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音標教學課件

音標教學課件

時間:2023-05-30 10:54: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音標教學課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一、音標集中教學的必要性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學生應該學習和掌握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功能和話題等五方面的內容。”語音被列為首位,成為學好英語的基礎。而語音教學中的音標教學正是英語入門階段語音教學的關鍵。學生正確的發音、辨音、拼音、標音等方面都離不開音標。一句話,音標是學好英語語音的拐杖。盡早學好音標,可為學生掃清英語學習上的障礙,促使學生始終保持著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減少因讀音障礙而產生的厭學情緒。盡早學好音標,可以讓學生掌握拼讀規則,具備單詞拼讀能力,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為進一步學習英語和發展預習能力、自學能力打下基礎。盡早學好音標,學生才能順利進行聽、說、讀、寫各項語言技能的訓練,達到學習和運用語言的目的。

然而,現行英語教材包括仁愛版教材都將語音教學內容安排在初一學年,歷時兩個學期才完成音標和讀音規則的教學。這就使得語音教學的內容不僅分散而且學程長,不利于入門階段的學生拼讀能力的培養,使學生一開始學英語就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嚴重挫傷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教學效果差。

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如果教師能在學英語的入門階段,就采用把48個音標進行集中教學的原則來進行語音教學,那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很有必要把音標集中教學當作入門階段英語教學的一個重點來抓好。

二、音標集中教學的可行性

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初一新生剛開始學習英語時,他們會感到新鮮有趣,熱情高漲。他們求知欲旺盛,記憶力、模仿力強,好勝、自信,只要引導得當,順利闖過音標學習關基本不存在問題。

其次,《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舍或調整。”基于這一點,我們完全可以在初一年,利用第一周教學時間,采用26個字母分類教學和字母、音標同時呈現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教字母的同時呈現各字母發音所含的音素,結合字母教學讓學生感知音標,借助漢語拼音拼讀的正遷移作用,用音標進行字母的拼音,使學生不但讀準了字母,而且認識了與漢語拼音相似的大部分元音音素和輔音音素,為48個音標集中教學奠定了切實可行的基礎。

三、音標集中教學的設計與操作流程

(一)字母分類教學和字母、音標同時呈現相結合的集中教學

初一新生入學第一周,就可以利用字母與音素間的內在聯系,把26個字母按讀音進行分類教學。第一課時教學:AHJKIYUQW;第二課時教學:EBCDGPTVO;第三課時教學:FLMNSXZR。每節課在教學字母的同時,呈現各字母名稱音中所包含的音素,結合字母教學讓學生感知音標。

例如:第二課時教學含 / i:/ 音素的一組字母時,教師先在黑板上板書如下:

Ee / i:/

Bb / bi:/ — /b/ /i:/

Cc / si:/ — /s/ /i:/

Dd / di:/ — /d / /i: /

Gg / gi:/ — /g / /i: /

Pp / pi:/ — /p/ /i:/

Tt / ti:/ — /t / /i:/

Vv / vi:/ — /v / /i:/

Oo / [[J/ — / [/ /J/

先引導學生拼讀字母的名稱音,再用掐頭去尾法分解出7個輔音音素和3個元音音素。用同樣的方法教學第一和第三課時的字母,這樣26個字母教完時,學生已經接觸了48個音素中的大部分。第四課時按26個字母順序和按所含相同元音音素歸類,反復循環復習26個字母及其所含音素,進一步鞏固與加強26個字母的正確發音,體會并感知其中所包含的音素。26個字母里沒出現過的音素可留在第五課時集中呈現48個音素時再教給學生。

(二)48個音標集中教學

第五課時是在前四課時學生已接觸大部分音標的基礎上,集中呈現48個音標。其教學目標是:要讓學生感知48個音標的全貌,初步認讀48個音標,了解48個音標的分類,了解元音與輔音的發音特點并能初步拼讀單音節的“音標詞”。

本課時是音標集中教學的關鍵,具體的教學步驟設計如下:

1、課前準備:

①教具:字母卡片、音標卡片、“音標詞”卡片。

②唱字母歌,讓學生動起來,營造輕松氣氛,為正式上課熱身。

2、復習(4分鐘)

采用小組競賽形式:

①按元音分類復習26個字母。(必答)

②按字母順序復習26個字母。(必答)

③打亂字母卡片順序讓學生快速認讀26個字母。(搶答)。

在復習舊課的環節中引入競爭機制,激活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大膽開口說英語的習慣和團隊協作精神。

3、激趣導入(1分鐘)

先在黑板中間板書數字2,在2的兩邊各寫一個3,再各寫一個20,形成:20 3 2 3

20這樣一個數列。此時,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激發起來,很想知道究竟。教師適時地讓學生把數字相加得到48,再告知學生這節課要學習48個國際音標。

4、突破中間(5分鐘)

在數字2下面寫/ w / 和 / j /

后,教師先做發音示范,為學生講解發音要領,再按照:“領讀-齊讀-小組讀-個別讀”的順序讓學生練習發音,直至會讀。

接下來,在左側的3下面寫三個鼻輔音/m /, /n /, /l/, 在右側的3下面寫下另外三個輔音/ l /,/ r /,/ h

/。確保學生基本會讀這些音素后,進行下一個環節的教學。

5、主攻兩邊(12分鐘)

教學元音(6分鐘)

先在黑板右側的數字20下面寫下12個單元音和8個雙元音。

①教學12個單元音中的/ i:/與/I/,/u:/與/J/,/C:/與/D/,/:

/與/E/。先引導學生觀察后,得出結論:這8個元音音素的差別在于有沒有兩點。經過發音練習后,再啟發學生總結出:有兩點的發音要稍長,是長元音,沒有兩點的發音要短促,是短元音。

②教學/ɑ:/、/Q/、//、/e/這4個元音。可根據音標卡上的舌位圖去引導學生發好這4個音。

③8個雙元音分成3組來教學。先讓學生觀察板書內容后歸納:

第一組:/eI/,/aI/,/CI/,尾音都是/I/;

第二組:/IE/,/JE/,/eE/,尾音都是/E/;

第三組:/EJ,/aJ /,尾音都是/J/。

這樣排列的目的有利于學生找出讀音規律,便于記憶。

教學輔音(6分鐘)

在黑板左側的數字20下面寫下10對輔音。這10對一清一濁成雙成對出現的輔音,大部分在教學字母時學生已見過,而且也讀過,如:/ p /、/

b /、/ t / 、/ d /、/ k /、/ f / 、/ v / 、/ s / 、/ z / 、/h/

、/r/,所以不難掌握它們。本節課重點在于教會學生發好這節課之前未曾見過的那幾個輔音,如/ ^/ 、/ θ /、/ /、/∫

/、/V/ 、/ ts / 、/ dz / 、/ tr / 、/dr / 等。

6、歸納總結(3分鐘)

經過上面的發音練習,再讓學生仔細觀察、對比本節課所學的音素后,引導他們自己總結出:

① 48個音素中,元音音素20個,輔音音素28個。

②元音與輔音的發音特點是:元音發音時,氣流在口腔中不受阻礙,聲帶振動,發音響亮。發單元音時口形不變,發雙元音時口形有變化。如發/aJ/音,口形從大到小,而發/EJ/音,口形從扁到圓。輔音發音時,氣流在口腔中受阻礙,發音較模糊。發清輔音時聲帶不振動,發濁輔音時聲帶振動。

7、復習鞏固(3分鐘)

按上面教學順序出示音標卡,讓學生快速認讀48個音標。方法是:全班讀,小組讀與個別讀相結合。

8、拼讀音標詞訓練(10分鐘)

①教師示范拼讀(2分鐘)。出示課前準備好的音標詞卡片5張,如/ti:/、/deIt/、/maI/、/lu:z/、/Il/等。教師先示范音標詞的拼讀過程。方法是:先讀單個輔音和單個元音,再把它們連起來拼讀。這個過程要讓學生體會到:英語的輔音相當于漢語的聲母,而元音相當于漢語的韻母。這樣,學生就能發揮已有的母語拼讀能力優勢,即利用了母語對外語學習的正遷移作用,學得并不困難。

②學生兩人合作進行拼讀音標詞練習(8分鐘)。方法是:利用學生用的小音標卡片,先由學生A分別抽出一個輔音音標和一個元音音標,并且把音標分別讀出來,學生B則要把這兩個音連起來拼讀。如:學生A邊抽卡片邊讀/b/、/i:/,學生B要說/bi:/。然后,兩人交換角色繼續練習。

③學生在合作練習時,教師要進行巡視,及時幫助需要得到幫助的學生。

剛教完48個音標就讓學生做這樣的拼讀訓練,目的是要讓學生盡快體驗到這種立竿見影的效果所帶來的成就感。成功的喜悅將會給初學英語的學生以極大的鼓舞,使他們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兩人合作,一人編音標詞,另一人拼讀,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機會,也為學生提供了充分表現和自我發展的空間。

