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認識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認識

時間:2023-08-09 17:33: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認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認識

第1篇

[關鍵詞]醫學影像學;課程設置;問卷調查

1醫學影像學專業課程開設需求量表的設計

以我國醫學影像學專業為基礎,結合南方醫科大學、中山大學、南京醫科大學、東南大學、蘇州大學、川北醫學院等院校的醫學影像學本科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參考歐美一些國家的課程體系,制訂出醫學影像學專業課程開設需求量表初稿,并咨詢多位從事醫學影像學的專家,經過兩輪咨詢,確定調查量表,表中列出醫學影像學專業培養準備開設的課程,并應用該量表對部隊和地方從事影像專業醫師中進行調查。

2調查對象與方法

2.1調查對象

對部隊和地方從事影像專業的醫師進行調查,共發放調查量表128份,其中高級職稱醫師9份,回收有效問卷9份;中級職稱醫師53份,回收有效問卷53份;初級職稱醫師66份,回收有效問卷66份。

2.2調查與統計方法

調查采用發放問卷的方式,要求調查對象對各門課程給出重要性(重要性采用Lik-ert五級評分,5分非常重要,1分非常不重要),數據采用Excel錄入,SPSS21.0統計分析,使用統計方法為Kruskal-Wallis檢驗(H);各類調查對象對各門課程的意見重要性按高級職稱0.4、中級職稱0.4、初級職稱0.2的權重計算,該權重計算方法在制訂量表時同時經過專家咨詢確定,各類調查的意見一致性采用Pear-son相關性檢驗[1]。

3結果

在45門課程中,平均得分4.5分以上6門,占13.33%;4.0~4.5分的23門,占51.11%;3.5~4.0分的12門,占26.67%;3.5分以下的4門,占8.89%。排在前10位的課程為:影像診斷學、超聲診斷學、臨床醫學、介入治療學、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學、癥狀學與鑒別診斷學、放射治療學、野戰外科學、野戰內科學、戰場救治。三類調查對象對各門課程重要性的認識具有較好的一致性,高級職稱醫師與中級職稱醫師意見的相關系數為0.813,高級職稱醫師與初級職稱醫師相關系數為0.685,中級職稱醫師與初級職稱醫師相關系數為0.897。認識不一致的有:初級職稱醫師和中級職稱醫師低于高級職稱醫師的有:野戰內科學、物理診斷學、軍隊衛生裝備、生物武器醫學防護、軍隊衛生學、軍隊衛生勤務學、衛生信息管理、中醫學基礎、衛生經濟學;初級職稱醫師低于高級職稱醫師的有:野戰外科學、戰場救治。

4討論

45門課程中有29門得分在4.0分以上,這些課程與醫學影像學專業的關系緊密,既涵蓋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的專業知識,又體現軍事基礎特點,應當設置為主干課程,突出素質教育、專業技能和軍事能力的結合。排在后10名的課程多是在醫學影像學本科能力階段需求較少的課程,不一定作為該專業的必修課程。但經過專家研討,考慮到醫學影像學學習工作中,對臨床各專科知識的需求,建議將傳染病學、耳鼻咽喉科學、眼科學、口腔科學的基礎知識部分也作為必修課程學習。

4.1完善課程體系

堅持以專業需求為牽引,突出體現專業核心能力的主干課程,強化支撐長遠發展的基礎課程,充實引領前沿的新興課程,堅持專業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實際需要什么就練什么,推動教學與實踐深度融合、課堂與診斷現場精準對接。醫學影像學是一門需要密切結合臨床專業知識的學科,在專業課程安排及內容選擇中,盡量減少不同課程中重復的教學內容,整合類似課程和相關知識,促進學生將臨床和影像知識相結合并互相轉換,從宏觀微觀等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問題[2]。

4.2優化學科布局

深入分析院校自身特點,把準學科建設主攻方向,抓緊改造傳統學科,積極培育新興專業,推動學科專業集優整合、升級換代。作為部隊院校,培養的醫學影像學專業人才,將承擔部隊和地方的多種任務,因此不僅必須具備高水平科研和專業技術能力,還要有過硬的軍事能力素質。所以在建設課程體系時,既要考慮專業知識技能、核心能力的培養,也要重視軍人基本能力素質的養成。除此之外對不同學年的課程安排,要在兼顧學生學習強度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安排課程內容和順序,以達到知識結構的正確和完整性[3-4]。

4.3創新教學方法

堅持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大力推行啟發式、開放式和模擬化教學,促使學生理論向實踐轉化、知識向能力轉變。在設置課程體系尤其對于專業課,要增加實踐教學在課程中的比例,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注重傳統注重理論教學轉向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5]。

第2篇

關鍵詞:醫學影像物理;教學設計;興趣培養

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一個人探究某種事物或者某種活動的積極心理傾向。對于接觸新鮮事物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以及課程改革的要求,在校大學生所要學習的課程越來越多。在校大學生不僅要培養對自身專業的興趣,也要培養相關專業課程的興趣。只有對自身專業和相關課程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激發學習主動性。

一、課程性質

醫學影像物理是醫學院校醫學影像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是醫學影像與物理學的融合。這門課程講授的是用于醫學成像或診斷的各種成像技術的物理學基礎、成像特點以及圖像質量控制等。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基本的醫學影像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方法,對醫學影像設備的工作原理、相關技術有一定的了解。

醫學影像物理在醫學教育特別是醫學影像學專業的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學好這門課程,需要學生具備高等數學、物理學、計算機學以及人體解剖學的相關知識,對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臨床問題有較高的要求。通過學習醫學影像物理,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影像學、影像診斷學、醫學成像設備學及其他醫學影像學專業課程打下基礎。

由此可見,要學好醫學影像物理這門專業基礎課程,除了需要學生具備較好的基礎知識外,也對教師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二、課程面臨的問題

醫學影像物理需要學生具備基本的高等數學和大學物理學的基礎知識,特別是大學物理學基礎知識。物理學是自然科學里最為基礎的學科,其研究內容具有普遍性和廣泛適用性。物理學是高等院校各類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筆者所在的學校也將物理學作為大部分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來開設。

無論是中學階段還是大學階段,教育工作者都有同樣的感受:對于大多數大學生,尤其是一些藝術院校和醫學院校的學生,對物理學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充分的認識和了解;還有的學生由于在中學階段的物理基礎較薄弱,上了大學即使有心學學物理,學習效率也比較低。對于我國大學生來說,他們普遍反映物理是一門較難學的課程,認為自己又不是物理學專業的,老師在課堂上講的理論與一些公式、原理都十分難懂,從而對物理失去了興趣。

醫學影像物理是醫學影像與物理學高度融合的一門課程,其主要涉及的X射線成像、磁共振成像、核醫學成像和超聲成像都離不開相關物理輻射波的產生、輻射波與人體相互作用的物理機制、圖像質量保證和控制的物理原理。因此,這門課需要學生有較好的物理學基礎。如前所述,由于大學生特別是醫學院校的大學生對物理學這門課的興趣不大,就導致這門課的要求與實際學生的接受情況有差距。

筆者的授課專業為醫學影像學專業,第1次課與學生交流時發現該專業大一時沒有開設物理學基礎課。醫學院校普遍學生的物理學基礎較差、缺乏興趣這一客觀事實已經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而醫學影像學專業的學生沒有大學物理學基礎更對這門課的順利開展提出了挑戰。因此,如何采用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如何培養學生對物理學和醫學影像物理的興趣是筆者要探討的問題。

三、醫學影像物理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1.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

醫學影像物理這門課程需要具備較好的物理學基礎,教學過程中需要講授各成像技術的物理原理和過程,而本專業學生的物理學基礎較薄弱,因此課堂上有必要給學生灌輸物理學的重要性以及激發學生的物理學興趣。

機械地給學生灌輸物理的重要性顯得枯燥,筆者將一些物理問題與醫學實際問題相結合來解釋,讓學生更容易接受。例如,假設學生畢業以后在醫院從事康復治療工作,其中一項具體工作是為截肢病人安裝假肢,那么從假肢的設計、安裝到調試都離不開力學的支撐。這個案例沒有直接強調物理學在醫學領域的重要性,但很自然地將物理學和醫學聯系起來了,使學生意識到物理學在醫學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為了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筆者還借助醫學上一些有趣的現象來間接闡述物理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醫生給小孩打針時,小孩通常會哭鬧坐不住,這時醫生或者家長通常會抱怨小孩不聽話;而比較有趣的解釋是:量子力學不允許物體具有確定的位置和動量,因此小孩本身就不可能坐得住,所以就不能抱怨小孩不聽話了。通過這個案例,課堂上學生的興趣就激發出來了。

2.明確課程教學內容

由于學時的限制,教材內容不能完全涉及,因此給學生明確了主要教學內容,特別強調了本課程將會涉及X射線物理、磁共振物理、核醫學物理以及超聲物理這四個核心物理問題。這樣使學生有針對地去學習相關物理學知識,而不至于感到困惑、無趣。

3.醫學影像物理學習興趣的培養

醫學影像物理這門課主要討論的對象是各種醫學影像,即圖像;而討論這些醫學影像的核心是形成影像的物理原理。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培養學生對圖像的認知:從信息量的角度來看,一幅圖像所包含的信息遠比幾個數據或幾條曲線(如心率、血壓、體溫等)的信息量豐富得多;醫生能否對患者的健康狀況或疾病做出正確的評價或診斷取決于醫生獲取生物信息的科學程度及信息量大小;醫學圖像是對人體內部情況的可視化表達,它不僅可以向醫生展示人體內部某一特定部位或層面的解剖結構,而且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人體臟器的功能,所以醫學圖像是醫生能準確獲取患者生物信息的主要途徑。從醫學圖像出發引出相關物理學原理,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就提升了。

