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9:15: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全國甲卷語文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那么什么是“新材料作文”?它的“新”又表現在哪里呢?依據教育部國家考試中心余聞先生的說法,所謂“新材料作文”,就是一種“以給材料但不給話題,在材料范圍內自主確定角度、立意、文體、標題為特征”的命題形式;它“把話題作文中的‘話題’與‘材料’的功用都集中到‘材料’身上?!牧稀c‘題目’相比,‘材料’更貼近生活的原型,讓審題不是從‘題目’出發,而是從‘材料’出發,從而使試題更具開放性,更能啟動考生的發現能力、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考生的作文在材料含意范圍之內就符合題意,在材料含意范圍之外就偏離題意”。這種命題形式之“新”,主要表現在:“舊材料作文”所寫作文的主題、內容甚至文體都必須與材料的內容和形式一致,必須用好所給材料;而“新材料作文”則吸收了話題作文的優點,“三自”原則給了考生更多的自由和發揮自己才能的空間,不過,與話題作文不同的是,它把話題隱含于所給材料之中,這就促使考生把關注的焦點由“話題”轉移到材料的“含意”,使高考作文更貼近生活,更貼時寫作的實際。
綜觀近三年全國卷的作文題目,不難看出這種命題形式的基本走勢:
一、從命題材料的形式看,其類型將日趨多樣化
近三年命題材料的形式,有寓言故事(2006年甲卷老鷹與烏鴉、2008年老鷹與幼龜)、媒體材料(2006全國乙卷關于讀書的網上調查)、圖畫材料(2007年全國甲卷“摔了一跤”)、現實材料(2007全國乙卷叢飛事跡和新課標卷法國化學家成功經歷、2008年全國甲卷抗震救災和新課標卷母女的三次養鳥經歷)等多種。本著“穩中求變”的原則,高考作文中必然會出現更多的類型。劉國良主編的波波鳥名師大講堂《高考材料作文第一解讀》就將“新材料作文”分為寓意型、詩意型、象征型、圖文型、思辨型、感悟型等六種,可供考生復習時參考。
二、從命題切入的角度看,高考作文命題仍然會朝兩個方向掘進
一是引導考生關注外部世界及其與人類自身的關系問題;一是引導考生反觀自身,改造內部世界,重塑自我形象。
就第一個方向而言,作文命題必然會貼近社會生活,關注社會熱點。很難想象,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人將來能寫出“感情真摯”的文章。關注時代,關注生活,關注社會是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高考作文必然要承擔起重要的的導向作用。2007年全國甲卷“摔了一跤”,這個命題涉及的決不僅僅是不小心“摔了一跤”這么簡單,這里涉及的不僅是個人的問題,而且是應該引起學校、家庭乃至社會關注的青少年的成長教育的大問題。2008年全國甲卷“抗震救災”,這是一段時間內,中國乃至全世界關注的焦點,無須贅述。因此提倡考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做個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觀察學校、家庭、社會發生的變化,特別是要留心身邊的人和事,真誠地與人交往,熱情地幫助別人,樂觀地面對生活,用心去感悟生活。同時,要時??纯措娨晥蠹垼P注時事動態。正所謂“事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忌J真地積累鮮活的生活素材,因為只有生活才是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啊!當然,也要廣泛閱讀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它們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如果能把從讀書中獲得的間接經驗與自身的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相互闡發印證,那就更好。
就第二個方向而言,作文命題一方面必然注重發展個性,培養創造性思維品質,如2006年甲卷“老鷹與烏鴉”直接涉及模仿與創新的關系問題,2007年新課標卷法國化學家成功的范例,向人昭示創造、機遇與執著的關系。
另一方面注重塑造健全人格,培養人文素養,如2007全國乙卷叢飛事跡的材料,給考生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一方面是叢飛無私救助貧困學生,另一方面是受助學生“沒面子”的“埋怨”;一方面是大學生忘恩負義的逃避,另一方面是小學生知恩圖報的捐獻。在這強烈的對比下,命題意圖是顯而易見的:倡導無私奉獻、知恩圖報,批評自私自利、忘恩負義??忌绻枷氲赖虏桓?,人格不健全,很難寫出“感情真摯”的文章。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自覺培養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在“教書”的同時肩負起“育人”的重任。要教育學生把“作文”與“做人”統一起來。文章決不僅僅是“作”出來的。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在教自己的兒子寫詩時說過這樣的話:“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這“詩外的工夫”我想就是踏踏實實生活,認認真真做人,廣泛地積累生活,積累感悟,積累情感,博覽群書,狠下一番“長期積累”的工夫。古人論詩強調“詩言志”,“詩窮而后工”,道理也在這里。至于“詩內的工夫”,我想最多也只能占到三分。
目前考生作文存在嚴重的華而不實的現象。究其原因,我想,是考生割裂了生活與寫作的關系,認為文章就是“作”出來的,只要記一些好詞好句,臨時抓來用一下,裝點一下門面,給閱卷老師造成一個“有文采”的假象,就可以拿個不錯的分數。其實,2007年考試大綱作文部分早已經將“詞語生動”“文句有意蘊”分別改為“用詞貼切”“文句有表現力”,說明研究人員對糾正這種錯誤的作文傾向所作出的積極努力。但這并沒引起考生的普遍注意。這就要求老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貼近生活,教育他們堅持“以我手寫我心”,努力寫出富有個性的文章來。只有這樣的作文,才更貼近我們寫作的實際,更符合作文命題的趨勢。
三、從命題的要求看,仍然是限制中有開放。限制在逐漸減少,切入點將更多
近三年的作文題目,也體現了全國卷“穩中求變”的原則。在這三年中,作文的核心要求沒變,即“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過,2006年的“全面理解材料”的要求,在2007年和2008年卻被取消了。這說明作文的限制在減少,不再強求綜合材料的所有信息,不再強求“全面理解”,只要圍繞材料“含意”選取一個角度立意就行。這就意味著給予了考生更多的自由。
與限制減少相應的是考生立意的切入點更多。例如,2008年新課標卷母女三次養鳥經歷的材料,可以選擇的大的角度就有慈善、環保、愛心、放生、自由等,而每個角度都可以得出多個立意角度,比如“慈善”,就可以得出“莫讓慈善變了味”“慈善不需要刻意的形式”“關愛生命是最大的慈善”“借慈善之名牟利讓人不齒”等子項。
關鍵詞:文題;眼睛;考生;擬題;擬題要求;擬題方法
眾所周知,標題是文章內容與讀者情感心理之間的第一個接觸點,是讓閱卷老師慧眼為之一亮的第一點,是讓人一見鐘情的因子,也提供給讀者窺視文章內容的獨特視角。古人就有云:題者,額也;目者,眼也。說的是,文章的題目就如同額頭、眼睛那么重要。好的題目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標題的好壞,吸引與否,關系著作文的吸引力,一旦看到標題毫無新意,都是古老的東西,一點都不吸引人,這就不會讓讀者產生閱讀的思想。
就有這么一件事:曾經有一位攝影愛好者,拍攝了一幅某少女在樹林里撐著傘的鏡頭,畫面、色彩和角度都不錯,起名為《晨曦》,此稿投向多個雜志社,結果都被退稿;后來有一位專業人士建議作者把題目換為《有約》,結果不但見諸報刊,還獲得了三等獎。由此可見,“佛靠金裝,人靠衣裝”,這句老話沒有讓人掉牙,這是一個重視包裝的時代,像一本精彩的書要有一個好的封面,優質產品要有精美的包裝一樣,作文也正是依靠題裝,文題就像一棟別墅的大門,大門漂亮就會使人產生里面有多豪華的感覺。如若標題擬得不好,那么即使你內容寫得再好,再精彩,這篇文章也是失敗的,因為你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題好一半文”,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好的、新奇的、有創意的題目可以起到先聲奪人、吸引讀者的作用,尤其是在高考中,題目往往影響著閱卷老師的情緒,最終影響到自己的作文得分。所以,讓作文有一雙“明眸善睞”的眼睛,這是必須的!