9、檢查教學效果(6分鐘)

設計本環節的目的是為了檢查學生是否達到了本節課的目標要求,即能否初步認讀所學音素,能否進行簡單的拼讀練習。檢查方法如下:

①出示音標卡,讓學生整體認讀,小組認讀,個別認讀(小組競賽)。

②出示音標詞卡,全班拼讀,小組拼讀,個別拼讀(小組競賽)。

③在檢查過程中,如發現學生發音錯誤,應先由學生幫助學生糾正,在學生無法糾錯的情況下,教師給予指出,并著重加以練習。

最后,統計本節小組競賽的成績,予以表揚。

10、布置作業(1分鐘)

①聽錄音帶跟讀48個音標3-5遍。

第2篇

關鍵詞:評價標準 多媒體教學課件 評價指標

一、制定評價標準的背景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多媒體的應用在中小學現代教育中越來越體現出它不可替代的地位。2004年12月,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以下簡稱為《標準》)對中小學教師的各方面教育技術能力都做了詳盡的定義,在標準中對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做了明確規定,要求具備“……掌握常見教學媒體選擇與開發的方法,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這說明教育部對中小學教師在多媒體課件制作方面和評價方面都提出了一個較高的標準。但是我們研究發現許多小學課件因在制作過程中陷入誤區,產生了負面效應,削弱了多媒體的優勢和效果,甚至適得其反。因此,必須對多媒體課件進行科學的評價,篩選出優秀的課件應用于教學,才能真正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和效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這種環境下,制定一個針對于小學的多媒體教學課件評價標準及其體系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依據《小學教學軟件審查標準》主要是對小學課件評價標準進行探討。

二、小學生認知特征分析

小學生自制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其思維還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此階段多采用聯想學習法,即用原有的知識與現在的新情景進行聯想、比較、類推,如果類推成功,則得出合乎邏輯的知識概念直接納入原有知識結構,完成意義建構;如果類推不成功甚至是相矛盾的,小學生就會對原有知識結構或新的情景進行轉換和調整,補充新的認識。針對這些特點,小學教學需依據建構主義,貫徹直觀性、啟發式的設計原則,采用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獨立獲得知識的能力,而教學課件可很好地輔助教學完成小學生的認知。

三、課件制作原則及綜合評價標準

1.教學性

教學是課件的出發點也是課件的終結點,也就是說課件來源于教學最終要服務于教學。課件的教學目標應符合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要求,適應教學的實際需要,符合小學教育應遵循的整體梯度推進方式。因此在多媒體課件中要注意視頻、動畫、聲音、圖片等應符合教學的要求,準確無誤地通過從各種感官來激發小學生,積極調動小學生多參與,使其集中注意力,優化教學過程,獲得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有效降低教學難度的效果。具體評價標準:

(1)課件知識點是否依據小學課程大綱的要求,教學目標明確,知識點覆蓋全面,對學習中的重點、難點、疑點問題和關鍵知識點講解透徹;提供能滿足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所需的豐富的學習資源。

(2)課件中是否使用多種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教學策略,有效地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和興趣,能否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3)課件從教學實際出發,有較強的針對性,選題和內容表達能突出主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能解決傳統教學難以解決的問題。

(4)課件符合教學原則和認知規律,結構清晰合理,符合教學內容表述的需要;內容組織清楚,闡述、演示邏輯性強,分析、綜合、推理深入淺出,富有啟發性,能使抽象理論形象化,復雜問題簡明化。

(5)課件能夠調動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課件之間豐富的交流活動。

2.科學性

科學性是評價課件的基準,它是課件設計的生命,直接決定了是否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尤其是小學生對概念及觀點的認知處于記憶再理解的階段,對概念及觀念的表述特別要求科學、嚴謹、準確無誤。又由于小學生對色彩、動畫的感知比較容易接受,所以對動畫、視頻和圖片等素材選取要恰當;課件的展示手法、表現形式和連接方式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特點,體現并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具體評價標準:

(1)語言表述、用詞、概念、定義、公式、字詞用法等規范并準確無誤,文字符號無錯別字,實例貼近生活,真實可靠。

(2)分析、闡述要嚴謹準確,實驗方法步驟正確無誤,符合科學。

(3)動畫模擬效果逼真,能正確反映具體現實生活現象和科學原理。

3.技術性

技術性是完成課件的基礎。它直接影響到課件的效果和課件運行是否真正起到為教學服務的作用。課件應能達到讓每一位使用者易于上手,因此制作出的課件應條理清楚、功能明確,易于使用。這需要有較強的技術性作保證,具體評價標準:

(1)對運行環境要求低、性能穩定、兼容性強。

(2)人機交互性強,操作界面新穎,可靠性好。

(3)圖像清晰穩定,畫面美觀,色彩清新明快,動畫或視頻播放流暢,畫面過渡自然。

(4)配樂得體,音響效果好,聲畫同步。

(5)技術先進,程序設計合理,技術有突破。

4.操作性

課件操作簡潔明了、功能明確、易于操作,對教師課堂教學及方便處理操作錯誤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評價標準為:

(1)課件跳轉或交互菜單設計層次分明、簡捷、準確、快速。

(2)較長的等待課件應有提示信息,能按要求控制課件播放進程。

(3)如果不慎執行了誤操作,可以方便地退出,或重新切入,不會出現死機現象。

(4)按鈕和圖標設置寓意明確;交互操作盡量采用“用鼠標尋找交互,用光標形狀的改變表征交互,用鼠標左鍵實現交互”的方式;信息提示形式運用恰當。

5.藝術性

藝術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件的成功與否,因為課件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能較長時間把目光停留在課件上。這樣就要求從小學生的認知習慣、審美觀點出發,通過課件構建一種知識與藝術相生互動的氛圍,讓學生在審美享受中接受知識、啟迪智慧、開發思想并逐漸養成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達到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生理和心理始終處在積極認知的狀態中。具體評價標準:

(1)色彩符合實際,背景選用突出主體;整體顏色明快、和諧。

(2)畫面布局主體突出、構圖均衡;展示的對象結構對稱;色彩搭配合理,符合小學生的審美觀。

(3)文字采用了適宜小學生的字體,字號適當,數量適中。

(4)音樂旋律優美,音響效果與畫面相協調,節奏舒展;配音標準,語速適中、音量適度,不會干擾注意力。

(5)圖像、動畫、視頻處理細致,運用恰當。

6.共享性

課件的共享性對于現在這種注重知識產權的時代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現在網上比較好的課件都采用了一定的技術保護,一般技術人員都很難進行二次修改。但是共享卻能有效地提高課件的質量,因為一個課件制作者所具備知識和技術畢竟有限,所以做出來的課件具有一定的技術偏向性,那么共享對課件的優化就顯得尤為重要。具體評價標準:

(1)能夠實現圖像、聲音、視頻等素材的共享。

(2)易于對課件進行全部修改或部分修改。

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課件可以通過視、聽等多方面充分刺激學習者的感官來獲取知識,大幅度充實了課堂信息量,似乎計算機達到了“無所不能”,但它畢竟還是一種工具,并不能替代黑板更不能替代教師。課件是對教師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但要熟練掌握知識,還要掌握各種現代教學設備的使用及現代教學媒體的制作與設計技巧。更主要的是,還要懂得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成為教學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控制者。計算機在教學活動中只能起助手作用,它的圖文并茂、虛擬現實的效果,是教師無法替代的,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培養各種能力更是計算機無法替代的。課件只能輔助教師的教學,有效降低教學難度,幫助教師更有效、更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評價課件時,一定要準確把握其輔助功能,使教學過程堅持以人為主,以機為輔、人機協作的原則。

參考文獻:

[1]劉蘇男,劉艷.多媒體課件的評價標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

[2]任克強,李云浩.多媒體教學課件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探討[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5.(4).

