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4 16:59: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必要性,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根據《省人民政府關于建設“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的意見》精神,為大幅提升農田水利建設水平,推動全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現就“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建設“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的重大意義
經過多年堅持不懈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我市農田灌排條件持續改善,抗御旱澇災害能力顯著增強,糧食連年增產增收。但從整體上看,全市農田水利設施標準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問題仍普遍存在。“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是確保糧食安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決定性因素,是保障農村民生、推動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基礎支撐。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統一認識,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出發,充分認識建設“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的重大意義,搶抓機遇,積極作為,為夯實農業持續發展、農村和諧穩定的水利基礎作出積極貢獻。
二、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上級關于加快推進水利改革發展的文件精神,切實將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以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為前提,對“山水田林路、干支斗農毛”進行集中、規模、徹底治理,建設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科技集成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目標任務。力爭到2020年,全市建成有灌溉設施、有水源依托的高標準農田200萬畝。
一是實現耕地灌區化。以區(市)為單位,把耕地有序地規劃到不同類型灌區中,以灌區模式規劃治理,同時根據不同水土資源條件和農業發展規劃布局,通過新建一批、恢復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灌區,全面提高全市灌區灌排設施配套水平。
二是實現灌區節水化。圍繞節水增效,以灌區為單元,因地制宜推廣高效節水技術,建設高效型、生態型、節水型灌區。要充分利用除險加固后的水庫水源,實行多水源聯合調度,發展管道灌溉、噴灌、滴灌;井灌區要積極推行自動控制管道輸水灌溉模式,實現灌溉節水化、智能化。
三是實現節水長效化。通過規范建設程序、完善管理機構、理順管理體制、落實管護責任、強化調度運行等有效措施,確保節水工程良性運行和持續發揮效益。
(三)總體要求。
一是統一規劃布局。按照注重實效原則,以水源為依托,以區(市)為單位,以萬畝灌區為單元,根據不同的水源、種植作物、產業結構等情況,科學規劃布局,對農田水利設施進行統籌規劃、集中建設、規模治理,做到區(市)一次性整體規劃,分步驟、分部門具體實施。
二是統一水源配置。所有涉及農田水利的項目必須經過專業的水資源論證,根據各區(市)水資源分布情況,對當地水和外調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等非常規水資源統籌考慮,依據灌溉定額對不同灌區供水需求進行統一安排,保證每一處灌區都有可靠的水源保障。
三是統一技術標準。各類農田水利工程設施都要依據統一的技術標準和節水模式進行規劃建設,著力打造精品工程。
四是統一稽查驗收。各區(市)要按照統一技術標準和不同行業項目管理要求,對不同渠道投資的灌排工程進行統一的稽查和驗收,確保工程整體效益發揮。
五是統一管理體制。骨干工程由水管單位統一管理,田間小微型工程通過明晰產權統一交由用水戶協會管理。
六是統一調度運行。不同類型項目區建成后,依據工程體系狀況,由水管單位進行一體化運行調度,確保發揮灌區功能。
三、強化工作措施
(一)大幅增加投入。要大幅度增加財政投入,認真落實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田水利建設政策,確保足額提取、定向使用。要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強水利建設基金籌集使用管理,運用市場化融資手段,鼓勵和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建立起政府主導、多元投資的穩定增長投入機制。要強化資金統籌使用管理,按照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充分整合農村涉及農田水利資金,集中投入,整體推進。要建立完善投入激勵機制,落實獎補政策,通過以獎代補、先干后補、多籌多補、多干多補等方式,調動基層投資建設的積極性,同時采取有效措施,鼓勵農民投工投勞,發揮基層群眾在“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二)推動改革創新。要按照公平與效率兼顧的原則,加快建立基本水價、綜合水價制度。要充實專業技術人才,抓好村級水利員的選配,積極發展農民用水者協會、水利合作社、供水聯合體等合作組織,確保2年內基本建立職能明確、布局合理、隊伍精干、服務到位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
