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全球金融危機

全球金融危機

時間:2023-06-01 09:31: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全球金融危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全球金融危機

第1篇

普遍認為美國經濟衰退是市場動蕩的主要原因

《華爾街日報》評論說,“中印股市暴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擔心受美國的牽連”,因為“美國經濟衰退對以出口為導向的亞洲市場來說并不是一個好消息”。

歐盟也把金融風波歸罪于美國。英國《金融時報》援引歐盟貨幣事務專員華金?阿爾穆尼亞的話說:“市場動蕩的主要原因是美國經濟衰退的風險。這不是全球性經濟衰退,而是美國經濟衰退。因為多年來,美國經濟積累了嚴重的失衡――巨大的經常賬戶赤字、巨大的財政赤字和國內儲蓄缺口。”

身價上億的投資大鱷索羅斯近日在接受《奧地利日報》采訪時稱,全球正面臨著二戰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美國經濟則受到衰退風險的威脅。

“次級優惠抵押貸款”何以成危機

國際輿論普遍認為,這一輪股市下跌風潮的根源,來自于去年3月發端的美國次級抵押信貸危機。所謂的“次級優惠抵押貸款”,就是向那些工資收入不高、存款不多的人們所發放的銀行貸款,用于購買住房。

但近年來,由于美國經濟疲軟,越來越多的購房者由于付不起貸款,致使房屋被銀行收回。按照一般規律,至少半數接到銀行收回通知的人家將失去房產。但由于違約案例數量激增,去年美國許多從事次級抵押貸款的金融機構陷入危機而被迫申請破產。

次貸危機釀成全球金融風暴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次貸危機之所以釀成全球金融風暴,美國政府難辭其咎。白宮對于按揭市場疏于監管,袖手旁觀,導致次級抵押信貸深藏隱患,進而影響到美國的消費市場和企業投資。當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增大時,白宮還是欠缺果斷行動,而布什政府日前公布的一攬子經濟刺激方案效果并不明顯,令市場失去信心,由此引發連日全球股市大動蕩。

次貸只是替罪羊

但另有觀點認為,次貸只是個替罪羊。

次級貸款的總盤子不過1.3萬億美元,假設貸款人無任何還款能力(多多少少總是有一點吧),同時假設美國房價下跌20%(依照中國人的標準,美國房價并不算高,漲幅也遠較最近幾年的中國房價漲幅小),則總損失為2600億美元左右。分攤3年消化,每年不到1000億美元。這對于美國13萬億美元的GDP來說,并不是個非常大的數字。何況還有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的金融機構在幫美國扛著次貸。當初,美國政府想來也認定次貸不致興起如此巨浪,否則,半年前當次貸露出端倪的時候,美國政府就會采取斷然措施。

恐慌之舉與經濟衰退

或許是為了亡羊補牢,當地時間1月22日一早,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趕在股市開市前突然宣布大幅降息75個基點,以阻止金融崩盤和經濟衰退。這是美聯儲28年來降息幅度最大的一次。不過,英國廣播公司分析認為,這明顯是一種“恐慌之舉”,“如果這個措施再不靈的話,人們會說,他們已經沒牌可打了。”

美聯儲的降息舉措以及布什政府的財政激勵措施,可被看作是一種挽救市場信心的行為。國際經濟預測機構Global Insight的首席經濟分析師德里曼對路透社表示:“市場信心扮演著極為重要的因素,目前令人擔心的是悲觀情緒擴散至消費者及企業,這也是美聯儲及總統正試圖避免的。他們不希望消費者突然停止消費,他們也不希望企業退縮。降息可能無法阻止衰退,但很可能大大減輕衰退的程度?!?/p>

美國經濟是否就此衰退

作為引發全球股災的策源地,美國的經濟是否會就此出現衰退,也成為各界關注的話題。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表示,他曾在去年12月預測,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可能性約占50%,他先前曾預期這一可能性為30%。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努里爾?魯比尼說:“降息的決定仍然無法避免美國經濟走向衰退,現在的問題已不再是美國經濟是否會陷入衰退,而是衰退程度會有多嚴重?!泵绹Ω康だ緛喼迏^主席斯蒂芬?羅奇則認為,美國經濟將經歷一個“相當痛苦、相對較長的衰退期”。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說:“現在這個時間談美國經濟,不會有多少好消息。”

美國國務卿賴斯力挺美國經濟。賴斯說:“美國經濟是有韌性的。目前美國經濟結構合理、基礎也是健康的,美國仍歡迎世界各國到美國投資做生意。美國仍將保持世界經濟增長引擎的地位。人們應對世界經濟繼續走強保持信心。”對于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動蕩,賴斯說:“布什總統已宣布了一攬子財政措施,旨在促進投資和消費。財政部長保爾森的政府相關機構也正積極工作,與國會和其他政黨協商,準備出臺一系列涉及廣泛、促進增長的臨時性措施?!?/p>

美國病的總根子

如果把美國經濟比作一個病人,那么病根子并不在次貸上,而在于它的“雙赤字”:經常項目赤字以及財政赤字。這些赤字最終形成債務。美國最新的總債務額高達9.2萬億美元,占其GDP的65.7%。分攤到每個美國家庭,有近10萬美元,而美國平均家庭凈資產不過9萬美元。以5%計息,美國每年要為這筆債務支出利息4600億美元。債務多了,稅收自然要加。而加稅自然會影響到投資以及消費,最終導致經濟衰退。

面對次貸危機左右為難

第2篇

金融危機:影響有多大

金融危機給企業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資金短缺、金融資產貶值,市場蕭條,消費者購買力嚴重下降,企業銷售困難,不得不通過降價的方式促進銷售,嚴重地影響了企業的贏利能力。作為普通老百姓,人們手中的財富大幅縮水,紛紛節衣縮食,消費欲望萎靡不振??傊诮鹑陲L暴的影響下,社會經濟萎縮,經濟增速放慢甚至出現負增長。

報業作為為其他行業提供服務的一類特殊企業,它的發展同社會經濟大環境和其他行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同樣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報業巨頭紐約時報,今年三季度出現巨額虧損就是一例。

據國外媒體報道,由于廣告銷售下降導致媒體第三季度利潤下跌32%,美國最大的報業集團甘尼特公司宣布將再裁員并且重新估值派息。而據紐約時報集團公布的財報結果顯示,第三季度公司每股運營虧損1美分,而去年同期為每股收益10美分,集團9月營收下滑8%,集團新聞傳媒公司的廣告營收下滑14%。

相比國外報業來說,中國報業和國際巨頭相比較小,對國際資本市場的利用不充分,因此,金融危機對中國傳媒業的影響相對較小。對于以廣告收入為主要贏利來源的中國報業來說,金融危機對其的影響,必然通過企業廣告投放的微妙變化來體現。據尼爾森調查公司對亞洲廣告客戶的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大多數企業預計他們的廣告預算明年將會下降,其中1/4預計將比今年下降20%以上。文中還提到,即使在典型的成長型市場――如中國,明年的廣告支出也將大幅下降。如何在如此嚴峻的經濟環境中克服困境,進而謀求發展,是報業面臨的一大課題。

報業何以應對

2009年的廣告市場注定無法和2008年相比,加之2008年奧運會可能產生的“副作用”,2009年的廣告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但總體市場份額的增長停滯甚至萎縮,并不代表市場競爭者注定無所作為;相反,同業間、報業媒體和其他媒體間競爭的加劇,會鍛造更強大的市場參與者,優勝劣汰的規律會體現得更加充分。

首先,報業集團應該對廣告市場做更加深入的研究,抓住有發展機會的關鍵行業廣告市場,深入研究客戶需求,以廣告客戶需求為導向,探索媒企合作的新形式、新方法,實現媒企共贏。例如,國家為刺激國內經濟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會對廣告市場帶來一定份額的增量因素,鋼鐵、水泥、建材、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等行業都值得關注。

其次,在報紙采編和新聞報道上,應更加貼近讀者,不斷增加時效性和報道的深度廣度,以不斷吸引新老讀者。同時,不斷探索媒體和受眾新的互動方式,吸引更多的關注度,提高社會影響力,媒體的運行規律始終在于,成功的“第二次銷售”(廣告銷售)永遠是建立在成功的“第一次銷售”(媒體產品)基礎上的。

再次,報業應積極探索傳統紙質報紙發展的新方向、新趨勢,為傳統報業拓展新的生存空間。行業經濟發展的規律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取得競爭上的先機,故步自封只能落伍被淘汰。上世紀70年代當柯達公司還沉溺于膠片市場的壟斷地位的時候,它何曾想到,30年后攝影行業已經被數碼產品一統天下了。同樣,報紙如若長期停留在紙質媒介的老套上,也難逃衰亡的厄運。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對信息的需求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時效上,都有更新更高的要求,傳統的紙質媒介已很難滿足人們的需要,數字報業是報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當然,我們不能忽視紙質報紙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但當前我們至少應該對紙質報紙和數字報紙做同等程度的關注,報業經營者的思維也應該從狹義經營“報紙業”轉變為經營“信息業”、“傳媒產業”,或許成為業務領域更加全面的“傳媒集團”,才真正是未來報業集團發展的終極目標。

是危機也是機遇

盡管金融危機和進而帶來的經濟危機給報業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但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危機面前,我們更應該從另一種不同的角度審視報業。

首先,危機為報業集團資本運作帶來了機遇。

一方面,危機造成大量企業資金短缺,舉步維艱,在經濟上處于相對弱勢。陷入困境的企業一般會采取各種方式自救。方式不過以下幾種:出售資產、與其他公司合并、減少資本支出及研究開發費用、發售新股、與銀行和其他債權人談判、以債權換股權和申請破產等。而目前危機下,流動性嚴重不足,資產整體估值較低,這就決定了處于困境中的企業在資產重組中不可能獲得較高的資產溢價。他們往往會以極低的價格處置資產。這就注定為現金流充裕、風險較低的企業帶來獲得廉價資產的機會。

另一方面,報業集團資金相對寬裕,資金狀況要遠好于一般企業,而且報業集團一般信譽優良,更容易獲得銀行信貸和社會資金的青睞,這就為報業集團資本運作提供了絕佳的條件。從橫向而言,報業集團一般來說經營業務較為單一,具有一定的行業系統性風險,需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經營領域。有些報業集團即使已經涉足其他業務領域,經營規模一般也較小,不能形成規模經營,一些看好的經營領域即使有意進入,也可能會因為對該領域不熟悉、懼怕經營風險而不敢輕易舉步。從縱向而言,報業集團急需理順報業上下游的產業鏈,為報業主業的經營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保證。例如,今年以來報業上游產業新聞紙市場價格的大幅波動,就使整個報業蒙受了巨大的成本壓力。而如果能夠早日通過資本運作控制上游新聞紙生產企業,這項經營風險就可以避免。

在當前金融危機企業普遍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報業集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資金優勢,大力開展“金元外交”,通過股權收購、參股控股其他企業,快速進入優勢經營領域,既避開直接投資的風險,又能迅速豐富自己的產業范疇。

