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5 16:22: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流行病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觀察法
二、實驗法
三、理論和方法的研究
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大致可分為如下類別。
(一)觀察法
由于流行病學是人群中進行研究,所以研究者實際上不能或不能全部掌握或控制所研究對象發生的條件,因此,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就是很重要的方法。
1.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描述性研究又叫描述流行病學(descriptive epi-demiology),通過觀察而正確、詳細地記載疾病或健康狀態按時間、地點、人群各種特征(如年齡、性別、職業、民族等等)的分布特點,也可以包括可疑病因因子的分布特點。為了正確的描述分布,必須有明確統一的診斷標準、準確的病例(或因子)數字以及人口數字。
通過描述流行病學獲得的資料也可對病因提出線索或假說,或對防制提出有效的措施。
2.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 study)分析性研究又叫分析流行病學(analytical epi-demiology),對所假設的病因或流行因素進一步在選擇的人群中探找疾病發生的條件和規律,驗證所提出的假說。主要有兩種:①從疾病(結果)開始去探找原因(病因)的方法叫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從時間上是回顧性的,所以又叫回顧性(retrospective)研究。②從有無可疑原因(病因)開始去觀察是否發生結果(疾病)的研究方法叫隊列(或群組、定群)研究(cohort study)。從時間上是前瞻的,所以又叫前瞻性(prospective)研究。
流行病學研究時還需要廣泛使用多種其他有關的技術與方法。所需要的方法在數量上有超過臨床所需。比如傷寒病,臨床培養出傷寒桿菌即可以診斷,流行病學有時還需要知道其噬菌體型或其他特征;臨床只需要從病人中分離細菌,流行病學還要檢查外界物品、土壤、水中的細菌。流行病學需要做大量人群的檢驗,需要快速方法,以便在短時間內做大量標本檢驗。所以,流行病學研究需要設備良好的許多種實驗為其服務。
(二)實驗法
流行病學中所用的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也叫作實驗流行病學(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它和一般醫學基礎學科的實驗不同,主要在人群現場進行。人群現場是流行病學的主要的、最大的實驗室。根據研究對象不同,又可分為: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和人群現場試驗(community field trial)。后一類實驗中對病因進行干預的又叫干預研究(intervention study’或譯作防治實驗研究)。當被觀察對象不能隨機化分組時,叫作半實驗或準實驗研究(quasi-experimental study),如衛生政策的可行性研究及管理與服務的評價研究等。
(三)理論和方法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R512.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5-327-02
自1981年首次確認艾滋病以來,全球累計有6500萬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據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UNAIDS)估計,2008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70萬人,全球因艾滋病死亡人數200萬人;目前全球每天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約為7400人[1], 2007衛生部公布我國現存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約為70萬人,2007年新發HIV感染者5萬人,因AIDS死亡2萬人。調查顯示,1個HIV/AIDS造成的社會總的損失達12萬元[2],以我國現有HIV/AIDS人群70萬人計算,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000億元。這表明,艾滋病不僅是一個醫學和公共衛生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是一個人類所需要面對重要的問題。
雖然抗病毒治療的進展讓艾滋病成為可控制的慢性病,但艾滋病仍無法治愈。除了療效、副作用、治療標準等問題外,抗病毒治療還存在患者依從性、治療可及性、健康公平性等行為和社會問題。疫苗也許是解決艾滋病危機的惟一方法,但疫苗研究的不斷失敗,讓人們在近期內看不到太陽的曝光。
艾滋病不僅僅是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重大傳染病,也是“行為病和”“社會病”[3]。危險行為的流行病學調查和有針對性的行為改變項目是預防艾滋病的有效策略。無歧視倡導、宣傳教育、政策改變、部門合作、資源分配等社會干預為艾滋病的防治提供了支持條件。人類行為的復雜性,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加上歧視、不公平等社會問題,給艾滋病的防治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
涉及艾滋病研究的學科很多,雖然都為艾滋病的防控作了貢獻,但又各有局限。要有效應對艾滋病,需要深入理解“行為”及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并探究艾滋病、HIV、行為、社會因素間的相互關系。要進行這樣的研究,可以借鑒社會流行病學的視角。
1 社會流行病學:是流行病學的分支學科, 是基于病原-宿主-環境理論,運用生態流行病學、多水平流行病學、系統分析等理論框架的特殊視角,探究疾病的社會因素。
2 社會流行病學是研究健康狀況的社會分布和社會決定因素。是用生態、多水平、系統的視角研究健康問題,使多學科交叉與合作成為必然。社會流行病學涉及的學科包括:流行病學、統計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行為學、政治學、經濟學、人口學、地理學、生物學、醫學社會學、社會醫學、健康教育、健康心理學等。同時社會流行病學也為其它學科的爭論或全作提供了平臺。多學科或跨學科合作為解決艾滋病控制的難題提供了機會。
實踐證明,改變社會條件和行為能控制HIV傳播。要有效控制艾滋病,不僅要認識HIV的生物學特征,也要理解其社會特征。社會因素(如歧視、社會規范、法律道德體系、支持社會等)不僅影響自我認知(如身份認同)和個體行為(如無保護的、共用針具吸毒等),還影響人際互動(如接觸人數、頻率、結構等),進而影響HIV傳播。
3 艾滋病研究中的社會流行病學視角:1988年WHO強調艾滋病研究忽略“社會因素”和“行為”,控制艾滋病不僅需要醫學手段,還需要社會措施。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UNAIDS)也呼吁關注艾滋病傳播風險和脆弱性的社會因素,指出只有解決歧視和不公平等社會問題,才能有效預防和控制艾滋病。新老問題的同時存在,為艾滋病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營造環境,提供支持,改變行為成為艾滋病社會流行病學研究的主要方向。
3.1 聯系變化觀:社會流行病學研究的復雜系統是一個由不同水平,相互聯系,動態變化的因素交織成的關系網。艾滋病研究的挑戰在于社會環境總在變化,人的行為雖較穩定,但也變化,何時及如何變化不可預知。社會流行病學不是研究個體的簡單集合,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聯系。要充分了解艾滋病的傳播,需要用聯系變化的視角探尋各水平因素間互動的本質。探索疾病的決定因素固然重要,但非決定因素與決定因素間的聯系可能增加我們找尋決定因素的困難。真正的決定因素也許不只一個,而可能是通過一定機制聯系在一起的一組因素。即往的決定因素,現在也許僅是次要因素,甚至不起作用。不同時期的因素可能相互影響,產生復雜效應。因此有必要用聯系變化的視角看待同樣變化的艾滋病問題。
艾滋病通過人際接觸傳播,一個人的感染風險取決于與之接觸人的感染風險和感染結局。抗病毒治療和預防干預的效果要一定程度上由醫生和患者的關系決定。社會流行病學的聯系觀對弄清“人際關系”或“社會網絡”在艾滋病控制中的作用很有幫助。社會網絡分析以人際關系為研究對象,描繪社會網絡結構及個人在網絡中的位置,探討“行為網絡”和“社會網絡”對病原傳播、信息交流、資源獲取、服務利用等方面的影響。在艾滋病研究中,社會網絡分析已用于描述HIV傳播的網絡特征,預測HIV傳播模式,驗證理論假設和提高防治干預效果。
社會流行病學用歷史觀或生命過程視角了解社會暴露的動態變化及其對個人健康的影響。目前,針對動態過程的方法主要限于研究“累積風險”和“潛伏期”。“路徑模式”是一種沿歷史軌跡探索原因鏈的方法。社會流行病學可以借鑒其他學科的方法學研究動態變化的規律,如復雜適應性系統的分析方法、動態概率系統的計算機建模、社會互動的經濟學模式和機器學習等。目前上述動態觀的理論和方法尚未應用于艾滋病研究。
3.2 促進實踐觀:改變社會條件或因素,促進公眾健康是社會流行病學的主要任務。社會學科在保持傳統評判精神的同時,也在反思如何提高說服能力,通過影響決策改變社會。這一發展趨勢,無形中促進了社會流行病學維持和促進人群健康任務的實現。
預防新感染是逆轉艾滋病疫情的關鍵。在有效疫苗研制成功之前,預防新感染只能靠社會和行為干預措施。因此,艾滋病研究的任務之一是找到有效可行的干預措施,預防新感染的發生。
干預研究主要用于指導公共衛生決策,雖然還存在方法學、倫理學等問題,但在政策倡導、資源分配、行動落實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基于干預研究的發現,很多有效的艾滋病干預措施(如針對高危人群的行為干預)被提出,并在艾滋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社會流行病學的促進實踐觀有助于進一步推動干預研究,探索影響干預措施落實和推廣的因素,保證和促進干預效果。
3.3 多水平系統觀:社會流行病學和傳統流行病學的最大區別在于正視復雜的世界。世界是一個分層的復雜系統。要進行多水平的系統分析,首先需要根據研究目的確定適宜的分析水平和各水平擬分析的因素。其次針對各水平的因素及其可能的聯系和效應提出研究假設。之后圍繞研究問題收集、整合不同水平的數據,如個體數據(人口密度、資源分布等)。最后選擇統計方法或數學模型驗證研究假設。分層回歸模型或多水平分析模型在社會流行病學研究中應用較多,主要針對聚類數據分析不同水平(通常為兩個)因素產生的效應。邊際模式納入不同模式的自變量,研究人群中不同類別的平均效應。效應分解方法通過比較兩組人群的結局中,探索暴露與結局的中間機制。再精密的數學模式,也很難清楚解釋復雜系統。要用多水平系統觀幫助我們看清問題,整合不同水平的研究方法是一種選擇。此外,社會流行病學還可通過試驗或類試驗探索不同水平的關鍵原因,指導行動干預。多水平系統研究觀面臨數據收集、分析方法及結果解釋等困難,針對艾滋病的研究甚少,上述研究思路和方法有待進一步驗證和完善。
截止2007年底,我國現存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估計達70萬人,約50萬感染者尚未被發現,已發現感染者中隨訪管理難度大,存在進一步傳播的危險。不安全和共用針具吸毒成為我國HIV流行的主要因素,艾滋病疫情正在從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擴散。加上疫情的多樣性,歧視的普遍存在,部門的協調困難,防控資源的缺乏,我國防制艾滋病的任務艱巨[4]。
隨著看待問題的角度轉變,多學科的發展與合作,理論與方法的創新,實踐經驗的積累,終有一天我們能徹底戰勝艾滋病。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社會流行病學在理論和方法上還不成熟,在艾滋病方面的研究還不多見。在我國,社會流行病學還處于引入期,相關研究已經開展,但因缺乏理論指導,深度和廣度不夠[5]。雖然面臨許多挑戰,社會流行病學仍有希望。社會流行病學也許并非解決艾滋病問題的最佳視角,但至少為看清問題提供了可能。
艾滋病是人類共同的敵人,沒有有效的疫苗預防,抗病毒藥只能延緩壽命,不能根治,加強教育,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識,讓群眾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預防控制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普及科學的健康知識,促進越來越多的居民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就猶如接種威力巨大,成效顯著的社會疫苗,不僅能夠有效地減少疾病發生,而且能夠提高公民健康素養,這是讓大眾走上健康的必由之路,但這路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王桂英,李杰等 中國艾滋病防治信息,2010,9(196):10-12
[2]楊紅梅,吳尊友.艾滋病流行對中國社會及經濟的影響[J].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2000,8(6):254-255
[3]Moatti JP, Souteyrand Y.HIV/AIDS social and behavioural research:past advances and thoughts about the future. Social disease Med,2000,50(11):1519-1532
關鍵詞:醫學研究生;預防醫學;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4-0235-04
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是培養高層次醫學人才,開展基礎性研究和高科技醫學研究的重要基礎學科。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教育的課程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已漸成體系,但仍存在一些設置不合理的問題。如何構建并完善醫學研究生的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體系,從而滿足社會發展對高層次醫學人才的需求,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及其重要性
