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6 20:36: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藥物不良反應,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下面結合臨床工作實踐,淺談一下臨床常見的藥品不良反應與安全用藥。
藥物不良反應已成為危及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而抗生素的濫用現象在我國臨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資料表明,我國三級醫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約為70%,二級醫院為80%,一級醫院為90%??股氐臑E用,不僅使藥物使用率過高,導致醫藥費用的急劇上漲,同時也給臨床治療上帶來了嚴重的后果?,F在,很少有醫生對抗生素進行過系統、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選擇抗生素時不加思考,不重視病原學檢查,迷戀于“洋、新、貴”,盲目的大劑量使用廣譜抗生素,或幾種抗菌藥同時應用,致使大量耐藥菌產生,使難治性感染越來越多,醫療費用也越來越高。臨床上很多嚴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為耐藥感染使用抗生素無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比如說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臨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卻不在少數。濫用的后果是在宏觀上造成細菌的抗藥性增強,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喪失,最終導致人類無藥可用;在微觀上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藥源性損害。由于人體內部有許多菌群,正常情況下它們相互制約,形成一種平衡,抗生素的濫用就可能對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壞,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虛而入導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臨床分科過細,醫師缺乏正確的抗菌藥物知識;正確的藥品信息獲取困難;醫師缺乏全面的藥學知識等,也是導致用藥錯誤的重要原因。長時期以來,人們已經習慣把抗生素當作家庭的常備藥,稍微有些頭痛腦熱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動要求用好藥、貴藥,就更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細菌耐藥的發生。
2導致ADR的原因十分復雜,而且難以預測
2.1藥品因素
(1)藥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種藥有兩種以上作用時,其中一種作用可能成為副作用。(2)不良藥理作用:有些藥物本身對人體某些組織器官有傷害。(3)藥物的質量:生產過程中混入雜質或保管不當使藥物受污染,均可引起藥物的不良反應。(4)藥物的劑量:用藥量過大,可發生中毒反應,甚至死亡。(5)藥物的劑型:同一藥物的劑型不同,其在體內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劑量也會引起不良反應。
2.2患者自身的原因
(1)性別:藥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約為3∶2;粒細胞減少癥則女性比男性多。(2)年齡:老年人、兒童對藥物反應與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兒童對藥物的代謝、排泄較慢,易發生不良反應;嬰幼兒的機體尚未成熟,對某些藥較敏感也易發生不良反應。(3)個體差異:不同人種對同一藥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種的不同個體對同一藥物的反應也不同。(4)疾病因素:肝、腎功能減退時,可增強和延長藥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應。
2.3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藥:誤用、濫用、處方配伍不當等,均可發生不良反應。(2)長期用藥:極易發生不良反應,甚至發生蓄積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藥:兩種以上藥物合用,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3.5%,6種以上藥物合用,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15種以上藥物合用,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0%。(4)減藥或停藥:減藥或停藥也可引起不良反應。例如嚴重皮疹,當停用糖皮質激素或減藥過速時,會產生反跳現象。
3怎樣做到安全用藥
3.1嚴格按照規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藥物
用藥前應認真閱讀說明書,不能自行增加劑量,特別對于傳統藥,許多人認為多吃少吃沒關系,劑量越大越好,這是不合理用藥普遍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
3.2藥品消費者應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用藥后如出現異常的感覺或癥狀,應停藥就診,由臨床醫生診斷治療。這里需要告誡藥品消費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藥品后出現可疑的不良反應,不要輕易地下結論,要由有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認真地進行因果關系的評價。
隨著人們對健康和生活質量的日益關注,藥品不良反應的危害已經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盡量避免和減少藥品不良反應給人們造成的各種危害。人們應本著無病不隨便用藥,有病要合理用藥,正確對待藥品的不良反應的態度,正確的服用藥物和保管藥物,不斷提高用藥水平,從而達到真正的安全、有效、適當地合理用藥。
開展藥物不良反應工作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藥物監測提高廣大醫務人員對安全合理用藥的重視,定期分析導致 ADR 發生的因素,盡量減少和避免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2]。作為一所三甲醫院,來我院就診的患者人數眾多,因此,明確開展 ADR 監測,對促進安全合理用藥,減少藥物不良反應造成的藥源性疾病對人們身體健康的危害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對我院 2012 年 1 月 1 日 - 2012 年 12 月 31 日上報的 568 例有效 ADR 報告表進行統計分析,探討常見藥物不良反應的一般規律及特點,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 1 資料 查閱我院于 2012 年 1 月 1 日 - 12 月 31 日報告ADR 共 568 例。
1. 2 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法分別按患者年齡、藥物劑型及給藥途徑、藥物種類、ADR 累及器官或系統以及臨床表現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 1 患者年齡與 ADR 發生的關系 從年齡分布來看大于 60歲老人( 180 例,占 31. 69%) 和小于 14 歲兒童( 103 例,占18. 13% ) 是發生不良反應的主要人群,兩者共占發生 ADR 的一半( 共 283 例) ; 且是發生嚴重或新的藥物不良反應的重點人群( 嚴重或新的 ADR 共 10 例,占 71.43%) 。見表 1。
2. 2 給藥途徑與 ADR 發生的關系 通過對不同給藥途徑的分析發現,引起 ADR 發生最多的為靜脈給藥( 占 72. 89%) ,口服和其它給藥方式占較小的比例。其中靜脈滴注給藥有 8例發生嚴重不良反應,2 例新的一般不良反應; 口服給藥有3例發生嚴重不良反應,1 例新的一般不良反應。
2. 3 藥物種類與 ADR 發生的關系 通過對藥物所屬類別進行分類統計得出,568 例 ADR 報告中涉及多類別藥物,ADR發生率最高的藥物為抗菌藥物( 排名前 20 位中占 8 個品種) ,其次為中藥注射劑和抗腫瘤藥物及生物制劑??咕幬镏星嗝顾睾皖^孢菌素類不良反應發生例數最多,占據前三位,分別是阿洛西林( 30 例) 、頭孢呋辛( 20 例) 、頭孢他啶( 19 例) 。見表 3。
2. 4 ADR 累及的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 對 ADR 累及的器官或系統進行統計,結果發現,568 例 ADR 報告中,ADR 主要累及在皮膚及其附件 282 例( 49. 65%) 和胃腸道 260 例( 45. 77%) ,臨床表現以變態反應和胃腸道反應為主( 某些藥物 ADR 累及的器官或系統可能不只一個,其臨床表現予以分別統計) 。見表 4。
2. 5 合并用藥情況 在發生不良反應的病例中,單獨用藥438 例,占 77. 1% ,合并用藥 130 例,占 22. 9% 。
2. 6 報告級別分析 按評價標準,共確定嚴重不良反應報告11 例,新的不良反應 3 例。
3 討論
3. 1 ADR 監測的目的和意義 ADR 監測雖然不能阻止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但是其有助于及早發現因藥品導致的不良反應,從而避免對患者造成意外傷害,同時還可以為藥品的安全性提供依據。通過 ADR 監測,不僅可以發現 ADR,還可以發現藥品質量問題、假藥問題、藥品的處方或標準問題、藥物的風險大于效應的問題等,從而為患者提出安全性建議。同時,這些方面都為藥品安全監管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3. 2 ADR 的誘發因素
3. 2. 1 年齡 年齡因素是誘發 ADR 中的重要因素。嬰、幼、兒期各器官系統發育尚未完全,肝微粒體酶系代謝比成人弱,腎功能發育不完全,對藥物代謝的能力較差,藥物容易透過血腦屏障[3]; 而老年人器官功能退化,肝腎功能減退,藥物代謝慢,血漿蛋白含量較低,同時,老年人基礎疾病較多,合并用藥也導致 ADR 發生幾率增加[4]。我們在本次研究中發現,568例 ADR 報告中,ADR 發生的主人群是大于等于 60 歲人群( 31.69%) 及嬰、幼、兒童群體( 18. 13%) ,但我院14 歲以下兒童 ADR 發生報告明顯偏低,這可能與我院兒科醫生對不良反應報告重視程度不夠有關。以上兩類人群占據 ADR 總例數的一半( 49. 82%) ,因此,提醒醫藥護人員在給嬰、幼、兒童及老年患者用藥時,應充分考慮其生理特點,并根據藥物動力學特點,嚴格選擇藥物種類并遵守合理用藥原則,以達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3. 2. 2 給藥途徑 不同的給藥途徑引起 ADR 的比例存在顯著差異。568 例 ADR 報告中,引起 ADR 最多的為靜脈給藥( 72. 89%) 。這是因為除了與患者自身特殊體質因素外,還可與靜脈注射液的賦形劑、內毒素、微粒、pH 值、滲透壓等有關,同時靜滴速度也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和缺乏規范性[5]。由于靜脈滴注沒有“首過效應”,藥物對患者疾病癥狀影響快速,一旦發生 ADR,很難將藥物從體內立即去除,對患者影響嚴重。因此,選擇給藥途徑時應遵循“能口服不肌內注射,能肌內注射不輸液”的原則,盡可能減少和避免 ADR 的發生。
