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醫學影像技術方案

醫學影像技術方案

時間:2023-08-10 17:25: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學影像技術方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醫學影像技術方案

第1篇

關鍵詞:醫學;標準化;影像診斷;設備軟件

【中圖分類號】R2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8-0373-01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取得了不斷的發展,一些全新的數字化影像技術開始應用于臨床,比如CR,PET,MRI,DSA等等,醫學影像診斷設備的電腦化已經逐步成為影像科室的必然發展趨勢,醫學影像設備的網絡化也已逐步成為影像科室的必然發展趨勢。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對影像診斷設備的操作管理軟件所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新的影像診斷設備軟件應該是滿足所有醫學的影像任務,滿足醫學影像應用,滿足醫學影像系統設置,最終覆蓋整個醫學影像應用的全面軟件解決方案,而不再僅僅是一種設備的操作控制平臺。所以,對醫學影像診斷設備軟件的標準化進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1軟件系統的標準化

在最終用戶端,軟件的標準化則體現為一致的用戶界面設計,為用戶在不同的診斷工作站上提供一致的工作環境,為用戶在不同的影像設備上提供一致的工作環境。針對整個醫學診斷影像軟件領域,軟件設計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西門子公司的“新溝通”(syngo)軟件在這一方面走在醫學診斷影像軟件領域的最前列。下面,本文簡要地闡述了syngo的四個方面的特點:

1.1支持臨床工作流程:“以人為本”是標準化軟件設計的中心思想,其設計是按照臨床工作的流程進行的。以前,大都是從數據處理的角度來設計影像軟件的,沒有將醫院工作的整體流程考慮在內,只是單一地完成影像設備本身應具備的功能,是單立式的設計,所以,其不能通用于不同的影像設備,不能滿足臨床工作不斷增長的需要。Syngo軟件的設計則是一體化的設計,從而可以將病人從送檢到繳費的整個過程集成到影像設備軟件,從而提供了一種滿足所有醫學影像任務的全面軟件解決方案,提供了一種滿足所有醫學影像應用的全面軟件解決方案,提供了一種滿足所有醫學影像系統設置的全面軟件解決方案。

1.2適用于各種醫學影像任務、應用和系統:病人登錄、圖像評價、通用三維圖像后處理、數據管理以及網絡傳輸等是影像設備軟件的公共功能,同時,其又能為不同的設備設置不同的配置,比如,病人做CT檢查時,需要輸入身高,而做MR檢查時則需要輸入病人的體重。

1.3簡單易用的用戶界面:標準化的影像設備軟件將Windows的操作擴展到醫學影像的應用上,Windows的操作使用慣例是用戶界面操作的基礎,這樣有利于用戶盡快地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方便用戶進行操作,為用戶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1.4完善的軟件功能:3D圖像評價和后處理、通用的病人登錄、圖像膠片打印、圖像膠片排版、各種圖像評價、各種圖像的后處理、圖像網絡傳輸、圖像存檔以及病人數據瀏覽等是設備完善的軟件功能,同時,設備還有CT檢查、BOLD圖像后處理、心臟功能分析以及MR檢查等特有的軟件功能。

2網絡互連與互操作

在網絡化的工作環境中,一方面,數字化影像設備和醫院信息管理系統之間在局域網內實現信息、圖像的傳輸交換,數字化影像設備和醫院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統之間在局域網內實現信息、圖像的傳輸交換,數字化影像設備和醫學影像存儲傳輸系統之間也在局域網內實現信息、圖像的傳輸交換。另一方面,影像設備設備還通過廣域網與遠程計算機實現信息傳輸。

醫學圖像網絡存儲的標準需要規范,醫學圖像網絡通信的標準也需要規范,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實現各個廠家的各種數字化影像設備的集成。經過多年的發展,國際影像設備廠商公認接受DICOM3.0,其成為醫學數字成像的國際性統一信息標準,成為醫學通訊的國際性統一信息標準。其為在標準網絡框架內不同來源的醫學影像設備間影像相互交流提供了技術實現的可能性,為在標準網絡框架內不同來源的醫學影像設備間影像相互操作提供了技術實現的可能性。

3設備遠程維護和支持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影像診斷設備越來越復雜,設備的維護越來越重要,設備的應用支持越來越重要。通過遠程維護可以預先監控系統,通過遠程支持也可以預先監控系統,從而有效地解決潛在的問題,降低系統的故障率;在系統需要維修時,通過遠程診斷可以準確地分析和解決問題,通過遠程修復也可以準確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使得維修時間得到了縮短。所以,遠程維護成為大型醫學影像診斷設備軟件的發展方向之一,遠程支持成為大型醫學影像診斷設備軟件的發展方向之一。

遠程診斷服務器對本地影像系統的訪問是基于Internet/WWW協議進行的,某些授權操作的執行也是基于該協議,比如,調整系統參數,測試系統部件的功能等等,從而實現設備的遠程診斷,實現設備的遠程修復。

可以利用公用電話網構建遠程網絡,可以利用ISDN技術構建遠程網絡,也可以利用數字專線構建遠程網絡。

參考文獻

[1]上官輝,王溶泉.現代醫學影像專業人才培養實行“四?三”格局的實踐與探討[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1995年01期

[2]DavidM.Hynes.數字X射線影像設備的技術升級――2K系統提高了數字視頻熒光影像的質量[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1997年02期

[3]趙亞舒.醫院醫療設備維修社會化問題的深入思考[J].醫療設備信息,2006年04期

第2篇

【關鍵詞】區域PACS;EMPI;XDS-I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院診療工作越來越多地依賴現代化的檢查結果。像X光檢查、CT、MRI、超聲、胃腸鏡、血管造影等影像學檢查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在傳統的醫學影像系統中,影像的存儲介質是膠片、磁帶等,其耗材成本支出高,存放、查找、借閱難,且由于信息資源不能共享,難以避免病人重復檢查等問題,使得病人檢查費用居高不下。因此,傳統的醫學影像管理已經無法適應新醫療衛生服務的要求,采用數字化影像管理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已迫在眉睫。目前,雖然有部分醫院已經開始對醫療影像的數字化管理,在醫院內部實現了這些資源的共享,但跨院間的信息共享尚不能實現。因此,區域PACS系統的應用是必然發展趨勢。

1.簡述區域PACS系統的架構組成

1.1 區域PACS系統發展歷程

一般PACS系統用于醫院的影像科室,最初主要用于放射科,經過近十幾年的發展,PACS已經從簡單的幾臺放射影像設備之間的圖像存儲與通信,擴展至醫院所有影像設備乃至不同醫院影像之間的相互操作,因此出現諸多分類叫法,如幾臺放射設備的聯網稱為Mini PACS(微型PACS);放射科內所有影像設備的聯網Radiology PACS(放射科PACS);全院整體化PACS,實現全院影像資源的共享,稱為FULL PACS(全院級PACS)[1]。而PACS的未來將是區域PACS的形成,組建本地區、跨地區廣域網的PACS網絡,實現全社會醫學影像的網絡化。

1.2 區域PACS系統概述

區域PACS目前尚無公認的完整準確定義。一般來講區域PACS是從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大局出發,以區域內代表性醫院為核心,通過構造區域內部的醫學影像信息交換平臺,以實現區域內醫院的醫學影像資源的共享與整合[2]。

區域PACS目標是在集團醫院之間,醫院和社區衛生中心之間,通過公共網絡進行影像同步和傳輸[3]。患者在社區醫院就診前往大型醫院進行影像檢查,社區衛生中心可以隨時調閱位于影像中心的患者最新和歷史影像進行診斷讀片和治療,同時如果患者在不同醫院間轉院治療時,該病人的醫學影像資料也會通過影像中心和電子病歷資料一起發送到接診醫院。區域PACS的一般性應用架構如圖1所示。

1.3 區域PACS系統主要應用

區域PACS與目前醫院內部的PACS既有區別又有緊密的聯系。目前來講區域PACS所覆蓋的應用主要包括:遠程診斷咨詢或者遠程會診,遠程教學和醫學繼續教育,區域內部醫學影像資源共享或者醫院內部PACS系統的互聯互通,遠程醫學影像質量控制等。

2.區域PACS系統實現的關鍵技術

由于區域PACS的應用范圍跨越了單一的醫院實體,從而產生了很多醫院內部PACS所沒有的新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包括:

(1)患者的身份識別問題;

(2)影像資料的存儲與共享問題。通過以下技術應用可以解決這些關鍵問題。

2.1 EMPI應用

區域PACS建設的一個最主要的出發點就是能夠使患者在區域內醫療機構進行的所有影像檢查結果能夠在授權許可的情況下被整個區域內的醫療機構所共享訪問[4]。例如患者曾經在甲醫院進行過CT檢查,過了一段時間,又在乙醫院進行檢查,乙醫院的醫生應該能夠通過區域PACS調閱患者在甲醫院的歷史檢查結果,以決定是否重新進行檢查或者在進行診斷時參考。而要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就是解決患者的身份識別問題。

EMPI(病人主索引)的概念引出,將有效地解決病人信息在時間、空間上的連續性問題,為區域PACS系統提供一個獨立、長久存在的患者信息庫,保證患者信息一致性、準確性。通過病人主索引可以檢索到所有關于該病患的信息所以在區域PACS系統應用軟件開發與實施項目建設中推行唯一標識的機制,如圖2所示。

如何保證數據來源的暢通、鮮活、準確、標準是系統中數據共享、傳輸的關鍵點。由業務操作在為新患者做業務處理時,需要在數據中根據EMPI的管理方式進行ID的識別與整合,創建主索引和映射信息,建立信息共享的基礎連接的需求;數據中心通過安全管理、數據管理和數據服務為信息共享提供可靠的保障;當數據中心接收查詢請求信息時,通過映射關系查詢病人的主ID;根據病人的主ID及其規則權限,查找需要調閱系統的ID信息;根據此ID信息在數據中心獲取需要的相關數據。

