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心理學理論

心理學理論

時間:2022-07-24 13:59: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學理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心理學理論

第1篇

關鍵詞:家庭;家庭功能;家庭功能理論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12-0281-01

一、家庭功能的定義

家庭功能的定義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以Beavers、Olson、Shek 為代表的結構取向的定義。另一類定義是以Epstein、Skinner 為代表,主要從執(zhí)行過程方面來定義家庭功能。

二、結果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論

結果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論認為,可以根據(jù)家庭功能發(fā)揮的結果把家庭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有些類型是健康的,有些則是不健康的或是需要家庭治療和干預的。Olson環(huán)狀模式理論和Beavers系統(tǒng)模式理論是這一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論的代表。

(一)Olson的環(huán)狀模式理論

該理論于1978年提出,并經過25年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主要用于家庭研究、臨床評估、訓練、婚姻和家庭治療。它以家庭系統(tǒng)理論為基礎,得到描繪家庭功能的3個維度,即家庭親密度、家庭適應性和家庭溝通。該理論假設家庭實現(xiàn)其基本功能的結果與其親密度和適應性之間是一種曲線關系,親密度和適應性過高或過低均不利于家庭功能的發(fā)揮,平衡型家庭比不平衡型家庭的功能發(fā)揮要好;家庭溝通是一個促進性因素,平衡型家庭比不平衡型家庭有更好的溝通。1991年,Olson根據(jù)這些研究對自己最初的曲線模型假設進行了修訂,將其修改為三維(3-D)線性模型理論。這一線性模型認為,在親密度和適應性上得分高的家庭的功能是良好的,而得分低的家庭的功能是不良的;雖然曲線和線性模型的假設不同,但兩者并不存在本質上的沖突。

(二)Beavers的系統(tǒng)模式理論

Beavers等人1977年提出了家庭系統(tǒng)模式理論。他們認為,家庭系統(tǒng)的應變能力與家庭功能的發(fā)揮之間是一種線性關系,即家庭系統(tǒng)的能力越強,則家庭功能的發(fā)揮越好。家庭系統(tǒng)理論認為,家庭成員形成了一個動態(tài)的系統(tǒng),在這一系統(tǒng)中家庭成員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家庭系統(tǒng)也是有個有內在穩(wěn)定規(guī)則的系統(tǒng),按特定的交往和情感模式運行著。如果發(fā)生一些變動如成員自身善狀況的變化、成員組成的改變等,家庭會打破“平衡”,家庭系統(tǒng)就必須去面對這種變化進行適當調整。

三、過程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論

過程取向的代表理論是Mc 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論和Skinner等人的家庭過程模式理論。這兩個理論的提出者都認為,對家庭進行類型上的劃分在臨床實踐中并沒有用處,對個體身心健康狀況和情緒問題直接產生影響的不是家庭系統(tǒng)結構方面的特征,而是家庭系統(tǒng)實現(xiàn)各項功能的過程。

(一)Mc Master家庭功能模型理論

Epstein等人認為,家庭在運作過程中如果沒能實現(xiàn)其各項基本功能,就很容易導致家庭成員出現(xiàn)各種臨床問題。他們在1978年提出了以家庭系統(tǒng)運作過程為核心的Mc 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論。該理論假設:家庭的基本功能是為家庭成員生理、心理、社會性等方面的健康發(fā)展提供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為實現(xiàn)這些基本功能,家庭系統(tǒng)必須完成一系列任務以適應并促進家庭及其成員的發(fā)展,實現(xiàn)家庭基本功能和完成基本任務表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6個方面:(1)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2)溝通(communication); (3)家庭角色分工(family role); (4)情感反應 (affective response); (5)情感介入(affective involvement); (6)行為控制(behavior control)。根據(jù)家庭在上述幾個方面的表現(xiàn),可以明顯看出家庭功能發(fā)揮良好與否。家庭的各項功能相互配合并維持良好時,個體才能健康成長。

(二)家庭過程模型理論

該理論是Skinner等人于1980年提出的。它把和家庭相關的不同概念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全面而清晰的家庭功能的概念與結構。家庭過程模式理論認為,家庭的首要目標是完成各種日常任務,包括完成危機任務。每項任務都需要家庭一起去應對。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家庭及其成員得到成長,并使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度得到增進,維持家庭的整體性,發(fā)揮好家庭作為社會單位的各項功能。該理論提出了評價家庭功能的7個維度:任務完成、角色作用、溝通、情感表達、卷入、控制和價值觀。家庭功能過程模型強調家庭動力和家庭完成任務的過程。

參考文獻:

[1]謝虹,艾憲淮,朱寶俊.家庭環(huán)境與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1,10(5):478.

[2]郝玉芳,郝慶英,曾利琴.心血管患者的心理衛(wèi)生狀況與家庭功能的相關性研究.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9(1):1-2.

[3]湯暉毅,黃海.青少年疏離感與家庭功能、人格的關系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2(2):35-36.

[5]李建明,郭霞.家庭功能的研究現(xiàn)狀.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9):1071-1075.

第2篇

1維果茨基主要心理學理論

1.1 活動理論

活動理論是維果茨基有關心理發(fā)展的文化歷史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維果茨基很早就意識到人的實踐活動應該成為心理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從20年代起他就試圖將活動概念運用于心理學。維果茨基依據(jù)馬克思的活動觀,通過對人的實踐活動的深入分析后指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動中發(fā)展起來的,是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人的活動之所以對心理的發(fā)展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這與人的活動性質有關,人的活動是通過各種工具和手段來進行的。因此,人的活動與動物的活動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在重視活動對心理的重要作用的同時,維果茨基強調活動與意識的統(tǒng)一,并把意識作為活動理論最基本的問題之一。在維果茨基看來,意識“應當看成是人的整個生命活動中具有重大意義的,需要具體研究和分析的心理事實”[1。意識不是與世隔絕、脫離活動的內部封閉系統(tǒng),而是以活動作為它的客觀表現(xiàn)的。所以可以通過活動對意識進行客觀研究,把意識的事實加以物化,轉換成客觀的語言,轉換成客觀存在的東西。根據(jù)馬克思的活動觀,意識是人在活動開始時關于活動的映象,它是客觀認識現(xiàn)實的反映,同時又對人的活動進程起著十分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由此,維果茨基認為“意識是行為結構問題2,。意識以未來行為結果的映象形式參與到行為的結構之中,從而使人的行為具有根本上不同于動物的特點。

30年代維果茨基開始分析研究情緒動機問題,并發(fā)現(xiàn)活動正是通過情緒動機決定心理、決定意識。在《思維和言語》—書的最后他寫道:“思想尚不是最高級……思想本身不是從其他思想中產生的,而是來自我們意識的動機領域……思想背后是情感和意志傾向,只有它才能解答思維分析中的最后一個'為什么’”。維果茨基在后期的著作中還探討了活動和意識的銜接問題。如果從前他在證明童年早期兒童的活動決定其思維的形成,那么現(xiàn)在他試圖證明外部活動(游戲)怎樣決定心理發(fā)展(“建立最近發(fā)展區(qū)如何成為主導活動的,在這里維果茨基特別強調游戲的情緒情感問題。

1.2 工具理論

工具理論是維果茨基社會文化歷史理論的一個重要原理。這個理論最初不是來自對心理現(xiàn)象本身的研究,而是產生于對勞動活動的分析。眾所周知,經典作家在勞動活動中首先分析出它的工具性特征,勞動過程以工具為中介。據(jù)此維果茨基決定從類推法出發(fā)分析心理過程。他設想:能否在人的心理過程中找到以特殊的心理工具為中介的成分呢?結果他在培根“既不能單靠手,也不能單靠腦,手腦只有靠它們使用的工具才更完全”[4的名言中獲得了間接證明。

根據(jù)維果茨基的思想,在人的心理過程中應該區(qū)分出兩種水平:第一種一自然所賦予的智能;第二種一工具和輔助手段武裝的智能。同樣似乎應該把實踐活動也分為兩種水平:第一種一“純粹的手”,第二種一“工具和輔助手段武裝的手?!痹谶@種情況下無論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還是在人的心理范圍內正是第二種的工具水平具有決定意義。在心理現(xiàn)象領域維果茨基把第一種水平稱為“自然”的過程,把第二種水平則稱為“文化”的心理過程?!拔幕钡陌l(fā)展過程—是以特殊的心理工具和輔助手段為中介的“自然”的發(fā)展過程。

那么“心理工具”和心理機能兩種水平的假設對心理學有什么意義呢?我們知道,心理學家根據(jù)心理的不同特性,如理解性、隨意性等將所有的心理機能分為高級和低級兩種,這種劃分本身就是心理科學的重要成果。但隨之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即高級和低級機能彼此處于什么關系之中,是什么確保高級心理機能具有諸如隨意性、自覺性等這樣一些特殊的品質,對此聯(lián)想主義、行為主義和理解心理學都沒有明確的答復。而維果茨基的假設,為理解高級和簡單心理機能間關系的問題提供了新的方法。這就使他把低級、簡單心理機能同自然過程的階段結合起來,而把高級的心理機能同中介、“文化”、心理過程的階段結合起來,這種新方法既可以解釋高級和簡單心理機能的質的區(qū)別(高級心理機能以工具為中介)又可以解釋它們間的聯(lián)系(高級機能在低級機能基礎上產生)最后,通過“心理工具”還能夠說明高級心理機能的特點(如隨意性)。

1.3 思維和言語理論

思維和言語問題是心理學中極為復雜的問題,也是哲學、邏輯學、語言學等學科研究的重要內容。眾所周知,思維和言語緊密交織在一起。某些心理學家如華生把思維簡單地歸結為內部言語。在華生看來,思維遵循的路線是:大聲言語一低聲言語一內部言語。但20世紀初維爾茨堡學派的研究表明,思維與言語大不相同。因此在這個領域存在兩種觀點:完全等同或完全割裂,由于這兩種觀點的片面性因而又導致了大量的折衷理論的產生。

維果茨基從一開始就不同意思維和言語問題方面的種種觀點。他在《思維和言語》一書中,依據(jù)苛勒對類人猿的智能發(fā)展的研究和他本人進行的概念形成的實驗,對思維和言語的關系進行了系統(tǒng)的論證。他認為思維和言語具有不同的遺傳根源,思維的進步和言語的進步并不是并行的,兩者是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賴的發(fā)展系列,這兩個系列之間的聯(lián)系并無明顯界緣,又如兩個交叉的圓圈,而且無論在種系發(fā)展和個體發(fā)展的過程中都存在著思維發(fā)展的語言前階段和語言發(fā)展的智能前階段。如兒童在能有效運用語言之前就表現(xiàn)出對復雜問題具有相應的認知能力,從生物進化來看,黑猩猩在解決某些問題時也會使用工具,并通過迂回的途徑去達到目標,表現(xiàn)出一定的智能行為來,這就是思維發(fā)展的語言前階段。又如嬰兒的呀呀兒語,只是表達一種情感和愿望,與思維并沒有聯(lián)系。黑猩猩有相當好的發(fā)音,但只是一種情緒的迸發(fā),在功能上與智能沒有聯(lián)系。這就是語言發(fā)展的智能前階段。因此,他強調思維和言語都不是突然出現(xiàn)的,而是由其史前階段準備起來的。