預防醫學為醫學研究生提供的方法學課程主要包括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其中流行病學包括現場流行病學,臨床流行病學,管理流行病學,藥物流行病學及分子流行病學等分支學科;統計學又包括:醫學統計學,科研設計,醫用綜合評價方法及統計軟件等內容。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是醫學科學(包括臨床、基礎、護理、口腔、法醫和其他各醫學專業)的重要公共課程。統計學廣泛應用于醫學領域各個學科的數據處理中,越來越多的學科開始利用流行病學知識促進學科發展。在目前新興的“循證醫學”和“轉化醫學”發展中,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也是其學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適應新形勢及醫學院校培養醫學研究生的需要,重新審視并強化醫學研究生的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體系建設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國內外知名高校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體系建設現狀
選擇國際上在醫學研究生培養方面領先的華盛頓大學、哈佛大學、埃默里大學、耶魯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5所名校,同時抽取國內知名的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8所醫學院校,通過各院校研究生教育網頁上公布的研究生培養和課程設置的相關文件,了解各院校醫學研究生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體系的建設情況,并比較它們的差異和特點。各醫學院校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設置情況見表1。
1.課程設置。國內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主要由醫學統計學、臨床流行病學、臨床科研方法、統計軟件應用等相關課程構成。絕大多數醫學院校指定了醫學統計學和(或)醫學科研方法為必修的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也有部分醫學院校則可以讓學生依據個人興趣和知識基礎選擇若干門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學習,如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國外醫學研究生的預防醫學方法學必修課程主要為生物統計和流行病學,多數專業不指定必修的方法學課程但鼓勵研究生跨專業選修預防醫學課程。其課程設置有如下特點:①開設課程數量多:如耶魯大學僅公衛學院就為醫學研究生開設了41門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學生可以根據研究興趣自由選課。而中國各大學院校平均開設課程門數僅為12.5門,提示我們研究生教育課程資源比較匱乏。②根據不同學科、專業和層次安排不同的課程:如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系,每學年可在4個學期向攻讀博士、碩士學位的學生提供相應的流行病學課程。課程內容包括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病例對照和隊列研究的設計與分析、分子流行病學、藥物流行病學、心血管流行病學、艾滋病流行病學等42門課程,涵蓋了30多個方面的內容。這些課程根據內容難易程度分成5個水平,并賦予不同的學分。③課程內容豐富,重視前沿性和創新性:美國研究生教學的內容非常強調學科發展的前沿性和創新性。如埃默里大學開設的現代非參數回歸方法、公共衛生數據的空間分析、貝葉斯方法等前沿性方法學課程,這在國內醫學院校中還很少見。④各醫學學科研究生課程選擇無明顯專業限制:美國大部分高校把生物統計作為公共衛生教育的基礎學科,教學內容覆蓋了數理統計理論與方法及其在醫學和公共衛生領域的應用,并與流行病學形成充分的交叉。如哈佛大學其他專業的學生都可以根據興趣選擇公共學院開設的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⑤積極探索和嘗試新的課程設置模式:美國一直走在醫學課程設置模式改革的前沿,如華盛頓大學生物統計專業采取“雙途徑”培養模式,學生在第一學期完成后,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知識基礎選擇遺傳統計和生物統計兩種培養途徑之一。
2.課程實施。國內各醫學院校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設置內容基本相同,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各院校開設的課程雖達到一定數量,但是列入非預防醫學研究生培養計劃的課程非常少,平均僅5門課程。大多數研究生對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的開設情況不了解,僅從本專業的培養方案中選課,導致開設的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較少被非預防醫學研究生所選修。在探索符合研究生特點的課程實施方法上,我國研究生教育者們也開始注重對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這種教學模式的優點是知識體系的條理清楚、系統性強,學生容易掌握,但是忽視了對于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培養,很難在課堂上培養和激發研究生獨立思考和質疑的能力。國外醫學研究生課程教學形式有兩種,一種由教師主講,學生看文獻、做實驗,每周或每兩周進行一次討論交流。另一種主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加以指導。美國醫學院校多采用小組討論、專題報告、PBL教學等授課方法,并且非常重視討論課的開設,如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基礎課程討論課學時占總學時的1/3。在討論課中,學生在閱讀指定的資料后進行評論,教師只做引導性的發言和提問,并在討論中對學生的意見發表看法,課后要求學生上交相關主題的作業或論文。此外,美國各高校還非常重視學生課堂知識的實踐,如華盛頓大學的生物統計學有一半的課程在計算機實驗室開課,讓學生用實際的數據去驗證相關統計方法,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在教材方面,國內統計學和流行病學教學多采用統一編寫的教材,內容更新較慢。而美國各大學的研究生課程很少有制式教材,導師們更重視引導學生自己去閱讀創新性的專著,找出問題拿到課堂討論。這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自學能力和創新思維。
3.課程管理。國外高校課程管理比國內嚴格,主要表現在:①課程信息公開化程度更大。學校提供課程資源網站,公開授課的教師名單及其講授的課程內容、時間、整個課程計劃和考核要求。近幾年來,國內高校的課程信息公開有了很大進步,但信息公開的程度和范圍還有很大的距離,往往僅限于開課的信息或基本教學內容。②對教學質量監控更嚴格。在美國,學院的教學主管部門每學期都組織教師和所有聽課學生對每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評估,各學院的教學評估系統基本相似,對教師的評估分為4級,即優、良、中、不合格。不合格的教師,下學期可能會被取消授課資格。③考核方法靈活多樣,考核成績是根據到課率、課堂或課外作業、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等各方面的表現綜合評定,而不會只憑期末成績定優劣。而國內課程考核雖然也多數采用依據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確定,但是仍以考試成績為主,學生存在應付考試的現象。
三、我國醫學研究生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建設思路
與國外著名高校相比,我國醫學研究生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教育還存在以下不足:①課程數量偏少,課程內容陳舊,前沿性和創新性的內容比較缺乏。②學時數偏低,課程學期分布較集中,多設置在第一學年。由于時間限制,教師授課時很難將其基本知識和基本規律都講深講透。③課程設置層次性不強,部分課程深度不夠,內容與本科生課程重復,如統計學基礎理論知識。部分課程內容存在相互簡單重疊,但在某些知識領域又存在教學真空。④教授形式單一,多采用大班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術講座、學術活動及文獻閱讀報告等活動開展得不足,實踐教學環節亟待加強。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了醫學研究生的培養。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是應用型學科,就研究生從事醫學科學研究的需要而言,最重要的是具備有關的科研思維和策略,以及從實際工作出發自行設計科研課題、完成科研課題的能力,而現行的課程體系較難滿足這一要求。因此,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體系建設應該注重培養醫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首先,調整課程結構和培養方案,將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醫學綜合評價等方法學課程規定為醫學研究生修滿學分所必須的限定選修課。同時研究生課程必須打破統一的模式,適應當前多元化的學位類別、研究生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為不同學科專業、不同類型和層次的研究生提供個性化和彈性化的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同時增加跨學科課程以供選擇,開闊醫學研究生的視野,提高培養質量。其次,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教育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方法、培養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討論、探究和思考,使學生能更好的應用這些科研方法,培養更好的溝通能力和臨床應變能力。再次,增加實踐性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熟練的應用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的理論與技能。讓學生參與調查設計、調查實施、資料統計分析及論文撰寫等,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SPSS、SAS等統計軟件應用課程是將醫學專業和計算機緊密相連的課程,應該進行機房授課或學生自帶電腦上課,實現網絡資源共享。此外,應對不同專業研究生應結合專業特點開設實踐教學內容,如對臨床專業學生重點培養其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運用流行病學、統計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搜集、整理和分析臨床科研資料,評價治療效果,研究疾病的病因,探索應用新的治療方法與技術等的能力。最后,增加前沿性和創新性教學內容,積極開設學科前沿課程。新的課程體系要能夠及時反映學科發展的最新進展,將基礎理論和前沿知識相結合,保持課程的先進性,重視和加強教材建設。在研究生教育中,應定期開展學術活動,如舉辦前沿性學術講座、學術討論會、學術報告會等,以增進學術交流、活躍科研思想,使研究生充分了解專業領域相關學科的研究熱點、難點、重點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和進展,激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促進學術創新。此外,改革考核制度,注重綜合能力。對于研究生學業表現的量化評價不應停留在僅靠課程考試的低層次上,而應該由課程學分、科研成就和課堂表現等多方面組成,而后者根據學生在討論課、實踐課和學術報告等的表現評分,以減少應試教育的弊端,引導學生除了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外,還要注意提高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我國醫學研究生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體系還存在一些問題。世界醫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就是強化預防醫學教育,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體系的建設是我國醫學研究生教育改革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應該繼續強化預防醫學方法學課程的教學地位,完善課程內容結構體系,革新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醫學生解決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高素質綜合型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黃建華.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關系發展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5):154.
