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生物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生物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時間:2023-12-07 11:40: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生物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1篇

第1節課任務繁重,難度極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初級中學,教師對學生的知識基礎、性格特點不了解。由于生物學為非高考科目,社會、學校、家庭對生物學教學產生了許多負面效應。多數學生對生物學不感興趣,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中缺乏動力,這是第1節課遇到的主要困難。

要完成第1節課的教學任務,需掃除以上教學中的障礙,應采取如下措施,教師在高一放暑假時發一份調查問卷,其具體內容包括:

1初中生物學知識試題;

2你看過哪些與生物學有關的書籍?

3初中生物學你都學過嗎?

4你上初中時做過生物實驗嗎?

5你參加過生物學競賽嗎?

6你是生物學興趣小組成員嗎?

7你能認識多少種植物和動物?

8你喜歡養花和飼養小動物嗎?

第2篇

中學生物概念教學研究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一、課題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生物課題標準》明確提出:要求學生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規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知道生物科學和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高中《生物課程標準》還指出:要“注重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倡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高中生物新教材在原大綱教材的基礎上做了很大的變動,新教材重視以生物學概念構建知識體系。生物學科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在其知識體系中存在著大量專業性概念,僅高中生物學必修教材中比較重要的概念約有450個,有具體定義的概念有近200個,平均每節課中都要涉及4~5個重要概念。特別是近年來高考命題特別重視回歸課本,避免學生陷入題海戰術,而是更加注重考察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對近年來高考試卷的分析發現:大部分考生因為對基本概念記憶不清,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理解有誤而導致嚴重失分,造成高考成績不理想。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生物的概念教學是生物學科建立和發展的基礎,它能深刻地體現生物教學過程最本質的特征。對于生物概念的正確理解和運用,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提高解題技能,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同時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也是教學大綱的基本能力要求,同時搞好生物學概念教學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學生只有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生物學概念,才能構建良好的生物學知識結構,才能在考試中靈活運用,從而達到在生活實踐中學以致用。更進一步完成課標提出的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這個目標。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生物概念 生物學概念是人們對生物及其生理現象本質屬性的認識。在生命科學中的許多規律、原理和方法都得借助于有關生物學概念,才能得以正確表述。

概念教學 生物學概念常以最簡潔的語言概括事物的本質和屬性.生物學概念不僅僅是屬于識記水平,它對提高學生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有重大的作用。每一個概念都有其內涵和外延,生物學概念的內涵是指反映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本質特征;外延是指內涵所適應的范圍和條件.準確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掌握概念的先決條件。

研究內容 以高中生物課的全冊內容復習為例,研究高中生物概念教學的有效復習方法。同時對學生出現的混淆概念的原因以及對部分不完善的概念進行對比分析研究。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一、研究思路

首先要明確生物概念教學的含義,通過閱讀相關資料全方位了解有關生物概念教學的研究現狀及各地各校生物概念教學實行的現狀。其次通過調查了解學生對生物學概念的學習方法及現狀,調查了解教師(主要是本校)對生物概念教學復習方法及實行現狀。進而進行分析選擇學生樂意接受且效果好的生物概念教學方法,在我校實施并推廣。從而促進我校生物學的教學和教育質量的提升。

二.研究對象

以我今年所帶的高三年級14班——16班學生為研究對象

三.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 準備階段(XX年5月—XX年8月)

1. 申報課題

2. 學習與課題相關的知識

3. 制定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 研究階段(XX年9月—XX年5月)

1. XX年9月—12月:

研究高中生物學科復習過程中學生對生物學概念的學習與理解及其教師對生概念教學復習的基本策略。方法是通過與教師溝通以及在學生中進行試卷調查來發現問題,根據學生出現的問題,認真學習生物課程標準及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在此基礎之上查閱資料針對問題尋求解決的最佳辦法。

2. XX年元月:

匯總整理前期研究的相關資料 ,上傳傳課題中期總結報告。

3. XX年2月—5月:

將完善的概念教學復習策略實施到教學過程中。對部分班級進行教學實踐,通過對比聽課,對比教學,試卷調查與試卷測試,總結實施過程中任然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糾正。糾正以后再次應用于另外一些班進行教學,然后再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逐步完善,形成合理的高三概念教學復習模式。

第三階段 總結階段(XX年5月)

1、完成課題研究的結題報告。

2、完成課題研究中的各種資料的整理、統計工作。

3、申請結題,完成課題研究工作。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一、主件:

《中學生物概念教學復習方法研究》結題報告

第3篇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教學改革;經驗介紹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1-0176-02

分子生物學主要研究DNA的復制、轉錄、蛋白質的翻譯及其相關調控規律的學科,它是高等學校生物相關專業開設的核心課程之一。雖然分子生物學是近二十年才被寫入高校生物類及相關專業本科及研究生培養大綱,但是分子生物學已成為生物類等很多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之一。分子生物學理論和實驗結合最緊密的課程之一,不但是生物科學和其他生物技術專業的基礎課,而且廣泛應用于生命科學實驗的各個領域。分子生物學這門課程內容繁雜,微觀概念繁多,并且其理論體系演變發展很快,也對其課程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筆者長期從事分子生物學課程的理論和實驗技術的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該課程微觀概念繁多、抽象性強等特點,從教材的選用、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以下對教學改革的幾點措施以及體會和認識進行具體的描述。

一、精心選擇有關教材和參考書

教材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過程中的基本資料,市面上關于分子生物學的教材十分多。由于分子生物學所包涵的知識面十分廣,在編寫教材時有不同的側重點,因此選用一本合適的教材十分重要。通常要求教材既能涵蓋分子生物學基本概念與基礎知識,同時又能反映學科的發展動態,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分子生物學是我校較早實行雙語教學的課程之一,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了科學出版社影印出版的英國經典分子生物學教材《Molecular Biology》(Turner)。本教材按主題,采用言簡意賅的語言和簡明清晰的圖表,系統概括了分子生物學的核心內容、主要技術及前沿動態。而且,此教材有中文譯本,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準確獲得信息,十分適合作為雙語課程的教材。

二、優化教學內容

由于目前大多數生物學課程,如遺傳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等都進入了微觀分子時代,因此均增加了蛋白質、核酸、基因表達調控等基礎知識的講解。這使得學生對開設在高年級的分子生物學有一些似曾相識的感覺。這雖然有助于學生對分子生物學的理解,但是也會使學生感覺好多內容是對前面的復習,出現厭學情緒。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邀請遺傳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等可能涉及分子生物學內容課程的主要負責人,認真討論,優化了各自的教學大綱,在保證課程內容完整性的前提下,盡量壓縮分子生物學的相關內容。對于教學過程中,生物化學、遺傳學和遺傳學中必須出現的分子生物學內容,如蛋白質核酸的結構與組成,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自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勢利導,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能夠更加理解,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能夠進一步加深,為以后對相關知識點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與此同時,這既節約了教學時間,又不會再出現與遺傳學和生物化學有相同內容的重復教學問題。這樣,一方面對分子生物學的教學重點進行了明確,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分子生物學的教學特點,即以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為基礎,保證了教學課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三、合理使用多媒體課件

分子生物學理論課教學內容多,而且抽象,因此學生很難熟練掌握和理解。另外,分子生物學又有著很強的技術性。其原理十分復雜、難度高,很難進行試驗操作且成本很高,這樣可以利用教學課件中的相關圖像及動畫來進行演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接受能力來選擇合適的多媒體課件配合內容的講解,文、聲、圖、像并茂的新聞課件能夠從多個角度分層次地展現教學內容,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相關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美觀清晰的多媒體界面,逼真的動畫模擬更加方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使用。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提供信息,是對學生進行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聽覺、視覺等多方面的并用,更加容易使學生在學習中進行想象和創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能力。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時,應注意它只是一種教學手段,是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服務的。教師不能一味地讓學生時刻跟著多媒體,只是做一個多媒體的操作員。所以,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多媒體當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同時要注意給學生思考和討論的機會和時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剖析經典實驗

分子生物學是所有生物學學科相關課程中,最注重實驗研究的課程之一。目前,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理論發展的過程,實際上是前人大量實驗發現的科學闡述集合,比如轉座子的發現、RNA干擾現象及其機制的發現等。這些設計巧妙的實驗,有著嚴謹的論述,其中的一些研究方法如今仍然在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中廣泛應用,如RNA干擾。這些經典實驗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科學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相關領域的興趣,其實驗設計可以啟發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可以幫助學生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了解研究方法,從而加深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同時,分子生物學本身仍在不斷地完善當中。相關的知識內容、發現和研究方式方法日新月異。如對非編碼RNA的研究已經成為目前對分子生物學進行研究的特點。將用故事的相識對非編碼RNA的研究歷史進行講述,進而采用啟發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討論在研究中對這一作用的應用。這樣的起發過程,可以增加學生對現代生物學研究中理論與技術相互促進發展的理解,激勵他們對已學知識的充分思考,建立基礎研究與社會應用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積極性。

