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1 09:32: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規則的作用和意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美術課堂規則意識策略
規則是人們在生活、工作、學習中必須遵守的科學合理的行為規范和準則。不依規矩,不成方圓,世界因有了規則而變得和諧美麗,良好的規則是一切活動的保障。學生的規則意識就是其對于這些行為準則的良好態度和習慣。在課堂上,學生良好的常規習慣,是課堂順利進行的有效保障,只有在有序和諧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思維活躍,狀態積極。美術課亦是如此,當學生有了較強的規則意識,美術課堂才會營造得更加和諧生動,課堂才能真正煥發出美麗的生命魅力。如何讓學生在遵守規則的過程中感悟規則的實際意義,真正構建一個和諧有序的美術課堂,近年來,經過不斷地實踐探索,我在這方面找到了一些策略,積累了一點經驗,試述如下。
一、感悟規則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規則的內需
讓規則的遵守者了解規則,感悟規則的重要性,這是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首要內容。只有當學生建立了規則的概念,懂得了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規則,課堂規則是有效展開學習的基礎與保證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幫助學生樹立初步規則意識,加深學生對規則的認可,激發他們對規則的內需。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隨著他們認知水平的日漸成熟,理解能力也逐步提高,他們同樣能透過表象,洞悉問題的實質,所以和他們交流規則的內涵,引發他們感悟規則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就顯得意義深遠。教師可以通過和學生一起分析探討發生在身邊的真實現象,讓學生在交流與碰撞中了解規則,感悟規則的真實意義,理解規則的必要性。
二、學生自主制定,增強學生對規則的認同
蘇霍姆林斯基說:“其實在每一個孩子心靈最隱蔽處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出共鳴。那么,我們必須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所以,只有傾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自主地制定課堂規則,這樣產生的規則才更符合“民意”,更能為學生所認同和接受。正如孩子在游戲中,因為孩子自己是游戲規則的制定者,這些規則不僅符合他們的內心需求,更從本質上體現了規則的公平與平等性,他們不僅熟悉這些規則,更能在游戲中用這些規則進行自我約束,所以美術課的規則也理應由孩子自己來制定并完善。由于我任教的班級都是高年級學生,他們不僅能根據實際需求制定規則,更能在與同伴或與其它班級的交流中不斷調整完善規則,經過一段時間的協商努力,一套適合高年級的美術課堂規則就如期誕生了。由于是學生自己制定的規則,學生不僅樂于遵守,而且體現了教育對學生權利的尊重,達到了學生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有效提高了規則的執行力度。
三、做好“第一次”,為學生有效遵守規則順利導航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當規則形成后,如何保證它的有效落實就顯得尤為重要。由于“第一次”印象深刻,具有導向作用。所以在執行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當學生第一次違規時,大家所采取的態度會直接影響今后這些規則在學習中的順利運行,更會對其他學生產生強有力的暗示作用,教師在執行過程中切忌“雷聲大,雨點小”,當孩子第一次執行某項規則時,一定要注意引導,幫助孩子達到目標,并給予及時的鼓勵。一旦出現“第一次”違規現象,更要及時制止,合理引導。
四、“共同體”的建立,讓學生在互督、互助中獲得雙贏
規則的意義,不僅要使學生在互相監督中規范自己的行為,更要讓學生在相互幫助與激勵中提高自己的素養,這是我們制定課堂規則的積極意義。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學生總是樂于監督其他同學的違規現象,而對如何幫助同伴糾正錯誤,如何樹立自我的榜樣激勵同伴這些方面卻顯得有點漠然。針對這些現象,受“新基礎”教育“共同體”的啟發,在同學們的共同商議下,我們的“共同體”也產生了,這一舉措不僅創意新,而且在執行過程中非常有效。我們將學生分成兩個一組,這兩個學生便成了一個相互幫助、相互督促、相互提高的“共同體”。他們將在所有活動中享受同等的獎懲待遇,例如課后的收拾與整理這一項常規,就必須由他們兩個先各自清理自己的位置,然后相互檢查,發現對方做得不到位的必須馬上幫助完成,否則一經組長或教師發現就直接扣除他們的課堂衛生分,主要責任人扣5顆星,沒有履行督促義務的學生扣2顆星。反之,在課堂上這一組學生如果合作有效,回答問題有質量,參與活動大膽積極,就可以獲得獎勵星,主要回答的學生加5顆星,在旁補充的合作伙伴加2顆星。這樣的“共同體”由于利益與榮譽是共同的,因此他們在相互監督的過程中,更多的是相互提醒,相互幫助,相互提高。幾節課下來,我欣喜地發現鈴聲響后教室里安靜了,課堂上學生們爭著發言,他們更專注了,課后有的孩子會悄悄地提醒他的同伴:“星期四還有美術課,你一定得記著帶美術用具啊!”還有的孩子主動幫助同伴丟垃圾,整理桌椅。更令我開心的是有些在年級里赫赫有名的調皮大將也被這些自己制定的規則“馴服”了,他們不僅不再調皮搗蛋,更是表現出了從未有的積極。所以只要全心投入,我們在實踐過程中就會找到更多富有新意積極有效的方法?!肮餐w”的建立,使學生在互督、互助中獲得了雙贏。
五、“持之以恒”“及時鼓勵”,養成學生遵守規則的良好習慣
最近的調查結果顯示:守規則與不文明行為并存是青少年網絡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調查發現,超過九成的高年級小學生認可網絡生活中同樣需要遵守道德規范,不可任意妄為,也普遍愿意遵守網絡游戲的規則;近八成的中學生在網絡游戲中與人相處是守規則的。但與此同時,超過兩成的高年級小學生在網絡游戲中講臟話,并且講臟話已經成為其中一部分人的網絡生活習慣。此外,有四分之一的學生模仿過游戲中的暴力行為;超過四成的中學生在網絡游戲中講臟話,同樣也有一部分人已經形成了講臟話的習慣。另外,有將近一半的中學生認為周圍同學存在模仿游戲中暴力行為的現象。
這給我們提出了網絡時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問題:我們通常把守規則看作是道德成長的一種表現,但與之伴隨的大量規則外的不文明現象卻說明這種教育可能是在培養“守規則的道德侏儒”。
一、“守規則”在道德上的不完備狀態
規則是一定群體成員共同遵守的一系列規范、守則,它制約人們的行動,維系群體生活的秩序。因而,守規則往往也成為一種個體應然的行為方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制度倫理的倡導者往往強調規則本身對道德人及道德社會建設的重要作用。但是,規則終究不同于道德,在道德性上存在著兩個無法克服的局限,從而使得過于倚重守規則的道德教育,只可能培養出“守規則的道德侏儒”。
(一)規則外放縱的無度
人類生活如此豐富復雜,規則無法做到事無巨細一概予以規定。因此,就有了諸多“鉆空子”的事情發生,這表明規則的作用范圍始終是有限的。一些人,在有明確規則制約的地方謹守規則,一旦出離到規則范圍之外,失去了既有的行為依據,自然產生出脫離監管的自由感,往往會將守規則時的內心壓制更加夸張地表現出來,完全依照自己的主觀愿望和欲望行事,導致言行的過度放縱,成為不折不扣的“守規則的道德侏儒”。
在現代性的背景下,制度倫理嘗試通過規則自身的完善來達成人的完善,實際最多可能如福柯在《規訓與懲罰》里所描述的,將人性囚禁在規訓的牢籠里。后現代則走向另一個極端,主張徹底打破規則,如鮑曼所說,逃避限制是后現代生活的中心。[1]規則體系的解除、規訓的消失,的確可以使行動的決定權回歸到個人的手中。但自由了的人,是否可以在無規則狀態下自然實現人的完善呢?我們看到,習慣了規則與規訓的人,在規則之外往往會表現出過度追求個人化的主觀感受、體驗、情感的放縱“狂歡”。事實上,當個人主觀經驗成為行動的唯一依據,往往造成價值的虛無和欲望的放縱。因此,后現代背景下已經有很多思想者呼喚理性的回歸,以改變人的自我放縱局面。
在柏拉圖的《美諾篇》中,蘇格拉底指出,個人的主觀意見并不可靠,即便是正確的意見,如果沒有被理性捆住,也是沒什么價值的。[2]在《斐德若篇》中,蘇格拉底講出了著名的馬車故事:人的靈魂就像是由兩匹馬駕馭的馬車,其中的一匹馬頑劣放縱,如果駕車人稍有控制不好,這匹馬就會將整架馬車帶入傾覆的險境當中。[3]他用頑劣放縱的馬來比喻人的欲望,以駕車人比喻人的理性,用這個故事來說明欲望對完善的人的巨大影響:只要理性稍有放松,人就會被欲望控制。這兩篇對話恰好可以用來描述“守規則道德侏儒”的危險:在規則覆蓋的范圍之外,缺少理性的道德侏儒,要么僅僅由不可靠的“意見”支配,要么由放縱的欲望支配。
日益普及的網絡生活還沒有建立起非常完備的規則體系,這樣的網絡生活就像是現代性與后現代的雜糅:有規則與無規則并存,規則內外各有空間。成長中的青少年,一方面,在那些有規則可循的地方,愿意按規則行事;另一方面,在規則覆蓋之外的空間則可以粗言暴行。網絡生活如一面鏡子,映照出現實生活中青少年的道德狀況:無論規則如何完備,日常生活終究存在無顯性規則之空間;規則內外的文明反差,學校中的好孩子與家庭中的小霸王,也正說明著青少年教育中對規則過度依賴的不足。
(二)規則內做惡的可能
一味強調守規則,把守規則當作是好孩子標準的另一個問題,在于規則本身在道德上的不完備性。
