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古詩詞鑒賞方法

古詩詞鑒賞方法

時間:2023-05-30 09:35: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古詩詞鑒賞方法,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古詩詞鑒賞方法

第1篇

摘要:對于初中生來說,能夠閱讀淺顯的古詩詞,學會鑒賞古詩,了解古詩詞表達的思想感情、語言特色、常見的表現手法等,可以說確實是個難點,但只要找對古詩詞鑒賞的方法,就可以化難為易,取得實效。

關鍵詞:鑒賞妙處;領悟感情;品位語言及手法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7-0094-02

在近年來的中考試題中,古詩詞鑒賞的試題年年出現,并逐漸的規范化,其分值一直在6~8分之間。取材上,唐詩宋詞一枝獨秀,但有時也會出現曲或現代詩;題型上,由客觀題向主觀題傾斜,以簡答為主,有時兼有選擇和填空;內容上,更注重個性化的鑒賞能力的考查。新課程標準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我們的《中考語文考試說明》中,也明確規定:“能夠閱讀淺顯的古詩詞,學會鑒賞古詩,了解古詩詞表達的思想感情、語言特色、常見的表現手法等。”可從考生歷年來的考試情況看,許多考生在古詩詞鑒賞這一領域失分還是比較多,憑感覺或一概不知者大有人在。對于接觸古詩詞的初中生來說,可以說詩詞鑒賞確實是個難點,但只要找對古詩詞鑒賞的方法,就可以化難為易,取得實效。為此,我根據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從以下三個方面粗略的談談古詩詞鑒賞的方法,以期對中考的考生在鑒賞的思路和方法上起到一定的指導性作用,最終達到提高考生的中考成績、增強文學鑒賞能力的目的。

一、把握詩歌的內容及主題,鑒賞名句(詞語)的妙處

在鑒賞古詩詞時,反復的體會詩詞的內容及主題,循著一定的思路,就能鑒賞名句(詞語)的妙處。如2011年遵義中考試題,陸游的《訴衷情》第1題中請你鑒賞:“覓封侯”一詞用得好,請簡析其妙處。做這類鑒賞題,首先要把握住單個詞“覓”的意思,“覓”是“尋求”、“執著追求”的意思;然后再看這句詩或這個詞是否有用到典故、修辭手法等,如果有,那就要答出來,顯而易見,這句話中有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最后結合內容及主題,看詩句(詞語)表達(抒發、表現等)了什么愿望(抱負)等,“覓封侯”一詞表達了詩人執著追求、渴望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同樣,2012年遵義中考試題,李白的《行路難》第2題中也是請你鑒賞:“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兩句詩寫得好,請做簡要的分析。這兩句詩和前面的《訴衷情》第1題一樣,都用到了典故,以“垂釣”自比姜尚,以“夢日”自比伊尹,再聯系內容及主題,表達了詩人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君主的賞識,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負的強烈愿望。這類古詩詞的內容和材料均來自教材,那就要求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要準確把握每一首詩或詞的內容和主題,減少學習中的盲目性,相信在中考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反復朗讀,領悟詩意,體會詩歌抒發的思想感情

反復朗讀,領悟詩的內容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詩的內容即反復朗讀,體會作品中所敘述之事及所繪之景(物),然后在腦海中呈現所展示的相關畫面,再根據這些畫面去聯想和想象,感受作者處于其中的某種思想或感情。如2010年遵義中考試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第2題”與2012年貴州安順中考試題“《蒹葭》第2題”,均考到了同一類問題:本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詩歌的情感大致可以分為:友情、思鄉(思念親人或朋友)及愛國之情等,要領會作者在詩歌中抒發的思想感情,還要了解作者寫作詩歌、抒發感情的背景。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第2題在反復的朗讀中,我們體會到詩歌抒發的是詩人客游他鄉的羈旅之情,表達了詩人放眼山川的寬闊、博大的胸襟。《蒹葭》第2題反復朗讀,聯系詩意及背景,就能領悟到詩人抒發的是對美好愛情(意中人、戀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詩詞是在反復朗讀中發現美的。的確,經過反復的朗讀,我們能體會到詩詞的內容,進而明確詩詞抒發的思想感情。在中考中也就能逐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利用鑒賞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深挖細究,品位詩詞的語言及藝術表現手法

細細的探究,領會詩詞運用的語言及詩詞運用的技巧。古典詩詞語言精練,意境雋永,因此對詩詞藝術表現手法的鑒賞,可抓住抒情方式的鑒賞,抒情方式包括兩種: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事)、情景交融,還有表現手法中的以動寫靜、以小見大、虛實結合等,修辭手法中的比喻、夸張、用典等。如2011年遵義中考試題,陸游的《訴衷情》第2題:“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首先確定抒情方式為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其次判斷抒發了詞人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同樣,2009年遵義中考試題,李清照的《如夢令》第2題:這首詩作者運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有了上面的事例,我們不難分析得出:《如夢令》第2題用了間接抒情(或寓情于景),抒發了詩人惜春、傷春的感情。2008年的遵義中考試題,鄭谷的《淮上與友人別》第2題:結合詩句簡析本詩抒情手法上的特點。這道題同樣是鑒賞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只要細心的審題,就不難發現與上面兩道題的異曲同工之處,抒情手法是間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特點是本詩使用“楊柳”、“揚花”等詞,借“柳”、“留”的諧音,抒寫了詩人與友人離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或離愁別緒)??梢姡挥袑υ姼柽M行反復、深入地探究,才能更深入地領會作者的語言及藝術表現手法,才能讓全詩(詞)了然于胸,理解起來自然就更為得心應手了。

總之,中考古詩詞的鑒賞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閱讀過程,它要求應考的中學生應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較高的想象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創新能力和閱讀能力,考試的模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因人而異的。但任何一首詩詞的鑒賞,我想都離不開把握詩歌的內容及主題,體會名句(詞語)的妙處;反復朗讀,領悟詩意,感受詩情;深挖細究,明辨手法等。只有掌握了詩詞鑒賞的方法及技巧,才能在中考中提高學生的答題效率,為詩詞鑒賞的順利完成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間。至于用什么樣的方式及途徑,還需要學生在平時的實踐中慢慢去總結經驗和體會。

第2篇

【關鍵詞】詩歌 思想情感 方法

情感是詩歌的生命,鑒賞詩歌的思想感情更是詩歌鑒賞中的重要環節。那么我們如何更準確、到位地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呢?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試做了探究:

一、盡量知人論世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詩歌風格;“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通過對作者生平、創作風格以及時代背景的了解,有助于我們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因為作者的生平經歷、時代遭遇,往往會在他的詩歌創中留下深深的痕跡。

就個人風格而言,如李清照,她是婉約派的代表,她的詩詞多憂郁傷感。了解這一點,我們在鑒賞她作品的思想情感的時候,往往就有了“終南捷徑”的味道了。

就時代風貌而言,如盛唐,詩人大多精神昂揚,情感豪邁。而宋代則大不相同,積貧積弱、國力衰微,已沒有了大唐的氣象,在知識分子的筆下,豪邁之氣少了,悲涼之氣多了,雄偉氣魄少了,家國之愁多了。

二、大致了解類型

詩歌從內容上來分可以分為送別詩、羈旅思鄉詩、思婦閨情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詠史詩、詠物言志詩等這幾個類型,如果我們在做詩歌鑒賞題詩,能對該詩所屬的內容類型有個大致的了解,那對我們了解這首詩的思想情感是有很大幫助的,因為某一內容類型的詩,它們的思想情感通常是幾個固定不變的表達。如:

1.送別詩

由于道路的難行,交通工具的落后,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更重離別。這類詩詞大多纏綿、傷感,多表達依依惜別、難舍難分、相見無期等的離愁別緒。當然,也有部分是抒發豪情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雖是送別詩,卻無送別的悲悲戚戚。

2.羈旅思鄉詩

因為身處異地他鄉,只身一人在外漂泊,羈旅思鄉詩大多表達的是漂泊之感,思鄉之愁,牽掛之情(如國家、親人朋友),以及對安定生活的向往。如南宋趙長卿的詞《臨江仙?暮春》就是一個很好的典型。

3.思婦閨情詩

顧名思義,就是以閨中思婦的幽怨愁緒為主要寫作內容的詩。這些詩有的是對在外為商為官或戍邊征戰的丈夫的思念以及由此引發的對丈夫生活和事業的關心,對戰爭的厭惡;有的是感嘆虛擲韶光,青春易逝。當然,不能忽略這樣一類詩――宮怨詩,這類詩往往抒寫盼望寵幸、失寵被棄、孤寂幽怨、韶光易逝、渴望自由等內容。

4.山水田園詩

因為抒寫的對象是自然景觀和田園生活,這類詩歌往往描繪的是寧靜、平和、優美、閑適的生活場景,借以表達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對詩中展現出的生活的向往。

