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30 08:55: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易經的奧秘曾仕強,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為往圣繼絕學,從自己做起,從扎根的教育抓起。
語文教師肩負著繼承弘揚發展傳統優秀文化的艱巨使命。宋學家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投身教育事業,理當“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從自我的修身做起,學習儒家經典,力行學做謙謙君子,從儒家的根“孝悌”做起,從《弟子規》做起。近年來,老師越來越難當,學生在家里對父母不恭敬,來了學校對課本、對圣賢、對老師缺少恭敬。《弟子規》成為中小學生的必讀書,從孝敬父母抓起,有助于良好學風與做人態度的培養。相信一個孩子有了孝心,時時處處想到讓父母放心、寬慰,這個孩子就將不讓人擔心了。學習《弟子規》,不是喊口號,而是要抓落實。我利用課前二到五分鐘時間與學生共同學習《弟子規》,適當講解并穿插古今小故事,得益最大的是自己,大多數孩子都能有所覺悟,可喜的是個別孩子學習態度有明顯的好轉。
2.央視《百家講壇》可以成為教材最好的補充與注本。
央視《百家講壇》一貫堅持“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從而達到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鮑鵬山的《孔子是怎樣煉成的》、曾仕強的《易經的奧秘》和《胡雪巖的啟示》、于丹的《論語心得》和《莊子的智慧》、呂立新的《水墨齊白石》、錢文忠的《三字經》等,都是我課堂教學最好的補充。比如講《逍遙游》、《愚溪詩序》關于天人合一的理論時,就可以引用曾仕強教授《易經的奧秘》中對“亦一亦二”的解釋。
3.關于作文教學。
3.1我對學生耳提面命,審題,如果沒有把握做到出奇制勝,就老老實實按常規思路去考慮,掌握各類文體的基本要求和各種題型的操作要領,注意結構安排,要自圓其說,語言要得體,表意要明確。如果能較恰當地用上一些成語、詩文名句或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什么的,就會使你的文章大為增色。
3.2我開誠布公地告訴學生,作文得分常常會受到閱卷老師當時的情緒和心境的影響,因此,除了不能跟命題者叫勁之外,如何博取閱卷人的歡心就成了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比如,字跡清楚、卷面整潔、語句通順、結構合理,自然會讓閱卷老師感到心情舒暢。
3.3我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跟學生說,寫記敘文也好,寫議論文也好,你心里究竟怎么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寫出來要像真的一樣,哪怕懵住閱卷老師一會兒也行。事實上,你心虛氣短,你腹中空空,你自己都覺得不知所云,但寫作文那會兒,一定要表現得煞有介事、理直氣壯、情真意切等。
4.關于閱讀教學。
4.1融入“人文味”,讓語文教學“鑄魂”。
語文學科是滋養人文精神的沃野。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人文資源,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體地講,就是語文教學要堅持用課文中飽含的真善美,幫助學生提高人生境界,凈化心靈,塑造健全人格。為此,語文課堂上教師要不斷融入人文精神,使學生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現“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豪情,樹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的信念,獲得“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的感悟,確立“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愁苦而終窮”的高尚人格……在語文課堂中要融入“人文味”,只有讓學生充分閱讀才能使語文課堂成為鑄造學生靈魂的主要手段。