其次,金融危機造成社會就業需求減少,就業壓力大大增加,很多優秀人才為了獲得寶貴的就業機會,往往會降低自己的收入預期,報業集團可借此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吸引大批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為自己今后的發展做好充足的人才儲備。

第3篇

【關鍵詞】 金融發展;金融監管;金融創新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經濟陷入恐慌當中。這是一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其沖擊力度之強、影響范圍之廣、危害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盡管由于我國參與全球化的步伐較為謹慎,較大程度地避免了全球金融危機的直接沖擊,這并不說明我國的金融體系是無憂的,我國金融體系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這次金融危機給美國及其歐洲帶來的如此變化,也啟發中國應對新一輪金融改革的路徑、目標和模式進行重新思考。

一、從金融危機角度看我國金融發展的不足

(一)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程度不夠

根據經濟體制改革的整體戰略需要,我國在金融對外開放過程中采取了循序漸進的策略,確保了金融系統的穩定運行和發展。在引進外資金融機構的同時,通過實施“走出去”戰略,中資金融機構開始進入國際金融市場。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程度總體上講仍然非常的低,盡管中國已經完全開放了經常項目,對其資本項目的開放還是做出了一定的限制。

(二)金融創新發展滯后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雖然我國在金融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總體上說,我國的金融創新仍處于一個較低的階段。主要表現在:第一,金融機構缺乏主動創新的意識。第二,缺乏寬松的金融創新環境。第三,金融創新產品種類比較單一,現在推出的許多創新產品更多的是為了贏利,一些具有重要風險管理特征的金融工具基本沒有。第四,盲目追求創新數量而忽視質量。以銀行卡業務為例,各大銀行都爭先發行大量銀行卡,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影響了銀行業的高效發展。

(三)金融監管仍待改進

第一,監管內容和范圍比較狹窄。我國目前金融監管的內容主要是機構的審批和經營的合規性,對金融機構日常經營的風險性監管尚不規范和完善,在監管范圍上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輕其他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

第二,監管方式和手段存在缺陷。目前我國金融監管的方式較為單一,主要是外部監管,自我治理雖有,但自我約束、自我治理機制不完善;行業自律組織很少,還沒有發揮大的作用。從監管手段上來說,監管應是依法進行,現實情況卻是法規不健全、實施細則缺乏,造成在具體的監管可操作性比較低。

第三,尚未形成有效的監管機制。我國目前的金融監管中仍只強調防范風險,市場的準入和退出機制十分僵化,這事實上保護了壟斷,極大地降低了金融效率。

二、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發展的啟示

盡管我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到的影響較其他歐美國家相比程度并不很深,仍應充分認識危機產生的根源并結合現階段我國金融發展的不足,總結出對我國金融發展的一些啟示,促進我國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一)合理施行貨幣政策

從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根源來看,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足以成為這場次貸危機的導火索。正是因為美國政府為了刺激本國經濟的發展,從2000年到2004年,美聯儲連續降息,聯邦基金利率從6.5%一路降到1%,一方面導致整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的膨脹,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我國在制定貨幣政策調控經濟的同時,應該把握好貨幣政策調節的重點、力度和節奏,在保持幣值穩定、關注通貨膨脹指數的基礎之上,也應充分考慮其對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影響,保持經濟的又快又好的發展。

(二)注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平衡發展

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基礎,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匹配良好的時候,虛擬經濟將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更為廣泛的融資渠道,轉移市場運作的風險。當虛擬經濟過度膨脹時,就會產生泡沫經濟甚至導致金融危機。我國要認真汲取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在大力發展金融的同時決不能背離實體經濟的基本面,一定要有堅實、高質量的實體經濟作后盾。

(三)穩步推進金融創新

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金融創新有利于提升銀行的競爭力,其創新出的產品也可以分散和轉移風險,另一方面在監管和風險防范薄弱情況下,過度的金融創新會使金融機構的安全性以及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受到沖擊。與美國相比,我國的金融發展滯后,缺乏創新的寬松環境,金融創新受到較大抑制,必須推進金融創新。首先,為金融創新建立有利的政策和市場環境,主要是要充分發揮政府在金融創新的推動作用;其次,要以市場為基礎,研發的金融創新產品必須符合市場的需求;再次,要建立一個完善的風險監控機制,并盡可能地披露產品信息,以便客戶了解真實的金融風險;最后,還要控制好金融創新的節奏,過度的創新可能會滿足當前盈利和競爭的需要,但過猶不及反而誘發不良后果。

(四)繼續開放我國的金融市場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場的全球化是必然趨勢。從這次的次貸危機可以看出,金融業在對外開放的同時也面臨著較大風險,甚至會影響一國的經濟安全。不僅要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主動融入金融全球化進程,要有效防范金融對外開放可能帶來的風險,這就必須建立一個穩健的金融開放機制。

(五)進一步地完善金融監管制度,拓寬金融監管范圍

首先,由于金融體系特別是銀行體系內在的脆弱性,審慎、有效、持續的監管是銀行業的生命線,必須加強對以銀行業為主的金融機構的監管,包括:(1)對銀行業資本充足率的監管,充足的銀行資本可以抑制風險資產的過度膨脹,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債權人的利益。(2)堅決抵制銀行業、金融機構過高的拉高杠桿率進行經營和操作。杠桿率越高,所獲得的回報越大,期間攜帶的風險也將成倍的擴大。(3)對金融機構內部激勵約束機制的監管。美國次貸危機與金融業高管的巨額獎金有一定關聯,高獎金刺激了高風險行為。在我國,金融企業高管薪酬管理仍為空白,應當及時治理金融企業高管高薪放任自流的狀況,建立起獎金與長期業績掛鉤的機制。

其次,要對金融創新進行監管。監管機構必須加強對金融衍生產品的設計、經營等過程的監管,以防止風險的擴大及傳遞。

最后,要建立防范系統性風險的預警系統。這個系統能夠觀察到每個市場參與者的風險位置,并準確判斷出遇到的風險的類型,以方便監管當局充分做好及時處理相關風險的準備,降低風險帶來的各項損失。

(六)提高投資者風險防范意識

金融管理部門要大力宣傳金融風險知識,加強投資者風險教育,增強投資者對金融風險的辨識能力。作為金融市場的主體,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都必須加強金融風險知識學習,樹立永久的風險防范意識。收益和風險是并存,投資者投資行為做出后必須時時關注評估所面臨的各種風險,對風險做出準確合理的判斷,當風險出現時,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將損失控制在最小程度。

參考文獻

[1]雷鳴.《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創新的啟示》.武漢金融.2009(2)

[2]肖材林.《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和啟示》.商業現代化.2008(11)

第4篇

關鍵詞:虛擬經濟;金融危機;經濟虛擬化

中圖分類號:F8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5-0116-02

一、虛擬經濟概述

虛擬經濟是相對獨立于實體經濟的虛擬資本的經濟活動,具體來說,主要指金融系統和房地產業。虛擬經濟從實體經濟中產生出來,其發展受實體經濟生產能力的約束,其利潤受實體經濟利潤率的制約。

虛擬經濟是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上產生的,同時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具有正負兩方面的效應。虛擬經濟的正效應主要體現為在信用經濟的基礎上產生的虛擬經濟有效地實現了儲蓄向投資的轉化,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加速了資本周轉,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虛擬經濟的負效應則體現為虛擬資本的價格不是由實際資本的價值決定的,而是由預期收入和實際利率決定的,所以經常與實際資本的價值相背離,并越來越呈現出超前發展的趨勢。當虛擬經濟的發展遠遠脫離實體經濟的發展時,由于其利潤來源得不到有效支撐,將很難維持。當虛擬經濟的泡沫破裂時,往往因巨大的流動性損失而嚴重影響實際生產活動的進行。同時,當虛擬經濟發展過度時會吸引生產資本的流入,擠占實體經濟的發展資金。

虛擬經濟與金融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方面,適度規模的虛擬經濟促進金融穩定與發展。從微觀角度看,虛擬經濟的發展有助于提供大量個性化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務,增強了金融機構的基本功能,拓寬了其服務領域。與此同時,虛擬經濟通過借助電子信息技術,提高金融企業的支付清算能力,節約大量流通費用,并使金融企業的信用創造功能得以充分發揮,提高其規模報酬和盈利能力。從宏觀角度看,虛擬經濟的發展能夠促進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提高各國市場間信息傳遞和價格反應的能力,提高市場價格對信息反應的靈敏度,滿足虛擬經濟國際化的需求。同時虛擬經濟創造了大量的金融衍生產品,使各類投資者不僅能進行多元化資產組合,還能及時調整其組合,在保持效率的同時分散或轉移風險,增強抵御非系統性風險的能力。

另一方面,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又將影響金融穩定。首先,虛擬經濟的劇烈變動會通過價格、預期等在虛擬經濟體內迅速傳播,放大波動效應。一種證券價格、一個部門或一個市場價格的波動都會導致其他證券、部門、市場的波動。其次,虛擬經濟的急劇變動會通過利率、匯率或資產價格的波動迅速傳播到實體經濟,進而對實體經濟的運行產生影響。東南亞金融危機和次貸危機都是由虛擬經濟的惡化引發的實體經濟的運行紊亂。再次,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使經濟體系面臨崩潰的危險性。從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機構一旦破產,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極有可能引起金融市場的波動,市場波動再反作用于機構,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將導致全球的金融危機,直至經濟危機。最后,虛擬經濟的崩潰導致全球經濟體衰退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并極易引發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

二、虛擬經濟的發展

自從20世紀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來,全球進入了以浮動匯率制為主的國際貨幣體系,世界范圍內出現了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各國紛紛放松對資本跨國流動的管制,各種金融創新層出不窮。眾多金融衍生產品只需交納一小部分保證金即可交易,杠桿率極高,買空賣空交易盛行,極大地加劇了金融風險。虛擬經濟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因各種衍生金融工具的產生和資本賬戶交易的增多而迅速增加,遠遠超過了實體經濟,整個經濟呈現出一種“倒三角”的特點,不穩定性大大增加??傮w上看,虛擬經濟的發展大致體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全球金融資產急劇膨脹。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的全球化和金融的自由化,使得全球銀行業、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的金融資產迅速增加。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全球報告行的資產規模從1990年的7.69萬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28萬億美元,增長了3倍多,銀行資產的增長率遠遠大于GDP的增長率。股票市場方面,1999年全球股票市場市值曾經一度超過全球GDP總額,之后因高科技泡沫破裂而大幅縮水。2003年全球經濟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股票市場再度膨脹,2006年全球股票市場市值規模達到50.6萬億美元。與此同時,債券市場亦發展迅速。1991年債券總市值為16萬億美元,2005年達到了58.95萬億,15年的時間市場容量增加了2倍多,年增長率約為7.5%①。

第二,金融衍生產品迅猛發展。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衍生品市場呈現快速增長勢頭。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以成交量計算),世界各國交易所2002年上市交易的期貨期權達到693.5萬億美元,其中利率衍生品交易量高達626.7萬億美元,股票指數類衍生品達63.9萬億美元,貨幣衍生品達2.9萬億美元。2007年末,全球衍生品名義價值為630萬億美元,為同年全球GDP總量的11.81倍。2008年上半年,全球衍生品的名義價值增加到766萬億美元。