5.懷古詠史詩

這類詩通常通過對“古跡”的憑吊,抒發朝代更替變化、盛衰無常、物是人非的感慨;通過對“古事”、“古人”的褒貶,表達對先賢的羨慕之情,對自己壯志難酬的悲愴之慨以及對當今統治的勸諫之意。

6.詠物言志詩

詩人在詠物言志詩中通常借助象征、寄興的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人格、觀點寄托在所描摹的事物上,達到“詠物”、“言志”二和一。

7.邊塞詩

這類詩詞是邊塞生活的反應,大多和戰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由此表現出來的情感也多種多樣。有的反映邊塞的山川風物和風物人情;有的謳歌戰士的奮勇殺敵的氣概;有的表現對戰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的渴望;有的鞭撻的是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和好大喜功;也有的表現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這里就不一一窮舉。

當然,詩歌就內容上來看還可以有其他類型,這里筆者就粗淺地列出幾種常見的供大家參考。

三、正確疏通句意

詩歌是一種語言凝練、思想情感深刻的藝術形式。詩人往往抓住感受最深、表現力最強的一事、一物、一景來表現自己對生活的看法,并把這種看法壓縮在短小的篇幅里。因此,要在有限的篇幅里來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就不能不把句意疏通好。如何疏通好句意,這個問題覆蓋面很廣,這里談幾點個人看法。

1.多讀

“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多讀在理解句意上的重要性。讀多了,自然會形成語感,也自然會使我們對一些很凝練的內容有個大致的了解。筆者了解到,學生由于受考試時間和場地的限制,做古詩詞閱讀時往往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忽略“讀”這一重要環節。而這樣勢必使答題質量降低,尤其影響對詩詞思想情感的判斷。

2.展開聯想與想象

筆者在教學中常常碰到這樣的問題,學生在對詩歌內容尤其是其中的景物描寫進行展開時,總是顯得很拘泥,放不開。有時甚至像是在進行文言文翻譯,一字一句點到,語言很干癟。本來很優美的畫面,經他一敘述,美感全無。詩中的意境不能正確感知,情感把握肯定大打折扣。所以,這時在忠實于原詩的基礎之上,展開適當的聯想與想象就顯得十分重要。“亭亭畫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鄭文寶《柳枝詞》),讀到這一句,我們很自然的想見一幅依依送別的畫面:一條華美的小船靜靜地停泊在碧綠的春潭邊上,送行人和行人不忍分離,在喝酒餞行,借酒消愁,可是又“都門帳飲無緒”(柳永《雨霖鈴》),所以只是“半酣”。

3.注意固定意象的特定含義

盡管在鑒賞詩歌時,我們對其中的藝術形象不應作機械的理解,但有些藝術形象,如一些草木花果、鳥獸蟲魚及月露風云等等,由于經過多人的反復使用后,已逐漸成為一種普遍認同的文學意象、文化符號,所以,我們要注意積淀其中的特定含義。如:

梧桐――凄苦、凄涼

禾黍――黍離之悲(國家的昔盛今衰)

猿猴――哀傷、凄涼

云――游子、漂泊、自由自在、奸佞小人

西風――衰敗、惆悵、游子思歸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08年江蘇高考題的詩歌鑒賞題《登金陵鳳凰臺》的第二題“‘總為浮云能蔽日’用了何種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得到體驗。雖然不是直接設題,但如果我們對其中的“云”或是“日”有相應的知識積淀,我想,對這一題的解決就容易多了。

4.理解典故

詩歌中的典故,通常給鑒賞帶來難度。因為這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知識積淀,如果不懂典故內容,我們就無法弄懂作品內容,也就談不上弄懂作者的思想情感了。理解典故有兩個層次:一是典故本身的內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圖。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要理解這首詞中寄寓的情感,當然離不開辛棄疾的相關背景經歷和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但這里的一個又一個的典故也是不可不掃除的攔路虎。

5.弄清虛實

這里有個典型的例子。

題宗之家初序瀟湘圖

江南春水碧如畫,

客子往來船是家。

忽見畫圖疑是夢,

而今鞍馬老風沙。

學生在鑒賞此詩時,由于沒有弄清其中的一、二兩句是描寫的畫中之景,是虛寫;第四句是詩人的現實生活寫照,是實寫,因而在理解詩人形象和情感上就出了偏差。這提醒我們,在鑒賞詩詞時,一定要弄清虛實情況。

四、密切關注題注

詩歌的題目是詩歌的眼睛,它往往包含著豐富的信息,只要細加分析,就能基本分清詩歌的類型,從而大體上明白詩歌思想情感取向,這一點很多同學都能明白。但我們常常容易忽略的卻是詩后的注解。殊不知,注釋雖小,卻有著不可或缺的大作用。知人論事,了解一定計量的背景,一定計量的生澀用典,一些較生僻詞的簡單解釋,哪怕是一些看似沒有任何價值的地名,有時都會對我們的順利答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一定的作用,我們千萬不能小覷。這里,筆者就不再舉例。希望我們在鑒賞詩歌時,一定要積極關注題注,不能“大意失荊州”!

當然,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還有很多方法,鑒賞時也許其中的某一方法就能受用,但更多時候,幾種方法的綜合運用才能更準確、更到位地理解詩歌的內涵和情感。以上只是筆者幾點粗淺的看法,不足之處懇請大方之家賜教。

【參考文獻】

[1]《2010高考語文核按鈕?考點各個擊破(江蘇版)》,青出藍考試研究室.

[2] 黃芳萍.《詩歌思想情感及其規范答題淺談》.

第3篇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

中國分類號:G633.3

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文化的結晶。而古詩詞文體是一種獨特的文體,格式、韻律特殊,意蘊豐富。古詩詞鑒賞教學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的語文課程標準目標之一,同時也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與難點內容。由于古詩詞的體式比較特殊,語句短小,手法專業等,學生對古詩詞的內容難以理解。因此學生在面對古詩詞鑒賞題的時候無從下手,從而影響了學生在古詩詞方面的得分率比較低。古詩詞的語言精煉,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學生在做古詩詞鑒賞題的時候,需要反復推敲,才能領會詩人無盡的意味。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多種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一、古詩詞鑒賞教學現狀

古詩詞鑒賞教學一直是教學的難點。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較深,教師只是借用前人的說法,把教材上的觀點強加給學生,根本沒有自己的解讀。相當一部分教師認為,只要讓學生掃清字詞障礙,背誦必要的古詩詞,了解其大意,就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積極性,阻礙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古詩詞鑒賞的主動性較差,過度依賴教師,就是在考試的時候,也不知道如何有效做題。因此,教師需要探索有效的鑒賞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二、古詩詞鑒賞教學的有效方法

(一)積累鑒賞知識,揣測詩詞內容

鑒賞知識包括詩人、作品的知識與鑒賞的常識。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積累詩人的生平經歷、思想內容、藝術風格等。掌握了這些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揣測詩詞內容。比如李白的詩清晰飄逸、自由不羈,杜甫的詩沉郁頓挫、憂國憂民,蘇軾的詞豪邁壯闊、大氣磅礴。其他詩人、詞人如李商隱、杜牧、陸游、王維等,都需要做一個簡單的歸納。《詩經》是現實主義源頭;《楚辭》是浪漫主義源頭。三曹詩風蒼涼悲愴色彩;白居易詩歌雅俗共賞;李賀的詩歌奇詭變幻等。花間派的詞人風格有清晰舒朗的一面,也有溫軟濃艷的一面。李煜的詞細膩傷感;李清照的詞婉約凄涼;范仲淹的詞蒼涼悲壯;秦觀的詞情真意切等等。對這些詩風、詞風作一定的了解,可以給學生帶來方便。學生一見到某一詩人的作品,其思想情感便能揣測一二。然而風格是詩人的寫作基調,也有例外的時候,學生在做詩詞鑒賞題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此外,還要掌握鑒賞古詩詞的要領以及基本的表現手法。

(二)抓住詩歌意象,引導學生體味

意象是古詩詞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它是古詩詞構成的基礎。只有在了解詩詞意象的前提下,才能引導學生深入體味詩詞的主題。很多時候,鑒賞古詩詞都是從分析意象入手。意象與意象組合在一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意境。因此,教師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體味詩人營造出的意境。這就需要學生發揮想象,填補詩詞中的空白。

(三)聯系社會生活,把握詩歌主題

文學作品是一門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具有不同的特點。比如盛唐時期,國家繁榮昌盛,其作品風格昂揚向上;北宋王朝,積貧積弱,其作品風格多蒼涼悲壯。因此詩人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與社會背景息息相關。就是在同一社會背景下,境遇不同,表現的作品主題風格也是不同的。一個優秀的作家,他的作品風格應該是多變的。如李清照的閑情與愁苦、陶淵明的乞食與農耕,柳永的相思與。因此,在古詩詞鑒賞題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社會背景以及生平經歷,去把握詩歌主題。

