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4 17:25: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個體化健康教育的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髖關節置換;個體化護理
髖關節置換是通過手術將病損的髖關節部分或全部由人工制造的關節假體所替代,是髖關節疾患終末期治療的有效方法。全程、個體化的護理康復措施和患者的參與,對恢復關節功能、提高生活治療至關重要[1]。本研究在髖關節置換護理中運用個體化護理理念和措施,旨在調查患者健康教育知曉度和服務滿意度,提高護理效果。
1材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院行髖關節置換患者56例,入院后行個體化護理,記為A組。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齡28-74歲,平均49.2歲。其中全髖關節置換20例,非全髖關節置換36例。選取2011年同期患者49例,作為對照組,記為B組。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骨折部位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護理方法 A組,患者入院后,根據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方面,由經驗豐富的護師、床位醫師、患者本人和家屬及相關人員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護理計劃,實施個體化、系統化護理。B組,按照常規的護理程序實施護理。
1.3具體措施:
1.3.1重視護患溝通,鼓勵患者接受現實,克服負性情緒 患者入院后主動與患者溝通,注意傾聽。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應用相應的語言知識,向患者交代住院注意事項。告知髖關節骨折,可行髖關節置換及相關治療,療效好。鼓勵患者樹立信心,配合治療。同時鼓勵患者有任何需求,隨時溝通,由科室協助解決,為患者提供必要的物質和心理支持。
1.3.2家屬及社會關系的支持 患者的家庭背景各有區別,責任護士在充分了解病情基礎上,盡可能從患者的家庭角度出發,與患者家屬溝通,取得信任和配合。向患者家屬介紹情況并指導家屬做好相關保障。
1.3.3加強健康教育,指導治療 一方面,髖關節置換患者一般有外傷或摔傷史,恐懼、擔憂和緊張不能控制。護士要不定期進行健康教育,告知疾病的程度,治療階段,如何飲食、如何功能鍛煉等。另一方面,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目前醫患關系緊張,患者對醫療的不信任時常可以見到。護士應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當患者有質疑、不滿情緒時,及時發現并溝通,通過說服、教育,為其化解疑慮,配合治療。術后患者因切口疼痛,不愿行功能鍛煉,護士因主動配合,強調功能鍛煉的好處,鼓勵患者克服疼痛,循序漸進的鍛煉,必要時指導服用鎮痛藥物。
1.4研究指標及統計學方法 出院前分別觀察兩組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曉度和服務滿意度。所有數據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
2結果
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比較見表1。A組與B組比較,健康教育知曉度和服務滿意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實施個體化護理,有助于提高護理效果,提升護理質量。
3討論
個體化護理措施已應用于臨床很多科室,收到良好效果[2-3]。髖關節置換患者行有效的個體化護理措施及在個體化護理框架指導下進行正確的功能鍛煉,有助于患者的恢復、提高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
根據患者的家庭、文化背景、及入院手術原因,準確評估患者的護理問題,這是實施個體化的護理干預的前提。近年來,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對患者的療效評價由傳統的治愈率轉為強調患者的治療后的生活質量。研究表明,文化和護理措施對個體化護理是有潛在影響的[4]。通過個體化的護理,讓護理人員能夠從患者及家人的角度出發,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環境、文化、經濟情況及精神因素全面了解,實施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消除患者的顧慮,使患者盡快適應醫院的陌生環境,積極配合治療。對護士而言,同時也更有利于及時、準確的分析和評估患者的護理問題、做出護理診斷,為實施進一步的個體化護理提供條件。
患者健康教育知曉度的提高和滿意度的提高是相輔相成的。通過個體化的護理,拉近了護患雙方的距離,提高了相互信任度。患者享受到個體化護理帶來的益處,必然對健康教育內容有較好的依從性,積極配合治療。有了醫、護和患三方面的配合,治療效果得到提高,患者滿意度隨之上升。本研究結果提示,通過有效的個體化護理干預,實驗組患者健康教育知曉度和服務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這表明,患者的積極參與是個體化護理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這與Olano-Lizarraga M[5]的研究結果一致。由于個體化護理的實施,護士與患者接觸和交流機會增加,使患者具有穩定和良好的情緒狀態、遵從健康教育內容,也有利于康復。
參考文獻
1. Walker J. Care of patients undergoing joint replacement[J]. Nurs Older People,2012,24(1):14-20.
2. 宋志燕,程衛珍.個體化出院健康教育對高齡脊髓損傷伴肢體癱瘓患者康復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87-88.
3. 晉溶辰,楊玲鳳,黃金,等.個體化健康指導用于42例糖尿病足高危患者的效果評價[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6):37-40.
【摘要】 目的 評價糖尿病患者個體化健康教育效果,探討一種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方法 從銀川市48個社區隨機選取4個社區,在每個社區中以自愿為原則選取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社區為基礎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通過集體講座的方式對對照組45例患者進行兩次群體飲食健康教育,干預組49例除了接受與對照組相同的群體健康教育外,還進行個體化的飲食健康教育。采用健康教育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調查表及血糖變化情況評價健康教育效果。結果 實施干預3個月后,干預組患者對飲食治療的知識、態度及行為都有明顯的改善,知識、態度、行為及KAP總分的標準化效應指數均遠大于0.8,分別為1.86、1.21、1.29及1.67。干預后干預組患者的空腹血糖[(7.0±1.9)mmol/L vs(8.7±3.2)mmol/L,P
【關鍵詞】 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評價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及人口老齡化,糖尿病已經成為21世紀全球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糖尿病防治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1]。在糖尿病的綜合防治措施中,飲食治療是重要的部分。在對患者進行飲食治療時除了需要專門營養師,還需要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綜合治療措施中的核心,它能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掌握控制糖尿病的基本技能、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生活方式,達到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本研究通過由經過培訓的社區醫生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以飲食治療為主的個體化健康教育,并且評價健康教育效果,從而探討一種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為社區糖尿病的綜合防治提供理論指導和參考依據。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從銀川市48個社區隨機選取4個社區,在每個社區中以自愿為原則選取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為:已在縣級及以上醫院確診為2型糖尿病;在社區建檔完全;自愿參加。符合標準的有94例,將所選患者以社區為基礎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患者49例,對照組患者45例。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未見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通過集體講座的方式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兩次群體飲食健康教育,主要講解糖尿病的危險因素、癥狀、飲食治療的基本措施、并發癥、低血糖以及飲食治療的原則;糖尿病飲食的有關知識、利用血糖生成指數選擇食物、科學的烹調方式和科學的進食方式。
1.2.2 干預組 干預組除了接受與對照組相同的群體健康教育外,在干預期間還對干預組患者進行個體化的飲食健康教育,一對一的飲食治療知識的輔導,并針對個體糾正飲食中存在的不良習慣;由社區醫師組織2~3次小組討論,就飲食治療中的一些經驗和心得進行交流。
1.3 評價方法 采用自行編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知識、態度及行為調查表,對飲食健康教育的效果進行評價。知識包括糖尿病的危險因素、癥狀、治療的基本措施、并發癥、低血糖處理以及飲食治療的原則等。態度包括糖尿病可否控制和預防以及是否有信心控制血糖等。行為包括血糖、血壓以及體重的監測、進食速度、吃油膩食物以及甜食的情況等。
1.4 統計方法及分析方法 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資料錄入,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顯著性水平為α=0.05。
標準化效應指數[2]分析評價健康教育效果。計算方法:以凈得分分析為基礎(t檢驗),即在干預前后,干預組得分的差值減去對照組得分的差值,以判定干預的凈得分或凈效果是否為零。標準化效應指數不但能顯示健康教育效果的改進程度,還可以用于不同研究之間的比較。一般標準化效應指數大于0.25時可認為教育有意義;當標準化效應指數為0.3時教育效果較小;為0.5時教育效果可視為中等;為0.8時,教育效果可視為較大[3];成功的健康教育,標準化效應指數大于1.17[4]。
標準化效應指數=凈得分/聯合標準差