首先,常見的規則往往表達一種普遍性要求,是抽離現實生活情境的行為期待。因而,規則與現實生活情境總是因為隔著具體化的距離而顯得空洞,也往往無法適用于具體生活情境。諸多現實情境中的道德兩難,有一部分是普遍規則與現實情境的沖突,這時,我們會發現規則本身的蒼白,發現規則對于完滿的人性所在的復雜生活的不完備性。
其次,從生產的過程看,規則多數是為了滿足群體共同生活的需要,為了保證群體內成員和諧共處而進行的集體約定,是以達到群體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的。因而,規則往往帶有局限性的地域色彩,是為了解決當前問題的權宜之計。帶有深刻群體烙印的規則永遠只是為了“這個”群體服務的,因而很難超越這個群體之外去考慮全人類的普遍利益?!叭后w精神既有關愛、協作等光明的一面,也有自私、排斥、敵對其他群體等陰暗的一面?!盵4]群體對內顯示出關愛的一面,以一系列規則協調成員間的關系;同樣是為了群體內的利益,群體對外則顯露出截然相反的自私面目。
可見,不顧規則及其要求下的行為本身的道德性如何,一味遵守規則行事,有可能是在作惡;與此同時,守規則又成為作惡者自我辯護的依據,試圖以規則來開脫罪責。
二、“守規則”的道德本質及其產生的教育原因
(一)“守規則”的實質是他律型人格
由以上對守規則可能導致的兩種道德后果的分析,可以看到,守規則之所以無法與完滿人性這一目的相通達,實際在于對規則本身的過度依賴與強調。對于人而言,“規范是必需的而且應該遵守,但卻不值得尊重,因為道德價值落實在規范之外而不是規范之中”。[5]守規則只是一種他律性人格特征,真正的道德人格是強調“慎獨”和內在道德自覺的。
“他律”是皮亞杰在《兒童的道德判斷》一書里提出的概念,意指服從于外在規則而行動。守規則的他律性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對規則的遵守不一定是自覺遵守,而很可能是出于服從的遵守;第二,所遵守的規則內容是外部給定的,不一定經過其自身理性的審查;這也就導致了第三,守規則而并沒有獲得規則背后所蘊含的道德精神,因而在缺少規則的情境中無法做到自我治理。處于他律情形中的人,雖然其言行看上去是合道德的言行,但那只是看上去或者外表上如此,其內心或者在精神上,可能與道德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距離,甚至可以說是與道德本身內在自覺的完滿追求相悖的。因而,其實際上可能是一種“道德侏儒”。
強調守規則的他律人格的道德意義十分有限。規則只表達應該如此,卻不能澄清為什么應該如此;規則指出行動的標準,卻無法承載行動的意義;規則范導下的好人是群體秩序要求下的好人,卻未必是自身人性卓越、人格完善的好人。規則本身無法承載生活意義,生活意義只能到規則之外更為根本的道德價值當中去尋找。這就需要“檢視現實生活以追求美好價值”[6]的理性力量,達到使人能夠在自我治理當中實現卓越人性的目的。蘇格拉底的“馬車”比喻已經揭示了這種理性自治的重要性,在這種理性自治狀態中,可以看到一種迥異于規則訓導下一片服從景象的秩序:“當理性占統治地位時,一種極其不同的秩序在靈魂中起支配作用。” [7]這樣一種理性的秩序,是欲望得到節制、德性支配行動,因而能夠在德性的實現活動中歷練人格、追求美好生活的狀態。這是與守規則的道德侏儒的他律人格截然相反的人格狀態。他律的道德人格始終只能讓人成為服從外在規則的好人,并且如前文所述這種好人還潛藏著作惡的危險。而要實現人性的卓越和人格的完善,則必須超越他律型人格的有限性,訴諸充分的理性自我治理,經由德性的自我教化之路實現生活的意義。
(二)“守紀律的好學生”是他律型人格的教育土壤
為什么當代青少年會出現“守規則的道德侏儒”這樣的人格傾向呢?學校教育中一個熟悉的說法可以與此相聯系就是“守紀律的好學生”。學校生活是青少年制度化生活的第一模版,學校生活中的價值引導與評價本身,即是道德教育的過程。學校作為共同生活的場所,是要有紀律的,要求學生守紀律本身并不是一件壞事。但是,作為規則的一種具體形式,紀律同樣存在上文分析的規則的有限性。面對紀律的要求,不鼓勵與引導學生思考、判斷其深層的道德理由,而是通過各種評價機制強制學生無條件服從,導致真正的道德價值因此闕如,被重視的僅僅是規則的執行。
將守紀律作為好學生的重要標準,嚴重窄化了學生豐富個性的活動空間,壓抑了其人性的活力,使學生在嚴密的規約當中成為順從紀律要求亦步亦趨的“乖孩子”。魯潔教授指出,“相當長一段時期以來,道德教育全部落實為具體的規范教育,聽話、順從歷來是,當今仍是中國好孩子的標準”。這樣的教育窄化了豐富的人性,“不是真正意義上自由自覺活動的人”。[8]學校教育中對紀律和規則的過度強調,是對道德及道德教育的偏離,誤導了成長中的學生對好人的理解,將好人窄化為“守規則”的人,誤將這種“道德侏儒”當作是好人的標準與全部要求。
三、養成能自治的道德人
“守規則的道德侏儒”與時代對青少年的要求及完滿人性都相去甚遠。當今時代,網絡生活已成為學生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這給道德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也是一個新的機遇:一方面,網絡生活較高的自由度放大了規則外的放縱行為的可能;另一方面,網絡生活中規則的相對缺失則可以為理性自治的教育提供一個試練的空間。當然,道德教育應當是整全的,不管是在虛擬網絡生活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道德教育都應該引導學生在遵守規則的同時審視規則,通過培養能夠理性自治的道德人來實現道德人格的健全成長,從而擺脫“守規則的道德侏儒”形象,走向能自治的健全道德人。
(一)養成理性的品質是核心
如何能夠理性自治?康德說,“必須永遠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唯有它才能帶來人類的啟蒙?!盵9]理性必須經常運用才能得到啟蒙,意味著理性的啟蒙需要后天發展的過程,這就要求學校教育的過程要成為一個尊重理性,而非只重規則的生活。學校教育要培養人的規則意識,但這個規則意識,不是一味的遵守規則的意識,還包括對規則的產生過程、規則的合法程序、規則的道德有限性與現實必要性的認識和了解,引導學生懂得,規則是生活的必須,但一味守規則卻并非人性的完善。這意味著徹底改變“守紀律的好孩子”的教育觀念,在學校生活中,給成長中的青少年充分運用理性的自由空間和機會,讓他們通過理性的運用去制定合理的規則,通過理性來反思現存規則的不合理性,改進生活中的不合理的規則。與此同時,理性在這種運用中得到不斷完善與提升。
(二)以追求人性完善為目的
守規則的人,追求的是“無過錯生活”。把規則當作戒律,當作幸福生活的邊界,認為幸福是囚禁在規則的牢籠中的。這顯然是對規則與幸福關系的一種誤解。什么是幸福呢?亞里士多德說:“我們把那些始終因其自身而從不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東西稱為最完善的?!盵10]這種屬于人的最完善的東西,是德性的實現活動,亦即人性自身的完善與卓越。不違反規則意義上的“無過錯生活”,顯然是無法達到這種卓越的人性狀態的。與人性相比,一切規則、規范、紀律都微不足道,重要的是人性自身的價值,而不是規則。完滿的人性與規則不是對立與避讓的關系,而是超越與“為自己立法”的關系。因而,完滿人性不是不守規則,更不是不要規則,而是超越現實性的有形的紀律與規則,但以人性的完善為最終法則,指導自己的行為與生活。以完滿人性為法則的人,不管現實中是否存在有形的紀律和規則,都不會放縱自己的行為,因為放縱是人性的不完滿狀態。
(三)從節制做起
不管是網絡還是現實生活,都繽紛多彩卻又泥沙俱下,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不良誘惑。青少年如果沉迷其中,不但耗費自身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容易受到負面的影響。這就需要引導他們從節制做起,抵拒誘惑,自覺克制不合理的欲望,做到“約身勝欲”“克己復禮”。節制,不是資源匱乏時不得已的權宜之計,不是為了遵守節約儉省的規則,而是人性追求完滿的高貴之義,是人對生命的明智把握。富足而能甘于樸素,遠離奢華;規則內不違規則,規則外不自我放縱;成功時不傲人鄙物,失意時不輕言放棄;對顯達于己的人不趨附,對卑微于己的人不鄙視;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才顯人性的高貴。
參考文獻:
[1]鮑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后現代道德[M].郁建興,周俊,周瑩,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96.
[2]柏拉圖.柏拉圖全集:1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33.
[3]柏拉圖.柏拉圖文藝對話集[M].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122.
[4]高德勝.超越群體的自私[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8(1):32.
[5]趙汀陽.論可能生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38.
[6]金生v.規訓與教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79.
[7]泰勒.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M].韓震,王成兵,喬春霞,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164.
[8]魯潔.道德教育的當代論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4-15.
[9]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24.