(四)拓展思維想象,體會詩人情感

著名詩人白居易說過:“歌詩合為事而作?!痹姼枋墙F實的基礎上,詩人的有感而發。在《雨霖鈴》這一首詩中,詩人描繪了一幅情人即將遠行的難舍難分場景。在教到這一首詩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中所描寫的場景?!扒锖蟮闹私械檬悄菢拥仄鄾霰校鎸χ屯?,正是傍晚時候,一陣急雨剛住。在汴京城門外餞行的帳蓬里喝著酒,沒有好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望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后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在這首詞的下闋,詩人想象了自己離別后“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情景。學生描述詩詞內容的過程,其實是發揮想象的過程,體會了詩人內心情感的波瀾。

(五)開展講課比賽,培養語言能力

現階段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已經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做古詩詞鑒賞題時,常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無法用精煉的語言寫下來。這是因為學生平時很少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講課比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日常教學中,很多時候教師,并沒有把書上的古詩詞都講完,而是選擇有代表性的古詩詞。推選學生上臺講自己所選的古詩詞,進行分析。比如講到杜甫,教師講授一部分詩詞,其他的由學生來講。學生為講課會做充分的準備。這一準備過程,學生訓練古詩詞鑒賞的過程。然后再把準備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因此,這種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結語

總之,古詩詞鑒賞教學應該摒棄傳統的模式,不斷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除了本文提到的鑒賞方法之外,還有很多方法需要在學生自己摸索,總結規律與方法。只有掌握好的鑒賞方法,才能使古詩詞鑒賞更上一層樓,從而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魅力,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

參考文獻

[1]倪文錦,蔣念祖,陳玲玲.高中語文新課程必修課的學與教[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曹鮮彩.讓我們走進詩歌的心靈―談詩歌的鑒賞的方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S1)

[3]張其林.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J].當代教育論壇.2011

第4篇

關鍵詞:古詩詞;鑒賞;能力培養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入選初中語文教材的古詩詞對學生的思想情感起著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古詩詞鑒賞中的獨特體驗是我們語文教學所必須研究的課題。如何提高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呢?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讓學生知曉自主鑒賞古詩詞的意義,激起學生自主鑒賞的欲望

平時的古詩詞教學我們似乎也在讓學生做著自我鑒賞古詩詞的一些事兒,但我們總感到,學生仍然是在囫圇吞棗。究其主要原因是學生總是生怕自己的鑒賞與古詩詞的意境有較大的距離,不如張大嘴巴吮吸老師給予的瓊漿。再之,老師自身亦存在著一定的傾向性的問題,我們不也在考慮著高效課堂的問題嗎?我們總以為利用多種媒體去灌給學生更加省時、高效,殊不知,這只是一種近利,可可持續地發展嗎?回答應當是否定的。一個有良知的教師是不能以此為榮的。我們應當清醒地意識到:我們的未來所需要的人才應當是自主型、創新型的。這人才的得來不能依靠我們現在的灌,而且是經常性的灌。正確而又理想的方法是讓學生去自主鑒賞。告訴學生,食他人咀嚼過的食物總是淡而無味的。作為學生必須自己去探究,他人之說終無味,絕知詩境須躬探。我們還必須讓學生去充分地意識到,只要自己逐步掌握了一定的鑒賞古詩詞的途徑、方式、方法,就能叩開古詩詞的大門,品出古代文人騷客充滿情趣的詩意。教師則可以去做些化難為易的事兒,譬如,介紹一些時代背景、作者的經歷等,這十分有助于學生去鑒賞,這相當于為學生架起了鑒賞古詩詞的金橋,讓學生能夠到達理想的彼岸。

二、努力為學生創造鑒賞古詩詞的氛圍,激發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興趣

實踐證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氛圍。初中學生自主性古詩詞的鑒賞同樣需要一定意義上的、極為良好的氛圍。應當說,入選初中語文教材的古詩詞有著諸多的美育因素。我們的學生只要做好了鑒賞古詩詞的相關事兒,就可以通過對其蘊藏于字里行間的藝術、自然、社會的美學因素得以充分的感悟。但我們也必須充分地意識到,初中學生畢竟還只是學生,他們根本不可能完全憑著自己的水平、技能、技巧去產生或保持鑒賞古詩詞的欲望和興趣。這就需要我們的課堂有利于使學生產生鑒賞的欲望。實踐讓我們充分地意識到,學生在鑒賞古詩詞時,教師擊以一石便可蕩起漣漪。倘若我們能在學生鑒賞古詩詞之前、期間適當地運用一些多媒體手段,肯定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努力尊重學生在鑒賞過程中的勞動,持續學生古詩詞鑒賞的動力

入選初中語文教材的古詩詞篇目從文學史的角度可以說是貫穿幾千年:先秦、兩漢、唐、宋、元、明、清。古詩詞的風格亮點各顯特色,那么,學生在鑒賞的過程中就不免會出現個性的認識差異。應當充分地肯定幾十個學生亦就有幾十個哈姆雷特,其關鍵是教師應當怎樣去對待。筆者認為,保護學生的鑒賞積極性是尤其重要的,雖然學生對某些古人有其反感的一面,但要善于去引導。曹操的《龜雖壽》是一首抒懷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四言詩。全詩體現了作者達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但筆者在教學這首古詩時卻出了一點麻煩,由于學生看了關于曹操的古裝戲曲片和長篇電視連續劇,對曹操的反感亦是情理所在。

如何去解決這一沖突?首先一定要從保護學生鑒賞積極性的角度出發,肯定學生對曹操為人的反感亦是不無理由的,再者,人無完人。當讓學生進入到這樣的境界時,曹操就遠遠不是學生眼中的曹操了。當然,在平時的古詩詞鑒賞中我們所遇到的還不僅僅是這些,古詩詞中的字、詞、句、章、意境等,尤其在學生感到莫衷一是時更要去保護他們探究、鑒賞的積極性。荷葉上的露珠是何等的寶貴,能否像善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去對待學生鑒賞古詩詞的積極性呢?能,也應當那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第5篇

一、 鑒賞形象

試題:2016年高考語文江蘇卷,古詩詞鑒賞題選取了辛棄疾的《八聲甘州》,并且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本詞上闕選取了李廣的哪些事跡?這樣選材有什么表達效果?第二,下闕寄寓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情感?請簡要分析。

試題分析:這道題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詩詞人物形象的賞析,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題型,學生要通過閱讀材料,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從而準備把握詩詞內涵。第一題,本詞上闋主要敘述了李廣的三件事。分別是李廣罷官閑居,同友人在田間飲酒后回歸,被勢力的醉酒霸陵校尉喝止;李廣單人獨騎橫山射虎;李廣辛勞而不得功勛,英勇而反遭罷黜。通過對這些事跡的提煉鋪陳,營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圍,表達了作者對勢利小人的憤慨以及對李廣樸實性格的贊賞。第二題,化用杜甫的詩句,回應朋友邀約同居山間的盛情,贊賞朋友的高風;借李廣自比,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結句融情于景,抒寫了壯志難酬的悲涼。

教學建議:很多高中生在做詩詞鑒賞題的時候都沒有讀懂詩意,不能準確把握詩詞的意境。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把握學情,帶領學生捕捉意象,形成生動形象的畫面,初步理解詩詞中的形象特點。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詳細講解鑒賞詩詞形象題的解題技巧,詩詞鑒賞往往從形象入手,進入詩詞意境,從而把握思想感情。進行形象鑒賞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學習情境,利用多媒體技術拓展學生的視野,引導高中生逐句分析每句詩的內容,分析其怎樣圍繞“詩眼”展開。

二、 鑒賞語言

試題:2015年高考語文江蘇卷,古詩詞鑒賞題選取了劉禹錫的《秋日題竇員外崇德里新居》,并且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聯系全詩,概括作者“開顏”的原因。第二,簡要賞析頷聯、頸聯的寫景藝術。第三,尾聯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試題分析:第一問是典型的鑒賞語言題,需要學生對“開顏”一詞進行研究,找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作者“開顏”的主要原因包括:朋友新居落成;周圍景色優美;自己心情閑適;主人品味高雅;賓主志同道合。第二問考查寫景藝術,也就是所謂的用了哪些方法來寫景。第二題,運用了選取景物,鋪陳描摹,移步換景,虛實結合,寓情于景等寫景藝術。第三題也是比較常見的題型,要想知道詩詞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需要學生廣泛涉獵古詩詞,并且學會分析歸納。贊美恭維之意;羨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教學建議:為了提高高中生詩詞鑒賞的效果,語文教師要明確詩詞鑒賞目標,按照古詩詞的題材進行分類,如邊塞詩、送別詩、愛情詩、田園詩、詠物詩等,讓古詩詞在高中生頭腦中形成體系,鞏固學生的古詩詞鑒賞水平。鑒賞語言題是高考中常見的題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認真學習教材中的所有古詩詞,學會品味詩句,具備提煉詩眼的能力。鑒賞古詩詞語言主要考查學生對語法、修辭和語言風格的了解。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題的題干措辭嚴密準確,需要高中生仔細推敲,舉一反三,運用所學的古詩詞知識去解答考題。

