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13 09:51: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普外科患者術后疼痛護理干預效果,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 目的:探討普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的護理干預措施及效果。方法:選取2007年1月-2013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60例普外科手術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0例,對照組患者術后疼痛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術前詢問、術后分散注意力等護理干預措施,對兩組患者的術后護理效果進行對比。結果:對照組患者中21.25%表現為無痛,32.50%表現為重度疼痛;觀察組患者中38.75%表現為無痛,7.50%表現為重度疼痛,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疼痛是外科患者中較為常見的護理問題之一,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伴有實質上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屬于一種復合的主觀感受[1]。在外科手術麻醉消失后,患者在術后24 h內出現切口劇烈疼痛,并且疼痛常持續2~3 d后才會漸漸減輕或消失,給患者肉體和精神上造成一定痛苦,不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2]。因此,在外科術后進行良好的疼痛護理干預,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對術后康復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2007年1月-2013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60例普外科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和總結,探討術后護理干預措施的有效性,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7年1月-2013年5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60例普外科手術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0例。對照組男41例,女39例,年齡14~81歲,平均(46.1±6.8)歲,其中膽道手術31例,腸道手術10例,闌尾切除術22例,甲狀腺手術11例,脾胃手術6例。觀察組男40例,女40例,年齡15~85歲,平均(49.1±6.6)歲,其中膽道手術29例,腸道手術11例,闌尾切除術19例,甲狀腺手術12例,脾胃手術9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80例患者均采用常規護理措施。術后,護理人員需要及時給予患者止痛藥,在精神上鼓勵患者正確面對術后疼痛,并給予適當肌肉按摩,指導患者做簡單自我控制疼痛方法,如調節呼吸、放松身體、變換體位、局部咳嗽、活動時注意對傷口的保護等,可以有效減輕自身的痛苦。
觀察組80例患者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疼痛護理干預措施,以快速、有效地減輕患者術后疼痛。(1)做好患者的疼痛評估,杜絕對疼痛的不重視、不準確、不及時。護理人員應及時做好術后患者的生命體征常規監測,仔細對患者進行詢問,從生理、行為、功能等方面進行綜合疼痛評估,進行個體疼痛評分,給予針對性的止痛措施,達到有效的疼痛控制。(2)更新對麻醉止痛藥的認識。護理人員要學會區分麻醉止痛藥成癮性、依賴性、耐藥性的差別,給予患者個體化止痛藥,以減輕患者劇烈疼痛。(3)做好患者的術前、術后健康教育。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對疼痛、止痛藥的認識,準確評估術后疼痛,消除疼痛恐懼感,積極配合護理才能減少疼痛,促進早日康復,縮短住院時間,從而可以減輕經濟負擔,使患者樂于接受麻醉藥止痛,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4)做好患者心理護理?;颊呤中g后常因疼痛而產生恐懼、焦慮、無助、自閉、孤獨等不良情緒,非常不利于術后康復治療[3-4]。因此,護理人員要及時進行有效疼痛宣教工作,認識止痛的重要性及方法,指導患者參加有興趣的活動,如看報、聽音樂、與家人交談、深呼吸、放松按摩等方法分散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力,從而有效減輕普外科手術術后患者的疼痛,對術后康復具有良好促進作用。
1.3 療效評價標準
