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個性心理學

個性心理學

時間:2023-06-05 09:55: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個性心理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個性心理學;品牌個性;品牌資產;旅游目的地;理論發展脈絡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3)04-0035-013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3.04.004

1.引言

品牌是人們日益關注的話題,也一直是管理學研究的熱點命題。美國營銷科學研究院(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MSI)2002-2012年間公布的頂級優先研究指南中,品牌和品牌化研究一直位列其中,這說明了近年來其在業界與學界的重要地位。

隨著全球經濟的飛速發展,游客可選擇旅游目的地數量不斷增加,基于功能屬性的目的地定位極易被取代。因此,目的地品牌化建設與發展就變得尤為重要。過去的十幾年中,越來越多的旅游目的地走向了品牌化的發展方向,學者們也開始關注與涉及這一研究領域。對一個旅游目的地來講,當其品牌擁有一種獨特而又鮮明的個性,便可在諸多旅游目的地中脫穎而出,獲得生存和發展機會。雖早在20世紀60年代,品牌個性研究就已占據了品牌研究的主導地位,但旅游目的地品牌個性研究出現還相對較晚。因此,有必要從品牌個性理論的角度對旅游目的地品牌個性研究進行階段性的整理與分析,以勾勒與呈現其基本的發展脈絡,這不僅對我國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設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能使國內學界從整體上把握國外旅游目的地品牌個性研究的基本動態。

本文分析使用的文獻主要為2000年以后刊發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個性研究成果,文獻的獲取以題目和關鍵詞中包含“brand personality”為選取標準;同時,為了清晰地呈現旅游目的地品牌個性的理論來源,分析中也增加了心理學人格特質理論及營銷領域品牌個性理論的相關成果評述,以期從理論根源上呈現旅游目的地品牌個性研究的基本發展脈絡,為國內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提供參考。

2.旅游目的地品牌個性的理論來源

2.1人格特質理論

人格特質理論也被稱為個性理論。人格(personality)一詞源于拉丁語“persona”(人格面具),是指戲劇演員所使用的一種面具(mask),引申為戲劇中演員戴各種面具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人格還包含了許多主觀的社會或情緒特質,一些我們無法直接看見或人們刻意隱藏的個性。因此,人格可以被定義為一組持久而獨特的個人特征集合,該特征集合會隨著情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人格研究雖發端于心理學,但心理學家對其看法也不盡相同。吉爾福特(Guilford)認為人格并不是由單一特質所造成,人格是個人特征、屬性和特性的總和,是一個人有別于他人的持續且特殊的特質;奧爾波特(Allport)則認為人格特質是心理系統的動態組合,決定個人與外在環境互動的獨特形式,運用“人格特質”可以在相當程度上解釋個人行為發生的原因,因為一個人的喜好、價值觀往往反映在其個性特質上,而一個人的人格也往往會影響其工作行為;艾森克和艾森克(Eysenck&Eysenck)提出人格是穩定且持久性的組織,為個體所具有的性格、氣質、智慧,決定對外在環境適應的獨特性;考斯特和麥克雷(Costa&McCrae)則認為人格特質是一種獨特的個體行為反應,這些行為特征會穩定持續出現在不同的情境中;法勒斯(Phares)認為人格是個體所具有的持久性情感模式、思考和態度;瑟沃尼與普汶(Cervone&Pervin)則認為人格是可以解釋人類的感覺、想法與行為的一致性的一組特征。

綜上,雖然學者們對人格特質的觀點有所不同,但其表述均呈現了3個對人格特質的基本描述,即獨特性(人格是由遺傳、成熟、環境、學習等因素交互影響下發展形成的,因影響因素有所差異,所以個體的人格也不盡相同)、整體性(人格是身心合一的組織,一個人生理上的變異情形會影響心理狀態與行為表現;同樣,個體為了適應社會環境,其個體觀念和行為也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以求人格完整)和持續性(個體人格在異常重大的環境壓力下會產生改變,但是一般情況下,人格特征具有持續性,不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以往的人格特質研究理論可大致劃分為7種類型,即類型論(Type Theory)、心理動機論(Psychoanalytic Theory)、自我論(Self Theory)、氣質論(Temperature Theory)、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認知論(cognitive theory)和特質論(trait theory)。特質論研究中,由高德伯格(Goldberg)提出,經由考斯特和麥克雷所完善的人格大五因素論(Big Five)影響最大,其將人格特質劃分為5種類型,即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和善性(agreeableness)和神經質(neuroticism),測量量表由181個(NEO-PI)和240個(NEO-PI-R)形容詞構成,以李克特量表5點式構成。其后,該研究理論與測量方式被不斷完善,并成功進行了跨文化群體測量應用。

2.2品牌個性理論

品牌一詞源于北歐文字“brandr”,指加以“烙印”的意思,本意為牲畜主人用以標記與識別動物的方式。美國營銷協會(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AMA)將品牌定義為一個名稱(name)、詞語(term)、標志(sign)、象征(symbol)、設計(design),或是上述各項的組合,用以辨識賣方的產品或服務,進而與競爭者的產品與服務有所區別。

從人們賦予無生命物體人格特質的現象可以看出,品牌可擁有人格特質的可能,如人口統計特征變量(如年齡、性別、社會階層、種族)、生活形態(如活動、興趣和意見)、人格特質(如外向、內向、隨和與依賴)等形容人類的形容詞,都可以用于描述品牌的個性特征。因此,有學者將品牌個性概念化為“一組與品牌有關的人格特質”;與產品相關屬性所提供的實用相比,品牌個性提供了象征性價值與自我表達功能;在與消費者互動后,則可進一步與消費者形成品牌關系。微(Wee)的研究發現,品牌個性運作就如同人類人格特質一樣,具有長時間的穩定性,但兩者成因卻不盡相同;人格特質來自文化、社會階層、家庭、態度與信念、遺傳與體型等;而品牌個性卻非產品/品牌所固有,是由品牌營銷活動所塑造的,以及消費者與品牌互動后的反應所附加的。換言之,品牌個性是品牌人性化的一面,是消費者在認知品牌的過程中,與品牌產生的情感反應,進而賦予該品牌的一些人格特質。

早期衡量品牌個性有兩種基本方式,一種是依目的而設計的量表,缺點是過于主觀,以至于常常漏失關鍵的個性特征;另一種是直接采用人格特質量表,然而量表的某些個性特征可能無法被品牌反映出來,其信度和效度曾備受質疑。直到1997年,阿克(Aaker)發展出了跨產品類別、具有強韌性的品牌個性量表后,品牌個性才有了共同的衡量標準。阿克認為品牌個性如同人格的本質一樣,都具有較為持久且可與他者區隔的“一組特質”,其可以用形容人的詞匯來加以描述。因此參考人格五因素模型(five factors model),并借用心理學領域所采用的人格量表、營銷學領域所采用的人格量表及質性研究成果,由25位受測者回應中,將所獲取的309個個性特征縮減為114個;并最終選出60個形象鮮明的品牌,1000位美國受測者,從所提取的個性特征中發展出品牌個性量表,用以構架與測量品牌個性的特征組合,并得到真誠(sincerity)、刺激(excitement)、才能(competence)、教養(sophistication)與粗獷(ruggedness)5大品牌個性維度,細分為15個層面共42個個性特征。該量表的跨產品類別、跨被試群體檢驗可解釋不同品牌的個性差異(達93%),也因其維度的穩定性,并具有效度、類化性和強韌性等特征,近年來受到研究者的廣泛使用。2001年,阿克等在日本和西班牙進行的跨文化品牌個性調查,試圖找出具有文化適應性的品牌個性量表,得到日本品牌個性特征維度為真誠(sincerity)、刺激(excitement)、才能(competence)、教養(sophistication)與平和(peacefulness);西班牙品牌個性具有刺激(excitement)、熱情(passion)、和平(peacefulness)、教養(sophistication)和真誠(sincerity)5個維度。之后,品牌個性大五量表被廣泛加以應用,在法國、意大利、韓國、德國、瑞典、荷蘭、克羅地亞、比利時,乃至中國都得到不同驗證與應用。這說明了文化背景雖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品牌個性的維度構成,但總體上,經由阿克研究所確立并得以發展的,以大五量表為核心的品牌個性理論具有跨文化穩定性,該理論的普遍適用性和解釋性得到了充分檢驗。

3.旅游目的地品牌個性研究

目的地品牌個性(destination brand personality)也被稱為目的地個性(destination personality),艾金吉(Ekinci)和豪森尼(Hosany)在阿克品牌個性概念的基礎上,將其定義為“游客所認同的與目的地相互關聯的一組個性特征”。一個旅游目的地通過品牌個性的塑造與運用,的確可以從眾多目的地中凸顯自身特色,使游客容易辨識和選擇。

筆者匯總了近年來旅游目的地品牌個性的研究成果(見表1)。鑒于品牌個性本身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學者們對旅游目的地品牌個性維度的觀點也存在明顯差異,但總體上基本繼承和延續了阿克的品牌個性尺度。最早將品牌個性研究應用于旅游目的地的是漢德森(Henderson),其使用了非結構化訪談評價探討了如何利用品牌個性特征來打造新加坡旅游目的地形象,并使其成為亞洲的旅游目的地新品牌,研究發現了新加坡具有6個目的地品牌個性特征,即國際性的(cosmopolitan)、年輕的(youthful)、活躍的(vibrant)、現代亞洲的(modern Asia)、可信賴的(reliability)和安逸的(comfort)。艾金吉和豪森尼則第一個將阿克的品牌個性研究框架應用于旅游目的地領域;他們的研究證實歐洲一些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品牌個性包含3個共通性維度特征,即真誠、激情和歡樂。根據以往目的地品牌個性的研究結論,可以對其理論構成和測量方式總結如下:(1)旅游目的地品牌個性研究方式和理論構成與品牌個性研究一脈相承。從表1可知,多數旅游目的地品牌個性研究在測量方式和理論基礎使用上都延續并使用了阿克于1997年的研究成果,在測量問項上以個性形容詞為主,以李克特量表5點式構成問項的回答方式。(2)不同測量方法使旅游目的地品牌個性特征具有差異性。以往研究中,使用結構化測量方式會使目的地品牌個性存在一定的共通性維度特征,即真誠、刺激和歡樂;非結構化測量方式能使目的地品牌個性呈現更多特質,與結構化測量方式形成有益的補充,非結構化測量結論往往更有益于旅游目的地進行市場定位和營銷戰略政策制定。(3)旅游目的地品牌個性特征會因消費群體文化背景差異呈現不同的維度特征。跨文化心理學研究認為,個體與文化不可分割,并存在一種相互構成的關系,文化差異在個體中的顯現往往通過國籍劃分來加以實現。同類或異類品牌個性或目的地品牌個性之間往往存在一定的結構性差異,該特征說明,目的地品牌個性特征的分析與測量,不能依賴單一的測量方式,不同的測量方式各有特點,需要有機結合結構與非結構測量技術,以期獲取較為全面的目的地品牌個性特征維度。

4.研究脈絡分析

4.1理論來源

從上述文獻分析可知,旅游目的地品牌個性理論與品牌個性理論一脈相承,而品牌個性的理論來源與研究方法主要受個性理論中人類個性研究的啟示。2010年,梁和勞(Leung&Law)的最新研究較為細致地分析個性理論在旅游和酒店研究領域的應用發展脈絡(見圖1)。其研究將個性理論的應用發展劃分為兩大分支領域:人類個性研究和品牌個性研究。從其研究分析可知,人類個性研究已發展得較為成熟,其分支理論延展到控制、生物學、心理內、認知/實驗、社會/文化和調節等6大范疇;6大范疇中以控制范疇研究最為豐富,約為人類個性研究總量的47%;控制范疇的特質與大五研究約占該范疇總量的55.32%。這兩個分支內容正是品牌個性理論的主要來源。

