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9 14:33: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態環境的特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產業承接能力;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中西部城市群
中圖分類號: 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17)02-0177-08
隨著產業轉移的推進,我國中西部地區迎來了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良好機遇[1]。區域承接產業轉移受到地區生產要素、市場需求、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狀況以及政策制度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2],本文以我國中西部城市群41個地級市作為研究樣本,采用變異系數法、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模型和耦合協調度模型,通過構建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系統評價指標體系,對2009-2013年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度及其時空演變特征進行比較,以期為科學合理地制定并實施產業承接政策措施,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和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范圍與評價體系的構建
參照肖金成和袁朱[3]、曾鵬[4]關于中國十大城市群的研究成果,本文將中西部城市群及所轄范圍內的城市界定為如表1所示,并借鑒孫威等[5]的相關成果,選取了28項具體指標構建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系統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將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分為產業吸引能力、產業支撐能力和產業l展能力三個層面,并采用X1-X15共15項指標進行測度。
1.產業吸引能力由X1-X5等5項指標構成,其中職工平均工資反映了該城市勞動力成本的高低,屬于負指標,職工平均工資越高則產業承接能力相對越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反映了該城市的消費市場大小;貨運總量反映了該城市運輸狀況和對外開放程度;人均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反映了該城市對外資的吸引力。
2.產業支撐能力由X6-X11等6項指標構成,其中就業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表示該城市的勞動供給狀況;等級公路線網密度由該城市的等級公路里程數除以行政區域土地面積求得,反映了該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情況;百人擁有國際互聯網用戶數代表了該城市的信息化發展水平;第二三產業占GDP比重顯示了該城市的產業配套能力;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反映了該城市的金融發展水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重體現了該城市的資金供給狀況。
3.產業發展能力由X12-X15等4項指標構成,其中科學技術經費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反映了該城市在創新資金方面的投入程度,科學技術人員占就業人口比重體現了該城市供給高素質勞動力的能力,專利申請受理量反映了該城市的科技創新產出狀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體現了該城市的企業盈利狀況。
生態環境子系統指標的構建采用P-S-R模型,分生態環境壓力、生態環境狀態及生態環境響應三個層面,采用X16-X28共13項指標來測量。生態環境壓力由人均工業廢水排放量、人均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均工業煙(粉)塵排放量、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用電量、人口密度共6項指標構成,且均為負指標,表示這6項指標值越大,該城市的生態環境狀況越不容樂觀;生態環境狀態由人均綠地面積、人均建設用地面積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共3項指標構成;生態環境響應由工業煙(粉)塵去除量、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共4項指標構成。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反映了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和生態環境子系統的28項指標,構建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系統評價指標體系,采用變異系數法確定各項具體指標的權重,通過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模型,計算得到城市群內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與生態環境子系統各自的綜合評價指數,最后采用耦合協調度模型測度方法對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類型進行判別,進而得出研究結論。
1.指標權重的確立
由于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中各項指標的量綱千差萬別,本文采用極差標準化公式分別對正向指標和負向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再運用變異系數法確定各指標權重,具體計算方法如公式(1)、(2)所示。
2.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模型
利用線性加權法計算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與生態環境子系統各自的綜合發展水平,公式為:
3.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模型
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協調度模型的計算公式分別為:
4.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類型判別
在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程度的分級和判別標準上,本文借鑒錢曉英和王瑩[6]的研究成果,將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系統耦合協調度劃分為10大類;同時,根據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綜合評價指數(IU)和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數(EC)的相關性,將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系統對比關系細分為3個基本類型(見表3)。
5.數據來源
本文將濟源、仙桃、潛江、天門等4個縣級市剔除,最終選擇的是中西部城市群范圍內的41個地級以上城市的數據作為樣本,對2009-2013年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進行實證研究;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2010-2014年《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及各城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提供的數據直接得出或公式計算求得,個別城市少數年份缺失的數據根據其相鄰年份值補齊。
二、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與生態環境子系統綜合評價
(一)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與生態環境子系統綜合發展水平分析
根據變異系數法獲得各指標權重(見表2),通過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模型計算,得到2009-2013年41個地級市的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綜合評價指數(IU)和生態環境水平子系統綜合評價指數(EC)(略),進而得到2009-2013年各城市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和生態環境子系統的排名情況表(略)。結果顯示:從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綜合評價指數(IU)的排名情況來看,2009-2013年城市群內41市的產業承接能力呈現出區域非均衡發展態勢,進入排名前三位的城市只有成都、西安、重慶和武漢,說明這4個中心城市的產業承接能力相對較強;從生態環境子系統綜合評價指數(EC)的排名情況來看,41市在2009-2013年間的生態環境發展狀況波動性較大,進入排名前三位的城市包括重慶、西安、武漢3個中心城市,以及隨州和九江兩個地級市。
由2009-2013年各城市的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綜合評價指數(IU)和生態環境水平子系統綜合評價指數(EC),可以得到考察期內各城市的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與生態環境子系統對比關系的基本類型,進一步得出2009-2013年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與生態環境子系統不同對比關系類型的城市所占比例(如圖1所示),結果顯示生態環境滯后型城市所占比例分別為463%、39%、415%、39%、415%,產業承接能力滯后型城市所占比例分別是488%、61%、585%、61%、537%。就整體而言,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綜合水平明顯滯后于生態環境發展綜合水平,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同步型城市所占比例相當少,2010-2012年41市均非此類型,2009年僅有平頂山和許昌兩市屬于此類型,所占比例為49%,綜合評價指數分別為0107、0113。2013年許昌和黃岡兩市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同步發展,占比49%,且綜合評價指數非常接近,分別是0106、0107。
(二)產業承接能力子系y與生態環境子系統線性相關分析
為了驗證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的相關性,本文以各城市的產業承接能力綜合評價指數為因變量,以各城市的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數為自變量,采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對2009-2013年41市的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與生態環境子系統各自的綜合評價指數(T)的均值進行線性回歸分析。表4回歸分析參數結果顯示41市的產業承接能力綜合評價指數與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數呈正相關關系;整體回歸方程的F統計量值為13762,P值為0001,說明回歸分析結果在1%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由此可以認為城市群整體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關性非常強。
三、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時空特征分析
根據耦合度模型和協調發展度模型可計算得出2009-2013年城市群內41市的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T),進一步計算得到耦合度(C)及耦合協調度(D),如表5所示。下面分別從時間序列特征和空間特征兩方面對城市群內41市的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進行分析。
(一)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時間序列特征
通過計算得出2009-2013年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的均值(如圖2所示):2009-2013年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整體偏低,其均值位于0201-0300之間,兩個系統的耦合度的均值位于0401-0500之間,顯著高于耦合協調度均值,原因在于兩個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偏低,致使耦合協調度也較低。就整體來看,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的均值在2009-2013年間趨于平穩,波動幅度較小,可以認為城市群整體的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在考察期內具有穩態發展的時序變化特征。
為了分析城市群內41市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時間序列特征,本文采用Spearman秩相關系數法對2009-2013年城市群內41市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時間變化趨勢進行分析,秩相關系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R為秩相關系數,Xi為考察期內根據耦合協調度值從小到大排列的序號,Yi為根據時間排列的序號,N為樣本數。R≥0代表上升趨勢,R
本文采用SPSS170軟件對2009-2013年城市群內41市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時間變化數據進行Spearman檢驗,結果顯示在置信度(雙側)為 001 時相關性是顯著的;通過計算得出城市群各城市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秩相關系數(見圖3),結果表明各城市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在考察期內存在明顯的時間分異。具體而言,2009-2013年間,有28個地級市的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呈現上升趨勢,其中孝感、漯河和咸寧等3市的上升趨勢相對顯著;其余13個地級市的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呈現下降趨勢,其中下降趨勢最顯著的是西安,其次是鄭州,武漢位居第3位。一般來說中心城市的產業承接能力相對較強,但也面臨著較為嚴峻的生態環境壓力。從秩相關系數來看,6個中心城市中僅有重慶的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上升趨勢明顯,洛陽的耦合協調度非常接近于0,變化趨勢平穩,其余4市均呈下降趨勢;在12個資源型城市中,鄂州的耦合協調度下降趨勢較明顯,洛陽、焦作、平頂山、黃石、南充和寶雞等6市的耦合度發展態勢平穩,其余5市的耦合協調度呈明顯的上升趨勢。
(二)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空間特征
2009-2013年41市的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類型出現輕度失調、中度失調和嚴重失調等3種狀態,為了更直觀地分析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空間變化特征,本文根據41市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計算結果,從時間維度上計算2009-2013年41市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均值,得到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空間分布特征(見表6),發現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度呈現出較為明顯的空間分異特征:
第一,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整體上呈現“中高西低”的空間分布格局。中部地區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均值為0246,略高于西部地區耦合協調度的均值(0245);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的均值分別為0249、0241、0226、0242,由此可知中西部地區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總體偏低,原因在于四大城市群的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均不高,且在考察期內空間差異明顯。其中,位于中部地區的中原城市群的耦合協調度最高,位于西南地區的川渝城市群的耦合協調度最低,位于西北地區的關中城市群的耦合協調度略高于位于中部地區的長江中游城市群。
第二,6個中心城市的耦合協調度明顯高于非中心城市,且表現出“中低西高”的空間變化特點。位于中部地區的鄭州、洛陽和武漢的耦合協調度均值為0288,明顯低于位于西部地區重慶、成都和西安(0314)。具體來說,雖然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鄭州和洛陽屬于中度失調區,但兩市的耦合協調度在中西部城市群36個位于中度失調區的城市中分別名列第一、第二位。作為長江中游中心城市的武漢屬于輕度失調區,其余11市均位于中度失調區。成都和重慶兩個中心城市均屬于輕度失調區,且兩市的耦合協調度在中西部城市群41市中分別排名第一和第二;內江位于嚴重失調區,其余12市均屬于中度失調區,其中綿陽和德陽的耦合協調度相對較高。西安位于輕度失調區,其余5市都屬于中度失調區。
第三,12個資源型城市的耦合協調度呈“中高西低、西北高西南低”的空間發展態勢。在12個資源型城市中,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的均值排名前3位的分別是洛陽(0268)、焦作(0246)和咸陽(0243);自貢、南充和瀘州排名末3位,耦合度均值分別為0208、0207和0206。位于中部地區的洛陽、焦作、平頂山、黃石和鄂州等市的整體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均值為0246,明顯高于位于西部地區的自貢、南充、瀘州、咸陽、寶雞、渭南和銅川等市的均值(0222)。位于西部地區川渝城市群內的自貢、瀘州和南充等市的整體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均值(0207),顯著低于關中城市群內的咸陽、寶雞、渭南和銅川等4市的耦合協調度均值(0233)。
四、結論
本文采用變異系數法、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模型,通過構建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對2009-2013年中西部城市群41個地級市的產業承接能力子系統與生態環境子系統進行綜合評價,并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分析考察期內中西部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度及其時空演變特征,并得到以下研究結論:
第一,城市群整體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之間具有強相關性,但整體產業承接能力明顯滯后于生態環境水平。2009-2013年41市的產業承接能力呈現區域非均衡發展態勢,成都、西安、重慶和武漢的產業承接能力相對較強;41市的生態環境發展狀況波動性較大,重慶、西安、武漢的生態環境綜合發展水平相對較高。
第二,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總體偏低,41市的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出現了輕度失調、中度失調和嚴重失調3種狀態。城市群整體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在考察期內變化較為平穩,但41市的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產生明顯的時間分異。重慶的上升趨勢明顯,洛陽變化趨勢平穩,其余4市均呈下降趨勢;在12個資源型城市中,鄂州的下降趨勢相對明顯,洛陽、焦作、平頂山、黃石、南充和寶雞等市的發展態勢平穩,其余5市呈顯著上升趨勢。
第三,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整體呈現“中高西低”的空間分布格局,其中中原城市群的耦合協調度最高,川渝城市群的耦合協調度最低,6個中心城市的耦合協調度均明顯高于非中心城市,且表現出“中低西高”的空間變化特點。鄭州、洛陽屬于中度失調區,武漢、成都、重慶、西安位于輕度失調區,12個資源型城市的耦合協調度呈“中高西低、西北高西南低”的空間發展態勢。
根據本文的研究結論,現提出如下建h:加快城市群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發展應從政策引導機制、組織管理機制和地方政府績效考核機制等方面,建立由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產業承接能力與生態環境發展協調機制;中心城市應根據自身功能定位,注重降低要素成本,提升產業配套能力,加強對外聯系強度,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提升產業集聚度;加大信息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實現信息共建共享,通過產業創新聯盟和一體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強化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從而有效發揮其對非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資源型城市應結合自身資源優勢,以綜合性和多元化為發展方向,積極探索轉型發展模式,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城市產業體系;各城市應根據地區生態環境承載力水平,因地制宜地采取環境規制措施,對入駐企業進行嚴格審查;堅決調整和淘汰不利于生態環境建設的產業,對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發展進行限制,對集約節能成效顯著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激勵,并不斷優化城市綠色空間布局,提升城市公共綠地水平和綠色品質。
參考文獻:
[1] 趙建吉,茹樂峰,段小薇,等.產業轉移的經濟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展望[J].經濟地理,2014(1):1-6.