近幾年來,高考命題者往往提供材料,讓考生根據材料自擬題目作文,這既考查了考生選擇角度確立中心的能力,又考查其概括表達能力。
但現實情況卻是,很多考生在“審材”正確、明確寫作核心的前提下,在擬題方面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如題目沒新意,落入俗套,題目過大、空或過長,顯得寬泛松散,沒有針對性,或平淡蒼白,毫無文學色彩和美感,缺乏聯想等等,很難獲得高分。
那怎樣的標題才算是好的呢? 作文擬題要與作文材料的內容要珠聯璧合,題目要能反映材料的內容,這是擬題的基本要求,而要讓標題成為眼睛,則需要達到以下幾點要求:
1、簡。題目用語力求精練簡潔,有高度概括性,避免繁瑣,多用詞語或短語,一般不用句子。
2、切。根據文體擬題,雖然同一標題可以寫成不同的文體,但大多數標題還是能體現出一定的文體特征的;而不管哪種文體的作文,其題目一定要準確地表達文章內容。
3、美。題目用字遣詞要富有美感,寓意深刻,力求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4、奇。標新立異,出人意料。
下面結合近幾年高考優秀作文來談談材料作文的一些擬題方法,這些擬題的方法實質就是充分利用各種修辭、引用、化用、反彈琵琶等手法來擬題,具體操作如下:
一、運用比喻,形象生動
比喻就是用具體形象的事物來比方抽象的事物。用熟知的事物來比方陌生的事物。運用它可以把陌生的東西變為熟悉的東西,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形象化。
如:以“堅守”為立意核心詞語(2012年北京卷)《堅守,生命中最美的容貌》
以“水”為立意核心詞語(2012年四川卷) 《水――生命的季節》
以“責任”為立意核心詞語(2012年山東卷)《用生命點亮責任的明燈》
以“同學關系”為立意核心詞語(2013年新課標Ⅱ卷)《播下友情的種子》
二、運用比擬,情感細膩
比擬可以分為擬人和擬物兩種方式。簡單地說,擬人就是將物當成人來寫;而擬物,就是說將人當成物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如:以“水的靈動山的沉穩”為立意核心的詞語(2008年浙江卷) 《山與水的對話》《讀水千遍》……
以“誠信”為立意核心的詞語(2011年大綱卷) 《與誠信同行》《誠信不會孤獨》《打撈誠信》……
以“”為立意核心的詞語(2011年北京卷)《沉默的豐碑》
以“勇氣和經驗”為立意核心的詞語(2013年全國新課標Ⅰ卷)《讓勇氣為經驗松綁》
三、運用對偶,整潔明了
對偶就是用兩個結構相同或相似、字數相等的詞句來表達一個內容相對稱的意思。使用對偶可使題目一目了然,且富有節奏感。
如:《贈人玫瑰 手有余香》 (2012年課程標準卷)
《拒絕冷漠 心便“融合”》 (2012年重慶卷)
《活在當下 靜待花開》 (2012年廣東卷)
《生命的速度 人生的旅程》 (2012年福建卷)
《有限的生命 無窮的征程》 (2012年福建卷)
《知足云天淡 進取風雨行》(2012年江西卷)
四、運用反問,發人深思
在標題中設置一個誘人的懸念,或運用一個反問句引起讀者的思考,往往能激起讀者探求內容的欲望。此方法一般適用于時評類或漫畫類材料作文。
如:以“淺閱讀”為立意核心詞語(2010年全國大綱卷)《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
以“愛的方式”為立意核心詞語(2010年大綱卷) 《摔了一跤又何妨?》
以“包攬冠軍后的反思”為立意核心詞語(2011年北京卷)《誰與爭鋒?》
以“科技的利弊”為立意核心詞語(2012年湖北卷) 《傳統,我們離你到底有多遠?》
以“英雄與平凡”為立意核心詞語(2012年浙江卷) 《不做英雄又何妨?》
以“話青春”為核心立意詞語(2013年浙江卷)《斑駁年華,誰在哭泣?》
以“捐助”為核心立意詞語(2013年廣東卷)《善行,我該如何安放你?》
這些反問在題目中的使用,使讀者在一開始就聚焦于文本內容,使作文具有了很強的吸引力。
五、運用典故,內涵豐富
在擬寫作文題時,可引用或化用一些名言、詩詞、成語、流行歌曲、廣告語、書籍名等來增添文章的詩意、哲理。這樣標題不僅新奇、獨特,還讓文章充滿豐富的內涵。
如:《守得云開見月明》 (2012年浙江卷)
《腹有詩書氣自華》 (2012年遼寧卷)
《天生我材必有用》(2013年湖北卷)
《安然相對不驚飛》(2013年江蘇卷)
《拿什么拯救你,傳統》 (2012年湖北卷)
《我的心里只有你沒有他》(2010年全國大綱卷)
《致我們已逝去的童真》(2013年浙江卷)
《看到了,就大聲說出來》(2013年山東卷)
以上所介紹的這些作文擬題方法很有新意,值得推薦,如此擬好的作文題目也就可以達到了簡潔、新穎、生動、切合文意的目的,閱卷者在一看到標題后就有讀文欲。假如我們考生能做到了以上幾點,那么所擬出的題目就成了作文那雙“明眸善睞”的眼睛,若要惹不了人眼,難矣!
參考文獻
[1]沈大安主編.中學語文教學案例專題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無
(1)新經典作文素材 無
博覽天下
(4)數據·視點·人物 無
素材集錦
(6)寧愿遺憾 月冉
(6)拒絕的理由 蘭心
(6)批評的力量 劉衛杰
(7)走下巨人的肩膀 李木
(7)1%就是100% 小喻
(8)永不放棄 張世普
(8)“不為”里的堅韌 鄧為
(9)永遠的陷阱 佚名
(9)比別人多一手 崔鶴同
(10)別老拎著死老鼠 翟洪專
(10)不動翅膀飛過大西洋 劉鍇
(11)心靜如竹 步云
(11)尋找圣人 王少毅
(12)速度是這樣降下來的 王磊
(12)天空和手掌 黃小平
(13)猴子的自律哲學 佚名
(13)閑置有時是破壞 李愚
(14)飛向沒有夜晚的地方 黃興旺
(15)示弱求存 老北
(15)是誰限制了天鵝的飛翔 黃小平
(16)方便的心 遠山
(16)巴爾扎克的作業 蔣光宇
(17)奧蒂“奶奶”依然有夢 王彥
(17)人生的蛋糕 馮國川i
(18)經洗滌方能現光澤 王海瑩
(18)拿獎學金讀哈佛的流 宗文
(19)人生沒有滿分 莊佩金
(19)犯錯,讓人生更美妙 呂麥
(20)人生不是木桶 亦明
(20)我的麥子熟了 佚釔
(21)當總統來到餐廳 李良旭
(21)facebook效應 無
(22)恨和尊重是兩回事 感動
(22)兩瓶酒的腐敗是天大的腐敗 感動
(23)你是思考的智者還是盲從的奴隸 司馬飛
(23)陽光之下,沒有流言 李凌
(24)與黑猩猩共度50年 李珊珊
(24)奧巴馬仿林肯組建“對手團隊” 無
(25)路標 李雪峰
(25)一點小善意 李愚
(26)拋掉軀殼,為心靈而活 馬曉偉
(26)最美的顏色叫“羞色” 佚名
(27)守住夢想 馬陳勇
&
nbsp; (27)崇高的堅持 佚名
(28)攀登內心的珠穆朗瑪峰 蔣光宇
(28)認識自己的人最強大 章月娥
(29)林則徐:做有利于人民的人 佚名
(29)箕子怖箸 朱啟新
(30)小元方妙語 佚名
(30)諸葛亮“喂雞求學” 何春喜
(31)東坡也抄書 曹韌
(31)方是性格,圓是智慧 清風慕竹
(32)王旦不計嫌隙薦寇準 王峰
(32)扁鵲三兄弟 佚名
(33)唐杰忠的“三讓” 白露
(33)羅雪娟的背影 佚名
(34)和田一夫的光明日記 清風慕竹
(34)閻崇年不喝水 王?,?/p>
(35)麥克阿瑟的滿分 陳法強
(35)魯迅的細節 佚名
熱點素材
(36)超女王貝之殤 韓浩月 許杰 江小魚
(38)“學生不讓座”折射出什么 張鐵水
(39)少年扶起摔倒老人反成被告 佚名
(39)人已昏迷還要到場? 錢夙偉
(40)愛蓮堂被拆異地重建,“出淤泥而不染”成教科書記憶 龔柏威
(40)西安百家黑企拉細鋼筋蓋樓 佚名
(41)哭泣的“臉” 李良旭
(41)有“用量”不等于有水量 無
(42)去馬爾代夫要趕早 九月菊
(42)長江源最大冰川近40年退縮4000米 周潤健 劉元旭
(43)四大名著翻拍,網友拍磚 徐海洋
(43)錢不等于愛 沈顥
(44)事無大小,都要拿出水平來 張瑜琨
(44)“沒撞死就好辦” 佚名
專題素材
(45)話題“善與惡”素材演繹 無
(46)議論文經典論據之尊重 佚名
(48)筆墨是情我負丹青 劉郁暉
素材點滴
(50)我國古代方位的代稱 李莉
專題素材
(51)聽聽他們的聲音 張琪
素材點滴
(52)“三甲”不是前三名 劉曰建
素材運用范例與技巧
(53)在荊棘中尋找生命的支點——羅曼·羅蘭《名人傳》素材運用導航 羅小軍
(54)回歸文本素材——高中語文課本素材梳理(二) 無
素材點滴
(55)
萬卷”該有多少書 佚名
(56)巧用詩詞寫華章 王記金
素材運用范例與技巧
(59)博收約取,鮮活思維——作文素材運用技法舉隅 劉郁暉
素材點滴
(61)名人素材經典評析 無
素材運用范例與技巧
(62)考場作文怎樣用好事例論據 宋宏雄
(64)作文素材加工技巧 伏穎蘭
素材點滴
(66)“缺筆”趣談 苑舉磊
(67)名人書趣 雪焰
(68)堅持的明天叫成功 劉濤
(69)思想,是不過時的美麗 李冬
(70)活用本刊素材,展示真我風采——《作文素材》稿件征集令 無
無
(i0010)對一朵花微笑 劉亮程
(i0002)芭蕉聽雨 張梅
(i0011)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i0020)白菜湯 屠格涅夫 巴金(翻譯)
(i0020)比雀斑更美麗 馬克·吐溫【美】
(i0003)弱者,你的名字是—— 張曉風
(i0012)瓶裝的感動 杜春蕾