維果茨基的學說十分富有創(chuàng)造性,為解決思維和言語的關系這一理論難題提供了一種辯證的方法,至今對心理語言學和西方學術界都有深刻的影響。

1.4教學與發(fā)展理論

維果茨基對人的心理發(fā)展問題的深入探索,引導他最終進入了兒童智力發(fā)展與學校教學關系問題的研究領域,有關教學與發(fā)展關系的問題也因而成為維果茨基研究工作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在該研究領域中,維果茨基取得了他一生中最后的成就。

維果茨基曾把日常概念和科學概念的問題同教學和發(fā)展問題密切地聯(lián)系起來,在研究中他發(fā)現(xiàn)科學概念的發(fā)展比自發(fā)概念的發(fā)展更快。分析這一事實使他得出結論:掌握日常概念的程度反映了兒童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掌握科學概念的程度則反映了兒童最近發(fā)展區(qū)。“但是如果科學概念……能發(fā)展兒童未曾經歷過的發(fā)展區(qū)域的話,如果掌握科學概念能超越發(fā)展的道路,也就是說,在兒童相應的條件尚未成熟的區(qū)域內進行,那時我們開始理解解科學概念的教學確實對兒童智力發(fā)展有著巨大的和決定性的作用”“只有走在發(fā)展前面的教學才是好的。它能激發(fā)和引起處于最近發(fā)展區(qū)中成熟階段的一系列功能”。

因此,最近發(fā)展區(qū)說明兒童在獨立活動中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借教師的幫助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之間的差異。這種觀點在當時來說是革命性的,因為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觀點是教學應當尾隨發(fā)展,鞏固通過教學已獲得的東西。跑在兒童發(fā)展前面的教學似乎是不可能的,它不能教兒童自身尚未完全成熟的東西。兒童發(fā)展的水平好像自然而然是由兒童能夠獨立做什么決定的。運用橫斷法分析兒童的發(fā)展,原則上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但如果運用維果茨基的歷史發(fā)生法就能夠揭示出兒童智力發(fā)展的潛在水平一兒童最近發(fā)展區(qū)。

引入“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概念是維果茨基對心理學和教育學的重大貢獻。采用最近發(fā)展區(qū)概念在實踐上能夠直接運用于解決兒童智力發(fā)展的診斷問題,它既可以測試兒童智力發(fā)展的現(xiàn)有水平,又可以測試兒童智力發(fā)展的潛在水平。

1.5關于心理學的方法論

方法論問題是維果茨基心理學理論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事實上,無論是蘇俄學者還是西方學者都清楚地意識到,維果茨基之所以能在心理學研究中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是因為他在研究中采用了辯證的方法論并在此基礎上更新了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

維果茨基早在青年時期就開始接觸。20年代維果茨基率先提出有可能建立新心理學的方法論的構想,并明確主張應當把作為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方法論。然而維果茨基對其他所謂心理學建設者將哲學一般原理簡單化地用于心理學研究的作法表示遺憾。維果茨基在經典作家的著作中探索的只是建立作為科學的心理學的方法,而非尋找解決心理學問題的具體辦法。譬如,維果茨基把歷史主義原則引入心理學中,從種族發(fā)生、個體發(fā)生和病理學(追蹤研究心理機能解體的疾病過程)三方面分析研究高級心理機能的形成,這是維果茨基把歷史方法具體運用于心理學研究中的一次成功的嘗試。

維果茨基根據(jù)哲學區(qū)分出方法論原則的三種層次:(1)作為所有科學一般方法論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的一般方法論原則;(2)具體科學一心理學的方法論原則;(3)心理學特殊部門(如兒童心理學、神經心理學等)較為獨特的方法論原則[7。作為整個科學包括心理學在內的一般方法論,可視為決定論原則、系統(tǒng)性原則、發(fā)展性原則、質量互變原則等。作為心理學的具體方法可表述為心理機能文化歷史起源的理論。作為建立在文化歷史理論基礎之上的更為具體的方法論的形式表現(xiàn)為高級心理機能系統(tǒng)的動態(tài)的定位理論等。按照維果茨基的意見,所有方法論的分析層次都應當彼此緊密地相互配合,方可建構心理科學方法論的整個大廈。這些思想使維果茨基成為蘇俄心理學方法論當之無愧的奠基者之一。

維果茨基心理學理論除上述外,還包括內化說、心理系統(tǒng)概念、文藝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兒童缺陷學等方面的理論。由于本文篇幅所限,故不在此專門論述。

2對維果茨基的簡要評價

2.1維果茨基對心理科學的重要貢獻

維果茨基在他38歲正值創(chuàng)造高峰時期不幸因病逝世。為此蘇俄著名心理學家M.r.雅羅舍夫斯基認為,“假若弗洛伊德在這個年齡死亡,那么科學就不知道精神分析;假若巴甫洛夫在這個年齡去世,那么科學就不知道條件反射”。然而維果茨基卻在他短暫的一生中為世人留下了一筆不可估量的精神財富,為現(xiàn)代心理科學的發(fā)展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首先,維果茨基是心理學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十月革命后,蘇聯(lián)心理學家明確提出要建立新的心理學,而這種心理學在世界心理學史上是沒有先例可循的,要建立這樣的心理學其難度可想而知。經過幾年的艱難探索,維果茨基終于找到了建立心理學的具體途徑,那就是以辯證唯物主義作為現(xiàn)代心理學的哲學基礎,以實踐作為現(xiàn)代心理學的基石。

其次,維果茨基首次提出關于高級心理機能歷史起源的理論,并且在研究高級心理機能時提出了新的解釋原則。同時維果茨基也揭示了符號在思維形成和發(fā)展中的具體作用,深入研究了言語思維的類型學等。此外,維果茨基倡導不僅研究思維中文化間的差異,而且還要研究思維中的歷史變化,研究在同一范圍內在不同程度上有聯(lián)系的和具有不同社會文化因素的人們的思維。維果茨基的理論是對意識的文化歷史決定的研究的重要貢獻。

最后,維果茨基在心理學研究方法上也有所創(chuàng)新和突破。維果茨基反對傳統(tǒng)心理學的一切實驗方法,他認為傳統(tǒng)心理學的一切方法都是按照S—R的公式來設計的,最多也不過是從實驗的結果進行一些推測性的所謂心理分析。他所提出的“雙重刺激法”可以從發(fā)生學的角度來研究高級心理機能的本質,因此具有獨創(chuàng)性。維果茨基曾用這種方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別是關于思維方面的研究,獲得了十分豐富的和有價值的科學成果。

2.2維果茨基心理學理論的主要局限

盡管維果茨基對心理科學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理論在國際學術界已得到普遍的承認和高度的評價,但這并非說明維果茨基理論就是盡善盡美的。由于維果茨基短暫的一生充滿緊張的探索,不斷提出新的思想,急于構建自己的理論,更由于他英年早逝,未能像馮特、弗洛伊德等心理學家一樣到晚年有足夠的時間對其早期理論作進一步的修改、補充與完善,因此維果茨基的理論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點,如有些術語的使用缺乏準確性,有的假設未能實驗證明,有的理論不夠完善。概言之,維果茨基理論之不足主要有:

首先,文化歷史理論狹隘地理解歷史主義原則,帶有抽象社會學觀點的色彩。在人的心理的歷史發(fā)展當中,這種觀點只看到了一個因素,即發(fā)明內部工具、符號、實現(xiàn)某種心理機能的手段。其實,人的心理生活和意識的歷史發(fā)展是復雜多樣的,它隨著社會發(fā)展的整個進程而發(fā)展,依存于社會關系的具體內容、一定時代的物質生活,對于歷史發(fā)展的這種復雜多樣性,文化歷史理論既沒有闡明,也沒有把它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甚至都不把它當作一個研究課題,因而它對歷史原則的理解是狹隘的。

第3篇

關鍵詞:心理學理論;初中數(shù)學;認知心理

初中數(shù)學對于小學數(shù)學和高中數(shù)學來說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在這個階段數(shù)學學習的難度不斷提升,導致很多學生不太適應該階段的學習,很容易產生“學不明白”的心理,甚至出現(xiàn)厭學情緒。初中階段,教師不僅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還應豐富自身的教學方式。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心理學的相關理論來助力初中數(shù)學教學,這不僅可以使教師從知識、能力和情感等多方面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學習心態(tài)。

一、教育心理學與初中數(shù)學教學

1.教育心理學

數(shù)學教學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心理學分支,目前正處于探索和研究階段,其體系和理論尚不完善,還有很大的優(yōu)化空間。該學科有益于教師分析學生學習的心理,探究學生的學習過程,為教學提供切實可行的學習和教學改革思路。教育心理學和教學心理學可以助力改進教學模式,有利于保障我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和教學氛圍。

2.學生認知心理與心理學應用現(xiàn)狀

當前學生學習方法有待改進,主要表現(xiàn)為學習過程中沒有循序漸進,沒有做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隨意性較強。如,學習知識時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沒有找到學習規(guī)律和技巧,對相關的知識沒有敏感性,有些甚至沿用過時、單調、機械的學習方法。思維能力不強,主要體現(xiàn)為數(shù)學基礎薄弱,語言文字理解力較差,影響數(shù)學學習,更沒有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甚至還沒有弄清數(shù)學概念之間、定理之間的聯(lián)系,知識學習缺乏系統(tǒng)性,不能有效地使學習條理化、規(guī)律化。心理學是一門體系完整且內容全面的學科,發(fā)展至今已經擁有眾多分支和廣泛的應用領域。學校教育是心理學理論的一個重要應用領域。目前,心理學理論已經在中小學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比如心理學理論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進入素質教育階段,心理學理論對于初中數(shù)學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理有效地運用心理學理論,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獨立學習、合作交流和主動學習等優(yōu)秀品質,促進學生快樂學習數(shù)學、主動學習數(shù)學、輕松學習數(shù)學。可以說,心理學理論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是極其重要的,心理學理論是初中數(shù)學教學發(fā)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因此,教師必須積極主動地在教學過程中深入理解與應用心理學理論。