關鍵詞:甜玉米;高產優質;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B
1 引言
福建嘉利得食品有限公司落戶尤溪經濟開發區城西園,年消耗甜玉米3500t,年需建立2000hm2的玉米原料基地。往年原料都得從廣東、廣西、海南運來,很遠,成本高,為了解決原料問題,通過新品種引進推廣種植,發展本地種植玉米。該項目結合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項目,建立33.33hm2甜玉米高產示范基地,通過示范輻射帶動全縣10鄉鎮2000hm2種植,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下面以尤溪縣種植甜玉米華珍的過程來對如何種植優質高產的甜玉米進行具體的分析。
2 尤溪縣華珍甜玉米培育
2.1 華珍甜玉米的特點
華珍是浙江勿望農集團(浙江省種子公司)從臺灣農友種苗有限公司引進的甜玉米雜交組合,在浙江省各地試種,表現適應性強,長勢旺,整齊度好,產量高,商品性好,適合鮮食加工,特別是華珍與一般甜玉米品種相比較,具有明顯的兩個特點。一是果穗品質好,商品性好。華珍果穗和籽粒大,甜脆可口,皮薄無渣,既適于鮮食,又符合加工要求,有較大的生產應用價值;二是豐產、穩產性好。華珍甜玉米克服了一般進口品種栽培技術要求高的缺點,適應性強,比較適合浙江省的土壤、氣候條件和農戶的栽培技術水平,所以從一開始就能被農民和企業所接受。2004年1月通過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適宜于浙江省玉米產區春、秋季種植。
2.2 實施條件
本項目在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項目區實施,嚴格按照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項目科技措施實施。
2.3 栽培技術概要
(1)推廣優質高產華珍甜玉米新品種。
(2)示范種植地選擇中仙鄉的上仙、華仙、中仙3個村田段集中連片,排灌方便,無污染的稻田33.33hm2。
(3)進行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組織現場觀摩,為優質高產示范推廣打下基礎。
(4)選擇合理的施肥比例及實施“煙后作-甜玉米”輪作方式,科學安排茬口,優化集成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實現優質高產高效。
2.4 技術支撐
尤溪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是以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為宗旨,集農業科研、試驗、示范、推廣、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縣級全民農業科研機構。它立足本縣農業發展,長期承擔著省、市、縣農業水稻新品種(組合)的試驗、示范、推廣,有著較好的技術團隊和先進的技術水平,先后開展農業科技攻關項目20項,有5項科技成果獲得縣級以上獎勵,為尤溪縣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做出了顯著成績。
2.5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5.1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農民耕作較粗放、科技素質不高,稻作新品種少、栽培技術較落后是制約項目區再生稻產量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推廣先進耕作技術,穩定和增強糧食和特色產品的品質優勢,培育市場核心競爭力,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開展高山“煙后作—甜玉米”高效綜合配套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通過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新技術,引導和組織農民進行科學生產,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全面提升特色農產品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有利于構建培育區域農業特色產品和主導產業,做優做活農業,可進一步推動高優農業發展,推動農業種植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深化,促進糧食、特色蔬菜產量的提高和質量提升,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高種植業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具有示范推動作用。因此,本項目建設是十分必要的。
