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時間:2023-05-30 10:55: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 海明威老人與海》 象征意義

一、引言

海明威以現(xiàn)代敘事藝術和對當代風格的影響而聞名,他的作品《老人與海》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是一位著名作家,他的寫作手法獨特,語言簡樸而有寓意。從《老人與海》中發(fā)現(xiàn),浮出水面的那部分是象征手法的寓意,而剩下的八分之七則取決于讀者的想象力。文中象征手法的運用展現(xiàn)了作者杰出的文學創(chuàng)作技巧。

對于《老人與海》的象征性,海明威本人的立場是這樣的。海明威說:“沒有什么象征主義。海就是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魚就是魚。鯊魚就是鯊魚,不好也不壞。人家說的象征主義全是胡扯。”(Baker 1981:780)但他也曾說:“如果我能將他們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實,他們將意味著很多東西。”《老人與海》是海明威象征主義的代表作品,在這部小說中,海明威巧妙地運用象征主義手法,讓小說的主題遠遠超過了表面材料的內(nèi)涵。該作品凝聚了他一生的思想和藝術探索,也是他運用象征主義創(chuàng)作取得最高成就的一部作品。

二、自然主義象征與相互依存思想

海明威認為,人和自然是處于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tài)。老人與大魚的搏斗過程也可以反映出人對自然的依賴性。但是人作為一種生物生活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就需要與惡劣的環(huán)境斗爭,才能贏得自己的生存空間,體現(xiàn)了“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以大海為代表的現(xiàn)實社會既是充滿危險的世界,又是永遠無法理解的客觀存在。因此,大海就是人類社會的象征。海明威所描繪的“老人與海”的圖畫實際上也是他所生活的那個大時代的縮影。“迷惘的一代”正是被一種孤立無援、人與人、人與生物、人與社會之間冷酷無情的氛圍籠罩,整個人生就是孤獨荒誕的。作者用樸實的語言生動描繪了加勒比海獨特的環(huán)境,一幅生動的海景圖立刻浮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作者緊接著描繪了豐富多彩的動物世界,包括飛魚、海洋上空的小海燕、水母、軍艦鳥、小金槍魚、野鴨、海豚、大馬林魚及各種各樣的鯊魚等。這些動物都是大自然的造化。盡管主人公桑提亞哥總是孤身一人,但是他并不感覺到孤獨。因為大海里的一切生物,都是他的朋友。很顯然,在遼闊的海洋上,桑提亞哥已經(jīng)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他與大海的關系,就是互相依存與互相矛盾斗爭的關系,他既要依賴于大海,又要戰(zhàn)勝大海。人類總是和自己所面臨的對象形成一種既矛盾又斗爭的關系。他對大自然的愛與憐憫的態(tài)度,不僅從社會主義的觀點上可以解釋,而且從自然主義觀點及與大自然相互依存思想的觀點上也可以解釋。

老人與大魚、鯊魚和大海的搏斗象征了人類和自然的搏斗,象征著人類和命運的搏斗,也象征著人類和世界上種種“邪惡勢力”的搏斗。與自然之間的搏斗其實正是人類生活中至關重要的一項。每個人最應該做的也許就是像文中的老人一樣,擁有永不可摧的堅強意志,勇敢地與敵人、與自然搏斗,用行為維護尊嚴。人的不屈精神固然可貴,人的尊嚴固然不可失去,然而在強調(diào)與肯定人類能力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人類本身與大自然的密切聯(lián)系,切不可無視自然規(guī)律而盲目求取自身利益,這便是海明威這位先知先覺的偉大作家在小說中給我們的啟示。

三、資本主義社會的象征與戰(zhàn)爭

歐洲中世紀大規(guī)模的蠻族入侵,他們見人就殺。文藝復興時期,黑死病、鼠疫,奪去無數(shù)人的生命。近現(xiàn)代社會從資本主義早期走到今天,兩次世界大戰(zhàn)嚴重地摧殘了人性。人類可能還會遇到更大災難,同樣,人類也還會有更多希望。面對這種境遇,要么逃避,要么行動。但是逃避不是辦法,“老人”選擇了行動。

桑提亞哥所看到的馬林魚似乎比人類“更崇高、更有力些”,也看到了鯊魚的“無所畏懼”,實際上寫魚也是為了寫人。因為他知道“什么是一個人能夠辦得到的”,“這一個總要去殺死那一個”,其實也是“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象征。被鯊魚蠶食后的馬林魚只剩下的“白色魚骨”又何嘗不是戰(zhàn)爭的另一個縮影。海明威由于從少年時期就具有了“迷惘”的“病史”,而戰(zhàn)爭給他的精神和肉體都造成了人所不及的創(chuàng)傷,海明威說:“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印象壞透了。”“戰(zhàn)爭在一個作家心靈里留下的創(chuàng)傷是很難愈合的。”海明威令人拍案而起的反戰(zhàn)情緒在他戰(zhàn)爭為題材的各種作品中有突出表現(xiàn)。在白色的魚骨這座“小冰山”的底部,還有八分之七可能就象征著殘酷的戰(zhàn)爭。

海明威通過象征性描寫隱晦地表達了對美國現(xiàn)實的極度悲觀。小說有多處描寫“能夠使人聯(lián)想到距離耶穌蒙難”的情景。當桑提亞哥看到星鯊時,他的喊叫就像“一個人感到釘子穿過他的雙手釘進木頭里而不由自主發(fā)出的喊叫聲”。這里暗示的“一個人”就是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再如桑提亞哥“他扛著桅桿坐在那兒”,還有他睡覺的姿勢,“兩條胳膊直直地伸在外面,兩只手心朝上,就這樣瞅著了。”作者用這些象征性描寫是在暗示:美國的耶穌又被釘在十字架上了,基督精神死亡了。海明威正是以這種無言的、隱晦的,基督徒或許能夠領悟的方式,向絕大多數(shù)信奉耶穌基督的同胞、世人傳遞對美國現(xiàn)實的莫大悲哀。

四、克己主義象征與不敗精神

桑提亞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劇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漢性格的最后總結。貧窮而又不走運的老漁夫桑提亞哥的命運是悲哀的,而他卻是一個失敗的英雄,“打不敗的失敗者”。主人公老人身體瘦小、年邁、身上布滿了多年以來捕魚所留下的傷痕,他身上的每樣東西都顯得那么破舊,他的船帆“用面粉袋補了又補,正好似一面象征永遠失敗的旗子;他的神態(tài)消瘦而憔悴。他的雙手布滿了很深的傷疤,這些傷疤像無魚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蝕的地方一樣古老”,這些描寫都使作者看到了一個失敗者的形象。只有這樣才能使人體會到老人在那種極其惡劣的環(huán)境下生存的艱難。老人出海84天一無所獲,他仍然沒有放棄,想要證明自己的勇氣和實力,想要捕獲一條大魚。在第85天又出海捕魚,這次他真的遇到了一條巨大的大馬林魚。通過描述老人和大馬林魚及鯊魚之間三天三夜的斗爭,海明威高度贊揚了人類的勇敢和在逆境中敢于克服各種困難的克己主義精神。比如,老人由于年老而導致的虛弱、疲憊、孤獨,左手肌肉痙攣,甚至他隨時都可能面對死亡。但是他并沒有因此而顯示出絲毫畏懼。雖然在返程中大魚遭到鯊魚的襲擊,最后回港時只剩下魚骨。桑提亞哥用行動告訴了世人: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桑提亞哥是一位失敗中的英雄。在人生的種種搏斗中,他追逐著勝利,但也不免失敗。正是在失敗中,顯示出他不屈不撓的性格。人可以失敗,但精神不可以被擊敗,外在的肉體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內(nèi)在的意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這正是《老人與海》所頌揚的精神。

五、結語

《老人與海》運用深刻的象征涵蓋了整個作品豐富的思想主題、象征和寓意。老人與大魚、鯊魚和大海的搏斗象征著人類和自然的搏斗,象征著人類和命運的搏斗,象征著人類和世界上種種“邪惡勢力”的搏斗,也象征著人們對自然的依賴性。桑提亞哥與強大勢力搏斗的不敗精神,他那捕魚的不幸遭遇象征著人類總是與厄運不斷抗爭卻無論如何都無法試圖改變命運。鯊魚的“無所畏懼”,還有被鯊魚蠶食后的馬林魚只剩下的“白色魚骨”,象征著“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戰(zhàn)爭社會。他的精神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作品的教育意義依然光輝無限。

參考文獻:

[1]朱維之,趙澧.外國文學史(歐美卷).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445-447.

第2篇

所有看過《老人與海》這部作品的人都不會忘記那個老人,他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失敗,忍受了深重的痛苦,承受了世俗懷疑和鄙夷的目光,但他依舊堅守著自己的信仰。他堅信,憑借自己堅定的信心和頑強的意志,終會成功地釣上一條大魚。雖然老人最后帶回的只是空空的骨架,并且在世俗那短淺的眼光看來,也許老人是失敗的,但他卻是精神上的勝利者,即便是血肉之軀,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勇敢與堅韌的本質(zhì),因此他的形象也變得無比高大。

一、電影《老人與海》簡介

由斯賓塞?屈塞扮演的桑迪亞哥,電影編劇是美國彼得?維爾德的美國版《老人與海》,是《老人與海》多次被拍攝成電影中最精彩的一部,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并且電影一上映就獲得了多個奧斯卡獎項。作品中講述的是一個孤獨與堅毅的老人,他常年居住在海邊依靠打魚為生,卻連續(xù)84天一無所獲,但殘酷的現(xiàn)實并沒有擊退桑迪亞哥打魚的決心,在第85天他將人煙稀少的墨西哥海灣作為這次捕魚的地點。這一次終于讓他捕獲到了一條前所未見的大馬林魚,桑迪亞哥在降服大馬林魚過程中已被弄得精疲力竭,但在返航途中又遇到了一群鯊魚攻擊,而木棍和舵把是船上僅有的武器,就此展開了殊死搏斗,雖然老人最終安全返航,但他所捕獲的大馬林魚也只剩下被啃后的一堆骨架。雖然老人最后還是沒有收獲,但他與鯊魚搏斗過程中體現(xiàn)出了超常的毅力和勇氣,他的勝利是在精神上。在電影作品中,體現(xiàn)了桑迪亞哥永不屈服的硬漢精神,也反映出了作者對人生和命運的看法。[1]在20世紀時期,《老人與海》這部作品被美國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納稱之為是那個時期最好的一部作品,并且這部作品在20世紀美國文學的發(fā)展中都有著巨大的影響。認真觀看和品味作品,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在電影作品中蘊涵的硬漢精神和英雄主義,這也正是作者海明威所要表達的初衷。

二、電影對于人的精神折射表現(xiàn)

《老人與海》這部電影為我們塑造了一個不屈不撓、勇敢堅毅的人物形象,連續(xù)84天一無所獲依然沒有消滅桑迪亞哥出海的決心,在與鯊魚搏斗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他那令人驚嘆的勇氣,雖然最后只剩下一堆骨架,但他的那種勇敢堅毅的精神正是該作品流傳至今的原因。老人雖然在前84天一無所獲,但他并沒有表現(xiàn)出悲傷、失望的情緒,第85天時也沒有因捕獲到一條大馬林魚而欣喜若狂,在遇到鯊魚攻擊時他表現(xiàn)得無所畏懼,這種不喜不悲不懼的精神似乎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那份淡然相吻合。[2]

(一)不屈不撓

老人前84天都未捕到魚,這對于一名熟練能干的漁夫來說很失敗,但他并沒表現(xiàn)出一絲悲傷,第85天出海時他依然悠閑地在海上欣賞著美麗的景色,飛鳥翱翔在天際,陽光撒落在海面上反射著五彩的光芒,樹搖曳著身姿……而這美麗的景色與桑迪亞哥的現(xiàn)狀很難聯(lián)系在一起。老人面對著困境卻依舊不屈不撓,這與中國傳統(tǒng)的精神有相似之處,在《易經(jīng)》中有記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所表達的是將君子比作天宇,即使顛沛流離,依舊不屈不撓、運行不息;君子的度量應該像大地一樣,能夠承載一切事物。而桑迪亞哥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不屈不撓精神正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相似之處。

(二)自立自信

電影《老人與海》中的桑迪亞哥,雖然連續(xù)多日一無所獲,這位老人在旁人眼中是孤獨可憐的。在捕魚途中因為有小男孩的陪伴,讓桑迪亞哥更加堅定地踏上了捕魚之旅,雖然老人在海上沒有收獲,但他對大海從來不會產(chǎn)生厭倦,他出海并不是只為了打魚,他更多的時候只是為了和大海離得更近一些,他把蔚藍的大海已經(jīng)當成了依靠和愛好。桑迪亞哥有著征服大馬林魚的決心,盡管有一大群鯊魚攻擊他,他也沒打算放棄大馬林魚,勇敢地與鯊魚拼死搏斗,他的反擊很具有戰(zhàn)略性,在兇險時刻鎮(zhèn)定自若地瞄準鯊魚用漁叉對準要害部位用力一扎,鯊魚受傷之后惶恐逃跑,老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沉著冷靜、勇敢給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電影畫面中,隨著輕揚的音樂和美輪美奐的海面吸引了觀眾的眼球,但這柔和的景色與桑迪亞哥硬漢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位孤獨的老人經(jīng)歷了太多的艱辛與苦難,但他依然保持著樂觀自信的生活態(tài)度,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勇敢堅毅地去闖,從不退縮。對老人而言,大海和鯊魚就像命中無法預知的磨難,永遠無法預知什么時候出現(xiàn),對生活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變化。在桑迪亞哥與鯊魚搏斗過程中正體現(xiàn)出了他那堅韌的硬漢形象和那股自立自信的浩然正氣,從而為觀眾展現(xiàn)了這種“壓力下的風度”[3]。