相對而言,旅游與酒店研究領域對人格理論研究總量貢獻相對較低(約為總量的13%),但人類個性研究各范疇成果在旅游與酒店研究領域均有應用和檢驗,研究相對集中在旅游目的地品牌個性、消費者旅游產品購買與決策、休閑活動、旅游與休閑教育、旅游從業人員人力資源管理等諸多方面。針對2010年梁和勞的研究分析結論,筆者認為,其中有兩點要加以補充說明。首先,目的地品牌個性研究源于品牌個性理論,而品牌個性理論又源自個性心理學,這其中雖有明確的理論遞進和延展關系,但目的地品牌個性研究的理論和研究方式相對較為單一,僅以特質和大五為理論基礎,呈現出“目的地品牌個性一品牌個性一個性心理(特質與大五)”這種單一的理論遞進關系。追溯理論根源可知,個性心理學與其他心理學分支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雖然其他心理學研究領域也關注“個性”,但個性心理學更加關注整體的人,是心理學領域最具整合性的個性研究領域。總體看,個性心理學基本結構包括了理論、研究(經驗或實證)、測評和應用;其中,測評服務于理論和研究,并以理論和研究為根據,應用也是理論、研究和測評方法的應用。品牌個性與目的地品牌個性同屬個性理論的研究和應用范疇,測評上還相對欠缺。其次,旅游研究涉及如文化學、地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等諸多學科,品牌個性與目的地品牌個性目前研究主要以心理學和管理學為學科依靠,研究廣度還有待加強。同時,以心理學為主要理論基礎,旅游應用研究更多需要的是通過目的地品牌個性來預測與分析消費者行為意圖與行為方式,這在目的地品牌個性研究乃至品牌個性研究中都屬于薄弱環節。

4.2關聯概念關系

品牌自誕生以來,已以各種形式存在了幾個世紀,專家學者對品牌的研究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多角度的品牌探究促生了多個理論學派,相對龐雜。

作為品牌諸多概念中的一個,要想明晰旅游目的地品牌個性與其他相關概念的關系,需從品牌理論的整體構架中加以分析,這就必須要提到20世紀80年代品牌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品牌資產。品牌資產(brand equity)又被譯為品牌權益,美國營銷科學研究院(MSI)將品牌資產定義為品牌的顧客、渠道成員、母公司等對于品牌的聯想和行為,這些聯想和行為使產品可以獲得比在沒有品牌名稱的條件下更多的銷售額和利潤,同時賦予品牌超過競爭者強大、持久和差別化的競爭優勢。由于品牌資產維度劃分是一種純主觀的分類方法,各維度之間的關系清晰化還受到很多方面的束縛。因此,目的地品牌資產的維度劃分也存在一定的爭議。伊萬格麗斯塔和迪奧科(Evangelista&Dioko)認為,目的地品牌資產包含5個維度,分別是績效(performance)、價值(value)、形象(image)、信任(trust)和依戀(attachment)。塔什徹和高德納(Tasci&GaRner)則認為,目的地品牌資產維度還應當包括品牌價值。科內奇尼克和高德納(Konecnik&Gartner)在其所創建的目的地品牌資產模型中指出,當目的地名字為人所熟知時,形象就發展成為品牌維度,并被品牌所掩蓋。歸總相關研究,筆者認為,旅游目的地品牌資產應該包含4個基本的維度,即目的地知名度、目的地形象、目的地忠誠度和目的地品質。

(1)目的地知名度(destination awareness)

目的地知名度是游客認識或回想某一目的地品牌的能力。一般而言,目的地知名度可以被分為游客對該地不認識(沒聽過)、認識(聽過)、能夠回想(在沒提示情況下想到該目的地)、心目中的第一目的地(在沒提示情況下第一個想到的目的地)和支配性目的地(在沒有提示情況下所能回想到的唯一目的地)。在旅游研究領域,知名度是首要和必要的,但知名度未必會導致游客的到訪,但可誘發并產生游客對該旅游目的地的好奇心。另外,目的地知名度的大小代表著該目的地是否會被納入游客的考慮集合當中。因此,旅游目的地要獲得成功,首先要達到游客能夠認知的知名度。如果目的地知名度較高,游客即能正確地回憶該目的地所帶來的記憶,并進一步辨識出與其他目的地的差異。而知名度較高的目的地,游客較為容易對其產生品質與承諾的信賴;相反,知名度較低的目的地雖也有可能獲得游客的到訪,但其在游客心目中的辨識性相對有限。安吉爾和麥紐爾(Angel&Mannuel)早在2005年就將知名度納入目的地品牌資產構成的重要維度之一。

(2)目的地形象(destination image)

品牌研究領域中,阿克提出,品牌形象是品牌聯想的子集合,是人們心中對品牌的認知,能反映出品牌個性,是消費者對品牌的感受、想法與期望。許多學者的研究都證明,目的地形象是旅游決策過程乃至旅游目的地選擇的關鍵因素。無論目的地形象是否能真實地象征該目的地,其都是旅游目的地決策的決定性因素;游客對目的地形象的感受正面性越強,則游客對該目的地的偏好程度越高,愿意實際前往,并產生重游行為的可能性就越高。在近年刊發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資產研究中,旅游目的地形象是目的地品牌資產的重要構成維度之一。

(3)目的地忠誠度(destination loyalty)

當品牌具有較好的外觀、便利或價值時,忠誠度即開始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如消費者對品牌具有忠誠度即會持續性購買,因此忠誠度可以被視為品牌資產的重要構成元素。同樣,游客對目的地具有忠誠度則會產生重返意圖及推薦行為,而目的地獲利來源主要是依賴游客的到訪與消費,所以在審視目的地品牌時,忠誠度不應被忽略。忠誠度經常被劃分為行為忠誠和態度忠誠;行為忠誠是游客參與特定活動或接受服務的次數,表現游客多次參與的一致性;態度忠誠則是指個人對目的地屬性的態度,這會直接影響游客的到訪意圖與推薦行為。當游客對目的地存在正面態度,即使不能到訪,但仍會提供一個正面的口碑傳播,進而吸引新的游客,為旅游目的地創造知名度。因此,目的地忠誠在目的地品牌資產衡量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不僅能促使并保持游客到訪,同時也可以經由口碑傳播而吸引潛在游客。這在無形中就創造并增加了目的地品牌資產的影響與構成。

(4)目的地品質(destination quality)

澤斯曼爾(Zeithaml)將服務品質定義為接受服務后,消費者對其感受的服務績效的整體評價。加爾文(Garvin)則指出,品質即是消費者對產品整體優越性的判斷,所以消費者會將品牌與產品品質進行連接,并影響購買決策與品牌忠誠度。目的地品質是指游客對某一目的地產品或服務的整體滿意度評價。因此,目的地品質會直接影響游客的購買決策和目的地忠誠度,其所展現的價值眾多,如提供游客到訪的理由、與其他目的地產品差異化及可有較高的售價。旅游目的地品質越高,對旅游目的地品牌資產積累越有利,該觀點在已有研究中得到證實。

當然,上述結論只是對已有的研究觀點的總結與歸納,其涵蓋范疇還相對有限。借鑒以往品牌資產的研究成果,目的地品牌資產的研究不應囿于上述維度構成,應根據研究需要和目的地特點,對測量維度進行相應的調整和適應,增加其他的維度來建構品牌資產,如信任、依戀、績效、獨特性、價值和偏好等,這樣才能使目的地品牌資產測量結構更具說服性和針對性。

(5)目的地品牌資產與目的地品牌個性(destination brand equity&personality)

匯總以往成果并結合目的地品牌資產構成,筆者認為可以這樣來看待目的地品牌個性與關聯概念的關系(見圖2)。根據約克賽爾(Yuksel)的理論分析,旅游目的地成功品牌化的關鍵是建立一種在游客和目的地之間的互動關聯,其首先要滿足游客的情緒需求(如放松的和愜意的)與基本需求(如飲食和住宿)。更為重要的是,旅游目的地品牌化使游客的自我形象與旅游目的地形象之間達到了一種有效的鏈接狀態。目的地品牌化的重要核心組成是品牌個性,其強調的是目的地形象的人性化(如賓至如歸的、友好的、激動的、有趣的和原生的)。這樣,旅游目的地就可以在游客心目中形成一種清晰的身份識別并很容易被品牌化。由此,旅游目的地品牌個性就使旅游目的地形象充滿一種如人般的生氣。該觀點被部分學者所接受,并在后續研究中得到了應用與驗證。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即前文中所提及的,以往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往往單一面對品牌,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關系研究還相對缺乏。但近年來一些學者正在試圖彌補該研究缺陷,他們試圖在目的地品牌個性與游客自我形象之間發現某些關聯,而這個關聯橋梁就是二者之間的一致性(見圖2)。

以往的消費者研究中,消費者對品牌、產品及商店的形象認知被認為是探討消費者行為的重要變量;同時,研究者也提出消費者自我形象與產品、品牌或商店形象之間的關聯更為重要,消費者購買決策通常被自我形象所影響。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個性心理學的重要概念之一,指個人對自己整體的一種想法及感覺。根據羅杰斯(Rogers)的觀點,自我概念可被劃分為兩類:真實自我(real self)和理想自我(ideal self)。真實自我是指個體知覺到自己是怎么樣的一個人;理想自我是指在理想狀態下,期望成為怎么樣的一個人。威利(Wylie)則將自我概念劃分為3類:真實自我、理想自我與社會自我(social self),其中社會自我指我認為別人怎么看待我。施吉(Sirgy)進一步完善了自我概念的分類,將其劃分為真實自我、理想自我、社會自我與理想的社會自我(ideal social self),其中,理想的社會自我是指個人希望別人怎么看待自己。伴隨自我概念理論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后,在消費者行為研究領域出現了自我一致性理論(self-congruity theory),其也被稱為自我形象一致性理論(image-congruency theory)。研究顯示,消費者購買東西會受到“對自己印象”的影響,即消費者以所購買的東西來表達和表現自己。當消費者在真實或理想自我形象一致性程度較高的情況下,對產品購買的可能性或對品牌的偏好也相對較高。

旅游研究領域中,自我一致性理論在20世紀90年代就得到了一定的應用。陳(Chon)的研究顯示,消費者自我形象與旅游目的地形象一致性程度越高,其旅游滿意度就越高。施吉和蘇(Sirgy&Su)的整合性研究框架證明了消費者自我形象一致性與功能上的一致性對消費者旅游行為有明顯影響。朗雯和高(Lavin&Goh)的研究則說明了游客自我形象與購買興趣或購買可能性的關系,并發現了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都和旅游購買意圖與興趣之間存在正向關系。卡斯特豪茲(Kastenholz)研究發現了鄉村旅游地游客自我形象一致性對品牌偏好及購買意圖存在正向關系。博爾利、曼尼斯和吉爾(BeeAi,Meneseshe&Gil)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在不同旅游目的地選擇中,當游客的自我概念與旅游目的地形象一致性越高,其選擇該旅游目的地的行為意圖就越強烈。優薩利和巴洛格魯(Usakli&Baloglu)的研究則將自我形象理論成功應用于目的地品牌個性與游客行為意圖的關聯當中,證明了自我一致性在目的地品牌個性與行為意圖之間的正向中介效應。由于上述研究的步步推進,使目的地品牌與游客行為之間建立起了一種有益聯結,也為目的地品牌與游客行為未來探索指明了發展方向。

