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遠程醫療行業市場規模

遠程醫療行業市場規模

時間:2023-07-14 17:34: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遠程醫療行業市場規模,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遠程醫療行業市場規模

第1篇

1. 互聯網金融市場——小額信貸P2P遇寒冬 第三方支付發展穩定

2014年國內互聯網金融市場風生水起,其中小額信貸P2P市場和第三方支付的發展尤為明顯。

(速途研究院制圖)

國內P2P市場整體交易規模在2010年僅有13.7億元,而到了2014年整體市場交易規模已達2514.7億元,增長了183倍!而僅 2014年一年較2013年交易規模上漲了157.8%。雖然表面上國內互聯網小額信貸P2P市場發展速度驚人,但國內項目也有超過1600家之多,但不少項目最后都不能健康發展,老板跑路現象屢見不鮮,不斷地透支著投資者對于這一行業的信任。未來隨著參與者的增長和制度的完善,P2P市場將會逐漸走向一個成熟穩定的狀態。

(速途研究院制圖)

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方面呈現出支付寶一家獨大的局面,交易額占據了整個交易市場的半壁江山。財付通以19.4%的份額排在第二位,第三位是銀商,交易市場占比11.6%。此外快錢、匯付天下、易寶支付、環迅支付分別占到市場的6.9%、5.3%、3.2%、2.7%。支付寶作為阿里巴巴未來生態系統布局的核心環節之一,表現出了較為強勢的一面。

2. 醫療健康市場——市場潛力巨大 前期問題明顯

(速途研究院制圖)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國內的移動醫療市場這座“金礦”也逐漸被人們發現、發掘。2014年移動醫療市場規模是30億元,較2011年增長了 89.9%,增勢在過去四年表現較為平緩,而隨著“挖掘”的深入和移動醫療市場的逐漸成熟,未來幾年市場將迎來大跨步的發展,預計2017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30億元。

但移動醫療市場就目前狀況來看,存在的問題依然明顯,主要表現在核心醫療服務“移不動”,盈利模式不甚明朗,信息交互尚不完善等方面。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布局的深入,移動醫療市場的前途也會逐漸明朗起來。

3. 在線教育——已進入爆發式發展階段

(速途研究院制圖)

國內的在線教育市場發展可以到目前為止可以總結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在線教育的萌芽階段,不少企業開始對在線教育市場進行探索,大量資本進入市場,但由于制度的不夠完善,不少企業最終找不到出路死掉。第二階段依然免不了公司的更迭,但相較于同一時期的其他互聯網行業,在線教育發展緩慢。第三階段可以說是技術帶動下的一次突飛猛進,隨著其他互聯網行業的逐漸成熟,在線教育作為一座待挖掘的“金礦”再一次回到巨頭們的視野中來。

4. O2O——BAT巨頭紛紛布局 市場趨于多元化

(速途研究院制圖)

2014年中國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模為56381億元,較2011年增長了85.5%,漲勢較為平緩,究其原因是國內O2O市場目前仍處在初步發展階段,諸多行業仍在探索,BAT巨頭在O2O行業布局也逐步啟動。2015年將有望迎來一次爆發式的發展,預計2015年國內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模會突破59873億元。

(速途研究院制圖)

目前國內O2O市場表現來看,餐飲仍然排在第一位,占到整個市場的43%,其次是休閑娛樂,市場占比26%,第三名酒店占到了25%。此外親子、美容美發、婚慶等也有涉及。但隨著BAT布局的完善以及對O2O有利的探索,包括汽車服務、醫療健康等也將逐漸在O2O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5. 電子商務——天貓一家獨大 網民購買潛力驚人

(速途研究院制圖)

雙十一無疑是國內電子商務的一次狂歡,也是國內網民購買力水平的一次成功的檢驗。淘寶天貓作為國內最大的電子商務平臺,2014年雙十一僅一天的交易量達到了571億元,較2013年增長了63.1%。這是國內電子商務發展和網民購買力提升共同作用的結果。

(速途研究院制圖)

雙十一期間各大商城的流量分布中,天貓商城的流量占到總流量的53.3%,以絕對的優勢奪得榜首。其次是亞馬遜,流量占到了22.6%。京東是第三位,流量占比15.3%。第四名是國美在線,流量占2.8%,蘇寧占2.2%,一號店占2.0%,當當網占1.4%,聚美優品占到0.3%,唯品會和易迅分別占0.2%和0.1%。天貓商城在國內電子商務市場仍舊占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

6. 智能硬件——市場發展迅速 前景一片大好

(速途研究院制圖)

2010年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僅有0.9億元,到了2014年這一規模已達到66.2億元,增長了72.6倍!而目前我國可穿戴設備市場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未來的這一市場規模增長勢頭仍將持續。預計2016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79.4億元,到了2018年,可穿戴設備的市場規模將達 284.6億元。國內可穿戴設備的市場大部分集中于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的市場幾乎處于真空,可見正在國內智能可穿戴設備潛在用戶群十分龐大,市場前景一片大好。

(速途研究院制圖)

縱觀目前市場上的可穿戴設備,智能手環力壓群雄,以61.2%的高占比排在了智能設備產品的第一位。位居第二位的是智能手表,占比為 23.7%,智能臂環設備占比僅為8.0%,居第三位。智能跑鞋以3.7%的占比排在第四,智能眼鏡和智能紐扣分別占2.6%和0.8%。智能手環由于攜帶方便,并且相對技術要求比同類產品要略低,成本相對低廉,所以手環設備的市場占有量相對較高。可見國內智能設備市場尤其是高端智能設備還有待發展。

7. 互聯網視頻——廣告、終端設備齊頭并進 電商將成新出路

(速途研究院制圖)

2014年國內網絡視頻市場規模是191.2億元,較2011年增長了205.0%。由于在線視頻行業的媒體性,廣告收入仍然是其主要的盈利模式,隨著智能家居的發展和移動互聯網的拓寬,智能終端設備包括網絡電視和智能手機等的銷售也將成為網絡視頻行業的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而前不久剛剛提出的通過在線視頻和電商合作的手段,隨著這一想法的普及,在線視頻將被帶入到新的境界。

8. 車聯網行業——市場規模達百億 汽車搭載智能設備成趨勢

(速途研究院制圖)

車聯網是物聯網在汽車領域的重要實踐,通過車載智能設備實現汽車電商、對汽車的遠程控制以及傳統導航、定位等功能,也是巨頭們生態布局的重要一環。2014年中國車聯網滲透率已達7.5%,而這一數據在2010年僅有4%。結合我國2014年民用汽車近1.27億的擁有量,可估算車聯網市場擁有近100億的規模,可見車載智能設備擁有相當巨大的空間。從最近一段時間國內外車展和智能家居展來看,搭載有智能設備的“智能汽車”都是展覽的重頭戲,隨著人們對智能汽車的理解深入,以及便捷的網絡和快速發展的技術的保駕護航,車聯網已經成為未來的大勢所趨。

9. 地產/家居——線上提供信息渠道 交易還需在線下

(速途研究院制圖)

和傳統的地產家居相比,互聯網技術在地產家居中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線上的信息交互渠道。用戶可以通過網絡來進行第一輪篩選,從而節省下一大部分時間和資源,進一步縮短了產品的購買周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地產/家居行業的發展。但也正如前文所講,互聯網在這一領域所發揮的作用主要在于信息交互和支付手段的革新,根本上由于房屋移不動、家居不好移,且價值相對較高等原因,使得其無法完全脫離線下渠道。而且線下渠道仍是交易首付能夠達成的主導因素,而線上只起到了一個引導的輔助作用。相信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用戶與商家的線上交互能夠更加真實的反映產品的真實情況,從而讓線上交易成為可能。

10. 手游市場——市場規模超過180億 ARPG將成手游新趨勢

(速途研究院制圖)

第2篇

Chilmark研究公司預測,2014年全球醫療企業移動APP市場規模將達到17億美元,為移動醫療指出了一個巨大的市場潛能。從醫療咨詢類的APP開始,到已經蠢蠢欲動的物聯網醫療健康管理,移動醫療頗能振奮消費者的內心。

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健康醫療問題利用互聯網的理念和平臺重塑,這本身便是一個極為吸引人的概念,更是一個可以預見的大蛋糕。而移動互聯網的爆發使得更多玩家可以參與到這個市場中來。

國內方面,在第一波醫療觸網浪潮中,醫療健康網站不過是簡單的將信息展示和廣告搬上互聯網,難以對飽受詬病的醫療健康市場產生實質性的沖擊,但多名業內人士表示,移動互聯網勢必將改變現有的醫療健康服務模式。

