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醫學影像技術

醫學影像技術

時間:2023-05-29 18:17: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學影像技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醫學影像技術

第1篇

1、醫學影像技術主要研究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人體斷面解剖學、醫學影像技術與設備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進行醫學影像的檢驗與診斷以及相關設備的維護管理等。常見的醫學影像技術有:CT、B超、X光片、核磁共振、心血管造影、多普勒彩超等。

2、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掌握各種醫學影 像成像原理、醫學影像檢查操作技術所必需的醫學和理工學基本知識,掌握 X 線攝影技術、 計算機體層檢查技術、磁共振檢查技術、超聲檢查技術,從事醫學影像技術領域工作的高素 質實用型技術技能人才。

(來源:文章屋網 )

第2篇

關鍵詞:信息技術; 醫學影像技術; 應用

中圖分類號:G4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3315(2016)01-192-001

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現代醫學影像技術日新月異,各種各樣的新型技術及設備層出不窮,借助于醫學影像技術輔助診療也成為醫療領域所廣泛應用的方法。本文就信息技術在醫學影像技術中應用的意義進行分析,并就信息技術在現代醫學影像各技術中的應用進行探析。

一、信息技術在醫學影像技術中的應用意義

醫學影像技術不論在醫學課程教學、實驗教學、臨床課程教學,還是醫學科學研究、臨床診斷治療方面,均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當前,不論醫院、醫學院校,還是醫學研究機構均十分關注醫學影像技術的信息化問題,這是由于傳統醫學影像在傳輸、存儲、處理方面存在各種各樣的弊端。如就醫院而言,傳統醫學影像在影像膠片保存時所需耗費的存儲空間極大,而且膠片處理過程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財力與物力,病患所需等待的時間過長。膠片歸檔工作繁重,極易出錯,手工進行膠片查詢耗時耗力,時間久后,膠片極易老化,使得影像模糊,為再次查閱帶來困難,甚至導致罕見影像受損。此外,難以實現遠程會診,需要人工送膠片,傳輸過程耗時耗力,且費用高。

而在醫學類院校教學、科研工作中,傳統醫學影像技術也有種種弊端,包括如下:難以查找有用的影像,教學時需依賴醫學影像,而教師為尋找同教學內容相符的影像,必須大量查閱資料、切片、標本,甚至需要到醫院借閱,因而為其備課帶來了極大的困擾。此外,很多罕見資料難以找到,即使找到也由于清晰度差不能使用。教師有時花費大量精力所找到的有用影像,由于影像載體不同而難以在課堂上展示,需要借助于各種各樣的設備,費時費力,還難以完成教學任務,但是如果不用又無法用文字準確、清晰的表述,學生很難理解,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而信息技術的應用,有效地解決了傳統醫學影像所存在的各種問題,為醫院影像管理、借助影像診斷病情、為病人提供便捷的就診,為教師豐富教學活動,加深學生的理解,醫學研究人員深入分析和研究疾病,提高影像使用率等方面,均帶來了巨大而深刻的變革,極大地拓展了醫學影像技術的應用空間,這正是信息技術在醫學影像技術中應用的意義所在。

二、信息技術在醫學影像技術中的具體應用

如今的醫學影像早已脫離了之前依靠透視、拍片等加以診斷的情況,而是擁有CR、DR、MRI、DSA、CT等現代化醫學影像技術,這項技術的誕生和發展均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應用,如今現代醫學影像技術已經成為了一門新興專業,開始從人體解剖診斷逐步朝著分子、功能成像方面發展,而在此發展過程中仍有賴于信息技術的應用。

1.CR

該技術采用激光對成像信息加以讀取和自動化記錄,并以成像板作為基本載體,經曝光、信息讀出后成功地形成了信息化平片影像,極大地提高了照片的分辨率與顯示力。借助于信息技術,對圖像進行處理,有助于進一步增加組織結構信息顯示層次性,降低攝影輻射劑,減少對機體的損傷,還實現了將所獲信息的高效傳輸,具有遠程醫學之功用。

2.DR

該技術借助于X線電視系統,借助于計算機信息化處理,將模擬信號經信息化采樣、模/數轉換等一系列過程,接入計算機中加以存儲、分析、存儲。所得圖像具有很高的分辨率,所用放射劑量小,還可對圖像進行處理,實現了無膠片自動化,借助于信息化工作站,能夠同其他科室共享資源。

3.DSA

該技術是借助于計算機信息技術、影像增強、電視等技術發展而來,DSA圖像能夠對血管的徑路圖加以高清顯示,加之應用了減影技術,極大地提高了對于血管的分辨力。

4.CT技術

該技術于上世紀70年代開始應用于臨床,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該技術已經經過了多次的升級與換代,無論是結構,還是性能均得到了提高和改善,并促進了其推廣和普及。該技術對解剖結構顯示清晰,能夠對病變進行定位、定性診斷,因而在臨床中具有廣泛應用。

5.MRI

即磁共振成像技術,該技術在電子信息技術、圖像重建技術的基礎上形成,通過不同灰度,對組織結構進行反映,屬于現代化醫學影像技術中應用廣泛的一種技術,且對于軟組織具有很高的對比分辨率。

6.超聲技術

超聲成像原理同其它技術有所不同,但也能將組織、器官成像,因而也屬于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的一部分。該技術借助于各種超聲設備,將超聲發射之人體內,當其在體內傳播時遇到不同組織、器官分界時,會出現回聲,在借助于計算機信息技術,將此類回聲信號加以采集、接收、加工、處理之后,就能夠將其顯示出來。

三、結語

綜上所述,21世紀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的時代,現代醫學影像技術借信息技術之東風,也必將得到快速的發展,不僅技術種類日趨豐富,而且檢測效果日趨提高。通過深入地探析信息技術在醫學影像技術中的應用,有助于加快提高醫學放射技術水平,推動醫療水平的逐步提升。

基金項目:湖南省永州市科技計劃指導項目(永科發[2013]17號)

參考文獻:

第3篇

本文作者:趙子周 戈欣 路青 許建榮 單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放射科

醫學影像學是當今醫學領域中知識和設備更新最快的學科之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新型醫療沒備不斷更新換代。醫學影像設備也以日新月異的速度飛速發展,相繼出現CT、核磁共振(MRI),以及CR、DR、DSA等數字醫學影像設備。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已不是原先單一X線透視和攝影技術,而是多項技術的綜合。隨著醫學影像設備不斷的更新換代,影像技術將得到更多的發展空間,尤其是介入放射學的展開、分子影像學的應用,體現了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在臨床醫學領域中的重要地位,將來有可能發展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這將對醫學影像技術人員的技術和素質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提高醫學影像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也成為了新時代醫學影像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放射科沒有一支好的影像技術隊伍,就會為臨床診斷帶來很多不便,甚至誤診、漏診。本文淺談一下新時代醫學影像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教育。

1醫學影像技術學發展的特點集中體現以下四個特點

醫學影像技術的數字化。隨著CT、MRI、CR、DR、DSA等數字醫學影像設備出現與應用,照片圖像也由原來屏片系統的模擬圖像轉變為數字圖像。強大的圖像后處理技術使圖像的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且數字化圖像便于存儲和傳輸。目前,全國大部分大中等醫院已經普遍應用了X線數字成像設備。醫學影像技術的網絡化。PACS系統的廣泛應用,有利于開發新型影像學技術,如遠程放射學和遠程介入治療等。PACS的建立不僅解決了圖像的存儲、查詢、管理、無膠片化、遠程傳輸和診斷等問題,而且為影像學科的一體化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例如,臨床醫生可以在網絡上互相調閱各種醫學影像學圖像,進行后處理,統一發出所有影像學檢查的綜合報告,為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服務,為建立“大影像科”奠定堅實的基礎。醫學影像技術的融合化。不同設備、不同圖像、不同專業人員之間的融合即是醫學影像技術的融合。其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將各種影像學檢查所得到的圖像信息進行數字化綜合處理,將多源數據協同應用,進行空間配準后,產生一種全新的信息影像,以獲得對研究對象的一致性描述,同時融合了各種檢查的優勢,從而達到計算機輔助診斷的目的。醫學影像技術的標準化。影像學科一體化及遠程放射學都需要統一的影像質量和影像技術的標準。