3. 2. 3 藥品種類 在發生 ADR 的多種藥品中,抗菌藥物所占比例最高且具有較大的危害性[6],其次為中藥注射劑和抗腫瘤藥物以及生物制品。由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廣泛,其中不乏藥物濫用和不合理使用,且該類藥物多在醫院中使用,報告比較全面和及時,導致 ADR 的發生率較高。無指征的預防用藥,無指征的治療用藥,抗菌藥物品種、劑量、溶媒的選擇錯誤,給藥途徑、給藥次數及療程不合理等都是引發 ADR 的重要因素,因此臨床應用抗菌藥物時,應嚴格遵守《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合理使用抗菌藥,以達到提高療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減少或減緩細菌耐藥性發生的目的。
在臨床腫瘤化療中,絕大多數藥物因缺乏選擇性,在殺傷和損害腫瘤細胞的同時,對機體正常組織細胞亦產生毒副作用,給患者帶來諸多不適和痛苦[7]。因此在使用化療藥物時,盡量做到四個“RIGHT”,即“合適的患者,合適的時機,合適的藥品,合適的用法”,最大限度地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提高療效,同時,盡可能地避免或者降低毒副作用。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中醫藥產業的政策扶持,中成藥尤其是中藥注射劑得以迅速發展和廣泛使用,與其同時,中成藥尤其是中藥注射劑引起的藥物不良反應也頻有發生,且發生嚴重 ADR 的事件也時有報道,因此,醫藥護人員在使用中成藥時要根據疾病辨證施治,使用中藥注射劑時,要選擇合適的給藥途徑,適當的劑量,適宜的溶媒且勿與其他藥物同一容器使用。
3. 2. 4 累及的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 ADR 所累及的器官及系統存在一定的差異。本次分析的 568 例 ADR 報告中,ADR 主要累及在皮膚及其附件( 49. 65% ) ,臨床表現為皮疹、紅腫、瘙癢、色素沉著等,其次是消化系統( 45. 77%) 和全身性損害。這是因為常見的皮膚及附件損害、胃腸道反應、發熱等癥狀易被臨床觀察到,因此上報率較高[8],而泌尿系統損害、肝功能變化、血液系統損害比較隱匿,只有在造成嚴重損傷并表現出嚴重癥狀后才被報告。因此臨床醫生在給肝、腎功能不全患者用藥時,應嚴格選擇藥物和調整劑量,并要求患者定期檢查肝腎功能,防止 ADR 的發生。
3. 2. 5 合并用藥 合并用藥是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治療一種或多種疾病。使用得當,可以提高療效、減少患者治療時間,但如果不科學或過多或盲目并用藥品就可能增加毒性或者使藥物治療作用相互抵消。如氨基糖苷類與強利尿劑合用導致腎功能損害發生率增加; 降低血小板聚集的藥物如阿司匹林與華法林合用可增加出血的傾向等。因此,臨床醫生應加強合并用藥安全意識,減少不合理的聯合用藥,降低 ADR的發生率。
3. 2. 6 嚴重的新的不良反應 2012 年度全院共上報 568 例不良反應報告,其中嚴重的 11 例、新的 3 例,占總報告數的2. 46% ,與其他醫院上報比例相比稍低,這可能與我院引進使用國家一二類新藥較少,醫務人員對藥物 ADR 關注不夠和對新的或嚴重的 ADR 知識認識不足有關。
3. 3 處理原則 一旦發現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在治療允許的前提下,首要措施是停用引起不良反應的可疑藥物[9]。藥品不良反應多具有自限性的特點,藥源性肝、腎功能損傷等應采取對癥治療措施,以減輕不良反應造成的損害。總之,醫師應注意藥物臨床合理使用,藥學人員要對醫護人員和患者普及宣傳藥物 ADR 知識,加強 ADR 的監測與防范,以減少和避免ADR 的發生。
【 參 考 文 獻 】
[1]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安全監管司,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 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工作手冊[EB/OL]. 2005-09 /2008-04.
[2] 秦 松,于 浩,孫曉陽. 某市 2005 ~2007 年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現狀及分析[J]. 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9,18( 5) : 331-334.
[3] 楊麗君,鄧劍雄,林國良,等. 323 例兒童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 中國藥物警戒,2008,5( 2) : 108-113.
[4] 周云山. 重視老年人的用藥安全[J]. 長壽,2004,( 12) : 10-11.
[5] 李志華. 靜脈輸液滴速問題的調查與分析[J]. 實用全科醫學,2008,6( 3) : 223.
[6] 黃金敏,周本宏. 抗生素濫用現象及預防對策淺析[J]. 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 16) : 74-75.
[7] 廖明陽,馬華智. 紫杉醇的臨床毒副作用分析[J]. 解放軍藥學學報,1999,15( 5) : 25-26.
[8] 徐洪華. 我院 226 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 中國藥房,2010,21( 2) : 164-166.
關鍵詞:臨床藥物;不良反應;用藥安全
近年來,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進程的不斷推進,對臨床用藥安全的監測正在深化,藥物不良反應已成為世界范圍內所廣泛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本文回顧性選擇我院近年來自行報告的326例臨床藥物不良反應病例為研究對象,歸納不良反應類型及分布規律,以期此基礎上制定針對性的對策促進臨床用藥安全,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共報告臨床藥物不良反應病例326例。其中,男156例,女170例;年齡5~76歲,平均(45.3±7.3)歲。
1.2方法 回顧性分析患者的病歷資料,參照國家衛生部藥物監測部門制定的不良臨床用藥反應表,統計分析本組326例患者與不良反應發生相關的資料,主要包括:①致不良反應的臨床藥物類別及構成比;②不良反應累及系統/器官及臨床表現;③致不良反應臨床藥物的給藥途徑[1]。
2結果
2.1致不良反應的臨床藥物類別及構成比 326例患者中,致不良反應的臨床藥物類別比例由大到小依次為:抗菌類藥物102例(31.29%)、中成藥劑54例(16.56%)、循環體系藥物37例(11.35%)、心腦血管用藥35例(10.74%)、消化系統用藥28例(8.59%)、中樞神經類的藥物25例(7.67%)、抗腫瘤藥20例(6.13%)、循環體系藥物10例(3.07%)、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及營養藥8例(2.45%)、其他7例(2.15%)。
2.2不良反應累及系統/器官及臨床表現 326例患者中,不良反應所累積的系統/器官比例由大到小依次為:皮膚及其附件182例(55.83%,主要臨床表現為瘙癢、皮疹、紅斑疹、斑丘疹等)、胃腸消化系統44例(13.50%,主要臨床表現為惡心嘔吐、腹脹腹瀉、便秘、胃腸道出血等)、全身性損害30例(9.20%,主要臨床表現為寒戰、紫紺、發熱、過敏性休克等)、神經系統25例(7.67%,主要臨床表現為嗜睡、頭暈、頭痛等)、呼吸系統15例(4.60%,主要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喘憋、氣促等)、心血管系統12例(3.68%,主要臨床表現為胸悶、心慌、心悸等)、肝腎系統8例(2.45%,主要臨床表現肝腎功能異常)、肌肉骨骼7例(2.15%,主要臨床表現為局部麻木、四肢酸痛等)、其他功能損害3例(0.92%,主要臨床表現為脈管炎、骨髓抑制等)。
2.3致不良反應臨床藥物的給藥途徑 326例患者中,致不良反應臨床藥物的給藥途徑比例由大到小依次為:靜脈滴注223例(68.40%)、口服46例(14.11%)、皮下注射23例(7.06%)、肌內注射18例(5.52%)、局部外用9例(2.76%)、腹腔內給藥7例(2.15%)。
3討論
臨床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與藥物自身性質、給藥途徑、給藥劑量及患者體質等多種因素有關。而總結臨床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特征及規律,在此基礎上制定針對性的防治策略對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促進臨床用藥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①在致不良反應的臨床藥物類別上,主要以抗菌類藥物、中成藥劑為主。其中,在抗菌類藥物上,患者用藥盲目性大、醫生用藥隨意性多而致的抗生素濫用是要求引起不良反應居多的主要原因;在中成藥劑上,中藥成分復雜、用藥療程長、缺少量化指標是引發不良反應的重要原因[2]。②在不良反應所累積的系統/器官上,主要以為皮膚及其附件為主。本研究結果顯示臨床藥物不良反應所累積的系統/器官中,皮膚及其附件占據55.83%,患者主要表現為以瘙癢、皮疹、紅斑疹、斑丘疹等為主的皮膚過敏反應。提示,在臨床用藥前,應詳細詢問患者是否有既往過敏史,對屬過敏體質者慎用或禁用過敏性藥物,以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③在致不良反應臨床藥物的給藥途徑上,主要以靜脈滴注為主。主要是因為靜脈滴注是藥物通過靜脈血管內給藥,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能夠使藥物在體內迅速發生效應,導致不良反應來得更為猛烈[3]。因此,臨床用藥過程中,應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來決定是否需要靜脈輸液,更應嚴格遵循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的"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靜脈注射"這一用藥原則,以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參考文獻:
[1]褚冬蕾,郭良君,孔飛飛.257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海峽藥學,2014,26(3):158-160.