五、利用科研實例剖析重點難點問題

分子生物學雖然理論很高深,但是它卻被廣泛應用于各種領域。特別值得一提的,如今各高校的教師有著較高的學歷和豐富的科研經歷,能夠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實際的科研案例。在教學中對書本知識進行傳授的同時,為學生講解講授一些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理論知識的實例,對學生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可以為他們今后的工作和實踐奠定基礎。從課堂教學效果來說,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增強他們對重點知識的掌握理解。除此之外,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為以后的工作和實踐奠定基礎。

如可能的話,教師可以介紹自己研究團隊的一些有趣的研究。比如筆者所在的團隊,是搞泌乳調控機制的研究的。首先,向學生簡單介紹研究泌乳調控機制的背景(泌乳對母親和嬰兒的重要作用)。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一個小RNA對泌乳調控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影響乳蛋白的合成。進一步向學生介紹這個實驗的設計思路,研究過程中所采用的試驗方法。這種講解,可以使學生對小RNA有深刻的印象,大大激發他們的科研興趣。

六、實行雙語教學

分子生物學,可以說是發展最快的生物學領域,因此分子生物學課程內容相應地也在迅速更新。大多數分子生物學的新發現,主要以英文論文形式發表在各種期刊雜志及其他媒體上。這要求教師不光要給學生講授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內容,同時還要培養學生通過英文雜志媒體了解、掌握分子生物學的前沿進展。雙語教學在分子生物學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很大的優勢。我校分子生物學課程組自2004年起開始了雙語教學的嘗試,積累了一些經驗。首先,在教材方面,我們選用了內容簡潔的英國經典分子生物學教材《Molecular Biology》(Turner)。該教材涵蓋了分子生物學絕大多數的基本知識點,且篇幅較短,特別適合本科生使用。第二,在教學方法方面,采用循序漸進、分步實施的辦法。即開始是中英文對照,逐漸改為全英文,讓學生逐步適應,減少因畏懼產生厭學。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學課件中盡量多選用形象、精美的圖片,將高深的抽象概念轉變成直觀的圖像、動畫,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意搜集國外分子生物學視頻,特別是一些標準英文配音的動畫視頻。這些動畫視頻形象地把一些分子生物學過程展示給同學,極大引起學生的興趣。視頻所配的標準英文介紹,可以幫助學生糾正一些專業詞匯的正確讀音,演示后,教師加以中文解釋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參考文獻:

[1]王子健,張超,劉群紅.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課程整合的教學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12):1061-1063.

[2]Weaver.R.F.分子生物學[M].鄭用璉,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謝兆輝.小RNAs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遺傳,2009,31(12):1205-1213.

第4篇

關鍵詞:細胞生物學 知識進化動力 知識進化機制 內容分析法 學科建設

中圖分類號:G3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2(b)-0202-03

Abstract:By selecting references for the history of cellular bi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content analysis, driving forces for knowledge evolution at the level of cytological communities are handled, and model for knowledge evolution at the level of cellular biological communities are constructed, namely at the level of cellular biological communities, by use of the coordinated effects of such 5 driving forces as immigration of knowledge individuals, alterations of the recognitions in human brains, changes in internal environments, changes in external environments, and work of researchers, and through the alternativ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uch 4 periods as cellular period, period of classic cytology, period of experimental cytology and period of cellular biology, chang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mmunities of cellular biology are timely handled, which propels knowledge evolution at the level of the communities of cellular biology and is prominently characterized by the progression of evolutionary paths. This model reveals the mechanism for knowledge evolution at the level of cellular biological communities, provides new theories for the solution of the issues concerning the first-rate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and can be applied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original disciplines with middle-scale contents.

Key Words:Cellular Biology; Driving Forces of Knowledge Evolution; Knowledge evolution mechanism;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胞生物學起源于細胞的原始發現,由細胞時期、古典細胞學時期、實驗細胞學時期依次發展而成[1]。細胞生物學在全球具有重大的知識創新影響力,涌現出了眾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恩格斯曾把細胞學說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2]。因此,細胞生物學群落層面的知識進化是一種有代表性的典型類型,揭示其知識進化機制具有重大的應用價值與科學意義。目前,相關研究存在的問題是沒有破解細胞生物學群落層面的知識進化動力是五類動力因素的協同作用,因而,細胞生物學群落層面的知識進化機制未被破解。基于以上分析,該文選擇細胞生物學發展史文獻[1-8],采用內容分析法即通過對文獻內容所含信息量及其變化的分析達到透過現象看本質[9],提出了細胞生物學群落層面知識進化的動力與模型。該模型揭示了細胞生物學群落層面的知識進化機制,為解決一流學科建設問題提供了新理論,適用于中等內容尺度的原生學科建設。

1 細胞生物學群落層面的知識進化動力分析

首先,細胞時期形成與發展的動力包括5個方面。(1)知識個體的遷入。主要表現在1665年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胡克首先引入并應用顯微鏡,觀察了軟木薄切片,發現了許多很小的、與蜂窩相似的小室,他將這種小室命名為細胞,開啟了細胞時期。(2)人腦認識的改變。主要表現在首次認識到微觀細胞的存在,打破了人類思想上的局限性,改變了人類幾千年來的認識。(3)內部環境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研究人員具有了使用顯微鏡探索生物結構奧秘的興趣與熱情。(4)外部條件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細胞的發現轟動了當時的英國學術界,英國皇家學會與官方均認可。(5)研究人員的工作。主要表現在羅伯特?胡克、列文?虎克、格魯、馬爾比基、布朗等相關人員的研究工作。總之,以上5類動力因素的協同作用,推動著細胞時期的形成與發展。例如,列文?虎克用自制顯微鏡對多種活細胞進行了大量觀察并首次描繪出骨細胞與橫紋肌細胞圖。該時期延續至1837年,稱為先鋒期。

其次,古典細胞學時期形成與發展的動力包括5個方面。(1)知識個體的遷入。主要表現在1838年施萊登與施旺首次引入并應用歸納法與解剖觀察比較法,基于細胞時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細胞學說,開啟了古典細胞學時期。(2)人腦認識的改變。主要表現在首次認識到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的統一性,了分割動植物界的巨大屏障,對生物結構的認識由器官層次進入到細胞層次。(3)內部環境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研究人員完全從生命科學的角度解釋生命的基本結構。(4)外部條件的變化。主要表現在恩格斯對細胞學說的高度評價、諾貝爾獎金的設立、以及胚胎學、遺傳學、生理學和其他學科的技術與方法都發生了較大變化。(5)研究人員的工作。主要表現在施萊登、施旺、魏爾肖、施特拉斯布格爾等相關人員的研究工作。總之,以上5類動力因素的協同作用,推動著古典細胞學時期的形成與發展。例如,魏爾肖提出了“一切細胞來自細胞”的著名論斷,完善了細胞學說;施特拉斯布格爾連續在兩種植物中發現了物種染色體數目恒定的規律。該時期延續至1875年,稱為發展期Ⅰ。

第三,實驗細胞學時期形成與發展的動力包括5個方面。(1)知識個體的遷入。主要表現在1876年赫特維吉首次引入并采用實驗方法,基于古典細胞學時期的研究成果,研究了海膽和蛔蟲卵發育中的核質關系,發現了受精后兩個親本細胞核合并的現象,開啟了實驗細胞學時期。(2)人腦認識的改變。主要表現在首次認識到生物學的基礎在于研究細胞的特性、結構和機能,扭轉了古典細胞學時期忽視細胞質研究的狀況。(3)內部環境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研究人員廣泛應用實驗手段、生物化學分析方法以及電子顯微鏡,研究細胞學的一些根本問題,開辟了一些新方向與領域,形成了一些重要分支。(4)外部條件的變化。主要表現在離心技術的建立和發展,以及電子顯微鏡的誕生與進步。(5)研究人員的工作。主要表現在赫特維吉、J. von Suchs、高爾基等相關人員的研究工作。總之,以上5類動力因素的協同作用,推動著實驗細胞學時期的形成與發展。例如,科學家們相繼發現了線粒體、內質網、高爾基體和溶酶體等細胞器的精細結構和功能,以及細胞內的大分子結構體制是細胞內各種代謝功能的基礎。該時期延續至1964年,稱為發展期Ⅱ。