[2] 李斌,陳超凡,萬大艷.低梯度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影響因素及預測研究:以湖南省為例[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2):93-96.
[3] 肖金成,袁朱.中國將形成十大城市群[N].中國經濟時報,2007-03-09.
[4] 曾鵬.中國十大城市群綜合發展水平:因素分析與綜合集成評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69-73.
[5] 孫威,李文會,林曉娜,等.長江經濟帶分地市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15(11):1470-1478.
[6] 錢曉英,王瑩.京津冀地區產業集聚與生態環境間的耦合關系[J].統計與決策,2016(3):103-106.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dustrial Undertak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U De-shen1,2,XIANG Li1,3
(1. School of Managemen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2. Department of Tourism and Leisure Management,Guilin Toursim University,Guilin 541006, China;
3.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zhou College, Hezhou 542899, China)
【關鍵詞】生態型;管理會計;企業管理;環境成本;社會責任
隨著“十三五”規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在“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各環節中,無不體現著綠色發展理念。其中,首次提出了“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目標,不但要形成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在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方面效率也要大幅度提高,并且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要得到有效控制,最主要是要大幅減少污染物總量的排放。其次,在國家不斷鼓勵發展綠色環保產業的背景下,綠色會計的概念也多次被提到。近年來,我國環境現狀不盡人意,隨著科技進步、人口增加、需求膨脹,自然資源日益衰竭,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這些因素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于是,如何將經濟增長對自然資源的損耗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正確的在企業會計核算中得以體現,成為了新時代管理會計創新的重大使命。
一、管理會計的發展
從我國管理會計的發展階段來看。蘇亞民(2007)[1]將我國管理會計的發展分為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主要是以成本控制為基本特征的傳統管理會計;第二階段是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初,是以預測、決策為基本特征的傳統管理會計發展階段;第三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初起,是以重視環境適應性、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戰略管理會計和綠色管理會計階段。隨著中國經濟的改變,為了實現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和改進生態經濟效率,生態型管理會計是在生態問題嚴重時且企業發展不得不考慮生態環境問題的情形下,由管理會計與環境管理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管理會計也是應時而改變的,所以在提倡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綠色會計、生態型管理會計就應運而生了。著名會計學家葛家澍教授最早在《90年代西方管理會計理論的一個新思潮》中對綠色會計的概念進行了闡述,實際上這也是生態型管理會計的雛形。綠色會計指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運用會計學的原理與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計量手段和屬性,對各會計主體的環境管理系統以及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的一門新興學科。生態型管理會計就是在綠色會計的基礎,以強化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通過對財務、企業行為、生態成本信息進行深加工和系統整合,實現對經濟過程預測、決策、規劃、控制,對生態環境保護、補償進行考核評價等職能的會計信息系統。生態型管理會計側重于為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服務,這也符合了管理會計的內部性特點。
二、生態型管理會計內涵和特征
生態型管理會計作為傳統管理會計的一個新興分支,是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提高核心競爭力為目標,針對企業的相關行為或經營活動來分析企業的各項財務信息,并對其進行深加工和整合,采取一定的策略將成本控制到最小,并在企業的財務信息中把環境破壞的程度量化,達到企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和諧統一。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生態型管理會計主要是以貨幣為計量單位,針對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自然資源耗用、生態環境破壞、防治等成本進行核算與歸集,對生態環境維護和開發形成的效益進行科學的計量和報告,進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其更加注重企業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倡導在獲取利潤的同時,引導和監督企業通過一定的社會經濟活動保護環境,減少資源浪費。生態型管理會計是將環境指標、生態指標納入到管理會計核算范圍,因此也具有了其特有的特征:不確定性比較突出,生態問題具有多樣性,在資源利用方面也非常復雜,并且一些生態指標也不好確定,由此生態型管理會計就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經濟周期和效益難以計量,環境的破壞,以至于達到生態系統的破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涉及到的周期比較長,即使治理也不是當前期間就可以享受到的利益,復雜的特征很難有一個準確的標準去衡量,這也是生態型管理會計要得到發展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難題;研究方法多樣。生態型管理會計不再僅僅涉及經濟學與數學的計算,還涉及到社會學、環境學、生態學等學科,綜合學科理論,也為生態型管理會計的研究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方法。
三、生態型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實施
在管理會計的發展階段中,以成本控制和以預測、決策為基本特征的傳統管理會計階段是屬于經濟效益型管理會計,而注重企業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倡導在獲取利潤的同時,引導和監督企業通過一定的社會經濟活動保護環境,減少資源浪費的階段是生態型管理會計。在倡導生態文明的今天,企業在進行經濟效益核算時,應將生態環境成本加入其中,這樣才能真正的緩解企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成本計算中應體現生態環境成本
曲聞宇,趙明辰(2013)[2]將生態環境成本定義為:某一經濟組織按照國家環境標準體系的要求,為獲得生態經濟效率最大化而發生的自然資源耗費和犧牲,是需要對社會經濟系統進行補償的社會經濟代價。所以企業應加入產品生產過程中造成的生態污染、空氣污染和水污染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的生態成本。在管理會計中成本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那么生態環境成本也應該被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生態環境成本,邊際貢獻計算公式為:邊際貢獻=銷售收入-變動生產成本-變動期間成本-變動生態環境成本。這樣企業首先要解決環境成本的確認和計量。對于生態環境成本的計量不像一項簡單的經濟業務,其計量主體難以確定,也難以客觀進行計量并做出合理成本補償。所以企業可以根據情況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計量屬性,比如:當資源的價值難以直接評估時,可以考慮采用機會成本;當生態資源價值可以使用效用來衡量時,可以采用邊際成本;當公共產品沒有市場價格時,可以采用替代成本;對于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而支出的人類勞動費用,就可以采用傳統計量屬性等。這樣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就會對生態環境時代Times2016年第7期中旬刊(總第630期)成本加以考慮,從而實現外部成本內部化,減少隱形的成本隱患,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二)在本量利分析中引入生態補償成本
以前很多企業的發展是以污染環境和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為代價的,沒有注意到生態環境破壞帶來的生態環境成本,此時為了實現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目標,企業在目前的發展中應支付將后期的生態環將還原到產品生產之初的平攤費用,即生態補償成本。對于本量利分析,企業應在計算保本點時加入固定生態補償成本,如:某一產品保本銷售量=(固定成本+固定生態補償成本)÷單位邊際貢獻。
(三)做出生態成本預算
在生態型管理會計實施過程中,除了生態補償成本,也應對目前的生產發展造成的環境破壞支付成本,所以在企業做全面預算時,應單獨分設生態環境預算的相關內容,在企業制定預算和生產經營計劃之初實現生態型預算的監管和控制,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的監督和報告。比如:可以在業務預算方面增加生態環境成本預算內容,預計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增加生態環境成本的量化,定期報告披露生態環境信息,這樣企業可以隨時根據報告中生態破壞程度做出調整和整治。
(四)實施生態型戰略管理
生態型戰略管理突出的是綠色作業管理和全面綠色質量管理,企業應將生態保護提升到戰略層面,加大綠色作業管理和全面綠色質量管理。比如:每一道生產工序上對產品質量和環境保護加以監督,對出現問題的環節及時加以修正,努力降低企業經營過程中的污染和浪費;在成本控制方面,當企業有破壞生態環境和不破壞生態環境兩種方案時,企業在選擇方案時,應該把破壞生態環境方案成本中加入生態環境治理補償預算成本等。企業的戰略實施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將生產資料的消耗和環境保護同企業發展成本有機結合起來。所以,企業應將產品成本與生態環境聯系起來,動態、全面地加以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過程,從而促進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益和生態效益不斷提高。
四、總結語
生態型管理會計在緩解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方面發揮著不可缺的作用。環境污染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能否借助生態型管理會計的功能特點,抑制企業管理者以環境為代價而追求短期利益行為的出現,從而緩解企業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社會、企業、個人不斷地付出努力。相信在全球化背景下,生態型管理會計進入企業管理體系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蘇亞民.淺談綠色管理會計[J].財會通訊,2007(12):28-29.
[2]曲聞宇,趙明辰.基于生態保護的環境成本計量探究[J].綠色財會,2013(4):3-6.
[3]耿建新,曹光亮.論生態會計概念[J].財會月刊,2007(2):3-5.
[4]張亞連.生態環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目標[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財務與會計),2008(04):62-66.
[5]胡玉明.管理會計發展的歷史演進[J].財會通訊,2004(01):18-22.
