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5 23:14: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西醫理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中醫學本科畢業論文中的相關問題
畢業論文是畢業生在大學學習期間知識的綜合體現。由于學生重視程度不夠、投入精力不足,對畢業論文態度不認真,思想上不夠重視,論文抄襲現象嚴重,真正屬于自己原創的論文不多,缺少親身實踐、病例資料不詳實。從近幾年中醫學本科畢業論文中發現,許多學生中醫基礎知識較薄弱,缺乏規范的中醫術語,沒有完整的中醫病因病機、辨證論治思路,畢業論文的立題依據、中醫機理闡釋不明確,僅一筆帶過,大片幅的是西醫內容。這種中醫理念逐漸淡化現象必須予以糾正。同時論文引文數量少、吸收信息能力不足。引文數量是衡量論文作者吸收信息能力的指標之一,一般情況下,引文量愈大,說明作者吸收文獻信息的能力就愈強,引文內容反映作者的研究動向和理論依據,引文數量則反映出作者的研究環境和所掌握的相關信息量,引文年代是測評論文新穎性的標志之一。但大多數論文引文數量太少,有的只有3~4個,綜述引文也不足10個,說明在完成論文的過程中查閱資料太少,沒有投入足夠的精力,沒有全面了解該方向的研究進展,當然也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綜述的意義不大。
由于缺少相應激勵獎罰政策,指導教師責任心有待加強。對一般學生來說,畢業論文的合格與優秀對畢業證、學位證的獲得影響不大,從這點來說學生做好畢業論文的積極性不高,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認真撰寫。個別指導教師臨床工作較忙,指導力度不夠,對指導教師也缺少相應獎勵政策,指導畢業論文沒有計入教學工作量,優秀畢業論文的指導教師沒有給予表彰和獎勵,這也是影響指導教師積極性的原因之一。
2.思考與對策
2.1 端正態度,提高認識,強調畢業論文的重要性
本科畢業論文的撰寫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實踐過程,是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一種有效途經。通過撰寫畢業論文,加深了學生對某一具體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知識面,熟悉和初步掌握了科研論文的基本格式和撰寫過程,鍛煉了文字歸納和邏輯推理能力,對學生今后從事科學研究有指導作用,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中醫學本科畢業論文是畢業生對中醫學領域的現實問題或理論問題進行的科學研究和探索的實踐,是對教學成果的綜合檢驗。對指導教師的科研水平和責任意識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因此,要強調畢業論文的目的、意義和作用,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
2.2 強化中醫基礎知識教育、增強中醫藥研究信念
中醫學院培養出來的中醫藥人才的認識方式和思維模式對中醫藥發展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中醫基礎知識教育奠定了學生今后從事中醫學的基石,應該重視中醫藥基礎理論教學,增加基礎課比重,注重挖掘、提練中醫寶庫的精華。因為只有在領會透徹、掌握中醫理論精華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對中醫創新思維有所啟發,也才有可能找到發展中醫質的飛躍之起點。
從跨入中醫藥院校大門開始就要讓學生樹立中醫理念,熱愛中醫藥學,對新生進行中醫藥輝煌歷史及未來發展的形勢教育,讓其有信心、有責任從事中醫藥研究。在中醫理論意識尚未建立之前,西醫課程最好晚些加入,一方面在強化理解陰陽五行、藏象理論,一方面又溶入人體解剖學、生理學,會使學生思維混亂,相信其一,難解其二。要求學生必須重點掌握中醫基礎、中藥學、方劑學、中醫診斷學基礎課程,適當延長教學課時,以便學生理解記憶,有些內容強迫背誦也是必須的,有了扎實的基本功,不但強化了中醫理念,也有益于后期臨床課程的學習。
教師的教學態度,對學生中醫學研究思維的引導非常重要。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對本門課程熟悉的基礎上,要有自信,充滿熱情,對中醫藥研究充滿希望,要讓學生對中醫學有驕傲感和使命感。強調中醫藥研究的優異成績,客觀認識中醫藥的優勢及中西醫的差別,不要片面擴大、過多流露中醫學的不足。每門課程可根據學科人員研究優勢重點講授部分章節,更好地達到熟練自信,讓學生對這門課程更加有興趣、有熱情,也可能從此就確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并終身為之奮斗。
2.3 建立和完善畢業論文規范化管理機制、強化過程管理
提高質量意識、強化過程管理、抓好畢業論文的管理工作是培養高素質中醫藥人才的重要措施。應充分認識本科畢業論文在人才培養中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始終把做好此項工作作為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來抓,牢固樹立質量意識,形成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本科畢業論文的撰寫一般要經過選題、查閱文獻資料、開題報告、科學實驗或臨床觀察、編寫提綱、撰寫初稿、修改定稿等幾個階段。要求指導教師與學生充分交流,培養學生學術研究素質和創新思維能力,對畢業論文的格式、寫作規范、文獻資料查閱、病例收集、數據處理等提出全面的規范要求。程序勿過于形式化,真正做到選題、開題、指導、完成、答辯過程的完整性。
2.4 舉辦論文寫作培訓班,提高學生撰寫論文水平
開設畢業論文寫作課程,舉辦中醫藥科研選題與設計、臨床研究方法、醫學統計等相關知識講座,了解中醫藥研究的有關規范標準,如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醫藥臨床療效判定標準、中醫證候診斷標準等。讓學生掌握醫學論文的書寫格式,熟悉中醫藥科研的思路與方法。開設圖書館和醫學文獻檢索方法教育課,充分利用校圖書館資源,讓學生了解本校圖書館、專業資料室的館藏和服務項目,了解館藏位置索取號、區別目錄數據庫,學會利用作者、題名、關鍵詞進行檢索,充分利用電子期刊全文數據庫、維普期刊數據庫、維普引文數據庫、超星電子圖書數據庫、萬方碩博論文數據庫、中國期刊網、電子教學參考書等,知道如何根據所選課題去調研文獻、收集資料,學會如何選擇和利用信息。
2.5 正確指導、啟發學生科研思路
可采取雙向選擇,由各學科組擬定一些論文題目并對選題的可行性及難易程度進行分析,召開座談會,組織與題目相關的學術報告,使學生對選題的難易程度和工作量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加強對選題重要性的認識,引導學生選擇與所學專業相關的課題。選題應該以中醫學方向為主,中醫學專業畢業論文切忌完全西醫化。
2.6 建立優秀畢業論文獎勵制度,提高學生積極性
要求學生廣泛閱讀中醫學文獻,提高文字水平,不斷提高寫作能力,鼓勵學生在校期間撰寫并,進行大學生論文競賽評獎活動,并可作為獎學金評定指標之一。積極開展優秀畢業論文的評審工作,對優秀畢業論文的學生和指導老師給予一定獎勵,并頒發優秀畢業論文證書。
2.7 加強對指導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責任心
指導教師本身素質的提高,是保證指導學生畢業論文質量的前提。一方面要加強對指導教師的培訓力度,要提高指導教師的責任心,增加對畢業設計工作的精力投入,提高教師自身業務水平;另一方面建立相應的激勵措施,選拔對工作高度負責、教學和科研水平較高的教師任指導教師,并對指導教師工作有具體規范的要求,鼓勵高職稱、高學歷教師多指導畢業論文,對指導教師舉辦畢業論文指導、選題思路、科研方法等相關知識講座,了解畢業論文的相關要求。
論文摘要:培養高素質、創新型高等中醫藥人才是新時期中醫藥教育的目標。文章通過分析現行中醫教育制約人才成長的因素,提出從培養周期、課程體系、教材、教學方法、實踐、考核等環節的改革來構建創新型高等中醫藥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建國50多年來,中醫藥教育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實現了由傳統教育方式向現代教育方式的轉變,基本形成了現代中醫藥教育體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醫學科學的發展,新時期對醫學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原有的高等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和中醫教育體系由于發展滯后,已不能滿足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中醫藥復合人才的需要。
1現行中醫教育制約人才成長的因素
1. 1學制太短
現行中醫教育普遍實行五年制培養,七年制專業只是少數院校開設。通過五年培養周期培養出來的學生存在基礎知識不甚牢固、動手能力不強,中西醫都懂一點但都不精的情況。
1.2培養目標存在誤區
一是求全:將中醫藥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醫療、科研、教學型的高級中醫藥人才。二是求備:中醫藥高等人才培養追求中、西醫兼顧這種培養目標的定位。但兩種醫學領域里各自龐大的理論體系和大量的臨床實踐要求,在短短的幾年時一間里,不可能完成設想的培養計劃。
1.3課程體系重復繁瑣
課程設置存在以下弊端:
(1)中醫學科界限不清,中醫課程內容與課程界限不清,內容大量交叉重復。
(2)素質教育薄弱。
(3)課程結構單一,造成基礎過窄。
(4)反映在中醫課程體系上的中醫理論無明顯進展,臨床課程停留在證型論治上,缺乏臨床思維訓練,學生臨證能力差。
(5)西醫課程知識模塊沿用了西醫院校的主干課程體系,在教學內容上實行壓縮式教學,理論與實踐脫節,造成學生處理病房工作及危急重癥能力差。
(6)中西課程之間,缺乏溝通、比較的橋梁課程,未能達到整合目的。
1.4教材編寫滯后
內容陳舊,且重復無序,教材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很大。
1.5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
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被割裂為兩個互相獨立的階段,臨床實習僅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臨床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上與理論教學難以保持前后一致,學生臨床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明顯不足。
1.6綜合素質培養不夠
重專業學習,忽略其他自然科學特別是人文社科知識的學習。導致學生人文素質和綜合能力較差,知識面窄,適應社會能力差。
1.7考核制度死板
考試以考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為主,忽視了臨床能力的培養。
2構建創新型高等中醫藥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筆者認為,在教育理念革新的前提下,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構建高等中醫藥教育體系。
2. 1培養周期
現代社會的中醫院已經遠非與傳統意義上的中醫診所相比較,因此對中醫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醫學知識的系統性要求不斷增高。為了保證中醫人才的培養質量,必須要有足夠的培養周期。在調研分析基礎上,探討高等中醫教育人才培養學制的合適年限。
關鍵詞:傳統文化;內涵;中醫研究生教育
中醫研究生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一批同時具備傳承祖國醫學精華和創新能力的中醫藥專業人才。從30多年前我國高等院校開設中醫研究教育開始,發展至今,為祖國傳統醫學的發展培養了大量的中醫藥人才,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是其中人才異化的現象也日益突出,需要引起中醫教育管理者的重視。雖然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離不開西醫的沖擊和中醫臨床訓練的缺乏,但是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傳統文化內涵教育的缺乏。因此,在中醫研究生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內涵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 在中醫研究生教育中融合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1.1中醫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的傳統文化可以為中醫的發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它可以充分吸收天文歷法、氣象物候、陰陽五行等百家之所長,并在認識和調節人體的過程中將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并形成一套獨特的,且具有豐富內涵的中醫理論體系[1],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脫離了傳統文化,那么中醫也就失去了發展的根本。
1.2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醫學發展的基礎 中醫學是一門具有獨特性的生命科學,除了需要從傳統文化的理論中吸收精華外,又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以《靈樞?本神》為例,它認為人就是“上天之德”和“大地之氣”的產物,雖然是依靠父母的精血而形成的,但是和自然環境也具有密切關系[2]。這種中醫思想體現了道家觀點,說明我國古代的黃老哲學對于中醫理論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中醫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發展的同時,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與其他思想文化體系比較,中醫具有道術兼備的獨特優勢,是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的重要的力量之一,而道家、儒家和傳統哲學等已經成為歷史,其理論無法繼續發展,但是中醫卻能夠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土壤,隨著時代的發展會不斷融入新的理念。
2 傳統文化內涵在中醫研究生教育中的現狀
2.1人文課程設置的比重較低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中醫專業都開設了很多西醫課程,但是關于人文類的課程設置卻很少,有的院校甚至根本不開設這類課程。因為從學生從小到大所接觸教育模式來看,西醫的理論和思想模式更符合他們的學習習慣,而且西醫理論在理解上的難度也小于中醫,這就間接減少了學生和傳統文化的接觸時間,而且西醫的思維模式對于中醫的思維模式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會讓學生對中藥的作用產生質疑。雖然部分院校已經意識到了傳統文化和人文課程設置的重要性,所以開始增加了一些人文類課程,但是和專業課程相比,這類課程不管是在數量上還是科室安排上都不足,而且不同人文課程之間的聯系也較少,很少能聯系中醫專業的實際情況,所以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不能從根本上提高中醫研究生的人文素養[2-3]。
2.2教育模式落后,存在重醫輕文現象 我國研究生的學習模式大部分都是采用導師指導、學科聯合和自主研究相結合方式,中醫專業的研究生學習也不例外。這種培養模式能夠實現導師和研究生之間的相互配合,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質量,培養研究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還可以鍛煉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4]。盡管如此,這種人才培養的模式也比較單一,存在嚴重的弊端,會讓研究生將絕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專業知識的學習中去,甚至只是在自己的課題領域內開展研究,而忽視了其他文化知識的學習,導致中醫研究生的人文知識拓展普遍缺失,因此,他們撰寫的論文中的語病和別字等問題較多。
3 中醫研究生教育融合傳統文化內涵的具體方法
3.1掌握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的基本了解程度 要有效開展傳統文化內涵的教育,首先就要掌握他們對這一知識的了解程度,這樣才能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我們曾經對一年級研究生進行過一次針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抽樣調查,調查的結果顯示,有超過11%的學生對傳統文化根本沒有興趣,還有約26%的學生對它并不了解。為了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的了解程度,我們可以采取定期開展調查問卷的方式,通過數據分析來了解文化素質教育中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的開展中醫研究生的知識學習,提高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程度。
3.2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興趣 導師在向中醫研究生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可以適當的融合一些傳統文化知識,激發出他們的學習興趣,具體措施如下:①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知識和中醫專業課程之間的緊密聯系,讓學生意識到傳統文化對中醫學習的重要性,讓他們對此產生學習動力[5]。②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一些名醫的典故,讓他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③在日常的授課中引入醫德醫風的思想教育,讓學生能從古代醫者身上感受到他們“醫者仁心”的品格和精神,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職業道德[6]。
3.3創造多元化的學習氛圍 這一措施可以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來實施。從硬件措施上來看,可以從打造和諧文明、具有中醫藥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著手,在公共場所布置具有豐富內涵的名人雕塑、名醫長廊、箴言等文化作品,營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觀氛圍。從軟件措施來看,可以依靠校園網絡平臺,利用網絡的虛擬性特征提供的超大文化空間,讓學生隨時隨地能搜尋到所需要的文化知識。
綜上,對于怎樣才能將傳統文化的內涵融合在中醫研究生的教學活動中,需要中醫教育者不斷在實踐中進行總結、發現和探索。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脫離了傳統文化,很難取得長遠發展。因此,在中醫研究生的教育中,傳統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將其充分融入到教學中,才能真正提高中醫研究生的專業素質,為繼承和發展中醫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費菲,戴慎.基于扎根理論的研究生培養質量影響因素研究―以對四所中醫高校的訪談為例[J].高教探索,2013,3:115-118.
