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古建園林景觀設計

古建園林景觀設計

時間:2023-08-15 17:24: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古建園林景觀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園林設計是當前我國社會高度發展的一個產物,更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與人們生活要求越來越高的結果。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人們更加注重精神需求,在追求回歸自然的基礎之上更加注重生態效應,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特色與當前我國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在一定時代下的政治經濟文化決定一定的園林設計特色,園林景觀設計作為社會經濟生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反過來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國,有相當大一部分地區都將城市園林景觀的發展當作改變城市面貌的一個關鍵環節,并期望以此來不斷改善城市的投資環境。這樣一來,政治經濟的發展進步推動城市園林景觀的不斷發展進步,同時,優美的城市環境又在最大意義上帶來當前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不論哪種形式的園林景觀設計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因此園林景觀設計要彰顯人文因素,因此,城市景觀設計要真正建立起有利于人們身心健康的景觀環境。園林景觀設計要注重科學性,使得民眾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能夠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真正的營造起一個科學美觀的園林環境,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二、園林景觀人性化設計的策略

2.1加強生態化建設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更要注重加強園林景觀的生態化設計,使園林景觀設計中加入更多本土特色的文化元素,也只有具有歷史彌久的景觀設計才會使人們感受到親切感。所以,在城市文化設計中一定要加強城市的生態型文化建設,使文化景觀更具有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生態化的園林設計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形象,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人性化的園林景觀設計特色。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人這一原動力,所以在當前的園林景觀設計中要充分發揮人性的特點,真正的做好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同時更要凸顯人的性格特點,并以此來加強景觀的文化設計因素,使人性得到發揮,并不斷提高園林景觀設計的質量。

2.2園林景觀的情感化設計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要加強園林的人文因素設計。因此,在設計過程中首先要了解當地的人文文化環境,使人們在滿足自身情感設計的基礎之上進行人文景觀的設計,以不斷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良好的城市園林景觀可以消除人的精神壓力,克服人的精神障礙,使人們從景觀設計當中感受到生活中的樂趣,從而具備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

2.3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道路設計

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道路設計都應該發揮起其獨特的作用,這也是人性化設計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部分。不一樣的園林景觀道路設計使人們獲得不一樣的體驗。在園林景觀設計當中再加強特殊地段的庭院和長廊設計,這樣一來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多的休閑娛樂場所,彰顯園林景觀的人性化設計。

2.4園林景觀設計要注重人文歷史的設計

不同地域的園林景觀設計帶給人們不一樣的文化感受,所以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要注重當地人文歷史的設計特色。同時也要結合當地的人文歷史設計,以不斷加強當地人的地方特色設計。在園林景觀設計當中一定要加強當地景觀的設計,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注重人文歷史的設計特色,從而更好地體現園林的文化設計。

三、結語

第2篇

關鍵詞:園林景觀設計;現代城市規劃;現狀;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一、景觀設計的概述

現在的城市生活居住空間有限,高樓林立,人們休息、娛樂的空間較少,且城市中小區的位置遠離山林,在享受小區設施便利的同時,缺少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因此園林景觀設計為人們在城市中開辟出供人們放松身心、休閑娛樂的區域,讓人們在緊張的工作之余享受園林景觀的樂趣,為人與人之間架起親近的橋梁。而與小區協調的景觀設計,在美化環境的同時,通過植被的種植,響應城市綠化號召,小區因自成一個生態系統,于居住、休閑、娛樂為一體,在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兼顧環境的優化。且我國是有著悠久歷史傳承的國家,經過漫長的發展,無論是科技、文化各方面有著非常精湛的成果。而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在借鑒西方的設計理念的同時,更是一個融會了中國天人合一的設計傳統,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合諧共存,小區規劃中園林景觀設計實現人們休閑、娛樂功能的同時,更是文化的傳遞、傳統的一種繼承。而每個小區園林景觀設計都是有著特有的文化寄托與深刻寓意的,樓盤與園林景觀錯落有致,園林景觀的設計在城市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是每個城市的靈魂所在。所以設計中在實現這一目的要下真功夫。

二、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現狀

1、盲目追求風格,缺乏人性

以人為本是園林景觀設計的立足之本,不過當前的設計師將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放在了園林風格、手法和外顯形式等設計環節上,設計時考慮到的只有建成后的形象,缺乏對園林景觀功能的思考,缺乏對人文元素和人性的挖掘。

2、城市園林設計中不負責任現象時有發生

在園林設計中,有的設計初看確有可取之處,但實施起來又有困難,最后或改變設計方案或半途而廢,這是設計人員不顧客觀實際,盲目求新,也不論是否合理,不以科學的態度對待設計方案,就難以達到理想的質要求,不能保證設計的完整實施,最后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可見為園林設計項目提供科學依據是極其重要的。

3、缺乏對地形條件的考慮

中華名園的景致,往往講求蜿蜒衄折、起伏跌宕、地形高差和空間大小的變化,帶來豐富的游園樂趣。而現在一些設計師,不考慮現場地形的實際情況,照搬中國古典式園林,無論亭臺樓榭多么精美華麗,都無法充分展現園林藝術的美。而有的強行改造地形,鑿池堆山,雖然營造出美麗的園林景觀,但后期的維護缺乏管理,導致山枯水竭,反而影響景觀。現場實際地形是否適合建造中國古典式的園林景觀,應在進行景觀規劃時認真考慮。

4、園林景觀研究落后時展

目前,在這一領域的與時俱進的人才十分匱乏,一些人簡單地將園林設計等同于花草種植、堆石修水―――雖然一些專業人士走出國門目睹了西方世界幾何對稱園林,也將這些西方元素融入到國內景觀設計,但是,卻只是盲目地照搬形式,沒有結合東方古典園林特色,很好地考慮園林景觀的功能作用。

5、城市園林建設缺乏個性

過去人們批評“方盒子”今天又不管城市歷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體風貌,又出現了到處仿歐式建筑的現象,使得街道失去了個性,街道建設在空間上,兩側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過于雷同,缺乏可識性。

三、園林景觀特色設計發展趨勢

1、生態化設計

近年來,“生態化設計”一直是人們關心的熱點,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這種協調意味著設計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植物生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為人類創造清潔、優美、文明的景觀環境。”而目前條件下,景觀的“生態設計”還未成熟,處于過渡期,需要更清晰的概念、扎實的理論基礎以及明確的原則與標準,這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和不斷的實踐。

2、明確人性化的設計的主題

在現代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以人為本、滿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是城市道路園林景觀設計的核心,人是園林規劃設計的主體,自然環境是基礎,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活動決定著城市的發展和未來,因此,建設者一定要注意行為藝術心理學等學科運用,使園林設計的內涵更加豐富,也能讓使用者看到到設計的巧妙之處,從而明確人性化的設計主題。

3、遵循生物多樣性、科學性與藝術性結合以注重生態優先為原則

在園林生態景觀設計上,遵循生物多樣性,注意科學性與藝術性結合,生態與景觀兼顧,合理配置園林植物,協調植物間的關系,增加生態效益;以注重適地適樹為原則,以鄉土樹種為主、引進樹種為輔,講求科學,適地適樹,宜草則草,宜樹則樹,努力形成城市個性化的園林綠化特色;以注重因時綠化為原則,緊緊抓住春季重要時節,大力實施園林綠化建設,防止園林綠化建設反季節施工,避免嚴寒酷暑種植綠化影響苗木成活率和綠化生長效果。建立喬、灌、草相結合的人工植物群落,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植物群落,形成和諧的生態關系,達到理想的綠化、美化、凈化效果。

4、體現地方特色及歷史文化特色

每個城市都有其自身的地域特征與地方歷史文化特色,因此,應充分的挖掘城市的主題文化、植被特色和環境等重要的潛質,進而營造城市獨特的藝術氛圍、歷史文化以及綠色環境背景。將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地方文化運用到城市園林建設之中,充分體現城市園林的個性。園林景觀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風情、文脈以及特色的重要方面。園林的景觀設計首先應理清城市歷史文脈的主流,重視景觀資源的繼承、保護與利用,以自然生態條件與地帶性植被為基礎,將民俗風情、宗教、傳統文化以及歷史文物等融合在園林景觀之中,因而增加園林景觀的地域性以及文化性,使其具有獨特的個性與吸引力。

5、生物的多樣性

園林生態景觀設計中必須要同時兼顧生態與景觀,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注意生物品種的形式多樣性,注重生態環境優先,增加生態效益。在生物的選用過程中,一定要選擇適合當地城市氣候和特色的花草樹木,還可以多引進一些鄉土樹種,在春季來臨之際實施綠化,避免反季節給樹種帶來的不良影響,對喬灌草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以實現綠化效果。

四、中式園林意境在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探討

1、與城市建設協調統一

在城市快節奏生活與文化消費影響下,市民對園林的審美,要求簡潔、容易識別但影響深刻。這就要求傳統中式園林要體現城市的現代感,體現民眾的時代化審美要求。中式園林的設計不應局限于特定的范圍和獨立的空間,而要靈活的應用“天人合一”思想與城市建筑完美融合起來,在形式上與城市環境相協調統一。

2、注重場所感與歸屬感傳統園林意境、場所感和歸屬感三者是緊密聯系的

傳統園林體現了主人的心理意境,與環境產生共鳴。現代城市園林設計也要充分考慮居民心理,盡量滿足其歸屬感和場所感,使帶有園林景觀的城市真正成為居民心中想要的生活場所,成為居民的心靈棲息地。

3、體現生態設計理念傳統園林意境中的“自然”情結,即是今天所說的生態設計理念

我國源于農耕社會,對自然有著崇拜及濃厚的感恩色彩,深深的積淀于民族文化結構中。在當今城市環境惡化的情況下,現代園林景觀設計更應該注重體現“人與自然的共存”,發揮“天人合一”思想等生態設計理念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

在“中國(仙游)古典工藝博覽城”景觀設計中,我們充分的挖掘項目所在地――仙游的地域特征與地方歷史文化特色。

在設計中,有機將中華傳統工藝文化和仙游歷史文化融入有著“都城”氣派的博覽城,力求特色鮮明,氣勢恢宏。以“薈萃傳統文化精髓,樹立古典工藝標桿。”作為項目設計的主導思想。

注重文化植入:

文化的融入,讓文化靈魂無處不在。靈活使用景觀語言,使文化與物質載體水融、渾然一體。

“中國古典工藝博覽城”不僅是紅木家具的商貿都市,也是仙游“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的窗口和中國傳統家具文化的一個展示中心,古典家具文化和現有地方文化的植入在景觀設計中至關重要。

1.古典元素的提取與運用:

提取古建筑、古典家具的元素和傳統吉祥圖案,廣泛用于地面、花壇、景墻、燈具、標示系統、雕塑小品等各個方面。

2.“仁愛廣場”:用六至八組情景雕塑,展示春秋、秦漢、唐、宋、明、清等朝代家具使用與發展的歷史狀況。

3.“智慧廣場”:塑中國古典工藝鼻祖魯班塑像,四周塑古典家具制作工藝(鋸、刨、雕、裝)群雕。用六道景墻刊刻《家具與建筑》、《家具與禮》、《家具與社會》、《家具與繪畫》、《家具與民俗》以及紅木家具知識等內容。

4.步行街:用雕塑、小品展示幾種可視性較強的的家具文化和仙游地方文化。分別展示《家具與佛教》、《家具與文人》、《家具與樂舞》、仙游“莆仙戲”和“提線木偶”。

5.仙游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歷史文化名人眾多,其中最突出的是名列“宋四家”之一的大書法家蔡襄和享有“一品尚書、三朝元老”之譽的鄭紀。以此,擬將東北部園區辟為“蔡襄園”,西北部園區辟為“鄭紀園”。分別塑銅像,刻簡介及主要事跡、言論和著述。

注重生態優先為原則:

強化綠色環保意識,杜絕視覺、嗅覺、聽覺和環境的污染,給人們創造一方賞心悅目的凈土。

根據當地氣候、土壤情況,采用適應當地各種自然條件的植物。在注重美觀的同時講究科學搭配植物,生態與景觀兼顧,合理配置園林植物。建立喬、灌、草相結合的人工植物群落,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植物群落,形成和諧的生態關系,達到理想的綠化、美化、凈化效果。

注重場所精神(spirit of place):

通過對場所性質、類別、功能的分析與定位,確定場所景觀的布局與風格,強化人對空間、場所的內在感受,提升對環境的認同感與可識別性,從而使人們產生強烈的歸屬感。

結束語

我國城市園林正處于全面建設階段,但由于起步比較晚,導致園林景觀設計中存在許多問題,同時也嚴重阻礙著我國現代城市園林景觀的發展。未來的園林景觀建設作為城市文明的象征,可以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在實際的工作當中,一定要從自身做起,全面提高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綜合素養,使我國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能夠站在一個更高點。

參考文獻

[1]陳妍蕾,淺談園林設計中甬道的運用[J],民營科技,2012,(8).

