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交通事故賠償

交通事故賠償

時間:2023-06-02 10:00: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交通事故賠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交通事故賠償,工傷

一、緒論

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在機動車造成的人身傷亡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為及時有效地救濟受害者,一些相應的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方面的法律應運而生。本文就處理我國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問題的法律依據、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原則等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做一些分析與探討,并提出完善我國交通事故的傷亡賠償制度的建議,希望對明確和澄清我國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法律制度中的一些分歧和維漏能有所幫助。

二、交通事故的涵義和特征

2.1交通事故的涵義

廣義的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車輛駕駛人員、行人、乘車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進行與交通有關活動的人員,因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規、規章的行為,過失造成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故[1]”。狹義的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與機動車有關的交通事故。本文所稱道路交通事故是指狹義的道路交通事故,即機動車輛在道路上運行的過程中,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的事故。

2.2交通事故的特征

根據交通事故的定義,交通事故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道路交通事故是機動車輛之間、機動車輛與機動車輛以外的其他道路使用人之間所發生的交通事故。

(二)道路交通事故是機動車輛在道路上發生的事故。

機動車輛只有在道路上發生的事故,才能構成道路交通事故。這里的道路是指公路、城市街道和胡同(里巷),以及公共廣場、公共停車場等供車輛、行人通行的地方,即通常所說的公共道路和公共場所。

(三)道路交通事故是機動車輛在運行過程中發生的事故。機動車輛只有在運行的過程中所發生的事故,才能構成道路交通事故。

(四)道路交通事故是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事故。只有發生了損害后果,才能產生賠償責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道路交通事故都能產生賠償責任。只有在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了他人損害的情況下才能產生賠償責任。

三、交通事故造成的工傷的認定

對交通事故造成的傷亡待遇進行探討,首先要對交通事故造成的傷亡進行明

確的定位,本文主要針對交通事故造成的工傷待遇進行探討。

關于交通事故中的工傷的認定問題,原勞動部《關于司機工傷認定問題的復

函》中規定,司機駕駛車輛執行本單位正常工作時發生的交通事故導致本人傷亡的,應當認為是工傷;如果屬于犯罪行為、自殺、自傷行為、酗酒行為所造成的或蓄意造成交通事故的,不要能夠認定為工傷。

根據上述規定,要認定為工傷,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四個條件:第一,司機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著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第二,必須存在身體受到傷害的事實,這種傷害僅限于負傷、致殘或死亡等物質性的人身權力所遭受的傷害;第三,司機受到的傷害必須是在工作范圍相關的工作過程中或者與工作關系有關的情形下發生的;第四,司機的交通肇事行為不構成交通肇事罪,也不構成其他犯罪,而且交通事故也不是司機因自殺、酗酒原因造成的。

四、交通事故中的工傷待遇的處理

4.1交通事故中的工傷賠償

交通事故中造成工傷,就存在著工傷的賠償問題。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是肇事人因機動車發生事故而對他人造成損害時應承擔補償對方損失的民事責任,該責任的實質是一種債務關系。

4.1.1交通事故工傷賠償的范圍

1、人身損害賠償

道路交通人身損害是對生命有機體的侵襲或者破壞,它直接引起肉體組織的破壞、生理機能的毀壞或者功能的紊亂,并可能同時造成被害人肉體痛苦或者心理痛苦。對此種損害的救濟,首先是治療和康復,因治療、康復等支出費用的,則造成第二位的損害,即財產損失。因此,在道路交通事故賠償中,人身損害賠償實質上也是財產損失的賠償[2]。

2、財產損害賠償

財產損害,是指侵權行為侵害財產權,使財產的客體遭到破壞,其使用價值和價值的貶損、減少或者完全喪失,或者破壞了財產權人對財產權客體的支配關系,使財產權人的財產利益受到損失,從而,導致權利人擁有的財產價值的減少和可得財產利益的喪失。財產上損害,是指一切財產上不利之變動,包括財產的積極減少和消極的不增加[3]。

3、精神損害賠償

精神損害,相對于財產損害而言,指沒有直接財產內容或者不具有財產上價值的損害。對于交通事故的精神損害賠償一般采定額化標準,一次性給付的賠償方式。

4.1.2交通事故工傷賠償的原則

1、全部賠償原則

全部賠償原則指的是侵權行為加害人承擔賠償責任的大小,應當以行為所造成的實際損失的大小為依據,全部予以賠償。就是賠償以所造成的實際損害為限,損失多少,賠償多少。

2、過失相抵原則

過失相抵,是在損害賠償之債中,由于與有過失的成立,而減少加害人賠償責任的規則。所謂“過失相抵”,并非指賠償權利人之過失與賠償義務人之過失相抵消,實質是就加害人與受害人的過失兩相較量,以定責任之有無及其范圍,而非兩者互相抵消。

