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古詩中的風花雪月

古詩中的風花雪月

時間:2022-02-23 00:33: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古詩中的風花雪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古詩中的風花雪月

第1篇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淵源流長,名家輩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華文明中蔚為壯觀。詩,以它精練的語言,優美的文字抒發了作者的感受。

打開記憶閘門,我尋覓到了一首我最喜愛的詩。那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作品——《山行》。全詩共四句,是這樣寫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這首詩描寫詩人深秋時節在山中行走時所見到的美麗景色。詩人巧妙地捕捉了山行途中所見的幾副景觀:遠望一條山石鋪成的山路蜿蜒曲折,伸向高山之顛近看山間白云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顯現出幾戶人家,四周楓葉如火般,更顯得紅艷嬌美,遠遠勝過早春二月的花。在這里,有白云、有紅葉,色彩明麗;山路、楓林、人家,和諧溫馨;還有因愛這楓林晚景而停車觀賞的詩人也在這幅畫中,使畫面更顯得有情有意。寫秋景,全詩卻無半點悲涼蕭瑟的氣氛。特別是最后一句,把楓葉與花相比,十分新穎。二月的鮮花固然美麗迷人,但春風一吹,春雨一淋,就零落成泥,隨流水而去。而楓葉卻是在同秋風、秋雨、秋霜的搏擊中,變成火紅,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這就是詩人之所以特別喜愛楓林的原因。也是這首詩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魅力之所在。

漫步在古詩苑中,我們可以欣賞到各式各樣的古詩。古詩中的離情別緒、春夏秋冬,古詩中的風花雪月、山水風光、名勝古跡,這些都是古代詩人為我們后代人留下的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寶藏。

第2篇

一、營造充滿情趣的詩文氛圍

我們學校一貫重視經典誦讀,開展了“與經典詩詞同行,讓書香浸潤校園”的活動。而古詩的特點就是平仄講究,聲調和諧、對仗工整、語言優美。因此,我們注意為學生創設一種氛圍,如早讀時,教室里的朗朗書聲,是孩子們在誦讀古詩詞;黑板一角,有每周一詩的固定版面,課前的幾分鐘,讓學生大聲背誦;放學路上,整齊的隊伍伴著詩詞的韻律,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在理解品味中調動情趣

小學生接觸古詩詞如果一味死背,必將影響興趣。只有引導學生理解品味古詩詞的特有韻味,學生才能學得輕松快樂。

1.引用古詩激發興趣

古詩詞畢竟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遙遠,而且孩子知識積累較少,學習一首新詩,理解起來有困難,如學習蘇軾的《贈劉景文》,老師可以先講一個相關故事,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我國宋朝有個大詩人叫蘇軾,號東坡居士,別人又叫他坡。一天,他和朋友聚會,其中有一個叫劉景文的,學識淵博,詩寫得好,蘇軾可欣賞他了。蘇軾喝了酒,非常高興,就提筆寫了一首詩送給劉景文。大家想知道他寫了什么嗎?通過講故事,不僅很快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中,而且引起學生學習這首詩的興趣。

2.利用插圖幫助理解

許多古詩詞都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而插圖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的特點,在教學時適當運用插圖,不僅有利于理解古詩詞的意思,而且可以調動學生的想象和聯想,更深刻地體會詩詞意境。有的字詞解釋也可以借助插圖幫助學生理解。

3.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小學古詩詞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聯想,充分發揮想象力,在理解詩句的同時,走進詩人所描寫的意境中去。如《所見》是一首童趣十足的詩歌,文字淺顯,意境優美。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想象牧童騎黃牛、準備捉蟬的情景,還要讓學生聯想到蟬鳴的聲音,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夏天的樹林中,感受詩中的情趣。