據估算,中國醫療服務行業市場規模在2015年亦將達5000億美元。這應該也不是一個小數字。而移動醫療作為一種新型模式和工具,將有效改變人們傳統的監測、看病、保健的醫療方式,并逐步形成了一條新的產業鏈。

在這個新興產業鏈中,移動運營服務商和醫療設備制造商這兩個環節,互聯網企業較難涉足;但基于龐大用戶基數和互聯網基因,在信息平臺和醫療App應用開發上,互聯網企業存在機會。不過,互聯網公司能在這里面扮演多大的角色,還是個問題。畢竟由于中國醫療體制和市場成熟度等原因,這塊蛋糕并不好入口。

前景廣闊 現狀迷離

目前,新浪、搜狐等幾大門戶網站都開通了健康醫療頻道,39健康網等傳統的醫療信息網站也不斷在謀求新發展。好大夫在線早在2007年就已經有風投進入,而丁香園、睿醫等公司也已拿到了風險投資的錢。資本市場的“示好”更激勵了這個市場,近兩年來更誕生了春雨掌上醫生等一批直接在醫療APP領域開拓的創業公司。

走得更深的還包括騰訊。今年7月,騰訊與好大夫在線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以醫藥信息交互平臺為切入點進入移動醫療市場。據悉,雙方已在“在線問診”、“預約加號”等方面展開深入合作,上線兩個月來,通過騰訊醫療網上轉診平臺成功就診的患者已超過22萬人次。

全球移動通訊系統(GSM)協會今年2月的報告顯示,5年內,全球移動醫療服務應用將為移動運營商帶來115億美元收入,而信息平臺提供商、醫療設備廠商和內容與應用提供商,將分別獲得24億美元、66億美元和26億美元收入。

從簡單的診療信息和健康咨詢為主,到構建具有一定專業性、交互性的醫藥信息平臺,是互聯網企業對醫療健康領域重塑的第一步。與其他領域不同的是,如何整合專業的醫療內容知識并在終端上進行良好地展現是難點,這需要長期致力于醫療信息行業得以積淀。國內比較知名的平臺級網站丁香園、好大夫在線吸引了大量的醫生和患者用戶。而傳統互聯網企業與專業醫療網站合作,將能實際地切入到用戶群中,借此進入醫療市場。

事實上,一個成熟的醫藥信息平臺能提供門診信息、醫患交流平臺,是移動醫療產業鏈中重要的一環。而全球范圍內,病例數字化、共享化得趨勢不斷加強,智能終端的普及有望加速這一進程。

但我們無法回避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我國在遠程醫療設備上的發展才剛剛起步,家庭血糖儀、血壓計、脈動血氧計和峰值流量計等聯合裝置還處在艱難的推廣期,遠落后于國外。而且更沒有可行的信息化策略,將監測數據傳輸至醫療機構或企業。此外醫療健康領域,向來是一個對信息安全高度敏感的產業,醫療健康類網站與整個商業互聯網進程相比至少落后三五年。醫療機構IT化的程度也不容樂觀。

但業內人士認為,這或許正是革命的契機。

移動APP成突破 恐受羈政策絆

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終端的普及,形成了一個突破點。

IDC研究公司調查顯示,已經有9%的美國成年人使用移動醫療程序跟蹤或管理自己的健康問題。Health It Now網數據顯示,2011年,App Store中醫療類App銷售量同比上升了250%;預計到2015年時,全球會有超過5億人手機中裝有至少一款醫療類App。

鑒于醫療App產業的發展潛力,近年來國內相關企業也加緊布局中國市場。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正在開發醫療App的公司已經有500—600家,從業者上萬。當然,這些人群中有些是從醫療軟件開發轉型而來。

不過,目前對于可遠程指導的醫療App而言,文字、醫學圖像、語音、電話咨詢這幾項仍是患者遠程咨詢所能用到的描述病情的主要手段。從目前醫療服務類的App本身的界定上,它們對傳統醫療行業來說,并不是一種取代,而是一種促進和補充。

從涉及到的業務范疇看,目前國內一些較為知名的醫療健康類APP定位都比較明確,且背后都有龐大的積累和資源支撐:

丁香園主要是醫療健康行業從業者的社區,匯集了許多專業醫師和眾多從業人員,其推出的APP也延續了這一特色,以醫生交流平臺為主;

快速問醫生則以龐大的醫生資源為基礎,主打移動健康和醫療的咨詢業務,以淺層的輕度問診為主,涉及病癥咨詢、用藥指導、養生健康等方面,其用戶數量在5個月內突破350萬,日均提問3萬余次,相比PC端的艱難增長可謂順風順水。

好大夫在線則收錄全國3225家正規醫院、300549位大夫,并已建成互聯網首個實時更新的門診信息問詢系統。其主打的醫療APP也以此為依托,著重打造在線醫療服務預約和交流功能。

綜合來看,這些相對成功的移動APP并未突破藩籬,為物聯網時代的遠程醫療系統提供更為直接和專業的診療數據服務。雖然目前已經有醫療App的支持下已經可以量血糖和血壓等,并通過網絡實現遠程醫療,但誤診的可能性也極大。因此,中國需要相關配套的監管機制來凈化醫療App市場。

第3篇

我國互聯網醫療發展現狀

基于互聯網醫療剛性需求的不斷擴大,互聯網醫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據易觀智庫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4年,在政策、技術、需求的推動下,中國互聯網醫療總體市場以31.1%的復合增長率穩步發展,至2014年,互聯網醫療總體市場規模達113.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6.8%。預計未來兩年仍然高速增長,2017年受在線醫療增速放緩的影響,互聯網醫療整體增速放緩(見圖1)。

2014年,我國網民規模為6.5億,普及率達48%;手機網民為5.6億,占比86%,因此,互聯網醫療逐漸以移動醫療為主成為必然。從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構成數據來看,移動醫療占總體市場規模的比重從2011年的17.0%增長到2014年的26.4%,2011~2014年移動醫療以51.8%的發展速度遠超在線醫療25.9%的發展速度。預計至2017年,隨著移動互聯網對醫療健康各個環節的逐漸滲透,移動醫療的占比將超過在線醫療,達到55.0%。因此,移動醫療將會是互聯網醫療未來的重點方向。

從產業鏈來看,目前我國互聯網醫療產業已經整合了移動醫療服務商、醫療設備制造商、IT巨頭、風險資本、移動運營商、應用開發商、數據公司和保險企業等眾多參與者,形成了以在線醫療和可穿戴設備為主的產業格局。未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新產品開發的加快和企業經營實力與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互聯網醫療產業鏈將向縱深方向發展。

從競爭來看,互聯網醫療的巨大潛力和無限商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前來“搶灘”,競爭十分激烈。近年來,蘋果、谷歌、三星分別推出了各自的智能健康平臺,百度、阿里、騰訊也通過投資或并購的形式入主國內知名在線醫療平臺。但是整體來看,上述巨頭的相關布局更多的屬于戰略卡位,而在底層數據的收集環節仍處于各自為戰的探索階段,互聯網醫療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對大數據的分析和利用上。未來,隨著市場參與者對數據資源的掌握和利用能力變化,競爭格局也會處于不斷的動態調整過程中。

驅動互聯網醫療發展的關鍵因素

隨著國家不斷出臺互聯網醫療相關利好政策、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傳感器技術的進步、用戶對醫療資源的需求日益迫切,以及巨額資本的不斷涌入,互聯網醫療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

國家政策利好。在政策層面,國家今年以來頻頻出臺醫療相關政策,推動我國互聯網醫療行業的重塑。2015年1月12日,衛計委《關于推進和規范醫師多點執業的若干意見》,提出推進醫師合理流動,放寬條件、簡化注冊審批程序,探索實行備案管理或區域注冊,優化醫師多點執業政策環境。2月國家發改委批復5省區遠程醫療政策試點,為推廣應用遠程醫療提供實踐基礎和經驗借鑒。同月印發《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4年工作總結和2015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確定了2015醫療改革的七個方面。3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規劃要求,開展健康中國云服務計劃,積極應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可穿戴設備等新技術,推動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務和智慧醫療服務,推動健康大數據的應用,逐步轉變服務模式。5月7日國務院出臺的加快發展電子商務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制定完善“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推動醫藥電商發展。8日國務院印發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意見,9日國務院出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5年工作重點。在政策的刺激下,我國互聯網行業與醫療行業的融合勢在必行。從國家出臺的這一系列政策中,可見多點執業、醫藥分開、網售處方藥、加快發展商業保險等信號已經十分明確。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的春天就要來臨。