第三,國際資本流動極度頻繁。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規模虛擬資產的國際間流動成為當代經濟全球化的核心。虛擬經濟的發展使國際經濟關系從傳統的貿易和實際投資為主轉為以虛擬資產為載體的大規模的資金流動。例如,外匯市場中,越來越多的外匯交易是為了獲取貨幣流通轉換中的價值增值和收益。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2007年全球外匯日均交易量約2萬億美元,98.5%的交易純粹以資金流通、盈利和風險規避為目的。巨額的外匯交易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大部分是單一的純粹的虛擬經濟的價值運動。

三、虛擬經濟與金融危機

虛擬經濟的內在特征與運動規律決定了泡沫的不斷形成和演化,過度膨脹最終會導致泡沫破裂,進而引起消費、投資和信貸全面萎縮,對金融市場運行造成嚴重沖擊,從而引起虛擬經濟的自身危機,典型表現為金融危機。從虛擬經濟的視角看,金融危機的成因包括:

第一,金融市場過度開放。金融市場的過度開放,導致虛擬經濟的膨脹,若金融體系不健全或監管不到位。很容易引發金融泡沫繼而導致金融危機。20世紀70年代以后,拉美和東南亞等地區和國家經濟快速增長,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但這些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受金融深化理論的誤導,在實體經濟系統運行失常、結構性問題突出的情況下,相繼開放金融市場,企圖通過金融完全自由化,依靠虛擬經濟的快速發展刺激實體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但由于實體經濟的發展水平偏低,且存在諸多問題,最終引發了泡沫經濟并導致了一系列金融危機。其根本原因就是對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系認識不充分,夸大了虛擬經濟的正效應。

第二,金融體系的脆弱性。脆弱性是金融體系的固有屬性,虛擬經濟發展水平越高,金融體系脆弱性就越顯著,金融風險就越大。虛擬經濟固有的虛擬性決定了其蘊含的高風險和運行的不穩健。美國的次貸危機充分證明了虛擬經濟具有極大的脆弱性和聯動性。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破滅,引發了信貸市場的信用危機,然后通過資產價格的變動迅速席卷了整個資本市場,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同時,隨著金融危機的加劇,實體經濟的運行也受到嚴重影響。

第三,金融衍生品過度發展。與一般金融資產相比,金融衍生工具具有杠桿比率較高、交易成本較低兩個顯著特點。所以衍生產品同樣具有比一般金融資產更高的風險。在此次次貸危機中,金融衍生品扮演了重要角色?;诖渭壻J款形成了抵押貸款支持債券MBS(Mortgage Based Securities) 、資產支持商業票據ABCP(Asset Based Commercial Paper) 和債務抵押權益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CDO按照資產池結構不同可以分為貸款抵押權益CLO(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s)和債券抵押權益CBO(Collateralized Bond Obligations) 。同時在大量CDO產品的基礎上,設計出了“CDO的CDO”、“CDO 的立方”、信用違約掉期CDS(Credit Default Swap)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具有極高的杠桿率和極其緊密的聯系。一種資產價格的變動會以極快的速度傳遞到其他的資產價格。

第四,政府監管的放松和經濟政策的失誤。政府宏觀經濟的失誤對虛擬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次貸危機的爆發很大原因是政府自由主義思想泛濫、監管放松導致。美聯儲在2000年美國網絡經濟泡沫破滅和“9.11” 事件后,采取低利率政策以刺激經濟。從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美聯儲25次降息,長時期低利率政策推動了房貸需求和房價上漲。此后,為了避免經濟快速增長帶來通貨膨脹壓力,美聯儲17次提高聯邦基金利率,造成房貸借款人還貸壓力增大,結果是某些客戶無法按時償還貸款利息。

參考文獻:

[1] 朱民,等.改變未來的金融危機[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188-222.

[2] 成思危.虛擬經濟與金融危機[J].管理科學學報,1999,(3).

[3] 肖輝.論美國金融危機的成因與蔓延[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第5篇

關鍵詞:金融危機;差異;相似性

中圖分類號:F11文獻標識碼:A

當前全球金融危機與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都給世界經濟發展蒙上了陰影,兩者都帶來了股市崩潰、高失業、銀行倒閉、通貨緊縮等危害。對當前金融危機和大蕭條進行比較,將有助于我們提高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和把握世界經濟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兩次危機的差異性

(一)危機起源地不同。本次金融危機是美國住房次級抵押貸款和房地產泡沫導致大型金融機構紛紛倒下,進而引起全球流動性的緊縮。在這次金融危機發生前,房地產自互聯網泡沫破滅后成為美國經濟又一輪增長引擎,同樣出現了近八年的長期繁榮。美聯儲長期低利率政策造成世界范圍內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再次威脅經濟發展信貸急速膨脹引發過度消費,并導致房市泡沫過度膨脹而破滅。資本市場中高度衍生化的金融產品設計者的道德缺失和投資者的貪婪同樣聚集大量金融風險,金融杠桿率過高,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離,促成了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次貸危機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全面崩潰,尤其是幾百萬億美元的場外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崩潰,直接消滅了大批流動性,更為嚴重的是,金融機構或破產或轉型或追求資產安全,紛紛在場外金融衍生品上去杠桿化,使各國央行釋放的流動性陷入“流動性黑洞”,全球一度陷入流動性枯竭的局面。

關于大蕭條的起源地,筆者以為大蕭條雖以1929年10月29日華爾街股市的崩潰為導火索,但德國等歐洲國家都在1929年之前就遭受了惡性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的襲擊,這說明當時歐洲經濟危機至少部分獨立于美洲發展,大蕭條若簡單地解釋為是以美國為起源地是有失偏頗的。以德國為例,在一戰后它的財政金融就一直處于混亂狀態。從1919年到1923年,德國的經濟遭受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巨額的戰爭賠款和數百萬的退伍軍人使政府有限的財政收入不堪重負。到1923年底,年通貨膨脹率達到了最高的百分之1,820億,當時的價格水平平均是1913年的1.26萬億倍。1924年在“道威斯計劃”的鼓勵下,國際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入德國,德國工業設備得以普遍更新,生產技術水平躍居世界前列。然而從1927年起,德國又顯露出工業危機的端倪。由于沉重的債務和賠款償付,德國國內市場狹小,巨大的新增生產能力必須在高速出口增長中實現。而美、英、法等國既要德國的賠款,又拒絕進口德國的工業品,使德國的巨額投資利潤無法實現。1929年3月英國裴熹爵士在全國貿易會議發出警告說:“我們正遭到世界上從未有過的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的威脅。由于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的政府采取貿易限制政策,以致債務國無法還債,我們正面臨著這種危機。我們現已無法阻止一次金融崩潰。那些貸款國家的錢收不回來?!?/p>

(二)兩次危機的貨幣制度環境不同。本次金融危機與當前的貨幣制度緊密相關。1976年IMF通過《牙買加協定》,宣布黃金非貨幣化,實行浮動匯率制,宣告了牙買加體系時代的到來。盡管美元不再承擔兌換黃金的義務,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并沒有改變。作為儲備貨幣的美元,其發行不受任何限制,美國幾乎可以無約束地向世界傾銷其貨幣,但其償還卻因為匯率的“浮動”得不到保障。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后,為了促進經濟增長,美國政府采取“雙赤字”政策并大量發行貨幣。1971~2007年美國經常收支逆差累計為67,841億美元,而其中2001~2007年為47,748億美元,占70.4%。與此同時,“9?11”后,美國為了軍事擴張而不斷增加財政支出,導致財政赤字急劇上升,2004年、2005年財政赤字連續兩年4,000億美元。美國政府一方面通過這種支付貿易逆差的方式,越來越大規模地向世界輸出美元;另一方面又通過財政赤字的方式源源不斷地向國內輸入美元。其他國家大量貿易順差并成為債權國時,在沒有其他國際貨幣可選擇的情況下,又以購買美國國債、機構債等形式回流美國,從而進一步推高了資產價格并促進了美國國民的過度消費。

大蕭條與當時的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也緊密相關。有學者研究表明,國際金本位制在大蕭條的開始、加深和蔓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1929年美國正試圖通過貨幣緊縮來給其過熱的經濟降溫,法國剛剛結束了一個通貨膨脹的時期并恢復了金本位制。兩國都遇到了大規模的資本流入,由此帶來的國際收支盈余使兩國以驚人的速度吸收著世界的作為貨幣的黃金,1932年這兩國就持有世界黃金的70%以上。其他實行金本位制的國家只有出售國內資產來爭取保存他們正不斷減少的黃金儲備。這樣形成了世界性的貨幣緊縮,再加上10月美國華爾街股市崩潰的沖擊,使世界經濟陷入了大衰退。金本位制在各國銀行倒閉潮中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許多國家為了保證本國的金本位制而努力保護自己的黃金儲備。這使得他們不愿為銀行提供有可能使這些銀行繼續經營下去的流動資金。因為政府向其本國銀行提供的任何貸款都會增長私人對該國政府寶貴的黃金儲備的潛在要求權。金本位國際貨幣制度,是使經濟崩潰得以蔓延的主要因素,它妨礙了各國采取獨立的貨幣政策,特別是也有助于扭轉大蕭條的擴張政策。

(三)反應和應對時效不一。本次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各國立即采取宏觀調控來干預經濟運行,針對危機演變的不同階段,紛紛動用幾近全部經濟手段聯手救市。2008年9月15日,美聯儲向美國銀行體系注資700億美元,這是“9?11”以后最大規模的單日注資行動。2008年9月16日,美聯儲向保險公司AIG注資850億美元,同時繼續向美國銀行體系注資500億美元。2008年10月3日,美國通過總金額8,5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美國在15個月內將基準利率從5.25%降到0~0.25%,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美聯儲采取激進的“量化寬松”政策,直接向不同的金融市場放貸,買入大量有毒資產,美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從1萬億美元急速擴張至2.3萬億美元。2009年3月,美聯儲宣布直接購買財政部發行的美國長期國債3,000億美元打壓長期利率。其他各國也紛紛采取激進的救市政策以穩定金融、挽救經濟。2008年10月,俄羅斯和瑞士分別宣布向銀行注入總額9,500億盧布折合650億美元的資金。同月,歐元區15國通過耗資3,000億歐元協調救市措施行動計劃。此外,德國和法國分別推出總額高達5,000億歐元和3,600億歐元的救市方案,以穩定陷入危機的金融市場。雖然當前世界經濟復蘇的動力依然不足,但是金融體系不至于像1929年那樣全盤崩潰,世界經濟全面復蘇在未來二三年尚可預期。