第四,細胞生物學時期形成與發展的動力包括5個方面。(1)知識個體的遷入。主要表現在1965年布洛貝爾等一批細胞學科學家們引入并應用分子遺傳學技術,基于實驗細胞學時期的研究成果,確立了細胞生物學,開啟了細胞生物學時期。(2)人腦認識的改變。主要表現在首次認識到細胞表達的機理來自分子層面,分子與生物個體之間存在聯系。(3)內部環境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研究人員在顯微水平、亞顯微水平和分子水平3個層次上研究細胞的結構、功能和各種生命規律。(4)外部條件的變化。主要表現在設備、技術與思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5)研究人員的工作。主要表現在布洛貝爾、De Robertis、 S. B. Prusiner等相關人員的研究工作。總之,以上5類動力因素的協同作用,推動著細胞生物學時期的形成與發展。例如,洛克菲勒大學細胞生物學系的專家們連續發現了細胞的亞顯微結構、內質網蛋白質通道等。該時期延續至今,稱為頂極期。目前,細胞生物學仍處于自我發展與完善的頂極期。

2 研究結論

綜上所述,細胞生物學群落層面的知識進化動力是知識個體遷入、人腦認識改變、內部環境變化、外部條件改變、研究人員工作五類動力因素的協同作用。據此,該文創建了細胞生物學群落層面的知識進化模型,即細胞生物學群落層面,借助知識個體遷入、人腦認識改變、內部環境變化、外部條件改變、研究人員工作五類動力因素的協同作用,通過細胞時期、古典細胞學時期、實驗細胞學時期、細胞生物學時期等四個時期的依次形成與發展,及時處理著細胞生物學群落內部與外部的變化,推動著細胞生物學群落層面的知識進化,M化路徑遞進是其突出特征(如圖1)。結果是內容格局逐期增大,其中,細胞時期是觀察不同類型的細胞、古典細胞學時期是觀察細胞內部的形態結構、實驗細胞學時期是分析細胞內部結構與功能的關系、細胞生物學時期是從細胞的角度研究生物學。該模型揭示了細胞生物學群落層面的知識進化機制,為解決一流學科建設問題提供了新理論,適用于中等內容尺度的原生學科建設。又由于,學科尺度層次的知識系統(如細胞生物學)是知識群落[10],知識群落是科學學研究的前沿問題[11]。因此,細胞生物學群落層面的知識進化模型,在學科方面為建構知識群落層面的促進型進化機制提供了檢驗案例,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王亞輝.細胞生物學的發展歷史和現況[J].細胞生物學雜志,1986,8(1):7-11.

[2] 王寶娟,張盛周,朱國萍.諾貝爾獎在細胞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2010,32(3):497-500.

[3] 莊孝德.從胡克到細胞生物學[J].細胞生物學雜志,1986,8(1):1-6.

[4] 劉學禮.探索細胞世界[J].生物學通報,2004,39(11):59-62.

[5] 潘承湘.發現細胞的人――羅伯特?胡克[J].植物雜志,1982(4):38-41.

[6] 汪子春,田銘,易華.世界生物學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162.

[7] 翟中和.細胞生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7.

[8] 魯白.培養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搖籃――從諾貝爾獎得主布洛貝爾教授看洛克菲勒大學[J].生理科學進展,2001,32(2):185-186.

[9] 邱均平,鄒菲.關于內容分析法的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4,30(2):12-17.

第5篇

關鍵字: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檢測體系問題完善

一、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檢測體系概述

(一)、食品微生物學的概念

食品微生物學是微生物學的分支學科。它是自工業微生物學、微生物生態學和衛生學中專化出來的一門學科,主要研究微生物與食品制造、保藏等方面的內容。食品微生物學涉及病毒、細菌、真菌多種微生物,除研究這些微生物的一般生物學特性外,還探討它們與食品有關的特性。微生物作為最簡單的生命體而成為生命科學研究不可替代的基本材料,由此也奠定了食品微生物學在微生物學中的地位。使得食品微生物學也成為食品制造領域里十分活躍的一門新型學科。

(二)、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檢測體系的概念

食品微生物檢驗體系的發展是與整個微生物學的發展是分不開的,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檢測體系是運用食品微生物學的理論與技術,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種類,根據食品衛生的微生物學標準,對食品微生物實施檢驗的一系列有序的檢驗工序。它涉及生物學、生物化學、發酵學等多門學科的知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食品衛生檢驗方法》是食品微生物檢驗檢測體系的檢驗依據,確保微生物食品的安全、衛生。對于人類食品安全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食品微生物檢驗檢測體系存在的問題

我國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檢測體系主要問題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食品微生物檢驗檢測范圍廣

由于食品種類繁多,分布不同。而且微生物的種類也非常多,數量巨大。如目前列入食品衛生國家標準的致病菌有13種,每種的檢驗方法的復雜繁瑣。在食品來源、加工、運輸等過程中都有可能受到各種微生物的污染。正是由于檢驗檢測范圍廣,導致著微生物的危害度、食品的特性及處理條件無法貫徹落實,食品存在著嚴重的衛生質量問題。

(二)、我國食品微生物檢驗機構監管不嚴

無有效地監管機構,導致食品微生物檢測無法貫徹執行,于是時有發生檢驗檢測效率低下。無監管的情況下,因人為事務而遭受重大食品安全問題。而對于我國食品微生物檢驗機構監管不嚴的現象尤為突出。食品衛生監督機構:各級衛生局下屬 衛生監督所不能有效保證其工作質量,食品加工企業自檢不嚴格都將導致嚴重安全隱患。為加強檢驗機構控制監督管理,更好地依條例履行檢驗機構條例依據職責,有效的檢驗機構,必不可少。

三、食品微生物檢驗檢測體系的完善

為了防止微生物引起食品變質、腐壞,減少傳染病是病菌隨食品進入體內并在人體內增殖。食品微生物檢驗檢測體系是否有效已經成為食品安全的關鍵問題。于是如何完善施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檢測體系,已是一項十分嚴峻的考驗。根據分析,得出如下幾條建議:

(一)明確食品微生物檢驗目標

在檢驗中,了解檢驗目標,有利于對于檢驗全局的控制得到有效化。食品微生物的檢驗目標是:研究各類食品中微生物種類、分布及其特性;研究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提高食品的衛生質量;研究微生物與食品保藏的關系;研究食品中的致病性、中毒性、致腐性微生物;研究各類食品中微生物的檢驗方法及標準。只有準確地明確目標,才能將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檢測體系的優越性充分發揮出來。

(二)、提高微生物檢驗檢測的技術規范

食品生產是一個時間長、環節多的復雜過程。與每一個步驟都有可能產生微生物的污染。食品有直接和間接關系的致病性微生物都可能污染食品。在檢測檢驗過程中,良好的技術操作有利于提高微生物檢驗檢測體系的完整性與安全性。其包括顯微鏡檢、染色技術、培養基制備技術、接種、分離純化和培養技術等。能有效地將檢驗操作技術規范化,是一項不容忽視的課題,也是食品微生物檢驗檢測體系的技術保障。

(三)提高政府對于食品微生物檢驗檢測體系重視

食品微生物檢驗檢測體系因受到政府的重視,只有在政府的支持下,才能在政治效益的監管下,提高檢驗檢測體的健全。開發利用有益的微生物生產食品原料,如有機醇、有機酸、維生素類、核苷酸、氨基酸和醫藥類等,同時對引起食品腐敗的微生物、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研究防止方法,快速科學的檢測方法、修改衛生標準,完善衛生法規等。

四、結束語

生物學研究帶來了技術、方法、思維和理論的大革命的同時,也為食品微生物帶來了創新發展的原動力。食品微生物檢驗檢測體系作為給人類提供有益于健康、能確保食用安全的食品的科學保障之一,已受到人們的重視,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而食品微生物檢驗檢測體系的完善仍需各個技術、人員、制度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何國慶,丁立孝.食品微生物學.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9.

[2] 江漢湖,賀稚非.食品微生物學.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2.