三、寓情趣于吟誦之中

1.聯系生活實際吟誦

古詩詞學習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貼近生活,融入生活。我們根據時令節氣的變化,選擇與之相應的古詩詞和學生一起背誦,使學生感覺古詩詞離實際生活并不遙遠。春天來了,我們吟誦“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春雨綿綿時,我們大聲吟誦“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遇到傳統節日時,我們背誦《乞巧》《寒食》《水調歌頭》,了解古時候中國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既讓學生感覺到古詩詞表現的內容就在我們身邊,又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2.分門別類吟誦

根據古詩描寫的不同內容進行分類吟誦,能達到輕松學習的目的。如按四季順序分類,每個季節,學生踏著詩人的腳步,感受著四季的五彩繽紛。又如送別詩,不同詩人的筆下離別情景各異,但都道出了對友人的一片真情。此外,還有愛國詩,兒童詩、風花雪月等。在反復的吟誦中,不斷地積累中華文化的瑰寶。

四、在活動中激趣

1.情景表演

許多古詩詞有很強的情景性,適合表演,讓學生把古詩詞內容演成情景劇,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學生邊誦讀邊表演,不僅有助于記憶,還有利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加深對古詩詞的感悟。

2.古詩詞擂臺賽,賽出情趣

舉行古詩詞背誦比賽,既可以加強古詩詞的積累,又可以讓學生們體驗到背誦的成就感。詩詞接龍是深受學生喜愛的一種形式。讓老師或學生出詩的上半句,學生搶答下半句,一時間,學生情緒高漲,詩意濃濃。在學生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古詩詞后,我們在班里舉行小組擂臺賽,看那一組背誦的詩詞多。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班級里充滿了緊張而又歡樂的氣氛。最后,評選出若干“誦讀小明星”“背詩小能手”進行獎勵,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背詩熱情,增加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情趣。

參考文獻:

第3篇

在塞外,在現實之外,我風塵仆仆的靈魂如愿以償地膜拜青春祭壇。青春,你是一條帶我回家的絲綢之路,是一座不動聲色卻包羅萬象的神秘洞窟,甚至,是洞窟中一幅衣帶如水、萬古長青的飛天畫像,以永遠的笑容迎迓姍姍來遲的海誓山盟。憂傷的青春,我是你麾下一匹哭泣的駱駝……

堅強的青春,我懷揣你賦予的使命在人群中行走,在大地上行走,像一柄飽經滄桑的刀鞘――以表面的遲鈍掩飾內心百折不撓的鋒芒。

我以書生的面貌,從麥浪翻卷的外省來到這座陌生的都市。掌心里汗濕的單程車票,代表一段被剪輯了的殘缺歲月。除了一副單薄的鋪蓋卷和一顆堅不可摧的心,我一無所有。這就足夠了,足夠我把任何荒涼的墻壁鏤刻成逼真的浮雕。炊煙裊裊,撫慰著心靈殿堂里的晨鐘暮鼓。

我習慣了將生活比喻成深邃的戰壕,并在這露天的課堂里學習堅強與勇敢,哪怕遍體鱗傷,也未改彈鋏而歌的初衷,而性格中的怯弱、困惑乃至遲疑,都是有待克服的天敵。于是我投擲了無數黑夜里的奔走、一燈如豆的奮斗,作為日積月累的磨礪,并且虔信――鋼鐵,就這樣煉成的。我假設自己被流放到荒無人煙的荒島,以魯濱孫的方式開墾簡陋的家園,青燈黃卷,孤帆遠影,最適宜感悟人生水滴石穿的真諦。我借助石塊借助鮮血淋漓的指甲,在蠻荒時空中挖掘僅可容納心靈的空間,結繩記事,或在洞壁上刻畫日升月落的周期,而期待蛻變為初夏的新蟬,于青春的高枝吟唱命中注定的輝煌。沒有品嘗過孤獨的滋味,便無法理喻青春的高傲。沒有孜孜以求的索取,便無法奉獻。當我終于以非凡的臂力砍伐原始的樹木,并且精雕細刻為一艘散發松脂香味的獨木舟,遠渡重洋――返回燈紅酒綠的都市。我不再懷疑自己,確實比周圍的紳士們強壯了許多。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我把青苔斑駁的古訓演繹為可供攀緣的懸梯。我相信創造,是青春,是偉大的本能……