4.3關聯概念的補充說明

除了上述介紹的關聯概念,還有幾個概念值得關注。第一,旅游目的地競爭力(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當今,旅游目的地的競爭已經不是簡單的資源和產品競爭,而是轉向品牌競爭。從供給方的角度來看,旅游目的地競爭力是旅游目的地整合并創造產品從而鞏固市場地位的能力,可以從戰略與管理、歷史政治文化、價格競爭力以及世界經濟論壇(WoAd Economic Forum,WEF)和世界旅游旅行理事會(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WTTC)開發的國家競爭力等角度來加以認識。從需求者的角度來看,目的地競爭力是指吸引、滿足潛在旅游者,并能為實際旅游者提供難忘經歷的能力。目的地競爭力是比較優勢(資源稟賦)基礎上對競爭優勢(資源配置)的發掘,其眾多影響因素的綜合作用表現為主觀屬性(目的地吸引力、風景美感度等)和客觀屬性(目的地市場細分、旅游外匯收入等)的綜合。在充分市場化競爭條件下,目的地想要確立其比較優勢,超越競爭對手,必然要關注其品牌與品牌化建設。第二,旅游目的地標桿管理(destination benchmarking)。標桿管理源自于德明的管理理論(Deming’s management theory),是指針對行業領先者而設定的一系列連續性措施,以獲取先進的工作方法和實踐從而提高企業績效的有效手段,其具有過程的持續性、針對最佳、績效的改進和新信息的獲取幾個顯著特征。旅游目的地標桿管理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重要且富有挑戰的一環,囿于當地資源、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實際情況不同以及其綜合作用所凸顯出的目的地個性的迥異,將標桿管理理論應用于旅游目的地領域存在諸多局限,因此在選取瞄準的對象時,不僅要考慮物理屬性,還要考慮目的地個性,從而實現系統的全面優化、不斷完善和持續改進。第三,目的地定位(destination positioning)。關于定位理論,洛夫洛克(Lovelock)認為其是建立和鞏固企業市場地位的過程,其實質是從戰略角度對企業發展策略的規范與指導。針對目的地定位的定義,學界多是直接引述洛夫洛克的觀點,指出其內涵應當包括開發、物化展示、向目標市場溝通、落實承諾、監控戰略實施有效性等5大工作環節。目的地定位的目標是要建立和維持其在游客心目中的獨特地位,而目的地品牌具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功能——使自身與競爭者的產品相區分。因此,目的地定位的終極目標可以理解為目的地核心屬性的品牌化展現。

5.結論與展望

通過本文的分析,筆者可以給出目的地品牌個性理論與研究的一條清晰線索,即目的地品牌個性研究與品牌個性理論、個性心理學之間存在著明確的層級遞進關系,個性心理學中的特質與大五研究成果是品牌個性與目的地品牌個性研究的核心理論來源。同時也說明了,目的地品牌個性是目的地品牌資產研究中極富生命力的研究分支方向,學者們對目的地品牌個性的研究既有效繼承了目的地形象的前期豐碩成果,同時也通過自我一致性理論,打通了目的地品牌個性、形象、目的地品牌化與游客自我形象之間的關聯關系。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品牌個性理論,同時,也為目的地品牌化研究指明了發展方向。

縱觀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的發展時序,除了本文重點探討的目的地品牌個性外,還必須進一步強調另一個概念——目的地品牌化(destination branding)。品牌化的研究興起于20世紀40年代,將其應用于旅游目的地領域則相對較晚。20世紀90年代,僅從形象的角度研究目的地發展狀況已不能應對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場競爭和多變的營銷環境,從而促成了旅游目的地品牌化的研究。格諾(Gnoth)在1998年首先將品牌化理念應用于旅游目的地領域,隨后學界對目的地品牌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目的地品牌化研究借鑒了成果顯著的目的地形象的研究體系,并從目的地形象角度對目的地品牌化做出了相對完善的概念界定,指出目的地品牌化是一系列營銷活動的集合,這些活動共同促成了吸引消費者做出選擇的積極的目的地形象,因此,游客心目中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被看成是品牌化的核心部分。

第2篇

時間飛逝,轉眼又到了期末,為此為自己在這學期作自我評價,本文是小編提供的自我評價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借鑒。

如何培養小學生自我評價能力

人文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把自我評價作為學習的方法之一,認為“當學習者自己可以決定評價的準則、學習的目的及達到目的的程度時,他才是真正地學習,并且對自己學習的所有方面負責”。因此,培養小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不但可行,而且必行。

小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策略

1.范例評價

低年級初入學的小學生,一般不會評價自己的學習情況,多依賴教師的評價。學生通過教師一個個評價的范例吸取一定的評價標準,逐步掌握評價方法。

2.對他評價

學生從教師的范例評價中受到啟發,以教師的評價作參照,模仿運用到其他同學身上,體驗評價活動。

3.自我評價

第3篇

關鍵詞:《紅樓夢》 探春 自卑自強 悲劇

賈探春,《紅樓夢》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之一,也是賈府四姊妹中,性格特點最為突出鮮明的人物。其思想性格內涵具有復雜性和多面性:既有濃厚的封建正統思想,又具有叛逆性格;既寬厚和順,又冷漠嚴厲;既開朗灑脫,又敏感柔弱;既高傲自強,又顧影自憐……其復雜矛盾的性格特點,令無數的讀者掩卷深思。其內心深處的自卑情結,不但沒有使她變得自閉,反而使她迎難而上,以積極的心態克服自卑,贏得自強,此乃該藝術形象真正的魅力所在。本文試從個性心理學角度揭示探春復雜的潛層心理素質,并進而挖掘導致賈探春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

1 賈探春自卑心理表現及成因

探春出生在賈府這個富貴鼎盛之家,錦衣玉食的生活不但沒給這位貴族小姐帶來歡樂,相反的,她的內心深處無時無刻不被深深的自卑感所包圍。

1.1 封建宗法制度的不合理是造成探春自卑情結的根本原因

首先,封建宗法制度規定,在男權社會里女子永遠是弱者。作為女性,她必須遵循男權社會所規定的女性規范。諸如 “茍不甘于卑而欲自尊,不伏于弱而欲自強,則犯義而非正矣”[1]。所以她苦悶,她自卑。其次,封建嫡庶觀念必然會不自覺的給探春造成心理陰影,最終形成其自卑情結。庶出的身份使得探春“先天不足”低人一等,所以她感到自卑。

1.2 生母為趙姨娘是其深存自卑情結的直接原因

在我國古代,妾不僅是男子的奴隸,而且也是妻的奴隸。而在《紅樓夢》一書中,妾又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二房、姨娘、通房丫頭,姨娘為第二等妾。趙姨娘在大觀園中,她無法像主子那樣在公開的正式場合拋頭露面,夫人小姐的享宴和游戲是沒有她的份的,至多有人想起她時會施舍她一些殘羹剩飯。她享受的例銀也少。另外,趙姨娘又是一個心術不正,靈魂卑微的潑婦,也是小說中唯一一個一無是處的人物。正因為是這樣一個身份卑賤而又令人討厭的女人所生,探春的內心很自卑。

現代心理學家認為:自卑心理是中性的。一種是消極的,假如一個人被自卑感弄得心灰意懶,以致達到萬念俱灰的地步,那么自卑感是以一種障礙因素對人生發揮消極作用[2],例如庶出的迎春。一種是積極的,即自卑感也是隱藏在所有個人成功背后的主要動力。個體感到自卑,就會發奮圖強,取得成就;在他人的成就面前,再次產生自卑感,繼而推動他去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永無止境[3]。探春正是后者,通過采取這種積極的行為不斷力爭上游,從而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達到自強的目的。

2 由自卑轉化為自強的表現

2.1 待人真誠,體恤下人

在平日的生活中,探春“言語安靜,性情和順”,嚴于律己,體恤下人。她和姐妹們相處和睦,也常和寶玉在一起“說體己”,黛玉彌留之際,姐妹們中也只有她陪著凄慘慘氣絕的黛玉,對村嫗劉姥姥也很大度。這是她能成功地

由內心自卑轉化為外在自強的基本心理素質和有利條

件。

2.2 志趣高雅,志向遠大

探春志趣高雅,極富才情,可與黛玉相比。小的時候,著意尋求那些充滿智慧的藝術品;她所居住的秋爽齋布置得大方典雅,正是人如其齋,齋如其人。正是因為她有男子般的見識與抱負,所以她能夠將內心的自卑轉化為自強,為其建立優越感從而得到心理補償提供了必要的先決條件。

2.3 心思縝密,富于心計

探春心思縝密,不遜寶釵。探春能夠不失時機地抓住每一次向嫡母王夫人靠近的機會,來鞏固自己的根基,彌補“先天不足”,從而達到自強。

另一方面,探春又富于心計,然而卻不陰險,不似其弟賈環卑鄙、委瑣。賈母中秋賞月,興致大發,深夜不息,眾姊妹們熬不過,都悄悄去睡了,“只是三丫頭可憐,尚還等著”。向當家主子賈府一號人物賈母靠攏,以求得到憐愛,根本目的還是“固本”。這已變成探春的自覺行為,可謂煞費苦心,可愛又可憐。

2.4 探春理家是施展才華的最重要契機

如果說探春發起詩社只是初露鋒芒,那么理家才是其真正意義上的施展才華,是其建立優越感從而進行心理補償的最重要契機。探春理家,頗有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的意味。多少矛盾等待著她去解決,又有多少人為的因素在抵制著她,可是探春仍然披掛上陣了。

首先是惡奴的刁難,繼而又是趙姨娘的責難,然而探春想干出一番事業,開創一種新局面,這就需要她的清醒和魄力。而探春正是這種既清醒又有魄力的人物。她既不讓改革弊端和謀私利沾邊,同時又敢拿體面人物開刀。王熙鳳交給探春的是一個營私舞弊、入不敷出的爛攤子,因而,探春確定了一條理家策略,這條策略的根本方針是:“興利除弊”。

她首先取消了寶玉、賈環、賈蘭三人上學的點心,紙筆的月錢,這筆開支實際上是給襲人、趙姨娘、李紈的津貼。免去了每個姑娘每月重支的二兩銀子的油頭脂粉費。接著她又擬定了一個改造大觀園的具體方案:把園子交給幾個能治園圃的老媽媽管理,也不要她們交租納稅,只問她們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自己勞動所得自己享用(第55、56回)。探春這一創舉,具有多層意義:第一,做到了知人善任,人盡其才;第二,做到了地盡其力,不至“暴殄天物”;第三,均衡利益,去掉了中間盤利,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第四,節省了園中的好幾宗開支。探春的理家給榮國府帶來了一線生機,老媽媽的歡聲鼎沸暫且不講,連精明強干的鳳姐也不得不由衷的贊嘆:“好,好,好,好個三姑娘!我說她不錯”(第55回)。憑著自己的聰明和干練,探春獲得了尊敬和信任。人們遵從她就如同遵從鳳姐一樣,但她和鳳姐不同。正如蔣和森先生所說的:“鳳姐給人帶來的是恐懼,而探春給人帶來的是嚴厲。”探春和鳳姐都很鋒利,但又不同:“鳳姐的鋒利中滿含殺機,而探春的鋒利中卻見到嚴正。”[4]正是這樣,探春出色完成理家這一艱巨任務,為其建立了成功的優越感,從而對其自卑心理進行了有效的補償。即心理學中的“補償作用”。