(三)英雄主義

在電影人物中,英雄主義中心在于擁有能夠打倒人的困難或者苦難。為了在電影中塑造桑迪亞哥的人類英雄形象,專門為其設計了巨大的苦難。海明威對于英雄主義的幻想是希望通過連續(xù)不斷的努力而獲得瞬間完美的結局。在電影中,英雄所面臨的困難都是具有一定風度和尊嚴的,這是海明威自我控制的一種表現(xiàn)。電影中英雄主義下的成與敗并不是像我們平常的內(nèi)在高貴和舉止一樣,就像桑迪亞哥的臺詞說到:“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在電影中我們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對海龜?shù)拿枋觯5蟻喐缯f到:“大部分人對于海龜都表現(xiàn)出冷酷的表情,是因為海龜在被殺死之后幾小時內(nèi)心臟還是跳動的,但是老人們在思考,如果我們也能夠擁有像海龜一樣的心臟,那我們的手、腳也會和它們一樣那么靈活。”[4]之所以產(chǎn)生這些看法,主要是被電影中桑迪亞哥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染。海明威在電影中提出關于打不敗的精神品質(zhì),即“即便是他的身體被毀滅,但是他的精神仍然會繼續(xù)戰(zhàn)斗,這也預示著在整部電影中桑迪亞哥將面臨馬林魚的巨大任務,在電影中桑迪亞哥將通過吃海龜?shù)皝硌a充自己身體的能量,喝鯊魚肝油來讓自己保持健康,通過這種描述方式來進一步內(nèi)化海的特質(zhì),并逐步將其轉化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在電影中,桑迪亞哥與曼諾林之間的對話充分證明了在整部電影結束時桑迪亞哥仍然不會被打敗并保持他原來的尊嚴。桑迪亞哥對那個男孩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它們打敗我了,真正打敗我了。”這里的它們就是指鯊魚。但是劇情卻很快轉向了一些世俗的事情,例如:如何處理馬林魚的頭呢?他們不在的時候曼諾林又能夠捕到什么樣的魚呢?當桑迪亞哥因為運氣不好而不和曼諾林一起捕魚時,男孩告訴他說能夠帶來好運,很快桑迪亞哥便開始準備好一個新的矛,為下一次出海做好了準備。在電影的最后,有一句臺詞:“老人又夢到獅子了。”這顯示出桑迪亞哥在出海前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青春與力量,這也源于海明威所遵從的英雄主義理念,桑迪亞哥在經(jīng)歷了很多的困難之后仍然保持著未成功、未被打敗時的靈魂氣概。

(四)成功

對于人物的成功的描述,海明威將其分為了兩種不同的成功方式,即內(nèi)部成功(精神方面的),外部成功(物質(zhì)方面的)。[5]在電影角色的服飾及環(huán)境中都可以很明顯感受到桑迪亞哥缺乏的是第二種成功,但是他擁有第一種成功,而這種成功將所缺失的成功進行了有效的彌補,當桑迪亞哥在一點點失去他千辛萬苦所獲得的極其寶貴的馬林魚之后,其能夠保持著沒有被打敗的狀態(tài),直至整部電影結束,這樣的構思彰顯出內(nèi)在的成功將高于外在的成功的基本原則。

在電影中,海明威說道:“除了他的眼睛,其他的都是舊的,它們與海的顏色是一樣的,他們生活得非常愉快,是永遠不會被打敗的。”這又讓人們回憶到前面所提及的兩種不同的成功。我們分析這句臺詞時,可以將“一切”看成他比較貧困的生活條件和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而“他的眼睛”則可表示他擁有無限的精神勝利果實,即便是他缺少物質(zhì)方面的成功,但是至少他擁有著不敗的精神戰(zhàn)績,貧瘠的物質(zhì)條件也是整部電影所表現(xiàn)的另一個重要主題思想。

第3篇

【關 鍵 詞】海明威 研究 綜述

首先筆者對海明威作品的現(xiàn)代敘事藝術也即創(chuàng)作風格做了一個梳理。1954年,瑞典皇家科學院以“精通現(xiàn)代敘事藝術”為由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海明威。“現(xiàn)代敘事藝術”素來為海明威研究的熱點之一。

首先從語言文體方面來看,一般學者們認為海明威的語言風格以電報式的簡潔,生動,優(yōu)美,含蓄而著稱。戴金喜在其《論海明威獨特的文體風格》一文中認為海明威喜用安格魯?薩格森詞匯,少用形容詞和副詞。其行文以短句為主,穿插以長句。薛海燕在其《主題的微觀再透視》中指出海明威喜歡用大量的自由直接隱語和獨白式直接隱語。在《老人與海》中,僅就飛機飛過天空至老人將致命的魚槍刺入大馬林魚的胸膛這一片段而言,共出現(xiàn)了41處自由直接引語,20處直接引語。由此可以看出海明威小說的語言風格清新,明快,簡潔,流暢,質(zhì)樸無華,有極強的畫面感,節(jié)奏感和音樂感。

其次從敘事技巧研究來看,主要認為海明威采用客觀真實的有限敘事方法,使敘述盡可能冷靜客觀,拒絕主觀干預,讓人物按照客觀邏輯來行事,在行動中顯示個性與品格。何海英在《獨特的形式美――海明威小說的語言特色》中認為他的小說常常只有人物的對話與行動,由人物角色的行動和事件,造成一種具有實感的畫面,通過情節(jié)的發(fā)展來提示主題。

最后關于象征性,許多學者認為海明威善于通過象征來擴大他作品的容量,含蓄地表達他的思想,他運用象征的技巧十分高明,從不濫用,而是根據(jù)作品的內(nèi)容巧妙地發(fā)揮這種“詩的技巧”,使本來平面的肖像一下子具有一種非常獨特的深刻性和生動性。苑東香在其的象征手法》中提到大海象征人生的搏斗場,是人類社會的剪影。大馬林魚象征人的理想,追求和目標。關于的“鯊魚”的象征意義,也有多種不同的解釋,諸如象征復仇女神,象征時間,象征死神等等。這些鯊魚無疑是冷酷和可怕的異端世界的象征。恰恰相反的是,老人是整個人類的美好象征。

關于海明威思想的研究可謂是不計其數(shù)。筆者主要歸納總結了以下幾個研究領域:硬漢精神,海明威的死亡意識,虛無意識,悲劇意識和荒誕意識,哲學思想,生態(tài)思想和倫理思想。

硬漢精神

可以說被研究的最多最透徹的就是海明威的硬漢精神或者準則英雄了。在海明威看來真正的英雄不在于那些勝利在望時的勇敢,而是明知前面是失敗而依然挺起胸膛無畏地走下去的人,即西西弗斯式的英雄。張麗,孫周年在《死亡?孤獨?抗爭――論海明威作品的悲劇意識》中提到海明威將西西弗斯式的絕望與奮斗相融合,這使他的作品呈現(xiàn)出一種清醒冷峻的現(xiàn)代悲劇意識。劉久明在《重壓下的優(yōu)雅風度”與海明威的“準則英雄”》中認為海明威的硬漢們的發(fā)展有三個階段,從《太陽照樣升起》中的杰克?巴恩斯,到《永別了,武器》中的亨利?菲特力,再到《喪鐘為誰而鳴》中的羅伯特?喬丹和《老人與海》中的桑地亞哥,可以看作是海明威的人物性格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從這三個發(fā)展階段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海明威小說中的悲劇主人公是如何從一個消極處世的迷惘者而成為一位積極抗爭的悲劇英雄的。

海明威的死亡意識,虛無意識,悲劇意識和荒誕意識

對生命悲劇性的揭示,貫穿在海明威全部小說中。海明威幾乎所有小說都寫到死亡或涉及死亡問題,以至有人提出死亡是他全部作品中潛在而又反復浮現(xiàn)的唯一主題。死亡無所不在,它不僅是生命的終點,而且隨時威脅人的生存。暴力,戰(zhàn)爭,手術,拳擊,斗牛,狩獵等,都滲透著死亡的。伍建華在《海明威死亡意識論》一文中認為海明威筆下的死比生更現(xiàn)實,也更真實。《乞力馬扎羅的雪》對主人公哈里彌留之際各種復雜心理的描寫出神人化。蘇順強在《論海明威的虛無思想》中認為海明威的小說浸透著一種虛無思想,海明威的人物是痛苦的,他們因虛無而痛苦,又因痛苦而更感虛無。海明威的虛無思想決定了他創(chuàng)作的主題――“人的本質(zhì)及其不可避免的悲劇性”。這一主題形成了海明威作品的令人沮喪的、低沉的基調(diào)。蘇煜在《試論海明威的荒誕意識》中說海明威雖然不屬于荒誕派作家,但他的作品中卻透發(fā)出強烈的荒誕意識。在海明威的筆下,焦慮是荒誕的另一種表現(xiàn)方式。

海明威的哲學思想

首先叔本華的“人生即是痛苦”的哲學命題,在海明威的一些作品中,得到了形象化的體現(xiàn)。林一民認為叔本華曾作過比喻:人生如同怒海行舟,千方百計地避開暗礁和旋渦,但到頭來,卻走向必不可免的船沉海底。《老人與海》帶著叔本華哲學思想的濃厚色彩。人們在桑提亞哥老人歸航的途中,在他小船的破帆上,看到了叔本華哲學思想的影子。

其次是尼采的超人精神,尼采認為美體現(xiàn)在強力意志、超人之精神,人生是悲劇的人生,唯全意志意欲的藝術才能讓人擺脫生之悲劇。而海明威其人以及其作品中的硬漢精神、主人公的悲劇性的人生以及創(chuàng)作語言方面正好體現(xiàn)了尼采的超人哲學思想和悲劇人生的美學思想。戴樹萱在《尼采哲學、美學思想與海明威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說道也正如尼采所認定的美是具有強力意志的特征一樣,海明威眼中的美也是體現(xiàn)在強力意志上。

最后是存在主義對在海明威作品中的體現(xiàn)。存在主義者認為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孤獨,痛苦,虛無的。因而重要的是人自己的行動,“人是自由的,懦夫使自己懦弱,英雄把自己變成英雄。”而在海明威的人生哲學中,同樣強調(diào)選擇和行動的重要性。杜雋在《海明威與存在主義》中提到海明威的作品特別是短篇小說,在表現(xiàn)手法上也與存在主義作家(如薩特)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處。海明威的小說簡約,含蓄,不注重人物性格的生成,通過對話來展開故事情節(jié),刻劃人物。這兩大特點與薩特的“境遇劇”創(chuàng)作有驚人的一致性。

生態(tài)思想

近年來,隨著生態(tài)思想的不斷發(fā)展,學者們開始從生態(tài)角度來闡釋海明威的作品。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有著明顯的生態(tài)意識,然而海明威本人的生態(tài)意識卻是矛盾的。馬云霞和郝佩宇認為海明威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是復雜的。一方面,他熱情歌頌桑提亞哥老人不屈不撓地與代表自然力量的大魚和鯊魚搏斗的精神;另一方面,他描繪浩瀚的大海五彩繽紛,靜謐迷人。重返自然的懷抱是生態(tài)文學批評的另一理想這一理想也在《老人與海》中體現(xiàn)出來。桑提亞哥就是敬畏自然的原始先民的化身。老人的夢境也充分表達了回歸自然的愿望。在老人遠航前、船上休息時,以及老人遠航歸來的睡夢里,呈現(xiàn)的都是金色的海灘,與人相處融洽的獅子,還有怡然自得的人們,人完全地融于自然。這是老漁民的夢想,也是生態(tài)文學批評的理想。鄧世彬在《二元對立自然觀的悖論――生態(tài)學解讀》解讀了《老人與海》中海明威對待自然的雙重性。他一方面肯定自然不可戰(zhàn)勝,人應該親近自然和熱愛自然,譴責人類征服自然的行徑;另一方面卻宣揚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高唱對自然進行精神征服,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的迷茫。

倫理思想

聶珍釗在《叢林法則》一文中深入探討了《老人與海》中的倫理意識,《老人與海》中,反復出現(xiàn)的獅子形象體現(xiàn)了自然界的叢林法則,揭示了潛藏于老人潛意識里生存競爭的倫理意識。老人出海捕魚遵循的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老人同大馬林魚和鯊魚之間的血腥搏斗是按照動物界的倫理進行的一場生存競爭,是為老人信奉的叢林法則作出的倫理詮釋。老人用自己的失敗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倫理混亂的典型范例,他的失敗表明,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不能倫理越位,不能毫無限度地入侵大自然留給其它生物的領域。