3.心理學理論對數(shù)學教育的重要作用

數(shù)學學科的抽象性和重邏輯思維的特點,使得初中階段的數(shù)學教學相較于其他學科難度更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學生不能及時適應初中數(shù)學課堂的教學環(huán)境,不能及時找到學習初中數(shù)學的適當方法,及時調整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就容易在數(shù)學學習中感到力不從心和無從下手。此時,就需要借助積極心理學和數(shù)學教學心理學等心理學知識來幫助學生“排憂解難”。因此,教師需要充分研究積極心理學和數(shù)學教學心理學等心理學理論,充分理解和領會這些心理學理論所蘊含的實踐價值,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幫助學生擺脫消極負面情緒的影響,調動學生對于學習尤其是初中數(shù)學學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及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學習數(shù)學的理念和方式,最終實現(xiàn)初中數(shù)學課堂的有效教學,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因此,積極心理學和數(shù)學教學心理學等心理學理論,對于初中階段數(shù)學教學和學習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對于教師來說,應學會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高效地應用心理學理論。

二、心理學理論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運用

1.“同理心”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運用

同理心(Empathy),亦譯為“設身處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換位、將心比心,亦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在數(shù)學教學中主要體現(xiàn)在換位思考、傾聽以及表達尊重等方面。在傳統(tǒng)的數(shù)學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是“講”與“聽”的關系,這種關系形式的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有效掌握,也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同理心”心理學理論改變教學模式,教師由“講”變成“分享”,學生由“聽”變?yōu)椤盎印保尳處熀蛯W生的關系變得平等,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和課堂地位,使得教師和學生的關系變得更加友好和平等,進而形成和諧、融洽、平等、友好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對課堂知識更好地掌握,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fā)展。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shù)貙⒁恍┖唵蔚臄?shù)學知識交給學生來講授,能夠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當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能夠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感,激發(fā)學生學習初中數(shù)學的積極性和熱情,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主動思考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能夠檢驗課堂教學成果,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中的薄弱點與困惑點,進而有針對性地安排一些題目來幫助學生攻克難題。這種方式,不僅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還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數(shù)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更有利于形成友好、和諧、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

2.“登門檻效應”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運用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之所以不愿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是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于接受較低、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xiàn)了較低的要求后,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高的要求,這就是“登門檻效應”對人的影響。初中,正值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青春期,在這一時期的學生普遍存在敏感、內心脆弱、不夠自信、好奇心和好勝心強烈、具有十分強烈的競爭意識和自尊心等特點。這就需要教師充分運用“登門檻效應”,因材施教,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來制訂教學計劃、安排教學任務以及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形成更加具有層次感、個性化的教學氛圍,進而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更長時間地保持對課堂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例如,教師可以在每一節(jié)課都給學生合理地制定學習目標,并對表現(xiàn)好的學生給予口頭表揚。一方面,目標的設立能夠對學生產生良好的激勵作用,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勝心和競爭意識來幫助他們高質量地完成課堂目標;另一方面,口頭表揚等激勵方式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主動性,形成積極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3.“權威效應”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運用

“權威效應”,又稱為權威暗示效應,是指一個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別人的重視,并讓他們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可以運用“權威效應”鼓勵學生上進求學。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性格、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因而榜樣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們視榜樣為前進的動力和學習的目標。因此,教師要充分運用“權威效應”理論,用榜樣鼓勵學生上進求學,用榜樣的力量激發(fā)學生內心的學習欲望和進取心。同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個體差異,選擇適當?shù)慕虒W榜樣,既要避免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和挫敗感,更不能讓學生滋生驕傲自大的心理。例如:對于數(shù)學成績十分優(yōu)秀的學生,可以給予“數(shù)學小博士”的稱號;對于在數(shù)學課堂上互動性和參與度比較高的學生,可以給予“參與小達人”的稱號。這些學生往往都具有良好的品質和較高的學習能力,可以通過向優(yōu)秀榜樣學習來提升自我。同時,榜樣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當某個學生取得進步的時候,也可以給予“進步之星”的稱號,使其成為其他人的榜樣。

4.“社會合作的心理效應”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運用

“社會合作的心理效應”是指在群體活動中確立一種合作關系會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果。多伊奇(1973)通過合作與競爭的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當群體成員的目標與手段都是積極的并相互依賴時,其合作便會產生更積極的效果。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可以運用其引導學生相互合作,在合作交流中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合作變得愈發(fā)重要,合作雙贏的案例數(shù)不勝數(shù)。對于初中生,正處于競爭意識和好勝心十分強烈的時期,學生的人生閱歷不夠,而且他們對于合作雙贏缺乏正確的理解,在學習中常常出現(xiàn)不愿意互幫互助的情況,甚至出現(xiàn)不愿意參與集體活動和小組作業(yè)的情況。這就要求教師充分學習和利用“社會合作的心理效應”,幫助學生樹立合作意識,懂得“1+1﹥2”的真諦,學會主動分享學習心得、互幫互助。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與學生進行合作,讓學生參與到數(shù)學教學中來,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學習能力。例如,班級可以成立數(shù)學學習互助小組,學生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完成作業(yè),通過共同探討和交流來提高學習效果,促進學生之間互相學習,養(yǎng)成發(fā)散性的思維方式,讓學生更清楚地認知自我,增強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懂得合作可以雙贏。再如,教師可以選擇一個知識點,讓學生幫助教師解決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結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懂得主動思考和獨立思考,懂得如何應用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來解決問題。通過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的教學互動、增加學生的數(shù)學教學參與度,而且可以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5.“激勵理論”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運用

第4篇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3年2月一2014年2月

收治的90例精神分裂癥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人標準全部病人均符合精神分裂癥臨床診斷標準;陽性癥狀量表<10分,陰性癥狀量表>20分,病情處于恢復期;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在智力障礙者,難治性精神分裂癥,伴有嚴重軀體疾患,運動功能差者,依從性較差者,資料不完整者。通過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本組90例病人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21歲?67歲(37.42歲±5.31歲);病程3個月至15年(8.33年±1.81年)。觀察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2歲?64歲(37.53歲±5.34歲);病程4個月至16年(8.49年±1.90)年。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干預方法人院后給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陽性

癥狀得到控制后,病情處于恢復期進行分組,對照組病人根據(jù)常規(guī)護理,包括常規(guī)知識宣教、讀書看報、看電視、下棋等娛樂活動治療。觀察組病人根據(jù)積極心理學理論,深人分析病人心理問題,制訂科學合理的積極心理干預計劃。由本院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和心理科主任醫(yī)師對護理人員進行相關訓練,確保其熟練掌握和運用積極心理干預技術。在護理干預前,護理人員應向病人及家屬介紹護理干預的目的、意義、重要性等,取得家屬的支持,使病人保持參與的積極性與連續(xù)性。結合病人實際情況,可以分為上午組和下午組,護理時間為星期一到星期五,具體內容包括:①治療1周?2周,組織病人以團隊講座的形式進行知識教育,包括疾病病因、癥狀、注意事項、相關恢復知識等,引導病人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②3周?5周,組織病人歌唱感恩歌曲、閱讀感恩的文章,使病人具備感恩情懷,體會感恩,懂得感謝;同時,護理人員應積極鼓勵病人書寫人生價值、責任等相關文章,讓其感受到生命的價值,珍愛生命。為病人創(chuàng)造娛樂活動環(huán)境,定期組織病人進行下棋、乒乓球、唱歌等比賽,轉移病人注意力,改善不良心理狀態(tài),在生活中增強交際能力與動手能力。③6周?8周,組織病人觀看家庭親情倫理劇,閱讀關于親情的文章,主動給親戚朋友打電話、寫信等,并鼓勵家屬給予病人最大的親情支持,多與病人溝通,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有利于緩解不良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積極配合臨床工作。④9周?10周,組織病人觀看人生勵志錄像,樹立康復的勇氣及對未來生活的信心,重建希望。醫(yī)院可以組織已康復的病人到院交流,幫助病人建立信心,鼓勵病人通過書信、日記的形式宣泄負面情緒,緩解心理壓力。

    1.3評價指標

   ①采用幸福進取者問卷(HEIQ)評估病人積極心理品質,包括目標管理、自我肯定、幸福感、人際關系、學習成長5個維度,分值越高,表明幸福進取程度越高。②采用自測健康評定量表(SRHMS)對病人健康狀況進行評價?5],內容包括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社會健康等,分值越高,表明健康狀況越好。對兩組病人干預前、干預后2周、干預后6周、干預后10周進行量表評估。③詳細記錄兩組病人住院時間,隨訪1年,統(tǒng)計精神分裂癥復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數(shù)據(jù)包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描述,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士標準差(王表示,采用t檢驗和;^檢驗,以PC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住院時間及復況比較,觀察組病人住院時間為86.32d±ll.21d,對照組病人住院時間為130.87d±20.45d,兩組病人住院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隨訪1年,觀察組病人復發(fā)4例,對照組病人復發(fā)18例,觀察組病人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26.2009,P=0.00)。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臨床常見疾病,是一組發(fā)病原因十分復雜的重性精神病,臨床上表現(xiàn)為癥狀各異的綜合征,涉及感知覺、思維、行為、情感等多方面障礙及精神活動不協(xié)調,給病人及家屬的生活與工作造成嚴重的影響。精神分裂癥具有病程長、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等特點,隨著病情的加重,病人最終出現(xiàn)衰退和精神殘疾,大大降低其生活質量。由于精神分裂癥發(fā)病原因和機制十分復雜,且由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病人在性格、軀體、素質、人際關系方面均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問題。據(jù)長期實踐表明,心理創(chuàng)傷是導致精神分裂癥發(fā)生與發(fā)展的主要因素,病人易產生悲觀、抑郁、焦慮、恐慌等不良情緒,幸福感水平普遍較低,直接影響病人康復效果[6]。精神分裂癥存在嚴重的消極心理,表現(xiàn)為焦慮、自卑、抑郁、低自我效能感等,這種心境不僅不利于病人病情康復,同時增加了出院后疾病復發(fā)的風險,增加了病人身心痛苦。積極心理學是一門從積極角度研究傳統(tǒng)心理學研究東西的新興科學[7],其研究方向為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fā)展,其目的是幫助個體形成積極品質,培養(yǎng)良好的適應能力?;诜e極心理學理論,加強對精神分裂癥病人心理護理,為促進病人良好康復提供依據(jù)。本文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結合病人實際情況,制訂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計劃,分時間段加強干預,有利于減輕病人痛苦,提高病人幸福感。積極心理治療以病人為中心,強調既要看見疾病,也要看到病人的潛能,幫助病人樹立康復的信心與希望,激發(fā)其內心潛能。本研究顯示,干預后6周、10周,觀察組病人幸福進取感評分和健康狀況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且隨著時間的延長,系統(tǒng)評分呈上升趨勢,說明積極心理治療有利于改善不良心理狀態(tài),提高病人幸福感,促進病人生理、心理及社會健康,病人積極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潛移默化、逐漸提高的過程。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病人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1年內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可見積極心理治療能縮短住院時間,降低精神分裂癥復發(fā)率,進一步體現(xiàn)了積極心理治療的臨床優(yōu)越性。

