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農業技術創新理論

農業技術創新理論

時間:2023-12-01 18:02:0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業技術創新理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農業技術創新理論

第1篇

關鍵詞:農業技術創新;農業現代化;格蘭杰檢驗

中圖分類號:F303.2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5-3207-04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U Gui-hong1,FU Xin-hong2

(1. Economy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Jilin 132101, Jilin,China;

2. Economy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an 625014, Sichuan,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ime series data(1985~2007),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yed a vital rol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improvement; People's better living standard and ecological improvement, in turn, boost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guarantee the benign cycl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technology progress orientate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road,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couragement mechanism of new technology extens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granger causality

農業技術創新是一個經濟、技術和社會的概念,而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性、時代性和綜合性的概念。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現代化應存在互動發展的關系:一方面,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離不開農業技術創新的保障和支持――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需要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管理方法管理農業,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素質,建立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生產體系。另一方面,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又為農業技術創新提供了研發投入的保障和成果轉化的平臺。本文運用實證方法來驗證這種關系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義。

1文獻回顧

目前,我國學者已對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現代化進行了大量研究。董曉亮等[1]分析了WTO框架下我國農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黃鋼等[2]指出,提升我國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路徑是實施農業科技價值鏈創新管理,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姜鑫[3]對速水-拉坦理論進行實證檢驗,結果顯示,我國農業技術進步應該以生物和化學技術進步為側重點,通過農業技術變革推進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宋磊等[4]對農民收入和農業現代化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指出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影響農民收入的增長,農民收入的增長也明顯影響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兩者互為因果關系,存在著動態均衡關系;宋燕平等[5]利用實證分析了農民素質與農業技術創新的關系,指出農民受教育程度與產出效益成正比,農民的素質與農業技術的擴散關系密切,我國農民素質低制約了農業技術創新;李錄堂等[6]探討了農業生產率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邏輯關系;鄭林[7]從現代化的視角提出農業技術創新體系三元結構理論,并用它分析近代中國農業科技發展與社會政治經濟變遷之間的關系。翟虎渠[8]提出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重點應實現從資源依賴型向技術驅動型的根本轉變。鑒于農業技術創新在建設現代農業的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運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模型對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

2研究假說與理論模型

2.1研究假說

農業技術創新和農業現代化并非兩個完全獨立的體系,而是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經濟活動過程。下面提出兩種假說。假說一:農業技術創新程度影響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和水平。假定農業技術創新程度越高,范圍越廣,越能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假說二: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高低影響農業技術創新的程度。假定農業現代化水平越高,越能促進農業技術的創新。

2.2理論模型

本文將用生產、生活和生態3個層面5個指標來反映農業現代化水平。本文的基本模型設定如下:Y=F(X)。其中Y為農業現代化指標,X為農業科技創新指標。

3實證研究

3.1數據來源與指標選取

本研究采用1985~2007年全國總指標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如無特別說明,本研究所使用的數據均來自1986~2008年《中國農業統計年鑒》及1985~2007年《國家知識產權局統計年報》。考慮到數據的均衡性,本研究所選取的指標均為產出指標。由于目前國內學者并未對農業技術創新和農業現代化形成統一的指標體系,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數據的可獲得性,本研究采用國家知識產權局IPC大類的分類統計表中的A01類(農林牧漁)的國內發明、實用新型專利授權數指標(ZL)作為農業技術創新指標。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性和綜合性的概念,如果用單一指標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有違科學性原則,本研究基于生產、生活和生態3個層面,選取人均糧食產量(LS)、人均肉蛋奶產量(XQ)、農村人均純收入(CSR)、森林覆蓋率(FGL)和自然災害成災率(CZL)5個指標反映農業現代化水平。其中生產層面通過人均糧食產量和人均肉蛋奶產量兩個指標反映;生活層面通過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指標反映;而生態層面通過森林覆蓋率和自然災害成災率指標反映。

人均糧食產量(LS):是指全國總人口平均占有的稻谷、小麥、玉米、高粱、粟及薯類和豆類的產量。人均糧食產量能更真實地反映農業生產的水平。

人均肉蛋奶產量(XQ):是指富裕的生活離不開肉蛋奶的消費,因此該指標也反映農業生產的水平。

農民人均純收入(CSR):指的是按農村人口平均的,農村居民當年從各個來源渠道獲得的總收入相應地扣除獲得收入所發生的費用后的收入。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為消除通貨膨脹因素影響,將農村居民純收入按1985年不變價格計算指數,用P表示。具體如表1所示。

森林覆蓋率(FGL):森林覆蓋率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面積占土地面積的百分比,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面積占有情況或森林資源豐富程度及實現綠化程度的指標,又是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依據之一。

自然災害成災率(CZL):用成災面積占受災面積的比重來表示。若該指標是負向指標,則指標值越高,說明生態環境越差,越影響到農業現代化的水平。

3.2單位根檢驗

為了消除趨勢影響,將所有指標取對數,分別表示為LNZL、LNLS、LNXQ、LNSR、LNFGL和LNCZL[9,10]。從圖1趨勢來看,反映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指標LNLS、LNXQ、LNSR、LNCZL、LNFGL與農業技術創新指標LNZL之間并未呈現出明顯的平穩趨勢,需要用單位根檢驗法來確定它們的平穩性。

本文采用Dickey-Fuller的ADF檢驗方法,對LNZL、LNLS、LNXQ、LNSR、LNFGL、LNCZL及其差分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如表2。

由表2可知,雖然時間序列變量LNZL、LNLS、LNXQ、LNSR、LNFGL、LNCZL是非平穩的,但其差分變量DLNZL(1)、DLNLS(2)、DLNXQ(2)、DLNSR(2)、DLNFGL(2)和DLNCZL(2)是平穩序列。

3.3協整檢驗

本文運用Johansen協整檢驗法對1985~2007年我國農業現代化各指標和農業技術創新指標的協整關系進行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表3結果表明,在5%的顯著水平下,5組數據的第一行均顯示似然比統計量大于5%的臨界值,表明第一種假設不成立,即存在協整關系。從第二行可以看出,似然比統計量均小于5%的臨界值,表明在5%的顯著水平下原假設成立,即有一個協整關系。

3.4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該研究采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法,對我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業技術創新的因果關系進行檢驗,結果見表4。表4表明,LNZL是LNCZL和LNLS的格蘭杰原因;LNFGL和LNSR是LNZL的格蘭杰原因;而LNXQ與LNZL之間互不影響,不存在因果關系。

實證結果分析:①由于自然災害成災率是個負向指標,LNZL是LNCZL的格蘭杰原因表明,加強農業技術創新可降低自然災害的發生,或者說較高的自然災害成災率是由于農業技術創新水平較低所致。另一方面,LNZL是LNLS的格蘭杰原因表明,農業技術創新可以通過改良種質資源、改進栽培技術、提高單產等途徑促進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②LNSR是LNZL的格蘭杰原因表明,農民收入水平提高可以鼓勵其購買優質良種和獲得先進的種植技術,而LNFGL是LNZL的格蘭杰原因表明,森林覆蓋率的提高可以改善生態環境,從而促進先進技術的應用和擴散。③LNXQ與LNZL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

4結論及政策性建議

通過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結論:第一,加強農業技術創新可以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主要表現在農業技術創新對生產和生態具有促進作用。第二,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可以促進農業技術創新,主要通過生活和生態兩個方面表現。第三,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現代化之間存在著良性的互動關系。

結合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措施:第一,加大研發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的力度,開發適合中國特色發展階段的實用技術,盡快把農業現代化建設轉移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上來。第二,發展低碳經濟,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農業,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第三,建立農業新技術供給者、需求者以及應用新技術的農產品價值的實現者之間共同利益的紐帶,創造各種條件激發農民對新技術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董曉亮,周玉芝,王英賓.WTO框架下我國農業技術創新問題的思考[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4(6):73-74.

[2] 黃鋼,李穎,王玲,等.科技價值鏈創新是提升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力的關鍵路徑[J].農業科技管理,2007(12):1-4,26.

[3] 姜鑫.農業技術創新的速水-拉坦模型及在中國農業發展中的實證檢驗[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1):3408-3411.

[4] 宋磊,王青,薛繼亮.農民收入和農業現代化的動態均衡分析[J].商業時代,2009(10):12,19.

[5] 宋燕平,欒敬東.農民素質與農業技術創新關系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4):52-53.

[6] 李錄堂,薛繼亮.我國農業生產率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1):15-19.

[7] 鄭林.現代化與三元結構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中國近代農業技術創新與需求初探[J].中國農史,2004(3):37-45.

