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病理檢驗

病理檢驗

時間:2023-05-30 09:49: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病理檢驗,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病理檢驗

第1篇

目的:評估醫學檢驗專業病理學教學改革的成效。方法:對病理學理論內容和實驗內容進行教改,強化病理學與檢驗實踐相結合,改革教學方法,選取2014年醫學檢驗專業1班(82人)作為教改組,2班(83人)作為對照組,通過期末考核,對兩個班學生進行評估。結果:教改組理論考核成績和實驗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滁州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病理學教學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關鍵詞:

病理學;教學改革;醫學檢驗

病理學作為醫學檢驗的重要內容和疾病診斷的重要手段,近年來一直是各大高校教學工作者不斷改革、不斷創新、更新理念、完善課程結構、攻堅克難的方向[1]。為了彌補病理學傳統教學中的不足,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達到為醫學檢驗部門輸出高素質技能實用型人才的目的,我們對醫學檢驗專業的病理學教學改革進行了初步嘗試和探討,現報告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選擇滁州城市職業技術學院2014年醫學檢驗專業1班(82人)作為教改組,2班(83人)作為對照組。

1.2教學改革內容

1.2.1病理學理論內容的改革

課本內容是實現培養人才為目標的直接載體,是傳遞文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渠道,為了做到有的放矢,學院教研組組織專業教師對病理學理論部分進行梳理整合,如精簡概念性的內容,通過穿插實際案例等方法對涉及的概念性知識進行講解,將檢驗相關的知識滲透到出現此病理過程的常見病變或者常見疾病中。增加病理檢驗技術相關知識如病例組織學檢查技術和細胞學檢查技術,另外在講解常見病過程中增加常用的臨床檢驗指標等。

1.2.2病理學實驗內容的改革

實驗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所以有必要在傳統實驗的基礎上,結合檢驗醫學的發展,增加病理檢驗技術和脫落細胞學等實驗項目,比如標本的處理方法、常規石蠟切片制作、冷凍切片、免疫組化切片等新興的技術。并在實驗過程中將標本和臨床表現以及形態學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動手能力的同時,著重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2.3病理學和檢驗實踐相結合

每一個疾病都與臨床病理有著密切的關系,闡明臨床表現的基礎上,對于醫學檢驗專業的學生,還需要了解病理變化與相關蛋白、酶及其它理化指標變化的關系。現行教材中缺少此類教學內容,例如發生炎癥時,滲出液和漏出液的區別,腫瘤產物中,相關檢測手段和腫瘤抗原、激素類分泌物的關系,應順應醫學的發展融合到教學改革中,強化理論和檢驗實踐的聯系。

1.2.4教學方法改革

傳統的教學,教師照本宣科,達不到培養實用型人才的目的,所以需要強化教師隊伍,革新理念,以為社會培養素質過硬、專業過硬的人才為教學目的。

1.3方法

1.3.1教改方法

1班按照教研組梳理的教學內容進行,即將傳統的理論內容和實踐相結合,增加趣味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2班按照傳統的病理學教材中的內容按部就班的進行講解。

1.3.2評價方法[2]

1.3.2.1考核

理論試卷由教務處從試題庫中隨機抽取,題型有選擇、填空、是非題、簡答,涉及記憶、理解題型,重點考察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實驗考核內容主要是根據醫學檢驗過程中出現的病理學表現擬題,著重考察,學生選擇何種指標進行檢驗及分析病理學特征,進而闡述引起這種表現的病理學原因。

1.3.2.2閱卷

記憶性問題以教材內容為準,分析性問題答案由本教研室教師統一制定得分點,統一閱卷,密封閱卷。

1.3.2.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教改組理論考核成績和實驗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病理學在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涉及多個學科知識。照本宣科已經不再適應當今社會的需求,不適應培養多種專業人才的高校的需要,同樣也不適應汲取豐富醫學知識學生的需要。只有將理論與臨床有機結合,與實踐相結合,不斷的深化改革,從解決實際問題中強化學生的理論概念,以厚實的理論基礎應用于實踐中。滁州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病理學教研組率先進行教學改革,不斷探索,改革創新,強化培養專業過硬實用型的高素質人才為目的的理念,取得了驕人的成果。

參考文獻:

[1]杜軍英,劉元昀,狄柯坪,等.病理學教學改革創新應把握的幾個問題[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3,11(1):72-74.

第2篇

[關鍵詞] 胃癌;腫瘤標志物;病理檢查;臨床價值

[中圖分類號] R73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9(c)-0183-02

[Abstract] Objective The value of tumor markers inspection stomach cancer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ere observed.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3, 50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were regard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the same time, the time period of 50 patients with benign lesions of the stomach as the control group. O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issue samples to look at the positive situation, positive contrast observation group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was 90.00% (45/50),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Gastric cancer; Tumor markers;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Clinical value

胃癌的形成、發展機制關系到癌變基因,抑癌基因表達失調等多個方面的問題。在分子生物學的發展過程中,臨床對于胃癌的認識與研究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1],即通過對基因水平的研究,認識胃癌形成與發展的機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作為一種糖基化分泌性多肽因子,有促進腫瘤微血管生成,同時加速腫瘤生長[2-3],浸潤,以及轉移的可能性,在判斷腫瘤轉移、預后方面有突出價值。為對腫瘤標志物檢驗胃癌與病理檢查的臨床價值進行對比觀察,該研究將隨機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間,該院住院部經病理檢查確診為胃癌的50例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檢出陽性情況與對照組50例胃部良性病變患者檢出情況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中將隨機抽取該院住院部經病理檢查確診為胃癌的50例患者納入研究對象,納入觀察組,其中男性患者為35例,女性患者為15例;年齡區間為20~80周歲,平均為(43.56±4.13)歲;臨床分期方面,15例患者為I期,17例患者為II期,18例患者為III期;組織學分化方面,15例患者為低分化,16例患者為中分化,19例患者為高分化;淋巴結轉移方面,32例患者有淋巴結轉移,18例患者無淋巴結轉移。同時將該時間段內胃部良性病變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將其胃黏膜組織標本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患者為32例,女性患者為18例,患者年齡在20~78周歲范圍內,平均為(44.16±5.2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所提取組織標本按照常規方法建立石蠟切片,常規進行脫蠟水化處理以及抗原修復,對非特異性位點進行封閉,滴加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一抗,環境溫度4℃狀態下過夜。室溫沖洗,滴加生物素標記二抗,在37℃溫度狀態下孵育,持續時間為35 min,然后進行沖洗。再進行二氨基聯苯胺顯色,反應時間為5 min,并沖洗,使用蘇木素復染,處理時間為5 min,再次沖洗,以鹽酸酒精進行分化處理,時間在2~3 s范圍內。沖洗后溫水浸泡反藍,時間為30 min,按照75.0%85.0%95.0%100.0%梯度進行酒精沖洗脫水處理,通過二甲苯浸泡5 min,形成中性樹膠封片。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所提取組織標本陽性情況進行觀察,同時對比觀察組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陽性表達與病理檢查胃癌分化程度、臨床分期、以及淋巴轉移之間的對應關系。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陽性判斷標準為:細胞漿內可見棕褐色或棕黃色顆粒。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表示為n(%),通過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陽性表達率對比

觀察組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陽性表達率為90.00%(45/50),明顯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8.315,P

2.2 腫瘤標志物表達與病理檢查相關性對比

觀察組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陽性表達與病理檢查胃癌分化程度、臨床分期、以及淋巴轉移均有正相關關系(胃癌分化程度相關性r=0.866,P

3 討論

目前,臨床研究中尚未明確胃癌的發病機制,但有關研究資料與證據表明,異常細胞增殖是導致胃癌形成與進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細胞周期中任意一個調控環節的失控都可能造成細胞增殖產生異常。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作為一種糖基化分泌性多肽因子,在胃腸道腫瘤形成發展中有重要影響價值。

已有臨床研究中認為,腫瘤的生長與轉移是一個多步驟且多因素影響的復雜過程。在腫瘤生長,浸潤,以及轉移的過程當中,腫瘤血管的形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上來說,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所發揮的作用是最為顯著的[4-5]。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作為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中心調控因子,其分子結構具有高度保守的特點,存在形式為一種由亞基間二硫鍵與壓基內二硫鍵交聯產生的同型二聚體。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作為血管內皮特異性的有絲分裂原,在增加血管通透性,加速血管內物質泄漏方面有重要影響作用,進而能夠為血管內皮的遷移提供機制[6-7],同時也是腫瘤細胞發生轉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這一結論,有關研究中指出,對于分化程度高,存在淋巴結轉移,以及臨床分期高的胃癌患者而言,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陽性表達明顯較高。該研究中數據同樣顯示:觀察組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陽性表達率為90.00%(45/50),該數據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8.315,P

綜合以上分析認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與胃癌病理檢查結果關系密切,其檢出陽性與胃癌臨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正相關。

[參考文獻]

[1] 馮君楠,黃昊,壽成超,等.胃癌患者血清AMBP表達及臨床意義[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5(6):447-450.

[2] 朱昱冰,葛少華,張連海,等.腫瘤標志物在胃癌患者中的診斷及預后價值[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2,15(2):161-164.

[3] 陳海燕.CA724、CEA、CA242、CA199腫瘤標志物聯合檢驗在胃癌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藥導報,2012,9(31):97-98.

[4] 姚尚彥,曹鴻挺,楊曉揚,等.胃癌患者血清 CRP、IL-6和典型腫瘤標志物檢測臨床診斷意義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5,19(3):376-379.

