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土壤有機質

土壤有機質

時間:2023-05-29 18:17: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土壤有機質,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1研究方法

1.1樣品采集在鹽結皮厚度為0cm、1cm及4cm的土壤區域分別采集0~20cm、20~40cm、40~60cm深度的土壤樣品。

1.2樣品分析土壤全鹽量的測定采用重量法測定;土壤有機質采用K2Cr2O7容量法-外加熱法測定,土壤含水量采用烘干法測定。

2結果與分析

2.1鹽結皮土壤鹽分特征分析從表1可以看出,4cm厚度的鹽結皮區域的土壤各層總鹽量>1cm厚度的鹽結皮區域的土壤各層總鹽量>0cm厚度的鹽結皮區域的土壤各層總鹽量,即鹽結皮越厚的區域,其各層土壤中的鹽分含量越高。另外,不同厚度鹽結皮區域的土壤鹽分均為0~20cm>20~40cm>40~60cm,由此說明土壤鹽分表聚作用強烈。

2.2鹽結皮對土壤有機質積累的影響由圖1可以看出,鹽結皮厚度為0cm的土壤各深度的有機質含量>鹽結皮厚度為1cm的土壤各深度的有機質含量>鹽結皮厚度為4cm的土壤各深度的有機質含量,即隨著鹽結皮厚度的增加,各土壤深度的有機質含量均呈現遞減趨勢。由此說明,鹽結皮抑制土壤有機質的積累。

2.3鹽結皮對土壤水分的影響由圖1可以看出,鹽結皮厚度為0cm的土壤各深度的水分含量<鹽結皮厚度為1cm的土壤各深度的水分含量<鹽結皮厚度為4cm的土壤各深度的水分含量,即隨著鹽結皮厚度的增加,各土壤深度的水分含量均呈現遞增趨勢。由此說明,鹽結皮對其下層的土壤起到一定的保水作用。

3結論與討論

鹽結皮越厚的區域,其各層土壤中的鹽分含量越高。且表層土壤鹽分含量均大于深層,說明該區域鹽分表聚作用強烈。隨著鹽結皮厚度的增加,各土壤深度的有機質含量均呈現遞減趨勢。由此說明,鹽結皮抑制土壤有機質的積累。這是因為鹽結皮的產生,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從而影響了土壤的生物礦化及分解,因此抑制了土壤有機質的積累。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減少,會使該區域土壤理化性質逐漸變差,土壤生物數量減少。

第2篇

關鍵詞:海原縣;土壤有機質提升;綠肥還田

中圖分類號:S1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997(2012)15-0030-03

在農業部、自治區農牧廳的統一安排下,2011年開始在海原縣實施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土壤有機質提升主要是圍繞增加土壤有機質、減少空氣污染、降低成本、提高產量、改善品質、減少施肥量、增強農民有機無機肥配合使用等目標,實現耕地養分的投入產出平衡,在逐年提高單產的同時,使肥力不斷提高,達到培肥土壤,提高耕地綜合能力的目的。通過項目的實施提高了農民群眾用地養地意識,項目區土壤肥力明顯改善,項目成效十分顯著。

1 項目區基本情況

海原縣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帶,屬新設立的中衛市管轄,位于東經105°09′~106°10、北緯36°06′~37°04′之間,全縣土地面積6 463 km2,轄17個鄉(鎮)、3個管委會、168個行政村、1 165個村民小組。共有46.5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1.70萬人。耕地面積15.29萬hm2,其中水澆地1.97萬hm2。全縣各類農作物年播種面積在12.80萬hm2左右,糧食年總產一直穩定在1.20億kg以上,種植業年產值近5.20億元。

多年來農民肥料使用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施肥一致以有機肥和化肥為主,農家肥質量不高,化肥以普通過磷酸鈣、尿素、碳銨、磷酸二銨為主,其他肥料品種主要有各類復混肥,專用肥用量相對較少。由于施肥不平衡、重施氮磷大量元素忽視施鈣、鎂、硫、硼等中微量元素、重施化肥輕施有機肥等原因,導致海原縣耕地地力下降、土壤板結、生產成本增加。

2 項目實施情況

2.1 項目實施的地點、面積

2011年種植綠肥(豌豆)0.17萬hm2,涉及關莊、樹臺、曹洼、七營、甘城5個鄉鎮。其中:在關莊鄉窯兒村完成豌豆種植600 hm2(在關莊鄉大南川村建設核心示范區一個,面積366.67 hm2);在樹臺鄉龔灣、韓莊、樹臺、大嘴、紅井村完成豌豆種植66.67 hm2,麥后復種33.33 hm2;在曹洼鄉脫烈村完成豌豆種植800 hm2,完成箭舌豌豆66.67 hm2;在七營鄉磚窖村完成麥后豌豆種植33.33 hm2,箭舌豌豆66.67 hm2;在甘城鄉完成豌豆種植40 hm2。推廣根瘤菌拌種333.33 hm2,建立馬鈴薯套種豌豆示范33.33 hm2,完成田間試驗3個。

2.2 主要技術模式

2.2.1 麥后復種豌豆技術模式 小麥收獲后及時播種豌豆,栽培技術同春豌豆相同,不同點是在豌豆開花盛期收獲鮮草,將秸稈切成10 cm長,稍經暴曬,讓其萎蔫,按15 000 kg/hm2將其翻壓,要求深埋10~20 cm,耙地鎮壓,促使土壤與綠肥緊密接觸,加快綠肥的腐解速度。

2.2.2 春播豌豆收籽后留茬還田技術模式 選冬前深耕的輪歇地,早春解凍后,淺耕耙松。4月中下旬播種,條播種植,行距30~50 cm,播深4~6 cm。當70 %的豆莢變黃褐色時即可在早晨收種,及時運往曬場干燥脫粒。收獲時,連同豆秧割去地上結莢部分,留下將近20 cm豆茬及時翻耕還田,翻耕后盡快耙地鎮壓,促使土壤與綠肥的緊密接觸,加快綠肥的腐解速度。

2.2.3 玉米套種豌豆技術模式 豌豆于3月下旬播種,玉米于4月下旬播種。5月中下旬,豌豆現蕾開花期,要結合澆水追施尿素75 kg/hm2,玉米大喇叭口期結合澆水追施尿素150 kg/hm2。豌豆于6月中下旬籽粒完熟后即可收獲歸倉,玉米可適當推遲收獲,以利于增加籽粒重,提高產量。

2.2.4 馬鈴薯套種箭舌豌豆技術模式 套種采用早播馬鈴薯晚播豌豆的方法,將薯豆復合種植田塊的兩作物調節在4月中旬同期播種。采用雙行靠種植方式,套種帶比為50∶50。馬鈴薯播深15~20 cm,豌豆播深5~7 cm左右。6月中旬到豌豆開花期時將豌豆收割,秸稈切成10 cm長,稍經暴曬,讓其萎蔫,按15 000 kg/hm2將其翻壓在豆帶內,要求深埋10~20 cm,耙地鎮壓,促使土壤與綠肥緊密接觸,加快綠肥的腐解速度。

2.2.5 豌豆鮮草翻壓還田復種蕎麥技術模式 豌豆鮮草翻壓后,及時淺耕滅茬,然后深耕。蕎麥6月中下旬播種,一般點播75 000~90 000穴/hm2,每穴10~15粒種子,行距為20~30 cm,播深5~6 cm。條播37.50~45 kg/hm2,撒播75 kg/hm2。

