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西醫論文

西醫論文

時間:2022-03-28 01:41: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西醫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西醫論文

第1篇

[論文摘要]新桂系主政廣西后,大力推進衛生建設,醫療管理機構和衛生法規逐步完善,注意培訓公共衛生及醫護人才,衛生保健、防疫及學校衛生教育工作廣泛開展,衛生經費投入甚至一度領先于國內諸省市。但總的來看,衛生建設的實施未能一以至終,衛生設施數量偏少且多陳舊簡陋,醫護人員甚為稀缺,傳染病未得到有效控制,人民衛生意識不強和健康水平不高。

清末以降,廣西醫療衛生還十分落后。《廣西一覽》稱:“往昔閉塞之廣西,恒亙百數十里而無醫藥,真有所謂自生自滅之形勢,人民之醫藥知識,誠不足道”。此言雖不十分準確,但也大體反映了當時廣西醫療衛生的實際狀況。當時除極少數病者求助于傳統中醫中藥外,“鄉民有病,多不事醫藥而求鬼神,致有一病而不起者,則諉為天數”。舊桂系統治時期,當局仍未重視醫療衛生建設,政府不但無衛生管理機構和公立醫療衛生機構,還借籌餉之名,開放娟,致性病嚴重傳播。對于流行的麻瘋病人,不但不予以救治,反而以焚燒和槍殺了事。但同時,已有西醫傳人廣西,打破了單一中醫治療疾病的局面。1925年以前,廣西省內的西醫機構,主要是一些教會醫院和少數私人西藥店和小型診所,診治范圍十分有限。20世紀30年代初,新桂系開始關注衛生事業。在“推進衛生行政,發展人民保健事業”的方針指導下,逐步開展醫療衛生建設。

一、設立衛生行政管理組織,創辦公共醫療衛生機構,培訓公共衛生及醫護人才

新桂系主政廣西初始,衛生行政由民政廳掌理。1933年10月,新桂系設置廣西省政府衛生委員會,籌劃全省衛生事務,常務委員由民政廳長、教育廳長和一位醫學專家組成,是為廣西歷史上第一個衛生管理專門機構。為方便推行政令,1935年5月,當局將民政廳主管的衛生行政撥歸衛生委員會辦理。同年9月,將衛生委員會裁撤,一切衛生設計事項歸民政廳負責。抗戰時期,于1940年7月,將民政廳原設的衛生科擴大組織成立廣西省政府民政廳衛生處,綜理全省衛生行政。

隨著管理機構的設置,醫療衛生工作在全省范圍內展開。“一面借圖畫文字或口頭宣傳,灌輸人民衛生常識,一面以行政力量,督促人民對衛生之講求,在各大埠之中,舉凡關于清潔、保健、防疫,以及衛生之調查統計等事,無不視為建設要政。至于各縣,則醫院或區鄉(鎮)醫務所,屠獸場、菜市、公廁、鼠箱、垃圾箱等之設置,以及防疫注射,施種牛痘,撲滅蚊蠅,取締不清潔飲食品,禁售危害藥品等等,罔不積極籌劃與設施,并舉行各種衛生運動,及清潔衛生比賽,以示倡導”。由于新桂系當局重視,20世紀30年代廣西衛生保健工作“凡百設施,均上軌道”。

1931年以前,除梧州公立醫院(1925年建立)外,廣西還沒有政府設置的公共醫療衛生機構,各地少數的醫療組織均由私人辦理。1933年4月,省政府將全省劃分為梧州、南寧、桂林3大衛生區,每區設省立醫院1所。1935年7月改劃為8個衛生區,每區設一省立醫院。1937年再改為11個衛生區,每區除設1所省立醫院外,各設衛生事務所1所,專司衛生行政事務,衛生事務所下分設巡回醫療隊和檢疫所。1935初,省會南寧有醫療機構6所,包括設備較完善的公立廣西軍醫院1所,教會醫院有玫瑰醫院、道救醫院、小樂園醫院共3所,私立普濟留醫院1所,紅十字會1所;有中藥房59間,西藥房16所。到20世紀30年代末,全省省立衛生保健機關共有衛生事務所12所,醫療防疫隊15個,省立醫院11所。除衛生區設立衛生機關外,縣鄉鎮設醫院或醫務所,到1936年,1個縣設立了縣醫院,富川、賀縣、鐘山聯合設公醫院;73個縣設立了醫務所,11個縣設立了鄉醫務所25個,3個縣設立了鎮醫務所3個。從而形成了由衛生行政區、省縣醫院、鄉鎮醫務所構成的衛生保健系統。為適應衛生事業發展需要,廣西省政府還于1934年成立廣西(梧州)制藥廠,1937年成立廣西衛生試驗所,制造各種藥品。還在梧州、南寧、桂林成立醫藥研究所。為培養醫務工作人員,1933年開辦龍州種痘傳習所,培訓種痘醫務人員。1934年創辦廣西醫學院,隨后又創辦省立醫藥專科學校,省立、縣立助產護士學校等。20世紀40年代,廣西醫療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醫療機構及人數均有一定增加。如省會桂林(1936年廣西省會遷往桂林),1946年除省立和公立醫院外,私立醫院和診所有90余所,中西藥商領執照者有83間9。全省情況,據廣西省政府統計處編的《廣西省統計摘在》(第二號),截至1948年6月,廣西共有衛生醫療機關198個,其中省衛生處1個、省立醫院6個、省醫療防疫隊3個、省衛生試驗所1個、市公立醫院7個、市公立醫院分院6個、縣衛生院93個、縣衛生分院46個、縣鄉鎮衛生所34個。各級衛生醫療機關人員1557個,其中醫師284人、藥劑師3人、藥劑生105人、護士381人、助產士161人、檢驗員8人、衛生稽查員50人、衛生助理員175人、其他技術人員17人、主計人員(含會計統計員)30人、事務人員(含普通行政人員)343人。

從上述統計數字來看,醫務人員數量方面,廣西百縣醫師,平均每縣不到3個。如以當時廣西約1500萬人口計,則平均每萬人口只有0.19名醫生;設備方面,只有桂林、南寧、梧州等地的幾個省立醫院條件較好。1942年桂林醫院(即省立廣西醫學院實習醫院)分內科、外科、小兒科、婦產科,眼科、耳鼻喉科、牙科、皮膚花柳科、檢驗室、x光室、藥局(房)、護士部、事務部、會計室等部門,分科設置、設備均較完善。但絕大多數縣鎮鄉村衛生機構十分簡陋,有的縣甚至一所衛生院都沒有,醫護人員缺乏。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新桂系當局注意培訓公共衛生及醫護人才。首先,設立專門醫藥學校,以培養醫師、護士、助產士、中醫、衛生員和衛生警察等專業衛生人員。1940年,各學校培養的各類醫藥人員共有547人,3年后增為1588人。其次,組織醫護人員培訓及資格考試。省政府在梧州、桂林等地設醫藥研究所,“由各縣考選中醫人才入所研究,以養成中西醫生,助產、看護等人才”。醫務所還選派醫生深入縣鄉,協助辦理醫務,招收當地人教授醫術。針對廣大農村接生條件落后狀況,分期培訓接生人員等。此外,省政府還自1935年起,開始辦理醫藥人員的資格審查工作。從1941年、1942年的審查情況看,在包括醫師、藥師、牙醫師、護士、助產士、藥劑士、鑲牙生、中醫在內的醫事人員審查登記中,1941年請領證書200件,合格者為182件,不合格為18件,不合格率為9.0%;1942年請領證書者439件,合格者計260件,不合格者為179件,不合格率為40.7%。新桂系當局通過審查考察,以盡可能保證醫藥、護理人員的執業水平。

新桂系當局還注意增加醫療衛生經費投入。1933年以前,廣西的衛生行政由民政廳管理,沒有專門的衛生經費預算。衛生委員會成立后,開始在財政預算中增列衛生經費。1933年度衛生經費支出為60.81萬元,占同年省財政支出1.56%,與同年全國部分省市的衛生經費支出相比,貴州1.53萬元、云南1.11萬元、湖北2.74萬元、江蘇5.24萬元、浙江l0.43萬元、南京31.90萬元,廣西的衛生經費支出遠遠超出上述省市,如以人均衛生費支出和占省市總經費支出比率比較,則廣西領先地位會更明顯。從縣市級政府對衛生經費的投入看,1934年~1945年,衛生醫療費支出1.38萬元,占總支出的3.24%,除1940年外,也是呈逐年增長趨勢,與一般省份的支出比例不及1%相比,廣西醫療衛生投入處先進行列。但是151軍兩次侵桂后,廣西的衛生事業受到重創,后物價猛漲,全省經濟陷入癱瘓,新桂系末期自身難保,無力投入應有的衛生醫療經費。