2.5.2 項目建設的可行性
實施“煙后作-甜玉米”輪作方式,科學安排茬口安排,甜玉米生產上,要求選用高產組合推廣,集成高產栽培綜合技術和關鍵技術并舉,實現高產、低耗。推廣應用甜玉米生產的耕作制度、栽培技術、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使生產出的甜玉米產品達到無公害標準要求。農民生產積極性高。因此,該項目建設是可行的。
玉米是尤溪縣主要經濟作物之一,長期以來,尤溪縣農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生產經驗,為發展玉米生產奠定了基礎,創造了必要的條件。而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結構的變化,對甜玉米的需求不僅表現在數量上要滿足,而且講求質量上優質。所以,生產無污染、安全、優質、高營養的鮮食玉米,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已是今后甜玉米生產的必然方向。另外,從種玉米的經濟效益上看也是十分可觀的。但近年來,由于種子市場的放開和農民片面追求產量而忽視了玉米品質,越區種植現象較普遍,甜玉米生產中品種雜、多,生產水平低,農藥用量大,采收不及時等問題,導致甜玉米品質下降,產量也不高。因此,適應市場需求,選種優良品種,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從而全面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農牧結合,提高綜合效益,已是大勢所趨。
2012年,在尤溪縣中仙鄉建立超甜玉米新品種華珍高產栽培示范基地33.33hm2,開展技術培訓1300人次。通過基地的示范作用,將進一步加強甜玉米新品種輻射和新技術推廣力度,全面、均衡提升全縣玉米產業的科技水平和產業發展能力,帶動農戶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對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同時項目區成為率先應用各種新技術、新成果綜合配套措施的科技示范區,其科技貢獻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并為全縣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起到示范帶頭作用。
3 優質培育技術
植物研究
通過上述尤溪縣對甜玉米華珍的培育研究,可以總結以下培育甜玉米中的幾個關鍵點。
(1)選擇良種。甜玉米的選種可以根據各個地區的土壤條件、氣候以及對市場的需求來進行適宜的選種。如果是進行加工則適宜選擇普甜玉米,水果食用的適宜選擇超甜玉米,而多穗型玉米適宜用作蔬菜食用。
(2)處理種子。在播種之前要對種子進行一定的處理,這樣不但可以提高種子的發芽率,還可以防止病蟲危害,具體的方法有藥劑拌種和曬種等。
(3)選地隔離。通過生物學的了解,我們知道甜玉米是由隱性基因控制的,但是如果甜玉米和普通玉米串粉,就會影響玉米的受精,也就不能獲得正常的甜玉米,因此要在選地的時候進行適當的隔離,要求在400m以內的范圍內不種植其他品種的玉米,也可以通過一些自然的障礙物對其隔離,主要選擇肥沃的土壤即可。
(4)精整土地。在播種之前要對土地進行精細的整理,耕平耙勻,要保證土地的肥沃性和疏松性。
(5)肥床育苗。在選擇了肥沃并且疏松的土壤之后進行適宜的肥料使用,可以保證苗木不被蟲害等威脅,還可以保證幼苗的茁壯成長。
(6)施足底肥。甜玉米的生長周期相對普通玉米較短,而且在整個生長周期中需要的肥料數量也較多,重施基苗肥和攻蒲肥,突出早施肥,早培管,增加磷鉀肥,最好使用農家肥,缺少時還可以施以一定的復合肥,以保證玉米的綠色性。
(7)合理密植。甜玉米要進行適應的密植,這樣可以保證幼苗能夠吸收足夠的養料,保證其自身的正常生長。
(8)加強管理。在培育的過程中還要進行適當的管理,秋玉米栽培, 前期要溝灌抗旱, 吐絲后要保持土壤疏松、潮濕。在玉米的幼穗分化期、開花授粉期和灌漿期要注意做好防旱工作, 以免干旱影響果穗外觀和產量。肥料病蟲害等的防治措施要能夠保證,但要做到安全用藥,華珍甜玉米作為鮮食玉米,是直接采鮮食用的, 因此病蟲防治上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后期發現嚴重蟲害,可采取人工捉蟲加以防治。
(9)適時采收。在玉米達到一定的成熟狀態后,就可以進行采收,子粒充分成熟飽滿、有光澤時采收,但是最好成熟一批采收一批,這樣可以避免過早或過遲收獲,確保玉米的品質和產量。
4 總結
經過上述對尤溪縣種植華珍甜玉米品種的實例研究,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栽培甜玉米的過程,只有在栽培的過程中保證每一步的正確實施,才能確保最后收獲高產優質的甜玉米。在進行甜玉米的栽培過程中,保證播種過程的正確時機與步驟,保證肥料施用的準確與合理,保證人工管理的有效性,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證甜玉米的高產優質。總而言之,甜玉米的高產優質栽培離不開人工的管理,每一步都要確保人工實施的正確性,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保證品種的優質,獲得最大的收益。
參考文獻:
[1] 鄭建初,盛 婧,湯日圣,等.南京和安慶地區高溫發生規律及高溫對水稻結實率的影響[J].江蘇農業學報,2007(3):1~4.
[2] 楊曉春,林瑞坤,吳振海.水稻高溫熱害的研究進展[J].福建農業科技,2006(2):68~69.