第5篇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促使行為產生的動機既有來自于外在的動機(即以獲得回報為行動目標時產生的被動的微弱的動機)又有來自于內在的動機(即對活動本身感興趣時產生的主動的強烈的動機)。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動機主要包括如下四種:成績目標型、報答型、就業(yè)與生活型和求知型。在這四種學習動機的類型中,只有求知型屬于內在動機。由外在動機激發(fā)的學習行為往往因為最終的目的(如報考理想學校)沒有達到而喪失了學習的動力。而內在動機使個體在所從事的領域中體現(xiàn)出創(chuàng)造性。因此,要培養(yǎng)出高質量的高職人才,使他們愛好學習,樂于學習,關鍵是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使學生產生長效的、非波動的學習行為。心理學中關于“內在動機”的理論認為,人天生的傾向于:(1)尋找機會發(fā)展勝任力;(2)自主或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采取行動;(3)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在激發(fā)和維持學生內在動機的措施上,布置一些富有挑戰(zhàn)性,經過努力,基本上可以完成的任務,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增強自信心。改變過去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方法,改變教學方法,設置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解決難題的欲望,變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

二、幫助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

動機與學習效率呈倒U字型曲線關系,過高或過低的動機,都會導致效率低下。在剛進入校園時,有很多同學打算轉本、接本,但由于大學期間老師和家長對于學習的督促沒有中學期間強烈,再加上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產生畏難情緒,學生的學習熱情逐漸消退,最后放棄了轉本、接本的計劃。班主任在和學生交流過程中,應幫助他們分析自己的實際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在現(xiàn)有水平的基礎上,把學習目標細化,按照每學期分階段制定應完成的學習目標,通過一個一個階段性目標的完成,最終完成總目標。

三、利用復雜任務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精神

培養(yǎng)在校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是讓學生迅速適應社會工作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高等職業(yè)教育的重要培養(yǎng)目標之一。學生們來自不同的地區(qū)和學校,互相不認識,上完課就回宿舍,活動也經常局限于宿舍的幾個同學,常常一個學期下來,男生女生還不知道各自的姓名。為了較快打破這種互不來往的局面,開學初,班主任可以布置一些復雜的單靠男生或者女生都無法獨立完成的任務,利用復雜任務倒逼學生們攜手合作,互相幫助,克服遇到的困難。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學生由一個個個體凝結成了一個整體,在共同參加活動的過程中,擴大了人際交往,增加了彼此的信任,形成了有利于合作的心理基礎。

四、對學生拖沓行為進行心理學干預

與中學課程安排密集相比,大學課程安排相對松散、學習方式也由“教而學”轉向以“自學”為主,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顯著增加,相當部分自我調控能力弱的學生,散漫拖沓情況逐漸泛濫。長期的拖沓行為,會阻礙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增加學生的挫敗感。為了改變學生的這種拖沓習慣,把心理學中關于拖沓行為的治療理論應用于對學生拖沓行為的干預中,具體做法為:

1.確定拖沓種類以及個人拖沓類型。把學生拖沓行為分為完美主義者、社交家、推遲者和懲罰者等四種類型。完美主義者是實干家而非幻想者,他們對任務完美的焦慮以及對不能符合標準的恐懼通常導致拖沓;社交家通過與別人交往得到個人自我效能感,愉悅他人導向意味著他們很容易動搖以及沒原則,不能確定他們的優(yōu)先事件以及相關選擇;推遲者的自我效能感很低,易受挫折,努力回避不愉快或痛苦,他們害怕無聊、未來、責任;懲罰者認為自己很懶,且沒有效率,個人能力感很低卻有很高的認同需求,對自己錯誤和無能的高度敏感會激發(fā)他們的拖沓周期。

2.針對不同拖沓類型,采用有效的干預措施。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拖沓行為,改變不合理的認知(如完美主義、對失敗或成功的恐懼),對于自信心不足的學生,提高其自尊,幫助他制定一系列能成功完成的任務,鼓勵學生對任務執(zhí)行過程負責,進行一定的自我管理。采用適合他們的干預策略,對拖沓者降低拖沓頻率,按時完成任務進行表揚,增強他們的效能感、自我控制感,提高拖沓者對自己力量的認識。

3.對學生個體進行心理干預。幫助學生找出拖沓的時間、原因、對象、方式以及他們沒有意識到的任務回避所帶來的二級好處(如不愉快任務的回避,額外的娛樂時間等);其次,與學生一起監(jiān)控拖沓行為并評估干預期內拖沓的情況;第三,在特殊任務上,對拖沓者進行技巧訓練,使他具備完成任務的能力。

4.利用團體的壓力進行治療。布置團隊任務,使拖沓的學生產生壓力,為了完成團隊的目標,必須及時完成團隊分配的任務,由團體力量抵抗松懈的誘因,,使拖沓者克服拖沓,發(fā)展正向自我知覺,以此改善拖沓行為。

五、結語

第6篇

論文摘 要:高等數(shù)學作為一個重要基礎性學科,因各方面原因導致學習障礙的情況不容樂觀。本論文以心理學原理作為理論背景,借鑒已有的教學實踐應用案例經驗,又立足于高職專科類高等數(shù)學實際教學情況,整合心理學理論知識,從增強學生學習高等數(shù)學的動機,提高學習興趣以及如何設計教學內容等等方面,優(yōu)化高等數(shù)學教學策略,驗證有效的教學方法。 

 

高等數(shù)學是高職院校中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它不僅提供專業(yè)課所需的數(shù)學知識和工具,還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和嚴謹踏實的科學精神,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它越來越被人們重視。但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高職院校學生隊伍擴大,帶來了入學新生的數(shù)學水平有所降低,主要表現(xiàn)在:1、學生兩極分化現(xiàn)象嚴重,基礎知識薄弱;2、學生學習動力不足。這種學生的現(xiàn)狀,給教學帶來相當困難,而且這也將會是長期存在的一個難題。在高等教育中,不適宜再進行分層分班教學這種形式來進行彌補,僅僅依靠降低教學難度也不是解決的良方。作為長期處在教學一線的數(shù)學教師,我嘗試結合心理學理論,優(yōu)化教學策略,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良好的印證。 

一、如何增強學生學習高數(shù)的動力 

奧蘇貝爾認知同化學習理論的動力機制有三個:1、認知驅力:就是指學生渴望認可、理解和掌握知識,以及陳述和解決問題的心理傾向。2、自我增強驅力:反映學生要求憑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才能,獲得成就,以此得到相應的社會地位的愿望。3、附屬驅力:指學生為得到家長、教師或他人的贊揚而學習的心理傾向。 因此: 

(一)以興趣問題為切入點,增強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內驅力 

想學好數(shù)學,首先要抱著濃厚的興趣去學習數(shù)學,積極展開思維的翅膀,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愉快有效地學數(shù)學。教師可以通過講數(shù)學背景知識、設疑等方法,創(chuàng)設一種“不協(xié)調”,提出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把學生引入所提問題的探究情境。 

例如:在第一章極限的概念一節(jié)里,給學生一個這樣的問題“1是否等于0.9999999…?” 這時學生的思維會被瞬間激發(fā),但很有可能,大家回答“等于”和回答“不等于”只是稍加思考的結果,教師可以接著拋出第二個問題“如何證明或者說明你的觀點呢?”聽取一番討論后,教師可以宣布采用以前所學的數(shù)與數(shù)的比較方法可得到“不等于”的答案,接下來教師可給學生這樣一個“等于”的證明過程: 

1=1/3 又1=1/3×3 而1/3=0.333333… 

1=0.333333…×3=0.99999… 

得證 

這個結果和答案矛盾,教師請學生們思考問題出在哪里,從而順利引出極限的概念。 

(二)樹立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激發(fā)學生自我增強驅力。自我增強驅力是一種通過自身努力,勝任一定工作,取得一定成就,從而贏得一定社會地位的需要。 

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偉大的數(shù)學人物和感人事跡,像牛頓和陳景潤、華羅庚等等杰出的中外數(shù)學家代表的生平事跡。無一不是艱苦中奮發(fā)圖強獲得累累碩果,贏得后世的景仰。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愛國情操和正確的人生觀,以及遠大的理想,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ㄈ┙o學生提供成功的喜悅和希望,培養(yǎng)附屬驅力。一個好的教師,一定獲得學生的信任和愛戴,我發(fā)現(xiàn),學生希望給自己喜歡的老師的心目中留下好的看法,并且為老師產生和鞏固這種看法,愿意付出很大的努力。而對于大學生來講,特別需要獲得同伴特別是異性的認可??紤]到這點,教師需要時時鼓勵和贊揚學生,認可他們所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成立學習小組,合理分配男女生數(shù)量,教師需要對學習小組加以密切注視和正確引導。 

二、克服學習數(shù)學的心理障礙,鼓勵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心理學實驗和教育教學實踐都表明,學習水平不一的學生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元認知的發(fā)展水平不同。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具有較多的有關學習任務和學習策略等方面的知識,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靈活地運用各種學習策略,有效監(jiān)控自己的學習活動,并能及時對學習中的錯誤進行修正,最后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 針對這一情況,我們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因為良好的學習心理是元認知的基礎,碰到一些難題時,也會努力去思考如何解決,找出問題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步養(yǎng)成自覺地調整和控制自己的學習行為習慣,元認知水平得到發(fā)揮。首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克服歷年來學習數(shù)學的恐懼心理。 

三、保持教學內容飽滿、豐富、有趣,注重將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的學習其實就是按照知識的不同類別把剛學習的內容納入到以前學習所形成的心理框架,有效地形成學習者知識體系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數(shù)學沒有興趣,缺少學習的信心,究其原因,是學生對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難以理解,而其中原因是對數(shù)學背景知識的缺乏。一個數(shù)學理論的創(chuàng)造,一個數(shù)學概念的出現(xiàn),是在什么樣的歷史背景,是為了解決怎么樣的實際問題。 

例如:在學習微積分時,首先向學生介紹微積分的起源和發(fā)展。引導學生回顧古代東西方微積分思想的萌芽和微積分創(chuàng)立前夕歐洲的思想社會背景,從微積分的核心概念—極限,到積分的思想。阿基米德于前225年求拋物線弓形面積工作之后,當人們碰到曲邊梯形的面積問題,無法用現(xiàn)有的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來計算時引入了積分概念。在打開微積分的書本之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從柯西介紹到笛卡爾和費馬,談論伽利略與近代科學方法論,再到最后歸功于英國科學家牛頓和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茨在前人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微積分。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學習微積分的興趣。 

