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5 16:23: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移動互聯網營銷案例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以2016年除夕夜為例,全國網民手上和心里最熱的一個詞就是“搶紅包”。
據了解,2016年春節,除夕當日微信紅包的參與人數4.2億人,收發總量80.8億個,是2015年春節除夕當日10.1億個的近8倍;QQ紅包的參與人數3.08億人。收發總量22.34億個。除夕夜全球QQ用戶共“刷”1894億次,參與QQ紅包活動用戶中,90后占到了75%以上;支付寶紅包總參與3245億次,共有近80萬人集齊五福紅包。三四線城市參與支付寶紅包的用戶占比64%。
由此可見,互聯網紅包從一種簡單游戲,變成了全民參與的現象級產品,以及巨大的商業平臺——生態雛形已經顯現。
在此背景下,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互聯網+”智庫系列叢書之《紅包經濟:開啟“移動場景”新時代》即將應聲出版,解讀“紅包經濟”背后的秘密。
以下是《紅包經濟:開啟“移動場景”新時代》目錄搶先看:
第1章紅包大戰:大佬們的游戲
1.微信紅包“珍珠港偷襲”春節大戰支付寶
2.失落的阿里:支付寶的紅包反擊
3.微博:在阿里與騰訊大佬大戰中的“悶聲發大財”
4.“紅包大戰”后社群平臺崛起:電商格局十多年來首度發生裂變
5.誰是春節紅包大戰贏家?
第2章紅包經濟:支付的劇烈革新
1.紅包背后:移動支付的“掠奪”
【案例】蘇寧推“易付寶”紅包
2.紅包背后:折射銀行的差距被拉大
3.紅包退場:支付應用場景才是主角
第3章紅包玩法背后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1.紅包互動:紅包的玩法以及威力
2.QQ、百度錢包、微博也來“湊熱鬧”
【案例】QQ春節紅包:微信的同門弟兄不容小覷
【案例】“百度錢包”:參戰紅包大戰聚焦電影票市場
【案例】微博“讓紅包飛”:社交老將“寶刀不老”
3.2016年:互聯網紅包進入2.0時代
4.瘋搶紅包背后心理學
5.紅包為什么如此紅?
6.紅包流行下的“變味”
7.從微信紅包看傳統社會人際關系轉變
第4章紅包+營銷:羊毛出在羊身上
1.紅包營銷的本質
2.紅包+電商:赤土之下:巨頭之間的刀刃戰
3.紅包+交通:紅包補貼策略催生“互聯網出行”巨頭崛起
【案例】滴滴打車:紅包催化成的移動交通平臺
4.紅包+眾籌:紅包:眾籌的最佳搭檔
【案例】微金所:紅包締造的P2P金融平臺
【案例】老總微信籌學費,互聯網思維上中歐
【案例】“串店”微信玩眾籌3小時募來50萬
第5章紅包+行業:“紅包經濟”的融會貫通
1.紅包+餐飲業:紅包新玩法餐廳不要太火爆
【案例】美團外賣:紅包打造國內互聯網外賣市場大佬
【案例】百度糯米:紅包發送,O2O全領域戰略計劃
【案例】餓了么:聰明的紅包營銷
【案例】微信紅包:“九鍋一堂”:提一個有效意見發一個
2.紅包+房地產業:線上吸粉線下增訪營銷利器
【案例】保利:跨界合作滴滴留住春節客戶腳步
【案例】旭輝:渠道匯聚,微信群的點滴力量
【案例】綠城:微信公眾號:投2萬紅包換5萬粉,成本均價0.4元/人
【案例】騰訊房產:10億紅包發送買房兼顧賺錢
【案例】搜房紅包:改寫傳統房產電商時代
3.紅包+廣告業:廣告業的“紅包氣質”
【案例】支付寶:紅包搭臺,“互動式廣告”崛起
【案例】滴滴紅包:打車兼顧打廣告
【案例】脈脈“紅包廣告”:脫穎而出,高性價比
4.紅包+娛樂業:多年未曾謀面的“孿生兄弟”
【案例】同城旅游:將娛樂營銷和紅包營銷串聯
5.紅包+電商業:如何“草船借箭”
6.紅包策劃:紅包營銷案例分析及營銷紅包的制定
【案例】2015年春節新浪微博“讓紅包飛”招商案例
【案例】良品鋪子:“千萬搶紅包”案例
第6章紅包的法律界限
1.紅包詐騙
2.紅包賭博
3.紅包賄賂
4.紅包個人所得稅
5.新頒布的網絡支付管理辦法詳情及影響
6.“紅包”引發的其他若干法律問題
第7章:紅包經濟:微商的紅包營銷
1.微信營銷的行業分析
2.何為微商?