[5] 余國行,卿毅,顧咸慶.等.血清多腫瘤標志物胃癌診斷判別方程的建立及其臨床意義[J].重慶醫學,2012,41(3):249-251.

[6] 徐汪松,.腫瘤標志物單項及聯合檢測對胃癌的診斷價值[J].安徽醫藥,2013(3):470-471.

[7] 孫潔,孟祥軍.血清CA199、CEA、CA125、CA724聯合檢測在胃癌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4,18(12):1936-1939.

第3篇

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日趨完善和法律知識的不斷普及,每個公民的法制意識也在不斷加強,結果因死因爭議需完成法醫學尸檢與鑒定的案件也逐年增多。法醫工作實踐表明,法醫病理學技術在死因爭議的法醫學鑒定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結合筆者多年實踐經驗,對特殊法醫病理學技術在死因爭議法醫學鑒定中所起的作用展開論述。

1 特殊尸體解剖方法在死因爭議案件法醫學鑒定中的作用

尸體解剖對于死因爭議案件法醫學鑒定中必須明確的問題具有重要的證明作用。它對查明死因、查明有無潛在性疾病、確定或排除機械性窒息、機械性損傷或毒(藥)中毒等暴力性因素所致死亡有積極的作用。在目前多見的醫療糾紛案件中,證明或排除醫方有無診治失誤等問題也是作用重大。特殊尸體檢驗方法有肺動脈栓塞檢驗、空氣栓塞檢驗、氣胸檢驗、小腦扁桃體疝檢驗、肺及胃腸浮揚試驗等,每一種方法都具有其特殊的證明作用。

1.1 空氣栓塞檢驗 常用于懷疑有空氣栓塞因素的致死者。在某些診療過程中,常可因操作不慎而引起靜脈性或動脈性空氣栓塞而危及生命。其中以靜脈性空氣栓塞多見,常見于頸胸部外傷、手術誤傷頸胸部靜脈、人工氣胸或氣腹,腎血管空氣造影、輸卵管通氣術、吸引器人工流產、鼻竇穿刺術等。一般進入血管的空氣量達到60~100 ml以上時即可引起死亡。懷疑靜脈性空氣栓塞死亡的案例,應盡量爭取及早進行尸體檢驗,以免尸體腐敗所產生的腐敗氣體與空氣栓塞相混淆。腦頂部血管內空氣泡絕大多數是因開顱去除顱蓋骨時從矢狀線撕去硬腦膜后致空氣進入腦血管,不應該為空氣栓塞。

1.2 氣胸檢驗 當懷疑死者有肋骨骨折的斷端刺破肺膜和肺組織、或有大泡性肺氣腫及肺膿腫破裂者,或者在頸胸部及上腹部進行過穿刺治療者,需檢查有無氣胸的存在,為判斷是否氣胸所致死亡提供證據。檢查方法是在開顱、開胸及解剖頸項部之前,先在胸部正中做一縱形切口,將皮下組織剝離至兩側腋中線處,提起使其形成袋狀,盛水后用力在水面之下刺破肋間隙。若有水泡冒出水面,即可證實氣胸的存在。應該注意的是,剝離胸壁軟組織時不可將肋間隙剝破,以免空氣經破裂處進入胸腔造成假陽性結果。

1.3 小腦扁桃體疝檢驗 對死于顱腦損傷以及懷疑各種腦病的死者,有必要做小腦扁桃體疝檢驗,因為當存在顱腦損傷或病理性出血如腫瘤、腦及腦膜炎癥等情況下,都會引起顱內壓增高,嚴重者便可導致小腦扁桃體疝的形成。檢查有無小腦扁桃體疝的存在,可以供死因分析時參考。檢查方法是取尸體仰臥位并墊高頸部,從枕骨粗隆下開始沿頸后部正中線切開枕頸部頭皮,深達骨膜。自切口兩側分離軟組織,用咬骨鉗咬斷寰椎弓并剪開硬腦膜,暴露枕骨大孔內的延腦和頸髓,觀察有無小腦扁桃體疝及其程度。可自疝下方切斷頸髓及兩側神經,待開顱后將上段頸髓連同腦組織一并取出。雖然開顱取出腦后也可以觀察有無小腦扁桃體疝的形成,但本方法更有助于原位觀察。

1.4 肺及胃腸浮揚試驗 多用于產科醫療糾紛之中,因為此時常有新生兒是活產還是死產之爭。該方法系判斷新生兒是活產還是死產的重要標志,主要根據新生兒出生后是否進行過呼吸,最常用的方法是肺及胃腸浮揚試驗。未經過呼吸的肺,因肺內不含空氣而呈實體狀,比重為1.045~1.056,投入冷水中即下沉,而出生后隨著呼吸運動的建立,全部肺泡被空氣脹滿,肺的體積膨脹,比重<1,投入冷水中不下沉而是浮于水面。胃腸浮揚試驗是肺浮揚試驗的輔助試驗,由于新生兒呼吸運動時,也將部分氣體咽入胃內,并隨時間推移而逐漸進入十二指腸及小腸。依次結扎賁門、幽門、十二指腸上下端、空腸、回腸及結腸,將胃腸全部取出投入冷水中,觀察浮沉情況。如果尸體已經腐敗,肺及胃腸浮揚試驗則無意義。

2 病理組織學特殊染色方法在死因爭議案件法醫學鑒定中的作用

有死因爭議的尸體經過尸體解剖檢驗后,只有部分案例通過肉眼檢查即可作出初步診斷,而大多數案件必須經過病理組織學檢驗,才能進一步查明死因,確定或排除某些病變的存在,并明確病變與死亡的因果關系或死亡與治療的因果關系等。

常用的病理組織學方法包括常規組織學染色方法(H-E法)、脂肪染色法、羊水角化鱗狀上皮細胞染色及纖維組織染色法等。各方法具有其特殊的診斷目的,現舉例如下。

2.1 常規組織學染色法(H-E法) 常規組織學染色法是尸體解剖后將各內臟器組織取材、固定、包埋、切片、染色、封片等處理后,再觀察組織的細微病理變化,以進一步診斷疾病,明確死因。

2.2 常用的特殊染色方法

2.2.1 脂肪染色法 一般情況下,不必特別證明脂肪細胞或脂質的存在,但對疑為脂肪栓塞而死亡者,如燒死尸體、全身軟組織大面積挫傷、長骨骨折或做過骨科手術、乳腺切除、油劑注射者、部分交通事故意外損傷死亡案例,都有必要做脂肪染色,以證明脂肪栓子的存在。此外,常規H-E染色鏡檢見組織內有較多空泡而懷疑有空氣栓塞時,也必須做脂肪染色,以鑒別診斷。某些毒物中毒如砷化物、磷化鋅中毒時,往往導致心肌細胞濁腫及脂肪變性,心肌細胞胞漿內出現多數細小的脂肪滴,也需要做脂肪染色來證明。常用的染色方法有:蘇丹Ⅲ(Ⅳ)法、蘇丹黑法等。由于脂肪易溶于酒精等有機溶劑,常常在取出組織后,先用10%的福爾馬林固定,然后冰凍切片。

2.2.2 羊水角化鱗狀上皮染色法 產婦分娩過程中若有子宮肌壁的破裂,子宮收縮時可將羊水壓入破裂的子宮壁靜脈竇內,羊水成分可以由子宮靜脈進入肺循環,在肺動脈小分支或毛細血管內引起羊水栓塞。少量羊水成分還可以通過肺毛細血管進入大循環而引起多數器官小血管栓塞。羊膜產生的羊水中含有脫落的角化鱗狀上皮。在H-E染色中呈淡紅色,對比不清晰。特別是當上皮較少時必須通過特殊染色,才利于證明它的存在。常用的方法有:角蛋白染色、黏多糖染色、彈性蛋白染色;酸性復紅-馬修黃對比染色;阿爾卑藍-熒光桃紅染色法等。

2.2.3 纖維染色法 有膠原纖維、彈力纖維和網狀纖維染色法,各用于不同的情況下。

膠原纖維在H-E染色中不易與其他纖維相區別,必須用特殊的染色方法來加以區分。該方法可用于檢查心肌瘢痕組織灶、早期肝硬化等。彈力纖維染色用于支氣管擴張、老年性肺氣腫、高血壓細動脈壁纖維增厚,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彈力纖維的崩解、斷裂與消失等。常用的方法有Oreein地衣紅法、Verhoff彈性纖維染色法等。網狀纖維染色法主要用于區別腦膜瘤與星形細胞瘤,以及用于判斷肝組織網狀支架塌陷破壞或增生等情況。常用的染色方法有:Gomori銀染色法、Masson三色法及Mallory三色法等。

第4篇

【關鍵詞】尸體解剖;死亡原因;年齡組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收集延邊大學病理學與法醫學教研部自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間,為辨明死亡原因所進行的270例尸體解剖檢驗相關資料;所有標本均經100g/L福爾馬林固定,常規取材,染色切片,用光學顯微鏡觀察.

1.2調查內容對尸體解剖檢驗者的性別、年齡、民族、死亡時間及死亡原因等進行分析.

2結果

本組270例中244例查明死亡原因,屬于陽性解剖,26例未查明死亡原因,為陰性解剖;病理性死亡為107例,非病理性死亡為137例.

