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術后飲食

術后飲食

時間:2022-12-29 09:01: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術后飲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術后飲食

第1篇

術后,講究“三高”飲食

為促進傷口愈合,術后營養強調高熱能、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飲食,而不是高脂肪。

蛋白質充足的蛋白質可以促進傷口愈合。應多選用乳類、蛋類、瘦肉、魚蝦類等優質蛋白質食物。

熱能充足的熱能可以保證蛋白質的合理利用,有益于組織的修復。成年人術后每日的熱能攝入不能低于2000千卡,但也要根據病情靈活調整。

碳水化合物谷類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每日要保證200~300克(4~6兩)的主食,并盡量做到粗細搭配。

脂肪脂肪來源主要是動物類食物和烹調油。手術后,患者每日攝入肉類食物150~200克(3~4兩)、烹調油25~30克時,即可保證每日脂肪攝入量在50~60克左右,滿足機體的需要。

維生素各種維生素的補充在術后飲食調理中非常重要,因為維生素可促進營養素的吸收和利用。比如:維生素C是組成膠原蛋白的材料,這是傷口愈合必需的。B族維生素與碳水化合物的代謝密切相關,對傷口愈合有支持作用。維生素A有維持上皮細胞健康的作用,有利于傷口愈合。維生素D有促進鈣、磷吸收的作用,有利于骨傷的愈合。

因此,術后各種維生素的需要量都應高于平常,可從蔬菜、水果中攝取。一般建議每日蔬菜的攝入量不少于500克,水果攝入量在200克左右為宜。

無機鹽手術后,由于體液流失等原因會引起電解質代謝紊亂,所以要適當補充或調整鈉、鉀、鎂等元素的攝入量,尤其是鋅對傷口愈合有很好的作用,攝入富含鋅的食物如紅色肉類和海產品,不容忽視。

液體術后需要補充適當的液體,一般每日不低于2000~3000毫升,包括各種湯類和奶制品,即可以補充液體,又可以提供豐富的營養,促進傷口愈合。

>>相關鏈接

術后飲食安排講策略

非腹部的手術,如果是小手術,因不引起或很少引起全身反應,術后即可進食半流質飲食。

大手術和腹部手術后,術后消化功能恢復正常需一定的時間,故要禁食24~48小時,待排氣后,先進清流質飲食,如米湯、少油雞湯等,為保證液體量和能量的供應,可選擇少量多餐的方式。然后逐步改為流質飲食,食用雞蛋羹、米糊等,1~2天后可進食少渣半流質飲食,適當增加面條、面片、小餛飩、細嫩的無刺魚肉等,限制綠葉菜的攝入,最后由半流質飲食過渡到普食。

飲食變換過程要根據手術的大小、麻醉的方法和患者對麻醉的反應具體決定。

4款食療方

黃芪杞子燉鴿

制作方法:鴿子1只(去毛和內臟),黃芪30克,杞子20克,置燉盅內,加水適量,文火慢燉。

用法:飲湯,吃肉,3天1次,可連用5次。

點評:黃芪具有補氣固表、利尿解毒、生肌、提高免疫力等功效,對體質虛弱、失眠多夢、傷口經久不愈者均有療效。杞子能增強免疫力,提高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還含鈣、鐵等傷口愈合必需營養素。乳鴿肉蛋白質含量高,消化吸收率高,脂肪含量極低,且含有鈣、鐵、銅和維生素A、B、E等,可加快創傷愈合。故本方可促進肌肉組織再生,有利術后傷口愈合。

歸參燉母雞

制作方法:未下蛋母雞1只,宰殺去毛及內臟,洗凈,將洗凈的當歸身30克,人參10克放入雞腹,縫合,置沙鍋內加少量清水及食鹽,文火久燉至雞熟骨爛。

用法:食肉喝湯。

點評:當歸分歸頭、歸身和歸尾,歸身具有抗菌、調節血管張力、潤腸通便、活血止痛等功效,常用于輔助治療跌打損傷。人參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抗感染,促進肌肉、皮膚組織愈合。雞肉中賴氨酸的含量比豬肉高13%,是人體攝取蛋白質的最佳來源,且雞肉易消化,很容易被吸收利用,能增強體力、強壯身體。故此方不僅可促進傷口愈合,還可達到強身健體的功效。

花生紅棗燉豬蹄

制作方法:豬蹄1000克,花生(帶紅衣)100克,紅棗40個。豬蹄去毛,加清水煮四成熟后撈出,用醬油涂其表面,放入植物油內炸成金黃色,置沙鍋內,加水、花生、紅棗、鹽等調味,燒沸后改小火燉熟爛。

用法:每日1~2次,湯及內容物均可食用,連服15天。

點評:花生仁中蛋白質含量高,且富含多種營養物質,對病后體虛、手術患者的恢復均有補養效果。紅棗對防治骨質疏松有重要作用,還能調節神經系統的興奮度,提高人體免疫力。豬蹄中的膠原蛋白質,在烹調過程中可轉化成明膠,增強細胞生理代謝功能,有效改善機體生理功能和皮膚組織細胞的儲水能力,使細胞保持濕潤和彈性,適用于手術后和術后恢復期食用。

蜂蜜蒸百合

制作方法:百合100克,蜂蜜50克。百合洗凈,與蜂蜜相拌,碗盛蒸熟。

用法:隨時含服,慢慢吞咽。

點評:蜂蜜含有抗生素類物質,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20種致病菌和黃蘚菌等20多種真菌,所含的生物素,對機體代謝起著促進作用,使創傷部位能迅速長出肉芽組織,消除腐肉,加快傷口愈合。百合含有蛋白質、脂肪、多種生物堿、鈣、磷、鐵等成分,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因此,本方可增強機體抵抗感染的能力,使手術后的傷口迅速愈合。

術后食物排行榜

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各種瘦肉牛奶蛋類豆類等

上榜理由:蛋白質由氨基酸組成,氨基酸是合成組織的必要成分,且血漿蛋白是維持滲透壓的成分,若蛋白質攝入不足,引起血漿滲透壓下降,就會影響組織愈合。

富含鋅的食物

玉米黃豆蘿卜蘑菇堅果動物肝臟木耳海帶海鮮(例如牡蠣)等

上榜理由:鋅可與維生素C結合,參與體內膠原蛋白的合成,增加抵抗力,促進傷口愈合。

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

谷類綠葉蔬菜蛋黃堅果類肉乳制品

上榜理由:維生素E可維持動物生殖機能、促進傷口愈合。

富含維生素A及其前體的食物:

動物肝臟胡蘿卜西紅柿深綠色蔬菜等

上榜理由:維生素A能夠促進皮膚上皮細胞增生,促進術后傷口愈合。

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各種蔬菜、水果(主要是綠葉菜,水果如刺梨、蘋果、橙子、獼猴桃、柑橘和柚子等)

上榜理由:維生素C是組成膠原蛋白的原料,可以促使傷口愈合。

此外,要避免一些不利于傷口愈合的食物,如:腐乳、蔥、辣椒、韭菜等,因為這些食物有刺激性。

>>特別推薦

冰糖蒸鯽魚

冰糖蒸鯽魚是南方比較流行的菜系,做法上有將鯽魚與冰糖一同蒸食的,也有將冰糖蒸成冰糖水后淋在蒸熟的鯽魚肉上的,但無論哪種做法,都可保證其鮮香、滑甜,口感細嫩。

組成這道菜的兩種食物各有特點,對機體的益處也不同。鯽魚富含蛋白質,脂肪僅為2.7%,且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都很高。此外,鯽魚中鋅的含量很高,鋅對促進傷口愈合有利,術后適當食用鯽魚對組織的修復有好處。冰糖則是砂糖結晶的再制品,有生津潤肺、清熱解毒之功效,中醫食療方中采用冰糖,多半用于治療食欲不振、口干煩渴、咽喉腫痛等癥。

第2篇

關鍵詞:骨折 術后 飲食調理

當人體遭受創傷,除軟組織損傷及骨折外,還可引起全身各個系統臟器出現一系列的反應。可引起胃腸功能一時性紊亂,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嚴重時可發生應激性胃潰瘍,病人出現惡心、嘔吐、嘔血、便血、血壓下降等癥狀。在日常生活中,病人受傷初期,家屬往往急于給予骨頭湯、雞湯等高脂油膩補品,認為骨頭湯含鈣高,能促進骨折愈合;骨折只是外傷,不影響消化功能等等。豈不知這樣做不僅加重了胃腸負擔,而且使病人出現消化不良、腹脹、便秘等癥狀、還不利于骨折局部瘀腫消散、吸收。所以,骨傷病人的飲食調養知識有待全面普及。應在不同時期,給予不同飲食,才能促進脾胃消化功能,有利于氣血生成,加速骨折的愈合。

