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心理健康狀況自述

心理健康狀況自述

時間:2023-06-19 16:18: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健康狀況自述,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心理健康狀況自述

第1篇

>> 中國男男同性戀艾滋病感染情況調查 一位男同性戀者的自述 大陸男同性戀引爆第三波艾滋疫情 上海市部分男男同性戀者社會學特征及艾滋病知識調查 南昌市男男同性戀者艾滋病知識知曉率及相關行為調查 高校男同性戀QQ群用戶異性婚姻意愿及相關因素 男男同性戀社區精英在參與艾滋病防治中贏取社會資本 男同性戀時尚記者的美國之旅 男同性戀者婚內ED的調查 男同性戀門診 今起落戶朝陽 等 淺析網絡男同性戀亞文化流行原因 男同性戀負面身體意象的特點 中職生同性戀傾向現象、成因及對策 黃石地區男男同性戀人群中梅毒新發感染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 兩種方法用于男男同性戀者艾滋病抗體篩查的結果比較 男同性戀與異性戀大學生自尊結構初探 異性戀醫學生對男同性戀的認知和態度 男同性戀的身體意象:特點與理論分析 北京一對男同性戀者舉行婚禮 當代高校男同性戀婚戀觀的質性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012-11-29.

[6]李慧靜. 同性戀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社會心理科學,2010,25(110):464-469.

[7]常進鋒,陸衛群. 同性戀自殺問題的社會學分析.青年與社會,2013,514(4):291.

[8]許學華,張夔. 同性戀歧視及其心理健康問題. 高校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6,3(1):43-46.

[9]于宗富,張朝. 男同性戀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7,17(18):2291-2293.

[10]李望舒. 關于同性戀的概念、成因、治療及對青少年的預防.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23(2):62-64.

[11]楊揚,岳文靜,朱振菁. 同性戀的心理社會成因.學理論,2012(15):63-64.

[12]汪新建,溫江紅. 同性戀成因的理論探討.醫學與哲學,2002,23(4):1-4.

[13]馬文靖. 淺析同性戀成因中的心理、社會因素.科技信息,2008(11):156-157.

[14]饒夏溦. 同性戀的社會心理誘因及其健康狀況.科技信息,2007(24):126.

[15]楊明慧. 中國男同性戀心理研究現狀.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13(12):165-166.

第2篇

《儒林外史》中有則婦孺皆知的故事,說的是范進數十年寒窗苦讀后終于中了單人,聽到喜訊后的他竟突然狂呼狂笑、痰迷心竅而“發癲”。這則本意是諷刺科舉制度的笑話在現代教育心理醫學上卻有著另外一番意義,因為它不但反映了一種重要的心理障礙現象,而更是時刻提醒我們必須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據有關部門對我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表明,20%―30%的小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中學生的比例則高達35%―45%。而對那些面臨高考的學生來說,這一比例更高。學生心理障礙如此普遍,以至于有時讓人們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熟視無睹,直至產生嚴重的后果時才幡然悔悟。常見的心理障礙,如抑郁癥,就有高達5%以上的中學生不同程度染上此病。這種心理障礙表現出的是受到學習挫折或精神刺激后情緒嚴重低落、寡言少語、生活態度消沉,對學習缺乏興趣、睡眠不好、食欲不振、不愛活動、老是覺得事事不如意,前途渺茫,常自述心情都在“發霉”。家長和學生本人常常認為這只不過是心情不好而已,過一陣子就自然好了。然而,即使沒有真正不順心的事,患上抑郁癥的學生那“發霉”的心情仍不能排遣,以后還會逐步發展為自怨自艾、自責自罪、小題大作,常常認為自己有錯甚至有罪,應自殺以贖罪。這種抑郁情緒晨重晚輕。盡管大多數患抑郁癥的學生只是表現為情緒抑郁、思維遲鈍、學習效率下降,仍有部分學生會在面臨重大困難時或遭受嚴重挫折后癥狀突然加重,甚至出現離家出走、嚴重者有自殺企圖等極端行為。

