亟需加大投入與農民收入低、鄉村財力弱、擴大再生產資金不足的矛盾;三是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與分散的農民小生產的矛盾;四是基層各級黨政領導方式上下自成體系與農民自發性生產經營“兩個循環體”相互游離的矛盾;五是群眾需要干部轉變作風、貼近服務與干部作風不深入、脫離群眾實際需要的矛盾。解決“三農”問題是閩北最突出最迫切的要求,也是全國農村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問題。南平市領導班子通過調研認識到,在眾多矛盾中,農村基層科技力量不足與科技服務“缺位”,成為制約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最突出的矛盾。一方面,農民十分缺乏有效的科技指導;另一方面,現有農業科技推廣網絡由于體制和機制的原因已是“線斷、網破、人散”,大量的科技人員養在機關,農業科研成果遠離農民,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因此,解決南平農業問題最終要靠科技,只有科技才能救“三農”。

2.積極探索把科技直接導入農村的新途徑

南平市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就是把大批科技人才派到農村,在科技與農民之間建立起一個直接聯系的機制與平臺。1999年2月,首批225名科技特派員進駐215個行政村。這些科技特派員主要來自市縣兩級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有涉農部門干部、農業科研院所和鄉鎮農技站,一般任職時間為1~3年。這其中不少人員,在機關和事業單位只是普通干部,他們比農民科技、文化、政治素質高,派到農村后就好像進入一個廣闊的新天地,找到了干事業的舞臺,發揮了超乎預料的作用。三年多來,已先后分四批選派2238名科技人員,進駐1364個村,覆蓋了閩北85%以上的行政村,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農業科技推廣和創新浪潮。

南平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經歷了一個不斷探索和逐步推進的過程。其主要做法:

一是實行雙向選擇,尋找科農的結合點。(略)

二是創建利益共同體,科技進大戶,形成龍頭企業示范。(略)

三是高位嫁接,重心下移,成果轉化一步到位。(略)

四是建立保障機制,解除科技特派員的后顧之憂。(略)

五是小農經濟與集約化聯動,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略)

二、“科技特派員制度”“特”在哪里

經過調研和實地考察我們認為,南平市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特”就特在制度、機制和途徑等方面的創新。主要表現為:

1.特殊的抓法(略)

2.特殊的政策(略)

3.特殊的使命(略)

4.特殊的地位(略)

5.特殊的工作方式(略)

6.特殊的效果(略)

三、啟示與思考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南平市在經濟發展遭遇諸多困難、經濟增長陷于低谷、經濟結構面臨艱難調整之際,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南平市在困難面前沒有低頭,也沒有一味向上伸手“等、靠、要”,而是自尋發展路徑,在發展中創造條件,帶動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致富,使當地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呈現出良好的開端。這一制度的創新與實踐,也給我們科技管理工作者帶來許多重要的啟示和深層的思考。

1.在落后地區把資源做大,在農村基層“筑巢引鳳”,使科農攜手,實現了“雙贏”。(略)

2.突破“三部曲”,三個資源一起抓,以人力資源重組帶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略)

3.重心下移,高位嫁接,營造農村科技創新平臺和網絡,為農村經濟的跨越發展奠定基礎。(略)

4.機制重于技術,防止市場失靈,激活農村經濟細胞,做到系統有效。(略)

5.在農村播撒科技種子,把點的技術固化轉為面的技術輻射,是新時期農村工作面臨的艱巨任務和使命。(略)

6.通過農村基層社會組織資源的重新整合,鞏固和穩定黨的基層政權,是我國結構性穩定的前提,是當前最大的政治。(略)

四、西北地區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刻不容緩

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我國的一項重大戰略。西部的經濟發展與西部穩定問題密切相關。同志最近指出:“實施西部大開發,必須要有創新的思維、創新的方法、創新的機制,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走出一條西部大開發的新路子?!?/p>

西北五省區是我國最大的貧困、半貧困地區,也是我國少數民族的聚集地區,那里的農村經濟能否通過引入科技實現較大發展,閑置的科技人力資源能否通過科技特派員制度得到盤活,特色資源的開發與生態環境系統建設能否同步進行,是新時期的重大政治問題。根據調研,我們認為南平科技特派員制度是在革命老區、閩北貧困山區進行的一場制度和機制創新,是我國由“短缺經濟”進入“過剩經濟”時期在地方農村建設中涌現出來的鮮活的新生事物,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實踐,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意義,可以在西部進行“移植”和試點。下一步,我們建議主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積極宣傳福建省南平市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經驗。

2.科技部將選擇西北地區條件適宜的地區進行試點。并在進一步總結有關經驗的基礎上示范推廣。

3.認真貫徹《20__~20__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關于西部地區人才政策、人才激勵機制、引導人才合理流動等精神,在促進西部人才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的同時,積極鼓勵東部地區科技人才以科技特派員的形式向西部選派和流動。

4.目前,西北地區正在積極制定有關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試點方案。擬于下半年在西南地區試點,進而輻射到整個西部地區??萍疾繎獙υ圏c進行政策上的指導。與此同時,對西部科技特派員制度試點地區和城市給以一定的經費支持。

