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54: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二月二龍抬頭,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二月二,龍抬頭。運高走,位高居,職高升,年高壽,氣高揚,志高飛,財高聚,喜高致,心高遠,煩高擱,福高照,情高深,人高興。祝君:高高在上。
二月二來龍抬頭,短信祝你好兆頭,豬年快樂在心頭,愛情甜蜜心里樂,生活幸福樣樣有,事業順利好彩頭。愿親愛的朋友生活甜蜜,萬事順意!
二月二,龍抬頭,送來吉祥伴左右。身體健康疾病溜,平安常駐好運佑。事業順利獎金厚,生意興隆資金投。愛情花開無春秋,年年歲歲都依舊。朋友圍繞友情厚,問候祝福到永久。祝你快樂無憂!
二月二龍抬頭,真心問候送給你,千山萬水難送禮,發條短信祝福你,健康美麗常伴你,金錢鈔票跟著你,朋友時刻關心你,豬年龍節好運伴著你,祝你快樂。
龍抬頭,九龍鬧春送福嘍!吉祥龍添瑞,如意龍添喜,運財龍添財,幸運龍添運,健康龍添壽,平安龍添吉,開心龍添樂,活力龍添勁,福氣龍添福!
二月二,龍抬頭,看好夢想別溜走,看好快樂水里游,看好平安別掉溝,看好健康別挨揍,照看工作放心頭,幸福如意全都有。
二月二,龍頭抬一抬,好運來;龍眼瞪一瞪,財源通;龍須飄一飄,樂逍遙;龍爪抓一抓,事業發;龍尾擺一擺,笑口開;二月二,幸福藏心頭,快樂沒盡頭!
二月二,掃鍋底,趕走憂愁和晦氣;二月二,掃炕席,清清爽爽到年底;二月二,發信息,開心笑臉我傳遞;愿你幸福又甜蜜,時時事事稱心意,好運常伴樂無敵!
除夕餃子包進年收獲的幸福,十五元宵煮出年希望的藍圖,二月二龍頭抬起你的信心與豪情。祝你:龍頭抬起,龍體安康,龍騰虎躍再創輝煌!
二月二龍抬頭,龍神驅邪,百毒不侵;龍神賜福,人畜平安;龍神發力,生機勃勃;龍神行云,風調雨順;龍神布雨,五谷豐登;吉祥接力,短信祈福!
(來源:文章屋網 )
龍抬頭意味著龍要履行它降雨的職責了,因此,這一天又被稱之為”春龍節““春耕節”“春農節”“農頭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但不論哪種方式均是人們寄托生活希望的活動。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2021關于二月二龍抬頭的民間風俗有哪些,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龍抬頭是什么意思?龍抬頭是古代人民對節氣的稱呼,龍抬頭代表者春季來臨,萬物復蘇,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而在南方龍抬頭又被稱作踏青節。
農歷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蘇,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二月二,龍抬頭”,恐怕是關于“二月二”的流行最廣泛的一句俗語了。“龍抬頭”是什么意思?若要追溯這句話最早的來歷,應該與古人對星辰運行的認識有關。
在古代,人們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以此判斷季節,提醒農時,這在《禮記·月令》中有大量記載。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之雙角。農歷二月二這天夜晚,“龍”的兩只“犄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慢慢升起,這時整個“天龍”的身子尚隱沒在地平線以下,故稱“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民間習俗一、剃頭
從生理上來說,因為很多人信奉“正月不剃頭”的說法,導致到二月的時候頭發已經很長了,為了必要的衛生清潔也該去剃頭理發。除卻客觀的因素,主觀上自然是為了圖個吉利,畢竟這一天是“龍抬頭”之日,很多地方將這一天定為剃頭日。
通過理發來與“龍抬頭”相襯,寓意著也能給自己“抬抬頭”,保佑在這一年順順利利。那么,為什么與龍相襯就能順利呢?因為在我國古代是農業社會,龍行“布雨”之責。一年能否風調雨順、河清海晏和莊稼大豐收,全看龍王爺給不給面子。
因此,對于龍大部分人都是飽含著是崇敬之情,在二月二這一天,通過與龍做相似的動作來博得龍王的好感獲得好運。雖然這個說法純粹是封建迷信,所求也不過心理安慰與寄托但也同樣重要。試想若是心靈無處安放,整個人就會顯得很空虛,所以也不要小瞧了民間這些傳統習俗,它們是在無形之中增加人的精神力量。
二、不做針線活
古人認為,鬼神與凡間的世界相通,故而會在特定的日子降臨凡間。因此,若是凡人行事不小心觸怒鬼神,便會招來災禍。二月二這一天是龍神降臨凡間的日子,此時若是做針線活便會被龍神視為不敬,在許多農村都說針線會扎瞎龍眼,破壞自己一年的氣運。除此之外,也有地方在這一天不洗衣服,因為擔心洗衣服時洗壞龍皮。
三、春游踏青
二月二春游踏青相傳起于唐代,彼時長安之人為了豐富業余生活會在二月二這一天約好伙伴一同出去踏青。在他們看來,在春天來臨之際野外空氣清新,多走走看看可以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為接下來新一年辛苦勞作做好準備。
這個習俗保留到了現在,在各個學校中也會有春游的這一個項目,無形之中將傳統習俗傳承至今。“學子春游”更是有一番說法,寓意為來年學業開個好頭,輕輕松松完成學業,實現人生理想。
四、吃龍食
二月二作為龍神降臨之日,人們在這一天的飲食上會有很多講究,最為普遍的便是所有飲食都以龍為名。比如一些地方會在二月二之前蒸好春餅,吃春餅名為“吃龍鱗”,吃面條名為“吃龍須”,吃餛飩名為“吃龍眼”,吃餃子名為“吃龍耳”;若將面條和混沌一塊煮,又被稱之為“龍拿珠”,吃蔥花卷餅又叫“吃龍皮”。