2.3 實施效果監測與調查

分別在關莊、樹臺、曹洼、七營、甘城項目鄉鎮定點選擇5個麥后復種的典型地塊,建立效果監測點,對綠肥還田效果進行定位監測。

3 實施效果及評價

3.1 對土壤肥力養分含量尤其是有機質含量的影響

第3篇

關鍵詞:農田;有機質;全氮;相關分析;太倉市

中圖分類號 S15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0-57-02

有機質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土壤全氮是供應植物有效氮素的源和庫,綜合反映了土壤的氮素狀況。土壤有機質含量與全氮含量之間有密切的相關關系,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含氮量也高,但不是對所有的土壤都使用同一個比例數字[1-3]。另外,從土壤取樣測定的難易和費用高低方面考慮,全氮的測定難,費用較高[4]。因此,選擇相對易測、費用較低的有機質來估計全氮的變化在評判土壤質量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筆者利用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的大量樣本對太倉市耕層土壤有機質與全氮相關關系進行定量研究,以期能由有機質含量較準確地估計出全氮含量,減少分析的工作量。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域概況 太倉市位于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口岸,太湖流域東部。地處北緯31°20′~31°45′,東經120°58′~121°20′。氣候上屬于北亞熱帶南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無霜期長。全市國土面積822.9km2,下轄6鎮3區。太倉市處于長江下游沖積平原上,全境地勢平坦,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太倉市土壤有2大類、5個亞類、9個土屬、29個土種。當前,水稻土面積達33 689hm2,是太倉市種植糧食作物的主要土壤類型。

1.2 土壤采集與測試 利用2006年測土配方土壤耕層(0~20cm)1 060個樣品進行測試。土壤全氮采用半微量凱氏法測定,土壤有機質采用油浴加熱重鉻酸鉀氧化―容量法測定[5]。

2 結果與分析

2.1 土壤有機質、全氮含量 統計分析發現(表1),太倉市土壤耕層有機質含量平均值為(26.13±0.13)g/kg,全氮含量平均值為(1.52±0.01)g/kg。按照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級標準,有機質含量屬中等養分水平,全氮屬于較高水平。

2.2 土壤有機質與氮素含量相關性 統計結果表明,研究區土壤有機質與全氮呈顯著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59(n=1 060)。有機質與全氮線性方程為[y=0.039x+0.5],決定系數(R2)為0.344 7,回歸方程具有顯著統計意義。其回歸關系如圖1所示。

2.3 土壤中的碳氮比 穩定的土壤有機質碳氮比大約為10∶1。一般規律是當土壤中加入有機質的碳氮比>30時,在分解過程的初始階段將進行土壤氮肥的生物固定。當碳氮比在20~30時,可能既不進行礦質氮的生物固定也不釋放出礦質氮。如果有機質的碳氮比

3 討論

土壤中的氮素絕大多數是以有機態存在的,有機態氮素在耕作等一系列條件下,經過土壤微生物的礦化作用,轉化為無機態氮供作物吸收利用。土壤氮素絕大部分來自有機質,故有機質的含量與全氮含量呈正相關。丁文雅[6]在研究中發現,自然土壤有機質與全氮回歸系數能達到0.9以上,現實中耕作土壤中達不到該值,說明耕地土壤受人為影響較大。太倉市氮肥施用量仍然偏高,施肥是影響其相關性的重要因素,其他人為措施(如水旱輪作、秸稈還田及施用有機肥等)影響也較廣泛。太倉市土壤有機質與全氮含量呈顯著相關關系,利用本研究得出的回歸方程,可根據土壤有機質含量估算該土壤中的全氮含量。

參考文獻

[1]張鳳榮.土壤地理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98-99.

[2]陸景陵.植物營養學[M].2版.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7.

[3]鮑士旦.土壤農化分析[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6-106.

[4]魯如坤.土壤農業化學分析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0.

第4篇

關鍵詞:土壤養分;有機質:氮素;煙區;攀枝花市

中圖分類號:S1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9-2195-03

土壤肥力是土壤供應和協調植物生長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的綜合反映。土壤有機質具有提供養分、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增強土壤保肥性和緩沖性等作用,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指標,有機質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土壤肥力的優劣。氮素是植物必需的大量營養元素之一,是構成一切生命體的重要元素,土壤氮素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四川省攀枝花市是全國優質烤煙重點發展新區之一。2009-2010年,攀枝花市煙區啟動了一次全面的土壤普查,其普查結果直接決定了后來的施肥調控策略,經過5年的連續施肥后,土壤養分狀況變化如何,本研究以5年前的調查為基礎,通過取樣分析5年來土壤養分變化狀況,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1

材料與方法

1.1 樣品采集

根據2009-2010年土壤樣品采集GPS定位資料,2015年3月(尚未施用底肥,并避開雨季)在攀枝花市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共采集土壤樣品170份,其中仁和區85份,米易縣49份,鹽邊縣36份。取耕層0-20cm土壤,同一取樣單元內每8個點左右的土樣構成一個1kg的混合土樣。田間土樣經登記編號后進行預處理,風干、磨細、過篩、混勻,裝瓶后備用。

1.2 測定方法與數據來源

有機質含量采用重鉻酸鉀外加熱法測定,堿解氮采用堿解擴散法測定。其他數據來源于2009-2010年取樣測定且已發表或未發表的相關資料。通過EXCEL和SPSS統計相關指標。

2 結果與分析

2.1 有機質含量現狀與變化

有機質直接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標,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由表1可知,攀枝花市煙區土壤有機質變幅為4.2-39.0g/kg,平均20.0g/kg,變異系數為41.4%。與2009-2010年土壤調查數據相比,全市土壤有機質明顯降低,降低幅度達到23.0%,年均下降4.6%。從3個產區看,米易縣土壤有機質含量最高,仁和區有機質含量最低,與2009-2010年相比,米易縣煙區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14.9%,而仁和區煙區和鹽邊縣煙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則分別降低了39.0%和22.4%,年均分別降低了7.8%和4.5%。從變異系數看,與2009-2010年相比,3個產區有機質變異系數均降低,尤其是仁和產區和米易縣產區變異系數大幅度降低,這可能與取樣量小有關系,也可能是由于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所致,如2009-2010年結果表明。仁和區和鹽邊縣分別有超過8%和10%的土壤樣本有機質含量分別高于30g/kg和40g/kg,而本次調查顯示,在用3倍標準差法排除異常值后,沒有一個土樣有機質含量高于35g/kg。

從有機質分布范圍看,全市有超過54.71%的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或極低,適宜土壤比例僅為31.18%(表2)。從地區看,仁和區和鹽邊縣分別有76.48%和58.34%的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或極低,而米易縣僅有14.58%的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不同煙區土壤有機質升高或降低與當地的施肥水平、肥料結構有很大關系,米易縣煙區在施肥方面可能不僅注重商品有機肥施用,也可能有大量秸稈還田,而仁和區和鹽邊縣煙區可能在秸稈還田方面有所欠缺。

2.2 堿解氮含量現狀與變化

堿解氮能夠較靈敏地反映土壤氮素動態和供氮水平,其在土壤中的含量與后作產量及吸氮量高度相關。攀枝花市煙區土壤堿解氮變幅為29.2-255.0mg/kg,平均105.6mg/kg,變異系數為42.2%。與2009-2010年土壤調查數據相比,全市土壤堿解氮稍有降低,降低幅度達到9.5%,年均下降1.9%。從3個產區看(表1)。米易縣土壤堿解氮含量最高,遠高于仁和區和鹽邊縣。與2009-2010年相比,米易縣煙區土壤堿解氮大幅度提高(增幅為26.5%)。鹽邊縣煙區則大幅度降低(降幅為21.6%),仁和區煙區堿解氮含量下降11.0%。從變異系數看,與有機質變化基本一致,與2009-2010年相比,3個產區堿解氮變異系數均降低,其原因可能與有機質一樣,與樣本量較小有關系。