技術相關因素的推動。4G和Wifi技術發展,使終端設備更加快速地連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迅速發展,使快速地從實時數據流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成為可能;網絡和智能手機等硬件的普及,使得互聯網醫療可覆蓋人群大幅提升,同時加速保守的醫生群體的觀念轉變;傳感器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可穿戴設備更加智能化;機器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也將為人類帶來更加智能化的服務。這些因素為醫療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空間,使得遠程醫療、慢性病監測、在線醫療、移動醫療等成為可能,從而改變現有的醫療服務模式。

用戶需求的推動。醫療資源不均衡導致看病難、掛號難問題凸顯,成為醫患關系緊張的導火索;中國老齡化人口增多,慢性病患者越來越多,造成醫療資源出現嚴重短缺;隨著人們收入的不斷升高,個人健康管理意識大大增強,對冶未病有了明確需求;藥品鏈條信息的不透明導致看病成本居高不下,以藥養醫的狀況依然持續。

BAT等重量級選手參與及資本的推動:BAT、京東、360、小米等大體量公司憑借敏銳的嗅覺快速進軍移動醫療領域,使得互聯網醫療炙手可熱,大量創業者涌入該領域;短短三個月之間,掛號網1億美元、丁香園7000萬美元、春雨醫生5000萬美元三起融資,引發了業內對互聯網醫療的熱切關注,互聯網醫療領域熱錢涌動,使得互聯網醫療迎來爆發。

互聯網醫療發展趨勢

計算機世界研究院認為,未來互聯網醫療將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

重度垂直將成為互聯網醫療未來發展的最重要的趨勢。重度垂直,是指企業通過自建,或整合某個細分疾病領域的一系列完整的醫療服務鏈條,從而達到消費者可以在一個企業的平臺上獲取一站式完整閉環醫療服務的商業模式。任何一個互聯網醫療的商業模式都存在于兩個維度所構成的四個方向之中,這兩個維度,一是在病種類別上,是做大而全,還是做垂直細分;二是在整個服務鏈條上,是做獨立環節,還是做重度整合。四個方向是:重度-大而全,重度-垂直,獨立環節-大而全,獨立環節-垂直。由于醫療服務需求的“縱向”衍生性存在,我們認為像網購電商那樣大而全的模式在互聯網醫療領域不成立。“重度垂直”將是大勢所趨,但“獨立環節-大而全”的互聯網醫療平臺將依然存在。我們認為最終互聯網行業將發展為“一全多垂”的行業生態。結合到病種細分方向,我們認為具備七大要素的病種方向,更適合重度垂直,即:治不好(慢性)、必須治(致命、痛苦)、高單價、高頻次、多環節、重時效、基數大。而具備這七大要素的病種有糖尿病、肝病、心臟病、腫瘤、尿毒癥等,它們有可能最先實現重度垂直的互聯網醫療模式。

“重問診模式”產品將更有發展潛力。目前市面上,“輕問診模式”的產品較多,但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對于患者而言,使用頻率低,對醫生無依賴,對軟件的信任感低;對于醫生而言,沒有患者數據,學術價值低,且比較隨意。“重問診模式”的產品讓就醫問診變得更垂直、高效,在預約掛號、導診就診、看數據等方面可一鍵解決。對于醫院而言,“重問診模式”有利于科學安排資源,減少運營壓力;對于患者而言,可以減少就醫時間與費用;對于醫生而言,可以提升自我價值,減少醫患矛盾。

個性化醫療將是未來健康的重要趨勢。互聯網醫療重視精準醫療、個性化醫療。通過建立每個人的健康檔案,為他們提供更精準、更匹配的醫療服務,進而達到預防、預測的目標。精準醫療的核心是把人群細分,對病人個體化的行為和數據進行精準的解讀,給出精準的解決方案,這個過程非常復雜,需要大量的醫療數據。通過精準醫療,可提高治療的有效性、進一步降低不必要的藥物的副作用、節約醫療的費用。此外,大數據時代的醫療模式會有比較大的明顯變化,即從簡單診療發展到疾病的預測、疾病的預警,再到積極參與管理,最后到個體化治療。未來每個人都有配套的終端,完全可以實現隨時隨地對自己身體體征生命的相關信息進行篩查、收集,然后相關信息會傳遞到健康顧問家庭醫生那里,可以進一步得到相關疾病回饋以及健康指導。未來,隨著互聯網、大數據、基因測序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因人而醫”時代將會來臨。個性化醫療將在現在互聯網醫療的基礎上,由生理數據層面,深入到基因層面,實現真正的精準醫療。

健康管理將隨時隨地。隨著移動醫療產業的成熟發展,隨身健康管理將逐步興起。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隨身健康管理可使專家服務大量人群,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得專業的內容服務。隨身健康管理類似一個臨床診療的過程,可以跟隨個人,提高健康水平、降低意外風險和醫療支出,也能緩解醫療機構的壓力。尤其是針對患有慢性代謝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具有心臟病突發風險的高危人群,隨時隨地進行健康管理將更為重要。

可穿戴式醫療設備將更易用。包括脈搏血氧儀、葡萄糖監測、心電圖、助聽器、藥物輸送等類型的可穿戴式設備,作為新一代智能終端,將成為新的移動平臺市場及生態圈。同時,隨著穿戴式醫療儀器的傳感器終端將朝著微型化、智能化和網絡化的方向發展,而其載體也將朝著人們更容易接受、適合長期使用和不干擾日常生活的方向發展。如具有傳感功能的T恤衫,采用傳導性紗線和小型化柔性電極進行電連接,使醫生能通過T恤衫來實現對穿著者心電信號的測量,預期可進一步實現身體活動情況、血氧飽和度和肌電信號等的監測。

第4篇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物聯網、電子商務、社會化網絡的快速發展,數據體量迎來了爆炸式的增長,大數據正在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土壤和基礎。根據IDC(互聯網數據中心)預測,2020年的數據增長量將是2010年的44倍,達到35ZB。世界經濟論壇報告稱,“大數據為新財富,價值堪比石油”。隨著計算機及其存儲設備、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大數據應用領域隨之不斷豐富。大數據產業將依賴快速聚集的社會資源,在數據和應用驅動的創新下,不斷豐富商業模式,構建出多層多樣的市場格局,成為引領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核心引擎、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大數據產業發展現狀

全球大數據產業發展概況

目前,大數據以爆炸式的發展速度迅速蔓延至各行各業。隨著各國搶抓戰略布局,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全球大數據市場規模保持了高速增長態勢。據IDC預測,全球大數據市場規模年增長率達40%,在2017年將達到530億美元。美國奧巴馬政府于2012年3月宣布投資2億美元啟動“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將“大數據研究”上升為國家意志;2015年“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深入推動大數據技術研發,同時還鼓勵產業、大學和研究機構、非盈利機構與政府一起努力,共享大數據提供的機遇。目前,美國大數據產業增長率已超過71%,大數據在美國健康醫療、公共管理、零售業、制造業等領域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英國政府自2013年開始就注重對大數據技術的研發投入,2015年投入7300萬英鎊用于55個政府的大數據應用項目,投資興辦大數據研究中心,通過大數據技術在公開平臺上了各層級數據資源,直接或間接為英國增加了近490億至660億英鎊的收入,并預測到2017年,大數據技術可以為英國提供5.8萬個新的工作崗位,或將帶來2160億英鎊的經濟增長。法國2011年推出了公開的數據平臺 date.gouv.fr,以便于公民自由查詢和下載公共數據;2013年相繼《數字化路線圖》、《法國政府大數據五項支持計劃》等,通過為大數據設立原始扶持資金,推動交通、醫療衛生等縱向行業設立大數據旗艦項目,為大數據應用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并積極建設大數據初創企業孵化器。日本在《日本再興戰略》中提出開放數據,將實施數據開放、大數據技術開發與運用作為2013-2020年的重要國家戰略之一,積極推動日本政務大數據開放及產業大數據的發展,零售業、道路交通基建、互聯網及電信業等行業的大數據應用取得顯著效果。韓國政府高度重視大數據發展,科學、通信和未來規劃部與國家信息社會局(NIA)共建大數據中心,大力推動全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根據《2015韓國數據行業白皮書》統計顯示,數據服務市場規模占韓國總行業市場規模的47%,位列第一;稻菘夤菇ǚ務以41.8%的占有率緊隨其后。目前,韓國正在積極打造“首爾開放數據廣場”,據估算這些公開信息產生的經濟價值將達到 1.2 萬億韓元,為私營企業創造多元化的商業模式和價值。