 

參考文獻: 

第7篇

〔論文摘要〕重覽心理學理論,發(fā)現(xiàn)在寫字教學中我們丟失很多。重視書寫姿勢及執(zhí)筆方法,這是行為主義強化觀的再現(xiàn)。練眼,這是實踐著格式塔心理學的整體完型觀。教師的示范,榜樣的無窮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學生認為我能寫好,這是學生對自己進行自我效能的積極認知。寫好字并不是單純的為了練字而練字,而是為了追求學生個性的唯美。

《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強調指出:學生應該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寫字”能力[1]。為達到這一目標,在寫字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寫字過程,注重其寫字基本功的訓練,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和寫字技能。

一、強化——書寫姿勢及執(zhí)筆方法行為主義的再現(xiàn)

正確的寫字姿勢及執(zhí)筆方法不僅能保證書寫自如,減輕疲勞,提高書寫水平,而且還能促進少年兒童身體的正常發(fā)育,預防近視、斜視、脊椎彎曲等多種疾病的發(fā)生。它的作用使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寫字姿勢的重要性。正確的寫字姿勢是:上身坐正,兩肩齊平;頭正,稍向前傾;背直,胸挺起,胸口離桌沿一拳左右;兩腳平放在地上與肩同寬;左右兩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紙,右手執(zhí)筆。眼睛與紙面的距離應保持在一尺左右[2]。執(zhí)筆方法正確與否,關系到筆的控制能力,運筆的靈活性,書寫的速度,這些都直接影響書寫的效果。良好的執(zhí)筆方法必須從小培養(yǎng),否則,一旦形成習慣,糾正起來很難。正確的執(zhí)筆方法,應采用三指執(zhí)筆法[3]。具體要求是:右手執(zhí)筆,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別從三個方向捏住離筆尖三厘米左右的筆桿下端。食指稍前,大拇指稍后,中指在內側抵住筆桿,無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的下方并向手心彎曲。筆桿上端斜靠在食指的最高骨處,筆桿和紙面呈50度左右。執(zhí)筆要做到“指實掌虛”,就是手指握筆要實,掌心要空,這樣書寫起來才能靈活運筆。

雖然要求很苛刻,但是作為寫字教學的第一陣地,教師必須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書寫姿勢和執(zhí)筆方法。不僅培養(yǎng),還要讓學生堅持下去,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而這恰恰正需要對學生不斷地強化才能實現(xiàn)正確寫字姿勢和執(zhí)筆方法。

強化作為新行為主義當中的一個概念是很重要的。無論古斯里還是斯金納對強化的關注和論述都是獨到的。他們認為在動物或者人得到一種正面或者積極強化的時候,他們所做出的練習或者動作往往會留下較深的印象和記憶,以后在這種強化的幫助下,這種行為會成為一種習慣;而負面或消極強化正好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在對學生坐姿和握筆正確姿勢進行鞏固的時候,要多一些類似鼓勵、獎賞等的積極強化措施。

二、練眼——漢字格式塔心理學完型的展現(xiàn)

“練字先練眼”,所謂“練眼”,就是在學生提筆寫字前,對所寫的字進行觀察、分析、學會臨習、學會看帖、讀帖,從真正意義上進行模仿。模仿需要發(fā)現(xiàn)范字的基本特點和內在規(guī)律,包括字的筆畫、間架結構以及章法氣勢,因而必先作一番細致的觀察分析,眼領神會,潛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鍛煉視覺記憶,豐富并提高藝術鑒賞能力。其目的就是“意在筆先”,進行有意訓練、有效訓練?!熬氉窒染氀邸睂嶋H上就是要求學生練字時“帶有一雙思考的眼睛”,經過這種長期訓練后,自然就會手隨眼高,眼使手靈,心手相應。練眼的方法主要有臨摹法、比較法、參觀學習法等。

而練眼通俗來說,就是看字,整體把握所要練的字的形體結構,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否則練的字是一個錯字,或者書寫筆順錯誤,可就有砍柴不磨刀之嫌了。對漢字整體形體結構的把握,其實就是格式塔心理學完型觀的展現(xiàn)。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人們總是采用直接而統(tǒng)一的方式把事物知覺為統(tǒng)一的整體,而不是知覺為一群個別的感覺。練眼時對所寫的字進行觀察、分析,學會臨習,學會看帖、讀帖,從真正意義上進行模仿,這實際上就是對漢字整體認識的過程。漢字的間架結構和章法氣勢,都是格式塔學者們所說的被認知的整體。把握好漢字的整體結構和章法,這是知覺心理學的無形實踐,而對漢字整體的把握是必須的。

三、示范——榜樣的無窮魅力

在書寫教學中,并不是單純的學生在寫,教師應該以身示范,徹底身體力行地在學生面前做好一個寫好字的榜樣。有人說,一個書寫不好的教師,他的學生書寫水平也可想而知。

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示范活動的顯著性和復雜性影響著觀察學習的速度和水平;成功的行為模式較之失敗的行為模式更易引起人們的注意;那些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較高的能力和較大權力的榜樣易為觀察者所注意。作為學生書寫的指導老師,首先必須是一個書寫能達到一定程度的人物。他的書寫能力以及示范的藝術性往往會影響學生們的練習水平,他的練習經歷和軼事都可能被學生們注意,進而會影響學生寫字訓練的快慢。因此,聘請的書法指導老師必須有著深厚的書法功底,他們的教學方法應該是智慧和藝術的結合。

四、我能寫好——自我效能的揮發(fā)

在進行寫字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能夠寫好字的信心。讓他敢于寫敢于練習。其實,這種自信心的培養(yǎng)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自我正確認知的效能感描述。班杜拉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對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為的預期。自我效能如果能做到正確的認知,這時自我效能感就是自信心的代名詞。

學生在練字時,開始的時候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畏難情緒。有的會知難而退,有的卻越挫越勇,不同的結果也可想而知。諸多研究證明,自我效能感強的人,他們的行為往往更容易成功。因此,在引導孩子進行寫字訓練的時候,必須引導孩子對自我效能感有一個科學、正確、積極的認知,進而產生能寫好字的自我效能信念。

另外,班杜拉及其學生認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培養(yǎng)個體的自我效能:適當?shù)耐獠繌娀?,因為外部強化能促進任務的完成,激勵人去不斷奮斗,再者,外部強化能使人看到自己的進步,提高對自我能力的判斷;及時進行強化;加強歸因訓練[4]。這些也都可以用到對學生進行寫字訓練的過程中去。

五、字如其人——個性唯美的追求

個性即個體性,是指人的差別,它給人以特色,展示一個人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可以表現(xiàn)在人的思想、態(tài)度、興趣、氣質、潛力、人生哲學以及體格特點等多方面。似乎與人格相同,但是它只是指向個體性,而人格既能代表個人,又能解釋這個人的行為。個性的追求是一種唯美的追求,是一種優(yōu)秀個體性的表現(xiàn)。

書法或者寫字訓練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展現(xiàn)。線條的柔美或者大氣,一張一合,張弛有度,藝術的品格在練習或者訓練的過程中得到激發(fā)。評論一個書法名家,歷史上還是在意這個人的品格的,比如宋朝的蔡京雖然書法為一些人所推崇,但他在品格上有了敗筆,他的書法也隨之大大地受到了影響,以致于“宋四家”中無他的席位??梢?,書法的歷史品格對書者的個性要求是不言而喻的。同時,書法或者寫字訓練一旦能管窺入門之境,進而登堂入室,一個唯美的個性也會呈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只是這種唯美是在潤物細無聲中實現(xiàn)的。

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書法教育或者寫字訓練時,要著眼于長遠,不能只為了一時的卷面分數(shù);要著眼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興趣的培養(yǎng),不能只是強迫的機械訓練。當然,寫字訓練也不是非得成為一個書法家,否則就背離素質教育的內涵了。

教師為了孩子的發(fā)展而重視書寫訓練,這無可厚非。但在各種教學理論充斥于教學世界的同時,我們不需要盲從,因為很多簡單的常見的心理學理論被我們遺失了。重新拾起它們,寫字教學將會自動地降低門檻。

六、心理健康的默默維護——寫字訓練的意外收獲

從心理健康角度來說,寫字教學關系著學生道德情操的陶冶和思想品質的修煉,長期學書練字,能鍛煉沉著、耐心、堅毅等優(yōu)秀品質[5]。這是筆者看到的一個觀點。經過半年的寫字訓練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由原來比較易激動、毛躁變得沉著、有耐心了。這是一種意外的收獲,也看出寫字訓練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默默地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正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一樣,學生的耐心、沉著、快樂體驗、堅毅等良好品質也是在這個不斷的練字過程中逐漸得到提升的。

綜上所述,寫字教學中,只有遵循心理學理論的指導,才能保證寫字教學的有效,乃至高效。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3]6art.net/2004/12-1/13024863272.shtml

第8篇

關鍵詞:心理學;課堂教學;第一印象;角色意識;交往心態(tài);情緒控制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情感、知識和能力水平在學生面前展示的過程,也是師生之間在“課堂”這個特殊的環(huán)境中的人際認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雙方按照自己的動機、價值觀念去感知對方,同時也根據(jù)對方對自己的看法和態(tài)度來修正自己的行為和反應。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要駕馭好一堂課,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不只是在課堂上教授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心理氛圍,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情感和動因,協(xié)調師生關系,形成默契;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潛移默化的導向和促進作用,使學生不僅學到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挖掘課堂教學中蘊含的生命活力,也才能真正實現(xiàn)教育的“以人為本”。一堂好的課堂教學,其實就是通過人際認知和情感體驗實現(xiàn)教師對學生情緒的控制和注意水平調控的過程,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xiàn)。

給學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所謂第一印象,就是人們在人際交往中,通過對方的儀表、言談、舉止等表面層次的認知而形成的人際印象。心理學認為,在人際交往中,第一印象會影響人們繼續(xù)交往的意愿。課堂教學環(huán)境是一個特定的人際交往環(huán)境,在這個交往過程中,教師給學生留下什么樣的第一印象,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情緒和情感體驗。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有這樣的體驗:學生對某一門課的學習興趣,與教授這門課的教師的形象、氣質及其對學生的態(tài)度有很大的關系,在很多情況下,學生喜歡哪門課,往往是從喜歡教師開始。因此,給學生一個美好的第一印象,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行為美,即充分尊重學生。教師對學生要有積極、熱情而富有責任心的情感,讓每一個學生在同教師的交流中感受到教師的熱情、真誠和愛,這樣才會使學生感到舒適和滿足。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既和藹可親,又嚴肅認真,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一種信任感。有了這種信任感,才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形成情感融洽的師生關系?!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威信應建立在自身人格魅力的基礎之上,只有受學生尊敬的教師,課堂教學才能充分發(fā)揮作用。其實這種人格魅力是源于教師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并能針對其個性特點加以引導。在與學生的第一次接觸中,應給學生留下這樣一個印象:教師是真誠的,而且也是可以信賴的,我們的合作會很愉快。