1 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自然性
藥物具有產生藥理的自然屬性,同時也具有產生不良反應的自然屬性。藥物固有的不良反應是客觀存在的,并具有一定的自然發生率。一類藥物經過結構的改造可以衍生無數同系物;一個母核經過嫁接也可以產生許多新的化合物,人類由此不斷產生新的藥物。但是,每個化合物在獲得新的基團的同時也獲得了新的化學活性和新的藥理效應,其中可能包括新的治療作用和新的不良反應。藥物有諸多的功能和效應,其中包括我們需要的和不需要的作用。在實施藥物治療時對機體健康有利的作用我們稱為藥物的"治療作用";對機體不利的作用稱為藥物的"不良反應"。藥物的藥理效應是固有的,其有效性和有害性也是固有的,只要用藥就會有發生不良反應的可能。當然,藥物的利一定大于弊,一個合格的藥物其安全性是絕對可以信賴的。但是藥物的安全性好不等于該藥不發生不良反應。
2 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人為因素
2.1給藥劑量過大或超劑量 有資料報道,若應用青霉素劑量過大,可能使機體凝血功能發生障礙,產生神經系統的嚴重毒性反應,并可導致電解質平衡失調[3]。另據報道:因超劑量服用抗感冒藥,造成暴發性肝壞死與急性腎小管壞死等嚴重不良反應[4]。
2.2聯合用藥不合理 任相成報道了6例清開靈注射液與青霉素配伍應用出現不良反應,而分開靜滴未發生不良反應[5]。
2.3給藥時間不同不良反應差異較大 據報道,口服克拉霉素(利邁先)出現的不良反應以胃腸道反應為主,均為空腹服藥時出現,改為餐后服用胃腸道反應減輕或消失[6]。
由于個體耐受能力的差異使得不良反應的輕重程度和出現機率不同。由于給藥途徑選擇不合理、個別廠家藥物說明書不規范,對其中的不良反應和禁忌證或有意回避或含糊其詞,可導致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升高。同種藥物不同廠家生產,其產品的不良反應差異性很大。
3 建議
3.1加強藥物不良反應監測 醫院在成立藥事管理委員會的同時要成立藥物不良反監測辦公室,制定辦公室工作職責,應指定專人對藥物不良反應進行監測,監測員要每天下臨床科室進行藥物不良反應調查,收集資料,并對資料進行分析,及時反饋信息;各科發生的藥物不良反應事件要及時上報至藥物不良反應辦公室,專職人員要認真聽取臨床醫務人員匯報,采集陽性樣本并與醫務人員一道查找原因,向藥物生產廠家反饋信息,改進工作缺陷,消除安全隱患。
3.2開展藥學服務 藥師應經常下臨床與醫師一起參與病案查房,了解患者病情,提出患者用藥方案,解答醫務人員在用藥方面碰到的問題;介紹新藥、特藥信息,定期向臨床發放"簡報",讓醫務人員對新藥、特藥有一個全面了解,指導臨床合理、規范用藥;對于門診患者要主動向患者介紹藥物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
3.3更新用藥知識 隨著藥物研究和生產的迅速發展,新藥種類的增多,藥師要不斷加強藥學專業知識學習,了解學科發展新動向,掌握新藥作用機理、使用方法、不良反應、毒副作用等,新藥投入臨床時要做好跟蹤服務,做好主動監測。
3.4聯合用藥監測 臨床用藥中不僅要注意配伍變化,而且還要注意藥物相互作用。嚴格掌握用藥指征,合理選擇藥物、用藥劑量、方法、療程,防止濫用、過量應用。指導醫生給患者用藥時,一定要仔細詢問過敏史,注意密切觀察患者的治療情況,對同藥異名及藥物的復方成份加以注意,同時藥師也要負起責任,在發藥時對于易致敏的藥物要向患者加以提示。各生產廠家要嚴把藥物質量關,慎重書寫藥物說明書,藥物說明書是醫、藥、護人員和患者用藥的重要材料,所以,要求說明書的內容一定要完整;檢驗人員要認真做好藥敏試驗監測,經常與臨床醫生溝通信息,及時反饋微生物培養結果,以正確指導臨床醫生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護士在配藥時,應認真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同時要嚴格按照藥物配伍要求進行配藥,對于兩組有配伍禁忌的藥嚴禁放在一起使用,特別對于抗菌藥物要注意現配現用;使用藥物時要嚴密觀察患者出現的不適反應,加強用藥監測。
3.5定期召開藥物不良反應分析會 醫院藥事管理委員會應定期召開藥物不良反應專題會議,認真聽取專職人員匯報,了解醫院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性質、原因、表現等,評估風險因素,研究與討論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對策與監督措施,消除臨床用藥安全隱患,把藥物不良反應控制到最低限度,確?;颊哂盟幇踩?。
總之,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是復雜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做為一名藥師要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總結問題,與多部門配合,共同探討解決藥物不良反應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化解臨床用藥不安全問題,促進臨床用藥不斷做到規范化、合理化與個體化,從而確?;颊哂盟幇踩?。
參考文獻:
[1]彭六保.臨床用藥咨詢628例分析[J].中國藥房,2002,13(12):761.
[2]王育琴.藥學專業人員培訓教材[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5:69.
[3]孫惠娟.我院門診2000年應用抗生素的處方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1,1(2):76.
[4]吳國明.論調劑工作中的審方與合理用藥[J].中國藥房,2002,13(1):20.