大蕭條爆發時,各國沒有實行金融救助和經濟刺激政策,美、法等國還實施緊縮性貨幣政策,導致通縮及銀行經營狀況惡化。1931年5月法國逼債導致奧地利最大銀行奧地利信貸銀行破產,進而導致德國為了自保而延期償還外債,也危及到了在德國有很大投資的英國銀行。8月份英國政府為應對“英鎊危機”放棄金本位,此時如果美聯儲放寬貨幣供給,可能防止市場恐慌,穩定市場情緒,但是美聯儲卻提高貼現率2個百分點。羅斯福上臺之前,美國人民擔心羅斯福放棄金本位,又出現了一輪擠兌黃金的擠兌潮。美聯儲沒有設法緩解人們的焦慮,而是采取防御性措施,控制黃金,使得貨幣存量進一步下降。大蕭條期間,各國沒有擴大貨幣供應量來增強市場資金的流動性,卻默許了銀行倒閉,未采取任何強有力的行動,于是就出現了銀行倒閉――擠兌――銀行倒閉的惡性循環,終于釀成金融系統近乎完全崩潰的局面。

二、兩次危機的相似性

(一)兩次危機造成了全球市場的恐慌和明顯的通貨緊縮。本次金融危機使全球股市暴跌,道瓊斯工業指數從2007年的14,198點下跌到2009年最低的6,470點,日經指數從2007年的18,300點下跌到2008年最低的6,994點,上證指數從2007年的6,124點下跌到2009年最低的1,664點。全球商品市場也出現了暴跌,原油在2008年短短七個月從最高147美元每桶下跌到最低33美元,倫敦銅在2008年六個月中從最高8,940美元每噸下跌到最低2,817美元。金融危機的發生使各國就業持續惡化,2009年10月份美國失業率升至10.2%的26年最高水平,2009年底歐元區16國的失業率也達到9.5%,為10年最高。在大蕭條中,道瓊斯工業指數從1929年最高點381點跌到1932年最低41點,美國失業率從1929年的3.2%上升到1933年的24.9%,1933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不足1929年的三分之一,人均真實GNP在1929~1933年間下降了52%。歐洲的情況也是如此,以法國為例,直到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它的經濟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

(二)兩次危機產生的成因相同。從兩次危機的表象看,都是泡沫的破裂引發了隨后的經濟衰退、蕭條。筆者以為兩次危機更深層次的原因均是因為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在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刺激下,大量資金投入到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使得資產價格不斷攀升。當持續的信用擴張無法維持的時候,信用收縮往往成為引發危機的導火索。美國次貸危機的形成應歸因于2000年以來實行的寬松貨幣政策。從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聯儲連續13次下調聯邦基金利率,該利率從6.5%降至1%的歷史最低水平,過剩的流動性刺激了以房地產為代表的資產價格的持續快速攀升,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也隨著房價上漲迅速繁榮起來。然而,從2004年6月以后,美國進入了加息通道,到2006年6月美聯儲第17次加息,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升到5.25%,購房者的負債壓力迅速上升,直接導致次貸借款人的違約和美國房價的下挫。次貸危機造成金融機構利益損害進一步增大,信用收縮將無可避免地擴散到外國金融機構,這些外國金融機構會拋售資產,造成資產價格進一步下跌。在信貸危機由美國本土金融機構擴散至外國金融機構之后,金融危機將逐漸呈現出全球性的流動性危機。大蕭條的形成也有類似的特點。大蕭條前美國經濟是通貨膨脹下的繁榮,是建立在信用擴張基礎之上的。一方面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刺激生產和商業活動,擺脫經濟蕭條;另一方面采取通脹政策以配合貿易保護主義,旨在通過大規模海外信貸擴張來拓展出口市場。從國內來看,貨幣供應量的加大、利率的降低,使信貸市場十分活躍。分期付款方式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激發了消費需求,這種以信用膨脹為支撐的消費模式又激發了發生投資,使企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出現了需求旺盛的假象和生產的過度增長。從1924年中期到1928年1月維持在4%或更低水平后,聯邦再貼現率經歷了七次上調,從當月的3.5%上調到1928年7月的5%,最后一次上調是在1929年8月,為6%。信貸的緊縮使銀行開始向企業和個人主張債權時,企業和個人卻根本沒有能力在規定時間償還債務,這直接導致了一部分銀行的破產。由于遭受巨大的信用損失和對未來經濟的不看好,幸存下來的銀行對借貸更加保守。正是由于這種惡性循環,使1930年的經濟危機演變為1933年的大蕭條。

三、兩次危機帶來的啟示

我國近年來一直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增長。1999年12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為11.76萬億人民幣,狹義貨幣供應量(M1)為4.58萬億人民幣,流通中現金(M0)為1.34萬億人民幣。在此后十年時間中,各類貨幣供應量持續大幅增長,直至2009年12月,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達到了60.62萬億人民幣,狹義貨幣供應量達22萬億人民幣,流通中現金達到3.82萬億人民幣。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使資產價格上漲明顯,如不少地區的房價在十年中出現了數十倍的增長。如果繼續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聽任資產價格的進一步上漲,資產價格泡沫不可避免,這勢必會對銀行信用造成巨大沖擊,造成大量的銀行信用轉化為不良貸款,進而導致信貸緊縮,引發實體經濟衰退,甚至引發大蕭條。因此,要進一步控制貨幣投放量和信貸規模,密切關注我國房地產等資產價格走勢,最大限度地估計資產價格泡沫破裂引發大規模銀行不良貸款的可能性。兩次危機給我們的啟示是深刻的,發現其中可資借鑒的內容,對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保證我國的金融及經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萊維?巴特拉.1990年大蕭條[M].上海三聯書店,1988.3.

[2]伯南克.宋芳秀,寇文紅.大蕭條[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4.

[3]弗里德曼.資本主義與自由[M].商務印書館,1986.3.

第6篇

目前流行的一般分析認為:當今世界發生金融危機的根源,在于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機構過于貪婪,給那些收入不穩定、信用等級低的人發放了住房貸款;又以金融創新的名義將這些次級貸款打包以債券形式轉售給其他投資機構,盲目擴大了信貸規模。而當貸款買房的債務人無力還款,開始大量出現斷供現象后,導致銀行的資金鏈斷裂,從而引發了金融危機。

然而,在我看來,這一切還只是表面現象,而絕不是根源。根源應該存在于導致美國貸款買房的債務人越來越普遍地無力還款而不得不斷供的社會因素里面。

一般來說,如果銀行明知一個人根本就無力還款,還要高額貸款給他買房是不可能的;而覺得自己根本就沒有還款能力的人,也是不可能貸款買房的。

這就是說,凡是能夠得到貸款買房的債務人,在當時是有還款能力的,至少自己和銀行確定有還款能力。

由此可以斷定,美國貸款買房的債務人無力還款以至于不得不斷供,肯定是后來的原因造成的。

而且,我們知道,債務人斷供必將迫使銀行收回房屋,損失最大的首先是債務人,前期的投入可能都會化為烏有。所以,債務人不到萬不得已,是絕對不會輕易斷供的。

如此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結論,美國貸款買房的債務人越來越普遍地無力還款而不得不斷供的主要原因,無疑是貸款時預期的收入減少甚至沒有了。

換句話說就是:美國貸款買房的債務人越來越普遍地或破產、或減薪、或失業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美國貸款買房的債務人越來越普遍地或破產、或減薪、或失業的呢?

無疑是市場不景氣。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市場不景氣的呢?

無疑是競爭太激烈。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競爭太激烈的呢?

無疑是生產力過剩。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生產力過剩的呢?

無疑是資本家對利潤的追求以及迫于外部競爭的壓力,總是盲目地、不斷地改進技術,擴大生產規模,造成生產能力無限擴大的結果。

如果美國市場是封閉的,那么,這一切無疑是美國的資本家造成的。

但是,如今美國市場基本是開放的,每年的對外貿易額都很大。而且,在美國的對外貿易中,最突出的問題是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美元匯率過高。80年代中斯前后,為刺激各國對美投資,美國政府幾次提高美元匯率,致使美元升值了50%以上。由于美元匯率過高,美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便失去了競爭力。

2.在美國的貿易伙伴中,有些國家如日本對美采取不公平的貿易做法,使美國產品難以進入該國市場,造成了較大的貿易逆差。

3.美國產品本身的原因。80年代以來,在外國產品潮水般涌入美國的時候,美國國內生產的某些產品卻出現了價高質次的問題,喪失了國內外市場,從而導致出口萎縮,進口猛增,貿易逆差不斷擴大。

這些現象無疑表明:當今美國的生產力過剩,已經不單是美國資本家的作為所致,其它國家的資本家顯然功不可沒。

不說別的國家,僅中國這些年來,對外貿易額就越來越大,而且順差也越來越大,以至于積累的外匯儲備已達近兩萬億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無疑是從美國市場上賺來的。

各個國家的大量的價廉物美的商品充斥到美國市場,并被美國消費者購買和享用,必然會導致美國相關產業的產能過剩,致使這些產業的一些資本家破產,許多就業者不得不被減薪甚至失業。

這些產業的破產資本家及其他失業者,為了生活必然會壓縮開支以及涌入其它行業掙錢,這就勢必會影響其他產業的利潤以及薪酬,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被減薪甚至失業,以至于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壓縮開支,導致整個社會需求逐漸萎縮,必然會使許多貸款買房者,越來越普遍地無力還款而不得不斷供,導致銀行的資金鏈斷裂,從而引發了金融危機。

而且,如今這些現象絕對不會僅限于在美國發生。

因為,所有向美國等其它國家出口商品賺取外匯的國家,專門生產出口商品的這部分產能,對于國內需求來說,本來就是多余的。一旦國外需求萎縮,這部分產能也就必然過剩,致使這些產業的一些資本家破產,許多就業者不得不被減薪甚至失業。這些產業的破產資本家及其他失業者,為了生活必然會壓縮開支以及涌入其它行業掙錢,這就勢必會影響其他產業的利潤以及薪酬,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被減薪甚至失業,以至于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壓縮開支,導致整個社會需求逐漸萎縮,最終也會出現金融危機乃至經濟危機。

由此可見,發生于美國的次貸危機并最終導致全球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還是生產力過剩乃至商品過剩,而且是全球性的生產力過剩乃至商品過剩,必然會引發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第7篇

關鍵詞:金融危機;復蘇;貨幣政策

中圖分類號:F82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2-0105-02

關于貨幣政策,目前西方經濟學者的主流觀點認為,一國中央銀行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以及通過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利率進而影響投資和整個經濟以達到一定經濟目標的行為就是貨幣政策,其運用工具主要有三種:再貼現率政策、公開市場業務和變動法定準備率。作為調節國民收入以達到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經濟穩定增長目標的兩大手段之一,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有著不同之處。后者能直接影響總需求的規模,而前者要通過利率的變動來對總需求發生影響,間接地發揮作用。

一、我國貨幣政策的一般演變

自1984年以來,中國的宏觀調控在總體上可界定為以抑制總需求和以擴大總需求為特征的兩大階段,它們決定了中國貨幣政策的演變及特點。具體說來,以1997年作為分界線,之前主要是以反通貨膨脹為目標,表現出抑制需求的特征;之后是以反通貨緊縮及促進經濟增長為目標,表現出擴大需求的特征。與此相聯系,我國貨幣政策工具也發生了演變。本文具體從以下兩個階段加以回顧。

