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4 16:18: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應用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情感教學;小學音樂教育;應用原則;應用意義
1、前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的競爭都可以歸結為人才的競爭,而關于人才的競爭的關鍵之處就是人才素質的競爭。雖然說現在人們已經能夠很好的認識到情感教育在人才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還有所不足。在小學音樂教育過程中,仍然有部分的教育模式偏重對音樂知識和技能的教學,而對于音樂教育最重要的情感精華卻沒有足夠的重視。雖然說近年來關于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情感教學的呼聲越來越高,但關于此方面的研究卻有所不足,從而使廣大的小學音樂教師在情感教學方面僅僅停留在實踐經驗上,給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阻礙。下面結合小學音樂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原則,談一談情感教育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
2、小學音樂教育進行情感教育的意義
2.1培養小學生的思想素質
小學生處于人生的初級階段,在此時對他們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是很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決定學生以后性格的形成。因此在實際的音樂教學過程中,小學音樂教師應該注重其音樂教學過程,并有意識的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小學生的思想素質。首先音樂教育能夠培養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提高學生的品格節操。其次音樂教育能夠讓學生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中去,大大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判別善惡的能力,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詮釋對美的理解和感悟。
2.2培養小學生的情感品質
音樂教育是小學生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而情感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更能加速其情感品質的形成。音樂教育主要是利用可行的手段,給學生展示音樂的藝術形象,并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真善美,從而增強他們對美好世界的向往。因此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應根據小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點,采取有效的情感教學方式,把學生引到情感世界中去。所以說,合適的情感教育方式能夠培養學生形成正向的情感,給小學音樂教學帶來了積極的意義。
2.3提高小學生的道德修養
小學生在思想和道德方面發育還不完全,并且如果直接的向他們進行道德教育,很可能受到小學生心理上的抵觸,從而使得道德教育達不到原有的教育目的。而音樂教育是一種較為委婉的教育方式,并且把情感教學融入到音樂教育中,更方便教師通過一些愛國歌曲等類似歌曲向學生傳遞愛國信念。
3、小學音樂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應用原則
3.1情感培養與智力發展向促進
根據情緒心理學的相關理論表明,人們的情感發展過程與其對外界的認知程度是互相促進的。在小學音樂的教育中,其情感的表現主要集中在音樂語言方面,即通過旋律、音色等手段表現。這些表現手段對學生來說并不能直觀的觀察出來,都需要用內心進行感受。而這種內心感受的方式,就大大促進了小學生在形象思維方面的發展,進而給他們的智力發展帶來了積極的意義。而小學生智力的發展就會使得他們更容易理解音樂中蘊含的情感,從而更容易對他們進行情感教育。因此情感教育應該把情感培養和智力發展相結合,以增強情感教育的質量。
3.2藝術融情與技能技巧相融合
小學的音樂教育不僅要提高小學生對于音樂美的感受,還應該培養他們擁有必要的音樂表現能力。這雖然需要音樂教育的展開進行一定的技能技巧訓練,但是相應的教育人員也不應該忽視情感教學的重要性。音樂是情感較為豐富的藝術學科,更能夠引起學生內心情感的共鳴。不僅如此,在實際的小學音樂教學中,相應的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脫離了情感的技能技巧訓練是沒有審美意義的,在重視情感教學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技能技巧訓練,增強小學音樂的藝術表現。
4、情感教育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4.1以境生情法
要想把一個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最大程度的表現出來,應用一些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其還能增強他們對情感的理解能力和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在實際的情境創設中,主要有三種方法:第一是通過媒體構建情境。在小學的音樂教育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借助多媒體技術,把音樂教學的內容通過幻燈片等方式表現出來,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第二是通過學生自主表演構建情境。其主要是指教師通過一定的引導,讓學生自主的參與到音樂實踐中去。通常采用的方法有演唱、演奏和律動等,讓學生在體驗情感的基礎上,從自己的角度來詮釋他們對音樂情感的理解;第三是利用想象力構建情境。音樂是一個無形的東西,而人們對音樂的了解其實也是一種抽象的思維,因此想象力在這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利用想象力構建的場景能夠把學生心中的情感通過想象與相應的音樂藝術聯系在一起,從而增強音樂情感教育的成效。
4.2以趣激情法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感性大都大于理性,并且對于一些抽象性的教學內容不感興趣。因此在進行情感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從學生自身的興趣點入手,調動小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并讓他們保持著這種積極性投入到之后的音樂學習中去。在實際的情感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營造一個和諧的教學氛圍,即運用一些活潑的語言或者欣賞的語氣引導學生;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特點的變化,靈活多變的采用與之相對應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時刻都處于情感體驗中,從而增強情感教學的效果。
4.3以美育情法
情感教育的深入可以通過培養學生的審美來完成,從而喚起他們心中的情感。在實際的情感教育中,教師應該首先通過相應的手段,從感知、感受和感動三個方面了解學生的審美心理;其次要根據學生的審美心理,發掘教學素材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在這之中,教師對于選有教學素材的理解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其內容等外在美方面,更應該深層次的發掘素材所蘊含的內在美,并引導學生進行情感的感悟;最后還要在課堂上充分的創造教學美,從而帶給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的個性品質得到升華。
5、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各個方面對于小學音樂教學也會有更多的要求。而情感教學作為提高小學音樂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在未來的發展中必將有其新的意義和內涵。不僅如此,情感教學對人才素質有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也使得其在以后將擁有更加廣闊的應用前景。本文經過科學合理的探究,系統的闡述了情感教育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給廣大小學音樂教育人員帶來了操作性較強的實踐經驗。但因為各個小學的地域差異性,相應的教師在實際應用中還應該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最合適的情感教學。
參考文獻
[1]單紅妍.試論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06:241.
[2]耿宇蓉.論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1,03:16.
[3]段淑芳.情感教育理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iPad自面世以來就以其強大的功能,小巧輕便,產品價格在普通消費者的承擔能力之內而風靡全球,iPad的靈活性和可移植性非常好,觸控屏使得它易于學習和操作,而iPad中形形的應用程序更是受到很多兒童的喜愛,國外已有很多研究證明iPad可以應用于特殊教育,目前國內關于IPad應用于普通教學已有相關研究,但是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研究還很少。
1 iPad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1.1 iPad特點
在喬布斯研發設計iPad最初,并沒有設想iPad可以在特殊教育中應用并取得令人驚喜的成果,iPad體積小,便于攜帶,學習使用簡單快捷。最重要的是iPad是觸屏的,只有一個按鍵,操作簡單,一根手指幾個動作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操作,使用便利,不需要過多的精細動作,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可以讓精細動作不佳的的特殊兒童很快熟練操作。iPad上有海量的軟件開發可供用戶下載使用,而萬千應用程序中也有非常多專為兒童教育開發的軟件和游戲。蘋果的App Store(應用商店)擁有數以千計的應用程序可供下載,涵蓋了從嬰幼兒到高等教育所需的相關學習類軟件;iTunes U(網絡公開課)匯集了世界各地教育機構的350 000 多個免費講座、視頻、讀物和博客內容,是讓學生們獲得教育資源的創新途徑,內容范圍涵蓋演示文稿、教學大綱和校園地圖等大量學習類資源。①相比普通兒童,特殊兒童本身的缺陷使其更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大,而使用iPad應用程序進行教學相對其他教學媒體更生動有趣,容易理解,從而更吸引兒童,兒童在使用iPad時更容易保持高度的注意力,iPad本身就可以成為特殊兒童的增強物。相對其他專門為特殊兒童使用的輔助技術產品,iPad作為通用產品,在一般家長的承受范圍之內,更容易被特殊兒童家長所接受。
Applestore中應用程序種類繁多。蘋果商店里目前應用軟件的類別有24類:游戲、兒童、教育、報刊雜志、攝影與錄像、效率、生活、健康健美、旅游、音樂、體育、商務、新聞、工具、娛樂、社交、美食佳飲、財務、參考、導航、醫療、圖書、天氣、商品指南,主要根據涉及人們生活的面向進行劃分②(App Store,2015)。 Therese Willkomm, PhD, ATP & Nicole Finch在研究中將可以為特殊兒童所使用的iPad軟件進行分類:③生活管理、時間規劃類軟件,如樂順備忘錄、兒童時間表等軟件,可以很好地改善兒童自我管理能力;溝通或輔助溝通軟件,如語你同行,小雨滴等,可以讓無口語或低口語孩子利用軟件開口說話,提升其溝通能力;醫學參考軟件,如Learn Muscles等,幫助特殊孩子了解并認識自我,并對其生涯發展有益引導;評價評估類軟件,如注意力指數軟件, 這些軟件可以對特殊兒童的當下行為進行評估,促進自我監督能力發展;生活技能類軟件,如我的日常軟件、寶寶穿衣軟件等,可以讓兒童學習一些生活常識、技能;社交技能軟件,如看著眼睛軟件,教導自閉癥兒童看眼神,培養兒童的社交技巧;注意力軟件,如Ambiance可以讓高度緊張的人放松情緒,Brain Shaper 可以提醒使用者集中注意力;煩躁軟件,可以舒緩特殊兒童的情緒;還有專門用于輔助低視力者,聾和重聽者的軟件如大眼鏡軟件等輔助軟件。
1.2 iPad軟件應用