“歷經滄桑的基督山伯爵,是不可能以白馬王子的形象再現的?!蔽疫@樣告誡故鄉的初戀情人,請她原諒我今天的冷峻與蒼老。其實我巋然不動的胸膛里,埋藏著一座千錘百煉的寶庫。摸一摸吧,那巖漿般奔涌不息的,正是青春的回聲、歲月的誓言。

如果,記憶猶新的洞壁被書本一樣打開,那里面每一道疼痛的傷痕、每一次失敗或勝利,都已凝練為壁畫上鐵畫銀鉤的線條。行吟者的詩篇就是這樣誕生的。我把足夠揮霍一生的思想、激情與力量,毫無損傷地供奉于高高在上的青春祭壇――像在傷感的雨季保持碩果僅存的火種一樣。

我的大半個青春都是在這座古色古香的都市里度過的。我漫游的腳步,幾乎覆蓋它每―寸可歌可泣的土地,唯獨郊外的長城――一直在想象中空缺著。高聳的烽火臺,密集的箭垛,秦磚漢瓦,折戟沉沙,將軍的故事,單于的傳說……都伴隨黑云壓城、旌旗獵獵的古老畫面,鐫刻于我內心的影壁。兩袖清風的我,在長城腳下閉門讀書、埋頭趕路,卻不敢身臨其境地面對它嚴峻的容顏。我是把長城作為青春的祭壇、命運的制高點來膜拜的――請不要責怪我兩手空空,無法帶來豐盛的禮物?!安坏介L城非好漢”,我只希望某年某月某一天敢于攀登長城的時候,能夠以一位真正的勝利者姿態把欄桿拍遍。

“不破樓蘭終不還”,我的書房里日日高懸這幅古詩。這正是青春的決定。

那天在街邊的書攤上,發現了阿憶博士寫的《青春的敵人》。他把憂郁、困惑、軟弱、虛偽等人性中的缺點,都羅列為與青春敵對的勢力。確實,它們不易察覺地磨損了我們年齡的鋒芒。然而我要宣布:青春無敵,年輕的意志無堅不摧!

我嘗試把發展中的青春劃分為三個境界。席慕蓉詩歌所宣揚的青春無怨,單薄蒼白如風花雪月,不過是初級階段?!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如果將詩中的“伊”擴張為超越個人的偉大理想與使命,則使勇往直前的青春上升到無悔的境界。最壯麗的莫過于青春無敵。你甚至可以把它想象成披荊斬棘的履帶式坦克,或伴隨揚眉劍出鞘的慷慨激昂,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困難,都無法構成與之抗衡的力量……

第4篇

關鍵詞: 中學語文教學 詩歌鑒賞 時代背景 意象 意境

詩歌有其獨特的藝術感染力,無論是古詩還是新詩,均能給人精神情操的陶冶。而詩歌鑒賞歷來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中談到文學鑒賞時說,目前的語文教學中,“詩歌,在感知、背誦之外,只有體裁、押韻等屈指可數而且極為表面的知識”,而且“文學鑒賞能力如何具體化,理論界還缺乏研究”。近幾年來,通過對學生進行詩歌教學,得到一些啟示。本文就此談談如何引領學生進入鑒賞之門,加強訓練以提高其鑒賞水平。

一、知人論世

詩詞總是或多或少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不同朝代的詩詞有不同的特點,所以鑒賞詩歌要根據作者所處的朝代與背景來理解,這叫做“論世”。