二、加強衛生保健、防疫工作

廣西地處我國南方,氣候濕熱,易于疾病的滋生與傳播。另外,經濟落后和傳統社會觀念也是導致疾病發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具體表現為:居民普遍營養不良,體質較弱;相信迷信,有病多求神拜佛,缺乏衛生知識,不講清潔掃除,或隨地堆積垃圾,居室又大都未設廁所,隨地便溺,雨天糞便流人河溝,居民飲用不潔之水。此外,桂西、桂北等地少數民族多居木樓,人畜同居一室(樓上住人,樓下豢養禽畜),容易導致病源滋生。20世紀三四十年代,廣西傳染病種類大致有甲狀腺腫大、麻瘋病、鼠疫、霍亂、天花、傷寒、赤痢、白喉、猩紅熱、斑疹、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破傷風等。

早在舊桂系統治時期,疫病在廣西已常有蔓延。1913年北海疫癥,“競有一家大小老幼豬狗同時羅疫斃命,無一幸免者……人民因疫傷斃者不絕于道”。1920年,慶遠、懷遠一帶居民“患霍亂而死者,聞已達四萬余人”u,后此疫傳至柳州、梧州、平南等地,時逢桂粵軍閥混戰,政府并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治。

與舊桂系相比,新桂系當局比較重視防疫,采取各種措施予以防治。省政府頒發一系列法規,要求各地切實執行。例如,《廣西醫療防疫隊組織規程》《南寧良慶麻瘋村組織規程》《廣西省大掃除辦法》《廣西省撲滅蚊蠅辦法》《廣西省檢查妓健康規則》等,不下幾十項。對流行較廣、于民眾健康危害大的傳染病,集中力量予以防治。

1926年梧州霍亂流行,“每日羅此病者不下二十余起,而能生還者,不過十之一二而已,一般市民極為恐懼”。當地衛生行政部門“除嚴重取締街上涼品及無皮瓜果,以減少傳染外,更在東門外擇廣仁醫院地址為臨時病院,俾一般患病者入院調治”,“并明令市內各公廁,收回管理”。

住血吸蟲病在廣西賓陽、永淳等縣經常發生,省政府專門成立賓陽住血吸蟲病防治所,負責防治。該疫區住血吸蟲病感染人數,1941年、1942年分別為7967人、8224人。此疫“流行之最大原因,為疫區內之所有各河流暨其支流,均有住血吸蟲之中間宿主分布,每至雨季時,河水汜漲,釘螺絲隨之移植,及各村均無廁所之建置,便溺隨地皆是,一經天雨,糞便則隨之沖入河中所致”。該所成立后,在賓陽、永淳等縣附近百余村莊、70多條大小河流、950余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展開調查,并為民眾治療住血吸蟲病。

甲狀腺腫大病主要在桂西各縣流行。據1937年各縣調查,患病者1590人。此病系由飲水缺少碘質成分及母體遺傳所致。省衛生試驗所配制鉀鹽一種,分發龍州、百色、慶遠各省立醫院試用,“俟有成效后,即大量制造,普遍供給人民服用”。

麻瘋病對人的生命危害極大,人見人怕,談“瘋”色變。此病以桂南各縣居多,1937年調查所得總數達幾千人。為加強對麻瘋病人的管理與治療,廣西省政府在邕寧縣良慶鄉設麻瘋病人管理所,還設立綏淥縣亭良麻瘋病人療養所,又令梧州西醫院兼辦麻瘋病院收容救濟此類病人。但由于經費有限,仍未能全部收治。廣西省政府又訂定《廣西省救濟麻瘋病人辦法》,通令各縣救濟。1940年南寧淪陷,邕寧麻瘋病人乘機潛逃,房舍坍塌。南寧收復后,廣西省政府撥款4.2萬元建南寧良慶麻瘋村,1942年3月完工,4月1日開始收容男女瘋民41人。但仍因經費不足,且物價高漲,村內一切設備,極為簡陋。梧州西醫院也曾收容麻瘋病者l5人,抗戰爆發后經費斷絕,1942年將院內收容的病人撥送南寧良慶麻瘋村。由法國傳教士李瑪諾主持的綏淥縣亭良麻瘋病人療養所則較有特色。“經費由天主教會撥發,設備頗稱完善,管理亦屬周密,房舍寬敞,地址相宜,洵為救濟瘋民之良好場所。該所瘋民生產計劃,注重開墾種植,及牧養牲畜等,瘋民日常衣食住費用,完全由該所供給。”

據此可見,新桂系政府對流行的重大傳染病的防治比較重視,但限于經費和種種原因,廣西的傳染病始終得不到根治,仍然不時發生,威脅著人民的健康。

三、加強城鄉衛生管理和宣傳

20世紀30年代,新桂系當局重視衛生宣傳,向人民灌輸衛生知識,加強城鄉公共衛生管理,開展衛生調查,舉行衛生運動,滅蠅滅鼠與健康比賽等。衛生宣傳的方式多種多樣。一是創辦衛生健康報刊,并在各主要報紙開辟衛生專欄。如梧州衛生區省立醫院1933年發行《衛生旬刊》,桂林醫藥社于1943年創辦《家庭醫藥》雜志。二是向民眾發放衛生小冊子,利用傳單墻報宣傳,1931年梧州公安局編印白喉宣傳資料5000份分發各地。據《廣西省衛生行政工作報告》和《桂政紀實》記載,1937年~1943年,廣西共編印防疫小冊子公共衛生宣傳大綱、衛生常識30.14萬張(冊),發給各縣作宣傳。三是利用廣播、電影進行宣傳。或特約醫學專家播講衛生常識,或由電臺播出健康講話和衛生專題節目。1939年,廣西省政府曾購買幻燈機和衛生幻燈片下發放映,當年放映幻燈片就有6000多次。四是舉辦衛生展覽和衛生講演。1941年桂林市舉辦衛生展覽會,參加機關有桂林市衛生事務所、省立醫院、衛生署醫療防疫隊、桂林市政府衛生科等,參觀人數達5.9萬人,而1942年全省舉辦衛生展覽達23次。講演及談話的主題多為防疫和宣傳衛生常識,其中1938年~1943年通過派醫療隊下鄉巡回作公開講演及個別談話的方式,受眾人數達181.2萬人次[21J。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使民眾逐漸了解科學衛生知識,從而起到主動防治疾病的作用。與此同時,新桂系還注意公共衛生建設。1932年省會南寧開展規模空前的衛生運動,頒布衛生施政綱要,設立垃圾堆積場,規定時間指派清道夫每日依時灑掃街道運輸垃圾兩次,張貼布告禁止市民任意傾倒垃圾及保護公共飲水;組織清潔委員會,辦理全市清潔,保護公共衛生;檢查取締不清潔飲食物,取締不合法醫生及接生婆,禁宰病獸,并組織檢查隊檢查市內外各住戶食物和營業店、屠獸場、公共娛樂場、公共廁所、溝渠等清潔衛生;每年春季,施種牛痘以防天花,夏季則召集市內各醫院及慈善團體,共同組織防疫委員會,購辦各種防疫藥苗,分區實行防疫注射,舉行滅蠅運動,以及因疫癥而死亡者之消毒等。

新桂系當局還注意加強鄉村衛生工作,頒布加強鄉村清潔衛生的條例,令鄉村開展衛生運動。如規定人蓄分離,雞鴨豬欄必須設在屋外,并須每日打掃;村公所每年應組織大掃除,派醫療隊巡回鄉村,治病防疫;鄉鎮設立醫院等。但應指出的是,鄉村的所謂衛生運動,大多是走過場,并無多少實際效果。邊遠地區鄉村甚至無人過問,缺醫少藥,流行傳染病之頻發,依然如故。

四、開展學校健康教育

第2篇

1中西醫結合應用于臨床診斷的新思路

1.1中醫臨床診斷方法與理論分析:中醫對患者病癥的臨床診斷是建立在將患者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而疾病癥狀的發生則是病因對于人體造成的一種整體反應,中醫理論基礎強調“天人合一”、“形神統一”系統整體的生命觀,動態把握人的整體生理狀態和病理過程。中醫理論通過四診八綱對疾病進行辯證分析,實現患者病癥的確認和診斷。從中醫診斷的理論與方式看,對于患者病癥的臨床診斷具有重視宏觀、把握整體以及以辯證方式實現病癥診斷的特點。這種臨床診斷方式和思路,在實際應用中,具有上述突出特征優勢的同時,也由于在進行患者病癥診斷確認過程中將辯證所取得的“證”作為其臨床診斷的所有信息憑據,導致在患者病癥診斷確定中缺乏對于微觀細節的分析,因此,其在實際的臨床病癥診斷中也具有一定的應用局限性。

1.2西醫臨床診斷方法理論分析:與中醫診斷理論不同,西醫在進行患者病癥的臨床診斷中,其病癥的診斷是通過對于現代科學理論以及物理、生物、化學、各種儀器設備的應用,在對于患者進行全面檢查的基礎上,實現患者病癥原因與具體情況的確認診斷,同時對于患者病癥發生與變化、病理特征等實現診斷確認,它隨著現代科學技術以及理論的發展成熟,在臨床診斷中的理論技術與經驗也越來越成熟。但是,根據西醫診斷的理論方式,其在實際診斷應用中,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現為西醫診治中過于重視微觀和局部,在人體的整體性上考慮相對欠缺,因此,在實際診斷應用中也存在著一定不足。

