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10:00: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二月二習俗,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里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
2、其實,在農歷二月以后,“雨水”節氣來臨,冬季的少雨現象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舊時這天早晨,人們要敬奉碾子,傳說碾子是青龍的化身。有的還把磙子支起來,表示“龍抬頭”,以顯尊貴、圖吉利。婦女忌做針線怕“扎瞎了龍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車,怕“砸斷了龍腰、龍尾”。
3、奉祀土地神:二月二龍抬頭也是土地誕,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是深受各地各方百姓所愛戴的神明。南方”二月二“龍抬頭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臨沂一些地方這一天舉辦土地會,農戶湊錢為土地爺過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以求土地爺保佑有個好收成。現在沒有哪個村再辦土地會,但是有的人家還在這天到土地廟化紙燒香祭祀。
4、吃糖豆:臨沂人過二月二,農家就開始準備炒糖豆的原料。二月二早上,家家戶戶都用糖炒花生和黃豆,有的地方叫糖豆,有的地方叫蝎豆,還有的爆玉米花。過去都是自家制作自家食用,現在不同了,一般沒有自家制作的了。城里的超市里,農村的集市上,二月二前后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糖豆,大概有十幾種甚至更多。隨吃隨買,香甜可口。二月二這天,農家的餐桌上要擺多種糖豆,以示慶賀這個節日。有些地方還有吃“龍眼”、“龍須”、“龍舌”、“龍耳”、“龍皮”、“龍子”、“龍蛋”以及吃春餅、吃豬頭肉的習俗。
5、圍糧囤:在臨沂地區,二月二這一天,百姓們都要起個大早,先燒制好草木灰,將灰放在簸箕里,圍繞著自己的院墻跟,用木棍輕輕敲打簸箕,邊走邊敲將草木灰灑在院內院外,說這是為了驅蟲。然后再院子中間或到自己的打糧用的場上,用草木灰圍成一個又一個的圓囤,有的還在糧囤的一側用草木灰畫上梯子,以示糧囤又高又大。有的在每個糧囤中間放一些五谷雜糧,還有的在糧食上再蓋上石板,過上幾天拿了石板,讓雞把糧食吃完,預示今年糧食豐收。這一習俗在臨沂民間一直很盛行,反映了人們對豐收的期望和對糧食的渴求,就是這些年豐衣足食了,有些村民二月二這天還在家里圍糧囤。
(來源:文章屋網 )
1、春餅,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卷進春餅里,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2、豬頭肉,農歷二月初二是老百姓的傳統節日,二月二還有吃豬頭肉、啃豬蹄和咬豬耳的習俗,都是象征著日子過得吉祥富足。人們紛紛購買豬頭肉,希望新年有個好兆頭。人們形容龍也是從很多動物身上找到特征,在龍形象里,可以找到蛇、魚、鳳、麟、鹿、馬、牛多種動物的影子。人們用豬頭代替龍頭,也是這個原因。
3、餃子,到了二月二,家家戶戶都會包餃子,這一天吃餃子被稱作“吃龍耳”。過去,醫學不發達,染上病就不容易治好,大概人們認為“龍抬頭”會鎮住一切病害,吃了“龍耳”,龍會保佑自己身體健康,祛除百病,到現在還流傳著“二月二吃水餃,百病懼龍體外跑”的順口溜。
4、炸油糕,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區,人們有在春龍節這天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黃米,再把黃米磨成面,即成黃米面,由黃米面做成的黃米糕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吃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5、芥菜飯,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并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舊時,老百姓生活貧困,衛生意識淡薄,再加上缺醫少藥,皮膚病(如疥瘡)患者多,且易傳染。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及維生素C,經常食用富含葉綠素及維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對人的皮膚有好處。故有 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
(來源:文章屋網 )
福字倒貼的傳說
倒貼“福”字,是我國民間過大年的一種傳統習俗。追本求源,“福”字倒貼的傳說有三種版本。
一曰“將錯就錯”版本。在清代,有一年除夕,恭親王的大管家讓人把“福”字貼在大門上。誰知這個下人目不識丁,竟把“福”字貼倒了。恭親王自然十分生氣。幸虧大管家腦瓜兒靈活,轉得快,他立馬跪下回稟說:“奴才常聽人說親王福大壽高,如今‘福’真的到(倒)了,此乃吉祥之兆啊!”恭親王聽了便轉怒為喜,并重賞了大管家和家人。后來,人們便紛紛效仿,過春節時便有意把“福”字貼倒,以此圖個吉利。