2.2 XDS-I應用

區域PACS建設目前有集中存儲的解決方案,也有分布式存儲的解決方案。影像資料的存儲既要考慮成本問題,也要考慮訪問效率的問題。目前來講國內應用的PACS系統,因為大部分廠家的產品都很好的遵從了DICOM 3.0標準,不同廠家PACS系統產品的整合一般還不存在什么問題,但是診斷報告的格式則千差萬別。為了解決不同醫療機構信息系統間信息共享的問題,IHE提出了“跨醫療企業文檔共享(Cross-enterprise Document Sharing,即XDS)”集成方案。XDS(Cross-enterprise Document Sharing)是IHE IT基礎技術框架(Integrat-ing the Healthcare Enterprise IT Infrast-ructure Technical Framework)中一個重要部分,它為IHE中的各醫療機構(醫院)提供共享信息的注冊,,以及跨醫療機構的文件共享服務[5]。

考慮到所有數據大集中可能造成的風險,在數據存儲上一般建議采用集中/分布式模式。在實際的存儲中,對于影像文件而言,把陽性率圖像文件和報告文件集中存儲在中心,而其他的則分布存儲在各自的醫院。也就是說與陽性檢查、科研、教學相關的醫學文件都集中存儲在中心,其它醫學影像報告文件存儲在各醫院。但是,所有的文件,不論是存儲在醫院還是存儲在中心,都需要集中在中心進行注冊管理,便于查詢檢索使用。

3.討論

區域PACS系統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來實現醫學影像(例如常見的CT、MRI、B超等)的獲取、存儲、傳送和管理的綜合平臺。對患者而言,它跟過去的傳統醫學影像存儲模式相比,主要具備以下優勢:醫學影像信息的共享可以直接避免重復檢查,從而降低就醫成本;無論是在大醫院或是在社區醫療機構就診,由于實現了信息共享,可以將患者資料快速準確完整地傳輸,提高日常診斷的效率,對于疑難病癥,可以及時獲得區域乃至更廣域的資深專家會診;患者的醫學影像信息和過往病史可以隨時查詢,為科學分析和綜合診斷提供了有利保障。

區域PACS系統的建設,在醫療信息資源的共享、優化放射科檢查流程、提高科室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及改善服務質量等方面具有顯著意義,有利于全區醫療衛生資源的進一步整合,更有利于推動全市醫療衛生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成偉.醫院數字化先鋒[J].軟件世界,2004(03).

[2]吳靜炯,羅曉晨,唐蘇紅.區域醫療與PACS網絡系統建設的決策意義[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3(01).

[3]趙丹丹.上海醫療資源縱向整合研究[J].復旦大學,2008.

第3篇

關鍵詞:醫學影像物理學;醫學影像技術;大數據;大數據時代;教學研究

國務院2015年8月31日印發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國發[2015]50號),指出:“大數據成為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動力,大數據成為重塑國家競爭優勢的新機遇,大數據成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徑。以數據流引領技術流、物質流、資金流、人才流,將深刻影響社會分工協作的組織模式,促進生產組織方式的集約和創新。探索發揮大數據對變革教育方式、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支撐作用”。大數據已納入我國國家發展戰略,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勢必要提出新的發展趨勢。

大數據具有以下特點:1)容量大;也就是說數據的容量很大。近來,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們對個人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工具的使用越來越頻繁,這就產生了大量的數據資料。2)種類多;大數據的種類非常多,它不僅包括文本資料,還包括網絡日志、音頻、視頻、圖片、地理位置等種類繁多的資料。3)價值高;研究人員通過對大量的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獲得有巨大價值的產品或服務。4)高速性。由于數據不斷地產生,若不及時捕捉,有價值信息稍縱即逝,這就要求研究人員能迅速有效地從大量數據中捕捉到有價值信息,大數據的高速性,是大數據于傳統數據相區別的最顯著特點。

大數據的研究已經在科學界嶄露頭角,高等教學也要依賴大數據開展工作,大數據不僅是一種工具,而且是一種戰略、世界觀和文化,將帶來一場社會變革,教師應當以開放的心態、協同的精神來迎接這場變革。那么在大數據時代的醫學影像物理學課堂教學將如何發展呢?

眾所周知,醫學影像物理學作為醫學影像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主要內容涵蓋了物理、工程數學、計算機、微電子學、有線電視技術和醫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和先進的技術用;近年來,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迅猛發展,醫學成像已不再是單一放射學的范疇,而是形成了完善的大影像學的平臺,并向更為全面的醫學信息學方向發展。現代醫學影像技術匯集了多門學科涉及的基礎知識非常廣泛,并且內容抽象復雜、圖像更加精細和動態、診斷技術呈現數字化和快速化。目前,我校對醫學影像專業學生開設醫學影像物理學課程,而該專業學生物理、數學、電子等學科基礎相對薄弱,醫學影像物理學中許多的知識從未接觸過;并且影像物理學各部分知識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學生普遍覺得醫學影像物理學難懂難學。那么,在現有的條件下,筆者認為大數據時代的醫學影像物理學課堂教學更需要從多層面、多角度探討應對大數據背景下教育變革的策略。

1.在大數據時代,醫學影像物理學課堂教學要做好觀念的轉變

傳統的醫學影像物理學教學過程是以教師為課堂的中心,處于主體地位;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處于被動地位,學生遇到實際問題時不會理論聯系實際去解決問題,失去學習的內在動力和熱情。那么,在大數據時代,我們的授課教師要改變以往舊的觀念,從自身出發緊跟時代的要求,在醫學影像物理學教學中利用好大數據的理論、技術,使得醫學影像物理學的教學能更上一個臺階,使學生更好的學習醫學影像物理學,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專業人才。

大數據是一個不可阻擋的大趨勢,在大數據時代,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如何解決,各位教師不能僅僅依靠以往的教學經驗,而是從大數據中找解決方法,也就是說教師要認真研究大數據中出現的大量的教學問題以及教學問題解決方案,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作為授課教師不能僅僅依靠感覺和直覺,而是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重視學習過程、學習體驗和師生交流。比如:授課老師可以通過網絡向向學生提供免費的、可檢索的醫學影像物理學教學講義、教學大綱、參考書目、專業課表等內容;也可以提供醫學影像物理學音頻以及視頻文件供學生參考學習;還可以提供醫學影像物理學課后復習參考題目供學生配套練習并且可以開辟醫學影像物理學學習交流論壇供學生學習交流。這既促進學生回顧和理解課堂上講授的學習內容,還可以使學生更有成就感,激發其進一步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習效率。授課教師對學生的醫學影像物理學課程資源使用行為的數據跟蹤不僅是單純的點擊量統計和登陸時間統計,而且還包括了對學生點擊觀看頻率、發帖主題內容、出錯幾率等更加個性化和精細化的測量與記錄;雖然教師教授的是一樣的教學內容,但是每個學生的對知識的接受理解程度都不盡相同,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考慮,給出最適合該學生的學習方式。例如:在練習醫學影像物理學課后復習參考題時,如果學生能正確完成幾道同類型題目時,此類題目就不需要再多加練習,而是繼續練習下一類型的題目;如果學生對同類型題目反復出錯,就要給出錯題分析,讓學生知道錯的何處,如何糾錯。這樣就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學生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同時教師通過微信,QQ等平臺能及時掌握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并及時給予指導,鼓勵和表揚。

2.在大數據時代,醫學影像物理學課堂教學要整合教師資源、推進團隊建設

大數據時代徹底改變了以往孤軍奮戰的局面,必然走向團隊合作。那么,教師的教學活動不再僅僅是教師的一個人的活動,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而變成了各位教師組成一教學團隊,教學團隊之間的各位教師共同合作完成教學活動。也就是說要建立一個教學團隊,依靠大數據信息技術支持,共同打造一個完備的醫學影像物理學課堂教學體系。

由于醫學影像物理學含有物理、工程數學、計算機、微電子學、有線電視技術和醫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并且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也不斷地發展。要適應大數據時代的醫學影像物理學教學,教師就要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課程自主設計和實施的能力以及使用數據的能力。教師應通過收集和研究分析和解釋學生的各種信息包括行為、學生歷時信息以及學生共時信息等數據,通過研究分析學生的信息來確定具體的教學步驟,自主設計適合所教授學生的教案,合理地教授學生知識。另外,教師不僅僅只掌握所要教授的醫學影像物理學專業知識,還要掌握“跨界的知識”,如Excel、谷歌的Spreadsheets和Fusion Tables等統計工具,使用Blogger、Wordpress、JavaScript等工具生成數據和數據分析工具。教師者首先要了解如何通過閱讀圖標來追蹤學生的進步;如何通過分析概率預測,給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學習建議。其次,教師要協同工作并有效地使用數據,為避免教師的重復性勞動,同一學科內部之間以及交叉學科單位之間的科學數據,在不侵犯知識產權的情況下,要努力做到資源的共享。比如:在講解x射線攝影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借用一例確診為肺癌的臨床病例,通過該病例影像,然后討論影像展示的內容、x射線的特性、x射線攝影技術對于病例的診斷作用以及該技術存在什么缺陷或不足,如何改進等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實際的案例分析,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實際的案例來講解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并接受所學知識,師生互動,教學效果良好。

