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糖尿病患者280例,男108例(38.6%),女172例(61.4%);年齡40~49歲41例(14.6%),50~59歲103例(36.8%),60~69歲74例(26.4%),>70歲62例(22.2%);文化程度:文盲25例(8.9%),小學79例(2..." />
時間:2023-07-11 17:36: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療知識科普的重要性,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糖尿病;社區管理;血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膳食結構的改變,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逐年上升。有人隨訪了98658例成年人,結果顯示,2010年中國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男性12.1%,女性11.0%,城市居民的患病率14.3%,農村居民10.3%,而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都明顯偏低,約3/4的糖尿病患者未能得到及時診治,糖尿病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加強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與疾病管理,對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壽命至關重要。2010年隨機抽取轄區內糖尿病患者280例進行現場調查和社區管理的探討,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隨機抽取轄區內8個村委會和4個居委會的>40歲糖尿病患者280例,男108例(38.6%),女172例(61.4%);年齡40~49歲41例(14.6%),50~59歲103例(36.8%),60~69歲74例(26.4%),>70歲62例(22.2%);文化程度:文盲25例(8.9%),小學79例(28.2%),初中119例(42.5%),中專以上57例(20.4%)。
方法:課題組成員集中培訓,確定調查時間節點,使用自制調查表,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0份(93-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及組內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結果
生活習慣:有吸煙嗜好79例(28.2)%,飲酒嗜好66例(23.5%),煙酒嗜好69例(24.6%),喜歡甜食133例(47.5%),重口味76例(27.1%),喜歡運動57例(2013%)。
糖尿病程:1~4年68例(24.3%),5~9年121例(43.2%),>10年91例(32.5%)。
遺傳史:有明顯遺傳史39例(13.9%),無遺傳史46例(16.4%),不清楚195例(69.7%)。
合并癥:高血壓82例(29.2%),冠心病53例(18.9%),糖尿病足7例(2.5%),白內障33例(11.7%),腎功能不全29例(10.3%),腦卒中33例(11.7%)。
治療情況:口服1種藥物101例(36.1%),≥2種179例(63.9%);血糖檢測:控制不佳123例(43.9%),反復多變74例(26.5%),基本穩定28例(10%),正常55例(19.6%)。
治療依從性與相關知識的調查分析:治療依從性普遍較低,女性比男性更低,男女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討論
本次調查發現,農村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普遍低,特別是治療的依從性較低,其優良率29.6%,女性更低。58.2%的患者對血糖的正常值不清楚,30.7%的患者回答模糊不清,僅11.1%的患者回答正確;63.2%的患者不了解低血糖的癥狀。67.9%的患者不知道低血糖的自我急救方法。統計發現,本組調查對象的糖尿病并發癥的比例較高。
一、切實提高對防雷減災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做好防雷減災工作是政府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提高對防雷減災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切實加強對防雷減災工作的領導,全面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建立健全和認真落實防雷減災責任制,切實做好防雷減災工作。
二、認真落實各項防雷減災措施
(一)加強防雷減災科普知識傳工作。傳、氣象部門要加大防雷科普知識的傳力度,結合典型案例,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各類媒體,向公眾廣泛傳防雷知識,特別要加強農村、學校、旅游景區的雷電科普、雷電防護、災害應急處置等防雷知識的傳工作,努力提高全民防雷減災意識。
(二)切實做好雷電監測預報服務工作。氣象部門要積極開展雷電天氣、雷擊落區和危害等級等雷電監測分析和預報警報業務,加強雷電監測、短時和臨近預警預報。各新聞媒體、通信單位要積極配合氣象部門及時雷電災害預警信息,為廣大人民群眾增強防雷意識、采取避險措施提供幫助。
(三)認真做好防雷裝置設計審核、竣工驗收和定期檢測工作。氣象部門要重點抓好建筑、石油化工、交通、教育、旅游、文物、金融、廣播電視、醫療衛生、郵電通信等重點行業的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防雷裝置定期檢測工作。防雷裝置的設計、施工,應當由具有防雷裝置專業設計、施工資質的單位承擔。氣象部門要按照規定將雷擊風險評估納入防雷裝置設計審核條件,充分發揮雷擊風險評估在防雷減災工作中的重要支撐作用。各級政府要加大農村防雷設施建設投入,加快農村地區防雷裝置的普及使用。
(四)全力做好雷電災害應急處置。各單位要建立完善雷電災害應急處置預案,切實增強應急處置能力。一旦出現雷擊災害,相關單位要按照職責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積極穩妥地予以處置。遭受雷電災害的單位和個人要及時向地方政府及氣象部門報告災情,并協助氣象部門做好雷電災害的調查、鑒定、評估工作。
(五)嚴格落實雷擊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各單位要嚴格雷擊事故責任追究制度,依法加大對防雷安全責任事故的查處力度。對不按規定安裝防雷裝置、拒不接受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監督、拒不接受防雷裝置檢測等導致雷擊責任事故或因災害應急處置不力造成重大損失的,依法追究有關單位和責任人的責任。
每年11月的第三周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世界提高抗菌藥物認識周”。為積極響應世界衛生組織號召,進一步落實《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xx-2020年)》及上級有關要求,提高社會大眾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意識和水平。
1月16日,德江縣人民醫院組織醫務科、藥學部、社會服務部、宣教科等多部門合作,在城中步行街積極開展“xx年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宣傳周”現場活動及在院內進行《抗菌藥物臨床合理應用》專題知識講座,大力宣傳抗菌藥物的基本知識、抗菌藥物臨床合理應用等相關知識。
在活動現場,德江縣人民醫院藥學部工作人員采取現場咨詢、宣傳展架展示、發放科普讀物等方式,向群眾介紹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重要性,如何正確使用抗菌藥物,糾正常見的錯誤用法,普及社會大眾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觀念。還為前來咨詢的廣大群眾免費測量血壓。
同時,院內進行的《抗菌藥物臨床合理應用》專題知識講座也通過抗菌藥物合理應用概述、如何選擇抗菌藥物、抗菌藥物的特點、重視病原學檢查及藥敏試驗、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等方面內容的詳細介紹,積極地促進醫務人員提高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水平。全院未當班醫務人員150余人參加。
醫院是抗菌藥物使用率最高的機構,所以加強對醫療機構抗菌藥物管理成為重中之重,為了更好的促進德江縣人民醫院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院領導班子高度重視,要求全院上下要充分認識此次宣傳活動的重要性,大力開展宣傳活動,并強調要以本次活動為契機,以“慎重對待抗菌藥物”為主題,廣泛宣傳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知識,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和醫務人員對細菌耐藥危機的認識,牢固樹立抗菌藥物合理使用觀念,減少不必要的藥物使用,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良好氛圍。
范文二
今年10月31日,國家衛計委辦公廳關于開展“xx年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宣傳周”活動的通知,活動時間為11月13日至19日,13日與who同步啟動。為提高公眾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知曉率和配合率、提高我院各級醫師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能力、降低耐藥細菌的流行率,我院積極配合國家衛計委的活動要求,xx科和藥學部進行了系列宣傳活動。總結如下:
一是11月16日下午舉辦xx省人民醫院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宣傳周學術研討會暨xx年第四季度ams協作組工作會議。醫務處段降龍副處長強調了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求大家加強抗菌藥物相關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并注意密切關注抗菌藥物領域的新進展,加強ams體系下各科室之間的合作。會議由醫務處劉鵬處長助理主持。藥學部、xx科、檢驗科三位專家分別進行了精彩紛呈的學術報告。
二是舉辦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義診宣傳活動。11月15日上午,藥學部聯合xx科在我院門診大廳進行了火熱的義診宣傳活動。藥學部提前張貼了多張宣傳彩頁以配合此次活動。義診咨詢宣傳活動持續2個多小時,前來咨詢的病人和家屬絡繹不絕,xx科還為大家發放了自行印制的精美的宣傳材料,大家爭相領取。通過專家的講解和宣傳材料的瀏覽,大家認識到了謹慎對待抗菌藥物的重要性。
三是舉辦社區科普宣傳活動。11月15日下午,xx科張鴻主任在中海華庭國際幼兒園為大約100余名幼兒家長及園長、園醫進行了科普講座,強調了抗菌藥物不能治療感冒和流感等病毒性疾病,告知大家抗菌藥物不是越高檔、越貴越好,并指導大家遵守我國抗菌藥物管理的規定,不自行購買、使用抗菌藥物。
四是建立“xx省人民醫院抗菌藥物合理使用聯盟”公眾號。我院有關部門及科室深知抗菌藥物合理使用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僅憑一時、一周的幾次活動很難起到長久作用,為把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工作常態化,由醫務處牽頭、xx科具體負責,建立了我院“抗菌藥物合理使用聯盟”公眾號,擬將抗菌藥物的相關、視頻、科普知識進行推送,滿足因繁忙的臨床工作不能在上班時間參加院內相關培訓的工作人員的要求,以期提高廣大醫師抗菌藥物使用能力,并使患者及家屬提高配合醫師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自覺性。
通過一系列宣傳活動及新媒體宣傳平臺的建立,提高醫務人員和社會公眾對細菌耐藥危機的認識,牢固樹立抗菌藥物合理使用觀念,減少不必要的抗菌藥物使用,營造全院、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良好氛圍。
范文三
xx省衛計委在xx13所社區服務中心開展了xx年抗菌藥
物合理使用宣傳周活動,xx省人民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韓曉雯作關于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宣講,xx省人民醫院專家為現場老人進行義診,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的良好氛圍。
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現象非常嚴重,xx省衛計委于11月13日-19日,宣講后,每次都參加社區醫院舉辦的講座。
今年宣傳周活動以“慎重對待抗菌藥物”為主題,沒有一個人藥物是全耐藥菌的,之后越打越沒效果,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為40.9%(國家標準要求低于60%),如何正確使用抗菌藥物,據統計,在日常會診的時候,近年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水平取得明顯成效,明確了各級醫院院長為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第一責任人,全部是抗菌藥物,xx省衛計委高度重視抗菌藥物管理工作,學習一些醫學專業知識,上述數據指標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中國青年網xx11月18日電(張秋紅記者姜文山)每年11月的第三周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世界提高抗菌藥物認識周”,對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都有好處,為了提高全社會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意識和水平,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均強化了對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監督管理責任。
在全省范圍內開展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宣傳周活動,按照嚴明責任、嚴格管理、嚴密監測、嚴肅督導的“四嚴”原則,11月17日,他表示對抗菌藥物很反感,旨在通過廣泛宣傳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知識,為現場70余位市民講解了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知識并進行了專家義診,發燒打青霉素第一次見效快,減少不必要的藥物使用,宣傳周活動向群眾介紹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重要性,”據悉,,參加這種講座。
【關鍵詞】醫護人員 醫患溝通 調查分析
在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IIME)制定的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的七個領域中,“溝通技能”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這說明醫學生溝通技能水平對其職業發展的重要性。自2002年《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實施以來,國內醫學院校日益重視對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在理論上也提出了較多培養模式的設想。筆者期望能夠探索出適合中國醫學生醫患溝通技能培養的可行性方案,而這必須要建立于對醫療情境中醫生的醫患溝通技能現狀的了解。為此,筆者對220名臨床醫生的醫患溝通現狀進行調查研究。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筆者隨機抽取江西省贛州市二所醫院(二甲和三甲醫院各一所)220名臨床醫護人員進行調查,收回有效問卷220份。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編調查問卷。根據醫患溝通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編制調查問卷,包含12個題目。以科室為單位,隨機選取被試進行測試,現場匿名獨立填寫,當場收回。應用SPSS16.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1.3 統計方法
描述性統計
2 調查結果
在受訪群體中,有93.8%的醫護人員表示在醫療工作中存在著不同層次和不同程度的人際溝通問題。其中,73.6%的調查對象表示與患者家屬溝通過程中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溝通障礙;39.6%的調查對象認為醫生與患者的溝通會存在問題;另外,有17%的調查對象表示在與同事、上級領導的溝通中存在著溝通問題。談及在與患者易出現的溝通問題環節方面,51%的調查對象認為患者對疾病的看法與醫生不一致容易造成溝通障礙;38%的調查對象認為患者是否能夠理解自身疾病的狀況是產生溝通問題的原因;20%的調查對象認為患者應對疾病的情緒和態度會影響溝通。
在易出現溝通障礙的環節,有63.9%的調查對象認為在治療階段最易發生醫患溝通障礙,28.9%的調查對象認為在診斷階段容易發生醫患溝通障礙,56.7%的調查對象表示自己會經常遇到患者家屬對疾病的看法與自己不一致的情況。導致不一致的原因,6%的調查對象表示主要是因為患者家屬不愿意承認親人有病;79%的人表示是因為患者家屬的醫學知識匱乏;16%的調查對象表示溝通困難可能與醫生的表述較難讓家屬理解有關;15%的調查對象認為與患者家屬對醫生群體的不信任或者對疾病的高期望有關。對于醫患溝通的改善措施方面,51%的調查對象表示加強科普知識教育是基礎;29%的調查對象認為可以在醫院科室設置專職溝通人員來應對醫患溝通問題;46%的調查對象認為要適當加強醫生自身的溝通技能。
3 討論
大部分的調查對象表示在醫療工作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溝通障礙,而主要的溝通障礙正是來自于醫患溝通過程,這再次強調,在醫學生學習階段必須要加強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如何有效地加強溝通技能,根據研究調查的結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3.1 在校期間,學校應當開設醫患溝通的相關課程。大部分醫護人員認為在診治階段容易出現溝通障礙,主要是與醫患雙方對患者疾病的認識、理解和態度不同造成的。其中,46%的人認為當加強醫護人員自身的溝通技能。
在校學習階段,要開設諸如《與病人溝通》、《醫患溝通的藝術》、《情商教育》等相關的溝通技能課程。幫助學生認識到建立良好醫患關系的重要性;認識到在具體溝通過程不僅重視疾病,更要重視病人,以病人為中心;在具體關系處理中,能運用換位思考、主動傾聽、語言技巧等有效溝通技巧,并能提升溝通控制能力。
3.2 重視臨床溝通帶教。
臨床實習是培養實習醫生處理好醫患關系,使其成為合格醫生的重要階段。因此,在實習期間,臨床帶教醫生可以通過示范教學幫助醫學生理解并鍛煉其醫患溝通能力。
3.3 在教學階段和實習階段,要幫助學生習得較好的言語技巧,能用通俗的解釋性語言向患者解釋疾病,避免出現溝通信息的不順暢。
3.4 建議醫院方面需要加強衛生知識的科普宣傳,幫助提升廣大百姓對疾病的基礎認識。建議醫院成立獨立的疾病解釋小組,協助醫生在臨床診治過程中更好地向患者及患者家屬解釋疾病。
參考文獻
[1] 劉慧,徐步敏,加強醫患溝通提高醫療服務質量[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08年02期
