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免疫學教學

免疫學教學

時間:2023-01-26 22:03: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免疫學教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免疫學教學

第1篇

一、聯系臨床病例豐富教學內容

如Rh血型陰性的母親懷第二胎時為什么會發生新生兒溶血?過敏性哮喘患者為什么是呼氣性的呼吸困難?交感性眼炎一眼破裂為什么另外一眼也會發炎甚至失明?角膜移植為什么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移植手術?從現象到本質,將學生的感性認識轉變為理性認識,將臨床疾病與理論知識結合起來,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感到學以致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聯系實際生活活化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可以避免抽象理論知識短期內遺忘的情況,經常列舉一些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例子,不但能使抽象的理論變得淺顯易懂,而且能使學生通過思考記憶醫學免疫學知識。如把抗原比做免疫系統識別的敵人,抗體比做捕捉敵人的武器,補體為一個連環機關,B細胞為武器生產專家,抗原呈遞細胞為偵察兵等,利用生活中的形象代替生疏的專業名詞,可以讓學生聽得懂、記得牢、感興趣。HLA教學中涉及親子鑒定,而電視劇里滴血認親是否有科學依據?DNA鑒定時檢測哪些基因?為什么要檢測這些基因?在講授免疫預防知識時可先提問學生都接種過哪些疫苗,預防哪些疾病,從而吸引學生注意力。在講授5類免疫球蛋白特征時,提出問題:為什么提倡母乳喂養?嬰兒出生6個月后為什么易感染、易高熱?通過聯系實際生活,使學生了解知識與生活關系密切,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加深了記憶,又培養了學生發現、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聯系其他學科,融會貫通,加深學生對醫學免疫學知識的理解醫學是一門系統學科,涉及面廣,知識量大。學習初期,醫學生很難把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而要想充分理解并掌握醫學免疫學知識,必須聯系其他相關學科。如免疫器官涉及解剖學,教學中應先復習骨髓、胸腺、淋巴結等解剖學知識;免疫細胞與組胚生理相關,教學中先讓學生回憶血細胞的組成,然后引入淋巴細胞。在講授補體介導炎癥反應時,可以和學生一起回憶病理課上講的炎癥反應,并加入補體內容,使學生對炎癥反應有一個完整的印象。這樣既有助于知識的橫向聯系,又有利于新知識點的掌握。

三、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

1.化繁為簡如抗原概念教學中采用關鍵詞提取法,提取刺激和結合兩個動詞,就可以把這個概念理解透徹,又可以對應抗原的兩個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對應刺激)和抗原性(對應結合)。主要組織性抗原提呈抗原的功能可用“Ⅰ內8,Ⅱ外4”概括。即HLAⅠ類抗原識別和提呈內源性抗原,提呈給CD8+陽性的T細胞;HLAⅡ類抗原識別和提呈外源性抗原,提呈給CD4+陽性的T細胞。用簡單6個字就可以把易混淆的知識點記牢記清。畫圖教學在免疫球蛋白結構教學中,讓學生和教師一起畫免疫球蛋白示意圖,并標明免疫球蛋白N端、C端、VL、CL、VH、CH1/2/3、二硫鍵等,評選出正確標注并且美觀的示意圖,這樣既可以避免多媒體教學動手少的弊端,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2.教材調整醫學免疫學課程內容龐雜,為易于學生記憶和掌握,學以致用,應根據專業需求、學生理解水平等對教學內容、教學順序給予重新編排。如臨床免疫學教學中,對于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重點講解相關疾病的機制、臨床表現及防治,而對于護理專業學生則應強調護理相關患者時的注意事項。醫學免疫學發展迅速,對于起點較高的學生可適當加入免疫學新進展;對于起點較低的學生,由于其理解能力稍差,應刪除教材中一些與臨床關系不大且難理解的知識點,如T細胞陰性選擇、陽性選擇等。這樣有所選擇的講授,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又利于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

四、結語

總之,在教學中要選用恰當而實用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為此教師要廣泛積累和整理與教學相關的材料,靈活運用于專業知識講授中,既可以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枯燥內容趣味化,又可以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作者:李曉棟 趙香君 牟麗梅 單位:秦皇島市衛生學校 秦皇島市軍工醫院

第2篇

關鍵詞:醫學免疫學;雙語教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1-0203-02

醫學免疫學是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是臨床醫學、藥學和護理學等專業學生的必修課,而且是一門發展非常迅速的學科。因為其理論邏輯性極強,內容相對抽象,知識結構龐雜繁復,學生首次接觸時均感到免疫學比較難于理解和掌握。而雙語教學的應用,為高等醫學院校師生掌握、傳播和交流醫學免疫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國家教育部要求醫科類高等院校雙語授課的課程比例應達到所開課程的5%~10%。目前,全國大多數醫學高等院校都開展了基礎課程的雙語教學,部分院校開始了臨床醫學課程的雙語教學。[1]國內外的雙語教學實踐證明,雙語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潛質,能夠使學生用兩種語言思考和交流。因此,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雙語教學成為促使高等醫學院校專業教育與國際接軌,培養新型醫學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現在雙語教學在高等醫學院校的實施仍處于試驗性階段,這種新的教學方法的不斷完善,需要我們醫學教育工作者的相互交流與合作。本文就本教研室開展醫學免疫學雙語教學實踐談了一些體會。

一、教師備課教材的選用

目前,國內醫學院校大多選用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陳慰峰教授主編的《醫學免疫學》作為中文版教材。我們在雙語教學過程中參考的英文原版教材包括:Abul K.Abbas和Andrew H.Lichtman主編的《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Charles A.Janeway等主編的《Immunobiology》以及Richard A.Goldsby等主編的《Kuby Immunology》。它們是西方國家高等醫學院校采用的經典教材,也是國際公認的具有影響力的免疫學教材。這些教材雖然彼此之間在內容及編排上不盡相同,但均整合了醫學免疫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學科前沿進展,信息量非常大。教材編寫者用原汁原味、文法優美的英語對專業知識作出清晰準確、深入淺出的描述,而且重要的理論均有翔實的實驗方法及研究過程的介紹。這些英文版教材的另一大特點就是運用大量的照片和彩色圖解,將免疫學理論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使我們的備課變得輕松。例如:B淋巴細胞對TD抗原的免疫應答過程是免疫學的核心內容,其中輔T淋巴細胞對B淋巴細胞的輔助作用是重點內容,整個輔助的過程涉及很多的免疫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而且這些相互作用具有時間順序。如果整個過程只有相應的文字敘述,則不易理解。《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用簡單的四幅圖將此過程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使教學變得更加直觀形象。盡管雙語教學的備課遠較純漢語教學工作量大得多,但由于使用了這些優秀的英文原版教材,我們在備課過程中并沒有感到枯燥和繁雜,而是饒有興趣,免疫學專業知識增長的同時,專業英語水平及授課效果均明顯提高。

二、國外優秀的免疫學雜志是備課教材的必要補充

現代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的技術成果經過專家的篩選、整理、編制成書,再出版發行,整個過程要花上多年,在學生開始使用時,有的觀點已不夠確切。[2]因此查閱近期出版的優秀的免疫學雜志是授課教師獲取新知識的重要手段。我們在備課過程中參考的期刊包括: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Science,Trends in Immunology,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Immunit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等。我們將所閱讀的文獻及時總結,定期在教研室開展學術交流,營造了英語學習的良好氛圍的同時提高了教研室整體教學和學術水平。

三、學生教材的選用

教材是教和學的重要依據。在基礎醫學教育中及早使用英語原版教材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其價格昂貴,不宜普及。學生用書多采用自編教材。我們教研室以《Basic Immunology》為藍本,自編教材《Outline of Immunology》。本教材共12章,前9章為基礎免疫的內容,先概述免疫學的基本內容,接下來介紹固有免疫,其后的內容是適應性免疫及免疫耐受;后3章是臨床免疫的內容,涉及腫瘤和移植免疫、超敏反應和免疫缺陷。這本自編教材將免疫學的主要內容以圖表的形式展現,使免疫學抽象的理論知識形象化,輔助學生理解手中的漢語教材。但由于該教材文字表述較少,不能單獨作為學生用教材,我們為學生提供了電子版本的英文原版教材,他們課下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相關資料的查閱。

四、注重教學策略的應用,提高教學效果

1.師生雙方都明確雙語教學的意義和必要性,是保證教學效果的前提。我們在開展雙語教學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讓學生明確雙語教學的目的,讓學生知道這種教學手段的應用可以幫助他們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專業英語水平,培養英語思維和交流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起著很重要的主導作用,我們一方面鼓勵學生要有接受新知識、接受新挑戰的信心,在肯定他們有能力嘗試這種新的教學方法的同時也要引導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對可能會遇到的困難。盡管免疫學的專業英語詞匯相對于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等要簡單的多,但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語,學生有思想顧慮很正常。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做好工作,爭取他們的理解,充分調動其學習熱情及學習主動性,師生雙方共同努力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和學的任務。