按照WHO對疼痛級別標準,將疼痛感劃分為四級:無痛為0級,輕度疼痛為1級,中度疼痛為2級,重度疼痛為3級。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均應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160例患者通過臨床疼痛護理后,對照組患者中21.25%表現為無痛,32.50%表現為重度疼痛;觀察組患者中38.75%表現為無痛,7.50%表現為重度疼痛,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普外科手術術后疼痛,是臨床常見癥狀之一,是一種很復雜的心理生理活動,疼痛給患者帶來痛苦和折磨[4]。術后疼痛是機體組織修復過程中產生,若疼痛程度較重則會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恐懼、抑郁等不良情緒,從而導致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上升,不利于患者術后的康復,給臨床護理增加了難題[5-7]。引起術后疼痛的原因復雜,主要原因有切口疼痛、切口處的縫合張力、腸蠕動、心理恐懼因素等導致,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的恢復質量。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飛速發展,患者對醫療服務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使術后疼痛成為廣大醫患共同關注的醫療服務指標[8]。因此,采取有效護理干預措施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直接關系患者的術后康復效果,是醫療服務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9]。實踐證明,保持普外科手術術后患者舒適、安靜、溫馨、和諧的病室,建立良好的醫護患關系,消除患者各種悲觀情緒,樹立患者的樂觀、積極戰勝病痛的信心,對患者術后疼痛進行有效護理干預,能夠大大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術后創口愈合,提高普外科手術術后痊愈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臨床實踐意義。
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飛速發展,各家醫院提倡人性化的優質服務理念,普外科患者術后的護理工作日趨受到重視[10-12]。護理人員通過制定人性化、個體化術后護理方案,針對患者術后疼痛的不同程度采取相應有效護理干預措施,做好事前宣傳工作和心理輔導,耐心講解手術的基本知識,從而加強患者對手術疼痛的認知,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焦躁不安等不良心理,增強患者戰勝病痛的信心[13-14]。研究指出,對外科手術患者實施圍手術期的護理干預,可以有效地降低鎮痛藥物的使用,促進患者恢復,為手術預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5-16]。本文筆者對本院160例普外科手術術后患者的護理情況進行分析,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個體化的有效護理干預措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減少患者的疼痛感,有38.75%的患者疼痛消失,僅有7.50%的患者為重度疼痛;而對照組接受常規基礎護理,無痛患者僅21.25%,重度疼痛患者達32.50%。兩組比較觀察組的疼痛護理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普外科手術術后患者減少疼痛十分重要,不僅關系患者術后康復效果,而且還影響護患關系,甚至影響醫院整體醫療服務質量和社會知名度。因此,嚴密觀察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體征,采取果斷護理干預措施減輕患者術后疼痛,能夠促進患者術后康復速度,減少手術并發癥,從而提高普外科手術治療成功率,縮短住院時間,有利于減輕患者及家庭經濟負擔,并提高了患者及家屬對醫院護理質量的滿意度。
術后疼痛是人體對組織損傷和修復過程的一種復雜的生理、心理反應,見于每1例術后患者,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疼痛已成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4大生命體征之后的第5生命體征,嚴重的術后疼痛常常導致患者睡眠不足,造成情緒低落、妨礙組織修復、延長住院時間,因此迅速有效地解除術后疼痛已成為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1],是護理基本要求。為探尋有效止痛護理干預方法,本科選取了部分術后患者,進行一系列護理干預,止痛效果明顯。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 2010年1月~2013 年 1 月在普外科住院的術后患者共 480 例,其中,闌尾炎手術 205 例,胃腸手術 148 例,腹股溝病手術 110 例,甲狀腺手術 5 例,其他手術12例。 患者中男 287 例,女 193 例;年齡 14~78歲,平均 46歲。