[2]孫玲玲,淺談園林景觀綠化設計[J],經營管理者,2012,(16).

第3篇

[關鍵詞]景觀設計 園林 施工 要點

中圖分類號:S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23-0066-01

一、園林景觀施工圖設計內容

在我們拿到一個初步設計方案的時候可根據方案復雜程度適當增減施工圖設計圖紙。但一般都應包括封面、目錄、設計說明書、設計圖紙四大部分。在這四部分中最重要的是施工設計圖紙。按照設計步驟圖紙應包括總平面圖、總索引圖、豎向布置圖、總平面放線圖、種植設計圖、詳圖等等。設計圖中還包括結構專業、給排水、電氣專業三個方面設計,應有專業工程師設計。

在平時的工作中我習慣把一個景觀設計方案分成兩部分來做施工圖設計。一部分是土建方面、一部分是植物種植設計方面;土建方面主要是設計施工圖設計說明、部分總圖與詳圖,無論是簡單的鋪裝、還是復雜的建筑小品等等都是體現整個景觀設計方案的思路與風格,所以在施工圖設計前期我都會與方案設計人員溝通,熟悉了解整個景觀設計方案的每個細節,力求做到景觀與自然的美好結合。植物種植設計方面,需要清楚標明植物種類、株行距、栽植位置、栽植密度、植物規格、數量。對于植物設計較復雜的的地段,可分為喬木種植圖、灌木種植圖以及地被種植圖。苗木統計表應包括序號、中文名稱、拉丁學名、苗木規格、數量及對苗木的特殊要求。在設計施工圖時要按照設計步驟,不漏項、圖紙詳細清晰,確保讀圖者能夠順利的指導施工。

二、園林景觀鋪裝、水景設計要點

1、鋪裝設計:主要分為各類園路、廣場、活動場地等不同的鋪裝形式。在施工圖設計中鋪裝的形式與材質往往是決定建成后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的鋪裝紋理與尺度總會使人感受不同,通常大尺寸的花崗巖、石材等材料適宜大空間,而中、小尺寸的地磚和小尺寸的馬賽克,更適用于一些中小型空間。就鋪裝形式而言,尺寸的大與小在美感上并沒有多大的區別,并非越大越好。有時小尺寸材料鋪裝形成的肌理效果或碎拼圖案往往能產生出較好的形式趣味,園林中比較常用的還有一種仿自然的不規則鋪裝,如亂石紋、冰裂紋等,更具有樸素自然的感覺。鋪裝的色彩與質感往往更能體現整個園林景觀的藝術性。例如兒童游戲場,可使用色彩鮮艷的鋪裝,造成活潑、明快的氣氛;在安靜休息區域,可采用色彩柔和素淡的鋪裝,營造安寧、平靜的氣氛;在紀念場地等肅穆的場所,宜配合使用沉穩的色調,營造莊重的氣氛。所以在設計鋪裝形式、選擇鋪裝材質時要符合整個園林景觀設計風格。

2、水景設計:水景施工圖包括人工水體、各類水池、溪流、跌水瀑布、旱噴泉等。在水景施工圖設計中需要做的詳圖都必須清楚的表示出各個節點的結構做法、材質名稱等等。水景設計多數都分為靜態水景與動態水景兩大類。靜態水景一般為人工水體、各類水池等,主要設計內容有駁岸做法、池底做法與給排水的設計。駁岸設計需要根據整套景觀方案設計風格來確定駁岸的材料與構造,一般分為水生植物駁岸、仿木樁駁岸、草坡駁岸、自然山石駁岸、板巖駁岸等等。動態水景一般為溪流、跌水、瀑布、噴泉以及水循環系統等。跌水、瀑布在景觀設計中是比較常用的水景設計,所以在施工圖設計中要注意跌水高度、高差、落水位置、水流界面構造以及細部做法等等。噴泉設計要根據噴泉的體量大小設計噴射形式、高度、水系統管材的壓力等等。水景施工圖設計防水處理在南方多雨地區可做柔性防水,在北方降雨量較少的地區需做剛性防水。

三、園林景觀建筑、小品設計要點

園林建筑小品內容極其豐富,無論是傳統設計的亭、廊、榭、墻、或是實用的園桌園椅還是用以觀賞的雕塑、景墻、再或是輕巧美觀的裝飾構件、花格,這些都可以歸類于園林建筑小品。恰到好處的園林小品離不開精心的設計,所以在施工圖設計中我比較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1、熟悉整套景觀方案設計思路,確定建筑小品風格。一方面在形式上要講究視覺效果,另一方面在立意上要強調精神文化的內容,這兩者必須結合起來。例如一組文化景墻需要通過它要體現內容來決定景墻外飾面的材質。2、根據景觀場地大小確定建筑小品體量。在施工圖設計中無論是景亭、廊架、榭或者是景墻、欄桿、路燈等等,都要根據園林空間的不同,對應設計平立面尺寸。例如在施工圖設計中可以先從總平面上確定好建筑小品的平面尺寸,再相應的做單獨設計。3、確定建筑小品的材料、質感與自然的融合。例如在中國傳統造園中我們常常會用到灰色青磚、自然石材作為外飾面,而在現代設計中往往會用花崗巖以及大理石等等來裝飾。4、滿足功能要求和技術要求。在施工圖設計中要注意不但要追求外觀造型的效果,還要滿足使用要求以及設計規范要求,例如臺階和園林坐凳的高度、寬度都有一定的尺寸要求,太高或太低都不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所以在施工圖設計中有些功能性的建筑小品一定要人性化。

第4篇

關鍵詞園林;景觀設計;植物配植;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attention to landscape design concep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inese landscape design ideas and plant configuration.

Keywords: garden; landscape design; Plants i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和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世界范圍內的科技、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都有了長足進步。現代園林景觀設計是日新月異,逐漸呈現出“多元化”思潮下“百家爭鳴”的“繁榮”,歐陸風格、地中海風格、澳洲風格、東南亞風格、中式風格等可謂琳瑯滿目,有時甚至出現了異域風情泛濫、追求表面奢華、景觀雷同和鄰里關系淡漠等現象,所以在這種“繁榮”后面,我們更應該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既不能依賴于抄襲國際風景園林大師的作品,也不能生搬硬套中國傳統的園林形式,應深入研究西方風景園林和中國傳統園林杰作中所蘊含的本質特征,深入了解國際一體化的風景園林設計理念,營造具有深刻內涵和本土特色的風景園林作品,這才是中國現代風景園林正確的發展方向。

1、中式園林景觀設計的現狀分析

大量的中式園林,隨著城市文化水平的提高不斷涌現這其中不乏優秀的園林作品,但也有大量的仿古景觀在設計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在新建和擴建的中式園林景觀中的存在,大多源于對中國歷史文化或藝術的了解不夠深入,或是地理經濟因素條件的限制所致。

1.1植物配置缺乏意境。

與建筑和環境未充分結合《園冶》中曾經提出:“梧陰匝地,槐蔭當庭;插柳沿提,栽梅繞屋;結茅竹里,浚一派之長源;障錦山屏,列千尋聳翠。”可見,中國古典園林對植物的培植要求極高,不同種類的植物有其特定的栽種位置來體現園林自然之美。植物配置之精巧在于遵循畫理詩情,還常常賦花木以人性,這也是中國園林的重要特點之一。牡丹豪放富貴,蓮花象征吉祥,而梅則代表堅強高潔,此外,石榴代表多子多福、柿子代表事事如意,紫薇代表家庭和睦,這些都在園林中有大量的體現。另外,建筑的名也與植物相配合,體現非凡的意境和情趣。

但現在建成的許多中式園林,在建筑采用中國古典建筑風格的同時,卻使用西方風致園的植物搭配風格,色彩豐富,變化多端,高低錯落有致,這雖然體現了自然之美,卻忽略了園中的詩意。更有甚者,用大量五顏六色的植物帶,拼出各類圖案,一味追求視覺效果,連自然之趣也喪失殆盡。在滿足生態功能的前提下,多賦草木以情趣,才能使人們更樂于親近自然、享受自然、熱愛自然,也才能體現出中式園林的意境,使整體風格相互協調呼應。

1.2缺乏對地形條件的考慮

中華名園的景致,往往講求蜿蜒衄折、起伏跌宕、地形高差和空間大小的變化,帶來豐富的游園樂趣。而現在一些設計師,不考慮城市的地形單調、缺乏變化的特點,營造中國古典風格的景觀,無論亭臺樓榭多么精美華麗,都無法充分展現園林藝術的美。而有的設計,強行改造地形,鑿池堆山,雖然營造出美麗的園林景觀,但后期的維護缺乏管理,導致山枯水竭,反而影響景觀。地形是否適合建造中國古典式的園林景觀,應在進行景觀規劃時認真考慮。

1.3建筑物裝飾及其他硬質景觀缺乏意境和文化內涵

豐富的意境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而不同的材料或裝飾也表達了不同的含義。鋪裝的圖案、門窗的雕花等都具有各自獨特的象征意義。例如古典園林中常用云石來作為踏步,代表平步青云的含義。而現代完成的許多中式園林景觀,設計師省去了大量精美的裝飾,而有些裝飾也僅是為了景觀效果的飽滿,并不具有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與之相反,有的設計為了體現主題,而在古典景觀中加入現代景觀造型,顯得突兀而缺乏美感。

1.4單純模仿名園。缺乏對現代環境的分析

皇帝下江南,可命工匠模仿江南名園建造園林。而隨著時代的變化,盲目地將此法用于現代園林的建造,有失妥當。不同的地域環境,應該有適合該環境的園林景觀。比如疊假山,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是表現山水這一主旨所必備的。它在私家園林中雖然實際的尺度和體量都不大,卻仍然能體現其高峻與幽深的境界,宛若自然。可是,不考慮場地規模或外部環境條件,不分場合地堆疊假山,既顯不出山巒的氣勢,破壞了原有環境的整體性。例如獅子林的石景,遠近聞名,但如果將其照搬到現在某些完全開放性的園林景觀當中,石林中的很多地方則可能成為無人問津的消極空間。

2、關于景觀設計的幾點構想

(1)調查求細:調查要注重運用創意、設計的理念、設計的內涵,其前提是通過詳細的調查將項目的城市背景、市場背景搞清楚。例如:周邊環境將來的發展前景能否與項目融合在一起,房地產將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城市總體規劃方向是怎樣的。

(2)方案求值:經過系統設計的方案,必須是一個經濟有效的方案,很多時候有人誤以為好的設計一定要靠很貴的材料、很貴的方案、很貴的處理方法才會有~個好的效果出來,這不是絕對的。好的設計創意對整個方案都會有影響,一個經濟有效的方案也是很重要的。

(3)設計求遠:設計一定要考慮長遠,在今后幾年甚至幾十年內都必須是好項目才行,這對于園林設計、景觀設計、環境設計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定要考慮植物5年之后、10年之后是什么樣子,要把植物的生長情況與將來的效果融合在一起,作為長遠的方案。

(4)材料求宜:在鋪裝材料的運用上要因地制宜,做園林設計,做景觀設計,在概念方面要有創新,在植物上面運用的方法要得當,因為每一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植物可以利用。

