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4 17:19: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元宵節的傳統風俗,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學校元宵節主題活動方案一
活動目標:
1.通過全園主題會,進一步了解元宵節的來歷、意義以及主要的風俗習慣,感受元宵節的熱鬧、喜慶氣氛。
2.積極參與主題會的準備和慶祝活動,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與體驗。
3.大、中班幼兒樂于與弟弟、妹妹交往并關心弟弟、妹妹,小班幼兒樂意與同伴分享食品和快樂。
活動準備:
1.張貼海報,邀請家長來園參加活動。
2.舉辦幼兒自制花燈展,開展自制花燈評比活動。
3.展出能反映幼兒不斷豐富元宵節經驗的資料和照片。
4.排練舞龍、踩高蹺、劃旱船等節目。
5.自制、品嘗元宵的各種材料和工具。
活動程序:
1.鑼鼓隊、腰鼓隊進場,主持人宣布活動開始。
2.在《金蛇狂舞》的伴奏下,師幼進行舞龍、劃旱船、踩高蹺、扭秧歌表演。
3.知識競答活動。
4.宣布制作花燈的評比結果,為獲獎幼兒頒獎。
5.文藝表演與游戲、猜謎活動穿行。
6.親子元宵美食活動。
學校元宵節主題活動方案二
元宵節是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又稱“燈節”、“上元節”。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稱為“下元節”)。每逢上元,民間有張燈觀賞的風俗。每年的元宵節活動方案都是大家關注的問題,人人都希望能有更多的創意,從而帶來更多的歡樂,以下分享元宵節活動方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設計思考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燈節”。民間正月十五鬧元宵已有悠久的歷史,它伴隨人們迎來春天,是把節日習俗體現得最為徹底和典型的傳統節日。在主題活動中,通過調查、參觀、學習和表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動,幼兒不僅能對元宵節的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更可以通過自身的參與和表現,進一步獲得對節日氣氛的體驗,獲取多方面的經驗:
1.元宵節有吃元宵、玩花燈、猜燈謎、劃旱船等豐富的風俗習慣。
2.“元宵”象征著“團圓”,它有不同的種類和味道。
3.元宵節有各種各樣的花燈,給人們帶來了喜氣和歡樂。
4.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是團圓的日子。
5.元宵節有許多傳說、故事、兒歌。
二、各年齡段主題活動目標
1.大班主要目標:
(1)嘗試通過多種途徑獲得元宵節的相關經驗,進一步了解元宵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
(2) 積極參與“鬧元宵”的籌備和慶祝工作,在和老師、同伴一起過節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團圓的意義。
2.中班主要目標:
(1)知道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了解元宵節的來歷及習俗(玩燈、賞燈、吃元宵、劃旱船等);
(2)感受與家長、老師、小朋友一起玩花燈、猜燈謎、吃元宵的快樂。
3.小班主要目標:
(1)知道元宵節是團圓的節日,初步了解元宵節人們的活動和特別的食品——元宵;
(2)愉快地參與元宵節各種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氣氛。
三、活動實施概況
活動名稱:歡歡喜喜鬧元宵(賞燈、猜燈謎)
組織形式:親子形式(分年級組開展)
活動時間:20xx年x月x日下午 小班15:40、中班15:55、大班16:10
活動準備:園內展出各種各樣的花燈和燈謎、各種小禮物
活動建議:
1.參觀花燈展,欣賞花燈的外形、色彩、圖案。
2.交流對燈謎的認知經驗,豐富對燈謎由來、種類和結構的認識。
3.積極參與賞燈猜謎活動,老師對優勝者給予適當的獎勵。
四、主題活動環境創設
園內大環境
(1)園內大廳懸掛教師、幼兒與家長共同收集和制作的各式花燈,花燈下懸掛各種燈謎;
(2)宣傳展板:開展元宵節活動策劃方案及要求。
班級環境
(1)師幼共同布置“美麗的花燈展”,懸掛幼兒購買或參與自制的花燈;
(2)收集幼兒在節日中賞燈、玩燈的照片,布置主題墻飾;
(3)在家長園地貼出“致家長的信”,介紹主題活動的構想和配合事項。
元宵之夜,小孩子們紛紛提著燈籠,四處游走玩耍。元宵佳節,不少地方都要舉行彩燈展、花燈會。元宵的燈,有掛花燈、滾龍燈、迎轎燈、走馬燈、放水燈、展冰燈……像北京的宮燈、天津的寶蓮燈、上海的金龍戲珠燈、東北的冰燈,都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過去燈內點蠟燭,現在用電,使燈更加奇幻多姿,五彩繽紛。元宵節有許多傳統風俗和節目,如:鬧社火、耍龍燈、舞獅子、劃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猜燈謎、吃元宵等。元宵大多是用糯米面包糖餡做成的,它象征著全家團圓和睦、生活幸福甜美。
學校元宵節主題活動方案三
一、活動目的:
1.培養學生上網搜集信息、整理資料,調查訪問等綜合能力;
2.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探究意識,協作精神;
3.讓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
4.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感受、熟悉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5.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進而尊重和熱愛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6.通過本次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活動內容:
1.了解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元宵節的習俗
2.學生動手自己制作燈謎、元宵燈作品進行評比。
三、活動建議及進程安排:
第一階段:了解“元宵節”
學生方面:提前布置學生,利用寒假,借助電腦,讓學生圍繞“元宵節”的主題,提出你想知道元宵節的哪些知識?可以上網收集資料,也可以問問社區的爺爺奶奶們。
教師方面:以班為單位,班主任為有興趣的學生提供有關春聯知識、燈謎知識和元宵燈制作方法的專題輔導講座,可以讓學生到電腦上網查找有關資料,并有計劃地組織大家對所查閱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從而培養學生上網搜集資料、處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階段:1.學生就元宵節活動,以及掌握的元宵節知識,動手設計一份手抄報。
2.元宵節前學生動手自己制作燈謎、元宵燈作品,以備開學后進行評比
學生方面:每個學生制作一個春聯或者燈謎;
過了春節,最令佛山人盼望的就是元宵節就到了,下面,查字典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佛山元宵節的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佛山元宵節的習俗一、行通濟
行通濟是廣東省佛山市一帶的漢族民俗和民間宗教活動。作為在元宵節期間舉行的游玩祈福活動。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扶老攜幼,自清晨到夜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蕩蕩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真正行通濟是正月十六,但是后來政府改為正月十五。行通濟是反映漢族傳統信仰、風俗習慣及祈福儀式的民民俗文化活動。