第5篇

年輕時,她是幼兒園的老師,非常喜歡孩子,結婚后自己辦了個幼兒園,卻遭到丈夫的反對。幼兒園只辦了一年,昭子就不得不轉讓給了他人,重新做回專職家庭主婦。

40歲那年,昭子和丈夫離了婚。沒有工作,失去家庭,因為沒有經濟能力,離婚時昭子沒有爭取到3個孩子的撫養權。

人到中年,怎么樣才能獨立養活自己,并還能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重新爭取到孩子們的撫養權呢?昭子想到自己非常喜歡的玻璃工藝,而波蘭以精湛的玻璃工藝而世界聞名……45歲那年,昭子帶上自己的全部積蓄,報考了波蘭的一家工藝學校,獨自一人前往波蘭留學。

有一天,在朋友介紹下,昭子無意中走進了波蘭鄉下的一個小山村——碧綠的山坡,藍天高遠,芳草連綿,恬靜的田園風景,像夢幻一般展現在昭子眼前。這個村莊太美了,昭子決定在這里住下來。

昭子花光所有積蓄,費盡周折,終于在村里買下一塊地。接著又跟親戚借款2000萬日元,建了一幢屬于自己的房子。她家門前只有一條羊腸小道,汽車根本無法通過??山ǚ孔踊ü饬怂绣X,昭子只好自己動手,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終于將羊腸小道拓寬成了一條可供車輛通行的大路。

解決了房子和交通問題,接下來是賺取生活費養活自己。昭子將房子布置成家庭旅館,并提供當地唯一的日本料理。最開始的幾個月,昭子的家庭旅館根本無人登門——當地人都不熟悉這個無緣無故跑來定居的日本人,盡管感覺到這個日本人的友好與彬彬有禮,卻沒有人愿意與她接近。

幾個月后,這一現象終于有了轉機。當地政府的一個旅館業調查員走進了昭子的家庭旅館。調查員用挑剔的目光檢查了家庭旅館的每一個角落,并品嘗了昭子自制的日本料理之后,在調查報告中對昭子的旅館和日本料理的手藝,給予了高度評價。

這份調查報告令昭子突然之間成為當地媒體爭相報道的紅人,她的家庭旅館也變得紅火起來。昭子因此得以還清債務,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昭子的孩子們也從日本來到波蘭與她團聚,并分別結婚組建了新的家庭。

現在,昭子除了繼續經營旅館,每周還去鄉村小學教波蘭孩子們學習日語,生活過得非常充實。

第6篇

各位領導、同事:你們好!

(一)在思想、工作作風方面:我注重政治理論的學習,自覺做到政治上不說糊涂話、不做出格的事,與局領導保持一致。在為人處世上,堅持做到自嚴、自律、自尊、自愛。在處理工作關系上,注意擺正自己的位置,自覺維護領導、集體利益和集體榮譽,做到寬容待人,搞好民族團結,遇到問題時放低姿態消除誤解,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工作熱情及很強的責任感和事業心。

(二)在實際工作中:首先我對工作充滿激情和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多年的農產品銷售服務工作,使我對農村基層情況和農民有深刻的了解,也為我現在的農經業務工作積累了第一手的實踐資料。其次,我善于在工作中觀察、發現問題并思考社會熱點問題和領導關心的難點問題,深入鄉村進行專題調研,先后撰寫了《哈密地區設施農業的現狀與發展》、《關于瓜棉間作情況的調查報告》、《淺談哈密地區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及對策》得到局領導的好評。其中《淺談哈密地區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及對策》和協助調查撰寫的《地膜玉米推廣種植情況調查報告》兩篇調研報告引起了地區領導的高度重視并給予重要批示。

如果這次競聘成功,我將努力協助做好科室工作,下面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工作目標和思路。

工作目標:滿足黨政領導決策和科學管理的需要,以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為目的,全面提升農經服務水平。具體做法:

㈠ 協助科長做好科室各項工作。一是在科室內部實行崗位責任制,定員定崗,充分調動科室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二是建立學習制度,從抓學習、提素質、強隊伍、挖掘內部潛力入手,組織科室人員有計劃的學習黨的有關農村政策、法律、法規和農經業務知識,特別是《農村土地承包法》和《xq維吾爾自治區農村土地承包法實施辦法》的學習,本著“打鐵還需自身硬”的道理,把科室建成理論扎實、業務精通、團結協作的團隊。

㈡ 加強對農村熱點、難點問題的調查研究。重點對“四大問題”進行超前研究,一是如何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帶動能力的問題;二是農村稅費改革后如何構建農民負擔監管長效機制的問題;三是如何支持農民專業協會和農民經紀人隊伍發展的問題;四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收益增加后面臨的新問題及對策研究。通過調查研究,為各級領導決策提出合理化建議。

㈢ 增強服務意識,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一是及時了解和掌握不同時期的工作重點和應關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為領導提供調查資料和建議;二是按照業務一科的工作職責,以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和農民負擔監管執法為契機,提升科室工作地位;做好農民經紀人、農民專業協會的規范管理,注意挖掘、培養、樹立一批做出優異成績、具有示范意義的經紀人、專業協會典型,總結他們的成功經驗,并通過各種手段大力宣傳和推廣,帶動更多的農民專業協會組織健康發展,真正地做到為農民服務,帶領農民創業致富奔小康,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以上是我的工作目標和具體做法。這次全局各科室競聘上崗,是單位新的用人制度的改革,激發了干部職工的事業心、責任感,必將為我單位今后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無論這次競聘結果如何,我都會坦然地面對,競聘成功爭來的是一分信任、一副重擔,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會增添一分拼搏向上的信心,不辜負局領導和同志們對我的希望,努力工作;如果落聘,我也會總結經驗,找出差距與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通過學習不斷完善自己。謝謝大家!