總而言之,要把龍身上的東西都放到自己身上,以此行龍運,都代表著人們祈福的愿望,希望新的一年龍運加身、事業昌隆、順順利利。
五、祭祖拜神
“祭祖拜神”在古代的重大節日中是必不可少的活動,人們相信只要自己足夠真誠,先祖和神明便會在冥冥之中保佑自己。
六、孩童開筆禮
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誕辰之日,所以在二月初二這一天要進行“開筆禮”,可能這個習俗在現代少有人知曉。在古代社會中,讀書人在讀書之前需要行四禮,其中“開筆”又稱之為四禮之首,表明將要正式開始學習。用習俗的形式將讀書賦有一種隆重的儀式感,讓自己更加認真地對待這件事。
起源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
明清時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因為農歷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為“驚蟄”。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在北京民間,二月二有很多習俗,比如說“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墻壁驅除蝎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了。這一天民間飲食還多以龍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牙”,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這一天婦女忌動針線,為的是免傷龍的眼睛,就連小孩剃頭也叫“剃龍頭”。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為一個特殊的日子,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吃一些點心類食品。宋代宮廷在這一天也有專門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南宋時,二月初二這一天宮中有“挑菜”御宴活動。宴會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種植生菜等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壓放在斛下,讓大家猜。根據猜的結果,有賞有罰。這一活動既是“嘗鮮兒”,又有娛樂,所以當時“王宮貴邸亦多效之”。不過,唐宋時的這些“二月二”活動并沒有和“龍抬頭”聯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確是“龍抬頭”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抬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元朝以后關于“二月二龍抬頭”的各種民俗活動記載便多了起來。人們也把這一天叫作龍頭節、春龍節或青龍節。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面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這時不僅吃餅吃面條,婦女還不能操做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遼中縣志》記載民國時當地二月二的民俗說:“二月二日,俗稱龍抬頭。晨起以竿敲梁,謂之敲龍頭,意謂龍蟄起陸,蓋時近驚蟄之期。農家咸以粗米面作餅及饅首而為早餐。婦女于是日為童孩剃頭,蓋取龍抬頭之意云。”這是遼寧地區的民俗,清晨要用長竿敲擊房梁,把龍喚醒。同時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除了吃面食外,還有引水入宅的活動。清人《宛署雜民》說:“都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蜓布入宅廚,施繞水缸,呼為引龍回。”這種活動是在節日清晨,人們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邊、井邊一路撒來,直到家中的水缸邊,以求風調雨順。僅僅有降雨還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讓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這正是小農經濟意識的反映。有的地方還有耍龍燈的活動,也是求雨之意。講求在這一天剃頭,是很多地方的習俗。
1、本來是指導農耕的傳統節日,卻被冠上“二月二,龍剃頭”的寓意,大概是因為正月大家忌諱,所以農歷二月初就迫不及待要剪頭發。另外,這天剪剪頭發代表“龍抬頭,走好運”,美其名曰是“剃龍頭”,其實說到底還是為了討個好彩頭,希望借此趕走霉運,祈愿一切順利,廣交好運。
2、龍在中國文化里是主宰風雨的祥瑞之物,俗語里有“龍不抬頭天不雨”一說,因此龍抬頭是復蘇和吉祥的象征。民俗里,人們選擇在這一天剃頭,以期許鴻運當頭的吉祥預兆。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而中國人素以龍為圖騰,這一天“剃龍頭”,體現出人們祈求神龍賜福的美好愿望。
(來源:文章屋網 )
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金豆開花,五谷豐,財源滾進你的兜!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二月二,龍抬頭,家家戶戶炒豆豆.你一把,我一把,剩下這把喂螞蚱.螞蚱撐得伸了腿,喜得小孩咧著嘴.