[2]王先敏,包海勇.中醫研究生培養現狀分析與建議[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1,18(8):38.
[3]郎明.國學課程之于中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24):80-81.
[4]萬志強,溫紅娟,闞俊明,等.中醫藥院校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過程管理的思考[J].科教導刊,2014,11:5-6.
人文教育是培養中西醫結合人才的重要內容,但目前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本文針對中西醫結合教育模式中人文教育存在的人文課程設置不足、中國傳統人文意識薄弱、臨床實習重業務輕人文、師資力量有待加強等問題,提出改革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注重傳統文化的教育、加大臨床實習中人文素質培養力度、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從教育模式中改變人文教育的現狀、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等解決途徑。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人文教育
中西醫結合是中醫、西醫的取長補短、融會貫通,是認識論的互參,是方法論的互補。中西醫結合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進行中西醫結合醫學以及中醫和西醫所涉及的思維方式和理論體系的傳授和教育。廣義的中西醫結合教育是與社會文化相聯系的,是對中西醫學及兩種不同文化、精神的教化與培育。中西醫結合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與時俱進、符合時代需要和中國社會特點的醫學人才。但是,現在中西醫結合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還沒有形成成熟的體系,無論是從學科建設上還是培養人才模式上都需要積極探索和完善[1]。隨著科技的巨大進步和社會的高速發展,醫學模式的轉變更加注重人與環境和諧發展,充分體現了人文精神在醫學模式發展上的重要作用[2]。因此中西醫結合醫學教育亟需加強人文教育,呼喚人文精神的回歸。
1人文教育在中西醫結合教育中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又稱為人性教育,是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其本身就是醫學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國內醫患關系日益受到關注的今天,人文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中西醫結合是我國的特色醫學,尤其是中醫的尊重自然、天人合一思想,賦予了中西醫結合醫學特殊的人文精神。
1.1人文精神是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色之一
中醫是在人文文化的土壤中誕生成長的,這種人文文化決定了中醫理論是與自然、人文哲學分不開的。中醫崇尚整體觀念,強調“天人相應,形神合一”,人文從來都是中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中醫的歷史性和傳統性太明顯,反而使這種人文精神變得不容易理解傳承。西醫的人文精神很好地彌補了這一點。中西醫結合醫學充分吸收中醫和西醫的優勢,又互相彌補不足,在人文內涵上進行補充和結合,正切合了現代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反映出個體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順應自然、尊重生命發展規律是中西醫結合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以往對中西醫結合醫學的認識停留在對疾病的診治方面,卻沒有從人文精神的層面進行結合。其實,人文精神是體現中西醫結合特色的一個重要方面。比如雖然現代醫學對中醫扶正療法還有偏見和懷疑,但事實證明其對腫瘤化療患者的療效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歸功于中醫扶正療法的確切療效,另一方面扶正療法對腫瘤患者自信心的樹立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對腫瘤患者的人文關懷。這種中西醫結合治療,其人文意義和臨床意義同等重要,而且人文精神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是單純西醫無法實現的。再者,在中國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中,中西醫結合本身就給患者帶來了對抗疾病的信念,其人文屬性是中西醫結合醫學在中國社會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西醫要用實驗去解釋并證實,從基因、細胞等微觀現象去推論人體、疾病等宏觀表現,這種思維的局限使西醫的發展擺脫不了現代技術的束縛,并且西醫把人文精神與醫德聯系起來,把它作為一種道德約束。而中醫理論恰恰相反,它以人為核心,把與人相關的自然、社會、環境、疾病都結合起來,辨證論治、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把人文屬性結合到中醫理論中,是人文精神更高層次的體現[3]。中西醫結合的過程就是一個取長補短的過程,是人文與科學融合走向科學人文主義的必然。因此,人文精神是中西醫結合醫學的重要特色,這一人文內涵符合人類社會對醫學的要求,是醫學進步和發展不可或缺的。
1.2人文教育是培養中西醫結合人才的重要內容
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是繼承和發展中西醫結合醫學的重要保障。長久以來,在中西醫結合教育中對專業知識的重視程度遠遠大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被忽視。但是中西醫結合醫學與人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人文教育應成為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一方面中西醫結合人才需要認識到中西醫結合的醫學人文屬性,理解和把握中西醫結合的內涵和外延,而不是簡單地在西醫基礎上加上中醫,也不是用現代醫學的技術手段去驗證中醫的真偽,而是將中西醫結合上升到人文思想理論層次,認可這門醫學學科的存在;另一方面在中西醫結合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加強人文課程設置,培養人文精神,使其在臨床實踐中能夠給患者提供身心上的幫助,使患者從疾病的煎熬中解放出來,提高生活質量,真正體現醫生的社會價值。
1.3滿足社會對中西結合醫學的需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醫學模式的改變,社會對于醫學的要求不再局限于驅除疾病,而是更加關注生活質量的提高,更加需求人文主義的關懷[4]。根據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點,有的放矢地強化人文精神,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醫患之間的矛盾,改善醫療現狀。從“以疾病為中心”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在西醫冰冷的儀器檢查基礎上加上中醫的望聞問切,改變技術至上的診治模式,真正體現“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社會對中西醫結合醫學的需求要求診療過程的人性化,把人文精神貫穿在整個醫療過程中,充分體現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色,緩解醫患矛盾,是滿足社會對醫學需要的一個重要途徑。
2中西醫結合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現狀
2.1課程體系中人文課程設置不足
目前,中西醫結合的培養模式主要是“兩個基礎和一個臨床”或“兩個基礎和兩個臨床”這兩種模式,但無論哪種模式,都只是注重醫學基礎和臨床實踐,人文課程設置不足,人文精神教育被忽視或是缺失[5]。人文課程主要是指文學、史學、哲學等,各個院校課程稍有差異,如《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歷史文化》、《詩詞欣賞》、《西方文化》、《中國古典名著賞析》、《公共關系學》、《醫患溝通學》、《醫學美學》、《醫學人文》、《儒家思想》、《老子思想》、《醫古文》、《周易》、《醫學與哲學》、《醫學與法律》、《醫學倫理學》等都是可選擇的人文課程。各個學校中西醫結合專業的課程設置中人文課程比重都比較小。河南中醫學院、內蒙古醫科大學該專業開設《醫古文》、《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上海中醫藥該專業人文課程設置有《中國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醫學倫理學》;北京中醫藥大學設有《醫古文》、《中醫古典醫籍》??傮w而言,在我國醫學院校課程設置中,人文課程設置較少,學時較短,占總學時的比例大多數院校在7%-8%之間,平均約為7.45%[6],與國際水平相比嚴重偏低,如哈佛醫學院的人文課程占總學時20%以上[7]。這些課程的教育方式和效果也不容樂觀,長期以來我國醫學教育一直重視醫學知識的記憶,對人文素質培養方面不重視;在教育方式上,往往以說教為主,形式陳舊;教學內容與實際相脫節,一般無法應用到醫學實踐上;中西醫結合專業中、西醫學都要學習,學生們在沉重的專業學習壓力下,對醫學人文課程更是無暇顧及。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不僅是教育實踐活動,更是教育工作者的認識問題,涉及到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領導、教務處等對人文教育重要性和緊迫性的理解和認識,在學校發展規劃、重大決策、人事調配、課程設置、資金預算等方面對人文教育給予支持,才能使人文素質教育工作落到實處[8]。
2.2中國傳統人文教育意識薄弱
應盡量減少西醫學的思維模式對中醫思維模式的影響,加強中醫傳統文化的滲透,在中西醫結合本科教育的頭兩年強化中醫教育及古漢語教育,并把傳統中國文化如書法、國畫、國學等納入教學計劃中[9]。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是中醫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是中醫科學價值的精髓,也是實現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在中西醫結合的教育中,西方的文化教育沖淡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片面追求應試教育和技能的提高。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中國傳統人文意識淡薄,導致不能很好地領悟人文精神在中西醫結合醫學中的真諦。這也是中西醫結合教育現狀中最易忽視卻又需要下大力氣解決的問題。
2.3臨床實習重業務輕人文
在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實習中,因為專業原因,可能一些慢性病、內科病的比例會更大,長期面對滿臉病容的患者,實習醫生已經變得麻木,只想如何提高診療技能,怎樣應付患者提問,忽視了應有的人文關懷。另一方面,現在的實習醫生都是85后或90后,在面對陌生患者的時候,不能表現出應有人文關懷,這不僅是中西醫結合教育的問題,更是社會教育的問題。
2.4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師的人文素養有待提高
雖然我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已經越來越高,但是教師的人文素養依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師的人文素養也有待提高。醫學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兩者缺一不可,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要為人師表,把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言傳身教地去影響和教育學生。
3加強中西醫結合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探討
3.1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的改革是提高人文教育的根本途徑
在課程設置上,增加與臨床實際緊密結合的課程,比如包含醫患溝通、醫護關懷和心理治療等在內的系列課程。課程設置要以臨床實際需求為指導,以解決病患需求為目的。在教育方式上,避免說教式的理論灌輸,注重教、學、用的實際效果,可采用諸如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和研討會等多樣化的方式。比如,在醫患溝通課程中,前期可以讓學生分組模擬臨床醫患溝通案例,嘗試與病患交流溝通,分析討論并給出報告,切實感受和學習處理過程;后期可在教學醫院中進行與真實病患及其家屬的溝通實踐。在學習中醫學的同時注重傳統中醫人文教育,學習諸如著名醫家事跡及其著作,樹立崇高的價值觀,塑造大醫精神。另外,人文課程在課時上也要適度增加,并以不同形式貫穿在各個學期中。
3.2在中醫與西醫結合過程中注重繼承和發揚中醫傳統人文教育
中醫傳統人文教育塑造了我國傳統醫學的靈魂,融于整個中醫學教育的全過程,因此,繼承和發揚中醫傳統人文教育也是中西醫結合人文教育的重要舉措,不僅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養,還是深層次認識中醫學、實現中醫現代化的重要手段。
3.3臨床實習是加強人文教育的直接方式
臨床實習是中西醫結合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醫學生踐行人文關懷的直接機會。在實習中,感受醫者仁心,不僅學習專業知識,還要以高尚的人文精神嚴格要求自己。這就要求臨床實踐中醫務工作者言傳身教,樹立良好的表率。因此,教學醫院要提供良好的人文環境,這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具有直接而現實的意義。在實習醫院定期開展系列人文教育活動,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包含從病人入院接待、了解病人情況和感受、與病人及其家屬溝通交流、與病人建立良好關系和臨終關懷等,到文化、隱私、倫理和法律問題等一系列人文教育課程和活動,這些都應作為醫學生的基本課程,讓學生切身體會并學習。在臨床實習中加大人文素質的考核力度,可以通過帶教老師打分和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做一個綜合評價。
3.4提高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師的人文素養
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師的人文素養因為職業的原因,需要進一步提高。通過各種方式加強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師的人文教育,如舉行人文素養培訓班和學術會議、增加人文素養課程設置、把發表與人文相關的學術論文作為晉級的考核指標之一、完善人才培養機制等[10],從思想方面對教師人文素養進行教育。同時國家應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對人文素養高的從業人員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體現人文的力量。
作者:孫杰 于濤 宋丹 吳英杰 單位:大連醫科大學重大疾病基因工程模式動物研究所
參考文獻
[1]中西醫臨床醫學高等本科教育臨床培養模式的探討[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4(2):55-56.
[2]張偉.生物———心理———環境———人文醫學模式探討[J].醫學與社會,2011,24(3):62-64.
[3]邸宏杰,徐家華.科學人文主義與中西醫結合[J].衛生職業教育,2013,31(11):7-9.
[4]倪建俐,金立倫,閻秀菊.中醫教學與人文精神[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3):436-437.
[5]張玉龍,李一鳴.傳統醫學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對策[J].醫學與哲學,2002,23(4):10-13.
[6]李芳,李義庭,劉芳.醫學、醫學教育的本質與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J].醫學與哲學,2009,30(10):66-68.
[7]蕭婷,劉濤,汪愛勤.美國哈佛醫學院教學模式對我國醫學教育的啟示[J].醫學與社會,2012,25(5):91-93.
[8]申寧.南京某中醫藥大學學生人文素養現狀調查與啟示[J].醫學與社會,2013,26(12):94-95.