抑郁癥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長期的自我壓抑以及過分重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那些性格內向、缺少感情交流、體弱多病或有自卑心理的學生,特別是女性中學生更容易患上此病。抑郁癥的發生及表現過程一般比較緩慢,作為家長和老師除了關心學生的學習和身體健康外,更應該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掌握他們的情緒變化、準確判斷并及時介入,阻止病情惡化。如果發現某個學生出現長時間的情緒抑郁,而且對下面9個問題中的5個做了肯定回答并持續兩周不能恢復,就必須及時做心理治療,以免發生意外。(1)是否覺得一天中大部分時間感到壓抑、失望;(2)是否對所有或幾乎所有活動失去興趣;(3)是否最近胖了或瘦了很多;(4)是否比平時睡得多了或少了;(5)是否為了自己不能安靜下來而心煩或說話比以前更慢了;(6)是否長期感到疲倦或做事有心無力;(7)是否每天都感到自己沒有什么價值或有負疚感;(8)是否覺得自己無法正常思考,無法集中精力;(9)是否反復思考死的問題或想過自殺。

有抑郁癥傾向或患上抑郁癥的學生應當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樹立克服抑郁情緒的信心;課外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體之中”,尋找能讓你樂在其中的活動,重樹對生活的興趣,尋找能坦誠交流的伙伴,敢于向別人訴說煩惱,及時消除不良想法,達到心理平衡;注意把握自我的心靈談話,不向內心輸入消極有害的信息;不要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那些平時說話細聲細氣的學生不妨養成大聲說話的習慣。也許就在這不知不覺中,那“發霉”的心情就悄然煙消云散,而你會突然發現自己原來仍可以精力十足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信心百倍地迎接各種挑戰。

第3篇

目前,孕期心理問題還未受到足夠重視,產前檢查未將心理問題納入,大部分存在抑郁情緒的孕婦也不會求助于心理醫生。下面,我講述一個真實的故事,希望對孕婦及其親屬有所啟發。

懷孕 讓她更加壓抑痛苦

唐女士今年29歲,懷孕3個月以來一直情緒低落,做什么事都覺得沒勁,感覺生活沒什么意思,在家里老發脾氣,想摔東西、罵人打人。通過談話,我深入了解了唐女士的成長史、生活方式、社會交往、婚姻狀況等。

原來,唐女士成長于單親家庭,從小父母離異,母親忙于生計,對她缺少照顧,感情上溝通也較少。特殊的生活經歷使唐女士個性倔強、內心自卑,朋友很少。工作后,她經人介紹認識了小王,因為很想有個溫暖的家,所以與小王認識不到半年就結婚了。結果,婚后他們發現彼此性格不合,老是為小事吵架,半年后男方堅決提出離婚,無奈的唐女士只好辦了離婚手續。這次經歷使她深感痛苦,覺得父母離婚了,自己也離婚了,怎么這么倒霉,自己的人生很失敗。唐女士反反復復思考這些問題,心情壓抑,為了早日擺脫這種狀態,她又結識了現在的老公,認識沒多久就結婚并很快懷孕了,而她想要擺脫的壓抑和痛苦并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了。

在了解了唐女士的過往經歷和現狀后,我給她做了癥狀自評量表測試(SL-90),初步診斷為可疑抑郁性神經癥。

Tips

90項癥狀清單(SL-90),又稱癥狀自評量表,20世紀80年代被引入我國,廣泛應用于精神科或心理咨詢門診,作為心理衛生問題的評定工具,也可評估咨詢前后病情變化及療效。該量表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等10個因子,分別反映10個方面的心理癥狀。

心理治療 給她快樂孕期

孕期伴發抑郁情緒的風險因素有個人和家庭抑郁癥病史、情緒不穩定、婚姻不和諧、缺乏家庭或社會支持等。對于孕期情緒障礙,一般不建議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中的認知行為療法有良好效果。