元宵節當晚,幾十萬人齊集佛山通濟橋前,呼朋喚友,或者一家老小,每人手持一架小風車,匯入擁擠的人潮,施施然邁過通濟橋牌坊,口中默念“行通濟,冇閉翳”,祈求時來運轉。這種習俗源于明朝,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現在元宵行通濟習俗的影響力,已擴展到整個珠三角和港澳地區,行通濟已成為整個珠三角的年度盛事。
據說佛山城南今南浦公園附近以前有一條河通濟河,河上有一條橋叫“通濟橋”。河現在沒了,橋還在,每年這一天,人們都到這里走過橋,燒香、拋生菜和轉風車,人流絡繹不絕,好不熱鬧。
行通濟歷史介紹
從明末清初開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鄉家家戶戶都會扶老帶幼,自清晨到夜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蕩蕩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200多年來,佛山人祖祖輩輩延續著行通濟的風俗。而且還流傳著“行通濟,無閉翳”的諺語。(“蔽翳”是粵語方言,意指憂愁、衰氣。)行通濟 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個風俗習慣“行通濟”。
通濟橋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啟六年(1620xx年),距今300多年。被稱為佛山舊八景之“村尾垂虹”。民國后通濟橋被拆,但行通濟的習俗不變,人們每年仍不約而同地走過橋面。直到20xx年,佛山市政府順應民意重建通濟橋,以延續行通濟的習俗。
據記載,通濟橋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啟六年(1620xx年)。開始是木石參半的拱橋,建成時,取名為“通濟橋”。因為橋的位置建立在佛山涌的上游,正好是河涌的出口,當朝的戶部尚書李侍問回到佛山時,發起募捐修橋。在建橋時,他征求了鄉中父老和河涌下游的各鄉父老的意見,用木石參半的方法,這樣既能使橋結構雄偉堅固,又不至于阻塞下游的流水,利及眾人。
佛山元宵節的習俗二、百獅爭霸賽
南海千燈湖更是在正月十五(3月5日)千燈湖舉行“百獅爭霸賽”,邀請珠三角地區獅子參賽。在順德的10個鎮街,還保留著很多傳統的風俗,在10個鎮街推出的節目榜單中,不少蘊涵著濃郁的傳統和年味。細數各鎮街,主題多元化,學校、公園、廣場等場所成為了活動的集合地。大良的新春系列活動將迎來一場精彩繽紛的歡歌喜舞,倫教的元宵燈謎活動正等候著才子佳人相會,容桂的春節籃球邀請賽也將火熱上演。
元宵節的由來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叫燈節,舊稱上元節。元宵節起源于漢朝。據說,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篡權。呂后死后,周勃、陳平等人,掃除諸呂,擁劉恒(即漢文帝)為主。因為掃除諸呂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日,所以將這天定為元宵節。
漢文帝定名元宵節元宵節是漢文帝劉恒上臺后,為了慶祝消滅諸呂、恢復劉姓執政而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的。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二個兒子,他當了皇帝,深感創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日定為慶祝性節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定為元宵節合乎人們的愿望,也讓人感到吉祥如意。這一夜京城不實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觀燈游玩。
元宵節吃元宵吃元宵“快樂的皮,幸福的餡,團團圓圓捏一塊兒;問候的湯,祝福的火,幸幸福福煮一起”。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團、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于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 乳糖圓子、“湯丸”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湯圓作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元宵節舞獅子舞獅子“勇氣是一個人處于逆境中的光明”。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她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南獅以廣東為中心,并風行于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元宵節燈謎1、高臺對映月分明 (打字一) 謎底:曇
2、層云隱去月當頭 (打字一) 謎底:屑
3、家家迎元宵 (學校用語) 謎底:第二節
4、白糖梅子真稀奇 (打一食物) 謎底:元宵
5、趕制元宵閑不住 (五字口語) 謎底:忙得團團轉
6、元宵節前后 (現代小說) 謎底:二月
7、園外隱約聞猿啼,星月小橋聽蕭聲 (節日紀念日) 謎底:元宵節
8、此時此地 (劇目) 謎底:元宵謎
9、一夜魚龍舞 (民俗風俗詞語) 謎底:元宵燈會
10、新春佳節話元宵 (報刊名) 謎底:半月談
11、婚期定在元宵后 (打一成語) 謎底:喜出望外
12、煤球和元宵一樣 (打一成語) 謎底:混淆黑白
13、元宵 (打一成語) 謎底:一朝一夕
最新元宵節活動總結范文600字
一、加強領導,廣泛發動
接上級通知后,我校結合學校實際,利用多種宣傳形式,宣傳開展本次寒假主題活動的重要意義。告知家長朋友們利用傳統節日,對孩子進行文明禮儀和傳統美德的教育。限度的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家長的支持力度,為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開學初學生各方面的信息反饋,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長還是很支持我們這項活動的。
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1、學生通過上網或民間收集,深入了解我國民間的“年”、“春節、元宵節”的來歷、風俗等知識。3—6年級學生完成“我們的節日—春節、元宵節”手抄報。各班積極上交手抄報,手抄報精致規范,內容豐富。
2、“美在家庭,美在社區”環保行動。學生們與家長一道進行了過年前的衛生大掃除,使自己的家以靚麗的環境迎接新年。特別是三年級的郭慧潔同學在清掃衛生時家長還進了留影。
3、我的春節剪影:用自家的相機記錄下自己和家人過年的瞬間或開展活動的場景,在主題活動交流中各老師同學們進行了分享。
4、拜大年活動:向師長、朋友發送電子賀卡或短信拜年,表達感恩之情,用無紙低碳方式互致新春祝福。
5、在雙節期間,我校大部分學生給家長獻上感恩賀卡、感恩的話語等內容。還有學生在家做了許多家務活,掃地、做飯、擦桌子等等。
三、反饋收集,及時總結
開學第一天,學校就及時收集了學生制作的感恩卡片、手抄報和感恩祝福語等,周二下午第一節各班開展雙節活動交流展示主題隊會。
此次活動意義顯著,它豐富了學生精神文化生活,激勵了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了傳統節日文化氛圍,更好地體現了傳統節日的魅力和時代感。今后我們要繼續做好這項活動,不斷掀起活動的。
最新元宵節活動總結范文600字
x月xx日,xx學校內張燈結彩,全校師生和家校綜合治理委員會的全體家長們身穿大紅色的節日盛裝,一起熱熱鬧鬧地慶祝元宵紅孩兒節。
本次的元宵慶祝活動以“民俗文化進xx福娃納福鬧元宵”為主題。將民族文化、春節民間傳統習俗融進節慶教育以此為載體,根植民族情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