一、當前PBL在中醫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許多中醫院校已陸續將PBL教學方法引入基礎理論教學中。劉曉亭等在《內經》教學,劉迎輝等在《針灸學》教學,吳曉青等在《方劑學》教學,張衛等在《中醫診斷學》教學中均引入PBL教學模式。這些院校的探索及研究均表明,PBL教學模式應用于中醫教學,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增強其應用理論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進一步提高PBL教學質量,應注意以下問題。
1.問題設計要突出教學重點
問題設計是PBL教學的關鍵,中醫理論的抽象性、思維方法的異質性以及臨床病例的復雜性,為問題設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然而,《中醫基礎理論》課時短,內容多,PBL教學的教學目標應與傳統教學模式相一致,即讓學生能充分掌握中醫基本概念及知識。因此,問題設計應突出教學重點,并注重中醫知識的系統性。如在中醫“氣”這一章的教學中,教學重點是掌握“氣”的概念、對機體的意義。在進行問題設計時,以“氣”對人體的意義作為問題,引導學生認識中醫中的“氣”與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生理功能的區別,使學生能從不同角度理解“氣”,加深印象。同時結合臨床呼吸衰竭、呼吸困難病例分析,增強學生對“氣”認識的科學性。
2.增強教師PBL教學的組織及管理能力
首先,教師在PBL教學中發揮著指導作用。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PBL對教師對中醫理論的知識結構、組織及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具備扎實的中醫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應熟悉中醫教學大綱;此外還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所了解,以便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如在講授陰寒凝滯型心痛病例時,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可將“心痛的發病機理”、“為何在夜間發作”、“為何以辛、溫、行、散之品治療該病”等作為問題。其次,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分組,如將學習能力強與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將善于表達與內向的學生分為一組,實現學習能力及性格的互補,要求每個學生必須發言,以調動學生學習及討論的積極性。最后,教師旁聽學生的討論并負責記錄,控制課堂的節奏,對于問題偏差太大的可以加以引導。對于未弄懂的問題,留給學生作為作業,課下自行查閱書籍尋找答案。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自覺性
PBL教學的成功實施需要學生的主動配合。從資料準備、結合教學提綱及病歷查閱文獻、小組討論及得出結論,學生花在前期準備的時間及精力大于傳統學習模式。因此,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自覺性,還應增加學生自學、研討的時間。首先,應減少教師課堂教授的時間,如對于基礎知識比重較大的大可講授,可系統講授該章節的基本概念、核心知識,留給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查閱書籍、資料。其次,可通過鼓勵、競賽、討論及學生課堂總結等方式來增強學生自學積極性。最后,改變《中醫基礎理論》成績考核方式,如期中、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50%~60%,平時課堂表現、課堂參與積極性及競賽成績占總成績的40%~50%。
二、《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設計及實施
以“藏象”這一章的教學為例,該章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練掌握中醫臟腑名稱,中醫治療的方法等。如講授該章時,應讓學生認識到雖然中醫與西醫臟器名稱相同,但含義存在一定差異,可將問題設計為“中醫稱脾胃后天之本,缺之不可,但為何在治療脾臟疾病時可將其摘除呢?”以此引導學生討論,并告知學生可查血相關參考書目尋找答案。
具體實施步驟為:第一步:課時結束前10分鐘,教師將下節課的內容提前告知學生,并引出設計好的問題。根據學生的性格及學習能力分組,每組5~10人。第二步:課下學生查閱相關參考書目,由小組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將討論內容歸納、總結得出初步討論結果。第三步:在各小組充分學習及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全班進行課堂討論。由各組代表匯報本組討論結果,并提出在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分歧及未解決的問題,本組成員可隨時補充,其他小組也可主動回答他人提出的問題。教師在課堂討論過程中只充當引導者的角色,控制課堂節奏,對于問題偏差太大的可以加以引導。第四步:教師對討論結果進行總結、點評,總結的重點為學生討論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對于未弄懂的問題,留給學生作為作業,課下自行查閱書籍尋找答案。第五步: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考核,如小組討論發言10分,查閱資料能力及態度5分,論文撰寫質量3分,團隊合作精神2分,多媒體制作2分,小組代表表述1分,共計25分,按照成績比例計入期末考試總成績。
三、小結
PBL教學模式應用于《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不僅能激發和培養學生對中醫理論知識的興趣,強化對學習內容的認識深度,而且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及思維能力,對中醫臨床各科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曉亭,白增華.PBL教學法在中醫基礎類課程課堂教學應用的探討[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5):250-251.
[2]劉迎輝,劉忠文,杜紅衛.淺談PBL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0,(25):272-273.
[3]吳曉青,儲真真.PBL教學法在中醫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7):70-71.
論文摘要:在當前我國中醫藥教育實踐過程中,學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維,盲目遵從大家,創新意識薄弱,西方醫學教育色彩過重等弊端成為我國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障礙。當代西方科學哲學家費鄧阿本德提出的多元主義方法論,其反對科學教條主義、科學霸權主義以及反對一元主義方法論,進而倡導科學認識工具的無限自由、批判理性思維等核心思想,時中醫藥教育具有極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保羅·卡爾·費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d,1924一1994年)是當代西方科學哲學集大成者之一,與另外三位科學哲學家一波普爾、庫恩、阿卡托斯并稱為“當代西方科學哲學四杰”。費耶阿本德的多元主義方法論是其理論的核心,用他自己的語言描述就是"angthing goes",即“怎么都行”。面對當前我國中醫藥教育出現的一系列弊端,結合多元主義方法論這一主要理論觀點,對于正確認識并采取有效手段改進中醫藥教育有很大的幫助。
1費耶阿本德多元主義方法論核心內涵
非理性批判。多元主義方法論實際上是費耶阿本德對邏輯實證主義哲學流派的一種理性反思,故費耶阿本德也以理性者自稱。盡管費耶阿本德批判理性思維,主張用非理性思維來對待科學,但其批判的整個過程又顯然是理性的。而他對于理性的一元主義方法論的批判,卻是非理性的多元主義方法論的最好體現。
認識客觀世界的方法不存在統一的標準。費耶阿本德之前的邏輯實證主義主張用普適的超越特定語境的定義、標準、理論來為世間萬物奠定基礎。至少在“維也納學派”看來哲學的任務就是為一切知識奠定統一標準,并給人生指示可靠的行為準則。費耶阿本德卻認為只要有助于科學的發現,任何方法和嘗試都是可以被應用的。因此,他說,“沒有‘科學的’方法、沒有任何單一的程序或單一的一組規則能夠構成一切研究的基礎并保證它是‘科學的’、可靠的。
文化需要存在差異性。費耶阿本德承認“不存在什么‘客觀’的理由能使人們寧愿選擇科學與西方理性主義,而不選擇別的傳統,事實上,很難設想類似的理由是什么……所有文化都有它們各自喜歡的‘客觀’理由。對于文化的選擇,人們應該有其自由,而不應該用各種理由來規制人們的權利。
教育應該倡導自由和寬容。費耶阿本德看來,個人的快樂和發展一直以來并最終將是可能的最高價值。這樣的價值不是否定歷史演化而成的現存價值觀,而是排斥用現存或是立足于固定語境下的價值來批評否定另外語境下的價值觀。自由社會下,任何事物都是平等的,包括科學知識。所以不應當用權威的科學來教育人們,而這樣使得人們喪失了本應該可以改變自己思想、行為等的機會。
2多元主義方法論對中醫藥教育的借鑒意義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多元層次化的就醫格局也日漸形成,而中醫藥成長發展的根基—中醫藥教育,尚未形成開放、自信、包容的思維框架。在全球多元化的進程中,中醫藥教育有必要突破傳統的思維范式,以創新的理念指導,新穎的教學模式來適應社會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多元主義方法論為中醫藥教育創新意識的培養提供了理論和現實的借鑒意義。
用非理性批判的眼光確立中醫藥發展的自信心。一個巨大的問題始終圍繞著中醫藥教育整個過程,即中醫是否科學。一直以來,中醫藥從業者和師生們被冠以“經驗醫學者”的角色。這不僅影響到了中醫藥教師的教學熱情,對中醫藥受教者來說也產生一定的負擔,主要表現在就業上遭受的“歧視”,因而增強教師和學生的自信心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要求。用費耶阿本德的批判理性一元主義的觀點,可以從哲學理論的高度予以教師和學生一定的啟迪。由于費耶阿本德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并因此患有殘疾的緣故,此后曾親身體驗到傳統醫學的魅力,費耶阿本德對此總結評論說,“對付一種特定的真實客體,通常有不止一種實踐,而是有許多種實踐。在醫學中,人們有西方的科學方法(它產生于17世紀的科學向人體領域的可疑擴展),還有《內經》的醫學和部落醫學。這些實踐要么產生機體的狀況,要么能夠說出這些狀況是怎么產生出來的,在這個意義上,它們是科學的”。費耶阿本德認為科學和非科學之間應該有一定的張力和空間,這樣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才能有更加寬廣的視野。所以在中醫藥教育創新意識培養上,首要的任務是建立教師和學生強大的民族自信心,自信才是創新的基礎。
提倡質疑的精神。教育的創新有漸進創新、結構創新和突破創新。通過醫學的客觀經驗總結到對權威的質疑最后創造出新的理論,這一系列的過程涵蓋了整個三種教育創新。從我國的傳統文化淵源來看,尊師重教的理念縱向貫穿了整個民族教育,當然也包括中醫藥教育,而這又導致了中醫藥創新意識的發展顯得非常緩慢。對先人及大家的盲目遵從,使得中醫藥的實踐要求與理論無法很好的匹配。費耶阿本德認為既然科學沒有統一的標準,那么這個自由的社會中專家學者也應該沒有特殊的話語權,“問題不是被專家們解決的(雖然他們的建議不會被忽視),而是被有關的人們按照他們所重視的思想,根據他們認為最適當的程序來解決的”。從這點來說,對權威的質疑會極大的促進中醫藥的發展。中醫易水學派的創始人張元素有李東垣、王好古、羅天益等弟子。張元素在《內經》《中藏經》的臟腑辨證基礎上,形成了一套臟腑辨證理論體系,弟子李東垣則發展了張元素的學說創立脾胃學說,自成“補土”一派;王好古則創“陰證論”;羅天益則著意闡發脾胃虛損病機外,對三焦辨治又有進一步的發揮,這一例子很好地證明了質疑精神是中醫藥創新發展的最好途徑。
中醫藥的發展要因時因地因人。醫學的發展更要適應社會的發展,這樣才能達到兩者和諧共生。創新的觀點要用動態的眼光來捕捉,文化生態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和共生性,用“兼收并蓄”的態度對待各種醫學才是中醫藥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國古代使用虎骨、野生羚羊角等野生中藥材是合法的,但是在當今生態系統弱化的情況下,使用野生中藥材顯然不太現實,因而利用藥物化學技術制造生物活性相同或相仿的藥材便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再者一個例子,中醫流派中有一個“火神派”,其核心理念是用附子、干姜等烈藥“洞明陰陽之理”?;鹕衽砂l端于川蜀,用藥適應了當地人的體質,但是在江南或是其他地區,由于不適應當地環境和群眾體質,療效沒有在川蜀地區顯著,然而也不能由此斷定火神派的理論錯誤。中醫藥根植于特定的地域文化上,用包容和理解的心態對待文化的差異性也正是培育中醫藥教育創新意識的方法。
中醫藥教育應該因才施教。療效是檢驗醫學的唯一標準,從這個角度出發中醫藥的教育更應該以臨床實踐為主,理論教學為輔。中醫藥教育走高質量的道路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當前的中醫藥高等教育統一化、標準化的教學模式已經缺乏足夠的激勵機制來鼓勵學生進行創新,而中醫藥教育又是中醫藥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在自由社會中,人人享有平等的話語權,亦即有了平等的選擇權。專家和權威的話語只能是作為參考,因此對學生進行因才施教,切實尊重學生的選擇,正確引導學生的中醫藥價值觀也是中醫藥教育的創新之處。
3差異化引導教學培育創新意識