“三下鄉”活動,猶如一股春風,把農村科技信息、健康知識、醫療服務和文化大餐送進農村,溫暖千家萬戶。作為寧夏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重要一份子,每個新春,寧夏科協人都在忙碌著。2013年 “三下鄉”活動,寧夏科協組織通過各種形式的科技服務和科普活動,讓公眾了解、參與、體驗科技進步,推動科技成果應用、共享,有效提升了公民的科學素質。
千名科技專家惠及生態移民新村
2013年1月10日, 寧夏2013年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集中服務活動在鹽池縣花馬池鎮北塘移民新村舉行,標志著寧夏2013年“三下鄉”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寧夏科協積極開展科普宣傳服務活動,在活動現場,區市縣 “科普大篷車” 三級聯動,進行聯展,吸引了眾多群眾動手操作。此次活動,寧夏科協向北塘移民新村捐贈了價值約3萬元的物資,其中捐贈電腦2臺、《食品安全重于泰山》、《節能環保》、《節約能源從我做起》展板3套60塊和生態移民工程農村實用技術系列科普宣傳資料、農村反警示教育宣傳資料3.6萬份(冊),同時還開展了咨詢服務。除現場集中服務活動外,區、市、縣科技人員還深入花馬池鎮十六堡生態移民新村灘羊養殖園區,現場為養殖戶進行技術指導和咨詢。
利用“三下鄉”活動,為生態移民村開展科普服務,只是寧夏科協開展科普工作一個縮影。結合生態移民工程等自治區重大戰略部署,寧夏科協先后舉辦了以“科技惠及民生、科技引領未來”為主題的科技周等活動,組織近千名科技專家走進生態移民新村,通過舉辦科技講座、技術培訓、現場指導等科技服務活動,解決生態移民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以實際行動促進生態移民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寧夏科協堅持以心貼心的科普活動,使各類科技知識真正走進千家萬戶,深入百姓心中,進一步提高了群眾學科技、用科技的興趣和能力,促進了公眾科學素養不斷提升。
“三下鄉”小分隊溫暖農民心窩
2月4日至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宣傳、文化、科研“三下鄉”小分隊先后到紅寺堡、西吉、隆德,把文化和科技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在西吉縣將臺堡、隆德縣文化廣場和沙塘鎮光聯村,文藝工作者精彩紛呈的文藝表演和當地群眾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贏得了陣陣掌聲。在隆德縣神林鄉綠鮮花卉產業園區,農技人員現場為農民傳授農業科技技術,耐心解答村民種植、養殖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沙塘鎮光聯村劉大爺說:“還是黨的政策好,讓俺在家門口就能看到這么好看的節目,還能享受免費的種植技術指導,俺村里人打心眼里高興呀。”
寧夏南部山區經濟、社會發展較為落后,科學普及、科技推廣對該地區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長期以來,固原市科協創新工作方法,推行“大聯合、大協作”的工作方式,使該市“三下鄉”活動呈現出參與范圍廣、服務內容新、工作領域寬的特點。服務內容由以往送文化、送科技、送衛生、送法律等,向送理論、送政策、送物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等層面延伸,解決了當地群眾生產生活中的一系列實際困難。
同心縣2013年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啟動儀式解民難、辦實事,科技服務提高百姓幸福指數
在永寧縣李俊鎮集市上,參加“三下鄉”活動的有機水稻種植大戶曹東說:“為了助農增收,縣里科技、農業部門長年派人深入田間地頭給俺們進行技術指導,讓瓜果、蔬菜、有機大米等農產品,在市場上賣上了好價錢。越來越多的農民認識到科技的重要性。我剛剛咨詢了水稻工廠化育秧技術,還領了一堆農業科技資料,這趟來得挺值。”
永寧縣開展“三下鄉”集中活動時,縣科協與各部門一起,發放了價值6萬多元的圖書、音像制品、藥品、涉農宣傳冊和春聯;向15戶貧困農戶贈送了玉米良種;縣科技局農業科技攻關服務組與4家農業種植基地簽訂結對幫扶協議。今年的“三下鄉”活動,永寧縣科協聯合相關部門,把滿足農民物質文化需求作為立足點,通過農技知識普及講座、“幸福家庭和諧人口”百場培訓、移民政策宣傳教育等多項活動,在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著力解民難、辦實事,推動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關鍵詞:科普 流動科技館 青少年 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G32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2(a)-0249-02
今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由全國科技活動周組委會辦公室聯合幾個省市舉辦的重大示范活動之一“流動科技館進基層活動”,于5月17日―6月4日在河北、山西、河南的7個縣(市、區)進行巡回展覽開展科普活動。這支由中國消防博物館、北京天文館、北京自然博物館等6輛科普大篷車和流動科技館組成的科普服務車隊,把首都的優質科普資源和科普服務送到基層百姓身邊,讓公眾特別是青少年親身參與和體驗大城市的科普活動。
在這20多天里,流動科技館受到了當地群眾尤其中小學生的熱烈歡迎,始終人氣旺盛。幾乎每一個展覽日,我們都要接待3000多名參觀者,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朋友。在一些縣城舉辦展覽的時候,我們發現絕大多數觀眾從未觀看過球幕科普電影,沒有去過大城市的科技館,甚至不知恐龍為何物。因此,來自首都的流動科技館奉上的優質科普資源,令他們大開眼界。然而,流動科技館到基層深受歡迎,恰恰反映出中國科普資源的匱乏,分布嚴重不均。在中小城鎮和更為偏遠的農村,人們能夠享受到的科普資源非常少,幾乎沒有。以至于對大城市居民來說已是司空見慣的恐龍化石、物理互動展具和天體模型,在這些地方也是難得一見的“奇觀”。鑒于此,該文將對我國目前的流動科技館事業進行一些探討,首先梳理我國流動科技館發展的現狀,然后對組織流動科技館為基層服務的重要意義進行分析,最后對未來流動科技館發展提出一些思考。
1 目前我國流動科技館發展現狀
1.1 發展現狀
“科普大篷車”是目前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一類流動科技館。據悉,中國科協于2000年啟動了科普大篷車項目,目前已成功研制4種車型,面向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建設兵團配發了607輛科普大篷車。據統計,科普大篷車累計行駛里程達1800多萬公里,開展活動9萬余次,受益人數1.1億人次,各級媒體報道3萬余次[1]。2011年,“中國流動科技館”巡展試點工作在全國9個省(自治區)展開。截止2012年9月,已開發中國流動科技館展覽13套,巡展試點已達到62個(市)縣,共接待觀眾212萬人次,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2]。
北京的流動天文館行程40萬公里,足跡遍及澳門在內全國24個省(市、區),普及人數100萬人次以上;吐魯番的科普大篷車配置5年來,發送漢、維文圖書11萬冊,播放科技錄像和電教片400場次,累計直接受教育人數達35萬人,占到該地人口的50%[3]。
山東省自2009年起在山東省內實施“山東省流動科技館縣縣通”巡展工程,每個縣(市、區)將固定巡展兩個月。該項工程由“立體科技展品互動”、“平面科普知識展覽”、“山東省數字科技館體驗”等3大板塊組成,共包括54件互動式科技展品、146塊科普展板以及部分網絡、計算機設備等[4]。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科普大篷車以30件車載展品和80塊科普展板為依托,充分發揮流動的科技館、農村實用技術傳播站和科普宣傳車的功能,從2003年3月起開展至今,活動范圍已遍及全市8區5縣(市),行程累計十萬公里,開展了60多場科普宣傳活動,接待觀眾達20萬多人次[6]。
可以看出,目前全國各地的流動科技館服務基層活動已經初具規模,開展了較為豐富的活動,受到了廣大基層民眾的普遍歡迎。
1.2 存在問題
雖然目前我國的流動科技館事業開展的有聲有色,每年全國有幾百輛科普大篷車投入使用,但是相對于我國龐大的農村人口和偏遠山區,仍顯得遠遠不夠。況且,科普大篷車自身也暴露了很多問題。
(1)國家層面缺乏統籌規劃和扶持。最近幾年,各地科技館的建設如火如荼,但流動科技館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目前沒有一部國家級的規劃中對流動科技館有明確描述,對流動科技館未來發展給出明確目標。此外,缺少穩定的資金來源,目前基本是靠中央和地方財政支持。
(2)科普車上固定配置的可供開展活動用的科普資源太少,車內只配載有幾十件青少年科普展具和車載聲像播放設備,再無其它可用的科普資源。因此目前流動科技館的設施配置只適于組織以在校中小學生為對象的活動,而下鄉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軍營、入廣場等以成人為主要對象的科普活動卻難以組織,且缺乏內容,一定程度限制了工作的開展。
(3)開展活動不夠生動活潑。目前我們的活動更多還是展板展示和知識講解,形式較為單一。而國外流動科技館一般都有明確的主題,如探索宇宙、火災教育、環境保護等,多學科綜合展示的較少,但是活動形式多樣。除了傳統的操作科普展品外,也可以是動手參與科學實驗,也可以通過野外測量分析設備進行專門活動。此外,有的還配備了流動木偶劇、雜技和科學表演等多種形式和主題的宣傳活動。
(4)巡展的目標不明確,公眾需求考慮不多。目前,我們更多的是把能送下去的資源一股腦送下去,不考慮基層百姓和青少年的需求。比如說,我們要去一個城市的中心廣場,那么參觀展覽的大多數為中老年人,這個群體對醫療、健康等方面的需求比較多,對科技活動、科學實驗等就不甚感興趣。我們在配置流動科技館資源的時候就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
2 流動科技館為基層服務的重要性