學生有了圖像認知后,接著通過一張真實的醫學圖像來引導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一張人體鎖骨骨折的X射線圖像,并提問:要準確、全面地理解這幅X射線圖像,需要具備哪些知識?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和互動,課堂氣氛活躍。需要準確解讀這幅圖像,有的學生認為只要具備了解剖學的知識就可以知道圖像反映的是哪個部位,同時只要具備診斷學的知識就可以知道出現了什么病變,而其他知識都不重要了。這時需要引導學生:人體應該是有血有肉的,為什么這張照片只能看到清晰的骨骼?這個問題就把醫學影像物理這門課的重要性引出來了:X射線對骨骼這種高密度組織具有很高的分辨能力,因此圖像中的骨骼清晰可見;這門課程會討論X射線的產生原理、作用的物理機制以及成像特點,學習之后學生就會對這幅X射線圖像的形成機理有深入的理解。然后繼續向學生引導:隨著課程的深入,會發現每種成像方式會得出不同的圖像特征,所反映的生物信息和臟器功能也不同,它們各有所長、互相補充。通過這個案例,學生意識到了在各種醫學影像中準確把握圖像信息和特征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為患者診斷,從中將醫學影像物理在本專業的重要性體現出來了。學生意識到了這門課的重要性和地位,學習興趣就提升了。

4.結語與展望

醫學影像物理作為醫學院校醫學影像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其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效果關系到后續課程的開展。筆者認為,培養學習興趣是獲得最佳課堂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引導,學生培養了對本課程的興趣。

教學方法是多樣與靈活的,除了傳統的講授為基礎的教學法(LBL,Lecture-based Learning),還應積極探索新型教學法在課堂上的應用,如團隊為基礎的教學法(TBL,Team-based Learning)以及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等。相信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進,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能夠獲得教學與學習效果的雙豐收。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醫學影像學 畢業實習 問題 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11-0181-01

醫學影像學專業作為一門新興起的學科,近十年來發展迅速。而隨著科技的進步,進行影像的機器設備不斷更新,對即將從事這門專業的在校大學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醫學影像學專業學生的畢業實習就尤為重要了。畢業之前的實習成為學生適應將來的工作環境,夯實所學基礎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目前醫學影像學專業畢業實習的質量卻存在著諸多的問題。究其原因,有來自學生自身的因素,也有來自外界的因素。

某醫學影像學專業對“影響各種實習教學的負面因素”進行了調查,主要包括“實習教師的相關問題”“實習教學資源相對緊張”“各種社會活動和醫患關系”“與教學無關的集體活動”“找工作”“談戀愛”“考研相關影響”等。要求學生根據親身體驗,填寫這種因素是否對自身實習造成負面效應。結果顯示以上影響畢業實習的負面因素排序如下:“考研相關影響”(95.12%)、“找工作”(75.56%)、“實習教師的相關問題”(58.97%)、“實習教學資源相對緊張”(46.48%)。從該調查中,我們看到了影響醫學影像學專業畢業實習質量的諸多因素。

一、考研因素的影響

近些年,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不斷增高,就業的壓力越來越大,很多大學本科畢業生在嚴峻的就業壓力面前,選擇考研之路來規避就業的風險。醫學影像學專業的學生在這種大的趨勢下,也順應其潮流,紛紛走上了考研之路。而考研的準備最后階段正好是學生處于畢業實習的時期。這一時期,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考研當中,把畢業實習當成負擔,采取應付了事的態度。而那些帶實習的教師,也處于同情的態度,對考研學生的實習不加以管理,試圖為他們爭取更多的學習時間。

二、找工作因素的影響

面對著嚴峻的就業壓力,很多同學都想在第一時間找到理想的工作。“早下手”成為他們的主導思想。當實習開始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出去找工作。用人單位往往采取“試工”方法。少則一個星期,多則幾個月,讓學生們“義務勞動”。學生們為了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敢于嘗試各種“試工”。由于忙于試工,就對畢業之前的實習忽略了。一部分帶教老師認為:“學生找到合適的工作難,不要耽誤了學生的工作”,對學生的“試工”采取默許的態度,從而忽略了畢業實習,嚴重影響了畢業實習的質量。

三、實習資源緊張的影響

學生的畢業實習多數都是走到各個醫院,由真正的醫生帶領學生學習。對于大而好的醫院,患者非常多,帶教醫生忙于工作,對于在一旁實習的學生,無暇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對于小而差的醫院,進行影像的機器設備不夠先進,很難發揮影像專業學生所學的知識。由于醫院的條件有限,進行直接實踐的機會就會受到限制。

由于種種因素,使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實習無用”,對畢業之前的實習采取漠視的態度,嚴重影響了實習質量。針對這種情況,應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從思想上解決源頭問題。對于考研和著急找工作的學生,要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讓他們明確畢業實習絕對不是走過場。對于考研中專業課的復習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現在研究生入學考試中有部分考題是考察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只有在實際工作中才能學到,光靠死記硬背是不行的,不僅對學生的考研有利,對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也是很有利的。醫學影像專業的學生水平高低,是通過實踐檢驗的。所以,無論是考研的試題,還是各種“試工”,都離不開這個重要的實習期的過渡。這樣讓學生對實習有了明確的認識。

其次,加強對帶教教師或者醫生的管理。讓帶教教師本著對學生高度負責的態度,對學生高標準,嚴要求,為學生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對接做好指導。要求帶教教師對攝片技術要手把手一個位置一個位置地教,報告一張一張地改,每項技術要領要求學生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做到放手不放眼,放手不放心,放手不放任。堅決避免教會學生幾個重要的觀察點,就甩手不管的情況發生。

再次,擴大實習資源,為學生的實習提供足夠的資源。客觀環境的限制,已經成為學生漠視實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學校要和實習單位做好工作。對于患者多的醫院,在患者多時,讓學生做好幫手工作,在患者少時,可以讓帶教教師做好指導工作。還可以讓學生實行晚上跟班、值班制度,晚上的急診報告由學生先寫,老師把關,一方面可以利用晚上安靜的時間帶教,同時也大大增強了學生書寫急診報告的能力,以增加實踐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孫梯業,朱錫光,顏偉等.醫學本科生畢業實習質量的影響因素和對策研究[J].西南國防醫藥,2005,15(3):308-310.

第4篇

關鍵詞:PACS-RIS教學系統;醫學影像學;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2-0209-02

隨著影像學設備和技術的迅猛發展,影像醫學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醫療機構對影像醫學人才的需求亦進一步增加。如何提高醫學影像學教學質量,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應用型醫學影像學人才,成為高校教育者亟待解決的課題。醫學影像學內容抽象,涉及學科廣泛,檢查方法多,疾病表現多種多樣,學生理解和記憶困難。因此,探索出適應現代醫學快速發展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就尤為重要了。濰坊醫學院醫學影像學系于2004年籌建了專用于醫學影像學教學的PACS實驗室,2011年改造升級成PACS-RIS實驗室,并以此為基礎進行了教學改革與實踐,以強化學生在校期間臨床工作環境模擬與技能水平的訓練,形成了PACS數字化影像教學模式。

一、構建PACS-RIS教學系統的意義

影像存儲及傳輸系統(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和放射科信息管理系統(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RIS)主要應用在醫院的影像科,它以計算機設備存儲式硬盤為基礎,保存醫院影像資料,通過DICOM、網絡等多種接口將影像設備連接起來,以高速網絡傳輸并顯示影像設備產生的數字化圖像[1]。傳統的影像教學手段主要是通過多媒體教學系統講解基本病變的原理、概念,通過附加圖片、圖像、文字說明等加深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促使學生有效的學習。但多媒體教學系統中的圖像存在分辨率低、窗寬/窗位不可調、單個病例圖像數量少、圖像畸變和無圖像后處理功能等缺點,這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及學生的學習效果。我院醫學影像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能在醫療衛生單位從事醫學影像診斷等方面工作,具備臨床實踐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應用型專門人才。為達到上述人才培養目標,使本科畢業生在畢業時具備良好的醫學影像學理論與實踐能力,在就業以后很快能適應臨床工作,濰坊醫學院醫學影像學系構建了PACS-RIS教學系統,并在醫學影像學專業本科生實踐教學中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PACS-RIS進行影像學教學的優勢

1.縮小學生在學校學習和臨床工作之間的差距。在傳統教學方法中,學生都是學習教科書和教師制作的多媒體課件,病例缺少系統的影像資料,學生很難具備系統知識,很多的知識依靠死記硬背來掌握,而現在的二級以上醫院一般都具有局域網或各種類型的PACS系統,影像學診斷都是通過PACS系統閱讀分析圖像、書寫報告,這就造成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臨床工作之間具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學生開始實習或畢業工作之后,很長時間不能適應臨床工作方式,影響了他們的工作和學習[2,3]。PACS-RIS系統恰恰就是模擬臨床工作模式,學生在實驗課學習中就學習在系統中調取圖像,可以進行圖像的窗寬窗位的調節,可以進行病灶的測量和圖像的后處理;學生能在電腦上模擬書寫診斷報告,其程序和模式與臨床工作一致,這樣就可以體現學生“早接觸臨床,多接觸臨床”的目的,使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就通過模擬臨床工作,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在他們開始實習或者畢業工作之后,很快就可以熟悉臨床工作程序,盡快融入臨床實際工作中,實現從學生到醫生的角色的順利轉變。

2.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傳統的醫學影像學教學包括理論課和實驗課兩部分。理論課一般是教師提前準備多媒體課件,從某種疾病的臨床與病理、影像學表現、影像診斷與鑒別診斷等方面去講述,再附上疾病的幾幅典型影像表現,內容都是這種疾病最典型、最普遍的東西,內容較為枯燥,學生很難對疾病的影像學表現有共性的認識。實驗課一般是教師提前準備典型病例的膠片,學生分組輪換使用觀片燈讀片。這樣的實驗課,一是教師要反復講解費時;二是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讀片量少;三是環境差,學生容易相互干擾,影響實驗課的質量。醫學影像專業的學生,其在校期間閱讀分析病例的數量和能力直接影響到今后的臨床工作能力,要培養具有較高臨床能力的應用型醫學影像學人才,就需要學生在校期間閱讀大量、系統的醫學影像學圖像,這樣他們才能積累一定的臨床工作經驗,工作后很快適應臨床工作。傳統的教學模式由于受課時的限制,課堂上學生只能看到為數不多的圖像,課后為了避免膠片污損或丟失,一般都要求膠片入庫,這樣學生實際接觸膠片的時間很少,很難把疾病的圖像讀懂讀透。PACS-RIS系統的建立,所有的影像資料都儲存于服務器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盡可能的多閱讀圖像,遇有問題可以隨時咨詢帶教教師,課后利用課余時間訪問服務器,調閱圖像反復閱讀,更好的消化教師所授的知識,還可以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學習到有關的解剖、病理、實驗室檢查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對某種疾病從臨床表現到影像診斷有一個比較完整系統的概念,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4,5]。