1.2術后疼痛評估方法 護士要掌握患者的疼痛信息,正確評估疼痛的程度,要改變過去認為"手術后疼痛是正常的,患者應忍耐疼痛不該抱怨"的陳舊觀念,疼痛是無益的,免于疼痛是患者的權利,患者應報告疼痛,醫務人員應向患者詢問,評估治療疼痛[2]。根據主訴疼痛的程度分級法(VRS):最優秀的就是觀察疼痛對患者睡眠的影響,分為無痛、輕、中、重度 4 個等級。0 級代表無疼痛;Ⅰ級為輕度,表示有疼痛,但是可以忍受,對生活和睡眠無干擾;Ⅱ級代表中度疼痛,患者已經不能忍受,要求使用止痛藥,睡眠質量差;Ⅲ級代表重度疼痛,痛感劇烈,不能忍受,需用止痛劑,睡眠受嚴重干擾。數字分級法(NRS):可讓患者在圖中點出適合自己疼痛狀態的合適位置,以此作為選擇藥物品種、劑量、給藥途徑、判斷療效的重要依據。 此法簡單明了,很有實用性。
2 疼痛控制措施
2.1藥物止痛法
2.1.1口服給藥法是一種患者可接受的易行方法,但鎮痛效果不理想,僅適用于淺表小手術引起輕度疼痛。
2.1.2 肌肉注射法是臨床常用給藥方法,適用于術后重度疼痛患者,但鎮痛作用短暫,常反復給藥。
2.1.3 患者自控鎮痛泵(PCA) PCA在國外應用10余年,發展較快,國內鎮痛泵也在逐步推廣使用。PCA是采用程序化的注射泵(微量泵)通過靜脈、硬膜外腔,患者自控下注射止痛藥物來達到鎮痛目的。
2.1.4硬嵴膜外止痛,側臥彎曲背部,由麻醉科執行技術 ,將軟導管放在硬嵴膜外腔,經由導管加入止痛藥。而硬嵴膜外止痛術則適用于腹部及下肢手術,多使用于產科,一般而言,在患者同意、接受使用硬嵴膜外止痛術情形下,此方式第1d效果比自控止痛術好[3]。
2.2非藥物療法 針灸、催眠法、松弛訓練、想象技術、分散注意力、暗示、音樂、傷口部位的冷敷、精神放松等心理療法,減輕對疼痛的敏感性。
3 術后疼痛的護理
3.1心理護理 在護患之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護士主動關心、體貼患者,耐心聽取患者的訴說,尊重其對疼痛的反應,教會有關疼痛知識,使之掌握自控能力,并以同情、安慰和鼓勵的語言與舉止支持患者,設法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對強烈克制的患者予以鼓勵,并讓他們呻吟,以此轉移疼痛[4]。
3.2采用藥物止痛措施護理 護士應掌握藥理知識,正確應用對原因清楚的疼痛采用預防性用藥,且劑量小,比疼痛后治療效果好;對診斷不明疼痛不隨意用鎮痛藥,以免掩蓋癥狀,慎用成癮藥物??筛鶕闆r選擇合適的藥物、給藥方式及途徑。給藥過程中觀察患者反應和癥狀緩解情況,確定其用藥劑量,并定時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按照個體情況調節劑量。
3.3體位護理 患者擺好舒適體位,使肌肉放松。護士要認真檢查引流導管是否固定妥當通暢,給患者更衣、翻身時操作要小心保護,防止滑脫或扭曲。術后切口痛一般于2d或3d逐漸減輕,若患者持續疼痛應尋找原因及時處理[5]。
4 討論
普外科手術為有創性治療方式,加之患者疾病本身的影響,患者多在術后表現出較為強烈的疼痛,而疼痛對患者的康復及預后均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控制好患者術后的疼痛也是治療效果綜合評估中的一個有效因子。護理人員必須意識到自身在患者疼痛中所起作用,要認真學習及掌握疼痛管理的有關新知識和技能,改善疼痛護理質量,使疼痛患者獲得體貼和細心照顧,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摘要】 目的:對優質護理干預應用于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療效進行評價。方法:將本院2012年1-6月間收治的190例普外科手術患者分為兩組,護理組90例,應用優質護理干預,常規組100例應用常規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疼痛和鎮痛情況。結果:護理組術后24 h、48 h、72 h的疼痛情況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規組,術后24 h鎮痛需求和患者對鎮痛的滿意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首次下床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普外科手術; 術后疼痛; 臨床護理
普外科手術術后疼痛是臨床常見癥狀,多由皮膚縫線傷口腫脹、留置管等所致,疼痛持續且嚴重,不僅會給患者帶來失眠、食欲不振等生理不適,還極易產生不良情緒,極易引發各種術后并發癥,對患者手術效果和術后康復都有極大影響。因此,對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進行優質的護理對緩解術后疼痛,促進患者身心恢復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1]。本院根據實際情況對2012年1-6月收治的部分普外科手術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干預,臨床效果較好,現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2年1-6月間190例普外科手術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護理組和常規組,所有患者無其他嚴重并發癥、精神障礙,具備基本表達能力。護理組90例患者中男51例,女39例,年齡15~80歲,平均(45.29±9.28)歲;肝膽手術46例,胃部手術5例,腸道手術18例,甲狀腺手術6例,其他普外科手術15例;文化程度:小學24例,中學26例,大專以上40例;常規組100例患者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16~82歲,平均(43.56±8.91)歲;肝膽手術51例,胃部手術5例,腸道手術12例,甲狀腺手術14例,其他普外科手術18例;文化程度:小學26例,中學29例,大專以上4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護理方法 常規組采取常規普外科手術術后護理和常規鎮痛。