二曰“平安消災”版本。在明代,有一年除夕,朱元璋到一個小鎮微服私訪,看到一幫人正圍著一幅繪有“一個赤腳女人抱個大西瓜”的漫畫議論不休,誤以為人們在譏諷他的馬皇后(馬皇后腳大長得丑)。回到宮里,他先差人對參與圍觀者,均在其家門上貼一正寫的“福”字;而沒有參與圍觀的人,則在其家門上貼一倒寫的“福”字,以示區別。第二天(正月初一),便派兵士到貼有正寫“福”字的人家去抓人,而寫有倒“福”的人家卻平安無事。從此,每到農歷除夕,人們便在門上貼一倒寫的“福”字,以消災討個吉利。
三曰“避窮神”版本。相傳姜子牙封神時,他的老婆也要受封。姜太公說,你嫁到我家,害得我窮了一輩子,要封也只能封你個窮神!姜妻想了想說,窮也好,富也罷,只要是神就成。但是,人人都怕受窮,那你叫我到哪里去呢?姜太公說,窮和福是不相容的,“福”到(倒)的地方,你就不要去了!這話一傳出,人們為了避窮神,除夕這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貼一個倒寫的“福”字,寓意是遠離窮神,恭喜發財!
(劉才)
二月二龍抬頭是怎么回事
唐代詩人白居易詩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這是詩人對我國農歷二月初二人們過龍抬頭日的生動描寫。在我國北方,農歷二月初二是龍抬頭日,也叫春龍節。在南方則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我國就有了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二月二龍抬頭”這句話的來歷與我國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中國古代天文學觀天模式,在周天黃道確定28個星座,稱為28宿。古人將這28個星宿按照東南西北分成4宮,每宮7宿,并按照它們的形象將4宮附會為4種動物。其中,東宮7宿被想象成一條南北伸屈的巨龍,由30顆恒星組成。
所謂“恒星”是相應不動的,當地球公轉的位置轉到使巨龍星座與太陽處在同一方向時,太陽的光芒就會淹沒掉星星的光亮,這時,人們就看不到天上那條巨龍了。而過一段時間后,地球位置轉移了,巨龍星座又重新出現,周而復始。古人找到并掌握了這一規律,就用它來判斷時令。
當被稱為“龍角”的東宮7宿的第一宿出現在地平線上時,正值春天來臨,所以,古人將它的出現作為春天的標志。而此時,恰逢我國農歷二月雨水節氣前后,由此便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李婷)
1、祭龍。
祭龍是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之一,在過去,龍抬頭節是祭祀龍神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到龍神廟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龍神,祈求龍神興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豐登。不過,在很多地區,特別是南方,人們也把二月初二作為“土地公生日”,舉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2、撒灰。
龍抬頭習俗中的撒灰,由來已久,直到今天,許多鄉村地區仍然流行。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具體做法,各地不同,大致為:將灰撒在門前,謂之“攔門辟災”;將灰撒在墻角,意在“辟除百蟲”;將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圓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雜糧,稱做“圍倉”或“打灰囤”,以祝豐年;將灰撒在井邊,呼曰“引龍回”,以求風調雨順。撒法各地不盡相同,一般是從井邊開始,一路逶迤撒來,步入宅廚,環繞水缸,灰線蜿蜒不斷,甚為有趣。
3、理發。
漢族民間有種說法,曰:正月剃頭(理發)死舅舅。此說雖無根據,也很荒謬,但影響卻極深,因此,在春節前無論多忙,人們都要抽出空來理一次發,然后就要一直等到“龍抬頭”的日子了。二月二理發,俗稱“剃龍頭”,據說可以帶來一年的好運,因此,“是日,多剃發”成為流傳千年的龍抬頭習俗。
(來源:文章屋網 )
1、掃巡,興化話把大掃除叫“掃巡”。這是個良好的衛生傳統。掃巡日一般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十日至二十日戶都選個“雙日”中的大晴天,把家里能搬動的東西,都搬到戶外,先洗凈讓太陽曝曬,一求干,二消毒。然后室內再“掃巡”;
2、祭灶公,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舉行“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祭拜時燒一紙線,送灶公上天是祈求玉皇賜福,豐衣足食;
3、二十五日頭,農歷十二月廿五日,是莆仙習俗公定的大日子,俗稱“二十五日頭”。這一天,一般是大晴天,相傳為“天官賜福”的日子。這一天,也是發善心積德的日子;
4、做年糕,十二月二十六日起,戶戶做豆腐,買年貨,尤以做年糕最為繁忙。
(來源:文章屋網 )