2.在授課過程中注意充分利用雙語教學這一新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免疫學相關知識專業。例如:醫學免疫學概論中首先介紹的就是免疫的概念,我們在多媒體課件的一張幻燈上同時給出兩段關于免疫的描述。一個是漢語教材上的概念:免疫(immunity)即通常所指免除疫病(傳染病)及抵抗多種疾病的發生。另一個是《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的一段敘述:In a broader sense,immunity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foreign substances,including microbes or molecules。講解該概念的過程中,不是簡單將此段英語論述念給學生聽,或是單純的漢譯英,而是解釋:在將學生可能不懂的個別的英文單詞解釋后,重點強調ability這個單詞,這樣使學生們理解免疫是一種能力,進而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文教材中免疫的內涵。

3.授課過程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雙語教學的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使用為醫學免疫學的授課提供了必備的手段,課件中內常加入英文圖片和教學動畫,使其內容豐富,并且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從而可以使免疫學比較抽象的專業內容變得易于理解。但需注意,不同教材對于同一種免疫細胞、膜表面分子或者相同的免疫應答過程的表示方法往往不盡相同。例如,輔T淋巴細胞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用桔紅色表示,而在《Immunobiology》中則用藍色表示,所以為了方便學生在課上很快接受教學內容,課件選用的圖片或者動畫最好出自同一本國外原版教材。

4.根據學生情況,雙語教學過程中逐漸增加英文比例。學生在開始階段的學習中逐漸熟悉了抗原、抗體、免疫分子及細胞等醫學免疫學基本內容的英文術語及表述,在學內容免疫應答時,便可以接受大比例英文的授課,并能理解所學的知識。

五、學生反饋意見的收集

授課一段時間后通過與學生座談,同時采用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對本教學方法的滿意程度以及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我們對授課進度、方法及內容的難易度進行了及時調整。總之,雙語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需要不斷完善,我們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去探索和實踐。相信只要我們不懈努力,攜手前進,醫學免疫學雙語教學一定會取得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徐春紅,李濤,王亮.綜合性大學醫學雙語教學存在問題及對策[J].醫學教育探索,2005,4(4):247-249.

[2]諸葛毅,俎德玲.高等醫學教育英文原版教材與國內教材的比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2):36-39.

第3篇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提高了免疫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現將教學中的一些措施總結如下。

1 設計合理的教學模式

教材《醫學免疫學》全書分四篇共二十六章,各章節的內容彼此相對獨立。如第二篇“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補體系統、細胞因子、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及白細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等6章的學習內容。第四篇“特異性免疫應答”則包括:抗原、抗原遞呈細胞與抗原的處理及提呈、T淋巴細胞對抗原的識別及應答、B淋巴細胞對抗原的識別及應答、免疫調節及免疫耐受等內容。初看起來每一章的內容都相對獨立、完整,沒有任何關聯。因此,學生學起來常感到枯燥乏味,困難重重。然而,仔細推敲,其實這些章節的內容有著密切聯系,是完全可以通過內在的聯系串聯起來而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鑒于此,我們在開課之前組織設計教學模式,在此模式中,強調免疫是機體對“自我”和“非我”的識別,并以免疫應答作為該模式的核心,把免疫類型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及歸宿點(見圖1)。有了這一模式后,告訴學生免疫學的基礎知識都是圍繞這一模式展開的,讓學生一開始就了解免疫知識結構的系統性,使局部知識與整體聯系起來。這樣,授課時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了重新編排。即先講非特異性免疫,內容包括:非特異性免疫的組成細胞如吞噬細胞、自然殺傷細胞、補體系統的組成及功能;然后講特異性免疫應答及其調節,包括:抗原、抗原遞呈過程及其效應機制、免疫調節、免疫耐受;最后講臨床免疫如:超敏反應,腫瘤免疫及移植免疫等。在導入新課的過程中,多次介紹本系統的框架,從整體去闡述部分,再從各部分又回歸到整體。這樣,每一次上課的內容都不是孤立的、單一的,可以幫助學生整理思維過程,使學生的思路沿著教師的引導逐步深入,學生反映容易理解、接受。

2 根據教學對象調整教學內容

教學包括“教”與“學”兩方面的因素。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是教學的主體, 二者互為聯系并統一于教學活動中。因此,作為教師首先必須了解教學對象, 否則就會失去教學的預見性和計劃性,使“教”與“學”脫節[2]。筆者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教學方案, 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如五年制醫學專業學生在學習《醫學免疫學》時,已完成諸如《內科學》、《外科學》及《病理學基礎》等臨床相關課程的學習,對各系統疾病及臨床治療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講解臨床免疫這部分內容時, 我們側重講授臨床免疫性疾病的基礎研究進展, 包括與免疫學相關的發病原因、發病機理等, 而對臨床表現、診斷及預后等則簡單介紹。然而,對七年制醫學專業學生而言,由于他們的培養目標是必須具備比一般本科生更強的科研能力。因此,教學中我們要求七年制學生掌握的免疫學知識內容更新, 面更寬,緊密跟蹤國內外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充分重視新概念、新思維、新方法、新動態,教學內容瞄準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的分支和知識生長點, 并考慮到未來知識的更新速度和趨勢, 使這些學生盡早地接觸國際上的前沿課題和最新學術成果。這些措施的實施提高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醫學免疫學》教學質量。

3 開展直觀教學

由于《醫學免疫學》知識比較深奧、抽象,各章節間的內容既相互串聯又相互交叉,加上醫學院校免疫學課時較少, 學生想象力、理解力有限。因此,在很多知識點的認識上存在不可理解的盲區。例如“T細胞對抗原的識別及應答”一章是《醫學免疫學》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學生對這一部分內容能否理解, 直接關系到對“免疫調節”、“免疫耐受”等章節的學習興趣及效果。“T細胞對抗原的識別及應答”的教學內容包括:(1)抗原呈遞細胞對抗原的加工、處理和呈遞;(2)抗原特異性淋巴細胞對抗原的識別、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產生免疫反應的兩個階段。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這些內容, 較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觀教學法, 如在制作教學課件時,我們充分利用flas,將抗原進入細胞到被酶解,形成多肽分子與抗原遞呈細胞表面的MHC分子及T細胞表面的TCR形成復合物,到最終激發T細胞活化的整個過程制成flas,給予學生直觀感受。通過開展直觀教學的實踐表明, 學生較易建立起聯系的概念, 能夠對復雜的T細胞活化及效應機制認識完全、清楚,比僅使用語言描述能夠得到更加滿意的教學效果。為后續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4 加強討論式教學

傳統的教育模式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宰地位,教師的任務是給學生灌輸知識,而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從屬地位。這樣的教學形式死板,學生思考空間較窄,將各章節內容橫向綜合起來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差。針對此情況,改變教學模式刻不容緩。筆者在教學中結合各個章節的基本理論,精選臨床病例,進行討論式教學。如在腫瘤免疫學的教學中,要求學生以乳腺癌為例,對腫瘤逃避宿主免疫監視的可能機制進行討論。討論中向學生介紹腫瘤逃避宿主免疫監視的原因可能包括:抗原的免疫原性弱及抗原調變;腫瘤抗原加工、處理和呈遞障礙;腫瘤細胞表面“抗原覆蓋”或“封閉”;MHC分子表達異常(LMP、TAP表達下調);腫瘤細胞共刺激分子表達異常(如腫瘤細胞減少表達CD80, CD86而增強表達B7-H1和B7-DC)及腫瘤分泌免疫抑制分子(如IL-10, TGF-β等)[2~4]。根據這些可能的因素及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我們又進一步與學生討論,目前的腫瘤免疫治療方案是根據以上的策略而發展起來的。例如,可通過基因工程的方法將經修飾的MHC分子、協同刺激分子及腫瘤抗原等輸入腫瘤患者體內,或直接將具有癌細胞殺傷作用的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TIL)、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巨嗜細胞(MΦ細胞)和細胞毒性的淋巴細胞(CTL)等細胞回輸腫瘤患者體內,使得癌細胞的致瘤性降低,提高其免疫原性,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從而提高腫瘤的免疫治療效果[5-7]。在課堂中開展討論式教學,有利于學生將前期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5 理論與臨床相結合