2.1年齡、性別及民族本組270例中9歲以下者為31例(11.5%),10~19歲者為18例(6.7%),20~29歲者為43例(15.9%),30~39歲者為64例(23.7%),40~49歲者為65例(24.1%),50歲以上為49例(18.1%).270例中男性為198例(73.3%),女性為72例(26.7%),男性明顯多于女性;朝鮮族為125例(46.3%),漢族為145例(53.7%),民族間無顯著性差異;按春夏秋冬分布來看分別為52例(19.3%),69例(25.6%),82例(30.4%),67例(24.8%).2.2死亡性質

2.2.1病理性死亡107例中循環系統原因為46例(43.0%),其中冠心病為24例(22.4%),心肌病為9例(8.4%),夾層動脈瘤為6例(5.6%),其他為7例(6.5%);呼吸系統為17例(15.9%),其中肺炎為8例(6.5%),肺淤血為3例(2.8%),結核為2例(1.9%),其他為4例(3.7%);其他疾病為61例(57.0%),其中各種原因引起的休克為16例(26.2%),急性壞死性胰腺炎為9例(14.8%),脂肪

栓塞為4例(6.6%),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為3例(4.9%),先天性心臟病為3例(4.9%),臍帶扭曲及過細為3例(4.9%),胸腺淋巴體質為4例(6.6%),青壯年猝死綜合征為2例(3.2%),其他為17例(27.9%).

2.2.2非病理性死亡137例中腦損傷并發腦出血為76例(55.5%);臟器破裂為29例(21.2%),其中脾破裂為7例(5.0%),胃腸破裂為7例(5.0%),肝破裂為6例(4.3%),動脈破裂為5例(3.6%),肺破裂為3例(2.2%),心臟破裂為1例(0.7%),其他為18例;其他非病理性死亡為61例(44.5%),其中中毒為9例(14.8%),呼吸道異物阻塞為6例(9.8%),擠壓綜合征為3例(4.9%),輸液反應為3例(4.9%),窒息為2例(3.2%),燒傷為3例(4.9%),電擊為2例(3.2%),扼死為3例(4.9%),溺死為2例(3.2%),凍死為1例(1.6%),其他為27例(44.7%).

3討論

目前很多疾病雖然可憑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進行診斷和治療,但仍然有一部分死亡病例還需要通過尸體解剖查明死亡原因,尤其對于解決死亡原因不明或對臨床死亡原因診斷有異議而發生的醫療糾紛,尸體解剖具有重要作用[1~4].從本組資料中可見,尸體解剖檢驗多數年齡段在30~50歲,民族間無顯著性差異,從季節上看,主要集中在秋冬寒冷季節.病理性死亡尸體解剖檢驗病例死亡原因中循環系統原因占多數,非病理性死亡原因(暴力性死亡)中腦損傷合并腦出血居多,應引起重視.

【參考文獻】(免費)

[1]張海娥,賀衛東.116例尸體解剖的臨床病理分析[J].中國臨床醫學,2004,12(11):1111.

[2]李菁,喻向陽,吳耀良.962例尸體解剖的法醫學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03,13(3):627.

第5篇

【關鍵詞】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病因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342-01

新生兒由于肝功能不健全,體內膽紅素無法完全靠自身排出,致使膽紅素全部聚積于血液內,膽紅質隨著血液的流走染黃新生兒鞏膜及皮膚黏膜,從而引發黃疸。黃疸分為生理性及病理性,生理性的黃疸癥狀及危害較輕,7~10d內便可消退。病理性黃疸較為嚴重,可對新生兒神經系統造成損傷,導致腦癱、智力低下,甚至死亡[1]。因此,新生兒病理性黃疸需及時發現快速治療,才能有效保障新生兒身體健康。為進一步研究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病因,根據病因尋找防治對策,降低發病率,現我院選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間收治的76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兒,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出導致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對策,現進行回顧分析并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間收治的76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兒,男性患兒39例,日齡2-8d之間,平均日齡為(3.5±1.3)d,出生體重3.1~4.9kg,平均體重(3.42±1.05)kg;女性患兒37例,日齡1-9d之間,平均日齡為(3.1±1.7)d,出生體重3.2~4.7kg,平均體重(3.25±1.34)kg。76例患兒中,出現黃疸的時間均在18h~1d之間,黃疸持續時間為14~25d。足月產新生兒61例,早產兒12例,過期產兒3例。患兒膽紅素濃度小于220umol/L的有11例,在222~260umol/L之間的23例,在261~343umol/L之間的36例,大于343umol/L的患兒6例。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兒進行各項指標檢測,于靜脈提取2ml的血液檢驗標本,檢測血清內膽紅素水平,血常規、血培養、血清總蛋白、血總膽、網織紅細胞計數、血型、大小便、直膽、乙肝兩對半、GPT、TSH、ALT等,根據患兒實際情況選做:CT、B超、C反應蛋白、藥敏、胸片等。

1.3 統計學分析 對本文所得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所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所得計數資料采用χ?檢驗,以P

2 結果

分析得出,引發新生兒病理性黃疸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因素:圍產、感染、母乳、新生兒溶血癥。76例患兒中,因圍產因素致病的25例(32.9%),感染因素20例(26.3%),母乳因素17例(22.4%),新生兒溶血癥的有14例(18.4%)。早產兒病因主要以圍產和新生兒溶血癥為主,過期產兒以感染和母乳因素為主。對病理性黃疸患兒給予間歇藍光照射法治療,照射8h,間隔5~6h后再照射,如此反復進行,總時長為72h。光療期間給予相應的抗感染和抗溶血藥物,減少并發癥,保護患兒肝細胞。治療后患兒均有明顯好轉直至愈合出院,期間無腦病等并發癥產生。治療前后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黃疸是一種新生兒常見、多發性疾病,發病率達30%以上,病理性黃疸在新生兒黃疸中所占比重較大,通常情況下由多種原因引起。本次研究中,圍產因素導致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有25例(32.8%),可見圍產是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主要致病原因。圍產因素促使新生兒體內紅細胞產生大量破壞,肝臟功能受到抑制,消化吸收功能失調紊亂,黃疸癥狀加重。有研究表明,剖腹產會增加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發病幾率[2]。這是因為剖腹產中使用的麻醉和抗生素,對新生兒建立首次的呼吸功能造成嚴重影響,而且會減弱新生兒胃腸蠕動功能,影響腸道內菌群的建立,使得膽紅素大量生成,加重新生兒黃疸。因此,加強產前檢查與保健,有效提高醫院產科的質量,鼓勵孕婦自然生產,剖腹產中盡量使用對胎兒影響較小的藥物,嚴密監控新生兒各項指標,做好預防措施,可有效降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發病率。感染因素也是致病的一大因素。新生兒受到感染,肝臟代謝分解膽紅素的能力減弱,促使血紅素在血內堆積,血紅素升高引發病理性黃疸。嚴格的消毒隔離、定時檢查、接生時采用新法、加強管理,積極防治,可有效減少感染。母乳喂養也容易引發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初期時母乳量少,新生兒排便較為遲緩,導致膽紅素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在肝腸內不斷循環,引發黃疸。遲發性的母乳性黃疸則是因為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較高,它會加重新生兒腸道循環[3]。早發性的提倡增加吸吮次數,促使新生兒盡快排便,降低血清膽紅素含量,晚期時停止母乳喂養,避免遲發性的母乳性黃疸。新生兒溶血癥應及早發現,換血治療。本次研究中,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由多種因素導致,綜合性治療后,癥狀消失,新生兒痊愈出院,期間未有并發癥產生,因此,早發現、早治療,根據病因采取治療措施,可有效減少并發癥,降低發病率。

參考文獻:

[1]吳家富.229例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病因分析[J].川北醫學院學報.2012,24(03):26-27.

第6篇

【摘要】 目的 探討乳腺癌病理生物學特征對預后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1995年1月~2004年12月手術的704例女性乳腺癌病理生物學特征與預后的關系。全組均經病理學檢查。壽命表法統計生存率。并作顯著性檢驗。結果 全組5年生存率82.2%。各病理類型的5年生存率差異無顯著性(P>0.05);腫瘤的分布與淋巴結轉移及預后無關;病理分期與預后呈負相關;腫瘤大小與腋淋巴結轉移呈正相關,與生存率呈負相關;腋淋巴結陽性的5年生存率明顯下降(P

【關鍵詞】 乳腺癌;病理生物學特征;多因素分析;預后

Breast cancer with pathobiology features for prognosis relation

CHEN Guo-qing,XU Ying-jie,XIE Jiang,et al.Department of Surgery,ST.Luke’s Hospital,Shanghai 2000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pathobiology features on prognosis of breast cancer.Methods 704 patients with female breast cancers who had been operated from Jan,1995 to Dec,2004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d relation between the pathobiology features and statistical was examined.Results Their 5-year survival rate was 82.2%,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distribution of cancer were no prognosis.Pathological staging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ognosis.Size of tumor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xillary lymph node involvement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urvival rate.5-year survival rate was dramatic decreased of axillary lymph node positive breast cancer(P

【Key words】 breast cancer;pathobiology feature;multivariate analysis;prognosis

乳腺癌是嚴重威脅婦女健康的主要惡性腫瘤之一。據統計[1~3],1999年上海市區女性乳腺癌發病率已達52.98/10萬,居婦女惡性腫瘤的首位。影響乳腺癌預后的因素很多,本文以臨床病理生物學角度分析704例乳腺癌的腫瘤大小、部位、病理類型、腋淋巴結轉移等病理生物學特征與預后的關系,探討病理生物學特征對乳腺癌臨床診治的重要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995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初次治療的女性乳腺癌716例。12例因未行腋淋巴結清掃而剔除。704例5年均獲密切隨訪,隨訪率100%。年齡26~78歲,中位年齡47歲。