3.大數據時代的醫學影像物理學課堂教學要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在大數據時代,教師仍然可以規劃和實施醫學影像物理學課堂教學,但是授課方式不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方式,而是教師與學生相互結伴來共同完成的教學活動;教師要真正的了解學生并且要與學生形成互動,教學活動不再枯燥無味,學生真正的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只有這樣,醫學影像物理學教學活動的才能順利進行,才能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第4篇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 人們面臨的意外事件也逐漸增多, 損傷的發生率也相對提高。就臨床醫學而言, 損傷是最為常見的疾病[1]。其中, 以腹部實質性臟器損傷, 其占據了損傷的30%以上。所謂腹部實質性臟器損傷也就是指肝、腎、脾等實質性臟器受損[2]。臟器損傷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 如果不及時加以治療, 甚至威脅患者生命。部分臟器損傷, 還會導致并發癥發生, 從而使得其影響擴大化[3]。然而, 常規的醫學檢查手段與醫學觀察方式, 其無法準確的了解臟器損傷的實際情況, 對于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難以辨別, 這就使得其治療難度提高。而隨著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其也逐漸被用于腹部實質性臟器損傷之中。該種檢查方案具有快捷、安全、無創傷、準確率高等多個特點, 逐漸成為臨床醫療中最為常見的檢查診斷方案。本院在腹部臟器實質性損傷中應用現代醫學影像技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間收治的78例腹部實質性臟器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37例, 女41例, 年齡6~72歲, 平均年齡(42.15±12.86)歲。導致腹部實質性臟器損傷原因有:交通事故47例、暴力斗毆12例、跌倒撞擊16例, 其他原因3例。所有患者均在受傷后24 h內就醫, 且通過臨床多種檢查方式, 確診為腹部實質性臟器損傷。將患者手術前的現代醫學影像診斷結果作為觀察組, 將其手術與臨床診斷結果作為對照組。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采用手術或者臨床診斷作為主要檢查方式。通過多種臨床診斷方式, 對患者患處加以檢查, 以得出可靠結論。或者以實際的手術操作為基礎, 確定其損傷結果。

1. 2. 2 觀察組 采用現代醫學影像檢查。①設備:選用日本B超(HITACHI)EUB-305或者美國安科ASR-800全身螺旋檢查。②參數:時間2.1 s, 層距5~10 mm, 層厚5~10 mm, 窗寬250~300 Hu, 窗位90~100 Hu。③要點:為了保證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針對部分患者在檢查前0.5 h內, 可以對其使用1.5%~3.0%泛影葡胺500~1000 ml以充分的顯示出患者腸道狀況, 提高其分辨率。④整理:將檢查出來的數據進行核對, 確保其與患者狀況一致。對于部分檢查結果存在異議的患者, 可對其進行復查。

1. 3 觀察指標 分別統計觀察組檢查結果與手術和臨床檢查結果, 并加以比較。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配對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檢查結果分析 觀察組檢查中, 腹部單一臟器損傷患者35例, 其中肝損傷11例、脾臟損傷12例、腎臟損傷12例;多臟器損傷40例;無臟器損傷3例。見表1。兩組檢查結果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檢查符合率為96.15%(75/78)。

2. 2 現代醫學影像檢查結果分析 ①肝損傷。肝出血患者肝內存在實質性圓形或者片狀不規則高密度的陰影, 且在CT檢查中, 其肝密度高于8~12 Hu;肝臟破裂則表現?楦問抵誓諳咦椿蛘叨嘈塹闋矗? 密度較低, 其附近邊界清晰度欠缺;肝包膜下血腫則存在半月形低密度陰影。②脾臟損傷。脾臟局限性損傷其內部存在小片狀高密度陰影, 且有不規則低密度水腫帶, 邊緣模糊;廣泛性損傷則多發小片狀或者團狀的高密度陰影其周邊低密度水腫帶相對規則;脾包膜下血腫在CT檢查中表現為脾臟周圍存在新月形或者帶狀高密度區域, 增強掃描其密度也相對增高, 積血無明顯變化;脾破裂表現為脾體積增大, 形態有所改變, 包膜隆起, 實質界限清晰。③腎損傷。腎臟損傷在醫學檢查中主要表現為腎實質不規則小片或者片狀高密度陰影, 周圍可見水腫帶形狀不規則, 邊界模糊。在多臟器損傷中, 其臟器體積增大, 密度增高。

3 討論

腹部實質性臟器損傷是臨床常見的腹部損傷之一, 其會對臟器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如果沒有及時加以檢查和治療, 很可能使得其逐漸惡化, 進而影響患者生命。尤其是一些臟器受損后, 其臨床癥狀缺乏典型性, 但是, 在其損傷一段時間后, 影響也將逐漸擴大化, 待患者就醫時, 其治療難度相對提高。在以往的臨床醫療中, 對于此類損傷的檢查方式單一, 檢查結果準確率較低, 嚴重耽誤了患者的治療時機。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 患者對于醫療服務的要求逐漸提高。在腹部實質性臟死損傷中, 人們希望提高其檢查的準確率, 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4]。

第5篇

關鍵詞:醫學影像學;現狀;未來;綜述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4-0140-01

隨著醫學影像學飛速發展,它在臨床醫學中的地位不斷提高,由X線、超聲、放射性核素顯像、CT、數字減影血管造成影及介入裝置、磁共振成像所組成的醫學影像學家族已經成為臨床主要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方法、醫院現在化的重要標志、科學研究的主要手段及醫院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現將醫學影像學的發展與展望綜述如下。

1 醫學影像學技術發展的歷史回顧

1895年11月8日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一種新型射線(a kind of new rays)。并于11月22日為夫人拍攝了一張手部x線照片,也是人類第一張x線影像。隨后,x線被廣泛的應用于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形成了放射診斷學和放射治療學。x線還用于疾病的預防、康復和預后隨訪。在醫學之外,還用于x線衍射分析和工業探傷等多種用途。因此,x線的發現對人類作了重大貢獻。1971年亨氏菲爾德發明了CT,將傳統的X線的直接成像轉變為間接成像,從而奠定了現在影像學的基礎,隨后出現的MRI、正電子發射型體層攝影術等影像學技術,以及近期出現的分子成像和光成像,使醫學影像學在顯示形態學狀態之外,還能完成組織器官功能檢查,并最終在分子和細胞水平顯示組織、器官的化學成分和代謝變化。

2 醫學影像學現狀

曾經在我國長期使用用的x線透視檢查的應用逐年減少, 大型醫院或者發達地區的中小醫院已逐步取消透視, 而代之 以x線攝影檢查, 且以DR檢查占主導地位。傳統 X線造影檢查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所取代 首先是 X線脊髓造影檢查被 MRI所取代;其次是多排螺旋CT和MRI結合光學內鏡逐步取代 X線消化道造影、經靜脈腎盂造影和膽道造影等檢查;然后是 DSA的診斷性血管造影檢查逐步被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所取代。 伴隨設備的逐步普及,CT已經成為臨床(尤其急診)最重要的影像檢查方法。MRI具有無創傷、 無射線輻射危 害,成像參數多、獲得的信息量大,軟組織對比度最佳等顯著優點,是最活躍的影像學研究手段,已經成為很多重要疾病的確證診斷方法。超聲以其設備普及、價格低廉、無創傷、無射線輻射危害、可在病床旁邊實施和便于復查等優點, 成為目前臨床應用最主要的影像學篩選檢查技術。以早年的CT為起點,CT、MRI等設備開始提供橫斷層面影像。同時,得益于計算機技術的進步,今天已經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把上述的信息“重組”(reformation)為三維的、分別顯示興趣結構的、帶有仿真色彩的,甚至以內窺鏡的信息模式顯示的“直觀信息”。舉例說,一個重度創傷的病人可能會有骨折、顱腦損傷、內臟損傷、血管損傷及其他并發癥。今天,只需用CT從頭到腳在數十秒鐘內完成采集,病人即可回病房作急癥處理,而放射科醫師可使用一次采集的信息分別顯示出骨骼、顱腦、內臟、血管等結構與病變,并給急癥醫師提供“直觀的”興趣結構的三維的、彩色仿真的診斷信息。這樣的信息已經超越了大體解剖學的可視能力,達到了即使在手術刀或解剖刀下都不可能完全洞察的水平。

3 醫學影像學技術的發展趨勢

各種醫學影像學設備向小 型化、專門化、高分辨力和超快速化方向發展,MRI和CT的全器官灌注成像得到臨床普及應用。雖然目前MSCT主要生產廠家的設計理念和主攻方向不一致,導致彼此設備的差異巨大,但是可以預測,在不遠的將來,CT機的構造(包括發生器、X線球管的結構和數量、探測器種類和排數等) 將發生實質性變改, 也許球管和探測器的旋轉速度更快,使MSCT的時間分辨力突破50 ms大關,使心臟得到真正的“凍結”,而探測器材質的改進能顯著提高MSCT的空間分辨力。 各種介入治療成為常規有效的治療方法。集診斷與治療一體化的醫學影像學設備也在不斷成熟和普及, 使疾病的診斷更加及時、 準確,治療效果更佳。應用計算機仿真技術設計外科手術方案、 由影像導航 系統直接引導外科手術入路、確定手術切除范圍,并在術中直接應用MRI對病灶切除范圍進行現場評價會逐漸普及應用。在影像學網絡化的基礎上,醫學圖像處理將成為常規,而服務器軟件取代工作站,實現多點同時后處理,并使圖像后處理的自動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伴隨遠程影像學的普及和寬頻帶網絡的應用,醫學影像學圖像的遠程傳輸更為快捷,圖像更加清楚,影像學科醫生可以在家里或者在出差旅途中完成診斷報告。

分子成像是醫學影像學的熱點研究方向之一,伴隨分子成像的研究進展,會有多種組織、器官特異性對比劑問世,這些新型對比劑能顯示特定基因表達、 特定代謝過程、特殊生理功能,其毒副作用更小、對比增強效果更佳、診斷的特異性更強,真正實現疾病早期診斷。開發療效監測對比劑(或稱分子探針),以在最短時間得到治療的反饋信息, 在分子水平上進行疾病的靶向治療。除PET外, 其他醫學影像學技術也能直接用于藥物的研發和監測療效,在活體早期、連續觀察藥物或基因治療 的機制和效果,以利于藥物篩選和新藥開發。此外,分子成像方法和圖像后處理技術將得到持續改進,并開發出用于分子成像的影像學新技術。 醫學影像學技術的進展還將導致影像學科內部人員構成發生變化,物理師、數學家、生物醫學工程師、計算機專家和循證醫學專家占影像科室人員的比例越來越高,針對某種重大疾病可以組建包含內、外科和影像學醫生的新型科室。醫學影像學檢查不僅在診斷與治療的環節發揮作用,而且可以在疾病預防、健康體檢、重大疾病篩查、健康管理、早期診斷、病情嚴重程度評估、治療方法選擇、療效評價、康復等環節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醫學影像學科的地位必將不斷提高。參考文獻