哲學是一個認識工具,它能為人們認識和解決新問題提供智慧和方法論的指導,同時哲學又是培養創新意識的思維導向。通過多元主義方法論的理論支撐,對比中醫藥教育過程中的不足和缺陷,實行差異化引導的教學模式對中醫藥教育整體改善將有促進作用。
中西醫理論教學需要交叉整合。當前中醫藥院校面臨的尷尬境況是中醫不中,逐漸淪落為二流的西醫院校,集中表現為中醫藥院校的學生接受西醫理論課時明顯多于中醫理論課時。多元主義方法論看來,用一種思維方式解決不了層出不窮的醫學問題,那么多種醫學思維的有效整合才能避免醫學上的短板理論。常用藥安宮牛黃丸中有一味清熱解毒的君藥—牛黃,古人所著的辨證用藥理論基礎《溫病條辨》中用的都是天然牛黃,然而天然牛黃少之又少,不能滿足現代市的需求,因此現代多采用了人工牛黃加以制造,而人工牛黃在效用上顯然不能十分準確地匹配天然牛黃。那么在臨床實踐中,中醫就應當通過西方醫學的還原論觀點,對比總結用量一療效之間的規律,找出符合現代特征的用藥量。中醫教育要回歸其本質,并不是說要全盤中化,否定西醫的優點。正確的做法是合理設置課程,以中醫藥傳統理論教學為主,西醫理論教學為輔。中醫藥傳統理論教學以古籍經典為主,西醫理論教學以實用性為首要原則,以此來體現中醫藥教育兼容并包的系統醫學理念而又有差異化的策略。
公共課程教學與開放式教學有機結合。規?;慕逃兄趶臄盗可吓囵B中醫藥技術人員,卻無法很好地保證質量上的優質性。培養高素質的中醫藥人才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基礎知識和發散性的思維方式,同時又需要在發散后形成收斂性的思維意識。在發散過程中能提出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質疑問題,總結規律后收斂成獨特的技能和理論。公共課程的教學應該多注重灌輸體現中醫藥價值導向的理論特別是中醫藥人文精神的培養,以集中授課的形式展開,奠定一定程度的中醫藥基礎知識,形成發散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借鑒pbl (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把學習設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形式共同討論和解決問題,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知識,以此形成批判教條主義一元方法的收斂性思維,契合多種思維方式有機結合的曲線知識結構。
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教學相輔相成。中醫藥教育的另一遭人垢病之處就是理論教育無法適應臨床實踐的需要。多元主義方法論觀點看來,只要是能夠對認識客觀事物有好處的方法都應該被加以應用。臨床療效是醫學價值和尊嚴最直接的體現,實踐亦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故而突出臨床實踐教學的首要性,以實踐總結理論,深化理論教學在中醫藥教育中應當被一以貫之的執行。具體教學中,臨床實踐教學時間需要增加,理論教學應當以實用和簡潔的方式為實踐教學服務;探索本科導師制、研究生教學師承制的可行性;臨床實踐學分要求需要被提高;鼓勵臨床實踐經驗總結和出版文章、著作,形成有價值的理論體系,由此用具有時效性的理論反哺理論教學滯后的弱點。
論文提要:闡述在中醫院校開展中醫綜合實驗教學的意義、目的,以及如何構建的一些設想。認為中醫藥教育必須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而開展中醫綜合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十分重要的手段,是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
“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是21世紀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中醫藥高等教育理應如此。為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的進程,中醫藥教育必須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除加強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臨床實踐技能的學習外,還應當引導學生參與科學研究活動。而開展中醫綜合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十分重要的手段,它將成為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
1中醫綜合實驗教學目的和意義
中醫歷來比較重視宏觀和整體的觀察,缺少對微觀結構和各種代謝方面的研究,在現代科學技術日益飛速發展的時代,如何把傳統的中醫理論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是中醫現代化過程中的突出問題?,F代中醫進行科學研究需要的是既要掌握傳統的中醫研究方法,更要對現代科學技術方法有所了解和掌握,并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在中醫院校的課程設置中開設《中醫綜合實驗》課程,對中醫藥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對具有中醫藥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都有莫大的益處。
《中醫綜合實驗》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獨立、綜合運用多種實驗方法和技術開展中醫理論實驗教學和中醫課題研究的能力。通過《中醫綜合實驗》課程教學過程的實施,使學生學習不再是簡單的知識接受者,而是醫學研究的探索者。將達到以下目的:(1)有助于加強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鞏固,增強感性認識;(2)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造能力;(3)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對科學研究的學習興趣;(4)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5)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如: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團結協作的精神等。
2中醫綜合實驗教學類型和方法
2.1驗證性實驗教學
配合中醫相關課程開展中醫理論的實驗教學,例如:中醫診斷四診客觀化教學實驗(舌的微循環觀察、舌苔脫落細胞學檢查,脈圖描記和分析等),中醫溫病學相關實驗(營分證病理造模實驗等)以及中醫基礎、方劑、傷寒等方面的諸多實驗,均可由各教研室依據自身學科特點提出實驗教學計劃,由中醫綜合實驗室具體實施完成,以加強學生對中醫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鞏固,提高教學質量。
2.2探索性實驗教學
建議首先在我院研究生《科研思路與方法》課程中,除講授理論外,給實驗課一定學時,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實施完成一個小型課題,包括選題、課題設計、實驗準備、實驗實施、指標測定(含生化、病理、分子生物學、生理等)、統計數據、分析討論、撰寫研究報告等,選題范圍可以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選擇,充分查閱資料的基礎上寫出開題報告,組織小組、班級討論,教師評講,通過這一過程的完成有利于對學生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能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提高對科學研究的學習興趣。為保證實驗課題的成功及在短期時間內完成教學實驗,最后實施的教學課題仍然由教師確定,選擇易實施、模型穩定、指標測定可操作、反復驗證了的中醫小型課題讓學生自己完成,旨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獨立地、綜合地運用多種實驗方法研究中醫課題能力的目的。在研究生實驗教學取得一定經驗基礎上,也應當對本科生加強科研能力的培養,為研究生培養輸送優質生源。同時,適應社會對醫學人才高標準的需求。
3實現中醫綜合實驗教學的對策
加強中醫綜合實驗教學理應成為我院當前教學領域改革的重點和主攻方向,中醫綜合實驗教學的實現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3.1加強中醫綜合實驗室建設
在取得學院領導及各教學相關部門重視和支持下,制定中醫綜合實驗室建設發展規劃,實驗室管理制度,實驗室人員崗位職責及大型、精密儀器操作規程等;制定教學實驗計劃和撰寫實驗講義。目前,該實驗室可以先構建框架,利用我院已有資源,由中醫各教研室主要負責組織教學、設計思路,動物室、藥理教研室、形態和功能實驗室以及圖書館共同參與實施,人員由以上教研室教師及實驗教師兼職組成,待有一定基礎后,逐步實現實驗用房、設備、人員配套,由專職教師及實驗人員組成的獨立的綜合性實驗室,形成較為完整的中醫綜合實驗室體系。
3.2加強中醫綜合實驗隊伍建設
中醫綜合實驗室教師和實驗人員除具備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外,必須加強相關學科的學習,其要求教師不但有廣博的知識結構,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的動手能力。基于我院實際情況,筆者認為,中醫綜合實驗教學首先應當對我院青年教師進行師資培訓,加強青年教師科研素質和科研能力的培養,以便更好地開展中醫綜合實驗,為中西醫結合科研奠定堅實的基礎。
3.3加強中醫綜合實驗教學組織和管理
學識淵博成就卓著
袁冰教授是北京人,出身于中醫世家,14歲開始跟隨外祖父學習中醫,1983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取得中醫學士學位,其后,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中醫專家董建華研習內科雜癥,開發專家系統。曾于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從事中醫理論和臨床工作多年,他在繼承家傳的基礎上,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成就卓著?,F著有《中醫學現代方法》、《整體醫學》等專著四本,在國家級專業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三十多篇,獲國家專利八項。
2008年,袁冰教授以“優秀人才”身份,移居香港,在這片土地上,他繼續以其精湛的醫術造福眾生。他至今已有30多年的臨床經驗,擅長中醫內科、婦科、疑難雜癥,尤其對腫瘤、肝病及過敏性疾病經驗豐富,是目前香港著名的腫瘤治療方面的中醫專家。2008年,應世界中醫藥聯合會、美國中醫藥針灸學會特邀,在“紐約中醫峰會”上,作“中西醫和生物免疫療法相結合治療癌癥”專題報告,引起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
現在,袁冰教授是香港現代中醫藥研究發展中心、香港中西結合腫瘤研究中心首席醫學顧問。香港現代中醫藥研究發展中心成立于2008年1月,是集醫學理論研究、醫學技術發展和醫療服務于一體的現代中醫藥的綜合性研究發展中心。香港中西結合腫瘤治療中心則致力于結合中西醫和自然醫學治療腫瘤的優勢技術,發展一套集眾家之長,從整體上治療更有效的綜合療法,給更多罹患癌癥的患者,帶去生的希望。袁冰教授以此為平臺,帶著對生命的尊重,以兼容并蓄的態度,認真研究和臨床實踐,為病人送去健康。
在香港現代中醫藥研究發展中心這個專業平臺上,袁冰教授和眾多專家竭誠盡智、精誠合作,應用復雜性科學的理念、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將傳統中醫學和現代西醫學從理論和實踐上有機的結合起來,創建了現代整體醫學(現代中醫學)的理論體系。
在現代中醫學理念的指導和他們的共同努力下,袁冰教授主持研發的雙花解毒膠囊、桂苓百消膠囊、小金丹膠囊、乳結靈膠囊、牛黃降壓膠囊、尿石靈膠囊等藥品,已通過香港衛生署的注冊,獲準在香港銷售。
其中,雙花解毒膠囊的研制成功并上市銷售,標志著香港中醫藥界,在用中藥治療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方面的研究,具有與內地相當的水平。據了解,“雙花解毒膠囊”與2009年北京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領銜,組織120多位專家,經過六個多月的努力研究的防治甲流的中藥“金花清感顆?!?,在處方原則、主要成份、適應病癥等方面基本一致,而“雙花解毒膠囊”早在2004年就已申報了香港中成藥的注冊,且由于兼顧了南北氣候及傳染病發病特點的差異,“雙花解毒膠囊”更適合南方的氣候特征和流感的發病特點。
袁冰教授領導的香港現代中醫藥研究發展中心,不僅致力于理論研究,中成藥品、健康食品,以及醫療保健器具的研發;更對疑難病治療方法研究投入心力,在針對良惡性腫瘤、肝病、過敏性疾病以及中醫治療病毒性感冒等方面摸索出了一整套成熟的方法,為許多現代西醫認為“不治”的患者解除了病痛。
袁冰教授以其深厚的中醫學根基,結合西醫理論和技術,全心全意為疾病困擾的朋友,提供最佳的治療及康復方案,尤其為患有疑難雜病、久治不愈的患者提供醫療服務。這是他身為醫者的良心和責任,救死扶傷,任重道遠,袁冰教授必將堅定篤行。
融貫中西繼往開來
近年來,西方醫學在臨床治療上的局部性和化學藥物的幾乎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使越來越多的人避而遠之,起源于東方的自然療法、天然藥物重新又引起了人們的興趣,植根于東方傳統文化的中國傳統醫學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與此同時,對中醫科學性的爭論也日趨升溫,人們也在思考,中醫這門為幾千年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古老學科,是否只能保持在樸素、經驗的水平,與現代科學風馬牛不相及?
人們企盼著:現代西醫能夠克服分析方法的局限走向整體的綜合,傳統中醫學能夠脫離樸素的思辨和經驗的直觀,上升為嚴格科學化的理論體系,中西醫兩大醫學體系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統一的科學體系!