第7篇

1,社會轉型期人們思想觀念嬗變的調查和分析

2 在發展市場經濟中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典型調查

3 網絡社會中人們交往關系的變化和倫理道德的新課題的研究

4 封建迷信在一些地區泛濫的表現及其原因的調查和分析

5 當代大學生人生追求的調查分析

6 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調查

7 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對策的研究

8 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研究

9 農民賦稅負擔問題調查

10 貧困大學生問題調查

11 公共事業民營化的案例研究

12 各類企業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的典型調查

13 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企業典型調查

14 社會大眾食品的消費安全意識調查

15 中小股民的投資行為

16 社會外來人口的社會參與意識調查

17 農村稅收改革調研、

18 假日經濟發展調查

19 當代中國農村家庭結構和功能變遷調查

20 社會安全感現狀和原因調查分析

21 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生活滿意度的調查分析

22 社會誠信度現狀及其影響調查

23 就業方式就業觀念變化調查研究

24 社會服務問題研究

25 老年人家庭贍養問題

26 婦女地位和婦女問題調查研究

27 當代社會變遷中消費文化興起問題調查研究

28 社會生活中中介組織的狀況原因及發展趨勢

第8篇

【關鍵詞】大學生;擇業取向;政策認知;就業服務

1 金融危機爆發我國大學生就業面臨挑戰

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來,始于美國華爾街的次貸危機逐漸演變成為全球性的金融和經濟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劇烈的外部沖擊。金融危機通過以下三重路徑對我國就業形勢構成嚴峻挑戰:

外需縮減效應。全球性金融危機造成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相繼出現經濟增長衰退,失業上升,居民家庭收入下降,消費減少和儲蓄增加等現象,發達國家的進口收入需求效應隨之顯現,對中國出口企業的訂單減少、推遲或取消,影響此類企業的就業吸納能力;同時,在外部訂單減少和人民幣升值效應影響下,不少出口導向的外商企業或國內企業面臨著資金鏈條斷裂的危險和虧損、倒閉的威脅,不得不削減生產或關門倒閉,從而造成了就業問題。

投資流失效應。我國是全球吸收FDI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爆發后,一些跨國企業或投資者由于受到資本市場籌資和融資的約束,無法籌措資金對新興市場進行投資。而且中國制造業成本上升和利潤率較大幅度的下降,也降低了投資盈利預期,導致外商投資拉動就業的效應明顯減弱。出口滑落帶來出口企業和制造業的開工不足,誘發投資進一步下降,加大了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的負面影響。

間接減損效應。由于外需出口縮減和直接投資下降,為貨物貿易提供服務的服務業也遭受影響,比如外貿服務部門、國際金融和國際結算等部門。同時,國外游客數量減少和跨國公司節約旅行開支,都對服務業貿易和本地經濟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從而對就業和收入產生影響。出口下降還通過乘數效應放大了對投資、消費和總體經濟的負面影響,導致消費者對經濟缺乏信心,而導致國內需求進一步下降,從而形成投資與消費的循環低迷。

與此同時,我國大學畢業生規模逐年增加。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2009年社會藍皮書》預測, 2009年我國大學畢業生將在2008年559萬的基礎上增加50萬人左右

據推算,如果2009年我國實現8%的經濟增長,將創造900萬個工作機會,但僅僅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有610萬人。學者武毅英在對經濟增長、高校“擴招”與畢業生就業關系進行定量分析之后,認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首要因素為經濟因素,其次才是高校近年來的大幅擴招?;诶碚摵同F實可以推測,金融危機下就業機會的縮減與大學畢業生的激增,加上金融危機本身的不可預見性,使得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已進入異常嚴峻時期。

2 金融危機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認知

2.1 大學生對金融危機持續時間的判斷:在對某高校的問卷調查中,問卷主要通過詢問“您認為,當前這場金融危機還將持續多長時間”來調查大學生對金融危機的判斷。調查結果表明,62.83%的被試者認為金融危機將在“一年到三年”內結束,11.05%的被試者認為“一年之內”結束,還有22.19%的被試者認為金融危機將持續“三年到五年”,僅有3.93%的大學生選擇“五年以上”。

2.2 大學生對金融危機所造成的就業影響的判斷:在問到“您認為,金融危機對高校學生就業的影響程度如何”時,如圖表2所示,56.26%的大學生認為影響“較大”,19.91%的大學生認為影響“很大”,19.09%的大學生認為影響“一般”,3.47%的大學生認為影響“較小”,另有1.28%的大學生認為“沒什么影響”。

圖表2

2.3 大學生對未來就業的信心:在回答“金融危機下,您對自己順利就業的信心如何”時,如圖表3所示,大學生群體的分化比較明顯:48.03%的大學生表示“信心較小”,40.05%的大學生則選擇“信心較大”,另有6.69%選擇“沒有信心”,4.95%則表示“信心很大”。

圖表3

2.4 金融危機下大學生的就業心態:《中國大學生就業與工資水平調查報告(2008年)》顯示,2007屆大學生在畢業時已落實工作的畢業生比率為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87.5%,說明就業現實需要部分學生承受一定的待業期。 這一統計數據是在2008年3月份收集的,當時金融危機尚未爆發,經濟運行景氣度較高,如今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又隨著畢業生增多,預計將有更多的畢業生延長待業期,這將增大這部分畢業生的心理壓力和焦慮情緒。大學生的家庭收入對其所能接受的擇業時長有一定影響。