[8] 翟虎渠.科技創新與現代農業[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第2篇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時空分布極不均衡的國家,干旱缺水問題相當嚴重,水安全狀況日趨嚴峻。目前,正常年份中國年缺水量500多億立方米,我國水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尚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農業是用水大戶,缺水已成為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首要制約因素,農業節水至關重要,節水農業技術的推廣,關系到農業生產、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現今,我國的節水農業發展的關鍵不是缺乏科技成果,而是科技推廣滯后,節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下。在技術儲備相對完善的條件下,節水農業技術擴散效率低下的原因是什么?農戶作為新技術的最終接受者,為什么對節水技術表現出消極的態度?影響農村節水技術推廣應用的因素是什么?對以上問題國內外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二、節水農業技術推廣研究綜述

“推廣工作是一個把有用信息傳遞給人們(傳播過程),然后幫助這些人獲得必要的知識、技能和正確的觀點,以便有效地利用這些信息或技術(教育過程)的一種過程。”依據推廣的涵義,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首先需研究節水技術創新的擴散,要依據擴散規律研究如何干預擴散,哪些因素影響擴散,如何克服不利因素影響,使節水農業技術擴散向著獲得較高技術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方向發展。其次,應認真研究農戶行為及其改變規律,農戶是市場經濟農業生產經營的微觀主體,應明晰農戶行為及其改變的規律,了解農戶的技術需求,使傳遞的節水農業創新成果與農民的需求層次相對接,并采取措施激發農民的學習興趣,促使其改變態度,轉變行為,采納創新,實現依靠科技發展改變農戶自身與群體的目的。所以,節水農業技術推廣的研究集中于兩個方面:(1)宏觀層次上的節水農業技術擴散研究(2)微觀層面上經濟主體的節水技術采用研究。本文從節水技術擴散和農戶采納節水技術行為兩個視角,分別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進行綜述。

(一)節水農業技術擴散的研究綜述

1.節水農業技術擴散的理論研究。節水農業技術擴散是以技術創新擴散的理論為基礎,主要以技術擴散的規律性研究為主。一項具體的高新技術,從采用到衰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采用新技術的人數隨時間變化呈正態分布,將接受者的人數累加,在時間趨勢上就呈現一條S型曲線,節水農業技術的擴散是一項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擴散的過程。因此,節水農業技術擴散規律也應遵循高新技術擴散規律。格里列希斯(1957)考察不同信息傳遞機制下農業技術采用率的時間規律,提出“傳染病模型”,指出一些創新之所以比其他創新擴散的快,是由于這些創新本身的特性(相對優勢、相容性、復雜程度、可試驗性、可觀察性)使得他們被“感染”的概率較高。而羅杰斯(1995)的創新擴散理論研究指出只有創新者率先采用新技術,其他人看到由新技術產生的收益后將會自動傳播,由此提出“進步農民策略”理論,即技術推廣人員應主要將新技術傳授給進步的農民。奈爾斯•羅林(1998)針對創新擴散理論中的不完善因素:人口群體在心理特征、獲得信息能力和資源等的不一致性、散播過程的信息失實以及先采用者和晚采用者的不同報酬等,則提出了“目標群體策略”理論。另外,農業科技成果供求理論、公共產品理論、農業發展的誘致技術變遷理論、內源發展理論等相關理論的發展為節水農業技術擴散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

2.節水農業技術擴散的影響因素的研究。在實證方面,學者對節水農業技術擴散的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技術擴散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評價,尋找出主要的影響因素。例如:哈格斯特朗(1967)認為,信息在空間上的“有效流動”是決定技術擴散的最重要因素。格里列希斯(1971)對歷史創新擴散的“S”形增長曲線分析,指出“S”形增長曲線由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決定。Caswell(1985)、Dinar等(1992)、XimingCa(i2004)、MariaMaucer(2005)對節水農業技術選擇的影響因素研究表明:節水模式的節水程度、市場網絡、水價、農戶收入水平、風險偏好、政府補貼等因素對節水技術的擴散有顯著影響。而Green(1996)的定量研究表明,水價并不是影響現代灌溉技術擴散的主要因素,作物特性、耕地特性和是否使用地表水等因素對現代灌溉技術的擴散有顯著影響。楊旭(2005)運用Logit模型以及層次分析法研究指出,在我國的節水農業推廣擴散過程中,會受到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狀況,農戶自身,節水技術,政府行為五個主要影響因素。在對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擴散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分析,國亮(2011)將其歸納為擴散源、被擴散的節水灌溉技術、擴散技術采用者三方面的影響因素。

3.節水農業技術有效需求與有效供給研究。近年來,國內學者重視解決我國節水技術擴散存在的技術有效需求與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朱希剛(1999)、顧煥章(1997)、韓洪云(2001)、衛明鳳(2005)等學者研究表明,由于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推廣經費來源無充分的保障、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素質偏低等因素,以及我國農業教育、科研、推廣的環節不能有效銜接,農業部門比較利益低,導致農業的投入不足,引起對技術需求不足;而我國長期以來自上而下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導致了農戶技術需求與科研人員及技術推廣人員對技術供給的認識脫節;由于節水灌溉工程需要較多的資金投入,遠遠超過單個農戶的承受能力,且節水公益性強,保密性差,造成中國目前節水技術研究投入不足,技術推廣率低。即農業技術存在著有效需求與有效供給不協調的矛盾,而節水農業技術的矛盾體現尤為突出。對于解決此矛盾,黃季餛(2000)、朱希剛(2002)、衛明鳳(2005)等學者建議應當加強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土地經營規模、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并且應當從降低采用新技術的風險、提高新技術的經濟效益入手,重點在于完善我國的農業科研機制,提供農民真正需要的技術創新。

4.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及擴散機制研究。現有的研究表明,我國農業技術擴散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體制的而非技術的,加快我國農業技術擴散,促進農業技術進步的關鍵在于體制的改革與完善。對技術擴散機制有代表性的系統研究有:朱李鳴提了技術創新擴散引導機制,他認為,引導機制是由技術擴散動力機制、溝通機制和激勵機制組成的自動系統;傅家驥(1992)指出,技術創新擴散機制由供求機制、計劃機制、中介機制、激勵機制以及競爭機制所組成,他認為,在擴散過程中,這五種機制同時發揮作用,它們的合力決定著擴散的模式;武春友(1997)提出了技術創新擴散動力機制,他認為技術創新擴散的動力由推動力和牽引力合成,二者共同作用,推動著技術創新成果的擴散。我國應建立一個明確分工、充分競爭的農技推廣創新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應建立以農業科技創新為核心,以農業高校、科研院所為主體,以解決影響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為主攻方向,以提升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為目標的科技服務推廣體系(黃季焜、胡瑞法等,2000;沈宏、王東升,2004)。節水農業技術推廣及其效益發揮的基本前提是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農業生產資料的市場化流通體制,高素質的農業生產者、經營者和勞動者以及農民的組織化,樓豫紅(2003)、龔宇,王璞(2005)等研究指出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問題的根源是利益的分配與不滿足問題;培育市場需求、加強政府調控管理及監督職能、水價調控手段、因地制宜選擇節水技術、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等是建立協調的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必要措施。

(二)農戶采納節水技術行為的研究綜述

1.建立模型對農戶采納節水技術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建立以效用和預期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農戶采納新技術行為模型,從理論上對影響農戶采納行為的因素進行定性分析。如:Carey等(2002)考慮水價格和水市場等未來干旱程度的隨機性和經濟激勵因素的不確定性,建立灌溉技術采納的隨機動態模型,指出農戶只有在預期的水市場交易收益大于交易成本時,才會采納節水灌溉技術。XimingCai等(2004)運用二階段隨機程序模型SPM,提供了一個分析平衡化有利情況下農戶最大化預期利潤和不利情況下最小化利潤損失風險的模式;考慮了未來水文狀況(不確定因素)對灌溉技術采納的影響并證明其影響顯著。Dridi等(2005)研究了在農戶和用水管理之間存在不對稱信息時,水資源分配和灌溉技術采納的激勵機制模型,研究指出逆向選擇降低了現代化節水灌溉技術被采納的程度;盡管在不對稱信息下存在逆向選擇,農戶仍有進行水交易的激勵,二次分配提高了水資源的分配效率并引致附加的采納現代化灌溉技術的需求。國內學者的模型研究中,黃季焜(1994)在生產函數中加入技術決策轉換變量,構造了一個受技術采用預期影響的投入產出模型。汪三貴(1996)、孔祥智(2004)對模型進行改進,引入信息變量、風險變量、機會成本、政策變量等,來分析在特定約束條件下農戶的技術采用過程。此類模型不考慮時期因素,屬于靜態模型的范疇,可通過引入經驗變量對模型進行動態化轉換(林毅夫,2008)。刑美華(2009)用多元選擇模型中的排序選擇模型對變量進行回歸分析,來判斷特征因素對技術采用的影響。在對于農戶技術采用決策分析時,現有研究主要運用博弈的方法,韓青(2005)運用“囚徒困境理論”分析得知有效的激勵機制可以增加農戶選擇先進節水技術的預期,激勵農戶采用灌溉技術。方蘭(2006)采用GAMS方法建立了一個空間水資源模型,通過對模型的優化尋求項目區最優的水資源配置、管理和個體農戶對灌溉技術的選擇。

2.實地調查農戶采用節水技術行為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研究者分別從創新精神、資源稟賦和資源獲得的公平性、技術的適用性等角度對影響農戶接受節水技術的因素進行實證研究,通過實地調查數據的分析,找出影響農戶技術采納的因素以及影響強度。Feder(1985)、AtanuSaha(1994)、Bonabana(1998)、MariaMaucer(2005)、Ervin等(1982)、劉紅梅(2008)、謝西玲(2008)、蔣曉茹(2009)等的研究證明了農戶年齡、教育因素、農戶經濟狀況等自身特征是影響農戶采用和學習農業技術的重要因素,它影響了農戶的風險承擔能力、資金使用分配決策等。而AtanuSaha(1994)、Green(1996)、MadhuKhanna(2001)、孔祥智等(2004)、林毅夫(2008)指出土地經營規模、作物特性、耕地特性和是否采納地表水等外部環境因素對現代技術的使用有顯著影響。Schuck等(2005)研究干旱程度對農戶節水灌溉技術選擇的影響;干旱程度顯著影響農戶采納更有效的噴灌技術。此外,Negatu(1999),MariaMaucer(2005)研究指出,農戶的信息渠道、信息水平和主觀風險因素是影響農戶采用和學習節水灌溉技術的重要因素。韓洪云(2000)、于法穩(2005)、王克強(2006)、雷波(2008)等均指出:農業水價改革是調節農戶灌溉行為,促進農業節水實現的重要經濟手段,農業水價改革能有效促進農業節水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李艷(2005)、江煜(2008)從博弈論的角度分析得水價的提高激勵了節水灌溉技術的采納。韓青(2004)、劉宇(2009)、劉曉敏(2010)、李佳怡(2010)建立影響農戶參與節水灌溉技術因素的Logit模型或者Tobit模型,實證研究得出:水資源短缺程度、農業水價、政府扶持與否、信息便捷度以及農戶的風險意識均會影響農戶灌溉技術的選擇。謝西玲(2008)研究指出,農戶對節水灌溉技術的需求大,但節水灌溉技術供給呈現多元化格局;那些具有強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應屬于公共產品的節水灌溉供給,不能滿足農戶的需求;農戶采納節水灌溉技術呈現出現代灌溉和傳統灌溉并存、技術采納地域化、農戶主動性兩級化的特點。于素花(2001)研究指出,采納某項節水技術的節水效益回報必須大于該項技術的年金成本,且兩者差異越大,表明該項技術推廣的可能性越大。由于技術采納過程中的外部性,農戶在自利基礎上的微觀選擇并不會導致社會最優的宏觀行為;政府必須要扶持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以充分發揮其在重塑農戶行為動機和實現社會最優采納水平中的連接作用,引導農戶的微觀選擇,實現社會最優的宏觀行為(李圣軍,2008)。已有研究大致認為經濟因素、自然環境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和制度因素等影響灌溉技術的采用。