國內大數據產業發展概況

目前,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在經歷初期探索、市場啟動等階段后,大數據的技術、應用以及社會公眾的接受度等方面逐步趨于成熟,整個產業開始步入快速發展階段,行業規模增長迅速。從大數據產業規模來看,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大數據發展調查報告》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大數據市場規模為168.0億元,增速達到45%,預計2017-2020年增速保持在30%以上。未來,隨著市場對數據的重視,大數據市場規模還會繼續增長,到2020年我國數據總量將占全球的20%,成為世界第一數據資源大國和全球數據中心。從大數據企業來看,我國大數據市場供給結構初步形成,呈現三角形結構,即以百度、阿里、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以華為、聯想、浪潮、曙光、用友等為代表的傳統IT廠商,以億贊普、拓爾思、海量數據、九次方等為代表的大數據企業。從大數據產業分布看,我國大數據產業集聚發展效應開始顯現,出現京津冀區域、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和中西部四個集聚發展區,各具發展特色:京津冀區域以北京為核心,依托中關村在信息產業的領先優勢,快速集聚和培養了一批大數據企業,啟動全國首個大數據交易平臺,形成京津冀“大數據走廊”;長三角地區城市將大數據與當地智慧城市、云計算發展緊密結合,吸引并集聚了一大批大數據企業;珠三角地區在產業管理和應用發展等方面率先突破,對大數據企業扶持力度大,集聚效應明顯。目前,國內大數據已被廣泛應用到政府公共管理、金融、交通、零售、醫療、工業制造等領域,并催生出萬億級產業。隨著大數據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大數據所形成的價值將不斷提升。

大數據產業發展趨勢

非結構化數據將成為未來關注焦點

大數據時代,數據和信息正呈現出爆炸式增長,巨大的數據量已經從 TB 級躍升至 ZB 級,數據結構也更加復雜,大部分數據信息都屬于非結構化數據,包括大量的語音、文字、圖片、視頻信息等,各種數據格式之間互不兼容,而且數據訪問和使用更具隨機性,給數據的提取、存儲、管理和應用帶來一定難度。據統計,超過80%的相關信息數據都是以非結構化格式存在的,在非結構化數據中蘊藏著未來大數據發展有用的信息寶庫,利用數據可視化工具分析非結構化數據,能夠有效分析信息之間的相關性并挖掘數據潛在的價值。因此,非結構化數據和半結構化數據帶來的技術和應用領域將是未來大數據發展的新藍海。

開源成為大數據技術發展主要方向

經過多年發展,大數據相關的數據采集、存儲、分析、可視化等基礎性技術已經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實用性強、穩定度高的技術能力。從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歷程上看,大數據的崛起源于一場由“開源軟件”驅動的革命,大數據核心技術如分布式存儲、云端分布式及網格計算均是依賴于開源模式。從IBM、Oracle等科技巨頭到雨后春筍般的大數據創業公司,開源軟件與大數據的結合迸發出驚人的產業顛覆性力量,開源技術在大數據技術進步中將占據核心地位,成為大數據技術創新主要途徑。

大數據應用成為產業轉型升級重要路徑

大數據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產,已經不同程度地滲透到每個行業領域和部門,在商貿、交通、城市管理等多個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未來各產業發展的方向將與大數據緊密掛鉤。隨著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日趨成熟,傳統產業將越來越多地利用大數據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一方面,大數據與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和創新應用,將廣泛帶動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基于數據挖掘應用的大數據產業本身有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大數據與傳統行業的結合,將催生出一些新的行業與業態,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新的增長點。

數據連接方式升級引發商業模式新變革

在大數據技術體系中,數據是各方連接的中心,連接方式的不斷升級將會帶來不同的商業模式創新。從大數據連接方式發展的層次來看,初級階段是數據源和中心的連接,從而帶來了數據托管和數據交易商業模式,其本質是充分發揮規模效應達到降低數據信息存儲和查詢成本的目的;中級階段是數據和價值的連接,由此帶來了數據關系挖掘和沉淀價值利用的兩種商業模式創新,數據關系挖掘通過相關性分析挖掘數據背后的價值,沉淀價值利用則通過對垃圾數據進行分析得出有價值的結論,最終達到商業指導、精準服務和決策支持的目的;高級階段是需求和供給的連接,其數據社交O2O等商業新模式開始崛起,如百度云存儲社交通過提供云的群組共享使數據傳遞更具針對性和精準度,大數據可以讓云數據平臺促進網絡中個體間的交流,從而有效降低需求和供給之間的連接成本。

數據市場格局呈現平臺化發展新趨勢

大數據正處在快速發展期,市場格局也將逐步呈現平臺化的發展態勢。在數據采集領域,全球各大互聯網企業已經認識到數據的價值,在數據獲取入口等方面展開激烈的競爭。互聯網數據往往都掌握在大企業手里,如我百度、騰訊、阿里等三大平臺型龍頭企業在搜索、社交和電商數據的采集上處于壟斷地位;在數據存儲和交易領域,傳統大型IT企業和大型互聯網企業將占據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隨著云端數據中心的不斷推進和企業存儲能力的開放,數據存儲將會更趨于集中,大型數據平臺將應運而生,基于產品、信息、客戶的資源整合平臺及其商業模式創新成為主流。

大數據時代信息安全成為重要問題

第5篇

近年來,醫藥行業頻出,各項政策密集落地,未來的行業形勢走向如何?醫藥企業如何面對新的政策做出新調整?中國醫藥行業運行指數及解讀一直被業內認為是醫藥行業的晴雨表。以下是xx年我國醫藥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1.醫藥產業增速持續高于GDP

此次結果顯示,近幾年來我國醫藥市場需求旺盛,終端規模持續上升,醫藥行業持續高增長。20XX年我國醫院終端購藥市場規模達到12246億元,其中化藥市場規模7696億元,占比達到60%以上,中藥3848億元,占比30%,生物藥是869億,占比 7%。政府近幾年在衛生的投入逐年加大,從2010年的19980億元一直發展到20XX年的36999.85億元,衛生費用在GDP中的比重也是穩步提高。

廣闊的市場容量是醫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20XX年中國大健康產業的市場容量將近4500億元,其中醫療服務市場容量是 21400億元,占比將近50%,藥品市場容量約占40%,器械類占3%。未來在藥品價格改革影響下,藥占比將逐漸下降,醫療服務占比會相應提升。

醫藥工業增速高于GDP增速。自從2011年以來,醫藥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高于全國工業整體水平(高35個百分點),遠高于其他的工業產業。并且醫藥工業在全國工業中的占比不斷提高,從2007年占1.5%到20XX年占2.2%。

結果可以看出,我國GDP走勢和醫藥行業發展走勢相近,在2011年之前的階段十年,甚至放大到二十年,增長速度都比較快。近幾年來增長速度逐漸往下,在緩慢下降。

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華雪蔚認為,2017年增速還會進一步降低,主營業務增速預計在11%左右,利潤總額增速約7.5%左右。醫藥行業依然保持較高的行業利潤率,一直在10%上下,遠高于工業總體水平,工業整體水平不到6%。預計2017年依然保持相對較高的利潤率水平,2017年下半年會有所提升。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分析認為,近十年來醫藥行業穩定增長,到去年為止,整個醫藥產業藥品生產收入總金額在2.45萬億,今年預計2.7萬億左右。到去年為止,整個醫藥產業藥品生產收入總金額在2.45萬億,今年預計2.7萬億左右,總量增長很快。

明后年,如果沒有特別大的變化,醫藥行業壓力會比今年大,于明德認為,一是醫藥行業周邊行業壓力大,二醫保費用控費要求強烈。這將導致今年、明年、后年醫藥行業增長幅度比較低。大家應對可能面臨的形勢有清醒的認識、充分準備解決、克服困難,要千方百計通過轉型、升級改變企業在市場中的地位、提高競爭能力。沒有積極的出路,永遠不可能走入低谷。于明德說。

2.中成藥發展向好

榜單顯示,從經濟規模看,行業景氣排名是化學制劑、中成藥、原料藥、生物制品。從利潤水平來講,排名是化學制劑、中成藥、原料藥、生物制品。從榜單分析,中藥飲片、衛生材料、生物制品、中成藥未來成長性好,制藥機械、中藥飲片盈利能力強。

華雪蔚分析認為,2017年及十三五重點發展的子行業將是化學制劑、中成藥、生物制劑,中藥飲片和衛生材料分別在大健康產業驅動與在生物創新技術驅動之下將具可預期的成長性;制藥機械則可能成為潛在的行業盈利黑馬。

中成藥跟化學制劑類似,主營業務收入指數和利潤總額指數跟行業整體水平保持一致,并且呈上漲態勢,利潤率高于醫藥行業整體水平。從榜單上看,化學制劑、中成藥、生物制品和原料藥位居利潤總額前四位,只是在排序上略有差別。雖然中成藥的主營業務收入規模逼近化學制劑,我國對中藥發展政策強力扶持,中成藥質量標準不斷提高,未來中成藥發展會更好。中成藥有望超過化學制劑。華雪蔚說。