[中圖分類號]R96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4(b)-152-02
藥物不良反應(adversedrugreaction,ADR)是指藥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使用當中產生的與用藥目的無關或對機體有害的反應[1],不僅指藥物的副作用,還包括藥物的毒性、特異性反應、變態反應、依賴性、成癮性、繼發性反應以及引起后代畸形等作用,但不包括無意或故意超劑量用藥引起的反應以及用藥不當引起的反應,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藥品不合理應用的現象,致使藥品不良反應時有發生,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藥物方面的因素
1.1藥物的選擇性
由于許多藥物缺乏高度的選擇性,在實現治療目的的過程中,對一些無關的系統、臟器功能也產生影響,有的甚至有毒害作用。例如抗惡性腫瘤藥物,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殺死了功能活躍的正常細胞。
1.2藥物的質量
同一種藥物,因生產廠家不同,制劑技術差別,雜質去除率不同,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也不同。例如氯貝丁酯中的氯苯酚是發生皮炎的原因,氯芐西林中的蛋白質是發生藥疹的原因。
1.3藥物的劑量、劑型
服用螺內酯,其劑量為100 mg時,對男性沒有顯著的影響;當其劑量為200 mg時,12例服藥者中有2例發現增大;300 mg時,11例服藥者中3例增大。氯霉素口服時,對造血系統損害較常見,但胃腸道外途徑用藥時,造血系統損害較少。
1.4藥物的雜質
藥物的雜質指藥物生產過程中加入的穩定劑、賦形劑、著色劑,甚至混入的微量高分子雜質。例如膠囊染料常會引起固定性皮疹,青霉素變態反應是其制品中含微量青霉素烯酸、青霉噻唑酸及青霉素聚合物等物質引起的[2]。
1.5服藥的時間
一般而言,連續用藥的時間越長,發生藥物的不良反應可能性越大。同一劑量下服用螺內酯,服用8周以內,沒有出現男性增大,但服用24周后,男性增大的發生率高達66%。
2機體方面的因素
2.1性別
一般說,對藥物的不良反應,女性較男性更為敏感。女性大約為14.2%(68/478),男性為7.3%(50/682),女性比男性患者高2倍[3]。女性有月經、妊娠、哺乳等特殊問題,在月經期服用導瀉藥和抗凝藥會導致盆腔充血,月經血量增多。妊娠婦女應嚴禁使用鋰鹽、乙醇、華法林、苯妥英鈉及性激素等。
2.2年齡
嬰幼兒的臟器功能發育不全,對藥物的敏感性高,藥物代謝速度慢,腎臟排泄功能差,藥物易通過血腦屏障,所以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尤其對中樞抑制藥、影響水電解質代謝及酸堿平衡的藥物較敏感。老年人由于臟器功能退化,藥物代謝速度慢,血漿蛋白含量下降,較成年人更易發生不良反應。
2.3用藥者的病理狀況
服藥者的病理狀況影響藥物不良反應,如一般人對阿司匹林的變態反應不多見,但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在服藥中,過敏的發生率可達28%。疾病影響藥動學,如抑郁癥、潰瘍病、震顫麻痹、創傷或手術等使胃排空延長,延緩口服藥物吸收;心功能不全及休克等因血液循環不暢也影響藥物吸收等。
2.4個體差異不同
個體對同一劑量的相同藥物有不同的反應,這種因人而異的藥物反應性稱為個體差異,這是正常的“生物學差異”現象。例如,巴比妥類藥物在一般催眠劑量時對大多數人可以產生催眠作用,但個別人不但不催眠,甚至引起煩躁不安,不能入睡。
2.5其他
患者生活環境、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可影響藥物的作用,尤以煙酒嗜好最為突出,應引起廣泛重視。如乙醇對交感神經、血管及神經中樞有抑制作用,與異山梨酯、氨茶堿、利血平等合用,導致血壓顯著下降,出現性低血壓。
3給藥方法的影響
3.1誤用、濫用藥物
醫護、藥劑人員處方配伍不當,病人濫用藥物等均可發生不良反應。
3.2用藥途徑不當
給藥途徑不同關系到藥物的吸收、分布,也影響藥物作用的發揮,例如通過靜脈直接進入血液循環,立即發生效應,較易發生不良反應;口服刺激性藥物可引起惡心、嘔吐等[4];再如中藥劑型改變,中藥新劑型可能會與原制劑有所不同,而導致某些用藥不良反應的出現。
3.3用藥持續時間長
長期用藥易發生不良反應,甚至發生蓄積作用而中毒。
3.4減藥或停藥
減藥或停藥也可引起不良反應,例如治療嚴重皮疹,停用糖皮質激素或減藥過速時,會產生反跳現象。
4藥物不良反應的防范
加強對藥物不良反應的防范,要注意幾點[5]:①首先應詳細詢問病史,了解有無藥物過敏或藥物不良反應病史。②嚴格掌握藥物適應證及禁忌證。③嚴格掌握藥物使用規范,包括用藥劑量、給藥途徑、用藥持續時間,加強用藥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監測。④用藥前認真閱讀藥品使用說明以熟悉藥物的特性及毒性反應,以及防止不良反應的對策。⑤一旦發現藥物不良反應立即停藥,并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⑥充分發揮職執業藥師作用,正確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合理用藥,做好藥物不良反應的宣傳教育工作。
總之,每一藥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應,中草藥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發生的幾率不同。不能認為藥品有不良反應就是假冒偽劣藥品,就不能用了,出現藥物不良反應不必過于驚慌,用藥時一定要遵醫囑或仔細閱讀說明書,如果出現了較嚴重或說明書上沒有標明的不良反應,一定要及時去看醫生。
[參考文獻]
[1]何建國,齊紅娟,許志強.高度重視藥物不良反應[J].中國醫藥衛生,2007,8(6):72-73.
[2]劉淑香.淺析藥物不良反應與毒副作用[J].中國當代醫學,2007,6(14):111.
[3]趙民生.藥物不良反應的原因分析[J].社區醫學雜志,2007,5(1):37-38.
[4]趙國英.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原因及護理對策[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6,26(5):65-66.
本文對常見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作一綜述[2]。
β-內酰胺類抗生素
抗菌作用機制: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結合蛋白,從而阻礙細胞壁粘肽合成,使細菌胞壁缺損,菌體膨脹裂解。除此之外,對細菌的致死效應還應包括觸發細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變株則表現出耐藥性。哺乳動物無細胞壁,不受β-內酰胺類藥物的影響,因而本類藥具有對細菌的選擇性殺菌作用,對宿主毒性小。
不良反應:①神經、精神系統反應;②低鉀血癥;③腎損害;④造成膽汁代謝紊亂,肝功能損害;⑤二重感染;⑥血液系統;⑦戒酒硫樣反應。
變態反應:①過敏性休克及皮疹:較為常見,主要機制是半抗原與蛋白結合成復合抗原,再由IgE介導產生過敏性休克、血管神經性水腫與尋麻疹等。②藥物熱:一般發生在用藥后1~25天(大多為7~15天),為弛張熱或稽留熱,需要與原發感染的發熱相鑒別。
氨基糖苷類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是由氨基糖與氨基環醇通過氧橋連接而成的苷類抗生素。有來自鏈霉菌的鏈霉素等、來自小單孢菌的慶大霉素等天然氨基糖苷類,還有阿米卡星等半合成氨基糖苷類。
雖然大多數抑制微生物蛋白質合成的抗生素為抑菌藥,但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卻可起到殺菌作用,屬靜止期殺菌藥。
不良反應:①腎毒性: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主要以原形由腎臟排泄,并可通過細胞膜吞飲作用使藥物大量蓄積在腎皮質,故可引起腎毒性。輕則引起腎小管腫脹,重則產生腎小管急性壞死,但一般不損傷腎小球。腎毒性通常表現為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等,嚴重時可產生氮質血癥和導致腎功能降低。腎功能減退可使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血漿濃度升高,這又進一步加重腎功能損傷和耳毒性;②營養不良綜合征;③神經系統:耳毒性,神經肌肉阻滯作用,周圍神經炎,精神癥狀。
變態反應:①過敏性休克;②皮疹;③接觸性皮炎;④藥物熱。
大環內酯類
不良反應:①胃腸道反應: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及腹瀉。②肝功能損害:以膽汁瘀積為主,亦可發生肝實質損害。③耳毒性:老年腎功能不良者偶發耳鳴及暫時性耳聾。④局部:血栓性靜脈炎、局部疼痛、變硬等。⑤其他:偶可引起藥疹、藥物熱等。
避免大環內酯類心臟毒性注意事項:①原有QT間期延長的患者避免使用;②電解質紊亂患者慎用;③正在服用可能延長QT間期藥物者慎用;④應用時應注意劑量和輸注速度,必要時做心電圖檢查;⑤心、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氟喹諾酮類
氟喹諾酮類藥物具有以下特點:①抗菌譜廣,抗菌活性強,尤其對G-桿菌的抗菌活性高,包括對許多耐藥菌株如MRSA(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②耐藥發生率低,無質粒介導的耐藥性發生;③體內分布廣,組織濃度高,可達有效抑菌或殺菌濃度;④大多數系口服制劑,亦有注射劑,半衰期較長,用藥次數少,使用方便;⑤為全化學合成藥,價格比療效相當的抗生素低廉,性能穩定,不良反應較少。
隨著氟喹諾酮類藥物的廣泛應用,細菌耐藥和不良反應也相繼發生。新上市氟喹諾酮類如替馬沙星(Temafloxacin)1992年在英國上市僅15周后,因發現有過敏、溢血、腎衰等不良反應而停用。故亦不是脂溶性越高、半衰期越長就越好,還應從藥動學及臨床利弊綜合考慮。
不良反應:①消化系統癥狀;②神經系統:顱內壓增高,驚厥、抽搐和癲癇,錐體外系癥狀,精神癥狀,周圍神經炎;③骨關節反應;④肝腎損害和對血細胞的影響;⑤腎損害;⑥血液系統;⑦局部的刺激癥狀;⑧肌腱炎、肌腱斷裂及橫紋肌溶解癥;⑨心臟毒性;⑩其他嚴重不良反應。
變態反應:①斑丘疹;②光敏性皮炎。
多肽類
不良反應:①腎毒性:感覺障礙,神經肌肉阻滯,腦膜刺激癥,耳蝸和前庭神經損害。②局部刺激癥狀。③其他。
變態反應:①注射給藥可見面部潮紅、皮膚瘙癢、皮疹、支氣管哮喘和藥熱,偶發過敏性休克。②萬古霉素可引發紅勁或紅人綜合征。
藥物不良反應的預防