第3篇

【關鍵詞】農村英語教學 信息技術 融合

一、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作用

1.拓展學生的學習資源。對于初中英語教學來說,課本上的知識十分有限,很大一部分知識是需要依靠教師的擴展延伸來幫助學生獲取。由于農村的英語教學存在教師教學方法單一、缺乏靈活性的特點,導致英語教學在農村的開展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信息技術就可以通過聲畫將教學內容形象的傳達給學生,這對于拓展學生的學習資源來說影響深遠。

2.豐富了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在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仍存在由于教學方式過于傳統,教師使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使英語課堂上教師為學生呈現教學內容時方法單一,雖然這種教學模式便于教師掌握教學節奏,但“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被動學習模式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被忽視,課堂上師生缺乏互動。而在英語教學中適當使用信息技術可以豐富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讓學生在“情景式教學”模式下主動進行學習。

3.增強課堂互動效果。在農村初中英語課堂中應用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模式最大的區別就是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的狀態,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而教師只是引導者。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和心理狀況,使師生相處更融洽,在課堂上學生也更愿意與教師互動。

4.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將課本上的內容轉換成聲音、影響等內容,為學生創設一種教學情境,使學生可以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鍛煉學生在學習中綜合運用眼、耳、口、腦、手,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切實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寫作能力和綜合成績。

二、如何促進新常態下農村初中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以初中英語聽說教學為例

我國國土遼闊,農村的數量遠遠在城市數量之上,不同的地區,農村地區的方言也不盡相同。通過分析農村地區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情況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學生從小學就開始接觸、學習英語,但對于英語缺乏必要的重視,學習方法僅僅是背過有限的幾個單詞,追求考試的高分,忽視了口語能力的培養。等到了初中,由于缺乏鍛煉,學生不愿意、不好意思說英語的現象十分常見,并且,即便是說,也會受到方言的影響使發音不標準。

1.創設信息化教學情境。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英語課堂中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故事情境、模擬情境、會話情境等可以使學生在切身的體驗中主動探索學習,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例如在講解“You can buy everything on the Internet”這一課時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圖畫情境。在備課時通過截取淘寶上的一些異地美食或者特產等圖片放在教學課件中,在上面標上價格和商品所在地,課堂上通過展示圖片來詢問學生Do you want to buy them?學生會說:Yes,I do.然后選一張學生最感興趣的,例如濰坊風箏的圖片,問大家 How can we buy them? 學生就會各抒己見:We can go to Weifang to buy them./We can go to supermarket to buy them.大多數學生的答案都是外出才能買到,此時教師繼續發問How can we buy them at home?借此引出本課時的主題。在農村地區,有學生知道網絡購物,但大部分學生是不清楚網上購物的流程的,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播放一些購物流程的視頻來提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整合多媒體教學資源。教師在制作教學課件時應當注重選擇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圖片、視頻和音樂等來展示教學內容。由于大部分農村地區不能做到每個學生都能有電腦進行資料查詢,這就要求教師在制作課件時選擇的圖片等內容廣泛、知識量充足。這些教學資料教師可以提前整合,根據教學資源的種類和內容進行分類存儲,以便于使用。

3.準備并靈活、有效使用英語課堂用語。在聽說課堂上,教師應準備英語課堂用語,@些用語應當以問句為主,以便于師生互動。例如What about your weekends?/Long time no see!等等,同時,教師應注意語氣要委婉含蓄,不能質問、斥責。例如學生沒有按時完成作業,很多教師會嚴厲地說:Why didn’t you finish your homework?Finish it in the next time!這樣很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教師可以換一種方式:Is everything OK with you?這樣既能表達對學生的關心,又能保護學生自尊心不受傷害。

4.運用多種方法教授單詞正確發音。農村地區的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最大的障礙就是發音不準確,因此教師應格外重視這方面。除了常規音標教學法,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為枯燥的音標學習增添一點樂趣。例如可以搜集一些標準發音的音頻,讓學生聽寫,這樣不僅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能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發音的不足;另外可以將一些學生發音的典型錯誤口音與標準發音整合到一個音頻中,讓學生自己挑錯,更能加深學生印象。

三、結語

初中英語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能力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教師應通過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融合最大化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梁英.談新常態下農村初中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J].校園英語,2016,17:137.

第4篇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學校有關教學計劃,積極迎接學校“創建四星”,在學校和年級部的直接領導下,嚴格執行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制度和要求,認真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在課堂上體現“讓學引思”的主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教學的針對性,為學生的高中英語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現狀分析

由于招收的高一學生來自于不同初中,他們在初中養成的學習方式和習慣等方面均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在第一學期應該引導他們盡快適應高中英語的學習與生活。高一年級目前有9位英語老師,跨年級成員較多,所以加強集體備課,發揮集體優勢就顯得極其重要。在組織教師們學習討論新的主體合作性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讓學引思”的同時,備課組實行集體備課,要利用好教參和網絡資源,制作統一的教學課件,學內容和進度。切實提高備課的實效性,教學的針對性。

三、具體措施

通過雙基教學,主體合作性教學,進一步開展“讓學引思”活動、讓學生在聽和讀方面有大量的語言輸入,提高在說和寫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寫方面,幫助學生理解口頭或書面材料中表達的觀點,并且能簡單發表自己的見解,能有效地使用口頭或書面語言描述個人經歷;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英語閱讀,閱讀英文報刊和有關文摘,了解并掌握語言文化的差異,為跨文化交際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且在教師的幫助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策劃組織和實施英語學習活動的能力。為大岡中學成功創建四星級中學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四、主要工作

一、全面做好初高中銜接工作

由于招收的高一學生來自于不同初中,他們在初中養成的學習方式和習慣等方面均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在第一學期應該引導他們盡快適應高中英語的學習與生活。具體來說高一英語教學要搞好三個銜接,做好六個到位。

1.搞好三個銜接

1)明確英語學習的內容、方法和要求。利用第一課時,對高中英語教材編排特點分析、介紹高中英語學習方法,提出高中英語的學習要求,使學生較快適應高中英語的學習

2)語音和書法的規范訓練。

在第一周的第二、三課時,進行音標規范。安排在第一單元教學之前,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拼讀單詞和自學單詞的習慣和能力。在第四、五課時,進行書寫訓練。由于書寫對高考兩篇作文的得分有著重要影響,對學生容易忽略的書寫的規范有必要進行統一糾正與訓練,并引導學生長期堅持練習書寫。

3)詞匯、語法的復習。在第一周規范語音和書寫的同時,利用早讀課復習初中基本詞匯,要在授課的同時插入英語語法的基礎:詞類、句子成分和5個簡單句的復習鞏固。

2.做好六個到位

1)基礎知識到位

作為高一年級,務實基礎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基礎知識不牢固,培養能力就無從談起。在日常教學中,要立足課本,積累知識,務實基礎,采用起點低、密臺階、小步子的策略,使學生對語言知識徹底理解,準確記憶。

2)了解學情到位

對于高一新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程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甚至發音和書寫習慣,我們都應了解清楚,為下一步進行高中英語教學做準備。

3)活動到位

在課堂教學中,對于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我們都應注重學生的活動,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活動,以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良好效果。考試活動也要到位,適時地對所學知識進行測試并進行合理評價,以達到激勵學生的目的。

4)重視閱讀教學,拓展學生視野到位

英語老師手中的教材和教學課件不應該是唯一的,學生學到的知識也不應該是單調的。英語老師手里起碼應該有多種教輔資料,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一個互為補充的借鑒作用。除此以外,我們更應發揮英語報刊、雜志、簡易讀物和網絡的優勢,進一步加大閱讀材料的輸入,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

5)因材施教到位

高一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這就要求我們高一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在備課的環節中,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和題目,讓他們在課堂上都能活動起來,都有事情可做。課外輔導方面,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使他們都能形成自己獨立的學習方法。“讓優等生深化學習吃得飽,讓中等生全面學習吃得好,讓學困生側重學習吃得了”。總之,關注兩極分化,避免過早分流和掉隊,幫扶工作從高一就應著手排查,措施應得當,不能浮在面上,還要全面,既有知識上的,也要有學法、心理層面上的幫扶,課內課外都要關注分層教學。

6)能力培養到位

能力培養包括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高一年級階段務實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思維的能力、運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培養他們識記詞匯的能力、閱讀的能力、做題的能力、交際的能力等等。

二)、加強集體備課,優化課堂教學

高一年級目前有9位英語老師,跨年級成員較多,所以加強集體備課,發揮集體優勢就顯得極其重要。備課組實行集體備課,要利用好教參和網絡資源,制作統一的教學課件,學內容和進度。切實提高備課的實效性。每一個環節都要精打細算,力爭用45分鐘處理好原來一個小時才能處理好的內容。

2.加強集體備課,優化課堂教學

具體要求:

1)新老教師結對,以老帶新、以新促老。尤其是新教師,更應多學習、多問、多研究,盡快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2)三個確定。每周的集體備課與說課,備課組長要負責組織,定時間、定地點、定主講人。

第5篇

關鍵詞:多媒體英語教學學生

多媒體輔助教學能集圖像、聲音、文字、動畫于一體,形象、直觀、生動,把語言創設得準、真、實,能誘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還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大了課堂語言輸入量,優化了課堂教學,從而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一、運用多媒體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英語學習創設更多的情景

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途徑是課堂。因此,英語教師應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形式的靈活多樣性,努力在課堂上創設情景,為發展學生的交際能力提供機會。如九年級上學期語法中有虛擬語氣,教師可以開辟一個虛擬環境,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教學中可以假設我是他或她,讓學生思考該去怎樣做、怎樣說使學生自己學習、自由交流、自學探究成為可能。它更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個體需要,并可以將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可以從畫面上得到啟示,展開聯想,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又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體作用。