三、 鑒賞表達技巧

試題:2014年高考語文江蘇卷,古詩詞鑒賞題選取了兩首古詩,分別是《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和《訪隱者不遇成二絕(其二)》 ,并且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請簡要分析第一首詩中作者情緒的變化過程。第二首詩中從哪些地方可看出“隱者”的身份?請簡要概括。第三,請分別賞析兩首詩結句的表達效果。

試題分析:第一問和第二問前面有所提及,在此不再贅述。第一題,作者的情緒變化:乘興而往―悵惘不遇―欣賞嘆慕。第二題,從“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與漁樵為伍”和“居室簡陋”可以看出隱者身份。第三問是典型的古詩詞鑒賞表達技巧題,這類題型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成為歷年高考的易考點,只有高中生掌握豐富的古詩詞表達技巧,才能夠做出準確的判斷。第一首詩的結句,通過描寫友人住處環境,揭示其詩歌獨特風格的成因,并暗寓對友人品性的贊頌。第二首詩的結句,通過描寫詩人不遇隱者、日暮歸來而雨濕衣衫的情景,突出訪人的執著和情懷的深摯。

第6篇

一、理性評論與感性領悟的適度分離

鑒賞是指包括了對于審美對象的理解、感受和評判,教學應該以其中的感受和理解為主。我認為詩詞鑒賞的大忌是急于給出理性的評論。詩詞鑒賞不是以應考為最終目標的,而是讓學生在這一活動中獲得審美體會。教師應當以讓學生獲得愉悅的審美為目標,而不是讓他們寫出一段出色的評論,更不是去提供一個現成的結論。如果把古代詩詞比喻成一棵大樹,詩詞鑒賞的目的則不是去判斷這棵樹應該是什么科目,也不估量它適合做什么,也不是分析它哪里生長得旺盛,哪里的葉子稀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而是要眼睛盯著樹,心里面想著樹,感受著它剪秋裁春的氣勢,為它喝彩,為它傾倒。對于古詩詞,一下子就思考它采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語言怎么樣,應該怎樣去評價等,越過了審美的過程,表面上看好像“鑒賞能力”是很強的,實際上卻是一種失敗。

但是詩詞鑒賞也不能離開理性的評論,這的確是考察一個人鑒賞水平以及表述能力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考試的要求。我們雖然不能為了考試而進行語文的教學,但也不能特意回避理性的評論,去逃避應試。詩詞鑒賞時理性的評論技巧是很強的,有一定專業的術語進行使用,有固定的套路去遵循。也就是說,學生只要把詩歌的背景以及詩歌的本身理解正確,在感性的體悟基礎上總結出理性的評論并不困難。教師也應在古詩詞的鑒賞教學最后一環指導學生寫出理性評論。但是課程要準確定位,不能讓應試目的支配教學。

我認為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在于兩者適當的分離。在鑒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去體會詩詞的優美,不要時時刻刻地想著去做作出評論。理性的評論應該放在感性的領悟之后,可以安排在最后,或者利用特定時間進行應試強化訓練。

二、學生與教師的緊密配合

教師要清楚課堂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中學生是詩詞鑒賞的主體,教師是主導。指導學生如何去完成鑒賞是教師的任務,而不是教師代替學生去鑒賞。如果在一堂古詩詞鑒賞課上,教師自己講得非常投入,而學生們卻不接受,甚至教師代替學生總結,把最后的評論交代給學生,然后讓學生掌握住去應付考試,這樣的課堂肯定是不成功的。

教師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擔負著重要責任。我認為,對于古詩詞鑒賞,教師應該具備以下素質。

首先,要有扎實的知識儲備。教師要指導學生去了解詩詞的相關背景,自己對詩詞的各代重要注疏也要提前了解。西方學者認為,作品問世后就具備了它自己獨立的生命力,作者的本來意思并不是詩詞所表現出的唯一蘊意。但是中國古代文學評論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特別追尋作家的原意。《孟子?萬章下》中,“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提出的理論是“知人論世”,這是我國古代文學評論的重要觀點,直到現在也仍然是評論文學作品的主要原則。

我認為,中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的目標不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而是要增強他們的感悟理解能力。對于古詩詞,先不要著急提出自己獨特的理解,而應該先掌握已經成為定論的那些解釋,或是幾樣被學術界已經通任的解釋。教師對古詩詞中心思想、字、句意思的解釋要有依據,不能單憑自己的理解和任意想象。這種依據,應該來自于歷代著名注疏。一名沒有讀過詩詞的相關注疏就上講臺的教師,恐怕是沒有太大自信心的吧。

其次,教師還要有能夠溝通詩詞內外相關知識的水平。我國古詩歌的意象、題材與主旨經常都會有很深刻的文化底蘊。例如悲秋,教師必須說講明白古代人對秋天那種特有的情懷,才能使學生們真正理解“悲落葉于勁秋”(陸機《文賦》)的詩詞。再如在講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其中“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時,我聯系了《古詩十九首》中的“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和《楚辭》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還有范仲淹《蘇幕遮》里面的“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然后又聯想到歌詞“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讓學生去體會在“草”上所賦予的情思,明白這里的“草”已經不只是一種植物的存在,而是賦予著“思鄉”“懷人”等情感的文學意義上的存在。

最后,教師自身應該能進入到審美的情境中,對詩歌產生自己的共鳴和感悟。道理雖然很淺顯,但是如果教師自己都不能沉醉于詩詞中,如何讓學生進入到情境中去?如果教師都沒被詩詞所感動,如何能希望學生們被感動呢?

另外,教師指導鑒賞時的話語必須要有感染能力。面無表情的臉孔、抽象的理論,這都是學生們不愿看到和聽到的。

三、靜思與朗讀相結合

古詩詞中的美感其中一部分來自它的語言表達形式。雖然因為言語的變化,對仗押韻等形式特點所產生的美好感覺已大大減弱,但是直到如今,這形式美還是人們審美愉悅的主要來源。體會其美感的重要方法就是朗讀。教師可以自己朗讀,也可以請學生朗讀,還可以應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視頻或音頻文件。

但是只有朗讀還是不夠的。古詩詞不但要讀,讀出其韻味來,還應有非常強的想象能力去再現古詩詞中的意境。教師這時可以使用引導的語言,使學生靜心去體會。

四、生活意境與詩歌情景相結合

古詩詞的魅力與生命力就在于能夠穿越空間和時間的阻隔,直擊我心,觸動人們的靈魂,不能夠引起人們共鳴的詩詞是沒有生命活力的。只有當現實生活中出現了某個場景,忽然間某個古人的一句詩詞浮上心頭時,學生們才會真正體會到此時情景中的滋味竟然已經被古人寫到了,這時他們才真正明白了古詩詞的精妙之處,從而產生對古詩詞的強烈興趣。

第7篇

關鍵詞:新課標;古詩詞教學;學習興趣;想象力;創造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3-0087-01

古人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其中的“詩書”主要就是指的古詩詞。古詩詞的誦讀被古人認為是陶冶情操、提高修養、鍛煉氣質的重要方法,在當代教育中也被視為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素質的重要方面。但古詩詞中所描述的內容和語法規則同現代文化相差甚遠,并且在現代生活中的使用很少,因此部分學生對古詩詞毫無興趣。古詩詞的鑒賞是對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考查,若能以學生為主體,從培養學生的興趣著手,再加以各種方法進行訓練,定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一、將現實生活與古詩詞鑒賞相結合

雖然時過境遷,但古詩詞和生活的聯系依然十分緊密。教師應從身邊的古詩詞入手,讓學生尋找身邊的古詩詞,并切實體會古詩詞的意境,這對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是十分有幫助的。

1. 流行歌曲中的古詩詞

不少學生都覺得古詩詞是過時的,并且是無用的,其實并不是這樣?,F在的一些學生背誦起經典古詩詞來如吞苦藥,但是新近流行歌曲的歌詞卻能朗朗上口。仔細研究這些流行歌曲,會發現學生喜歡的那些,恰恰是古典文化意蘊最深的。如周杰倫的《東風破》,王菲的《明月幾時有》,這些傳唱不衰的經典歌曲恰恰就由古詩詞改編而成。許多學生都對這些流行歌曲如數家珍,會時不時地哼上幾句,這說明古典詩文的魅力始終如一,而魅力就是培養學生興趣的最好切入點。其實,部分詩文如唐宋詩詞,用詞講究,讀起來朗朗上口,本身就是當時社會上的流行歌曲,因此流行音樂就是教師帶領學生領略古詩詞魅力的載體,是調動學生學習古詩詞熱情的法寶。