3.尋找轉型升級突破口

于明德認為,我國醫藥行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轉型升級必須走國際化道路。目前中國醫藥產業過剩,走向歐美市場必須通過國際最高水平的藥品許可,這需要中國藥企提升藥品質量,加強研發,走在國際化前列的藥企,未來不可限量。生物技術將改變現在醫藥產業總體結構。很多重大醫療技術的突破都需要新的生物藥品配合,基因藥物、新型疫苗、單抗體藥物等領域要密切關注,投資生物技術。

世界衛生資源的70%投資在吸煙、喝酒、營養、運動、肥胖、血壓、糖尿病、高血壓等健康因子,這些創造了醫藥產業新的發展契機。在新契機中,對于家政生活服務、醫生衛生康復護理這些方面的需求會越來越高。

要想轉型升級藥企還應勇敢擁抱互聯網。中華海峽兩岸醫療暨健康產業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喬培偉認為,在互聯網+新生態下,產業布局是企業戰略地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應該思考如何創造客戶價值、如何經營客戶、如何拓展新通路、如何傳遞產品價值、如何運用新科技、如何培養創新人才。

第6篇

2017年1月12日,咪咕視訊聯合全球領先虛擬現實行業供應商美國ODG公司,推出了兩款融合現實MR智能眼鏡MIGU Glass。分為咪咕眼鏡企業版M1 Pro和面向個人消費級的咪咕眼鏡標準版M1。兩款a品都可讓用戶同時享受到非凡的VR體驗與AR場景,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產業價值。據悉,此次推出的MIGU Glass為MR眼鏡行業首次量產的消費級產品,其定價尚無公布,但預計會十分親民。

首款可量產消費級MR邁入中國

據了解,ODG相比AR領域多數的創業公司,算是“老人”,在剛剛結束的2017 CES上,ODG了消費級產品R-8和R-9兩款AR眼鏡。

2016年12月19日,ODG與咪咕視訊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首次進入中國市場,以ODG先進的技術優勢與咪咕視訊基于中國移動的用戶渠道與應用內容優勢,強強聯手,完善生態產業鏈。而本次推出的MIGU Glass MR眼鏡正是基于R-8和R-9技術推出。

眾所周知,VR/AR產業面臨內容短缺、價格偏高等瓶頸,而此次咪咕視訊與ODG的合作正彌補了這一短板。咪咕視訊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斌在MIGU Glass會上指出,咪咕視訊以網絡視頻服務經營為核心,視頻內容豐富,擁有300萬條視頻、1200路直播,具有視頻行業最健全的生態平臺、合作伙伴和商業模式。并基于中國移動體系,擁有8億+用戶基礎,深入滲透二、三線城市。此次與ODG合作,必將推動整個中國AR產業的快速發展。

作為首款可量產的MR智能眼鏡,其中,企業版MIGU Glass M1 Pro擁有雙高清1080p分辨率OLED屏,50度FOV,前置極清攝像頭支持4K影像,重量為200g。而個人版MIGU Glass M1整機輕至126g,大大拓寬了MR智能產業的應用場景,720p/60幀,1080p雙攝像頭視頻采集。據筆者親測,MIGU Glass佩戴輕盈,通過轉頭進行交互,可選擇豐富內置應用,影像視頻畫面清晰,形成360度VR體驗同時疊加AR場景。

MR將實現制造業、醫療業剛性需求突破

在會現場,權威調查機構艾瑞咨詢聯合創始人鄒蕾做出AR產業報告,預測在2017年AR全球市場規模就將達到52億美元,并將在隨后以指數級增長,而產業鏈上下游涉及的內容、軟件、硬件等,都將隨著MR行業的快速發展而受益。MR行業前景十分光明。ODG CEO Mr.Ralph Osterhout介紹,MIGU Glass的應用,包括醫療手術、汽車設計、弱視人群、機械維修、遠程教育、生活服務等方方面面。

在移動互聯網的未來發展中,MR智能眼鏡將帶來不同領域需求的突破,而此次通過與ODG達成戰略合作,咪咕公司進一步把握了MR技術革新帶來的機遇。王斌表示,在中國移動的大連接戰略背景下,咪咕視訊與ODG聯合打造的MIGU Glass,將依托雄厚的原創內容制作實力,結合ODG全球領先的AR技術,在資本、渠道、運營、市場拓展等方面進行合作落地,多維度地推動MR產業在中國的發展。

第7篇

A.中國創投市場規模

2007 年9 月份與8 月份相比,創業投資案例數量增加8 起,月度增長率為38.1%,投資金額增加1.2908 億美元,月度增長率高達54.7%;平均單筆投資金額也有增加,與上個月的1123 萬美元相比,月度增長率為12.0%。本月平均單筆投資金額持續增長主要是由于教育產業及食品飲料加工領域披露多起大規模投資案例。如安博教育獲5400 萬美元高額投資,新世界教育、巨人環球教育各獲得2000 萬美元投資;江西潤田獲得2 億元人民幣投資,草原牛媽媽乳業獲得3500 萬美元投資。

本月中國市場PE 投資依然活躍。雖然本月共披露6 起PE 投資案例,案例數僅為上月案例數量的一半,但投資總金額高達9.9 億美元,是上個月投資額的2 倍多,月度增長率為110.6%;本月平均單筆投資金額達1.65 億美元。本月PE 投資案例除TMT行業的巨人網絡獲得1 億美元戰略投資,其他均為非TMT 行業投資,其中化工產業的藍星集團獲得黑石6 億美元巨額投資。

B.TMT與非TMT

2007 年9 月份,中國創投市場非TMT 行業投資案例數量和金額遠遠超過TMT 行業。TMT 行業披露創投案例10 起,投資金額為1.3870 億美元,平均單筆投資金額1387 萬美元;非TMT 行業披露創投案例19 起,投資金額為2.2623 億美元,平均單筆投資金額為1191 萬美元。本月TMT 平均單筆投資金額較高主要是由于提供遠程教育服務的安博教育集團獲得5400 萬美元巨額投資,網絡視頻廠商PPlive 獲得2100 萬美元投資。

2007 年1 月以來,非TMT 行業投資發展迅速,其投資規模雖然各月份上下有所波動,但整體仍然呈現快速上升態勢。至今年9 月份投資案例數量披露19 起,達今年以來最高水平,投資金額為2.2623 億美元,僅稍微次于7 月份2.3968 億美元的投資金額。TMT行業投資案例數量則大部分保持在10-20 起之間,沒有明顯地上漲或下降趨勢。

2007 年9 月,中國創投市場TMT 行業投資規模仍然持續了3 月――7 月份的下降趨勢。從案例數量上看,TMT 行業占整個創投市場案例總數的34%,非TMT 行業占66%。從投資金額上看,TMT 行業占整個創投市場投資總額的38%,非TMT 行業占62%。

C. TMT行業投資分析

2007 年9 月份,中國創投市場共披露TMT 行業投資案例10 起,投資金額1.3870 億美元。

互聯網行業披露投資案例6 起;投資金額1.1220 億美元,占TMT 行業投資金額80.9%;平均單筆投資金額1870 萬美元。IT 行業僅披露投資案例1 起;IT 行業投資總金額600 萬美元,占TMT 行業投資金額4.3%;平均單筆投資金額600 萬美元。電信及增值產業共披露3 起案例;投資金額2050 萬美元,占TMT 行業投資金額14.8%;平均單筆投資金額683萬美元。

2007 年9 月份,互聯網行業案例數量占創投市場案例總數20.7%;投資金額占創投市場案例總數30.7%。

本月互聯網行業有2 起網絡教育行業投資案例,投資金額達6220 萬美元。其他四起分別屬于電子商務、網絡視頻、電子雜志、分類信息搜索領域。

D. 非TMT行業投資分析

2007 年9 月份,中國創投市場披露非TMT 行業投資案例19 起,投資金額為2.2623億美元,平均單筆投資金額為1191 萬美元。本月創業投資案例涉及的細分領域有:教育培訓、傳媒娛樂、機械制造、食品加工、醫療健康等領域。

第8篇

中國IT市場正逐步走向成熟,用戶需求也日趨復雜化、個性化,未來產品競爭的重心將從傳統的軟硬件產品轉向以服務為核心的解決方案;區域競爭的焦點將從中心城市走向更加廣闊的鄉鎮及農村市場;行業競爭的中心將從信息化水平較高的電信、金融、政府等拓展至更多的傳統制造、流通、醫療等行業;產業鏈的競爭將由單一的制造環節延伸至附加值更高的產業鏈上下游。