(i0021)潛水鐘與蝴蝶(節選) 讓·多米尼克·鮑比[法]
(i0030)桑德爾的《正義》課 小寶
(i0004)寒鳥 劉鴻伏
(i0013)飄舞一次美麗一次 何敏宏
(i0031)看自己和看世界 周力丁
(i0005)雨前 何其芳
(i0014)抱的懺悔 鐘志紅
(i0014)先生們,請進入波蘭 楊明
(i0032)水墨周莊 王劍冰
(i0006)故鄉的胡同 史鐵生
(i0015)孝心無價 畢淑敏
(i0024)蒲公英的假條 馬德
(i0007)夜晚 韓少功
(i0025)苔花 佚名
(i0034)窗前的樹 張抗抗
(i0008)最貴的捐贈 蘇黎
(i0017)被“牛頓的蘋果”砸中以后 陳魯民
(i0026)一支慟哭的金色鋼筆 一路開花
(i0035)附耳細說 畢淑敏
(i0009)愛到無力 丁立梅
(i0018)為了看看太陽,我來到世上 摩羅
(i0027)錦年如煙 張潔
(i0019)將你銜走 張麗鈞
(i0028)小學語文教材里的道德拔高和人性缺失 張敬偉
&
(i0037)高考小說閱讀命題特點及答題方略(二) 王周平
例文10 推薦理由:素材充足,論證有力
梅花戰勝寒霜,笑迎白雪,暗香浮動;蓮花沖出泥沼,天然雕飾,一塵不染;百合走出貧瘠,悄然開放,散發馨香。歷經磨難的洗禮后,生活便迎來了誘人的芬芳。
在《意林》上讀過一則故事。一只小蝴蝶費力地掙扎著,想要破繭而出。一位好心人見蝴蝶那么痛苦,就幫它剪了一道小口子。小蝴蝶終于出來了,可它剛剛展開翅膀,卻重重地摔到地上,斷送了幼小的生命。那個人并不知道,對于蝴蝶而言,痛苦地破繭,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歷程。只有邁過了那道坎,蝴蝶才能擁有輕盈的身體和有力的雙翅。
人生也是如此,沒有痛苦和磨難,永遠不可能完整,就像沒有破繭的蝴蝶一樣,永遠不可能飛翔。古人說: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換一種眼光看待生活,也許你的世界會柳暗花明。因為冰霜之苦,釀出的正是生命的清香。
作為世界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簡直是苦難的象征。童年時,他幾乎是在淚水浸泡中長大的。后來母親病逝,自己不幸失去聽力。生活的磨難,不但沒有讓他失去信心,反而發出了“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的深情呼喚。正是這些磨難,讓他對音樂變得更為專注。作曲時,他常把一根細木棍咬在嘴里,借以感受鋼琴的振動。著名的《命運交響曲 》,就是在這種狀態下創作的。
掀開歷史的宗卷,因磨難而走向成功的名人,真是數不勝數?!帮L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不畏生死的荊軻,成為了易水河畔高大的雕塑,引領著后來者前行;“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臥薪嘗膽的勾踐,休養生息,忍辱負重十年,終成一代霸主;“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行吟澤畔的屈原,憂國憂民,用生命的強音定格在歷史的畫面中。
這就是磨難??此谱屓送纯啵瑓s能為你增添一對翅膀;看似讓人不幸,卻能將你送入浩瀚蒼穹。伸出你的手吧,握住磨難,手上也會留一縷余香。
【技巧借鑒】用議論文寫作的考生不少,但寫得如此精彩的幾乎難覓蹤影。究其原因有兩點,或是沒有素材的積累,或是不懂素材的運用。對2014年廣大考生而言,本文便是借鑒的典范。從選擇的材料看,極為充實:有時借自然之景說理,像梅花、蓮花之類的材料均新穎貼切;有時借古今中外人物說理,荊軻、貝多芬、勾踐等便是最好的說明;有時借詩詞名言佐證,無論是“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之類的名句,還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詩詞,均妥帖經典。從材料的運用看,有事實論據,也有理論論據;前兩個論據均挖掘深入,分析具體;后幾個論據,一筆帶過,詳略得當??紙錾夏軌驅懗鋈绱思炎鳎瑢嵎且资隆?/p>
【適應考題】本文可以應對“成長”“財富”“突破”“成功”“做最好的自己”“面對挫折”“生命的芬芳”等考題。
羅小軍:中學語文高級教師,著名作文教學專家,全國語文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副理事長,首屆益陽名教師。
關鍵詞:成語;高考;語境
一、成語――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
成語是漢語言文化的精華,其中蘊藏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從不同角度和側面反映了漢民族語言的發展歷史,反映了漢民族歷史與文化的發展歷程。借助成語可以了解服飾文化,如“鳳冠霞帔”“珠圍翠繞”是帝王妃嬪和貴族婦女的打扮,“綾羅綢緞”是有錢人的穿戴,普通老百姓只能“短褐穿結”,儒生負“方巾闊服”的儒雅,士大夫是“峨冠博帶”的尊貴;喜事“披紅掛彩”,喪事“披麻戴孝”??梢詫W習歷史,如“破釜沉舟”“樂不思蜀”“完璧歸趙”。可以體會農業生產,如“精耕細作”“躬耕樂道”“解甲歸田”。也可以知曉中國古代建筑民族文化的特色,如“雕梁畫棟”“富麗堂皇”“亭臺樓閣”“舞榭歌臺”“瓊樓玉宇”“蓬門蓽戶”。還可以學習教育中的經典,并不斷地完善道德價值觀,如“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仁者愛人”“父慈子孝”“自強不息”等等。總之,成語知識囊括了整個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它們朗朗上口,以高度濃縮、意義的豐富性為人們喜愛、樂誦,此題考得好,它繼承并發揚了中華傳統文化。
二、高考成語知識的考查形式
據《考試大綱》看,近年各地高考題中對熟語的考查,除了那些實用性強、流傳性廣的慣用語、歇后語、俗語外,重點還是常見成語的使用,且考題不再機械地考查成語的使用,而是選三個近義成語讓你選填,考查了考生對成語的辨析和運用能力。如,2010年天津卷第3題,2011年江西卷第3題,2012年江蘇卷第2題,2013年高考江蘇卷第2題、四川卷第3題、福建卷第17題,2014年江西卷第2題、湖北卷第3題、江蘇卷第1題。這樣的題型設置越來越多,由簡單的四個成語的辨析到六個成語的辨析,要求學生不僅知某成語的意義,更要辨析相近成語的差別意思。但不論形式如何變,成語的意義是固定的、不變的,因此教師必須教給學生成語知識,更要使其學會應用成語、辨析成語。
三、成語誤用的類型
歷來對成語誤用的類型,有多種理解,有的認為是五種,有的認為是十種或十二種。但不論多少,有一點是值得商榷的,即“不合語境”。當我們教學生如何判斷成語正誤時,要理解成語,分析語境,所有成語誤用都可以歸納為不合語境。因此教者須仔細辨析、透徹理解,莫把病因簡單歸于“不合語境”,我認為常見的誤用類型有八種:
1.曲解詞語、望文生義(2014年大綱卷第2題C項)
2.用錯對象、對象不當(2014年大綱卷第2題B項)
3.誤用褒貶、褒貶不當(2013年大綱卷第2題B項)
4.顛倒尊卑、謙敬適當(2010年全國卷Ⅰ第2題B項)
5.語義重復、自相矛盾(2013年安徽卷第16題D項)
6.搭配不當、不合習慣(2011年大綱卷第2題B項)
7.夸大其詞、不知輕重(輕重失當)(2010年北京卷第2題B項)
8.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兩用)(2012年遼寧卷第13題C、D項)
四、從真題中辨析“不合語境”
縱觀近五年(2010年―2014年)高考真題來分析成語誤用類型的不合語境。
2010年高考試題,全國卷一第2題D項,答案分析為(附庸風雅,指缺乏文化修養的人為了裝點門面而結交名士,從事有關文化的活動,不合語境。)其實這里犯的錯誤應是望文生義?!耙栏剿?,使自己風雅、高檔”。全國卷二第2題B項,答案分析:“姑妄言之”,不合語境,而成語中“妄”的意思是“隨便,不負責任的態度”,這樣就與整個句子的意思相矛盾了。湖南卷第3題C項,問題應是“津津樂道”,指饒有興味地談論,它后面不再跟談話,因此重復了。遼寧卷第13題C項,答案分析為不合語境,但“耿耿于懷”含有貶義,語境需褒義,褒貶失當;安徽卷第16題A、B、D三項均分析為不合語境,其中A項“別無二致”,應該是望文生義,B項“等量齊觀”這個成語一般用在否定句中,因此屬于“搭配不當”,D項“首當其沖”放在句中也是望文生義而誤用。江蘇卷第2題A項C項均解析為“不合語境”,我們知道A項“滿城風雨”是貶義詞,而句中是對張師傅冒險救乘客的事跡的報道,應用褒義詞,因此是褒貶不當。C項“信手拈來”指寫文章不費思索、很快,但句中說垃圾,則是對象不當。
看2011年高考試卷,大綱全國卷第2題的D項,分析問題為“不合語境”,由“不絕如縷”的意思可知,放在句中應為“望文生義”。遼寧卷第13題B項解析為不合語境,我們看“東山再起”它的意思是比喻失勢之后又重新恢復地位,而命題者的意圖應該是考生可能會簡單“望文生義”為某種事物再次發展。北京卷第2題B、C、D三項為不合語境,仔細分析,B項“不期而遇”,由其意思及語境可見是不合事理習慣。C項“江河日下”由句意可見理解為江河水一天天向下流去,典型的望文生義或對象不當;D項“兵不血刃”則是與句意矛盾或輕重失當。湖南卷第2題D項分析為不合語境,“活靈活現”指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但句中說的是兔,因此是“對象不當”。山東卷第4題A項“漫無邊際”形容非常廣闊,一眼望不到邊,或指談話寫文章沒有中心,而句中說“漫無邊際的史料”,則是搭配不當。