2. 影視劇中的古詩詞

時下各種影視劇名也常常采用古詩詞名句,讀起來朗朗上口,過目不忘,給觀眾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還在無形中提升了電視劇的整體質量,如《一簾幽夢》《幾度夕陽紅》《巴山夜雨》等。不僅如此,在時下各種古裝劇中也能找到古詩詞的影子。電視劇的情境交融,剛好給學生創造了一個理解古詩詞深意的意境,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古詩詞。

3. 風景名勝中的古詩詞

祖國各處的名山好景,處處古跡不絕。其中聞名遐邇的,多有名作代代流傳,如湖南的岳陽樓有《岳陽樓記》傳世,湖北的黃鶴樓有《觀黃鶴樓》傳世,這些經典名作吸引了無數游人的向往。像這樣對名樓、名山、名川進行描寫的古詩詞,還有很多。教師有意識地將這些古詩詞拿到課堂上讓學生進行賞讀,并給學生講解其內涵,能夠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身邊的古詩詞文化,并能體會到古詩詞文化的源遠流長,長盛不衰。教師可鼓勵喜歡在節假日外出旅游的學生多注意搜集這些經典的古詩詞,既能增加知識,還能有機會身臨其境地感受大好河山的魅力,并體會到古人飛揚的文采,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有很大益處。

二、將情境教學法與古詩詞鑒賞相結合

學生古詩詞能力的提高,多取決于學生對詩詞意境理解程度。為了增加學生對古詩詞中所包含意境的理解,教師在教學中可多采用情境教學法,通過對詩詞中所描述情境的真實模擬再現,讓學生能從更多的角度思考古詩詞中所表達的古人的心緒愁懷。

三、將課外作業和活動與古詩詞鑒賞相結合

所謂學以致用,就是當學生積攢了足夠多的優美詩詞語句的時候,教師要給學生創造練習和運用的機會,否則學習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但學生可能缺乏自覺性,還需要教師予以引導,為學生設計出合適的拓展訓練作業。為了能夠讓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延續下去,教師還要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外開展各種有趣的活動,使學生能夠對古詩詞有更多的了解。并不是會背幾首古詩詞,或者能在古詩詞鑒賞題目中多取得幾分,古詩詞鑒賞能力就提高了。部分學生在初中階段以前,對古詩詞的接觸僅僅局限在課本上,學習方式也僅僅局限在背誦上。教師可在這個基礎上開展活動,提高活動的多樣性,如鼓勵學生舉辦古詩詞小報專欄、古詩接龍、誦讀擂臺賽等。這些活動的趣味性高,但學生的參與門檻并不高,可以有效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造成學生沒有興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培養學生的古詩詞興趣,還得從各方面入手。學生朝氣蓬勃、思維活躍,很容易對周圍的事物產生興趣,只要他們感興趣,就會愿意開動腦筋,積極探索。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的興趣進行培養,讓學生將注意力定格在古詩詞這種寶貴的傳統文化精髓上來。同時,教師需要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展開教學工作,引導學生完成對古詩詞的理解和積累,再通過各種方式加以訓練,進而真正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海梅.初中古詩詞鑒賞教學的三個層次[J].語文學刊,2014(10).

第8篇

古詩詞鑒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要使古詩詞鑒賞課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須注意“一離3合”。

1、感性體悟與理性評論的適度分離

鑒賞包括對審美對象的感受、理解和評判,教學應該以前兩者為主。筆者認為,急于作出理性的評論是詩詞鑒賞的大忌。詩詞鑒賞的最終目的不是應考,而是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審美感受。教師應當以使學生獲得審美愉悅為目的,而非讓他們寫出漂亮的評論,更非提供現成的結論。假如把古詩詞比喻成一棵樹,那么詩詞鑒賞的任務并不是分辨這棵樹屬于什么科什么目,也不是估算這棵樹是適合做梁還是做椽子,也不是看這棵樹哪里長得茂盛,哪里樹葉少,各自是什么原因,而僅僅是眼睛看著樹,心里想著樹,感受他剪春裁秋的氣勢,為他傾倒,為他喝彩。如果面對古詩詞,一上來就想著詩詞用了什么樣的手法,語言如何,該如何評價,跳過了審美過程,表面看起來“鑒賞能力”很強,實際上卻是一種悲哀。

當然詩詞鑒賞也離不開理性評論,這是檢驗一個人鑒賞水平以及表達能力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面向考試的要求。我們不是為了應試而進行語文教學,但也沒有必要諱言乃至刻意避開理性評論,避開應試。只是不要急于評論,不能跳過審美過程。詩詞鑒賞的理性評論技巧性很強,有一些專門的術語可供使用,有基本固定的思路可循,操作性很強。可以說,只要學生對詩歌的背景以及詩歌本身有著正確的理解,在自己的感性體悟的基礎上寫出理性的評論并非難事。教師也應該在古詩詞鑒賞教學的最后一環引導學生形成理性評論的文字。但是課程的定位要準確,不能讓功利性的目的支配課堂教學。

2、教師與學生的密切配合

教師要清楚地明白自己和學生在課堂中所應該扮演的角色。學生是詩詞鑒賞的主體。教師的任務在于引導學生更好地完成鑒賞的過程,而非替學生鑒賞。如果一堂古詩詞鑒賞課,教師自己講得投入,學生卻無動于衷,乃至教師越俎代庖幫學生總結一下,把最終的理性評論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背熟了應試,這樣的課無疑是失敗的。

教師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擔負著重任。筆者認為,對于古詩詞鑒賞,教師應具備以下素質:

首先,知識儲備要扎實。

教師應提供或指導學生自己了解相關背景,對文本本身的歷代主要注疏也要事先了解。西方文論有的流派認為,作品一旦問世就具備了自己獨立的生命力,作家的本意并非作品所能表達出的唯一意蘊。而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特別強調追尋作者的本意。

其次,教師還必須具備打通詩內詩外各種知識的能力。中國詩歌的題材、主旨、意象往往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蘊。比如悲秋,教師必須講清楚古人對于秋天的特殊情懷,才能讓今天的學生真正明白一首表達“悲落葉于勁秋”(陸機《文賦》)的詩或詞。再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在講“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兩句時,筆者補充了《楚辭·招隱士》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詩句,《古詩十九首》中“4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的詩句,范仲淹《蘇幕遮》“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的句子,又聯系了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歌詞,讓學生體會沉淀在“草”這一意象上的情思,明白“草”由于文學的積淀,這個意象已經不僅僅是植物學意義上的一種存在,而是承載著思鄉懷人等感情的文學意義上的一種存在。

最后,教師本身應該進入審美情境,對詩歌有自己的共鳴和體悟。道理很簡單,如果教師自己都沒有陶醉于詩中,如何使學生進入審美情境?如果教師自己都沒有被詩詞感動,如何奢望學生能被感動?

3、朗讀與靜思的結合

古詩詞的美感一部分來自它的語言形式。雖然由于語言的演變,押韻對仗等形式上的特點產生的美感已經大大削弱,但是直到現在,這種形式美還是我們審美愉悅的重要來源。朗讀是體會形式美感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選擇自己朗讀,可以選擇請同學朗讀,也可以用多媒體教學,播放音頻乃至視頻文件。例如南朝民歌《西洲曲》基本上是4句一換韻,又運用了連珠格的修辭手法,層層聯想,環環相扣,從而形成了回環婉轉的旋律,搖曳無窮,情致宛然。比如其中的幾句:“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干頭。欄干十2曲,垂手明如玉?!泵績删涞拈_頭意象即是前一句的結尾意象,在讀的時候只要注意,就能讀出回環往復之感,讓學生深深體會到其中妙趣。

但是僅僅有朗讀還不夠。古詩詞要讀進去,讀出味道來,還要有比較強的想象力再現詩詞中的意象及意境。教師可以用引導性的語言,讓學生靜心體會。例如晏殊《浣溪沙》這首詞使用的意象十分清新,又具體可感,再現的難度比較小。在體會“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請大家現在靜下心來,去除雜念。好,可以閉上眼睛,想象你就是晏殊。請大家心里開始想象在小園中徘徊,小路上鋪著落花,路邊的花兒只剩殘枝,抬頭,又看見燕子飛過,忽然覺得似曾相識,去年的春天,不也是這樣嗎?”告訴學生想象得越細致越好,甚至可以請同學說說各自想象的落花都是什么花。然后讓同學們回答自己在這樣的情境下心頭涌上的會是什么樣的感覺。假如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讓每個同學寫幾句現代詩,描述自己的這種感覺。