[關鍵詞]體育教育;模范作用;課堂紀律
素質教育順應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是教育改革的方向,規則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發揮著自身的優勢。同樣,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學的開展也不能離開規則教育,在體育教學中,很多的運動項目都要按規則進行,教師要起到帶頭作用,帶領學生遵守運動規范,尤其是對于具有競技性質的運動必須按規則進行。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公平公正,同時,端正態度,用正確的手段獲得自己所需,此外,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正義感。
一、在體育教育中規則教育的兩點要求
(一)從學生角度出發
在體育教學中,提到規則教育并不是要對學生活動的自由發揮進行限制。就好像法律和自由的關系一樣,人們只有在遵守法律基礎上獲得的自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運用規則教育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中心,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對體育教學活動進行一定的規范,合理地安排,畢竟很多的體育項目都有自己的規范動作,只有合理遵守才能學得更快,真正對身體健康有益。此外,在遵守一定規則的同時,體育老師應該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養成適應體育教學中規則的習慣,保證其主體地位,更好地開展教學。
(二)正確處理體育教育中規則和開放的關系
規則教育并不是說不重視學生個人的興趣和愛好,而是要處理好規則與開放的關系。只有將兩者合理地結合在一起,基于學生的興趣,為體育課堂教學營造良好的、輕松的氛圍。尤其是對于高等院校的學生來說,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對問題會有獨立的見解及觀點,如果此時體育教師單純地按照確定的規則開展教學,限制他們思維的開放性,必定會造成學生的叛逆心理,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融入規則教育的同時還應該重視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規則教育。
二、在體育教育中規則教育的重要意義
規則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教育對象能夠通過各項技術規則的訓練,與制度化的教育規范相吻合。進行體育鍛煉的人都知道,體育教育最獨特的優勢就是操作性強。學校中任何其他科目的教學基本就是讓學生掌握前人總結的文化內涵或者技能,再進行強化。而體育教學可以在不同的階段和環境下,在操練中掌握活動的技能,主要以鍛煉身體為主。體育教育也為規則教育的施行提供了相應的動態資源及場所等。體育課程一般很受學生歡迎,這就給在體育課堂中開展規則教學提供了優勢條件。規則教育并不是只在口頭上表達,其重在規范學生的動作,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掌握操練的規則。對于體育教育,從根本上說,操作本身的特性就是活躍、善變的,所以需要教師進行規則約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樹立規則意識,必須按照體育運動項目的標準進行,通過獎懲的形式,讓學生在受到規則教育的同時,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品德與素質。這是比較困難的,并不只是通過遵守體育運動中的規則就能瞬間實現的,而是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步一步地養成把效仿轉變為自己在運動過程中的習慣,即將一些強制性的行為法則逐漸變成自身的行為習慣及標準,這樣有利于學生在體育教育中形成標準認知,為在社會的最初階段的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在體育教育中如何實施規則教育
(一)幫助學生在體育教育中感受規則的力量
在體育課堂中進行體育活動及操練是很常見的,大部分體育課的開展場所都是操場,所以有必要將體育活動和規則教育相結合,在活動中培養學生遵守運動規則的良好習慣。體育老師可以依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征,設定一些小游戲,當然游戲時必須要求學生遵守一定的規則,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游戲中獲得樂趣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遵守規則的自由和快樂,不斷地感悟、反思,最后將規則內化為自己的習慣,那么學生在以后的體育課堂中也會自覺地遵守運動規則。
(二)體育老師需要合理地安排教學活動
由于規則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對學生的道德培養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及價值,所以,為了使學生逐漸掌握規則教育體系,體育老師需要合理安排教學活動,使體育教學在遵守規則的基礎上順利開展,發揮好規則教育的價值,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老師需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及不同學生的個性特征隨時調整自己的授課內容,對教學計劃進行詳細部署,不斷更新,使體育教學更有針對性。此外,教師在設計體育教育時,還應該合理科學地安排課堂實踐,在有效的授課時間內最大限度地發揮規則教育的作用,為社會培養遵守規則的人才。
(三)充分發揮教師的模范作用
體育老師在進行體育教育的時候,自身就是很好的授課例子,學生都是以教師為榜樣進行模仿,所以教師必須起到模范作用。在體育教學中,教師作為領頭人,各項操練動作是否標準直接影響學生對此動作的第一印象,所以,教師一定要首先規范好自己的運動動作,以身作則。然后再通過不斷地示范講解規則的具體內容,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最終實現體育教育的目的。
(四)在具體的體育活動中加強規則教育
在體育課堂中,根據各種各樣的活動內容,有時學生需要進行不同的角色扮演,例如,在開展體育活動中,學生需要扮演裁判、隊員或者觀眾等,不同的角色都要遵守一定的規則,這樣能使學生在遵守規則的基礎上體會到角色扮演的快樂,意識到需要履行的責任,理解遵守規則的必要性。此外,體育老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不同的活動自己制定規則以及角色扮演的具體職責,然后讓學生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長此以往,能夠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
(五)要求學生遵守基本的課堂紀律
體育課堂教學計劃的進行必須有良好的課堂紀律作保證,米歇爾??抡f過:“紀律可以讓人們精確控制個體的力量?!奔o律與規則相輔相成,它正是具體化的規則,在體育教育中使用規則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意識。因此,遵守課堂紀律是最根本的規則教育方式。反之,如果學生違反紀律就可能存在危險,比如,穿運動鞋上課,體育課前的準備動作等都是必須遵守的,這些能確保體育教育的順利進行,如果學生違背就應該受到懲罰,讓他們明白規則的不可抗拒。
(六)體育老師合理評價學生所完成的任務
在體育課即將結束的時候,老師應該進行相應的點評及總結。對于體育課堂來說,教師的評價有著積極的意義。根據心理學調查研究,教師正確合理的評價能夠激勵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實際上,學生也很在意老師的評價,也想知道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即使是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所以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進行相應的批評或者表揚,當然評價的標準也可以進行分層,畢竟學生的水平也有所不同,這樣在對學生進行規則教育的同時,也能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四、結語
在學校,學生一般都比較喜歡體育課,而規則教育又是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體育教育應該把握這一機會,積極地對學生進行規則教育,幫助學生養成遵守規則的良好習慣。規則教育還有利于體育課教學效率的提高,當然在進行規則教育的同時還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要求及興趣,不斷對教學計劃進行調整,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合理安排授課任務。在規則教育中,教師要規范自己的行為,給學生樹立榜樣。在體育教育中開展規則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潛移默化地掌握規則的重要性,把遵守規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希望筆者的探索能夠對規則教育產生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文天,駱秉全.論體育教育中的規則教育及其價值[J].體育文化導刊,2013(9):96-98,121.
[2]黃聰.規則中的自由:“放羊式教學”潛在的理念與運用[J].體育學刊,2011,18(2):74-77.
[3]聶振財.規則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教學(中),2011(8).
[4]曹斌.體育教育中的規則教育及其價值[J].青春歲月,2014(8):195.
1.1調查對象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在長治市隨機抽取11所小學,并在每所小學的4~6年級各隨機抽取一個班,被抽取班級的全部學生作為調查對象。
1.2調查方法
參照青少年危險行為因素調查表,制作統一的道路交通安全問題調查表對學生進行調查。
1.3調查內容
調查內容共分為五部分,第1部分是對學生交通安全知識的測試。第2部分是對學生道路交通行為的測試[7]。第3部分對小學生學習交通安全知識態度進行調查。第4部分通過對學生設置調查問卷,了解學生父母自身交通行為、學歷及教授學生交通知識3方面的情況。第5部分調查小學生車禍發生狀況。
1.4統計分析
將有效問卷按照編號整理后,將所有數據用EpiData30軟件進行雙份錄入,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采用百分位數、構成比等對數據進行描述,用KruskalWallis2檢驗進行差異性檢驗,并作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298份,回收問卷共1272份,應答率為980%,去除不合格問卷5份,剩下有效問卷1267份。調查表有效率達976%。本次調查四年級431人,五年級390人,六年級446人;其中男生633人(500%),女生634人(500%)。
2.2小學生道路交通安全知識得分情況
小學生道路交通安全知識得分P50為80分,年級之間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2360,P<0001),見表1。男女生知識得分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2=2235,P<0001),且女生成績高于男生,見表2。
2.3小學生道路交通安全行為得分
小學生道路交通安全行為得分P50為94分,3個年級之間行為得分差異有統計意義(2=1882,P<0001),見表1。男女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1668,P<0001),見表2。
2.4小學生對學習交通安全知識的態度
在所有調查對象中,愿意接受學習和遵守交通規則的占971%,發放交通安全知識宣傳手冊,自己會認真看的占90%,而能主動提醒他人違反交通規則的僅占871%。
2.5父母對小學生相關知識及行為的影響
父母的學歷與學生交通安全知識得分高低無關。但家長平日里是否教學生安全知識與學生交通安全知識得分有關,家長經常教育的學生交通安全知識平均分為777分,家長偶爾教育的學生平均分為760分,家長從不教育的學生平均分為705分;家長告知學生的越多,學生的得分越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1553,P<0001)。同時發現家長經常違反交通規則的學生交通安全行為P50為843分,家長偶爾違反交通規則的學生交通安全行為得分P50為889分,家長從不違反交通規則的學生交通安全行為得分P50為925分,可見家長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越高,學生道路交通行為得分越高(2=2747,P<0001)。
2.6小學生車禍發生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
在調查的1267名學生中有134名學生發生過不同程度的車禍傷害,車禍發生率為105%。將可能對車禍發生有影響的八個因素:性別、年級、父母學歷、父母教授學生知識、父母交通行為、學生交通安全知識得分、學生交通行為得分、學生學習交通知識,作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賦值情況見表3。結果發現,只有性別、年級、學生交通知識得分、學生行為得分、父母的交通行為這5個因素對小學生車禍發生有影響(均有P<005),其余變量均無統計學意義(均有P<005),見表4。性別、年級、父母是否違反交通規則這3個影響因素的OR<1,說明性別女,年級升高,父母自身不違反交通規則是發生車禍的保護因素。而學生的交通知識和行為得分這兩個影響因素的OR>1,說明學生交通知識、行為得分低是發生車禍的危險因素。在這5個因素中,其中學生行為得分對發生車禍的影響最為顯著(OR=2046,95%CI:1518~2759,P<0001),其次為父母自身的交通行為。