[1] 賀延莉,王亞蓉,殷茜,等.T-PACS在醫學影像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和優勢[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1,25(6):657-659

[2] 劉衛賓,韓冬.淺析普通X射線攝影及其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1,8(11):115-115

[3] 蔣震,沈鈞康,宦堅,等.醫學影像學研究生讀書報告的方法學探討[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10):1179-1181

[4] 高艷,李坤成,杜祥穎,等.醫學影像學教學中比較影像學的重要性[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1):79-80

第6篇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教學改革

我院作為首批招收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學校,自1999年開辦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大專班。根據全軍院校教學改革工作會議精神。從教學實際出發,經過六年多來的教學改革探索和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供同仁參考和指正。

一、確立教學目標。強化實踐性教學

(一)把握規律,強調實踐性教學目標

強化實踐性操作,全面改革講習比例不合理的現狀,打破理論與實踐教學分段實施的界限。充分體現該專業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醫學影像專業人才為根本任務,適應基層軍地衛生工作需要為目標,突出“應用”為特征,圍繞動手能力強化實踐性操作。以現代化教育技術為手段,彰顯影像學科形象化的特點,提高教學時效比。將影像診斷學全部進入實驗室授課。電子幻燈授課與學生同步閱讀實片過程結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零距離接觸的事例教學的目的;將X線攝影中基本理論、X線照片沖洗化學集中講授,X線攝影位置學部分全部進入實驗室在教師實體示范操作的基礎上,主要由學生分組進行操作訓練,達到集中學習基本理論、分組強化規范具體操作的目的。在實習環節中,實施“導師制”,倡導學生主動實踐與帶教主動指導相結合并全程分段進行考核,確保實踐教學的質量。

(二)抓住核心,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

以培養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為核心, 適應目前隨醫學影像學的快速發展,影像學科架構的變化,對原有教學內容以突出影像診斷、注重實踐教學、加強技能訓練、適應基層發展需要為原則。基礎課以必須、夠用為度,專業基礎課以專業需要為主。專業課以寬基礎重實用為本。基礎課:取消高等數學、物理學改為醫學影像物理學,增設一門人文學科;專業基礎課:將電工學、電子學合為醫學電子學基礎,將原有醫學微生物學與人體寄生蟲學合并為醫學病原學,減少生物化學、藥理學、醫學病原學學時數,將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合并為人體解剖組織胚胎學,增設人體斷層解剖學;專業課:將原來的x線投照學和x線機原理構造與維修分別增加CT、MPd、CR和DR相關內容,重組為醫學影像設備學和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學,將原有的x線診斷學、CT診斷學、MR/診斷學融合為醫學影像診斷學。同時采取大專業平臺與小方向模塊課程自主選擇的方式將原有的部分課程列入選修課,如介入放射學、影像核醫學、放射治療學等

(三)拓視野,增強針對性教學.

1、強化第二課堂的專業知識拓展和提高專業素養和發展潛于的功能,弱化圍繞專業教學以外的作用。首先設立講座課.如醫學統計學、醫學科研基礎、醫學文獻檢索、醫學論文撰寫、醫學信息管理、專業英語等。其次通過開放實驗室,學生自行設計內容進行強化。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設立課題小組,老師圍繞設計課題進行引導,通過查閱資料、實際操作,拓展專業知識面。

2、以外引內聯方式,加強師資建設。聘請院外有實踐經驗的專家為兼職教授,定期來院講課或指導工作,豐富臨床實踐知識;根據專業教學需要,有針對性安排教師進行專項進修、交流,根據教學實際,與醫院聯合進行教學、學術研究,共同促進、共同發展。

二、構建學生專業綜合評價的考評體制

(一)實行理論與技能測評分離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改革原有一紙定乾坤的模式,采取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分離,對于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測評,其中任何一項不合格,均認定為專業不合格,通過考核方式改變,強化專業技能要求。其中理論考核由題庫生成,技能考核分口試、操作二部分,請院外專家進行測評。

(二)建立技能目標考核標準

1、醫學影像診斷學分為平時考核、課終考核、畢業考核。平時考核以各系統完成閱片診斷數量及診斷報告質量打分。課終、畢業進行雙盲片考核,抽取各系統一張影像片,書寫診斷報告。對報告結果分格式、描述內容、名詞應用、診斷順序、診斷結論等五部分,進行計分。

2、x線攝影學以具體操作內容雙盲抽取。分暗室裝片、機器準備、擺放、工具應用、條件設備、暗室洗片等六部分目標進行考評。

3、醫學影像設備學以隨機抽題。分原理說明、部件指定、線路分析、儀器使用等四部分測評。

(三)完善實習考核辦法

在實習手冊中增加實習目標考核標準,完善實習雙向(學與教)督促機制。 按專業課分醫學影像診斷、醫學影像檢《現代醫用影像學》2006年12月第15卷第6期查技術學二大部分,然后再各自分為普放、CT、Mill三個小部分,分別設立考核內容及量化標準。對考核過程要求每一小部分由帶教醫生(技師)考核鑒字、每一大部分由科室會考、學校抽考的方式進行,實習結束前由學校與醫院科室共同檢查考核。

三、加強教學方法及手段的變革,開展教學質量評估

在教學方法上遵循四個“有利于”原則:有利于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地位的發揮,有利于體現學科特點與培訓目標的實施,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思考分析能力,有利于發揮教與學雙方的個性潛質與創新精神。注重啟發、討論、演示、操作教學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采用現代化教育技術,鼓勵應用網絡課程、多媒體課件等教學手段,解決教學重點難點,提高授課時效。

第7篇

首先,DICOM是一個標準,是醫學圖像和相關信息的國際標準(ISO 12052),這一標準定義了醫學數字成像和通信的規范。

其次,DICOM也是一種協議,以開放互聯的架構和面向對象的方法定義了醫學數字圖像信息交換和通信的方法。

此外,很多時候DICOM還特指DCM圖像。實際上,DICOM協議和DICOM數據都包含在DICOM標準的定義中,只是在應用中為了方便而采用的簡稱。

與DICOM關聯的,還有另外一些名詞,相近的縮寫在初次接觸時很容易混淆,這里集中列出:

HIS: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是指利用計算機和通信設備,為醫院所屬各部門提供病人診療信息(PCI)和行政管理信息(HAI)的收集、存儲、處理、提取和數據交換的能力并滿足授權用戶的功能需求的平臺。HIS是覆蓋醫院所有業務全過程的信息管理系統,一般包括醫院管理信息系統(HMIS)、臨床醫療信息系統(CIS)、醫院信息系統的高級應用等。例如,我們常見的門診收費系統、電子病歷系統、醫學圖像歸檔系統、醫院檢驗系統、影像診斷報告與處理系統(如圖1)。等

CIS:臨床醫療信息系統(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主要目標是支持醫院醫護人員的臨床活動,收集和處理病人的臨床醫療信息,豐富和積累臨床醫學知識,并提供臨床咨詢、輔助診療、輔助臨床決策,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醫生工作站系統、實驗室系統、藥物咨詢系統等就屬于CIS范圍。

LIS: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又稱醫院檢驗系統,是HIS系統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將檢驗儀器傳出的檢驗數據經過分析,生成檢驗報告,使用醫生通過網絡調用和查看患者的檢驗結果。LIS已經成為現代化醫院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RIS:放射學信息系統(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是基于醫院影像科室工作流程的任務執行過程管理的計算機信息系統,主要實現醫學影像學檢驗工作流程的計算機網絡化控制、管理和醫學圖文信息的共享,并在此基礎上實現遠程醫療。RIS是醫院重要的醫學影像學信息系統之一,與PACS系統共同構成醫學影像學的信息化環境。

PACS:圖像歸檔和傳輸系統(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是以高速計算機設備及海量存儲介質為基礎,將高速傳輸網絡與醫學影像設備相結合,利用先進的數字化信息技術將各種醫學影像檢查所獲得的影像、診斷報告信息等,進行數字化存儲和管理,并可實現影像信息本地及遠程查詢、瀏覽、打印等功能。PACS與DICOM聯系緊密,對醫院建立放射信息系統、醫院信息系統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EMR:電子病歷(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也叫計算機化的病案系統或基于計算機的病人記錄(CPR)。它以數字化方式保存、管理、傳輸和重現病人的醫療記錄,取代手寫紙張病歷。

第8篇

[關鍵詞]醫學影像學;課程設置;問卷調查

1醫學影像學專業課程開設需求量表的設計

以我國醫學影像學專業為基礎,結合南方醫科大學、中山大學、南京醫科大學、東南大學、蘇州大學、川北醫學院等院校的醫學影像學本科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參考歐美一些國家的課程體系,制訂出醫學影像學專業課程開設需求量表初稿,并咨詢多位從事醫學影像學的專家,經過兩輪咨詢,確定調查量表,表中列出醫學影像學專業培養準備開設的課程,并應用該量表對部隊和地方從事影像專業醫師中進行調查。

2調查對象與方法

2.1調查對象

對部隊和地方從事影像專業的醫師進行調查,共發放調查量表128份,其中高級職稱醫師9份,回收有效問卷9份;中級職稱醫師53份,回收有效問卷53份;初級職稱醫師66份,回收有效問卷66份。