3、損益相抵原則

損益相抵,亦稱損益同銷,是指賠償權利人基于發生損害的同一原因受有利益者,應由損害額內扣除利益,而由賠償義務人就差額予以賠償的確定賠償責任范圍的規則。

4.2交通事故中的賠償與用人單位工傷待遇的區別

4.2.1交通事故賠償與工傷待遇區別

交通事故賠償是指交通事故責任者應當按照所負交通事故責任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損害賠償的項目包括:醫療費、誤工費、住院伙食補助費、護理費、殘疾者生活補助費、殘疾用具費、喪葬費、死亡補償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交通費、住宿費和財產直接損失[4]。而工傷待遇是指勞動者在因工傷殘或者患職業病的情形下,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兩者獲得侵害賠償和享受工傷待遇無論從法律關系、法律性質以及法律效益、立法趨勢等都應歸為兩個獨立的個體,不應混為一談。因此,受侵害人應該獲得工傷和交通事故的雙重賠償。

4.2.2交通事故和工傷雙重賠償的合理性

依據《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民法通則》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相關規定,向造成損害的第三人主張損害賠償請求權,賠償責任人為第三人,承擔的是民事侵權責任,是屬于私法領域規定的賠償。工傷保險賠償請求權的基礎是基于當事人之間的勞動關系進而產生的工傷保險待遇請求權。也可以說,遭受道路交通事故傷害的職工或者職工因工死亡,其直系親屬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或者向用人單位,依據《勞動法》和《條例》的規定,主張工傷保險待遇賠償請求權,補償責任人是勞動保險機構或用人單位,承擔的是社會工傷保險責任,是屬于公法領域規定的賠償。一屬公法領域,另一屬私法領域,兩者性質不同,不能相互替代。

因此,在因交通事故造成工傷后,《工傷條例》以及其他法律法規并沒有規定當事人只能選擇其中一種救濟方式。所以,工傷職工當然有權同時選擇兩種救濟方式,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4.2.3工傷待遇是法律賦予勞動者的權利,也是保險機構和用人單位法定的義務

《工傷保險條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有雇工的個體

工商戶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雇工繳納工傷保險費。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5]”。由此可見,獲得工傷保險待遇,是國家法律強制規定,是社會保障機構或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是受害人基于勞動者的身份,依法所應享受的權利。如果職工發生事故并依法認定為工傷的,作為給付工傷保險待遇的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就應當按照法律的規定支付保險待遇,沒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是不能減少法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的,否則就是不合法的。

五、完善我國交通事故的傷亡賠償制度

消滅道路交通事故不能拿行人開刀,更不能讓行人與機動車去“博弈”,而只能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完善道路交通狀況,健全交通法規及其他相關規定,進行交通安全教育,強化機動車駕駛員的責任,提高行人自我保護意識,全社會共同營造安全的道路交通環境。

(一)完善道路交通狀況,提供安全的道路交通環境

近年來,我國的道路交通設施及安全管理設施雖然有了相當大的改觀,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漏洞,構成道路交通安全問題隱患,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有一部分就是因為道路的原因導致了事故的發生。道路安全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道路的設計不合理,路面狀況差;二是安全標志設置不合理。

如何改善交通路面狀況,怎樣消除汽車在運行中因道路問題而帶來的危險,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它需要社會許多部門之間的相互協作,而在我們改進過程中不妨參照國外的先進經驗與技術。對于一些問題,在一定的條件下還應當上升到法律、法規的水平而加以規定。

(二)完善法律、法規,消除立法沖突

《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頒布,結束了以前行政法規超越法律的不合理現象,對于受害人權益的保護更加合理。但是《道路交通安全法》仍有很多地方規定不明確,需要完善。

有關保險理賠的第三者責任保險責任限額未確定,所以在實際的訴訟中很多把保險公司列為共同被告的訴訟都以失敗告終。正因為如此,有的受害人在肇事者無力賠償的情況下,一紙訴狀將政府告上了法院。

《道路交通安全法》與保險法的相關條款亦存在很多的矛盾和沖突,同時存在著不少法律適用上的“漏洞”。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定,對于第三者責任保險,保險公司應當是賠償在前,司法機關處理在后。而保險公司通常是根據公安機關處理事故的責任認定書及調節協議或法院的調解、判決來確定理賠的金額,這樣一來就成了司法機關處理在前,保險理賠在后,二者程序截然相反。再次,《保險法》第45條第1款規定:“因第三者對保險標的的損害而造成保險事故的,保險人自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之日起,在賠償金額范圍內代位行使被保險人對第三者請求賠償的權利。”但是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保險公司在承擔第三者責任保險后,卻無法向過錯的第三者行使追償權,這明顯也是不合理的。

法律在賠償范圍、標準上規定的不同,顯然導致了對受害人保護程度的不同,

從而反映了不同法律對受害人賠償的不公。對于損害賠償,我國合同法采取抽象概括的形式,僅僅提出了違約損害賠償的原則和范圍為直接財產損失和可預期利益的損失,且可預期利益損失尚受可預見規則的限制,沒有具體規定賠償范圍項目,致使在違約人身損害賠償方面,法院及仲裁機構依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裁決,導致同樣的情形常常出現不同的裁決結果,受害人的人身權益往往得不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消滅道路交通事只能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完善道路交通狀況,健全交通法規及其他相關規定,進行交通安全教育,強化機動車駕駛員的責任,提高行人自我保護意識,全社會共同營造安全的道路交通環境。