2醫學影像技術人員綜合素質要求

思想素質要求。醫學影像技術人員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和位置。醫學影像技術人員應具備強烈的專業自豪感和愛崗敬業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高度的責任心,要克服自卑感,堅決反對診斷第一、技術第二的錯誤觀點。由于技術人員處在第一線,直接與病人接觸,所以要牢固樹立以被檢者為中心的理念,設身處地地為患者著想,一切為了患者。注重團體精神,互相配合,充分把握各個環節,才能認真完成患者在放射科的檢查、治療工作。在思想上要把技術路線向以下3個方面轉移:燈箱上的照片硬拷貝向軟拷貝的影像質量評價轉移;單一的圖像技術向具有綜合圖像診斷技術的能力轉移;單純的技術操作,向發揮設備、軟件功能最優化的能力轉移。沒有影像技術人員第一線的辛勤工作,也不能體現診斷醫生的診斷價值。專業素質要求。醫學影像技術學是一門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學科,是醫學影像診斷的基礎,使醫學影像技術學成了一門新的邊緣學科。它涉及面較廣,包含放射物理、人體解剖和生理、藥理、臨床醫學、影像設備、影像技術、影像診斷、電子技術、醫學工程、計算機知識、放射治療、暗室化學、高等數學、醫學心理學等多門學科。因此,技術人員要掌握必要的醫學基礎理論知識、計算機圖形處理技術、現代醫學影像學的基本原理、特點和臨床應用;掌握現代醫學影像設備的正確使用和日常維護操作技術以及必需的外語能力;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方法,同時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繼續教育素質要求。醫學影像技術員要有時代的緊迫感,危機感。加強自身專業學習,定期學習交流,閱片評片,分析照片質量,參加各種專業學術會議,增加見識,選送部分人員外出學習進修,參加技術培訓,組織有豐富經驗的技師定期對年輕技術人員講解技術操作經驗和理論基礎,增加基礎理論學習。醫學影像技術應專業化、正規化、現代化;建立高等專業教育體制,增加高層次的培養渠道及強化在職人員的繼續教育。現行的教科書和培訓教材要及時更新,以適應高科技發展的要求,技術人員隊伍應該由大學程度的專業技術人員來充實。外語素質要求。務必加強外語能力和計算機技術學習,只有具備一定的外語能力才能閱讀和設定設備的各種參數,了解設備的性能,掌握其安全操作,了解國外新技術的信息,吸取先進經驗。熟練地掌握計算機技能,才能很好地操作越來越智能化的新型醫學影像設備,才能完成各種圖像處理技術。對外賓的接待和檢查工作也能順暢的進行,避免遇到語言不通的尷尬情況,這是新時代的基本語言能力要求。道德素質要求。要加強職業道德和防護知識的培訓學習,嚴格掌握醫學影像的適應證,盡可能以最小的輻射劑量來獲得最大的診斷信息,要把輻射劑量最小化的原則提高到職業道德,對人類、對自己負責的高度來認識。心理素質要求。影像技術人員應具備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愛崗敬業,認識技術工作的重要性,正確對待自已的工作,最終達到為患者提供良好、優質的服務。

3討論

在醫學影像飛速發展的今天,大約每2-3年就出現一項新的成像技術。再加上影像處理軟件及工作站的開發、計算機輔助診斷系統的應用,使得影像信息更具有直觀性、早期性、特異性、敏感性。因而,加速不斷的知識更新與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已成為必須;人機英語對話、網絡化英語傳輸已不能回避;作為醫院工程人員對高科技的大型醫療設備的維修已不能承受;影像方法學及影像重組技術已成為必然。然而,在很長時期內,我國放射技術人員的培養主體主要為中專教育,培養技術人員畢業于高等院校的比較少,還有部分技術人員是從其他行業轉過來,沒有接受正規的專業教育,工作后又未能加強自身的繼續教育,對X線產生機制、影像解剖結構認識不足,面對影像學的飛速發展已力不從心。還有部分技術員平時工作責任心不強,自身定位不恰當,日常工作簡單應付,不能滿足不斷更新的專業技術的要求。同時,現有的教材是以傳統X線攝影為主要內容進行技能訓練,已大大落后于現在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當今的醫學影像技術是多學科知識綜合以及多種技術相融合的影像技術,不掌握一定的基礎文化和醫學基礎知識,包括影像診斷理論、醫學工程學、計算機圖像處理、信息傳輸知識,以及醫學工程和輻射防護等方面的知識,是很難勝任的。現代新型的影像設備大都是進口的,智能化程度很高,其操作界面及使用說明書基本都是英語,遠程放射的國際交流等,這都需要一定的英語能力。所以,加強基礎理論學習,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提高專業技能是當前放射技術人員最迫切的任務。綜上所述,未來的醫學影像將是數字化的醫學影像、多學科知識融合的醫學影像,醫學影像技術向多元化發展是必然結果。醫學影像技術員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時代的要求。良好的職業道德,扎實的理論基礎,精湛的專業技術,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不斷更新的知識及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一定的外語水平和計算機技術,這些都是醫學影像技術人員所應具備的綜合素質的體現。新時期醫學影像技術人員,除了應具有嫻熟、靈活的操作技能外,還應加強各個領域、各個學科的綜合素質教育培養,成為知識全面的新型人才,才能適應影像醫學的飛速發展。

第4篇

【關鍵詞】培訓;實踐;理論;教學;醫學影像技術;圖像;教育

醫學影像學涉及內容包括醫學影像診斷學、醫學影像技術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隨著現代醫學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臨床對影像學技術人才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影像技術人才的培養要求較高[1-2],如要求更好更快地適應臨床發展需求、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等,而采取何種教學方法培養優秀的影像人才是醫學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3-5]。文章納入貴州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2018級江津班學生共30名,遵義班30名,比較加強實操培訓與傳統理論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文章納入貴州遵義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2018級江津班學生共30名,遵義班30名,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中男11名、女19名,年齡范圍在20~26歲,平均為(21.2±0.5)歲;對照組中男13名、女17名,年齡范圍在20~23歲,平均為(21.0±0.4)歲;研究已上報本單位倫理委員會并獲得批準,以上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學生均自愿接受新教學模式及服從教學點管理;排除因個人原因要求退出者或違紀遣退者。

1.2方法

觀察組采取理論教學+臨床實操強化培訓:(1)教師在理論教學中注重增加更多的臨床病例與圖片,保證理論教學中圖文并茂;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分組、分部位、分系統進行每周一次臨床實踐操作。知識點回顧:每次實訓課前復習任務,指導學生自行回顧過往學習的知識點,在實訓課前抽查學生理論知識掌握情況[6]。示教片分析:教師選擇標準的示教片,課堂上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分析示教片顯示內容,強調不同影像學檢查目的,解釋檢查步驟、如何達到檢查目的?怎樣保證攝片質量?等。示范操作:教師進行示范操作,教師在一邊操作時一邊講解。學生實操體驗:指導學生分組操作,2人一組,互相充當模特進行操作,按照檢查要求,模擬影像學檢查的全過程,包括呼叫患者—檢查前溝通—指導患者做好準備工作—準備設備—設計檢查—選擇適宜參數等各個環節進行實操訓練[7-8]。(2)經驗交流:實訓課結束后讓學生總結實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總結經驗,人人發言,內容不可重復。經驗總結:教師和學生共同為實訓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復盤,教師分享曾經遇到的特殊情況及處理方案,總結經驗教訓[9-10]。實訓課后教師布置下一堂課影像學技術的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進一步查找資料;每階段進行考核,總結技術經驗。對照組采取傳統理論教學方式,教師以理論教學結合校內實訓為主,根據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教學標準安排實訓課。

1.3觀察指標

對比考核醫院教學點與學校學生同試卷理論成績,實習前統一技能項目操作考核對比,實習基地考核評價;按照影像技術專業實習規范化培訓考核評分辦法,滿分100分,觀察項目包括實操技能(15分)、圖像質量(20分)、理論知識(60分)、問題答辯能力(5分)。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觀察項目包括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滿分100分,非常滿意:90~100分;一般:70~89分;不滿意:<70分。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評價兩組培訓考核結果

觀察組患者實操技能、圖像質量、理論知識、問題答辯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評價兩組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96.67%,高于對照組70.00%,P<0.05;見表2。

3討論

第5篇

【摘要】醫學影像技術是正畸治療術前常用的檢查手段。本文首先對相關的概念進行了解釋,并介紹了常用的二維影像學技術以及它們存在的缺點。最后介紹了CT三維重建技術在正畸治療埋伏牙中應用中的作用以及其相關技術的進步。最后,指出CT三維重建技術將成為正畸埋伏牙治療術前的常用影像檢查手段。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埋伏牙;CT三維重建技術

1 相關概念的理解

1.1 埋伏牙:埋伏牙是口腔臨床上常見的疾病, 其病因可歸納為遺傳因素和局部因素兩大類, 而局部因素更為重要,公認萌出間隙不足為最常見原因。牙齒的埋伏阻生可造成鄰牙牙根吸收、囊腫形成、牙列關系紊亂、牙列不整等,影響口腔功能和美觀[1]。埋伏牙易造成恒牙遲萌或阻生、牙間隙增寬,牙齒移位,鄰牙扭轉,進而影響面部美觀和咀嚼功能,必須及早拔除[2]。

1.2 醫學影像技術: 1895年德國的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X線,不久即被用于人體的疾病檢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診斷學。近30年來,CT、MRI、超聲和核素顯像設備在不斷地改進核完善,檢查技術的方法也在不斷地創新,影像診斷已從單一依靠形態變化進行診斷發展成為集形態、功能、代謝改變為一體的綜合診斷體系[3]。人類很早就把醫學影像學引入牙科,用于牙齒的檢查和治療,特別是其中的CT技術,其在口腔醫學臨床和基礎研究中是不可獲取、 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主要特點是橫切面, 斷層成像,數字影像,使 X線的重疊影像成為層面圖像及掃描范圍上進行改進