流動科技館以其鮮明的形象、功能強大的科普宣傳教育手段以及互動式的參與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公眾參與科普、走近科學的興趣和熱情,成為科普宣傳的一面流動旗幟,對于提高基層百姓特別是青少年的科學文化素質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1 是科技資源向基層民眾特別是廣大農村青少年傾斜的有效舉措
我國的人口眾多,其中有幾億農民生活在廣大農村中,很大一部分居住在偏遠的鄉村。但是,由于交通不便,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比較落后,親自到科技館參觀科普展品,接受科普教育,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夢想。科普大篷車利用大篷車的流動性把科普展品送到邊遠地區和山區的孩子們家門口,讓他們親手操作,來學習科技知識,感受科學技術的魅力,激發他們走近科學、熟悉科學、愛好科學的熱情,啟發他們更好地學習科學。這一活動的實施,對固定的是科技館常設展覽是有效補充,給廣大農村青少年帶來了福音,使他們足不出村就能夠實現參觀科普展覽的愿望,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意義重大。
2.2 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科技場館等科普設施空間分布不均的缺陷,增加了公眾獲得科技知識和信息的機會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和大中城市經濟實力強,擁有科技館、科技活動中心等專業科普場所和設施;相對于農村,城市里電視、報刊、網絡等大眾媒體發達,各種科技教育手段先進,可以為城市公眾提供多樣化的獲取各類科技知識、科技信息的渠道。但是,廣大農村、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由于地處偏僻,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對落后,公眾獲取科技知識、科技信息的手段和渠道相對貧乏。盡管國家各有關單位和社會組織在這些地區也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普活動,但經常受到時間、空間、經費、適應性以及受眾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制約,連續性不夠,覆蓋面不廣,針對性不強,科普手段和條件落后,難以滿足廣大公眾高漲的科普需求。流動科技館體現出科普的流動性,把科技知識送到公眾身邊,使邊遠地區的公眾像城市的公眾一樣也能感受科技館展品的魅力,接受現代的科學知識的熏陶。
2.3 是帶動科普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近幾年,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發展正孕育巨大的社會需求。據專家預測,到 2020年,國家將陸續投入400億元用于建設科技館;青少年、農民和農民工、城鎮居民和公務員等群體在科普音像制品領域的消費可達600億元;我國科普玩具市場銷售總額為548億元。據估算,科普基礎設施每年對科普產業貢獻的市場規模至少150億元[7]。
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的展教具設計開發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也有非常大的需求,將為科技館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新的市場增長點。目前我國展覽展品設計制作機構已從2000年前不到10家發展到上百家,年產值由2000年前不到5000萬元發展到目前的5億元以上。2000年前幾乎沒有一家企業的科技館產品年產值達到1000萬元,目前已有一些科技館相關企業的年產值超過5000萬元[2]。
2.4 鍛煉了科普隊伍,促進科普隊伍建設
應該說,目前大多數科普服務者基本都在科技館工作,很少到基層參與科普活動。跟隨流動科技館深入基層開展活動,對科普服務者來說是一個挑戰。首先,目的地一般為偏僻山區或者較為落后的縣、鄉鎮,交通不發達,物質條件較大城市差了許多。其次,基層百姓科學知識相對較少,因此為他們服務、講解、溝通起來比較辛苦,需要比在平時更加耐心。最后,每次巡展少則十幾天,多則一個月,而且一年下來在家沒幾天,無法和家人長期相聚。因此,對廣大科普服務人員來說是一種意志的磨練。為使流動科技館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一支高素質、能力強的專業科普隊伍必不可少。各地為了用好流動科技館,都相應加強了科普工作隊伍建設。
3 對未來發展的一些思考
流動科技館對于提升基層青少年的科學興趣,提高基層公民科學素質具有重要意義。雖然目前我國大部分省市已經陸續配備了一定數量的流動館,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但相對于幾億農民的需求量,仍顯得杯水車薪,加強流動科技館事業迫在眉睫。在這里,我們梳理了幾條政策建議,供國家科技行政管理部門和相關部委制定決策時參考。
3.1 國家層面加大支持的力度,制定規劃,建立長效機制
我們認為,國家科技行政管理部門應該聯合相關部委,就流動科技館在全國展開調研、論證,出臺相關發展規劃,對流動科技館事業的發展做出部署,建立流動科技館發展的長效機制。同時,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應該合力開辟經費渠道,積極吸引社會資金,用于支持流動科技館的研發、制作和巡展,使流動科技館下鄉入村、進校園,成為科技下鄉服務活動的重要內容,形成扶持和考核的工作機制。
3.2 重視展品策劃設計,設計更加適合基層的展品
目前,在科技館展覽的全部設計制作經費中,策劃、設計費用所占的比例,北美占25%左右,日本占15%左右,而我國普遍僅占6%~8%,有的地方甚至更低。之所以美國、加拿大會出現像洛德公司這樣只做策劃設計方案、不做展品只做和展覽施工的專業策劃設計公司,并且其策劃設計方案水平高、有新意,就是他們有尊重知識、尊重智力的制度安排。因此,我國要鼓勵、引導企業提高研發水平和創新,就要完善展教資源的開發和采購制度,高度重視創意、策劃、設計等方面的智力因素,調高在項目設計制作采購費用中策劃、設計費用的比例,優化創新環境。
相對于固化的展板和實驗器材,公眾更喜歡流動球幕影院、迷宮這樣視覺效果強烈、參與性強的展品。因此,在展品設計上,加強科普展覽,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拓展科普教育的形式,既要通過展示以物理為中心的傳統的、經典的科普展品,又要適應現代科技發展,展示以生命科學、環境科學、信息技術、新能源材料等反映的高新技術和前沿科學。
[關鍵詞] 孕產婦死亡; 孕期健康教育; 分析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 R1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5-118-02
Analysis of Maternal Mortality and Health Education of Pregnant Women in Longquanyi District,Chengdu(2004~2008)
HUANG Lijia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enter,Longquanyi District,Chengdu 610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dent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uses of maternal mortality and health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past five years in this area,to put forward it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MethodsAccording to the medical and health units in our region and towns,9 cases of maternal deaths reported and 15 cases of safe delivered pregnant women randomly selected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The maternal age,education,motherhood of death,safe pregnant women and economic conditions,the difference were significant(P
[Key words]Maternal mortality; Health educ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孕產婦死亡率是衡量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反映母嬰安全的重要指標。它關系到家庭的幸福、美滿與社會的安定團結,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起著重要作用。我們通過對成都市龍泉驛區2004~2008年的9例死亡孕產婦的資料統計,并隨機抽取該區相同年度安全分娩的15名孕產婦的資料作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2004~2008年死亡的孕產婦情況
9例死亡的孕產婦的年齡27~38歲,平均年齡32.7 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有8例,戶籍為城鎮2例;生活處于貧困狀態有7例;孕產次數>2次有 7例,而≤2次為2例;產前檢查次數≥5次有2 例,
在孕期健康教育方面,未參加孕婦學校有8例,參加僅有1例;訂閱保健報1例,1例家中無電視,未接受鄉村婦幼保健宣教7例。見表1。
1.2 2004~2008年安全生產的孕產婦情況
15例安全生產的孕產婦的年齡21~29歲,平均年齡 24.5歲,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有10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5例;住城鎮4例;經濟狀況處于一般及以上12例;孕產次數>2次4例,≤2次為11例;產前檢查次數≥5次13例,