第6篇

1.學習生物學知識要重在理解、勤于思考

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和概括出來的,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課本中各章節內容之間,也具有密切聯系。因此,我們在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中,不能滿足于單純的記憶,而是要深入理解,融會貫通。

2.要重視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

生物科學的內容不僅包括大量的科學知識,還包括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因此,我們不僅要重視生物學知識的學習,還要重視學生生物科學研究的過程,并且從中領會生物科學的研究方法。

3.要重視觀察和實驗,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

沒有觀察和實驗,生物學也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同樣,不重視觀察和實驗,也不可能真正學好生物課。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觀察生命現象,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與生產和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的科學。我們在學習生物學知識時,應該注意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STS)之間的相互關系,理解所學知識的社會價值,并且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去解釋一些現象,解決一些問題。

學習生物的三個小技巧

1.掌握基本知識要點,“先記憶,后理解”

與學習其它理科一樣,生物學的知識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但是,高中階段的生物學還有著與其它理科不一樣的特點。對于大家學習了許多年的數學、物理、化學來說,這些學科的一些基本思維要素同學們已經一清二楚,比如:數學中的未知數X、化學中的原子、電子以及物理中的力、光等等。而對于生物學來說,學生們要思考的對象即思維元素卻是陌生的細胞、組織、各種有機物和無機物以及他們之間奇特的邏輯關系。因此學生只有在記住了這些名詞、術語之后才有可能掌握生物學的邏輯規律,既所謂“先記憶,后理解”。

2.弄清知識內在聯系,“瞻前顧后”、“左顧右盼”

在記住了基本的名詞、術語和概念之后,同學們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生物學規律上來了。

這時大家要著重理解生物體各種結構、群體之間的聯系,也就是注意知識體系中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的線索如:關于DNA,我們會分別在“緒論”、“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和“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這三個地方學到,但教材中在三個地方的論述各有側重,同學們要前后聯系起來思考,既所謂“瞻前顧后”。又如:在學習細胞的結構時,我們會學習許多細胞器,那么這些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有何異同呢?這需要大家做了比較才能知道,既所謂“左顧右盼”。  3.深刻理解重點知識,讀書做到“六個W”對于一些重點和難點知識,大家要深刻理解。如何才能深刻理解呢?大家讀書時要時時思考“六個W”。

高中生物四種學習方法,精學精用

1.分析和綜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識的一個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綜合是把知識的各個部分聯合成一個整體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分析和綜合是生物學學習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方法,兩者密切聯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綜合,就會見木而不見林;只綜合不分析,又會只見林而不見木。

2.比較和歸類的方法

比較是把有關的知識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思維方法。比較一般遵循兩條途徑進行:一是尋找出知識之間的相同之處,即異中求同;二是在尋找出了事物之間相同之處的基礎上找出不同之處,即同中求異。歸類是按照一定的標準,把知識進行分門別類的思維方法。生物學習中常采用兩種歸類法:一是科學歸類法,即從科學性出發,按照生物的本質特性進行歸類;二是實用歸類法,即從實用性出發,按生物的非本質屬性進行歸類。

3.系統化和具體化的方法

系統化就是把各種有關知識納入一定順序或體系的思維方法。系統化不單純是知識的分門別類,而且是把知識加以系統整理,使其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在生物學學習過程中,經常采用編寫提綱、列出表解、繪制圖表等方式,把學過的知識加以系統地整理。

具體化是把理論知識用于具體、個別場合的思維方法。在生物學學習中,適用具體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用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分析和解釋一些生命現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說明生物學理論知識。

第7篇

關鍵詞:研究型教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大學生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8-0146-02

進入21世紀后,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迅猛,新技術新手段層出不窮并已滲透到各個學科;分子生物學理論與技術已經成為人們認識生命本質和改造生物特性的有力武器。然而,我們在指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發現:大多數學生(即使考試成績很好的學生)很難能應用所學的分子生物學理論與技術設計出科學研究的實驗方案;我們調查也發現:很多碩士研究生在利用分子生物學理論與技術設計科學研究實驗方案時仍困難重重,這說明我們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再考試”按部就班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模式已經很難實現“培養高素質創新性人才”的目標。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科技創新?

隨著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的飛速發展,給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帶來一些問題,主要體現為:教學學時的不足與教學內容的擴增;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科學研究實驗環節的嚴重脫離,這是造成分子生物學知識在應用中“困難重重”的主要原因。

研究型教學也稱主題研究,是在美國布魯納的“發現式學習模式”和瑞士皮杰的“認知發展學說”基礎上構建的教學模式[1],是在老師指導下有目的地相對獨立地對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際問題進行探索研究,從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出具有獨立思考研究能力的創新型及應用型人才。

“開展大學生創新教育、培養高素質創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與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主題。為堅持“教學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以培養“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創新型醫學人才為中心,我們以“腫瘤微環境與免疫治療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為平臺,以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為引導,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理論及實驗教學中探索并實踐“研究型教學”模式。

1.優化和整合理論教學內容,夯實學生創新基礎。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發展快速,新技術、新方法、新成果不斷涌現。我們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優化、整合教學內容:刪除淘汰的內容,合并重復的內容,增加新出現的內容。在課堂講授中,將國內外一些最新分子生物學研究成果、發展動態及科學前沿知識充實到教學內容中;介紹分子生物學新技術在疾病診斷、治療、預防中的最新進展,使學生明白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在醫學中的重要性。

2.利用多種現代化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科技創新興趣。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堂內容豐富、信息量大,而教學課時少。因此,我們在理論教學中將教學內容分為講授和自學兩部分:在講授中,利用多媒體等多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將難點和抽象的內容以動畫的形式反應出來,使教學內容直觀化,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在自學中,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同時將教師承擔的科研課題設置成科研專題,讓學生帶著科研專題的問題開展學習。

3.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我們在重視理論知識教學的基礎上,加強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我們重新組合實驗內容,實行“三型實驗原則”(即將實驗分為驗證型實驗、綜合型實驗、研究型實驗):減少基礎性驗證型實驗、增加設計性綜合型實驗、開展創新性研究型實驗。

在課堂內的基礎性實驗部分:減少傳統的驗證性及臨床生化指標測定的實驗項目及學時數,使實驗項目主要集中于基本操作、比色技術、離心技術、層析技術及電泳技術等方面的實驗;對基本的規范化實驗操作方法及常規實驗技術(如比色、離心、層析、電泳等技術)操作流程錄像后上傳到課程網站中以便學生對照學習。

在課堂內的設計性綜合型實驗部分:我們組織學生針對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設計研究方案。例如,在肝臟生物化學中提到:白蛋白主要是由肝臟合成,而白蛋白又是臨床醫療和科研中常用制劑,如何提取出有活性的白蛋白?如何利用生物技術大量生產白蛋白?通過討論,使學生了解解決這一問題所依據的蛋白質理化性質和分離純化、基因表達、基因重組、PCR等理論知識。通過設計白蛋白分離純化與鑒定實驗,在對蛋白質理化性質加深理解的同時,使學生掌握合理運用鹽析沉淀、離子交換層析等技術操作流程;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運用基因重組、RT-PCR等分子生物學技術設計重組表達白蛋白的實驗方案。指導教師對學生設計的研究方案可行性和合理性進行點評及修改,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在課堂內開展上述設計性綜合型實驗。

4.在課堂外的創新性研究型實驗部分:學生組成多個研究小組(3~5人/組)對教師承擔的科研課題(已設置成多個科研專題)查閱文獻和資料后進行創新性科研專題申請書的撰寫;指導老師根據申請書質量及個人興趣愛好挑選部分研究小組開展科研專題的實驗研究;在此過程中,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老師指導下開展創新性實驗研究,從而進一步培養科技創新能力。

5.研究型教學模式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中的效果:通過研究型教學模式在三峽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我們發現學生的考試成績顯著高于未經過研究型教學模式的班級;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顯著高于未經過研究型教學模式訓練的學生。通過研究型教學模式,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得到提高,激發了學生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學習興趣,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課外完成的科研專題研究,學生以第一作者在CSCD核心期刊發表研究論文7篇;指導老師在指導大學生科研專題的同時,圓滿完成了自己所承擔的科研課題的研究;同時老師通過完成科研課題,促進自己的教學水平。

總之,通過上述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開闊視野,增加學生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及科技創新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同時,老師通過完成科研課題,帶動人才培養;能使教師把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起來,以科研促進教學;使教師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不斷改善教學框架,形成囊括最新知識框架的教學體系,從而使《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質量得以進一步提高;即充分證明研究型教學模式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實踐中是有效和可行的。

第8篇

關鍵詞: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改革

微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專業基礎課程,對林學專業學生掌握微生物基礎理論、提升綜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林學專業大多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微生物學課程,其配套的實驗課程往往不開設或所占學時數較少。林學專業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是理論課程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微生物實驗操作技能,進一步理解微生物與林業的關系,為學生將來深入學習林木病理學、菌物學等課程及從事相關研究奠定基礎。長期以來,在林學專業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如實驗教學內容龐雜零碎且與林學專業背景脫節、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學生參與度低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效果。基于此,本文綜合分析了林學專業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教學改革方案,以期為提高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1林學專業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1微生物實驗教學內容龐雜、零碎

