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9:33: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礦井災害防治課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礦井通風與安全;教學方法;案例分析;知識延伸;教學反思
對煤炭職業技術學校礦井采掘、通防類專業來說,《礦井通風與安全》是必修的一門專業課。特別對礦井通防專業來說,學不好這門課就不能成為一名合格專業技能人才。然而,剛從初、高中步入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對礦井通風知識相對陌生,因為礦井通風中的概念與初高中的所學的基礎知識鏈接面窄,比較抽象,且學生在這方面感性知識太少,加之課程內容多、范圍廣、理論性和實踐性強等原因,學生不易掌握。教師若不在施教方式方法和教學手段上想辦法,下工夫,墨守成規,按部就班,學生往往遲遲不能進入課堂,即使勉強進入,又覺得學習和理解比較費勁,學不進去,收不到應有的效果,從而可能產生厭學而棄之不學的現象,最終給將來就業帶來很大影響。對此,筆者從多年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探索與嘗試。
1、緊扣教學大綱,精選教學內容
《礦井通風與安全》是系統闡述礦井通風與安全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并分析討論煤礦災害發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的課程。教材內容包括一通三防(礦井通風、礦井瓦斯防治、防塵防治、礦井火災防治)加上礦井防治水和礦山救護等。該課程教材內容多、學時少,這就要求教師了解課程的特點和培養目標,以及哪些內容與后續課程關系密切的問題,以便合理地取舍講授內容。如果不分主次的講授,勢必造成重點內容不突出,重要內容講不深,學生學習效果不佳的局限。因此筆者認為,《礦井通風與安全》課程最重要的內容就應該放在一通三防方面。礦井通風既是課程的主線內容,又是礦井安全保障的依據,該部分教學的重點內容應放在礦井空氣中的主要有害氣體、礦井氣候條件,礦井通風系統,掘進通風,礦井風量分配與調節等幾個方面。而在災害防治方面,教學重點應該放在防治原理和防治技術方面,應少講解理論,多講技術原理及應用。因為學生畢業后大部分都會分配到煤礦從事實際的操作工作,因此要讓他們在實際工作中,應該會檢測空氣的成分、會計算和調節風量、如何治理瓦斯、如何防治礦塵、如何預防煤層自燃等。比如講授礦井瓦斯突出內容時,主要不是放在瓦斯突出的原理與機理方面,而應將重點放在瓦斯突出的防治方面,如區域性防突和局部防突的原理及技術措施,并盡可能結合自己在現場的實際經驗,分析哪些情況下適合用保護層開采防治瓦斯突出,哪些情況下適合用預抽煤層瓦斯防治突出等等,講課內容要深入淺出,便于學生掌握與應用。
2、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習興趣
在《礦井通風與安全》課程教學中,單純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而是要充分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模擬演示及實物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多種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1 計算機輔助教學。所謂計算機輔助教學,主要是以計算機和投影儀為主體的多媒體技術,它作為一種現代化的媒體形式,具有聲、像、色、動的特點,充分利用這些特點可制成有文字、有圖表、有色彩、有動畫的教學課件。通過多媒體演示,將有鮮明色彩和強烈動感畫面,清晰地顯示在大屏幕上,音像相互映,圖文并茂,聽看兼容,使學生由“聽報告”變成了“看電影”,易產生新鮮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述機械通風時,學生對離心式通風機和軸流式通風機的構造與原理理解起來困難。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清楚地掌握教學內容,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清晰、明了、直觀地反應兩類不同通風機的構造特點與原理,并在大屏幕上進行圖解對比。這樣以來他們就不再感到陌生、不再感覺特別難學。
2.2 實驗室模擬演示教學。在《礦井通風與安全》課程教學中,運用演示教學,可使學生獲得明確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思維,強化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講授礦井通風系統、采區通風系統和回采區段通風時,大多數學生沒有下過礦井,覺得這個內容抽象,難以理解礦井是如何通風及礦井通風設施的設置、作用。我把學生帶人通風實驗室進行教學,首先,讓大家觀看模擬煤礦礦井,指出礦井通風系統中進風井、回風井的位置和進風路線、回風路線、采煤工作面,告訴他們風門、風墻等通風設施安設地點及作用;然后啟動模擬礦井通風演示按鈕,標志紅燈的進風不斷進入進風井,進入井下巷道,進入采區、采煤工作面;標志著污風的黃燈從回風巷道、回風井至地面不斷的回出。在演示中,為了加深學生對風門等通風設施的作用的認識,在礦井巷道內一處去掉風門,正在通風的風流會發生什么變化等。通過模擬演示教學,增強了教學的形象性和直觀性,便于學生理解和消化課堂知識。