從堿解氮分布情況看(表3),攀枝花市煙區土壤堿解氮大部分含量適宜或偏低,有利于施肥調節,僅有15.48%的土壤堿解氮含量偏高。從不同煙區看,米易縣煙區土壤堿解氮含量普遍較高,而仁和區則有近1/3土壤堿解氮含量較低,同時有近60%土壤較適宜,鹽邊縣煙區則較為分散,變異系數大。3個煙區土壤堿解氮變化趨勢與有機質一致,其原因也應該一致。

2.3 分區相關分析及施肥意見

由于攀枝花市煙區土壤類型復雜多樣,取樣范圍又相對集中,因此對不同煙區土壤有機質和堿解氮含量進行分類比較,以便對施肥調整建議有更好的針對性。

2.3.1 仁和區煙區 仁和區煙區取樣主要集中在大龍潭和平地兩個地方,且以紅壤為主,因此對兩個地方土壤進行分類統計,結果見表4。由表4可知,平地煙區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于大龍潭,平均高幅為5.9%,堿解氮含量則基本一致:平地煙區土壤有機質變異系數高于大龍潭,而堿解氮則低于大龍潭。仁和區煙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屬于低含量范疇,堿解氮含量屬于適宜范疇。基于煙草對氮肥的敏感性,在施肥上應該注意氮肥控施,在培肥土壤上應該注意加大秸稈還田、種植綠肥以及施用商品有機肥等措施,著重提高土壤有機質。

2.3.2 米易縣煙區 米易縣煙區樣本主要集中在普威鎮,在分類比較時以土壤類型進行區分。土壤數據結果(表5)表明,紫色土的有機質、堿解氮含量分別比紅壤高出29.9%和26.9%,明顯高于紅壤,且由于紫色土樣本量高于紅壤,因此總體樣品結果與紫色土接近。其他類型土壤樣本過小,未作統計。總體上看,米易縣煙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屬于適宜范疇。堿解氮含量屬于豐富范疇,在施肥上應該注意嚴格控制氮肥,通過使用有機物料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2.3.3 鹽邊縣煙區 鹽邊縣煙區土壤數據(表6)表明,和愛煙區和新九煙區土壤有機質、堿解氮含量明顯高于紅格煙區,紅格煙區土壤有機質與堿解氮含量明顯偏低:變異系數表明,3個煙區有機質與堿解氮含量均屬于中等變異。在施肥上應該注意,和愛和新九煙區應加大秸稈還田等措施以提高土壤有機質:紅格煙區在加大秸稈還田等措施的同時,在可控范圍內提高氮肥用量。

3 結論

第5篇

1、土壤是培育農作物的重要基質,是農作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供給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水、肥、氣、熱的主要源泉。這是以為土壤是由礦物質、有機質、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氣組成的。

2、礦物質是組成土壤的最基本物質,它能提供農作物所需的多種營養元素。對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和土壤團粒結構以及保水、供水、通風、穩溫等都有重要作用。

3、土壤水分是農作物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

4、土壤空氣是農作物根系吸收作用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要的氧氣的來源,也是土壤礦物質進一步風化及有機物轉化釋放出養分的重要條件。

(來源:文章屋網 )

第6篇

關鍵詞 標準農田;有機質;浙江慶元

中圖分類號 S151.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8-0194-02

2013年慶元縣標準農田面積5 773.67 hm2,占全縣耕地面積的1/3。通過2008年標準農田地力調查與分等定級,對典型農戶、地塊資料的調查檢測分析,慶元縣雖居區位優勢,山地植被保護較為良好,土壤養分重要量化指標有機質處于中等偏高水平,但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著重偏向于對化肥的投入,相對投入較小的有機肥則受到冷落,生產上偏施氮磷肥,不施或少施鉀肥,同時缺乏對土壤地力培肥的長效措施。加上農民對標準農田養護意識不強,粗放式經營現象比較明顯,導致農田地力逐年退化[1]。2009年以來,開展了標準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調查工作,據此探討標準農田土壤有機質提升的途徑和可行性,以提高標準農田糧食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1 標準農田土壤有機質現狀及評價

1.1 材料與方法

通過農戶調查,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標準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的調查和取樣分析,通過大量的調查和數據分析,結合糧食生產的實證分析,初步掌握了慶元縣標準農田土壤有機質的基本狀況。數據來源,一是2005年慶元縣土肥站組織的全縣種糧大戶施肥情況調查,共調查典型農戶300戶,代表全縣不同類型農田。二是2011―2013年開展了25個水稻平衡施肥示范點建設和9個田間肥效試驗,采集土壤樣品進行檢測,調查農戶施肥狀況。三是2010―2013年,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在全縣逾5 333.33 hm2標準農田共采集534個水稻土壤樣品檢測土壤有機質含量。

1.2 結果分析

慶元縣標準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總體較高,但是有下降的趨勢。2005年調查結果表明,標準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為38.7 g/kg,其中>40 g/kg的占總數的34%,30~40 g/kg 的占28.3%,20~30 g/kg 的占18.3%,10~20 g/kg 的占13.6%,40 g/kg 的占總數的19.5%,30~40 g/kg 的占26.3%,20~30 g/kg 的占23.5%,10~20 g/kg 的占22.4%,

2 標準農田有機質提升的途徑和可行性分析

2.1 繼續推廣紫云英種植技術

據試驗測定,農田種植紫云英平均鮮草產量22.5 t/hm2,可為土壤提供純N 88.5 kg/hm2、P2O5 9.45 kg/hm2、K2O 60.0 kg/hm2,相當于尿素192 kg/hm2、普鈣79.5 kg/hm2、氯化鉀100.5 kg/hm2。另據試驗,水稻田通過種植紫云英,與非種植區相比,可增加有機質3%~6%、全氮5%~10%、有效磷7%~16%、速效鉀8%~20%。這些試驗表明,農田種植紫云英對提升土壤有機質和肥力有重要作用[2]。而且種植紫云英技術投資小,操作簡單,效果明顯,具有廣闊的推廣前景。

2.2 水稻高留茬還田

秸稈還田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品質的根本措施,而且可以減輕因焚燒秸稈帶來的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在生產上需要大力推廣應用。2011、2012年連續2年在屏都街道、淤上鄉進行水稻不同留茬高度對土壤理化性狀和產量的影響的對比試驗,結果表明,土壤有機質、全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均隨水稻留茬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留茬35、25、15 cm,土壤有機質比對照分別增加1.6、1.4、0.5 g/kg,土壤容重比對照分別降低0.3、0.2、0.1 g/cm3;作物產量隨水稻留茬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以水稻留茬15 cm產量最高,單產比對照增加780 kg/hm2。水稻留茬高的田塊,水稻前期分蘗較差,伴有僵苗現象發生,后期出現貪青遲熟,其原因有待研究。因些,水稻留高茬0~35 cm范圍內,留茬越高,對土壤的有機質提升越多,但由于水稻留茬過高,水稻前期易僵苗,后期易貪青遲熟,水稻產量不是最高,因此,水稻留茬高度在15 cm最好。

慶元縣水稻產量平均為4.5~6.0 t/hm2,秸稈豐富,具備高留茬還田的資源基礎,而且水稻高留茬還田是慶元縣水稻生產的特色,全縣60%以上的農戶都有此習慣,推廣空間很大。應該加大宣傳,把有限的秸稈資源用到土壤有機質提升上來。

2.3 廢菌棒還田

慶元縣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發祥地、食用菌的王國。據調查全縣有食用菌1.5億袋,每年共計產生廢菌棒30萬t,食用菌廢料中,仍含有機質和部分營養元素,將其還田,就做到了物盡其用。據2010年在松源鎮下塢村進行單季稻施用香菇廢菌棒對比試驗,施用廢菌棒9萬~12萬段/hm2,水稻有效穗增加29.7萬穗/hm2,千粒重增加0.66 g,產量增加12.8%,土壤有機質、堿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鉀值比對照分別增加3.1 g/kg、32.5 mg/kg、13.9 mg/kg、5.8 mg/kg,土壤容重降低0.04 g/cm3。因此,水稻田施用廢菌棒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鉀的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水平,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環境,增強土壤通透性,利于水稻根系生長,促使水稻有效穗和千粒重增加,從而顯著增加產量[3]。據測算,通過廢菌棒還田,可減少肥料成本600元/hm2左右。由此可見,推廣廢菌棒還田基礎條件已具備,需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盡快擴大規模,為慶元縣標準農田有機質提升做出貢獻。

3 參考文獻

[1] 陳家菊.農作物秸稈還田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9):140.