第一階段為1984―1997年。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并建立起正式的中央銀行體制,標志著我國真正意義上的貨幣政策開始實踐。這一階段中存在著由熱到冷、由擴張到收縮的分階段,但就整體的連續分布而言,這一階段的波動均屬于總需求大于總供給的范疇,因此,這一階段的總體目標為反通貨膨脹。由于經濟過熱主要是信貸失控和貨幣投放過度造成的,故此階段貨幣政策主要手段為控制信貸規模和貨幣供應量。

第二階段為1997―2006年。借助于1993年開始實施的以貨幣政策為主的“適度從緊”政策,中國經濟成功地于1996年實現“軟著陸”。1997年之后,經濟呈現出總供給過剩、總需求不足的局面,因而,貨幣政策以反通貨緊縮及促進經濟增長為總體目標,政府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一階段的貨幣政策取消了以往最重要的貸款規模限額,盡管仍然以貨幣供應量為目標,但更加重視M1和M2指標,貨幣政策工具開始演變為以公開市場業務和利率為主的多元化工具。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再貸款、再貼現和信貸政策等也都不同程度地當作操作工具被利用。

二、金融危機影響下的貨幣政策

(一)貨幣政策選擇

2008年,一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給世界經濟帶來沉重打擊,中國經濟形勢也顯得極為復雜。從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經濟顯現出的是一系列過熱的問題:銀行貨幣信貸快速擴張、流動性偏多,大量資金流入房市股市,物價指數居高不下。而到了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機的嚴重打擊,經濟增長下行壓力明顯加大:外部需求明顯收縮,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城鎮失業人員增多。

因此,從年初的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到年中金融危機急劇惡化嚴重沖擊經濟體,2008年政府的貨幣政策經歷了從“從緊”轉為“適度寬松”的轉變。具體工具包括:調減公開市場對沖力度,相繼停發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減少1年期和3個月期中央銀行票據發行頻率,引導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利率適當下行,保證流動性供應;五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四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釋放保經濟增長和穩定市場預期的信號;明確取消對金融機構信貸規劃的硬約束,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充分供應,促進貨幣信貸合理平穩增長;擴大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浮幅度,支持居民首次購買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二)政策效果分析

在一系列積極政策的干預和引導下,此次“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效果是明顯的。無論是金融領域還是實體經濟,復蘇的苗頭已初露端倪。

從金融領域來看,至2009年8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57.67萬億元,同比增長28.53%,增幅比上年末高10.71個百分點,比上月末高0.09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20.04萬億元,同比增長27.72%,比上月末高1.34個百分點;市場貨幣流通量(M0)余額為3.44萬億元,同比增長11.52%。1―8月凈投放現金188億元,同比少投放543億元。此外,存貸款數量持續增長,市場利率有所下降。

從實體經濟來看,經濟復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工業生產繼續加快增長。2009年8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3%,比上年同月回落0.5個百分點,比7月份加快1.5個百分點,為連續四個月同比增速加快;1―8月份,同比增長8.1%,比上年同期回落7.6個百分點,比1―7月份加快0.6個百分點。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2.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略有加快。2009年1―8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12 985億元,同比增長33.0%,比上年同期加快5.6個百分點,比1―7月加快0.1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48 729億元,增長39.9%;房地產開發投資21 147億元,增長14.7%。

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繼續穩步增長。2009年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 116億元,同比增長15.4%,比上年同月回落7.8個百分點,比上月加快0.2個百分點。1-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 763億元,同比增長15.1%,比上年同期回落6.8個百分點,比1―7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

4.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1.2%,環比出現上漲。2009年8月,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1.2%(上年同月為上漲4.9%),比上月降幅縮小0.6個百分點。其中,城市同比下降1.3%,農村下降1.0%;食品價格上漲0.5%,非食品價格下降2.0%;消費品價格下降1.1%,服務項目價格下降1.5%。1―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1.2%(上年同期為上漲7.3%),與1―7月降幅持平。

5.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降幅縮小,環比繼續上漲。2009年8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下降7.9%(上年同月為上漲10.1%),降幅比上月縮小0.3個百分點;1―8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同比下降6.4%(上年同期為上漲8.2%),降幅比1―7月份擴大0.2個百分點。

三、復蘇背景下對我國經濟的思考

目前金融危機的腳步已漸行漸遠,中國在全球率先綻放了經濟復蘇的“綠芽”,然而,一派生機的背后依然存在著難以掩飾的“硬傷”。

1.經濟結構仍然脆弱。投資、消費、出口歷來被并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依靠信貸和“四萬億”的強力刺激,雖然GDP在2009年上半年復蘇態勢明顯,但其中,投資對GDP增長貢獻率高達88%,是過去十年平均值的兩倍。相比之下,消費增長15%,但未有進一步提升。而出口連續8個月同比下滑。在投資方面,政府部門占據了主導地位,私營經濟的投資并未見起色。2009年上半年的投資熱潮中,民營經濟更多地扮演了看客的角色。只有私營部門的投資啟動,才會形成良性循環,也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因此,中國必須對投資結構進行調整,才能持續依賴投資拉動、穩固增長。

2.通貨膨脹隱憂日益加劇。2009年2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出現自2003年1月以來的首次下降,在8月之前,中國CPI已連續6個月為負值。2009年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下降1.8個百分點,環比維持6月份水平。其中,食品價格對CPI的下拉作用尤為明顯,7月食品類價格同比下降1.2%,環比下降0.2%。而從8月的數據來看,食品價格同比上漲0.5%,環比上漲了1.3%。食品類商品在CPI中所占比重達1/3,2004年、2007年兩次物價明顯上漲都是由于食品價格引起的,因此,應對食品價格上漲予以警惕,食品價格由下降到上行,可能引起CPI走勢在一定程度上的改變。

3.資產價格上漲過快。復蘇階段的中國經濟,GDP的快速增長更多地表現在了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上。由于注入了大量流動性,某些行業的資產價格泡沫正在迅速膨脹,首當其沖的則是股市和房地產。而最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在全球層面,似乎沒有一套從經濟中抽走這些流動性的退出策略。矛盾在于:如果收緊貨幣政策,則剛剛復蘇的經濟就有可能發生“二次下滑”;如果繼續執行寬松政策,則新一輪資產泡沫也許并不遙遠。

4.政府在經濟復蘇后的角色回歸。金融危機中的臨時刺激計劃不應當演變為政府對經濟的永久控制。中國政府應繼續放松管制。金融危機后,中國應加快市場化進程,價格進一步放開,匯率自由化,中國需要更自由的市場。

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提醒說,中國最近的增長代價高昂,中國決策者在制定宏觀戰略時選擇了數量勝過質量的戰略。高投資增幅必定會帶來結構性問題,表現為某些行業的泡沫和產能過剩。加劇令人擔憂的失衡狀況的宏觀戰略最終會導致失敗。從很多方面來說,這正是2008―2009年全球危機和衰退的原因所在?!爸袊粫倪@種后危機時期的最關鍵教訓中獲得特赦?!?/p>

現階段,政府仍堅持“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而經濟復蘇背后的“硬傷”則應引起決策者的警惕。未來貨幣政策的選擇可能陷入矛盾:一方面,經濟復蘇卻并未夯實,投資者信心仍然脆弱,如果盲目收緊貨幣政策,則剛剛復蘇的經濟極有可能發生“二次下滑”;另一方面,通貨膨脹隱憂和資產價格快速上漲的威脅正日益加劇,如果貨幣環境過于寬松,則會滋生新一輪資產泡沫。因此,未來的貨幣政策選擇應保留一定余地,并根據經濟狀況變動進行靈活調整。

參考文獻:

[1] 秦曉.中國應轉向中性貨幣政策[J].金融時報,2009,(10).

[2] 孫明春.2008:中國貨幣政策的困境[J].國際經濟評論,2008,(1,2).

[3] 吳超林.1984年以來中國宏觀調控中的貨幣政策演變[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4,(5).

第8篇

全球化把美國的金融危機帶給世界各國,把世界經濟拖人危機的泥潭……,各國為此紛紛出籠“經濟刺激”政策刺激經濟復蘇,在成效顯現之后又在研究刺激政策如何“退出”。中國借助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保增長,調結構,擴內需,卓有成效地實現了經濟增長的“V”型回復。

全球化有兩面刃:讓大家共享榮景,也讓眾生共渡危機。在景氣時,人們褒揚全球化之舞;在危機時,人們則轉而質疑和垢病全球化。在危機后,我們對全球化應該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

1.全球化有多大的推動力,就有多大的沖擊力。

全球化的載體有信息流、人流、商品流和金融流(包括資金流和各種金融產品)。

信息流擁有頂級的流動性。網絡化為信息流洞開了多維空間,全球涌流的信息宛如風流云散。金融流具有極好的流動性。現代金融市場為豐富的金融產品和不斷創新的衍生產品開創了廣泛便捷的渠道。如果說信息流是“氣”態的,金融流便是“液”

態的,商品流乃是固態的,人流則是“生”態的。

全球化增加了多少“流動”性,增強了多少流動力,同時也就潛伏著多少野性和破壞力。一旦這些流動性泛濫成災,人們就會窮于應付。全球化為世界增加了廣泛而便捷的聯通性,縮短了人們的時空距離。然而,全球化在順境時具有多大的功效,在“流感”來襲時,就具有多大的傳染性。這次美國金融危機引致的世界經濟衰退就是很好的佐證。

全球化使世界聯成一個龐大的有機體,局域的影響會很快擴散到整體。我們在享有全球化的成果和功效時,很可能也在增加系統的應力和風險。數千億美元的順差,5千萬噸鋼材的凈出口,世界市場可謂大矣!可一旦美國人囊中羞澀,減少消費,世界需求不振,中國出口立馬萎縮??此坪苓h的寒流,眨眼就吹到面前,冷入肌骨。

2.全球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經濟全球化始于商品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漸人人才全球化、企業全球化的佳境。全球化為每一個人帶來歷史的機會,敞開未來的大門;為每一個企業提供廣闊的世界舞臺,洞開無限的發展空間。

但是,誰能真正把握機遇,誰能在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中勝出,誰才能最終享受全球化的大餐。否則,全球化帶來的只是挑戰和不幸而已。

國家也是如此。全球化給你一個開放的世界,你得還之以一個開放的國度。外商會近悅遠來,投資會紛至沓來,熱錢會逐利而來……,可你得提供優惠政策,提供廉價的土地,容忍某種程度的排放和資源的耗散……全球化會帶來產業的梯度轉移,問題是你將把什么菜撿到籃里?撿菜的過程就是一個產業分化和經濟結構形成的過程,就是國際分工的過程:有的國家趁勢成為世界金融中心,有的國家一舉成為世界工廠,有的國家借機逐鹿世界辦公室……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成就之一是“中國制造”?!爸袊圃臁敝圃炝溯x煌,也制造了不少麻煩和問題。“中國制造”必須轉向中國自造,從為洋人做嫁衣裳到更多地為國人制造暢銷品,把過剩產能轉向農村,轉向“城鎮化”的基礎設施和配套產品?!爸袊圃臁北仨氜D向中國智造。最好的轉化過剩產能的途徑是提升產能,劍指高端;跳出低水平重復生產、惡性競爭的紅海,直掛云帆濟藍海一一開拓全新的更大的價值空間。

中國要化挑戰為機遇,必須把調結構放在首位,把擴內需置于要沖。經濟增長則是隨之而來的因變量。因為中國處于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階段,GDP增速一般是不會低的,完全不必再大“?!逼漶{。明智的做法是穩增長,常常要提防地方政府的投資熱、提防通貨膨脹、提防經濟過熱!

