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1 09:31: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長城教學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知識與技能:認識本課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的觀察方法,學習在觀察中展開聯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長城的雄偉壯麗,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板書課題
同學們,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去游覽長城。(板書課題)
2.課件出示
法國總統密特朗這樣說過:沒到過金字塔就等于沒到過埃及,沒到過長城等于沒到過中國。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曾說過:長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憾的古代建筑。
美國總統克林頓這樣說:長城是一個奇跡,一個偉大的民族創造的偉大的奇跡。
聽了這些,作為一個中國人,你有什么感受?
二、讀文質疑解疑
1.自由讀文
一邊讀,一邊用心思考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2.學生匯報
3.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
預設問題一:為什么說長城是世界建筑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跡?你在課文的哪句話或哪一自然段找到了答案,讀一讀,說一說。
預設問題二:為什么說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氣魄雄偉的萬里長城?你在什么地方找到了答案?找一找,畫一畫,讀一讀。
預設問題三:為什么說長城氣魄雄偉?從哪里可以看出?引讀中心句。
預設問題四:第二自然段是從哪幾方面具體寫長城的?指名回答并引讀中心句。
三、預設情景展示
1.預設情景一:生答第一自然段—— 導出板書:氣魄雄偉。
書上說長城像一條長龍一樣,咱們找一找,長城跟長龍之間有哪些相似之處?
教師導讀:同學們請注意,在現實中真有龍嗎?龍是人們想象的產物。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而我們的長城呢?它實實在在地巍然屹立在我國北方的崇山峻嶺上。長城是那樣的雄偉,那樣的堅強,那樣的剛毅,那樣的莊重。當你想到這些的時候,你再讀這個句子,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誰愿意讀一讀這一段中別的句子?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
小結:這樣長,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別的國家有嗎?所以,作者這樣贊美長城──長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奇跡。
過渡:你還從什么地方體會到長城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2.預設情景二:第二自然段,指生讀。(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這是——近看長城,給人的總體印象是——高大堅固。
課文中具體介紹了長城的哪些地方?小組討論一下。
誰來指給大家,并說一說它們都有什么作用?
小結:這么高大堅固的工程,讓人不禁為其壯觀而震撼;它設計巧妙,舉世矚目,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體現,怎能不讓人驚嘆!——長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奇跡。
過渡:還有什么地方能說明長城是個偉大的奇跡?
3.預設情景三:生讀第三自然段
這一段是作者的——聯想——勞動人民
這一段哪句話讓你感受最深?讀一讀。出示句子。
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什么?你是從哪個詞看出來的?這字里行間都寫滿了難。
你還發現了什么?沉重的石塊,還有陡峭的山,真是無法想像的難。沒有車,沒有起重機,勞動人民修筑長城多難啊,還有什么地方能讀出難?還有新的發現嗎?(抬)
真是困難重重,來!把我們體會到的送到這句話中。指生讀。
教師范讀:盡管困難重重,長城還是修筑成功了,那是一種怎樣的勞動啊!透過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閉上眼睛聽老師讀這段話,邊聽邊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教師引讀:這勞動不是一天兩天而是長年累月,指名讀、生齊讀。
齊讀第三自然段:歷經風風雨雨,歷經種種磨難,勞動人民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萬里長城,這就是我們的人民,這就是我們的長城,這就是我們偉大的民族。端起書,齊讀第三自然段。
教師引讀:從春秋戰國至明朝,一代又一代勞動人民用了多少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生接讀:“這氣魄雄偉的萬里長城。”
所以作者才會發出這樣的贊嘆,長城——生讀: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奇跡。
四、總結全文,回歸整體
閱讀課教學是中等職業高中英語教學的重點,主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快速閱讀并獲取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夠用在閱讀課中所學到的語言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語文版BookⅡ Unit1 Travel Reading The Great Wall.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培養學生把握文章脈絡和進行整體閱讀的能力,加強閱讀技巧訓練,從而使學生對The Great Wall這篇文章有更好的理解。
學生能夠掌握以下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in the north of,protect… from,force sb. to do sth.,have sth. done,rebuild,extend,by hand,in the 16th century,be used to do,on the coast of,be listed as/by,on the top of,under terrible conditions,thousands of,during the Ming Dynasty,It is said that… It takes sb. some time to do sth..
3.能力目標
能力目標:①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經過閱讀后能夠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以及相關練習。②在老師的引導下和經過操練之后,學生能夠正確使用前面列出的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去完成相關練習。③學生能夠正確朗讀課文并且能用自己的理解復述課文。
4.情感目標
情感目標:①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增強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②促使學生更多地了解中國的名勝古跡。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和難點:①在學生閱讀這篇文章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閱讀策略的使用及獲取信息的方法,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這篇文章。②引導學生討論名勝古跡的話題。③引導學生掌握重點句型、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四、教學設計
1.總體設計思路
本課將采取任務型教學為主的教學方法,并借助于多媒體教學手段(以下各項任務均用大屏幕展示),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在“做”中提高閱讀能力獲取語言基礎知識和得到情感教育。我將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分為三部分:
(1)Pre-reading activities for interest(讀前活動)
由聽歌、觀看圖片、快速提問等環節組成,旨在讓學生處于興奮狀態,使學生通過聽、想、看等活動熟悉課文主題。
(2)While-reading activities for comprehension(讀中活動)
由skimming、scanning、detailed reading等組成。所設計的問題著眼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策略和能力,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關鍵環節。
(3)Post-reading activities for production(讀后活動)
這部分內容安排旨在訓練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愛國意識和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2.教學實錄
Step I Pre-reading activities for interest(8m?)
Activity1 Appreciating a song(播放由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心》),多媒體展示雄偉壯觀的長城畫面,并且老師口頭介紹長城。(4m?)
T:The Great Wall of China is called the“Ten-Thousand-Li Great Wall.”It is one of the wonders of the world. It is the longest wall in the world and runs across north China like a huge dragon. It has a history of ever 2000 years. At that time,it is very hard to build such a wall. It is more than 6,700 kilometers long. It is one of the great creation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 In 1987 it was listed by the UNESCO as a World Heritage Site.
[設計說明]播放張明敏《我的中國心》的MTV,展示長城的畫面,加上老師對長城的口頭介紹,能使學生對長城有了直觀的了解,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由此導入,能快速切入本課主題。
Activity2 Brainstorm(4m?)
Ask the student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Task1)
Have you ever been to Beijing to visit the Great Wall?
Who built the Great Wall?
Why was it built?
How was it built?
[設計說明]這些問題的設計是為了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由于課前給學生布置了上網查尋有關長城方面的信息,在課堂上提出這些問題,易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StepⅡ While-reading activities for comprehension.(20m?)
Activity1 skimming(2m?)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as quickly as possible and answer this question: What is the passage about?(Task2)
[設計說明]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有助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為處理文章的細節做準備。
Activity2 scanning(10m?)
Ask the students to scan the passage and find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Task3)
Where is the Great Wall located?
Who had the walls linked up and extended? and when?
What was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when the Great Wall was built?
How long did it take people to build under terrible conditions?
How did people carry all the stones ,bricks and lime up to the top of the mountains?
What is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Great Wall?
[設計說明]為了訓練學生通過尋讀(scanning)獲得特定信息的閱讀技能,特設計了6個問題要求學生找出答案。
Acitivity3 listen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main idea.(8m?)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to and try to summarize
the main ideas of the three parts.(Task4)
Part 1 para1 The location of the Great Wall.
Part 2 para2~4 The building of the Great Wall.
Part 3 para5 The historical role of the Great Wall.
[設計說明]要求學生快速仔細閱讀全文,找出每一部分的main idea,獲得文章主線和寫作意圖的整體印象,歸納段落大意可以提高學生整體閱讀能力。
StepⅢ Post-reading activities for production.(15m?)
Activity1 Evaluation 2m?
Ask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two questions?(Task5)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four groups.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Great Wall?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 who built the Great Wall under terrible conditions?
[設計說明]評價性問題要求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后對事件進行評價,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以已有的背景知識為基礎進行探索和創新,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同時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Aqctivity2. Language points and practice.(6m?)
Ask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screen and practice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make more sentences after models. and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finish the exercises on page61and Ex4 on P5 on the workbook in pairs to consolidate.(Task6)
(1)have sth done
(2)extend
(3)be located in
(4)It is said that
(5)be forced to do sth
forceto do sth
make+0+do
make+0+adj.
be made to do
(6)It takessome time to do sth.
[設計說明]文中出現的新詞、有用的短語、句型會增加閱讀難度,也是教學目標中要求學生掌握的,因此不容忽視,要確保學生能夠理解并且會用,讓學生兩人一組完成練習是為了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能力。
Activity3 Retelling
Ask some students to retell the text for consolidation.(7m?)(Task7)Using the passage on P4 on the workbook to help the students and showing the passage on the screen.