2012年高考試卷分析。新課標全國卷第13題D項“從一而終”說的是愛情婚姻觀點,而句子則談的是“記憶”,應為對象不當。大綱全國卷第2題C項“漸入佳境”指的是境況或興趣愛好,但句子說的是家具,對象不當。江西卷第3題A、D項分析為不合語境,A項“如數家珍”形容對列舉的事物或敘說的故事十分熟悉,句子中說的則是地震家舍的情況,所以“對象不當”。D項“茹毛飲血”指原始生活,但句中則說的是戰爭的殘酷狀況,望文生義。山東卷第4題A、B兩項為不合語境,我們看A項“巧舌如簧”是貶義詞,但句中演講者只能為褒義,則是“褒貶不當”;B項“瓜田李下”比喻引起嫌疑的地方,句中說的是田園生活,可見是望文生義。
2013年高考試卷分析如下,新課標全國卷一第13題A、C項答案解析為不合語境,A項“振振有詞”,是個貶義詞,由句意可知表揚他上課水平,可見褒貶不當。C項“電光火石”形容速度快或變化快的事物,句中形容話,對象不當。浙江卷第3題B項“細大不捐”指大小都不拋棄,而句意說不捐款,因此望文生義。大綱卷第2題A項“歷歷在目”指對象或事物的面貌清楚地出現在眼前,而句中說的是親情,對象不當,B項處心積慮,則是褒貶不當,C項“求全責備”,褒貶不當。
最后看2014年高考試卷。新課標全國卷Ⅰ第13題,答案只是籠統地解釋了成語,并沒有深入分析?!爱斎什蛔尅敝笐撟龅氖轮鲃幼?,只有第3句相符?!柏煙o旁貸”指不能推卸責任,教育子女就是一種義務責任,當仁不讓,重在一個“仁”字上,只符合第1句醫務人員的天職。大綱卷第2題D項“嘆為觀止”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但句意是普通人驚嘆,因此望文生義。答案解析為此處用于說明普通人感嘆買不起價格不菲的演出,其再細點分析應是望文生義,“驚嘆看到的事物”。大綱卷第2題D項,安徽卷第17題D項,當仁不讓,說不合語境,但句子中用于商務競爭,對象不當。山東卷第4題B、C項分析,均為不合語境,看B項“反戈一擊”:比喻掉轉頭來反對自己原來所屬的或擁護的一方。而句中說的是軍事演習中,奪回了戰場上的主動權,典型的望文生義。C項“廣開言路”,一般用于上級。而句中用于代表們相互之間,因此是對象不當。浙江卷第3題C項答案解析為“此處應用,不溫不火”,而成語的意思是表演既不沉悶也不過火,而句中說的是寫字樓的狀態,只能是對象不當了。
“千古文章意為高?!薄耙猹q帥也。”這些論述道明了立意的重要性。文章立意首先應求準,進而還要求新。新奇的立意,能使作文個性鮮明,給人以心靈的撞擊、精神的鼓舞。要使立意出新,方法主要有:
一、巧于切入見新意
比如2011年全國卷新材料作文“最誠信的業主”,眾多考生一窩蜂地針對“誠信的價值”議論或抒情;而優秀考生絕不會這樣,他們往往具有實話實說的勇氣,有感而發、針砭時弊的文風以及直面現實、關心時事的膽識。比如滿分作文《兄弟,請給我一角錢》,是考場上的翹楚之作。文章獨辟蹊徑,寫了自己應得的那一份雖然只是“一角錢”,但一角錢畢竟是對“我”的勞動的肯定,是“我”付出勞動后理應得到的屬于“我”的那一份。作者從“20世紀美國經濟危機期間相當流行的一首歌”寫起,以“我曾經建過一座塔樓,直逼太陽,用了磚瓦、鉚釘和石灰;我曾經建過一座塔樓,如今它已竣工――兄弟,請給我一角錢,好嗎”收篇,強調“曾經,我有過兩元錢,我辛苦賺來的兩元錢。然后,你打了一通電話,我拿著它替你買了一張彩票”(即突出兩元錢得來不易),其首尾呼應,結構完整。
又如2011年山東卷“這世界需要你”這一文題,有篇滿分作文先用排比舉例(包括“因為你的存在,齊威王不戰而屈人之兵”等等),突出“這世界需要你”。這個“你”是誰?文章一上來并不明說,這就給讀者留下了懸念。至后半篇,才通過設問給出答案:“你是誰?”“你是不同的聲音!說白了,就是反對者的聲音!”篇末則再次強調――“你,起初雖然可能被誤認為是冷風冷雨,沒有人喜歡你,但――這成功的世界需要你”。將“你”定位為“反對者的聲音”,令人耳目一新。
二、逆向思考見深度
比如完成命題作文“一步與一生”,常規立意是“一步決定一生”“走好關鍵一步才能成就美好的一生”“走好人生的每步路”等。有些考生卻能轉換思考方向,對大多數人的見解說“不”。比如寫“人生中不僅要懂得進,還要知道退。有時進一步舉步維艱,退一步卻海闊天空”;比如寫“古語云:‘一步錯,步步錯?!皇ё愠汕Ч藕??!@些用血淚寫成的話里確實包含著深刻的教訓。不過,‘一步錯’真的就‘步步錯’嗎?‘一失足’真的就成‘千古恨’了嗎?‘浪子回頭金不換’,又給了我們重新振作的勇氣”。
再請看2011年陜西一考生《大道之行》的節選:
有時候我常常會懷疑:崛起,就一定是一種進步嗎?如果是的話,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卻在懷念貧困年代里的一雙布鞋、一根煙桿呢?
如今,我們習慣以經濟指數、政治影響力衡量一個國家進步與否,卻忘記了真正的民生來源于百姓內心的幸福安定。圣人嘗言:“夫百姓者,既庶矣,又何加焉?富之。既富矣,又何加焉?教之?!倍斀裆鐣?,似乎是把物質上的富足當作唯一目標了。當我們穿行在城市擁擠的人流中時,可曾駐足回身,撿回那不知被遺落在哪個角落的心?
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是被現代化沖昏頭腦的我們所無法想象,也無福消受的一種生活。與之相比,也許卡夫卡冷峻的寓言更適合我們――在工業文明的壓抑下,在機器的轟鳴聲中,我們異化為甲蟲,在艱難的世界里尋覓溫暖,渴求光明。
看多了那些強遭拆遷的人們無力的眼神,聽慣了那些礦難中死者家屬們哀號的啼哭,有時我會想象,在未來會有一個值得我們為之興奮、為之匍匐的更美好的世界。
當市民社會轉為公民社會的那一天,當中國已不再需要外界的贊美來粉飾自己形象的那一天,我們,終會達到一種更高意義上的崛起――文明社會。
作者大膽地從反面入題,一開篇就出語不凡,奪人眼球?!叭缃瘢覀兞晳T以經濟指數、政治影響力衡量一個國家進步與否,卻忘記了真正的民生來源于百姓內心的幸福安定”,這樣的議論,更是切中肯綮,發人深省。主體部分,用“當我們穿行在城市擁擠的人流中時,可曾駐足回身,撿回那不知被遺落在哪個角落的心”來統領,“我想起”“我記得”兩相對比;再輔以“也許卡夫卡冷峻的寓言更適合我們”,輔以“看多了”與“聽慣了”,篇末的“在未來會有一個值得我們為之興奮、為之匍匐的更美好的世界”“終會達到一種更高意義上的崛起――文明社會”也就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了。
材料實一點兒
針對近年來很多高考作文內容空洞單一、論據蒼白無力的現狀,《考試大綱》在“發展等級?豐富”中提出了“材料豐富”的要求。所謂“材料豐富”,是指文章使用的材料種類多,數量大,內容豐贍,血肉豐滿。寫記敘文,情節生動,人物性格鮮明,場景描寫突出;寫議論文,論據豐富而典型,論證全面而有力。請看2011年山東考生《這世界需要你(書香幽幽,飄過千年)》的片段:
精神的家園需要書香的浸潤?!白栽陲w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淡淡的樹影,隔著輕簾,若隱若現;“碧玉小家女,來嫁汝南王。蓮花亂臉色,荷花雜衣香”,江南水鄉,采蓮歌女,繞過長橋,淺笑顧盼;“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一襲長袍,一樹蕭秋,殘陽余暉,孑然一人!如此美景在何處?便在世界中。世界帶給我們遐想中的現實美,而“你”用這種美為人們精神的家園帶來了樂趣。如此說來,“書香”啊,這世界怎么能沒有你?
生活的天地需要書香的調劑。你為人們帶來了春天郊外踏青時“風乎舞雩”的愜意,帶來了夏夜談心時“蛙聲一片”的欣喜,帶來了秋天登高時“落木蕭蕭”的壯美,帶來了雪夜神游時“萬樹梨花”的絲絲涼意。世界的四季被你描繪得淋漓盡致。沒有你,這世界能表現出那種令人心怡神往的美嗎?“書香”,啊,這世界怎么能沒有你?
心靈的一隅需要書香的慰藉?!肮蕰粎挵倩刈x,熟讀深思子自知?!弊屖澜珏塾斡跁暮Q?,汲取那無窮的力量,于是,在東風三月跫音響起的時候,不再掀起春帷,只保留那一份永遠的祝福就好。在苒苒物華休的秋日,不再“擬把疏狂圖一醉”,只將游子的心牽在風箏的線上,那一頭繞著永遠的故鄉就好。在悠悠的歌聲響起時,不再去踏破江南的小巷,去訪那亙古憂愁的歌者,只在心頭添一份惆悵,持一份祝福,何必知誰在唱江南斷腸句。
你,讓世界在忙碌中擁有一份閑情,在快節奏中暫停腳步,讓心靈擁有純凈如水般的溫暖和感動。書香氣息的幽遠與舒適,似水般流淌著對生命的感悟,似云般拂掠著塵世的感動。書是人們心靈的家園?!皶恪卑?,這世界怎么能沒有你?
生命的旅程需要書香的引領。世界中充滿了奮斗和信心,你用雙肩擔起了散花使者的重任,讓人們去感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偉大,去品讀“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去領略“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警策。人生雖短,歷史漫漫,“書香”啊,這世界怎么能沒有你?