[6]何雪鋒,王睦瑤,弋建明.讓管理會計帶上“綠色帽子”前行[N].財會信報,2014-9-8(B07).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產業結構優化;灰色關聯度
Abstract: From four aspects, such as ecology index, environment index, eco-environment governance index and comprehensive eco-environment influence index, 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four indexes and the componen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correlation of influence factors of eco-environment and componen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re pointed out. Finally, it is summarized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co-environm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the optimization of coal resource city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esource city;eco-environment;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grey relational grade
中圖分類號:TU-85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09)04-09(5)
作者簡介:夏 青 廣東湛江師范學院副教授博士
1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優化方法的選擇
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彌補了采用數理統計方法作系統分析所導致的缺憾。它對樣本量的多少和樣本有無規律都同樣適用,而且計算量小,十分方便,更不會出現量化結果與定性分析結果不符的情況。
灰色關聯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據序列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其聯系是否緊密。曲線越接近,相應序列之間關聯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若把生態環境與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看作一個系統,從其內涵和外延性分析,這個系統中部分因素未知,介于白色系統和黑色系統之間,即信息部分明確。通過分析可知,生態環境與產業結構之間存在影響強弱關系,但是因素之間具體關系不清,影響不明,所以該系統是一個灰色系統。若要明確系統中因素關系和影響強弱,這就需要通過灰色系統理論的方法使影響關系量化、序列化,為此應選擇灰色關聯度分析法進行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采用灰色關聯度分析法構建生態環境影響因子與產業結構要素的序列矩陣,通過確定系統特征序列(母序列)和若干相關因素序列(子序列)之間的關聯系數和關聯度,來尋求系統中各因素間的主要關系,找出影響生態環境的主要產業因素,從而掌握分析產業結構及優化的主要切入點。
灰色關聯度分析主要的計算步驟如下:
(1)確定序列矩陣
由系統特征序列與相關因素序列構成一個序列矩陣
(2)原始數據變換
無量化處理, ,得到無量化矩陣
(3)計算關聯系數
(4)列關聯系數矩陣
(5)求關聯度
(6)排關聯序
2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優化的過程分析
本文依據國家城市統計年鑒相關產業的劃分標準,選取煤炭資源型城市14個產業結構要素(產業部門),分別用Xi(i=1,2,…,14)來表示,即:農林牧漁業(X1);采掘、制造、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X2);建筑業(X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X4);批發和零售業(X5);金融業(X6);房地產業(X7);租賃和商務服務業(X8);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X9);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X10);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X11);教育業(X12);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業(X13);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X14)。并在此基礎上,從生態指數(Y1)、環境指數(Y2)、環境治理指數(Y3)和綜合影響指數 等四個方面對生態環境與產業結構進行了相關分析。
2.1以生態指數為特征序的產業結構優化分析
(1)數據處理
① 以生態指數為特征序列,以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相關產業為因素序列,構成序列矩陣
② 根據公式(2)對序列矩陣的無量化處理
③ 根據公式(3)計算差值矩陣
④ 根據公式(4)得到了關聯系數矩陣。
⑤ 在此基礎上,借助關聯系數矩陣,運用灰色系統理論的專門處理軟件(劉思峰院士的《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一書中附帶軟件)計算。
其中:r101、r102、r103、r104、r105、r106、r107、r108、r109、r110、r111、r112、r113、r114 分別表示農林牧漁業,采掘、制造、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等14個產業與生態指數的灰色關聯度。
⑥ 通過對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要素灰色關聯度的比較分析,可以得出產業結構要素與生態指數間的灰色關聯序。
r110>r104>r109>r113>r107>r111=r108>r112>r114>r103>r102>r101>r105>r106
(2)結果分析
①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與生態指數的關聯度較大。其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與生態指數的關聯度最高為0.8076,這說明在對生態質量的影響控制中政府的作用至關重要,其次,結合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特征,煤炭的勘探和儲運也對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生態質量產生了很大影響,而這兩個產業是煤炭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如何平衡生態與二者的關系,成為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優化面臨的嚴峻問題。
②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這兩個產業對生態指數的影響是等同的,究其原因可以發現,這兩個產業都是屬于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業,同時,這兩個產業對生態質量的影響也較大。服務業的壯大能更好地促進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發展,如何促進服務業良性發展,成為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優化的機遇。
③ 金融業對煤炭資源型城市生態指數的關聯度最低為0.6015,這說明二者之間的影響較低,煤炭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的好壞不是金融業發展的關鍵影響因素。
2.2以環境指數為特征序的產業結構優化分析
(1)數據處理
① 以環境指數為特征序列,以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相關產業為因素序列,構成序列矩陣,在此基礎上,運用灰色系統理論的相關處理軟件計算,得到了關聯系數矩陣(略)。
② 借助關聯系數矩陣,得出煤炭資源型城市各個產業與環境指數的灰色關聯度。
r201=0.8169;r202=0.8168;
r203=0.8152;r204=0.7889;r205=0.8059;
r206=0.6108;r207=0.8002;r208=0.8091;
r209=0.8365;r210=0.7743;r211=0.8091;
r212=0.8070;r213=0.7807;r214=0.8081
其中:r201、r202、r203、r204、r205、r206、r207、r208、r209、r210、r211、r212、r213、r214 分別表示農林牧漁業,采掘、制造、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等14個產業與環境指數的灰色關聯度。
③ 通過對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要素灰色關聯度的比較分析,可以得出產業結構要素與環境指數間的灰色關聯序。
r209>r201>r202>r203>r208=r211>r214>r212>r205>r207>r204>r213>r210>r206
(2)結果分析
① 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農林牧漁業,采掘、制造、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與環境指數的關聯度較大。其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與環境指數的關聯度最高為0.8365,這說明該產業對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環境質量影響最大,煤炭地質勘察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環境質量。
② 考慮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發展特色,采掘、制造業等煤炭相關產業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給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環境治理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同時,通過數據對比發現農林牧漁業與環境的關聯度僅次于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為0.8169,這說明第一產業在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發展中也占有較大的比重。
③ 金融業與環境指數的關聯度最低為0.6108,這說明二者之間不存在決定性的影響關系,促進金融業良性發展成為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優化的發展方向。
2.3以環境治理指數為特征序的產業結構優化分析
(1)數據處理
① 以環境治理指數為特征序列,以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相關產業為因素序列,構成序列矩陣,在此基礎上,運用軟件計算,得到了關聯系數矩陣(略)。
② 借助關聯系數矩陣,得出煤炭資源型城市各個產業與環境治理指數的灰色關聯度。
其中:r301、r302、r303、r304、r305、r306、r307、r308、r309、r310、r311、r312、r313、r314 分別表示農林牧漁業,采掘、制造、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等14個產業與環境治理指數的灰色關聯度。
③ 通過對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要素灰色關聯度的比較分析,可以得出產業結構要素與環境治理指數間的灰色關聯序。
r309>r305> r302>r301> r303>r307>r308>r304>r313>r314>r312>r311>r310>r306
(2)結果分析
① 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采掘、制造、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與環境治理指數的關聯度較高,其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與環境治理指數的關聯度最高為0.9122,這說明煤炭產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何治理煤炭相關產業,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成為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優化的難題。
② 通過數據對比發現建筑業和房地產業與環境治理指數表現出了很大的關聯度,這說明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城市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較大,合理規劃城市建設,成為煤炭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③ 金融業與環境治理指數的關聯度最小為0.5132,這說明金融業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聯較小,這將成為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優化的機遇。
2.4以生態環境綜合影響指數為特征序的產業結構優化分析
(1)數據處理
① 以生態環境綜合影響指數為特征序列,以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相關產業為因素序列,構成序列矩陣,在此基礎上,同理運用灰色系統理論處理軟件計算,得到了關聯系數矩陣(略)。
② 借助關聯系數矩陣,得出煤炭資源型城市各個產業與生態環境綜合影響指數的灰色關聯度。
其中:r401、r402、r403、r404、r405、r406、r407、r408、r409、r410、r411、r412、r413、r414分別表示農林牧漁業,采掘、制造、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等14個產業與生態環境綜合影響指數的灰色關聯度。
③ 通過對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要素灰色關聯度的比較分析,可以得出要素與生態環境綜合影響指數間的灰色關聯序。
r412> r414>r402>r408=r411>r403>r401>r409>r405>r407>r413>r404>r410>r406
(2)結果分析
① 教育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與生態環境綜合影響指數的關聯度較大,其中,教育業與生態環境綜合影響指數的關聯度最高為0.7093。這說明在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教育業和政府將起主導作用,因此,在產業結構優化過程中,應對這方面的產業予以傾斜。
② 采掘、制造、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與生態環境綜合影響指數的關聯度也較大。這說明在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過程中,與煤炭相關產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依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③ 金融業與生態環境綜合影響指數的關聯度依然最小為0.6636,再結合對上述三個指數的分析,可以發現煤炭資源型城市金融產業的發展可以不受生態環境的影響,或者說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不是決定金融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3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優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通過對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優化的過程分析,從生態指數、環境指數、環境治理指數和生態環境綜合影響指數等四個方面對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優化進行了分析,通過對相關分析的總結歸納,提出了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優化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3.1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優化面臨的機遇
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優化主要面臨以下機遇:
① 發展服務業,促進煤炭資源型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
② 發展金融業,完善煤炭資源型城市的投資經濟環境。
3.2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優化面臨的挑戰
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優化主要面臨以下挑戰:
① 提升地質勘探業的水平,避免對煤炭資源型城市生態平衡的破壞。
② 規范煤炭相關產業,減少對煤炭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的破壞。
③ 加強政府部門監管力度,發揮煤炭資源型城市政府宏觀調控作用。
參考文獻:
[1] 雞西市統計局.雞西市國民經濟統計年鑒.1994-2003.
[2] 劉思峰,黨耀國,方志耕.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0-51.
[3] 沙景華,劉剛.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問題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為例[J].中國礦業,2005,(5):2-3.
[4] 董鎖成,李澤紅,李斌.中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問題與戰略探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7(3):12-17.
[5] 李連濟.煤炭城市產業結構轉型的選擇――以山西煤炭城市為例[J].經濟問題,2006,(5):64-66.
[6] 李娓娓,張雪華.科技創新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產業研究,2007,(5):2-3.