4.2注入“人情味”,讓語文教學“育情”。
語文課堂上,教師注入“人情味”,引導學生與優秀的文化接觸,與古今中外的高貴靈魂對話,充分挖掘和發掘教材(課文)的情愫,讓學生始終涌動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熱愛祖國、關愛社會、眷念故土、珍愛青春、感恩親情和悲天憫人的情感,不僅可以實現語文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還可以實現教育的育人目標。例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從《我與地壇》中體會母子情深,從《邊城》中認識祖孫、兄弟之情,從《我愿意是急流》中領悟無私戀情,從《雨霖鈴》中體悟“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離情別緒,從《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確,語文教學確實是情意綿綿,怎一個情字了得。要想使語文課堂“育情”,只有讓學生充分閱讀文本才能達到。
5.針對高中語文課程的特點實施教學。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重視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
學生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中的個性傾向漸漸明顯,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的差異逐漸增大。高中語文教學要在保證全體學生達到共同的基本目標的前提下,充分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面臨的個性化選擇,努力滿足其學習要求,支持其特長和個性的發展。學生對于應用性目標、審美性目標、探究性目標可能各有側重,教師應該指導他們通過適當的選修課實現自己的目標。
6.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原來時間里面藏著養生祛病的秘密。只要掌握了人體自身的時間節律,也就掌握了安康長壽的金鑰匙。
【馬步篇】
天人合一大智慧
月有陰晴圓缺,海有潮漲潮落,我們的人體也是一樣的。它就像一個小小的宇宙,隨著日月的盈虧、節氣的變化而變化,與大自然遙相呼應,此消彼長。
我國養生學特別強調“天人合一”,我們的先人認為,人活于天地間,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時,人體也會相應地發生改變。只有順應自然,人體才能健康。如果違背了這一原則,就會讓你疾病纏身。元代著名道教理論家俞琰說過:“人受沖和之氣,生于天地間,與天地初無二體。若能悟天地之妙,此心沖虛湛寂,自然一氣周流于上下……自可與天地同其長久。”可見,只有順應天時以養生,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才是長壽之道。
關于這一點,我國古代醫學典籍中也早有論述。《靈樞》中寫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即養生不僅要順應一年四季的變化,更要符合一日四時的規律。那么,人體為什么能切合天地做周期性變化呢?奧秘在于經絡。
尋找人體中的航道
在中醫中反復使用一個詞“經絡”,它到底是什么?