其次,要形象美,即注意身體語言。教態(tài)是身體語言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也是第一印象最直接的表象。教態(tài)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呈現(xiàn)出的形體姿態(tài)和風度。為人師表,優(yōu)雅的舉止常常令人羨慕、贊嘆,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的教態(tài)會對學生的聽課效果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教師的教態(tài)自然、大方,舉止從容、得體,就會給學生一種親切感。教師用典型直觀的手勢輔助教學,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另外,眼神作為一種特殊的體態(tài)語言,能折射出語言難以表達的含義,教師善于運用眼神,也會在課堂教學組織中發(fā)揮微妙的作用:用溫和親切的眼神關照全體學生,用熱情鼓勵的眼神給膽怯者以勇氣和力量,用微笑欽佩的目光給成功者以贊許和激勵,用朦朧疑惑的目光暗示發(fā)言有偏頗的學生及時補充糾偏。教師對那些開小差或違紀的學生則應用嚴厲而坦誠的眼神及時提醒,眼神運用得當,將取得語言未能達到的效果,讓學生感到教師即是親切的,又是嚴肅的,既是真誠的,又具有強烈的責任心??梢?,用好身體語言,不僅可使學生產生對教師美好的第一印象,而且也可使課堂教學顯得既直觀形象,又活潑生動。

再次,要語言美,即展現(xiàn)語言魅力。語言的魅力在人際交往中往往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展示個人魅力、給人留下美好第一印象的手段。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魅力在于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交流思想、傳授知識最有力的工具,教學語言不同于一般的語言,是一種在規(guī)范性、科學性、感染性的基礎上形成的富有情感和生動形象的審美化語言。優(yōu)秀的教師十分明了語言作為傳遞信息的符號系統(tǒng)的重要而注意錘煉自身的教學語言,通過含蓄幽默、聲情并茂的講解,啟發(fā)帶領學生進入教學的藝術境界,也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教師的欽佩之情。

增強角色意識,調整交往心態(tài)

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交往是通過每個人在社會中所扮演的一定的社會角色來實現(xiàn)的。心理學認為,每個人的角色不是固定的,是隨交往對象和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的,所以,要順利地進行社會交往就必須隨交往對象的改變和所處環(huán)境的變化及時地調整自己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也就是要及時地撤出與雙方關系不相稱的角色,而進入與雙方關系相協(xié)調的角色。不然,就會形成人際障礙。師生關系是以“傳道、授業(yè)、解惑”為中介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良好、協(xié)調、一致的師生關系是有效進行教育活動、完成教育任務的必要條件。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不是學生配合教師上課,而是教師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服務。同時,課堂教學是特定環(huán)境中師生之間的人際交往的過程,教師這個角色在學生的期望中應該是學識淵博、條理分明、表達清楚、深入淺出、談吐文雅、舉止得體大方的學者,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沒有達到學生的期望,便會使學生產生“他(她)不像個教師”的感覺。學生的這種感覺會在師生之間的進一步溝通、交往中形成障礙。因此,教師應增強自己的角色意識。

此外,根據(jù)心理學理論,在人際交往中,個人的心態(tài)也是直接影響交往是否成功的重要原因。人際交往心態(tài)即人們在交往中的不同心理狀態(tài),與人的個性心理特征有關,也受交往情境的影響。

一個人的個性中某種心態(tài)占優(yōu)勢,便會在交往中經常表現(xiàn)出來,交往時的具體情境也會對交往產生心理影響。課堂教學是一個特殊的人際交往環(huán)境,在這個環(huán)境中,交往雙方的角色雖然是固定的,但角色所表現(xiàn)出的交往心態(tài)卻各不相同。學生的交往心態(tài)表現(xiàn)在對教師是否認同,是否積極主動配合教師教學,情緒是否高漲等。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不能求全責備,而是需要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中,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加以積極引導。因為在課堂教學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是運用語言、表情實現(xiàn)的面對面的直接交往,情感的因素發(fā)揮很大的作用,而教師的心態(tài)是情感的表現(xiàn)方式,會對學生的態(tài)度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心理學理論認為,在人際交往中,通常表現(xiàn)出三種比較典型的心態(tài),即家長型心態(tài)、成人型心態(tài)和兒童型心態(tài)。顧名思義,家長型心態(tài)的特征是權威感、優(yōu)越感和關切心,通常表現(xiàn)為統(tǒng)治的、命令的、訓斥的權威特征。在一定的情境下也會表現(xiàn)為關懷和憐憫行為。成人型心態(tài)是以思考和理智為特征,在交往中,接人待物,符合情境,尊重對方,講起話來不強加于人,給對方留有余地。兒童型心態(tài)以情緒和服從為特征,其交往行為表現(xiàn)出感情用事、容易沖動,遇事缺乏主見、順從。教師面對的是學生,學生的心理是不穩(wěn)定的,同時也是很脆弱的。在與學生交往中,教師應視學生具體的個性心理特征,把握好交往時的心態(tài),不過分強調教師的權威,以成人型心態(tài)面對全體學生,多一些尊重和寬容,多一分理解和關愛。

面對不同的學生,有時候你是慈母,有時候你是嚴師,而有時候你又是朋友,這并不意味著教師的角色改變了,而是在面對不同交往對象時調整交往的心態(tài)罷了,因為很多人際沖突是由于交往雙方的心態(tài)不平衡而造成的。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自身心態(tài)的調整,引導學生改變態(tài)度,師生共同營造一個愉快而融洽的人際氛圍和課堂教學環(huán)境。值得注意的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情況下學生與教師的交往心態(tài)是不平衡的,教師往往帶有家長型心態(tài),而學生則被視為是兒童型心態(tài),這是需要糾正的。

整合課堂情緒,提高注意水平

(一)整合學生的課堂情緒

心理學認為,情緒取決于人們對其所處環(huán)境的評價和認知,并決定著所采取的行為。有情緒、情感的參與才能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而愉快、焦慮、好奇和興趣是課堂中主要的情緒。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通過整合,把學生的情緒調整到適宜的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愉快根據(jù)心理學理論,愉快是一種正性情緒,是人或事物符合個體當前優(yōu)勢需要時的一種主觀體驗,也是幸福的主要因素。在愉快情緒下學習效果明顯比悲傷情緒下好得多,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盡可能體現(xiàn)“愉快教育”的理念,但也要注意控制愉快的強度。心理學研究表明:愉快情緒的強度同認知操作水平之間呈倒U形關系,也就是說,在中等愉快水平學習效果最好,過分強烈的愉快情緒會減緩思維,過弱的情緒則會抑制思維。對教師而言,在課堂教學中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控制適度的愉快情緒。在實踐中,教師除了需要經驗和敏銳的知覺外,還要根據(jù)每節(jié)課的不同特點,靈活地組織運用愉快策略。

焦慮焦慮是一種負性情緒,是對沒有明確對象的恐懼或擔憂,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焦慮,即當學生感到不能勝任學習任務,同時體驗到成績的要求和壓力時就產生一種情緒,主要伴有緊張和恐懼情緒。焦慮程度和學習效率也是呈倒U形曲線關系,焦慮程度太底,學生注意力缺乏,動機不足,導致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低下;焦慮程度太高,則難以集中注意力,只有中等強度的焦慮能使學習效率最高。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貫徹“愉快教育”理念外,還要運用一定的手段保持適度的學習焦慮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好奇好奇是一種以認知為基礎的情緒,當學生感覺到個體存在的不足時,就會產生好奇。好奇是認知沖突的結果,個體有一種“發(fā)現(xiàn)的渴望”,好奇心促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因此,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應根據(jù)具體情況,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效果。

興趣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及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人的認知需要的情緒表現(xiàn)。興趣分為個體興趣和情境興趣,學生的個體興趣是其自身帶入課堂的興趣,情境興趣是其在一個特殊的情境中,參加一種特殊活動時體驗到的興趣。根據(jù)情緒理論,興趣是當個體的需要、能力、技能與某種活動提供的機遇和要求匹配時產生的。影響個體興趣的因素有個體歸屬(文化價值、認同感、社會支持)、情緒體驗、勝任力、目標關聯(lián)和背景知識等。影響情境興趣的因素有動手、認知失調、好奇心、社會互交作用、榜樣、游戲、幻想、幽默等。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課堂的具體情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由愉快、焦慮、好奇、興趣等情緒組成,課堂氛圍只有整合這些情緒,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般來說,這四種情緒中,好奇和興趣對學習起積極作用,愉快和焦慮在適宜的水平上對學習起促進作用,過底或過高都會會阻礙學習。所以,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綜合運用各種策略,除了調控課堂情緒,還要合理設計課堂刺激,使學生的“注意”也保持在適當?shù)乃缴稀?/p>

(二)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注意力

心理學認為,注意是心理活動或意識對一定對象的指向與集中,它是衡量課堂效率的重要指標之一。心理學將注意分為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課堂效率的高低與上述三種注意有密切的關系。無意注意是事先沒有預定目的、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因為其耗能較少,不容易引起疲勞;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預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因其耗能較多,容易引起疲勞;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它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學生通過對某項任務的學習,增進了對該項任務的了解,從而自然而然地喜歡、沉浸于該項任務的學習。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既要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又要不致使學生感到疲勞,首先要善于運用無意注意,結合不同的課堂教學內容,組合運用增強好奇心、激發(fā)興趣等情緒理論,引起學生無意注意,帶動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其次,要合理設計興奮,通過興奮點(情緒)造成無意注意,帶動學生的有意注意,并發(fā)展有意后注意,但“興奮點”的推出必須要在合理的時段,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以上筆者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提高課堂效率的幾個因素,在實踐中,實際遇到的問題可能還要復雜得多,教師需要針對具體課程的內容,并結合教師的個性特點,靈活運用各種策略,通過提高學生的注意力、確立教師的可信度、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孟昭蘭.人類的情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第9篇

    一、有關概念和背景:

    教學過程:指通過師生相互作用,使學習者的行為朝著教學目標規(guī)定的方向,產生持久的變化的過程。

    教育目標群體系:教育目標課程目標單元目標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對學習者通過教學以后將能作什么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表述(也稱行為目標)。

    泰勒,當今學習(或行為)目標之父。

    二、教學目標的心理功能:

    ㈠啟動功能;㈡導向功能;㈢激勵功能:激勵作用=效價×期望;㈣聚合功能三、教學目標的選擇標準:

    ①價值性標準:指目標對于需要滿足的意義;②可能性標準;③低耗性標準;④豐富性標準;⑤就高性標準。

    四、編寫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

    馬杰,1962年,《程序教學目標的編寫》提出學習目標三要素:

    ㈠說明具體的行為;(做什么)。

    ㈡說明生產上述行為的條件;(怎么做)。

    ㈢指出評定上述行為的標準;(做得如何)。

    改進的學習目標描述:(A,B,C,D模式學習目標)。

    ①明確教學對象;(Audience)。

    ②通過學習后,學習者應能做什么,即行為;(Behaviour)。

    ③上述行為在什么條件下產生,即條件;(Conditions)。

    ④規(guī)定評定上述行為的標準;(Degree)五、教學目標的具體編寫方法:

    ㈠對象與行為描述:

    行為的描述應具有可觀察特點;描述行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動賓結構短語。

    ㈡條件的表述:

    條件是指學習者表現(xiàn)為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等因素。

    包括:①環(huán)境;②人;③設備;④時間;⑤信息;⑥問題的明確性。

    ㈢標準的表述:

    標準是指作為學習結果的行為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據(jù)。(標準要具有可測性)。

    六、教育目標分類理論:

    一般將教學目標分類為:認知的情感的、心因動作的㈠認知的教學目標分類:

    1.知識(了解、對信息的回憶);2.理解(用自己語言解釋信息);3.應用(將知識運用到新的情境中);4.分析(分解知識,找出之間的聯(lián)系)5.統(tǒng)合(將各部分重新組合,形成新的整體);6.評審(根據(jù)一定標準判斷)。

    ㈡情感的教學目標:

第10篇

關鍵詞 認知神經心理學,失語癥,詞匯提取,治療。

分類號 B842

1引言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探討認知神經心理學理論(以下簡稱“理論”)與對失語癥治療(以下簡稱“治療”)之間的關系,即這些理論是否能夠有效地指導治療以及治療是否有助于促進理論的發(fā)展。近10年來,對于理論能否指導治療出現(xiàn)了大量的爭論[1~9]。大家普遍認為理論推動了治療的發(fā)展,但Basso和Marongolo卻對此持懷疑態(tài)度[1]。盡管如此,人們在某些方面還是達成了統(tǒng)一共識,那就是,雖然理論并沒有告訴我們在治療中具體應該做什么和怎樣做,但它的確可以幫助我們篩選出有科學根據(jù)的治療方案,以及對治療結果給予合理解釋。曾有人把理論對治療的作用具體歸結為:理論最重要的貢獻在于它大大減少了臨床上對治療的備選方案,一些認知功能詳細的理論能夠使我們摒棄那些沒有科學根據(jù)的治療措施。而且,認知模型越細致,對治療方案的搜索范圍就越集中。而治療是否有助于理論的發(fā)展和完善呢?實踐證明,我們通過比較不同理論之間指導治療效果的好壞,便以此作為檢驗理論好壞的標準。而且,治療還能夠促進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

總之,認知神經心理理論與治療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二者相互促進,協(xié)同發(fā)展。下文就通過一些具體的研究實例來闡述它們之間的這種關系。

2 理論對治療的指導作用

我們首先來介紹當前比較認可的言語產生理論,然后再來介紹它對治療的指導作用。

2.1 言語產生理論

圖1 言語產生的理論模型

圖1是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言語產生理論模型,它顯示了言語產生過程中經歷的不同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激活語義網絡或者特定的語義特征以提取詞匯的意義;第二個階段是提取詞匯的語法知識,比如詞匯的類別、詞性、時態(tài)等;第三個階段是提取詞匯的語音形式,詞匯的讀音、重讀等;第四個階段是計劃語音序列或者進行語音編碼,計劃相關音節(jié)的產生;最后讀出該詞。對于從提取詞匯的語義到通達語音的過程中,是否必須通達詞匯的語法信息,也就是必須要經歷第二個階段,目前一直存在激烈的爭論,又由于該階段也并不是本文重點關心的認知過程,所以在我們的圖1中并沒有把它包含在內。

2.2 治療

在此,我們選用對詞匯提取障礙的失語癥治療為例,來說明理論對治療的作用。這里對詞匯提取損傷的治療,不包含對發(fā)展、言語的精神性失用癥、構音障礙等的治療。一般來說,盡管詞匯提取障礙的患者均存在提取詞匯困難,但是不同的患者可能在提取詞匯時,犯不同的錯誤類型。比如,當讓他們完成圖形命名任務時,即說出圖中事物的名稱(如蜘蛛、潛艇),有的患者主要犯語義錯誤(semantic errors),他們把目標詞反應為一個語義相關的詞。例如,把蜘蛛(spider)命名為螞蟻(ant),把衣兜(pocket)命名為袖子(sleeve)。而有的患者主要犯語音相似性錯誤(phonological similar errors),他們把目標詞反應為一個語音相似的詞。例如,英文患者把英文詞匯Submarine(/subməri:n/,潛艇)命名為/supterbunen/、/subberbree/、/sub mar renn/,把Elephant(/elifənt/,大象)命名為/efel/、/efelten/、/alfenent/、/alfunent/、/alfuten/、/alfent/、/elufen/、/efulunt/。

在詞匯提取過程中,同樣是圖片命名任務為什么不同患者會犯不同類型的錯誤呢?初步分析表明,我們能夠根據(jù)圖1中的言語產生理論做出合理解釋,這是因為詞匯產生過程中損傷發(fā)生的具體階段不同,犯錯誤的類型也有所不同。解釋之一是,由于語義信息既作用于言語產生,也作用于書寫過程,所以言語產生和書寫過程中都有可能出現(xiàn)語義錯誤。又由于言語產生和書寫是兩個分離的過程,如果患者的語義錯誤只出現(xiàn)在言語產生過程中,這說明該錯誤反應不是因為不理解語言表達的意義所致。如,患者看到蜘蛛(spider)的圖片能夠正確地寫出蜘蛛(spider),卻說出來的是螞蟻(ant),這說明患者已經正確通達了蜘蛛的語義信息,只是在通達蜘蛛的語音形式時,出現(xiàn)了錯誤,把蜘蛛通達為螞蟻。隨后是語音編碼階段,如果這一階段出現(xiàn)障礙,患者容易犯語音錯誤,提取語音時語音編碼出現(xiàn)障礙,比如,把Submarine(/subməri:n/,潛艇)命名為/supterbunen/、/subberbree/、/sub mar renn/。

接下來的問題是,怎樣針對不同的錯誤類型來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呢?Hills和Caramazza曾假設:“語言產生過程中每一個階段的損傷都能通過不同的治療方案得到矯治[10]。如果詞匯意義受到損傷,便可以采用語義任務進行語義方面的康復訓練;如果對語音形式的提取存在障礙,那就集中進行語音通達方面的康復訓練;如果是語音編碼階段的損傷,就加強音素方面的訓練”?;谶@一治療思路,本研究主要對詞匯提取障礙障礙的失語癥進行了康復訓練[11]。

例如,某失語癥患者存在找詞困難,他主要是由于通達語義過程受損所致,這就需要進行語義方面的康復訓練。同時,也需要給該患者實施語音通達方面的訓練,因為語義通達和語音通達是兩個密不可分的康復訓練過程。為此,對這類患者進行訓練時,應該同時實施語義任務和語音任務。比如,選用的語義訓練任務是詞/圖匹配和詞/圖核證任務。詞/圖匹配任務的做法是主試說出(聽覺呈現(xiàn))或者書面寫出(視覺呈現(xiàn))一個目標詞(如狗),并同時給被試視覺呈現(xiàn)三幅備選圖形(如狗、貓、大象),要求被試從中選出目標詞對應的圖。詞/圖核證任務的做法是主試給被試聽覺或者視覺呈現(xiàn)一個目標詞(如狗),同時給被試呈現(xiàn)一幅圖形(如貓),要求被試判斷目標詞與圖形是否表示同一事物。另外,語音訓練任務包括復述、提示語音線索和提示正字法線索。如命名“kangaroo”時,復述是主試把該詞完整地說出來,然后讓被試跟著把它說出來;提示語音線索是主試只說出該詞的部分語音線索(如/k/),然后讓被試把該詞說出來;提示正字法線索是給出被試部分正字法線索(如該詞以k開頭之類的信息),然后讓被試把該詞說出來。這些任務均已被證明對找詞困難的失語癥有明顯的治療效果[12]。

除此之外,我們也采用了易化范式對詞匯提取障礙進行康復訓練。所謂易化是指執(zhí)行一項任務使得緊接著的另一項任務變得更容易執(zhí)行了。我們使用了兩種易化實驗條件:語義易化條件(語義特征確認)和語音易化條件(語音重復),并外加一種控制條件。在語義易化條件時,呈現(xiàn)一幅圖形(如袋鼠),并在圖片下方附有一個有關該圖形的語義特征的提問(如“它是用單腳跳嗎?”),要求被試對該提問做出正確與否的判斷,由此對其語義進行了易化。在語音易化條件時,與圖片同時呈現(xiàn)的是該圖片名稱的讀音,要求被試重復該讀音,從而使得其語音得以易化。我們選了10位有圖形命名障礙的失語癥患者,流暢性失語癥和非流暢性失語癥各5人,其中8人表現(xiàn)出理解障礙。實驗過程是,首先,讓每位被試分別命名300幅圖片直到犯了第95個命名錯誤為止,然后,從他命名錯誤的圖形中選出90幅,按圖形名稱的詞頻和詞長匹配成3組,每組30幅圖。然后,把這三組圖形隨機設計為語義易化條件、語音易化條件和控制條件,每組圖形被設為其中一個條件。一周后,讓被試接受相應的康復訓練。訓練結束后10分鐘,分別對這3組圖片和30幅填充圖進行命名。結果發(fā)現(xiàn),與控制條件相比,10位被試的平均命名正確率,在語音易化條件下和語義易化條件下均顯著高于控制條件,表明語義易化和語音易化均對詞匯提取障礙有療效。其中,2位被試在語音易化條件下正確率顯著高于語義易化條件,1位被試在語義易化條件下的正確率顯著高于語音易化條件。

上面我們示例了理論對治療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下面我們舉例說明治療對理論發(fā)展的貢獻。

3 治療對理論的貢獻

在認知神經心理學領域中,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理論問題是在人腦的心理詞典中,同音詞的語音表征是如何進行的,對此目前存在一定的爭議,讓我們先來簡介一下這方面的理論。