2.2調查與統計方法

調查采用發放問卷的方式,要求調查對象對各門課程給出重要性(重要性采用Lik-ert五級評分,5分非常重要,1分非常不重要),數據采用Excel錄入,SPSS21.0統計分析,使用統計方法為Kruskal-Wallis檢驗(H);各類調查對象對各門課程的意見重要性按高級職稱0.4、中級職稱0.4、初級職稱0.2的權重計算,該權重計算方法在制訂量表時同時經過專家咨詢確定,各類調查的意見一致性采用Pear-son相關性檢驗[1]。

3結果

在45門課程中,平均得分4.5分以上6門,占13.33%;4.0~4.5分的23門,占51.11%;3.5~4.0分的12門,占26.67%;3.5分以下的4門,占8.89%。排在前10位的課程為:影像診斷學、超聲診斷學、臨床醫學、介入治療學、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學、癥狀學與鑒別診斷學、放射治療學、野戰外科學、野戰內科學、戰場救治。三類調查對象對各門課程重要性的認識具有較好的一致性,高級職稱醫師與中級職稱醫師意見的相關系數為0.813,高級職稱醫師與初級職稱醫師相關系數為0.685,中級職稱醫師與初級職稱醫師相關系數為0.897。認識不一致的有:初級職稱醫師和中級職稱醫師低于高級職稱醫師的有:野戰內科學、物理診斷學、軍隊衛生裝備、生物武器醫學防護、軍隊衛生學、軍隊衛生勤務學、衛生信息管理、中醫學基礎、衛生經濟學;初級職稱醫師低于高級職稱醫師的有:野戰外科學、戰場救治。

4討論

45門課程中有29門得分在4.0分以上,這些課程與醫學影像學專業的關系緊密,既涵蓋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的專業知識,又體現軍事基礎特點,應當設置為主干課程,突出素質教育、專業技能和軍事能力的結合。排在后10名的課程多是在醫學影像學本科能力階段需求較少的課程,不一定作為該專業的必修課程。但經過專家研討,考慮到醫學影像學學習工作中,對臨床各專科知識的需求,建議將傳染病學、耳鼻咽喉科學、眼科學、口腔科學的基礎知識部分也作為必修課程學習。

4.1完善課程體系

堅持以專業需求為牽引,突出體現專業核心能力的主干課程,強化支撐長遠發展的基礎課程,充實引領前沿的新興課程,堅持專業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實際需要什么就練什么,推動教學與實踐深度融合、課堂與診斷現場精準對接。醫學影像學是一門需要密切結合臨床專業知識的學科,在專業課程安排及內容選擇中,盡量減少不同課程中重復的教學內容,整合類似課程和相關知識,促進學生將臨床和影像知識相結合并互相轉換,從宏觀微觀等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問題[2]。

4.2優化學科布局

深入分析院校自身特點,把準學科建設主攻方向,抓緊改造傳統學科,積極培育新興專業,推動學科專業集優整合、升級換代。作為部隊院校,培養的醫學影像學專業人才,將承擔部隊和地方的多種任務,因此不僅必須具備高水平科研和專業技術能力,還要有過硬的軍事能力素質。所以在建設課程體系時,既要考慮專業知識技能、核心能力的培養,也要重視軍人基本能力素質的養成。除此之外對不同學年的課程安排,要在兼顧學生學習強度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安排課程內容和順序,以達到知識結構的正確和完整性[3-4]。

4.3創新教學方法

堅持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大力推行啟發式、開放式和模擬化教學,促使學生理論向實踐轉化、知識向能力轉變。在設置課程體系尤其對于專業課,要增加實踐教學在課程中的比例,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注重傳統注重理論教學轉向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5]。

第9篇

關鍵詞:醫學影像科;急診處理;臨床分析

Abstract:Objective:Emergency treatment and significance analysis of medical image Branch.Methods:40 cases were handled properly in the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we have achieved a good clinical effect and no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the late follow-up, no deaths.Results:40 cases were accepted in the medical imaging department, emergency treatment, we have achieved a good clinical effect, and no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the late follow-up, no deaths. Conclusion:Department of Radiology, Emergency treatment of patients,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ccurate and timely and reasonable treatment of certain emergencies, rapid, accurate and scientific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imaging report information for clinical diagnosis reasonable basis, which will help expand the targeted clinical interest to save the patient therapy.

Key words:Medical Imaging Division; emergency treatment; clinical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6-0180-02

1 前言

在醫學影像科對急診工作進行開展,在臨床急診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是臨床急診工作的一個關鍵性環節。急診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醫學影像科的相關人員為其提供準確的影像學資料,這就需要影像科的醫技工作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檢查技巧和檢查技術,將工作流程進行簡化,盡量減少急診患者在醫學影像科的就診時間,為搶救工作的順利開展爭取贏得更多的寶貴時間。為避免在醫學影像科出現應急措施及檢查操作不當的問題,以下將結合2009年2月至2011年5月來我院醫學影像科接受急診處理的4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具體情況如下。

2 資料與方法

2.1 一般資料:2009年2月至2011年5月我院醫學影像科共對40例患者進行急診處理,女18例,男22例;年齡在25-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67歲;患病與就診距時間在10分鐘到5小時之間,平均為0.25個小時。其中,因交通事故而需急救的患者21例,機械性損傷的患者9例,高空墜落傷的患者10例。頭部20例,脊柱3例,軀干部2例,胸腹部3例,頸部8例,骨盆4例。

2.2 急救的原則:對于多創傷的患者,其搶救必須先于診斷及治療,采用優先處理的原則,以保障致命性損傷患者的生命安全,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搶救時間,快速的實施搶救。

2.3 進行急診的處理

2.3.1 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將院前的搶救工作做好,觀察并記錄病人的脈搏、呼吸、意識、心率、睦孔、血氧的飽合度、出血量、尿量、血壓、出血量、傷情變化等,為病情判斷、病情的預見都有著直接的影響,有利于后期的指導治療。

2.3.2 對藥物治療進行觀察和護理:對正在進行靜脈滴注的患者,要加強對其觀察,觀察有無藥物不良反應,滴注的速度也要進行合理控制,不能觸碰到患者的注射部位。

2.3.3 接診的一般程序: 在接到急診科CT檢查攝片及申請單的第一時間,就應該對其進行仔細的觀察和閱讀,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準確的把握,如果申請單的字跡有不清楚的情況出現,不能進行胡亂猜側,必須與臨床醫師取得聯系后再進行確認,并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了解其詳細病情并制定出合理的處理方案。為了保障最佳的搶救時機,對于某些程序比較繁雜的事項可以在后期進行處理,而對于那些直接進影像科的急診患者,臨床醫生需先對其進行急救處理后,再進行CT檢查或撅片,避免意外的發生。

2.3.4 做好檢查的準備:依照患者的申請單,對其家屬進行簡單快速的病情詢問后,再制定出最佳的檢查方案。在檢查的過程中,檢查質量會受到檢查參數的影響,檢查參數必須準確的設置及調節。初始的圖像是后期處理的條件基礎,某些患者可以通過對圖像進行處理后而對病情進行進一步的了解。攝片時可選擇規格較大的片盒、平板探側器、數碼板等,患者的要有利于常規的檢查,這樣才可以得到準確的影像學資料,若患者受到限制,其選擇盡量讓患者可以接受,但應準確、迅速、輕柔。原則上應減少患者的變動,可以對機架的移動性及X線球管加以利用,盡量在一種姿勢下完成多部位的身體檢查。

2.3.5 檢查的具體操作:操作人員必須對設備的性能、技術指標、操作步驟等進行熟悉,熟練的掌握正常人體各部位的檢查參致及檢查位置,操作的過程中要輕巧適度,在確保診斷價值的前提下,迅速的進行檢查,為臨床救治贏得更充分的時間。依照病人臨床的表現和初步的診斷結果,對檢查的部位、檢查參數、角度進行準確地判斷,做出具體的診斷報告,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多的影像學信息。對于昏迷、病危的患者為減少對其進行搬動,可以在推送平車及擔架上進行攝片,而對于某些必須進行的移動的患者,要慎重操作,準確迅速的完成檢查;外傷或胸腹部疾病的患者,需要對其進行站立式的檢查,了解其是否出現腹腔臟器穿孔及血氣胸等情況,不能進行站立的患者,可取半臥位或坐位進行檢查,病情十分嚴重的患者,可以將診斷床進行傾斜,以盡量得到檢查效果。

2.3.6 出具診斷報告:當檢查結束后,要在第一時間出具患者的急診報告,在對重要的陽性征象不遺漏的情況下,影像的描述可以盡量的簡化。若患者在檢查時受到了的制約,無法得到準確的檢查結果,給影像的實際診斷帶來了困難,也應該盡量提供較有價值的影像信息,確保臨床搶救的順利進行。

2.3.7 與患者進行心理上的溝通:在醫務工作中溝通也是其重要環節,在影像科的急診處理中也顯得十分重要。突發事件發生后,患者會出現焦慮、急躁、恐懼等心理,缺乏必要的思想準備,醫護人員要積極的與其進行溝通,做好心理上的護理,讓其重新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積極主動的接受治療。

2.3.8 樹立風險意識:在急診中給危重的患者進行檢查時,如多發性骨折、顱腦外傷等,需要得到臨床醫師的陪同,當意外出現時,臨醫師可以立即采取協的處理措施。

3 結果

在影像科對40例急診患者進行妥善的處理后,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影像報告單的出具也準確、及時、清晰。

4 討論

急診的病情極為的復雜和多變,對影像科的工作也有越來越高的要求。操作不當,便有可能延誤病情,失去最佳就診時機,給臨床的救治工作帶來不便。在日常的工作處理中,影像科在保障病人生命安全的同時,也要快速的出具影像報告。若出現了異病同形、同病異影的情況,可以結合患者的臨床病癥及有關的檢查資料,對患者進行確診。在進行急診處理的過程中,存在著較大的風險性,因此,必須進行科學的風險防范,對突發事件進行及時的應急處理,努力的做好每一個環節,避免意外的出現,為臨床醫師提供更多的影像學信息,保障急診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 鄭西川,吳允真,胡濱.區域醫療醫療影像信息共享計劃的進展和面臨的挑戰[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09(10)