西醫中是沒有經絡概念的,和解剖專家談經絡,他們搖頭一臉迷惑。骨頭?肌肉?這個常人經驗都應該能夠排除;血管?沒聽說過血液會在經絡里流動,所以也不是;神經?神經雖然也是人體中的一個網絡,但是它和經絡的走向并不是重合的。解剖中可以看到骨骼、肌肉、血管、神經,但就是沒看到過經絡。那么到底經絡是什么呢?
中醫認為,經絡是人體中一種虛的東西,人活著的時候才有,人一死,氣門就閉了,經絡也就沒有了。臺灣師范大學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易經的奧秘》中舉了一個非常精彩的例子:經絡就像天上飛機的航道。天上的飛機能隨便飛嗎?那怎么可以?它有航道,可是你看航道在哪里呀?我們是看不到的,但它又是確實存在的。飛機飛的時候有航道,飛機不飛的時候航道就不見了,那就是天上的經絡。同樣道理,人體的經絡也不是解剖學上的實體,但是氣血(注意不是血液)卻按照它的軌道網絡運行。
時間――經絡的生物鐘
人體有十二條正經,這些經絡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經脈又隸屬于十二臟腑。按照中醫的理論,每個時辰都有各自的當令(即值班)的經絡,人體的經氣就如同潮水一樣,隨著時間而在各經脈間起伏流動。
一年有四季,一日有四時。但這樣的劃分過于籠統,古人是很聰明的,為了劃分方便,他們根據十二生肖中動物的出沒時間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等于現在的兩小時,而又把十二時辰與十二條正經相對應。
人體想要健康,就應該順應經絡的循行規律,從而達到強壯臟腑的效果。中醫為此而建立了專門的體系,叫做“時間醫學”。早在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及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就提出了人體生理和病理的晝夜節律、七日節律、四季節律以及年節律的論述,這是“時間醫學”最初的雛形。而西醫直到近代才提出這種理論。比如心腦血管患者清晨發病率較高,因此一定要注意在這個時間內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其發病率;哮喘病經常在后半夜發作,而提前服藥則可減輕病情;補腎藥最好在傍晚時服用,因為這樣可以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達到最高;晨起大解比較容易,因為腸道蠕動活躍。盡管兩者的表述方法不同,但之間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招數篇】
那么每個時辰的養生精要是什么呢?常規的講解方法是按照先后,分成12部分分別展開。但這里面涉及子、丑、寅、卯……等地支十二時辰,膽經、肝經、肺經、大腸經……等十二經絡,鼠、牛、虎、兔……等十二屬相,以及陰氣、陽氣等中醫專業術語,難免有枯燥、平淡之嫌。所以這里我們從養生要點出發,盡量把大體相近的時辰歸類,以方便您查找,踐行。
睡覺的時辰
子時(晚11點~次日凌晨1點)
【養生要點】 晚11:00前睡覺
子時就像冬至 夜里子時就像中醫里面講的冬至,冬至那天一陽初生,子時亦然。這個時間段非常的重要,因為陽氣開始生發了,所以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最好在11點前睡覺,這樣才能慢慢地把這點生機給養起來。現代人工作忙,可能沒法保證每天都在11:00前睡覺,但至少一周有兩天能在晚上11:00前睡覺。子時把睡眠養住了,就為第二天養足了生機。
凡十一藏取決于膽 子時是膽經當令。有的人到了夜里11點想吃東西,其實恰恰是這個時候陽氣開始生發了,而不是你自己精神了。這個時候不要再吃東西,傷膽。《黃帝內經》說:“凡十一藏取決于膽”。其他11個臟氣都取決于膽氣的生發,如果子時膽氣能生發起來,人體就會很好。
拍膽經 怎么拍? 膽經就是人體的側面,最好在上午,從屁股開始一直拍下來就可以了。比如每天拍一百到三百下。拍膽經有利于減肥,而且對身體也特別好。在拍的過程當中要注意一個問題,如果你的膽經不通的話,外側會出現瘀青,只要接著拍,那么瘀青就沒有了。
丑時(1點到3點)