關鍵詞:旅游經濟;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生態環境是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旅游是現代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尤其對于中小城市而言,發展旅游經濟也是促進整體經濟發展,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有力措施。旅游經濟的發展對環境有著加大的依賴,也有著對環境消耗的需求,這就決定了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存在著協調發展的問題。
1.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概述
1.1協調發展度的含義
協調發展是一個協調整體性、綜合性和內在性的聚合,它不是單個系統或要素的簡單意義上的增長,而是多系統或要素良性循環的復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強調的是各個要素的綜合全面發展和整體水平的提高,這一含義中的發展側重于動態意義上的發展。協調發展度是綜合了系統或要素間的協調狀況。
1.2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含義
旅游經濟發展具有豐富的內涵,尤其是作為城市的旅游經濟發展,旅游經濟的內容與形式越來越豐富,同時政策、整體經濟以及社會因素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作用,對于衡量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旅游經濟作為經濟的一項重要內容,不能用單一的要素進行衡量,與發展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要素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意義。
1.3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特點
從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過程來看,兩者之間存在著階段性的變化特征,都是從最初的初始協調階段到不協調發展再逐漸協調發展的變化;旅游經濟與城市環境協調發展在目標上具有一定的相對性,旅游經濟的發展目標與城市生態環境的發展目標在二者協調發展的總體目標下都不是完全各自單純意義上的最優目標,而是在特定生態環境和社會條件下的實現最適當的旅游經濟發展目標以及城市生態環境發展目標;此外,二者之間的關系還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持續性,這也表明二者之間發展上的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特征。
2.城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評價
2.1城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旅游經濟狀況的指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因素,外國游客人數、國內游客人數、旅游外匯收入、國內旅游人均消費、旅游收入占城市GDP的比例、星級酒店的數量、A級以上景區的數量等指標,都能夠反映某個城市的旅游經濟發展狀況。
生態環境發展指標主要包括以下幾項指標,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城市綠化覆蓋率、自然保護區面積占轄區面積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噪聲平均值等。
以上指標的數據來源各城市《統計年鑒》與國家統計年鑒,在指標數據的查詢和獲得問題上,一定要以政府統計部門公布和的數據為準,要通過具有權威性和可靠性的數據進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在各自的子系統及系統間指標的量化以及對系統的指向性存在差異,在進行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水平的測度上需要對相關數據進行標準化的處理,一般是需要根據指標的正負向特征,對負向的指標采用與正向指標相反的處理辦法。
2.2城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評價標準
在城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研究中,對于協調發展的衡量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環節,而衡量協調發展程度問題上必須依據相應的標準進行評價。筆者認為在城市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響應值上,可以比照國家生態市建設指標的響應值,而旅游經濟發展的評價標準可以采用各個城市在旅游業發展目標值來衡量。對于城市而言,經濟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對城市整體發展而言,都具有同等意義。
按照評價標準對選取的指標和數據進行分析,對旅游經濟和城市生態環境兩個子系統的指標進行多重共線性分析,利用數學函數模型等進行協調發展的評價分析。
2.3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評價結論
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城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評價上會有不同的效果,由于不同的研究地區也有其特殊性,因此要對不同地區和城市科學的選擇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例如現在較為流行的熵值法來確定旅游經濟、城市生態環境指標的權重,對旅游經濟發展進行綜合評價,這樣能夠得到一段時間內的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程度與發展,也能夠從中反映出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但是當前大部分的評價研究方法還無法實現對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精細化研究,要想實現精細化研究還要在確定權重的方法和過程上加以改進。還要在協同發展度模型和計算方法上進行不斷的調整,從而反映出更加真實有效的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水平。
結論
綜上所述,旅游產業是一項對生態環境有著很大依賴程度的產業,當前我國各城市對于發展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都非常重視,關于二者協調發展的質量還是非常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尤其是將我國城市的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與國外的城市相比,可能存在的差距會更大,但代表我國城市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的潛力和空間是巨大的,還有不斷進步的空間和可能。
參考文獻:
[1]翁鋼民.魯超.旅游經濟與城市環境協調發展評價研究――以秦皇島市為例[J].生態經濟,2010(03)
[2]鄒永廣.鄭向敏.廈門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性評價研究[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1(01)
Abstract: An evaluation model of real estate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establish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Combin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evaluate qualitative factor,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method is used to evaluate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which experience of experts can be used sufficiently. Evaluation results are simple and evident, which can reflect existing real estate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condition perfectl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cision-making to optimize real estate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關鍵詞:房地產金融生態;金融生態環境;層次分析;模糊綜合評判
Key words: real estate financial ecology;financial ecology environment;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F83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5-0020-03
0引言
房地產金融生態是房地產金融活動參與各方為了其生存和發展,與生存環境之間及參與主體之間在長期的密切聯系和相互促進作用過程中,通過分工、合作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特征,執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動態平衡系統,它是金融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1]。參照生態學對生態系統的分析,筆者把房地產金融生態系統界說為由房地產金融主體及其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構成的動態平衡系統,其中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指由居民、企業、政府和國外等部門構成的房地產金融產品和房地產金融服務的消費群體,以及房地產金融主體在其中生成、運行和發展的經濟、社會、法治、文化、習俗等體制、制度和傳統環境。它構成房地產金融主體的服務對象和活動空間,決定著房地產金融主體的生存條件、健康狀況、運行方式和發展方向。
理論上說,統一的經濟體內的各個地區之間不應存在明顯的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差異。然而,由于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發展路徑的差異、中央政府主導的非均衡區域發展策略等原因,各地區之間的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存在著巨大的差異[2]。
1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是房地產金融生態系統正常運行的基礎和保障,良好的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可以降低房地產金融風險,促進房地產金融資源合理配置和保值增值,保證房地產金融生態系統的高效產出并且可以有效防止房地產金融主體的機會主義行為,促使其將各種成本內在化到自己的治理結構中。根據上述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所包括的主要內容,并借鑒我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的構成,可以確定我國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的構成要素,如圖1所示。
對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各要素做了進一步的細化,最終形成了由評判目標層、基本要素層和指標層構成的遞階層次結構,即為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如圖2所示。在評價指標體系中,既有定量化因素,又有定性化因素,且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評價指標選取的原則是以盡量少的指標,反映最主要和最全面的信息[3]。
2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向量
指標權重表示指標在指標體系中的重要程度,權重的確定是準確進行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評價的關鍵。確定權重的方法很多,本文利用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決策方法,具有分層漸進的特點。通過層次分解將復雜系統化成若干個簡單系統,把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有序層次,并根據對一定客觀事實的判斷,就每一層次中各元素的相對重要性給予定量描述,按重要性次序進行權重賦值,通過對各層次的分析導出對整個問題的分析,做出最終決策[4]。
2.1構造比較標度依據比較的標度和判斷原理,運用模糊數學理論,可得出如下比較標準[5](見表1)。
2.2 構造比較判斷矩陣按照層次結構模型,每一層元素都以相鄰上一層次各元素為基準,按上述比較標度構造判斷矩陣D,按定義有:
D=X11…X1n┆┆Xm1…Xmn=■…■ ┆┆■…■(1)
對比較得到的判斷矩陣D,解特征根問題:DW=λmaxW,所得到的W 經正規化后作為因素的排序權重。可以證明,對于正定互反矩陣D,其最大特征根λmax 存在且惟一,W可由正分量組成,除相差1個常數倍數外,W是惟一的[6]。實際上,對矩陣D 很難求出精確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W,只能求它們的近似值,采用方根法進行計算。
2.2.1 判斷矩陣D 的元素按行相乘,得到各行元素乘積Mi:
M■=■W■(2)
2.2.2 計算Mi 的n 次方根:
■=■(3)
2.2.3 對向量W 正規化:
W■=■■■(4)
2.2.4 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
λmax=■■(5)
式中:i=1,2,…,n。
2.3 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
判斷矩陣是分析者憑個人知識及經驗建立起來的,難免存在誤差。為使判斷結果更好地與實際狀況相吻合,需進行一致性檢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公式為CR=CI /RI 。其中:CI為一致性檢驗指標,CI=(λmax-n)/(n-1);n為判斷矩陣的階數;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取值見表2)。
當CR
2.4 計算權重向量在判斷矩陣滿足一致性檢驗的條件下,可求得各層因素的權重向量。
3模糊綜合評判
在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中,有些指標難以量化,帶有很大的模糊性,并且考慮到一些定量指標的可獲得性,因此采用模糊數學模型是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途徑。模糊數學的綜合評判主要涉及4個要素:①要素集U;②評語集V;③評價矩陣R;④權重分配向量A。根據評價指標的不同,模糊綜合評判可分為一級模糊評價和多級模糊評價。對于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多級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如下: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3.1 建立要素集U令U={u1,u2,…,um},其中每個要素又可以通過諸個指標來表征,即U1=(U11,U12,…,U1n),U2=(U21,U22,…,U2n),…,Um=(Um1,Um2,…,Umn),這里m為評價要素的個數,n為每個評價要素的分類指標數。
3.2 建立U的諸要素權重集A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取各要素的權重分別為A1,A2,…,An,其中Ai>0,且■Ai=1,則權重集為(A1,A2,…,An)。
3.3 建立U的評語集Y評語集是評價者對評價對象可能做出的各種評價結果所組成的集,Y=(y1,y2,…,yt),這里t為評價等級的數量。
3.4 建立模糊評價矩陣R
R=r■r■…r■r■r■…r■…………r■r■…r■(6)
式中rij 為評價對象在第i項評價指標上,對它做出第j等級評價的人數xij占總測評人數∑xij的百分比,即rij=xij /∑xij[7]。
3.5 對U評判,可得到模糊綜合評價Q=A?R,由此得出綜合評價結論。為減小運用最大隸屬度原則簡單評判的誤差,在評價時應用評語加權系數矩陣F進行評判,綜合利用Q中全部相對隸屬度信息,以便對評價對象的級別歸屬更準確的識別,即綜合評價值Z=Q?F。
4實例分析
現以南京市為例,采用本評價指標體系來考察其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質量的好壞。實施過程中,聘請房地產行業專家數位對評價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優、良、中、差、極差五個等級進行判斷,其中,評語加權系數矩陣F=(l,2,3,4,5)T。具體分析過程如下:
4.1 確定諸要素中各指標的權重以及相應的模糊綜合評價結果。限于篇幅,下面僅列出房地產經濟基礎、房地產金融發展、房地產信用環境和政府公共服務四要素的分析結果。如表3、表4、表5、表6所示。
4.2 確定要素層的權重以及最終的模糊綜合評價結果
由表7可得綜合評價值Z=Q?F=(0.07,0.29,0.35,0.24,0.03)?(l,2,3,4,5)T=2.84。
由該綜合評價值可知,南京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處于良和中等之間,且偏向于中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得出各要素的綜合評價結果,比如由表4可知南京房地產金融發展的綜合評價值為3,即為中等。
在確定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及其各要素的評定等級之后,就可以清晰地發現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的問題所在,進而采取更有效的改進措施。如南京房地產金融發展只為中等水平,可以考慮加大直接融資發展力度。
5結論
(1)根據層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建立了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確定19個評價指標,并利用層次分析法計算指標權重,且通過判斷矩陣一致性檢驗確定合理的權重向量。
(2)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數學理論建立模糊綜合評判模型對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進行分析,避免了因素過多而難于分配權重的弊端,也避免了單因素決策的片面性,能夠做出更為科學、準確、有理論依據的判斷,從而整體把握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質量;同時,該種綜合評判模型也可用于不同地區之間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的比較分析。
(3)由實例分析可以看出,本文建立的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模型是面向目標和面向過程相統一的。除了最終可以得到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的模糊綜合評定等級外,在逐級評價過程中,還可以得到:①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組成要素中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如房地產金融發展中的房地產金融發展深度、房地產金融各部門競爭和直接融資發展;②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各組成要素的發展狀況,如房地產經濟基礎、房地產信用環境等。根據評定過程中得到上述評定結果,可以分析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不佳的原因,進而針對性地做出決策,從而解決主要矛盾,確保更合理地優化房地產金融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許昭輝.當前我國房地產金融生態問題分析及其對策研究[J].經濟學動態,2008,3:62-65.
[2]李揚,王國剛等.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93-411.
[3]李俊芳,吳小萍.基于AHP―FUZZY 多層次評判的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方案綜合評價[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2007,4(2): 205-208.
[4]吳揚,楊青.基于AHP 和模糊數學的建筑節能性能評估[J].建筑經濟, 2007,3: 48-50.
[5]黃貫虹,方剛.系統工程方法與應用[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2005.
[6]許寶田,閻長虹等.基于模糊理論的軟巖彈性模型識別及參數反分析[J].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006, 25(11):2280-2286.