海明威筆下的女性形象一直是作為有爭議的熱點來被解讀和研究的。有研究者認為海明威傾向于用男性視角來創(chuàng)作而忽略女性,甚至故意將女性妖魔化。而有些研究者則認為其實海明威是具有雙性視角的作家。

于冬云在《對海明威的女性解讀》中把海明威小說中的女性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符合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的女性,像海明威的第一個妻子哈德萊,第四個妻子瑪麗、《永別了,武器》中的凱瑟琳,《戰(zhàn)地鐘聲》中的瑪麗亞等都是這一類型的女性。她們是海明威和他的男主人公心目中的“天使”,其存在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她們是男人的審美對象。其二,她們是男人征服的對象。第二種是有自我意識,要求與男人平等甚至競爭的女性。可再被細分為兩種類型,第一,“魔女”。在父權文化世界中,“魔女”指稱那些不道德,誘惑男人、對男人的主置起破壞作用的女人。這種類型的女性在海明威的小說中有《太陽照樣升起》中的布萊特。布萊特是一個有著明確的性意識的女性,而且她也不愿為杰克放棄自己的權。第二,女英雄。《戰(zhàn)地鐘聲》中的比拉爾是海明威筆下唯一一個與男人并肩戰(zhàn)斗的女英雄形象。隋燕在《沒有女人的男人――也論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中認為海明威的作品帶有很強的男性意識,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始終處在男主人公的陰影遮蔽下,成為沒有話語權利的傀儡。

近年來,隨著比較文學的興起,學者們也經(jīng)常將海明威的作品和其他作家的作品進行比較,林一民將《老人與海》和《一個人的遭遇》進行比較,認為兩者都是從哲學的高度,直接對人的命運,人類的生存意義進行獨特的表現(xiàn)。但是,由于兩位作者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不同,哲學觀和藝術觀不同,又是從不同的視角和不同的層次去考察人的命運,因此兩部作品在基調(diào)和風格上迥然不同。

沈一鳴在《拜倫式英雄與海明威式英雄――19至20世紀英美文學的個人主義英雄范型》認為拜倫式英雄與海明威式英雄首先都是英雄,也就是說,他們都敢于為人類的和個人的理想而戰(zhàn),并堅持不懈;他們都敢于挑戰(zhàn)比他們強大得多的敵手,無論這敵手是人,社會,還是抽象的命運。拜倫式英雄與海明威式英雄都具有深刻的悲劇性。拜倫式英雄悲劇性在于其理想主義的努力的失敗,他們往往懷著滿腔熱情,但最終還是不免會失敗,甚至毀滅個體生命。海明威式英雄的悲劇在于理想主義的缺失和意義的虛無。

參考文獻:

[1]王寧.海明威的美學思想及創(chuàng)作實踐[J].外國文學研究,1983(3).

[2]戴金喜.論海明威獨特的文體風格――以《老人與海》為例[J].南平師專學報,2006(1).

第4篇

讀過的古今中外作品中,老是在想的就是這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即便是有一天,我把它的情節(jié)忘了,內(nèi)容也忘了,形式也忘了,甚至把海明威也忘了;但我忘不了那老人與海,忘不了那一種抗爭的場景,忘不了那絕不屈服的人的尊嚴和勇氣。因為我時刻感覺到,生活就是那海,我要做的就是那老人,應該用海明威所賦予的那一種精神去生活。

令我們震撼不已的是他們力量的懸殊,一方太過于強大,而一方又太過于弱小。天地間讓我們激動的是生命,鮮活的生命。盡管他已是年邁體衰,而正是衰弱的人的極力的抗爭,才讓人特別感動。他可以被打敗,也可以被淹沒,但他決不屈服,永不言敗,這是天地間最硬的漢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wǎng)!

人類與自然的斗爭從來就遠遠不止于此。歷史上有過許多驚心動魄的劫難,可也許我都忘了;惟有海明威讓它變得如此生動,讓人難以忘懷。我沒有驚恐,沒有激奮,沒有狂歡,但有一種很耐人回味的東西,讓我一次又一次地觸摸生命的痕跡。這也許是看得太多了的驚天動地的畫面,書本里面和電影里的畫面,我很木然。就是非典陰影籠罩的時期,我也沒感到過太多的傷感與恐懼,我照樣走我的路,盡管它很平淡,連疼痛也是淡淡的,淡得讓人忽略或者遺忘。隨時都可以被生活吞沒,而我需要海明威所帶給我的感動和平實,永不言敗,絕不放棄!

一個孤獨的老人在海上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生活之中,無非是親人需要時四處求助而不獲;腹中空空時眼看暴殄天物而無奈;最為深刻的,是眼睜睜地看到死神讓好人慢慢衰竭而無策。在我眼里,這些都是海,而我們就要做那個老人。

我只有理由去好好地生活,像杰克?倫敦那樣去“熱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wǎng)生命”,像海倫?凱特那樣去“向往光明”。在如大海一樣博大的生活中,雖然我們不必像唐?吉訶德那樣可笑,但需要這樣一種精神,像行走在沙漠中的快要渴死的人,因為手里還握著一個干癟的蘋果,就相信自己能夠走出去。因為我們別無選擇,要么大海將我們吞沒,要么我們馳騁于大海,成為勇士。海明威若那位年老的水手,與孩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wǎng)們圍坐在火爐邊,把一個千古錘煉的復雜的哲理,放在他的一件往事里娓娓道來。

人很容易隨遇而安的,深陷在沙發(fā)里的身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wǎng),是舍不得挪一挪的,沙發(fā)越軟,陷得越深,越是懶得動。可生活如海啊,是不容讓人懈怠的,平靜的水面下暗藏的是急流,平靜過去,又將是風景,而人往往也是在風浪的顛簸中才意識到危險感到恐懼,才想起自己的疏忽,才本能地需要抗拒。可是,想要征服海的人啊,你需要時刻警惕時刻謹慎,不要在危難的時候才顯示出你是個好漢,要時刻撐好船,看好方向。

生活就是海,你就要做那位老人。

永不言敗!

相關資料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發(fā)表于1952年。這部作品帶有寓言色彩,描寫的是主人公古巴老漁民桑提亞哥捕魚的故事。他連續(xù)八十四天出海一無所獲,后終于捕到一條比船還大的馬林魚,但這魚實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但在歸途中卻被鯊魚吃掉,最后回港時只剩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依然一無所得。書中人物少,情節(jié)簡單,但寓義豐富而深刻。小說著力描寫了桑提亞哥在同鯊魚的斗爭中表現(xiàn)出的意志、毅力和勇氣,成功地塑了這一失敗的英雄的典型形象,是作者創(chuàng)造的“硬漢性格”的繼續(xù)與發(fā)展。小說中有一句名言:“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作品以簡潔和含蓄的風格著稱,采用冷靜、客觀的白描手法,用最經(jīng)濟的筆墨寫出高度概括性和深刻寓意老人與海,富有象征意味,海明威因此著而獲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之所以成為海明威的巔峰之作,之所以不同于海明威其他硬漢小說,就在于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不但寫了硬漢,而且通過這一硬漢謳歌了人類永恒價值。正是這一點使得《老人與海》中的硬漢桑提亞哥與海明威其他小說中的硬漢有了天壤之別。海明威在創(chuàng)作《老人與海》之前所寫的硬漢,僅僅是性格的堅硬,他們對讀者的吸引力完全來自于硬漢特異的性格,他們的價值只在于硬漢性格的罕見。

但《老人與海》中,孤獨的老漁夫桑提亞哥已經(jīng)不僅僅是條硬漢,他身上所體現(xiàn)的精神價值,完全是古希臘悲劇精神的現(xiàn)代回響。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終于為他所鐘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wǎng)的硬漢找到了靈魂,這靈魂就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永恒價值。因此,在《老人與海》中,硬漢桑提亞哥的剛毅性格,已經(jīng)成為小說的表面。通過桑提亞哥硬漢性格來禮贊人類的永恒價值,才成為小說的真正主題。《老人與海》中展現(xiàn)了哪些永恒的價值呢?首先就是人的自信。

第5篇

關鍵詞:冰山理論;海明威;象征

一、引言

歐內(nèi)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Hemingway?l899~1961)美國小說家。是美國“迷茫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xiàn)出了迷茫和彷徨。海明威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利策獎;1954年,《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老人與海》是作者思想和藝術的結晶,是作者晚年的閃光之作。“冰山原則”在這部作品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圣地亞哥的一句話“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正是由于“冰山”的創(chuàng)作原則,不同的人對這部作品有著不同的解讀。

二、海明威的“冰山理論”

1932年,在他的紀實性作品《午后之死》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則”。冰山理論以“冰山”作為比喻,把文學創(chuàng)作比作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認為作者只應描寫“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應該通過文本的提示讓讀者去想象補充。海明威這個著名的“冰山原則”,就是用簡潔的文字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并且把作家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隱藏在表象之中,達到情感充沛卻含而不露、思想深刻且隱而不晦的藝術效果,將文學的可感性與思想性巧妙地結合起來,讓讀者去感受并發(fā)掘其內(nèi)在的意義。海明威的“冰山原則”,集中體現(xiàn)了海明威的創(chuàng)作原理和藝術風格,表現(xiàn)了他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對形式美的追求,體現(xiàn)了獨特的創(chuàng)作個性。

三、冰山理論和《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的主人公是老人圣地亞哥,小說的背景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小說講述了圣地亞哥獨自一人在深海中捕魚斗鯊的故事,小說的主題是圣地亞哥的一句話“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在小說中,海明威省略了大量的時空背景及其相關描寫,把它們作為冰山的“八分之七”統(tǒng)統(tǒng)隱藏在了水面之下。通過水面之上的“八分之一”,讀者可以探索豐富多彩的水下世界,從而獲得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因此,要想解讀“冰山的水面以下的部分是什么”,就要研究《老人與海》的象征藝術。

(1)老人圣地亞哥

老人圣地亞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劇英雄,也是海明威硬漢形象的總結和“冰山”理論最有力的體現(xiàn)者。在人生的角斗場上,圣地亞哥是個失敗者,卻是精神上的強者。

小說開篇就為圣地亞哥定下了悲劇的基調(diào)。在漁村里,沒人知道圣地亞哥的身世背景,他的妻子已經(jīng)離他而去,他沒有兒女,孑然一身。不僅如此,圣地亞哥的遭遇就是一場悲劇。壞運氣始終伴隨著他,已經(jīng)過去了八十四天了,老人一條魚都沒有捕到,貧窮和饑餓威脅著圣地亞哥。到第八十五天,圣地亞哥獨自一人駛向了大海深處。當他經(jīng)歷三天的努力和拼搏,捕到大馬林魚時,命運又無情地捉弄了他。在返航途中,圣地亞哥遇到了鯊魚群,為了保衛(wèi)馬林魚,他與鯊魚群殊死搏斗了三天三夜。最終,圣地亞哥所有的努力都化為了烏有,他拖著大馬林魚的骨架回到了漁村。在返航的途中,又遭遇窮兇極惡的群鯊,老人拼盡全力與之拼搏。最后,圣地亞哥勝利返航,盡管他只拖回來一副魚骨架,但從精神上看,他卻是一個永遠的勝利者,他具有堅韌不拔的精神,頑強的斗志,是個不為命運所折服的強大的人。在逆境中克服重重困難,敢于挑戰(zhàn)人生的種種磨難和人的生命極限,是個永不言敗的硬漢。圣地亞哥通過頑強的斗志,保存了人的尊嚴和風度。因此,圣地亞哥的人生越是失敗和孤獨,越是彰顯出老人面對馬林魚和鯊群時大無畏的硬漢形象。

(2)小男孩兒馬諾林

小男孩馬諾林在小說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小男孩是老人的希望,更是作者的希望,是生命力的象征。馬諾林五歲就開始和老人學習捕魚,是圣地亞哥生活中唯一的伴侶。在老人八十四天出海徒勞無獲時,在所有人質(zhì)疑老人捕魚能力時,小男孩依然信任他,不愿離他而去。小孩子的純真質(zhì)樸襯托出老人的英雄氣概,顯示出主人公的偉大不凡。小孩對老人的同情和崇拜也給老人溫暖和信心。老人在與鯊魚搏斗的過程中多次提到“要是孩子在著多好啊!”老人通過這句話喚起對昔日輝煌的回憶,繼而恢復信心,重振精神,繼續(xù)搏斗。因此,孩子成為他動力的源泉,激勵他不斷克服困難。

四、冰山理論在《老人與海》作品中的主要表現(xiàn)和運用

深刻的主題、豐富的感情等,是被海明威隱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冰山”。那么,海明威是如何完成這隱藏的過程呢?通過對作品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它是通過精妙的敘事技巧、簡潔含蘊的語言、“電報式”的對話和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來完成的。