然而,爭取優越感的補償動作總是朝向生活中沒有用的一面,真正的問題卻被遮掩起來或放棄不談[5]。此時的探春正是這樣,她雖然能夠把內心的自卑轉化為自強,然而真正的問題“庶出的身份”仍然是其抹不去的傷疤,致命的要害。她當然不允許任何人戳中自己的要害,一旦受到傷害,她會義無反顧地捍衛自己的尊嚴。

在“惑奸讒抄檢大觀園”事件中,探春這憤怒的一掌,是長期受到壓抑的委屈情感的爆發。這響亮的一掌,不僅教訓了那狗仗人勢,挑起矛盾的刁奴,還痛斥了主事者那種自殺自滅,親痛仇快的愚蠢行為。這痛快淋漓的一掌,是對其自卑心理的超越,對自我尊嚴的維護,更是其由內心自卑轉化為自強的終結音符。

3 反思封建宗法制度對探春的迫害

小說第五回中的四句判詞:“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形象地寫出了探春的思想性格以及她一生的命運。

探春遠嫁,并不是孤立的偶然現象。首先,它標志著封建地主階級(賈府)的沒落已經到了分崩離析、骨肉飄零的地步,反映出一個處于衰亡時期的階級的垂死哀鳴。其次,遠嫁的不幸遭遇最終落在探春身上,這表明庶出的身份和地位決定了她在賈氏宗族嫡庶之間的激烈斗爭中,最終成為失敗者。探春的悲劇就在于:為了彌補庶出的缺失,她竭力用確定嚴格主奴界限的辦法來維護封建等級秩序,以保持自己主子地位的尊嚴。然而,也正是她所尊奉的封建等級制度所確定的嫡庶界限,又使她上升正統、飛往高枝的心愿終歸幻滅。可以說,探春是一位處在維護與反抗封建等級秩序矛盾中,最終被封建等級秩序無情吞噬的悲劇典型。

4 結論

探春雖是一個悲劇典型,卻不影響其人物形象所散發出的光輝。她是《紅樓夢》金陵十二釵中最具魅力的女性,不僅僅因為其美麗的外貌,非凡的才識和遠大的志向,更重要的是其對自卑的超越上。我們不妨將她與同是庶出的迎春、賈環做一比較。迎春人稱“二木頭”,麻木消沉,萎靡不振,在集聚于心、無法釋放的自卑心理壓力下,喪失了主宰自我的能動性,自卑情結吞噬了她生命的活力。賈環長期處在被忽視、被冷落的邊緣,濃重的自卑感一方面使他的人格趨于委瑣,另一方面又使他專注于自我,變得自私、邪惡,萌生出陰暗的報復心理。而探春則能夠正視自卑,超越自卑,從而建立了一種理性的、健康的人格。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甚至,我們整個人類無時不深陷于自卑的困境之中。如果我們能夠化自卑的壓力為動力,發揮人的主體能動性,那就能超越自卑,就能不斷完善自我,進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這大概就是《紅樓夢》中賈探春形象給予我們的深刻啟示吧。

參考文獻:

[1]班昭.女誡[M].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2]【美】赫根漢著,何謹,馮增俊等譯.人格心理學導論[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4頁.

[3]孔克勤,葉弈乾,楊秀君.個性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74頁.

[4]蔣和森.紅樓夢論稿[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26頁.

[5]A·阿德勒著,劉泗譯.超越自卑[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10月,第76頁.

第4篇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

 

從我市一所職業高中學生作為實驗研究對象,隨機抽取高一至高三年級各兩個班的學生,其中高一學生80人、高二130人、高三136人,共計346人。調查采用癥狀自評量表,由專業人員如班主任配合,使用課堂時間對學生團體進行測查,教師在進行調查時應該使用統一指導語,將調查表測試結果與班主任個別談話相結合,保證測試可靠性與科學性。依照國內文獻標準癥狀自評量表中的各因子分大于等于3分的人被認為是可能有較明顯心理問題。此次實驗研究采用軟件SPSS15.0進行統計學分析與處理。經過調查后,得出如下結果:

 

職高高一組中有明顯心理問題的15人、高二組35人,高三組40人,職高高中所選研究對象一共有90人,占總實驗人數的26.01%。其中心理問題中出現頻率次從高到低的是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偏執、焦慮、精神病性質等等。另外,高一年級中心理因子分之間有較大差異,高二、高三年級學生各因子之間無顯著差異;職高高中的男女生之間各因子分沒有顯著性差異[1]。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措施

 

1、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地位與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標、功能以及任務上與其他各項教育之間有著交叉相關的關系,其他各項教育能夠完成部分心理健康任務,但是不能夠完全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像其他教育科目如德育、智育及體育等,開展設立專門教育機構。

 

學校應該完善心理健康機構設施,不能完全將學校衛生室作為學校心理健康室,學校心理健康機構設施完善應該做以下工作:建立學校正規心理健康機構設施例如心理健康辦公室或者是學校心理咨詢室等等,學校還要給其相應的工作經費,并配備專業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給予其良好的福利工資待遇。另外,還要明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促進培養高中生的智力、想象力及思維能力等發展;幫助學生形成樹立正確科學的心理態度、對自己青春期心理變化能夠愉悅地接受。

 

2、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化程度與能力

 

學校建立好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還要加強自己的專業化程度與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該明確自己應該具備的知識素質,并在行動上積極努力,教師首先應有角色意識,應從傳統德育工作者轉變為新型心理輔導者,充當幫助學生個性發展的促進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還應該有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學習發展心理學、個性心理學及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知識,能夠與學生進行充分溝通、診斷學生出現問題及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等等。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學校在招聘與錄用時們應該設立好門檻、把好關,只有那些具備較好個性心理品質的人才能夠擔任,心理健康教師在正式上崗之前還要進行嚴格訓練。

 

3、改進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方式

 

在確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之后,學校教師應該根據高中學校不同年級及性別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與規律,將學生不同心理現象及問題等轉化為層次化、具體化的教育目標,構建一個比較科學完善的教育目標體系與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學校教師在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一定要規范制度化。學生在學習心理健康課程之后,能夠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也能夠掌握一些心理學方面基本知識,能夠進行自我調適,逐漸培養自己的人際溝通與交往技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應該與學生的心理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關:針對學生的學習、人際關系及心理自我調節等方式展開。學校還要有效開展心理咨詢工作,首先提高硬件設施配件、心理咨詢應該堅持保密性原則,采用適當的心理咨詢方法方式,也可以建立一個心理咨詢網絡,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輔導環境。

 

三、結語

 

職高學生與普通高中學生相比,經歷著特定特殊的生活環境,加之社會變革等影響,職高生在心理、觀念上出現了一些新變化與新矛盾,職高實施素質教育成為了一個新問題。職高生的心理素質水平不高,學校還需要重視起來,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衛生知識,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建立個人心理健康檔案,給予其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5篇

著名的個性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曾對個性下了定義:“決定了人的獨特的行為和思想的個人內部的身心系統和動力組織。”對個性的本質特征概括,認為包括:一、個性的整體性,即個性是全面影響人的心理和行為的一種因素,對人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二、個性的獨特性,即個性的差異性。個性不是蕓蕓眾生的品質,而是活生生的各不相同的人格;三、個性的多面性,即個性是由生物因素、心理,社會經驗和人性傾向等結構組成的;四、個性的動力性,這是由個性的穩定性和可變性推導出來的特性,即個性是人體的一個內在的動力因素,即可在一定條件下發生變動。

二、體育運動在培養青少年個性方面起著獨特作用

體育是人的獨立行為活動,社會心理學家認為:“研究個性不能離開活動”,人的“個性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的活動而存在的,個性也和人的意識一樣,產生于活動”。體育課中,青少年是活動的主體,他們可以在一個較為廣闊的領域中盡情游戲、運動、競賽,他們的個性可以充分地顯示出來,可以在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在體育課中,青少年有社會交往和人際關系。“個性是社會關系的產物。”社會學調查證明經常從事體育運動的青少年比一般學生要參加更多的社會活動和社會組織,而在這些活動中,青少年的個性可以得到充分的調整和發展。

體育運動是陪伴青少年終身的一項活動。體育運動與人的密切程度往往超過其它活動,因此它對人的個性的塑造是長久的和起穩定作用的。一方面個性有選擇活動的作用,另一方面運動又在改造著個性。尤其是對人的性格意志、情感等心理特征和觀察判斷、思維等智力都起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體育運動給青少年提供了較多的選擇機會,它使青少年可以從中嘗試成功的喜悅和得到尊重的心理滿足。而在眾多的體育運動中,眾多的體育運動項目可供他們選擇,“合理的位置”,從中扮演一個“角色”,這種方式上的差異,可以加深個性的差別。

三、體育課發展青少年個性的途徑

(一)體育課發展個性的一般原則

要認真識別承認每個青少年的個性。要培養發展個性,第一步要發現辨認他們的個性。青少年個性常常隱藏在他們的優點和缺點背后,體育教師應該善于從那些優點和缺點背后識別出學生的不同個性,只有識別出不同個性才能加以引導和教育。鼓勵和支持不同個性:強求一律是不可取的,對于個性特征鮮明的孩子不應用同一模式去強求他們,而應允許他們保留那些顯得不合群、不合拍、不合時宜、不合常人、情感的特點,更不能用“狂妄自大”、“性格古怪”等話來刺激他們、挖苦他們。對不同的個性要采用適宜的方式去引導和培養。體育教師在掌握了學生的不同個性后,要針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學生的個性能向更加成熟、完整的方向發展。培養學生興趣,并加以引導和發展。

(二)體育課中幾種發展學生個性行之有效的方法

準備活動是發展個性的極好方法。人們對中小學體育課,以及課中準備部分的教學過程已經有了新的進一步的認識,準備部分的教學不應該單純地為基本部分的主要教材服務。已經逐步改變了單一的教師統一指揮的狀況,開始出現了學生根據自己的主觀愿望,運用自己已經獲得的基本知識、技能來進行準備活動的鍛煉的做法,準備性練習的內容不僅僅有統一給定的練習,學生也可以在給定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實際自由選擇練習,這樣既能彌補在集體練習中的不足,同時在準備活動運動量的安排上也能體現出區別對待的原則,使全體學生得到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并在一定階段上滿足其運動欲望,最主要的是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培養自鍛能力,發展學生個性: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自由選擇練習是有前提的,就是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自鍛能力。我們知道人的能力是個性心理特征之一,能力與活動緊密聯系著,人只有通過不同的活動,才能形成和發展各自不同的個性,自鍛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過培養才能產生的。因此有意識培養學生的自鍛能力極為重要。自鍛能力包括:認識能力、實踐能力、調節能力、檢查能力四個要素。這四個要素相互溝通,有機聯系,我們在實踐中不能忽視其中一點。