2.3 實踐教學。通過實踐教學,要求學生不但動腦還要動手,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并且具有熟練操作水平。如在講述該課程“礦井瓦斯檢測”內容時,要求學生既要熟悉光學甲烷測定器的結構、原理,又要會操作使用它。課堂上,教師拿著儀器,一一告訴各系統內每個部件的作用,在講述使用方法時,按步驟講述測定前的準備、測定方法和應注意的事項,然后進行示范操作。接著,把全班分為幾個小組,以組為單位進入實驗室對標準氣樣進行實地測定。在學生操作過程中,老師進行督促并分別指導,糾正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操作結束了,同學們掌握了儀器的使用,并能就本節課的內容提出問題并討論。在這樣的實踐教學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得快、記得牢、達到了實踐教學的目的。
運用上述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這門課的熱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結合典型案例,深刻認識教訓
從全國歷年的事故案例中,選擇比較典型的案例,給學生分析講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切身感受,如同身臨其境,加深印象。如在講到掘進通風時,結合1997年11月13日,淮南潘三礦采用一臺局部通風向兩個掘進面供風,另一臺局部通風機又向其中的一個掘進面供風,這種“1臺供兩面、2臺供一面”的通風方式,管理十分困難。結果其中一個掘進面風量不足、爆破引燃積聚的瓦斯、繼而又連續發生七次瓦斯煤塵爆炸,釀成了88人死亡的慘劇。在講到火災事故時,結合銅川徐家溝煤礦1983年2月24日火災事故,致使采煤工作面24名礦工全部遇難等等。通過對礦井基本情況、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間接原因、預防措施、應吸取的教訓等方面詳細分析,讓學生不僅被動地接受教材上的死知識,而要學會能對實際發生的案例進行分析,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增加知識,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掌握事故分析方法。并在以后的工作崗位上能有助于加強安全防范意識。
4、依托教材知識,延伸拓展視野
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了解和掌握本學科的新理論、新技術成果,以便將這些新科技知識融入到課堂中予以講授,這樣,學生不僅能擴大知識面,還可以接受新的、課本上沒有的知識。比如,在此前的任何《礦井通風與安全》教材中,煤炭自燃火災的預防措施方面都主要談預防性灌漿、阻化劑防滅火、凝膠防滅火等技術,因此,在講這方面內容時,除講述教材知識外,再增加“三相泡沫防滅火技術”,從原理、技術、應用等方面對他們進行詳細的講解。在講授礦井瓦斯時,給學生補充教授了《礦井瓦斯治理實用技術》的部分新內容。這樣,既依托教材,又不完全依照教材,讓學生既獲得完整的理論知識,又拓寬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此外,教師應多參加一些教學研討活動,因為不同教師的思維方式、課堂內容均存在一定差異,通過共同討論,取長補短,知識面得到拓寬,對授課很有幫助。
5、做好教學反思,及時總結教學經驗
關鍵詞:實踐教學特點 環節 創新 方法
煤礦地質課程的理論教學體系涵蓋了地質科學的眾多相關領域,主要內容包括:地球概述、地質作用等等。實踐教學環節安排有礦物、沉積巖和巖漿巖以及煤的肉眼鑒定,同時包括課后野外教學的認識和實習。通過實習不僅可以初步掌握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認識和了解相關巖石、礦物和煤的基本鑒定特征,還可以進一步復習和系統總結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一、煤礦地質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和特色
煤礦地質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必須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三步走的過程來進行研究才能學有所得。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一方面要進行大量的直觀觀察和實驗,獲得較豐富的實際資料;另一方面要將獲得的大量資料進行歸納,學為己用。具體來說,煤礦地質實踐教學具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煤礦地質教學是一門集理論科學性、生產實踐性、煤礦地質研究應用性于一身的綜合性課程。課程教學改革的設計和安排既有理論教學又有野外、室內的實習、實驗。理論與實踐與科研相結合、是本課程的一大特色。