袁冰教授,早在30年前,就開始致力于中醫發展和中西醫結合方面的理論研究,1983年,就在《醫學與哲學》雜志上發表了《未來的醫學結構――對未來醫學發展趨勢的探索》的專題文章,1986年2月,袁冰教授探索現代化的中醫學體系的專著《中醫學現代方法》由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面世。當時大力倡導“人體科學”的“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院士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該書是“第一次認真運用系統科學觀點和方法的嘗試”。
近年來,隨著復雜性科學的興起,引發了科學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變革,人們不再把復雜系統分解為簡單的系統,孤立地進行研究,而是把它作為一個整體,通過“隱喻”、“類比”的方法,建立系統的模型,從整體上按照它的本來面目進行研究。而“隱喻”和“類比”,在中醫學中稱之為“比類取象”,正是中醫學建立理論體系的主要方法。
袁冰教授注意到,近幾百年,西方醫學是遵循現代科學的理念,采用現代科學的技術和方法,一步步地發展起來的。今天,復雜性科學的理念已成為主導現代科學發展的主流理念,如果西醫學遵循復雜性科學的理念和方法,從整體上研究人體時,就會發現,這樣建立的理論體系與傳統中醫學的理論是基本一致的。
顯然,按照復雜性科學的理念和方法,現代西醫有可能與傳統中醫學建立一個統一的理論體系,也就是說,隨著這種研究的深入,中西醫的理論體系將有望走向統一,這標志著“現代西醫的整體化”、“傳統中醫的現代化”、“建立中西醫統一的理論體系”這三個近百年來幾代人夢寐以求并為之不懈努力的理想將得到完美的統一。
這樣一個融貫中西的醫學體系,袁冰教授稱之為現代整體醫學,《整體醫學――融匯中西醫學的理論醫學》,已于2010年10月在由現代醫藥出版社在香港出版發行,簡體版《現代中醫學導論》也于2011年5月在內地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
袁冰教授期待著,現代整體醫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將作為啟動中醫現代化研究和西醫整體化研究的新開端,聚集起一代在中西醫領域工作的有識之士,在不久的將來,構建起整體醫學的大廈,把人類維護健康與應對疾病的能力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開創人類像管理企業一樣管理生命和健康的新時代。
勤求古訓博采眾長
以“優秀人才”身份移居香港的袁冰教授,當被問及他對香港的印象時,他微笑地回道:“感覺還不錯。內地是中西醫結合,而在香港中醫不能開西藥,應當說是各有利弊。這里,中醫沒有病房,中西醫結合方面顯然不如內地,但香港對傳統文化人為干預較少,一些在內地被視為“封建迷信”的傳統的東西在這里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發展。”他三句話不離本行,視線始終關注中醫。
袁冰教授一直致力于癌癥治療方法的研究,并在幾十年的探索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中西醫配合生物免疫療法的腫瘤綜合療法,成為了21世紀人類戰勝癌癥的新希望。袁冰教授解釋道:“在癌癥的治療中,我們面對的是患癌癥的人,而不僅僅是癌癥病灶。中西醫結合的癌癥新療法是從癌癥患者個人的整體狀況著眼,以中醫的辨證論治為核心,辨證論治和針對癌癥的辨病施治相結合。把現代西醫手術、化療、放療等針對癌癥病變的治療方法,與中醫化瘀消癥和針對胸水、腹水等并發癥的治療方法,并列作為‘急則治標’的強有力的手段,適時適度地進行運用?!?/p>
目前中醫在內消治療良性腫瘤、結節、慢性炎癥等,效果均得到了充分肯定。對于惡性程度不高,增殖發展較慢的患者,在采用西醫檢測手段嚴密監控和把手術作為備用療法的情況下,也應該嘗試中醫內消的方法,如果不見效再行手術。袁冰教授補充說:“腫瘤初期可以考慮采用中醫內消的治療方法,中醫內消可使瘤體軟化、縮小,最終完全吸收和消失,并能控制腫瘤發展過程中的炎性反應及并發癥。中藥內消,使病人免除了手術之苦和手術帶來的副作用。”
西醫治療腫瘤是將癌細胞當做敵人殺死,通常情況下,它是以損傷人體的正常細胞、人體正常功能和抵抗力為代價的?!昂芏嗖∪瞬皇撬烙诎┘毎麛U散,而是死于抵抗力下降和人體機能失調。”袁冰教授如是說,“對于手術、化療、放療或中藥‘以毒攻毒’的方法治療后的病人,癌癥增長的勢頭得到了有效控制,而患者的抵抗力在上述治療過程中受到了較嚴重的損傷,體質相對較弱。這一階段,治療的主導思想是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恢復病人的體質,同時防止癌癥的復發和轉移。中西醫各有所長,應該結合起來為病人服務。”
尊重生命才更加懂得醫治,袁冰教授沉重地說:“看到晚期危重的癌癥病人時,首先想到的應該是救人,而不是治癌,如果這個人死了,殺死了癌細胞又有何意義呢!”因此,不能把眼光只放在癌細胞的增植和轉移上,恢復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和顧護人體的體能、免疫力應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方面殺癌細胞,同時以中醫配合生物免疫療法,培植人體的免疫力,及時清理少量新生或轉移的癌細胞,防止癌癥死灰復燃,爭取最好的治療效果。
行醫幾十年,袁冰教授遇到了很多難忘的病人病例,有的甚至從他的病人變為了他的“助手”,正所謂“久病成良醫”,其中一位“區先生”就是如此。區先生是一位69歲的晚期癌癥患者,2008年經朋友介紹,慕名而來接受袁冰教授的治療,經過三年的治療,他的癌癥病灶已縮小到不足原來的1/3,并被包裹,良性化了??粗矍斑@個貌似只有四十多歲的區先生,我們根本不敢相信他已是年近七十的老人,更不敢相信他是被西醫宣判“死刑”的晚期癌癥的患者。區先生說:“袁醫生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我現在就在這里現身說法,為前來求醫的病人建立戰勝癌癥的信心,克服心理障礙,讓他們安心接受治療,早日康復。”從區先生的話語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醫術超群,而且有良知、有道德的醫者。
區先生只是袁冰教授救死扶傷的一個案例,在數十年的行醫過程中,類似這樣的成功案例不勝枚舉,事實證明,袁冰教授的中西醫配合生物免疫療法的綜合治療法是切實可行的,是能給患者帶去更多生的希望的。
袁冰教授常說“用藥如用兵”,人類進入21世紀,應該拋開門戶局限,將中醫、西醫、生物免疫療法這幾種互相補充、各有所長的治療手段,在現代中西醫疾病信息檢測的基礎上,有機的結合運用,這無疑會大大提高癌癥的治療水平,造福患者。袁冰教授開誠布公地說:“整合中西醫學的優勢,將治療方法用到恰到好處,乃醫生之責任,患者之福音?!?/p>
袁冰教授現在周一、三、五、六為患者看病,剩余時間則以理論研究和研發中藥藥品、保健品及醫療保健器具為主。在袁冰教授的研究中心,我們見到了他們最新研發的醫療保健器具――透明彈力硅膠拔罐器。這是一種采用透明奶嘴硅膠制造的拔罐器,它是靠硅膠受壓變形產生的回彈力而產生吸力,達到“拔罐”的目的,與傳統的拔罐比較,不用點火,不會燙傷,操作簡便,易學易用。借助橡膠彈力的拔罐器具是袁冰教授于20年前率先發明的專利產品。這種簡便有效的大眾化醫療保健器具,既適用于醫院、診所,亦可作為居家健身的常備工具,目前已遠銷世界50多個國家。與以往普通橡膠制造的彈力拔罐相比,袁冰教授研發的新產品,采用達到食品級的新型硅膠材料――透明的奶嘴膠制造,耐酸堿、耐高溫、清洗方便,與玻璃罐一樣,可以清楚地看到拔罐后局部皮膚的反應。
袁冰教授以兼容并蓄之態度,博采眾長,奮斗于人類健康的事業上。全方位推進中醫學的現代化和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醫藥學,以及推進中西醫理論和臨床的融合,最終建立一個融匯中西醫學的統一的整體醫學體系。路漫漫其修遠兮,他將以堅韌不拔的精神繼續上下求索,融貫中西。
關鍵詞:象;模型;思維方式;中醫學
前言
綜觀20世紀的易學與醫學研究,可以說走過了一條“之”字形的道路。20世紀初,唐宗海寫成了醫易學專著《醫易通說》(1915年上海千頃堂印本),目的在于“為醫學探源,為易學引緒”,唐氏是最早提出“中西醫匯通”的醫學家,本書從一個特定層面論證了中醫并非不科學,在醫易相關方面著重論述了人身八卦理論及其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原理,既是對前代醫易研究的總結,又開創了20世紀醫易研究的新路。近代大醫惲鐵樵是反對“廢醫存藥”、捍衛中醫的主將,主張以中醫本身學說為主加以改革,他在《群經見智錄》中論述了醫與易的關系,認為“《易》理不明,《內經》總不了了”,“《內經》與《易經》則其源同也”。可以說,20世紀前半葉,“醫易同源”、“醫易會通”是醫家的共識。
然而,50年代以后,“醫易”研究趨于低潮,尤其是十年“”時期,《易經》和中醫“陰陽五行”都被打入封建迷信的行列,醫易研究成為。
80年代以來,醫易研究逐漸趨熱,到90年代初達到。在短短的十幾年中,研究“醫易”的著作出版了十幾本,①有關“醫易”的專門學術會議開了八九次,②論文竟高達數百篇之多。在醫與易關系如“醫易同源”、“醫源于易”上,大部分研究者是持肯定態度的,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相反的意見,認為“醫學理論與《易》無關”。③“《易經》、《易傳》都不是中醫學的直接理論淵源,自《易經》產生后直到隋唐以前,在此長達一千六百多年的時間內,它對醫學幾無影響”。④“將醫理放入《周易》之中,認為醫生必須通曉《周易》,是從明末才開始的思潮,是一部分醫家的認識和主張”。⑤由上述可見兩派在對待隋唐以后“醫易會通”這一點上是一致的,分歧的焦點是在隋唐以前,尤其是《黃帝內經》與《周易》有沒有關系的問題上,肯定派承認兩者有密切關系,《周易》對《內經》有影響;否定派不承認兩者之間有關系。本人是持肯定態度的,并從實踐操作層面、文字載體層面、思維方式層面對《周易》對《內經》作了詳盡的探討⑥,此不重復。近20年的醫易研究應該說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也不能不看到不少研究還處在低層面地比附、無根據地猜想、想當然的拔高和低水平地重復之中。對深層面的理論本質、思維方式的研究還遠遠不夠。
本文旨在探討易與醫的共同的思維方式、思維模型,并從中探討中醫學的理論本質及其未來發展方向。
一、“象”思維方法與“象”思維模型
考察《內經》與《周易》在思維方式上是否一致,不但是判斷易學與中醫學有無關系的重要依據,而且是探討易學與中醫學理論本質的必由之路。筆者認為《內經》與《周易》都是采用了“象數思維方式”,因“象數”的“數”實質上也是一種特殊的“象”,因此“象數思維方式”實質上就是“象”思維方式。
“象”思維方式的特點是:以取象(包括運數)為思維方法,以陰陽“卦象”為思維出發點和思維模型,以具有轉換性能的“象數”、“義理”兩種信息系統為思維的形式和內涵,以外延界限模糊的“象”(或稱“類”)概念對指謂對象及其發展趨勢作動態的、整體的把握和綜合的、多值的判斷。
1.“象”思維方法
所謂“象”思維方法即取象(包括運數)的方法,是《周易》的基本方法。從本質上說,“象”思維方法是一種模型思維方法。中醫采用據“象”歸類、取“象”比類的整體、動態思維方法。所謂“象”指直觀可察的形象,即客觀事物的外在表現。以《周易》為代表的取象思維方法,就是在思維過程中以“象”為工具,以認識、領悟、模擬客體為目的的方法。取“象”是為了歸類或類比,它的理論基礎是視世界萬物為有機的整體。取象比類即將動態屬性、功能關系、行為方式相同相近或相互感應的“象”歸為同類,按照這個原則可以類推世界萬事萬物。
中醫即采用這種方法,有學者稱之為“唯象”的方法。中醫在分析人的生理功能結構時,將人體臟腑、器官、生理部位和情志活動與外界的聲音、顏色、季節、氣候、方位、味道等按功能屬性分門別類地歸屬在一起。《素問五臟生成篇》:“五臟之象,可以類推。”如心臟,其基本功能是主神明,主血脈,宇宙萬物中的赤色、徵音、火、夏、熱、南方、苦味、七數、羊、黍、熒惑星等均可歸屬于心。五臟均以此類推。這種取象的范圍可不斷擴展,只要功能關系、動態屬性相同,就可無限地類推、類比。如果客體實體與之發生矛盾,那么也只能讓位于功能屬性。中醫有一個“左肝右肺”的命題,歷來爭議很大。肝在人體實體中的位置應該在右邊,這什么說“左肝”呢?其實這是從功能、動態屬性上說的,肝有上升、條達的功能,故與春天、東方等歸為一類,東方即左邊。同時這個方位又是“象”模型的方位。
中醫在對疾病的認識上,也是據象類比的。中醫重“證”不重“病”。將各種病癥表現歸結為“證”。如眩暈欲撲、手足抽搐、震顫等病癥,都具有動搖的特征,與善動的風相同,故可歸為“風證”。中醫“同屬異治,異病同治”的原則,就是根據動態功能之“象”類比為“證”而制定的。因此,有些病的病因癥狀相同,卻分屬不同的“證”;有些病的病因癥狀不同,卻歸為同一“證”。關鍵在于是否有相同的病機,而不是取決于癥狀或病因。例如慢性腹腔、脫肛、子宮下垂這三種不同的疾病,其癥狀(象)不盡相同,發病的原因也不同,但它們的病機(動態功能)都有可能屬于“中氣下陷”,故可歸為同一“證”,都可采用補中益氣湯法治療。
中醫以“象”建構了天人相合相應、人的各部分之間相合相應的理論體系,取象
可以不斷擴展,沒有范圍限制。這種“象”已超出了具體的物象、事象,已經從客觀事物的形象中超越出來,而成為功能、關系、動態之“象”。由靜態之“象”到動態之“象”,使得無序的世界有序化,使得人體與宇宙的關系有序化。
所謂運數思維,就是以“數”為思維工具來把握客觀世界。值得一提的是,運數之“數”實質上就是“象”,它并不偏向于定量,而是偏向于定性。《素問·金匱真言論》將五臟中肝、心、脾、肺、腎與八、七、五、九、六相配,這是依五行生成數圖(即后世所謂的“河圖”)中的成數配五臟,木的成數為八,火的成數為七,土的成數為十,金的成數為九,水的成數為六。中醫理論中“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三”陰“三”陽、“五”運“六”氣、“五”輪“八”廓、“六”“七”情、“三”部“九”候、“八”綱辨證、“八”法、“四”氣“五”味、“五”腧穴、“八”會穴、靈龜“八”法、飛騰“八”法,等等,均是運數思維的體現,其數字雖帶有量的規定,但主要是為了表性,“數”與其說成“數”不如說成“象”,同時也是為了滿足象數思維模式的需要。在后世的了展中,中醫理論大量吸收了天文、歷法、卦爻的知識和框架,擴大取象范圍。《靈樞·陰陽系日月》將十二經脈與十二月相配,《素問·陰陽別論》:“人有四經十二順(從),四經應四時,十二順(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楊上善進一步解釋:“四經,謂四時經脈也。十二順,謂六陰爻、六陽爻相順也。肝心肺腎四脈應四時之氣,十二爻應十二月。”《黃帝內經太素·陰陽雜說》在診斷辨證學說中,無論是脈診、舌診、眼診、尺膚診、都有遵循全息的八卦結構規律,依此規律可取象比類。《傷寒論·傷寒例》提出外感病決病法,直接以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觀測外感病,以乾坤陰陽爻的消長取象比類說明一年四時陰陽變化規律及外感病發病規律。而運氣學說、子午流注則是將天文歷法之“象”與人體生理、病理綜合研究的代表,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