3.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由于某些疾病表現復雜,且存在“同病異影,異病同影”的現象,單純使用一種影像檢查方法很難做出較為明確的診斷,這就需要兩種或兩種以上影像學檢查互相驗證,提高影像診斷的正確率。而一種疾病在不同的檢查圖像上表現各異,學生理解和掌握比較困難。傳統的醫學影像學教學采用多媒體授課,幻片燈教學,先由教師逐一講解,學生再輪換讀片,分組討論,由于課時和膠片數量的限制,學生實際讀片數少,且由于讀片環境影響,使很多人不能看清圖像,不能認識和完全理解圖片,造成學生一知半解或糊涂,從而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學習質量不高,效率低下[6]。應用PACS-RIS系統之后,教師把提前準備好的病例發給學生,教師只需對典型病例稍加講解,學生就可以在各自的終端電腦前進行閱片,還可以利用PACS系統的圖像后處理功能進行圖像的處理,如調節窗寬/窗位、分辨率與對比度、縮放、旋轉、測量、二維及三維重建等,學生可將圖像調整至最佳狀態,還可以分屏顯示,親自感受并書寫診斷報告[7],并且輸入一次檢查號,該患者所做的所有影像學檢查圖像都可以顯示出來。學生一方面可以比較同一種疾病在不同檢查方法圖像上的特點,通過比較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可以比較不同檢查方法的優劣,從而有助于學生了解比較影像學。如果對圖像理解不充分,可以查閱高年資醫師審核后的診斷報告,包括圖像描述和診斷結果,與自己書寫的報告相對比,不僅能夠學到相應的專業知識,而且能夠熟悉診斷報告的書寫規律,提高自己的臨床工作能力[8]。利用PACS-RIS系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不同疾病的異同點,也可以觀察某種疾病的影像學動態變化,還可以了解患者在治療前后的影像學變化,這樣就可以明顯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為今后的臨床實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4.為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提供良好資源。在PACS-RIS系統建立之前,教師在講課中所需要的圖像資源都是在工作中通過不斷及時的積累所獲得的,所以記錄、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漫長而煩瑣。而在應用PACS-RIS系統之后,教師只要輸入關鍵詞,就可以輕松檢索到相關的病例資料,而且包括相關的病史、病理、各種影像檢查的結果等。PACS-RIS系統圖片存儲量大、種類全且及時更新,為醫學影像學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師不但可以在PACS-RIS系統中直接對學生進行講解和分析、演示影像圖像,還可以把典型的圖像進行編輯,輸出到移動硬盤等存儲設備中,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制作成優美的多媒體課件,供學生拷貝,讓他們隨時隨地學習。

總之,醫學影像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影像專業的學生需要反復大量的閱讀相關的病例圖像,才能熟練掌握理論知識并能夠融會貫通。PACS-RIS系統的建設和應用,有助于構建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較好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提高其臨床實踐能力,從而為學生培養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玉梅.PACS系統及構建醫院PACS中的意義[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0):271.

[2]田芳,祝樂群,鮑虹,等.基于RIS/PACS的醫學影像學臨床教學[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3):85-86.

[3]張松,張鐳,丁毅,等.PACS/RIS系統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優勢[J].中國病案,2011,12(6):65-66.

[4]中寶忠,王可錚,趙東亮,等.PACS輔助教學在醫學影像學實習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3):523-525.

[5]李浩,李睿,袁遠.PACS系統在現代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應用優勢[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4,30(4):697-698.

[6]龍金鳳,蹇兆成,董鵬,等.基于PACS的PBL自主學習模式對影像研究生專業知識學習促進作用的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2):130-131.

第5篇

[關鍵詞]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教學實踐;教學體會;醫學影像技術

[中圖分類號] R32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9(c)-0166-03

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是將斷面標本及其影像的內容進行整合,將實體斷面解剖及其相對應的斷層影像表現相結合,完成實物向影像過渡的一門學科[1],是介于醫學影像基礎與臨床實踐之間的橋梁課程,也是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必修課和核心課程。隨著影像診斷設備的不斷更新和影像診斷技術的快速發展,這不僅使醫學影像學邁入嶄新的時期,而且有力地推動了臨床醫學的發展。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是應臨床需要而產生的,并發展成為現代先進影像技術賴以診斷和治療的形態學基礎,在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中開設此門課程是現代影像醫學發展的需要,對培養高層次的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校2012年新增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并于2013年開設了此門課程。為使此門課程的教學大綱設置更加合理,教學方法更趨完善,教學效果更為理想,筆者在借鑒國內文獻其他醫學院校已有教材、教學大綱、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實驗室建設等基礎上[2-4],結合本校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不斷進行總結,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現分析如下。

1科學設計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

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5-7]。教學中應密切聯系臨床影像及相關前沿技術,密切結合現代臨床影像的新進展新技術去組織和實施教學。因此,在制定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時,筆者邀請本校附屬醫院的影像科醫生,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與建議,共同探討、制定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組織教學內容。這種“校院結合”模式,能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并有利于培養學生用斷面解剖學知識思考和解決臨床影像實際問題的能力,縮短教學與臨床影像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更易掌握扎實的人體斷面和影像解剖學知識。

2精選教材

教材是系統化了的知識,是教學的主要依據,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8]。選用的教材應具有適用性、前瞻性、啟發性和科學性,應緊扣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培養目標,密切結合專業發展特點,以滿足培養醫學影像技術專業高級人才的要求。符合這些特點的教材有許多,均能滿足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我校采用的是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王振宇、徐文堅主編,供醫學影像學專業用的《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第3版)作為主要教材,該教材具有良好的適用性、前瞻性、啟發性等特點,并配套有教學光盤,內容除斷面解剖以外,每個斷面解剖圖均配有相應的帶有標注的CT或MRI圖像對照,這樣不僅便于多媒體教學使用,還可為學生下一步學習臨床影像診斷打下基礎。

3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根據我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共有82學時,其中理論課48學時,實驗課34學時。授課學期為第三學期。教學內容是在系統解剖和局部解剖基礎上,重點介紹頭、胸、腹、盆部與會陰、頸等各個部位的重要臟器結構在連續橫斷面、矢狀斷面和冠狀斷面中的變化規律以及在最佳顯示斷面中的典型特征,并將局部解剖相關知識融入斷面解剖教學中,使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此外,也注重斷面解剖實物標本教學,通過對標本的仔觀察細,將斷面標本的平面結構特征與系統解剖、局部解剖臟器的立體形態結構、特征聯系起來,建立“整體-斷層-整體”的斷面解剖思維;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系臨床,要求學生比較同一斷面下人體斷面標本與活體CT、MRI圖像的異同,進行標本與影像相對照,建立斷面解剖向影像解剖轉換的思維模式,完成從尸體向活體的過渡。

4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多樣化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為此,采用傳統教學手段的同時,也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特別是多媒體教學在斷面與影像解剖教學中的應用。充分利用校園網的優勢,利用投影儀、電腦、電視等教學設施,將教學課件、教學錄像、CT和MRI等影像圖片引入課堂。教學過程中采取小班上課,理論與實驗并重,講習結合;實施過程中,先簡要回顧相關系統解剖、局部解剖知識要點,逐漸過渡到斷面解剖結構,然后進一步學習并觀察連續橫斷面、矢狀斷面和冠狀斷面上解剖結構的動態變化規律;講授過程中以多媒體教學為主,輔助教學錄像、實物標本與CT、MRI等影像圖片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啟發式講授法、直觀教學法、板圖法、歌訣歸納法、解剖操作法、以問題為中心的討論法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使枯燥乏味和抽象的解剖結構變得生動起來,有利于使學生的知識結構由系統解剖、局部解剖及斷層解剖向影像解剖過渡,并由影像解剖向影像診斷等臨床應用過渡,達到相互促進、融會貫通、全面掌握斷面解剖和影像解剖相關知識的目的。

5加強實驗室建設,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實驗室建設是教學、科研基地建設的基本硬件,是衡量“基地”教學、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標志。實驗室建設的水平也是課程建設評估的重要依據,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9]。我校斷面與影像解剖學實驗室建設主要內容包括培訓實驗技術人員;制作或購買不同性別的連續橫斷面、冠狀斷面和矢狀斷面解剖標本、模型以及與斷面解剖標本相對應的CT、MBI等影像圖片,并有標注說明,便于學生的對照學習,提高學習效率;購買原衛生部的醫學視聽教材和不同性別的連續橫斷面塑化標本;制作幻燈片、投影片和攝制教學錄相片;購買數字人體軟件并聯網,以便開展多媒體軟件實驗教學。

斷面解剖學的最終目的是為斷層影像學做好知識的沉淀,完善從實物向影像的轉化過渡。在學習觀察斷面解剖標本時,要做到觀其物,思其影,在閱讀斷層影像圖片時,同樣要做到觀其影憶其物,以更好地為臨床服務[1]。故觀察斷面解剖標本和閱讀斷層影像圖片是斷面解剖實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斷面解剖學教學質量的主要方法,而斷面解剖學最終的學習效果也將客觀地落實在形態識圖上。因此必須強調加強斷面解剖的實踐教學環節。具體做法是:實驗課與理論課的教學時數比為1∶1.5,利用局部解剖尸體標本、連續斷面解剖標本和模型、連續橫斷面塑化標本、醫學視聽教材、投影儀、多媒體數碼互動設備、幻燈機及配套的投影片、幻燈片、觀片燈及CT、MRI影像圖片等做為實踐教學的基礎,讓學生從觀察局部解剖、斷面解剖標本開始,逐步掌握人體各層面的關鍵結構及其相互關系。教師先行示教,然后再讓學生觀察,教師巡回指導答疑。另外,筆者還制定實驗室開放計劃,提供與斷面解剖學有關的局部解剖標本和系統化的斷面解剖瓶裝標本、連續橫斷面塑化標本和模型,以及臨床正常的CT、MRI影像圖片供學生開放性實驗學習。在督促學生重視實踐觀察、強調“眼見為實”的同時,為學生創造動手操作機會,如積極參與局部解剖、斷面解剖操作,閱讀CT、MRI影像圖片,繪制斷面解剖圖等,引導學生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