第10篇

1 醫學影像融合的必要性

1.1 影像的融合是技術更新的需要 隨著計算機技術在醫學影像學中的廣泛應用,新技術逐漸替代了傳統技術,圖像存檔和PACS的應用及遠程醫療的實施,標志著在圖像信息的存儲及傳輸等技術上已經建立了新的模式。而圖像后處理技術也必須同步發展,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地提高和創新,才能更好更全面地發揮影像學的優勢。影像的融合將會是后處理技術的全面更新。

1.2 影像的融合彌補了單項檢查成像的不足 目前,影像學檢查手段從B超、傳統X線到DSA、CR、CT、MRI、PET、SPECT等,可謂豐富多彩,各項檢查都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但在成像中又都存在著缺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CT檢查的分辨率很高,但對于密度非常接近的組織的分辨有困難,同時容易產生骨性偽影,特別是顱后窩的檢查,影響診斷的準確性;MRI檢查雖然對軟組織有超強的顯示能力,但卻對骨質病變及鈣化病灶顯示差;如果能將同一部位的兩種成像融合在一起,將會全面地反映正常的組織結構和異常改變,從而彌補了其中任何一種單項檢查成像的不足。

1.3 影像的融合是臨床的需要 影像診斷最終服務于臨床治療;先進的檢查手段,清晰的圖像,有助于提高診斷的準確性,而融合了各種檢查優勢的全新的影像將會使診斷更加明確,能夠更好地輔助臨床診治疾病。

2 醫學影像融合的可行性

2.1 影像學各項檢查存在著共性和互補性為影像的融合奠定了基礎 盡管每項檢查都有不同的檢查方式、成像原理及成像特征,但它們具有共同的形態學基礎,都是通過影像來反映正常組織器官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以及病變的解剖、病理和代謝的改變。而且,各項檢查自身的缺陷和成像中的不足,都能夠在其他檢查中得到彌補和完善。例如:傳統X線、CT檢查可以彌補對骨質成像的不足;MRI檢查可以彌補對軟組織和脊髓成像的不足;PET、SPECT檢查則可以彌補功能測定的不足。

2.2 醫學影像的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為影像的融合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現在,數字化技術已充分應用于影像的采集、存儲、后處理、傳輸、再現等重要的技術環節。在首要環節即影像的采集中,應用了多種技術手段,包括:(1)同步采集數字信息,實時處理;(2)同步采集模擬信號,經模數轉換裝置轉換成數字信號;(3)通過影像掃描儀和數碼相機等手段,對某些傳統檢查如普通X線的膠片進行數字轉換等;將所采集的普通影像轉換成數字影像,并以數據文件的形式進行存儲、傳輸,為進一步實施影像融合提供了先決條件。

3 醫學影像融合的關鍵技術

信息融合在醫學圖像研究上的作用一般是通過協同效應來描述的,影像融合的實施就是實現醫學圖像的協同;圖像數據轉換、圖像數據相關、圖像數據庫和圖像數據理解是融合的關鍵技術。(1)圖像數據轉換是對來自不同采集設備的圖像信息的格式轉換、三維方位調整、尺度變換等,以確保多源圖像的像/體素表達同樣大小的實際空間區域,確保多源圖像對組織臟器在空間描述上的一致性。它是影像融合的基本。(2)影像融合首先要實現相關圖像的對位,也就是點到點的一一對應。而圖像分辨率越高,圖像細節越多,實現對位就越困難。因而,在進行高分辨率圖像(如CT圖像和MRI圖像)的對位時,目前借助于外標記。(3)建立圖像數據庫用以完成典型病例、典型圖像數據的存檔和管理以及信息的提取。它是融合的數據支持。(4)數據理解在于綜合處理和應用各種成像設備所得信息,以獲得新的有助于臨床診斷的信息[1]。

圖像融合的方法主要有4種:(1)界標配對:界標作為兩種圖像相對應的融合點且決定融合的一些參數,它被廣泛應用于放射治療和立體外科學[3];(2)表面相合(SFIT)法:SFIT法又稱頭和帽法。其原理:所有融合影像上可識別的同一解剖結構表面之間的均數平方根(RMS)距離最小,其中,可用手工或半自動的邊緣探測規則從每種影像的一系列圖片得到的器官外部輪廓就是表面;頭代表從較高分辨率影像中獲得的表面模型;帽子代表從較低分辨率影像中獲得表面的一系列獨立的點[4];(3)空間力矩配對:協調中心點和主軸(PAX),使PAX慣性力距最小,融合時包括計算偏心和旋轉以協調PAX和比例[5];(4)交叉相關法:此法基點是兩種影像的相關系數值最大(接近)。主要用于同一種顯像方式影像的融合[6]。以上4種融合方法可分為兩大類:(1)前瞻性融合法:在顯像采集時使用特別措施(如協調器具,外部標志等);(2)回溯性融合法:在顯像采集時不采取特別措施。

近年來,有學者從另外的角度將融合技術歸納為單模融合、多模融合和模板融合[2]。(1)單模融合:是指將同一種影像學的圖像融合,多用于治療前后的對比、疾病的隨訪觀察、疾病不同狀態的對比、運動偽影和設備固有偽影的校準等方面;(2)多模融合:是指將不同影像技術的圖像進行融合,包括形態和功能成像兩大類,多模圖像融合主要是將這兩類成像方法獲得的圖像進行融合,其意義在于克服功能成像空間分辨率和組織對比分辨率低的缺點,發揚形態學成像方法各種分辨率高、定位準確的優勢,最大限度地挖掘影像學信息,直接進行不同成像方法之間的比較,多用于神經外科定位手術、制定治療計劃等方面;(3)模板融合:是指將患者的圖像與模板(解剖或生理圖譜等)圖像融合,這種方式也適用于不同患者的圖像融合,主要用于正常結構的統計測量、不同患者同一類病變的比較、監測生長發育和衰老進程等方面。

4 醫學影像融合的臨床價值

利用計算機技術對獲取的影像信息進行處理,并將其成果應用于臨床已成為現代醫學影像學發展的主要方向。通過影像的融合,將多項檢查成像進行綜合分析、處理,再現出全新的、高質量的影像,對于臨床的價值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1) 對影像診斷的幫助:融合后的影像能夠清晰地顯示檢查部位的解剖結構及毗鄰關系,有助于影像診斷醫生全面了解和熟悉正常組織、器官的形態學特征;通過采用區域放大、勾畫病變輪廓、增添病變區偽彩色等手段,能夠增加病變與正常組織的差異,突出顯示病灶,有助于診斷醫生及時發現病變,尤其是早期不明顯的病變和微小病變,避免漏診;在影像中集中體現出病灶在各項檢查中的典型特征,有助于診斷醫生做出更加明確的定性診斷,特別在疑難疾病的鑒別診斷中,作用更為顯著[7]。(2) 對手術治療的幫助:在影像的融合中,采用了圖像重建和三維立體定向技術,充分顯示出復雜結構的完整形態和病灶的空間位置,同時清楚地顯示出病變與周圍正常組織的關系;對于臨床制定手術方案、實施手術以及術后觀察起了重要作用[8]。(3) 對科研的幫助:影像的融合集中了多項檢查的特征,同時體現了解剖結構,病理特征,以及形態和功能的改變,并對影像信息做出定性、定量分析,為臨床進一步研究疾病提供了較為完整的影像學資料。

5 醫學影像融合的應用前景

目前,圖像融合主要應用于體層成像。隨融合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非體層成像方法中的應用逐漸增多。已有研究將血管內超聲與二維X線血管造影圖像進行融合,認為融合圖像能克服超聲顯示冠狀動脈形態的局限性、準確重建出血管的解剖結構、反映血管的真實彎曲[9]。

以醫學成像技術為基礎,結合影像診斷、影像導航、介入治療和外科等學科所形成的計算機輔助科學是計算機在醫學應用新的發展方向。圖像融合技術有助于計算機輔助科學的成熟,特別是三維圖像融合的研究與開發。

隨著PACS在醫院逐漸推廣應用,為多種影像學技術的綜合應用提供了廣闊空間,加速了圖像融合的發展。有人利用圖像融合建立自動識別警告系統,校正PACS進行圖像存儲及歸檔的錯誤[10]。

遠程醫學是網絡時代產物,是實現醫學資源全球共享的方式。圖像融合在遠程醫學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如進行遠程手術,將多模圖像融合成多參數、仿真人體模型,配準到術中真實器官上,可有效指導制定遠程手術計劃,有助于順利實施手術[11]。

綜上所述,醫學影像的融合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將多項檢查成像的特征融合在一起,重新成像;影像融合既保留了原有的后處理技術,又增添了新的內容;它是信息融合技術、數字化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多項技術的綜合和在醫學影像學應用的深入和擴展。醫學影像的融合將會帶動醫學影像技術的又一次更新,并將是影像醫學新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康曉東.計算機在醫療方面的最新應用.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46-70.

2 Hill DL.Medical image registration.Phys Med Biol,2001,46:R1-R45.

3 Liehn JC,Loboguerrero A,Perault C,et al.Superimposit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single photon emission tomography immunoscintigraphic images in the pelvis:valid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or ovarian carcinoma recurrence.Eur J Nucl Med,1992,19:186-194.

4 Turkington TG,Jaszczak RJ,Pelizzari CA,et al.Accuracy of registration of PET,SPECT,and MR images of a brain phantom.J Nucl Med,1993,34:1587-1594.

5 Alpert NM,Bradshaw JF,Kennedy D,et al.The principal axis transformation:a method for image registration.J Nucl Med,1990,31:1717-1722.