1.2 治療方法 手術采用改良根治術(Auchinclo’s)644例 ,占91.5%。采用根治術(Halsted’s)60例,占8.5%。2種術式均常規清掃腋窩第1組淋巴組織及胸小肌后及胸肌間的第2組淋巴組織,Halsted’s術式再清掃至胸小肌內側緣以上之第3組淋巴組織[3]。各組淋巴結分別送病理檢查。

1.3 療效評定標準 TNM分類及分期按國際抗癌聯盟及美國癌癥聯合會1988年評定的標準。使用壽命表法統計生存率,并作顯著性檢驗。

1.4 統計學方法 乳腺癌病理類型較多,尤以浸潤性導管癌為主,故本文資料分析時,對浸潤性導管癌作單一統計分析,以減少因不同病理類型形成的偏差。

2 結果與分析

2.1 病理類型與腋淋巴結轉移及預后的關系 乳腺癌的病理類型與腋淋巴結轉移及預后的關系見表1。分析結果可見:(1)704例乳腺癌中,非浸潤性乳腺癌18例,占2.6%。其中僅1例導管內癌有第1組淋巴結轉移(1/12+)。其余均未見腋淋巴結轉移。18例非浸潤性乳腺癌腋淋巴結轉移率5.6%(1/18),5年生存率100%(18/18)。(2)浸潤性特殊乳腺癌40例,占全組的5.7%,其腋淋巴結轉移率22.5%(9/40),5年生存率85.0%(34/40)。病理類型以黏液腺癌居多。(3)浸潤性非特殊型乳腺癌646例,占91.8%。其腋淋巴結轉移率44.9%(290/646),5年生存率81.6(527/646),其中浸潤性導管癌最多為597例,占所有浸潤性非特殊型乳腺癌的92.4%,占全組病例的84.8%。浸潤性導管癌腋淋巴結轉移率高達47.1%(281/597)。(4)以導管性病變為主的腫瘤遵循導管內癌至導管內癌局部浸潤至浸潤性導管癌的發展模式,提示了病程的不同發展階段,并且腋淋巴結轉移率也分別為6.3%(1/16),17.4%(4/23)和47.1%(281/597),呈遞增趨勢。(5)生存率以黏液腺癌和髓樣癌最差,其次是浸潤性導管癌。病理類型的五年生存率顯著性檢驗結果:非浸潤性癌、浸潤性特殊類型癌、浸潤性非特殊類型癌三者比較P>0.05(χ2=2.76);非浸潤性癌、浸潤性非特殊類型癌比較P>0.05(χ2=2.81),差異均無顯著性。

表1 病理類型與腋淋巴結轉移及預后的關系 例(%)

第7篇

原告:楊秀龍,男,31歲。

原告:楊杰,男,1歲。

原告:楊文蓮,女,55歲。

原告:周新安,男,60歲。

被告: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

1997年11月16日下午18時30分,原告楊秀龍之妻、原告楊文蓮和周新安之女周月香因懷孕入貴州省人民醫院(下稱省醫)婦產科待分娩。經省醫對其檢查,診斷為:“懷孕38周;胎膜早破;中度妊高征。”周月香入院后產程進展順利,于次日下午17時15分平產一男嬰即本案原告楊杰。后因產后病情發生變化,周月香經搶救無效于17日晚20時45分死亡。省醫對周月香的死因診斷為“胎盤粘連,植入、產后大出血,心肺功能衰竭”。原告楊秀龍對省醫死因診斷持有疑義,經與省醫協商達成書面協議,委托被告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下稱貴醫附院)進行病理解剖,以進一步確定死因。

11月19日,原告楊秀龍在《尸體解剖申請書》及《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尸體解剖協議書》上注明“同意院方48小時內尸檢”的內容,并簽名。尸檢目的亦在申請書上載明。隨后,被告貴醫附院當即進行了尸檢。尸檢過程中,有原告楊秀龍所在單位貴州化肥廠職工醫院三名醫師在場。同年12月,被告貴醫附院作出《尸體解剖檢驗報告》,診斷周月香死因為“肺羊水栓塞”。死者周月香的親屬對該病理解剖結論不服,向貴州省衛生廳要求復檢,并提出要送尸體標本到省外有關醫療單位重新檢驗。經省衛生廳同意,原告楊秀龍通過輔正律師事務所委托貴陽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咨詢服務中心進行尸檢。1998年1月7日,在省衛生廳協調下,原告將尸體移出貴醫附院,存放于殯儀館。1月8日,貴陽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咨詢服務中心法醫對死者周月香進行了尸檢,檢驗意見為:“該女尸已經病理解剖并提取有關臟器組織,本檢驗無法就死因下結論。”1月14日,原告向貴州省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申請鑒定。同年12月31日,該鑒定委員會作出“本醫療事件不屬于醫療事故”的鑒定結論。

原告楊秀龍、楊杰、楊文蓮、周新安認為,被告貴醫附院在為周月香進行尸檢后,在其親屬不知情的狀態下,又未征得其親屬同意,擅自將死者周月香的所有內臟器官和腦組織取下并占有,其行為已侵犯了死者尸體的完整權,也侵犯了原告作為死者親屬對尸體的處分權。由于被告貴醫附院將死者周月香的器官和組織占據,使原告不能將死者遺體完整地火化安葬,造成精神上的極大損害。據此,上述原告向貴陽市云巖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令被告完整地返還死者尸體器官及組織于死者遺體內,并賠償因占據器官及組織造成遺體不能火化而停放在殯儀館期間的停尸費用,賠償由此造成的誤工費、精神損失費、交通費并承擔本案訴訟費用。

被告貴醫附院答辯稱:該院對死者周月香尸體進行檢驗系經衛生廳指定、死者家屬與省醫書面協議委托進行。尸檢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程序進行,提取相關器官和組織亦按照《解剖尸體規則》的規定進行,不存在侵權。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審判

貴陽市云巖區人民法院經審理查明:1998年1月8日貴陽市公安局法醫對死者周月香進行尸檢時,經拆開胸腹縫線,見胸腹腔內有較完整的腸、肝、腎、脾、子宮、氣管分叉處等組織塊,但未見心、肺、腦組織。同時,該院查看了被告貴醫附院病理科編號為A97009號的容器,查明死者周月香被提取的器官及組織被存放于內。

貴陽市云巖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尸體受法律保護。公民對自己的身體和尸體有完整的處分權。公民死亡后,如其生前對尸體未行使處分權時,一般只能由其近親屬擁有。貴醫附院在受省醫和原告楊秀龍的申請后對周月香尸體進行解剖的行為,是符合法律規定的。因檢驗所需,提取病灶器官及組織也是恰當的。但被告在尸檢后將尸體器官及組織留取并占據,事前并未告知死者親屬,事后亦未征得死者親屬同意,已侵犯了死者親屬對尸體的處分權,被告應當對此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解剖尸體規則》關于“凡病理解剖和法醫解剖的尸體,可以留取部分組織或器官作診斷及研究之用……”的規定,前提是解剖一般應取得家屬同意。可見,留取器官及組織也必須征得家屬同意才符合邏輯。被告貴醫附院留取了死者器官及組織后未告知死者親屬,隱瞞真實情況,至法醫復檢時原告方得知。貴醫附院的行為已經違反了民法關于“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的規定,侵犯了死者親屬對尸體的處分權,也給死者親屬帶來精神上的極大損害。被告貴醫附院對由此造成的尸體停尸費用、精神損害應當予以賠償。經貴陽市云巖區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研究決定,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條、第七十一條、第《七十二條、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款第(一)、(四)、(七)項之規定,該院于1999年3月18日判決如下:

一、被告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于本判決生效后五日內,將現存放于被告病理科A97009號容器內死者周月香的全部器官及組織返還與原告楊秀龍、楊杰、楊文蓮、周新安(由被告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將其放入死者周月香體內)。

二、檢驗費600元,停尸費每天40元(從1998年1月7日至器官及組織返還于尸體內止)由被告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負擔,憑殯儀館發票支付。

三、被告給付4原告精神損失費各4000元。

判決后,被告貴醫附院不服,以該院施行解剖是受醫療單位及死者家屬委托,且尸檢過程中有死者家屬委托的三名代表在場。根據衛生部《解剖尸體規則》第7條、衛生部“關于處理尸解臟器標本問題的請示的復函”及衛生部《醫院工作制度》第52條的規定,該院保留本例尸體解剖中的部分組織器官,是符合法律規定的等理由,向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進一步查明:1997年12月,死者周月香的親屬對貴醫附院病理解剖結論不服,向貴州省衛生廳要求復檢后,一審原告于12月12日、30日先后委托訴訟的輔正律師事務所致函衛生廳、省醫、省法院、貴醫附院,“請依法對死者尸體、肺標本及相關的臟器組織,給予完整保存,以防腐壞”。二審審理中,貴醫附院明確否認受委托進行病理解剖系侵權行為,表示在此前提下,同意被上訴人取走用于檢驗及檔案所必須的部分器官組織之外的器官。