目前,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的參考教材主要有徐德強等主編的《微生物學實驗教程》(第4版)[2]、沈萍和陳向東主編的《微生物學實驗》(第5版)[3]、朱旭芬主編的《現代微生物學實驗技術》[4]以及路福平和李玉主編的《微生物學實驗技術》(第2版)[5]等。這些實驗教材涉及的實驗內容多以基礎性實驗為主,包括微生物基本實驗操作、微生物形態觀測、微生物的自然選育、微生物的生長及測定、微生物的生理特征及分子生物學特征等多個板塊的數十個小實驗(見圖1),內容非常龐雜,很難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完成。另外,這些實驗之間的相互關聯度不高,學生獲得的是零碎的實驗技能,不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微生物學實驗技能并對其進行應用。

1.2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內容與林學專業背景相脫節

如上所述,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內容多為零碎的基礎實驗,相互關聯度不高,且實驗設置與林學專業大背景也無關聯。因而,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有學生質疑微生物學學習的必要性,更有很多學生認為微生物學與林學沒有關系。這導致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1.3實驗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

作為選修課,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課時嚴重不足,無法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實驗教學任務。同時,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多安排在理論教學之后或在理論教學開始幾周后進行,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進度往往不一致,學生在開始實操學習時往往對實驗所對應的理論知識印象不深或早已遺忘。這就需要增加額外的時間向學生再次講授理論知識,進而導致實驗時間進一步被壓縮,不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系統掌握。

1.4實驗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參與度低

實驗教學屬于實踐類教學,需要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然而,目前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多以教師實驗示范+小組實操的方式進行,受硬件設施及實驗性質的限制,很多微生物學實驗僅允許少數學生進行實操。如培養基的滅菌實驗,一般微生物實驗室僅有1臺高壓蒸汽滅菌鍋,而單次培養基滅菌至少需要消耗2小時,因而單次教學僅能由一位學生實際操作;微生物學實驗的各類接種操作均需要在超凈工作臺上進行,而一般實驗室僅有1至數臺超凈工作臺,單次操作同樣僅能有少數同學參與。整體而言,學生實操的參與度較低,不利于對各類微生物學實操技能的掌握。

1.5實驗教學考核方式不合理

在考核方面,微生物學實驗課程多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考核,評分方式也多以考勤和實驗報告作為依據[6]。在這種考核方式下,很難實際衡量每位學生對實驗操作技能的掌握情況,并可能導致學生產生重實驗報告撰寫、輕實驗操作的想法。事實上,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單個小組內通常僅有少數幾位同學生可熟練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多數學生存在僥幸心理,不主動參與實操訓練。這嚴重影響了實驗教學效果。

2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

2.1實驗教學內容改革

微生物學實驗課程內容繁多且相互間關聯度不高,不利于學生的系統掌握,可通過開設綜合性實驗將各個相對獨立的實驗操作串聯起來。這樣有利于學生系統掌握微生物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同時有利于學生了解微生物學的研究思路。林學專業微生物學綜合實驗可重點關注林木根系內生菌(包括內生真菌和內生細菌)及共生微生物(如菌根真菌、根瘤菌等),這些微生物往往對植物生長有益,在林業生產中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可開設“林木根系內生菌研究”的綜合實驗(見圖2),將微生物學基礎實驗串聯起來,同時將林學知識與微生物學知識相結合。在“林木根系內生菌研究”綜合實驗中,林木根系內生菌(包括內生細菌和內生真菌)的分離、純化、培養、鑒定、回接驗證等實驗內容涉及了微生物基本實驗操作,后續的篩選、培養條件優化及接種效應評價進一步將微生物學與林學知識相結合。這能夠幫助林學專業學生直觀地認知微生物與林木的關系及其對林業發展的重要性。

2.2實驗教學時間調整

應適當增加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時數,使之保持在25~30個學時。實驗教學進程可靈活設置,不應集中在幾周內完成,應當根據具體實驗進程合理調整授課時間。如在“林木根系內生菌研究”綜合實驗中,內生菌的分離、純化需要的實驗間隔較短(接種后需要實時觀測),建議實驗開始后前3周每周設置4個學時,而后續的鑒定、回接驗證等實驗內容對時效性要求并不高,每周設置2個學時即可。微生物學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不應相互獨立,而應該相互配合、穿行,堅持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并深化對理論的理解[1]。具體來說,實驗教學應當配合理論教學進行,以周德慶主編的《微生物學教程》教材[7]的教學進度為例,在理論教學進行到第四章“微生物的營養與培養基”時開始實施實驗教學比較合適,此時有關微生物的主要類群及其特征已學習完畢,學生對微生物的基本類群有了基本認知,配合實施實驗教學將更有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直觀認知。

2.3實驗教學方法改革

鼓勵學生參與實驗設計。在教師講授完綜合實驗的目的和實驗原理后,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設計實驗,設計內容包括具體實驗對象的選擇,實驗內容、涉及的儀器和試劑以及實驗進度的安排等,并在課堂上進行匯報交流。實驗教學的特點是以學生動手為主,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實驗教學中,重點講清實驗成功的關鍵和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要求每位學生獨立操作,掌握實驗技能[6]。針對實驗器材(如高壓蒸汽滅菌鍋、超凈工作臺等)有限的問題,可以小組為單位(5人為宜)分批次進行實驗,以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實操機會。

2.4實驗教學考核方式改革

合理的成績評價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實驗操作,提高其微生物實操能力。建議改革實驗教學的考核方式,以實際實驗技能的掌握程度作為主要考核內容,同時考核學生對實驗原理的掌握情況及自主進行實驗設計的能力。具體成績評定可按考勤(個人考核,占10%)+實驗原理掌握情況考核(個人考核,占20%)+實操考核(個人考核,占50%)+實驗設計能力考核(小組考核,占20%)的方式執行。其中實操考核主要基于學生在小組綜合實驗中的表現及現場實操(主要考核學生無菌操作的規范性及其對顯微鏡的使用等)情況進行評定。在考核方式改革后,學生成績的評定主要基于個人表現,這樣會減少部分學生對他人的依賴性。同時,以小組為單位考核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可增強學生間的團隊協作能力。

3結語

文中所述教學改革措施將有效解決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將微生物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最終提高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質量。這些改革措施必然會增加教學成本,占用任課教師大量的課外時間,因而需要學校及學院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

參考文獻

[1]孫學廣.淺談林學專業《微生物學》課程的重要性和教學改革[J].亞太教育,2015(5):267-268.

[2]徐德強,王英明,周德慶.微生物學實驗教程(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沈萍,陳向東.微生物學實驗(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朱旭芬.現代微生物學實驗技術[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5]路福平,李玉.微生物學實驗技術(第2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20.

[6]鄧百萬,陳文強,彭浩,等.基于能力培養的微生物實驗教學手段與方法的改革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2):7-10.

第9篇

1.國際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回顧

IBO是為有志于生物科學的中學生設立的,實踐證明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學生通過創造性地解答有關生物學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和發展生物學能力;二是促進有志于生物學的各國中學生的接觸與交往;三是增進不同國家青年之間的友誼,以利于國家之間的了解與合作。同時,各國通過競賽和交流實現基礎生物教育的共同提高。

(1)IBO的產生 捷克從60年代中期就開始舉辦全國性的生物學競賽,波蘭和前蘇聯也較早地在國內舉辦較大規模的生物學競賽。1987年上述三國外加保加利亞和東德共同發起組織IBO,并在捷克的布拉格舉行了第一屆協調員會議,會議決定第一屆IBO于1990年7月在捷克舉行。1988年,五發起國共同制定了競賽規章。1989年,五發起國加上比利時、羅馬尼亞、匈牙利在捷克的巴諾舉行了第二次協調員會議,討論通過了IBO規章,并決定在布拉格成立一個IBO協調中心,負責收集一切有關IBO的資料和信息,收集參賽國最近使用的教科書和教學大綱,協助舉辦國協調和邀請其他國家的觀察員等。這樣,第一屆IBO在捷克奧羅莫斯市如期順利舉行,有6個國家參賽,另有7個國家派出了觀察員。

(2)歷屆情況 按規定,每個國家只能有一個隊參賽記成績,每隊選手最多4名。金、銀、銅獎牌數分別按參賽人數的10%、20%、30%設置,獲獎面大,故各國尤為重視金牌的角逐。