六、結論

綜上所述,在交通事故中發生傷亡事件后,工傷職工在獲得侵權責任人的賠償后,仍有權依據《工傷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在此也呼吁有關部門能盡快出臺相關規定,明確交通事故的受害者在獲得侵害人的賠償后仍然有權享受全部的工傷保險待遇。

參考文獻

[1]宋友發.《中國侵權行為認定和賠償》,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曾世雄.《損害賠償原理》,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119、124-125頁。

[3]楊立新.《侵權法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第661頁。

第2篇

“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一)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

(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10%的賠償責任。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

點評:原76條的條文規定交通事故的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機動車一方造成非機動車駕駛人或者行人損害的,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堅持了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實行過錯責任原則,但在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或者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歸責原則,由無過錯責任原則改變為過錯推定原則,也就是在機動車一方能證明自己無過錯時,可以減輕或者免除相關賠償責任。

在實際理賠過程中,一般是按交強險先行賠付,責任方機動車支付超出限額部分,如機動車還有商業險,在機動車司機賠付后,司機還可以到保險公司報銷部分賠償額。

將交強險與商業險合并審理,無論從法律規定上還是從理論上,都沒有相關依據。從主體和法律關系上,也存在沖突。但除北京外,很多省市的法院仍將兩個險別在同一起交通事故中處理,而且這樣做的法院有越來越擴大的趨勢,對此筆者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交強險與商業險在賠償原則、賠償范圍等方面存在著本質的區別。1.賠付。交強險屬于根據道交法而設立的先行賠付、非盈利性、強制性的保險,而商業三責險是按照《保險法》而成立的商業性質的保險類別之一,以盈利為目的,不具有強制性(與被保險人自愿達成),也沒有法律、法規規定保險公司要先行賠付;2.歸責原則。交強險實行的是“過錯推定”原則,其賠付不依據交通事故責任書責任比例(受害方全責或故意除外)而是依據其保險分項限額。商業三者險采取的是過錯責任原則,即保險公司根據被保險人在交通事故中所承擔的事故責任來確定其賠償責任,應按照交通事故責任比例進行賠償,保險公司有權先行核賠損失數額。在被保險人賠付超出交強險部分后,再進行核賠、理賠;3.核賠。交強險出于道路交通實際情況考慮,按各分項及限額進行賠償,某個分項賠償滿后,即使其他各分項未賠滿,交強險也不再承擔某分項部分的賠償責任,交強險的核賠如果不是訴前達以和解方式的話,一般在訴訟中由法院對核賠金額進行確定。商業三者險則是保險公司在總額內進行賠償,不列分項,除了免賠條款外,按事故比例、在總限額內進行賠償,故保險公司有權先行核賠。

其次,上述險種間的性質差異,決定了保險公司與受害人在交強險、商業險中法律關系、主體地位的不同。在交強險賠償中,保險公司先行直接賠償給第三人,其訴訟地位類似于被告或第三人;在商業三者險中則只和被保險人存在保險合同關系,與傷者不存在直接先行賠付的責任,也不存在因合同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

第3篇

____年__月__日___交通事故死亡案

賠 償 協 議

甲方:受害人A,男,1956年x月x日生,漢族,小學文化,住湖北省x縣x鎮x村x組28號。系死者___之父。

受害人B,女,1952年x月x日生,漢族,小學文化,住址同上。系受害人A之妻,死者___之母。

乙方:次責方,男,__年x月x日生, 族,大學文化,住湖北省x縣x鎮x路9號附9號。貴Ex號輕型廂式貨車駕駛人。

第一部分: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實

第一條、20__年x月x日,駕駛員A駕駛EGx號普通二輪摩托車(核載2人,實載3人)從x方向往x方向行駛,21時許,行至x線xKm﹢xm處時與前方同向行駛的因___原因臨時停放于其行駛車道內的由乙方駕駛的Ex號輕型廂式貨車右側車身相碰掛,造成兩車不同程度損壞,EGx號車駕駛人駕駛員A及該車乘車人受害人C受傷、死者___受傷送醫院搶救無效于次日死亡。

第二條、20__年x月x日,**縣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隊以第20_____號交通事故認定書認定:1.駕駛員A負本次交通事故的主要責任;2.乙方負本次交通事故的次要責任;死者___、受害人C無責任。

第二部分:確定賠償責任和賠償項目的法律依據

第三條、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湖北省道路交通安全條例》第50條、《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第3條、第21條、第23條、第28條、第29條、第31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7條、第19_30條、第35條、中國保監會《關于調整交強險責任限額的公告》、《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款》第6條、第8條、第18條的規定確定賠償責任和賠償項目。

第三部分:賠償標準和賠償數額的計算方法

第四條、根據湖北省交警總隊《關于印發20__年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數據的通知》和安龍縣人民法院(20__)安民初字第__號《民事判決書》確定賠償標準。

第五條、根據《交強險理賠實務規程(2008版)》確定交強險賠償數額的計算方法。超過交強險限額的部分,按次要責任承擔30%計算。

第六條、本案中屬于死亡傷殘賠償和醫療費用賠償的項目分別有:

(一)死亡傷殘賠償項目:

1. 甲方(死者___一方)的:(1)喪葬費2050.17元/月x6個月=12301.02元;(2)死亡賠償金2796.93元/年x20年=55938.60元;(3)被扶養人受害人生活費2165.70元x20年=43314.00元;(4)護理費48.30元/天x2天=96.60元;(5)誤工費48.30元/天x2天=96.60元;(6)交通費1630元。小合計113376.82元。

2. ****縣人民法院(20__)安民初字第__號《民事判決書》確定的另一受傷人員向貴林的:(1)交通費150元;(2)護理費3091.20元;(3)誤工費2125.20元。小合計5366.40元。

以上兩方受傷、死亡人員的賠償數額合計118743.22元,其中甲方(死者___一方)應得的交強險死亡傷殘賠款為110000.00x【113376.82÷(113376.82+5366.40)】=105028.74元,超過部分(113376.82-105028.74=8348.08)賠償8348.08元x30%=2504.42元,合計賠償甲方107533.16元。

(二)醫療費用賠償項目:

1.甲方(死者___一方)的:(1)醫療費255.00元;(2)住院伙食補助費15元/天x2天=30元。小合計285.00元。

2.***縣人民法院(20__)安民初字第__號《民事判決書》確定的另一受傷人C的:(1)醫療費34933.14元;(2)住院伙食補助費660.00元。小合計35593.14元。

以上兩方受傷、死亡人員的賠償數額合計35878.14元,其中甲方(死者___一方)應得的交強險醫療費用賠款為10000.00x【285÷(285+35593.14)】=79.44元,超過部分(285-79.44=205.56)賠償205.56x30%=61.67元,合計賠償甲方141.11元。

以上(一)、(二)兩項由乙方賠償甲方107533.16元+141.11元=107674.27元。

第四部分:法律責任

第六條、乙方從投保的保險公司

取得賠償款后履行本協議。 第五部分:生效條件

第七條、本協議自雙方簽字(甲方的人簽字具有等同于甲方簽字的效力)至乙方從投保的保險公司取得賠償款之日起生效,且取得的賠償款數額不低于本協議約定的數額107674.27元+***縣人民法院(20__)安民初字第195號《民事判決書》確定由乙方賠償***12287.86元之和119962.13元時生效。

第八條、本協議雙方各執壹份,生效后,具有同等效力。

甲方: 乙方:

第4篇

交通事故的賠償,根據《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十七條: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后續治療費,賠償義務人也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死亡的,賠償義務人除應當根據搶救治療情況賠償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相關費用外,還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

(來源:文章屋網 )

第5篇

一、案情簡介

2006年,在某家具公司工作的王先生在上班途中被劉先生駕駛的農用運輸車撞傷,經交警隊認定:劉先生負事故的全部責任。后來王先生被評定為10級傷殘,在法院的調解下,王先生與公司達成了調解協議,公司一次性給付5.5萬元工傷待遇。隨后王先生向劉先生要求損害賠償,遭到了拒絕,王先生便向法院提起了訴訟。劉先生認為,王先生是在上班的路上發生交通事故,已經被認定為工傷并且得到了工傷保險待遇,不應再向自己要求賠償。法院經過審理后認為,按照法律規定,用人單位應承擔勞動者的工傷保險待遇,勞動者也可以追究第三人的侵權賠償責任,但因工傷事故產生的直接費用,不應重復計算。本案損失中,醫療費及傷殘鑒定費屬于直接費用,已經在工傷保險待遇中予以賠償,未予賠償的部分,應列于本次訴訟應賠償的損失當中。因此判決劉先生賠償王先生經濟損失40286.19元。

二、法律分析

《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12條第2款規定:“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川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該款是規范用人單位外的第三人與侵害職工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非常明確地規定勞動者向第三人提出的損害賠償應當支持。當工傷事故與第三人侵權發生競合時,受害職工可以分別依照不同的法律獲得救濟。這個規定意味著勞動者可以得到“雙份賠償”,這是對合法勞動關系的有利保護。用人單位、第三人均不得以受害人已經得到其他賠償而拒絕履行己方的責任。

作者簡介:王自剛律師作為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人,1994年浙江大學畢業,原某科研院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知識產權、勞動爭議和工傷、公司法務、民事經濟糾紛、損害賠償、交通事故、刑事辯護等領域業務。

第6篇

    一、公安機關依法對交通事故案件作出處理,是人民法院受理交通事故賠償案件的必經程序

    國務院1991年9月22日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是調整交通事故損害賠償關系的主要法律依據。該“辦法”第4條規定:“公安部是國務院處理交通事故的主管機關。論文百事通縣以上地方各級公安機關是同級人民政府處理本行政區域內交通事故的主管機關。”因此,對交通事故的處理,是公安機關的一項行政職能。交通事故發生后,首先應由公安機關依其職責進行處理:處理交通事故現場、查明交通事故原因、認定交通事故責任、處罰交通事故責任者、對損害賠償進行調解“辦法”第5條。該辦法第五章專門規定了“調解”程序,其中第30條規定:“公安機關處理交通事故,應當在查明事故原因、認定交通事故責任、確定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情況后,召集當事人和有關人員對損害賠償進行調解。”這里用“應當”一詞,有其明確的法律含義,即對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害賠償,公安機關必須進行調解。只有經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生效后有任何一方不履行的,當事人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辦法”第34條。