三、研究述評與展望

(一)節水農業技術推廣研究述評

1.研究視角方面。國內外學者研究多以經濟學、公共管理學以及相關農業技術學科入手;研究多以節水農業技術擴散規律和農戶的經濟理性為分析切入點;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們對節水農業技術的空間擴散、對農民進行長期的跟蹤研究和連續時間演變的農戶行為視角下的研究逐步重視并發展迅速。

2.研究方法方面。國外學者研究重視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并行;國內研究以實證研究為主,分析研究中理論建構較薄弱。定量研究方法上,大量研究主要采用統計方法、線性方法、Logit模型、Tobit模型等分析方法,而部分研究已經開始重視運用SPM模型、博弈模型、實物期權投資模型、期限分析等更為復雜的分析方法。對于調查對象和方法的選擇,以一次性調研所形成的事后分析為主,但近年來,學者們已逐漸重視案例式的過程研究,即通過案例和試驗的模式來考察一項節水技術從推廣設計到采用行為,再到技術影響后果的整個過程研究。

3.研究內容方面。國外研究已形成系統的理論框架,研究內容中重視研究的實用性、操作性。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國外理論與方法的推介、擴散的影響因素、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進、農戶對節水農業技術的選擇等方面。研究內容比較集中,有助于對中國具體國情下的節水農業技術推廣問題清晰認識和有效解決。綜上,在借鑒國外經驗、結合本國具體國情的基礎上,國內學者對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進行了諸多領域的探索,發展迅速成果顯著。未來國內研究應更加重視理論研究,進一步加強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結合,在研究方法上,可運用SPM模型、博弈模型、實物期權投資模型、期限分析等一些復雜的分析方法,同時,應加強案例式的過程研究,注重研究的系統性、實用性及操作性。

第3篇

關鍵詞:農業;產業集聚;合作創新;創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F3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04-0783-04

在日益復雜和快變的環境下,合作創新已成為發達國家新的技術創新組織形式,成為提高創新能力和實現科技資源有效利用的有效途徑[1]。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產業集聚已成為趨勢[2]。農業產業集聚吸引了涉農高校、科研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等農業創新主體匯集,它們之間能否利用各自優勢合作創新,如何進行合作創新?

以合作創新為主題,已有文獻從產業集聚和企業集群的視角進行了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結論。第一,集群內合作創新增加了創新效率。Schmitz[3]提出了“集體效率”,他認為集群內企業之間的合作將產生集體效率。Elenkov等[4]的實證分析表明,集群內企業的相互學習與其突破性的產品創新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即產業集群內的信息共享有助于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李京文等[5]認為,合作創新為企業間的知識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平臺,在創新過程中的知識溢出為企業核心能力的發展提供了幫助。第二,產業集群降低了交易成本,降低了風險,獲取隱性知識,從而有利于合作創新。Porter[6]指出,產業集群中有聯系的企業、政府、大學長期合作,可以促進知識和技術的轉移和擴散,降低企業的創新成本,有利于企業創新。Lissoni[7]強調了隱性知識在創新中的作用,而產業集聚作為一種制度安排,為集群內企業形成穩定、持久的合作關系提高了制度保障。產業集聚有利于克服企業合作創新中的機會主義和提高信息的對稱性,降低了企業合作創新的成本[8]。范如國等[9]J為,參與合作創新的企業利用集群創新網絡內的資源云,通過較少的資本投入,可以帶來企業技術水平的改進。周F[10]認為,通過合作創新,可以共享資源,降低創新過程中的風險和成本。蔡猷花等[11]的研究結果表明,在鏈式產業集群環境下,企業的知識整合能力、合作風險系數、知識創造系數與創新合作意愿度負相關,共享知識中互補性知識比例與創新合作意愿度正相關。

以上研究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還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農業產業集聚與合作創新的研究不足。現有研究主要從非農產業集聚的視角研究合作創新。相對而言,農業部門的進入門檻較低,農業經營主體更為分散,所以研究它們之間的合作創新效應很有意義。二是對農業合作創新的研究不盡全面。現有研究主要從交易成本角度分析,認為產業集聚可以促進合作創新,只是回答了“為什么會發生”,而未回答“如何推動合作創新”。基于此,本研究擬從農業產業集聚的視角,研究農業合作創新的機理,并構建農業合作創新模式。

1 產業集聚對農業合作創新的影響機理

簡便起見,假定有一個合作項目,存在兩個類型的人,一類為技術供方i,一類為需方j。該項目成功的概率P決定于該技術固有的成功概率p(p>0)和各方的努力程度?琢(0

E(Ui)=[p+(1-p)?琢i]Yi-Ci-Aie■ (1)

其一階條件為

■=(1-p)Yi-■e■=0

?琢i=?茁ln■?茁(2)

從需方看,產出取決于該項目的技術含量T,Yj=BT?酌,其期望效用為:

E(Uj)=[p+(1-p)?琢j]BT?酌-Cj-Aje■ (3)

對式(3)求導得式(4):

■=(1-p)BT?酌-■e■ (4)

由式(2)、(4)可看出,供需雙方努力程度都與集聚度正相關。隨著集聚度的提高,雙方努力程度都在增加,合作成功的概率也越大。式(4)還說明,技術含量越高,需方的努力程度越大。也就是說,雙方在選擇時,技術供方會優先選擇相關產業集聚度高的合作伙伴,而技術需方會優先選擇技術高的合作伙伴,此時雙方都彼此“達成愿望”。

開展高水平的技術合作,是合作創新的內在要求。相比而言,農業創新的外部性更大,更需要不同主體間的合作與配合。農業產業集聚促進了集聚區的內外技術合作,其內在機制在于,農業產業集聚降低了技術交易成本,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產業集聚區內的參與方有更多的選擇,此時技術交易成本就是一種篩選機制。

2 產業集聚中農業合作創新模式構建

合作創新主要是集聚區內各創新主體之間專業化分工與合作。農業高校具有理論研究的優勢,重點研究基礎性、前瞻性的關鍵性技術;科研機構有著專業化的科研隊伍,重點研究專業性的創新性技術和高科技含量的升級換代產品;而應用性的研究主要由農業企業來做。通過基礎性研究帶動專業性和應用性研究,通過應用性研究拓展基礎性研究和專業性研究。因此,農業合作創新模式應有以下三種。

2.1 農業技術協同創新模式

農業技術協同創新模式(圖1)是由農業高校牽頭,以農業基礎性、前瞻性技術創新為導向,通過農業高校、科研院所、農業企業等單位的合作,成為農業關鍵性技術研發中心。

農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的主體由農業高校、科研院所、農業企業組成。在該模式下,農業高校、科研院所、農業企業在保持自身相對獨立性的同時,它們之間又相互合作,在政府、農業科技服務機構等組織的推動和支持下組成“農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這一混合創新組織,使得農業知識、技術、信息、資源等不斷集聚并迅速擴散,有效降低了農業技術創新和技術轉化的交易成本,從而實現協同創新。

農業高校具有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和農業基礎研究的優勢,在農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一方面培養和集聚農業科技人才,協同農業創新資源;另一方面圍繞農業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確定研究方向,為農業新技術的開發、擴散和應用奠定基礎。同時,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企業也是農業技術協同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企業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在關鍵性技術研究的基礎上重點開發專項農業技術和實用技術,并將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和相關的信息反饋到農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為關鍵性技術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努力把農業協同創新的技術優勢轉化為行業競爭優勢。農業企業特別是大型龍頭企業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有能力為農業關鍵性技術的研發提供一定的經費,還可為農業關鍵技術的試驗與實施提供場所,并因其在行業內的重要影響力而有助于新技術的推廣。

政府、科技服務和金融機構是該模式運行的支持保障。農業基礎性研究的比較利益相對較低,風險較大,而且公共品屬性更強,因此決定了政府成為研發經費的主要提供者。政府可以通過減免稅收、設立專項資金、提供公共風險資本等方式支持農業技術協同創新。還可以通過制訂政策,持續和穩定農業技術創新支持政策,可以通過完善技術協議、知識產權等法律手段維護協同各方的權益,保障農業技術協同創新的順利進行。科技服務為農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提供配套設施和服務,如協調合作方的關系,解決創新過程中的各種問題以及組織評審、定期開展階段性評估、公平分配創新成果等。金融機構可以為農業技術研究提供一定的經費籌措渠道等。