1.3 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和隨機抽樣的方法,分層分項對2004~2008年死亡的孕產婦資料進行統計,并隨機抽出同年度安全分娩的孕產婦資料,仍采用分層分項統計方法進行對比分析,重點查找孕期健康教育方面的內容。
1.4 統計方法
對相關資料進行SPSS14.0處理,計數資料進行連續校正χ2檢驗。
2 結果
我們發現9例死亡的孕產婦的年齡多數在30歲以上;文化程度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占死亡孕產婦的88.9%,死亡的孕產婦多數為經產婦,產前檢查次數普遍少,≥5次2 例,占22.2%,余均未達到孕產婦系統管理產前檢查次數的最低要求(5次及5次以上),與隨機抽取該地區同年度安全分娩的15名孕產婦情況相比,在孕產婦的年齡、文化程度、孕產次數和經濟狀況等方面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通過統計資料的分析,我們發現孕產婦的死亡與孕產婦的年齡、孕產次、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產前檢查次數和孕期并發癥有密切關系,而與孕產婦的戶籍和居住地無明確關系。
而從孕期健康教育方面分析,我們還發現是否參加孕婦學校和接受鄉村婦幼保健宣教等專題教育與死亡有相關性,而與家中有無電視和是否訂閱了保健報刊等大眾傳媒方法教育則沒有直接關系。
對此,我們提出以下的建議及對策:①提高全民教育素質,讓廣大婦女從小接受系統的、正規的教育,提高婦女整體的文化知識水平,提高接受健康教育的硬件條件,從而增強孕婦接受孕期健康教育的主動性,讓其認識到孕期保健的重要性和懷孕及生產的風險性,自覺參與孕產婦系統管理,增強保健意識和能力。②要加強宣傳、提高婦幼保健隊伍水平,充分發揮三級婦幼保健網絡的作用,大力宣傳孕期保健的重要性,宣傳家庭接生的危害性和住院分娩的安全性[1]。③要使孕期健康教育的方式多樣化,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衛生資源,多種方式、多種途徑開展健康教育,充分發揮鄉村級保健人員在婦幼保健宣傳中的作用。通過鄉村保健人員深入基層、深入孕婦家中面對面地宣傳和開展人際交流,講解孕期保健、住院分娩和妊娠合并癥與懷孕的關系。特別是強調孕婦學校的作用,充分利用孕婦學校向孕婦講解孕期保健的重要性。同時通過舉辦孕期專題培訓班,對孕婦及其家屬講解孕期保健專題知識,以提高群眾對孕期保健知識的獲取,從而提高孕期健康教育的覆蓋率、普及率、知曉率和行為形成率。④加強對重點人群的健康教育,特別是針對文化程度低、經產婦、妊娠期有合并癥、經濟狀況差的人群,重點進行婦幼保健相關科普知識教育,包括產前檢查、住院分娩的好處、分娩的最佳年齡、危險癥狀的識別、出現危險癥狀時就近的醫療保健機構及聯系方式教育[2],可采取對貧困孕產婦出臺貧困救助的對策,以改變不良的生育觀念和態度,激發其生育健康責任感,提高其對孕期保健的重要性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蔣興華,劉素碧. 26例孕產婦死亡原因分析與產科急救能力探討[J]. 中國婦幼保健,2009,24(11):1461.
1 調配處方及用藥交代
處方調配是社區藥房實施藥學服務的主要內容之一,是聯系、溝通醫藥患三者最重要的紐帶[1]。準確調配處方,并提供用藥指導是藥物治療最基礎的保證,藥師應按照《處方管理辦法》要求,嚴格規范化操作,實行雙人核對、發藥制度,降低調配差錯率。嚴格做到“四查十對”,即:查處方,對科別、姓名、年齡;查藥品,對藥名、規格、數量、標簽;查配伍禁忌,對藥品性狀、用法用量;查用藥合理性,對臨床診斷。檢查和監督臨床醫師合理用藥,遇到問題及時與醫師聯系,并提出建議。發藥過程中耐心地告知患者藥品的用法、用量、用藥時間及注意事項等,藥師應告知患者一些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以消除患者的疑慮和驚慌,不擅自停藥或自行加藥、減藥,確保患者能自覺執行醫囑,提高患者用藥的依從性。對于特殊人群(如老人、兒童、孕婦等)進行重點指導,對特殊藥品進行特別交代,以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有效、合理、經濟,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2 開展藥物咨詢,提供用藥指導社區門診開設藥學咨詢窗口,由經驗豐富或資深藥師專門
負責,為患者提供用藥咨詢和指導,用深入淺出、簡單易懂、大眾化、科普化的語言幫助患者解讀藥品使用說明書、正確認識藥物作用的兩重性,指導患者正確掌握藥品的服用方法、用藥時間、用藥次數、時間間隔、用藥特殊提示、新劑型和特殊劑型的應用特點等,指導患者根據藥物理化特性、劑型特征與季節氣溫變化的關系正確貯藏、保管藥品。通過用藥咨詢和指導患者合理用藥,可以降低藥源性疾病的發生,節約醫療服務費用。同時,藥物咨詢讓藥師接觸和了解更多的患者、病情、病因和診斷、治療及用藥,是藥師獲得第一手資料的重要途徑之一,可以讓藥師積累豐富的用藥實踐經驗,監測和發現藥物新的不良反應[2]。藥師給予患者耐心、詳實的解釋和答疑,可以充分消除患者的疑慮,同時,藥師在交流中所表現的專業素質可以增強患者對藥物治療的信心,一方面患者的咨詢促進了藥師業務水平的不斷提高,另一方面藥師可以為患者提供更優秀的藥學服務。
3 宣傳講座,普及基本藥物知識
社區門診服務對象中老年病患者和慢性病患者占有很大比例,這類患者體質特殊,用藥相對復雜,藥品知識相對薄弱,在社區加強用藥知識的宣傳,有助于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和用藥依從性[3]。藥師可以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通過開展講座、出版藥訊及發放合理用藥手冊,向社區患者進行用藥知識宣傳,例如:“抗高血壓藥物的使用注意事項”、“口服降糖藥和胰島素的正確使用方法”及“常用藥品的正確儲存方法”等藥物相關知識。藥學服務應深入社區、家庭,直接面向需要服務的人群,為病人提供有關藥物的信息及指導, 向患者說明按時、按量、按療程用藥對治療疾病的重要性和突然停藥的危害性以及用藥時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和簡單的處置技巧,促使居民增強健康意識,加強合理用藥和規范用藥的基本常識。
4 建立用藥檔案,加強用藥回訪
藥師應為長期服藥的慢性病患者建立用藥檔案,詳細記錄患者的一般信息(姓名、性別、年齡、單位及住址、聯系電話)、疾病名稱、家族史、過敏史、歷次用藥情況及藥品不良反應記錄等。通過電話或上門服務加強聯系,指導和監督他們全程、足量、正規的使用藥物,并對其所用藥物的情況進行反饋,及時發現用藥問題和藥物潛在的不良反應,并隨時為患者提供用藥咨詢服務,與臨床醫師形成專業優勢互補,制定更合理的治療方案,使患者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承受最低的治療風險。
藥學服務是現代醫藥學服務模式的新觀念,不斷提高藥師的業務素質是做好社區藥學服務的根本保證。隨著我國基層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化, “小病不出社區,大病才上醫院”的新型醫療保健理念正逐漸為公眾認同,社區藥學服務將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過程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藥師不但要具備良好的教育背景、廣泛扎實的專業知識、相關的法律法規常識以及高尚的職業道德,而且要掌握一定的臨床醫學知識和較高的交流溝通能力,向患者提供更高質量的藥學服務,真正體現 “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和藥師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宗旨。
參 考 文 獻
[1] 徐致芳.社區藥學服務實踐與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2010, 3(22 ):92-93.
關鍵詞 醫務社工 醫患關系 作用
中圖分類號:R-0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92
Investigation of the Role of Medical Social Workers in Medical Dispute
HE Yikang, XU Fangxing
(School Attached to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103)
Abstract Objective: By understanding patients and clinicians for MSWs recognition and needs survey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role of social workers in improving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Method: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in 2014 for a top three hospital hospitalized 100 patients and clinicians conduct random sampling. Results: Patients and clinicians high level of acceptance of medical social workers, strong demand for social workers to improv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Conclusion: The medical social workers to intervene as a third party clinical work, effectively easing tensions in reality constituted a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regardless of the clinician or the patient is very important.