(5)風格求準:每一個項目都希望自己有獨立的個性,這需要項目要有自己一套設計語言,這套設計語言跟什么風格和什么主題有關,要根據項目特點而定,通過系統的設計過程,把一些特別的元素通過一些創意的運用和一套設計語言用在項目上。

3、植物配置

3.1 主景植物突出

多數中式園林有著自然的,高低起伏的山地景觀,有大面積的中央景觀綠化,根據地形地貌配置不同形態、觀葉及觀花的特大喬木,注重應用鄉土樹種,如桃花心木、樸樹、幌傘楓、刺桐、芒果、雞蛋花等。

3.2 明顯季相變化

植物隨著一年四季的變化而不同,根據四季的變化創造季相景觀,由于南方的氣候變化不明顯,特別是冬季,植物大多為常綠樹,為避免植物的單調,應配置適量的落葉樹,落葉樹的比例為1/3~1/4 較合適。按季節的變化選擇了春、夏、秋、冬季都有花開放,做到四季有景,做到一片一個季相,或一個組團一個季相。如喬木紫玉蘭、黃花槐、雞冠刺桐、黃山欒樹、廣玉蘭、西府海棠、碧桃等;灌木毛鵑、茶梅、連翹、錦帶花、傘房決明等。

3.3 植物層次豐富

植物配置注意喬木、灌木、地被及草結合,高中低充分利用空間,葉面積指數增加,也能提高生態效益,有利于提高景觀質量。植物分層配置,用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層次更加豐富,3m 以上的喬木層可多選用開花植物,不同花期的種類分層配置,可使觀賞期延長。如黃花槐、雞冠刺桐、紫玉蘭、黃山欒樹等;2 至3m 的灌木層有桂花、茶花等; 0.5 至2m 的灌木層有紅葉石楠、金森女貞、歐洲莢、含笑、雙莢決明、八角金盤、南天竹等; 0.5m 以下的地被和小灌木層有宿根美女櫻、萱草、速鋪扶芳藤、花葉蔓長春、佛甲草等。

3.4 色彩搭配鮮明

植物的色彩表現形式就是色塊的效果,色塊的大小可以直接影響對比與協調,色塊的集中與分散是最能表現色彩效果的手段,充分利用植物的觀賞特性,進行色彩組合與協調,選擇色度對比大的植物進行搭配效果明顯,可給人強烈醒目的美感。如金黃和鮮紅組合有金葉連翹、洋紫蘇或洋莧等;白紅黃組合有菲白竹、亮葉朱蕉、灑金桃葉珊瑚、金焰繡線菊等;黃紫白組合有金森女貞球、紫露草、銀邊書帶草等。

結束語

總之,發揚中國傳統園林文化,切忌盲目發展,要把握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把握中式古建筑結構,同時也要與科技和生態環境的發展相結合,以傳統為設計的根基,以和諧完美作為追求的目標來創造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中國古典式園林景觀。

參考文獻

[1]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計成.園冶圖說[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3]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4]李漁.閑情偶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第5篇

陳葉根自上世紀70年代進入杭州市園文局后,始終與環湖的園林打交道。他終年在施工現場,親眼看到西湖的園林經他與隊友們的共同努力,依舊保存著本來的歷史面貌和風韻,他心中的那份喜悅是其他人所無法體驗的。

他對西湖有太多的感知,西湖園林他大都傾注過心血,他稱得上是西湖園林俏妝打扮的化妝師,這位掌管全局、獨擋一面、不斷創新的總經理諳熟園林這門建筑藝術,對于中國園林建筑藝術講究點面結合、虛實結合、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等,他都了然于胸。他在管理西湖園林事業上,付出巨大心血,也作出了重大貢獻。

打響岳廟“第一炮”

10年浩劫,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岳廟被破壞得千瘡百孔:岳飛墓被毀,四個奸臣跪像不知去向,大量的碑文、詩詞散落,大殿一角坍塌,一時間岳廟荒涼,破敗,雜草叢生。“”結束,恢復和重建岳廟是全國人民所企盼的,他們對負責施工者更是寄予厚望。陳葉根清醒認識到,重建岳廟難度在于要恢復歷史原貌,不能以假亂真。就說恢復岳飛墓,且不論要準確丈量出當時岳飛墓的大小有多難,就是尋找岳飛墓的位置也談何容易?面對雜草叢生的岳廟,岳飛墓的準確位置在哪里呢?陳葉根憑著多年施工的經驗,他從尋找墓道墻著手,幾經努力,終于在一處亂草叢中找到了準確位置,為重建岳飛墓奠定了基礎;為了復制四個奸臣跪像,他又遠涉河南湯陰,在查找到第一手資料后又急返杭州趕到制氧機廠復制;為尋找原先失落的石人石馬、石翁仲及大量的碑文詩詞,他親率30多人的一支隊伍在岳廟的角角落落找、在西湖風景區一線找,在杭州四圍的東南西北找,那“岳王廟”三個大字的匾額,那是他從岳王廟的天花板上取下來的。

經過半年奮戰,一座壯重巍峨、流金溢彩的岳王廟終于又重新出現在西湖北面,這是陳葉根和他的隊友們的精心之作,是他們向杭州人民交出的一份滿意答卷。

虎跑整修最得意

負責建造岳王廟一炮走紅后,陳葉根又于1978年率隊對靈隱寺進行大修;1980年又擔當了玉皇山頂新建園林古建筑及環境工程;1984年杭州西湖環湖綠地建設也由他總承包;直至后來的望湖樓景區、北山路鏡湖景區、六公園圣塘路景等等,全由他精心承辦,特別是1983年的虎跑公園整修工程,最是他的得意之作:杭州市政府作出整修南山路虎跑 公園重點建設一批弘一法師景觀決定后,這一任務又落在了陳葉根身上。300多萬元投資,4個月的時間完成,時間不可謂不緊,但最難的還是缺乏第一手資料,于是他四處奔走,并親自去福建搜集弘一法師的資料。他在細心研究和考證基礎上,終于修建成了“弘一法師紀念堂”、“脆樾堂”、“滴翠軒”、“五百羅漢堂”、“夢虎雕塑”等一批人文景觀。該工程先后被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評為“兩省一市”優質工程樣板,并授予優質工程樣板獎,這是至今杭州園林古建筑工程的最高獎項。此外頗具特色的中國茶葉博物館、南宋官窯博物館也是他的得意之作,其中南宋官窯博物館仿古建筑,被評為當年杭州市十大優秀建筑之一。

陳葉根在實踐中感到,要想在景觀設計上有所作為,在不斷加劇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就必須拓寬視野、敢于吸收、融化國外園林景觀設計的先進理念。為此,他于1994年從杭州市園文局走出成立了中國對外建設總公司并任總經理,之后又于2000年成立浙江中集園林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他想通過這兩個公司既把中國傳統園林景觀介紹到國外去,同時運用中西結合的理念,在國內建設一批具有時尚、前衛的園林景觀。

把園林文化推向國外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他率領的30多名員工去日本兵庫縣成功地建成了一座世界梅花公園,公園完全按中國古典園林格式建造,內設梅資源館、唐梅閣等。這是日本首座中國式的園林建筑,受到日本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這是中國園林文化首次傳入日本,意義重大。他的第二個設想也在國內多個項目中獲得成功,最有代表性的是2001年負責施工的溫州世紀廣場工程。這座投資2億元的世紀廣場,由澳大利亞著名設計師設計,整個布局采用中、古、西結合,充滿現代感,大草坪、大廣場與大自然高度融合。這座在溫州乃至浙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程終于在他的負責施工下誕生了。此工程相繼獲得溫州市政金獎,浙江省市政金獎,還有可能獲得最高級別的中國市政金獎。

陳葉根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國外的景觀設計師擔任起我國的一些大型工程設計,如劇院、風景園林、廣場等,應該說這是一種進步,中國傳統的園林設計思路已在變化,這就是在繼承傳統園林基礎上的形式創新。如今,他感到有種新的緊迫感:如何吸收國外的長處拿來為我所用。他說,我們要努力爭取將中國傳統園林建筑推廣到國外去,讓更多的國家擁有中國的園林建筑,同時要廣泛吸收國外園林建筑業的長處,在國內建筑更多的具有現代氣息的大型園林建筑。

A Man Who Adds Beauty to the West Lake

By Wang Anxiang

The beauty of the West Lake in Hangzhou lies in a seamless integration of its natural scenery and site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terests. The limpid lake is encircled by hills on the three sides while gardens and temples add a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touch to the lake whose national reputation dates back to the Tang (618-907) and Song (960-1279) dynasties. For this reason, to maintain the lake also means to maintain the site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terests.

Chen Yegen is one of those who take care of gardens and temples around the West Lak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6) wreaked havoc on the West Lake. The first thing to rescue the West Lake after the chaotic decade was to restore the totally devastated Memorial Temple of General Yue Fei. Tablets were missing. Statues had been smashed. The kneeling bronze statues of the four traitors who framed the general had been stolen. The main hall had one corner collapsed. In charge of the restoration project, Chen knew the essence of the restoration was to restore the temple's old appearance and it was by no means to build something completely new or fancy.

He searched the ground inch by inch to find the exact location of the general's tomb. He visited the general's hometown in central China's Henan Province to find the exact copies of the four traitors?kneeling images and had them duplicated in a large manufacturer in Hangzhou. He led a team of 30-strong people to search everywhere around the lake and in town for the lost pieces from the temple. After half a year's efforts, the temple was restored to its old-day splendor and magnificence.

Chen's capabilities were highly valued. He was put into charge of important projects. In 1978, he was appointed to restore the Lingyin Temple, the largest Buddhist monastery in Hangzhou. In 1980, he was in charge of a restoration and gardening project for the Hill of Jade Emperor. In 1983, he built a group of sightseeing facilities at the Tiger Running Spring in memory of Master Monk Hong Yi. The project won the highest honor that no other West Lake projects have ever won so far.In 1984, he was the general contractor of the greening belt around the lake. He rebuilt a few landmark pavilions such as the Lakeview Pavilion and the Mirror Lake Pavilion. The China Tea Museum and the Southern Song Imperial Kiln Museum are also Chen's building masterpieces.

第6篇

古典園林設計課程是建筑學(古建修繕與保護)專業的基礎課,建筑尤其是中國的古建筑自古與園林環境聯系緊密,因此,該課程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古建筑保護的內涵和外延。對課程教學目的、教學內容、設計題目等的分析,有助于教師在未來的教學工作中更加完善地進行課程體系的改革和設計,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探究、體會、繼承和發展中國的古典園林文化。

關鍵詞:

建筑學(古建修繕與保護)專業;古典園林設計課程;教學研究

建筑自古以來就與自然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中國,古代的園林與建筑是并行發展的,上自帝王的宮殿與苑囿,下至官僚富豪、文人名士的住宅與私園,建筑與園林在建造的過程中都是統一考慮的,尤其是中國的古建筑,蘊含著先人適應自然環境的智慧。因此,古建修繕與保護方向的學生非常有必要學習和掌握園林景觀尤其是古典園林的設計方法,但該專業學生在學習本課程時只有建筑學外部空間設計的理論知識,缺乏園林設計的基本知識。學生如何在短短的課時內掌握并且能夠運用園林設計方法和要素設計傳統園林景觀,是古典園林設計教學中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

(一)教學目的

教師要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學生了解中國古典園林的基礎知識和流程,掌握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并能夠進行中小規模的古典園林設計。此外,教師要求學生在設計的同時思考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準確地將調研、分析語言轉化為圖面語言,二是如何將現代景觀的設計語言用傳統園林的要素表達出來,三是如何在滿足現代園林空間功能的同時體現傳統園林文化的意境和內涵。

(二)教學內容

理論課程首先講授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要素與方法、設計思想和設計手法;其次講授中國古典園林的基本構圖和意境。實踐課程主要安排兩個作業,第一個是場地調研,第二個是具體設計,這可以加深學生對古典園林設計及表達方法的理解和感悟。教師希望通過作業使學生能夠將現場調研和設計構思很好地轉化為設計語言,并且能夠將現代園林空間功能與傳統園林設計要素相結合,擴大建筑設計的視野、寬度和深度。