其中有2個隊8名選手只參賽不記成績

(3)IBO試題 1991年12月召開的第五次協調員會議(布拉格)通過了《國際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綱要》,對IBO考試范圍和命題要求作出了明確規定。在理論部分,生物學概念是適用于一個類群中大多數生物的那些概念,個別事實、例外或關于某地特有生物的知識不在考試之列,主要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科學工作能力和應用生物學知識的能力;單純記憶的內容應盡可能少,最多不超過總分的25%;試題覆蓋面要廣,一般應包括細胞生物學(25%)、植物解剖與生理(15%)、動物解剖及生理(15%)、動物行為學(5%)、遺傳與進化(15%)、生態學(15%)、生物系統學(10%)7個部分。在實驗部分,要求考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有:觀察、測量、分類、聯系、計算、數據的組織整理與表達、預測與設計、推論、提出假設、限定實驗操作、變量的確認與控制、實驗(從設計到得出結論),此外還列出了分光光度計等7種設備及離析和壓片等30項技術與方法,要求了解其基本要點,并在有必要指導時加以運用。

從歷屆試題看,總的來說是既注重測知學生的基本生物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又力圖考察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理論試題覆蓋面廣(一般涉及考綱中的6個方面)、難度大(有的題目P

2.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在中國

1991年,經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植物學會推薦,國家教委、科協派遣北京大學生物學系副教授馬萊齡作為觀察員參加了第二屆IBO,這是我國參與IBO的開始。第二年,北大生物學系教授吳相鈺又成為第三屆IBO的中國觀察員。在對連續兩屆IBO組織情況有了基本了解之后,1993年我國組織2名領隊、4名選手的代表隊參與了第四屆IBO獎牌的角逐,結果首戰告捷,取得了一金三銀、團體總分第一的佳績。與此同時,以陳章良教授為系主任的北大生物學系制定了重獎生物學“奧星”的措施:無條件接納4名獲獎選手進入生物學系生化專業學習,金牌得主獲得1萬元獎學金,并在4年本科學習期間享受每月200元的生活費,銀牌得主也可獲得相應一半的獎學金和生活費。

到目前,我國已連續組隊參加了三屆IBO,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第六屆IBO中國隊只有3名選手參賽,華中師大一附中的黃靜同學賽前10天因病退出)。

*周雁同學同時還獲得理論競賽單項第二名——銀海豚獎

上述觀察員和領隊回國后分別撰文介紹IBO盛況,再加上李嵐清副總理兩次接見代表隊成員,IBO在我國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人的注意和重視,從而帶動了國內各級生物學科競賽的開展。

為了引導更多的青少年學習生物學和迎接每年一次的IBO,在中國科協的領導和國家教委的關懷下,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植物學會聯合舉辦了全國中學生生物學競賽,從1992年開始每年一次,為第二年參加IBO的國家集訓隊選拔人才。目前已連續舉辦了四屆。

從歷屆一等獎的分屬情況看,競賽是非常激烈的,前兩屆都是北京隊一馬當先,第四屆卻是湖南隊異軍突起,黑龍江隊則連續四屆金榜題名。從試題看,難度逐屆加大,理論試題逐步與IBO綱要接近,實驗部分比例也逐漸加大。此外,中國生物學教學研究會報《生物報》也多次舉辦了全國性的中學生生物學知識競賽。

與此同時,省、地、縣和學校一級的生物學科競賽也不同程度地開展起來。在這方面,北京市動得最早,成績也最大。他們于1989年12月率先成立了“奧林匹克生物學校”,先后舉辦了十多次市級競賽,培養了劉岳毅、徐興、王曉婷、薛華丹等一批優秀選手,為國家作出了貢獻。此外,黑龍江省、河北省、湖北省、上海市等至少18個省市自治區舉辦過較大規模的生物學科競賽。

由于IBO誕生較晚,加上我國生物學科的“副課”地位,目前國內舉辦各級生物學競賽并不太多,其影響力仍不及物理和化學,更不用說數學了。最近國家教委對中學學科競賽作出了一些新規定,全國中學生生物學競賽委員會根據我國生物學競賽活動發展情況也制定了《中學生生物學競賽章程》(討論稿),這必將使我國的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進一步走上健康、科學的發展軌道。

3.加強對我國奧林匹克生物教育的研究

借鑒“奧林匹克數學”一說,筆者不妨也提出“奧林匹克生物學”這一概念。同奧林匹克數學一樣,奧林匹克生物學不是大學生物學,其內容沒有超出中學或中學生所能接受的范圍;也不是中學生物學,其內容又高于我國現行的中學生物學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有許多大學生物學的背景,突出了現代生物學的思想和方法。從IBO綱要和歷屆試題可以明顯地說明這一點,我國的“全國中學生生物學競賽”也說明了這一點(如1995年舉辦的第四屆試題中中學知識與大學知識之比約為7:5)。同時,奧林匹克生物學是一種活的、動態的生物學,不像生物學教材更新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隨著時間的發展,今后的IBO試題內容必將與以前的有較明顯的不同,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題目的難度上將有顯著變化,因為現代生物學的發展比數學、物理、化學等的發展要快得多。奧林匹克生物學將中學與現代生物學聯系起來,將新的知識、思想和方法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學,必將促進中學生物教學的革新。

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國IBO代表隊頻傳捷報和國內各級生物學競賽的重新開展,似一縷春風,給因高考科目調整而跌入低谷的我國中學生物教育帶來了一線生機。同時,IBO又將我國的基礎生物教育推上了國際交流的舞臺,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正如第四屆銀牌得主徐興在回答《中國青年報》記者提問時說的:“我們得了第一,但我們并沒有獲得完全的勝利”,通過對比,他深切地體會到中國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的落后。

那么,IBO給我國的中學生物教育和奧林匹克生物教育帶來了哪些啟示和思考呢?

(1)突出生物學能力、思想和方法 IBO試題側重于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屬純記憶性的知識較少;但我國中學生物教學實際上仍是重知識、輕智能。中學生物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要把所有的學生都培養成生物學工作者,不是要教給學生過量的具體的生物學知識;而是要以較少的具體知識來發展學生的智能,尤其是處于信息時代的今天,更應注重培養學生選擇信息、理解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沒必要也不可能讓學生去記憶那么多的具體的生物學知識。

(2)實驗教學是我國的一個薄弱環節 我國IBO選手的理論部分成績比較好,但實驗部分成績較差,正如劉恩山副領隊分析的那樣,在實驗教學的目的、方法、內容和考核方面,我國存在一定落差。如我國的實驗教學把主要任務放在訓練學生如何循規蹈矩地操作,忽視了學生掌握這些技能后去干什么用。在實驗方法上主要采用驗證性實驗,即使新啟用的義務教育教材改進了實驗內容的編排體系,但實際教學中仍很少采用探索性實驗。在內容上,由于采用分科型教材,生物學實驗中很少涉及利用物理、化學的方法進行定量測定、數據處理等內容。

(3)我國生物學課外活動的開展不如國外普遍 我們總習慣于將課外活動當作課堂教學的補充形式,這種觀點在國外早已過時了。生物學課外活動是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的基礎,也是生物學課程的一個重要部分,應成為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培養實際應變能力的場所。雖然我國新的義務教育生物教學大綱已明確地將活動課列入課程的范圍,但要真正實施仍需要一個過程,要避免流于形式。國外十分重視對課外活動的指導和管理,如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學校和指導教師都要按照課外活動的目的和要求制定活動計劃,校長親自對課外活動進行督導。

(4)將競賽生物學與基礎生物學結合起來,以“塔座保塔尖” 奧林匹克生物教育不是正規教育,而是一種高層次的基礎生物教育的補充形式,它必須以大面積提高中學生物教育質量為基礎。奧林匹克生物學與中學生物學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切不可對立起來。中學生物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并在此基礎上為拔尖學生脫穎而出創造條件,這是由基礎教育的性質和任務決定的。有人認為,我國生物學“奧星”的輝煌戰績充分說明我國中學生物教育質量是高的。值得回味的是,幾乎是第四屆中國代表隊在國際奧賽上榮奪第一名佳績的同時,北京市卻傳出了生物會考6000人不及格的消息。1991年中科院生物學部《關于加強我國中學生物教育問題》咨詢組提交的一份報告,對我國中學生物教育現狀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提出了權威性的調研分析,表明我國中學生物教育仍比較落后。因此,我們必須大力加強基礎生物學教學,如果丟掉了“塔座”,“塔尖”還保得住嗎?