在被問到“您畢業之后,愿意最長花多少時間來找工作”時,55.6%的大學生能接受的最長找工作時間在“六個月之內”,有35.87%的大學生愿意花費“6個月到一年”來找工作。總體來看,約90%的大學生難以接受畢業后一年內不能找到工作的狀況,這表明大學生的就業心態普遍比較迫切。

《中國大學生就業與工資水平調查報告(2008年)》顯示,全國2007屆本科畢業生與高職高專畢業生的預期月薪平均水平分別是1677元和1316元。事實上,由于高校擴招以來的日益劇烈的就業競爭,大學生的就業薪酬呈逐年下降趨勢。2007年9月,中華英才網公布了全國應屆畢業生2005-2007年現金收入市場平均水平,2006年比2005年同比下降4.5%,2007年又比2006年同比下降7.1%。三年間,應屆畢業生的年收入縮水了3159元,已經降到了比較低的水平,所以金融危機的來臨并沒有導致學生預期月薪的大幅降低,1000元是90%以上大學生能接受的月薪底線。

2.5 大學生普遍缺乏職業規劃:《中國大學生就業與工資水平調查報告(2008年)》數據顯示,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的大學生比例僅為1.2%,而目前將自主創業作為畢業后首選打算的大學生比例達到3.41%,表明金融危機下大學生有逐漸傾向于自主創業的趨勢,但自主創業仍不是大學生的主流選擇。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6.94%的大學生“還沒有明確打算”, 這表明部分大學生缺乏自身的職業規劃,對畢業后的打算比較茫然。

圖表4

《中國大學生就業與工資水平調查報告(2008年)》顯示,2007屆大學生在畢業時已落實工作的畢業生比率為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87.5%,說明就業現實需要部分學生承受一定的待業期。這一統計數據是在2008年2月份收集的,當時金融危機尚未爆發,經濟運行景氣度較高。綜合職業搜尋理論和此調查數據,可以推測,隨著隨著金融危機的影響,預計將有更多的畢業生在畢業離校時成為失業搜尋者,即進入待業期。本次調查針對這一現實情況設計了關于待業期擇業取向和政策需求的問題。

3 金融危機背景下推進大學生就業的指導對策

3.1 政府應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配套政策:從1998年開始,我國確立了新時期“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就業方針,這一就業政策充分適應了市場經濟體制,也明確了政府負有促進就業的公共責任。事實上,大學生的就業狀況還受到經濟金融政策、教育政策、科技文化政策等若干不同政策分系統的影響。調查發現,大學生對到中小企業工作有著較強的意愿,但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的數據顯示,全國2008年上半年6.7萬家規模以上的中小企業倒閉,相當部分中小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等困難,這與國家施行從緊的貨幣政策有直接關系。在金融危機影響下,中小企業生存越發艱難,只有通過金融、財稅、管理服務等多重途徑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才能最大程度使中小企業充分發揮吸納大學生就業的功能??梢?,促進就業政策效果如何不僅局限于就業政策中的條款規定,而且需要就業政策系統與其他政策系統的相互協調。政府作為就業政策和服務的主導提供者,其重要功能在于構建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整體性制度環境,設計實施有效的激勵結構,只有這樣,政府出臺的直接促進就業政策才能真正發揮效用。

3.2 分層分類對大學時提供就業指導服務:大學生的就業觀念、擇業取向、政策需求等方面均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學歷層次、家庭收入、專業、性別的大學生群體存在著諸多差異。這就意味著有效的就業政策應基于細分大學生群體的基礎上制定和執行,應有針對性地考慮不同學歷層次、家庭收入、專業、性別的大學生群體的特點,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覆蓋到更多的大學生。本調查顯示,農村生源大學生、家庭收入和學歷層次相對較低的大學生有較強的意愿到中西部不發達地區、鄉村基層就業,因此政府應制定詳細的鼓勵農村生源大學生返鄉工作的政策,為家庭收入較低的大學生提供基層就業崗位,引導以高職高專和本科學生為主的大學生群體到中西部、鄉村基層就業,并加強相關技能培訓和福利保障。此外,政府和高校對于文史專業大學生的隱性就業情況應予以重點關注,從勞動合同、社會保障等方面予以規范和保護。

3.3 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門應加強合作:金融危機下半數以上大學生對于順利就業的信心不足,也有半數以上大學生僅能接受6個月以內的待業期,這從兩方面說明了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就業壓力較大、就業心態急切。這就要求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門加強合作,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就業心理狀態,共同做好大學生心理疏導和緩解壓力的服務工作。大學生待業期間的就業服務是薄弱環節,應該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關注。我們建議,政府、高校和其他公共部門應將就業服務延至大學生待業期,特別要注重通過各種組織化手段,建立長效機制來解決待業期間大學生的擇業問題和心理壓力,緩解大學生在待業期的心理焦慮,并從危機管理的角度,疏導可能由此導致的行為失范和群體事件,防止金融危機通過就業問題傳導成為社會危機。