2.2 農業科技示范模式

農業科技示范模式(圖2)由科研院所牽頭,以專業性技術如產品更新、技術升級為導向,通過科研院所、r業高校、農業企業等單位的合作,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農業技術示范是農業技術推廣前的關鍵環節。通過示范,一方面可以檢驗農業技術的穩定性和適用性;另一方面可以產生很強的示范效應和擴散效應,從而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程。

農業科研院所具有專業化的科研隊伍、科研機構和豐裕的科研基地,在組建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所以,這種模式一般以科研院所為主導、農業高校和農業企業參與的模式運行。一是利用科研院所自身及其分支機構的科研基礎,整合農業創新資源,建立農業技術示范基地。二是通過與農業高校、農業企業合作,打破科研院所內部與外部相互封閉的體制壁壘,激活人才、資源等創新要素潛能[12],進一步拓展農業技術示范基地。如在示范基地中建立研究中心和農業技術中試基地,一方面充分利用農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礎科研優勢,開發農業關鍵共性技術;另一方面發揮企業的市場優勢,對農業技術成果進行熟化處理或產業化檢驗。

該模式運行的支持保障主要包括科技服務、政府、金融機構。農業技術的培訓、咨詢、技術中介等服務,是發揮農業技術示范效應的關鍵環節。通過多種形式科技服務可以明確各方合作目標、權利及義務,促進資源、技術和管理要素的緊密結合,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和協調各方的積極性。政府可以發揮一定的引導作用,并給予一定的經濟支持和政策保護,如以農業科技示范項目或園區建設的形式,吸引科研院所、農業高校和企業集聚,為農業技術試驗、示范、推廣應用提供平臺。金融機構可以為農業技術示范提供必要的資金。

2.3 農業技術轉化模式

農業技術轉化模式(圖3)是由農業企業牽頭,以農業應用性技術創新為導向,通過農業企業、農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的合作,建立農業技術轉化中心。

企業與市場接觸更為充分,更能了解技術需求,從而誘導技術創新;其次,企業具有提供創新資金、設備的優勢;再次,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促使其盡快將技術轉化,運用于生產領域,有利于技術創新的擴散推廣。因此,該模式應充分發揮農業企業的主導作用,同時聯合農業高校、科研院所,通過注入資金、技術入股等方式,形成實體型的農業技術轉化中心。按照市場規律,以產權為紐帶,協同開發農業應用性技術并進行推廣轉化。此模式中,產學研三方是一個緊密聯合的利益共同體,共同投入、共同經營、共享利潤、共擔風險。實體內研究、開發、生產、營銷環節緊密相連,可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并迅速形成市場競爭力。

從支持保障看,該模式運行的關鍵在于建立健全的金融體系。農業技術創新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要使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必須完善金融體系,建立有效的風險投資機制,吸引社會資金建立風險投資公司。在農業應用性技術未轉化獲取效益之前,農業企業難以通過常態融資市場進行籌資,但風險投資恰好解決了這一難題。同時,科技服務、政府也是農業技術轉化的重要保障。科技服務主要包括農業技術轉化服務、技術投資服務、技術擴散服務等。政府通過優惠政策如稅收減免和補貼等來支持農業風險投資和農業技術研究。

3 結論與啟示

上述研究分析了農業產業集聚對合作創新的影響。其機理在于,農業產業集聚降低了技術交易成本,從而促進了高水平的技術合作。同時,分析了農業合作創新的三種模式即農業技術協同創新模式、農業科技成果示范模式和農業技術轉化模式。

合作創新包括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對內,主要是集聚區內各創新主體之間專業化分工與合作。高校利用理論研究的優勢,重點研究基礎性、前瞻性的技術;科研機構利用專業化的研究隊伍和機構,重點研究專業性的技術;而企業主要研究應用性的技術。對外,指集聚區內的創新主體與區外的相關機構和組織的合作交流。對外交流和合作是提升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對外合作,可以爭取有利的資源,正確把握科研的未來趨勢,提高科研競爭力。這就需要建立健全產業集聚區內的制度規范,促使各創新主體之間建立有效的利益共享機制和有效的信息反饋機制。

在合作創新中,特別是農業應用性技術,應充分發揮企業的主導地位。建立農業風險投資機制和合理的技術轉讓機制,充分發揮企業在合作創新中的作用,是合作創新的關鍵。

資源共享是合作創新的重要保障。利用區內的優勢資源和基礎條件,充分發揮各創新主體的比較優勢,通過合理的分工和有效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和浪費,實現科技資源的有效配置。加強集聚區內信息化建設,為合作創新提供便利的條件,是促進合作創新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陳 偉,周 文,郎益夫,等.產學研合作創新網絡結構和風險研究――以海洋能產業為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9):59-67.

[2] JELAVICH M. Manufacturing and rural economies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role of nondurable producers,labor costs and state taxes[J].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2001, 60(1):185-192.

[3] SCHMITZ H.From ascribed to earned trust in exporting cluster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1):139-150.

[4] ELENKOV D S,JUDGE W,WRIGHT P. Strategic leadership and executive innovation influence:an international multi-cluster comparative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2005,26(7):665-682.

[5] 李京文,任 伶.通過合作創新提升企業核心能力的模式研究[J].經濟縱橫,2009(4):102-104.

[6] 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6):77-90.

[7] LISSONI F. Knowledge codification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the case of Brescia mechanical cluster[J].Research Policy,2001(30):1479-1500.

[8] 曹休,戴 振.產業集聚環境中的企業合作創新行為分析[J].經濟地理,2009(8):1323-1327.

[9] 范如國,李 星.產業集群內多企業動態合作創新博弈分析[J].學習與實踐,2011(12):35-43.

[10] 周 F.基于最后通牒博弈的產業集群合作創新演化分析[J].求索,2013(1):23-26.

第4篇

一、生態學習觀概述

生態學習觀是以生態學為基礎的,而生態學又是基于生物學發展而來的,生態學認為,在大自然中,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相互依存而統一的整體,這種動態平衡的系統就是生態系統。環境的變化必然引起生物的各種要素發生變化,而生物必須不斷地調整自己,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生態環境,維持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這樣生物才能在自然而完整的生態系統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現代教育飛速發展的今天,各種學習理論不斷出現和發展,而生態學習理論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與其稱之為一種新的理論,不如稱之為一種觀念,一個從適應性、多元化和整合性的視角去觀察人類學習活動的學習觀念。因為其有著多元性、適應性和整合性等多種特征,所以界定其具體概念時,我們只能通過與其他學習理論的對比進行一定的分析。生態學習觀認為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習者不是被物質環境所制約的,而是與環境處于積極的交流狀態,學習者不是簡單地將信息進行汲取、存儲和傳播,而是對知識意義進行深入的構建,是知識再加工的一個過程,這些觀點是行為主義學習觀和信息加工理論所沒有的。這也是生態學習觀的特有觀點,并且生態學習觀不僅僅停留在社會文化理論的基礎上,而是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個體與共同體的相互影響和作用,它結合社會文化理論和個體認識論等多種要素,對人類的認知和學習活動作了比較完整和合理的解釋。

二、生態學習觀基礎上的農業技術教育

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我國的農業經濟也在改革的大潮中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我國的個體農業正在不斷轉變,現代農業正在不斷發展。然而飛速發展的現代農業與相對落后的農業教育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隨著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當前的農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我國的農業教育急需進行現代化、科學化的改革。我國現行的傳統農業教育是從微觀的角度去關注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主要從播種、田間管理、收貨等方面著手,從技術角度去進行教學,從而忽略了農業產業化的問題。因現代農業的發展開始涉及到諸如信息技術、生物科技、現代工程、農業氣象等多種領域,所以,現代農業人才不僅要有扎實的農業基礎知識,而且還要有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和技術創新思維,這樣才能全面與實用兼備,在扎實的農業知識基礎上向更廣闊的空間發展,不僅能對現代化的農業進行經營管理,促進農業產業化,而且還要能進行技術創新和開發,培訓農民,進行農業技術推廣。在農業高等院校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中,這些高素質人才應發揮其重要作用。農業高等院校應借鑒新的教學理論,在教學內容和方式方面都進行突破和發展,以促進現代農業教育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

我們應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去看待學習理論對教育活動的影響。學習現象是復雜多變的,而學習理論是多樣而不全面的,所以,我們無法確定地說哪一種理論就一定是正確的或者最好的,因為它們所反映的只是學習活動的某個側面或某一層面,所以無法全面解釋教學實踐。生態學習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相對全面和整體解釋學習過程的理論基礎。本文從生態學習觀的角度研究了學習模式與農業教育的關系。

第5篇

現代生態農業是在循環經濟發展下的低碳農業和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山東省根據經濟發展形勢實施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有利于實現當地的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隨著現代生態農業的不斷發展,山東省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發展經驗,但也出現了資源不足、人地矛盾、生產技術滯后、服務體系不健全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基于此種背景,對建設農村循環經濟下的山東省的代生態農業的發展進行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1、轉變發展觀念,完善建.設體系

第一,要加大現代生態農業宣傳,使山東省群眾尤其是農民能夠更好地認識生態農業。為此,要拓寬宣傳渠道,豐富宣傳形式,綜合使用電視、廣播、報紙等方式在山東省普及生態農業技術和環境資源保護方面的知識與法律法規,以便當地農民能夠轉變傳統觀念,樹立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意識,培養綠色消費和清潔生產等習慣[1]。第二,要建立科學發展觀念,加強理論整合與創新。例如,可以對社會學、環境學、生態學、經濟學以及農學等領域的理論知識與方法進行整合、創新,并綜合山東省農業科學技術的運用現狀進行優化、完善,以便構建的農業理論體系既順應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形勢,又符合山東省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情況,從而確保山東省能夠有序開展現代生態農業活動,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三,要積極學習國內外成功經驗,尤其要合理借鑒關于環境、資源保護和生態農業方面的法律法規。同時,在學習借鑒過程中要注意根據山東省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以免因理論脫離實際情況,產生消極作用,甚至妨礙生態農業建設。第四,要進一步完善農業核算體系,優化成本核算制度,并努力將我國制定的綠色GDP統計政策落到實處,加強自然資源的管理,采取積極措施建立系統、全面的經濟評價體系,促使生態農業朝著健康、可量化的方向發展。