針對唐女士的情況,我和她一起商定了咨詢目標――在認知上改變離婚很糟糕的想法、改善敵對和抑郁情緒,并制訂了咨詢方案,決定采用認知行為療法。在每一次咨詢結束后,我會要求唐女士回去完成家庭作業,如:在抑郁或想發脾氣時寫日記,疏理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逐步改變原有的比較封閉的生活方式,每天外出散步、聽音樂、主動和朋友聊天;布置和美化家庭生活環境;和老公一起參加孕婦學校,了解優生優育知識。

第4篇

【關鍵詞】落后地區弱勢群體子女;心理問題;防御機制

東西部發展差距是我國目前的現狀,西部有一定經濟實力和潛力但與發達地區還有一定差距,生產力發展不平衡,科技水平還不發達。在這里生活著一群生活困難、能力不足或被邊緣化、受到社會排斥的散落的人,由于這些弱勢群體的政治、經濟的影響力較低,他們的生活狀態、質量影響其子女的心理發展。在對西部落后地區的中學生的調查中,主要是失業者、貧困者、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弱勢群體的子女居多,發現他們呈現的心理問題較大,為了使西部弱勢群體子女能健康、和諧發展,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應合力建成防御機制。以下便是對他們的心理問題和建立防御機制粗淺的認識。

一、西部落后地區弱勢群體子女的心理問題

(1)親子關系淡漠。在調查中發現,有的學生對自己的父母缺乏依戀的情感,根據新精神分析理論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的研究結果,認為兒童在出生到兩周歲的嬰兒前期,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最好時間,在這一期間若沒有獲得安全感、信任感,就會產生懷疑感,如果親子關系不和諧,孩子與父母之間就沒有安全型的依戀,就不懂得愛也不會去愛別人。家長經常忽視、冷酷對待孩子發出的信號,孩子沒有得到積極性的應答會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環境持懷疑態度,容易膽小、自卑、孤獨,不愿探索新鮮事物,不愿與別人接觸,這樣的孩子長大后不易信任別人,當然也不易和他人建立和諧關系。大量事實充分表明,親子關系不好的孩子無論在情感上還是在社會人際關系方面都得不到較好的發展。

(2)自卑感較強。現在很多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投入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物力,在調查中發現弱勢群體家庭在經濟上無法得到保證,導致在衣食住行的不便和學習的不平等,弱勢群體子女學生在閱讀、寫作、計算、繪畫、音樂等方面都和在校的一般學生有著不小的差距,為此心理上產生極大的落差,自信也受到沖擊。學校的活動中可以看出,特別是在家庭經濟條件良好甚至優越的同學面前,感覺到了生活水平上的明顯差異,有的學生甚至不愿參與學校活動,這些使得他們產生失敗感。弱勢群體子女學生評價自我時主觀上夸大自己的缺點,自我效能感較差,導致他們的自我概念產生偏差,總感覺自己總體上比別人低劣,導致喪失自信,在各方面自我挫敗。

(3)心理退縮。在調查中發現,在弱勢群體的家庭,有的家庭不和諧,家長性格本身有缺陷不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這樣孩子就容易產生孤僻、不善交際、冷漠等不健康心理;有的家長的不耐煩甚至粗暴制止,孩子會形成拘謹、膽怯等性格。這些學生與人交往時,因為認識上的心理偏見,會導致對客體形象的嚴重歪曲,他們對人不信任、膽小、孤獨,不愿參加活動也不愿與其他學生交往,他人正常的行為也會被看成有競爭性的、不懷好意的舉動;同時對他人的敵意和猜疑,他人也會以同樣的態度作為對等的回報,這樣無疑會給人際交往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建立有效的防御機制

(一)獲得公平教育的機會

弱勢群體的子女在教育、環境、生活等方面的質量都有著“邊緣化”危機,他們處于“先天不利”位置,要改變自己所處的危機必須通過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來改變自己的政治、經濟的影響力,而“精英教育”會使弱勢群體的子女產生不平等,因而必須實現教育公平化,保證弱勢群體子女的學生學習權利的平等。