(1)簡潔的語言表述

“每個由新鮮沙丁魚做的魚兒都是頭朝下掛著,釣鉤穿進小魚的身子并且扎好、縫牢。釣鉤所有的彎鉤與尖頭,都包裹在了魚肉里。”[10]在原作品中,作者實用了一些列精煉的動詞:“hung(掛)”,“tied(系,扎)”,“covered(覆蓋,包裹)”,并通過用詞的精準、毫不猶豫以及用詞的連貫性展現(xiàn)老人完成動作時熟練靈活的身手,同時從側面描寫了老人果斷勇敢的性格,緊扣小說主旨。海明威的作品中,雖然用詞簡潔明了,但每一個單詞都承擔了具體且確定的敘事任務。而反過來,對于這些直白文字的精心雕琢也在中心人物的思想和經(jīng)歷上體現(xiàn)出來。

(2)口語式的對白展示

在這部作品中,口語式對白的運用完美地展現(xiàn)了冰山理論。在許多的對話場景中,海明威撇去對主人公情緒、行為等的繁復描寫,而只剩下簡單的對白陳述,留給讀者那“八分之七”的空間盡情想象。

“Do you think we should buy a terminal of the lottery with an eighty-five?Tomorrow is the eighty-fifth day.”(“你看我們該去買張末尾為85的彩票么?明天可是第85天。”)

“We can do that,”the boy said,“But what about the eight-seven of your great record?”(“可以呀,”男孩說。“但是你上次的記錄可是87。”)[10]

在這段老人與小男孩的對話中,海明威幾乎省略了所有的“他說”,“老人說”和“男孩說”。這是一幅完全由對話構成的場景。人們讀到這段對話的時候,就仿佛站在老人與男孩的身邊,親自聽著他倆的對話。

(3)象征手法的運用

這部作品中,海明威大量使用了象征手法。馬林魚是圣地亞哥一生中捕獲的最大的魚。所以,馬林魚是人類美好前途的象征,人生美好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標。鯊魚象征著世界上的惡勢力,象征著卑鄙與貪婪,象征著阻礙人們實現(xiàn)夢想的破壞性力量。獅子是力量和強者的象征,代表著勇氣和堅韌,象征著老人追求強大的力量,向往做一名強者。浩瀚的大海象征人生的大舞臺,神秘莫測,變幻無常,人的命運也飄泊不定。小說中對于這些形象的靈活運用,又一次體現(xiàn)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論”:直率的海明威堅持這樣簡單、具體又直接但卻不平淡的文體,讓讀者讀到一個看似簡單明了卻意味深遠的悠長故事。

五、結語

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通過水面之上的“八分之一”,展現(xiàn)了水面之下“八分之七”所蘊藏的巨大象征空間。《老人與海》雖然短小精悍,但卻賦予人類永恒的啟迪,不愧是“冰山理論”的典范之作。(作者單位:南昌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常轉娃.冰山之優(yōu)雅與厚重――從“冰山理論”析海明威《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8(02)

[2] 陳俱生.辭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1175

[3] 布占廷.海明威“冰山理論”的前景化解讀[J].濱州學院學報.2005(02)

[4] 董衡巽.海明威小說選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3:305

第6篇

關鍵詞:自然觀;《老人與海》;生態(tài)批評

海明威,是20世紀世界文壇的風云人物之一,其創(chuàng)作的作品風格獨特,文字質(zhì)樸卻富含深意,思想蘊意深刻,對美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產(chǎn)生了無法替代的影響。其創(chuàng)作的《老人與海》更是深得世界文學愛好者的一致好評,很多文學專家更是深入研究這一作品。在這一作品中,人們將焦點集中在海鳴威塑造的桑提亞哥這個硬漢形象上,體會到了作者想要傳遞的人們堅韌不拔、永不言敗的精神。但是海明威是一位思維獨特、經(jīng)歷豐富的作家,同時他創(chuàng)作作品都會用到“冰山原則”,對《老人與海》這一作品我們必須深入挖掘其隱藏的精神[1]。這里我們從自然觀的視野來解析《老人與海》的生態(tài)批評思想。

一、人類依附于大自然而存在

《老人與海》中硬漢桑提亞哥出海的目的,就反映了人們對大自然的依賴。桑提亞哥與其他漁夫相同,出海捕魚的動機是為了生存,由于他們的生活與生存都需要依靠捕魚來維持的。桑提亞哥迫于生存的壓力與無奈,只能離開自己溫暖而又簡陋的小窩棚,不顧生死毅然前往茫茫的大海,歷經(jīng)風險,捕撈大魚來買個好價錢,維持生計。海鳴威在這里想要表達的重要思想是:像母親一樣的大自然孕育著人類,一個人無論多么堅強,多么聰明,多么強大,多么堅強,離開大自然孤立存在是完全不可能的。

二、人類通過戰(zhàn)勝自然偉力來實現(xiàn)自我

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不僅崇尚、熱愛大自然,而且也表現(xiàn)出人類通過戰(zhàn)勝大自然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桑提亞哥老人想通過戰(zhàn)勝兇惡的鯊魚、捕獲大馬林魚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和能力,實現(xiàn)自我。在那場人與魚激烈斗爭中,老人信心滿滿,他將對大自然的抗爭當做人的尊嚴來維護,好比作品中講到的老人殺死魚是為了向人們和自己證明“你是最棒的”,也想使得大自然明白“人類的能耐有多大,人類能夠忍受多大的磨難”。桑提亞哥默默地鼓勵自己“我必須征服它,......上帝保佑,它們沒有要想殺死它們的人類聰明。”桑提亞哥將大魚視為自己的對手,他承認 “也許只是我的武器比它強”。同時,桑提亞哥老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是:“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2]。”這句名言被廣泛用于人們被社會背景嚴格限制下表現(xiàn)出來悲劇性的英雄精神,然而這句話之所以意義重大顯然是由于它針對的僅僅只是個別人,如果以自然與人類關系的角度來審視,其荒謬性不言而喻:人類已經(jīng)被毀滅了,又從何而談不敗呢?我們必須牢記,自然可以被破壞,然而永遠不會被征服。大自然孕育了人類,就必須被大自然規(guī)律所限制。

三、妄想征服大自然的悲劇性結局

人類同自然之間并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一種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關系。人類生存與生活依賴自然,人類必須遵守自然規(guī)律,敬重自然,只有這樣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共同生存。凡是以自我為中心,藐視自然法則妄想征服大自然的愚蠢想法和行為都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都是以悲劇收場。這便是海明威在作品中想要表達的生態(tài)觀念,給人類敲響了生態(tài)警鐘。

在《老人與海》中,桑提亞哥出海84天都是無所收獲,很長一段時間都沒釣著魚,沒有錢購買魚餌和食物,小男孩和飯店老店長期以來都照顧著他,然而這位硬漢卻認為這是對自己的同情。同時,老人受到了其他漁夫特別是年輕漁夫的藐視與嘲笑;另外一些年級較大的漁夫?qū)λ錆M了憐憫,同時一直相信和崇拜他的小男孩也被父母送到了其他漁夫船上。為了改變這一窘狀,他只能釣上一條大魚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他依然決定冒險。在85天,桑提亞哥在距離大陸600英尺的大海深處,成功釣到了一條尤為罕見的大馬林魚。他與大馬林魚搏斗了整整兩天兩夜,最終打敗了大馬林魚,老人將魚綁在船邊。但是在回程路上遭遇了鯊魚的襲擊,在回到陸地上時,僅僅只剩下一些魚骨。三天三夜的生死搏斗,卻以這樣一個悲劇性結局收場。在大馬林魚被鯊魚吞噬后,老人心中充滿內(nèi)疚和負罪,內(nèi)心深深地自責。從這里我們可以感受到,自然規(guī)律是不能被破壞和征服的,捕殺是贈予與回報的循環(huán),大馬林魚被鯊魚吞噬是它對大自然的回饋,然而這也是對大自然的毀滅和破壞,對自然界生物的過度捕殺,這也是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巨大的毀滅和破壞。這好像是個悖論似的難題,所謂過猶不及,人類在享受大自然的饋贈,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時,卻需要更加珍惜和愛護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

《老人與海》中體現(xiàn)出海明威深邃的生態(tài)思想。人與自然要和諧共處,在強調(diào)與肯定人類生存能力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處理好人類自身與自然的關系,絕對不能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肆意破壞自然界的和諧。同時,人類也應該珍惜生態(tài)體系中其他成員的內(nèi)在價值,尊重他們的情感與尊嚴,尊重他們神圣的平等的生存權。海明威的生態(tài)批評思想既有利于我們更深刻地了解海明威的作品,亦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找尋人類在自然界中的正確位置,幫助人們建立與自然的真正和諧健康的關系。在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日益受到嚴重威脅的今天,重新解讀海明威的作品,探究海明威生態(tài)批評思想有著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海洋文學;硬漢形象;意蘊

歐內(nèi)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1899年7月21日他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qū)的奧克帕克橡樹園鎮(zhèn)一個醫(yī)生的家庭,中學畢業(yè)曾在《星報》當了6個月的實習記者,后常駐巴黎,一面當記者,一面寫小說,發(fā)表過18余部文學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成功的是《老人與海》(1952),實際上,《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早在1936年4月在《鄉(xiāng)紳》雜志上發(fā)表《碧水之上:海灣來信》這篇散文修改擴展版;憑借《老人與海》體現(xiàn)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xiàn)實世界中”表現(xiàn)出來的勇氣,“因為他精通于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xiàn)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中,同時也由于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fā)揮的影響。”獲得巨獎,作家海明威也因此被譽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文壇硬漢”。

圣地亞哥不僅僅是個普通勞動者的形象,更是個富有寓意的形象。他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寬厚、仁慈、充滿愛心、有著永遠不敗的精神力量。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場上失敗了,面對著不可逆轉的厄運,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強者,是不屈不撓的“硬漢”。“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1]這是圣地亞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與海》的主旨。

《老人與海》登場人物少、故事情節(jié)簡單、篇幅不大,但敘事藝術真可謂爐火純青;當代風格真可謂新穎、獨具特色,既有海洋散文詩的優(yōu)美,也有自然、淳樸、普通而崇高偉大的形象,精神感人,文化意蘊非常豐富。作品把現(xiàn)實主義的細節(jié)描寫和通篇作品的象征寓意性融為一體,表達了深邃的內(nèi)涵。

一、新穎、獨特的海洋文學風格

《老人與海》是部新穎、獨特的海洋文學風格派成功大作。盡管它的文字并不冗長,人物也單純,但它的新穎、獨特卻是前所未有的風格。首先,作品敘事場境始終圍繞大海,作品敘事風格如散文詩──非常樸素、自然、清新和優(yōu)美,仿佛給讀者身臨大海的感覺,如“散發(fā)著魚腥味的海港” [1]2又如“大多數(shù)船都是靜悄悄的,只有船槳的聲音。清晨海洋的新鮮氣息。水里尾馬藻發(fā)出的磷光,旋渦匯集的各種魚類,海洋上嬌小的黑燕鷗,強盜鳥和壯實,海燕” [1]13-14展現(xiàn)給讀者的是一望無際的大海──美麗、浩瀚、神秘,大海里孕育著各式各樣的魚群和海洋生物,千百萬化的大海有時水平如鏡,有時波濤洶涌,因此老人把大海比喻成“l(fā)a mar”(西班牙語女性),而年輕魚夫則老人把大海想象成“el mar” (西班牙語男性);書中有非常豐富、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如鰍、水母、海龜、玳瑁、海豚、鯊魚、刺嘴鶯、野鴨等等,以及海洋生物的生理學特征,海洋漁夫的特別海洋食物,如龜?shù)啊Ⅴ忯~肝油、生吃金槍魚片等等,宛如一個個海洋博物館里的活物,栩栩如生呈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尤其是象“海水已經(jīng)變成了深藍色,太陽射出的奇異之光,在水里變幻出奇異的光” [1]17,展現(xiàn)夢幻般的神秘世界。

特別是“他(主人公圣地亞哥)看不到綠色的海岸,只能看到藍色山巒的山頂,山頂看上去白白的、仿佛覆蓋著白雪,他還能看見云彩,云彩像是上空高高的雪山。海水深暗,陽光在水里形成了折光。無數(shù)斑斑點點的浮游生物在高高升起的太陽的照射下已不見蹤影。藍色的海水里,老人能看見的只有深深的大折光以及他那筆直地伸到水下一英里深的釣線。”[1]20這段如詩如畫的美文體現(xiàn)出海明威豐富細膩的觀察力和筆觸功夫!