2、重視環境保護,加快建設進程

第一,要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加強對生態農業建設的投入,逐步建立起與生態農業發展相匹配的政策體系。現代生態農業對物力、人力、財力以及科技力有著相對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快生態農業的建設進程,必須重視前期投入。山東省生態農業具有起點低、經濟效益薄弱、經營規模小且分散、發展層次低等特點,這都要求山東各級政府重視制約因素,通過學習優秀經驗結合當地情況,增強對生態農業建設的資金投入、政策扶持、以及相關工程建設等。第二,要重視機制的積極作用,通過建立并完善生態農業建設的激勵機制,促進當地企業、單位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生態農業建設工作中來,通過水土保護、植樹綠化等一系列的農業綜合開發行動,促進山東省生態農業建設的發展。第三,要加強對當地環境污染的控制,實現農業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逐步實現使用有機肥與無毒副作用的生物肥料,嚴格控制農藥、化肥等相關化學物的使用,從源頭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通過控制減少污染,加強生態防護林等體系的建設,控制山東省水土流失的現狀,并實現生態農業的健康可持續化發展。另外,要實現生態農業的標準化發展,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農業標準化體系,從而有效發揮標準化的積極作用,指導山東省生態農業朝著有序方向發展。

3、深化技術創新,夯實技術基礎

第一,要增強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支持,深化技術創新,不斷夯實生態農業技術基礎,促進山東省生態農業發展技術水平的全面提升。通過建立多種生態農業科技投資體系,為當地生態農業技術開發和推廣提供有效的經濟保障。同時,要建立有效的收益機制,實現技術創新與經濟效益的和諧發展。第二,傳統農業的優秀技術要加以改進與創新,促進傳統技術的有效利用與發展。山東省傳統農業發展基礎濃厚,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經驗,要對傳統農業進行有效的繼承發展。第三,要對生態農業技術進行有效推廣,豐富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渠道,建立全面的推廣體系,培養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人員,從而促進山東省生態農業技術成果利用率的提升[2]。

4、增強農民素質,構建多重模式

第一,要重視農民素質在生態農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不斷提升農民的文化技術素質,促進生態農業的長遠發展。通過職業技術培訓,加強農民文化技術修養的積累,促進山東省農民文化技術素質的全面有效提升。第二,要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指導農民進行科學飼養、科學施肥施藥,從而實現科學耕作,生態種植,促進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的發展,提升生態農業的技術成果轉化率。第三,要有效發揮山東省優秀的農業資源,提升資源利用率,構建生態農業發展的多重模式。首先,要不斷優化生態農業發展結構,調整山東省農業種植業結構,促進優質經濟作物的種植,發展多種方式經營。其次,要將水土保持與農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促進山東農業經濟結構的合理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生態農業的建設發展是協調山東省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山東省農村經濟長足發展的必然選擇。山東省有關部門和人員要不斷完善建設措施,轉變發展觀念,增強農民素質,重視當地環境保護,實現當地現代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6篇

從這個角度出發,農業科技集成是以節本降耗、優質高效為設計理念,有目的地選取相關技術、信息、資源、人才,通過優化配置進行資源整合和技術整合的動態過程,最終實現放大的集成效應[3]。如果對集成創新持廣義的理解,那么集成創新就不單單是技術方面的集成,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技術創新范疇,必然會出現多種形式的集成創新模式。

1.1戰略目標集成模式

農業新產品開發戰略是企業在一定的內外環境條件下,對農業新產品開發的指導思想、目標、方式及途徑的總體謀劃。集成在產品開發戰略層面上主要解決一個選擇問題,在一個共同發展戰略的基礎上進行戰略的組合和協調,為成功的產品開發提供有效的戰略保障。面向農業新產品開發的集成創新體系中的戰略集成包含企業創新與企業家精神的集成、技術創新戰略與企業經營戰略的集成、市場需求與技術方向的集成、對世界領先水平產品的戰略性技術的集成[5]。具體來說,就是要確保技術創新戰略與企業經營戰略的集成,即項目的選擇要體現戰略方向;項目本身與總體戰略結合緊密,即要把握技術方向與市場需求的一致性;整合先進技術,把握關鍵性、核心技術,在組合中應突出戰略的重點;對相關研發項目費用的分配反映各項目在戰略上優先權順序。

1.2產業技術集成模式

通過集成、推廣、應用良種良法,推行標準化、機械化生產技術、信息技術,從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轉移到集約、高效和安全的生產經營方式,形成合理的農業結構,形成種、養、加,糧、經、牧、漁等農業產業的合理比例,并加強重點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促進各種相關技術的有機融合,實現產業技術集聚,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我國現階段推進集成創新所采取的主要模式包括:一是種植、養殖技術等安全生產技術的綜合集成,如各種糧油作物、園藝作物優良品種的選用及配套的規模化、設施化生產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科學施肥技術、旱作農業技術、生物農藥技術等;各種優良畜禽品種選用、集約化健康養殖技術,飼料加工配置技術,畜禽病害防治技術等,從而實現農業的規模化、標準化、安全化生產。二是農產品加工業技術集成,如農產品儲藏保鮮及商品化包裝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等,從而構筑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鏈。三是生態農業技術集成,如“鴨稻共作”、“桑基(蔗基、果基、花基)魚塘”、“豬(禽)—沼—果—魚”等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立體農業技術的集成[3]。四是農業生產廢棄物、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技術集成,如沼氣發酵及綜合利用技術、有機肥生產及無害化技術、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等[6]。

1.3企業資源優化集成模式

除了企業圍繞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以獲取自主知識產權為目的的技術集成創新之外,還包括與其配套的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市場創新等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企業綜合創新體系[2]。具體為三種形式:一是基于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集成創新,發揮綜合技術優勢,把企業的各種技術及技術創新項目有機整合,從整體上優化技術資源并產生現代農業技術集成創新優勢;二是基于管理職能的集成創新,將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的管理職能集成起來,尤其是將企業的技術創新與經營戰略有機集成,提高管理效能;三是基于流程再造的企業整體集成創新,將企業的流程再造與企業資源計劃結合使用,實現先進的生產技術與有效組織管理的協同關聯,從整體上對企業的現代農業技術要素或資源進行優化重組,充分挖掘企業集成創新的整體潛能。

1.4企業協同網絡集成模式

企業之間組建以現代化信息技術為依托的協同價值鏈網絡,開展企業之間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充分發揮各個節點企業的核心專長與能力,使單個企業將自身的競爭優勢構建在他人競爭優勢綜合集成的基礎之上,實現不同企業之間資源與能力的互補。企業與供應商、用戶、其他同類型企業甚至競爭對手,建立戰略伙伴關系,以及以優勢互補和協同創新為目的的戰略聯盟,積極構筑農業企業集群,發揮集聚效應。

1.5區域組織宏觀集成模式

通過政府推動建立集成創新的網絡組織,促進各種組織之間(包括供應商、客戶、競爭者、大學、研究機構、金融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等)相互配合以及各種組織與外部環境之間(包括科學技術環境、市場環境、產業環境、制度環境、政府行為等)的有效耦合,實現集成要素、集成對象、集成平臺(創新載體)、集成支撐現代農業技術的目標[2]。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之間進行產、學、研密切合作,實現知識、技術、生產、市場等環節的有效集成。同一區域內不同創新執行主體之間通過多種方式的分工與協作,促進知識、技術、資源、信息的融通,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減少內耗,提高現代農業技術集成創新效率。

1.6科學管理集成模式

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斷深入,農業新產品開發作為一項重要的企業技術經濟活動,正發揮著愈來愈大的作用。新時代農業新產品研發的需求對管理科學基礎研究的挑戰是全面的、深刻的,傳統的管理理念已經越來越不符合產品開發的要求,高效的產品開發越來越依賴于科技管理的集成。管理集成是指基于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面創新管理的系統集成,以加快農業新產品開發、提高用戶滿意度為目標,以集成思想為指導,對產業開發中管理思想、管理理論、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及管理過程進行整合,從而產生的一種系統的、綜合的、復合型的科學管理集成模式和方法的行為及過程的總稱[5]。它是將各種單一、分散的管理方式集成起來,形成一種全新的管理方式,管理集成具體包括管理思想集成、管理方法集成、管理功能集成和管理過程集成。面向農業新產品開發的集成創新能夠更有效地縮短產品開發時間、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提高服務水平,以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總之,集成創新是一個系統、復雜的動態過程,各個集成創新模式雖要求有相應配套條件,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為了提高技術集成創新效率,需要根據創新主體所處層級、創新要素及其結合方式、創新環境狀況等選擇最適宜的現代農業技術集成創新模式。

2現代農業技術集成與管理創新的建議

集成創新將單項技術和引進技術集成為產業化技術群而直接應用于農業和相關產業,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有著天塹變通途的作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將集成創新與原始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并列,在國家科技計劃中列為重要支持對象,顯示了集成創新的戰略性地位。在當前農業科技供求不對稱的背景下,應當更加注意農業技術集成與管理創新,注重以產品或產業為中心,實現各種先進適用技術的集成,才能確保滿足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科技需求。