元宵慶祝活動中,各年級都展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項目。一年級劃龍舟、二年級自制花燈自編燈謎、三年級打腰鼓、四年級搖花船。各年級在寒假里就對相應的項目進行了道具的準備和展示的設計,今天的展示可以說是精彩紛呈,年味十足。
今年是猴年,在今天的元宵慶祝活動中,學校還迎來了兩位特殊的客人——兩位美猴王,其中一位美猴王就是由席璐校長親自扮演的。美猴王一進會場立刻引起了全場的轟動,席校長在元宵祝福后給全場的紅孩兒們分發了金幣,并祝愿大家學習進步,在新學期收獲連連。
在全場的互動爭章環節,四個年級隊員相互參與,彼此考章。大家爭著回答民俗問題、猜一猜趣味燈謎、學著做一做、比一比,在參與互動中了解民俗民風、感受民俗民情。
每年的元宵活動是學校根植民族文化的傳統項目,也是將校本節慶手冊和活動實踐相互融合的有效嘗試,xx在拓展學生國際視野的同時同樣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以此培養學生的現代風尚和民族情懷。
最新元宵節活動總結范文600字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伴隨著新學期的腳步向我們走來了。元宵節是個快樂的日子,更是熱鬧歡騰的日子。為了讓孩子們更了解元宵節的一些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氣氛。今天早上我們xx的全體老師和阿姨帶領孩子一起搓湯圓、品嘗湯圓。下午xx班的同學是從家里帶來的燈籠,各種各樣美極了!唯獨我們x班的是和老師一起用紅包動手制作的燈籠,也讓大家打開眼界。提著這些大小不一的燈籠我們一起去公園游燈,孩子們提著燈籠在公園里走呀,跑呀,跳呀,到處都蕩漾著他們的歡笑聲。
此次的活動,不僅讓孩子們加深對我國傳統“元宵節”的認識,了解元宵節的一些風俗習慣,也讓孩子感受到元宵節的歡樂的氣氛,更是激發孩子門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元宵佳節是快樂的日子,更是熱鬧歡騰的日子,x月x日我們xx里喜氣洋洋,熱鬧非凡。因為我們團聚在一起舉行“快樂迎元宵”的活動。
在教室里教師向大家介紹了元宵節的來歷,讓孩子們更近一步的了解我們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在元宵節特殊的日子里,在這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讓孩子們和教師們共同感受民間文化的博大情深。
20xx年元宵節的陽歷日期20xx年元宵節是陽歷20xx年3月2日,農歷正月十五,星期五。
中國人怎么過元宵節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據資料和傳說,早在西漢時期,正月十五就已經受到重視了。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為這一天的主要習俗是吃湯圓和賞月,后來便慢慢演化為了“元宵節”。元宵節吃湯圓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它的由來有許多美麗的傳說。一種傳說是漢文帝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后,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后,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恒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一種是明帝點燈敬佛之說;有傳說是和吃元宵習俗有關的東方朔助元宵姑娘與家人團聚的故事;又有傳說是天帝神鳥被獵人所射,人們為逃避天帝懲罰,戶戶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爆竹,做出人間起火假象成功欺瞞天帝來保護自己的生命和財產等等。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所以,元宵節又被稱為古代的“情人節”。
正是這一年中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熱鬧的一天,大家賞燈、吃元宵、猜燈謎等等一系列活動,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又推向了一個。這些活動,也成為了我們炎黃子孫世代相傳的傳統習俗。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
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元宵節的習俗吃元宵: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于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于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作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并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準湊,“元宵”姑娘終于見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節。
元宵游藝:
掛花燈:此俗源于東漢,南北朝時已蔚然成風,唐代燈會定為三天,正月十四至十六,至宋代改為五天,明代則為十天,清代宮中則從小年開始就掛花燈。民間掛花燈則有一美麗的傳說古時一獵人射死了一只神鵝,,玉帝聞訊大怒要為神鵝報仇,要于正月十五焚人間,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間向人們報告了這一消息。人們決定在正月十五前后家家戶戶掛紅燈,放煙火,待天兵要下凡時,見火光一片。以為火早就燒起來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間得免一難,此后,每至此日,家家戶戶都掛花燈。至今,每逢正月十五全國各地仍有不少燈會燈展,著名的有北京北海公園元宵燈會,,四川自貢燈會,哈爾濱冰燈節等。
耍獅子:耍獅子“始于魏晉,盛于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后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
舞龍燈:傳說唐代有一年大旱,龍王錯行云雨,淹死了長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征監斬龍王,后龍王陰魄不散,夜夜擾鬧皇宮,嚇壞了唐王李世民,于是向群臣問計,眾臣認為應超度龍王,于是民間乃有元宵節耍龍燈之習。龍燈一般由竹木,彩紙,布等扎成,節數為單數,長達數丈,節內能燃燭的稱“龍燈”不能燃燭的稱“布龍”,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隨于其后,整條龍在樂聲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和隊列奔跑。龍就象活了一樣,民間以此氣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于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20xx幼兒園元宵節活動策劃方案[活動目的]
1、激發幼兒參與制作元宵活動的興趣,體驗大家一起慶祝節日、分享勞動成果的快樂。
2、指導幼兒學習用團、捏、滾等技能制作元宵;在做元宵、煮元宵的過程中感知滾動、沉浮等生活、科學常識。
3、引導幼兒了解元宵節的意義、民族習俗及元宵的來歷、品種等。
[活動準備]
1、做元宵需要的材料:糯米粉、各種餡、水、電爐、鍋等。
2、教師、幼兒提前收集關于元宵節民間習俗的資料。
3、音樂《喜洋洋》等。
4、布置好活動場地。
[活動過程]
一、開場白(以喜洋洋音樂為背景音樂)
(教師和幼兒站立在前面)尊敬的各位小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大三班教室里喜氣洋洋,熱鬧非凡,因為我們馬上就迎來我們的元宵節,孩子們,你們高興嗎?為了迎接我們元宵節的到來,我們一起給他們表演一個節目,好不好?