凈得分=得分增長值干預組-得分增長值對照組
聯合標準差=(標準差干預組得分增長值+標準差對照組得分增長值)/2
2 結果
通過個體化健康教育,干預組患者對有關糖尿病知識、態度及行為都有明顯改善,知識(K)、態度(A)、行為(P)及KAP總分的標準化效應指數均遠大于0.8,知識的標準化效應指數最大,為1.86;其次為知、信、行總分(KAP),為1.67,見表2。表2 2型糖尿病患者個體化健康教育的標準化效應指數 干預前,對照組和干預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比較,差異未見統計學意義;實施干預3個月后,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均明顯下降,見表3。表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血糖情況比較
3 討論
健康教育以其“知、信、行”的過程,通過行為理論和方法的應用來提高廣大群眾的認知水平,達到促進其改變不良行為,保持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為目的[5]。通過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糖尿病防治以及飲食治療的有關知識,提高認知能力,從而產生通過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控制糖尿病和預防并發癥的信念,進而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有效地控制血糖。
本研究結果顯示,健康教育后,干預組患者的知識(K)、態度(A)、行為(P)得分及KAP總分的標準化效應指數分別為1.86、1.21、1.29和1.67,均大于1.17。說明本次飲食健康教育是成功的,患者糖尿病有關知識的增加,預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態度改變,進而改變了以往的不良行為。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干預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個體化健康教育,通過知、信、行的過程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
健康教育不是簡單的、單一方向的信息傳播,而是既有調查研究又有干預的,有計劃、有組織、有評價的,涉及多層次多方面對象和內容的系統活動[6]。由于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的群體健康教育,一般只強調理論知識的灌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知識水平,但是由于文化水平、職業、病程及對知識理解程度等諸方面的差異,能否由掌握的知識改變態度進而落實到實際行動上差別也很大。個體化健康教育的優勢在于能夠根據患者的文化水平、職業、理解接受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隨著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的不斷進步和完善及社區醫務人員素質的不斷提高,為糖尿病患者提供就近、及時的個體化健康教育已成為趨勢。
綜上所述,在積極開展社區衛生服務、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水平的同時,對糖尿病患者在進行群體健康教育基礎上增加個體化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療的知識,改變以往的消極態度,從而改變不良行為,達到預防和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立明.流行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92-210.
[2] 汪宏莉,霍卓平,余小鳴.應用標準化效應指數評價健康教育的效果[J].中國公共衛生,2002,18(12):1508-1509.
[3] Michael T,Herbert JW,GR,et al.Effectiveness of Teenage Health Teaching Modules.[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1991,61(1):26-30.
[4] David B,Ralph R,Elaine F,et al.Summary of Findings of the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Evaluation:Health Promotion Effectiveness,Implementation,and Costs[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1985,55(8):316-332.
[關鍵詞] 糖尿病;個體化教育;集體教育
[中圖分類號] R587.1[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1(c)-080-02
糖尿病(DM)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組以高血糖為共同特征的代謝異常綜合征[1]。在DM治療方法中,DM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是糖尿病治療工作中的核心,DM健康教育的效果與教育模式、方法、時間等諸多因素有關[2]。健康教育的實質是一種干預,向人們提供改變行為和生活方式所需的知識、技術和服務等,使人們面臨各層次的健康問題時,有能力做出抉擇[3]。筆者選擇了2006年7~12月在我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16例,分為兩組分別進行個體化教育和集體教育,分析糖尿病個體化教育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16例T2DM患者,均符合WHO關于糖尿病診斷新標準,能參加日常活動,與之交談并合作,將7、9、11月住院患者作為個體化教育組(A組);8、10、12月住院患者作為集體教育組(B組)。A組60例: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齡(46.00±5.80)歲。B組56例:男性29例,女性27例,年齡(45.00±6.10)歲。兩組患者年齡、職業、文化程度、教育前血糖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1)。
表1 糖尿病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1.2方法
1.2.1集體教育方法由內分泌專科醫生或專業護士在醫生辦公室每周三下午15∶30~16∶30組織患者進行糖尿病相關知識講座,內容包括:①糖尿病的概念、癥狀、綜合治療原則,急、慢性并發癥的防治及預防等。②針對個人情況制定食譜。③常規糖尿病護理,講解足部護理知識、血糖監測方法及如何進行運動鍛煉。④藥物治療及胰島素治療,指導患者學會注射胰島素的方法、部位及注意事項,胰島素的保管、低血糖的表現和處理以及如何預防等。⑤出院后的自我護理能力、定期復診等。
1.2.2個體化教育方法由主管護士每天采取一對一的個體化指導方式,針對患者的不同情況進行講解直至掌握,每天30 min,共10次,內容包括:①糖尿病的概念、癥狀、診斷等基礎知識。②根據患者身高、體重、運動強度、并發癥等情況,制定個體化食譜,并且教會患者掌握食品換份,建立合理的飲食。③根據患者的血糖、并發癥、年齡等情況,制定患者喜歡的有氧運動方式,每周3次以上,每次1 h,定時定量,達到運動強度的要求。運動不宜空腹,運動前后監測血糖,隨身攜帶糖果及糖尿病卡,運動后應做好運動日記。④糖尿病治療方法:口服藥及胰島素的作用機制、種類、用法及副作用,教會患者胰島素注射方法、部位、注意事項及保管方法。⑤血糖監測的意義、方法及頻率,養成每天自我監測記錄的良好習慣。⑥指導患者做好日常足部護理,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⑦每次留一定時間為患者答疑。⑧出院后每2周電話隨訪1次,了解出院后患者依從性及存在的問題,并采取干預措施,兩組在教育后3個月和6個月分別進行FPG、2 hPG、HbA1C測定評定。
1.3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0.0軟件,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
2結果
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比較:教育后3、6個月,A組FPG、2 hPG、HbA1C與B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個體化教育患者控制的更為理想。教育后6個月,A組患者3項指標仍在繼續改善,特別是FPG與教育后3個月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B組患者2 hPG、HbA1C則無進一步改善。見表2。
3討論
3.1個體化教育有利于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掌握
從表2中得知,個體化教育與傳統的集體教育相比,具有明顯的優越性,B組教育后3個月的各項檢查結果好于教育前,但6個月后效果不明顯。由于糖尿病是慢性終身疾病[2],會使患者產生懈怠情緒,遵醫行為受到影響。因此,健康教育需反復進行。在征服糖尿病這個現代慢性疾病的過程中,人們不僅需要藥物,更需要更新知識[4]。個體化教育可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治療,使患者自覺堅持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質量。
3.2個體化教育有利于患者病情控制
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綜合治療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改善疾病控制情況、提高生活質量、減少醫療費用和改善醫患關系均有較大的價值[5]。糖尿病治療強調早期、長期、綜合治療及治療方法個體化的原則[1]。綜合治療措施包括糖尿病健康教育、飲食治療、藥物治療和自我監測幾個方面。DM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基礎治療之一,應對患者和家屬耐心宣教,治療需持之以恒,生活應規律,戒煙和烈性酒,講究個人衛生,預防各種感染。目前,采取集體教育已難以滿足患者自我管理的需要,開展糖尿病個體化教育勢在必行[12]。本研究顯示,A組較B組效果顯著,表明個體化教育血糖控制更為理想,延緩并發癥的發生和病情的發展,減輕了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6]。
總之,糖尿病個體化教育模式克服了以往糖尿病教育的缺點,能夠有針對性地、有效地解決患者個體存在的問題,實現了教育個體化、系統化,出院后定期隨訪,復查、咨詢、指導保證了糖尿病教育的連貫性和重復性[7,8]。通過本研究結果分析和總結,筆者認為:對DM患者實施個體化教育能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能有效地防止并發癥的發生,較傳統的集體教育模式具有明顯的優越性。不失為DM治療的一個新的有效措施,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尤黎明,吳瑛.內科護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13.