6考核方式靈活多樣

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屬于形態學范疇,其側重點在于不同斷面上各器官位置、形態結構以及相互關系的辨認[10-12],傳統的單純理論知識考核不能客觀全面地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教師的教學效果,因此應采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評價。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課堂提問、讓學生徒手繪制斷面簡圖外,每講完一個章節,隨機抽查部分學生辨認該章節的不同斷面標本上主要結構;在學期中間,用事先準備好的人體斷面解剖圖片、CT或MRI影像圖片進行小測試。測試時隨機調出幾張斷面解剖或影像圖片,讓全體學生指出該圖片上的主要結構及各主要結構的配布關系。以常見病、多發病為例,結合臨床影像,在學生當中分組開展無標準化答案閱片技能技巧討論,培養學生的閱片興趣,提高學生對斷層影像的診斷能力。終結性評價是在教學活動結束后進行的評價。教材和課件上的圖與實物之間有一定差距,故課程結束后進行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技能考核,主要是讓學生在一定數量的斷面實物標本、CT和MRI影像上辨認器官、結構等,其考核成績單列,有學分,并作為一門獨立實驗課程納入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期末理論考核以閉卷形式讓學生筆答,主要題型有名詞解釋、填空題、選擇題、簡答題、分析題等。最后總評成績計算是形成性評價占40%,終結性評價占60%。這樣教學考核方式既有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適時調整授課進度和教學內容,促使學生不斷掌握斷層基本理論知識,最終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又有利于學生掌握斷面標本及影像圖上的解剖結構及其相互關系,強化斷面解剖學基本知識,促使其重視實踐。

7問題與思考

人體各器官組織的形態結構存在一定差異,斷面標本制作過程中的正常磨損,影像學掃描時的和掃描平面的差異都會造成圖譜、斷面標本、CT和MRI影像圖上各器官、結構存在形態結構及其位置的差異,為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但要具有扎實的人體解剖學知識結構和教學經驗,還應具有較強的應用解剖學知識分析、解決臨床影像問題的能力,能將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斷面解剖學、影像解剖學等有關知識巧妙地結合起來,靈活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形成與臨床緊密結合的教學特色[13-15],完成從實物到影像的過渡。我校的斷面解剖學發展歷史較短,實驗室條件不完善,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加強,迫切要求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探索精神,不斷創新和總結教學經驗,改革教學方法,使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教學更加完善,從而更加符合臨床實踐的需要。

綜上所述,在教學實踐中作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力爭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教學過程中應始終貫穿斷面標本與影像圖像相結合的原則。但該課程畢竟處于起步階段,存在一些問題,筆者將會更加努力建設,從教學大綱、教材建設、實驗室建設、教學方法、課程考核等各方面不斷完善它,使其能更好地服務我校廣大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

[參考文獻]

[1]王振宇,徐文堅.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2]趙云,劉愛華,任華,等.影像解剖學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9,11(6):651-653.

[3]黃秀峰.人體斷面解剖學與臨床結合科教新動向[J].右江醫學,2004,32(6):614-615.

[4]邱明國,劉光久,李七渝,等.斷層影像解剖學的教學體會[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9,18(3):194.

[5]李友坪.醫學高職影像專業人體斷面解剖學教學實踐與探討[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9(8):151-153.

[6]周山,黃文亮,楊勇政.人體斷面與影像解剖學教學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5,4(16):240-241.

[7]陳巧格.高職高專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體斷面解剖學實驗課教學探討[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1,23(6):743-744.

[8]汪華僑,徐杰,陳增保,等.提高人體斷層解剖學教學水平的實踐[J].解剖學研究,2001,23(2):119-120.

[9]田永讓,倪振賢,劉淑聲,等.適應現代醫學發展趨勢,加快斷層解剖學課程建設[J].農墾醫學,2001,23(3):193-195.

[10]黃俊,李艷偉,劉冬強,等.高職高專影像專業人體斷層解剖學實踐教學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0(16):215-216.

[11]潘學兵,林小珊,王桂平.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斷層解剖學的教學實踐與體會[J].中國醫療前沿,2012,7(19):75,90.

[12]王德廣,陳幽婷,劉志安,等.非影像醫學專業開設斷層解剖教學體會[J].四川解剖學雜志,2008,16(4):57-58.

[13]盧慧,陸環,吳江東,等.影像本科方向班人體斷面解剖學教學方法探索[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0,18(1):59-60.

[14]易西南,羅剛.醫學影像學專業“斷層解剖學”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解剖學雜志,2007,30(3):272,282.

第6篇

關鍵詞:醫學圖像重建 實驗教學 基礎仿真實驗 應用實踐實驗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27

1 引言

醫學圖像重建課程主要講解醫學成像與分析系統中的現代圖像重建技術,內容包括圖像重建解析算法和迭代算法以及這些算法在XCT(X-Ray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及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等醫學影像中的應用,是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一門十分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掌握現有的醫學圖像重建技術,并基于此研究速度快精度高的新型醫學圖像重建技術將大大促進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與進步。醫學圖像重建課程要求學生具有基礎物理、數學、線性系統、電子電路方面的基礎知識,旨在培養學生掌握現代醫學成像的物理原理、成像理論以及應用等,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涉及多個領域的學科。對于本科生來講,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不僅僅需要獲得堅實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從實驗實踐中更好的理解知識,掌握更加先進有用的科研技術。醫學圖像重建課程專業性強,綜合性高,并且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目前大多院校主要開設醫學圖像處理課程,教學重點在于利用圖像處理方法對醫學圖像進行處理與分析;而醫學圖像重建屬于醫學成像技術,課程教學重點在于如何利用算法處理醫學影像設備采集的原始數據從而得到醫學圖像,針對本科生開設該課程的院校不多。而開展該課程教學工作的院校主要限于理論教學,并且由于基礎實驗設備缺乏,實驗條件不成熟等因素影響,極少涉及實驗教學,學生對該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并不十分理想。目前,公開文獻主要針對醫學影像成像課程的教學研究及教學改革,尚沒有針對醫學圖像重建課程的實驗教學研究論文公開。筆者結合本校該課程的教學情況,展開一些該課程基礎仿真實驗與應用實驗教學環節的設計研究,以全面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激發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效果。

2 基礎仿真實驗設計

為了讓學生掌握本課程設計的成像理論以及成像算法,基礎仿真實驗分為三大部分,分別為XCT圖像重建仿真實驗,SPECT圖像重建仿真實驗和MRI圖像重建仿真實驗,重點為XCT圖像重建仿真實驗。基礎仿真實驗要求學生利用計算機仿真實驗采集數據,并選取合適的重建算法對實驗數據進行重建。以XCT圖像重建仿真實驗為例,學生2人1組,首先利用Matlab軟件產生平行束XCT的360度投影數據;再編寫解析重建算法――濾波反投影算法和迭代重建算法――代數迭代重建算法函數程序代碼;并將仿真的投影數據作為編寫號的函數的輸入參數,進行重建,輸出重建后的斷層圖像;最后將重建后的斷層圖像與理論圖像相比較,分析重建算法的性能。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自主選擇課本上的其他算法進行圖像重建與結果分析。通過基礎仿真實驗,學生可以深入了解醫學成像系統的成像原理與成像過程,掌握圖像重建算法,并學會分析比較不同算法的重建性能,真正掌握課程中的醫學圖像重建理論。

3 應用實踐實驗設計

醫學圖像重建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綜合性課程,在掌握各種重建方法的同時并將其應用于醫學圖像重建是學習本課程的最終目標。在課程理論教學以及基礎仿真實驗基礎上,有必要進一步進行應用實踐實驗的設計,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筆者所在學校的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定位為研究型學院,搭建了適用于小動物成像的微型XCT硬件系統,并開發了與之配套的圖像采集與圖像重建軟件平臺。該微型XCT硬件系統中的X光管和X探測器固定,將成像對象固定在轉臺上,通過電動控制旋轉轉臺,進行多角度投影數據采集。筆者基于課題組的科研背景以及學院軟硬件條件,設計了小鼠XCT成像以及基于XCT圖像的小鼠主要器官分割應用實踐實驗。實驗時,學生4人1組,首先準備好實驗材料,即麻醉小鼠并尾靜脈注射CT造影劑,熟悉微型XCT硬件系統的構成以及性能指標并開啟成像軟件和硬件系統;采用由8個鋼珠構成的仿體對微型XCT系統進行幾何校正,消除轉臺的轉動誤差以保證成像精度;幾何校正完成后,將小鼠固定在轉臺上,以1度為間隔,旋轉360度,采集360幅投影圖像;利用軟件平臺在服務器上對投影圖像進行重建,得到小鼠的斷層圖像和三維結構;基于小鼠的斷層圖像,利用Amira軟件,采用人機交互方法進行小鼠主要器官分割。通過應用實踐實驗,學生親自操作微型XCT成像系統,并對采集的投影數據進行重建。經過該實驗訓練,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微型XCT系統的結構、系統的工作過程以及數據處理流程,對微型XCT成像及其應用有了系統深入的認識,鍛煉了動手操作能力。

4 結論

本文結合筆者教學與科研經驗,基于學院科研條件,以提高醫學圖像重建課程教學質量為目標,針對該課程的實驗教學環節提出一些改革措施。本課程以有代表性的重建理論和有典型性的應用實踐作為實驗內容,結合“課堂理論指導、計算機仿真鞏固以及真實實驗提高”三個層次的教學手段,鞏固學生的圖像重建理論基礎,鍛煉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知識水平,為以后從事相關領域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曾更生.醫學圖像重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黃文亮,吳淑芬,周山.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醫學影像成像理論與醫學影像檢查技術課程整合的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3,(7).