[設計說明]前面的閱讀和練習為這一部分打下了基礎,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來表達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可以檢測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同時也檢測了學生對本課語言點的掌握情況,便于課后采取補救和鞏固措施。
StepⅣ Homework(2m?)
(1)Surf the internet and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other places of interest after class.(例如:故宮、頤和園、埃及的金字塔等)
(2)Think about what you should do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World Heritage sites.
(3)Try to retell the text using your own words.
[設計說明]課堂上的口頭練習和語言輸入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加上網絡的幫助,學生寫起來不會有多大難度,也使學生能夠了解北京的更多名勝,乃至于世界名勝,增強學生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鞏固語言知識。
五、板書設計
Unit 6 Rending A The Great Wall
Words and expressions:
1. have sth done 4. It is said that
2. extend 5. be made to do
3. be located in be forced to do
6. It takessome time to do sth.
不能弱化的引領——關于習作指導情境創設的點滴思考
系統觀照,凸顯漢字的意義教學——以“栽”字為例談漢字教學
把平淡的內容教得風生水起
長城啊,長城——《長城》教學解讀
本位不同,同樣精彩——特級教師王崧舟《與象共舞》同課異構教學賞析
延遲性評價:與精彩有個約會
作文教學要粗講解、細修改——人教版四上“我最喜歡的小動物”教學思考
讀出味寫出味——以《石榴》第二課時教學為例
教學“羊”字的故事
怎一個“絕”字了得——《伯牙絕弦》備課歷程
小語五年級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使用情況調查及分析
領略景觀之奇妙——“自然景觀”習作指導課實錄
給孩子一段“奇思妙想”的生活
寫字教學,贏在起跑線上——一年級寫字教學指導手記
追求變化——創造第一課時的精彩
回到原點,提高效率——閱讀課第一課時教學的理性思考
精導妙引,有效感知——第一課時初讀感知課文大意的幾種途徑
還第一課時以完整的教學目標
遵循學習規律,實施有效教學——《菩薩兵》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語文教師應該像中醫
行走在作文教學改革之路上——訪上海特級教師徐鵠
《一枝白玫瑰》教學片斷及賞析
走在綠草如茵的路上
僅有感悟體認是不夠的
言語表達與閱讀積累
《上好小學語文課》:詩意與理性精神的交融
說課是校本教研的一種有效方式——兼談“學科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說課教研
改弦更張教服務學
開心一刻
古文教學的可貴探索——朱文君老師執教《蜀鄙二僧》的啟示
“水”到渠成——《水》體驗習作教學實錄
享受本色之美——讀賈志敏老師《我們怎樣看課》有感
文貴自得,書忌耳傳——與你相見恨晚
樸實些,再樸實些——三教《錢學森》
讓寫“擠”進課堂——對《望月》不同效果的“寫”引發的思考
小語常識性課文教學例談
讓課堂呈現文化的源遠流長——《孔子游春》的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設計;詞匯
一、教學內容
《冬天快要到了》是北京語言大學楊寄洲老師主編的對外漢語本科系列教材(語言技能類)第二冊上的第三課,主要適用于對外漢語本科一年級的學生,這一課中包含了40個生詞,我們選取了其中的一部分進行講解。
二、教學設計的原則
(一)直接聯系的原則
用什么樣的方法,怎樣進行詞匯教學呢?原則上我們是要用直接的、直觀的方法,也就是說要使學生把所學的詞語直接跟所指的事物聯系起來。直接聯系的原則除了指用直觀的方法:實物、動作、表演等方法外,也包括直接用第二語言解釋第二語言,也就是說直接用漢語去解釋漢語的詞匯。
(二)操練與講解相結合的原則
講解是對教師而言的,一定量的理論知識的講授對成年人習得第二語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師要循序漸進地組織教學,為學生提供可以理解的又稍稍高于現有水平的語言知識。操練既是對教師說的又是對學生說的,對老師來說是讓老師給學生留出練的時間,為學生設計出多樣化的練習形式,對學生來說是讓學生有充分的練習時間。各種形式的反復操練是將“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 。
(三)在Z境中教詞語的原則
不要孤立地以詞解詞,要創設一定的語境便于學生理解。第二語言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目的語,依據交際的場合、交際對象的職業、性別、社會地位以及交際雙方的親疏關系選擇恰切的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學中要創設大量與真實生活相近的情景以提高學生的開口率。
三、教學方法
(一)直觀法
廣泛利用實物、圖畫、動作等手段來教授外語的一種方法,旨在讓每一個詞語和它表達的意義、代表的事物建立起直接的聯系。不通過母語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用外語進行思維的能力,可以讓學生丟掉心譯這個拐杖。一些意義比較具體的詞,如滑冰、滑雪、樹葉、紅葉、撿、表、電池等均采用直觀法進行教學。
(二)定義法
我們所說的定義法是用已經學過的詞語給新的詞語下定義解釋詞義,而不是使用詞典上的定義。本課采用定義法講解的詞語有:愛、有名、涼快、落。
(三)對立法
利用反義語義場中的意思相反或相對的詞語解釋詞義的方法。讓學生知道其中一個詞的意義后,只要告訴他另外一個詞與它相反,學生就知道另外一個詞的意思了。講解好事、壞事、結婚、離婚這四個詞時就可以采用對立法。
(四)情景法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單單講一個生詞可能學生的感覺不會那么明顯,如果把這個詞放在一個句子里,那么這個詞的用法會更明了,如果把句子擴展為一個場景,那么學生理解起來就更容易了。所以在講解生詞時,最好創設與之相關的情境,一則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二則也有益于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本課剩余的生詞全部采用情景法進行講授。
四、具體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對象
大學一年級的外國留學生,大約學習了7個月的漢語。
(二)教學時數
一課時(45分鐘)
(三)課型
初級漢語綜合課
(四)教學內容
課后生詞的詞意及用法。
(五)教學目標
通過生詞的講解讓學生能夠在理解詞意的基礎上靈活運用。
(六)教學方法
采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PPT演示和現場演示的方法講解生詞。抓住課文中的范句,并精選學生容易理解的例句來講解生詞。每一個生詞講解結束后,立即進行練習。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能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七)教學環節和教學步驟
1.組織教學:師生互致問候。(3分鐘)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今天我們要學習第三課《冬天快要到了》。首先,我們先來檢查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PPT上有三十六個白色的方塊,每一個方塊后面都有一個本課的生詞,我們來請同學讀一下。(依次翻動大屏幕上的白色方塊,請學生朗讀。遇到學生讀不準的詞語,老師要及時做示范朗讀,對于學生讀起來有困難的詞語可以多領讀幾次。)
2.講練新知(41分鐘)
師:大家都預習得非常好。那下面讓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本課的生詞。
(1)滑冰/滑雪/愛
師:哈爾濱的冬天很冷,那么冷你們喜歡到外面去嗎?
生:不喜歡。
師:可是A說她喜歡到外面去,那我們看看她都到外面去做什么呢?(用PPT在大屏幕上出示滑雪和滑冰的圖片便于同學們理解。)
生:她去滑冰/滑雪。
師:B,你喜歡滑雪嗎?
生:我不喜歡滑雪,我喜歡打籃球。
師:“B愛打籃球”,愛就是非常喜歡、很喜歡,愛的程度要比喜歡多(在黑板上板書“愛≥喜歡”)。(隨機提問)你愛吃中國菜嗎?你愛睡覺嗎?
(2)有名
師:C愛踢足球,那C你最喜歡的足球運動員是誰?
生:我喜歡貝克漢姆。
師:貝克漢姆很有名。有名就是很多人都知道。同學們都知道老師的名字,那老師有名嗎?
生:老師有名。/老師沒有名。
師:知道老師的人還不多,所以不能說老師有名。如果中國人或者哈爾濱人都知道老師,那就能說老師有名。中國的長城(出示圖片)大家都知道,我們就可以怎么說?
生:中國的長城很有名。
師:哈爾濱冬天有很漂亮的冰燈(出示圖片),哈爾濱人都知道,我們就可以怎么說?
生:哈爾濱的冰燈很有名。
(3)風景/區/旅游
師:周末大家都做什么了?D,你做什么了?E,你做什么了?我知道A出去玩了,A你可以告訴我們你去哪兒旅游了嗎?去了哪個風景區呢?風景漂亮嗎?
生:(A敘述了自己的旅行)。
師:風景區有樹、有花,這些都是漂亮的風景,所以很多人去玩兒,去旅游。我們哈爾濱有太陽島風景區,很有名,夏天大家也可以去玩兒。我們同學有去過其他地方旅游的嗎?去過哪里?風景漂亮嗎?給我們講一講。
生:(介紹自己的旅行)。
(4)尤其
師:我知道F愛旅游,他去過法國、英國、日本。那F你最喜歡哪里呢?