2、“象”思維模型
“象”思維方法是和“象”思維模型分不開的?!跋蟆睂嶋H上就是一種思維“模型”。所謂“模型”,是人們按照某種特定的目的而對認識對象所作的一種簡化的描述,用物質或思維的形式對原型進行模擬所形成的特定樣態,模型可以分為物質模型與思維模型兩大類。《周易》“象”模型是一種思維模型,而不是物質模型?!跋蟆蹦P蛯г从凇吨芤住方泜骷捌淦渌惹亟浀洌蓾h后“易學”總其成?!跋蟆蹦P褪侵嗅t思維所采用的理論模型。作為一種思維范式,“象”模型具有程式化、固定化、符號化的特點?!跋蟆蹦P椭饕胸载衬P汀㈥庩柲P?、易數模型、五行模型、干支模型等。
(1)卦爻模型:《周易》用卦爻作為思維模型,卦爻最基本的符號是陽爻—和陰爻--,陰陽爻的三次組合構成八卦(23=8),陰陽爻的六次組合構成六十四卦(26=64),六十四卦也可看成是八卦的兩兩相重構成(82=64)。六十四卦是《周易》的基礎模型,這個模型不僅包含六十四卦的卦象符號,而且包括它的排列次序。卦爻辭及《易傳》則可看成是對這個模型的文字解說或內涵闡發。陰陽卦爻既有生成論意義,也有結構論意義,是象數思維的基點。其余六十二卦可看成是乾坤二卦的交合與展開。六十四卦是宇宙生命變化規律的完整的符號系統,也是理想的“象”(符號)模型。
中醫有關生命的藏象模型有多種,其中就有一種是八卦藏象。如《靈樞·九宮八風篇》直接將九宮八卦與臟腑配合,以九宮八卦占盤作為觀察天象、地象及人體、醫學的工具,將八卦、八方虛風與病變部位有機對應,以文王八卦作為代表符號,表示方位(空間),顯示季節物候(時間)變化特征。后世基本依據這種配屬關系。不過《黃帝內經》中這種藏象模型并不占主要地位,除此篇以外,《黃帝內經》幾乎沒有直接運用卦爻模型的記載。
(2)陰陽模型:“陰陽”模型從實質上看正是卦爻模型的文字形式。雖然“陰陽”的概念《周易》經文中并沒有出現,而是首見于《國語·周語上》,時為西周末年,然而陰陽的觀念則至遲在殷、周時期已相當成熟,當時成書的《易經》(《周易》經文)的卦爻符號、卦名等已說明這一點。而《易傳》則毫無疑問是先秦“陰陽”哲學的集大成者。
《黃帝內經》雖然不是主要采用卦爻模型,但卻采用陰陽思維模型。在《內經》中,無論是作為生理學、病理學基礎的藏象學說、經絡學說,還是作為診斷學、治療學基礎的四診、八綱、證候、本標、正邪等學說,均是陰陽思維模型的運用。中醫說到底就是“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醫以“陰陽”模型闡釋人天關系與人體生命結構功能。中醫認為人體和宇宙萬物一樣充滿“陰陽”對立統一關系,“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醫認為人體組織結構符合“陰陽”模型:上部、頭面、體表、背部、四肢外側為陽,下部、腰腹、體內、腹部、四肢內側為陰;六腑為陽,五臟為陰;手足三陽為陽,手足三陰為陰;氣為陽,血、津為陰。五臟按部位、功能又可分陰分陽,每一臟腑又分陰分陽。可層層劃分。中醫運用“陰陽”以闡釋人體生理功能,人體病理變化、疾病的診斷辨證、治療原則以及藥物的性能等等。陰陽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及相互轉化用以闡釋人體生命現象的基本矛盾和生命活動的客觀規律以及人體與自然相應的整體聯系。陰陽模型是中醫的最基本模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為三陰三陽。三陰三陽用以闡釋經絡,手足分別配以太陰、陽明、少陰、太陽、厥陰、少陽,共十二經脈,三陰三陽有開合樞的序次和功能。三陰三陽還指傷寒熱病邪侵入經絡以后的傳變次第、地球公轉形成的氣候周期(主氣)、日月星等天體運動變化形成的氣候周期(客氣)。《內經》中還有四陰陽說,《靈樞·陰陽系日月篇》將心、肺、肝、腎分別稱為“陽中之太陰”、“陽中之少陰”、“陰中之少陽”、“陰中之太陽”。加上脾為“陰中之至陰”,該模型又與五行模型相通。
(3)易數模型:《周易》以及后世易學還構建了“易數”模型,如爻數、天地數、大衍數、河圖數、洛書數、五行生成數等,筆者認為這些數并不是表示數量的,而是表示功能屬性的,實際上就是一種特殊的
“象”,屬于“象”模型范疇。
《內經》已開始用易數模型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秲冉洝芬罁住皵怠蹦P徒嬃酥嗅t生理、病理、診療理論體系。如以“八”、“七”為周期論述男女生長的節律,以五行生成數與九宮數論證五臟學說,以天地之至數了論述三部九候、九竅、九臟、九針,以六位數論述三陰三陽……如上文所言《素問·金匱真言論》中“八、七、五、九、六”配屬五臟,乃是河圖中五行之成數?!白蟾斡腋背衔乃鍪侨討B、功能之“象”,同時還是遵循后天八卦模式中的方位規律,并不是指形體上的解剖位置。十二經絡的形成也與卦爻模型有關。馬王堆漢墓帛書記載的經脈還只有十一條(見《陰陽十一脈灸經》、《足臂十一脈灸經》),并且還沒有完整的“手足”“陰陽”的名稱。從馬王堆帛書到《內經》,從十一脈發展到十二脈,《周易》六爻模型起了一定作用。運氣學說更是遵循河洛卦爻模型,《素問·五常政大論》除“五運平氣之紀所應”之數為河圖生成數外,還將五臟病變與洛書九宮數相聯系。
(4)五行模型:“五行”模型雖然在通行本《周易》中沒有出現,而是最早出現于《尚書》中的《甘誓》篇與《洪范》篇,但帛書本《周易》已言“五行”,更重要的是漢以后講“五行”的主要是易學家,“五行”成為漢以后易學的基本內容。
中醫把五行作為人體與事物的歸類及相互聯系的模型,體現人體的功能分類及生克乘侮、亢害承制的變化規律,并用以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用以說明診斷、辨證和治療原則?!饵S帝內經》將“五行”模型與“陰陽”模型相結合,共同構成闡釋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理想模型。在五行模型中,五行與五臟的配屬為中心,五行是個紐帶,將器官(五官)、形體(五體)、情志(五志)、聲音(五聲)以及方位(五方)、季節(五時)、顏色(五色)、味道(五味)、生化(五化)等納入其中,以此說明人與自然的統一性、人本身的整體性。五行的生克乘侮是事物聯系、人體功能活動聯系的法則。五行相生、相克說明臟腑之間資生與制約的聯系,五臟中每一臟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生理聯系,這種聯系把五臟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病菌理上相生表主母及子、子病犯母的傳變過程,相克代表相乘(相克太過為?。┡c相侮(反克為害)的傳變過程。五行模型還廣泛地用于診斷、治療等方面。五行模型是中醫最基本模型,它與陰陽模型互為補充、互為印證。
(5)干支模型:天干、地支也同樣不是最早出現于《周易》,而是甲骨文,但漢以后易學家將干支納入易學,從而成為象數易學的重要內容。
中醫學特別重視時間,從某種意義上說,中醫學就是時間醫學。因此作為表示時間、歷法的天干、地支,在中醫學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從藏象、經絡、脈象、證象等生理病理學說,到運氣、針灸、處方、用藥等診斷治療學說,無不有對干支的運用。
總之,卦爻、陰陽、易數、五行、干支是“象”思維的子模型,從屬于“象”模型的大范疇。各級“象”模型其實是同源、同質而且同構的關系,只是有的偏于表示數理(如易數河洛模型),有的偏向于表示關系(如五行模型),有的偏于表示方位和時間(如八卦模型),有的偏于表示分類(如陰陽模型),把它們綜合起來可稱為“象”統一模型。
“象”模型是中華傳統思維方式的基本模型,決定了中華文化的面貌和走向,也深深影響著中國傳統醫學科學的理論建構,成為中國傳統科學文化的本質要素。象數模型是與象數方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象數方法也是《黃帝內經》建構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方法。《黃帝內經》采用取象運數的方法,創立了藏象、脈象、證象以及治則治法學說。后世如《傷寒論》、《千金方》、《素問》王冰注、金元四大家、孫一奎《醫易緒余》、張介賓《類經圖翼》、邵同珍《醫易一理》、何夢瑤《醫碥》、唐宗海《醫易通說》等都直接或間接運用或發展了這個模型。尤其是隋唐以后,醫學家自覺地引易入醫,最明顯的表現則是采用了卦爻、陰陽、易數、五行、干支等“象”思維模型。
二、從“象"思維的特征看中醫學的本質及其走向
1.“象”思維的特征
“象”思維方式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⑦:
(1)重整體、類比,輕個體、分析。中醫不但將人本身各部分之間看成一個整體,而且將人與自然看成一個整體。這就是所謂的“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痹谶@個理論基礎上采用類比、類推的方法,將人體各部分與外界各事物融為一體。對人體各部分不作個體的、深入的分析,對人與外界事物為什么“合一”、怎樣“合一”不進行具體的分析,只重視在模型范式上的歸類“合一”。中醫對疾病的認識也體現這一特點。如“齲齒”,甲骨文中已有文字記載,說明“蟲”是病原、病因,后來從整體上考察,認為胃熱、虛火是其病因。
(2)重動態、功能,輕實體、結構。中醫類比之“象”是動態、功能之“象”。中醫很多概念只代表功能,不一定非有實體結構?!鹅`樞·陰陽系日月》說:“陰陽者,有名而無形?!薄瓣庩枴币褟摹叭赵隆钡膶嶓w意義抽象為動態范疇,是泛指,指事物的共性,而不是指具體事物的形體。中醫“臟腑”概念絕非指生理解剖意義上的實體結構,而是指功能相同、時空節律形態具有同步性、全息性和一組動態結構?!白蟾斡曳巍苯^非指肝在左邊,肺在右邊,而是指“左”與“肝”具有上升的陽,“右”與“肺”具有下降的陰。“左”與“右”的動態功能由太極象數模型的規定性所決定。
(3)重直覺、體悟,輕實證、量化。直覺體悟是中國傳統的認知方法,中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體現了這一特點。臟象、經絡學說主要是通過直覺體悟感知的。臟腑的生理結構與人體實際解剖部位并不相同,說明不是由實證方法得出的。經絡主要是循經感傳的認知固化的產物。中醫在診斷、辨證上更體現了這一特點。望聞問切四診是一套由表知里的診斷方法,通過對臟器經絡的功能性變化的感知,把握疾病發生病因、病變機理。與西醫運用儀器、直接從病變部位攝取體質方面的信息來把握病變機理的實證、量化方法有所不同。中醫診斷辨證有高明與低劣、正確與錯誤的差異,主要取決于認知主體----醫生認知、感悟能力的高低,中醫尚缺乏一套具有量化規定性的診斷標準。
(4)重程式、循環,輕創造、求異。中醫理論體系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程式化的體系。從生理學說看,早期是從解剖實體形態出發認識臟腑的,如古文《
尚書》、《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均認為脾屬木、肺屬火、心屬土、肝屬金、腎屬水(參見孔穎達《禮記正義疏》),而今文《尚書》和《內經》則從功能出發,確定了肝木、脾土、心火、肺金、腎水的模式,并一直沿用下來,成為中醫生理的最基本框架。經絡的定型同樣也是程式化的產物。中醫診斷、辨證也可以說是程式化的,如面部診、寸口脈診、尺膚診、舌診等,其與內臟相對應的部位排布均是依準后天八卦結構規律,筆者提出一維和二維的八卦全息結構模式。再如八綱辨證,六經辨證,主要是遵循陰陽模式。注重程式、模型,注重循環往復,必將導致創造性、求異性的缺乏,幾千年來中醫的理論基本沒有突破。
總之,以象數為思維模型、以取象運數為思維方法,注重天人的整體性、全息性,注重生命的功能性、關系性、超形態性、時序性,注重認知方法的直覺、體悟、程式、循環,是中醫學理論的本質。⑧
2.中西醫學思維方式的差別與優劣比較
(1)中醫學與西醫學思維方式的差別。關于中西醫學思維方式的差別,學術界有“元氣論”與“原子論”、“整體論”與“還原論”、“系統論”與“分析論”、“功能論”與“結構論”等觀點,筆者認為中醫學與西醫學思維方式的本質差別是“模型論”與“原型論”的差別。⑨中醫學和中國傳統生命科學采用的是“模型論”思維方式,即從功能模型、關系虛體出發,建構人體生命系統;西醫和現代生命科學是“原型論”思維方式,即從解剖原型、物質實體出發建構人體生命系統。
西醫學采用“原型論”的思維方式,遵從“原子論”和“二元對立”的哲學傳統,采用分析、實驗還原的方法認識人體生命。西方傳統認為原子是世界本原,有限、有形的原子構成物質及其運動,運動的根源在原子的外部,原子與原子之間是間斷的、虛空的,要認識“原子”,必須采用分析、還原的方法,由此發展出十七世紀以機械自然觀為背景的西文近代實證科學。在對生命的認識上,由古希臘四體液學說,到19世紀30年代德國科學家發現細胞,并逐漸發展為以細胞學說為基礎的近代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和治療法,直到進入當代分子生物學,醫學從細胞水平進入分子水平。統觀這個過程,其實都是在運用分析、實驗、還原的方法,探求構成物質、生命的最基本元素、基本結構功能,這就是“原型”。西醫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治療學等均從人體“原型”出發,以闡明人體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疾病治療為目的,解剖學、生理學是西醫的理論基礎。西醫學和現代生命科學從物質結構層面將人體生命還原成分子生物結構,并可望在近幾年內提前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梢哉f西醫學和現代生命科學在人體生命“原型”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無可替代的。
中醫學采用的是“模型論”思維方式,遵從“元氣論”和“天人合一”的哲學傳統,在“象”模型支配下,采用橫向、有機整合的方法認知生命。中國則形成并遵從“元氣論”的傳統。從《周易》、道家到中醫無不講“氣”?!皻狻笔鞘澜绫驹矗皻饣边\動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源泉,這種運動是“氣”內部的相互作用?!皻狻笔沁B續不斷、流動有序的,是介于有形有狀的粒子與無形無狀的虛空的中間狀態,可雙向轉換。中醫在對待人的生命時,即從“氣”入手,“氣”既是生命的最小物質又是生理動態能?!皻狻钡纳w現必然導致整體性、功能性、直覺性、程式化的方法論?!皻狻笔侵嗅t學的最基本模型,“氣”也是一種“象”。如上所述,氣-陰陽-五行-象數模型是中醫學的思維模型?!饵S帝內經》遵循這個思維模型,一開始就沒有走向機械、分析之路?!饵S帝內經》將人看成一個有機的、開放的系統,而不看成是個不斷分割的機體。在人體這個系統中人體小時空對應天地大時空,對應天時、物候、方位及萬事萬物,這種對應是由象數模型決定的。因此人體和整個宇宙在中醫看來都是很容易把握的,只要用這個模型去推測、比擬就可以了。中醫所謂的“模型”與科學所謂的“模型”內涵不盡相同,科學“模型”分為思維模型與物質模型,對此筆者已另文論述。就中醫學“模型”與現代科學“模型”的區別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現代科學的“模型”是定量化的,包括了數學模型,能從一定的基本概念和數量關系出發進行推理和演算,對有關問題和現象作出定量的回答和解釋;而中醫學的“模型”是定性化的,五行并不表量而是表性,不是作為數量的依據,而是提供定性的參考性推論。二是現代科學的模型是一種純科學模型,不包含社會政治、哲學文化等非科學因素;中醫學模型則帶有濃厚的人文色彩,中醫模型方法包含哲學的、主觀的、體悟式的方法。三是目的不同,現代科學的模型方法是以自然或人的“原型”為目的,最終是要揭示自然或人體的實體本質、物質結構及其功能、規律,關注的是“原型”;而中醫學關注的是“模型”,“原型”往往服從于“模型”,“藏象”即是一種典型的模型,對藏象模型的構建成為中醫人體生命科學的目的。“模型”只是現代科學、現代醫學的研究手段,并不是研究的目的和思維方式,而“原型”才是其研究目的和思維方式。