第7篇

【關鍵詞】淮北地區;小麥;冬前遲發;拔節;判斷;處理

小麥從出苗到越冬期間稱為苗期階段。在這個時期,總的要求是壯苗早發,具體主攻目標為早苗、全苗、齊苗、勻苗和壯苗。對于早苗概念的理解是:適期范圍內爭取早發,并不是越早越好,冬前遲發苗與冬前早發以至拔節都是非常不利的生長形勢,現就淮北地區冬前遲發苗、早發苗的判斷與處理做以下分析。

1 冬前遲發苗

1.1 形態特征

淮北地區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地帶,秋、冬季節的氣溫很不穩定,常有所謂“暖冬”與“冷冬”的天氣出現。在秋季,北方冷空氣不斷南下、降溫速度快而又持續低溫的年份就是冷冬年。在冷冬年,由于小麥生育所需的有效積溫較少,即使肥水條件較好,小麥群體仍然較少、個體生長緩慢、生長量不足,個體表現為“三少一慢”,即葉齡少、分蘗少、次生根少和出葉速度慢。按理論講,每長出1張葉片需80℃以上積溫,如果日平均氣溫偏低,出葉速度變慢。但冷冬遲發的麥苗分蘗缺位較少,基本上能達到4葉見分蘗的要求,而且,有的麥田的很多麥苗分蘗都超過與葉齡的同伸關系。

1.2 發生原因

按照正常的氣候條件,在淮北地區,小麥從播種到越冬約需0℃以上的積溫650~700℃,這樣才能滿足冬前培育“雞爪式”壯苗的要求。而在皖北地區,12月15日左右日平均氣溫就下降到3℃以下,小麥進入越冬期。如果冬前北方冷空氣頻頻南下,降溫早、氣溫低,就會造成麥苗冬發不足而成為遲發苗。

1.3 轉化措施

小麥在越冬期間,一般仍能長出1~2張葉片、1~2個分蘗和2~4條次生根,所以,只要冬季田間管理措施得當,麥苗在越冬期間仍能向好的方向轉化。

1.3.1 看苗追施臘肥

對冬前發苗不足且基肥和苗肥用量不足的田塊要補施臘肥,以促進冬發春穩。臘肥應以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遲效與速效配合為宜。有機肥可以覆蓋露籽,填沒土塊間的空隙,培土壅根,增溫保濕,有利麥苗冬季發根增蘗,確保麥苗安全越冬;化肥可以增加土壤中速效氮的供應,滿足麥苗冬、春生長的需要。化肥的施用方法:條播麥田可以順行開溝條施,以提高肥效。追肥的時間宜早不宜遲,早施可以早得勁、早轉化,延長幼穗分化的時間,增加小穗原基數目。同時,肥料經過冬季雨雪的滲透,分布比較均勻,可促使全田麥苗均衡生長。

1.3.2 因地制宜灌好越冬水

冬季干旱時,肥料無法溶化、麥苗有肥吸不進,這種田塊就不必追肥,而應及時灌好越冬水,掌握在日平均氣溫降到3~4℃時進行灌溉。淮北地區一般在12月上旬進行灌溉,灌溉盡量選擇在晴好天氣進行,并且要注意速灌速排,保持灌后田間不積水,以免土壤濕度過大,造成根拔凍害。

1.3.3 適當鎮壓

在冷冬年份麥苗遲況下,冬、春仍要進行適當鎮壓,以防凍保苗。因為鎮壓可以沉實土壤、壓碎土塊、填補土壤縫隙,使麥根與土壤密接,加強土壤毛細管的作用,改善分蘗節附近土壤的水分和溫度狀況,有利于麥苗安全越冬;同時,由于根土密接,根系吸收能力增強,有利于麥苗冬季分蘗芽的出生和根系的發展。鎮壓要在土壤墑情適宜和無風的晴天中午進行,與控制旺長所采取的以連續鎮壓來抑制地上莖蘗和葉片生長不同,只需1次即可。

2 冬季拔節苗

2.1 形態特征

冬季拔節的麥苗表現為主莖葉齡大、發育早、植株竄高,基部葉片枯黃、抗寒力下降。根據小麥各器官之間的同伸關系,小麥拔節時,幼穗發育正處于護穎分化期,即倒4葉出生,春性品種多為第八葉出生,半冬性品種多為第十一葉出生。已經拔節的麥苗標志著已通過春化階段,一旦遇到寒潮侵襲,主莖和大分蘗里的幼穗就有可能被凍死,如剝開莖稈檢查,可發現被凍幼穗失去光澤、逐漸枯萎,此莖稈也相繼枯死。

2.2 發生原因

冬季拔節的小麥一般為春性品種,因為春性品種容易通過春化階段進入光照發育階段。如果不根據品種特性盲目早播,如把春性強的品種在10月10號前播種,就很容易引起冬前拔節。另外,肥水條件好的田塊,麥苗的生育進程也快,播期應比瘠薄的田塊稍微遲播一些,否則也會引起冬季拔節。小麥進入拔節期后御寒能力下降,據試驗:在拔節開始的第一個星期,受凍的臨界溫度為-9~-10℃,第二個星期為-6~-7℃,第三個星期為-2~-3℃,第三個星期以后為-1~-2℃,而在揚花期,當葉面溫度降到-0.7℃時就會受到凍害。所以,對這種發育過早的麥苗必須采取控制措施。

2.3 轉化措施

對于冬季拔節麥苗,只要加強管理,仍可取得較好的收成。因為,此時麥苗葉齡大,即使地上部被凍受損,但小麥根系仍比較發達,已經下扎到土壤下層,吸收能力較強;同時,此時分蘗節積累的糖分也較多,不易全株凍死。所以,只要肥水管理跟上,轉化是比較快的。

(1)在發現麥苗有冬季拔節的苗頭時,立即采取斷根、重壓等措施強行抑制地上部分生長。斷根的方法是:條播麥田,用鐵鍬在分蘗節下2~3cm處鏟斷麥根,但不能移動土塊和麥苗,并在的當天進行鎮壓和澆水,促進麥根與土壤緊密結合;重壓,就是用石磙每隔5~7d鎮壓1次,連續數次,以控制麥苗的莖葉生長。

第8篇

關鍵詞 耕地;土壤養分;有機質;有效磷;有效鉀;變化;遼寧新民

中圖分類號 S15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7-0244-02

Analysis of Soil Nutrients Changes in Xinmin City

WANG Fu-quan

(Xinmin Region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Xinmin Liaoning 110300)

Abstract Using the current result data of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 fertilization project,the change of soil organic matter,available phosphorus,available potassium in Xinmin city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most soil in Xinmin City was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ounted for 1% to 2%,and the proportion declined,indicating the reduc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the degradation trend of soil fertility. The proportion of low phosphorus soil decreased and the proportion of high phosphorus soil increased,both indicating the soil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 increased. The general trend was the soil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 increased and soil available potassium decreased.