《醫學免疫學》課程的后半部分,我們安排了臨床免疫的教學內容,包括:超敏反應、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移植免疫及免疫預防等。在教學中把學生已感知到的臨床現象與理論知識結合起來,從現象到本質,將學生的感性認識轉變為理性認識,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教學內容富有特色。如在講述“移植免疫”內容時,我們強調,移植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供者與受者的組織相容性。什么是組織相容性呢?我們將臨床上腎移植及肝臟移植作為例子,向學生通俗介紹組織相容性就是指不同個體間進行組織或器官移植時,移植物與宿主是否能相互“容忍”。如能“容忍”移植物就能存活,否則,移植物將被排斥或移植物使宿主受損。供受兩者的組織相容性如何,是由組織相容性抗原決定的(MHC)。隨即提出了MHC的概念,由于學生在前面已經接觸到該概念,而從臨床實踐的角度出發再次提出該知識點,使得學生加深了認識。將基礎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聯系,在教學活動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 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

第4篇

關鍵詞:醫學;微生物;免疫學;教學

醫學基礎課是醫學院校各專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基礎課學不好,那么在學習臨床課時就會有困難。因此,各學校非常重視醫學基礎課的教學,然而,在諸多的基礎課中,多數學生卻對醫學微生物學及免疫學缺乏足夠的重視。這其中原因很多,來自學校、教師、學生等各個方面。主要原因是醫學微生物學所研究對象是體積微小,內容瑣碎復雜;而免疫學內容大多是深入到分子水平、概念多、抽象、前后章節內容環環相扣、邏輯推理性強。因此在課程教學中難度較大。筆者在十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一些經驗,就如何提高學生對醫學微生物及免疫學課程的重視以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項,提高教學質量,筆者從以下幾方面談幾點體會。

一、提高學生對微生物學及免疫學課程的認識

在課程安排上,微生物學及免疫學課程在大多數醫學專業課程中,都設為考查課。主觀上,學生在開始學習時,就缺乏足夠的重視,認為考查課程很容易過關,不用下功夫學。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向學生講清楚,醫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各學科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中間缺少哪一環節都不行。否則,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就有可能遇到困難。

二、教師對教材的深入理解

中專教材的特點是簡而精,許多內容是概括性的講述,學生對某些知識的理解就有困難,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有些問題向學生做更進一步地闡述。例如,在講授免疫學時,就根據認知規律按抗原、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免疫分子、免疫應答、免疫學應用的順序進行講解。而微生物部分將以前要求掌握的脊髓灰質炎病毒改為了解內容,將奈瑟氏菌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密螺旋體屬等內容改為掌握;增補冠狀病毒、禽流感病毒、霍亂弧菌O139.大腸桿菌O157及朊粒等較新的內容;增補新發現的“超級細菌”內容;結合學生大多來自農林牧區的特點,特將布魯菌屬、森林腦炎病毒作為掌握內容。另外,在細菌學各論的講解中,教材都沒有講細菌的分類,我們在講細菌學各論之前,先把細菌的命名法,分類法給學生講清楚,這樣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就清楚了種、型、亞型、株等之間的關系。這樣醫學微生物學及免疫學教學就會突出重點、循序漸進。力求做到了教學的先進性與實用性。

三、采用多種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近年來進入中專學校的學生大多學習基礎差,因此,學生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理解能力差;對物質結構的空間想象力差;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差;因此造成大多數學生對學習興趣低,成績差。

因此,在講緒論和新的學習內容時,我都精心設計,激發學生對所要學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以調動學生們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講Ⅰ型超敏反應一節時,筆者導入一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因冷熱、接觸某些食物(牛奶、雞蛋等)、花粉、紫外線等而過敏;甚至母親因接觸嬰兒含有青霉素的尿液而使母親過敏性休克而死亡的案例;又另外講授了蠶豆過敏癥、面食過敏癥、蔬菜過敏癥等的臨床表現。提高學生們的興趣與求知欲,授課效果相當好。

授課內容緊貼生活實際,能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消毒滅菌這一節內容時,就濕熱和干熱哪種消毒效果好進行提問,讓同學們以日常生活體會(移動溫度較高的物品時用干手巾還是濕手巾)進行討論并總結。

基礎課的內容是相互聯系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聯系其他學科的一些內容,以加深對醫學微生物學及免疫學內容的理解。例如:在講授補體系統激活途徑前,就生理學內容中的輸血時為什么要做和怎么做交叉配血實驗進行提問。這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教學效果好。

四、加強綜合應用的訓練,注意歸納總結

第5篇

1實驗教學體系改革

在本科免疫學實驗教學中,凝集反應、沉淀反應、補體參與的免疫反應、免疫標記技術、細胞免疫功能測定等實驗是經典實驗,也是醫學生必修實驗。由于課時數的限制,以往實驗教學模式是技術人員將一些耗時長的實驗環節事先完成,學生按照課本指示完成其中一些操作。結果導致學生難以理解各個孤立的實驗項目之間的有機聯系以及實際意義,難以掌握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也缺乏繼續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為了改變這些弊端,我們以醫學免疫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為主線,將傳統的實驗內容設計為一個系統的整體性研究項目,包括了從抗原制備動物免疫、免疫血清采集和分離、抗體效價測定和功能分析、免疫酶標記技術測定等一系列實驗項目。根據實驗教學的指導思想及目的,本項目設置了兩大主體實驗,“綿羊紅細胞抗血清(溶血素)的制備及效價觀察”和“牛血清白蛋白抗血清的制備及效價觀察”。前者是顆粒性抗原,后者是可溶性抗原,制備的抗血清檢測方法均不同。這兩大實驗從脫纖維綿羊紅細胞的制備和牛血清白蛋白抗原濃度、免疫佐劑的配制,免疫程序、途徑的設計,抗原劑量、動物注射次數的掌握、免疫時間間隔的確定,家兔心臟采血,抗體的提取,直至運用直接凝集法、電泳檢測技術、雙向擴散實驗等檢測相應抗體效價等一系列實驗活動,將以往單個獨立的實驗貫穿起來,組成一個大實驗,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融于項目之中,增強了學生動手能力,促進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展開。

2實驗教學模式改革

為了改變由實驗指導老師“抱著走”的傳統教學方法,我們在本次實驗改革別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實驗開始前,將實驗課件掛在教研室的網站供學生提前預習,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到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并設計實驗方案。根據不同的抗原、免疫途徑和劑量,有意識地將每班分成三個實驗小組,從兩種免疫抗原———顆粒型抗原和可溶性抗原入手,使學生在進入實驗時就必須搞清楚這兩種抗原的概念,促使學生不得不翻閱書本和查閱資料。在弄懂了實驗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學生自己設計方案,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著手實施實驗步驟,分析實驗中出現的問題,以確保學生在實驗時能夠全面理解免疫概念、方法、效應機制等問題。本實驗免疫的抗血清由于動物機體的差異,免疫的抗血清效價均不同,每一組的抗血清檢測結果均未知,這就避免了同學之間抄襲實驗報告的情況。“連貫性模塊式”教學綜合運用病原生物學、免疫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實驗動物學等實驗技術和方法;采用課堂內外相結合,學生為主體、以組為單位的項目制教學模式。具體實施過程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余時間來完成部分實驗,學生對配制試劑、動物免疫、血清制備等過程都親自操作,掌握了實驗項目的整體性和連續性。開展本項目第2、3次實驗上課要連續,不能隔周,因為凝集反應中的綿羊紅血球要求新鮮配制,心臟抽取的溶血素要馬上測定效價,補體參與的免疫反應試驗要在第3次實驗課完成,第2次和第3次實驗課程安排時間要在同一天,分上下午完成,第4次實驗安排免疫酶標、金標記技術測定和細胞免疫功能測定,在第5次實驗開始前,學生繼續利用這段業余時間進行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工作來提高抗體效價。對流免疫電泳和雙向瓊脂擴散試驗則安排于最后階段的功能檢測實驗中。本實驗項目的每一個步驟都是學生自己安排,大大提高了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協同能力,增強其在今后工作中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3實驗教學評價體系改革

本次改革的另一重點是對學生成績評定系統的改革。每個學生在完成項目教學后要求撰寫一份規范的研究小論文,成績評定采用百分制。評分標準包括:方案設計、實驗操作和習慣、團隊合作能力、數據記錄和分析、綜合分析和科學思辨能力等內容。學生通過實驗設計、實驗記錄、實驗報告、實驗討論、結果報告這一系列的項目實施鍛煉后,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明顯的提高。

4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

隨著醫學免疫學新概念、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以及臨床應用范圍的日漸擴大,醫學免疫學的理論和實驗技術滲透到生命科學和醫學相關的各個領域,以醫學免疫學實驗教學改革為突破口,通過建立“連貫性模塊式”項目制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的改革。

第6篇

摘要: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利用生動的比喻,將廣為人知的平常事形象地“移植”到深奧的《醫學免疫學》中難點和重點的學習過程中,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對于老師的“教”及學生的“學”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醫學免疫學 比喻 移植法 教學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學家、思想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2500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經提出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獲得知識的內動力,它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教學效果。這個道理至今仍然具有科學性,可行性。

