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1 17:25: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的遷移理論,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Holton在1996年提出的培訓遷移理論模型是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如圖1)。通過模型可以看出遷移動機、遷移氣氛和遷移設計,是影響培訓遷移的三種因素。
培訓遷移理論告訴我們,在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遷移的整個過程中我們更應該關注整體而非某一部分。尤其在培訓后期,關于教師怎樣持續有效地將培訓所學應用于課堂教學中應該成為關注的重點。培訓遷移不只是培訓個體績效的提高,更應該是應用培訓所得使組織績效得到提高。在以往的培訓中,我們過于關注培訓的效果,忽視了對培訓是如何有效地發生的深入探討。因此,促進教師教育技術培訓遷移能力,提高教師教育技術培訓遷移效果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一)從關注培訓本身到培訓后的工作實效
到目前為止,很多人在考慮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時,仍然是只考慮“培訓什么”,后來進化到考慮“怎么培訓”,關于培訓遷移的研究重點一直集中在對培訓設計上的研究。但是這些遠遠不夠,培訓遷移理論告訴我們,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不能很好地遷移到實際工作中不僅僅與培訓設計本身有關,更與培訓后期服務支持、工作環境等方面有關。因此,真正提高教師教育技術培訓遷移效果,就必須從整體出發,將培訓的重點轉移到關注后期工作實效上來。
(二)從關注教師知識的提高到工作績效的提高
在目前的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仍然沒有完善的培訓評估體系可以對教師教育技術培訓遷移進行測量。現在評估往往還停留在考試成績單上,僅僅可以代表教師培訓后知識水平上的提高,而不能代表實際工作能力的提高,就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培訓成績優秀者往往工作能力一般,反而成績不突出者工作績效高。長此以往,教師就會失去對培訓的興趣和熱情。影響了受訓教師的積極性,使培訓效果不盡人意,最終影響了組織績效的提高。因此,必須將關注教師培訓后知識的提高轉移到最終工作績效的提高,在工作中鼓勵教師使用培訓所學,并建立完善的教師教育技術培訓遷移評估體系,更好地激勵和約束教師將培訓所得與課堂教學融為一體,使培訓真正產生效果,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改善教學行為,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有效性。
(三)從關注培訓遷移效果到如何提高遷移效果
關注培訓遷移效果固然重要,但為了回答培訓如何遷移,怎樣提高培訓遷移效果的問題,就要根據培訓遷移理論從培訓遷移的影響因素出發。從教師個體特征、學校遷移環境和教育技術培訓設計本身等幾個方面進行改善和提高。從而使教師將培訓所得真正應用到教育教學實踐當中。
1.激發教師遷移動機激發教師培訓遷移動機,首先,教師應該認清何為教育技術培訓,很多中小學教師把教育技術培訓理解為計算機培訓,還沒有領會到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甚至排斥用現代技術手段教學。這些人必然沒有參加培訓的動機,要想激發這些教師的學習動機必須從內控源入手,讓他們知道通過個人努力是可以取得教育教學成果的,新技術的引用可以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這樣他們就容易在工作中應用受訓所學。其次,具有良好的職業生涯計劃和工作態度也是應用培訓所學的必要條件。教師職業是一輩子的事業,所以,教師同樣要不斷地在學習中充實自己,不應只關注眼前的利與弊,要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工作中的任何挑戰和任務。最后,在培訓過程中教師運用所學知識的難易程度和使用后帶來的回報也都影響著教師培訓遷移的動機,這與培訓中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設計和培訓后期學校的支持有著密切的關系。
2.提高工作環境氣氛工作環境氣氛也就是理論上的遷移氣氛主要包括兩方面:情境方面和結果方面。在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情境方面包括:學校對教師培訓目標的設置、校領導和同事對培訓應用的態度、學校對教師應用受訓所學的設備、資金、時間的支持。結果方面包括:教師在應用培訓所學之后得到的反饋,包括領導、同事以及學生的反饋。因而,提高工作環境氣氛,首先,學校應該對教師在培訓中的內容了解并對所學內容設置目標,這樣才能更好地檢驗學習效果。其次,校領導和同事對受訓教師使用培訓所學要采取積極響應的態度,這樣才能更好地刺激受訓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經常使用教育技術手段。例如:培訓后教師之間經常討論怎樣將教育技術手段融入課堂教學中,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校領導以聽課等形式對有效使用培訓所學的教師予以表揚與獎勵。最后,為參訓教師提供應用培訓內容的機會,也就是工作環境中要能夠創造條件應用培訓內容。譬如:參訓人員接受了應用白板的培訓,在實際的工作中如果能夠使用白板教學,那么將大大提高培訓效果。
3.優化培訓設計從遷移理論分析,我們知道影響培訓設計方面主要有近遷移和遠遷移兩個方面。所謂近遷移指將學習應用于相似的情境中,也就是學習環境與工作環境的相似性。因此,提高近遷移的主要途徑有:與實際工作情境一致的培訓內容和培訓項目,比如:參加了教學課件設計的培訓,學校應該鼓勵教師盡量使用教學課件優化教學過程;過度學習,如增加培訓的針對性,對參訓者進行充足的訓練;強調工作任務的程序性,在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可以體現為持續地提供培訓的需要、后期服務等。遠遷移是指通過培訓掌握原理以便能夠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培訓應該關注解決問題所必要的一般原理,這樣學員就會在遷移環境中應用這些原理來解決問題。原理理論對遠遷移非常重要,如果學員能夠理解原理和概念,并且他們有機會將培訓所學應用到實際工作場所,那么,他們在面臨新的挑戰和陌生問題時就可能有意識地應用新獲得的技能和行為。
關鍵詞:遷移理論;正遷移;負遷移;地理教學
遷移理論,是1968年由布魯納和戴維·奧蘇伯爾提出的。所謂遷移,就是將原有的認知結構使用到新的知識中,按遷移內容分類,可以分為特殊遷移和非特殊遷移。前者是具體行為的遷移,如,動作、技巧、策略等;后者是抽象理論的遷移,如,原理、概念、態度等。要達到這個目的,就需要學生掌握相應學科的基本機構、理解學科的基本原理,以形成有效的正遷移。
一、產生正遷移的知識結構分類
1.知識中的類比結構
類比結構,即兩種或多種知識擁有類似的分析方法、理解內容等。如工業區位和農業區位的影響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都可以通過氣候、地形、資源等自然因素和交通、政治、科學技術來分析和理解。
對于一些有先后學習順序、在其內容或者基本原理上都有很
強相似性的知識,這種相似性就可以進行歸納和遷移。在教學中,可以通過這種相似規律的總結促進正遷移的發生,增強學生對知
識的理解,減少記憶負擔,提高教學效率。
2.知識中的推導結構
推導結構可以理解為,從較大的知識范圍具體到較小的知識
范圍。在類比結構中,知識的遷移過程是平級的,而在推導結構中,知識的遷移過程是從一般到具體。
推導結構的知識都具有從基本到延伸、從一般到具體的結構特征,先行學習的知識對之后學習的知識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注意知識教學的時間順序及其側重點,應當有意識地強調基本知識的歸納、概括和理解,只有在基礎知識扎實掌握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有效的正遷移。
3.知識中的歸納結構
歸納結構和推導結構在順序上來說是恰好相反的兩種知識結構。歸納結構通過先對具體知識的學習,再將其推廣到一般的事物中促進多個具體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可以歸納總結出一些一般性的原理和方法,這就是從下至上的知識遷移,也可以稱之為上遷移。
這種知識結構可以形成有效的正遷移,但對學生的歸納和總
結能力要求較高,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這種歸納和總結能力形成后,對學生的學習有極大的好處。
4.知識中的因果結構
因果關系可以在大部分地理現象中找到。在這種知識結構中,不管是先行學習原因還是先行學習結果,只要能充分明確其因果關系,就能有效地形成知識的正遷移,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獲得知識正遷移的教學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和教育學生進行更多知識結構的正遷移,避免產生負遷移。為了有效地使學生獲得知識的正遷移,可以通過以下的一些方法來進行教學。
1.加強對學生理解、歸納能力的培養
對知識正確的理解是正遷移的基礎。在高中地理學科中氣候知識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學生學起來普遍感到困難。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注意運用正遷移的因果結構和歸納結構理論來進行教學。影響氣候的因素有緯度位置、地面狀況、大氣環流和人類活動四個方面,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把每個因素的作用讓學生理解透徹,促使他們通過對每個要素的分析,歸納出這個地方應該是哪種氣候。這是遷移理論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很多學科都不自覺地在運用這
種方法進行教學。
2.擴展學生的思維模式和方法
思維模式是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練習和訓練來培養學生不同的思維模式。在以前的教改試驗中,不少研究者都在探導一種適合自己教學改革的模式和方法,遷移理論的類比結構就是一種把形式大致
相同的內容進行類比分析,花較少的時間而收到較好效果的一種教
學方法。教師在教學時只需要對第一個區域的相關知識做比較詳細的指導,后面的區域學生按照類似的方法進行分析就可以了。這樣的思維模式和方法充分體現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習,其結果
既指導學生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
能力。
3.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育界普遍認為興趣對學習新知識是十分重要的。同樣,興趣對正遷移的訓練和培養也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那些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從而激發學生去主
動學習,實現遷移學習的目的。學生一旦對所學知識有了興趣,他們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就能被充分調動起來,其教學效果也就會十分明顯。
當前,教育界正在進行各種形式的改革,教學方法也在不斷更新,不同的教育教學理論正在試用,不少教師也正在把遷移理論運用在地理教學中。隨著教學的進一步深入和發展,遷移理論也必將發揮它在地理教學中的優勢作用,促進地理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民.地理新課程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焦秋生.實用中學地理教學設計[M],2009.