Key words farmland;soil nutrient;organic matter;available phosphorus;available potassium;change;Xinmin Liaoning

新民市現存耕地近20萬hm2,包括了草甸土、棕壤土、水稻土3個土類。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農作物單產水平和土地生產率有了較大提高。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實現高產高效優質,已成為當前生產追求的目標;保護與培肥土壤,科學平衡施肥,節本增效,增產增收顯得非常重要[1-2]。近些年,通過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進行繼自全國第2次土壤普查之后的又一次較系統的土壤檢測,獲得了大量的成果數據。本文宗旨是利用現有的成果數據,對本轄區內的土壤有機質、有效磷、有效鉀進行分析研究,目的是摸清土壤肥力及養分現狀,有力地推動實施科學配方施肥技術。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土壤

測土配方施肥項目中,新民市已積累逾1萬份土樣的檢測成果數據。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4個鄉鎮,即公主屯、于家、法哈牛、柳河溝,利用其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的檢測化驗數據和第2次全國土壤普查的檢測化驗數據進行統計比較,考察土壤養分狀況變化的動態,作出當前土壤養分現狀的分析。

1.2 檢測方法

土壤有機質化驗采用油浴外熱源重絡酸鉀氧化,以硫酸亞鐵作還原劑的方法[3];土壤有效磷采用奧森法,即0.5 mol/L NaHCO3浸提,鉬藍比色[4];土壤有效鉀采用1 mol/L NH4OAc浸提,火焰光度計燃燒法[5]。

2 結果與分析

2.1 新民市土壤有機質現狀分析

計算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分布頻率,2010年與1982年有機質分布比例見表1。2007年與1982年有機質分布的比較情況見圖1。

2010年的檢測數值與1982年的檢測數值相比,土壤有機質含量

2.2 新民市土壤有效磷現狀分析

計算4個鄉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分布情況,2010年與1982年土壤有效磷分布比例見表2。2007年與1982年土壤有效磷分布的比較情況見圖2。

2010年的土壤有效磷含量≥5 mg/kg的比例都高于1982年,表明土壤有效磷的含量在增加。低磷含量(

2.3 新民市土壤有效鉀現狀分析

計算4個鄉土壤有效鉀平均含量頻率,2010年與1982年土壤有效鉀分布比例見表3。2007年與1982年土壤有效鉀分布的比較情況見圖3。

2010年土壤

3 結論與討論

土壤有機質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低含量比例增加,標志著相應面積的擴大。土壤有機質含量1%~2%是新民地區絕大多數土壤的基本特征,其比例下降,表明土壤有機質含量向降低方向發展。因此,反映了土壤肥力有退化的趨勢。影響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的直接因素,可能是不施有機肥或施量較少。培肥土壤應從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入手,探索有機肥與無機肥料相結合的途徑,倡導秸稈還田,注重堆肥、漚肥、廄肥、土雜肥的應用,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6]。

土壤有效磷含量同樣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7-8]。低磷土壤分布比例減少,高磷土壤分布比例增加,都表明土壤平均有效磷含量增加,高磷土壤面積擴大。總的趨勢是土壤有效磷含量升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增高的原因,可能是人為連年高量施用復合肥以及磷素本身的表聚性。因此,探索磷肥的合理用量及提高其利用率的有效措施是一項重要任務。

土壤有效鉀含量變化的總趨勢是逐漸下降。下降的原因可能有2個方面:一是肥料施用量小,二是鉀離子活動性大和土壤結構不良。可以計算,獲得平均產量7 500 kg/hm2玉米需從土壤吸收K2O約160.5 kg/hm2,而目前施用的復合肥K2O含量僅45~75 kg/hm2,其余的鉀要由土壤來補充。如果不施農肥或施量少,連年如此,土壤有效鉀就處于被掠奪狀態,勢必成為土壤貧瘠的因素。提高土壤有效鉀含量,除增施有機無機含鉀肥料外,也應重視土壤物理性能改良,增加土壤團粒結構和微聚體含量,提高土壤保肥性能[9-10]。根據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對土壤有機質、有效磷、有效鉀現狀作出分析,合理改良土壤、施用肥料,平衡調節土壤養分狀態問題,另需更深入的研究。

4 參考文獻

[1] 張英鵬,李彥,于仁起,等.山東省主要耕地土壤的養分含量及空間變異分析[J].華北農學報,2008,23(B10):310-314.

[2] 周宏美,宋曉,張彥玲,等.豫東潮土區耕地土壤養分動態監測與培肥途徑[J].河南農業科學,2006(3):68-71.

[3] 劉義平.福安市耕地土壤肥力狀況及改良途徑[J].江西農業學報,2009(9):61-63,67.

[4] 崔振嶺,曹寧,陳新平,等.縣級區域糧田土壤養分空間變異特征評價研究[J].華北農學報,2008,23(B10):319-324.

[5] 朱建祥.石嘴山市惠農區耕地土壤養分現狀及變化趨勢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1(15):272,276.

[6] 陳翠玲,張玉蘭,蔣愛鳳,等.河南省主要土壤耕層有效養分含量分析[J].河南農業科學 2007(2):62-64.

[7] 金文萍,袁青鋒,王妙星,等.兵團農十三師耕地土壤養分調查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3(14):220-221.

[8] 黃美玲,丁俊偉,吳文振,等.晉江市耕地土壤養分現狀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11(2):134-136.

第9篇

關鍵詞:高溫處理;連作障礙;土壤理化性質

中圖分類號 S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5-71-03

作物連作出現障礙的情況給農業生產帶來很大的影響:作物減產、增加農業成本,直接影響到農民的經濟效益。特別是對于設施農業,這一情況尤為突出。消除農業生產中連作障礙,是廣大農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廣大農業科技工作普遍關注的問題[1]。當前消除農業生產連作障礙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高溫處理就是其中方法之一。它通過高溫高壓間歇滅菌[2]的方法、高溫悶棚[3-4]的方法以及利用太陽能進行土壤消毒的方法對土壤中的病害蟲進行殺死和防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這些工作只重視了高溫下對病害、蟲害的防治效果,并沒有考慮到高溫處理后土壤的理化性能的改變情況,本文就此方面做了初步研究,探討土壤經高溫處理后,土壤理化性能的變化,為高溫處理后的土壤修復和施肥提供理論指導。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方案 選定有連作效應的設施棚,硼的面積為50m2左右,按土壤采樣原則,在棚內以S形選取5個采樣點,分別在高溫處理前后對每個樣點的0~10cm、10~30cm、30~50cm3個層位上的土壤用帶有刻度的鋼制環刀取樣,用以測定高溫處理前后的土壤的容重。同時采取同層位土壤樣品進行混合獲得各相同層位的混合樣,將取的5個土壤樣品的環刀樣的平行樣品和各層位混合樣帶回實驗室進行相應測定項目的處理后,進行土壤樣品各理化性能的測定。

1.2 分析方法[5] 土壤有機質:外加熱/重鉻酸鉀容量法;土壤全氮:凱氏蒸餾法;土壤有效磷:0.5mol/L碳酸氫鈉溶液浸提,鉬藍比色法;土壤速效鉀:乙酸銨浸提―火焰光度計法;土壤容重:環刀法;土壤pH:土液比1∶2.5,電位法。