3討論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234(2007)04-0050-02
平等的、個體性的與普遍性的公民,既是現代國家興起的重要標志,也是民主政治能夠得到良好運行的主體基礎。無論是現代國家建設,還是民主政治的良好運行,都與現代公民的培養相關。眾所周知,村民自治是中國在政治民主化進程中探索出的具有獨創性的直接民主的實踐形式〔1〕,參與性是村民自治的基本精神。實踐證明,村民自治是實現鄉村治理的最有效手段,它對于我國公民意識的培養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一、村民自治與公民意識的培養
(一)村民自治這種基層民主形式,有助于培養我國公民的權利意識
權利是公民獨立自主的保障,它提供了一個空間,讓個人能夠在免于他人或整個共同體的干涉的環境下,自由培養興趣,發展潛能?!?〕對權利的尊重,本質上是對人的尊重,它肯定了人的價值、人的創造性以及彼此的平等地位,而且它是公平分配社會資源、以妥協的方式解決社會沖突的根本前提。權利意識是人對自身價值的自覺,在公共生活中,公民只有認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才能產生主人翁意識,它是政治共同體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公民權利意識的缺失,是我國政治民主化進程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村民自治對于農民權利意識的培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表現為對村民權利的尊重。在一個缺乏權利傳統的社會,尊重是促進公民權利自覺的有效途徑。村民自治的制度設計將村民權利置于村落公共事務的最高位置:在民主決策過程中,《村組法》要求某些涉及村民利益的事務必須交由村民會議討論決定,這一強制性安排體現了村民利益的不可侵犯性,村民在自身利益問題上有充分的自主權;村務公開制度的設計不但體現了對村民知情權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它將村干部的公共行為置于村民的監督之下,樹立了村民在村落公共事務中的最高監督人形象。而選舉過程中,流動投票箱的運用,則體現了村落公共事務由效率優先向權利優先的轉變,在心理上使村民感受到了自身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它還表現在對村民參與的保障上,“每個人或任何一個人的權利和利益,只有當有關的人本人能夠并習慣于捍衛他們時,才可能免于被忽視”〔3〕,而這種能力得以養成的制度前提是公共事務向所有人至少在形式上平等的開放,人們可以通過它來主張自己的權利和利益。村民自治實現了村落政治參與的充分開放,村委會選舉中村民只要年滿18周歲即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而兩票制的設計又保證了候選人的產生也完全由民意決定;村民會議的設計使村民在面臨重大議題時享有直接的決策權;村民自治章程的制定則向所有人提供了參與村落公共事務的規則依據。
(二)村民自治這種基層民主形式,有助于培養我國公民的責任意識
權利與責任是互相支持的兩個制度,只有當其他人因為社會責任,愿意承認我們擁有權利,并且幫助我們建立與維持落實權利所必需的社會制度時,我們的個人權利才有實質意義〔4〕?,F代社會是一個高度分歧與個體化的社會,倘若沒有公民責任的支持,社會將面臨不斷分裂破碎而難以治理的危機。責任意識是公民區別于私人的標志。它意味著個人認識到他是以集體和他人為根據的,他的生活的某些目標只能通過集體行為才能實現,因此他對這個集體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公民責任意識的形成得益于公民對政治共同體的認同,在村民自治中,村民對村落共同體的認同表現為:一方面村民是村落公共基礎設施的直接受益者,集體經濟是村民福利的重要來源;另一方面,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中,土地征用、環境污染等直接涉及村民利益的問題的出現,使村民強烈認識到集體行為在維護共同利益上的重要性。對政治共同體的認同是公民責任意識形成的邏輯前提,而實現公民責任的關鍵在于能夠自主參與的責任機制。由于公共財政的不足,大量農村公益事業的興辦得益于村民個人的投勞投資,“一事一議籌勞籌資”制度在村民自治中的應用,對于村民責任意識的形成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該制度要求每一項村落公益事業的興辦,從發起、決策到執行、監督都由村民普遍參與和共同分擔,其核心在于公益事業的興辦來自于村民需求、成本分擔由村民協商決定,充分體現了村民的自主自愿。
(三)村民自治這種基層民主形式,有助于培養我國公民的規則意識
規則是實現利益妥協和行為整合的制度條件。政治共同體中,公民在利益上不僅具有一致性的特點,同時也具有分歧、差異與沖突的特征,為了使共同體免于在無序的利益沖突中消滅,同時使個人權利得到平等的保護,我們就必須有一套規則作為公民之間對話、說理與妥協的平臺〔5〕;盡管公民責任是共同體健康發展的基礎,但兩者之間并無直接的必然性,只有在規則前提下實現公民責任,健康的共同體才得以可能。因此,規則意識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條件,它表現為對于規則的理解和尊重,并且愿意、習慣于在規則下行為。
實踐證明,村民自治在培養農民的規則意識方面有積極的作用。首先,公民對于規則的尊重首先是因為規則本身是好的,亞里士多德指出,法治應包含兩層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好的法律?!?〕而一個好的規則,應當基于公民的共識,是公民合意的結果。事實上,從1980年廣西合寨村創立村民委員會〔7〕到《村組法》制定后的不斷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發展歷程即是村民不斷進行制度合意的過程。這為村民規則意識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其次,村民自治作為鄉村秩序具有歷史意義的轉型,其標志在于由村民共同制訂的村規民約、村民自治章程取代了村干部的個人意志成為村落管理的基本形式,顯然,只有當規則具有權威性時人們才樂于運用規則。最后,有效的規則是培養公民規則意識的根本保障。在村民自治過程中,民主選舉的意義不僅在于能夠選出符合民意的村干部,更重要的是能夠使不合民意的村干部下臺,而后者對農民的刺激更大,村民自治完整的制度設計在村落公共生活的幾乎每個環節都為農民提供了改變其結果的可能,而每一次成功都會大大增強村民對規則的信仰,進而養成運用規則的能力和習慣。
二、村民自治與公民能力的提升
(一)村民自治有助于提升我國公民的對規則的認知能力
在村民自治中,村民規則認知能力的培養與國家對村民自治的主導作用是分不開的,但這種主導并非直接干涉村落事務,而是集中在制度的推廣上。村民自治從地方性創新到全國性應用,國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立法機關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將村民自治制度規范化,以方便認知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各級民政部門培訓大批專業人員直接進村指導選舉,同時將各地在自治過程中的制度創新進行推廣應用,使農民能夠直面規則運行的全過程。中國歷史上只有父權主義的地方割據,沒有過現代意義的自治,如果將村民自治的發展完全歸于自發機制,那么廣大農村面臨的只能是漫長的無序和混亂狀態。確實,國家的主導作用,使很多地方的村民自治流于形式,但這恰恰是后發展國家民主化的必然路徑,通過形式化民主的訓練,使民眾認知民主規則最終實現實體民主〔8〕。1998年后出現的激烈的村委會選舉,表明村民對選舉規則已經有了實質性的認知。
(二)村民自治有助于提升我國公民的運用規則的能力
在村民自治中,村民的政治知識運用能力的形成更多的是一個自發的過程。選舉本質上是候選人提出自己的當選理由和選民對理由的選擇過程。對前者來說,理由的可選性取決于候選人對公共利益的理解,對村民需求的把握,與村民的溝通能力以及他的政治許諾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對后者來說,聽取競選演說,是一個獲得村落政治知識,了解公共事務的過程,而他對候選人的選擇則是一個運用政治知識進行分析和評價的過程。而村民會議的設計對于村民這一公民能力的提升具有更直接的作用。村民會議是村民為維護自身權利和主張提供理由,通過協商,作出妥協,達成共識的過程。辯論的意義在于,一方面為參與者提供了為自己辯護的機會,是一個自覺和表達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參與者認識到他人理由的合理性和彼此的平等地位的過程。后者是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是作出妥協達成共識的根本前提。
論文摘要:言語行為的概念提出以后,受到了語言研究學界的廣泛關注。后經塞爾等人的完善和發展,成為哲學、語言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也成為現代語用學的核心內容之一。
言語行為(speech act)指人們為實現交際目的而在具體的語境中使用語言的行為。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m. malinovski)于1923年首先提出這一概念。馬林諾夫斯基從人類學的角度,通過觀察一個民族的文化生活和風俗習慣來研究語言的功能,認為與其把語言看成“思想的信號”,不如說它是“行為的方式”。在語用學興起后,這一術語得到了廣泛的運用,言語行為被理解為人類實現目的的一種活動,構成人類總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人們的行為總要受到社會規約的支配,言語行為也就被看成受各種社會規約支配的一種行為。英國哲學家奧斯汀(j . l . austin)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后經塞爾(searle)的完善和發展,成為哲學、語言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也成為現代語用學核心內容之一。它為哲學、語義學、語用學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新領域。
一、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
過去人們一般認為行為是動作,言語只是說話,算不得行為。但奧斯汀指出,說話本身就是行為。言語行為是人們在進行交際時的語句( utterance ),一個語句可能是語法上的一個或幾個句子。奧斯汀認為,語句有兩種意義:
(一)命題意義(prepositional meaning)或表述意義,這是語句的字面意義,由語句里的特定的詞匯和結構來表達;
(二)施為意義(illocutionary meaning),又叫施為作用(illocutionary force ),是指語句在聽者方面產生的效果。
例如,it's cold here這句話,其字面意義或命題意義是指說話者的生理感受,而其施為作用則指說話者所希望產生的效果。表面上這句話是陳述句,但真正的目的也許是要求別人關上門窗或打開空調。
奧斯汀認為,人類交際的基本因素不是單個的詞或句,而是人們在說出詞或句時的特定的言語行為,也就是以言行事行為(illocutionaryacts或illocution )。在這個意義上,言語行為理論把語言理論看成語言行為總的語用理論的一部分。提出言語行為理論是源于對三個哲學問題的探索:日常語言與哲學研究的關系、行為研究的方法論,以及述謂句與施為句的劃分,其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解決語言使用問題,而是為了解決當時困擾哲學界的“意義”問題,并為他本人的行為研究建立理論根據。在哲學研究轉向之前,哲學家們一直認為陳述之言或描述事物的狀態,或陳述某個事實,二者必居其一,而且陳述句必須具有真假值(truth value)和可驗證性( verifiability )。但奧斯汀認為許多陳述之言只不過是些偽陳述(pseudo-statement ),人們所說的某些話貌似陳述,但它們卻不是以記敘或傳遞有關事實的信息為目的,或僅僅是部分地以此為目的。語言除了表述作用之外,還有許多非表述作用,說出的話語不只是表述,同時也實施一種言語行為,而言語行為并不總是要區分真假。奧斯汀的理論思想集中體現在“施為句”( performatives)和“指陳句”( constatives)的區分以及“言語行為三分說”理論之中。奧斯汀認為它們的關系是個別與一般的關系。他認為施為句有以下的特征:說話本身就是做某事;不使用語言說出來就不能做某事;施為句是一個肯定陳述句,句子以施為動詞作為主要動詞、第一人稱、現在時、主動語態。
奧斯汀把詞典中的施為動詞檢索出來,并歸出五大類:裁決型( ve記ictives、行使型( exer-citives}、承諾型( commissives、表態型( behabi-tives、闡述型(expositives。
以言行事三分說包括以言指事(locution ) ,以言行事(illocution)和以言成事(perlocution ) 。在奧斯汀看來,說話人如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圖,聽話人如何正確地理解說話人的意圖,是研究語言交際的中心問題。
二、塞爾的言語行為理論
塞爾完善和發展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但在這一過程中,他放大了奧斯汀的“語言乃是人類用概念認識世界的媒介”這一思想基點,并把它作為自己語言哲學的構架。他全方位地從心智(mind )、語言(language)和世界( world )三方面多維度地進行語言哲學研究,致力于探索心智怎樣通過語言將人類與世界相關聯。語言分析由哲學研究的一種方法成為了語言哲學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塞爾不是簡單地繼承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他把言語行為理論對孤立的話語意義的研究提升到對人類交際的研究。他認為使用語言就像人類許多別的活動一樣是一種受到規則制約的有意圖的行為。這些規則區分為調節規則( regulative rules)和構成規則(consitive rules)。調節規則調節先前存在的行為形式,這種活動的存在邏輯上獨立于規則的存在;構成規則不僅調節而且創造或規定新的行為方式,這種活動在邏輯上是依賴于規則的存在而存在的。奧斯汀試圖論證這樣一個假設:一種語言的語義學被視為一系列構成規則的系統,并且以言行事的行為就是按照這種構成規則完成的行為。塞爾繼承了奧斯汀和格賴斯(grice )的“意圖”論,認為說一種語言就是完成一系列的言語活動,每一個言語行為都體現了說話人的意圖。為了闡明這個語言哲學的中心問題,他偏激地認為,表達和理解話語的意圖是格萊斯會話含義理論的全部內容。