1 臨床資料

2013年我院收治骨折術手病人例22例,均有外傷史,其中男性18例,女性4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44歲,8例內外踝骨折,12例脛腓骨骨折,肱骨骨折2例。經檢查確診后均需手術內、外固定治療,術后根據骨折各期特點給予合理的功能鍛煉和飲食指導,均無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的發生,骨折早期促進了瘀腫的消退,中、晚期促進了骨折的愈合,縮短了住院時間。

2 骨折各期的飲食調理

2.1 骨折早期:(1-2周)血腫炎癥機化期 創傷初期患者,由于受傷部位瘀血腫脹,經絡不通,氣血阻滯,此期應活血化瘀,行氣消腫。中醫認為,“瘀不去則骨不能生、瘀去則新骨生”。可見,消腫散瘀為骨折愈合之首要。此時病人會出現食欲不振、胃納差等消化系統癥狀,隨著時間推移,患者食欲會逐漸好轉。因此應注意補充足夠的電解質和水分選用低脂、高維生素、高纖維素、清淡、易消化半流質飲食。宜少食多餐,忌食酸辣、燥熱、油膩食物,尤其不可過早食用肥膩滋補食品,如骨頭湯、雞湯等,否則瘀血積滯,淤腫難以消散,會拖延病情,延緩骨痂生長,影響日后關節功能的恢復。應注意做到主、副食搭配,葷、素搭配,食物多樣化等。臥床病人、為了避免泌尿系感染及結石的發生,飲水量宜在2000ml以上。

2.2 骨折中期:(2-4周)原始骨痂形成期,此期淤血漸散,脈絡通暢,,疼痛減輕。此期應溫經通絡,促進骨折修復,調理飲食,加強營養,鼓勵進食補肝腎壯筋骨食物,選用板栗、核桃、韭菜、黑芝麻、黑豆、黑米、小米等食物等,能起到很好的滋補肝腎的效果。注意多吃些蔬菜水果,有助于肝臟的排毒。飲食宜少食多餐,不要過多服用補養品、及油膩寒涼生冷食物,以防傷及脾胃,影響氣血生成,減慢骨折的愈合,傷口感染者忌食葷腥辛辣的食物。

2.3 骨折后期:(5周以上)骨板形成塑型期,此期應補腎強骨,促進骨痂生長,修復骨質可給予適量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高熱量、高維生素、高鈣、高鋅、高銅的飲食,以利骨折愈合和機體消耗的補充。對于骨折臥床的病人宜多吃高纖維素的蔬菜、水果,促進腸蠕動減少便秘的發生。在治療骨折的同時,注意適量補充鈣和維生素D,加強功能鍛煉,多曬太陽,促進骨鈣的吸收,加速骨折的愈合,食療可用枸杞子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苡米50克煮粥食用。每日一劑,七日一療程。骨折病人恢復期間應禁忌吸煙,吸煙可影響血液微循環,延緩傷口及骨折的愈合,應戒煙3個月。對患有糖尿病、腎病或肝病等慢性疾病的骨折病人,飲食原則必須兼顧,既保證了機體營養的需要又有利于整體健康的恢復。

3 結論

骨折術后病人住院期間長,大多需要長時間臥床,對疾病的治療、護理、功能鍛煉、飲食等方面了解不夠。往往急于進補,飲食搭配不合理或飲食不當,在手術后極易發生腹脹與便秘、影響氣血的生成及運化,影響傷口及骨折愈合,又由于長期臥床體重增加、缺鈣等方面對疾病的康復也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營養是機體修復組織物質基礎,是病人康復不可缺少的條件,通過合理飲食指導,滿足了機體營養的和骨痂生成的需要,更好更快促進了骨折的愈合,減少了住院天數,有助于早期的功能恢復,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

參考文獻:

第3篇

脊柱手術,尤其是大的脊柱手術,對患者來說無異于一次大的創傷,身體會出現大量能量消耗,表現為虛弱、乏力、體重下降,而且這種狀態至少會持續1~2周。這期間,無論患者手術前身體營養狀況如何,一般都要精心調理,除了正常飲食,還要有針對性地補充營養。補充營養是為了保持和增強抵抗力,促進傷口和骨創傷順利愈合,爭取體重不下降。

絕大部分患者雖無內臟損傷,但由于手術的打擊、終日休息、運動減少,生活規律被打亂,胃口不好是常態。這種現象在老年患者、體質較弱或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群中更容易發生。對此,家屬一方面要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一方面要在飲食的花樣、調配上多下功夫,做到營養豐富,色、香、味俱佳。讓患者吃好,是家庭護理要點之一。營養護理從術前開始

其實,對患者的營養護理從手術前就要開始,讓患者在手術前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態。平時飲食要合理,養成粗細糧搭配、葷素搭配和各種蔬萊類(綠色、黃色和瓜茄類)搭配混食兼用的習慣。其次飲食要有重點,手術前一段時間注意適當補充蛋白質,每日蛋白質的量可達100~150克(2~3兩),盡量選擇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要少量多餐,可每日6餐。在原來飲食基礎上,增加全脂或脫脂奶1份、酸奶1~2份、雞蛋1個、大豆粉適量或豆腐1份,動物肝或腎適量。若患者沒有糖尿病,術前一天晚上可多吃些無脂的糖果。

手術后,患者或只在開始可能伴有輕微的全身癥狀,其余時間可以沒有全身癥狀,所以基本飲食和一般健康人相仿,注意品種多樣、營養豐富。患者進食首先以蔬萊水果為主,蔬菜放一點鹽和油煮熟,吃萊喝湯;多飲用新鮮的果汁。若全身癥狀明顯,則應給予介于正常飲食和半流質飲食之間的軟飯萊,供給的食物必須少含渣滓,便于咀嚼和消化,烹調時須切碎煮軟,不宜油煎、油炸。少量多餐品種要全

總體上進食量要夠,品種要全,要少量多餐――每日6餐以上。注意蛋白質的補充,最好選用牛奶、瘦肉、雞蛋、酸奶等。少喝茶、咖啡以及可樂類飲料。如果術中失血過多,要注意補鐵,飲食中可加些動物肝臟、豬血、鴨血及豆腐。注意補充鈣、鎂、維生素D以及維生素B族,含鈣豐富的食物有奶類、豆類、小蝦米、海帶等。如果飲食量少,可以適當吃一些營養補充劑。

不知從何時起,骨頭湯成了一些人眼里骨創傷患者的最好補鈣品,實際上這是一個誤區。骨頭湯主要含的是來自骨髓油的脂肪,溶解的鈣很少,根本起不到補鈣的作用。另外,鴿子湯、甲魚湯等傳統進補的湯里,蛋白質含量很少,補充蛋白質喝湯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要吃肉。

術后及康復期應多食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芹菜、木耳、竹筍、蘋果、香蕉等,以保持大便通暢。晨起喝淡蜂蜜水也有幫助通便的作用。

此外,患者不需忌口,飲食沒有特別的限制,但要注意不要吸煙。吸煙與很多疾病有關,包括心臟病和癌癥,并可影響皮膚傷口的愈合能力。

第4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4.353

胃大部切除術是外科治療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腫瘤等常見手術方法,即將病變部位和遠端胃切除3/4或2/3,殘端與十二指腸或空腸吻合。合理的飲食營養是胃大部切除術后患者恢復健康的重要因素。對72例胃大部切除術后患者采取了有效的飲食護理,效果滿意。現介紹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2011年收治胃大部切除術患者72例,男49例,女23例;年齡36~73歲,平均516±20歲;病程3~20年。實施畢羅Ⅰ式手術11例,畢羅Ⅱ式手術61例。

護理

心理護理:應當重視患者的心理護理[1]。護士應及時和藹地與患者溝通,給以安慰和鼓勵,注意保護性醫療,恰如其分地解釋病情。了解患者飲食愛好,飲食時給予鼓勵,結合醫療要求,許可范圍內給予滿足。