生:我最喜歡法國。
師:那么我們就可以說,F去過很多地方,這些地方他都很喜歡,他尤其喜歡法國。“尤其”就是更的意思,一般用在句子的后一部分(板書“A.尤其+形容詞/動詞”)。尤其除了這樣的用法之外我們還可以在“尤其”之后加“是”(板書“B.尤其+是”)。哈爾濱的風景也很漂亮,也有很多人來旅游,那么一年四季哪個季節來的人最多?
生:冬天/夏天。
師:對,一年四季都有來哈爾濱旅游的人,尤其是冬天/夏天,來旅游的人特別多。
(5)涼快/避暑/靠
師:一年四季,同學們最喜歡哪個季節?
生:(回答)。
師:老師最喜歡秋天,因為秋天很涼快。涼快就是不熱,也不太冷。我們上次說“暑假”的“暑”字有兩個太陽(板書“暑”字),兩個太陽就太熱了,是不是?太熱了所以我們要到涼快的地方去旅游,這就是避暑。同學們暑假都到哪里去避暑?
生:挪威/英國。
師:夏天我們去風景區旅游,去涼快的地方避暑,都需要錢,那這些錢你們是靠自己打工掙的呢?還是爸爸媽媽給你們的呢?
生:是靠我自己打工掙的。/我爸爸媽媽給我的。
師:你們家靠什么來生活呢?
生:我們家靠爸爸媽媽工作來生活。
(6)經營/發財
師:風景區有很多人去旅游,所以風景區的家庭靠開旅館、飯店掙了很多錢,開旅館飯店也可以說經營旅館飯店,掙很多錢就是發財,所以我們就可以說“風景區的很多人家都靠經營旅館、飯店發了財。”發財的中間可以加“了”或者“大”,我們可以說“發大財”也可以說“發了財”。G開飯店掙了很多錢,我們就可以說“G開飯店發了財。”那H開工廠掙了很多錢,我們就可以怎么說?
生:H靠開工廠發了財。
(7)樹葉/落/紅葉/撿
師:老師說自己為什么喜歡秋天?
生:因為秋天很涼快。
師:對,因為秋天很涼快。而且秋天樹葉(出示圖片)都會落,樹葉從樹上掉下來就是“落”。老師覺得樹葉落下來很漂亮!秋天樹葉落了,我們就可以撿到好看的紅葉(出示紅葉的圖片)。你們看到漂亮的紅葉會撿起來嗎?
生:會撿起來。
師:那在教室里,我們看到地上的垃圾是不是也要撿起來扔到垃圾桶里呢?(隨手撿起地上的廢紙扔到垃圾桶)。
(8)著急/遲到/壞/停/電池/表/該
師:老師今天早晨八點上課,可是七點四十才起床,你們說老師著急不著急?
生:老師很著急。
師:老師害怕來學校來晚了,來晚了是遲到了還是早到了?
生:遲到了。
師:老師為什么七點四十才起床?因為我的表不走了,它的電池(出示圖片)沒有電了,所以停了。那怎么辦呢?老師就該換池了,該就是應該、需要,“你該……了”就是我覺得你需要做什么了。八點鐘要上課C七點半還沒起床,C的媽媽就會說“C,你該起床了”,那不起床就怎么了?
生:不起床C就遲到了。
(9)結婚/離婚/好事/壞事
師:(板書“好事壞事”,在中間畫一條分割線)“李明遲到了”是好事還是壞事?
生:李明遲到了是壞事。(把“李明遲到了是壞事”的卡片貼在寫有“壞事”的一邊。)
師:“李明結婚了”是好事還是壞事?
生:李明結婚了是好事。(貼在“好事”一邊。)
師:“李明離婚了”是好事還是壞事?
生:李明離婚了是壞事。(貼在“壞事”一邊。)
3.布置作業(1分鐘)
師:好的,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請同學們回去預習第三課的課文,復習一下今天學過的生詞。(下課鈴響了)我們明天見。
五、教學設計的反思
我們在做《冬天快要到了》的詞匯教學設計之前,查閱了許多專家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也參看了一些對外漢語一線教師們創作的優秀教學教案,并且在此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進行了大膽嘗試。本文在攥寫的過程中,由于時間精力有限,對于對外漢語綜合課詞匯教學設計的理論研究還不夠那么細致深入;同時,由于缺乏一定的對外漢語教學實踐經驗,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不能充分地考慮到課堂教學設計在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這些都為本文留下了一些遺憾。我將會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繼續探索,為漢語的國際推廣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劉.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社.2000.
[2]蔣可心.對外漢語教學法研究[M].黑龍江:黑龍江大學出版社.1999.
[3]楊寄洲.漢語教程第二冊上[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2008重印.
[4]張和生.對外漢語教學示范教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9.
音樂教育作為塑造人類美好心靈、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途徑,將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但是,由于音樂沒有升學考試的壓力,學生就不太重視,會出現課堂紀律松散、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教學任務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應充分利用好課堂的教學,并在其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內容有所創新的運用。真正的關心學生,熱愛學生。拓寬學生音樂學習的渠道,改狹隘、封閉式課堂教學為廣闊開放式的音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喜歡音樂課、愛上音樂課。
一、導入激發興趣導入是新課教學的第一步
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優秀的教學導入環節,不但能夠起到畫龍點睛、啟迪思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愛迪生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離開了對音樂的興趣和情感,就達不到音樂教育的目的,只有當學生對音樂懷有濃厚的興趣時,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進而主動地學習音樂。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重對導入環節的設計,科學、合理地運用各種不同的導入方式,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導入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不管用哪一種方法,都必須針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的實際進行設計,還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年齡特點,他們所需要的、所喜歡的去設計。比如說,在欣賞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長城》時,我講到:“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筑長城,不久因饑寒勞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長城墻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長城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尸骸,孟姜女于絕望之中投海而死。從此,山海關被后人認為是“孟姜女哭長城”之地,并在那里蓋了孟姜女廟,南來北往的人們常在這兒灑下一掬同情之淚。廟中有楹聯這樣說: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故事講完,我看到了學生們哀傷的表情,接著我不失時機的說:“下面,就讓我們通過歌聲來聽聽孟姜女的傾訴吧。”由此就把學生們引入到了本課主題,最后收到的效果也很好,他們不僅積極的去思考問題欣賞音樂,并且很容易的就總結出這首民歌所要表達的感情。當然能更好的激發學生興趣的導入還有視頻導入法、聽辨導入法、語言導入法、問題導入法、特長生展示導入法、教師示范導入法、學生即興表演導入法等。
二、為學生有針對性的對難點、重點進行精講細講
有利于學生理解音樂,激發學生的興趣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的源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這充分說明,音樂的熏陶對于人的良好性格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我們農村的鄉鎮中學的學生,接觸音樂課堂教學比較少,有的學生在小學可能一節正規的音樂課就沒上過。在初一剛入學,在給學生講解枯燥無味的音樂知識,音符和休止符時,講到時值比例時,恰好與數字的意義相結合,我形象的把一個成熟的大西瓜放在桌上,同學都爭著大眼看,一定要想吃一口又甜又起沙的大西瓜。我問:“大西瓜與咱們將要學的音符時值有什么聯系?如何劃分?”小組互相討論,交流意見和看法。即把大西瓜分成四等份,以一等份四分音符“5”(一拍)看成單位“1”。二分音符“5-”(二拍),全音符“5--”(四拍),然后把西瓜分給每小組,看如果再切分結果將如何?,這樣有趣味的課堂教學既加深了音符時值,學生又復習了數學知識。在這樣的啟發下,學生既記牢知識點又開發了智力。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應努力為學生有針對性的對難點、重點進行精講細講,創設使學生輕松愉快,情趣高昂的愉悅氛圍,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充分利用分組合作的形式
激發學生共同探索研究的興趣分組合作學習是指把學生根據興趣愛好或知識水平分成若干個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它的優點是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發揮全體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集合所有學生的智慧,還能使學生的優缺點互補,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上課時由學生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不管是欣賞課,還是唱歌課,都可以放手任由他們自己討論,取舍,然后選取最佳方案或答案。課下可由教師或音樂課代表組織音樂興趣小組,通過教師指導和學生自由活動,探究課程要求之外的音樂創作活動,拓展學生的思維和認知面,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意識。現代社會越來越需要集體意識和團結協作意識強的人,而集體意識和團結協作意識不是隨便就有的,這是需要在人的一生中慢慢培養,而初中階段又是人生中的重要階段,所以培養學生的團結精神和集體意識是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四、用優秀的作品激發學生的模仿欲望
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也與他所接觸到的音樂作品有極大的關系,好的音樂作品可以激起學生的創造或表現欲望。而沒有接觸過好的音樂作品的學生是不可能有很強的表現欲望的。所以,教師應該提供盡量多的優秀的音樂作品,擴大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的興趣。音樂課本中的欣賞課都是選取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但這還不夠,還需我們教師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優秀作品,用以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興趣。值得學生信賴和崇拜的還是教師的音樂素質。教師通過各種演出或個人表演展示給學生欣賞,不但會讓學生覺得很現實,而且也會樹立教師的威信,因為你的形象值得學生去學習和借鑒,學生才會崇拜你,進而受你的熏陶和感染,并自覺得向著教師學習。
一、巧妙設計導入
導入是新課教學的第一步。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優秀的教學導入環節,不但能夠起到畫龍點睛,啟迪思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重對導入環節的設計,科學、合理地運用各種不同的導入方式,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會采用以下幾種導入方式:
1.故事導入法