3.4 運用政策手段,促進大學生公平就業:公平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然而,由于戶籍關系、家庭背景、社會關系、教育環境、性別差異等因素的影響,使大學畢業生面臨不同的境遇,在上述因素中占有利地位的成為就業中的強勢群體,反之則是弱勢群體。本次調查表明,家庭收入較低的大學生、農村生源的大學生、文史專業的大學生、女大學生就業壓力更大,就業觀念更務實,就業期望更低,成為就業中的弱勢群體。 而隨著就業形勢的緊張,求職成本也越來越高,擇業成為沉重的經濟負擔,就業弱勢群體的大學生所擁有的就業機會、資源也會更少,這將加大這一群體的就業壓力。因此,國家應當完善立法,加大糾正和懲治用人單位就業歧視的力度,政府部門應制定保護大學生中弱勢群體在就業中不受歧視的具體政策,切實體現公平正義。針對弱勢群體大學生有更高的意愿到鄉村基層、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就業的情況,國家應出臺相應政策予以鼓勵和引導,并對大學生的收益差進行制度化的合理補償。

3.5 促進高校教學內容和就業需求接軌:半數以上的大學生選擇通過加強專業知識學習和提升社會實踐能力來應對金融危機下的就業壓力。而目前高校教育的內容體系、知識結構與用人單位需求相脫節的情況廣泛存在,這就要求高校推進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教學內容改革,不斷提升教學質量,使得高校畢業生的能力、視野、心態各方面能充分適應以企業為主的用人單位的需要。高校提供的就業服務應當以提升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見習經驗為主,積極搭建大學生與社會各界進行交流溝通、獲得豐富就業信息的服務平臺,使大學生在實踐中逐步形成與現實相適應的能力、視野和心態,鼓勵和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不斷增強大學生的就業信心。

參考文獻

[1] 李培林,陳光金.力挽狂瀾:中國社會發展迎接新挑戰——2008~2009年中國社會形勢發展預測總報告[A].

[2] 汝信,陸學藝,李培林.2009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第9篇

當今社會,新農村建設正處于非常重要的時期。要想真正向基本實現農村現代化的 戰略目標邁進必須培養大批較高素質的農村勞動者。因此,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就成了關注的 焦點。然而,農村九年義務教育還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要想改變農村教育現狀,提高國民基礎文化素質,實現農村的現代化,就必須深入了解農村教育所存在的問題,掌握教育的各方面進行深一步的研究并逐步改善。隨著社會的發展,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農村中小學生教育或許已經不是那么引起現在社會的關注,在如今這個時代,農村的中小學教育普及怎么樣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組人經過商量,做出調查報告表,準備去岳陽市岳陽市經濟開發區周圍的農村做相關的調查。

我們調查得知:農村中小學教育問題十分嚴峻,例如

學校規模小,硬件設施落后

盡管目前農村中小學在校舍及硬件設施配備上雖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與城市中小學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農村教育經費有限,很多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大部分農村中小學微機室、多媒體教室缺乏或不完備,圖書館的書籍數量少且陳舊,體育器材也很貧乏,很多設備僅僅是擺設,壞了也經常缺乏資金買新的。

二、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師問題多多

鄉村學校任教的老師大多是剛大學畢業的教師,他們的教學經歷較弱,待到教學成熟就被調離崗位,從而新教師來臨,導致學生一直在適應老師,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住房、福利待遇等無法得以保障。

三、升學無望,就業無路,致富無術。

農村學生“升學無望,就業無路,致富無術”是農村教育的主要癥結。據有關統計資料,全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初高中畢業生中60%以上要回到農村,尤其是農業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這一比例更高,達到80%以上。這些學生大多返鄉務農或外出打工。但農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課程設置、教材編寫與農業生產經營、城鄉經濟發展實際需要相脫節,學到的基礎文化課,就連勞動技能課也都解決不了很多農村產業技術與經營管理問題。畢業后的農村青年不能盡快融入到當地的經濟建設中,造成農村勞動力的巨大浪費和盲目流動。一些初中畢業后不能升入重點高中的孩子,寧可融入了滾滾打工洪流,也不愿到職成教育學校學習深造。因而出現了“升學無望,就業無路,致富無術”的教育怪圈

以上三點還只是我們調查過程中發現的幾點,還有許多具體的問題和解決措施在我們的調查報告當中,在填寫調查問卷過程中,我們還遇到了種種問題例如:我請一位一位家中有輟學學生的家長為我填寫時,他三番兩次地拒絕。在路上,我攔截了這位家長。在只是簡單與他說明一下,他第一次拒絕我那是情有可原??墒?,當我仔細與他溝通說明我的來意時,他還是果斷的拒絕我,而且顯示出極不耐煩的樣子時,不免令我有些沮喪。在幾天的問卷訪談中,我遇到過各種各樣的人,有熱情友好的,又冷酷無情的,有……

的確,人生要因為經歷而美麗。因為這次經歷,才讓我了解到社會的現實,才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我想這次社會調查的經歷將永遠成為我記憶中的一抹靚麗的色彩。因為它教我懂得了如何去與其他人溝通,如何去處理緊急事件……

經過這次的社會調查,我發現了太多的社會問題,看清了很多社會的現實,也收獲了很多,這不僅增加了我的知識積累,更擴寬了我的社會視角,豐富了我的大學生活。

第10篇

[關鍵詞]:互聯網農村;特性

一、互聯網在中國農村發展現狀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09年1月13日的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2.98億人,比2007年增長8800萬人。其中,中國農村網民規模達到8460萬人,較2007年增長3190萬,增長率超過60%。