(三)教學方式和流程

在教學方式上主要采取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理論與實踐各12個課時。理論課程要求學生掌握中國古典園林的組成要素和作用、造景與意境營造、構思要點。實踐教學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4個課時,以三或四人一組進行調研,講解對場地的理解和感悟,隨后由全班學生與教師一起分析和點評;第二階段4個課時,個人對場地進行深入構思并繪制平面草圖,以調研現狀為基礎,深入繪制平面草圖;第三階段4個課時,深化草圖,完成設計圖紙。

二、實踐課程題目設計

(一)題目設定

設計題目對場地、面積及設計背景進行限定,設計成果統一為A3大小的裝訂文本。設計基地主要選擇南陽市白河的小島——月亮島,四周臨水,要求學生在基地內部自行選擇1~2hm2的用地設計漢代背景的古典園林。該處是南陽市公園用地,既要滿足現代公園的空間功能需求,又要體現園林的歷史背景和人文背景。

(二)設計成果要求

總體設計要求學生利用該基址使之形成一處具有優美的自然環境、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恬淡雅致的意境的古典園林式休閑空間,運用古典園林設計方法組織建筑、綠化、道路、山水元素,創造美景宜人的游賞環境,營造獨具匠心的園林意境。設計成果要求包括總平面圖(比例自定)、設計分析圖、總體剖面圖、整體鳥瞰圖、局部透視圖若干及各項設計說明。

三、教學成果分析

(一)學生加深了對調研分析語言與設計語言的轉化能力的理解

對于場地的調研分析是整個古典園林設計的基礎工作,也是整個場地設計構思的關鍵。對于場地的現狀、歷史背景以及人文背景等的分析,學生能夠從場地的背景出發進行園林空間布局。比如,一個學生的場地調研從現狀要素的分析出發,確定場地的出入口以及場地的基本空間結構,從而確定場地的構思和基本布局。

(二)學生加強了對現代景觀的空間功能與古典園林設計要素的轉換能力的理解

學生設計的場地不同于傳統的私家園林,學生在設計中要體現現代公園的基本功能需求,同時體現傳統園林的文化內涵。中國古典園林在有限的空間里,綜合運用了多種設計手法,完美地完成了由物質空間的拓展到意境空間的聯想升華,這些設計手法看似傳統,實則與當代環境心理學、現代設計基本原理等并不相悖。因此,在整個古典園林設計的過程中,學生要學習用傳統園林的設計要素表達現代園林的空間功能。

(三)學生對古典園林與詩詞書畫等關系的理解和感悟提升

古典園林與歷史背景密切相關,同時與當時的詩詞書畫相互影響。詩文題詠與某些景象相結合,被組織到景象之中,點出景象的精粹所在,闡明景象的思想、情趣,促使景象升華到精神的高度,從而成為園林藝術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通過設計,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感悟古典園林與詩詞書畫等的相互影響和聯系,許多學生用題詞或者景點題名來深化意境,比如,清音閣、正凝堂、致遠齋、經畬書屋、珠箔舫等。

(四)學生加深了對古典園林空間造景手法的理解和運用

古典園林景觀要素種類豐富,排列多樣,看似表現出自由隨意的風格,但實際上古典園林空間邏輯清晰,體現出有序的空間脈絡。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實踐設計加深對古典園林造景手法的理解和運用,通過模型感知、剖面表現等體會所設計的園林空間布局和豎向空間表現,同時進一步通過細部空間的設計和表現,學生掌握了園林空間從大到小的轉化和設計,進一步掌握了建筑、山石、水體、植物的運用和相互組織的方式。

四、結語

在古典園林設計的教學過程中,雖然教師基本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學生也在該課程的理論學習和實踐設計中對古典園林設計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但是在教學中也出現很多問題,如學生不能很好地利用現狀場地條件,對于場地內部的建筑、道路等尺度把握不準,在設計中暴露出對該課程知識儲備明顯不足等。結合課程中的具體問題,筆者希望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能夠有針對性地結合教學內容解決問題,以期在未來的教學工作中能夠更加完善地進行課程體系的改革和設計,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探究、體會、繼承和發展中國的古典園林文化。

作者:趙瑞 王婷婷 單位:南陽理工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第7篇

關鍵詞:園林 高職 教學改革

0 引言

2002年、2004年和2005年三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先后頒布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決定》、《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等一系列文件,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隨著職業教育規模持續擴大,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逐漸深化。本文擬就高職院校園林專業教學改革方案的設計與實現提出建設性意見。

1 職業目標設計

就業是職業教育的最大目標。園林專業高等職業教育,應以培養具備園林專業職業能力、符合用人單位需求、能夠適應不斷發展的園林市場需要、具有一定發展潛力的畢業生為目標,并以此作為教學改革設計的基礎。

1.1 職業目標分解 園林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主要包括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園林工程施工與管理、園林工程造價、園林工程監理等,因此高職園林專業的培養目標可分解為園林景觀設計員、二級建造師、園林工程造價員、園林工程監理員等。應針對各個培養目標的要求分別設計教學目標。

1.2 職業生涯設計 我國的執業考試對工作年限有嚴格的規定,學生必須在取得畢業證后從事一定時間的專業技術工作方能報考相應的專業技術職稱。園林專業高等職業教育應根據各職業標準和執業考試要求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通過各種教育教學手段使其確定職業興趣、明確職業發展前景,為其職業生涯規劃奠定基礎。

2 教學目標設計

2.1 確定教學目標 高職院校應根據園林專業職業培養目標,結合自身辦學條件,確定一個或多個教學目標,并按照職業要求進行教學方案設計。以培養園林景觀設計員為職業培養目標的院校,教學目標應按照園林景觀設計員的要求,從業務接待、咨詢和洽談、現場勘測、規劃和設計、模型制作以及設計協調等方面制定;以培養園林工程施工與管理人員為職業目標的院校,應從園林工程建設項目管理、園林建筑工程經濟、園林工程施工技術等方面制定。

2.2 基本教學目標與拓展教學目標 園林專業教學,須從園林專業職業標準的基本要求出發,培養學生基本的專業技能,這是職業教育的基本教學目標,即實現畢業生“零距離”上崗。需指出的是,高職教育應在實現基本教學目標前提下,進一步培養學生向更高層次專業技術能力發展的能力,拓展其專業發展空間,這是職業教育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和要求。高職園林專業教學改革方案的確定,應貫徹實現這兩個教學目標。

3 教學計劃設計

教學計劃的設計,應根據教學目標和各高職院校的教學資源合理設定基礎技能、專業技能和拓展技能三部分專業技能結構的課程類型和結構方式,合理設置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結構形式,簡化理論教學,突出實踐操作技能教學。以園林工程施工管理類為例:

3.1 基礎技能課程 《園林景觀工程制圖與識圖》、《園林植物》、《園林工程建設材料》、《園林工程測量與放線》、《Auto CAD》、《Microsoft Office辦公軟件應用》、《商務禮儀》等。

3.2 專業技能課程 《園林工程施工技術》、《園林建筑構造》、《園林工程建設項目管理》、《園林工程法規》、《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園林工程經濟》等。

3.3 拓展技能課程 《中外園林史》、《園林美學》、《景觀生態學》、《環境行為學》、《城市園林綠地規劃》、《園林工程監理》、《園林古建施工與修復技術》等。

4 教學資源設計

教學資源包括教師構成、硬件設施和外部環境三個主要組成。

4.1 教師構成設計 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應具備“雙高”,即高學歷高職稱,具有豐富的園林設計或工程管理等從業經驗和教學經驗。每一專業課程群類的教師構成應呈金字塔形,即“1名教授(高工)+2名講師(工程師)+3名助教(助理工程師)+3~5名中高級技工”結構。

4.2 教學硬件設計 應逐漸取締以講臺課桌為主的傳統課堂,代之以“情境化教室+模塊化實訓室+綜合實訓場+專業資料室”完整的硬件配備,通過軟件和硬件的優化組合,模擬園林工程(設計)真實情境和工作流程。

4.3 外部環境設計 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畢業前頂崗實習搭建良好的平臺,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及業務熟練程度,進一步實現“零距離”上崗。

5 教學過程設計

5.1 情境式教學 通過教學情境的設置,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率,擺脫枯燥的說教模式,使教學過程實用化、具象化、可操作化。

5.2 模塊化教學 將傳統章節式教學轉變為可靈活分解組合的教學模塊,通過不同模塊的組合,以案例的形式模擬園林業務流程的全過程,突出園林專業特點和職業特點。

5.3 綜合化實訓 園林專業綜合性較強,因此應設置綜合化實訓作為教學活動的后續。實訓課程應最大程度的再現工程實際,以園林工程項目部或園林設計團隊的形式,在“專業教師+技工”教學團隊的指導下,由學生獨立完成規定量的實訓任務。實訓任務應在設施完備的實訓場地完成。

5.4 頂崗實習 對真實工作場景的模擬無法代替真實的工程實際,畢業前的頂崗實習對于學生將專業技能向職業技能轉化的過程十分重要,對于頂崗實習過程中的教學和管理,宜采用“學校(專業教師)+企業(工程師)”的共管模式。

6 教學考評設計

6.1 考評內容 教學考評應參考園林專業相關執業考試內容制定題庫,題量與難度宜適度高于最低執業技術職稱標準。

6.2 考評方式 實行考教分離、“案例分析設計+答辯”、“筆試考核+技能操作考核”、“學校考核+企業考評”多種考評方式相結合的考評方式,真實客觀的反映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專業技能。

6.3 考評結果 對于考評結果的處理,一方面未通過考核的學生不予以畢業或推遲畢業,通過輸送優秀合格的畢業生建立院校良好聲譽;一方面根據考評結果反饋的信息不斷調整優化教學設計,持續改進教學質量。

7 結語

高職院校園林專業教學改革,應堅持專業化、技能化、規范化、服務化的改革方向,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設計學生的發展前景為改革目標,不斷優化教育教學資源,改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由于園林專業綜合性強,且各高職院校學科背景和辦學條件各不相同,因此可根據自身辦學思想和辦學條件,確定教學培養目標,形成不同特色的辦學模式和課程組合,適當調整畢業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具體要求。

參考文獻

[1]蔣小軍.高職高專園林專業教學問題及解決辦法[J].素質教育論壇.2008.(7).

[2]王云,張凱旋.農業類院校風景園林專業的困境與思考[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2007.(6).

[3]蓑茂壽太郎,李玉紅.日本東京農業大學關于造園學的研究機構[J].中國園林.2003.(10).19—22.

[4]俞孔堅,李迪華.景觀設計.專業學科與教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5]王竹,董蘆笛.面向21世紀的建筑學教育體系架構與人才培養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1).29-32.