[3]楊麗靜,牛俊杰.淺析影響地理學習遷移的因素[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關鍵詞:認知遷移理論;旅游管理專業;野外實習
旅游管理專業野外實習是培養學生在旅游資源認知、旅游開發、旅游行業經營、旅游地居民參與旅游狀況等方面的感性知識,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積累行業經驗的較好教學形式,對旅游管理專業四年的教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重視程度不夠、實習時間有限、實習經費緊張等原因,旅游管理專業野外實習中存在組織難度大、實習目的不明確、學生收獲小等問題,野外實習也成為旅游管理專業教學過程中較為薄弱的環節。將認知遷移理論應用于旅游管理專業野外實習教學,將提高學生參與野外實習的積極性和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從而改進野外實習的教學效果,
一、認知遷移理論簡介
認知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于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是在一種情境中技能、知識和理解的獲得或態度的形成對另一種情景中的技能、知識和理解的獲得或態度的形成的影響。認知遷移廣泛地存在于知識、技能、態度和行為規范的學習中。遷移可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我們一般所說的遷移指的就是正遷移即一種經驗的獲能夠對另一種學習起促進作用。本文主要運用了認知遷移理論中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說和賈德的經驗概括說。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說認為只有當學習情境與遷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時,一種學習才能對另一種學習產生影響,即產生學習遷移。賈德的經驗概括說認為先期學習中所獲得的東西之所以能夠遷移到后期學習,是因為在先前學習中獲得了一般原理或對經驗做出了概括,這種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運用于后期學習活動中。
二、認知遷移理論對旅游管理專業野外實習的重要性
(一)指導教師的實踐教學
遷移規律對于旅游管理專業野外實習的帶隊教師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野外實習的實踐教學中,帶隊老師應掌握遷移規律,教會實習學生在野外實習中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和學習能力,并能將學到的知識遷移到校外更廣泛的知識學習中去。同時,教師根據認知遷移理論更好地選擇排野外實習區域和地點,更科學地編排教學內容,建立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教學過程,從而讓學生的知識遷移效果達到最佳。
(二)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遷移是由知識的掌握過渡到能力的形成的重要環節,對于學生來說,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把學習中積累起來的理論知識和方法遷移到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上來,把知識應用到各種不同的實際情境中,解決現實中的各種問題,從而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以一名游客的身份去游覽,在游覽過程中發現旅游業經營中存在的問題,了解游客需要什么樣的服務,并以未來旅游從業者的身份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發現旅游行業發展現狀、特點和規律,從而為以后從事旅游行業打下良好基礎。
(三)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遷移理論的應用將豐富旅游管理專業野外實習的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通過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互動性來提高學生野外實習的積極性。并且讓學生通過野外實習不僅能迅速找到同化新知識的附著點,而且容易分辨新舊知識間的相同與不同點,從而更好地掌握和長久地保持新知識。學生通過野外實習了解旅游行業基本情況,對書本的理論知識有了實踐的認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專業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均有較大收獲。
三、認知遷移理論在旅游管理專業野外實習中的應用
(一)實習前的準備階段
1.明確實習目的和任務
明確實習的目的與任務對于遷移理論應用于旅游管理專業野外實習和改進實習教學效果非常重要,因為學生只有在明確了實習的目的和任務以后才會做好充分的知識準備,才知道在實習中自己需要做哪些事情,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和效果。因此,要通過實習動員會告知學生實習的目的與意義、實習前應做的知識準備、實習中應完成的任務、考核內容與標準等,從而讓學生從一開始就高度重視野外實習,做好相關的知識準備,并能在實習中按照教學要求認真實習。
2.參與實習線路設計
讓學生參與實習線路設計能讓學生有充分的機會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在實踐中不斷調整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這樣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去接受知識,比老師單方面授以知識效果更佳,學生記憶會很深刻,他們的知識遷移效果將更好。可以先告知學生此次實習的主要區域與任務,讓學生通過咨詢老師、走訪旅行社、查閱資料等形式收集相關信息,然后設計此次實習的具體線路,教師從學生所設計線路中選擇最優線路。
3.充分準備野外實習相關知識
根據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說,當學習情境與遷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時,一種學習才能對另一種學習產生影響。旅游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應用型學科,涉及的知識十分廣泛,因此教師應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這些知識。學生只有牢固地掌握野外實習相關知識,才能形成基本技能,發展起解決問題的能力,觸類旁通,實現積極的遷移。同時,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設置一份野外實習調查問卷,為后期的實結報告做準備。學生在設計調查問卷的過程中,要自行查閱、思考相關知識并對其進行總結概括,這樣知識能更廣泛、更準確、更迅速地遷移。
(二)實習中的運用階段
1.模擬旅游業真實情境
從一個情境到另一個情境的學習遷移依賴于最初學習的情境與后來應用的情境之間的相似程度。為此,我們必須在與真實生活很相似的情境中教學生運用遷移的技能。如在野外實習中增加導游帶團模擬實習環節,將會改進野外實習效果。可以將整個實習隊分組進行導游帶團模擬,在景區內,每小組內安排學生做現場講解;在景區外的行程中,安排學生分別擔任地陪與全陪的角色,并盡量確保每個人都有機會鍛煉。至于行程中的食宿安排、人員組織、溝通協調等問題,也可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負責完成。這樣使得學生充分實踐,把課程上的理論學著遷移到現實中。經過這樣的實踐過程,學生將得到相關深刻的經驗甚至教訓,為日后更好的知識遷移奠定厚實的基礎。
2.加強與旅游從業人員的接觸
在野外實習中,鼓勵學生通過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與旅游從業人員進行接觸,收集旅游行業一手信息與資料,為以后從事旅游行業打下認知基礎。另外,學校可以提前與旅游景區、旅行社、酒店等行業的管理人員聯系,安排他們以講座、座談的形式與學生進行面對面地交流,讓學生有機會充分地了解旅游業的情況。由于這些管理人員具有豐富的從業經驗,他們所講授的實踐知識對于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而言不僅遷移價值高,而且更有益于他們了解旅游行業以及日后從事相關工作。
3.每天分組進行小結
野外實習中,在每天的野外考察結束后以小組為單位在指導老師組織下進行內部討論,組員根據自己考察中所關注和發現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及感受,對于某些問題小組內部還可展開深入的討論。實習指導教師也參與到學生的分組討論中,對于某些問題給予及時的解答與指導。這樣學生在野外實踐中碰到問題得后能夠得到及時的解答,能夠順利地進入下一個探索階段,就有充分的時間去接受更多的問題和挑戰,知識遷移將更充分,學生收獲更多。
(三)實習后的總結階段
1.舉辦知識提升講座
實習結束后,學校可委派相關經驗豐富的教師舉辦知識提升講座。講座應就野外實習中最有價值的或者學生最關注的以及通常出現頻率較高的問題予以分析。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發表對實習的看法和意見,反映實習見聞,發表實習感受,尤其應注重對實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歸類總結,并針對這些問題為學生一一答疑。同時,應讓學生確定個人在實習中所關注的或是特別感興趣的點,教師可對相關問題現場指導。學生通過講座獲得大量的知識,同時聯系野外實習的實際情況對知識進行概括總結,于其以后的學習遷移意義重大。
2.撰寫實習報告
根據認知理論,知識的概括水平越高,包容范圍越廣,越有助于同化新知識,即有助于遷移。實習后的實習報告正是需要學生對實習過程結合相關知識進行整理與概括,該過程將大大促進學生知識的消化與遷移,從而使得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野外實習結束回校后,每位同學必須根據個人確定的主題和野外實習中收集到的信息和調查問卷等資料撰寫野外實習報告。通過實習報告,實習學生提出問題,之后分析問題,直至解決問題,其專業知識結構將更豐富、更合理,知識概括水平也將更高。
3.舉行經驗交流會
通過野外實習不同的實習學生會有不同的經驗與收獲,實習經驗交流將能促進知識遷移的范圍,讓更多的同學獲得實習的更多的收獲。學校可以組織野外實習經驗交流會,讓實習學生通過實習經驗交流會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實習的經驗與收獲。實習經驗交流會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只是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參考文獻:
[1]伍先福.旅游專業本科教學應強化野外實習環節[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0,26(6):42-44.
[2]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才秀穎.十五種學習遷移理論通覽[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35).
[4]黃超文,賈臘生,胡惠明.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5]駱辰君.旅游專業學生認知遷移能力的培養策略[J].職業教育研究,2006,94-95.
[6]何靜.認知結構遷移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實踐研究,2003,(7):46-47.
[7]高迎浩.論認知結構遷移理論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研究,2008,108-109.