[2]王國華,崔麗娟,楊紅艷.個體化教育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J].護理管理雜志,2007,7(10):9-11.
[3]劉俐惠.運用糖尿病生命網對糖尿病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效果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06,6(11):45.
[4]許梓榮.護士在糖尿病教育和管理中承擔著重大責任[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0):727-729.
[5]Brown SA.Studies of education interuevtions and outcomes in diabetic:a Meta-analdysis review[J]. Patient Educ Couns,1990,16(3):189-215.
[6]王艷紅,張梅.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療中的作用[J].四川醫學,2006,9(27):978-979.
[7]尹樹田.醫院人性化服務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醫院,2007,11(2):41-43.
【關鍵詞】 頭頸部腫瘤放療; 口腔黏膜炎; 個體化健康教育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individual health education on improving oral mucositis of head and neck cancer radiotherapy patients. Method: 120 head and neck cancer concurrent radiotherapy patients with oral mucositis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each group contained 60 cases. All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sprays.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health education, an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individualized health education. The oral mucosa reaction and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 With the increasing of chemotherapy doses and extending of chemotherapy time, the differences on oral mucosa rea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Head and neck cancer radiotherapy; Oral mucositis; Individual health edu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Shenzhen People’s Hospital, Shenzhen 51802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01.047
口腔黏膜反應是頭頸部腫瘤患者接受放療后出現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其發生率高達46.0%~78.1%[1],患者臨床表現為疼痛、口干、營養不良、吞咽困難,嚴重者會發生感染,嚴重影響了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甚至必須停止化療,影響了頭頸部腫瘤的治療[2]。因此,必須采取措施對口腔黏膜反應進行治療,刺激因子噴霧劑治療是常用的治療方式之一[3-4]。臨床研究發現,為患者提供及時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提供治療的效果[5]。本次研究,筆者為口腔黏膜反應患者提供個性化健康教育,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9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頭頸部腫瘤放療并發口腔黏膜炎患者120例,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齡31~75歲,平均(54.2±5.8)歲,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腫瘤和口腔黏膜炎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用重組人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噴霧劑治療,治療方法參照相關文獻[6]。同時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教育,主要采取口頭教育,適當分發書面材料,定期開設相關講座,并進行出院指導和隨訪。
觀察組患者給予分階段個性化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入院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幫助其樹立康復目標,對其詳細介紹疾病的誘發原因,發展規律,治療方法以及康復情況,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幫助患者及家屬掌握基本的護理和治療配合方法,如配合、漱口法、飲食護理滴鼻劑應用、放療野皮膚保護、霧化吸入法以及口腔護理等方面內容。(2)飲食健康教育。治療期間少食多餐,禁煙禁酒,避免刺激辛辣食物,避免甜食,多使用新鮮蔬菜、水果,以及魚類等食品,提高身體抵抗力,適當飲用含冰塊的牛奶或者橙汁,從而減少口腔黏膜的損傷。(3)出院指導。患者出院后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根據患者身體狀況,指導患者進行穴位按摩、鼓漱及腮部運動,同時出院后仍需注意飲食,多食用蜂蜜、牛奶以及橙汁等飲料,積極配合治療和復查,并注意適當運動,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為患者定期舉辦抗癌講座。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口腔黏膜反應以及滿意度評價進行觀察。口腔黏膜反應分級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放射性口腔黏膜反應分級[7-8];患者滿意度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注意包括健康教育的態度、語言以及內容等方面內容。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各組率的比較采用 字2檢驗,多組計量資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
3 討論
近幾年,雖然健康教育總體上在各種疾病治療中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對效果不太滿意,分析其原因為是目前的健康教育具有大眾化趨勢,缺少針對性。因此,個體化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9-11]。個體化、差異性是實施健康教育的質量要求,健康教育應有針對性,應做到個體化。個體化健康教育是現代醫學模式改變的重要體現,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以患者的需要為出發點,讓其充分表達對疾病康復和生活的需求,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和醫院自身條件,為患者提供最佳的健康教育,盡量條件個性差異,滿足患者的需要,促進患者主動、積極配合治療,從而提供治療效果[12-14]。口腔黏膜反應是頭頸部腫瘤患者放療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并發癥,嚴重阻礙了頭頸部腫瘤患者放療的進程和嚴重影響了其放療的效果。目前,國內外大量的臨床研究也尚未發現針對頭頸部腫瘤患者放療過程中口腔黏膜反應的特效治療方法[15-16]。文貴子等[14]人研究了個體化健康教育在改善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口腔黏膜炎中的效果,研究發現,通過個體化健康教育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提供,患者滿意度也顯著提高。
本次研究為頭頸部腫瘤放療過程中口腔黏膜反應患者提供個性化健康教育,結果發現,兩組患者隨著化療劑量的增加和化療時間的延長,其口腔黏膜反應差異顯著,對照組患者的對健康教育的態度、語言以及內容等方面的認可程度顯著低于觀察組。與文貴子等[14]報道結果類似。分析原因可能為個體化健康教育護理模式的應用,充分體現了患者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治療,而是更多地渴望了解相關知識、掌握自我護理的技能,這樣大大提升了患者的知識配合治療程度。同時醫護人員的責任心和感情也得到了提升,醫護人員的主動性、目標性、及時性均得到了顯著提高,從而提高護士的整體素質,促進醫患關系的融洽,改善了治療效果。
總之,個性化健康教育能更好的發揮作用,患者對病情的治療和康復更加了解,積極配合治療,醫護人員的醫護人員的主動性、目標性、及時性均得到了顯著提高。因此,患者對個性化健康教育的滿意度更高,可以幫助患者進行疾病的治療和康復。
參考文獻
[1]韓亞騫,張姍姍,吳湘瑋,等.含rhGM-CSF漱口液治療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J].腫瘤,2014,34(1):72-77.
[2]顧艷葒,龔麗俐,胡雁.口腔黏膜炎每日自評問卷的漢化及信效度評價[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1):108-112.
[3]杜琴.大劑量甲氨蝶呤誘發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兒口腔黏膜炎的發生情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4,10(2):87-90.
[4]任晉進.西黃丸配合康復新液防治放射性口腔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14(2):255-257.
[5]李驥波,李嘯波,俞煥苗,等.康復新、地塞米松、甲硝唑混合液治療放化療患者口腔黏膜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4,1(2):255-257.
[6]程芳,王玉娟,王薇.頭頸部腫瘤患者放射治療期間舒適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3):304-308.
[7]陳麗麗,康碧蕓.慢性盆腔炎人性化護理分析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21):69-71.
[8] Maurer J, Rebbapragada V, Borson S, et 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COPD: current understanding, unanswered questions, and research needs[J]. Chest,2008,134(4):43-56.
[9]金明蘭.社區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預模式的建立和應用[J].浙江臨床醫學,2014,16(1):148-149.
[10]徐丹君.分階段個體化健康教育在改善骨折患者焦慮抑郁狀況中的作用[J].中國基層醫藥,2014,(3):466-467.