二月二,煎年糕,細些火,慢點燒,別把老公公的胡須燒著了
二月二,龍抬頭,祝你一帆風順二龍騰飛三羊開泰四季平安
二月二龍抬頭,收課件下載[***]到短信好兆頭:幸福快樂開了頭,生活甜蜜在心頭!事業騰飛無盡頭,鈔票金元砸上頭!親朋好友常聚首,夫妻恩愛到白頭!
友情提示:今天二月二,龍抬頭。理發了嗎?要是還沒去就趕緊去,建議你剃個禿頭。不然等我今晚啃你這個豬頭時還得一根兒一根兒拔!
二月二,龍抬頭,送禮只送大豬頭。本理發店推出剃一贈一活動,即日起凡在本店理發者,都會得到豬頭一個。欲剃從速,本次豬頭為限量版,先剃先得,后剃后得,不剃不得。欽此!
二月二,龍抬頭。龍子龍孫抖威風,小勝班師舉杯笑。千束萬束花爭俏。
虎年的二月初二,龍抬頭的日子,去剪頭吧,剪一個自己最得意的發型,剪掉你身上所有的喪氣,晦氣,霉氣,帶著虎年的朝氣,虎氣,蓬勃之課件下載[***]氣,開創出一片你自己的新天地!
二月初二這天理發有“理發去舊”的說法。中國民間認為在二月初二龍抬頭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說法一:
民間流傳:“正月理發死舅舅”。人們在臘月理完發,直到陰歷二月份,頭發剛好適合理發。人們相信在“二月二龍抬頭”之際理發,自己一年的運勢可以隨著升起的龍一起騰飛。隨著騰飛的運勢可以為自己的一年帶來好運。所以人們趁此之際進行理發。
說法二:
全國的多數地區相信在二月初二這一天理發叫做“剃喜頭”。父母為孩子理發希望孩子像龍一樣,望子成龍。大人自己理發則是希望自己可以日后飛龍在天。人們留了一正月的長發,剛好在這一天理個新發型。
“二月二,龍抬頭”當天,最好是理個發,哪怕是修修剪剪頭發也可以。所謂修修剪剪,指的是不一定到理發店,而是自己在家修修剪剪也可以。比如你可以給家人、哪怕是嬰兒,剪掉一根頭發也就可以了。理發不在數量多少,而在態度如何。即使是自己給自己剪掉一根頭發,也就吉祥如意了。
(來源:文章屋網 )
龍抬頭
作者:王文燁
“二月二,龍抬頭”是一句古老的諺語。每年的春節自臘月初八就正式開始,一直到來年的二月初二龍抬頭才算真正結束。對老百姓而言,二月初二,是非常重要的節日,人們認為這天正是倉龍“登天”之日,俗稱“龍抬頭”。這天一般在驚蟄之后,大地回春,萬物復蘇之時。這時農耕在即,一切都是新的開始。在二月二這一天,只要你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無論是走在鄉間集市,還是城里的大街小巷,都會看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許多人都在排隊理發!為什么要理發呢?那是因為人們認為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龍抬頭的日子理發叫做“龍剃頭”,預示著一年都有好彩頭,都會在這一天,修剪一下頭發,輕輕松松,從頭開始。
在我國北方的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怒了玉皇大帝,傳諭了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著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著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殿,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的時候,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他,便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開花,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云布雨。從此,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年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吃或炒豆豆,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在臨近二月初二的日子里,在大街小巷都會聽到“嘭·嘭·嘭”的聲音。那就是人們為了迎接“二月二”的到來,在做“金豆”呢!大家快看呀!小區門口的孩子們捧著香香的玉米花,脆脆的豆子,笑的多開心呀!正可謂:二月二,龍抬頭,家家戶戶炒豆豆。你一把,我一把,剩下那把為螞蚱,螞蚱撐得伸了腿,喜得小孩咧開嘴。這種“天上人間,融為一體”的民間故事,不僅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了古代農業受天氣制約的現實,以及耕耘者渴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隨著社會的進步,這個節日豐富的民俗活動和深厚的文化涵義,也已經鮮為人知。到今天我才真正明白,為什么每年的二月二這一天,我們家總會有一些爆米花。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豐登太平秋。龍是偉大的,因為它得到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龍又是虛無的,因為它只是一種精神,而不是一種物質。我們借助龍的形象,對龍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續下來。同時也要將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延續下來。這時,我不禁想到,農民伯伯都已告別農閑,下地勞作了。而我們這些當代的莘莘學子們,也要從中得到啟迪:一年之計在于春。在新的一年開始之際,我們應有新的目標和打算。讓我們揚起風帆,再次起航!