第8篇

關鍵詞:中國古典園林、美學藝術、營造法則、符號、山水學

中圖分類號: B83 文獻標識碼: A

1、引言

中國園林藝術集建筑、書畫、雕刻、文學、園藝等藝術于一身,是中國美學的楷模,反映出中國人深邃的哲理思辨及對生活的追求。它深浸著中國文化的內蘊,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藝術珍品,是一個民族內在精神品格的生動寫照。中國園林與西亞、歐洲園林并稱為世界三大造園系統,然而,在當今世界園林平臺上,中國園林顯然不是造園盛行的種類,它甚至沒有像日本園林那般為世界追捧,中國古典園林的華美被深深的湮沒著,讓人嘆惋。

2、中國古典園林的美學藝術和營造法則

中國古典園林蘊藏著自己獨到的美學藝術和營造法則,如今被世人津津樂道的經典皆是產生與這些美學藝術和營造法則當中。

2.1、美學藝術

2.1.1、形象美

形象美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美的重要元素,她充分運用“層次與空間的關系;均衡與穩定的關系;比例與尺度的協調關系;對比與微差的關系;對位與呼應的關系;重點、統一、有機的聯系”等的藝術手法來構思,繪畫出古典園林藝術形象美[1]。

在自然景觀中,古代園林藝術大師將景觀形象美,分為“曠”與“奧”兩大類。華山的險峻、泰山的雄偉、黃山的奇特,無不給人以一種崇高、宏大、橫空出世的壯美感;杭州四湖的清秀、桂林陽朔的奇秀、武夷山水的幽深,則給人一種秀麗、幽深的秀美感。唐代柳宗元說:“游之適,大率有二:曠如也,奧如也,如斯而已。”“曠”,即空曠開闊,宜于登高遠眺,目之千里,如登泰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奧”,即深奧無窮,宜于親昵近觀,目觸摹玩。顯然,“曠”與“奧”是一對相反相成的矛盾概念,柳宗元將它們視為自然風景盡善盡美的兩種形象,確實抓住了風景美學的要核。他認為園林風景的開發,要因地制宜,宜曠則曠,宜奧則奧。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大小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無大便無小,無小也無大。園林空間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變化,以有限面積,造無限的空間,因此大園包小園,即基此理&大湖包小湖,如西湖三潭印月’。中國古典園林講究層次與內容的豐富多彩。山不在高,貴有層次。水不在深,妙于曲折。峰嶺之勝,在于深秀。中國古典園林的木構建筑,講究比例于尺度的協調統一。在體形上有其個性與局限性,殿是殿,廳是廳,亭是亭,各具體例,皆有一定的尺度,不能超越,畫虎不成反類犬,放大縮小各有范疇。中國古典園林對位與呼應關系的藝術特點。在中國古典園林,沒有規整的行道樹,沒有綠籬,沒有花壇,沒有修剪的草坪,樹木花卉的種植依照大自然原始植被分布方式。所謂效法自然,這便是最好的佐證。中國古典園林中的通道講究曲直統一、對比、有機聯系,要曲中寓直,靈活應用,曲直自如。中國古典園林是一種空間藝術,在有限的空間里,以現實自然界里的石、土、水、植物、動物等為材料,創造出自然風景的藝術形象美。總言之,中國古典園林的形象美是建立在洞察自然,縮小自然的基礎上,一處園林既是是人工實物,又是自然再現,同時還是詩歌繪畫的意境傳達。

2.1.2、色彩美

色彩,具有強烈的生理屬性和情感效應。它能使一個人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愿望,用其所喜歡的顏色去裝飾自己,美化周圍的生活環境,還往往運用豐富的色彩語言來表達自己特有的理想憧憬、情操內涵和生活情趣[1]。

園林色彩的構成,由山景色彩、水景色彩、花木色彩、動物色彩和建筑色彩五大項構成,然而,山景色彩比較單調,除揚州個園的四季假山予秋山以赭色、予冬山以白色以表現季節特點外,一般都以灰青色或土黃色居多,色彩變化不多。水景色彩同樣如此,一般以水質清澈為上,除水生植物的顏色外,大多以藍色的天空、白云和周圍景觀的倒影顯現其顏色,水景本身的顏色則比較單純。因而,在園林色彩的五大構成中,主要表現為建筑色彩、花木色彩和動物色彩三大類。中國古典園林的色彩追隨自然四季變化,因時因季變化而呈現不同色彩。

2.1.3、聲音美

自然界的萬籟之聲,可通過不同方式,借來為我所用,以構成園林風景中的“小夜由”、“輕音樂”。瑟瑟松濤、戛戛竹韻、瀑布轟鳴、山泉丁冬、幽林鳥語、古剎梵音、雨打芭蕉、夜間蟲唱,構成風景區一曲曲和諧美妙的輕音樂,使其頻添勃勃生機[1]。

中國古典園林的聲音美源自兩個方面,一則源自自然,借由風聲、雨水、水聲、蟲鳥魚獸等表現出來,多半傳達的是一種自然幽靜遠揚的意境;二則源自人物,借由撫琴、吹簫、吟誦等形式表現出來,人物的聲音與園林景觀共同表現一種諧奏的氛圍。

2.1.4、節奏韻律美

節奏、韻律、系音樂術語,指樂音在整個樂章中有秩序地重復性出現。構成節奏和韻律有兩重關系:一是時間關系,指樂句在時間上的序列間隔及其所產生的變化過程;二是音響力度關系,指音響的強弱變化。這兩種變化的重復出現,就形成了音樂的節奏和韻律[1]。

中國古典園林的節奏韻律更多的表現在聲音和空間組合上。聲音美與景物美共同傳達著一種節奏韻律,同時,園林空間組合小中見大、別有洞天、欲揚先抑等手法也可體味出別樣的空間韻律。

2.1.5、意境美

古典園林風景中的形象美、色彩美,主要訴諸于視覺,故可既有看繪畫似的視覺美。古典園林的音響美、節奏韻律美,給人以聽音樂似的聽覺享受。當人在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全面感受古典園林藝術美的同時,人的心靈也同時沉浸在古典園林藝術的最高境界——意境美里[1]。中國古典園林很注重個人情懷的傳達,所以在造園的時候會結合景物構造以景動情的意境美。

2.2、營造法則

2.2.1、效法自然

要說中國古典園林最重要的營造法則,莫過于效法自然。縱觀各種古典園林類型,無論是皇家園林和寺廟園林的真山真水,還是私家園林跌山注水,抑或是衙署園林、祠堂園林、書院園林、公共園林等,都是借著人工的技藝,效仿著自然的面貌。莫說整個園林中人工痕跡較少,即便是人工技藝也帶有這極強的自然特征。

2.2.2 獨特的空間組織手法

“曲徑通幽”是中國古典園林常采用的空間組織手法,通過設置曲折的路徑,使人們從嘈雜的環境進入幽靜之處,這也體現了古代造園家“出世”的思想,以及道家“清凈無為,修身養性”的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在景觀的組織上把園林的墻、廊、景等分隔開來,化整為零,變單一為多樣,在迂回中取得層次,讓人感受庭院深深,因此常有“不盡盡之”的說法。在植物的配置上綠樹把邊緣隱蔽起來,用化有為有的手法,變化有邊為無邊,是空間變化豐富,在游覽的同時回味無窮[2]。

2.2.3、整體的造景手法和形式美法則的運用

中國古典的營造思想不僅在于個體景物的美,而在于整體的布局與規劃,以及不同景物的形態、材質、色彩的對比與協調。“橋上有亭,亭中有棋,亭下有水,水中有魚,池邊有柳,柳旁植桃,墻邊有竹,竹中有梅” [3]是對中國古典園林整體造景手法的完美寫照,景與景之間都是環環相扣的整體聯系。以網師園為例,面積雖小,但小中見大,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又富于變化,園內有園,景外有景,優雅精巧,令人嘆為觀止。無論是規模宏大的拙政園還是小巧精雅的網師園,無論是建筑在整個園中的比例還是花木的配置和材料的對比運用,都體現出形式美的法則[2]。

3、中國古典園林的衰落

筆者認為,在這里冠以中國“古典”園林,其中“古典”的含義不僅僅在于時代的劃分,同時帶有中國傳統園林在當代園林景觀中的衰落含義。不容否認,在現代景觀設計中中國傳統園林很少被世人引用,我們只看到世人競相追逐著各種歐洲風情園、美國現代景觀設計,甚至日本的枯山水也頻頻出現在中國的園林景觀市場中,現在人類擁有更強大的改造世界的能力,但是我們再難看到哪個中國景觀設計大師能夠設計出向蘇州園林那樣精妙絕倫的中國園林了。

追究其產生的原因,筆者認為存在以下原因:

一、中國古典園林是在皇權至上壓力下的退避自賞,中國古典園林從來沒有作為一種公共園林呈現在世人面前,而是私人封閉獨賞下的園主個人情懷的表達地[3]。由于缺少公共性,古典園林難以形成統一的營建體系,難以寄托于一種獨立的學科專業之中。正如伊麗莎白•喀什勒指出:“中國和日本的古典園林是詩人、畫家和哲學家的事,而在西方,園林藝術向來被看作是建筑學的一種形式”。而在職業更加專業化的今天,詩人、畫家、哲學家在從事著自己的事情,何況中國的古詩、國畫、國學哲學在今天已然不能和古人相比。文化環境使然,加上古代造園技術沒有專業化傳承,當然會導致今天中國傳統園林的衰落。

二、被掩飾的山水學與被西化的中國古建筑營造觀誤導了對中國傳統園林的理解。不得不承認,景觀民間山水學很盛行,但是學術界卻一直對山水學存在著投鼠忌器的顧忌。山水學,又叫風水學,本為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中國古代稱堪輿術,目的是用來選擇宮殿、村落選址、墓地建設等方法及原則。原意是選擇合適的地方的一門學問。風水的歷史相當久遠,在古代,風水盛行于中華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盡管回避,但是不容否認的是中國的人居環境(當然包括建筑、園林)都是建立在山水學的思想之上,然而,當今對中國古建筑乃至古典園林的理解是建立在西方認知哲學的基礎上的,這種用客體的思路來研究本體的事物的做法,固然有意義,但是卻難免出現對本體事物的片面理解,中國的古典園林正式如此。既然建立在山水學之上的古典園林的客觀效果已經被世人稱道,那么又為何不能做一次大膽追求本真的嘗試探索了。既然宗教學能夠成為一門學科,那又為何要回避山水學了?

三、缺乏符號化的反復運用

我們總是能夠清晰的通過馬頭墻而辨認出這是徽派建筑,提到日本園林總是能聯系到禪宗和枯山水,提到法國園林總能想到幾何規整在造園格局,這些都是一種文化被符號化后不斷的反復的運用達到的效果,中國的古典園林博大精深,風格各異,但是到目前為止,似乎泱泱大國只有馬頭墻在建造界時常可見且清晰可辨,還有更多的園林符號沒有被運用提煉,或者我們今天的園林景觀設計較少運用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至少沒有很精細的運用中國古典造園手法,這也是導致衰落的原因之一。

4、中國古典園林的復興路徑

4.1、培育國民意境,恢復造園情懷

當代中國人的心里太過浮躁,儼然沒有古人造園的情懷,這涉及到培育整個國民性格的問題,涉及政治、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改革變化。試想今天的園林設計者都有著詩人的意境、畫家的素養、哲學家的情懷,在運用古典園林造景手法,何愁不能再造一處經典的中國園林了?

4.2、正式山水學問,尊重傳統文化

只有用古人的思維模式傳承古人留下來的遺產才不會南轅北轍、事倍功半。我們常常感慨,為什么日本人,甚至臺灣人能夠保留很完好的傳統習俗,而中國大陸卻不能了。我們應該擺正心態,用于面對我們一度回避的學問和文化,現代社會信息傳達很快,一件事或者一門學問是否有效很快就能被檢驗,如果很多傳統文化本身是很好的,為什么我們不能勇敢的接受了?

4.3、符號提煉,強化運用

只有被提煉化、符號化的事物才是容易被接受的,這種人類傳播方式的規律是普遍性的,就像肯德基、可口可樂一樣,它們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它們被符號化了,所以它們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被引用。園林景觀設計者們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運用中國古典園林,運用它的營造手法,運用它的經典造型,慢慢地符號化中國園林,強化運用中國園林,有一天,中國園林也會成為世人追捧的對象。

5、結語

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失去了太多前人留給我們的東西,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意識到這個最后歷史文化的國家怎么變的沒有自己的東西了。中國古典園林是不是會想那些依然逝去的東西一樣,即將離去,或者正在離去,這是我們愿意看到的。培育國民意境,恢復造園情懷;正式山水學問,尊重傳統文化;符號提煉,強化運用,還有很多方面可以為弘揚中國傳統園林做出貢獻,也是研究何如繼承和發揚中國古典園林工作需要進一步深入的地方。

參考文獻:

[1] 丁一民.談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美[J].陜西建筑,2005(122):1—5.

[2] 樊麗、劉曉鞠.中國古典園林營造思想和手法探源—網師園解讀[J].科技文匯,2009(7):267.