但是要注意,靜思的方法固然好,分寸掌握不好,學生不肯配合,就會變成鬧劇,這需要教師有控制課堂氛圍的能力。

4、詩歌意境與生活情境的結合

古詩詞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于能夠穿越時間和空間的阻隔,直達我心,觸動我們的靈魂,讓我們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嘆。不能引起共鳴的詩歌是沒有生命力的。只有當生活中出現某個場景,突然間古人的一句詩涌上心頭時,學生才會感覺此情此景個中滋味竟已被古人寫盡,這時他才會真正明白古詩詞的妙處,由此產生對古詩詞強烈的興趣。

第9篇

關鍵詞: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

中國文明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詩詞就是眾多文化遺產中最為璀璨、耀眼的瑰寶之一。在小學教學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均具有郎朗上口、易于傳誦的特點,充分發揮著文學載體的作用,故教師就需認識到培養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重要性,教學時要有意識的進行培養,這也是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任務。

1.收集資料,了解古詩詞的寫作意圖

在展開小學語文教學教育時,對于詩詞課程的學習,初期教師就要進一步對詩詞作者的歷史環境、創造背景等進行調查、了解,要深刻的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以不斷豐富自身的詩詞文化素養。值得注意的是,受詩詞人個性差異、人生際遇等因素的影響,其寫作風格也存在較大的不同,所形成的詩詞類別也就較多,如送別詩、哲理詩、山水田園詩等,故在強化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過程中,就需在基于了解作者性格特征等情況下,對詩歌的意象及思想予以理解,領悟到詩詞中所抒發的感情,對詩歌主題進行明確。例如,在教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時,教師就需為學生描述作者寫這首詩的靈感,通過繪聲繪色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到作者的創作時代背景,增強學生的畫面感[1 ]。

2.重視朗讀,把握古詩詞的字音節奏

在社會文化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漢字發音也有發生變化,在提高小學生古詩詞賞鑒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就需充分發揮指導作用,讓學生準確的把握字音,在基于教師泛讀、學生自讀及齊讀等前提下,促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把握古詩詞字音。值得注意的是,古詩詞具有一定的韻律性,在朗讀的過程中,要注意重讀和尾音的拖長,如五言詩及七言詩單數行最后尾音拖長與下一句基本上連起來,其中五言詩要重讀第三個字,而七言詩則需重讀第五個字,此方法有利于學生讀古詩詞時能夠朗朗上口,有利于學生抓規律。

3.優化方法,重視古詩詞的形象教學

針對古詩詞而言,均是在基于高度濃縮及概括語言的前提下,來實現對事實的述說、場景的描繪等,具有言簡意賅的特點,但有不缺乏生動形象及趣味。在培養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過程中,如若只是單純的讓學生自己感知,抑或是憑空理解,效果往往難以達到理想化,故語文教師就可采用強化形象的教學方式,通過圖畫實現古詩詞語的形體化,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加清晰的對詩意進行理解,領域到其中所蘊含的哲理。例如,在實際的教學中,對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詩詞的理解,教師就需為學生提供廬山的正面圖、側面圖,讓學生自己觀賞、比較,之后在指導學生正確的朗讀詩句,通過圖文的結合,實現對詩詞的揣摩與推敲,有利于學生從多角度、多視野來觀賞廬山,了解到廬山面目的不相同[2]。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悅容,有時悅耳更加重要,兩者具有緊密的關系,可以說是不能悅耳就不能悅容,尤其是對于古詩詞的教學,教師在教授時就需體現出語言的繪聲繪色,生動形象的為學生講解古詩詞中的內容,并合理的應用態勢語言,刺激學生的聲感及形感,促使冰冷呆板的文字法轉變為活化,這在提高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方面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3]。

4.妙用情境,強化古詩詞的鑒賞感受

針對古詩詞的鑒賞來說,把握意境極為關鍵,通過對古詩詞中所體現的意境進行準確的把握,可促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古詩詞,感受古詩詞的魅力,這也是促進古詩詞鑒賞教學簡潔、高效的有效手段。在實際的教學中,小學教師就需在基于電腦課件、掛圖等形式的前提下,將有關資料展示出來,讓學生閱讀、欣賞這些資料,當學生有初步認知后,讀順詩文就較為簡單,有利于學生將詩句的輕重緩急讀出來。其中,資料內容可包含詩人的生平、詩作背景等,同時也是疑難字、詞、句的注解。以《詠鵝》為例,教師可讓學生對白鵝鳴叫的神態、鵝游水嬉戲的情景等進行觀察,在潛移默化下,學生就能自然的領悟到詩中之意。同時,教師還可著重的對“白毛”、“紅掌”等色彩鮮明的詞組進行注解,讓學生有感知到更加鮮明的視覺形象,并理解詞組的上下互相映襯,充分的體現出駱賓王對兒童時代對事物觀察的能力[4]。

5.結合畫面,品味古詩詞的情感意境

一般而言,事物的產生及發展與情感的鋪墊及生成有著直接的關系,古詩詞教學及欣賞過程中,重視詩情的領域極為關鍵,其是揉和時代背景及作者情感的文學產物。值得注意的是,古詩詞不僅具有情景交融的文學特點,且還具有生動鮮活的畫面情景,圖畫可更為直觀的將學習手段顯現出來,可為古詩詞的理解奠定扎實的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材中收編的古詩詞往往都備有課文插圖,確保圖畫的直觀性,可將作品情景進行有力的渲染,促使學生能夠快速的走進古詩詞的文本學習中。在此過程中,要讓學生根據詩句,來欣賞畫面,相較于散文,抑或是其他文學作品,古詩詞具備明顯的特點,即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在學習古詩詞時,教師要不斷的挖掘學生欣賞詩詞的能力

[5]。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采用灌輸、接住注釋等方式讓學生對古詩的大意進行理解,學生的理解大多停留于字面意思,無法進一步的了解、了解詩詞的思想內涵及情感意境。因此,教師就需在基于適當畫面欣賞的前提下,對學生的感觀能力進行調動,不斷的刺激學生的擴散性思維,借用畫面的沖擊力量,實現對形象體驗的擴展,有利于學生更進一步的把握作品情感,感知到詩詞意境。以杜甫《絕句》為例,教師就需積極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將黃鸝鳴叫、白鷺飛翔等動態畫面演示出來,以到達對學生視覺神經刺激的目的,有利于學生自然地融入故事的文本學習中,從而潛移默化下學生就能生產對古詩詞的情感,把握古詩詞的意境[6]。

6.結束語

綜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是重要教學目標,精悍短小的詩詞是我國歷史的璀璨明珠,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及優美畫卷。近些年來,隨著課程的改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逐漸得到重視,強調在古詩詞中尋找意境美、語言美等,以熏陶學生對古詩詞的認識,挖掘古詩詞意蘊。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古典文化喜愛之情的激發,不斷促進學生審美意境的提高,促使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對古詩詞的久遠文化進行了解,有利于為學生的語言發展提供保障。同時,教師可通過對教學方式的優化,不斷的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鼓勵學生參加相關交流活動,這不僅有利于對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且還能全面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讓學生能夠充分的感知到古詩詞的意境美、形象美等,實現古詩詞的傳承與弘揚,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林英.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經貿實踐,2017 (13 ):267.

[2 ]王莉莉.創設情境,教好古詩詞[J].文教資料,2017 (16 ):321-322.

[3 ]余忠淑.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古詩詞人文教育探討[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8 ,(3 ):99-100 .

[4 ]唐舒敏.品味古典詩詞意蘊傳承中華文化精髓———從傳統文化視野談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教育功能[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 ,(2 ):342-343 .

第10篇

關鍵詞:古詩詞鑒賞題;備考策略;廣東高考語文

從近年來的廣東高考語文卷中可以看出,古詩詞是高考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題型,分值7分。而2012年該題的平均得分是2.61分,此平均得分遠達不到全卷平均得分的比例。究其原因主要是此題涉及面廣,學生不能準確理解古詩詞的意蘊。因此,許多學生對古詩詞有幾分懼怕。要解答好這類題,就應當認真研究古詩詞鑒賞題的特點和規律,減少學生的迷惑和恐懼,做好下一階段的復習準備。

一、積累是保障

1.積累意象

所謂意象就是寄托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觀物體,客觀的自然景物又稱為“物象”。不同意象有不同的內涵,所以要積累。這些意象一旦經過詩人的雕琢進入詩的意境中就會染上了詩人的感彩,例如,2013年高考中的一首古詞《鷓鴣天》,通過簡單的幾個詞――燕子、梨花、修禊、賣餳、蘇堤、楊柳,各個詞所代表的角度和具體含義不一樣?!芭f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的燕子代表春暖花開、冬去春來,“燕子聲聲里,相思又一年”或寄托相思,或渲染離愁,或惜春傷秋,或感傷時事,但是在整首詞中匯集起來,就表達出了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

2.積累術語

不同的詩人喜好不同體裁的詩詞,采用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也各有不同。有些技巧是在平時的練習中可以總結出規律的,所以要注重積累。表達技巧指的是詩詞的藝術特色,包括修辭、表現手法、表達方式等要素。而古詩詞考查的重點是抒情和描寫。描寫可分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情寫樂情等。例如,2012年廣東高考古詩中的“一晴生意繁”與“風輕袖影翻”“寂寂晝門關”形成對比,借景抒懷。積累表達技巧的術語是為了明確古詩詞作者怎么寫的問題,有了這些積累,解決古詩詞鑒賞的題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審題是關鍵

審題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最終答案的對錯以及學生的成績。我們應當從初始階段就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找準信息點,那么這些信息點主要有哪些呢?或者審題應當怎么審呢?