那么身處同一朝代的作家風格是否就相同呢?李白與杜甫同處于唐代,且李白僅大杜甫十一歲,可李白非常豪邁飄逸,“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將對客人的牽掛,藝術地放大,這只有李白才想象得到。這叫做浪漫主義的藝術想象。而杜先生卻總是愁眉苦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薄盃恳骂D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痹蚝卧谀??經歷不同。雖然李白也經歷了安史之亂,但李白更多的人生體驗來自于盛唐,詩歌風格形成于大唐帝國最輝煌的年代,再加上他狂放不羈的個性,因而形成了豪邁飄逸的浪漫主義詩歌風格。而杜甫呢,給他更深切感受的是安史之亂,詩歌的主導風格成熟于遍地哀號的苦難之中,因而形成了“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更多的是表達憂國憂民的情感。

所以同一時代不同的作家因其主要經歷不同風格也不同。此外,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風格也不同。李清照兩首寫愁的詞《點絳唇(寂寞深閨)》和《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前一首點絳唇是寫于北宋,她和夫君趙明誠才子才女,夫唱婦隨、琴瑟和諧,生活是幸福的。而寫后一首武陵春詞時,李清照已經53歲了,這時她的丈夫死了,國家衰敗了,家鄉淪陷了,自己流落江南,煢煢一身,輾轉飄零,歷盡了生活的艱辛和人世的坎坷。這時的愁才真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正如她自己所說“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所以同一個作家寫同樣的愁,但愁的時間不一樣,愁的形式不一樣,愁的深度就不一樣。

所以鑒賞詩歌要了解作家的人生經歷。

具體而言,就是我們理解一首詩歌,要從作家入手,了解作家大概的生平、創作的風格、生活的時代,還要結合標題、注釋、題目等已知信息的解讀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做到知人論世,才能高屋建瓴,知人論世,才能登堂入室打開詩歌鑒賞的大門。

二、讓詩歌意象走進學生的腦海

詩歌主要靠意象來構成詩的意蘊,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學生已讀過大量詩歌或其他文學作品,而這良好的積累是我們進入詩歌鑒賞之門的基礎,教師應喚醒學生對文學作品中意象的記憶。

天文地理,風花雪月,草木蟲魚,……世上幾乎所有事物皆現于古今中外文人的筆端。而中國文學中對許多事物的抒寫,都有其特定的含義。

讓我們來看看古人是如何寫“月”的。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p>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p>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p>

有所感了吧?!霸率枪枢l明”,李白在《靜夜思》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把古人對“月”的寄托展示得直白無遺。流連于文人騷客筆端的“月”,無疑是他們愁腸百結的歸鄉之情、思鄉之意的寄托。而在月下,他們常常憶及故鄉的人、事、物: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p>

“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p>

“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而滿月之日,更是詩人們盼望團聚之時。不信,你看:“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當然,月出現于夜,自然就免不了有清冷之意,給人以凄涼的感受?!白聿怀蓺g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我們不妨讀一讀張繼的《楓橋夜泊》,通過意象的把握來感受詩人的情懷: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詩中所描繪的意象全是詩人在船艙里看到、聽到、感覺到的,所有這些都觸發著詩人遠游的孤獨、思鄉的愁緒,使他不能入睡,秋深,夜靜,西天的上弦月漸漸落下去了,天色變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詩人越發感到凄涼難耐。

此外,還有其他意象:“朝露”“流水”是對時光易逝的感嘆,“浮云”則是君子對富貴的鄙棄和不羈于貧困的豁達,“鴻雁”寄托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夕陽”的斷腸,“小雨”的清寒,“秋”的蕭瑟,“杜鵑”的哀傷,“柳”(諧音“留”)的離情別緒,“梧桐”的凄涼,“花自飄零水自流”的有意和無情,……無一不具有特定的含義。

現代作品同樣也具有這一特點。看到紅旗,一定能引起人振奮的情緒和勝利的遐想;看到青松、,定讓你想起堅貞高潔,……

意象的特定含義是由人們共同的感受而產生的,有些則是口口相傳的名句、神話等約定俗成的。每個意象在不同作家的筆下可能有多個含義,但意象組合成一體,其含義就會固定下來。因此,詩的解讀離不開對意象本身的把握,詩的創造力、想象力,詩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讀詩,必先讀懂意象。