用藥時注意下述幾點可預防或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①了解患者的過敏史或藥物不良反應史。②老年人病多,用藥品種也較多,醫生應提醒患者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至于小兒,尤其新生兒,對藥物的反應不同于成人,其劑量應按體重或體表面積計算,用藥期間應加強觀察。孕婦用藥應特別慎重,尤其是妊娠頭3個月應避免用任何藥物,若用藥不當有可能致畸。③肝病和腎病患者,除選用對肝腎功能無不良影響的藥物外,還應適當減量。④由于一些藥物可經乳汁進入嬰兒體內而引起不良反應,故對哺乳婦女用藥應慎重選擇。⑤用藥品種應合理,避免不必需的聯合應用,還應了解患者自用藥品的情況,以免發生藥物不良相互作用。⑥應用新藥時,必須掌握有關資料,慎重用藥,嚴密觀察。⑦應用對臟器功能有損害的藥物時,須按規定檢查器官功能,如應用利福平、異煙肼時檢查肝功能,應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時檢查聽力、腎功能,應用氯霉素時檢查血象。⑧注意不良反應的早期癥狀,以便及時停藥和處理,防止進一步發展。⑨應注意藥物的遲發反應,這種反應常發生于用藥數月或數年后,如藥物的致癌、致畸作用。
加強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加強藥物警戒,以防止及減少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參考文獻
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端幤饭芾矸ā返?1條明確規定,國家實行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制度,規定了藥品上市后要繼續進行監測和再評價[1]。
1 抗生素的濫用
抗生素的濫用現象,目前仍比較嚴重。濫用抗生素會引起過敏反應、其他不良反應、耐藥性等一系列問題。對于一般的傷風感冒,使用抗生素不僅是一種浪費,還可以引起不良反應,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增加合并癥,延長病程。因此對于抗生素的濫用必須引起警惕并加以控制。
2 解熱鎮痛藥的濫用
由于解熱鎮痛藥大多是非處方藥,人們不必使用醫生的處方可以直接從藥店購買使用,因此濫用現象比較普遍。以阿司匹林片和去痛片最為代表性。這些藥物的濫用不但會造成藥源性疾病還形成了對藥物的依賴性。
3 老年人、婦女、兒童、孕婦和有肝臟、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等方面疾病的人容易發生藥品不良反應
應該密切注意藥品在這類敏感人群中的不良反應。如大劑量或長期服用抗結核桿菌藥物異煙肼容易引起肝損害,因此肝功能不好的患者應慎用此藥,在服藥期間定期做肝功能化驗,一旦發現異常,馬上停藥。
4 聯合用藥應合理 避免不必要的聯合用藥
老年人臟器功能退化,新陳代謝減慢,容易發生藥品不良反應。醫生在治療時應抓住主要矛盾,盡可能減少用藥種數,注意避免藥物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
5 按規定劑量服用
用藥要遵守說明書規定的劑量,低于這個量可能沒療效,超過這個量可引起毒性反應。如維生素C過量服用(每日1~4g)可引起惡心嘔吐、腹瀉皮疹、胃酸增多,每日用量超過5g,可導致溶血,大量長期應用會導致耐受性[2]。
6 服藥期間不宜飲酒
酒中含有乙醇,乙醇除了加速某些藥物在體內的代謝轉化,降低療效外,也能誘發藥品不良反應。如雷尼替丁可減少胃液分泌,在服藥期間飲酒會加重乙醇對胃黏膜的損害。因此,服藥時不宜飲酒。
7 中草藥絕對安全的說法是錯誤
藥品的不良反應不僅存在于西藥中,很多中藥品種同樣有不良反應,只是由于中藥的毒副作用較小往往容易被忽視。如《國家藥品不良信息通報(第六期)》就通報了25例關于長期服用冠心蘇合丸引起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病例。冠心蘇合丸含有馬兜鈴科藥材青木香,而馬兜鈴酸則會引起急、慢性腎功能衰竭。因此服用該類藥物時必須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嚴格控制劑量和療程。
藥品也具有兩面性,能治病救人,亦能致命傷人。醫生的處方用藥,既要考慮治療效果,又要注意保證病人用藥的安全。有的藥物療效雖好但是能引起不良反應,在選藥時盡可能的改用療效稍差但不良反應較少的藥物。如止咳時除非必要,多不用可待因(略有成癮性)而采用咳平或維靜寧。
藥品的不良反應在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種族、不同感應性、不同適應癥、不同疾病中的表現不盡相同,所以往往不可預測?;颊咴谟盟帟r也應盡可能的做到不隨意使用,不盲目使用,不重復使用,不超量使用,不多用藥物,不追求新貴。如果發生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服用可疑藥物,要立即去醫院就醫。
參考文獻
1楊世民,主編.藥事管理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關鍵詞: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用藥分析
藥物不良反應(ADR)在我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里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在WHO里是指藥品在預防、診斷、治病或調節生理功能的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有害的或意料之外的反應[1]。臨床上控制感染的必備藥物之抗菌藥物,所引發的不良反應也多種多樣,且不斷呈上升趨勢。本文通過對我院100例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的患者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其患者基本資料、ADR情況、ADR種類及臨床反應等,為臨床安全用藥提供參考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月~12月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病歷報告100例,該報告以通過ADR監測人員、醫護人員填表并上呈于國家ADR監測中心。
1.2方法 通過對抗菌藥物ADR患者的基本資料、給藥途徑、抗菌藥物種類、ADR累及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患者基本資料 100例抗菌藥物ADR報告中,男38例,女62例,年齡1~85歲,平均年齡(55.8±3.5)歲,其中6歲以下兒童5例,7~60歲患者共66例,61歲以上老人29例,見表1。
2.2引起ADRs的藥物分類 按《新編藥物學》第15版進行分類,100例抗菌藥物ADR涉及有8類37種藥品。其中以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所引起的不良反應最多,分別占總比例的(38%)、(29%)、(24%),見表2。
2.3 ADRs的臨床表現 ADR累及器官或系統分類,其中以皮膚及附件損害為最多,占總比例(23%),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皮疹、蕁麻疹、瘙癢、水腫、潮紅等癥狀。其次為消化系統損害,占總比例(18%),見表3。
2.4 ADR用藥途徑分布 在100例抗菌藥物ADR里,主要給藥途徑為靜脈滴注,占(89%),涉及藥物有30種;最少為肌肉注射,占(1%),涉及藥物有1種,見表4。
3討論
3.1 ADR與年齡、性別的關系 根據抗菌藥物所引起的ADR報告來看(表1),患者的年齡層次分布較廣,女性患者也明顯高于男性患者,其中患者年齡1~85歲,且以40~60歲患者居多,占(31%),其次為61~85歲的老年患者,占(29%)。其主要原因歸納以下幾種:①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生理功能卻在明顯減退,對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等能力上以大不如前,所以對許多藥物特別敏感而增加ADR的發生率[2];②患者自身對用藥知識及健康知識的認識不夠,或沒有嚴格按照醫囑服藥,自行改變用藥劑量或療程;③醫務人員憑經驗給藥,未仔細閱讀說明書,給予患者錯誤的用藥指導。所以為有效降低ADR的發生率,叮囑患者嚴格按照醫囑服藥,并且患者自身也要積極配合。
3.2引起ADR的藥物種類 根據報告顯示(表2),在抗菌藥物里引發ADR的種類里排名前三位依次為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其ADR的發生率與這三類藥物的應用廣泛有一定的關系[3],在這幾類藥物里,又以以下幾種藥品排名靠前,依次為美洛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頭孢曲松、帕珠沙星、普魯卡因青霉素、左氧氟沙星。作為排名第一和第二的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最早應用于臨床的β內酰胺類抗生素,其毒性低,抗菌效果好,一般都是因敏感細菌所致感染的首選;而喹諾酮類主要是因為其不需要做皮試,使用方便,所以是臨床用藥的第三選擇。如果醫務人員能嚴格按照患者的個體差異給藥,還是能減少ADR的發生率。
3.3 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統 通過(表3)可以看出,累及的器官或系統主要以皮膚及其附件的損害為主,占總比例(23%),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皮疹、蕁麻疹、瘙癢、水腫、斑丘疹等癥狀,因這類臨床反應較為明顯,所以呈報較多。其次為消化系統損害、神經系統損害、呼吸系統損害等,大多表現為腹痛、頭痛、頭暈、胸悶、氣緊等癥狀,以老年患者中尤為嚴重。所以,醫護人員和患者本人如發現異?,F象,應及時停藥匯報并給予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3.4 ADR的用藥途徑 通過(表4)可以看出,引起ADR的主要用藥途徑是靜脈滴注,在總比例中,高達(89%),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靜脈滴注是直接進入人體的血液里,雖然起效快,但藥物濃度過高、滴注速度過快、藥液配伍不當、放置時間過長等因素更容易引起ADR的發生率。因此,為能有效的減少ADR發生率,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正確的用藥途徑,如果可以選擇口服藥物,那么就盡量不要選擇注射[4]。
綜述,用藥后的密切觀察和及時處理是ADR的防范關鍵,更要加強對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的監測,以確保臨床用藥的安全、合理。
參考文獻:
[1]許建剛.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導致的藥物不良反應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11.