[11]楊俊.臨床護理路徑在乳腺癌手術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12):28-30.
[12]武秀萍,李冰.個體化口腔衛生強化教育對固定矯治的青少年患者口腔衛生的影響[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4,30(5):310-311.
[13]付凌敏,李青,聶愛萍.個體化健康教育對預防不同成分泌尿系結石復發的影響[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2(4):79-81.
[14]文貴子.對慢性盆腔炎患者實施個體化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83-84.
[15]鐘淑玲,黃瑜.個體化健康教育在老年婦科手術患者中的作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0,7(35):129-130.
【關鍵詞】健康教育;支氣管哮喘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8-132-1
為了探討哮喘患者健康教育對治療效果的影響,我們采用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的健康教育方法,規律性隨診和隨訪,實現治療護理方案個體化管理,對哮喘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擇2007年10月-2008年12月在我院門診就診的哮喘患者64例,哮喘的診斷和分期均符合2004年哮喘防治常規修訂的標準,隨機平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18-64歲,病程1~11年;病情分級:輕度持續20例,中度持續12例。對照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17-64歲,病程1~8年;病情分級:輕度持續20例,中度持續1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受教育情況及家長的文化程度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療方法治療上兩組患者均給予吸入輔舒酮氣霧劑,未給予其它靜脈、口服用藥,哮喘發作時加用支氣管擴張劑,每日3次-4次,癥狀緩解后停用,有發熱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實施有組織、有計劃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從一般知識的“灌輸”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科學的個性化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從哮喘患者的心理、藥物、飲食、環境及適宜的體育鍛煉等多方面進行科學的個體化健康教育及生活指導,規律性隨診和隨訪,實現治療護理方案個體化管理。
1.3臨床療效依據全國哮喘防治協作組1998年修訂的療效判斷標準,將治療前后病情變化評定為臨床控制、顯效、好轉和無效。同時記錄兩組患者在觀察的1年中哮喘發作次數和急診次數。
1.4統計學方法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均數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兩組間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
2結果
2.1臨床療效兩組臨床療效見表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由此表明,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哮喘患者自我病情監測與控制、自我預防的護理能力,從而明顯提高治療效果。
2.2哮喘發作次數與急診次數兩組觀察前后哮喘發作次數與急診次數見表2。觀察前兩組患者哮喘發作次數、急診次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觀察后兩組患者哮喘發作次數、急診次數比較差異有顯著性。由此表明,護理人員從哮喘患者的心理、藥物、飲食、環境及適宜的體育鍛煉等方面進行個體化健康教育及生活指導,幫助患者避免各種致敏原,從而控制哮喘癥狀,減少發作次數、急診次數,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消化內科 護理 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7.306
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整體護理的逐步深入,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年來根據消化內科各類患者的特點,實施個體化健康教育,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使患者掌握用藥知識及防病常識,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密切聯系了護患關系,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9月收治消化系統內科疾病患者845例,男397例,女448例,年齡5~97歲。大專以上文化程度260例,中學388例,小學120例。
方法:運用教育程序,即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解決每個患者面臨的健康問題。病區助理、負責護士及普通護士各司其職,充分利用晨、晚間護理及做治療、發藥等時間,主動熱情地與患者或家屬交談,了解患者所需,做好心理護理,并指導患者正確用藥,講解配合治療的重要性,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對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強的患者,采用文字加口述的教育方法;對年老、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的患者,采用簡短、通俗易懂的語言并加以圖片說明,反復多次進行以強化記憶。
病因教育:消化系統疾病常見病因有精神因素、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繼發性疾病等。飲食因素會引起胰腺炎、潰瘍、胃炎、腸炎、膽囊炎、酒精性肝硬化等。因此,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積極治療原發病,是降低疾病發生的關鍵。應對上述患者重點實施病因教育,告之患者所患疾病及常見病因、誘因。
疾病及用藥知識教育:如為什么要做胃鏡、腸鏡、ERCP等檢查、應如何配合、術后注意什么;如潰瘍病出血的患者目前主要用藥、藥物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有何不良反應、哪些藥飯前服、哪些藥飯后服等,強調堅持足量、規則用藥是治療和預防復發的關鍵,慎用致潰瘍藥物,如乙酰水楊酸、咖啡因、消炎痛、潑尼松等;肝病患者禁用異煙肼、氯丙嗪,切莫濫用“保肝藥物”,以免加重肝臟負擔等。
飲食教育指導:根據不同疾病及不同病期給予合理適當的飲食。肝硬化出血患者要特別告知勿食粗糙、堅硬及高纖維素食物,防止曲張的靜脈破裂出血;肝性腦病前驅期患者應給予低蛋白飲食,血氨高、肝昏迷期應禁食蛋白;普通型急性胰腺炎,在急性期應禁食2~3天,恢復期進少量的水,無腹痛、腹脹時可逐漸過渡到低脂的流質、半流、軟食,痊愈后恢復正常飲食,但不宜進辛辣、油炸、高脂肪食物,戒煙酒;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不宜喝濃茶及咖啡,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忌喝牛奶,不宜進生、冷食物、飲料;如嚴重嘔血伴惡心者應囑禁食,并講解為什么。少量出血可給予低溫流質,切忌過熱過甜的食物,以免致胃脹氣、血管擴張而加重出血。
出院指導:對患者進行口頭及書面的出院指導,以保證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質量,預防疾病的復發。對恢復期帶藥出院的患者,指導其定期復查;對萎縮性胃炎患者要隨診觀察,定期做纖維胃鏡檢查;肝病患者應定期做肝功能、甲胎蛋白、B超等檢查,發現異常及時治療;囑消化性潰瘍患者堅持正規治療,不自行停止用藥,禁用或慎用非甾體類消炎藥物。
結 果
通過健康教育的開展,增強了護士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患者及家屬對護士工作的滿意率維持在>95%。由于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健康意識提高,患者能較好地配合治療,提高了搶救成功率、治愈率,縮短了患者住院日,降低了費用,患者再次入院率明顯下降,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討 論
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患者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治療,而是更多地渴望了解相關知識、掌握自我護理的技能。在醫院這個特殊環境下,通過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強患者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學會用健康觀念處理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改善患者由于相關知識缺乏而引起的焦慮、緊張心理,協助患者發揮自身潛力,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從而有效減輕治療后的不良反應,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改變不利于健康的各種行為習慣,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形成正確的健康行為和觀念,使患者主動參與醫療保健工作,從而提高患者的順應性。
個體化、差異性是實施健康教育的質量要求:健康教育應有針對性,做到個體化。消化內科疾病種類多,有些疾病病程長,誘因復雜,與飲食關系密切,健康教育應根據不同病種及病情采取相應的教育內容。如急性胃腸炎患者禁食和進無刺激性流食,多飲水;急性胰腺炎患者應禁食,教會患者胃腸減壓的有關知識等;康復期患者以適應新的飲食生活習慣為目的;對腸造瘺術、胃造瘺術患者,應學會必要的處理技術,領會需要掌握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護能力。由于缺乏治療、康復相關知識,有的患者表現為不以為然、對治療不配合,有的由于疼痛等不適,導致情緒低落、煩躁、焦慮等。應根據這些不同精神狀態的患者正確評估其知識需求,提供實用的、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確地面對疾病,以良好的精神狀態配合治療,達到早日康復的目的。
【關鍵詞】健康教育;母乳喂養;母嬰健康
文章編號:1009-5519(2008)13-1977-02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我科2007年在上級醫院的技術指導下不斷改進和完善健康教育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7年住院分娩產婦640例,其中剖宮產202例,自然分娩438例,年齡在18~38歲,無妊娠合并征,均為母嬰同室,選上半年310例產婦為對照組,下半年330例產婦為觀察組。兩組產婦在年齡、文化程度、分娩方式比較無明顯差異。