喚醒學生對文學作品中意象的記憶是理解詩歌意境的前提。教師應在教學中從意象入手,對詩文中出現的意象進行綜合,找出詩人們使用這些意象時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以期形成完整的感知。

三、展開聯想,融入意境

我們在鑒賞詩歌時,除意象外,還常常離不開意境。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古詩常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一個個意象組成了詩人表情達意的畫面,形成了一首首詩歌的完美意境。這就需要我們將每一種意象的含義連綴起來,用合理的想象去豐富畫面內容,為學生創設好的情境,引領學生暢談身臨其境的感受,才會對詩文的意境產生切身的、深刻的體會,進而與作者溝通、對話,產生共鳴。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边@首詩有如下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畫面: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摯意。字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再如賀鑄《青玉案》中“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三個意象組成一個整體,藝術地回答了“試問閑愁都幾許?”這一意境不是三個意象的簡單相加,而是形成了一個感人的藝術境界:閑愁像無邊無際的如煙青草,似狂飛亂舞的滿城飛絮,若凄清迷茫的黃梅時雨。

只有充分理解詩中的意象,借助想象,才能真正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四、改寫詩文,進行再創造

是否真正理解了詩文的意境,改寫詩文是一種有效的訓練和檢查手段。改寫不是翻譯,它應是原詩內容的豐富和再創造。應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感受、體會融入原詩文中,直逼其神韻,使學生的理解、鑒賞能力得以增強。

教授《山居秋暝》,教師讓學生在情景中理解了詩的內容和主題后,趁學生余味未盡時,讓他們用散文語言改寫,以加深對本詩的理解。這樣,就把讀詩、悟詩和寫作融于一體,使詩歌教學真正地落到“實”處。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得到了“魚”,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漁”。

詩歌鑒賞,看起來似乎是個難題,但只要能夠給學生以準確、厚實的詩歌鑒賞理論知識做鋪墊,加上教師的精心指導,再加上學生豐厚的古典詩歌積淀,有了這把鑰匙,詩歌鑒賞之門就一定會輕松開啟。

參考文獻:

[1]秦訓剛,蔣紅森主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蕭滌非等著.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3]羅錫詩,夏晴編著.魏晉南北朝隋唐文學史[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第5篇

關鍵詞:古代詩歌;激趣融情;悟境品意

中圖分類號:G633.3

一、引言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古代詩歌是文學中的瑰寶,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詩歌的閱讀和鑒賞是高考必考板塊,現行高中語文人教版教材中所選的古代詩歌有二十余首(另選修有十五首),新課標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做了明確的要求:“培養鑒賞詩歌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可見,在古代詩歌教學中,引領學生學會鑒賞和滲透人文教育應是一個并行不悖的過程。

但現狀調查顯示,很多高中生對古典詩詞的閱讀興趣不濃,古代詩歌文化底蘊積累不夠,很多時候讀不懂詩歌,解題時即使硬著頭皮堆砌一系列術語和詞藻,還是不得要領……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必須反思在古代詩歌教學中存在的重知識輕精神、重技巧輕人文等問題,如果忽略對詩歌人文精神內核的涵泳和傳遞,一味追求解題技巧、訣竅和捷徑,不僅違背了新課標的教學要求,也將錯過了青少年人文發展的關鍵時期,更與“讀懂”的初衷背道而馳。

筆者認為,在古代詩歌教學實踐中,立足教材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文內容,在激趣融情、悟境品意教學過程中層層滲透人文精神,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知、情、意、行,將詩歌知識的學習、積累和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相結合,從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審美習慣,陶冶美好的情操,提高鑒賞古詩的水平。

二、含英咀華――汲取古代詩歌人文養料

“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照燭三才,暉麗萬有……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保ㄧ妿V《詩品?詩品序》)古代詩歌是中華民族優雅母語的精華,蘊藏豐富的人文養料。古代詩歌教學應重視其內涵的發掘,讓學生人文的根深深扎在中華優秀文化的土壤中,這也是古代詩歌教學最根本的價值。語文教師是教學內容的設計師、遷移者,應先立足教材,充分把握中國古代詩歌中的人文內容,發掘其深厚的人文底蘊來濡染學生的靈魂。