對比2007年中國網民的城鄉結構,2008年中國網民中鄉村人口所占比重不斷提升,互聯網正在不斷向農村地區滲透。

農村網民的迅速增長固然可喜,但農村互聯網的普及仍遠遠不夠。與我國農村人口遠多于城鎮人口的現狀相反,目前我國農村網民只占了總網民的28.4%,而我國農村人口卻占了總人口的55.1%。由此可見,我國農村網民的發展空間很大,未來幾年內仍將是我國網民增長的重要力量,農村當然也就會成為政府和電信、互聯網企業發力的重要市場。

二、互聯網在中國農村發展特性分析

1.互聯網是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最便捷最經濟的途徑

我國城鄉信息化差距甚大,目前城鎮互聯網的普及率為35.2%,而農村僅為11.7%。可見我國農村信息化仍比較落后,甚至影響了國家信息化的發展水平。因此,我國政府將大力推進農村信息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規劃到實施,從政策到基礎設施,都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農村信息化的推廣手段及途徑尚不完善,信息化在農村的擴散相對較慢。

可喜的是,近兩年來我國農村互聯網迅速發展。據CNNIC統計數據顯示,到2008年底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到8460萬人,農村網民的年增長速度(60.8%)明顯高于全國網民的增長速度(41.9%)。而在2008年中國新增的8800萬網民中,新增的農村網民有3190萬人,占36%??梢?農村已成為我國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區域和新網民的重要來源,互聯網將是目前我國推動農村信息化化建設最便捷最經濟的途徑。

2.需求潛力大,農村移動商務市場空間巨大

首先,農村有龐大的潛在用戶群

CNNIC的《2008-2009中國農村互聯網發展狀況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中國手機上網用戶達到1.2億,城鎮手機上網用戶7665萬人,占城鎮網民總體的36.5%。農村手機上網用戶約為4010萬人,占農村網民總體的47.4%。手機上網在農村地區的普及率普遍高于城鎮,為移動電子商務提供了沃土。加之“家電下鄉”工程的推進,農村的手機用戶規模也在不斷增多,并將源源不斷的加入到移動網民的行列,契合農村手機網民需求的移動電子商務應用,將擁有一個龐大的并且在不斷壯大的潛在用戶群。

其次,農村市場需求潛力大

CNNIC的調研數據顯示,農村網民近年來在使用網絡購物和網絡支付兩項應用上的比例保持著穩定的增長,但增速明顯低于城鎮,這一方面表明農村網民對電子商務的需求和認可度在不斷提升,另一方面,由于農村上網設備落后、信息化程度低、教育水平不高等因素的限制,農村電子商務與城鎮電子商務的差距越來越大。面對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和不平衡的城鄉差距,移動電子商務勢必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其低成本、“隨時隨地”的優勢,通過打通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等通路,迎合并不斷深挖農村市場需求。

3.農村網吧問題需要關注和治理

(1)農村網吧經濟繁榮

目前,家庭和網吧仍然是網民上網的最主要的兩個場所。但是,受上述因素影響,城鄉網民上網場所的選擇側重有所不同。農村家庭上網的人群比例為68.0%,比城鎮低14.3%;而農村的網吧經濟較為繁榮,網吧網民比例為54.2%,比城鎮高16.2%。對于農村網民而言,網吧與家庭幾乎居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網吧成為廣大農村網民進行網上生活的重要場所,隨之也帶動了農村網吧經濟的繁榮。8460萬農村網民中,網吧網民人數已達到了4585萬人,年增長率達79.7%。其中,約有787萬人只在網吧上網的網民。

(2)農村未成年出入網吧急需規范

未成年人大多處于學齡時期,農村未成年網民中,81.6%都是學生,學生大量進入網吧上網,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業。加之農村未成年人網吧上網主要以娛樂為主,交友聊天、網絡游戲的使用率較高,他們對互聯網加深現實人際關系深度方面的作用較為認同,而對網絡世界的信任感則較低。

4.青少年成癮傾向:農村比城鎮更普遍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24次調查報告顯示,農村青少年成癮傾向網民占比高于城鎮,農村青少年網民中一天不上網就感覺難受的認同比例達到13.9%,高出城市相應比例0.9個百分點;同時,認為與現實相比,更愿意呆在網上的比例也高于城鎮相應水平。

與城鎮相比,農村地區上網資源更加有限,網吧上網比例較高;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缺乏足夠的家庭監管,無約束的上網行為是網絡成癮巨大隱患。農村青少年娛樂活動更為單一,上網的娛樂性高于城鎮網民。

三、結束語

對于網站和互聯網上網服務業而言,廣闊的農村市場、八億的潛在消費者無疑也是一個難得的發展商機。傳統農業正在向科技化、文化的方向發展,網絡作為新傳媒,肩負著信息傳播的責任,很多的農業產業鏈會通過信息搭橋,整合農村地區豐富的資源和巨大的市場,從而給中國農村廣闊天地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目前中國農業地區的互聯網用戶的增長率顯著高于全國的網絡用戶增長率,相信互聯網發展的下一個亮點會在農村出現。

參考文獻:

第11篇

2013年的雙十一,淘寶創下了單日350億的銷售額,令實體銷售者咋舌不已,要知道,同是以銷售小商品著稱的義烏小商品市場,3年的銷量總額也只有這么多而已。據報道,2013年全國網絡零售額已經占到全社會零售總額的近10%,而北京市的網絡銷售額也首度超過了傳統百貨業。有人感嘆,在信息時代,網購這種創新的銷售方式,必然會打敗傳統的實體銷售方式,并逐漸取代實體銷售的地位。