《醫學免疫學》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學科之一,已成為醫學課程中必不可少的主干學科。由于其進展速度快,理論知識深奧、抽象,對于剛剛接觸這門學科的學生來說,掌握起來確實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單純的采用平鋪直敘式方法講授,學生很快會失去學習興趣,沒有學習動力,免疫學的學習和記憶可謂難上加難了。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升教學效果,是每一位免疫學教師都希望解決的問題。正如偉大科學家諾貝爾曾經提出“各學科彼此間是有內在聯系的,為了解決某一科學領域的問題,應該借鑒其他有關的科學知識”。這句話很好的體現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真諦所在。其實不僅是醫學學科之間,即便在我們日常接觸的生活現象中也有可以借鑒之處。如果充分發揮“移植法”教學方法,用廣為人知的現象來解釋重點和難點內容,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大大提高,在教與學兩方面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介紹幾則利用“移植法”進行教學的實例。

實例1.《醫學免疫學》是研究機制的一門學科,將其比喻為一部電視連續劇是再合適不過了,而為了讓觀眾能持續看下去,最好最吸引人的內容要放在第一集。免疫系統的基本功能就是《醫學免疫學》第一集中的重點內容,如何開好這個頭,是能否吸引學生帶著興趣進行主動學習的關鍵所在。在介紹免疫系統的基本功能時,將免疫系統形象的比喻為保衛國家、維持和平的國家衛士。當有外來入侵者入侵時,由這些衛士發揮免疫防御作用,通過他們正常的、合理的抵御作用排除病原微生物,即免疫防御作用。但如果不合理,一來可以表現為防御力度不夠則讓入侵者有機可趁,最后搶占我們的領土,即病原菌大量生長繁殖引發機體感染;二來表現為過當防御,一直窮追不舍,重武器攻擊,發揮所謂的防御性打擊,這樣對大多數需要安居樂業的人民來說將是個重創,超敏反應的發生便不可避免了。同樣這樣一支隊伍還要維護國家的穩定安全,讓大部分合法公民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不要干擾他們,從而發揮免疫系統的免疫自身穩定功能。但如果國內一些不法之徒企圖為個人利益而損害別人時,人民警察必須采取監控和執法行為,否則這些不法分子則最終會導致社會秩序紊亂或肆意傷害了無辜人民的生命。免疫系統正如警察一樣通過其免疫監視作用使體內的變性、突變細胞的無法持續存在或惡性生長,也就避免機體出現腫瘤或病毒的持續性感染現象。通過這種形象的比喻,使學生在一開始就非常輕松并且牢固的記憶下貫穿整個免疫學的免疫系統的基本功能,為后續內容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隨機抽查及后期考試成績進行分析,結果顯示,92.5%的同學都能牢記這三大功能。

實例2.在免疫耐受一章中,難點內容就是T細胞的耐受機制,包括中樞性耐受和外周性耐受機制,中樞性機制又包括陽性選擇和陰性選擇的機制,原來只做程序性講解,很多同學反映該段內容難懂,難記。如果將整個過程比喻為上火車的過程,由于每人都親身經歷過,復雜的問題立刻簡單化,甚至通過其自身的常識都可以總結出相應的機理。

人人都知道,要上火車必須買票,憑票進候車大廳。候車廳門前的驗票員檢查個人手中握的票是兒童票還是成人票,有票的就可以進入候車廳。符合要求的可以進入,即陽性選擇。“移植”到胸腺的陽性選擇就是驗票員――胸腺組織內基質細胞表面的MHC分子,所驗的票――胸腺細胞表面表達的CD4或CD8分子(兒童票或成人票),CD4和CD8分子能與相應的MHC以適當的親和力結合,就順利的經過了第一道篩選。進入候車廳,要上火車之前,還有一道安全檢查,目的是查找出某些旅客攜帶的危險品,這樣的人上車可能會害人害己,需要檢出并阻止其上車,即找到相應的危險品便不能上車,此為陰性選擇。而胸腺中的安檢員就是胸腺微環境中的胸腺基質細胞如上皮細胞、樹突狀細胞或巨噬細胞等,他們表面表達的自身組織細胞的共同抗原就是危險品的類型,如果和它們吻合,就不能進一步發育成熟,從而別淘汰掉。吻合即為自身反應的細胞與基質細胞表面的抗原肽能高親和力結合,說明它會將自身的細胞當成識別對象產生應答,最后引發自身免疫病,這種細胞很危險,因此具有自身反應性就不能成為成熟細胞而進入外周,即胸腺的陰性選擇。這樣,通過陽性,陰性選擇最終上火車的應該是合格的旅客――既有票又沒有危險品,如此T細胞是既具有MHC限制性又沒有自身反應性,這類胸腺細胞可發育為成熟的T細胞。介紹到這里時稍稍停頓,因為往往這時會有些同學竊竊私語道:現實中確有沒票的,或攜帶危險品的人員也可以上車呀,老師可以反問,那是為什么呢?逃票本事大,或隱藏危險品的能力好的人就可以上車了,大家積極性很高,提出各種可能性,此時學生的興奮點已全部集中過來。這時老師可以接著他們的話題繼續說,是的,在機體中也確實會有些不符合要求的胸腺細胞會移行到外周,這便成為自身免疫病發生的潛在危險因素,但同時應該想到,火車上還有車警,乘務員,他們會通過查票,盤問可疑人員或檢查他的行李等方式找出這些不符合要求的人。機體也是這樣,在中樞中沒有形成耐受的自身反應性細胞,到外周還會有機制限制其發揮自身功能,從而清除一些對自身有害的細胞。這便是T細胞的外周耐受機制,于是便可以自然的聯系外周耐受機制再做進一步介紹。但正如這些偷上了火車的人躲到廁所逃避檢查;或把危險品藏到一個隱蔽的地方,不被發現;或通過賄賂的方式干擾正常的檢查程序等,最終這些人沒有被查出。其實自身反應性T細胞也能逃脫這些外周機制的限制,那么沒有被限制的自身反應性細胞便可以存在,并可能發揮作用,這就是以后要學習的自身免疫病的發病原因了。這些現象都是現實中可見可想的,理解起來非常容易。如此介紹完畢,學生感覺就似聽了一個故事,把這些難點輕而易舉的掌握了。而且由于想追根求源,有些同學已經迫不及待地翻看自身免疫病的相關內容,真正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免疫學中還有很多重點難點內容,如補體系統的激活,我們可以通過學生在生理學中學過的的凝血機制讓學生了解這也是個級聯活化過程;抗體的V區和C區作用就像人的雙臂和雙腿一樣;表位中的線性表位和構象性表位就可以簡單的用我們手指形成的形狀來表示;免疫突觸的形成和作用可以形象的比喻為大海中兩條船上運送貨物等等。通過淺顯易懂的現象,解釋深奧復雜的機理,深入淺出,利于對重點內容的掌握和難點內容的理解,教學效果得到提高。問卷調查中,學生反映,形象的比喻非常好,希望能有更多的比喻出現。有些同學甚至根據自己的理解舉出一些比喻。如此,深奧、抽象、難懂、難記的《醫學免疫學》在師生共同努力下會變得簡單易學,富有趣味。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得教師不斷尋求改進教學方法以及學生運用巧妙的理解掌握方式的動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7篇

從上好第一堂課、理論聯系實際、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學與教師的科學研究相結合、多媒體教學與板書教學相結合等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改革探索,免疫學的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均得到顯著優化。

關鍵詞

免疫學;教學方法;教學改革

1前言

免疫學是生命科學的重要基礎學科,也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之一,推動著生命科學和醫學的不斷發展。因此,免疫學不僅是醫學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也是一些高校生物科學專業的必修課。免疫學發展迅速,知識點多、概念多,前后內容不僅銜接緊密,而且比較抽象復雜,學生普遍感到枯燥難學、不容易理解和記憶,導致死記硬背,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1]。本文結合筆者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經驗,針對免疫學課程的特點,談談在免疫學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改革和增強教學效果的探索與嘗試。

2注重“首因”,以精彩緒論奠定良好開端

根據“首因效應”原理,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人們以后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對于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2]。因此,第一堂緒論課非常重要,力爭在內容和形式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喜歡上免疫學。緒論除了介紹免疫學的基本概念、發展史外,還通過串聯的形式介紹各章節的主要內容,突出其前后銜接和內在聯系的緊密性。對免疫學發展史的講解,應該兼具科學性與故事性,可以通過列舉一些著名的傳染性疾病,講解人們如何應用免疫學方法來預防這些傳染病,使學生明白很多疾病的發病機制都可以用免疫學的理論知識來進行解釋,很多臨床病例的診斷及治療也涉及應用免疫學相關的技術和方法,使學生感到原來免疫學就在身邊,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免疫學的學習興趣。免疫學以及免疫學密切相關的科學成果在歷年諾貝爾獎的頒發中所占的比例是任何生物醫學學科所屬的單一學科所不能比擬的。通過向學生介紹一些免疫學方面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突出免疫學在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中的重要地位,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免疫學的熱情和興趣。