1.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情操

天人合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詩人們崇尚自然、珍愛自然,總是善于從大自然中擷取各種物象,輔以精練的語言、和諧的音韻來完美地體現對真理的追求。無論得意失意,詩人欲以抒懷,總免不了借景抒情,將一事一物或賦予自我色彩之情感(即意象),或寓意某種美德(如梅象征高潔,松柏象征堅貞,蓮象征出淤泥而不染)……句句關乎天地品類,字字皆是物我合一。

詩人們追求天人合一,他們在順應自然中真正領悟和感受到美的意境,對自然、人生、社會作出了個性化的觀照思索。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感嘆:“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彼麄円浴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山水清音,追求淡泊明志之清境;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邁灑脫,抒發曠達樂觀的哲思……

這樣闊大的視野和境界,有利于學生陶冶熱愛自然的高尚情操,學會于天地大美中體悟審美的趣味和人生的況味。因此,在課堂討論環節,可讓學生聯系所學內容探討自然事物與詩歌的情感關聯,如“屈原的香草情結”“古詩中最美的田園一景”“月亮為何是詩人最愛”“為什么豪放詞中多‘江山’”……

2.熱愛家國、追求理想的情懷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惫磐駚恚覈閼咽侵腥A兒女最普遍的情感共識,理想信念是君子頂天立地最堅強的精神支柱。語文教材選編的詩歌有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忠、對理想的追求、對信念的執著,有上下求索的苦悶、拍案而起的激憤、潸然淚下的悲愴……充分展示了歷代詩人熾烈的愛國情懷和理想抱負。

《離騷》中“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等詩句洋溢著屈原為國為民的忠貞;《杜甫詩三首》中“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登臺”彌漫著詩人憂國傷時的沉痛;《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道盡了一代才女李清照的家國哀思……這些血淚和成的詩詞,是中華民族崇高的愛國精神的最突出、最強烈的表現。而那些抒發個人理想追求的滾燙的詩篇,亦發人深思。如曹操《短歌行》中的慷慨憂思,《歸園田居》中返璞歸真的渴望,《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壯志難酬的憤懣……

此類作品是人文精神的沃壤,教師除了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含英咀華,還可在課堂內外通過朗誦比賽、詩詞舞臺劇表演等形式,引領學生在體驗式活動中感悟赤子詩人們對家國理想的深摯傾吐,對時代使命的勇毅擔當。

三、激趣融情――生成詩歌的審美體驗

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教師必須優化詩歌教學環境,充分尊重和確立學生在詩歌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探索一種開放的、互動的詩歌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濃厚的人文氛圍中領會詩歌的內涵。

激趣融情,指在詩歌教學的某個階段性環節(如導入新課、感受詩歌、探究內涵等),充分利用知人論世、巧設情境、沸點探究等方法,引導學生融入詩歌,喚醒學生的審美意識以體認詩歌的情感。

1.知人論世,感受詩人的人格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適時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風格和所處時代的特征,使其在此基礎上去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如在學習《蘇軾詞二首》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詞人曠達的個性和豪放詞的特點,導入新課時,我先在一張電子地圖上圈畫蘇軾三次被貶的地點,求詩人“心理陰影面積”(學生答:大半個中國)。隨后引用蘇軾的《自題金山畫像》的“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讓學生從作者的自嘲中,感受一代文豪逆境突圍的灑脫和偉岸,從而迅速進入豪放詞的情境。