1.3 醫學影像技術對檢查埋伏牙的重要性: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人們更愿意借助精密的儀器來提早發現疾病,于是醫學影像學逐漸在檢查埋伏牙中應用。從某種程度來說,埋伏牙的正畸治療更重要的是確定治療方案,判定預后。因此術前檢查是正畸治療前確定治療方案的重要環節。而醫學影像技術是埋伏牙正畸治療常用的術前檢查手段,所有說醫學影像技術的先進與否有時決定著是否能及早發現埋伏牙。

2 常用二維影像學技術檢查埋伏牙的方法以及他們的缺點

2.1 傳統二維 X線攝影:傳統 X線平片對埋伏牙的診治以往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主要通過根尖片、咬合片和曲面斷層片(全景 X線片)來判斷是否存在埋伏阻生牙。但是,牙片、咬合片由于標記牙與多生牙均受X線角度改變的影響,難以確定埋伏牙移動的幅度,對埋伏牙的埋藏深度以及臨近牙根等結構的相互關系不能準確定位;埋伏牙的長度大小只能估測,拔牙手術時翻瓣及去骨的范圍較大,易造成不必要的損傷[4]。而且牙片和咬合片顯示的范圍也有限,如有多個埋伏牙存在,易遺漏。曲面斷層片顯示范圍廣, 但是也存在著放大變形及重疊的缺點, 且其為二維平面圖像,尚不能對埋伏牙的唇腭側深度定位[5]。

2.2 普通二維 CT: 普通二維 CT主要反映的是某一層面骨組織和軟組織的結構情況。雖然其密度分辨率高、圖像清晰、解剖關系明確、可顯示頜面深區的情況,但是普通 CT仍是二維圖像,觀察角度局限,不能反映病變區域的立體結構。

綜上所述,二維的這些方法會丟失很多信息,例如會造成影像的重疊和圖像的放大失真等,均無法正確完整地評估三維的解剖結構。因此用二維的圖像分析評價真正三維的解剖結構及變化明顯是有局限性的。

3 CT三維重建技術

三維重建技術是指運用特殊的計算機軟件系統,在 X、Y軸的二維連續斷面像上對 Z軸進行投影轉換和負影顯示處理,重建為直觀的、精確的立體圖像。經旋轉處理和電子解剖以各個方向觀察,詳細了解各解剖結構的空間關系。近年來 CT三維重建技術逐漸應用于口腔頜面部疾病的診斷及輔助手術前設計, 在正畸中主要應用于埋伏牙的診斷與定位[6]。

3.1 常用的CT三維重建技術: 在口腔正畸中應用較多的CT三維重建后處理技術有表面遮蓋重建法( SSD )、最大密度投影重建法 (MIP)等。這幾種螺旋 CT三維重建后處理技術重建的圖像, 各有特點。

表面遮蓋重建法( surface shaded display , SSD )又稱為表面陰影顯示是通過計算機使被掃描物體表面在于某個確定閾值的所有相關像素連接起來的一個表面數學模式成像, 它要求預先設定一個閾值最低數值, 計算機將臨近像素的 CT值與這個閾值進行比較,凡是高于這個閾值的像素則定為白色,作等密度處理, 低于這個閾值的像素則定為黑色、作舍棄處理,并用陰影技術進行處理, 從而得到可以從任意角度投影成像的三維表面輪廓影像。這種技術的優點是空間立體感、真實感強,解剖關系清晰,完整展現解剖結構的三維形態與毗鄰空間位置關系極佳。特別適用于牙和骨骼系統。可立體地展現骨內埋伏牙的形態、 位置及與鄰牙的關系等。但其受閾值影響極大,閾值選擇不當會掩蓋或丟失大量組織結構的解剖信息,從而造成假象和偽影。

最大密度投影 (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是把 CT掃描后的若干層圖像疊加起來, 將其中的高密度部分做投影,低密度部分則刪掉,形成這些高密度部分三維結構的二維投影。這種技術可以任意角度投影,亦可做連續角度的多幅圖像在顯示器上連續放送,給視者以立體感[7]。

3.2 CT三維重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CT成像技術的發展一直在掃描速度、分辨率進行改進。螺旋CT、雙層螺旋 CT、多層螺旋CT都不斷涌現。其中,多層螺旋 CT (Multi 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 MSCT )是隨著 1992年雙層螺旋 CT的出現而引入的,具有多排探測器的新一代計算機斷層技術,其特點為: ( 1)獲得真實的三維測量數據[8],基本上消除了幾何放大誤差,其準確性及測量結果的可重復性均較高;( 2)可以產生顱面結構的空間圖像; ( 3)三維圖像可以從任意角度觀察;( 4)可以無重疊地觀察及測量內在結構。多層螺旋 CT重建圖像是建立在各向同性體素基礎上的, 重建出的軸位像、冠狀切面和矢狀切面像都具有一致的空間分辨率, 在任何方向重建出的圖像質量都是一致的。目前多層螺旋 CT在口腔醫學中的診斷價值是傳統的 X線技術無法相比的,不僅能顯示兩維顱面斷層解剖, 其三維重建功能可以逼真立體地再現牙體硬組織和牙槽骨的解剖形態。它克服了傳統 X線平片影像不清, 結構重疊放大等缺點。

4 小結

綜上所述,根尖片、咬合片、曲面斷層片及普通二維 CT等二維影像檢查圖像能診斷是否存在埋伏牙,但無法提供埋伏牙在頜骨中的具置、大小、形態、唇腭側的深度、與周圍結構的關系等全部信息。而三維 CT通過不同軸面的旋轉和切割可從多方位、 多角度地立體直觀的顯示埋伏牙情況,并可根據診斷需要,隨意調節適合人眼視覺的觀察范圍。因此, CT三維重建有助于埋伏牙的診斷和幫助臨床確定手術入路,縮短治療時間。可以相信CT三維重建技術將成為正畸埋伏牙治療術前的常用影像檢查手段。

參考文獻

[1] 陳雨雪,陳鈾,郭杰,等. CT三維重建在正畸埋伏牙診斷中的應用[J]. 華西口腔醫學雜志, 2005, 23 ( 5) : 410 - 411.

[2] 鐘小龍,陳松齡,李楊健.螺旋 CT牙體表面成像技術在正畸治療骨內埋伏牙中應用[J]. 中山醫科大學學報, 2002, 2( 6) : 480, S1-S2.

[3] 百度百科. baike.省略/view/110986.htm

[4] 錢瓏,朱家梁.螺旋CT在骨埋伏多生牙的應用[J].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 2003, 23 ( 6) : 535 - 537.

[5] 王麗君.多生牙的曲面體層 X線診斷[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 2001 , 7( 2 ): 251- 252.

[6] 陳為民,胡軍武,陶學金.口腔數字化技術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6. 171 - 181.

[7] 楊斌,黃洪章,李晶,等.顱頜皮膚和骨組織結構立體可視化應用研究[J].中山醫科大學學報, 2000, 21( 4S ) : 84.

第6篇

【關鍵詞】核磁共振成像術 弛豫時間 強靜磁場 磁共振

中圖分類號:R44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2)1-323-02

核磁共振成像術又叫磁共振成像術,簡稱核磁共振、磁共振或核磁,是80年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影像檢查技術。它的全稱是:核磁共振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術(簡稱MRI--CT或者MRl)。什么是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呢?簡單地說,就是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英文簡寫MRI、MR或NMR,法文簡寫RMN)進行醫學診斷的一種新穎的醫學影像技術。核磁共振是一種物理現象,早在1946年就被美國的布勞克和相塞爾等人在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 。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應用于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到1973年才將它用于醫學臨床檢測。到1981年,就取得了人體全身核磁共振的圖像。使人們長期以來,設想用無損傷的方法,既能取得活體器官和組織的詳細診斷圖像,又能監測活體器官和組織中的化學成分和反應的夢想終于得以實現。

1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原子核帶有正電,許多元素的原子核,如1H、19FT和31P等進行自旋運動。通常情況下,原子核自旋軸的排列是無規律的,但將其置于外加磁場中時,核自旋空間取向從無序向有序過渡。自旋系統的磁化矢量由零逐漸增長,當系統達到平衡時,磁化強度達到穩定值。如果此時核自旋系統受到外界作用,如一定頻率的射頻激發原子核即可引起共振效應。在射頻脈沖停止后,自旋系統已激化的原子核,不能維持這種狀態,將回復到磁場中原來的排列狀態,同時釋放出微弱的能量,成為射電信號,把這許多信號檢出,并使之能進行空間分辨,就得到運動中原子核分布圖像。原子核從激化的狀態回復到平衡排列狀態的過程叫弛豫過程。它所需的時間叫弛豫時間。弛豫時間有兩種即T1和T2,T1為自旋-點陣或縱向馳豫時間T2,T2為自旋-自旋或橫向弛豫時間。