作者簡介:彭惠軍(1979-),男,湖南益陽人,講師,研究方向:旅游資源開發、旅游企業管理。
關鍵詞: 學習遷移理論 高中物理教學 意義 改進方法
所謂“學習遷移”,是指將已經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學習當中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項能力不僅適用于應試知識的學習,而且包括體育技能甚至上升至自我反思、認知世界的能力。而據以往的教學觀察,物理學習靈活與否,成績的優良與否與學習遷移的能力強弱有密切關聯。在以往的教學觀察中,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往往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也是學習遷移能力的另一種體現,而教師如何通過新穎的教學方式使學習遷移能力較弱的同學擁有更強的能力,讓學習遷移能力更強的同學更上一層樓,是我們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這對學習過程有深遠的良性影響。
1.學習遷移理論的概念
有工作者認為學習遷移能力是指包括技能、知識及態度等在內,學習并且運用到另一種情境當中的能力。而此種能力的產生則要考察兩個狀態的相似程度。換言之,學習遷移就是指在一種情境中學習,將學到的知識與技能等運用到相似情境中。學習者在兩種情境當中的收獲互相影響,高中物理教學中運用學習遷移理論的目的,就是使這種影響力更加強化并且傾向良性方向,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給予幫助。
2.學習遷移理論對高中物理教學的意義
2.1提高學習效率
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時,正確地掌握基本知識并對其進行鞏固,需要正確的學習方法,而學習遷移理論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遷移理論不僅針對學習的目的性、規范性更強,而且要求學生更加有計劃地吸收、規劃知識,同時有益于銜接知識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將舊知識運用到新知識當中,這不僅對舊的知識是一個檢驗,對新的知識的接受程度同樣是一個考核,新舊知識的有機結合,找出其中關聯,就更容易發現其中規律,在思想上更為深刻地認識到物理學的本質,而只有認識到本質,才能真正做到掌握,從而更加系統地歸納整合,增強自信,在解題過程中做到舉一反三,使思維更加靈活。不僅深化了以前所學到的知識,更為以后的學習做了良好鋪墊,以更為輕松的方式學習物理,避免了因死記硬背物理規律浪費時間,增強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
2.2強化教學的有效作用
在以往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這樣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而且不利于教師發揮其有效的教學作用。學習遷移理論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要求教師摒棄單純向學生灌輸知識點的教學方式,同時要通過教學模式的創新強化教學的有效作用,這也是學習遷移的優勢之一。
3.針對學習遷移理論對物理教學方式的改進方法
3.1注重學科整合知識運用
高中物理學習水平的提高,需要以數學為輔助工具,不僅是數學中的運算手段,數學思想也尤為重要,任何學科的學習,都不能是單純地為學習而學習,只有抓住其中本質,明確其內在意義,才能更好地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比如,數學中V-t圖像圍成的面積其意義是走過的路程,可以運用到求物理做功的問題當中。尤其是當遇到變力做功需要求路程時,畫出圖像直接求面積會使求解過程簡單很多,甚至可以用到微積分的方法。再如,判斷三個力是否能夠平衡的問題時,運用三角形定理,即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滿足此條件的答案則是正確的。在求解受力的問題時,可以建立坐標系,采取正交分解的方法,涉及數學中的正交函數等問題,都可以靈活運用到解決物理問題當中。
3.2開展實驗性教學與類比教學
理論知識雖然是應試考核的內容,但“教”與“授”畢竟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包括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需要開展實驗性教學。所謂知識遷移,不僅包括知識對知識的影響,動手實驗獲得的經驗對以后的學習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學時,可以采取學生分組方式。整個預習、實驗及總結的過程都由小組完成,小組成員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對其他同學的實驗過程有一定的知識接收過程,以人為鑒,將別人的經驗于潛意識中學習到。老師則在實驗過程中對其不加以過多干涉,只是提出建議,在小組總結時各小組間互相分享成果及感想,同樣是可取的教學方式。在學習重力的課程中,在理解重力這一概念時,老師可以將重力場與電場磁場相類比,比如,三者都是不可見但是對有共同特征的一類事物有作用力。帶點小球在電場中受力懸空,雖然看不到但是受到了電場力的作用。我們也是因為重力場的作用所以無論怎么跳都會回到地面上。相信在動手實驗及準備過程中,對知識也有一定的深化作用。
3.3有規律的復習與整合歸納
遺忘是絕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但是觀察遺忘曲線我們可以知道,在接受知識點初期是遺忘“最快”的階段,而以后的遺忘過程則越來越“平緩”,因而為鞏固深化學生的知識,需要定期復習。這也是學習遷移的一種方式,在復習過程中,要經過對以往知識的歸納總結和提煉。加之新學習的知識,這一過程會使學生對之前學過的知識有更新的認識,前后知識的聯結,最后形成一個完整體系,雖然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可能會使體系之間存在不同,但無疑是適合學生自身的學習方式,并且將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完善。
4.結語
學習遷移理論對學生接受新知識,甚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都有重要意義,這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研究的課題。如何將這一理論運用到物理教學當中,教師任重道遠。有責任心的教育工作者應于此方面孜孜不倦地研究,并將研究成果積極應用于教學中。
參考文獻:
[1]賈世敏.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的正遷移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24):275-276.
關鍵詞:遷移理論;地理教學;應用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想要更加有效地貫徹終身學習的理念,就需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加有效地獲取知識。通過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能夠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質量,同時能夠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實現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影響地理學習遷移的因素
1.新舊知識的共同結構部分
在高中地理學過程中發生需遷移的基礎就是學習的對象之間有共同的結構部分,這些共同的結構部分,可以是遵循同樣原理,也可以是有本質的關聯。在地理學過程中,前期學習和后期學習之間的共同結構部分比較多,知識遷移就會比較容易發生。如果其中包含的共同要素比較少,那么在后期學習過程中就會比較難發生。由此我們總結出,高中地理學習過程中,新舊知識的共同結構部分對于地理學習遷移有著重要影響。
2.思考問題的方法和學習的策略
學生在地理知識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思維方式以及學習策略,對地理學習遷移也會有重要的影響。地理思維主要就是指學生通過地理知識的學習形成的分析、抽象和概括以及推理等基本的思維方式。在掌握了有效的思維方法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目的性會更加明確,思維的靈活性會比較高。學習策略就是指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有效地獲取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途徑。學生的思維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有效運用是實現學習遷移的重要基礎和保證。
3.教師的教學指導和引導
在高中地理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遷移知識的應用,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基礎知識,同時學會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技能。但是如果想要實現學生對于基礎知識和技能的熟練掌握,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還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引導。教師通過對學生學習上的指導,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基本框架,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化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的學習,規范學生的行為,使學生掌握更加有效的方法開展學習,有利于發揮遷移理論的積極作用,提高地理學習效率。
二、遷移理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1.科學設計教學活動,有效應用遷移理論
想要更加有效地發揮遷移理論的積極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就應該科學設計教學活動,合理應用遷移理論,從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高中復習階段的學過過程中,在復習《區域可持續發展》中涉及“荒漠化的治理”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回顧和聯系之前學習過的與這部分內容有聯系的知識。通過設計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能夠學習《自然環境對于人類活動的影響》中的“自然資源和人類活動”章節的內容。這樣很好地利用了遷移理論,學生對于兩個部分的數學知識掌握會更加靈活,實現互補,提高學習效率。
2.利用遷移理論,開展對比分析教學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科學利用遷移理論,開展有效的對比教學分析,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從而鍛煉學生總結和分析的能力,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之前學過的《長江中下游平原經濟發展》的相關知識,開展有效的對比分析,使學生能夠在遷移理論的幫助下更好地學習地理知識,拓展學生地理綜合思維。例如,通過對于長江三角形經濟發展影響的因素進行分析,了解到各種因素對于經濟l展的影響。然后在分析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時候,通過結合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不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使學生能夠應用遷移理論更加有效地學習高中地理知識,拓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應用遷移理論解決這樣問題的過程中,也是學生形成思維能力、提升自身解決地理問題能力的重要體現。
綜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對于促進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同時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已成為高中階段地理教學的重點。所以這就需要教師應該加強引導,通過運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使學生能夠對于新知識進行分析研究和總結,提高學習新知的效率,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思維模式。對于高中地理教師來說,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既是新課標的要求,同時也是提高地理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白瑞敏,徐寶芳.地理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8):121-123.
[2]劉紅平.遷移理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成功(教育),2012(18):130.