主人公圣地亞哥老人為了生存就必須向海洋挑戰(zhàn),他似乎有某種預感“今天,我會找到狐鰹和長鰭金槍魚群,它們中間也許會有一條大魚” [1]15。老人獨特的形象“他渾身上下都很蒼老。那雙眼睛樂觀而且永不言敗,色彩跟大海一樣。” [1]1雖然老人“形單影只” [1]5,但他是一個熱愛生活、有關注“棒球賽” [1]6情趣愛好的普通人。

書中既有讓人感到驚悚、緊張甚至慘烈的場面描寫,如主人公圣地亞哥老人凸顯的個性、與魚緊張頑強的搏斗,包括與獵捕到的超出想象的大魚,和聞到血腥、成群接隊迎面多次撲來的鯊魚展開著殊死拼搏等等,也有浪漫主義情調(diào)色彩的插入,如幾次提及魚類“” [1]18、夢見季節(jié)的海豚[1]40、45;也有西方文化宗教色彩的植入,如他妻子的遺物───彩色畫《耶穌圣心圖》和《科伯圣母圖》[1]5、《天主經(jīng)》、《圣母經(jīng)》[1]35、36、49;另外,書中還植入老人的回憶,他曾經(jīng)在卡薩布蘭卡的一家小酒館與一個大塊頭黑人搬手勁。竟然拗了一天一夜,最后他贏了,被別人稱“冠軍” [1]38-39,體現(xiàn)出他堅忍不拔的性格上。書中提到“颶風季節(jié)的天氣中” [1]33;書中還植入老人的一個夢,夢見沙灘獅子[1]12!夢見黃色海灘,獅群來到海灘[1]46;老人在天黑的海洋上看見獵戶座下方的星星[1]42;20世紀3、40年代的古巴是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階段,如飛機的影子驚起一群群飛魚[1]40、傳統(tǒng)的捕魚文化受到現(xiàn)代機械化捕魚的沖擊;他是一個扼守傳統(tǒng)捕魚和自然法則的漁民,與奉行實用主義的年輕漁民是有區(qū)別的[1]2。書中談及老人殺魚是不是罪過的思辯[1]60-61;

書中有西班牙語詞匯出現(xiàn),如calambre[1]34等,圣地亞哥在文化上是“西班牙人”,但他同時又是一個“古巴人” [1] 導讀2。

作品中有大量圣地亞哥自言自語的獨白,因為作品布局就只有一個人老人在與魚搏斗。而現(xiàn)實生活中圣地亞哥老人是一個有血有肉、很普通的漁夫形象 ,他也有普通漁民的俗語“水母,你這” [1]18,也有普通漁民的經(jīng)濟觀“要是魚肉好,在市場上能賺多少錢呀。”[1]25,使我們感到:不屈不撓的“硬漢”就是英勇無謂的普通漁民;他們不是假模假樣虛構的“高大全”;他們給我們一種親切感!海明威文學風格即平凡的真實中孕育著超越的偉大。書中大篇幅是描寫老人捕魚與保衛(wèi)捕到的大魚同很多兇殘的大鯊魚搏斗的場境。老人的硬漢個性形象、情節(jié)喜怒哀樂的跌宕布局,和西方文化的意蘊結合為一體,彰顯出人類向海洋挑戰(zhàn),勇敢、執(zhí)著和堅強等精神,作品具有非常強大的生命力!作家的寫作風格對美國文學及20世紀文學的發(fā)展有極深遠的影響。

二、老漁夫的硬漢形象

主人公是唯一的老漁夫圣地亞哥,一個非常有個性的、孤獨的捕魚老人,他在墨西哥灣出海84天卻一無所獲,遭到周圍的人不解,甚至嘲笑,但他無所謂,也并未放棄希望。第85天,他獨自一人駕船“走出去很遠”,終于捕到一條“比船還大的槍魚” [1]導讀1。但在返航途中卻遭到成群的鯊魚爭搶,經(jīng)過兩天兩夜的殘酷搏斗,他回到海港,“比船還大的槍魚”只剩下一付骨架,他也筋疲力盡。

故事情節(jié)似乎并不復雜,但藝術大師海明威“精通于敘事藝術”的才能在這里發(fā)揮得可謂淋漓盡致,其實,之前他在文學上就已經(jīng)有多部優(yōu)秀的作品問世,如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1929)、《永別了,武器》(1929)《喪鐘為誰而鳴》(1940)等感人佳作。《老人與海》(1952)正是在作家多年磨礪的厚重、堅實基礎上成功出爐的。另外,還有就是他具有駕馭“當代風格中所發(fā)揮的影響”的能力,使得《老人與海》結構呈現(xiàn)立體性和復雜性,特別凸顯創(chuàng)新性,如主人公圣地亞哥老人就是海明威用多層細膩的筆調(diào)塑造的硬漢典型,他雖然已經(jīng)有普通老年人的特征,但“那雙眼睛樂觀而且永不言敗,色彩跟大海一樣。” [1]1

全書沒有一句多余的廢話,表達非常精辟和準確。老漁夫圣地亞哥在大師海明威筆下步步遞增強化,一系列硬漢形象逐步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是那樣親切和感人。正如有人評論說“老漁夫象征著一種高度哲理化的人類精神,一種永恒的超越時空的存在”[2]。難能可貴的是:老漁夫面對生存的壓力表現(xiàn)了高尚和灑脫的樂觀態(tài)度,體現(xiàn)人類尊嚴──硬漢的人格特質(zhì);在厄運乃至悲劇結果的重壓下仍然昂首挺胸,他是真正具有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是不言放棄的硬漢典型。老漁夫圣地亞哥代表了勞動人民大無畏的斗爭精神。如他在接連84天沒有捕到一條魚的困境中,不言放棄,再度出海。在遠海上為搞定“比船還大的槍魚”,竟然PK了三天三夜;拖著巨大的收獲返航時卻被兇猛的鯊魚群盯上,老人也沒有放棄或者逃跑,而是與搶吞他勞動成果的鯊魚群展開殊死搏斗,魚叉丟了就用刀,刀子折了就用船槳,槳把斷了再用舵,正如有評論說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xiàn)實世界中”老人表現(xiàn)出來的鼓舞人類的勇氣。

突出美國文化倡導的個性文化。老漁夫圣地亞哥始終是孤零零地一個人,在浩瀚無際的大海上劃著小船漂泊,他先后與“比船還大的槍魚”和鯊魚群展開殊死搏斗。他個人與大魚的PK譜寫成一曲豪邁的、代表人類與自然、人與命運相抗爭的頌歌,老漁夫精神升華為人類征服自然的精神力量。正如他所言:“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1]

大師海明威采用高超的想象藝術,把作家和主人公老漁夫圣地亞哥的思想融合為一體,即在遭受了如此多的鏖戰(zhàn)之后,他們在夢中見到了── 雄獅(力量的化身)。雄獅激勵著人類向自然挑戰(zhàn)、永不放棄的勇敢精神。因此,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頒獎詞結尾這樣評論海明威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最誠實、最大無畏的創(chuàng)造了我們這個苦難時代中真實人物的作家。” [3]

《老人與海》在結尾部分68-74頁中,老人感到“超脫”、“海里有我們的朋友和敵人”、“被打垮反而輕松了”回到自己的“小棚屋”躺下睡覺。[1]69主人公如此淡定、灑脫,表明老人的內(nèi)心強大的世界和從容瀟灑的個性,因為他不是那種只會斤斤計較,把腸子悔青而又無濟于事的悲觀者!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視角以及不同的著眼點出發(fā),表現(xiàn)各式各樣復雜的感彩并發(fā)出各式各樣的評論。如小孩曼諾林看見熟睡的圣地亞哥老人在呼吸和手就一直在哭,給老人買來咖啡、親切談話、買藥等;而其他漁夫圍在老人的船邊,有人丈量了只剩光骨頭的魚骨架竟然高達18英尺!女游客看見被侍者用西班牙語解釋的“Tiburon”的巨大的魚骨。圣地亞哥老人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讓佩德里科把它切碎做誘餌吧” [1]71 “得搞一支很好的魚鏢” [1]72。

三、《老人與海》的意蘊

關于《老人與海》的意蘊問題,作者海明威本人的說法似乎相互矛盾,如他曾經(jīng)說:“沒有什么象征意義的東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魚就是魚,鯊魚就是鯊魚,不比別的鯊魚好,也不比別的鯊魚壞。” [4]但在喬治?普林浦敦對他的采訪中他又這樣說:“我想有象征手法。” [5]《老人與海》畢竟是從散文《碧水之上:海灣來信》脫胎而來的,因此手法上的確有寫實主義成分,正如大師作者海明威本人的上述說法“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魚就是魚,鯊魚就是鯊魚”,而且作家本人對創(chuàng)作對象的觀察非常細膩,敏銳,符合文學的特質(zhì)──真實!文體和文筆非常優(yōu)美,人物形象和敘事也非常逼真,仿佛給人再現(xiàn)出當時的情景。但其后“我想有象征手法。”又該怎樣理解呢?海明威在《老人與海》的創(chuàng)作中奉行“冰山原則”,處理人與自然斗爭這一重大題材,運用象征主義手法通過賦予老人圣地亞哥、大海、“比船還大的槍魚”、鯊魚、群獅、小孩子等以豐富的象征和意蘊,使小說表現(xiàn)出的效果遠遠超出題材本身的內(nèi)涵,呈現(xiàn)更為廣闊的思想空間和余韻縈繞──如大海是主人公老漁夫圣地亞哥和其他漁民的生存依賴環(huán)境,但具有極端對立的雙重性──既象征著是天堂,從美學角度來講,大海是一幅“意味著許多東西”的寫意畫,因為提供了吃的食物,也象征著地獄,因為狂風巨浪、海嘯、食人魚可以吞食漁民;因此,可以說大海也是漁民為了生存挑戰(zhàn)自然的角斗場,即主人公老漁夫圣地亞哥人生命運永遠存在的挑戰(zhàn)對象。老漁夫具有樂觀、豪爽、勇敢、頑強等個性,捕魚展示其強大的力量、勇氣和毅力,從他身上看不見一絲衰敗、悲觀和沮喪,而是自信、有意志力、頑強品格的硬漢形象,這與美國移民開拓精神的象征存在吻合。如果說“比船還大的槍魚”是海明威和筆下主人公圣地亞哥心中憧憬的那個宏大目標,當老人圣地亞哥希望釣到大魚的時候,他果然釣上了前所未聞的大魚,他自言自語對大魚發(fā)出了贊美──身軀龐大、姿態(tài)優(yōu)美、威力巨大、色澤美麗,使人聯(lián)想到它象征著人類渴望勞動創(chuàng)造出奇跡。鯊魚是老人生存競爭對立面的象征,也是生物自然法則的存在,代表破壞性力量。鯊魚就是在老人實現(xiàn)獲得勞動成功并保衛(wèi)這個勞動成功時間段的侵略者──它們以強盜式的手段襲擊老人的果實,鯊魚象征厄運與災難。那些不斷撲來咬噬、吞吃“比船還大的槍魚”的兇猛鯊魚,象征阻止人類實現(xiàn)理想境地的各種磨難或孽障。老人與鯊魚拼命搏斗充分展現(xiàn)出人類對磨難或孽障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獅子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征。作品中老人先后四次夢見獅子───第一次是老人出海前躺在自己的床上夢到獅子,第二次是他反問自己:“為什么獅子是我留在腦子里一件主要東西呢?”第三次是他在船上夢見了獅子,最后一次是小說的末尾:“老頭正夢見獅子”。作家對獅子的反復強調(diào)意蘊人類精神和力量的永恒!揭示出深刻的“硬漢”主題!反復強調(diào)“獅子”,烘托出圣地亞哥潛意識對力量的向往和對磨難或孽障與厄運臨危不懼的靈魂。象征著老人追求力與勇的搏擊精神,這種搏擊精神就是“海明威式”的硬漢性格。小孩子曼諾林,從五歲起跟老人上船學習捕魚,象征著人類力量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即小男孩的出現(xiàn)象征人類的未來生命延續(xù)的維系物,他也是硬漢老人決不向艱難妥協(xié)的力量源泉。老人正是從孩子的鼓勵下繼續(xù)拼搏下去,他意識到:“要不是孩子,我早完了,這一點不承認可不行” [1],在與命運搏斗中,老人幾次想到小孩,“要是孩子在這兒多好啊!” [1]小說結尾的點睛之筆,給圣地亞哥的硬漢性格注入了獨有的樂觀因素。圣地亞哥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硬漢子了,他的背后是人類永恒存在的價值:自信、自強和自尊。圣地亞哥的硬漢形象具有濃厚的哲理性和象征意義。圣地亞哥這個老而不衰,不幸但不可戰(zhàn)勝的英雄形象,表達作者一貫推崇的勇敢、堅毅、意志力等精神。

四、結語

《老人與海》具有新穎、獨特的海洋文學風格和老漁夫的硬漢形象及豐富的意蘊,體現(xiàn)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xiàn)實世界中”表現(xiàn)出來的勇氣,大作得到肯定的效果是因為海明威精通于敘事藝術和對當代風格中所發(fā)揮的影響。無論在時代上、思想內(nèi)容上還是藝術風格上都是海明威創(chuàng)作水平的最高點。硬漢形象老人體現(xiàn)的勇氣具有濃厚的哲理性意義和象征意義,同時也有其他意蘊的象征,這一切除了給讀者留下了震撼感覺,也留下了想象的余韻。

【參考文獻】

[1]海明威.老人與海[M].黃源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2]陳主.外國文學名著精解[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2.

[3]楊任敬.20世紀美國文學史[M].青島出版社,1999.

[4]董衡巽.海明威談創(chuàng)作[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5.