(2)中西醫思維方式的優劣。中醫和西醫在思維方式上各有優劣,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在生命觀上,中醫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生命的精神層面、功能層面、整體層面、動態層面,體現在對生命復雜現象的直覺觀測、靈性感悟、整體把握上。與之相比,西醫則在生命的物質層面、結構層面、個體層面、靜態層面,以及對生命現象的知性觀測、數理分析、微觀把握上占有優勢。
在疾病觀上,中醫的優勢體現在未病養生的預防觀念、辨“證”求“本”的診斷方法、發掘正氣潛能、自穩自組自調節的治療原則上。西醫的優勢在于對病因病理病位的物質性指標的精確把握,對疾病病灶的定位、定量的準確消除上。
在醫學模式上,西醫主要采用生物醫學模式,而中醫則是一種綜合性的、大生態、大生命的醫學模式,以五行—五臟模型而言,它既包含有文化社會的因素,又包含有自然科學的因素;既反映了人體五臟之間不可分割的復雜關系,又反映了人體內“藏”與自然萬物外“象”的對應關系。自從1977年恩格爾(G.L.Engel)提出超越生物醫學模式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中西醫都面臨著如何實現醫學模式轉變的任務,而在這點上中醫學因其比較重視整體和綜合,因此在這個轉變中有著一
定的優勢和機遇。
在思維方法上,西醫采用縱向的、機械的、還原分析的方法,導致對人的認識從器官、組織、細胞到DNA、RNA,注重生命微觀的縱深探討,在形態、結構、細節上達到相當的高度,占有相當的優勢。中醫采用橫向的、有機的、整合的方法,從整體、宏觀、動態、聯系上認知生命,是中醫的強項。
3.中醫學的未來發展
在中醫的未來發展戰略問題上,目前有“傳統派”與“現代派”之爭。筆者屬于“傳統派”。筆者認為“現代派”提出的最響亮的口號“中醫現代化”實際上已構成一個悖論,我稱之為“中醫現代化悖論”⑩,這個“悖論”可描述為“中醫要實現不改變其非現代科學形態的現代科學化”。也就是說所謂的“現代化”在相當多的人看來就是要“現代科學化”(其實“現代化”的含義遠非這么簡單),而中醫學是一種傳統科學,不是現代科學,要“現代科學化”就是丟棄自己的特色;而不現代化,在現代科學技術面前又難以保持自己的特色。如何既保持自己的特色(傳統科學形態)又實現“現代科學化”,無疑構成了一個“悖論”,自從筆者提出這一“悖論”以來,已引起業內、業外人士的較大注意,并引發了一場中醫存亡世紀大論爭。如何走出這個“悖論”的怪圈?的確需要我們好好研究,而首先應當解決的當然就是中醫理論模型問題。
就“象”思維模型而言,我是持“修補”觀點的。醫易“象”模型是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逐步摸索出來的,是對天地人(三才)運動規律的一種形象、模糊的圖示,它是建立在以天道推及人道、天道即是人道(天人合一)的認識基礎上的,它原本關注的是天道的動態功能。這個模型對天地包括人的運動大規律是基本適合的,它揭示了在對立面的相互作用下呈現盛衰消長、周而復始的運動變化的根本規律。中醫即用它來建構五臟生命模型,應該說通過二千多年的醫療實踐,五行—五臟模型還是基本能夠反映人體的功能特征和生命運行規律的。《黃帝內經》采用“象”思維方式,以橫向、有機、整合的方法認知生命,這無疑是生命科學的大方向,但也不能不看到中醫“象”思維模型并不能完全精確地、數量化地反映人體各個臟器實體的所有生理結構功能、病理變化,不能不看到中醫不重量化、不重分析的思維取向導致對生理病理的細節認識不清,診斷辨證的較大“藝術性”、“模糊性”,理論框架的萬能化甚至僵化,造成了中醫發展的緩慢,造成了中醫與現代科學的隔閡,可見象數的思維方式給中醫帶來的正負面影響都是巨大的。
1.中醫護理本科生畢業實習質量自評問卷的研制
2.中醫本科學生畢業實習質量監控指標體系的建立和應用
3.提高中醫畢業實習生綜合素質的嘗試及思考
4.對西醫院校畢業護理人員進行中醫傳統技術培訓的效果
5.中醫臨床型研究生畢業論文選題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6.電子病歷與中醫畢業實習生病案書寫問題芻議
7.中醫院校“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改革在畢業考核中的應用價值探討
8."導悟式教學"在西醫院校畢業新護士中醫理論與技能培訓中的運用效果研究
9.高職高專中醫養生與保健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與思考——畢業頂崗實習生及其實習單位問卷調查分析
10.加強過程管理,提高中醫專業七年制畢業論文質量
11.中醫婦科畢業實習帶教方法探討
12.中醫本科生畢業臨床考核方法的改革與效果實踐分析
13.中醫院校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現狀及建議
14.中醫護理本科生畢業實習模式的構建
15.OSCE考核模式在中醫內科學畢業考核中的實施
16.中醫兒科畢業實習帶教探討
17.世界針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針灸”首屆國際傳承班在京畢業
18.對中醫函授生畢業臨床實習之管見
19.關于中醫兒科本科學生畢業實習的幾點建議
20.中醫專業七年制畢業臨床技能考核的改革與實踐
21.“中醫針灸”首屆國際傳承班學員畢業
22.中醫兒科畢業實習生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探討
23.我們是怎樣帶教中醫護士畢業實習的
24.振興中醫事業 廣開人才之路——天津市首批高教中醫自學考生畢業
25.遼寧中醫學院函授大學中醫醫療專業八七屆畢業典禮在沈陽舉行
26.我校中醫專業畢業考核實踐探索
27.中醫研究院83名畢業研究生首批獲得醫學碩士學位
28.中國中醫科學院2012—2014年博士畢業盲審學位論文查新項目統計分析
29.《中醫內科學》畢業考核方案的探索與實踐
30.中醫專業學生的畢業考核指標和方法
31.85級中醫班中醫診斷學畢業考試試題質量和成績分析
32.586例膝骨關節炎中醫證型聚類分析及與中醫體質的關系
33.從辯證的視角看中醫科學性問題爭論
34.關于改革中醫專業本科生“畢業綜合考試”的構想
35.淺析中醫跨文化傳播
36.本院中醫專業78級學生開始畢業實習
37.中醫藥浴聯合窄譜中波紫外線照射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臨床療效觀察
38.中醫專業畢業實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39.中醫住院醫師畢業后教育初探
40.名老中醫經驗共性規律及個性差異比較研究
41.中醫研究院首屆中醫研究生舉行畢業論文答辯
42.在光明中醫函授大學骨傷科專業畢業典禮大會上的講話
43.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 為人民的健康事業奮斗到底
44.在光明中醫函授大學骨傷科專業畢業典禮大會上的講話
45.我院召開首次中醫系專科定向畢業實習工作會議
46.新疆首屆盲人中醫函授大專學員畢業
47.我院運動醫學系中醫骨傷科專業舉行醫學士畢業論文答辯會
48.南京中醫學院中醫專修科畢業
49.省中醫學校舉行教學研究班、醫科進修班畢業典禮
50.中醫系中醫專業七七年級學生畢業
51.遼寧中醫學院八六屆中醫函大畢業
52.中醫院校信息技術類專業畢業設計質量分析——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
53.中醫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技能考核模式探索
54.中醫院校醫學學位研究生畢業論文的寫作
55.深化畢業考試改革 培養高質量中醫人才
56.中醫兒科本科畢業實習階段的現狀及對策
57.從中醫醫師資格考試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醫專業本科生畢業考試
58.中醫兒科畢業實習教學的難點與對策
59.中醫類學生畢業綜合考試改革的初步探索
60.中醫專業護生畢業實習現況調查與分析
61.加強畢業后教育及繼續醫學教育 促進中醫人才培養
62.中醫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63.中醫婦科學畢業實習教學方法探討
64.中醫院校研究生社會適應能力的調查與分析──67名畢業研究生社會適應能力調查報告
65.五年制中醫本科生畢業考核模式的實踐與探討
66.中醫七年制婦科專業畢業實習教學方法探討
67.試論中醫臨床醫學研究生畢業論文的設計與要求
68.淺談中醫醫學生臨床畢業答辯
69.“高等中醫教育畢業實習評估體系”研究
70.試論中醫專業畢業實習提前的教學配套改革
71.大腸癌中醫辨證及治療概況
72.中醫護理大專生畢業實習質量調查分析
73.設立答辯考核環節 確保自考教育質量——中醫自考本科畢業答辯考核規范化研究
74.基于臨床病歷數據化的名老中醫經驗傳承方法學研究
75.難治性癲癇中醫證候的判別分析
76.加強大專畢業護士再培養 造就高級中醫護理人才
77.我校中醫專業畢業考試的實踐與思考
78.中醫專業本科生畢業實習管理初探
79.轉變觀念抓改革 適應需要求質量──試談中醫高校畢業實習的改進與提高
80.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吳克清在光明中醫函大骨傷科學院畢業典禮大會上的講話
81.為培育中醫新苗貢獻力量——介紹我院指導畢業實習的一些做法
82.繼續發展中醫藥成人教育事業
83.成都中醫學院醫學系本科班79級畢業綜合考試 《中醫婦科學》試題及答案
84.天津市93名考生獲得中醫大專畢業文憑
85.福建中醫學院第四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畢業
86.杰出校友屠呦呦榮獲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87.上海中醫學院首屆中醫專業生畢業
88.中醫護理培訓小組的設置與管理
89.中醫院護理人員專業知識與技能培訓效果評價
90.東北地區銀屑病中醫證候與中醫體質的相關性研究
91.多項措施并舉 提高中醫婦科臨床實習質量
92.中醫臨床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思考
93.補瀉兼施 以氣為先——朱南孫治療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癥經驗
94.中醫內科實習中加強急癥教育的做法和體會
95.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人才培養模式在中醫醫院的應用研究
96.中醫胃腸病病機與防治研究的新思路——訪中醫內科學專家白兆芝教授
97.我院護理人員中醫護理知識及技能現狀調查與培訓對策
98.浙江中醫學院恢復中醫函授教育
99.淺談中醫實習生急救能力的培養
100.全國西醫學習中醫班(西苑班)招生通知
101.中醫養生保健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及思考
102.原發性肺癌中醫證型規律與化療及靶向治療的相關性研究
103.關于構建中醫惡性腫瘤療效評價體系的思路和問題
104.定性訪談法在名老中醫傳承研究中的應用:思路與體會
105.肥胖、超重與正常體質量高血壓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分布特點比較研究
106.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醫證型分布及證候特點研究
107.中醫辯證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網狀Meta分析
108.人類基因組學及基因芯片技術與中醫體質學
109.近30年大腸癌中醫證型和用藥規律分析
110.新疆冠心病患者(漢、維)中醫體質特點分析及與中醫證型的相關性研究
111.基于文本挖掘探討中醫外治法和食療在糖尿病中應用規律
112.中醫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的進展
113.中醫護理工作現狀調查和對策研究
114.《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修改建議及分析
115.8448例一般人群的中醫體質類型與健康狀況關系的分層分析
116.中醫養生探幽
117.中醫健康體檢在“治未病”中的作用
118.中醫體質分類判定與兼夾體質的綜合評價
119.660例尋常型銀屑病中醫體質與中醫證型分布規律研究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s diagnosis under the medicine,enterprise problems are classifed as life sciences and pure western medicine with west medicine perspective,and its represent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is presented. The problems of enterprises are classifiedas similar reasoning in medicine and the Book of Changes under TCM perspective an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se aspects. Finally, this paper gives brief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ir own shortcomings as well as reasons and prospects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issues of two diagnostic methods.