3.微商行業風云測析
4.微商的創業方向
5.微商的紅包營銷手法
【案例】“下蛋公雞”的紅包推廣模式
【案例】vivi:一個90后美女微商的“逆襲”
【關鍵詞】智能手機市場 營銷策略分析 小米手機?
一、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營銷環境SWOT分析
(一)S優勢分析
(1)成本價格優勢。中國廉價的勞動力以及相對較低的原材料價格使國產手機比國外手機有更低的制造銷售成本,構成了生產成本的競爭優勢。在1500D2000元價格區間內,國際品牌涉足較少,但利潤頗豐,成為國產智能手機盈利的新熱點,其價格優勢在擴大市場占有率過程中具備較大的降價空間。
(2)渠道優勢。目前,運營商迫切渴望向高附加值的3G服務轉變,這就需要深解本土文化的手機廠商提供支持。運營商對本土品牌的厚待,自然而然構成了國產手機的渠道優勢。此外,國產品牌已經在國內組建了較為完整的銷售網絡,網絡營銷模式也日漸火熱,國內廠商紛紛與電商企業合作,開辟了新的營銷渠道。而外國品牌廠商一般采用全國總制,利潤被部分擠占,經銷渠道的推動力減弱,對市場響應速度遲緩。
(二)W劣勢分析
(1)核心競爭力薄弱。國產手機廠商用于手機技術研發方面的費用較少,研發的技術力量主要集中在結構外觀設計、應用層軟件開發、射頻模塊設計技術等外層方面,核心技術缺失使國產廠商無法及時掌控產品創新和演變的趨勢,受制于外國廠商技術專利的限制,核心競爭力薄弱。
(2)質量不高,產品同質化嚴重。很多國產手機企業的生產車間對手機質量把關不夠嚴格,導致其返修率居高不下,雖外觀與國外品牌差別不大,但在通話質量、硬件質量等方面卻無法與外國品牌抗衡,廠商倉促推出產品,不重視產品質量,對于品牌的塑造帶來負面影響
(三)O機遇分析
市場潛力巨大,換機來臨。根據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的手機用戶多為接受過良好高等教育,中等收入且收入穩定的人群,他們對新生事物參與度高,且對新興技術有濃厚興趣,手機已成為主要上網信息工具,近半數的受訪者同時使用2部手機,更有14%的用戶同時擁有3部以上手機,伴隨3G網絡的逐漸覆蓋和三大運營商的強勢宣傳,國內消費者對智能手機的認知度大幅提升,可見,未來中國手機市場的消費潛力巨大,旺盛的市場需求將會提升手機廠商的利潤空間。
(四)T威脅分析
(1)潛在競爭者繁多。諸如蘋果、三星等外國品牌主打高端手機市場,使得HTC等品牌在高端市場業績不佳,有意進入中低端市場,加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一些互聯網企業如360等也開始進軍手機市場,加之三大網絡運營商以定制機形式進入手機市場,各種山寨機的層出不窮,使得中國手機市場的利潤不斷攤薄,國產手機廠商的發展道路似乎并不平坦。
二、小米智能手機營銷策略案例分析
(一)產品策略
小米手機提倡以超高性價比的產品推向市場,高配置低價格是小米手機的制勝法寶之一。小米手機有自己獨特的硬件、操作系統、云服務,CPS為通訊錄、電話和短信。雙核處理器、大屏幕、信號好和大容量電池這四個價值主張集中體現了小米手機發燒友核心需求的回應。
(二)定價策略
小米手機將產品價格定在了其他廠商同類產品短期內無法企及的超低價格,且沒有降價空間,也不會考慮降價銷售,雷軍以其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對自己產品足夠的信心和市場分析,并沒有在定價上給自己留有余地,而這樣的決策正是區別其他廠商的大膽嘗試,也是小米手機異軍突起的關鍵因素。低價銷售的背后是其低成本運營的有力支撐,小米手機采用網絡直銷模式,不需要考慮倉儲、分貨、運輸、安保等環節,物流成本非常低。
(三)營銷渠道策略
小米手機采取的是以網絡為基礎進行B2C的電子商務銷售模式,這與小米手機“為發燒而生”的產品理念不謀而合,發燒友更多的是通過網絡購物,小米通過互聯網特別是微博等社交網絡與發燒友持續溝通,對于產品性能的不斷完善有很大幫助,并利用社交網絡、虛擬社區等工具傳遞廣告資訊,有效的控制了營銷成本,利用在線制造稀缺,以“饑餓營銷”策略擴大市場銷售份額,這樣有利于控制產量和了解市場需求,以免造成產品積壓,加大庫存成本。除此之外,小米手機也不斷擴大銷售渠道,與中國聯通合作,在淘寶網、當當網、京東商城和蘇寧易購等平臺推出小米定制機。小米手機的營銷渠道在不斷的探索中前進。