第8篇

摘要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一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總結。這篇小說中,他熱衷的主題――“硬漢精神”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海明威在《老人與海》的藝術處理上,除了做到準確、鮮明、生動外,還特別講求豐富。他用那豐富高超的藝術手法建造了一座美麗的百花園,栽種著各種名花異葩,讓我們盡情飽覽這一切。可以這么說,《老人與海》就是海明威“精通于敘事藝術”的一個光輝的范例。

關鍵詞:白描 照應 直敘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巔峰之作,正如他自己所說:“這是我一輩子所能寫的最好的一部作品,可以作為我全部創(chuàng)作的尾聲。”這部作品是作者晚年思想的最后閃光,“人可以被毀滅,卻不能挫敗”是小說所要揭示的主題。其主人公桑提亞哥在茫茫大海上孤軍奮戰(zhàn)的形象是海明威二三十年代創(chuàng)造的“硬漢性格”形象的繼續(xù)與發(fā)展。

1953年5月,《老人與海》榮獲普利策獎,1954年海明威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富有感情的人物形象,深刻的心理描寫,情節(jié)與景物之間無與倫比的和諧,敘述的簡潔凝練,以及行文的流暢,這些在藝術上早有定評的杰出成就,正是它成為海明威敘事藝術珍品的原因之一。

《老人與海》的故事很簡單,人物只有老人桑提亞哥和小孩曼諾林兩人,從表面看老人雖然失敗了,但在精神上他并不屈服,可以說這是一曲打不敗的失敗者的贊歌,突出表現(xiàn)了海明威高超的敘事藝術。其刻畫的人物富有感情,人物的心理描寫與作品中的情景、景物自然的融合,敘述簡潔凝練,行文流暢清晰。

首先,小說開門見山地破題,一開始就用寥寥幾筆把整個故事點了出來:“他是個獨自在灣流中一條小船上釣魚的老人,至今已去了84天,一條魚也沒逮住。”在展現(xiàn)老人的形象時,作者用了極為簡練的白描手法,對老人的外形作了大致勾勒:“老頭兒后頸上凝聚了深刻的皺紋,顯得又瘦又憔悴。兩邊臉上長著褐色的疙瘩,那是太陽在熱帶海面上的反光曬成的肉瘤……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顯得老邁,除了那一雙眼睛。那雙眼啊,跟海水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這就是老人的青春之貌。緊接著按照故事的發(fā)展來敘述老人桑提亞哥在海上的遭遇,以及他和曼諾林的情誼,然后把故事逐步鋪開。

其次,海明威從西方現(xiàn)代派畫家中,吸取了直覺的表現(xiàn)手法,從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來描寫動作,塑造人物形象。他把桑提亞哥的行動寫得絲絲入扣,分外逼真。作者善于捕捉敘述對象的動作,如老人將釣餌放入水中的一段:“天還沒大亮,他把魚餌放下去,隨波漂流。每一份釣餌都筆直垂著,鉤柄插在粗魚的釣餌里,系牢縫好,鉤子突出的部分,彎曲和尖端,全部蓋滿新鮮的沙丁魚……太陽第三次升起,他只覺得繩子的壓力微微放松,就用右手輕輕拉,繩子又跟往常一樣拉緊了,不過他拉到繃斷的邊緣,繩子開始往內(nèi)縮。他把雙肩和頭部由繩子下面滑出來,開始輕輕收進繩子。他雙手擺動,盡量靠身體和腿部來拉。老腿和雙肩隨著拉繩的搖擺動作而旋轉。”作者將他出海前他與曼諾林如何做好準備,出海后怎樣觀察海面下餌,魚上鉤后如何捕捉以及最后怎樣竭盡全力跟鯊魚搏斗,都作了十分準確細致地描寫。動中寫人,用白描的手法加以勾畫,將老人的具體行動寫得層次分明,栩栩如生。

再者作者在直敘中有插敘,在插敘中交織著老人對往事的回憶和對眼前事物的感慨。老人出海不久便夢見孩提時見過的非洲海灘,海峽和大山。第二天又想起了曾與一個碼頭上的大力士比手勁的勝利背景。他常常夢見獅子,思念曼諾林,在茫茫的大海上自言自語,這都給他帶來了力量和勇氣。他有時也議論“殺魚是不是罪過”,對受傷的左手感慨一番,如:“這算什么手啊?”這些心理描寫和細節(jié)刻畫往往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用第三人稱“他”的口吻描述老人的相貌、閱歷居住環(huán)境,生活狀況,展現(xiàn)給讀者的是一位飽經(jīng)風霜、堅強獨立的硬漢形象。敘述者的人稱不斷改變――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交替使用,使單調(diào)的捕魚過程顯得多姿多彩,引人入勝。

《老人與海》非常講究照應的完美,對比的強烈。老人獨自一人住在海邊一座簡陋的茅棚里,第85天的黎明他從這里扛著工具由孩子送他出海;兩天后的黎明,他獨自駕著小船又回到了海邊。孩子第一個來看他,整個故事就是這樣,在時間、地點、人物及道具方面形成了照應關系,有頭有尾,產(chǎn)生一種完滿的美感。同時老人的性格威力也是在不斷出海――捕大馬林魚――斗鯊等一系列沖突中逐漸顯示出來的。大馬林魚、兇鯊它們強壯有力,為所欲為;老人年老體弱,孤單一人而臨強大的敵手,展開交鋒和沖突是非常激烈的,老人能在最后打退一切進攻者,這種威力不能不讓人贊嘆。這種以弱對強地斗爭,能夠強化矛盾沖突,更鮮明地突出主體性格的深厚層次。文中使用這樣的照應對比,有助于對作品進行全面集中的把握,整體感很強。

余秋雨先生曾經(jīng)這樣評價說:《老人與海》不過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卻成了一個偉大的作品,原因何在?因為在這個作品里邊有一種“未知結構”。“未知結構”是什么呢?就是看完這個作品以后,你卻很難評價這個名叫桑提亞哥的老人究竟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他在奮斗,捕獲了一條非常巨大的魚,可是到了最后,他拉回來一副空骨架,他究竟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海明威先生一直在積累或是尋找,找到一種釋放的方式,將自己的內(nèi)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表現(xiàn)出來。《老人與海》就是他表現(xiàn)自己的一生的方式,老人其實就是他自己的象征,“人可以被毀滅,卻不可以被打敗”這幾乎可以被看作海明威一生的精神支持。

參考文獻:

[1] 袁賢銓:《簡論海明威的“冰山”風格》,《寧波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第9篇

作家簡介

歐內(nèi)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一個醫(yī)生的家庭。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中學畢業(yè)后,當過記者,常駐巴黎。一戰(zhàn)爆發(fā)后,加入紅十字會,投身意大利戰(zhàn)場,戰(zhàn)爭中他多次負傷。大戰(zhàn)結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軍功獎章、銀質(zhì)獎章和勇敢獎章,獲中尉軍銜。二戰(zhàn)爆發(fā)后,他以戰(zhàn)地記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內(nèi)戰(zhàn)前線。作為隨軍記者,他還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zhàn)斗。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受重傷,痊愈后仍深入敵后采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他獲得一枚銅質(zhì)獎章。

海明威喜歡旅游,除了國內(nèi),還多次去古巴釣魚,去西班牙觀看斗牛,去非洲去打豹、獵獅。

同時,他對創(chuàng)作懷著濃厚的興趣,一面當記者,一面寫小說。一生中他出版了許多作品,如反對戰(zhàn)爭為主題的《永別了,武器》《第五縱隊》《喪鐘為誰而鳴》;根據(jù)在非洲見聞和印象寫成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馬扎羅山的雪》等。1954年海明威以其代表作《老人與海》,獲得的諾貝爾文學獎。

晚年的海明威患有多種疾病,影響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這使他精神抑郁,情緒消極悲觀,終于1961年7月2日在小莊園里以自殺的方式解脫了自己。

作品推介

他竭力把釣絲拉緊,但釣絲已經(jīng)繃得很緊,快要折斷了,要是猛拉一下,就會把魚鉤在魚嘴里掛的口子加寬,魚若再一跳,就會把鉤子弄掉。這時,大魚突然晃蕩一下,把老頭兒拖到了船頭那邊去,他好容易撐住一股勁兒,放出一段釣絲,才沒給拖到海里去。他知道魚一定受傷了,他拉住釣絲不動,身子往后仰,滌蕩釣絲的張力。他說:“魚,你現(xiàn)在也覺得痛了吧,可是,老實說,我也覺得痛啊。”

釣絲慢慢地上升,魚露出來了,水從它的身邊往四下直涌。它渾身明光耀眼,頭、背都是深紫色的,鐮刀片似的大尾巴出沒在水里。老頭兒說:“它比小船還長兩英尺呢。”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漂到看不見陸地的海面上,跟大魚搏斗。老人在黑夜里毫不松勁地拉住肩頭的釣絲,他總是想起孩子,不斷地感嘆著:“要是還在這兒多好呵。”他覺得非常累乏,希望大魚會睡去,他自己也能睡去,去夢見獅子。他高聲地說:“魚啊,要是你沒累乏,那你可真奇怪透頂了。”

第二天清晨,一只小鳥停在釣絲上,孤獨的老人興奮地和小鳥講著話。大魚還是拖著船游動,它一次又一次跳起,雖然釣絲不斷松下去,但船走得非常快。老頭兒把釣絲繃緊,身子一動也不動。第三天,魚開始打轉兒了,老頭兒拼命拉緊釣絲,看見它尾巴從水面里露出來,游到前面來,舉止從容不迫,非常優(yōu)美,老頭兒用力去拽,想把它拽近些。他忍住一切疼痛,拿出當年的威風,拼出力氣來,對付大魚最后的掙扎。魚游過來了,他高高地舉起魚叉,使出全身力氣,把魚叉扎進魚肚里,魚往上一跳,仰身朝天,銀花花的肚皮翻到水面上來。他動手去拖魚,綁緊它,用一個套鎖栓住尾巴,另一個套鎖栓住它的腰,把它捆在船旁邊。老人駛向了歸途。

(節(jié)選自《老人與海》)

背景鏈接

這段文字是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與海》中主人公桑提亞哥老人跟馬林魚緊張搏斗的精彩情景。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認為的自己“這一輩子所能寫的最好的一部作品”。自從1952年在《生活》雜志刊登以后,立即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僅頭兩天,這份雜志就賣出530多萬冊。它曾在1953年獲得了普立徹獎,這也使他獲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因為他精通于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xiàn)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對當代文體風格之影響”。

閱讀指南

小說塑造了一個無所畏懼、行動果敢,在重壓和失敗面前不低頭、不氣餒、堅持奮斗的老漁夫形象,表現(xiàn)了“人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的崇高主題。作品故事情節(jié)很簡單:桑提亞哥接連出海八十四天,但一無所獲。后來再次出海,經(jīng)過三天兩夜的生死搏斗,終于捕獲了一條特大的馬林魚,但是在歸航的途中馬林魚被一大群鯊魚吃光了,盡管老人奮力拼搏,但終于無濟于事,等到回到陸上時,馬林魚只剩一付巨大的骨架了。

作者塑造的主人公是一個具有一切普通人的遭遇和感情,同時又具有崇高精神力量的人物。作為一個普通人,在漫長而艱難的生活道路上,他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痛苦,但他最終能把自己的本質(zhì)力量凝聚起來,表現(xiàn)出那樣無畏勇氣和奮斗精神,正視失敗和死亡,僅此一點就展示了人類精神中最寶貴的東西。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代表了進步人類的整體。小說中的鯊魚、大海,作為人的對立面象征著神秘的命運和不可知的自然力,因此,老人與大海和鯊魚的搏斗就象征了人類和自然、命運以及一切外在于自身的邪惡力量的抗爭。

桑提亞哥和馬林魚之間的關系還象征了藝術家和他的杰作之間的關系,捕魚的過程正是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的象征。最后一層是桑提亞哥是海明威本人的象征。因此說,《老人與海》正是他在藝術的王國里打到的一條最大最美的馬林魚。

評論驛站

《老人與海》是一首田園詩,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倫式的,不是麥爾維爾式的,好比荷馬的手筆;行文又沉著又動人,猶如荷馬的詩。真正的藝術家既不象征化,也不寓言化――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藝術品都能散發(fā)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

――美國藝術史家 貝瑞孫

海明威有著一種強烈的愿望,他試圖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強加于我們,以便塑造出一種硬漢的形象……當他在夢幻中向往勝利時,那就必定會出現(xiàn)完全的勝利、偉大的戰(zhàn)斗和圓滿的結局。

――美國作家 索爾?貝婁

海明威的作品把敘事的準確性與簡潔性統(tǒng)一起來,但是主題卻異常深刻地印在讀者的腦海里。《老人與海》是中國讀者中閱讀最多的諾貝爾獲獎作品,是海明威的經(jīng)典之作。

――青年作家 李湃

作家講經(jīng):冰山理論

海明威把文學創(chuàng)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他以“冰山”為喻,認為文學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作者也只應描寫這“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這些所謂冰山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部分則應該通過文本的提示讓讀者去想象補充。

第10篇

推薦一本書《老人與海》

老人與法這本書使我受益深遠,讀完一段又一段的鏗鏘有力的文字后,那蘊含著意味深長的語句,令人回味無窮,久久地沉浸在書的世界里。一本好書的衡量標準并不是擁有多么華麗的文字堆積,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那冷靜有力的文字令人刻骨銘心,它沒有華麗的文字,但卻寫出了真情實感。

《老人與海》的故事是悲觀的,但

寫得環(huán)環(huán)相扣。讀完《老人與海》我心里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震撼。一位老人是在什么心態(tài)下,八十四天沒有撲到一條魚,在生活與工作問出問題

的雙重壓迫,他又是如何重新站起來表達已的“震撼”來,積極樂觀地去面對殘酷的事實?