關鍵詞:中醫;西醫;企業診斷
Key words: TCM;western medicine;enterprise diagnosis
中圖分類號:F2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8-0058-02
0引言
“企業診斷”一詞源于日本,日本中小企業診斷協會為有效定義和解釋對企業經營狀況的健康檢查問題而使用“診斷”一詞,其含義與歐美地區使用的“管理咨詢”相近。“健康”早期來源于對人類生理狀態和有機生命系統的評價,目前,社會科學為了對組織管理的問題進行有效診斷,將“健康”用來評價人類組織。企業是具有生命周期的組織系統,同樣存在著健康的問題,需要進行診斷。
1生命科學和純西醫視角下的企業診斷
近些年,國內外學者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利用生命科學和醫學理論,采用類比方法來研究組織健康問題,并產生了一些代表性的觀點,可以分別從生命科學和西醫角度進行闡述。
1.1 從生命科學角度研究組織健康問題組織行為研究者Morgan(1996)認為,生物學的各個層次都有其組織比類物,如分子對應著個人、細胞對應著群體、復雜器官對應著組織、種群對應著組織種群、生態學對應著社會生態學等等[1];Jaffe(1995)認為,組織健康包括組織績效與員工健康滿意兩個維度[2];Lyden和Klingele(2003)則把組織健康劃分為11個維度[8]:溝通、參與、承諾、士氣、組織聲譽、道德規范、績效認知、目標一致、領導、個人發展、資源利用;Nadkarni和Lovey則認為組織健康是指組織需要同時高度滿足主要目標、創造歸屬感、最小化熵、創造滿意顧客、組織成長、與環境和諧等6個主要標準的整體狀態[4];時勘等(2007)認為組織健康是指一個組織能正常運作、注重內部發展能力的提升,并有效、充分地應付環境變化、開展合理變革[5];
1.2 以純西方醫學角度研究企業診斷鄒國良(2007)運用類比方法,把企業類比成人體進行“管理”,建立企業人體管理理論模型,力圖為企業和人體在解決“管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方面奠定相互借鑒的理論基礎[6];國內學者楊震寧、呂萍等學者(2008、2009)從西醫免疫學角度上,提出了組織機體免疫行為和機制構建問題,并認為組織監視、組織防御和組織記憶是組織免疫過程的主要行為維度,組織免疫行為對組織健康有著捍衛的作用,任何一個要素和環節的缺失或失靈都會破壞組織健康狀態[7][8]。智利學者Mario Ivan Tarride等(2008)參照WHO對人體健康的定義對組織健康進行了描述,并將人體可解剖性實體的組織系統功能和企業機構的組織系統功能劃分為53個變量進行了類比[9]。
2中醫視角下的企業診斷
2.1 醫、易同源流派中醫的很多思想來源于《易經》,有醫易同源之說。臺灣學者林國雄將《易經》中的陰陽、五行、卦象思想應用于經濟管理領域,對企業損益表各項經營活動的陰陽觀,進行了定性確認[10];從單向因果循環的五行邏輯推演,陳述五行在經濟及企業小嚴謹循環上的成功應用[11];提出并診釋了產業與企業經營變數的“八卦”卦象[12] ;陳相如等(2009)在林國雄的研究基礎上將八卦因果鏈條運用于產業績效評估、標桿鏈條、瓶頸診斷以及關鍵鏈條的求解,并進行了因果鏈條中經營變量間之加權相關系數的加權t檢驗等實證研究工作[13]。
2.2 中醫學角度于學彬(1997)把人體與企業進行比較,提出可以將傳統中醫理論和現代企業管理進行交叉研究,并闡述了中醫的診斷思想[14];高P(2002)認為企業診斷應當堅持系統觀點和系統思想,其系統方法的治療原則有治病求本、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扶正祛邪[15];唐任仲等(2003)在分析我國傳統中醫學診斷理論的方法及特點的基礎上,借鑒中醫診斷技術中的整體觀念,“望、聞、問、切”診斷方法,以八綱為總綱的辯證分析技術,實現了對企業業務過程的整體戰略分析以及問題根由的分析診斷,并應用于某民營企業的制造過程診斷 [16];顏弘(2007)從醫學的角度,結合中醫“望、聞、問、切”的四診法來研究企業的各種癥狀,然后運用中醫學系統論進行辯證的定性分析,給出診斷建議[17];郭振宇(2007)闡述了工業工程的基本方法及其特征,模仿中醫“望、聞、問、切”診病的過程,并介紹了其在管理咨詢項目中的應用情況[18]。
3簡要評述
3.1 各流派研究的現狀評析從生命系統與人群組織系統的交叉研究文獻資料來看,國內外學者們是從西方文化下醫學角度,主要圍繞人體可解剖性的物質實體功能和器質性病變來討論人群組織問題,其思路往往先是從微觀入手,再分析宏觀層面組織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而從宏觀層面組織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入手,再來分析微觀的研究成果為少,并且對微觀的具體性研究成果較多。
目前,醫易同源流派和中醫視角下研究企業經營診斷問題的交叉性研究成果不多,主要局限于中醫的系統思維和“望、聞、問、切”診斷方法的運用問題,發表在高水平學術期刊不多見。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學界對中醫和企業診斷的交叉研究成果認同度不高;其二,中醫學的理論學習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和修養;其三,從此領域的具體研究成果來看,人體功能系統和企業管理功能系統的取類比象問題很難達公認的標準。
3.2 中西醫視角下企業診斷的研究展望中西和西醫的理論體系和思維方式有很大的差異,但很多地方可以共生[19],在具體診斷方法上的差異并不明顯(見表1),可以在診斷方法上建立有效的溝通橋梁。當然,更需要加強在中、醫思維方式上的交流[20][21]。
參考文獻:
[1]Morgan,G.Imagesof Organizations.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1996.
[2]Jaffe D.The healthy company: research paradigms for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health.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Washington,1995.13-40.
[3]Lyden J A,Klingele W E.Supervising organizational health.Supervision, 2000, 61(12): 3-7.
[4]Nadkarni M S, Lovey I. The joyful organization: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health, diseases. India Pvt. Ltd,2003.
[5]時勘,郭蕊.健康型組織建設的思考[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1):12-19.
[6]鄒國良.企業人體管理理論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07,21(12)).
[7]楊震寧,王以華.基于免疫的組織健康捍衛機制建構:一個案例[J].南開商業評論,2008,11(5),102-112.
[8]呂萍,王以華.組織免疫行為和機制研究[J].管理學報,2009,6(5),607-614.
[9]Mario Ivan Tarride,R.Ariel Zamorano,S.Nicolas Varel,M.Julia Gonzalez.Healthy organizations:toward a diagnostic method. Kybernetes 2008 Vol.37 No.8 pp.1120-1150.
[10]林國雄.臺灣制造業損益表結構的新儒學考察[J].蘇州鐵道師范學院學報,2002,19(1).
[11]林國雄.論經濟及企業活動中的單向因果循環[J].汕頭大學學報,2002,18(6).
[12]林國雄.產業與企業經營變數的卦象診釋[J].安陽大學學報,2003.03.
[13]陳相如,張森河,蔡淵輝.八卦因果鏈條在產業績效評估的實證研究[J].第2屆“管理學在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08.
[14]于學彬.傳統中醫理論與現代企業管理[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1997.2.
[15]高.診斷系統方法初探[J].生產力研究,2002.4.
[16]唐任仲,王曉文.基于中醫學理論的業務過程診斷技術[J].浙江大學學報,2003,37(5).
[17]顏弘,周蓓.“企業綜合癥”病因診斷與防治對策[J].孝感學院學報,2007,27(2).
[18]郭振宇.工業工程在企業咨詢中的實際應用[J].價值工程,2007年第1期.
[19]彭翔,汪應洛.中醫藥與西醫藥的“共生”研究[J].預測,2004,23(6).
【關鍵詞】黃帝內經 譯者角色 文化負載詞
《黃帝內經》是一部重要中醫典籍,在英譯中如要達到良好的傳譯效果,醫學價值和人文色彩必須高度重視。文化負載詞是標志民族文化的突出代表,內經中的文化負載詞往往是體現中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獨特認識的重要詞匯。文化負載詞的英譯關系到整個文本的翻譯質量。本文選取《黃帝內經?素問》養生篇章李照國、吳氏父子和伊爾扎?威斯( Iliza Veith)三個英譯本作為語料,分析譯者角色對于內經文化負載詞英譯的影響。
一、文化負載詞及其研究意義
“文化負載詞指有一定文化背景或深刻文化意蘊的詞語,包括在一定歷史階段沉淀下來的諺語、典故、特殊的人物名稱等,以及現行的熟語、習語?!蹦芜_把翻譯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分為五類,即: 生態文化,語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質文化和社會文化。文化負載詞是民族文化的標志, 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漢英兩種語言分別代表了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文化焦點差異大,詞義空缺現象明顯。中醫典籍蘊藏大量的文化負載詞,而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質量直接關系到譯語讀者是否能夠正確理解原文。
二、譯者角色
據翻譯“目的論”, 翻譯目的有時不可能和原作目的相同,譯者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一種他認為最合適的方式來達到預期目標。
李照國具有英語語言文學學士學位,后又在上海中醫藥大學和上海外國語大學讀博士和博士后,多年從事中醫英語翻譯、教學和研究工作,出版多部著作,具備較好的翻譯能力及系統的中醫理論知識。同時,他還具備豐富的漢語參考資源和中醫工具書。他的版本入選大中華文庫,說明他的翻譯負有弘揚中國文化的任務。
威斯是醫史學家,母語為英語,熟練掌握五種語言,其中包括中文。她完全不懂中醫,缺乏懂漢語、懂中醫的人協助開展翻譯工作,漢語工具書嚴重缺乏,主要依靠法語、德語、拉丁語等其他語種的工具書。此譯本是威斯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史研究所的博士論文。她的譯本用語淺顯易懂,目的是要讓對《黃帝內經》所知甚少的西方讀者了解這一東方醫學典籍。
旅美華人吳氏父子在美國開設中醫診所,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吳氏父子譯本的目標讀者是國外對中醫感興趣的醫學工作者,因此吳氏在翻譯一些抽象的中醫醫理時大量使用增譯方法,將臨床體會寫進譯本,幫助讀者了解來龍去脈。
對于大部分的文化負載詞,三種譯本的理解到位,但是如何把文化負載詞中的經典傳遞到目的語文化中,三種譯本選擇不同。李照國強調的是“信”于中醫文化核心,威斯偏重于譯文在目的語文化的可接受性,吳氏父子注重結合臨床經驗描述中醫醫理,不吝篇幅詳細介紹。
三、三種譯本文化負載詞翻譯策略比較
(一)雙字格。
李照國和吳氏父子在翻譯時采取適度異化原則,但異化程度及表現方法有所不同。如“天癸”這樣的文化負載詞,李和吳都采取拼音加注釋的方式,分別譯為Tiangui (Tiangui refers to the substa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genial function) 和Taingui (the substance necessary for the promotion of growth,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ve function of human body),而威本是to menstruate/her menstruation/to secrete semen/the generative secretion。
李照國母語為漢語、本人獲英語言文學學士學位和中醫學博士學位。該譯本依靠中醫專家翻譯好的白話文,及上海中醫藥大學豐富的中醫漢語參考資源。威斯女士母語為英語,專業為醫學史,她不懂得中醫,缺乏懂漢語、懂中醫的人協助開展翻譯工作,缺乏漢語工具書,主要依靠法語、德語等其他語種的工具書。兩位譯者對《黃帝內經》的理解自然不太相同, 李本更勝一籌。但在譯文的遣詞行文上,母語為英語的威斯女士自然比李照國先生運用得更加得心應手。吳氏譯本特點一目了然,篇幅相比其他兩個版本較長,但詳細易懂。
(二)三字格。
三種譯本在處理這部分的文化負載詞時,均采用主謂賓結構,一些選詞也相同,如“肉、肺、肝、心、腎”,說明三種譯本對于一些中醫基本的概念達成了共識。李本最大限度的保留原作特點,語言簡潔,突出中醫文化的獨特性和民族性。如“氣”音譯為Qi;或將增譯內容用[]標記,如“喜”被譯為[Excessive]joy。但翻譯一些文化負載詞時仍有分歧。比如 “酸生肝”中的“生”,李照國和威斯譯為nourish,而吳氏父子譯為produce?!跋虃敝械摹把钡降桩斪鯾lood還是bone來理解,三種譯本各有看法。吳氏的依據是臨床經驗以及一本名為《林引注?太素》的醫書注釋,將“血”譯為bone。雖然威斯翻譯的語言很好, 如“傷”被譯為be injurious to,“憂”譯為extreme grief,但因譯者對于源語文化內涵理解欠佳,出現了誤譯,如“筋”和“脾”被誤譯成muscle和stomach。
(三)四字格。
四字格的翻譯最能看出譯者身份對于文化負載詞的影響。如語言層次的差異。吳氏父子譯本,將詞翻譯成句子,補充了更多的語境。如“使氣得泄”,譯為,Ones sweat should be perspired for letting off the Yang energy to avoid the heat being stagnated。而李本簡單處理成enabling Qi to flow smoothly。威斯的翻譯為They should enable their breath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outside world,這句話明顯和吳氏與李照國的翻譯有出入。而根據中文意思,吳本最佳,李本次之,威斯理解源語有偏差,譯本也有問題。此例再次突出了李本的簡潔,吳本的詳細以及威本的特點。
總之,比較身份不同的譯者對于中醫經典著作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具有重要意義。作為試分析,本文只選取研究了《黃帝內經?素問》養生篇里的雙字格、三字格以及四字格三類文化負載詞的英文翻譯,更細致的研究工作有待進一步深入。
參考文獻:
[1]Iliza Veith.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M].US: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2.
[2]Nida,EugeneA.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1.135.
[3]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M]. UK: St. Jerome Publishing,1997.
[4]李照國.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Plain Conversation[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