【摘要】遷移理論對于當代課程教學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為遷移而教”已經成為當代教育界的共識。那什么是遷移理論,遷移理論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怎樣在遷移理論指導下完善初中物理教學的相關策略呢?文章圍繞這三方面展開了相關討論。
關鍵詞 遷移理論;初中物理教學;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4)30-0100-02
初中物理學習對于學生的認知理解以及應用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教師作為知識傳播的主體,其對于知識的理解以及教授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實踐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機械搬用規律、原則和方法,而不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了解學生的心理,這樣的教學結果就會收效甚微。教師只有準確掌握教學心理理論,才能夠靈活地應用教學理論,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遷移理論分析
在心理學領域,所謂遷移,就是兩個學習之間的相互影響。學習者應用現在已經擁有的認知結構,對新課題進行分析和概括,來加深對新課題的理解和認識。現代的認知遷移理論是與學校的教育目的較為相符的學習理論,它的“凡是有學習的地方就會有遷移”的觀點;它的遷移“就是學習者利用認知結構的原有觀念,對新課題進行分析、概括過程”的看法都比經驗類化說更具有科學、進步和完善的色彩。總地來說,這一理論的“遷移是學習者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在利用知識、積極主動思維過程中實現的”核心觀點,對于教師同行在教學實踐的全部過程中,建設、創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以便于為廣大學生帶來更多的“為遷移而學”的啟發,是全面而又深刻的,對于教學來說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遷移理論指導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學的策略
1.注重對前概念的揚棄。前概念是代表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解釋生活中碰到過的一些自然現象,但是有些思維看法與課本上面的物理規律不相符,即學生在進入課堂的時候并不是毫無思考,而是帶有自己的生活經驗。這種前概念在學生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很難改變,因此,教師在講授新知識的開頭,就必須將學生腦海中所產生的這些所謂的經驗概念剔除,以重新認識科學的方法規律。
比如,在講授浮力的時候,許多學生是沒有這個概念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習慣思想總是會認為物體在液體或者氣體中不會受浮力作用,產生不了直觀印象。這一前概念就會對學生學習新的科學的概念產生干擾,因此,教師在教授新課之前必須把學生原來頭腦中非科學的知識剔除,避免對認識正確的科學規律帶來誤導。
2.運用物理實驗將抽象的問題直觀化。物理學的很多定理以及結論離不開實驗探究。我們現在的課堂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本末倒置,往往只是輕描淡寫地給出公式,然后囑咐學生記住,繼而重點談論公式的應用以及解題技巧。殊不知,實驗是物理教學的靈魂,離開實驗的物理教學是單薄無力的,我們必須要加強課堂上的實驗教學,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學的魅力,體會獲取物理知識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才能讓學生提高遷移的能力,讓他們舉一反三,從精髓深處去理解公式。
在進行初中物理彈力教學時,對于微小形變的認識和理解是教學的難點。由于很多自然生活中產生的形變是非常微小的,我們的肉眼幾乎觀察不到,這就需要教師采用實驗的方法來使這些形變放大,讓學生產生深刻記憶的同時,也能培養他們的物理思維以及創新思維。如輕輕按壓桌子的時候產生形變是肉眼觀察不到的,那么此時就需要通過實驗來“放大”桌子的形變。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進行相關思考,再講解采用的具體方法。如下圖,教師可以讓兩個平面鏡豎直地立于水平桌面上,當一束激光被這兩個平行的平面鏡反射到平面鏡后的刻度尺上,此時會在刻度尺上形成一個較為明亮的點,當用手輕輕按壓桌子的時候,由于光在兩面鏡子上的連續反射,會使亮點移動相對較大的距離,學生就能夠清楚地感知到桌子的形變。這樣的實驗,不僅教給了學生知識,而且在實驗的過程中將物理課堂生動化,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在這個實驗中,巧妙地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將微小形變實驗“放大”,一方面讓學生體會到了實驗的巨大魅力,另一方面也通過這樣的創新思維方法擴大了學生的認知結構。
3.加強相似概念之間的對比。通過將相似的概念、物理規律進行比較來加強學生對于物理概念的理解,這種方法不僅易于操作,而且也不受課程形式的限制,可以是習題課,也可以是新課、復習課,更重要的是,這種方法可以顯著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對于物理的認識更加深刻。因此,這種方法被廣泛地運用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
初中物理課本和教參上運用得最多的比較方法即為列表法,這種方法用表格的方式將兩個知識的異同點運用簡單、準確的文字進行簡明扼要的描述,讓學生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將兩個知識的關系理清,在頭腦中形成對于相似概念之間的直觀、準確的對比印象,從而提高教學效果。這樣,教師不僅幫助學生找到了新知識的固著點,而且通過列表的方法將兩個知識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增強了學生認知結構的可辨別性,為學生以后知識的遷移鋪平了道路。
4.創設課堂情境,讓學生產生參與之樂。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動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的,尤其是符合初中生年齡特點、心理特征的情境,更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對學生的參與愿望起到了強烈的激發作用。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形式,首先,教師要面帶微笑走進課堂。“微笑是教師職業的需要”。教師推門走向講臺,就像演員出幕走向舞臺一樣,應立即進入角色,努力將愉悅的情緒傳遞給學生,用微笑的面容、親切的目光拉近師生間的情感距離,為課堂定一個輕松、愉快的基調。要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產生“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學生可以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自覺參與的欲望也必然會大大增強;其次,要精心設計,巧妙導入新課。教師要設法將一些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設計成若干有趣、誘人的問題,創設有趣的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特殊的環境中去感知、體驗、觸景生情。
本文主要是基于教師的角度來討論如何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通過本文對知識遷移的論述以及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遷移規律在物理學習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并且通過相關研究得出,教師在學生知識遷移的影響方面的貢獻是巨大的,會直接影響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高低。有效的教學方法,不僅僅是教給學生學科的基本知識、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更重要的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如一地重視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因此,做為人師,必須要清楚遷移的內涵,深刻領會它的本質,將遷移的規律緊緊地與所教的學科聯系起來,才能真正地實現“為遷移而教”的目標,才能真正提高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初中物理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馮忠良.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段金梅等.物理教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
[4]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5]盧巧.物理教學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6]陳剛.物理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7]徐繼存.教學論導論[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1.
[8]加涅等.教學設計原理[M].皮連生,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關鍵詞:羌-漢-英三語環境、雙元結構、語言遷徙、英語學習
羌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隨著羌族文化登上世界舞臺,作為世界語言的英語在促進羌族地區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對羌族地區中學生英語學習情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北川地區英語教育現狀及羌族中學生英語學習現狀調查
在國家、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北川的英語教育師資已有了大幅提升。筆者就北川縣城高中階段學校進行了實地走訪調查,對羌族中學生英語學習現狀總結了以下幾點:
1、整體而言,羌族中學生英語成績薄弱,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育急需提高。災后重建帶來的高中良好師資為與初中落后的英語教育無法銜接。高中階段普遍要花一學期至一學年的時間來重新學習初中英語知識。導致在整體英語水平明顯處于劣勢。
2、從語言環境來看,羌族學生日常生活中使用羌語,課堂上漢語擔任教學語言。羌族學生學習英語時處于羌-漢-英的環境中,無疑會受到本族文化、語言及教學語言的影響,增大了學習難度。
3、從學習動機及學習興趣來看,由于民族文化的熏陶,外界聯系甚少,缺乏使用英語的機會,導致羌族學生對英語的價值認識不足,整體英語學習興趣不濃。
二、羌-漢-英三語環境對羌族中學生英語學習影響的分析
由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北川羌族中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面臨了許多問題。本文中筆者結合“雙元結構”就羌-漢-英三語環境展開分析。
1、羌-漢-英三語環境
在走訪過程中,筆者發現北川地區絕大多數羌族中學生既會羌語也會漢語。兩種語言有較明顯的使用界限:生活中羌族中學生選擇對應的語言與本族或漢族人員交流;課堂上漢語作為教學語言使用。對于土生土長的羌族學生而言漢語僅是一門學科或課堂用語,而教學語言的設置,使漢語成為學習過程中理解、記憶環節不可或缺的工具。如英語學習中遇到翻譯或閱讀理解時,簡單的英語內容,羌族學生直接進行羌-英轉換,難的內容,學生通常會進行羌-漢-英轉換。
2、雙元結構
尹德謨教授總結多年英語教學的經驗,結合其對教學法理論的探究,并吸取、借鑒了皮亞杰(Piaget)的“發生認識論”、奧蘇伯爾(D.P.Ausubel)的“認知同化論”和布魯納(J.B.Bruner)的“認知發現說”,于2005年11月5日在北京“亞洲英語教師協會第三屆國際會議(3rd Asia TEF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上首次提出有關中國環境下成年學生(12歲以上的學生)學習英語的語言學習理論――“雙元結構”理論假設。
“雙元結構”理論認為母語以及英語各自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四者相互作用、促進。該理論所揭示的即母語、母語思維、英語、英語思維四者之間的關系。
有意義學習通過新信息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相關概念相互作用得以發生;在這種作用下,導致了新舊知識意義上的同化,最終學生獲得新信息。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就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從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識最有聯系的舊知識,并加以“固定”或者“歸屬”的一種動態過程。
對于羌族學生而言,他們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面臨的是羌語、漢語、英語三種語言的知識和認知結構,這三種語言和思維兩兩互為“雙元結構”。當羌族學生學習英語時,會根據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相關概念選擇與新信息最為接近的概念加以對應。這種選擇可能是羌語的語言和思維也可能是漢語的語言和思維。這時學習者的大腦中所形成了羌-漢-英交錯的“雙元結構”,彼此協同作用,并伴隨他們英語學習的全過程。
3、語言遷移
Odlin(1989)在著作《語言遷移》說:遷移是指目標語和其它任何已經習得的(或者沒有完全習得的)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所造成的影響。如若舊知識的遷移對新知識的學習起幫助、促進作用,稱之為正遷移;反之,就是負遷移。若羌族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先羌-漢轉換,再漢-英,勢必會增加學習時的負擔,增加負遷移。
在一定程度上外語學習者大腦中固有的語言知識、認知系統能參與并促進所學新語言系統的構建和積累,將新、舊知識進行聯結,輔助新語言的理解與吸收。羌族學生大腦中具有羌語、漢語和英語三者的知識和認知系統在一定程度上交替重疊,一些對英語的吸收和理解起到促進作用,一些卻起到干擾作用。如果學習者漢語水平低下,能夠用來輔助理解英語的作用就不明顯。
三、建議
1.培養英語思維
學生有了英語思維,就不必時刻審視是否符合新語言體系的規則。在言語交際中,不用從翻譯到理解內涵,也不用經過本族語思維后翻譯成英語再表達,而是在英語思維的幫助下直接理解和表達。但英語思維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長期艱苦的學習和訓練,循序漸進的過程。
2. 積極利用母語思維的正遷移,減少母語思維的負遷移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我們必定會借助母語與母語思維進行比較來幫助理解,因此母語思維對英語學習有著正遷移。與此同時,母語思維又會對我們所要培養的英語思維產生沖突。因此在英語教學中,盡量減少母語的負遷移,促進母語的正遷移。筆者認為,我們在平時的教與學過程中,應多通過對語言形式上的對比來分析思維方式存在的差異,同時,教師應通過有意識地選擇教學活動,將語言知識的學習、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3.良好的協調羌族地區,羌-漢-英三語的關系
筆者認為應從多方面入手加強三語教育教學的研究和實驗工作:鼓勵英語教師了解并學習羌族文化;漢族教師與羌族教師保持良好的溝通,討論羌族學生學習上的難點,商討適合羌族學生的學習方法;社會政府應給予資助,以加強外語教育教學的科研和實驗工作,本著更有效地的學習外語的信念,探索適合羌族學生學習外語的方法。(作者單位:1.四川省成都市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2.四川省成都市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 Odlin. Language Transfer[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 Ausubel. D.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M]. New York: Holt.Rinehart& Winston.1968.