課堂上教師用一些與音樂有關的古人或偉人的故事導入,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講《孟姜女哭長城》,先講一個故事:“古時候有個傳說,一對青年男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筑長城,不久因饑寒勞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長城墻下。女子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城為之崩裂,露出丈夫尸骸,女子于絕望之中投海而死。大家知道這個故事的名字嗎?”由此引出課題《孟姜女哭長城》,同時還可以增加音樂的文化內涵。
2.游戲導入法
游戲中的動腦、動手的“動”在小學音樂課經常用到,而初中音樂課堂,恰恰就是缺少這種“動”的感覺。所以在導入上也要多應用游戲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如把猜謎語應用于古曲《梅花三弄》欣賞的導入:“老師現在給大家出示一個謎語,迷題是這樣的‘萬物蕭條,唯我獨醒,凌霜傲雪!',打一植物。”通過學生們的回答(梅花),從而引出課題,同時提升了音樂的意境之美。
3.情景導入法
在欣賞《國之瑰寶—京劇》時,我先演唱了一段現代京劇《紅燈記》選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學生們聽得非常認真,聽后我就提出了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演唱的是我國什么劇種中的一段?”許多同學都回答出來了:“京劇”由此很自然地引出了課題:“今天我們要欣賞的內容就是《國之瑰寶—京劇》。”象這樣一開始就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使學生想知道下文,整堂課就會象磁鐵一樣吸引住學生。
4.多媒體音像畫面導入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已逐漸被廣泛應用,也為我們的音樂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音樂課不再是“一張嘴、一本書、一架琴、一臺錄音機”了,它集形、聲、色為一體,讓學生在強化聽覺效果的同時,也從視覺上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持,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注重語言藝術
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學內容成功實施的重要手段之一。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教學用語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準確簡練
一堂好的音樂課,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緊扣教學內容,富于邏輯,引人入勝,而沒有語言組織,東拉西扯,隨意發揮的音樂課是難以吸引學生、激發學生興趣的。因此,音樂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要以概括性的語言、精煉的詞匯引導學生。
2、通俗易懂
對于音樂中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的知識,教師要力求做到化生辟為通俗,不要過多地使用音樂術語,免得讓學生摸不著頭腦,對一些高雅音樂產生距離感。比如我在引導學生欣賞交響樂時是這樣介紹的:“交響樂在古希臘語中就是“一起響”的意思;講到聲樂教學中的氣息運用,就讓學生體會聞花香、打哈欠的感覺……這比起一大堆枯燥的純技術語言,要實用得多,同學們一聽就明白了。
3.富有韻律感
一首好的音樂作品,正是因為有了旋律、節奏、力度、速度等的完美結合,才富有它迷人的藝術魅力。我們的課堂教學語言也是如此。教師韻律優美、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能把學生帶入到音樂情境之中,加深他們對教學內容的印象,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引導學生“動”起來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063-01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在整個小學學習階段都處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閱讀教學越老越成為語文老師教學研究的側重點了。本人從事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我認為閱讀不應以教師的講解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應該讓學生自讀自悟,積極主動地思考、尋求問題的答案,通過個性化的閱讀積累、個性化的思考、表達,使“個性”在閱讀教學中不嗌華,下面就本人關于閱讀教學中對中年級學生個性的培養談一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容忍各種不同的答案生成,使學生獲得知識培養個性
個性化閱讀是根據學生各自不同的特點,使他們形成適合自身情況的閱讀風格,并逐漸養成富有個性的、自覺的、健康的行為習慣。個性化閱讀的出發點就是正確認識學生存在的個性差異。學生的個性不同,就決定了他們對作品的閱讀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將打上鮮明的個性的印痕。這種因個性差異而產生的對作品的多元化理解是常見現象。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其個別性、獨立性,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師都要給予適當肯定。曾經有一個美國教育考察團來我國考察,一位教師給他們上了一節課,教育教學設計嚴速有度學生對答精彩紛呈,氣氛活躍。我們認為這堂課上得極為成功,可是美國專家卻說:“既然學生都知道了,那還有什么必要教他們呢?”其實真正沉下心來對我們的課堂教育來一個深思的話,我們會發現我們的課堂常常只是優生的活動天地,而大部分學生成了聽眾和看客,存在與否無關緊要,這樣算真的達到了教學目標要求了嗎,答案值得商榷。筆者曾聽過這樣一節課,一位教師在講授一節關于長城的語文課時,問學生:“哪個詞語最能概括長城的特點? 學生回案:“高大的長城”、“偉大的長城”,老師都說是錯的。叫了好多個學生,最后有一個學生回答出老師所期望的書上所寫的:“雄偉”的長城,老師才如釋重負地把這個詞語寫下去。這樣的結果必將扼殺個性,扼殺創造。倡導個性化閱讀,就應該不期待答案,要從期待答案中走出來。讓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有見解的意見,讓創造精神在他們個性化的思考中閃耀。
二、在個性化的學習中培養學生的閱讀個性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為知識的創造者。”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只有在受到充分信任和尊重時,才能把自己的干勁和聰明才智充分地發揮出來。少年兒童自尊心日益增強,他們喜歡受人尊重,渴望獲得人們的尊重信任。進人高年級后,更是什么都想試一試,干一干,這時正是人的個性與創造力萌發和發展的好機會。一節課如果你多問問學生的意見,多采取他們提出的建議,也許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成果。特級教師魏書生正是采用了這樣的教法。他上課的時候自已幾乎總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學習目標,設計學習方法。教師只在適當時候點撥幾句,他們對自己選擇的學習活動感興趣時,那任何的學習困難都變得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除了要注意到孩子們的共性外,我們更要注意到學生每個個體間的差異。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個性特點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學會面對陌生領域,自己去搜索、篩選資料、尋求答案 。
三、教師要運用個性化的提問方式,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有問題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讓學生在個體閱讀、思考的基礎上有所感悟有所疑問,正是個性發展的外在表現。古人也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讓學生學會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閱讀是復雜的心智活動,包括感知、記憶、思維、想象以及興趣、情感、意志等多種心理活動。閱讀又是讀者與作者、作品的對話過程,它以讀者和作者的知識、思想情感的撞擊為特征。讀者通過自己的解讀,深入到作者所創造的世界,并把自己已有的經驗融注到作品中,認識作者眼中的世界,體驗作者的思想情感,與作者進行心靈交流,洞察作者的人品、性格和愛好等,從而獲取智慧經驗。而在這個對話過程中,讀者也認識了自我,并受作品中人物形象魅力的感召和影響,靈魂受到洗滌和凈化,在道德修養、人格形成中進行“揚棄”,促進人格的健全和完善。
四、閱讀教學中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
學生是閱讀的主人。每個學生都有權利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確立學習方向,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閱讀材料,運用自己的學習方式解讀閱讀材料,演用不同的形式呈現閱讀體驗。如有的學生喜歡朗讀,有的喜歡表演,有的喜歡表達等,教師應給予關注和尊重,予以支持和鼓勵,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自我設計、自我控制的個性化閱讀中體驗閱讀的快樂。可見,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首先要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歸還其閱讀的主動權,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給予足夠的閱讀自由,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讀書的主人。教書必須育人,育人則必須先從培養學生美好感情入手。人的情感培養主要不是依靠說理,而是依靠人類情感的傳遞。閱讀就是傳遞、培養感情的重要途徑,對讀者進行情感陶冶是閱讀的重要目的和作用。意味雋永的作品無不憑借深厚的情感來吸引讀者的興趣,扣擊讀者的心扉,從而釋放出生命的能量。讀者在對作品進行對話交流的同時進行情感體驗。學生通過閱讀作品,情感產生共鳴,在情感解讀中走近了作家,走進了作品敘述描寫的那個時代。情感本身就是個性的組成部分,學生情感體驗對其個性閱讀能力的養成至關重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給學生獨立思考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切切實實地閱讀,用情感對作品進行解讀,挖掘作品豐富的情感因素,從中領悟自身可感知卻難以言傳的情感,獲得情感的熏陶與共鳴。
1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在小學美術的教育過程當中,教師還要重視對孩子們審美想象力的培養,并將豐富的想象力轉化成為對藝術的審美創造力。在實際的工作過程當中發現,兒童對色彩有著強烈的感覺,如果教師加大對學生形體組合的認知,色彩規律的認知或者是視覺方面的認知訓練的話,可以有效地培養孩子們的審美創造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是一切知識產生和演變的根源所在,想象力是成就這個世界發展的重要因素。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具有特色的個體,他們的潛力是我們無法設想得到的,因而就需要教師和家長的深入挖掘,只要幫助孩子們尋找到那雙想象的翅膀,他們就能夠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小學美術課堂是幫助孩子們充分發揮想象力的重要平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好美術課堂這一個夢想綻放的舞臺,給孩子們創設一個完好的情景,幫助孩子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并將其演變成為審美創造力。具體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1欣賞成功的藝術作品,發掘孩子們的審美想象力