開設選項課是發展學生個性的重要途徑:興趣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催化劑,有了興趣,學生才能忘我地投入到這一行列中。傳統的教學常常抑制學生對某一項目的興趣,如果讓某人放棄自己的愛好去從事自己并不感興趣的事,那么這豈不可惜。而開設選項課恰能彌補這一不足。對于開設選項課,雖然受教學大綱以及學校各方面條件的限制,但在許多學校仍受學生和教師喜愛,而且效果較好。它不僅滿足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了學生的體育能力,而且也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俱樂部”式的教學也是發展學生個性的有效方式:“俱樂部”式教學也就是在課堂中開設各種活動項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愛好、興趣自由選擇,同是又可通過不同的項目以相互吸引,使學生能發展并調節自己的興趣愛好。在一堂課中安排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分設若干個項目,讓學生自由選擇,雖然評議有褒有貶,有一種看法是肯定的,它對培養學生的個性是有益的,這樣的安排既豐富了教學內容,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滿足了學生的愿望,使學生能盡情地在自己拿手的項目上表示自己,同時又能利用自己的特長幫助帶動其他同學,我認為這對培養發展學生的個性也是一種重要的方式。

參考文獻:

第6篇

一、教師心理健康對學生發展的意義

1.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學生個性發展

由于學生具有向師性的特點,他們常把教師作為模仿的對象,把教師的行為和要求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在教師的行為和要求的長期影響下,學生的個性品質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教師態度友好、品質高尚、興趣濃厚、行為得體就會成為學生行為的榜樣。學生總是在觀察、模仿教師,并將教師的品質化為自身的特質,從而促進個性的發展。相反,如果教師將因心理障礙所帶來的不適當行為、冷漠表情和敵視態度傳染給學生,就會使學生心理或行為上產生各種問題,形成不良的性格。

2.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教師在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的教師能和學生友好相處,能覺察出學生的細微變化和點滴進步,對于學生的喜悅和煩惱、歡樂與憂愁、肯定與疑惑、寬慰與憤怒,都能與他們進行溝通,與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能贏得學生的信任,給學生創造一個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的良好的心理環境。學校必須在重視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

二、體育教師應具有的心理品質

1.奉獻精神和責任意識是做好體育教育工作的基礎

體育教師特別需要獻身精神。體育教師整天勞累在運動場上,盡管為社會、為國家培養出大量的體育人才,自己卻仍在原地默默無聞地工作。若無奉獻精神,就無法做到這一切。另一方面,體育教師要有極大的熱情、進取心和高度的責任感。責任心是教學成功的關鍵,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體育工作中去,要樹立正確的信念。體育教師只有對體育事業有正確的認識,并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會對國家、人民和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才能把自身奉獻給體育事業。

2.健康的情感是做好體育教育工作的催化劑

一名合格的體育教師應對工作充滿熱情,這種熱情表現為對體育工作的事業心,對學生的熱愛和朝氣蓬勃的干勁;表現為努力創造運動集體中的信任、關心、坦率和熱情的氛圍。教師熱烈的情感不僅成為教師積極工作的動力,而且能直接感染學生,影響學生的發展。健康的情感主要表現在: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對體育的熱愛和高尚的情操。

優秀體育教師還必須有穩定的情緒。教師情緒波動大,隨性而為,學生就會無所適從,就易出現教學紊亂,甚至會使本來不大的問題嚴重起來。教師還應快樂熱情,善于創造活躍、輕松的氣氛,這種氣氛是有效教學所必不可少的條件。幽默不僅有助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處,還可以解除競賽和體育課中的緊張氣氛。

3.堅強的意志是做好體育教育工作的關鍵

體育教師不僅要“講”,更重要的是要身體力行地“做”。增強學生體質,訓練運動隊,提高運動成績,必須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毫不間斷。這就要求教師在明確工作目的后,應有計劃地、創造性地完成任務。教師堅強的意志品質主要表現在:目的明確、堅韌不拔、沉著自制和堅決果斷。

三、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途徑

1.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

體育教師除了必須扎實掌握心理學、教育學這些基礎學科的知識外,還必須深入了解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心理衛生學、個性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心理測量、心理治療、行為矯正等相關的專業心理學知識,力求使自己具備這樣一個知識結構,即:具有心理科學的理論基礎,懂得教育科學的原則藝術,掌握心理輔導的實用技能知識,了解有關的醫學基本知識,擁有社會學的視野和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

2.提高綜合教學能力

綜合教學能力主要指體育教師的智力,這種智力在自身素質的基礎上,主要表現為判斷力、應變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判斷力體現在對每個學生所學技術掌握的準確程度,對學生所產生的不同錯誤類型的迅速判斷,并及時予以指導和幫助。應變能力是根據客觀變化了的異常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的能力,如教學中可能發生危險情況(特別在體操教學中),這就要求教師遇事不慌,發現苗頭立即采取措施,避免傷害事故的發生。語言表達能力是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正確運用講解、口令、口哨、聲調的能力。

3.增強育心意識

教師的教育教學和管理行為作為外來刺激,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心理發展水平。其教育教學管理過程中的有意或無意的語言、行為及表情等都有可能對學生的心理構成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成為有利或有害于學生心理健康與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該充分意識到自己的特殊角色。樹立和強化自己的育心意識,將自覺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作為自己的天職,有意識地滲透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和管理中去。

第7篇

關鍵詞:品牌;個性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F713.5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185-02

一、品牌個性理論的發展歷史

早在學術界研究和接受這個概念之前,廣告界和營銷界就早已提出品牌個性的概念。在1958年,Martineau用“性格”這個詞去描繪商店的獨特的非物質因素。King認為“人們用選擇朋友一樣的方式去選擇品牌,除了技術和物理特征,他們僅僅像喜歡人一樣喜歡他們。”后來,他又引用來自廣告機構的J.Walter Thompson的研究,表明消費者確實趨向于給品牌賦予個性并經常談及。

Seguela在1982年引進“明星戰略”作為品牌管理的新模式。Seguela認為,所有的品牌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描述:物理方面(產品是做什么的以及它的表現如何)、特性(品牌個性方面)和溝通(公告和溝通的執行元素)。關于設計和公司形象,1978年Olins在《公司個性》中指出,設計的目的不是描述產品,而是賦予品牌或公司價值和非物質的獨特屬性。這些出版物實際上表達了營銷界對把產品等同于品牌的不滿。典型代表是由Rosser Reeves(1961)提出的USP(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由于大量仿制品和相似品的出現,依照產品的表現越來越難區分品牌,Ted Bates公司引進一新概念――獨特的銷售個性。

學術上真正把品牌個性和人格聯系在一起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品牌學者Aaker在其中作出了卓越貢獻。所以對品牌個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aker的研究成果以及后人在此基礎上的研究,包括品牌個性的定義、維度量表的開發以及實證研究的開展。

二、品牌個性的早期研究

(一)品牌個性的定義

至今為止,研究者對品牌個性的定義仍然存有爭議,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定義。現在比較認可的是Aaker (1997)的定義,即“品牌個性是由某一品牌聯想出來的一組人類特征”。

(二)Aaker對品牌個性研究的貢獻

1.品牌個性大五模型的提出。Aaker認為,品牌個性可以直接由消費者個性得以表現,是人類個性特征投射到品牌的結果,她根據西方人格理論的“大五”模型,以特質理論和詞匯法作為方法論基礎,從個性心理學維度出發,以西方著名60個品牌的114種個性特征為研究對象,依靠現代統計技術,發展了一個系統的品牌個性維度量表(Brand Dimensions Scales)。在該量表中,品牌個性分為“真摯、刺激、勝任、精致和堅固”五個維度,各個維度下分別有其品牌特性。Aaker關于品牌個性的定義和由此發展起來的研究模型是目前該領域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具有突破性意義,可解釋93%的品牌。更為重要的是Aaker提出的品牌個性大五模型中的真摯、刺激和勝任,與Tepus和Christal(1961)提出的人格“大五”模型中的和悅性、外向性和謹慎性這三個維度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這就為研究品牌個性與消費者個性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2.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品牌個性維度的研究。Aaker還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品牌個性維度。2001年,為了探索品牌個性維度的文化差異性,Jenniffer Aaker與當地學者合作,繼續延用了1997年美國品牌個性維度開發過程中使用的方法,對日本、西班牙這兩個來自東方文化區以及拉丁文化區的代表國家的品牌個性維度和結構進行了探索和檢驗,并結合Aaker1997年在美國品牌個性的研究結果,對三個國家的品牌個性維度變化以及原因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美國品牌個性維度的獨特性維度在于粗獷(Ruggedness);而日本是“平和的”(Peacefulness);西班牙卻是熱情/激情(Passion)。

3.對品牌個性的來源的研究。Aaker對品牌個性的來源也進行了研究。品牌個性的來源大體上可分為兩類:直接來源和間接來源。直接來源包括所有與品牌相關的人員的個性特征――比如品牌典型使用者、公司員工、公司CEO、品牌形象代言人等,以及人口統計學特征――比如年齡、性別和社會階層也促使了品牌個性的形成。可以說,品牌個性的直接來源是“基于人的”。間接來源包括所有管理者制定的關于品牌的決策,包括產品相關屬性,產品類別聯想,品牌名稱、符號與標識,廣告風格,價格和分銷渠道等。

4.品牌個性對品牌資產的驅動。Aaker認為,品牌個性概念可加深品牌戰略家對人們關于品牌的感受和態度的認識,有助于形成差異化的品牌標識,指導溝通活動和創建品牌資產,并提出了品牌個性創建品牌資產的自我表達模型、關系基礎模型和功能性利益表現三種模型。

三、國內外品牌個性研究的新進展

1.以Aaker大五模型為基礎而開展的研究。如EKlNCI, YUKSEL等(2006)用Aaker的模型來檢驗旅游者是否給旅游地點賦予一定的個性。研究結果表明,旅游地個性主要包括三個緯度:真誠、刺激、快樂。這對旅游者對目的地形象和推薦意向有積極影響。Smith等(2006)用Aaker的模型來評估澳大利亞以會員制運動組織的品牌個性。

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品牌個性緯度差異。如,Sung Yongjun(2005)研究了美國和韓國消費者的品牌個性構成緯度的不同,研究結果表明,在美國和韓國品牌個性有6個共同的維度,而每種文化中又有2個獨特的維度。Murase, Hanako(2004)研究了在日本和美國兩種文化背景下,消費者對三個快餐服務餐館(McDonald’s,Wendy’s,and KFC)的品牌個性感知的差異,McDonald’s 和KFC在日本的品牌個性更積極,而Wendy’s在美國的個性更積極。Supphellen,Magne(2003)以在俄羅斯的西方品牌為研究對象,研究了民族優越感對俄羅斯消費者品牌個性感知的影響。

3.與電子產品以及電子商務有關的個性緯度研究,如,Okazaki,Shintaro(2006)研究了網上購物的消費者的個性緯度,對美國公司有目的的通過“在線交流表”企圖創建在線品牌個性進行了研究。Su-e Park(2005)研究了在線產品(e-brand personality)的品牌個性視覺設計來建立品牌個性,Muller,Brigitte等(2003)對消費者瀏覽品牌網站對品牌個性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發現接觸品牌網頁后,兩個個性維度增加,包括現代的和真誠的;而且當消費者對品牌網點有積極的態度時,感知到的品牌個性更年輕和現代。

4.品牌個性與其他變量的關系研究。如:James,David O.等(2006)研究品牌個性在品牌聯盟中的作用,Phau,Ian(2001)研究了品牌個性和消費者自我表達之間的關系,Helgeson,James G.(2004)研究了品牌延伸對品牌個性的影響,Wee,Thomas Tan Tsu(2004)研究了自我認同和品牌個性的關系比較,Freling, Traci H.(2005)研究了品牌個性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5.對Aaker模型的質疑。Sweeney,Jillian C.(2006)分析了五大模型的不足,并從社會和個性心理學、人際關系學等角度出發,并提出了一個環狀模型,來幫助學術界和實踐者更好的理解品牌個性。Azoulay, Audrey(2003)認為,Aaker提出的品牌個性維度實際上并不能真正的測量品牌個性,而是包含了大量的品牌認同維度,需要把這些維度從理論和實踐上區分開來。Austin Jon R.等(2003)認為,從概念、邏輯、和實證都表明成功使用Aaker的模型有重要的限制條件。