3案例導入,以情趣促認知

免疫學理論知識和分析技術與臨床病例等實際應用緊密聯系[3]。在理論教學過程中,根據各章節內容適當引入相關的臨床病例和實驗應用分析,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避免照本宣科的講授和枯燥的理論說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接受知識。如講到免疫凝集時,告訴學生免疫凝集就是抗體與顆粒抗原結合形成的肉眼可見的凝集反應。學生可能還是不能理解凝集反應是什么,這時引入具體的例子分析,舉例常見的免疫凝集反應,如血型鑒定試驗。告訴學生血細胞凝集反應抗體識別的抗原是紅細胞表明的天然抗原,紅細胞在這里扮演的就是顆粒性的抗原,因此能與抗體發生肉眼可見的凝集反應,從而進行血型診斷。這時還可以引入凝集抑制實驗,凝集抑制實驗可以用來進行妊娠檢測和是否吸食檢測。這樣理論聯系實踐的講授能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免疫凝集概念的認識,對以抗原抗體為理論基礎的免疫分析技術在臨床實驗分析中的應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4方法驅動,提升課堂參與度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如提問式教學、比喻教學、啟發式教學和雙語教學)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由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接受知識轉變。提問式教學課前可以提問學生上一堂課所學的主要內容,促使學生課后復習上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隨時提問,使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思考問題,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避免長時間的講授。學生長時間聽講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如在講授影響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時,可以提問:“為什么抗原的分子量越大,結構越復雜,抗原的免疫原性就越大?”講授完補體活化的三條途徑,可以提問:“補體活化三條途徑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如何?”比喻教學比喻教學法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用大家熟知的物品、知識或經驗來類比,進行教學的方法[5]。如在講授免疫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時,可以將人體的免疫系統與一個國家的國防系統來進行類比,通過比喻教學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加深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

啟發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一些啟發式的提問,使學生發散思維,積極主動思考,靈活運用已有的理論知識來回答問題,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如在講授抗體的類別時,可以啟發學生思考:“IgM血清異性IgM水平增高,提示有近期感染;臍帶血或新生兒血清中IgM水平升高,表明胎兒有宮內感染,診斷的依據是什么?”雙語教學免疫學教學內容中英文縮寫詞比較多,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當穿行雙語教學,一些專業英語詞匯和句子可以用英語來進行講授,加深學生對英語縮寫詞的理解記憶,提高學習免疫學的興趣,為以后專業英語的學習和閱讀英語專業期刊文獻打下基礎。

5“教”“研”共進,踐行“研究性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可以適當地引入一些免疫學的國際前沿動態介紹,也可以將教師的科研項目及成果圖片引入課堂教學中來,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學習免疫學的興趣,還能吸引學生申報學校的創新研究項目,課后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師的科學研究中來。如講授抗原抗體反應時,可以結合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全氟辛烷磺酸對渦蟲神經再生毒性研究”進行講解,全氟辛烷磺酸作為一種環境污染物,對渦蟲的神經再生有影響,就可以使用酶標記或熒光素標記的抗神經突觸的抗體來檢測渦蟲神經再生的情況。這樣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講解,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免疫熒光分析技術,還使學生知道如何將所學的免疫學知識運用到科學研究中去,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為他們以后進行科學研究打下基礎。

6教學手段優化,多媒體呈現與板書設計相輔相成

免疫學內容比較抽象復雜,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媒體課件教學與傳統的板書教學相結合進行教學。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使抽象的免疫學作用通路和反應機制具體化、形象化、簡單化,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4]。如在講授抗體介導的調理作用時,使用多媒體圖片教學形象直觀,學生就能比較容易理解,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免疫學知識點多,內容復雜,如果完全依靠多媒體教學,往往導致教學速度過快,學生難以短時間內接受大量教學信息。尤其是一些比較難的知識點,學生課堂上可能就沒完全掌握,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將多媒體教學和板書教學適時結合,深入淺出地進行教學,不僅能放慢教學速度,而且有利于借助板書的即時性、互動性特征,強化學生對關鍵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7結束語

以上是筆者近年來在免疫學教學實踐當中的一些探索與實踐,今后將在教學實踐中繼續完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免疫學,不斷增強免疫學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群芝.醫學免疫學教學改革與探索[J].繼續教育,2014,8(10):61-62.

[2]操龍升.淺析心理學“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對英語課堂教學的影響[J].基礎教育課程,2014(24):8-9.

[3]馮龍,梅雪,江華,等.淺談如何提高中醫院校醫學免疫學課堂教學效果[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5):59-61.

第8篇

關鍵詞 免疫學;教學方法;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04-0129-02

Teaching Refor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mmunology Course//YUAN Zuoqing, ZHANG Jianyong, PANG Qiuxiang, DENG Hongkuan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refor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during our teaching Immunology course, including the first class, theoretical contacting reality,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science research, as well as modern multimedia. All of above make our classroom teaching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 words immunology;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1 前言

免疫學是生命科學的重要基礎學科,也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之一,推動著生命科學和醫學的不斷發展。因此,免疫學不僅是醫學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也是一些高校生物科學專業的必修課。免疫學發展迅速,知識點多、概念多,前后內容不僅銜接緊密,而且比較抽象復雜,學生普遍感到枯燥難學、不容易理解和記憶,導致死記硬背,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1]。本文結合筆者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經驗,針對免疫學課程的特點,談談在免疫學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改革和增強教學效果的探索與嘗試。

2 注重“首因”,以精彩緒論奠定良好開端

根據“首因效應”原理,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人們以后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對于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2]。因此,第一堂緒論課非常重要,力爭在內容和形式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喜歡上免疫學。

緒論除了介紹免疫學的基本概念、發展史外,還通過串聯的形式介紹各章節的主要內容,突出其前后銜接和內在聯系的緊密性。對免疫學發展史的講解,應該兼具科學性與故事性,可以通過列舉一些著名的傳染性疾病,講解人們如何應用免疫學方法來預防這些傳染病,使學生明白很多疾病的發病機制都可以用免疫學的理論知識來進行解釋,很多臨床病例的診斷及治療也涉及應用免疫學相關的技術和方法,使學生感到原來免疫學就在身邊,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免疫學的學習興趣。

免疫學以及免疫學密切相關的科學成果在歷年諾貝爾獎的頒發中所占的比例是任何生物醫學學科所屬的單一學科所不能比擬的。通過向學生介紹一些免疫學方面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突出免疫學在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中的重要地位,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免疫學的熱情和興趣。

3 案例導入,以情趣促認知

免疫學理論知識和分析技術與臨床病例等實際應用緊密聯系[3]。在理論教學過程中,根據各章節內容適當引入相關的臨床病例和實驗應用分析,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避免照本宣科的講授和枯燥的理論說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接受知識。如講到免疫凝集時,告訴學生免疫凝集就是抗體與顆粒抗原結合形成的肉眼可見的凝集反應。學生可能還是不能理解凝集反應是什么,這時引入具體的例子分析,舉例常見的免疫凝集反應,如血型鑒定試驗。告訴學生血細胞凝集反應抗體識別的抗原是紅細胞表明的天然抗原,紅細胞在這里扮演的就是顆粒性的抗原,因此能與抗體發生肉眼可見的凝集反應,從而進行血型診斷。

這時還可以引入凝集抑制實驗,凝集抑制實驗可以用來進行妊娠檢測和是否吸食檢測。這樣理論聯系實踐的講授能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免疫凝集概念的認識,對以抗原抗體為理論基礎的免疫分析技術在臨床實驗分析中的應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4 方法驅動,提升課堂參與度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如提問式教學、比喻教學、啟發式教學和雙語教學)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由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接受知識轉變。

提問式教學 課前可以提問學生上一堂課所學的主要內容,促使學生課后復習上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隨時提問,使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思考問題,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避免長時間的講授。學生長時間聽講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如在講授影響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時,可以提問:“為什么抗原的分子量越大,結構越復雜,抗原的免疫原性就越大?”講授完補體活化的三條途徑,可以提問:“補體活化三條途徑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如何?”

比喻教學 比喻教學法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用大家熟知的物品、知識或經驗來類比,進行教學的方法[5]。如在講授免疫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時,可以將人體的免疫系統與一個國家的國防系統來進行類比,通過比喻教學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加深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

啟發式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一些啟發式的提問,使學生發散思維,積極主動思考,靈活運用已有的理論知識來回答問題,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如在講授抗體的類別時,可以啟發學生思考:“IgM血清異性IgM水平增高,提示有近期感染;臍帶血或新生兒血清中IgM水平升高,表明胎兒有宮內感染,診斷的依據是什么?”