(二)大力發展專業助人活動

培養這種助人活動就是使其走向職業化。職業化就是從事助人活動的人必須要注重專業價值,強調專業方法。

(1)有效開辦家長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啟蒙老師,孩子的成長方向和家長及其有關,都說“問題孩子的背后都有問題家長或問題家庭”,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等對孩子影響太大,特別是政治、經濟影響力較低的群體,他們的文化程度較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教育方法相對簡單,有的甚至比較粗暴,父母和孩子之間基本上沒有溝通和交流。落后地區有的地方沒有家長學校,即使有也是名不符實的,基本上沒開展什么活動,我們要在落后地區建家長學校,讓我們弱勢群體走進家長學校,家長學校可在中小學校建立也可在大的社區建立。要有計劃、有章程、有組織、有專人負責管理,采用多種形式豐富家長學校的活動,要多的宣傳家長學校在現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家長學校該做些什么,開辦家長學校對他們自身和孩子有什么影響。要在教育內容新穎、教育方法靈活的基礎下幫助和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觀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學知識和方法,向家長介紹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和營養保健常識,指導家長進行科學的家庭教育。

(2)社區里辦有學后管理站。社區提供弱勢群體子女放學后這段時間的活動場所,一部分弱勢群體由于沒有時間顧及自己的孩子,為了不讓孩子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習得不良行為,提供這樣的場所配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對孩子在學習、生活、思想等方面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三)學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在經濟落后地區,很多學校不重視心理健康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會、感悟。比如,故事討論、問題情境設置、心理劇表演、心理測試、自評自述等活動有機地融于課堂教學之中,在較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心理體驗,矯正認知,正確認識自我、正視自己的弱勢地位,自覺調控自己的心理和行為使人格品質得以重塑,自覺接受感染與鍛煉,有機會傾訴自己、表現自己;了解他人,學習如何與人交往,學習處理各種沖突的方法,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逐步提高學生心理自助與自我調試的能力,從而使絕大多數學生較順利地度過心理危機。

(2)建立心理咨詢室,對學生進行心理普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對學生進行心理普查,通過對這些原始材料的匯集,分類和分析,能及時準確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現狀;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可以掌握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對有心理危機的學生還能早發現,早干預,防止極端情況發生,有效的做到預防、預警和干預;有利于學校、社會、家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對學生進行個別心理咨詢和團體心理輔導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疏導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問題以便防患于未然和干預惡性事件的發生;還可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幫助他們發掘潛能,完善人格,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3)加強對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在學校的人際關系中,師生關系是最重要的,教師和學生交往的時間最長,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也很大。教師要有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和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學生才能受到積極健康的影響,因此,學校要定期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通過培訓,使教師獲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提高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自身的心理能力。

(4)開展豐富的心理健康活動。通過“5.25”系列活動宣傳好開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找到緩解心理壓力和發泄心理情緒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鄭麗;豐鐵梅. 兒童退縮心理的成因及對策. 理論界,2003,(3)

[2] 沈洪滿. 對弱勢群體問題是思考與分析. 中學文科,2004,(9)

[3] 孫紅;任霞. 農村弱勢群體的心理狀態分析及對策. 中國健康心理學,2006,(5).

[4] 齊朝暉.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與對策. 職業與健康,2007(4)

[5] 李輝. 淺談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及其服務對策. 管理學家,2011,(6)

第5篇

通訊作者:樊玉娥

【摘要】 目的 探討運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對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方法 將160例高血壓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干預組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運用健康信念模式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對照組進行常規健康教育。比較健康教育前后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性。結果 健康教育后3個月隨訪觀察,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高血壓; 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教育; 服藥依從性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是將健康信念模式的理念、觀點貫穿在護理作當中,使患者經過健康教育后達到“知、信、行”,從而改變不利于健康的行為,樹立戰勝疾病并克服困難的信心,有利患者健康。高血壓是常見、多發、全球廣泛的慢性疾病,高血壓需終身服藥,否則可導致心、腦、腎等嚴重并發癥而致死,嚴重威脅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研究表明,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差是普遍現象,也是血壓得不到有效控制原因之一[1]。因此,本院自2010年1~10月對就診的高血壓患者實施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10月在本院心內科就診的高血壓患者共16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入選病例都符合WHO診斷標準[2]。(2)文化程度小學文化以上者,年齡為37~65歲。(3)同意參與。(4)病程5個月~1年半。160例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80例,干預組平均年齡(40.5±11.65)歲,對照組平均年齡(42.37±10.7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的健康教育,主要有責任護士來完成,向患者介紹高血壓的發病特點、防治措施、用藥護理、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等一般健康教育。