該考生從“精神的家園需要書香的浸潤”“生活的天地需要書香的調劑”“心靈的一隅需要書香的慰藉”“生命的旅程需要書香的引領”四個方面,寫出了書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從而突出了“書香,世界需要你”這一中心。文章引用豐富,信息密集,內容充實而動人。
談到積累論據,有些同學可能會說:現在時間這么緊,高考科目這么多,哪有工夫讀那么多書?其實,多讀課文,讓教材中的事例爛熟于心,高考時也會發揮作用的。比如2009年湖北卷有篇滿分文《站在項脊軒的門口》,就是從中學語文課文中找到了絕佳的素材。作者寫自己站在“低矮但給人心靈以踏實感”的項脊軒的門口,用心感受震川先生“甜美的回憶”以及“心中的那份安然,悠然”,感受著“大自然的和諧”,切入點新穎而思想品位高人一籌。再請看《幸福之花,開在感恩枝頭》一文片段:
“忠則《出師表》,孝則《陳情表》”,這兩表,道盡了人間感恩的真諦,演繹了人世間感恩的傳奇。為報先帝三顧茅廬之恩,諸葛亮六出祁山,巧計破敵軍,為劉備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是后人為他寫下的詩篇,贊賞他用畢生的精力向后人詮釋了感恩的真諦。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用自己的溫暖讓這個可憐的孩子長大成人且名揚四方。為官是多少讀書人一生的夢想,十年寒窗不正為一朝為官嗎?然而,當這個機會真正來臨時,李密不曾忘記自己的祖母。他放棄了這個機會,因為他知道“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在為官和報恩之間,他選擇了后者,向世人彰顯了一首偉大的詩篇――感恩。
他們的感恩溫暖了自己,也感動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們感恩的枝頭灼灼其華。
《出師表》《陳情表》分別是初、高中教材中的名篇,作者以“忠則《出師表》,孝則《陳情表》”作為“人世間感恩的傳奇”,諸葛亮與李密兩個事例典型性很強,有以一當十的效果。
當然,選材時除了注意材料的充足、典型與真實外,還要力求選取新穎的材料,借以表現生動活潑的內容。比如2007年浙江考生的《祭奠那消逝的英雄》,緊扣英雄之精神,揮灑得風格豪邁。出奇的是,作者所選人物都是金庸筆下頂天立地的真豪杰、氣吞山河的偉男子(包括郭靖、楊過和喬峰)。在作者筆下,英雄的招式、英雄的氣勢、英雄的壯舉無不籠上了陽剛之氣(同時他也看到了英雄背后的寂寞與內心的孤獨);最后歸結到自己童年時的追“俠”夢。該生積極發揮特長,善于思考,故而在金庸的武俠世界中讀出了自己的理解,讀出了不俗的韻味。又如2011年江蘇卷“拒絕平庸”這一文題,應該說,與命題相關的論據是豐富的。不論是司馬遷,還是史鐵生,不論是李娜,還是劉偉,誰不在“拒絕平庸”、創造生命的風景呢?滿分作文《拒絕平庸(福樓拜曾寫過一書)》的作者,偏偏棄熟就新,用鮮活的論據來給文章綴上閃光的珍珠――從《庸見詞典》是對平庸者的當頭棒喝,到《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追尋自身的夢想;從縱使是特立獨行的韓寒也不能輕易地拒絕平庸,到魯迅、納博科夫等敏銳地發現“要想讓更多的人成功地拒絕平庸,還需要社會能夠包容更多的異見”,均是信手拈來而又不落俗套。文章從主觀、客觀兩個方面剖析了“拒絕平庸”之不易,思路清晰,分析辯證嚴密,體現出較強的思辨力,是通篇沉著大氣的難得的佳作。
文體活一點兒
近些年高考作文一般允許“自選”文體,這就給習作者提供了多種選擇的機會。面對同一道題,除了寫成記敘文、議論文等基本文體外,只要沒有特殊規定,還可巧思獨運,以充分展示個性與才情。
一、自選最擅長的體裁作文
面對作文題,我們的目標是“遵守規則,發揮水平”。哪種文體寫得好一些,你就選哪種文體,要盡量發揮自己所長。當然,中學生寫小小說、劇本、雜文等,需要較高的文學修養。常見文學體裁寫法上也各有要求。比如:小小說的寫作要遵循小說的要素,注意構建故事的起因、發展、和結局,要故事生動,形象鮮明,促人深思,深刻反映現實生活;劇本的寫作要交代背景環境,精心構筑矛盾沖突,注意道具的設置和情節的有序跳躍,還要設計好話外音、對話等;雜文的寫作要敏銳地感應現實生活,善于展開形象思維的翅膀,讓其與邏輯思維相交融,用栩栩如生的形象來議論,還要寫出比較幽默的語言。
2011年高考贏得高分乃至滿分的一批佳作,都是其作者在吃透試題精神的基礎上,一展自身對所選文體的嫻熟,并注意了立意的鮮明與表達的流暢,從而凸現體裁優勢的。
二、大膽地自創特色文體
比如2011年湖南考生的《我的懺悔書》,巧借藥家鑫之口,向人們敲響警世之鐘:太過于以自我為中心,必將害人又害己。文章按時間順序展示案件經過,運用大量的心理描寫,突出“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同時,開頭稱“親愛的活著的人們”,結尾署名“一個以自我為中心者:藥家鑫”,表達得體,引人深思。又如2011年北京考生的《生命之樹因競爭而開花》,采用了“網絡主頁設計”的新穎形式,通過“壓軸發言”(“風呼呼地吹著,月朗朗地照著”“我們與競爭攜手上路,領悟人生因競爭而開花的喜悅”)點透題旨。文章體式別致,選材生活化,贏得了閱卷教師的一致好評。
一、 語文探究能力培養的“泛化”
語文探究能力培養的“泛化”是指寬泛地理解語文探究能力,將“語文探究能力”等同于“探究能力”,以為探究能力就是個筐,蘿卜白菜都往里裝。持這種觀點的人恐怕是受黃襲曉老師的影響。黃老師曾撰文指出,新課程強調的探究能力就是“一種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①。其實,黃老師所指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探究能力,而非特指語文探究能力。意識指導行動,思想認識上的誤區必然導致教學過程中的誤區。
1. 誤把繪畫表演當探究
怎么才能讓聽課者覺得這節課就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探究精神呢?怎么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讓學生進行探究呢?不少教師思考的結果便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于是,草草梳理完《金岳霖先生》的細節描寫后,有教師不失時機地讓學生為金先生畫漫畫。肖像漫畫已經有丁聰先生的大作擺在課本中,再畫豈不是沒有意義?沒關系,還可以讓學生畫課文中描寫的其他細節,如捉虱子。學習《清兵衛與葫蘆》,有教師別出心裁地將一個大胡柚和一個小胡柚重疊,再用透明膠帶粘起來,合成一個葫蘆,讓學生帶到課堂上表演清兵衛錯把禿頭當葫蘆的情節。這樣的繪畫、表演,課堂效果的確“明顯”,因為全班學生都笑得前仰后合。如果膽大的同學刻意夸張搞怪,大家還會笑得捶胸頓足拍桌子,流出淚來也止不住。但是,在這樣熱鬧非凡的活動中,學生究竟探究了什么?探究能力的提高又何從體現?這樣的語文課還有語文味嗎?
2. 誤把視頻播放當探究
怎么才能彰顯探究的科技含量?怎么才能體現教師在幕后為探究所作的努力?答案是使用多媒體。網絡發展的迅捷催生了教學多媒體的廣泛應用,也充分解放了語文教師的手腳和大腦。百度一下,《百家講壇》《電視散文》等應有盡有,電影、電視劇、MTV一應俱全,想下載哪一集就下載哪一集。上《項羽之死》,先來一段慷慨激昂的《霸王別姬》;上《林黛玉進賈府》,就放一段《紅樓夢》;上《荷塘月色》,先聽一段配樂朗誦;上《〈論語〉選讀》,必聽于丹講《論語》……不僅如此,播放這些視頻還有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為后續學習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盡快走進文本。但是,聽聽學生看完這些視頻后的反應:“這么快就放完了?老師,再放一次!”“真沒意思,下次換個搞笑點的吧!”試問,這樣的反應營造了什么樣的氛圍?對于創設情境又有何助益?在這樣的情景中展開學習,就能使學生高效地深入文本進行探究?如果語文課非得利用影像資料方可創設閱讀的氛圍,那么千百年披沙揀金留存下來的文學經典的魅力豈不是大打折扣?