3.比特加速全球化的進程,金融加劇全球化的風險網絡時代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當網絡搜索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全球化也如人們早晚面對的三屏(電腦屏、彩電屏、手機屏)一樣變得觸手可摸。如果說豐富的比特之于全球化頗具加速效應,金融杠桿之于全球化則富有放大效應。金融杠桿不僅激發并放大了全球化的能量,也積聚并放大了它的風險。

美國的住宅貴也罷,賤也罷,本與世界其它各國了無關系。可一旦它被債券化之后,從次級貸款衍生出一系列頗具創意的金融衍生品,事情就完全不一樣了,事態就演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次貸引發美國金融危機,迅速全球化為席卷世界的金融風暴,進而誘發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中國在金融領域雖然幸免于難,但出口通道卻間接受到重創。

金融有多大的創造力,就有多大的破壞力。金融杠桿的魔力來自四個方面:一是金融體量大。外匯的日均交易量高達3萬億美元,股票年交易量逾百萬億美元,2008年全球債券余額達到86萬億美元,場外利率衍生品(叮C)余額達到458萬億美元。

金融體量遠遠大于實際經濟體量。二是反應速度快。三是衍生產品多。四是關聯性和隱蔽性強。

太極生兩儀。美國要去杠桿化,因為美國人把金融杠桿玩得太瘋,杠桿率玩得太高,風險太大。

“兩房”曾經玩到60倍,投資銀行玩到30倍。中國則應杠桿化。我們的金融杠桿還未充分發揮作用,住房公積金還遠未發揮乘數效應。我們應該倒過來想、倒過來汲取經驗教訓:金融有多大的破壞力,就有多大的創造力。中國應有健康的“兩房”、“三房”,也學學美國人,玩玩金融杠桿,只是不要玩到60倍,甚至不玩到20倍,還有什么可怕的呢?

4.全球化不同情弱者,適者生存,強者發展。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強者才能駕馭潮流,得心應手。商品可以攻城略地,技術可以斬關奪隘,資本可以搶灘稱雄,信息和文化同樣可以洗腦掠色。強國會竭力借助全球化的力量壓抑甚至取消弱國的貿易壁壘,而自己在必要時總會悄悄祭起貿易保護的旗幟。技術強大自會打技術牌,資本雄厚自會打資本牌。

中國在制造業領域看似強大,但只是處于“微笑”曲線的下方,靠加工、代工,消耗資源、能源,通過出口取得一點微薄的收益,上游的研發設計,下游的營銷通路大都假手他人,肥水外流;到頭來,還背上一個“高排放”、污染環境的惡名。我們用制造品去交換美國的金融品(國債),把血汗掙來的“順差”又借給美國人消費揮霍。吃盡虧,到頭來還落了一個“高儲蓄”的不是;美國人享用了“中國制造”的價廉物美,反倒無理地數落人民幣為什么不升值!

強國的貨幣流通為世界貨幣,強國的語言流行為世界語言。強國的文化也橫行世界,擁有壓倒的優勢。中國要爭取貨幣話語權、產業話語權,就必須自強不息,努力增強實力。只有發展了,才有發言權。在全球化浪潮中,國力是基礎,只能以內需為體,出口為刃,而不能本末倒置,過于依賴出口市場。

5.全球化時代呼喚全球責任。

當個人不得不進行全球化思考,當企業不得不駕馭全球化軒轅,當國家不得不順應全球化潮流,全球責任便應運而生。

僅僅考慮氣象問題是不夠的。排了多少二氧化硫、煙塵和粉塵,只會造成酸雨,影響有限時空的氣象。排了多少二氧化碳、多少溫室氣體,則是絕頂要緊的大事,事關氣候問題,涉及生態大時空,關乎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全球化的企業必須承擔全球性的社會責任。在環境層面,就是保護自然生態,節能降耗減排,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承擔氣候責任。在社會層面,就是保護社會生態,尊重勞工權益,遵守商業道德,促進社區和諧,承擔慈善救助責任。在經濟層面,就是保護產業生態,與上游建立戰略資源關系,與下游發展戰略客戶聯盟,努力打造一條共生共榮的產業鏈,實現合作共贏。

世界各國特別是有影響力的大國要進一步達成后危機時代的全球化共識。貿易保護主義不可取,全球生態(包括自然生態、國際社會和產業生態)責任不可輕。各國不可能自掃門前雪,必須共管南北極地冰。金融創新、金融秩序和監管不再是哪一國的內務,金融杠桿稍動干戈就會影響到全球。

負責任的大國必須善用權力。美國前財長曾大言不慚: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卻是你們/世界的問題。

第9篇

全球化把美國的金融危機帶給世界各國,把世界經濟拖人危機的泥潭……,各國為此紛紛出籠“經濟刺激”政策刺激經濟復蘇,在成效顯現之后又在研究刺激政策如何“退出”。中國借助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保增長,調結構,擴內需,卓有成效地實現了經濟增長的“V”型回復。

全球化有兩面刃:讓大家共享榮景,也讓眾生共渡危機。在景氣時,人們褒揚全球化之舞;在危機時,人們則轉而質疑和垢病全球化。在危機后,我們對全球化應該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

1.全球化有多大的推動力,就有多大的沖擊力。

全球化的載體有信息流、人流、商品流和金融流(包括資金流和各種金融產品)。

信息流擁有頂級的流動性。網絡化為信息流洞開了多維空間,全球涌流的信息宛如風流云散。金融流具有極好的流動性。現代金融市場為豐富的金融產品和不斷創新的衍生產品開創了廣泛便捷的渠道。如果說信息流是“氣”態的,金融流便是“液”態的,商品流乃是固態的,人流則是“生”態的。

全球化增加了多少“流動”性,增強了多少流動力,同時也就潛伏著多少野性和破壞力。一旦這些流動性泛濫成災,人們就會窮于應付。全球化為世界增加了廣泛而便捷的聯通性,縮短了人們的時空距離。然而,全球化在順境時具有多大的功效,在“流感”來襲時,就具有多大的傳染性。這次美國金融危機引致的世界經濟衰退就是很好的佐證。

全球化使世界聯成一個龐大的有機體,局域的影響會很快擴散到整體。我們在享有全球化的成果和功效時,很可能也在增加系統的應力和風險。數千億美元的順差,5千萬噸鋼材的凈出口,世界市場可謂大矣!可一旦美國人囊中羞澀,減少消費,世界需求不振,中國出口立馬萎縮。看似很遠的寒流,眨眼就吹到面前,冷入肌骨。

2.全球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經濟全球化始于商品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漸人人才全球化、企業全球化的佳境。全球化為每一個人帶來歷史的機會,敞開未來的大門;為每一個企業提供廣闊的世界舞臺,洞開無限的發展空間。

但是,誰能真正把握機遇,誰能在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中勝出,誰才能最終享受全球化的大餐。否則,全球化帶來的只是挑戰和不幸而已。

國家也是如此。全球化給你一個開放的世界,你得還之以一個開放的國度。外商會近悅遠來,投資會紛至沓來,熱錢會逐利而來……,可你得提供優惠政策,提供廉價的土地,容忍某種程度的排放和資源的耗散……全球化會帶來產業的梯度轉移,問題是你將把什么菜撿到籃里?撿菜的過程就是一個產業分化和經濟結構形成的過程,就是國際分工的過程:有的國家趁勢成為世界金融中心,有的國家一舉成為世界工廠,有的國家借機逐鹿世界辦公室……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成就之一是“中國制造”。“中國制造”制造了輝煌,也制造了不少麻煩和問題?!爸袊圃臁北仨氜D向中國自造,從為洋人做嫁衣裳到更多地為國人制造暢銷品,把過剩產能轉向農村,轉向“城鎮化”的基礎設施和配套產品。“中國制造”必須轉向中國智造。最好的轉化過剩產能的途徑是提升產能,劍指高端;跳出低水平重復生產、惡性競爭的紅海,直掛云帆濟藍海一一開拓全新的更大的價值空間。

中國要化挑戰為機遇,必須把調結構放在首位,把擴內需置于要沖。經濟增長則是隨之而來的因變量。因為中國處于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階段,GDP增速一般是不會低的,完全不必再大“保”其駕。明智的做法是穩增長,常常要提防地方政府的投資熱、提防通貨膨脹、提防經濟過熱!

3.比特加速全球化的進程,金融加劇全球化的風險網絡時代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當網絡搜索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全球化也如人們早晚面對的三屏(電腦屏、彩電屏、手機屏)一樣變得觸手可摸。如果說豐富的比特之于全球化頗具加速效應,金融杠桿之于全球化則富有放大效應。金融杠桿不僅激發并放大了全球化的能量,也積聚并放大了它的風險。

美國的住宅貴也罷,賤也罷,本與世界其它各國了無關系??梢坏┧粋?從次級貸款衍生出一系列頗具創意的金融衍生品,事情就完全不一樣了,事態就演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次貸引發美國金融危機,迅速全球化為席卷世界的金融風暴,進而誘發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中國在金融領域雖然幸免于難,但出口通道卻間接受到重創。

金融有多大的創造力,就有多大的破壞力。金融杠桿的魔力來自四個方面:一是金融體量大。外匯的日均交易量高達3萬億美元,股票年交易量逾百萬億美元,2008年全球債券余額達到86萬億美元,場外利率衍生品(叮C)余額達到458萬億美元。

金融體量遠遠大于實際經濟體量。二是反應速度快。三是衍生產品多。四是關聯性和隱蔽性強。

太極生兩儀。美國要去杠桿化,因為美國人把金融杠桿玩得太瘋,杠桿率玩得太高,風險太大。

“兩房”曾經玩到60倍,投資銀行玩到30倍。中國則應杠桿化。我們的金融杠桿還未充分發揮作用,住房公積金還遠未發揮乘數效應。我們應該倒過來想、倒過來汲取經驗教訓:金融有多大的破壞力,就有多大的創造力。中國應有健康的“兩房”、“三房”,也學學美國人,玩玩金融杠桿,只是不要玩到60倍,甚至不玩到20倍,還有什么可怕的呢?

4.全球化不同情弱者,適者生存,強者發展。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強者才能駕馭潮流,得心應手。商品可以攻城略地,技術可以斬關奪隘,資本可以搶灘稱雄,信息和文化同樣可以洗腦掠色。強國會竭力借助全球化的力量壓抑甚至取消弱國的貿易壁壘,而自己在必要時總會悄悄祭起貿易保護的旗幟。技術強大自會打技術牌,資本雄厚自會打資本牌。

中國在制造業領域看似強大,但只是處于“微笑”曲線的下方,靠加工、代工,消耗資源、能源,通過出口取得一點微薄的收益,上游的研發設計,下游的營銷通路大都假手他人,肥水外流;到頭來,還背上一個“高排放”、污染環境的惡名。我們用制造品去交換美國的金融品(國債),把血汗掙來的“順差”又借給美國人消費揮霍。吃盡虧,到頭來還落了一個“高儲蓄”的不是;美國人享用了“中國制造”的價廉物美,反倒無理地數落人民幣為什么不升值!