國內對品牌個性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主要有:黃勝兵、盧泰宏(2003)對品牌個性的維度進行了本土化研究,得出了由66個品牌個性詞匯構成的五個品牌個性維度,將其分別命名為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仁、智、勇、樂、雅”。“仁”是同西方研究中“sincerity”相對應的品牌個性維度,形容人們具有的優良品行和高潔品質;“智”是同西方的“competence”相對應的維度,形容人們智敏、沉穩、嚴謹和賢能等品質;“勇”與“ruggedness”較為相關,形容強壯、粗纊、奔放等形象特征,“樂”比較具有中國特色,除包含了“exciting”的涵義以外,還具有表達積極、自信、樂觀、時尚的含義;“雅”同西方研究中的“sophistication”相應,涵蓋了“有品味、有教養、體面氣派”等詞匯,用來形容儒雅的言行風范和個性。

國內其他學者也開展了一定的實證研究。可檢索到有:張俊妮等(2005)用國外的人格大五模型和Aaker的大五模型用實證驗證了二者的相關性。金立印(2006)從品牌認同的角度驗證了品牌個性對品牌資產的影響。陳卓浩(2006)從消費者品牌認知的角度,用實證驗證了品牌個性對品牌態度的影響機制。

四、評述與展望

1.品牌個性的重要性已得到廣泛認同,其意義在于它能增加品牌資產。但品牌個性對品牌資產的影響以及對其他品牌參數的影響(如品牌形象,品牌態度,品牌聯想等)缺乏一致的研究。

2.若干實證已表明文化因素對品牌個性有顯著影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費者對同一品牌的個性的感知會有較大差異,因此這些結論對品牌的國際化進程會提供有利的參考。

3.對品牌個性的來源雖有一定的研究,但在實踐操作層面的研究較少,各種因素對品牌個性塑造的作用是否有較大差異。對品牌的運作者來講,可否根據消費者的反應,來有針對性的選擇促進品牌個性的方式。

4.本土化研究的不足。中國是世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大品牌幾乎都已進駐中國市場,因此加強對品牌個性的本土化研究將為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卓浩,魯直,蔣青云.品牌個性對品牌態度的影響機制研究[J].營銷科學學報,2006,(2):103-116.

[2]Diamantopoulos, Adamantios; Smith, Gareth; Grime, Ian. The Impact of brand extensions on brand personality: experimental evidence[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5,39:129-149.

[3]金立印.基于品牌個性對品牌認同的品牌資產驅動模型研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06,(1).

第8篇

[關鍵詞]獨立學院;心理特點;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09)10-0117-02

20世紀90年代末迅速發展起來的獨立學院,是一種依托普通高等學校(母體學校)教育資源、采用民辦機制運作的本科高等學校,依托辦學母體的良好聲譽,憑借母體的無形資產直接進入本科辦學,參與競爭,同時又具有和普通高校不同的辦學機制,投資渠道多樣,體制較為靈活。截止2008年9月,全國有獨立學院322所,[1]至2007年,全國有獨立學院在校生186.6萬人。[2]由于相對寬松的招生政策和特殊的家庭背景,這部分學生已成為我國在校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雖然具有當代大學生的許多共性心理,但也具有與普通高等院校學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問題。加強心理素質的教育和培養,是獨立學院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準確把握學生心理發展變化特征,開創具有獨立學院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是重中之重。

一、獨立學院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一)自信與自卑的矛盾

獨立學院的學生與當代青年一樣,充滿理想,敢想敢為。部分學生從小生活在較好的條件下,人生選擇定位較高;也有部分學生畢業于重點高中,身邊的同學、朋友較為優秀,他們對生活的期望值較高,不甘于人下,希望成為不平凡的人。但同時, 沒有考入理想的大學而進入民辦獨立學院,使他們底氣不足, 現實社會重文憑、重學歷、重學校牌子的客觀事實使得他們對未來充滿困惑。他們對自己的前途和未來缺乏自信心,有的學生自暴自棄,認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對做什么事情都缺乏信心和勇氣,表現出自信與自卑的矛盾。

(二)自我意識與團隊觀念的矛盾

獨立學院學生自我意識較強,比較注重張揚個性,他們認為自己作為大學生中的一員,在當代青年中應該是優秀的,因而有干一番事業的抱負。部分獨立學院學生認為,來到獨立學院,交了學費就是消費者,就是“上帝”,認為自己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只關心與個人有關的事情,如評獎、評優等,不關心同學,缺乏合作精神,對班集體、對他人則表現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淡漠態度。還有些同學由于家庭經濟條件和文化教育條件比較優越,長輩的關照也較多,心理上有一定的優越感,惟我獨尊,嫉妒心強,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同學、如何與他人交流,從而產生了自我意識與團隊觀念的矛盾。

(三)學習意愿和行動的矛盾

獨立學院的學生也有學習目標明確、勤奮努力、成績優異的特點。筆者所在學校有些學生在高等數學統考中取得滿分,在大一第二學期就以高分通過英語四級、大二第一學期又一次性通過英語六級。獨立學院的大多數學生在高中階段的成績為中等或中等偏下, 基礎知識相對薄弱,雖然高考失利,但不甘落后,體現出很強的學習自覺性。同時,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學習韌勁, 在學習中怕吃苦,表現出有決心沒行動或是“三分鐘的學習熱度”,不能很好地控制和約束自己。更有部分學生有不良愛好,例如迷戀上網聊天、網絡游戲、看小說、打牌等。

(四)綜合素質較高與心理問題突出的矛盾

獨立學院的學生綜合素質較高,善于通過各種渠道廣泛搜集與自己發展有關的各類信息,知識更新快;學習興趣愛好廣泛,許多學生從小受過特長教育,有愿望、有能力在學校組織的各項文藝體育活動以及社團活動中展現自己的才藝;普遍頭腦靈活,善于走出校園,尋求、借助社會力量開展活動,豐富課余生活;非常重視社會實踐,希望通過實踐活動使自己長見識、增才干。但是,他們的心理問題也很突出,對生活、學習影響較大。在中學教育中,教師偏重于“先進學生”的發現、培養“問題學生”的訓導轉化。而進入獨立學院的學生往往是在中學時期處于中間狀態而長期缺少重視的群體,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產生了較多的心理問題,進入大學后,獨自面對學習、生活、感情乃至經濟上的各種問題,心理困擾增多,對生活、學習影響較大。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如何針對獨立學院學生的心理特點,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是獨立學院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要在認真總結各地高等學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礎上,借鑒和吸收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有益經驗,進一步明確新形勢下開展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和積極作用,探索新的工作思路,推動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由于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大部分學生在中學時期忙于求學,沒有接受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這方面的知識極其欠缺。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從基礎做起,補上這一課。考慮到課時的限制和學生的課業負擔,可以整合一些課程,如《普通心理學》、《個性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將《心理學原理與應用》作為公共選修課開設,側重心理學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介紹。[3]

(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

要直接切入學生的現實心理,關注學生普遍存在或某一階段出現的心理問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比如在馬加爵事件出現后,筆者所在學校圍繞學生應激心理而進行的“危機干預”系列專題講座,針對大學新生對環境和學習的不適應而作的“融入大學生活”系列專題講座,針對目前大學生自殺事件頻發而作的“珍惜生命”系列專題講座等,都是針對學生最關心、最困惑的心理行為問題而進行的心理輔導,對幫助大學生解除心理困惑、適應大學生活、促進自我身心健康成長都有積極意義。

(三)拓展訓練

拓展訓練起源于二戰期間的英國,用于訓練海員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隨著拓展訓練的獨特創意和訓練方式的逐漸推廣,訓練對象不斷擴大,訓練目標也由原來單純的體能、生存訓練,拓展到心理訓練、人格訓練、管理訓練等。拓展訓練因適應現代人提高心理素質、完善人格、回歸自然的特點,成為深受大學生喜愛的一項時尚活動。拓展訓練通過各種先行后知的體驗式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挖掘自身潛能,培養后天習得的優秀特點和品質,特別是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創新素質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幫助,有利于發掘大學生潛能、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學生的自信、堅韌不拔、克服恐懼、信任感和包容心。

(四)實施本科生導師制,使學業老師積極參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規定每個專業老師都要擔任本科生導師工作,對學生進行思想和學業上的引導。中國一向有尊師重教的傳統,學生有很強的向師性特點,對老師有較強的情感依賴心理,學業老師與學生接觸時間多,交流溝通的頻率較高,對學生比較了解,容易接納學生和被學生接納,學生向老師傾訴的意愿可能性較大。加之從業老師在知識水平和道德操守方面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在學生當中有比較好的信譽度,能得到學生的信任,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解決日常的心理問題。[4]

(五)加強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站在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哲學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做到與時俱進,充分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利用節假日、重大紀念日組織學生到紅色老區、革命圣地,感受革命先烈們為了國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而奮斗的英雄事跡和革命豪氣,感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祖國的壯美河山,讓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在當代大學生內心深處生根開花。

(六)倡導校園文化

注重校園文化的共同價值觀,其提煉可以從兩個方面汲取養分:一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如勤勞勇敢、自強不息、仁德誠信等;二是新建高校自身的歷史和文化繼承,如艱苦創業、甘于奉獻、團結拼搏等。校園文化可以分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校園文化和以教職員工為主體的校園文化,兩方面的文化又是彼此相通、相輔相成的,教職員工的文化最終體現在學生身上,而學生的行為又最終反映學院的綜合校園文化。同時,要注重校園文化活動的實效性,注重主題的時代性,注重組織的民主性。良好的校園文化是學生的心靈凈土,有利于緩解其心理壓力,避免心理危機的出現。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

[2]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

第9篇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人職匹配;擇業指導

一、新時期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

大學生擇業觀是在校大學生在讀書學習、社會實踐、接受教育等活動中逐漸形成并不斷成熟的對自己選擇職業的看法、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形式。大學生的擇業觀是大學生衡量職業好壞、權衡擇業得失的天平和尺子,具有時代性、主體性和差異性特點。大學生擇業觀主要包括擇業理想目標、擇業心理動機、擇業認知狀況、擇業價值取向、擇業實現途徑等五個方面。其中,大學生的擇業價值取向包括價值目標、地域選擇、行業選擇、崗位選擇、工作條件選擇等因素。

受新時期新的社會條件、文化環境等各方面影響,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越來越功利化、理想化、興趣化。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傾向于考研或者考公務員,通過深造提升競爭力或找到“鐵飯碗”,畢業選擇創業的學生非常少;大部分就業的學生選擇國有機關、事業單位或國有企業等,對私有企業的熱度較小;初畢業的大學生薪酬期望偏高,尤其是在家庭、攀比等因素影響下,產生了很多過高的薪酬期望;很多大學生擇業以市場為導向,而非所學專業、個人能力以及社會需求等方面。

二、“人職匹配”視角下指導大學生擇業

人職匹配理論以個性心理學和差異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其理論前提是承認人的個性結構存在差異。人們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可以找到合適的職業,達到人職匹配的目的,以獲得個人需要、興趣及心理的滿足,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人職匹配強調個人先天心理傾向與早期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對個性發展的重要影響,強調心理因素在職業選擇過程中的支配作用,認為選擇職業包含了個性的實現及進一步發展。