3. 誤把解題指導當探究
當被定義為最高層級能力的探究能力考查出現在《考試大綱》中,上至教育考試研究專家,下至一線教師,都絞盡腦汁揣摩應對探究題的教學策略。諸如“現代文閱讀探究性試題的解題策略”“文學類文本探究題的解題策略”等研究成果赫然刊印在國內知名語文教學刊物上,這些文章針對近年高考試卷中閱讀理解的最后一題進行細致剖析,從參考答案反推解題思路和方法,探索出解答這類題目的諸多方法。尚不得法的教師于是如獲至寶,囫圇吞棗后便灌輸給不知云里霧里的學生。在這樣的“傳遞”過程中,語文探究能力的培養自然而然地被替換為探究解題能力的培養。
二、 語文探究能力評價的“異化”
雖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關于語文探究能力的評價有明確的建議――從全面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出發,建立評價主體多元、評價內容全面、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高考語文試卷對于學生語文探究能力的考查和評價依然是教師們日常評價的指揮棒,是教師們全力模仿的標準。這樣一來,評價過程中的“異化探究”現象便愈來愈明顯地暴露出來,極大地阻礙了語文探究能力培養的進程。
1. 將語文探究能力等同于考現代文閱讀探究題的能力
關于探究能力,《考試說明》從三方面予以闡釋:1. 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豐富意蘊;2. 探究作品中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 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這三方面所涉及的領域主要在閱讀理解部分,因此教師和研究者們不約而同地把現代文閱讀的最后一個小題當做探究題來進行探究。誠然,這個小題的確體現了上述三方面的要求,但是,如果把探究能力的考查僅僅理解為閱讀理解探究能力的考查,無疑是人為地使探究的領域狹隘化了,久而久之,必然導致課堂教學培養探究能力的片面性。其實,探究能力作為語文學習的一種最高層級的能力,作為“在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的基礎上發展了的能力層級”,它所涉及的范圍當然也是語文學習的范圍,對它的評價當然也涵蓋語文評價的所有方面。只不過在試題編制的過程中,有的試題側重識記、理解或分析綜合的能力,有的試題則側重探究的能力,比如語言運用題、文化論著選讀題其實都可以命作探究題。
2. 將語文探究能力的評價等同于解決政治學、經濟學、物理學等其他學科問題
2008年江蘇高考卷附加題第27小題要求“結合材料,談談應當如何保護古鎮”,可是題目所提供的材料并未涉及古鎮的保護方法問題,所謂“結合材料”實際上只是一句套話。因為考生無從“結合材料”,所以解答這個問題只能調動政治學的知識,偏離了語文學科學習語言文字的航向。2008年寧波市高考模擬試卷中有一道語言運用題,題干包括文字材料和圖示兩部分。材料講的是兩位學生做的一個實驗:劉同學直接把一張紙條橫放在兩塊木板之間,結果紙條滑落了;李同學將紙條折皺,不僅成功地讓紙條橫在兩塊木板之間不滑落,而且還能在紙條上面放一只茶杯。甲、乙兩個圖示分別將這一個失敗、一個成功的實驗展現出來。然后提問:(1)根據上面的情景與信息內容,請你用一個疑問句提出探究性的小問題。(2)上圖可以看作一次探究性小實驗,請寫出探究的結果。表面看來,這是一道既新穎又緊密聯系學生實際的習題,似乎能很好地考查學生的探究能力,考查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即使學生準確無誤地得出了這兩個小題的答案,它充其量也只是在語文考試中又溫習了一遍最簡單、最基礎的物理實驗,所謂的語文能力,至多不過是語言表達的能力而已,實在很難和“探究”扯上關系。
倒是有自主招生院校的考題幾乎全部考查的是這類政治學、經濟學或物理學等其他學科問題,但是與全國性高考的探究題只有5到6分不等的分值不同的是,他們一張試卷只有一道題,學生可以有充分的時間真正全面而科學地分析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有條理地進行書面表達。
3. 將語文探究能力的評價等同于做“談自身看法”的簡答題
有論者對2007和2008年的課標卷做過統計,從而得出文本閱讀探究題在設問上的共性,即它們大多都這樣設問:“談談你的認識”“你是如何理解的,談談它對你的寫作有何啟示”“你怎樣看待這種人生態度?假如你處在這樣的環境又會如何?請聯系全文談談你的看法”??偠灾?,只要冠以“談自身看法”的簡答題,就都是探究題;評價學生的語文探究能力,也就變成了讓學生做“談自身看法”的簡答題。針對這樣的提問,研究者便提出了明確的應對策略:首先,旗幟鮮明地亮出觀點“我的看法是……”或“我認為……”;其次,論述合理,言之有據;第三,思想合理,不能出格;第四,語言表達形式合理,論中有述,述中有論。于是在日常教學中便按照這樣的步驟進行強化訓練。興許學生對答題步驟是了然于胸了,可是學生的探究能力究竟得到了多少體現,卻無從知曉。結果,盡管學生被強化訓練了無數次,做題得分率還是很低,換句話說,還是不會“探究”。
4. 語文探究能力的評價與培養脫節
語文探究能力的評價為何會“異化”?根本原因恐怕還在于能力培養與評價的脫節。從主體上說,培養的主體是教師,評價的主體則是高考命題者;從認識上說,教師對探究能力及其培養方法存在誤解,命題者對評價方式也存在片面理解;從策略上說,培養指導乏術,評價機制呆板。但是,假如我們用以廓清思想、明確方向的《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能夠真正起到廓清思想、明確方向的作用,上述問題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迎刃而解了。所以,根本的出路還在于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首先要理清自己對語文探究能力培養和考查的認識。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史》;傳統;現實情懷;創新
目前我們已有大約3000部文學史著作,而且還在以每年10部左右的速度增長。盡管很多文學史都有“創新”、“填補”之類的自譽或他譽,但我們還是不得不承認,“文學史著作量的增加并沒有形成質的突破”[1],20年前“眼界窄、文筆平、格式板、感情枯”[2]的格局依然未見改觀。
回顧國人自1904年開始的文學史創作歷程,檢討今天“終于變成了一種共識和集體的記憶”[3]的文學史知識譜系,我們發現:這四十余年間編撰的文學史盡管有不少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以此為鏡,能照見我們今天的古代文學史教材乃至古代文學教學、研究中的某些缺失。
一、博通:功底與態度
20世紀上半葉的文學史編撰者本身成長于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受過非常好的小學訓練,經史子集是學習內容,文言文是書面交際工具,有非常深的國學功底,謝無量有《中國哲學史》、《詩學指南》、《詞學指南》、《駢文指南》、《老子哲學》、《孔子》、《韓非》、《朱子學派》及《陽明學派》等一系列專著,錢基博在經學、版本學、兵學、龍學方面都有著作傳世。所以,編撰文學史,他們如數家珍。這功底可表現在速度上,如林傳甲的文學史六萬余字,百日完成;也可表現在數量上,如鄭賓于的文學史,煌煌80萬言。
文學現象的描述、文學規律的概括、文學思想的提煉必須有廣博豐厚的文化功底作基礎,但正如早期文學史家所指出的那樣,文學史是科學,有它專門的領域和范圍,需要編撰者有目標、有針對性閱讀、收集材料。為此,20世紀上半葉的學者深有領會:
凡研究諸學,各有定類。惟文章之事,主博涉而不拘一方。又非精思無以致其巧。古來名家因所尚各殊,則其討究之法亦遂不同,誠不能悉數也。約而言之,則思不積不至,詞不習不成。廣習而約取,審思而慎出,則亦庶矣[4]。
著述文學史,首先要“廣習”。錢基博遍讀古人別集,“吾讀古今人詩文集最夥,何啻數千家。而為有提要者,且不下五百家。唐以前略盡?!弊龅綄ξ膶W史全貌、作家全貌的了然于心后,“其人其文,必擇最有關系者”。80年后的今天,我們還不得不佩服他選人、選篇的精準。謝無量的《中國大文學史》、劉師培的《中國中古文學史》因材料羅列過多,被詬病為“雜董史”、“學術史”。但他們所接觸材料的范圍之廣、材料選擇的用心估計今天的許多專門研究者還是望塵莫及。鄭振鐸為他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準備了很長時間:“十余年來,所耗的時力,直接間接,殆皆在本書中。隨時編作的文稿,不特盈尺而已?!盵5]書中所附插圖采用珍稀古籍百余種,且大部分為世人所未見的孤本。作者謹慎采取宋以來書籍中所附木版畫為主體,“不欲以多為貴”?!皬V習”使他們對文學現象有完全、充分地掌握,得出的結論自然不會人云亦云甚至以訛傳訛而扎實、可信了。