[2]金岳龍,袁慧,姚應水,等.LBL教學模式在醫學統計學中的應用與思考[J].皖南醫學院學報,2012,31(2):168-170.
[3]張凱,李恬,馬軍,等.美國醫學教育對我國醫學研究生教育的啟示[J].中國病案,2011,12(8):52-53.
[4]李亞敏,陳俊國.國外醫學研究生教育現狀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2:126-127.
[5]張國良.非預防專業預防醫學課程改革淺議[J].國醫論壇,2012,27(3):53.
[6]牟素華,胡啟托,覃思.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課程中流行病學教學實踐的探索[J].湖北民族醫學院學報,2009,26(4):65-67.
[7]孫士杰.預防醫學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11:68-69.
關鍵詞:流行病學教學;PBL教學法;應用效果
1.前言
流行病學是尤為重要的一門預防醫學專業課程,作為方法學的一種,流行病學具備著相對較強的理論性,并且因其所具備的抽象性與復雜性,會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以掌握及理解,再加上以往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這便很難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甚至相當一部分的學生會有厭學情緒的出現。所以,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成效及質量,已經逐漸的成為流行病學教學中有待于盡快解決的一大課題。而PBL教學法則被證實是切實可行的一種全新教學方法,其突出的教學效果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本文深入研究了PBL教學法在流行病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現做如下報道。
2.資料與方法
2.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1級本科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304名為研究對象,以班級為單位將304名學生劃分成傳統教學組與PBL教學組。傳統教學組與PBL教學組的學生在性別比、年齡以及上學年學習成績等一般資料方面所存在的差異不具有任何統計學意義,兩組具備可比性。
2.2方法
2.2.1傳統教學組
對于傳統教學組的學生,教師要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諸如板書、課件和多媒體等,以此開展課堂講解,并且講解知識點。
2.2.2 PBL教學組
課前準備:以6人至8人為一組對學生進行分組,并且每組推選出一名組長。教師在充分了解及熟悉教材基本內容、教學大綱的前提下,來對具備代表性的教學案例予以選擇和收集,借助于提煉加工知識內容,以最為基本的問題方式,將其事先布置且清晰簡潔的向學生列出,所設置的問題要最大限度的彰顯出教學大綱要求,并且還應當具備較強的趣味性及啟發性,還應當涵蓋綜合性的一些思考題,以此培養及提高學生全面分析問題、深度學習的能力。在上課之前,教師要注意以書面的形式將所需講解的教學內容分發給學生,使學生有目標的且帶著問題進行小組討論、課前準備和聽課。
自主學習:每個學生小組結合問題分別通過網絡、查閱文獻以及自學教材等諸多途徑得到相關信息,在激烈的小組討論中逐漸的得到問題的答案。
課堂討論: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首先利用較短的時間來對相關的最新研究進展與基本概念進行概括性的講述,然后組織學生集中討論問題。各個學生小組以小組長為代表進行發言,來對本小組的見解予以闡述,而小組成員進行補充。在課堂討論中,教師要注意適時適當的提示、點撥和引導,積極的鼓勵學生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結合針對個別的問題指定性的進行發言。
歸納總結:教師綜合性的總結課堂討論結果,明確的指出討論過程中所發現的缺陷以及所得出的優點,并且詳細的、系統性的講解重點內容。舉例而言,在學生將各個研究方法學習完之后,教師總結性的進行講解,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在病因研究中這些方法所發揮的作用,并且理解各個方法之間所存在的關系。
2.3統計學分析
采用Excel將研究中所得到的各項數據資料輸入到計算機中,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5.0進行統計分析與數據處理,以P
3.結果
以開放式試題的方式進行課程考核,主要的考試內容為綜合分析應用題型,成績劃分為四個等級,即A級、B級、C級、D級。85分至100分為A級,70分至84分為B級,60分至69分為C級,低于60分為D級。PBL教學組與傳統教學組之間的成績差異具備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BL教學組比傳統教學組的成績優良率明顯要高,P
4.討論
PBL教學法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思想,重點強調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切身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以此促進學生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步提升,實現教學相長的最終目的。
通過在流行病學教學中學生的反饋和教師的實踐可知,在課堂理論講授的前提下,有機的結合PBL教學法,能夠將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強化,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創造性、學習主動性、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在此過程中,教師高超的引導技術與巧妙的提問,可以從根本上將學生的思維啟發出來,大大的促進學生思維廣度和思維深度的拓展,進而使學生逐漸的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促進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在課堂中的師生交流時,學與教的信息可以及時的得以反饋,同時還能夠隨時的進行調節控制,更好的與教學的需要相適應,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大幅度的提高。
綜上所述,大量的流行病學教學實踐充分的證實,PBL教學法是切實可行且效率突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從培養新時期醫學人才的角度來看,PBL教學法與現代教學的需求更加切合。隨著教學的不斷積累以及逐步深入,此類課堂改革應當大力的推行開來。PBL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小組討論及學生自學密切結合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充分的展現了雙向知識流動性的過程,因此,在流行病學教學中,應用PBL教學法有著有著良好的效果,有助于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升,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應當予以大力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鄧偉,龍瓏. PBL及CBL在腫瘤流行病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欽州學院學報,2013,02(3):55-56.
【關鍵詞】 循證醫學; 梅毒; 社會因素; 心理因素; 臨床流行病學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際關系的復雜化,醫學模式已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更為突出是患了性病的人,他的心理狀態怎么樣?什么樣的人容易患性病?給我們臨床醫生提出了新的課題。
1梅毒防治中的社會和心理因素
1.1社會因素
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根據流行病學調研分析,三間分布(人間、空間、時間)在梅毒臨床中的意義很大,高危人群中如歌舞廳女招待、者發病率就高。臨床實踐中各種性病相互作用,性病和艾滋病相互之間的協同作用。人際關系中工作狀態、朋友交往、上網網戀、娛樂休閑和非法黃色文化對人的影響等等精神衛生問題值得思考。婚姻家庭、失業失意、職業因素等在性病患者中比例高,服務性行業中小姐發病多,商人發病多。地域分布以經濟發達地區多、城鎮多,流動人口中低文化者發病多等等。
1.2心理因素
性病患者的心理負擔重、失診率高、治愈率低。由于性病患者多是由于與異性中感染性病,一旦患病不僅產生生理痛苦,而且也將對其心理帶來重大打擊。尤其是女性患者,必須要考慮個人名譽損失可能帶來的家庭壓力,以及對未來生活的影響。
很多人認為性是神秘的,談性是黃色的。社會對性病病人的看法,周邊對性病病人的看法,家庭和病人自己對自己的看法,朋友交往、工作單位對病人的看法造成了心理因素的形成。很多病人認為性病是臟病,是見不得人的下流病,是違背傳統道德的,故談性色變,談性可恥。
在門診最常見性病病人看病匿名,有的病人在門診門口轉了幾次才敢進門。許多患者在就診時極怕遇到熟人,就診時如坐針氈。有的這里治幾天,那里打幾針,不完成治療,不能堅持療程。有的怕醫生不保密,有的怕上報會追訪,有的怕被工作單位發現會處理。故許多患者不找大醫院就診,更不到自己合同醫院就診,大多數患者的心理是找專科醫院就診,而公辦的又往往是傳染病院。為避開追訪,許多人只好按照小廣告找村野游醫或到小醫院就診。因為這種心理作怪,許多人不到忍受不了的時候就不去醫院;而治療中一旦見效,馬上就走,殊不知性病的治療最重要的是根除性治療。
由于缺乏性病防治知識正面宣傳,受非法宣傳品的影響,受虛假廣告和游醫的欺騙,患者付出了高昂的醫藥費,且被誤診和誤治。有的正規醫院醫生對性病解釋不當,如梅毒的血清固定問題,AIDS、CA、HSV等尚無生物學治愈方法,客觀造成患者長期處于患病和帶毒狀態,對醫治失去信任,悲觀失望。
另一類病人是恐梅癥。國際上1957年Macpaine氏就有報道,患者懷疑自己得性病,懷疑自己未治愈,懷疑醫生技術低,懷疑化驗單不準確。有的害怕性病的人,別人家的凳子不敢坐,與醫生不敢握手,對家庭成員中用具、衣物過分小心。
在社會高閱歷者中更有虛擬癥狀,應引起診治醫生高度重視,有的患者敘述自己在什么地方、經某教授診治過,化了幾千、幾萬元錢,什么地方好與壞。鑒于上述,主診醫生要慎重處置,必要時要核查化驗結果(如梅毒血清),必需向患者做耐心的解釋。
2梅毒防治中的流行病學特征
2.1重視臨床流行病學對診斷性病的作用
流行病學是研究特定人群中與健康相關的狀態、事件的分布和決定因素,并用以控制健康問題的學科。
流行病學的兩個重要架設前提是:疾病不是隨機發生的,而是有原因的;疾病不是隨機分布的,而是有規律的。
流行病學主要研究和探索健康問題的規律是什么,它用疾病發病的頻率、疾病患者的分布特征和什么因素是影響疾病發生的決定性因素作為研究的基本問題。搞清楚這樣三個基本問題,將使我們明白疾病的嚴重情況,同時對防控某種疾病也具有積極的作用。
梅毒的臨床流行病學的分析是有利于防治策略的制訂。
2.2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的“三間分布”
由于梅毒屬社會病,臨床流行病學分析又是一個很大的課題,WHO認為,社會、經濟、文化因素,城市化擴大,西方生活方式是發展中國家性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在流行病學調研中,應注意分析人間、空間、時間的分布在梅毒流行中的作用,得出的結論對防治工作,對防治策略的制訂都頗具意義。
2.2.1人間諸如性別差異、年齡分布、教育水平、職業分布、經濟收入、婚姻構成、傳染來源、發病情況等等。
2.2.2空間諸如社會處于轉型時期,思想觀念大變化,由封閉轉向開放,市場經濟大發展,社會人口大流動。該地區性病發病及、吸毒販毒、健康教育、干預措施、綜合治理和梅毒流行情況,沿海開放城市和內地城市、經濟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情況,城市與農村,社會與家庭,民俗習慣,文化結構等等。哪一種空間易傳播?