2.巧設情境,步入詩人的心靈

學習古代詩歌要有好的態勢,可從詩歌的內容入手,利用相關典故、角色朗誦等情境,引導學生探索文本,讓課堂真正活起來。如《短歌行》一課我這樣開啟朗讀環節:“說起曹操,同學們會想起那些典故?”生:煮酒論英雄、割須斷袍、望梅止渴……“還記得《赤壁賦》中曹操是怎樣的形象嗎?”學生齊背:“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讓我們正衣冠,配古樂,伴著《短歌行》朗誦的鏗鏘旋律,一起去拜訪對酒當歌的曹操……”

3.沸點探究,觸摸美學的天空

古代詩歌之美,美在語言、形象和思想情感。每首詩都有各自最鮮明的藝術特色,可謂美學“沸點”,也往往是學習的難點、疑點。在美學的天空中,人和自然深情對話,思想情感和藝術技巧共筑作品的血肉和尊嚴。因此,在詩歌教學中,為了滿足學生更高層次的發展需求,培養他們的鉆研能力,教師有必要抓住“疑點”“沸點”,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因勢利導地營造探究的氛圍。如學習必修二古代詩歌單元時對《氓》與《孔雀東南飛》女性形象的異同進行比較,學習《蜀道難》時開展李白“夸張藝術”探幽,還有分析《琵琶行》中的貶官文化,研討李商隱的“無題詩”為什么無題……

不論是穿越時空感受詩人的處境,還是設置情境進入文本,抑或抓住沸點剖析探勝,其目的都是營造樂學的氛圍,吸引學生去探究詩歌所承載的人文之美。

四、悟境品意――實現學生能力的提升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王國維《人間詞話》)如果說“激趣融情”是教學的手段,那么,“悟境品意”就是教學的效果,也是詩歌教學的目的?!拔颉保础邦I悟”“了悟”“頓悟”,悟境即徜徉在文本特定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充滿著生命律動的畫卷中,涵泳情思;“品”有“品味”“品鑒”“品評”之意,指在鑒賞過程中對詩歌的內涵和技巧進行沉淀和回甘。

1.悟境達情,物我合一覓真意

詩貴曲,其情感內涵往往含蓄地沉淀在詩歌的意境中,不易輕易捕捉。要真正讀懂詩歌的思想內容必須帶領學生回歸文本,抓住情感關鍵詞,全面體會意境的特點,再借助聯想和想象,融入生動的畫面,領悟情感并與之產生共鳴。具體做法有:

(1)讀以悟情,誦讀進入情境。誦讀是詩歌教學不可或缺的手段。不論是范讀、個別讀、小組讀、師生齊讀,還是自由背誦,誦讀就是要以聲傳情,傳達詩人的喜怒哀樂,表達出詩歌的思想和意境。若深情配以音樂,更加利于感知詩意進入情境,朗誦時要注意契合詩歌的風格和文本的感情基調,如李白詩的逸興遄飛,杜甫詩的沉郁頓挫,《離騷》應古樸中見苦悶彷徨,《琵琶行》應真摯中見深沉婉轉。

(2)景以生情,視聽放飛想象。通過多媒體影像欣賞音畫視頻,讓學生在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情有態的視聽盛宴中放飛想象,直面作者所營構的山川水澤、風花雪月等情境,如《蜀道難》之奇崛險峻,《春江花月夜》之浩渺空明,《雨霖鈴》之清麗凄婉,《望海潮》之曼妙旖旎……與作者攜手漫步,神思合一,融入作品。

(3)畫以傳情,描摹再現形象。繪畫藝術講究通過各種物象交融互滲,表達畫家內心最真實的情感。讓學生給古詩配畫,旨在借鑒繪畫藝術寫意的手法再現詩歌的意象和情境。如請給李清照《聲聲慢》一詞配畫,你將選取詞中哪些形象(意象)入畫?將使用哪些色彩?為什么……

意境是詩意的空間,是立體的畫面,是形神情理的統一。學生能沉浸在詩歌意境中神與物游,思接千載,才是真正意義上進入了欣賞作品的通道。

2.品鑒遷移,腹有詩書氣自華

“品”主要是欣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鑒”主要是要評價詩歌的思想內涵,即優劣真偽高下?!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 “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等要求。在古詩品鑒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除了給予鑒賞評價方面知識的指導,更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讓學生在對話與互動中加深理解,在拓展遷移活動中提高鑒賞水平。