二、(小朋友們表演的真棒,請大家送給他們一點掌聲,好嗎?)孩子們請坐,老師知道你們不僅節目表演的好,而且都是愛動腦筋的小朋友,下面老師就來考考你們,哪位小朋友知道元宵節在什么時候?(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有什么習俗?(吃元宵、打燈籠等)小朋友們真聰明!老師補充材料:元宵的來歷
三、小朋友們看,今天高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幾樣禮物,( 教師展示幾種元宵)問:這是什么? 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嗎?粉、各種餡、水、電爐、鍋等)孩子們,元宵這么漂亮,課前我們準備好了這些材料(展示做元宵需要的材料)你想用這些材料來做元宵嗎?
四、大家先不要著急做,誰知道元宵分幾部分?元宵是什么形狀的?我們怎樣把元宵做成圓的呢?(把它捏圓了、用滾的方法、把元宵包好后放在手里團)小朋友們真聰明,我們現在就開始做元宵。
五、小朋友們,我們這里有做元宵的材料,大家把做好的元宵放進自己面前的小盤子里。呆會兒把你自己做的元宵煮給你吃,誰做得多,誰吃的多。
幼兒開始制作,教師給以適當的輔導和幫助。(放背景音樂喜洋洋)
六、幼兒展示自己的作品。
現在,小朋友們都已經做完了,我們看看誰做的又快又好。接下來就是我們的“快樂恰恰恰“時間。請各位小朋友吃自己的元宵。老師統計好個數,給小朋友煮元宵。(老師動員做的多的小朋友讓給做的少的小朋友。)
七、煮元宵、吃元宵。
小朋友們仔細觀察,看元宵在煮熟前后有什么變化?(元宵煮前沉在鍋底,煮熟后浮起來了。元宵煮熟后比煮前大一些)小朋友們越來越聰明,也越來越善于觀察了。好,現在我們就來享受我們自己的勞動成果。
八、教師總結
今天,小朋友們在一起渡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我們不但知道了元宵節吃元宵,還知道了怎樣去做元宵。小朋友們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觀察。只要我們平時稍加留心,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地方非常的奇妙,值得我們我們去看。
20xx幼兒園元宵節活動策劃方案一、 活動目標: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燈節”。民間正月十五鬧元宵已有悠久的歷史,它伴隨人們迎來春天,是把節日習俗體現得最為徹底和典型的傳統節日。組織本次活動,是通過家長和孩子的親子交流、調查、參觀、學習和制作等不同形式的活動,讓幼兒不僅能對元宵節的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更可以通過自身的參與和表現,進一步獲得對節日氣氛的體驗,獲取多方面的經驗:如
①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是團圓的日子。
②元宵節有許多傳說、故事、兒歌。
③元宵節有吃元宵、玩花燈、猜燈謎、劃旱船等豐富的風俗習慣。
④“元宵”象征著“團圓”,它有不同的種類和味道。
⑤元宵節有各種各樣的花燈,給人們帶來了喜氣和歡樂。
二、活動方案:
活動名稱:歡歡喜喜鬧元宵(做元宵、賞燈、猜燈謎)
組織形式:親子形式
活動時間:20xx年2月17日下午14:30
活動準備:
幼兒家庭:(2月15日前交各班老師處)
1、 幼兒和家長利用假期制作各種各樣的花燈;
2、 拍攝過年或外出賞燈的照片;設計元宵節手抄報或繪畫展。
幼兒園:
1、 將幼兒和老師制作的燈籠布置在園內;
2、 準備燈謎和各種小禮物 ;
3、 將幼兒交的照片、手抄報、繪畫作品布置展出。
4、 準備米面和糖
活動建議:
1、 積極參與元宵的制作,告訴孩子元宵節的由來;
2、 帶孩子參觀花燈展,欣賞花燈的外形、色彩、圖案。
3、 積極參與賞燈猜謎活動,交流對燈謎的認知經驗,豐富對燈謎由來、種類和結構的認識,猜對給予適當的獎勵。
三、主題活動環境創設
班級環境
(1) 收集幼兒在節日中賞燈、玩燈的照片,布置主題墻飾;
(2)在家長園地貼出“元宵節活動方案”,介紹主題活動的構想和配合事項。
園內大環境
(1)園內大廳懸掛教師、幼兒與家長共同收集和制作的各式花燈,花燈下懸掛各種燈謎;
(2)展板:《快樂的新年》(各種照片展)《我知道的元宵節》(手抄報、繪畫展)
20xx幼兒園元宵節活動策劃方案活動目標:
1.通過全園主題會,進一步了解元宵節的來歷、意義以及主要的風俗習慣,感受元宵節的熱鬧、喜慶氣氛。
2.積極參與主題會的準備和慶祝活動,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與體驗。
3.大、中班幼兒樂于與弟弟、妹妹交往并關心弟弟、妹妹,小班幼兒樂意與同伴分享食品和快樂。
活動準備:
1.張貼海報,邀請家長來園參加活動。
2.舉辦幼兒自制花燈展,開展自制花燈評比活動。
3.展出能反映幼兒不斷豐富元宵節經驗的資料和照片。
4.排練舞龍、踩高蹺、劃旱船等節目。
5.自制、品嘗元宵的各種材料和工具。
活動程序:
1.鑼鼓隊、腰鼓隊進場,主持人宣布活動開始。
2.在《金蛇狂舞》的伴奏下,師幼進行舞龍、劃旱船、踩高蹺、扭秧歌表演。
3.知識競答活動。
4.宣布制作花燈的評比結果,為獲獎幼兒頒獎。
《元夕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隋) 隋煬帝
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鐘發琉璃臺。
《正月十五夜》(唐) 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十五夜觀燈》(唐)盧照鄰