多媒體教學系統的廣播功能和課件中有聲有色、有靜有動、聲行并茂的教材內容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會很快融入內容的情境之中,激發學習的內在動力,接受生動的英語教育,真正體現“寓教于樂”。如在教蘇教版牛津英語七年級(下)Unit6Doyoulikebananas時,面對各種各樣的水果、蔬菜、肯德基食品等方面的單詞,教師應先逐一分類,再依次呈現。如先打出一張草莓照片(草莓鮮紅可口,光彩照人),給學生以視覺享受。點擊鼠標左鍵,單詞strawberry伴隨鈴音融入視線,然后點擊出現音標并朗讀,學生跟讀。再點擊鼠標,“嗖”的一聲飛入一堆草莓,出現復數strawberries。如此講解單詞,直觀形象,學生的視、聽感官受到強烈的刺激,他們的興奮點被調動起來,這樣各種單詞的學習也就輕而易舉了。

二、運用多媒體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為教師創造廣闊的空間

傳統的課堂教學大都是滿堂灌、填鴨式的,學生吸取教師的知識是被動的,教師大都是采取安排個別學生朗讀、會話的方法。而多媒體教學是大容量、高速度、高密度的信息傳播,它完全可以滿足現代教學的提問、應答、個別提問、個別輔導等多種要求,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選擇課題、確定教學目標、制作多媒體課件,學生可通過在計算機上運行可見展開學習,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鑒于此,我們可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來開展教學活動。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制作多媒體素材,多在形象、直觀的演示上下功夫,集圖、文、聲、像的綜合功能,有效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其次,多搜集媒體素材,制作Flash課件。素材的搜集可根據課本的內容來進行,同時要進行適當地整合、取舍。素材的搜集方法可通過多種途徑,如利用動畫制作軟件生成動畫,利用掃描儀采集圖像,用話筒輸入語音,或從Internet上下載各種信息資料等。最后,進行素材編輯,制成效果好的課件。

三、運用多媒體能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解決難點,省時省力

有關研究表明:“人們從語言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15%,而利用視覺加聽覺獲得的知識可技藝65%。”以往的英語教學中,抽象的知識往往以語言描述為主,即使使用一些掛圖、模型等直觀手段也顯得較為呆板。但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能給學生以視覺和聽覺兩方面的信息,具有較強的直觀感。教師可以通過音樂、圖畫以及電影、錄像、課件中畫面的交換、切入、特寫、定格等技術,使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得到充分的強化,使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容易。如在教蘇教版新目標七年級(下)Whatdoeshelooklike?時,可給學生安排任務:看圖描述。課件中設計幾副人物圖像,把每幅圖片中的細微環節放大,讓學生進行Pairwork活動,根據所學過的描述人物的單詞說出人物的特征。教師問“Isthisyouruncle?”學生答:“No,itisn’t.”再問:“Whatdoeshelooklike?”學生答:“He’stall.Andhehasmediumbuild.Hehasblondhair.”通過反復操練聽、寫,增加記憶的強度,重點的語句得到進一步鞏固,難點也迎刃而解,既加快了學習進度,又提高了學習效率。

四、運用多媒體加大了教學密度,增加了課堂容量

在課堂練習時,教師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往往難以應付,并且教學時間是有限的。這就滿足不了他們的口味,導致練習的密度不大。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單詞或詞組閃現、圖像縮放或移動、顏色或場景變換等,可有效地解決此問題。根據由易到難的規律,利用設計好的軟件隨機發送若干練習題,既省時,又操作方便,還可以讓學生上前自由操作。對學生的每一種評價,可以用笑臉或哭臉,也可以獎勵一朵小紅花,點擊鼠標,它們就伴隨掌聲出現在圖片中。這時,學生興趣濃厚,學習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多媒體課件增加了課堂容量,它可以展示許多內容,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pairwork和groupwork,可以代替教師口述幾句甚至幾十句,教師省去了許多板書、畫圖、出示習題的時間,從而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發揮主導作用、如何啟發學生思維上,四十五分鐘的時間得到更為合適地運用。

五、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注意點

1.多媒體運用要適度。通常有三個時機可供選擇:一是插播教學,即根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抓住有利時機,插入多媒體教學,把抽象的內容融于形象直觀之中,以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這適用于英語語法的課堂教學。二是全程教學,即利用整節課時間,插放多媒體教學課件,一般是經過剪輯的英文影片、歌曲、圖文、風土人情簡介,內容簡單,難度小,適用于英語欣賞。三是課外教學,為學生自學時用,此類多媒體課件不受運用時間、地點的限制,具有靈活性和可操作性。

2.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制造要精。教師在設計多媒體課件時,首先,應找準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然后,再去考慮如何選擇恰當的教學素材,如何通過多媒體技術將教學過程在計算機上實現。當然,課件設計的本身不能忽視。

第6篇

關鍵詞:自然拼音;英語學習;認讀;語音群;詞匯

G623.31

一、 Phonics 概述

“Phonics is a method for teach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by developing learners’ phonemic awareness------the ability to hear, identify, and manipulate phonemes-----in order to teach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se sounds and the spelling patterns that represent them. Phonics 教學在歐美國家至少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了,期間它是依據一種發音規則,建立音形合一的學習方略,學生一旦掌握了phonics,他們可以憑借自己的本領朗讀陌生的單詞和課文,為英語詞匯的學習提高了效率。此外,學生通過自然拼音的學習提升英語學習水平,提高了學習效果和升華了學習興趣。

二、 學生學習現狀分析

自研究小課題以來,在三、四、五年級開展教授自然拼音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孩子們的英語學習困境。在我校四年級三班,發現學生們英語學習熱情高漲,以前孩子們經常因為不會讀單詞或寫單詞,很大程度阻礙了英語水平的提高。我校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語音教學目標,通過一系列的語音學習訓練學生,除此之外積極參與浸入式英語的語音專題培訓,參加語音專題講座和觀摩示范課。英語教師利用課余時間,翻查資料,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修養。

三 積極開展phonics教學

1. 活躍英語課堂,激活學習熱情

為了充實自己的英語語音教學,我通過大量的多媒體資源和設計各式各樣的教具來達到增加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我經常會運用以下的游戲來活化孩子的知識點。

1)Our Magic Body 學生幾人一組,各小組分別選派一位成員背向黑板,老師在黑板上寫出單詞,臺下學生讀出自然拼音的發音。臺上學生做出字母的動作。最快的小組獲勝。

2)flash cards老師出示卡片,最快讀出字母音的學生到教室的四個角落,剩下的學生在中間圍成一個圈,然后老師讀這四個卡片上的詞,圈內的學生迅速選擇四個角落的其中一個,最快跑到而且正確的為勝。

3)比比看。教師選取一段話,學生幾人一組看誰能夠讀得又快又準,朗讀時不能停頓。

2.字母律動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在我教授的班級里,孩子們都會背誦一些簡單朗朗上口的小詩,這些好聽的小詩就成為了孩子們英語學習的助力。我在班級里推廣英語字母操,讓孩子們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也體會到了律動帶給自己的歡愉,這形象的字母操也幫助孩子們達到了記憶的效果。字母律動用個人的身體語言和字母的音形有機結合。比如在教授B的時候,教師需要借助自己的肢體語言來內化知識,步驟如下:/b//b//b/,banana banana 1 2 3, peel 1, peel 2 , peel 3.教師體態上要求右拳握起,手中似乎拿了3個香蕉,分別剝開吃掉。在教授字母律動的時候,我不限制孩子的思維,引導孩子們把自己編的動作或是小詩為同學們展示,孩子的學習熱情提高了,更加體現了讓課堂于學生,教師和孩子在愉快的氛圍里交流,相互學習合作,學習效率極大提高。

3.分解音節,節奏訓練

幫助孩子們認識音節成為了英語語音學習的重中之重,在日常教授英Z單詞時,老師會引導孩子思考單詞的音節數量,例如單音節,雙音節還是多音節。在教授孩子認識判斷音節后,老師會用一些特殊的符號來劃分單詞,例如音節間一律用虛線表示,碰到silent音,一律在下方畫一個三角形,字母組合用波浪線表示等等。除此以外,我還會增加了英語語音聽寫的力度,每天英語課前3分鐘,我會分音節朗讀單詞讓孩子們判斷并寫在聽寫本上,讓孩子們循序漸進的掌握學習語音的技巧。

四、phonics教學效果

1. 通過學習自然拼音法,孩子們的拼讀能力大為提高,他們不會再為陌生單詞而愁眉不展,拼讀單詞亦成為語言學習的重要一個環節,為英語閱讀和寫作提供了良好的知識儲備,提升了學習效果。

2. 通過參與小課題研究,英語教師積極整理相關資料,通過深入理論學習和探索,編撰和參與編寫浸入式英語語音教材。在教育科研方面,英語教師的教學課件和論文曾多次交流。

參考文獻 :

[1]Shirley Lam. Phonics Bolok[M]. 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

[2]中小學教學與研究 2008-4

第7篇

關鍵字:漢字 趣味性 學法

漢字的起源和發展,與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緊密相連,可以這樣說,沒有漢字,就沒有我們民族的光輝燦爛的文化。而文字的學習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尤其是對于接受初等教育小學階段的小學生來講,更是重中之重。然而漢字的學法眾多,對于小學階段,我們的課堂教學則更應該側重于學習的趣味性,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的學習習慣。本文主要談談小學教學中漢字的趣味性的一些學法。