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周月香死亡后,其親屬與省醫因確定死亡原因的需要共同委托貴醫附院作病理解剖,并簽訂了委托作病理解剖的書面合同,雙方已建立了合同關系。由于雙方所簽合同對解剖無特別約定,視為同意按照病理解剖的有關規定辦理。貴醫附院在履行合同時,按照衛生部《解剖尸體規則》第7條“凡病理解剖和法醫解剖的尸體,可以留取部分組織或器官作診斷及研究之用……”進行辦理。對于實施解剖留取的“部分組織和器官”的范圍,就本案所涉病理解剖而言,確需摘取數件器官方能完成。故貴醫附院并未違反《解剖尸體規則》,楊秀龍等人訴貴醫附院侵權的理由不能成立。其請求相關賠償,因侵權行為不成立,不予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二)項之規定,該院于1999年6月23日判決如下:

第8篇

【關鍵詞】 乳腺癌; 術中冰凍病理; 準確性; 影響因素

doi:10.14033/ki.cfmr.2016.32.0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32-0061-02

乳腺癌屬于女性群體中的常見惡性腫瘤,該病癥發病率在近幾年已躍居我國女性癌癥發病首位[1]。一般而言,術中展開冰凍病理診斷方案,可在術中準確判斷乳腺癌患者的病理類型以及疾病分級等情況,有助于臨床醫生準確制定適合患者的最佳手術方案,因此怎樣提高乳腺癌術中冰凍病理診斷的準確性意義重大。為評定乳腺癌術中展開冰凍病理診斷方案的影響性因素,本文選擇2015年1-7月進入筆者所在醫院實施專業手術治療的60例乳腺癌患者,并于其術中展_冰凍病理方案,重點評定冰凍病理方案以及常規石蠟切片方案間符合率,以期提升診斷工作準確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7月進入筆者所在醫院實施專業手術治療的60例乳腺癌患者,所選患者都自主參與此次調查、探究活動,孕激素、雌激素的受體都顯示出陽性,絕經時間超出10個月。主治醫生遵照權威乳腺癌診治標準實施病癥鑒別,并于術后得到確診。患者年齡28~85歲,平均55.55歲,患病2個月~1.5年,平均(9.00±3.04)個月。

1.2 方法

1.2.1 設備與試劑 本次研究所有設備與試劑有:(1)免疫組化一抗試劑;(2)抗原修復液(生產企業: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批號:13040202);(3)DAB染色液(批號:05269806001);(4)蘇木素染色液(批號:05266726001);全自動免疫組化染色機(生產企業:美國VENTANA;型號:美國BENCHMARK XT);(5)脫水機(生產企業:賽默飛世爾);(6)冷凍切片機(生產企業:德國徠卡儀器有限公司;型號:LEICA CM 1950);(7)切片機(型號:輪轉RM2235);(8)包埋機(生產企業:ZONWAY;型號:BMJ-C);(9)顯微鏡(生產企業:OLYMPUS;型號:BX41、BX43、CX41)等。

1.2.2 手術方案 根據患者臨床表現、疾病性質、疾病分級等信息,制定適合乳腺癌患者的手術方案,涉及乳腺癌改良根治手術以及保乳手術等:(1)若患者腫瘤組織的直徑不足3.0 cm,建議選擇保乳手術方案展開治療;(2)若患者腫瘤組織的直徑超過3.0 cm,予以輔化療后,其腫瘤組織面積明顯縮小,再對其生命體征進行客觀評估后,同樣可施以保乳手術方案治療。

1.2.3 冰凍病理方案 (1)提取受檢對象乳腺標本組織,交予病理科后,病理醫師需用肉眼進行觀察,并對病灶組織尺寸信息進行記錄。(2)于顯微鏡下對病灶組織體積、病理類型以及疾病分級等項目進行檢查。在對病灶組織進行分類時,其分類標準參考WHO乳腺腫瘤組織學分類(2003)相關指標[2]。(3)將患者基本信息制作為Excel表格形式,信息囊括組織分級;X線鉬靶的鈣化組織狀況;腫塊組織面積等。

1.3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石蠟病理檢查結果

石蠟病理檢查發現,60例患者中,其疾病等級如下:一級15例;二級26例:三級19例。腫塊組織直徑:>2 cm 45例;≤2 cm 15例。X線鉬靶的鈣化組織:15例患者出現彌漫性鈣化征象;45例患者未出現鈣化點,或少有鈣化征象。

2.2 冰凍診斷工作精確性的相關影響因素

較之石蠟病理檢查結果,冰凍病理檢查方案精準性是81.67%(49/60),冰凍診斷工作精確性的相關影響因素見表1。由表1可知:(1)患者腫瘤組織疾病等級越高,其冰凍診斷的符合率也明顯偏高(P

3 討論

女性乳腺組織出現惡性腫瘤,屬于臨床中較為多見的病癥之一,該疾病發展至癌變階段,即為乳腺癌。由于乳腺癌是女性疾病中的重癥類型,極大地危害著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3]。伴隨醫療診斷技術及手段的不斷進步,用以診斷乳腺癌的醫療技術方案逐漸增多,常見檢查措施為穿刺活檢,盡管該技術可對患者疾病信息進行判斷,但是卻會受到術者操作技術、乳腺組織細胞總數等因素的制約及影響,以至于假陽性現象發生,導致患者誤診[4]。當前,國內冰凍病理技術已基本達到完善條件,且已被用至臨床工作中,其精確度優越于穿刺活檢,但是與石蠟病理方案相對照,其準確率又有一定欠缺[5]。此研究施以冰凍病理方案檢查后,發現患者腫瘤組織疾病等級越高,其冰凍診斷的符合率也明顯偏高;患者腫塊組織面積越大或者送檢組織越為充分,其符合率會相對上升;快速切片操作程序精細度越高,病灶組織染色資料的清晰度越高,同時X線鉬靶的鈣化組織越少,選擇冰凍病理方案的符合率會顯著上升(P

為進一步提升冰凍病理方案精確度及符合率,乳腺癌手術操作程序中,建議醫師重視以下環節:(1)對病灶組織進行提取時,需充分取出患者體內腫塊組織,避免正常組織受損,確保腫塊組織面積的充分性,以便于醫師客觀判斷患者腫塊組織性質,查看其是否出現浸潤型生長跡象。此外,還能防止癌細胞成分溢出,導致癌細胞組織種植生長現象發生[6]。(2)優化快速切片操作程序精細度,通過提升病灶組織染色資料的清晰度,便于醫師仔細閱片[7]。(3)若病理組織結構復雜,建議對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技術進行合理利用,通過結合兩種診斷措施,從而提升檢查結果精確度[8]。

綜上所述,盡管術中冰凍病理檢查能準確判斷乳腺癌患者疾病程度,但是與石蠟病理檢查結果進行對照,方案準確率卻有一定欠缺。由此可見,總結影響術中冰凍病理診斷準確性的主、客觀因素,已成為提高冰凍病理方案以及常規石蠟切片方案間符合率的重要手段,有推薦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永勝,歐陽濤,吳炅,等.一步核酸擴增儀術中診斷乳腺癌前哨淋巴結轉移的前瞻性、多中心臨床觀察[J].中華醫學雜志,2013,93(16):1251-1254.

[2]張建華,呂偉,閆濤,等.乳腺腺體瓣轉移在早期乳腺癌保乳術中的臨床應用[EB/OL].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13,8(4):403-404.

[3]王東旭,趙鐵曾,李廣微,等.鉬靶X線、彩色多普勒超聲聯合應用對乳腺癌術前評估的價值[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32):5668-5671.

[4]林曉榕,朱李玲,陳靜琦,等.一步核酸擴增法與病理法在乳腺癌前哨淋巴診斷效能比較的Meta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21):3491-3495.

[5]劉輝,王濤,周理乾,等.鉬靶X線、彩色多普勒超聲和磁共振檢查在乳腺癌保乳手術中的應用[J].陜西醫學雜志,2016,45(2):196-197,205.

[6]賀才標,吳濤,朱婭萍,等.免疫細胞化學染色在乳腺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及質量控制[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35(14):1923-1924,1927.

[7]何燕,章如松,魏雪,等.超聲快速石蠟與常規石蠟對FISH檢測乳腺癌HER-2基因擴增的影響[J].診斷病理學雜志,2014,21(8):524-525.

第9篇

【關鍵詞】 近端胃癌;遠端胃癌;臨床病理;術后5年生存率

近端胃癌指位于賁門至胃大彎和胃小彎上1/3處連線之間的胃癌,包括賁門癌和非賁門上部癌。賁門癌是癌中心位于食管-胃連接線上下2.0 cm以內的胃癌,非賁門上部癌是指癌中心在胃底或胃小彎上1/3處的癌。近端胃癌有明顯獨特的流行病學和生物學特征,在臨床病理特征、手術治療和預后等方面與胃中下部癌不盡相同。有文獻報道[1,2]將近端胃癌視為一種有別于胃的其他部位癌的獨立類型。近端胃癌在歐美地區發病率明顯升高,在我國其發病率亦有升高的趨勢。遠端胃癌指位于胃大彎和胃小彎下1/3處連線以下的胃癌(包括侵犯十二指腸的遠端胃癌)。有學者認為近端胃癌的預后較遠端胃癌差,但也有認為兩者預后無差異。近端胃癌日益受到臨床醫生的重視,分析研究其臨床特點及與預后的關系對指導治療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對包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腫瘤外科2000年7月至2003年12月所行胃癌手術中,有完整臨床資料和生存資料的近、遠端胃癌病例做生存分析,比較預后差異并分析其與臨床病理特點以及手術治療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包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腫瘤外科2000年7月至2003年12月所行胃癌手術中,近遠端胃癌共89例,其中近端胃癌35例,遠端胃癌54例。臨床資料來自于完善的病歷記錄,生存資料通過隨訪獲得。有完整的臨床和生存資料的近遠端胃癌共67例,其中近端胃癌25例(包括癌中心位于胃上1/3部的胃癌及賁門癌),遠端胃癌42例(包括癌中心位于胃下l/3部的胃癌和侵犯十二指腸的遠端胃癌)。