國外研究中關于iPad軟件應用于特殊教育主要集中于視力障礙、聽力障礙和認知障礙其中認知障礙主要是自閉癥和智力障礙 ,軟件主要集中于輔助溝通類軟件 ,其次是幫助提升閱讀與書寫能力的軟件。而目前蘋果商店中應用于特殊教育的軟件一般是英文軟件,并且很多專業軟件需要收費,且部分軟件價格較高,因此,國內特殊兒童家長和老師很難直接下載使用這些特殊教育軟件。國內可供普通兒童使用的軟件數量很多,但是專門為特殊兒童設計研發的軟件很很少,蘋果商店中可下載的漢語版相關軟件又數量有限,這就使得特教老師必須去思考怎樣將通用軟件應用于特殊教育,發掘通用軟件在特殊教育領域的衍伸功能。例如可以通過iPad播放一些教育類視頻,就像很多自閉癥小孩都喜歡的巧虎系列視頻,據特殊兒童家長反映很多自閉癥兒童都喜歡并且可以安靜地觀看巧虎視頻,從而模仿一些好的行為習慣,仿說一些簡單話語。還有唱歌軟件、音樂軟件,可以安撫特殊兒童的情緒,甚至可以引發孩子的語言,豐富孩子的詞匯量,還可以間接誘發孩子的主動分享行為,有研究者用大家常見的唱吧軟件對腦癱兒童進行干預。還有現在市場上的很多的識字軟件、教育游戲軟件等,都可以應用于特殊兒童的學習教育。
2 iPad 軟件選擇適配
美國一州于1999年提出輔助適配的9個流程:確定學生學習任務;學生基本信息收集;學生與輔具的適應;輔具特征;試用;試用效果評估;提供可選擇之輔具;長短期目標;相關人員的培訓。④該流程iPad軟件的選擇和適配一樣適用。先明確特殊兒童是否需要輔助技術,要了解特殊兒童的基本情況,了解特殊兒童的的興趣愛好,學習特質,全面評估特殊兒童的現有能力,包括認知方面,溝通方面,動作方面,社會情緒發展方面,此外還有特殊兒童的社交能力,生活適應能力。然后對比希望達到任務目標,明確特殊兒童自我發展所欠缺的領域以及希望通過軟件達到的輔助功能,進而選擇合適的軟件。例如,對于手部力量不足、精細動作不佳的特殊兒童,可以選擇Sketchers等繪畫書寫軟件促進孩子的書寫能力發展;對于有語言障礙的特殊兒童,如無口語、少口語,構音異常等,可以選擇語你同行等軟件促進孩子的溝通能力;在社交方面,可以選擇繪本故事、視頻故事等讓孩子學習如何與人互動、社交禮儀以及如何表達自我;兒童在使用軟件游戲、學習的同時會獲取不同的信息促進其認知發展,此外,還有拼圖軟件、配對軟件、智力游戲軟件都可以很好地促進特殊兒童認知發展。通常來說,學生優先需要改善的是對學生當前急需發展的,通過有效干預可以顯著改善學生生活的關鍵行為,并且在學生最近發展區內的,通過干預可以取得進步的目標。明確特殊兒童需要的是哪種功能,然后在可獲取的使用范圍內進行初步的篩選。然后,通過備選的軟件特征與個案的障礙、能力及環境中的任務進行匹配,選擇出適合軟件。最后,對軟件進行試用,通過家長、老師的試用并評價及個案試用,確定最后的軟件,最后使用軟件并進行效果的評估,通過使用選擇與適配出的軟件進行使用并觀察軟件的效果,同時也反映出軟件選擇與適配是否有效。
選擇適配軟件對于特殊兒童是非常重要的,這個過程,需要老師、家長應積極參與,且需要有一個明確和容易使用的標準,使用何種軟件要依據學生的需要而定。在唐丹的研究中曾提到一種軟件選擇的標準:軟件的質量、內容的遞進、容易使用、互動性、有挑戰性的游戲、不同難度的等級、使用常用語言、明確的特征、年齡適合、考慮游戲、練習及測驗、團隊協作、明確的菜單及數字、鼓勵創造性、回饋、適合課程、集中性的游戲、設計良好、問題解決、娛樂、認真思考的技能、使用鼠標。參考以上標準,我們可以了解到,對于軟件選擇的標準,主要集中于軟件的內容、設計、年齡、游戲性、操作性、利于學生發展的可延續性和創造性。教育軟件的選擇要考慮文化因素,軟件還應該具備其對象性,給予幫助的提示,明確的指導、有用的回饋及錯誤改正的選擇,且容易使用,富含教育性和娛樂性,有價值,容易安裝。⑤
種種現象證明,特殊兒童尤其是很多教養在家中的特殊兒童,沒有同齡玩伴,有些甚至家長也沒有時間與其互動游戲,信息錄入太少,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正常發展。而iPad恰好可以充當陪伴者的角色,與他們互動游戲,提供大量信息刺激。iPad作為一種新的輔助器具,不僅影響著特殊兒童的學習和生活,而且為特殊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iPad不需要學習使用鍵盤,不需要讓學生的眼睛在屏幕和鍵盤之間來回轉換,有很多特殊兒童的障礙使得他們很難甚至不能學會鼠標、鍵盤的操作,所以iPad比電腦更便于特殊兒童使用操作;蘋果商店中數以千計的優秀應用程序可供特殊兒童選擇和使用,并且孩子可以享受獨立學習和休閑的時間和樂趣。iPad作為通用技術,使用它作為輔具不會標志著孩子與別人不同,減少不期望的注意,許多特殊兒童家長認為這是一個比傳統的設備更有吸引力的選擇。
綜上所述,iPad作為科技輔具在特殊教育中應用勢在必行,但是如何普及iPad在特教中的應用,如何為特殊兒童選擇使用合適的軟件,并將其功能最大化,仍需要進一步的實踐與研究。
【關鍵詞】 健康教育; 小兒肺炎; 療效
Application of Health Education in Nursing of Children with Pneumonia/LI Hong,LI Y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08):075-077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applied in children with pneumonia.Method: 158 cases of children with pneumonia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January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of 78 cases,were treated routine care measures;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80 cases,were treated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comparative.The efficacy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the care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After treatment,two groups of children were discharged, the time of pneumonia X-ray absorptiometry, body temperature normal, cough stop time, duration and so 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6.25%)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19.23%),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Pneumonia in children; Effectiveness
First-author’s address:Luoya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Henan Province,Luoyang 471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08.027
小兒肺炎是兒科常見疾病,病原微生物以空氣中的飛沫以及呼吸道的分泌物的形式進入機體,通過長時間對機體的作用導致兒童患肺炎[1]。臨床給予患兒家屬系統的健康教育護理,對肺炎患兒的康復可起到輔助作用,有助于患兒培養良好的習慣,促進患兒早日康復,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與患者對醫院護理的滿意度[2-3]。為了探討健康教育在小兒肺炎患者治療中的作用,筆者對部分患者家屬進行了系統的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4年1月本院158例小兒重癥肺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84例,女74例;年齡2~12歲,平均(4.8±2.5)歲。采用隨機數表法將158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其中觀察組80例,對照組78例。觀察組男43例,女37例;年齡2~12歲,平均(4.2±1.3)歲。對照組男41例,女37例;年齡2~12歲,平均(5.3±2.9)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對照組患兒給予抗生素、止咳、平喘以及營養支持治療。(2)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患兒接受護理基礎上應用臨床健康教育方面護理:①嚴格控制環境的溫度(25°左右)和濕度(55%左右),注意患者的保暖并保持在崗維護術中的環境護理,盡量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可以根據患者的喜好適當的調整諸如房間布置,病床的選擇等。②對于口腔有黏液的患兒要在喂藥前給其喂水,對于嚴重咳嗽患兒要給予服用止咳糖漿。③做好對小兒肺炎患者的飲食護理工作。④做好對小兒肺炎患者家屬的健康教育工作,護理人員需要定期給患兒家長講解小兒肺炎疾病的治療與預防相關的理論知識,同時指導患者家屬進行患兒的護理,以提升患兒與患兒家屬對醫院治療與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3 療效評價 了解兩組患者肺炎X線吸收時間、體溫正常時間、咳嗽停止時間、病程等指標;了解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患兒治療前后SAS心理焦慮評分情況;患者對兩種護理措施的滿意度,滿意度評分60分以下定義為差,評分在60~80分為良,評分在80以上為優[4-7]。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兒在肺炎X線吸收時間、體溫正常時間以及病程、咳嗽停止時間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兒療效對比(x±s) d
組別 咳嗽停止
時間 體溫正常
時間 肺炎X線吸收時間 病程
對照組(n=78) 15.31±2.80 6.90±1.55 15.05±2.89 16.03±3.11
觀察組(n=80) 9.56±2.34 5.17±0.57 10.35±2.47 10.58±2.43
字2值 13.989 9.265 10.977 11.646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兩組患者康復效果分析比較 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9.23%,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6.2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情況 兩組患兒家屬分別對護士的護理滿意度評分,觀察組對護士的服務態度、責任心、業務熟練程度和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和治愈率發生情況比較 例(%)
組別 并發癥 治愈
對照組(n=78) 15(19.23) 65(83.33)
觀察組(n=80) 5(6.25) 77(96.25)
字2值 6.019 7.240
P值 0.014 0.007
表3 兩組患者住院治療滿意度評分情況 例
組別 服務態度
責任心
業務熟練
差 良 優 差 良 優 差 良 優
對照組(n=78) 4 14 60 4 23 51 6 21 51
觀察組(n=80) 1 6 73 1 10 69 1 7 72
字2值 6.155 8.709 14.027
P值 0.013 0.03 0.000
3 討論
兒童和成年人不一樣,不能準確表達自己患病時的感受,也不能積極主動配合疾病治療過程[8-9]。大部分學者認為,對患兒治療時,對家長進行健康教育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10-11]。不但可以使家長了解疾病相關的知識,而且在治療過程中采用健康教育的護理工作,可以促進患兒早日接受治療,使患兒早日康復[12]。
本文通過對比采用常規性護理措施的對照組和觀察組患兒采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健康教育方面護理的兩種方案,結果發現,觀察組患兒療效優于對照組,與李秀珍等[13]報道一致。表明觀察組不但可以明顯縮短康復時間,而且有極大的優越性。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治愈率是評價康復效果常用的指標,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和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與王黎黎等[14]報道一致。表示在護理中應用健康教育使患者達到了更好的治療效果,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讓家長參與到患兒治療護理過程中,不但可以有效改善護患之間關系,而且可以使患兒得到更為良好的護理。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患者對護理滿意度調查結果也顯示,觀察組的滿意度優于常規護理,與劉瑜等[15]報道一致。患者認為醫護人員責任心更強,業務更熟練,服務態度更好,顯示在護理中采用健康教育滿意度大于常規護理。在促進患兒的康復同時,并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有一定意義。
綜上所述,護理人員給予患兒家屬系統的健康教育,對肺炎患兒的康復可起到輔助作用,有助于患兒培養良好的習慣,促進患兒早日康復,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與患者對醫院護理的滿意度,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譚繼紅.臨床路徑在兒童肺炎中應用效果的Meta分析[J].重慶醫學,2013,23(8):2735-2739.