一、 漢語學習的輔助工具—漢語拼音

自1958年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正式公布漢語拼音方案以來,漢語拼音方案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得到迅速地推廣。2001年1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漢語文字法》,第十八條專條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音和注音的工具。”這就從法律上確立了漢語拼音法案的地位,而漢語拼音作為初等教育小學階段中國語文教育的內容來講,對認字、識字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是無可替代的。

目前中國識字教學的方法有很多種:集中識字,分散識字,“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多種形式結合識字等等。無論是哪種方法,都要學習漢語拼音。漢字的讀音用拼音注得一清二楚,學生由此可以自己查字典,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提高了識字的效率。如果把字典當作是識字的拐棍的話,那么拼音則可稱之為“制成拐棍的木材”,可見,拼音的基礎性作用。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夯實學生對漢語拼音的掌握,從而達到學生可以對注音課本、讀物中的漢字進行識記,對已學會的漢字進行拼音標識,雙向學習。同時,中低年級的學生進行識字過程中,教師可以制作色彩艷麗的漢字,拼音教具來輔助課堂教學。拼音識字法有助于學生識字量的增加,提高識字的扎實程度,并且可以有效地糾正地方方言語音,提高語文文字的規范化以及普通話的推廣。這種方法較適合于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課堂,適合沒有文字基礎的小學低年級學生進行識字。

二、 從漢字的結構和形體演變談漢字的學習

我們知道,漢字是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字形和字義有著密切的關系,倘若我們能對漢字的形體結構做出正確的分析,那么對于我們了解和掌握大部分漢字的本義和引申義有著極大的幫助,適合小學中高年紀的學生學習漢字。

我們都知道漢字中的六書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對于一些漢字,我們通過分析漢字結構,對漢字字形的掌握可以更好的了解字音字義,可以輕松地掌握一系列類似結構的漢字。教師可以通過講解字義和字形,對學生進行對比性的漸進式識字,會更快更好的完成漢字的學習,適合于字形相似漢字的教授,輔之以課堂板書、簡筆畫形式分解教學,做到生動不呆板。同時,漢字的形體演變也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七個階段,歷史發展源遠流長。在教學中遇到個別偏難漢字,教師也可從漢字的演變起源來講解,以歷史方法研究漢字,可增進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

三、 漢字教學與多媒體及游戲活動的結合

從各種意義上來說,有了教學活動,就有了教學手段和工具,只是在不同的時期而已,且各種教學媒體在教學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隨著時代的發展,幻燈機、投影儀、電視機等教學媒體的出現已逐漸代替傳統的書本、黑板,并在教學中發揮了主要作用,輔助教師傳遞教學信息。目前迅速發展的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不再是單純的教學手段,它還可以為學生創設多種學習環境,提高學習效率,可以作為學生的認知工具,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現在教學中,媒體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而對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小學階段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來說,課堂教學中輔之以多媒體設施的應用是很有必要和效果的。原因有二:一是小學教學內容相對輕松簡單,老師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非傳統意義上的多媒體教學演示;二是就小學生智力因素的特點來說,他們的注意力需要得到有效地集中,而利用多媒體教學,很生動有趣,學生們可以在觀看影音視頻中,通過逼真、生動的畫面,動聽、悅耳的音響改變教學情景,從而達到趣味學習漢字的目的。

在課堂教學中,有條件的老師需要事先準備好課件,完善自己的素材,運用多媒體設備,教師可以將傳統意義教學上無法展示的東西在多媒體中進行展示,可以播放一些有關漢字教學的課件。包括文字起源的傳說、漢字的演變、漢字的類型、漢字的字義特點、同音字、相近字,擴展到各種詞語,成語,俗語,以至在各種語境中漢字的應用。

教師可以自制教學課件資源或者查找教學短片,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突破傳統教學中枯燥的模式,利用多媒體演示編排一些有趣的小文字游戲,識字大賽,漢字組詞接龍,漢字肢體語言展示,讓每個同學都融入到課堂漢字的學習中來,讓趣味性充分在課堂上體現出來。這種教學模式能以具體、鮮明、生動的形象感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學生漢字學習的效率與熱情。

第8篇

關鍵詞: 大學新生 公共課教學 教學活動

一、前言

在以往的公共課教學活動中,我們根據教科書中的內容,運用教師講、學生聽,偶爾有些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沒有實際生活聯系又缺乏趣味性的學習活動中重復一些機械記憶的游戲,再以一些量化的數據作為標準來衡量教學活動的成敗。其實不難發現,這些抽象的知識能真正用于實踐、用于生活的成分實在很少,更由于缺乏相應的語言環境,使大學新生的公共課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倘若要很好地適應目前公共課教學的發展現狀,應根據“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理念,遵循新的公共課教學原則,從學生已具備的各種經驗、能力入手,創造可理解、有實際意義的語言環境,讓學生成為學習過程的積極參與者。

二、關于學生公共課教學活動的設想

在教學目標、教學原則指導下,教育工作者應該遵循一種新的、人本的教育理論。“AIM”(即:通過吸引注意力Attention,對事物產生興趣Interest,產生情感Motion,使學生記憶深刻、牢固)強調了“情感培養”是教育的關鍵;另外,心理學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教育理論“把可理解的輸入量作為教學依據,把教育以直觀開始,以抽象結束作為教學策略”也很值得借鑒。據此,我們在教學內容、實施手段等方面進行有效改進,制訂適應學生教育的教學活動標準。

(一)學生公共課教學活動的設計思路。

學生公共課教學不只是單純的語言教學,我們的傳授對象是大一的學生,應根據新生的特點來進行教學。下面以公共英語課教學為例進行說明。

學生在有限的生活空間和文化背景下所接觸的大都是母語和本土文化,面對另外一種語言體系,從詞匯的發音、拼讀到句子結構及語言背景下的文化和知識并不完全熟悉,甚至有些是完全陌生的。另外,在同齡的學生群體中,語言能力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因此我們根據語言知識文化背景方面的積累,設計出學生教學活動的新方案。如下表:

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是以語言知識為主題的,即從最基本的單詞、音標開始,展開到與之對應的句子、課文。這種方法在短期內通過強化記憶或許有所收獲,能達到一種量化的標準,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方法忽略了很重要的因素:學生的語言背景、生活背景,所以這種方法對以感性接受知識為主的學生顯然是不適宜的。新的教學方案確定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辯證關系,強調了語言的實踐性特征,使我們的教學不在是某種技能的傳授和培養,而是讓教學中的詞匯、句子、話題等知識和信息服從于學生的交際活動、日常生活,依賴廣泛的學習背景,實現一種語言文化的初步涉及和接受。

(二)教學活動實施的基本結構。

為了使教學活動更加具體,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而又有章可循,我們以“教師為每個學生提供培養能力,獲得知識的機會”為宗旨,在活動與實施兩個具體環節上,制定出一個新的教學活動與實施的基本框架結構,如表2。

必須強調“教學活動”不再是機械的知識輸出與接受,而是在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的基礎上,建立初步的感性認識;“教學活動的展開”充分考慮了不同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如邏輯思維、形象思維方式的側重等因素;“教學目標”是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和媒體,讓學生獲得語言的運用能力以及記憶、理解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公共課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

“教學活動的展開”是教學工作的重點,它直接關系到教學雙邊活動的成效。要使“教學活動的展開”得以順利完成需要有效的教學媒體。公共課教學中歸納起來有兩種媒體:一是具有導向性的媒體――教師,教師是一種深入淺出的理論指導的載體;另一種是教學的工具和手段,它是一種實踐性媒體。過去我們常借助圖片、錄音帶、錄像帶等,這些媒體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布置教學情景和組織教學過程中,由于缺乏相應的變化,教學往往顯得有些呆板和枯燥,學生不久就失去了興趣和熱情,出現心理學上所講的“心理疲憊狀態”。因此,我們在大學新生教學中常常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

1.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運用。

在教學中,采用課件進行教學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一般大學公共課教材都有相應的光盤配套,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實現寓教于學、寓學于做的情景化、交互式教學。

另外,在歌曲教唱時,多媒體具有它獨特的優勢。例如,在學習歌曲時,總能遇到一些單詞又長又難讀,也顯得枯燥,但多媒體的教學能彌補這點缺陷。把課件設計成學生愛看的動畫片,具有很強的直觀性、趣味性。

從以上實例可以看到,多媒體課件的教學能將文字、圖像、語音、實物等各種媒體綜合系統地運用于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同一時間在視覺、聽覺等方面得到感官體驗和刺激,而且在人機交流時還能得到電腦的鼓勵和提示,大大縮短了對新知識的認知過程,讓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知識,優化了教學情景和教學過程,是教師教學的好幫手。