2.商用軟件與高端IT服務快速成長

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愿望將加大企業的信息化需求。這將會帶動管理軟件、數據庫管理系統、系統管理軟件等商用軟件,以及IT咨詢、系統集成和IT外包服務市場的快速增長;同時,隨著企業ERP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和實施成功率的不斷提高,ERP及相應管理軟件在中小企業中將逐漸普及。

3.移動商務潛力無限

計算機、網絡與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將使新興產品技術不斷地滲透到移動商務應用領域,包括移動辦公、車載信息服務在內的個人網絡應用將逐步成為移動商務產品與服務關注的中心。同時,個人消費體驗需求的擴張將帶動IT市場從“以客戶為中心”向“以個人應用為中心”轉移,數字家庭解決方案的應用將逐步趨于成熟,這必將帶動筆記本、數碼產品等個人網絡應用產品的不斷創新,并成為IT市場增長的重要源泉。

4.網絡增值服務在創新中成長

隨著全球范圍內互聯網產業的逐漸復蘇,中國網絡產業實現了蓬勃發展并呈現出廣闊的增長前景,與其相關的應用和網絡增值服務如網絡短信、網絡下載、網絡廣告、網絡游戲等服務項目不斷創新,并實現了高速成長。今后,伴隨寬帶網絡的日益普及,網絡服務的應用領域將更具拓展潛力,視頻點播、網絡教育、遠程醫療等專業應用將成為新的應用熱點,從而帶動與網絡相關的應用軟件的快速增長。

5.TCO將成為IT用戶關注的重心

中國信息化建設步伐正持續推進,行業和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這使得IT技術與應用系統已成為企業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與此同時,用戶關注的重心也日益轉向IT與自身業務的融合、系統對生產效率的提升以及IT投資回報率等核心問題上。今后,隨著企業信息化建設逐步走向規范化,用戶對于IT系統的關注,將逐步拓展至IT系統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與管理,即系統的TCO管理,這將成為用戶規劃、選型及實施IT系統的重要決策依據。

6.IT服務管理走向規范化

從中國企業信息化的發展歷史來看,對于信息化建設過程的管理一直是相對薄弱的環節,這也是導致企業ERP和IT系統實施成功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從今后的發展趨勢看,企業信息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這必將加大對于IT服務的需求。相應地,對于信息化過程的標準化、規范化的管理,將使得IT服務管理的規范化日益重要。中國IT服務市場的快速發展,將推動IT服務管理快速走向規范化。

7.技術標準的競爭日益加劇

影響和困擾中國IT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競爭力和地位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核心技術的缺乏以及相應技術標準的受制于人,這已成為制約中國IT企業做大做強的軟肋。

從今后的發展趨勢看,隨著中國IT產業與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新產品技術的不斷開發與應用,對于技術標準的競爭將會日益加劇。

第9篇

2006年上半年,共有121家中國國內企業獲得了創投機構支持,較去年同期增長49%;總投資額約7.7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漲128%。其中,TMT(科技、媒體、電信)領域的投資案例數量超過70%,投資金額超過80%(圖1)。但是,清科研究中心對50家主流創投機構的調查顯示,只有2家創投把今年下半年的投資局限在TMT領域內,其余機構都對非TMT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超過40%的機構表示在下半年將會關注或投資于新能源、環保、健康醫療和教育領域,更有10%機構甚至表示將把主要精力集中于非TMT領域。

新能源、環保產業長期看好

在非TMT領域,目前投資依然集中于傳統產業和服務業,但新能源和環保產業正日益受到關注。新能源產業的創投一直不是很活躍,投資案例在個位數徘徊,各年度的投資金額起伏很大,規律性不強。但我們認為,從短期(1-2年)來看,新能源產業還會處在一個成長期,市場有待進一步培育;從中長期(3-5年)來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勢頭樂觀,將培育與涌現一批具有高增長潛力的企業,投資者應該對該產業給予更多關注。

中國環保產業正處于快速成長期,每年都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長,但創投一直不太活躍,投資案例很少,投資金額很低,基本依靠本土創投進行政策引導型投資。當然,這與中國環保產業的現狀有關。目前,全國有1萬多家環保類型的公司,但平均產值只有1000多萬元,普遍處于低層次運行,市場相對混亂無序,地方保護主義、政企粘連現象比較普遍;而且,環保產業以政府需求為主要拉動力,政府有關環保政策的輕微變化都可能對該產業產生深遠影響。因此,掘金環保業不僅需要充分掌握法規、政策的動向,也需要膽識與氣魄。

健康醫療、教育產業機會較多

健康醫療和教育也是非常具有投資潛力的行業,醫療服務和醫療器械是創投近期比較看好的方向。由于中國醫療改革政策還不清晰,國有醫院引入外資和民營資本的具體政策還未出臺,所以此類投資機會還不是很多,而特色醫療和健康的咨詢、資訊與傳播值得關注,此類方向的典型投資案例如鼎暉投資慈濟體檢醫院、IDG收購39健康網及美國中經合投資愛康等。醫療器械方向的投資雖然不活躍,但一直保持上升勢頭,2003年只有1例,2004年有4例,2005年增加到7例。

教育產業的市場規模不言而喻,各種類型的教育都蘊涵著投資機會。內容上,目前創投比較看好的是教育培訓,如英語、IT等方面的培訓,比較成功的案例如老虎科技基金投資新東方等。形式上,遠程教育發展非常迅速,相應的投資也在增多,典型案例如2004年軟銀投資網訊家園(Chinawebedu),2006年IDG投資等。另外,一些制度創新的模式也值得關注,如2005年軟銀投資的ATA教育就是一家專業從事考試外包服務的企業。

我們認為,非TMT領域有四種商業模式最具有成長潛力,也最適合創投資本進入。第一是制度創新,如醫療領域中的連鎖體檢,教育領域中的第三方考試中心、專業技能培訓等;第二是循環經濟,如新能源,環保等;第三是消費升級,如快餐大米、綠色蔬菜等;第四是制造轉移,如包裝、物流等。

第10篇

【關鍵詞】云計算技術 醫療衛生信息化 應用研究

1 前言

中國新一輪醫療體制改革以來,醫療衛生信息化作為醫療行業經營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升的有效抓手,已經在國內醫療衛生行業中普遍開展。根據《醫療衛生第十二個五年計劃規劃》的要求,“十二五”期間國內醫療衛生行業圍繞建設國家、省級、地市級等三級信息平臺,建設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兩個數據庫,構建一個醫療衛生專用網絡,健全醫療衛生信息標準體系為目標,加快推進國內醫療衛生信息化進程。經過“十二五”的五年建設,80%以上醫院部署應用了醫療信息系統(HIS),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等120余項信息標準得到修訂與增補,我國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顯著進步。但是,也存在頂層設計缺乏統籌,建設格局條塊分割,重復建設現象嚴重等問題,醫療衛生信息資源整合優化趨勢更加明顯,智慧醫療、移動醫療、家庭醫療等發展理念開始深入人心。因此,開展云計算技術在醫療衛生行業的應用,用好用實虛擬化技術,是立足現有建設成果,提升醫療衛生的體系保障能力的有力抓手。

2 云計算技術概述

云計算技術是一種網絡信息資源虛擬化技術的集中體現。自2006年美國亞馬遜推出世界首個云計算系統――亞馬遜云服務(Amazon Web Services,簡稱AWS),云計算開始在全球范圍的快速的推廣應用,據Gartner公司統計,2015年全球云服務市場規模達到2450億美元,已經成為全球信息化建設的主要經費組成部分。同樣,國內互聯網企業也對云計算技術基礎架構的靈活性、可擴展性的作用高度關注,經過近幾年發展,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企業已經完成云計算架構的發展,并在市場運營領域進行了廣泛的應用。云計算技術作為一個發展的理念,其理論研究者與技術實現者從不同視角對云計算技術概念進行多樣化描述,現階段較為權威的概念描述是美國NIST給出的定義:云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服務模式,已以形成網絡、存儲、應用、服務等資源池為目標,實現對網絡資源的虛擬化的整合優化,增強可靠性、通用性和可擴展性,實現網絡信息資源的利用率最大化。通過云計算定義可以看出,云計算技術以形成基于網絡環境的計算資源池為核心目標,強化對網絡資源的靈活調配、削峰填谷,主要具備以下特點:

(1)強調對網絡資源的統一管理;

(2)強調對網絡資源的均衡負載;

(3)強調對網絡資源的動態調控;

(4)強調對網絡資源的智能重組;

(5)強調對網絡資源的成本壓縮。

3 云計算技術對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的影響分析

簡單而言,“智慧醫療”是云計算技術域與醫療衛生業務域相結合的產物,包含醫療資源整合、醫療遠程協同、醫療信息安全等方面,它以構建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為核心目標,堅持整合醫療信息資源,增強業務互聯互通,加強機構遠程聯動,逐漸實現業務應用、基礎平臺、硬件設備等層級的信息共享。當前,云計算技術包含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及服務)、Saas(軟件即服務)等三個維度,對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

