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2 17:11: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青少年網絡安全法律法規,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教育 網絡 犯罪
1、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現實意義
雖然提出要大力普及網絡課程教學的迫切性和網絡安全的重要性,但目前高校的網絡課程教學更多強調教學策略的研究和教學過程的質量控制,忽視了網絡的負面作用。高校教學中無論是公共課《法律基礎》還是專業課《計算機網絡》的教學大綱都沒有把網絡安全的法律法規教育正式納入,更沒有制訂相關的課程標準,絕大部分大學生沒有接受系統的網絡安全法律法規教育,對網絡違法犯罪產生的途徑和后果缺乏清晰的認識。長期沉迷網絡的大學生,有的精神失常,有的引發命案,有的離家出走、被拐被騙,,因此,有的人甚至把網絡稱為“電子海洛因”,足見其負面影響對大學生的危害。對大學生進行網絡安全教育,是新形勢下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和緊迫任務。加強大學生系統化、正規化的網絡安全法律法規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網絡安全的素質,是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只有樹立“網絡安全人人有責”的思想觀念,加大對大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對網絡的負面影響加以防范,未雨綢繆,才能培養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優秀人才。
2、互聯網給大學生帶來的安全隱患
2.1長期沉迷形成網絡成癮現象
互聯網交流主要是以人機對話的方式進行的。長期沉迷網絡之中,易造成人際關系的淡薄,現實生活的麻木。經常上網的部分學生中,有的出現厭學焦慮、心情壓抑及交際冷淡等不良行為,有的患有“上網綜合癥”,嚴重影響他們正常學習和生活,更有甚者,沉迷網絡游戲和網聊網戀,最終付出沉重代價,造成嚴重心理負擔。據統計高校每年退學的學生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沉迷網絡導致成績不良,這不僅給社會造成了巨大損失,而且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2.2呈現道德缺失現象
由于網絡屬于虛擬社區,上網查閱信息、發表言論或與別人交流時,基本上是在匿名狀態下進行,具有高度隱蔽性的特點。網絡的匿名性和隱蔽性使得很多大學生在網絡社會中實行的道德標準,遠遠低于他們在實際現實社會生活的道德要求。那些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啟齒的庸俗、下流的臟話,在網絡上則口無遮攔,全力宣泄;那些在現實生活中“當面不說”的言論,在網絡上則心無顧忌,肆意發表。尤其是有些過于放縱的網絡行為,如濫用信息技術制造、傳播信息垃圾,編造虛假信息對他人進行誹謗或制造社會混亂,利用網絡進行欺詐等等,對社會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
2.3導致犯罪行為
當代大學生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對于網絡上并存的多元文化以及多種信息不能很好地進行辨別,并極易受到外界刺激,從而產生一定的犯罪動機。又由于大學生群體是一群擁有較高知識水平的高智商群體,喜好在網絡上展現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所不能擁有的成就。在網絡上,他們可以無節制地放縱自己,可以宣泄對現實的不滿,甚至自以為可以尋回迷失的自我,近年來在校大學生制造計算機病毒,進行網絡入侵等不良甚至是犯罪的行為屢見報道。有的甚至對聊天對象進行、搶劫等犯罪活動,最終導致大學生淪為階下囚。
3、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策略
3.1做好大學生網絡法及文明上網的強化教育
加大對大學生網絡法制安全教育力度。凡上網者都必須以自覺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為前提。因此,高??梢酝ㄟ^網絡法制安全教育,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到哪些行為在網上是非法的或是不道德的,必須令行禁止的或堅決擯棄的。網絡道德文明是信息時展的產物,人類面臨新的道德文明要求和選擇,于是網絡道德文明也就應運而生。網絡道德文明是網絡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它是一定社會背景下人們的行為規范要約,賦予人們在其動機或行為上的是非善惡判斷標準。網絡道德文明教育也是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高校應大力弘揚網絡道德文明,樹立良好的網絡風氣,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要做到對他人的尊重。
3.2加強大學生自律性教育
網絡信息的開放、快捷、隱秘、廣泛、虛擬等特征,使網絡信息污染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嚴重問題,這些信息是迅速擴散的污染源。會不斷毒害青年學生的心靈。高校既要提高教師的網絡信息綜合素質,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增強教師對學生網上生活和網絡道德的指導作用,也要注重加強對大學生的自律教育,提高大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高校還要通過各種方式,規范網上秩序,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和目標,培養有益的愛好和活動,形成健康的人際關系,在現實世界中尋找社會支持;引導學生建立起一道網絡安全的自身“防火墻”,培養分辨是非、善惡、好壞的能力,加強人格的自我修養,提高自我免疫力,從而徹底抵制網絡的不良的影響。
3.3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功能性教育
高校要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使他們成為網絡的駕馭者??梢赃\用豐富的網絡載體形式,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網絡世界與現實生活的關系,促其自覺踐行《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弘揚蓬勃向上的時代氣息;還可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使大學生在交流討論中,能厘清網絡道德和網絡行為的是與否,促其正確的人生觀與道德觀的形成。
總之,樹立網絡安全意識,完善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內容,已經成為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要引導大學生正確上網,重視他們的業余生活,使網絡成為他們合理利用交流的工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