1.2.2 干預組 在一般健康教育基礎上,運用健康信念模式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主要由高年資、臨床經驗豐富的護士從患者入院開始運用健康信念模式進行教育,具體干預如下:(1)評估個體對高血壓疾病危險因素及威脅程度、嚴重性認識程度。(2)評估個體對采取某種行為或放棄某種行為結果估計。(3)評估個體行動的線索或意向。(4)評估個體行為的制約因素。針對以上評估內容,可以采取集體或個體方法進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效果直接影響高血壓患者健康信念模式,正確的健康信念,有利于患者服藥的依從性。對個體進行健康教育:向個體提供健康小冊子、相關報紙雜志、衛生宣傳手冊、相關電視節目頻道及播放時間等,使個體從多個渠道及時獲得相關健康教育知識,也可以找一些高血壓控制比較好患者提供現身說法教育。對個體討論高血壓社會影響,用數字或圖片,使個體有更直觀認識,只有個體認識到自身不良行為是與高血壓發生存在著密切關系,明確高血壓可產生嚴重臨床后果(死亡)時,讓其感到高血壓對健康威脅,知覺易感性和嚴重性,由此產生害怕情緒。從而調動患者積極性,幫助患者樹立正確健康信念,促進高血壓控制[3]。集體健康教育:8人一組,每周3~4次,每次30~40 min,對高血壓患者講解該病基本常識,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自我分析,使患者對自己病情有積極認識,同組之間、組與組之間互相支持,互相監督和督促,共同鼓勵,彼此分享有益經驗,達到共同形成正確的健康信念模式。

1.3 調查方法 用自設問卷,由經過培訓護士先向患者解釋問卷中各問題及填表要求,然后由患者自行填寫,如患者無法填寫,則由患者自述,護士。分別于健康教育前、后3個月對患者進行服藥依從性調查。調查內容:(1)你是否害怕用藥副作用,自行暫停藥或劑量減少(A);(2)當你自覺癥狀改善時,是否暫停藥(B);(3)你是否有時不注意服藥 (C);(4)你是否因社會支持不夠,不愿服藥(D);(5)你是否有忘記服藥經歷(E);(6)當你用藥后自覺癥狀更壞時,是否自行換藥(F)。6個答案均為“否”為依從性好。否則為依從性差。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統計,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具體見表1和表2。

表1 健康教育前干預組和對照組試題回答情況比較(n80)

表2 健康教育后干預組和對照組試題回答情況比較(n80)

3 討論

高血壓是內科常見終身服藥控制的一種慢性病,由于飲食、保健知識缺乏、精神因素影響,導致病情易反復,給患者造成極大心理負擔及治療效果差。上述結果顯示,干預組和對照組比較,干預組患者服藥依從性在健康教育后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兩者比較,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運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改變患者不利健康理念,促使采取健康行為,維持和促進健康。幫助患者了解并正確認識有關醫學知識,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自覺改變不良行為,堅持規律服藥有效控制疾病進展,提高其生活質量。運用健康模式理論分析影響人們健康行為的因素,幫助教育對象樹立信念,克服困難。在為高血壓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時,護理人員通過一些具體的數字讓個體感受到采納健康行為的益處;同時讓個體知覺在克服困難時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綜上所述,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對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有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肖惠敏,姜小鷹.高血壓患者治療依從性與社會支持調查分析.中華護理雜志,2003,12:12.

[2] Lené Levy-Storms.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training in long-term care institutions: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Patient Educ Couns,2008,73(1):8-21.