3.1 在Iaas應用層次上

云計算技術要求醫療衛生領域的服務器計算資源與光纖通道存儲設備資源進行虛擬化,實現物理上分布的計算、存儲硬件資源的集中管理與統一調配。強化以虛擬機(VM)的形式,對各醫院、醫療點、衛生主管部門提供硬件環節支撐。初步估算,云計算技術在醫療衛生行業的推廣應用,可以使國內醫療行業減少50%以上硬件設備采購投資及60%以上的設備運維成本,應用經濟效益顯著。

3.2 在Paas應用層次上

云計算技術要求以醫療行業公共云與醫院私有云相結合的方式,構建形成全國醫療衛生公共服務平臺,實現醫療管理、醫療業務信息的融合共享,實現面向公共與醫療衛生行業服務,包含公共衛生、醫療保障、藥物配備、醫療協作等功能。

3.3 在Saas應用層次上

云計算技術要求基于安全保密的前提,實現跨單位、跨部門、跨系統、跨領域中醫療數據的服務共享,形成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信息的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實施對患者的電子病歷的增量管理,滿足患者危急轉院、異地就醫的醫療信息動態支援保障。

4 云計算技術對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的應用策略

云計算技術在醫療衛生行業的應用,涵蓋要素多,集成難度高的龐大信息工程,國內相關專家已經開始著手考慮智慧醫療在《醫療衛生第十三個五年計劃規劃》的應用方式,因此抓好云計算技術域與醫療衛生業務域的融會,落實好國務院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是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大處著眼,小處入手”的必由之路,經研究,云計算技術對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的應用策略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4.1 以全國醫療公共云平臺建設為著力點

持續推動面向社會公共服務與醫療衛生行業服務的信息化進程,提升公共衛生、醫療保障、藥物配備、醫療協作等服務保障能力。針對目前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大型醫院看病難等問題,開展自助服務機、醫院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方式的醫療衛生服務,推動“初診在社區,看病在醫院,康復回社會”的新型醫療保障模式,提供醫療服務效率,加快患者、藥品、醫療設備的流轉速度,減少優勢醫療資源的閑置浪費。

4.2 以面向個人的智能醫療可穿戴設備為切入點

持續推動醫療服務由醫院集中式向家庭分散式的延伸保障。依托智能手表(手環)與智能內衣等技術,實現對家庭危重病人與遺傳病史的人員的生命體征實時監控,給出重大疾病威脅報警。同時,借助遠程視頻看診可視化技術,實現對異地、分布的病人的病狀判斷,以及所服藥物品種、劑量的在線指導。

4.3 以醫療衛生信息標準體系的修改完善為立足點

持續加強醫療信息標準對醫療衛生信息化全民參與、自我發展的促進作用。按照“統一系統架構、統一數據編碼、統一服務接口”等方式,修改完善醫療標準體系中基礎類、數據類、標準類與管理類等標準,推動云計算技術在醫療衛生行業的應用深度與廣度,提供系統拓展性與適應性,降低系統建設風險。

5 結束語

云計算技術作為當前主流的網絡信息虛擬化技術,在國內外電子政務、企業指導、航空物流、金融證券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階段,國內專家學者不斷推出“智慧醫療”的研究專著,可以看出,今后一段時間,智慧醫療將是醫療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方向,應持之以恒的加強關注研究,結合自身工作實際開展云計算技術的應用實踐。

參考文獻

[1]戰國民.基于云計算技術的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的研究應用[J].計算機應用,2015,05):22-24.

[2]李甜金.云計算技術對企業大型制造行業信息化建設的影響分析[J].計算機工程, 2014,23(9):27-32.

[3]王波鑫.云計算技術的應用綜述[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15,31(6):172-176.

[4]劉至家.云計算技術對國內物流信息化建設的應用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15,12(4):125-129.

第11篇

這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科技雜志《連線》創始主編凱文?凱利的一句名言。今年以來,我國醫院圍繞病人新需求的創新恰恰驗證了他的觀點。

醫院――這一最古老最傳統的機構,正被IT信息技術、互聯網基因一點點“蠶食、同化、變異”,開始呈現日新月異的驚人變化:可穿戴設備、遠程醫療、醫療大數據平臺等新載體紛紛建立,以移動醫療為基礎的云端醫院、未來醫院、空中醫院等新概念層出不窮。

資金聞風而動。騰訊1億美元領投掛號網,打造微醫平臺,以“輕問診”和“空中醫院”服務獲追捧的掌上春雨醫生APP,拿下5000萬美元融資;馬云也曾放言“支付寶將用5-10年時間打造‘未來醫院’”……

這些基于移動互聯技術的新應用技術平臺,“拼湊”著未來醫院終端的新圖景。令人好奇的是:十年以后,整合移動互聯新技術的“云”上醫院到底是什么樣子?

一家試點醫院的遠程醫療“范本”

濟南的企業高管王昊(化名)赴歐洲做商業考察,隨身攜帶護照等證件,還有iHolter――一款遠程心電監護設備,狀如手機,縛在腰間,端口貼服于心臟周圍,可隨時將檢測到的心電圖實時傳回齊魯醫院的監護中心。兩天后,他的心電圖顯示急性心肌缺血,通過遠程視頻進行了緊急救治。待商業考察一結束,王昊立即回齊魯醫院復診。

這是當前遠程醫療中最普遍的形式,即醫生通過互聯網進行遠程會診,專門針對比較復雜的病案。

目前,我國遠程醫療有兩種形式,即醫療機構之間的遠程醫療(B2B)和面對醫療機構外的遠程醫療(B2C),前者從1999年開始便出現在原衛生部的《關于加強遠程醫療會診管理的通知》中,主要用于幫扶落后地區,優化資源分配,后者今年才開始破冰,目前仍處于初級嘗試階段。

“自從2014年8月國家衛生計生委了遠程醫療的意見后,就升華到B2C的模式,醫療機構可以直接面對患者了。”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醫療拓展部主任張勝明表示,目前,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省二醫)是全國第一家獲得網絡醫院批準的醫院,目前也是唯一一家。

“春節前,我們計劃在省內開設1000家終端,到2015年底開設1萬家,目前已經開設了300家。”據了解,省二醫已與金康藥房、海王星辰、大參林等20多家連鎖藥店簽訂了合作協議,未來這些終端將是“網絡醫院”,提供遠程醫療。這個項目由三方合作,除了醫院、藥店終端外,還包括了提供技術支持的深圳友德醫科技有限公司。

在藥店中,患者通過電腦視頻和耳機與在線的醫生進行對話,可以隨時拍照上傳到系統,供醫生查看;同時,體溫、血壓、血糖等數據也可通過儀器上傳,供醫生斷癥。若開具了處方,紙質處方會從隔壁的打印機打印出來,上有醫生簽名、患者病情等信息。通過這張處方,患者可以直接在藥房買到處方藥。

張勝明表示,這個項目已過了試點,前期數據顯示,每天大約接待病人逾200人,有五六成會開出處方,處方的價格平均在60元左右,而目前通過網絡醫院看病不收診金。

從云上到線下:安全性與核心資源

作為公認的尚未被互聯網開墾的荒地,全球醫療行業近期出現投資“井噴”。華泰證券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的風險投資達6.9億元,是過去3年的2.5倍,比2013年增長了226%。

這根源于政府逐年推出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動醫療體制改革和醫療模式更新,以應對諸如看病難、看病貴、貧困地區醫療資源不對等現實。有統計稱,從2010年開始,國家對遠程醫療的關注度開始提速,每年最少有一個文件提及遠程醫療,直到今年2月,國家衛計委同意寧夏、云南、貴州等五個省區展開遠程醫療政策試點被看作是在此領域的又一次政策落地。

于是,各路資本爭相進入“遠程醫療”。“春雨醫生”“丁香園”“中國好大夫”等APP層出不窮;以BAT為首的互聯網資本“大佬”們或聯合、或并購,紛紛搶灘布局,百度在去年與北京市政府合作了“北京健康云”項目,發力用大數據為民眾提供健康咨詢服務。騰訊大手筆投資丁香園和掛號網,推出微信全流程就診平臺,全力打造醫患互動平臺;阿里巴巴更是在今年頻頻祭出“大招”,先是從集團摘得天貓在線醫藥業務營運權,后與江蘇魚躍科技合作探索慢性病和常見病院內院外一體化管理服務,近日更是宣布與西安國際醫學、東華軟件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成立國內首家實體智慧“云上醫院”――西安國際醫學中心。

多重出擊背后,打通“醫+藥+患”在線醫療全鏈條的野心顯露無遺。

然而,無論是BAT還是京東,目前互聯網資本大佬們尚未完成“醫+藥+患”這一閉環。“互聯網+”的浪潮在傳統醫療行業面前,顯得頗為無力。一個關鍵的原因是,網售處方藥和在線問診兩塊領域還未獲得公開放權,關于遠程醫療的安全性的質疑聲層出不窮。

“如果你有真正的醫療問題,就算三甲醫院的醫生在網上為你診斷,你敢依照處方拿藥嗎?”世銘投資合伙人、心醫遠程醫療創始人之一的任重認為,醫療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判斷會威脅到生命安全,“連醫院都有醫患糾紛,靠一個APP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嗎?”