飲食前準備:為患者提供一個良好的飲食環境,可使患者心情愉快,增加食欲。保持室內整潔,空氣清新,氣氛輕松愉快。需要時囑患者先排便,協助其洗手和清潔口腔,采取舒適的就餐姿勢。準備食物要花樣翻新,盡量色、香、味、形俱全,通過視覺、嗅覺、味覺的刺激,以促進消化液分泌,引起食欲,也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食物溫度可口,咸淡適宜,符合患者口味。進食前暫停患者和同一病室患者的非緊急治療護理工作[2]。

術后護理飲食原則:患者胃大部分切除后,胃內容積突然變小,消化液產生減少,部分消化液還會出現非生理性反流。食物在胃內停留時機械性攪拌的時間變短,食物過快進入空腸,胃腸功能活動突然改變,會引起機體一系列地不適。因此,科學地調整飲食,使機體逐漸適應新的飲食、消化、吸收模式,是積極的術后治療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保健措施。否則易導致術后切口愈合延遲、胃腸吻合口潰瘍、殘胃炎、營養不良、傾倒綜合征等情況。故應遵循以下原則:選擇胃排空較慢,容易消化,低脂清淡、高蛋白、高熱能、低碳水化合物的流食或軟食。烹調時一般采用蒸、燴、煮、燉等方式,不建議采用涼拌、油炸、生煎的方法,否則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忌食生冷、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飲食護理:根據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從流質飲食逐漸過渡到半流質飲食,最后過渡到軟食和普食。①流質飲食期:患者術后48~72小時腸功能恢復后,此時護士可遵醫囑拔出胃管。胃管拔出當天,可給與少量溫開水試飲,20~30ml/次,1~2小時1次。注意觀察患者有無不適,否則可適當延長間隔時間。經過第1天的試飲水后,如無不適,第2天可進少量稀飯、米湯等全流質飲食,50~80ml/次,5~6次/日,以患者自我感覺舒適為主。第3天可增加食量,100~150ml/次,6~7次/日。流質飲食應選用低糖類,避免食用豆漿和牛奶,此類食品易引起腸道脹氣。如果患者感覺良好,第4天即可進食稀米粥、蛋湯、菜湯、藕粉等流質,要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進食量,有稀到稠,同時延長間隔時間。由于流質飲食的量和營養成分有限,因此此階段仍需從靜脈補充部分營養和水分。②半流質飲食期:患者進流質飲食3~5天(即術后8~10天),如無惡心、嘔吐、腹脹等情況,可給予蛋羹、爛面條、肉末等半流質飲食。此階段增加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基本能夠滿足機體需要量,可停止靜脈補液。進食應以高營養、易消化、無刺激性的食物為主,可把富含維生素的水果、蔬菜剁碎食用。飲食方式應少量多餐,保證飲食質量,每天應5~6餐,逐漸增加飲食量,使胃容量慢慢增大,但患者不能有胃過飽的感覺。③軟食和普食期:經過2~4天(即術后10~14天)的半流質飲食,如患者無特殊情況,并已經適應半流質飲食,可考慮開始進軟食。此時面條類和谷類一定要煮爛,變軟,肉食要做成肉泥狀。另外含粗纖維多的食物如韭菜、芹菜、豆芽等暫不易食用。患者進軟食兩周后如無腹脹,嘔吐及吞咽梗塞等不良反應即可改普食。但術后1個月內應均以柔軟、無刺激、易消化的食物為宜。一般需6個月~1年才能恢復到正常的每天3餐飲食[3]。

預防傾倒綜合征:傾倒綜合征是胃被大部分切除后,失去幽門對其排空的控制,胃內食物過快地進入十二指腸或空腸,引起上腹飽脹不適、惡心、嘔吐、頭暈、乏力、心慌、噯氣、腸鳴音亢進并伴有腹瀉等癥狀。如果患者出現以上癥狀,應考慮傾倒綜合征的征兆,立即協助患者平臥,遵醫囑給予處理。有的患者進食5~30分鐘后出現腹部和全身癥狀,有的患者進食2~4小時后出現反應性低血糖癥狀。預防上要注意食物的種類、進食方法和間隔時間:①低糖飲食,進食低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②選用較干的飲食,進食后立即平臥,可減輕癥狀。飯后平臥半個小時,可延長食物在殘胃中的停留時間,使食物通過小腸的速度減慢,達到逐漸消化和吸收。③少食多餐,不僅有利于食物與胃液充分混合,還有助于消化吸收,增加總熱能的攝入,利于身體康復、維持機體健康。

結 果

通過采取以上護理方法,使患者既得到了充足的營養又增強了機體的免疫力,也有效預防了傾倒綜合征的發生,確保了手術取得最后的成功。

討 論

對胃大部切除術后患者,飲食護理最為關鍵。根據患者機體狀況和適應能力合理安排飲食,循序漸進,有效預防及最大限度地減少因飲食問題帶來的并發癥。忌食冷、酸及辛辣刺激性、易脹氣的食物,平時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注意休息,適當活動,避免勞累,持之以恒,使胃大部切除術后患者身體早日康復,有效提高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林秀英.胃大部切除術后患者飲食護理的療效觀察[J].浙江臨床醫學,2009,7(11):779-780.

第5篇

[摘要] 目的 探討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的術后飲食護理措施。方法 根據術后營養方式將2015年在該院進行食管癌手術的37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分為腸內營養組與腸外營養組,其中腸內營養組16例,腸外營養組21例,分別檢測兩組患者的術后第1~7天的血糖水平,記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第一次排氣時間、第一次排便時間,并將研究所得到的兩組患者的檢測數據進行對比。結果 腸內營養組的血糖水平、術后第一次排氣時間、術后第一次排便時間以及腸鳴音恢復時間均優于腸外營養組。結論 腸內營養方式有利于穩定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術后的血糖水平,對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采用腸內營養的方式為患者做術后護理,在補充患者的營養的同時,可以促進患者的腸道功能的恢復,保護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預后速度,促進患者術后腸道功能的恢復。

[關鍵詞] 糖尿病;食管癌;術后;飲食護理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7(a)-0155-02

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水平在不斷地發生改變,人們生存的環境也隨之改變,人類的疾病譜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癌癥的發病率在全球范圍內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而目前的醫療技術水平對癌癥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晰,對于癌癥的治療結果也不盡如人意[1]。目前對癌癥的治療方式主要是在癌癥的早期或是中期給予手術治療,術后輔以放化療,已切除癌癥的病灶、干擾癌細胞的增殖與生長為主要目的,進而達到阻遏或是延緩疾病的的發展、延長患者的生命的目的。癌癥的治療效果除與手術的治療時間、癌癥的部位、手術的時機等因素有關以外,還與患者的身體素質具有重要的關系,癌癥本身就是一種惡性消耗性疾病,食管癌的患者由于癌癥的發病部位的關系,導致患者對營養的攝入出現一定的功能障礙,所以有相當一部分食管癌癥患者處于營養不良的狀態。同時,近年來,糖尿病的發病率也在不斷的增加,糖尿病的餓治療方式主要是通過藥物以及飲食控制來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這就導致糖尿病患者的飲食需要低脂、低糖。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手術過后的進食方式一般為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患者術后一方面需要補充營養來為術后組織的修復提供能量[2];另一方面,需要控制脂類與糖類的攝入來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因此,合理設置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術后飲食對患者術后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通過采用不同的術后營養方式對合并食管癌的糖尿病患者的術后飲食護理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組研究病例共有37例,其中腸內營養組16例,男9例,女7例,最大年齡74歲,最小年齡31歲,平均年齡(53.29±12.36),食管上段癌6例,食管中段癌7例,食管下段癌5例,其中行左頸左胸兩切口食管胃頸吻合7例,經左胸后外側切口主動脈弓上吻合4例、弓下吻合3例,經右頸胸腹三切口頸部食管胃吻合2例,入院前已經確診為糖尿病的患者11例,入院后確診為糖尿病的患者5例;其中腸外營養組21例,男12例,女9例,最大年齡76歲,最小年齡30歲,平均年齡(54.18±13.04),食管上段癌例,食管中段癌8例,食管下段癌5例,其中行左頸左胸兩切口食管胃頸吻合9例,經左胸后外側切口主動脈弓上吻合5例、弓下吻合3例,經右頸胸腹三切口頸部食管胃吻合4例,入院前已經確診為糖尿病的患者14例,入院后確診為糖尿病的患者7例。