【養生要點】 睡眠要香
丑時是肝經當令,正是陽氣生發起來的時候,和子時一樣,還要睡眠以養陽氣。另外肝主藏血,要想養好肝血的話,就是1點到3點要睡好,尤其是有肝病或經常喝酒的人,否則肝血就養不起來。如果丑時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時(3點到5點)
【養生要點】 深睡眠
人靜氣血動 人睡得最沉的時候應該是3點到5點。寅時是人體氣血從靜變為動的開始,是轉化的過程,它是通過深度睡眠來完成的。那么老人為什么到這個時候恰恰容易早醒?實際上就是氣血能量已經不夠了。如果這個時候醒來小便的話,代表身體比較虛;如果這個時候醒來同時是大汗淋漓的話,就要注意疾病了。
當心咳嗽、心臟病 寅時肺經當令,氣管炎、哮喘患者這時往往容易咳嗽復發,所以應當睡前服用相關的藥物。另外,慢性肺病長時間反復發作,不僅侵蝕肺部,最終會導致心衰。所以如果這個時候氣血不夠,心臟病人容易出現死亡。
給大家提個醒,一般老人心臟功能不太好的話,一定要晚點起床,同時要慢慢地起床,而且不主張早上鍛煉。
排便的時辰
卯時(5點至7點)
【養生要點】 定時排便
天門與地門 5點至7點天基本上亮了,天門開了,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正常的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來。即天門開了,地戶也要開。另外,這個時候是大腸經當令,腸道蠕動活躍,有助于排便。
排便不暢憋口氣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足了才有助于排大便。肺是陰主內,大腸是陽主外,排便不暢,應該憋一口氣,而不是攥拳。
吃早餐的時辰
辰時(上午7點到9點)
【養生要點】 早飯要吃好
早飯如春雨辰時是胃經當令。從子時開始到7點至9點之間,實際上是人體的重新再分配,這時候吃早飯,就是要補充營養。早飯吃多了是不會發胖的。因為有脾經和胃經在運化,所以早飯一定要吃多、吃好。吃早飯就如同“春雨貴如油”一樣金貴。另外,辰時對應的生肖是龍,是集中各個動物的優勢而成的,這就是告訴你吃飯可以讓你變成像龍一樣的,就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能量。
如果沒有吃早飯的話,到了九點的時候就會出現空運化,出現頭暈,長期下去對人體的損傷是非常大的。
胃經連著膝蓋胃經是人體正面很長的一條經脈,胃疼是胃經的問題,其實膝蓋疼也是胃經病,腳面疼也是屬于胃經病,這些地方都是胃經循行路線。
《黃帝內經》中描述,胃經的病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就是“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即是爬到山上唱歌,還“裸奔”,所謂精神病人。這些病人有的其實是胃經的毛病,可以從胃經里治。
工作的時辰
巳時(上午9點至11點)
【養生要點】 勞逸結合
脾主運化 巳時這個時候,是脾經要忙著工作了。脾主運化,我們的胃就像一口鍋,吃了飯怎么消化?那就靠火,把脾胃里的東西一點點消化掉。脾字的右邊是一個卑,就像古代的一個燒火的丫頭,在旁邊加點柴,扇點風什么的。在五臟六腑里,脾就像個忙忙碌碌的小丫鬟,但如果她病了,五臟六腑這個大宅門就都不舒服了。如果人體出現消瘦、流口水、濕腫等問題,都屬于脾病。比如說糖尿病什么的。
思慮過度傷脾 這個時間段也是大多數人的工作和學習時間。脾主全身的肌肉,思慮過度是會傷脾的,所以很多思慮過度的人也特別的消瘦。古代人講心寬體胖,是很有道理的。
有人說,生活中某些人也是腦力勞動繁重,為什么很胖呢?那是虛胖。包括現在很多小孩子老被逼著學習,鍛煉活動很少,也會成為虛胖。這都和脾有關。
像脾一樣多運動巳時是蛇的屬相,蛇在古代就是大蚯蚓,它有鉆土的能力,它能夠把土地疏松,所以脾就是具有這種功能的。人體自身的脾需要運動,而我們的肌肉也需要運動,運動以后才能化成肌肉。
午飯和午休的時辰
午時(中午11點到13點)
【養生要點】 睡一會兒對身體有好處