摘要:首先對我國西部地區12個省市的11個指標進行主成份分析,提取影響金融生態環境的兩大因素:基礎因子(現實競爭力)和推動因子(潛在競爭力),分析結果表明西部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具有明顯的分層特征。接著采用聚類分析將西部12個省市的金融生態環境劃分為四個等級,并對每個等級進行評價分析,最后提出改善西部金融生態環境的對策。
關鍵詞:金融生態環境;評價體系;主成份分析;聚類分析;SPSS
金融生態環境是借用生態學概念,將金融看做是由金融子系統以及與之相關的一定環境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是金融運行規律和生態特征的系統性抽象。它包含了與金融息息相關的各個方面,是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等相關外部因素的有機組合。西部地區作為當前我國經濟整體規劃中的重點支持地區,經濟已得到快速發展,但在取得發展的同時,無論是發展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落后于中東部地區。西部省份之間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資源差異較大,整體發展基礎相對薄弱,導致了當前西部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基礎較差,而相應金融機構的業務能力與支持力度又相對有限,這也就造成了西部地區金融發展落后的現狀。但與此同時,西部地區有以四川、陜西為代表的“金融高地”也有以重慶為代表的金融生態發展前景巨大的地區。其他省市則可以從中吸取經驗,同時通過構建西部金融中心不斷輻射周邊城市,借助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這一有利條件優化當地金融生態環境。本文針對西部地區金融生態環境進行研究,部分指標采用三年的平均增長率,使指標更具說服力,深入探析西部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影響因素,并對西部地區12個省市進行聚類分析,對各省市的金融生態的實際情況進行分類,同時指出當前西部地區在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建議。
一文獻綜述
一個地區的金融生態關系到與金融發展有關的各個方面,是一系列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影響金融生態環境的因子之間又存在相互作用,因此要想全面系統地評價西部地區的金融生態水平,就必須要構建一系列包括金融發展因素的指標體系。近年來,眾多學者使用不同方法對金融生態環境進行了研究,張瑞懷(2006)以湖南省為例,通過BP人工神經網絡模型(ANN)建立了現實狀況的綜合評價模型與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構成要素對金融生態環境進行研究;[1]苗麗娜(2007)將系統動力學方法運用到金融生態環境的評價中,基于武漢市的統計數據對模型進行仿真模擬,并對仿真結果進行分析;[2]在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構建方面,徐諾金(2007)將金融生態環境分為軟環境和硬環境兩大類,提出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其根本是改善法制環境的觀點;[3]在金融生態機制運行上,喬立娟(2012)采用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模型對對農村金融生態主體的選擇進行分析,并尋找政府、各類借款人和非正規金融機構三者之間的均衡;[4]周炯,魏佩佳(2012)通過金融資源水平、政府財政能力、經濟基礎和社會信用水平這四個方面進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5]張孟云(2015)結合時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和FAVAR模型對我國各省份的金融競爭力進行測算和評價。[6]以上這些對金融生態水平的研究所選取的指標通常為靜態指標,這樣的指標不能有效地反映一個地區金融生態發展的潛力與趨勢,同時評價方法的主觀性較強,不能反映客觀情況。本文根據指標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各個分指標的選取頻度,采取動態指標與靜態指標相結合的方式將金融生態環境的總體框架劃分為金融生態環境基礎因子(現實競爭力)、金融生態環境推動因子(潛在競爭力)兩個一級指標,通過主成份分析法與聚類分析法來構建金融生態環境評價體系,指標體系見表1。綜合看來,評價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評價結果,比起單一使用某種方法,兩種評價方法結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單一方法的弊端,使研究結果的合理性與科學性更高,能夠在數據搜集準確有效的前提下,進一步提升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使之對改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的政策制定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二模型的構建與分析
1.主成分分析法。(1)因子分析前提條件檢驗。利用巴特利特球度檢驗,由結果可知,KMO統計量為0.628>0.500,符合因子分析要求。(2)提取因子。使用SPSS軟件對原有的11組變量指標進行提取,選用基于主成分模型的主成份分析法并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特征根。由結果可知,變量的共同度基本都在0.9以上表明提取的因子全體對每個變量都有較高的解釋程度,各變量丟失的信息較少,因子分析的效果較好。(3)確定公因子數目。當提取特征值大于1時,兩個因子的累計貢獻率達到了87.078%,基本上能夠涵蓋所選數據的統計信息,所以本次因子提取過程的效果較為理想。(4)公因子成份分析。對于上述提取出的兩個主成分,運行SPSS得到11個指標在這2個主成分上的旋轉因子載荷矩陣,之后根據旋轉因子載荷矩陣對兩個主成分進行命名。這里使用方差最大法進行正交旋轉得到旋轉因子載荷矩陣,結果見表2。表2旋轉后因子載荷矩陣組件12人均GDP0.8910.404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0.9820.161本專科畢業人數0.9540.18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0.4600.87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0.9230.221資本形成總額0.0930.821消費總支出增長率0.7040.224城鎮失業保險人數0.9450.109普通高等學校教職工數0.9510.172進出口總額增長率0.1180.914人均GDP增長率0.1560.938表2中第一個因子由人均GDP、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固定資產投資、普通高等學校教職工數、城鎮失業保險人數、本專科畢業人數這7個指標組成,其中人均GDP、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固定資產投資這4個指標所反映的是當地的經濟運行體系,而普通高等學校教職工數、城鎮失業保險人數、本專科畢業人數這3個指標則表明了一個地區社會誠信及保障體系的情況,所以第一個因子是由一個地區的經濟運行體系與社會誠信及保障體系所組成,故將它命名為金融生態環境的基礎因子(現實競爭力);第二個因子是由消費總支出增長率、人均GDP增長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率、資本形成總額增長率構成,居民消費總支出可以反映當地的消費狀況,資本形成總額和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率則反映了當地的投資狀況,故可以將其命名為金融生態環境的推動因子(潛在競爭力)。(5)計算因子得分。為了得到因子得分系數,使用回歸法對其進行估計,得到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將各指標因子得分數值作為因子分析函數的系數,可得因子分析函數(6)結果分析。從綜合得分的結果來看,四川省的金融生態環境最好陜西省緊隨其后,而、青海、寧夏的金融生態環境綜合表現較差。對比兩個因子的得分可知各省的排名在基礎因子(現實競爭力)方面與推動因子(潛在競爭力)有較大的差異。這是由于金融潛在競爭力的數據使用的是各省三年間增長率的平均值,而金融現實競爭力是通過2014年的年度數據得到,這就解釋了很多我們印象中一些落后的省份反而排名卻很靠前:像四川、陜西這種現實競爭力很強的省,之所以短期內難以有很大幅度的提高,是因為各項指標的基數相對較大;而、內蒙古這些省份,其指標的基數比較小,因此增長率可以比較大,這是與現實情況相符的。2.聚類分析。為了進一步描述這12個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對各個地區的相關數據進行聚類分析,聚類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根據聚類分析結果,將12個地區分為四類,可以發現其與因子分析法綜合排名的結果相吻合:第一類為四川、陜西,雖然這兩個城市在推動因子上表現較差,但是其金融生態環境的基礎相對其他省市較好,金融規模較大,故綜合能力最強;第二類為廣西、重慶和云南,這三個城市在兩項排名中的位置都相對靠前,發展潛力較好。從結果來看,重慶是唯一一個在兩項排名中都處于靠前的地區,說明重慶的金融生態環境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與發展潛能;第三類為內蒙古、甘肅、貴州和新疆,這四個省在兩項排名中的位置都相對居中,表明其無論從現實競爭力來講,還是從潛在競爭力來看在西部都處于中等位置;第四類為、青海、寧夏,這三個省的潛在競爭力排名靠前,說明其增長潛力很大,在最近三年的發展勢頭強勁。但由于其基數較小,仍屬于西部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相對較差的地區,應加大對這三個省的政策扶持。
三結論與對策建議
基于上述結論,結合我國西部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發展情況,針對西部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發展現狀,給出以下四點對策建議:第一,借助中央政策,構建西部金融中心。通過構建西部金融中心形成強大的資金集聚和輻射能力,吸引區域外資金不斷流向西部,發揮其內向型金融中介的作用,促進西部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通過構建西部金融中心、打造西部經濟“增長極”,解決西部大開發中的資金短缺問題。在將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設納入西部大開發和統籌城鄉總體規劃的同時,還需要配套政策的大力支持,才能從整體層次上提升整個西部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第二,注意個中差異,采取針對性措施。四川、陜西兩省的金融現實競爭力排在最前,而潛在競爭力卻排在最后,其發展的潛力差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其中固然有基數大、增長率短期難以和基數較小的省份相比的原因,但如果想保持西部大省的地位,并建設為西部地區的金融中心,就應在金融方面加大投入并不斷地改革創新。而對于、青海、寧夏此類城市,應當改變其產業結構單一、交通不發達等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不斷健全其金融發展體系。第三,解決融資難問題,完善注冊制的實施。通過融資渠道的不斷拓寬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并強化小額信貸公司的作用,加大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建立。完善證券市場,擴大中小企業融資空間,同時擴大企業債券發行規模,減少企業發行債券限制,放開股票一級市場,實行真正的注冊制,促進證券市場成為大中型企業融資的主渠道,增強大型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支持能力。第四,健全征信體系,完善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當前西部地區居民、企業的金融意識不高、征信體系不健全、征信市場監管缺位以及征信法律缺失必然會阻礙金融生態環境的構建,故應努力健全征信體系,通過完善個人征信、企業征信和政府信息平臺,爭取建立一套較為完善和科學的社會征信體系。同時,制訂切實可行的金融人才引進策略,為西部地區金融生態環境提供可持續的人才建設隊伍,引進和培育扎根西部的金融人才。
作者:宋策 朱家明 單位:安徽財經大學
雖然地質-生態學作為一門獨立存在的學科尚未成立,但作為一種學科交叉現象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將來能否產生獨立的地質生態學科,取決于能不能取得合理的、有廣泛認可的學科定位。
1地質-生態理論認識和體系的形成
國際上現階段地質-生態學研究與環境地質研究有相當程度上的相似性,但已經逐步體現其研究特色,并有逐漸強化地質生態研究的發展趨勢。但到目前為止相關研究成果還不夠豐富,還不能認為系統的地質生態學作為獨立學科已經建立。許多理論問題和應用技術方法尚不夠完善。由于社會需要的推動,地質-生態學作為新興的交叉學科發展方向,正在逐步成為研究熱點和活躍點。雖然地質-生態學作為一門獨立存在的學科尚未成立,但作為一種學科交叉現象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將來能否產生獨立的地質生態學科,取決于能不能取得合理的、有廣泛認可的學科定位。但無論形成獨立學科,還是保持學科交叉的混合特色,都需要就其理論基礎、研究范疇取得一定的共識。因此,需要對地質-生態理論認識和學科體系進行研究和討論。盧耀如先生將地質-生態環境的研究方向根據目的的不同分成如下幾個方向:綜合性研究方向:該方向主要研究地質-生態環境的演變,需要在探索自然界存在的有利與不利這兩方面的條件與因素的基礎上,密切結合人類活動影響與工程效應,而加以綜合的研究,這是研究地質-生態環境的最基本的準則與最重要的研究方向。全球性的研究方向:地質-生態環境問題涉及到地球的自然演化、各種災害的發生與發展,以及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效應,這樣,就需全球性的研究方向。宇宙性的研究方向:對地球這一生態系統的演化與起源還不很了解,所以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以研究宇宙中星球,特別是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這對探索和研究地球自身的形成與演化,也是非常主要的研究途徑。