2.2.3時間諸如感染時間、發病時間、感染后的治療情況、死亡情況等等。
2.3臨床流行病學特征分析
本文南方以廣東、北方以新疆為例,檢索了兩地在20世紀90年代梅毒流行情況,分析梅毒的臨床流行病學特征的部分情況。
2.3.1廣東省1987~2001年梅毒流行病學情況
(1)梅毒的發病情況:廣東省21個市79個縣的性病防治及醫療機構上報1987~2001年累計報告梅毒55213例,年增長從1987年0.08/10萬~2001年14.10/10萬,年平均增長率70.41%。1987~1993年梅毒發病每年平均
[關鍵詞]流行病學實驗教學 PBL教學模式 小組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8-0248-02
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以問題為基礎的一種學習方法,是將學習設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決復雜的、實際的或真實性問題,從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發展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解決復雜的、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習者建構起寬廣而靈活的知識基礎并發展有效的問題解決技能發展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的技能,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該方法是由美國的Barrows教授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創,先后在全世界200余所醫科院校推廣應用,在《愛丁堡宣言》中也提出在醫學院校推廣PBL教學法[1]。流行病學是預防醫學的主要課程之一,是一門邏輯性與實踐性均較強的方法學,隨著它的研究范圍越來越廣,內容越來越豐富,其研究方法與思維的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擴大。而流行病學抽象的基本概念、深奧的原理,導致許多學生對這門課因難學而興趣不高。因此,如何引導促進學生學好流行病學,是實驗教學的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們將PBL與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引入流行病學實驗教學,實踐證明其促進了學生積極性,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激發起來,為提高學習效果提高了良好的前提。
1.研究對象
選擇華北理工大學2012級預防醫學五年制本科學生兩個班共98人,其中一班50人為實驗組,二班48人為對照組,兩個班學生均為高中畢業后入學,隨機分班,且入學后第一學年醫學基礎課成績經統計學分析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兩個班學生在上流行病學課程前的基礎一致,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授課的實習內容為隊列研究、病例對照研究與病因推斷3個教學內容。
對照班:按照傳統方法授課,即教師在每次實驗課時先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詳細描述課程內容后,讓學生書寫實驗報告。
實驗班:以PBL教學模式的五步法(即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論證假設、歸納總結)進行教學,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學討論為主。在新的實驗課數周前,教研室全體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精心選擇典型的討論案例,設計問題,然后分發給學生,讓學生在一定時間自學預習,利用圖書館、網絡等途徑收集相關教學資料,自主學習,獲取知識。課堂上先讓學生提出學習見解,討論發言,再由教師歸納總評,對學生獨特的建樹或觀點予以重點推介,最后用典型案例來討論正確觀點,融會貫通。
3.結果
3.1 學生座談意見反饋
選取實驗班學生召開座談會,對PBL教學法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結果顯示,43人(86%)對PBL教學法表示滿意,不滿意者4人(8%),認為與傳統教學法效果相同者3人(6%)。學生普遍認為PBL與小組合作教學法在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主動性、增強自學能力、培養獨立思考、靈活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與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提高,有助于基礎知識與臨床實踐的有機結合。
3.2 教師觀摩后評價
通過對實驗班的教學觀摩,大多數教師認為PBL與小組合作教學模式讓學生在預習階段錘煉了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了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上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發言,師生間信息的雙向互動溝通,讓學生充分參與,活躍了課題氣氛,認為PBL與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應用于流行病學學實驗課程教學是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
4.討論
4.1 PBL醫學教學
在醫學教育中,我們已經極為廣泛地應用了PBL教學法,將核心設定為醫學學生,將基礎設定為醫學問題,教師發揮輔導作用,以具體病例或醫學專題為中心進行小組討論。經典PBL教學法和非經典PBL教學法是PBL教學法的兩種方式, 前者采用學習小組的形式,將一名教師配備給每個小組來有效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2]。現階段,如果醫學高校的主要任務為學科教學,那么其就很少采用該種教學方式,大部分采用后者,該種教學方式的基礎為學科,按班級進行,將小組討論安排在教學過程中,通常情況下只有一個教師參與,對學科的基本概念及理論進行傳授,將有效的學習材料提供給學生,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使其積極準確地進行課堂討論,從而在極大程度上促進學生自主學習[3]。
4.2 PBL與小組合作教學法在流行病學實驗教學中的可行性
本研究將PBL與小組合作教學法應用于流行病學實驗教學中,結果顯示:與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相比,PBL教學有其優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2.1 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PBL與小組合作教學法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在基礎課中引入臨床問題,加強了理論與實踐的聯系,使枯燥的理論學習變得生動,也使得學習目的更明確。
4.2.2 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在PBL與小組合作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帶著問題學習,通過查找資料、討論交流,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大大提高。學習過程中加強了基礎與專業知識及相關學科知識的聯系,使理論知識進一步鞏固,并靈活應用于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中,實現了由“學會”向“會學”轉變,由掌握知識向運用知識轉變。
4.2.3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討論過程中, 每位學生要參與對問題的分析和討論,在此過程中相互合作、取長補短,溝通交流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得到鍛煉,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4.2.4 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
PBL與小組合作教學法也給教師提出了挑戰,不僅要求教師熟練掌握和應用專業及知識,而且要能夠給予學生恰當的引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組織學生開展有益的課堂討論,實現教與學之間的相互促進。
4.3 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辦法
由于客觀條件限制,目前我們僅在部分班級的流行病學實驗教學中應用了PBL與小組合作教學法,在教改實施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4.3.1 部分學生已習慣依賴于傳統的教學方法
有些學生對PBL與小組合作教學法表現為不適應,甚至個別學生有抵觸情緒。基于這種情況,教師應多鼓勵學生,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積極性,結合實際合理運用PBL與小組合作教學法,從而達到預期目的。
4.3.2 部分學生自學能力較差,耗時多但學習效果不理想,在課堂討論中感到壓力較大
教師應針對具體情況對學生多加引導和輔導,使其有效地利用圖書館和電子知識資源,掌握應有的理論知識,提高其學習效率和能力。
4.3.3 建立科學量化的PBL與小組合作教學效果評價體系
教師必須要注重對學生基礎理論的全面夯實,整個教學環環相扣,才能很好的體現相互PBL的優勢。對于剛剛進入基礎醫學學習階段的學生而言,本身的知識水平還不夠,加之學生也適應傳統教學模式,采用新的教學模式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因此要探討如何對學生在教改過程中的表現進行更科學的量化,以便更客觀地評價學生的綜合學習成績[4],進一步探索制訂更為完善、靈活的效果評價指標體系,以適應教學方法的改革。
5.結論
PBL與小組合作教學模式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將其引入到病理實驗教學中,能夠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夠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變為自主學習者,其教學效果是肯定的。在PBL與小組合作教學模式下能夠做到教學相長,這將為流行病學教學改革和創新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Kwan CY probi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ine[J].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2001,5:1-9.
[2] 宋麗萍,江世偉,譚盛葵,等.基于問題學習法教學模式在流行病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4,18(6):568-570.
[3] 趙秀榮,毛淑芳,張鳳英.案例式PBL教學法在臨床流行病學教學中的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2:98-99.
[4] 楊錚,倪進東.PBL教學模式在流行病學教學實踐中的體會和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3,35:158-159.