塞爾在研究和繼承的基礎上,將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修正為以言行事理論和間接言語行為理論。他把奧斯汀的言語行為三分說改造為命題內容和以言行事。他認為,要成功地實施某一言語行為,除了一般的輸人和輸出條件外,必須滿足以下四個條件:
第一、本條件(essential conditions ):說話者打算通過說出一個語句,使他承擔實施某一行為的義務;
第二、命題內容條件(content conditions ):說話者在說出一個語句時表達了一個命題;在表達命題時,說話者斷定了自己將來的行為;
第三、預備條件(preparatory conditions ) : a ,聽話者愿意說話者實施某一行為,并且說話者相信他所要做的事是符合聽話人的利益的,但這件事并非是他經常做的;b、講話者在事情的正常進程中將去實施某一行為,這對講話者和聽話者來說都是不明顯的。以言行事要有一定的要旨( point。語言中有一種最小努力原則在起作用,體現為以最小的語言努力去獲得最大的以言行事結果的原則;
第四,真誠條件(sincerity conditions ):說話者打算從事某一行為。
在這四個條件中,第四個條件具有構成規則的范式,而第一到第三條件則與調節規則相對應。
在將“合適條件”( felicity conditions )(保證言語行為得以成功實施的條件)作為使用恰當的以言行事指示語的規則的過程中,塞爾還提到“表達原則”,認為它可以單獨地使基本上是語用上的言語行為的分析與字面意義的語義分析相一致,這樣就可以把言語行為理論分為兩類:一類為偏重于語義的言語行為理論(seman-tically-oriented ),另一類為偏重于語用的言語行為理論(pragmatically-oriented ),前者關注顯示言語行為特征的表達式的分析,而后者將交際過程作為其出發點。
塞爾將言語行為重新分為五類,他把他的分類建立在以言行事(( illocutionary)與語法( grammatical )指示詞和不同的言語行為所確定的不同的“詞語”與“世界”的關系上。這五類言語行為是:
a、斷言類(assertive),以前也稱描述類(rep-resentatives ),指描述世界上的狀況或事件的言語行為,如斷言、主張、報告等;
b、指示類(directives ),說話者想使聽話者做某事,如建議、請求、命令等;
c、承諾類(commissives ),指說話人表示將要做某事的言語行為,如許諾、恐嚇等;
d、表達類(expressives ),在這種言語行為中,說話者表達自己對某事的情感和態度,如道歉、抱怨、感謝、祝賀等;
e、宣告類(declaratives ),指能改變世界上某種事態的言語行為,例如法庭上法官說:"guil州”,被告便成了罪人。
塞爾對言語行為理論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indirect speech acttheory)。在“間接言語行為”一文中,塞爾一開始就指出:“意義最簡單的情況是說話者說出的東西。在這樣的情況下,說話者打算在聽話者那里產生某種以言行事的效果,他打算通過讓聽話者領會產生該效果的這種意向來產生這種效果,他打算憑借聽話者所具有的有關語句表達規則的知識來使聽話者領會這種意向?!比欢皇撬幸饬x的情況都這么簡單。例如暗示、暗諷、反語和隱喻中,說話者的表述意義和語句意義是以各種形式分離的。其中一類很重要的情況是,說話者說出一個語句,意指他所說的東西,同時還意指其它更多的東西。這里有兩種情況:
其一,當一個包含著一個用于以言行事為語力指示者的語句被說出時,它能夠另外完成另一類型的以言行事行為;
其二,說話者說出一個語句且意指他所說出的東西,但同時還意指具有一種不同命題內容的另一種以言行事。這第二種情況就是間接言語行為。
這里的難題是,聽話者是如何判斷出這樣一種另外的以言行事行為的?塞爾認為,在間接言語行為中,說話者依賴他們彼此分享的語言和非語言的背景知識,加上聽話者一方的一般推理和推斷能力,說話者和聽話者所交流的要比說話者實際所說出的多。因此,說明間接言語行為的間接部分所必須的條件包括:一種言語行為理論、合作會話的某些一般原則、說話者和聽話者彼此分享的事實背景信息以及聽話者一方的推理能力,而約定俗成則在某些情況下扮演了一個極為特殊的角色。
另外,塞爾還認為,間接言語行為除了關系到意義和言語行為理論外,它也具有哲學上的重要性。
論文摘 要:本文以后期維特根斯坦的語言觀為理論基礎,從“意義用法論”和“語言規則說”出發,探討這兩種觀點對語言教學的啟示。認為著眼于用法的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習者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而語言規則能指導學習者正確恰當地使用語言,從而提高語言交際能力。
自20世紀哲學的語言學轉向之后,許多哲學家都對語言和意義的問題作了深入探討。從弗雷格、羅素,到維特根斯坦,再到奧斯汀、喬姆斯基,哲學家們從不同角度提出了種種具有合理性的理論和假說。維特根斯坦作為一名偉大的哲學家,對語言更是有獨特的思考。尤其是他思想的后期,被認為是其觀點走向成熟的階段,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本文從后期維特根斯坦的意義用法論和語言游戲規則入手,分析其觀點對語言教學的啟示,從而深入領悟其語言觀的內涵。
一、后期維特根斯坦語言觀簡介
后期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思想集中體現在其著作《哲學研究》(1958)一書中。他批判了之前的意義指稱論,并引入“語言游戲”(language game)的概念。他認為,語言好比是象棋之類的游戲,正是由于人們制定了一系列語言使用的規則,才使得原本了無生氣的語言符號有了意義。因此,對于意義的理解要從用法中去把握,從豐富的日常交際場景中去把握?!癋or a large class of cases—though not for all—in which we employ the word ‘meaning’,it can be defined thus: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its use in the language.”(§43:106)
概括來說,后期維特根斯坦語言觀的核心有二:一是詞語的意義就是其用法;二是語言是一項受規則制約的生活形式。本文重點在于分析這兩種觀點對語言教學的啟示,因此對觀點的具體闡釋將不再贅述。
二、“意義用法論”和“語言規則說”與語言教學
(一)從“意義用法論”出發
詞語的意義就是其在語言中的用法,這一觀點對于語言習得和教學有最直接的啟示。也就是說,是學習和教授語言要著眼于用法?!耙饬x用法論”是在批判指稱論的基礎上提出的。指稱論認為,詞語的意義就是它所指稱的對象。指稱論在語言教學中有一定的理論依據,如成人在教兒童習得語言時,經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指著某一事物(如一條狗),告訴兒童這是“dog”。無可否認,這是教兒童習得語言時不論地域、不分國家而廣泛運用的一種方式。維特根斯坦也承認,“the meaning of a name is sometimes explained by pointing to its bearer.”(§43:106)
但是,這種“指物言物”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常常奏效的。事實上,很多詞匯并不作為事物的名稱,對于這類詞的習得就無法用指稱對象來說明了。例如對于“but”這個詞,我們不可能指著某一事物告訴別人“這就是‘but’”,而只能提供例子說明它的用法,使學習者明白意義。我們可以舉例如“He is very young,but he can do the job very well”,并解釋說,“but”用來連接兩個簡單句,而且后句是對前句意思的轉折。
有段相聲,說的是父親用一種特別的方法向兒子解釋“生氣”“憤怒”“發瘋”和“哭笑不得”四個詞的意思。他連續四次撥打同一個電話,不斷激怒對方,從而讓兒子體會到對方情緒的變化,明白這四個詞的含義(陳中原,2001)。盡管這個父親的教育方式不免極端,但卻是通過具體的實例使別人明白詞的用法和意義,這樣的教學方式生動實際,更能幫助學習者準確把握詞義,從而進一步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既然用法即意義,那么不同的用法當然會導致不同意義的產生。因此,我們不能把意義看成是孤立的、靜止的,而必須結合具體的語境和上下文,從豐富的生活形式中理解意義、習得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善于引導學習者去引申出詞的新義,使之與具體的語境相符。例如,對“You’d better use your head”,學習者可能了解“head”一詞的基本意義是“頭,頭部”,從而把整句話理解為“你最好用你的頭”。但這顯然并不恰當。此時,教師應當指出,“head”在此句中的用法或意義不再是“頭”,根據日常表達習慣和上下文,能夠引申出“head”的另一個意義,即“智力,頭腦”。因此這句話可以譯為“你最好動動你的腦子”。再如講解“What a good friend you are!”時,教師可以安排兩種用法,一種情況是在得到了朋友的幫助后所說,第二種是在遭到了朋友的拒絕幫忙或冷嘲熱諷之后說。這樣一來,學生從不同的語境出發,很容易體會這句話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含義:第一種情況表示褒揚和贊賞,第二種則意味著“你真不夠朋友!”,有挖苦和反諷意味。
(二)從“語言規則說”出發
維特根斯坦指出,語言同象棋一樣,是一種受規則支配的游戲。“Language is a rule-governed public activity.”(§40:106)正是人們約定俗成的一系列規則,使語言中詞語的一定排序變得饒有意義。如yī,èr,sān等聲音本身并不具有意義,中國人自古給這些音規定了特殊的用法規則,在生活中用它們表達數量概念,這樣它們才成為了數詞,獲得了意義。因此,習得語言的目標,就是要學習詞語和句子的使用規則?!罢Z言教師的任務,就是教學生掌握規則?!保ㄐ炝揖?,1990:79)
小學時我們都做過組詞造句的練習,老師評判的標準就是人們日常運用語言的情況。如果符合常用詞的規則,就認為是對的,反之則是錯誤的。如下面兩句:
(1)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2)他實現了自己的計劃。
一般來說,人們認為句(1)是正確的,句(2)則是錯誤的。為什么呢?因為根據日常的表達規范,“實現”的賓語常是“理想、愿望”一類的詞,而“計劃”雖也表示主觀的設想,其謂語常由“實施、完成”等詞充當。正是不同的使用規則造成了其用法和意義的差別。
著名的語言學家Noam Chomsky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competence”(能力)和“performance”(行為)的區分。他把“competence”定義為“理想的說話者對母語規則的知識”(戴煒棟,2002:5)。他還指出,語言學家應以“competence”為研究對象,即研究語言使用者所內化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盡管喬姆斯基的觀點被認為是心靈主義的,難以驗證,但卻也能說明語言規則的重要性,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維特根斯坦“規則說”的一個照應。
當前,語言習得領域廣為接受的理論是在認知主義基礎上的先天后天相互作用論(interactionist view)。這一理論在承認人腦有先天認知機制的同時,也重視環境因素和后天學習在語言習得中的作用?!皟和Z言習得的過程,是從周圍環境的可接觸的語言輸入中不斷歸納、提煉語言規則的過程?!保R滬揚,2004:241)。維特根斯坦的意義即“用法”,習得語言就是掌握規則的觀點,這同當前普遍認同的語言習得理論也是相輔相成的。
我們認為,對維特根斯坦所說的“語言規則”,不能狹義地理解為語法規則。語言是一個豐富復雜的系統,僅僅掌握時態、搭配等語法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拿象棋來說,一個人可以每一步都遵守棋規卻并不一定會下棋。語言同樣如此,“喬姆斯基和無數學者都不斷指出,一個合乎語法的句子可以是無意義的”(陳嘉映,2003:314)。例如“我妹妹是女的”這句話,從語法上說無疑是合乎規范的,但卻讓人覺得荒唐可笑,毫無意義。可見,掌握語法規則并不是語言教學的唯一目的。
由此,筆者認為,必須從廣義上去理解維特根斯坦“規則”一詞的含義。語言規則不僅依賴于語法,而且依賴于語用規則、人際交往規則等等。語言教學的目標,一方面是培養學習者規范使用語言的能力,即符合語法規范;另一方面要使學習者準確地切合交際主旨,在不同場景下有效地進行言語交際,即提高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三、結語
維特根斯坦在《哲學研究》中從“語言游戲”入手,闡述了意義,即用法、游戲要遵從規則的觀點。本文以此為出發點,探討了二者與現代語言教學的相關之處。筆者認為,維特根斯坦的“意義用法論”在語言教學中很有指導意義,啟發我們在講解詞義的同時注重結合語境,使學習者對意義的把握更為準確?!罢Z言規則說”同現代語言習得理論相輔相成,但我們要從宏觀角度來理解“語言規則”,認識到語言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語法規則,而且要綜合考慮文化以及語境等因素,以達到言語交際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Wittgenstein,L.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A].(§1~§44)1958,in Maria Baghramian 1999,Moder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C].Counterpoint,Washington D.C.,1962.