別和天機較勁午時是午飯的時間,國人普通重視午餐,比較守時,但現代人對午休重視不夠或無暇顧及。一上午的運化全是陽氣,而午時的特點就是午時一陰生。子時和午時是天地氣機的轉換點,轉換的時候我們別攪動它,你沒那么大的能量去干擾天地之氣,那么怎么辦呢?歇著,以不變應萬變。這個時候一定要睡一會兒,對身體有好處。
古時的人非常強調練子午功,實際上練功的人有一點點狡猾,就是盜天機,就是用天地運化時機來滿足我們人體的這種運化。
閉目調養心火 午時是心經當令。心火容易往上飄,腎水容易往下行。一定要讓腎水經過陽氣的運行以后往上走,讓心那點火到腎那兒去,所謂心腎相交。很多人睡眠不好,是因為心火在上面飄,心腎不相交。古代人練功主要練的是心腎相交的能量。怎么使我們達到心腎相交呢?睡覺。尤其是子午覺最為重要,即使睡不著閉一會兒眼睛都有好處。
吸收調整的時辰
未時(13點到15點)
【養生要點】 當心心臟問題
午飯要吃好 未時是小腸經當令。小腸是主吸收的,它的功能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精華,然后把它分配給各個臟器。所以午飯要吃好,不見得要多,一定要好,午飯的營養價值要豐富一些。
午睡后可做少量和緩的運動,喝一杯水或茶,這有利小腸排毒降火,并對人體一天的營養進行調整。
心和小腸相表里心臟病在最初很可能會表現在小腸經上。有的病人每天下午兩點多鐘就會臉紅,胸悶,心慌,可到醫院又查不出心臟有什么問題。中醫認為,心和小腸相表里,表里是什么概念,所謂表里就是一陰一陽組合的,有一點像夫妻,若是家里的老婆好,后院安定的話,男人在外面工作就會很好。因為小腸屬于陽,是外邊。外邊敏感的地方出了問題,里邊的心臟肯定也會出現問題。此外,臉紅就是一個心火外散的現象。
學習思考的時辰
申時(15點到17點)
【養生要點】 好好學習,多喝水
膀胱連著大腦申時是膀胱經當令。膀胱經是很重要的經脈,在中醫里號稱是太陽。它是從足后跟沿著后小腿、后脊柱正中間的兩旁,一直上到腦部,是一條大的經脈。由于膀胱經關系到腦部的氣血供應,記憶力衰退是和膀胱經有關的,主要是陽氣上不來,上面的氣血不夠。申時在12生肖里是猴子,猴子是上竄下跳的,比較活躍。這個時間段是學習的好階段,所以古代講“朝而受業,夕而習復”,如果是正常的人,這個時間段判斷力非常好。
小便的規則膀胱與腎相表里,這個時段要多喝水或吃些水果。小便的時候最好不要說話,說話會瀉腎氣的。同時,不能用力排尿,這樣容易耗損腎氣。正確方法是,咬緊牙根,禁閉說話,自然排出,這樣不僅順利排出尿液,還起到固護腎臟,防治腎虧,健身延年的作用。
唾液養生 很多人會有口干舌燥的時候。膀胱就像太陽一樣,能夠把氣化,口干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膀胱的氣化功能不足,所以腎經里面的水液調不上來。在道教的養生里面有一個傳統的說法,“赤龍攪海”。就是早晨起來,先按摩臉部,后叩齒,然后就會分泌唾液,然后吞唾液36次,如果能夠堅持每天去做的話,就能夠有助于養腎。
養腎的時辰
酉時(17點到19點)
【養生要點】 養腎藏精
選對時間選對方法 我們中國人特別地好補腎,一般的話,一個好醫生會提醒你在這個時候服中藥較好,因為腎經正好值班。腎主藏精。什么是精?人的精,就像家里的“錢”,什么都可以買,什么都可以變現。人體細胞組織哪里出現問題,“精”就會變成它或幫助它。精是人體中最具有創造力的一個原始力量。當你需要什么的時候,把精調出來就可以得到這個東西。
補品不是隨便吃的 酉時在12生肖里是雞,雞性屬陽性,你再烤就是強化了它的性質,所以雞最好燉著吃,老母雞湯是最補人的,而最好不要用烤雞去補。鴨子是屬寒性的,北京人都是吃烤鴨,原因也是在這里。
另外,腎虛的人此時也可以小睡一會,火性體質的人也可以把午睡時間移到這個時間段,以調養腎氣。(詳見本期13頁,武國忠醫師《春季養陽,就是要折騰》)
酉時發低燒是腎氣大傷 在晚上17點至19點的時候發低燒,這是身體不好的一個表現。發低燒在西醫來說也是免疫力整體下降的一個標志,酉時發低燒是明顯地腎氣傷了。這種事情容易發生在兩類人身上,一類是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當他出現過度的問題時,就會出現這種毛病,同時伴有臉色發白,身體不舒服的狀態。
還有一類人就是新婚夫婦,如果過度的話會出現無名低熱。所以也要調整一下。