在欣賞課上教師可以學生欣賞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如在《古埃及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這一欣賞課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結合當時社會的發展形態和背景讓學生體會到廣大勞動人民對美的不同理解和豐富的想象力,這些藝術瑰寶是廣大勞動人民藝術的結晶,假如沒有這些豐富的想象力,就不可能創造出如此宏偉壯觀的文化遺產和藝術瑰寶。再比如,講到我國的萬里長城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設想如果自己是長城的設計者,會怎樣進行改良和設計,并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想法用繪畫或者其他美術方式表示出來,這樣的教學設計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智慧;另外一個方面也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豐富的審美想象力。
1.2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構思作品
為了進一步將孩子們的審美想象力演變成為審美創造力,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想象力訓練。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做好課前的組織設計工作,在備課的時候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尋找良好的創造素材,可以下載圖片或者是優秀的學生作品在課堂上放映,通過對大量優秀美術作品的欣賞進一步發掘孩子們的思維創造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班級內的學生分成為不同的小組,利用幾分鐘的時間給學生提出作品的創作要求,剩下的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自由的討論,盡情地表達出自己對作品的見解和看法,并以小組為單位選取代表發言,選出精彩奇妙,富有創造力的想法與大家分享。在學生創作的過程當中,要求學生要獨立思考,杜絕超抄襲現象的發生。如此反復的訓練,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2小結
本文結合個人在實踐工作過程當中的經驗總結,就小學美術的創新教育理念實踐方案展開探討。首先,要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審美意識。其次,要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具體的可以通過讓學生欣賞成功的藝術作品,發掘孩子們的審美想象力和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構思作品兩個方面展開。然而由于個人所學知識以及閱歷的局限性,并未能夠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夠憑借本文引起廣大學者和同仁的關注。
作者:房宇偉 單位:句容市河濱路小學
青年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根據我院安排,于8月23日、8月24日在長城校區學術報告廳舉行了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師培訓,培訓秉承"開拓視野、更新觀念、交流思想、互相促進"的目的,以"聽講座---研討---撰寫論文"的形式開展,在培訓中,我獲得的知識是實在、有效的,不但開拓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內涵,是受益匪淺的一次培訓。
培訓由彭院長開篇,講了培訓目的、特點,并對青年教師提出了要求。彭院長要求青年教師要情系責任,增強職業能力,有使命感。接著夏秀坤處長講解了"專業剖析及特色專業建設",李世杰主任講解了"印象"NIP,胡漢祥教授講解了"如何做好一名大學教師",教學名師張鳳生教授講解了"教學的設計和途徑",聽了每位教授的講解后,我都感受頗深,體會非常。每個主講人都是學校精挑細選的,從多個方面對我們青年教師進行了培訓,全部都是給我們的肺腑之言和經驗之談,聽完講座后,使我們青年教師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非常有利于我們青年教師的成長和發展。作為一名青年教師,特別是參加工作還不久,甚至自己無論是在教學上還是在思想教育、班級管理上是欠缺經驗的,而且在許多方面還存在著問題,經過此次學習,我是深有收獲體會的。
此次培訓,收獲頗多,特別是張鳳生教授"教學設計和途徑",對我來說十分有益,張老師講解了迦涅9部教學法,分別為:1、引起注意;2、激發相關記憶;3、告知學習目標;4、呈現學習內容;5、提供引導;6、引發強化練習;7、提供反饋;8、評價學習成果;9、舉一反三。張教授從多個方面細致認真的講解了9部教學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對我們青年教師實施有效的教學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還有胡漢祥教授以親身實踐為大家講解的"如何做好一名大學教師"也使我受益很深,胡教授現身說法,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從教學和科研兩個方面講了自己是怎樣成為一名合格出色的大學教師的。首先:在教學過程中,胡教授特別倡導青年教師要備好課、上好每一節課、下課與學生溝通,并從多方面有序講解相關內容;其次就是:從論文、課題和著作上告知我們怎樣做自己的科研,胡教授用一句話總結做好科研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就是不能心急,不能一蹴而就。
每一次培訓,都讓我對自己,對自己所做的工作,多了一些新的認識,更加知道今后應該朝著哪個方向去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時刻借鑒各位前輩的經驗,把自己培養成師德高尚、態度端正,職業能力超強的教師!
關鍵詞:課堂教學 小學語文 感情朗讀
《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指出:“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感知文本的一種基本手段。朗讀,特別是感情朗讀,在培養學生語感方面更有著獨特功能,它不僅可以加深對文本音節、語調、語速乃至輕重緩急的節奏、韻律的感受,還讓學生從思想感情進行轉化,使文章增色。有效的感情朗讀,不僅可以深刻理解文本含意,還可以激起情感上的共鳴,達到“情動于中而行于外”的意境。
一、巧授方法,夯實感情朗讀的基礎
朗讀是一種能力,而感情朗讀更是學生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用自己富有感彩的誦讀予以體現。既然是一種能力,在學生不能有效表達時,就可以給予巧妙的指導,因為學生還是需要教師必要的“授之以漁”。這樣,既讓學生通過朗讀體驗方法,又能運用該種方法更好地表達文本所要體現的思想情感。如一位教師教學《長城》時,引導學生感悟理解“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有一萬三千多里。”教師通過抓住重點詞“崇山峻嶺”“蜿蜒盤旋”引導學生理解感悟了長城的雄偉壯觀后,指名一學生有感情朗讀,該生語速較快地朗讀了這句話,教師微笑著說:“我感覺長城不過十里長,你能放慢語速,把長城讀得再長些嗎?”該生放慢了語速朗又讀了這句話,教師肯定地說:“這次朗讀中的長城長多了,不過還只有千里長,能再放慢語速試試嗎?要讀出長城的雄偉壯觀。”該生第三次語速緩慢地、有感情地讀“一萬三千里長”一詞,其他學生給予熱烈掌聲。最后教師讓全班學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特別對于“一萬三千里長”一詞,學生緩慢的語速,肯定的語調充分表達出長城雄偉壯觀。
著名特級教師王菘舟在執教《慈母情深》時,對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是這樣巧妙設計的。在讓學生有感情朗讀“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這一句,教師先指名學生朗讀,并談談對這句話的感受。再齊讀,找找這個句子的特別之處――“我的母親”一詞放在每個分句的后面。然后通過出示正確語序的句子“我的母親背直起來了,轉過身來了,褐色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通過對比,學生發現把“我的母親”置后,更能強調母親的辛勞與疲憊。對于這句話的含義學生已深刻理解,但學生朗讀時,語速較快,不能用感情朗讀很好地表現出來,王老師是這樣巧妙授之方法的:“看過電影中的慢鏡頭嗎?哪句應該是慢鏡頭特寫?”學生很快地一致地認為是“我的母親”一詞,王老師就讓學生試著讀一讀。(學生的朗讀語速還是有些快)王老師仍不慌不忙地創設情境,“仔細地看,閉上眼,師深沉而緩慢地朗誦:‘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然后,激動地問道:‘此時,你看到母親的背是怎樣的背?’(悲傷地)‘在我記憶中,母親的背應該是……’學生發揮想象,暢談感受后,繼續逐句吟誦后面的句子,讓學生在情境中發揮想象,更深入感受母親的辛勞與疲憊。”接著,王老師和學生分句朗讀,王老師用低沉、略帶凄涼的語調,緩慢的語速朗讀“我的母親”一次,最后,師生輪換,至此,學生對于這一詞的朗讀才讀得有滋有味。正是教師針對不能很好地用感情朗讀表達所體會思想感情的問題,巧授方法,才能讓學生感悟掌握感情朗讀的方法,才會將自己的所體驗到得情感真摯地釋放出來,讓感情朗讀變得有情有味,讓語文課堂變成一種享受。
二、品讀悟情,深化感情朗讀的作用
作者是通過語言文字來宣泄自己內心的情感世界。對于不斷發展、深化的情感,就可以借助于反復朗讀,從而加深對文本的感悟,深刻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如王菘舟老師執教的《慈母情深》,在研讀、了解了重點句“七八十臺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后,王老師并沒有滿足駐步,而是讓學生繼續從文本中尋找反映“母親工作地方噪聲很大的句子”。一個學生找出“我大聲說出母親的名字。”教師追問:“為什么要大聲說?”在學生述說噪聲大的原因后,就是指著大屏幕,大聲激動地說:“這就是我的母親,她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拼命工作的。大聲讀――”學生也大聲而動情朗讀重點句――“七八十臺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相繼其他學生紛紛找出其它的句子,教師沒有過多的話語,也無須累贅的話語,而是一次又一次,激動地指著的屏幕,讓找出句子的學生朗讀該重點句。雖然是一次又一次的朗讀,學生朗讀不但沒有疲倦、單一,他們的朗讀變得越來越情感投入,對母親的辛勞與疲憊也愈來愈理解的深刻。
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通過朗讀加深情感體驗。這樣,感情朗讀不是枯燥、乏味的重現,而是逐步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內涵以及思想感情的過程。
三、妙設情境,掀起感情朗讀的波瀾
葉圣陶曾說:“讀書心有境,入境始為親。”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一個逐步感悟,逐步深入的過程。蒼白的語言,單一的情境會將感情朗讀陷入一潭死水,顯得僵化、枯燥。這樣的感情朗讀怎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又怎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深入與理解?感情朗讀著重突出的是“情”,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的情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會碰撞與發展。因此,作為教師就必須要根據文本內容,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創設引人入勝的感情朗讀情境,才能讓感情朗讀不斷升華,使學生不由自主地將內心感受融入感情朗讀,激起激動不已的情感。如王自文老師教學《古詩二首――《題臨安邸》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學生通過學習《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感悟北方淪陷區老百姓悲慘、憤怒、絕望和南宋王朝的腐敗無能,抓住《題臨安邸》中的“醉”字,讓學生發揮想象,感悟了南宋統治者醉生夢死與腐敗,導讀出“西湖歌舞幾時休”,
師:有沒有注意到第二個句子是個什么句?