2地質環境-生態系統相互關系研究和剖析
水-土-生態三大要素(三個子系統)的存在形式、利用現狀、形成演化規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和影響是地質-生態研究的主要對象。但目前對地質要素的生態意義和生態保護的地質依據都缺乏系統和科學的認識。地質環境-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應是地質-生態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以地下水為例,以往的水文地質研究主要揭示地下水的來源、運移演化規律,地質-生態學研究則要探討水對生態系統的控制,即“生態水位”的問題。“生態水位”是維持區域生態系統穩定所需的地下水位區間,高于這個水位區間上限臨界值,地表土壤就會發生鹽漬化,低于這個水位區間下限臨界值,就很容易觸發沙漠化。但這一水位區間又是一個復雜要素集合的函數,同時是一個時空動態變化的函數,它受到地質結構、地貌單元、氣候條件、土壤類型、種植結構、植物種群特性、人為影響程度等的影響,需要進行系統相應分析。
3地質-生態指標體系研究
脆弱性判別的實施是建立在利用科學的指標體系對脆弱地質生態環境進行結構表述的基礎上的。指標體系選取指標的原則是以最少指標達到完整描述系統特征的目的,既要謀求科學性原則、完備性原則和獨立性原則,地質-生態指示性指標體系的篩選是進行地質-生態分析的基礎和關鍵,也是目前研究較少,需要予以重視的主要方面。國外曾經組織過國際間合作計劃,集中探討了為多目標可持續發展服務的“地質指示指標”篩選問題,并認真分析了這一問題的復雜性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4尺度問題和時空演化研究(古地質-生態學研究)
由于地質-生態系統的復雜動態特征,在研究中必須注意其尺度效應,重視時空演化分析,加強對古地質-生態特征的研究,用地質歷史演化的眼光看待我們目前的地質-生態狀況。
4.1尺度效應問題自然過程和人為作用,都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尺度內發生的,在不同的尺度上,其表現和描述的特征具有明顯差異,描述其特征的指標也不一定一致。所以必須注意尺度問題。在上述分析中,曾論述過在不同區域尺度上控制地質-生態脆弱性的主導要素的不同,如在大的區域范圍內,主導要素是大地構造單元,而在局部區域范圍內,主導因素可能是氣候條件和地貌單元等。同樣,由于幾十年來地質-生態環境的巨大變化,其時間尺度的對比也應高度重視,把不同年代的資料混合起來作為現狀分析是不科學的。
4.2時空演化研究方法動態復雜系統的研究,要立足于幾個基本觀點:系統的觀點,綜合的觀點,信息的觀點。采取如下策略:抓住時空演變中有限個特征時期的靜態狀態,達到系統描述其動態特征的目的;突出深入研究空間中具有典型意義和帶動作用的若干個點上的特征,來刻劃面上的輪廓和規律;通過系統研究地質時期的地質-生態演化,認識當前所處演化階段,推測其自然發展趨勢,結合人為影響的強度,預測系統的變化趨勢;將時間上的認識和空間上的認識集合起來,利用現代信息處理技術,進行時空總和分析和建模研究。
4.3古地質-生態分析的重要性“將古論今”是地質-生態研究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是地質演化過程的階段性表現,其今后發展趨勢必然首先受制于地質演化規律,我們對現今地質-生態系統的認識也是非常零散的,很難形成時間序列,從而建立演化規律的認識。因此,開展古地質-生態研究顯得格外重要。
本文立足生態環境的外部性和環境影響的長期性特征,更全面地界定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時間和空間范圍,更科學地確認和計量環境成本。由于環境成本涉及的外延范圍更加全面,對環境成本管理績效的評價也應該更新,以力求準確反映環境成本管理行為。
一、生態環境影響的特征及其對企業成本管理的影響
面對嚴峻的生態環境變化現實,在企業成本管理中引入環境成本,以全面反映企業生產對環境的影響顯得極為重要。但目前環境成本所發揮的效力并未充分發揮,其根本原因在于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特征沒有充分把握。生態環境的外部性以及環境影響的長期性,是影響環境成本確定的重要因素。
生態環境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單個的環境組成要素,如土地、水、空氣等對經濟發展的服務功能,也即環境資源的物質性,還應包括非物質性的方面即環境狀態,但目前對環境狀態價值衡量的研究成果還幾乎沒有。對環境狀態的關注,反映了人們不僅關注自身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當期影響,還關注其對生態環境未來期間的影響。一般生產成本所衡量的物質資源消耗,對成本大小影響主要在本期,但生態環境的影響具有長期性,很多環境效應的顯現發生在未來期間。
目前理論界對于企業成本核算中引入環境成本已經沒有爭議,但是對于環境成本所覆蓋的范圍仍然存在不同的理解。基于環境資源的外部性以及環境狀態影響的長期性,本文認為目前的環境成本管理應該拓展環境成本覆蓋的范圍,以準確衡量企業經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環境污染為例,環境污染構成了環境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聲污染、廢物污染、生態破壞等多種形式,但是目前在環境成本管理中面臨的一大瓶頸是如何全面準確地衡量特定國家或地區的環境破壞和資源損耗整體狀況。環境成本按照不同的空間范圍可以分為內部環境成本和外部環境成本,其中內部環境成本是指應當由本企業承擔的環境成本,包括那些由于環境方面因素而引致發生,并且已經明確是由本企業承受和支付的費用,外部環境成本是指那些由本企業經濟活動所引起的,但目前不能明確計量,并由于各種原因而未由本企業承擔的不良環境后果。這一定義說明,目前會計實踐中對環境成本的確認實質上只是企業對外所造成環境成本的一小部分,也即內部環境成本,外部環境成本盡管與企業經營活動相關,但并未給予足夠的考慮。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對于外部環境成本的確認,在空間范圍上主要還是局部的,在時間范圍上基本上還是當期的。
為了準確反映企業經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充分體現環境成本管理的重要積極意義,在環境成本的確認和計量上就應該充分立足生態環境的影響是整體性和持續性特征,從戰略的高度尋求環境成本管理未來發展的創新路徑。環境法律實踐提示我們在環境成本確認和計量方面要有全局觀念和前瞻視野,不僅要關注局部的、當期的環境成本,還要關注企業自身經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整體和潛在影響,這樣才能準確反映環境成本,進而利用環境成本信息優化環境決策,促進改善生態環境。
二、改進環境成本確認和計量的方法
按照當前的環境成本管理理念,企業的環境成本核算僅僅局限于企業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成本費用支出、控制環保設備的支出、綠化費、排污費、因違反國家的環保法規而受到的罰款支出、申請環保標準的支出等。這一確認標準缺乏對生產流程及經營業績的相關性考慮,未考慮材料采購、制造及成品銷售環節發生的污染及環境成本費用的發生。環境問題的影響往往超出了組織的本身,持續經營僅僅關注企業自身的績效,環境影響的滯后性使得會計分期的假設基本無效。如果環境品質發生變化(例如水質由于工業生產累積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依然采用相同的會計處理,則會忽視相應的環境影響。在環境決策中奉行謹慎性原則,會低估不可恢復的生態環境事件(如物種滅絕)的潛在影響。
拓展環境成本覆蓋的范圍,就必須解決環境成本確認的難點問題。環境會計是傳統會計的演化,傳統的財務會計注重貨幣計量,由于生態環境的影響更廣泛,利益相關者對會計信息的要求也更加多樣。當評估生態環境的影響時,實物和定性的環境信息也許能發揮關鍵的作用,反映環境資源狀況、環境狀態的某些指標,如森林覆蓋率、土壤涵水量、林地等級、草場質量、空氣質量的改善度、水資源的含沙量以及沙塵暴強度與頻率等,很難用貨幣計量,并且以貨幣計量也不能準確地反映其現實意義。
增加非貨幣性環境成本信息,也是現實的需要。在當前的經濟實踐中,必須注意的是各個區域之間的經濟增長和環境污染是存在空間相關性的,這也是由環境影響的外部性所決定的,但企業還不能主動把自己的發展理念上升到區域協調發展大格局中,也不可能在產品生產中,自覺主動地進行產品生態設計以減少資源消耗和非期望產出排放,實現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對環境影響的最小化。外部環境成本則具有不易確認、不易計量及不易匯總的特點,由于其是隱性的,所以企業對其重視不夠。如果能夠通過定性的、非貨幣性數據確認,再根據技術條件的發展變化,逐步推進拓展的環境成本計量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這樣可以促進企業更加明確生產經營中的環境保護責任。
三、環境成本管理創新的意義
面對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環境破壞,企業或政府正在通過諸如環保投資(企業社會責任投資)等來遏制環境惡化的進度,降低環境成本的規模。同時,為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政府開始積極地引導企業在實踐層面上推行清潔生產技術,并在產品的消費者中滲透綠色消費的理念。當前總體上企業對破壞生態環境的后果并不十分重視,因為大多數企業還是將環境成本視為是在傳統成本之外發生的額外成本,是企業的一種額外負擔,企業本身沒有足夠的動機確認和核算環境成本,更沒有動機在生態環境保護進行投資。企業應該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力量,但是在現有的制度安排下,由于企業實施環境管理行為看不到必要的收益,企業主動進行環境成本管理的動機就大為削弱了,因為企業作為經濟主體,其行為必然要符合成本收益原則。這種局面如果不加改觀,必然使得環境成本管理缺乏可持續進行的源動力,也無益于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因此,必須使企業進行環境成本管理獲得相應的環境收益。
1.1協調發展度的含義
協調發展是一個協調整體性、綜合性和內在性的聚合,它不是單個系統或要素的簡單意義上的增長,而是多系統或要素良性循環的復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強調的是各個要素的綜合全面發展和整體水平的提高,這一含義中的發展側重于動態意義上的發展。協調發展度是綜合了系統或要素間的協調狀況。
1.2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含義
旅游經濟發展具有豐富的內涵,尤其是作為城市的旅游經濟發展,旅游經濟的內容與形式越來越豐富,同時政策、整體經濟以及社會因素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作用,對于衡量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旅游經濟作為經濟的一項重要內容,不能用單一的要素進行衡量,與發展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要素越來越凸顯其重要意義。
1.3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特點
從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過程來看,兩者之間存在著階段性的變化特征,都是從最初的初始協調階段到不協調發展再逐漸協調發展的變化;旅游經濟與城市環境協調發展在目標上具有一定的相對性,旅游經濟的發展目標與城市生態環境的發展目標在二者協調發展的總體目標下都不是完全各自單純意義上的最優目標,而是在特定生態環境和社會條件下的實現最適當的旅游經濟發展目標以及城市生態環境發展目標;此外,二者之間的關系還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持續性,這也表明二者之間發展上的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特征。
2.城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評價
2.1城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旅游經濟狀況的指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因素,外國游客人數、國內游客人數、旅游外匯收入、國內旅游人均消費、旅游收入占城市GDP的比例、星級酒店的數量、A級以上景區的數量等指標,都能夠反映某個城市的旅游經濟發展狀況。生態環境發展指標主要包括以下幾項指標,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城市綠化覆蓋率、自然保護區面積占轄區面積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噪聲平均值等。以上指標的數據來源各城市《統計年鑒》與國家統計年鑒,在指標數據的查詢和獲得問題上,一定要以政府統計部門公布和的數據為準,要通過具有權威性和可靠性的數據進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在各自的子系統及系統間指標的量化以及對系統的指向性存在差異,在進行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水平的測度上需要對相關數據進行標準化的處理,一般是需要根據指標的正負向特征,對負向的指標采用與正向指標相反的處理辦法。
2.2城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評價標準