娛樂的時辰
戌時(19點到21點)
【養生要點】 開心點
心包經主喜樂 戌時是心包經當令。心包是心臟外膜組織,主要是保護心肌正常工作的。心包經主喜樂。所以人體在這個時候應該去娛樂,應該讓我們自己高興。
撥撥自己的胳肢窩 除了娛樂活動,還可以撥弄心包經。方法就是用大指掐在腋窩的底下,這里面有一根心經,這個大經一撥的時候,兩個小手指就會發麻,這就算對了。堅持每天撥那個地方,兩邊都撥,實際上就是等于給心經的一個回路,對心臟是很好的。有人說心臟不是在左邊嗎?但心經都是對稱長的。
中指發麻怎么回事如果你覺得中指發麻,那就是心包出問題了,因為心包經走中指;如果你覺得小指發麻,那是心臟有問題。另外,大拇指為肺經所主,所以大拇指發青就是肺寒。老年人一方面要多觀察手指,也要多活動手指,對身體會有好處。
心病多源于心包心是不受邪的。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通道。心包經戌時興旺,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于完好狀態。
很多人出現心臟的毛病都可以歸納為心包經的病。如果你心臟跳得特別厲害,先是心怦怦地跳,然后毛病就沿著心包經一直走下去,那就是心包受邪了。中醫治病的原則就是從臟走到腑,所以當你懂得經脈,就知道病的來由了。
準備上床和淺睡眠的時辰
亥時(21點到23點)
【養生要點】 該休息了
學學豬八戒 亥時是三焦經當令。三焦指連綴五臟六腑的那個網膜狀的區域。三焦一定要通暢,不通則生病。那怎么保持三焦通暢呢?亥時的屬相是豬,豬吃飽了哼哼唧唧就睡。在亥時我們也要休息了,讓身體和靈魂都沉浸在溫暖的黑暗中,讓生命和身體在休息中得以輪回。
的最佳時間 西方人說,晚上10:30是的最佳時機,但是沒有說道理是什么。我們分析一下。先看古文中的“亥”是代表什么?上面一長一短代表一陰一陽,下面是一個女人懷孕了,后面是一個男人摟著這個女人在睡覺。古文中的“亥”字它代表新生命的重新孕育,而此時也正屬于陰陽合和的階段。
另外,身體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三焦”要保持通暢,我們的五臟六腑不通的話,身體就不好。此時段可以促使心身愉悅,陰陽調和,三焦通泰。
【悟道篇】
不作“反季節蔬菜”
學習十二時辰養生的神奇智慧,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三條啟示。
NO.1養生很簡單
曲黎敏教授曾為本刊題字“大道至簡”。很多名中醫談及這個話題時,總是笑言:保健養生嘛,吃飯睡覺而已。當今社會現代醫學發展迅速,分工越來越細密,儀器越來越多樣,而中醫始終固守著人的本源。
NO.2養生要當時
俗話講:“頭伏蘿卜二伏菜,值屬三伏種蕎麥。”錯過了農時,作物就要減產甚至不收。養生同理。王彤醫師告訴我們:“養生其實是有訣竅的,這個訣竅就是時間上的講究。不論你的方法有多么好,多么高明,如果你沒有用在最合適的時候,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相反,即使很簡單的方法,如果你用對了時間,并且堅持去練,那必事半功倍!”
NO.3盡力而為
人人若早行我道,世上盡是百歲人。我們能完全按照養生理論去行事嗎?唉,古人百歲之人能有多少,更何況今人世事繁雜,壓力和煩惱更多。中午客戶有飯局,你能推開去睡午覺嗎?下班后要陪女友逛街,你能推說要靜臥養腎經嗎?有難度。那怎么辦?盡力而為吧。人生不在于所處的位置,而在于所朝的方向。明白了至理,如果能踐行兩三條,您就會感覺生命擁有了支點;如果能踐行五六條,您就會身心愉悅;如果踐行七八條,您就會發現生活大不相同了……
吃慣了反季節的蔬菜,突然嘗一口原生態的西紅柿,舌頭會驚奇的發現:大自然最初的味道原來是這樣啊。
【延伸閱讀1】
何為“子午流注”
十二時辰養生理論,又稱“子午流注”。子午指代十二時辰。流,流經、流入,在此指人體的氣血運行從子時到午時,再從午時到子時的這種息息循環無端的規律性變化。注,注入,在此指氣血對組織的灌注。
【延伸閱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