3.1 同音詞的語音表征理論

所謂的同音詞就是兩個詞的相同的發(fā)音但卻有兩個或多個不同的含義的詞。同音詞包含兩種形式:同音異形詞和同音同形詞。前者是指兩詞的發(fā)音相同,但字形和意義卻不同,如英文詞匯flower(花)和flour(面粉)。后者是指兩詞的發(fā)音和字形都相同,但意義卻不同。如英文詞匯tank,有兩個不同的含義,一個為坦克,另外一個水槽(見圖2)。那么,與此相關的理論問題是,同音詞之間共用同一個語音表征,還是各自有不同的語音表征。共享理論認為二者共用同一個語音表征(見圖2a),而獨立理論認為二者具有彼此分離的語音表征(見圖2b)。

3.2 治療

為了解決這一個理論爭論,我們通過對患者進行同音詞命名的治療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我們的假設是,如果同音詞之間共享同一個語音表征,那么我們通過訓練其中同音詞之一(如tank,坦克),另外一個同音詞(tank,水槽)也會有相應的提高;相反,如果同音詞的語音表征是獨立的,那么結果只能提高被訓練詞匯的成績,而那些不被訓練的詞匯成績均不會同步提高。

a. 語音共享理論

b 語音獨立理論

圖2 同音詞的語音表征理論圖示

我們選擇了2名失語癥病人作為研究對象,他們都存在嚴重的圖片命名障礙。我們的實驗材料是三組圖形,一組為同音詞的圖片對(如tank(坦克)和tank(水槽)),另一組為語義相關的圖片對(如disc(唱片)和frisbee(飛盤)),第三組為語音相關的圖片對(如bell和bed)。實驗過程是,首先讓被試命名所有的三組圖形,其命名成績作為前測成績。隨后是治療訓練,對一半的同音詞圖片(每對同音詞圖中選取一幅圖)進行語音任務訓練。最后,讓被試對所有的圖形再次命名,作為后測成績。結果表明,兩位被試都表現(xiàn)出了相同的結果模式,即,在三組圖形中,語義相關組和語音相關組的后測成績都沒有比前測成績有顯著提高,而對于同音詞組來說,不論是經過訓練過的項目,還是沒有經過訓練的項目,后測成績都比前測有顯著提高(均為p

總之,認知神經心理學增進了認知心理學和認知損傷研究之間的交流,從而使兩方面的研究彼此結合,相互受益,理論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認知損傷及其治療,而治療也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理論。

參考文獻

1 Basso A, Marangolo P.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Neuro-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2000, 10: 219~230

2 Caramazza A.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An unfulfilled promise? In: X Seron, G Deloche (Eds). Cognitive Approaches in Neuro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Hillsdale N J. Lawrence Erlbaum, 1989

3 Hillis A E. The role of models of language processing in rehabilitation of language impairments. Aphasiology, 1993(7): 5~26

4 Howard D.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and aphasia therapy: the case of word retrieval. In: Papathanasiou (Eds.) Acquired neurogenic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A clinical perspective. London: Whurr, 2000

5 Wheeldon L R, Monsell S. The locus of repetition priming in spoken word produc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92, 44A: 723~761

6 Mitchum C C, Berndt R S. The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treatment of language disorders. Neuro-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1995, (5):1~16

7 Shallice T.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Is pessimism justified? Neuro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2000, (10): 209~218

8 Wilshire C E, Coslett H B. Disorders of word retrieval in aphasia: theori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S E Nadeau, L J Gonzalez-Rothi, B Crosson (Eds.), Aphasia and Language: Theory to practice. New York: Guildford, 2000

9 Wilson B, Patterson K. Rehabilitation for cognitive impairment: Does cognitive psychology apply?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0, (4): 247~260

10 Hillis A E, Caramazza A. Theories of lexical processing and rehabilitation of lexical deficits. In: M J Riddoch, G. W Humphreys (Eds.),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1994

11 Nettleton, J. and Lesser, R. Therapy for naming difficulties in aphasia: Application of a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ical model.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1991, (6): 139~157

12 Coltheart, M. Bates, A. and Castles, A.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In: Humphreys G W, Riddoch M J (eds).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1994

13 Biedermann B, Nickels L. The representation of homophones: More evidence from the remediation of anomia, Cortex, in press

第11篇

一、有效使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所謂興趣,是指學生力求認識、探究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語文教學中,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遵循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采取有效的措施。筆者認為可以這樣做:

1. 用多媒體展示新奇的事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位蘇聯(lián)教育家曾說:“有趣味、有吸引力的東西使識記的可能性幾乎增加一倍半。” 初中生年齡小,一般會對新奇的事物、個人經歷的或能帶來愉的事物或活動感興趣。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曾聽過這樣一節(jié)作文課,教師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將本班學生課間活動拍成DV在課堂上展示,并讓學生觀察、描述印象最深的活動場景。由于DV的主人公是學生本人或同班同學,DV的內容是他們親身經歷并帶來快樂的大課間活動,他們看到DV時都覺得很新奇,很是興奮。每個學生都全神貫注地看著,不時發(fā)出愉快的笑聲和嘰嘰喳喳的議論聲。當教師組織交流時,同學們都躍躍欲試,細致描述印象最深的活動場景。往常那種一到作文課就死氣沉沉的現(xiàn)象蕩然無存,課堂上氣氛熱烈,興趣高漲。可見多媒體技術憑借其獨特的優(yōu)勢,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契合了學生求知的心理,從而讓課堂的效益大幅提升。

2. 用多媒體再現(xiàn)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它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情境。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輕松再現(xiàn)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筆者執(zhí)教《端午日》一課時,便做了如下嘗試?!抖宋缛铡肥青l(xiāng)土作家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的節(jié)選,文中描寫最精彩的場面就是湘西端午賽龍舟。這段描寫是全文的,作者調動了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來描寫賽龍舟場面的熱鬧,氣氛的熱烈。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播放了教者精心節(jié)選的賽龍舟的視頻。視頻中呈現(xiàn)出喧鬧的鑼鼓聲、飛馳的龍舟、鮮艷的頭巾等真實地再現(xiàn)了賽龍舟時的情景,從視覺、聽覺等多方面給學生帶來了全方位的真實體驗,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文本有了更深刻的解讀。播放《賽龍舟》視頻不僅給學生提供了獲得直觀認識的感知材料,還可以在學習的疑難之處,真實地再現(xiàn)情境,啟發(fā)學生對其進行深入地思考、品味、感悟,使學生的思維向深層發(fā)展,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出來。

二、有效使用多媒體喚醒學生的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預先目的、必要時需要意志努力、主動地對一定事物所發(fā)生的注意。學習是經驗獲得及行為改變的過程,是一項復雜的活動,會遇到很多困難和干擾,要想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有意注意。語文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喚醒學生的有意注意。

1. 使用多媒體高效導入,喚醒學生的有意注意

在上課之初,學生的注意力往往還會停留在上一節(jié)課或課間活動上,這時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設計一些新穎別致的新課導入,從而喚醒學生對新課的有意注意。如在執(zhí)教蘇教版八年級下冊《多一點寬容》時,可將課文導入設計成flas《將相和》的故事。視頻中廉頗光著脊背,身負荊條到藺相如府上請罪的場景很是感人,而藺相如“肚里能撐船”的宰相風度更是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雖然視頻只有短短兩三分鐘,但選例典型,內涵豐富,它為“寬容”作了最好的詮釋,學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到新課上來。他們能懷著濃厚的興趣走進課文,開始學習《多一點寬容》。

2. 使用多媒體深入展開,喚醒學生的有意注意

第12篇

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教師需要通過一定的方法與手段,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的積極力量,戰(zhàn)勝其自身的消極力量,從而構建幸福課堂。

一、營造良好氛圍,讓學生體驗安全感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及其經驗是在環(huán)境中得到體現(xiàn)的,同時環(huán)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一個人良好的環(huán)境適應性實際也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

課堂教學過程中,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是進行幸福課堂教學的前提,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教師和學生的心理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對教室進行文化布置,指導學生將教室環(huán)境布置得干凈、整潔、有序,使教師和學生置身于積極的環(huán)境之中。良好的課堂精神氛圍也會給學生帶來獨立思考的空間,促使學生產生積極學習的欲望。教師微笑的面容、柔和的聲音、親切地語調、鼓勵的語言,能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和諧融洽的心理環(huán)境。在課堂上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間,多一些活動的空間,經常用鼓勵性的語言,如“別急,你怎么想的就怎么回答”,“我來做一點補充好嗎”等,都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人格的尊重,產生一種安全感。進而讓學生感到課堂的幸福。

二、注重賞識發(fā)展,讓學生體驗滿足感

心理學中羅森塔爾期望效應表明,學生會不自覺地接受教師的影響和暗示,而且這種暗示是個體行為發(fā)生積極變化的重要力量。賞識就是給予學生欣賞稱贊的一種積極暗示。要使學生更多地獲得積極的心理體驗,就應該賞識學生,給予學生更多的積極暗示和激勵。通過教師的賞識帶給學生自尊的滿足和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愉悅,在獲得成功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體驗學習帶來的樂趣和生命的意義,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自身的積極力量。

教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積極因素,及時明確地表達教師的肯定與贊賞之情,使學生感受到教師與自己共同享有學習過程中的成就與歡樂。教師要對每個學生做出積極的評價,用積極的言語與學生溝通,要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與專長,肯定每一位學生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賞識應該發(fā)自教師內心,同時也要因賞識對象的個體差異而存在差異。教師只有不吝嗇賞識,經常地給予賞識,才能促進學生的積極情感、品質的發(fā)展,激發(fā)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進而促進其更好地學習發(fā)展。

教師還必須樹立起一種意識,即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獲得充分發(fā)展的機會,開發(fā)每一個學生的心理潛能是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傳授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應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學生學會了學習方法,就會對學習產生勝任感,產生一種“我能學好”的自我效能感,從而提高其自信心,當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之后,他們身上的厭學情緒就會逐漸消失,進而轉變?yōu)闃酚^學習。

課堂教學過程,不僅是受教育者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而且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體驗過程,是師生之間多形式的交互過程。積極心理學提倡用一種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人,因為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對個體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的發(fā)展都有著較好的“催化劑”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積極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產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優(yōu)化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產生一種滿足感,從而讓學生感到課堂幸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源县| 大丰市| 彭水| 河池市| 隆德县| 祁连县| 鄂州市| 阿尔山市| 岱山县| 西峡县| 竹山县| 灌阳县| 开平市| 江门市| 淮滨县| 长海县| 绍兴市| 阳城县| 瓦房店市| 新民市| 平乡县| 陇西县| 三都| 县级市| 古蔺县| 上高县| 五家渠市| 澄城县| 新化县| 阜阳市| 陵水| 渑池县| 阿尔山市| 陆河县| 馆陶县| 巩留县| 仁化县| 石柱| 义乌市| 石棉县| 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