因為有“廣習”、有了“博”與“審思”的基礎,這些文學史著作“通”而不“泛”——縱貫旁通,指向顯明了。鄭賓于的《中國文學流變史》[6]主要從文學的沿革演變的角度切入文學,在每卷(章)開始部分即將主要問題列出,如“漢詩和三百篇的關系到底怎樣?”“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到底是誰?從空間上說,它是那一部分人的作品?”“甚么是樂府?甚么是樂府詩?”“唐詩何以會盛?而盛的狀況又是怎樣?唐詩何以會止?而止的狀況又是怎樣?”“詞的來源怎樣?它和詩有怎樣的差別?甚么是詞?并且它有怎樣的價值?”“詞在兩宋,何以有那樣隆盛的成績?何以有那樣普遍的現象?”“詞調之淪亡,宋季作者,誰應負其全責?”提出這些問題,等于就提出了文學史發展之“綱”。而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鄭賓于用材料說話,將精要、有代表性(包括截然相反的)的觀點排出,如講王維,列出兩位唐人針鋒相對的觀點(殷璠《河岳英靈集》“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和李肇《國史補》“好取人文章佳句”)后,說李肇“未免薄視太甚”,然后引《歲寒唐詩話》作結,“雖才氣不若李杜之雄杰,而意味功夫,是其匹亞也?!奔壤侠蠈崒崒⑽膶W史本來的面貌予以客觀呈現,同時又鮮明地表達出自己的態度。再如談白居易“白話詩”,首先點明“后世對他便產生了許多的夸大和誤解”,然后引出“老嫗能解”(《墨客揮麈》),再以楊升庵的反詰(“過甚其辭,故意夸大”)說明白居易的詩歌并不全是“老嫗能解”。隨后又將“誤解樂天,肆口詆祺”者列出,最后引出“最為允恰”的王若虛的評價作為結論(第二卷第338—440頁)??傊髡吡谐龈鞣N觀點,讓你自己作判斷;有態度,但不會故意遮蔽不同意見以證明自己的唯一正確。這樣文學史的閱讀就不單純是接受知識,而是兼具思維訓練的功能了。大學文科教學的主要意義在此得到了部分實現。
20世紀上半葉的文學史從來不“永遠正確”,編撰者不隱瞞自己的缺點與不足,更勇于修正錯誤?!巴且徽聲鴦偱藕脮r,我又發現新證據,或新材料了。有些地方,我已在每章之后加個后記……有時候,發現太遲了,書已印好,只有在正誤里加個改正?!钡?927年《白話文學史》上卷正式出版前又出現了不少的新材料、新觀點,于是“索性把我的原稿全部了”[7]。鄭賓于1926年“總合各家的說話而制成一個比較周全的文學定義”(《前論》第11頁)。5年后,他的看法有所變化,于是重寫《前論》,重新界定文學概念,并申明后者是“完善恰當的定義”,不再修改。
誠懇、老實,盡可能多地掌握材料,但從來不假裝全部正確,隨時修正觀點,承認錯誤,是這批文學史的編撰者習以為然而我們今天卻不一定能做到的。
二、高瞻:氣魄與才力
博通加才力與審思后便是高瞻,是獨出心裁、深辟透徹的慧眼,是化繁為簡、舉重若輕的本領。無論立場如何(配合白話文運動,證明平民的智慧;或相反,宣揚“國粹”,證明曾經輝煌的價值),他們都能對紛繁的文學表象進行了精當而富有高度的概括與提煉,抽繹出了其中的規律。幾乎每一部都有它與前人不同的地方,顯出作者的氣魄與才力。
“蓋文學史者,文學作業之記載也;所重者,在綜貫百家,博通古今文學之嬗變,洞流索源?!盵8]為實現這目標,錢基博文學史的編撰原則是:“詳人之所略,異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輕,而忽人之所謹”,“微茫杪忽之際,有以獨斷于一心”[9](第1144頁)。沒有權威,也沒有清規,錢基博別識心裁,以片言只語,將中國古代文學的深奧、繁復以及古人言而未明的體悟、感受輕松道出,如評王安石是“行峻而情摯”(第606頁);周邦彥是“無抱負、無意境。雖是當行,未見出色”(第609頁),并在比較中予以突出:“邦彥濃妝,夔是淡抹”;林逋“身冷眼熱”,“遂開后來山人無數法門”;《新唐書》“造辭措以生拗,用字不嫌澀僻,務為巉削,以蘄矜重;其原出韓愈”(第472頁);“八代之衰”的表現是“其文內竭而外侈”(第346頁);錢基博善于總結、提煉,如江西詩派的“以故為新”有四法:“熔鑄古人語如己出”;“用古人句律而不用其意”;“翻古人句案”;“實字虛用”,清晰簡明。錢基博的文學史隨處可見順手拈來但又是大開大闔、生動傳神的縱橫貫通比較。如談到陳師道與黃庭堅時,提到皎然的詩歌“寧拙勿巧、寧樸勿華”理論,又順帶提到杜甫的開山作用后。最后說:
庭堅疏影橫斜,尚有暗香浮動;師道枯株槎枒,只見瘦骨崚嶒。庭堅有奇而無妙,有斬截而無橫放;師道雖僻而不奇,雖瘦硬而不斬截……庭堅欲為“不好”而尚能“好”者也,師道欲為“不好”而不討“好”者也……師道五律之佳者,清深峭健,極瘦有骨,無力無痕,學杜直到圣處,實非庭堅可比。(第570頁)
輕松揮筆,以往被分為條塊的作家作品就有了勾連,成為整體,風格之間的傳承、影響、差異等都描述得非常清晰。劉大白說文學史是“游記”,而錢基博是一優秀的導游。跟他“游”過各類文學風景,“山川總貌”了然于心,作家亦各各氣韻生動,近似各家絕不會再混為一談。而其中的大量的妙語定論,更是令人印象深刻、過目不忘了。
“高瞻”在錢基博表現為對文學史現象的出神入化的描述及大開大闔的比較,而在謝無量,則是對文學全局的準確把握,是提煉出文學發展的主要脈絡與關鍵問題后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展開敘述,如“南北朝佛教之勢力及文筆之分途”、“經學變遷與文學之影響”、“元文學及戲曲小說之大盛”等。此外,謝無量還專章討論“古今文學之大勢”、“中國文學之特質”、“古來關于文學史之著述”等問題,試圖解決古今文學的銜接問題。和錢基博一樣,謝無量也擅長概括、提煉。他將文學分為創造文學、模擬文學、國家文學和平民文學四類,將古來關于文學史的著述分為流別、宗派、法律、紀事、雜評、敘傳、總集七類。謝無量能于簡潔的文字中勾勒出每一期文學創作的主流與走勢,如論元明文學說:“元時雜劇、小說大行,平民文學,于斯為盛。明興文則推宋濂,詩則推高啟。”(第一卷第34頁)正是目前學界所期待的“宏觀的研究”很好實踐。再如提及陶淵明詩歌的影響,謝無量說:
淵明詩自唐韋應物、柳宗元、白居易,宋王安石、蘇軾、蘇轍等皆嘗慕而擬之,然應物失之平易,宗元失之深刻,軾轍所歸,蓋為皮相而已。(第十五章第63頁)
短短幾十個字,既清理出了唐宋兩朝陶的影響,又將他們擬陶之不足及風格予以揭示,大氣渾厚。林傳甲的文學史,也是能將一別一派縱橫拉通,如《國策兼兵家縱橫家輿地家諸體》中,簡單陳述完戰國之士的文章特點后,一句話就將戰國策士的歷代影響梳理得清清楚楚:“漢之賈太傅、唐之杜牧、宋之陳龍川、明之唐順之、國初之顧景范、近日之魏默深,皆祖戰國策士之文也”(第123頁)[10]。
這批文學史著作多能對具體的文學現象作清醒而獨立的判斷。前代詩文評的權威性受到質疑,很多觀點都被重新甄別、辨析過。如錢基博就認為“元輕白俗”之說“未為得實也”(第420頁);說《四庫提要》對胡宿文“譽過其實”(第474頁);對袁枚批王安石表示不滿(第606頁)。新見迭出,又有理有據。假如與同代學者有觀點分歧,他們也絲毫不客氣婉轉,而是呼名道姓,直接批評。如鄭賓于不同意章太炎、謝無量的文學分類法,說將錄供、訴狀、告示、批判算作文學極荒唐。鄭賓于還指出“這種依據朝代政治的分合來支配文學是絕對錯誤的”(卷一第115頁),“四唐說”“無異刻舟求劍(卷二第240頁)。他還直言鄭振鐸說鮑照的作品沒有生命“未免近于妄說”(第一卷第132頁)。
源于深厚、扎實的研究基礎上的思想高度使得這些學者對自己的研究充滿自信(如鄭賓于自言他的《中國文學流變史》是“一部從來沒有人用過這種方法來作過的”,“與他們截然不同而兩樣了”(前論第14頁)。他們珍惜自己的觀點,也期待著方家指正,如就說“這部書里有許多見解是我個人的見地,雖是辛苦得來的居多,卻也難保沒有錯誤……這些見解,我很盼望讀者特別注意,并且很誠懇地盼望他們批評指教。”(第14—15頁)
“文學史家在一定意義上應是思想家”。[11]文學史家之寶貴在于建立在知識廣度基礎上的思想的高度與深度,是對本質的揭示,是獨出心裁的膽識與魄力,是敢于質疑、批判成見、陳見。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文學觀是多元的,既有對舊的文學觀念、形式等的批判(如中國古代文論史上,今不如昔的退化史觀是共識,、鄭振鐸等提出了進化史觀并宣布平民的、通俗的文學最有生命力,預言它將成為中國文學的主流),更有科學而恰當的對文學發展規律的揭示(黃人認為它是不規則的螺旋形上升)。人們各抒己見,各家相得益彰,成果豐碩。
三、情懷:對象與目的
歷史是由活著的人為活著的人重建的死者的生活,文學史寫作無疑是為讀者(主要是大學中文系學生)提供一個正在消逝、可能被淡忘的極具價值的價值體系?!耙徊坷硐氲奈膶W史是文學史家的人格、文化良知、學識、審美力和價值觀念的高度結合?!盵12]早期文學史家,大都是有為而作,注重文學史的“致用”功能,帶有濃郁的情懷與鮮明的目的。區別只在于對“用”的理解有所不同罷了。
林傳甲重視文學的社會政治功用,“詔之后進,頒之學官,以備海內言教育者討論焉”(江紹銓《中國文學史序》)。他認為“文者,國之萃也”,“國民教育造端于此”,“今日撰中國歷史者,蹊徑各別,雖周秦古事,亦注意今日政策焉,然后知修史之才與讀史之法,皆歸于致用而已。”在《學周秦諸子之文必辯其學術》一節中他進一步陳述道:
竊以為學周秦諸子者,必取其合于儒者學之,不合于儒者置之,則儒家之言已備,何必旁及諸子?所以習諸子者,正以補助儒家所不及也。吾讀諸子之文,必辨其學術,不問其合于儒家不合于儒家,惟求其可以致用者讀之。果能相業如管仲,將略如孫吳,勝于俗儒自命為文人矣。次之如九章之算術、墨子之格致、亦足以制器尚象,以前民用。老莊列文四子,匪我師資,雖論其文,未嘗習其學也。商君韓非之治國,公孫鬼谷子之騁言,用于搶攘之世,猶勝于道家也。鹖冠靈均,有才不遇。讀其文輒令人悲從中來。文之動于情者真也。嗚呼!今日之中國,方以文義艱深為病,傳甲不敢拾周秦之奇字以炫博洽,不敢馳諸子之橫說以誤天下。疏漏之讒,在所不免。惟篤實致用之士或許我乎?(第145頁)
林傳甲期待文學史的學習能于當下國家治亂有所裨益(盡管他并不排斥至情之文,并沒有遺漏回文詩之類的東西),時時以古鑒今,直抒胸臆。如《五胡仿中國之文體之關系》節,林傳甲從少數民族對漢民族文化的學習到“以中國人制中國人”現象說起:“羌羯種人,舊無文字,不得不因中國文而用之。而中國文士,或為之效奔走焉。彼夷人既通中國之情,又為之用,固不難制中國之命于掌握中。嗚呼!中國能自強,夷人雖通中國之文,不過為藩屬耳;不自強,則草澤不識字者揭竿起,其鋒鏑之禍,亦無殊于戎狄也?!薄爸性衼y,他族乘之,漢族因之衰落,漢文亦因而萎靡……漢族式微,則漢文亦絕矣,數往察來,可不懼乎?”(第186頁)盡管觀點可能有些狹隘,但憂懷應當理解。