厚德福把醬肉送到雜志社
“二月初二龍抬頭,財源廣進不用愁。萬班好運跟你走,事業更上一層樓。”本刊各位讀者 ,你收到這條短信或者QQ信息了嗎?
這是本刊在二月二日龍抬頭這天,編輯的祝福短信,并且第一時間發送到常年訂閱本刊讀者的手機上。同時,也在QQ群、微信、微博等平臺發出。雖然只有幾行字,但也代表雜志社各位編輯對本刊讀者的祝福。
北方二月二有吃豬頭肉的風俗。而今年二月初二,又趕上星期日。所以,雜志社的各位工作人員都在盤算,周日吃什么,去哪里買豬頭肉。下午4點,正當大家討論的時候,長春厚德福食品有限公司(電話:0431―87921263,網址:)的總經理趙德方給李娜記者打來電話。趙德方總經理在電話里說:“明天就是二月二了,我給雜志社的每位記者送一份豬頭肉。原本打算明天送呢,可忙活忘了,明天是周日啊,大家都休息,還好有工作人員提醒我了,你現在馬上清點一下,雜志社現在有多少工作人員,我馬上送過去。”雖然李娜記者百般推辭,但趙德方總經理卻說:“就不要和我客氣啦,厚德福在雜志上宣傳這么多年,確實是獲益不少。你趕快清點人數,現在4點多,還能趕上你們下班之前送到,不耽誤你們回家。”
16點30分,趙德方打電話告訴李娜記者現在剛從廠子出發,叫大家別著急,這個時間是下班高峰,可能會晚一點到。等他們到雜志社時,已經是17點30分了,本來雜志社的下班時間是17點,但大家都沒走,正像有的工作人員說:“別說半個小時了,就是兩個小時也等。趙經理都能想起我們來,我們多等一會也無妨啊!”
長春厚德福食品有限公司副經理張世璨說:“趙總臨時有事,讓我來了。讓大家就等了啊!”雖然趙總有事沒來,但是本刊主編周海祥,除了對張世璨表示感謝外,還給趙總打去電話,感謝的話語自不必提,雙方交流更多的是十多年的合作情義。
三月八日婦女節
企業不遠千里送禮品
三八婦女節,企業送禮品。
不遠千里情,禮輕情意重。
3月8日,雖然女人過節,但是正好趕上本刊截稿日期,為了不耽誤時間,大家并沒有放假休息,還都有條不紊的工作。沒想到上午,快遞公司的工作人員送到雜志社一個快件,包裝上寫的發貨單位是廣州菁菁原商貿有限公司(電話:020―38072101,網址:)。后來經過電話溝通才得知,原來這件貨是公司總經理楊冰送給雜志社各位女同事的三八婦女節的禮物,所以提前4天就把產品郵寄過來,為了就是能在三八婦女節這天送到各位女同志的手中。
雖然是三八婦女節,但是見者有份,為了使雜志社各位男同胞的心理平橫,經過主編周海祥的提議,把廣州菁菁原商貿有限公司郵寄來的禮品淘米水洗護二合一套裝,分給大家每人一份。但是為了突出這是女人的節日,在此基礎上,又把皺立消精華單獨分給各位女同志一份。看著大家開心地拿著禮品,又為了緩解大家緊張的工作壓力,在白忙之中,周主編給大家放了半天假,男同志沾了女人的光,也同樣放假。
無論是長春厚德福食品有限公司在二月二送來的豬頭醬肉,還是廣州菁菁原商貿有限公司不遠千里送來的三八節禮物,大家都知道,這些禮品雖然不值多少錢,但是能在節日之時,還有企業老板惦記我們,甚至不遠千里將禮品送到我們手中,這份情義要比禮品更重要!