1.2 病例入選方法

該研究所入選的病例均術前經過CT檢查診斷為食管癌且手術后病理檢查確診為食管癌的患者,該研究所入選的患者均經過病理檢查確診為鱗癌的患者,且腫瘤分期在II-III期,全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食管癌根治術。該研究排除術中發現有遠端轉移以及鄰近組織浸潤的患者,排除具有心、腎等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排除具有精神障礙性疾病不能配合治療的患者[3]。

1.3 研究方法

腸外營養組患者在術后通過中心靜脈置管給予包括葡萄糖、氯化鈉、氨基酸、氯化鉀、中長鏈脂肪乳、胰島素等的靜脈營養液,營養液由該院配送中心統一配送,用量為2500~2750 mL/d,在營養液的使用過程中對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監測,并將患者的血糖水饋給該院的營養液配送中心,營養液配送中心根據患者的血糖水平對患者的胰島素的使用量進行調整。腸內營養組在患者術6 h將生理鹽水250 mL與氯化鉀20 mL注入輸入泵之中,以30 mL/h的速度經比十二指腸營養管或是空腸造瘺營養管持續輸注,觀察患者有無腹痛、腹脹等不適,隨后在術后第1天以同樣的方式給予瑞能200 mL、生理鹽水250 mL以及10%氯化鉀20 mL;第2天給予瑞能400 mL,并將輸注的速度提升至40 mL/h;逐漸增加每日給患者的營養液的量,術后第五天營養液的量增加至1000 mL;輸注速度也提高到60~80 mL/h,根據患者對營養液的適應程度調整營養液的輸注速度,以患者能耐受的為準。在為患者進行腸內營養,輸注營養液的時候,使營養液的溫度保持在38~40 ℃之間。

1.4 統計方法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身高、體重、病程、學歷、職業等方面的差異采用統計學數據分析軟件SPSS18.0進行分析,并采用差方評價的方式對分析結果急性評價,研究所得到的數據采用同樣的方式進行分析評價,評價結果以P

2 結果

腸內營養組的血糖水平、術后第一次排氣時間、術后第一次排便時間以及腸鳴音恢復時間均優于腸外營養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術后的血糖水平變化詳見表1,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詳見表2。

3 討論

該研究結果顯示,通過不同的營養方式對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急性護理之后,腸內營養組的患者的術后的恢復速度較快,患者的血糖水平的控制效果較好。糖尿病史食管癌手術后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需要對飲食進行嚴格的控制才能控制患者的血糖,同時,糖尿病由于患者的血糖過高,為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繁殖與發展提供必要營養與能量,進而會導致術后感染的幾率有所增加。此外,手術對機體產生的創傷會使機體出現應激反應進而導致患者的血糖水平增加。食管癌的患者手術不能經口由食道常規進食,但是,患者術后需要補充蛋白質以修復手術的切口,且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如果術后的護理不當會導致患者出現低血糖、酮癥酸中毒等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4]。因此,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術后飲食護理至關重要。目前,對此類患者術后飲食護理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即腸內營養方式與腸外營養方式,腸內營方式是通過導管將營養液注入到患者的消化道中,從而使患者通過自身的消化道對營養進行吸收,這屬于是正常的生理功能的一部分,對促進患者的胃腸功能的恢復有較小的效果。而腸外營養方式是講配置好的營養液通過靜脈以靜脈注射的方式注入到患者的體內,使患者在免去吸收營養的環節而直接對營養加以利用,這種營養方式會導致患者的消化道粘膜萎縮、腸道通透性降低、患者的胰島素分泌功能減退,同時,通過靜脈為患者輸入大量的額營養液會使患者的心臟負擔加重[5]。

綜上所述,對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采用腸內營養的方式為患者做術后護理,在補充患者的營養的同時,可以促進患者的腸道功能的恢復,保護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預后速度,因此,提倡在患者的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為患者采用腸內營養的方式進行術后飲食護理。

[參考文獻]

[1] 王相華.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術后早期腸內營養與血糖控制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5(6):529-530.

[2] 房玉芳,孫雪梅,張芳,等.食管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術后腸內營養51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5(11):86-88.

[3] 姚媛媛.2型糖尿病患者21例食管癌根治術后腸內營養的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2015(29):134-136.

[4] 邵云,袁慧.老年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護理[J].江蘇醫藥,2015,41(20):2495-2496.

第6篇

——運動療法改善病人精神和器官功能

康復護理的基本手段是根據病人的病情幫助病人選擇合理的康復方法,并督促病人有效實施。外科手術最常用的康復方法就是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目的:改善腦血流量,增加心律和心排血量,增加通氣量,促進機體康復。

運動訓練的基本內容

關節運動——從下肢遠端開始活動

活動時要慢慢進行,動作不宜過大。術后第二天,若病情平穩可在護士指導下開始活動。活動量以不感到疲勞為度,手或下肢有輸入液體時不宜做關節活動。

呼吸運動——適當的呼吸運動和咯痰訓練

運動方法為深呼吸、嗽瓶、吹氣球、呼吸訓練器及軟墊按壓刀口協助咯痰等,有條件還可穿彈性背心保護刀口。

生活能力訓練——病情平穩后,可視情況緩慢恢復生活自理能力

恢復期病人下地步行活動,順序是:坐位站位扶床移動獨立移步室內走動,病人出院后還應繼續做上述動作。運動幅度和運動量可逐漸增加,步行可由慢步走逐步過渡到上樓梯,快步行走。

心臟疾病患者的飲食禁忌

含鐵過量、高脂早餐對心臟不利

研究表明,食用含鐵過多的食物,心臟發病的可能性增加一倍。早餐攝入較多的脂肪可能誘發心臟病,脂肪會使凝血因子升高,不利于心臟疾病患者。

心臟病患者不宜過量補鈣

大量科研證實,人們日常飲食中缺鈣導致高血壓,故許多醫生都倡導心血管病患者高鈣飲食。然而由于心臟缺血,鈣離子大量流入心肌細胞,易發生鈣沉積而猝死,因此患者應合理攝鈣。

吸煙也會引起心血管疾病

吸煙與動脈粥樣硬化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研究者研究了吸煙與心肌內小動脈損傷的關系發現其動脈壁病變、纖維化增厚、粥樣化、鈣化、玻璃樣增厚與吸煙密切相關。

食療菜譜為你保心

赤小豆粥

材料:赤小豆、紅砂糖

做法:1.赤小豆洗凈放入砂鍋,裝水一大碗,蓋蓋文火燉。燉到赤小豆稀、爛、淡。2.臨服食時放入紅砂糖,調勻即可。

李子羹

材料:白李子15枚、冰糖二兩杵碎

做法:1.白李子去皮、核,切成四片。入鍋文火煮一刻鐘,使果肉外軟內脆。2.放入冰糖末調和離火,飯后半小時服食。

蓮子羹

第7篇

【關鍵詞】

循證護理;剖宮產術后;飲食護理

循證護(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指護理人員審慎、明智和準確地運用現有的科研結論為基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需求和愿望,結合護理人員的臨床經驗,綜合考慮,選用最好的護理措施為患者實施有效最佳的護理 [1]。本文將循證護理方法應用剖宮產術后患者飲食護理中,探討剖宮產術后患者飲食中的護理對策。針對患者可能出現的護理問題,制定相應護理措施,通過循證護理,達到提高護理質量,增強患者術后舒適度和早日康復目的。2010年1月至8月,我們將循證護理運用到79例剖官產術后產婦飲食護理實踐中,取得良好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0年1月至8月在我院婦產科接受剖宮產的產婦131例,隨機以手術日期雙號79例為觀察組,單號52例為觀察組。觀察組年齡18~43歲,平均年齡26.6歲;對照組年齡20~40歲,平均年齡20.5歲。兩組產婦在年齡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實施循證護理,具體如下。

1.2.1 提出問題 術后禁食禁飲是預防麻醉誤吸及恢復腸蠕動引起腸梗阻的重要措施。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剖宮產術后產婦禁食禁飲的時間普遍過長。由于禁食禁飲時間過長,導致產婦精神差,恢復較慢,低血糖、消化道等一系列不良反應,直接影響產后恢復,間接影響護理質量。我們根據臨床經驗及通過動態收集癥狀和體征,并結合產婦及家屬的需求,通過循證護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1.2.2 尋求證據 應用計算機網絡檢索有關文獻,查閱相關資料,特別是剖宮產術后注意事項和飲食護理的所有臨床研究和系統評價。