強國的貨幣流通為世界貨幣,強國的語言流行為世界語言。強國的文化也橫行世界,擁有壓倒的優勢。中國要爭取貨幣話語權、產業話語權,就必須自強不息,努力增強實力。只有發展了,才有發言權。在全球化浪潮中,國力 是基礎,只能以內需為體,出口為刃,而不能本末倒置,過于依賴出口市場。

5.全球化時代呼喚全球責任。

當個人不得不進行全球化思考,當企業不得不駕馭全球化軒轅,當國家不得不順應全球化潮流,全球責任便應運而生。

僅僅考慮氣象問題是不夠的。排了多少二氧化硫、煙塵和粉塵,只會造成酸雨,影響有限時空的氣象。排了多少二氧化碳、多少溫室氣體,則是絕頂要緊的大事,事關氣候問題,涉及生態大時空,關乎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全球化的企業必須承擔全球性的社會責任。在環境層面,就是保護自然生態,節能降耗減排,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承擔氣候責任。在社會層面,就是保護社會生態,尊重勞工權益,遵守商業道德,促進社區和諧,承擔慈善救助責任。在經濟層面,就是保護產業生態,與上游建立戰略資源關系,與下游發展戰略客戶聯盟,努力打造一條共生共榮的產業鏈,實現合作共贏。

世界各國特別是有影響力的大國要進一步達成后危機時代的全球化共識。貿易保護主義不可取,全球生態(包括自然生態、國際社會和產業生態)責任不可輕。各國不可能自掃門前雪,必須共管南北極地冰。金融創新、金融秩序和監管不再是哪一國的內務,金融杠桿稍動干戈就會影響到全球。

負責任的大國必須善用權力。美國前財長曾大言不慚: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卻是你們/世界的問題。

第10篇

實際上供給側和需求側應該相互配合

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由于很多國家財政政策空間比較小,過去債務比例高,所以有一些過度依賴貨幣政策。因此近兩年在國際很多場合都在討論對貨幣政策的過度依賴問題。另外可能過度依賴凱恩斯主義的措施,搞了一段時間以后就會過頭,大家就會討論這個事。大家會思考,實際上應該更加側重于對供給側的政策考慮。從這個角度來講,供給側和需求側也是相匹配的,是相互配合的。

從結構性改革的實踐來講,最終結構性的問題和價格問題是一個問題。結構問題,特別是實物供給和需求產生的結構性問題反映的就是價格問題,所以結構性問題就是價格問題,當然必須有一個有效市場假設。

結構改革或者說結構調整也是價格改革和價格調整。這里要有一個例外,市場有一些環節是不能正常工作的,也就是說在市場失效的環節,還有一些,由行政主導的結構性問題和結構性調整。應該說由于我國是從傳統的中央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的,因此從思維的角度比較傾向于較多看到市場無效或者市場失效的環節。在市場失效的環節政府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或者發揮更好的作用。所以就涉及到有關的討論,哪些環節市場更加有效,哪些環節市場會無效。

從結構性問題來講,大家一般先看產品的結構問題,在產品市場,應該說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市場是有效的。供求關系決定價格,價格變動也決定供求關系。結構的調整也需要價格信號提供激勵,沒有激勵的結構調整也是很困難的。

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東西,產品價格里面,有的時候市場調節不了,特別是有一些重要的產品。但是從實踐來看,我們最后發現也不見得政府主導的定價做的更好。

比如說成品油,這么重要的產品可能政府考慮更周到一些,但是經過幾輪演變,現在我國的成品油定價,最后不過就是在國際市場價格上加一個緩沖期,就是延遲20天左右,過濾掉價格高頻波動的成分,然后再跟隨國際市場價格。最近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總之也很難說明即便某些很重要的產品,是不是就是說市場決定的價格就是不行的。

更復雜的問題是要素價格,傳統意義上,大家理解的要素價格是人力資源、資本、土地。原則上來講,價格實物供求關系也是成立的,只不過情況更加復雜一些,這些復雜的因素應該有一些額外的考慮。這也包括大家所關心的像利率、匯率這些問題,也是供求關系和價格之間的關系。

如果單純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看,匯率更多的是一個貿易加權的供求關系。但是如果說后來隨著國際經濟發展,資本投資和資本流動變得越來越重要,外匯的價格也更加像要素價格。

之所以說有一小部分情況下市場是無效的,過去傳統的經濟主要是存在外部效應,讓市場決定的價格可能存在誤導,有廣義的外部效應和狹義的外部效應。

一般來說,像制造環境污染,損害環境之類的是最典型的外部效應的例子。有的人把宏觀的因素考慮到外部效應里面,這是分類問題??傊獠啃且粋€重要的效應研究領域。

最近國際上做的越來越多的是外部效應內在化。典型的就是污染問題,或者再具體一下氣候變化和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排放問題的內在化,它的外部效應事先包含在使用能源或者制造污染排放的成分里面。也就是說你要排放二氧化碳,先把消化二氧化碳和吸收二氧化碳的錢拿出來做減排的工作,這樣就是二氧化碳外部效應的內部化。

再看一個例子,有不少國家對于任何產品的出廠銷售,必須事先把它未來形成的垃圾處理費用打到里面,把垃圾費用打到里面去的時候,外部效應實際上也內在化了。處理垃圾的時候,就不必額外出錢了。

還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汽車的鉛蓄電池。即便市場有無效的情況,特別是外部效應的情況下,仍然有很多辦法能夠使價格機制發揮更好的作用。同時說明不見得其他的結構性政策能夠比價格政策更好。

這里只是從這一個角度說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的內容,我們當前存在很多價格扭曲,把這些價格扭曲消化掉,改革掉,在很多程度上就是結構性改革了。

另外需要強調結構性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由于很多國家財政政策空間比較小,過去債務比例高,所以有一些過度依賴貨幣政策。因此近兩年國際很多場合在討論對貨幣政策的過度依賴問題。

另外可能過度依賴凱恩斯主義的措施,搞了一段時間以后就會過頭,大家就會討論這個事。從這個角度來講,大家會思考,實際上應該更加側重于對供給側的政策考慮。從這個角度來講,供給側和需求側也是相匹配的,是相互配合的。

最后,結構性政策在當前全球化經濟情況下,和對外經濟關系重大。在對外經濟的題目中,重要的議題就是比較優勢轉移。隨著價格機制的變動,特別是要素價格的變動,比較優勢就會發生轉移,比較優勢發生轉移,就會引起價格體系的變化,特別是相對的變化。有一些比較優勢轉移,包括某些勞動力密集型的生產必然會轉移出去。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究竟轉移還是不轉移取決于結構性政策,取決于當前的戰略。

比較優勢究竟跟我們現在所說的產能過剩或者產能轉移是什么關系?通常來說,中國跟周邊國家打交道的時候,經常說我們兩國經濟互補性強,我生產的你沒有,你生產的沒有,正好是互補的,咱們正好可以加強合作。

但是古典經濟學討論這個問題不是這么說的,即便沒有資源稟賦也會通過分工,使得一個國家可能生產一個產品會有更高的產能,因此有更高的產出,那個國家生產另一種產品有更高的產能和產出,表明生產技能和生產設備各種匯聚。鄰近兩個國家資源稟賦差不多,可能一個國家多生產帽子,一個國家多生產鞋。

從本國市場容量角度來講,其實都是產能過剩,你生產的帽子,你這個國家的人沒有那么多。但是從供求關系來看是否產能過??赡苓€是有一些問題。

如果說,能夠足夠開辟國際市場,而且貿易政策不存在過度扭曲的話,產能過剩的衡量可能需要有另外一些考慮。

第11篇

而令假鈔問題雪上加霜的是,金融危機造成全球現金短缺更使假鈔加快出籠。據歐洲中央銀行公布的數字,2008年上半年查獲的歐元假紙幣大幅上升,數量為31.2萬張,較2007年同期猛增了約18%,創下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的最高記錄。

與此同時,由于經濟和就業形勢的惡化,美元假鈔制作、販賣和傳播已經不限于不法之徒,經濟困難可能使一些普通美國人鋌而走險制作假鈔。美國特勤局在堪薩斯州的特工稱,有跡象顯示有越來越多的造假者利用電腦、噴墨打印機及彩色復印機等現成的辦公設備印制假鈔,而且竟然常常能夠蒙混過關。

假鈔通行全球

假鈔是全世界的普遍現象,不論富國、窮國都時有發現。

一般來說,發達國家的假鈔多偽造小面額鈔票和硬幣,而發展中國家的假鈔多偽造大面額鈔票,這是因為發達國家現鈔使用率低,大面額鈔票流通很少,一旦使用就會被重點檢驗,很容易露馬腳,而發展中國家不但普遍使用現鈔,還經常用現鈔購買大宗產品,大面額鈔票混跡在成捆現鈔中很容易蒙混過關。

美元是世界流通量最大的貨幣,也是受假鈔危害最嚴重的貨幣之一。據美國官方的數據,在一個財政年度內,美國在全球收繳的、未進入流通環節的美元假鈔累計達6300萬美元,已進入流通環節的假鈔有3800萬美元。

前些年俄羅斯經濟不景氣時,很多俄羅斯人在黑市上兌換美元,就經常上假美元的當。盡管美鈔印刷技術號稱世界上最復雜的印刷術,美元被稱為最難偽造的貨幣,但這也擋不住造偽者的貪欲。近年來,不僅各種面額的假鈔越做越逼真,還有些不法分子采用了“新技術”:將5美元真鈔漂白,改印成100美元假鈔,由于鈔票紙是真貨,一般人很難辨別真偽。

加拿大也是假鈔猖獗的國度。據加拿大央行稱,1988年,該行曾規定,100萬張貨幣中有100張假鈔為“偽幣流通危險臨界線”,而如今除了5加元的紙幣,其余面額紙幣均大大超過此臨界線,以至于加拿大央行不得不將此線提高到100萬張中有120張假鈔。2004年是加拿大歷史上假鈔問題最嚴重的一年,100萬張鈔票中竟有470張假的。為此加拿大央行不得不發行100加元新鈔,在鈔票上附加了金屬防偽條,誰知這反倒讓假鈔販子更加瘋狂,因為10元、20元鈔票上也有這樣的防偽條,假鈔販子們就將小面額鈔票的防偽條撕下貼到100元假鈔上。

最被假鈔困擾的國家也許當屬印度。印度情報當局和印度央行有關部門最近宣布,估計目前在印度全國流通的假鈔金額在510億美元左右。印度央行估算,在市場上流通的盧比真幣的市值在1400億美元左右,照此計算,在印度市場上流通的盧比中有25%是假鈔。