【摘要】目的:通過對某民辦幼兒園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調查分析,為有效防控手足口病提供科學參考,同時為衛生行政部門對民辦私立托幼園所的傳染病管理及防控措施提供依據。方法:對某民辦幼兒園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進行現場調查,并對結果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及分析性流行病學的方法進行分析。結果:該疫情歷時7天,共出現9例手足口病例,罹患率為9.38,大、中、小三個班均有發病。臨床癥狀以口腔皰疹、手足皰疹為主,一名患兒有發熱癥狀,無重癥患者。結論:此起疫情系由腸道病毒CVA16感染引起,同園兒童間相互密切接觸造成傳染。
【關鍵詞】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預防與控制;民辦幼兒園
【中圖分類號】R181.8+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2)07―0024―03
手足口病(HFMD)作為一種常見于兒童中的傳染病,由多種類型的人腸道病毒所造成,其中,主要的就是柯薩奇A16(CV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以發熱、口腔疼痛和皰疹(手、足、口和皮膚)為主要特征。
1調查與措施
1.1采取的方法:選取疾控中心發放的調查研究表,保證所有被研究患者將此表進行填寫即個案流行病學調查表,然后將現場的調查表統一收齊并匯總,匯總內容包括了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臨床診斷報告,以及流行病學進行描述、分析,最后進行統計學檢驗。
1.2標本采集與檢測:采集首發兩例病例的咽拭子標本、該園的廁坑涂抹標本及相鄰同等規模幼兒園廁坑涂抹標本,采集后立即送順義區疾病控制中心實驗室應用熒光定量PCR檢測。
2結果
2.1幼兒園基本情況北小營該幼兒園位于北小營鎮永利小區對面,全園用二層樓,園內衛生狀況良好,共分大、中、小、3個班,小班、中班位于一樓,大班位于二樓。園內設有衛生間,洗手間各自獨立,每日消毒。園內共有教師5人,兒童數96人。園內無食堂,不提供早、午餐。
2.2發病情況:此次該幼兒園從6月4日―6月12日共有9名兒童患病,分別為大班2人、中班5人、小班2人,患病率達到9.38%,所有患兒都已經到醫院接受治療。收治的患兒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手、足、口腔皰疹,5―10天后消退,無重癥患者,所有患者愈后良好。(表1)
[關鍵詞]醫學期刊;隊列研究;統計學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R181.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8(b)-0152-03
隊列研究又稱前瞻性研究、隨訪研究及縱向研究,是將一個范圍明確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暴露程度分為不同的亞組,追蹤其各自的結局,比較亞組之間結局的差異,從而判定暴露因子與結局之間有無因果關聯以及關聯大小的一種觀察性研究方法[1]。這里暴露是指研究對象接觸過某種待研究的物質(如重金屬等)、具備某種待研究的特征(如年齡、性別及遺傳因素等)或行為(如吸煙等)[2]。觀察的結局主要是與暴露因子可能有關的結局。隊列研究中先因后果的時間順序相對明確,受一些偏倚的影響小,是觀察性研究方法中驗證病因能力最強的研究方法[3],其證據等級僅次于嚴格設計的隨機對照試驗。盡管我國的前瞻性隊列研究起步較晚,但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起也陸續開展了一些隊列研究[4]。如果這些研究未能正確使用該研究方法,不但不能有效驗證病因假設,還有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本文收集并分析了近年國內公開發表的隊列研究論文,發現其中存在的統計學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旨在引起作者、編者和審稿專家的重視,提高期刊論文的質量。
1隊列研究文獻的檢索
以“隊列研究”“前瞻性研究”“隨訪研究”“縱向研究”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CNKI)和萬方數據庫中檢索2014~2015年公開發表的隊列研究文獻共1874篇,剔除重復文獻和非研究性文獻后,獲得研究性文獻929篇(表1)。
2 載文量及統計學方法應用情況
根據李康等[5]主編的《醫學統計學》和Cochrane推薦的Newcastle-Ottawa-Scale(NOS)工具[6]對檢索到的文獻進行統計學方法應用情況評判,評判結果在文獻評價表中登記并復核,采用Excel管理和分析數據。結果發現,絕大多數隊列研究采用χ2檢驗和Logistic回歸方法進行統計推斷,約占82.0%;而使用了生存分析及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的僅占13.0%(表2)。
3常見統計學問題
3.1研究對象描述不清楚或不確切
研究對象的選擇是隨訪研究的首要問題,因此文中關于研究對象的描述必須準確清楚,根據研究屬于總體研究或是抽樣研究,對研究對象的描述應加以區別[7]。目前我國隊列研究中關于研究對象的描述主要存在的問題為:描述中對總體研究或抽樣研究未加以明確說明;抽樣研究中的描寫模棱兩可,未說明具體抽樣方法。從統計學上講,總體研究的研究對象是根據研究目的所確定的同質觀察單位的全體,而抽樣研究的研究對象是總體中隨機抽取的部分觀察單位。
例如,就“某高校教師肥胖率及其對糖尿病發病影響的研究”而言,首先要制定相應的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研究的納入標準為“某高校在編、在職且未患糖尿病的教師”,排除標準為“妊娠期、哺乳期女教工”。如果研究為總體研究,其研究對象應是該高校的所有在編、在職且未患糖尿病的非孕(哺乳)教師;如果研究為抽樣研究,則其研究對象是該高校所有在編、在職且未患糖尿病的非孕(哺乳)教師的一個隨機樣本,研究對象描述中還應具體說明所使用的抽樣方法,如單純隨機抽樣、系統抽樣、整群抽樣或分層抽樣等,同時寫明隨機抽樣的具體實施方法。
3.2結局事件及其判斷標準描述不全面
隨訪研究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結局事件,其指隨訪觀察中將出現的預期結果事件,研究中既要記錄是否發生了結局事件,還應記錄是否存在失訪及失訪原因(失去聯系、因其他疾病死亡、研究終止)。分析我國2014~2015年已發表的隊列研究文章發現,大多數研究均未描述是否存在失訪,部分研究對結局事件的判斷標準描述不全面。按照隊列研究的設計要求,結局事件要有明確統一的判斷標準。例如,2型糖尿病結局的判斷標準[8-9]:確診糖尿病,即自我報告醫生診斷糖尿病和(或)正在使用胰島素和(或)口服降糖藥治療者;未確診糖尿病,即未診斷糖尿病但空腹血漿葡萄糖水平≥7.0 mmol/L者;對于隨訪期發生死亡者,如果其死亡原因中含有糖尿病也認為是隨訪期發生2型糖尿病。
3.3統計分析不充分或錯誤
3.3.1基線特征描述不全面 隊列研究中暴露組與非暴露組基線特征是否存在差異以及差異的方向直接影響研究結果的解釋,因此基線特征的描述是隊列研究資料分析必不可少的內容。而目前國內的隊列研究文獻中存在較嚴重的不按暴露有無分組描述基線特征的現象。此外,如隨訪過程中存在失訪,則失訪者與隨訪者基線特征的比較也直接影響研究結果的解釋。在查閱的929篇研究性隊列研究文獻中無失訪情況描述,無失訪者與隨訪者基線特征比較者達90%以上。
因此,隊列研究的資料分析應首先比較暴露組與非暴露組基線特征的一致性,以分析基線特征的差異對研究結果是否有影響以及影響方向,同時也可確定多因素分析中需要調整的混雜因素。如果研究中有失訪,還應比較失訪者與隨訪者的基線特征是否一致,以判斷失訪對研究結果是否有影響以及影響方向。
3.3.2統計推斷方法選擇不當 統計學方法的選擇一向是醫學科學研究中的難點問題。隊列研究中主要涉及的統計推斷方法包括χ2檢驗、Logistic回歸以及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此三種方法的誤用和混用在隊列研究文獻中較嚴重,包括誤用χ2檢驗代替Logistic回歸、誤用Logistic回歸代替Cox回歸等。由表2可知,929篇研究性隊列研究文獻中應用了Cox回歸的僅占13.0%,且2015年的比例與2014年基本相同(13.1% vs 13.0%),可見這一方法的正確應用近兩年內并未引起作者以及編輯足夠的重視。
隊列研究中統計學方法選擇的正確思路為[10]:若暴露組與非暴露組的基線特征一致,則可以直接應用χ2檢驗比較暴露組與非暴露組結局事件發生率的差異,以判斷暴露因素與結局事件是否有關聯,同時計算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RR)及其95%置信區間,進一步說明兩者的關聯強度。相反,若暴露組與非暴露組的基線特征存在差異,應采用多因素的回歸分析對混雜因素進行控制。如果數據資料中無時間變量,可采用Logistic回歸,并在模型中調整組間存在差異的基線特征變量;如果有時間變量,則應采用Cox回歸,并在模型中調整組間存在差異的基線特征。
3.4其他問題
國內公開發表的隊列研究文獻存在的其他問題:①應用Logistic回歸或Cox回歸時,分類變量或等級變量無賦值說明,造成結果解釋的混亂。例如,只有在明確“男性=1,女性=0”或者相反的情況下,才能正確解釋暴露因素與研究結局之間的關系。②誤用χ2檢驗公式:應該使用校正公式時,卻應用了非校正的通用公式或專用公式;不能應用χ2檢驗時,卻計算了χ2值。例如,兩組率比較時,只有滿足總例數n≥40且理論頻數T≥5的條件下,才能采用非校正的四格表χ2檢驗的通用公式或專用公式;如果n≥40且1≤T
4隊列研究醫學論文作者及編輯應注意的問題
分析結果表明,隊列研究醫學論文的統計學方法應用基本正確,編輯人員也比較重視統計學方法的使用情況,但是仍有部分論文在研究設計和統計分析方法的應用上存在一些問題,導致的研究結果缺乏科學性和可信性。為使作者、編輯和審稿者高度重視統計學的正確應用,進一步提高隊列研究醫學論文的質量,筆者認為還應做好以下工作。
4.1提高對統計學知識的認識,強化統計學意識
目前,國內醫學科研工作者未認識到醫學統計學的重要性,對醫學統計學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因此,要加大“醫學統計學在醫學科研中重要性”的宣傳力度,提高科研工作者對醫學統計學的認識;在醫學科研工作中普及醫學統計學知識,強化醫學統計學意識,促使其在科研設計、數據分析和論文撰寫中正確應用醫學統計學方法[11]。
4.2加強流行病學與醫學統計學專家審稿工作
醫學研究,包括隊列研究,其統計分析都是以科學研究設計為基礎的。研究設計不科學、有缺陷,即使應用了高級的統計學方法也于事無補。所以,審稿專家在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具備一定的醫學統計學和流行病學知識,能夠做到從研究設計到統計分析,系統地審核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可靠性,確保論文質量[12]。此外,如果條件允許,所有稿件應先通過流行病學與醫學統計學專家的審核,然后再由各專業學科專家審稿,以確保研究成果的真實可靠[13]。因此,醫學期刊編委會應增設流行病學與醫學統計學專業的專家委員,嚴格審核論文的研究設計和統計分析,不合格的論文堅決不發表,這樣才能不斷提高稿件質量和水平。
有計劃地定期聘請流行病學與醫學統計學專家對期刊編輯人員進行流行病學與醫學統計學知識培訓[14]。通過定期舉辦專業知識講座、選派編輯人員參加專題培訓班、定期組織考核、根據考核結果給予適當獎勵等措施,以提高編輯人員學習流行病學與醫學統計學知識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其相關知識水平,最終達到提高論文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嘯飛.前瞻性隊列研究及生存分析[A]//2014浙江省臨床流行病學與循證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浙江,2014: 15.
[2]李立明.流行病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8-59.
[3]李立明,呂筠.大型前瞻性人群隊列研究進展[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5,36(11):1187-1189.
[4]王慧,陳培戰,張作文,等.我國人群隊列研究的現狀、機遇與挑戰[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4,48(11):1016-1021.
[5]李康,賀佳.醫學統計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84-150.
[6]何瓊,黃淵秀,康文婧,等.2001-2010年我國傷害預防病例對照研究及隊列研究文獻質量評價[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4,18(10):913-916.