1.2.3 證據評價 根據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系統的文獻檢索,查詢發現:剖宮產麻醉方式一般采取硬膜外麻醉。在禁食禁飲狀態下,體內水分和鹽分分泌減少,紅細胞壓積增加,血液濃縮,紅細胞外液減少,導致血容量偏低或不足,不利于術后身體的恢復,特別是產后哺乳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饑餓使交感神經興奮,易產生煩躁、緊張情緒,盡管可用靜脈補液的方法來彌補禁食引起血容量不足,但不具有消化道進食的生理性,也不能滿足人體的正常需要 [2]。傳統禁食禁飲要等到腸蠕動恢復后(排氣)。胃容量不增加,但胃液PH值可能很低,增加了危險性 [3]。

1.2.4 評價相關實證 制訂并實施計劃對上述相關的文獻進行評審,獲得最佳實證,并與產婦的病理生理知識,以往的護理經驗,產婦及家屬的個體需求相結合,制訂護理計劃。具體是:①按當天術后麻醉清醒時間和麻醉師的交班,改變禁食禁飲的傳統醫囑模式。提出麻醉清醒后(術后6~8 h)可飲用清亮液體,量為平日進食量的50%~60%。因口服液體可刺激胃液排空,有利于腸蠕動的恢復(因為剖宮產不是胃腸手術)。②組織醫務人員學習,糾正醫務人員對術后禁食禁飲時間越長越好的誤區。③調整產婦和家屬的心態,準備好清亮液體,同時醫護之間的配合,認真觀察并監督患者的病情與進食后的情況,及時給予產婦進食進飲,保證進食進飲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護理質量。

1.3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3.0軟件進行資料的統計與分析。

2 結果

實施循證護理后剖宮產術后產婦舒適度明顯好轉,見表1。

3 討論

循證護理的核心就是護理人員在護理實踐中運用現在最好的科學證據對患者實施護理,通過循證護理,提高了我們在臨床工作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護理水平。學會用更多、更有效、更科學的證據指導護理實踐,解決患者的實際問題。如產后乳汁多、切口愈合良好、節約了患者的費用等。

3.1 轉變了護理觀念 循證護理要求用發展的眼光去審視護理工作中的常規及理論,強調護理服務應建立在臨床實踐和國內外相關文獻的綜合分析,以找到最佳的護理措施。

3.2 提高了護士的綜合素質 循證護理要求護士必須有熟練的臨床業務技能、護理科研及評價能力、文獻檢索能力,以及一定程度的外語水平。護士在臨床工作中需要主動積累經驗和教訓,學習知識和理論。

3.3 密切了護患關系 通過了運用循證護理,護士更加注意患者的主觀感受,主動關心和體貼患者,減少了患者的并發癥,使護患關系更加融合,提高了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

參 考 文 獻

[1] 宋錦平,成翼娟.循證護理學.護士進修雜志,2003,18(4):292-293.

第8篇

[關鍵詞] 個體化;飲食指導;縮窄性心包炎;血鉀

[中圖分類號] R5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4(c)-0049-02

縮窄性心包炎由于漿膜層和纖維層炎性改變引起心包肥厚,限制心室擴張,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和體征[1]。手術剝離縮窄的心包,解除機械性壓迫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2]。患者維持心包剝脫術后K+稍高于正常值的最小值,對維持患者心肌細胞穩定有重要作用,可使心律失常的發生率降低。飲食攝入含鉀食物是補鉀方法之一。2009年8月~2010年8月本科對40例心包剝脫術后患者給予個體化飲食指導,從而觀察患者血鉀濃度的變化情況,現對飲食防止低鉀血癥的護理經驗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選研究對象為 2007年8月~2010年8月在本科實施心包剝脫術患者 40例,年齡17~74歲。其中,男性34例,女性6例;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28例,高中及以上12例;其中,二尖瓣病變合并縮窄性心包炎6例,單純縮窄性心包炎34例;病史6個月~2.5年;患者術前心功能為Ⅱ~Ⅳ級,中心靜脈壓>2.15 kPa;34例患者行單純心包剝離術,6例患者行心包剝離術聯合二尖瓣置換術。所有患者入院后隨機分為對照組實20例和驗組2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性別以及用藥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20例患者給予正常飲食指導,按患者的意愿自由選擇食物,不加以干預。于手術后第1天開始對實驗組20例患者進行飲食干預,根據患者個體情況由護理人員制定相應的食譜,具體措施:術前對患者對食物的喜好和反映情況進行仔細詢問,根據術前的調查情況術后對患者給予飲食指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由護理人員制定相應的進食含鉀較高的食譜,如海帶、香菇、豆類、干果類 、香蕉 、橘子等。根據患者的血鉀檢測結果隨時調整患者的飲水和飲食量。兩組患者如果血鉀低于 3.5 mmol/L則在靜脈點滴中加入10%KCl補充血鉀[3];如果血鉀水平低于或等于4.0 mmol/L,則口服 10%氯化鉀(KCl)溶液補充血鉀。補鉀后30 min復查血鉀。每日均由責任護士將兩組患者的血鉀化驗結果登記在制作好的化驗表格內,并給主班醫生及時查看化驗結果。術后第1、2、3、4天分別抽取患者每日晨肘靜脈血2 mL,檢測血鉀的水平,均由本院有資質的檢驗科醫師進行檢測。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術后4 d補鉀比較顯示,實驗組平均口服補鉀8 g,而對照組為12 g;實驗組平均靜脈補鉀6 g,而對照組為10 g。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經飲食個體化指導術后4 d血鉀比較見表1。 兩組患者術后第1、2、3、4天血鉀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縮窄性心包炎是某些心包疾病的最終結果,心包鈣化、纖維化和增厚均可導致心包縮窄。最常見的病因為化膿性和結核性心包炎。縮窄性心包炎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如不及時治療可危及患者的生病,因此本病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4-5]。當血清鉀測定血K+

縮窄性心包炎患者術后心肌壓迫得到解除[6],大量體液組織回流至血液循環[7],繼而回心血量增加[8],術后由于補鉀不及、應用利尿劑、嘔吐、禁食等原因,可使患者發生低鉀血癥。因此對于縮窄性心包炎患者術后要及時檢測患者的血鉀濃度,一旦發現患者血鉀降低要及時給予補鉀[9]。從食物中補鉀為最安全的途徑,術后對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相關的飲食指導,根據患者血鉀的變化情況,及時調整食譜,使血鉀保持在正常的范圍內。

本研究中,筆者對20例縮窄性心包炎患者術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由責任護士制定了相關的飲食指導,并每天檢測患者的的血鉀變化情況,結果經過4 d補鉀比較顯示,經過4 d補鉀比較顯示,實驗組平均口服補鉀8 g,而對照組為12 g;實驗組平均靜脈補鉀6 g,而對照組為10 g。兩組患者經飲食個體化指導術后第1、2、3、4天血鉀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以上數據顯示飲食個體化指導可以提高縮窄性心包炎心包剝脫術后患者血清鉀濃度,同時可以減少靜脈補鉀量及口服補鉀溶液量。

綜上所述,經飲食個體化指導可以提高心包剝脫術后患者血清鉀濃度,同時可以減少靜脈補鉀量及口服補鉀溶液量。

[參考文獻]

[1] Kirklin J W. Barratt-Boyes BG.Cardiac surgery[M]. 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 inc,1993:1683-1698.

[2] 徐宏耀,吳信.心臟外科監護[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70.

[3] 楊辰坦,胡盛壽,孫宗全.今日心臟血管外科學[M]. 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72-242.

[4] 夏家紅,楊辰垣.縮窄性心包炎圍手術期處理[J].同濟醫大學報,l999,31(1):45.

[5] 譚亞玲. 縮窄性心包炎圍手術期的觀察及護理[J]. 基層醫學論壇,2006(9): 831-832.

[6] Maisch B,Seferovic′ PM,Ristic′AD,et al.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ericardial diseases executive summary;the task force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ericardial disease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J]. Eur Heart J,2004,25(7):587-610.

[7] 李守光,徐光亞. 實用心臟外科學[M].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726.

[8] Bertog SC,Thambidorai SK,Parakh K,et al. Constrictive pericarditis:etiology and cause-specific survival after pericardiectomy[J]. J Am Coll Cardiol,2004,43(8):1445-1452.