[3] Rod Ellis.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5] 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6] 胡壯麟,語言學高級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7] 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
[8] 張正東.外語教育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9.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學 創新 遷移 審美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怎樣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作為思想掛帥的政治學科,更應該走在素質教育改革的前列。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教學實踐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學生的合作能力、研究能力和遷移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高中學生正處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十字路口,如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高中政治新課改的德育和美育的要求。
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拓創新
在教學實踐中如何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教師要樹立創新觀念,增強自身的創新素質
創新教育理論研究證明,創新人才的培養與其所受的教育的關系甚大,教育者施以什么樣的教育往往直接影響著受教育者的發展方向。只有具備創新素質的教師,才能在教育過程中,給學生以新思想、新觀念,激發學生的創新愿望、創新意識、創新熱情和信心,教給學生創新的方法,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營造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敢于創新
開展創新教育,教師必須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要做到尊重、關心、支持、賞識和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怕學生觀點錯,就怕學生沒有觀點。比如,有的學生認為清政府閉關鎖國有積極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外敵入侵,但有的學生認為這是消極的,造成了中國的閉塞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對待這個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敢于突破權威、敢于質疑,充分肯定他們的標新立異,保護其好奇心、求知欲,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熱情,促使學生積極質疑,大膽創新。
(三)激發興趣,樂于創新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環節,教師要善于旁征博引,用引人入勝的實例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要善于設疑,激發學生強烈的思考欲望,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只有教師精心策劃、不拘一格,才能使學生在教學活動的參與中閃現創新的火花。
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
在新課程標準與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越來越多地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高中政治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同樣成為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要求與途徑,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不但能掌握理論知識,也能從合作探究過程中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新時代的高素質人才。在教學中教師應以博大的胸懷去包容,給學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機會,并多給他們合作探究的時間,如小組討論、課上集體總結等,合作形式應靈活多樣,既考慮到學生自己的情感意愿,又要根據學生各自不同的特點給予指導,進行合理分組,使學生學會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
三、培養遷移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一)學習內容的遷移
首先,政治課程新舊知識之間的遷移。高中思想政治課的知識體系是比較完整的,新舊知識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學習新課之前對已學過的相關知識進行復習,這樣會使新舊知識聯系起來,讓知識系統化,實現學科內知識的遷移,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新知識并形成知識體系。
其次,政治課程與相似學科之間的遷移。政治與文史地等學科都是社會科學,它們之間的聯系十分密切,尤其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之間是共性與個性、普遍與特殊的關系,哲學內容是對這些具體科學內容經過抽象概括得出的一般結論。教師要充分利用這種關系,可以使學生進行知識遷移,通過對已學過的文史地知識來促進對抽象的哲學內容的學習。
(二)學習能力的遷移
高中政治課程標準的序言中明確規定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學生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就要轉變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可以利用能力遷移使學生將其他學科的知識、能力和方法運用到政治的學習中,比如可以將語文學科的閱讀能力運用到政治課中,還可以將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培養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的實踐創新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追求真善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學生在高中階段,各種思想觀念逐漸走向成熟,而高中政治教育不再是簡單的文化教育,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以人為本,培養學生獨立健全的人格,陶冶學生的情操并提高其審美能力。思想政治課作為社會文化再生、延續和創造的一種實踐活動,也應該是真、善、美的統一。政治教學中教師應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青少年,引導他們掌握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還應培養學生具有與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相適應的思想政治觀念、心理素質、思維能力、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此外,教學活動也應遵循美的規律,按照學生的審美需求進行,以審美立美為手段,在教學中要滲透美的內容與方法,精心篩選美的材料,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實現其全面發展。
結語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僅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而且對學生了解國情,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而奮斗的責任感、使命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合作、創新、人格健全的全面發展的人才,是實現中國未來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版社,2004.
[2]孔令金.高中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政治教學探討[J].文教資料,2006(3).
【關鍵詞】認知心里學;遷移理論;體育教學
一、遷移的認知心理學研究
(一)遷移的傳統理論
1.形式訓練說
形式訓練說盛行于兩百年前西方,源于德國心理學家沃爾夫(Woiff)所提出的官能心理學,它是最早對遷移理論進行系統闡述的一種理論,以官能心理學為理論基礎,認為“心”具有相互分離的官能,它是由意志、記憶、思維和推理等官能組成,心的各種官能就同肌肉一樣通過練習而增強力量,能發展提高。就教育就是通過一定的訓練發展人的官能,使各官能之間進行自動的遷移。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不是學習內容而是所學知識的難度與訓練價值,即形式。
但該學說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因而引起了一些學者和專家的懷疑、反對。早期的以及近現代的心理實驗研究都對這一學說提出了質疑與挑戰。
2.相同要素的遷移理論
共同要素說產生于本世紀,最初是由桑代克和武德奧斯提出的,他們認為,若兩種要素情景含有共同的要素,不管學習者是否觀察到這種要素的共同性,總有遷移現象發生,反之,有遷移現象發生必須有共同的要素存在,兩者不僅關系密切,而且大致成比例。
3.“概括”理論。
“概括”,即經驗類化,該理論認為:只要一個人對他的經驗進行了概括,那么從一個情景到另一個情景的遷移是可以完成的。這種理論傾向于把兩種情景的共同要素的重要性減到最低,而強調經驗概括的重要性。經驗類化理論與相同要素說的區別在于,桑代克的理論把注意力集中在先期和后期的學習活動所共有的那些因素上,而賈德則認為在先期學習A(水下1.2英寸處的投擲練習)中所獲得的東西,之所以能夠遷移到后期的學習B(水下4英寸處的投擲練習),是因為在學習A時獲得了一般原理,這種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運用于學習A和學習B之中。
4.“關系轉換”理論
關系理論是格式塔心里學派的主張,認為遷移是由于學習者突然領悟兩種學習之間所存在的關系的結果,通過頓悟來實現的,頓悟關系才是獲得遷移的真正手段。
(二)現代認知結構的遷移觀。
此觀點是奧蘇貝爾提出的,他對遷移的解釋與傳統的遷移理論具有根本性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1.從認知結構的觀點考察遷移,如果說順向遷移仍然指先前的學習對后續學習的影響的話,那么認知結構的遷移觀認為,先前的學習不是最近一組刺激――反映的連結,而應包括過去的經驗。它是積累獲得的,按一定層次組織的,適合于當前學習任務的知識體系。
2.傳統的遷移模式著重查明學習課題A對課題B的影響。認知結構的遷移觀側重考察認知結構變量如清晰性、穩定性、可辨別性等對新的學習與保持的影響。這樣在學習中可通過改變和提高學生的認知結構,從而間接地影響新的學習。
3.只要有學習和解決問題,并且原有認知影響新的認知功能的地方,就存在著遷移,這就是遷移的普遍性。
二、遷移理論在體育教學中的分類
1.縱向遷移
動作技能中的縱向遷移,是指同一項技術各種動作之間的技能遷移。如籃球的的原地投籃與原地跳起投籃之間的遷移;自拋自接球投籃與接同伴傳球投藍之間的遷移。各項運動技能學習時的各種分解動作和輔助練習就是利用遷移來學習新的動作。
2.橫向遷移
所謂橫向遷移是指不同類技術之間的遷移。如:會打籃球的人學習打排球比較快;100米成績好的人跳遠成績也會比較好;體操教學中單桿屈身上與雙杠的屈身上也存在著橫向遷移。
3.間接遷移
指A動作的掌握通過某種媒介對B動作的學習產生遷移效應。
4.多點、多向遷移
以籃球的傳球為例,在使用時技術一般是“多向一點”的形式,傳球可以朝不同的方向,而傳球的目標只有一個。在進攻跑位時則可以“多點一向”,即一個空位出來之后幾個點都可以跑動。
5.技術、戰術之間的遷移
如果把戰術比作系統的話那么技術就是系統中的組成元素。系統要產生最高效率,那就只有元素之間達到最佳組合,即技術只有通過戰術的合理組合,才能提高運用實效,并能促進技術的提高,這是技術與戰術的辯證關系。在教學訓練中,我們要合理利用他們之間的遷移效應,在技術教學中要把戰術意識和個人的戰術運用有機融合進去,而在戰術教學訓練中,使技能不斷地改進與提高。
6各運動技能之間的相互遷移