1.3中西醫結合的臨床診斷新思路:結合上述中醫、西醫在臨床診治中各自的思路方法及診斷理論,明顯可以看出中西醫是兩種完全不同診治體系,一種以辨病診治為主,一種以辯證診治為主,在實際的診治應用中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優勢和不足,有學者根據中西醫診治的不同體系特征,將中醫診治歸結為感應綜合性科學,西醫診治歸結為因果分析性的科學,在臨床診治應用中二者從不同的方法理論出發,但是都能夠獲得同樣的真實有意義的資料。根據各自的特征,又有學者提出在臨床病癥的診治中,以現代西醫的診斷方式進行疾病的診斷,同時通過中醫的辯證理論實現病癥診斷的分型,將兩種診治方式在臨床診斷中相互結合,實現中西醫結合的臨床病癥診斷分型方法,以在臨床中進行應用,提高臨床病癥診斷的科學性與全面性、綜合性,促進臨床醫學的發展進步。

2中西醫結合進行綜合治療的新思路分析

臨床中,在對于患者的病癥原因以及病理變化、特征進行診斷確認后,就是針對患者病癥開展的治療。根據上述對于中西醫進行臨床診斷的特征分析,在患者病癥診斷確認過程中,結合兩種不同診治方式各自的特征優勢。那么,在對患者病癥治療中,可以選擇中醫、西醫或者中西醫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療,也可以結合患者需要,以中西醫結合診斷分型方式實現患者病癥的臨床診斷,進行兩種或者是多種治療方式的綜合應用,來實現患者病癥的治療控制。其中,中西醫結合為主的綜合治療,在實際應用中,分為中西醫治療方法的綜合應用及中西醫藥物的綜合應用,它們都屬于中西醫結合實現患者病癥綜合治療的范圍。其中,中西醫治療方法結合是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的一種重要形式。在對患者病癥的臨床治療中,中醫治療辨證論治,同時,還強調“以人為本”、“治末病”、“因時因人因地制宜”的治療思想,中醫治療主要以中藥、按摩、針灸、推拿、穴位等治療方式為主,而西醫則是以藥物和激光、理療、放療、手術等多種治療方式為主,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可以結合患者病癥情況,選擇兩種或者是多種治療方式。以中晚期食管癌為例,除了手術治療外,局部的放療、化療也是治療手段之一,而作為整體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中藥,在手術前后的應用,能加快術后康復,提高免疫力,促進造血機能,清除潛在的殘存的癌細胞,減輕放化療的毒副反應,提高生存質量,延長壽命。可見,中藥、手術、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等多學科的綜合治療將成為腫瘤治療的最佳方法。其次,以中西醫藥物的應用實現患者病癥的綜合治療中,其方式主要表現為兩種,第一種是使用中西醫藥物聯合組成的固定復方制劑,進行患者病癥的治療,比如,在對胃病患者的中西醫藥物結合治療中,可以使用胃仙U進行治療,維C銀翹片也是中西醫藥物結合制成的復方制劑。第二種中西醫藥物結合的綜合治療則是指不固定聯合使用治療形式,比如,在進行上呼吸道感染病癥的治療中,可以使用金銀花和青霉素藥物聯合應用。中西藥物的有機結合,取得了突出的治療效果。

3結束語

中西醫作為兩種不同的診治體系,在臨床治療中將兩者優勢進行互補結合,應用于臨床病癥診治,能夠有效的提升的臨床診治的效率,促進臨床醫學的發展和進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學科之所以需要不斷進步,不斷發展,就是因為它并不能圓滿的回答和解決本領域的一切問題,這就需要我們中醫藥工作者提高認識,開闊視野,勇于探索,大膽實踐,走出一條中西醫結合健康快速發展之路。

作者:李巧鳳 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中醫院

第3篇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研究思考

中西醫結合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筆者將目前中西醫結合面臨的問題淺述如下。

1中醫理論和西醫理論不能相互闡述或表達

20世紀50年代,同志提出了中西醫結合的觀點,并要求醫務工作者要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提出這個觀點,是從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的角度出發的。那么,怎樣理解中西醫結合呢?中西醫結合可否理解為用中醫理論闡述西醫或者用西醫理論闡述中醫?如果這樣理解會走向極端的,也是不科學的。如細胞屬于哪臟哪腑哪經哪脈?中醫學的經絡為什么用顯微鏡,甚至電子顯微鏡都“看”不到呢?有些人提出誰能找到經絡可獲諾貝爾醫學獎。這和那些否定中醫的觀點一樣,都是沒有正確理解中西醫結合,誤解了中西醫結合。

中醫學是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根據,以藏象和氣血津液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用以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的一門科學。以整體觀點為主導思想,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

中醫學理論闡述人體的“功能”。中醫藏象學說表達的是人體某一組器官或一系列器官的功能。如中醫學概念的“腎”,其功能是“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主水;主納氣”[1]。其內涵不僅僅是西醫學上的腎臟,還包括生殖系統,同時還包括人體生長與發育。中醫學概念的“脾”,與西醫學概念的脾臟,意義完全不一樣。氣血津液學說中的“氣”,其組成,中醫學認為有先天之“精氣”,食入之“谷氣”和自然界中的“清氣”。“氣”是臟腑功能活動的體現,而西醫學不知“氣”為何物。“血”和“津液”也不同于西醫所說的血液和體液,如中醫學所說的“氣血虛”所致月經量少或閉經等,通過西醫學的化驗檢查不一定是貧血。經絡學說認為“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換句話說就是把各種功能聯系起來的通道,即功能通道。因此西醫學對“經絡”是無法理解、無法想象、無法找到的。

中醫學認為人體死亡是“陰陽離絕”,死人沒有陰氣也沒有陽氣。無陰氣無陽氣,不是中醫學的研究對象。因此中醫學研究的人體是“活”人。

西醫學,即現代醫學是以尸體解剖為基礎,與現代科學相結合,闡述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進而對疾病進行診斷、治療和預防的一門科學。它體現了現代科學的特點。

西醫學研究的是“分子”、“細胞”,是“看”得見的物質,而不是功能。西醫學認為,細胞是人體最基本的形態功能單位,由許多分子組成細胞。由許多形成相似的細胞和細胞間質,按一定方式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叫組織。幾種不同的組織結合成具有一定形態和功能的結構叫器官。若干器官聯合在一起完成一個共同的生理功能構成系統。各系統在神經體液的調節下,彼此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一個完整的人體。無論細胞、組織、器官還是系統都是由“看”得見的物質——分子構成的。現代醫學研究人體已進入分子水平,是從分子的角度研究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并從分子的角度對疾病進行診斷、治療和預防。

西醫學研究人體是以尸體解剖為基礎,人體死亡是呼吸心跳停止、生命活動消失或者腦細胞功能活動消失。當人體死亡、生命活動消失時,分子還存在,細胞還存在,仍可作為研究對象。西醫學研究人體好似把人體當作機器一樣來研究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西醫學研究的是“死”人。

中醫理論和西醫理論相比較,中醫理論講述“功能”,而西醫理論講述“分子”或“物質”。在一定意義上,中醫理論和西醫理論的關系,像唯物辯證法中“意識”與“物質”的關系,因此中醫理論和西醫理論是不能混淆的,也是不能相互闡述和表達的,用西醫理論研究中醫不是中西醫結合的內容,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2藥物的研究

2.1中醫和西醫研究藥物的角度不同中醫治療疾病應用中藥,是從藥物的功效著手的。所謂功效,也就是藥物作用于人體后所發生的一系列功能變化,實際上講的是藥物的“功能”,比如砒霜,其功效是外用蝕瘡去腐,內服祛痰平喘;又如青蒿,其功效是清虛熱、除骨蒸、解暑、截瘧等[2]。西醫治療疾病應用西藥,講的是藥物分子在體內的代謝過程即藥物分子作用于人體后,對人體內某種分子、細胞、組織或系統的影響過程;或者某種抗生素分子在體內對微生物分子的作用過程,實際上講的“分子”或“物質”,比如多酶片、氫化可的松;又如磺胺類抗生素等都是講的藥物分子。可見,中醫和西醫在治病時,研究藥物角度是不相同的。

2.2中藥的西藥化研究是中西醫結合的一部分內容有學者認為同一患者一張處方中藥,一張處方西藥,這樣是中西醫結合。這種方法一方面浪費金錢增加患者負擔,另一方面浪費寶貴的藥物,而且易出現意想不到的不良作用,因為每味中藥所含有效成分并非單一,可能和西藥有效成分重復或拮抗。這不是中西醫結合。