黃人也在關心民族問題,說得更透辟:“以文學之譜牒言,獨我國可謂萬世一系瓜瓞相承,初未嘗稍雜以非種,即間或求野求夷,吸取新質,要為文學生活上營養之資,而不能亂文學生殖上遺傳之性?!薄耙娜酥畤鴾缛酥N者,必先夷滅其言語文字。夫國而有語言文字,此其國必不劣,而國亦有待之而立者,故夷滅之恐不及也。”“所幸吾國之文學,精微浩瀚,外人驟難窺其底蘊,故不至如礦產、路權遽加剝奪。”“示之以文學史,俾后生小子知吾家故物不止青氈,庶不至有田舍翁之誚,而奮起其繼述之志。”“故保存文學,實無異保存一切國粹,而文學史之能動人愛國保種之感情,亦無異于國史焉!” 他從民族文化精神上去理解文學史,“保存國粹”,培養誠摯的民性,“動人愛國保種之感情”,“有文學史,而厭家雞愛野鶩之風,或少息乎”?是期待通過文學史來呼喚民族精神的回歸。
謝無量、、鄭振鐸的文學史著述主要是為提供歷史和理論的支撐。謝無量提出文學史是為了“深稽其體勢,揆其所志,使己之所為,得追而與之并。”他將文學分為“知之文”和“情之文”二種,“文學之所以重者,在于善道人之志,通人之情,可以觀,可以興,可以群,可以怨,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雖天地萬物禮樂刑政,無不寓于其中,而終以屬辭比事為體。聲律美之在外者也,道德美之在內者也。含內外之美,斯其至乎?!彼赋銎矫裎膶W萌動于宋元之間,“自清季始廢科舉,民治嗣興,國家宜無復束縛文學之事。則今日以往,平民文學殆講日盛乎?”(卷一第38頁)貴創造文學、重平民文學的思想也溢于言外,對平民文學于新世紀的興旺發展也寄予深切厚望。刻意將“白話文學的范圍放得很大,故包括舊文學中那些明白清楚近于說話的作品”,“白”于是有了“說白”、“清白”“明白”三層含義。而將其外的一概視為“僵死的文學”(第13頁)。鄭振鐸說他之所以編撰文學史是因為“這二三十年間所刊布的不下數十部的中國文學史,幾乎沒有幾部不是肢體殘廢,或患著貧血癥的,易言之,即除了一二部外,所敘述的幾乎都有些缺憾。”“難道中國文學史的園地,便永遠被一般喊著‘主上圣明,臣罪當誅’的奴性的士大夫們占領了嗎?難道幾篇無靈魂的隨意寫作的詩與散文,不妨涂抹了文學史的好幾十頁的白紙,而那許多曾經打動了無數平民的內心,使之歌,使之泣,使之稱心的笑樂的真實的名著,反不得與之爭數十百行的篇頁嗎?這是使我發愿要寫一部比較的足以表現中國文學整個真實的面目與進展的歷史的真實原因?!保ǖ?—2頁。著重號為原文本有)而鄭振鐸圍繞著平民文學這一概念立論,將雜劇、通俗小說、話本、民歌、寶卷、彈詞、鼓詞等為敘述主線,充分彰顯平民文學在文化史上的意義。
“信而好古,只以明因;闡變方今,厥用乃神;順應為用,史道光焉!史體藏往,其用知來;執古御今,柱下史稱?!盵8]錢基博“把整個國學當做憂患之學,因而以‘國性之自覺’來研究國學”[12]的。他認為文學兼具情智功能,“智在啟悟,情主感興”,有“發智之文而智中含情”,也有“主情之文而為發智之用”。二者之間“譬如舟焉,智是其舵,情為帆棹;智標理悟,情通和樂;得乎人心之同然者也。是文學者兼智而以情為歸者也?!保ǖ?頁)在錢基博看來,文學史可以培養國民情感、提升智慧與識見。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文學史的編撰者一直在探究文學史的“用”。1929年,譚正璧明確提出其一是“指示未來文學進化的趨勢”。5年后,羅根澤又指出“察往知來,以確定此后各種文學的正當途徑”。1936年,鄭賓于接著說“要述說已往的文學在歷史上的趨勢和其現象變化之跡。然后,卻才從這些地方一層一層地區偵察各種各樣文學所分別走去的道路和歸宿。”(第16頁)4年后,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自序》進一步指出“文學便是人類的靈魂,文學發展史便是人類情感與思想發展的歷史”?!拔膶W史的任務,就在敘述他這種進化的過程與狀態,在形式上,技巧上,以及那作品中所表現的思想與情感。并且特別要注意到每一個時代文學思潮的特色,和造成這種思潮的政治狀態、社會生活、學術思想以及他種種環境與當代文學所發生的聯系和影響?!蔽覀冇纱四苊靼?,20世紀20至40年代間文學史編撰之所以出現一個,是因為新舊文化交替間,學者們期待著通過對歷史的梳理,找到當下文學應當存在的方式以及將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很多文學史的編撰都是由于對已經出現的文學史有所不滿,“現今流通于書肆間的許多文學史,我想,若稱之為‘國學史’或‘國故史’,恐怕比較還要恰當些罷?”“狹義的文學史才是真正的文學史”(第1—2頁),“無一本差強人意的文學史”[13],“成見太深而記載欠翔實也”[8]而補偏救弊,有為而作的。
1934年,羅根澤在評鄭賓于的文學史時,將文學史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在這短短的20年間,治文學史者之態度與觀點,一向是隨著社會的急變而急變?!蔽逅那笆恰巴嘶酚^與載道的文學史觀”,五四后“則泰半是用觀念論的進化史觀與緣情的文學觀”,而“最近大出風頭的是辯證的唯物史觀與普羅文學觀”[14]。這觀念的急劇變化也說明文學史的編撰者是有它很極強的現實情懷與目的的。
四、結論:“是什么正在從我們身上剝落”
1918年11月10日,梁濟自沉于積水潭。他在遺書中寫道:“中國近日世道方以澆漓詐偽著稱,晃晃巨公竟以挾詐懷私為手段,今日信誓,明日干戈,無一毫敬畏天理之心”,擔心“由此推行,勢將全國不知信義為何物,無一毫擁護公理之心”,他決定“殉一人之身以挽回世道人心”[15]。
今天的文學史,情懷消失,個性退席,功底及眼光也與前人的差距愈來愈大。盡管從數量上來看是“豐收”了,但有多少編撰者可以說他們撰文學史是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在觀點或材料方面有唯一性?有多少是新發現,新觀念或者新視角?四平八穩、中規中矩,從篇目到作家的選擇到文學史分期甚至到語言,為什么幾乎都一模一樣?作者寫完后感覺痛快淋漓的有多少?學生讀過后,如醍醐灌頂、甚至當頭棒喝的又有多少?有多少人在編寫某一時段文學史時,能像錢基博那樣遍讀全部的別集?我們的功底、態度到底足以編撰文學通史嗎?
我們可以拋出很多的客觀、主觀理由來說明今天體制內的我們難免平庸。學術分工的過分細密,學者視界必然狹窄啦,過強的功利目的致使編寫者難以沉潛啦,本身文化儲備,閱讀量、閱讀面的制約啦,學術評價體系對教材的輕視使得學者不會太特別著力于此啦,等等等等。但是,畢竟是教材,關乎人的培養。我們需要考慮:人文科學需要給學生什么?僅僅是知識嗎?盧梭說“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盵16]而“方法”在人文學科,就是思維的方法,是看問題的方法。對此,羅宗強先生游很好的概括:“我們不是教給他們固定的死的知識,而主要是教他們如何自己思考、分析、判斷,從獨立思考、分析、判斷中去得到活的知識?!盵17]我們不能、也不會像梁濟那樣“殉一人之身以挽回世道人心”,但世道澆漓中,我們可以期待,也有條件令未來的“棟梁”有所改觀,他們應當有獨立思考、分析、判斷的習慣,有真正的創造力。他們應該不被流俗所“惑”,不盲目從眾,有分析、鑒別力,有情懷與擔當。我們至少可以首先從教材入手,找回傳統,實現“技術含量、勞動強度、個人趣味、精神境界”[18]的完美融合。
參考文獻:
[1] 吳培顯. 文學史觀的局限與盲點[J]. 理論與創作,2005(2).
[2] 王鍾陵. 文學史新方法論[M]. 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1993:3.
[3] 戴燕. 文學史的權利[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8.
[4] 謝無量. 中國大文學史[M].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據1918年中華書局本影印.
[5] 鄭振鐸.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4.
[6] 鄭賓于. 中國文學流變史[M].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據1936年北新書局版影印.
[7] . 白話文學史[M]. 長沙:岳麓書社,1986:15、11.
[8] 錢基博. 現代中國文學史[M]. 上海:世界書局,1933初版.
[9] 錢基博. 中國文學史[M]. 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據前國立師范學院鉛字排印本影印.
[10] 林傳甲. 中國文學史[A]. 陳平原輯. 早期北大文學史講義三種[Z].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1] 寧宗一.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研究與中國社會[J]. 上海:復旦學報,2000(4).
[12] 黃毓英. 錢基博學術論著選·編后記[M].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13] 陸侃如,馮沅君. 中國詩史[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14] 羅根澤. 羅根澤古典文學論文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3-54.
[15] 梁濟. 梁巨川遺書[M]. 黃曙輝編校.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52,62.
[16] [法]讓·雅克·盧梭. 愛彌爾[M]. 李平漚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