老人圣地亞哥家境清貧,但他依然保持了顆樂觀的心理。在不生被大家認同的情況下,第八十五天捕到了一條大馬林魚,它大的出奇,但老天爺仿佛在與圣地亞哥開玩笑,回去的路上,又被幾只鯊魚攻擊,大馬林魚只剩下了一個骨架。

在飽受挫折與磨難后,圣地亞哥已經(jīng)練就了所,以然的心理。充份體現(xiàn)出了老人的硬漢精神。

這一個悲壯的故事與海明威目己的生活也相關聯(lián)。海明威死的很慘烈,他是自己用槍口對準一的嘴開槍自殺的。

但海明威卻懂得以書激勵后人。鼓勵所有遇到困難的人勇往直前。不要退縮,到達彼岸的巔峰!

第11篇

關鍵詞:《老人與海》 圣地亞哥 獨特品質(zhì)

一、《老人與海》主要內(nèi)容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創(chuàng)作的小說,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是海明威個人世界觀和人生觀的結晶,也是影響歷史的百部經(jīng)典之一,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并幫助海明威獲得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以及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老人與海》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圣地亞哥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及數(shù)條鯊魚在離海岸很遠的灣流當中搏斗的故事展開。風燭殘年的老漁夫一連八十四天都未釣到一條魚,但他不肯認輸而是繼續(xù)堅持奮斗,終于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比他漁船還大的大馬林魚。雖然經(jīng)過兩天兩夜奮戰(zhàn)之后,老人終于將大馬林魚殺死,但許多大鯊魚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zhàn)利品。經(jīng)過搏斗,老人的馬林魚仍難逃被鯊魚吃光的命運。最后,老人精疲力竭地拖回一副巨大的骨架,他回家后躺在床上,只能通過夢境來回憶往昔那美好的光景。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謳歌了人類獨自迎接挑戰(zhàn)的決心以及堅持斗爭的巨大勇氣,塑造了一位寬厚仁慈、堅韌不拔的老人形象,老人身上的獨特品質(zhì)值得世人細細品味和深入挖掘。

二、《老人與海》中老人的獨特品質(zhì)

(一)面對挑戰(zhàn)的勇氣與耐力

《老人與海》中的老人圣地亞哥無疑是一位勇敢的斗士,他在環(huán)境惡劣的大海上頑強搏斗,毫不畏懼挑戰(zhàn),甚至是死亡。小說中,老人已步入年邁,力衰體弱、貧窮孤獨,歲月剝奪了他的一切。獨自在海上航行了八十四天的他仍一無所獲,海上無限復雜的情況不斷挑戰(zhàn)著老人的生命極限。老人在遼闊無垠的大海中獨自與洶涌波濤戰(zhàn)斗,有時還會遇到這種兇狠鳥類的攻擊,當然還會有來自鯊魚的威脅,然而,即便是在這樣艱難的生存環(huán)境中,這位消瘦而孤獨的老人依然沒有放棄、沒有低頭。在被鯊魚圍攻之時,勇敢的老人獨自與鯊魚進行殊死搏斗、頑強抗爭,他身上的巨大勇氣令人折服。

除了面對挑戰(zhàn)時所體現(xiàn)出的巨大勇氣之外,老人身上呈現(xiàn)出的不懈斗爭的耐力亦令人欽佩。在洶涌的大海上獨自航行,老人圣地亞哥不僅需要忍耐心理上的孤獨和恐懼,還要承受難捱的饑餓與困乏。在出海第八十五天時,圣地亞哥終于釣到一條他見所未見的巨大馬林魚。但是,這條馬林魚并不肯就范,它不斷掀起巨浪、拖拽漁船。然而,即便是孤立無援、吊繩勒進了肉里,老人仍未放棄。他雖然很痛苦,但依然不承認這是痛苦,并堅持要“讓它知道人有多能耐,人能忍受多少磨難”。勇敢的圣地亞哥經(jīng)過兩天兩夜與大馬林魚的不懈較量,終于將它殺死。然而,在返航的途中,貪婪而兇猛的鯊魚圍攻而來,孤獨無援的圣地亞哥只得通過刀子、魚叉、船槳、舵柄、帆桿等武器與碩大的鯊魚作戰(zhàn),他忍耐著疼痛與孤獨,向充滿危機的大海、貪婪兇殘的鯊魚發(fā)起挑戰(zhàn)。在這場血腥的戰(zhàn)斗中,圣地亞哥沒有低頭妥協(xié),而是用巨大的勇氣與耐力毅然抗戰(zhàn)到底。正如老圣地亞哥所講,一個人并非永生俱來就是被打敗的,你可以從身體上摧毀一個人,但你卻無法徹底將他擊垮。

(二)征服磨難的樂觀與豁達

在《老人與海》中,圣地亞哥是一位普通老人,正如海明威在小說中提到的“Everyone”,但他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征服磨難時的樂觀與豁達卻在這位普通老人身上打上了光輝的烙印。作為一位普通的老漁民,圣地亞哥常年生活在海邊,自食其力,過著一成不變的日子,并在單調(diào)乏味的日子中憧憬著美好的生活,這是小說中老人樂觀與豁達品質(zhì)的初現(xiàn)。當他在海上受傷時,他傷感無奈,但仍舊沒有放棄樂觀的精神。他安慰自己道:“手很快就會好的,我已經(jīng)讓手上的血流干凈了,海水會將它治好的,那些海灣里黝黝的海水就是最好的藥品”。大海里危機四伏,到處彌漫著兇猛的味道,形單影只、孤立無援的圣地亞哥并沒有抱怨,也并沒有退縮,反而認為大海中“既有我們的朋友,也有我們的故人”。

在《老人與海》當中,海明威使用大量筆墨描繪海上的險境以及大自然的博大,這些自然場景的描寫不僅為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做鋪陳,也烘托了圣地亞哥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和品質(zhì)。在險惡的大自然中他并未懼怕,反而享受將自己放縱于其中的樂趣,即便是在身處險境的時候,圣地亞哥依然保持著高昂的斗志和“重壓之下的優(yōu)雅風度”積極樂觀地面對一切。大海上的生活孤獨寂寥,圣地亞哥通過自言自語或是大聲歌唱的方式取樂,甚至對鳥兒說“如果你喜歡,那就呆在我的房子上吧,親愛的鳥兒”。當老人身處險境時,他總是幻想著自己能夠獲得孩子的幫助,并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以此慰藉自己的心靈,雖然這種超越現(xiàn)實的想法并不能得以實現(xiàn),但他還是用這種渺茫的希望來激勵自己的斗志,樂觀地在困境中戰(zhàn)斗。

(三)困境中的自信堅定、永不言敗

自信堅定、永不言敗是主人公圣地亞哥的又一重要品質(zhì),這種品質(zhì)使他堅持奮力斗爭、藐視對手。這種自信堅定并不是老人對自己力量的盲目樂觀和夸大,而是在對自己頑強拼搏的勇氣與耐力的確信。自信堅定與永不言敗的獨特品質(zhì)幫助圣地亞哥經(jīng)受住重重考驗與磨難,不被命運擊垮,贏得世人的尊重與敬佩。

在小說開頭,逐漸走向暮年的圣地亞哥不再健壯有力,孤苦伶仃的他獨自居住在小木屋中,只有鄰居家的孩子馬諾林會偶爾過來探望。即便如此,年邁的圣地亞哥也沒有受到命運的眷顧,反而一次又一次被拒絕在幸運大門之外。但這位“背運”的老人并未就此放棄,反而更加充滿斗志與信心。在海上苦苦航行八十四天仍毫無所獲時,馬諾林問老人能否強壯到捕獲一條大魚時,老人自信地給出肯定的回答,并告訴了馬諾林很多富有智慧的策略。在航行的第八十五天,老人對馬諾林說“今天我特別有信心”,這句簡短而有力的話說明老人并沒有被失敗和質(zhì)疑打敗,而是自信堅定地與命運作積極斗爭。當老人如愿以償捕獲了一條比他漁船還要大的大馬林魚之后,他堅持斗爭到死也要將它制服,并堅稱“死也會與它一道兒”,在與大馬林魚的斗爭結束之前,他永遠不會倒下。

當兇殘的鯊魚出現(xiàn)時,故事進入了,老人圣地亞哥身上那自信堅定、永不言敗的品質(zhì)也發(fā)揮至極致。當圣地亞哥終將大馬林魚殺死后,還沒有享受片刻輕松,成百上千條的鯊魚就涌來蠶食他的戰(zhàn)利品。來不及懼怕的圣地亞哥開始絕地反擊,早已精疲力竭的他此時就像子彈被上了膛的老兵,精神百倍。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武器與鯊魚作殊死搏斗。雖然那條巨大的馬林魚最終仍被啃食得只剩骨頭,但圣地亞哥在困境中那種永不言敗的品質(zhì)和無堅不摧的士氣早已讓他在精神上滿載而歸。

(四)面對失敗的高貴傲骨

在《老人與海》中,老人的斗爭對象是大馬林魚和各種兇殘的鯊魚。當他在海上捕獲大馬林魚后,他十分興奮,因為這么巨大的馬林魚是他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當他戰(zhàn)勝了大馬林魚后,他認為這是他一生都值得驕傲的樂事。然而,真正的對手卻在老人精疲力竭的時候出現(xiàn)了。在返航的途中,老人先是遇到了一只兇猛的鯖鯊,老人用魚叉將它扎死。但這只鯖鯊不僅將大馬林魚吃掉四十磅,還將老人的魚叉帶走了,這讓老人損失慘重。老人的困境并未因為這只鯖鯊的死亡而終結,隨后又有四只拉諾鯊和一只鏟鼻鯊撲來。在老人不得不承認自己即將被打垮的時候,他真的希望不必再戰(zhàn)斗了,但是成群結隊的鯊魚再次涌來,老人不得不用盡最后的力氣與這些兇殘的猛獸作最后的搏斗。在與鯊魚作斗爭的時候,老人甚至還贊美他的這些敵人,稱贊他們美麗而崇高,見什么都不害怕。

在殊死搏斗之后,那條巨大的馬林魚還是被兇猛的鯊魚蠶食一空。看著大馬林魚的殘骸,老人覺得自己終于被打垮了,自己已經(jīng)沒有辦法補救了。當他快到家時,那種被擊垮的挫敗感再次襲來,但這次,老人卻“感到舒坦了,從來不知道竟會這么舒坦”。當真正到家之后,老人對馬諾林說:“它們確實把我打敗了”,但馬諾林安慰老人說“它們沒有擊敗你”,“你是頂好的漁夫,頂呱呱的只有你”。雖然,老人在與鯊魚的搏斗當中輸了,但是馬諾林還要和他一起出海,他們將一切安排妥當,只等著風停之后便繼續(xù)出海。

圣地亞哥雖然輸?shù)袅伺c鯊魚之間的斗爭,但他并不渴望被保護,也不乞求得到他人的憐憫。即使是遭遇了失敗與打擊,他也毫不氣餒,不向惡運低頭,他在與命運的抗爭中成為勝者,成為強者。雖然他并未贏得較量,但他并未失掉自己高貴的人格,雖然他并未完成斗爭使命,但他成功地維護了自己的人格和尊嚴,雖然在體力上他輸?shù)袅耍诰裆蠌奈赐督怠KУ舻氖牵切┖翢o目標、毫無目的的意義和價值。老人勇敢地面對了失敗,承擔了自己失敗的后果,他在物質(zhì)上失去的一切都已轉化成為他精神上富足的品質(zhì)。

結語

海明威筆下老人圣地亞哥在面對挑戰(zhàn)中擁有勇氣與耐力,在征服困難時無比樂觀、豁達,在困境當中自信堅定、永不言敗,在真正面對失敗時不向厄運低頭、高貴傲骨。《老人與海》中,老人圣地亞哥雖然孤獨、虛弱,但這個英雄形象卻向世人展現(xiàn)了當我們在遭遇困境和挑戰(zhàn)時應當具有的精神和品質(zhì)。這位打不垮的“失敗者”鼓舞了許多逆風前行的人們,啟發(fā)我們在逆境中應勇于接受挑戰(zhàn)、永不退縮,同時應敢于承受失敗,直面前方。

參考文獻

[1]海明威.老人與海[M].萬亭,武文勝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

[2]趙衛(wèi)紅,徐媛媛.海明威《老人與海》中人物特點解析[J].芒種,2015(01).

[3]王.從人文視角解讀《老人與海》中“圣地亞哥”精神的內(nèi)涵[J].語文學刊,2013(12).

