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5 09:54: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國有企業承包經營合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我參與首鋼承包制方案的設計要從一封信講起。
1982年初,四川大學的一位老師給國務院寫了一封信,內容大體是說,在企業改革中,大型企業的生產力水平和資金有機構成高,在生產力諸要素中,物的因素起著重要作用,人的因素已降到次要地位,因此,這類企業不宜擴大自。小企業資金有機構成低,人的作用大,可以擴大自。根據總理的批示,就組織一些研究人員討論這封信。我剛巧在北京,也參加了。
會上,多數人不贊成信上的觀點。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的蔣一葦和我都是不贊成信上的觀點的,竭力主張在大企業搞擴大自,于是,我們商量,是不是可以聯合組織一個工作組到首鋼試點?在北京,首鋼是大企業,是國家經委批準的八個擴大企業自試點企業之一,很有積極性,而我又是解放時接管首鋼的“老人”,做過工會負責人,對廠里的領導、工人都比較熟。我們兩人一拍即合,就從中國社科院工經所、四川省社科院各帶了一個工作組,于1982年3月到了首鋼,展開調查研究。
那時,首鋼已在搞擴大自試點,雖然上邊規定的試點條款并沒有全面落實,但因為有了一定的生產計劃權、產品銷售權、利潤留成權、資金使用權、職工獎勵權,在整體經濟面臨許多困難的條件下(當時正處在宏觀經濟調整時期),把首鋼的經濟搞活了。實行經濟責任制后,生產經營的任務落實到每個職工身上,極大地激發了職工的責任感,同時,實行了有差別的獎勵制度,打破了平均主義,提高了職工收入水平,職工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退休的老工人告訴我,他們每天早晨的任務就是喊兒女起床,青年工人趕著上班,一邊吃早點一邊跑步的人有的是。
我們感到,擴大企業自把國家、企業、職工的權、責、利關系明確了,國家、企業、職工三方面的利益分配也有了一定的比例界定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企業運行機制也發生變化了,新的調動企業和職工積極性的動力機制也形成了。企業的管理氛圍煥然一新,職工的精神面貌為之一振,整個企業幾乎換了一個樣子。說明擴大企業自的改革是完全正確的。
“上繳利潤遞增包干”出臺
這種分配形式比過去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首鋼的同志感到,這種形式對他們這樣有機構成高、管理基礎強、生產潛力大的企業來說,激勵作用還不夠大,還不能保證國家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他們建議改為上繳利潤逐年遞增包干的辦法,讓這種機制發揮更大的作用。經過醞釀提出的具體意見是:
第一,以1981年企業上繳利潤指標為包干基數,每年遞增5%,10年15年不變,10年后,即1991年企業的上繳利潤可由1981年的26810萬元增加到43980萬元,增長163%。如企業上繳利潤遞增小于5%,企業必須按規定繳足43980萬元,如此,企業留利就會相應減少,如企業上繳利潤遞增大于5%,企業留利就會相應增加。這樣,既可保證企業上繳利潤的穩定增長,又可激勵企業努力提高上繳利潤遞增率,取得一舉兩利的效果。
第二,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規定企業留利的使用方向和比例。經過討論測算,首鋼提出的方向和比例是:60%用于技術改造和擴大再生產;20%用于集體福利,主要用于職工住宅建設,20%用于獎勵和日常的福利費用。
第三,獎金與上繳利潤遞增率掛鉤。如果上繳利潤遞增率達不到5%,職工獎金水平不變;如果連遞增基數也達不到,則停發獎金,如達到或超過5%,每增2%可多發0.1個月的標準工資作為獎勵。
第四,利用利潤留成提取的獎勵基金調整部分職工工資,實行內部工資制。具體辦法是:在嚴格考核的基礎上,對確實達到上一級技術標準并圓滿完成崗位責任的職工,由企業予以“升級”;如果第二年完不成任務,就取消升級;連續三年保持合格的,再把級定下來;調出首鋼的不帶所升工資。
以上辦法把擴大企業自的改革提升了一步,我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上繳利潤遞增包干”。
實行這樣一種改革涉及國家管理企業的一些根本制度,光靠企業是無法實施的,需要企業和國家有關部門共同推進才能取得效果。對于這個報告提出的觀點和具體辦法,多數部門和同志是贊成的,但有的部門和同志并不贊成,后又經過幾個月的討論,才達成一致。上繳利潤遞增率由5%調整到7.2%,包干時間延長為15年。
首鋼試點一展開,就采取了幾條重大舉措:一是在全廠范圍開展制定責任制的活動,把包干指標分解落實到每個崗位,形成一套規范的崗位責任制度:二是制定全廠的技術改造和擴大再生產規劃,分步實施,為不斷提高生產水平,提供物質基礎{三是在職工中開展工資升級活動,提高職工的技術和收入水平。這些舉措直接涉及職工的長遠和切身利益,勞動熱情空前高漲,生產水平節節上升,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紛紛要求學習首鋼經驗,實行上繳利潤增長包干制。國家經委從當時的實際出發,適時選擇了二汽、佳木斯造紙廠等六戶大企業在全國試點,更多的企業則學習推廣首鋼責任制的經驗。