中藥治療疾病有五千多年歷史,中藥確有療效。中藥學博大精深,單《本草綱目》就收集了一萬多種中藥,每一味中藥都有各自不同的功效,甚至同一味中藥,藥用部分不同,功效也不一樣,比如柴胡。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柴胡根主要成分為柴胡皂苷、甾醇、多糖、黃酮、揮發油等;而莖葉主要含揮發油和蘆丁等,不含皂苷;其揮發油主要在莖葉中,根含量甚微[3]。從柴胡可以看出,有些藥物,其藥用部分不同,所含有效成分不一樣,功效也不相同。

中醫中藥要發展要推廣,必須證明中藥有療效;中醫中藥為什么有效或者說中醫中藥有效的依據是什么,因此,研究中藥的有效成分就很有必要。要研究中藥有效成分,就必須結合現代科技,也就是應用西醫的藥物研究方法研究中藥,稱為中藥的西藥化研究。西醫學應用現代科技從砒霜中提取三氧化二砷治療粒細胞性白血病,從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療難治性瘧疾等;常用藥物黃連素就是從中藥黃連、黃柏等中提取的,其主要成分為小檗堿[4]。這是中藥的西藥化研究的最好例證。

另一方面,常用抗生素如青霉素G或氧氟沙星,假如用中醫方法研究,其功效是什么,這個問題無法回答,也無法理解。因此不能做西藥的中藥化研究。

為什么不能用中醫的藥物研究方法研究西藥,而可以用西醫的藥物研究方法研究中藥呢?或者說,為什么不能作西藥的中藥化研究,而可以作中藥的西藥化研究呢?首先,它們的研究對象是相同的,都是治病救人的藥物,是“看”得見的物質;其次,每味中藥功效的概括,是經過長期實踐后歸納總結而來,要經過相當長時期,而應用現代科技研究中藥的有效成分是用時短而且方便有效的。因此,可以進行中藥的西藥化研究,這是中西醫結合的一部分內容。

3怎樣理解中西醫結合

中西醫結合的結,是結而非集,集是聚和總合的意思,結是聯合和發生關系的意思[5]。中西醫結合可以理解為把中醫學理論和西醫學理論相聯系,各取其優勢,做到優勢互補,然后應用到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過程中,實現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的目的;為了推廣中醫藥,證明中醫藥的療效,對中藥進行有效成分研究,即中藥的西藥化研究,這也是中西醫結合的一部分內容。

4中西醫結合的意義

4.1疾病預防現代醫學即西醫已認識到,許多疾病與精神因素有密切的關系,如精神因素導致消化性潰瘍[6]。這類疾病怎樣預防呢?西醫學在這方面無具體的論述,而中醫學卻有詳細、確切、系統的闡述。

當今社會,物質生活極為豐富,但冠心病心絞痛發病率較高。在冠心病的治療中,介入療法開展較多,而球囊擴張和安裝支架非常普及,但是,在6個月或1年后,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出現冠脈再狹窄。要預防再狹窄,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中藥,取得了理想療效[7]。

在傳染病的預防當中,中醫學在這方面辦法不多,而西醫學“疫苗”方法就很有效而且簡單方便。

4.2疾病診斷現代社會物質生活豐富了,人們對健康要求比較高,許多疾病,患者要求給了明確診斷。中醫在診斷上是籠統的、抽象的、理論性的,而西醫在診斷上是具體的、準確的、實在的。如高血壓腦血管意外患者,中醫說是“中風”、“肝風內動”等所致,這的確不好理解,患者也不易接受。要明確診斷該病,就需要應用現代化設備,即西醫檢查手段,如CT、MRT或DSA。

4.3疾病治療對某一種疾病,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思考,明確中醫治療療效好還是西醫治療療效好,然后應用療效好的方法治療,以盡量減少患者痛苦,減輕患者負擔。如心臟猝死患者,心肺復蘇是最好的搶救方法,如果采用針灸或灌服中藥的方法,而放棄心肺復蘇,是不恰當的。又如發生在夏天,以發熱、全身酸痛為主證,又無“上感”癥狀的患者,經西醫手段檢查后,考慮為病毒性感染。這類患者,中醫診斷為“暑濕”感冒,應用中藥治療療效高,不良反應少,而西醫對病毒性感染治療無特效,因此,該類患者應用中藥治療就是最理想的治療方法。

4.4疾病康復許多疾病,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在腦出血停止、顱內高壓消失之后;以及各種術后恢復期患者,西醫怎么辦呢,只能采取加強營養,增強功能鍛煉等措施,靠人體自身恢復,而中醫可以采用針灸、理療等康復措施,這時中醫康復治療措施就是最好的。

總之,中西醫結合應正確理解,恰當運用,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

【參考文獻】

1印會河.中醫基礎理論.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39.

2雷載權.中藥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94-338.

3肖培根.新編中藥志.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785-787.

4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213-214.

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新華字典,第10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209-232.

第4篇

眼部堿燒傷是臨床上復雜而難治的眼病之一。堿燒傷會對組織造成嚴重損傷,可致角膜和結膜上皮壞死、脫落,角膜持續性上皮缺損,多發性上皮糜爛,角膜血管翳性混濁及瞼球粘連等嚴重并發癥[1,2]。因此對其治療就顯得非常重要。現就此綜述如下。

1組織間隙沖洗

當堿性物質進入眼內,在急救中最重要的是充分沖洗結膜囊內的有害物質。但是堿性物質很快滲入細胞間隙,通過細胞膜使細胞的pH值發生改變,引起蛋白變性和溶解,為了最大限度除去化學物質,1994年cherednichenko等[3]利用硅膠強力的吸水性能,除去堿性燒傷后組織間隙的有害物質,以減少對組織的損害和增加角膜的透明度,然后用溶于生理鹽水的凍干血漿滴眼,以改善受傷組織的營養,此法可反復進行。實際上是用營養物質進行組織間隙反復沖洗。在除去有害物質的同時,帶入營養成分。

具體方法如下:0.5%的地卡因表面麻醉,充分沖洗結膜表面和結膜囊后,用消毒的單層鏡頭紙(2cm×2cm)貼附于角膜和結膜表面,在鏡頭紙表面撒適量硅膠粉(Silicage15/40)稍稍加壓留置5~10min,連同消毒的鏡頭紙一起將硅膠全部除去,然后用營養液或10%葡萄糖液沖洗,在上皮修復之前每日1~2次,同時用溶于生理鹽水的凍干血漿滴眼。

硅膠治療時禁忌用硅膠粉直接與角膜、結膜接觸,因為硅膠的殘留異物可刺激影響角膜上皮愈合,誘發角膜潰瘍甚至穿孔。

2聯合應用表皮生長因子與纖維粘連蛋白

表皮生長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對角膜的作用有3種:(1)加速角膜上皮的愈合;(2)促進角膜基質層膠原合成;(3)促進內皮細胞的創傷修復和再生[4,5]。

纖維粘連蛋白(Fibronecein,FN)為含糖蛋白,FN對于細胞粘附和移行有重要作用,故有人稱其為生物學粘固劑。其對角膜堿燒傷的作用為:(1)堿燒傷后,受傷角膜表面的FN和基底膜本身的粘連蛋白被溶解。FN可彌補這一不足。(2)FN結構中有許多結合點,能在上皮細胞間及上皮與基底膜間起橋梁作用,加強其粘附力。(3)FN和纖維蛋白共同形成促進上皮移行和粘附的暫時性支架。(4)FN和細胞內肌動蛋白有親和力,補充外源性FN,可促使上皮細胞內肌動蛋白由球狀變成纖維狀而誘發細胞移動。對于眼化學燒傷后出現的持續性上皮缺損和進行性基質潰瘍,應用FN治療可以防止潰瘍發展,并能促進缺損愈合[6,7]。

總之,EGF促進上皮細胞再生,FN促進新生上皮細胞移行,并與基底膜牢固粘著,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3皮質類固醇激素的應用

皮質類固醇激素是一種具有多種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不僅具有抗炎作用,而且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但角膜燒傷后能否應用及如何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長期以來存在爭議。

地塞米松可顯著抑制炎性細胞的浸潤、纖維母細胞的增殖聚集和新生血管的生長,顯著抑制巨噬細胞消化功能和淋巴細胞對非特異性促分裂原和特異性抗原的促分裂能力,但對角膜膠原纖維的沉積和排列影響較小。因此對于Ⅰ~Ⅱ度角膜堿燒傷和上皮修復后嚴重角膜燒傷有較好的效果[8,9]。

在角膜燒傷后適時適量地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是有益的,但不能濫用,濫用就會帶來不良反應。因此,針對患者不同情況可聯合使用EGF和皮質類固醇激素以獲得較好的效果。

4免疫抑制劑應用

由于免疫學的發展,對此問題有了較多的研究,堿性角膜燒傷后,其變性蛋白可以成為自身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同時也發現,角膜燒傷后,角膜內的抗原遞呈細胞(antigenpresentingcell)增多,MHC-Ⅱ類抗原顯著表達[10],臨床上,應用免疫抑制劑獲得了治療效果,這些都說明角膜堿燒傷有免疫反應的參與。1984年Zierhut[11]等曾以2%環孢霉素-A(cyclosporin-ACgA)滴眼治療5例Ⅲ和Ⅳ度眼化學傷,均未發生瞼球粘連。角膜血管形成也相對減少,其中4例角膜潰瘍完全愈合。