[2]陳嘉映.語言哲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陳中原.“網上笑話”[N].中國教育報,2001-08-14.
[4]戴煒棟,何兆熊.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劉龍根.維特根斯坦語義理論芻議[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9).
[6]齊滬揚,陳昌來.應用語言學綱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關鍵詞】判斷規則;注意義務;決策責任;公共責任
【正文】
業務判斷規則(business judgment rule),是在美國法上發展出來的,用于對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決策是否合理、正當的司法裁量。和大多數國家沿用侵權模式對董事的注意義務進行追究不同,業務判斷規則創造了一個具體的免責制度?!癰usiness”也可以翻譯為“商業”,這對公司等商業組織的判斷標準,“商事性”有較好的反映,但對其他組織模式而言,則略為狹窄:“rule”也司以翻譯成為“準則”,比如我國臺灣地區學者將其翻譯為“業務判斷準則”。[1]準則在語感上強調了事后(ex post)法院裁量中做出判斷的思維依據的特色,[2]但對其事前作為普遍遵守的規范特點強調不足,反之,規則對事后自由裁量的思維準則的色彩強調不足。[3]
一、內涵和適用
業務判斷規則的表述實際上是不清晰的,普通法的判例中并沒有準確和統一的界定,在美國各州立法中也表述不一。立法中最為通用的表述,是1984年的《修訂標準商業公司法(Revised Model Business Corporation Act)》中的8.30(a):董事應當如下履行其職責,包括他作為一個委員會的成員:(1)善意;(2)如同一般的審慎之人在相類似的職位上,在相同的情形下的小心行使職權;(3)以他之理性相信出于公司最佳利益的考量的方式。截止到1999年,美國42個州采用了標準公司法而借鑒了這一表述。[4]美國法律研究院(ALI)的《公司治理原則》4.01(c)中,則表述為:善意作出業務判斷的董事或者高級職員(在如下情況下)視為履行了本節之下的義務:(1)作出業務判斷與其無利益關系;(2)做出業務判斷得到了信息,而且他也合理地(reasonably)相信在當時情況下作出該判斷是適當的;(3)理性(rational)相信,該業務判斷出于公司最佳利益的考量。[5]
在美國法院的判例之中,各州的不同法院在不同的時期,表述也不一。如在特拉華州,該規則并沒有明確的立法,依賴于法官在判例中的解釋。它在Aronson v.Lewis中的表述為:“’業務判斷規則’是一個推定,公司董事在作出業務決策的時候,是建立在獲得信息基礎之上的,善意的,并且誠實地相信(belief)所采取的行動是出于公司最佳利益的考慮?!盵6]這和很多州的司法實踐有所不同,加重了原告的舉證負擔。盡管表述不一,我們還是可以總結出業務判斷規則的要素:善意(in good faith);適時獲得了應當得到的信息(duly informed);不具有個人利益(financially disinterested);理性判斷或者合理謹慎水平(due care)。
盡管有了要素,但這并不等于規則清晰程度的提高。這些表述大部分都是正向的描述,而不是客觀的標準。如何去判斷善意,我們可以用“不善意”來界定。而這時候也會存在著主觀標準和客觀標準的分野,最后必然是用不存在故意侵害公司利益來具體界定,但這個標準仍然會涉及到故意和疏忽之間的區分。如何去判斷信息的獲得程度,首先要回答哪些信息是應當去獲得的,這只能根據事前決策時候的“應然”標準來判斷,并且還要和獲得信息的“可能性”相聯系。而合理謹慎的水平更多地依賴于理性人的假設,也會存在許多不同的走向。如此之多的模糊地帶,表明了現有的業務判斷規則的表述仍然是非常不清晰的。[7]1984年,在重述標準公司法的時候,起草人試圖作出進一步的界定,但結果仍然是失敗的。他們明確地表示:“我們知道,的確存在著業務判斷規則,也知道它是什么和什么時候適用它,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定義它。”[8]
這種表述上的模糊,也是非常自然的,它和公司法的特性是緊密聯系的,由于事前的權利界定成本昂貴,需要事后的判例來做出對具體規則的解釋、補充和擴展。“公司法的’血和肉’是法官造法”,[9]企業本身作為一個“不完全合同”、“關系型契約”的結合體,留有非常多的空白?,F在的做法是:概括性表述的義務界定了事前所應當遵循的規則,而通過事后個案審查,逐步界定的誠信義務,起到了對明示規則(合同法、章程、股東之間的契約)的空白填補的作用。[10]
業務判斷規則不適用于忠誠義務,如果董事和高管人員在決策中存在著利益沖突,不能援引它來免責??死丝偨Y了不適用這一規則的四種例外:如果存在著其它的業務判斷相沖突(比如獨立董事并不批準交易);管理者的社會或者個人目標;管理者的自我利益;以及特定的法律規則和政策。[11]不過,基于品德的忠誠義務和能力的注意義務的劃分,只是理論上甚至是表述上的清晰而已,“然而很不幸,在注意義務和忠誠義務之間并不存在鮮明的界限。”[12]這是因為:首先,行為上的不作為,以及由此帶來的對公司的損害,常常會出現難以區分究竟是由于品德(私心)還是由于能力(不夠盡心);其次,在混合動機的并購行為發生的時候,并不能根據是否存在著自我利益來判斷,大部分情況下根據動機來進行判斷;第三,在違反公司章程、細則、內部規則的情況下,難以辨別,比如在基于越權行為的訴訟中,對董事和高管人員的免責仍然可以使用業務判斷規則。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如果擴大了業務判斷規則的適用范圍,就不僅僅是對注意義務的免責,在重合的情況下也可能構成對忠實義務的免責。
注意義務和業務判斷規則在方向上是相對的,前者確定了義務而后者明晰了權力,因此存在著重復界定的問題,這在美國法上非常明顯。但隨著注意義務和忠誠義務之間界限的模糊,業務判斷規則的適用范圍不斷擴大,尤其是在特拉華州,“(司法中的傾向是)模糊了注意義務和忠誠義務的區分?!弊⒁饬x務和業務判斷規則的針對性,在經受著考驗。
二、由來和進化
業務判斷規則的起源,在美國法上一般認為可以追溯到1829年的Percy v.Millaudon案件。更廣義地以對董事責任的免除這一意思來理解,按照特拉華州最高法院前大法官Horsey的說法,在英國法中1742年的Charitable Corp.v.Sutton案件被認為是今天的“業務判斷規則”的始祖。[13]不過盡管出現類似的判例很早,這些規則并沒有引起多少重視。
在19世紀,對董事的注意義務的追究,大多數情況下都局限于銀行和金融機構的董事,而不會涉及到普通公司。[14]1850年的Hodges v.New England Screw Co.案件被認為是開始。1940年紐約州的Litwin v.Allen案件是廣泛為人所引用的判例之一,Shientag法官確立了今天所使用的業務判斷規則。“董事們應當對其履行義務的時候的過錯負責。既然不是保險人,董事們并不為判斷上的錯誤,或者從事行為的合理技巧和謹慎上的失誤負責?!侣男新氊熍c否,存在著過失與否(比如違反了注意義務),依賴于特定案件的事實和情形,涉及到的公司種類、大小和財務資源,交易的額度,以及問題的直接程度。一個董事應當根據具體情形需要的召喚來使用其注意和技巧。”[15]
特拉華州法院從1926年的Bodell v.General Gas & Electric Corp.案件中開始確立董事責任,常常會提到欺詐等。一直到1963年的Graham v.Allis— Chalmers Manufacturing Co.以前,并沒有明確,董事應當以何種方式來履行職責,尤其是明確董事的注意義務中的理性人標準,而更多地規定善意和誠實信用的目的,等等。這種不明確地界定注意義務和業務判斷規則的做法,非但特拉華州,甚至整個美國差不多都如此。一些州的成文法中于1963年才開始界定注意義務,1968年的賓夕法尼亞州商業公司法明確界定了注意義務。
研究表明,在1970年以前,只有很少的案件,并且主要是局限在金融機構之中,董事要對其注意義務承擔法律責任。1968年之前只有4個案例,無利害關系的董事在派生訴訟中被認為是違反了注意義務。[16]在這樣的背景下,業務判斷規則作為一個單獨的規則并沒有得到獨立表述。這種情況到了20世紀80年生了改變,“幾乎是一致的傾向,司法并不情愿應用勤勉標準來反對出于好心的,不存在自我謀利的董事和官員?!盵17]在Aronson v.Lewis案件中,特拉華州最高法院將業務判斷規則引入到對注意義務的判斷之中,并且融合了原有的諸多案例中的規則,明確了其構成要件和適用范圍。從此,業務判斷規則開始有了獨立表述,伴隨著股東行動主義、企業兼并浪潮等,不斷地擴大了其適用范圍。[18]在1973年到1982年,在156個判例中援引過業務判斷規則;而在1983年到1992年,這一數字上升到620個,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業務判斷規則的獨立,還從法學研究中表現出來,“律師、學者和法官們,為了更新在’交易年代’的1980年代產生的,以及在1990年代不斷涌現新問題的業務判斷規則的答案而奮斗?!盵19]
1體育教育中的規則教育
體育教育不同于學校中其他學科教學,其具有屬于自身的特有屬性,而規則教育在體育教育中也有著獨特的優勢。體育教育具有實踐性。體育教育強調的是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共同提高,其教學的進行也需要學生進行親身體驗和鍛煉,因此,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體育教育這種特有屬性,不僅為規則教育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包括場所、時機、情景等,同時還為規則教育提供了廣泛的受眾基礎。這也使體育教育中的規則教育內容十分充實豐富,能夠很好地發揮出相應的效用,提高體育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同時使學生對于"知易行難"的哲學思想有所體悟。此外,體育教育的實踐性也是十分復雜多變的,為使體育教育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和運作,教師在組織體育教育教學活動時還需注意以規則為標桿。規則教育手段在體育教育中的應用對于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也有著一定的助益。
規則性是體育教育內容的主要特點。學校雖然會在進行教材化改革后才將某項運動項目納入到體育教育中,但項目競賽規則的精髓仍舊會保留,否則運動項目就會失去其本源內涵,失去其存在的意義。作為體育運動的靈魂所在,競賽規則必須受到堅定的維護和嚴格的遵守。同時,體育競賽規則也能夠以小見大的對當前的社會法制和人類公共活動規范進行相應的體現,學生在體育教育這種規則教育的學習中,實現了進入社會的提前預演,也能夠幫助學生在離開學校后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在利用規則教育手段進行體育教育時,對于體育運動中的特定規則,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引導,使學生對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契約精神都有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2體育教育中規則教育實行的有效措施
(一)在體育活動中感悟規則在體育教育中,將規則教育與體育活動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使學生能夠在活動游戲中潛移默化的形成遵守規則的習慣。依據學生的特點,教師可有針對性的制定一些小游戲,游戲中設有不同的規則,使學生參與其中,漸漸地,學生就會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并感悟和思考規則的重要性和作用,最終付諸行動。