    從上述法律規定可以看出,公安機關對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依法進行調解,是人民法院受理這類民事案件的必經程序。之所以設置這種制度,而不是規定當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一方面是基于公安機關作為交通事故處理主管機關的行政職能,享有同時調解民事糾紛的權力;另一方面,公安機關在事故處理過程中有充分的便利化解因事故造成的損害賠償糾紛,從而減輕人民法院的訴訟壓力,而又不損害當事人的訴權。

    當事人因道路交通事故賠償問題提起民事訴訟,應提交公安機關作出的事故責任認定書,經調解未達成協議的調解終結書或不屬于一方當事人的違章行為造成損害的結論,還應提供財產損失或人身傷害的治療費用等證據;造成人身傷害或死亡的應提供公安機關出具的傷殘評定書或死亡證明書;要求賠償被撫養人生活費的,應提交撫養關系證明材料。若當事人未能向人民法院提交公安機關制作的有關文書,一般不應予以受理。[1]道路交通事故賠償案件,由事故發生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二、人民法院受理交通事故賠償案件的范圍

    人民法院對道路交通事故賠償案件的受理范圍主要有:

    (一)道路交通事故賠償的調解協議達成后,肇事方因無能力付現款而出具欠條給受害方,以求得交警部門將扣留的車、證件放行;付款時間逾期后又不履行,受害方追究未果而向法院起訴;

    (二)調解協議一次性履行解決后,當事人一方又以傷未痊愈或漏算應賠償的費用等為由,向法院起訴的;

    (三)調解期滿后,當事人和有關人員對損害賠償未達成協議,公安機關制作調解終結書,當事人就損害向人民法院起訴的;

    (四)道路交通事故發生后,公安機關處理時,不能確認任何一方當事人不違章行為的賠償糾紛,當事人一方持公安機關作出的該事故不屬任何一方當事人違章行為造成的結論,或公安機關調解書或調解終結書而提起民事損害賠償訴訟的;

    (五)道路交通事故發生后,被公安機關指定預付搶救費用的當事人,以其無交通事故責任或責任輕而對預付費用有異議為由,持有公安機關的調解書、調解終結書或者認定該事故不屬于任何一方當事人違章行為造成的結論,提起民事訴訟的。

    根據最高法院、公安部《關于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第2條的規定,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道路交通事故的賠償案件主要有兩種:一是未經公安機關調解的交通事故賠償糾紛;二是經公安機關調解的交通事故賠償糾紛,當事人僅就公安機關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和傷殘評定不服而起訴的。

    三、交通事故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

    人民法院審理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其中心環節是查明交通事故責任者依法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即交通事故賠償責任,屬于事實的范疇。構成交通事故賠償責任,必須具備以下要件:

    第一,交通事故須在道路上發生

    交通事故只有發生在道路上,才構成交通事故賠償責任。道路,并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路,而專指公路、城市街道和胡同里巷,以及公共廣場、公共停車場等供車輛、行人通行的地方。除此之外,鐵路道口、渡口、機關大院、農村場院及其院內的路,均不屬于道路,如院內通道、校內道路、鄉間道路等。交通事故,也并非道路上發生的一切事故,單指車輛等交通工具駕駛人員、行人、乘車人以及其他道路上進行有關活動的人員,因違章行為致人傷亡或財產損失的事故。例如某單位用汽車為單位家屬拉運煤氣罐,在家屬大院內,拉煤氣罐車倒車軋傷一家屬,造成殘廢的事故。因該事故發生在院內通道上,也就不構成交通事故,只能按照一般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處理。

    第二,受害人須受有損害

    交通事故必須以受害人受有損害為必要條件。如果只有違章行為,而無損害,則只能以行政制裁方法處罰,不應承擔賠償責任。損害事實,包括人身傷亡損害,也包括其他財產損害。人身傷害事故,應依人身傷害標準予以判斷;財產損害事故,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是指受害人現有的財產因事故造成的減少,如財物被毀損;間接損失是指受害人在正常情況下應當得到的利益因事故的侵害而沒有得到,如受害人的被損車輛是正在用于貨物運輸或旅客運輸經營活動,因交通事故致使車輛受損停運,停運期間應得到利益的損失。[2]第三,致害人須有交通違章行為

    交通事故的致害人,一般為機動車、非機動車的駕駛人員,也不排除其他人員。這些人員違反交通法規、規章,在道路上進行與交通有關的活動,均為交通違章行為。如無證駕駛、闖紅燈、超載等等。

    第四,交通違章行為須與損害事實有因果關系

    《道理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17條特別強調,當事人有違章行為,其違章行為與交通事故有因果關系的,應當負交通事故責任。當事人沒有違章行為或者雖有違章行為,但違章行為與交通事故無因果關系的,不負交通事故責任。因果關系的判斷應依侵權責任構成的一般原則判斷。