85889012
QQ:1550108488 1845036114
QQ交流1群:103466892
QQ交流3群:158735656
微信號:xiandaiyingxiao
短信:15104475956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原農村過年除了蘿卜、白菜、大蔥三大副食外,當家食便是形色多樣的饃了。
過年蒸饃是年前準備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主旋律”,鄭州地區的年俗說“二十九,蒸饅頭”。我奶奶和母親臘月二十七就開始備面發面壘灶臺,灶臺壘在與廚房鄰近的地方。二十八下午,要用柴禾在灶膛里燒一陣子,一是起烘干的作用,二是看灶臺著火旺不旺。二十九五更天時,奶奶和母親就下廚操作了,我有時也幫忙燒火。蒸饃時,用的是尺八的鐵籠,四層籠篦,一籠就能蒸出一竹籃的饃。開始蒸的全部是粗面饃,有紅薯面饃、玉米面饃、雜面饃、高粱面饃等。饃的樣式有饅頭(上尖下圓)、糕子(長方形)、花卷、包子(餡有柿子皮、豆渣、蘿卜、白菜、粉條等)、包皮饃(外邊一層用白面,里面裹的是黑面)等,這類饃要蒸上十幾鍋。到了下午四點多鐘,才要蒸上幾鍋好面饃。這好面饃有小饅頭(作供品用)、大饅頭、大油糕(一個有半斤多重,走親戚用)、小糕子以及精心制作的造型不同的花棗糕(供放在當屋牌位前的玉皇案上)。這些饃蒸下來,便到夜里10點多鐘了。饃蒸好后要晾在一個屋子里,堆成一個小山似的。我們全家看著這些能吃上近1個月的饃,臉上都綻開了笑容。
再說吃饃。我家是從大年三十到初五(也叫破五)都吃好饃,從初六到二月二(龍抬頭)這一段時間除了正月十五(俗稱小年下)、十六(俗稱游六)和十九(俗稱年封口)全家都吃白饃外,其余日子則是吃已蒸好的粗面饃了。奶奶為了計劃著白饃的用途,到了初六之后,就把白饃儲放在起降溫和保鮮作用的一個大水缸里,上面用玉米穗的外葉辮成的圓形坐墊蓋住,小孩子不能隨便拿著吃。那時走親訪友沒有什么禮品可帶,白面饃就是最好的禮物。按普通規矩,一般親戚拿16個饃,新親戚(即兒女新婚的親戚)拿18個饃。因盛饃的竹籃容量有限,這些數量的饃放進去,便顯得滿盈盈的,上面用一塊白布方巾一裹,顯得既厚道又大方。我為了能多吃上幾次白面饃,就經常要求跟大人去串親戚,這樣一來,正月十五以前,便基本上天天都有好饃吃了。
到了正月十九年下封口這天,奶奶便會把家里剩存的饃全部亮出來。這些為數不多的好饃,有的“飛了”,即是串親戚拿來拿去被風吹干而裂著大口的;有的發霉了,奶奶就讓在大蒸籠上餾一餾,大家一分皆大歡喜。不過吃好饃的機會還有最后一次,即是二月二龍抬頭這天,我家堂屋玉皇案上供奉祖先和天地全神的幾塊花棗糕,在焚香和放鞭炮之后,奶奶就會從案子上撤下來。這幾塊棗糕雖沒有發霉,但早已“飛了”,中間嵌的紅棗,我們幾個小孩子早早乘機從饃上摳了下來,只剩下寥寥幾個。撤下之后,奶奶就掰開分成幾份,讓我和幾個小同輩美餐一頓。
雖說那時過年好饃沒能吃過癮,但粗面饃還是比較充足的。記得開學后媽媽常給我兜里塞個大黃面饃,那饃味道越吃越甜,周圍的小伙伴還很羨慕呢。出了正月就青黃不接了,粗面饃也常常斷檔,當家主食便是紅薯和菜窩窩了。 (責編:辛婭)
1、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悠然的小曲在蕩漾,禮品齊全他們唱,還有莘莘學子盼見家鄉。祝福沒有邊界,福壽永遠綿長,工作順利新年更強!