6 Bacharach SL,Douglas MA,Carson RE,et al.Three-dimensional registration of cardiac positrom emission tomography attenuation scans.J Nucl Med,1993,34:311-321.

7 丁里,朱之莊,武紹遠,等.標準化神經影像融合技術及臨床應用研究.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0,16(2):88.

8 汪家旺,羅立民,舒華忠,等.CT、MRI圖像融合技術臨床應用研究.中華放射學雜志,2001,35:604.

9 Cothren RM,Shekhar R,Tuzcu EM,et al.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ronary artery wall by image fusion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d bi-plane angiography.Int J Card Imaging,2000,16:69.

第11篇

近幾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教育技術的進步,以借助文本、圖形、動畫、動靜態視頻、聲音等媒體優勢的多媒體教學,已經在醫學教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它為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促進教學改革及提高教學質量等帶來了勃勃生機。特別是在《醫學影像學》等影像學科的教學中更顯示出了其獨到的重要作用[1]。然而,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一把雙刃劍,計算機輔助教學(CAI)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給教學帶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2]。筆者總結我院多年來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多媒體教學的應用情況,就其利弊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1 多媒體教學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優勢

1.1 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對《醫學影像學》學習的積極性 近30年來,醫學影像學發展迅猛,從放射學發展成為診斷和治療兼備的現代醫學影像學。包括X線計算機體層攝影(CT)、磁共振成像(MRI)、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X線計算機成像(CR)、X線數字化成像(DR)、超聲、核素掃描、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等逐步興起并應用于臨床。而且傳統X線攝片逐步為CR、DR取代;CT不斷更新換代,如螺旋CT(SCT)、電子束CT(uFCT)的出現,成像軟件包的開發利用,使其成像速度和清楚度均明顯提高,應用范圍越來越廣;MRI發展趨向于實時成像、功能MRI(fMRI)、顯微結構成像;介入放射學的迅速發展和臨床應用,將以X線診斷為主的放射學發展成為一門診斷和治療兼備的新的臨床醫學學科。影像學診斷,將由以大體形態學為主的階段向生理、功能、代謝和基因成像過渡;圖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發展,診斷模式由膠片采像和閱讀逐步向數字采像和電子傳輸(無膠片放射學)方向發展, 隨著信息科學的進展和醫學影像存檔及傳輸系統(PACS)和遠程放射學系統出現,“網絡影像學”將會到來。介入治療及其與內鏡、微創治療、外科的融合發展等,這些將改變影像學實踐和服務方式,使醫學影像學在未來的醫療服務體系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和比率,也必然對從事本專業的人員和專業教學提出新的要求[3]。

恰當的多媒體教學在《醫學影像學》中的應用有望改變傳統的“滿堂灌”式的教育模式。集文字、圖像、動畫、聲音于一體,把相關的內容、圖像生動、直觀地投影到屏幕上,通過聲、光對信息的傳遞觸及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使整個教學活動在生動、靈活、形象中進行,這樣就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另外應用多媒體教學不僅信息量大,而且可把《醫學影像學》的教學內容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靜為動,并能夠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現教學內容,創造立體的教學空間,增強教學感染力,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更易接受,也利于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1.2 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充分展示《醫學影像學》的教學內容

醫學影像學集成多門學科,使它的內涵大,而且教學內容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圖像多,而對圖像的顯示恰恰是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所在[4]。同時,部分醫影像學所顯像屬功能性成像技術,它不僅能獲得臟器或病變的解剖方面的信息,主要的是能夠得到反映臟器或組織功能、血流、代謝等變化的功能方面的信息,有利于對疾病做出早期診斷。在顯像過程中,可將上述各種信息通過計算機進行圖像重建,得到臟器或病變的彩色斷層、三維立體以及動態的影像,通過多媒體教學能夠實時地顯示出動態性影像隨血流流經某一臟器或被某一臟器不斷地攝取、排出,或在某一臟器內反復充盈和射出的動態過程。同時,功能性影像中某些量化的指標可以用不同色階來反映。因此,彩色圖像較之灰度更易顯示出臟器微小病灶的形態和功能的變化。很多《醫學影像學》中的教學內容,若沒有多媒體教學,老師講解很費力,學生聽課也覺得枯燥無味、抽象難以理解,而通過多媒體的動畫制作及采用視頻、聲音插入等方法,為學生營造一種充滿生動、活力的教學氛圍,使《醫學影像學》教學達到形象生動、一目了然的直觀教學效果。總之,多媒體教學為《醫學影像學》教學提供了一個能夠顯示其獨特功能的寬闊教學舞臺。

1.3 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對《醫學影像學》教學內容的及時更新、補充 近年來,《醫學影像學》隨著電子技術、基礎學科及其它相關學科而迅猛發展,應用多媒體教學能克服傳統的采用單一教科書的局限性,將突出《醫學影像學》先進性和實用性的教學內容作重點講解,對一些過時的或被淘汰的成像技術和方法刪除不講或盡量少講,并及時把相關新進展、新技術補充進多媒體教學內容中來。這樣使學生在學習中既能掌握本學科的主干技術內容和臨床應用情況,也能為獲得更多的知識信息、培養學生及時跟蹤醫學科技發展的新動態提供條件。我院近幾年在《醫學影像學》的教學中緊跟醫學發展的步伐,對教學內容作了較大的調整。對體現影像診斷學特點及優勢的內容(如骨骼、肺部X線診斷、中樞神經、腹部實質臟器CT診斷等)仍作重點講解;對目前應用較少的內容(如心臟大血管的X線診斷等)少講;對本學科的新進展、新技術(如MRI的功能成像、灌注成像等)則及時地加入了多媒體教學內容中。實踐證明,我們進行相關教學內容調整后取得的教學效果是滿意的,在我院教學部門進行的師生教學反饋會上,被調查的同學對《醫學影像學》多媒體教學的滿意度在90%以上。

2 多媒體教學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弊端

任何教學輔助手段都有其雙重性,多媒體教學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發揮其巨大優勢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問題,如對這些問題認識不足,不僅不利于發揮其優勢,反而會對教學效果造成影響[5]。因此,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必須對以下幾個問題加以足夠重視。

2.1 過分依賴多媒體,忽視教學基本功的訓練 由于多媒體的使用導致教師間的教學水平差距在縮小,但應急能力卻表現出巨大的差異。許多教師過分依賴預先制作好的多媒體課件,課堂駕馭控制能力差,無法隨教學環境進行思維應變,在課堂上僅充當“解說員”的角色,甚至完全對著課件內容照念,缺乏恰當的、形象生動的講解,使教學過程枯燥無味;一些青年教師利用其對計算機知識掌握的優勢,不再注重教學基本功的訓練,課前不進行充分的備課,僅照本宣科似的講解課件內容,而課件外的學科知識的橫縱向比較的講授就很缺乏,導致課堂經常出現錯誤,且應變能力差,一旦電腦出現故障或停電等意外發生時,就無法進行正常的普通方式教學。以上種種情況都是過分地強調多媒體的使用好處,而忽略了教師自身素養培養的重要地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多媒體只是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我們認為多媒體教學同樣需要配合教師精辟、藝術的講解,適當的板書說明,并精心制定各種應急方案等,不能有了多媒體就放棄了傳統教學的一些優點,應注意把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密切結合,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2 教學雙方缺乏互動與交流 這是目前多媒體教學中最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醫學影像學》教學中同樣易犯的致命錯誤。課堂上教師埋頭操作計算機,演示其課件,口中念念有詞,但卻無暇顧及觀察學生的反應,也不了解學生的接受程度。由于教師常被無形地禁錮在多媒體控制臺上,缺乏主動站到臺前,無法很好的活躍課堂氣氛,與學生交流的意識比較差,學生常常是只聞教師其聲、“不見”教師其人。課堂上教師不問問題,學生不能提問問題,更沒有授課過程的熱烈課堂討論。教學過程中沒有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而變得枯燥無味,這樣必將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師的教學興趣造成極大的影響。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地影響了多媒體教學的教學效果,我們認為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如要求教師充分熟悉課件內容,不要對著電腦屏幕照本宣科;教師要充分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各種反應,必要的提問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對多媒體設備在教室里的布局也應進行改進,改變設備對教師的局限,如盡量使用光電鼠標,使教師能站在講臺上講課等,最終目的都是想辦法能使教師更貼近學生、面對學生。

2.3 喧賓奪主,教學目的不明確 這也是《醫學影像學》教學中很容易犯的錯誤。一些教師在教學中片面追求課件漂亮的外觀、動感,在課件中過多地使用不必要的視頻、音頻,對課件界面作過分的渲染。這種做法就過分強調了課件制作的技巧和課件表面形式,其結果是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奇的表現形式上,而忽略了他們真正應該掌握的教學內容。這種喧賓奪主的做法,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造成教學目的不明確。《醫學影像學》是以圖像特點介紹為主的學科,雖然對其斷層圖像、三維圖像、動態顯像等,加入適當的動畫、音頻使學生便于理解是需要的,但不宜過分渲染,且對其主要教學內容(如成像的原理、正常和異常圖像的分析、臨床應用等)必須加以文字說明,進行清晰的講解。

2.4 課件過于簡單化,照搬教學文稿制成課件 主要是教師因工作較忙碌或懶散,只是把課本上的文字部分簡單復制到課件中,這種課件往往文字部分很多,字體很小,教師上課對著課件宣講,因缺乏歸納性和字體小很不利于學生做筆記。多媒體課件要將教學內容及示教片按教學大綱要求統一制作,每一位教師有自己的授課特點和方法,因此授課老師必須在課前結合自己的情況編排好有自己特色的思路和進程,充分設計適合自己的課件,盡量避免喧賓奪主的課件過于華麗,同時又避免過于簡單化,發揮自己的特長,上好每一節課[6]。