2 結果與分析

根據研究方案,對采取的土壤樣品進行分析測定,得其結果如表1。

2.1 高溫處理對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對土壤進行高溫處理后,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發生了改變,且依層位不同變化不同:0~10cm的土壤有機含量,高溫處理后比處理前減少了2.67g/kg,而10~30cm層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在高溫處理后卻增加了1.62g/kg,30~50cm的土壤有機質減少了0.31g/kg,研究發現,雖然3個層位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有增有減,但如果把3個層位的有機質含量進行統計,會發現其總量比處理前下降了1.36g/kg。因此高溫處理使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減少。分析其原因:在用高溫處理土壤的時候,土壤中部分易氧化的有機物質,在高溫下發生了灼燒,使得有機質發生了分解,這就使得土壤有機質含量相對于沒有處理前出現了下降。而10~30cm層位有機質出現升高的原因是高溫處理機在高溫滅毒的過程中,同時對土壤進行了翻耕,即將0~10cm層位的土壤翻到了10~30cm層位,10~30cm層位的翻到了0~10cm層位,所以0~10cm層位土壤有機質的減少,既有高溫處理使有機質減少的原因,也有層位變化帶來的影響,而10~30cm層有機質的增加,則是土壤層位翻轉造成的結果。由圖1可以發現,3個層位中有機質含量變化幅度最大是0~10cm層,下降幅度達11.04%,相對于上面的二層,30~50cm處的土壤有機質含量雖然也受到高溫的影響,但影響不大,其下降的幅度1.61%,說明高溫處理對土壤的有機質影響主要發生在0~30cm,也就是說與高溫處理機對土壤深度的接觸位置有關,有機質的降低與處理土壤的溫度和接觸面積呈正相關關系。

2.2 高溫處理對土壤全氮含量的影響 高溫處理前后土壤全氮含量的變化與有機質的變化基本一致,0~10cm層位的全氮含量因有機態氮受高溫灼燒揮發而損失,再加上層位翻轉的原因出現了大幅度的降低,降幅達20.39%,10~30cm和30~50cm層位全氮含量比高溫處理前有所提高,是因為土壤層位翻的作用。但3個層位總氮含量依然是高溫處理后比處理前降低了,統計顯示高溫處理后比處理前降低了0.21g/kg,說明高溫處理會對土壤全氮造成損失,而主要原因是在處理過程中有機質燃燒,其中的氮物質發生了分解,以氣體的形式損失。也使得土壤氮素的肥力水平下降。

2.3 高溫處理對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響 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在高溫處理后,呈現出0~10cm降低,10~30cm和30~50cm層位增加的現象,與氮素受高溫處理影響有一樣的規律。不過,有效磷在0~10cm降低的值很小,與處理前相比,只差了0.5mg/kg,變幅僅為0.9%。而其它2層的增加值卻達到了7.1mg/kg。因此,總體來看,高溫處理后,土壤有效磷是增加的。究其原因,首先是土壤有機質被燃燒后,有機質中的磷素以可溶性灰分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增加了有效磷的含量;其次,高溫或能對土壤中難溶性磷酸鹽的晶相產生改變:因為高溫可以使晶態的磷酸鹽向非晶態的磷酸鹽轉化,提高了土壤中難溶磷酸鹽的活化性,使得土壤中有效態的磷素增多。這其中哪種作用對土壤中有效磷增多的貢獻大,從3個層位有效磷的變化幅度看(如圖1),還是以有機質分解為主要原因,因為10~30cm增加的幅度最大,而此層位是處理前的0~10cm層位,有機質含量最高,當然這樣的推測還需要日后更多的研究來確定。

2.4 高溫處理對土壤速效鉀含量的影響 土壤速效鉀含量受高溫處理的影響是是各層位的速效鉀含量都出現了增加的現象,只是增加幅度不同,其中10~30cm增加的幅度最大。分析原因:高溫處理使有機質分解后的鉀素以可溶性灰分存在于土壤中,增加了土壤中速效鉀的含量;另外,高溫使得土壤中的礦物態的鉀和次生礦物態的含鉀礦物分解加速,從而增加了土壤中鉀的含量。由圖1可以看出,鉀素3個層位中增加的幅度最大的10~30cm層位,增幅達到了5.76%,0~10cm和30~50cm,則增加的幅度較小,分別為0.59%和1.98%,說明土壤中速效鉀的增多,主要與土壤有機質含量有關;其次也有土壤中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的貢獻:因為10~20cm層位是由0~10cm翻轉下去的,溫度剛開始接觸地面時溫度最高,對原生和次生態的鉀礦物的風化影響也最大。速效鉀的增多,固然可以提高土壤中鉀素的肥力水平,但是因為速效鉀的可移動性和土壤中層狀硅酸鹽對鉀的固結作用,使土壤中突然大量增加速效鉀,減少了緩效鉀的量,對鉀素的合理利用有一定影響,需要特別注意。

2.5 高溫處理對土壤容重的影響 高溫處理前后土壤結構的影響通過土壤容重變化可以表現出來。由表1和圖1可以看出,高溫處理后的土壤容重3個層位都呈現增加的情況。主要是高溫處理土壤引起土壤有機質灼燒,使得土壤有機質減少,破壞了土壤原有的結構及各物質間的比例關系,礦質物質所占比例增大,土壤容重增加;高溫機的壓實作用,增加了土壤無效孔隙的量,也使得土壤容重增加。因此,高溫處理土壤后,不但對某些土壤養分造成了影響,對土壤結構也帶來了一定的破壞。因此,在對土壤進行高溫處理后應及時的補加有機肥,不但可以增加土壤中的養分含量,還可以改善和修復土壤結構,使其盡快恢復原有狀態。

2.6 高溫處理對土壤酸堿度的影響 由表1結果可以看出,土壤經高溫處理后,其pH值都低于處理前。最低的在10~30cm處,降低了0.23個pH值。土壤pH的降低可能與金屬離子的水解有關:與土壤有機質絡合的金屬離子,在高溫處理時由于有機質的灼燒,使得其與有機質分離釋放,進入到土壤水溶液中并進行水解。金屬離子的水解使得土壤水溶液中的氫離子增多,因此土壤的酸堿度下降,pH變小。

3 結語

綜上所述,土壤經高溫處理后對土其理化性質是有一定影響的,雖層位不同影響結果不同,但總體看來,有機質含量、全氮含量和酸堿度下降;有效磷、速效鉀的含量和土壤容重增加。因此用高溫處理連作障礙的土壤后要及時補充有機肥。可以通過種植綠肥和秸稈還田的方法進行補充,這樣既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又可以改善土壤結構。但要適當的增施氮肥,以補充在高溫處理土壤時造成的氮素損失。

參考文獻

[1]馬玉乾,劉裕嶺.設施棚室連作障得土壤的修復改良[J].上海蔬菜,2014(2):68.

[2]胡繁榮.設施蔬菜連作障礙原因與調控措施探討[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2(6):18-22.

[3]曹志強,金慧,許永華,等.老參地連續種參試驗報告[J].中藥材,2004,27(8):554-555.

[4]古崇、曉笛.規避設施蔬菜連作障礙的良策――高溫悶棚及其方法[J].科普天地(資訊版): 2009,1:45-49.