元宵節介紹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1、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2、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來源:文章屋網 )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如:喜氣洋洋的春節、張燈結彩的元宵節、懷鄉祭祖的清明節、紀念屈原的端午節……其中蘊含了我國人民敬老愛幼、勤勞善良、與人為善、愛國愛民等優良品德。如果在幼兒園里,我們重視每一個傳統節日,開發不同節日的潛在資源,配以適當有效的活動形式,并與家長積極協同,那我們的孩子將會通過參與傳統節日活動,了解節日風俗,感受節日精髓,從而激發愛國情感但是,大部分孩子對我國有哪些傳統民俗節日,或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有效途徑,是實施《綱要》的重要環節。傳統節日文化教育不僅能夠豐富幼兒教育內容,更能培養幼兒熱愛祖國、熱愛華夏民族的情感,使得幼兒教育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更強大的社會推動力。
一、利用環境創設,突現中國傳統節日教育氛圍
環境是教育的重要資源,環境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傳統節日教育應把握好環境這一教育因素,積極創設和利用節日環境,使環境發揮應有的教育功能。在開展《中國傳統節日在幼兒主題活動中的運用》的研究與實踐的過程中,根據幼兒的特點以及傳統節日的內容,并遵循科學性、時代性、滲透性、能動性的原則,通過讓孩子感知、體驗各種傳統民俗節日氛圍,初步了,解各個傳統節日的來歷、意義和各地過節的風俗。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幼兒園的環境建設中,為幼兒營造了一個濃郁的傳統節日文化氛圍。在幼兒園,老師和孩子可以根據每個節日的不同特點共同布置具有節日特點的教室環境、校園環境。在搜集資料和設計布置中,通過展示每個民族傳統節日的由來與傳說、風俗習慣等,以圖文并茂的版面、生動有趣的廣播、形象真實的實物展臺的形式,凸顯民族文化主題,讓環境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揭示民族發展的內在動力。
在樓道內的墻面和樓頂布置上,我們選取了節日教育的主題、每年級組一個教育主題,如小班組是春節和元宵節,中班組是是端午節和重陽節,大班組是清明節等,讓孩子們能夠親身體驗到每個節日的氛圍。另外在每一個節日里,對全園的整體環境進行布置,讓孩子們在整個大環境中體驗到節日的歡樂,比如:在春節前夕,我們在各樓層的走廊上懸掛自制的燈籠、鞭炮,讓幼兒感受到節日的喜慶;端午節來臨之際,我們在幼兒園一角,創設環境,收集不同式樣的粽子,擺放出各種餡料,不但豐富了孩子的視野,而且還讓幼兒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和民間風俗活動。
二、利用主題活動,開展傳統文化節日教育
主題教育活動是幼兒園活動的根本,每一個節日主題活動的開展都會讓幼兒益匪淺,當然也需要做好細致的活動方案。比如在元宵節時,我們設計了畫花燈的畫展、做元宵、吃元宵等等的系列活動。再如開展端午節的活動中,要求幼兒收集大量的有關端午節的相關資料,有了這些豐富的材料幼兒確實能更全面地感性地認知端午節。但如果僅僅如此而已的話,幼兒主動學習能力的提高則無法實現,更不能感性的體驗到節日的魅力。因此應在幼兒自發自主收集材料的基礎上,通過繪畫活動、美工活動、語言活動、音樂活動、親子活動、情景游戲這一系列不同的表現形式,促使幼兒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盡情表現自己的感受和能力,對端午節也有了更直接的體驗。
三、利用家長資源,開展幼兒園傳統節日文化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長河的源頭,《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可見,家園合作對幼兒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非凡的意義。因此幼兒園應該和每位家長共同架起一座節日文化教育的橋梁,使節日文化教育產生良好的教育效益。我們采用“家園聯系欄”“家長信箱”“主題墻”等形式并在每個傳統節日到來之際向每個家庭發放了“節日調查表”來了解家長對傳統節日的來歷知多少,搭建家園之間相互交流傳統節日的信息平臺。
清明節是天清地明的日子,在家長帶著孩子參與踏青掃墓,祭拜祖先的活動中,讓孩子感受到了家人憫懷先祖的親情。端午節,父母在和孩子吃粽子之余,給孩子講一講屈原的故事,培養孩子公正、勇敢、頑強的優良品德。秋高氣爽,金果飄香,在重陽節這一天許多父母帶領孩子一起挑選禮物送給爺爺奶奶,并說一些祝福的話,讓孩子們從小就深深感受到濃濃的親情與歡樂,感受到尊老敬老,孝敬老人的傳統美德。農歷的二月二這一天讓幼兒感受節日中人們爭相理發的熱鬧場景,然后教師再通過《認識龍0、《節令與龍抬頭》、《龍年的由來》等一系列主題活動讓幼兒和家長一起收集龍的資料,讓幼兒了解龍的有關知識和節日的民間風俗,懂得各地在過傳統節日時會有不同的風俗。通過《元宵節調查表》我們了解到玉門地區有鬧社火、放煙花、賞花燈、吃元宵等習俗。我們動員家長帶領幼兒在節日時觀看社火表演,觀賞煙花。并在家長的支持與指導下,設計組織了親子美工活動《搓元宵》《制作花燈》,使幼兒和家長一起動手操作,親身體驗感受節日的喜慶、熱鬧與祥和的節日氛圍,加深幼兒對元宵節的認識與感知。在中秋節到來之際請家長與幼兒一同收集有關中秋節的圖片、故事、傳說,并從中了解到本地人在中秋節有燒鍋盔、獻月亮、饋贈親友等食俗,邀請家長共同參與親子制作《做鍋盔》,讓幼兒了解我們本地人過中秋的習俗和食俗的方法。這些家庭活動不僅讓大人小孩感受到濃濃的民俗文化,還大大融洽了家長與孩子間的親情,增強了幼兒愛祖國、愛家鄉、愛父母長輩的社會性情感。
在傳統節日中讓孩子受到熏陶,用這筆可貴的精神財富去開啟他們的心靈,是我們的責任。對孩子進行傳統節日教育不僅可以豐富他們的知識,使他們了解風土人情,激發他們的想像力,還可以增強孩子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過節日活動,讓孩子體驗社會情感,獲得社會化技能,促進其社會化的進程,是早期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個課題。