[7]王芳,戴國華,婁昊.循證中醫藥隊列研究的隨訪設計[J].山東中醫雜志,2016,(1):14-17.
[8]樊森,陳紀春,黃建鳳,等.中國成人看電視時間與2型糖尿病發病關系的前瞻性隊列研究[J].中國循環雜志,2014, 29(5):372-376.
[9]李衛東,傅坤發,連燕舒,等.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與2型糖尿病發病關系的前瞻性隊列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5, 18(28):3426-3429.
[10]韓梅,陳薇,曹卉娟,等.比較效果研究常用方法之二:隊列研究設計[J].現代中醫臨床,2015,22(3):20-23.
[11]沈洪兵.重視大型隊列研究的人才梯隊建設和技術儲備[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4,48(7):547-548.
[12]高永,張中文,石德文,等.基于Excel的統計分析系統在期刊編輯部審稿中的應用[J].編輯學報,2013,25(5):478.
[13]黃晨,袁平戈,張大志.醫學期刊來稿中有關統計學錯誤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15):2268.
攸縣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南攸縣 412300
[摘要]目的 分析攸縣2005—2014年艾滋病流行病學特征,為制定合理可行的防控措施提供參考。方法 利用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分析2005—2014年攸縣艾滋病感染狀況。結果 攸縣自2005年發現第1例艾滋病患者以來,截止到2014年共發現感染HIV病毒患者208例,感染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感染率最高的年齡段集中在20~30、30~40歲以及40~50歲這三個年齡段;208例艾滋病感染病例中以農民最多,占62.0%,其次是無業人員,占15.4%;208例艾滋病感染病例中死亡47例,隨訪HIV感染者25例,納入抗病毒治療106例,轉出25例,失訪5例。結論 攸縣艾滋病流行趨勢十分嚴峻,艾滋病的感染率呈上升趨勢,且疫情有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擴散的趨勢。
[
關鍵詞 ]艾滋病;流行病學;調查
[中圖分類號]R512.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654(2015)02(b)-0011-02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AIDS in Youxian County in 2005-2014
WANG Shuangyan ZHANG Jianrong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 of Youxian County, Hunan 412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AIDS in Youxian County from 2005 to 2014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aking reasonabl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To analyze infection status of AIDS in Youxian County from 2005 to 2014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Results 20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IV infection had been found by 2014 since the first case of AIDS patients was found in 2005, with an upward trend in the number of infections. Age groups of the highest infection rate were 20~30, 30~40, and 40~50. Among the 208 AIDS infection cases, most of them were farmers with infection rate 62.0%, followed by the unemployed 15.4%; and with death patients 47 cases, follow-up of HIV infected patients 25 cases, patients with antiviral therapy 106 cases, transferred patients 25 cases, and patients lost to follow-up 5 cases. Conclusion AIDS epidemic tendency is very serious with infection rate on the rise and epidemic situation of AIDS having the trend from high-risk groups 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 proliferation.
[Key words]HIV/AIDS; Epidemiology; Investigation
[作者簡介]王雙燕(1976-),女,湖南攸縣人,大專,中級職稱,從事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
張建榮(1976.1),女,湖南攸縣人,大專,中級職稱,從事艾滋病防治工作。
艾滋病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簡稱AIDS,是由于人類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導致患者出現免疫缺陷最終引發一系列感染、腫瘤等免疫缺陷疾病,嚴重者將導致患者因并發癥而死亡[1-3]。自1983年人類首次發現HIV病毒,艾滋病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公共衛生的疾病。目前,雖然通過一系列治療方法,已經可以將艾滋病從致死性傳染疾病變為可控的慢性疾病,但是,艾滋病依然是人類醫學的重大挑戰[4,5]。為了預防艾滋病的發生,進行科學的流行病學調查及研究,指導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治對策,可有利于降低艾滋病的傳播[6,7]。因此,針對攸縣2005—2014年的艾滋病疫情相關資料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旨在為制定切實可行的防控措施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調查的相關資料均來自于國家艾滋病疫情網絡直報系統中攸縣地區的病例資料,資料內容包括艾滋病感染人群、年齡、性別、職業、感染途徑、發病情況及死亡率等。
1.2 檢測方法
由攸縣具備艾滋病初篩資格的實驗室對可疑病例進行艾滋病篩查,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對初篩血清進行檢查,檢查規范按照艾滋病檢測相關規范進行。經初篩后需要復查的樣本送往株洲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采用蛋白印跡試驗以確診[8]。
2 結果
2.1 艾滋病感染情況
攸縣自2005年發現第1例艾滋病患者以來,截止到2014年共發現艾滋病感染病例208例,其中死亡47例,隨訪HIV感染者25例,納入抗病毒治療106例,轉出25例,失訪5例。感染者中最小2歲,為母嬰傳播,最大82歲,以男男同性傳播10例,配偶間相互感染15對。
2.2 艾滋病感染時間分布
自2005年首次發現艾滋病感染病例以來,2005年共發現艾滋病感染病例2例,2006年發現感染病例3例,2007年發現感染病例10例,2008年發現感染病例14例,2009年發現感染病例15例,2010年發現感染病例20例,2011年發現感染病例27例,2012年發現感染病例29例,2013年發現感染病例35例,2014年發現感染病例53例。艾滋病的感染率呈逐年遞增趨勢。
2.3 艾滋病感染人群性別與年齡分布
攸縣2005—2014年發現感染艾滋病病例中男性為114例,女性94例,男女比例為1.21:1;感染率最高的年齡段集中在20~30、30~40歲以及40~50歲這三個年齡段,且男女比例均接近于1:1。艾滋病感染人群與年齡分布詳見表1。
2.4 艾滋病感染人群職業分布
攸縣2005—2014年所發現的208例艾滋病感染病例中以農民最多,占62.0%,其次是無業人員,占15.4%。不同職業的艾滋病感染情況詳見表2。
3 討論
該次攸縣艾滋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自2005—2014年該地區的艾滋病感染人數逐年上升,感染人群中以20~30、30~40歲以及40~50歲這三個年齡段居多,感染人群中以農民所占比例最大。分析認為,造成攸縣艾滋病感染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是:①攸縣地區高危人群數量較多。2014年該地區相關資料顯示:約有暗200人,吸毒500余人,性病患者400余人,外出務工人員10萬余人。這些人均屬于艾滋病高危人群,但是這些人流動性大、文化素質偏低,艾滋病防范意識薄弱,不利于艾滋病的防控。②艾滋病流行因素廣泛存在。暗未采取安全措施、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男男性行為者存在多個性伴發生性行為、性病患者增多等因素易造成艾滋病的流行。加之人們對艾滋病的恐懼與歧視,許多高危行為的人群未接受艾滋病篩查,這些增加了艾滋病感染的風險。③對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的管理難度較大。自2005年起,該縣艾滋病感染率逐年上升,需要接受治療的人員越來越多,加之部分感染者流動性大,疾控機構工作人員越來越難以建立全面的艾滋病感染者資料并進行系統管理,導致艾滋病感染率出現逐年上升趨勢。④人們對艾滋病預防知識了解不足。該地區人們對艾滋病的預防知識了解不夠,尤其是農民對艾滋病的防控知識認識不足。
針對該次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的問題,擬提出以下解決對策:①進一步加強政府主導,建立多部門聯動防治機制。艾滋病的防治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建議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組織和動員全社會力量,貫徹落實國家《艾滋病防治條例》,以健康教育為先導,以阻斷艾滋病傳播為目的,全面實施綜合防治措施,聯合公安、計生、婦聯、交通、廣電等多部門與衛生部門加強合作與交流,開展艾滋病宣傳與防治相關活動。②認真落實“四免一關懷”政策。借鑒其他地區成功的防治艾滋病經驗,建議由民政局將經濟困難的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納入低保管理并將其低保金由疾控中心直接發放,以便于對患者的管理。縣農合辦將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治療的輔助藥物納入新農合管理,縣教育局對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子女提供免費教育。③提高艾滋病綜合干預服務覆蓋面和質量。加強對流動人口、暗、男男性行為者的艾滋病相關知識宣傳,推進吸毒人群藥物維持治療的社區門診建設,規范性病診療服務,擴大母嬰傳播途徑阻斷工作的覆蓋面,探索實施艾滋病防治綜合管理模式。④加大財政支持,提高艾滋病防治專業機構工作人員待遇,加大對艾滋病防治的管理、服務費用支出,確保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的基本生活保障。
[
參考文獻]
[1]莊勛,仲亞琴,梁燕鮮,等.江蘇省呂四港漁民艾滋病/性病高危行為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1,32(10):991-995.
[2]王璐.現場流行病學在中國艾滋病預防控制中應用[J].中國公共衛生,2013,29(12):1717-1720.
[3]梁飛立,何艷英,黃紹標,等.廣西橫縣2007-2011年老年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24):2631-2632.
[4]唐岸柳,沈守榮.HIV感染者與艾滋病患者31例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1,21(17):2029-2033.
[5]黃鵬翔.青島市社區吸食新者艾滋病性病相關行為特征及HIV/HCV/梅毒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D].濟南:濟南大學,2013.
[6]魏微.遼陽市艾滋病流行狀況分析[D].沈陽:中國醫科大學,2013.
[7]王嵐,王璐,丁正偉,等.中國1995-2009年艾滋病哨點監測主要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流行趨勢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1,32(1):20-24.