(1)課內延伸,尊重個性化解讀。教師可圍繞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等考點巧設問題,讓學生感受、品味、領悟文本,互評互動,探尋自己對作品內涵和表現形式的獨特體驗和思考。如《雨霖鈴》分析意象的作用時,將原文多個意象替換后讓學生評價兩者的優劣;解讀《錦瑟》“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一句的情感時,設計“請推薦一首與之類似的現代歌曲”活動,讓學生們在比較異同中深化理解,體悟那份亙古不變的傷逝之情。

此外,課堂上的延伸閱讀,也是啟迪學生靈智的好方法,延伸閱讀的文本可以是老師精心挑選的經典篇目,亦可是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或者是自我感覺極有內涵的句子。

只有尊重學生,也尊重作品,才能使學生在藝術比較和思維碰撞中進入鑒賞的境界,從而增強審美能力,拓展思維空間,達到人文教育應有的高度。

(2)課外拓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加強詩歌教學對繼承民族文化傳統、弘揚民族精神、培養審美意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還可根據校情、學情進行古詩教學的拓展遷移。如舉辦詩歌文化節,召開詩詞大會,成立興趣小組開展古代詩歌的專題研究,組織朗誦比賽、手抄報評比等各種詩歌主題活動,還可根據節日或生活情境布置詩歌創作的任務。曾憶廣州遇罕見雨雪天氣,師生堂上即景作詩,筆力雖稚,亦頗有情思。擷取如下:

北塞梨花開,南國雪侵晨。

天寒奇景現,力足萬事成。

(高二6班 梁宇鋒《雪中有感》)

素雪初漫似流螢,傾耳在目觸溫情。

穿窗入戶輕暈墨,染白一紙凈誰心?

(高二6班 黃寒艷《素雪》)

寥廓天地寒冷極,路上行人裹絨衣。

花城百年未有雪,卻看枝頭滿水晶。

(高二6班 張穎珊《記一月廿四日雪》)

南粵臘時樹常青,羊城雨霰人皆驚。

凜風冽雨雖刺骨,罕雪無人不歡欣。

(高二6班 董梓華《罕雪》)

庭前花草兀自紅,落梅紛紛冷香無。

冰絲夾霰似云霧,雪染衣襟猶沾露。

(高二6班 莫陽斐《奇雪》)

寒風獵獵卷簾舞,烏云重重暗日光。

忽有白絮因風起,怯問是雪還是霜?

(高二6班 胡詩琦《問雪》)

北雪南至,行人駐于斯。

飛絮飄滿天,最美唯此時。

(高二6班 連佳楷《無題》)

五、結語

綜上所述,人文教育強調的是美的熏陶、情的漸染,它要求尊重人的主體性,培養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高中階段是學生形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也是培養學生人文意識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階段。在古代詩歌教學中充分發掘詩詞之美,讓學生做“人文深呼吸”,有助于形成更加開放、靈動的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學生鑒賞古詩的水平。

參考文獻:

[1]朱紹禹.語文教科書的價值和使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1998(1).

[2]周玉珍.新課程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科書選文的文化價值取向分析[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微博| 孟村| 清新县| 巴彦淖尔市| 孟连| 广宁县| 云阳县| 顺平县| 松原市| 连城县| 浑源县| 晋州市| 阳高县| 锦州市| 台州市| 灯塔市| 革吉县| 东阳市| 怀柔区| 周至县| 邵东县| 凤台县| 武清区| 麻城市| 淳安县| 台湾省| 水城县| 建始县| 西乌珠穆沁旗| 广州市| 青州市| 新巴尔虎右旗| 湖南省| 山东| 丰都县| 巩留县| 湘潭市| 襄垣县| 马鞍山市| 来凤县| 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