元宵燃燈源與流
過去有一種說法,以為上元燃燈沿襲漢朝祠太一(北極神)自昏至晝的故事,俞樾《茶香室三鈔》卷一《上元張燈緣起》已辨此說之不可靠。迄今能查到的上元張燈最早記載是南朝梁簡文帝的《燈賦》,其中兩句:“何解凍之嘉月,值莢之盛開。”“解凍之嘉月”,即孟春之月,出自《禮記?月令》所言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莢,古代傳說的瑞草。梁沈約《宋書?符瑞志上》:“又有草夾階而生,月朔始生一莢,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莢,及晦而盡,月小則一莢焦而不落,名曰‘莢’,一曰‘歷莢’。”故,“值莢之盛開”,指十五日。可知,南朝梁時(公元502―557)已有正月十五張燈的習俗。而在北朝,周隋以來民間流行正月十五“作角抵之戲”的娛樂活動(類似今日北方農村尚存的“社火”)。開始統治階級認為這種民間文藝活動是“以穢為歡娛,用鄙褻為笑樂”,以此為由,加以禁止。《隋書》卷六十二《柳傳》載:“見近代以來,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戲,遞相夸競,至于糜費財力,上奏請禁絕之曰:‘……竊見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游。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技,詭狀異形。以穢為歡娛,用鄙褻為笑樂,內外共觀,曾不相避。高棚跨路,廣幕陵云,服靚裝,車馬填噎。肴醑肆陳,絲竹繁會,竭貲破產,競此一時。盡室并孥,無問貴賤,男女混雜,緇素不分。穢行因此而生,盜賊由斯而起。浸以成俗,實有由來,因循敝風,曾無先覺。非益于化,實損于民,請頒行天下,并即禁斷……’詔可其奏。”又《隋書》卷四十六《長生平傳》:“朝廷以平所在善稱,轉相州(今河北安陽市)刺史,甚有能名。在州數年,會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戲,畫衣裳為鍪甲之象,上怒而免之。”但是,民間的娛樂活動,“浸以成俗”最終便成了統治者不得不承認的節日。《隋書》卷三《煬帝紀上》載大業六年正月“丁丑(十五日),角抵大戲于端門街,天下奇伎異藝畢集,終月而罷。帝數微服往觀之。”隋煬帝微服往觀的角抵大戲,已不僅僅是北朝民間流行的“鬧社火”活動,而是吸納了南朝上元張燈的習俗,元宵節逐漸成型。這一點,在北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隋紀五》有明確載:煬帝大業六年正月“帝以諸蕃酋長畢集洛陽,丁丑,于端門街盛稱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執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十里,自昏至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巨萬。自是歲以為常。”故元朝胡三省注曰:“丁丑,正月十五日。今人元宵行樂,蓋始盛于此。”到唐代,中國固有的上元張燈和元宵行樂的風俗又融合了胡僧正月望日燃燈敬佛的宗教習俗,于是張燈行樂遂成元宵節的定式。《舊唐書》卷九十九《嚴挺之傳》:“睿宗好樂,聽之忘倦,玄宗又善音律。先天二年正月望,胡僧婆陀請夜開門燃百千燈,睿宗御延喜門觀樂,凡經四日。又追作先天元年大,睿宗御安福門樓觀百司宴,以夜繼晝,經月余日。” [宋]王溥撰《唐會要》卷四十九《燃燈》:“天寶三載十一月敕:每載依舊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開坊市燃燈,永為常式。”唐朝的燈節,以睿宗李旦和玄宗李隆基兩朝最為盛況空前。[唐]張撰《朝野僉載》卷三:“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師安福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玉,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宮女千數,衣羅綺,曳錦繡,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萬錢,裝束一皆至三百貫。妙簡長安、萬年少女婦千余人,衣服、花釵、媚子亦稱是,于燈輪下踏歌三日夜,歡樂之極,未始有之。” 《太平廣記》卷七十七《方士二?葉法善》引《廣德神異錄》:“唐玄宗于正月望夜,上陽宮大陳影燈,設庭燎。自禁中望殿門,皆設蠟炬,連屬不絕,洞照宮室,焚煌如畫。時尚方都匠毛順,心多巧思,結構繒彩,為燈樓十二間,高百五十尺,懸以珠玉金銀,每微風一至,鏘然成韻。仍以燈為龍鳳虎豹騰躍之狀,似非人力。”
宋朝元宵張燈時間,從唐朝的三夜增加到四夜,甚至五夜。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張乖崖()帥蜀,增十三日一夜燈,謂之掛搭。不敢明言四夜燈,三數年來,杭、益先為五更觀燈。爾后諸郡,但公帑民力可辦者,多至五夜。” [南宋]王撰《燕翼詒謀錄》卷三載:“國朝故事,三元張燈。太祖乾德五年正月甲辰,詔曰:‘上元張燈,舊止三夜,今朝廷無事,區宇安,方當年谷之豐登,宜縱士民之行樂,其令開封府更放十七、十八兩夜燈。’后遂為例。”可見開封府早自太祖趙匡胤起,便是元宵放燈五夜,即正月十四日張燈,至十八日夜收燈。
明朝永樂年間規定上元節為三天,一般是正月十四日試燈,十五日正燈,十六日殘燈。鄉村過燈節的情況,貧富懸殊,各家不同。明劉侗、于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記北方農村燈節,說:“(正月)十一日至十六日,鄉村人縛秫秸作棚,周懸雜燈,地廣二畝,門逕曲黠,藏三四里,入者誤不得逕,即入迷不出,曰黃河九曲燈也。十三日家以小盞一百八枚,夜燈之,遍散井灶門戶砧石,曰‘散燈’也。其聚如螢,散如星,富者燈四夕,貧者燈一夕止,又甚貧者無燈。”