(二)該課程在包含有系統的地質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的同時,重點突出了與煤礦生產緊密相關的地質知識和理論。為煤礦開采工程中解決地質問題、保障開采安全,為煤礦生產服務是本課程的又一大特色。課程內容中的一些規范也是礦井地質、采礦工程技術人員常備的重要參考資料。
(三)本課程內容龐雜,涉及多個學科:古生物地史學、地球科學概論、構造地質學、礦物巖石學、沉積學、水文地質學、煤田地質學、能源地質學、煤田地質勘探學等。本課程圍繞煤礦生產這一中心,將這些學科知識進行了有機整合,并融入了現代科技新進展,既體現了知識機構的多樣性、系統性、整體性、又突出了煤礦地質這一主題,反映整個課程構思的科學性、嚴謹性,是本課程的另一特色和創新點。
二、煤礦地質實踐教學中應注意的環節
(一)合理安排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必須按照大綱和教材統一安排,根據教材知識體系合理進行知識量的布置,在認真研究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接受能力和思維規律的基礎上,考慮先講理論還是先實踐教學,野外實習更應該制定好實習計劃做到有目的,有步驟的進行,達到增強學生能力,鞏固所學地質知識的目的。
(二)做好教學和資料積累的結合
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現有條件下逐步開展實踐教學工作,可以采取一邊進行教學,一邊制作標本、模型和掛圖的模式。例如,在組織野外實習時,可以發動學生制作一些礦物標本,或者在講課中邊講邊發動學生繪制一些地質圖。同時注意保存和積累學生畢業設計的地質資料,這樣做不僅為下一步實踐教學積累做好了基礎,而且會使我們的實踐教學象滾雪球一樣,資料越來越豐富。
(三)注意調查研究的針對性
實踐教學要結合授課計劃,有目的的進行,因此實踐教學中的現場教學和野外實習地點的選擇是十分重要的。為了加強針對性,任課教師必須在開課前做好充分的調查,選出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實踐地點。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結合本地區的地質特點,結合實踐教學學以致用;另一方面能夠切實提高實踐課的教學質量和效率,加強針對性。
三、實踐教學中的創新思路和方法
(一)課堂教學通過多媒體課件,重點突出基本的地質理論、方法和技術,應用此方法不僅可以增加教學信息量,而且可以更直觀地了解一些地質作用的過程和結果,達到師生互動共同參與的目的。組織好煤礦地質課的現場教學是上好這門課的必要手段,例如:地質剖面圖,水平切面圖,煤層底板等高線圖是礦井三大基本圖件的多媒體展示,不僅直觀,而且形象生動。
(二)實例式教學法目的是通過煤礦生產中的實際案例分析,讓同學們了解地質理論在煤礦中的具體應用,從而學會在生產中解決發生的地質問題。例如在講到地層的劃分對比時,就可以用石門揭開含高瓦斯煤層的施工中,如何預報掘進工作面距煤層的距離的案例來講解。這就涉及到煤層及上覆、下伏地層的巖性對比和厚度的關系,一畫圖就清楚了。通過該事例不僅講解了地層劃分對比的內涵,也分析了地層劃分對比的方法,同時又講解了預防盲目揭開煤層而產生瓦斯突出危險的一個重要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三)啟發式教學法是針對非地質專業學生對地質知識尚未入門的特殊情況而確定的。例如在講到地質構造時,因為比較抽象,就可以通過野外或井下地層的出露情況讓同學們思考為什么這些地層大多數是傾斜的或彎曲的?然后一步步的從理論上啟發他們:這是因為受到水平作用力后發生彎曲傾斜的結構。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思考和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
(四)設疑式教學法是在進行講解礦井水文地質工作時經常運用的一種方法。在講到礦井地質災害預防時,就可以假設一些問題,讓同學們結合講課內容進行思考。例如礦井井下突水的防治,就可以假設巷道掘進前方有一條斷層,我們應怎么辦?――通過學生自己的解答給出思路:首先要了解斷層性質、是否導水,然后要了解斷層位置,如果有突水可能就要進行井下探放水,為了探放水應該做好那些安全保障工作等等。這樣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措施的提出不但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而且使學生從中學會了對井下地質問題的分析、處理的方法。
四、結束語
煤礦地質學是采礦工程、安全工程等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屬于核心課程。實踐課程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了解和初步掌握與煤礦基建、煤礦生產有關的地質知識和礦井地質的工作方法,做好煤礦地質的教學工作,對培養學生閱讀和使用各種地質資料、地質圖件的能力,從而更好地為煤礦設計、基建、開發生產等階段服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風華.淺談《煤礦地質》實踐教學環節[J].西部大開發.2010.
[2]吳志明.強化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環節之我見[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