Foster[12]等在眼燒傷動物實驗中,采用了免疫抑制劑環磷酰胺進行治療。結果發現,在對照組21眼中有18眼(86%)發生角膜潰瘍,環磷酰胺治療組19眼中有3眼(16%)發生角膜潰瘍。組織病理檢查證實,環磷酰胺組未發生潰瘍16眼角膜中缺少中性粒細胞,這說明角膜潰瘍與中性粒細胞有關。

5自家血結膜下注射的問題

自家血或血清結膜下注射,有以下幾個作用[13]:(1)稀釋有毒物質,分離組織,阻止堿性物質向深部涉移。(2)自家血或血清中含有多種營養成分,更重要的是人血清中含有a1和a2巨球蛋白和β1球蛋白,其都是膠原酶抑制劑,但在燒傷7天后,機體內出現了抗體,如果用有抗體的自家血向結膜下注射,就會產生致敏作用,加劇局部病理的過程,因此,自家血或血清結膜下注射,宜在燒傷后7天內進行。如果用0.5ml自家血或血清+抗生素結膜下注射療效更好。

6前房穿刺

眼堿性燒傷后是否進行前房穿刺和何時進行為宜,目前看法不同。堿燒傷后前房穿刺治療主要依據燒傷后房水pH值,即主要考慮房水中堿性物質對眼組織的直接損傷,而忽略了房水成分的改變對眼組織的損害作用。2004年Kuokelkoun[14]建議,早期清除前房內有害物質是治療嚴重堿燒傷的原則。陳劍等[15]發現在燒傷后房水內中分子物質(Middlemolrcularsubstances,MMs)明顯增高,MMs是一類具有生物毒性,分子量在300~500D之間。在堿燒傷24h后房水MMs明顯高于燒傷前(P<0.01)。黃一飛等[16]測得堿性燒傷后房水纖維連接蛋白(FN)含量增加,60min達高峰,以后逐漸下降,30天后才恢復正常。原慧萍等[17]研究發現患前眼部堿燒傷后房水中SOD活力與正常相比明顯下降。

因此,嚴重眼堿燒傷時,前房穿刺除了降低pH值所直接造成的損傷外,還可清除房水中異常毒性物質加速房水更新,促進代謝,減少和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對嚴重的眼前節堿燒傷后7~10天內前房穿刺具有積極意義。

7中醫中藥治療

中醫學認為,球結膜為白睛,五輪中屬氣輪,內應于肺;角膜為黑睛,五輪屬風輪,內應于肝。氣輪風輪唇齒相依、經絡相連。在堿燒傷的急性期和修復期(燒傷后2周內)患者常出現畏光、流淚、疼痛,球結膜充血壞死、角膜混濁、潰瘍等癥狀[18,19]。任征等[20]認為此系堿毒入目,灼傷白睛、黑睛,化熱生風,風火熱毒相搏、侵營入血而釀成氣輪風輪之重癥。關鍵是“毒”、“熱”、“風”三者。所以治則為清熱解毒、涼血祛風。擬用解毒涼血湯:銀花20g,丹參20g,元參15g,黃芩15g,甘菊15g,丹皮15g,茯苓15g,山梔12g,桑葉12g,蟬衣9g,川連4.5g。炎癥劇烈者改銀花30g,大便干結者加生大黃6g(后下)。并發癥期(燒傷2周后),治擬滋陰降火、養血退翳,擬用降火退翳湯:生地20g,丹參30g,元參15g,丹皮15g,麥冬15g,黃芪15g,澤瀉15g,甘菊15g,木賊草15g,白術12g,白蒺藜9g,茯苓15g,防風6g。角膜潰瘍久不愈合者改黃芪為30g。以上中藥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10天為1個療程,一般連服2~3個療程。

【參考文獻】

1趙世來.角膜燒傷基礎研究和治療.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1,10(10):734.

2HeJ,BazanNG,BazanHE.Alkali-inducedcomealstromalmeltingpreventionbyanovelplatelet-activatingfactorreceptorantagonist.ArchOphthalmol,2006,124(1):70-78.

3CherednichenkoLP.OftalmalZhulnal,1994,49:357.

第5篇

我院對2000年3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大腸癌患者45例,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有效地延長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大腸癌患者45例,其中男32例,女13例;年齡24~75歲,平均年齡49.3歲;病程1~6年。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乏力、腹痛、腹瀉、便秘、便血、便膿、消瘦以及腸梗阻等癥狀。患者接受大便隱血檢查、直腸指檢、直腸鏡、結腸鏡、鋇灌腸、超聲及病理等檢查,并根據患者具體病情不同采用CT或核磁共振,確定病變擴散范圍以及腸管受癌腫侵犯層次。經確診,升結腸癌14例、降結腸癌5例、乙狀結腸癌3例、直腸癌20例,橫結腸癌3例。合并腸梗阻5例,心血管疾病6例,貧血3例,發現腹腔廣泛浸潤3例,淋巴轉移4例,肺轉移1例,骨轉移1例。中國改良Dukes分期:A期13例,B期21例,C期9例,D期2例。按Border分期,Ⅰ期14例,Ⅱ期22例,Ⅲ期5例,Ⅳ期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手術及術后化療,卡氏(Kamofsky’s)評分為60~90分[1]。

1.2治療方法

1.2.1手術治療:DukesD期2例患者行姑息性切除術,其余患者根據病變部位不同,分別采取根治性右半結腸切除術13例,左半結腸切除術5例,乙狀結腸癌根治術3例,直腸癌腹會陰聯合切除術11例,直腸前切除術8例,橫結腸癌根治術3例。所有患者術后均行化療、免疫治療和中藥治療。

1.2.2化療方案:①OLF方案,其中奧沙利鉑(OXA)130mg/m2,第1天;亞葉酸鈣(CF)100mg/m2,然后聯合5氟尿嘧啶(5Fu)750mg/m2,第1~5天均靜脈滴注;3周為1個周期,化療3個周期以上。②采取MF方案,其中氨甲蝶呤(MTX),200mg/m2,第1天,5Fu1200mg/m2,靜脈滴注第2天,MTX給藥24h后,給予四氫葉酸鈣25mg肌內注射,1次/6h,注射8次,24h內補液2500ml。同時靜脈滴注150mg碳酸氫鈉以堿化尿液。每15天為1周期,化療3個周期以上。③情況較差、骨髓脆弱患者,采取口服FT207或UFT,聯合左旋咪唑1年。每周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各1次。

1.2.3免疫治療:免疫治療時間選定在手術、放化療前療后進行:白介素220萬U肌內注射,隔天1次,4周為1個療程。

1.2.4中藥治療:患者術前、術后均可積極給予中藥辨證論治,術前以濕熱內蘊型、瘀毒內阻型為主,術后以脾腎陽虛型、肝腎陰虛型和氣血雙虧型為主并依據患者體質酌量加減藥量。按大腸癌常見的臨床5型中醫分型[2]:濕熱內蘊型、瘀毒內阻型、脾腎陽虛型、肝腎陰虛型和氣血雙虧型給藥。①濕熱內蘊型:蒼術、白術各10g,生薏苡仁30g,茯苓10g,厚樸10g,野葡萄根30g,龍葵30g,敗醬草30g,白頭翁20g,延胡索10g,紅藤20g。②瘀毒內阻型:三棱10g,莪術10g,敗醬草30g,紅藤30g,馬齒莧30g,菝葜30g,龍葵30g,蛇莓30g,兒茶10g,厚樸10g,土茯苓30g,貓人參60g,蛇舌草30g,藤梨根30g,半枝蓮30g。③脾腎陽虛型:黨參20g,蒼術、白術各10g,茯苓10g,補骨脂10g,肉豆蔻10g,干姜6g,石榴皮10g,生黃芪30g,生薏苡仁30g,炙甘草6g,老鸛草10g,兒茶10g。④肝腎陰虛型:炙鱉甲20g、龜板20g、青蒿20g、地骨皮20g,柏子仁30g、郁李仁12g、火麻仁6g,三棱10g、莪術20g。⑤氣血雙虧型:黨參15g,生黃芪30g,茯苓30g,肉桂6g,柏子仁20g、炒棗仁50g、遠志30g,砂仁20g、焦白術20g,蔻仁10g,炒谷芽12g,炒麥芽25g,陳皮15g,地榆20g,槐花炭6g,血余炭6g。以上各藥煎湯內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根據患者病情治療1~3個療程。

1.3療效評價

按照WHO制定實體腫瘤近期療效評價標準[3]確定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治愈:根治性切除術后癥狀消失,切口愈合,無并發癥,腫瘤完全消失,維持4周以上;好轉:姑息性手術后,癥狀改善,腫瘤最大直徑和最大垂直橫徑乘積縮小50%以上,無新的病灶出現,維持4周以上,或縮小低于50%但增大低于25%;無效:腫瘤最大直徑和最大垂直橫徑乘積增大25%以上,或有新的病灶出現。