在城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研究中,對于協調發展的衡量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環節,而衡量協調發展程度問題上必須依據相應的標準進行評價。筆者認為在城市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響應值上,可以比照國家生態市建設指標的響應值,而旅游經濟發展的評價標準可以采用各個城市在旅游業發展目標值來衡量。對于城市而言,經濟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對城市整體發展而言,都具有同等意義。按照評價標準對選取的指標和數據進行分析,對旅游經濟和城市生態環境兩個子系統的指標進行多重共線性分析,利用數學函數模型等進行協調發展的評價分析。
2.3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評價結論
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城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評價上會有不同的效果,由于不同的研究地區也有其特殊性,因此要對不同地區和城市科學的選擇評價方法和評價體系,例如現在較為流行的熵值法來確定旅游經濟、城市生態環境指標的權重,對旅游經濟發展進行綜合評價,這樣能夠得到一段時間內的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程度與發展,也能夠從中反映出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但是當前大部分的評價研究方法還無法實現對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精細化研究,要想實現精細化研究還要在確定權重的方法和過程上加以改進。還要在協同發展度模型和計算方法上進行不斷的調整,從而反映出更加真實有效的旅游經濟與城市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水平。
【關鍵詞】農業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評價方法;指標體系
經濟發展既給環境帶來沖擊,也對環境保護產生了急迫需求。為了防止農業生態環境惡化,防患于未然,農業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顯得越發重要。環境質量評價是環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為環境保護和建設提供了可靠的數據資料,為環境保護和建設打下前提和基礎。
環境質量是環境系統客觀存在的一種本質屬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環境系統所處的狀態。農業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是指以區域農業生態環境為評價對象,依據農業生態系統屬性數據和資料,選取科學的環境質量評價指標而進行的環境質量綜合評價。它為環境評價、環境規劃與建設和保護提供了現實依據和基礎。
1 環境質量評價指標的選取
1.1 選取評價指標的原則:科學性原則。選取的評價指標應科學、準確,要選取能反映所評價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特征以及生態環境質量現狀的綜合指標。為了使選取的目標具有可比性,相鄰地區的指標應統一量化,方便橫向與縱向比較。
主導性或代表性原則。制約農業生態環境的因素很多,利用單一因子對農業生態環境質量及變化做出全面、科學的評價,指標過多又很難操作,應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可比較的,能直接反映區域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的特征的主導性指標。
可操作性。指標體系的建立必須具有可行性,評價指標的設計必須考慮其指標采集工作的可操作性,沒有辦法量化的資料不能稱其為指標。其次,選取指標時應注意靈活性即在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發生變化時,能明顯地表現出它的變化和征兆,這樣選取的指標才有意義。
適用性原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與任何一個農業生態環境管理的目標是一致的,故選取的指標應具有一致性,即適用性。當然,不同區域的環境具有不同的具體特點,因而應根據不同區域的農業生態環境特點建立不同的標準。
1.2 評價指標體系的選擇:當前關于評價體系的研究,多注重分層、分系統等方面。例如:李英等人針對濟南地區生態環境所展現出來的現實特點進行研究,構建了濟南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估體系。此類指標體系具體到要素層共包括了31個要素,用于對濟南市區在內的111個鄉鎮進行逐層評價。第一層為目標層,反映生態質量總數;第二層為系統層,由5個子系統構成,分別是生態脆弱度、生態影響度、生態抗逆水平、人文發展度以及自然資源稟賦;第三層為狀態層,對上一層具體評價指標加以體現,并揭示它們之間存在的關系。第四層為要素層,用來評析初始目標對象。“朱曉華等分別以徐州等地做為生態環境質量評估體系研究的目標區域。區域生態的總目標層由社會經濟
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構成,以綜合指數所表現出來的特征來評析區域內生態環境質量的總體水平。環境、自然、環境污染和社會經濟4個子系統構成了制約層。16個基本要素組成各個子系統構成了要素層。28個直接度量因子構成了指標層。孫希華將山東的農業生態環境質量作為評價的總指標,其評價準則主要由經濟要素、社會要素、技術要素和自然環境要素所構成,每一準則層由不同的要素組成,48個要素組成所需評價的要素層”。運用“樹木活力”法對吉林生態環境質量進行評價這一新的綜合生態指標由千慶蘭提出,補充在通常狀況下要想科學、全面地解決生態環境質量目前存在的不足,僅僅依靠單一的環境指標是不夠的。
本文評價體系的建立,基于以下考慮:一是使指標體系能夠完整準確地反映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狀況;二是使指標體系最簡單化。在此原則的基礎上,確立農業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一般來說,農業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分為一級指標體系和多級指標體系。通常情況下,一級指標體系不能完整而清晰地反映多層次屬性的特點。而農業生態環境又是由多個子系統構成的,各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將直接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質量。因此,多級指標體系能夠清晰準確地反映各子系統之間差異及生態環境的不同層次,因此目前多級指標體系比較常用,其中多以二級指標體系為常見。
根據以上宗旨,農業生態環境質量整個指標體系得以確立。通常把農業生態環境又分為四個子體系:“生境資源狀況體系、生物狀況體系、生態狀況體系和環境污染體系。生境資源狀況體系由四個指標組成:“人均擁有耕地面積(畝/人)、草地面積占有比率(%)、水域面積占有比率(%)、森林覆蓋面積比率。”環境污染體系由三個指標組成:“灌溉水質量、農田土壤環境質量、農田大氣環境質量。”生物狀況體系由兩個指標組成:農作物中重金屬含量、農作物中農藥含量。
生態狀況體系由五個指標組成:“水土流失比率(%)、水土三化比率(%)、每畝平均施化肥量(千克/畝)、每畝平均施農藥量(克/畝)、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
2 環境質量評價的一般方法
生態環境評價方法就是指為了滿足生態環境過程中的一系列目標要求,所采用的程序步驟和相應的技術方法。國內外已經提出應用的環境質量評價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至今我國尚未形成統一的方法系列,較成熟的方法有:
2.1 指數法與綜合指數法:即加權平均法。在農業生態環境質量評價中應用這種方法最重要的是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一般都是采用比較易行的德爾菲法(專家評分法)。它可以簡便、直觀地體現出農業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綜合性、整體性和層次性。但是該方法的不足是主觀性比較大,因為專家在打分的過程中,主觀因素和自己的經驗,都在左右著分值的確定。
在確定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后,根據評價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確定其權重值,將各因素的變化值得出綜合評價值。通常采用的數學模型按因子之間的相互相聯性、構成模式,第一步計算出各評價因子的加權質量指數,然后再按評價因子的歸屬關系得出三個因子集的質量分指數,最終由因子集質量分指數得出評價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指數。
質量指數分為子體系指數和總指數兩級。共有四個子體系:灌溉用水子體系、農田大氣子體系、農田土壤子體系和其他生態環境子體系。每個子體系由若干指標組成。由指標值求出指數值。總指數值由四個子體系的分數值加權和得出。然后根據加權值的大小來得出環境質量的好壞。
2.2 模糊綜合評價方法:環境質量具有精確與模糊、確定與不確定的特性,所以環境質量評價中又引入了模糊綜合評價法。模糊方法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科學家扎德教授創立的。因此評價過程中充分利用模糊信息,以及評判結果用模糊性的語言,該方法既有嚴格的定量刻劃,也有對難以定量分析的模糊現象進行主觀上的定性描述,把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緊密地結合起來,是近年來發展較快的一種新方法。
通過計算的綜合判斷中的各元素之值,對生態環境做出評判,評價等級。模糊評價方法,有時比較粗糙,而且往往受控于某污染權重的項目,以至于有誤判的現象,在評價因素時,這種現象尤為突出,而且導致實用性差。此外,還有一些方法:類比分析法,作為一種常用半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主要有生態因子類比、生態環境問題類比以及生態環境整體類比三種類比分析法。景觀生態學方法,生態環境質量狀況通過功能與穩定性分析與空問結構分析進行評價。圖形疊置法,即生態圖法,即一張圖上跌合兩個以上的生態環境信息,構成復合圖,反映生態環境變化的程度和方向。列表清單,分別將各種生態環境因子劣種統一表格的行與列里,逐一進行分析并以數字、正負號或其他符號表示其強度、性質等;指數法與綜合指數法是最常用的生態環境評價方法,表征生態環境因子特性的指標體系和確定評價標準的建立,并賦予因子權重,然后建立評價函數曲線,得出綜合評價指數值。例如內梅羅指數用于評價水環境質量,上海大氣質量指數、格林大氣指數用于評價大氣質量。
【關鍵詞】徐州都市區;生態城市;生態功能區劃
1、研究背景
迅速發展的城市化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人類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帶了生態文明的降低。大氣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能源短缺、人口膨脹、交通擁擠、土地緊張等問題都給城市帶來了負面影響,降低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并且使城市功能受到了阻礙[1]。
建設“生態城市”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城市的建設關系到城市能否可持續的發展,能否處于城市間競爭的有利地位。
本文以徐州市都市區(以下簡稱都市區)為例,從城市生態功能的區劃的角度來體現生態城市規劃。
2、國內生態城市建設概況
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中提出“生態城市”這一說法[2]。主要體現了城市生態環境綜合平衡制約下的發展模式,包含了社會、經濟、技術、文化和生態等多方面的內容,強調自然系統的整體和諧。國外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巴西庫里蒂巴、瑞典馬爾默、美國伯克利和日本北九州等。
在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的影響下,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進行生態城市研究,北京、上海、天津、宜春、長沙、馬鞍山等城市都展開相應研究[3]。目前,我國一些條件較好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大連、珠海等都提出各自的生態城市建設規劃并取得了很大成績。目前我國已有600多個大中城市在想生態城市發展模式轉變,同時有些大城市新建衛星城來緩解主城壓力,這些衛星城的建設越來越多的采用了生態城市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天津中新生態城、唐山曹妃甸國際生態城建設等等。
3、徐州市生態建設現狀分析
3.1徐州市生態環境演變
徐州自從2700年以前開始建城,雖然屢遭戰火與洪水的毀壞,數次重新建城,但是城址的范圍總是保持一個基本的范圍。據乾隆《徐州府治》記載,徐州古有四城:一是外城,為古大彭氏都城;二是外城內的金城;三是東北小城;四是小城之西的一城。云龍山、云龍湖就是這個時期城市生態景觀基質的重要依托點,它們位于城市聚居點的合理服務范圍,在保持徐州長期生態環境穩定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并為徐州生態格局的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改革開放后,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徐州的城市化也呈現出加速發展的趨勢,但是生態環境也逐步惡化。云龍山和云龍湖的格局已經無力擔負徐州主城區城市生態安全保障的重任。云龍山園林綠地被城市擴張逐漸蠶食,云龍湖水質面對城市生產污水與生活污水的排放,水質日益惡化,已經達不到城市飲用水標準。這些明顯的例子足以說明徐州主城區歷史上非常成功的生態安全格局已經到了調整的臨界點。
3.2徐州市生態城市建設現狀
徐州都市區城市包括徐州主城、銅山區以及賈汪區,用地面積3127km2。從空間上看,主城區與銅山城區已基本連綿成片,并形成了都市區的發展核心,賈汪區相對獨立,成為都市區東北部發展中心。總體上,城鎮通過快捷的交通聯系,已呈現以徐州中心城區為核心、城鎮環繞的“眾星拱月”式的都市區空間布局結構。