[3] 風景園林設計[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第9篇

1.課堂內教學實施情境教學

課堂內教學是傳授學生園林藝術理論知識和園林技術基本技能的手段之一,語言表達和文字描述是不夠明確的,園林藝術理論的消化理解需園林工程案例佐證方能讓學生真正理解領悟,要給學生創造大量“聽”、“看”、“做”相結合的實踐教學平臺。CAI教學提供給學生大量信息,使學生容易領會園林專業技能知識的精髓。現場教學則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最合理平臺,利用學院內已建成的園林景觀工程,同時要積極聯系學院外正在施工的工程項目,讓師生親自到施工現場進行現場教學可提高教學效率。

2.實踐教學中設置情境教學

2.1現場考察實訓

園林景觀設計,對學生提出能熟練運用園林藝術、美學等原則,利用園林構成幾大要素進行模擬或真實造景,形成與真實環境相匹配的園林景觀,但這些能力的塑成需揣摩和學習眾多行業內前輩們設計的經典案例。通過專業教師現場指導教學,學生在實際項目中剖析、領悟、沉淀,把體會變成自己創意理念并運用到設計之中。園林美術、園林規劃設計兩門課程需實地考察,方可提高學生專業技能。若具備園林從業者基本技能,可到生產實踐中鍛煉,可嘗試將園林美術和園林規劃設計結合進行現場實地考察,旨在培養、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素養。

2.2參與學院園林建設

高職園林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情境教學還可讓學生參與到校園建設中。既可讓學生參與完整的園林工程設計、施工,又能學習技術,并節約工程成本費用和學生實習經費。校園內各工程項目設計與施工,學生自然會認真思考、精心設計、規范施工。整個過程中老師擔當監理角色,學生充當設計方和施工方的技術員,對學生的技能培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改革的實行需要學院相關部門的支持,并做工作方能取得成效。若能順利開展實施,學院收獲的是提升校園建設水平和降低相關建設成本,而學生獲得是技能培養、技術學習和素質提高。

2.3模擬現場教學

學生有想獲得園林工程項目規劃設計與施工管理的迫切需求,不過學生能參與園林建設項目的機會的確有限,這是個亟待解決的瓶頸。我們可采用模擬現場的方法解決這個矛盾。如果學院或系部在實訓基地里指定一定面積的場地作為園林工程項目建設模擬場地,同時在實習經費上給予一定支持,讓學生在模擬場地內進行園林工程建設項目的全過程仿真實訓,則這種方法在技術上可行,但在執行中可能有困難,因為模擬現場需反復使用,已建造好的設施和景觀會被拆除,那樣就會造成經費浪費。需要相關部門在觀念上提高認識,在更高層面對待這個問題,確保改革實施。

2.4模型教學

園林建筑設計與施工是現代園林工程技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技能培養與實訓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尤為重要。園林仿古建筑的種類繁多,結構變化眾多,在園林中的實際應用也非樣樣可見,學生無法逐一見識到。解決辦法之一是模型教學,將中國古今建筑的經典結構類型和經典建筑,用輕型材料按一定比例做成可拆卸式的模型用于教學。園林建筑小品可做成教學模型。學生通過拆卸和安裝模型了解園林古建筑的結構,為園林建筑設計與施工奠定基礎。模型制作技術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園林工程技術之一,因此實訓室應該配備相關模型制作工具,為師生自制園林模型提供便利。

3.校外實訓基地中的情境教學

各園林公司的經營活動范圍是最好的高職教育情境教學場所,對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尤為重要。因此密切聯系園林公司是開展高職實踐教學的重要工作之一。但由于我國北方園林企業規模一般都不大,因此接納學生實習的人數有限,但小公司是集設計、施工、養護及苗木繁育于一體的綜合業務體,或是僅從事其中部分業務,不過與從事互補業務的其他公司有密切業務聯系。因此應該拓寬各種渠道,多方聯系中小園林公司,同時不放棄大型園林企業的溝通交流,為學生畢業實習和崗位實習創造條件。

4.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情境教學

第10篇

關鍵詞:鏤空;圖底關系;現代景觀;

中圖分類號: P901 文獻標識碼: A

近年來,過分簡潔的非人性化的現代主義設計逐漸不適應人們追求高品質精致生活的需要,各種設計領域也在設計思維上追求不斷創新。與此同時,崇尚民族主義特色的同時帶有現代設計簡潔感的裝飾元素越來越得到時代的肯定,而鏤空就是這種用現代設計思維重新定義傳統裝飾元素的手法之一。本文就從景觀設計的角度研究這種古老而又現代的設計手法。

一、鏤空的概念

所謂鏤空是指在物體上雕刻出穿透物體的花紋或文字的一種裝飾藝術。在我國傳統領域鏤空手法很多,如石雕、玉雕、木雕、象牙雕等,古建筑中的門、窗造型,古典家具,園林中的漏窗、門洞等等,賞石中講究的“瘦、皺、漏、透、丑”,強調一個鏤空的“透”字,可見鏤空手法在各個領域的重要地位。鏤空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中,其細柄中部鼓出部位中空并裝飾細密的鏤孔,貌似籠狀,陶杯薄如蛋殼,加上采用鏤孔,使它的制作工藝達到了中國古代制陶史上的頂峰。

從本質上說鏤空手法揭示的是一種圖形與背景互為主次的關系。在平面設計的圖底關系理論認為,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場內,有些對象突現出來形成圖形,有些對象退居到襯托地位而成為背景。鏤空和圖底關系的相同之處在于都注重二者的轉換,鏤空的空的部分既可以作為圖又可以作為底,反之亦

然,在這對關系中邊界線是鏤空的要點,圖底關系正是源于對邊界線的巧妙處理。

據視知覺心理學家分析,人的視覺中心區域是有限的,我們可以隨時把視域集中在我們感興趣的任何一點,眼睛在接受整體畫面這一信息的同時也建立了視覺中心,只有處于視覺中心的物體被清晰的看到,其他物象則相對模糊和混亂,離視中心越遠明暗對比和色彩就越弱,這里講的視覺中心就是我們所說的圖,而其他則自動的被感知為底。[1]圖通常被知覺為有形狀的,圖通常用于前景,而底通常屬于后景。而底通常是無形的;輪廓屬于圖而不是底;在鏤空中實體的圖是有形狀的,實體的虛空被感知為底。[2]而鏤空設計正是以此為基礎,互為圖底,從而產生了變幻莫測的視覺景觀。

二、鏤空手法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應用

中國古典園林講究“凡有觀眺處筑斯,似避外隱內之義”,虛中有實,藏而不漏,于是鏤空手法應用相當廣泛,運用鏤空手法分隔空間,既可以保證園林景觀的系列性、連貫性、整體性又提供了一個時間序列上的美感。漏窗又名花窗,是窗洞內有鏤空圖案的窗。透過漏窗,景區似隔非隔,似隱還現,光影迷離斑駁,伴隨著光影的移動幻化出不同的光影效果。如滄浪亭的一百零八式漏窗,留園長廊的三十多種漏窗,北京頤和園中的燈窗墻等令人嘆為觀止。園林中的洞門和空窗也是鏤空手法的又一表現。洞門空窗除供人出入、采光通風外,在園林藝術上又作為取景的畫框,通過門洞或空窗透視景物可以形成焦點突出的框景,使人在游覽過程中不斷獲得生動的畫面。其次,采取不同角度交錯布置園墻、洞門,在強烈的陽光下會出現多樣的光景變化。[3]

三、鏤空手法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鏤空手法從現代設計構成的角度理解它內在圖底關系可以為我們提供的創作源泉,從整體規劃以及從微觀造景的角度,鏤空手法不僅能深化我們的平面構圖,更在空間的營造、設計細節的處理上對我們的景觀設計起到錦上添花和畫龍點睛的作用。

(一)鏤空手法在景觀規劃中圖底關系的應用

鏤空手法所表達的圖底關系在我們景觀規劃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景觀設計中各元素在平面圖中外輪廓線的確定,不僅要考慮功能,景觀序列等因素,還應該基于圖底兩者對立統一的背景轉換關系-圖底倒置關系.它們并不是簡單的反應與被反應或者襯托與被襯托的關系,應該是互為鏤空,互相轉化的關系。園林景觀設計圖中,通常視造景的要素為圖形,如建筑,水體等,而其他的種植綠化通常被當成是底。在景觀規劃設計圖中,當水體外形,道路邊界是一幅美麗的圖形時,去掉它們所流下的底,也應該是一幅美麗的圖畫。

(二)鏤空手法在組織空間上的作用

鏤空手法對于處理空間的手法在中國古典園林中表現的尤為精妙,對于我們現代的景觀設計來說可以充分借鑒其中的設計原理,創造一種靈活生動的空間。

1、分割與聯系空間

景墻是在中國傳統建筑中組織院落空間環境的重要手段,但是單調一堵墻往往由于太過厚重沉悶很少被作為單獨的景觀元素使用,而在其中加一個鏤空的設計便會令此大為改觀,帶有鏤空設計的窗、門洞的景墻在空間中既可以起到圍合及分隔空間作用,又可通過鏤空部分與外界空間取得滲透與聯系,既擴大了空間的景深效果,又營造了藝術意境。例如,都江堰城市廣場的鏤墻,中心和軸線起到空間組織聯系和視覺參照的功能。(右圖)留園五峰仙館東側走廊開設多個方形漏窗,將內外兩空間融合起來,形成明暗對比和虛實變化。

2、圍護界定空間

在室外空間中,鏤空的設計常用來構筑虛空間的手法之一。作為景觀的虛的空間架,由于其完全鏤空的形態,其本身不具備擋風遮雨的功能,更具有雕塑的觀賞特質和圍護界定空間的功能。

(三)造景的需要

框景是景觀園林普遍運用的一種空間處理方法,它往往是指在圍墻或建筑物的墻上鑿出一個個形狀不同的框口,有選擇地把外面的景色借引進來,形成一幅真正的天然圖畫。鏤空的窗和門洞便是框景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如拙政園內園有個扇亭,坐在亭內向東北方向的框門外望去,見到外面的拜文揖沈之齋和水廊,在林木掩映之下,形成一幅美麗的畫。北京頤和園中的“湖山春意”,向西望去,可見到遠處的玉泉山和山上的寶塔,近處有西堤和昆明湖,更遠處還有山巒,層層疊疊,景色如畫。現代新中式景觀的典范――萬科第五園運用現代簡潔的景墻窗框,將廣闊的水景及對面的建筑有選擇地攝取空間的優美景色,使人坐在園中,透過景窗欣賞美景,如臨仙境,框景手法的應用加大了景深效果,創造一種中式的意蘊。

(四)光影效果的營造

世界對于我們的視覺是一個光影的世界,物體是通過光影被間接地知覺到的第二視覺存在。鏤空手法在某種程度上既是將光與結構物體交疊混合,重生出一種全新的光影美感。這不僅僅是單個空間的交流,更是不同空間交錯而成的美妙共鳴。如秦皇島湯和公園的景觀亭設計,利用鏤空的頂架,部分圍和若干方塊,在不同的時間段落在地上不同的光影效果,形成一種特殊的設計肌理。再如國家體育場館――鳥巢,采用了大量的鋼結構制造一種鏤空的設計效果,夜晚燈光下在外表鏤空的造型下,將內部的中國紅映襯出來,給建筑的美更平添一份神秘之美。

四、結語

鏤空是一種技藝手法,更是一種理念,它較好的處理了空間、視覺與光影之間的關系,它為景觀設計提供了一種很好的設計手法,我們可以利用鏤空技法處理空間、制作具象的景觀小品,也可以利用其內在的圖底原理做更深層次設計;這種獨特的設計語言既可以繼承和發揚中國古典園林的內涵,也可以充分演繹現代的各種創意景觀。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可以利用鏤空的原理加入更多的高科技元素創造出各種神奇的效果,為我們的生活平添更多的趣味和色彩。

參考文獻:

[1]李道增 環境行為學概論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9

第11篇

關鍵詞:校園 園林植物 合理配置 景觀設計

校園綠化是成功地進行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面向教育,以教育為本的社會發展潮流的今天,重視教育也必然體現在為其營造適宜校園特點的綠化環境。在當前,公園式公共花園、別墅式私家花園或居住區游園、校園等不斷出現,為了能跟上社會的發展趨勢,學校也坐上了這班專列,對校園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因此校園綠化此前常受到忽略,現在應加以重視并重新來認識它。

1 校園綠化植物的合理配置

校園綠化在配置方面千變萬化,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地點,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可以有多種多樣的組合與種植方式;同時,由于樹木是有生命的有機體,是在不斷地生長變化,所以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效果。因而植物配置是個相當復雜的工作,也只能具有多方面廣博而全面的學識,才能真正做好校園綠化植物的配置工作。

1.1校園綠化配置

1.1.1點。指一些主要地點的處理,如大門的入口處、辦公室的入口處等。這些地點常給人第一印象,有所謂“門面”之說,所以植物配置設計要求簡潔別致。設有種植槽或花壇的,可配以色彩豐富的觀葉植物,如七彩扶桑、灑金榕、紅花繼木、黃素梅等植物;門前有空地的,可采用喬、灌、地被搭配造景,也可成行成排種植觀葉觀花灌木;還可以配置時令花卉擺設,色彩圖樣常換常新,變化多姿。

1.1.2線。包括校道兩側綠化、運動場周邊綠化、校園周邊防護帶綠化等,它像網絡般連接著一片片的綠地,使之形成一個整體。

1.1.3面。指面廣、量大的綠地,如校園內游憩綠地,教學樓、實驗樓、宿舍樓等前后面積較大的地塊。其目的是為了在建筑周圍形成一個安靜、清潔、衛生的環境,其布置形式首先要服從建筑功能的需要。

1.1.4空間。指垂直綠化,包括屋頂綠化、花架綠化和墻面綠化等。是利用較小土地而獲得較大綠化面積的有效方法,而且還豐富了綠化的層次和形式。

2 校園綠化配置特點分析

2.1校園綠化與園林綠化的差別

⑴園林是以樹木、花草、山石、水面等自然景物為主體,以建筑小品為點綴、襯托自然景物,即使量較大的亭臺廊榭,除造景需要外,其功能也是滿足人們的游憩要求。而校園綠化是通過種植樹木花草等措施,改善小氣候,美化環境,配合校園建筑起著襯托的作用。

⑵學校是以建筑為主體的空間環境,大部分教學活動都在建筑空間實施,園林要受建筑的制約,與建筑協調。如校園建筑屬現代建筑,園內就不要出現一些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小品;規則式的建筑布局就應配合規則式或混合式的園林形式。在設計中,不能盲目的搬抄公園中的山水樓臺,而減少了僅有的綠地面積,使綠化功能失調,也不能為了片面的綠化效果而密植樹木,盲目配植,應充分利用綠化來美化建筑立面,彌補建筑空間的不足,使綠地與建筑相協調。

2.2校園綠化應體現校園活動的特點

⑴中國傳統園林的點景手法是創造校園意境的手法,通常通過題詠、匾額、石刻等反映出來。校園中的置石、花架、亭臺等都可以形象化、詩意濃的題詠來點出主題。還可以根據學校的性質、教學宗旨、培養目標等,在校園中設置一些點題點景的藝術品,這種藝術品的設置要同學校的大環境和設置的具體環境相適應。

⑵校園中多有分區,只是劃分的角度有差別,每一區由于有特定的功能和性質,容易構成獨有的形象特征,以強化人的感受知識。以植物的名稱來點出某一區域的特征可達到很好的效果。

⑶校園綠地設計受制于校園內各建筑,同時具輔助教學任務完成的功能,如宿舍附近的綠化,需要提供一個安靜、相對封閉的環境,利于師生的安靜休息;教室、圖書館周圍的綠地需開闊視野,為師生長時間的閱讀提供一個調節視力、消除疲勞的綠化開闊視野。或封閉、或開闊,或規則式、或混合式,要根據建筑的功能而考慮相應的形式,形成不同的特點。

2.3校園綠化應與景觀設計相結合

景觀泛指地表自然景色。校園綠化要結合園林景觀設計,就是因為校園良好環境的創造,一方面除了要通過大量的人工改造自然來實現之外,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處理現有的自然景觀,以充分利用和塑造自然景觀為手段對調劑校園環境過于人工化方面有廣闊的前途。

2.3.1校園植物在景觀應用上的規劃

根據各校具體環境進行綠化規劃。如高校要根據自身所處的地理環境、城區區域,充分利用地勢、水面等,因地制宜地進行綠化。處于鬧市中心的校園,一般發展空間有限,綠化應著眼于增綠方面,充分利用建筑的墻體、圍墻、配建花架等,以搞垂直綠化為主,如種植爬山虎、紫藤等植物,給建筑披上綠色的外衣,再配置一些花草點綴校園。發展空間較大的校園,宜以常綠的植物為骨干,廣植喬木,配置草坪等,使校園廣闊的空間顯得豐滿。充分利用原有地貌,如利用原有的水面,在其四周種植柳樹、水葡萄等植物,適當的配建涼亭、座椅等,是學生晨讀、休息的好場所,也構成了校園內一道亮麗的景觀。

2.3.2校園植物在景觀應用上的配置

⑴校園綠地,是以植物為主體的設計,是用喬木、灌木、草本組成的植物環境。植物不同的樹姿表現了不同的美感、不同的風格,如假檳榔、蒲葵、針葵、大王椰等棕櫚科植物表現的是一派柔媚的熱帶亞熱帶風光;柳、竹、玉蘭、紫葳等植物呈現的是一片清新的江南氣息;木棉、龍柏、馬尾松、梧桐等植物又有一種偉岸的氣勢……表現的風格不同,所選的植物也就不同,這就要根據設計的意旨來選擇。

⑵植物配置得體,能使校園成為風景園林。如校園地廣,可多植果木松篁;地隘可植花草藥苗。同時又要照顧到周圍的環境,特別是建筑物,使之互相協調、自然。特別重要的是,要根據草木花卉的習性、形態、花色等特點,巧妙地布置。而有些高校在緊鄰建筑物的前后左右種植幾排茂密的喬木和灌木,致使室內采光、通風不良,陰暗潮濕,也有不少高校的成片綠地上,擠滿了各活動空間,而且高大的喬木、茂密的灌木還阻礙了人們的視線,縮小了視覺空間,同時又遮擋了校舍建筑,即使再美的建筑也難以展露風姿,無法表現校園的景觀。因地制宜栽種不同高度的植物,組成不同功能和審美需求的空間,要根據植物高度不同層次,配合建筑物布局恰當地采用不同綠化方式,配置適宜的樹種和花草,使它們分別起到遮擋、隱蔽、庇蔭、分隔、觀賞、襯托、點綴等不同的作用,就可以組成各種功能的空間和校園景觀。

⑶校園植物的選用,除考慮實際的需要外還要考慮植物的生態習性、 豎向景觀效果。喬木、灌木、草本的上、中、下層次要豐富;陰、陽植物配置要合理。如紫薇、夾竹桃、變葉木、海桐、月季等陽性植物應置于陽光充足處,馬櫻丹、紫背萬年青、茶花、紅背桂、南天竹、散尾葵、杜鵑等中性或陰性植物,應置于半陰或較陰的環境中。只有在適宜的條件下,植物才能正常地生長發育,健壯勃勃,生長旺盛,充分體現優美的風姿,展現出自然的景觀。

3 結束語

第12篇

關鍵詞:孤島化;傳統地域文化;整體性保護;保護模式;河北

1傳統地域文化影響下的景觀

孤島是指與大陸隔離、但非完全隔絕的土地。引申的含義是,除原始的地理概念之外,部分與總體之間存在差異的一種特殊狀態[1]。所謂景觀“孤島化”是指景觀空間整體性遭到破壞,景觀孤立,沒有形成“整體性”、“連續性”“和絡化”,與周邊環境差異性較大。傳統文化景觀由“面”逐漸退化為“線”,最終萎縮成“點”的過程中,“孤島化”現象出現并逐步呈現出高度孤島化特征[2]。我國幾千年文化傳承的承載與多樣化發展的重要空間稱為傳統地域文化[3-4]。幾千年來,地域文化在不同地理環境空間上形成,并具有絢麗多彩的文化形式,是地域整體人文生態系統中文化生態的結晶與精華。然而,傳統地域文化影響下的景觀正面臨巨大沖擊,甚至面臨毀滅性沖擊[5-6]。

1.1城市化發展對景觀的影響

主要表現為地方文化景觀缺少內涵、趨向同一化,從而形成目前我國特有的景觀建設格局,即“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現象[7],究其原因,是現代化、城市化、工業化、商業化以及時尚化發展所致。

1.2傳統地方性認知對景觀的影響

學者們指出,傳統地域景觀在土地利用、水資源利用方式和居住模式上的獨特地域文化特征是影響當地景觀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傳統地方性認知中人們卻常常忽視這一點,而過分強調建筑在的核心地位,結果造成,忽視對周邊與生活空間緊密聯系的生產空間的景觀延續,更忽視了土地利用景觀、水資源利用方式和居住模式展現的文化地方性和景觀地方性和綜合特征保護。

1.3土地整治對景觀與生態的影響

作為人類外部干預因素的土地整治設計,對景觀和生態有著不可逆轉的深遠影響,是推動土地生態系統發展的人為動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方法層面。通過對河北省平原、丘陵、山地三種典型地形項目取樣調查,發現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遭受損失,其損失率分別是0.36%、15.02%和18.91%,可見整體景觀多樣性均因土地整治而受到損失。其次,在土地整治微觀技術方面。對河北壩上地區一般農田和經過壓實整理的土壤進行物理性狀分析發現,經過壓實整理的地區土壤容重平均增高1.53倍、緊實度平均增高501倍,得出結論:機械平整土地使土壤板結,破壞表土層的質地、結構及層次[8]。隨著建筑機械化程度的發展,建筑業的新建、改建、擴建項目使用膠凝硬化材料愈來愈多,造成了對生態和景觀等要素的破壞,主要有:土地覆被狀況被改變、生物棲息地被破壞、農田物種擴散路徑被阻斷等,既從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整治地區的生態環境,又使地方性景觀文化受到影響。

1.4孤島化現象的影響

景觀的“整體化”遭到破壞,同時呈現“孤島化”和“破碎化”現象并且日趨擴大,究其原因是伴隨著盲目化和不規范的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區域異化與同化過程同時作用并加強,區域景觀的完整性被逐步分割。另外,受城市經濟圈的影響出現無序性現象。孤島化現象導致文化景觀遭到破壞,特色性景觀區域和傳統村落的保護面臨巨大挑戰,文化景觀傳承創新技術缺失,有效管理對策與建設引導不到位等結果。1.4.1孤島化現象的實質經過相當長的農耕文明時期逐漸形成了傳統地域文化景觀,人類居住環境主要以自然環境為主,改造自然環境的力量有限,加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古老思想的影響,在一定區域內文化景觀均質化,傳統地域文化景觀形成了區域完整性。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景觀孤島現象逐漸凸顯,以河北省為例,一些城市景區、經濟開發區最為典型,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原因,在城市化進程中不可避免。城市建設中形式單一、景觀孤立,與周邊自然環境、城市社區逐漸割裂,景觀、文化、管理、經濟等孤島化現象凸顯,破壞了景觀整體性和地域特色[9]。1.4.2形態特征表現形式孤島化具體形態特征表現為:(1)景觀孤島:區域景觀與周邊環境反差巨大,整體性較差,以景區內景觀為例,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環繞著自然景觀、古建筑園林景觀、生態景觀,城市環境與景區景觀反差強烈,造成視覺割裂,沒有形成協調統一的周邊環境,使得景區成了散布于現代化城市中的一個個渺小的孤島。(2)文化孤島:傳統地域文化景觀大多處于偏離經濟的中心地區,與其周邊區域現代化城市文化反差較大,交通和對外聯系相對滯后,這一區域主要是園林、古建筑景觀,保留著濃郁的歷史、民俗、人文、宗教等傳統文化特點,形成典型的孤島文化符號。(3)管理孤島;為更好地保護地域景觀資源,防止異質化因素的入侵,河北省城市高等級景觀資源都由城建、園林等部門封閉隔離管理,與周邊的城市社區分割,導致城市各個景區由不同部門、不同標準、不同管理模式進行孤立發展,進而形成城市空間區域內一個個的景區孤島[10]。(4)經濟孤島:傳統地域文化景觀位置獨特,與外界通道不暢,與城市現代產業缺少聯動,獨自發展成一個孤立的經濟區域,在形態上表現為“門票經濟”,形成了“經濟孤島”。