1.2 方法:2007年上半年310例產婦為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健康教育方式,即入院宣傳、健康教育指導。護士在進行治療、護理、巡視病房的過程中給予健康指導或解答產婦的問題,給予出院宣教。2007年下半年330例產婦為觀察組,采用目標式健康教育方式,即根據產婦每日可能面臨的問題,制訂具體的健康教育內容(見表1),針對每個產婦不同的知識水平和需求,增減適當的內容,要求家屬參加,并選擇適當的時間和方式由責任護士實施。
1.3 評價指標:孕期相關知識掌握情況,產時配合程度,母乳喂養情況和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出院當天評價。
2 結果(見表2)
3 討論
3.1 分娩和產后的護理目標:母嬰健康,產時的分娩配合,產后個人保健和新生兒保健是產婦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1]。母嬰健康知識涉及產婦的心理、衛生、營養、休息、活動以及新生兒的護理、母乳喂養等內容非常繁雜,要在短期內累積建構成自身可理解記憶的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對照組的結果證明了此觀點。
3.2 健康教育的效果:健康教育的關鍵是效果而不是形式,影響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來自于兩方面,即接受教育和教育者,由于每個人的教育程度不同,知識面有差異,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健康教育的同時,根據不同的個體,開展個體化教育,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以達到健康教育的目的[3]。 而目標性教育,目標明確、具體,內容詳實,護士可按計劃完成教育工作,減少了教育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育效果。觀察組正是采取了個體化的目標教育方式,家屬和產婦共同參與,滿足了不同個體的需要,并充分調動了產婦及家屬的積極性[4],使產婦有了滿足感,也使產婦及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明顯提高。
3.3 家屬的理解與支持: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決定性因素,分娩中的配合、母乳喂養的成功也決定于社會支持系統,特別是家庭支持系統。觀察組在健康教育中重視家庭成員的教育,注意調動家屬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家屬能在理解產婦生理和心理的前提下,給予心理安慰,及時耐心地調整產婦的心理狀態,鼓勵產婦經歷分娩這一特殊時期,產后能保證產婦有良好的心境,給予豐富的營養,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幫助產婦克服生理上的疼痛和心理上的不適應,盡快使其進入母親角色,擔負起喂哺嬰兒的重任,使產婦母乳喂養的信心增強。
3.4 個體化目標式健康教育:要求產婦與家屬共同參與教育內容,目標的確立,經常會提出一些護士沒有準備或沒有仔細考慮過的問題,使我們感到自己知識的不足,從而激發了我們自覺地學習專業知識與相關知識,增加自身知識量的積極性,促進了護理人員的理論學習和護理服務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范曉君,鄭修霞,劉 宇,等.住院產婦產后健康教育方式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4,19(2):111.
[2] 童寶琴,趙志妹.住院產婦剖宮產術后階梯健康教育的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4):365.
[3] 丁曉玲,王英姿,李利軍.先兆流產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調查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8B):68.
【關鍵詞】健康教育;高血壓;社區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264-01
在心腦血管疾病中,高血壓是一種重要的危險因素,直接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存質量[1]。同時高血壓也是一種頑固性疾病,是目前全球公共衛生面對的重要問題。該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群當中,并有年輕化的趨勢。我社區在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對選取的高血壓患者在常規社區護理基礎上進行健康教育。本次研究健康教育在高血壓患者社區護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提高服藥的依從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轄區管理的高血壓患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33例,年齡在45-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3歲,共有5~16年的病程時間,文化程度小學以上,7.9年的平均病程時間,所有患者均無語言、意識和理解等障礙,同時也未患有其他嚴重性疾病,全部都實施規范的的社區護理管理。所有患者均根據相關診斷標準,確診為高血壓疾病。將兩組在例數、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等沒有顯著性差異,可以進行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實施規范社區護理和一般健康知識宣教。研究組:在規范社區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患者實施強化的個體化的健康教育,具體措施如下:
1.2.1.管理方式:由護士長統一管理,確定詳細的管理方案和工作流程;對負責管理的護士進行統一培訓分工:一名主管護師負責健康知識講座,一名主管護師負責電話隨訪,其他工作實行網格化管理,誰分管誰負責,責任到人。要求每兩月進行一次高血壓健康知識講座及座談會,每月進行一次面對面隨訪;每兩周至少測一次血壓。
1.2.2健康知識指導
社區護士利用座談會、隨訪、問卷等多種形式收集患者健康需求和社區護理要求。問卷自行設計,內容包括高血壓的基本知識,用藥情況,個人生活方式等進行摸底調查。然后針對患者對高血壓的認知程度和健康教育需求確定相應的健康教育內容。我們對反饋回來的信息進行總結、分析、評估,確定共性的健康問題和個性的健康問題。對共性的健康問題,通過定期開展的健康知識講座、影像播放等形式開展;對于個性的健康問題,我們會根據患者的病情,相關危險因素,用藥情況,和患者,包括家人的參與,共同擬定健康教育計劃,開具個體化的健康教育處方,進行強化性的個體化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高血壓的定義,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及生活方式指導,高血壓的危害,高血壓治療的長期性,高血壓用藥指導以及注意事項,疾病發展預后以及治療原則,血壓自測指導等等,讓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有了基本的認識,客觀正確認識疾病,家庭成員也參與健康知識學習。
1.2.3.生活方式指導
1.2.3.1. 低鹽飲食 社區給每個家庭發放鹽勺一個,社區護士指導每個高血壓患者的家庭詳細記錄:每袋食用鹽開袋時間,用完的時間,每天的就餐的人次,倒掉的飯菜(倒掉食用鹽的量),調味品等含鹽食品的食用情況。算出每個家庭每天食用鹽的量,及時進行指導。每人每日食鹽量小于6克。
1.2.3.2.低脂飲食 社區給每戶發放油壺一個;控制食用油的量,每人每天小于25毫升;盡量不吃動物皮和內臟;減少高膽固醇的食物攝入,多食含高纖維素、高維生素等食物,如新鮮蔬菜多吃豆類制品、綠葉菜及鮮奶等含有較高的鉀多鈣食物。
1.2.3.3.戒煙,限酒;適度運動,每周最少鍛煉3-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預防便秘;保持心理平衡。
1.2.4.社區隨訪
社區護士定期入戶隨訪,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用藥情況,生活方式改變情況,制定目標的完成情況等,相關行為的變化以及影響因素,根據每次隨訪內容進行健康結果評估,及時進行干預。
干預內容包括:健康需求及問題指導,制定相應的目標,開具個體化健康教育處方等;社區醫生根據病情隨時指導用藥,從而將藥物與劑量進行良好的調整,服藥依從性有了明顯的提高。
1.2.5.血壓測量指導 (1)為了避免血藥濃度、血壓計等因素的影響,測血壓我們要求做到定人,定時,定血壓計,測出的血壓值及時記錄。(2)血壓自測指導及注意事項?。
2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通過x±s進行表示計量資料,并經t檢驗,通過x2檢驗進行表示計數資料,若P
3 結果
通過觀察兩組患者護理之后的血壓情況得知,兩組患者經相關護理人員精心護理后,其血壓水平均出現明顯降低的現象(表1),但是觀察組相對于觀察組,具有優勢,比較其差異,P
4 討論
目前,高血壓疾病是社區居民中常見的一種高發病疾病,通常情況下,多發生于中老年人群中,同時該疾病極易讓人們忽視[2]。因此,相關的社區醫護人員對于高血壓患者實行規范化管理,并結合健康教育,給予患者實施飲食指導、基本知識講解等,讓患者能夠對高血壓病有了系統的認識,能夠正確客觀認識自己的疾病,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服藥依從性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防止和減低患者發生更多的并發癥。
4.1首先,是健教護理人員對高血壓患者講解高血壓的相關知識,高血壓患者通過系統的學習,對高血壓疾病有了認知,社區護士通過健康教育的方式,讓患者了解了高血壓病一旦確診之后,必須在非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結合藥物終身治療。認識到非藥物及藥物治療的重要性。相關護理人員耐心進行血壓測量指導并進行血壓監測,從而將藥物與劑量進行良好的調整,服藥依從性有了明顯的提高。
4.2、高血壓患者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是社區護理的重要內容,也是健康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經過調查,觀察組的約20%家庭每天的攝鹽量在10.0g左右;飲食搭配不合理;煙癮難戒除等不良生活方式仍存在,說明雖然對高血壓病有了認知,但養成健康行為習慣還需要高血壓患者及家庭重視起來并積極配合,不斷的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
4.3 通過強化個體化的健康教育,使我認識到社區健康教育必須深入,讓患者對疾病有了認知,在認知基礎上發生態度的改變,從而去培養其健康的意識和健康的行為,健康教育才真正具有意義。
總而言之,對于高血壓患者,積極采用健康教育,在患者社區護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患者降低血壓水平,提高高血壓疾病的認識和了解,從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在臨床上值得廣泛應用[3]。
參考文獻:
[1] 李文利.健康教育對門診高血壓患者的影響[J].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0,3(20):45-50.