第10篇

英文名稱:Journal of Microbiology

主管單位:遼寧省科技廳

主辦單位:遼寧省微生物學會;遼寧省微生物學會;遼寧省微生物科學研究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遼寧省朝陽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5-7021

國內刊號:21-1186/Q

郵發代號:8-14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8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第11篇

進展突出表現在:(1)一大批生物基因組測序,2003年完成的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后,其他4000多種生物的基因組作圖和測序也陸續完成。形成了結構基因組學、功能基因組學、比較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表型組學和代謝組學、RNA組學等新興領域。(2)生物信息學迅速發展。(3)發育生物學研究不斷深入。發育生物學一直是生命科學中的前沿學科之一。(4)干細胞研究的快速發展。干細胞具有在體外大量增殖和分化為多種細胞的潛能,目前干細胞的定向分化、自我更新的可塑性等是重要的基礎研究。(5)小分子RNA的發現和對其功能研究是近10年來分子生物學領域最突出的熱點之一。(6)從研究神經網絡的結構和神經信息處理機制入手。(7)全球變化、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成為宏觀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問題之一。(8)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已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源頭動力,動植物育種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9)生物科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和滲透更加廣泛與深入。

高校生命科學課程改革發展趨勢

(一)課程、教材內容的更新和現代化

1.課程、教材內容的更新和現代化

課程改革的實質是課程的現代化。我們要根據現代生命科學發展趨勢、前沿、熱點,實現生命科學課程、教材內容與結構的更新和現代化,不斷容納生命科學的前沿與新興領域,更加側重前沿,更加側重基礎,尤其是學科發展的前沿以及對學科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領域。新的前沿領域或新的學科生長點,要堅持反映現代、融入前沿的原則,課程內容更新、更現代化主要是通過教材更新來實現的,所以我們要把編制新教材(或外文原版)放在核心位置,創新現代化的課程、教材新內容和新體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完成編寫了高水平的《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植物生理學》《動物生物學》《植物生物學》等教材,其中《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植物生理學》當時被列入國家教委生物學科重點教材,另編寫有國家級生物學教材3種,規劃編寫45本教材。清華大學將培養學生影響最大、最重要的課程納入精品課建設計劃,2005年就已立項建設精品課共105項。

2.課程內容國際化

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在生命科學的前沿、新興領域、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學與國際組織開展農業科學合作研究[1]。清華大學為使教學內容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教學內容處于國際先進水平,早在2000年以前,生物化學課程選定A.L.Leeehnig的Principle-ofBiochemistry作為基本教材,這門課程的教材與課堂板書全部采用英文。其他的幾門必修骨干課和部分選修課也采用了國際上最新的教材作為參考書并隨時更新。清華大學大四開設高水平的選修課10門:生物工程導論、基因分子生物學、膜生物學、分子酶學、神經生物學、分子免疫學、發育生物學等。以下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大三、大四現在開設的課程,體現了課程的專業性和現代化。

大三:生物化學(下),生物化學實驗,基礎分子生物學,基礎分子生物學實驗,微生物學,微生物學實驗,普通生態學,細胞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實驗,遺傳學,遺傳學實驗,免疫學,文獻強化閱讀與學術報告。大四:生物技術制藥基礎,現代生物技術導論,生物學綜合實驗。還開設選修課為:生理學實驗,免疫學,文獻強化閱讀與學術報告,生物技術制藥基礎,現代生物技術導論。

(二)基礎科學知識居重要地位

基礎科學的知識在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我國“863”計劃的八個領域,大都是從基礎科學實驗室里發展起來的,上世紀50年代初的遺傳密碼研究出來了,分子生物學研究出來了,遺傳工程研究出來了,這些都是在原子、分子的結構研究得比較清楚的基礎上,掌握了規律。我們必須加強基礎、素質教育。使學生掌握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思維方法,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北京大學始終把加強基礎課程建設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把學科體系中處于基礎地位的重要專業必修課定為主干基礎課。課程改革要加強增大基礎課的比例和教育。各高校主要采取大一、大二加強基礎科學知識的教育:開設公共必修基礎課、理科必修基礎課、專業必修基礎課。

(1)早在九五期間,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開設了8門專業基礎課: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植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植物生理學、基礎分子生物學。并確立了15門核心課程,要求學生用兩年時間完成這些課程的學習。(2)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則是在低段開設專業基礎必修骨干課程7門:普通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理學、生物物理學。開設基地班重點建設課程:生物化學、生物化學實驗。(3)經十多年的發展、改革與創新,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課程在大一、大二更加強化了課程的基礎性。大一開設:高等數學(一、二),普通化學,普通化學實驗,植物生物學,植物生物學實驗,物理學(一),分析化學,分析化學實驗,動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實驗,生物學野外實習。大二開設:物理學(二),有機化學,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實驗,計算概論及上機,算法與數據結構及上機,普通物理實驗,生物化學(上),生理學,生理學實驗,生物統計學。

(三)課程、教材綜合交叉

科學發展一方面不斷分化和更加專門化,分支學科層出不窮,又高度交叉綜合,以高度綜合為主的整體化趨勢。許多高科技的研究開發,需要多方面的綜合知識才能突破而出成果。

1.學科之間交叉融合和滲透

前沿科技領域呈現群體突破的態勢,導致新學科誕生。生命科學多學科交叉的研究、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新的交叉、邊緣學科的興起和發展。這些科學往往代表了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

2.多種方法、思維研究

自然科學學科間的交叉滲透促進了生命科學的發展,生命的現象與規律是多維的、復雜的,僅靠現有的生命科學的知識與方法來開展研究,很難系統地、全面地、準確地揭示真正的生命本質。因此,未來生命科學要將手段、技術和方法的創新納入重要的領域,予以優先發展,大力提倡學科交叉,用其他學科的理論思考生命活動的規律,鼓勵發展原創性方法和技術。主要涉及的學科如認知科學、心理學、生物力學、組織工程學等。要注意不同學科的思想、方法的碰撞與融合。

3.課程和教材交叉融合和滲透

我們必須根據生命科學綜合交叉化趨勢,創新交叉綜合的科學知識、課程和教材,不僅在學科內、還要在學科間構建相互交叉融合、相互聯系滲透、綜合的課程。如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原來設置的植物學,由植物分類、形態、生理、生態的知識聯系起來,綜合重新編制改為植物生物學;同樣動物學也改動物生物學;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基地班”將生物化學中信息及調控部分放入分子生物學,將內容擴展后開設了基礎分子生物學。

(四)課程、教材、教學計劃多元化

各高校生命科學院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科學的、靈活的設置課程。1.必修計劃大一、大二開設公共必修基礎課、理科必修基礎課、專業必修基礎課。例如: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現在本科四年開設的課程:(1)基礎課大一、大二開設公共必修基礎課,理科必修基礎課和專業必修基礎課。

大一:高等數學(一、二),普通化學,普通化學實驗,植物生物學,植物生物學實驗,物理學(一),分析化學,分析化學實驗,動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實驗,生物學野外實習。

大二:物理學(二),有機化學,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實驗,計算概論及上機,算法與數據結構及上機,普通物理實驗,生物化學(上),生理學,生理學實驗,生物統計學。(2)專業課大三、大四開設必修專業課。

大三:生物化學(下),生物化學實驗,基礎分子生物學,基礎分子生物學實驗,微生物學,微生物學實驗,普通生態學,細胞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實驗,遺傳學,遺傳學實驗,免疫學,文獻強化閱讀與學術報告。大四:生物技術制藥基礎,現代生物技術導論,生物學綜合實驗。2.選修計劃低段開設通識選修課。

北京大學對必修課作了一定的壓縮。增大選修課的比例。許多高校突破專業選修課的范圍,開設跨學科、跨年級、跨系別的選修課程。大三普遍增大專業任選修課的比例。大四還開設選修課:生理學實驗,免疫學,文獻強化閱讀與學術報告,生物技術制藥基礎,現代生物技術導論。3.特色優勢計劃教材多樣化、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模式多樣化等。

(五)課程、教材知識應用性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教學中,尤其是選修課中我們要滲入高科技的教育和研究。

(六)課程、教材個性化

北京大學實行靈活的自由選課制度和轉系、轉專業制度。謀求學力水準、速度的個別化,尤其電腦、網絡的運用,學分制及教學計劃的多樣化,加大選修課比重,增大了課程的靈活化、彈性化,發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發展個性。還有科學與人文整合的趨勢,課程設置在價值體系上的整體融合趨勢。

確立課程、教學內容和結構編制原則、教學培養模式

理科本科學制四年,要著力加強素質教育。許多大學本科教育修訂了新的教學計劃,要堅持培養知識面寬,基礎扎實,能力強,素質高的專門人才的專業口徑要進一步拓寬,專業目錄中的專業種數要進一步精簡。

(1)北京大學提出了“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16字教學改革方針。專業基礎和通識教育并重。要按科學性原則、高校生命科學課程發展趨勢及生命科學、科學技術發展趨勢改革,科學創新高校現代生命科學課程。即要按專業基礎和通識教育并重;課程、教材要融入、體現先進的內容和結構,現代教學方法、教材的可讀性,即反應現代,融入前沿的課程現代化原則;“綜合交叉”的知識結構即綜合化原則;課程多樣化原則;應用化原則;增加選修課比例,增大課程的靈活性、彈性化原則;“因材施教,分流培養”