    第五,致害人須有過失

    交通事故賠償責任的性質是過失責任,不包括故意在內。因為故意以交通事故致害他人,構成刑事犯罪,并不是民法意義上的侵權行為。因而,交通事故的主觀狀態,只能是過失,該過失采取推定形式。如果致害人舉證證明自己無過失的,一般可以免責。按照《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44條規定,雙方當事

    人均無過失的,造成對方人員死亡或重傷的機動車一方可以分擔對方10%的經濟損失,但最高不超過當地10個月的平均生活費。

    四、交通事故賠償責任的責任主體

    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行為,是駕駛機動車。駕駛機動車的行為,具有多種不同的所有與使用的關系。例如,所有人自行駕駛機動車,所有人雇用駕駛員駕駛機動車,盜用所有人的機動車駕駛,租用他人所有的機動車駕駛,等等。這些情況不同,交通事故責任的承擔者即責任主體也不相同。

    (一)確定道路交通事故賠償責任主體的一般原則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1條規定:“交通事故責任者對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承擔賠償責任的機動車駕駛員暫時無力賠償的,由駕駛員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所有人負責墊付。但是,機動車駕駛員在執行職務中發生交通事故,負有交通事故責任的,由駕駛員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所有人承擔賠償責任;駕駛員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的所有人在賠償損失后,可以向駕駛員追償部分或者全部費用。”依據這一原則,可以得出以下賠償責任承擔者的確定規則:

    1苯煌ㄊ鹿逝獬ピ鶉危原則上由造成交通事故的責任者即駕駛員承擔。

    所謂“交通事故責任者”,與侵權行為法中替代責任的責任人概念并不相同。責任人,是為行為人承擔責任的主體,而非具體的行為人。交通事故責任者一語,根據上文“承擔賠償責任的機動車駕駛員暫時無力賠償”的用語,可以確認就是指造成交通事故的駕駛員。駕駛員駕駛自己所有的車輛造成交通事故時,毫無疑問適用這一規則。但是這一原則又過于簡單化,無法容納過于復雜的駕駛員與車主的關系。

    2痹斐山煌ㄊ鹿實募菔輝痹菔蔽蘗ε獬サ模由駕駛員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所有人負責墊付。

    這一規則,是對駕駛員承擔責任存在的不足所作的補充辦法。在現實生活中,駕駛員駕駛的車輛,多數是單位所有或他人所有,駕駛員多數是受雇于單位或者他人的工薪收入者,因而難以負擔巨大的受害人經濟損失。在這種情況下,確定駕駛員暫時無力賠償的,就由單位或者車主墊付。這種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駕駛員負責賠償原則的不足,但是,仍有很多問題無法解決。例如,駕駛員永久無力償付,如何處理t單位或車主負責墊付以后,在程序上如何向駕駛員求償t3被動車駕駛員在執行職務中發生交通事故負有交通事故責任的,由單位或者車主承擔賠償責任。

    這種情況是典型的替代責任。單位或者車主承擔賠償責任之后,可以向駕駛員追償,讓駕駛員承擔部分或者全部費用。

    確定上述交通事故賠償責任承擔者的一般原則,總的說,是基本正確的,但是,確有不周之處。學者認為,從交通事故的賠償責任來看,機動車輛的作業人就是支配機動車輛運行并獲取運行利益的人。這種作業人在一般情況下為機動車的所有人,但也可以是機動車輛的非所有人。如何具體確定道路交通事故賠償責任的責任主體,取決于機動車輛運行支配與運行利益的歸屬。[3]這種意見是正確的,依據這樣的原則來確定交通事故賠償責任的承擔者,才是正確的原則,可以避免上述各種不周之處。依據這樣的原則,對下述各種具體情況,才能確定正確的處理規則。

第7篇

    廣東省公安廳近日公布了廣東省2004年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計算標準。從6月3日起至2005年5月29日24時發生的道路交通事故或雖在此前發生但尚未完成調解的道路交通事故,均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的賠償項目和計算方法,按新標準計算人身損害賠償。

    事故死亡賠償大幅提高

    按照新的賠償標準,喪葬費賠償標準按照交通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準,以六個月總額計算(舊標準為4000元/具)。死亡賠償金按照交通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按20年計算(舊標準按10年計算,此次大幅度提高);60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1歲減少1年;75周歲以上的按5年計算。

    營養費首次列入賠償范圍

    營養費首次被列入受害人交通事故賠償范圍中。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營養費根據受害人傷殘情況參照醫療機構的意見確定。醫療費的賠償數額,按照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實際發生的數額確定。誤工費根據受害人的誤工時間和收入狀況確定,誤工時間根據受害人接受治療的醫療機構出具的證明確定。護理費根據護理人員的收入狀況和護理人數、護理期限確定。護理人員有收入的,參照誤工費的規定計算;護理人員沒有收入或者雇傭護工的,參照當地護工從事同等級別護理的勞務報酬標準計算。護理人員原則上為1人,但醫療機構或者鑒定機構有明確意見的,可以參照確定護理人員人數。護理期限計算至受害人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時止。受害人因殘疾不能恢復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據其年齡、健康狀況等因素確定合理的護理期限,但最長不超過20年。受害人定殘后的護理,應當根據其護理依賴程度并結合配制殘疾輔助器具的情況確定護理級別。交通事故殘疾賠償金根據受害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或者傷殘等級,按照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自定殘之日起按20年計算。60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1歲減少1年;75周歲以上的,按5年計算。