前言
剖宮產作為婦產科臨床治療中一種較為常見的手術類型之一,其手術方式是指通過剖開產婦腹壁與子宮,使胎兒剝離母體[1]。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水平不斷提升,剖宮產的指征逐漸放寬,剖宮產手術的比例逐年上升,其逐漸成為了產婦分娩的首選方式[2]。雖然在自然分娩過程中剖宮產作為一種應急措施,可以解除孕婦和胎兒生命危機,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剖宮產產婦極易發生腸梗阻、切口愈合不良、傷口感染等并發癥,大大降低了手術療效,甚至會給產婦及新生兒的健康帶來不良影響[3]。因此,如何提高剖宮產術的術后護理效果及對產婦宣傳自然分娩的優越性是至關重要的。本文通過研究個體化心理護理聯合健康教育對剖宮產產婦的臨床影響,得出如下結論。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14年6月至2016年10月在本院婦產科進行治療的50例產婦為研究對象進行觀察與分析,并按照抽簽法的具體規則將所有產婦進行分組觀察,即A組與B組,每組各有25產婦。將產婦入選標準定為:有一定文化基礎、孕周在37周及以上、精神正常者。排除標準為: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等器官功能性疾病者、禁忌麻醉的產婦。在A組中產婦學歷小學有3例,初中6例,高中7例,大學9例;而在B組中產婦學歷小學有2例,初中5例,高中8例,大學10例。A組中產婦年齡最小為23歲,最大年齡為41歲,平均年齡為35.24±1.36歲,其中產婦孕周最長為40周,最短孕周為37周,平均孕周為38.24±0.25周;而B組中產婦年齡最小為20歲,最大年齡為39歲,平均年齡為35.10±1.06歲,其中產婦孕周最長為41周,最短孕周為38周,平均孕周為38.96±0.45周。通過分析兩組產婦在文化程度、年齡、孕周等基本數據資料上,可知其研究數據無明顯差距,且P>0.05,說明不存在統計學意義。
1.2 護理方法
A組實施的護理方案為常規護理(飲食護理、生活護理、母乳喂養宣教等),而B組則是在A組的護理基礎上加以個體化心理護理聯合健康教育進行護理服務。具體方法如下所示:
(1)健康教育:在產婦入院后,護理人員可以根據a婦選擇的分娩方式,將剖宮產術的相關知識告知產婦及其家屬,協助產婦了解剖宮產術的適應證、可能產生并發癥、手術流程等,并指導家屬對產婦給予幫助。另外,可將自然分娩的優越性向產婦宣傳,降低剖宮率。
(2)心理護理:面對手術及外界環境的影響,產婦難免會產生緊張不安、恐懼的心理。為減輕產婦不良的心理情緒,可由專科護理人員一對一護送至手術室,以及手術過程中全程陪伴,積極引導產婦期待新生兒降臨的正面愉快情緒,緩解產婦的心理壓力,增強其自信心。
(3)術后護理:術后指導產婦取舒適的,以免傷口撕裂;指導產婦拔除尿管后早下床活動以促進腸蠕動和腸道功能恢復,為產婦制定合理的科學飲食方案,如多飲湯類以促進下奶;指導其正確使用鎮痛泵;為防止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及傷口感染,產婦可盡早下床鍛煉,注意個人衛生清潔。
1.3 觀察指標
將兩組產婦術后發生并發癥(腸梗阻、切口愈合不良、傷口感染等)的情況及護理滿意度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指標進行分析。另外將產婦的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不滿意、滿意三個判斷標準。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0.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則采用2檢驗。若P
2.結果
2.1 并發癥發生率
3.討論
雖然剖宮產在產婦分娩過程中能夠作為應急措施挽救母嬰生命,具有一定優勢,但是產婦在進行剖宮產手術時,面對陌生的手術室環境,其心理難免會產生緊張不安、害怕等負面情緒,不僅會對順利實施手術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還會導致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根據相關研究報道,可知個體化心理護理聯合健康教育對剖宮產產婦具有極大的積極影響。個體化心理護理聯合健康教育通過實施健康宣教、心理護理、術后護理等護理措施對產婦開展有效的護理服務。其可有效提高產婦對剖宮術的了解,緩解其不良情緒,促進產婦術后傷口的愈合速度,降低產婦的并發癥發生率。另外,根據上文數據,可知相比A組,B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不僅比較低,護理滿意度也比較顯著,兩組產婦的研究數值均存在差異,表明組間數值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體化心理護理聯合健康教育運用于剖宮產產婦的臨床治療,可有效降低產婦的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楊群燕,韓蓉.個體化心理護理聯合健康教育對剖宮產產婦的臨床影響分析[J].浙江創傷外科,2016,21(03):598-599.