2.在多媒體課件教學中教師具有導向作用。

多媒體課件作為一種實踐性媒體,僅僅是一種教學活動的輔助措施,而教學內容才是教學核心。教師作為導向性媒體,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以教育學、心理學為指導,根據學生獲得知識、經驗的規律,兼顧學生的個體特性,充分利用多媒體可視、可聽、易感知、易理解的優越性,盡量使教學課件的通用性與個別性有機地結合,并采取相對應的措施讓不同層次、不同智能發展水平和不同認知活動特點的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此外,教學中還有一點是不能忽視的,即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人機交互并不能取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互與溝通作用,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工具和策略。

3.多媒體課件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多媒體課件應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強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作為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相對于傳統的聽、說、讀、寫教學手法來說,多媒體教學具有形象生動的鮮明特征,它集圖形、圖像、文字、語音。音樂、動畫和交互技術于一體,由此使教學環境變得活潑有趣,學生掌握知識變得更加容易,從而進一步把學生從死板的課本中解放出來。

在教學實踐中,恰到好處地利用多媒體課件能使學生在交互狀態下進行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學習效率。

(四)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提高學習興趣。

公共公共課教學應圍繞訓練的一些素材、場景,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學生的緊張感和興趣,調動學生多用耳、嘴、腦各種器官,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討論、合作、理解,多一些表達交流的機會,使學生由被動吸引到主動參與,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實現師生間的真正的互動。

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有助于師生的溝通和交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主體情感和主體意識,自覺地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總結學習方法,建立認知結構,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使學生獲得持久的興趣。

經過幾年的大學公共課教學,我們欣喜地看到大學公共課教學正逐步走向成熟,大學公共課教育也不在是曾經過去那樣強求和盲目了。我們的教育正走在以“學生為主體,遵循學生自身的發展規律”的道路上,而我們教師要做的是在“導其根器”的同時,給予陽光,給予雨露,讓學生按自己的規律發展,為未來的社會提供棟梁,為高等教育的發展盡我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參考文獻:

[1]肖湘平,錢美珍,陳華鋒.深化公共課教學改革加快創新型人才培養步伐[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8,(2):151-153.

第9篇

關鍵詞:英語教學 情景 旅游專業 口語

隨著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和上海世博會成功舉辦,蓬勃向上的中國旅游業獲得了在未來幾年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契機、機遇與挑戰。秦皇島作為著名的旅游城市,將更加開放地面向世界,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秦皇島的支柱產業——旅游業,將得到更加蓬勃的發展。要培養更多、更優秀的能與世界接軌的高素質旅游人才,為旅游經濟發展做出貢獻,職業學校英語教育顯得尤為突出。因此,在新形勢下,搞好旅游專業英語教學是職業學校英語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談談體會和見解。

一、抓語音,打好口語基礎

作為旅游專業的學生,講英語時,要求發音純正、口語流利。據相關研究統計,中職學校的學生中,約20%的學生英語基礎較好,約50%的學生存在明顯的缺陷或不足,約30%的學生缺乏起碼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英語學習能力。教師先要抓學生的語音,語音是練好聽、說、讀、寫基本功的基礎。在講解新單詞時,教師應結合音標進行教學,讓學生熟練讀出各個音標,掌握基礎讀音規則。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學生能夠做到熟記音標,準確讀出不規則拼法的單詞,在交流中做到語音、語調達意,朗讀水平有所提高,為口語訓練打好基礎。

二、結合旅游專業特點,創設語言環境,培養交際能力

教師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能聽懂指令做出回答和反應,通過英語直接理解教學內容,創設英語環境,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對于教材中出現的旅游服務專業的常用英語詞匯,教師講解時應結合專業,引入相關的服務語句,使用道具,給學生做出示范表演。對故事性較強的課文,教師根據課文繪制圖片,讓學生按照故事發生的時間順序、故事情節順序,抓住人物動作邊看圖邊照圖復述,用英語續寫故事。在學生復述前,教師把情景中涉及的關鍵詞和句型提供給學生,啟發學生想象,為復述做充分準備。對課文中出現的貼近生活實際的觀點,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展開辯論。對于介紹名勝古跡的課文,如學完課文The Great Wall后,要求學生根據課文,采用分組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用英語練習導游講解。課下,讓學生小組活動,查找關于長城的資料和翻閱英語字典,充實課文中對長城的介紹和準備游客可能提出的問題。課上,教師提供掛圖、幻燈片用來展現長城景觀,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導游和游客,表演參觀長城的導游講解。

職業模塊的教學要結合行業的實際需求,利用真實場景或虛擬場景,選擇真實或實用語言材料。對于教材中出現的接待、購物、就餐、處理業務電話、訂房間等服務情景對話,就需要將真實的服務情景搬進課堂。教師制作教學課件,在教室里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或者配備簡單道具,在模擬餐廳、客房、導游實訓室(學校為旅游專業設置的)創設實際服務情景。學生用學到的服務行業語言組編對話進行角色扮演,表達不同人物角色的情緒,設置不同的服務情景。這樣寓情于教學中,既給學生運用專業知識提供了實踐機會,又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學習主動、輕松,對所學的知識印象深刻,教學效果良好。

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教師應針對學生的英語基礎,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教師要從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入手,要求他們掌握常用詞匯以及常用句型。英語基礎一般的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從學法指導入手,要求他們除了掌握基本句型、基本語法外,還要掌握知識的靈活應用。英語基礎較好或有志于旅游專業對口升學的學生有較強的學習主動性與自學能力,教師要從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入手,注重培養他們獨立獲取、形成知識的能力及學習創新的能力,倡導在英語學習活動中,只要學生積極參與,無論答案正確與否,都該得到表揚與肯定。教師要更注重縱向的激勵,淡化橫向的比較,在激勵一個人的同時,讓更多的人獲得上進的信心。課前,我們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和個性特點,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和活動項目,使每個學生都能在不同基礎上取得不同層次的成功。我們要設法多創設競爭和成功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通過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體會到學英語的樂趣,激發學英語的求知欲。

四、以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為目標,自編適合中職學生的校本教材

除選用一些教育部規劃的教材之外,各中職學校還可以編輯一些適合本校學生不同專業的英語校本教材。我們提出英語校本教材編寫的原則為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職業生涯需要,既符合社會實際又符合學校學生實際,目的是既讓學生學得會又讓學生用得上。校本教材適合本校學生現有的英語水平,更加能為專業課的學習服務。我校就為旅游專業的學生編訂了《旅游服務行業規范用語》《導游英語口語》《英語美文欣賞》等校本教材,進一步擴展職場常用英語的深度和廣度,滿足職業需要,使得學生專業知識面拓寬,專業英語能力提高。

五、利用豐富多彩的活動,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口語能力

為了讓學生較快提高口語表達能力,達到我們教學的“三效”原則,我們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口語實踐機會。課前五分鐘采取各種形式讓學生輪流進行口語練習,如值日生報告、講述聽到、看到的新聞和經歷的趣事、講英語故事等。利用自習課時間安排學生單詞競賽、朗讀比賽、唱英文歌曲、演講、編演對話、舉辦英語晚會等活動。幫助學生鞏固了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多次實踐練習,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六、為檢驗和強化口語教學效果,增加口語測試,重視實習

在英語教學中要堅持有效教學,使學生學習有效果,怎樣看到效果就是檢驗。經過一段時間的口語教學實踐,為了對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做到心中有數,為了讓學生對自己的口語水平有充分認識,在期中、期末考試中增加了20%分值的口語測試。測試內容包括:朗讀、問答、看圖說話、復述和編演情景對話等項目。由于增加了口試,學生從平時開始注重語音、語調,積極參加口語練習。在口試過程中,對每名學生的聽說進行測評,及時發現和糾正語音、語調和語法方面的錯誤。通過口語測試,使學生認識到口語交際的重要性。

學校安排旅游專業三年級學生到涉外賓館實習,實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向實踐學習。作為英語教師,應重視實習,還應參與實習。在實習中,學生將所學到的英語知識付諸實踐,對英語知識的運用更靈活,掌握更牢固。學生也會遇到比平時在教材中出現的更加復雜、靈活的交際機會,這就為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提供更好的機會,也為教師提供充實和提高英語水平的難得機會,從而教師對學生的實習指導更加得心應手。通過實習,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時鍛煉了學生的隨機應變和臨場發揮的能力。

第10篇

關鍵詞:師生關系 教具 情境 教法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1-0097-02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即在教師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指導和營造的學習氛圍中讓學生發現知識的過程。教學的目的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要交給他們自主學習的本領。它也是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從中可以直接反映出教學改革的成功與否。本文對如何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了探討。