第9篇

武漢市中醫院 湖北省武漢市 430014

【摘 要】目的:探討兩種不同吞咽姿勢對減輕甲狀腺手術患者切口疼痛的影響。方法:觀察組隨機抽取2013 年1月-2014 年1 月來院行甲狀腺手術患者230 例作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15 例,對照組采用正常吞咽姿勢,觀察組采用低頭吞咽姿勢,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不同吞咽姿勢切口疼痛程度進行評定。結果:觀察組的術后3h、7h、術后第1d 午餐進食的切口疼痛程度分別為(4.21±0.35)分、(3.01±0.42)分、(2.14±0.22)分,均優于對照組的(6.54±1.45)分、(5.89±1.25)分、(4.65±1.2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低頭吞咽姿勢飲食在甲狀腺手術患者中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減輕患者吞咽時的切口疼痛,促進切口愈合,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 甲狀腺手術;吞咽姿勢;切口疼痛

甲狀腺是臨床常見腫瘤之一,近年來,我國甲狀腺腫瘤的發病率逐年提高。目前手術是甲狀腺腫瘤治療的首選方法,但切口疼痛是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其是人體對組織損傷和修復過程中的一種復雜生理心理反應。有文獻報道,甲狀腺手術后患者飲食時采取正確的吞咽姿勢可減少術后切口疼痛。由此,我院對2013 年1 月~2014年1 月來院行甲狀腺手術患者采取飲食姿勢護理干預,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將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甲狀腺手術患者230 例, 所選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能正常溝通交流,無智力障礙及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男126 例,女104 例,年齡20~63 歲,平均(45.6±2.4)歲;甲狀腺瘤102 例,結節性甲狀腺瘤128 例;腫瘤摘除者143 例,甲狀腺部分切除者87 例。按飲食吞咽姿勢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1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意義,研究結果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健康教育及心理指導,術后2h 患者血壓穩定后,幫助患者取半坐臥位,幫助患者喝29~30℃的水100ml;術后24h 內禁熱飲食,48h 內宜進溫或冷飲食,飲食過程中盡量少說話,細嚼慢咽,避免劇烈運動;術后72h 正常飲食,術后5d 內避免咳嗽、打噴嚏動作,術后相同時間給予患者相同飲食種類,且溫度適宜,由護士幫助患者進食。對照組飲食時采取正確吞咽姿勢,即進食過程稍低頭,隨后指導患者吞咽時采取低頭姿勢,以患者的手指為依據,低頭角度為胸骨與下頜角的距離為2~3 手指。觀察組進食時采取低頭吞咽姿勢,即指導患者吞咽時采取低頭姿勢,隨后采取正常姿勢。進食過程中觀察患者的表情變化,詳細詢問患者疼痛感。

1.3 觀察指標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1] 對兩組患者的切口疼痛程度進行評分,輕微疼痛:1~4 分;中度疼痛:5~6 分;嚴重疼痛:7~9 分;劇烈疼痛:10 分。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 對本組所收集的數據結果進行分析處理,采用t 檢驗,完成計量資料的對比,單位以均值± 標準差來表示,當P<0.05 時,則提示在差異方面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術后3h、7h、術后第1d 午餐進食的切口疼痛程度分別為(4.21±0.35)分、(3.01±0.42) 分、(2.14±0.22) 分,對照組術后3h、7h、術后第1d 午餐進食的切口疼痛程度分別為(6.54±1.45)分、(5.89±1.25)分、(4.65±1.21)分,觀察組術后切口疼痛程度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飲食時,吞咽過程是通過一系列肌肉反射性收縮,使舌骨、舌根部上抬,喉上升前移[2]。而甲狀腺位于甲狀軟骨下方,主要貼附于喉及氣管的兩側,吞咽時,甲狀腺腺體會隨之上下移動。在甲狀腺術中,需切斷頸闊肌,分離甲狀舌骨及胸骨甲狀肌,且受手術應激反應的影響,對筋膜、肌肉等組織均有損傷,且發生組織粘連。當吞咽時,因牽拉作用,增加皮膚張力,使切口部位肌肉增大,會加劇患者疼痛[3]。由此,本研究對甲狀腺手術后患者采用不同吞咽姿勢,以往臨床上多采用正常吞咽姿勢,但因吞咽時疼痛的影響,易導致患者飲食量減少,增加輸液量,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而低頭吞咽姿勢可減輕患者吞咽時切口的疼痛,可增加飲食量,同時協同術后早期下床活動,既保證營養供給,也促進患者體力恢復,有利于患者企切口愈合[4]。

經本組分析研究, 結果發現, 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的VAS 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可見對甲狀腺術后患者飲食時采取低頭吞咽姿勢的臨床效果顯著,改善患者切口疼痛程度,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朱玉芹, 胡玉美, 付秀花等. 飲食吞咽姿勢對甲狀腺手術后患者切口疼痛的影響[J]. 中華護理教育,2011,08(2):73-74.

[2] 汪令成, 武彪. 內鏡甲狀腺手術[J].江西醫學院學報,2006,46(5):181-182.

第10篇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31-0092-03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after radical gastrectomy.Method:100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were compared after radical gastrectomy in our hospital in groups,the effect of the mental state and physical state of them going through strong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in phychological and dietary aspects were observed and the following changes were recorded.Result:The patient’s mental state and physical condi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Radical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uechi County,Yuechi 638300,China

doi:10.14033/j.cnki.cfmr.2015.31.045

胃癌是消化道比較常見的疾病,它在我國消化道腫瘤中發病率居于首位。采取治療手段仍以手術為主,術后化療為輔。對于外科手術而言,術后護理尤為重要,有效的護理可以減少并發癥,對疾病的恢復有著重要的作用。但疾病健康教育是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它對疾病康復的作用越來越被臨床重視,尤其心理護理干預與飲食指導的健康教育對胃癌根治術后患者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可促進患者食欲,改善患者睡眠質量。而正確、有效的飲食可以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術后身體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為此筆者所在科室將收治的胃癌根治術后患者50例加強心理方面與飲食方面的健康教育,并對其結果進行評價,收到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4年5月筆者所在科室收治的胃癌根治術后患者100例,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齡46~65歲,平均(52.82±10.73)歲。胃竇部胃癌70例,胃體胃癌22例,賁門部胃癌8例。按住院先后順序進行編號,選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將他們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醫療護理及疾病基本知識宣教,觀察組除采取常規醫療護理及疾病基本知識宣教外,重點注重心理方面與飲食方面的健康教育,具體措施如下。

1.2.1 心理教育 (1)胃癌根治術后患者給予關心及心理安慰,贏得患者理解、信任,再耐心傾聽患者傾訴。掌握患者心理狀態,給予針對性的心理指導。對心理緊張者指導其做放松訓練,如慢節律的呼吸法練習,或者聽音樂,觀看娛樂節目,以分散患者注意力,提高其心理應急能力。對于有焦慮、抑郁情緒胃癌根治術后患者在病情穩定后鼓勵他們進行負面情緒的充分宣泄,以糾正不良情緒,使他們保持愉快的心境。(2)認知教育。向胃癌根治術后患者講解胃癌的相關知識,糾正他們對癌癥的片面理解,讓他們知道癌癥不等于死亡,癌癥難治不等于不能治的道理。并向患者介紹胃癌根治手術后生存年限在10年以上病例,以及國內外現階段治療此疾病的新成就、新方法,使患者對其疾病的轉歸及預后有充分了解。同時向胃癌根治術后患者講解術后出現不適的原因、處理方法、緩解及消失時間以及保健與康復的有關知識,使他們做到心中有數,提高他們對疾病的認知能力,消除他們對疾病的恐懼、焦慮、無助的不良心理。(3)家庭及社會支持教育。對胃癌根治術后患者家屬進行患者疾病認知教育,使其了解該疾病相關知識,以便對胃癌根治術后患者進行有效照顧,避免不良情緒對敏感患者的心理造成傷害。同時鼓勵胃癌根治術后患者多向家人、同事、朋友傾訴,以及其他患者溝通,啟發他們保持愉快的心境和樂觀的情緒,避免不良情緒的刺激,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念。