[2]汪琳,金芳芳.2007年我院184例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回顧性分析[J].安徽醫藥,2008,11:1102-1103.
摘 要 目的:分析漳州市中醫院2007年藥物不良反應(ADR)的發生情況及引發因素,為合理用藥提供依據。方法:回顧性分析72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結果:72例ADR中,新的、嚴重的ADR上報9例(12.5%)。中醫婦科最多(47.2%),其次為內1科(13.9%)、骨1科(11.1%)。中成藥制劑占首位,最常見皮膚及其附件損害(51%),女性略高于男性;治愈72例(94.7%),好轉4例(5.3%),死亡0例。結論: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必須確保合理用藥。
關鍵詞 藥物不良反應 用藥分析 合理用藥
資料與方法
對2007年我院收集到的72例ADR報表,采用回顧性統計分析,將不良反應報告以表格形式錄入,按患者性別、年齡、用藥情況、臨床表現等進行統計分析。
ADR結果與分析
性別、年齡與ADR的關系:男31例,女41例。年齡1~79歲。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大(28例,38.9%),這是由老年人的生理特征決定的,也與該年齡段用藥機會較多有關。
不同給藥途徑與ADR關系:靜滴67例,口服5例,其中新的、嚴重的ADR上報9例,均為靜脈給藥引起??梢婌o脈給藥是我院引起嚴重ADR的主要給藥途徑。
ADR與藥品種類及病例數的關系:72例ADR中,引起ADR的藥物共計92種,10大類??咕?0例(32.6%),中藥制劑45例(48.9%),循環系統藥3例,消化系統藥1例,血液系統藥3例,疫苗1例,中樞系統2例,激素類藥1例,維生素類藥2例,其他4例。
由于本院為市級中醫院,中成藥制劑使用較多。本院中成藥制劑(45例,48.9%)占ADR藥品種類首位,且均為注射制劑,多為注射用雙黃連、鹿瓜多肽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穿琥寧注射液等,這主要與中藥注射劑成分復雜、制劑純度不高有關。
其次為抗菌藥(30例,32.6%),這與抗感染藥的過度使用有關,主要表現為無明顯指征用藥、使用起點過高、不合理聯合使用等。以β-內酰胺類(10例)為首,其次為林可霉素類、喹諾酮類,與相關報道相同。
ADR累及的系統-器官及臨床表現:主要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為皮膚及其附件損害(50例,51%),其次為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損害。
ADR與既往藥品不良反應史:有確切不良反應史12例(16.7%),無確切不良史47例(65.3%),不良反應史不詳13例(18.1%)。
ADR的處理及結果:最常用的處理方法是停藥,一些輕微的ADR在停藥一段時間后自動消失,對一些較為嚴重的過敏反應,除了停藥之外,常用非那根、地塞米松及抗過敏藥、吸氧等對癥治療,嚴重者皮下注射腎上腺素、艾條炙大椎穴。經過以上處理,ADR癥狀基本好轉或痊愈。72例ADR中,治愈68例(94.4%),好轉4例(5.6%),無死亡病例。
討 論
體會:①關注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慎用中藥注射劑:隨著中醫藥事業發展,中藥新劑型的不斷涌現,中藥制劑的使用呈現上升趨勢,其ADR的發生也隨之增多。在我院上報的ADR中,由中藥制劑引起占48.9%,占ADR藥品種類首位,且均為注射制劑。②合理使用藥物,減少聯合用藥,嚴格掌握適應證。③正確處理皮膚及附件損害,盡早控制癥狀。
總之,應加強對臨床合理用藥的教育和檢查,加強宣傳培訓和監測力度,促進ADR監測工作的全面開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回顧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 R978.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22-145-02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n 56 reports of antimicrobial drug adverse reaction
YANG Yong
Liuxin Town Health Center of Tongshan District in Xuzhou City, Xuzhou 22114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antimicrobial drug adverse reaction in our hospital,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guidance basis for the rational and saf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clinical. Methods 56 reports of antimicrobial drug adverse reaction from clinical departm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1 to June 2013 were analyzed, and done retrospec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antibacterial drug type, name,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D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Results In 56 reports of antimicrobial drug adverse reaction, the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was the main, the top three antibacterial drugs which caused adverse drug reaction were cephalosporins(accounting for 41.07%), quinolones(accounting for 19.64%) and macrolides (accounting for 14.29%) in turn. The comm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 was skin symptoms, followed by digestive and nervous systems symptoms, and anaphylactic shock was more serious. Conclusion The antimicrobial drug adverse reaction monitor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reduce or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rational and saf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clinical.
[Key words] Antimicrobial agents;Adverse reactions;Retrospective analysis
目前抗菌藥物被廣泛的在臨床使用,關于如何正確、合理、安全地使用抗菌藥物是提高臨床療效、降低藥物ADR發生率以及減少或減緩細菌耐藥性發生的關鍵[1]。本文通過對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發生的抗菌藥物ADR進行分析,旨在為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提供參考,促進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盡量減少和避免抗菌藥物ADR的重復發生。
1 資料與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對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集的56例抗菌藥物發生ADR的報告,按患者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構成)、年齡與引發ADR的關系、藥品種類、給藥途徑、ADR發生的臨床表現等,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3進行分類統計。
2 結果
2.1 患者基本情況與ADR構成分布
在所收集的56例ADR報告中,年齡最小者為3個月,最大者為85歲,男23例占41.07%,女33例占58.93%,男女患者發生ADR的比例為1∶1.43。不同年齡組間ADR 發生率也不盡相同,各年齡段分布及構成比見表1。
表1 ADR發生年齡分布及構成(歲)
年齡 60
例數 25 7 10 14
百分率(%) 44.64 12.5 17.86 25.00
2.2 發生ADR 的用藥途徑
56例ADR中,靜脈滴注用藥53例,占94.64%;口服用藥3例,占5.36%。
2.3 發生ADR的藥物種類及分布
從不良反應(ADR)涉及的抗菌藥物種類進行分類統計發現,56例抗菌藥物ADR報告涉及的藥物中,引起的ADR所占比例,以頭孢菌素類為多23例,占41.07%,其次是氟喹諾酮類為11例,占19.64%,大環內酯類次之為9例,占14.29%。藥物分類及相關病例數、構成比及涉及藥物發生頻率見表2。
表2 發生ADR的藥物種類及分布
藥品種類 n 構成比
(%) 藥品名稱
(發生頻率)
頭孢菌素類 23 41.07 頭孢呋辛鈉(10)、頭孢曲松鈉(6)、頭孢唑肟鈉(5)、頭孢噻肟鈉(2)
喹諾酮類 11 19.64 左氧氟沙星(7)、洛美沙星(4)
大環內酯類 9 14.29 阿奇霉素(7)、羅紅霉素(2)
林可霉素 7 12.50 林可霉素(4)、克林霉素(3)
青霉素類 3 5.36 青霉素(2)、哌拉西林(1)
硝基咪唑類 3 5.36 甲硝唑(2)、奧硝唑(1)