[3] 陳寶奎,陳洪存.高溫熱害對水稻結實率影響的調查報告[J].北方水稻,2007(2):41~42.
一、我縣土地整理的基本情況
(一)申報項目日益增多。從年至年底,我縣共申報國家投資土地整理項目7個,項目建設總規模7691公頃,預算總投資1.2778億元;申報市級“占一補一”土地開發項目94個,預算投資2368.7635萬元。年,我縣共申報閘口、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第一期土地整理,夾竹園、閘口鎮血防土地整理,、高產基本農田土地整理(血防),等4個國家投資土地整理項目,建設總規模5354.1563公頃,預算總投資11071.34萬元;申報市、縣級“占一補一”土地開發項目79個,建設規模410公頃,預算總投資約675萬元,申報項目建設總規模和預算總投資均接近前七年總和。
(二)項目設計日臻科學。土地整理項目規劃設計,實行嚴格的會前初審、會議審查和會后復審的“三審制”,確保土地整理項目設計科學、投資合理、預算真實。以斑竹當鎮血防項目建設為例,該項目初期設計總規模1989.76公頃,預算總投資3964.10萬元。通過“三審”,對部分工程規劃方案和預算進行了調整,共減少土地平整土方119.98萬方、溝渠改造升級54千米、田間道改造升級89.85千米、生產路改造升級8.24千米、涵洞325座、水閘155座、農橋23座,增加泵站4座、渡槽13座。工程施工費預算由3274.66萬元調整為2464.91萬元,減少809.75萬元。
(三)項目管理日益規范。對項目工程,實行“五查”、“五制”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即“現場監督、監理巡查、隨機抽查、專項檢查、群眾監督”,“法人制、公示制、招投標制、合同制、監理制”;對建設資金運行,實行“專戶儲存,專帳核算,專人管理,專款專用”的“四專”管理,項目驗收結算后,組織專項檢查驗收,確保專項資金全部用于工程建設。
(四)項目成效日益顯現。截至年,我縣共實施完成國家投資土地整理項目5個,建設總面積3983.86公頃,完成總投資5595.05萬元,增加耕地總面積185.28公頃。完成土地平整土方73.24萬方、拆遷房屋209幢、平墳720座。改造升級排灌渠道212.416千米、田間道88.087千米、生產路41.433千米。新修泵站30座、涵閘424座、農橋317座、渡槽2座、攔水壩1座。項目區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農業抗災能力、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農村環境面貌明顯好轉,新農村建設步伐明顯加快,達到了“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林成網、灌得進、排得出”的高產農田標準。
二、我縣土地整理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縣土地形勢兩極分化比較嚴重。一方面,用地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縣73.3萬農村人口,共有耕地面積1956165.9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僅2.7畝。同時,隨著國家土地政策的調整,土地瓶頸成為我縣招商引資的最大障礙。另一方面,土地閑置浪費十分嚴重。零星廢棄地、荒灘荒山等沒有得到合理利用,大量“空心村”的存在影響到土地的整體開發。據初步統計,我縣共有未利用土地35623.2畝,其中灘涂86189畝、荒草地10393.3畝、沼澤地112.5畝、蘆葦地634.4畝。土地整理工作中存在的系列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縣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一)重視程度不高。土地整理項目是一項涉及多部門、多行業、多學科的系統工程,需要協調各方面的關系,齊心協辦。但我縣少數部門特別是個別涉農部門,對土地整理項目不理解、不支持,沒有真正發揮土地整理的主力軍作用;有的部門熱衷于爭項目,不樂于建項目、管項目,習慣當甩手掌柜;部分土地整理項目所在鄉鎮政府重申報、輕協調,認為土地整理是國土部門的事情,客觀上形成了國土部門“單打獨奏”的局面。
(二)統籌協調不夠。主要表現在項目規劃設計過程中,有的鄉鎮不配合、村組不參與、群眾不知情,規劃設計與農村習慣、農田水利設施脫鉤,與客觀實際不一致,導致規劃設計缺乏前瞻性、科學性、合理性;有的項目區為一條小溝小渠爭論不休,部分項目設計變更頻繁,隨意性較大;有的群眾對土地整理工作認識不足,對項目建設期望值過高,但由于項目本身投資有限,不可能完全滿足項目區所有群眾的要求,部分村民對項目實施產生抵觸情緒,導致規劃設計開展困難。