2結果

治愈21例,好轉16例,無效8例。觀察患者經治療后1、2、3年的生存率、復發率,分別為86.7%(40/45)、24.4%(11/45),75.6%(34/45)、42.5%(17/40),48.9%(22/45)、26.5%(9/34)。毒副反應情況,患者對癥服用中藥后,出現白細胞下降9例,出現嘔吐12例。

3討論

手術治療大腸癌是臨床上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但在行根治性切除術后,仍有1/3左右的患者出現復發及轉移,通過化療和免疫治療,甚至生物和基因治療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延長生存時間,在治療大腸癌的同時都無可避免地損害了機體的正常功能,化療常引起胃腸道反應、骨隨抑制等毒副作用[4]。中藥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機制可能是抑制腫瘤細胞壁的生長、DNA的合成和癌細胞分裂,破壞腫瘤細胞蛋白質等分子機制。根據中醫對大腸癌的5種分型,辨證施治,對癥給藥,并且根據患者不同時段機體狀態不同,酌量調整中藥配伍和劑量,合理地對患者進行綜合辨證,可取的理想療效。

中醫認為,正氣不足、濕毒瘀滯凝結,為大腸癌的基本病機,再加手術創傷,更損正氣。臨床研究中,我們將大腸癌分為臨床常見5型,濕熱內蘊型、瘀毒內阻型、脾腎陽虛型、肝腎陰虛型和氣血雙虧型。各型之間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大部分大腸癌術后患者的辨證分型以虛為主,此乃共性。脾虛濕蘊型,治以健脾益氣,理氣化濕;氣血雙虧型,治以益氣養血;脾腎陽虛型,治以溫補脾腎;肝腎陰虛型,治以滋補肝腎。所有病例都表現出脾虛。除脾虛濕蘊外其他證型患者也存在著脾虛的改變。大腸癌術后脾胃之氣大傷,加之化療藥物的應用使脾胃之氣更虛。治療中強調手術和化療的同時應用中醫辨證施治,注意補脾益氣對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減輕化療過程中的不適癥狀,均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目前臨床單獨應用中醫藥治療大腸癌,尚缺乏理論及系統化的研究,中醫藥在這個領域的基礎與臨床兩個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強。另外對中醫藥相關藥理的研究仍顯不足,今后應加強中藥抗癌機制的實驗研究,將現代醫學的檢查及實驗方法等運用于中醫藥的研究開發之中。

【參考文獻】

1李忠主編.臨床中醫腫瘤學.第1版.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3.

2吳文江,范小華,羅湛濱,等.大腸癌辨證分型.中華國際醫學雜志,2001,4:382383.

第6篇

膽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過多的含有膽汁的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胃,導致胃黏膜炎癥的消化系統疾病,病因較為復雜,臨床上亦無特效治療藥物,給廣大患者造成了極大的痛苦。筆者在臨床工作中通過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觀察了180例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收到了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80例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均為2005~2007年兩年來門診就診病例,均參照《3200個內科疾病診斷標準》[1]予以確診,其中男87例,女93例,年齡18~75歲,病程3個月~10年以上。

1.2分組情況將18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其中對照組88例,男42例,女46例;治療組92例,男45例,女47例。

1.3癥狀與體征見表1。表1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

1.4胃鏡及病理情況見表2。表2兩組患者胃鏡及病理情況

1.5治療方法

1.5.1對照組西利片(每日3次,每次5mg,餐前15min服用),維生素B6(每日三次,每次20mg),奧美拉唑膠囊(每日2次,每次20mg)。

1.5.2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清胃湯”。基本方組成:柴胡、枳實、白芍、香附、黃連、石菖蒲。隨癥加減:口苦較甚加金錢草,納呆加神曲、山楂,口干加沙參、麥冬。以上藥物加水煎煮,取汁200ml溫服,每日2次。

1.5.3治療時間兩組藥物四周為一個療程,連用兩個療程。

1.6療效觀察

1.6.1療效標準顯效:癥狀消失,胃鏡復查未見膽汁反流,黏液糊清,胃黏膜炎癥消失;有效:癥狀減輕,胃鏡復查膽汁反流明顯減少,黏液糊稍混,胃黏膜炎癥減輕;無效:癥狀無好轉或加重,胃鏡復查仍有膽汁反流或加重。

1.6.2療效觀察見表3。表3兩組治療結果經統計:對照組顯效72例,占81.8%,有效10例,占11.4%,總有效率93.2%;治療組顯效60例,占65.2%,有效12例,占13.0%,總有效率78.3%,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

2討論

膽汁反流性胃炎病因較為復雜,多是由于神經功能紊亂或幽門括約肌舒縮功能障礙而引起,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類。原發性即非手術原因引起,繼發性則是由于手術(如胃大部切除術、膽囊切除術、幽門成形術等)原因引起。現代醫學認為膽汁反流性胃炎發病機制為中樞神經系統及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失調而導致幽門失去正常的舒縮功能,或術后幽門喪失,導致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胃,對胃黏膜產生損害。在祖國醫學中,膽汁反流性胃炎屬“胃痛”、“嘈雜”、“嘔吐”范疇。《內經》曰:“善嘔,嘔有苦,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病機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本病病位在脾胃,又與肝膽密切相關。由于肝膽失于疏泄而致脾胃升降失司,胃氣上逆,即出現胃痛、嘔惡、口苦等癥。故治則應以疏肝和胃為本,并清熱利膽,自擬“清胃湯”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實行氣,兩藥合用升清降濁。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柴胡、枳實對胃排空及小腸推進功能能起促進作用[2],白芍柔肝理脾,緩急止痛,香附行氣解郁,黃連為清中焦熱之主藥,石菖蒲化濕理氣解郁,并能有效調節植物神經功能。西藥西利和維生素B6可增強平滑肌收縮,促進胃腸排空,使膽汁向下排泄,同時維生素B6亦可調節植物神經功能,奧美拉唑保護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減少反流。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較純西藥治療具有更好療效,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第7篇

1.1中藥內服和外用中醫傳統醫學認為,本病屬“痹證”范疇。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是其病理基礎。風寒濕邪外襲,致濕淤內積,氣機阻滯,故腫痛并見。治以活血止痛,祛風濕,補肝腎。洗膝方中紅花、丹參活血化淤,消腫止痛[2];伸筋草、花椒、制草烏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桂枝溫經通陽;桑寄生、牛膝補益肝腎,并引藥下行[3]。中藥熏洗具有明顯的消炎、鎮痛作用,可以有效地消除關節囊及滑膜炎癥,松解關節黏連,恢復關節囊和關節韌帶彈性,改善骨內微循環,降低骨內壓,直接改善疼痛癥狀,達到治療目的[4~6]。

1.2針灸治療針灸療法在骨傷科臨床上應用廣泛。針灸治療可分為針刺法、刺絡拔罐法、火針溫灸拔罐法、水針穴位注射法。各種治療方法在取穴上較相似,主要以局部取穴為主,如常取血海、膝眼、委中、陽凌泉、陰凌泉、梁丘、足三里等。針灸的根本作用在于消除膝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肌附點的急性損傷或慢性勞損所致的無菌性炎癥,改善整個膝關節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而收到治療效果。

1.3透明質酸鈉關節腔內注射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適用于該病的中后期。每次每膝注入透明質酸鈉2ml,連用3次即可。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可改善滑液組織的炎癥反應,增強關節液的黏稠性和性,保護軟骨,緩解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7]。

1.4手法治療手法治療適用于該病中后期,特別是當膝關節功能受限時最適宜。用揉、、推、拿等法松解膝關節周圍的肌肉,接著鏟、刮、彈、撥及上、下、左、右推擠髕骨,最后用被動加力過伸、過屈膝關節的重手法以恢復其屈伸功能,并囑病人加強股四頭肌的等長、等張鍛煉[8]。

1.5功能鍛煉本病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患肢功能鍛煉。以主動不負重活動為主,先作增強股四頭肌肌力練習,再逐漸練習關節活動。對膝關節的結構、功能做全面評價,制定合理的運動量,通過各種保護措施降低關節面壓力、扭轉力,維持和改善肌肉的張力,防止關節損傷和過度受壓。一般情況下,每日鍛煉不少于30min,盡力屈伸膝關節不少于60次。囑病人日常生活中,堅持少負重,多活動,動靜結合,交替并用,以鞏固療效。

2手術療法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手術治療方法,目前主要分兩類:一是保留關節面,以減輕疼痛,改善功能,延緩骨關節炎發展為目的的手術,包括截骨術、肌肉松懈術、關節清理術、軟骨下骨鉆孔術、軟骨移植術[9],以及近年發展起來的細胞移植、生長因子和基因治療等;另一類需切除關節面,如關節切除術、關節融合術,和目前應用最多的人工關節置換術等。近年來由于關節鏡技術迅速普及和發展,運用關節鏡治療本病的技術也越來越成熟。在關節鏡下手術有創傷小、恢復快、療效好、并發癥少的優點,值得提倡。關節鏡下可徹底檢查關節內的病變,針對病變給予治療,如取出大的游離體,咬除骨刺,修整磨平關節面等[10,11],從而改善關節的活動度,緩解膝無力;清除引起關節積液的增生滑膜,減少滑膜炎滲出的性狀改變的滑液,改善關節內環境,促進損傷的軟骨修復[12],從而改善關節的活動功能,緩解疼痛。