氫核是人體成像的首選核種,人體各種組織含有大量的水和碳氫化合物,所以氫核的核磁共振靈活度高、信號強,這是人們首選氫核作為人體成像元素的原因。

影響磁共振影像因素包括:(a)質子的密度;(b)弛豫時間長短;(c)血液和腦脊液的流動;(d)順磁性物質(e)蛋白質。磁共振影像灰階特點是,磁共振信號愈強,則亮度愈大,磁共振的信號弱,則亮度也小,從白色、灰色到黑色。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信號強度與樣品中氫核密度有關,人體中各種組織間含水比例不同,即含氫核數的多少不同,則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信號強度有差異,利用這種差異作為特征量,把各種組織分開,這就是氫核密度的核磁共振圖像。人體不同組織之間、正常組織與該組織中的病變組織之間氫核密度、弛豫時間T1、T2三個參數的差異,是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用于臨床診斷最主要的物理基礎。

當施加一射頻脈沖信號時,氫核能態發生變化,射頻過后,氫核返回初始能態,共振產生的電磁波便發射出來。原子核振動的微小差別可以被精確地檢測到,經過進一步的計算機處理,即可能獲得反應組織化學結構組成的三維圖像,從中我們可以獲得包括組織中水分差異以及水分子運動的信息。這樣,病理變化就能被記錄下來。

人體2/3的重量為水分,如此高的比例正是磁共振成像技術能被廣泛應用于醫學診斷的基礎。人體內器官和組織中的水分并不相同,很多疾病的病理過程會導致水分形態的變化,即可由磁共振圖像反應出來。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所獲得的圖像非常清晰精細,大大提高了醫生的診斷效率,避免了剖胸或剖腹探查診斷的手術。由于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X射線和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造影劑,因此對人體沒有損害。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可對人體各部位多角度、多平面成像,其分辨力高,能更客觀更具體地顯示人體內的解剖組織及相鄰關系,對病灶能更好地進行定位定性。對全身各系統疾病的診斷,尤其是早期腫瘤的診斷有很大的價值。

核磁共振的另一特點是流動液體不產生信號稱為流動效應或流動空白效應。因此血管是灰白色管狀結構,而血液為無信號的黑色。這樣使血管很容易軟組織分開。正常脊髓周圍有腦脊液包圍,腦脊液為黑色的,并有白色的硬膜為脂肪所襯托,使脊髓顯示為白色的強信號結構。核磁共振已應用于全身各系統的成像診斷。效果最佳的是顱腦,及其脊髓、心臟大血管、關節骨骼、軟組織及盆腔等。各種組織磁共振影像灰階特點如下;脂肪組織,松質骨呈白色;腦脊髓、骨髓呈白灰色;內臟、肌肉呈灰白色;液體,正常速度流血液呈黑色;骨皮質、氣體、含氣肺呈黑色。對心血管疾病不但可以觀察各腔室、大血管及瓣膜的解剖變化,而且可作心室分析,進行定性及半定量的診斷,可作多個切面圖,空間分辨率高,顯示心臟及病變全貌,及其與周圍結構的關系,優于其他X線成像、二維超聲、核素及CT檢查。在對腦脊髓病變診斷時,可作冠狀、矢狀及橫斷面像。

2 核磁共振成像優勢

與190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普通X射線或1979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計算機層析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相比,磁共振成像的最大優點是它是目前少有的對人體沒有任何傷害的安全、快速、準確的臨床診斷方法。如今全球每年至少有6000萬病例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進行檢查。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醫學影像學中的其他許多成像術,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術,因此,它對疾病的診斷具有很大的潛在優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不會產生CT檢測中的偽影;不需注射造影劑;無電離輻射,對機體沒有不良影響。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對檢測腦內血腫、腦外血腫、腦腫瘤、顱內動脈瘤、動靜脈血管畸形、腦缺血、椎管內腫瘤、脊髓空洞癥和脊髓積水等顱腦常見疾病非常有效,同時對腰椎椎間盤后突、原發性肝癌等疾病的診斷也很有效。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

1.對軟組織有極好的分辨力,對人體沒有損傷。對膀胱、直腸、子宮、陰道、骨、關節、肌肉等部位的檢查優于CT;

2.各種參數都可以用來成像,多個成像參數能提供豐富的診斷信息,這使得醫療診斷和對人體內代謝和功能的研究方便、有效。例如肝炎和肝硬化的T1值變大,而肝癌的T1值更大,作T1加權圖像,可區別肝部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

3.通過調節磁場可自由選擇所需剖面。能得到其它成像技術所不能接近或難以接近部位的圖像。對于椎間盤和脊髓,可作矢狀面、冠狀面、橫斷面成像,可以看到神經根、脊髓和神經節等。不像CT只能獲取與人體長軸垂直的橫斷面;

4.原則上所有自旋不為零的核元素都可以用以成像,例如氫(H)、碳(C)、氮(N和N)、磷(P)等。

3 核磁共振成像可能對人體造成的傷害

3.1 強靜磁場 在有鐵磁性物質存在的情況下,不論是埋植在患者體內還是在磁場范圍內,都可能是危險因素;

3.2 隨時間變化的梯度場 可在受試者體內誘導產生電場而興奮神經或肌肉。外周神經興奮是梯度場安全的上限指標。在足夠強度下,可以產生外周神經興奮(如刺痛或叩擊感),甚至引起心臟興奮或心室振顫;

3.3 射頻場(RF)的致熱效應 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聚焦或測量過程中所用到的大角度射頻場發射,其電磁能量在患者組織內轉化成熱能,使組織溫度升高。RF的致熱效應需要進一步探討,臨床掃描儀對于射頻能量有所謂“特定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SAR)的限制;

3.4 噪聲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噪聲,可能使某些患者的聽力受到損傷;

3.5 造影劑的毒副作用 目前使用的造影劑主要為含釓的化合物,副作用發生率在2%-4%。

4 核磁共振檢查時的注意事項

由于在核磁共振機器及核磁共振檢查室內存在非常強大的磁場,因此,裝有心臟起搏器者,以及血管手術后留有金屬夾、金屬支架者,或其他的冠狀動脈、食管、前列腺、膽道進行金屬支架手術者,絕對嚴禁作核磁共振檢查,否則,由于金屬受強大磁場的吸引而移動,將可能產生嚴重后果以致生命危險。一般在醫院的核磁共振檢查室門外,都有紅色或黃色的醒目標志注明絕對嚴禁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的情況。

身體內有不能除去的其他金屬異物,如金屬內固定物、人工關節、金屬假牙、支架、銀夾、彈片等金屬存留者,為檢查的相對禁忌,必須檢查時,應嚴密觀察,以防檢查中金屬在強大磁場中移動而損傷鄰近大血管和重要組織,產生嚴重后果,如無特殊必要一般不要接受核磁共振檢查。有金屬避孕環及活動的金屬假牙者一定要取出后再進行檢查。

有時,遺留在體內的金屬鐵離子可能影響圖像質量,甚至影響正確診斷。

在進入核磁共振檢查室之前,應去除身上帶的手機、呼機、磁卡、手表、硬幣、鑰匙、打火機、金屬皮帶、金屬項鏈、金屬耳環、金屬紐扣及其他金屬飾品或金屬物品。否則,檢查時可能影響磁場的均勻性,造成圖像的干擾,形成偽影,不利于病灶的顯示;而且由于強磁場的作用,金屬物品可能被吸進核磁共振機,從而對非常昂貴的核磁共振機造成破壞;另外,手機、呼機、磁卡、手表等物品也可能會遭到強磁場的破壞,而造成個人財物不必要的損失。但近幾年科學發現由于鈦金屬不受磁場的吸引,在磁場中不會移動。因此體內有鈦金屬內固定物的病人,進行核磁共振檢查時是安全的。

總之,快速掃描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到醫學領域,繼續向微觀和功能檢查上發展,對揭示生命的奧秘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汪紅志 張學龍 武杰:《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實驗教程》 科學出版社.

[2]史全水:《核磁共振技術及其應用》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3]Lauterbur P C Nature, 1973, 242:190.

[4]葉朝輝《磁共振成像新進展》《物理》,2004,(01).