 

展開閱讀全文

第8篇

2004年11月3日人民法院報刊登姚德磊、崔懷芳所撰《交通事故賠償案件中保險公司之訴訟地位》一文(下稱:《姚文》),認為保險公司在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中的訴訟地位是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其理由是事故受害第三者沒有保險金賠付請求權,不可單獨以保險公司為被告訴請賠付保險金。因保險公司在侵權損害賠償的交通事故賠償糾紛案中對訴訟標的無獨立請求權,但其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

對此,筆者不敢茍同,保險公司在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中的訴訟地位應為共同被告。這樣才符合法理和法律規定,其理由如下:

首先、保險公司與受害第三者間具有實體上直接的權利義務關系。《姚文》認為,其保險金的賠付是基于保險法和保險合同,且也只能建立于被保險人事故責任比例大小和應負賠償責任多少之上。由被保險人按責任比例對受害第三者賠付后才可向保險公司索賠,以此認為保險公司在被保險人(即車方)和受害第三者間的訴訟中只能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不具有實體上直接的權利義務關系。該觀點恰恰沿襲了原來《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有關處理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的索賠規則。而現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定并非如此,該法第七十六條第一款的規定確立的是保險公司對保險事故的無過錯責任(或稱嚴格責任)。就是說,一旦發生交通事故致他人損害,保險公司就應當首先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承擔責任對受害人予以直接賠償,而不論交通事故當事人各方是否承擔事故責任及責任大小。如果其損害超出了責任保險的責任限額,其超出部分保險公司不予賠償,則由事故當事人按照相應的歸責原則(機動車之間按過錯責任、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間按無過錯責任)進行分擔。因此,從該規定可以看出,保險公司對受害第三者所負的嚴格責任,兩者之間具有實體上直接的權利義務關系,而不是《姚文》所稱的是法律上的利害關系。

其次、受害第三者對保險公司在所承保的責任保險范圍內享有直接請求權。《姚文》稱受害第三者有無保險金賠付請求權是確定保險公司訴訟地位的關健,且認為保險金賠付請求權系基于保險法與保險合同產生,只能及于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倘若保險法與保險合同均未規定另外受益人,他人則無由徑向保險公司請求給付保險金,從而不具有請求權。但筆者對此不以為然,《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該法條賦予了受害人以直接請求權,作為保險人的保險公司在其承保的保險責任限額內對受害人負有直接支付義務。另外,《保險法》第五十條第一款規定“保險人對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給第三者造成的損害,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者合同的約定,直接向該第三者賠償保險金……”可見,保險法對于責任保險的受害人同樣賦予了對保險公司的直接請求權。同時,該款規定受害人的直接請求權可以依據法律的規定或者合同的約定取得。

結合該“兩法”的上述規定,實際上以法律規定的形式賦予了受害第三者對保險公司在被保險人(即車方)所投的第三者責任險保額內主張權利的直接請求權,受害人的該直接請求權是依據法律即《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取得,是來自于法律直接規定的請求權,且獨立存在。因此,一旦發生訴訟,受害第三者可以直接請求作為保險人的保險公司在被保險人(即車方)所投的第三者責任險保額內賠付,并將保險公司作為直接共同被告。

此外,日本《機動車損害賠償保障法》也規定受害人享有對保險公司的直接請求權,該直接請求權是法定請求權、獨立請求權。在程序法意義上,受害人在保險合同約定的賠償范圍內可以直接以原告的身份對保險公司提起賠償訴訟,從而也有利于糾紛的及時解決。我國臺灣地區1996年制定的《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中第五條規定:“因交通事故致受害人體傷、殘廢或死亡者,加害人不論有無過失,在相當于本法規定的保險金額范圍內,受害人均得請求保險賠償給付”,該法也賦予受害人對保險公司在其所承保的責任保險內的直接請求權。

因此,在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訴訟中,保險公司在其承保責任保險范圍內對事故受害第三者負直接支付義務,其訴訟地位應為直接共同被告,而不是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四川省瀘縣人民法院·張朝云

第9篇

對交通事故致傷的,調解從治療終結之日起開始;致殘的從定殘之日開始,對交通事故致死的,調解從規定的辦理喪葬事宜時間結束之日起開始;對交通事故僅造成財產損失的,調解從確定損失之日起開始。從被通知人接到通知的次日開始計算,規定期限的法定休假日的,以休假日的次日為期限的最后一日,期限最后一日的截止時間,以停止業務活動的下班時間為截止時間。

損害賠償調解的期限為30日,公安機關認為必要時可以延長15日。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九十四條規定,當事人對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有爭議,各方當事人一致請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調解的,應當在收到交通事故認定書之日起10日內提出書面調解申請。

(來源:文章屋網 )

第10篇

    父親是農業戶口,母親是非農業戶口,小孩卻沒有上戶口。小孩發生車禍死亡后,在賠償時,對該小孩是應按農業戶口還是按非農業戶口進行計算?3月16日,重慶市墊江縣人民法院判決,賠償數額應按照非農業戶口的標準計算,被告賠償死者父母17萬余元。