3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祖國醫學中屬“痹證”范疇。中醫認為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是該病的病理基礎,而氣機阻滯、濕淤內積、經絡不通是腫痛的關鍵。西醫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老年性退行性疾病,其發生常與年齡、遺傳、負載過重、關節活動過度、肥胖等因素有關。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的目的是減輕關節疼痛,促進功能恢復,其中增強肌力,提高關節穩定性是關鍵。縱觀非手術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形式上有許多不同,但它們的治療機理是一致的,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解除膝關節周圍肌腱、韌帶、筋膜的緊張狀態,促進關節軟骨的新陳代謝,從而達到改善膝關節功能的作用。筆者以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非手術療法綜合治療,療效更佳,值得提倡。隨著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發展,臨床上對于治療本病運用手術治療也比較廣泛,特別是關節鏡技術迅速普及和發展,使治療本病的手段越來越豐富。運用關節鏡技術的優點,并加以關節腔內注入透明質酸鈉,可恢復關節組織的黏彈,重建其對關節組織的保護作用,減少炎性遞質對痛覺感受的刺激,營養軟骨,抑制軟組織的粘連,從而能更好地改善關節的活動功能,緩解疼痛。

【參考文獻】

[1]劉云峰.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96例[J].中醫實用雜志,2005,12(12):740.

[2]陳朝暉,曹日隆.中藥外治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研究進展[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4,23(4):62.

[3]李剛.中醫藥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研究進展[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3,22(6):56.

[4]劉建志,李英.中藥熏洗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160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2,10(4):38.

[5]粱志強,張葆青,石寧雄.金桂外洗方濕熱敷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2,19(1):20.

[6]唐廣應.中藥熏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30例報告[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5,27(1):44.

[7]張德輝,薛剛,黃昌林.應用透明質酸鈉對關節鏡術后膝骨關節炎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2,6(12):1730.

第8篇

現代醫學教學活動中的西醫內科學是臨床專業課的組成部分,其也是醫學生的基本學習內容所在。現階段,中醫藥高職高專院校的中醫專業教學活動的開展為三年制專科,對西醫內科學的相關內容有所涉及。通過對中醫院西醫內科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設計,以此來提升教學活動的開展成效是十分必要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學內容既需要對教學病例的選擇有效運用,也需對多媒體技術積極落實,以此來實現對現有教學方式的優化升級,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讓教學活動的開展成效得以顯著提升。

一、西醫內科學在中醫教學活動中的表現分析

1.知識講解內容較為復雜,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效

針對于西醫內科學的教學是每一教師都需要面對地問題所在。因為西醫內科學每個疾病的講解內容包括概述、病因和發病機制、病理、臨床表現、實驗室與其他檢查、診斷與鑒別診斷、治療等7大部分,有的用1學時,最多2學時講解,同時要針對重點有層次地講解,易造成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沒有時間思考。

2.課程設置存在著嚴重的不足

在課程設置方面,我國大部分中醫藥高職高專院校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西醫內科學在課程設置方面,從課時到內容,都存在嚴重的不足和缺陷。就西醫內科學的課時而言,連中醫課時的二分之一都沒有占到;而舊西醫內科學的教材《西醫內科學(第三版)》來講,內容繁復,重點不清,導致教師在講課的時候都不得不在有限的課時內將繁復的內容講授給學生,從而導致學生的理解和接受效率也不高,致使臨床實踐的過程中,不僅知識不夠用,動手能力也非常欠缺。

3.學生無法在短暫的臨床見習中實現對書本知識的融會貫通

因為中醫藥高職高專院校不少學生的見習單位往往是中醫院,這也就使得學生難以在短暫的臨床見習中,加深對西醫內科學認識。大多數中醫院的分科不細,病種有限,加之醫院的水平參差不齊,不能滿足臨床見習帶教的要求

二、中醫藥高職高專院校加強西醫內科學教學方法實踐建議

1.加強實踐教學內容與模式的重構以提高臨床診治能力

相較于其他專業來講,醫學專業不僅需要具備充足、科學的理論知識,而且要求有一定的實踐動手能力。因此,中醫藥告知高專院校在改革和優化西醫內科教學模式時,必須對實踐教學加以高度重視。將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資格證考試三者有機的結合起來,重點進行實踐教學內容與模式的重構,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理論,再通過理論指導實踐,在反復的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過程中,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積極性,同時還能促進學生動手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

一是開展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階段性實踐教學,可以分別在課程前一學期、課程中、課程后一學期進行臨床相關實踐,形成創新的階段性實習模式。課程前實踐主要增強學生對臨床疾病的感性認識。二是可以實行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模式在臨床實踐中,由帶教完成,先對學生展示疾病的典型病例,提出問題,然后去病房接觸患者,先問診再進行體格檢查,然后再進行輔助檢查及相關診斷技術,提出診治方案,書寫病歷及開具醫囑,帶教老師總結及指正。

2.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改革教學內容

理論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服務于社會需求。因此,在改革西醫內科學教學內容時,應當充分了解市、鄉、鎮的中醫藥、衛生所等單位對高職高專院校中醫學專業崗位的相關需求,包括理論和技能。在充分了解之后,在根據具體的需求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從而確保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西醫內科學專職畢業生。

一是開設西醫內科學的導論課使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疾病,理論學習后組織學生深入病房進行4學時的臨床見習,使學生早期進入醫生角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自覺性。

二是理論教學內容與模式重構提高基礎理論知識的水平及利用度。我們建議優化課程結構,調整授課順序,例如考慮疾病發生的季節,按照季節的不同,講授相應的疾病,如腦血管疾病在冬季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季節,為讓同學們見習到更多的典型病例,我們打破原來按照教材和教學大綱編排的授課順序,冬季安排腦血管疾病的教學。

3.改革教學方法以提高授課質量

一是床邊教學法的應用。床邊教學法,又稱現場教學法。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醫院中去了解和收集病例,檢查病人的體格,再提出輔助檢查的項目,然查看輔助檢查的詳細結果,自己提出診斷和治療措施,寫出病歷,最后與醫院的病歷進行對比,帶教老師講評。此法使學生真正接觸患者,學習印象深刻。二是強化案例導入法的應用案例導入法。三是嘗試應用情景模擬法。教學過程中,學生將分組扮演患者與醫生的角色,體現問診、查體、診治的全過程,使學生既真正體驗當醫生的感覺,又實實在在體驗到作為患者的滋味。

第9篇

英文名稱:Journal of Chinese Integrative Medicine

主管單位:上海市衛生局

主辦單位:上海中西醫結合學會;上海長海醫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2-1977

國內刊號:31-1906/R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2003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第10篇

論文摘要:目的:探尋中醫藥發展中的阻力與隱患,說明中醫藥的繼承是創新的基礎。方法:以在中醫藥大學的學術講座和與學生的座談與臨床調查反應出來的現象看其本質。結果:很大一部分學生入學后對中醫沒有興趣,部分畢業生臨床實習不懂診脈、識證、立法、用藥,只會看西醫的診斷指標辮病施藥。結論:中醫教育從招生弊病到教學課程順序沒有按階段性設笠,一味追求現代化的創新,應激發畢業生在臨證過程中靈活運用中醫與現代醫學辮病相結合的方式治療單純西醫藥治不了的疑難病癥。

1問題

1.1中醫藥大學的學生人學后對中醫沒有興趣

中醫藥大學的學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當中醫課程開課后對中醫藥沒有興趣,不愿學習中醫,認為難懂不好理解。

1.2中醫藥大學的學生學習中對中醫藥課程產生厭煩

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對中醫沒有興趣,產生消極厭煩情緒,成績普遍較差。

1.3中醫藥大學的學生畢業后對中醫產生懷疑

一部分畢業生進人實習時,遇到病人時不知如何診脈、識證、立法、用藥,即使勉強處方,都要根據西醫的診斷指標辨病用藥,療效極差,因此對中醫產生懷疑。

2原因

2.1中醫院校招生的誤區

中醫教育從歷史上都是以家傳,師傳形式為主,20世紀50年代隨著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地創辦了中醫學院,隨后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也創辦了中醫學院,但是,由于近代一直是以西方現代醫學占主導地位,招生的質量和要求模糊,時至今日,中醫藥院校的招生仍然采用西醫藥大學的招生標準,從理科學生中招生,這就給中醫藥的發展和前進埋下隱患。中醫藥來源于傳統的中華文化、人文科學,沒有中華文化底蘊,就無法理解經典中的哲學理念和人文自然,要學好中醫也很不容易。