生:反問句。
師:誰問誰?
生:是作者在問南宋統治者。
師: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問他們?
……
師:讓我們一起來問一問這個昏庸的皇帝!
生:(齊聲憤怒地)西湖歌舞幾時休?
教師創設不同的質問情境,不僅能很好地將作者陸游強烈的憤怒之情理解與揣摩,而也越來越激起學生的對南宋統治者的憤怒之情。因此,學生在感情朗讀中情感變得越來越強烈,古詩的感情朗讀也越變越慷慨激昂,自然掀起了感情朗讀的。
四、圍繞主旨,升華感情朗讀
“提領而頓,百毛皆順。”一般情感性較強的文章,都圍繞一條主線展開。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文以入情”。教學時教師也常常圍繞這條情感主線進行教學設計,組織課堂教學。作為能加深對文本理解的感情朗讀,對于它的設計也應牢牢把握好這個主旨。這種感情朗讀才不會游離于教學之外,相反,恰到好處的感情朗讀,既加深對文本主旨的理解、感悟,還讓語文課堂變得生動,富有靈氣。如王菘舟老師教學的《慈母情深》,整堂課都圍繞“慈母情深”的情感主線,通過抓住重點句“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組織教學。王老師通過創設不同層次的情境進行朗讀,并通過尋找反映“母親工作地方噪聲很大的句子”,讓學生反復誦讀“七八十臺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讓學生在朗讀深刻感受母親工作環境的惡劣(前面已陳述)。教師深情地表述著:“這僅僅是今天,昨天的母親又是在怎樣的環境中工作的?明天的母親又將在怎樣的環境中工作?去年的母親呢?(情緒越來越激動)明年的母親又將在怎樣的環境中工作?明年的明年呢?”學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讀“七八十臺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教師隨之回歸主題:“所有酸楚集中在一起,我怎能不鼻子一酸?”讓學生再讀重點句“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此時,學生深刻領悟到母親工作環境的惡劣,生活的艱難。
所謂殊途同歸,只要我們能夠正確認識朗讀教學,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精心地指導學生朗讀,科學地進行朗讀教學,就能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學會學習,真正做到“以讀為本”。
總之,朗讀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語文教學離不開朗讀。只有讓學生掌握合理朗讀方法,創設豐滿、生動的情境,緊緊扣住情感變化的主線,感情朗讀才會變得既富有感情,又有靈氣和創新性。更好地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通過到位的感情朗讀表達學生自己的思想感情,這樣才使感情朗讀走得更遠!只有通過教師們精心的指導,學生們的刻苦練習,才能真正在小語教學中展現它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鄭建華.學生的轉變讓我幸福――班級管理與教學質量提高[J].都市家教,2013.
關鍵詞:涉外旅游;旅游英語;教學設計
一、引言
21世紀,隨著我國旅游產業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境外游客的大量涌入,為了給國際游客提供更全面、準確、專業的資訊和優質服務,這對旅游窗口行業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使得具有旅游專業知識的英語人才日益成為各大用人單位爭奪的對象。
2011年,入境旅游市場達到一億人次,去過旅行社接近兩萬家,旅游總收入已突破一萬億,占GDP的比例達到8%,其中入境旅游收入占旅游整體收入的25%左右。同時未來10年間,我國旅游業將保持年均10.4%的增長速度。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并據十二五旅游規劃指出,“十二五”時期是建設世界旅游強國的關鍵時期,我國旅游業的總體發展目標和預期指標體現在:一是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到2015年,國內旅游人數達33億人次,年均增長10%;入境過夜游客人數達9000萬人次,年均增長8%;出境旅游人數達8300萬人次,年均增長9%。二是旅游消費穩步增長。到2015年,城鄉居民年均出游超過2次,旅游消費相當于居民消費總量的10%。三是經濟效益更加明顯。旅游業總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旅游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2%。四是旅游就業持續增長,每年新增旅游就業50萬人。五是旅游服務質量明顯提高,市場秩序明顯好轉,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力爭2020年我國旅游產業規模、質量、效益基本達到世界旅游強國水平。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我國各省市院校開設了旅游英語、國際旅游、涉外旅游等專業希望形成對旅游人才市場的互補,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力爭改變我國旅游行業外語導游數量嚴重不足,優秀外語導游員缺失的困局。
由此可見,旅游行業未來的發展沖勁十足,未來的天地急需大量的涉外旅游人才。
二、我國涉外旅游存在的問題
經過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的成功舉辦,使我國旅游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景象。但在發展的同時暴露出很多問題,具有熟練外語交際能力、熟悉地方文化資源,掌握旅游專業知識的人才仍十分缺乏。從當前旅游市場的需求及畢業生的反饋信息來看,高職旅游專業大多數畢業生的英語口語水平無法達到旅游企業單位的要求部分地方旅行社出現“外語導游不到10人,旺季來了也只好棄團”,“外語導游員青黃不接”等嚴酷的現實問題。
從高職院校來看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由于生源緊張和招生的壓力,使得高職院校錄取門檻較低。這種情況在私立高職院校更明顯、更夸張,眾多專業限制被打破,高職學生英語根基不扎實,參差不齊,導致后期專業英語如酒店英語、旅游英語、會展英語等教學面臨諸多困擾。表現在:基礎差、主動性差、興趣不足、努力程度不夠……
其次,各院校自身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的不合理。對于專業設置來說,各高職院校有根據市場和企業調查即社會需求來開設和增設專業,也基于學校綜合性發展的需要,并依據教育部的規定來制定專業。但院校在開設專業之后沒有做好專業配備,應具有的軟硬件條件投入不足,使得旅游管理專業存在物資和師資的嚴重缺失。這點在民辦院校愈為顯著,招生力度欠缺火候,社會對專業的錯誤感知,學校對專業的輕視以及輿論導向等綜合作用使得旅游專業招生不好,如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從課程設置來說,很多院校課程設置往往經驗不足,需要借鑒其他院校并不斷修改和完善,使得課程教學存在一個不穩定性,沒辦法形成規律和體系,進而影響了專業的深度積累。同時由于開設課程的先后順序不同,各年級存在一個斷鏈,專業影響力沒辦法提升。
再次,師資隊伍建設缺乏完善的體系。教師隊伍不穩定、教師復合能力欠缺。教師隊伍的穩定是專業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而這一點在很多民辦高校都是始終存在的問題。涉外旅游人才的培養既包括英語授課的旅游英語、酒店英語等,又包含旅游常識和旅游技能的講授,因此對教師的能力要求非常高。但在實際的教學中,要不英語教師來上旅游英語,存在旅游知識的缺乏;要不旅游專業老師來上旅游英語,又存在非英語專業的弊端。總之使得教學都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最后,教學與專業實習相脫節。實習對于在校學生來說是增強實踐能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的發展特色,是生存和發展的內在需要。但在實際中,多數企業給予學校的資助和合作僅停留在表面或者短時,沒有一個長期穩定的機制培養實用性人才或者放開手給學生一個鍛煉的平臺。特別是缺乏涉外酒店、涉外旅行社、涉外旅游相關行業和部門英語口語實訓的平臺。
三、探索涉外旅游人才英語口語實訓教學的新思路
旅游專業在多數高職院校內部都下屬于外語系,這無疑是專業設置緊密與實踐生產相結合的結果,同時也是高職院校發展規模和現狀決定的。隸屬外語系為涉外旅游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如今,正值我國大力倡導教學改革之際,旅游涉外人才的口語實訓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轉換教學效果評價方式
涉外旅游人才口語實訓教學成果的高低和好壞,不應僅僅從英語專業的語音、語調、詞匯和語法等角度來進行評價。因為他們畢竟不是英語專業的學生,對學生的要求需要區別對待,不然的話很容易挫傷大部分英語基礎不好的旅游專業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實踐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作為教師而言,一定要鼓勵學生主動并愿意開嘴說英語。盡可能的讓學生說、說多、說流利才是評價的依據之一。對學生提問,用英語回答;鼓勵雙人、小組角色扮演;自由組合表演對話,使學生參與到活動中,真正把課堂變成交流場所,無論發音是否地道和說的是否流利,它只要使語言成為使用工具,并使教學充分活力就是好的。
(二)轉換教學形式