2.1推進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建立適應科技集成的創新體制

農業科研院所、高校是我國農業科技研發和創新的主要力量,隨著國家“產、學、研一體化”科技方針的深入實施,許多農業科研院所、高校依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進行產業化開發,綜合集成新品種、安全生產、農產品加工等先進適用技術,通過產業化鏈條在農村推廣[3]。要強化市場觀念和創新精神,徹底打破農業科研機構“條塊分割”的現狀,通過優化結構,解除農業科技集成的體制束縛。要根據國家農業科技發展的整體目標,建立健全“國家—區域”兩級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打破各據一方、各搞一套的局面,以共建共享為核心,按照市場規律,強化資源優化配置,逐步建立適應我國農業發展和國際競爭需要的新的國家農業科技集成創新體制。

2.2明確創新主體定位,構筑集成創新的良好環境

不同的集成創新模式對創新主體有不同要求。對企業而言,關鍵是如何實現企業內外部資源要素的有效整合,應注重內部創新要素集成及外部集成網絡建設,迅速匯聚各種創新資源并實現優化配置,使企業核心能力得到提升。對產業或區域而言,關鍵是如何構筑更好的集成創新環境和更多的集成創新平臺,打破組織間的溝通障礙,促進知識、資源、信息、市場的融通。在國家層面,關鍵是如何調動各創新行為主體的積極性,通過對國家創新體系的環境建設,不斷強化創新行為主體的分工與有效合作[4]。在推進現代農業技術集成與管理創新的過程中,政府是主導,企業是主體;政府必須最大限度地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同時,要更多地扮演整個集成創新系統中環境建設者的角色,以更好地促進各創新行為主體之間及各行為主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融合。要提高政府部門運用集成創新思維和集成創新能力,引導和創新市場組織,推進農業與其他行業的聯結和融合,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和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6]。2012年7月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明確了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因此,各級政府要通過各種途徑,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業科技企業,并促進農業科技企業內部有良好的運作機制,外部有良好的發展環境[7];要組織協調產、學、研三者之間的關系,建立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的體制和運行機制[8]。

2.3調整農業科研目標,促進技術集成的創新與應用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科研機構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技術引進,都主要局限于單項技術。在農業生產力總體水平還不高的情況下,單項技術的引進和創新往往能夠帶來明顯的生產力飛躍。但從科技和經濟結合的內在要求來看,單項技術的研發,往往因為缺乏明確的市場導向,缺乏和其他相關技術的銜接,很難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或者是新型產業鏈。實際上,核心競爭力的形成,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創新過程,而且是一個組織創新過程[3]。為此,要及時調整農業研究重心,以構建科研、開發和成果轉化一體化的農業科技產業鏈為目標,使各涉農科研機構形成緊密的技術聯盟,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科技資源共享,由單項技術研發轉向集成創新。在創新模式的選擇上,要確立自主創新與引進技術相結合,高新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技術開發相結合的農業科技集成創新模式。

2.4培養農業科技集成人才,建立集成創新的激勵機制

農業科技集成既涉及農業各個專業學科領域,又涉及農業與其他相關產業(如制造業、加工業等)的交叉研究,復合型、管理型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要強化農業科技集成,就必須建立適應農業科技集成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3]。在人才的培養上,首先要建立起能夠為我國農業科技不斷輸送高層次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以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科技企業家為核心骨干,大膽地把年輕的優秀人才推向重要的科研、開發、推廣工作和領導崗位。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大批扎根于農業第一線的專門實用人才和鄉土人才。全面打造一個以農業科研及管理人才為骨干,以實用人才、鄉土人才為主體的農業、農村人才梯隊,源源不斷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其次,在人才的管理上,要建立科學合理的用人機制,建立健全適應市場化要求的人才激勵機制,使人才得到相應集成創新的經費保障,并為人才的高效配置和自由流動創造條件。此外,還要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增強農戶、涉農企業家及相關部門人員在農業創新過程中的開放意識、系統意識,促進其集成創新意識和集成創新組織能力的形成[6]。

2.5完善農業經營制度,推進農業適度的規模經營

第7篇

我國傳統的農業技術通過將生產活動中累積的經驗進行傳承和應用,其生產力標志是以人工操作鐵農具或者蓄力牽引為主,其特點主要是以下幾種:(1)土地利用方式是集約型;(2)技術體系是精耕細作;(3)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進行適當的選擇確保因地制宜;(4)種植多以谷物為主且種植和畜牧相結合的多種經營模式;(5)農學思想的核心是“三才”理論,即天、地、人和諧統一,這是農學原理和傳統的中國哲學進行有機結合得到的。

2農業技術的創新內容和特點研究

2.1創新內容

從微觀上來講農業技術的創新是農業技術與農業經濟的發展進行相互轉化,將新農業技術演變成一種手段為促進農業的生產和發展農村的經濟提供幫助,其包含內容大致是對農業新技術進行研究、獲得與掌握、實現新技術的傳播滲透于轉讓、改進創新農業的市場開發與售后服務等;從宏觀上來講農業技術的創新是農業企業和一系列公共機構組成的網絡或者系統,且這些機構能夠互相聯系和影響從而為農業技術的創新與擴散提供整合與協調。

2.2創新特點

由于工業技術受到了大多數的農業技術和不同層次的環境保護與農業技術、資源利用與農業技術、農業技術秘密、公共產品特性等與之密切相關的影響和制約,農業技術的創新特點大致有較多的技術、創新過程較為復雜、不確定的技術創新、農業技術的創新子系統存在較強的相互作用性等。

3農業技術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策略方針

3.1基本策略方針

對傳統的農業技術進行傳承是實現農業技術從傳統向現代進行轉變的基本策略,這是因為農業的科技和技術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人們依據不盡相同的自然條件以及存在差異的社會文化進行繼承和創造,農業技術包含當地自然條件與社會條件且民族特點和地方特點顯著。在繼承傳統農業技術進行現代化農業技術轉變的過程中,不可盲目模仿要聯系實際國情和地方特點發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化農業技術,實現傳統技術和現代技術的融合從而使未來的農業技術發展保持穩定。

3.2關鍵策略方針

對傳統的農業技術進行改造是實現農業技術從傳統向現代進行轉變的關鍵策略,這是因為長期積累投入并未使傳統農業的生產要素發生改變,即便生產率較低只要技術的狀態保持不變的話,假以時日就可以實現傳統農業的專項平衡及恢復等。而農業科技發展從技術結構的優化過程來看可以分為以下的三個階段并逐一介紹:(1)生產力水平和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相關的手工勞動主要是依靠現有自然資源進行,是以手工產品或者生產初級產品為主勞動密集型的階段。(2)生產力水平和技術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發揮,進軍更廣更深的自然資源從而形成了以生產加工商品為主的技術密集型階段。(3)生產力水平和技術水平都達到很高的階段,農業的現代化已經實現且智力和知識優勢都得到充分的發揮,是以生產高新商品為主的知識密集型階段。3.3根本策略方針對傳統的農業技術進行提升是實現農業技術從傳統向現代進行轉變的根本策略,這是因為改造傳統農業技術的目標和方向就是現代農業技術,根據世界農業的發展經驗可以發現在這個轉變過程中農業的生產必須實現從滿足目標消費追求的數量向商業生產利潤的最大化進行轉化。

4結語

第8篇

在××農機戰線上,活躍著一位老兵,他為農機推廣事業默默奉獻了25個春秋,提起他,沒有人不樹大拇指的,在他的帶領下,全市農機科研推廣成果顯著,獲得了多項國家、省、州獎勵,他就是××市農機技術推廣總站站長、高級工程師——××。

1981年,自這個從××地區農機化學校畢業的小伙子意氣風發地踏進了××農機技術推廣站的大門后,他便與農機推廣結下了不解之緣,無論是在鄉鎮農機技術推廣站,還是在市農機技術推廣站,一干就是20多年。198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中央農業管理干部學院××農業機械化分院,兩年后,他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工作崗位,并逐漸成長一名年輕的站長。

立波站長經常對從事農機推廣的人員強調,作為縣級農機推廣部門,是農機化項目的主要實施單位,發揮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只有選準、選好農機化項目,才能帶動農機推廣工作的不斷發展,提高和壯大全市的整體農機化水平。他親自主抓農機化項目工作,經常往返于省州之間,協調有關部門,跑資金、跑項目。幾年來,經他主持完成的農業部、省、州、市科研推廣項目達40余項,爭取農機科研推廣資金達150萬元。

他注重對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研制開發。親自組織科技人員,先后開發了前單輪拖拉機、扣種犁、大豆單體精點機、化肥深施器、煙葉機械刨埯機、覆膜機、馬鈴薯播種機、挖掘機、貝母分選機等一大批新機具,為全市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機具保障。其中,前單輪拖拉機通過了省級鑒定,生產推廣達120臺;馬鈴薯播種、收獲機械獲吉林省首屆職工經濟技術創新成果三等獎、獲延邊州經濟技術創新二等獎;化肥機械深施技術獲省政府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大豆機械化綜合增產技術獲省農業技術推廣成果一等獎;2bf深施肥播種機獲省農業技術推廣成果二等獎;玉米精少量播種技術、煙葉機械整地施肥技術獲省政府農業技術推廣成果三等獎;主要農作物節本增效綜合生產機械化技術獲國家農業部農業技術推廣成果三等獎、省農業豐收計劃二等獎。在他主持實施的“節本增效工程技術”、“豐收計劃”項目中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共新增各類農機具20600臺(套),節約玉米種子1400多噸,大豆種子4200多噸,相對節約化肥施用量(標準n)5000多噸。增產糧豆9.5萬多噸,節省工日320多萬個,節支增收近2億元。