(四)促銷策略
在小米手機的產品推廣方面,前期預熱時間足夠長,獲得足夠高的關注度,這是基于蘋果的典型營銷套路,也是基于雷軍在業內的光環效應。產品會自然是小米促銷策略的重頭戲之一,不僅是雷軍的演講形式,邏輯思維上也有著明顯的喬布斯風格。在小米手機正式版尚未之前,先預售工程紀念版,將產品只銷售給之前就已經關注小米手機的發燒友們,客戶精準度非常高,這一規則讓更多的人對小米手機充滿好奇心。正式機發售之前,網上關于小米銷售的各種真假消息紛紛爆出,使得小米論壇和小米手機的關注度迅速上升。米粉們對于小米手機的購買欲望不斷增強,線上購買限量發售更是吊足胃口,這一促銷策略和蘋果酷似,效果也是相當理想。
三、結語
本文通過對我國智能手機市場營銷現狀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并以小米手機成功的市場營銷案例進行細致分析,旨在通過以上分析,全面掌握我國手機市場現狀,尋找國產手機企業最佳的市場營銷策略。
參考文獻:
[1]張小妹.市場營銷策略研究[J].中國市場,2014.
關鍵詞:圖書館 移動服務 移動服務建設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9(a)-0255-02
近年來,我國的移動互聯網發展迅猛,移動互聯網環境經歷了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過程。據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6月底,我國移動通信服務用戶規模突破12億,其中手機網民已高達5.2億,手機已超越臺式電腦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也成為人們日常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1 移動服務發展現狀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移動服務正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工作的各個領域,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工作生活。移動社交、手機游戲、移動支付、移動定位、移動閱讀等移動服務都通過我們手中的手機實現,其中移動閱讀以其貼身性、便捷性、多樣化、互動性等特點展現出較大的發展潛力。從目前移動閱讀的市場調研結果來看,電子閱讀用戶的增長速度、閱讀花費、閱讀時長都在不斷增加,呈上漲趨勢;而移動閱讀已成為絕大多數電子閱讀消費最常用的閱讀方式,而91%的電子閱讀用戶使用手機進行閱讀行為。
1.1 國外圖書館移動服務發展
國外圖書館基于手機的服務應用開始于2000年左右,芬蘭、日本、英國、韓國等過先后推出了基于短信和無線網絡的服務。日本富山大學圖書館于2000年開發出基于i-mode手機的書目查詢系統為在校學生提供書目查詢和短信通知服務。荷蘭赫爾辛基技術大學圖書館使用Portalify公司開發的Libket系統,提供SMS短信服務和WAP及其他接入技術服務。韓國西江大學2001年推出用手機可以查閱圖書館資料的移動圖書館。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ios和android智能手機操作系統迅速侵占了手機市場,手機和平板電腦成為人們移動閱讀的主要工具。2010年開始,國外圖書館將移動服務的重點轉移到手機應用程序開發和手機網站用戶體驗優化上面。2011年,第三次國際移動圖書館會議上,來自20多個國家的圖書館代表介紹了各自在移動服務方面的最新進展,大都集中在應用程序的開發和用戶體驗優化上。
1.2 國內圖書館移動服務發展