1 創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教學活動是一種“教”與“學”同時進行的師生雙邊活動,只靠單方面努力是不夠的。古語說得好“親其師而信其道”。作為教師應出自內心真正去關心愛護學生,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從而對該門學科的學習肯花時間和精力。教師熱愛學生,就必須對學生要一視同仁。在課堂上,教師不應冷落任何一個學生,要盡量調動有自卑感的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歧視后進生,給每一個學生以平等的關注和正確的評價,以鼓勵為主,努力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激勵他們主動地學習。多與學生接觸,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真正在學習上、生活上關心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必須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塑造出一個和藹可親的形象。學生就會由愛老師到愛上英語學科,使學生從喜歡學、愿意學到自覺學,由“苦學”變成 “樂學”。在這種融洽的師生的關系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就能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

2 以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的英語教學模式使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灌輸的狀態,加上語言的訓練本身枯燥機械,學生課堂上就不能時刻集中注意力去捕捉老師教授的每一點知識和信息,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一點點消失殆盡。顯然,這樣“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的學習狀態,不適應時代的快節奏,不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不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英語教學中多媒體及各種教學手段的引入,使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助了英語教師的一臂之力。多媒體在教學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教學過程中,憑借它在視覺、聽覺等方面的優勢,可以創設出我們平時所無法創設的情景,使學生感受到身臨其境的效果,或者可以投其所好,設計動漫、游戲等,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自然地接受語言的輸入,引導學生的思維。例如,在教授英語音標時,可設置動畫,按動鼠標,利用教學課件動態展示出發音過程中舌位的變化,舌頭的運程,口形的變化及氣流的走向情況。畫面形象生動,教師適時點撥,學生聽音模仿,很快便能掌握正確的發音。還可通過給學生錄音,然后與之對照,從中發現其所存在的問題,以便有針對性加以糾正。這種通過動畫來設計教學過程,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開展思維活動,提高學習效率,也可加深學生的記憶效果。

在詞匯、句型方面的作用同樣如此。例如在教授“sense of humour”時,筆者用投影將趙本山的照片展示在屏幕上,問學生“What do you think of Zhao Benshan?”然后再顯示該詞組,并加以解釋“sense of humour”means“a liking for jodes,funny situations,etc”。然后學生再跟錄音機讀,再問學生“Who has a good sense of humour in our class?”學生口答。

此外,還可充分利用自己身邊的各種實物教具來輔助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學習介詞時,筆者把一個藍盒子放在講臺上,再放個紅蘋果到盒子里,不小心,把盒子碰倒了,蘋果一下子滾到講桌下面,后來又滾到門后面去了。就這么一組鮮活的生活鏡頭,就可以把介詞in, on, under, behind, near等很自然地整合在一個情景中呈現出來了。這不僅是農村教師容易做到的教學方法,最主要是它能夠使學習內容直觀形象,易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積極地參與,使其學習興趣得以提高,真可謂簡單易行,省時高效。

一個寬松的英語學習環境,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牛津版的新教材題材豐富、信息量大、詞匯量大、起點高,英語學習中有大量的記憶內容,學生容易感到厭倦。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不同的學生有不一樣的需求,如果學習的環境是寬松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提高,學習效果肯定好。那么如何營造這種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模仿交際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習打電話的用語時,可以模仿一個情境,例如A、B兩人是熟人,引導學生思考,他們在電話里應當怎樣打招呼。熟練掌握后,再假設A打電話給B,是C接的電話,A和C應當怎樣說?如果B在,C應怎樣說;如果B不在,C又應怎樣說?經過引導,讓學生在熟知的環境中既緊張又愉快地參與進來進行語言訓練,充分滿足學生的“自我表現”欲,多說多練,由淺入深,使學生樂于說,樂于學,更能真正學會學懂,否則就不能學以致用了。

(2)發掘學生的表演天賦,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盡量把一些故事情節內容設計成貼近學生生活的小品,讓學生表演,從而有利于學生們在實踐中掌握英語。如在學習7A Shopping這一單元時,筆者盡量讓同學們帶一些食物來,把教室裝飾成商店,學生用英語會話進行購物訓練,學生們迅速掌握了購物常用的短語。如:Can I help you? I am looking for……等。再如7B Unit3 Reading 是一段關于Justin 和Paul遇到強盜機智報警的故事,筆者在第二課時把班級同學分成四組來表演這個故事,結果這堂課生動有趣。Justin 和Paul的果敢機智,警察扭走強盜的場面,贏得同學們的歡笑,同學們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有關問路的對話,如:Go along this street.Turn right into……等。

第11篇

德育教育不是在素質教育的范疇里泛泛而談,而是直面學生的學習現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首先,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從而提升人格魅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對學生進行教育,并因材施教,將德育教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

教師自身要有良好的教學能力,才能被學生信服。語言的學習依賴于環境,英語是一門外來語言,不同于漢語的學習,漢語是母語,從小到大的生活環境造就我們學習漢語得心應手,所以,在英語的教學上,培養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至關重要。平時課堂上,教師可以應用雙語教學,講述課文內容的時候多使用英語,并且要優化自己的語言,比如:多使用“please”、“thank you”、“excuse me”等禮貌性詞匯,這樣會讓學生感到被尊重,從而增加學生好好學習英語的動力。教師在講述課文時應該發音標準,雖然不講究咬文嚼字,但是重音的位置要讀準,有的學生對語言不敏感,辨別語音的能力較弱,發音不清楚容易造成誤會。教師良好的教學態度也能感染學生,飽含深情、抑揚頓挫的語調能帶動學生的情緒,學生從中體會到英語其實也是一種很優美的語言。教師專業的教學素養和良好的言行舉止是英語教學中德育教育滲透最好的模板,平時參與學生的活動中,與學生共同成長,以自己的主動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主動好學的優秀品德。

二、了解學生,因材施教

初中生的性格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而且容易兩極化,這讓很多教師感到困擾,但這不能成為教師擺脫責任的理由,教師在教學前要先了解初中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心理,因材施教,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初中生在對事物的認知上還不成熟,正是好奇心旺盛的時期,思想相對于童年時期具有深度和廣度,這時期他們既懂事又迷糊,容易犯錯。教師就要承擔起園丁的責任,教育他們怎樣區分勇敢與莽撞、友情與義氣,辨別真善美與假丑惡等。在英語的教學中,初中生可能會因為英語是西方國家的語言而產生反感情緒,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告訴他們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是能讓人表達自己的最快捷的方法,并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把握一切可能的機會讓學生在英語的學習中吸取其情感素質的精華。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放映一些西方國家經典的電影,因為初中生是一種“易動的生物”,容易被一些動態的畫面吸引,經典的電影臺詞都比較優美,富有感染力,而且?影里會涉及西方的文化,初中生在更深層次地了解其文化魅力之后,自然會改變對英語的看法,平衡內心對英語的偏見,形成良好的心理品德。

三、讓學生和諧全面的發展

讓學生和諧全面的發展就是給學生和諧的教育。所謂和諧的教育,前蘇聯教育學家霍姆林斯基指出: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動的兩種職能配合起來,使兩者得到平衡,一種職能是及時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另一種職能是人的自我表現,自己的內在本質的表現,自己的世界觀、觀點、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積極的勞動中和創造中以及在集體成員的相互關系中的表現和顯示。和諧教育既包括理論基礎,又涵蓋教育實踐,是一種自我與自然的和諧。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和諧相處對德育教育的滲透是很有利的幫助,有的學生擾亂課堂紀律,并且不服教師的管理,嚴重威脅到師生關系的和諧穩定,這就要求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英語課堂上講到自然被破壞,人的生存環境受威脅時,教師先播放影片讓學生親眼看到其危害的嚴重,讓學生對自然產生敬畏心理,并結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告訴他們只有平衡的關系才能讓世界更好的發展。

四、將德育教育落實到位

德育教育的落實還是要回歸到教材上來,教材是教師進行德育教育的基石,教師把教材內容融會貫通,才能舉一反三,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將德育教育滲透在課堂教學中。以初二教材“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這一單元內容為例,該句翻譯為“請你打掃一下你的房間好嗎?”這是一句禮貌性的請求允許問句。對此單元內容,教師在上課之前,自己心里就應為學生布置家庭作業,回家后自己到參與家務勞動中,實踐運用。在進行教學時,通過多媒體教學課件將“洗碗”、“掃地”、“整理房間”、“倒垃圾”等簡單短語顯示出來,讓學生學習拼讀,然后讓學生講述在家是否會自己收拾房間,是否幫助家長做過家務等,做過的給予鼓勵、表揚,最好使用“good”、“you are great”、“you are awesome”等短語,由此也可增加學生的自信心與自豪感。趁此機會,布置家庭作業,讓沒有做過的學生回家實踐一次,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勞動的喜悅,并理解和幫助父母,形成良好的品德,在學習和實踐中體會到生活中的哲理,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此外,盡可能地創造輕松、愉快、有趣的學習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的關注。