1.2 病理分期 胃癌分期采用美國腫瘤聯合會AJCC(第6版)胃癌TNM分期系統,全部入組病例均按上述進行pTNM分期。胃癌病理組織學類型、胃癌浸潤深度(T)、淋巴結轉移從病歷中獲得。

1.3 隨訪 通過如下方式隨訪:門診就診;再次入院時調查;電話或隨訪信調查。隨訪項目包括術后有無化療、術后遠期并發癥、死亡患者術后生存時間、生存患者現狀等。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用SPSS 11.5統計軟件包分析,均數比較用t檢驗分析,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秩和檢驗,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計算,生存曲線比較用Log-Rank法檢驗。P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見表1。近遠端胃癌病例基本資料經χ2檢驗,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腫塊大小及化療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近遠端胃癌基本資料比較

2.2 病理檢查及TNM分期 見表2~5。

近遠端胃癌兩組病例病灶浸潤深度經秩和檢驗P=0.0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合平均秩次考慮,近端胃癌浸潤深度大。

近遠端胃癌兩組患者淋巴結轉移情況,經χ2檢驗,χ2=0.550,P=0.45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近遠端胃癌TNM分期比較,近端胃癌(Ⅲ+Ⅳ期)百分率明顯高于遠端胃癌(80% vs 54%),經χ2檢驗,χ2=4.342,P=0.037,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近遠端胃癌兩組患者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其他類型(類癌、肉瘤)兩組相比較,經χ2檢驗,χ2=3.097,P=0.07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3 手術情況 見表6。近遠端胃癌根治術切除率(A+B級手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988)。表2 浸潤深度比較表3 淋巴結轉移比較表4 TNM分期比較 表5 病理類型比較注:*為類癌+肉瘤

近端胃癌全胃切除率、脾臟切除率均高于遠端胃癌,差異有顯著性,P值分別為0.008和0.017。

2.4 生存分析 近端胃癌中位生存時間29.5個月,遠端胃癌中位生存時間54個月。近端胃癌5年生存率28.0%,遠端胃癌5年生存率47.6%。生存曲線比較用Log-Rank法檢驗,χ2=5.909,0.01 表6 手術相關情況

3 討論

近十年來近端胃癌的發病率在西方國家有上升趨勢,在東方國家(日本、中國)亦有報道近端胃癌發病率有升高趨勢。普遍認為近端胃癌具有和其他部位胃癌不同的臨床、生物學行為。有報道認為近端胃癌的預后較其他部位的胃癌預后差,但也有人認為兩者預后無差異[3]。比較近端胃癌和遠端胃癌預后差異,并分析其原因,可能會對指導胃癌臨床治療有重要的意義。

本組病例近端胃癌患者的平均年齡(56.8±3.56)歲,高于遠端胃癌的平均年齡(53.2±3.11)歲,但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27)。詹文華等[4]報道近端胃癌患者的平均年齡59.3歲,較遠端胃癌56.4歲大,但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acelli等[5]報道有49.7%近端胃癌患者年齡大于65歲,而遠端胃癌僅占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9),認為高齡可能是近端胃癌預后差的原因之一。

性別比例方面,本組病例中近端胃癌中男性所占的比例(76.0%,19/25)與遠端胃癌中男性所占的比例(78.6%,33/42)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807)。這與詹文華和Pacelli等[4,5]報道的結果不同,兩人均報道近端胃癌中男性所占比例高于遠端胃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分別是0.049和0.005)。本組病例發現近遠端胃癌男性發病率均高于女性,與詹文華和Pacelli報道相同,可能與男性和女性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的差異有關[6]。

從胃癌的浸潤深度來看,本組資料中近端胃癌和遠端胃癌病灶浸潤深度經秩和檢驗,P=0.0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合平均秩次考慮,近端胃癌浸潤深度大。近端胃解剖學發現胃上部膈下解剖間隙狹小,約有30%胃后壁無漿膜覆蓋,這一解剖學特點,使侵及肌層的近端胃癌容易穿透胃壁全層進而侵犯胃周圍脂肪組織及鄰近器官如肝左葉、脾、胰體尾等周圍組織器官[7]。

關于淋巴結轉移率,本組資料中近端胃癌是(16/25,64.0%),遠端胃癌(23/42,54.8%),近端胃癌淋巴結轉移率略高于遠端,但P=0.45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詹文華的研究[4]近端胃癌的淋巴結轉移率顯著高于遠端胃癌(69.7% vs 56.3%,P=0.01)。國內外資料證實,雖然胃上部癌有胸部和腹部兩種轉移途徑,但以腹部轉移為主[8]。胃上部癌的直徑

按AJCC(第6版)胃癌TNM分期系統進行分期,近端胃癌Ⅲ+Ⅳ占20/25(80%)遠高于遠端胃癌23/42(54%),P=0.03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與多位學者報道腫瘤TNM分期近端胃癌比遠端胃癌晚相一致。分期晚可能與其局部浸潤程度和另一解剖學特點有關,即近端胃的腹膜外部分的淋巴常向脾門、左腎靜脈及左腎門引流,淋巴結轉移的發生率也較高。但本組病例淋巴結轉移率沒有差異。

從腫瘤的病理組織學類型來看,本組資料中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其他類型在近端胃癌和遠端胃癌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097,P=0.078),與詹文華、洪堅善等[4,9]報道相同,但與陳志新、劉崢嶸等[10,11]報道不同,他們認為近端胃癌病理類型以低、未分化型為主,明顯多于胃下部癌。

手術治療方面,本組病例近端胃癌的根治術切除率與遠端胃癌相近,但全胃切除率、聯合臟器切除率均高于遠端胃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近端胃癌手術視野狹小,部分還須切除腹段食管行食管胃吻合術或食管空腸吻合術,手術操作難度高于遠端胃癌,行全胃切除率亦比遠端胃癌高。陳志新報告近端胃癌全胃切除率34.75%(41/118),遠端胃癌是6.5%(20/3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近端胃癌尚沒有獲得廣泛認同的標準淋巴結清掃術式,原因是這一部位的病灶尤其是侵犯食管下端時處于3個淋巴引流區域的邊界。在行近端胃與全胃切除方面,普遍認為在Ⅰ、Ⅱ期患者兩種手術術后5年生存率也無顯著差別,Ⅲ、Ⅳ期患者全胃切除組術后5年生存率高于近端胃切除組。近端胃癌5、6組淋巴結轉移率10%~36%[12],近端胃切除術難以清除該處淋巴結,為以后復發轉移留下隱患。手術方式的選擇應依據腫瘤大小、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情況來決定,目的是為了達到根治性手術切除。所以普遍認為近端胃切除術適用于早期病例,下半部胃周淋巴結無轉移者,凡進展期病例,下半部胃周淋巴結有轉移者均應行全胃切除術[13]。

關于脾切除,目前許多學者對脾切除持審慎態度,既不同意一律切脾,也不否定切脾在進展期近端胃癌治療中的作用。標準的根治術要求有足夠范圍的淋巴結清掃,即手術清除的淋巴結站別超越已轉移的淋巴結站別。近端胃癌脾門淋巴結、脾動脈淋巴結屬近端胃癌的第二站淋巴結,第二站淋巴結全部被清除的胃癌切除術手術應清除此組淋巴結。為此,有學者認為[14],進展期近端胃癌只有行脾切除術才能徹底清除脾門淋巴結、脾動脈淋巴結。Roukos[15]提出,淋巴結轉移率與腫瘤的部位、T分期相關,進展期近端胃癌脾門淋巴結轉移率約20%,切脾可徹底清掃該處淋巴結,即使未發現脾門淋巴結腫大或脾臟直接受侵,也應行聯合脾切除術[16]。然而意大利學者Marrelli等[17]等序貫收集胃癌患者進行第二、三站淋巴結全部被清除的胃癌切除術后并發癥潛在危險因素分析后發現,聯合脾切除的復發率與保脾術無明顯差異,對胃癌患者的遠期療效無益,故主張保脾,認為作預防性脾切除術的療效并未優于保脾術。亦有大量臨床資料報道,近端胃癌腫瘤直徑≥4 cm、T3、T4期腫瘤或T2期伴有肉眼可見漿膜改變者,應高度懷疑脾門淋巴結、脾動脈淋巴結轉移,主張術中行脾門淋巴結冰凍病理檢查,陽性者行脾切除,陰性者保脾[18]。本組患者中近端胃癌脾切除率為6/25(24%),遠端胃癌脾臟切除率為1/42(2.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7)。

國內文獻報道胃近端癌的預后較胃遠端癌差,推測可能與胃近端癌出現癥狀較晚,就診時其病變屬晚期較多有關[5]。劉崢嶸等[11]報道73例近端胃癌中位生存時間是42個月,5年生存率27.4%;366例遠端胃癌手術后中位生存時間是60個月,5年生存率49.5%,近端胃癌總體預后差于遠端胃癌(P

本組病例近端胃癌的中位生存時間為29.5個月,5年生存率為28.0%,遠端胃癌的中位生存時間54個月,遠端胃癌5年生存率47.6%;經生存曲線Log-Rank法檢驗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Siewert JR,Bottcher K,Stein HJ,et al.Problem of proximai third gastric carcinoma.World J Surgery,1995,19:523-531.