在每引進、開發、研制一項新技術、一種新機具,他都要求建立試驗示范田,掌握準確詳實的理論數據后,再大面積推廣應用。2004年,在他的爭取下,省農機局無償調拔給××等離子體種子處理機1臺。為做好等離子體種子處理技術的推廣,他分別在江南、官地、賢儒、沙河沿等四個鄉鎮建立試驗示范田10公頃,確定試驗示范農戶8戶。通過一年的全程跟蹤管理指導,獲得了寶貴的數據和資料,水稻平均增產幅度為27.83%,大豆平均增產幅度為8.87%,玉米平均增產幅度為23.27%,為今后大范圍推廣等離子體種子處理技術提供了理論依據。由于他精心組織,大量細致的工作得到了省農機局領導的肯定,為此,省農機局專門為該站拔付了2000元的推廣經費。為大面積推廣此項增產技術,他繼續協調省局及大連等離子體公司,積極引進該機具。在他的努力下,三年共為該市引進等離子體種子處理機達19臺,年可處理各類作物種子20萬公斤,播種面積達3000公頃,輻射全市15個鄉鎮。

他常年深入農村和農業生產第一線,每到一處,親自向農民宣傳農機技術和機具,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毫不保留傳授給農民。他經常說,要提高農機科技水平,引導農民使用先進適用的農機新技術、新機具,關鍵是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這就要靠我們農機工作者廣泛宣傳,不斷加大科普宣傳力度。他經常組織科技人員利用科技之冬、科普大集、現場會等時機,深入到鄉鎮村屯,對農民進行培訓。每年組織的送科技下鄉活動都在15次以上,技術講座30場次以上,發放資料2萬余份,受教育人數近萬人次。

如今,已進入不惑之年的他依然奮戰在農機推廣戰線上,依舊為農機推廣事業辛勤地忙碌著……。自1994年以來,已連續5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十佳”科技工作者;1996年、1997年連續兩年被州政府授予“科教興農”先進工作者;1999年被××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科技工作者,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被農業部授予“農業節本增效工程技術推廣先進個人;2005年被農業部評為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工作者;2006年獲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神內基金農技推廣獎。用他自己的話說,黨和組織給予了自己太多的榮譽,一定不辜負黨和組織的期望,這輩子就獻身農機推廣事業了,要盡自己微薄的力量為農機推廣工作做出更大的貢獻。

第9篇

摘要 現代農業要實現由傳統粗放型向現代集約型轉變關鍵要依靠農業科技創新的理論和實踐支持,科技創新對農業經濟提升的作用越

>> 現代農業科技在耕地資源集約利用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設施農業: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 農業科技在金昌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湖北省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 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鶴壁探索 現代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特征及發展建議 沿海地區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路徑與對策研究 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及機制選擇 我國現代農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方向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農業科技保障現代農業持續發展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 支撐現代農業發展 淺談加強農業設施園藝發展的措施及其發展方向 “互聯網+”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現狀及發展對策 柞蠶業的研究現狀及發展方向 河北農業科技信息資源共享的現狀及舉措 生態農業科技,現代農業發展的選擇 農業科技傳播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中的應用 淺析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作用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11] 薇,韓振海,王德檳.改革開放中的中國園藝科技[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5,10(4):51-54.

[12] 胡紅文.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技術擴散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5):73-75.

[13] 鮑順淑,齊w,魏曉明,等.中國設施園藝發展的意義和作用[J].北方園藝,2010(15):25-28.

[14] 宗錦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促進設施農業又好又快發展[J].農機市場,2007(12):4-6.

第10篇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4-0196-1

1 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概況

我國的農技推廣體系包括中央、省、市、縣、鄉五級,其中縣及縣以下屬于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這是整個農技推廣體系的基礎。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國家設立在縣鄉兩級為農民提供農業公共服務的組織,是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推力,是我國實施與實現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手段與途徑。

2 我國農業技術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職能不清

職能的混亂,會造成很多問題的產生。經營、公益性的技術推廣及執法監督管理3個功能混淆。造成技術推廣部門重經營輕推廣、重經營輕服務的現象嚴重發生,有些地區的農技推廣部門甚至只有經營性活動,沒有履行服務性推廣的義務。因此,出現了農民不滿意,領導不滿意,農技人員也不滿意的局面。

2.2 體制不順

農技推廣體制的不順暢直接導致農技整個系統的工作不順、信息不暢。例如:很多農技人員的一大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鄉鎮中心工作上及在編不在崗、混編混崗現象普遍發生。

2.3 保障不足

我國鄉鎮的農技推廣系統中,有2/3的機構存在著有錢養人、沒錢干事的現象,另外的1/3甚至無力養人。據統計,2007年,我國財政全額撥款的縣級以下的農技推廣機構中,其中約36.8%的機構人員和工作經費都有財政保障,而50%的機構只能保障人員經費,相關工作經費(例如:開展試驗、示范等)則主要靠經營創收來保證。

2.4 理念不新

目前:以技術為核心,行政推動,自上而下,產中服務。未來:以人為本,市場引導,自下而上,生產、生活、生態全方位,產加銷一條龍。

2.5 機制不活

競爭上崗、職業資格準入、績效考核等科學管理措施在客觀上較難推行。我國農技推廣機構普遍存在內部管理機制不完善的現象,獎懲并舉的激勵機制和競爭擇優的用人機制在推廣機構中很少實行,因此,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沒有有效的監督,就無法調動和發揮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另外,某些實行大綜合的鄉鎮農業服務中心,存在著由于人員身份不同導致待遇不同的現象,有些人員是全額的,有些是差額的,還存在著自收自支的,這樣就很難統一管理,雖然是綜合,實質還是各自為戰。

3 大力推進鄉鎮或區域性農技推廣體系建設

3.1 加強機構建設,確保職能有效履行

明確公益性職能任務。加強對農技推廣機構的公益服務性定位的管理,細化公益性職能工作任務,明確要求和職責,細化到每位推廣機構的工作人員。

科學核定編制。本著精干、高效、合理的原則,科學測算、合理核定并落實鄉鎮或區域性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人員編制,確保公益性職能的有效履行。

3.2 加強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素質

人員競聘上崗。采取公開招聘、競聘上崗、擇優錄取的選拔方式,將真正有能力、有責任心的專業人員吸納到農業技術推廣系統中,以增強隊伍的戰斗力。

強化人員培訓。實施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計劃,對農技人員分層分類開展培訓;實施農技人員學歷提升計劃,選拔骨干農技人員進行專業研修、繼續深造(建立學習的動力機制是關鍵)。

職業資格準入制度逐步實施。推廣機構的農技推廣人員應具備相應的專業背景,或經縣級以上相關部門正式考核培訓從而達到相應的專業水平,才可以進行競聘選拔,尤其是公益服務性的推廣機構一定要嚴格把好準入關。

鼓勵支持大學畢業生下鄉支農。創新用人機制,引導鼓勵涉農專業大學生到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服務,實施農業技術推廣項目,領辦農業試驗示范基地,為基層推廣體系注入新生力量。

3.3 創新運行機制,增強農技推廣活力

全面推行農技推廣責任制度。合理確定崗位責任,明確崗位人員的工作職責、范圍、對象及內容,量化工作指標和任務要求。

建立健全績效考評機制。推行由農民群眾、縣農業主管部門和鄉鎮政府三方共同參與的績效考評機制,將農技人員的工作量和進村入戶推廣技術的實績作為主要考核指標,考評結果與農技人員工資報酬、職務晉升等掛鉤。

創新農技推廣的手段。為了全面推開績效考核制度,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心,要大力推行農技工作人員包村聯戶的工作模式;要創造一切有利的環境條件發揮試驗示范園、高產示范區等輻射帶動作用;大力提高農技推廣公益信息化建設;推廣專家、農技人員、農戶即產學研密切結合的有效形式;采用委托服務、招投標制、政府訂購等方式,摸索農業公共服務等多種實現形式。

3.4 加強條件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鄉鎮或區域性推廣機構設施條件建設。按照統籌規劃、因地制宜、政府主導、分級負責的原則和多功能、一體化的建設思路,加強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設施條件建設。重點加強儀器設備、辦公條件、交通工具、業務用房的建設,實現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工作有場所、服務有手段、下鄉有工具。

探索村級服務站點建設模式。利用現有辦公場所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的服務設施,采取民辦公助、技物結合、開放運行的方式,逐步建設村級服務站點,探索對農民的服務機制。

參考文獻

[1] 何偉進.淺談農業技術推廣中的困難及對策[J].北京市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04).

[2] 袁文,張一帆.試論農業推廣體制創新的難點與對策[A].第三屆中國農業推廣研究征文優秀論文集[C],2001.

[3] 胡虹文.農業技術創新的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2003.