在任重看來,雖然互聯網+醫療的各種落地模式很美,比如網絡醫院、預約掛號、移動醫療,但并沒有抓住醫療最核心的部分――醫院和專家資源,毋庸置疑,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醫院及醫生都是整個互聯網醫療生態鏈的核心。

有業內人士稱,遠程的醫療服務的本質是醫療服務,最終都要對人的生命負責。但有相當一些出診的病是不適合的,比如發燒,通常來講大多數幾率是感冒,但也有很多不是感冒,可能有其他的疾病,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遠程醫療,很有可能會造成風險,給健康帶來傷害,或者耽誤及時的救治。

為此,國計委發文稱,要求規范遠程醫療行為,其中禁止醫生私自遠程治療。規定別提到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遠程醫療服務。任重認為還應界定的更清晰一些,像春雨等醫療APP標榜的雖不是醫療機構,但上面服務的人員是醫生,“遠程醫療坐診的醫生需要一個門檻,要有醫生資質,應該遵守什么樣的規則,承擔什么樣的風險,包括你看什么疾病,患者來要不要收費,收費的標準是什么?”

云醫院的發展困局:不盈利,先布局

雖然遠程醫療看似站在風口,但橫在它面前的門檻不低,這當中涉及到最多的便是收費、醫保問題。至今,遠程醫療仍未形成規模。2013年,遠程醫療做得較好的總醫院遠程會診量為5087次,已算是國內開展遠程會診較好的醫院。

心醫國際董事長王興維表示,雖然近日衛計委緊鑼密鼓出臺了一些政策,包括新疆的遠程醫療可以進入醫保,但這些缺少了個性化方案,比如門診收費就沒有很靈活的收費標準,“像北京三甲醫院的醫生,每天接待的病患都忙不過來,會診給100元、200元,他們會做嗎?”

“真正的三甲醫院,一年的銷售額都30億元了,它做自己的生意都做不完了,為什么還要做遠程醫療?”任重認為,遠程醫療必須有政府的推動,以三甲醫院幫扶縣級醫院的形式來推進,“未來制定三甲醫院、平臺方、基層醫院之間的收費分成以及標準是模式能夠持續維系的關鍵所在。”

“如果檢驗都在基層醫院完成,三甲醫院就會少賺了檢查的費用,如果藥品都通過基層醫院開出,那三甲醫院得到了什么?”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指出。齊魯醫院副院長高海清也指出,通過國家給出政策,包括第三方運營方的出現,怎么收費,收費的分配機制,這個是很有必要的。

實際上,眾多遠程醫療的躍躍欲試者都在為潛在的政策押注,甚至愿意不盈利先布局。據了解,由于收費政策尚未清晰,很多提供遠程醫療服務的機構都采用免診金的方式布局,比如心醫和上線的首家網絡醫院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

“哪怕沒有盈利的情況下我們都要開始鋪點。當有一個重大的文件出臺,這個事情就會發展得非常非常快,誰能夠搶占下面的醫院,就是搶占了這個端口。因為在醫療系統內,誰搶了先機,之后就有很大的優勢。”任重表示。

他認為,現在政策才剛剛出來,我們可以慢慢做、慢慢談。一旦完整的政策出臺了,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拿出大把的錢來鋪了,免費送設備給醫院,市場就完全不是現在這個局面了。

第12篇

關鍵詞:智慧醫療衛生體系;智能化;信息化

1智慧醫療衛生體系構建概述

智慧醫療衛生體系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醫藥衛生領域的深入應用和實踐,體系從單一的醫院信息化系統建設到區域衛生醫療信息平臺的構建,從疾病治療走向健康預防。智慧醫療是指具有物聯網感知、信息移動、信息互聯共享、決策高度智能化的醫療服務體系。智慧醫療通過更深入的智能化、更全面的互聯互通、更透徹的感知和度量,實現市民與衛生管理部門、社區保健機構、醫務人員、專業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構建基于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新技術集成應用的,覆蓋國民健康全生命周期的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充分體現“以人為中心”的醫療衛生服務理念。相關研究結果顯示,2014年醫療衛生行業的信息化投入規模達到275.1億元人民幣,比2013年增長22.5%,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2014年醫衛行業信息化建設中,電子病歷系統、移動醫療、區域衛生醫療信息平臺、遠程醫療、PACS系統是重點,其投資加速增長。2014年國家大力推廣電子病歷系統的建設,這無疑促進了醫院電子病歷建設的進程。大中型醫院的信息化建設中心已逐步轉至以病人和臨床為中心的數字化醫院建設,并將對PACS系統和電子病歷系統、移動醫療的搭建和應用進行重點投資。

2智慧醫療衛生體系的組成

智慧醫療衛生,是面向預防、醫療、護理、康復、養老等多個方面和維度的大健康體系。它以市民為中心建設全社會健康和疾病預防體系。以患者為中心構造醫院智能化+信息化的診療服務和管理云平臺。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為核心建設區域醫療服務的信息標準化互聯互通。面向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建設突出“醫”和“養”相融合的養老服務智能化綜合管控平臺。智慧醫療衛生體系建設一共需要構建七大體系,包括專業化的衛生業務應用體系、科學化的衛生監管體系、便捷化的醫療服務體系、人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務體系、規范化的衛生標準體系、高效化的信息支撐體系、常態化的信息安全體系。智慧醫療衛生信息化平臺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智慧醫院子系統、區域衛生子系統、以及家庭健康子系統。

3智慧醫療解決方案

3.1智慧醫療概念框架

從技術角度分析,智慧醫療的概念框架包括基礎環境、基礎數據庫群、軟件基礎平臺及數據交換平臺、綜合運用及其服務體系、保障體系等五個方面。

3.1.1基礎環境

通過建設公共衛生專網,實現與政府信息網的互聯互通;建設衛生數據中心,為衛生基礎數據和各種應用系統提供安全保障。

3.1.2基礎數據庫

包括藥品目錄數據庫、居民健康檔案數據庫、PACS影像數據庫、LIS檢驗數據庫、醫療人員數據庫、醫療設備衛生領域的六大基礎數據庫。

3.1.3軟件基礎平臺及數據交換平臺

供虛擬優化服務器、存儲服務器及網路資源;提供優化的中間件,包括應用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門戶服務器等;包括應用、流程和信息服務。

3.1.4綜合應用及其服務體系

包括智慧醫院系統、區域衛生平臺和家庭健康系統三大類綜合應用。

3.1.5保障體系

包括安全保障體系、標準規范體系和管理保障體系三個方面。從技術安全,運行安全和管理安全三方面構建安全防范體系。3.2智慧醫療技術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媒體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其在智慧醫療行業中的應用越來越普及。采用的新興技術主要包括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

4應用前景

智慧醫療是以先進的物聯網感知技術、信息集成技術做為依托而打造的智慧型醫療信息大數據平臺。這些數據包括醫院、社區、家庭等健康醫療機構的數據以及醫療事故的數據、病人的數據等,可實現醫患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信息互通,使得醫療服務真正邁向智能化,從而提高預防疾病、看病診斷效率,臨床研究可靠性、協作性將得到增強、醫院的互聯性,以及醫院的便捷性。智慧醫療應用普及之后既可滿足患者高效掛號、遠程看病、遠程診斷的需求,還可促進各家醫院、醫生間以及醫生與病人間的交流,緩解醫患緊張關系,減少醫患糾紛事件的發生。

5總結與建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江| 资阳市| 获嘉县| 兰州市| 靖远县| 琼海市| 江源县| 昌吉市| 潍坊市| 阿图什市| 沛县| 甘德县| 扎鲁特旗| 铜川市| 和龙市| 龙州县| 惠来县| 陇西县| 通榆县| 肇州县| 阳新县| 海丰县| 潼关县| 竹北市| 兴和县| 安义县| 永顺县| 石屏县| 深水埗区| 多伦县| 精河县| 海南省| 濮阳市| 兴和县| 同心县| 阿拉尔市| 馆陶县| 彭水| 五华县| 集贤县| 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