2、走過一年精彩,拼出一年神采,走出新年光彩,綻放龍年多彩,愿你新年新氣象,事事有發展,工作更輝煌,心情更歡快,成功到身邊,祝福把你伴,愿你龍年快樂,新年新顏。
3、總有些事情讓人感動,趁機讓心靈純凈,嬰兒的無辜表情,導師的耳提面命,父母佝僂的身影,新年到來的鐘聲,善待每次感動,讓我們心靈感應!
4、紫燕雙雙語,黃鸝對對飛,2月2日成雙日,人也成雙對,東風吹散寂寥,花紅帶來喜氣,鴛鴦雙雙戲,花開也并蒂,祝你今春成雙,新年成對!
5、賺錢好比潮水涌,生活就如沐春風;工作順利路路通,愛情事業處處紅;身體健康似條龍,家庭和睦好興隆;二月二龍抬頭,祝你新年欣欣向榮!
6、轉眼元宵到,短信冒個泡。眉毛往上翹,心情就變好。微笑掛嘴角,幸福多一秒。做人走正道,自有福星照。得失別煩惱,生活更美妙。祝新年一切安好!
7、祝愿您,新年大展宏圖之余:留一點時間多陪陪家人,帶一份心情去看看藍天,攜一縷思念常想起朋友,存一絲寧靜而處世安然。虎年大吉,歲歲平安!
8、祝新年四季如立春,夏至只有小暑沒有大暑,冬至只有小寒沒有大寒,只降小雪不降大雪,寒露不寒,霜降無霜,風調雨水順,天降谷雨,人人小滿,家家盆滿缽滿!
9、祝新年快樂,前程似錦,吉星高照,財運亨通,合家歡樂,飛黃騰達,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幸福美滿,官運亨通,美夢連連。
傳統民俗節日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和幼兒生活息息相關。將傳統民俗節日教育引進幼兒園,其環境、氛圍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讓幼兒直接體驗、感受、耳濡目染。民俗節日教育所特有的情景性、感染性、實踐性、娛樂性能使幼兒在自然寬松的氛圍中主動參與活動。
一、有效滲透――構建節日課程框架
幼兒園的生活豐富多彩,各個環節的活動形式多樣,將節日教育與幼兒園各環節活動相互滲透、與幼兒園課程教材有機結合,循序漸進,逐步構建了具有園本特色的節日課程框架:主題教育為主線,區角活動、家長活動、游戲活動緊密結合。比如,在民俗節日端午節的教育主題活動中,端午節與兒童節融合,舉行了“濃情端午?快樂兒童”親子主題活動:包粽子、系香囊;設置區域活動,通過手工制作香囊、制作龍舟、民俗節日游戲表演等區角活動……幼兒在參與過程中,了解民俗節日的來歷和意義,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潛移默化――營造民俗節日氛圍
在傳統節日來臨前夕,教師將特色鮮明的飾物、圖片布置在活動室中,幼兒主動觀察環境中細微的變化,多了什么,少了什么,這些東西是什么?為什么要擺放這些物品?它們有什么用?以問題來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更加直觀地感受節日特點。比如,在進行端午節的教育時,準備具有傳統民俗食品――粽子,民俗飾物――香囊等,教師與幼兒一起設計并制作,這些既是節日活動過程的展示,又是活動的道具。師生共同創造了節日的環境,環境又反過來為活動過程服務。
三、家園互動――搭建民俗節日教育舞臺
家庭是重要的教育資源。通過各種形式的家園互動活動,不僅讓家長和幼兒感受和諧、快樂的節日氛圍,更有效地促進了親子感情。一是教師通過廣播、展板等形式宣傳各個傳統節日的來歷及風俗。班級創設主題墻飾,搭建家園交流傳統節日的平臺。二是家長參與幼兒園組織的民俗主題活動,如“紅紅火火中國年”主題活動,家長和孩子一起“賞花燈、猜燈謎、品照片”;“二月二龍抬頭”主題教育活動,家長參與“添龍鱗、舞龍燈、剃龍頭、享龍宴”。家長在多渠道的參與中,增強了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與感受。
四、自我展示――再現民俗節日魅力