承包制得失
對承包制的批評集中在所有制問題上,承包制一度遭到冷落。1987年,全國各地對八年來的經濟體制改革作了反思和總結,許多人認為,實行承包經營的責任制是實行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一種好形式。于是,經過國務院提倡,這個曾一度受到冷落的企業經營方式又興盛起來,而且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化了。半年多時間內,成批的大中型國有企業與政府有關部門簽訂了承包合同,聲勢之大,前所未有。與此同時,租賃制、資產經營責任制、股份制等企業經營方式也得到推廣。
我國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成千上萬,一下子都采取經營承包責任制和其他經營方式,出現千差萬別的情況是可想而知的,許多問題相繼出現。最突出的是,不少企業承包者為了實現更多的利潤,竟不提或少提折舊,推遲設備大修時間,把存量資產作為當年新增資產上繳,使國有資產受到很大損失。這些問題之所以發生,從根本上說是改革只是在經營方式上做文章,而沒有觸及所有制。后來實行股份制,推行現代企業模式,才把這些問題糾正過來。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優化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產業增長方式為主線,加大政府宏觀調控、政策扶持和市場監管力度,推進建筑業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進一步提升建筑業企業對外拓展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科技進步能力和節能降耗能力,促進建筑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建筑業對相關產業和擴大就業的產業帶動力和經濟貢獻率,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二、目標任務
力爭到2015年,全市建筑業完成總產值700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建筑業增加值150億元;發展建筑業總承包一級企業5家,總承包二級企業30家,建筑勞務分包企業80家,力爭發展建筑業總承包特級企業1家;培育年產值過10億元的企業3家,年產值5億元的企業5家;平均每年爭創“長安杯”3個,創建省、市級文明工地100個,安全質量標準化工地達80%。
三、政策措施
(一)深化建筑業企業制度改革
1.加快國有、集體建筑企業改制。省、市政府對其他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兼并、破產的有關政策可全部適用于建筑業企業。改制國有、集體企業資產處置時,應優先用于安置企業職工和企業增資減債。
2.創新企業承包經營模式。改進企業資質管理制度,簡化審批程序,支持企業開拓市場。鼓勵企業擴展資質內容,發展公路、市政、電力、水利水電、機電安裝、礦山等施工總承包企業,支持發展鋼結構、節能環保、建筑智能化、園林綠化、古建筑、消防等專業承包企業。
3.大力發展建筑勞務分包企業。大力支持建筑勞務分包企業的發展,縣市區人事和勞動社會保障部門應加強建筑行業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并為其技能鑒定提供方便和支持??h市區財政每年應安排一定資金作為建筑勞務人員的培訓經費,力爭用三年時間打造3—4個建筑勞務輸出大縣,有條件的縣市區要設立農民工勞務服務中心,有組織地輸出農民工,規范建筑施工用工行為。要切實提高建筑勞務人員勞動合同簽訂率,規范建筑勞務人員從業行為和完善工資待遇保障制度。
(二)積極推進建筑業產業結構調整
1.加快培育龍頭骨干企業。堅持扶優扶強的原則,加快發展一批綜合實力強、資產規模大、社會信譽好的大型建筑企業或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深入實施品牌戰略,積極為企業在人才引進、市場準入、融資、政策咨詢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務。鼓勵支持已改制的中小型建筑業企業以產權為紐帶,采取專業化、股份化、集團化等多種形式對企業進行聯合重組,擴大企業規模,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
2.積極培育工程總承包和項目管理企業。按照市場需求、優勢互補、企業自愿、政府引導的原則,鼓勵支持施工總承包企業與勘察、設計企業強強聯合,組建設計——施工——項目管理總承包企業,或設計施工一體化的工程總承包企業和項目管理企業。積極推進政府投資工程建設方式改革,逐步推行建管分離、用建分離、專業化管理的政府投資項目的建設方式。