(三)建設環境不優。一方面,施工環境較差。在施工過程中,有的項目區存在沙霸、磚霸、車霸,強行供料、強行包攬工程、肆意滋事、強討惡要、干擾施工等現象,影響了工程質量和進度;另一方面,外部環境不夠寬松,少數職能部門人為設置障礙,亂檢查、亂罰款的現象時有發生,個別部門甚至把土地整理帳目拿去半年既不處理又無回音。
(四)后續管理偏弱。在工程管理過程中,對招投標缺乏后續跟蹤管理,假借資質、串標、圍標現象時有發生;對已完工的項目,有的后續管理責任不具體、管護資金不落實、管護人員不到位,造成建成項目工程人為損壞嚴重,雜草叢生,破毀不堪;有的整理項目竣工驗收后,沒有及時投產使用,利用率和產出率不高。
三、加強我縣土地整理的幾點建議
(一)統一認識,高度重視土地整理工作。土地整理,是通過對農地村莊、荒山荒溝荒丘荒灘和其他零星廢棄土地進行開發整理,以增加耕地及其他農業用地的有效利用面積,提高土地產出率,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是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推進農業產業化、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土地整理項目屬國家全額投資項目,不需地方配套;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的地區,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積的60%,可以用作折抵建設占用耕地的補償指標,能夠有效降低新增建設用地成本;特別是申報和實施城鄉掛鉤項目,可以盤活農村閑置建設用地,緩解用地指標不足的壓力。縣、鄉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土地整理項目爭取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整合力量,統籌協調,加大對上項目爭取力度,做好項目申報、實施、管理過程中的協調工作,營造良好的土地整理工作環境。縣高產農田建設領導小組作為我縣土地整理工作的具體負責單位,要加大土地整理的組織力度,定期召開會議,策劃土地整理項目,協調解決土地整理中出現的問題。
(二)整合項目,提高土地整理項目效益。一是科學規劃。科學規劃是土地整理的前提。項目規劃要緊緊圍繞我縣社會經濟發展近遠期規劃和年度發展計劃,突出區域發展重點,注重項目投入主次,堅持統籌規劃,分期分批建設的原則,確保項目規劃的前瞻性、科學性。二是合理整合。合理整合是提高土地整理效益的出路。以土地整理項目為主體,整合農業綜合開發、新農村建設、農村道路交通建設、綜合扶貧開發等其他關聯項目,打包申報。通過項目向區域集中、資金向項目集中,發揮土地整理項目的帶動作用和最佳效益。三是精心設計。要堅持民主意愿與科學決策相結合,以尊重項目區群眾意愿為前提,以大多數人受益為原則,體現群眾基本需求,滿足項目區生產、生活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高標準設計,高質量建設。同時,項目設計要與農業結構調整、發展效益農業相結合,發揮土地整理項目的整體效益。
(三)強化管理,發揮土地整理項目功能。加強管理,是發揮土地整理項目作用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大項目建設管理力度。堅持實行法人制、公示制、招投標制、合同制、監理制等“五制”運行方式,規范招投標,杜絕假借資質、串標、圍標現象,提高項目建設的透明度。同時,加大對施工過程的全程監理力度,提高施工質量。二是規范項目建設資金管理。一方面,規范項目資金撥付程序。實行“專戶儲存,專帳核算,專人管理,專款專用”的土地整理項目資金管理制度,完善資金撥付“申請、審核、審查、核對”程序,杜絕截留、挪用或擠占現象發生,保障資金安全。另一方面,強化項目工程施工財務管理,完善內部稽查制度,嚴格按照工程進度支付工程款,防止預支超支。三是強化竣工項目后續管理。要按照“誰受益,誰管理”的原則,制定項目工程后續管理規章制度。要落實項目后續運營與管護方案,落實管護主體、明確管護責任、保障管護資金,采取承包、租賃、拍賣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對項目區內的農田水利設施、道路、林網等進行管護。同時,建立健全項目區后續管理責任考評制度,實現可持續后續管理。
關鍵詞:小流域治理;發展農村經濟;服務農村經濟
1基本情況