第10篇

關鍵詞:艾比湖;典型地段;土壤特征;胡楊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2)03-0158-02

1 研究區概況

塔里木河下游位于新疆東南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庫魯克塔格兩大沙漠之間,屬大陸性暖溫帶、干旱沙漠性氣候,生態環境極為脆弱。艾比湖位于塔里木盆地內,屬典型的大陸性干旱氣候,常年干旱少雨,由于空氣干燥,極端相對濕度在50%以下。年平均降水量在90.9毫米~163.9毫米。而年蒸發量高達3790毫米以上。由于艾比湖濕地地處溫帶荒漠,又處于大風主道上,巨厚的第四紀松散沉積物為風沙提供了豐富的沙源。同時該濕地又是準格爾盆地西北的水鹽匯集中心,其成土母質有湖積物、沖擊湖積物、沖積物、坡積物、坡積殘積物、風積物等多種類型。它們具有的共同特點是普遍含鹽。

阿其克蘇河位于艾比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內,兩岸分布有保護區內的大部分胡楊,胡楊是世界最急需優先保護的林木基因資源,由胡楊組成的荒漠河岸林帶,是一條天然防風林帶。

2 研究方法

2.1 野外調查,采樣

在研究區內布設八個采樣點,在采樣點采集土壤樣品。研究主要運用樣地取樣,進行土壤調查。分別采集表土,0-10cm,10-60cm的土樣,把每一采樣點的不同土層土樣裝袋。在每一樣袋上注明采樣點、時間、土層后帶回實驗室。并在胡楊八個樣地中做植被樣方。其中胡楊樣方大小25m×25m,分別調查每個樣方中胡楊的株數、高度、胸徑、冠幅,同時測定并記錄各樣地的海拔高度、經緯度。

2.2 室內實驗

把采回的土樣進行風干,挑揀,研磨,過篩,混勻,裝瓶,貼標簽等一系列的制備過程后才能進行室內實驗。主要通過電導法測土壤含鹽量。有機質的測定主要運用K2Cr207容量法——外加熱法。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土壤含鹽量、有機質、含水量分析

土壤中水溶性鹽的分析,是研究鹽漬土鹽分的重要方法之一。土壤的含鹽量可以反映土壤的電導率。電導率是以數字表示溶液傳導電流的能力,它不僅與溶液中鹽分的濃度有關,還與鹽分的組成有關。

土壤有機質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組成成分,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取決于有機物的輸入量和輸出量,干旱區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原有機物的礦化。一般來說,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

干旱區地表植被的組成、分布及長勢與地下水有著密切的關系。植物分布及其演替規律,明顯受地下水,特別是潛水的埋深和水質的控制,表現出與地下水密切的關系性。

通過數據對土壤有機質、含鹽量和含水量分析得出:胡楊各采樣點土壤含鹽量、有機質含量和含水量均不同。研究區內各采樣點隨采樣深度的增加,有機質含量呈現逐漸降低的趨勢。土壤電導率含量除A112采樣點外,其余都為鹽漬化土(均>2.0ms/cm)。但A112采樣點的含水量、含鹽量和有機質均最低,對胡楊的生長產生不利條件。因為植物的最大蓋度與土壤鹽分有關,所以A107為鹽生植被顯著地。A131采樣點含鹽量較多,主要是因為此處地下水埋深較淺,表土易形成鹽漬化。A101采樣點土壤有機質含量高。A121采樣點土壤有機質含量也較高。A141的含水量較高,但有機質含量不高,所以胡楊的長勢不好。

3.2 野外胡楊調查分析

在各采樣點內做25m×25m小樣方,分別測定各樣方中胡楊的棵樹、胸徑、冠幅和樹高。其中A131采樣點在25m×25m樣方中未見胡楊。測得指標的平均值如下表3:

從表中可看出:同其他樣地相比,A101樣地胡楊長勢良好,平均冠幅、平均樹高均最大;A112樣地胡楊長勢最差,平均胸徑、平均冠幅、平均樹高均最小;A107采樣點胡楊長勢也較差。

4 土壤含鹽量、有機質和含水量對胡楊生長的影響

胡楊的生存不僅依賴于水源等其他條件,還取決于土壤的鹽分條件和有機質。土壤特性的改變驅動著植被演替。土壤鹽化程度與胡楊成活率密切相關。在艾比湖地區發育著鹽漬化土,對植物生長發育有明顯的脅迫作用。同時土壤有機質也對胡楊生長產生很大影響。

根據表2得出柱狀圖如上,上圖為胡楊個采樣點的有機質、含鹽量和含水量的平均值。

從表3和上圖中可看出A107采樣點的含鹽量最高,但含水量較低,胡楊的覆蓋率不高。A131采樣點的含鹽量也相對較高,有機質含量較低,胡楊覆蓋率最低。這說明土壤中鹽分高時會抑制胡楊對養分的吸收,導致胡楊生長較少。A101采樣點有機質含量最高,胡楊生長較旺盛,新生胡楊與老胡楊錯綜分布。其原因不僅與地下水埋淺、礦化度、土壤含鹽量、土壤含水量有關,還與有機質含量密切相關。從A121采樣點的數據可知其有機質含量較高,但含鹽量高、含水量低,會抑制胡楊的生長,所以覆蓋率不高。由此可得胡楊的生長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的,不能片面考慮某一因素。

5 結論與討論

5.1 含鹽量越高就會越抑制胡楊對養分的吸收,越不利于胡楊的生長。有機質含量和含水量有利于胡楊生長但不是絕對的。

5.2 在研究影響胡楊生長的各因素時,不能單方面地考慮某一因素,而是要綜合考慮各個因素對胡楊生長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莫治新,尹林克.塔里木河中下游不同植被群系下土壤鹽分及地下水特征研究[J],2005,1:163-166.

[2]陳亞寧,張宏鋒,李衛紅,陳亞鵬.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物種多樣性變化與地下水位的關系[J].地球科學進展,2005,2:158-160.

[3]白軍紅,鄧偉,張玉霞,王國平.洪泛區濕地土壤有機質及氮素空間分布特征[J].環境科學,2002,(3).

[4]郝文芳,梁宗鎖,韓蕊蓮,侯軍岐.黃土高原不同植被類型土壤特性與植被生產力關系研究進展[J].西北植物學報,2002,(6).

第11篇

【關鍵詞】秸稈腐熟劑;秸稈還田;培肥地力;有機質

1 秸稈腐熟劑應用

1.1 玉米秸稈坑漚還田

2010年在建安、安恕等8個農業站。粉碎77.5hm2玉米秸稈坑漚。2011年在渭津等13個農業站,粉碎196.5hm2玉米秸稈進行坑漚。

1.2 秸稈坑漚技術

3月28日將玉米秸稈拉到挖好的坑邊,用飼料粉碎機將秸稈切成5~10cm小段,(按75捆玉米667m2地秸稈產量計)加入腐熟劑2kg,尿素5kg對水100kg,分層撒施到壓實的秸棵段上。坑滿后再高堆1.5m,用稀泥埋嚴抹平,留好通風口自然發酵。

1.3 使用方法

秸稈經過1年發酵,達到發黑,腐爛程度於第二年整地前,667撒施發酵秸稈肥2m3。隨即進行機械旋耕碎茬與8cm耕層土壤、根茬混合,然后起壟、播種。

2 腐熟秸稈還田效果調查

為研究秸稈肥效果,在腐熟秸稈還田示范區,建立了5個土壤養分固定監測點。每年播種前、秋收后按時采集土樣進行化驗分析。兩年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施用秸稈腐熟劑處理的秸稈肥還田地塊,對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有較好效果,與秸稈還田前基礎肥力相比土壤有機質、氮、磷、鉀養分含量增加,容重略有下降。

2.1 土壤有機質

秸稈還田前5個監測點的土壤有機質含量為21.5g/kg~24.9g/kg,秸稈肥還田2年后,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提升至22.02g/kg~26.3g/kg,提高0.52 g/kg ~1.40g/kg,平均提高0.96 g/kg,幅度為2.42%~5.6%,平均為4.01%。