2.2中醫院校的教學課程設置順序有誤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中醫藥教育要以中醫藥為專業,理科學生本來就對中醫藥很難發生興趣,而中醫藥教育的教學課程設置順序不合理,學生一人學首先灌輸的是西醫藥學基礎知識和外語,由于理科學生對現代醫學接受能力快而強,一開始就把思路和觀念引向現代醫學,當以后進人中醫藥課程時,文科知識差,觀念轉不過來,對傳統經典文化沒有興趣,逐漸產生厭倦心理,隨即失去信心,甚至誤解中醫學術。

2.3對中醫學基礎理論教學進行客觀化教學模式改造

中醫學基礎理論首先是繼承,功底扎實后才可創新,一味追求現代化而把中醫基礎理論看作是滯后的,缺乏細胞、分子以及基因等微觀水平和現代科學試驗,從而進行客觀化教學模式的改造,完全割斷中華傳統文化與中醫藥學的聯系,使學生思維西化,對中醫產生厭倦和懷疑。

2,4臨床實踐課程少,紙上談兵多

中醫畢業生要注意臨床實踐,跟導師臨證治療,讓學生樹立起信心,不要讓西醫的診斷指標牽著鼻子走。畢業論文追求分子水平,基因水平,把西醫現代化的東西全部搬到中醫中來搞中醫藥現代化,失去主次,造成畢業生不懂用望、聞、問、切的四診,來辨證施治,結合西醫的診斷、生理、病理等知識取長補短,或中西結合提高臨床療效,追求紙上談兵,結合不到臨床實踐,失去了中醫學的生命力。

3改革

目前中醫藥的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尤其近幾年,國家對中醫藥事業的扶持政策極好,中醫藥院校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3.1中醫藥院校招生改革

中醫和西醫是兩種不同的學術體系,所以招生方式也一定要有區別,一定要從文科生中招生。

3.2中醫藥院校要以中醫教育為主

中醫藥院校要從教育內容、課程體系和順序教學安排等方面保持中醫藥特色的的前提下,先安排一些傳統文化、人文科學、哲學、中醫基礎理論及中醫各科,經典著作。然后,再注人現代自然科學、西醫基礎、生理、病理、分子、基因等現代科學知識。在完全繼承了中醫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再接收現代科學技術,才能達到培養出創新發展的中醫人才。

3.3加強臨床帶培

中醫是實踐醫學,要選擇純正的名中醫帶培畢業生,使學生掌握四診要點,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要點,能夠在臨床中治療常見病、多發病、治療單純西醫治不了的怪病、奇病、疑難病,培養出真正的名醫大師,中醫藥才能發展。

第11篇

論文摘要:培養高素質、創新型高等中醫藥人才是新時期中醫藥教育的目標。文章通過分析現行中醫教育制約人才成長的因素,提出從培養周期、課程體系、教材、教學方法、實踐、考核等環節的改革來構建創新型高等中醫藥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建國50多年來,中醫藥教育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實現了由傳統教育方式向現代教育方式的轉變,基本形成了現代中醫藥教育體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醫學科學的發展,新時期對醫學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原有的高等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和中醫教育體系由于發展滯后,已不能滿足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中醫藥復合人才的需要。 

1現行中醫教育制約人才成長的因素 

1. 1學制太短 

    現行中醫教育普遍實行五年制培養,七年制專業只是少數院校開設。通過五年培養周期培養出來的學生存在基礎知識不甚牢固、動手能力不強,中西醫都懂一點但都不精的情況。 

1.2培養目標存在誤區 

    一是求全:將中醫藥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醫療、科研、教學型的高級中醫藥人才。二是求備:中醫藥高等人才培養追求中、西醫兼顧這種培養目標的定位。但兩種醫學領域里各自龐大的理論體系和大量的臨床實踐要求,在短短的幾年時一間里,不可能完成設想的培養計劃。 

1.3課程體系重復繁瑣 

    課程設置存在以下弊端: 

    (1)中醫學科界限不清,中醫課程內容與課程界限不清,內容大量交叉重復。 

    (2)素質教育薄弱。 

    (3)課程結構單一,造成基礎過窄。 

    (4)反映在中醫課程體系上的中醫理論無明顯進展,臨床課程停留在證型論治上,缺乏臨床思維訓練,學生臨證能力差。 

    (5)西醫課程知識模塊沿用了西醫院校的主干課程體系,在教學內容上實行壓縮式教學,理論與實踐脫節,造成學生處理病房工作及危急重癥能力差。 

    (6)中西課程之間,缺乏溝通、比較的橋梁課程,未能達到整合目的。 

1.4教材編寫滯后 

    內容陳舊,且重復無序,教材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很大。 

1.5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 

    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被割裂為兩個互相獨立的階段,臨床實習僅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臨床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上與理論教學難以保持前后一致,學生臨床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明顯不足。 

1.6綜合素質培養不夠 

    重專業學習,忽略其他自然科學特別是人文社科知識的學習。導致學生人文素質和綜合能力較差,知識面窄,適應社會能力差。 

1.7考核制度死板 

    考試以考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為主,忽視了臨床能力的培養。 

2構建創新型高等中醫藥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筆者認為,在教育理念革新的前提下,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構建高等中醫藥教育體系。 

2. 1培養周期 

    現代社會的中醫院已經遠非與傳統意義上的中醫診所相比較,因此對中醫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醫學知識的系統性要求不斷增高。為了保證中醫人才的培養質量,必須要有足夠的培養周期。在調研分析基礎上,探討高等中醫教育人才培養學制的合適年限。 

第12篇

2011年3月18日,“中華醫學論文獎”(風濕免疫領域)扶他林杯第一次專家評審工作會議于北京諾富特和平賓館圓滿舉行。會議由中華醫學會雜志社游蘇寧社長、“中華醫學論文獎”風濕免疫領域評審組組長栗占國教授主持,來自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上海仁濟醫院、四川華西醫院、湖南湘雅醫院等全國各地的風濕免疫領域核心專家、醫學核心期刊主編、編審等二十余人匯聚一堂,對“中華醫學論文獎”的評審流程、評審制度、評審標準進行了深入研討與交流。

“中華醫學論文獎”評選活動由中華醫學會發起并主辦,是我國醫學論文的專屬獎項,2011年是中華醫學論文獎啟動年、風濕免疫領域是“中華醫學論文獎”2011年度首批開展的學科、本次會議是風濕免疫領域的第一次專家工作會議。游蘇寧社長宣布了“中華醫學論文獎”(風濕免疫領域)扶他林杯專家評審組聘任決定,并在致辭中對該獎項評選活動的背景及意義作了深入闡述:首先, “中華醫學論文獎”評選活動的展開,將在醫學領域樹立學術論文典范,引導高水平研究論文投向國內優秀期刊。近年來,我國醫藥衛生期刊論文的整體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中華醫學論文獎”的設立,將會進一步提升我國醫學期刊論文的質量與影響力,通過評審表彰機制,樹立優秀論文典范,鼓勵具有較高學術影響力的優秀、原創作品在國內高水平的期刊上發表。其次,可以凈化學術氛圍,規避模仿、抄襲、剽竊等學術創作上的不良風氣。本著提倡原創、表彰創新、激勵貢獻的宗旨,將會逐步在行業內樹立并宣揚原創、科學、務實的醫學論文創作觀,為推動我國醫學期刊向高水準方向邁進做出貢獻。

“中華醫學論文獎”的評選將會分學科領域、分年度逐步鋪開,各學科領域設立“醫文影響力提名獎”、“醫文影響力獎”、“醫文創新獎”、“醫文貢獻獎”、“醫文典范獎”等獎項。“醫文影響力提名獎”由萬方數據根據論文的綜合影響力客觀評價指標如論文的被引指數、非相似指數等評價篩選產生;其他獎項采取專家隨機分組、交叉評審、推薦與投票復議的方式產生。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醫藥事業部總經理張秀梅出席本次會議,并對此項目提供技術支持。本次活動的成功組織與實施將為在其他學科的推廣應用積累寶貴經驗。

栗占國組長主持會議,介紹了“中華醫學論文獎”的評審工作流程,專家評審工作制度。他強調,“中華醫學論文獎”的評審要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公信的原則,全程接受專家、讀者、作者的監督;專家推薦或舉報要書面提交的理由,經評審復議會專家集中討論,確定獲獎名單。最后,栗占國教授對“中華醫學論文獎”(風濕免疫領域)扶他林杯2011年評審工作做出了具體部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寨沟县| 武山县| 灌云县| 娄烦县| 甘孜县| 攀枝花市| 辽阳市| 独山县| 平果县| 宁城县| 湟源县| 厦门市| 鄂州市| 大姚县| 天镇县| 和平县| 屯门区| 芜湖市| 西峡县| 嘉黎县| 富源县| 五指山市| 林周县| 桐梓县| 自治县| 蒙山县| 周宁县| 崇明县| 扎赉特旗| 吉水县| 满城县| 彰化县| 中山市| 贵德县| 顺昌县| 马关县| 额尔古纳市| 黄石市| 马公市| 遂川县| 封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