天祝藏族自治縣地處甘肅省中部,降水量265~630mm,年蒸發量1 600mm以上,年均氣溫-2 ℃,無絕對無霜期。土地總面積7 193km2,其中耕地面積55 693hm2,草原面積462 499hm2,森林覆蓋面積170 338hm2(喬灌),工礦企業、居民等用地16 133hm2,未利用地14 637hm2。(上述數據摘自天祝縣土地詳查資料)。全縣總人口22萬,其中農牧業人口18萬人,是一個傳統的以牧業為主的半農半牧縣。境內有兩大水系,即黃河流域和石羊河流域,以烏鞘嶺為界,嶺南為黃河流域上中游生態區(流域面積3 634km2,占全縣總面積的50.50%)是黃河一級支流大通河的重要水源補給涵養地和莊浪河的發源地;嶺北是河西商品糧基地,石羊河流域(流域面積3 559km2,占全縣總面積的49.50%)的水源涵養區。他們養育著下游200多萬人民,保證了數百家工礦企業用水,是河西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和農業生產命脈。長期以來,受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草原嚴重退化,森林線逐年后退,農牧業生產結構失調,農業生產條件及水平日趨低下。林草覆蓋由五六十年代的87%下降到現在的35%左右,水土流失面積逐年增加,導致農業發展緩慢,農村經濟受阻,人民生活水平低而不穩。
2堅持綜合治理的必要性
天祝縣依據甘肅省水土流失類型區劃分,主要有兩大區域,即干旱草原區和土石山區。根據1994年《武威地區小流域普查成果匯編》,境內有小流域115條,其中:黃河流域69條,內陸河流域46條。水土流失總面積4 675k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65%,平均侵蝕強度4 800t/(km2?a),平均風速3~5m/s。尤其是各流域的淺山地區(主要指內陸河流域)和干旱草原區(主要指松山水系和莊浪河東岸各流域)由于受全球干旱氣候的影響,年降水不足300mm,本來就不甚茂密的植被越來越稀疏,“三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就全縣范圍來講,全縣總面積7 193km2,總人口達到23萬,人口密度32人/km2,超出國際環境組織提出干旱、半干旱山區人口最大負載能力20人/km2,每平方公里超載12人。因此環境承載能力明顯超載,過牧、濫墾亂種等人為破壞現象日趨嚴重,水土流失逐年加劇。在尊重自然規律,正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前提下,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勢在必行。同時,也是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
3近幾年小流域治理成果及效益
3.1小流域治理成果
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是緩減小流域生態環境,調節小氣候,合理利用流域水土光熱資源,促進農、林、牧、副等各業協調發展的十分有效途徑。從1992年起至今十幾年間,我們圍繞這一思路,在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示范點、中央財政預算內專項資金水土保持項目(冰魯家溝流域、寬溝流域、打柴溝流域、小壕溝流域),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89.50 km2,其中新修梯田889.30hm2,使項目區人均基本農田達到0.13hm2,新修澇池兩座,配套灌溉渠道4.60km,使100hm2梯田能夠得到有效的灌溉;造林、封禁、種草等措施計7 248hm2,使林草覆蓋平均達到45.20%;鋪設自來水管道7.50km,解決了兩條小流域主干道27km。做到了山、水、田、路、林(草)綜合配置,達到了除害興利,立體開發區資源的目的。
3.2治理效益
3.2.1經濟效益顯著,群眾收入提高。從項目規劃到實施方案的落實等方面,注重考慮了努力提高群眾收入這一根本性任務。一是修建梯田,增強基本農田的抗旱能力,提高糧食產量。在項目區,1990年與2002年相比,雖然因退耕還林(草)糧田面積減少,但糧食總產量卻呈現上升的勢頭。冰魯家溝流域2001年退耕還林(草)100 hm2,糧食面積減少,但因在流域治理中,新修梯田113.20hm2,糧食總產量由31.30萬kg提高到34萬kg,人均增長近100kg。寬溝小流域的石板灣村通過流域綜合治理,新增基本農田163hm2,其中新增水澆地8hm2,糧食單產治理前為2 250kg/hm2,治理后通過各種興農措施,單產提高到4 500kg/hm2(2002年調查數),創出了我縣農業開發的奇跡。二是群眾得到了實惠。通過農、牧、草(林)等結構的調整,使土地得到了合理的利用,農村各業增產增值,使山區人均年收入由1994年的526元增加到1 050元(2002年調查),經濟收入近翻一番。