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 春節、 元宵節、 二月二、端午節和 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 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
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后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
端午節:滿族過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其風俗與漢族相同。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
(來源:文章屋網 )
福建福鼎市佳陽鄉雙華畬族村“二月二”會親節歷史悠久,傳承360多年,融對歌、會親、祭祀活動于一體,是雙華畬族村民祭奉先祖、祁佑平安的重要節日。作為一種民族特色鮮明的民俗活動,雙華畬族“二月二”歌會每年都有數千人參與,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李花開來桃花開,雙華二月起歌臺,一來會親二會友,會親會友比歌才……”每年農歷的二月初二,漫山遍野油菜花開,閩浙邊界的福鼎市佳陽鄉雙華村畬家熱鬧非凡,洋溢著比過年還喜慶的氣氛。這一天,分布于閩東霞浦、福安、柘榮和浙南蒼南、平陽、瑞安、泰順等地的畬族子孫、親友都要回到雙華村會親、會歌。萬名畬族同胞穿著色彩鮮艷的民族服裝歡聚在雙華村,他們不分男女老少,唱起古老的“山哈調”,跳起歡快的舞蹈,和著初春的暖風,匯成了歡樂的海洋。
二月二歌會源自民間,是畬族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為畬族傳統民俗。雙華畬族村既是雙華畬族祖先的首遷地,又是歌會發源地,也是歌會的舉辦地。通過游燈、對歌、打尺寸、火頭旺等民俗活動,展示絢麗多姿的民族風情,傳承、弘揚畬族文化。
在古老的村道小街,人群熙熙攘攘,歌聲笑聲不絕于耳。前來雙華會親訪友的畬族群眾三五成群地邊走邊唱。“開天到如今,一重山背一重人……說人便說世上事,三皇五帝振乾坤……”兩位身著華麗畬族服飾的男女在歌臺上自由對唱,女歌手唱得清婉嘹亮,男歌手的歌聲高亢雄渾,他們出口成歌,一唱一回,激情昂揚。臺上如頌如訴,臺下如癡如醉。同時,田野茶園、油菜花叢、房前屋后,也都飄蕩著悠揚的畬歌,此起彼伏,持續不斷。
如今的畬族會親節已經成為閩浙畬族文化的大交流、大聚合。這一天,家家戶戶大擺酒席,宴請各地賓朋。雙華村畬族群眾為豐富本民族的傳統佳節的民俗文化內容,在傳統的山歌對唱形式基礎上,還舉行了大型民間巡神祭祀祈福、畬族婚嫁習俗表演、畬族舂@做冥齋、舂糍粑、磨豆漿、做豆腐,畬族傳統手工織帶、甌劇、提線木偶戲及畬族服飾用具展覽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1、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于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锨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2、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肝聞吹笙”、“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3、清明前后還流傳著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蕩秋千、放風箏、打馬球、斗雞等活動。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彩,歷代的記載十分浩繁。詩人懷清明之作更是爭艷奪彩,不可勝記。從這些意義上講,清明既是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
(來源:文章屋網 )
1、吃春菜
嶺南風俗,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
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篙。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在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
有順口溜道:“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2、送春牛
古代春分時,出現挨家送春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日春牛圖。
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春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且動聽。俗稱說春,說春人便叫春官。
3、粘雀子嘴
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元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4、放風箏