[2]姚艷青,崔紅.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中醫藥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10(6):1436-1440.
[3]王琳.小兒肺炎護理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2,9(9):59-60.
[4]閆文芳.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36):5925-5927.
[5]皇甫春榮.多巴胺聯合酚妥拉明治療小兒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7):19-20.
[6]黃勝奇,吳昔林,胡秀弟.左卡尼汀治療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合并心肌損害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3):59-60.
[7]李海岳,李建漢,廖穎文,等.鹽酸氨溴索不同給藥方式對小兒肺炎療效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14):35-37.
[8]王偉文,胡星霞,吳愛惜.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肺炎臨床療效及護理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4,5(8):979-980.
[9]葉素芬.C-反應蛋白檢測在小兒肺炎中的診斷價值[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9(13):1988-1990.
[10] Yu-Dong Yin,Fei Zhao,Li-Li Ren,et al.Evaluation of the Japanese Respiratory Society guidelin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J].Respirology,2012,17(7):1131-1136.
[11] Mahendra Poonam,Bisht Shradha.Ferula asafoetida: Traditional uses andpharmacological activity.[J].Pharmacognosy Reviews,2012,612(8):374-875.
[12]張嵐,宋婷婷,戴世英,等.集束化干預在護理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2,22(17):2038-2040.
[13]李秀珍.小兒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護理干預[J].護士進修雜志,2011,16(12):1530-1531.
[14]王黎黎.小兒肺炎67例護理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4):91-92.
關鍵詞:體育教育;信息技術;體育訓練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2-0224-02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已悄然進入信息時代。而信息技術正在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教育現代化的腳步越來越快,當代信息技術已走進了校門,進入了課堂。各學科都在不同程度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從而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而體育教育是一門集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身體鍛煉為一體的多元化學科。信息技術對體育教學訓練更是不可或缺的必備工具。
一、信息技術在體育教育訓練中對教師的影響
(一)信息技術在全面教學方面的功用
隨著社會的進步,受教育者對教育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如何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全面地傳授給受教育者,是當今教育者不懈追求的一個目標,而科技的發展為施教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如多媒體、攝像、錄音、三位建模等現代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把運動訓練內容與教學情境有機融合,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在感染中得到啟示與啟發。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產生了濃厚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得原本枯燥艱辛的運動訓練變得輕松有趣,從而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頑強的意志品質。而相對于傳統的運動訓練,教學枯燥、單調等原因,致使相當一部分同學對運動訓練產生了被動甚至消極的情緒。現在,隨著當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逐步應用,運動訓練在應用了新技術后,其組合、形象等,即刻變得更加直觀、生動且圖文并茂、色彩艷麗,同時又可提供新穎性、奇特性、趣味性、針對性的訓練計劃,多方面立體式地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緊抓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訓練興趣,調動學生的運動積極性。
另外,教師可運用當代信息技術自己錄制或拍攝一些相關的比賽、訓練片斷,在體育訓練時插播這些錄像或課件,這樣就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一些技術動作更為直觀、生動,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利用信息技術,建立正確的視動表象,能夠有效提高運動技能。視聽媒體在多渠道提供信息、調節時空變化、直觀真實反映事物現象及運動變化特征方面,明顯優于單純的視覺和聽覺媒體。在訓練中同時調動視聽功能,能明顯提高學習效率并促進能力的發展。
在實際的體育運動訓練過程中,有些運動技術不僅運動結構復雜,并且需要瞬間完成。如跆拳道中的360度單腳旋風踢動作,其中的兩腳步伐的快速交換、腰胯及大小腿的配合等動作,都是日常生活中極少出現的運動動作,無疑這給教學訓練帶來很大難度。盡管教師對此反復講解,多次示范,但仍有不少學生對動作變化和完成時機、過程看不清楚,得不到要領,致使教學效果無法保證。其一教師的示范動作受到多方面的限制,隨意性較大;其二同學們的觀察角度和時機也受到很大的局限,由于動作轉瞬即逝,綜合難度較高,因此很難清楚地觀察到教師是如何按動作要求作示范的,這必然給訓練對象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影響。利用當代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軟件把很難示范清楚的技術環節,動畫或影像采用慢動作、停鏡、重放等手段,結合講解、示范表現出來,這樣就能夠幫助訓練對象看清楚每一瞬間動作的技術細節,教師就可以講解各分解動作的要領,演示整個動作的全過程,進而抓住動作的關鍵部分,突出重點、難點。利用信息技術,把各種不同的運動技術,技術難點、重點,常見錯誤動作制作面投影片或課件,在訓練時讓學生觀看,并與學生一起分析比較,提出問題,解答問題,可以促進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訓練對象更快、更全的建立起動作表象,提高認知階段動作學習的效率,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提高運動技能。
(二)信息技術在運動技術診斷、分析方面的功用
信息技術在運動訓練技術診斷和技術分析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所處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因為信息技術使運動技術診斷、分析更加準確,更有利于提高運動訓練成績。
在傳統的高校體育訓練中,學生運動技巧的改進主要是依靠教師和學生自身經驗。為了分析己方和對方學生的優勢或弱點,也可利用攝影機把學生的動作拍成電影,然后放映慢動作鏡頭供人們分析,然而這種方式難以定量、迅速、準確地作出全面分析。當先進的計算、高速攝影機電子傳感技術等高科技進入體育運動領域之后,這種局面就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美國研制的應用于田徑項目中的計算機技術診斷系統,能用高速錄像機拍下投擲物出手后幾秒鐘內的運動軌跡和狀態,隨時顯示出加速度、速度角度、角速度等各種運動參數,并能將實際參數與內存的優化數據比較,及時改進學生投擲時的姿態、出手動作,進而提高運動訓練成績。
信息技術中,計算機輔助運動訓練系統將體育訓練與計算機應用深入結合,利用計算機采集、存儲和分析各種訓練數據,從而幫助教師管理日常訓練信息、輔助訓練決策和仿真運動結果。這是實現對運動訓練過程全面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計算機輔助運動訓練通過對運動訓練學、運動醫學、生物力學和信息科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來提高訓練效率和訓練水平,避免傳統的依賴經驗訓練的缺陷。在計算機輔助運動訓練系統的支持下,教師可以更加注重針對學生個體的特性進行訓練,從而避免高水平學生出現成績長期停滯不前的現象。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體育訓練系統在體育運動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從而使其服從訓練系統的總體的最佳目標,以達到訓練的最優化程度,大大提高運動訓練的效果。
(三)信息技術在科學選材方面的功用
在體育領域中,要想創造理想的運動成績,除去科學合理、系統有效的訓練方式方法外,以嚴肅科學的手段和方法選拔出與運動項目相適應的優秀運動員則顯得十分重要,因此科學選材無疑成為當今體育訓練的重要手段。合理有效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并結合生物化學、遺傳學、數學和生物力學以及生物技術,定向定量地建立理想目標的模型,科學制定訓練對象的各項選材標準,最終達到科學選材。
二、信息技術在體育訓練中的運用對學生的影響
(一)信息技術在學生觀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功用
信息技術可以高效地將文字、圖像、聲音以及動畫等各種教學信息有機組合在一起,而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直接傳達給受教育者的感覺器官,從而在體育訓練中實現了教育信息高效傳輸,有利于學生主動從事觀察、實驗、猜想、創造(建模)、驗證、推理、交流與解決問題等活動,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有利于教學角色的轉變,有利于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信息技術中,多媒體計算機輔助體育教學訓練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對優化體育訓練教學,激發學生體育訓練動力和興趣,加深學生對動作概念和體育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圖像、動畫、影像、聲音等多種媒體來直觀逼真地反映技術動作的動態變化過程,吸引學生的聽覺和視覺,誘發學生思維,達到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目的。
(二)信息技術在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功用
傳統的體育教育訓練主要采用的是教師邊講邊示范,“教師講、學生練”的教學模式。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是認識的興趣,人們在滿懷興趣的狀態下所學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傳統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是“師道尊嚴”,以傳統教師的主動傳導和學生的被動吸收為主,忽視了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的原則,學生只有在體育教師固定的思維模式下去吸取知識和鍛煉方法,學生學習與鍛煉的主動性和思維空間受到了很大限制。而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體育教學,把各種不同的體育理論知識、運動技術、技術難點、重點、常見錯誤動作制作成體育教學軟件,給學生觀看、講解、學習,并與學生一起討論,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參與實踐,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鍛煉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信息技術應用于體育教學訓練,使體育教學內容與教學訓練方法不斷改進,即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訓練方法,這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結語
信息技術在體育教育訓練中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這對我們體育教育工作者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如何運用新的科技手段創造性的提高當前的體育教育訓練水平是我們將長期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 李云.現代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中應用的探索[J].山東體育科技,2011,(1).
[2] 李鳳華,王琰.競技體育與信息技術[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4).