一名在假鈔特別調查小組工作的印度財政部人員說,印度的假鈔規模已經達到發動一次經濟恐怖襲擊的水準。

無獨有偶,據泰國媒體報道,2008年泰國出現假鈔的數量比以往都要多,覆蓋范圍也比以前廣。由于出現的假鈔主要以幣值1000泰銖的大面額鈔票為主,普通民眾靠肉眼很難識別真偽,為了避免遭受損失,泰國已經有不少商販干脆拒絕接受1000泰銖面值的紙幣,甚至出現有的小商販讓顧客白吃走人的現象。

歐元也受假鈔困擾

曾幾何時,歐元號稱是“最難造偽的國際貨幣”之一,但也難逃厄運。據報道,全球目前至少有60多億歐元假鈔“流落在外”,每月被警方查獲的歐元假鈔就達4萬多張。

2002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問世。在數星期內,145億歐元紙幣和800億歐元硬幣在歐元區取代原來的各國貨幣,對形形的偽幣制造者來說,這無疑是天上掉下的“餡餅”。他們明白,歐洲人對錢包里新紙幣的圖案與特征顯然是陌生的。歐元發行之時,正是數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之際,它給制作假幣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在過去年代里,假幣制作者堪稱為“藝術家”,他們靠一雙手,雕制銅版印刷板,那時他們還需要擁有一系列的印刷器材。然而在今天,只要靠一臺彩色復印機、一套數碼設施(電腦、掃描機和打印機),制造出的假幣就足以以假亂真。

歐元流通的最初幾個月里,市場上的假幣并不是很多。第一批假歐元出現在2002年年初,出自業余制作者之手,質量很差,用彩色復印機制作成。直至同年6月,第一批極具危險性的假幣出現了,這是法國罪犯制作的一批面值50歐元的假幣。隨后在2003年至2005年之間,如同警方所預料的那樣,東歐國家的犯罪集團以及意大利和哥倫比亞的制作假幣犯罪集團也開始登場亮相了。

新版歐元的公示是在2001年的9月1日,距市場上歐元流通僅3個月而已。而且歐元的制作用了世界最新技術:金屬紙上的凸顯字母、紙幣被折時會變色的特殊墨水,還有那些無法用肉眼辨認、也無法復印的微型字母,以及紙幣63個安全點……按理說,歐元設計者制作的各種安全措施應該會使假幣制造者束手無策。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者很快就鉆了空子,假幣在市場上開始猖獗。

歐洲中央銀行一直在尋找新的防偽方法讓造假者無法仿造歐元。2005年,他們把希望寄托在“鹽細菌”上。這種細菌生長在溫熱的鹽湖里,能產生淺紫色的蛋白質色素――細菌視紫素。如果用這種色素印刷紙幣的圖案,那么在復印機或掃描儀的明亮燈光照射下,細菌視紫素立刻褪色變成淡黃色。這樣,復制品看上去就會與真幣完全不同。這種顏色差別恐怕只有重度色盲患者才無法辨認。

此外,這種色素具有穩定性,不易磨損,比目前使用的任何一種印刷顏料都要持久。這項發明出自德國馬爾堡大學的教授伯特?赫姆普。知道細菌視紫素能用于印刷錢幣后,其價格一下子提高了。不過,由于基因工程技術也會產生這種色素,它的價值又大大降低了。后來由于多方面的考慮,歐洲中央銀行不打算立即采用這項新發明的防偽方法,否則全世界的歐元將有82億張紙幣需要更換。

為了識別并消滅假歐元,歐盟還對與歐元有關的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和警員進行培訓。為了加強各國警方的聯系,國際刑警出面協調,在法蘭克福的歐洲中央銀行總部所在地建立了“假幣分析中心”,專門負責收集有關假幣的信息。

造假者“青睞”歐元,當然也有其他原因。這與歐元過去一年多對美元持續升值不無關系。因為對造假者來說,造歐元越來越“值”,與此同時,歐元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使用范圍不斷擴大,備受造假者青睞。

假鈔問題如何應對

在現代社會,生產假鈔的罪犯是想“搭國家的便車”,獲得不應得的收益。在防范方面,政府最基本的措施應該是提高鈔票的印刷成本,比如增加防偽措施。此外,還要加強打擊假鈔的力度。有些國家曾規定,制造假鈔者甚至將受到砍手的刑罰。

鑒于現在出現的與假鈔有關的犯罪有些是跨國和跨境作案,所以各國和各地區的政府可以通過有關協定來防止這種有組織犯罪。

因為擔心假鈔,一些國家還對是否發行大面額紙幣有過爭議。有專家表示,當貨幣制造的成本與其面額價值背離得越遠,其所能獲利就越大,也就越吸引犯罪者進行偽造。假設偽造1美元的成本是31美分,這樣可以賺69美分,如果印100美元的話賺得就更多。美國曾發行過百元以上的紙幣,但1946年以后,美國不再發行新的大面額紙幣。

針對假鈔,各國都采取了很多對策,也催生出很多防偽的新技術。據美國花旗銀行的防偽小冊子介紹,美國政府每7到10年均會將貨幣改版,而且相當有針對性。兩年前,美國發現有一批面額5美元的鈔票被人“漂白”后,很快就開始發行新版5美元。新版5美元設置了嵌入式防偽線,不僅可在陽光下變色,而且正、反面都可看到國名和面額。加拿大也進行了多次貨幣改版,并增加了多種防偽技術。

打擊假鈔不光應在鈔票上做文章,各國的消費習慣也能起到防范作用。比如說,大多數發達國家鼓勵民眾使用信用卡、借記卡和個人支票等非現金交易方式,這讓假鈔少了很多“下黑手”的機會。為此,偽造歐元的消息雖然屢見不鮮,但現在普通歐洲人真正吃假鈔虧的并不多。拿法國來說,只要在銀行有賬戶,花銷超過15歐元就可以用支票,企業、私人不受限制。一般到商場、超市,當地人也習慣用信用卡,甚至在法國農貿市場,很多商家都有刷信用卡的機器。市場里買小東西,一般都用歐元硬幣,大面額歐元很少直接用。如果使用100歐元紙幣,甚至會讓人反感。

第12篇

次貸危機是當前金融市場恐慌的“導火索”,但不是根源隨著2006年底貸款家庭違約率的高企,次級房屋抵押貸款質量持續惡化,次貸相關金融產品的恐慌性拋售,導致了場外交易市場的失靈。眾多金融機構由于過度參與次貸產品相關交易而蒙受巨額損失,導致了嚴重的流動性困難。隨著信用評級機制公信力喪失,投資者趨于保守,信用市場短時間內迅速緊縮。流動性不足的金融機構在缺少外部資金來源的情況下,隨著時問推移難以支撐。本輪危機以次貸惡化為“導火索”,但究其深層次原因,至少有三個方面值得關注:

一是流動性過剩與房地產等資產價值形成互動,推動了價格泡沫的形成。在缺少自我修正能力和外部監管干預的情況下,市場步入了只能沿著一個方向運行的泡沫循環。

二是金融機構激勵約束機制日趨激進,導致經營行為的投機化和短期化。在經濟繁榮周期,眾多金融機構的利潤訴求被絕對化、單一化。投資者風險偏好的異化使得金融資本更多地流向短期回報高的領域,并使用過高的杠桿率。金融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基本功能一定程度上被扭曲。

三是央行等金融監管者無條件地信任市場,導致了監管空白。貨幣政策制定者和監管者沒有根據經濟周期的變化及時地調整政策策略。在市場出現泡沫化傾向的時候仍然堅持“市場萬能”的理論假設。

金融危機的真正前景取決于金融市場的修正,而不是短期二救市”措施

針對本輪金融危機,此次國際發達經濟體采取了一系列市場干預措施,其規模和頻率都是史無前例的。其政策意圖直指當前金融市場存在的信貸極度緊縮、流動性嚴重不足的問題。

從短期看,市場的信用“痙攣”源自于投資者、交易者的信心喪失。對于交易對手的缺乏信任使得市場參與者手中儲蓄的流動性無法轉化為市場中可用的流動性?!熬仁小迸e措就是用國家信用填補市場信用的不足,這是短期之內的應急措施,也是無奈之舉。

從長期看,金融危機要得到根源性的緩解,必須在市場基礎設施方面做出一系列真正的調整和修正,重新建立起市場參與者相互之間的信任,而不是市場參與者對國家的信任。

一方面,市場紀律必須得到重新梳理和改革。理性、均衡的市場文化需要回歸。正如傳統的金融理論所言,市場中應該是風險對沖者和風險投機者協調并存。在投資取向多元化的市場中,交易價格才是平穩而準確的。從近期情況來看,大宗商品市場價格的巨幅波動,主要金融機構股票價格被大量做空仍然反映了市場中的投機傾向的泛濫。許多金融機構激進逐利的公司治理結構沒有因危機的發生而改變。這一局面如果得不到根本上的改觀,或將影響金融市場穩定的恢復,或將為未來其他新的金融危機埋下隱患。

另一方面,金融監管者需要用動態的眼光審視市場的發展變化。市場并不總是萬能的。特別在全球一體化的環境下,一國的市場往往不僅在本國因素的影響下自我調節,而是受到全球市場的共同影響。在市場自主運行的領域,金融監管者需要不斷質疑本國金融市場自我約束機制的有效性,持續對市場運行規則進行獨立、客觀的評估,并及時提出修正意見;在政策直接干預的領域,監管者需要全方位地運用監管工具,及時地掌握不同金融機構的風險信息并分類采取監管措施。建立清晰明確的監管規則,讓有利于市場穩定的機構和產品進入,讓不利于市場穩定的機構和產品退出。

中國金融業需要充分利用此次危機帶給我們的啟示。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此次次貸危機的爆發,對于我國的金融體系影響十分有限。這得益于國家宏觀經濟持續穩健發展所提供的堅實基礎,監管部門制定了審慎有效的監管要求,以及我國金融業與世界金融市場的聯系并不十分緊密等原因。但從長期趨勢以及全球實體經濟聯動性的角度看,我們不能心存僥幸,獨善其外,而是以此為鑒,抓住機遇,應對挑戰。

一是按照宏觀調控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積極應對短期國際經濟沖擊,充分加強內需的緩沖效應。此次金融危機的外部影響將不斷顯現,并將可能危及全球實體經濟。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從出口依賴型向均衡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外部環境的變化將加快這一進程,龐大的內需市場也是我們對沖外部影響的重要支撐。中國金融業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采取更多的行動適應和參與這種轉變,以尋求更大的發展機遇,規避風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师宗县| 河源市| 大庆市| 海原县| 昌图县| 博湖县| 湘潭市| 波密县| 灵寿县| 西林县| 习水县| 浪卡子县| 洛川县| 玉门市| 和政县| 汽车| 星座| 岳普湖县| 彭山县| 道孚县| 广宁县| 泗水县| 民权县| 临邑县| 黄骅市| 中西区| 澄迈县| 民权县| 军事| 博罗县| 三河市| 简阳市| 韶关市| 溧阳市| 邵东县| 锦州市| 昌黎县| 九寨沟县| 调兵山市| 西贡区| 靖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