春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春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鏈魚風箏、風箏等,其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也有兩三尺瞇蛾風 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市場上有賣風箏的,多比較小,適宜于小孩子們玩耍,而大多數還是自己糊的,較大,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放得高。
5、春祭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
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祭掃完之后,然后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后各家掃祭家庭私墓。
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后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6、拜神
1、口頭傳統以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包括福建各地區的方言及民間諺語、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傳說等。如霞浦畬族小說歌、閩南童謠、陳三五娘傳說。
2、傳統表演藝術(含戲曲、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包括傳統戲劇如歌仔戲、梨園戲、莆仙戲等;傳統曲藝如福州評話、答嘴鼓、漳州錦歌等;民間舞蹈如泉州拍胸舞、邵武儺舞、龍巖采茶燈等;民間音樂如泉州南音、茶亭十番音樂、浦城閩派古琴等;民間美術如漳州木版年畫、柘榮剪紙、惠安木雕技藝等;傳統雜技與競技如建甌挑幡、寧德霍童線獅、自然門武術等。
3、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包括福建民間添丁慶壽舊俗、婚嫁舊俗、喪禮舊俗、民間節日、廟會、民間傳統信仰習俗等。如閩西客家春耕習俗、惠安女服飾、豐澤蟲尋埔女服飾、閩東畬族婚俗、仙游楓亭元宵游燈習俗、閩西客家元宵節慶、寧德畬族三月三節俗;等等。
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包括各種具有福建特色的生產生活技藝與工具等。如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藝、福州聚春園佛跳墻制作技藝、福州永和魚丸制作技藝、泉州傳統竹編工藝、明溪肉脯干制作工藝、沙縣小吃制作工藝;等等。
5、傳統手工藝技能;包括福建各種工藝美術制品的獨特制作技藝。如德化瓷工藝、泉州李堯寶刻紙、安溪藍印花布、將樂民間龍池古硯制作工藝、將樂西山造紙技術、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工藝技能及習俗、建陽建本雕版印刷、永定客家土樓建筑工藝、連城四堡雕版工藝、福安銀器制作工藝、壽寧木拱廊橋制作工藝、福鼎餅花工藝;
6、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包括福建民間各種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如云霄開漳圣王巡安民俗、南安英都拔拔燈、石獅蚶江端午海上潑水習俗、龍巖適中盂蘭盆節俗、福鼎雙華畬族二月二歌會、周寧浦源護魚習俗;等等。
(來源:文章屋網 )
2、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節上慶團圓。賞花燈,猜燈謎,新年打算準備齊,一年之計在于春,過了小年氣象新。
3、二十五要打囤,新年不能瞎糊混。一年的計劃定的對,確保糧食滿囤錢滿柜。撈干飯做羹湯,吃的滿嘴噴噴香。
4、二月二,龍抬頭,行云布雨好兆頭,預祝豐收好年景,風調雨順有盼頭。切蔥花攤面片兒,蝎子尾巴剪一段兒,拍墻山扎旮旯,害蟲毒蟲全不怕。
5、二月十二是花朝,百花生日在今宵,少女祈福求美貌,姿容更比百花俏。
6、三月三,暖風吹,漫天風箏翩翩飛。三月三,花開艷,風吹桃李更爛漫。
7、四月里,清明后,踏青郊游樂不夠。清明前,宜祭掃,落花飄絮添煩惱。有人傷感因傷春,寸金難買寸光陰。介之推披火志不移,清明節開始吃寒食
8、五月五,是端陽,屈原投水汨羅江。包粽子賽龍舟,紀念習俗不可丟。吃炸糕,繡香囊,掛艾蒿,飲雄黃,驅邪除穢有偏方,衛生習慣天天講。
9、六月六,看谷秀,天貺節,吃魚肉。
10、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鵲橋會織女。想學織女巧巧手,葡萄架下聽私語。
前些日子,當今年四月開始臺灣開放中國大陸居民自由行的消息一經公布,身邊的一些朋友就都開始躍躍欲試了。祖國的寶島臺灣不僅山美水美,其各種文化也是很多人想去探尋并體驗的,尤其是臺灣的美食文化,至少在記者心里是有機會一定要去品嘗和發掘一番的。
記者本人是臺菜愛好者,臺灣雖還未曾去過,不過北京諸多臺灣菜餐廳幾乎都去吃過,其中印象最深的就要屬“飯前飯后”了,這種讓記者流連忘返的臺菜餐廳還真不多。
眼看春節臨近,臺灣人怎么過年,過年都吃些什么,他們和我們的飲食習俗一樣不一樣?想來都是大家很好奇的。于是記者帶著好奇與對美食的欲望,再次來到“飯前飯后”,試圖從黎陽店長的口中一探究竟。