重慶市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應用研究課題,是遠程合作學習主題活動項目研究之一。參與遠程合作學習的對象因其所處地區、環境、文化等的差異,受教育上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項目利用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應用研究課題,關注在不同學校間學習的差異性,通過遠程學習,加深學生間的相互交流,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相互交流,結果是你有兩個思想,我也有兩個思想。”
基于遠程合作學習互動方式之主題活動設計,作為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應用研究課題——“遠程合作學習資源應用互動模式”研究的內容之一,具有主題鮮明、目標明確、操作簡單、實用性強等特點,廣泛應用于遠程合作學習模式探究之中。
一般說來,遠程合作學習主題活動設計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1 主題活動設計之“選定主題”
針對遠程合作學習的特點,在活動主題的選定中,我們一般應注意以下原則。
1.1 可操作性原則
可操作性原則是指活動主題的選定,必須要充分考慮參與學校的地域特點、參與學生的實際能力,選擇參與學生通過實際調查、討論交流、資源互動等方式就能完成的主題。
【案例分析】《家鄉真美》(石柱縣渝中實驗小學遠程合作學習主題活動案例)的主題是“我自豪,家鄉真美”。該案例的教學目標提出“了解家鄉的風景名勝,感受家鄉的美,掌握科學的調查方法,應用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相互交流,培養和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實踐交流和寫作能力,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突出學生個性,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1.2 學科教學結合原則
主題活動作為遠程合作學習的載體,應充分考慮與學科課堂教學的區別和聯系。學科教學側重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主題活動側重于學生“求知、做事、共處、做人”,教師是參與者、合作者。“我自豪,家鄉真美”主題活動方案,較好地把握了“與學科教學相結合原則”,所涉及的學科及知識背景包含了小學思想品德、語文、信息技術、美術、科學等學科內容,既有利于在主題實踐活動中把發現的問題通過各學科教學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去加以解決、拓展和加深,也有利于將各學科領域的知識通過主題實踐活動加以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
1.3 適應性原則
一般情況下,遠程合作學習參與對象是由地處不同區域的幾所學校組成。主題的選定必須充分考慮到各參與學校的校情,要以大家都能參與,都能完成為基礎。以上“我自豪,家鄉真美”主題活動方案,是各地通過展示自己家鄉美的途徑,開展主題活動,以此來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熱情。
2 主題活動設計之“活動目標”
了解遠程合作學習的含義及基本要素;認識遠程合作學習的特點;掌握遠程合作學習的方法。
遠程合作學習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發揮每個學生的主體作用,以主題為切入點,以活動開展為主,共同參與,有效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組織形式和學習方式。應通過遠程合作學習主題活動的開展,建立新型的人際互動關系,促進學習者角色間的轉換,確立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分享遠程合作學習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我自豪,家鄉真美”主題活動方案提出了以下活動目標:讓學生認識家鄉的美;通過網絡讓學生了解祖國美好山河,激發民族自豪感;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通過網絡收集資料,合作交流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通過遠程互動,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寫作水平。
3 主題活動設計之“活動步驟”
遠程合作學習主題活動一般分兩個步驟,即校內活動和校際活動。
3.1 校內活動
校內主題活動是參與學校師生進行遠程合作學習的基礎階段。在本階段中,各參與學校要按主題活動目標內容組織校內師生參與主題活動。了解掌握本地在該主題方面的實際狀況,并采用拍照攝影、數據統計、情況說明等方式進行記錄,傳至校際交流平臺,為下階段的“校際交流”提供實際有效的資料、數據。一是用實地調查的方式進行,保證采集數據的真實性,有利于參與師生在實際活動中提高諸如“與人交流”“與人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二是網上調查,老師提供必要的網站地址和搜索引擎,方便學生上網查找;三是將收集到的資料分類整理后上傳到交流平臺。
校內活動計劃為:1)到當地有關部門(如旅游局等)了解本地旅游資源;2)上網、到圖書館查閱資料,廣泛收集本地旅游發展信息;3)將收集到的資料分類整理后上傳到交流平臺。
3.2 校際活動
主題活動的校際活動是校際小組師生通過分析對比,各自根據校內活動發往平臺的調查資料,發現差異,進行共同分析、討論、整理的互動學習過程,是提升自我認知水平的關鍵環節。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異步式交流,就是利用http://:8088交流平臺、E-mail、QQ等工具,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條件下針對同一任務進行合作討論;二是同步式交流,就是根據校際主持人的要求,在同一時間利用http://:8088交流平臺、在線會議、QQ群等工具,在不同地點針對同一任務進行合作討論交流。
“我自豪,家鄉真美”主題活動方案校際活動計劃包括在線會議環節:1)介紹各自的家鄉;2)結合本地旅游的起源和歷史,了解各地旅游資源和環境;3)“我為家鄉旅游獻妙計”;4)環境保護知我見;5)旅游安全知識網絡競賽。
4 主題活動設計之“總結評價”
遠程合作學結評價一般包含兩部分,即過程評價和成果評價,通常以師生、生生間相互評價方式實現。
過程評價和成果評價包括全面回顧遠程合作學習步驟與評價階段活動內容;自我評價參與過程中自己的表現和所學得的內容;通過評價與反思,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遠程合作學習活動;活動成果(含階段成果)的相互評價;正確評價遠程合作學習方式的優缺點。
遠程合作學習主題活動,無論是在教育時展上,還是在具體的學校教育教學中,都具有深遠的時代意義,它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興起的適應現代教育需要的學校教育教學模式。對“合作學校”來說,突破了課堂教學中的局限,縮小了地區教育水平上的差異;對參與的師生來說,培養了他們的合作、交流、處理信息的能力,拓寬了他們的視野,提高了他們的多種素養。未來遠程合作學習將作為一種常用的教學模式存在于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之中。
參考文獻
[1]遠程協作學習師生交流平臺[EB/OL].http://:8088,http://.cn.
[2]中國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遠程協作學習項目實施指南[M].北京:中央電化教育館,2008.
一、 模擬教學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模擬教學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
模擬教學的過程我們分為三個階段,根據教學實踐,不同階段中容易出現的主要問題總結如下:
1.前期準備階段。這一階段包含了教師指導下的庭審觀摩、案例選擇、司法文書的起草和移轉等內容。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遺漏或忽視庭審觀摩,直接進入下一環節。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中被告具有特殊性,導致我們很難邀請法院到學校現場開庭,這是客觀上難以解決的問題。(2)虛擬案例,直接編造或杜撰案件事實,以追求其“典型性”。(3)法律文書的起草不規范,甚至出現知識性錯誤。(4)司法文書的移轉不遵循法定時限。
2.中期開庭階段。這一階段是整個模擬實踐教學的中心,開庭又分為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和宣判三個主要環節,其成敗直接關系到教學活動的效果。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審判人員的發問缺乏明確的目的性,有時問題過于簡單,致使案件事實難以明確清晰。(2)發問帶有明顯傾向性,與法官中立地位不符。(3)調查階段出現對案件定性及法律適用問題的辯論,導致程序混亂。(4)舉證內容缺乏關聯性,并只簡單列舉缺少質證過程,致使證據證明力不足,影響到對事實的認定。(5)法庭辯論不是圍繞事實證據及法律法規的適用展開,片面強調個人的口才,法庭辯論成了“辯論會”。(6)審判長不能及時規范辯論行為,致使辯論失控,出現混亂。(7)不顧庭審內容,直接宣讀庭前擬定的判決書。(8)判決書沒有必要的論證過程,只是簡單羅列事實和法律法規,既不規范更難以令人信服。
3. 后期夯實提高階段。主要包括庭后討論和書面總結。這是模擬教學活動能否達到預期效果的關鍵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庭后討論流于形式,不能從知識和實踐兩個方面進行深入的剖析。有的甚至只是在開庭結束時由指導老師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學生根本就不再參與討論,遺漏了重要的環節。(2)沒有書面總結或書面總結過于簡單,總結不夠全面和深刻,不能挖掘深層次的問題,達不到鞏固提高的目的。
(二)模擬教學應用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原因分析
1.主觀原因分析。一是對模擬教學理論認識不足。如前所述,模擬教學理論現在從研究上講還有很多不太成熟的地方,老師和學生對其認識還有很大差異,容易導致出現“硬傷”。特別是在對模擬教學的內容和環節的把握上往往容易出錯。二是組織者主觀上重視程度不夠。模擬教學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還未被老師和學生普遍接受,一部分院校組織模擬法庭只是走個形式,有的甚至只是作為黨團活動或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一部分。三是學生參與此類教學活動少,精神高度緊張,慌亂中出錯。四是不排除部分學生思想上懈怠,準備不足。
2. 客觀原因分析。一是對實體法和程序法中的知識點把握不夠深透。模擬法庭的過程就是讓學生靈活運用書本知識全程模擬參與司法實踐的過程,參與主體對基本知識的把握程度直接影響到模擬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進行。很顯然,如果學生對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學知識掌握不夠扎實,在模擬行政訴訟過程中必然捉襟見肘、漏洞百出,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二是某些院校和法院等司法機關合作聯系少,難以搞觀摩開庭類似教學活動,甚至可憐到連現場開庭的一些影像資料也沒有,學生僅憑借書本知識進行模擬活動,此過程出現問題也就不足為怪。三是現有課程設置模式不盡合理。在實踐課中還沒有把模擬教學課程作為一門獨立的主干課設置,所以課時不足,導致經驗缺乏。四是缺少一支強有力的指導教師隊伍。模擬教學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指導,所以教師的培養是第一位的。而我們的教師多數熱衷于知識的傳授,而缺乏對實踐教學方法的研究。五是模擬教學規章制度和教學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的缺乏。規章制度為模擬教學的開展設定了基本的行為規范,是保障教學過程有條不紊的進行的必要條件。而教學效果評價指標體系是對模擬教學效果的跟蹤和測評,是師生總結經驗教訓的重要指標。
三、模擬教學體系的構建和完善
要搞好模擬教學,就必須建立一套系統完善的模擬教學體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軟硬件兩個方面著手組織建設,其中軟件建設是核心。
(一)硬件建設
硬件建設是指模擬法庭實驗室及其配套建設,這是搞好模擬法庭實踐教學的物質基礎。根據教學的實際需求,我們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了標準的模擬法庭實驗室并配備了齊全的配套設施。包括可同時容納500人的模擬法庭會堂,多媒體、錄音錄像設備、照相器材、國徽、法槌、法官袍、律師袍、法警服及席位牌等等,為搞好模擬實踐教學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二) 軟件建設
1. 現有課程設置模式的轉型。目前我國絕大部分法學院校還只是在實體法和訴訟法的教學過程中偶爾運用模擬教學法,并沒有單獨設立模擬法庭教學課程,這對模擬教學法在法學教育中的應用及作用的發揮構成極大的障礙。畢竟,由于課時或教師工作重點等各方面的原因,傳統教學過程中對模擬法庭教學的適用往往暴露出許多弊端,比如模擬次數少、走形式或忽略前期準備和后期總結等重要環節。現在的法學院校應當根據自身的條件專門設立模擬法庭教學必修課或選修課,真正的把模擬教學法充分運用到模擬實踐教學中來以發揮其最大功用。
2. 模擬教學教師隊伍的組織和加強。模擬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實踐性教學模式和方法,但其功能的充分發揮離不開高水平的教師的指導。我們強調的高水平教師既要有深厚的法學理論基礎,又要有較高的實踐能力(對司法實踐有較好的把握),還必須對實踐性教學方法有研究有熱情。如本文起始所述,我國傳統法學教育過多的關注于理論的傳授而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一定程度上緣于對實踐性教學方法研究的匱乏,所以我們需要的是理論(知識)+實踐+研究(方法)型的師資。我們的教師隊伍中60%以上具有律師資格和實踐經歷,同時我們不斷加強對教學方法的應用研究并取得突出的成績。
3. 制定和完善模擬教學規章制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章制度建設是模擬教學得以有序開展的重要保障。我們根據實踐教學的需要,先后研究、制定了《模擬法庭實驗室管理辦法》、《模擬法庭教學人員崗位職責》、《模擬法庭教學教學計劃》、《模擬法庭教學程序規范》等較為全面的規章制度。
4. 制定模擬教學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對模擬教學效果的評價實質是對模擬實踐教學的跟蹤測評,有利于我們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完善提高模擬教學的水平。這方面的指標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主體在單位模擬案件中的具體表現的評價,比如對知識運用是否靈活,法律程序是否正確,邏輯思維是否清楚,語言運用是否流暢以及法律文書的寫作是否規范等等。另一個方面是對教學方法、教學質量的評價。兩個方面相輔相成,又自成體系,因此具體量化指標應從兩個不同的層次分別編制。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法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是不能脫離實際而進行孤立的理論研究和知識傳授的。傳統的法學教育模式和方法已遠遠達不到現代法學教育的目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早在1972年編著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說,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的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的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個顧問,一個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個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②因此,我們必須在法學教育中對傳統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改革。模擬教學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在法學本科教育中應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本文結合模擬教學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初步探討,也希望有更多的專家學者對模擬教學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特色的研究,我們有理由相信模擬教學必將在法學教育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注釋:
①何勤華主編.民國法學論文精粹(第一卷)[M].法律出版社,2003.247.