但同樣步入互聯網時代,走在世界科技前列的美國卻并沒有出現和我國類似的情況,美國的消費者雖然也喜歡“逛逛”網店,但更多人還是選擇了在實體店消費。據美國統計局2013年初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當地的電子商務銷售額只占全美總零售額的5%多點。

如果從銷售規模來看,中國全社會的零售規模只有美國的60%多,但網絡銷售總額卻與美國差不多,這顯示出中國的網絡銷售遠比美國繁榮。有分析家預測,及至2020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銷售額將相當于美國、日本、英國、德國和法國目前規模的總和。

為什么在中國和美國的消費結構是如此不同呢?是中國的網絡銷售太厲害,還是中國的實體銷售有問題?其實有了統計數據,我們可以清晰地找到問題的答案。

網絡革命激活中國偏遠地區

在中國,絕大多數三四線城市以及廣大的鄉鎮地區,物質的豐富程度遠低于大中型城市,很多大型零售商都不會選擇在這樣的區域建立零售網點,即使建立,數量也少得可憐,造成三四線城市和鄉村的居民購買商品選擇余地很小。

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和城市發達水平有著巨大的差異性,不同地區的居民收入以及購買力也相距甚遠。過去,一些貧困的三四線城市和鄉村地區的居民,年均收入都不過萬,人們除了購買基本的生活用品,根本沒有能力消費其他的比較昂貴的非生活必需品,因此即使是像可口可樂、和路雪冰淇淋這樣在大城市看來非常廉價的商品,在這些地區也是沒有銷路的。因此,對逐利的商人來說,這些地區自然也就要被“放棄”了。

隨著經濟的發展,現在三四線城市和鄉村居民的手里也有了余錢,購買力大大增加了。雖然許多實體零售商也看到了這一點,在未來的規劃中也準備向這些地區滲透,但在短時間內,這些地區還是實體店“鞭長莫及”的。而網絡銷售則不同,只要有網絡、有公路的地方,網購就可以進行。因此,網絡銷售以極快的速度滲入到中國廣大腹地,傳統零售商只能望而興嘆。

2012年時,淘寶的調查報告顯示,人均收入較低的三四線城市,網購數量和消費金額卻大大超過人均收入較高的一二線城市,這說明,在中國,由于較大的地域差異,使得實體零售店對偏遠地區無能為力,網絡的出現恰好滿足了偏遠地區的消費欲望。而美國作為發達國家,卻幾乎沒有城鄉差別,甚至一些城郊和鄉村比城市更發達,實體零售店早已全方位覆蓋,網絡銷售的重要性自然大打折扣了。

成本折射出中國的管理問題

中國網絡銷售能夠迅速崛起,還得益于巨大的成本優勢。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中國實體零售店的稅費成本居高不下,導致其銷售價格無法降低。而網絡銷售在人工、房租、稅收方面的成本卻極低,雖然比實體店多出一個快遞成本,但由于其規模優勢,快遞費用所占比例很低,這就使得網絡銷售價格上極具競爭力,同樣的商品,網店價格通常只有實體店的百分之七八十,甚至只有一半。

先說說稅收,國家對實體店稅收的征管和監督早已成熟,而由于網絡零售是最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新興事物,國家有意要進行一段時間的市場培育,所以對網絡銷售稅收監管并不是很嚴格。此外,中國有個增值稅,這是對商品生產和流通環節的增值額收稅,簡單理解,就是環節越多,收的稅就越多。而實體店恰好流通環節很多,層層轉手,從生產商到全國總到區域總經銷再到普通批發商,最后才到實體店,每一次轉手都要征收一次增值稅,實體店的稅負之重可以想象;網店則不然,大部分從廠家直接進貨,有些甚至是自產自銷,只有少數從大批發商那兒進貨,其進貨環節少之又少,不但降低了交易費用,更是大大減輕了增值稅負擔。除了稅收環節之外,實體店租賃店鋪的成本、店鋪裝修及水電的費用等等,都是很大一筆開支,而網店在這些方面的費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網店各項成本都比實體店低,商品的價格自然也就便宜了。

此外,在中國,政府的有形之手對經營者的干預也很大,開一個實體店,工商、城管、市容、衛生、消防,哪個部門都要跑到,哪個部門都要隔三差五地來管管你,就是應付政府管理也要耗掉很多精力,更不要說還要交各種額外的管理費了,這對經營者來說,又是一大隱形成本。

而在美國,稅收主要以所得稅為主,企業流通環節的稅征收得很少,加之美國的稅收對網上網下同樣嚴格征管,因此網店和實體店的稅負成本相同。而相對于中國飛速上升的房租成本,美國的房租卻穩中有降,美國政府對企業的干預管理更是幾乎可以忽略??傮w來說,美國實體店的成本并沒有像中國這樣比網店成本高出一大截。

正是經營成本的差異反應到銷售價格上,才使得中國的網絡銷售一枝獨秀,其他國家難望項背。

創新的差異

第12篇

一、活動的主題

今年寒假經濟學院開展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以“強化社會責任感,落實科學發展觀”為主題。共組織學生干部、入黨積極分子兩支團隊近300人分赴全省各地進行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圍繞我校學生的培養目標,突出國情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教育,廣泛動員廣大青年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強化社會實踐經歷,積極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在豐富生動的社會實踐中學習、宣傳、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并且在實踐中提高了自身素質,落實了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增強了青年學生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