第7篇

一、影像信息學課程的特點和難點

影像信息學是我院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一門必修課,它將醫學影像技術和計算機相關的技術結合起來,主要內容涉及醫學影像圖像存儲、圖像壓縮、圖像傳輸以及圖像檢索等方面。該課程是醫學影像理論與實踐的一門橋梁學科,其教學質量和以后就業的實踐能力有著密切相關的關系。該課程覆蓋范圍廣、應用性強,而且還需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這給學習和教學都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影像信息學課程的難點可以概括為圖像處理相關的一些技術,而且要要求影像技術專業的學生有一定的計算機網絡基礎。由于圖像處理相關的這些技術理論性強,概念比較抽象,難以引發學生的興趣。如果采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地位的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開展這門課程,而且效果也不佳。為使學生更好地學好這門課程,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本文提出了采用PBL教學模式來替換以前的傳統的教學模式。

二、PBL應用于影像信息學教學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是一種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以“問題”“學生”和“教師”為主要要素,通過問題來開展教學活動一種教學模式。

1.PBL教學模式的實施環節

在實施PBL教學模式之前,教師要提前跟學生介紹PBL教學模式整個的流程以及PBL教學模式的特點,同時學生要明白自己在PBL教學模式中所處的地位,要認識到在影像信息學這門課程中采用PBL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實施PBL教學方法,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實施環節主要如下:

第一步,教師確定問題。首先由一位或多位該課程的教師通過商量、討論確定各章節所要提出的問題,教師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要深思熟慮、仔細推敲,提出的問題要適合學生,要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步,學生分組討論。確定問題后,學生首先可以自己查閱相關的文獻和資料,對該問題以前的解決方案以及目前自己所能想到的解決方案進行歸納總結,然后分組討論,分組討論后,確定該小組解決該問題的切實可行的方案。

第三步,各小組進行總結。各小組總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案后,分組進行闡述總結,闡述問題的解決方案、問題的重難點等。闡述人員可以采取輪換的方式,爭取在整個的課程教學中,每位學生都有闡述總結自己小組方案的機會。

第四步,教師進行總結。針對學生的總結和闡述,教師指出存在的問題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同時,還可以對各小組的態度、積極性、解決問題的方法等進行評述,同時將這些項目納入到該門課程的平時成績中。

2.PBL教學模式的優點

對學生而言,PBL教學模式是基于問題解決的教學情境,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采取PBL教學模式,對學生來說,其主要的優點如下:

(1)PBL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在此過程中,通過查閱相關的書籍、資料和文獻,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思路以及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PBL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自己對問題的解決方法等進行總結,這樣就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總結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3)PBL教學模式采用分小組進行討論,可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以及相互交流和相互溝通的能力。

(4)PBL教學模式需要分小組進行闡述,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對教師而言,PBL教學模式盡管突破了以前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但對教師的要求并沒有降低,相反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該教學模式,對教師來說,其主要的優點如下:

(1)PBL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該學科的能力以及指導的技能,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就會逐漸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并提高專業技能。

(2)PBL教學模式要求教師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技能。

第8篇

The Value of PACS System Combined with Group Discussion Method in Medical Imag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Three of the Students”/ZHANG Gao-feng,LIU He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8):069-071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ACS network combined with panel discussion method in medical imag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Three of the students”.Method:The students of grade 2010 from Zunyi Medical College School of medicine and Scien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In the medical imag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they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experiment group adopted the group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After teaching,the teaching was evaluated by questionnaire test and students’ way.Result:Average scor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82.3±8.6),average score of control group was (72.6±7.3),92.3% of students thought that the new teaching mode was very interesting.Conclusion:PACS system combined with group discussion method is suitable for the three students medical imag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Key words】 PACS; Discussion method; “Three of the students”; Medical imaging

First-author’s address:Zunyi Medical University,Zunyi 56300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8.025

三本院校是本科的第三批次也稱獨立院校,是民辦或應用技術類本科,是我國市場經濟和教育發展的產物,隨著經濟發展,社會人才需求增加,現有國家高等教育培養人才不能滿足需求,政府增加巨額經費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將導致公共教育財政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國家給予政策、技術支持,鼓勵社會自發辦學,近十年三本院校規模迅速擴大,在為社會提供大批急需人才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政府的財政壓力。大多數三本院校是在其母體高校的基礎建立起來的,建校時間較短,教學模式和管理制度多沿襲一、二本院校[1]。本校三層次學生醫學影像學課程采用二本教學模式授課,學生普遍感到影像學既枯燥、又繁瑣、抽象,不能真正理解影像變化的實質,教學效果明顯不如二本學生。二本院校教學模式并不適合三本學生的教育。應探討適合三本學生教學模式,針對臨床三本學生的醫學影像學實驗課程,本系采用PACS網絡與小組討論法結合教學方法,取得較好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遵義醫學院科技學院(三本)2012級臨床專業兩個班級本科生共計106人,高考錄取分為同一個層次,年齡18~20歲,男:女為57:49,106位同學隨機分為試驗組56人和對照組50人。兩組的醫學影像學理論課教學完全相同,實驗教學由同一位教師擔任,采用同一教材和同一教學大綱。試驗組教學方法:56人每4人1組分為16個小組,對照組不分組。兩組學生在相同多媒體影像學實驗室,實驗器材包括:計算機、PACS網絡系統。

1.2 實驗方法 試驗組醫學影像學實驗教學方法:根據課堂內容,從影像科PACS系統選取4個典型病例(有完整影像資料),每個病例設5~7個問題,分配給試驗組每個小組,小組成員通過PACS系統觀察圖像資料并相互討論解決問題,中間有疑難問題或者討論不能達成一致意見可以請教試驗老師,下課前10 min每個小組討論結果由小組長交給老師,最后老師對病例問題正確答案進行講評,并對每小組討論結果進行評比、排名。

對照組醫學影像學實驗教學方法: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實驗課開始20 min老師把實驗課件(重點、難點影像征象)簡單講解一遍,并給1~2個病例圖像讓學生書寫實驗報告,不安排討論內容,大部分時間學生自己在電腦上學習實驗課件,有問題請教老師,下課前10 min上交實驗報告,老師點評。

1.3 考核辦法 教學效果評價采用考試成績和問卷評價。試卷考試評價:由另一位不知情高年資教師依據教學大綱命題,采用相同試卷、相同評分標準對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內容進行考核。問卷評價:只針對試驗組學生,內容包括激發了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了合作能力,新教學模式是否優于傳統模式。考試成績及問卷評價均采用百分制。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PEMS 3.1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教學效果:試驗組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討論熱烈,學習熱情大,學生、師生互動交流多,新教學模式鍛煉了自學能力,又培養了綜合影像學基本病理學征象對某一疾病進行診斷的能力。對照組課堂氣氛較為沉悶,學生之間的缺乏互動交流,有少數學生打瞌睡,授課效果不佳。

兩組學生考試成績和問卷評價:試驗組考試成績為(82.3±14.7)分,對照組為(72.6±16.4)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36,P

3 討論

3.1 傳統醫學影像學實驗教學模式不適合三本學生學習 三本學生的特點:(1)缺乏學習積極性和自控能力較差,多數三本學生經濟環境優越,且多數為獨生子女,在家長寵愛、嬌慣下長大,從小養成不愛學習的壞習慣,進入大學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2)理解能力較一、二本學生差,三本學生考入院校普遍分數偏低,基礎知識較差,進入大學后接受、理解新知識的能力較一、二本高校學生差,且大多數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自主思考能力不強[2],對自己學習要求不高,只求領會膚淺內容,而不能耐心的集中精力思考深層次問題。(3)缺乏專業興趣,醫學影像學是以圖像為主課程,征象表現復雜,內容繁多,三本學生基礎較差和對醫學影像學認知不夠以及對教學方法不滿是導致興趣不高的主要原因,文獻報道有56.4%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沒有興趣或厭惡,有71.8%的學生認為教師的教學沒有吸引力和啟發性[3]。(4)三本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能力,善于言談,喜歡交際,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4]。在活動中、同學交往中有展示自己的強烈意愿。

傳統的教學模式不適合三本學生培養,我國三本院校多是依托一、二本大學建立起來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模式與母體學校共享,教師忽視了三本學生自身特征,采用與一、二本學生無差別的授課模式,讓三本學生感到更大的學習壓力,學習過程中很難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對于專業的學習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最終喪失學習積極性[5]。教學中發現三本學生成績明顯低于一、二本院校的學生,教師也抱怨、鄙視三本學生,對其失去信心。其次獨立的“三本”院校師資隊伍多數呈一老一少的“啞鈴”形狀,老教師因為年齡關系,思維幾成定勢,年輕教師因為教學經驗的不足,圉于書本講解,都很少關注學生的興趣需求[6]。總之,拷貝一、二本的傳統教學模式培養三本學生,忽視三本學生個性,不能激發三本,學生學習興趣,導致學生的情感厭倦,醫學影像學教學中三本學生普遍反映影像學實驗課累,看不懂病變影像學表現,搞不懂影像檢查方法,久而久之,就會放之任之,抵觸上實驗課,學生厭煩情緒會影像輔導老師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造成教師不會,學生不懂或不愿學的尷尬局面。

3.2 醫學三本院校教學改革必要性 三本院校產生適應了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體現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培養向大眾化教育轉轉變,辦校的目的滿足社會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的需求。三本院校是在一、二本母校基礎建立起來的,由于慣性,教師會把精英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帶到大眾化教育中來,甚至用它來指導大眾化教育,一、二本院校教師以教授的方式對教學內容高度濃縮和概括,目的是在較短時間內使學生獲得大量的系統的知識,缺忽視了三本學生與一、二本學生之間在理解能力、獨立學習能力等方面差異,這必然對三本學生培養產生不良影響。比如,我校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發現二本教學模式不能保持三本學生學習興趣,因此三本院校應進行教學改革,建立適合自己學生教學模式,而不是一味繼承抄襲[7]。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應深入了解三本學生學習的缺點和優點特點,努力提高教學能力的同時,積極探索出適合三本院校學生的教學模式,應該更多的使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采取一切有效、直觀的教學手段,使得學生既能保證學到知識,又能保持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3 PACS網絡與小組討論法結合適合三本學生影像學教