我國圖書館也積極探討移動服務,利用已有的短彩信平臺、WAP網站、應用程序、電子書閱讀器等多種移動服務形式,積極推進我國圖書館移動服務的建設。上海圖書館于2005年啟動了手機圖書館服務,是國內手機服務的最早實踐者;隨后蘇州圖書館和廈門市圖書館也相繼開通了手機短信和WAP服務。2008年開始,國圖、上圖和首圖的電子書閱讀器外借服務,通過閱讀器下載數字資源,實現了隨身的移動閱讀;WAP服務,登錄WAP網站即可在線閱讀圖書、報紙,瀏覽圖片,聆聽講座,欣賞視頻等。近期,APP應用的發展也催生了一大批內容兼顧學術和娛樂休閑的數字閱讀客戶端。
目前,各地公共圖書館在移動閱讀服務方面也不斷拓展形式,豐富閱讀資源。主要形式有,利用WAP網站推出在線閱讀服務;拓展短彩信、APP應用、手持閱讀器形式的移動閱讀服務;移動閱讀資源方面從圖書、期刊、報紙拓展到圖片、音視頻資源。但是在移動閱讀內容方面大同小異,未能真正解決用戶移動閱讀的需求,絕大數圖書館移動服務借助吵醒、書生、方正等數據庫提供商的現有產品進行定制,資源基本基于數據庫內容,沒有進行本館特色資源的更新。
2 我國圖書館移動服務內容
我國圖書館移動服務主要通過為讀者提供館藏和資源檢索、在線講座、移動咨詢和移動閱讀等服務,向讀者展示本館的圖書、期刊、圖片、音視頻資源。實現這些服務的主要手段有短彩信服務,手機門戶網站,APP應用,手持閱讀器外借和移動閱讀平臺等。
2.1 短彩信服務
短彩信服務開始的時間比較早,目前的短彩信平臺比較成熟,國內較多圖書館依托移動、聯通和電信的短彩信平臺,為讀者提供免費的短信服務。目前讀者服務短信包括圖書的借閱信息和催還,圖書續借,預約到達通知,讀者卡掛失,發表意見和建議等,讀者開通短信服務后即可免費享受這些服務;讀者還可以通過手機或者圖書館網站訂閱手機短信訂閱服務,圖書館將定期向讀者推送訂閱的信息,如國家圖書館的文津經典誦讀手機短信訂閱服務。手機短信訂閱服務拓展了圖書館為讀者提供精細化、個性化服務的手段,滿足了讀者更廣泛的需求。
2.2 WAP手機門戶網站
目前圖書館WAP門戶網站還未完全普及,擁有WAP網站的圖書館多為一線城市的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如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等。圖書館手機門戶是綜合展示服務和資源的門戶,為終端讀者提供包括讀者服務、檢索服務、新聞通告、新書預告、移動咨詢、移動閱讀服務在內的多種服務項目。國家圖書館的WAP網站還提供有在線閱讀、在線講座、在線展覽及特色資源檢索等特色服務。
2.3 APP應用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蘋果商店和Android市場的APP應用數量也在大幅增加,各種各樣的APP應用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不少的方便和樂趣,APP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國家圖書館于2010年建成了適用于IOS和Android終端的讀者服務應用程序,成為國內第一個嘗試該服務的圖書館,隨后上海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等圖書館也陸續推出自己的掌上圖書館應用程序。圖書館的APP應用不僅限于掌上圖書館這類提供查詢和咨詢的應用程序,還可以將自己的特色館藏或者特色資源做成特色的趣味的APP提供給讀者。
2.4 手持閱讀器外借服務
手持閱讀器外借服務是隨著電子書kindle及平板的出現,圖書館為了吸引讀者和進行電子資源的推廣而推出的一項特色服務。圖書館可以在手持閱讀器內裝載一些本館特有的特色館藏資源和APP應用程序,外借給讀者,進而加強本館特色資源和APP應用的推廣。
2.5 微信公眾服務平臺
微信是媒體屬性和社交屬性的綜合性社交產品,截至目前,微信用戶數量已突破6億,成為國內最大的社交應用軟件。隨著微信的普及,微信公眾平臺也越來越被關注。通過讀者關注圖書館的微信公眾服務號,圖書館可以向關注用戶推送信息和咨詢,用戶也可以和圖書館進行簡單的交互,從而提升圖書館的服務質量,更多的融入讀者,便捷傳播圖書館信息和提供服務,促進讀者在社交網絡環境里隨時隨地利用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和中國人大圖書館均有自己的微信公眾平臺。