1.2.2 飲食教育 (1)術后飲食。術后禁食,靜脈給予營養。腸蠕動功能恢復,排氣無腹脹后拔出胃腸減壓管,拔管當日可飲少量溫開水,每次4~5勺。如未出現嘔吐、腹脹等不適,拔管后第2天可進入全流質飲食,但應避免刺激性食物與易產氣食物,如牛奶、甜食、濃茶、酒類等。進全流質3 d后若無不適過度半流質1~2周,無不良反應后方可攝入普食。但是在選擇食物上應注意選用軟、爛、易消化食物,如面條、蛋類、乳類及其制品,勿進食油炸、生、冷、干、硬性食物。食物的溫度控制在40 ℃~50 ℃,烹飪方式以煮、燉、燴等方式。飲食原則采用循序漸進的原則,初期少量多餐,每次50~100 mg,6~8次/d,逐漸過渡到均衡飲食。進餐時細嚼慢咽,使大部分食物在口腔里充分咀嚼后消化,減少殘胃的負擔,逐步適應殘胃消化功能。(2)化療期間的飲食。應該給予高能量、高蛋白、低脂肪、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由于高能量飲食攝入,可以保證身體基本生理需要,攝入高蛋白飲食可保證身體在遭受化療損害后的修復。但患者化療時因化療藥物的副作用常導致患者惡心、嘔吐、飽脹不適,患者不愿進食或者拒絕進食。筆者所在科室護士耐心向患者講解化療期間進食的必要性,并鼓勵患者進食,但避免在接受化療前2 h內進食。飯后注意休息。(3)康復期間飲食教育。向胃癌根治術后患者講解出院后仍需堅持均衡營養,按營養師指導的飲食方法進食,以補充機體所需能量、蛋白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確保機體康復需要。但應注意適當多食維生素A和維生素C豐富的新鮮蔬菜、水果和動物肝臟。因這些食物能增加上皮細胞穩定性,阻斷胃內致癌亞硝胺的合成,從而阻止癌細胞進一步惡化;多食牛奶、奶制品,因它們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適當補充一些鐵劑,防止胃癌根治術后因胃酸缺乏而影響鐵吸收的因素,避免缺鐵性貧血的發生。堅持少食多餐,防止暴飲暴食,糾正不良生活方式。向患者家屬講解患者正確有效合理的飲食,對患者疾病康復的意義,使其在患者出院后正確有效管理患者飲食,協助患者合理進食,保證患者機體能量需求,促進患者機體康復。

1.3 觀察指標

胃癌根治術后患者術后5個月回院進行心理狀態評估及身體狀態評估。心理狀態評估采用《國際統一標準抑郁評測表》和《國際統一標準焦慮評測表》進行評測和統計,最后計算總分,以判斷焦慮和抑郁情況。評分低于50分為無焦慮抑郁,50~60分為輕度焦慮抑郁,60~80分為中度焦慮抑郁,80分以上為嚴重焦慮抑郁[2]。最后統計兩組患者的平均焦慮得分和平均抑郁得分情況。身體狀況評估內容包括:(1)實測體重與標準體重地百分數,百分數在正負10%為正常,減少10%~20%為消瘦,低于20%為明顯消瘦。實測體重占標準體重百分數計算公式:(實測體重-標準體重)/標準體重;標準體重計算公式采用我國常用Broca公式的改良公式,男性: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女性: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2.5[3]。(2)血紅蛋白含量。與臨床血紅蛋白正常值比較,男性≥120 g/L為正常,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心理狀況、身體狀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心理教育對胃癌根治術后患者疾病康復的重要作用

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醫學科學正逐步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發生改變,心理和社會因素對于健康和疾病的影響也得到了相應的重視。心理教育現已成為疾病健康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心理教育質量的高低決定著患者護理質量的高低[4]。胃癌根治手術作為一種嚴重的應激源常導致患者產生強烈的心理反應,而胃癌本身病情重、愈后差、治療費用昂貴及患者術后進食不佳,這些直接影響了患者的心理狀態,使他們有一種悲觀、絕望的消極心態,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治療效果和康復進程。表1顯示,對照組患者的平均焦慮評分(65.8±11.2)分、平均抑郁評分(59.0±12.8)分明顯高于加強心理教育后的觀察組患者平均焦慮評分(42.8±8.3)分、平均抑郁評分(36.6±10.2)分。兩組焦慮、抑郁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2 飲食與營養與疾病康復有非常重要的關系

第11篇

關鍵詞:痔瘡;手術前后;護理

痔瘡是指發生在直腸粘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叢曲張、淤血而形成的靜脈團塊,是肛腸科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臨床根據部位不同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以便血、疼痛、脫垂為主要癥狀。痔瘡治療方法一般以內扎外切手術根治為主。術后易發生疼痛、墜脹、出血、排尿、排便困難等并發癥。但只要認真作好術前指導,術后嚴密觀察病情、妥善護理傷口,就能使患者平穩度過手術期,促進手術創口的愈合,使患者早日康復,并且可以避免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和減少手術后遺癥。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180例痔瘡患者,其中混合痔100例,內痔56例,外痔24例,男125例,女55例,年齡17~68歲,平均年齡49歲。

1.2方法 180例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其中混合痔外剝內扎切除術100例、內痔注射術56例、外痔切除術24例,術中出血少,手術時間20~50min。

2 結果

180例痔瘡患者均能主動配合手術治療,手術過程順利,住院時間5~14d,平均8d,172例痊愈出院,8例好轉出院,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發生術后尿潴留,經導尿后緩解,均無手術后遺癥發生。

3 護理

3.1術前護理

3.1.1術前常規檢查 術前常規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體重,詢問大小便情況,協助患者檢查血、尿、糞便等三大常規,并查肝功能、腎功能、血糖、凝血象、胸透、心電圖等。必要時做B超、直腸鏡或者乙狀結腸鏡檢查。

3.1.2術前心理護理 患者術前常有恐慌、憂慮等心理狀態,擔心術中術后的疼痛難忍、術后狹窄、大便失禁等。故在工作中要注意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充分尊重患者,理解患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講解疾病的有關知識,講清手術的必要性和手術所達到的效果,同時可以請痔瘡手術恢復期患者介紹經驗和體會,幫助患者認識自己的疾病,消除恐懼、焦慮心理,使患者充滿信心地接受手術。實踐證明,通過圍手術期的心理干預,能使患者有充分準備,患者通過自身調節,控制和緩解焦慮情緒,提高疼痛閾值,增強患者對手術的信心,密切了護患關系,提高了護理質量[1]。

3.1.3術前飲食準備 注意合理調節飲食,術前不需禁食,只要適當控制飲食的結構和攝入量即可,食物以半流質、無渣為好,如白米粥,麥片等。要勸說患者戒酒戒煙,勿食生冷、辛辣和不潔食物,避免術后刺激,加重疼痛感。

3.1.4術前腸道準備 做好腸道清潔準備很重要,因為很多痔瘡患者常伴有習慣性便秘、脫肛等癥,如果術前不把積糞排出,術后過早排便刺激,容易造成創面出血、感染等,對傷口不利。故應在術前2h用開塞露塞肛,以排出糞便,注意操作時動作應輕柔,避免損傷粘膜,引起痔出血。

3.1.5術前皮膚準備 術前囑咐患者洗澡,更換寬松衣褲。常規備皮:前起會陰,后至尾骨兩側達坐骨結節,并用溫開水或膚陰潔坐浴。

3.2術后護理

3.2.1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患者回病房后,根據醫囑監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作好記錄,及時巡視病房,觀察患者面色,詢問患者是否有頭昏、心慌、胸悶、墜脹、便意感等。注意觀察患者切口敷料有無滲血,少量出血時,局部可采用油紗條和無菌棉墊壓迫止血。如出血量較多時,應立即報告醫生,給予輸液、傷口縫扎止血處理。一般外滲血比較容易發現和處理,但應該高度重視直腸內的出血。

3.2.2術后心理護理 由于痔瘡術后傷口愈合時間較長,一般需要18~24d左右才能愈合,有的出現便血、傷口水仲、大便干結、小便不暢等。很多痔瘡患者對術后的一些正常反應懷有恐懼心理,整天憂心忡忡,甚至影響睡眠,食欲。這種心理狀態,往往會影響創口的愈合。應針對患者的具體問題,向患者介紹術后的一些正常反應及其表現特點,以消除其顧慮,增強其信心,從而幫助其積極與醫護人員配合。