3.支持建筑業企業開拓市外市場。鼓勵我市二級以上建筑業企業在市外設立分支機構,鼓勵有實力的建筑業企業跨地區、跨行業兼并或參股外地企業,總包企業與重點輸出建筑勞務企業打捆輸出,鼓勵兩個以上的承包單位聯合共同承包大型建筑工程或者結構復雜的建筑工程。加強勞務輸出,依托我市施工總承包企業、專業承包企業、勞務分包企業,與市外大中城市和大型施工總承包企業建立長期定向建筑勞務輸出計劃,擴大建筑勞務輸出。到2015年,力爭市外市場份額占全市建筑業總產值的25%以上,外出建筑勞務人員達到5萬人。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在我市建筑業企業承接工程較多的區域可設立專門工作機構,加強與當地相關部門和建筑市場構建區域間的協作關系,幫助指導我市建筑業企業開拓市外市場,積極為我市建筑業企業參與公平競爭、承接工程,維護企業、職工合法權益提供幫助和服務。有條件的建筑業企業可發展對外分包,走出國門,實現我市對外工程承包零的突破。
4.積極扶持本地企業發展。為扶持建筑業發展,在建筑市場對外開放的基礎上,政府投資工程,本地建筑企業凡資質符合承包該工程的,招標資格預審后本地企業數量應占一定比例,不得拒絕本地的潛在投標人參與投標。本地勘察設計、施工監理企業資質等級符合工程規模的,招投標時在同等條件下應充分考慮。
5.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與大型建筑企業、重點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融資合作,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與施工能力相匹配的信貸規模和授信額度,積極開辦銀行保函業務。組織建筑企業入股,探索建立“建筑行業互助擔?;稹?,發揮眾多企業資金聚集優勢和擔?;鸬馁Y金放大功能,以創新的融資方式解決建筑企業資金困難。允許建筑業企業進行民間融資,提高建筑企業融資能力。
(三)提高建筑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1.積極鼓勵科技創新。對納入國家、省、市計劃的建筑技術科研開發項目,給予稅收優惠支持。建筑業企業用于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開發的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的成本的150%攤銷。企業通過開發應用新技術產生的經濟效益,可提取適當比例用于獎勵。因技術創新而節約投資或提高效益的,建設單位應給予相應的物資獎勵。要按照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把環境保護、節約資源貫穿到勘察設計和工程建設的全過程,大力發展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建筑,促進建筑業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鼓勵建筑業企業加大技改投入,建筑業企業因技術進步,確需加速折舊的,若采取縮短年限方法的,最低折舊年限不得低于《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十條規定折舊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舊方法的,可以采取雙倍余額遞減法或年數總和法。
2.完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加強建筑業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建筑業人才激勵機制和管理使用機制,加大收入分配向科技人才的傾斜力度,支持企業設立科技股份,鼓勵各類人才以專利、發明、技術等要素參與分配。各建筑業企業要注重選聘、招聘人才,使企業技術人才的專業和年齡結構不斷趨于合理。各建筑業企業應按工資總額的2.5%足額提取職工教育經費,??顚S?,并保證60%以上足額用于企業一線職工的培訓。人事、建設部門要密切協作,相互配合,搞好人才管理工作,對長期從事建筑施工管理的一線人員,只要具備一定工作年限和實踐經驗,并取得必要的工作業績,在職稱評定、執業資格認定中應給予優先解決。
3.提高建筑行業裝備水平。支持大型建筑業企業以承建重大工程項目為平臺,裝備一批國內領先的大型機械設備。以信息化改造和提升建筑業,建立管理網絡,提升管理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指導企業加大投入,盡快實現生產過程的大型作業自動化、智能化,小型作業機械化。鼓勵組建設備租賃企業,為建筑業企業提供管理嚴格、設備先進的社會化服務。定期公布建筑業鼓勵采用的新技術、新設備和強制淘汰落后的技術設備名錄,強制報廢危及建筑施工安全的機械設備。
(四)加大建筑市場監管力度
1.理順管理職能。各縣市區應結合建筑業發展的需要,加強建筑業行業管理機構和工程質量安全管理機構的建設,加大財政投入,落實人員經費,完善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機構的管理機制。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對建筑業的規劃引導、監督管理和協調服務,為建設工程創造良好施工條件,規范檢查執法行為,相關部門的專業性檢查力爭一次性完成,檢查前及時聯系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綜合進行,杜絕多頭管理、重復檢查。各類經濟開發區、工礦區、以及工業園區的房屋建筑及其附屬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項目,必須納入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管范圍,不得以任何理由規避監管。