護理組在常規組基礎上給予優質護理干預:(1)加強心理護理:在術前幫助患者充分認識術后疼痛基本原理,手術的具體過程以及了解有效的鎮痛方法等,減輕手術神秘感和患者恐懼心理,并積極為患者創造優雅舒適的住院環境,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給予鼓勵與幫助,盡量滿足患者生活需求,詳細了解患者疼痛時特殊的生理與行為反應,采用疏導法、心理暗示法等消除患者焦慮情緒,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2]。(2)生理護理:入院后要及時接診,術前測量血壓、脈搏、體溫、體質量等基本數據,術后護理動作要準確、輕柔,盡量避免疼痛刺激,根據患者疼痛情況,對癥下藥,實行個體化、痛覺與治療相反饋的鎮痛方案。例如手術傷口疼痛可以指導患者在情況穩定后用手由上向下,由下向上按摩傷口周圍的皮膚,按順時針方向按摩,動作要輕柔,松弛止痛[3]。同時,嚴密觀測患者病情,注意包扎松緊度、血運情況、傷口有無滲出、出血及感染跡象,并給予患者詳細的飲食指導。(3)指導患者做好自我護理:引導患者掌握相關的護理技巧、準確舒適的體位以及呼吸節奏,咳嗽和深呼吸時都應用手或枕頭護住切口,防止傷口拉開,日?;顒幼⒁夥乐箟浩?、扭曲以及牽拉留置引流管,指導患者學會放松調整,指導患者適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他們處理好與家庭及社會的關系,以獲得更多系統的支援。
1.2.2 評價標準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 分別于術后24 h、48 h、72 h評估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分四級進行評估,0級為無痛,分數越高疼痛越強烈;同時統計并對比兩組患者術后24 h鎮痛需求,首次下床時間,出院時調查患者對鎮痛的滿意度。
1.3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8.0統計學專用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取 字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以P
2 結果
術后疼痛情況調查數據顯示,護理組術后24 h、48 h、72 h患者疼痛情況評估均顯著低于常規組,且護理組患者術后24 h鎮痛需求和患者對鎮痛的滿意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首次下床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普外科手術術后疼痛是手術創傷、焦慮等的正常綜合反應,是一種復雜的生理、心理活動,包括傷害性刺激作用于機體所引發的痛覺和機體對傷害性刺激的痛反應,受到如性格、對疼痛的敏感度、注意力、心理狀態等患者主觀因素[4]及環境、教育、暗示作用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術后疼痛能引起患者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變化,會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切口愈合等帶來不良影響,甚至還可誘發一系列并發癥,并對患者及家屬造成不良的心理刺激[5]。因此,高質量的鎮痛護理,解除術后疼痛已成為手術護理工作中重要部分。良好的疼痛護理是在充分了解患者疼痛的基礎上,給予正確的評判,從心理、生理以及患者自我護理等角度采取相應的預防與減緩疼痛的措施[6],盡可能多的解除患者疼痛。
本研究中,護理組應用優質護理干預,患者術后24、48、72 h疼痛情況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規組,且護理組患者術后24 h鎮痛需求和患者對鎮痛的滿意度顯著優于對照組,首次下床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摘要 目的:探討普外科術后患者疼痛護理的方法和措施,旨在提高外科護理效果,緩解術后疼痛,提高手術效果。方法:將48例普外科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22例給予單純臨床常規護理;試驗組26例給予臨床常規護理配合圍手術期的疼痛護理,72小時后進行疼痛率比較,用直觀類比標度法檢測術后疼痛的程度。結果:試驗組疼痛率42.6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疼痛率76.86%。結論:對普外科手術患者進行疼痛護理干預可明顯降低患者的術后疼痛,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提高手術成功率。
關鍵詞 普外科術后 疼痛護理
手術是普外科疾病主要的治療手段之一,術后患者普遍存在疼痛,疼痛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是人體受到手術傷害刺激后的一種反應。做好術后患者疼痛的身心護理,對于減少手術并發癥、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治愈率具有非常重要意義。通過48例普外科手術患者疼痛的觀察與護理分析,提出了術后患者的疼痛護理的方法和意義,為今后護理工作的開展打下基礎。