2 Fabo P,Valerio P,Paola C,et al.Proximal compared with distal gastric cancer.The American Surgeon,2001,67(7):697-703.

3 Pompiliu P,Uwe W,Hauke L.Proxmal versus distal gastric cancinoma-what are the difference.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2000,7(7):520-525.

4 詹文華,蔡正榮,何裕隆,等.胃近端癌和遠端癌的預后比較及其原因分析.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2,5(1):9-12.

5 Pacelli F,Papa V,Caprino P,et al.Proximal compared with distal gastric cancer.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prognostic factors.Am Surg,2001,67:697-703.

6 彭俊生,詹文華,陳正煊,等.不同年齡段胃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點與預后分析.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4,7(5):349-352.

7 馬霄.胃癌基礎與臨床.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9,377.

8 Marrelli D,Pedrazzani C,Neri A,et al.Complications after extended(D2)and superextended(D3)lymphaden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analysis of potential risk factors.Ann Surg Oncol,2007,14(1):25-33.

9 洪堅善,張傳珉,楊南武,等.胃近端癌和遠端癌的預后比較.醫學臨床研究,2005,22(10):1423-1423.

10 陳志新,胡建昆,于永揚,等.近、遠端胃癌臨床病理特點分析.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2002,9(3):151-153.

11 劉崢嶸,張靜,魯翀.胃上部癌與胃下部癌臨床病理特點及預后的對比分析.中華普通外科學雜志,2008,17(4):299-302.

12 Giovanni DM,Paolo M,Franco R,et al.Nodal abdomonal spread in adenocarcinoma of the cardia.Gastric Cancer,1998,1:146-151.

13 陳志中,胡建昆,程中.全胃與近端胃大部切除治療胃上部癌的療效分析.華西醫大學報,2001,32(4):627-628.

14 Ohno M,Nakamura T,Ajiki T.Procedure for lymph node dissectionaround splenic artery in proximal gastric cancer.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3,50(52):1173-1177.

15 Roukos DH.Current advances and changes in treatment strategy mayimprove survival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potentially curablegastric cancer.Ann Surg Oncol,1999,6(1):46-56.

16 Maruyama K,Sasako M,Kinoshita T,et al.Pancreas-preserving total gastrectomy for proximal gastric cancer.World J Surg,1995,19(4):532-536.

17 Marrelli D,Pedrazzani C,Neri A,et al.Complications after extended(D2)and superextended(D3)lymphaden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analysis of potential risk factors.Ann Surg Oncol,2007,14(1):25-33.

18 Kikuchi S,Nemoto Y,Natsuya K,et al.Which patients with advanced,proximal gastric cancer benefit from complete clearance of splenopancreatic lymph nodes.Anticancer Res,2002,22(6B):3513-3517.

第10篇

【摘要】 目的 探討厄洛替尼治療不同病理類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方法 對接受過1個周期以上含鉑化療方案失敗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48例,每天口服150 mg厄洛替尼直至疾病進展,觀察厄洛替尼治療不同病理類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生存時間。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比較兩組間生存率差異。結果 腺癌組36例,有效率為36%(13/36),非腺癌組12例,有效率為25%(3/12),腺癌組與非腺癌組有效率差異無顯著性。采用KaplanMeier法比較不同病理類型組間的無進展時間、總生存時間差異。腺癌組中位無進展時間為6個月,非腺癌組中位無進展時間為3個月,兩組之間差異無顯著性。腺癌組中位生存時間為14個月,非腺癌組中位生存時間為4個月,兩組之間差異有顯著性。結論 對于不同病理類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厄洛替尼均有效,且腺癌患者生存期較非腺癌組長。

【關鍵詞】 肺腫瘤;非小細胞肺癌;厄洛替尼;病理類型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ies of erloti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of different pathological types. Methods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ho had been previously treated with at least one course of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 were administered with 150 mg oral doses of erlotinib once daily until disease progression. Response rate,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overall survival were analyzed in the groups with differential pathological type. KaplanMeier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urvival rate. Results The response rate was 36 percent in the adenocarcinoma group (13/36) and 25 percent in the nonadenocarcinoma group (3/12) ; the 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s were 6 months and 3 months respectively. The median overall survivals were 14 months and 4 months. Conclusions Erlotinib was an effective drug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of differential pathological types and was better on overall survival for the patient with adenocarcinoma than other pathological types.

Key words:lung neoplasms;carcinoma, nonsmall cell lung;erlotinib; pathological type

目前,隨著肺癌發病率增加,肺癌已成為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常見病,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占肺癌總數的75%~80%,約1/3患者一經確診即為晚期肺癌。厄洛替尼是近年來才上市的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藥物,在國際及國內肺癌指引中厄洛替尼均被列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二線治療藥物之一[1,2]。本文通過對2005年12月至2006年9月廣東省人民醫院48例接受厄洛替尼(erlotinib)EAP(expanded acess program)治療的復治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探討厄洛替尼治療不同病理類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

1 對象與方法

1.1 入組標準

(1)組織學或細胞學診斷證實為無法手術切除的、局部晚期、復發或轉移的ⅢB/Ⅳ期非小細胞肺癌;(2)18周歲以上;(3)ECOG(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hy group)評分體力狀態為0~3;(4)預期壽命至少為12周;(5)患者必須接受過至少一個方案化療,但化療方案不能超過2個;(6)骨髓造血及肝、腎功能良好;(7)簽署參加此臨床試驗的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任何不穩定的全身性疾病(活動性感染、高血壓、不穩定心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肝、腎或代謝性疾病等);(2)治療之前應用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進行過系統的抗腫瘤治療;(3)排除新近診斷和(或)未進行手術或放療的腦轉移或脊髓壓迫的患者;(4)不能口服給藥、需要靜脈內高營養、之前進行過影響吸收的手術或有活動性消化道潰瘍的患者。

1.2 一般資料

2005年12月至2006年8月本院48例復治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接受厄洛替尼治療。中位隨訪時間為30個月。48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5例;中位年齡61歲,最小年齡34歲,最大76歲;鱗癌11例,腺癌36例,大細胞癌1例;Ⅲb期6例,Ⅳ期42例;吸煙28例,不吸煙20例;功能狀態ECOG評分:0分1例,1分35例,2分6例,3分6例;既往接受過1個化療方案治療 25例,接受過2個化療方案23例。

1.3 治療方法

厄洛替尼由羅氏公司提供,劑量150 mg/次,口服,每日1次,直到腫瘤進展或因毒副作用不能耐受而終止治療為止。

1.4 療效評價

主要終點指標為無腫瘤進展時間(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中位生存時間(overall survival,OS)。次要終點指標為近期療效和不良事件。無腫瘤進展時間:從服用厄洛替尼開始到腫瘤進展的時間。近期療效:治療后第4周、第8周行胸部CT和相關部位的影像學檢查,評價近期療效。根據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 [3]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疾病進展(PD)。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為近期有效率(response rate,RR)。完全緩解和部分緩解的患者需在4周后確認療效。

1.5 隨訪

所有患者在療效確定之后每8周復查1次,隨訪內容包括體檢、胸部CT、血常規和血生化檢查,臨床有懷疑轉移的患者加做該部位的影像學檢查,如顱腦MRI、全身骨掃描、腹部CT檢查,疾病進展停止服藥的患者仍繼續接受隨訪,但只觀察終點事件的發生,隨訪截止時間為2008年12月8日,仍然生存的病例列為截尾數據。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進行統計分析,中位生存期和生存率用KaplanMeier的乘積估計法計算,采用KaplanMeier法比較組間差異,采用Breslow檢驗進行顯著性檢驗,P

2 結 果

2.1 不同病理類型(腺癌組與非腺癌組)組間療效的比較

腺癌組共有36例,有效率為36%(13/36),非腺癌組有12例,有效率為25%(3/12),對不同病理類型組的療效進行卡方檢驗, χ2=0.50,P=0.480,腺癌組與非腺癌組療效差異無顯著性。

2.2 不同病理類型無進展時間的比較

腺癌組中位無進展時間為6個月,非腺癌組中位無進展時間為3個月,對不同病理類型組的進展時間采用KaplanMeier法比較組間差異,Breslow檢驗 χ2=1.293,P=0.255,兩組差異無顯著性。

2.3 不同病理類型生存時間的比較

腺癌組中位生存時間為14個月,非腺癌組中位生存時間為4個月,對不同病理類型的生存時間采用KaplanMeier法比較組間差異, Breslow檢驗 χ2=4.529,P=0.033,兩組生存時間差異有顯著性。

3 討 論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細胞的信號傳導通路中起重要作用,EGFR一旦被激活,可導致腫瘤細胞內酪氨酸激酶活化和受體自身磷酸化,后者通過RasRafMAPK、JAKSTAT和PI3KAkt等信號傳導途徑將信號傳遞到核內,從而促使細胞增殖、血管生成、轉移和抑制細胞凋亡[4] 。厄洛替尼是繼吉非替尼之后口服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其通過與ATP競爭性結合EGFR的胞內部分直接抑制EGFR酪氨酸激酶并減少EGFR的自身磷酸化作用,導致細胞生長停止和促進凋亡,目前已被我國SFDA批準用于二線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

肺癌根據生物學特性和治療方法的不同可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因惡性程度高、容易轉移,所以預后最差。而非小細胞肺癌又可因組織形態不同分為腺癌、鱗癌、大細胞癌及腺鱗癌,雖然它們生物學特性不同,但目前卻無證據顯示對于未經治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來說,病理類型對生存期有明顯影響。本研究通過比較厄洛替尼治療不同病理類型非小細胞肺癌間的療效,分析不同病理類型肺癌患者經厄洛替尼治療后的無進展生存時間和總生存時間,結果發現厄洛替尼對不同病理類型的非小細胞肺癌均有效,且有效率差異無顯著性,這與加拿大國家癌癥研究院臨床研究組(NCIC)進行的BR21研究中所報道不同。在本研究中,腺癌組與非腺癌組有效率分別為36%和25%(P>0.05),而在BR21研究中,腺癌組與非腺癌組有效率分別為13.9%和4.1%(P

腺癌組中位無進展時間為6個月,非腺癌組中位無進展時間為3個月,差異無顯著性,這與國內陸舜[6]報道的基本相符。

厄洛替尼作為口服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對于不同病理類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均可能有效,且對于腺癌患者來說,生存期較非腺癌組長。

參考文獻

[1] 吳一龍,蔣國梁,陸舜,等.中國肺癌臨床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73.