第6篇

[關鍵詞]警校大學生 適應不良 一般心理問題 合理情緒療法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4-0090-02

一、一般臨床資料

人口學資料:王某,男,18歲,獨生子,某警校大一學生。父親為政府官員,母親為其家族企業財務總監,家庭經濟條件較好。

個人成長史:求助者父母在學習上對其要求嚴格,但在生活上過于疼愛求助者。學習成績優秀,然而高考發揮失常,被調劑到了某警校,二本批次。

精神狀態:情緒低落,但感知覺和思維意識正常,自知力完整,能充分表明自己的想法且內容具體,主動前來咨詢。

生理與身體狀態:無重大疾病史,入校體檢和復檢均一次性通過,無異常。開學近一個月以來食欲和睡眠均較差。

社會功能:不適應警校的警務化管理,能夠堅持上課,但學習動力不足。不積極參加集體活動,不和區隊同學交往,寢室間人際關系緊張。

心理測驗結果:SCL-90總分:192,因子分:軀體化2.1、焦慮2.6、抑郁2.1、人際關系敏感2.2,其他各因子得分正常。SAS標準分:56,存在輕度焦慮癥狀; SDS標準分:54,存在輕度抑郁癥狀。

二、主訴和個人陳述

主訴:入校1個多月以來,感到失落、孤獨、苦悶,對警校的嚴格管理非常不適應,睡眠時間少。打算退學復讀,但是下不了決心。

個人陳述:我從小到大成績優異,高考我發揮失常,被{劑到了這個二本警校,覺得很掉價,注定今后沒啥出息。學校實行警務化管理,和軍隊一樣,我很討厭這樣刻板的規章制度。同學的高考分數不如我,和我不是一個檔次的,不想和他們說話,也不想參加集體活動。最近心情很郁悶,沒胃口,熄燈之后睡不著,也不想學習。我想復讀,但又不想再吃一年苦。前陣子我在老鄉聚會上得知您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所以特來咨詢。

三、咨詢師的觀察和他人的反映

咨詢師觀察求助者的著裝符合警容風紀,言語表達流暢,邏輯思維明晰,有自知力,咨詢請求明確。據其室友介紹,求助者情緒低落,不愛講話,喜歡一個人看書。求助者父母反映,求助者自上大學后,經常打電話回家抱怨,多次提出復讀。其中隊長的評價是王某內向,很少與區隊同學交流,不積極參加集體活動。

四、評估與診斷

(一)初步診斷

求助者存在焦慮、抑郁、食欲不佳、入睡困難等癥狀,癥狀持續1個多月。其嚴重程度達不到強烈級別,并未出現泛化,也沒有嚴重影響社會功能。根據以上依據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①新環境適應不良;②人際關系緊張;③入睡困難,食欲下降。

(二)鑒別診斷

1.與精神病相鑒別:按照區分心理正常與心理異常的三原則,該求助者主客觀世界一致,知情意協調統一,邏輯思維正常,自知力完整,主動求助,未出現感知覺異常、妄想等精神病癥狀,因此可排除精神病。

2.與焦慮神經癥、抑郁癥相鑒別:該求助者雖存在焦慮癥狀,但未出現泛化,邏輯思維正常,社會功能良好,因此可排除焦慮神經癥。該求助者存在負面情緒,缺少學習和參加集體活動的興趣,但未對生活產生絕望感,更無自殺動機,且病程較短,因此可排除抑郁癥。

3.與嚴重心理問題相鑒別:嚴重心理問題表現為出現明顯的泛化,嚴重影響社會功能,病程連續超過2個月。但該求助者的心理問題未出現泛化,其社會功能未嚴重受損,病程較短,未超過2個月,因此可排除嚴重心理問題。

(三)原因分析

1.生物因素:求助者先后通過了警校招生的嚴格體檢和入校復檢,健康狀況良好,無器質性病變,生物因素不顯著。

2.社會因素:①成長背景:求助者是獨生子,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狀態。②應急事件:入學后,學習生活環境巨變,且尚未擺脫高考失利的陰影,易出現人際交往障礙。③社會支持系統:求助者從小到大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去警校后未獲他人的關注和認可,心理上有落差。與區隊同學交流有限,社會支持系統缺失。