清代,“自正月十三以至十七日均謂之燈節,惟十五日謂之正燈耳。”(《燕京歲時記?燈節》)
清光緒元年刻本《定遠縣志》載重慶府定遠縣:“元宵節前后,鄉間扎龍與獅子,鳴鑼擊鼓,幼童執花燈十余盞,榜曰‘慶賀太平’,周游人家,其首事者執牌燈,上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及‘皇王有道家家樂,天地無處春’字樣。主人著衣冠出迎龍獅,至家舞躍,多放爆竹,掃除瘟疫,主賓拜揖,共祝升平,齊呼萬歲,喧嘩狂喜。主人陳設酒饌布席,男子著彩衣,演唱時曲雜戲文,名曰‘風攪云’,又曰‘包袱班’。縉紳家亦喜為之。其亦‘百日之蠟,一日之澤’之遺意歟。”
火樹銀花不夜天
十五日過“大年”,晚上鬧“元宵”,家家都要做湯圓在屋里敬神,親戚鄰里互相饋送湯圓。市井祠廟,結棚張燈,光明如晝。
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引讓廉《京都風俗志》描述清代北京元宵節的景象:“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祭神,以元宵為獻,俗謂之‘燈節’。三街六市,前后張燈五夜。其燈有大小、高矮、長短、方圓等式,有紗紙、琉璃、羊角、西洋之別,其繪人物,則《列國》、《三國》、《西游》、《封神》、《水滸》、《志異》等圖,花卉則蘭、菊、梅、桂、萱、竹、牡丹,禽獸則鸞、鳳、龍、虎以至馬、牛、貓、犬與魚、蝦、蟲、蟻等圖,無不色鮮美,妙態傳真,品目殊多,頗難枚舉。而最奇巧者為冰燈,以冰琢成人物花鳥蟲獸等像,冰以藥固之,日久不消,雕刻玲瓏,觀者嘉賞。而豪家富室,演放花盒。先是市中搭蘆棚于道側,賣各色花盒爆竹,堆掛如山,形式名目,指不勝屈。其盒于晚間月下,火燃機發,則盒中人物花鳥,墜落如掛,歷歷分明,移時始沒,謂之一層;大盒有至數層者。其花則萬朵零落,千燈四散,新奇妙制,殊難會意。近日亦有洋式制造者,尤變幻百出,窮極精巧,不可名狀。又有好事者,于燈月之下,為藏頭詩句,任人猜揣,謂之‘燈謎’,俗曰:‘燈虎’。此五夜,凡通衢委巷,燈光星布珠懸,皎如白晝,喧闐徹旦,人家鋪肆,筵樂歌吹。市食則蜜食糖果,花生瓜子,諸品果。王孫貴賓,士女兒童,傾城出游,謂之‘逛燈’,車馬塞途,幾無寸隙。茶樓則低唱高歌,酒市則飛觴醉月,笙簧鼓樂,喝采狂呼,斯時,聲音鼎沸,月色燈光,而人不覺為夜也。”
清代蘇州鬧元宵,又是另一番景象。顧祿《清嘉錄》云:“元宵前后,比戶以鑼鼓鐃鈸,敲擊成文,謂之鬧元宵,有跑馬、雨夾雪、七五三、跳財神、下西風諸名。或三五成群,各執一器,兒童圍繞以行,且行且擊,滿街鼎沸,俗呼走馬鑼鼓。”“好事者,巧作隱語,粘諸燈。燈一面覆壁,三面貼題,任人商揣,謂之打燈謎。謎頭皆經傳詩文、諸子百家、傳奇小說及諺語什物、羽麟蟲介、花草蔬藥,隨意出之。中者以麋(墨)、陟厘(紙)、不律(筆)、端溪(硯)、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為贈,謂之謎贈。城中有謎之處,遠近輻輳,連肩挨背,夜夜汗漫,入夏乃已。”“是夜,俗又呼為燈節,比戶燃雙巨蠟于中堂,或安排筵席,互相宴賞。神祠會館,鼓樂以酬,華燈萬盞,謂之燈宴。游人以看燈為名,逐隊往來,或雜于茶爐酒肆之間,達旦不絕。橋梁植木桅,置竹架如塔形,逐層張燈其上。沿河神廟,亦植竿引索懸燈,云造橋燈,皆以禳祓。”
清乾嘉時候,羅江才子李調元曾寫下三首成都觀燈詩。其一,《正月十四日至成都是夜觀燈》:“試燈節屆漸聞聲,次第鰲山壓錦城。十字樓頭星共燦,萬家門口月初明。管弦奏處鶯吭滑,簾箔鉤時翠黛橫。老病連年游興淺,銜杯誰與話衷情。”其二,《元宵》:“燈遇元宵盡力張,暗塵滾滾逐人忙。燭天火樹三千界,照地銀花十二行。寶馬長嘶成隊醉,油車細碾遍街香。誰知月到團圓夜,早已微銷一線光。”其三,《十六日夜再觀燈》:“明日留君君漫猜,殘燈尚可酌金。龍經燒尾猶蟠舞,馬為抽心卻倒回。玉漏頻催門漸掩,金吾收禁戶長開。倚欄聽得游人說,明歲還邀舊伴來。”十五夜燒龍燈,鬧年達到。那天晚上,城門不關鎖,任隨龍燈自由出入,市民和各政府機關預備大批爆竹火花燒龍,龍燈一燒,新年本該過完了。像李調元十六日夜所見“龍經燒尾猶蟠舞”,民間謂之“過涎皮(臉)年”。也就是說,大家太喜歡中國人民的傳統春節了,節興未盡,留戀不舍,還想耍,還要鬧!無可奈何之下,只好相約“明歲還邀舊伴來”。
小女行卜迎紫姑
元宵之夜尚有一傳統信仰習俗,即婦女迎接紫姑神,以之占卜蠶事的好壞,并占卜諸事的吉兇,名曰賽紫姑神(又曰卜紫姑神)。紫姑神的來歷見南朝宋劉敬叔撰《異苑》卷五:“世有紫姑神,古來相傳是人家妾,為大婦所嫉,每以穢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廁間或豬欄邊迎之。祝曰:‘子胥不在’,是其婿名也;‘曹姑亦歸’,曹即其大婦也;‘小姑可出’。戲投者覺重,便是神來。奠設酒果,亦覺貌輝輝有色,即跳躞不住。能占眾事,卜未來蠶桑。”
怎么作紫姑神之形?又如何迎神?明劉侗、于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說:“(正月)望(十五日)前后夜,婦女束草人,紙粉面,首帕衫裙,號稱姑娘,兩童女掖之,祀以馬糞,打鼓歌馬糞薌歌,三祝,神則躍躍,拜不已者休,倒不起,乃咎也。”迎紫姑神純為婦女之事,男子不得至,“男子沖而仆”。也有用掃帚,甚至爛掃帚穿衣扮紫姑者。李家瑞《北平風俗類?歲時》引《燕都雜詠》曰:“敝帚掛紅裳,齊歌馬糞香,一年祝如愿,先拜紫姑忙。”注云:“正月閨中用帚插花穿花穿裙,迎紫姑神于廁,以占休咎。”清顧祿《清嘉錄》稱:“敝帚系裙以卜,名掃帚姑。”南宋范成大說:“多婢子輩為之。”
唐代流行賽紫姑習俗反映在詩歌中,便有李商隱的三首詩。例如《圣女祠》詩中的“消息期青雀,逢迎異紫姑”句,《昨日》詩中的“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鳥使來賒”句,以及《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全詩:“月色燈光滿,香車寶輦隘(一作向)通衢。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從“羞逐鄉人賽紫姑”句,可見此賽紫姑神的風俗盛行于鄉村。