今年寒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仍然堅持“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的原則,充分發揮了青年學生的智力和人才優勢,深入社會各個層面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強化對國情和省情的認識,傳播科學技術和文明新風,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二、活動的指導思想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真情助困進萬家”為主題,充分發揮大學生知識技能優勢,以分散為主,按照就近、就地、就便的原則,進一步深化“三下鄉”活動和“四進社區”活動,為廣大人民群眾做實事、辦好事、解難事,切實把黨和政府的關心送到群眾中去。

三、活動的重點內容和形式

經濟學院今年的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在總結以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經濟學院學科和專業優勢,采取點面結合、集中組隊與就近就便分散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顒有问街攸c以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為主,由各年級(部)圍繞以下主要內容組織青年學生就近就便參加。

(一)社區文化服務與社區需求調研活動。下學期,經濟學院即將啟動大學生志愿服務社區行動計劃。為確保此項工作有效開展并建立長期機制,各個學院要利用學生返鄉的機會,深入所屬社區開展社區文化服務和社區需求調查活動,重點掌握城市社區的各個類型、現狀以及對志愿服務活動的需求情況,總結了以往大學生開展社區服務的經驗和教訓,對下一步我院開展大規模的社區服務活動提出意見和建議。

各學院不僅發動廣大同學深入調研,寫出調查報告,各年級、班級還專門組織力量開展了專題調研活動,開學后組織了學生召開座談會,匯總掌握有關情況,向院團總支提交高質量的調研報告,為我院開展好社區服務活動提供政策依據。通過各個年級的匯報情況可以看出,我們的這一次調研顯示了青年大學生的社區優勢,知識優勢以及年齡優勢,通過調研同學們知道了一些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所不為所知的東西,獲得了許許多多有價值的信息。

(二)基層落實科學發展觀學習考察訪談活動。我們組織青年學生進行基層落實科學發展觀考察訪談活動,青年學生在學習考察訪談過程中,深刻感受到科學思想的偉大精神力量轉化為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巨大物質力量的生動現實和杰出成就,加深了對科學發展觀內涵的認識,學習領會了黨的十六大的精神實質。

我院青年學生進行基層落實科學發展觀學習教育考察訪談活動要充分發揮青年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專業技能優勢和優良的政治素質,通過發放張貼宣傳品、開展社會調查等形式,積極為農民群眾開展支教掃盲、文藝演出、幫扶農村弱勢群體等多種服務,把先進文化、先進生產力送到農村基層,在服務中宣傳、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通過尋訪黨的革命歷史舊址、走訪老黨員、考察農村改革開放成就、與地方黨政干部座談等形式,重點了解了基層在落實科學發展觀過程中發生的積極變化,使廣大青年學生學習、繼承了黨的優良傳統,從中學習和借鑒新鮮經驗,接受正面教育,堅定理想信念。

(三)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志愿服務活動。

(1)組織留校學生深入學校附近的社區,宣傳十六大精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引導社區群眾積極參與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來,為社區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好事、做實事;

(2)組織返鄉同學依照“就地就便”原則,充分利用所學知識,開展法律

咨詢、支教掃盲、環境保護等科技、文化、衛生服務等活動,為城市、鄉村的發展做貢獻。

(四)“繁星計劃”基層文化建設專題調研活動。按照**山東省委宣傳部、省委高校工委、共青團山東省委的統一部署,在去年暑期組織大學生開展專題調研活動基礎上,繼續利用了寒假的時間,深入研究分析社會各方面狀況開展文化建設調研活動,形成高質量的調研成果和對策建議。開學后各年級抓緊匯總了有關調查報告,擇優上報院團總支參加評獎。

為進一步深化“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竭誠服務大學生成長成才,大力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大學生利用的返鄉機會,自主的進入企事業單位進行就業見習和社會調查等活動,增加了大學生職業體驗,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同時以論文或調查報告形式進行總結與歸納。

(六)“挑戰杯”科技創新活動專題調研活動。“挑戰杯”山東大學第九屆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已全面展開。參賽學生充分利用了寒假時間,做好課外學術科研項目立項準備,并投入項目運作。經濟學院的各個系、各個年級重點準備了哲學社會科學類學術論文和社會調查報告類作品,以及一些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和科技發明制作類作品。做好了重點項目的論文撰寫、調查實施和實驗測試、實物制作等工作。下學期初,學院將選擇部分優秀項目予以立項資助,備戰第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四、活動的特點

1、我院的本次活動將宣傳實踐黨的十六大、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引導廣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深入學習、宣傳、實踐,積極結合起來,利用大學生的思想優勢、知識優勢和群體優勢來推動農村學習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服務農村的改革、發展和穩定。

2、把社會實踐與個人青春創業活動結合起來。鼓勵廣大學生積極參與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為企業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為今后學生創業打下良好基矗

3、自發性和有組織性結合。本次社會實踐出現了許多同學通過自發組織的形式去實踐“三個代表”及科技下鄉知識宣講活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安县| 呼和浩特市| 威远县| 呼图壁县| 阜新市| 尉犁县| 新化县| 上虞市| 连州市| 广灵县| 正镶白旗| 略阳县| 商丘市| 雅江县| 台南市| 五指山市| 涿鹿县| 格尔木市| 荔波县| 宁国市| 龙川县| 霍林郭勒市| 双江| 阿巴嘎旗| 嵩明县| 尉氏县| 许昌市| 泰安市| 福建省| 石景山区| 左贡县| 厦门市| 巴马| 阿城市| 卓资县| 霍城县| 巫山县| 阿尔山市| 石阡县| 丽水市| 西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