資料與方法
2009~2010年收治普外科患者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齡19~55歲,平均35歲;48例患者主要包括闌尾炎、疝氣、乳腺疾病、膽囊炎、膽結石、肝囊腫等普外科疾病。
方法:將48例普外科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其中對照組22例術后給予單純臨床常規護理;試驗組26例給予臨床常規護理,并加以圍手術期的疼痛護理,并于術后72小時進行疼痛率比較。
結 果
術后72小時觀察對照組和處理組患者疼痛情況:其中試驗組疼痛率42.6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疼痛率76.86%(P<0.05)。用直觀類比標度法檢測術后疼痛的程度,試驗組在麻醉清醒和術后72小時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由于對照組未進行疼痛護理,患者普遍感覺疼痛劇烈,心情焦躁,情緒不穩定,而試驗組由于系統的疼痛護理,患者普遍感覺舒適,并認為疼痛可以忍受,能夠配合好醫務人員的術后工作。
討 論
疼痛護理的方法:由于術后疼痛給患者精神上和身體上都帶來不良影響,疼痛感覺和反應因人而異,也因時而異[1],因此在臨床上觀察術后患者時,同樣性質、程度的疾病,會因不同患者的情況而反應的強弱、輕重程度不同。而且往往由于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的不同,不同患者對術后疼痛的耐受程度和心理反應也不同。最好根據患者的特點進行個體化的護理,護理措施也要因人而異,從而提高患者的舒適度,預防其他并發癥的發生。術后具體疼痛護理的方法很多,可以運用暗示、分散注意力、音樂或藥物等方法減輕疼痛。良好的止痛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心情,保證患者疾病及時恢復。其中止痛藥物的運用仍是目前解除術后患者疼痛的重要措施之一。正確運用鎮痛藥物是藥物止痛的關鍵步驟,醫護人員要了解各種止痛藥物的應用原則、適合的人群、藥物的禁忌證和并發癥,避免盲目用藥而造成不良后果,并且要防止患者對止痛劑的依賴性[2]。其次要改傳統的“按需給藥”為根據藥物半衰期的“按時給藥”,應使藥物濃度長時間維持在一定水平,使藥物的療效發揮最徹底,保證疼痛患者取得最佳的鎮痛效果。除了盡早給予患者止痛藥以外,精神鼓勵也是很重要的。精神鼓勵前,醫護人員首先要向患者詳細講述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防治及注意事項,幫助其了解手術過程中所需的環節及要求,使患者正確面對該病,認識該病,幫助其樹立信心。分散注意力是術后止痛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可減少其對疼痛的忍受程度[3]。由于不良的憂慮、焦慮、恐懼、緊張等情緒可加重普外科術后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而疼痛的加劇又反過來影響情緒,導致惡性循環。分散患者疼痛的注意力,轉移他們注意的重點,可以有效地緩解術后疼痛。一般臨床上推薦患者在術后可參加一些活動,如下棋、看電視、適當的運動、聊天等;或者給患者放一些舒緩、輕松的音樂,通過音樂優美的旋律、曲調和感染力使患者精神得到放松,從而緩解了患者的痛苦,幫助其放松心情,避免焦慮情緒的產生,轉移疼痛的注意力,最終消除恐懼緊張的心理。也可以請性格開朗、樂觀的患者在病房中與其他患者交流,談彼此的手術感受和經驗,相互鼓勵、相互照顧??傊?,疼痛護理的方法很多,在工作中還要不斷地總結和豐富,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疼痛護理的意義:疼痛護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患者能否快速康復,而且可以影響患者的病情變化,給患者的身心都帶來了影響。疼痛護理在術后護理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普外科手術后疼痛患者應用系統的、全面的疼痛護理不僅提高了護理服務質量,而且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整體護理內涵。醫護人員應通過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及臨床實踐經驗,強化護理人員的意識,擴展知識,完善術后疼痛的護理,嚴密觀察患者動態,隨時發現并及時解決患者存在或潛在的影響因素,使患者正確認識術后疼痛,減輕其疼痛,提高耐受性,最后有效地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各種并發癥,為患者的治療和康復奠定基礎,從而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摘要 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方法:選取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162例,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1例,觀察組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強調心理指導、病情觀察和飲食護理等;對照組采取一般常規護理方式,對比兩組術后疼痛程度。結果:觀察組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疼痛程度平均3.17±1.09分,對照組平均6.94±2.47分,兩組差異顯著(P