第7篇

【關鍵詞】 醫學影像技術;臨床應用;發展趨勢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6069-02

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CT、DR、MRI等多種醫學影像技術在醫學領域和臨床應用中取得了創新和突破。借助各種醫學影像技術的應用,醫護人員對解剖結構的成像更為詳細,對病變組織的形態了解更為清晰。本單位擁有的影像技術設備是西門子1.5tMRI、西門子胃腸機、ge單排CT、意大利GMm-DR、飛利浦DR以及飛利浦64CT。本文主要就利用MRI技術對小兒腦部磁共振的影像分析和臨床應用,探討和分析醫學影像技術的應用及發展趨勢。

1 醫學影像技術的臨床應用

1.1 醫學影像MRI技術簡析 醫學影像技術中的MRI圖像,也可稱為磁共振或者核磁共振成像,此項技術借助電子計算機和圖像重建的功能重新建立成像的醫學影像技術,表現于灰度呈現度不同,反映相對應的組織結構情況的數字化影像技術。MRI對小兒腦部的分辨率較高。MRI的檢查范圍比較廣,非常適合中樞神經系統、頭頸部位以及心臟血管等檢查,但是對于體內有磁性物質的病人則失去檢查功能,而且MRI沒有CT適合對鈣化的效果檢查,對肺部和骨皮質的現實也比CT的檢查效果差[1]。

1.2 MRI技術在小兒腦部磁共振的影像分析 本單位擁有西門子1.5tMRI,此設備擁有獨特的西門子Tim線圈,可以同時對全身各臟器功能進行掃描、灌注掃描以及成像。西門子1.5tMRI的軟組織分辨率較高,無放射線,因而對人體的身體基本無害。掃描過程中,檢查對象平躺在檢查床上以得到軸位、冠狀位、矢狀位以及斜位的體層圖像,還可以做無創性全身血管成像、鬧彌散、灌注等功能成像,西門子1.5tMRI具備高分辨率胰膽管水成像、輸尿管水成像等優秀的影像學檢查功能,為檢查者提早發現病變情況。

回顧近期本單位小兒頭部磁共振檢查共80例,平均年齡1.5歲,在小兒服用鎮靜藥物熟睡之后進行掃描。將小兒頭部放于線圈中心,用海綿墊固定,按照定位圖調整掃描的范圍。結果發現,80例患兒都獲得了比較滿意的圖像,一次鎮靜完成檢查的患兒58例,服用鎮靜藥物后未能及時掃描導致檢查中驚醒,需二次鎮靜才能獲得所需圖像的患兒22例。顱內出血患兒33例,腦軟化42例,其余為顱內其他疾病和正常磁共振影像。患兒在做磁共振檢查前需使用鎮靜藥物,否則運動偽影會影響圖像的質量,甚至導致無法獲取檢查診斷。在掃描過程中應用雙梯度中的zoom選項,以提高細微病變的檢出率,尤其在小出血點的檢測上結果準確。磁敏感加權序列具有高分辨力、薄層重建和流動補償的優點,有效降低了小動脈和噪聲對檢查的影響,比較適用小兒腦部血管病變的檢查,尤其是小兒細小血管早起出血的診斷精確,并能判斷小兒腦組織可存活性幾率。而彌散加權序列則可產生兩套的圖像,其中一套b值是1000的彌散加權圖像,另外一套是b值為0的T2加權圖像,能減輕顱底磁敏感的偽影,改善信噪比。

西門子1.5tMRI的影像技術具有強大的磁體,先進的相控陣線圈,開放式的設計,大型的磁體空間,成像快速、圖像質量和精確度高。本單位西門子1.5tMRI的配置,不僅能更好的滿足醫療、科研工作的需求,更帶動了單位醫療技術水平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2 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趨勢

20世紀下半葉,我國的醫學影像技術取得了很快的發展,從單純的放射診斷科室發展到如今的集診斷和治療于一體的臨床醫學影像科室。伴隨著計算機、信息科學以及微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前景將更為廣闊。

在不斷發展并日趨完善的先進醫學影像的技術中,最初的計算機X線攝影透過人體放射于影像板上形成潛影,再將其放入激光掃描機上掃描,經過模數轉換器,圖像信號則生成圖像。隨后發展的CT利用X線對人體某一范圍逐層掃描,獲取信息,也是經由計算機處理得到重建的圖像。此外,CT的圖像顯示器、多幅照相機等輔助設備,讓探測器對X線有更為高度的敏感性,可將接收的X線轉變成模擬信號,再變成數字信號,通過計算機處理器變成CT圖像,再由多幅照相機攝片提供診斷。隨后逐步發展的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在記憶盤中儲存造影、注射部位的透視影像轉變的數字,減去蒙片數字,將剩余數字轉變成圖像,成了較為清晰的純血管造影像,其技術比一般的血管特管造影更為簡便、經濟,更少引發合并癥,但導管插管技術不斷普及以后,靜脈法數字減影逐漸被動脈法所替代了[2]。目前的核醫學比較先進的顯像方式是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將單光子注入人體內,放射性核素發出的射線借助計算機重建影像,這種發展是電子計算機斷層和核醫學示蹤原理相互結合的高科技醫療技術,采集的信息量大,適應面廣,特異性高,放射性小,技術的逐漸發展在當今的醫學影像技術中有獨特的診斷價值。分子影像的出現,為新的醫學影像時代的到來帶來了曙光。目前全球醫學界都致力于研究開創分子影像和基因的治療,其重要步驟是借助分子探針插入人體細胞內,MRI或者紅外線記錄信號,再顯示分子、代謝和基因轉變的圖像,為醫療的診斷提供準確的基因表達。而PACS系統的產生是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飛速發展下的產物,其標志著網絡影像學和無膠片時代的來臨,PACS系統儲存、管理、傳輸、處理數據,完成在放射科和其他科室之間的影像傳遞,還通過互聯網和微波技術實現遠程診斷,這種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當今醫學影像技術影像資源的效率[3]。

3 結束語

現代的醫學影像技術經過了日新月異的發展,各種的先進設備層出不窮,世界醫學界接受了利用醫學影像幫助診斷治療方式并不斷研究并創新更高技術的醫學影像技術。相信在不久的未來,隨著醫學界的不斷革新、科學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新技術的研究會為影像學技術的臨床應用開啟更新的篇章。

參考文獻

[1] 袁聿德.醫學影像檢查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4(09):16-17.

第8篇

關鍵詞: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 校院結合 工學交替 實施方案

醫學職業教育是直接為地方衛生事業服務、融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于一體的職業教育,承擔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責任,具有實踐性很強的行業特點。而影像技術專業又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學科,且該課程涉及理、工、醫等領域,課程技術種類多,學習內容抽象難懂,不易理解,因此,此項學科的實踐就顯得尤為重要。醫學影像學具有自己獨立的理論體系,是理、工、醫結合的產物。現在培養醫學影像復合型人才的問題,已經引起教育工作者、教育理論界和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越來越密切的關注。

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人類數據存儲與處理的硬件環境有了質的飛躍;人工智能、模式識別、計算機視覺、圖像處理、計算機圖形學和數據庫等學科的發展,又為數據處理提供了有力的軟支持。因此,借助于已有的各種計算方法,更加充分、高效和客觀地提取出醫學圖像中的有用信息,提高醫生的診斷效率己勢在必行。計算機輔助醫學圖像分析正是基于上述背景產生的一門充滿活力的交叉學科。

為了縮短教學與臨床的距離,以更好地適應臨床實踐的需要,我們對周口市市、縣、鄉各級醫院醫學影像科室進行了調查,確定臨床對中職影像人才的需要,在此基礎上,我們為使“校院結合、工學交替”教學模式順利進行,以更好地與臨床影像工作對接,特制定了符合中職教學特點的醫學影像技術人才培養方案,培養目標定位為各級醫療機構X線、CT等醫學影像技術崗位培養知識技能型人才,課程圍繞醫學影像技術崗位的醫學影像檢查技術、醫學影像診斷學及醫學影像設備學進行設置,課程改革基于影像技術崗位工作過程,突出“教、學、做”一體化,最終形成“校院結合、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第一年的基礎課程教育、專業思想教育在校內進行;第二年的專業課教學在我校醫學影像實訓基地和臨床教學醫院(周口市中心醫院)交替進行,且學生利用周六、周日時間,分批次進入教學醫院完成專業課技能見習,強化訓練臨床基本技能。醫院臨床指導教師一對一地對學生開展真實病例教學,學生直接接觸患者進行臨床實踐,這使見習效果明顯得到增強,既縮短了學生進入醫院實習的適應期,又為其臨床頂崗實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并且通過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將課堂教學改為臨床真實教學環境,利用先進齊全的儀器、設備,加上醫學影像技術人員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充足的臨床病例資源,師生共同參與教學和臨床實踐,以增強教學效果。第三學年的頂崗實習在實習醫院進行,由實習醫院實訓指導老師帶教,按照實習的教學大綱,明確實習操作項目,強化學生對專業技術的實踐,指導學生把專業知識與技能應用于臨床工作中,并接受醫院和學校的雙向考核。實習結束以后,由各科帶教教師按照項目操作給出各科成績,醫院根據學生的操行表現評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等級。實習返校后參加畢業綜合考試,這樣培養的學生能適應醫學影像崗位的工作。

同時注重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的結合。理論教學應為臨床實踐服務,學好該課程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為臨床診斷奠定基礎。教學和臨床實踐相結合是醫學教育的總趨勢和最終目標,應將目前醫院檢驗科常規應用的檢驗技術與開展的檢驗項目作為檢驗崗位需求的技能標準,做到教學內容與臨床崗位需求的接軌,使理論教學更好地適應當代臨床的發展。