學 圖像存檔和傳輸系統 (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是應用在醫院影像科室工作的局域網絡系統,主要的功能就是把日常工作產生的各種醫學影像圖像信息以數字化的方式保存在計算機中,需要的時候在一定的授權下能夠很快的調回使用,同時具有一些疾病檢索、診斷管理等輔助功能[8]。PACS系統病例圖像清晰、影像資料齊全,內容豐富,適合小組討論,PACS系統病例來源于臨床病例,實踐性更強,更具有挑戰性,為以后在醫院實習與工作打下基礎[9]。PACS系統教學縮短教師備課時間,教師很便捷的在系統內檢索、挑選典型病例,在平時工作中還可以添加典型教學病例,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學圖片庫,極大縮減了教師備課時間。有利于提高實驗課的閱片效率,學生們可以直接在與PACS網絡聯接的電腦上學習,通過查詢功能,直接調取、閱讀典型病例教學片,甚至直接閱讀病例報告,極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減少教師工作量[10-11]。醫學影像實驗課以圖像為主,內容形式客觀,適合多人觀察、討論。小組討論法迎合三本學生“愛說話”特性,把小組討論法引進影像學實驗課堂,學生以主動參與者的身份融入學習中,讓他們在交談中、爭論中輕松掌握影像知識,激發了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主動性。有利于將醫學影像學知識和自身掌握的臨床醫學多學科知識相結合,在學習中不斷加深對基礎理論的認識,發現新問題,自主解決新問題,培養獨立思維能力。總之三本學生特點及影像學實驗圖像形式均適合采用小組討論法教學。PACS網絡與小組討論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將醫學影像教學改革推進到一個新的層次。

3.4 PACS網絡與小組討論法結合在影像學實驗教學中的優勢 醫學影像學是以影像圖像為主要內容的課程,過分依賴以理論的形式教學,學生感覺影像學枯燥、乏味,對影像學的認識較為抽象,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較差。以觀察圖像、結合圖像闡述理論知識為主這種教學模式適合人類認識新事物規律,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前者,所以要重視影像學實驗教學,增加實驗課學時。PACS網絡系統為醫學影像學實驗教學提供一個內容豐富、實用性強的平臺,在方便老師收集病例、方便施教等同時,也利于學生識別影像征象、組織討論,實驗課學生以PACS系統提供病例為討論內容,相互討論中表達、校正自己觀點和診斷思路,為以后臨床打下堅實基礎,對于培養實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從中也能進一步增強教學的成就感,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持續保證。PACS網絡與小組討論法結合在影像實驗中優點總結如下:(1)激發三本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知識,這樣教學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小組討論法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實驗課老師圍繞教學內容,以PACS系統為載體給學生提供典型圖像、經典病例,學生小組結合病史進行影像分析,針對正常臟器和病變影像學表現同學之間相互提問、討論,對有爭論的影像征象運用PACS放大、對比、測量等功能解決,學生之間、小組間交流意見,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12-13],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經驗積累。讓學生感覺學習影像很輕松、很有趣,漸漸對影像這門學科產生興趣,針對教學主要內容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討論解決,爭論中為了個人自尊心、表現欲,他們會在乎發言的正確性,這種相互競爭促使他們自覺的去看書,認真去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2)有利于學生相互學習,牢固掌握影像知識。傳統實驗教學易導致學生死記硬背,不利于對醫學影像學知識的理解和牢固記憶,小組討論法刺激學生學習的熱情,經過辯論,對影像知識認識加深、記憶更牢,討論法還培養學生應用影像知識解決臨床病變的能力,加深對疾病影像學知識理解深度,有利于培養臨床三本學生的綜合素質[14]。(3)培養學生樂與人交往、善于與人交往的能力。小組討論法有利于培養學生之間感情,增加友誼,改變部分學生內心封閉的傾向,形成開放的胸襟和民主的態度,培養相互合作的團隊意識。PACS與小組討論法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互動的一種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的教學方法,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同時,讓他們掌握影像學基礎知識和疾病診斷分析能力[15]。

第9篇

1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學生總成績、病例分析及基礎知識成績比較觀察組總成績病例分析及基礎知識高于對照組,兩組學生總成績、病例分析及基礎知識成績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對新教學模式認可度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總結顯示,絕大部分學生認可這種教學模式,認為這種模式增加了師生互動交流,促進了自主思考能力,對核醫學實際臨床應用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刻,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并對一些問題有了新的看法;認識到核醫學人才應具有堅實的基礎知識,并善于發現問題、善于思考問題,能創新性解決臨床問題,并注重自己這方面能力的提高;尤其對核醫學揭示器官功能異常方面及腫瘤分子影像很有興趣,部分學生有表達今后從事核醫學工作的可能。

3討論

核醫學是在近代物理、化學和生物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邊緣學科,涉及多學科領域,與電子學、計算機技術以及眾多基礎和臨床學科高度交叉滲透,而且發展迅速。核醫學傳統的教學模式始終以教師為主體,全程灌輸教學,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差,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大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利于應用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和脫穎而出,尤其是對于核醫學這種注重應用的科學,尋找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勢在必行。

案例教學法代表著當代醫學教育中比較新穎、頗有前景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以案例為基本教材,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讓學生嘗試在分析具體問題中,獨立地作出判斷和決策,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并被證明在核醫學教學亦有其有效性。“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是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等首先應用于醫學教育領域,是一種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查找資料,分組討論,教師總結的教學模式,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創設最恰當的問題情境,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質疑”,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過程中,把學生需要解決的課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于各種各樣符合學生實際知識基礎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有了明顯提高,還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文獻檢索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本研究結合兩種行之有效經典醫學教育教學方法,考慮到嚴格的“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實施所受到很多因素(諸如人力、財力等)的限制,并結合核醫學教學實際,對病例教學法進行相應的調整,形成以“以影像為中心、以問題為基礎”的新教學模式。在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專業課核醫學影像診斷部分理論教學中應用新教學模式,并在考核方式上做出相應的調整,以客觀題為主并保證每題分值分配合理,結果顯示在總成績方面采用新教學模式的學生成績高于傳統教學模式,尤其是在體現臨床解決實際問題和綜合分析問題的病例分析題方面有了明顯的提高,同時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也較傳統教學有一定的提高。對觀察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顯示學生對自我能力的提高有強烈的渴望,對核醫學的學習有很大的興趣。在臨床專業教學中采用以影像為中心,以問題為基礎的新教學方法為師生互動提供良好的機會,并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不斷更新知識,成為一名終身自我教育者,這也符合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素質教育的要求。這種新的教學模式適于核醫學影像理論教學,可以在核醫學影像理論教學中應用推廣。

作者:杜補林李雪娜尹雅芙李娜王穎李亞明單位: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核醫學科

第10篇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學生:上海某高職學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高職學生(在校生200人,畢業生180人)。在校生為12級、13級高職學生,畢業生為11級高職畢業學生;

用人單位:上海市醫療機構用人單位35家中抽取35位醫學超聲、放射科與心電圖室的科室負責人

(二)研究方法

1. 測量工具

根據高職學生在職業素質方面的特性,結合文獻研究,通過專家咨詢和人員訪談等形式分別編制在校生、畢業生和用人單位職業素質認知評價量表,該3個量表均為10個條目,4個維度,職業理想、職業能力、職業道德和整體感知,分別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在校生、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畢業生和錄用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用人單位進行職業素質認知情況進行測量。量表賦值均LIKERT五分制。

2. 測評方法

測評職業素質認知評估采用模糊綜合評估法:①設立職業素質認知評估要素集;②確定職業素質認知評估主要素集和子要素集中各要素的權重;③確定職業素質認知評估集;④確定各級指標評分值;⑤確定模糊綜合評估值。

3. 調查程序

問卷調查:在某高職院校醫學影像專業在校學生中的三個班級中隨機抽樣200名;在畢業生中隨機抽樣180名,然后在180名畢業生所在的用人單位中隨機抽取35個科室負責人,他們均來自被調查單位的超聲醫學科、放射科或心電圖室。在填寫前研究人員將研究目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本質介紹給被試,并獲得他們的口頭同意。每位被試填寫每份問卷約需要2-3分鐘。

4. 統計軟件

IBM SPSS STATISTICS 19.0軟件和microsoft excel 2010軟件。

二、結果

在校生共發出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6份,回收率98.0%;畢業生共發放180份,回收有效167份,回收率92.8%。用人單位發放50份,回收35份,回收率70.0%。其中在校生中,女學生占多數(68.9%),生源地以外省市居多(60.7%),家庭年收入5萬以下的占多數(59.7%);畢業生中,女性比例最高(58.7%),年齡在23-27歲最高(49.7%),單位類型以三級公立醫院為主(48.2%),其次二級公立醫院(33.1%),所在科室為放射科的居多(66.9%),月收入在3000-5000元之間的占多數(42.4%)。在用人單位調查中,被試來自二級公立醫院的最多(38.7%),其次為三級醫院(29.0%),被試所在部門為放射科室的最多(67.74%)。

(一)三級指標得分

根據對在校生、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數據分析,得出三者對高職學生職業素質認知評估的三級評價指標的平均得分如下表1。

(二)二級指標得分

根據表1各三級指標的權重系數計算各二級指標的得分,計算結果如下表2。

(三)一級指標得分

再根據表2各二級指標的權重系數分別計算出在校生、畢業生的職業素質認知(一級指標)自評總分和用人單位對其職業素質認知(一級指標)他評總分,計算公式為:

S職業素質認知=職業理想*0.063+職業能力*0.276+職業道德*0.214+整體感知*0.447

三、討論與建議

(一)職業素質認知一級指標

根據以上模糊評價測評結果,按照上述確立的高職學生職業素質認知評估集(優(4.00-5.00)、良(3.00-4.00)、中(2.00-3.00)、差(1.00-2.00)),在校生、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對職業素質認知的測評結果均為良,三者對職業素質認知的評價基本一致。