Key words medical social worker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role
近年來,醫療糾紛不斷增多,患者投訴案件逐年增多,投訴內容不僅包括對服務態度、醫療質量、醫療作風的不滿,同時也涉及醫療費用、人格尊嚴等患者權利方面的訴求,打砸醫院、侮辱、傷害醫務人員事件經常發生,醫療糾紛演化為上訪等惡性案件屢見不鮮,醫患糾紛已經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據鄭雪倩等①調查的326所醫院中,321所醫院存在著被醫療糾紛問題困擾,其發生率為98.47%。引發醫患糾紛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醫療質量,而更多在于醫患溝通、相互信任、責任心和工作態度等因素。②近幾年,我國部分醫院建立醫務社工崗位,希望通過社工作為第三方介入調解醫患關系。醫務社工作為一類“特殊”的白衣使者,能否在改善醫患關系中起到重要作用。 針對該問題,2014年我們對某三甲專科醫院住院的100名患者和臨床工作者進行隨機調查,了解患者及臨床工作者對社工工作的認同及需求調查,現報道如下:
1 資料
2014年,隨機調查了某三甲專科醫院住院的100名患者(家屬)和臨床工作者。其中,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資料詳見表1。
2 方法
2.1調查方法
采用一對一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為自行設計的開放式答卷,問卷經過專家評議。問卷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般資料,包括基本情況(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第二部分為患者對醫務社工工作需求的評價(適應醫院環境的需求、患者資料信息傳遞的需求、治療信息傳遞的需求、疾病科普知識的需求、心理疏導需求、經濟困難的需求);第三部分為臨床工作者對醫務社工工作需求的評價(醫患糾紛發生前的需求、醫患糾紛發生時的需求、醫患糾紛發生后的需求、特殊病人治療期間的需求)。從需要到不需要采用3級評分法計分,3分=需要 ,2分=不分需要,1=不需要。
2.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百分比形式呈現,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進行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結果
3.1 患者和臨床工作者對醫務社工的認同情況
表2中,1%的患者和臨床工作者認為,有無醫務社工都一樣,不需要社工參與醫院的工作;16%的患者和臨床工作者認為醫務社工的作用還不確定;83%的患者和臨床工作者對于社工的認同度均較高,兩組人群對于社工的認同率較一致。
3.2 患者在住院期間對醫務社工的需求情況
表3分析,患者對于醫務社工各方面需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 10.309 P = 0.589>0.005)。通過得分換算,經濟困難、治療信息傳遞、疾病科普知識宣教、醫療政策了解的平均分較高,這幾個項目的需求比較強烈;對于資料信息傳遞需求平均分最低位36.7分,但得分差異較小。
3.3 臨床工作者在醫患糾紛前后對醫務社工的需求情況
表4中,臨床工作者在醫患糾紛發生前、發生時、發生后對于醫務社工的需求分別是72%、80%、76%,在醫患糾紛中對醫務社工介入不需求僅是2%。在醫患糾紛發生時,臨床工作者對社工的需求為80%,高于糾紛前及糾紛后,但是統計學檢驗表明,臨床工作者在醫患糾紛發生不同時間段對于醫務社工的需求并無顯著統計學差異( = 2.611 P=0.625>0.005)。
4 討論與建議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醫務社工作為一類“特殊”的白衣使者,被醫患雙方共同認可。醫務社工在醫院醫療服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糾紛發生前,社工充分發揮其角色的重要性,補充、傳遞相關資料,平衡醫患雙方不對稱的信息;給予家屬和病人心理支持,幫助他們進行良好的情緒管理;努力解決病人與家庭和社會的交往障礙;在化解各種誤會與矛盾,有效緩和緊張的醫患關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國醫師協會的醫患關系調研報告顯示,超過70%的醫師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將近50%的醫師認為當前醫師執業環境較差,13%的醫師認為當前的執業環境極為惡劣。③根據表4分析臨床工作者在醫患糾紛的任何時間段都需要社工的介入。在處理糾紛過程中,醫務社工扮演“調解員”角色,通過創造良好的協商氛圍,促進醫患雙方的溝通和理解,努力讓問題得到解決;當遇有醫患糾紛時社工可以為患者提供投訴途徑、醫療鑒定等,讓他們通過正式的維權途徑維護切身的利益,避免患者及家屬采取非法途徑和手段處理醫患糾紛。醫務社工作為“醫生的助手”,“護士的伙伴”,“患者的朋友”,在醫療糾紛不斷增多,醫患矛盾不斷加深的今天,為醫生和患者的關系注入“劑”和“修復液”,促進了醫患關系的和諧。
醫務社工在醫療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推動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方面,發揮了不可取代的作用。④在我國,社工模式才剛剛起步,有些醫院對社工的角色定位不太準確,社工的價值也沒有得到社會的認知和認同,導致我國目前醫務社工工作發展遲緩。建議政府加大對醫務社工工作的支持,增強社會認同感,加強社工專業人才的培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這樣才能推動醫務社工工作的順利發展。
注釋
① 馬樊.從醫患關系現狀看醫務社工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下),2013(3):10.
為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市委《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意見》(甬黨〔*〕16號)、市政府《關于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甬政發〔*〕136號)精神,結合我區實際,經研究就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樹立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提高對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重要性與緊迫性的認識
改革開放以來,我區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衛生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預防保健網絡不斷健全,衛生服務能力不斷增強,一些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傳染病、地方病、婦女病和職業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建立和健全了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實現了“十分鐘服務圈”,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顯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標保持在全市先進水平。但是,隨著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提高,特別是在抗擊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和其它傳染病防治過程中,暴露了我區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方面的一些薄弱環節,主要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不夠健全,公共衛生管理體制尚需進一步理順,轄區衛生資源沒有充分利用,公共衛生隊伍整體素質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全面加快公共衛生建設,是貫徹科學發展觀,落實“*”重要思想,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具體實踐;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全民健康素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政府管理社會事務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是維護良好社會秩序,保持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重大舉措。因此,各街道辦事處及區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全面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積極主動地抓好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二、明確目標,突出重點,全面提高我區公共衛生的服務水平