雙語教學 免疫學教學內容中英文縮寫詞比較多,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當穿行雙語教學,一些專業英語詞匯和句子可以用英語來進行講授,加深學生對英語縮寫詞的理解記憶,提高學習免疫學的興趣,為以后專業英語的學習和閱讀英語專業期刊文獻打下基礎。

5 “教”“研”共進,踐行“研究性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可以適當地引入一些免疫學的國際前沿動態介紹,也可以將教師的科研項目及成果圖片引入課堂教學中來,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學習免疫學的興趣,還能吸引學生申報學校的創新研究項目,課后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師的科學研究中來。如講授抗原抗體反應時,可以結合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全氟辛烷磺酸對渦蟲神經再生毒性研究”進行講解,全氟辛烷磺酸作為一種環境污染物,對渦蟲的神經再生有影響,就可以使用酶標記或熒光素標記的抗神經突觸的抗體來檢測渦蟲神經再生的情況。這樣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講解,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免疫熒光分析技術,還使學生知道如何將所學的免疫學知識運用到科學研究中去,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為他們以后進行科學研究打下基礎。

6 教學手段優化,多媒體呈現與板書設計相輔相成

免疫學內容比較抽象復雜,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媒體課件教學與傳統的板書教學相結合進行教學。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使抽象的免疫學作用通路和反應機制具體化、形象化、簡單化,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4]。如在講授抗體介導的調理作用時,使用多媒體圖片教學形象直觀,學生就能比較容易理解,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免疫學知識點多,內容復雜,如果完全依靠多媒體教學,往往導致教學速度過快,學生難以短時間內接受大量教學信息。尤其是一些比較難的知識點,學生課堂上可能就沒完全掌握,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將多媒體教學和板書教學適時結合,深入淺出地進行教學,不僅能放慢教學速度,而且有利于借助板書的即時性、互動性特征,強化學生對關鍵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7 結束語

以上是筆者近年來在免疫學教學實踐當中的一些探索與實踐,今后將在教學實踐中繼續完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免疫學,不斷增強免疫學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群芝.醫學免疫學教學改革與探索[J].繼續教育,

2014,8(10):61-62.

[2]操龍升.淺析心理學“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對英語課堂教學的影響[J].基礎教育課程,2014(24):8-9.

第9篇

在職高和中專教材是把醫學微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和免疫學合為一本教材,即《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它是醫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學好這門課程就為臨床醫學打下了堅實基礎。醫學生普遍反映本門課抽象難懂、枯燥乏味。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良好教學效果。在此將教學過程中總結的一些教學技巧和大家共同探討。

1 上好第一堂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堂課是培養學生對本門課程學習興趣的重要一環,可從以下幾點出發。

1.1樹立良好形象

教室第一次走進教室前,學生已經在心里對新老師的形象有種種猜想,所以教師在第一堂課前應注意外在形象,對自己的服裝和發型應講究一點,打扮得體,樸素,自然,大方。整潔的穿戴、得體的衣著會給學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樹立較高的威信,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為今后的教學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1.2簡單自我介紹

面對新教師,學生往往有很強的好奇心。如果開口就講書上的內容,學生會有種失落感。此時不妨先簡單介紹一下自己姓名、出生地、參加工作時間等。介紹這些可以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因為可能有同學跟老師是同一個地方的,或者是相鄰地方的,也可能跟老師同姓,或者同名、同字。這樣學生會感覺跟老師親近了很多。不過,也不是講得越多越好。可能有老師認為把自己取得了多高的學歷,獲得了多大的成果告訴學生,學生就會很崇拜你、喜歡你。其實不然,第一次接觸就講這些很容易造成學生的反感,學生不禁會懷疑這老師愛吹牛,反而從內心開始抵觸老師。就算是學生主動問起,也應謙虛地簡單帶過,這樣學生才會更加信服你。

1.3介紹所要學的這本書

學生拿到一本新書,不免會想這本書會講些什么東西呢?那我們這時就可以解決他們這個疑問。首先解釋這本書的書名。我首先會問學生看到這書名有什么感覺,學生會說:好長,好復雜。那我就解釋為什么這么長。其實它是由醫學微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和免疫學三門課程合為一本。 那我們從這本書能學到什么東西呢?此時提一些可以激起他們學習本門課程興趣的問題:“大家都知道一些什么寄生蟲呢?”同學們會講蛔蟲。“那蛔蟲會干什么呢?它除了要吃我們吃進去的飯,導致我們吃不胖,還可能導致侏儒癥,也可能鉆到肝臟、膽囊、闌尾里面,也可能引起腸梗阻、腸穿孔,嚴重的可以導致人死亡。”學生一般都會感到驚訝,想不到自己熟悉并且沒怎么重視的蛔蟲還可以引起如此嚴重的疾病。此時趁熱打鐵:“一種蛔蟲就能引起這么多病,而我們人體常見的還有幾十種,它們又會干什么?這些我們將在人體寄生蟲學中一個個的講。”繼續提問:“有些人一年到頭從不感冒,而有些人經常感冒,這是為什么呢?到底是他們體內有什么不同呢?我們要怎樣才能增強自己的抵抗力?為什么有些人吃了蝦會肚子痛?為什么有些人會青霉素過敏導致死亡?我們該怎么預防和搶救呢?這些我們將會在免疫學中找到答案。”繼續講些與微生物有關的問題:“如果被生銹的釘子刺進了皮膚,我們該怎么辦?應該怎樣預防破傷風呢?是不是打了疫苗就可以了呢?到底有那些細菌會引起疾病?我們該用什么藥?這些就是醫學微生物學將要學的內容。”這樣學生就有了明確的目的,也有了學習的欲望。

1.4內容要控制

第一堂課的內容如果講得太多,學生會認為這門課太復雜太難記,給學生對今后的學習造成很大的壓力。而且學生剛剛放完假回來也還需要一個調整時間。第一堂課給學生留下輕松的感覺,這樣學生不至于擔心再上這門課。

2 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

2.1集體式回答問題

每堂課的最初幾分鐘,我都會把上一堂課的重點回憶一遍,用的方法也是提問式,但我一般不單獨點人回答,而是全班一起來回憶。并且把我這種做法明確告訴學生,學生會恨樂意地參與。采取集體式回答,可避免有同學恰巧對某個問題一時回答不出而造成的尷尬,而且就是有同學根本沒復習,而其他同學都講得出答案,無形中就形成了一種壓力,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學習。

2.2面帶微笑,神情愉悅

微笑是縮短距離的最好方法。老師每次上課前都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就是有再不愉快的事,身體再難受,只要你沒打算請假,就要確保走進教室時是面對微笑的。老師精神飽滿,講話鏗鏘有力,充滿激情,學生也會受到鼓舞,課堂氣氛活躍,便于調動學生積極性。

2.3巧妙懲罰違紀學生

如果上課有學生違紀,就停止講課,用微笑的眼神注視著他,其他同學也會出于好奇而一齊看向他,甚至有人會幫你提醒他停止違紀行為。這樣既起到了批評的作用,又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學生也會更加尊敬你。

3 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并不能說那種教學方法就一定是最好的,關鍵的是要根據教學內容來靈活確定。

3.1課堂導入技巧

課堂導入技巧是指在新的教學內容或某項教學活動開始時,教師引導學生很快進入學習行為的一種教學技巧[1]。比如講Ⅰ型超敏反應,此章為免疫學的重點,亦為難點。預先設計問題:大家聽過青霉素過敏嗎?過敏時有些什么表現?這時就會有同學零碎地講到一些:皮膚發紅,癢,四肢冰涼等。此時老師還可以補充一點:有些人甚至注射屁股的針都還沒,這人就倒下死亡。此時學生會對青霉素過敏有濃厚的興趣,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原因,也就自然地進入到了教學內容,也輕松完成了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

3.2形象性比喻

生動有趣的比喻可以引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保持最佳的記憶效果。比如講免疫球蛋白的結構與功能,把免疫球蛋白的單體比喻成一個舉起手的人,手(fab段)是抓敵人(抗原)的,腋窩(CH2\CH3)是激活補體的,腳(fc段)是踩細胞的。超敏反應的概念很難理解,可以把它比喻成打蚊子。有蚊子來咬我們的臉,正常的反應是輕輕一拍把蚊子打死。而超敏反應就像揚起一大巴掌使勁打過去,結果當然不再是起保護,而是把整張臉都給打腫了。什么情況才會如此打法呢?應該是曾經被蚊子咬過,深受其害,它再來咬才會有如此過分之舉。再來理解超敏反應的概念:抗原再次刺激機體后產生的以生理功能紊亂或組織細胞損傷為主的免疫應答。同時超敏反應是異常的,病理性的免疫應答的特征也就很好理解。微生物學里細菌的基本結構可比擬成雞蛋的結構:細胞壁相當于雞蛋的硬殼,細胞膜相當于雞蛋硬殼內膜,細胞質就像雞蛋清,核質相當蛋黃。這樣細菌的結構就很分明,并且有利于理解各層的功能。