醫學影像領域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其教學課程的設置應遵循連續性和系統性。例如,應先讓學生掌握信號分析基礎理論知識,然后進一步提高專業技能。在硬件方面,完成各種電子技術知識的學習之后,重點掌握醫學成像設備的特點與成像原理;軟件方面,完成計算機應用和基本語言程序設計的學習后,結合醫學圖像處理技術重點培養醫學圖像分析技能。因此,要合理安排以上相關課程的順序,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較為熟練的操作技能和應用能力,達到在具有較廣知識面的同時具備一定專業深度的水平。

現代醫學影像技術學借助各種不同的成像原理與方法,使醫生能觀察到肉眼不及的人體內部器官結構,并了解其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在影像監視下采集活體標本,達到活體診斷和介入治療的目的。因此,基礎專業理論和臨床相關學科知識及專業本身各內容如何合理安排教學和突出重點至關重要。以理論聯系實際、教學與臨床相結合為重點,在教學過程中盡量采用多媒體教學,其獲取的豐富影像資料、體現計算機強大后處理和圖像重建能力都是傳統放射學無法比擬的。多媒體影視資料可以更直觀地顯示設備的檢查過程,部分甚至可代替現場實習,緩解教學實習與臨床工作的矛盾,在臨床教學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為了真正做到“校院結合、工學交替”,我校特指定了本學年的實施方案,我們將組織2011級學生進行階段培養,通過理論教授,實驗室練習,到實習醫院實地操作演示及練習,醫院實地操作考試等途徑,使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理論知識易于理解。

總體框架如下:

第一步:2012年9月~2012年10月15日

進行理論教授與實驗室實踐練習

第二步:2012年10月15日~11月15日

到周口市中心醫院進行現場教授與獨立操作

第三步:2012年11月15日~12月15日

到周口市中心醫院進行現場操作考試

第四步:2012年12月15日~2013年1月

第9篇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 開放式實驗

教學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7C-

0145-02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而且要求學生進行大量的實踐活動,以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實驗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逐步地完成由學習者到實踐者的轉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柳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為例,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實施開放式實驗教學進行探析。

一、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實驗教學現狀

第一,醫學影像技術專業課程多,時間短。柳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為2年,學生既要學習醫學影像課程如影像診斷學、超聲診斷學等,又要學習影像技術課程如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影像電子學技術等,總共30多門課程。理論課學時多,實驗教學學時少,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基本上是采取“滿堂灌”的方式。第二,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實驗設備比較昂貴,專業性強,實驗室購置專業設備多為單臺套購置,如B超、X線機等,部分學生沒有操作機會。第三,高校不斷擴招,學生人數迅速增加,實驗設備的補充跟不上學生人數的增長,人均實驗面積少。在教師進行實驗指導時,出現因人數多造成實驗室擁擠,導致部分學生無法看清實驗演示的現象。

二、實施開放式實驗教學的必要性、作用與意義

以前,柳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生實驗課的時間由教務處統一安排,以專業劃分的自然班為單位進入實驗室,實驗內容、實驗項目統一確定,學生沒有太多的選擇,按照實驗要求和步驟完成,缺少發揮的空間,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無法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實踐教學方法改革是推動實踐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關鍵。醫學影像技術是技能性很強的專業,采用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無法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必須實施開放式的實驗教學。實施開放式實驗教學具有以下作用與意義。第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創造性人才。實施開放式實驗教學,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選擇感興趣的實驗內容、課題或設想進行驗證、探索。它將豐富和更新教學內容,不僅對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而且能夠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學生的思維,擴大學生的視野,逐步提高學生對實驗研究中各種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和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創新能力,有利于培養創造性的人才。第二,對師資建設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學生選擇實驗內容的空間越大,在設計實驗方案、進行開放實驗中就會發現更多更深更廣泛的問題。這就要求實驗師資隊伍(教師、實驗技術人員)不斷學習掌握更多的新知識,經常參與實驗課題的開發研究工作,調整教學方法。實驗教學向分層次、多元化教學發展,向能力素質教育轉變。第三,有利于提高現有設備的使用效率。開放式實驗教學必然要求實驗室開放,開放時間長、內容多。有些設備不受空間、時間和課程的限制,這將會極大地提高現有設備的利用效率。在目前儀器設備不足的情況下,應確保實驗教學質量,發掘實驗室的潛力,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真正地實現開放使用和資源共享。

三、開放式實驗教學的實施

(一)制定實驗開放管理制度。為了更好地推動開放式實驗教學的開展,確保開放實驗教學順利進行,必須從學校實際出發,以滿足《高等教育法》的具體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規章制度,規范開放式實驗教學的管理。一是健全實訓中心管理制度。目前柳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已成立醫學影像實訓中心,實行實訓中心主任負責制,每個中心有多名實驗員進行管理。二是制定開放式實驗教學管理文件。制定《開放實驗教學管理暫行辦法》、《開放實驗教學的儀器設備管理辦法》、《開放實驗室安全制度》、《開放實驗室預約辦法》、《實驗教學的儀器設備管理制度》。三是制定支持開放式實驗教學的激勵政策。要確保開放實驗教學順利進行,必須調動實驗人員的積極性,按實驗教學的工作量計算課酬。對實驗室管理實行流值班。

(二)修改和補充實驗教學內容,改革實驗教學項目,提高創新性項目的比重。目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的實驗項目絕大部分是專業基礎性實驗,包括演示性實驗、驗證性實驗、基本操作技術訓練等,綜合性和設計性的項目較少,實驗項目缺乏創新性,學生實驗的積極性不能被有效激發。針對這種狀況,在實驗教學內容的安排方面,盡量做到在基礎實驗上,改革實驗教學項目,開放實驗教學的內容應該比常規實驗教學的內容更新穎、層次更高、形式更靈活,提高創新性項目比重,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逐步提高實驗教學層次。例如,在醫學物理課程實驗測定液體粘滯系數中,按照實驗要求只用掌握奧氏粘度計測定液體粘滯系數的原理和方法。這個實驗屬于專業基礎性實驗,實驗的步驟也很簡單,學生很容易操作,學生實驗積極性不高。為了有效激發學生實驗的積極性,柳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增大了難度。將這個實驗擴展為掌握奧氏粘度計和沉降法測定液體粘滯系數的原理和方法并比較兩種測量法的優缺點,分析誤差來源,探討如何進行誤差處理。學生通過實驗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把基本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驗中,強化了專業知識理論的理解和實驗基礎。在完成這些實驗的基礎上,柳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進一步加大實驗的難度,即討論液體粘度的大小與溫度的關系。粘度的大小取決于液體的性質與溫度,溫度升高,粘度將迅速減小。測定液體在不同溫度的粘度有很大的實際意義。讓學生繼續研究變溫粘滯系數測量與分析。實驗室提供例蓖麻油,在室溫附近溫度改變,粘滯系數改變情況下分析,欲準確測量液體的粘度,必須精確控制液體溫度。通過修改和補充實驗教學內容,改革實驗教學項目,激發學生實驗的積極性。

(三)與學生畢業論文相結合,讓學生進行設計研究型實驗。由教師根據學科最新發展動態,擬定畢業論文題目,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選定畢業論文題目,進行設計研究型實驗。設計研究型實驗主要對高年級學生開放,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組建課題小組,查閱相關資料,制訂實驗方案;學生利用學校實驗室開展科研實踐,由學生處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果,撰寫實驗報告,形成畢業論文。每年向高年級學生公布畢業論文題目,讓學生選擇。柳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曾經公布的題目有:計算機輔助診斷超聲內鏡圖像在胰腺癌診斷中的應用、兒童肱骨髁上骨折解剖影像學研究及相關治療的系統評價、頸椎融合與非融合術后鄰近節段退變的臨床研究、基于CT圖像的腎上腺三維重構研究、腰椎穩定性與腰背肌退變相關性的研究、股骨頭壞死DSA血管形態和平片骨質硬化的相關性、雙源CT評價索拉非尼影響兔VX2肝癌血管生成的實驗研究、小兒病毒性腦炎頭顱CT與MRI的比較、超聲彈性成像評價肝臟射頻消融范圍的研究、腦白質疏松癥MR圖像病變區域分割方法研究及量化分析,等等,共有30多項。此外,學生可以自己開發一些研究項目進行設計研究。這種方式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學生有一定的壓力,同時課題是由學生自己選擇,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對培養具有較高科研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具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志偉,張田梅.構建多層次、模塊化、開放式的實驗教學體系[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5)

[2]陳華,劉官元.大學物理開放式實驗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冶金教育,2009(5)

[3]劉虹.論開放式實驗教學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1)