過年從“尾牙”開始
黎陽店長來北京工作已經近十年了,他有著臺灣人典型的特征,操一口稍欠的普通話,言談舉止彬彬有禮,極具親和力。黎陽說,臺灣人的春節一般從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便開始了,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元節)過完,才算全部結束,算起來歷時整整1個月。
“尾牙”這個詞可能大陸人了解不多。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臺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又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開始。這一天,臺灣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家行號也要在當天大肆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以前,如果老板在來年不準備續聘的員工,便在筵席中以雞頭對準他,暗示解聘之意。不過,這種風俗現在已基本絕跡,但若你去臺灣人開的餐廳吃整雞的話,一般還是不上雞頭的。
除了近年來日益盛行的公司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家里人也會全家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潤餅是以潤餅皮卷包豆芽菜、筍絲、豆干、蒜頭、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醬等多種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則是三層肉、咸菜、筍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鄉土食品。
接下來的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是送神日,家家戶戶會舉行祭灶活動,歡送灶神及其他諸神上天。灶神俗稱“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護宅天尊”、“灶王”的。其全稱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稱之為“九天東廚煙主”。
早期臺灣民間,每家廚房都有一個相當大的“灶”。相傳灶有灶神,于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來監視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報告各家的善惡功過。
什錦菜尾家家必吃
說到年飯的吃食,黎陽說,其實“飯前飯后”的宗旨就是弘揚臺灣本土的飲食文化,臺灣人過年吃的菜,在這里基本全都有,并且很好地傳承和發揚了。
“飯前飯后”最大的特色就是除了保留臺灣地道本土特色菜之外,譬如三杯雞等膾炙人口的名菜之外,還有一大特色就是名人家傳菜,所謂名人,就是各個領域有名氣的人,同時這些人又有著家居飲食文化的。他們家里的拿手菜,我們會請他們過來,教廚師烹制,無論主料、輔料還是做法,都按照他們在家里烹制時的樣子,絲毫不變。我們的廚房就是他家的私家廚房。最后廚師烹制出來的菜肴,經過他們本人認可,才會上到菜單上以供食客所需。
目前這里的名人家傳菜既有前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的家傳菜,也有像姜育恒、黃安、阮次山、賴聲川、陶虹、徐崢等影視歌明星的家傳菜。可以說由吃延伸出的文化內涵不經意間就會在菜肴中體現出來。
黎陽說,像臺灣人過年要吃的八寶鴨,就是戲劇導演賴聲川的家傳菜,用臺灣原漿糯米加柴鴨蒸制而成。這也是臺灣高山族、客家族等春節里宴客的傳統菜。
還有一道叫什錦菜尾,這道菜是春節臺灣家家戶戶必吃的一道菜。所謂菜尾,就是過去臺灣人過節或者婚喪嫁娶都要擺流水席,類似于大陸這邊常說的“支大棚”,在自家擺桌宴客一擺就一二十桌,那么剩下來的菜,就稱為菜尾了。富裕人家可能會剩下魷魚、魚翅、蝦仁、干貝之類的,普通人家會有圓白菜、腐皮、雞蛋皮、高麗菜等。這些食材再整合在一起,做成一道菜,就是什錦菜尾了。這道菜代表著團團圓圓,同時也寓意著要勤勤儉儉,不要浪費。
臺灣小吃也不可或缺
除了所謂的大菜,一些著名的臺灣小吃在年飯的餐桌上也是不可或缺的。黎陽說,像糯米大腸、蚵仔煎、臺式蘿卜糕等這些自不用提,家家都會自制的臺灣香腸和雞卷紅糟肉才是點睛之筆呢。
臺灣香腸一般會選用臺灣當地的山黑豬肉,加上金門高梁酒和特色調料,混合入腸衣而成;雞卷紅糟肉其實是雞卷與紅糟肉配搭而成,所謂雞卷就是用腐皮包裹加入了香菇粒、馬蹄粒等食材的豬肉餡炸制而成,成品像雞脖子,因此得名“雞卷”,紅糟肉則是用紅糟,也就是釀黃酒所需的紅酒糟來腌肉入味后,再加上一些調料炸制而成。
此外,高粱酒在臺灣也是年飯餐桌不可少的,金門高粱和八八坑道是臺灣著名的蒸餾高粱酒,前者58度,后者也有42度。黎陽說,臺灣春節期間氣候相對潮濕,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喝酒可以去脾濕,因此說臺灣的任何吃食,可以說都是有文化底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