但用人單位對高職學生職業素質認知的評價要低于學生職業素質認知評價。不管是在校生還是畢業生,都過高對自己的職業素質認知評價持樂觀態度,尤其是畢業生。原因可能是高職畢業生初涉職場,普遍處于較樂觀和積極的心態,一般都感覺自己經過高職三年的系統學習和實踐技能培訓,職業興奮心態高漲,職業素質認知處于常態樂觀狀態。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試用和工作,漸漸可能出現力不從心的情形,現實與期望差距會越來越大,逐漸出現眼高手低的現象,導致用人單位對其職業素質認知評價過低。

政策建議:首先,對于高職畢業學生來說,要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掌握社會必備的職業知識和技能,開發自己獨特的職業興趣,樹立科學的職業理想,做好職業準備,降低就業理想和現實的落差,緩解就業意愿和就業現實的矛盾,實現順利就業。其次,對于學校職能部門,及時了解用人單位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多樣化要求,了解和掌握變化中的職場的新趨勢和新要求,從而實現在校生、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職業素質需求對接。最后,對于學校教育部門,應該根據社會需要,調整和完善職業素質教育的理念和教學方法,完善職業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改進教育教學工作思路和方法,并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指導工作。

(二)職業素質認知二級指標

第11篇

核醫學是將核技術應用于生命和疾病轉化規律研究,進行疾病診治的一門綜合叉學科。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核醫學影像設備僅為掃描機、γ相機,嚴重制約了核醫學的發展。至90年代中后期,隨著單光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成像技術(SPECT)和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成像技術(PET)在我國的逐漸開展,核醫學學科得到了快速發展,使醫學影像診斷從單一解剖成像發展為解剖成像和功能成像的融合。2002年引進了首臺PET/CT之后,我國的核醫學進入了快速成長時期,至2012年大陸地區共有162臺PET/CT(PET),498臺SPECT,加之各種新型放射性標記探針的出現,使核醫學發展進入了分子影像學的新階段,在腫瘤個體化治療、心血管以及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治等方面展現出獨特的優勢。然而,在核醫學發展呈現良好勢頭的同時,也表現出明顯的不均衡性。以國內已有的PET/CT為例,每臺價值均在千萬元以上,但利用率相差巨大。統計資料表明2008年PET/CT單機最高檢查量是最低者的75倍,即使是同類醫療單位、同種機型、相似工作條件,檢查例數也相差3倍以上。從年醫療收入這一量化指標來看,2009年所調查的599個進行核醫學診療的科室中,占全院年醫療收入比例不足1%者達51.19%。這些數據提示,核醫學大型設備的閑置情況嚴重,新的核醫學技術未能充分發揮其在疾病診治中的優勢,造成該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核醫學專業人員和臨床醫生對核醫學知識的認知度、接受度不足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反映出核醫學教育方面存在明顯不足。核醫學教育可分為兩個部分,即高等醫學院校中的《核醫學》課程教學、核醫學專業人員及臨床醫生的核醫學繼續教育。目前《核醫學》課程為臨床醫學本科專業的必修課,通常采用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核醫學》教材為主,而核醫學繼續教育多通過短期繼教班培訓的形式進行。然而,現階段這兩方面的核醫學教育均存在較大的缺陷。首先,傳統教學模式造成了核醫學教育中的各種不足:①教材內容相對陳舊無法適應學科的快速發展;②教師側重于本專業知識講授,而相關專業知識欠缺;③學科內容廣泛、信息量巨大,但學時數嚴重不足等。其次,對于核醫學專業人員和臨床醫生,由于時間和工作的關系,已很難再接受較為系統的核醫學教育,對最新的發展成果知之甚少,即使專業人員所接受的繼續教育體系也較為支離凌亂,并對相關學科的知識了解不多,難以形成有效的知識更新。因此,如何加強核醫學教育,使醫學生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臨床醫生在日常的醫療實踐中,能夠自覺應用有關的核醫學知識,已成為提高核醫學技術應用,進一步推動學科發展的重要命題。

二、耗散結構理論與教育

耗散結構理論是1969年由俄國物理化學家伊里亞•普里戈金(IlyaPrigogine)在熵定律的基礎上所提出,并因此榮獲197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最初這一理論主要是表述和解釋自然科學領域中的復雜現象,經過長期的發展和完善后,耗散結構理論已成為一種復雜性科學,其理論核心與方法原理具有普遍的適用性。所謂耗散結構是指特定、非線性的開放系統,在遠離平衡態時,通過不斷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使內部因素突破一定閾值,進而產生漲落,導致系統內部從原有的混沌無序狀態轉變為在時間、空間以及功能上的有序狀態。這種新的、穩定的宏觀有序結構,必須通過持續不斷地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才能維持。耗散結構理論的核心在于將宏觀系統分為孤立系統、封閉系統和開放系統,按照系統所處的不同狀態分為平衡態、衡態和遠離平衡態。其中孤立系統由于不與外界環境發生交換作用,在經過較長的時間后,系統內部的紊亂程度(熵)增加,從而使系統處于無序和混沌、并失去活力的平衡態。當系統具有一定的開放程度,但程度不高時,內部要素的變化較為緩和,相互間呈線性作用,則不會產生新的系統,即為衡態。只有當系統高度開放,并且持續與外界環境進行相互交換,不斷引進負熵,使內部要素或子系統通過非線性相互作用,產生協同和相干,突破一定的閾值,使系統處于遠離平衡態,則臨界點附近的系統內部微小的擾動或偏離(漲落),可能被放大,形成巨漲落,從而引起整個系統宏觀上的突變,導致原有無序結構被打破,產生有序的、富有活力的新結構。上個世紀80年代興起的復雜性科學,為研究教育問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視角,復雜視野下的教育研究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教育系統的復雜性,進而分析和歸納出有效的對策,指導教育決策,進行各項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作為復雜性科學的一種,耗散結構理論被廣泛應用于高等教育各領域的研究工作,在高等教育管理和實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并且也被用于指導醫學各學科的教學工作。

三、耗散結構理論視野下的核醫學教育

核醫學為綜合程度和復雜性極高的醫學學科,其內容涉及核物理學、核電子學、計算機科學、化學以及相關的生物學和醫學知識,并且正如前述,近十年來核醫學學科發展迅速,專業知識更新加快,這對核醫學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從耗散結構的角度分析,核醫學是核技術在生命科學和醫學中的應用,一方面學科范圍具有完整性,另一方面其發展過程又是核技術與醫學各學科不斷交融的結果。十多年來,由于生物醫學工程和藥學的進步及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研發出許多重要的靶向藥物,用放射性核素標記后作為分子探針用于核醫學顯像,產生了核醫學分子影像學。另一方面,現階段核醫學發展也來源于臨床各學科對疾病規律更為深入的了解,并且隨著時間推移,認識程度變得更為真實和清晰,促進了核醫學的技術進步。這要求核醫學教育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吸收和消化這些發展成果,因此,核醫學教育本質是一種開放系統,需從外界持續引起負熵,使之達到遠離平衡態,才能構成新的、穩定有序的教育結構。具體而言,系統內部的所有成員不僅要求其掌握核醫學技術的基本原理,也必須及時了解核醫學發展過程中的新成果,不僅要求熟悉核醫學的有關知識,也必須及時掌握相關臨床學科對疾病認識過程中的新觀點。近年來《核醫學》教材內容的補充和更新加快,繼續教育得到一定的加強,但核醫學教育的矛盾依然存在,技術應用不足的困境未得到根本改善。2012年中華核醫學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與2009年比較,由于PET/CT數目的增加(2010年為133臺),檢查病例總數提高了98.42%,但主要局限在腫瘤顯像(2012年占總數的77.4%,2010年為74.3%)和健康體檢(2012年占總數的16.3%,2010年為18.1%)方面,在心血管顯像(2012年占總數的0.6%,2010年為0.9%)、神經系統顯像(2012年占總數的3.1%,2010年為3.7%)及其他顯像(2012年占總數的2.6%,2010年為3.0%)方面應用較少,SPECT的應用情況類似,而現代核醫學影像幾乎涵蓋人體所有器官系統,這表明大型設備利用的局限性并未能得到根本改善。從耗散結構理論分析,當前核醫學教育這一復雜系統仍然處于衡態,各要素之間為緩和的線性作用,未能實現有效的漲落突破,從而不能形成新的、有序的教育結構,反映到核醫學學科這一更大的系統上,其構成未出現明顯的改變和調整。

四、從耗散結構理論

尋找改善核醫學教育的對策耗散結構理論認為要實現系統突破,形成新的有序結構,系統的開放性、遠離平衡態、非線性作用和漲落導致有序是耗散結構形成的必要條件,缺一不可。其含義為:①系統須具有高度的開放性;②只有當系統處于遠離平衡態,才有可能通過漲落突破進入新的有序結構;③非線性的相互作用不是各要素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相互耦合形成整體效應,造成協同和放大,進而發生突變,達到新的有序結構;④開放系統的突變是形成新結構的根本原因,在臨界點附近的漲落一旦超越特定閾值,系統就可能出現宏觀上的有序結構。核醫學教育系統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包括醫學生、核醫學專業人員以及臨床醫生)、教材和教學模式均為系統內部要素,可根據耗散結構理論的基本原理,分析和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

(一)定期組織教師培訓

作為核醫學教學中的主體之一,教師應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和廣泛的臨床知識,對核醫學和各主要相關學科的發展成果(如計算機、網絡、影像醫學以及臨床內、外科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應定期組織教師培訓,邀請核醫學及相關學科的專家共同授課,不要僅局限于核醫學專業知識的提高,也應注重相關學科知識的更新。