高校運用人職匹配理論指導大學生擇業,必須先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從用人單位需求的角度分析企業對大學生的要求;第二,從大學生自身的角度分析大學畢業生擇業現狀;第三,從低年級起,貫穿大學四年,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指導。參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南航”)2011-2014年《畢業生就業工作情況》中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

1.用人單位需求

縱觀四年用人單位需求調查問卷的各項數據,不難發現用人單位對專業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外語應用能力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期望值。在基本能力部分,用人單位對專業技能、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有較高的期望,但隨社會變化和單位發展等變化,各年度的各項基本能力被看重程度有所變化。近幾年來,表達能力、創新能力、觀察能力、決策能力等越來越得到重視。

2.大學生擇業現狀

在南航已就業學生調查中,針對“選擇單位和職業時最看重的因素”進行分析,大部分學生偏向就職于收入高、福利好、穩定有保障、地域較為發達、專業對口的企業。相反,社會需求、社會貢獻、社會地位等因素被忽視的較多。同時,在南航近四年的畢業生就業工作總結中,對大學生擇業動機、擇業認知、擇業途徑等多方面進行了調查。總結調查結果,南航畢業生中遇到擇業困難的學生,主要原因為:缺乏合理的自我定位、擇業的自我期望值偏高。同時也發現,大部分學生擇業存在擇業價值取向功利化。

3.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擇業觀

基于用人單位的需求和大學生擇業現狀,在“人職匹配”視角下可以通過高校就業指導系列活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擇業觀。

一是對低年級學生加強性格分析、興趣探索、專業介紹,使之形成初步擇業方向。進入大學前,大部分學生目標為高考,且較多學生的專業志愿為家長所擇,入學后高校應在低年級設置職業生涯規劃類課程,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索、興趣探索、專業探索,盡早了解所學專業的發展方向,并初步明確職業生涯發展路徑,或在學校規定允許范圍內盡早對專業進行調整。

二是對高年級學生加強行業、職業介紹與引導,提升學生求職能力,調整鞏固擇業意向。高年級學生在學好專業課同時,需要根據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著重提升相關能力,為求職做好準備。高校需要為準畢業生提升求職能力提供相關的培訓與指導,提供往年各類畢業生去向等作為學生擇業參考,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對學生個體進行擇業指導。同時,加大目標行業、崗位的宣傳力度,通過一定的激勵措施,將優秀畢業生送上重要行業、重要崗位。

參考文獻:

第10篇

【關鍵詞】:家庭教養方式 中職學生 自信 教育觀念 家庭氛圍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05-0270-01

在影響中職學生自信心的因素中,家庭作為孩子成長的首要和主要環境在較大的層面上占據主要影響意義,父母的教養方式和教育觀念對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及其健全水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自信及其作用于中職學生群體

自信心是一種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它表現為自我有能力、能勝任的感覺。中職學生作為個體在心理層面上仍處于不成熟和待完善的階段,表現在應付外界環境上就顯示出幼稚和脆弱,不具備較強的抗打擊能力和面對挫折的韌力;同時,在目前的應試教育體制下,考試的壓力、學業前途的期望等因素,也成為他們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境遇與問題。因此,良好的自信心不僅有益于他們輕松面對,學習困難、學習壓力、考試失敗、學業期望等挑戰,對于他們個體人格的完善、健康心理的形成以及意志力、抗打擊能力的增強都有著非凡的意義。

二、家庭教養方式與自信心的關系

(1)拒絕型的家庭教養方式。據榮格的性格心理學理論,人的情緒在被拒絕后往往會產生挫敗感。持這種教養方式的父母,往往出于各種各樣的心理而經常拒絕孩子的要求、嘗試和努力,并且不容許孩子有差錯或失誤,頻繁采用懲罰來強制執行。在這種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對于經常受拒絕而產生的挫敗感,時常日久就會造成孩子自信心的脆弱和情緒低迷、對任何事情沒有興趣、不敢嘗試也不敢追求。

(2)嚴厲型的家庭教養方式。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親子教育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然而嚴厲型的家庭往往缺乏這種溫情教育和親子引導。持這種教養方式的家長對子女要求的突出特點是服從,以維護自己的權威和威嚴。對子女缺乏理解和溫暖、和子女交往時喜歡居高臨下、與子女缺乏積極的情感交流、較多地采用體罰、指責或不管不問的消極做法。這種方式的教養過程不僅不利于積極地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智力,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給孩子造成膽怯和懦弱的心理性格。

(3)溺愛型的家庭教養方式。持這種教養方式的父母把幼兒放到特殊的地位,一切服從、服務于孩子,不適當地滿足其生活上的要求和欲望,處處遷就,事事代勞。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往往情緒不穩定,自傲的同時也會自卑,并且能力低下、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容易形成依賴、懦弱、自卑的性格。當面臨迥然不同的社會競爭時,就會無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而缺乏自信心和獨立性。

(4)期待型的家庭教養方式。家庭期望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尤其是在當下人才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下,這種家庭期望值更為強烈,父母往往在教導子女時給其設定目標、指定規劃等等,這種過于強調期望的功利教養方式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種負荷,由此而帶來的消極灰色的情緒一樣會影響到孩子開朗的性格和自信的心理。

三、家庭教養方式產生影響的幾個途徑

(1)家庭氛圍:家庭作為孩子成長的首要環境,能給孩子帶來生活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同時也能為其成長包括心理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我們應該認識到,家庭氛圍不僅包括家庭的完整性,也包括家庭成員的和睦程度、父母關系的是否融洽以及家庭與外部環境的融合情況。由于中職學生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認知水平和評判標準,對于家庭氛圍有了更為直接和深層的感受,通過這種感受而影響到情緒和心理就尤為明白地表現出二者關系的密切程度了。

(2)父母的榜樣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對孩子最先產生影響的人,因此,父母的言傳身教對于孩子自信心以及其它心理性格的形成及完善起到一個引導和榜樣的作用。父母的積極生活態度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積極的影響,反之,也會有消極的意義。

(3)家長的教育觀念:家長掌握一些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方法對于孩子樹立自信、完善性格有著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現代化社會的環境中,知識結構的日新月異、社會現象的紛繁多變都要求我們要隨時更新觀念和思想,不斷優化措施和方法,對待子女的教育問題亦是如此。處于青春期的中職學生,他們不僅心理敏感情感脆弱,而且情緒多變,在認知水平和評判標準上都有了自己的見解和認識,所以,家長要隨著孩子的成長根據其個性的變化和特點,隨時調整和改進自己的教育觀念。

四、家庭教養影響積極自信的幾點措施

(1)合理的教導方式。家長采取合理的教導方式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這突出地表現在鼓勵和支持上。尤其是自尊心比較強的中職學生群體,尤為要重視鼓勵和支持。當然,我們所強調的支持并不是盲目地縱容,而是根據具體的情況施行這種鼓勵,盡量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他們,同時也要以一個成年人的經驗和認知去對他們進行適度地指導。這樣的家庭教導會不斷增強孩子挑戰的勇氣和渴望成功的信心,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是一種積極有效地措施。

(2)良好的親子關系。中職學生處于青春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經歷著生理和心理上的重大變化。中職生在強烈自尊地支配下要求獨立和自主,但同時又很容易遭受挫折而獲得孤獨和脆弱,因此,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在保持適度距離的同時,隨時給予他們關懷和愛護,讓他們在享受自由和被尊重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支持與關愛。

(3)必要的成功體驗。成就感,是影響學生自信心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學生經常體驗到成功,那么,他的自信心將會提高,相反,他的自信心將會降低。因此,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興趣和特長,針對其特點,多創造一些讓孩子成功的機會,以此來增強孩子的積極情緒和自信心。

參考文獻

[1] 宋耀武,李寶芬.父母教養方式與中職學生自信心的相關研究,河北大學校報2006年3月.

第11篇

一、作業內容的個性化

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接受同樣的知識自然有快有慢。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發展也會受到限制。承認并尊重這種差異性,是讓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的重要前提。

我在作業的設計和布置中,有意識地改變了過去的那種命令式,強制式的方式,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從學生實際出發,既滿足優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顧學困生的接受能力,設計多層次的作業,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發揮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我往往在一個內容后面設計好幾個有層次的作業,讓學生根據情況自主選擇,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如教完二年級上冊《清澈的湖水》后,為了讓學生對課文中的比喻句:“看,那邊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這邊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飛的雄鷹,半山腰的石兔、石龜,好像正在賽跑呢。”進行理解和運用,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層次:第一層次:1.抄寫比喻句。第二層次:2.說一說:山石像……像……像……;天上的云像……像……像……。第三層次:3.用“……像……像……像……”的句式說一說,寫一寫。這樣的作業是為了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的要求:學習基礎較差、想像力不夠豐富的學困生可選擇第一種作業,學習基礎中等、喜歡口語表達、熱衷交流的學生可選擇第二種作業,學習基礎較好、喜歡書面表達、熱愛思考的優秀生可選擇第三種作業。這樣的作業設計充分考慮到學生不同層次和不同個性的需要,盡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各自的層面和個性上有所發展。

二、作業形式的個性化

英國教育家洛克在《教學漫談》中指出:“兒童學習任何事情的最合適的時機是當他興致高心里想做的時候。”這說明濃厚的學習興趣能使兒童具備積極的心理狀態,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促進思維的活躍和不同個性的張揚。因此,設計形式多樣而又富有趣味的作業就顯得尤其重要,它能“吊起”學生的胃口,使學生一看作業的形式就躍躍欲試,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高漲起來。

這就要求我們的作業設計還應該富有創意,能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及課文的內容,將作業融于繪畫、唱歌、制作、游戲、表演等不同的形式之中。如古詩《泊船瓜洲》,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選擇各自喜好的作業方式重現詩歌。例如:(1)畫:為詩配一幅想像畫;(2)唱:加上一段熟悉的旋律,把全詩唱出來;(3)演:學古人大聲吟誦,并配上動作;(4)續:為全詩續一個編外故事。這些形式多樣的作業可讓學生自己做主,自我選擇感興趣的形式:愛畫畫的學生可選擇第一種形式的作業,愛音樂的可選擇第二種形式的作業,愛表演的可選擇第三種形式的作業,愛表達的可選擇第四種形式的作業。這些作業不僅能展示出學生各自不同的個性,而且能成為點綴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道絢麗的風景。

三、作業數量的個性化

學生學習能力和個性是有差異的,因此我們可以允許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和完成時間。如讓學生朗讀課文不要要求學生讀一遍或者十遍,可讓學生自主選擇朗讀的次數,只要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出來就行了。這樣學生有了選擇的余地,懂得自己應該完成的數量,才不會有被迫學習之感覺,使個性被沉重的作業量所壓抑。

當然,完成作業的數量可以靈活,完成時間卻不能無限期地延長,應該定一個下限,切不可讓學生一拖再拖,養成懶散的習慣。一些像背誦、朗讀課文的即時性作業一般當天就要完成,而像每周要完成的讀書筆記和兩篇小練筆可讓他們到雙休日完成。有這樣的時間規定,學生才有充足的時間準備素材和進行思考,利于發揮學習主動性,提高自主意識,培養健康的個性。

四、作業評價的個性化

個性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個性是復雜性的、多側面、多層次的統一體。而個性傾向性是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它制約著所有的心理活動,表現出個性的積極性。為促使學生的個性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語文教師要全面、公正、個性化地評價學生的作業。

我們要摒棄“單一”的對錯評價,提倡“多向”的優劣評價:不僅要評價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考慮評價學習能力、品格、興趣等個性方面的內容。簡短的評價重在鼓勵,如寫上:“加油!”“還須努力!”“有進步!”“太棒啦!”等簡評,也可以分等級印上學生喜歡的圖案或者貼上學生喜歡的貼畫等評價方式。這樣做的目的是促使能力各異的學生都有信心完成作業,并繼續努力把作業完成得更好。又如一些常見的小練筆和習作,我們不僅可以給孩子貼上了他們最喜歡的貼畫,還可以送上一些個性化的、充滿鼓勵性的評價,例如:“你的書寫有了很大的進步!老師為你高興!”“你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了廣告燈箱的自述,思路是新的,方法是新的,值得推廣!”“你真是一個有孝心、有愛心的孩子!我喜歡你!”“你的見解如此與眾不同,真令人佩服!”