3.3 生態環境優劣勢條件分析
3.3.1生態環境優勢條件——和諧完整的山水格局
徐州的丘陵山地是江蘇省境內唯一具有典型北方土石山地氣候、地質、地貌的地區。大洞山山體綿延幾十平方公里,頂峰標高361米,為徐州最高山峰,主峰周圍群山環繞,溝谷縱橫,海拔高度超過200米的山峰多達11座,已經具備成為徐州生態安全格局保障的良好基礎。微山湖湖畔群山層巒疊嶂,是徐州的北部天然屏障。微山湖湖西濕地對于徐州市具有調節徑流、防洪減災、保護城市安全、改善城市氣候、提供城市清潔用水、創造城市居民戶外游憩空間、維護生物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航運、廢物處理、灌溉等多種功能,是徐州生態安全格局的重要保障。
山體、水系及周邊濕地構成徐州較大生態環境空間,成為生物良好的棲息地,為物種多樣性提供良好的保障。都市區范圍內有呂梁山風景旅游區、大洞山風景旅游區、云龍湖風景名勝區以及九里濕地等重要自然生態區域四處。這些保護區中有著豐富的生物物種,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區域。
3.3.2生態環境劣勢分析
1、都市區空間發展分散
都市區近年來發展較快,但城鎮空間擴展較分散。由于缺乏對各發展主體的產業布局和城市總體布局以及對它們之間的關系的整體考慮,缺乏對未來預留用地的考慮,造成城市建設用地不集約。
2、水資源缺乏
徐州屬于40個水源型缺水城市,不僅缺優質水,也缺用于灌溉、工業、景觀用水。同時,河流污染比較嚴重,更加重了缺水的形勢。故黃河、奎河、荊馬河、房亭河、云龍湖等,均因水源短缺和污染,不能作為水源。微山湖水源條件較好,但距離市區21公里,還受到兩省行政區劃限制,都市區附近水源條件不夠豐富,使城市的發展受到影響。
3、生物多樣性較低
森林生態系統脆弱,樹種結構單一(90%位側柏純林)且呈集中連片分布,中間缺乏隔離植物,整個森林生態調節功能不夠強,存在森林病蟲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森林生態安全隱患。
4、農業和農村生態保護較薄弱
小城鎮環保能力較薄弱,生活污染和企業三廢污染對農業生態的影響日益增大。此外,化肥、農藥等的使用對農產品的污染也較嚴重。
4、都市區生態功能區劃
生態分區規劃是實現城市結構生態化的前提,也是構建城市基本生態框架和土地利用框架的關鍵[4]。徐州都市區生態功能區劃是依據城市自然環境特征,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現狀、未來發展需要,根據都市區生態環境調查、生態功能區劃,在分析生態特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生態敏感性空間分異規律的基礎上,確定不同地域單元的主導生態功能,提出都市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名錄、范圍及保護措施[5]。
4.1 區劃目標
強化自然人文景觀保護區、文物古跡的保護,維護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增強自然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保證景觀資源及土地資源、水資源的永續利用。
強化城區生態環境的恢復與建設,從生態環境特點出發,確定城鎮建設的區域和發展方向,從空間、時間上構筑良好的城鎮生態系統。
4.2 區劃方案
生態功能分區主要是從宏觀層次區分不同地區生態功能差異。徐州都市區城鎮及產業布局應與生態功能區劃相結合,嚴格保護都市區生態環境,保障徐州都市區的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
依據生態系統區域構成和區域功能的不同,將徐州都市區劃分為生態功能優先保護地區、生態功能維護與控制開發地區、生態功能協調與引導開發地區三類地區進行生態保護和控制。
4.2.1生態功能優先保護地區
(1)基本概念
生態功能優先保護區指在保持流域、區域生態平衡,防止和減輕自然災害,具有重要生態服務功能和保護價值的,在維護區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的,依照規定程序劃定,有明確界線,需要實施嚴格保護的自然地域。
(2)生態功能優先保護區分類
根據都市區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態環境現狀,將徐州都市區具有重要生態服務功能的區域分為9種類型,分別是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飲用水源保護區、重要水源涵養區、重要濕地、清水通道維護區、生態公益林和煤礦塌陷地生態恢復區。
(3)主導生態功能
優先保護地區是都市區內的水源涵養地、水質保護以及南水北調東線水源水質保護,維護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和土地的生物生產力。通過擴大林地面積,提高植被覆蓋率,自然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大氣優良質量的供氧匯碳之庫,都市區內生態環境屏障和自然與人文景觀保護區。
(4)控制原則
限制保護核心區的活動,非核心區和其它生態保護區可適當進行生態旅游等開發活動。同時,強化綠化建設,優化綠化結構,增強生態自我平衡與修復能力,保障區域整體生態安全。
圖 1 生態功能優先保護區劃圖
4.2.2生態功能維護與控制開發地區
(1)基本概念
生態功能維護與控制開發地區指人類活動強度比較大、生態環境壓力較重,但通過大力進行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維護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仍有適度開發的空間和余地的地區。
(2)主導功能
保持水土、維護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和土地的生物生產力。通過擴大林地面積,提高植被覆蓋率,恢復生物多樣性,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作為優先保護區與引導開發區的過渡區,具有生態協調作用。
(3)控制原則
生態功能維護與控制開發地區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劃定的,由于區內生態環境已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壞,必須控制其開發規模,進行適度開發與建設,其控制要則主要包括:
①生態功能維護與控制開發地區的開發和占用要在都市區生態環境承載力范圍內進行,嚴禁城鎮無序發展和隨意占地,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維護區域生態平衡。
②農村建設要體現集中原則,禁止鄉村工業發展。
(4)主要亞區及控制要點
在協調區內再區分4個生態亞區,發揮各自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通過環境維持、生態服務及經濟支持等聯系,相互促進,起到協調、平衡和穩定系統整體功能的作用。在用地性質上基本以農業和旅游發展為主。農業區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以發展設施農業和規模化的大宗農產品生產為主,同時尊重和保護村莊歷史文化和自然環境,突出鄉村風情,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鎮與鄉村物質空間格局。同時在具有旅游潛質的的地區大力發展生態觀光農業,綜合拓展休閑度假功能。
4.2.3生態功能協調與引導開發地區
(1)基本概念
生態功能協調與引導開發地區是城鎮功能組團發展的區域,需要協調生態保護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都市區內主要包括都市主城、都市新城及規劃保留的鎮區及周邊地區。
(2)控制原則
強化城鎮主體功能,優化城鎮等級結構,合理配置公共綠地,調節生態功能,協調人工和自然生態空間的融合。
(3)控制要點
協調與引導開發地區主要是城市建成區和未來的建設用地,生態系統人工干擾十分明顯,有限的發展空間與自然生態環境受到城市建設侵蝕威脅。因此要保證生態單元功能的合理配置,可以防止開發建設無序的連片發展。
都市區內生態功能協調與引導開發地區包括都市主城和都市新城。
5、結語
目前,徐州正處在資源型城市轉型階段,在老工業基地轉型的過程中,建設生態城市是新的目標。以生態為導向的城市功能區劃決定著城市發展的形態,依據都市區不同區域的特點采取相應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措施,將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融入到城市規劃的過程當中,是徐州建設生態城市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崔雪松,李海明.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問題研究
[2]尹洪妍. 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研究及其啟示.江西社會科學,2008(5)
[3]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概念及其規劃設計方法研究.城市規劃,1997(6):17-20
整體性;荒漠化
【中圖分類號】 G6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21―0121―01
“整體性”和“差異性”是地理環境的兩大基本特征,整體性指的是某地區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性,而差異性指的是不同地區之間地理環境的相異性。因此,在分析某一區域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變化時,可以充分利用整體性原理,使得前后知識充分聯系,增強分析的條理性和系統性,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和分析方法。下面,筆者以“荒漠化的防治“為例,來分析如何運用“整體性”來解決生態環境的相關問題。
一、總體思路
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決定氣候狀況,氣候、植被、土壤、水文之間通過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而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整體產生新功能,其新功能之一就是地理環境的平衡功能,即自然環境具有維護自身相對穩定的功能,相對穩定是指用在區域生態環境的變化方面,是指可能會加劇生態環境問題,但也可以改善生態環境,但最終使生態環境圍繞一個平衡值上下波動。
自然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即“牽一發而動全身”,這里的“發”即指地理環境要素的自然變化,也指人類活動導致地理要素的變化,而由于地理環境的平衡功能,這里的“發”則更側重于“人類活動導致地理環境要素的變化”,所以區域生態環境的變化主要是由于人為原因。這種變化也是一分為二的,即有可能是良性變化(生態環境改善),也有可能是惡性變化。
綜上所述,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即區域生態環境的自然特征(基礎)和某要素的自然變化;人為原因,即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某要素的變化,主要原因為人為原因。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可以從某要素入手,達到改善區域整體生態環境的目的。
二、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分析
1.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原因的分析。
按照以上思路,西北地區地處北半球中緯度,為溫帶;深居內陸,距海遙遠,為大陸性氣候;距離冬季風源地近,冬春季節多大風。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基本特征是降水少、溫差大;由于降水少,所以地表水缺乏、植被稀少;而地表水缺乏、植被稀少一是導致土壤貧瘠,二是導致流水作用微弱,加之冬春季節多大風,植被少,摩擦力小、對風力的阻擋弱,使得風力作用顯著,這就為荒漠化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溫差大導致物理分化顯著,所以平地多沙質沉積物,這就為荒漠化提供了物質基礎。所以風沙活動易發,這就為土地荒漠化提供了基礎。降水少,地表干燥,地表物質易被侵蝕、搬運。由此可知,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本身就存在荒漠化潛在威脅。以上對西北地區各要素之間聯系的分析就是對整體性表現之各要素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具體應用。
干旱為主的自然環境本身存在荒漠化的潛在威脅,自然要素的變化,又會影響荒漠化的進程。降水增多會抑制荒漠化的發展、降水變少會加劇荒漠化進程。但由于自然環境整體具有平衡功能,所以這種變化對荒漠化的影響從多年平均狀況來看是很小的,所以荒漠化形成的主因不是自然原因,而是人為原因。
(2)人為原因的分析
由于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所以會“牽一發而東全身”,而“牽一發者”就是人類。在西北地區,一方面是由于人口數量增長過快,表現為對地表植被的過度使用,如過度樵采、過度放牧;對土地的過度使用,如過度開墾;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較低,表現為對地理環境利用方式不當,如對水文條件的破壞,如水資源利用不當,對地貌的破壞,工程建設后處理不當。一個地理要素惡化了,就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體的變化,從而加劇荒漠化的進程。
2.荒漠化的防治
人類活動可以使地理環境惡化,也可以從某一要素入手,使該要素優化,從而使地理環境這一整體向良性方向發展。如植被方面,可以恢復自然植被、營造防護林體系,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土地方面,合理利用土地,調整農業土地利用結構;水文方面合理利用水資源、適度掘井等;也可以是多個要素齊手并抓,綜合治理荒漠化。這一切實現的根本就是要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