(二)針對不同階段的教育目標和目的,應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本科教學中,由于學生之前從未或極少接觸核醫學知識,因此,應著重加強核醫學基礎知識的傳授,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需注意與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在課程安排上,《核醫學》教學可考慮在《影像診斷學》課程之后,與《內科學》和《外科學》等臨床學科同時開課;在講授過程中,注意結合學生已掌握的臨床知識和醫學影像知識進行。這樣可使學生在學習疾病定義、發病機制和診治方法的同時,更好地理解核醫學技術在臨床中的作用及優勢。對于核醫學繼續教育,則應形成定期、有序和有效的繼續教育模式,持續引入核醫學技術的最新進展,圍繞這一教學中心,可邀請核醫學及相關學科的教師和專家講授,并與本科階段的《核醫學》課程教學銜接,同時,建立較為完整的學習效果評價體系。

(三)充分發揮輔助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核醫學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核醫學》本科教材的出版周期通常為4年,相對于學科的快速發展則顯得較為滯后,且《核醫學》教材更側重于基礎性、通識性和專業性,最新進展的內容不足。為彌補這種欠缺,可通過編撰輔助教材加以補充,輔助教材應側重于核醫學的新進展、與相關學科的融合性、在臨床診治中的應用和優勢。這種輔助教材除可以作為本科教學的補充外,也可以用于繼續教育。

(四)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效率

第12篇

中圖分類號:R246.2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3-307-02

中醫骨傷科作為臨床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臨床教學的一個重點。同時由于骨科疾病種類繁多,治療方法復雜,疾病的診斷、發展演變涉及許多相關學科;而且目前本學科發展迅速,專業高度分化,新技術和新方法不斷更新,學生對新知識的需求僅靠教材難以滿足。這就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也是一個教學的難點[1-4]。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合格的醫學人才,結合骨科的實際情況,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進行了教學的改革和探討。

1 充分利用專科網站和專業書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我國現行的中醫藥高等院校培養模式基本上還是沿用課堂教學的被動學習模式,臨床醫師的培養模式還在探討中。教學過程仍然是從課本到課本, 中醫骨傷科教學培養的目標, 主要是提高其臨床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如骨折和脫位的復位手法等[5-9]。而現在的中醫骨傷科學教材無論在知識結構還是在內容上,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要求和對新知識的渴望。學習的知識、技術不規范,不完整,很難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

因此在開始授課之前,結合臨床工作經驗,我們選定了與本課程有關的中西醫骨傷科書籍,建議學生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的強大功能,借閱或購買專業書籍,如《骨與關節損傷》、《實用骨科學》、《臨床解剖學》、《骨科常見疾病影像診斷學》、《傷科匯纂》、《醫宗金鑒》等,并對如何結合課堂教學獨立學習進行了講述。同時指導學生充分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推薦優秀網站,搜索相關知識,進行輔助學習,使學生打開了學習思路,拓展了知識面,提高自學能力和自我完善知識結構技能,使臨床教學進入一個良性互動階段,達到了中醫骨傷科的臨床教學目的。

2 建立素材庫,提高臨床帶教質量

中醫骨傷科教學和臨床解剖學、影像學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在臨床工作中隨時注意收集典型病例影像學資料,如X線片、計算機斷層掃描( CT)、磁共振(MRI)等,并分門別類整理,建立素材庫;同時建立解剖知識圖片素材庫,在制作多媒體課程時加以充分利用[10-12]。

在臨床帶教中,我們提取素材庫中的相關影像資料,對其相關特點,進行講解示范,如X線片能發現骨密度、骨形態的改變,從而可以顯示骨折或脫位的形狀、骨質破壞的部位及程度;CT有較高的骨組織及軟組織分辨力,可以鑒別疾病的性質,當其應用于骨組織尤其是脊柱的顯示時,可以準確的顯示骨與軟組織的關系;三維重建CT則使圖像立體感強,有利于病灶的定位及顯示病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特別是在顯示關節附近的病變、破壞時,可以準確的顯示病變的部位及程度,有著其他影像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點。MRI則有更高的軟組織分辨力,可以顯示神經組織結構,有多個成像參數,能提供豐富的診斷信息[13-16]。

中醫骨傷科學重點強調的是“骨傷”,其中又以四肢損傷最為常見, 軀干、顱外次之, 所以, 根據專業的特點使學生學習四肢損傷區域骨的形態結構、肌肉配布、神經支配、血液供應等情況,則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不同部位的解剖毗鄰關系,使學生對疾病認識和治療方法如復位、理傷手法等內容有直觀形象認識,加深對疾病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生對骨傷科常見病的感性認識[17-18]。例如:學習尺橈骨骨折內容時,通過素材庫X線圖片和局部解剖的講解,可以讓學生不僅復習以前學過相關內容,同時對骨骼與肌肉韌帶的解剖關系、骨折復位時的具體手法要求與肌肉附著和骨折位置的關系等這些平時難以理解的難點問題迎刃而解,增加了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從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說,正是影像學、解剖學等相關學科的進步,推動了骨傷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也正是由于骨傷科學的發展的要求,推動了它們的進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跨學科知識講授骨傷科知識,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

3 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優勢,提高學生興趣和主動性

中醫骨傷科是一門臨床學科, 其特點是感性認識和臨床查體、操作性較強, 而學生長期在課堂接受理論教育, 對于骨傷科知識相對陌生, 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困難, 加強感性認識和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 并且將感性思維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 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骨科基本知識是教學的難點。而多媒體技術的出現正好可以彌補這些不足。隨著計算機技術迅猛發展,多媒體課件功能日益強大,在豐富內容、活躍氣氛、誘導思維、使內容直觀生動等方面對現代醫學教學起到巨大作用[19-22]。

多媒體技術可以達到人機互動的效果,使學生有直觀形象的感覺,可以將那些不易表述的知識生動直觀地表現出來, 利于學生準確、全面、深刻地接收知識。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教學效果有了顯著的提高。多媒體教學課件所包含的信息量大, 能及時、充分地反映骨科學的最新成果, 把多學科的知識交叉、滲透反映到教學內容中來, 將大量的信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呈現給學生[23-24]。學生通過課后拷貝課件復習所學內容。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和精力, 還可以獲得很好的效果。例如, 骨性關節炎是骨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對于一名學生來說,缺乏直觀認識和系統了解,單純憑文字教學,難以達到應有的學習效果,因此多媒體教學方法尤為重要。講解該疾病時, 可先將其分為概況、流行病學、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和預后,中醫藥認識及對策等內容進行講述。首先利用圖表和圖片讓學生明白該病的概況和流行學特點,特別是講述世界衛生組織開展的“骨與關節十年”活動的意義,以及人口老齡化與該病的關系,以及中醫藥在治療中優勢。使學生能夠站在更高的角度來認識疾病。同時利用解剖圖片讓學生了解關節的解剖結構,關節和周圍軟組織解剖的關系,在講述治療方法時利用相關影音材料特別是手術治療等內容。直觀和形象地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簡明扼要的圖文概括了知識要點,以生動豐富的圖像替代了枯燥乏味的文字描述,使教學內容表現得豐富多彩、形象生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通過以上教學方法的改革,我們認為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和提高教學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相信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和學的共同發展,相互推動,對摸索出一套既能適應于當代醫學教育的發展,又具鮮明的時代特征的全新的中醫骨傷教育模式將產生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劉獻祥,林燕萍《中醫骨傷科學基礎》課程教學調查研究[J].中醫正骨,2004,15(10):25-26

[2]夏建龍.中醫骨傷臨床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討[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10(11):206-207

[3]陳波,鄒華.中醫骨傷專業教學改革探討[J].中醫藥導報,2005,11(9):89

[4]盧建華,王維佳,陳華,朱勝良,楊米雄.《中醫骨傷科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33(3):433-434

[5]蔡樺,李釗.提高《中醫骨傷科學》教學效果的體會[J].中醫藥導報,2008,14(11):97-98

[6]李桂文,韋貴康,葉軍. 改革中醫骨傷科教學,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J].高等中醫教育研究,1989,(2):42-44

[7]楊小欣.《中醫骨傷科學》教學模式新構想[J].中醫正骨,1994,6(4):41

[8]羅小鵬,李沛.《中醫骨傷學》三步教學法探討[J].河南中醫藥學刊,1998,(4): 32-33

[9]趙波,李晟.關于改進中醫骨傷專業教學的一些思考[J].實用醫技雜志, 2007,13(4):56-57

[10]宗少暉.多學科相聯系提高骨科教學水平[J ]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7 ,24 (9) :71.

[11]趙晨光.中醫骨傷專業中實施電化教學探析[J].遼寧中醫學院學報,1999,1(1):67

[12]王秀華.《中醫骨傷基礎》教學方法研究[J].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3,5(4):395

[13]羅小鵬,李沛.《中醫骨傷學》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規律探討[J].中醫正骨,1999,11(4):56

[14]王平,趙雪圓.探究式教學法在中醫骨傷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6(3):154-155

[15]陶源,徐祖健.中醫骨傷科學臨床實習教學實踐探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0,26(2):314-315

[16]江勛源.《骨傷科影像診斷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西北醫學教育,2005,13(2):204-205

[17]宋波,梁玲,武煜明,楊恩彬,陳普.局部解剖學課程在中醫骨傷教學中的作用[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07,30(6):54-55

[18]許本柯,舒先濤.中醫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嘗試[J].湖北省衛生職工醫學院學報,1996,6(2):45-46

[19]曹慧.計算機動畫技術在中醫骨傷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聊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0(2):85-86

[20]谷福順,王愛國.中醫骨傷臨床教學法初探[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7(1):39-40

[21]彭義香,鄭軍,付燕,等.加強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醫學教育,2003 ,2(2):42-43

[22]俸志斌,廖小波.多媒體在中醫骨傷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5,8(2):141-14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房产| 廊坊市| 沙田区| 赣榆县| 萍乡市| 德格县| 乃东县| 黄浦区| 鄂伦春自治旗| 衡阳县| 六枝特区| 浦北县| 名山县| 宜川县| 盐池县| 华亭县| 夏河县| 叶城县| 霍城县| 清水县| 镇宁| 罗甸县| 镇雄县| 临泽县| 新野县| 禹城市| 开封市| 永安市| 乌审旗| 吉木萨尔县| 桐庐县| 巍山| 毕节市| 宜良县| 清水河县| 新竹县| 井研县| 屏南县| 家居| 巴中市| 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