宋代迎紫姑神的習俗演變為神靈附體、畫灰盤作字的扶乩迷信。沈括撰《夢溪筆談》卷二十一《異事》,說:“舊俗正月望夜迎廁神,謂之紫姑。亦不必正月,常時皆可召,予少時見小兒輩等閑則召之,以為嬉笑。親戚間曾有召之而不肯去者,兩見有此,自后遂不敢召。景佑中,太常博士王綸家,因迎紫姑,有神降其閨女,自稱上帝后宮諸女,能文章,頗清麗,今謂之女仙集行于世。其書有數體,甚有筆力,然皆非世間篆隸。其名有‘藻箋篆’、‘茁金篆’十余名。綸與先君有舊,予與其子弟游,親見其筆跡。其家亦時見其形,但自腰以上見之,乃好女子,其下常為云氣所擁,善鼓箏,音調凄婉,聽者忘倦……后女子嫁,其神乃不至,其家了無禍福。為之記傳者甚詳。此予目見者,粗志于此。近歲迎紫姑仙者極多,大率多能文章歌詩,有極工者,予屢見之,多自稱蓬萊謫仙,醫卜無所不能,棋與國手為敵。然其靈異顯著,無如王綸家者。”宋朱撰《萍洲可談》卷三《紫姑神》,記賽紫姑下神扶乩情景:“古傳紫姑神,近世尤甚。宣和初,禁之乃絕。嘗觀其下神,用兩手扶一筲箕,頭插一箸,畫灰盤作字,加筆于箸上,則能寫紙。與人應答,自稱蓬萊大仙,多女子也。”另一方面,婦女束草為人和以敝帚穿裙的賽紫姑神卜休咎的習俗,明清乃至近代,尚有賽紫姑神之遺意曰“請七姑娘”留存于民間。民國24年鉛印本四川《云陽縣志》載元宵之夜,“婦女相約請七姑娘,古紫姑卜也。有倦而假寐者,向之誦咒,須臾徑起,觀者唱俚歌小曲,(扮七姑娘的假寐者)即前卻應節,蹁躚而舞,歌聲一和,舞乃盡態,而目故未開也。歌止即頓仆,連呼令醒,問頃何作,都不知也。”
浮圓甘美簇春盤
元宵節吃什么?自宋朝開始,便有特定的食俗。南宋末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引《歲時雜記》曰:“上元節食焦(duī)最盛且久。又大者名頭焦。凡賣必鳴鼓,謂之鼓。每以竹架子出青傘,綴裝梅紅縷金小燈球兒,竹架前后亦設燈籠,敲鼓應拍,團團轉走,謂之打旋。羅列街巷,處處有之。”《玉篇?食部》:“蜀呼蒸餅為”,也叫子。焦,可能是燒餅一類的食品。《歲時廣記》卷十又引《歲時雜記》曰:“京人以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皆上元節食也。”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煮糯為丸,糖為,謂之圓子”,這就是后來的湯圓,不過當時的圓子沒有餡的,而是蘸以糖(音huò,糖即糖漿)吃。
清代,元宵節吃湯圓,南北風俗皆然。《燕京歲時記?燈節》:“市賣食物,乾鮮俱備,而以元宵為大宗。亦所以點綴節景耳。”《清稗類鈔》:“湯圓一曰湯團,北人謂之曰‘元宵’,以上元之夕必食之也。然實常年有之,屑米為粉以制之,粉入水,沉淀之使滑而制成者,為掛粉湯圓,有甜咸各餡,亦有無餡者,曰‘實心湯圓’。”顧祿《清嘉錄》記蘇州元宵節吃圓子、油,“上元,市人簸米粉為丸,曰圓子。用粉下酵裹餡,制如餅式,油煎,曰油。為居民祀神享先節物。”顧祿說,這種節俗“蓋始于永樂十年,元夕以糖圓、油餅為節食,歲以為常,見《皇明通紀》。”民國25年刊《浙江新志》稱: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篩粉作圓,名‘燈圓’,或設宴饗客,謂‘元宵酒’。”民國11年刊《杭州府志》載:“俗于十五日夜,各以米團供神并祖先訖,大小分食之,謂之‘燈圓’,取團圓之意。亦有于十三夜作米圓,謂之‘上燈圓’;十七夜作米圓,謂之‘落燈圓’。”據說明朝萬歷年間就盛行這種節俗。
20xx年貴陽元宵節燈會各區展覽時間地點安排1月28日(大年初一)開始,貴陽市各地將陸續啟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精神文化活動,為市民送上一份份春節“文化大餐”,讓市民熱熱鬧鬧過春節。
1月29日(正月初二)至2月2日(正月初六)的10:00至16:00,貴陽孔學堂春節文化廟會進行年俗文化集萃展演,以主題日的方式,展演以貴陽為主的特色年俗文化和傳統文化節目,并舉行“春立家訓”傳統文化道德規范教化活動。主辦方將每天發放10000張入場票,市民可憑有效身份證到商場、銀行、超市等各網點,或通過孔學堂官網、貴陽孔學堂微信公眾號免費領取。
1月31日(正月初四)19:30至20:00,20xx觀山湖燈會廟市活動將在西南國際商貿城舉行亮燈儀式。1月31日(正月初四)至2月11日(元宵節)的18:30至22:30,市民可在此欣賞到目前國內燈會中體量最大的創意燈組“半山半水滿城花”,以老貴陽風情和新貴陽風貌為創作題材、以最前沿的彩燈制作工藝和高科技相結合打造的超大體量“燈王”等。
首屆貴陽市春節花市活動目前已經啟動。活動主會場設在烏當區羊昌花畫小鎮,2月11日(元宵節)前,市民可免費參觀約15萬平方米的花卉苗木示范生產基地,在超過6000平方米的花卉超市觀賞購買180余個品種花卉,其中部分品種首次在貴陽展示。
此外,各區(市、縣)也將舉行豐富多彩的活動——
修文縣將于1月28日(正月初一)在縣體育館開展“我們的節日”——春節游園活動,于2月9日(正月十三)在縣體育館開展“我們的節日”——第七屆元宵花燈展演。
清鎮市將于1月29日(正月初二)在清鎮市人民廣場舉辦“我們的節日”——新春“武術展演”、“猜謎語、對對聯”活動,1月30日(正月初三)還將舉行廣場群眾文藝演出。
開陽縣將于2月1日(正月初五)至2月2日(正月初六)在縣體育館舉辦象棋、圍棋擂臺賽,于2月4日(正月初八)在縣體育館舉行“我們的節日”——第38屆燈謎游藝會及趣味體育競賽活動、春節龍花燈群眾文藝游演。
息烽縣將于2月6日(正月初十)在縣體育場、縣文化活動中心舉行第十一屆“百龍千鼓萬人鬧新春”舞龍舞獅花燈展演。
花溪區將于2月9日(正月十三)下午12:30在花溪公園音樂廣場舉行“我們的節日”——20xx年春節“民族民間歌舞大聯歡”活動。
觀山湖區將于2月10日(正月十四)在中鐵逸都舉行“我們的節日”——鄰里攜手·歡度元宵文藝匯演。
元宵節簡介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元宵節由來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元宵節的來歷與傳說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