3.2.3術后疼痛護理 由于人體區域神經豐富,對痛覺敏感,因此患者常訴切口疼痛,呈脹痛,有便意感,術后6~8h最明顯[2]。而良好的術后鎮痛可以減輕創傷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對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提高術后生活質量均有積極意義[3]。所以不是等到患者疼痛時才給予止痛劑,應在術前1h給患者口服曲馬多緩釋片0.1g,術后按照說明書堅持服用4~7d,如果對曲馬多有禁忌癥,可以改用其他止痛藥。

3.2.4術后創口護理 術后應指導患者平臥休息,以減輕腹壓,避免創口出血和出現局部水腫。術后2d可以下床走動,但應避免劇烈活動及負重。按醫囑應用抗生素3~5d,保持肛周皮膚清潔干燥,囑患者每次大便后清洗肛周并用中藥洗劑如潔爾陰、膚陰潔等坐浴,可以減輕局部充血、水腫及炎癥。術后7~10d痔核脫落階段,需囑咐患者多休息,少活動,不要拉扯外面即將脫落的結扎線殘端,排便時不宜用力或久蹲,防止脫核期大出血。

3.2.5術后排尿困難的護理 術后排尿困難是痔瘡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護理不當則直接影響手術效果。麻醉、心情緊張、創面疼痛不敢用力、敷料填塞過緊等均可引起排尿困難。為避免術后尿潴留,可常規指導患者在術前及術后6h內限制飲水,以達到輕度失水狀態,減少尿潴留的發生。因在麻醉未消失前,膀胱過早膨脹,常致排尿困難。此外,指導患者思想上要放松,消除怕痛等恐懼心理,首次排尿爭取去廁所,利用流水聲誘導患者排尿。若是敷料填塞過緊而引起排尿困難者,可在術后6h適當放松敷料,以利排尿。本組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經上述處理無效,在無菌操作下實施導尿。

3.2.6術后排便的護理 痔瘡術后排便盡量控制在手術24h以后,以48h后為最好,其目的是防止過早排便使新鮮創面受到污染,影響創面的愈合,同時排便時屏氣用力,收縮可導致結扎線滑脫而引起術后出血。有些患者術前已經排空腸道糞便,術后仍有便意,這是手術及術后填塞內的敷料對組織造成刺激所引起的一種類似便意的感覺,并非真正需要排便。應告知患者,術后即使有便意,也應控制排便動作。痔瘡術后還容易出現大便困難,術后出現大便困難者,可以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服用一些潤腸通便的藥物,如麻仁丸,酚酞片等,或者使用開塞露、溫熱肥皂水灌腸等,都可以解除排便困難問題。

3.2.7術后飲食調理 痔瘡患者術后當日可進流質飲食,如肉湯、牛奶、蛋湯等,第2d進食半流質飲食,如稀飯、爛面條等,第3d可以進食普通飲食,如肉類、雞蛋、魚、新鮮蔬菜、水果等。應指導患者多食含豐富纖維素和維生素的新鮮水果和蔬菜,如香蕉、梨子、瓜類、芹菜、菠菜等,這些食物會使大便柔軟而易于排出,減少干硬糞塊對創面的刺激,促進創面愈合。此外,應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造成腹瀉,禁忌攝入刺激性或辛辣食物。

3.2.8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導 飲食要有規律,不暴飲暴食,不偏食,不食辛辣刺激食物,1個月內忌煙、忌酒。多食蔬菜水果,養成定時大便習慣,防止便秘或腹瀉,排便時間控制在5min以內,切勿久蹲、用力掙。注意保持清潔衛生,出院1個月內每次大便后用中藥如潔爾陰或溫開水坐浴,減少糞渣的污染,防止痔瘡的復發。平時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早晚做提肛運動,即吸氣時上提,呼氣時將放下去,一提一松為一次,每遍不超過20次。

4 結語

痔瘡是肛腸科常見病、多發病。其治療方法一般以內扎外切手術根治為主。要確保手術成功,必須做到術前詳細宣教,術后嚴密觀察病情、妥善護理傷口,作好飲食指導和健康教育,爭取患者主動配合,才能保證痔瘡手術的成功。

參考文獻:

[1]洪翠瓊,蔡軍紅,彭海燕,等. 心理干預在痔瘡手術患者圍手術期的應用及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06,12(4):702-703.

第12篇

【關鍵詞】 婦科疾病;糖尿病;護理

作者單位:062550河北省任丘市人民醫院婦產科

通訊作者:崔溫吉 Email:

由于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運動量的減少等原因使得糖尿病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故接受合并糖尿病的婦科手術的患者也相應增多。婦科手術患者中約有2%患有糖尿病1],對婦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手術的患者,做好圍手術期的血糖監測與護理,可有效的防止切口感染、裂開及切口不愈合或延期愈合等并發癥的發生。現將我在臨床上遇到的婦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手術患者的護理體會詳述如下:

1 術前護理

1.1 心理護理 大多數女性患者在手術前會有恐懼、緊張、焦慮等情緒,這都會引起一過性血糖升高,影響手術效果,而且部分患者是因住院手術才發現自己患有糖尿病,這部分患者心理反應更加強烈,甚至會出現沮喪、抑郁,這時我們應用積極的語言給予關心和支持,幫助患者樹立信心,向患者講解手術方法,麻醉方式,術中如何配合,使患者心中有數,消除進手術室時的陌生感,以控制患者情緒。

1.2 飲食護理 制定飲食治療方案,控制總熱量,選擇清淡易消化食物,限制鈉鹽攝入,并根據飲食習慣選擇食物,合理飲食,加強營養,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耐受力,為組織修復、切口愈合打基礎。

1.3 術前評估 術前空腹血糖水平應控制在7.8 mmol/L以下,餐后血糖控制應在10 mmol/L以下。隨機血糖>16.7 mmol/L應暫停手術,待術前血糖

1.4 術前準備 術前要沐浴,避免感冒。最好不備皮,選用脫毛劑,要反復清洗,保持皮膚清潔。若必須備皮的,應選近術時,以免損傷皮膚引起感染。術前3 d 開始用臭氧沖洗陰道,陰道有出血時行碘伏擦洗,充分清潔陰道,預防感染。術前 3 d 少渣飲食,術前 1 d 給予番瀉葉導瀉,術前晚及術晨灌腸至排空腸內糞便為止。

2 術后護理

2.1 血糖監測 糖尿病術后血糖監測較術前更為關鍵。術后4次/d監測血糖,以了解患者血糖情況,并根據血糖情況調節胰島素量,結合飲食、運動情況使餐后血糖控制在7~11.1 mmol/L。

2.2 預防并發癥 糖尿病患者免疫系統功能明顯降低,加之尿中糖多,術后保留尿管易發生尿路感染、皮膚感染,應加強基礎護理,嚴格無菌操作。觀察傷口愈合情況,陰道出血情況,預防術后各種感染的發生。術后一般保留尿管24 h,觀察手術切口的局部反應,適當延長切口拆線時間。

2.3 飲食指導 飲食宜半流質、軟質為主,逐漸轉為普通飲食,多食粗纖維、含糖量少、低脂飲食,定時定量,嚴格限制純糖的攝入。合理的飲食可減輕胰腺細胞的負荷,有利于血糖控制。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飲食,適當增加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的攝人。

2.4 術后教育 做好術后宣教,教會患者一些常規自我保健知識,如術后飲食控制,降糖藥使用的目的及注意事項,低血糖、高血糖的癥狀及預防。同時教育患者保持樂觀心態,正確認識疾病,積極配合治療。

3 體會

婦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手術患者,由于特殊生理現象及受內分泌影響,本身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低下,容易發生切口感染、愈合不良。護理人員要耐心觀察病情,密切監測血糖變化,做好基礎護理和引流管、會陰、切口部位的護理,并給予正確的心理護理,使患者了解疾病知識,主動配合治療,防止并發癥發生,確保糖尿病患者的安全。

參 考 文 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英县| 共和县| 梁山县| 石渠县| 乐陵市| 古蔺县| 大埔县| 永州市| 历史| 新津县| 岢岚县| 江津市| 密云县| 乾安县| 道真| 墨竹工卡县| 南雄市| 永新县| 南皮县| 白沙| 西昌市| 青岛市| 原平市| 乌恰县| 云阳县| 怀安县| 龙州县| 临桂县| 临夏县| 社旗县| 旅游| 安阳市| 收藏| 敦化市| 加查县| 铜山县| 楚雄市| 肇东市| 铜梁县| 蒙自县| 辉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