3 圖書館移動服務發展方向
3.1 數字圖書館移動服務平臺的建設
數字圖書館移動服務平臺是一個即面向讀者又面向圖書館的平臺,是對圖書館現有移動閱讀服務的有機整合,面向讀者提供閱讀服務,面向圖書館為圖書館提供移動數字資源的統一管理平臺。移動服務平臺將現有的數據廠商的數據以及移動服務接口進行整合和集成,形成通用的數據標準接口和服務,再通過多種形式的移動服務推送給讀者,大大提升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目前國內圖書館的移動服務平臺正處于建設階段,在建的有國家圖書館移動服務平臺、清華大學圖書館移動服務平臺、上海圖書館移動服務平臺等。
3.2 深度挖掘館藏,豐富資源類型和展現形式
資源是服務的基礎,只有加強資源建設,增加移動服務資源的儲備,才能提高移動服務水平。圖書館移動服務多樣性的根本依舊是館藏資源,只有深度挖掘本館的館藏資源,豐富資源底蘊,同時注重服務資源類型的拓展,順應時代的需求,才能讓移動服務走的更遠。
3.3 個性化的讀者移動服務
圖書館移動服務的理想目標就是提供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泛在的圖書館服務。任何讀者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取圖書館的任何圖書資源。隨著移動互聯網絡以及手持閱讀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的發展,移動設備使用量在這幾年時間內已經超過了電腦,成為了人們主流信息的獲取工具。由于手持移動設備在多數情況下都是單人單用,這使得我們可以更加準確地了解某個用戶的信息需求和使用習慣,從而為其提供更加細致、個性化的服務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移動圖書館所提供的信息推送服務、短信訂閱服務、APP應用、移動門戶網站等都可能基于用戶的習慣甚至當時的情景提供服務。此外,移動圖書館APP軟件的個性化搜索服務將會根據讀者的需求提供互動交流功能。讀者都可以對資源進行評論、推薦、轉發分享。針對圖書館的文獻,在大屏幕手持設備上可以進行批注、劃線、畫圈等任意操作。而配套的數字資源管理平臺也能對自有資源進行上傳管理,支持多種類型資源,可直接,具有豐富的權限管理,使圖書館資源可以通過各種終端訪問、閱讀和檢索。
3.4 積極跟蹤業界技術發展,不斷完善圖書館移動服務體系
縱觀圖書館移動服務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圖書館移動服務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科技的進步。新近崛起的云計算也可與圖書館移動服務結合起來,在云計算模型下,讀者只需要一臺能夠接入網絡的移動設備,向服務器發出請求,即可享受圖書館的移動服務,所有的運算都在服務器端完成。讀者使用移動設備通訪問云端存儲器自行檢索資源,當出現設備更新或發生故障數據丟失時,由于云端存儲的存在,其所有個性化服務都不受影響。
所以,圖書館應積極跟蹤新媒體領域的發展方向,加強科研向應用的轉化,構建服務方式多樣化、服務內容個性化,從而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的新需求,不斷完善圖書館移動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 劉貴玉.國外移動圖書館營銷案例分析及其啟示[J].圖書與情報,2013(3):36-40.
[2] 曾維.淺談移動圖書館的建設―以貴州省圖書館的移動圖書館“掌上貴圖”為例[J].科技風,2013(2):196.
[3] 羅曉濤.探索移動圖書館服務新模式[J].圖書館論壇,2013(3):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