(二)對體育教學互動進行合理的安排由調查可知,體育教育中,規則教育手段的應用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為使這種教育規則體系更好的被學生掌握并應用于實際,在體育教育中,教師必須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科學合理的設計教學活動,使規則教育在體育教育中充分發揮其效用,培養學生遵守規則的習慣。
(三)發揮教師的模范帶頭作用教師在體育教育中有著重要的模范帶頭作用,規則教育的推進和實施也離不開這種模范帶頭作用。因此,在進行體育教育教學活動時,教師要以身作則,將自身的模范帶頭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使學生對各項體育教學活動都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再通過教師示范,將規則教育滲透到體育教育中,促使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并產生一定的感悟,最終實現體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生遵守規則習慣的養成。
(四)具體的教學任務中加深規則教學的理解集體活動是學生學校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具有形式多樣、種類繁多的特點,學生在參與到這些集體活動中時,難免要不斷的轉換自身的角色,這時就可能會有一些狀況的發生,例如部分學生不愿意扮演一些角色,或不愿意承擔自身扮演角色的責任等。大多體育活動都具有一定的集體性,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時,也需要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在此過程中,學生會感悟到多種樂趣,同時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站在不同的角色位置上就需要擔任相應的責任,進而對規則的重要性有直觀的認識。
(五)教師評價在每次體育教育教學活動結束時,教師對于學生的課堂表現都要進行相應的評價。為確保公平性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有針對性選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對學生進行評價,少批評多鼓勵,一方面幫助學生樹立學習體育教育中規則教育的信心,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及時了解自身的不足。最終實現學生遵守規則良好習慣的養成。
3結語
1.主動了解和熟悉規則
對于大學生而言,自我管理往往比外界監督更為有效。然而現高校大部分的學生對校規班規等規則不甚了解、不熟悉,最終違反了規則才懊悔。所以大學生應更自主地了解和學習規則。在當今社會,了解信息規則的渠道多種多樣,大學生可以利用好這些渠道,更加深刻地學習規則,并自覺將其銘記于心,才能更加重視規則意識。當出現狀況時,才能冷靜清晰地做出正確的決定。
2.參與規則的制定,增強認同感
考慮到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規律、人生觀、價值觀趨向多元化,部分學生會對傳統規則產生逆反心理。因此站在大學生的角度,可以主動要求參與完善班規校規的活動,增強認同感。蒙臺梭利說過:“當一個人是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從某些生活準則的時候,他能夠節制自己的行為,我們就可稱他是守紀律的人?!币粋€人要成為自己的主人,那就需充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而參與規則制定是最直接的方式。當然,制定規則時要考慮班級和學生實際情況,學生討論爭辯、合作協商、達成共識,制定出的規則才是公正公平的。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親自體驗圍繞由規則產生的權利與義務。使學生認可規則的權威性――你有權制定規則,自然就有義務履行規則,否則就會受到相應懲罰,而這又重新構成了一個公平規則的實現過程。
3.增強規則意識
在問卷結果的分析中可知,當今高校大學生的規則意識普遍不高,因此增強規則意識迫在眉睫。大學生對自身的管束是最有效的,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應深刻認識到規則意識對個人的重要性。多參加與規則意識提高相關的活動或主題比賽,在這些過程中不斷學習規則等其他知識。并且在平時的生活中,就用規則來嚴格要求自己。從自身做起,增強規則意識,將規則作為自己行動的準繩,不越界,不違反。
二、學校:健全制度,營造氛圍
1.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完善行為約束機制
學校要加強管理,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制定相關機制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生活等各種實際,予以明確規定。其次,建立考核獎懲制度,考評結果與學生的評獎評優、入黨、競選學生干部等先進活動掛鉤。定期開展道德風尚考核,對于表現突出的同學要適當進行獎勵,如可以在評優時加分;而對于嚴重違反學校規則和紀律的同學,則要予以處分,如取消評選資格等。對于違反規則的學生要嚴厲懲處。并且學校要建立一支專門的隊伍對學生進行監督反饋,不能僅僅局限于口頭警告,要注重疏和導,著力改善學生風貌,杜絕違規行為愈演愈烈。
2.營造遵規氛圍,開展校園活動,貫徹規則意識
首先,應加大校園人文知識的宣傳力度。通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創造一種積極向上、遵守規則的精神面貌,使遵守規則成為校園文化的主旋律,讓學生在濃厚的氛圍中得到熏陶,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其次,學校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校園規則意識。高??梢酝ㄟ^宣傳櫥窗、展板、校廣播臺和學校論壇等傳播渠道,傳播遵守規則的典型事例和模范,增強其示范表率作用。為廣大同學樹立學習的榜樣,施加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營造遵守規則的良好氛圍。針對學生行為中出現的不遵守規則、不講誠信等情形,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談話和懲戒。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討論規則和民主法制性,并利用輿論的力量來敦促學生踐行規則。
最后,在校園活動中應強調規則意識。{校在開展各類校園文體活動時,要注意全面貫徹規則意識,注重規則的制定和執行。讓學生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切身感受規則的內涵和遵守的重要性,以增強嚴守規則的意識和緊迫感。
三、教師:言傳身教,樹立榜樣
1.教師應做規則的擁護者和遵守者
在當前重智輕德的教育大環境下,部分教師教育思想不夠端正,以致培養目標和人才觀念不夠明確,而忽視學生道德方面的培養。少數教師不按教育規律辦事,違背教育原則,教授內容過難過多過深,脫離大多數學生的實際,不懂教育藝術,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因此,高校教師不僅僅應在課堂上傳授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將言傳與身教結合。教師的言行舉止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其中彰顯的規則意識是對學生進行規則意識教育最有效的途徑。教師的言行會使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應自覺做規則的擁護者與遵守者,通過言傳身教,為學生規則意識的學習樹立良好的榜樣。
總的而言:教師應自覺遵守社會的法制法規和學校的規章制度,自覺成為規則的擁護者和遵守者。
2.教師應重視規則教育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理解學生、愛護學生。“教師要善于運用需要原則、期望理論、價值目標和激勵手段,通過情感教育,幫助學生塑造優良的人格,引導啟發學生發展和完善自己?!边\用“期望教育”來塑造學生人格就是要利用心理學上的期望效應,通過教育手段,使之有效貫穿于整個教育管理過程。
教師可以建立明確的規則目標,使之成為學生的集體潛意識;采用嚴格標準選拔干部,激勵班干部自我加壓、不斷完善,發揮先進典型示范作用。教師還可以傳授給學生方法上的具體要求和程序,幫助他們將外界幫助與自我加壓相結合;充分信任和支持班干部的工作,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并且注重學生的內化,通過情感激勵,引導學生把規則意識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中,惟其如此,規則教育的意義才能得到升華。
四、家L:將家庭納入教育體系,營造壓力環境
1.積極與學校協調配合
規則教育需要利用各方面環境的積極影響,多管齊下地促進規則意識的形成和習慣的養成。大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需要家庭的積極協調配合,家長應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并通過不同類型的教育活動了解國家法律法規、校園校規,及時制止并批評教育學生不講誠信、不守規則的行為,讓學生認識到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和嚴肅性,增強其規則意識。家長只有時刻與學校保持溝通,加強家庭與學校的合作引導,才能更好地培養有素質有規則的青年。
2.營造守規矩的良好氛圍
常言道,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孩子。因此家長若在規則方面做了良好的示范,孩子也將會遵規守紀,避免越界、違反規則。同時,家長在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的基礎上,盡力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以形成強大的規則教育合力,進一步提升大學生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
關鍵詞 規則游戲 幼小銜接 規則意識 社會交往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13文獻標識碼:A
1 基本概念界定
“這一時期恰好是學前兒童結束幼兒園生活、開始接受小學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兒心理發展的一個轉折期?!仔°暯印瘜嵸|指的就是兒童連續的、不斷發展的社會性心理、身體發展上的銜接?!庇仔°暯拥膯栴}是基于當今幼兒在進入小學時,出現了學習適應難和社會適應難的問題而提出的。而在社會適應方面的準備,幼小銜接主要關注幼兒的規則意識、獨立意識、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一般來說,從大一班到小學一年級這段時期是被認為幼小銜接期。