第12篇

關鍵詞:高校;男大學生;運動鞋偏好;人格特征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0-0276-03

前言

由于科技發達、社會進步與民生富裕,造就目前一種所謂過度消費的成熟社會,即多樣的產品種類與形式使得消費者很難僅僅根據產品的功能作出購買的選擇。在運動鞋選擇的方面,基礎的運動功能已經得到基本滿足的今天,選擇的需求已經從單一生理需求開始轉變到多元化的需求,即更加關注運動鞋除基礎功能外的額外因素。

Goldberg(1992)在總結Cattel,Norman等人的研究基礎上,提出大五人格理論(Five Factor Model (FFM))。大五模型將人類的各種個性特征都劃歸到神經質 (Neur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n)、開放性(Openness)、和悅性 (Agreeableness)、以及責任心(Conscientiousness)五大個性維度和三十四個維度特征。

Jenniffer Aaker最早用歸納法研究品牌個性維度,被認為是目前最可信的品牌個性的理論體系。1997年Aaker第一次根據西方人格理論的“大五”模型,以特質理論和詞匯法作為方法論基礎,從個性心理學維度的研究角度出發,以西方著名品牌為研究對象,依靠現代統計技術發展了一個系統的品牌個性維度量表( Brand Dimensions Scales,BDS )。在這套量表中,品牌個性一共可以分為五個維度“純真(Sincerity)、刺激( Exciting )、勝任(Reliable)、教養(Sophisticated)和強壯( Ruggedness )”。這五個維度下有十五個層面,包括有42個品牌人格特性。需要注意的是,Aaker提出的品牌個性五大模型,與西方心理學家Tepus和Christal(1961)在宜人性、開放性和責任心這三個維度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這就為研究品牌個性與消費者個性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Aaker(2001)按照原有的實驗方法,比較了日本、西班牙品牌人格維度與美國品牌人格維度的差異。Ferrandi(2002)按照Aaker的研究方法驗證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和MDS分析(INDCSCAL analyses),驗證了Aaker的品牌人格維度分析在法國的信效度分析。中國學者黃圣兵和盧宏泰(2003)用相同的方法提取了中國本土的品牌人格結構并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進行了闡釋,同時也比較了中國、美國和日本之間的品牌人格維度的差異。Sung和Tinkham(2005)采取了翻譯和反譯的方法,分別對兩個樣本進行因素分析,比較了韓國和美國兩個典型的代表東西方文化的國家的品牌人格結構。Bosnjak等人(2007)用類似的方法探索了德國的以人為本的品牌人格維度。

A.Azoulay和J.N.Kapferer(2004)分析了Aaker的品牌個性維度的不足:品牌個性的定義方面以及與品牌個性相關的各個方面對品牌個性的干擾。品牌個性特性的認知會受消費者與品牌直接或間接聯系方式的影響,即品牌個性主要有直接和間接兩大表現形式(Plummer,1985)。直接形式指通過品牌使用者的形象、品牌生產者的形象(cf.Britt 1960;Grubb and Grathwohi 1967;Levy 1959);間接形式指品牌個性主要通過與產品相關的一些細節要素來間接地轉移品牌個性。這樣,從不同的表現形式出發,研究者對品牌個性的定義就難以達成一致。

在此,本研究嘗試創造性的將此維度應用于運動鞋的描述上。按照Aaker的品牌個性大五模型以及結合黃勝兵、盧泰宏(2003)研究的品牌個性的本土化的特點,將運動鞋劃分為純真、刺激、勝任、教養和強壯共五個維度,并在這五個維度上對運動鞋的特性予以研究。

一、方法

1.被試

預實驗階段,被試抽取采用方便原則,抽取心理學專業同學15人。

正式實驗階段,選取山東師范大學、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在校男大學生共226人,且文理人數各半。在最后的問卷調查過程中,回收問卷226份,實際得到的有效問卷為186份,問卷回收率為82.3%。

2.工具

研究工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對被試自然情況和著裝特點等問題的基本情況調查,共14個題目。第二部分為大五人格問卷NEO(簡易版),共25個題目,五個維度。第三部分為自制的運動鞋款式圖表,各運動鞋的圖片為作者尋找到的真實運動鞋圖片。問題的回答采用五點評分法對每套運動鞋進行評分。

3.研究程序

預實驗:被試抽取采用方便原則,抽取心理學專業同學15人,對實驗問卷中的修辭、問題的流暢度以及運動鞋所屬的產品維度進行確定。最終得到17張運動鞋圖片,并隨機打亂順序呈現給被試。

正式施測時,將由基本情況、大五人格問卷和運動鞋款式圖片三部分最終形成的正式問卷發放給被試施測,進行團體施測,當場收回問卷。最后,剔除無效問卷后,進行數據整理和統計分析。

4.統計工具

對數據進行整理后,采用SPSS11.5軟件包進行數據錄入和統計分析。

二、結果

1.男大學生對運動鞋的選擇的基本情況

由上圖可知,男大學生對于休閑式的運動鞋最為喜歡,占到50%,其次是板鞋(25%)和籃球鞋(15.48%),在實際購買中,休閑鞋(45%)也是遠遠大于其他種類,然后分別為板鞋和籃球鞋。

2.男大學生運動鞋款式偏好與其人格特征的相關分析

根據被試對25套運動鞋款式圖的評分,計算出每種運動鞋款式的平均分,然后將其與大五人格問卷的五個分量表的得分進行皮爾遜相關分析,得到結果(見下表):

上表數據表明,男大學生的人格特征中的神經質 (r = 0.291,p<0.01)與開放性(r = 0.207,p<0.01)其對刺激維度的運動鞋偏好程度呈顯著正相關;人格特征中的宜人性特質與其對教養類的運動鞋偏好程度呈顯著正相關(r = 0.313,p<0.01);人格特種中的責任心與對強壯類的運動鞋偏好程度呈顯著正相關(r = 0.151,p<0.05),其他的沒有顯著相關。

三、討論

1.男大學生對運動鞋選擇的特點

本研究表明,男大學生總體來說(見上圖),不論是購買傾向和實際行為之中,休閑鞋均是男大學生最喜歡的運動鞋的款式。這與他們仍然是在校學生有關,休閑鞋使他們不用再在課堂上和娛樂時間之間頻繁換裝,就可以處理各種不同的需要,而且由于休閑鞋價格較分散,這給大學生根據生活費用來調整運動鞋消費以較大的空間。

2.男大學生的運動鞋選擇款式的特點與人格特征的相關分析

男大學生的運動鞋選擇款式的特點與人格特征的相關分析結果得出,在宜人性、開放性和責任心三個維度分別與教養、刺激和強壯三個運動鞋維度具有較顯著地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313、0.257和0.151。本研究是根據Aaker的品牌個性的五個維度,運用到運動鞋上所進行的劃分,而Aaker則是在“大五人格”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品牌個性的研究,且在宜人性、開放性和責任心這三個維度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

開放性和刺激之間的相關可以解釋為:開放性得分偏高的個體,具有興趣廣泛的、自由的、追求新奇的人格特點,而刺激突出的是新潮、富于想象等特點。個體在選擇商品時,也會更加注重于自己個性形似或類似的商品,因此人格方面的“開放性”維度與運動鞋方面的“刺激”維度方面具有較大的相關。

宜人性得分偏高的個體具有高利他性的、信任和善于合作等特點,教養方面的運動鞋則突出在成功、領導、高貴等方面,這兩個維度的特點在某一維度上,有共同的特性,即善于合作的、易受到大家信任的個體,容易取得成功。因此,人格方面的“宜人性”維度與運動鞋方面的“教養”維度方面具有較大的相關。

責任心得分較高的個體,則具有高道德感的、依附的、固執的,高強壯的運動鞋,則注重的是男性的和強壯的因素,具有較高得分的“責任心”與“強壯”個性的運動鞋之間,實際上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以“強壯”個性滿足高責任心得分的個體的需要,從而人格方面的“責任心”維度與運動鞋方面的“強壯”維度方面具有較大的相關。

本研究中也存在以下幾點的不足,需要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加以注意:(1)盡管是調查高校男大學生運動鞋的偏好,但在調查中依舊會受到其客觀因素(如自己的實際情況等)的影響;(2)因受生活環境的影響,穿著休閑鞋比穿其他款式的運動鞋都方便;(3)本研究的時間和經費等限制,所參加的被試的樣本數較少且分散程度較低,對實驗結果的得出可能也有一定的影響。

結論

濟南地區的高校男大學生平時著裝大都喜歡穿休閑鞋;在著裝動機上,更傾向于求實用;夠買場所方面,則更加傾向于品牌專營店;總體來說,當代男大學生的運動鞋購買行為基本上屬于理性消費。男大學生的運動鞋款式偏好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中,人格特征中的神經質(Neuroticism)與開放性(Openness)其對刺激維度(Excit-ing)的運動鞋偏好程度相關顯著;宜人性特質(Agreeable)與其對教養類(Sophisticated)的運動鞋偏好程度相關顯著;責任心(Conscientiousness)與對強壯類(Ruggedness)的運動鞋偏好程度呈現顯著的相關。

參考文獻:

[1]彭錦霞.大學生消費狀況分析[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5,(3):32-34.

[2]周世玉,張為詩.人格特質與品牌個性關系之研究:以運動鞋產品為例[J].中華管理學報,2004,(5):1-16.

[3]Aaker J.L.(1997),Dimensions of Brand Personality,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34,3,347-356.

[4]Aaker,J.L.,Benet-Martínez,V.,& Garolera,J.(2001).Consumption symbols as carriers of culture: A study of Japanese and Spanish brand personality constuct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1,492-508.

[5]J.Ferrandi(2004)Aaker’s Brand Personality Scale: A Replication and A Double Methodological in a French Settingftp://ungaro. u-bourgogne.fr/cermab/ ferrandi/l alonde99marque.pdf.

[6]A.Azoulay J-N.Kapferer(2003)Do brand personality scales really measure brand personality? Brand Management VOL.11,NO.2, 143-1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孜县| 东兴市| 蕉岭县| 射阳县| 噶尔县| 阜城县| 潼南县| 宜兰县| 上思县| 巫山县| 永州市| 兴仁县| 宜城市| 绥江县| 伊宁县| 青铜峡市| 百色市| 边坝县| 华阴市| 贡觉县| 巫溪县| 阳西县| 剑阁县| 宜良县| 黔江区| 犍为县| 原阳县| 南康市| 冷水江市| 龙州县| 纳雍县| 贵定县| 上饶市| 新巴尔虎右旗| 德惠市| 罗城| 锦屏县| 溧水县| 元江| 城口县| 额尔古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