2區域特征與社會調查

河北省位于華北平原,毗鄰內蒙古、山西、河南、山東和遼寧省,東臨渤海,西倚太行,北靠燕山,環繞首都北京和北方重要城市天津。總面積1885萬hm2,人口7383.75萬人。設11個設區市,39個市轄區、18個縣級市、106個縣、6個自治縣,共有1970個鄉鎮。通過對當地居民的調研,結果如表1顯示:①特殊的區域地理位置和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促進了燕趙大地上高速公路建設的迅猛發展,同時對區域傳統文化景觀造成了強烈沖擊;②無序的產業擴張,工業用地占據大量的農業用地,農田面積逐漸萎縮,核心保護區被現代化建筑和工業建筑包圍;③原生態的農業生產方式被現代旅游商品經濟逐步替代;經濟利益的驅使和旅游業的發展,大量外來人口涌入;傳統居住建筑性質發生改變,逐漸成為經商場所和出租外來人口居所;④生態受到工業污染嚴重危害。在此過程中,當地居民對地域性傳統文化景觀的價值認識隨著現代化的發展逐步改變;另一方面鎮域居民的態度影響對傳統文化景觀的保護。

3景觀設計應考慮的幾個關鍵因素

傳統地域文化影響下的景觀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內容涉及各個方面,土地規模特征、城市化程度、歷史文化背景、價值觀念等的不同,形成了地域文化景觀的多樣性。

3.1土地生態化整治和景觀設計

生態與景觀的可持續性是景觀設計的關鍵,在土地整治中為了解決重視不夠等問題,可以通過研究生態化整治與景觀空間優化配置技術,運用物種、地塊、土地整治等多尺度進行景觀設計,主要技術:①不同土地整治類型區域的地表、土層動植物及微生物恢復、重構技術。對遭到破壞的景觀土地區域,通過恢復、重構技術構建出適宜生物生長多樣性的土地整治評價指標體系,篩選適宜快速提高地力的土壤動物或微生物,對整治區的植株密度、物種選配、植被結構、栽植技術等指標做了重點研究。②不同土地整治類型區域生態化整治技術。通過分析土地整治對平原區、丘陵區、山地等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土質等影響,構建該區域生態化評價指標體系,可采用生態化整治技術對道路、邊坡、耕田等進行合理綠化、防護設計等,試驗分析各類生態化整治技術的土壤質量提升與水土保持效應。③不同土地整治類型區域的景觀設計技術。對整治區景觀的結構與格局進行分析,發現其生態環境受到土地整治的影響,因此需要建立景觀設計技術及其生態效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克服不利影響,可通過研究景觀配置要素與地形地貌恢復重建的景觀設計技術及其耦合性,分析各類景觀設計技術的景觀生態效應。④生態化整治與景觀設計等關鍵技術的集成體系。首先要分析出生態環境、生態工程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對整治區地表、土層動植物及微生物恢復、重構技術進行深入研究,并發展創新,合理處理生態化整治與景觀設計新技術,同時開發不同土地整治類型區域的整治生態化參與模式和景觀優化配置的耦合技術集成體系關鍵因子。

3.2城市化和景觀設計

城鎮化發展、城市擴張的同時保護脆弱的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特征成為世界廣泛關注的研究課題。隨著城市化的加速發展,地區文化景觀形成的“破碎化”、“孤島化”格局,學者們提出了“城市區域公園”的概念與標準,希望通過對城鄉土地有效管理和空間合理規劃,從而建立一體化的有效途徑,覆蓋傳統地域文化景觀范圍[11]。區域景觀的整體性和連續性是區域整體人文生態系統的重要特征。為了避免區域性整體特征陷入局部保護的惡性循環之中,學者們通過傳統地域文化景觀對其進行保護,主要體現在:①景觀生態格局的區域性;②區域景觀內在聯系的有機性;③區域景觀過程的完整性;④區域景觀空間的連續性;⑤區域景觀歷史演化機理的延續性。

3.3歷史文化和景觀設計

我國現代景觀設計一直處于跟蹤、借鑒、模仿的模式,在景觀的快速發展中沒有突出特色,忽略了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內涵和精神。出現大量西方化、雷同化的設計,“地中海”、“歐陸風”在全國遍地開花[12]。景觀設計只有與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和自然風貌相符合,將地域文化根植于設計之中,才能營造出最特色最地域最吸引人的景觀[13]。設計時注意:①保護“有形”的歷史文化遺產;②運用“無形”的歷史文化遺產,可以使用回憶再造、借物言情、隱喻暗指等表現手法;③挖掘當代歷史文化,傳統歷史文化符號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不應該是簡單的重復、模仿、再現和“位移”,而應該是對歷史文化的再深刻思考再升華[14]。

3.4價值觀念和景觀設計

景觀價值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其內容涵蓋自然、人文和社會學,同時還包含美學藝術等[15]。多元統計和目標導向是評價景觀價值的方法,哈內克將景觀生態價值體系分為使用價值與非使用價值兩類,圖1是體系模型:測算方法包括: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選擇價值、繼承價值、存在價值[16-17]。針對不同景觀特征采取不同的設計保護措施:(1)林區地形地貌復雜,景觀形式多樣,有綜合價值最高的世界級稀有景觀,火山地貌類景觀和溫泉類景觀[18],其美學價值值得借鑒,此景觀具有稀有、獨特的重要特點,所以在開發利用景觀時一定要適度,設計者在設計時首先考慮的應是如何保持其完整性,在維持其存在、保持其完整性的基礎上進行適度使用。(2)人工經營的體現重要文化價值的景觀,它稱為人工經營景觀或半人工景觀反映了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過程的正向干預,是人類長期適應環境、利用與改造自然環境而形成的,蘊藏著人類道德重要信息和文化傳統。對此類景觀的使用要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特點,其設計使用時要對景觀形態注意維持原貌,同時更要加強其正常使用功能的發揮。(3)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負向干預而產生的景觀,因其景觀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在設計改造時應重點考慮恢復、修復、重建,結合自然生態的生長規律制定合理的實施方案,通過工程措施與生物修復的結合措施重現美麗景觀[19-20]。

3.5“孤島化”、“破碎化”現象和景觀設計

所謂“孤島化”、“破碎化”問題,其實質是城市景觀陷于孤立式發展,呈現出與周邊環境、城市社區相割裂、隔離的“景觀孤島”、“文化孤島”、“經濟孤島”、“功能孤島”和“管理孤島”等形態特征,是景觀空間整體性遭到破壞所呈現的不連續性現象和特征,強調和周邊環境的較大差異性。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保護正是針對這種區域性整體特征的保護,區域景觀的整體性和連續性是區域整體人文文化的體現,主要是:①景觀生態格局的區域性;②區域景觀內在聯系的有機性;③區域景觀過程的完整性;④區域景觀空間的連續性;⑤區域景觀歷史演化機理的延續性。景觀設計時要重點考慮以上因素。

4發展趨勢

景觀設計直接或間接地反映物質文化和思想文化,景觀存在問題的異質性和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受到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高度地方性影響。今后的景觀建設與管理應綜合考慮以下幾方面:快速城市化對傳統地區文化景觀空間特征的影響(包括景觀建設與地域文化景觀傳承、傳統文化景觀整體保護和協調問題等);地域文化景觀規劃設計規范、標準與依據的研究問題;建設的生態性、地方性、特色性的動態監督與管理等[21]。由此可見,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研究設計的發展趨勢主要有:①建設完善傳統地域文化影響下景觀設計的創新理論與政策體系,同時構建地域文化景觀保護一體化途徑;②創造可持續利用的景觀資源新環境,制定切實可行的區域景觀整體性保護措施,有基礎的地方可適度景觀的整體性和地方性保護示范區;③針對景觀“破碎化”與“孤島化”現象,加快建立新規劃、新標準、新理論對其進行指導和管理,明確政策與技術要求;④推動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技術應用的同時,形成監督、引導、規范的地域文化景觀保障體系[22]。近年來,我國景觀設計領域發展迅猛,但受西方文化的強勢影響始終未能形成具有中國地域文化特色的現代景觀文化,尤其是包含傳統地域文化的景觀更是少之又少,進行景觀設計時,設計者往往忽視我國本土自然景觀資源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特征。我國現代風景園林真正的發展方向應當讓世界聽到來自中國的聲音,形成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景觀體系。

參考文獻:

[1]張樂.城市中的“文物孤島”[N].中國財經報,2004-01-17(4).

[2]HongSun-kee.LandscapeEcologyinAsianCultures.Japan:Springer,2011.

[3]WangYuncai.ThemodelsoftraditionalculturelandscapeconservationbasedonIandscapefragmentationanalysis:AcasestudyOfZhibuInZhejiangProvince[J].GeographicalResearch,2011,30(1):10-22.

[4]QiuJiangxiao,WangXiaoke,LuFei,etal.Thespatialpatternoflandscapefragmentationanditsrelationswithurbanizationandsocio-economicdevelopments:AcasestudyofBeijing[J].ActaEcologicaSinica,2012,32(9):2659-2669.

[5]劉愛利.國外飛地旅游研究進展[J].人文地理,2008(1):102-106.

[6]沈宏婷.由“孤島”到“新城”:國內開發區發展轉型趨勢[J].江蘇商論,2008(1):138-139.[7]王云才,憶邵,陳田.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研究進展與展望[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8-24.

[8]谷曉坤.土地整理景觀格局變化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0.

[9]劉愛利.國外飛地旅游研究進展[J].人文地理,2008(1):102-106.

[10]楊婷,季菲菲,吉文麗,等.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表達[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3,28(3):240-244.

[11]SauerCO.Themorphologyoflandscape[M].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74:210-241.

[12]MarcAntrop.Whylandscapeoftheparstareimportantforthefuture[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5(70):21-34.

[13]KellyR,MacinnesL,ThackrayD.Theculturallandscape:planningforasustainablepartnershipbetweenpeopleandplace[M].London:ICOMOS-UK,2000:31-37.

[14]唐廷強,陳孟琰,費飛,等.景觀規劃設計與實訓[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

[15]陸林,凌善金,焦華富,等.徽州古村落的景觀特征及機理研究[J].地理科學,2004(6):660-665.

[16]張止峰,趙偉.土地整理的生態環境效應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07,23(8):282-285.

[17]鄧顯渝.園創景觀實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5-6.

[18]呂寶來.淺議歷史文化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的表現[J].青年文學家,2012(23):124.

[19]AntropM.Backgroundconceptsforintegratedlandscapeanalysis[J].AgricultureEcosystemsandEnvironment,2000,77:17-28.

[20]宗躍光.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21]李雙成,鄭度.環境與生態系統資本價值評估的區域范本[J].地理科學,2002,22(3):270-27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溪县| 南城县| 板桥市| 齐河县| 顺义区| 内丘县| 克东县| 井冈山市| 城口县| 阳曲县| 西丰县| 福安市| 宜丰县| 新郑市| 监利县| 弋阳县| 西青区| 时尚| 乳源| 博乐市| 句容市| 开平市| 昌吉市| 伊宁市| 婺源县| 门源| 定结县| 云安县| 苍山县| 繁昌县| 尚志市| 凤山县| 宁陕县| 老河口市| 南乐县| 靖宇县| 玉树县| 保康县| 龙岩市| 会东县| 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