關鍵詞 護理干預普外科手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疼痛程度
自實施護理干預以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為例,研究了護理干預對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9月收治施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162例,隨機分成觀察組81例和對照組81例,觀察組男22例,女59例,年齡27~74歲,平均39.57±11.25歲;對照組男27例,女54例,年齡23~78歲,平均41.26±10.09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護理方法:⑴對照組:采取一般常規護理。包括??谱o理和對癥護理,給予患者舒適臥位,保持病房空氣清新。對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進行嚴密監測,并定時為患者按摩肢體和翻身。⑵觀察組:①心理指導:在術前對患者進行開導和鼓勵,樹立樂觀積極的心態;患者對未知的病癥會感到不安和焦躁,因此醫護人員應對患者進行病情說明,讓患者有所了解;術后醫護人員和家屬人員營造一個相對和諧的氛圍,轉移患者注意力,減輕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力[1]。②病情觀察: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測,注意患者的脈搏、血壓、心率、呼吸。③特殊處理:仔細了解患者疼痛時的特殊生理反應,按照所掌握的資料差異,用不同方式給患者安慰和鼓勵。同時,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對手術的承受能力,并記錄相關情況,制定合理的護理規劃。術后未清醒的患者應去枕平臥,保持患者呼吸通暢,持續低流量吸氧。④切口護理和引流管的更換:術后嚴密注意腹壁傷口情況,觀察是否有滲血、膽汁外溢、傷口紅腫等情況,為防止感染,應及時更換創口貼和敷料;注意引流管的消毒和無菌操作,注意觀察引流液的流量、顏色等。若有嚴重的腹痛、腹脹、嘔吐等情況出現,應及時對癥處理[2]。⑤飲食和活動指導:詳細介紹術后飲食對腸道功能恢復的重要性,鼓勵患者在1~2天內食用少量流食和水果,促進腸胃功能恢復,但不可引用牛奶、豆漿等引起腹脹的食物;鼓勵患者在術后24小時后開始下床活動,利于腸胃蠕動和身體的恢復。
評價方法: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將疼痛程度分為3個程度:輕微、中度、重度。并量化為1~10分,患者可根據自身感受到的疼痛程度選擇相應分數和程度,見表1。
統計學處理:均使用SPSS10.0進行統計學處理,并進行t檢驗,P
結果
觀察組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疼痛程度平均3.17±1.09分,對照組平均6.94±2.47分,兩組差異顯著(P
討論
疼痛是一種很復雜的心理生理活動。術后疼痛是機體組織修復過程中產生,幾乎見于各種手術術后。外科手術治療時患者會有不同的疼痛,盡管這是人體對組織損傷和修復時的自然反應,也是參與手術治療患者必須面對的問題。而若疼痛程度較重則會給患者情緒造成異常,使得手術的并發癥概率提升,也造成了不同的心理問題,如焦慮、恐懼、抑郁等。這就需要在術后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減輕其疼痛程度。實踐證明,安靜舒適的醫療環境、良好的醫護患關系以及和諧病室休養氛圍、合適的體位和良好樂觀地情緒對患者手術后緩解疼痛有很大的幫助。而加強患者間的相互溝通,也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按摩、幽默、放松等護理干預措施也深受患者歡迎接受,這些均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
在使用普外科手術為患者消除病患時,不可避免的會使患者在術后有短期性的疼痛感。因此,術后做好對患者的疼痛護理和心理慰藉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隨著當代醫學人性化服務的提出,普外科患者術后的護理工作日益引起醫護人員的重視。身為醫護人員,將減少患者疼痛作為一門科學來深入研究,通過與臨床經驗相結合制定相應有效的方案,應對不同程度的疼痛,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3]。這樣不僅可以做好手術后患者的護理,促進患者康復速度,還可以減少手術并發癥、提高手術治愈率。
患者由于對手術的未知,往往會有焦慮、恐懼的心理,醫護人員需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事前宣傳工作和心理輔導,增加患者對手術的認知,增強患者信心。本研究采用護理干預的患者,觀察組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