2.2 土壤容重

秸稈還田前5個監測點的土壤容重在1.47g/cm3~1.52g/cm3之間,秸稈肥還田后土壤容重為1.39g/cm3~1.43g/cm3,降低0.08g/cm3~0.09g/cm3,平均降低0.085g/cm3,降低幅度為5.75%~6.29%,平均為6.02%。

2.3 土壤全氮

秸稈還田前5個監測點土壤全氮含量為0.84g/kg~1.16 g/kg。秸稈肥還田后,土壤全氮為0.95g/kg~1.31g/kg,平均增加0.15g/kg,幅度在12.9%~19.2%,平均為15.58%。

2.4 土壤有效磷

秸稈還田前5個監測點的土壤有效磷含量為43.50mg/kg~52.10mg/kg,秸稈肥還田后土壤有效磷為46.27 mg/kg~54.50mg/kg,平均增加2.58mg/kg,增加幅度在8.67%~4.6%,平均為6.64%。

2.5 土壤速效鉀

秸稈還田前5個監測點土壤速效鉀含量為82.74mg/kg~110.07mg/kg,秸稈肥還田,土壤速效鉀為84.69mg/kg~117.35mg/kg,平均增加4.6mg/kg,增加幅度在2.36%~6.62%,平均為4.49%。

2.6 土壤pH值

秸稈還田前5個測點土pH值分別為5.50、5.70、6.10、6.20、5.90,秸稈肥還田后的土壤pH 分別為5.54、5.72、6.41、6. 3、5.5,均有0.02~0.39pH上升。

2.7 土壤CEC

項目實施前5個監測點的土壤CEC 在14.31 cmol/kg~17.76 cmol/kg 之間。秸稈肥還田后的土壤CEC 為14.53 cmol/kg~18.01cmol/kg,平均增加0.32cmol/kg,增加幅度在1.4%~2.7%,平均為1.98%。

參考文獻

[1]王吉春,陳玉芳等.不同配方復混肥在玉米上施用效果對比分析[J].遼寧雜糧作物,2005,25(4).

第12篇

關鍵詞 耕地;土壤養分;現狀;變化趨勢;廣東汕頭

中圖分類號 S15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3-0246-01

汕頭市第二次土壤普查至今已有33年,隨著該市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布局不斷優化調整,耕地改良利用方式已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因此,有必要對耕地土壤養分現狀進行調查研究和分析,以進一步培肥地力,推進種植業內部結構的優化調整。汕頭市金平、龍湖、濠江和南澳三區一縣是2009年省級農用地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縣之一。本文通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9年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的化驗數據進行對比,并選擇能夠真實全面反映耕地地力養分狀況的4項主要評價指標即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的變化趨勢進行綜合分析,基本上反映出耕地地力狀況的發展變化趨勢[1]。

1 耕地土壤養分現狀

根據本區457個耕層土樣的調查分析結果表明,汕頭市金平、龍湖、濠江和南澳三區一縣耕地土壤有機質、全氮、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緩效鉀的平均含量分別為14.1 g/kg、0.67 g/kg、70.4 mg/kg、18.1 mg/kg、70 mg/kg、349 mg/kg,土壤屬酸性至微酸性。按照第二次土壤普查(1982年)養分分級標準劃分(表1),土壤有機質含量屬一、二級的樣點占總樣點的0.44%和0.88%;三、四級的占18.82%和50.33%;五、六級的占15.10%和14.44%。可見,汕頭市金平、龍湖、濠江和南澳三區一縣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屬中等偏下水平。

土壤全氮含量是評價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從表1可以看出,本區土壤全氮含量一、二級占1.10%,三、四級占35.67%,五、六級占63.23%。可見本區耕地土壤全氮含量水平屬偏低水平。而堿解氮含量能反映土壤氮素的供應強度。本區土壤堿解氮含量一、二級占7.00%,三、四級占53.40%,五、六級占39.61%。可見本區耕地土壤堿解氮含量水平屬中等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反映了土壤磷素的供應狀況。從表1可知,本區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一、二級的樣點占總樣點的30.64%,三、四級的占48.36%,五、六級的占21.01%。可見本區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總體上屬中等偏上水平。

速效鉀能快速地被作物吸收利用,其含量是衡量土壤鉀素供應的重要指標[2]。本區耕地土壤速效鉀含量主要集中在四、五、六級,分別占總樣點的22.54%、20.35%、35.45%,三者共占78.34%,表明速效鉀含量處于中等偏下水平。緩效鉀含量主要集中在一、二、三級,分別占總樣點的20.13%、29.32%、32.82%,三者共占82.27%,表明緩效鉀含量水平處于較豐富水平。

從表1還可看出,酸性范圍內的樣點占33.70%,微酸范圍內的占51.42%,中性范圍內的占5.03%,強酸性為9.85%,而堿性樣點不存在。由此可見,汕頭市金平、龍湖、濠江和南澳三區一縣耕地土壤大部分屬酸性至微酸性。

2 耕地土壤養分變化趨勢

2.1 有機質和全氮

通過對汕頭市第二次土壤普查與本次耕地地力調查的土壤養分狀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見表2和圖1。從表2中可以看出,第二次土壤普查耕層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17.7 g/kg,全氮平均含量為0.94 g/kg,而本次耕地地力調查結果為耕層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14.1 g/kg,全氮平均含量為0.67 g/kg。可見,汕頭市金平、龍湖、濠江和南澳三區一縣耕地土壤有機質和全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這種情況顯然與生產實踐中對有機肥料的使用不足有關[3-5]。

2.2 有效磷和速效鉀

從表2和圖1中還可以看出,第二次土壤普查耕層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為14.9 mg/kg,含量中等偏下;本次耕地地力調查結果耕層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為18.1 mg/kg,含量中等偏上,與第二次土壤普查比較有效磷有所增加,這與近10余年來比以前更多地施用化學磷肥有關,從而提高了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水平。第二次土壤普查耕層土壤速效鉀平均含量分別為69 mg/kg,含量偏低;本次耕地地力調查結果耕層土壤速效鉀平均含量為70 mg/kg,與第二次土壤普查比較均稍微增加,但整體而言,土壤速效鉀含量仍偏低,可見本區農民在施肥過程中鉀肥的施用不足。

3 結語

分析結果說明,汕頭市金平、龍湖、濠江和南澳三區一縣耕地土壤緩效鉀含量較豐富,有效磷含量中等偏上,堿解氮含量中等,有機質、速效鉀含量中等偏下,全氮含量缺乏,土壤屬酸性至微酸性。耕地土壤有機質、全氮穩中有降,有效磷、速效鉀有所增加,但仍偏低。建議均衡施肥,增施有機肥料,并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成果,進一步提升上述區域耕地地力。

4 參考文獻

[1] 曾立洲,曾浩文,曾志,等.興寧市耕地土壤養分變化趨勢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09(4):92.

[2] 黃紹文,金繼運,程明芳,等.北方主要土壤對當季作物的供鉀能力[J].土壤肥料,1999(3):3.

[3] 張艷龍,孫學民.巴林右旗耕地土壤養分現狀及變化趨勢淺析[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5(1):43-4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安市| 曲松县| 万载县| 宝兴县| 独山县| 白山市| 普安县| 吐鲁番市| 顺昌县| 彭阳县| 班玛县| 正宁县| 安平县| 民丰县| 江孜县| 泰州市| 保德县| SHOW| 榆中县| 阳春市| 萨嘎县| 界首市| 三河市| 大理市| 菏泽市| 广灵县| 册亨县| 探索| 资阳市| 福州市| 吉木萨尔县| 繁峙县| 株洲市| 沙河市| 九寨沟县| 盖州市| 绥阳县| 金坛市| 小金县| 五峰| 同江市|