第10篇

關鍵字:醫學影像技術 畢業考核 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法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是隨著醫學影像學科和新設備的快速發展而建立的利用醫學影像設備獲取、處理和分析醫學影像信息,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技術支持的新專業。目前國內各醫學院校對四年制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學生的畢業考核,在內容、項目上各有千秋,沒有統一的標準。以往傳統的理論筆試存在很多弊端, 這種考試重知識輕能力,只能檢驗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無法檢查學生的臨床實際操作能力,制約著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阻礙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學質量的提高[1]。

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概念始于1975 年,由英國Dundee大學的Harden 博士倡導,目前已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廣為應用[ 2] 。近年來,國內有部分醫學院校采用了OSCE模式來評價醫學生或護理專業學生綜合應用基礎理論和操作技術的能力[3,4]。自2010年開始, 我院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本科學生的畢業考核進行了全面的改革, 改變了傳統、單一的理論考試形式, 采取了OSCE 模式的綜合考核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考核對象

考核對象為我院2010~ 2014 屆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本科學生。分別為2010 屆48人;2011屆30人;2012 屆33人;2013屆21人;2014 屆36人。其中男生91名、女生77名;年齡21~ 24歲,平均( 22±0.8) 歲。所有學生都經過一年的臨床實踐學習并取得合格的實習成績,同時取得參加畢業考核資格。

2 考核方法

2.1考核內容與要求

第一部分:綜合筆試(時間120min)

綜合筆試由學校組織專家統一命題,采用100 分制,按40%納入畢業考核總成績。綜合筆試含基本理論考核( 占60 分) 和病例分析( 占40 分) 兩部分。

綜合考試的內容及要求如下: 基本理論考核主要由5 門主干基礎課―――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學、x線攝影技術、醫學影像設備學、醫學影像診斷學、超聲診斷學組成,病例分析由1 例骨科病例和選做1 例相關專業病例組成。

第二部分:臨床實踐考核

畢業臨床實踐技能考核時間一般在學生實習結束返校后第2 周進行,采取三站式方法考核。臨床實踐技能考核按60%納入畢業考核成績。

第一站: X線片閱片( 時間10 min, 占30分):考試采用筆試,利用交互式閱片系統提供十個選擇題,內容為x線診斷病例,每個病例提供患者的一般情況,主訴,臨床表現,體征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要求學生選擇最可能的診斷。

第二站:CT、MR片閱片( 時間25 min, 占40分):考試采用現場膠片閱片,考生根據膠片所見書寫診斷報告,提出可能診斷。

第三站:x線攝影擺放(時間5 min, 占30分):選擇難易度相差不大的臨床常用X線攝影操作40題 ,采用抽簽制,每人抽選1 題。兩人一組,互為模擬病人,要求考生邊擺放邊講解,考官在考生進行操作時或操作后,提出相關問題。

2.2組織實施

每一站考核題目由教研室主任組織人員命題,實行考教分離。考官由各教研室選派,要求為講師以上職稱,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人員,我院教學部負責審核。理論考核和實踐考核第一站統一進行,第二、三站由學生抽選題目,每一站考核都安排2名考官,一名為主考官。學生則由教務干事及班干部組織,按抽簽順序參加考核。

2.3 成績評定

臨床技能學生每站考完后,考核教師當場給予打分。 X線片閱片滿分30分,18 分以上為合格;CT、MR片閱片滿分為40 分,24分以上為合格;x線攝影擺放滿分30分,18 分以上為合格;每站考核分數低于相應合格線者,須進行該站的補考,補考仍不合格者須補實習1~2 周后再行補考。第二次補考不通過者不予以畢業。每站考核成績之和便是學生臨床實踐技能最終考核得分。

3 討論

3.1促進了學生臨床技能的培養

經過連續五年實施多站式臨床技能考核,使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實習中更加重視臨床實踐操作,更加注重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

3.2以“考”促“教”

通過分站考核,可以發現我們在臨床實踐教學方面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如我們充分利用設備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的臨床技能模擬實驗室,加強對見習、實習生的臨床技能培訓,有效提高了他們的動手操能力;通過考核,我們發現學生理論知識方面存在不足,說明我們的理論教學還有待加強。

3.3 解決“一元化”的問題,形成“多元化”的模式

多站式考核改變以往一張試卷決定最終畢業成績的做法,客觀上改變了以往醫學教育多注重知識的傳授,忽略能力的培養做法。使學生由被動的應付考試,變為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靈活的運用所學的知識,對疾病錯綜復雜的臨床表現進行綜合分析,邏輯推理,鑒別診斷及臨床技能操作,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經過對多站式考核不斷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我們將會建立一套符合專業目標和教學大綱的要求,遵循醫學影像學專業的特點及基本規律,將教學目的與考核內容、考核方式、考核途徑及考核原則等要素形成有機的組合,形成多層次、多功能、操作性強的結構系統。使其既符合國際醫學教育組織要求,又適合中國國情的醫學影像技術多站式考核模式。

參考文獻:

[1]白波, 李偉, 王家富. 高等醫學院校素質教育中的考試改革[ 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03( 3) : 15- 17.

[2]景匯泉, 張訓巍, 于曉松. 影響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的因素分析[ J] . 中國考試: 研究版, 2005, 7( 1) : 22-23.

第11篇

    正確分析醫學影像高新技術診斷與某一系統疾病臨床診斷的關系

    某一系統疾病的臨床診斷過程以泌尿系統疾病為例,在臨床上,泌尿系統疾病涉及腎上腺、腎臟、前列腺、輸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泌尿外科醫生的臨床診斷思維在形成過程中除了應具備大量的醫學專業知識之外,還要具備認識客觀事物的正確思維方法。疾病是一個客觀事物,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即對疾病的認識,都要通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臨床診斷要經歷初步診斷、會診、確診等幾個階段,這個過程是泌尿外科醫生對所獲得的泌尿系統疾病信息進行臨床思維,并進行分析、判斷、推理,最終將信息形成疾病診斷的過程。正確處理醫學影像高新技術與臨床診斷思維的關系醫學影像高新技術使外科醫生的視野擴大了,并克服了過去臟器診斷的模糊性。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CT、核磁共振等已成為腎臟等腹膜后器官檢查的重要工具,而醫學影像高新技術在各科中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診斷水平。醫學影像高新技術的進步,不但使醫生得到了對疾病的深層次認識,也使其對臨床思維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例如,CT、MRI在成像手段上具有很高的創造性,它集計算機、物理學、生物工程學等于一身,形成了影像數字化。其高分辨及薄層技術可以對局部較微細的結構進行分析,從而對臨床產生深刻的影響。事實上,診斷手段越先進,越要發揮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越要求影像專業的各科醫生具有更高的綜合判斷能力。所以,面對大量的影像高技術參數,臨床理論思維方法要求更完善、更全面,就越要求各科醫生具有更高的綜合判斷能力和臨床水平。

    在疾病診斷過程中,處理好醫學影像傳統技術與醫學影像高新技術的關系

    醫學影像傳統技術和高新技術對于疾病的診斷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討兩者的辯證關系,對醫學影像技術在臨床各科的合理應用具有現實意義。3.1醫學影像傳統技術醫學影像傳統技術是各項高新技術的基礎,它已有百余年的發展歷史,具有以下特點。醫學影像傳統技術具有“簡”、“便”、“廉”的特征例如,腹部平片(KUB)就是最基本最典型的醫學傳統技術,它簡單方便,易于實施,且費用低廉,因而成為最基本的技術技能。我校第二附屬醫院2007年門診總人數為21062人,雖只有922人檢查了腹部平片,但確診為結石的患者有645人,其陽性率為70%,便能充分說明醫學影像傳統技術具有“簡”、“便”、“廉”的特征。醫學影像傳統技術在適用范圍上具有廣泛性例如,腎絞痛患者的KUB傳統技術,適用于所有的醫療衛生機構。靜脈腎盂造影(IVP)可以作為泌尿外科大部分疾病的常規檢查,我校第二附屬醫院2007年IVP檢查人數為806人,陽性率為65%,這足以說明IVP等影像傳統技術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影像傳統技術是發揮影像高新技術的基礎例如,X-CT檢查是一種目前已成為臨床較為普遍開展的醫學影像技術,它的產生和發展也是建立在普通X線基礎之上的。醫學影像高新技術醫學影像高新技術是隨著傳統影像的突破及工程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具有以下特點。醫學影像高新技術具有新穎性、尖端性特點例如,應用MRI波譜技術檢查前列腺中化學成分的變化來發現早期癌性結節的存在是很先進的影像檢查手段。醫學影像高新技術是一種綜合性技術例如,CT技術就包含了X光技術、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和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等,它是多種新技術綜合應用的產物。因此,醫學影像學和臨床各科醫生都需要了解和掌握相關專業的知識和技術。醫學影像高新技術可實現臨床診治的定量化和定位化例如,CT檢查能夠準確測定腎臟等占位性病灶的各種主要成分的密度,MRI三維圖像能夠準確判定腹膜后病灶的位置、大小及毗鄰關系等。這些醫學影像學高新技術均提高了臨床診斷定量化和定位化的準確度,從而為診斷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醫學影像高新技術在臨床診斷上的無創性CT及MRI對泌尿系統疾病的檢查基本上是無創的,完全取代了以往有創的腹膜后空氣造影,而且這種方法能獲得更準確的診斷信息。醫學影像傳統技術與醫學影像高新技術運用于臨床診斷疾病的相互關系在臨床外科領域,醫學影像傳統技術與醫學影像高新技術并駕齊驅,給當代臨床外科提供了一個新的內容。醫學影像傳統技術與醫學影像高新技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雖然X光片能夠確診泌尿系統的結石等疾病,但其準確性要比CT遜色得多,而MRI對腹膜后結構的觀察更精細、更清楚。相反,CT技術盡管能定性、定量分析患者疾病的種類和部位,但在治療時仍需參考泌尿專科影像傳統技術。例如,輸尿管結石即使經CT明確了診斷,但手術時仍需要檢查腹部平片進行術前定位。泌尿系各項影像檢查均有優缺點,兩者之間可以互補。我校第二附屬醫院2007年泌尿系CT檢查數占CT總人數的5.2%,泌尿系疾病進行MRI檢查的患者數占總數的0.96%,傳統X線檢查占3.3%,說明對泌尿系統疾病的檢查既運用了高新技術又把傳統影像技術作為適宜技術予以保留。醫學影像高新技術的發展和運用,并不排斥醫學影像傳統技術例如,泌尿系MRI水成像技術(MRU)能無創地顯示腎盂、輸尿管和膀胱,但因為受尿液產生、排泄及輸尿管蠕動的影響,有時難以達到滿意的效果,而膽道MRI水成像(MRCP)檢查,影響因素較小,效果好于MRU。我校第二附屬醫院2007年MRU檢查人數只占核磁共振總檢查人數的0.25%,MRC檢查人數占總人數的5.75%,所以,逆行腎盂造影仍被廣泛使用,它雖是有創的傳統技術,但它對泌尿系統狹窄和梗阻病因的診斷具有很高的價值。醫學影像高新技術向常規技術轉化[2]隨著現代影像技術的發展,醫學影像高新技術遲早要轉變為影像常規技術,這不僅是一種趨勢,而且是一種必然。例如,CT引導下腎囊腫等的硬化治療在治療技術成熟后,它將成為較常規的治療方法。