傳統民俗節日活動為幼兒提供了更多自主表現和創造的機會,在民俗節日教育與幼兒園課程整合的過程中,給了幼兒不同程度的自我展示的舞臺,同時,也促進了幼兒全面發展。比如,在結合民俗節日開展幼兒美術活動時,通過粘貼、繪畫、剪窗花、做鞭炮等豐富多彩的美術形式,引導幼兒用靈巧的雙手展現家鄉節日文化;舉辦傳統民俗游戲“賽龍舟”,幼兒通過觀看視頻,了解游戲的規則。教育以游戲的方式存在,讓幼兒自主地參與游戲,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了自信心。
地處北方塞外,二月初七這一天,代王城的天氣依然寒冷,但一大早,十里八村通往代王城的路上行人卻已是絡繹不絕。年輕的小伙兒騎著時尚的電動車或摩托車一路向前,后座上俊俏的媳婦抱著的小小子,雖然凍得小臉通紅,還掛上了兩條青鼻溜兒,然而神情卻是興奮的;老人們雖然沒有年輕人的瀟灑,卻也三五成群地踱著方步前行,優哉游哉地談論著去年的收成及對今年年頭旱澇的預測;姑娘們更是趁此機會穿戴整齊過年的新衣,花枝招展的打鬧著一路行來一路秀……
前不久降過的一場春雪剛剛融化,大街小巷上,不管是水泥路還是土路都已變得泥濘不堪,幾乎沒有下腳的干爽地兒,人們只好踮起腳尖,努力的曲折前行。街道的兩旁則擺滿了攤點,各種風味獨特的小吃吸引著路人的目光。瞧,這邊是有名的蔚縣豆腐干,盛在一口咕嘟嘟冒著熱氣的鐵制大鍋里,停下來的人們三三五五的圍在鍋周圍,拿起筷子相中哪塊便直接夾起來放在嘴中,天兒是冷的,但心已變得溫暖。而那邊廂的 攤邊,一位大老爺們兒吃得腮旁子都鼓了起來。還有賣五香瓜子的,賣炸油餅兒的……各式各樣,種類繁多,令人眼花繚亂。
在代王城,點桿和趕集是分不開的。二月初七,是點桿的日子,同時也是新的一年中的第一個集日。
關于點桿的由來,在民間流傳著一段有趣的故事。
代王城為古代國治,始并沒有集市,后遷入古代東堡的七甲張擁有了百頃良田,年復一年耕作,休養生息,始成富甲一方的張家大戶,其庫存五谷雜糧千石萬石,其倉儲綿綿白麻千斤萬斤,但其欲谷米出手、白麻上市還需車拉馬馱運往五里外的西北江集市進行交易,因此七甲張萌發了門前建市的念頭。始初七甲張仗財大氣粗串莊走堡張貼代王城開集的告文,承諾凡上市代王城的各種商品,當日售不完的,張家均以市價收購。但開集后市場仍然不夠熱鬧,街面依舊冷清。為此,七甲張獨資架起了一座連接河南河北的壺流河大橋,引來了北坡千家萬戶來代王城趕集。從而代王城集市之繁榮居蔚縣城、西合營等集市交易額之榜首。代王城五日一集為二、七日,卻未料到村民講究“坐正月”、商家講究“守正月”,正月初二不能開集,何日開集?為此張家只好籌謀借二月二龍抬頭之吉日為民熱熱鬧鬧唱五天祈雨戲,二月初七紅紅火火點桿開集。
而所謂的點桿,就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七的晚上,在代王城鎮西南的一塊農田里燃放桿炮。桿炮是在長長的直立木桿上,捆綁數根橫擔,平年12層,閏年13層,每層綁上不同花炮。
雖然點桿是在晚上,但準備工作一大清早便開始了。代王城本鎮五個村的綁桿能手們各有分工,有的負責綁桿,有的負責立桿,有的則負責砍伐紫金樹。綁桿看似簡單,其實內里的講究頗多,既要每層綁的各有特色,點燃時更不能中間熄火,這可是力氣活更是技術活。
天剛一擦黑,集上的人群便都蜂擁著圍在了點桿現場,那場景,人可不是多,那可是相當之多,正像宋丹丹在小品中所形容的那樣,那可真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而精明的小商販們則已早早地支起了攤子,五香瓜子、糖葫蘆不一而足,覬覦著大人們的錢包,勾引著孩子們的饞蟲。
其實,點桿的日子除了恰為集日之外,其由來有著一種更為權威的說法。有古書記載:清光緒十三年,印光大師朝五臺,至蔚州,所見蔚州夏秋間,每雨必有小雹,如小豆者,其村小廟必有僧王,夏秋時不許閑人入廟,僧人按時誦經咒,多為“念苗經”。可見歷史上蔚州除了十年九旱,每年雹災也很嚴重。村民為了“虔誠懇禱及時雨而降,精專祝祭免冰雹以斂收”,便有了自己獨特的祈雨活動和“點桿”祭雹神活動。