    2004年11月16日,王某駕駛渝G07108號客車由墊江至裴興,當車行駛至杠家鄉龍鳳街時,車輛左前輪將從左至右橫過公路的張某某碾壓致死。墊江縣公安局交警大隊作出交通事故認定書認定王某、張某某負同等責任。

    死者張某某系原告張帆、黃小紅之女,生于2002年3月19日。張帆系農業戶口,黃小紅系非農業戶口,張某某的戶口至今沒有登記。

    原、被告對發生交通事故的時間、經過及二原告之女張某某因本次交通事故死亡的事實均無異議,但對死者戶口各持己見,最后訴至法院。

    法院審理認為,雖然張帆為農業戶口,黃小紅為非農業戶口,根據現行戶口管理的相關規定,子女的戶口可選擇隨父也可選擇隨母。在依據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進行賠償金額相差懸殊的情況下,根據依法保護和照顧受害人的合法權益的原則,應推定張某某為非農業戶口,其賠償標準按照城鎮戶口計算為宜。

中國法院網·李錦川

第11篇

我國法律沒有具體規定交通事故誤工費的最長期限。交通事故中誤工費的賠償期限要根據受害人的病情決定。治愈出院的一般只賠住院期間的,出院后需要適度休息的一般按實際情況承擔2-3個月的,受害人因傷致殘持續誤工的,誤工時間可以計算至定殘日前一天。具體的賠償期限需由接受治療的醫療機構出具的證明或司法鑒定書核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條

(來源:文章屋網 )

第12篇

(受害人母親)身份證號碼:_____

(受害人兒子)身份證號碼:_____

法定人:身份證號碼:_____

(受害人妻子)身份證號碼:_____

乙方:_____(駕駛人父親)身份證號碼:_____

(駕駛人妻子)身份證號碼:_____

_____年_____月_____日_____時_____分許,_____駕駛車牌號為_____的車行駛至_____時發生交通事故,致_____死亡。

一、乙方自愿一次性賠償甲方各種人身損害賠償項目(包括喪葬費、死亡賠償金、被撫養人生活費、精神損害撫慰金、處理事故家屬誤工費、交通費、住宿費等)共計_____萬元(小寫:元)整。

二、甲方同意接收上述賠償款項,并放棄對乙方的其他一切權利,不再要求乙方進行任何形式的賠償或承擔其他任何責任。若甲方及甲方的其他利害關系人再向乙方提任何要求,由甲方負責。

三、本協議簽訂后,為方便乙方進行保險理賠,甲、乙雙方均同意互相配合就本事故的保險賠償事宜通過非訴或者訴訟的方式解決(如提供死亡證明、火化證、戶籍注銷證明等)。通過訴訟方式解決的,若法院出具判決書或者調解書確定的賠償數額與本協議不一致,雙方仍保證按本協議約定的賠償數額履行。相關辦案費用由乙方承擔。

四、乙方于2014年1月17日已向甲方_____支付。

賠償金___元,乙方應在本協議生效之日起_____日內向甲方支付賠償金_____元,剩余款項_____元于_____日內全部付清。未付款項采取轉帳方式轉入銀行_____帳號。賠償金支付后由甲方自行進行內部分配,如產生分配糾紛與乙方一概無關。

五、甲方對乙方的違法行為表示諒解,保證不再要求司法部門追究乙方的任何行政、刑事責任,并保證在必要時配合乙方向司法機關等有關部門說明本協議的情況,出具相關文件或證明。

六、甲方保證不再要求乙方或乙方機動車投保的保險公司賠償本協議以外的任何賠償。因本事故車輛投保產生的保險賠付,由乙方進行理賠或索賠,保險賠付款項全部歸乙方所有。

七、甲方應保證沒有其他權利人就此事故再向乙方主張權利,若因此造成乙方損失由甲方賠償;甲方保證其提供的資料真實有效,若因甲方提供的資料不真實而造成計算賠償依據錯誤,乙方有權要求甲方退回多計算部分或作相應扣除;若本協議被確認無效,甲方應將已收取的全部賠償款返還于乙方,從新協商或由有權機關處理。

八、甲、乙雙方任何一方違反本協議約定,違約方應向對方支付違約金___元。

九、此事故雙方一次性了結,別無其他任何糾葛。

十、本協議一式四份,自兩方簽字后生效,甲、乙雙方各執一份,交警部門留存一份,保險公司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簽章)_____乙方:(簽章)_____

見證人:(簽章)_____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枞阳县| 凌源市| 尼勒克县| 阿尔山市| 德令哈市| 同德县| 黄梅县| 天长市| 新乡市| 台南县| 新竹县| 宁夏| 广南县| 启东市| 信丰县| 新密市| 宜城市| 安吉县| 阜新市| 阿合奇县| 疏附县| 沈阳市| 嘉荫县| 朝阳区| 五大连池市| 承德市| 亚东县| 泰和县| 曲靖市| 于田县| 金乡县| 林西县| 牟定县| 井冈山市| 庄河市| 四会市| 方山县| 诸城市| 天水市| 定陶县| 曲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