    結語

    CT、MRI、DSA等高新影像診斷已在臨床各科疾病的診斷過程被廣泛應用,它能使人們了解器官的細胞乃至分子水平的生理與病理變化,但一些疾病的診斷也不能離開醫學影像傳統技術,所以,要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醫學影像高新技術的出現要求各科醫生具有更高的綜合判斷能力,要正確處理好醫學影像高新技術診斷和臨床診斷的關系,要走在科技前沿,轉變醫學模式。

第12篇

關鍵詞:醫學影像 數字化 教學 應用

醫學影像學在現代醫學技術發展的影響下,成為現代醫學領域發展最快、涉及范圍最廣的學科之一。醫學影像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需要教授學生大量影像圖片資料。而傳統的膠片式教學主要依賴于傳統膠片,信息量少,只能提供靜態的信息,費時費力且圖像質量參差不齊,已逐漸地被時代的發展所淘汰。數字化教學解決了這一問題,它可以全數字化的采集、傳輸、重現醫學影像資料,極大地方便了醫學影像教學。

一、醫學影像學

醫學影像學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包括X線、CT、MRI、介入放射學、超聲及核醫學等,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形象思維學科,其特點是有大量的圖像數據,通過對影像資料的分析、對比,結合其他臨床知識進行疾病的診斷、治療和療效的觀察。鑒于這一特點,臨床教學中也以指導學生積累豐富的圖片及圖像資料為主,包括正常及疾病狀態的圖片,從而熟悉各種器官的不同成像技術所得的圖像的正常與異常表現。

二、傳統醫學影像學教學

現代醫學影像學與以往相比,學生不僅要掌握豐富的影像學知識和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包括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等,還要適應現代醫學發展的需要掌握分子生物學,大量的內、外、婦、兒等臨床相關學科知識與技能,具備物理、數學及計算機知識。醫學影像學涉及的內容如此之多,課時卻相對較少。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總是先帶領學生復習理論知識,再讓學生結合理論閱片觀摩,在有限的時間內對醫學影像圖像只能簡單地描述、講解,然后指導學生自己觀察、體會、分析,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不好。另外,大量膠片的反復使用會造成膠片模糊、損壞、丟失、錯放等現象,同時由于觀片燈視野所限,膠片質量、閱片距離、個人視力差異等因素,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數字化醫學影像學教學

(一)數字化醫學影像學教學的建立

PACS(Picture Archiving Communication System)即圖像儲存與傳輸系統①,是數字化醫學影像信息采集、存儲、傳輸的管理系統,是數字化醫學影像學教學建立的基礎。基于PACS系統的數字化醫學影像學教學指在主計算機網絡平臺引導下,教學內容會被實時顯示在各個教學終端的多媒體終端上,學生可以通過這一途徑隨時觀看到患者的臨床資料、影像圖像及報告。這種方式,使得教學資源可以最大限度的共享,豐富學生的臨床經驗。利用電腦,教師可以根據多年教學經驗將講授內容隨時編寫成電子課件,學生也可以利用課件課后自學②。

(二)數字化教學在醫學影像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隨著PACS的迅猛發展,更多教師認識到PACS系統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作用,并積極參與到實現基于PACS系統的數字化教學中來③。Dundas認為由于PACS具有可存儲功能,能將導入的數字圖像進行保存,同時它還允許訪問以前的圖像進行比較,PACS這一技術為影像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④。

1.醫學影像教學數字片庫的建設

基于PACS系統的醫學影像教學數字片庫的建設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法:(1)按照系統進行分類,如呼吸、循環、骨骼肌、消化、泌尿、中樞、五官等;(2)按照檢查手段進行分類,如X線、CT、MRI、介入放射學、超聲及核醫學等;(3)按照患者的信息進行分類。

2.數字化教學在醫學影像教學中的優勢

基于PACS系統的數字化醫學影像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通過計算機和網絡臨床實踐中采集到的真實圖像信息直接傳輸到學生面前,還可以對這些圖像進行有效的管理及保存,為臨床醫療中的需要提供了方便,也進一步提高了原有教學層次。數字化教學具有如下多方面的優點:

(1)圖像質量高、信息量大;

(2)為影像學生的實習提供了有利條件,提高了效率;

(3)為教師和學生制作多媒體課件提供了便利條件;

(4)為學生學習新知識、課外復習及自習提供了有利條件;

(5)影像資料信息可長期保存;

(6)對于重點內容、關鍵圖片、典型征象顯示突出、直觀。

“看圖識病”是影像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基于PACS系統的數字化醫學影像教學能幫助學生建立多維立體的觀圖思維,改變他們傳統的平面思維,解決了傳統平面圖像對學生閱片造成的干擾,提高了他們的實習效率。這種方式下,學生可以親自動手對觀察的圖像進行調節、測量模擬實際工作中的場景,一方面有利于學生習慣實際工作的特點,提高動手能力,為進入臨床工作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可使學生觀察到傳統方式無法觀察的新信息。基于PACS系統的數字化醫學影像教學的另一優勢在于使同一病例不同時期的各種影像資料和臨床資料可以同時顯示,學生對疾病的理解過程是立體的,對疾病發生、發展的認識能更生動,對不同病程下的影像圖像的理解更深刻,便于學生橫向聯系和縱向比較,加深學生感性認識。

同時,基于PACS系統的數字化醫學影像學教學還具有方便共享的特點,不同醫院間、同醫院不同科室間(尤其是各影像科室間、影像科室與臨床科室間)、不同地區間甚至是不同國家間也能達到設備和資源的共享。

四、結術語

基于PACS系統的數字化醫學影像學教學最大程度地實現了醫學影像資源共享,從根本上改變了醫學影像的教學思維,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豐富了教育教學手段,促進了基礎教學和臨床教學的實際結合,真正讓學生掌握了識圖看片的能力,必將在醫學影像學臨床與教學工作中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

注釋:

①羅敏,王小林,羅松等.醫學影像存儲與傳輸系統的綜合布線和網絡系統的設計[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2(6):493-497.

②鄧曉娟,張偉國,陳蓉等.建立電子教學資料庫革新醫學影像學教學模式[J].重慶醫學,2012,41(5):509-5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安市| 西和县| 乐东| 当涂县| 苍溪县| 电白县| 万山特区| 上饶县| 昭平县| 米林县| 万荣县| 天镇县| 五寨县| 日喀则市| 陆川县| 竹山县| 德安县| 绥化市| 交口县| 康乐县| 定陶县| 常山县| 通辽市| 禄丰县| 保康县| 闽清县| 丰台区| 富顺县| 兰考县| 宁武县| 冷水江市| 灯塔市| 加查县| 驻马店市| 阿拉善左旗| 通道| 若尔盖县| 临清市| 荆州市| 泾阳县| 遂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