②《學會生存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18-119頁,第115頁,第284-285頁。
參考文獻:
①鄧建民 李芽.論法學實踐教學形式的完善和更新[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 ,( 10).
②王龍.案例教學法在法學教育中的運用[J]. 《法治論叢》 第20卷第5期,2005年9月.
③李殿英.利用高校模擬法庭培養實用型法律人才[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④龔家林.論“模擬法庭”在高校法學教學中的作用[J]. 南昌高專學報,2005,(1).
關鍵詞:成人學歷教育;網絡教育;教學資源;形成性考核;工學矛盾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教育是中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黨的十也明確指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是教育肩負的重要使命”。在2012年高校繼續教育改革發展論壇上,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高等院校繼續教育改革創新“深化教學改革,強化質量保障;加快資源整合,推動開放共享”。
近年來,國內外高等院校和遠程教育機構不斷開展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網絡教學為我們提供了解決成人學歷教育“工學矛盾”難題的一種新方式,并在信息化不斷發展的今天愈來愈體現出其特有的優勢。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以中央財經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函授教學方式改革為例,進行了實證研究,并在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上提出了較為系統的見解。
二、網絡教育理論基礎
(一)教育技術理論
早在1993年,顧明遠教授就指出,“傳統教育的教育過程基本上是由教師、學生、教育內容三個基本要素構成。但是,隨著教育內容的復雜化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現代教育的教育過程已經不是由上述三個要素構成,必須增加教育技術這個要素。教育技術的應用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教育技術學是現代教育科學發展的重要成果。教育技術的參與雖然沒有改變教育過程的實質,但卻改變了教育過程的模式,改變了教育過程的組織序列,改變了分析和處理教育和教學問題的思路。”
通常認為,教育技術的研究領域包含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基礎性探索方面,這個方向主要是指學習環境的設計和研究、創新性技術研究和哲學相關的文化研究;其次是應用性探索方面,這個方向主要是指將IT整合于教育教學的相關研究、遠程教育與遠程培訓研究。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設計理論為新型教學模式的建構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教育資源整合
談到教育資源整合,首先需要明確“資源”的含義。曹衛其通過因素分析,認為網絡教育中的“資源”具體指學校的人力資源以及教學軟、硬件資源,其中人力資源是高校的教學科研崗、教學管理崗、教學輔助崗的教工,軟、硬件資源即指高校進行網絡教育所必須的設施、設備和操作系統、教學軟件等。“整合”一詞最早是由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賽1862年在《第一原理》中提出來的,他認為: 從哲學的意義上說整合是指由系統整體性及系統核心的統攝、凝聚作用而導致的使若干相關部分或因素合成一個新的統一整體的建構、序化過程。教育資源整合,是指以整合分布、異構的教育資源為目標的教學管理與教育資源整合系統的設計方案,不僅可以把教育資源很好地組織在一起,提高了資源利用率,而且其中的教學管理模塊也對教學評估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把復雜的管理工作變得簡潔、高效。
(三)繼續教育
繼續教育是在20世紀30年代從美國發展起來的一個新的教育工程,稱之為CEE(Continuing Education Engineering)。目的是把一些工程技術人員再次進行必要的培訓,以便更快更好地適應迅速發展的生產需要,完成越來越難以掌握的新技術、新產業規定的任務。現在通常認為,繼續教育是面向學校教育之后所有社會成員特別是成人的教育活動,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經濟社會對繼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繼續教育實踐領域不斷發展,研究范疇也在不斷地擴大和深入,特別是終身教育思想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對繼續教育在經濟、社會中的地位、作用、方法等都有一定的認識和實踐,繼續教育科學研究也有了重大發展。
(四)工學矛盾
工學矛盾,是指已工作的學生從事工作與接受學習之間、教育單位教學與生產單位發展生產之間的矛盾。工學矛盾是相互交織、錯綜復雜的矛盾。從實體概念來分析,工學矛盾主要包括主觀型和客觀型兩大類:一是教育實體開展教學與生產經營實體發展經濟之間的矛盾;二是職工從事工作與接受教育培訓兩個任務之間的矛盾。
工學矛盾,一直是導致繼續教育學生輟學的重要原因。由于繼續教育主要面對的是成人,因此學習的時間都安排在平日的下班時間及周末,下班正值交通高峰期,如遇堵車則會耽誤學生的面授課程。同樣,對于周末上班的學生,上班時間與面授課程發生沖突,無法保證兩全。嚴峻的就業形勢、嚴格的外企考勤使學生在學習與工作二者間發生矛盾時,優先選擇工作以保住飯碗。其次,面授課上不了,可以通過其他形式進行補救學習,但是如果考試和工作間發生沖突就會讓學生束手無策,有時學生即使排除經濟損失的影響,也因請不到假無法參加考試,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五)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是指對學習者學習過程的全面測評,是對學習者課程學習成果的階段性考核,是對學習者學習目標的階段性測試,是課程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
網絡教育模式下教與學在諸多方面是相對分離的,如主講教師與面授輔導教師分離,主講教師與學習者分離,教學與考試分離等等,這種分離不僅存在于教學內容上,也存在于教學時空上,這就給網絡教育下的教與學的全面溝通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因此,規定和實施形成性考核,通過合理設計形成性考核的內容,實現教與學的一定程度的溝通,反饋教與學信息,提高教學針對性,從而緩解教學分離產生的諸多矛盾,達到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的目的。
三、網絡教育促進教育創新變革的策略
(一)革新教學形式
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使得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許多方面得到了應用,它對提高教學效率與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術與繼續教育整合,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豐富學科知識、創設教學情境、優化學生認知、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遠程教育依托教學平臺開展,新一代的教學平臺如何設計和構建,必須要尊重信息技術發展的基本規律。由于遠程教育的發展方向是跟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發展的改變而改變的,這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在應用層面和業務層面,遠程教育都將受到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發展的影響,使得傳統的教學形式得到了較為徹底的革新。
(二)個性化與人性化結合
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策略,一方面要求整合中要根據整合人員專業特長,合理地承擔網絡教育資源整合的角色;另一方面要求整合資源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學生面對機器學習,如果資源內容缺少趣味性、結構缺乏邏輯性、呈現方式缺少藝術性,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制度激勵是指學校在進行網絡教育資源整合過程中,要有相應的配套措施,如資源建設立項、成果評獎、開發與應用評估等。任務驅動是指學校要根據各自的崗位,提出相應的任務,提出達到的目標與時間等,并在條件上給以滿足。在制度激勵和任務驅動的過程中也要體現人性化的要求。
個性化資源整合策略是要求在整合中既要有統一的規劃,又要兼顧學校和專業的特點。個性化資源整合策略既要求資源整合要面向專業、面向課程、面向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做到有的放矢,又要求兼顧各種差異的學生都能獲得最大可能的發展,如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跟蹤、記錄,不同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指導與輔導等。
(三)建立“評價——反饋——完善”機制
在繼續教育中采用遠程教育,部分取代了傳統的面授課程,這種創新的教學模式是否能得到學生的認可和接受,其教學和使用效果如何,都需要進行系統的量化的評估,得到真實有效的用戶數據,并不斷修改和完善平臺,使網絡教學更好地服務于學生。
項目管理中的評價反饋機制是評價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決策性環節,既可降低項目的運行風險,又可提高投資決策質量。本文借鑒該評價反饋機制建立遠程教育的“評價——反饋——完善”機制,由于學生是新的教學平臺和模式最直接的體驗者,評價結果可以通過評價報告、問卷調查、反饋討論會、內部培訓與研討等多種不同的形式進行反饋。反饋將促進遠程教育的完善,形成自我調節的良性循環,使評價結果與教學平臺的改進決策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使遠程教育不斷推動繼續教育的創新變革。
四、實例研究——中央財經大學函授教學方式改革評價
(一)實例簡介
中央財經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自2007年起,陸續以深圳、蘇州、鄭州、邯鄲、福州五個函授站作為試點單位,選取《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畢業論文寫作指導課》等課程實行網絡教學,以提高課程學習和畢業論文寫作質量。
為落實此項教學改革工作,中央財經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各試點函授站組織學生就如何進行網上課程、完成學習筆記和作業、參加BBS討論、考核等事項進行了培訓和說明。函授課程網絡教學流程圖如下圖所示。
1.系統的課程資源
到目前為止,中央財經大學網絡教育學院已制作完成數十門網絡課程,均是聘請本校優秀的主講教師講授。其中《會計實務與案例》課程更是運用flash技術制作,不僅講授了基本的會計記賬規則,而且還能實際模擬企業經濟業務,在線上由學生編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及編制會計報表,可以極大地提高會計崗位的實用技能與技巧。
2.全面的知識庫系統
在函授網絡教學過程中,學院根據網絡教學模式下教與學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提供系統性的知識庫系統。目前題庫題量達到數萬題,均含習題答案和答案解析,答疑庫問題及答案、案例庫等,為函授網絡教學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源支撐。
3.豐富的輔助學習資源
為了幫助廣大學習者更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學院還陸續給函授學生開放財經學苑、名家講壇、財經雜志等學習資源。財經學苑主要以幫助學生拓展學科知識為目的的財經類網站;名家講壇背依中央財經大學眾多優秀講座平臺,能使函授的學員享受到校內的優質資源。
4.實時輔導的交流機制
實時輔導機制為學生自主學習過程遇到的困難和疑問提供幫助,包括網絡答疑支持服務、媒體教材支持服務(教材、網絡)和教學信息支持服務等。通過提供網上學習的多種技術手段,如:課程BBS、在線答疑等輔助教學手段,構建了專門的咨詢交流平臺;學生提出問題后,輔導教師及教務人員必須保證在48小時內回復學生提出的問題。
(二)函授課程學生滿意度評價
為了解學生對函授網絡課程的整體滿意度,了解學生是否愿意繼續通過網絡學習模式開展函授學習,中央財經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開展了函授課程學生滿意度調查。調查對象為參與2012年函授網絡課程的各函授站學生,調查方式通過發放問卷至各函授站收集學生反饋。
調查結果顯示,蘇州函授站及鄭州、邯鄲函授站部分層次的回收率相對較高,跟相關函授站班主任一貫負責的態度及重視程度有關,而個別班級學生本身學習主動性比較差,平時不交作業、筆記人數比較多的班級,問卷回收數量也相對比較少。學生滿意度調查結果如下:
一是函授站學生對函授網絡課程形式整體持滿意態度,90%以上的學生認為,函授網絡課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將面授課程網絡化,通過在線課件、自測練習及在線輔導等幫助學生掌握課程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二是平均95%以上的學生認同函授網絡學習這種模式,他們認為該種模式有利于學生自己安排時間學習,避免工作和傳統面授上課沖突,工作學習兩不誤,更加掌握學習主動權。