【關鍵詞】 胰島素筆;規范化;個體化;健康教育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1.184
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 或者兩者同時存在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代謝紊亂[1]。胰島素的應用在糖尿病患者的自然病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操作簡單、注射時疼痛較輕、攜帶方便的胰島素筆普遍使用, 使胰島素治療也越來越為患者所接受。但患者對胰島素筆的注射技術及相關知識的掌握關系到胰島素治療方案能否正確執行及執行效果, 也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活質量。根據患者對胰島素筆注射方法及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 采取針對性的健康教育, 能起到顯著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科2013年3月~2014年4月入院的正在使用或曾經使用過胰島素治療的102例患者, 語言和思維溝通正常, 患者自行或家屬協助完成注射, 具有較強的自我管理意識, 不排斥胰島素治療, 自愿接受調查。其中男46例, 女56例, 年齡19~78歲, 平均年齡(59±7)歲。
1. 2 調查方法
1. 2. 1 研究工具 采用自行設計的胰島素筆使用情況及胰島素相關知識問卷調查表。該表是根據有關文獻、臨床經驗、專家意見等設計的, 包括患者的一般情況(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家庭經濟狀況、病程、糖尿病分型、使用胰島素的時間、是否接受過相關教育)和胰島素筆注射的注意事項及胰島素的相關知識共19題。
1. 2. 2 資料的收集方法 由責任護士于入院當天對患者進行一般情況及相關知識的問卷調查, 在此后的住院期間, 護士根據患者入院時對問卷的掌握情況, 進行針對性的知識干預, 并于出院的前1 d對患者再次進行相同內容的問卷調查, 將2份問卷進行整理比較。本調查分2次共發放問卷204份, 有效回收204分, 有效回收率100%。
1. 2. 3 健康教育實施 ①入院時評估患者的年齡、文化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家屬的支持度、入院時問卷的解答情況等, 并根據評估情況給患者分組。②針對患者的評估, 進行靈活個體化的健康教育。包括:一對一的討論、書面資料、多媒體材料、實物演示、成立患者互助組等, 并組織3次/周的小組教育。強調健康教育穿插在日常護理治療工作中, 要保證30 min/d的健康教育時間。最后,在出院的前2 d確定患者能正確完成胰島素注射過程, 對胰島素的相關知識有深入的了解, 較圓滿完成問卷調查。對不能完全理解的患者要登記在冊, 作為出院1個月后重點隨訪對象。
2 結果
2. 1 102例患者的一般情況見表1。
2. 2 教育前后患者胰島素筆的使用情況及相關知識掌握對比見表2。
表1 102例患者的一般情況(n,%)
項目 例數 構成比
年齡 <60歲
≥60歲 55
47 54
46
性別 男
女 46
56 45
55
文化
程度 小學
小學以上 22
80 22
78
病程 <5年
≥5年 72
30 71
29
分型 Ⅰ型
Ⅱ型 27
75 26
74
使用胰島素
年限 <1年
≥1年 36
76 35
65
表2 教育前后102例患者胰島素筆的使用情況及相關知識掌握對比[n (%)]
項目 入院時 出院前
隨身攜帶急救卡 26(25) 98(96)
針頭一次性使用 25(25) 86(84)
外出攜帶胰島素筆時注意事項 56(55) 99(97)
BD針頭適用于哪種胰島素筆 78(76) 99(97)
低血糖的表現和處理 80(78) 101(99)
注射胰島素的部位 57(56) 102(100)
兩次注射部位間距距離 51(50) 98(96)
皮膚消毒的范圍 20(20) 85(83)
注射預混胰島素前搖勻 80(78) 102 (100)
胰島素的儲存溫度 42(41) 99(97)
注射前洗手 33(32) 89(87)
如何正確安裝筆芯 72(71) 102(100)
注射前排氣 56(55) 100(98)
注射完針頭在皮下停留時間 25(25) 96(94)
按時進餐 89(87) 101(99)
規律更換注射部位 25(25) 88 (86)
皮膚消毒劑種類 92(90) 102(100)
知道檢查胰島素的劑型和有效期 55(54) 102(100)
用后針頭的處理 20(20) 98(96)
3 討論
3. 1 影響患者規范化進行胰島素治療的關鍵因素是年齡、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的經濟狀況 年齡越小, 受教育程度越高, 家庭的經濟狀況越好, 患者就越能正確地執行胰島素治療方案, 執行效果也就越好。反之, 對于年齡比較大、知識層次低、家境貧寒的患者、依從性較差、執行力也低。因此, 在進行治療方案的選擇時, 要充分評估患者的一般情況, 選擇對患者有效且最易接受和掌握的。
3. 2 患者對胰島素治療過程中的細節問題掌握不足 特別是對隨身攜帶急救卡和更換胰島素注射針頭認識不夠。90%以上的患者無攜帶急救卡的習慣, 85%以上未每次更換針頭, 84%患者不知道注射前要排氣。住院期間要大力加強患者胰島素筆注射實踐訓練, 強化胰島素注射的相關知識, 保證其出院后胰島素治療的安全和療效[2], 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良好地控制血糖, 提高其生活質量。
3. 3 具有針對性、個體化的健康教育, 患者更易接受, 掌握的程度越高 根據對患者的評估, 對于不同的患者側重點不同, 對于已經掌握的知識不在重復教育, 對于患者還未掌握的知識點,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進行強化干預。這樣, 不僅優化了健康教育的流程, 簡化工作內容, 節約護士的工作時間, 患者的知曉率也明顯提高。
3. 4 加強對在職護士的健康教育培訓 健康教育實施者知識水平和溝通技巧, 影響著患者教育的效果。近幾年糖尿病研究發展較快, 對糖尿病的流行病學研究以及治療方法、檢測手段都有較大的重新認識和提高[3], 新技術、新項目的不斷涌現, 都對臨床護士有著較高的要求, 因此, 不斷對護士進行新知識、新業務的培訓, 對一個科室護理水平的提高, 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尤黎明, 吳瑛.內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0:414.
[2] 周秋紅, 李映蘭, 李強翔.不同等級醫院糖尿病患者出院前胰島素筆使用及相關知識掌握情況調查.中國全科醫學, 2009, 4(12):588-589.
南京市大廠醫院 江蘇省南京市 210000
【摘 要】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中個體化護理干預應用的效果。方法:隨機將我院收治的80 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臨床對對照組患者主要采用常規護理,對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主要實施個體化護理干預,并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兩組護理后FBG、2hBG、HbAlc 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觀察組改善程度更為明顯(P < 0.05),同時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患者護理滿意度更高,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結論:個體化護理干預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中應用效果顯著,可行性高,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老年糖尿病;個體化;護理管理;效果
老年糖尿病需長期服藥或飲食干預,且易發生并發癥,采用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法,針對患者癥狀對癥治療,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使臨床藥效得到發揮,對改善患者療效有重要作用[1]。為探討個體化護理干預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特選取本社區收治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
本組80 例,男性41 例,女性39 例,均為本社區2012 年1 月至2014 年9 月間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年齡均≥ 60 歲,平均(69.4±2.3)歲;病程1~16 年,平均(5.3±1.4)年。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 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各方面差異不明顯(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在對患者進行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實施個體化護理干預,制定個人檔案,包括姓名、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家庭經濟情況、社會背景、病史、血糖水平等,根據個人檔案制定個體化的護理干預方案,包括:(1)飲食護理:糖尿病與人體腎、肺、胃有必然聯系,針對患者個體,制定飲食方案,按照每日千克體質量104.5 KJ(25Kcal)計算每日攝入總熱量,制定每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的攝入量;遵循少吃多餐的原則,盡可能地保證食物攝入的多樣性,滿足每日營養需求并維持正常的體質量;(2)用藥護理:在用藥期間,給予個體化的用藥指導,為患者講述定期用藥的目的、作用,藥物不良反應情況、需注意事項等,提高用藥依從性;為患者提供糖尿病健康教育手冊,使患者知道自己的健康危險因素,提高臨床糖尿病患者用藥依從性;使患者可以積極配合治療;(3)心理干預:多與患者溝通交流,根據患者心理狀況,分析其產生不良心理的因素,制定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方案,調整患者心理健康;采取一對一的健康教育方式對老年患者講解糖尿病相關知識,提高患者糖尿病相關知識水平,從而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4)生活指導:提醒患者應該保證充足的睡眠,以便促進情緒的穩定與機體恢復;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運動指導,鼓勵患者多運動,可采用慢速步行,避免劇烈運動,以提高患者身體免疫力,改善病情。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患者干預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小時血糖(2hBG)及糖化血紅蛋白(HbAlc)水平;采用科室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患者滿意度,評分范圍0~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中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的過程中運用統計學軟件PEMS3.1,用() 表示計量資料, 用t 檢驗組間比較,P<0.05 表示具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前后血糖水平
兩組護理后FBG、2hBG、HbAlc 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觀察組改善程度更為明顯(P<0.05),見表1.