3.3避免獨角戲式教學

獨角戲式教學就是整個課堂只有老師一個人在講,同學們只能聽,沒有參與的機會。講課的過程中應給學生留一定的空間,比如問些與課程相關又比較容易回答的問題,或者根據老師的課堂思維邏輯能推出的下文都可留給學生自己講。如此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便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

3.4與臨床有機結合

學生來衛校是來學醫的,他們最感興趣的就是怎么看病。而第一學年學的全是基礎,如果純粹地講基礎理論,學生就會覺得枯燥甚至失去學醫的興趣,這也是第一年學生退學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教基礎課程的更應多收集與本課程相關的臨例,既滿足了學生的欲望,又能幫助理解該課程。除此外,老師還要多積累常見病的診斷與治療,因為學生知道你是學醫的,就會拿自己或周邊人的健康問題來請教,如果你能幫他解決,或是能給出很好的建議,學生會更加崇拜醫生這個職業,也就會更加重視這門課程。

第10篇

l 了解授課班級學生的基本情況

學生的起點不高,語文等基礎課程知識掌握較差。學生的層次不齊,本課程的授課對象是三年制護理、中藥專業、四年制中醫專業、以及五年制高職護理、針灸推拿、中藥專業。另一方面,授課對象年齡多在14~16歲之間,此階段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尚可,但抽象思維能力差,理解能力不夠,而給教學帶來很大困難。

筆者認為第一堂《緒論》課十分重要,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免疫學基礎》在醫學中的重要地位,從而對該門課程產生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教師更充分地了解該班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情況,為后繼的因材施教奠定良好的基礎。

2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習動機是指個人的意圖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圖達到目標的一種動因、內在力量。在教學中,它不僅影響學習的發生,而且還影響到學習的進程和結果。研究表明,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要動機集中反映在成就動機上,換句話說,每個學生都有追求優異成績的愿望。

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對每一位學生都充滿信心,滿腔熱情地對待他們,充分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讓他們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學習目的,以及所要達到的目標,并以此作為推動學習的動力,從而積極有效地進行學習。

3 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

3.1 運用啟發式教學在《免疫學基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使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因為這樣會使學生覺得該學科內容枯燥乏味,而對該課程失去興趣。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多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我們在教學中,把抗原比喻成一把沒有鑰匙的鎖,而把抗體比喻成鑰匙,然后讓學生們討論:如果我們只有鎖,而沒有鑰匙,要文明地開門,應該怎么辦?之后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先配鑰匙,然后將鑰匙插到鎖孔中開鎖。

這樣,很多學生就可以很好地體會到抗原的概念:抗原是一類能刺激機體產生抗體和致敏T細胞,并能和相應的抗體和致敏T細胞發生特異性結合的物質。然后,我們從抗原概念的這兩層含義出發,引導學生理解抗原的兩種性能;免疫原性(能配出鑰匙的性能)和免疫反應性(能開鎖的性能)。

3.2 突出重點和難點由于《免疫學基礎》的內容紛繁復雜,而理論教學課僅有12~16學時,如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單純強調學科的完整性而將內容全面展開的話,勢必造成教學內容的不斷膨脹,而加重學生的負擔。因此,在教學內容上,我們應該有所取舍,突出重點和難點,對已學過的內容跳躍不講,或將一些內容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自學。例如:抗原、抗體、免疫應答等內容為該課程的基本知識點,理解了這些內容,對本學科知識的理解和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在授課時應著重講解。反之,吞噬細胞的分類和吞噬過程等內容較易理解,且學生已經在

3.3 充分應用教具如前所述,《免疫學基礎》的內容枯燥難懂,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又差,因此,教學中充分應用教具,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使教學內容生動化,從而達到較好的授課效果。例如,在講述“超敏反應”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相關的掛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它的發生機理。再如:在講解免疫球蛋白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免疫球蛋白的單體結構比喻成一個展開雙臂的人,鉸鏈區就相當于人的肩關節,所以鉸鏈區的功能主要是可以活動;另外,手是可以拿東西的,由此啟發學生聯想到“Fab”和”F(ab)2”段的功能都是結合抗原。

3.4 歸納總結在每堂課結束之前,就所學內容給學生進行言簡賅的歸納總結,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點,加深印象,從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4 及時反饋

在教學過程中,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可以使教學者對后繼教學任務和手段進行調整,并促進學生的學習。

4.1 課前反饋筆者在兩個班級中進行對比教學。甲班在每次課授課之前,先就前一次課內容進行提問,而乙班不提問,直接講述當天內容。結果,甲班的課堂氣氛、授課過程中學生反應、以及小測驗、作業的情況均較乙班好。由此可見,課前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授課效果。

4.2 課堂提問在授課過程中,良好地運用技巧,不僅可以獲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還可以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穩定課堂秩序,引導學生的思維、鼓勵其參與教學活動,并可強化知識信息的傳播,溝通師生感情等等。

第11篇

關鍵詞:醫學免疫學;教學改革;臨床醫學專業

1醫學免疫學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醫學免疫學的教學內容繁多,包括理論和實驗兩大塊,主要從免疫系統、免疫細胞及免疫分子方面講授免疫學的基本原理、生理和臨床意義以及在臨床疾病診斷、預防和治療中的應用。近年來,免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的發現和技術層出不窮,由曹雪濤主編的《醫學免疫學》已更新至第7版,但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①教學內容陳舊,未能緊跟免疫學研究的前沿進展;②教學方式單一,仍是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式教學;③醫學免疫學實驗教學普遍存在實驗內容陳舊、實驗操作過于簡單、教學模式單一、學生積極性差等問題[3,4]。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也無法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提高醫學免疫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有學者提出在醫學免疫學實驗課中增加自主實驗設計內容,開闊學生的科研思維[5,6]。這說明科研可促進醫學免疫學的實驗教學。此外,也有學者提出將科研融入醫學免疫學的教學,以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7]。然而,如何通過科研反哺教學途徑提高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免疫學教學,尚無具體的教學改革措施。因此,我們結合本教研室多年來的教學實踐,從醫學免疫學的理論和實驗教學兩方面對科研如何反哺教學進行改革和探索。

2科研反哺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免疫學理論教學改革

醫學免疫學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專業課。我校醫學免疫學有72個學時,包括56個理論學時和16個實驗學時。本教研室一直很重視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的醫學免疫學理論教學;在加強師資隊伍培養的同時,定期開展教學討論,研討如何將科研反哺醫學免疫學的理論教學。

2.1將醫學免疫學的重大發現以科研故事方式應用于理論教學

醫學免疫學的理論主要來源于科研實踐。為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將醫學免疫學的重要知識來源以科研故事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是不錯的方法。例如,在講解胸腺是T淋巴細胞發育成熟的重要器官時,可向學生闡述其發現過程:1961年Miller和Good等發現小鼠新生期切除胸腺或新生兒先天性胸腺缺陷,其外周血和淋巴器官中淋巴細胞數量明顯減少,致使免疫功能缺陷。由此確定T淋巴細胞的發育和成熟依賴于胸腺,T來自胸腺Thymus的第一個字母。通過這樣的講述,學生對T細胞的發現及胸腺的作用就有了較好的認識。在講解補體一章時,可向學生介紹1895年JulesBordet如何開拓了補體學領域以及1899年Ehrlich對補體的命名(存在于正常血清中、對熱敏感的成分是抗體發揮溶菌或溶細胞作用所必需的補充條件)。聽完這些研究發現后,學生對補體的理化性質及功能會有初步的認識,進而對補體成分和復雜的補體激活途徑產生興趣。因此,以科研故事的方式講解醫學免疫學理論知識是科研反哺教學的重要途徑。此外,通過講解免疫學重要知識的發現過程,能讓學生熟悉書本知識的來龍去脈,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

2.2教師的科研反哺醫學免疫學理論教學

本教研室教師均具有自己的科研方向,這為科研反哺教學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條件。在醫學免疫學理論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自己的科研能極大地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細胞因子的功能時,可向學生介紹在科研過程中,研究者經常在體外加入某種或某些細胞因子促進免疫細胞的分化成熟,如利用GM-CSF可促進骨髓細胞向粒細胞增殖和分化;用TGF-β可促進naveT細胞向調節性T細胞(Treg)分化。在講解白細胞分化抗原和分化群(clusterofdifferentiation,CD)時,教師可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結合流式細胞術說明CD分子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加深學生對白細胞分化抗原及CD分子概念的理解。此外,教師可將最新的研究進展與教材中的知識結合起來,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因此,將教師的科研融入醫學免疫學的理論教學能很好地提高臨床醫學專業的教學質量。