[關鍵詞] 韶關市;腸道腺病毒;腹瀉;分子流行病學
[中圖分類號] R72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14-41-03
腹瀉在臨床上十分常見多發,其中嬰幼兒是腹瀉的高危高發人群[1],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報道顯示,2歲以下的嬰幼兒腹瀉發病率為1.9次/年[2],發病率僅低于呼吸道疾病。引起腹瀉的原因主要包括病毒、原蟲及細菌,其中病毒引起的腹瀉病情最嚴重;腺病毒是引起兒童腹瀉的常見病毒之一,僅次于輪狀病毒,其中腺病毒主要包括腸道腺病毒、非腸道腺病毒,腸道腺病毒更為普遍[3]。國外有報道[4]顯示兒童腹瀉中約有9%~11%是由于腸道腺病毒造成的,甚至會導致腹瀉的暴發。據臨床資料顯示韶關市由于腸道腺病毒感染而造成的腹瀉現象十分普遍,但是缺少對腸道腺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學的調查。本研究選擇2010年1月~2013年12月廣東省韶關市腹瀉患兒250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對廣東省韶關市腹瀉患兒腸道腺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學進行調查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50例腹瀉患兒中男129例,女121例。屬于城市患兒138例,屬于農村患兒112例。年齡介于1~28個月,平均(8.9±1.2)個月。大便次數介于4~6次,平均(5.1±1.2)次。患者的大便性狀出現明顯的變化,大便常規鏡檢顯示白細胞數目降低,低于15/HP。患兒排除慢性腹瀉、便量小于3mL以及發病前有使用過抗病毒或者抗生素藥物。收集患者標本5~10mL,于-20℃環境下保存。
1.2 檢測方法
選擇北京天恩澤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病毒核酸提取試劑盒進行病毒核酸的提取,然后將其溶于北京博潤萊特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提供的DEPC處理水50μg中。將40μg的PCR產物與瓊脂糖凝膠發生電泳反應,然后通過應用江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提供的膠回收試劑盒進行切膠回收的操作,然后和PGEM-TEasy載體相互連接,并促使E.coliDH5et感受態細胞發生轉化,然后再篩選、克隆培養,質粒DNA則通過質粒小提試劑盒完成提取操作,并進行E.coRl單酶切鑒定,最后將陽性克隆送檢。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感染情況
本次研究結果共檢測出腸道腺病毒感染患兒共12例,檢測結果的陽性率為4.80%(12/250)。2010年1~12月共檢測出腸道腺病毒感染患兒4例,陽性率為1.60%(4/250),2011年1~12月共檢測出腺病毒感染患兒2例,陽性率為0.80%(2/250),2012年1~12月共檢測出腸道腺病毒感染患兒6例,陽性率為2.40%(6/250),三年的感染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腺病毒分型
12例腸道腺病毒(EAdV)感染患兒中屬于腸道腺病毒41型(Ad41型)的9例,占3.60%(9/250),屬于腸道腺病毒40型(Ad40型)的3例,占1.20%(3/250),Ad41型的感染率顯著高于Ad40型,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x2=4.6431,P
2.3 感染與年齡、性別、居住地、季節等因素之間的關系
腹瀉患兒的年齡介于1~28個月,平均
(8.9±1.2)個月,其中年齡0.05)。
2.4 臨床癥狀
腸道腺病毒感染造成的腹瀉患兒主要不同程度地存在發熱、嘔吐、腹瀉等癥狀。其中4例患兒屬于輕度發熱,2例患兒屬于中度發熱,有1例患兒屬于高熱。6例患兒存在嘔吐表現,嘔吐次數為(2.9±1.1)次/d,腹瀉病程平均(5.8±1.5)d,平均腹瀉(5.1±1.2)次。
3 討論
嬰幼兒是腹瀉的高發人群[5],發病原因多種多樣[6]。文獻認為[7],腺病毒感染和輪狀病毒感染是嬰幼兒急性水樣腹瀉的主要致病原,而且雙重病毒感染是嬰幼兒急性水樣腹瀉最多見的感染形式。目前,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國內對腸道腺病毒感染所致的腹瀉的研究不斷增加[8]。其中,任敏等[9]觀察腸道腺病毒在四川省成都市腹瀉患兒中的感染情況,認為腸腺病毒感染是導致四川省成都市腹瀉住院患兒的重要病原之一,而且感染者年齡偏小,感染也無明顯季節差異。本研究主要對廣東省韶關市腹瀉患兒腸道腺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學進行調查分析。本次研究顯示韶關市三年來收集的腹瀉患兒250例中屬于腸道腺病毒感染患兒共12例,患病率為4.80%,與蘇冬梅等[10]研究的結果相似。患兒主要以腸道腺病毒感染為主,并以腸道腺病毒41型最為廣泛,且腸道腺病毒的感染在年齡、性別、居住地、季節等因素方面無顯著的差異。患兒通常會表現出發熱、嘔吐、腹瀉等癥狀,若不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11],因此需要引起臨床醫務人員以及患兒家屬的重視[12],一旦出現類似癥狀,及時給予準確的診斷并進行有效的治療[13]。對于感染腸道腺病毒而所致的腹瀉患兒,臨床上通常首先需要給予抗病毒治療[14],然后口服思密達藥物,并遵循低乳糖的飲食原則,臨床的治療效果較好,通常在5~7d患兒的疾病即可治愈或顯著好轉。
綜上所述,腸道腺病毒感染是引起廣東省韶關市患兒腹瀉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以腸道腺病毒41型為主,為更好地了解廣東省韶關市腹瀉患兒腸道腺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學,進一步的研究仍需展開。筆者認為加強對嬰幼兒的監測,一旦發現感染及時予以針對性的治療對改善患兒病情、促進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保鋒,曹效紅,賀雙文.兒童腺病毒感染40例臨床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3,31(10):963.
[2] Gonzalez F,Liprandi GG,Ludert JE.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enteric viruses in children with sporadic gastroentefitis in Valencia,Vemeziea[J]. J Med Virol,2011,83:1972-1982.
[3] 柳彩霞,李奇鳳,賈娜爾,等,2011年烏魯木齊地區嬰幼兒腹瀉輪狀病毒和腺病毒感染調查[J].國際病毒學雜志,2012,19:60-63.
[4] Robinson CM,Singh G,Henquell C,et putational 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an emergent human adenovirus pathogen implicated in a respiratory fatality[J]. Viwlogy,2011,409:141-147.
[5] 剛敏.炎琥寧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的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23):93-94.
[6] Vernacchio L,Vezina RM,Mitchell AA,et al. Diarrhea in America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in the community setting:incidence,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microbiology[J]. Pediatr Infect Dis J,2006,25(1):2-7.
[7] 林謙.嬰幼兒腸道腺病毒和輪狀病毒感染的調查與研究[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5(11):851-852.
[8] 陳平,許志良,崔大偉,等.浙江省急性腹瀉患兒中腸道病毒檢測分析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12):109-103.
[9] 任敏,謝曉麗,周更生,等.成都市2006~2008年兒童醫院嬰幼兒腹瀉腺病毒感染的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1):37-38.
[10] 曾玫,陳潔,龔四堂,等.我國五所城市兒童醫院諾如病毒和輪狀病毒腹瀉的流行病學監測[J].中華兒科雜志,2010,48(8):564-570.
[11] Liu EB,Ferreyra L,Fischer SL,et al. Genetic analysis of a novel haman adenovirus with a serologieally unique hexon and a recombinant fiber gene[J]. PLoS One,2011,6:e24491.
[12] 李學軍,陳茜,任建莎,等.病毒性腹瀉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現代預防醫學,2013,40(12):2341-2343.
【關鍵詞】 眼底病 低視力 患病率 高海拔 藏民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port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morbidity of ocular fundus diseases in Tibetan people aged 40 and above in Zeku,Qinghai.Methods 2 229 Tibetans aged 40 and above were selected by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in random,the indirect ophthalmoscope was used in our survey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domestic epidemiological data existing.Results Two hundred and six cases were found to have abnormal ocular fundus,and the abnormal rate was 9.20%( 206/2 229 eyes),including 112(54.37%) eyes with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 and 32(15.53%) eyes with optic atrophy.Conclusion The morbidity of ocular fundus diseases is higher in high plateau than in normal plateau.Ocular fundus diseases increase with age,while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sexual distinction,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nd optic atrophy are the main diseases,high altitude,lack of oxygen and vitamin ,chronic light burn may be the reasons lead to low vision and blindness.