[2]NCC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nel.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in Oncology: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v.2.2009:20-21.

[3] THERASSE P,ARBUCK S G,EISENHAUER E A,et al. New guidelines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to treatment in solid tumors.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f the Unite States,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f Canada[J]. J Natl Cancer Inst,2000,92(3):205-216.

[4] 韓寶惠. 腫瘤生物免疫靶向治療[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6.

第11篇

【關鍵詞】 系統性紅斑狼瘡; 腎臟; 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R593.2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5-0020-02

doi:10.14033/ki.cfmr.2015.05.09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臨床診斷過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累積及自身臟器的免疫性炎癥性疾病,臨床多表選現為腎臟、心肺、皮膚等受累,多發于青年女性群體[1]。本文旨在探討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腎臟改變與臨床表現之間的相關性,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依據,回顧性分析筆者所在醫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0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臨床診療資料,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0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1例,女59例,年齡16~59歲,平均(36.12±4.56)歲,病程2個月~11年,平均病程(3.86±1.59)年。上述患者常規檢查結果均與1982年美國風濕病學會修訂的系統性紅斑狼瘡診斷標準相符。對行腎臟穿刺的40例患者所觀察到的疾病活動性均依據系統性紅斑狼瘡活動指數予以評價處理。依據患者尿常規的臨床檢查結果,將患者分為無臨床表現組和有臨床表現組,每組3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檢測方法 兩組患者均使用免疫熒光法對患者自身抗體予以檢查,主要包含抗核抗體、抗dsDNA抗體、抗Sm抗體、抗SSA抗體、抗u1-RNP抗體及抗體滴度等。所有患者均行4項腎臟功能放射免疫指標檢測,主要檢測的指標包含血沉、補體C3、C4及尿液白蛋白。

1.2.2 腎臟組織學檢查方法 兩組各有20例患者于B超引導下行腎穿刺活檢術,應用光鏡對穿刺標本進行檢測。以世界衛生組織狼瘡性肺炎病理分型標準為參考標準。(1)Ⅰ型:腎臟損害較為微小;(2)Ⅱ型:系膜增生性腎炎;(3)Ⅲ型:局灶增生性IgA腎病;(4)Ⅳ型:急性彌漫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5)Ⅴ型:膜性腎病;(6)Ⅵ型:硬化性腎炎。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部分實驗檢測結果比較

檢驗結果顯示,兩組的血沉、尿液白蛋白及補體C3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腎臟組織學檢查結果比較

針對腎臟組織學檢查,兩組各有20例患者接受此項檢查,結果顯示,6種病理損害中,有臨床表現組多表現為Ⅲ型和Ⅳ型損害,所占比例分別為45.0%和30.0%,無臨床表現組則以Ⅰ型和Ⅱ型病理損害居多,所占比例分別為40.0%和40.0%。對比兩組Ⅰ型、Ⅱ型、Ⅲ型及Ⅳ型這四種病理損害,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多發于育齡女性群體的疾病,屬于多系統紊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雖然目前醫學界對于該病癥的引發病因尚未得出統一定論,但是大部分學者認為,該病癥同遺傳因素和患者機體內性激素水平的變化存在一定的相關性[2]。據有關報道顯示,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中50%~85%的患者中臨床表現為腎臟受累[3]。醫學臨床將該種病癥稱之為狼瘡性腎炎,為SLE最為常見的病理損害之一。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及時的診療是提升患者生存率的重中之重,而了解狼瘡性腎炎病理分期是選擇合宜治療措施的關鍵[4]。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有臨床表現組相對于無臨床表現組而言,其血沉升高情勢更為明顯,補體C3則降低更為明顯,但是C4兩組均變化不顯著,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無臨床表現組患者補體C3這項指標雖然較之于有臨床表現組更為接近正常值,但與正常值相比較,差異均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為了提升系統性紅斑狼瘡診斷的正確率,對于臨床出現疑似病例,應當以病理學的診斷結果作為判定標準,早日進行腎穿刺活檢術。至于已經確定發生腎臟損害的患者,可進行腎臟組織學檢查,以確定患者腎臟損傷情況,便于針對性采取相關手段給予治療。

參考文獻

[1]趙宏麗,李桂珍,趙俊芳,等.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4種尿微量蛋白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26(2):170-172.

[2]李麗平,亓燕,于朋飛,等.增強型能量多普勒技術檢測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腎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數[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4,11(5):423-428.

[3]凡瞿明,劉秋月,張子夏,等.抗C1q抗體及抗ENA抗體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和腎臟受累的關系[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1,33(20):2128-2131.

[4]王紅蕾.狼瘡性腎小球腎炎的病理分類進展[J].醫學綜述,2011,17(2):254-256.

[5]吳文勝,廖愛能,溫翠英,等.45例系統性紅斑狼瘡血液學改變的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30):174-175,177.

第12篇

[關鍵詞]脂肪栓塞綜合征 死亡 法醫病理學鑒定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1-0285-01

脂肪栓塞綜合征屬于一組臨床癥候群,主要臨床表現為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發生原因為脂肪顆粒向血液循環進入,對血管造成阻塞,進而栓塞形成器官及組織的脂肪,該脂肪顆粒的直徑為10-40μm[1]。該病具有較急的發病、較快的病情進展、較高的死亡率,在法醫學尸體檢驗中極易被漏檢或誤檢。本研究對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受理的脂肪栓塞綜合征死亡案例50例的臨床資料進行了統計分析,研究了脂肪栓塞綜合征死亡的法醫病理學鑒定,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受理的脂肪栓塞綜合征死亡案例50例,所有案例均經尸體解剖、脂肪特殊染色等。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在21-8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9.6±10.2)歲。

1.2 方法

應用Microsoft Excel軟件一般描述性統計分析尸體的一般情況、損傷類型、法醫病理學特征等。

1.3 統計學分析

用率表示計數資料,用X2檢驗,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本研究所得數據,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50例肪栓塞綜合征死亡案例致傷方式和損傷類型分析

50例肪栓塞綜合征死亡案例中,在致傷方式方面,主要為被他人徒手打傷,占總數的60%,其次為高空墜落和交通事故,均占總數的16%,最后為摔傷跌傷,占總數的24%,被他人徒手打傷患者比例顯著高于高空墜落、交通事故、摔傷跌傷患者(P

2.2 50例肪栓塞綜合征死亡案例臨床表現分析

50例肪栓塞綜合征死亡案例中,在臨床表現方面,單純肺脂肪栓塞45例,肺脂肪栓塞合并腦脂肪栓塞5例,分別占總數的90.0%、10.0%,單純肺脂肪栓塞患者比例顯著高于肺脂肪栓塞合并腦脂肪栓塞(P

2.3 50例肪栓塞綜合征死亡案例法醫病理學特征

50例肪栓塞綜合征死亡案例中,有出血點出現在心外膜32例,有彌漫性點狀暗紅色區域出現在腦組織切面5例,沒有顯著異常出現在各器官表面及切面13例,分別占總數的64.0%、10.0%、26.0%,出血點出現在心外膜患者比例顯著高于有彌漫性點狀暗紅色區域出現在腦組織切面和沒有顯著異常出現在各器官表面及切面(P

3.討論

法醫學鑒定的一個難點就是脂肪栓塞綜合征,由于其并沒有典型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因此臨床必須將特殊染色檢查充分利用起來,而很難應用常規組織學檢查對其明確診斷,在這種情況下就極易造成漏檢及誤檢[2]。本研究結果表明,被他人徒手打傷患者比例顯著高于高空墜落、交通事故、摔傷跌傷患者(P

總之,脂肪栓塞綜合征患者死亡具有一定的病理學規律,具有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純玲,李淑青,李亞華,等.創傷性脂肪栓塞綜合征患者早期臨床特點分析及護理策略[J].河北醫藥,2015,19(02):297-3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川县| 苗栗市| 辰溪县| 开封县| 东平县| 丹东市| 柳州市| 洛南县| 海阳市| 镇康县| 双江| 黑龙江省| 浮梁县| 襄樊市| 十堰市| 东莞市| 凤冈县| 尼玛县| 华阴市| 白朗县| 九台市| 宿松县| 松原市| 苍山县| 德安县| 尚志市| 昌吉市| 萨迦县| 六盘水市| 福泉市| 自贡市| 昌都县| 石首市| 故城县| 和田市| 富顺县| 陈巴尔虎旗| 西乌珠穆沁旗| 万宁市| 禹城市| 柞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