在教學中,實行多種形式的互動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情境教學和模擬社會實踐等,鼓勵學生思考,培養創新能力。如:課前自由會話(進入課堂,無論私事公事一律只能用英語表達)、講故事、雙人口語、小組討論、正方與反方辯論、課文角色扮演、自編自導自演節目等。如果上課形式單一,作為年輕人的學生很容易產生疲勞,影響教學效果和積極性。同時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聲像并茂,讓學生吸收旅游知識和英語信息。
(三)轉換教學中心
以學為主,那如何做好呢?這是一個糾結了很多教師的問題,對老師的要求也很高,關系到如何組織課堂,如何設計課程的問題。在實際中,教學呈現冷場或者課程成為教師的獨角戲的情況比比皆是。所以在適當的教學中,不妨及多媒體、VCD等音像器材于一體,生動地創造出所學的教學環境。再現有關對話的時空,做到聲像結合,圖文并茂,使學生可以邊看邊聽,視聽覺相結合,成為感知的主體,加深對英語語言的理解和表達。這肯定不是一種長期使用的方式,只能作為配套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對教學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涉外旅游人才英語口語實訓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的目的
以《旅游英語》為代表的英語口語實訓教學必須具有方向性、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培養涉外旅游實務運作的實踐能力,整合行業知識,提高口頭和書面溝通的技能,增強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動手能力等。
(二)教學設計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基礎,制定每期的教學目標,讓整個教學過程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比如虛擬旅行社開展導游服務和導游講解,旅游產品推銷等提高知識的應用和英語溝通能力。
(三)教學設計的內容
就比如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參考教材和分析有關資料,主張采用兩條主線來進行教學,第一條“日常安排”,緊密圍繞旅游服務(導游)接待工作的基本程序、環節,以場景為基本要素展開,包含機場接站、入住酒店、安排行程、安全事項、概況介紹、城車市交通、參觀游覽等。第二條“美麗中國”,選取我國最負盛名的旅游景點來進行詳盡的特色介紹,并訓練相關的對話和實用的解說詞。如萬里長城、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秦始皇兵馬俑、黃山、西湖等。同時在輔助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找尋廣東省各地英語導游詞的相關資料來進行講說。
(四)教學設計策略
在授課過程中,注重旅游高頻詞匯、短語、對話以及情境句型來逐層逐層的開展,設計層次清晰,教學過程有序,符合學生求知求學的思維發展,并在教授語言的同時注重旅游技巧和相關旅游案例處理技巧的討論,旨在提高涉外旅游人才的綜合能力。
1.教學設計考核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筆者從課堂討論、角色扮演、英語演講、團隊活動、辦公設備操作、模擬導游講解等多元方面來進行考核。考核兼顧平時表現和最終口語考核的綜合結果,真實客觀反映學生的潛能和學業成就等。
最后我想說的是,縱觀《旅游英語》這一年教學實踐的摸索和改革,雖已有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有待改進之處:(1)如何更好地給學生英語口語實訓的平臺,讓他們去突破和超越自我,不斷練習和實踐,這是培育英才的根本,也正是高職教育的特色,更是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用意所在。(2)如何真正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由“教”到“不教”的真實、有效轉化。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真正在課堂中能有所收獲、有所得才是教育的根本。(3)如何更好的讓學生自主學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旅游專業學生畢業后,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往往不能勝任工作的需要,教師也不可能每時每刻向學生提供幫助,不可能教學生一輩子,所以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如何讓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的習慣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摘自十二五旅游規劃文件
[2]覃國慶.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高職旅游英語實踐教學模式初探[J].教育與職業(教學理論).2009(11):100-102.
[3]顧寶珠.新時期高職院校旅游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文化建設.2007(12):210-211.
[4]黃庭月.河南省旅游英語教學的反思與展望[J].學術研討.2007(4):387-389.
[5]姜希星,王鵬.高等職業院校旅游英語專業教學實踐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06(7):73-74.
【關鍵詞】多效性;課文教學;新課導入;問題設計;多樣化
課文教學是小學高年級英語教學的重點。小學階段課文教學的關鍵是要培養學生的語篇意識, 高年級的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詞匯量,也具備一定程度的學習能力,需要在老師的幫助下獲取信息、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體驗樂趣。傳統的小學英語課文教學的集中表現為“講讀”。“講讀式”的小學英語課文教學注重英語語言知識。特別是語法知識的講授和灌輸。由于這種教法過于強調語法知識的傳授和學生需要輸出的英語規范性,不利于促進小學生樂于開口說英語,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分別從課前導入、課中提問和課后作業這三個步驟談談關于課文教學的多效性。
1 選擇適合課文主題的方式進行新課導入
課前活動是英語課文教學的前奏和基礎,對于構建課文內容結構有很重要的意義。在新標準英語版的教材里,高年級的課文內容更加側重知識性,包括了人文、歷史、文化等,要求學生了解的不僅僅是字面的意思,而應該是其深層的知識含義。根據不同的主題模塊,老師應該通過不同的導入方式幫助學生了解課文的背景知識,掃除影響學生理解課文的部分語言障礙,為學生順利地理解課好鋪墊。
下面,筆者通過教學實踐里的典型的主題模塊分別列舉不同的導入方式。1.1 情感鋪墊式導入。
教材:新標準英語一年級起點第十一冊Module1 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
主題:愛國主義精神――長城
方式:讓學生聽歌《大中國》,播放祖國大好河山的圖片,用英語一一介紹我國聞名世界的名勝古跡。在言語中抒發對祖國的熱愛。最后定格到長城,并側重于介紹長城的歷史。
T: Boys and girls, where is it ?
Ss;The Great Wall!
T: Yes. It’s only in China. It’s the most miracle of China. It is often used as a symbol of China! We should be proud of it. Right?
Ss;Yes!
T: It wants to resist hordes to attacking China. On Fourteenth Century, it’s from Jiayuguan to Hushan. So it’s very very old, and very very long!
作為中國人我們都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為祖國擁有的悠久的歷史文化而驕傲和自豪。這樣的情感熏陶,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求知欲望,讓學生迫切地想要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后面我們就可以順理成章地進入課文部分。
1.2 傳統文化式導入。
教材:新標準英語一年級起點第十一冊Module4 American festivals.
主題:美國傳統節日――感恩節
方式:老師通過圖片用英語一一介紹美國的傳統節日,包括它們的日期、要怎么過節等等方面。用你最喜歡的美國節日引出感恩節。
T: What ‘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s?
S: My favourite is Mother’s day. What about you ?
T: My favourite is Thanksgiving day. Let’s watch the origin of Thanksgiving day.
然后我用一段視頻給學生展示了感恩節的來歷。在這個視頻里我提煉出了感恩節時間、傳統食物,家庭還有最重要的感恩這幾個信息。為接下來的課文學習抓住了關鍵詞,也為下面的進一步的學習感恩做好了準備。用這樣的方式導入課文,學生不只是知道了感恩節的時間這個表面上的信息,而是更加全面地了解了這個節日甚至更多的傳統文化。
1.3 情景式導入。
教材:新標準英語一年級起點第十二冊Module1 I want a hot dog.