我區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是:以“*”重要思想和黨的*大、*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加強公共衛生建設,推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為目標,堅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增加投入、健全體系、改革體制、整合資源、城鄉兼顧、重在農村”的原則,結合我區實際,以提高醫療保健水平和群眾健康素質為目的,以體制和機制創新為動力,著力推進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全面加強社區衛生工作,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整體提升全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水平,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建立起政府主導、部門合作、社會參與、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常態運行機制和應急運行機制有效結合的公共衛生體系。爭取用3年左右的時間,建立健全全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衛生監督執法體系、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和報告信息體系,使公共衛生和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和必要的技術裝備水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變與控制能力、公共衛生服務隊伍的素質和能力、社會公共參與公共衛生事務的程度與能力均有明顯提高。同時深入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信息化管理系統,建立起“網絡健全、方便快捷、功能完善、管理規范”的社區衛生服務網。
(一)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體系。按照“覆蓋城鄉、功能完善、反應靈敏、運轉協調”的要求,全面建立區、街道兩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組織領導機構及日常辦事機構,統一領導、指揮、協調、督查本地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和應急的各項工作,整合轄區醫療衛生資源,強化屬地管理。
(二)進一步完善衛生監督執法體系。以轉變職能和理順關系為核心,強化衛生行政執法和依法實施行政管理職能,充分發揮現有衛生執法機構及隊伍的作用,按照人口、服務對象的分布情況,合理設置區域性衛生監督機構,逐步建立起區衛生監督所為中心,二級衛生監督分所為支撐,部門配合協調,街道、社區參與協管的、與中心城區地位和要求相符合的綜合衛生監督執法體系。強化衛生綜合執法,拓寬衛生執法領域。加強對公共衛生、健康相關產品和場所的監督、檢測,建立公共產品的衛生安全預警機制。全面實現衛生監督量化分級和長效管理。要進一步加強對食品衛生、職業衛生、傳染病防治以及醫療機構等的衛生監督執法力度,維護公共衛生秩序,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三)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要進一步完善以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區婦幼保健院為核心,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為基礎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要加強危險因素監測和現場流行病學工作,提高現場快速反應處置能力和各項基礎性工作實施水平;區婦幼保健院要加強減少新生兒缺陷和婦女病保健工作;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剝離與疾病預防控制職能無關的業務。繼續推進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管理體制和內部運行機制改革。要強化傳染病日報和普及網絡直報制度,加強信息收集、分析,提高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預警能力,在保障傳染病控制和突發事件處理的同時,疾病控制逐步轉向慢病防治和行為干預上,為創建健康城區打下扎實的基礎。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區慢病和綜合防治網絡,加強對慢病綜合防治工作的管理和考核評估,不斷拓展新的工作內容和領域。健康教育工作以健康科普講座、健康科普資料、健康科普活動進社區,創建“星級健康家庭”、“星級健康教育單位”、“五星級健康教育社區”等“三進三創建”活動為載體,以網絡健康教育為平臺,積極爭取部門配合,整合社會資源,營造健康的環境,培育健康的理念,優化健康的設施,完善健康的服務。
(四)大力開展社區衛生服務。以社區為平臺,整合資源,大力開展社區衛生服務,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的公平性與可及性,高度關注弱勢人群,逐步解決“看病難”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促進全區社區衛生服務可持續發展。三年內,新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5個,全面建成社區衛生“十分鐘服務圈”,居民健康建檔率達90%,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系統管理率90%以上,并實行動態化管理。全科醫學培訓率95%,中醫藥參與社區衛生服務率達100%,通過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考核驗收,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統,基本達到“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目標。各街道辦事處在社區建設中,要為社區衛生服務提供房屋等各方面的便利。
三、加強領導,完善措施,切實把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一)加強對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領導。各街道辦事處和區有關職能部門,要把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納入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認真研究解決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切實把衛生工作的中心轉移到加強公共衛生管理和服務、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執法、加強社區衛生工作上來。要建立公共衛生工作責任制,強化督查和考核,把公共衛生工作完成情況列入有關部門目標責任制考核的重要內容。區發展計劃、衛生、經濟發展、財政、人事、體改、勞動和社會保障、民政、科技等部門要加強協作,齊抓共管,充分發揮好職能作用,認真履行各部門的職責,形成層層負責,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共同做好公共衛生工作。
(二)抓好“二個重點”,促進“三大工程”建設,確保公共衛生體系發揮應有效能。強化區衛生監督所和疾控中心“二個重點”的建設。根據衛生監督重心下移的工作要求,按中心城區商貿為主的區情,加強人員的配置,與此同時逐步改善裝備設施,每個衛生監督分所配置一臺工作用車和一套現場監督取證裝備,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和工作效率;提升區疾控中心現場處置、危險因素監測和流行病學流調能力,緊緊依托市疾控中心實驗室,優勢互補,差異性發展。要抓好衛生信息化工程。構建區、街道、社會醫療機構計算機通訊網絡,全部實行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和個案管理,建立海曙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中心。*年完成以公共衛生應急指揮決策系統為中心,包括監測預警系統、突發事件報告系統、應急處置系統、資源保障系統、公眾交流服務系統等6大應用系統和相互關聯,資源共享的人口信息、衛生資源、醫療服務、疾病監測、衛生監測、醫學情報等6大數據庫。要加強衛生人才建設工程。進一步深化人事改革,大力培養和引進各類公共衛生專業技術人才,逐步改善現有人員結構,到*年,全區要培養和引進若干名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或具有高級職稱的,一批大專學歷以上的公共衛生專業技術人才,確保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1—2名公衛專業人員。建立一支20人左右規模的,由區疾控中心、衛生監督所及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各有關學科業務骨干組成的區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隊伍,全面提高我區公共衛生隊伍的整體水平。根據國家、省制定的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組織編制標準,區編委應會同區衛生局結合我區實際,提出具體實施意見。衛生監督機構和疾病控制機構實行定編定崗,嚴格實施公共衛生醫師和衛生監督員準入制度。要充分發揮社會支持工程的作用。在街道建立公共衛生工作委員會,發動轄區居民開展愛國衛生、群眾性衛生宣傳和健康教育活動,群防群治。同時在社區組織一支由衛生部門培訓的衛生監督、疾病預防志愿者隊伍,不斷提高居民衛生意識和防病能力。
【摘要】宮頸癌呈高發態勢,開展宮頸病變篩查至關重要,本文根據一個小縣數據來展現。
【關鍵詞】基層 宮頸病變篩查 重要性
近年來,宮頸癌發病率仍呈高發態勢,梅艷芳、李媛媛等眾多明星罹患宮頸癌逝去,引發社會各界對宮頸癌的關注。
宮頸癌作為感染性可預防疾病,是目前唯一可早期發現并治愈的癌癥。對珍愛生命的女性朋友來說,早期篩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縣自從2002年啟動婦女健康工程以來宮頸癌的死亡率明顯降低,而其篩查率明顯升高,現報告如下。
資料
對象 我縣農村婦女18-65歲
方法 分兩組,一組為1978~1980年前未實施婦女病普查數據;二組為2008年~2010年開展宮頸病變篩查后數據。
結果 第一組總人數7萬,每年死于宮頸癌人數為7人,為10萬分之10,篩查率幾乎為零;第二組總人數為6.8萬, 每年死于宮頸癌人數為2人,為10萬分之2.94,篩查人數為5.3萬,篩查率最高達80%以上,宮頸病變篩查陽性人數2740人,陽性率為5.17%。由此可見,宮頸癌的死亡率下降了70%,而篩查率卻明顯升高了。
討論