1.審標題

審標題,就是通過審讀標題,可以大體把握詩詞類別和題材內容。例如,標題帶有“送”“別”等字眼,我們就知道它屬于送別詩,從而把握詩詞的主旨是表達離情別緒,如《送魏萬之京》《別董大》等;標題帶有“山、水、溪、澗”等字眼,我們就知道它屬于寫景詩,內容上主要是描繪山水景致以抒感,如《山居秋暝》《歸園田居》《鳥鳴澗》《滁州西澗》等;詠物言志,如《詠梅》《小松》《蟬》《》《石灰吟》等;還有標題帶有“即事、有感、書懷”等字眼或直接以某事為題感懷詩,帶有“題、曲、懷古”等字眼或直接以某古人古跡為題的詠史詩等。讀懂了這些標題,對把握詩詞的主旨就能事半功倍了。

2.審作者

知人論世是現代古詩詞鑒賞中常用的一個法則。如果從題目和詩句中了解得不多,那么可以根據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詩作者的生平遭遇以及他習慣性的抒法和創作風格,這方面的輔助可以引導學生在方向上把握得準確一點。其實是在有意無意地提醒考生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遺憾的是,許多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對這些詩詞作者不屑一顧。

3.審注釋

在高考試卷中的注釋是非注不可的,所以一定要看。這些注釋或介紹寫作的背景;或介紹作者;或用典,進行簡單交代;或解釋詞語,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通過注釋,幫助學生理解整首詩。如,2013年廣東高考卷中,第一個“勞勞”做“遙遠”解釋,燕子在覓食安家,寒食節臨近了,又是買糖粥的時候了,不是家鄉杭州的柳條也令人緊鎖眉頭。這些晦澀的詞語,通過出題者的注釋就顯得簡單了。

4.審問題

問題是解題的重中之重。出題者如何問,就應當如何答,避免文不對題,或者畫蛇添足的毛病。每年的高考古詩詞題都有兩個問題。如,今年的真題中,問作者在詞的上片是怎樣借景抒情的?如果考生在前面幾個審題方法都沒有效果時,可以在問題中找關鍵詞“借景抒情”,那么這首詩就是抒情詩,借的“景”就是笛聲、山水、暝云、燕子、雨打梨花,從景中得出抒發的“情”是冷寂的、凄涼的,作者寫到故鄉和人千里,那么就是描寫詩人漂泊異鄉的孤獨情感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三、答題是根本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高考閱卷老師對于這類題型,是著眼于各個得分點給分的,這就要求我們考生答題時要講究解題的規范性。要做到規范,就要做到符合題目、鑒賞的要求,把握好答題的角度,針對不同類型的問題準確運用積累的術語,用先觀點后理由、先分后總、先總后分、分點作答的方式來“切中題意”。如,2012年廣東高考中的“詩的頷聯在寫景上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指出其中一種并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這道題,要先明確該詩使用了對比、渲染表現手法(總),然后再結合詩句進行分析該手法的作用、效果(分)。

總之,在高考中要解答好古詩詞鑒賞題,就要通過詩詞中的意象去讀懂詩詞的意思,理解詩詞的內容,滲透出思想感情;再認真審題,找準信息點,運用平時積累的意象和術語,按照一定的解題步驟規范作答,從而提高古詩詞鑒賞題的得分。

參考文獻:

第11篇

【關鍵詞】群文閱讀;古詩詞鑒賞;優化整合

一直以來,古典詩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古詩詞教學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古詩詞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思考,展現了古人的愛恨情愁,語言凝練、情感含蓄雋永、意境朦朧,但又因為時間久遠、遠離當前的社會生活等特點,導致學生在學習和理解古詩詞時興致不高,出現陌生化的趨勢。同時,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上存在的不足,也進一步加劇了學生學習的低效化?;诖?,筆者試圖在群文閱讀背景下,圍繞古詩詞教學,就高中古詩詞教學優化整合策略展開探究。

一、當前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前,古詩詞閱讀教學普遍存在賞析碎片化、訓練模式化、教材單一化的問題,導致了古詩詞教學的低效化。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不高,總是依賴“教師口若懸河地講,自己一心做筆記”的方式進行學習,禁錮了思維,難以理解詩歌中含蓄的情感,更談不上學習古詩詞的思維發展。

1賞析碎片化,限制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古詩詞鑒賞的方法都存在單一乏味的弊病,基本上是教師按照教參提供的資料來進行講授:先介紹寫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接著逐字逐句解釋古詩大意。另外,教師多采取單篇單賞的模式展開,缺乏必要的系統性,以致教師向學生灌輸預先準備好的知識,成了課堂的主體;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成了被動接受的客體。這種碎片化的賞析,難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材單一化,訓練模式化,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每本教材雖然都經過了科學論證、嚴格考量,卻無法回避教材內容和教學時間的限制這一現實問題。在統編語文教材中,古詩詞的編排普遍呈現出單人單篇、題材單一的特點。這種單人單篇、題材單一的詩歌篇目編排,使得學生的古詩詞學習內容受限,也難以讓學生獲得真實、美好的詩歌體驗。在傳統的古詩詞鑒賞訓練上,為了幫助學生切實提高古詩詞模塊的得分,教師首先會為學生總結同一類題型的特點,并給出一個相對固定的答題模式;接著,讓學生按照既定的答題模式進行作答;最后在題海戰術中鞏固,實現短期內提高古詩詞鑒賞得分的目標。這種訓練模式限制了學生獨立鑒賞思維與審美鑒賞能力的發展。

二、古詩詞教學優化整合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古典詩歌教學也進入了探索與改革的時期,不少教師用盡渾身解數來提高古詩詞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不管新課改如何改革,都應以課本為原點,走出課本鏈接課外,優化整合課內外資源。針對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嘗試從群文閱讀的角度對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3和必修4進行合理調整,優化整合。“群文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簡稱,是指在較短的時間內,教師圍繞同一個議題,選擇多個相關文本開展教學活動。王君說:“整合教學對師生的分析比較能力、概括推理能力、綜合抽象能力、反思批判能力等思維能力都是最好的訓練?!保?]基于此,筆者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古詩詞教學探究:賞析同一詩人不同風格的詩詞,激發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興趣;賞析同一詩人相同題材的詩詞,打破學生鑒賞古詩詞的慣常思維;賞析同一詩人同一風格的詩詞,引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來閱讀詩詞。

1賞析同一詩人不同風格的詩詞,在對比學習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古詩詞領域,每個著名的詩人基本都有其固有的標簽。看到陶淵明,學生就會想到恬淡閑適;看到李白,學生就會想到浪漫飄逸;看到杜甫,學生就會想到憂國憂民。而教材編寫的初衷,恰恰應該是通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詩人。但是,人本身是復雜多變的,同一詩人在面對不同的境遇時,其詩歌作品的風格也會發生變化。因此,如果局限于詩人相同風格的作品,就會在客觀上限制學生的學習內容,無法讓學生全面地認識詩人。群文閱讀的優化整合,恰能彌補這個不足。因此,筆者從群文閱讀的角度整合了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4第二單元柳永、辛棄疾和李清照的詞作。在柳永詞作的教學上,筆者在完成教材內《望海潮》和《雨霖鈴》的基礎上,課外增加了《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锻3薄芬桓牧酪酝耐窦s風格,歌頌了杭州山水的美麗景色,贊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歡樂生活,反映了北宋結束五代分裂局面以后,經過真宗、仁宗兩朝休養生息后的繁榮、太平景象,與《雨霖鈴》《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形成對比。在辛棄疾詞作的教學上,筆者在教學《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基礎上,補充了《青玉案?元夕》和《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補充的兩首詞作均為婉約詞,與辛棄疾常見的豪放風格截然不同。而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課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聲聲慢?尋尋覓覓》都是婉約派的代表作品,最能體現李清照的寫作風格與情感。然而李清照雖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但也有豪氣沖天的豪放作品,如《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該詞一反李清照之常態,沒有絲毫閨閣氣,格調高遠、意境廣闊,通體渾成,更將詞人的經歷和感受與莊、騷結合起來,飄逸清奇而又意味深厚。把李清照的這首豪放詞和婉約詞放一起鑒賞,能讓學生看到一個剛柔并濟的女詩人形象。選擇同一詩人不同風格的作品,實現群文整合,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詩詞積累,幫助學生跳出對詩人原有的認識,以全新的視角來觀照詩人,激發學生新的思考。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看到一個真實而立體的詩人形象。人都有多面特質,詩人也不例外。詩人的內心思想是豐富而多彩的,對世界的思考更是多層而復雜的。不同的詩作,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2賞析同一詩人相同題材的詩詞,拓展學生鑒賞古詩詞的固有路子