對于規則游戲的內涵,有很多人定義,筆者比較贊同的是朱智賢的觀點,“兒童按照一定的規則從事的游戲。規則一般是成人事先制定的,也可以是故事情節要求的,還可以是兒童自己規定的?!币话愣?,規則游戲是兒童游戲發展的最高形式,因為規則游戲具有競爭性的特點。規則游戲旨在培養兒童的規則意識和行為習慣。它對幼兒的社會發展、認知發展和身心發展都有十分顯著的作用。
2 幼小銜接面臨的困境
2.1 規則意識淡薄,行為規范斷層
在幼兒園中,無論是上課或是游戲,都不具有強制性,行為規范不必樣樣遵守,上課時段和下課時段沒有明顯的區分。但是在小學,任何行為規范都必須遵守,上課時段和下課時段有著明顯的區分,這就導致了在幼小銜接期的幼兒無法適應小學的規范。
2.2 進入新的環境,人際交往出現困難
幼兒在進入小學以后,由于進入新的環境,這就伴隨著要結交新的伙伴,幼兒也要從新尋找自己在班上的位置,所以在幼小銜接期的幼兒會不能適應新的社會交往,尤其是比較內向的幼兒社會交往上會出現一定的困難。
2.3 學習方式的不適應,幼兒對于小學的學習提不起興趣
幼兒在幼兒園的學習主要是以游戲為主,從而導致幼兒園的學習充滿了自由、活潑,幼兒對學習也比較有興趣,但是進入小學后,由于小學主要是以語數的學習為主,這就會帶來學習方式的不同,幼兒會有一定的課后作業,還必須進行適當的預習,幼兒學習的結果是以考試為評估手段。這些現狀都導致幼兒進入小學后一時難以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
3 規則游戲對于幼小銜接的價值
3.1 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和學習行為規范
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規則游戲,讓幼兒了解規則的意義,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和學習行為規范。幼小銜接期的幼兒已經逐步具有“去自我中心”的能力,學會了比較和協調。在他們心中,游戲規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為這時的幼兒處于道德的“他律”階段,在他們心目中規則象征著權威。所以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規則游戲,著重讓幼兒了解規則的意義,從而學會遵守規則,內化規則意識。適當的規則游戲可以讓幼兒自主地去思考和接受良好的規則,并且“內化”到認知體系和價值體系去。同時使幼兒了解規則沖突的后果,懂得各種行為規則的必要性,從而愉快地接受這些規則,并在以后的情境中自主地去實現它。在規則游戲中,培養幼兒規則意識的同時也逐漸培養了幼兒的行為規范和良好的習慣,因為在參與規則游戲的過程中,幼兒認識到遵守規則的行為習慣的重要性,他們逐漸學會明辨是非。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也會懂得遵守規則的好處,對于幼兒的積極表現,教師要給予及時的肯定評價,而對于幼兒的不良行為教師要及時地糾正,通過這樣的正負強化,幼兒就會逐漸形成一定的是非標準,認識到遵守規則的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從而能自愿地遵守規則,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可以通過組織此類的規則游戲,來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和行為規范,從而能讓幼兒更好的適應小學的課堂。
3.2 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適應能力
通過讓幼兒以組織、協商、決策的方式來參與規則游戲,讓幼兒學會合作與競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使幼兒克服社會交往的不適應的困難。兒童獲得規則意識和遵守規則是幼兒社會化的基礎。在幼兒參與的某些規則游戲中,教師不是灌輸規則,而是讓幼兒們自己組織規則游戲、并通過團隊協商和決策方式參與,那么幼兒就會提升自己的“去自我中心”的能力,更能學會換位思考。并且通過協商,幼兒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協調自己和他人的觀點。同時通過集體類合作式的規則游戲,幼兒與同伴友好合作,同步發展,快樂而有序的進行游戲。通過規則游戲,幼兒才能逐漸學會基本的社會道德規范,并嘗試以此來處理與他人的關系以及進一步克服任性、自我中心等不利于交往的行為,進而推動“去自我中心”的能力向更高階段的發展,從而幫助幼兒克服在剛進入小學階段時面對新的人際交往時出現的焦慮和緊張情緒。所以在幼小銜接的進程中,規則游戲起著發展幼兒社交能力的作用。
3.3 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
在小學一年級課前組織教育性質的規則游戲,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就有了學習的動力,但是對于一年級的幼兒來說在認知能力、知識基礎、情感把握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特殊性,由于學習的方式、要求和內容都與幼兒園大不相同,所以好多幼兒在進入小學時對學習提不起興趣。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在課前組織一些規則游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教育游戲具有趣味性、互動性、挑戰性、奇幻性,故能引發學生高度的學習動機。”教育性質的規則游戲通常將教學任務從低到高設置不同的等級,適合從低到高不同的學習水平,以盡量滿足每個幼兒的需要。所以,對于幼兒剛入小學時,提不起學習興趣的情況,教師可以在課前組織教育性質的規則游戲,從而提高幼兒的學習動機,促進幼兒對小學的學習適應。
總之,規則游戲對幼兒的社會發展、認知發展和身心發展都有十分顯著的作用。所以教師應該適當適時組織幼兒進行規則游戲,從而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和行為規范、克服社會交往的不適應的困難、提高幼兒的學習動機,從而促進幼小銜接使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的課堂。
參考文獻
[1] 陳景凡.淺析我國幼小銜接中的問題與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2008(11):54.
[2] 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01.
一、角色游戲規則的種類
我把角色游戲的規則按具體含義不同分為內隱規則、組織規則、寓教規則和取用規則四種。
1、內隱規則 角色游戲是以模仿和想象來扮演角色、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游戲。幼兒對游戲主題的選擇是由熟知的家庭生活向較陌生的社會生活發展,游戲反映的內容是幼兒親身體驗、熟悉或有深刻印象的。幼兒按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創造性地扮演角色時,一般都遵守著社會對該角色的動作要求和使用物品的要求。如媽媽在家里抱娃娃、料理家務,醫生用聽診器給病人看病,用注射器給病人打針,駕駛員用方向盤開車等,這種社會對角色的要求體現在角色游戲中,可稱為“內隱規則”。
2、組織規則 組織規則是游戲情節對角色的要求。某一主題游戲在玩的時候需要哪些角色,角色之間如何分工、合作,誰當領導者,誰當跟隨者,以及游戲情節的確定等一系列游戲組織過程中的規定即是“組織規則”。
3、寓教規則 寓教規則是為達到某一教育目的而由教師專門制訂的規則。如為培養幼兒禮貌待人,要求“營業員” 對“顧客”使用禮貌用語;為鼓勵幼兒對硬幣的認識,要求“銀行出納員”按“顧客”的要求發給硬幣;為增加娃娃家各角色與其它角色游戲的交往的密度,把娃娃家的“生活用品”放在“商店”里,促使玩娃娃家的幼兒去商店“購買”生活用品等等,這樣的一些規則都屬于寓教規則一類。
4、取用規則 即為第二次游戲取用方便而規定的玩具物品放置規則,如醫院的玩具要求按醫生的職能擺放,商店的物品多而雜,要求按類放置,娃娃家各種生活用品要求定位放置等。
二、角色游戲規則產生的途徑
1、由教師規定而產生
角色游戲是一種教育的手段,教育者在通過角色游戲來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教育時,就需要提出各種要求,并引導幼兒認真按要求行事,以求達到教育目的,這樣就有一批規則應運而生。如前面提到的“寓教規則”、“取用規則”,就是由教師的規定而產生的。
2、由教師和幼兒討論而產生
幼兒是角色游戲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間接領導的過程中,當一個新的游戲主題出現時,必須建立一些組織規則。如該角色游戲安排在哪個角落玩,最多能容納幾個人玩,場地如何布置,人員如何安排,游戲中有些什么情節出現……這一切通過討論形式,使幼兒接受并得以實現。組織規則中的一部分,就是由教師與幼兒討論產生的。
3、由幼兒自己決定而產生
幼兒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施展在游戲中,對任何一件事,他們都樂意用游戲的方法來做。由此我認為,幼兒在角色游戲中完全有能力創造出各種玩法,設計種種情景和情節。事實證明了我的想法。在一次幼兒自發的救火游戲中,幾個幼兒用椅子搭成消防車后,一個男孩將大家召集在一起說:“我有兩片插片,我一舉紅插片,你們都要下車去救火,我一舉綠插片你們就上車開車。”幾個孩子都表示同意,于是他們就按這個規則玩了半個多小時。這是幼兒決定游戲規則的一個例子,這種情況在幼兒自發的角色游戲中最多,在老師組織的角色游戲中,同樣也有幼兒自己決定的規則。
三、幼兒對各種規則依從的程度
在四種規則中,內隱規則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則。幼兒遵守內隱規則的程度與幼兒的認知水平及生活經驗是成正比的。生活常識較豐富的幼兒,在游戲中表現也就比較逼真,能較準確地反映成人勞動,內隱規則就能較好地遵守,反之則不能很好地遵守。
由幼兒自己建立的組織規則(為大家所承認和接受的)保持性最強,這些規則中,有意義的成分占得不多,有些甚至僅是滿足某種動作的需要。當一個規則被大家肯定以后,誰違反規則,誰就有可能被同伴拋棄。當幼兒的社會性要求已十分強烈時,與同伴相處,最害怕的是別人不帶他玩。因此,客觀和主觀條件都促使幼兒去遵守大家都肯定的規則。
寓教規則和取用規則產生于教師,實際上是對幼兒角色游戲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干預,大多數幼兒對這部分規則的遵守需要教師的不斷強化,在形成一定基礎后,才能堅持。因此教師應在每次游戲中堅持這些規則,督促、檢查幼兒執行。
由以上可以看出,幼兒對各種規則的依從程度,是按自己制訂的組織規則內隱規則寓教規則教師制訂的組織規則和取用規則的順序遞減的。
四、規則對角色游戲的影響
規則與游戲的關系如同船于水的關系,“水可載舟也能覆舟”。規則得當,可保證角色游戲順利進行;規則不當,就會損傷幼兒游戲的興趣。拿醫院游戲來說,如果完全仿照社會生活,醫生拿聽診器看病,護士用注射器打針,分工如此明確,幼兒可能就沒有游戲的興趣。因此可以適當調整內隱規則,醫生既能看病,又能打針。能滿足幼兒活動的需要,又適合幼兒的接受能力的規則才是恰當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