總而言之,德育教育應促進學生感性情緒的自我生成,只有學生經歷了理論學習、實踐體驗,才能獲得這種精神的生成與建構。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要采取多種方式、組織多種活動讓學生盡情的展現自我,擴大范圍滲透德育教育。德育教育重在探索方法,貴在堅持實施,我國的德育教育還在探索中前進,教師應該努力挖掘和利用德育因素,以英語課本的知識為載體,適時在教學中滲透思想品質、愛國主義、人際關系、未來發展等方面的教育,讓學生在英語課程的學習中得到思想上的熏陶。只有把握好德育教育在初中英語中的關鍵作用,才能讓初中英語的教學質量更上一層樓。

第12篇

關鍵詞:高職;商務英語;英語語音;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11-0035-02

目前,我國各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基本上都旨在培養具備英語交際能力、能從事國際貿易、旅游接待、涉外文秘及其他涉外商務活動。這些工作都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英語聽說能力,而要說一口較順暢的英語,首先就要掌握好英語語音。因此,英語語音課是高職商務英語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

一、商務英語專業英語語音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雖然廣大師生都了解英語語音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中卻是教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累,最終學生口語能力還是不能有效提高。原因如下:

1.學生基礎不牢。近年來新生進校分數線一降再降,其英語成績也越來越差。雖然他們在初高中學習了英語音標、語調、重音、連讀、重讀、節奏等語音基礎知識,但絕大部分學生學得不扎實,語音語調不標準,語音的重讀、節奏和語調不準確。有的學生受方言影響很大,還有的學生將漢語發音特點與英語的發音特點相混淆。同時,中學的應試教育模式,使得語法和詞匯教學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語音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或是教師將重點放在了教授英語語音體系的音段音位層面上,只注重單音詞教學,對連讀、停頓、意群的劃分,以及語句中詞的重音和弱讀等方面卻沒有較為系統、詳實地講解和操練。

2.教學內容不科學。在傳統語音課堂上,無論是高職院校還是中學,教師都只注重語音理論和語音知識的系統傳授,或者常常將英語語音課視為“糾音”課,教學的內容主要是正音練習。操練時也只注重單音素的精講細練,忽視了語流、語調等部分的系統練習,也缺少“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考慮。學生只知道消極被動地模仿,從而導致不能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正音和糾音。

3.課堂教學模式單一,氣氛沉悶枯燥。老師講,學生聽;磁帶帶讀,學生跟讀成為了主要的教學模式。缺少交互式教學,缺少溝通和課下練習,雖然學生都知道語音課是學好英語的基礎,尤其能促進口語表達和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但由于單一無趣的教學模式,學生興趣不大,進而學習的進步不大,自信心也受到了打擊。

二、高職商務英語專業英語語音課程整體設計原則

1.將課程教學內容模塊化。傳統語音教學以單音操練為主,內容較少超出句子的范圍。這種忽視語流語調教學的做法,致使學生在單獨發個音時能達到正確,但是,當讀短語和朗讀背誦句子和篇章時就變了味,這也阻礙了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在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劃分教學單元時,教師應注重以核心概念為模塊,將音標、音變、語調、節奏四大部分融入語音課中,借鑒教學設計來不斷循環,逐步推進。根據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結構,學生必須通過每個單元的測試,以考查其是否提高了操作技能。完成了每個教學單元最基本的教學要求后,才能進入下一個單元和模塊的學習。模塊化還體現在整合教學資料,把常見語篇類型(如小說、童話、散文、專題講座、解說詞、公共演講、新聞報道、詩歌等)各種范文的朗讀規則和技巧納入課堂教學中,而且作為重要的內容精講細練。根據這一原則,語音課程的教學內容分成四個模塊:音素和單詞音節、句子節奏、音變和語調。每一個模塊包含相關單元。可將各個單元的內容編排為:①語音知識介紹;②聽辨,糾音;③句子發音訓練;④商務英語口語要素;⑤影視頻資料賞析與模仿;⑥交際練習。

2.課程教學內容化整為零。語音的掌握貫穿在學生聽說讀寫各項技能中,而傳統課程設置中,將此課程開設在第一學年。為了克服語音課知識點零散、教學時間集中的缺點,語音課程和其他各門課程應互相滲透,并發揮各科任教師的作用,共同糾正學生語音的薄弱環節。各科任教師都應向學生強調模仿、大聲朗讀及背誦的重要性,布置一定量的朗讀、背誦作業,要求人人過關。同時,課程應將語音的訓練與學生英語聽力和口語表達的訓練結合起來,在每學期均開設的聽力課程和口語課程中時時滲透語音的訓練。通過訓練,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在總體上能得到比較明顯的提高。

三、商務英語專業英語語音課程教學方法及手段

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我們可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全面系統地進行語音教學。

1.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本課程授課地點是語音室,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進行教學。相對傳統的由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技術會更加清晰和直觀。比如,在示范發音部位和發音要領時,動畫和視頻的發音圖能很好地代替老師的發音示范。另外,每個單元所包括的大量真實的語言材料,包括名著改編、經典電影、文藝生活片、動畫片等各種類型的電影片斷、實況錄音、演講原音、英美電視臺節目等,都可以通過剪輯整理,做成視頻、音頻等用于課堂教學。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并模仿真實語境中的語言。

2.教學方法改革。相對傳統教學方法,本課程強調聽辨基礎,視聽結合,聽說并進。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以對每個單元編排的真實語境的音像資料進行學習模仿為手段,鼓勵學生在正確辨音的基礎上開口練習,再通過完成商務英語交際任務加以強化。每個單元都圍繞著某個特定的語言功能展開聽說練習,以促進英語語音的掌握,同時促進學生實現對英語語音體系的構建,從而達到使學生學會使用英語語音語調進行有效交際的目的。同時,采用教師專題講座、語音網絡練習、同學之間互助練習等方式,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用于完成某項交際任務的實踐。鼓勵學生參與學院舉辦的“英語風采大賽”、“英語歌曲大賽”、“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資源改革和更新。現在出版發行的英語語音教材,大多重發音而輕語調,書中對英語發音的講解占全書三分之二多,而對重音、節奏、語調等的處理說明則過于簡略,對于言語交際來說,正確的語調比起正確的發音來顯得更為重要。并且單一的教材也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針對不同的學情,結合商務英語專業實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拘泥于書本教材,要廣泛搜集和整理相關音視頻資料,以幫助學生模仿并掌握標準純正的發音,便于以后進行各項涉外商務活動。在實際教學中,這種方式受到了學生們的普遍歡迎。他們認為,既能在語音課上加深對商務英語口語材料的掌握,又能在商務英語實務課上運用語音知識進行實踐,能有效提高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4.完善教學評價。語音課程一般采用終結性測試的形式,待課程全部結束后,他們筆試或口試進行語音測試。這種做法,一方面忽略了語音課需要有形成性測試,在課程開設的進程中隨時監測學生學習效果;另一方面,無論是筆試還是口試,都太過片面,無法作出正確評價。鑒于語音學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科,所以在測試方法上不能只拘泥于一種形式,應該將筆試、口試相結合,同時還要做到比例分配適當。具體做法是,將測試分成學前和學后兩部分,學前測試成績備份學生學習檔案,供教師參考。學后的測試采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平時形成性測試占40%,期末終結性測試占60%。其中,以理論知識為主的筆試占30%,以實踐為主的口試占70%,同時還建立并完善了語音試題庫。

形成性測試主要通過學生錄制作業的形式進行。以班級為單位建立微信朋友圈,或是以班級為單位建立QQ群,要求學生每周在朋友圈或QQ群中錄制話語,可以是朗誦或口語表達等形式。這是一種適應現代移動通信環境下新的測試形式,旨在提高學生口頭表達的流利程度,同時對學生語音的精確度進行監聽和反饋。具體做法是,教師將作業以音頻形式在朋友圈或QQ群中,要求學生先聽讀再模仿練習,一段時間之后,要求學生直接在手機上將自己的作業交到朋友圈或QQ群即可。這樣,教師可以隨時監聽學生的作業并且實時給出評價并記錄為平時成績。這種測試可在每一單元或是每一次課后進行,貫穿整個課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時刻都能知道自己的學習狀態,真正做到過程性考核。

英語語音的學習和掌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貫穿于整個語言學習過程,因此,英語語音教學任重而道遠。高職院校英語語音教學改革的出路,應該是以學生的實際問題和需要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使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與時俱進采用移動通信技術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語音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聽說能力,提高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管新平.高職商務英語專業英語語音實訓教學改革初探[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05).

[2]彭春萍,等.高職英語語音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改革探索――以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商務英語專業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水县| 灌云县| 鄂温| 武川县| 酒泉市| 梨树县| 邵阳市| 盱眙县| 通化市| 准格尔旗| 微山县| 邵武市| 涟源市| 钦州市| 崇左市| 安塞县| 杭锦后旗| 清河县| 鲜城| 山阴县| 金溪县| 浦东新区| 罗源县| 洪洞县| 抚宁县| 马边| 思茅市| 永城市| 开化县| 阳曲县| 青铜峡市| 屏山县| 临沂市| 天峻县| 忻城县| 东辽县| 夹江县| 茶陵县| 伊春市| 普洱| 偃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