主題:生活情景――點餐
方式:老師打扮成快餐店服務員登場,這樣的扮相立即吸引了同學們的眼光。馬上就可以把學生帶入課文的主題。然后,老師帶著學生復習食物的單詞。
T:Good morning. What do you want to eat?
Ss: I want a hamburger.
I want some noodles.
I want to eat some chips.
……
T: And what do you want to drink?
Ss: I want to drink a cola.
I want to drink some coffee.
I want to drink a cola, too.
……
T: So that’s two hamburgers, one hot dog and three colas. Here is your food.
Ss: Thank you. How much is it?
T: thirteen dollars and twenty-five cents in all.
Ss: Here you are.
T: Thank you. Enjoy your meal!
這樣做的好處是:①開門見山地切入主題。②把生活中的場景帶入課堂,有助于讓學生實際感受英語生活化,更有助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③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主動地加入到英語活動中來。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呈現的導入方式,特別對課文教學是非常必要的環節。既能減少孩子們語言學習的枯燥,又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對于6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生活環境,接受的信息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課本表面的知識容量已經不能滿足他們了,他們需要更全面地了解這個多元化的世界。而我們老師需要做的,就是讓自己更“豐滿”起來,全方位地了解每一個主題模塊。才能讓學生對每一個主題模塊都有全方位的了解。所以,不同的主題應該有不同的課文導入方式。
2 不同階段的問題設計有助于課文的理解
教學實踐證明,問題設計在課文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古語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因此,在課文教學中設計有效的問題,是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在閱讀過程中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合作、探究獲取和處理信息,提高閱讀技能的重要手段。
2.1 閱讀前的導入型問題設計在于激發興趣,走進課文。
問題導入是英語教學過程,特別是高段課文教學中運用最廣泛、最好操作的方式之一。它是指教師從學生原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通過提問幫助學生建立起課文文本和以前知識之間的聯系。例如在新標準英語一年級起點第十一冊Module1 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中,老師在介紹了長城的情況后,提出以下問題:
T: The Great Wall is very very old, and very very long. Do you know how old is the Great Wall? Listen and find the answer, and try to underline it.
Ss: Yes. The Great Wall is ten thousand li long.
T; Li?
Ss: Five thousand kilometers long!
T: And how old is the Great Wall?
Ss;it’s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old.
T: Good!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 and “kilometre”? let’s listen to the text again.
我從介紹長城到提出關于長城長度和歷史的問題吸引了學生的注意,這個問題也是學生心里迫切想知道的答案。這樣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巧妙地進入了課文,也解決了這篇課文最重要的兩個問題。
2.2 閱讀中的細節型問題設計在于理清思路,理解課文。
課文教學中離不開對課文細節性問題的探究,這也是課文教學的核心環節。其主要任務是通過閱讀了解文本大意,理清思路,從而獲取課文的具體信息或細節信息。所以,老師可以根據篇章結構、語言層次、句法、詞匯等設計一些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問題,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解讀課文,探究課文的深層含義。例如,在新標準英語一年級起點第十一冊Module4 American festivals.中我這樣提問:
T: What ‘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
Ss:My favourite is Thanksgiving day.
T: When is it?
Ss: It’s in November.
T: And what do people do on Thanksgiving day? Listen and underline the sentences.
Ss:Families are together.
We have a big, special dinner.
We say thank you for all the good things we have.
T: Good! Thanksgiving has got 3 points. They are “Love、Thank you and Good things”!
Love----Who do you want to say love?
Ss: I love my mother.
Thank you---Who do you want to say thank you?
Ss: I want to say thank you to my grandma.
Good things---Who gives you all the good things?
Ss: My parents give the good things to me.
T: So we say thank you for all the good things we have.
Ss: Yes.
T: Now what’s the Chinese meaning of this sentence?
Ss: 我們要對我們所擁有的所有美好的事物說感謝!
T: Well done! On thanksgiving day, we’ll say thanks to all of the people who have been loving me.
Ss: Yes.
T: Is thanksgiving day very important?
Ss: Yes.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筆者像剝筍殼一樣把這篇課文一層一層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每一個問題是在為后一個問題做鋪墊。剝到最后,許多貌似零碎的信息被這些問題串聯在一起,幫助學生理清了理解課文的思路,文章的重點和結構都清晰地呈現。我又根據課文中一些細小而關鍵的詞句的問題,(如以:what、who、Is等提出的問題),意在培養學生精心閱讀,捕捉文本的細節信息,引領學生正確掌握課文內容,從而全面地理解課文深層次的意義。那就是學會感恩,學會感恩家人,感恩朋友,感恩老師!學生不但理解了課文,還受到了愛的洗禮。
2.3 閱讀后評價型問題設計在于檢測評估,強化課文。
課后練習是整個課文教學的升華階段。老師在學生攝取課文主要知識的基礎上,針對課文細節設計一些回憶型、理解型問題來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另外,還要深入挖掘文本內涵,設計一些評價型,創新型和思維型等一系列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高級階段,訓練學生綜合概括和進行獨立思考和團結合作的能力。完成從信息汲取到知識輸出的過程,從而將課文上的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例如,在學習新標準英語一年級起點第十一冊Module1 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這篇課文后,我是這樣和學生交流的:
T;Now we know a lot about the Great Wall. How long is it? (回憶型問題)
Ss: it’s ten thousand li long.
T: How old is it? (回憶型問題)
Ss: It’s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old.
T: Can Simon walk all of the Great Wall?(理解型問題)
Ss:No,he can’t.
T: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Geat Wall? (評價型問題)
Ss: it’s the symbol of China.
Ss;We ‘ll protect it.
T: The moon is only two thousand years old?(理解型問題)
Ss: Not the moon. The Great Wall.
T: So how old is the moon? (理解型問題)
Ss: It’s millions of years old.
以上這些問題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有易到難,有淺入深,既檢測評估了課文閱讀教學的質量,又啟發了學生的思維,拓展了文本空間,把語言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很好地結合了起來。
總之,問題的設計在小學英語課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恰當得體的設問我能把學生引入課文的意境,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形成有效的閱讀策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教師應把握課文內容和學生特點,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還要鼓勵學生走進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促進課文教學目標的達成。
3 多樣化的課后作業有助于課文的鞏固
《英語課程標準》提出:教學活動不應僅限于課堂,而應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中。英語課后作業就是將英語教學延伸到課外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學生課外學習英語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搞好課堂教學之外,如何布置一些精彩的、深受孩子們喜歡的英語課后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服務,對于小學英語教師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
3.1 分層性作業思考。
所謂的分層性,是針對受教育對象整體而言。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英語學習的要求在提高,學習程度的差異性也在不斷加大。教師需要的是讓有差異的學生完成相應的分層性作業,達到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輕松愉快地完成作業,減輕學生負擔,采用“分層設計、共同提高”的形式,將學生個體和內容分層強化的目標。例如,在新標準英語一年級起點第十一冊Module8 Do you often tidy your room? 這篇課文學習后,我采用了分層的方法。讓學習程度優異的學生運用小作文的形式講述自己在家的生活習慣,讓學習程度中等的學生運用表格形式和小記者的身份采訪同學或者朋友的生活習慣。讓學習程度較弱的學生運用抄寫的形式鞏固學生的規范書寫。
3.2 開放性作業思考。
讓學生發揮合作意識,經過分工協作,共同完成一個目標即為開放性作業。這樣的作業可以讓每個學生發揮其所長,能突出領導的能力,培養團結意識,小組合作精神。例如,在新標準英語一年級起點第十二冊Module1 I want a hot dog.這一課中,筆者給學生安排了這樣的作業:全班每4人為一個英語學習小組,一個組長。每個小組都要完成這一課的情景劇表演。由組長負責安排角色、道具制作、排練等。最后在班上輪流表演。這樣的作業我把它定義為開放性的作業。作業完成的結果是,同學們都甩開了課本,不是在背課文,而是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英語氛圍。這樣的作業完全地發揮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也讓學生能夠把英語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更是我們教學的真正目的所在。
小學英語教學不僅要重視課內,更要重視課外。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要求英語教師設計科學、分層、高效的家庭作業,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有效地掌握課堂知識重難點;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實踐等多種能力和創新意識,鞏固學生的語言知識,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加強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學高年級英語課文教學的探究仍然需要每一位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地摸索,不斷地總結。教師在英語課文教學中,應讓學生體驗語言的真實應用,做到為用而學,在學中用,自主參與,充分地接受聽、說、讀、寫的訓練,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的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才會真正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