由于各運動項目的特點、運用意識、身體條件等方面存在共同相關或排斥、即遷移或干擾。如田徑項目好的學生,在學習其他項目時,就會出現運動遷移,也就會更快掌握。還有三大球(足、排、藍)其中一項有專長的學生,學習另外兩項就較為快速;有舞蹈專長的學生學起體操、武術、健美操就顯得輕松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分析各運動項目的內在聯系,找出可以進行遷移的要素,排除干擾因素,提高教學效果。
三、促進運動技能遷移的條件
1.運動技能間的共同要素
根據桑代克的相關理論,兩種學習之間要產生遷移,關鍵在于發現他們之間的一致性或者相似性。而在實際的學習中,知識之間的共同要素往往潛藏于內部,這就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辨別能力。要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作為教師要給學生盡可能多地提供練習認識事物之間同一性或相似性的機會,并使學生逐漸形成尋找事物之間共同之處的習慣。現代認知理論主張有意義的學習,這種學習和機械的學習不同,他強調理解對于知識的保持和應用的作用。理解程度直接影響到有關知識的應用和遷移。
2.知識經驗的概括水平
知識經驗的概括水平是影響知識遷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由于這一點,在教育實際中人們十分強調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學習,這些原理、概念抽象程度高、適用范圍廣泛,遷移效果明顯,學生掌握之后可以用來解決大量的類似或者同類問題。
3.定勢作用
定勢也稱心向,它是指先于一項活動而指向活動對象的一種動力準備狀態。定勢對于知識遷移的影響即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定勢作用與人們解決問題的思路一致時,會對問題解決產生促進作用,反之會產生干擾。因此,在運動技能的學習中,我們要充分利用積極的定勢作用,克服消極的定勢,從而提高知識的遷移效果。
4.認知結構的清晰性和穩定性
認知結構是由人們過去對外界事物進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者經驗所組成的觀念結構。他的清晰性和穩定性直接關系到新知識的學習效果。現代認知心里學家們大都持同化論的觀點,因此他們十分重視原有知識經驗或認知結構在學習中的作用。
四、在體育教學中如何合理利用運動技能的遷移
1.現代認知心里學家認為,知識的應用和知識的遷移屬于同一性質的問題,或者說,人們正是通過知識的運用而實現知識的遷移。學生在學習新的運動技能時,已經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運動技能和相關的理論知識,因此為了促進運動技能的正遷移要求教師要能合理利用學生已經有的知識和運動技能解決新的運動技能學習中遇到的同類的或者類似的問題,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加深對新的技術原理的理解,運用所掌握的有關技能準確誘導所學動作的方法和要領,以促進技能的掌握,如果教師能夠順利地解決問題,那么實質上就實現了知識的遷移。
2教學進度的安排,要在教學大綱的統一指導下,遵循技能遷移的規律,合理組織好教學進度,調整好各年級的教學內容。
3.在安排教材時,要把能夠產生正遷移的教材安排在相近的時間里,而安排能夠產生負遷移的教材,要盡可能拉大間隔時間。如100米、跳遠和跳高可以安排在同一階段內教學;而背越式跳高和俯臥式跳高教學安排時間要盡量拉大一點。
4.加強技術教學的順序化,采用必要的誘導性輔助練習和專門性練習。如在體操教學中要先教學習支撐擺動,緊接著學習支撐前擺下;籃球教學中要先學習原地運球,再學習行間運球;輔練習和專門性練習與完整技術動作要具有很大的類似性,才能促進正遷移,這些練習和完整技術間具有共同成分越多,產生遷移的程度也就越大。
遷移普遍存在于運動技能的學習中,它具有兩面性,即正遷移和負遷移,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但要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而且還要把把握與遵循技術、技能的遷移規律,以合理安排教材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適當引導,利用技能遷移的總體效應,促進正遷移,防止負遷移,使體育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
參考文獻:
[1]王武淺析心理學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2)
關鍵詞: 遷移理論 母語思維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
一、引言
因母語思維產生的負遷移會阻礙學習者二語學習水平的提高,許多教育研究者主張學習者在二語學習中避免母語思維而直接運用二語思維,從而規避負遷移對寫作產生的阻礙。然而,高中英語課堂中母語使用不可避免。研究表明,任何人在學習和掌握母語的過程中都對語言的普遍現象有所了解,由于母語水平與外語水平懸殊,學習者會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把對母語的認識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到二語習得中,從而加深對所學語言的理解,產生語言遷移。但語言除了共性之外還具有標記性,學習者如果還是借用母語性質表達第二語言就會發生錯誤(fault)。要發揮語言遷移的正面作用,極大弱化母語對二語習得的消極影響,就要求教師熟悉遷移理論并在教學中努力實現知識的正遷移。閱讀是寫作的良好開端,英語閱讀教學作為教學內容的重要一環,是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平臺。教師必須重視英語課文教學,使學生大量接觸和輸入英語,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道的英語,并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能力,減少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二、理論依據
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已經牢固建立資料的母語系統會對第二語言習得產生積極的促進和消極的干擾影響,這種現象被稱為語言的遷移(language transfer),積極的促進作用為母語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消極的干擾影響為母語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也叫干擾(interference)。
在英語教學活動中,課堂的參與者,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受到漢語的影響,試圖借助于漢語知識傳遞思想,這時語言遷移現象就會產生,當漢語和英語在形式、結構、規則和意義上一致時,遷移將促進英語的學習和掌握,產生正遷移;如果漢語和英語在形式、結構、規則和意義上存在差異,漢語對英語的學習產生干擾作用,這種負遷移加大了我們學習的困難,使我們的學習耗時又耗力。
三、課堂應用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在語言遷移理論的基礎上設計教學,預估學生會因為母語遷移產生的學習困難,靈活運用漢語知識中的積極因素,通過閱讀教學實現知識的正遷移,消除負遷移的影響,最終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一)閱讀教學中的詞匯學習
漢語和英語屬于不同的語系,因此漢語詞匯和英語詞匯不是一一對應的,即使是相同的詞語,受到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的影響,在用法上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差異,英語有冠詞,漢語沒有;英語有時態、語態、人稱、數等多種形態變化,漢語沒有。英漢兩種語言中詞匯方面相應的詞所包含的詞義范圍不同,詞的搭配習慣也不同。為此,筆者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會強調一些與漢語差異較大的詞語或詞語搭配,加強正遷移,弱化負遷移。
首先,根據自然現象和人類活動的一定的時間、空間順序,與此有關的人類經驗和感覺都直接反映在語言描繪的順序上,詞序和時間、空間順序是一致的,例如:由始至終(from start to finish)、起起伏伏(ups and downs)等。在文化方面,英漢也有一些是一致的,有長幼、主次順序。例如,對錯(right and wrong)。利用英漢兩種語言的普遍現象和母語的正遷移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根據這樣的規律,教師可以通過各項課堂活動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提高學生的綜合判斷和閱讀能力。筆者在大量的教學實踐中嘗試要求學生做詞匯游戲,擴大學生的詞匯量,發揮母語正遷移的作用。
牛津高中英語模塊8第一單元閱讀課文“Appreciating literature”中有一個詞組character development,學生對這個詞組的含義很清楚,但對于名詞修飾名詞的結構很陌生。為此,筆者向學生展示了一個中文概念:偏正結構。分組競賽哪個組能舉例最多,學生的舉例花樣繁多,后在筆者的幫助下將對應英文翻譯出來,再由學生歸納哪些是由名詞作定語修飾名詞的詞組。這是一次成功的利用漢語遷移教學的嘗試。
但每一種語言中詞與詞的搭配都有一些特有的方式和習慣。如果學生完全按照漢語的習慣看待英語,將漢語的搭配習慣錯誤地遷移到英語中,詞匯層面上的負遷移就會產生。教師應在英漢差異之處弱化漢語的負遷移,減輕學生學習英語的負擔。
例如:漢語里表達“電話的缺點”,學生在英語表達時大多會用“the disadvantage of the phone”,而英美人士更多的表達為“the disadvantage to the phone”(見牛津高中模塊7 Unit1 Project)。又如,“把某物加進(另一)事物中”,學生因為母語的影響表達成“add...into...”,into在漢語中的對應含義為“進入”,實際上應表達為“add...to...”。漢語負遷移的作用使得學生記憶困難,為了弱化母語的負遷移,筆者在課文教學時,就會設計根據課文填空或任務型閱讀等任務,讓需要學生注意的同時把影響容易出錯的搭配標出由學生填補。下面舉例說明:
牛津高中英語模塊10第三單元reading中出現了a cure for(治療某病癥的良方),the key to doing(做某事的關鍵)等詞組搭配,中文表達“……的”對應的英語介詞大部分都是of,筆者沒有使用漢語翻譯法,而是選擇引用原文詞組完成課文梗概的方法,強調英語搭配,再由學生編寫小故事進行強化,取得了良好的復習效果。
(二)閱讀教學中的句法整理
句法層面遷移較多地出現在句子結構中。利用英漢語在句子結構上的對應性,教師可通過把漢語句法的相關知識運用到英語語法中,加深學習者對英語語法知識的理解,同時提高學生學習英語句法的效率。以強調句為例,英漢語都有對謂語強調的成分,中文表達為“確實,一定”,英語里為do,does和did,可以用翻譯法直接要求學生理解和掌握,加強漢語的正遷移。
英漢語的不同句法給學生帶來學習上的痛苦。如漢語中一個句子可以包含很多個謂語,英語則由很多個連詞將句子聯系起來。為此,筆者在教學中使用了“appreciation”環節。例如,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五第一單元reading課文中出現了兩個以上賓語從句關聯詞的用法。
(1)He got annoyed,saying it wasn’t his fault if he couldn’t play as well as me,and that I shouldn’t talk to him in this manner.
(2)I told my brother about the quarrel,but he said Matthew is just too sensitive and perhaps a little bitter because I am really athletic and good at football,and that I had better find another friend.
筆者將句子修改為兩個分列的句式,讓學生優化句型。因學生努力思考,雖然沒有做出與課文中一模一樣的賓語從句,但學生也體會到了英語句式的連接性和連詞的重要性,增強了英語語感。如果改用翻譯法,就達不到這樣的效果。
四、結語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充分利用遷移規律,能夠促進學生英語學習,有助于學生掌握標準得體的英語。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多嘗試不同的方法,高效地指導學生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培養學生的認識技能和運用技能,實現漢語的正遷移,弱化負遷移,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母語引起的學習上的困難,逐步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Fromkin V,Rodman R.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M].Texas: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8.
[3]王文靜.促進學習遷移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學,2004(2).