2.加強建筑行業信用體系建設??h市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建立統一的建筑市場信用平臺,將建筑市場各方主體和從業人員的信用檔案和“不良行為記錄”計入信用檔案,并定期向社會公布。各市場主體和從業人員信用檔案應與資質管理、市場準入、招標投標、工程擔保、表彰評優等掛鉤,并逐步實行信用檔案與工商、金融、稅務、保險等部門共享,依法對守信行為給予獎勵,形成有效的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機制。
3.加強工程結算管理。建立防范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的長效機制。市縣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強化建設合同備案管理制度,全面實施施工合同、監理合同、業主支付擔保、承包商履約擔保、勞務分包合同備案管理。建立形成建筑成本的人工、主要建筑材料市場價格變動的風險調節機制。加強對項目到位資金情況和工程款支付過程的監管,同時要嚴格工程結算管理,對不按國家規定時限辦理工程結算或拖欠工程款的建設單位,有關部門應暫緩辦理行政許可事項。
4.規范建筑市場行為。認真貫徹執行《建筑法》、《招標投標法》等法律、法規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嚴格履行國家規定的工程建設法定程序,依法查處陰陽合同、虛假招標、明招暗定、轉包、違法分包、資質掛靠、惡意拖欠、偷工減料等違法違規行為。完善招標投標制度,按照公開、公平、公正、擇優的原則,積極創新招投標方式,攔標價同時設置下限價,實行綜合最優價中標。加強最高限價和最低限價的備案管理,提高攔標限價的編制質量。嚴格招標文件審查備案,重點審查招標文件中設置的超越有關規定額度的保證金、抵押金以及一般工程要求更高資質等級投標等不合理條件。充分發揮市場監管職能,嚴肅查處惡意壓價或抬高最高限價、低于成本價中標、在招標中設定不合理條件排斥潛在投標人等違法違規行為。公安部門要堅決打擊強裝、強卸、強賣和阻擾施工等黑惡行為,對嚴重擾亂建筑市場秩序的各類黑惡行為,要出重拳、用重典,堅決予以嚴厲打擊。
5.加快推進建筑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的法制化、規范化、標準化。建立健全項目法人、施工企業、監理企業各司其職的質量安全保證體系,切實強化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確保建設工程結構、功能、環境的綜合質量和建筑施工安全。積極推行工程質量保險制度。
6.加強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工作,規范建筑市場計價行為。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國有資金投資或者國家融資的建設項目,要實行工程量清單計價招標。加大對建筑市場計價行為的引導力度,及時反映社會實際水平的消耗量標準和價格信息。嚴格執行國家和省規定的工程勘察、設計、監理、造價咨詢、招標等取費標準。凡國家和省規定單列的稅費不得參與工程招標競價,直接進入工程總造價。
7.進一步加強行業協會建設。各級政府要大力支持行業協會工作,重視中介組織的作用,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行業自律和中介服務相結合的建筑市場監管和建設事業服務體系。發揮建筑業協會作用,建立“建筑行業互助擔保基金”,吸納建筑企業和眾多社會資金,以創新的融資方式解決建筑企業資金困難。各級協會應當建立完善行業自律機制,為會員提供服務,反映會員訴求,規范會員行為,切實維護會員利益。經建設、人事部門委托授權,建筑行業協會可承擔起民營建筑企業技術人員職稱初審、申報工作。
(五)著力優化建筑業發展環境
1.切實減輕建筑業企業的負擔。除國家、省、市政府規定的費用外,其它各級各部門不得針對建筑業企業出臺收費文件,或者以各種理由拉贊助、推銷書籍等。依法征收的規費應嚴格按照規定征收,不得加重或重復征收,不得對符合規定的檢測評定重復檢測收費,也不得借助中介機構收費。建筑企業在參與建筑市場各項活動中按規定需繳納保證金、抵押金時,應嚴格控制在限額以內,不得任意擴大限額。
2.加強和完善建筑業勞保統籌的管理制度和分配辦法。市縣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建筑業勞保統籌的征管力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減免應征收的建筑行業勞保統籌費用。各有關部門應創造條件,逐步實現不同所有制形式建筑業企業之間勞保統籌費用的公平返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