三是超過95%的學生表示,參加網絡課程學習比傳統面授節省了很多途中的時間,也解決了面授所增加的交通壓力和停車難等實際問題,節省了費用,比較適合在職人群的學習。
(三)函授站班主任調查結果
為了對網絡課程形式及運作情況進行調查,本文對擔任函授網絡課程管理工作的函授站各班主任做了問卷調查。
函授站班主任對網絡函授課程的總體評價良好,他們都比較認同網絡教學相較于傳統課堂學習形式更加便于管理學生,減少工作量,對網絡課程教學人員的督學及管理工作很滿意。參加調查的班主任一致認為需要建立一個班主任群,方便與教學人員交流教學事項,利用平臺查詢功能,可登陸平臺查看學生學習進度,并自行根據學生未交作業情況對學生進行提醒、督學。在課程作業、筆記截止前,班主任聯系提醒學生提交作業和筆記的方式不同:44%的班主任電話提醒到每一個學生,56%的班主任在QQ群中消息,67%的班主任短信通知學生,同時著重提醒個別學生。
(四)網絡教學模式的優缺點
網絡教學模式極大地節約了教育成本,據中央財經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不完全統計,2012年兩學期網絡教學試點為學校節約教育成本高達40萬元;同時,學生時間管理自由,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工學矛盾。遠程教育充分利用了教育資源,促進教育資源共享。網絡授課極大地提高了資源使用效率,使得各種教育資源通過網絡跨越了空間距離的限制,成為一種可以向更廣泛地區輻射的開放式教育。
當然,網絡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網絡教學由于沒有充分的師生互動,專業課跟不上進度,學習質量受到一定的影響。同時,技術的發展與需求間的差距也使得遠程教育還有很大改進的空間。
五、結語
現代教育大眾化、終身化的發展形勢對繼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處在信息時代,網絡教學的發展將是教育面向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也將為推進繼續教育發展壯大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中央財經大學在遠程網絡教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遠程教育的工作任重而道遠,學習平臺的開發與維護、資源共享等各方面的內容都要求不斷努力和完善。繼續教育結合現代教育技術、教育資源整合理念,借助現代教育手段改造傳統的函授教學方式,必將推動繼續教育可持續發展,從而完成構建終身學習社會的使命。
網絡環境下的個性化學習將突破原有個性化學習的局限,具有新的內涵和特征。如何在遠程教育中結合繼續教育學生的特點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模式推進繼續教育中的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將是未來極有價值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陳乃林.現代遠程高等教育教學及管理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
[2]楊泉明.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袁文霞,朱紅,李軍鵬.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6,(10).
[4]Curtis J. Bonk.世界是開放的:網絡技術如何變革教育[J].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9).
關鍵詞: 數字化思想 初中數學教學 應用研究
引言
建設創新型社會,需要創新型的人才。創新意識的形成需要經過一定的訓練、培養。數學化的過程就是再創造數學知識的過程,也可以說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而初中正處于人生思維發展的重要階段,通過數學化教學,可更好地促進其思維健全發展。
1.數學化思想概述
“數學化”的概念是由荷蘭數學家漢斯?弗賴登塔爾提出的,他認為數學化就是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對客觀世界的現象進行組織和整理的過程,現實世界的組織都可以通過“數學化”完成。隨后,很多數學家對數學化的概念不斷進行完善,最終形成數學化思想。數學化更注重強調數學的實用性,讓人們用數學邏輯思考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同時,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要更好地掌握數學原理、數學公式,必須與現實世界相結合。數學化思想在強調數學知識的應用性的同時,也強調數學知識在應該過程中的再創造。數學知識的學習不是簡單的抽象,更重要的是有自身具體的應用價值。
2.數學化思想與初中數學教育相結合的可行性分析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不但要讓學生掌握必需的知識技能,更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數學更準確、清晰地認識、把握、描述、解決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在數學化思想形成過程中,必須以一定的現實世界為載體。對每個年齡階段而言,數學現實都是不同的,初中階段有一些自身的特點。從數學教育的功能看,數學教育的目的是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而問題的發現、提出對初中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特點而言,世界觀尚未定型,思維方式也正處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雖然對現實世界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尚存在很大的不足。但是,正是對世界的認識使得數學化思想教學有一定的載體,數學化思想教學得以展開。同時,從這點上看,在初中數學教育過程中,將數學化思想灌輸給學生,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的數學思維發展。初中生在面對生活中很多問題的過程中,有了很強的自我意識,但是缺少一定的理性認識。數學化思想可以在此方面更好地完善其思維模式,有利于其自身成長。初中生與數學化更強調數學的實際應用性。初中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在現實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很多問題。對于很多問題不能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同時數學教育在初中階段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加深,很多知識可以用于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將數學化思想與初中數學教育相結合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幫助中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將數學化思想融入成學生思維方式的一部分。對于初中數學教師而言,在此階段可以更好地將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問題與數學知識相結合,而初中生對這些常見問題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進而實現數學化思想教學的過程。
3.提高初中生的數學化能力的建議
3.1發展學生的數學化應用意識
數學化思想強調的是通過數學化的思維意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化意識的培養對于初中生的數學學習而言尤為重要。對于初中生的數學教育,培養數學化意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學生參與到具體的生活中,將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從數學的角度進行思考。思維在發展過程中的具體應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培養初中生的數學化應用意識,是當前提高初中生數學化能力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對于初中數學教師而言,需要為學生數學化思想的發展創設一定的具體應用情境。比如漢斯?弗賴登塔爾在比例的教學過程中,就提出了一個相對具體的教學案例。首先他當天晚上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巨大的手印,當學生第二天來到教室的時候對這個巨大的手印感到好奇,就有學生想知道“手印如此大,那么巨人應該有多高”。然后數學老師就將自己的手放在黑板上和巨大的手印做了一個對比,發現巨大的手印是教師手印的四倍,然后教師找了一個繩子,繩子的長度是教師身高的四倍,那么將繩子拉直便是巨人的身高。在這個教學的啟發下,學生開始對巨人的書桌、鞋子、衣服的高度、面積等進行描述,讓學生真正掌握比例的數學內涵。通過這種教學設計,可以很好地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本身的同時,加深其對知識應用本身的認識。當然,數學知識應用的課堂情境創設對數學教師本身提出比較高的要求,必須對數學知識有深刻的認識,同時,自身的生活閱歷要廣泛。讓學生通過數學活動經歷數學化,不但可以更好地掌握數學的應用價值,還可以真正認識數學活動的內涵。數學化思想的培養離不開初中數學教師的努力,初中生雖然自身具有一定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在經驗方面還是有所欠缺的。從初中數學教師的角度來講,必須學會引導學生,在應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化意識,通過這種方式,將數學化思想真正融入成學生思維方式的一部分。從上面的教學案例可以看出,初中生數學化思想的培養與教師課程開展的方式及培養意識有重要的關系。從數學教師的角度講,知識的講解有很多種,數學化思想的培養則要求必須以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為導向,發展學生的數學化應用意識。
3.2多元化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數學化能力
“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對于初中數學教學有很深的指導意義。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將數學知識更好地應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初中數學教師而言,自身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數學化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可以通過構建實驗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數學實踐能力。
對于當前的很多初中學校,各個學校的校情有很大的差別,各個學校的師資水平、生源質量、教學用具等都存在不同。數學教師應該從自身的情況出發,制定適合自身情況的教學方案。由于學生掌握問題的能力存在差異,這要求數學教師在制定教案的過程中要盡量考慮到各個方面。對于那些學習能力相對比較強的學生,要更多地采取“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模式,而對于一些學習能力相對欠缺的學生,則要偏重于“注入式”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的不同對于初中生數學化思想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從初中生的自身發展經驗來看,在初中階段每個學生的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部分學生的思維發展程度已經達到了相對比較高的階段,而部分學生的思維發展尚有所欠缺。數學化思想更注重數學知識的應用效果,一旦數學知識不能很好地與日常生活經驗相結合,其數學化思想就會失去意義。而通過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可以使這個問題得到相對比較好的解決,按照學生的不同的發展情況進行分類,可以更好地達到其數學化的效果。在多元化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同時要將理論知識傳授與學生的實踐相結合,強調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注重對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采取多元化的教學策略有利于學生對信息、知識實現多角度、多方位的掌握。數學化思想是一種思維方式,強調的是將現實世界中的問題通過數學的觀點予以闡述、解決。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初中生自身的情況作為出發點進行思考,這對于實現初中生數學教育的數學化有重要的影響。
結語
初中生數學化能力的培養與初中數學教師對數學化理念的理解是密切相關的,只有教師自身對數學化有了清晰的認識,才能更好地實現初中數學教學數學化思想的展開。數學化思想在于強調數學知識的具體應用價值,要將知識與現實世界中的問題相結合。同時,在提高初中生數學化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應該以發展學生的數學化應用意識和多元化教學策略為主要手段。
參考文獻:
[1]田果萍,張生平,趙霞.數學化―新課標理念下學生數學學習方式的本質[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9(10).