【關鍵詞】工作過程系統化 課程開發 “項目與遷移”模式 企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C-0059-03
一、核心概念闡釋
(一)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由姜大源于2006年初提出,其概念理論基礎來自德國的工作過程導向課程,在深刻分析中國職業教育特點的基礎上,用發展的眼光創新性深度探究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而來。它是對職教課程內容和結構實質進行大膽構想的理論表達與實踐指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強調通過系統分析完成一件典型工作任務所需的綜合能力,在對能力進行高度整合歸納的前提下,按照職業成長和認知規律對高職課程進行“學科體系的解構與行動體系的重構”。
從我們日常生活經驗可知:要完成一項工作任務,需運用多項技能知識,僅僅單憑某一項知識或技能是無法解決問題的。而長期以來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的現實是:完成一件工作所必須具備的整體能力――知識、技能、價值觀等被割裂,并越分越細,使之成為某一單項能力而著力培養,結果是事倍功半,教育與實踐的銜接仍未到位。“課程的設計,將工作過程作為知識序化的一種新的參照系,突顯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規律和特征。”課程的設計,必須關注現代企業與現代教育的融合,解決工作規律與學習規律等“定界與跨界”的問題;解決在學習過程中以局部求整體問題;通過讓學生掌握形式上的工作過程,解決其獲得實際上的工作過程(人的工作思維過程)問題。“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不同于國外的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它是根植于中國高職教育的土壤成長起來的……”當然,“從教育的本質出發,還應以前瞻性眼光來選擇課程內容,以避免課程過度滯后于職業的發展。”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有“三強調”:強調課程開發平臺(職業工作領域)和實施平臺(學習領域)必須便于轉換和連通;強調課程內容安排和情境設計應有邏輯關系,要呈現出平行、遞進和包容三個層次;強調課程載體設計必須高于工作任務并符合教育教學原理,并做到可遷移、可替代和可操作。
(二)“項目與遷移”模式
“項目與遷移”模式簡稱PETRA 教學法,是德文Pro Jekt Und Transf -erorientierte Ausbildung的縮寫,中文的意思是“認識項目并組織實施的培訓法”。源于德國西門子公司與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進行的一種注重職工運用自我調節而提高學習能力的方法,主要是從實際工作為出發點和導向,以轉化應用為目的,培養職工在現代化生產中所需要的關鍵能力。因其強調受訓人員在完成項目工作過程中要學會學習,并為確保受訓人員能運用多種學習方法和工作技巧,而采取的一系列督導、測評手段,最終促使受訓人員的能力得以構建并能轉化運用的典型特點,該模式也叫“以項目與遷移為定向”的培訓方法或項目與應用性教學方案。它是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系統培養從事高技術和復雜工作人員關鍵能力的一系列方案,是一個系統的個體自我調節和小組集體調節有機結合的學習過程。
為了解“項目與遷移”模式在國內企業的應用狀況,因所在院校和專業之由,筆者有針對性地挑選了具有代表性的40家旅游行業及相關第三產業共86位受訪者,參與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收集了47家企業的內部培訓資料,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珠三角、長三角旅游企業發達的省份和一線城市。參與調查人員構成情況為:65位受訓人員、16位企業培訓師和5位培訓組織者,共獲得多達200多萬字的原始數據資料和部分企業培訓的照片視頻等。調查發現,雖然國內旅游企業對員工進行培訓時不一定采用“項目與遷移”模式這樣的說法,而多稱之為“項目遷移”或“培訓成果有效轉換”,其實質就是“培訓成果有效轉化應用”,和“項目與遷移”模式理念完全吻合。不同的企業之間培訓方式雖各有不同,基本路徑大致一樣。詳見圖1。
如圖1所示,圍繞著員工的個人成長,企業利用大量真實典型的案例任務,采取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受訓人員學有所得。為強化受訓人員習得的知識和技能轉化應用,測評和督導工作采用的是“多維度、不定時”方式,即強調受訓人員在整個工作時間內必須應用習得的知識和技能;因不時有不同身份的人對其測評并反饋,新知識和技能在反復強調下得以內化、升華。除此之外的激勵措施,更是激發員工潛能、創新工作方法的重要保證。經調研,國內的多數旅游企業都是運用上述手段確保“培訓成果有效轉化應用”。
針對不同層次的員工,企業在培養過程也有自己的鮮明特點,如:對新進員工,首先培養其熟練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礎上,通過內部培訓,運用典型案例教學,幫助員工掌握應對方法和解決技巧。對高技能員工,培訓的內容更為龐雜,方式也更多樣,讓其參與比較重要的、復雜的、大型的項目,使之得以鍛煉和學習。為培養員工的職業道德意識、樹立正確價值觀、合理規劃職業生涯,除以企業管理規章制度予以約束外,靈活運用班前會進行點評、討論和案例分析等,達到反復提醒和強化的目的;必要時也有企業領導對個別員工進行談話,促進員工成長。
圖1 企業“項目與遷移”模式培訓圖
經過筆者的深入調研和分析,“項目與遷移”模式明顯優于其他人才培養模式的地方有:突出計劃性。包括整體項目工作進展計劃、分小組工作進展計劃和個人配合完成工作進度計劃,均需要求按項目工作任務分配情況,各自寫出工作計劃。強調責任性。因個人原因耽誤項目工作的整體進展,影響項目的完成,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要求按工作進展計劃,寫出對完成情況的獎懲措施。重視評價力。建立包括自評在內的、不少于三方人員組成的評價系統。在完成項目后,該系統對幫助學員找出標準差并補充完善自身知識體系上起到至關重要作用。
基于對“項目與遷移”模式的理論學習和實際調研,在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構建的視野下,以結果反推過程,逆向思維的原則,筆者提出用企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高職旅游類專業課程建構的“項目與遷移”模式。
二、本研究邏輯推導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和“項目與遷移”模式都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存在于不同的教學環境中,前者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課程建設,后者更多表現為一種培訓/教學模式和培訓方案。如在高職院校中應用“項目與遷移”模式,它與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還有如下異同之處,具體見表1:
如表1所示,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和“項目與遷移”模式相似之處以核心目標的培養尤為突出:從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設計目標來說,它直指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設計,核心目標是培養高職學生完整的思維過程――“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和評價”等。其中它對所培養學生的最低知識能力有所要求,說明了這個“完整思維過程”所需的智能基礎。只有一定智能基礎的學生,才能以完整思維應對新的工作新的挑戰。此課程理念突顯的是知識能力的遷移應用,是關鍵能力中的核心,是能力的最高層次,具有普適性。“項目與遷移”模式的核心理念使“培訓成果有效轉化應用”也是“普適的”。培養目標雖不特指某一職業或具體崗位,但它并不包括初級技術人才,指向的是所有從事高技術或復雜工作的人員,目的是開發學習者的關鍵能力并能轉化運用。從對比結果來看,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姜大源提出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既是理念,還是方法論和行動指南;筆者借助的“項目與遷移”模式與其不僅有理念上的耦合,也是該理念下新課程體系的具體構建實施者。
表1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與“項目與遷移”模式之比較
比對項目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VS“項目與遷移”模式 結果評價
比對考察點 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一致
思路來源 關注現代企業與現代教育的融合,根據工作組織內容重構課程組織。 借用企業對員工的培訓方式,應用到高職教育,使其與崗位職業能力要求按需融合。 較為相似
技術路徑 對工作任務進行分析,在典型任務的整理歸納上提煉出高等職業課程體系。 通過在旅游企業調研采訪收集到的第一手資料的整理歸納分析,提煉出應用于高職旅游類專業教學的“項目與遷移”模式。 高度相似
受眾基礎 普通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學生 與企業中的所有從事高技術或復雜工作的人員相對應的高職院校中的高年級學生。 有所區別
核心目標 知識能力的遷移應用 關鍵能力的轉化運用 高度相似
未來研究方向 在原有理論基礎下,不斷涌現新的實踐研究成果 在原調研成果基礎上重構高職課程體系,創建新的教學模式。 有所區別
結論 從對比結果來看: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和“項目與遷移”模式的相似點很多,不同處主要集中在呈現形式、受眾基礎和未來研究方向上。其中“項目與遷移”模式嘗試在大量的調研成果上構建課程體系,預示著新的科研成果將是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理論下有力的實踐新證。
三、以“項目與遷移”模式重構高職高專課程的意義
強調能力的遷移和轉化,是近年來職業教學改革研究的重中之重,以“項目與遷移”模式的特點重構高職高專課程,特別是旅游類專業教學還有以下積極意義。
(一)有效解決不同專業課程之間課程內容交叉、重復問題
作為旅游服務等第三產業來說,主要工作目標是為消費者提供滿意服務,職業核心能力表現為:扎實的專業崗位技能、良好的語言溝通和人脈關系、靈活的應變與創新力,其適應面寬且泛。
為使畢業生獲得上述能力,20多年來,在探索中艱難前進的教學改革結果卻不如預期。原因多種,在文科特點突出的旅游類高職院校中,主要是:缺少在全局統籌下對某一職業所需知識技能的深入分析。課程組織和內容設置無法最大化地貼近崗位需要,在實際授課中,容易變為片面地強調某單項職業技能的熟練性。在多門課程的各自為政下,知識技能呈零散狀,無法讓學生完整感受職業特點和職業過程,產生學習倦怠感。任課教師有從典型的崗位工作任務中強化學生的技能學習和整體性工作思維意識,但由于可供選材應用的典型項目工作不多,而多數專業教師既缺乏企業實踐經驗、又沒有集體備課的習慣。因此,在對同一批學生進行專業教學中,不同課程的教師應用的典型項目工作內容易出現重復、交叉、雷同、類似等情況。而對學生必須掌握的,反復出現的重點內容強調不足,造成學生缺乏新鮮感和挑戰感,學習效果可想而知。課程設計缺乏由簡入繁,層層遞進,由單純的技能學習到典型的完整工作任務學習的過程理念,結果是容易造成不同的專業課教師,在進入到完整工作過程的教學中,內容重復,教學時間格局沒有重大突破。在固有的教學時間格局下,一些需通過反復訓練強化的技能,因一周1~2次的寬松學習頻率,其技能練習的有效性被打折扣。
高職院校內的“項目與遷移”模式借用企業對不同能力層次人才培訓特點,用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建構思維解決上述問題。其課程設計思路可分為3大板塊2個層次。3大板塊按課程特點類型設置:包括基礎學科課程、職業核心能力課程和職業素質拓展課程(職業核心能力之外,對個人素質拓展和提高有所裨益的課程)。2大層次指的是:在職業技能上學習的不同層次,分為低年級和高年級。基礎學科課程――通識文化與道德價值觀的保證,可分散穿插在各年級各學期中。職業核心能力課程――按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設置。低年級以操作技能學習和片段性的崗位工作任務學習為主;高年級則應以布置學生完成一個完整工作項目為主。職業素質拓展課程――根據課程內容,或以學科課程形式存在,也可以項目工作形式存在。