封禁治理措施的落實,解決了各類乏弱畜的補飼困難,為山區畜牧業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3.2.2社會效益顯著。通過水保治理,項目區新增高標準基本農田899.30hm2,維修和利用舊輸水管道,新修澇池調蓄灌溉,發展水澆地近100hm2;解決了兩條小流域的人畜飲水困難,解放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大了勞務輸出,發展農副業,為流域群眾全面走向小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2.3生態環境改善。生態效益的發揮需要一個過程和一定的時期。從目前幾個示范流域的治理成果看,累計完成封禁3 368hm2,種草(含當年人工草)2 251hm2,造林1 629hm2。只要加強對治理成果的管理力度,相信生態環境及農業生產條件惡化的趨勢一定會得到改善的。
4今后的治理設想
天祝縣80%的人居住在自然條件差、生產生活條件嚴酷、經濟落后的山區。只要全面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通過各項治理措施配置,依托退耕還林(草)政策,調整產業結構,建設適合天祝縣情的生態型農業,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屏障,進而推動縣域農業和農村經濟向又好又快的發展。
4.1宣傳到位,政策保障
在全社會范圍內廣泛宣傳《水土保持法》、《水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加強執法監督和預防保護,使群眾牢固樹立法制觀念,把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自覺投入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管理工作中去,依法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使水土資源的開發利用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軌道。同時也要健全基層執法機構,提高執法人員的素質。依法制止亂占耕地,亂墾荒地,超載過牧等不合理的經濟行為,改變邊治理邊破壞,治理成效不長久的弊端。在執法過程中要同環境保護、國土資源、草原、林業等執法隊伍加強配合,并取得公、檢、法的支持,要充分發揮群眾監督、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的作用,做好預防監督執法工作。
4.2因地制宜,合理規劃
以黃河流域特別是莊浪河東岸小流域為重點,以“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發展經濟”為主導思想,根據各小流域的立地條件,在農田、林地、草地、荒地、道路、村莊等比例調整中,做到互相協調,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并依托先進的農業科技措施,促進農村生產經營活動向產業化、商品化的方向發展,加快山區經濟的增長速度。對降雨相對較小的松山水系各小流域,根據當地氣候特性和土地條件、農業經營方式以牧業為主的特點,大力提倡封禁治理,引導農牧民因地制宜地采用分區禁牧、輪封、輪牧等方式,積極推行舍飼養畜;同時利用“三個亮點”工程實施的有利時機,發展牧區水利,解決好牧區水源,充分發揮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通過封育養護來恢復植被,建立牧業飼草料基地。內陸河流域,以生態自我修復為主線,以基本農田建設為重點,正確處理自然修復與人工重建生態環境的關系,突出封禁保護、草場改良、配套輪牧和禁牧等措施,加大生態修復等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力度,帶動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4.3生態移民,加快小城鎮建設
我縣有農業人口已近20萬左右,占全縣總人口的82%,特別是居住在各流域山區的群眾居住條件差而且比較分散。此區域坡耕地及草原面積在2 900km2以上。因此,把居住過于分散的各流域山區水源涵養地的農戶搬遷到交通便利,發展速度較快的地方實施小城鎮建設,將坡耕地退耕還草,實施封禁治理,使植被自我恢復。在小城鎮周圍發展集約型生產經營性項目,鼓勵農民發展特色種植、特種養殖業和第三產業,這樣既可為小流域綜合治理提供便利的條件,又能為改善群眾生活、發展農村經濟提供良好的環境,做到從根本上解決人為破壞生態植被而造成水土流失,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