即個性化原則;還要求課程設置在價值體系上的整體融合;科學與人文的結合;重視思想性;實踐性,加強動手能力、科研能力的能力培養原則。我們本科階段的課程、教材、教師要注意在系統和重點的基礎上劃分授課范圍,減少重疊內容,特別就課程間教學內容的重復問題和銜接問題。

(2)教學模式多樣化。本科教育,要確立“課堂教學、學術活動、科學實驗”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融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科學研究為一體,把義務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融合。

教學模式多樣化:有條件的學校,學生進校就定向,確定直讀碩士、直讀博士人選;實行聯合培養,跨學校、中國科學院、外國大學交流培養等辦學制度

。北京大學全面推行雙學位和輔修制度,還設立“暑期學校”(小學期)

第12篇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3-0186-02

目前,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已廣泛應用到各類生物學專業的科研工作中,成為生物學領域科學研究的基本實驗技能。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是各大院校生物類研究生入學的必修課,此門課程掌握的程度影響著研究生后續科研工作的開展。所以如何讓研究生在學習分子生物學理論知識后盡快掌握扎實的實驗技能成為分子生物學教學實踐的研究熱點。

近年來,針對如何提高我校研究生實驗教學質量的問題,我們曾經走訪考察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等國內著名大學,學習領會重點知名學校的教學思維和教學內容,結合北京林業大學實際情況和教學特點,在教研室集體多次討論的基礎上,本著注重培養研究生科研素質和科研思維、提高研究生實際動手能力的目的,我們優化了為全校生物科學、生物技術、林學、園林等專業開設的研究生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課程體系,對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了嘗試,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我校原來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內容比較簡單。實驗內容主要包括一些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術:如植物DNA和質粒DNA的提取、RNA分離純化、DNA酶切鑒定及重組、PCR擴增技術、感受態細胞制備、目的基因連接與轉化等等。這些單項實驗彼此間缺乏內在聯系,學生往往會在認真做好了實驗,并得到理想的實驗結果后,反過來請教老師這個實驗的用途是什么。可見由于實驗內容之間存在的不連貫性,學生就可能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中的核心問題。后續課程效果調查表明,雖然研究生抱著很大的熱情和期待認真地學完該課程,但實驗結束后,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印象模糊,到實驗室進行后續的科研工作時,還是感到無所適從、無處下手。即實驗的效果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此外,由于受實驗課時和經費的影響,傳統教學中任課教師會在實驗前為學生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如試劑配制、儀器調試,甚至把藥品分裝成小份分發到每個小組。這種做法嚴重地限制了學生上課學習的積極性。由于研究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在實驗前沒有做充分準備的預習,產生的后果是實驗結果出來后,學生不知如何分析,實驗中出現的問題也不知如何解決。這種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不利于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實驗教學的目標不僅要傳承課堂所學的知識及增強實驗技能的訓練,更要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科研技能和創新能力。為了使研究生真正得到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的鍛煉,有必要對現有的實驗教學體系進行改革,以便真正達到培養研究生的目的。

二、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

1.實驗內容的改革。教學體系主要體現在要以科研的理念教育學生,即在教學中首先提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可以用哪些方法和實驗技術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在學生學會了實驗技術后,往往會迷惑這些技術可以解決什么問題。基于上述問題,我們教學改革的出發點為注意結合研究生教學以及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特點,優化原來較為分散的教學內容,以實驗體系要求完整性、系統化、實用性為原則,在原有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工作基礎上,針對我校研究生科研工作的特點,對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體系與教學方法進行了改革的初步探索。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我們把改革后的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重點放在主要圍繞“綠色熒光蛋白(GFP)基因”展開,整個實驗內容包括原核生物細胞轉化、質粒DNA的分離純化、限制性內切酶對質粒DNA的酶切與瓊脂糖凝膠電泳鑒定、重組技術、PCR基因擴增、蛋白質電泳分離表達蛋白、蛋白質轉移技術、蛋白質分離純化技術等。這些實驗的內容不僅涵蓋了之前所開設的所有基礎驗證性實驗,而且其連貫性和綜合性大大提升。實驗方案初步確定后,老師和相關實驗室的研究生開始預作實驗,發現不適合的地方及時修改,經過反復實驗、討論,我們完成了綜合實驗方案。通過綜合設計性實驗的開設,不僅可以使學生強化課堂所學分子生物學的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牢固掌握相關的實驗技能和實驗手段,在注重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的同時,更要注重提高研究生對所學實驗技術的應用能力和分析實驗問題的能力。現在的整個實驗內容涵蓋了分子生物學的基本實驗技術,每個實驗之間都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改變了以前分子生物學實驗之間割裂無聯系的狀況。各項實驗相對獨立,但無論在邏輯上還是在時間上,前后都是緊密關聯的。

2.教學方式的改革。在教學方式上,我們做了如下工作:①在每次實驗前,老師都要應集中講解實驗原理,把基礎知識和實驗中要遇到的問題講解透徹,帶領學生仔細分析實驗步驟,并針對關鍵操作、技術難點或容易誤解之處進行詳解,有必要時進行演示,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實驗原理和技術,并要求學生重視實驗課程的預習。②為了保證實驗的連續性,實驗課集中在二周內完成;實驗課全天安排。由于有的分子實驗需要等待的時間較長,為了有效利用研究生的時間,實驗前我們合理安排實驗內容和時間,在開課前把實驗安排和進度告訴學生,使研究生可有效的利用時間。這種安排可使學生在操作時目標明確,也因其與科研的節奏和氣氛相符,而使學生體驗到科研的樂趣而對未來的科研工作產生了向往。③我系的研究生從入學開始就參加了課題組相關實驗技能的培訓。在實驗技能上優于其他專業選課的學生。根據這一優勢條件,我們每年都要安排2~3名學生參加到實驗教學中來,研究生參與實驗教學的好處為:一是學生之間更便于交流;二是同時提高了我專業學生的實驗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能,提高了研究生的綜合素質,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④由于其獨特的優勢,多媒體教學在理論教學中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教學工具,而在實驗教學中的優勢卻因條件所限制。自2005年起,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實驗中心開始為各個實驗室安裝多媒體系統。經過幾年的實踐證明,實驗課程采用多媒體網絡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利用了教學課時,拓寬了實驗教學的知識面,提高了實驗教學效果,得到了師生的一致認可。使用多媒體實驗課件后,我們可以將復雜的實驗原理以生動的圖像加以簡練的文字表達出來,可以很便捷地控制實驗過程和時間,便于與學生課堂交流,取得了很好的實驗效果。在課堂上,我們經常引導學生到網上檢索實驗中的問題,進一步引申在科研中如何利用網站尋找解決實驗問題的方法,幫助研究生提高在科研中檢索文獻的能力,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這種實驗方式可以提高研究生解決科研中出現問題的能力,為進入實驗室進行科研研究做好技術上和心理上的準備。在授課過程中,老師要經常有針對性地提出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方法。

雖然在分子生物學實驗改革中,我們經過摸索探討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對于大幅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的目標仍存在很大差距,這就要求我們實驗課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總結和思考,本著作為教師培養學生的高度責任感,把培養學生作為我們首要的任務,就能將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不斷得以完善。

參考文獻:

[1]劉靜,胡維新,羅志勇.開設碩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課程的幾點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6,8(4):419-420.

[2]彭緒蘭.改革實驗教學培養創新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2002,(6):17-19.

[3]魯保富,鄭春龍.實驗體系與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5,(6):107-109.

[4]王玲,秦永燕.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4):101-102.

[5]張艷,何鳳田.開放式實驗教學在七年制分子生物學實驗課中的應用[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3,5(3):283-284.

[6]柏素花.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討[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8):110-111.

[7]張棟,閆峻,王惠珍,等.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實驗室科學,2006,(6):28-29.

[8]楊清玲,陳昌杰,連超群,等.本科生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實踐和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7,9(1):44-4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拜城县| 罗平县| 平遥县| 宣威市| 肥城市| 根河市| 高青县| 浦北县| 平凉市| 连南| 哈巴河县| 盱眙县| 通化市| 杭州市| 龙海市| 诸城市| 台山市| 新乡市| 从化市| 嘉禾县| 汝城县| 静海县| 太谷县| 海兴县| 古浪县| 简阳市| 临湘市| 聊城市| 利辛县| 沙河市| 阜康市| 浏阳市| 明水县| 奎屯市| 丰城市| 潞城市| 吕梁市| 瓮安县| 丰城市| 盐津县| 东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