此課程重構過程,由于借鑒了企業人才培養過程特點,由簡入繁,循序漸進,避免不同的專業課程在應用項目教學中內容易雷同、無新意的狀況,而對整個學校的課程建設來說是具有顛覆性的。但只有通過解構――重構的過程,才能扭轉在教學中出現的上述種種問題。當然,在課程重構之前,對典型工作任務、對完整工作過程必須有深入的調查和系統的提煉,強調校企合作開發課程、重視專業教師企業的實踐經驗,才能在課程重構之后,有東西可教。
(二)有力推動智能技能水平提高,促進能力遷移
因為旅游服務類專業技能有寬泛的適應面等特點,所以,不管我們對工作任務分解得如何細、提煉得有多典型,總有掛一漏萬。按目前學校課程設置情況,企圖通過多個項目課程設計幫助學生掌握完整工作過程,實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旅游類員工具有的邏輯思維能力弱的缺陷更是桎梏其職業發展的瓶頸。企業培訓員工破解難題的思維方法――“結果思維法”能直擊問題核心。結果思維法以解決一個問題為目標,圍繞這個目標,厘清影響任務完成的主要困難和其他因素,通過學習并應用相應的知識技能將其逐一解決,這是從事高技術或復雜工作員工必備的智能技能。
高職院校的低年級學生通過學習已具備并掌握了一些典型工作崗位知識技能,缺乏的是對完整工作過程的真實體驗。然而在真實的工作場境中,工作內容的復雜性和可變性,不僅增加學生完成工作任務的難度,原課程內容組織的片面性和零散性弊端也顯現出來。無論如何教改,這樣的問題仍將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因此,作為高職院校高年級學生必須要掌握:學會用結果思維法化解工作中遇到的各種未知困難與挑戰,通過開設專門的結果思維訓練課程,立足于非典型性任務或特殊事件,以“結果思維”為指導,或可解決上述現象。相信,“結果思維法”的引入,在解決高職學生崗位知識和職業技能碎片化明顯的問題上,將會是一直備受職業教育課程組織設計困擾的職教人的一劑良方。
(三)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核心技能(關鍵能力)
學生的核心技能或關鍵能力,是內化的知識和技能,是職業生涯穩健發展的助推器。旅游企業為養成并強化員工的內力,以合理的激勵措施、美好的公司愿景、明晰的員工職業規劃等充滿人性化的企業文化激發員工學習和工作動力;以“多維度、不定時”的測評和督導方式從外部給員工的進步給予力量支撐。雙管齊下,確保知識和技能得以內化,能力得以遷移。
經調研發現,雖然在近些年的教改中,已重視到運用多維度的教學成果考核來客觀看待最終的成績評定。但旅游類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中,多數教師和學生還都僅僅滿足于最后的學科成績考核評定這個形式。高職院校的“項目與遷移”模式的課程重構也注意到這個現象,該課程模式要求,學生平時的學習狀態和生活狀態應該有機結合,不能上課、考試一個樣;生活、休閑一個樣。諸如旅游類核心職業技能之一――“良好的語言溝通和人脈關系”,更是需要平時生活的用心揣摩和無時無刻的自覺學習提升。因此,在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基礎上,該課程加入自我評價、他人評價和課后的過程性評價等三個維度,并建議其結果比例應占最終結果的至少50%以上。只有這樣的學習評價,結果才更立體、客觀、真實。避免學生課上、課下雙面人生,在養成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規范,樹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方面也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姜大源.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結構的理論基礎[J].職教通訊,2006(1)
[2]姜大源.漫話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的哲學思考[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10(1)
[3]姜大源.論高職教育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J].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
[4]趙志群.職業教育與培訓新概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基金項目】2012年度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立項課題(2012JGB296)
摘要:英語作為我國初中教育事業的重要科目,英語寫作能力是衡量學生英語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母語負遷移的現象卻長期存在,制約著初中學生英語寫作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英語;寫作;母語負遷移
初中生在長期的母語學習過程當中,養成了固定的語感與語言表達習慣,因而在進行英語寫作的過程當中,往往會不自覺地套用母語的語言規則,即為“中式英語”。本文簡要地分析了初中英語寫作中的母語負遷移,提出了幾點解決的措施,旨在促進我國初中英語教育事業的進步。
1.母語負遷移的含義
遷移是教育心理學的專業名詞,意思即為已有的知識形成固定的表達方式與語言感覺,繼而對新知識的學習活動造成不自覺的影響。初中生在英語寫作環節,受母語表達方式的影響,將母語中的語言形式應用到英語寫作當中,產生正面的影響,視為母語正遷移,反之則稱為母語負遷移,第一語言環境對第二語言環境的負面影響,制約著我國初中生英語寫作能力的提高。
2.母語負遷移的理論依據
2.1對比分析理論。學術界關于母語對外語學習的影響的相關研究始于上世紀中葉,經大量的實踐催生了許多的理論依據,對比分析理論是其中出現較早的一種。對比分析理論(CAH)認為經過對母語與外語之間的異同之處進行對比分析,可明確語言學習者的難點與錯誤的根源所在,以起到減少負遷移的影響,學習者可自覺規避。母語與外語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母語當中的某個語言特征在外語當中并不存在,反之亦然,如英語有定冠詞、不定冠詞的概念,而漢語則沒有,特定情況下不具備對比條件,對比分析理論的應用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2.2中介語假設理論。中介語假設理論(Interlanguage)最早是由美國語言學家 Larry Selinker提出的,意思是采用某種過渡性語言作為中介語言,在母語與英語當中形成學習的緩沖帶。中介語假設理論認為,學習者在學習英語的過程當中,中介語的作用非常重要,是不斷接近目的語的過程。Larry Selinker認為,成年人學習外語與幼兒學習母語的過程具有高度相似性,在完全掌握目的語之前,采用一種過渡性的語言作為中介幫助學習是可行的。語言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母語系統與外語系統在此過程當中相互影響,與單純的語言錯誤有很大的分別。
2.3錯誤分析理論。錯誤分析理論(Error Analysis)指出,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出錯是難以避免的,這是完整的學習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和學習就是一個不斷犯錯,不斷糾正的過程,錯誤分析理論的核心主要在于: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所體現出來的各種錯誤,正是其那一方面能力不足的直接表現,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錯誤制定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錯誤分析理論的創導人Corder認為錯誤分析可以上升為指導教學活動的哲學思想。初中英語教學的方向長期停留在“如何教”方面,在錯誤分析理論的指導下,筆者建議向“如何學”的方向轉變,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錯誤,提高教學的水平,降低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3.初中英語寫作中母語負遷移的具體現象
3.1詞匯負遷移。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漢英詞匯的涵義、用法等也存在區別。由于初中學生的英語知識尚不豐富,再加上受母語環境的影響,在進行英語寫作的時候,往往會套用漢語的詞義,尤其是在英漢詞義不完全對應的情況下,容易造成詞義重疊的問題,再加上感彩的偏差,褒貶詞性的不明確,所寫出來的英語文章漏洞百出,英語寫作能力也難以得到全面的提升。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學生通常是采用母語進行構思,以“中譯英”的模式來寫作,如將進入房間(enter the room) 寫成enter in to the room。
3.2語法負遷移。英語句子的基本形式是主謂結構,除祈使句不允許省略,形式主語的方法主要有“there”與“it”兩種,漢語的語法則相對多變,主語可以不出現,也可以被代替,這與英語語法存在本質的區別,此點與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的理論基本一致。初中學生在進行英語寫作的過程當中,因為母語負遷移的影響,英語語法與漢語語法出現了混亂,例如將“今天真難過“表達為“Today was very sad”;將“在陽光下”寫成“under the sun”。
4.改善母語負遷移現象的措施
4.1強化語境創設。語言輸出要具有創造性就必須要有充足的語言輸入為基礎,筆者認為,初中學生之所以普遍出現母語負遷移的問題,關鍵在于語言輸入不足,詞匯量有限等,鑒于此,必須要強化語境創設,增加學生的語言儲備量。教師可采用多媒體方式進行語境創設,提高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覺閱讀英語書籍,或觀看英語電影等,一則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二則豐富學生的詞匯量。選用幾篇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的范文,將文章結構、遣詞造句、寫作手法等分析給學生聽,同時注重仿寫練習,采用“聽、說、讀、寫”四維一體的模式,提高學生的應用寫作水平。
4.2提高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意識指的是母語與外語之間的文化差異認識,鑒于母語負遷移對初中學生英語寫作造成嚴重的影響,必須要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明確漢語與英語的本質差別,文化層次的差異同樣不容忽視,教師幫助學生對每一個英語句子與單詞進行全面的分析與對比,促使學生明白其中的差異,提高其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延伸學生的視野,可有選擇性地在課堂上播放英語文化地區的反應當地風土人情的短片,幫助學生采用相對規范的詞匯與語言進行英文寫作。
4.3培養英語思維。提高英語寫作水平的根本途徑在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第一,學校可為學生訂閱原始的英語參考資料,幫助學生接觸高水平的英語學習資料;第二,英語教師在進行詞匯講解的時候,應當采用英語釋義,而非直接給出對應的漢語詞義,引導學生通過既定的語境對單詞的意思進行推測,摒除傳統的教學模式,扭轉母語負遷移的現象,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
5.結語
總而言之,英語是當今的第一大外交用語,必須要提高初中生英語的寫作水平,增強其英語書面交流能力,消除母語負遷移現象,促進我國英語教學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莉. 初中英語句法學習中的母語負遷移現象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2]熊金芳. 中學生英語寫作中的母語負遷移現象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