第12篇

[關鍵詞] 電影與文學作品;《老人與海》;“硬”;圣地亞哥

海明威在名著《老人與海》中塑造了一個不屈不撓、執(zhí)著頑強的“硬漢子”,電影 《老人與海》又把這種人物性格演繹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xiàn),使得主人公圣地亞哥 從文學作品中“硬”到了電影屏幕上。

文學《老人與海》中主人公性格分析

(一)執(zhí)著前行

老漁人——圣地亞哥是《老人與海》這部小說的主人公,生活和歲月已經(jīng)把這位打魚的老人折磨得“后頸上凝聚了深刻的皺紋,顯得又瘦又憔悴”,可是他的那雙眼睛啊,跟海水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故事開始時,老人正趕上“背運”,整整八十四天沒打到魚了,就連和他在一起的一個孩子,也不得不在第四十天時離開了他,但他并未喪失信心,而是決定到遠遠的海上去打魚,以完成“他生來要干的”任務,因為作為一個漁夫,他的全部尊嚴和光榮在于他能否完成這個任務。于是,老人就在月色中,一個人駕著小船執(zhí)著地向茫茫的大海駛去……耐心地在大海上搜尋著、追捕著……

(二)堅強不屈

老人在第八十四天中午時鉤住了一條他要戰(zhàn)勝的魚類,可是那條魚,反倒連船帶老人一起拉著,向平靜的海面漂游而去。一天過去了,那魚并無疲倦之意,但是老人并不氣餒,他堅信“不管它是身子有多大,總不能把我這船永遠拖下去”,而且他已決定死也要和它死在一道兒,他堅信它能撐多久,他就能撐多久。不久,那魚把“鉤絲猛地一拉的時候”,老人的手也被劃破了,而且不一會兒抽了筋,真是禍不單行:什么疲勞啦、饑渴啦以及那疼痛啦,都無情地折磨著他,但他仍然堅持著、忍耐著。

堅持、等待,直到第二天午后,那條神秘的魚才第二次露出了水面,老人又興奮又激動,可是魚又潛入了水中。

在太陽第三次升起的時候,老人忍住一切苦痛,抖擻當年的威風把剩下的力氣統(tǒng)統(tǒng)用來對付魚在死之前的掙扎,終于它死了,老人勝利了,但他已是精疲力竭了。

(三)頑強反抗

在凱旋而歸的途中,兇狠的鯊魚們又跟老人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他的戰(zhàn)利品被咬去了大約四十磅,而且更糟糕的是他的漁叉連繩子都被帶走了。“你盡可能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絕不向命運屈服的,他把刀綁在槳上向鯊魚扎去,刀斷了,他就用槳,用舵把,用短棒,用一切可以用來敲打的東西與鯊魚們搏斗著,他決心跟它們拼到底,他就是這樣不服輸?shù)娜恕?/p>

可是到了半夜的時候,成群結隊的鯊魚向老人的船游來,他又跟它們斗起來,結果整條死魚肉都被鯊魚吃掉了,老人這時“反而感到了輕松了”,什么也不再想地駛著船,“靈巧地往自己的港口”開去……次日清晨,在路邊的茅棚里,老人又睡著了。

這就是海明威筆下最成功、最鮮明完美的不屈不撓的“硬漢子”形象。他是在“人生”這個大海里與“厄運”頑強搏斗中,以失敗而告終的,是在維護和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和“光榮”中失敗的,他的信心和希望卻始終未曾破滅,他從未向失敗屈服,而是勇敢面對失敗,他在對待失敗的風度上取得了勝利,他永遠不會失去人的尊嚴,他在精神上永遠是個勝利者。

電影《老人與海》中人物個性的升華

文學作品中,海明威按照自己的性格塑造了一個不屈不撓、堅強剛毅、士可殺不可辱的“硬漢”人物性格,當這部杰出的文學作品被搬上銀幕時,導演在尊重文學主題的同時,把人物性格的刻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使用特殊的布景來渲染天氣的惡劣,反襯老人(圣地亞哥)的執(zhí)著,選擇了大海這個生存環(huán)境,鯊魚是一股惡勢力,馬林魚是人類追求的一種理想和欲望,獅子是能創(chuàng)造奇跡的象征。

(一)人物形象的剛毅

在人物選擇上,電影《老人與海》選擇了一個歷經(jīng)滄桑、膚色棕紅、眼睛湛藍的老人作男主人公圣地亞哥,他的眼睛大大的并且炯炯有神,目視前方,仿佛在尋找什么東西,聚而不散,鼻梁筆挺,處處滲透著執(zhí)著、干練、剛毅、堅韌。這樣給了觀眾一個極其深刻的印象,從表情、神態(tài)上都使觀眾感覺到了一種硬氣、倔強。

另外一個人物的選擇是非常可愛的孩子馬諾林,他是老人的同伴,這個小人物一出現(xiàn)就給觀眾留有一種天真可愛的感覺,小人物是服務于大人物的,一個孩子肯定是堅持不住的,主人公圣地亞哥第40天沒有打到魚的時候馬諾林離他而去,而老人在出海的第85天才打到魚,從馬諾林沒有信心堅持下去而選擇放棄這個情節(jié),導演反襯出老人的信念和頑強,這種反襯只有看到影片才能真切感受得到,因此我們說電影是活生生的再現(xiàn)文學中的情景。

(二)大海反襯堅持不懈

大海——老人賴以生存的物質(zhì)世界。大海在整部影片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主人公第一位,大海第二位,有

海才有魚,海為他提供了施展堅毅和頑強的場所,影片中的海水是湛藍色的,并且我們會多次看到海水的鏡頭,這讓我憧憬到海水是美好的,老人的工作環(huán)境是美好的,老人認為大海是:“仁慈的,美麗的,影片布置了日升日落、觀月隱月現(xiàn)的平靜祥和的自然環(huán)境,圣地亞哥與魚鳥做伴,和風水對話,這是大海的一部分,在海面上飛翔的鳥兒,鳥兒一面點水搜尋,一面發(fā)出微細而凄慘的叫喊……”因此這個生存環(huán)境是美好也是可怕的,在這種環(huán)境中生存需要勇氣和毅力。用雙重性質(zhì)的大海來考驗老人的耐力和韌性,這是影片的又一成功所在。

“海洋是仁慈的,十分美麗的。”在老人執(zhí)著的等待和守候下,終于捕捉到了一條大馬林魚,馬林魚象征著希望和欲望,老天對老人不薄,在他頑強的等待中,終于給了他回報,最終老人捕到了一條“比小船還長兩英尺”的大馬林魚。影片中的小船既小又破,在的海面上飄蕩,圣地亞哥駕駛著小船來回飄蕩,給觀眾的感覺是能打到魚嗎?小船隨時都會被突如其來的大浪打翻打沉,環(huán)境如此惡劣,圣地亞哥仍堅韌不拔,矢志不渝,終于撈上來了大馬林魚,巨大的馬林魚,眼睛瞪得溜圓,身體肥大,比老人的船還長兩英尺,老人使勁全身力氣將魚拖上船來,這一動作的刻畫十分逼真,馬林魚笨重干拖不動,老人蓬頭垢面,齜牙咧嘴使出吃奶的力氣拼命往上脫,“一二一,嘿呦嘿呦”最終把馬林魚拖上來了,魚上船了,老人也沒力氣了,倒在了船的一邊,此時馬林魚碩大的身軀一顫,小船晃個不停,差點把老人甩出船去,然而老人是幸運的,沒有被甩出去,影片中從老人捕到馬林魚,捕到了希望到老人拖魚上船用了相當長的時間,渲染了老人在拖魚上船過程中種種的障礙和重重的困難,體能體力的不足,外界因素的干擾,無不說明收獲到希望是多么難,然而老人勝利了,他戰(zhàn)勝了惡劣的外界環(huán)境和客觀的屏障,這些障礙更深刻反映出老人性格倔強、堅韌、不服輸?shù)囊幻妫蝿菰絿谰讲粴怵H,外界的干擾給了他前進的動力,人定勝天。

(三)惡勢力烘托不屈不撓

幸福是短暫的、美好的,有時長著翅膀會飛,大海又是殘忍的,海里不僅有馬林魚,還有大鯊魚,鯊魚代表著惡勢力,成群結隊的鯊魚向老人襲來,奪走了他辛苦追捕到的大魚,粉碎了他的“光榮”。屏幕上再現(xiàn)的大鯊魚虎視眈眈,張著大嘴徑直沖老人的小船襲來,用鋒利的牙齒來啄老人的破船,倔強的老人怎么能放棄等待已久的勝利呢,當然是頑強的反抗,動作迅速地保護馬林魚,可是老人勢單力薄,體力不支,鯊魚勢力強大,咬著馬林魚拖著老人的船往前走,孤立無援的老人沒有放棄,使盡全身力氣保護著捕到的希望,眼睛死盯著殘忍的鯊魚,時不時地用綁了刀的船槳來擊打鯊魚,搏斗的時間安排緊湊集中,精彩紛呈,聚焦了觀眾的眼球,使觀眾無不被老人的頑強而折服,帶刀的船槳被鯊魚咬掉了刀,老人便用船槳來拍打鯊魚,絲毫沒有放棄的意思,鯊魚在抗爭的同時把馬林魚吃得只剩個骨架,盡管如此老人仍沒有放棄,我們在憎恨老天的不公的同時為老人失望落空而感到惋惜,影片的情節(jié)是老人失敗了,一敗涂地。但給觀眾的感覺老人是勝利的,戰(zhàn)利品可以丟,希望可能被惡勢力蠶食,但是老人的氣節(jié)沒有丟,骨氣仍在,意志品質(zhì)相當頑強,在觀眾心目中他是勝利的,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與惡勢力抗爭的過程,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但圣地亞哥做到了,以不屈不撓的性格做到了,這是影片《老人與海》烘托反襯出來的。

文學《老人與海》對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是鮮明的、成功的,這是作者海明威個性的真實寫照,海明威塑造了一個個性鮮明的古巴老漁夫——圣地亞哥,這源于他在古巴時的親身經(jīng)歷和體會,所以海明威在人物選擇和性格描寫上是成功的,刻畫出一個堅韌不拔、矢志不渝、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倔老頭。

然而,能寫出成功的文學作品是一回事,演出精彩的電影是另外一回事,海明威在文學《老人與海》中把圣地亞哥人物性格刻畫得出神入化,這就對電影《老人與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樣才能把圣地亞哥硬漢的風格活靈活現(xiàn)在銀幕上,如何再現(xiàn)、深化主人公的人物性格,這都是電影《老人與海》要事先考慮的,然而電影《老人與海》做到了,首先在主人公的選擇上,導演選擇了面如刀刻般的老人,眼神犀利,炯炯有神,目光執(zhí)著,膚色黑紅,發(fā)型隨意,從人物的外表處處體現(xiàn)出倔強堅韌的性格,使觀眾一上眼就感覺出一個倔老頭,在背景的選擇上,影片呈現(xiàn)了蔚藍色的大海,既是美好的生存空間——老人維持生計、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又是老人失去勝利品的地方——失去了馬林魚的戰(zhàn)場,大海的雙重身份使得我們更多覺得它是“后海”,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圣地亞哥仍然不屈不撓,堅持不懈,最終還是捕撈上來了象征希望的馬林魚。善變的大海反襯出老人的堅持。鯊魚代表著惡勢力,他們想通過捷徑搶奪老人期待已久的果實,影片中的鯊魚至兇至大,不止一個,虎視眈眈、窮兇極惡,但老人無所畏懼,頑強反抗,鏡頭多處定位到老人干練、迅速反擊的動作,這不是一般的不屈服,盡管最后燈光定位到老人拖住的被鯊魚啃下的骨架,但仍不失老人強悍的堅持。影片對老人和鯊魚搏斗的反復回應彰顯老人的頑強。

影片通過對大自然——大海,希望——馬林魚,惡勢力——鯊魚等的濃妝淡抹烘托出老人倔強、果斷、堅持、頑強、不屈不撓、堅韌不拔、堅持到底的“硬漢”風格。使得觀眾從活生生的電影中體驗到了老人足夠“硬”的一面,把文學作品中的“硬漢”風格刻畫得真真切切,淋漓盡致,生動逼真。使觀眾不得不被老人的個性所折服,男人就得這樣,士可殺不可辱,你可以消滅我使我不存在,但是你打不掉我的骨氣,人死氣還在,這就是我們眼中的“純爺們兒”。影片對主人公個性的烘托和升華是成功的,能把出色的文學作品推到一個高度,這是別具匠心的。影片對人物性格的反襯對于激勵現(xiàn)今的青年人具有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海觀.《老人與海》譯后序[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2] [美]杰弗里·邁耶斯.海明威傳[M].北京:中國卓越出版公司,1989.

[3] 董衡.海明威筆下的“硬漢性格”[J].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外國文學研究,1982(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都县| 台南市| 望城县| 上饶市| 运城市| 高陵县| 锦州市| 营山县| 滨州市| 道孚县| 三都| 鄂伦春自治旗| 荆门市| 惠水县| 元江| 阳城县| 甘南县| 义乌市| 武汉市| 平乐县| 彭山县| 宁乡县| 黄浦区| 疏附县| 两当县| 江达县| 武隆县| 德阳市| 阜南县| 榆树市| 柏乡县| 中卫市| 道孚县| 平顶山市| 荆门市| 榆社县| 丹巴县| 苏尼特左旗| 汉中市| 南乐县| 宝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