[2]王兆正.經歷數學化:從“數學生活化”到“生活數學化”的教學回歸與超越[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9(12).
[3]朱海祥.基于作為教育任務的數學思想方法的再認識[J].繼續教育研究,2013(5).
[4]郁春城.數學化思想在初中數學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蘇州大學,2011.
【摘要】伴隨著國內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化,現階段國內的幼兒教育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高。為了能夠讓幼兒在成長過程當中享受到更加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幼兒園應當要重視幼兒教育資源的開發與運用,實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文中簡要論述了傳統文化對于幼兒教育資源的重要作用,并針對如何在幼兒資源中,開發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給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幼兒教育資源開發與運用
引言:
作為一個擁有千年文化底蘊的文明古國,在這漫長的發展時間中匯聚了大量的優秀的人文精神與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當中包括了豐富的民間游戲、傳統手工藝等等珍貴的教育資源。幼兒階段的孩子正處在性格塑造與開發智力的重要階段,在幼兒階段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不但可以
讓幼兒感受并喜歡傳統優秀的文化內涵,而且還能夠為幼兒構建恭謙溫良的思想品格,這對于幼兒今后的健康成長與學習具有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1.傳統文化中幼兒教育資源的開發
1.1誦讀優秀經典與篇章
文學經典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其中包含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對于幼兒智力的開發,性格的培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誦讀經典的方式,能夠讓幼兒了解并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神,讓他們對于人與事有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培養幼兒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新時期的幼兒課堂中,國學內容早已成為了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說“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唐詩等等,這些內容的運用對于調動幼兒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具有重要的意義。
1.2豐富的民間美術資源
美術教育是幼兒教育中重要的組成,不但能夠培養幼兒對于事物的觀察力,還能夠強化幼兒的審美意識與人文素養。民間藝術作為偉大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還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所在,因此,將民間美術資源引入到幼兒課堂教學當中,不但可以讓幼兒擺脫傳統幼兒美術教育的框架約束,還能夠強化幼兒的美術學習興趣,對于培養幼兒對藝術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具有重要的意義。構建良好的創作環境,應當要先從幼兒的興趣進行著手,并對幼兒的作品進行鼓勵與表揚,提高幼兒的美術學習興趣。
2.中國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資源的運用
2.1開展主題活動
想要發揚并傳承傳統文化,教師可以通過舉辦主題活動的方式來實現,而活動主題應當要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喜歡的項目。通過活動能夠為幼兒構建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讓幼兒在潛移默化的過程當中逐漸地接受并喜歡上傳統文化。
2.2結合傳統節日
和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相比,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像我國這樣重視各類傳統節日。傳統節日作為我們民族文化寶庫中的明珠,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與重視。我國的節日繁多而且隆重,例如說中秋節、端午節、元宵節等等,這些不同的節日當中既包括了尊老愛幼、勤勞善良、熱愛生活等思想,還包含了勞動人民對于先賢與文化的重視。因此幼兒教育工作者可以結合這些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并融入到教育過程中來幫助幼兒提高文化素養。除此之外,幼兒園應當要在探索與研究傳統節日的前提下,結合教材中的內容設計出適合幼兒的課程,從而實現幼兒資源合理利用的目標。同時在進行幼兒的日常教育過程中,必須要對強調幼兒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2.3在家庭教育當中滲透傳統文化
從大量的歷史經驗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優劣對于家族的興衰具有直接的關系。幼兒對于言行、品德的學習也都是從家庭開始的。家長與孩子相長的時間長,而且對于孩子的性格特點都有所深刻了解,孩子對于父母的情感也更加深厚,對于父母的教誨也更容易接受。因此家長要積極、主動地配合幼兒園教育,將兩個方面的工作落到實處:(1)與幼兒園教師的工作配合好,主動加入到幼兒園組織的宣揚傳統文化的各類活動當中;(2)對孩子的傳統文化教育起到重要的榜樣作用,家長自身要發揮好言傳身教的帶頭作用,并運用傳統的禮義仁智考等思想來引導、約束幼兒與自身的言行。
關鍵詞:情景游戲;幼兒教育;應用
伴隨著幼兒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游戲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教育價值獲得了社會大力支持和認同。它將幼兒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理念融入到游戲中,幼兒園課程化可以更好地發揮幼兒園課程的教育功能,游戲成為了教學的重要手段。在對幼兒教育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資源,創設情景游戲激活幼兒的思維,展現自我,培養創新意識及智力的開發,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一、在幼兒教育中開設情景游戲的作用
幼兒園教育是幼兒學習的啟蒙階段,幼兒時期重視幼兒思維模式的培養對幼兒的健康成長和今后的學習發展都有極大的影響。幼兒教師在進行幼兒教育時要把握好幼兒自身的發展情況,采取趣味性強的教學方式為幼兒創設一個和諧有趣的情景游戲,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課堂環境。讓幼兒在情景游戲的過程中培養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有效開發他們的智力和認知能力。通過情景游戲讓幼兒學到一些基本的知識和道理,在情景游戲中獲得情感的體驗,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幼兒教師要做到將情景與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正確引導幼兒認知這個世界,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幼兒老師應該從生活中發現引領幼兒學習,并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并且幼兒園學前教育的教學目標是把游戲帶入到幼兒園課程教學中,充分體現游戲的教育價值。幼兒教育開設情景游戲,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幼兒的自主創新意識,使幼兒積極投入到游戲教學中去,讓幼兒的天性得以釋放,這樣才能實現游戲對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價值。
二、情景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
幼兒園的學前教育對象是年齡較小的幼兒,他們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意識在初級的發展階段,所以對于幼兒教師,想進一步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如何激發幼兒對學習的興趣是首要的問題。在幼兒教育中游戲是學前教育目標實現的最佳選擇,而情景游戲對幼兒的全面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一)多媒體在情景游戲中的作用
在幼兒教育中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游戲,可以啟發幼兒的邏輯思維和對事物的認知,多媒體的特色功能也為幼兒教育創造了非常有利的先天條件。目前在日益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國家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幼兒的學前教育。在幼兒園對幼兒實施情景游戲教學時,幼兒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與教師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巧妙的結合,這樣可以有效實現情景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教學目標。比如幼兒對動畫非常感興趣,那么幼兒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放映一些動畫的片段開設相關情景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在幼兒教學時采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為幼兒創設出各種形象生動的教學內容情景,讓幼兒有種切身體驗的真實感覺,促進幼兒對知識的理解并加深記憶。提高幼兒學習能力、促進幼兒發散性思維的發展是幼兒認知能力的變換過程。幼兒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特點采取生動又有趣的教學方式,促使幼兒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增強幼兒的學習自信心,最終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情景游戲中
當幼兒抗拒參加幼兒園的情景游戲教學活動時,幼兒教師應該多加鼓勵和開導幼兒,讓他們體會到游戲的樂趣。如果幼兒在游戲中表現得優異,那么幼兒教師要對幼兒進行適當的表揚,促使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和道德品質的培養。因為教師的表揚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學生繼續強化他們自身的優勢,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和提升自己的內在動力,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使他們更加有動力去學習和認真做事,起到非常有效的教育效果。由于幼兒處于智力開發的初級階段。其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弱,幼師可以通過情景游戲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教導,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情感的體驗,學到一些知識和道理。并且游戲可以給幼兒們帶來歡愉,讓他們在游戲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把游戲規則同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幼兒教師要做到正確引導學生,時刻關注幼兒們身邊和生活中發生的細微現象,進而通過游戲的教學方式使幼兒認知這個世界,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游戲過后教師要進行總結,正確引導幼兒創新思維及自主能力的培養。
(三)通過情景游戲營造課堂氛圍
總之,在進行幼兒教育時教師要充分挖掘游戲因素,塑造生動活躍的幼兒園課堂氛圍。借助游戲的形式進行活動教學,幼兒園的教學形式不同于其他教育方式的教學。幼兒教師要充分利用情景游戲獨有的多樣性和趣味性進行幼兒的教學活動,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幼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幼兒園學前教育的教學效率。把游戲當作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采取科學有效的游戲形式,讓幼兒在游戲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進而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在組織教育活動時運用游戲性的語言,例如在幼兒認識香蕉這種水果種類時,在開頭通過猜謎語、播放有關的歌曲引導幼兒參與到合作競猜游戲中去。通過情景游戲加深幼兒對知識的認知和掌握,激發幼兒智力和創造性思維的開發。幼師通過趣味性的教學語言對幼兒耐心地教導,從而調動幼兒們對游戲的興趣,正確引導幼兒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綜上所述,在幼兒早期的學前教育中,游戲帶來的天性釋放和學前教育目標的價值體現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小學教師在對學生開設情景游戲教學時,要將幼兒放在主置,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調動幼兒思維的分散和頭腦的靈活性,促進幼兒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讓幼兒在游戲中感覺到喜悅和成就感,從而促進幼兒教育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梁娜.游戲教學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J/OL].學周刊,2017,(15):194-195.
[2]張英霞.情境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J].赤子(上中旬),2017,(07):287.