3.認知因素:認為自己不該來警校學習,屈才;區隊同學各方面不如自己,看不起他們;上了二本警校,今后注定沒出息;首次遠離父母開始集體生活,缺乏獨立生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心理負擔大。

五、咨詢目標的制定

咨詢師與求助者王某協商后,擬達到兩大咨詢目標:1.近期目標:盡可能宣泄求助者的負面情緒,糾正認知偏差,重建合理信念,合理安排大學生活,改善同學之間的關系。2.長遠目標:充分發揮求助者的潛能,完善其人格,增強其人際適應能力,懂得調控自我,助其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六、咨詢方案的制定

(一)咨詢方法和適用原理

1.咨詢方法:①幫助求助者開展自我剖析,正確認識警務化管理的目的和意義,幫助其轉變先前的認知偏差。②和求助者一起剖析所學專業的就業優勢,引導其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奮斗目標,科學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③指導他學會解決自我情緒問題,尋找適合自己的處理方式,妥善處理好人際交往,盡快地融入到集體中去。

2.適用原理:合理情緒療法是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在20世紀50年代創立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該療法的本質就是轉變求助者的不合理觀念,主要治療手段是邏輯分析與思辨,其核心為ABC理論。ABC理論認為,一個人情緒和行為的問題主要是源自其心中不合理的觀念。只有接受合理觀念,人們才能更為理性和睿智,才能消除求助者的負面情緒,最終解決行為和情緒方面的問題。

(二)咨詢次數與時間安排

(1)咨詢次數:每周1次,每次50分鐘;(2)時間安排:每周三下午。

(三)咨詢的相關費用

根據高校內心理咨詢工作的公益性原則,求助者無須支付費用。

此外還要明確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七、咨詢過程

(一)咨詢階段

本案例咨詢預計進行5次,主要包括三大階段:

1.診斷階段(心理診斷階段):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咨詢。內容主要是構建良好的咨詢關系,收集臨床資料,開展心理測試,確定咨詢目標和咨詢方案。

2.咨詢階段(領悟階段和修通階段):包括第三次和第四次的咨詢。內容主要是轉變求助者不合理的觀念和認知。

3.結束和鞏固階段(再教育階段):此階段為第五次咨詢,咨詢師在此前咨詢的基礎上幫助求助者總結和升華,并就此結束咨詢。

(二)具體咨詢過程

1.第一次咨詢:任務:詢問求助者的基本情況,構建良好的咨詢關系。方法:攝入性會談相關技術。過程:①填寫咨詢登記表,獲取求助者的基本資料。②攝入性會談,傾聽求助者的陳述,構建良好的咨詢關系。③闡述心理咨詢的含義,告知咨詢活動的注意事項,明確雙方的義務、權利、責任。

2.第二次咨詢:任務:對求助者的問題進行診斷,協商制定咨詢目標和方案。方法:心理測驗,合理情緒療法。過程:①給求助者做心理測驗(SCL-90、SAS、SDS);②與求助者協商,明確咨詢目標,制定咨詢方案;③介紹合理情緒療法,依照ABC理論對求助者的心理問題進行剖析。A.誘發事件:高考發揮失常,就讀于某二本警校,實行嚴格的警務化管理。B.不合理信念:認為自己各方面都是優秀的,上了這個二本警校很憋屈,沒出息;認為警務化管理毫無意義,純粹是沒事找事;認為周圍同學成績不如自己,不是一個層次,沒有共同語言。C.情緒反應和行為結果:情緒表現――情緒低落、煩躁,易沖動。行為結果――對警校適應不良;不參加集體活動;與同學人際關系緊張。

布置家庭作業:入學以來自己所存在的困惑,以及這些困惑都和自己的哪些想法有關。

3.第三次咨詢:任務:進一步發掘造成求助者負面情緒和不良行為的不合理信念,并就此與之展開思辨。方法:與不合理信念辯論。過程:依照求助者的家庭作業中所反映的問題,發掘不合理信念,并與之辯論。比如:認為周圍同學高考分數太低,和自己不是一個檔次,和他們沒有共同語言。學習公安學專業就一定會去基層公安機關,并且從事公安工作就沒有出息。