為了便于理解和學習,后人依據古代詩人所描寫的生活內涵和所表達出來的情感,將古詩詞分成思鄉懷人詩、送別抒懷詩、山水田園詩、邊塞征戰詩、詠史懷古詩、托物言志詩、愛情閨怨詩和人生哲理詩等類。一般來說,同一題材的詩詞表達的思想感情相對比較集中而固定。如思鄉懷遠詩,或表現羈旅愁思,或表現思念親友,或表達征人思鄉,又或者是表達國破家亡的悲涼。而同一題材卻不同主題的詩詞相對較少。如果能通過同一題材而主題思想不同的詩詞來開闊學生鑒賞詩詞的思路,則不僅能讓學生循著鑒賞古詩詞優良的傳統品讀,還能讓學生在常規的古詩詞鑒賞中,拓寬鑒賞古詩詞的固有路子。以人教版必修3第二單元李白和杜甫的作品教學為例。教學李白的作品時,教師可以在學習課內《蜀道難》的基礎上補充課外的《送友人入蜀》,引導學生針對兩首詩展開對比學習。兩首詩都是寫蜀道,但因其背景和對象不同,表達的側重點也表現出不同。兩首詩都是從蜀道的“傳說”“見說”入題,著力虛擬夸說蜀道神奇迷離的色彩,突出蜀道的難和險;不同的是,一個是實寫,一個是夸張?!端陀讶巳胧瘛分塾凇八蛣e”,歸結于“入蜀”,從詩歌的主旨考慮,不宜夸說、渲染蜀道之險與難;而《蜀道難》著意于“難”,寓情于“憂”,極寫蜀道開辟之苦,行路之難,留居之險。在這兩首詩中,虛寫凸顯李白的藝術張力,眼見則顯示了李白的情感表現力。送別之情,勸慰之意,都展現了青蓮居士的詩仙魅力。教學杜甫的作品時,筆者選取了課內的《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跡》(其三)和《登高》三首詩。筆者在前面組詩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兩首,讓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這兩組詩的格調和主題。在上述三首古詩中,《登高》最能體現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我們將其放在組詩學習的最后,幫助學生理解、感悟、總結杜甫的詩歌風格。這就拓寬了古詩詞鑒賞的新途徑。群文閱讀視域下,同一詩人相同題材的詩詞,能映射出詩歌的深層內涵,使教學縱橫互補,詩仙、詩圣的詩作便是例證。

3賞析同一詩人同一風格的詩詞,引導學生用相應的情愫來閱讀詩詞

每一位詩人都具有屬于自己獨特的詩歌風格。比如詩仙李白,他的風格特點是豪邁飄逸,屬于浪漫主義;詩圣杜甫的風格特點是沉郁頓挫,屬于現實主義;白居易的風格特點是通俗易懂等。而大多數作品呈現出來的共同風格,就可以被認為是詩人的主要風格特點。把握詩人的主要風格特點,可以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詩人,更準確地把握詩詞的內容,用適當的情愫來閱讀詩詞。以蘇軾詩詞作品教學為例,筆者從群文閱讀的角度整合了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4第二單元蘇軾的詞作。蘇軾樂觀曠達,是豪放派的代表詞人。品讀蘇軾的豪放詞是進一步認識蘇軾的良好媒介。教材中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風格豪放,兩首詞都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期的作品。前者通過“大江”“亂石”“驚濤”等雄壯有力的意象來展示富有氣魄的畫面,表達了詞人超脫、曠達的胸襟;后者借出游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達了作者灑脫、放達的人生態度,更寄予了蘇軾對自己在政治上所遭際遇的憤懣。在學習這兩首詞的基礎上,教師還可帶入課外的《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此篇亦是蘇軾謫居黃州期間所作。蘇軾借“白頭翁”自比,寫出了詞人在人生的江海里遨游,不畏風雨、樂觀坦蕩的人生態度。統觀三首詞,學生可以看到一個飽受生活風雨卻依然堅強、樂觀的蘇軾。群文閱讀下的高中古詩詞優化整合策略可讓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迎刃而解。當然,隨著新課標的推進,古詩詞教學對教師的教學把控能力以及詩詞素養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針對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不同問題,結合新課程標準和群文閱讀的相關要求,優化整合課內課外的資源,做到課內為主、課外豐富,用群文閱讀的方法,深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實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閱讀和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第12篇

一、要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 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 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 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 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

3.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 能誘發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 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

二、注意作家的生平、思想、創作風格

從作品、作家的相關背景資料入手,進而能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傾向、詩句的蘊含的意義。如陸游從小受到父輩愛國思想的教育,少年時又跟從愛國詩人曾幾學詩,二十歲便抱定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報國志愿。他的愛國思想,不但在鎮江、南鄭抗敵前線十分高漲,在退居山陰期間,也很強烈,始終懷著憂國憂民之心,關心恢復大業。他不但在早年滿懷愛國壯志,直到晚年仍然是壯心未已,在臨終之前,還以著名的《示兒》詩表現自己的愛國情懷。所以他的愛國詩詞表現出了為國獻身的英勇豪情和請纓無路,壯志未酬的悲憤。通過教師的介紹以及學生自己查閱資料,對作家生平以及作品的寫作背景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那么學生就比較容易把握詩歌的風格、主旨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了。

三、注重區別作品風格,把握特色

這風格、這特色是從思想及語言運用方面上來說的,什么是浪漫主義(屈原、李白、蘇軾等),什么是現實主義(杜甫、白居易等);什么是邊塞派(高適、岑參、王昌齡等),什么是山水田園派(謝靈運、王維、孟浩然等);什么是豪放詞派(蘇軾、辛棄疾等),什么是婉約詞派(柳永、李清照、姜夔等)……鑒賞者得有個系統的了解,即使對于同一作家,其作品語言特色也會不同,如李清照有個別詞作寫得很豪放,辛棄疾有個別詞作卻寫得纖細婉轉,因此我們要做到把握全體,區分特色。

李白的《靜夜思》就沒有一個“詩眼”但卻膾炙人口千百年。還有,方言俗語,平易近人,寫進詩句中,詩味也特濃。宋代女詞家李清照,最精于此道。如她的“……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順暢、易懂,如敘“家常”,娓娓動聽,倍覺親切有味。用上一些方言俗語,更能增強地方色彩。

四、詩歌意境與生活情境的結合

課堂上,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生活情境,從各自的生活經歷中尋找相似的景特別是相似的情,在共鳴中加深對詩作的理解。比如筆者曾在課堂上講自己有一天傍晚在鄉村田間小路行走時,偶爾抬頭發現夕陽灑金,山谷肅立,一下子捕捉到了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意。這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們紛紛想起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類似事例。當然在對具體某一首詩詞進行鑒賞時,教師也完全可以引導學生,讓他們主動從記憶倉庫中提取一些畫面,與詩詞產生共鳴。再現自己的感受自然比再現他人的感受容易,感受自然也更強烈,所以這樣產生的美感,要超過單純設身處地對詩歌意境的再現。

五、了解古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詩詞中把內心強烈的感情不加掩飾地直接敘述出來,讓強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傾瀉而出。

如張養浩《潼關懷古》中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保髡咧苯邮惆l對統治者連征戰或大興土木而無視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

2.借景抒情:通過對實景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借助于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3.托物言志:通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詩人寫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現自己的高潔情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芜市| 楚雄市| 崇阳县| 拉孜县| 宁陕县| 商河县| 桂林市| 都匀市| 循化| 临沧市| 新龙县| 永善县| 开远市| 汨罗市| 抚宁县| 五寨县| 突泉县| 历史| 泊头市| 昭苏县| 万载县| 乐陵市| 阳朔县| 新沂市| 新乐市| 九江市| 广丰县| 大厂| 青海省| 乌兰察布市| 西城区| 丘北县| 邵东县| 安庆市| 泰州市| 阿拉善盟| 皋兰县| 龙州县| 炎陵县| 延吉市| 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