子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是嚴重威脅婦女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全球女性惡性腫瘤中,其發病率與死亡率僅次于乳腺癌。它不僅是發展中國家最常見的癌癥,也是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每年全世界約有50萬新發子宮頸癌,我國約13萬[1],居女性生殖道腫瘤首位。其死亡率為11.34%,居女性癌癥死亡率第二位。近年來,隨著性傳播疾病的增長使其迅速增加。據估計,全球子宮頸癌高度癌前病變的婦女有1000萬例,低度子宮頸病變的有3000萬例。我國城市婦女由于缺乏有組織的篩查計劃和醫學知識,同樣面臨著子宮頸癌的嚴重威脅。特別是我國農村,由于缺乏資金和醫療技術,子宮頸癌是婦女的主要衛生問題之一。我國每年約有3萬名婦女死于子宮頸癌。故在基層醫院推廣宮頸病變篩查的重要性是無可厚非的。
雖然宮頸癌的發病率高,但其治愈率非常高。那么如何對宮頸癌篩查?醫學統計表明:早期宮頸癌如能及時治療,治愈率可達90%以上。有報道說,即使到了晚期,如果能恰當治療,其5年存活率也能達到80%。專家強調:? 通常情況下,多數子宮頸上皮內病變發展緩慢,且有一定的漸進性,甚至消退或可逆。從CINⅠCINⅡCINⅢCC(浸潤癌) , 要經歷幾年,或十余年。CIN發展為CC的總的風險幾率是15%,CINⅠ、CINⅡ、CINⅢ進展的幾率分別是15%、30%和45%;其持續穩定狀態的幾率分別是37%、35%和56%;消退的可能性則分別是47%、43%和32%。這說明,CIN的級別越高,其消退和逆轉的機會越小,明顯地提示早診早治的重要性。影響子宮頸病變的重要因素是HPV感染的狀態。HPV的感染通常是“一過性”的,多數可以清除,平均時間是8個月。只有持續地HPV感染才會發生CIN或CC。平均感染8~24個月,可發生CINⅠ、CINⅡ、CINⅢ;再經過平均8~12年可發生浸潤癌。所以,要重視HPV感染和消退狀態。總之, 可以認為, 醫生和病人都有大約10年的時間可以發現、治療CIN, 以阻止其發展為浸潤癌,因此堅持常規婦科普查、早期發現、及時治療,這對預防宮頸癌和降低死亡率至關重要。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子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還比較高,如何經濟有效地在基層醫院開展子宮頸癌的篩查,仍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多數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子宮頸癌防治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關鍵詞:醫患溝通;問卷調查;現場訪談
醫患關系是醫療服務過程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為了滿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在診療過程中進行的一種互動與交流。醫患溝通的效果不僅與患者密切相關,也受醫務人員等的影響。
近年來,醫患關系日趨緊張,醫患矛盾近乎白熱化,這己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的熱點問題,而如何處理好醫患關系至關重要。但是由于醫患雙方在溝通過程中認知差異、缺乏信任,再加上各色的社會因素的影響,雙方一旦產生分歧,極易影響溝通效果,甚至導致醫療沖突。而改善醫患關系,減少醫患沖突的發生,建立一個和諧溫馨的現代醫患關系是醫、患共同追求和向往的目標[3],本研究通過對某三甲醫院深入調查和現場訪談,從患方角度分析此影響因素,提出針對性對策,從而有助于改善醫患溝通。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11月~2015年3月,采取隨機抽樣的調查方法,調查在南京市某三甲醫院就診的患者及其家屬,家屬為患者的父母或配偶等。
1.2方法 通過問卷調查和現場訪談相結合的模式,調查者在取得科室醫護人員、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后,發放調查問卷,說明填寫方法。問卷主要包括醫患關系類型、患者對醫方首要要求、影響醫患溝通的醫患雙方因素等幾方面內容。所有問卷當場填寫并由調查者核查無誤后回收,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385份,回收有效問卷1385份,有效率100%。
現場訪談作為本次調查的輔助手段,由調查者在調查過程中隨機進行,訪談內容是基于問卷所述問題的進一步追問或補充,并對訪談資料進行歸納整理。
1.3統計學方法 用EpiData軟件建立數據庫,經核查無誤后,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簡單描述性分析。
2 結果
2.1醫患關系類型 在醫患關系類型中,合作關系占70.0%,是消費關系和權威型關系分別占15.0%、15.0%,見表1。
2.2 患者對醫方首要要求 患者對醫方首要要求中,改善服務態度占39.3%,提高業務水平占30.8%,希望醫生能夠理解患者心理狀態、使用簡單語言交流的分別占22.7%、7.1%,見表2。
2.3患者認為影響醫患溝通的醫方因素 患者認為影響醫患溝通的醫方因素中,工作繁忙,沒時間和精力占62.4%,服務態度占26.5%,溝通技巧和醫療技術水平有限分別占9.7%、1.4%,見表3。
2.4患者認為影響醫患溝通的患方因素 患者認為影響醫患溝通的自身因素中,對醫療知識的不了解占60.4%,不理解不信任醫務人員占總選擇次數的28.0%,而溝通愿望不強、文化層次分別占1.4%、10.2%,見表4。
2.5 訪談 作為對問卷所述問題的進一步追問或補充,本研究對患者進行了現場訪談。結果表明,患者最希望醫生能夠改善溝通態度、溝通方式與效率,其次是建立起相互間的理解與信任。患者在描述期望的醫生態度時,有耐心、責任心、換位思考等位列其中,同時也有部分患者提及自身態度有待提高。并且患者期望雙方在溝通方式、時間上有所改善,醫患比例失衡,醫生接診量大等,造成溝通方式欠佳和交流時間有限。而溝通過程中,雙方所持立場不同,往往不能夠建立相互間的信任與理解,造成心理落差較大。另外,還有部分患者希望醫生在溝通過程中避免使用大量醫學術語、放緩語速、告知大型檢查的原因、普及相關醫學知識等。
3 討論
3.1醫患關系的類型 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70%的患者選擇了合作型醫患關系模式,提示醫生意識到舊的醫患關系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醫患關系的變化[1],在溝通過程中注重引導患者的主動參與意識,共同進行醫療協商與決策。也說明大部分患者在溝通過程中,已經認識到了醫患間的交流的重要性,互動意識較強。還有15%的患者選擇了權威型關系,提示一方面與醫患雙方對醫療知識掌握不對稱有關,導致醫生在溝通過程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具有權威性;另一方面也提示患者在溝通過程中對醫生的信任與依賴。但是,仍然有15%的患者選擇了消費型關系模式,片面的把醫患關系理解為商業活動中的消費行為模式,甚至是強調消費權利,而醫療糾紛往往在此類人群中產生,提醒醫務人員在溝通過程中,對此類患者提高關注。
3.2患者對醫方首要要求 結果顯示,約39.3%和22.7%的患者認為在溝通過程中醫方需要服務態度好、理解患者很重要。究其原因,與醫務人員在溝通過程中對患者注入人文關懷有關。在溝通過程中,尊重患者的心理感受和醫療權利,把“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給患者所需”的要求落實到醫療服務體系的每一個環節,緩解患者對病情的不了解所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4]。因此提醒醫生在溝通過程中,重視細節工作,做好口頭交代的同時完善書面醫囑交代,同時主動換位思考,關注患者的心理層面的需求并給予幫助與心理疏導,使患者在溝通過程中獲得更多情感上的慰藉[6]。結果還顯示,30.8%患者希望醫生業務水平高,7.1%希望醫生能使用簡單語言交流。考慮到由于醫療行業的特殊性,充滿著未知與變數,加上患者對醫療知識知之甚少,無法較好的理解專業性較強的醫學知識,導致溝通障礙。再者,患者對于網絡渠道中所傳播的相關醫療信息缺乏甄別能力,于是在溝通過程中更加依賴醫務人員的業務水平能力。因此,提醒醫療管理層適當增設一些科普園地、開展講座等,提高患者對醫療的整體認識和理解。
3.3患者認為影響醫患溝通的醫方因素 調查結果表明,影響醫患溝通的醫方因素中,醫生工作繁忙占62.4%,服務態度不好占26.5%,缺乏溝通技巧和醫療技術有限分別約占9.7%和1.4%。分析該現象的原因,考慮到①醫患比例失衡,醫務人員高強度甚至超負荷的工作,嚴重的工作壓力,以至于和患者溝通時間有限,在溝通技巧的使用上也相對不足,無法滿足患者的所有要求與目的。②與患者對醫療行業的認識較為淺顯有關,醫學領域的局限性,加之復雜的患者個體差異性,即使在醫學高速發展的今天[2],仍然無法達到患者所有的預期值,過高的醫療期望與目前不夠完善的醫療水平相矛盾。此外,還考慮到由于某些不負責任、片面甚至不實報道,不斷地向社會傳達負面的信息,導致患者對醫療行業產生偏見或錯誤認識,提醒醫療行業可主動與媒體溝通,促進醫療與媒體合作,做出恰當的醫療輿論導向。
3.4患者認為影響醫患溝通的患方因素 在對患者的調查過程中,患者認為自身某些因素會影響醫患溝通效果,其中60.4%是對醫療知識的不了解,以至于對醫療服務期望值過高,對于不良預后難以接受,醫患間對疾病本身及預后難以達到共識[5]。28%是對醫務人員的不信任,提示可能與社會對醫療行業的誠信危機有關,導致醫療行業整體形象在眾心目中下降。而溝通意愿不強、文化層次低分別占10.2%、1.4%。提醒醫療管理層加強對社會大眾的醫療知識的科普,如利用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作為傳播渠道,改善患者對醫療知識的了解狀況,緩解醫患間交流困難。同時提醒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提高溝通技巧,調動患者的溝通積極性,關注不同人群,采取更為恰當的溝通方式,不僅是語言,醫生的情感流露、行為方式等都是溝通的媒介[2],以此改善患者的就醫體驗。
4 結論
綜上所述,為促進醫患關系,緩解醫患矛盾,需改善醫患間的認知,促進醫患間的交流,加強社會宣傳教育,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從而構建和諧的醫患溝通環境。
參考文獻:
[1]程海霞.醫療體制改革下新型醫患關系模式的探討[J].求醫問藥,2011,09(11):773-773.
[2]燕娟,王洪奇,連婕,陳曉陽,醫療劇之于醫患溝通[J].醫學與哲學,2014,35(1):62-64.
[3]呂宜靈,周尚成.我國現代醫患關系的模式及形成因素分析[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1,28(5):305-306.
[4]朱力,袁迎春.現階段我國醫患矛盾的類型、特征與對策[J].社會科學研究,2014,(6):1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