[Key words] ocular fundus disease;low vision;prevalence;high altitude;tibetan
眼底病(ocular fundus disease)是重要的致盲因素之一,了解不同地區和民族眼底病的患病率是眼科流行病學調查的重要內容。目前國外對從平原進入高原地區出現的眼部表現有少量報道,國內對高原地區白內障發病情況較為關注,僅有少量對高原地區眼底病流行病學的調查。2004年我科對青海省瑪沁縣進行了40歲以上人群眼底病的流行病學調查,欲進一步了解高原地區眼底病流行病學情況及高原地區眼底病流行病學是否具有可比性,2006年我們對青海省澤庫縣40歲及以上世居藏族人群眼底病進行了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調查地點
調查地點為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該縣位于青海省東南部,黃南藏族自治州中南部,東與甘肅省夏河縣毗鄰,南連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西靠同德縣,東北與同仁接壤,總面積6494 km2。總人口5.39萬,其中非農產業人口占5.8%,以藏族為主。全境東西較狹長,地勢由東向西傾斜。縣境內海拔在2 800~4 971 m,此次調查地點海拔選在3 000 m以上。受海拔高度及地形的影響,冷季漫長而寒冷,暖季短促而潤涼,氣溫日差大,年平均氣溫-2.4 ℃~2.8 ℃。澤庫縣轄2個鎮、5個鄉:澤曲鎮、麥秀鎮、寧秀鄉、和日鄉、王家鄉、西卜沙鄉、多禾茂鄉。世居藏族以游牧為主。
2 對象和方法
2.1 對象 40歲及以上世居藏族居民。
2.2 方法
2.2.1 詢問病史及檢查 詢問病史,填表工作邀請受檢地區眼科醫師配合完成以保證準確性。常規眼科檢查:視力、外眼檢查、眼前節檢查、直接檢眼鏡檢查、雙目間接檢眼鏡檢查等。由眼科主任醫師及副主任醫師負責質量控制。因受檢人員多數為文盲,檢查前僅獲得受檢人員接受檢查的口頭同意。
2.2.2 抽樣方法 樣本大小根據雙盲患病率誤差25.00%,調查可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為95%來計算。根據青海省瑪沁縣40歲以上人群盲患病率計算[1],估計澤庫縣40歲及以上世居藏族人群盲患病率為3.00%。根據公式n=(∪a/&)2P(1-P)計算,其中n為樣本含量,a為樣本陽性率的可靠性在95%時的t值(1.96);&為容許誤差=0.03×0.25=0.0075;P為估計的盲人患病率,按3.00%推算。計算出樣本例數為1 987例。假設本調查的抽樣作用系數為1.25,調查受檢率為90.0%,所需樣本總人數為2 760人。據人口普查澤庫縣總人口5.39萬,世居藏族居民4.92萬,其中40歲及以上世居藏民14 861人,占世居藏族人口的30.21%。
2.2.3 檢查程序 分預調查及現場檢錄兩階段。預調查從2006年8~10月,進行相關培訓,與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協調和進入高海拔地區的適應性準備。現場檢錄時間從2006年10~12月,由工作組整體進行。
2.2.4 診斷標準 采用國際標準視力表測遠、近視力,<1.0者用插片加小孔鏡估計最佳矯正視力。盲與低視力標準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制訂的盲與低視力分級標準進行[2]。眼底病診斷以1986年全國眼底病學組制訂的為標準[3,4]。對有疑慮的病例由所有檢查醫師共同檢查后完成診斷。
2.2.5 統計學方法 數據統計使用SPSS 12.0統計軟件處理分析。
3 結果
本次實際檢查人數為2 229人,男1 209人,女1 020人,年齡40~88歲,男女之比為1∶0.84,各種眼底異常206眼,總患病率為9.20%,低于白內障患病率(51.32%),位居第二。眼底異常以老年黃斑變性(AMD)和視神經萎縮最為多見,AMD 112眼,占54.37%,視神經萎縮32眼,占15.53%。眼底異常導致的盲與低視力133眼,占眼底異常患者的64.56%,眼底異常導致的盲與低視力的患病率較高。視力≥0.1~0.3者29眼,占總致盲眼病的14.08%;視力≥0.05~0.1者37眼,占17.96%;視力<0.05者41眼,占19.90%,眼底異常的盲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與性別無關。見表1~3。表1 受檢人員各種眼底病的患病率 表2 致盲眼底病與受檢者年齡、性別的關系表3 受檢人員AMD與視神經萎縮視力分布
4 討論
高原(high altitude ) 在醫學上是指使人體產生明顯生物學效應海拔在3000 m以上的區域。高原病(high altitude disease or mountain sickness)是指人體在高原缺氧等環境下發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性變化。高原世居者(high altitude natives)是指世代居住在高原并已基本經適應在高原環境生存的人或人群。目前國外對從平原地區進入高原所發生的急性高原病及相關眼部表現報道較多,但對高原地區眼病的流行病學尤其是高原世居居民的眼底病調查非常少。國內西藏、青海、新疆等眼科醫生有少量報道。黃儀平等[5]對西藏昌都不同海拔的638例眼底檢查發現眼底改變者占35.85%,趙家良等[6]報道北京順義眼底改變者占15.10%,具體眼底病患病率未作報道。由此可見高原地區眼底異常高于平原地區。張文芳[1]等對青海省瑪沁縣世居藏族人群進行的調查中,各種眼底異常占受檢人群的9.35%,以AMD和視網膜血管性疾病最為多見。本次調查白內障患病率較高(51.32%),各種眼底異常206眼,總患病率為9.20%,以老年黃斑變性(AMD)及視神經萎縮最為多見,AMD 112眼,占54.37%,視神經萎縮32眼,占15.53%,眼底異常的盲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與性別無關。由于屈光間質混濁的影響,本次調查得出的眼底病的患病率可能低于實際患病率。此次調查結果比較接近青海省瑪沁縣眼底病的調查,可能與兩次調查方法的選擇與調查地點較為接近有關,但在主要致盲眼病的病種上稍有區別,與其他學者報道不同,由于國內外文獻缺乏相關眼病流行病學調查,故無法與其他地區相比較。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人類壽命的延長,人口老齡化的到來,眼底病呈增長趨勢,對眼底病的研究迫在眉睫。廣大高海拔地區由于長時間高強度紫外線照射、缺氧、飲食缺乏維生素等原因,致使眼底病(9.20%)成為繼白內障(51.35%)之后第二大致盲眼病。從上述原因著手也許能找到合適的預防及降低高原眼底病的辦法。
參考文獻
1 張文芳,黎曉新,律鵬,等.青海省瑪沁縣40歲以上世居藏族人群眼底病的流行病學調查.中華眼底病雜志,2006,9(22):321-323.
2 惠延年.眼科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24.
3 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底病學組.眼底病.中華眼底病雜志,1983,3:封三.
4 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底病學組.眼底病.中華眼底病雜志,1985,1:42.
關鍵詞:公共衛生;循證醫學;應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R197.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10-185-01
循證醫學是目前醫學實踐比較主流的方式,它不但對臨床的實踐以及思維模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同時也影響了藥學、公共衛生、臨床研究以及醫學發展,在醫學界成為了流行用語[1]。
1 循證醫學核心思想
循證醫學實踐是指在進行系統的研究后,將個人的相關經驗同有的證據相結合。循證醫學核心思想就是在對患者作出醫療保健措施的有關決定時,要充分的利用現有的證據。經驗醫學的療效主要以適度為主,療效指標的適度是在實驗室的檢查結果以及癥狀改善情況的基礎上對治療的效果進行評價。通過研究證實,臨床終點的療效以適度療效為主不具有可靠性。比如,一些有降血壓以及降血糖功效的藥物,但是對于糖尿病與高血壓患者在并發癥的預防方面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放療有縮小腫瘤的作用,但是在患者生存概率的提升方面不是絕對的。 循證醫學中的證不是從患者本身所取得的癥狀、主訴檢查結果以及體征,而是科學的最佳證據,也就是臨床合理的文獻評估以及研究,同時科學性、重復性以及真實性比較高。醫學的本身就是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主要包含客觀證據與個人經驗,循證醫學應該在醫療實踐的基礎上有據可依,傳統醫療實踐也要有證據的支撐,要做到有證可循,與傳統醫學相比較,循證醫學的不同在于在證據含義的區別,同時在證據獲取方法的途徑上也有很大的區別。權威并不是專家的意見與經驗,最佳的證據也不是不可逆轉的,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證據也在不斷的進行修訂以及完善。
2 公共衛生的循證實踐
循證實踐是通過評價、尋找以及科學所作出的決策,同時也是一個系統的管理過程,循證基本原則在許多的公共衛生實踐中都得到了應用。循證醫學在循證實踐以及基本思想方面,都來源于臨床醫學。但是同公共衛生的大部分活動的主要原則以及許多專業實踐都有著相似之處。循證醫學的主要原則也需要應用到職業病的臨床活動中。比如,在診斷職業病以及分析治療決策時,應該以循證醫學為基礎,重視職業的主要危害以及患者在臨床中的表現,全面系統的評價相關證據[2]。在暴發SARS疫情的初期,醫務人員并沒有意識到其傳播性,以及擴散所帶來的危害。隨著患病人數的增加,才受到了高度的重視。在發生非典時,我國按照SARS疫情的準確報告,分析流行病學的發展趨勢,并且深入研究流行病學的調查結果,制定并且頒發了有關的法規以及決策,這樣才能取得抗SARS疫情的勝利。決策制定的主要科學依據是源于醫療衛生的循證與實踐活動以及對流行病學的研究,進而按照相關資料進行準確的分析。在作出循證衛生的有關決策時要按照現有的最佳證據對公共衛生的基本措施、宏觀衛生的主要政策、醫療以及衛生的管理進行制定。新世紀衛生管理的主要原則是通過高效率工作、最低成本以及良好的質量,為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要想實現這一原則,循證決策是必不可少的。對證據進行不斷的評估以及探索,將現有的無效措施不斷的進行淘汰,預防在醫學實踐中出現無效的措施,這樣能使資源得到節省,有助于衛生服務效率以及質量的提高。
3 循證醫學方法以及步驟
1970年以來在公共衛生的領域中出現了META分析,主要是采取統計與合并的方式,綜合分析以及對比研究目的相同但是有不同研究結果的事項[3-4]。RCT屬于前瞻性的一種研究,根據規定好的排除標準以及入選標準,對研究的對象進行相應的選擇,隨機的將研究對象分成對照組以及實驗組,對兩組分別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兩組在環境與條件一致的情況下,再對實驗效應做進一步的觀察,采用客觀的評定標準對兩組患者實驗的結果做出科學系統的評估。主要步驟:將臨床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對有關的證據進行檢索以及收集;對文獻有關的方法、效果以及結論進行評估;與有關的證據以及因素相結合,對患者的處理方法進行詳細的制定;對前四項步驟的效率以及效果進行評估,不斷的完善。
4 結論
發展至今,循證醫學倡導找出最有利的證據,用科學的觀點,對證據進行綜合的分析,將個人所擁有的專業經驗以及技能充分的發揮出來,對有關的價值取向與條件進行全面的考慮,進而對醫療衛生的有關決策作出慎重的決定,這是現今醫學在科學性、系統性以及先進性方面的主要體現。不管是在臨床實踐,還是在公共衛生中,都要盡量的做到:如果在現今的公共衛生或者是醫療衛生實踐中以較高的工作效率、良好的服務質量以及最低成本作為主要的原則,那么這個目標實現過程中,循證決策是必不可少的;要對文獻的檢索方式以及信息技術進行充分的利用,進而做出科學的選擇以及準確的評估,對醫學知識進行不斷的完善與更新,使眼界得到開闊,使思路得到拓寬;要善于進行觀察,并且及時的發現問題,對研究課題進行科學的設計,并且做出正確的研究,在求證的過程中要積極;對于生物學的主要統計方式以及流行病學要做深入的研究,通過不同的驗證,使研究有效性得以證實,使進而證據科學化,并且在實踐中應用。
參考文獻:
[1] 左群, 范金山, 劉輝. 從循證公共衛生看流行病學研究證據生產現狀[J]. 現代預防醫學, 2010(20):122-124.
[2] 李幼平, 楊曉妍, 陳耀龍, 等. 我國公共衛生領域的循證決策與管理――挑戰與探索[J].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08(11):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