第11篇

1.1樣本來源

樣本選取的原則是:(1)證監會公布的農林牧副漁板塊以及部分和農業有直接關系的農產品加工上市公司;(2)2011年12月31日前上市;(3)剔除數據異常及數據不全的公司,即要求樣本公司披露的數據能夠滿足本文研究需求。本文最終選取了45家具有代表性的農業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

1.2農業上市公司技術創新能力評價

考慮到最終評價結果會受到指標設計的主觀性程度影響,本文盡量減少主觀評分的指標并秉承有目的、系統性、科學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原則,將技術創新能力設計為技術創新要素投入能力、技術創新產出能力和技術創新環境支持能力三大維度,各維度下由不同的具體指標組成,設計出一套相對全面的且適合農業上市公司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4](見表1)。指標體系數據來源于巨潮資訊網披露的樣本企業的2009-2011年度財務報告以及各上市公司官方網站上公布的相關信息。基于指標體系的設計,本文利用層次分析法對農業上市公司技術創新能力進行量化評估。首先,構造判斷矩陣,利用專家打分法對各判斷矩陣進行打分,得到農業上市公司指標體系中的各個層次的指標權重以及評價指標總權重(見表2-表5);其次,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最后,結合對應權重,用標準化的數據計算出農業上市公司技術創新能力的各一級指標的評價值以及總評價值(見表6)。

1.3農業上市公司企業價值評價

在比較了企業價值的各評估法后,認為1995年由美國學者Ohlson提出的剩余收益模型更加適合本文研究,剩余收益模型雖然出現的比較晚,但是其更注重企業的價值創造過程,更多地關注企業的發展潛力,也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闡述了會計數據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切實地做到了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另一方面剩余收益模型利用會計數據進行價值評估,除了需要滿足凈剩余關系外,對會計原則和處理方法并無嚴格的要求,具有廣泛的適用性[5]。由公式(1),計算每股企業價值時需要定義一個預測區間,預測期的長短對每股企業價值的計算有著質的影響,一般來說,預測期長,每股企業價值評估值的誤差就越大,除非能保證預測各期的每股凈資產、凈資產收益率的預測非常準確,但是在現實中,企業經營受到外界各種不穩定因素的影響,很難保證每一期的經營效益都是平穩且是按照固定比率增長或下降的,因此預測期一般不超過5年為最佳。

2技術創新能力與企業價值相關性研究

2.1農業創新技術能力與企業價值的相關性分析

將TIC與EVPS數據導入SPSS數據集,做相關性分析,得到相關系數矩陣如表7所示。由表7可見,R=0.377,技術創新能力與每股企業價值存在著正相關。

2.2農業技術創新具體子能力與企業價值總體關系分析

由前文可知,技術創新能力與企業價值是正相關的。基于此,本文進一步地提出以下3個假設:H1:技術創新要素投入能力與每股企業價值呈正相關;H2:技術創新產出能力與每股企業價值呈正相關;H3:技術創新環境支持能力與每股企業價值呈正相關;基于以上研究假設構建回歸模型1:Evps=ε+β1*INPUT+β2*OUTPUT+β3*IES其中,INPUT、OUTPUT和IES分別為上述得出的農業上市公司技術創新3個子能力的評價值,具體評價值如表6所示。利用SPSS17.0的回歸結果如表8,接著利用SPSS17.0對模型1做顯著性檢驗,得到結果見表9(第二行)。由模型1的顯著性檢驗結果可知,就模型整體而言,模型可決系數只有0.199,調整后的也只有0.14。究其原因可能為模型中解釋變量選擇的不夠,模型外還存在著其他因變量的影響因素,所以導致了整個模型對因變量的解釋度不夠。由于本文主要是研究因變量與自變量是否存在正相關關系,對于模型外影響因變量的其他因素本文不作考慮,故對于模型的擬合優度不深入追究。但是模型1整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Sig.<0.05),說明自變量確實為因變量的影響因素之一。表8是模型1的具體回歸系數檢驗,從中可知,3個解釋變量的膨脹因子VIF值均小于10,說明解釋變量之間不存在共線性關系。進一步地,創新要素投入(INPUT)自變量和創新產出能力(OUTPUT)自變量的t的檢驗的P值都通過了檢驗(P<0.05),說明這兩個解釋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顯著,而通過系數符號也可知它們對因變量的影響力是正的。

2.3農業技術創新能力與企業價值關系的實證結果評價

以上計量結果表明,技術創新能力雖然不是企業價值的唯一解釋變量,但是它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力卻是顯著的,說明企業通過技術創新來增加提升企業經營績效,從而提升企業價值的路徑是可行的也是必行的。技術創新能力雖然可以顯著影響企業價值,但是其3個子能力指標并不是全部能夠對企業價值產生顯著影響的,創新環境支持能力指標不對企業價值產生顯著性影響,因此就計量的結果來看,目前農業上市公司應主要通過增加技術創新要素的投入和產出能力,從而增強技術創新綜合能力,以實現提升企業內在價值的目的。

3研究結論

第12篇

1國內外研究現狀

我國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經歷了從嘗試到逐漸成熟和不斷創新、從虧損到盈利的過程,期間有不少學者對農業科技園區做了很多研究。蔣和平從國家和地方項目、經營方式、生態模型和科技示范目的等多種角度來分析各類型的農業科技園區,并評價了其發展過程,說明了各類園區的特點[1]。陳志興以浙江金華農業高新技術園區為例,研究了農業科技園區示范功能與績效,證明了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在新階段農業發展中展現的生命力已被社會所認可,對推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宋燕平等提出了基于技術進步的農業產業集聚發展機制的研究框架,并建立了VAR模型進行實證研究[3]。王樹進提出了科技園區技術集聚的定義,并論述我國在不同時期農業科技園區發展存在的問題[4]。何燕子在其博士論文中論述了農業科技園區是區域性農業科技創新基地、是農業技術進步機制的創新、農業科技園區具有極大的技術創新效應等內容,凸顯了園區是農業技術非常重要的集聚地[5]。對于產業集聚理論的研究在國外起步比較早,所以其內容相當豐富,但大都是以工業產業集聚為切入點。國外對產業集聚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馬歇爾的產業區理論,他首次使用“集聚”的概念描述地域相近的企業和產業集中,并認為集聚能產生正的外部效應[6]。韋伯最早提出了集聚經濟的概念,他指出集聚是一種“優勢”,或是生產的廉價,或是生產被引誘到某一地方的市場化。Krugman的新經濟地理學研究認為,產業區的形成不僅具有集聚的特征,還具有路徑依賴的特征[7]。對于產業集聚的測量方法,主要有Krugman通過計算美國各州106個二位數制造業的區位基尼系數指標來衡量各行業的區域集聚水平[8]。這個方法也被很多學者所使用,用來衡量某一產業的市場競爭程度的行業集中度與集中系數。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數(HHI)最初由Hirschman提出,后經Herfinadalh進一步發展,是衡量產業集聚度的重要方法。Ellision等提出了空間集聚指數。唐杰等在實際測算中,將德瑞米斯的產業集聚效應測算體系進行變換,改進了不變替代彈性(CES)效用函數,使計算更方便[9-10]。這也是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

由以上文獻可以看出,國內外對農業科技園區的研究內容很多,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但也可以看出,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規劃、效益、問題等宏觀方面,而且多數研究還局限于定性研究,只能從相關理論上對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作出描述。隨著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化形態,但把農業科技園區當成一個產業來研究的文獻還并不多見。由文獻還可以看出,對產業集聚水平測算的研究很多,但大部分都是以工業產業為實證。在具有集聚效應的情況下,農業科技園區的技術推廣效率能否產生積極的影響,影響水平有多大,對這些問題的相關研究文獻也并不多見,這也體現了本研究的價值所在。

2研究方法

2.1農業科技園區產業集聚水平的研究方法在目前的文獻中,把農業科技園區當作產業來研究的文獻并不多,本研究就嘗試利用已有的工業集聚水平的測算方法來研究農業科技園區的產業集聚,以求創新。具體方法采用的是我國學者唐杰改進的(CES)模型,他根據我國很長時期內,工資并不反映勞動力的邊際報酬,不存在產出的工資彈性情況,在實際測算中,將德瑞米斯的產業集聚效應測算體系進行改造。

2.2引入集聚變量的相關性分析為了分析在集聚效應的影響下,農業科技園區的推廣效率是消極還是積極,本研究以農業科技園區的推廣效率表示變量推廣的新技術和新品種的數目和為因變量,以h值為自變量作相關分析,以判斷兩者之間的影響關系和程度。

3數據的來源說明

由于數據有限,本研究所用數據除特殊說明外,均來源于科技部農村科技司、農業部科技教育司等6個部委的2007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年度報告,報告中詳細列出本研究所用數據[11]。在求解方程(2)時,為了使數據能更好地結合實際,盡量減少時間和區域差異的影響,本研究對所用數據以4年為滾動期求其平均數。對于模型(4)中的Y值是在求得歷年農業科技園區中推廣的新技術和新品種的數目總和后,再以4年為滾動期求其平均數。

4模型分析結果

4.1農業科技園區的集聚水平分析本研究利用SPSS17.0得出如下結果,在對農業科技園區的集聚水平分析時,由3個模型得出3組β、γ、h的值,由于模型較多,所以只把結果匯總(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在3個不同的時間段中,投資額對利潤的影響不是太顯著,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受數據的限制,選取指標不同的原因所造成。由于本研究目的只是測算出36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的產業集聚水平的趨勢,所以這一結果對最終的結論影響不是太大。此外,由表1也可以看出,3個時間段的h值都大于1,說明36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在2002~2007年已經表現出了產業集聚的效應。

4.2加入集聚變量后對技術推廣的影響分析根據馬歇爾的產業區理論,得出集聚能產生正的外部效應,SomikLall等利用生產函數做實證分析,認為產業集聚可以提高企業生產率等,如果一個產業具有集聚效應,那么這種一定程度的集聚效應可能對工業企業產生正的影響,包括對技術創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等[12]。但這種結論對農業科技園區這樣的經濟組織是不是一樣適用,本研究就選用表1中表現產業集聚水平變量的h值和表現技術推廣效率的變量,即園區每年推廣的新品種和新技術,進行一個回歸分析,即用SPSS17.0對模型(4)的分析(見表2)。

從模型的分析結果來看,模型的設定基本合理,各種指標基本能通過檢驗,也具有經濟學意義。這說明農業園區的產業集聚水平對技術推廣的效率有積極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迁西县| 德州市| 右玉县| 奇台县| 漯河市| 昌吉市| 克什克腾旗| 耒阳市| 开江县| 凭祥市| 天全县| 莱西市| 慈利县| 武陟县| 青岛市| 张家口市| 扎鲁特旗| 万全县| 台北县| 拉孜县| 贡嘎县| 双牌县| 嘉定区| 阿拉善左旗| 洮南市| 阜城县| 泾川县| 东莞市| 伊吾县| 兴业县| 舟山市| 敦化市| 恩施市| 巢湖市| 旬阳县| 京山县| 阳西县| 芦溪县| 漾濞| 涟源市| 新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