正式點桿前則是豐富多彩的表演活動,有蔚縣剪紙展示,也有蔚縣秧歌表演,更有轟轟烈烈充滿了古樸與神秘色彩的祭祀祈福活動。桿炮燃放時,焰火禮炮造型各異,猶如“百鳥朝鳳”、“飛流直下”、“五谷豐登”……再配以之前方斗、紫金樹上五顏六色的煙花,真是異彩紛呈,賞心悅目。
新能源汽車在中國越發普遍,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被認為是現階段最實用的車型,比亞迪秦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款三廂轎車,比亞迪唐則是為數不多的插電混動SUV。
2月27日,是農歷的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比亞迪攜旗下的新款電動汽車秦100與唐100亮相深圳灣體育館,并在會現場展示其“電動?未來”的計劃。
會上,比亞迪公布了兩款新車的價格:秦100和唐100官方指導價分別為20.99萬元、29.99萬元。其中,秦100在享3.6萬元政策支持和省約1.7萬購置稅、車船稅等后,實際支付價為17.39萬元;唐100在享3.6萬元政策支持和省約2.5萬元購置稅、車船稅等后,實際支付價為26.39萬元。
具體到車型上,比亞迪秦是針對個人消費市場推出的插混車型。此次上市的秦100,秉承“雙擎雙模”核心技術優勢,在環保性能、駕控性能、外觀內飾、智能科技等各方面進行了升級。搭載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更好的電池和更加智能的電池管理系統后,秦100的純電續航能力從原有的70公里提升至100公里,百公里綜合油耗也由此降低至1.2L。同時,減少用戶充電的頻次,加上原本就非常低的充電硬件門檻(家用電源、壁掛式充電盒和公用充電樁均可為秦充電),提高了使用便利性。
作為比亞迪“542”技術戰略的扛旗者,唐是比亞迪新能源先鋒車型。全新升級上市的唐100在續航里程、駕控體驗、豪華配置、智能科技、外觀內飾等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唐100本次升級的最大亮點,是其搭載高密度高安全性電池和更加智能的電池管理系統,將純電行駛里程從原本就行業領先的80公里提高至100公里,將百公里0油耗變為可能。同時,充電頻次的減少,讓消費者的電動出行更為便捷。
此外,基于企業四大綠色夢想和“為地球降溫1℃”的社會責任愿景,會上比亞迪還提出“電動?未來”計劃。在計劃中,比亞迪將聯袂各領域有實力、有環保責任感的優質企業,聚焦新能源汽車消費者在購買、使用過程中的“痛點”,在產品、技術、配套、便利性、延展服務等全價值鏈領域上為用戶解決問題、創造價值,構建全產業鏈聯合的“電動?未來”生態圈,助力社會發展的綠色夢想照進現實。比亞迪率先攜手首批13家跨界領軍企業代表,通過優勢資源的整合、互換和重新組裝,覆蓋新能源汽車用戶的日常生活場景,優化他們使用新能源汽車的全過程體驗。
“眾所周知,新能源汽車不比燃油車,用戶在使用中會遇到很多新問題,比如充電、續航里程等配套設施、售后服務。新能源車企需要整合各個環節,從單一產業到跨界產業,優化用戶購買和使用的各個場景,形成全新的服務形態。”比亞迪汽車N售有限公司總經理舒酉星坦言比亞迪“電動?未來”計劃正是基于此推出的。
同時,舒酉星表示:“我們也向全社會敞開懷抱,歡迎更多有綠色夢想的人加入我們的隊伍。‘電動?未來’計劃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合作框架。比亞迪作為計劃的發起者和倡導者,有足夠的自信和實力攜手各行各業有環保責任和愿景的企業,實現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