關鍵詞:虛擬現實技術;教育技術;虛擬現實建模語言;三維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8)20-30301-02
Application of Based on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for Education
YE Su1, WANG Hao-peng2
(1.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Aviation University of Air Force, Changchun 130022, China; 2.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viation University of Air Force, Changchun 130022, China)
Abstract: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is one of an important application for education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 The characters of Interaction, Immersion and Imagination are the ideal factors for computer application in all kind of fields. Educational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simulate learning methods, thoughts methods, sensorial behaviors and control methods base on Virtual Reality. The paper discussed and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s,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pplic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future with some typical examples.
Key words: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 3D
1 引言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簡稱VR),也稱靈境技術,人工環境或賽博空間,最初于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國際計算機科學院高級研究科學家Jaron Lanier提出。VR技術是利用計算機系統、多種虛擬現實專用設備和軟件構成的一種虛擬環境,實現人與虛擬環境直接進行自然交互和溝通的技術。人在虛擬現實環境中可以獲得與在自然環境中相同的感受,真實體驗視覺、聽覺、觸覺及智能感知的直觀、自然的效果。21世紀初,VR技術處于多元化的迅猛發展時期。一方面,借助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得到高速發展;另一方面,與專業技術(如數字地球、虛擬機械裝配、軍事與航空航天、農業與專家系統、醫學應用、教育等)的融合,使VR技術得到更廣泛應用。
對教育領域現今的教學方式,不再是單純的依靠書本、教師授課的形式。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引入,彌補了傳統教學所不能達到的許多方面。通過VR技術,在表現一些空間立體化的知識,如微觀世界的運動、分解、結合過程,機械運動模擬再現等,這些表現形式使學習過程形象化,學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特別是將網絡技術與虛擬現實技術的融合,開發實時性、交互性更強的計算機遠程教育系統,將是VR技術在未來中的重要應用方向。
2 虛擬現實在教育中的應用
教學媒體可分為文字(Text)、圖形(Graphics)、聲音(Sound)、影像(Image)、動畫(Animation)和影片(Video)等,透過VR技術能給信息化教育技術帶來全新的面貌和效能,應用VR制作科研、教學軟件,使文字、圖形、聲音、影像、動畫、影片和交互功能聯系在一起,構成一個完美的教學系統。VR在教育中的具體應用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科技研究應用
當前許多高校都在積極研究虛擬現實技術及其應用,并相繼建起了虛擬現實與系統仿真的研究室,將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實用技術,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在分布式飛行模擬方面的應用;浙江大學在建筑方面進行虛擬規劃、虛擬設計的應用;哈爾濱工業大學在人機交互方面的應用;清華大學對臨場感的研究等都頗具特色。有的研究室甚至已經具備獨立承接大型虛擬現實項目的實力。
基于VR技術的虛擬學習環境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學習環境,如建造人體模型、電腦太空旅行、化合物分子結構顯示(如圖1所示)等,在廣泛的科目領域提供無限的虛擬體驗,從而加速和鞏固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親身去經歷、親身去感受比空洞抽象的說教更具說服力,主動地去交互與被動的灌輸,有本質的差別。
2.2虛擬實驗教學應用
虛擬實驗利用VR技術,可以建立各種虛擬實驗室,如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等,擁有傳統實驗室難以比擬的優勢:
第一,節省成本。由于設備、場地、經費等硬件的限制,許多實驗都無法進行。而利用虛擬現實系統,學生足不出戶便可以做各種實驗,獲得與真實實驗一樣的體會。在保證教學效果的前提下,極大的節省了成本。
第二,規避風險。真實實驗或操作往往會帶來各種危險,利用VR技術進行虛擬實驗,學生在虛擬實驗環境中,可以放心地去做各種危險的實驗。例如:在進行電化學實驗科目,可免除學員操作失誤而造成意外傷害、事故(如圖2所示)。
第三,打破空間、時間的限制。利用VR技術,可以徹底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大到宇宙天體,小至原子粒子,學生都可以進入這些物體的內部進行觀察。一些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觀察的變化過程,通過VR技術,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呈現給學生觀察。
2.3 虛擬實訓教學應用
虛擬實訓基地是利用VR技術建立起來的訓練基地,其“設備”與“部件”多是虛擬的,可以根據隨時生成新的設備。教學內容可以不斷更新,使實踐訓練及時跟上技術的發展。同時,虛擬現實的沉浸性和交互性,使學生能夠在虛擬的學習環境中扮演一個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環境中去,非常有利于學生的技能訓練。比如,軍事作戰技能、外科手術技能、教學技能、體育技能、汽車駕駛技能、果樹栽培技、電器維修技能等各種職業技能的訓練等。由于虛擬的訓練系統無任何危險,受訓者可以不厭其煩地反復練習,直至掌握操作技能為止。例如:在虛擬的飛機駕駛訓練系統中,受訓者可以反復操作控制設備,學習在各種天氣情況下駕駛飛機起飛、降落,通過反復訓練,達到熟練掌握駕駛技術的目的。
2.4 虛擬仿真校園應用
今年來,教育部在一系列相關的文件中,多次涉及到了虛擬校園,闡明了虛擬校園的地位和作用。虛擬校園也是VR技術在教育培訓中最早的具體應用,它由淺至深有三個應用層面,分別適應學校不同程度的需求:
(1)簡單的虛擬校園環境供游客瀏覽(如圖3所示);
(2)基于教學、教務、校園生活,功能相對完整的三維可視化虛擬校園;
(3)以學生為中心,加入一系列人性化的功能,以VR技術作為遠程教育基礎平臺。
2.5虛擬遠程教育應用
基于VR技術的虛擬遠程教育可為高校擴大招生后設置的分校和遠程教育教學點提供可移動的電子教學場所。通過交互式遠程教學的課程目錄和網站,由局域網作為校園網站的鏈接,可對各個終端提供開放性的、遠距離的持續教育,還可為社會提供新技術和高等職業培訓的機會,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3 總結
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以及硬件設備價格的不斷降低,虛擬現實技術在科技研究、虛擬仿真校園,虛擬教學、虛擬實驗,教育娛樂等方面的應用更為廣泛性,推動了計算機及其前沿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深入應用與融合。虛擬現實技術以其自身強大的教學優勢和潛力,將會逐漸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和青睞,最終在教育培訓領域廣泛應用并發揮其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Q. Y. Wang, L. Tian. A systematic approach for 3D VRML model-based assembly in Web-based product design[J]. Int J Adv Manuf Technol. 2007,(33):819-836.
[2] Pietro Murano, Dino Mackey. Usefulness of VRML building models in a direction finding context[J].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2007,(19):305-313.
[3] Leandro Soares Indrusiak, Ricardo Augusto da Luz Reis, 3D integrated circuit layout visualization using VRML[J].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2001,(17):503-511.
一、精品課程的應用
網絡精品課程平臺能夠承載很多的教學資源,可以與知名院校進行資源共享,可以與知名教師進行互動交流,可以通過平臺布置任務、解惑答疑等,讓學生充分享受到信息化手段帶來的無窮樂趣和力量。
1.網絡精品課程中的情境教學
平臺的設計和開發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教學內容,在平臺中設計一些可以讓學生參與的情境,如詩歌朗誦,通過音效和多媒體教學手段,模擬詩歌產生的歷史背景,這種情境效果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網絡精品課程中的資源共享
在平臺中設計教師、外教、知名學者及學生可以互動的欄目,讓學生生動地了解世界各地文化歷史、國內外人文地理等知識,家長可以隨時了解孩子的學習動態,參與孩子成長教育,教師可以隨時調用海內外課程資源,豐富課堂內容。
二、微課的應用
微課是對某一知識點的設計,通過視頻、軟件等手段,讓知識點便于理解和掌握。小學生天性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微課在小學教育中,比較適合應用。
1.動畫形式微課的應用
每個學生對動畫片都情有獨鐘,每天回家第一件事情大多數都是看動畫片,那么,根據這些情況,一些難于理解的知識點,可以設計成動畫形式的微課,讓學生通過觀看動畫和聽取講解來達到教育和學習的目的,這樣一來,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便于學生掌握知識的要點。
2.游戲形式微課的應用
當今,學生對手機操作熟練,對手機游戲更是呈現一種著迷的狀態,大人不會玩的游戲,小學生都會,根據這種狀況,一些需要感知和體會類的知識,可以設計成游戲形式的微課,讓學生在游戲中感知和體會,獲取知識和技能。這種游戲形式的課程學生更愿意參與,掌握知識更快。
3.模擬仿真形式微課的應用
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比較難,我們可以設計或購買一些模擬仿真的軟件,實現更加真實、生動的教育。如一些無法看到內部結構的知識,就可以通過模擬仿真的手段進行呈現,學生可以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具體的知識點。
三、慕課的應用
所謂“慕課”(MOOC),顧名思義,“M”代表Massive(大規模);第二個字母“O”代表Open(開放),以興趣導向,凡是想學習的,都可以進來學;第三個字母“O”代表Online(在線),學習在網上完成,不受時空限制;第四個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課程的意思。
作為在線課程,就需要學校根據實際的教育情況進行選擇和應用,慕課比照前兩個信息化手段來說,包含的內容更廣泛,如三維虛擬演播室/虛擬課堂的應用,設備整體采用三維系統場景,里面所有板塊均為三維建模制作,用戶可自由搭建制作自己的場景,360°全景觀看,區別于傳統平面場景的死板、生硬,可做攝像機虛擬搖移,讓課堂更加生動。
四、在小學教育中應用信息化手段的幾點建議
信息化手段如果在小學教育中廣泛使用,將很好地解決師資隊伍教學水平不均衡的現象,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
1.鼓勵教師開發信息化資源
應加強對信息化資源開發的支持力度,在資金上進行保障。對開發較好的教學資源,教育主管部門或學校應給予資金上的獎勵,這樣才能激勵更多有才能的教??投入信息化資源開發中,才能涌現出更好的信息化資源,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小學教育。在一些教育發達的地區,學校每年都會投入大量的資金來獎勵信息化資源的開發教師,而這些地區的教育往往也都很出色,所以作為小學教學教育主導者,應該轉變觀念,與主流教育相結合,要打破地域限制,鼓勵教師互相學習,積極地開發信息化資源,應用信息化手段。
2.加強小學信息化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