2.3采用PBL教學使科研反哺醫學免疫學理論教學

醫學免疫學理論教學的效果有賴于良好的教學方法[8]。除了課前制作精美的PPT課件外,我們主要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使科研反哺醫學免疫學理論教學。一方面,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另一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此外,本教研室教師會選擇一些高質量的綜述或重要研究文獻,布置1-2個問題,讓學生根據提供的題目去查閱相關文獻,獲得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采用PBL教學能很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科研思維能力。

3科研反哺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免疫學實驗教學改革

醫學免疫學實驗教學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紐帶,是醫學免疫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加強學生對醫學免疫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還可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9]。為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醫學免疫學的實驗教學,本教研室在2010年組織編寫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實驗教學規劃教材《醫學免疫學實驗》,并在2016年做了修訂。現階段,我校醫學免疫學的實驗教學開設了凝集沉淀反應(ABO血型的鑒定)、免疫標記技術(ELISA法檢測乙肝“兩對半”)、天然免疫功能檢測(中性粒細胞的小吞噬實驗、溶菌酶的溶菌作用、溶血反應等)和細胞免疫功能的檢測(PBMC的分離和E花環實驗、流式細胞術、淋巴細胞的轉化實驗等)等醫學免疫學實驗。這些經典的免疫學實驗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能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進一步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我們從科研反哺教學角度進行了如下教學改革探索。

3.1采用科研思維進行醫學免疫學實驗教學

首先,在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進行實驗前,向學生介紹實驗的基本原理、實驗目的、方法、步驟以及注意事項。在此階段通過多問“為什么”,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然后,由指導老師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同時要求學生詳細記錄實驗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對自己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并給出相應的結論。最后,由指導老師進行評價和總結,要求學生撰寫較為詳細的實驗報告。在實驗報告中,需要學生以科學研究的方式呈現實驗結果、結果分析、實驗結論及改進措施。通過鼓勵學生思考實驗現象背后的原理和實驗失敗的原因,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并能鍛煉學生的科研思維能力。

3.2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和開展研究課題

目前,免疫學技術種類繁多。鑒于實驗條件和場所的局限性,對于一些復雜的實驗技術和儀器操作,我們也會通過示范性實驗教學使學生有個直觀的了解和認識。同時,指導老師會給出若干實驗項目(如單克隆抗體的制備與鑒定、細胞凋亡的檢測、樹突狀細胞的體外分化及鑒定等),要求學生在課后通過查閱相關文獻進行合理的實驗設計。然后,由指導老師對學生所提交的實驗設計內容開展課堂討論、總結和評價。實驗中心針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開放實驗室。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學生可對自主設計的實驗進行操作。此外,我們鼓勵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參加學校每年舉行的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設計項目的活動,開展醫學免疫學相關的研究課題。在教師的指導下,采用TBL(team-basedlearning)法組建研究小組,讓學生分工合作,查閱相關文獻,撰寫項目申請書,進行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并撰寫研究論文。指導學生開展免疫學相關研究課題不僅可促進醫學免疫學的實驗和理論教學,還可擴寬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第12篇

關鍵詞:醫學免疫學;教學;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0-0281-01

進入21世紀以來,醫學免疫學的發展十分迅速,使得醫學院校的醫學免疫學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在醫學基礎課中完成的免疫學基礎知識如何與臨床知識相結合?醫學免疫學內容抽象且晦澀,如何轉化通俗易懂的知識點,如何提高學生對醫學免疫學的積極性、主動性,是醫學免疫學教學、也是醫學基礎教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四個方面介紹提高醫學免疫學教學效果的方法。

一、提高語言的幽默性,增強學生注意力

課堂教學是教師思維與學生思維相互溝通的過程。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當關注學生學得如何,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首先體現在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學習過程;教師教學的有效性首先體現在能否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幽默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說過:“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1]。”醫學免疫學本身就是一門非常抽象不易理解的學科,再加上陳舊的教學方法,生硬的講解,根本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巧妙的幽默導入新課可以先聲奪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上課開始就進入學習狀態,很快形成課堂中心磁場,收到“課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課堂上導入幽默的方式很多,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師生問候、教師直接板書、講故事、講新聞、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甚至一句無聲的體態語言等等,都有值得借鑒之處。例如講解超敏反應這一章,開始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我上大學在醫院實習的時候,一個患者由于接觸了花粉,身上出現了蕁麻疹,于是患者就問我什么是蕁麻疹?我通俗地告訴他,就是由于過敏反應所導致的。患者反過來又問,什么是過敏反應啊?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又叫變態反應。講到這兒學生會哄堂大笑起來,上課的興趣也來了。例如,講到引起過敏反應的變應原時,以香水舉例子,順便說了一句“香水有毒”,學生馬上就聯想起這首歌曲,馬上大笑起來,原來香水不但“有毒”還會引起過敏反應。例如講到Ⅰ型超敏反應的特點時,其中一個特點為發生得快,消失過渡也快,換句話可以說成:“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歌詞)。

二、聯系臨床病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醫學免疫學理論邏輯性極強,內容相對抽象,知識結構龐雜繁復,學生首次接觸時均感到免疫學比較難于理解和掌握,因此,學生的興趣比較低。這就要求教師處理好醫學免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關系,用免疫學的基本知識來解釋臨床病例的發病特點、機制以及治療對策,將學生從枯燥的純理論中釋放出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自身免疫性疾病時,首先解釋概念,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自身穩定,對自身的細胞或分子形成免疫耐受狀態而不發生病理性免疫應答。當機體受內外因素或遺傳因素影響,自身反應性T或B淋巴細胞可攻擊正常或變性的組織、器官、細胞、蛋白質或酶類等自身抗原發生免疫應答反應,稱自身免疫,自身免疫產生自身抗體或自身致敏淋巴細胞。因自身免疫造成免疫系統對自身成分的免疫耐受減低或破壞,致使自身抗體或(和)致敏淋巴細胞損傷自身器官,表現為相應組織器官的功能障礙,稱自身免疫性疾病。接著舉臨床實例,如重癥肌無力是由于機體產生抗乙酞膽堿受體的抗體而導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RA)源于變性IgG作為自身抗原刺激免疫系統產生多種抗變性IgG的自身抗體(即類風濕因子,RF),變性IgG與RF結合形成的免疫復合物沉積于關節滑膜等部位,激活補體,在局部引起慢性漸進性免疫炎癥性損傷。系統性紅斑狼瘡是由于中等大小免疫復合物在多部位的微血管基底膜沉積而引起全身多臟器損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2]。利用免疫學的知識,解釋以上臨床現象,可以讓學生從理論上深入理解這些現象發生的免疫學機制,同時又使學生對免疫學產生濃厚興趣,改善了教學效果。

三、利用技巧,增強學生記憶力

教學方法是教學的基礎,輔以恰當的教學技巧才能保證教育教學的高質量實施。例如在講解MHC分子與CD4或CD8分子識別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混淆。MHC-Ⅰ分子與CD8分子識別,MHC-Ⅱ分子與CD4分子識別,巧技法為:Ⅰ×8=Ⅱ×4。方法與技巧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研究與探索,注重學習方法的研究需要教師勤于思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何讓教師在學習經歷與體驗中得出的好的學習方法自然地被學生所接受,并為己所用,需要教師以身為范。因此,適時、積極地引導學生學習,是培養學生思考及創造力發揮的一劑良方。

四、充分利用實驗課,做到理論和實踐結合

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在醫學教育中相輔相成,免疫學實驗是學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深化理解基本理論,培養創新思維和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首先要優化實驗項目,改革實驗教學內容,將實驗分成基礎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與開放性實驗等3個部分;其次要強化實驗考核,為更好地對實驗學習進行評價,實驗考核分為實驗考勤、實驗操作、實驗報告和實驗考試4部分,實驗考核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30%。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港 | 津市市| 古交市| 达孜县| 增城市| 广水市| 广平县| 额敏县| 临高县| 大足县| 炉霍县| 加查县| 郓城县| 周至县| 军事| 台中市| 平谷区| 通州市| 静乐县| 沾益县| 本溪市| 清远市| 黔西县| 阿鲁科尔沁旗| 巴塘县| 通江县| 边坝县| 类乌齐县| 西宁市| 凤庆县| 丰宁| 满城县| 哈密市| 怀来县| 双江| 增城市| 平阴县| 茶陵县| 博兴县| 岗巴县| 浦东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