布置家庭作業:例舉一個自我出現負面情緒的事例,以書面報告的形式撰寫合理翔實的自我分析報告,需包含ABC各項。

4.第四次咨詢:任務:協助求助者重建合理信念,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盡快融入警校大環境。方法:合理情緒想象技術。過程:通過探討和分析家庭作業,引導求助者展開回顧,進而發現自己原先的一些觀念并非是理性的和客觀的。比如:原先認為警校實行警務化管理就是浪費時間。但現在認識到,作為警校大學生,要嚴格遵守警務化管理制度。原先認為區隊同學成績遠不如自己,沒啥水平。如今意識到他們其實也有閃光點,很多方面遠比自己強。

作業:做好職業規劃;明確各階段自己的任務和目標,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日常學習和生活。

5.第五次咨詢:任務:鞏固咨詢效果,結束咨詢。方法:會談法、心理測驗法。過程:進行咨詢效果的心理測驗,引導求助者對整個咨詢過程進行回顧和總結,幫助其將合理的觀念貫穿于現實,并就此結束咨詢。

八、咨詢效果評估

求助者自述心情漸好,食欲和睡眠逐步恢復正常。已經能夠適應學校的警務化管理,對學校和所學專業有了歸屬感,進入了學習狀態,也開始和周圍同學交往了。

據其室友反映,求助者不再像以前那么孤傲,現在大家能夠一起聊天和開玩笑。據其父母反映,求助者不再怨天尤人,也沒有再提出復讀。據其隊長反饋,目前求助者內務和紀律方面表現較好,能積極參加集體活動。

第五次咨詢進行的心理測驗結果為,SCL-90:總分138,因子分:軀體化1.3、焦慮1.5、抑郁1.4、人際關系敏感1.5,各項指標正常;SAS標準分42,SDS標準分46。該測驗結果表明,求助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明顯下降,已不存在臨床意義上的抑郁、焦慮癥狀,其心理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

咨詢師發現求助者的情緒明顯好轉,身體狀態和精神狀態很好,能夠主動去參加集體活動,逐漸適應了警校的學習生活,對警校適應不良的情況得到顯著改善。

九、總結和體會

通過本案例的心理咨詢工作,筆者認為合理情緒療法既能啟發學生自主思考,又能通過布置家庭作業起到鞏固咨詢效果的作用,科學地引導學生合理調控情緒,是較容易掌握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此外,結合此案例,我發現當前警校心理咨詢的工作與普通高校相比,相對滯后。警校管理強調的是服從,缺乏地方大學專職輔導員制度,缺少師生之間的交流。并且,學管干部大多為部隊轉業,管理方式較為簡單、直接,缺乏心理學專業背景或心理咨詢師資質,同時也沒有開展心理咨詢的意識。這就容易造成警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長期積壓,得不到疏導和釋放的現象,隱患較大。因此,我認為要重視警校心理咨詢師人才的引進工作和心理咨詢機構的建設工作,積極開展心理健康宣傳和咨詢服務活動,從而確保警校大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

【參考文獻】

[1]郭念鋒等.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2]郭念鋒等.心理咨詢師(二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

[3]郭念鋒等.心理咨詢師(三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江县| 万宁市| 邵东县| 嘉禾县| 冀州市| 民权县| 米易县| 万全县| 邯郸市| 淮北市| 鹿邑县| 寿光市| 安吉县| 密山市| 宁城县| 财经| 保亭| 永德县| 垦利县| 庄河市| 山丹县| 双峰县| 平乡县| 江安县| 瑞昌市| 镇宁| 中西区| 罗定市| 阿尔山市| 务川| 泰州市| 射洪县| 江城| 高邮市| 梁平县| 贵南县| 四平市| 岳阳市| 商水县| 兴山县| 平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