2.4 ADR 涉及的器官/系統及主要臨床表現
在56例抗菌藥物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統中,發生率居首位的為皮膚及其附件為27例占48.21%,明顯高于其他系統,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次之。ADR涉及的器官/系統及主要臨床表現詳見表3。
表3 ADR累及系統-器官及臨床表現
累及系統/器官 n 構成比
(%) 臨床表現
皮膚及附件 27 48.21 皮疹、丘疹、蕁麻疹、固定性皮疹、出血性皮炎
消化系統 10 17.86 惡心、嘔吐、腹脹、腹瀉、腹痛
神經系統 7 12.50 頭暈、頭痛、煩躁、失眠、嗜睡
呼吸系統 5 8.93 哮喘、咳嗽、紫紺、呼吸困難
循環系統 4 7.14 心悸、潮紅、心動過速
全身性損害 3 5.36 過敏性休克、發熱、寒戰、無力、多汗
合計 56 100.00
3 討論
3.1 患者年齡、性別與ADR的關系
56例抗菌藥物ADR中,男23例占41.07%,女33例占58.93%,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發生ADR的比例為1∶1.43。女性略高于男性,10歲以下兒童25例占44.64%,60歲以上老人14例占25.00%中,ADR發生率較高,主要是由于兒童生理功能、免疫功能、免疫系統等都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各器官組織正處于生長發育期,其機體耐受藥物的能力較低;而老年患者的心、肝、腎功能等重要器官,由于年齡的增長其功能逐漸減退,耐受藥物的能力也相對較低。同時,這兩個年齡段的患者由于身體機能與常人有異,藥物進入體內后經生物轉化后代謝情況也不同,給藥的劑量、時間等很難精確掌握,也是造成其ADR發生率大大增高。因此,在對兒童和老年人應用抗菌藥物時應密切監測ADR的發生情況[2]。
3.2 ADR與給藥途徑的關系
56例抗菌藥物ADR中,靜脈給藥所引起的ADR占94.64%,說明靜脈給藥較其他給藥途徑更易引起藥物不良反應[3]。故用藥時應遵循以下原則[4]:能口服者不選擇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者不選擇靜脈輸液,可采用序貫療法待患者病情好轉后改為口服劑型,以減少ADR的發生。
3.3 強化抗菌藥物的管理與合理使用
本次上報抗菌藥物的ADR中,引起的ADR在各類藥物中居首位的為頭孢菌素類,占41.07%,其次是喹諾酮類19.64%和大環內酯類14.29%。頭孢菌素類藥物為半合成廣譜抗生素,其最大的優點是殺菌力強、抗菌譜廣、耐酶、耐酸、毒副作用相對較小,所以目前是臨床上治療混合、嚴重感染的首選藥物。由于頭孢菌素類藥物臨床使用頻率高、使用量非常大,故頭孢菌素類藥物引起的ADR病例也日趨增多[5]??咕饔脧?、組織中藥物濃度高是喹諾酮類藥物的優點,臨床使用頻率也日漸增多,其引起的ADR發生率也較高,尤其是近年來發現喹諾酮類藥物會導致血糖升高或降低,所以使用喹諾酮類藥物期間應加強監測血糖。大環內酯類易導致胃腸道系統不良反應[6]。林可霉素類G+菌具有強大的抑制作用,對殺滅厭氧菌具有也有強大的作用,因而受臨床應用的青睞,其ADR發生率也較高??咕幬锏牟缓侠硎褂靡约岸嗥贩N聯合使用,也是引發ADR上升的重要原因??傊t院需嚴格強化抗菌藥物的使用監管,杜絕無指征用藥,減少預防用藥頻率、聯合用藥、超劑量或超說明書使用及縮短用藥療程[7]。
3.4 ADR臨床表現的主要形式
在本次上報的56例ADR報告中,其臨床表現主要以皮膚及附件損害發生率最多為27例,占總例數48.21%;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損害次之。發生皮膚變態反應的ADR中,主要以皮疹、瘙癢、蕁麻疹、出血性皮炎多見[8]。因此,醫院管理部門應做好臨床醫師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培訓工作,提高臨床醫師在用藥前應詳細詢問患者的藥物過敏史的意識[9],藥物使用過程中應密切觀察,一旦有藥疹、皮疹出現,應立即停止使用引起藥疹的可疑藥物,并采取相應措施。
總之,提高醫護人員對ADR報告制度的認識,是促進臨床合理用藥、保障公眾用藥安全,提高藥品不良反應報告與監測水平,最終達到提高醫療質量的目的[10]。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總后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J].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05,14(2):1-6.
[2] 湯榕,孫維紅,李林貴,等.109例常見抗菌藥物致不良反應的經濟負擔分析[J].中國藥房,2010,21(22):2027-2029.
[3] 彭越.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24):174-175.
[4] 瞿敏.451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臨床醫學工程,2011,18(3):452-454.
[5] 趙群,李群.我院531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抗感染藥學,2008,5(2):118-121.
[6] 李原麗,覃筱蕓.阿奇霉素致兒童不良反應93例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9,17(1):32-33.
[7] 陳文俊.297例小兒藥物不良反應的中文文獻分析[J].安徽醫藥,2002,6(4):86-88.
[8] 鄒玉瓊,馮雪梅,楚莉輝,等.799例中藥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藥事,2009,23(7):725-728.
[9] 許建平,霍丹,徐星凱.333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抗感染藥學,2008,5(2):121-124.
目的:了解藥物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的特點和規律,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07~2009年收集的521例ADR病例的臨床資料,分析ADR患者的性別、年齡分布,用藥途徑、臨床表現,單一、合并用藥ADR的發生率以及ADR的治療結果等。結果:男性ADR發生率(282/521,54.13%)高于女性(239/521,45.87%),兒童及老年患者發生率較其它年齡段高(326/521,62.57%);334例ADR由抗微生物藥物引起(334/521,64.11%),443例由靜脈滴注引起(443/521,85.03%);ADR常見臨床表現為皮疹、瘙癢、寒戰、發熱等,嚴重病例較少,聯用藥物越多,引發ADR幾率越高;經治療521例ADR患者好轉、治愈率達98.08%。結論:加強ADR監測,促進臨床合理用藥,提高臨床監護水平,可減少ADR的發生。
【關鍵詞】 藥物不良反應 ;合理用藥;監測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cases in order to provide drug safety information.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521 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cases collected during 2007 and 2009 were retrospectively summarized, aspects like patients’ age and gender distribution, route of administation, symptoms, combination or single medication, treatment effec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R was higher among males(54.13%) than that among females(45.87%), higher among children and old people (62.57%) than among other age groups. There was a total of 334 cases (64.11%) were induced by anti microbial drugs and 443 cases (85.03%) by the routine of intravenous drips. The common symptoms were rash, itching skin, chills and fever. Severe cases were few. The incidence increased with number of combined drugs. All the ADR cases recovered after treatment with an cure rate of 98.08%.Conclusions: Close monitoring and rational use of drugs in clinical work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R.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ational use of drugs; ADR monitoring
藥物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或意外的有害反應。ADR 監測是通過總結ADR個案,研究其發生、發展規律、臨床特征、診斷方法及防治措施的一種方法,對臨床安全用藥和藥品不良反應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1]。隨著ADR 監測制度在我國不斷深入實施, ADR 給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的危害已日益受到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重視,并已成為當今藥物流行病學研究的重要內容[2]。