2.2 兩組滿意度評分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5.4±2.3)分明顯高于對照組(84.3±2.6)分,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1.687,P<0.05)
3 討論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病,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機體的老化,其臨床護理與一般成年人有所不同。個體化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理念下的一種護理模式和方法,其有效提高臨床護理質量的作用已得到大量實踐證實。以往的研究發現,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給予個體化健康教育、康復指導等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我院在對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給予個體化綜合護理方案,從飲食、用藥、心理、生活等多方面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的護理干預,從研究結果來看,實施個體化護理干預后患者血糖水平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且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了護理的有效性。綜上所述,個體化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提高老年糖尿病治療效果,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提升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療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通訊作者:梁英
【摘要】 目的 探討中年期患者舒張壓增高的原因及健康教育在治療中的作用。方法 將單純舒張壓增高的中年患者100例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原有治療方法不變,但對實驗組采用集體健康教育和個體化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相應的健康教育。結果 1年后實驗組生活方式,體檢結果明顯好轉,高血壓控制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
【關鍵詞】 單純舒張壓異常; 健康教育
舒張壓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主要是由于外周小動脈阻力增大所致,而彈性大動脈僵硬度可能正常或較低,對單純舒張期高血壓應根據心率快慢,合理選用長效鈣拮抗劑或а受體阻滯劑等藥物,有時也需聯合用藥。但最根本的是綜合治療,即改善生活方式、減輕社會壓力等,配合健康教育的指導。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和教育活動,促使人們自愿地改掉不健康的行為,消除或減少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高血壓的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其實質是一種治療干預措施[1]。2008年5月~2009年5月筆者隨機抽取52例單純舒張壓增高的中年患者,通過健康教育和降壓藥物的綜合治療,取得了明顯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入選病例100例均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齡30~60歲,病程0.6~15年,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52例,其中伴有冠心病者9例,糖尿病者5例,高脂血癥者14例;對照組48例,其中伴有冠心病者10例,糖尿病者6例,高脂血癥者11例。兩組性別、年齡、發病情況有均衡性。
1.2 入選標準 (1)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診斷標準,且均為單純舒張壓升高患者。(2)確診高血壓6個月以上。(3)曾或正在進行降壓藥物治療。
1.3 方法 原有高血壓治療方法不變,對照組繼續原治療;實驗組采用集體健康教育知識講座,發放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相關宣傳教育手冊結合個體化的交流、與家屬溝通、服藥指導、飲食活動指導等方式進行。并且出院后電話隨訪、定期復查、監測血壓等,由專門護士負責,按正規血壓測量方法,使用臺式汞柱血壓計,被測量血壓者至少安靜休息5 min以上,進行記錄并分析。
1.4 健康教育的內容
1.4.1 集體健康教育 實驗組分批接受集體正規的高血壓健康教育,內容包括請心血管主治以上醫師講解高血壓的病因,尤其是單純舒張壓升高的機理、主要臨床表現、分期、藥物的選擇、飲食與運動、情緒的控制、注意事項及并發癥等,并發放科室自制的知識手冊,讓患者自己隨時學習并讓家屬監督。
1.4.1.1 降壓治療的藥物選擇方面 (1)長效鈣拮抗劑如波依定、絡活喜等這類藥物對周圍血管有高度選擇性,對降舒張壓效果明顯。(2)α受體阻滯劑(如特拉唑嗪等)可直接擴張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使舒張壓明顯下降,有較好療效。(3)對心率快的舒張壓升高患者,可加用β受體阻滯劑,心率減慢時,舒張壓降低的幅度比收縮壓降低的幅度大。(4)聯合用藥,可采用轉換酶抑制劑加緩釋異搏定等可能比單一用藥效果更佳[2]。各種降壓藥物對舒張壓的作用可能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聯合用藥。另外,在控制血壓的同時,對合并脂代謝異常的給予他汀類藥物治療,對合并血糖異常的給予嚴格糖尿病飲食、運動及降糖治療等,從而使血脂血糖恢復或接近恢復正常。
1.4.1.2 集體健康教育的內容及目標(主要從改善生活方式方面) (1)限鹽飲食:高鹽飲食會使血壓升高,減少食鹽攝入量可降低正常人的高血壓發生危險并使高血壓患者血壓趨于平穩,還可使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危險有所降低。食鹽量一般減至6 g/d,個別可降至5 g/d。(2)戒煙限酒:戒煙或吸煙(5支/d),每日酒量≤1兩白酒(酒精30 g)。(3)合理膳食:大量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飲食與血壓關系密切。多食粗制谷類高纖維食物,增加新鮮的果蔬,減少糖的攝入等。每日脂肪的熱量小于每日攝入總熱量的30%,飽和脂肪酸小于7%。(4)限制體質量和加強運動:減少熱量攝入,增加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極拳等,使體質量指數在20~24 kg/m2。規律的體育鍛煉是維持機體和心血管系統管腔順應性、健康體質量的基礎,并可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降低其他慢性疾病的發生危險,還可使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相關癥狀有所減輕。(5)控制腰圍:高腰圍是代謝綜合征最主要的危險因素。男性腰圍≤90 cm,女性腰圍≤80 cm。(6)放松訓練:通過氣功、太極拳等活動,調節神經張力避免緊張刺激。
1.4.2 個體化健康教育 對于一些血脂血糖高、肥胖、嗜煙酗酒、應酬多、不能堅持鍛煉、思想負擔較重或不重視的個體等采取個體化教育,糾正一部分患者存在的誤區,如認為血壓降至正常而不再連續服藥;因工作忙或出差而忘記服藥;不愿改變飲食習慣等錯誤觀念,幫助其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從而提高降壓效果。
1.5 療效評定標準
1.5.1 生活方式改變 實驗前后對研究對象進行影響血壓的常見危險因素(如高鹽飲食、吸煙飲酒、不控制體質量、缺乏鍛煉、社會壓力過大等)進行調查,對教育組和對照組在導致高血壓危險因素的人群數量進行比較。
1.5.2 血壓控制效果 (1)顯效:舒張壓下降>10 mm Hg至正常;或雖舒張壓未達到正常,但其下降>20 mm Hg。(2)有效:舒張壓下降
1.6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分析,以P
2 結果
2.1 降壓效果 實驗組1例自動放棄,1例因工作調動未參與調查,余50例完成實驗。實驗組降壓效果的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4.2%(顯效10例,有效16例),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生活方式改變情況 實驗組患者通過良好的健康教育,其中能堅持良好生活方式的人員顯著增加。
3 討論
高血壓患者,尤其是中年期患者,體力和耐力均趨下降,社交活動和應酬頻繁,面對多重生活壓力,長期精神緊張、生活不規律、工作時間長、熬夜、吸煙飲酒、活動少等多種因素使舒張壓偏高。據統計,舒張壓升高,而收縮壓正常,這類患者約占全部高血壓患者的10%~15%[2]。長期高血壓會導致并發癥的發生,突發心腦血管意外的情況時有發生,另外,中年期患者通常伴有代謝異常,高血壓和高血脂兩者共存時對血管內皮損害更加明顯,更易于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尤其是多種代謝異常的患者。因此,要進一步減輕心腦血管病發生的危險性,就要把高血壓患者存在的心腦血管病危險因子進行全面干預。通過健康教育后,患者對疾病的相關知識知曉率明顯提高,思想上更為重視,不良的行為習慣得以改正,生活質量方面得以提高,心理壓力得到緩解,在生活方式方面也取得滿意效果。
表1 兩組降壓療效比較[n,n(%)]
參考文獻
[1] 陳光.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近況.中國全科醫學,2005,8:10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