2.5 課件換頁過快,學生不易做筆記,影響課后復習 這是在課后對學生調查中,多數學生反饋認為多媒體教學的一大弊端。還有的同學反映投影屏幕上的影像圖像和實際影像片的圖像不同。我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傳統教學方法的好處是學生容易做筆記和看到實際圖片,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能否成功地被學生接受的關鍵也在于學生能不能接受投影屏幕上的影像圖像,因此教師如何能讓學生看懂、聽懂、熟悉并學會讀投影屏幕的影像圖像就成為教學過程當中的關鍵問題。從實物片上的圖像到投影屏幕上的影像圖像再回復到實物片上的圖像,這是一個較為艱難的認識、適應過程[6]。

總之,通過近幾年來多媒體技術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運用,我們深深地體會到,CAI對于促進《醫學影像學》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等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應大力提倡。但作為一種新的輔助教學手段,CAI還存在上述的一些問題,只有充分認識這些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將其優勢發揮到極致。目前我院承擔《醫學影像學》教學的教師多為中青年教師,自開展多媒體教學以來,為加強教師基本功的訓練,培養教師的教學能力,監督教學效果,課前教師必須在教研室進行多次試講,并對其多媒體課件進行集體備課、討論;課堂上學院派出教學督導專家對中青年教師的教學進行聽課,并提出不足和建議;課后定期召開師生教學聯系會,收集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手段、教學藝術及教學效果等方面的反饋信息。通過以上一系列措施,使《醫學影像學》教學中,能盡量發揮CAI的突出優點,同時又將存在的一些問題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決,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何玲,余國容,余世才,等.多媒體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04,2(2):141-142.

[2] 韋葉生,覃志堅,鄧益斌,等.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醫教與管理,2005,33(1):84-85.

[3] 艾書躍,周全,李士建,等.醫學影像專業教學改革的初步探討[J].南京軍醫學院學報,201,23(2):134-136.

[4] 鄭建金,楊竹麗,姜明,等.多媒體教學法在影像專業教學中的改革及應用[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5,19(3):205-206.

[5] 王金文,楊慧霞,徐敬東.走出多媒體教學的誤區[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5,7(3):266.

第12篇

【關鍵詞】 數字化 醫學影像 存儲 傳輸

近年來,隨著醫學影像設備的發展,數字化成為醫學影像發展的必然趨勢。與傳統的普通膠片的管理模式相比,數字化醫學影像有著本質的不同,因此需要建立全新概念的醫學影像存儲、傳輸、查閱系統,以便管理目前的數字化醫學影像。

醫學影像存儲與傳輸(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系統是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的發展及廣泛使用而產生的,它是以醫學影像領域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的趨勢為要求,以數字成像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基礎,以全面解決醫學影像獲取、顯示、處理、存儲、傳輸和管理為目的的綜合性規劃方案及系統,是醫院管理現代化、信息化及醫療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1]。我院于2003年建立了一套MINI PACS系統,現將我院建立和使用該系統的體會作一下交流。

材料與方法

1.情況分析

1.1一般情況分析:我院作為一家地市級三級乙等醫院,開放病床500張。當時每天普通放射平均100張膠片,CT平均每天35個掃描部位,MRI平均每天10個掃描部位。

1.2設備情況:放射科現有的數字化設備有CT、CR、MRI,圖像都是DICOM3.0標準。普通放射采用CR攝片,利用了現有的X線機,使其圖像數字化。CT、CR具有開放的worklist功能,能直接從ris系統取到病人信息; MR不具備開放的worklist功能,需要分診臺顯示病人姓名、性別、年齡、ID號、流水號等。

1.3數據量情況:CR圖像每幅數據量為1K×1K,10M/幅;每天平均總量為1G;CT圖像每幅數據量為512×512,0.5M/幅;每個掃描部位按20層計算,每天平均總量為0.34G;MR圖像每幅數據量為256×256,0.125M/幅;每個掃描部位按30層計算,每天平均總量為0.4G;每天放射科總數據量為1.4G。半年在線存儲量為250 G。

1.4終端節點分布:診斷工作站3臺,MR分診1臺,登記1臺,統計1臺,CT、CR、MRI各1個點,激光相機1個點。

2硬件、軟件配置:激光相機共享

2.1 服務器:DELL powerEdge 2600 CPU:Xeon1.8G 內存:2GB ROM 硬盤:300G SCSI 網卡:100MB UPS:APC3000VA 軟件運行環境:LINUX,系統軟件:系統管理模塊、影像歸檔服務器模塊、RIS數據管理模塊。數據庫:基于ORACLE8i大型網絡數據庫設計,支持大任務量并發請求。

2.2 診斷工作站 CPU:P2.4G 內存:512M 硬盤:40G 顯卡:雙頭32M 顯示器:兩臺21英寸純平高分辨顯示器。 軟件:Windows2000Professional SP3中文版;MedViewer圖像瀏覽軟件;HHRIS診斷報告軟件。

2.3 登記、統計、分診工作站:CPU:P2.4G 內存:256M 硬盤:40G 顯示器:17英寸純平顯示器。 軟件:Windows2000Professional;分別裝登記、統計、分診工作站軟件。

3.PACS的運行

PACS改變傳統的放射科運行方式,進而對科室管理和工作模式提出新的要求, PACS的運行方式必須根據各醫院及放射科的具體情況制定。

3.1 工作流程設計

(1)病人在臨床開出檢查單后,病人憑申請單到登記室登記、編號,將病人信息錄入RIS系統;

(2)病人帶申請單到機房進行CR、CT、MR檢查;

(3)圖像傳人PACS服務器,激光相機打印膠片;

(4)醫生于診斷工作站根據RIS信息從PACS系統調出未寫報告病人的圖像,瀏覽后編寫診斷報告,經過上級醫師復核后打印報告。

(5)病人到登記室取報告和膠片。

3.2 圖像存儲

病人圖像資料保持半年在線存儲,超過半年必須作長期存儲,我院采用刻錄光盤并索引的方式儲存。為保證病人圖像資料刻錄質量,避免遺漏,便于查找,制定了以下存儲做法:

(1)每日病人圖像以CT、MR、CR分別打包在控制工作站上雙備份刻錄。 (2)所刻錄在診斷工作站上打開圖像印證,以確保數據的可靠;

(3)編制光盤盤符索引記錄,將光盤盤符貼于光盤盒面以便查詢。

以上策略可確保病人資料的長期保存,也可保證以后上光盤塔或磁盤陣列時以前病人圖像資料的重裝入。

3.3 工作站的功能限制

登記、分診、診斷工作站均屏蔽了一般的操作程序,普通工作人員只能進行影像診斷操作。封閉了USB口,全部工作站限制任何游戲及外來程序使用。目的是避免工作人員誤修改配置等操作,避免病毒對系統的攻擊。控制工作站僅對管理人員開放,同時避免帶毒移動存儲設備上機使用。

3.4工作人員權限管理

醫師分為CT、MR組及普通放射組,分別給予相應類別工作權限。住院醫師給予報告編寫權、登記權,主治醫師以上給予登記權、報告編寫權、報告審核權;護士給予登記權;未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者不給予報告編寫權;主任給予登記權、報告編寫權、報告審核權、病人資料修改權以及管理工作站所有權利。

結 果

通過設計規劃,硬件、軟件配置,工作流程設計,工作人員授權,組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PACS系統。科室內各臺數字設備均連接于系統中,實現數字化圖像的存儲、傳輸、查閱。建立個性化報告模塊,加快報告速度。減少了一些工作環節,加快工作流程,提高工作質量。通過流程設置,規范了工作模式。

討 論

PACS系統是將醫院數字化醫學影像進行集中存儲、傳輸、查閱計算機信息系統,不同醫院的PACS系統的建設必須與醫院自身經濟情況、設備情況、工作需求相結合。整套系統的運轉也必須與地區、醫院、科室工作習慣相結合。在整套PACS系統建設、使用中須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1、如何建立一個適合于自己規模的PACS,必須根據科室實際工作量來設計。醫院籌建PACS系統,首先需要滿足影像科室的工作需求,也要考慮到將來3-5年本科室的發展趨勢,同時有前瞻性的考慮將來與HIS的集成和系統的可擴展性。

2、服務器配置,決定了整套系統的運行速度和穩定性,因此服務器應該盡量選擇高配置及質量穩定的服務器,以保證整套系統的運行速度和穩定性。在線存儲空間的設計方面,目前存儲介質價格降低,在線存儲應保證1-2年,具體空間量根據病人量和數據量計算。同時每年要留有20%發展空間,并且有簡便的可擴展途徑。為了數據安全,最好做服務器雙機熱備。

3、顯示器配置應高中檔相結合,最好配1-2臺高分辨豎屏顯示器。用于疑難病變觀察及讀片使用,其余配分辨率較高的中檔顯示器。

4、工作流程的設計應以簡便快捷為原則,避免不必要的環節,加快病人處理速度。整個流程和運作模式應規范。工作人員培訓應及時有效,否則也會影響流程。

5、檢查設備應具備并開放worklist功能,當病人進行信息登記后,worklist可使檢查設備直接從服務器中獲取病人信息,減少病人信息輸入環節,加快病人處理速度,避免手動輸入引起的失誤。

另外,對合作伙伴的選擇,應選長期穩定、有很強技術實力的知名公司,這樣才能獲得長期有效的技術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乳山市| 石柱| 嘉兴市| 合川市| 景谷| 祁门县| 岳普湖县| 濮阳县| 淮北市| 永德县| 林州市| 揭西县| 东宁县| 海南省| 河池市| 盐源县| 平南县| 井陉县| 武穴市| 仁化县| 义乌市| 肇东市| 五原县| 柏乡县| 综艺| 玛纳斯县| 北流市| 武川县| 汝城县| 梅州市| 罗江县| 福安市| 隆林| 华坪县| 远安县| 江门市| 洛川县| 犍为县| 广州市| 双城市| 宁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