我院自2004年成立ADR報告、監測小組以來,不斷加強ADR 監測工作力度, ADR 報告的數量和質量有很大提高。本文對我院2007~2009年各科收集的521例ADR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研究ADR 的特點及規律,為臨床合理用藥及藥物安全性評價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07~2009年各科室上報的ADR有效報表共521份,由醫師和藥師按要求填寫《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表》,經臨床藥師初步分析評價后, 上報到海南省藥品不良反應中心。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521例ADR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ADR患者的性別、年齡分布,用藥途徑及臨床表現,單一、合并用藥ADR的發生率以及ADR的治療結果等。
2 結果
2.1 患者性別、年齡分布
521例ADR患者中男性282例(282/521,54.13%),女性239例(239/521,45.87%),男女比例為1.18∶1,男性的ADR發生率高于女性?;颊吣挲g2個月~80歲,其中ADR發生率最高的年齡段為71~80歲(122/521,23.42%),其次為1~10歲(118/521,22.65%)(表1)。
2.2 用藥途徑及臨床表現
521例ADR共涉及17類41種藥物,其中抗微生物藥物引起的ADR 334例,所占比例最大(64.11%,334/521),且包括嚴重過敏性休克12例,其余多數為皮疹等過敏樣反應。ADR病例中,給藥途徑為靜脈滴注的共443例(443/521,85.03%);口服54例(54/521,10.36%);皮下注射18例(18/521,3.45%);肌注6例(6/521,1.15%)。最常見的ADR臨床表現為皮疹、瘙癢、寒戰、發熱等癥狀,嚴重病例極少。表1 521例ADR患者性別、年齡分布(略)
2.3 單一、合并用藥
521例ADR患者中,單一用藥193例(193/521,36.96%),合并用藥328例(328/521,63.10%),其中2種藥物合并用藥160例(160/521,30.71%),3~5種藥物合用的198例(198/521,38%)。單一用藥與合并用藥ADR發生率比為1∶1.71。這說明聯用藥物越多,導致ADR的幾率越高。
2.4 ADR治療結果
ADR患者好轉、治愈的例數分別為314例(314/521,60.19%)、197例(197/521,37.87%),總有效率為98.08%,腎功能損傷2例,無死亡病例,說明絕大多數ADR在停用可疑藥品或給予異丙嗪、地塞米松等對癥抗過敏治療后可好轉或治愈。
3 討論
3.1 不同年齡段ADR發生情況
本組結果表明,兒童、老年患者的ADR發生率較高,年齡60歲共188例(36.08%)。這可能是因為在不同年齡段患者血漿與藥物結合能力、藥物代謝及排泄速度不同,致使引發ADR 的幾率、嚴重程度也不同。兒童患者易發生ADR與身體各臟器、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全,藥物的吸收代謝不規則,對許多藥物極為敏感等因素有關。老年患者易發生ADR的相關因素為[3]:(1)老年人各器官隨著年齡增加逐年退化,靶器官有時表現出對藥物的敏感性增加,使藥物作用增強或作用時間延長;(2)老年人肝腎體積縮小,血流量減少,肝腎血流量只有青年人的 40%~50%,其代謝能力較低,首過效應減弱,生物利用度增加,從而延緩藥物的排泄,半衰期延長;(3)老年人口服藥物時消化道的吸收率偏低,脂溶性藥物的分布容積增加,血漿中白蛋白濃度降低,使高蛋白結合率的藥物蛋白結合減少,游離藥物濃度增加,導致中毒幾率增加。此外,許多老年患者?;加卸喾N慢性疾病,合并用藥較常見,藥物相互作用及各種原因導致的用藥依從性差也是引起老年患者ADR 發生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醫生應根據老年人和兒童的特殊生理、病理特點慎重選用藥物,,堅持合理用藥原則,調整藥物劑量,做到個體化給藥,并在給藥過程中加強監護,從而降低藥品ADR 發生率。
3.2 不同給藥途徑對ADR的影響
本組結果表明,靜脈給藥較易誘發ADR,521例ADR報告中,443例(85.03%)是靜脈滴注給藥。這主要是因為靜脈給藥直接進入人體循環,靜脈注射液的pH值、滲透壓、溫度、微粒、肉毒素等均易誘發ADR[4];同時靜脈配制操作不當,藥物濃度過高(過低),藥物配伍不當,配制液體放置時間過長,滴注速度過快(過慢)等均會引發ADR的發生。因此, 建議臨床給藥時, 應盡量減少靜脈給藥, 遵循“可口服勿注射”的基本原則[5,6]。靜脈輸液時除有特殊要求, 否則應注意控制給藥速度, 尤其是對某些刺激性較大的藥物更應謹慎。
3.3 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藥物
本組結果表明,521例ADR共涉及17類41種藥物,其中抗微生物藥物在臨床上使用頻率高,引起ADR所占比例最大(64.11%,334/521),這可能與臨床使用抗微生物藥的頻率、劑量逐年增大,細菌耐藥性增加,普遍存在無指征用藥,聯合用藥,劑量過大,用藥時間過長等現象有關。因此,需要關注抗微生物藥特別是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安全問題。引起ADR的抗微生物藥以頭孢菌素類和大環內酯類為最多,其中又以頭孢哌酮舒巴坦納最多,其次是大環內酯類的阿奇霉素。由于頭孢菌素類抗菌譜廣,殺菌力強,對β內酰胺酶穩定性高,毒性反應低,臨床療效好,臨床用藥比較普遍,因此相關ADR病例也較多,不過大多ADR癥狀較輕。要充分重視抗微生物藥物引發ADR,臨床醫師應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
3.4 中藥制劑的ADR
隨著對中藥ADR關注的不斷加強,臨床報告數量也在增加,在521例ADR報告中,由中藥引起的ADR報告有96例,占總數18.43%,其中中藥注射劑及粉針劑90例(17.27%),多為靜脈注射所致??赡茉驗橹兴幾⑸鋭┏煞州^為復雜,缺乏統一的質量控制標準,制備過程容易混雜不純成分;中藥生理作用廣泛,生產技術和質量控制指標不夠完善,存放過程中易發生質量變化,導致不溶性微粒增加; 另外,生產廠家在生產過程中,為提高有效成分的溶解度、穩定性而加入了一些穩定劑、助溶劑等也易導致ADR[7]。因此,臨床醫生應當消除“中藥制劑比西藥安全”的錯誤觀點,因病施治、合理使用,避免ADR 的發生。
3.5 ADR涉及的臟器
ADR影響涉及人體多個系統和器官,最主要的臨床表現為皮疹、瘙癢等皮膚及附件損害,其次為全身性損害,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損害,這四類不良反應比例雖高,但病情相對較輕,一般經停藥或對癥治療,ADR癥狀很快減輕,對身體、原患疾病均影響不大,累及身體重要器官的嚴重ADR病例較少。ADR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最多,這可能是由于皮膚癥狀易于發現、診斷,且不易與其他癥狀相混淆,另外臨床常用藥物,如各種生物制品和中藥制劑、抗感染藥等,本身即為全抗原或半抗原,進入人體后易引起變態反應,而引發皮炎、皮疹等癥狀。
各級醫院應建立并完善ADR監測網絡,提高醫護人員對ADR監測的認識水平,做好重點藥物品種ADR的監測,定期對各科收集的ADR報告進行分析、報告,及時向臨床通報。做好醫、藥、護三者之間的合作,從而提高對ADR的監測。
參考文獻
1 金桂蘭,唐文,趙美菊. 528 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 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4,13(5):247248.
2 趙泉,梁延平,程東升,等.770 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9,29(19):1694.
3 謝金州.藥品不良反應與監測[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4.52.
4 王慧媛,趙捷,趙志剛. 我院2007 年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08,19(17):1345.
5 陳小燕,田潔,劉源,等.252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廣州醫藥,2007,38(6):5253.
消化系統反應
消化系統的不良反應是“沙星”類藥物的主要副作用,患者用藥后會出現程度不同的上腹不適,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腹痛、腹瀉等癥狀。
泌尿系統反應
少數病人服藥前可引起急性尿潴留、停藥后可恢復排尿。還可出現少尿、蛋白尿、血尿等,因此患者一旦發生上述癥狀,應立即停藥,并改用其他的抗菌藥物。
血液系統反應
主要表現為嗜酸性細胞增多,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極少數病人可以引起溶血性貧血。如需長時間服用這種藥物的病人,應定期檢查血項。
過敏反應
有些病人用藥前后會出現蕁麻診、紅斑或皮膚發紅、發熱、瘙癢、眼瞼眼球膜充血等過敏反應。因此,以往有過敏史的患者應該慎用這類藥物。
神經系統反應
“沙星”類藥物引起的神經系統反應多種多樣,反映程度輕重不一。主要表現有頭痛頭昏、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疲倦嗜睡、恐懼緊張、抑郁焦慮、煩躁不安、手足麻木、四肢振顫、步態不穩、皮膚有異常感覺、精神錯亂、語無倫次、意識障礙、視神經水腫等。在使用過程中,當發生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時,應及早停藥,對癥處理,以免貽誤病情。另外,此類藥物可使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增強,進而導致驚厥和癲癇大發作的發生,故有癲癇史者、兒童及孕婦、哺乳期間的婦女不宜服用。
心、肝、腎反應
表現為出現胸悶、心悸或一過性血清轉氨酶增高及膽紅素增高,故長時間用藥者應作肝功能價差,嚴重肝損害者應慎用。此外這類藥物主要經腎臟排泄,可致不同程度的腎臟損害,表現為尿素氮和血清肌酐值升高,因而腎功能不全者也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